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流行音乐唱法教学

流行音乐唱法教学

时间:2023-06-22 09:38:17

流行音乐唱法教学

流行音乐唱法教学范文1

通俗唱法,也就是当下统称的流行唱法,是由Jazz 和Bruce 音乐演变而来,现代的流行唱法更是融合了Denon 以及Latin 等诸多元素,形成了独一无二的艺术唱法。声乐作为音乐中的最基础部分,对于实现音乐的旋律和美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声乐教学作为歌唱的基本功,通过一些歌唱语言以及艺术嗓音去将一首歌曲塑造得更加鲜明生动、悦耳动听。因此,很多高校也在声乐教学中做出了很多研究与实践,使得声乐更加符合现代人的生活风格,并以此帮助我国的高校声乐教学发展能够更加稳步前进,培养更多音乐人才。

一、关于对高校声乐流行唱法教学的现状概述

我国的声乐教学主要分为民族唱法、通俗唱法以及美声唱法三大类型,通过不同的特色和风格特征将音乐以不同的演唱形式表现出来。而对于传统声乐教学来说,教学方式主要是通过学习一些基础的乐理知识,另外再增加一些关于对美声以及吐纳的练习,以确保声乐学习的专业学生能够在对基础乐理知识的认识和了解上更好地学习演唱方法和技巧。虽然说,声乐教学在整个音乐教育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但是就整体的声乐教学来说,在声乐教学中的目的、方法以及教学评价上还应该有所改善,以提出合理的实施途径,从而使得声乐教学的整体模式更加规范化。在当今音乐发展现状下,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因此,对于拓展声乐流行唱法的教学与实践,已经是目前高校声乐教学的必然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的高校声乐流行唱法教学,所应用的方法是为学生提供类似小型演唱台、音响设备,让学生以现场模拟演唱的形式进行练习,老师则在一旁对学生演唱的技巧与吐纳方式进行专业角度的指正,学生们通过教师的指点进行反复练习以此来提升个人的演唱能力。这种方法能够有效地使学生从直观上感受到声音的变化,同时教育者和学生又可以轻松地度过课堂时光,所以,这种模式已经被全国各地几乎所有从事音乐教育的高校所采用。不可否认,这样的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我国高校对音乐人才的培训力度,可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由于学生长时间接受这样的教学方式,会造成在正式演唱时,出现紧张感以及依赖指导老师的现象,这就极大地减低了学生们的整体演唱水平,并且该教学方法无法发挥出流行唱法的表演性,在舞台上缺少即兴以及与观众的互动性,只是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唱功上,降低了整体的表演效果。流行唱法需要表演性和现场即兴的配合,从而将音乐的感觉深入到观众的内心深处,如果只是注意演唱功底,就完全发挥不出流行唱法的重要意义,所以在高校声乐流行唱法的教育中,应多采用符合实际现场演唱的教学模式,从而让音乐人才真正地在艺术方面得到提高。

二、声乐教学引进流行唱法的简单概述

现代人们对于音乐的追求有所不同,因此,声乐的发展和教学模式也要引入全新的模式,将流行唱法引进声乐教学中将成为声乐教学的一大特色。流行唱法在声乐教学中也称为通俗唱法,通过以自然甜美的声音以及细腻真实的感情而将音乐更好地去表达情感,流行音乐在音乐风格中广受广大青年的喜爱。声乐教学中的流行唱法主要将音乐、形体、表演、舞蹈等元素,融为一体的综合性声乐表演艺术。然而声乐教学中引入流行唱法的教学模式仍旧存在一定的弊端和不足。首先,教学目标的不明确,因为通俗唱法更接近于现代化,所以在教学目标上存在着模糊不清的状况,很多专业学习声乐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并不明确学习的根本目的,从而只懂得盲目学习。因此,在声乐教学引进流行唱法首先应该明确教学目标,使得专业学习声乐的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明确学习的任务,从而能够更好地合理安排学习计划,以学习到更好的专业知识,提高自身专业水平,满足市场需求; 其次,在教学观念上要有所创新。作为声乐教学中的流行唱法,在演唱教学观念上,要与时俱进,广泛吸取其他各个方面的知识点,从而能够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有所创新,使得声乐教学中的流行唱法能够在不断的创新与改进中获得新鲜血液,以满足和适应我国流行唱法的新观念,符合现代人对于音乐的追求;最后,在教学选曲上要灵活,传统声乐教学模式选的曲目陈旧而缺乏新意,不利于专业的声乐学习者跟随社会潮流,使得学生的学习曲目仅仅只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曲目上,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选择教学曲目要灵活,跟随社会潮流,符合当今社会的风气,使得学生在学习声乐的基础理论上能够紧随社会潮流,从而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声乐教学引进流行唱法是当今社会的一种必要趋势,对传统的声乐教学进行一定的改进和完善,使得声乐的流行趋势更加符合当今的社会需求,使得人们在紧张的工作忙碌之余,能够听到更多关于流行音乐的曲谱,从而缓解工作压力,提高我国声乐教学在社会中的实际地位。

三、声乐教学引进流行唱法的实践与意义

声乐教学引进流行唱法在我国音乐界是一种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需求与人们对于音乐的追求,声乐教学中引入流行唱法是一种必要趋势。流行唱法中的声乐教学与传统的声乐教学相比更加潮流化,它的存在更加贴近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传统的声乐教学虽然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以及演唱技巧,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很难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中,而流行唱法的存在,即便是通过通俗易懂的演唱形式,也使得人们听起来更加轻松,能够使得他们的心情得到共鸣。因此,相比之下,引进流行唱法能够使得声乐教学更加普及化,使得音乐能够更好地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

总结

声乐教学引进流行唱法,使得声乐的存在更加真实、坦诚、扣人心弦,因此,引进流行唱法是对声乐教学的一种全新突破,为声乐教学能够在不断发展中注入新鲜血液,促进声乐更好发展,从而能够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对于音乐的要求。使得人们在忙碌的工作和生活之余能够更好地去放松心情,在这个生活节奏快、工作紧张的现代化社会能够拥有一丝轻松之意。声乐教学引进流行唱法是声乐发展历程中的一个必要趋势,是当今社会对于音乐风格的一种追求与潮流,单纯的传统声乐教学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人们对于音乐的追求,因此应不断地给声乐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使得声乐教学在基于传统教学的基础上能够有更好的发展与进步。

流行音乐唱法教学范文2

关键词:流行歌曲演唱 审美意识 大众文化 学术综述

2010-2013年度,中文核心期刊所刊载的关于流行歌曲演唱研究的论文共16篇。总体上表现出研究思维和研究角度多元性的特点。通过对以上论文资料的整合、梳理,它们主要是从当代流行歌曲发展的审美意识、流行歌曲的演唱技巧、流行歌曲演唱在我国高校教育中的发展等角度来进行研究。提出的新观点丰富了我国流行音乐研究的成果,对我国流行音乐理论研究方面有较大的推动作用,本文将选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几篇进行论述。

一、当代通俗歌曲发展的审美意识

自1927年中国流行音乐诞生以来,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其发展道路颇为曲折。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大陆流行音乐得到全面复兴并迅速崛起。目前,流行音乐已从我国音乐文化发展的边缘地带走上了中心舞台。而流行歌曲更是占据了最主导的地位,引领着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潮流,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对中国流行音乐发展更理性地思考,更加注重它在社会环境中的引导作用。

星海音乐学院副教授、暨南大学2012级博士生曹桦发表在《音乐创作》2013年第7期的《当代流行歌曲演唱发展的审美期待》一文中,从音乐美学的角度对流行歌曲演唱在流行歌曲乃至流行音乐的发展中所具有的重要意义进行研究。在他的论文中,第一部分写流行歌曲演唱审美嬗变,第二部分写流行歌曲演唱的审美缺失,第三部分写流行歌曲演唱的审美期待。曹桦认为“目前流行歌曲演唱的最大悲剧是‘把当美感,这种美感实际上是一种错位’――现在有不少流行歌曲,在歌词的内容上俗不可耐”而对于流行歌手来说,美学的修养和美感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这种“错位”便体现出中国当前流行歌曲演唱中审美的缺失。

“审美期待”于目前面临“审美流失”现状的中国流行音乐而言,尤为重要。曹桦把流行歌曲演唱的审美期待分为以下四个层次:

(一)歌唱形态给人以最为直接的感官冲击,歌者不仅要声音能要受众感到和谐,歌手的动作姿态、着装要能养眼。

(二)歌唱内容和情感表达要悦情。情的表达要有技巧,要有方法。

(三)气质表现要悦心。

(四)歌唱神态要悦神,“悦神是审美形态的最高要求”。中国传统美学特别强调艺术的神韵和意境对人的精神的影响。

基于曹桦博士在这方面的思考和探究,认为流行歌曲演唱的审美缺失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客观原因,就是目前以商业利润最大化为主要目的,对流行歌手的包装更多体现在以夺取观众的眼球为主,对于歌手的包装往往重外形而非声音品质及音乐素养,如此这般,流行音乐难免被误解为茶余饭后休闲调侃之佐料,相较于严谨且更具艺术内涵的艺术歌曲而言,流行歌曲更一度被等同与肤浅粗陋的“口水歌”。这些都是对流行歌曲的盲目认知。

二、流行歌曲演唱的技巧

在中国当代流行歌坛中,对于如何唱好流行歌曲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专业人士大多数认为“要唱好通俗歌曲,必须先学美声”,非专业人士大多数则认为“唱的音够高,唱得就好”。从笔者个人的流行歌曲演唱的学习和实践经验来看,流行歌曲的演唱应是演唱者对作品内涵的把握以及个人情感的抒发。通俗歌曲演唱的三个基本要素是气息、音乐感觉、对歌曲的整体把握。

太原师范学院音乐系讲师郜锋和山西大学商务学院音乐系教师白洁发表在《音乐创作》2013年第6期的《通俗唱法的思考》一文中,主要就如何学好流行唱法,怎样唱好流行歌曲,如何规避演唱流行歌曲时常见的几个误区等进行论述。笔者十分赞同他对中国当代流行歌曲演唱认识误区的两点解读:

(一)专业人士大多数认为要唱好通俗歌曲,必须先学美声

现实中有的人由于缺乏对流行唱法知识的了解与把握,认为无需系统学习流行唱法,学了美声唱法就自然会流行唱法。这种观点是把美声唱法的发声方法与流行唱法的发声方法等同,忽视了美声唱法声音的掩盖特征和流行唱法声音的自然特征,其结果只能是声音非驴非马。

(二)非专业人士大多数认为“唱的音够高,唱得就好”

郜锋认为歌唱是一种美的艺术表达形式,应该以美为最主要的宗旨,而非以唱的音有多高或者有多低作为一个人唱功评判的标准。笔者很赞同郜锋的这个观点,当下湖南卫视一档很火的节目《我是歌手》,就很好地应证了郜锋的批评。《我是歌手》就是由非专业的观众来评定每位歌手的演唱,节目采用淘汰赛制,在节目中顺利晋级者往往都是一些擅长高音、嘶吼的歌手。如擅长中音低音区演唱的黄品冠,在第一轮就被淘汰了。他并未选择采用高音区演唱甚至是嘶吼的方式来演唱。在比赛现场,他的表演中规中矩,主要是抒情为主。他的声线平稳、歌曲演绎完整,单一乐器的伴奏也让这种声线特质发挥到了最佳水平,他演唱的每一个音符都处理得很精致细腻,在我看来,他是真正的实力派歌手,是很好的流行歌手,他的淘汰着实让我感到可惜。事实上,高质量的高音演唱确实能给歌曲增添渲染力,但饱满的中低音同样也是很有感染力的。这也是我们现在对流行歌曲演唱的审美认知中缺失的一部分。

李曼发表在中文核心期刊《四川戏剧》2011年第3期上的《理性认识流行唱法》就如何理性认识流行唱法进行了阐述,文中主要围绕气息、共鸣、真假声运用、喉位、语言咬字吐字、演唱风格等,探讨流行唱法与美声唱法、民族唱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在几大唱法的艺术共性中窥见流行唱法的个性特征,以期提升演唱者对流行唱法声音的掌控能力。李曼认为歌唱艺术不仅是听觉艺术,也是表演艺术。一首优秀的歌曲在优美的旋律基础上,必须经过演唱者的二度创作才能准确、完整地表达作品的内容,同时还须经过歌唱者的演唱,才能让听众了解它、接受它、欣赏它,这是表演艺术的本质。文章强调我们一定要以理性的认知来参与声乐唱法特别是流行唱法的研究,并以此从根本上来推动中国流行歌曲的发展。

三、中国高校流行演唱专业的发展

中国流行歌曲演唱专业教学一直是中国声乐演唱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在专业院校才设置有流行音乐专业。然而,流行歌曲演唱对系统、科学、专业教学的需求却是相当迫切的。这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如何发展中国流行演唱专业教学进行了更广泛、更深入地思索与探究。

沈阳音乐学院流行音乐系声乐教授白丽萍发表在《人民音乐》2012年第12期的《流行演唱专业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研究》一文中,通过对我国各艺术院校流行演唱专业的课程设置的考察,全面了解了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结构、课程学时、硬件设置、师资以及学生学习效果等方面的现状,并对各艺术院校流行演唱专业各个课程之间的关系,以及课程之间的结构层次和内容加以分析,构建了由演唱、表演、舞蹈以及心理学、艺术理论、艺术实践等课程组成的流行演唱专业课程框架。文中提出的高等艺术院校流行演唱专业课程设置方案,为本专业的课程设置提供了借鉴和帮助,为本专业的发展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四、从文化视角对流行歌曲演唱的研究

在当今多元化的音乐世界里,流行唱法作为歌唱艺术的一种,集时代性、平民性、娱乐性为一体,形式灵活,风格多样,受众广泛,其发展势头不可估量。

星海音乐学院副教授、暨南大学2012级博士生曹桦发表在《音乐创作》2011年第4期上的《中国流行音乐及演唱风格探析》,文章主要分三个部分来写,首先是对“流行音乐”进行理论界定;然后从音乐的风格上,把中国的流行音乐的发展总结为三个阶段,历经了三次发展高潮。他认为中国流行歌曲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它们也体现着中国特定时期的经济文化和社会思潮的特点。最后,曹桦提出了当下流行音乐的演唱风格的四种表现形式。曹桦认为中国流行歌曲的发展,与时代政治、文化、经济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折射出大众情感结构和社会心态,这种可理解的社会心态和大众情感又促进多种不同的流行音乐风格的形成和发展。我国流行音乐风格发展是从对西方流行音乐风格模仿到萌动到爆发再到复归平静的一个过程。回归音乐本位,才是音乐学者追求的目标,也是中国流行音乐风格发展的大势所趋。

而在社会经济文化高速发展的今天,随着跨地域交流的日益频繁与深入,交流、融合、创新与发展也成为了中国音乐发展的一大重要趋势。

天津音乐学院现代音乐系教师陈燕发表在《艺术评论》2013年第7期上的《论中外流行音乐文化交融的创新――以〈中国好声音〉为例》一文中,以大型音乐电视选秀节目《中国好声音》为例,从中外流行音乐风格的混搭、中外流行音乐发声方式的嫁接、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的交织这三个方面很好地阐述了中外流行音乐文化交融的创新。陈燕认为现在很多的媒体节目极大地延展了中国流行音乐的传播平台,各种不同演唱风格的混搭、不同唱法的交织、各种演唱方式的嫁接,在这里得到充分的展现。这些媒体节目不仅推动了通俗歌曲演唱专业的发展,而且更体现出当今流行音乐中一种新的音乐文化现象:多种流行音乐元素相融合,多元化音乐风格相借鉴,古典与流行、传统与国际相碰撞的中外流行音乐文化大交融。

中国流行音乐发展至当代,已经具有鲜明的“兼容并蓄”的时代特征。在当下的发展势态中,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特性不断被重写、强调并予以创新,外来的流行音乐的各种风格与元素也不断被大胆糅合,为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不断开拓新的道路,让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前景更为广阔。

单从数量上来说,2010-2013年国内关于流行歌曲演唱的相关学术研究成果并不丰硕,但是其中所涉及的新的角度和现象,对我国流行音乐研究都具有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1]曹桦.当代流行歌曲演唱发展的审美期待[J].音乐创作,2013,(07).

[2]郜锋,白洁.通俗唱法的思考[J].音乐创作,2013,(06).

[3]白丽萍.流行演唱专业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研究[J].人民音乐,2012,(12).

[4]李曼.理性认识流行唱法[J].四川戏剧,2011,(03).

流行音乐唱法教学范文3

1.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职业中专音乐教学的目标是要学以致用,在艺术表演专业引入流行声乐教学则是以文化娱乐业市场的需求为基础,目的是为培养出掌握流行声乐技能、同时具备歌唱才能和舞台表演才能的实用型音乐人才。因此,流行声乐也不单指一门技术,而是对流行音乐时尚文化的综合表述。同时,在培养人才方面也注重职业中专学生个性的发展。

2.精选教学内容。

首先,职业中专流行音乐声乐课教学内容的选择要考虑市场和大众的接受因素。同时,在选择曲目的时候,尽量要选择不同人物、不同时间的代表作,这才能把握住流行音乐的整体态势,不能只从爱好与时尚出发。其次,也要选取像《我心永恒》这样的经典英文作品。最后,尽量多地选择民族性的流行歌曲充实课堂,让流行歌曲唱出民族文化的精髓。

3.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最好能以多人互补的形式进行教学,只有老师优化组合后,才可传授给学生多方面的才能,同时还可以辅助音乐视频模仿演唱教学。教学指标最好规范和量化,如学分制与考试成绩配合考评。还可以采用链条式教学和综合式教学,链条教学的基本内容是歌唱技能、录音体验、舞台演唱等内容统一的链条式学习。综合式教学是对音乐能力、歌唱素质、舞台表演等能力综合性的教学。链条式教学能帮助学生掌握声乐的基础,而综合式教学则能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提高。

二、具体教法

(一)演唱技法训练

1.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流行音乐演唱的主要难点有两个:一个是气息的控制,另外一个是混声技能的熟练掌握。在流行音乐教育初始阶段,很多中职学校的音乐教育者认为美声唱法的技巧是唯一,也是标准的唱法。还有人甚至认为所有的歌唱方法都是一样的,也有部分人否认流行音乐的教学,认为流行音乐俗不可耐,上不了高雅殿堂的。其实只要是大众所接受的艺术,都必然有其教学方式和方法,人们都是在不断摸索中学习,不能因为“俗和雅”而忽略了大众所需要的艺术教学。

2.训练原则

(1)因材施教的原则。

流行音乐具有鲜明的个性,演唱者更具有鲜明的风格,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要充分发掘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具体的教学。

(2)深入浅出、循序渐进的原则。

对于学生的启蒙阶段可首选和他们生活比较接近或者带有民族特色的曲目,如《童年》《陪你一起看草原》《青青世界》等音域恰当、旋律清晰的歌曲。

(3)中英文兼容的教学原则。

抛弃只选用华语歌曲或只用欧美流行歌曲教学的单一原则,确定中英文歌曲兼容的原则对于培养学生的成长十分重要。

(4)采用清唱与伴奏演唱相结合的原则。

我国流行声乐教学走过了一段比较曲折的路程,从十几年前只用清唱教学,到现在多用伴奏演唱方式,证明了教学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因此使用清唱与伴奏相结合的教学原则较为科学。总之,流行音乐声乐演唱技法的核心就是:任何技巧都没有控制气息重要,任何技巧都没有感情运用重要,任何声音状态都没有自然发音重要。

(二)舞台演唱训练

流行音乐不是孤芳自赏、闭门造车,因此较为看重舞台表演。声音和现场发挥虽然很重要,但是舞台下的听众爱听更重要。因此,舞台演唱也是流行音乐声乐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舞台演出的核心训练内容主要由声、说、行、表四部分组成。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具体的舞台演唱方法。

(三)录音体验

1.教学要求

(1)硬件要求:提供录音用的电脑、话筒、音响等设备和音乐编辑处理软件。

(2)拥有大量教学用的伴奏带,随时进行伴奏音乐提取处理。

(3)为每个学生建立独立的录音资料夹,让他们能通过录音反馈正确评估自己的演唱。

2.教学要点。

流行音乐唱法教学范文4

关键词:音乐课堂;教学观念;多元化教学;教学原则;教学方法

在丰富多彩的音乐世界中,我们能感受到古典音乐的高雅,也能感受到通俗音乐的动感和活力。正处于花季年龄的初中生们,有着活跃的思想和跳动的思维,对于流行音乐那富于动感的节奏,心向往之,甚至发展成为疯狂的“追星族”。针对这一情况,作为音乐老师的我们应该及时加以疏导。在音乐教学实践中我尝试将通俗歌曲引进中学音乐课堂,让流行音乐与古典音乐和谐共处。

一、对待流行音乐态度的转变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教学内容应重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而传统音乐教材以音乐知识为中心,大多数是内涵较深的古典乐曲,通俗音乐较少,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音乐情境感受。如果仅仅学习课本中的内容,无法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

学期初,为了了解七年级学生在小学的音乐学习状况,我对七年级新生做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表明,95%的学生喜欢流行音乐,约83%学生能学唱15首以上正在流行的通俗歌曲,而大多数学生只会唱音乐课上教的少数艺术歌曲。演唱通俗歌曲的歌星目前在学生中知名的有百余位之多,而经常演唱艺术歌曲的艺术家,学生知道的却很少。就“你希望老师怎样上好音乐课”这一问题,学生的回答只有一个――多教流行歌曲。

由于流行音乐中有一些庸俗低级的作品存在,很多教师认为流行音乐进课堂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其实,流行音乐作品中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符合大众审美观的,我们不必视流行音乐为“洪水猛兽”,要转变对流行音乐的偏见。流行音乐作为一种音乐形式,具有其自身的优势:

1.内容贴近人们的心灵,歌词简单,音乐形象鲜明生动,学生容易理解

如,《唱的响亮》《童年》《朋友》等歌曲反映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唱出了学生的心声,增强了与同学之间的友谊。

2.流行音乐音域窄,易学唱

通俗唱法不像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那样高难度,它以青少年为中心,真声为主,比较简单,容易学,一般学习几个月就可以登台演唱,为学生学习歌唱提供了捷径,为演唱歌曲指明了方向,是学生首选的演唱方法。

3.流行音乐风格多种多样

有轻柔自然的,有说唱叙事的,有民谣风格的,还有高亢有力的……为学生表现音乐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为青少年追求个性的音乐风格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而有利于他们在音乐实践中形成自己的特色,让更多的学生乐于表现和创造音乐。

4.流行音乐娱乐性强

很多学生喜欢流行音乐的律动感,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流行音乐中的节拍、节奏,把枯燥的乐理知识传授给学生,寓教于乐。这样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就会在愉悦的氛围中发展,学生可以轻松地提升音乐修养,快乐地成长。

二、流行音乐进课堂的具体操作方法

1.课前铺垫

我在上课前会选择一些非常流行的、适合学生听的、学生喜欢的流行音乐来播放,这样可以调节学生的情绪,放松学生的心情,同时也达到聆听学习的目的。学生有了好的情绪,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课堂上教材音乐作了情绪的铺垫,一堂课也就轻松多了。

2.课堂专题欣赏

专题欣赏包括:某一时期最流行的金曲、某一时期最火爆的歌手的作品、某一歌星或组合或某一乐队的作品、某一流派某一风格的流行音乐、某一主题内容的音乐……通过专题的欣赏让学生了解与分析并组织学生讨论、归纳出某一时期、某一歌星、某一主题的音乐的特点和时代的面貌,从而使他们能够理性地判断、辨证地接受流行音乐。

3.举办流行歌曲比赛

将学生分组,选派代表参加比赛;或以班级为单位选拔学生进行比赛。形式和内容可以多样化。上学期,我校就举办了一次“校园歌手大赛”,学生参与的热情大大超出了我的想象。在这样的活动中得奖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有了一次将课堂所学运用到实践中的体验,这样一来,他们学习音乐的劲头就更足了。

4.写音乐小评论

通过音乐学习后,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观点和对音乐的理解写音乐小评论,发表对流行音乐的认识和看法,并与同学交流学习,从而更进一步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认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实践证明,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根据学生的特点,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将流行音乐的教学和古典音乐的教学相结合,可以丰富音乐课堂,增强学生对音乐学习的信心,提高学生音乐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更加愿意和老师一起畅游音乐的海洋,感受学习的快乐,体验生活的美好。

流行音乐唱法教学范文5

【关键词】视唱练耳 教学过程 教学评估 教学方法 多元化

在社会音乐学教育普及过程中,除了钢琴、声乐、舞蹈、民族器乐或其他西洋器乐之外,视唱练耳专业已同样被纳入社会业余等级考试的范畴之内。将音乐理论纳入音乐等级考试,在音乐学专业中是一个重大的突破,这是多年来从事视唱练耳教学工作者们努力的结果,同时体现出整个社会对音乐学视唱练耳专业发展的潜在需求。

但大多数普通综合院校,甚至部分音乐专业院校的视唱练耳教学依然停留在一个相对守旧的教学模式上。在教学模式上依然停留在以钢琴为主要听辨乐器,先视唱谱例,然后各组单音和音程的听辨,节奏的模打与听辨,最后再补充一部分供学生听记用的旋律。现在教学过程中,这不但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和应用,也不利于视唱练耳专业特色的发展,相对于其他音乐学技能方向教学方法来说显得单一。如何在教学中提升质量、丰富内容、革新方法是摆在视唱练耳教学工作者面前一件值得思考的命题。

笔者在视唱练耳教学实践中有以下几点思考,希望能对课程及学科发展能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并引起更多音乐学专家、学者对这门课程的关注。

一、视唱练耳教材的选用

早期,我国视唱练耳教学中使用并参考过的教材包括葡萄牙天主教传教士徐日编写的《律吕纂要》、曾志的《教育唱歌集》、萧友梅编订的《新学制唱歌教科书》,直至上世纪80年代以来陈洪编著的《视唱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的《单声部视唱教程》(上、下)以及《二声部视唱教程》,许敬行、孙红编著的《视唱练耳》,最近出版的较有影响的视唱练耳的教材为2004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视唱练耳分级教程》。教学过程使用中,除国内编写的教材之外,还引进了一些国外教材,如苏联斯波索宾编写的《视唱》、法国人雷蒙恩、卡卢利编写的《视唱教程》等。

但从学习内容来看,虽然各部教材均选取了不同时期乃至不同地域的优秀音乐作品作为视唱范例,由于教学对象的针对性不明确,教材只能作为一种参考,很难满足不同地域、不同的学习经历、不同的培养目标视野下学生的培养需要。这就要求音乐教育工作者,根据学生自身情况,有选择性地抽取有必要强化的音乐案例集结到一起,不能单纯局限于某本教材的使用,让教材在教学功能上转型为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参考书,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

当然,我们不能把哪类教材更适合教学绝对化,实际上各有所长、不分伯仲,只是建议教育工作者从学习对象的整体水平出发,不断调整本专业学科发展需要的“参考书目”。对于综合类大学音乐专业来说,专业音乐或艺术院校对视唱练耳专业教学的特色培养具备了较成熟的教学、培养经验,因为早期出现的关于视唱练耳的教材、著作大都来源于专业音乐(或艺术)院校,出自从事专业音乐理论的教育工作者,所以比较适合专业音乐(或艺术)院校的学生使用。制定出适合自身学校视唱练耳专业学科特色发展的参考教材和培养计划,对普通综合类高校的此专业方向的教学工作者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挑战。但创建学科特色过程中必须渗透于课程专业教学每个教学环节的方方面面。所以选择并创新视唱练耳教材,是高校(特别是普通综合类高校)视唱练耳教学工作者实现多元化教学首要和从根本上要解决的问题。

二、视唱练耳教学过程的革新

关于视唱练耳教学过程笔者主要从以下5个方面分别予以阐述:1.视唱练耳教学中唯钢琴论的修正;2.民间音乐素材的传承性学习;3.流行音乐的补充性学习;4.20世纪新音乐作品的扩充性学习;5.非常规性节奏的重视。

(一)视唱练耳教学中唯钢琴论的修正

立足于钢琴的可伴奏性、多声部音乐的可演奏性、音域的宽泛性,高校视唱练耳教学中采用钢琴的好处就在于能用最少的乐器奏出最丰满的织体与听赏效果。但随着钢琴普及程度越来越宽,很多学生在不同乐器上对音准的识别产生偏差, 例如学生听辨同一个音或音程,使用钢琴时对音的判断是正确的,但换种乐器则出现了音准判断错误。总而言之,对钢琴音色敏感的依赖性会影响学生对音高的判断,轻之会成为学生视唱练耳学习过程中的障碍,重则影响到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和理解。

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拓展学生对不同乐器音高的感知能力。首先,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或者交叉专业方向,尝试加入其他乐器,通过这样的锻炼,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对音乐片段的(演奏)表述能力;另一方面,可以真切地感受同段旋律在不同乐器上的音效,如果不具备更多种乐器的现场演奏的人员配置,也可以通过普通电子琴或者可以更换音色的电钢琴予以辅助教学。其次,加强对交响音乐作品的听赏范围与力度,对不同乐器组分别层次的旋律进行模唱,然后通过学生分组,尽可能实现交响音乐的人声化(限于乐器音域的宽广性,可以在音乐的音高或旋律上做适当调整),毕竟比起其他乐器音色来说,人声更容易为听众所接受,而且易于感受。

(二)民间音乐素材的传承性学习

现在所采用的视唱练耳教材中,很多已经摄入一些民族音乐元素,甚至有的教科书就专门设置以中国调式作为训练的重点章目,且所占比重较大。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选择这些旋律流传广泛的作品会迎合大众听觉的耳熟能详,但不可能较为深入地涉及具体地域音乐品种,这是一种理论上尽求完备,编撰书目实践中却难以实现的矛盾命题。

所谓的民间音乐素材的扩充并非要求所有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为提高学生音乐素材的积累给学生灌输尽可能多的民间音乐,而是立足本学校所在地域的音乐之上,对乡土音乐进行整理并有效地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

本地域的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民歌小调,甚至一些简单的摇篮曲、儿歌都可以纳入到学习的内容中。通过这样的扩展学习,除了获得更多的乡土音乐积累之外,还激发了民间音乐多样性创作的兴趣,甚至增强了民间艺术传承的信念。

(三)流行音乐的补充性学习

流行音乐作品的学习,常被排除在作为严肃音乐基础理论课教学内容之外。一方面,由于视唱练耳教材编写中传统古典曲目的引导,另一方面是流行音乐自身价值的否定。但音乐潮流的发展,流行音乐的普及型及渗透性,使严肃音乐自身的“贵族化”气质不能全部占用所有的音乐受众市场,大多数的听赏者对流行音乐的热衷与获得的审美享受远远超过了严肃音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流行文化的逐步蔓延,流行音乐吻合大众的生活节奏,展现人们日常生活的点滴,更能获得与受众的即时性共鸣。

由于视听内容的单一,会让学生对这门课程产生不解,在他们看来,视唱练耳是一门极其枯燥、乏力、无味的理论课程。其实流行音乐中有大量脍炙人口的旋律,活泼随性的节奏,甚至构思奇妙的音乐结构范式,这些不应该盲目归类为某一阶段的“流行”,将它们补充到视唱练耳教学内容中对提高学生对音乐多元化的认识,音乐结构与展现形式多样化、多角度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换言之,流行音乐之所以能拥有受众、占领艺术市场,除内容体现了大众生活中的点滴之外,也离不开其音乐旋律的朗朗上口,加上大部分学生都有自己喜欢的流行歌曲、歌手,在视唱练耳教学中加入流行音乐的学习,还能够提高大家对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对其专业选择的肯定。

(四)20世纪新音乐作品的扩充性学习

20世纪的新音乐作品,尤其是战后先锋派的作品已经逐步从传统音乐范式中蜕变而来,发展速度很快,甚至一部作品创作了一种作曲技法,一部作品都能形成一个音乐概念。试图仅仅传用传统分析方法建构的解读、诠释音乐是不够的。而对于视唱练耳教学工作而言,不涉及甚至回避新音乐作品是不能称之为科学模式教学的。

不可回避的是,长期受到传统古典音乐引导的音乐人,在听赏中对20世纪音乐作品多少带有排斥的态度,当我们揭开新音乐的神秘面纱走进这个时期作曲家的原创思维时,却常常能够暗合己心。所以,我们不能盲目将其排除在视听训练之外,要试着接受并解读这一时期的文化艺术现象。

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且现实的问题是,20世纪大部分音乐的可唱性比较差,甚至根本就不具备旋律乃至音高,比如法国作曲家瓦雷兹的《电离》、美国作曲家约翰・凯奇的《4’33”》等,毫无音高、旋律概念可言,后者甚至连声音都被淘汰在音乐之外了。面对这一时期的作品,节奏的运用在“演唱”与“听记”学习上会凸显作用,我们要区别于其他时期音乐学习时所运用的学习手段。不同时期的作品具备不同的审美价值,需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教育工作者可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这类作品来掌握这一时期音乐音响效果及其表现形式、结构形式、传达的音乐内涵。

(五)非常规性节奏的重视

视唱练耳教学中,节奏的训练是基础化教学问题,节奏贯穿于视唱练耳教学的全部过程,除了节拍――如2/4、3/4、4/4、3/8、6/8、7/8等之外,还有节奏型的学习,这些看起来都是老生常谈。但我们在这里主要探讨人工重音的问题――即不同于传统强、弱逻辑顺序,作曲家根据自身创作作品的需要临时安排的非重音位置的重音处理。

这些音乐片段的出现是为了追求同样节奏模式下不同的音响效果,在记谱的时候对初学者乃至有一定音乐积累的人来说都是非常有难度的,除去不同拍子记谱的差异性之外,其在实际音响效果的音乐记述上,不存在太大分歧。

我们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留心对含有人工重音的音乐的学习,并试着在普通的强、弱逻辑结构内适当改变重拍位置,体会音乐听赏感觉的不同。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在某部作品节奏不变的前提下,通过设计情景的方式,改编重音位置,诠释不同的情景事件,借以感受人工设置重音的意义与作用。

三、视唱练耳教学评估的科学化

在传统视唱练耳教学效果评估中,我们主要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单音、音程的听辨;和弦以及调内和弦的连接;节奏旋律的听辨;完整作品的视唱。当视唱练耳教学发展到今天,对教学水平的评估标准同样不能如此单一,应该提倡更加多元化、人性化、科学化的评估与展示形式。

首先,普及学生参与音乐会汇报的形式。视唱练耳专场音乐会,一方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至于为学生选择什么样的作品在音乐会上汇报,则可以根据学生水平、学习进度、个人兴趣进行有效的组织,力求做到技巧性与欣赏性相结合,传统性与创新性相结合。

其次,引导学生学习田野调查的方法。鼓励学生深入民间,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实践努力,记录乡土音乐,集锦成册。不仅锻炼了学生专业记录的水平,还培养了学生社会实践的能力。

再次,培养学生的理论写作习惯。让学生将自己的学习体会,无论是关于作品视听技巧的,还是关于视唱练耳与专业技能结合方面的,都应当鼓励学生思考并记录。小之可成为随笔,多则整理出来便是视唱练耳研究报告、小论文,教师参与指导,这同样也可作为教学成果,成为教学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语

视唱练耳教学在我国的发展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了,经过历代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基本上实现了视唱练耳学科教学的专业化、科学化与模式化。但是随着学科的发展,必须寻求更为宽泛的教学内容、更为新颖的教学模式、更为科学的评估方法,本文对视唱练耳教学提出多元化的建议,希望能对高校此专业教学的发展提供一些可借鉴的方法。

参考文献:

[1]王欣昕,于淼淼.视唱中的声乐 声乐中的视唱――中意视唱练耳教学艺术周综述[J].艺术研究. 2009(1).

[2]张晓燕.声乐中的视唱 视唱中的声乐――2008“国际视唱练耳教学论坛暨中意视唱练耳艺术教学周”综述[J].人民音乐,2009(2).

[3]李锦生.高师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学科交叉[J].中国音乐,2003(2).

[4]孙家国.视唱练耳教学中科学思维的建构[J].黄钟,2003(3).

[5]花晓峰.数码多媒体技术在音乐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应用[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1).

[6]金世余,马达.走向多维视角的基本乐科课程研究――全国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乐理与视唱练耳”学术研讨会综述[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0(4).

[7]李.视唱练耳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艺术教育,2007(11).

流行音乐唱法教学范文6

论文摘要:合唱课程在高校众多非专业音乐类课程当中很受重视并开展得十分普遍。本文以增强大学生对合唱课程的兴趣从而提高大学生的音乐审美情操为目标,从教学计划、课程内容、曲目选择等几方面对高校非音乐专业学生的合唱课程进行探讨。

科教兴国,教育文本。高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高审美情操接班人的神圣使命。加强对非音乐专业大学生的音乐修养和素质,是教育面向现代化、科技化、人性化的需求。 “作为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学科,音乐被认为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是终身教育的内容,是全社会的教育内容,是学校,尤其是高等学校——人才即将出炉的神圣之地的一个教育内容。”①

目前我国高校为非音乐专业学生开设的音乐类课程往往要考虑两点:既快速达到音乐审美提高的目的,又要节俭教学资源投入。结合这两点考虑,合唱课程在高校的非专业音乐类课程开展得十分普遍。本文主要是贴合普通高校非音乐专业类的合唱选修课程,在教学计划、课程内容设计、排练曲目的选择三方面做出新的探讨尝试。

一、教学计划灵活化和贴近学生本质化

高校音乐教育受制于整体高校教学体制的发展,在教学观念上所形成的教学计划容易墨守成规,过于传统化和民族化。传统的合唱学是要求被授课者具备相当的乐理基础和视唱练耳能力,并还要受过专业的声乐发声训练。而我国高校非音乐专业学生的音乐素质水平是停滞在基础识谱上,许多学生是完全没有唱过完整的合唱,而和声音准、声音协和更无从谈起。因此传统合唱课中生涩难懂的乐谱和抽象的发声练习往往会夺走学生对合唱的兴趣和喜好。

灵活的教学计划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普遍音乐基础水平和学生日常的音乐生活来有调整计划。日常的音乐生活是指学生平时接触音乐的途径、种类和参与的方式。目前高校学生常常通过网络的覆盖使得他们获得全球最新、最火的音乐,业余时间喜欢去ktv房唱红遍网络的歌曲。如合唱课程在保留原来传统化民族化的教学计划之余,加上学生熟悉的音乐素材,贴近生活的本质,建立起多元的教学体系,则更容易提高学生对合唱的认识和演唱水平,达到音乐审美素质教育的目的。

二、课程内容结合大纲概念与专题模块并行

担任高校非音乐专业师资队伍大多数受过长期的系统的专业音乐体系教育。

明白每一个高校音乐课程,无论是音乐欣赏类、合唱声乐类、器乐训练等等课程如果从专业的角度上进行教学,都需要长时间的课时量进行系统地梳理。这样的教学内容哪怕就算再浓缩,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为非音乐专业的学生进行授课。因此,部分教师采取类似大纲概念性的浏览教学,点到即止。合唱课程是门综合的音乐学科,涉及到合唱发展史,各个时期、各种风格的作品欣赏和演绎、合唱发声法、合唱训练法等等内容。与其让学生浏览性的囫囵吞枣,不如设计几个关于合唱的专题模块。专题模块内容既要符合教学大纲要求,也要结合学生对此课程的理解和兴趣。如:“爵士风格合唱作品欣赏与演绎”“由电影音乐改编的合唱”“童声合唱与儿童教育的联系”……专题模块的发散性思维能让学生能产生兴趣并积极思考。

三、排练曲目宜经典与潮流趋势相结合

排练曲目的选择结合潮流趋势,这种说法或许会引起教师们的误解,认为其背离了传统、经典的作品的学习,不能达到提高学生高雅的音乐审美情操,反而助长了社会上不良的音乐风气。其这里有个误区——经典不等于潮流。“教育者必须从时代的变化来认识大学生需要的发展特点,才能够真正掌握大学生的思想脉搏”②多数大学生都喜欢流行音乐或者与带有流行素材的古典音乐。典型的例子就是当年“女子十二乐坊”受到年轻人热烈的追捧。大学生本身的特点就是时代感敏锐、自我认知强烈、不拘于墨守成规、喜欢一切新鲜的事物。为他们制定的合唱课程也要遵循其自身的特点,在选择排练曲目的时候,要着重考虑带有流行素材的作品。这些作品可以是用流行和声编配的传统的民歌:如朱洪编配的《茉莉花》;也可以由流行歌曲改编的校园风格的合唱作品:如日本宫崎骏同名电影主题曲《天空之城》,台湾歌手周杰伦的《台》等等。这类作品既能引起学生的强烈兴趣和喜爱,又具有合唱作品的技巧及难度,适合在非音乐专业大学生的合唱排练中采用。

高校非音乐专业学生的合唱课程已经非常普遍并受到学生的重视,合唱这种音乐表现手段在增强大学生的音乐审美素质之余,还能使学生体会到合唱当中的合作精神和成就感。作为一名大学音乐教师,应结合时代和大学生的特点并通过不断地探讨、研究和大胆地创新,使得合唱课程展现新的面貌。

注释:

①摘自《加强对非艺术院校对大学生的音乐审美教育》一文

②选自《高等教育心理学》第三章

参考文献:

流行音乐唱法教学范文7

【关键词】视唱练耳 唱名法

【中图分类号】J6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210-01

一、唱名法的起源和发展

唱名法起源于公元11世纪左右,由意大利音乐教育家、理论家圭多创造。当时他担任意大利天主教本笃会修道院道士,为了更好的训练唱诗班,他以《圣约翰赞美诗》中每一句第 1个音节作为六声音阶的阶名唱法,即ut、re、mi、fa、sol、la,这六个音的声调正好又逐渐呈依次升高趋势,并且这种上升趋势和音阶中各音级依次上行的特点相对应。因此,圭多也成为视唱练耳唱名法的开山鼻祖。

他所开创的六音唱名法又被后人称为“圭多唱名法”,对之后视唱练耳学科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16世纪比利时音乐家韦尔兰特提出了七个音的唱名法,并在“圭多唱名法”的基础上创造了自己的“波彻特唱名法”,这种唱名法对之后半音阶的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大约到了1600年左右,法国的音乐家们同样在“圭多唱名法”的基础上,增加了以“si”作为B的固定唱名。半个多世纪后,音乐家们把不太好唱的ut用比较容易发音的do取代。这也完成了从“圭多唱名法”向“固定唱名法”的历史转变。

之后,德国音乐家丹尼尔通过实践在“波彻特唱名法”的基础上发明了“贝比唱名法”,对降B、降E大调音阶做了规定,这个唱法名也因B和降B两个音级而得名。它更重要的价值是由“波彻特唱名法”的自然半音向变化半音进行了转变,从而将唱名法向前进一步推进!到了19世纪初,英国女教师S.A.格格弗第一次创造了首调唱名法,后来经过牧师J.柯温加以改进完善,在欧洲迅速传播开来。

此外,音乐界还有许多不同的唱名法,但是均不如以上唱名法流传广泛或尚在研究探讨过程之中,在此就不一一例举。

二、当今流行的唱名法

经过一代又一代全世界各国优秀音乐家们的共同努力,唱名法由单一化逐渐变得更加完善、更加科学,而当今我们常涉及到的唱名法有以下几种:

1.固定调唱名法

固定调唱名法,即唱名绝对固定,音高观念明确,不因调的改变而更换唱名,在五线谱中对于读谱和乐器的演奏上较为方便。尤其在十九世纪末,在大小调体系逐渐淡化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西方现代音乐,因其思维观念和技法体系以及风格流派等方面,与传统音乐有着不同的表现方式和组织逻辑,因此,固定调唱名法在视唱练耳的教学中的应用,在一定的范围内则较为突出。在我国的各个专业院校的视唱练耳教学中,固定唱名法占相对主要地位。

2.首调唱名法

首调唱名法则是以“移动着的do”为基础,即C大调和它的关系a小调的C音都唱do;D大调和它的关系b小调的D音都唱do……以此类推。因此,在首调唱名法中Do的位置和高度可以是移动变化的,但各个调式音级却有着确定不变的唱名。例如,无论在任何大调中,它的第一级音都唱作do,第二级都唱作re,第三级都唱作mi,以此类推。首调唱名法使每个音级位置在其调性中相对固定,进而形成一种典型而又稳定的感觉,使人能够长时间地记忆下来,变为对音乐的感知,促进音乐思维的形成。其唱名与一定的调式结构相联系,调式感明显,相对音高的感觉容易被掌握,易于音乐学习者的接受。

但是,首调唱名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在不同调式中的每一个音都需要经过“换算”才能唱出它的唱名来。所以,一般在乐器演奏中不用这种方法,而就视唱练耳训练、简单歌曲的演唱来说,这种唱法更有利于感受曲子旋律的调式调性,因而也是很便利的。

3.35个不同唱名法

35个不同唱名法顾名思义就是由35个不同唱名所组成。现在我们常用的七个基本音级是do、re、mi、fa、sol、la、si,在演唱升降号时依然不改变唱名。因此,有一些音乐家认为这种从唱名上不能清楚的分辨不同音,不是彻底的固定,于是研究出了35个不同唱名法,即基本音级7个、降半音7个、升半音7个、重降音7个、重升音7个,共35个不同唱名。这种唱名法虽然产生于在高速发展的近代,但一直却未能在全世界普及,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笔者认为,想要将视唱练耳这门学科在我国发展的更好,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要广泛涉猎相关知识,充实自己,集百家所长,研究出符合中国人的行为习惯且富有一定科学性的唱名法,这样才能使我国音乐理论事业迈向更高层次。

三、关于唱名法的思考和总结

唱名法是视唱练耳这门学科必不可少的知识点,也是所有学习音乐、从事音乐工作的朋友们形影不离的“伙伴”,只要有音乐就涉及到读谱,只要读谱就涉及到不同的唱名法。我国自1903年至1907年,近现代学堂乐歌运动达到音乐发展的第一次高潮,其中留日中国学生编创的学校唱歌集高达23册,书中收录近500首乐歌。这在学校音乐教育刚刚起步的我国,掀起了极其广泛的学习与传唱热潮。这一时期的乐歌大多用简谱写成,教学中以首调唱名法教学。由于简谱的记谱形式非常适用于我国的国情,而首调唱名法又与我国当时的音乐教育水平相适应,因此在我国的音乐启蒙教育发展中,简谱与首调唱名法对于国民音乐教育的提高发挥了超乎寻常的作用。可以说,是由于简谱与首调唱名法的流传,才使我国初期的音乐教育得以顺利进行。之后,在抗日战争时期,简谱与首调唱名法也因为其简单易学、便于理解的特点被我国群众所接受,简谱写成的众多抗日歌曲在抗日救亡运动中成为宣传抗日、鼓舞群众爱国情绪的利器。甚至在当今的视唱练耳教学,简谱与首调唱名法仍在师范音乐教育、中小学音乐教育及业余音乐教育中广泛应用。

本文系统的从唱名法的起源和发展谈到了当今时代大家所经常运用的方法,希望能给所有看到本文的朋友带来帮助,如果还能给大家带来启发进而推动中国视唱练耳学科的发展,笔者更是满心欢喜。最后,笔者认为:在唱名法的选择上,宏观上讲需符合本民族的生活习惯、环境背景,微观上讲需与个人的先天条件、兴趣爱好相匹配。不管选择哪种唱名法,只要是适合自己的,都必将会给自己的音乐道路起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吕丽娜.视唱练耳与唱名法[J].长春大学学报.2011年7月.

流行音乐唱法教学范文8

当今社会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流行”与“时尚”成了大多数人的追求,人们身着时尚服饰,耳中欣赏着流行音乐。对流行音乐追求的这种现象也同样普遍存在于现代中学生当中。他们中大多数人随口就能唱出很多流行歌曲,却哼不出一首经典的世界名曲。在备课和教学的过程中会经常发现有些内容是学生不太感兴趣的,面对这些在流行歌曲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学生,我不断感觉到处理好经典与流行的关系,把这两大类音乐不断融合乃至互相诠释,这些已经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学生能够全面理解欣赏音乐的重要手段。

1、恰当的导言运用在恰当的情境

欣赏的目的在于了解作品的艺术价值, 通过简单的合唱四声部训练,使学生体会和声效果,培养学生合唱的兴趣,学会如何欣赏合唱作品。对于欣赏课这种形式必须在导入的环节引起学生的兴趣,《大漠之夜》曾荣获“金钟奖”声乐作品金奖第一名,是近年我国合唱艺术创作取得高度成功的一首作品。这首合唱作品在全国各专业、非专业合唱团都是经常被演绎的作品。以讲授的方式介绍这部作品时学生并不是很感兴趣,所以再好的作品也要从兴趣入手。首先应该让他们了解这部作品的价值,用他们熟知的比赛引到这个作品获得的“金钟奖”上来,我意识到学生对一些反映时代特色的比赛还是非常感兴趣的,所以教学中应该抓住并根据学生这种特点来引起学生的重视。当学生看到老师也很关注他们看好的比赛时,会对教师产生一种亲近感,愿意听老师讲也愿意与老师多交流。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明确观点:选秀比赛适应了这个时代潮流,因为这个时代的音乐体现出了快速多变性,这种特点造就了很多类型的音乐形式和风格。比如超级女生、我型我秀、星光大道等等。但是有些比赛是没有积极意义的,而且也没有体现出公平公正,有些歌手是完全被炒作和包装出来的,而真正优秀的歌手和作品并没有发挥的空间。所以比赛也是有级别的,例如奥斯卡,它代表了电影界最高奖项。那么在音乐界,“金钟奖”也代表了最高的专业水准,不是随便一个人通过炒作就可以获奖的,《大漠之夜》是金钟奖金奖的第一名。通过这些知识的渗透学生就不会对作品排斥,有了真正的了解才能真正体会到音乐作品的价值。对于那些热爱流行歌曲的学生来说,教师必须让他们知道流行歌曲并不是完全不健康无意义,但是要有选择的听,很多学生把流行歌曲仅仅局限为爱情歌曲,这就是片面的,说明学生对流行音乐理解太少。好的作品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可以经久不衰。有很多通俗歌曲象《弯弯的月亮》《绿叶对根的情意》,至今还在流传,这足以证明它的艺术价值。让学生对流行音乐的认识更加全面,他们也会把喜欢的流行音乐跟老师交流。

2、歌唱方法训练加深对歌曲演唱技巧和形式的理解

现代学生受到了流行音乐的影响,在演唱方法和形式上急于模仿演唱者,但并不能真正领会到演唱方法的科学性,这已经成为音乐教师急待解决的问题。在《绚丽的世界音乐》歌唱篇中做了一些尝试,课前播放俄罗斯著名歌手Vitas的歌唱录像,让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分析歌手的演唱有没有方法,高音的演唱有没有技巧?通过录像和问题引起学生兴趣并导入世界音乐歌唱篇这一章节的教学。在欣赏过程中学生会发现歌手的演唱有方法和技巧,同时话筒的使用上也有变化。通过欣赏与提问这个环节更容易进入到正常的教学内容上,并让学生了解通俗歌曲的演唱也是有方法的。任何一种唱法的歌手演唱时都会采用科学的演唱方法,并通过口形的变化和气息的支持形成不同音色,在不同的音区也运用了不同的处理方法。通过歌唱方法训练之后再了解多姿多彩的世界各地民歌,使学生对世界声乐作品的多样风格产生兴趣,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审美能力,为将来能够主动参与音乐活动打下基础。

3、恰当运用流行音乐引导学生感受经典音乐作品

现代很多流行音乐其实都加进了民族或古典的元素,有的是民歌,有的是民族乐器,还有的是古典音乐的主题改编。在《多彩的华夏之音》民歌篇中,借助一些影视经典音乐来辅助教学,可以很好地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并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欣赏民歌作品可以利用《天下无贼》片尾曲来分析“起承转合”曲式结构,欣赏莫扎特的古典作品可以从学生熟悉的歌手《不想长大》一歌入手,以莫扎特为主线,有效地缩小学生与古典音乐间的距离,从而使他们亲近并喜欢古典音乐,对莫扎特有一定的印象。流行音乐的运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强教学效果,使学生认识到经典音乐是很多流行音乐的源泉,从而在今后能够主动关注经典音乐作品,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素质和音乐修养,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总之,中学音乐课引入流行音乐一直是大家讨论的话题,我认为音乐课中引人流行音乐是切实可行的,学生对新生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音乐教师应该很好地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巧妙地“把流行音乐引入音乐课堂”,并引导学生从简单地听流行音乐、哼唱流行歌曲到分析其发展进程,学会多角度、客观地评价鉴赏流行音乐。过去,音乐教学偏重知识性、技能性,导致学生学习起来觉得单调、枯燥。现在正在逐步注重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兴趣。学生在学期结束时将回答“你最喜欢哪首歌曲?”“你最爱唱哪首歌曲?”等人性化的问题,还要对自己一学期的学习感受进行自我评判,对老师的表现进行评判,这些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都是没有尝试过的。所以能够正确看对流行音乐是很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流行音乐的积极作用,让流行音乐成为中学生“解压”的一种重要方式。

流行音乐唱法教学范文9

关键词:跨界音乐 多元化 声乐教学

一、跨界音乐对我国声乐教学的影响

(一)何谓“跨界音乐”

跨界音乐译自英文“Crossover”,目前尚无清晰明确的定义,它最早产生于美国20世纪 50 年代流行音乐排行榜,是唱片工业商业化的产物。音乐本身反映着社会生活,对于社会具有审美、认识、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跨界音乐也正代表着一种新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方式的相互渗透融合,满足了人们对古典、民族、现代等多元化的文化因素需求。跨界音乐从广义上可理解为不同种类、形态、风格的音乐元素相融合进而衍生出新的艺术形式,将不同领域、范围内的声乐艺术、演奏艺术根据需要而加工改编成为更易令大众接受和欢迎的艺术形式,将多种音乐表现手段相互继承、借鉴、融合,从而迸发出更加旺盛的艺术生命力。

(二)跨界音乐在我国的发展

二十世纪初,利用日本和欧美等国家的学校歌曲、民间歌曲、儿童歌曲的曲调进行填词改编的“学堂乐歌”的兴起和发展,使西方音乐逐渐为国人所了解,开启了中国音乐从传统向多元化发展的序幕。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黎锦晖广泛吸收中国传统民间音乐精华,糅合西洋歌剧的创作手法、结构模式创作了《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等十余部儿童歌舞剧,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反响,体现了中国音乐对西方音乐精华的继承与借鉴。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新歌剧《白毛女》为显著标志的“戏歌唱法”,是中国传统戏曲与民歌演唱相结合的产物,在对传统音乐的继承和创新,进而形成了中国音乐独特的民族风格,我国著名歌剧演唱表演艺术家王昆、郭兰英正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声乐界发起了关于民族和美声两种唱法的一场学术性争论——“土洋之争”,促成了戏曲、民歌、西洋唱法多元唱法的结合,引发了跨界的思潮。进入二十一世纪,特别是近十年来,中国与国际社会交往更为密切和频繁,国际音乐大师来到中国讲学、表演,进行各种形式的交流活动,中国的音乐艺术家走出国门在世界著名的音乐圣殿举办音乐会,中国音乐已经发展为美声、民族、流行、原生态等多种演唱风格融合与兼收并蓄的跨界艺术风格,在几代优秀的音乐艺术家的不断努力和大胆探索下,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向国人和世界展示了中国音乐艺术强大的魅力。如被称为“东方夜莺”的抒情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吴碧霞,通过多年来系统的学习与探索,同时掌握了演唱中国声乐作品与外国声乐作品两种不同风格的声乐演唱方法,以多元综合的演唱风格演绎美声、民族甚至是流行音乐,是中国首位将中国民族唱法和西洋美声唱法集于一身并获得了最高国际奖项的歌唱家;还有、宋祖英等歌唱家将中国民歌、戏曲的精华与美声唱法的发声技巧相结合,创造出更具共鸣感的音色和更为清晰圆润的吐字发音,营造出唯美大气的舞台风格,将中国民族声乐推向了一个新的时代;我国第一位通俗音乐硕士研究生——谭晶在依托民族唱法的基础上,闯入了通俗唱法跨界唱法的大门,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打下美声唱法的扎实基础,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近来颇受网友争议的龚琳娜,把不同风格的音乐元素运用到自己的作品创作和演唱中,看似荒诞的“神曲”,实则是对艺术的创新和大胆的尝试,既有古诗词的韵律,也有中国戏曲的底蕴,更有来自民族民间音乐的源泉,也有来自当今世界现代音乐的节奏,呈现出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演唱风格,给观众以耳目一新。

(三)跨界音乐给我国声乐教学带来的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的深度开放和飞速发展,经济发展的多元化促进了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人们的文化生活也愈发繁荣,艺术界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信息化的发展使受众的审美体验更加多元,对审美的选择也更为迅捷、自由和更具个性化,审美视野也更为开阔,审美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跨界音乐以其鲜明的特性,顺应了大众的审美需求,也使声乐表演者的艺术才能也得以全方位的体现,也将当前的声乐教学推向了更高的阶段。以往传统学院派的声乐系学生在单一的传统声乐教学模式下,往往“千人一面”,缺乏个性化,被“美声”、“民族”、“通俗”的唱法框架所禁锢,限制了学生的音乐天赋的发挥,压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学院教育与受众需求存在脱节,无法满足时代和市场对声乐演唱技术的要求。

二、构建多元化声乐教学体系

(一)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因材施教教学理念

声乐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声音概念过于抽象化,而每个学生的嗓音条件、声乐基础、文化素养、兴趣爱好、对知识的接受力存在着无可回避的客观差异,即使是“一对一”的教学模式,教师遵照的是同一本教材,进行的是同一种发声练习,演唱的同一曲目,教学还停留在“经验性示范与模仿”,缺乏教学的互动性。这就要求教师充分重视学生的差异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认识到所谓“好嗓子”其实并无固定的衡量标准,改变以往轻易划分学生的演唱方法,通过科学的判断和训练,帮助学生经过系统的学习,了解和掌握各种唱法的特有规律,熟练运用声乐演唱的技巧,使演唱方法得以提高和发展,充分发挥出自我的个性与特色,在教学中将美声、民族、通俗融合贯通,汲取原生态、传统戏曲、外国乐曲等多元文化滋养,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寻找到适合自身嗓音条件,体现自身特点的音乐风格,超越唱法的技术性局限,使每一个音阶都是由感而发,每一句歌声都饱含着对作品情感的共鸣,寻找到其“本真”的声音,即是教育的成功之处。

(二)丰富教学内容 提升文化修养

跨界演唱不是对各种唱法的简单拼凑,而是在熟练掌握了两种或以上唱法的基础上,较好地把握不同声音流派的演唱风格,从而表现出较高的艺术水准,这就要求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掌握了扎实的演唱功底的基础上,以包容、开放的心态来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不仅仅完善专业知识,吸收和借鉴多种音乐风格,创新演唱表演手法,更要全面提升文化素养,全面理解作品背后的深刻内涵和美学意义,了解各国、各民族的的历史文化、风俗、生活环境、语言体系特征,从而选择适合的音色、演唱语言和演唱技巧来创新演绎作品。如龚丽娜在古曲《阳关三叠》中尝试用西南方言的平舌演唱,这些都是需要用文化素养来支撑的艺术表现力。

(三)建立多元的教学模式

音乐院校的声乐教学多是在琴房完成的,由教师一对一的对学生进行声乐技能训练,及时纠正学生的缺点,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尽管有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掌握基本的演唱技巧,但相对封闭,师生的交流较少,也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要丰富教学模式,开展小组课、集体课、公开课,艺术实践等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从多角度、多渠道的提升教学效果,推动多元化声乐教学。运用小组课、集体课,来引导学生进行相互观摩和学习,提升鉴赏水平,取长补短,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将由教师主导的单向教学活动变成师生教学相长的交流实践;通过公开课,来增强与各兄弟院校、教师与教师之间、不同专业师生间的互动交流,邀约明星校友进行经验分享,使学生不再局限于本专业设置课程,能够汲取到多种知识的滋养,摆脱三种唱法专业划分的束缚,有利于帮助学生开拓思路,发现自身潜力,推动学生在跨界演唱中的多元化发展;艺术实践是学生对声乐艺术最直观的体验途径之一,组织学生进行艺术采风,开展舞台实践,使学生深刻的体会“艺术来源于生活,又归源泉于生活”的真谛,深入到孕育声乐艺术的土壤中,发掘人们对美对生活的真挚情感,去不同民族元素的地区学习、采风,在大自然中产生新的领悟,在舞台上去磨练,鼓励学生把不同的音乐养分运用到自身的演唱中,相信定会结出艳丽的艺术奇葩。

参考文献:

流行音乐唱法教学范文10

【关键词】音乐;教学尝试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2-0043-01

当今社会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流行”与“时尚”成了大多数人的追求,人们身着时尚服饰,耳中充斥着流行音乐。对流行音乐追求的这种现象也同样普遍存在于现代中学生当中。他们中大多数人随口就能唱出很多流行歌曲,却哼不出一首经典的世界名曲。在我备课和教学的过程中,也会经常发现有些内容是学生不太感兴趣的。这些内容有的是因为时代比较久远,有的是形式或题材不吸引学生,面对这样一代在流行歌曲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学生,我不断感受到处理好经典与流行的关系,把这两大类音乐不断融合乃至互相诠释,这些已经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且也是学生能够全面理解欣赏音乐的重要手段。流行音乐并非完全消极无意义,有选择的欣赏对当代中学生来说是必要的。针对当今时代特点和学生特点,可以选择以下方式来增强教学效果:

一、恰当的导言运用在恰当的情境

对于欣赏课这种形式必须在导入的环节引起学生的兴趣。《大漠之夜》曾荣获"金钟奖"声乐作品金奖第一名,是近年我国合唱艺术创作取得高度成功的一首作品。这首合唱作品在全国各专业,非专业合唱团都是经常被演绎的作品。以讲授的方式介绍这部作品时学生并不是很感兴趣,所以再好的作品也要从兴趣入手。首先应该让他们了解这部作品的价值,我用他们熟知的比赛引到这个作品获得的“金钟奖”上来,我意识到学生对一些反映时代特色的比赛还是非常感兴趣的,所以教学中应该抓住并根据学生这种特点来引起学生的重视。当学生看到老师也很关注他们看好的比赛时,会对教师产生一种亲近感,愿意听老师讲也愿意与老师多交流。

对于那些热爱流行歌曲的学生来说,教师必须让他们知道流行歌曲并不是完全不健康无意义,但是要有选择的听,很多学生把流行歌曲仅仅局限为爱情歌曲,这就是片面的,说明学生对流行音乐理解太少。好的作品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可以经久不衰。有很多通俗歌曲象《弯弯的月亮》《绿叶对根的情意》,至今还在流传,这足以证明它的艺术价值。让学生对流行音乐的认识更加全面,他们也会把喜欢的流行音乐跟老师交流。

把恰当的导言运用到恰当的环境中,能够极大地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也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使他们看到教师的另一面,同时也增强了学生与教师的交流。师生之间加深了理解,在课堂上会配合得更加默契,教师愿意多讲,学生愿意多听,更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二、歌唱方法训练加深对歌曲演唱技巧和形式的理解

喜欢唱歌的学生是大多数,很多学校每年也有歌唱比赛,例如,艺术节系列活动之一“班班唱”活动,要求每个班必须参加。其实要求每个班都唱到专业水平是不可能的,但是通过这种合唱活动能够调动学生歌唱的积极性,有助于身心健康。但是和谐的声音最终还是需要科学的方法。所以通过一系列的引导,先让学生对歌唱方法产生兴趣,而不是局限于对通俗歌曲的模仿。学生平时唱歌时经常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中低音区模仿歌手很像,但到高音区就变成了声嘶力竭的喊唱,喊出的声音自己都觉得很难听。长时间这样去唱歌是对声带的极大伤害。我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每个人的声音都是独一无二的,要学会一些简单的常识来保护好自己的声带,这样激励性语言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发声原理和演唱方法的讲解历来是很枯燥的,但是利用当今时代特点并抓住学生特点来引导学生,让他们了解保护声带的重要性和掌握正确歌唱方法的必要性,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有了这些内容做基础,之后的声乐训练就变得容易起来,演唱方法也更容易得到改善和提高。在欣赏声乐作品时,学生更能准确判断出演唱方法和形式。同时让学生认识到人声的美妙以及丰富的表现力。每个人的声音都是独特有魅力的,不要盲目的模仿别人而忽略了独一无二的自己。运用科学的声乐训练方法使学生增强声带保护意识,不再毫无顾忌的演唱流行歌曲,对于变声期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通过歌唱方法训练之后再了解多姿多彩的世界各地民歌,使学生对世界声乐作品的多样风格产生兴趣,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审美能力,为将来能够主动参与音乐活动打下基础。再通过理解和感受不同国家地区的歌曲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分析作品,能够准确概括作品的音乐特点及内涵,逐渐提高音乐修养,扩大知识视野。

三、恰当运用流行音乐引导学生感受经典音乐作品

流行音乐唱法教学范文11

[关键词]三种唱法;跨界;声乐;教学

声乐分为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每个唱法都各有特点。美声唱法优雅端庄、声音宏远优美,民族唱法风格浓郁、声音甜美、色彩鲜明,通俗唱法浅显易懂且声音柔美。虽然有了界定,但是都属于声乐唱法的一种,在现实的演唱中往往存在着跨界演唱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有着其合理性,当然也存在着问题,而且对声乐的教学有着一定的影响。

一、三种唱法的界定

三种唱法的界定问题和1984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青年歌手电视大赛有着联系,在那场比赛中,按照唱法将选手分成了美声唱法、民族唱法以及通俗唱法三组,之后的比赛都是按照这种分组模式来进行。这种分类方式不太属于专业的分类,因此在此后的多年里一直存在着争议。

1.民族唱法

民族唱法具有传统的中国唱法的特点,属于中国本土的唱法,形成于中国文化和历史之中,具有包容性,包含了中国各时期各地域的唱法特征,从时间的角度可以将通俗唱法分为古代的、近代的、现代的和当代的,有历史继承性。民族唱法的代表者,如新疆木卡姆的演唱方式。

2.美声唱法

美声唱法属于外来文化,起源于欧美,以盛行歌剧的意大利等国家为代表。虽然其传入中国的时间不长,但是已经取得了很好的发展。美声唱法是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一批留学生传入中国的,后来有了飞速的发展。美声唱法主要运用到歌剧中,如金湘的《原野》和施光南的《伤逝》等。

3.通俗唱法

通俗唱法存在着很大争议,很多人认为通俗唱法较之于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属于较低级的层次,其实并不能简单地这样理解,通俗唱法也具有很深刻的意义,比如可以表现战争和生活、抒怀等,而且由于通俗唱法的较为简单,随着音乐播放器的流通和KTV的盛行,这种唱法已经具有了深厚的群众基础。

二、跨界唱法的含义

跨界唱法的出现并不是一件坏事,它的存在说明我国声乐表演艺术和声乐教育正在经历着发展。它属于一种革新,是一种高雅向通俗普及和通俗向高雅转化的一种变化,它的存在正在满足不同阶层对于音乐的渴望,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普及。很多高难度的音乐不再是音乐家演唱的专利,最普遍的现象即是现在对于原创音乐进行改编,重新谱曲来降低演唱的难度。例如我国著名的音乐人梁翘柏就在改编曲子上有着很大的成就,他改编的曲子不仅降低了原曲的难度,还具有自己的特色,改编也是跨界的一种表现形式。

跨界唱法的说法起源于跨界音乐,是指不同的音乐融合在一起形成新的音乐。但是跨界音乐没有一个非常清晰的界定,大致上指的是不同种类的音乐元素相融合,比如说用流行音乐的演唱方式来进行古典音乐的演唱,例如电影《后会无期》中的《女儿情》,本来是86版电视剧《西游记》的插曲,是古典气息很浓的一首曲子,由吴静演唱,但是万晓利却以流行音乐的演唱方式对其进行了演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就是流行音乐向古典音乐的跨界。

跨界现象并不是今天才出现的,例如民国时期戏曲的演唱方式就存在着跨界的现象,这和我们现在讨论的声乐唱法的跨界有着很大的相似性。现如今,三种唱法的跨界也成为了一种趋势。从审美角度来考虑,只要是能在艺术表演中运用合适的演唱方式、演出技巧将音乐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情感很好的传达出来,就是正确的唱法,因此跨界也是一种融合、一种进步。

三、对唱法跨界给声乐教学的思考

1.学生演唱能力单一

专业的音乐院校和普通高校音乐的教育定位是不一样的,专业院校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性,要求学生要掌握一门单一的技能,毕业之后走的是专业的音乐表演之路。普通高校音乐专业的教学目标是向社会输送音乐教师,为基础的音乐教育输送人才。两者的培养目标是不一样的,因此普通音乐院校长期向专业音乐院校趋近的情况会导致学生演唱能力的单一。

造成学生演唱能力单一的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是教学模式的单一和内容的单一。教师虽然有着娴熟的教学技巧,但是由于教学模式的限制,学生真正学到的都是从老师的身上学到的,有很强的局限性。这种言传身教的教育方式会降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客观的模仿并不是对学生最好的教育,虽然学生有着再创造的能力,但还是限制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在教学内容方面,高校的声乐教程大都是让学生完成一个音乐作品的学习,但是课堂上进行的学习内容大多是美声和民族的作品,这些作品具有很高的技巧性,和学生毕业所从事的工作大多是不符合的。除了极少数的学生是走专业的声乐表演路线外,大多数的学生从事的还是小学中学的教师工作,而小学中学的音乐教育工作不需要这么专业的知识。

2.过于注重三种唱法之间的界限

现在存在着一个问题就是过于注重唱法之间的界限,教学中常常分为民族和美声这两种唱法,而且分类还不是特别专业,认为有的学生嗓门大就适合唱美声,声色亮而音量小就适合民族的唱法,这种分类既不专业又不负责,长时间让学生处于一种唱法的学习中,会使他们忽略其他唱法的学习,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这种教育方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将处于一种非常尴尬的境地,例如学生美声唱得非常好但最流行的歌曲可能不会唱,这就是太关注唱法分类的界限造成的后果。

3.教学中要注意情感的表现

在教学中要注意情感表现的问题,不能仅仅注重唱歌技巧的学习,在教学工作中教师也要注重真情实感的展现。唱歌不能仅仅依靠声音,在唱歌中不能投入真实感情会使作品显得苍白无力。日本彩虹乐队的主唱Hyde是一个正面的例子,他具有天赐般的嗓音和颜值,而且不管在作词作曲还是演唱中都投入自己的真情实感,使得几乎每首歌都是经典。这对于专业音乐学院的教学有着很强的指导性,因为专业学校毕业的学生大多都要从事音乐的表演,所以真情实感必不可少。对于今后要从事教学工作的学生来说,不管其在自身的学习中还是以后的教学中,都要强调真情实感。

4.跨界演唱更适合基础音乐的教学

在音乐教学中,具有跨界演唱能力的教师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例如小学音乐教材的编撰,已经包含了多种音乐,《长江之歌》《我的太阳》属于美声类的歌曲,《小河流淌》《茉莉花》属于民族类的歌曲,《外婆的澎湖湾》《同一首歌》属于通俗类的歌曲。这些不同的歌曲类型要求教师具有跨界的演唱能力。现在的小学教学追求多样性,要满足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多元发展,因此对教师的能力要求更高,只有具有不同的演唱能力才能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

5.跨界演唱存在的不足

虽然三种唱法的跨界演唱对于音乐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而且也更加符合现在的基础音乐教学的改革趋势,更加适用于中小学的教学,但是三种演唱方式的跨界依然存在着不足之处。第一,专业音乐学校的教学工作如果过于强调三种唱法的跨界,就会动摇专业学校的教育方式,他们可能会认为社会不再需要专业的音乐人才,需要的是那些全面发展的人才,但是社会在渴望全面人才的同时,对专业人才的需要也是没有减少的,甚至还在增加。第二,三种唱法的跨界会减少歌手的个性,如果一位歌者非常适合美声的唱法,但是为了跨界去学习民族的唱法,使得在美声唱法的领域投入的精力减少,不能达到专业的水平,而且也没有学习好美声的唱法,将会减少自己的个性。

三种唱法的跨界不管对于声乐的演唱表演还是教学来说,都有着正反两面的影响,因此,要在吸收跨界唱法优点的同时,认识到存在的缺点,并加以规避和解决。

参考文献:

[1]琚军红.“跨界唱法”对现代声乐教学的启示[J].中国音乐,2012(03).

流行音乐唱法教学范文12

关键词:流行音乐民族音乐通俗音乐正确对待

我们民族优秀的音乐文化是任何一种音乐形式所不能比拟的,除在进行正常的音乐教学之外,“把流行音乐引入音乐课堂”——这是音乐课程设置中的一个新的挑战,也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

笔者的学生王熳在实习期间对初一年级新生做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95%以上的学生喜欢流行音乐,几乎每个学生都能列举出一大串流行歌手的名字:周杰伦、潘玮柏……对于他们的代表作品,更是了如指掌;就“你希望老师怎样上好音乐课”这一问题,很多学生都希望在课堂上能听到自己喜欢的流行音乐;学校举行歌咏比赛,学生绝大多数唱流行歌曲,较少有学生记得《大刀进行曲》《松花江上》,更令人惊讶的是有人连《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也不能唱全,这不得不让人忧虑和反思。笔者认为,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流行歌曲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树立学生正确的音乐美学思想,提高音乐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流行歌曲是一种音乐形式,将会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长期存在。因此,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非常关键的。当审美能力提高到一定程度以后,就会形成相应的免疫力,对流行歌曲进行鉴别,能吸取精华去其糟粕。比较是最好的教学手段,教师把词曲俱佳的优秀作品和低俗的毫无价值可言的作品放在一起,和学生共同探讨辨别美丑。教师还可以利用适当场合、如课前课后、课外音乐活动、个别交谈等,向学生介绍一些审美常识,比如:怎样鉴赏歌曲、歌词、歌唱等,指导学生对流行歌曲进行鉴别、分类,让他们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帮助学生从中选择适当的歌曲。

音乐教师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学生的基础音乐教育,让学生掌握歌曲的演唱方法和欣赏音乐所具有的常识,多让学生接触一些思想性和艺术性较高的音乐作品,以此来荡涤他们的心灵,使他们的情感通过优秀的作品得到升华,从而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和音乐鉴赏能力。

二、加强电化设备,恰当使用视听结合的方法激发美的感情

音乐教师平时要做个有心人,经常观看电视或专业录相资料带,并把好节目录制下来,通过音乐活动课放给学生看,让学生讨论、各抒己见,老师参与学生的评价,教会学生如何欣赏,从而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并能自觉地做到抵制庸俗的流行音乐。如播放我国最优秀的民族歌唱家之一张也演唱的具有我国浓郁民族风味的《茉莉花》《沙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还有对大西北怀有深厚感情的青年歌唱家王宏伟演唱的一些歌曲,充分让学生感受视听的效果。当然,教师要注意这样一个问题,有些高品位音乐学生欣赏不了,例如美声唱法、芭蕾舞剧、大型歌剧、交响乐等,这就需要音乐教师本身具有一定专业素养,对学生进行由浅入深地讲解、引导,揭去其神秘面纱,时间长了,了解多了,自然就会为其魅力所倾倒。

三、可以选择具有代表性、易懂性、时尚性的音乐形式

校园里经常听见学生在唱流行歌曲,说明学生对流行音乐的热爱,但其实学生们也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其实流行音乐大体来说可分成四种:节奏布鲁斯(R&B)、说唱(RAP)、摇滚(ROCKROLL)和电子音乐(ELECTRON)。在给学生讲流行音乐时,教师尽可能地把较先进的音乐设备带到课堂上,与教学常用乐器相结合进行演示,使一些抽象的概念变得立体真实。如:R&B音乐要素构成的分析、RAP的即兴创作、电子音乐是通过什么乐器实现的等问题。学生从中可以真正体会到音乐的多元快速发展,大大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使课堂更加富有现代气息。《yesterday》这首歌曲可以说经常听,许多学生不知道这首歌曲其实是R&B的形式,在课堂上放这首歌曲,许多学生一定会觉得很新奇:“老师要给我们上什么课?”然后就可以将学生带入流行歌曲的天地。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哼唱,然后给学生讲解R&B产生的时代背景:上世纪70年代中期,在黑人和纽约市外行政区的青年中间开始流行迪斯科、霹雳舞和说唱乐。街区那些去不起俱乐部的青少年,厌倦了迪斯科音乐,他们演奏更重一些黑人流行音乐,来回重复同一张唱片的内容。当在音乐中加入(开始时是用60年代流行的语言朗诵一些街头即兴诗歌)歌词,这种音乐开始成为了说唱。对R&B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开始正式上课,学生根据自己的校园生活写一段歌词,引导学生用RAP的语感进行说唱,教师和以伴奏。学生一定会感到奇怪:流行歌曲还能这样来演唱?这就从不同角度了解了流行歌曲的各种形态,由单纯的感官欣赏上升为理性的欣赏。

四、引导学生真正认识优秀的流行音乐,适度欣赏好的流行音乐作品

流行音乐之所以被学生所喜爱的原因在于:流行音乐的旋律优美、曲调易于上口、能迎合当代人的心理。但一些流行歌曲歌词粗俗不堪,内容低下,容易使分辨能力低的学生迷失在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属于纯偶像派,只要是他的偶像唱的,再难听他也会觉得好听。当然相当一部分的流行歌曲写得很不错,如歌曲《出塞曲》,歌词选自我国台湾著名诗人席慕容的一首诗,表现了对自己故乡的思念之情。歌曲分上下两段,第一段将塞外风光描绘得淋漓尽致,第二段音乐变得粗犷起来,结构合理,内容丰富多彩。听时思绪万千,好像自己就正在黄河岸边,似乎看到了苏武牧羊于北海边。又如歌曲《俩俩相忘》:“拈朵微笑的花,想一段人世变化,到头来,输赢有何妨?日与月互消长,富与贵难久长,今早的容颜老于昨晚。”歌词写得既有哲理性,又通俗易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真正认识优秀的流行音乐。

总之,当今社会是信息的社会,学生对新生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音乐教师应该很好地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巧妙地“把流行音乐引入音乐课堂”,通过缜密的资料查阅、细致的筛选、严谨客观的讲解、极有趣味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从简单地听流行音乐、哼唱流行歌曲到分析其发展进程,学会多角度、客观地评价鉴赏流行音乐。

参考文献:

[1]杨萌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2.

[2]于润洋著.音乐美学史学论稿.人民音乐出版,1986.

[3]浅谈流行歌曲进课堂[J].中国音乐教育.2004.5.

[4]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所.中国进现代音乐史纲要(1-5编)1959.

[5]由流行音乐引发的几点思考[J].中国音乐教育.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