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低碳产业

低碳产业

时间:2023-06-05 10:16:34

低碳产业

低碳产业范文1

关键词:调整经济结构;节能环保;低碳产业

党的十七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一再要求各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今年以来,党中央多位领导人在多种不同场合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里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是发展节能减排的经济道路,而走低碳产业化道路是其主要的产业选择。2010年3月5日,在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以“刻不容缓”来形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性,既说明发展“低碳产业”的紧迫性,又说明发展“低碳产业”的重要性。

1低碳产业的概念以及为什么要发展低碳产业

目前对低碳产业还没有明确的定义,根据多位学者的阐述和自己的观点,我总结的低碳产业概念是:指在生产、消费的过程中,碳排放量最小化或无碳化的产业。低碳产业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碳为主要特征。

为什么要倡导“低碳产业”呢?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人类欲望的无限上升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二氧化碳排放量愈来愈大,地球臭氧层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危机。气温升高、冰川融化、极端气候灾害增加、生态系统退化、自然灾害频发,深度触及了农业和粮食安全、水资源安全、能源安全、生态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将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高能耗、高污染”经济模式和生活方式正在成为地球和人类自身的杀手,低碳型经济发展模式成为人类的必然选择[1]。走低碳产业道路,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需要,是保护地球的需要,也是人类持续发展的需要、更是人类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低碳经济”将是世界经济的一次重要转型,是一次重要的世界经济革命,无论是从国内而言,还是从全球而言,低碳产业将成为各国经济长远发展的战略选择。同时它也有着巨大的经济、环境、社会效益。

2三次产业中低碳产业分析比较

首先,从三产业之间上来看,排碳量在三级产业中,第二产业的能耗强度就远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表1)。

据中科院统计资料,我国近五年第一产业的平均能耗强度为0.34t/万元增加值,第二产业为1.73t/万元增加值,第三产业为0.41t/万元增加值。即第二产业的能耗强度为第一产业的5倍多,为第三产业的4倍多;工业部门的能源消费量占全部消费量的78%,其中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油石化等行业的能源消费占全部消费量的50%以上[2]。也就是说,重化工业的能源强度远高于一般制造业;而且在同一行业中,技术水平越低则能源强度越高。

其次,从三产业内部分析(表2),在第一产业中,林业是最为低碳的,这主要是由于绿色植物的光和作用,可以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从而达到固碳的作用。而依靠现代的石油原料为肥力的农业和以养殖为主的畜牧业则是较为高排碳放的产业。在第二产业中,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和采矿业则是高碳排放产业。在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则是耗碳高的产业。

3我国走低碳产业道路所面临的主要挑战

3.1我国的能源结构

我国能源消费主要依靠一次性能源煤炭和石油,而清洁能源在总的能源消费中所占得比重较低(下表3)。由于我国煤炭资源丰富,其它能源资源相对较少,所以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改变,将是我国向低碳发展模式转变的长期制约因素。

3.2我国的工业化阶段

现阶段我国整体上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工业化依赖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又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使我国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比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所需要的材料生产和消费都要大;电力、钢铁、机械设备、汽车、造船、化工、电子、建材等工业仍然是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机械、钢铁、石化为核心的重化产业群仍将成为进一步促进增长的至关重要的因素。这一重化工趋势意味着不可避免地要大量消耗能源和资源。当前,我国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居世界第二位。

3.3我国的技术和设备

近年来,我国科学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和进步,整体科技水平已经迈入了世界先进的行列。但是就低碳技术而言,我国的技术还与世界发达国家有一定的差距。比如我国在可再生能源、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低碳技术和设备才刚刚起步,还面临很大的挑战。

同时在这些领域,我国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我国能源消费利用率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单位GDP耗能强度高(如表4)。中国的综合能源效率约为33%,比发达国家低约10个百分点。电力、钢铁、有色、石化、建材、化工、纺织8个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耗能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钢铁、水泥、纸板的单位综合耗能比国际先进水平分别高21%、45%和120%。机动车油耗水平比欧洲高25%,比日本高20%[3]。

我国单位GDP能源消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20倍左右,比美国、欧盟、日本和印度分别高2.40倍、4.60倍、8倍和0.30倍[4](图1)。尽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转让,但实际情况与之相去甚远,关键技术还得依靠自主研发,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3.4我国现阶段的产业结构

进入21 世纪以来,我国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但是无论从静态还是动态的角度来分析我国现阶段的产业结构,许多问题仍然存在。比如农业基础设施仍然薄弱,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尚不优化,生态农业发展还在起步阶段。以石油原料为主的传统农业从总体上还没有改变。工业生产中单位生产总值能源资源消耗比还远远大于世界发达国家。同时以工业为主体的经济结构、产能相对落后的工艺技术水平造成我国经济的高碳特征。所以调整经济结构,提升工业生产技术和能源利用水平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环节。

4低碳产业及我国高碳产业低碳化途径

4.1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低碳产业

低碳产业是一种低耗能、低污染、低碳排放量的环保产业。发展具有低碳特征的产业,限制高碳产业的准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有力度的调整我们现阶段的产业结构,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产业。同时加大对资源的回收利用。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特别是加快IT产业的发展,加大它包括金融、保险、物流、咨询、广告、旅游、新闻、出版、医疗、家政、教育、文化、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4.2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提高能源效率

由于我国的基本国情,特别是工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和人口的数量,使我国传统的产业在短时间很难从根本上改变其结构和比例。所以我国必须切实研发和引进先进的设备,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率,降低工业单位净产值的耗能,从而达到减排的目的。比如我国应注重纤维素乙醇和氢燃料等车用燃料生产技术,清洁煤、核能、太阳能和风能等先进发电技术,先进节能技术,碳捕获和贮存,可再生能源等能源新技术的开发。

4.3大力发展低碳农业

现代农业是建立在对化石能源的基础之上,化肥和农药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柱,化肥农药曾经为解决人类粮食问题做出贡献。但负面作用不可忽视,既有可能带来农产品的残毒,农业面源污染和土壤退化。而且化肥和农药的生产过程,本身消耗大量的化石能源、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的排放。

因此,从农业的长远发展来看,发展低碳农业是我们的必然选择。所以我们必须积极探索走低碳农业化道路,降低农业生产过程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如通过秸秆还田,增加土壤养分,使用农家肥代替化肥,使用生物农药、生物治虫代替化学农药,使用可降解的农用薄膜代替不可降解的农用薄膜;推广立体农业种植模式和节能节水农业模式;加强农业废弃物的利用,如进行秸秆还田、秸秆气化等。

4.4调整农业结构和比例

这就要求在农业中,合理布局农林牧副渔的结构和比例,特别加快植树造林步伐,增加森林草地碳汇功能。适当的缩减种植业规模扩大林草业,比如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继续实施。研究表明,增加1%的森林覆盖率,便可以从大气中吸收固定0.60~7.10亿吨碳[2]。在养殖方面,加大发展循环水养殖、生态养殖和贝藻类养殖,减少水资源消耗。

4.5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很大,在煤炭利用率不高的前提下,高比例的煤炭利用便意味着较高碳排放量,这与低碳经济的内涵是相违背的,为此我国应对现有能源结构进行调整与优化,加快新能源的开发,逐步降低煤炭在能源中的比例;加快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低碳和固碳技术的研发;大力开发太阳能、水能、风能、核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全面推进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工作,力求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推进废弃物能源化、资源化利用,走生物质能源发展道路。

5结语

低碳产业是一种新型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低碳产业是当今世界各国经济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走低碳产业道路,既符合当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符合全球气候环境合作的要求。走低碳产业化道路也是我国产业优化升级的必然选择。同时低碳产业也涉及到许多领域、行业以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就要求我们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我们相信我国一定能寻求出一条更为合理的持续的环保的低碳产业道路,实现产业由“高碳”到“低碳”的跨越,实现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孟德凯.关于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若千思考[J].管理科学文摘2007.09.

[2] 李 .碳经济发展路径选择和政策建议[EB/OL].国际能源网.2009.12

[3] 徐华清.中国能源环境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8.

[4] 郑永红,梁星.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和建议环境经济[J].环境经济,2009.11.

[5] 庄贵阳.气候变化背景下的中国低碳经济发展之路[J].绿叶,2007.8.

[6] 邢继俊等.中国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J].中国科技论坛,2007.10.

[7] 姚德文.低碳经济模式下的产业发展新路径[J].经济参考报.2009. 11.

[8] 赵建军. 发展低碳经济 实现可持续发展新跨越[J]. 科技成果纵横2009.1

[10] 付允等. 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 2008 [J].世界环境.2009.01.

[11] The UK Low Carbon Industrial Strategy.Department for Business, Innovation and Skills

Department of Energy and Climate Change.

低碳产业范文2

发展广州低碳产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科学规划、统筹兼顾、重点推进、协调发展,当前,应重点在以下方面取得突破:培育龙头企业核心是促进广州企业走向“微笑曲线”的两端,不断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指的是:向前端延伸,从生态设计入手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向后端延伸,形成品牌与销售网络,提高核心竞争力。这既是广州产业在国际产业分工中获取产业竞争力的要求,也是实现低碳经济下的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广州必须改变自身产业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的分工地位,提升产业在研发设计、销售及品牌环节的实力,加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力求实现产业发展从“广州制造”向“广州智造”的转型。同时,必须针对广州企业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以龙头企业带动,延伸、完善低碳产业链,实行分级联动,加强分类指导,形成产业发展强大梯队。提升“龙头”企业带动力;打造一批行业“骨干”企业;扶持一批“重点培育企业”做大做强。在政策与资金上重点扶植龙头企业的同时,积极培育一批目前规模不大,但具有一定产品优势和发展基础的特色公司,引导企业不断完善公司组织结构,形成长效的公司治理机制和适应大规模企业管理的组织结构,鼓励企业在既有价值链的基础上进一步分工协作。制定产业规划建议编制促进低碳发展的若干规划,如《广州“十二五”低碳发展规划》和《广州市低碳城市建设规划纲要》,形成指导广州低碳城市建设工作的行动纲领;《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低碳专项规划》,优化城乡建设空间布局,根据不同生态功能区的生态功能要求和建设重点,配套相应的投资、产业、土地和财政等引导政策;制定落实《广州市建筑节能管理规定》、《广州市绿色建筑设计指南》、《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建筑一体化设计标准》、《广州市热电联产和分布式能源站发展规划》、《广州市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实施方案》,还有《2013年广州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广州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广州市低碳交通运输体系试点城市规划(2013—2017)》等方案。大力推进低碳规划,为低碳产业发展创造条件。要突出抓工业低碳化,将降低工业碳排放作为重中之重。试行《广州市工业能耗指引》,研究建立单位工业产品能耗统计和碳标识制度,力争纳入工业用地控制标准。研究制定涵盖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CO2减排等要素的低碳发展关键指标体系,指导产业用地招、拍、挂和产业集聚地建设。加强自主创新自主创新是产业结构优化的原始动力。创新从五个方面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新产品从需求方面拉动产业结构升级;新技术从供给方面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新市场从市场需求方面拉动产业成长;新生产要素从供给方面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新生产组织从产业内部推动产业发展。目前,广州应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改善创新服务环境,深化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加快低碳技术的引进和研发,重点研究新一代生物燃料技术、碳捕捉、碳中和、碳贮存、碳运送等技术,以及智能电力系统开发和提高能效的相关技术等,大力实施煤炭净化技术和加强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低碳开发应用科技项目优先立项。加快建立产学研长效合作机制,实施光伏发电、生物质能发电以及与建筑一体化的光伏屋顶等重大科技成果应用示范项目。

以增加森林碳汇为主要目标,逐年开展疏残林、低质低效林的林分改造;对尚存的荒山、灌木地进行新造林;实施城区增绿、新农村绿化和四旁绿化;加强湿地保护与恢复。逐步优化森林资源结构与分布格局,建立广州森林碳汇监测网络的计量体系。全面实行立体绿化,2012年规划启动16个岭南花园建设,至2015年,在中心城区及南沙新区等新城区率先形成白云新城、麓湖等若干引领广州绿色景观亮点的园林精品片区。至2015年,城区基本实现居住区500米以内见公园绿地,全市绿道总长度达到3000公里。完善交易市场建立和完善广州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广州做好省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发展低碳经济的迫切需要,力争到2015年,基本建立制度健全、管理规范、运作良好的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初步形成区域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力争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成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平台。广州碳排放权交易应从自愿减排交易试验入手,到自愿与强制减排交易并重,逐步实现强制减排交易,大力发展自愿减排。要大力推进交易品种创新,与商业银行、基金、信托、保险、证券等金融服务机构积极合作,共同研发碳排放权金融产品,不断创新交易产品,推动金融支持低碳事业的发展,使金融资本通过碳交易市场直接或间接投资于创造碳资产的绿色技术的实体经济。充分发挥碳交易在金融资本和实体经济之间的联通作用,通过金融资本的力量引导实体经济的发展。带动形成以碳排放权为中心的碳交易货币以及包括直接投资融资、银行贷款、碳指标交易等一系列金融衍生品为支撑的碳金融体系,形成能源链转型的资金融通——减排成本收益转化——低碳资金投入的良性低碳循环。

构建政策体系一是加大财政支持。充分利用现有的财政专项资金,加大整合力度,重点支持低碳经济技术(产品)研发、清洁生产示范工程、循环经济产业园区重点项目,以及资源综合利用新产品新技术推广,低碳经济宣传、教育、培训和表彰奖励等。鼓励汽车、家电、建材、办公设备等行业企业参与中国环境标志低碳认证,并在政府采购中优先购买获得环境标志低碳认证的产品。二是完善价格政策。逐步建立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价格机制。鼓励实施居民用水阶梯价格制度,合理确定再生水价格,提高水资源重复利用水平。合理调整污水和垃圾处理费、排污费等收费标准。对光伏发电、风电、垃圾焚烧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电价按照国家可再生发电价格和费用分摊规定执行。对国家明令淘汰和限制类项目及高能耗企业实行差别电价,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盲目发展,引导全社会节约资源。三是贯彻落实税收政策。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制定的鼓励低碳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及时向上级税务机关反馈执行政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积极提出完善税收政策的意见和建议。四是建立和实行一批制度和标准。研究建立温室气体排放的统计和监测体系,完善能源消耗统计体系,研究建立公共机构能源消耗统计制度。组织编制《广州市绿色建筑设计标准》、《广州市绿色施工导则》、《广州市绿色建筑施工验收规范》等技术标准,在琶州白云新城等新区域推广实施绿色建筑节能新标准。五是实施促进低碳技术创新的采购制度。在低碳新产品、新技术刚刚推向市场,产品发展的初期阶段,“低碳”采购是一种很重要的激励手段。为了促进低碳技术创新,政府应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低碳采购制度,科学制定政府低碳采购标准、清单和指南,指导具体的低碳采购活动。

作者:王可达 单位:广州行政学院

低碳产业范文3

在低碳经济时代,提升企业低碳竞争力更是事关企业未来的生存和发展。企业碳资产的积累和开发则是企业提升低碳竞争力、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然而,目前业界对碳资产认识相对比较模糊,缺乏明确统一的定义,使得企业在对自身碳资产进行盘查、开发和利用时产生了较大困惑。文章试图通过辨析不同观点下资产定义的特点,挖掘“碳”的价值内涵,利用逻辑学的定义结构,提出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企业碳资产的定义,并进一步对企业碳资产的特征和分类展开研究。

关键词:

碳资产;低碳经济;逻辑学定义;分类矩阵

1引言

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中国政府固然是国际上进行低碳博弈的参与者和压力的承担者,同时对国内而言亦是低碳经济的规则的制定者和发展的推动者,而对国际减排承诺的兑现和低碳发展模式的落实则实际上将通过中国企业的努力来实现。在低碳经济时代,中国企业将会感受到三方面的压力:首先,发达国家有可能会采用诸如对其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等政策手段,倒逼中国企业为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支付治理成本;其次,国内发展低碳经济所常用的三种政策工具:法律法规、行业标准、碳税和碳排放权交易制度[1],以此来实现国家减排目标;第三,企业所处产业链上核心企业或所面对市场的低碳需求。可见,采用低碳发展模式已不仅仅是企业履行其社会责任的体现,提升企业低碳竞争力更是事关企业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如果说采用低碳发展模式是企业的宏观远景,提升企业低碳竞争力是企业的中观目标,那么对企业碳资产的积累和开发则是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微观手段,而对碳资产有效积累和合理开发的前提则是厘定清楚碳资产的定义。

2文献综述

目前,已有诸多学者意识到碳资产对于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意义,并对碳资产的管理展开了较为广泛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其中,JulienChevallier认为碳资产是指交易主体所拥有的二氧化碳的存量以及其衍生的金融产品[2];ChristophBohringer认为碳资产主要包括项目碳资产和配额碳资产[3]。Takashi提出碳资产包括配额碳资产和核证减排量[4]。万林葳认为碳资产是企业由于实施具有温室气体减排效果的项目向大气排放的温室气体的量低于政府规定的基准量而获得的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5]。通过上述研究不难发现,碳资产具有资产的稀缺性和效用性这两大特征已毋庸置疑,而与其他资产最大的区别在于只有在低碳经济这一特定背景下,碳资产的稀缺性和效用性才会得以体现(或者最大限度的得以体现)。然而,由于碳资产属于低碳时代的全新产物,目前的研究只能说揭开了其神秘的面纱,其内涵仍待学者深入研究。笔者认为目前的研究主要存在两大局限:一方面,由于“资产”的定义尚无定论,现阶段主要从未来利益观、经济资源观、权利观三个角度对于“资产”进行解释阐述。正是由于“资产”定义尚富有争议,不同的学者可能会从不同的角度对“碳资产”的定义进行阐述。而碳资产定义的繁多使得企业在对自身碳资产进行盘查、识别、利用时产生了较大的困惑。另一方面,目前的研究对于碳资产所存在的背景——低碳经济时代往往集中于碳排放权交易制度这一模式。目前,低碳经济主要存在三种模式:关停并转、碳税、碳排放交易,三种模式可谓各有优劣,因此碳资产的研究应该同时适应于这三种可能的未来低碳经济模式。另外,对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集中关注,造成了目前对于碳资产的研究往往集中于碳排放权和碳信用以及其金融衍生品等金融资产,忽视了其他类型的碳资产,譬如低碳设备、低碳技术、低碳专利等技术性碳资产和低碳文化、低碳品牌等文化性碳资产。可以预见,碳资产定义的这般“厚此薄彼”不仅使得企业在面临所在行业采用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之外的低碳经济措施时手足无措,还会令企业在实际操作中有所偏废,出现优质碳资产闲置、流失等情况,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3企业碳资产定义探究

正是基于上述两方面的问题,本文试图在之前学者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辨析不同观点下资产定义的特点,挖掘“碳”的价值内涵,利用逻辑学的定义结构,提出基于实务角度的企业碳资产的定义。

3.1逻辑学下的定义方法

根据逻辑学定义结构:“被定义项”是“种差概念”+“属概念”[6]。“企业碳资产”是被定义项,其中“企业”和“碳”的内涵决定“种差概念”,“资产”的内涵决定“属概念”。

3.2企业碳资产的种差概念研究

在“企业碳资产”定义中,“碳”才是决定其与其他类型资产(诸如环境资产、绿色资产)根本区别的种差概念。其产生的种差概念主要是由“碳”所代表的时代背景和经济利益的价值本源两种内涵所决定的。首先,“碳”即指低碳经济时代。如果脱离这个时代背景,碳资产也许就失去了资产的本质属性。例如,CCS设备在低碳经济时代毋庸置疑是一项重要的设备类资产,但是如果脱离了低碳经济这一时代大背景,其减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并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也就不具备资产基本的价值属性。碳排放权和碳信用脱离了碳交易制度,同样不能作为一项资产对待。可见,碳资产是低碳经济时代的特定产物,低碳经济时代是碳资产产生的前提。其次,“碳”亦指该资产的价值本源来自于有价值的二氧化碳减排量。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目标就是减少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的排放。各种低碳模式对经济效率的影响或许会有轻重缓急之分,然而终极目的都着眼于减少二氧排放量,使之趋于一种合理的排放水平。譬如,在排放不达标即强制关停模式中,二氧化碳减排量带来的经济效益就是保留企业在行业立足、生存的资格;在碳税征收模式中,二氧化碳减排量带来的经济效益就是避免企业遭到由于碳税处罚造成经济利益的流出;在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中,二氧化碳减排量带来的经济效益即是多余的配额或者经核查的减排量在市场出售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对于企业而言,二氧化碳减排必须是有价值的、有效率的,具体体现在:第一种低碳情境中,企业的减排活动使得二氧化碳排放量低于且尽量接近于国家相关法规或行业标准所要求的达标值,同时在该排放量处的边际减排成本+其他边际成本≤边际收益;在第二种低碳情景中,在该排放量处的边际减排成本+其他边际成本≤边际收益+碳税税率;在第三种低碳情境中,在该排放量处的边际减排成本+其他边际成本≤边际收益+二氧化碳交易价格。

3.3企业碳资产的属概念研究

如前文所述,在一定程度上,正是由于资产定义的不统一,造成了“碳资产”定义的混乱。从这三种观点的优劣比较来看,经济资源观易于理解和实务操作,但是静态地把资产看做一种经济资源物质,忽视了其现金流的流入;财产权利观反映在制度框架内行使经济利益的可获得性,但是一方面无法计量,另一方强调的也不是资产本身;未来收益观则看重资产在实际经营运动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但过于复杂、抽象,不具备可操作性。在目前的实践中,三种观点的资产定义均在使用,从这个角度出发,对于企业碳资产而言,其本质可能是一种未来经济利益,也可能是一种财产权利,还可能是一项经济资源;其拥有的主体则是企业;低碳经济则是其存在的时代背景;实现有价值的二氧化碳减排量则是其实现未来经济利益(或权利,或经济资源价值)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3.4企业碳资产的定义

由于本项目的主要工作目标是帮助企业盘查开发企业拥有的碳资产,采用权利观和未来利益观皆会因其定义抽象而于实际工作中不易操作。因此,在“实质重于形式”的前提下,本文倾向于采用基于经济资源观的企业碳资产定义:企业碳资产是低碳经济时代,由企业拥有权利或其他进入权而其他主体没有的,通过有价值的二氧化碳减排实现其价值的当前经济资源。

4企业碳资产的特征

4.1资产的通性

企业碳资产和其他资产一样,具有资产的稀缺性、效用性、有用性、可计量性等四大特征。(1)稀缺性。碳资产作为企业拥有的经济资源,在获得其拥有权利或者其他进入权时,必须因为其稀缺性支付代价,价格就是其在市场经济的具体表现;(2)收益性。碳资产之所以是资产,恰恰在于其为企业带来预期的经济利益。而碳资产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取决于为企业带来预期收益的多寡。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是碳资产的一大前提;(3)有用性。碳资产的有用性主要是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具有使用价值可供企业使用或交换,比如CCS设备、碳排放额度等;其二是没有使用价值但具有价值,可供企业交换,比如碳期货等;(4)可计量性。碳资产从会计上确认资产的要求出发,必须满足其可以用货币加以度量这一条件。碳资产的会计计量可以选择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进行计量。

4.2碳资产的特性

上述四大特征都是和其他资产一致的特征,除此之外,碳资产还有三条区别于其他资产的特征:(1)时代性。碳资产是低碳经济时代的特定产物;(2)充分性。以二氧化碳减排量为价值本源是碳资产的充分不必要条件;(3)正外部性。企业的减排行为必然对延缓全球气候变化有积极贡献,企业碳资产具有正外部性。

5企业碳资产的分类

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企业碳资产进行不同的分类。

5.1传统分类

与其他资产一样,企业可以碳资产根据存在形态的不同,可以分为碳有形资产和碳无形资产,例如节能设备就属于碳有形资产,节能技术专利就属于碳无形资产;也可以分为金融性碳资产和非金融性碳资产,例如碳基金、碳期货就是较为典型金融性碳资产,低碳设备、低碳技术、低碳文化就属于较为明显的非金融性碳资产。按变现或耗用时间长短,还可以分为流动碳资产和固定碳资产。

5.2特殊分类

除此之外,还可以根据碳资产的特点进行分类,其中一种分类方法就是根据碳资产价值来源的差异,将碳资产分为单一价值碳资产和多重价值碳资产。顾名思义,二氧化碳减排量是单一价值碳资产的唯一价值来源,例如CCS设备、碳排放权,除了二氧化碳减排效果,没有带来价值的其他途径;而对多重价值碳资产而言,二氧化碳减排量并不是该资产唯一的价值来源,例如节能设备,除了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之外,其价值还能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量,从而节约成本这一方面得到体现。按企业碳资产价值来源差异进行分类的好处在于,企业在实施减排活动同时,可以结合其他战略目标,有针对性的对相应的碳资产进行开发。但是,要在碳资产开发实务中实现效率最大化,还需要借鉴资产评估理论中收益法和成本法的原理,根据企业所处行业和地域的特点,建立一个以减排效果为纵轴、减排成本为横轴的企业碳资产开发分类矩阵。通过该分类矩阵可以将企业碳资产分为明星型、潜力型、添花型、便车型四类,以此对企业的碳无形资产的实务开发提供指导借鉴价值。企业可以针对不同分类的碳资产采取不同的开发策略。比如,明星型碳资产减排效率最高,显然需要企业加大投入,努力开发;潜力型碳资产虽然减排效果显著,但其减排效率不高,是作为未来碳减排任务的潜力存在,企业应努力使其减排成本得到相对程度的下降;添花型碳资产顾名思义其作用仅限于锦上添花,虽然减排成本不高,但是减排效果并不明显,如果在减排效果上没有继续深度挖掘的潜力使之变成明星型碳资产的可能,则只需对其适度开发,使之成为为达到某一减排目标补充型碳资产;便车型碳资产减排效果既不显著减排效率也较低,没有什么前途,必须考虑其存在的必要。

6结论与展望

综上所述,本文从企业碳资产管理这一实务要求出发,通过辨析三种观点资产定义的特点,挖掘“碳”的价值内涵,利用逻辑学的定义结构,提出了基于经济资源观的企业碳资产的定义。同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企业碳资产的七大特征属性,并提出了碳资产基于价值来源和开发利用的两种分类方法。以上工作为企业对自身碳资产的盘查、挖掘、开发和利用提供了较为务实的借鉴意义和指导价值,并对企业碳资产的研究提供了一条全新的研究思路,对后续的关于碳资产管理的研究起到了类似开路先锋的作用。然而,由于碳资产属于低碳时代的新生事物,可借鉴参考的资料相对较少,对其的理解可能会存在一定的时代局限。但随着诸多低碳经济模式的研究不断取得进展,对“碳”的价值内涵势必将进一步得到深化。同时,一个覆盖范围更为广阔的企业碳资产准确定义的前提即是资产定义的统一,这还有待相关研究取得进一步的突破。因此,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和相关研究取得进一步的突破,企业碳资产势必将突破时代局限的重重阻力,以更为清晰的面貌展现在学界和企业的视野中当中。

作者:刘楠峰 范莉莉 单位: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低碳产业范文4

农业产业化安全低碳发展,帮助龙抬头企业开发潜在低碳需求,应对食品安全危机后的市场萎缩、赢回市场信心和信任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和低碳化、信息化、农村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抢抓国际国内市场机遇,打造安全低碳的竞争优势,突破碳税和碳标签等新的绿色壁垒的重大战略选择。

二、发挥市场机制基础作用和消费者选择机制的作用

1.发挥低碳生活、低碳消费对安全低碳需求和生产的引导和拉动作用。

全社会加大安全低碳知识宣传普及,倡导低碳生活、低碳品味和低碳文化,提高消费者对安全低碳技术与产品在经济社会生态的巨大附加价值的认同,让安全低碳成为消费者主要选购标准,优先选购,引导低碳消费和需求。需求导向和市场选择会产生巨大持久市场压力和动力。加强农村和农户普及低碳知识和低碳技术,激发农民低碳生活和,开发农村低碳需求,引导农户的低碳理念。

2.塑造低碳需求市场。

激发全体居民潜在的低碳生活和低碳需求,提高低碳商品的附加价值,是消费者愿意为低碳水平支付较高的价格。通过巨大的低碳需求来刺激农业产业化主体采用安全低碳技术与模式。

3.建立碳汇交易市场体系。

通过自愿性碳市场交易,生产者同容易通过碳汇交易实现生态价值,在金融市场上融资。健全了碳交易市场规则,了碳排放标准、碳足迹核算标准、碳汇标准、低碳水平标准,完善低碳农产品价格信息系统和机制,低碳和高碳产品的市场鉴别与选择机制。美欧日等国家实施的森林碳汇、地质碳汇的自愿碳市场交易来引导农业产业化采用低碳技术与模式。

4.实行推荐性或强制性的碳标签制度。

碳标签制度,让消费者很容易识别低碳水平和高碳商品,让消费者优选选择低碳商品,刺激低碳生产

三、建立最严厉的多层次的质量安全和环境污染监管体体系

构建行政监控、司法监督、龙头企业监督、消费者监督、公民监督多元利益相关主体参与的全社会全面全程监管体系。一要建立严密行政监控体系。着力根除质量安全监管、碳排放和环境污染监管上的地方政府不作为、乱作为、渎职、弄虚作假、腐败行为。明确职责,增加检验检测次数,监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预警水平,提高监管水平和力度。构建科学有效的低碳农业综合评价体系,根据碳足迹建立碳排放核算体系和监控体系,为地方政府政绩考核提供客观依据。食品安全和碳减排列入政府任期目标和官员政绩考核体系,实行县区长负责制。二要完善司法监督。增加环境法庭和环境法官,立案并及时审理重大的质量安全和环境污染违法犯罪行为和政府的渎职和腐败性为,审判质量安全侵权、污染侵权的民事案件,从重从快判处重大公共案件违法犯罪分子,时刻保持高压势态。探索构建惩罚性赔偿制度面,让质量侵权和污染伤害责任人破产绅士倾家荡产。三要建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主导的全面全程自查监控体系。在农业产业化价值链和供应链上实施全社会全面全程监管体系,首要的是落实龙头企业主体责任。将质量安全责任和碳减排目标合理落实到农业产业化价值链和供应链的各个环节。通过内部自查自纠,将质量安全隐患和污染消灭在萌芽状态。实施“减量化”的目标管理,农业碳汇效应为考核指标,根据碳足迹建立碳排放核算体系和监控体系。建立所有利益相关者参与的全员全面全程的质量与碳排放监管与保证体系。四要健全社会监督体系。完善食品源头可追溯制度,开通网络微信、微博、手机电话、短信等多种渠道,消费者有质量疑虑,让消费者方便快捷查到质量、产地和市场信息,增加发现几率,明确责任主体。落实国务院《关于建立食品安全有奖举报制度的指导意见》,建立食品安全和环境污染有奖举报制度。公开各食品监管部门、环保局、公安和纪检监察部门举报电话、微信、E-mail;开通24小时投诉举报热线。举报奖励金额不设上限。赋予举报者请求司法保护权。广泛聘请义务监督员。五要发挥网络媒体曝光和监督作用。公布黑名单企业,使其无法获得贷款、和财政补贴。列入重点污染企业名录的企业也必须公开相关信息和数据。

四、制定和完善法律体系,加大侵权主体的民事与刑事责任

一要完善公益诉讼制度。公益诉讼制度是以司法手段维护质量食品安全和环境污染的重要法器,对食品安全违法和违法排污、破坏环境、环境污染的龙头企业起到潜在震慑效果。关键是通过法律制度设计消除对诉讼成本过高的担忧。食品安全和环境污染公益诉讼应减免诉讼费,将原告承担的诉讼成本转嫁给败诉的被告,增加惩罚性赔偿责任,提高原告诉讼收益。修订行政诉讼法,列入环境公益诉讼的条款,比如明确规定政府部门环境信息不公开,社会组织可以提起行政诉讼;如果企业排污超标,要求其公开排放信息而置之不理,社会组织可请求行政机关去撤销其环评许可等等。支持设立民间环境监测机构,为环境公益诉讼收集污染证据提供最大支持。二要加大民事和刑事责任,提高质量安全和环境污染的违法成本,产生足够强大的威慑。以危害公共安全罪加大对食品安全和环境污染的刑事责任,实施最高刑惩,让其破产;加大民事承担责任,根据科学研究对人体危害来判定对身体潜在伤害的损失处以几百万、几千万的伤害赔偿。建设食品安全信用系统,不良企业和责任人终身禁入。

五、建立健全碳财税支撑体系

即是在充分考虑安全低碳的公益性和正外部性,以安全低碳为标准,着眼于优化整个低碳农业产业化价值链上价值与财政再分配,采取低碳农业产业化的碳税和低碳补贴政策。目前,一要完善能源税,加大龙头企业、种养加储运环节上高排放、高能耗、高污染能源的生产成本,迫使采用低排放清洁能源。二要逐步实施低碳补贴。(1)政府应对农户采用低碳技术、原料与设备进行财政补贴。(2)对采用低碳技术和生产方式的龙头企业、采用低碳生产资料的龙头企业给予财政补贴,降低龙头企业采用低碳技术的成本,提高因采用低碳技术的收益,或使其低碳产品降价、减少价格劣势,促进消费者购买。(3)给提供低碳技术的科技服务企业予以财政支持,以便降低采用低碳技术的研发成本,提高低碳技术的收益。(4)公共采购安全低碳技术专利,无偿地转让农户和龙头企业使用。(5)对购买和使用低碳农产品的消费者予以价格补贴,抵消因购买低碳技术产品的增加差价。(6)推广沼气等新能源的财政补贴,推进沼气发展。(8)为减少田间农作物秸秆燃烧带来雾霾和二氧化碳,提高回收农作物秸秆的财政补贴金额。今后,在建立ISO14067碳足迹国际标准和碳排放核算体系的基础上,开证碳税。对内销的高碳农产品征收碳税,提高种养加碳排放的生产成本、提高高碳农资成本和高碳技术成本,迫使其放弃高碳农业生产资料和高碳生产技术。对出口产品征收碳税以免国外在征收碳税,将税收留在国内。碳税要专款专用,用于节能减排效果好的企业奖励,并支持低碳技术研发。

六、建立健全碳金融支撑体系

探索适合农业产业化安全低碳发展的碳汇金融市场和交易。无论是农业环境改善、还是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低碳生产资料的采用,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这些投入往往是基地种养殖专业户和龙头企业难以承受,需要碳财税和碳金融的支持。低碳农业技术风险高,难度大,只有加大和碳财税和碳金融支持力度,才能激发农产品出口企业采用安全低碳技术与模式的积极性。为此,构建碳为核心的汇碳金融市场体系、低碳农业碳金融组织体系、低碳农业碳金融产品体系和低碳农业碳金融政策体系。在总结碳汇交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推广扩大碳金融市场,构建适合中国国情和农业产业化安全低碳发展的碳金融市场,包括森林碳汇、农作物碳汇扽远期碳汇期货为主体的农业碳汇交易市场。碳金融就是根据碳足迹核算的生态经济价值为依据,以低碳产品为抵押的、以碳汇预期价值为依据,在碳交易市场和金融市场融资的行为活动。政府、金融机构、项目主体各方的共同努力,构建碳金融市场交易平台,健全碳金融风险管理与防范机制。积极推进低碳金融服务创新,进行碳金融衍生品的开发。引导低碳农产品和生产资料市场以及农业碳汇市场建设,建立我省农业碳汇交易平台,充分发挥市场基础作用。

七、健全低碳技术创新推广体系

低碳技术对农业产业化价值链的价值创造与增值、成本节约和质量环境改善有着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增强农业产业化安全低碳发展的科技支撑,构建一个强力的农业产业化安全低碳技术创新与推广的科技政策和科技服务支撑体系,是保证农业产业化安全低碳健康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支点。健全安全低碳技术创新体系。要充分利用科教大省和科技优势,加大财政投入,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集中攻克关键的重大的安全低碳技术。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组建安全低碳技术创新研发中心,加强产学研结合,加快农业低碳技术研发,尽快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安全低碳核心技术。逐步建立健全低碳农业技术创新体系、技术推广体系、技术保障体系与技术服务体系,完善支撑低碳农业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龙头企业根据安全低碳需求研发安全低碳产品,开发安全低碳优质农产品及其加工品。

八、发挥龙头企业实施安全低碳技术和模式的组织作用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发挥安全低碳技术与模式的示范、带头和组织作用。质量安全危机和环境污染的受损最大的是龙头企业,事实上第一责任人,承担了所有风险和责任,同时龙头企业组织管理能力最强,理应成为农业产业化安全低碳发展的龙头,在选择安全低碳技术、模式和路径,建设安全低碳基地、优化整合价值链和供应链管理等起示范、带头和组织作用。充分利用国务院《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扶大扶强一批安全低碳型龙头企业。建立一个能够促使龙头企业选用安全低碳技术的激励约束机制、风险机制、合同机制、责任机制和声誉机制等机制的制度安排,促使龙头企业在充分考虑其成本收益的基础上,选择实施安全低碳技术。帮助龙头企业提升资本、技术、品牌和管理能力,积极扶植种养加的安全化、低碳化、规模化和集约化,保证农业产业化安全低碳发展。龙头企业要转变农业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方式,走低碳型农业产业化发展路径。龙头企业要提高低碳科技创新能力,安全低碳技术嵌入农业产业化模式

九、着力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安全低碳产业化基地

支持建设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的安全低碳基地,围绕龙头企业建安全低碳基地,围绕优势和特色农产品建基地,围绕开发项目建基地,推动安全低碳标准、农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建设、集约化经营。在农业产业化基地大力推广低碳作物品种、低碳耕作制度、低碳施肥养地和低碳栽培技术、综合利用技术、秸秆综合利用等。在积极推进质量安全标准和碳排放分级标准。要要组织实施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工程,发挥科技园区、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示范带动作用。

十、引导基地农户采用安全低碳技术和模式

加强对农民的食品安全与环境保护教育和知识宣传,既是政府责任,也是龙头企业和媒体的社会责任。普及低碳知识和技术,培育农民低碳生产和生活意识,引导基地农户采用安全低碳技术与经营模式,促进从高碳种养殖想低碳种养加模式转变。为基地农户提供可行安全低碳技术方案和模式。包括:种养加环节采用新型能源和清洁技术;优化耕作制度,提高复种指数;培育优良品种,延长减排链条;改进施肥、用药、饲养、养殖、防治病虫害等技术;实施保护耕作,减少碳素流失;推行秸秆过腹还田;整治养殖污染技术等等。帮助基地农户因地制宜选择安全低碳模式,提高种植养殖的碳汇效应。向农户推荐低碳种养加组合模式、绿色生物防治与物理防治技术的综合植保模式、观光休闲种养加模式等等。

十一、加强安全低碳标准建设,优先对出口产品实施低碳认证制度

低碳产业范文5

针对林业经济发展与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探讨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如何发展林业产业的途径,提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开发森林食品项目,提高木材产品的精深加工技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产业结构;经济增长;环境保护

1林业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和低碳经济模式不和谐的矛盾

1.1经营渠道狭窄、方式落后、观念陈旧,造成效益逐年下滑

为实现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国家对林业经济的发展制订了相关的积极的财政扶持政策,不断投入力度,改善国有林场的经营条件,使过度砍伐的生产经营逐步向旅游业、养殖业等多种经营渠道过度。从生态文明建设上来讲,确实对环境保护有些促进,但是,由于缺乏创新经营机制和生产技术、资金、人才等,大部分国有林场的新发展的旅游业萧条,养殖业效益不强,没有市场竞争力等等,广大伐木工人和技术人员面对突如其来的形势要求,显得一筹莫展,困扰众多,林场经营举步维艰,员工的正常生活水平也收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1]。

1.2以伐木工人为主的人力资源,与林业低碳化经营发展需要的素质还有差距

国有林场在过去几十年的生产经营发展过程中,主要是伐木和销售木材为主,技术人员研究的成果,大多都是怎样通过技术革新,提高伐木工作效率和产量,以适应人们生产、生活日益增长的木材资源的需求。随着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各个国有林场在积极优惠政策的扶持下,不断创新经营机制,开发旅游项目、建立种植、养殖基地,发展相关的加工企业,在解决伐木工人再就业,实现转型等方面开辟了新途径。但是,旅游业、养殖业、加工业也需要相关的技术和经营管理,这对习惯了多年伐木和销售木材的员工队伍来说,能力转型还需要一定的过渡阶段,所以,针对目前多种经营的国有林场,人力资源素质亟待提高。

1.3管理落后,产业结构不合理

大部分国有林场的生产、经营和管理的模式,过去一直是伐木、销售木材、人工造林三个环节。管理简单,生产技术含量较低,内容单一。林业产业在全面进入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多元化的开发,使国有林场的领导层相对缺乏综合经济发展的管理能力、管理机制和措施,企业的机构也不完善。从产业结构上来讲,也不合理,过度重视第一产业的发展,仍然把人工林的生产,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新的经济增长点,像旅游服务业等第三产业不做重点开发和投入。产业结构不合理造成的恶果非常严重,不合理的人工林使土壤退化,生态结构受损,林业企业投入高、效益低的弊端难以改善,而新兴的旅游业等因不具备发展条件,缺乏活力,导致经营困难。

2发展林业产业对策

2.1调整生产经营结构,开辟林业经济不同的经营途径

低碳经济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迫使各个国有林场,必须调整第一产业为主的林业生产经营机制,依托森林资源优势,立足社会市场需求发展多种经营,把第三产业发展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人力、资金、技术上不断增加投入,完善相关的制度措施,创新模式,拓展空间,有针对性地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使森林资源的优势,变作林业企业市场的利益制高点。比如,在发展森林旅游业时,不要仅限于游客游览的景点建设和森林景观布局的设置,要针对目前大多数人注重养生的市场需求,利用森林天然的“氧吧”优势,建立大型高标准的疗养中心,提高人性化服务标准,强化健康服务功能;在此基础上增加全功能、多方位绿色服务设施,创造森林利益最大化利用空间,不断提高企业效益。

2.2强化人才队伍素质培训,优化人力资源结构

国有林业企业要在多种经营发展中取得突破,必须有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才能实现。因此,强化员工队伍培训,多方位引进优秀人才,是林业企业低碳化经济转型发展多种经营的必由之路[2]。首先强化员工队伍培训。为适应低碳经济视角下林业资源多种产业发展的需要,有关职能部门和国有林场企业,结合产业技能要求,要有针对性地对员工进行专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创新能力。同时,选调有技术特长、对企业贡献较大的业务骨干出国深造,调动广大员工比学赶帮的学习积极性。其次广泛引进各类人才。面对森林旅游业、养生服务业、动物养殖加工业等低碳模式下林业经济多种生产经营人才需求,国有林场要有计划的招贤纳士,加大生态文明建设的自主研发能力,强化市场竞争功能,为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2.3制定积极优惠的财政政策,支持林业产业发展

林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离不开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因此,国家首先要从政策层面对林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提出指导性意见。利用林业职能部门的管理和技术优势,不断引导林业产业企业的多渠道发展。其次提供积极的财政支持。国家要通过各种宏观调控,为林业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资金支持环境,通过制定减免税收、增加信贷等优惠政策,促使林业企业转型升级,多谋出路。同时,要改变国有林场单一的国有制经济成分,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发展私有制经济在森林生态建设中有生力量的崛起,把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到最优,使效益最大化。

3培育林业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3.1大力开发森林食品项目

森林蔬菜、森林粮食、森林药材、森林油料、调料、饮料等森林食品,以其生态、优质、健康、绿色等优势,备受人们的青睐和喜爱,具有广阔的市场开发前景。因此,依托市场需求和林区的森林食品资源优势,多渠道开发森林食品项目,对优化林业产业结构,稳妥安置就业转型,提高林业企业效益等很有意义。通过引进技术,对森林食品植物的保护、培育和加工,使新兴的森林企业不断壮大,市场竞争力不断加强,从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比如旅游业、制药业、饮料加工业等。

3.2提高木材产品的精深加工技能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建筑业、家具业、造纸业等不同的木材利用大户,对林木产品的需求格局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逐步向小径材和枝杈的利用,林木产品以高深的精细加工不断抢占市场先机[3]。因此,林业企业可以通过强强联手或兼并重组或破产重组等现代化企业经营手段,建立木材产品高深精密加工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实现转型升级,提高社会化融资水平,开创新型工业化道路。生产出市场需求量大的各种木质材料,强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创造规模化效益。

总之,优化林业产业结构,加大森林资源相关产业的开发力度,是造福林区人民,加快经济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因此,倡导低碳视角下的林区开发,提高资源综合利用能力,是国有林场,也是其它所有制企业发展的方向。

作者:张国欣 单位:林口县林业局柳树林场

参考文献:

[1]肖敏静,赵璟.低碳经济视角下江西林业产业结构与林业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中国林业经济,2010(5):32-35.

低碳产业范文6

关键词:低碳;产业集聚;关联度;创新

中图分类号:F29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4-0050-03

在我国,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建设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下一个重要目标。在这一低碳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低碳产业由于其具有明显的低碳排放量、能充分利用与开发新能源以及高的附加价值等优点,使得低碳产业的发展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下一个关键利润增长产业,因此,我国各大城市都纷纷投入巨资,花大的精力倾心打造低碳产业。但是,通过对我国当前各城市低碳产业发展的投入方向、低碳产业定位以及产业创新体系的研究可以发现,当前,我国低碳产业在集聚发展过程中,很多地方存在着很大程度的盲目发展现象。

一、我国低碳产业集聚发展的问题

(一)低碳产业集聚区的关联度不高

在低碳产业集聚发展过程中,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实现产业的高关联度。一般认为,低碳产业的关联度高,可以实现产业的相互扶持、减少物流成本、宣传产业的知名度等优势。但通过对我国目前低碳产业集聚发展的调查,事实并不如此。当前,我国各大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为了发展低碳产业,非常普遍的做法是在城市划定或者原有产业园区的基础上建设低碳产业集聚园区。可是在这些低碳产业集聚区内,很多不是低碳的产业同样存在,甚至有的还是高碳的企业,这些企业里甚至还有一些是与低碳产业毫不相干的,但由于政府的优惠政策,为了得到政府优惠政策的好处,这些企业都集聚于这些地方,结果存在着园区的布局按低碳标准规划,园区的资源按低碳标准供应,园区的物流、生产与生活设施都按低碳的要求建设,但是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这些资源被一些非低碳企业甚至高碳企业所争抢,那些低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相关各方面支持的时候,结果却得不到相应的支持,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低碳企业的发展。从长远来看,虽然相关城市在发展初期用纳税人的钱花很大代价进行宣传与规划,但最终使得整个原本规划为低碳产业的园区,却不能为整个城市的发展带来多大的效应。

(二)缺少龙头低碳企业的带动

低碳产业的发展,与其他产业的集聚发展一样,需要一个龙头企业的带动。龙头企业在很多时候,可以说是一个行业发展的支柱,它在发展过程中必然需要一些配套企业来支撑,这样,在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上,可以减少龙头企业的运输成本。同时,由于配套企业的辅助与进入,也使配套企业获得了相应的发展。结果是龙头企业与配套企业都得到发展,从而从客观上带动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这就是产业的前连锁与后连锁发展效应,它对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与布局非常重要。但从目前我国低碳集聚企业的发展过程来看,有不少地方在低碳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根本就没有低碳龙头企业的带动,低碳产业的龙头企业大多存在于长江三角洲地带、珠江三角洲地带、环渤海经济地带等经济发达地区,存在于中部与西部等地区的数量相对少得多,因此,在中部与西部部分城市的低碳发展过程中,必然存在着一个缺少龙头低碳企业带动的效应,有的城市低碳产业不仅没有龙头企业,甚至基本就没有一个在当地起带头作用,并带来明显经济效益的企业。这些城市在低碳产业集聚发展的过程中,如果不采取特殊措施,而只是采用常规的产业发展措施,必然会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一定的影响,甚至使整个产业发展出现流产的局面。

(三)政府的影响因素过大

低碳产业的发展,当前国际上主要有三种做法,一种是市场引导的,一种是政府引导的,另一种是市场先发展,后政府引导。市场引导的,主要是自下而上自发的发展方式。政府引导的,几乎就是在政府的优惠政策支持下发展起来的。而市场先发展,后政府引导的,主要是欧美一些国家在低碳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成熟做法。这是一个成功的做法,就是先由产业自主发展,然后当有一定规模的时候,政府再采取引导、宣传与政策优惠等措施,结果,通过一定程度的发展,这样的产业集聚区在最后都能有一定的地方经济效应带动作用。通过对我国低碳产业集聚发展城市的调查研究,我国当前很多地方普通存在着政府干预过度的现象,这些地方政府,通过两种做法,一是划一块地圈地弄一些与低碳相关甚至还有点不相关的企业在里面的一种发展方式,二是在原有的产业园等的基础上弄几个低碳企业,其他企业就地变成低碳企业的一种发展方式,然后通过地方一些财政,特别是税收优惠政策、资金扶持政策等再吸引一些企业进驻园区,结果,人为地制造了一个低碳产业的空间集聚,但这些产业的市场营利能力却被放置于后,这种做法,没有完全考虑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是一种面子工程的短期行为方式。

低碳产业范文7

[关键词]低碳经济;房地产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1)45-0148-03

1 房地产业实施低碳经济的紧迫性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依靠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为主要能源,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新型经济发展方式。关于“低碳经济”概念最早源于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其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CO2的排放量比1990年减少20%,2050年减少60%左右。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对能源生产和消费需求的迅速增长。目前,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已居世界第二位。尽管《京都议定书》、《巴厘岛路线图》中没有规定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在2012年前的具体减排量,但是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必须承担国际义务,所以,我国正面临着巨大的减排压力。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单位GDP的碳排放强度很高,2002年为605吨/百万GDP美元,为印度的1.86倍,日本的1.69倍,西欧发达国家的1.6倍。据美国能源署预测,我国碳排放强度呈逐年下降趋势,2002—2025年期间年均下降2.1%,高于发达国家的下降速度,但是由于我国经济规模的逐年增加以及煤炭主导的能源结构,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呈快速增长趋势(年均增长2.6%),2020年将达到81.45亿吨,届时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二氧化碳排放国。

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同时也是我国碳排放量较大的行业,房地产低碳化,既能发挥房地产业拉动经济增长的优势,又能带动诸多产业降低能耗、减少排放,负有领衔低碳经济的重要使命。要实现房地产业低碳化,其基础之一就是做到建筑低碳化。低碳建筑包括三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减少房地产项目建造时消耗化石燃料及排放的二氧化碳。另一方面减少建造的房地产在使用阶段,由于调节环境温度差异而消耗的能源和排放的二氧化碳。第三方面是增加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减少由于建筑物报废而增加的建筑垃圾。众所周知,建筑是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大户,根据统计资料显示,建1平方米的建筑,将向大气中排放574千克二氧化碳。如果将房屋建设和使用过程中的能耗折算为碳排放,新建1平方米的建筑就要排放约0.8吨二氧化碳,按照我国每年新建20亿平方米房屋计算,相当于每年增加碳排放16亿吨,整个建筑业的碳排放量几乎占到全国碳排放总量的50%,远远高于交通运输和工业领域。我国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是发达国家的2~3倍,新建筑中80%以上为高能耗建筑,存量建筑中95%以上是高能耗建筑。建筑耗能80%是与环境温度只差10℃~30℃的采暖和热水等低品位消耗上,对环境造成巨大破坏。房地产在开发、使用的过程中消耗的化石燃料及排放的二氧化碳占总排放量的50%以上。房地产开发建造及使用过程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占全社会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3,所以对于正处于高速发展的中国房地产行业来说,高能耗、高排放、低产出的行业生产模式不可永续,需要产业链上下游的通力合作,从供应链、建造、使用和拆除再利用的角度整合产业链,共同推进低碳房地产业的发展。低碳房地产业的发展主要体现房地产开发的整个过程上,从房地产项目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施工,到使用、报废。

2 低碳时代房地产业发展所面临的困境

2.1 房地产企业开发低碳建筑积极性不高

我国房地产企业在低碳发展的认识上尚存在一定概念滞后,通常开发商会觉得低碳建筑成本较高,在当前价格弹性较大的房地产市场上不具有竞争优势。无论是能源利用方面的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生物能,还是建造技术方面的建筑保温技术、雨水收集技术、垃圾回收技术,都需要付出比传统建筑更高的成本。根据一些开发商的统计,对比未增加节能减排技术的房地产,低碳房地产可节电50%,节水20%以上,但成本增加的幅度在5%~8%。对于开发商而言,由于现阶段低碳房地产尚未形成规模效应,成本相对较高,利润空间有限。特别是在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总体上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卖方市场格局主导下的大部分房地产开发商更多关注短期收益,对提升房地产品质的认识不够,推行低碳房地产的动力严重不足。甚至有些开发商打着低碳地产的幌子,其实只对建筑物做了简单的生态处理,在销售时价格就上涨20%。实际上,低碳住宅的总成本相对于普通住宅还要低,开发低碳住宅的目标之一就是降低诸如水电费、物业费之类的生活成本,因此其比普通住宅的使用费要低很多,从远期看,购买者其实真正节约了住房成本。但对于大多数开发商而言,推进低碳建筑需要增加成本和投入,而资金的一次性投入与节能回报的持续性回收,这两方面的主体并不一致——资金是由开发商投入的,回收却由业主享受。开发商在承担了较大风险后却无法预计可能获得的利用,使得开发商对低碳地产的开发积极性不高。

2.2 国家的相关规范和技术标准不完善

目前,我国房地产业执行的绿色建筑标准为2006年建设部和质监总局联合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广西、江苏、重庆等地陆续建立了地方标准,低碳房地产发展已经逐步从示范性阶段步入实际操作阶段。但是由于我国低碳房地产起步晚、实践经验少、基础数据不足,现有的评估标准往往偏重于对设计和建设过程的引导,使得评估结果的权威性、科学性和可靠性大打折扣。一方面,评估体系的设置定性条款居多、量化数据较少,过多的主观判断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评估质量;另一方面,在标准设置上,评估体系侧重建筑环境质量的评价,忽视了建筑本身的经济性和使用的舒适性,影响低碳房地产的推广。同时,建筑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等综合性标准体系尚未建立,过分强调技术应用而缺乏对运行过程整体节能减排效果的评估,也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市场和公众。

2.3 现有节能设计及低碳技术相对落后

目前,我国房地产业低碳技术存在研究起步较晚、技术不成熟等问题,我国低碳住宅主要集中在新风系统、地源热泵空调、节能墙体、节能门窗等建筑节能材料和设备的应用上,而建筑节能设计的设计水平和相关技术还相对落后。2009年上海市建设工程安全质量监督总站对112组工程节能材料的监督抽查结果显示,抽样不合格率高达19.6%。其中在某房地产项目中,某涂料公司提供的两种外墙保温产品均不合格。另外,太阳能技术也有不成熟之处,如果某个建筑物完全采用太阳能技术,在冬天就很难满足其生活需求。总之在新能源的应用,节水器具的推广,隔音降噪措施实施,节能灯、供暖、空调采用、清洁能源使用,3R材料应用等技术研发方面都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有很多难题需要攻克。

2.4 缺乏有效的政府管理

由于缺乏有效的政府管理,在低碳地产发展过程中,各方参与积极性低,开发商责任意识淡薄,设计机构的低碳房地产设计能力欠缺,这些因素共同制约着低碳房地产的发展。低碳房不等于高价房,低碳房地产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减少使用成本开支。尽管改造过程确实增加了一定的成本,但是还可以通过规划、设计等来达到相对低碳的目的,这方面的成本也并不高。

2.5 购房者不能主动积极配合

由于低碳房地产的建造成本通常高于普通建筑,而这部分附加成本往往会转化成用户的负担,在相关税收优惠不足以抵消购房成本的增加额时,低碳房地产往往只能成为高档房地产的尝试,难以赢得绝大多数市场。从市场分析,目前我国消费者住房刚性需求强烈,低价房成为首选,其次是地段、环境、功能,而低碳、节能、环保往往排在最末位,甚至被忽略。他们需要低碳,更需要低廉,因此,大多数消费者在节能与低价格面前,会选择低价产品。随着低碳技术应用的成熟,低碳房地产业势必走上产业化的道路,低碳房地产的价格将更加平民化,但显然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3 推行房地产业低碳经济的对策分析

3.1 制订强制性规范和鼓励政策推进低碳房地产发展

从英国、美国等低碳房地产推行较成功的发达国家来看,在低碳房地产发展的起步阶段,政府的推动和扶持是重要手段。英国、美国政府为支持低碳房地产业的发展,纷纷为低碳房地产的评估和实践提供财政支持和税收优惠政策,减少开发商和住户的额外支出,促使低碳房地产被社会广泛认可。虽然国内对节能建筑以及绿色建筑有了一定深度的研究,但是从低碳排放的角度研究的较少。故真正低碳节能的房地产开发还比较少,对低碳房地产的推动,还仅停留于一种市场引导、倡议的阶段,没有一个系统的、强制性的政策规定。同时由于缺乏严格的约束性碳排放标准,开发企业在低碳住宅开发方面缺乏明确的依据,创新力度不足。因此修订建筑规范,优化原有设计标准,制定低碳时代的房屋验收标准,并在此基础上明确低碳住宅建设标准,让行业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是促进低碳房地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同时,政府也应该拿出一部分资金,资助房地产业,比如,凡是实施低碳建筑的企业,在土地出让时给予政策上优惠,致使房地产业因实行低碳建筑而增加的费用由三部分来分摊:政府、开发商和消费者。只要政策得当,发展低碳房地产不仅不会抬高房价,还会让房价降下来。因此,建议政府在这方面尽快制定一系列鼓励科技创新、节能减排、使用可再生能源的政策,并出台减免税收、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绿色信贷等措施,来推进低碳房地产业的发展。

3.2 大力开展低碳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我国房地产企业推行低碳经济面临的主要难题,除了经济原因外,主要是技术问题。低碳房地产和节能技术走向平民化,还需要大力开展低碳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如果开发商严格选用材料,设计好采光、通风等,业主就不需要过多装修。减少了装修活动,也就减少了碳排放。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与环境共生地产”的理念,提倡选用太阳能供电系统、分区空调系统、智能照明系统、水回收系统等与环境相协调的装置,成本并不高。目前中国设立了清洁发展机制基金(政府基金)和中国绿色碳基金(民间基金),满足应对气候变化的资金需求。但是,现有的这两个基金主要资助碳汇的项目,还未将基金用于低碳技术研发的支持和激励上。碳基金的目标应该除了关注碳汇的增加外,还需要更加关注通过帮助商业和公共部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并从中寻求低碳技术的商业机会,从而帮助我国实现低碳经济社会。碳基金的资金用于投资方面主要有三个目标:一是促进低碳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二是加快技术商业化,三是投资孵化器。我国碳基金模式应以政府投资为主,多渠道筹集资金,按企业模式运作。碳基金公司通过多种方式找出碳中和技术,评估其减排潜力和技术成熟度,鼓励技术创新,开拓和培育低碳技术市场,以促进长期节能减排。

3.3 加快低碳房地产行业评估标准体系的建立

从英国、美国、日本等低碳房地产推行较为成功的国家来看,它们都有一套科学、完备、适合本国甚至世界的低碳房地产评估体系。我国虽然也出台了一些标准和技术细则,但主要是为部分项目评级、评星而建。在评估体系的标准制定上,应坚持强制与指导、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在国家层面上,应规定低碳房地产应该达到的总体要求,提高相关节能技术标准,严格最高能耗标准;在执行层面上,结合当地气候、资源、经济以及社会文化特点,由地方管理部门因地制宜地制定评价标准,中央管理部门对其进行论证和评估。

3.4 实行房地产建设工业化,降低碳排放

房地产产业化是欧美等发达国家流行的一种房屋开发方式,楼梯、墙体、外墙面砖、窗框、卫生间等都可以标准化、批量化生产,然后在现场进行拼装。实施“工业化房地产”后,建筑垃圾减少83%,材料损耗减少60%,建筑能耗碳排放降低50%以上。因此,必须实现房地产工业化,大力推广太阳能、地热能,利用节能墙体材料,并通过房地产部品、部件的标准化、工业化生产,促进房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住宅产业化,量化生产是发展低碳地产的重要路径。产业化建设是建立项目在建筑施工周期上大大缩短,对于能源资源消耗、劳动强度的降低都有很大的好处。

目前,我国还处于低碳经济的起步阶段,向低碳经济转型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但是我国房地产低碳化的路还很长,其中有很大的潜力可被挖掘,很多机遇可被创造,所以我们必须抓住这一机遇,推行房地产业低碳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付允,马永欢,刘怡君,等.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

[3]魏润卿.论低碳经济与低碳地产、绿色建筑[J].科技管理研究,2010(22).

[4]任力.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科学家,2009(2):47-50.

低碳产业范文8

摘要: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低碳经济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潮流。旅游业作为无烟工业,具备低碳发展的优势。本文通过分析旅游产业链上的供给系统、消费系统、支撑系统和环境系统,从生产与消费一体化角度,构建了旅游低碳产业链的协调发展路径。

关键词:旅游低碳产业链机制

自上世纪开始,旅游业在全球各地发展迅速。近年来,虽然世界经济持续低迷,但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2016年全球旅游总人次和旅游总收入增长速度均高于全球GDP增长速度,其中,全球旅游总人次首次突破百亿,是全球人口总数的1.4倍,达105亿人次,比2015年增长了4.8%;全球旅游总收入达5.17万亿美元,比2015年增长了3.6%,相当于全球GDP的7.0%。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依赖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的旅游业也受到了显著的影响;同时,旅游业作为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贡献者,也对气候变化产业了一定的影响。已有研究表明,全球5%的二氧化碳排放来自旅游业,特别是旅游交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越来越多部门开始关注旅游业发展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在这样的背景下,旅游业低碳化发展开始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低碳发展理念、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提出,低碳旅游、低碳出行方式渐渐成为一股潮流。低碳旅游就是在整个旅游活动过程中,以旅游者为主体而设计的低碳交通、低碳住宿、低碳游览、低碳景区、低碳购物、低碳娱乐、低碳消费的活动。旅游业低碳化的过程就是在实现资源高效利用、降低能耗和碳排放的同时,实现旅游业经济发展。然而,旅游业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包括供给系统、消费系统和支撑系统,如何实现各系统之间互相作用、相互影响,最终实现旅游业的低碳化发展,首先需要明晰旅游产业链上的各个系统如何协同发展。

二、旅游低碳产业链的协同发展机制构建的理论逻辑

旅游产业链是以游客为中心、以旅游产品为纽带把旅游系统的各个要素链接起来的。在旅游系统运行的过程中,不同的行业通过提供旅游相关服务而组成了一个链状的结构,为了满足游客的需求,众多的产业部门通过提供服务和产品让旅游产业链正常运转。其中,围绕旅游核心企业的旅行社、景区、酒店、交通、餐饮、商店、车船及休闲娱乐设施,同时还涉及到农业、建筑、园林、金融、保险、通讯、广告媒体以及政府和协会组织等辅助产业和部门。旅游核心企业是产业链上的要素,而其它相关产业和部门则为产业链的动态链接与正常运营提供必要的保障和支持。因此,要实现旅游产业链的低碳化发展,产业链上所有的要素都能低碳化发展。其中,旅游业的核心要素必须首先实现低碳化发展,如图1所示。在整条产业链上,所有的活动都是围绕游客而开展,首先游客必须有低碳的意识和行动。作为旅游业三大核心企业旅行社、景区和酒店,作为整个旅游活动的前端企业,在形象推广、营销、环境营造等过程中,必须低碳化,这也是旅游业低碳化的基础。供应链上的交通,是碳排放最主要的贡献部门,只有通过设施改造、技术提升、加大宣传等方式,才能为低碳化发展树立形象。而商业街区与休闲娱乐场所,则可以通过碳汇体验、环境营造、宣传等手段,为旅游业的低碳化发展提供支撑。

三、旅游业低碳化发展的协同机制及路径

基于旅游系统理论,旅游业低碳化发展的本质就是如何实现旅游系统中各子系统的低碳化运行。结合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理论,本文将低碳旅游系统分成四个部分,即供给系y、消费系统、支撑系统、环境系统,四大系统中各自又包涵不同的要素,然后构成了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低碳旅游功能系统。整个系统围绕着游客流动、物质流动、能量流动、资金流动、信息流动等旅游流,通过产品设计、能源管理、技术创新、消费观念转变、资金支撑、政策制定等手段,实现旅游系统的低碳化发展,从而达到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减缓旅游业对环境及气候变化的影响,最终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图2)。

针对不同区域的旅游业,在现状诊断和潜力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产品、技术、资金等实际情况,构建旅游业低碳产业链的供给系统;基于节能减碳的微观视角,从非物质性消费出发,强化游客对低碳出行、低碳产品体验、绿色消费、生态教育等层面的认同,协调利益相关者的功能,构建旅游业低碳化的消费系统;通过协同政策、技术、社区、NGO组织等,构建旅游业低碳化发展的支撑系统;结合生态环境演替的规律以及旅游者的需求,通过创造绿色、生态、舒适的旅游环境,构建旅游业低碳化发展的环境系统。从生产与消费一体化角度,统筹以上四大系统,从而实现旅游业的低碳化发展。

低碳产业范文9

关键词:河北低碳经济低碳产业

随着全球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和世界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张,化石能源、生物能源等常规能源的使用出现快速增长,人类生存环境不断恶化,正在遭受着大自然的威胁。发展低碳经济,是全人类在发展道路上的正确选择,就如同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全球的信息化一样,是大势所趋。站在世界及中国发展的实际分析,探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并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化,是河北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1 河北省的产业发展概况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河北省的产业结构不断调整。2010 年,河北省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0197.1亿元人民币,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2562.8亿元、10705.7亿元、6928.6亿元,在第三产业中,社会服务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等其他服务业发展壮大,成为服务业发展的新亮点。2010年,河北省三次产业结构地区生产总值所占比重分别为12.7:53.0:34.3。与2005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有明显的下降,第二产业比重有明显的增加,第三产业比重略有上升。总体来说,“十一五”期间,随着改革力度地不断推进,河北省经济总量迅速扩张,三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拉动了河北省经济的增长。但是,产业结构的总体水平比较低,整个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的比重比较大,第二、第三产业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2河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及有利条件

《中国低碳经济年度发展报告2011》表明,河北省属于高碳地区,位列全国后十名。二氧化碳年均排放量占全国总排放量的7%左右,温室气体减排潜力巨大;同时,河北省也是清洁能源资源较丰富的地区,具有优越的能源资源禀赋,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资源都很丰富。在当今世界四种类型的低碳生态城市中,河北省有逐步演进型和技术创新型的保定低碳城市以及技术创新型的曹妃甸生态城市两种类型。

河北省的资源禀赋状况和地理位置决定了河北省已经具备了建设低碳经济示范区的有利条件。

2.1 资源禀赋良好

河北省蕴藏着丰富的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资源。如:坝上及沿海地区风能资源丰富,张家口、承德及沧州东部太阳能资源丰富,是改善能源结构,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资源基础。

河北省坝上及沿海地区风能资源丰富,适宜开发风力发电项目。河北省作为农业大省,具有丰富的秸秆资源,河北省将建设大批生物质能发电项目。煤矿煤气层甲烷气的回收利用。河北太阳能资源在全国处于较丰富地带,对于开展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深具潜力。

2.2 积极探索循环经济成效显着,为低碳之路奠定了坚实基础

保定国家高新区用10年建设了我国第一个“国家可再生能源产业化基地”,有其独特的技术和经验优势,蓬勃发展的新能源产业为河北省建设低碳经济区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

曹妃甸是国家确定的循环经济示范区、科学发展示范区,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把资源高效利用、循环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贯穿开发建设全过程,形成了以精品钢为龙头的钢铁循环产业链、以大型炼化为龙头的化工循环产业链、以重型装备为龙头的装备制造循环产业链。曹妃甸示范区的摸索实践,解决了困扰唐山发展的一系列问题,也将给国内重化工业发展带来启示。

3 河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产业对策

发展低碳经济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选择,它意味着能源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技术的革新,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途径。

3.1 调整产业结构,重点改造传统高碳产业

河北省发展低碳经济,必须要改变能源结构,如:发展水能、风能等不排放二氧化碳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要改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要减少能源消耗,改变消费方式,优先发展低碳产业。各地应结合当地产业特色和发展战略,制定低碳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本地区控制碳排放的目标、重点任务和具体措施,充分发挥应对气候变化与节能环保、新能源发展、生态建设等方面的协同效应。

3.2 设立实践区,优先发展重点低碳示范项目

河北省走低碳经济之路,已经具有了良好的经济基础。保定市作为世界自然基金会在中国启动的低碳项目首批入选的两个试点城市之一,为世界所瞩目。曹妃甸家作为首批循环经济示范区以及具有国家批准的循环经济园区产业总体规划的部级循环经济示范区,多年来坚持发展循环经济。再加上张承坝上地区的新能源开发利用,河北省确实有条件、有能力发展成为中国低碳经济的示范区。河北省政府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唐山市唐山湾新城、石家庄市正定新区、秦皇岛市北戴河新区、沧州市黄骅新城列为生态示范城市。

河北省虽未被国家发改委列入低碳经济试点省,但是依然应该抓住当前的大好时机,把河北省建设成国内乃至全球的低碳经济发展的典范。在当前阶段,河北省应集中给力保定,聚焦保定,将保定建成低碳经济城市的典范,之后本着建设一个成熟一个的原则,逐渐形成低碳经济大省。

3.3 政策保障

河北省发展,!“低碳经济”,已得到政府的共识。政策引导,也是踏上低碳经济发展之路的必要保障。河北省政府在依据相关规划及产业导向指南,推出支持鼓励政策,准入低碳产业的同时,还应根据低碳目标,制定效率、效益、节能、降耗、减污等指标在内的指标体系,来对产业进行监督与评估,强制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工艺、技术设备和产品。

3.4 采取经济政策手段,激励企业从事低碳生产与经营

政府应通过低碳产业规划与财政、税收的扶持、金融融资的支持,引导企业发展低碳产业、低碳产品。河北省应该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主观能动性,用先进低碳理念,完备各种规章条例,借此约束和激励各低碳经济参与主体,探索具有河北特色的低碳经济之路。

发展低碳经济需要政策制度创新。河北省应研究制定推行低碳财政税收优惠政策。抓紧制定和修订节约用电、 油管理办法、建筑节能管理办法、低碳旅游业实施条例、低碳、循环农业实施条例等,强化清洁能源、低碳能源开发、利用的鼓励政策。这样做可以极大地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而且也增加了工业的能效以及竞争力,并让他们更有动力实现低碳行业的发展。

3.5 加快新能源和节能环保技术产业化

河北省应积极推进新能源和节能环保技术发展,加大低碳和零碳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力度,力争在光伏发电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生物质能源发展、风电规模化开发等重点领域取得突破,使新能源、光伏、清洁能源等低碳产业成为河北省新的经济增长点和重要的支柱产业。为此,政府、企业应密切跟踪低碳领域技术进步最新进展,积极推动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或与国外的联合研发。

4 展望

河北省的产业现状和产业优势,决定了河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河北省可大力推崇发展比较有区域优势的新能源开发产业,如风力发电和生物质能发电项目;以精品钢为龙头的钢铁循环产业链;以大型炼化为龙头的化工循环产业链;以重型装备为龙头的装备制造循环产业链;以及生态旅游业、生态农业等。在发展上述低碳产业的同时,也应对传统产业结构进行改造,研发和推广使用低碳技术,同时应该制定相关的政策来引导和落实低碳经济发展,使这些传统产业和低碳产业的发展关联起来,进而最终形成一个低碳产业集群。低碳将成为河北经济新的增长点,将对河北产业结构调整是一次成功的转型,从而为我国低碳减排工作在源头上的推动做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付允,汪云林,李丁.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研究[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2008,(2).

[2]鲍健强,苗阳,陈锋.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J].中国工业经济,2008.

[3]康蓉,杨海真,王峰.崇明发展低碳经济产业的研究[J].环境经济,2009.6.

[4]中国科学院能源战略研究组.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专题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基金项目:河北省教育厅青年基金项目“河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与对策研究”(编号:S20100401)。

低碳产业范文10

一、低碳经济与产业升级

“低碳经济”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1],其中给出了关于“低碳经济”的定性概念,即指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实施一场能源革命,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从而减缓气候变化。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庄贵阳)。英国政府在继2003年能源白皮书之后,于2006年10月了《气候变化的经济学:斯特恩报告》,它对全球变暖的经济影响做了定量评估[2]。《斯特恩报告》认为,气候变化的经济代价堪比一场世界大战的经济损失。应对这场挑战,目前技术上是可行的,在经济负担上也比较合理,并且行动越及时,花费越少。如果现在全球以每年GDP的1% 进行投入,即可避免将来每年GDP5%~20%的损失。《斯特恩报告》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因此,在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低碳经济无疑成为世界各国寻求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平衡路径和寻求长期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必由之路。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而如何有效实现这种经济模式,正是目前各国致力研究的问题。由于经济结构及经济发展水平的不一致,各国都提出了不同的解决途径和措施。对于中国这一高能耗国家,要从目前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转向低碳经济,更是一个难题。中国要走向低碳经济,必须首先对现有的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进行调整,这是实现低碳经济模式的前提。经研究,各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对碳排放量的影响程度不一,而且几乎所有产业的发展均会增加二氧化碳排放量,但第一、二、三产业的影响度逐次递减。因此要发展低碳经济,必须视国情合理选择主导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刘再起,陈春)。发达国家一般都经历了高碳经济发展工业的阶段,但工业文明带来了全球气候变暖的后果,签于此,中国产业发展的新方向是利用新技术和新政策发展低碳工业和实现服务业的跨越发展(姚德文)。

既然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实质是以对碳基能源的低消耗,对碳中和、碳封存和碳捕获技术的密集使用,以及对新兴清洁绿色循环能源及原材料的充分利用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吴垠),那么它就要借助于产业升级来实现。这样一来,产业升级与低碳经济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低碳经济与产业结构之间的融合发展也可以称之为产业升级低碳化。产业升级低碳化就是产业升级与低碳经济推进之间融合发展的具体实现形式。

二、广州市产业升级与低碳经济推进的融合路径

广东作为首批国际低碳试点省,要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加快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创新体制,发展低碳经济新模式。在全省加快向低碳经济发展转型的背景下,广州要不断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发挥国家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取向,积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将低碳化产业作为广州产业升级的最终方向。

发展经济学认为,后发国家的低碳经济同样要在工业化过程中完成。从产业革命的发展历程看,产业结构的变动过程亦是工业化的演进过程,而整个工业化的过程,也可以视为不断调整产业结构的过程。就当前情况来看,产业升级低碳化就是整合工业化前期、中期和后期三重任务的复杂综合过程。工业化前期主要是解决产业结构地位不协调的问题;工业化中期主要是攻克产业结构低知识化的难关;至于工业化后期则主要是破解高碳经济以及前两阶段发展过程中增长副产品的净化难题(刘美平)。

针对当前广州市产业结构中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合理、产业总体素质如信息化与知识化以及网络化与智能化程度不高、高污染与高能耗及高排放严重等主要问题,产业升级低碳化就是要朝地位协调化、结构知识化、排放低碳化方向努力。具体来讲,就是要想方设法提高第一次产业的碳汇转化率;就是要千方百计推动第二次产业内源性自主创新与外源性技术扩散,把高加工度化、高知识密集化、高附加值化与低碳化始终贯穿在新型工业化的始终;就是要竭尽全力在生活型服务业、生产型服务业与人力资本型服务业(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与健康)三个方面增加产值份额且拓展就业空间,使之成为低碳技术、低碳产业、低碳管制的输出源。

(一)将“碳汇”理念融入到第一产业中,大力发展碳汇产业

碳汇,一般是指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机制。它主要是指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多少,或者说是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在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减缓全球气候变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独特作用。广州作为国内经济总量第三的区域中心城市,汽车、石化、钢铁等重工业发达,实力雄厚的外资、合资企业多,形成了许多CO2排放的源头,由此带来的能源消耗和CO2排放量也非常高。寻求节能减排技术的同时,显著地提高广州市森林及其它类型生态系统CO2固定能力是保证本市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本市社会经济发展的上限。

目前,广州市林业生态建设全面发展,森林得到有效保护,林分质量逐步提高。市辖区林地面积118.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5.38%,林木蓄积量达237万立方米,广州市是广州东北部绿色生态屏障和珠三角经济圈中的绿洲。随着“青山绿地工程”扎实推进,“林带+林区+园林”的城市森林格局和“一城三地五极七带多点”的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基本形成。近年来,广州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致力于林业建设,有大面积的、以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的生态公益林。目前,这些公益林绝大部分处于生长前期,生长力旺盛,具有强大的固定大气中CO2的作用,碳汇功能显著。加之广州有优越的地缘环境和较强的经济实力与影响力,它已基本具备了建立区域性森林碳汇交易平台的基础。

(二)在工业结构调整中推广低碳能源,积极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

在世界已探明的化石能源储量中,中国的煤炭占世界总量的15%,石油占2.7%,天然气占0.9%。中国化石能源总量(约46万亿吨标准煤)中,95.6%为煤炭,3.2%为石油,1.2%为天然气。“富煤少油缺气”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在能源消费结构中,作为二氧化碳排放的“主力军”,煤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天然气的排碳量最少。因此,在已有化石能源中,要以勘探、开采、开发天然气这一清洁能源为中心,建设示范低碳发电站,加大对这方面的各项支持力度。在化石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这两者的比较中,我们要支持风能、水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核能的开发与利用,逐步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整个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广州市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地理优势,使其具有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良好条件。

1.太阳能有较好的利用价值。根据广东省气候中心《广州太阳能资源评估报告》,广州地区2005年至2006年太阳年辐射总量为4GJ/m2;每年日照时数超过6小时的天数为107天,广州太阳能日变化不大,只要有太阳直射辐射,则在一天中的任何时段其利用效率均比较稳定。

2.热泵技术推广应用条件良好。2007年广州市年平均气温已超过23℃,最低气温为5℃,湿度在50~95%,非常适合利用空气源热泵生产生活热水。此外,广州市水资源较为丰富,珠江水和一些较大的地表水库可为附近建筑的地源热泵应用提供水源。虽然广州土壤与环境温差不大,但地质条件较好(粘土层较深)的地方,也可以适度应用地源热泵技术。

3.南沙、万倾沙沿海一带的风能具有一定开发价值。广东省风电资源主要集中在东西两翼,有3300多公里的海岸线和上千个岛屿,沿海一带及岛屿风速大,风能资源非常丰富。

4.增城和从化等区域水力资源尚可进一步挖掘。广州市地处珠江三角洲平原区,水力资源有限,从化市东北部的流溪河及增城市北部增江,河流的纵坡较陡,有一定的水力蕴藏量。

5.生活废弃物等生物质资源有待开发利用。2011年,广州生活垃圾日均产量约1.8万吨,日均处理垃圾1.38万吨。广州市地处亚热带,生物质资源比较丰富,木屑、秸秆等农林废弃物资源较丰富且未得到有效利用。

广州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和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新能源占总能源消费的比重还较低,产业规模较小。目前广州市太阳能利用主要是光热利用,在工厂、医院等公共建筑安装的太阳能集热板约40万平方米,普及率约5%。完成了一批新能源的应用示范,如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路灯、交通信号灯等一批新能源的示范项目。广州商学院、爱群大酒店等开展了热泵空调和制热水节能工程示范,番禺中心区医院将采用太阳能节能一体化技术和热泵制热水系统,南沙区安装了风光转换电三位一体的示范性路灯等。环保部门在全市范围内推进饮食服务业“油改气”,交通部门在交通领域推广使用LPG清洁能源,现已建成29座LPG加气站,全市85%的公交车和100%出租车使用LPG。

(三)将低碳技术与低碳工艺融合到传统工业体系之中

国内有不少学者认为,要利用已有低碳技术突破传统工业的技术锁定,把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高碳产业改造成低污染或无污染、低能耗、低排放或零排放的低碳工业。低碳技术可分为3个类型:第一类是减碳技术,是指高能耗、高排放领域的节能减排技术,如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技术等;第二类是无碳技术,比如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技术;第三类就是去碳技术,典型的是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CCS)。对于进行低碳技术自主创新的企业,市政府要建立创新成本补偿机制;对于首先采用低碳技术的企业,市政府要在其更新落后生产设备时给予适当固定资本更新费用,用以弥补其成本损失。

广州市的新能源科技研发、研发队伍以及技术成果在国内具有优势,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知名度。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等单位已开展新能源相关研发,研究领域涉及太阳能光伏、生物质气化发电、生物质合成燃料、生物柴油、燃料乙醇、沼气工程和生物质制氢、燃料电池等多个领域,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成果。广州能源研究所的生物质气化发电技术已在国内多个省份和东南亚数国建立了生物质电站,广汽集团和华南理工大学开展了混合动力公交车的研发,中山大学也开展了纯电动车研发。东方电气(广州)重型机器有限公司(核岛关键设备)在核电装备领域处于国内先进水平;新兴的能源高新技术产业,如迪森能源集团(生物质油装备、生物燃料锅炉)、广州市雅图风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广州红鹰能源科技公司(小型风电机组、太阳能风电互补机组)、广东中科天元再生资源工程有限公司(生物质燃料)等一批企业发展迅速。

(这段有点突兀,上下文逻辑衔接要紧密)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高端服务业领域低碳技术研发过程中的升级和受气候影响最大的农业生产技术的低碳化升级要协同进行,这才能使三次产业结构协调发展。否则,单纯的第二次产业低碳化升级会陷入产业链断裂的尴尬境地(刘美平)。

(四)增加服务业产值份额,将其作为低碳技术、低碳产业、低碳管制的输出源

在产业结构中,第一、二、三产业的发展都会增加二氧化碳排放量,但单位产出增加量会逐次减少。因此,在中国,第三产业的发展不但不会增加而且会减少总的碳排放量,应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快调整力度与步伐(刘再起,刘春)。

随着近年来低碳经济的发展规划和政策调整,广州市第三产业比重呈现上升趋势,第一、第二产业的比重都有些下降,三次产业结构由2006年的2.1:40.2:57.7调整为2011年的1.65:36.84:61.51,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例如,德国、日本、法国第三产业比重2002年分别为69.2%、68.1%和72.4%,而美国2001年就已达75.2%(毕伟玉,2007)。2007年新加坡比重为66.1%、台北为90%和首尔73%,2008年的香港,第三产业(服务业)占GDP比重更是高达92.3%。因此,未来广州市应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减少国民经济对工业增长的依赖,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基础上,努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现代会展业以及文化产业,抓住广交会这个有利的平台,努力打造科技广州,使其成为未来广州的一颗明星产业。

三、总结

低碳经济与产业升级是相辅相成的。低碳经济不仅能刺激企业开发各类环保产品和新技术的积极性,而且还能促进现有环保技术的应用和能源效益的提高,推动产业升级低碳化,而这种低碳产业发展模式的转变,正是为低碳经济这种可持续经济发展方式做铺垫。当前,我们已经找到了低碳经济推进与广州市产业升级的有效融合路径,而如何按照这些路径具体地去实施,以及在实施过程中如何解决潜在的问题,这又是我们将要解决的课题。

参考文献:

[1]UK Energy White Paper. 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 on Energy,Feb,2003 [R].http://berr.gov.uk/files/file10719.pdf.2009-11-06.

[2][英]N. Stern . The Economics of Climate Change: The Stern Review [R].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122-132.

[3]刘再起,陈春.低碳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研究[J].经济学研究,2010,1.

[4]姚德文.低碳经济模式下的产业发展新路径[J].当代经济,2009,12.

[5]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年第3期.

[6]吴垠.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的新兴产业革命[J].经济参考报,2009,11.

低碳产业范文11

【关键词】产业结构 低碳经济

在工业化进程中,人类为了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无节制地使用煤炭等化石资源,造成温室气体的过度排放。环境的持续恶化,人类逐渐意识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提出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模式。低碳经济是以较小的能源成本实现高产出的发展模式,权衡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实现经济的包容性增长。在这一背景下,安徽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的研究对地区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低碳经济与产业结构

国内学者从不同视角对低碳经济进行研究。庄贵阳率先阐释低碳经济的内涵,并说明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节能减排是未来国家经济发展的趋势。中国科学院的定义为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低碳经济是研究如何提高能源利用的效率、可再生能源的开发、绿色GDP的实现。低碳经济已成为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主要特征,成为未来社会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发展模式。

低碳的关键在于经济,经济的核心是产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正是安徽省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指的是第一、二、三产业等行业占所有产业的比重,是一国或地区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之一。在低碳经济背景下,产业结构的升级需实现低能耗、低碳排放等目标,逐渐向低碳化转型。

二、安徽省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一)安徽省产业结构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安徽省经济快速增长,GDP从1995年的1810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5300亿元,增长了8.5倍,年均增长达到14.3%。随着经济的发展,安徽省产业结构得到了一定的调整与优化。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从1995年的32.26%下降到2011年的13.17%,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从1995年的36.46%上升到2011年的54.31%,呈现快速增长趋势;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从1995年到2011年保持稳中有升。安徽省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比重的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的上升,逐渐形成“二三一”的产业格局。

1990年以前安徽省以农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1995年安徽省实现GDP为1810亿元,其中第一产业为584亿元,第二产业660亿元,第三产业566亿元,比重分别为32.3%、36.5%、31.3%,第二产业比重进入第一位,呈现“二、一、三”格局;到2000年,三大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为25.6%、36.4%、38.0%,第三产业快速发展,逐渐形成“三、二、一”格局;2005年,三大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为18.0%、42.0%、40.0%,第二产业成为主导产业,形成了“二、三、一”格局;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第一、三产业协同发展的产业模式,引领了安徽省进入经济快速发展阶段。

到2011年末,安徽省GDP实现15300亿元,以不变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3%。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015亿元,增长4.03%;第二产业增加值8309.38亿元,增长17.96%;第三产业增加值4975.95亿元,增长10.58%;三次产业的贡献率分别为4.17%、69.26%、26.57%,已形成工业主导型的产业结构。

(二)安徽省产业结构分析

安徽省产业结构历史的演进过程分为:重工业时期(1952~1978)、调整时期(1980~1989)、升级时期(1990-至今)。根据产业结构演进规律表明,产业应从“一二三”到“二三一”或“二一三”再到“三二一”的动态演进过程。然而,安徽省的产业结构在历史中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再根据需要进行产业调整,这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安徽省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现在安徽省在生产力提高的基础上,正走向以第二产业为中心、第一产业为基础、第三产业为先导的新的发展阶段。

安徽省现阶段处在一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在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产业与产业之间以及产业内部不合理,存在着经济增长呈现高投入、低效益的粗放式增长特征。总体上,安徽省第一产业内部结构升级相对滞后,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农业土地出现荒漠化。而农业产业结构中的低科技利用率更不宜于产业内部资源消耗率的降低,会对全省生态农业产生破坏。对于第二产业,工业增长依然依靠重工业拉动。重工业的发展,增加了碳排放,对环境破坏性很大。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来看,传统产业仍占主导地位,劳动力主要转向生产率较低的社会服务业,而生产业这类效率较高的产业发展仍然缓慢,且信息咨询、现代物流、科技服务等新兴第三产业比重仍然不高。

三、产业结构优化对策

(一)发展绿色农业,实现农业低碳化

传统农业不仅严重破坏了生态资源,带来了农药残留和食品安全问题,而且其生产过程本身消耗大量的化石资源,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的排放,传统农业称为“高碳”农业。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大力发展绿色高效农业,逐步调减效益不高的粮油作物,扩大效益相对较高的大蒜、蔬菜和花卉苗木种植面积。发展生态农业,在农业生产与生态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发展种植、养殖及绿色农产品加工制造业,降低农业生产过程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加大绿色农业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开发力度,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现代化管理。

(二)促进科技创新,实现工业低碳化

在低碳的大环境下,工业能源的利用效率对实现工业低碳化的目标影响较大。工业的低碳化,需从各个环节进行低碳,淘汰落后生产产能主要针对高耗能产业;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对钢铁、水泥、煤炭、电石行业的调整是通过建立大型的企业集团促进生产效率和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采用固碳、节能等技术,逐步减少传统工业对化石能源依赖,提高现有能源体系的整体效率,遏制化石能源消耗的增加,发展低碳产业和产品。同时,政府要制定高碳能源、高碳工业的税收政策,制定鼓励发展低碳工业的优惠政策。

(二)更新服务理念,实现服务业低碳化

鼓励服务业低碳化,促使低端服务业向高端化服务业延伸和渗透,利用现有的服务资源,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与方式,包装传统服务业,打破行业垄断,改变传统服务业高消耗、技术落后的现状,增加服务产品的附加值,逐步形成新的服务业态。

参考文献

[1]何建坤.发展低碳经济关键在于低碳技术创新[J].绿叶, 2009.

低碳产业范文12

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已成为21世纪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流趋势,低碳极有可能成为国际上下一轮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的重点领域[1]。中国酿酒工业协会理事长王延才在“低碳发展,赢在未来”———中国酒业低碳发展高峰论坛表示,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环境压力较大,伴随着全球性低碳经济发展趋势,转变经营方式、推动低碳经济发展是白酒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推动行业产业技术创新是行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其中,白酒产业实现低碳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白酒产业是国民经济低碳发展的重要部分 白酒产业不仅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十分重要,而且其低碳发展的情况关乎整个国民经济的循环发展,可持续运行状况。中国酿酒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预计到2015年白酒行业产量达到960万千升,比“十一五”末增长8%,年均递增1.5%;销售收入达到4300亿元,比“十一五”末增长60%,年均递增10%;利税990亿元,比“十一五”末增长46%,年均递增8%。白酒产业的发展不仅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而且还可以增加大量的就业岗位。 就白酒产业来说,其发展还将促进农业发展及农民增收。完善白酒产业链融合,不只是要使来自农民田间的粮食成为白酒产业的原材料,更重要的是遵循构建“全产业链酿酒产业”的思维,形成一条“农业-粮食-酿酒业-饲料业”或“肥料业-畜牧(饲养)业-农业”的良性生物循环链,发挥白酒产业对农业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作用。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的既定方针。 白酒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走上低碳发展的道路将关乎“十二五规划”的实现,所以,白酒产业必须深入研讨科学发展,整合各种资源,增强创新能力,为中国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做出贡献。有些白酒企业已经展开了扎实的工作,取得切实成效。例如2006年6月,中国酿酒工业协会在四川宜宾五粮液集团公司召开白酒产业循环经济现场经验交流会,学习推广五粮液酒厂实行循环经济的先进经验,提出白酒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环节[2]。在第三届世界环保大会上,五粮液集团有限公司凭借近年来在绿色、低碳、环保方面实施循环经济取得的成就,被大会组委会授予“世界低碳环境(中国)推动力百强企业”称号。可见,白酒产业低碳发展大有可为[3]。 2白酒产业低碳发展的法律资源 白酒产业低碳发展具有可遵循的法律路径,中国已经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相当数量、已成体系的法律法规,为白酒产业低碳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 2.1国际公约 中国是发展低碳经济的两个重要国际文件的缔结国,这两个文件分别是《联合国国际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中国于1992年签署《联合国国际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3年交存加入书;于1998年签署了《京都议定书》,2002年向联合国交存了中国政府核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的核准书。中国已在2010年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2007年6月,中国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2007年12月,国务院发表《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2009年3月,中科院《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提出了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目标是到2020年,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降低50%左右。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要求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6%,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国际公约一旦签署,就具有法律效力,中国在国内相关立法中规定国际条约优先适用。 2.2相关法律的颁布 中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来保护环境,保证低碳发展及创造绿色GDP成为可能。如:1986年3月通过,并在1996年8月修订的《矿产资源法》;1989年12月通过《环境保护法》;1995年12月通过《电力法》;1996年8月通过,2009年8月第一次修订,2011年4月第二次修订通过的《煤炭法》;1997年11月通过,2007年10月修订的《节约能源法》;1999年12月通过《海洋环境保护法》;2000年4月通过《大气污染防治法》;2005年2月通过《可再生能源法》;2002年6月通过《清洁生产促进法》;2008年2月通过《水污染防治法》;2008年8月通过《循环经济促进法》。这些法律的制定和修改与发展低碳经济密不可分,并为其发展提供法律保障。2.3行政法规与部门规章从中央到地方已对发展低碳经济形成共识,国务院各部委、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地方人民政府结合本行政区域的具体实际情况,制定了与低碳经济法律法规相配套的法规和规章。2005年6月,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2006年,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2007年《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2009年8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等。这些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的出台,有力促进了低碳经济的发展。上海市和保定市已经加入“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试点,以期推动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型。 3白酒产业低碳发展的科学技术资源 3.1太阳能技术 太阳能也被称为“太阳辐射能”,主要是指太阳以电磁辐射形式向宇宙空间发射的能量。低碳经济型的社会主要讲究的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太阳能具备清洁、无污染等特征,太阳能光伏发电是一个纯物理过程,光伏系统每投入1kW•h电的生产能量就将生产无排放的15kW•h电。因而CO2的比排放仅是常规燃料的平均值的1/15[4]。所以,太阳能是全世界发展低碳经济的首选能源。中国能源研究会于1999年4月至2001年春季期间承担了科技部的“中国后续能源发展战略研究”课题。课题组的专家们预计到2050年,在生态驱动发展模式下,太阳能占到能源的10%。我国太阳能的热利用产业已经被列为“十二五”时期国家能源发展的重点内容。#p#分页标题#e# 3.2生物质能技术 生物质能是通过植物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后,固定和贮藏在生物体内的能量。由于生物质能是一种分布广泛的可再生能源,可缓解二氧化碳的净排放问题,开发和利用生物质能源将有效缓解能源压力,减少大气污染和减缓温室效应。世界许多国家都制定和实施了生物质能开发研究计划,如美国的能源农场、巴西的酒精能源、日本的阳光计划等等。中国政府及有关部门对生物质能源利用也极为重视,开展了如薪炭林、沼气工程、生物质压块成型、气化与气化发电、生物质液体燃料等各类生物质能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为生物质能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3风能技术 风能是因空气流做功而提供给人类的一种可利用的能量,空气流具有的动能称风能。风能技术是一项综合集成的高新技术,近年来,国家发改委、国家科技部和财政部等部委以及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机构都十分重视我国风能技术的发展[5]。国家在“十二五”期间为风能行业提供了更加稳定的发展环境和长远的行业规划。中国目前是全球最大的风电市场,也是全球最大的风力发电机组生产基地。《全球风能展望2010》报告预测,中国国内的风电装机容量在2020年将达到现在的10倍[6]。 4白酒产业低碳发展的人力资源 低碳经济的核心就是产业创新、技术创新、能源创新和制度创新,而创新就需要人才。人才是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必须最大限度地集聚科技和人才资源,坚持依靠科技和人才发展低碳经济[7]。教育部为了加大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环保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才培养力度,要求有关高校从本科教育入手,积极申报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人才需求相关的新专业。加快人才培养和评定,建设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并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是酿酒行业最重要的基础工作。要推进酿酒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酿酒行业的现代化水平,需要一批高素质的人才来实现[8]。中国酿酒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求以服务产业经济发展为宗旨,以建设高技能人才队伍为重点,健全、完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规范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提高职业技能鉴定质量,实现职业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举办短期培训班、提高班、业余班,对在职人员进行培养,努力完成10万高技能人才的目标,使酿酒行业的高级技术人员占全行业从业人员的5%~10%。实现白酒行业由过去数量大、技能要求不高的数量型就业向数量精、技能强的质量型就业的转变,为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5白酒产业低碳发展的策略 5.1提高低碳认识,确立低碳发展目标 思想支配行动,白酒生产企业要认识到低碳发展是必由之路,关乎企业存亡。2007年9月8日,中国国家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目标是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6%,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分别减少8%,氨氮、氮氧化物排放分别减少10%。白酒企业一方面要制定自己的低碳发展战略,规划低碳发展路线图,为实现“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目标而奋斗;另一方面必须做到未雨绸缪,应对在国际贸易中因低碳而设置的贸易壁垒。2009年7月4日,美国众议院通过了一个“限量及贸易”法案,该法案要求美国的制造业到2020年将其排放的温室气体在2005年的基础上削减17%,到2050年削减83%,同时,对于没有采取与美国同水平减排措施的国家的进口,将征收碳税。欧盟酝酿采取边境税调整措施,自2012年对来自非《京都议定书》缔约国的工业产品征收二氧化碳排放税[9]。低碳经济的确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科学问题,它还是一个政治经济学问题[10]。白酒企业通过提高认识,树立低碳经济与低碳发展的新思维,顺应人心民意,关注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加强行业引导,提倡行业自律,担负起促进酿酒产业和谐健康发展的社会责任,把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统一起来。 5.2加强科技创新,推行清洁生产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不仅要积极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生产技术,还要增强自身科技创新能力。目前,白酒生产企业排放的二氧化碳回收利用不足,二氧化碳作为可利用资源对环境保护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都具有积极意义。大胆研究和应用DDGS低碳集成技术将酒精糟液变废为宝。目前来看,有些企业已经取得成效,四川宜宾五粮液酒厂酿酒废水处理工程,由农业部成都沼气科学研究所设计。该工程以酿酒综合废水为原料,采用厌氧和好氧相结合的处理工艺,日处理废水500~800m3,日产沼气600m3沼气用于烧锅炉及民用,处理后的总出水达到国家规定排放标准。发挥酿酒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改变经验性管理和经验型工艺技术指导生产的现状,全面实现以理论指导生产的产业升级;推动酿酒产业技术联盟建设,支持产、学、研合作,深度研究酿酒产业共性课题和个性课题。清洁生产和低碳发展是酿酒行业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的重要步骤和手段,也是促进酿酒行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要从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入手,强调“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开展包括制曲机械化研究、发酵工艺机械化研究、蒸馏工艺机械化研究、调酒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研究和灌装、包装、成品库、智能管理的研究等。科技创新已是白酒产业低碳发展的关键环节。 5.3利用生物技术,完善产业链融合 通过改革落后生产工艺技术和实现科学管理,大力进行资源、能源的综合利用。酒糟中含有丰富的高蛋白、酵母菌体和残余淀粉。分离后的酒精固体糟和曲酒糟可以作为饲料出售,酒精糟液进行厌氧发酵,生产沼气,可供发电、锅炉、烧饭、取暖。在生产酒精的过程中,可同时得到副产品麸皮、谷朊粉、生物饲料、沼气、二氧化碳、有机肥料等多个产品,各副产品又可作为原料,实现更高水平和更深层次的开发增值。经过综合利用最终达到无害化排放,实现大自然系统中完整清洁的物质循环过程,最终把整个生物质的生产转化过程打造成一个节能、低碳、环保的循环经济产业链[11]。按照“从田间到餐桌”的思路,构建“全产业链酿酒产业”,包括有机原料基地、酒类生产、包装、物流、销售、旅游等价值环节,以工业带动文化、旅游产业,反哺农业,回馈社会。充分发挥白酒产业对农业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作用,促进白酒产业以大带小、以工促农等产业链的发展,形成一条“农业-粮食-酿酒业-饲料业”或“肥料业-畜牧(饲养)业-农业”的良性生物循环链;通过白酒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有机结合,推动和提升设备加工业、印刷业等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p#分页标题#e# 5.4通过并购重组,实现规模经济 企业并购重组是搞活企业、盘活不良资产的重要途径。我国目前的白酒企业发展不均衡,既有世界驰名的白酒企业如茅台,五粮液企业集团,同时也存在大量的地方酒厂,这些地方酒厂大部分高能耗、低产出。支持有能力的企业通过收购、控股、并购、重组,形成集团化、规模化的大型企业集团。从经济学角度来看,规模经济是指由于规模扩大而导致长期平均成本下降的情况。规模扩大可以使生产要素得到充分的利用,劳动分工更细化,专业化程度更高,技术得以提升[12]。回顾历史,一些国际知名的白酒企业正是通过兼并重组成长壮大的,不仅给自己带来了机遇,而且被兼并的企业也焕发生机。中国贵州茅台酒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1998年成功兼并贵州习酒总公司,如今习酒公司已成为茅台集团的浓香型白酒基地,可年产浓香型及酱香型白酒15000t。未来国内白酒业格局是从哑铃型变为纺锤型。超高端白酒增长放缓,中高端和次高端白酒较快增长并分化加大。将形成几个层次的高端白酒龙头企业,白酒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行业内横向并购数量增加[13]。 6小结 随着低碳经济成为全球共识,低碳产业链的绿色品质被更多的消费者认可,低碳产品越来越被市场追捧并在竞争中凸显其价值。人们期望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造福子孙后代。非低碳产业必将会被更多的国家、区域、产业和企业排斥,并通过碳税加以调整。中国白酒低碳产业链构建,不仅可以加速中国白酒产业低碳化发展,谋取产业绿色竞争力,而且是低碳经济时代中国白酒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