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低碳出行的建议

低碳出行的建议

时间:2023-07-24 17:06:31

低碳出行的建议

第1篇

低碳生活倡议书2017【1】

低碳生活、绿色出行,减少碳排放是节能、环保、绿色、生态、健康的一种生活方式,是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享受美好人生的一种愿望。2017年6月11日至17日为全国节能宣传周,6月13日为全国低碳日。为了使我们城市更加靓丽,为了我们工作生活更加幸福、环境更加美好,东宁检验检疫局现向全局干部职工发起倡议!

一、争做低碳生活、绿色出行的宣传者

低碳生活无处不在、无处不有。我们倡议全局干部职工学习掌握、宣传低碳知识,提高低碳意识,树立低碳理念,倡导低碳生活;向身边人宣传开展“低碳生活、绿色出行”的意义和方式,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到行动中来。让我们的家园多一片蓝天,多一丝绿色,多一路畅通,多一些文明。

二、争做低碳生活、绿色出行的践行者

我们倡导全局干部职工积极参与“低碳生活,绿色出行”活动,特提出如下倡议:

1.养成离开办公室、会议室和寝室及其他公共场所随手关灯、关空调、关电脑等关闭用电设备的良好习惯;

2.提倡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骑自行车或步行上下班;建议多走楼梯,少乘电梯,办公楼3楼(含)以下尽量步行上下楼梯。

3.在天气晴朗、光线充足时,办公室、会议室等公共环境采用自然光,尽量不开灯;

4.开展节水行动,做到随手关水,不浪费水资源。

5.积极推广“无纸办公”,“无纸通讯”,节约打印、复印用纸,倡导双面用纸,减少纸质文件印发;

6.树立资源循环利用意识,争取做到“一物多用”,少用塑料袋,减少一次性用品(如纸巾、纸杯等)的使用;

7.严格管理公务用车,努力践行“135”绿色出行方式;

8.养成健康科学的饮食习惯,树立节俭文明的生活消费理念,节约粮食,反对浪费;

9.执行公共机构空调及电热设备使用规定,尽量利用自然通风,执行夏季空调温度不低于26℃、冬季不高于20℃的设置标准;

10.分类保存和回收处理废纸、旧报纸、塑料瓶、废旧电池及电子废弃物等,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减少环境污染。

三、争做低碳生活、绿色出行的倡导者

广大干部职工率先垂范,从自身做起,积极主动自觉地参与到低碳生活,绿色出行活动中来,将节能减排与创先争优活动相结合,与评先评优相结合,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促进各项工作协调发展。从节约每一度电、每一滴水、每一升油、每一张纸的点滴小事做起,自觉做践行节能降耗的楷模。牢固树立责任、环保、节约、担当和发展意识,树立绿色办公、低碳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自觉养成健康、文明、节俭的良好习惯,实现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向简约、绿色、文明的方式转变。

低碳生活倡议书2017【2】

广大市民朋友:

低碳生活,减少碳排放是节能、环保、绿色、生态、健康的一种生活方式,是我们改善生活环境、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2017年12月,兰州市基于低碳工作和大气污染治理取得的成效,在巴黎世界气候大会上荣获“今日变革进步奖”。2017年1月,兰州市获批成为国家第三批低碳城市试点,为我们加快低碳城市建设带来了重大发展机遇。低碳城市试点的建设涉及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也和我们每个市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使我们的城市更加靓丽,我们的生活更加幸福,兰州市的环境更加美好,特向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朋友提出以下倡议:

一、全民积极参与,追求低碳生活

希望每个市民朋友积极参与到低碳生活中来,从个人做起:倡导绿色消费,餐饮点餐适量化,遏制食品浪费;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节水、节电、节气、垃圾分类等低碳生活方式;杜绝使用一次性制品,一物多用,减少垃圾产生;在全市形成自觉锻炼身体、主动健身、热爱生活和追求节能低碳生活的良好氛围。

二、倡导绿色出行,引领绿色风尚

“没有绿色,生命就没有希望”。广大市民朋友要充分认识到“文明出行、绿色生活、健康生活”的重要意义,尽量选择公共交通,减少私家车出行率。自觉选择“135”绿色出行方式(1公里以内步行,3公里以内骑自行车,5公里左右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积极参与“每周少开一天车”、“低碳出行”、“社区无车日”等活动,让绿色出行成为一种社会新风尚。

三、低碳有你有我,共建低碳城市

“明德尚美,求真扬善”。文明是一个人道德风貌、素质修养的集中体现。广大市民朋友要积极追求文明新风尚,走路时做到“六个无”,即:无纸片、无饮料瓶、无烟头、无痰迹、无破坏绿地和无闯红灯行为,培养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低碳城市的建设在于你我共同的努力。

市民朋友们,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建设国家低碳城市试点的号角已经吹响,让我们立即行动,积极参与到低碳城市建设中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号召家人、亲戚、朋友广泛参与、积极行动,为社会尽一份责任,倡导低碳节能生活,让“兰州蓝”常驻。

过低碳生活,做绿色公民;绿色在延续,我们来行动!

兰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兰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 兰州市机关事务管理局

2017年6月

低碳生活倡议书2017【3】

亲爱的家长朋友:

低碳生活就是返璞归真地去进行人与自然的活动,是改变生活细节,养成低碳的良好生活习惯,呵护我们的生活环境,以下是一点小小建议:

1.将废旧报纸铺垫在衣橱的最底层,不仅可以吸潮,还能吸收衣柜中的异味;

2.喝过的茶叶渣,把它晒干,做一个茶叶枕头,又舒适,还能帮助改善睡眠。

3.出门购物,自己带环保袋,无论是免费或者收费的塑料袋,都减少使用。

4.出门自带喝水杯,减少使用一次性杯子。

5.多用永久性的筷子、饭盒,尽量避免使用一次性的餐具。

6.养成随手关闭电器电源的习惯,避免浪费用电。

7.在午休和下班后关掉电脑电源;

8.一旦不用电灯、空调,随手关掉;手机一旦充电完成,立即拔掉充电插头;

9.尽量选用公共交通,开车出门购物要有购物计划,尽可能一次购足。

10.多步行,骑自行车,坐轻轨地铁,少开车。

第2篇

在低碳经济的时代背景下,创建低碳旅游景区具有创新景区发展规则,促进区域低碳产业整合开发以及养成低碳生活风尚等现实意义。但是目前低碳景区管理面临着技术难、成本高,景区评价标准不完善,人们尚未养成低碳习惯的问题。因此,政府需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立景区间的战略联盟,构建以生态GDP至上的景区评价理念,完善景区评价指标系。

低碳生态旅游景区

一、低碳旅游的产生背景

199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在日本京都召开,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共同商讨制定了《京都议定书》并在第二款中明确指出:“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改变对人类造成伤害”。2009年12月19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会议达成《哥本哈根协议》,协议维护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京都议定书》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就发达国家实行强制减排和发展中国家采取自主减缓行动做出了安排。“低碳”成为催生于全球气候变暖的积极响应。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2010年1月29日,温总理在致函丹麦首相拉斯姆森和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给他们的复函中明确表示,中方支持《哥本哈根协议》,并提出至2020年单位GDP的碳强度下降40~45%的艰难目标。《哥本哈根协议》标志着中国低碳经济时代的来临,意味着人类生活方式和传统能源消费方式的本质上的颠覆,它必将改变建立在石化燃料基础上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

低碳旅游催生于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长期以来,旅游业以其“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产业特征在中国经济发展转型,逐渐取得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历史时期显示出独特的优势。借用低碳经济的理念,低碳旅游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从旅游活动本身来看,旅游活动是一个包括食、住、行、游、娱、购在内的综合活动而这些活动不可避免地带来大量的碳排放,因此所谓“低碳旅游”就是旅游者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树立低碳意识,将各种旅游消费行为的碳排放量控制在合理的水平并尽量减少碳排放量的一种新型旅游消费模式。

二、低碳旅游景区的创建意义

“低碳旅游”的意义不在于口号,在于落实。低碳旅游景区的建设起码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现实意义:

1、创新景区发展规则

低碳景区的创建是一个系统工程,问题的错综复杂催生了新的景区发展规则。在诸如怎样将低碳的衡量指标融入到现有的景区评价体系;怎样在低碳运营模式中改革现有景区的管理模式;怎样实现替代传统能源的新能源、新技术;生态文化综合效益能否最大化等等都需要制定规则予以引导。

2、促进区域低碳产业的整合开发

传统景区在低碳的建设与改造中,不可避免地将低碳的发展理念向其他产业和区域全面渗透,有利于激活区域优势资源,构建整合互动机制,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最终实现区域其他产业的低碳进程,构建“互惠共赢”的区域发展模式。

二、旅游景区碳排放的主要表现

限制旅游景区的碳排放应着力于以下几个方面:

1、低碳交通

其一,景区内实行交通管制,可采用自行车、牲畜等作为交通工具,鼓励步行游览,将因运输所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降至最低。

景区之间的换乘可安排中巴或者电瓶车定时接送客人。其二,鼓励旅行者选用碳排放量低的交通工具,如放弃飞机,选用火车、汽车、轮船等作为出行工具,短途旅行者可徒步或骑自行车,既达到环保的目的又有益于身心健康。

2、低碳住宿

酒店越豪华,碳排放量一般也越高。因此在低碳旅游景区应提倡游客入住舒适、便捷的经济型酒店、乡村客栈、家庭旅馆等,并且在酒店内不主动免费提供一次性洗漱用品,提倡旅行者在住宿时自带洗漱用品、节约用水用电等。

三、景区面临的低碳困境

1、游客的“低碳”习惯养成需要时间

低碳旅游是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景区低碳意味着游客很多惯常的旅行行为需要改变,如酒店不再免费提供牙刷牙膏等日用品;减少换床单的次数;用电瓶车、牲畜取代汽车等交通工具;垃圾要自己带回家;自己随身携带餐具减少一次性餐具的使用;食用素食等。这种全新的旅游方式对很多人的旅游习惯提出了挑战,如果大众能够接受则无疑实现了节能环保和高游客价值体验的双赢,反之如果人们不能接受则势必降低游客的体验价值甚至降低景区游客满意度。

2、技术门槛高,中小景区难实现

建设低碳景区,首先是引用低碳技术改变现有能源的消耗模式,涉及到景区能源供应如改变景区的能源利用模式,使用生态能源和节能环保能源如太阳能、生物能、有机能等清洁能源;交通工具替换如使用电瓶车、自行车替换汽车;建筑如采用节能环保、无污染的环保材料;服务如增加低碳导游,设置低碳通讯,饮食,住宿服务以及垃圾废物的分类回收处理等。对于资金雄厚的大型景区而言,革新技术可以通过自身的技术积累实现,而对于一般中小型景区而言,则没有能力解决。况且,就目前我国利用新能源的技术现状而言,完全在景区使用新能源也存在困难。据中国科学院能源领域战略研究组研究表明,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关于太阳能的技术规范,技术产品质量认证标准,部分关键设备依靠进口,一些高效、低成本、环保的技术仍然依国外,农林业废弃物能源化利用率低,能源植物的培育研究进程缓慢等。

四、出路

1、政策要支持

国家的政策支持是低碳景区建设的关键。国家应出台更加细化的政策法规将低碳旅游标准化和制度化,从而加快进入低碳旅游的步伐。从资金、政策、土地等方面加大对旅游景区低碳项目建设的扶持力度,激励景区及涉旅企业加快推进低碳旅游方式,包括制定政策进一步发展壮大绿色环保企业,支持旅游景区、景点、宾馆饭店、旅游运输等旅游企业利用新能源、新材料,及时全面引进节能减排技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降低碳消耗,最终形成全产业链的循环经济模式;制定行业准入标准,引入低碳旅游指标对旅游景区景点及相关企业进行常规考核与管理,让低碳旅游真正成为时尚,成为人们追求的健康生活方式。

2、景区间要建立战略联盟,冲破成本-技术关

低碳经济背景下,景区面临着来自于技术变革,设备更换,基础设施以及知识的创造与传播过程等等的共同压力。景区之间如能结成战略联盟共同应对外部变化必将增强竞争力。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生态;低碳

1.发现问题

哥本哈根会议在2009年12月召开,把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环保这些概念逐渐带入人们的视线,那么他们的概念是相同的吗,还是互相之间存在着什么差异呢?

2.概念追溯

2.1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

环境问题跟可持续发展概念有着明确联系,在1980年的时候第一次明确出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在世界自然保护同盟所出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可持续发展”被作为正式定义是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由布伦特兰夫人在1987年所主持。

可持续发展观可以解释为五方面:①发展作为其首要核心,因为作为物质基础的生态危机的解决只有发展才能做到;②环境与发展两者是一个辩证的关系,也正是要做到经济、社会和环境三者和谐共存;③可持续发展观指的是不再遵循传统发展方式,抛弃以前三高的“高投入、高消费、高污染”生产以及消费观念,完全的来利用资源和能源本身的财富;④另外从伦理的角度加入了代际公平的理念,要承担对子孙的责任,发展不能超出环境的承受。⑤可持续发展观还有代内公平原则。

2.2低碳及经济

低碳(low carbon)的概念是排放较低的温室气体,针对全球的气候变化这样一个大背景所提出。虽然在1898年,瑞典科学家斯万Ahrrenius曾经揭示二氧化碳排放量过高最终会致使全球变暖,不过还是在20世纪70年代,因为科学家们渐渐了解和研究透彻了地球的大气系统,逐渐对二氧化碳排放量引起重视。于是逐渐的在1988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同世界气象组织(WMO)之间诞生了政府间的气候变化会议(IPCC),于1990年了第一份确认气候变化科学依据的评估报告。1997年12月《京都议定书》通过,该决定旨在抑制全球变暖限制发达国家对大气排放温室气体的量。2009年12月19日,联合国对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所举行的会议即第15次缔约方会议,正是大家所熟知的哥本哈根会议结束在一片吵嚷声中,会议并未有实质性的谈判成果产生,不过却使得全社会开始不断关注和热议气候问题以及碳减排。

因为“低碳”的不断出现,研究方面也衍生出很多新的名词,其中最普遍出现的就是低碳经济、碳源、碳排放量计算、CO2捕集和封存、碳汇等等。而且这些概念也正被不断渗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类似低碳社会、低碳经济、低碳生产、低碳消费、低碳城市、低碳社区、低碳文化、低碳哲学、低碳生活方式等等,变得几乎所有可能的词汇都跟低碳扯上关系。不过关于低碳到底能走多远在我们生活中延伸多久,实际上如今的低碳还只是针对可持续发展问题别的能源消耗以及CO2减排,虽然还不足够大到包含可持续发展的方方面面,不过却还是出现挤压可持续发展和绿色概念的大趋向。

3.概念辨析

可持续发展、生态、低碳是有着相互联系又相互辩证的概念关系。

3.1首先是时间不同使用的频率不同

研究概念产生的历史和来源不难看出,“生态及生态建筑”是比可持续发展产生更早的一个概念,因为生态学的旺盛而在20世纪60年代被广泛应用。又因为环境和能源危机的逐渐逼近,70年代的时候,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被人们所逐渐接受,其地位的正式确立是在1987年,而在之后的90年代可谓无比盛行,绿色跟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相比比较官方又带着些政治色彩,绿色在民间比较常被使用。而“低碳”是其中最有政治色彩的,不过这也得益于推动者政府首脑,并在2009年最终代替可持续发展和绿色,成为频率最高的词汇。总的这么概念其实都是一个绿色文明。绿色文明也就是要在地球上建立一种人类理智生存的模式,而不是单纯的用物质扩张和技术进步来对自然进行统治。基于新价值观念,所以人类生活方式进行重建,也就是根本转变消费和生活方式,合理处理物质欲望,尊重和对自然界所有资源的文明利用,这是绿色文明的核心所在。

3.2应用的范畴不同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宽泛的概念,不过在建筑领域却是与人类的住区研究相结合,“可持续发展”一词的确是在住区层面应用广泛,如Sustainable Community。而跟“可持续发展”相比,“低碳”就是一个相对比较政治化的词汇,当然它的应用范围也逐渐扩大。从首先出现的低碳经济、低碳城市、低碳社区,逐渐到现在的低碳建筑、低碳生活,几乎各个领域都有着一些以“低碳”作为定语的新词,看来低碳已经深入到人类的生活。

3.3研究的重点不同

从这些词汇的来源和定义就不难看出,它们在各自领域的着重点不同。“生态建筑”所探讨的是如何将城市作为一个系统加以研究,运用生态学远离和生态喜用、进化等概念研究城市发展的演变。两者之中,低碳所强调的是“全球气候变化”的问题,要完成的目标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围绕碳减排发展出二氧化碳捕捉和封存技术、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等延伸出的新观念。而可持续发展其首先强调的就是要发展,是在追求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尽可能少的对环境进行破坏。另一种叫做“绿色”的概念则是作为一种象征意义,它是把环境的关注摆在首位,追求与自然界的和谐共进,这也就是意味着要做到尽可能的降低对环境的破坏和影响。

4.结语

即使可持续发展、绿色、低碳这些词汇的关注点不同,但是相互之间的联系却很紧密,因为它们都是在世界能源危机以及环境危机的大背景下,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它们的统一目的是把维护人类生存、减少能源消耗作为最终的终极目标,其实这在根本上关注着人类和地球生死存亡的大事。总之,对这些概念的研究和探讨也都是为了更好的为人类造福,让人类在享受舒服生活的同时,不会对未来和自然界,造成隐患的危害,也不能是消极的对后代资源的一次性利用,还和谐的进行发展以及共存,实现可持续发展,建立低碳环保的消费观和生活模式。(河北省沧州市环境监测站;河北;沧州;061001)

参考文献

[1] 刘永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J].武汉建设,2010,(01).

第4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 国际贸易 技术壁垒 碳足迹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联合国成立了专门组织并开展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活动。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首次在世界范围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低碳经济已历经近十年的发展。尤其自2005年《京都议定书》生效之后,全球碳交易市场迅速增长。

本文认为,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减少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国际贸易新壁垒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社会经济模式,低碳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国际贸易规则的重大调整,它对国际贸易发展将带来深远影响。

首先,在商品贸易格局中,高能耗、高污染产品比重下降,低能耗、新能源产品比重逐渐上升;其次,已经开始进行低碳转变并拥有低碳技术的经济体,其在世界贸易格局中的地位也变得益发有利;第三,低碳经济催生的低碳技术革命会掀起低碳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贸易与转让,推动国际生产力发展。

然而,从全球范围来看,低碳经济尽管为各经济体带来了发展的巨大机遇,但其对国际贸易新壁垒的形成和推动,尤其明显。低碳经济的发展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存在不同的发展模式,且由于发展时间不长,各经济体之间均希望自身模式能成为全球模式,经济角力从而演变为政治博弈。英国是率先提出低碳经济的国家,欧盟也是当前低碳经济发展最好的区域,而美国和日本在低碳经济中的尝试也是投入巨大,中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也希望通过本次“洗牌”获得该领域的世界话语权。因此,与低碳经济相关的单边贸易措施与多边贸易规则的潜在冲突,将成为国际贸易中的新贸易壁垒。当前,在国际贸易中有关低碳经济的主要贸易壁垒为碳关税、碳足迹。

碳关税,指对高耗能产品进口征收特别的二氧化碳排放关税。越来越多的国家在国内引入了碳税,与排放总量控制和配额交易制度等共同控制碳排放。然而,碳关税的征收实际上不能有效减少碳排放,且单边主义的国际贸易壁垒行为极易造成贸易摩擦和贸易战,引起国家间的经济甚至政治问题。

碳关税容易引发贸易战,不利于低碳经济与国际贸易的有机融合。笔者认为,从国际贸易壁垒的特点及国际贸易发展趋势来看,碳足迹将是长期存在,且可能引发技术革命和营销革新的非关税壁垒。

碳足迹、碳标签与国际贸易新壁垒的形成与发展

“碳足迹”的准确定义目前还没有统一,较为准确和全面的定义是“碳足迹一方面为某一产品或服务系统在其全生命周期所排放的CO2总量;另一方面为某一活动过程中所直接和间接排放的CO2总量,活动的主体包括个人、组织、政府以及工业部门等”。

当前,碳足迹应用较多、与国际贸易相关联的主要就是产品碳足迹。产品碳足迹是一个实用的衡量指标,其是指一个完全产品在生命周期内直接及间接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度量,以二氧化碳质量当量为单位。通过核算产品碳足迹,可以了解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的排放热源,从而制定相应的减排目标和减排计划。此外,通过对产品的环境影响之一的温室效应进行量化评价,也可为比较同类或是不同类别产品的环境绩效和环境成本提供依据。

产品碳足迹具体到国际贸易中,就是目前热议的碳标签。碳标签是指将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在产品标签上用量化的数值表示出来,以标签的形式告知消费者产品的碳信息。全球三大零售企业之一的乐购实行为期两年的环保计划,陆续为该店20种自产商品贴上“碳足迹”标签,购买这些商品的消费者可以一目了然地查看商品从开始加工到摆上售货架这一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的量。消费者进入乐购后可以根据自己的环保理念,查看商品“碳足迹”标签,采取绿色购物行为。而零售企业老大沃尔玛也已与30家供货商试行碳标签计划,包括DVD、牙膏、香皂、牛奶、啤酒、吸尘器、汽水等项目。目前,已经启动碳标签的主要经济体有英国、德国、日本、瑞士、美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韩国、泰国以及法国(见表1)。

随着碳标签的出现和发展,其将成为国际贸易新壁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未来长期存在,影响深远。首先,发达经济体或已经试行碳标签的经济体,将会继续致力于发展并完善碳标签体系,并通过国际经济秩序、金融体系、贸易格局、政治力量等在全球推行。考虑到我国在国际贸易体系中的地位,随着碳标签应用范围的加大,我国今后将面临更大挑战。其次,碳标签的推行需要建立碳足迹核查体系,并提供符合相关标准的详实数据,明显增加企业成本,降低出口竞争力。碳标签的存在,是以碳足迹核查为基本条件的。碳足迹核查,不仅需要按照IPCC公布的国际现行通行做法,而且在实测过程中需要建立非常多的指标测量子体系,根据实测结果进行理论分析,最后还需要进行不确定性分析。花费时间长,操作难度大,耗费成本高。最后,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加之发达国家已经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其环保意识较强,所设置的环保法规、政策与措施相对严格,碳标签将成为重要的国际贸易新壁垒,成为环保准入规则,导致绿色贸易保护主义。

我国应对国际贸易低碳壁垒的策略

(一)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国际谈判以争取国际话语权

1988年11月,世界气象组织(WMO)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共同成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旨在评估气候与气候变化科学知识的现状,分析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的潜在影响,并提出减缓、适应气候变化的可能对策。1992年5月9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UNFCCC)》于联合国通过,是第一个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以对付全球变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的国际公约。1997年12月,《京都议定书(Kyoto Protocol,KP)》(全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补充条款在日本京都制定并达成。2009年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和2010年联合国坎昆气候会议旨在解决“后京都时代”的国际公约与协议问题。在上述几次关键会议或事件中,中国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越来越有话语权。但是,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国家,每次参与国际会议或国际谈判,总会遭受各方的巨大压力。尽管如此,我们仍然需要迎难而上,通过其它双边组织或多边组织,通过其它经济、贸易、政治手段实现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国际话语权,避免他人制定游戏规则后给我国带来巨大损失。

(二)研究探索碳标签体系建立规则且参与国际游戏规则制定

碳标签的计算依据与方法来源于碳足迹,国际上目前常见的标准主要包括欧盟的温室气体盘查议定书、英国的PAS 2050:2008、日本的TSQ0010和国际标准化组织正在制定的ISO14067等。其中,PAS 2050是英国标准协会(BSI)制定的,其是产品和服务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评估标准,是全球第一部产品碳足迹标准,为产品和服务碳足迹的评估和比较提供了一种可参考的标准化方法。由于英国标准协会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创始会员,而且国际标准化组织已经制定并公布的关于低碳经济的相关国际标准,如ISO14064-1、ISO14064-2、ISO14064-3等均来自于英国标准协会更早制定并公布的有关版本,因此,关于国际标准化组织正在制定并预计于2012年正式公布并执行的关于碳足迹核查的国际标准ISO14067实际上仍是以英国标准协会的PAS 2050为蓝本。但是,美国作为世界霸主,在国际政治、军事、经济、金融、贸易中所处地位决定了其目前使用的自己制定的碳足迹核查标准将来可能折衷到ISO14067中。在此关键时刻,我国应该抓住机遇,充分研究并探索符合中国自身国情和实际利益的碳标签体系及碳足迹核查标准,然后通过自身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作用、在碳排放国际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不断上升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将其折衷到国际标准中去。

(三)优化产业结构且加强新能源的研究、开发与利用

我国作为能源消耗大国,更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世界第一大国,不管是在国际上树立负责任大国的正面形象,还是在国内完成降耗减排的重要历史使命,均具有极大意义,且我国如能通过积极优化产业结构,加强新能源的开发与使用实现绿色GDP,实现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共赢局面,在国际上的谈判压力将骤减,经济影响力和政治影响力将大增。当前,节能减排降耗的同时实现经济快速平稳增长已经进入全国“十二五”规划,其分解出的具体定量指标也进入各省“十二五”规划,成为指导我国及各省未来五年发展的关键目标。我们应借此政策优势和历史机遇,加快产业结构的转型、调整和优化,把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并加强对新能源的研究、开发与利用。此外,必须把出口增长竞争优势转变到依靠高新技术层次上来,加大节能减排技术和能源效率的研发投入,获得新的机遇和发展空间,国家贸易政策调整优先向竞争力导向转变。

(四)制定相应国家标准并建立相应机构

我国应在国家层面标准对于碳足迹核查、权威认证机构的设置、咨询服务行业的建设与发展、碳标签的核证与颁发等进行相关指导,通过建立国家标准实施约束,通过建立碳标签计算机构、结果核证机构和颁发机构来执行。首先应建立国家层面的权威管理与授权机构,能够授权独立第三方机构来对碳标签进行核证和颁发。

第5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支持向量回归模型;发展

1.引言

伴随经济全球化的快速深入发展,高碳排放量与日俱增,环境破坏严重,人类生存安全面临威胁,已成为目前各国经济向前发展的桎梏[1]。中国作为目前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在减少碳排放量方面,任重而道远。因此,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意义重大[2]。本文在阐述低碳经济概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基于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选取低碳经济评价指标,并应用支持向量回归模型的方法构建我国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对低碳经济的发展进行了量化分析,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我国未来低碳经济发展的建议措施,从而为我国更好地发展低碳经济奠定基础。

2.低碳经济的概念

对于不同国家低碳经济有着不一样的涵义,但是核心都是低碳发展[3]。把低碳经济看作是一种由环境、能源、经济组成的新型经济形态,是一种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把传统生产生活模式和消费观念转变成使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和资源利用效率的手段[8]。发展低碳经济的目的是要实现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4]。

3.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1 构建原则及指标选取

构建低碳经济发展指标体系应尊重当前经济发展规律,要切实可行,应该做到指标的统一性与标准性。基于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选取低碳能源、低碳产业、低碳科学技术、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消费方式、低碳社会环境等指标作为低碳经济评价指标。

3.2 支持向量回归模型基本原理

3.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首先对各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及无量纲化处理,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化为[0,1]区间上的数据。在参考国内外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建立低碳经济评价等级标准[5],如表2所示。

3.4 结果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我国经济发展方向正逐步向低碳经济迈进,但是仍存在一些指标处在高碳排放的基础上,这可能是由于我国目前仍处于发展中国家,一些主客观因素仍然存在,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仍需时间和技术方法改进,不可能一下子迈进低碳经济时代但整体经济发展趋势是向着低碳经济发展的。

4.结论及建议

本文通过支持向量回归模型的方法构建我国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对低碳经济的发展进行了量化分析。根据支持向量回归模型的方法构建出的我国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以下几点建议措施,以便为国家发展低碳经济所作的科学决策提供正确的依据。首先应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其次把能源消费结构进行调整,最后将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大力开发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着力提升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低碳经济的目的。(作者单位:吉林市绿化管理处)

参考文献:

[1]潘家华,庄贵阳,郑艳,等.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核心要素分析[J].国际经济评论,2010(4):89–91.

[2]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8(3):8–12.

[3]邓乃扬,田英杰.数据挖掘中的新方法——支持向量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32-65.

第6篇

从2003年英国率先提出低碳经济概念到现在,企业和公众等不同主体分别对低碳技术、低碳生产、低碳消费和低碳生活等低碳经济的实现途径作了探索。其中,政府推动低碳经济建设的主导地位、引领作用和具体方式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和强调。但是,对于政府推动低碳经济建设的动力却缺乏充分的探讨。事实上,建构和激活政府推动低碳经济建设的动力是进行低碳经济建设的前提,因为它关系到政府为什么要推动低碳经济建设这一问题。笔者认为,政府推动低碳经济建设的动力包括经济动力、政治动力、外交动力和伦理动力四个基本因素。

经济动力是政府推动低碳经济建设的直接动力。 作为未来国际经济发展的一种新趋势,低碳经济已经初现端倪。任何一个政府如果期望能够领导其公众在未来国际经济秩序中占有一席之地,都必须加强低碳经济建设,形成低碳竞争力。具体而言,激活我国政府推动低碳经济建设的经济动力因素有四个方面:一是能源。我国的自然资源禀赋是以煤为主的高碳能源,所以一旦发展低碳经济,我们在资源上就会处于劣势。而且,我国石油超过一半是依靠进口,这使我国面临着能源安全的挑战。二是技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推进了世界范围内低碳技术的创新,对低碳技术的需求非常强劲。低碳技术也成为当前世界技术发展的前沿和竞争的重点领域,它构成了一国经济之核心技术竞争力,所以我们必须加强低碳技术的创新,适应世界低碳发展的潮流。三是公众的低碳消费理念和方式。消费需求决定生产模式,通过培养低碳消费理念和方式、拉动低碳消费需求来引导绿色生产。四是低碳贸易。产品碳足迹的国际标准ISO 14067的草案已经进入拟定阶段,一旦碳足迹认证国际标准出台,商品加注碳标签将不可避免,“低碳”将成国际贸易新壁垒。

政治动力是政府推动低碳经济建设的内源性动力。低碳经济建设不仅是个经济问题,也是个政治问题,它既关系到政府的国际形象也关系到民众在低碳经济建设中的权利与义务。目前,已有的政治动力体现于国家正在研究制定的扶植政策中,如《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发展低碳经济指导意见》等。此外,政治动力也体现于各级政府在“十二五”规划中制定碳减排指标并对官员进行生态考核的行为中。在政府以一种宏大的政治眼光审视低碳经济的同时,需要重视建设低碳经济的社会基础,即需要广大民众积极参与其中,因为低碳经济发展不仅只是政府层面的规划、指导意见等,更是民众参与国家管理、追求主体权利的重要方面。通过建立信息沟通和利益表达机制,民众把自己的低碳诉求传达给政府并形成激发政府推动低碳经济建设的内源性动力。

外交动力是政府推动低碳经济建设的外在动力。气候政治已经成为国际政治中的重要部分。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之后,全球进入了“后京都议定书”时代,各国都在激烈地争夺“低碳政治”话语权,而力求成为世界强国的中国却是高耗能、高污染的大国。从2006年起,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我国碳排放量近年来的快速上升也引起了世界的严重关注,给中国参与国际气候谈判带来了很大压力,如2009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许多国家纷纷要求我国采取减少碳排放的措施并实行碳减排承诺,因而,我国面临着碳减排的巨大的世界压力。对此,中国政府已经确定了2020年碳排放强度降低40%~45%的目标。“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刘江就气候变化的挑战和中国的应对战略指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对减缓气候变化问题给予了充分重视,中国政府也制定了以节能优先、调整能源结构、实现能源多元化、加强环境保护、加强技术进步和创新为重点的能源发展战略,正在为建立低碳社会而努力。他还指出,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应强调国际合作,而提高能效、发展可再生能源和发展核电是中国国际合作的优先领域。”[1]显然,我国政府推动低碳经济建设外交动力已被激活。

伦理动力是政府推动低碳经济建设的精神动力。民族国家作为一个现实存在的实体,也应当遵循一定的道德准则和伦理规范,即国家伦理。国家伦理是国家作为一个主体对其全体国民及其他国家和整个国际社会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伦理关怀。[2]对国内国民的道德关怀和他国的国家及国民的道德关怀是国家伦理中被广泛讨论的两个维度。当前,国家伦理中国家对本国国民应当具有的保障自由、社会公正、自由民主、宽容和谐、和平稳定等道德属性,和对他国应当具有的和平共处、彼此尊重,以及对待他国公民应当遵守保障安全、平等关怀等道德属性都已经得到公认,但是对于国家遵循低碳经济模式的伦理维度并没有受到相应的关注和研究。虽然《哥本哈根协议》属于无法律约束力协议,但是该协议却在伦理道德层面规范着国际低碳经济生产和消费关系。它在低碳经济模式的指引作用,明确规定各个国家和地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做什么、应当做什么或不应当做什么,起到了一定的道德约束作用。在现实中,国家伦理是政府采取决策的重要依据,伦理决策和价值取向将直接影响我国低碳经济展目标的实现。因此,政府的政策制定就必须依据低碳经济的原则和要求,在制定和执行政策过程中要注意协调人与自然、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生存和发展的权利,为政府推动低碳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低碳经济发展不仅涉及不同地区上、中、下之间的关系,也关系到短期与长期、当代与后代的关系,还涉及市场作用与政府作为的关系。在市场机制条件下,很难将资源配置功能向未来延伸,更不能指望市场机制能自发地在资源配置上平衡当前利益和未来利益,因而,在这方面政府必须扮演决定性的角色。[3]只有激活了它的经济动力、政治动力、外交动力和伦理动力等各种动力因素,政府才能够既避免虚假的承诺和懈怠的态度,又避免受情绪化思潮和浪漫化、理想化诉求的干扰,采取理性务实的态度,以创新的思路和对策将低碳经济建设扎实向前推进。

参考文献:

[1]陈爱华.走向低碳社会的能源――环境伦理审思[J].鄱阳湖学刊,2011(1):107-111.

[2]田文利.国家伦理及其实现机制:从国家伦理到国家价值观及国家责任[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72.

[3]王国聘.政府应当倡行责任伦理,保护好环境是重大责任[EB/OL].(2010-02-09)[2011-02-05].news.省略/rollnews/2010-02/09/content_538065.htm.

(李亮,男,湖南耒阳人,南京林业大学江苏环境发展与研究中心讲师。)

第7篇

气候变化是一个重大的国际问题,它涉及能源利用的数量与结构以及经济发展方式,对全球发展的影响深远。如今气候的不断恶化给全球的经济社会发展敲响了警钟,因此扭转全球变暖的趋势,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保护环境越来越被全球所重视。发展低碳经济,采取温室气体低排放措施以减缓气候的变化也成为了全球共同努力的目标。2009年12月7日到18 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15次,会议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超过85个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192个国家的环境部长出席了此次会议。在此次会议上签订的《哥本哈根协议》是继《京都议定书》到期后,应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的新的协议,代表了世界各国为合作对抗气候变化所做出的努力。

低碳经济概念的首次提出是在英国2003年的《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白皮书中。低碳经济是指实现温室气体低排放的同时兼顾经济的稳定增长。英国作为发展低碳经济较早的国家,在低碳审计方面的发展相对较为完善。英国环境审计委员会2009年的工作报告中,明确了低碳审计的动因、目标与内容,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低碳审计框架。

我国在经济稳步发展的同时也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的问题,早在2005 年我国政府就相继出台了《可再生能源法》、《节约能源法》、《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循环经济促进法》等重要文件,把应对气候变化目标纳入“十二五”规划中,同时,制定了相关的低碳政策措施,包括中央、地方各部门、企业层层分解落实节能减排指标,实行目标责任制;通过信贷、土地两方面的控制来提高环评标准;加大财税工具的支持;推动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示范园区的规划建设等。

二、低碳经济背景下政府绩效审计的目标

明确政府绩效审计的目标是开展政府绩效评价的基础。根据低碳经济的要求,政府绩效审计的总体目标是通过政府的绩效审计监督,促进低碳政策的实施和低碳技术合理有效的应用,以达到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的目的,保证经济社会健康的发展,促进可持续发展。

一般来说,绩效审计的目标围绕所谓的“3E”审计,即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来确定的。经济性是指对一项活动在保证其质量的前提下,将其资源消耗的成本降到最低。低碳经济建设下政府绩效审计的经济性目标主要是指政府是否合理控制低碳项目或产品的财政支出和相关的审计费用。效率性是指投入资源和产出成果之间的对比关系,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以最小的资源消耗得到最大的产出。就现阶段低碳经济建设而言,其效率性目标主要是指保证低碳项目或产品的财政资金的投入产出比例,确保低碳项目实施过程的真实有效以及找出低碳行为低效率的原因。效果性目标强调的是实际效果与预期目标之间的关系,追求效果的最优化。也就是说,低碳经济建设的政府绩效审计的效果性目标与政府低碳经济建设的目标是联系在一起的,主要有低碳政策的实施是否有效果;政府对于低碳的财税减免是否有效;低碳项目或产品是否达到的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的目标;中央、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是否履行低碳责任;低碳财税减免政策是否合理有效;公众对低碳经济建设是否满意等。

三、低碳经济背景下政府绩效审计的内容

(一)完善政府绩效审计的制度规范 首先,需要加快低碳经济建设的政府绩效管理的法制化建设步伐,在相关法律中增加绩效管理的条款。我国从2005年开始就陆续出台了《可再生能源法》、《节约能源法》等相关法律和文件。这些法律和文件虽然可以成为低碳审计理论与实践的依据,但尚不完善,低碳审计没有足够的依据可循。因此,必须完善低碳审计法律体系,加强低碳审计的法律地位,增加政府绩效管理的约束力。其次,建立政府在低碳绩效审计方面的评价原则和评价指标体系,完善绩效评价标准体系。现阶段,政府的低碳绩效审计没有完善的标准可遵循,因而影响了政府绩效审计的效果。完善的政府绩效评价标准体系是保证低碳经济建设效果的关键。最后,制定政府相关机构和人员在绩效管理中的工作制度与规范,明确职责和分工。

(二)建设政府绩效审计监督取向 在进行低碳经济建设时,政府的绩效审计应该考虑环境的因素,把环境审计与政府绩效审计结合起来。要遵循科学性、实用性、可操作性、统一性、灵活性、完整性原则、符合长期利益原则和动态完善原则。

(1)低碳政策制定和执行情况审计。低碳政策的制定情况的审计主要有低碳政策、法规、制度的制定是否科学,是否符合低碳经济建设的目标;相关的政策规定是否合理,如审查相关低碳产品的标准制定是否合理,审查选择的交通工具,材料,设备等是否符合低碳的要求等。低碳政策的执行情况审计主要有低碳政策在执行过程中是否与原有的目标有分叉;审查相关的政策是否具有可行性;审查相关政策法规执行的效果,如审查被审计单位在节电,节水等方面的措施是否得力,成效是否显著,审查低碳经济发展中,公众对环境的满意度,以考察相关政策实施产生的效果等。从中发现低碳经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反馈,促进政策的修订和管理,提高低碳经济的政策法规实行的效果。

(2)低碳项目财政资金的审计监督。低碳经济的建设需要政府的主导。目前,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体系尚未成型,因此,在现有阶段发展低碳经济,政府的低碳政策多为财政支持,财政补贴政策,比如,税收减免,信贷贴息;这些多为直接的资金支持。因此,审查政府为低碳经济建设所投入的财政资金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是政府绩效所需审计的范围。第一、政府部门财政预算方面的审计。一是财政预算的编制是否符合低碳经济建设的要求。二是财政预算中用于低碳项目或产品部分资金的比率。三是财政预算编制的环节是否符合低碳的要求。第二、政府为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资金运用情况的审计。一是审查资金是否是为低碳项目或产品而划拨。这里主要是审查低碳项目或产品与低碳经济建设目标的是否符合。二是审查资金运用是否真实。审查用于低碳经济建设的资金是否真实到位,是否存在挪用等现象。可以使用资金到位率等反应资金是否足额到位的效率性指标。三是资金的使用效果。审查投入了资金的低碳项目或产品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可使用资金的成本效益比这一比率。四是用于政府低碳项目或产品审计费用是否合理。可以使用审计费用占政府在低碳经济建设中投入资金的比率这一指标,用以审查其资金运用是否经济合理。

(3)低碳项目或产品的审计认证。欧美一些国家主要通过税收激励政策来发展低碳经济,通过税收鼓励环保、高效、节能的车辆、使用节能设备、采取节能措施、进行低碳技术开发等。而对这些低碳项目或产品进行税收减免的前提是存在低碳的产品,或开展了相关的低碳项目,存在低碳经济行为与交易。因此,审计人员必须对这些低碳项目或产品进行认证,主要包括是否是低碳产品、低碳产品是否达到相关标准、是否发生了低碳行为与交易等。

四、低碳经济背景下政府绩效审计方法的理性选择

(一)审阅法 审阅法是指审阅与被审计事项相关的内外部文件资料,从中获取有关信息。审阅法是政府绩效审计中最基本的方法,在审计过程中的每个阶段都有广泛的应用。审阅相关的文件资料,有助于审计人员掌握大量有用的信息,有助于审计人员进行下一步的深入分析。在低碳经济建设中,政府绩效审计可采用审阅法审阅相关文件,比如,审阅相关的财务收支计划来审查低碳项目资金的运用情况等。

(二)调查法 调查法是采用特定的调查形式,从特定的群体中采用获取信息的方法。调查法获取的信息方式往往是非交互的,可用于收集题材广泛的数据资料。。具体来讲, 调查法可以分为全面调查、抽样调查、问卷调查、网上调查、自行调查、委托调查等。就低碳经济建设的政府绩效审计而言,主要可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抽样调查法,并且可以充分发挥网络等电子传媒的作用。

(三)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是对抽样调查法的补充。抽样调查法通过从总体中选取一定量的样本,根据对选取样本的调查情况推断总体的情况,获取有关被审计事项的信息。因此,为了获取更多的深层次的信息,可以通过案例研究的方法对抽样调查的方法进行补充。通过对特定案例的分析,将一般统计数据与深入的案例研究相结合,使审计人员获取充分的推断信息,从中得出比较准确的审计结论。我国在几个地区建立了低碳经济发展的试点,如:昆山低碳示范经济园区等,针对这些试点,可以作为案例,审查其低碳经济发展的情况,从而得出有效的审计结论。

(四)走访观察法 走访观察法师审计人员根据现有资料的缺陷,需要进一步验证其可靠性,而从外部获取信息的一种方法。在政府绩效审计中,审计人员如没有现成的资料可供利用或者需要进一步验证相关资料的可靠性,就需要从另外的途径来获取信息。实地观察法可以使审计人员从被审计事项发生的现场获取第一手资料。低碳经济建设中,审计人员可以通过走访观察相关的部门单位来审查其低碳经济建设的效果。

(五)统计分析法 统计分析是绩效审计中用来了解状况、进行分析的常用方法。在评价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时,经常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分析其中各因素的影响、确定其中的因果关系或者找出存在的差距及原因。它以定量分析的形式提供证据,具有客观、准确的特征。获得数据资料的途径可以是检查被审计单位的文件以及政府部门公布的数据、文献检索等。

实施政府绩效审计需要灵活的选择和应用各种方法。以上五种方法可视低碳经济建设下的政府绩效审计的目标选择一种或几种交叉使用。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 低碳经济 低碳基金 运行模式

2007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表第四份全球气候评估报告,明确指出全球气候变暖已是“毫无争议的事实”。气候变化主要是近代人类过多地使用化石(高碳)能源所造成的结果。为了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目标,人类必须改变现有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节约能源,保护生态,迎接低碳时代的到来。但目前理论界对低碳经济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战略规划、实现路径、政策法规等方面,对低碳基金的研究少之又少。而实践中发展低碳经济的严重障碍就是资金和技术,其中技术的研发也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撑。因此,对低碳基金进行深入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我国建立低碳基金的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资源消耗增长迅速,温室气体排放严重。2006 年按现行汇率计算我国 GDP总量大约占世界 GDP总量的5.5 %,但是,能源消耗达到了24.6 亿t 标准煤,大约占世界能源消耗的15 %。目前 ,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已居世界第二位。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单位 GDP 的碳排放强度很高 ,2002 年为605 t/ 百万 GDP美元 ,为印度的 1.86 倍,日本的 1.69 倍,西欧发达国家的 1.6 倍。而由于我国经济规模的逐年增加以及煤炭主导的能源结构,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呈快速增长趋势 (年均增长2. 6 %) ,2020 年将达到81.45亿 t,届时将超过美国 ,成为世界第一大二氧化碳排放国。

于2005年2月16日生效的《京都议定书》首次为发达国家规定了具有法律效力的二氧化碳减排目标,尽管《京都议定书》中没有规定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在 2012 年前的具体减排量 ,但是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必须承担的国际义务,我国正面临着巨大的减排压力。同时,要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和谐社会,走低碳经济之路将是唯一而必然的选择。相关资料证明,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可见,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是低碳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以及低碳技术的商业化推广应用,而这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和保障。

另据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所的《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报告》显示,预计到2020年,节能与新能源行业和其他环保行业至少有两万亿元左右资金缺口需要填补。《报告》预计,未来15年,国家将建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投资基金和吸收私人资本等,并鼓励优秀的可再生能源公司上市。因此,在国家及各省市逐步设立低碳基金已变得必要且迫切。

二、国外低碳基金建设的概况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欧盟、美国、澳大利亚、德国等发达国家都制定了各自的温室气体排放目标。近年来,各国从税收、能源、技术、市场、资金等方面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法规。资金政策方面,不少发达国家陆续建立了基金,大量投资于温室气体研究和低碳技术的研发。

1.英国成立碳基金公司

英国是世界上控制气候变化较为先行的国家。2001年,英国政府投资成立了碳基金公司。公司以企业模式运作,目标是帮助工商业和公共部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捕获低碳技术的商业机会,实现低碳经济。碳基金公司的主要资金来源是英国的气候变化税,每年大约有6600万英镑,从2004―2005年度起,增加了两个新的来源,即垃圾填埋税和来自英国贸易与工业部的少量资金。资金使用主要有三个领域,一是资助具有创新性的低碳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二是加速技术商业化,三是投资孵化器,帮助创新型企业成长。

2.欧盟成立全球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基金

2008年,欧盟议会成立通过决议,支持成立全球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基金(GEEREF)。GEEREF将向非洲、北非地区、加勒比和太平洋地区、非欧盟的东欧地区、拉丁美洲和亚洲地区的“地区子基金”提供资金支持,投资重点是被商业投资机构和国际金融机构忽视的、金额低于1000万欧元的环保项目上。

3.美国建立气候变化适应基金

美国已颁布了《美国清洁能源和安全法案》,该法案的征求意见稿建议建立气候变化适应基金,其目的是给州一级、地方和零散的社区项目提供资金,帮助各社区适应气候变化。同时,草案还建议在美国国际开发总署内设立国际气候变化适应性项目,以帮助气候变化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适应气候的变化。

4.其他国家大量投资于低碳技术的研发

澳大利亚、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虽然没有明确设立相应的基金,但每年政府都花费巨资支持低碳技术的研发。如,澳大利亚每年花费6000万澳元用于温室气体的研究,德国将在未来10年内额外投入10亿欧元用于研发气候保护技术,日本2008年低碳科技预算为35708亿日元,比2007年增加595亿日元,增幅为1.7%。

三、我国低碳基金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低碳基金建设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目前,中国仅设立了清洁发展机制基金(政府基金)和中国绿色碳基金(民间基金),满足应对气候变化的资金需求。前者主要依靠政府出资,后者主要依靠社会捐赠形式筹集资金。

此外,个别地方省市开始尝试建立低碳基金。2010年2月1日,江西南昌设立低碳与城市发展基金“南昌开元城市发展基金”,南昌市与国开金融公司共同出资50亿元人民币,预计将可拉动200亿的相关投资。2010年7月25日,西宁国家低碳产业基金与江苏省低碳示范区在武进正式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西宁国家低碳产业基金是依据我国《可再生能源法(修正案)》、《可再生能源发展中长期规划》、《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由青海省人民政府牵头,中国融资租凭有限公司等10多家金融机构及大型央企共同发起的产业基金,基金规模预计可达500亿元。

虽然我国低碳基金的数量和规模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在基金的来源、投资方式、运作管理、配套设施等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具体如下:

1.资金来源单一,以政府投资为主,

当前我国低碳基金的来源主要是政府或央企投资,社会资本及外资所占比例极少。完全依靠政府投资,一方面大大增加了政府财政的资金压力,另一方面金额有限,无法有效满足低碳研发及企业节能减排的大量资金需求。同时,单纯依靠政府或央企投入,很大程度上影响社会游动资金及外资的参与积极性,无法为低碳经济营造一个多元的金融环境。

2.投资方式以无偿资助为主,且涉及领域狭窄

目前,低碳基金作为我国政府的政策性基金,主要采用无偿拨款的方式资助部分低碳项目及企业减排。这种输血式的投资方式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企业的资金困难,支持低碳项目的进展。但其弊端也很多,如降低了公共资金的使用效益,使基金本身缺乏自我滚动的激励机制和活力。从长远的发展来看,单纯依靠财政拨款支持低碳经济的发展不具有可持续性,必须改变现有的无偿资助方式。同时,我国低碳基金的投资领域比较狭窄,现有的两个基金主要资助增加碳汇的项目,对其他减排或低碳的项目资助较少,特别是没有将大量资金用于对低碳技术研发的支持和激励上。

3.相关法制建设匮乏,缺乏配套政策支撑

目前,我国基本没有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法规,更没有一部针对低碳基金的专门法律,相应的配套政策也不够完善和细化。而为了保证低碳基金的健康发展,在法律层面对其运作管理的流程进行规制是必要的。同时,低碳基金的运作还需要税收政策、能源政策、贸易政策、科技政策等配套政策的支撑。

四、改善我国低碳基金运行模式的建议

1.积极引进民间游资和外资,促使投资主体多元化

低碳经济产业作为目前最热门的领域,已成为投资者的新宠。低碳经济中蕴藏的巨大商机早已备受民间游资和外资的关注。2010年3月31日,由浙商创投发起的浙商诺海低碳基金正式成立,这只全国首个以“低碳经济”为投资主题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在不到两个月的筹备时间里,首期就募集到2.2亿元人民币的资金。2010年3月,瑞士ILB-Helios 集团和北京中清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共同出资成立的新能源低碳基金获得国家发改委的批准。这是自国务院明确鼓励发展新能源和低碳经济后,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的首个具有外资背景的基金。2010年6月21日,天津将建首个低碳示范城,日本将提供10亿日元做基金。

应改变过去的政府资金投入为主导,主体单一化的形式,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合理界定风险收益机制,吸引社会资金,特别是信托资金、民间资本、国外投资机构等参与投资,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当然,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循序渐进。在基金的起步阶段,可采用以政府资金、法人资金为主,境外资金、民间资金为辅的资金来源结构。扶持运行3~5年,成功率提高并成为民间资本和境外投资者的关注焦点后,政府资金可以通过证券二级市场,逐步退出投资主体。

2.基金管理采用企业模式,资金运作市场化

英国在低碳基金管理上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运作管理方面,英国碳基金公司内部专门成立了碳基金董事会,成员一共17人,来自政府部门、企业界、学术界、工会、非政府组织等,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外部还聘请独立机构进行评估,以确保资金的使用效率。借鉴英国的实践经验,我国的低碳基金管理也应采用企业模式,把低碳基金作为一个独立公司,介于企业与政府之间,实行独特的管理运营模式。一方面,公司每年从政府获得资金,代替政府进行公共资金的管理和运作;另一方面,作为独立法人,低碳基金应采用商业模式进行运作,通过严格的管理和制度保障公共资金得到最有效的使用。

同时,低碳基金应改变过去输血式的无偿扶助,投资方式必须和市场机制有效紧密地结合。从无偿拨款逐步向有偿使用、分年度偿还、风险投入等方式过渡。可针对所申请低碳项目的性质,依据风险投资评估,界定风险收益比例,确定投资额度;并引入社会独立评估机构,对申请项目的进展和前景进行评估,审查建立竞争机制。

3.扩大投资领域,重点资助低碳技术的研发

据研究,要发展低碳经济,在世界低碳发展的模式中处于前列,必须重视低碳技术的研发。因为低碳经济的关键就是技术创新,其中能源效率的调高,低碳新能源的开发,化石能源的低碳化都要依赖于技术进步。而以往我国低碳基金投资的目标过多关注在碳汇增加的项目上,对低碳技术的研发投入不足。今后应扩大投资领域,重点资助低碳技术的研发。但低碳技术并不是某一种特定的技术,而是一系列能降低碳排放量的技术措施,这就要求在经费投入上要做到点面结合,既安排低碳基础研究的资金,又安排急需的应用研究资金。

此外,投资领域还可以扩展到加快技术商业化方面。英国低碳基金公司的投资领域相对比较宽泛,主要涉及三个领域,一是促进低碳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二是加快技术商业化,三是投资孵化器。而英国到2050 年能源发展的总体目标就是从根本上把英国变成一个低碳经济的国家,着力于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新的商机和就业机会。我国低碳基金的投资可借鉴英国的模式,重视低碳技术的研发,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并通过帮助商业和公共部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从中寻求低碳技术的商业机会,促进低碳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和应用,进而帮助我国实现低碳经济社会。

4.健全外部法律,完善相关配套措施

为应对气候变化,英国、澳大利亚、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如2007年3月13日,英国《气候变化法》草案以指导英国的减排行动。2007年,澳大利亚制定了《澳大利亚气候变化政策》、《国家温室气体和能源报告法案》。而我国虽在《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建立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法规体系”,但相关立法仍十分薄弱,完全不成体系,更缺乏对低碳基金管理的专门法规。借鉴国际经验,我国应健全气候变化的法律建设,并把低碳基金的管理上升到法规层面,监督和约束资金的投资去向和效果。

同时,低碳经济的发展还需要各项政策的配套实施。除了资金政策,很多发达国家还从税收、市场、科技、能源等方面颁布和实施了相应的政策。如,英国征收气候变化税,并以此作为低碳基金资金的重要来源。日本已经开始试行二氧化碳交易市场,交易价格有市场决定。2008年10月21日,日本政府在全球变暖对策推进总部会议上,正式颁布了二氧化碳排放交易试行制度。欧盟2001年9月通过促进可再生能源法令,通过减税或提供补贴等措施,鼓励风力、水力、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五、结语

当前,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已成为大势所趋。我国环境污染十分严重,面临巨大的温室气体减排压力,更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发展低碳经济。世界不少发达国家已专门建立了低碳基金,大量投资于温室气体的研究和低碳技术的研发。但我国低碳基金建设仍处于摸索和起步的阶段,在资金来源、投资运作、法制建设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为此,应结合我国的国情,并借鉴发达国家基金管理的经验,多渠道筹集资金,按企业模式运作,鼓励技术创新,开拓和培育低碳技术市场,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和配套措施,以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能源战略研究组.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专题研究[M].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6

[2]章升东 宋维明 何宇:国际碳基金发展概述[J].林业经济.2007(7)

[3]邢继俊 赵刚:中国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J].中国科技论坛.2007(10)

[4]付 允 马永欢: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

[5] 刘兰翠 甘霖等:世界主要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及启示[J].中外能源.2009.09

第9篇

【英文摘要】Asthenewmodelofeconomicdevelopmentforfutureofmankind,〝Lowcarboneconomy〞needslegislationtoproviderelevantprotectionmechanism.Thispaperarguesthatthelawshouldprovidelegalprotectiontotheindustrialchainlinkssuchastheadjustmentofenergystructure,cleanproductionmechanism,"lowcarbon"oftheindustrializationandmarketization.Thepaperalsopointesoutthattheadjustmentofmacro-environmentalpolicy,environmentallawandrelatedlaws,thechangetothemanagementmodelof"lowcarbon"economyshouldberealizedsoastodevelopea"low-carboneconomy"protectionmechanism.

【关键词】低碳经济;能源结构;清洁生产;产业化;环境法制

【英文关键词】〝Lowcarboneconomy;EnergyStructure;CleanProductionIndustrialization;EnvironmentalLegalSystem

【正文】

作为全球性的话题之一,气候、能源备受全人类关注。且看2009年10月19日在马尔代夫举行的“海底会议”和12月4日在尼泊尔举行的“雪山内阁会议”,道出了人类共同关注气候问题的心声。此后不久,12月7日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了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与会人员为主题呼喊奔跑,民众瞬间组成各种名义的环保卫士,踊跃参与到这场声势浩大的运动中来。在会议中,马尔代夫的呼声很高,这个海平面只有1.5米的国家,温室气体造成的全球变暖已经让它处于危机状态。会议召开期间,相关媒体重提“低碳经济”,让这个由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1997年的《京都协议书》所达成的共识重新在会议上体现。但是,受制于诸多因素,会议最终未能形成对气候问题的解决方案。

经济发展不能片面追求量的提高,而应于质上改善,这已是多数人的共识。因而,对“质”的追求不会因一次会议的失败而破灭。当环保、低碳主题在2010年相对冷却之际,低碳产品亮相第15届中国住博会的消息又让人重拾这一话题:低碳经济是否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倘若是,我辈又如何为低碳经济构建一个完善的法律保障机制。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把握

“低碳经济”至今实则没有一个准确的定性,按照通说,主要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它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其实质是通过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获得能源的高效利用、推进产业结构和制度的创新以改实现绿色GDP,最终改变人类发展的模式。在特征上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低碳经济是当代和未来经济发展的新模式。该发展模式主张“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指标,与3R理念[1]相一致。随着全球变暖问题引发的各种环境与生态问题,能源的无污染性成为经济发展应予考虑的因素。“低碳”模式的受认可度因此得到提升,与之结合的低碳经济必然成为未来经济发展模式的新选择。

2.“低碳技术”是“低碳经济”的支撑,“低碳观念”是“低碳经济”的行动指针。其中,低碳技术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部门以及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2]。而低碳观念则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发展”理念当前已经突破横向关系之间的平衡,而在纵向上提出要求,即要求实现代际平衡。

3.低碳经济注重经济的整个过程,从生产到消费的基本环节上都注重CO2等的低排放,实现产业的整体优化目标。

二、“低碳经济”的历史溯源及法价值审视

如果探寻“低碳经济”的源,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之后2007年美国参议院提出的《低碳经济法案》,将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纳入国家未来重要的战略选择。同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通过一项决议,决定在2009年前就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举行谈判,制订应对气候变化的“巴厘岛路线图”。其中明确要求发达国家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减排25%至40%,为全球低碳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具有里程碑意义。此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2008年“世界环境日”(6月5日)的主题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在2008年7月举行的G8峰会上,八国表示将寻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其他签约方一道共同达成到2050年把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减少50%的长期目标[3]。

综观这一简短的历史,低碳经济在最近三年受到关注的程度有明显提高,这表明该理念在当前日趋成熟并得到多方认可。然而,从2003年到2009年底七年左右的时间里,“低碳”前进的步伐是缓慢的。

原因有多方面,其一,该理念带给现实的改革成本之高昂,致使人们对该方案的可行性存有不少疑问。其二,各国尤其是大国在“软法”[4]性质的国际条约中的承诺并未明显带动国内经济的转型。其三,各国并未制定关于低碳经济的法律法规,虽然美国在这方面牵了头,但是其执行效果不容乐观。

那么到了2009年,两次特殊的会议即马尔代夫举行的“海底会议”和尼泊尔举行的“雪山内阁会议”,将这一问题再次拿到全球谈判的桌面上来。这不禁带给全球新的危机感:如果片面地指责低碳模式成本高昂而一意孤行的话,电影《2012》、《当地球停止转动》带给我们的视觉恐慌则可能演绎为事实。

在法律价值上,人身权高于财产权,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在终极意义上追求以人为本,具有较强的人权意识和社会意义。因而,力促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应成为我辈孜孜追求的目标。从法律保障机制的角度考虑,宜从微观与宏观两个方面切入,即在微观上注重低碳经济于产业链上的运行,在宏观上有政策等外部性因素对低碳经济的积极引导。

三、于产业链的主要环节构筑低碳经济的法律保障机制

低碳经济作为新的发展模式,其核心的转变在产业链。因而,从微观上对低碳经济做一产业链的审视,构筑主要环节上的法律保障措施很有必要。

(一)能源法规对能源结构作出调整

“低碳”本身是对能源利用结构的质问。煤炭、石油等能够产生二氧化碳的传统能源带给我们的是温室效应,典型地表现在全球变暖,南极冰雪融化和海平面上升。这就迫切需要我们从能源结构方面作出大的改观。

当前我国的能源法主要是经过1996年颁行的《能源法》、《电力法》和《煤炭法》,2007年修正过的《节约能源法》,2005年颁布的《可再生能源法》这几部法律。这些法律的出台在能源使用尤其是后两部法在改善能源结构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调整,应当说其意义重大。但是,随着人们能源观念新的变化,低碳经济是否能够纳入这些法律规制的视野中呢?至今仍然是个问题。

细看这些法律的具体规定,它们并没有把“能源结构的调整”作为立法的主导思想,因而随着哥本哈根会议的召开,低碳能源应当成为法律必然涉足的内容。在立法修改上,2009年8月25日上午,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举行分组会议,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修正案)草案》[5]。笔者认为,在该法修订中应该认真思考并准确定位低碳能源这一关系人类发展的模式,把低碳能源的结构调整作为法律应有的主导思想。与此同时,在具体规定上不再是简单的“软性”规定,有必要突出“经济刺激措施”在市场经济背景下能够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理念,并发挥其正向效应。另一方面,该法也需完善“法律责任”项的规定。未修改的《可再生能源法》在立法定位上主要强调政府机关部门的责任,但是几年后社会面貌发生改观,尤其是将该法放入市场背景下重新考察,将责任主体扩展至参与到可再生能源(包括低碳能源)的开发、利用的主体,并融入“公众参与”的理念,实现可再生能源的有效运作。

再则,备受海内外关注的能源法律规范体系中的“小宪法”即新《能源法》[6],经过向社会征求意见稿,已于2009年2月提交国务院法制办审议。作为能源方面的基础性法律,是否可以在法律规定上倾斜低碳能源,从而为整个能源法规体系奠定一个新的基调。

(二)清洁生产法规形成的调整机制

改观能源结构是低碳在产业链上的第一环节,清洁生产机制则关注“能源”在进入生产领域后如何清洁生产的问题。作为我国环境法学第一位博士的王明远老师对此很有见解,他认为清洁生产机制改变传统的末端处理,关注从源头和过程上对污染等处理进行分流和有效地疏导[7]。笔者认为,该机制带给我们生产模式是新一轮的革命。当能源上的调整并未把其他碳能源排除出能源结构时,传统的煤炭、石油等产碳能源的继续使用必然需要在生产结构上作出调整。因而清洁生产机制成了第二环节上的必然选择。

至今,我国已经于2002年出台了一部《清洁生产促进法》,该法的出台对我们规范生产机制有重要作用。结合王老师的观点,在清洁生产机制上我们需要注重四种调控制度:(1)经济调节,改变传统的“命令——控制”措施占主导地位的情形,强调运用费、税、许可证等限制性经济手段和财政扶持、采购优先等利导性经济手段来实现生产机制的转变。(2)环境信息公开,一则是灰名单、黑名单制,将构成环境损害和不符合清洁生产最低指标的企业公布,将之放入大众视野;另一方面,将环境法规、许可证审批规定公诸于众,充分实现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3)行政指导和自愿参与,在此处主要是国家环保局及其各级机关在环境政策上作出必要的行政指导,在自愿情形下订立行政合同,让企业参与到这一机制中来。(4)行政强制,该手段作为最后的保障措施,为强制性削减污染物排放起着强有力的作用[8]。

作为对“低碳”的回应,笔者认为这四项措施足以改进我国的生产结构。当然,在具体的清洁生产法律中,尤其是地方性法规应当结合本地实际,有针对性地提出清洁生产具体应对的法律措施,形成特色的地方清洁生产法制。

(三)低碳经济的市场化、产业化运作

当人类面临温室效应时,很多人的呼声是要限制碳能源,这种看问题的角度在某种程度上属于悲观的。有一句话耳熟能详的话说得好:“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那么至今仍为诸多人所依赖的碳能源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是否就是尚未被人开发的资源呢?至今,全球已有50多家金融机构投资13亿美元进行低碳技术开发,以期在低碳经济上占领技术制高点,这些低碳技术广泛涉及石油、化工、电力、交通、建筑、冶金等多个领域,包括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高附加值转化、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开发、传统技术的节能改造、CO2捕集和封存等[9]。这一新近的发展状况带给我们另类的思考:低碳的市场化乃至产业化运作。

在金涌等人共着的文章中,作者花了不少的篇幅来讲述利用科技创新达到“碳”的再利用。主要有“4.4开发CO2的捕集技术以进行利用和埋藏”和“4.5通过发展CO2利用技术推进低碳经济”[10],因而该技术经过理论的论证是可行的。那么法律又将如何作出有效引导和必要的调整呢?

张璐博士的论文为笔者打开了思路。“环境产业”这个听起来仍崭新的字眼带给我们无尽思考的空间。作者认为,环境产业是一新兴的朝阳产业,包括污染治理产业和资源建设产业[11]。那么对于本文所提及的低碳经济而言,低碳既可以从治理模式上进行也可从资源建设方面拓展。当前我国并未制定类似《环境产业法》的法规,倘若从立法的层面上考虑,笔者认为我国应当在考证当前技术能力成熟度的基础上,依循张博士文章中所指出的“利益增进”的模式,利用行政强制机制、经济刺激机制和行政指导机制构成的“混合调整机制”[12]对低碳产业的发展做出有效地引导。

(四)低碳与循环模式的对接

如果说低碳经济的本质是什么,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循环经济在“能源”上的另类思考。因而,发展低碳经济最终要想循环性经济目标靠拢。

“循环经济”(cycliceconomy)这个名词在大多数人看来并不陌生,它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13]。

依循循环经济的理念,低碳经济的发展应注重三个方面关系的处理:产品的低碳生产,产品的低碳消费乃至产品的可回收性。

在产品的低碳生产上,应当予以把握的是清洁生产的扩面,这是在清洁生产机制上考虑的问题,前面已经述及,不再赘述。

在产品的低碳消费上,人们生活居住的建筑节能和采暖技术应予推广,汽车等交通方式的改观(如最近提倡的扩建交通线路、改乘公交等现象),生活食物消费中肉类食物的适度减少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推进消费的低碳控制。

在产品的可回收性上,则强调的是一种“反生产”理念[14]。不仅要将CO2回收利用,而且要将能释放CO2的产品也回收改造。

四、以外部性机制的构建促成低碳经济的发展

低碳经济要顺利展开,并非只健全自身的机制便可,外部性的积极引导是其顺利进行的动力。如何为低碳经济寻求完善的政策导向机制和“硬法”的有效规制则是关键。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政策法规乃至理念上的转型,力求推进经济刺激手段

传统的行政模式强调利用管制的方法来管理市场主体并强行地推行其经济政策。但是这个市场本身的理念决定了它必然与政府的做法相冲突,造成政府在行政上的成本大而效果差。

当前,经济利导性的做法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它主要是让政府置于市场之中,一方面强调与市场参与者的合作,达成行政合同,共同推进经济政策的实行。其中,必然有政策上的诱导,如财政支持、鼓励,税收优惠等正向规定,当然也不排除排污收费、环境税、许可证等限制性的举措。因而,在低碳经济推行的过程中。政府能否营造一个低碳市场,是至关重要的。

(二)环境法制体系的健全,并在“治”上下功夫

环境法制的核心理念是什么?本人认为环境法制是“经营之法”。在政府越来越重视经济刺激手段之时,政府的“经济理性人”决策观念也应被我们所接受,那么它的决策必然是为了市场的良性运行抑或说是经营“市场”。按照这样的思路,当前我国的环境法制需要做什么?

笔者认为,一方面应当实现环境法制理念的革新。以“经营之法”的理念来完善当前法规的不足。另一方面,对于低碳经济新概念的提出,要及时作出法规的应对,同时修改相关的法规,在必要时制定专门的“低碳”法规。

(三)配套法规的完善

除了环境法制的转变,相关部门的法规也有必要及时作出修改。主要体现于民商事、经济法的修改。

在民商事法上,主要考虑如何将碳交易纳入民事物权、民事合同等相关制度的调整范围,使碳排量产权化,从而引导企业等民事主体对碳排放作出自我约束,便于政府治理和监管。

在经济法领域,主要思考如何对低碳经济作出有效地经济刺激,采取技术性规定如《循环经济刺激法》等法律对之形成正向的引导。此外,在碳交易方面,为确保碳交易的安全,有必要采取相应的规制措施。

【注释】

[1]即:reduce(减量化)、reuse(再利用)和recycle(可循环)

[2]王达水:《低碳经济的基本特点》,/u/6716/archives/2009/89579.html,2009年12月18日访问。

[3]参见百度百科:低碳经济,/view/1494637.htm?fr=ala0,2009年12月18日访问。

[4]“软法”是指一些仅列出条款却未指出如何实施的法律法规。例如:虽有禁止性条款,却没有违反该条款后的责任规定;有授权性条款,却没有行使权利所需要的程序性规定。也指一些不具有法律规范应有的假定、处理、法律后果3个基本要素的法律条文。于是这种法律被形象性地称作“软法”,在实践中屡屡被随意违反。

[5]唐志强编辑:《修改可再生能源法意义重大——分组审议可再生能源法修正案草案发言摘登(一)》,中国人大网,2009年12月19日访问。

[6]国家能源办网站:/society/2007-12/04/content_7196929.htm,征求意见稿:/society/2007-12/04/content_7196929.htm,2009年12月19日访问。

[7]王明远:《清洁生产法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此处观点为本人理解,特此说明。

[8]参见王明远:《清洁生产法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七章“部分国家的清洁生产法制要览”,第166-214页。

[9]金涌,王垚,胡山鹰,朱兵:《低碳经济:理念·实践·创新》,《中国工程科学》2008年第10卷第9期。

[10]金涌,王垚,胡山鹰,朱兵:《低碳经济:理念·实践·创新》,《中国工程科学》2008年第10卷第9期。

[11]张璐:《环境产业的法律调整——市场化渐进与环境资源法转型》,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页。

[12]张璐:《环境产业的法律调整——市场化渐进与环境资源法转型》,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2页。

[13]百度百科:循环经济,/view/61554.htm?fr=ala0_1_1,2009年12月19日访问。

[14]此概念由日本企业家常盘文克提出,转引自林丕:《把环保产业提到更重要的地位上来——论环保产业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前线》1999年第2期。

【参考文献】

[1]王明远著:《清洁生产法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张璐著:《环境产业的法律调整——市场化渐进与环境资源法转型》,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3]朱伯玉著:《循环经济法制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贾引狮,宋志国著:《环境资源法学的法经济学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

[5]金涌,王垚,胡山鹰,朱兵:《低碳经济:理念·实践·创新》,《中国工程科学》2008年第10卷第9期。

[6]林丕:《把环保产业提到更重要的地位上来——论环保产业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前线》1999年第2期。

[7]丁丁、周冏:《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实现途径和政策建议》,《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08年第3期。

[8]辛章平,张银太:《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城市发展研究》15卷2008年4期。

[9]孙佑海,丁敏:《依法促进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世界环境》2008年第2期。

[10]赵娜等编译:《英国能源的未来——创建一个低碳经济体》,《现代电力》2005年第4期。

第10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科学技术普及法》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为依据,以建设低碳城市、低碳城区为目标,以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区为契机,创新理念、创新方法,部门合作,先试点后推广,开展低碳社区建设,加大科技创新、加大低碳知识普及,增强社区居民节能减碳意识,促进居民群众生活方式转变,提高社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水准,探索一条市民以低碳生活为行为特征、家庭以节能减碳为绿色消费、社会以生态环境为建设特点的低碳社区建设路子,为建设低碳城市、低碳城区提供条件,积极推进我区生态文明城区创建和生活品质新示范区建设。

二、低碳社区试点对象

按照先试点后推广的要求,本次低碳社区建设试点对象,选择省级科普文明示范社区——采荷街道洁莲社区和闸弄口街道万家花园社区。

三、低碳社区试点主要任务

(一)开展低碳家庭创建活动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创建低碳家庭是实现低碳社区的基础。要以“低碳之星”评选为载体,设计消费、减碳、节能等相关考评指标,在社区家庭中广泛开展节水、节电、节气、节油等低碳实践活动,更新转变居民消费、出行观念,不断增强居民节能减碳意识,社区有10%以上家庭成为“低碳之星”,积极倡导并自觉践行绿色消费、低碳生活。

(二)积极推进节能减碳活动

积极开展绿色运动,社区辖区内的机关事业单位办公场所、车库、楼道、公共厕所、垃圾房等公共场所,要积极推行无纸化办公、LED节能灯改造,广泛推广采用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照明、地热取暖等节能、节水、节材型产品和技术,大力倡导并推行废弃物分类处置和回收再利用,垃圾无害化处置达到100%,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逐步减少或降低碳排放。

(三)加大社区生态环境建设

按照“环境立区”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的要求,发动社区居民和辖区单位积极实施植绿、扩绿、增绿活动,区域内空闲地100%植绿,有条件的可推行屋顶、墙体绿化,不断增加社区绿色植被面积,提高平面、墙体的绿化率。

(四)加大低碳知识普及宣传

紧紧围绕“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主题,突出低碳主线,结合科技活动周、科普日、地球日、环境保护日等重要节会,创新思路和方法,针对社区居民群众的不同类型,采用培训、讲座、文艺演出、资料分送等多种形式,加强对社区居民低碳知识宣传普及,倡导低碳生活,践行低碳行动,努力提高低碳生活知晓率。

(五)加强社区科普组织体系建设

加强社区科普工作站建设,确定社区两委会有一名副职分管科普工作,健全完善“一室一廊一员”社区科普体系,明确以新招聘的大学生社工担任科普宣传员,积极探索单元楼道设置科普宣传员,组建一支10人左右的科普志愿者队伍,为加大科学知识普及宣传,扎实推进低碳绿色和谐文明社区建设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

四、实施步骤

低碳社区建设试点从年1月始至年11月止,大致分四个阶段组织实施。

(一)前期准备阶段

主要工作:1)制定低碳社区试点方案,提出低碳社区评价指标体系;2)确定试点社区,完成社区概况调查;3)成立低碳社区试点工作机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4)指导试点社区制订具体实施计划,明确各个阶段工作任务。

(二)培训调查阶段

主要工作:1)按照试点社区住户数的10%比例,确定试点入户调查名单;2)举办骨干培训(党支部、楼道组长、志愿者、居民代表等),提高对低碳社区建设重要性的认识;3)建立工作网络,组织入户调查(发放试点户调查表及节能减碳记录表);4)4)开展大型低碳宣讲(2-3次)活动,发放低碳生活科普资料。

(三)组织实施阶段

主要工作:1)组织开展“低碳之星”争创评选活动,重点抓好10%户低碳家庭实施的指导检查;2)组织实施社区公共设施节能灯改造工程,推进节能减碳,降低碳排放;3)组织开展“立体绿化”活动,提高平面、墙体绿化率;4)健全完善社区科普工作体系,增强科普工作站服务能力;5)组织多形式科普宣传活动(低碳知识竞赛、低碳金点子、低碳窍门交流、低碳文娱、小手拉大手活动等),加大科学知识普及。

(四)总结评价阶段

主要工作:1)数据汇集整理,搞好试点工作总结;2)召开工作会议,表彰奖励“低碳之星”等优秀低碳家庭及优秀活动项目;3)分析修改完善低碳社区评价指标,成为“标准”,提出长效实践低碳生活与推广的建议。

五、几点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开展低碳社区建设,是一项新工作,也是一项系统的基础工程。为抓好低碳社区试点工作,决定成立区低碳社区试点工作协调组,由区民政局、区科技局、区文明办、区环保分局、区科协和采荷街道、闸弄口街道办事处,以及洁莲社区、万家花园社区负责人组成,聘请市科协和区政府领导担任顾问,外聘杭州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专家担任技术指导。下设联络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试点工作的组织协调。社区是低碳社区试点的实施主体,要建立相应工作班子,确定专人负责,制订具体工作计划,确保试点工作顺利开展。

第11篇

关键词:低碳;旅游;发展

1.低碳旅游发展的必然性

作为一种最为新型的旅游发展模式,低碳旅游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很多人将低碳旅游归纳为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旅游活动,也就是在开展相应旅游活动的同时,将碳足迹和温室气体排行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使得旅游与社会经济和公共环境效益处于一个同等的高度上。笔者分析,低碳旅游的方式是可持续社会发展的一部分,它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因为低碳旅游发展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1)与传统的旅游相比,低碳旅游突破了以往纯消费、纯损耗的模式,它可以利用各种新技术手段,优化旅游行业的产业结构,降低旅游产品的生产、经营成本,促进旅游模式朝着绿色环保方向发展。(2)低碳旅游将在旅游者、交通和资源三方面进行突破,在旅游活动的全过程注入减少能源消耗的理念,譬如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等,其鉴定的指标清晰明了,具有广泛的发展范围。(3)从实现的手段分析,低碳旅游的手段重在“维持”和“保护”,在开发有限资源的基础上,将遗弃的资源再回收,实现局部可持续发展,既不加重自然资源的承载力,还能够创设低碳的环境,促进其他行业的发展。

2.低碳旅游的发展前景分析

我国旅游行业引入低碳旅游理念之后,相关的基础设施得到了完善,使得旅游低碳模式更具市场的空间和潜力,其他发展的前景也越具可观性。首先是我国具有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旅游类型多种多样,可为低碳旅游发展提供坚实的资源基础,随之我国内需的扩大和相关结构政策的调整,低碳旅游可最大限度减少能源损耗,为相关产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为扩大内需提供一定的基础条件。其次是在我国居民收入提高之后,旅游行业进入了发展的黄金阶段,如果单单依靠传统的旅游方式,将会使得旅游资源被不断消耗,因此地区间的经济发展也开始倡导自然和谐的理念,低碳旅游也将应运而生,在相关政策的倡导下,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具发展前景的支撑。再次是低碳旅游以生态文明的姿态出现,超越了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控制污染和恢复生态,形成高效循环的产业体系,另外,低碳旅游还通过资源节约机制的建立,形成较为合理的空间开发机构,实现旅游行业可行配套体制的全面建设。由此可见,低碳旅游的发展从单纯的旅游领域升华到生态文明的高度上,缓解了旅游行业与自然资源进展的局势,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和维护生态环境安全,实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结构调整,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

3.低碳旅游发展的建议措施

3.1低碳理念推广和政策措施的制定

循环经济讲究的是资源的内在发展,低碳旅游要在旅游行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提倡低碳消费、绿色保护和回收利用等理念,作为低碳旅游的执行主体,旅游单位要在旅游者旅游的过程中,加大力度进行宣传,改变以往旅游过度消费和损耗的模式,譬如旅游饭店、景区、商场等方面,一方面是倡导节能和减排环保意识,另一方面是为旅游者提出环保消费的建议,最终形成全产业链的循环经济模式。在政策措施方面,我国相关的旅游行业部门和主体要予以积极的配合支持,创建合作模式的联动机制,各县区的政府和旅游主管部门通过创设有利的宏观旅游环境以及内在调整机制,为低碳旅游的健全发展提供政策条件,也能够快速引导公众参与。而事实上,无论是低碳理念的推广,还是政策措施的扶持,都必须以科学的规划作为指导,促进环境的优化和提供人文的关怀,激励和引导旅游主体参与低碳旅游的建设。

3.2建设低碳旅游设施

为了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笔者建议纳入“筹资渠道、合作方式和经营发展多元化“的模式,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参与低碳旅游开发发展当中,譬如交通、环保、卫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通过建立和健全低碳旅游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的建设,并利用先进的科学手段,在综合考虑旅游环境质量、容量和承载力发展的基础上,提供更加有力的资源、环境的利用和保护措施,形成内外兼修的旅游发展模式。在建设低碳旅游设施的同时,笔者认为还有必要融入以下三种旅游低碳模式:首先是景区环境卫生的加强管理,目前的旅游景区很多环境死角没有进行清理,降低了旅客对景区的满意度,因此,进行定期的清理,譬如每周一次或者每月一次,可以减少垃圾的污染,为了减少环境卫生清理的人力资源成本支出,要鼓励景区周边学校学生为景区进行义务清理,在与学校交流的同时,将低碳理念也融入到学校当中。修葺损坏的卫生设施,要增加垃圾箱等配套设施。其次交通方式的选择也要鼓励低碳化,譬如选择铁路、公共交通、环保型骑车、步行,尽量减少自驾游,在某些景区限制自驾车辆,以减少自驾车辆产生的含碳量和气体排放量。最后是减少一次性旅游用具,譬如瓶装水、袋装食品等,鼓励旅游者自带水果和食用当地的应季蔬果,以减少大量的资源消耗。

3.3旅游人才的培养

低碳旅游是一种特殊的旅游方式,具有发展的潜力,但其发展最终需要大批的专业性管理人才和服务人才。为了培养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旅游人才,笔者建议通过开展旅游院校、培训班和专题讲座等模式,加强对低碳旅游理念的研究,将相关的规划研究落实到人,为低碳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目前的旅游行业体系需要进行调整和健全,鉴于低碳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要从低碳环保的角度完善旅游产品结构和配套设施,取代以往损耗性的旅游模式,促进低碳旅游尽快成为旅游产业发展的主流方式。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惠州市;低碳经济;对策;建议

[作者简介]申滢,惠州学院讲师,广东惠州516007

[中图分类号]FO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1)02-0019-05

2007年,主席在APEC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明确提出“发展低碳经济”,在随后的中国科协年会及政协会议上,低碳经济被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多次提出。2008年初,全球性保护组织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正式启动“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上海、保定入选首批试点城市;未来3~5年内,(国际)气候组织将在中国发展15~20个低碳城市。“低碳城市”迅速成为自“花园城市”、“人文城市”、“魅力城市”、“最具竞争力城市”之后中国城市的最新最热目标,已有多个城市如杭州、珠海提出了打造低碳城市、申报低碳经济示范区的构想和具体措施。向低碳经济转型已经成为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笔者认为,发展低碳经济是惠州的一大突破口,是惠州获得跨越式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

低碳经济的概念,最初是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在2003年2月24日发表的《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自皮书中提出来的。英国政府早在上个世纪末就开始意识到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并开始致力于保护环境和节约能源的行动,白皮书首次提出英国建设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的目标,开创了世界低碳经济发展的新纪元。2005年在英国召开的由20个温室气体排放大国的环境和能源部长参加的“向低碳经济迈进”的高层会议之后,低碳经济的概念迅速为世界许多国家采纳接受,最终成为2008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成为一种新型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自2003年英国提出低碳经济后,一些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内涵进行了诠释。目前,低碳经济已成为具有广泛社会性的经济前沿理论,但至今却没有约定俗成的定义。结合国内外学者对低碳经济的分析,本文认为,低碳经济是指在不影响经济发展的前提下,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降低能源和资源的消耗,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和污染物的排放,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具体包含:低碳的生产方式,通过低能耗、集约式的能源和资源利用,降低生产过程中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减缓经济增长给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带来的压力;低碳的能源供应和消费体系,通过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增加低碳和无碳能源的供应,控制化石能源使用量,使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引发的碳排放脱钩;低碳的生活方式,通过社会节能减排,抑制高能耗产品消费,改变人们的高碳消费倾向和高碳偏好,减少碳足迹,实现低碳生存的可持续消费模式。

二、惠州市低碳经济发展现状

(一)能源消费总量平稳增加

2008年,全市各县(区)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经济质量明显提高(图1)。初步核算,各地的C-DP增长分别为:惠城区12%、惠阳区11.5%、大亚湾区10.2%、惠东县12.5%、博罗县13.5%、龙门县13.5%。同时,全市能源消费也相应增加,2009年前三个季度,全市能源消费总量为945.97万吨标准煤(等价值),比2008年同期上升12.39%。全市能源消费总量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达699.57万吨标准煤(等价值),同比增长14.57%,占全市能源消费总量的74%,贡献率高达85.3%,第二产业中,又主要集中于工业企业,达684.3万吨标准煤(等价值),同比增长14.81%,是拉动全市能源消费总量增长的主要原因。

(二)县(区)GDP能耗均显下降

2009年前三季度,各县(区)的综合能源消费总量增加,而各县(区)在经济增长提速的同时加大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节能监察及关闭落后产业的力度,在节能方面,截至2009年底,全市淘汰了24台火电机组、110万吨小钢铁企业和332万吨小水泥等落后产能,减少能源消耗超过70万吨标准煤;在减排方面,COD(化学需氧量)累计减排1.31万吨,顺利完成省下达的减排任务。单位CDP能耗均实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降幅分别为:惠城区3.15%、惠阳区5.08%、大亚湾区1.82%、博罗县3.89%、惠东县3.34%、龙门县4.6%。

(三)石化工业发展改变能源消费格局

由于受新项目中海油项目投产的影响,惠州市首次出现原油消费量,且一出现即高居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消费量首位,2009年前三季度的原油消费量为407.64万吨,折合标准煤为582.4万吨;其他石油制品的消费量与其不相伯仲,为217.7万吨,折标准煤为276.5万吨标煤。两种能源品种的消费量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的71.4%。同样,受新上项目的影响,液化天然气也是首次出现在消费量三甲的位置,消费量为72.62万吨,折合标准煤为127.6万吨(图2)。

(四)综合能源消费行业分布明显

在全市34个工业行业大类中,综合能耗超过10万吨标准煤的行业分别为: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282,83万吨标准煤,当量值),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业(75.82万吨标准煤,当量值)、非金属矿物制品业(68.87万吨标准煤,当量值)、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55.72万吨标准煤,当量值),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7075万吨标准煤、当量值)。五大行业的累积综合能源消费量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总量的91.2%,同比上升15.34%。中海油1200万吨炼油项目投产之后,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业的综合能源消费量同比增长了59倍,环比增长1.4倍。

(五)工业用电量平稳增加

全市工业企业用电量为84.1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9%,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继二季度扭转跌势后,电力消费保持平稳增长,其中重工业更是取得两位数的增幅,达13.9%,而轻工业仍处于下降区间,降幅逐月收窄。

三、惠州市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和建议

现阶段惠州市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过程之中,低碳发展不能以牺牲工业发展为代价,低碳发展模式必须是工业化、城市化和低碳化并行发展的模式,发展低碳经济还不能抛弃“高碳”产业,而是要在降低碳排放量中,即低碳化过程中推进工业化,优化产业结构。依据当前我国政府提倡的走低碳之路,结合惠州市实际情况,提出惠州市发展低

碳经济的对策和建议。

(一)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低碳产业支撑体系工业领域

由于在产业结构中,能源消耗大的是电力、石化、化工、电子等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单位产值耗能量较小。初步核算,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GDP)1290.4亿元,比上年增长11.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0.7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759.4亿元,增长11.5%;第三产业增加值440.3亿元,增长12,8%。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7.1:58.9:34.0调整为7.0:58.9:34.1。同时,2008年全省生产总值35696,46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70.23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18402.64亿元,增长11.4%;第三产业增加值15323.59亿元,增长9.1%。第三产业增长比例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从三次产业结构比例来看,惠州还是远远低于发达国家60%~70%的水平。因此,未来惠州市应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基础上,利用水运、轻轨、高速公路等资源,努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现代商贸流通业、现代旅游业以及医疗、社区服务等消费产业,在提高GDP的同时降低碳排放。

发展低碳经济,是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发展低碳经济还需要调整惠州市工业领域产业结构,推进工业行业升级换代。对于单位GDP碳排放量大、减排速度较慢的工业行业,如石油加工、炼焦、电力等的生产,应该限制其发展;鼓励发展那些碳排放量小、单位GDP增加量下碳减排量较大的行业,比如机械、电气、电子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等,大力发展低碳模式企业。通过发展低碳经济,可以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经济的碳强度,促进惠州市经济结构和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二)发展低碳经济,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降低一次性能源消费的碳排放

石油、天然气、煤等化石能源均为高碳能源,对大气变暖影响极大,而且这种有限资源只能越用越少,难以维持经济持续发展,低碳经济的企业模式主要依靠清洁能源替代燃煤能源,以及提高能源效率来实现节能减排与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的理想形态是充分发展水能经济、阳光经济、风能经济、氢能经济和生物质能经济,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会大大减缓碳排放的增长速度。鉴于石油及其他石油制品在惠州市能源消费中的主导地位,要大力推进石油净化技术创新,加强相关基础设施建设;要充分利用惠州市日照充足的自然条件,推广太阳能供热和太阳能光伏发电;利用惠州市新能源的产业体系,充分挖掘和利用丰富的新能源与其他可再生能源,比如风能,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建中曾说:“地球接受的太阳辐射能大约有20%转变成风能,全球风能总量如果1%用来发电,就能满足全部能源消耗。”惠州具有绵长的海岸线,发展风电是能源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鼓励农村推广生物质能技术,最大限度地降低一次性能源消费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实现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的逐步脱钩。

(三)树立低碳意识,提倡低碳生活方式

惠州市各级政府机关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开展创建低碳型机关活动。各级教育部门及相关院校要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及低碳城市建设内容渗透到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中,从小培养儿童青少年的节约、环保、绿色经济和低碳意识。企事业单位、社区等要经常性组织开展低碳宣传,大力宣传建设低碳惠州的重要性、紧迫性。开展低碳机关、小区、学校、酒店、家庭等创建活动。

积极倡导人们在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用等方面,从传统的高碳生活和消费模式向低碳模式转变,尽量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鼓励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骑自行车出行或以步代车,倡导生活简单、简约化,尽量减少奢侈消费。推进住房节能装修,采用节能的家庭照明方式和科学合理使用家用电器,倡导消费惠州本地生产的产品。

(四)政府支持,引导企业参与清洁发展机制项目

清洁发展机制(CDM)是《京都议定书》发达国家缔约方首位实现其部分温室气体减排义务与发展中国家缔约方进行项目合作的机制。该机制鼓励企业通过参与CDM项目履行自身减排职责的同时,还可获得直接的经济效益。截至2009年3月1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批准的项目有1935个,而惠州只有4项,因而惠州参与的项目非常之少(表1)。

对于惠州市而言,利用清洁发展机制,通过项目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资金,既有利于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又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善工艺生产水平,符合我国的可持续性发展战略。国内众多企业目前对CDM项目了解不多,这主要是政府层面上的宣传不够,另一方面,由于CDM项目开发使用的语言是英语,而且CDM规则较复杂,技术性很强,因此国内成立这些专门的服务机构比较少,因此,惠州市政府需要出台支持企业和中介服务机构发展CDM项目的政策,促进更多的企业进入CDM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