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流行文化

流行文化

时间:2023-02-11 13:37:26

流行文化

流行文化范文1

本文分三个部分,逐次讨论流行文化的基本属性、艺术在流行文化中的转型和流行文化时代美学的文化功能。20世纪后期以来,伴随着西方文化理论的全面扩张,流行着一种否定美学的当代文化价值、取消文化研究的美学维度的观念。针对这个流行观念,作者在本文中主张,美学在当代文化活动中,对流行文化的发展具有不可否定的独特功能;面对流行文化的普遍发展,重申美学的文化价值、开拓美学的文化功能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 流行文化 艺术 美学

1, 流行文化

今天,当我们使用流行文化概念的时候,自然受到20世纪以来西方文化理论发展语境的限定。在这个限定之下,“流行文化”所指对象,就是在现代社会的世俗化发展中,特别是20世纪以来,新兴的大众化的文化现象和文化活动。与传统的文化类型相比,流行文化具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流行文化是现代社会生活世俗化的产物,它不仅以商品经济发展为基础,而且直接构成一种商品经济的活动形式;第二,流行文化以现代大众传媒为基本载体,并且在大众传媒的操作体制中流行、扩展;第三,流行文化是一种消费性文化,呈现出娱乐性、时尚化和价值混合趋向。由于这个三个基本特征,流行文化的兴起不仅从根本上冲击了传统文化活动,迫使它在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体制文化与民间文化)两个层次传型,而且使当代文化发展为一种普遍的文化危机运动。西方文化理论研究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是以这种普遍的文化危机感为契机的。

文化作为人的一种生活方式,首要功能是为生活于其中的人们提供特有的意义和价值。文化建设的要义就是为人们的日常活动建设具有普遍性、持续性的意义和价值体系。在这个意义上,文化又被界定为发现和建立理想的活动。 流行文化的第一个问题是文化意义和价值的失效、瓦解。相对于传统文化以宗教为内含的精神至上原则,流行文化推行的是一种世俗化的非精神原则,即以个体的享受、娱乐和快感为动机。由于这个文化原则的转换,在18世纪直到19世纪中,在传统文化崩溃的背景上,流行文化的早期发展表现出一种精神溃败(颓废)状态。卢梭作为现代文化的启蒙者同时成为它的第一个批判者,乃是因为他对这种精神溃败状态的预言家式的敏感和不满。他以个体自我的精神自由的建设为目标,反对现代文明确立的流行的(社会化)生活方式,主张向自然的真实性和独立性回归。席勒则认为,现代文明建立的是一种个体与社会、精神与物质、感性与理性分裂的文化,在这种文化中,人性的完整性被破坏了。他认为,重建完整人性的途径是对人进行审美教育,建设为人的自由完整生活提供基础的审美文化。

流行文化的世俗化发展开拓了现代文化民主的空间,在对感性欲望和自由享受的肯定中否定了经典和权威的文化权力。这就导致了流行文化在总体上混乱无序的非理性(“无政府”)状态。针对这个状态,19世纪中期阿诺尔德(M. Arnold)提出了一种反对流行文化的(中产阶级)精英意识。这种精英意识把文化限定为“在本世界中被思想和表达的最好的事物”,并主张文化是只能由少数精英创造和发展的事业。 阿诺尔德的精英立场无疑包含了资产阶级的文化霸权而不得人心。但是,他仍以偏激的形式指出流行文化的第二个问题,即文化活动是否需要保持其内在统一性和超越性的问题。所谓雅—俗之争,很大程度上就是坚持或反对文化的内在价值和超越意义的争论。无疑,流行文化是否定文化的内在价值和超越意义的。这反映到流行文化的产品形式中,则是流行文化产品中普遍存在的机械复制、拼贴、重复等现象,以及这些现象形成的对文化差异的消解(文化同质化)。在现代社会运动背景上,对文化产品的一个基本要求是,它应以其独立完美的存在形式成为对个体独立和自由的象征性表现。这是文化产品的现代美学价值。但是,流行文化产品不仅否定了现代意识对文化产品的原创性和独立性要求,也成为对人自身的独立和自由价值的象征性否定。 这是阿多诺(T.W.Adorno)、麦克唐纳(D.Macdonald)和詹姆逊(F.Jameson)诸人反对流行文化(大众文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文化作为人的一种基本行为方式,怎样保证、体现人类自我存在的独立和自由,是现代文化意识的核心所在。在这个核心点上,流行文化面临着第三个问题,而且是它致命的问题:在大众传媒和市场经济的联合操作下,流行文化的生产和接受方式是否能够保证它是人的独立和自由的体现?阿多诺(T.W.Adorno)认为,流行(大众)文化是资本主义文化工业的产物。文化工业通过大众传媒操作的标准化、合理化生产,对它的消费者(大众)施行自上而下的有目的地整合和统治。文化工业的整合实现了对大众自我意识的物化,即意识被整合为一致性的非意识。 “文化工业的意识形态力量在于,它用统一取代了意识”。 在对流行文化的批判中,阿多诺非常重视大众传媒对文化生产和接受的意识形态控制力量。这是阿多诺的深刻处。但是,如费斯克(J.Fiske)所指出的,流行文化在承担资本和技术的意识形态控制功能的同时,也为现代的文化民主提供了空间,为大众的自我表达提供了资源。 霍尔(S.Hall)引用葛兰西的文化霸权观念,把流行文化界定为一个不同阶级争夺文化霸权的战场。他反对把统治者与大众、主流文化与流行文化做非历史的、静态的二元对立的理解,认为在争夺文化霸权的斗争中,对立的双方互相作用、影响并转化着对方。他认为大众作为被统治阶级,也不具有单纯的统一性,他即不是纯粹的主流文化霸权的被动接受者,也不是纯粹的反抗者。大众在流行文化中生活于反抗与顺从的矛盾运动中。

2, 当代艺术

流行文化在整体上改变了传统文化的生产方式、接受模式和价值体系。但是,在所有传统文化形式中,艺术的转型是最基本的,最具有主导意义的。因此,研究流行文化,必须把艺术的转型作为主要对象。实际上,在上面讨论的文化理论中,无一例外地都把艺术的转型作为识别文化变化、转型的基本标志。为什么艺术转型对于流行文化的形成具有主导意义?这有四个基本原因:第一,在传统文化活动中,高雅文化的三种基本形式,艺术、宗教和哲学,艺术是最接近日常生活的,而且传统流行的民间文化主要是以艺术的形式存在的。因此,当代文化的流行化转型,必然以艺术为主体;第二,进入现代社会之后,宗教的衰落留下了价值实践体系的真空,艺术实际上代替宗教成为价值实践的新体系。因此,当艺术失去了为宗教服务的作用以后,艺术不仅被直接挪用为现代政治意识形态斗争的工具,而且成为现代个体自我确认、自我表现的基本方式;第三,艺术与大众传媒在制造形象化文化产品上的统一性,决定了两者相互促进和统一的前提。艺术与大众传媒统一的发展,不仅构成了流行文化的主要景观,而且实际上是流行文化的基本(主导)形式。第四,艺术的流行化转型所产生的巨大商业价值是其他文化形式所不可比拟的。流行艺术成为流行文化的主导形式,有商业动机的驱动,而且充分表现了流行文化的商品经济属性。艺术在现代文化、特别是流行文化发展中的特殊地位,不仅是现代文化理论家特别关注艺术的基本原因,而且是美学在现代文化中产生和发展的基本原因。

艺术从传统文化进入现代文化,一个根本性的变化是艺术从对宗教的附属关系中解脱出来,成为独立自由的形象塑造活动。这就是现代性所赋予艺术的自律性,也是美学得以确立的一个直接前提。康德美学作为美学的奠基,原因之一,在于它第一次以哲学的形式明确系统地阐释了审美和艺术的自律性。根据康德,艺术的自律性有三个基本原则:第一,艺术是自由创造的产品;第二,艺术是非功利、无目的(以艺术品自身为目的)的创造;第三,艺术是艺术家(个人)的天才的产物——不可重复的原创品。 但是,转型为流行艺术,艺术在同样的三个方面丧失了自律性。大众传媒作为流行艺术的主要生产机器,从内容到形式,从工具到手法,都控制了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把他们整合到传媒体系中,先天地决定了流行艺术的标准化和批量化生产方式。因此,本杰明(W.Benamin)认为大众传媒的发展使艺术进入了机械复制的时代。艺术的机械复制在取消艺术家的独创性的同时了取消了艺术品存在的自律性――艺术品作为原始手工作品的唯一性和独立存在。这不仅使艺术品丧失了奠基于原创性的神韵,而且使之丧失了基本的神学仪式价值,取而代之以纯粹的观赏价值。本杰明肯定这个转型,认为在世界历史上机械复制第一次把艺术从它对神学仪式的依附关系中解放出来。

无疑,解放为艺术的文化民主和非宗教的精神自由提供了前提,但是也使艺术作为主体自我确认和自由的表达形式失去了内在前提和先天的基础。因为作为机械复制的艺术,艺术不再是艺术家自己自由独立的产品,因此也不再能够直接成为他的个性和自由的体现。阿多诺反对流行艺术,原因就在这里。反对向流行文化转型,艺术的重要课题就是寻求维护自身独立性的可能性。先锋艺术运动,则是以一种拒绝认同和介入大众(传媒)文化的立场和相应的激进反叛形式,坚持着艺术独立的文化价值。阿多诺和麦克唐纳都把先锋艺术作为一种抗议的文化形式而寄与希望。但是,先锋艺术本身有两个难以克服的困难使它的反叛和抵抗不可能作为一种基本的和常规化的文化反叛形式。第一,因为先锋艺术拒绝认同和介入,它相应地拒绝了交流的可能性,这使先锋艺术的反叛对于大众只具有形式的意义而没有内容的意义――因为通过形式进入内容的途径被截断了,而且事实上先锋艺术运动的发展本身是向不断形式化和技术化的方向展开的。第二,先锋艺术发展的不断形式化、技术化,导致了它的制度化发展。制度化发展不仅使先锋艺术失去反叛机能,而且注定了它被商业和传媒合作的流行文化同化、整合的命运。正是在先锋艺术被整合的意义上,今天我们才面对先锋艺术的衰落:先锋艺术作为一种文化反叛形式被流行文化保留和吸收,但它反叛的动机和力量都消解了。反体制的先锋艺术被体制化,它的反叛形式被审美化为一种流行风格,融入流行文化和日常生活中。

艺术自律性的丧失, 也就是艺术与生活之间的界限的取消。结果是,艺术生活化和生活艺术化的文化转型。在这个过程中,唯美主义成为艺术活动的主导精神,即艺术的形式主义原则取代或压制了艺术的精神理想原则。这使得艺术活动被简化为审美――娱乐形象的生产和消费活动。因此,艺术和商品经济、大众传媒共同组合成了大众传媒操纵的商业流行文化。这种商业流行文化以形象娱乐为主题活动,极大限度地消除了传统文化界限,而使自身成为无界限的流行物。在商业流行文化中,消费主义和游戏精神实现了最好的结合,它在世界范围内展开刺激欲望和满足欲望的游戏。在这场游戏中,整合一切的流行文化不取消什么,而是消解一切深度,使被纳入其中的一切都趋于同质的平面存在。就此而言,流行文化是非意识形态的、或多元化的文化。但是,它在表象之下仍然推行着消费主义和个人主义共生的意识形态,并把这种意识形态化成无条件合理的生活欲望在大众文化生活中展开和扩张。流行文化的解放意义和压抑意义都表现在这里,而大众在流行文化中的自由与被动性也表现在这里。在流行文化的影响下,大众的形象消费欲望被极大限度地扩张了。这又刺激了流行文化的形象生产扩张。在20世纪下半期,由于电子技术的加速发展,极大限度地扩大了流行文化的形象生产能力,实际上形成了全球化的形象生产过剩。结果是,如鲍德里亚德(J.Baudrillard)所指出的,传媒形象生产的扩张,在根本上取消了现实与虚拟、原型与摹本之间的区别,我们生活在一个虚拟形象代替真实事物的世界。 对真实知觉和感觉的危机,是流行文化面临的根本危机。这个危机在极大限度扩张艺术的形象塑造功能的同时,也把艺术活动转变成为流行文化的基本症候。

3, 美学的文化功能

流行文化的发展和艺术的流行化转型,不仅产生了商业与文化的相互渗透、转化,而且形成了商业文化的普遍扩张。詹姆逊认为,商业文化把形象生产普遍化,使审美形象弥漫在一切现实活动中。现实普遍地被转化为视觉形象,并且在世界范围内商品化。商业文化的扩张打破了审美形象的封闭空间,使它向既有的整个文化环境开放。因此,审美独立的传统区别模糊或消失了,与之相应的是审美的自律性结束,美学的自律性结束。詹姆逊把这个转变定义为现代向后现代的转折。他指出,必须认识到,审美形象在后现代时代中的复兴是商业文化体系统治的表象。在后现代的文化活动中,遵循商业逻辑的形象生产渗透和代替了一切活动。“形象是今天的商品,这是为什么不能期待它否定商品生产逻辑的原因;归根到底,这也是为什么今天所有的美都是商品的原因。当代伪审美主义对美的呼唤,只是一个意识形态的花招,而不是一种创造性的求助。” 因此,詹姆逊宣告美学的终结,而且否定美学复兴的主张。

詹姆逊揭示了当代文化运动的基本趋势和美学所面临的深刻困境。那么,在流行文化整合和消解文化差异,把文化普遍形象化的时代,美学是否真的失效而必须终结呢?我不能认同詹姆逊的美学终结论。在流行文化中,艺术自律性的瓦解和文化普遍形象化产生的意义危机,的确导致了对美学的审美—艺术自律原理的否定,并且使美学的审美(精神)升化原则落空。但是,詹姆逊宣布美学的终结仍然包含了对美学的误解和对流行文化的简单化理解。在其中,他有两个基本错误:第一,他把现代与后现代的差异绝对化,并且把美学限定在现代的范围,认为随着后现代对现代的取代,美学必然成为现代的殉葬品;第二,他把审美—艺术的自律原理等同于美学原理,实际上把美学限定在艺术自律的封闭空间中,认定这个空间的开放就意味着美学基础的瓦解。正是由于这两个基本错误,詹姆逊轻率地抛弃了康德、黑格尔和阿多诺等人的美学为当代文化提供的思想资源,并且在流行文化研究中,武断地用社会学研究取代美学研究。我认为,根据流行文化的基本特点,社会学的研究无疑是一个必要和重要的层次。但是,一方面,艺术形式是流行文化的基本形式,另一方面,流行文化的重要问题在根本上是与美学问题联系的,甚至本身就是美学问题,因此,美学研究同样是流行文化研究的一个必要而重要的层次。进一步讲,在流行文化研究中,社会学对文化与社会运动整体联系的描述和社会批判的功能,是美学所不能取代的;同时,美学对文化(艺术)的内在机能和意义的阐释,对文化的内在建设的功能,也是社会学所不能取代的。如果我们要积极地,既是批判性地、又是建设性地研究流行文化,必须重申和开拓美学的文化功能。

在现代文化发展中,美学的第一个文化功能是对以自由与独立为内含的现代人文精神的阐释和张扬。艺术自律性之所以成为美学的一个基本原理,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对于现代人文精神的基本象征意义。针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人的存在的物化,艺术品的自律存在(审美形式)形成了一种文化抗议形式,如马尔库塞(H.Marcuse)所言,“是认识和控诉的手段” 。但是,艺术自律性也包含了深刻的矛盾,因为它的封闭原则在形式上、象征性地肯定主体自由的同时,也成为对这个自由的内在性和现实性的否定。美学的进一步展开就是寻求对自律的封闭原则所包含的否定性的克服。席勒、谢林、黑格尔和马克思,都通过对生命、精神、自然、社会和历史内容的引入,拓展或开放了审美—自律的空间,并且使之具有丰富的精神内含和真实内容。实际上,从18世纪中期确立以来,美学的整体运动总是在自律与他律的基本矛盾中展开的。这不仅保证了美学对人文精神的象征性的展示,而且把这个展示发展为人文精神本身矛盾运动的深化。个体与整体、感性与理性、自由与统一、有限与无限、形式与内容,这些矛盾关系是现代人文精神所面临的主要矛盾,也是美学在审美—艺术活动中研究和寻求解决的主要矛盾。更为重要的是,美学面对这些矛盾,坚持通过审美—艺术的自由创造寻求一个审美升化的统一境界。在这个意义上,美学已经发展为一种包含了人文精神和理想性的审美精神。今天,针对流行文化对人文精神的物化和理想性的消解,重申审美精神是非常必要的。重申审美精神就是坚持文化活动的人文精神立场,就是坚持理想性对于文化的必要价值。无疑,重申审美精神应落实为美学对流行文化活动的批判性的介入。“在真实的意义上,文化不仅要使自身适应人,而且同时要对人生活于其中的物化关系提出抗议,把光荣给予他。” 美学的批判性介入,就是在当代文化运动中,构成美学与流行文化的张力关系。这个张力关系是保证文化和人文精神不被流行文化的商业操作完全整合和同化,保证人在文化中存在的光荣。

美学不仅在审美、艺术活动中贯彻以人文精神为内含的审美精神,而且把这种审美精神实现为一种辩证的审美方式。美学的审美方式,在肯定审美对象感性存在的丰富性的基础上,追求审美对象精神意义的丰富性。美学既承认审美对象个体的特殊性,不可为整体归并或整合的个性,同时也承认审美对象实现审美升化(超越)的潜能。在美学的审美方式中,审美对象在感性形式和精神意义两个层次都是指向它自身的发展的——审美对象总是意味着比它的实在性更多的东西。美学的审美方式使审美活动成为创造性的感受和体验活动。阿多诺认为,艺术与自然一样,作为真正的审美对象包含了不可确定的性质。这个不可确定性是艺术需要哲学对它加以阐释的原因。哲学解释艺术,提示出艺术不能直接表达的东西。 海德格尔把艺术的本质阐释为存在的真理的展现。在对凡高的绘画《农妇的鞋》的阐释中,他揭示出艺术所蕴含着的世界性意义。 这正是美学的审美方式在艺术鉴赏批评中的典型体现。流行文化的消费主义操作,通过过剩形象的生产、倾销,以单向度的感性刺激和欲望满足压抑或取代了审美活动的创造性感受和体验。审美活动因此变成了纯粹机械性的他律的感觉活动。这使大众在流行文化活动中普遍遭受着无意义感。文化的一个基本功能是展现为生存意义的象征性体系。我们不能期望普遍无意义的流行文化普遍地显示出生存意义。但是,我们仍然应当从一些具体的作品发现意义的因素,并且将它们发展为意义的积极建设。在这里,美学,或美学的审美方式具有独特的抗拒消费主义彻底整合文化(艺术)的功能。美学不否定物质,相对于商业文化把一切物化、形象化,美学是真正地珍惜物质,它肯定并且坚持每一个存在物都是独特的存在,都具有不可取代的特殊价值和意义。

在最高的层次上,文化应当被理解为人的精神家园。现代社会的持续发展和现代文化的相应变化,都瓦解了现代人的精神家园,使之成为无家可归的精神漂泊者。家园对于个体的意义,在于把栖居的整体感(归宿感)赋予个体。当谢林说,“现代世界开始于人把自身从自然中分离出来的时候,”他不仅表达了人与大自然的分离,而且表达了包括大自然在内的生存整体感的丧失。所以他又说,“因为他不再得到一个新的家园,被遗弃的感觉笼罩着他。” 因此,现代文化运动的一个基本目标,一个与自由和独立的精神表达同样重要的目标,是重建文化的整体感,重建精神家园。海德格尔对艺术的世界性意味的阐释,特别是他把对存在深处的“无”的倾听作为诗意的本体,认为诗意地栖居就是天地神人四方共建一个整体的世界,其着眼点即在于人生整体感的重建。 在生存整体感的重建中,美学注重的不是个体、有限、理性、社会,而是整体、无限、感性、自然。而且“自然”在其中具有包含和超越一切的绝对意义,是最高层次的生存整体感的境界。就此而言,最值得阐发的是中国传统艺术在艺术意境创造中所展现的生存整体感,即自我与万物为一体的天地境界。宗白华的现代意识,正表现于他对中国艺术意境的积极阐释,以期使之成为现代艺术重建人生整体感的一个重要的启发。他指出,“艺术的境界,既使心灵和宇宙净化,又使心灵和宇宙深化,使人在超脱的胸襟里体味到宇宙的深境。” 流行文化的消费主义操作,在以大众传媒整合、同化个人的时候,却总是向个人倾销虚假的个性偶像,以激发他的个人主义欲望来获得更大的商业价值。这不仅不能减轻个人对整体的分离,而且机械性地强化了这个分离。重新启发人们对整体、自然、无限的意识,并且把它实现为一种自觉、积极的审美感受,即为现实人生重建整体感,这乃是一个重要的文化课题。美学的第三个文化功能正在于以人与自然统一的整体感为基础,重建人生整体境界。

我们重申美学的文化价值,并主张拓展并美学的文化功能,无意于神化美学、把它作为完美的理论在当代文化中推行。在最根本的意义上,美学的文化功能,不在于它可以作为一个理论或观念体系从外强加于流行文化,而在于它可以作为一个渗透了人文精神内含的一种文化方式介入流行文化。美学的介入,使流行文化获得一个积极的对立的维度,一种文化发展的必要张力关系。这是流行文化健康发展的一个必要措施。这个措施,在当代中国流行文化发展中并没有实在的建立来和发生效用。这要求中国美学自身的检讨和调整。

R.Willimas, ‘The Analysis of Culture’, in J. Storey (ed.), Cultural Theory and Popular Culture-A Reader(London, 1998).

J. Storey (ed.), Cultural Theory and Popular Culture-A Reader (London, 1998), pp. 4--5.

D. Machdonald, ‘A Theory of Mass Culture’, in J. Storey (ed.), Cultural Theory and Popular Culture-A Reader(London, 1998).

T.W.Adorno, The Culture Industry, ed. by J.M. Bernstein (London, 1992), p.90.

J.Fiske, Reading the Popular (London, 1989), p.2.

S.Hall, ‘ Notes on Deconstructing “the Popular”’, in J. Storey (ed.), Cultural Theory and Popular Culture-A Reader(London, 1998).

I.Kant, Critique of Judgment, by, tr. W.S.Pluhar (Kackett, 1987), p.170.

W.Benamin, Illuminations, ed. and tr. by H. Arendt (New York, 1985), p224.

P. Burger, The Theory of the Avant-Garde, tr. by M.Shaw (Minneapols, 1984), pp.47-54.

J.Baudrillard, Simulacra and Simulation, tr. by S.F.Glaser (Ann Arbor, 1994),pp.1-3.

F.Jameson, The Culture Turn (New York, 1998), p.135.

[德]马尔库塞:《审美之维》,李小兵译,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212页。

T.W.Adorno, The Culture Industry, ed. by J.M. Bernstein (London, 1992), p.86.

T. W. Adorno, Aesthetic Theory, tr. & ed. by R.Hullot-Kentor (Minneapolis, 1997), p.72.

M. Heidegger, Poetry, Language, Thought, tr. by A. Hofstadter(New York, 1975), pp.36-37.

F.W.J.Shelling, The Philosophy of Art, tr. by D.W. Stott ((Minneapolis, 1989), p.59.

M. Heidegger, Poetry, Language, Thought, tr. by A. Hofstadter(New York, 1975), pp.223-226.

流行文化范文2

从1978年我国的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观念,新事物,新文化层出不穷。由于在宽松和谐的政治环境下,人们的言论有了表达空间更显民主自由。人们可以通过媒体,网络等方式表达情感,传播信息;流行语就在此过程中而形成。假如没有和谐的社会政治环境,一些带有讽刺含义的流行语是不会流行的。比如“被就业”等流行语。

宽松的文化氛围是流行语的精神支柱。流行语已逐渐成为一种文化,它的形成和发展都是在宽松的文化环境的前提下运行的。流行语的形成和发展从社会角度分析也是人们对社会生活的一种表现。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许多的流行文化因素会给流行语注入新鲜的概念,使流行语文化永保活力。多元文化是指人类生活在拥有多个文化的社会中,由于网络的发展,信息的传播越来越发达,不同的文化也在快速的传播。各个文化都在面临着挑战和机遇,层出不穷的新文化也让人眼花缭乱。流行语文化也是多元化社会的组成部分。社会的发展需要这些文化的服务,同时这些文化的发展依赖于社会的发展。

网络、广播、电视、报刊等传媒的发展为流行语的传播提供了通道。每一种文化的形成发展都需要某种媒介来传播,流行语文化也不会例外;由于广播、电视和报刊的发展以及网络的兴起,给流行语的传播提供了传播的通道;它以语言的形式潜移默化的伸入我们的生活中,它以高频的优势让人们记住并传播它。流行语文化就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下发展并使人接受它。网络、广播、电视、报刊等传媒不仅为流行语提供了传播的道路,也提供了流行语发展的有利的环境。在媒体上发表语言它不是一个面对面的对话环境,这样就给了群众更加自由的言论环境,减少了言语上的限制,人们可以自由的抒发自己的情感,思想;这就会形成多样化的语言。语言的多样化可以促使流行语的形成,有创新就会有发展空间,优秀的创新会赢得大众的喜爱及欢迎,为流行语的形成提供了条件,最终形成流行语。

生活中的流行语所表现出的社会文化由于处于一个宽松和谐的政治文化环境下,政治和谐稳定、经济飞速发展、文化向高度,深度发展。人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生活更注重娱乐性,流行歌曲、娱乐节目、影视剧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众所周知,在2005的超级女声轰动一时,受到许多人的关注,“超女”冠军李宇春被人记住,“超女”一词更是家喻户晓。随后又出现了“超男”等流行词语。由于李宇春的迅速走红,又出现了“草根”一词,并迅速成为流行语。正是在和谐政治前提下,我国的嫦娥一号成功升空,实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飞天梦,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所以“嫦娥一号”迅速成为2007年的流行语,因为政治的和谐,科学技术受到了重视,思维得到了拓展,才会有“嫦娥一号”升空的骄傲。只有在政治和谐文化宽松的环境下,才能出现这些与时俱进的流行语。

在2008年时改革开放30周年,国家主席发表了重要讲话,总结了在这三十年来的经验和教训;此次讲话通过网络、电视、广播、报刊等传媒的报道,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迅速的成为了当时的流行语“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在媒体的传播下,动画片《喜洋洋与灰太狼》在各电视台播放;“嫁人就嫁灰太狼,做人就做懒羊羊”迅速走红;在网络更是流行并被编为流行歌曲《嫁人就嫁灰太狼》,从侧面能看出当前社会的压力,此句流行语与人们的内心产生了共鸣,并迅速走红。

人类社会文明在不断进步,社会在不断发展,语言也在不断的更新,流行语就是社会文明发展的见证,每个时期有它自己的流行语,流行语的形成从侧面推动了社会文明的发展。研究解读流行语,我们需要循着历史社会文化的足迹,了解各时期社会的动荡和发展;不管是社会的语言环境、个人的心理因素的变化,它都是历史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如果想真正解读流行语文化,就必须了解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

作者:覃志鸿单位: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

流行文化范文3

关键词: 流行文化 英语教学 导入

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注意到在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大学生普遍地接受甚至狂热喜欢英美的流行文化,流行文化在现代学生生活和学习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而“传统的外语教学强调语言学习技能的重要性而忽视文化因素的作用”(赵建常、关韶江,2001)。因此,传统的教育早已与语言学习的大趋势脱轨。而且难度过大、意义太抽象的内容常常会挫伤学生自觉学习的热情和主动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因此,如将英文歌曲、传媒信息和影视等不同形式的英美流行文化导入到课堂中去,与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方面可以降低学习材料的难度,改变学生学习外语的惧怕心理,另一方面又可以传递更多的与教材有关的补充信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提高学习效率。

一、利用流行音乐、英文原版影音作为视听教学资料

1.将英文歌曲作为课堂导入

歌曲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学生可以在快乐的旋律中得到审美的愉悦,增进情感的体验,加强记忆,激发学习兴趣,极大地提高英语学习效果。英文歌曲可以巧妙自然地引出新课内容。教师可以根据所教内容,把相关背景知识以歌曲的形式呈现出来。此外音乐中的语言有其丰富性和趣味性,其产生的效果可能给学生带来惊喜和引起他们的积极反应,有助于较长时间保持对学习活动目标的集中和指向。例如,《阳光中的四季》(The seasons in the sun),这首歌是爱尔兰西城男孩流行组合的经典歌曲,英文歌词简单隽永,男声组合舒缓的吟唱,发音清晰,适合模仿学习。在让学生欣赏歌曲、记忆歌词的同时还可引导学生学习英语词汇,如“I was the black sheep of the family”此句可以引出对动物比喻义的讲解,“black sheep”应译为“害群之马”而不是“黑羊”。借此,还可以引出as timid as a hare(胆小如鼠),like a cat on hot bricks(像热锅上的蚂蚁)等。经常在这样被拓展的学习情境中,词汇量及听说能力自然会有较快的进步。

2.利用英文原版影音作为教学资料

影视作品是一种生动的视听组合,它直观、生动地结合了声音、图像和故事情节,自然流畅地传递了语言信息,创造了真实的语言和文化氛围,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逼真的视听环境,使学生全方位感受所学的语言和文化。

首先我们可以借此学习积累地道的英语表达方式。由于受到学习环境的制约和母语的干扰,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很难接触到地道的英语表达法。对于无法出国且很少与外国人打交道的学生来说,看英美影片是他们学习地道表达方式的理想途径。例如《阿甘正传》(Forrest Gump)中,阿甘在表达自己极爱吃巧克力时说道:“I could eat a bout a million and a half of these.”million一词在本句中是大量的意思,而并非说阿甘有过人之处,通过对million用法的分析,学生对美国人日常用语中夸张语气的用法有了一个更直观的了解。又如《狮子王》(The Lion King)Timon和Pumba的对话,Timon:“Hey.He looks blue.”Pumba:“I’d say brownish gold.”这里的blue不是颜色而是表示沮丧。教师可以执导学生对通过影片接触到的短语和句型进行整理、归纳,并且用它们编成对话加深记忆,让这些语句变成自己的语言,并能信手拈来。

我们学会一门外语的语音、语法规则和掌握一定量的词汇并不意味着会应用这门外语。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时常常出现交际障碍,外语学习不能不了解相应的背景文化。通过影片向学生介绍英美国家的社会状况、风景地貌、文化教育、生活方式与价值观。比如说,在电影《泰坦尼克号》(Titanic)中,当船快沉没时,男士没有争先恐后地逃走而是让女士和孩子先坐上救生艇离开,充分体现了美国“女士优先”(lady first)的绅士风度。

丰富多样的视听材料提供的语言形式和社会文化语境能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并帮助他们深入地了解并真正掌握该语言,最终达到灵活运用英语的目的。

二、媒体资讯与思维能力的培养

现代社会对当今大学生的要求是多元的,如果他们只懂外语而缺乏对当代其他领域知识的掌握就会落后于时代。因此在课程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是教师的职责。流行文化涉及面广,可提供各个领域的最新信息。例如,在讲解运动主题时,教师可直接引入刚刚闭幕的北京奥运会、鸟巢、水立方或姚明、郭晶晶等运动明星的话题;在讲解环保问题时,教师可引入有关克隆或基因产品的信息;有关英美政治时,联系Watergate,Zippergate,Intelligence gate等事件启发学生对西方政治作深入思考,并通过设计有启发性、争议性的问题来鼓励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思考,使其批判能力和思维能力逐渐得到提高。

教师应从教学角度来考虑如何充分利用流行文化作为素材补充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因为过高或过低的学习内容都不利于学生的学习。除此之外还应加强自身对流行文化的了解,关注流行文化发展的趋势,勤于积累各种资料,将自己的外语教学经验和流行文化知识进行必要的、有意义的整合,以学生现有的语言能力和已掌握的流行文化知识为依据,尽可能地使课堂教学活动与学生当前的语言能力、理解能力相适应,从而使教学内容中流行文化的分量适宜、难易恰当,努力探索出一条能提高学习效益的教学成功之路。

参考文献:

[1]Cheung,C.K.The use of popular culture as a stimulus to student’s English learning in Hong Kong[J]. ELT Journal,2001,55/1:59.

[2]Richard,Jack,C.The Context of Language Teaching[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流行文化范文4

关键词:流行文化 高校 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E223文献标识码: A

1、 流行文化与校园文化

流行文化是社会上大多数人所认同的一种普遍性的文化现象。从一般意义上来看,大多数人认为,流行文化起源于“时装”、“时尚”,它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民众中普遍传播,并经过社会特定领域内的某种力量的推进而在一定期限和一定地域内迅速传播的文化现象。如今流行文化已经广泛渗透到我们的生活当中,穿着、饮食、美容、行为居住等,更有甚者,有时也影响我们的情感表达方式。

大学校园文化是在大学理念的指导下,经过全校师生长期营造、积淀而成的文化气息和精神氛围,是对师生起着潜移默化和重大约束陶冶作用的一种意识形态。校园文化能够激发学生激情、唤起学生内心斗志,是促进学生团结的一面旗帜。

伴随着各种各样的不同文化进入校园,校园文化的多元化趋向表现的越来越明显。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的一个特殊群体,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时,他们对流行文化的也表现出很浓厚的兴趣,进而接受并认可一些流行文化。在极大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多样性的同时,也给建设生机勃勃、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带来了更多的挑战。

2、流行文化在校园文化中的表现

当今社会上的流行文化对校园文化而言是一把双刃剑。在这种背景下,只有合理利用流行文化的影响才能对校园文化建设起到积极作用。但是就目前流行文化在校园文化中的表现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有:

2.1追星现象

在媒体日益发达的今天,明星偶像在社会中的影响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都开始崇拜这些明星偶像,即所谓的“追星”。偶像形象往往是大学生瞩目的“公众人物”和“大众情人”。明星的偶像作用也在影响着大学生的人生观、审美观、价值观。通过观看明星主演的影视作品,可以从虚拟的银屏形象中找到自己理想中的审美价值,并通过不断阅读报刊上的明星报道和收看电视新闻中的娱乐信息,与明星建立起一种“超社会关系”。大学校园中,明星不仅仅是我们平常所认为的影视或歌唱明星,同时也包含某些政治经济领域中风云人物,他们睿智的思维,深厚的知识底蕴,独特的办事风格,已经折服了很多大学生。这种对于“流行”的追求已远远超出了对明星简单的形象模仿。这些都是“追星”现象在高校校园文化中的生动体现。

2.2网络现象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脑的普及,互联网越来越渗入到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网络以其海量的信息、丰富的内容、传递快捷、应用普及等特点吸引了众多高校师生的眼球,成为校园最重要的媒体,网络环境下流行文化对校园文化影响的深度、广度、速度不断加大,广大高校师生的日常信息都来自网络;E-mail已经替代传统的信件成为主要的信息传递方式;校园的BBS成为公众阵地。以往图书馆是大学生汲取知识的主要场所,“图书馆文化”更是在校园中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了校园传统文化的不可或缺部分。“图书馆文化”是大学校园的一种特色。许多大学生在图书馆汲取知识的过程中找到了优越感,这种传统的校园特色文化影响了一代大学生。然而网络的诞生使得校园越来越现代化,随着互联网深入高校校园,校园文化中的传统部分正在逐渐被遗忘。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高校学生已经成为互联网这个第四媒体的主要受众。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主力军,对流行文化的追求有着特殊的情结。他们将网络文化与传统校园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大学生校园网络时尚。相较于图书馆,大学生通过网络可以更快更多地接受各种最新时尚资讯。社会流行时尚、热点问题也更容易在校园中传播并引起大家的关注。大学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封闭的学习殿堂,大学生也不只是一心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不去知晓外面的世界。他们开始关注国家大事、环球热点等,开始认识到自己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2.3消费现象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追求时尚的消费方式。过去,书信、固定电话是大学生间的主要联系方式,通过书信能看出一个人性格,那时候好多大学生都以写信收信为乐。然而,手机的普及以及互相攀比的心理,使得书信、固定电话逐渐淡出了大学生的视野。相反,以手机为载体的各种娱乐活动、消费等开始在大学生中普遍开来。听流行音乐、看娱乐八卦、追电视剧、网络游戏等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高校教学现状调查”课题组在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的消费习惯正在发生转变,尤为突出的是在服装上的消费支出已高于在学习用具上的消费支出。大学生还只是在校的学生,真正的经济来源独立者并不多,大部分大学生的生活费全部来源于父母,除了每年的学费,年消费也近万元,其中时尚电子产品消费更是重中之重。这种消费的观念跟当代大学生的身份是显然是不相符的。

3、流行文化的双重影响

3.1为大学生活添彩,缓解学生压力

网络提供给大学生巨大的知识宝库,只要会利用,当受益匪浅。由于网络,大学生的视野得以开阔起来,不再是以前只关心专业学习方面的知识,他们会积极去汲取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为以后的社会工作积累知识。时尚文化与传统校园文化的结合使得校园文化又有了一道亮点,它所具有的独立、自主的理念被大学生所认可,从而为社会培养出一批又一批高素质的人才。传统的校园文化以学习为主,但在时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的过程中,形式多样的娱乐节目就在大学校园里如竹笋般遍地而生,大学生的课外文化生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充实。这种融合使时尚与传统文化各自的特色得到充分的展现,在校园里广受欢迎。

随着大学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压力,很多大学生学习压力、就业压力很大并且很难得到排解,这就造成部分人心理出现了问题。除了学校里的心理咨询中心,时尚文化对缓解压力的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大学校园时尚文化所特有的自由、新潮、轻松的生活和学习方式,不但缓解了大学生各方面的压力,调节心情,同时也为校园生活增添了美好的情调和氛围。

3.2形成盲目的消费观,有碍健康成长

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20岁左右。性格、思维尚不成熟,稳定性差。当时尚文化进入校园形成独特的大学校园时尚文化时,他们更多地是盲目跟随。在此影响下,勤俭节约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大家心目中的地位大大降低,相反而去注重是否新潮、有个性等。高科技产品、名牌衣服、奢侈品等受到大学生的青睐。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使得部分大学生盲目攀比,这不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相反流行文化的商业性使得大学生的审美观、价值观畸形发展。网络上一些穿着稀奇、荒诞搞笑的红人被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追捧。他们在模仿这些人的形态、语言的同时,欣赏水平也在降低。流行文化在更多的情况下表现为一种大众趣味文化。即使与高校的传统文化相融合后仍保留了其世俗性。榜样的力量在这种世俗化的文化引导下逐渐被削弱。现今的流行用语如“你妹呀、碉堡、牛B、傻x”等都体现了大学生审美标准的改变。当然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大学生对新生事物易于接受的特点。

作为精英文化的传统校园文化受到流行文化的强力冲击和挑战。流行文化中所包含的崇尚自我、张扬个性的理念,使不少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偏离或迷失,集体主义、奉献精神日趋被淡漠。大学生自身的辨别能力还比较弱,在校园时尚文化面前不能完全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这使得现在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日益自我化、功利化、情绪化,渐渐的在时尚文化的氛围工迷失了自我。作为新时代的四有青年,大学生所传承的应当是一种积极向上、团结奋进的校园精英文化,理当树立起以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为核心的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

4、构建和谐校园文化过程中的探索、创新

建设生机勃勃、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应注意以下两点:

4.1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流行文化。

当代大学生在流行文化的深深影响下,他们的思想开始发生转变,思想多元化是他们现在的一个显著特征,在这其中享乐主义、功利心尤为突出。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必须始终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学生,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学生,坚持以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来要求学生,使得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使高校流行文化在正确的道路上健康发展。一方面,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大力宣传主流价值观所包含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紧紧跟随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步伐,遏制低俗文化的传播,用先进文化占领大学生教育的制高点。另一方面,要结合实际,举办各种学术讲堂、名人名师讲座,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大学生鉴赏审美方面的教育,以提高他们的鉴赏、审美能力。宣传、教育、文化、出版等部门要切实承担起在大学生教育中的重要职责,相互配合,紧密协作,以当代大学生为主要对象,推出一系列具有正确引导作用的文化产品,在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生活方式等方面指出正确的方向,为大学生的健康积极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4.2用创新的方式引导高校流行文化

流行文化形式为广大青年学生提供了一个平台,一个展现青春、彰显个性的平台,一个表现良好精神面貌、实现人生价值的平台,因而,必须给以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大力弘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先进思想文化和充满时代气息的主流文化,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把校园文化与流行文化有机统一起来,把流行文化中具有正能量、积极向上的内容融入到校园文化中去,使校园文化得到持续、长足的发展。同时,利用多种形式、方法把社会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充实到校园流行文化中去。在大学生欣赏流行文化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受到其中文化的熏陶,切实提高大学生政治、思想、学习等方面的素养。适应科技发展潮流,建立微博、QQ群、微信、飞信等交流平台,并通过这些平台策划、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多彩和形式多样的活动,内容可以设计学术、娱乐、科技、体育等各个方面。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鼓励、引导大学生培养自身创新能力,投身到创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能突出当代大学生精神面貌和社会风气的文艺作品,把更多的先进文化带入校园,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为建设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赵丽 大学校园文化中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科教文汇 2008年10月

[2]张谦 城市流行文化与校园文化 图苑随笔 2007年第3期

[3]安洁 流行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2009年4月

[4]顾洪英 流行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科学家2008年11月

流行文化范文5

“竞争的关键是品牌,品牌的核心是特色,特色的保障是文化,文化的泉源是历史。”------------海南航空

什么是企业文化,是共同的价值观容于自已的思想和行动,是凝聚力的一个因素。涟水农村合作银行把合规作为自已的企业文化。因为合规是我们的文化,所以我们上班的时候一定要穿工作服,穿上它就不可以喝醉酒,穿上它就不可以打麻将,穿上它就不可以到高档娱乐场所。因为合规是我们的文化,所以联社开会的时候不可以穿便装,开会的时候不可以迟到,开会的时候手机不可以乱响,开会的时候不可以私下大声讲话,我认为员工在认识合规是我们的企业文化上会有一些偏差.但是我们有一支团队,他们把合规作为自已的人生观,他们是因为合规文化形成了凝聚力。他们就是中层,他们有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有坚持以事实为基础,树立明确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计划按排。他们对执行者赏罚分明,经常提高员工的能力和素质,会把工作经验相互交流传递给年轻下一代。他们会仔细观察员工的行为。他们注意细节,为人诚信负责,乐于学习求知,对工作投入,他们才是涟水农村合作银行的主力军!

**曾经说过:“一个企业的成功,完全是由于戴尔公司员工在每一个阶段,都能一丝不苟的切实执行。”

XX农村合作银行这几年的变化,有目共睹,不管是营业部,还是网点,都在进行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员工有新的办公环境,新的电脑,新的桌椅,我们的网络,我们的硬件跟四大国有银行没有什么差别,基本上赶上他们,并且要超过他们。在这方面,我们很自信,但我们自信不仅仅是硬件,而是软件。这几年,大量的进口高中端人才,使我们的服务不可同日而语。难怪一些老客户对我们说:“你们又换人啦!又有一批大学生进来了啊,真是新农村,新银行,新气象,就要不断的增加新的血液啊,总是老面孔怎么行,与时俱进,才能发展吗!”所以,我们杨行长在最近的工作会议中指出:“不管你是清华的,北大的,复旦的,交大的,苏大的,浙大的,不管你是五十几岁要退休,还是二十几岁刚进来,也不管你明天是要去汇丰,渣打,招商银行,江苏银行,今天只要你做在这个位置,这个窗口,你只有一件事,微笑的服务好每一个到你面前办理业务的人。我们支行要全面打造一个“新银行,新面孔,新服务,”“三新”的软环境,要每天对自已说:我今天接电话用标准语了吗?我今天对待客户露出8颗牙齿了吗?我今天的每一笔存款,贷款业务操作合规吗?如果有问题,及时修改,有偏差,及时修正,下次不符合银行规定的话不说,不符合银行规定的事不做。不要只把标语和口号挂墙上,而要在平时的工作中严格的贯彻,每个人要勇于承担起自已责任。”

**年过去大半年了,金融危机还在疯狂,一个个上百年的银行,瞬间倒闭。中国金融业极积面对,XX农村合作银行不可能独善其身。面对金融危机,合规文化应是我们XX农合行所有员工,人生价值观的体现。谢谢大家。

流行文化范文6

中图分类号:G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3-0274-01

罗大佑出道二十多年,其早期的歌曲中包含鲜明的政治意味。罗大佑毕生都在努力用音乐传递人文精神,他说自己是一个“信息的使者”,通过音乐把个体与自然、社会、时代、灾难……等等联系起来。当初在台湾,罗大佑可是批判现实的,他的歌曲成为了年轻一代的政治号角,他也被称为“音乐教父”。除了台湾的罗大佑,大陆比较有代表性的用歌曲来表达观点的流行歌手也有很多,最具代表性的应该是崔健。他们仿佛是在用音乐来表达,来呐喊。

不论是中国台湾的罗大佑还是中国大陆的崔健,他们的音乐都对当时年轻一代的政治倾向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以流行音乐为代表的流行文化,在青少年的政治化过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一、流行文化在青少年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流行文化对青少年独具吸引力,青少年拥抱流行文化的过程并不是被动的,而是进行积极地“赋义”和“表态”。流行文化之所以能够吸引青少年群体,在于它传递的思想态度和感情倾向正是青少年渴望表达的和希望呈现的。和主流文化不同,青少年流行文化反映出的参与社会的姿态一般表现为外在的明显冲突或内在的隐性对抗。

所谓政治社会化,即人们在特定的政治关系中,通过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活动,逐步获得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和改变自己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能动过程。流行文化作为一种广泛传播的亚文化形态,其对政治社会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影响了政治社会化的方法选择。在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为社会教化。社会教化作为政治社会化的一个基本过程,主要表现为以各种社会组织及社会群体为教育主体的政治教育和观念灌输。在这种方法体系中,最具生命力的当属暗示型教化方法,它将非政治活动赋予政治意义,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化效果。暗示型教化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把教化内容与青少年群体的兴趣爱好进行有机结合,尤其是备受青少年群体青睐的流行文化。例如,在流行歌曲中嵌入某种政治倾向,融政治教育于网络游戏中。

第二,就个体层面来说,流行文化影响了个体内化的效率。个体内化作为政治社会化的又一个基本过程,指个体习得政治规范、建构政治价值,形成政治态度和实施政治行为的过程。个体内化建立在社会教化的基础之上,同时又高度依赖于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青少年刚刚步入社会,流行文化为其提供了群体归属感和认同感。流行文化提供的语境、话语表述的方式、传达的情绪与政治教化的目的相左或相合,可以激发或抑制青少年接受政治教化的主动性。

第三,流行文化影响政治社会化目标的达成。政治社会化的目标至少包括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政治文化的传承;第二个层面是培养并塑造公民的政治人格。流行文化的影响既存在于宏观的社会教化过程中,又存在于微观的个体内化过程中,既影响了社会教化的统一性,又影响了个体内化的积极性。因此,流行文化不仅能影响个体政治人格的成长同时还影响着政治文化的延续和传承。

二、流行文化对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挑战

当代的青少年流行文化最大特点是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为载体,网购、网络社区、网络游戏等皆建立在网络技术基础之上。

网络通信技术不仅改变了信息的传递方式,还塑造了一种全新的人际交往模式。在网络人际交往中,身体不用在场,交往双方是代表身体的IP和符号。在这种技术环境下,社会政治教化彰显出多样性、灵活性的特点。

第一,流行文化的技术载体――网络媒体可以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青少年群体借助网络可以接触各种信息。由于网络信息的自由流动,那些不怀好意的的、虚假的政治信息也会趁虚而入。受制于技术更新迭代的迅速性,传统的社会组织治理制度将难以走在网络传播环境的前面。因此,无论是进行事前的审查还是事后的惩罚,都缺乏具体的行动方案和有效的行动效果,而且,对于政治认识不够深刻、政治实践匮乏的青少年群体而言,矛盾冲突的政治教化还非常容易造成认知上的界限模糊及行为上的行动障碍。

流行文化范文7

关键词:流行文化;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流行文化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涵盖内容较多,如物质文化、休闲文化、消费文化等。由于其满足了高中生心理层面的需求,使得其在高中生群体中得以广泛传播,高中生的生活与学习因此或多或少受到影响。而高中阶段正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阶段,如何将流行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学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重要问题。

一、用流行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研究发现,高中生对流行文化兴趣浓厚,甚至一言一行中都有体现,因此,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引入流行文化,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考虑到影视文化是流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可特别注重影视文化的应用。例如,在讲解《鸿门宴》一文时,教师可在课堂上播放有关鸿门宴的精彩电影片段,使学生掌握鸿门宴上各个人物之间的关系及性格特点,以及这一事件的来龙去脉,从而增强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又如,在讲解《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可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电视剧,掌握心理、动作、语言、肖像描写在塑造人物方面发挥的作用。实践表明,将影视文化应用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是流行文化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典型,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课堂活跃程度及参与积极性,顺利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二、用流行文化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写作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与重点。调查发现,大多数高中生都很熟悉流行文化,如将这些流行文化运用到写作中,即可为学生的写作增色添彩,特别是一些流行语在修辞方面有很多精妙之处,如在写作教学中鼓励学生加以借鉴应用,更可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因此,语文教师应注重了解学生所掌握的流行文化,鼓励其将流行文化素材应用到写作中。例如,在写作中应用《小苹果》“怎么爱你都不嫌多”这句歌词,可表达出自己的喜爱之情,同时可进一步加深读者印象。另外,在写作中还应使用一些人们熟知的广告语,如聚美优品的“我为自己代言”等。这些广告语人们较为熟悉,应用在写作中不仅能增强可读性,而且会凸显写作亮点,使文章显得更为活泼。因此,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多积累流行文化,并根据作文要求加以灵活运用,从而实现自身写作水平的提高。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写作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外在体现,教师应针对多数学生不爱写作,或写作水平提高不明显的现状,注重运用流行文化进行写作教学,鼓励学生适当运用流行文化。但是,教师也应适当加以干预,引导学生分清优劣,避免学生因曲解流行文化而滥用,这一点尤其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用流行文化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高中语文教学中,课文内容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基础,只有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内心情感,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实践表明,理解课文内容的策略较多,将流行文化融入到具体的教学中可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注重将流行文化融入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例如,在讲解《边城》一文时,教师可事先收集好有关湘西山川风物的视频资料,从而使学生对湘西的风俗人情有个了解,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及故事发展脉络,深刻体会课文中淳朴自然的人物感情。同时,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涉及很多历史知识,为此,教师可组织学生观看《探索•发现》《百家讲坛》等节目,帮助学生了解古代历史,以及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在讲解《师说》时,可组织学生观看百家讲坛《唐宋家之韩愈》,了解韩愈的生平及一生的遭遇,从而更好地理解《师说》一文的精髓。

四、用流行文化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流行文化涉及的层面较广,尤其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流行文化已经融入到人们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如在沟通上,即时性通讯工具QQ、微信等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因此,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流行文化的这一优点,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将其与相关教学环节加以融合,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为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条件。例如,在讲解《劝学》一文时,为帮助学生掌握“强、假、闻”等文言实词的含义,教师可允许学生在建立的QQ群中进行讨论,作为群主的教师可进行适当的管理,确保讨论的内容按照教学目标进行。同时,部分不善于发言的学生也可通过QQ群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教师还应注重把握流行文化的发展趋势,了解高中生感兴趣的文化,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确保流行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运用的合理性。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认真分析流行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契合点,选择学生兴趣浓厚、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将之融入到教学活动中。语文不仅是高中阶段重要的科目,而且是高考的重点科目,其与学生的生活也密切相关,因此,如何采取有效方法提高高中语文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应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随着时代的发展,高中语文教学应顺应时代潮流,在注重传统文化传承的同时,更应根据高中语文教学内容及目标,及时接纳与应用流行文化,加强流行文化在课堂教学中的融入,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以为高中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施春雨 单位:启东市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王超越.流行文化融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J].现代语文(学术),2015(2).

[2]陆如琴.流行文化与高中语文教学结合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2(29).

流行文化范文8

一、将流行文化元素融入外国文学课堂教学 (一)适当使用网络流行语。网络流行语是当下的一种独特文化现象,受到青年人的追捧。对于这种现象,大家褒贬不一,有人将之视为不规范语言,觉得是对汉语的不尊重,担心会误导大众,一些中小学校还明令禁止学生在作文中使用网络流行语。但是,“你用,或者不用,网络流行语就在那里,只增不减”。存在即合理,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时代变了,人们的词汇也会随之适当更新。网络在现代人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网络流行语在很多大学校园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大学生不仅自己喜欢使用这些语言,也希望老师们与时俱进。最近被炒得沸沸扬扬的一则新闻就证实了这点儿。据成都晚报讯,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的一位老师用咆哮体和淘宝体给学生布置作业,出现了诸如“列出标题和主要观点哦亲!!!!”“每个教新闻评论的老师都是折翼的天使!!!严格而脆弱的王老师你们伤不起!!!伤不起!!!”之类的语句,令学生耳目一新。有网友强烈呼吁:“21世纪的潮人老师再多也不嫌多,一个也不能少啊!”老师们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新潮的网络流行语,会增加他们的亲和力,大大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容易获得学生的认同,也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在会心一笑之余提高对该门课程的兴趣。 无独有偶,在上述那则新闻出来之前,笔者就曾尝试着将网络流行语应用到外国文学教学过程中来。比如,在介绍塞万提斯《堂吉诃德》的主要内容时,说堂吉诃德是个骑士小说控。提及堂吉诃德身穿破盔甲、头戴破头盔的装束,笔者用到了“雷人”这个词,还说他犯了时代错误,“OUT”了。讲到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中副主教弗罗洛在窗外看到艾丝美拉达和法比约会的情景,顺口冒出了“他对法比是羡慕嫉妒恨”这样的句子。此外,笔者还说道“最后,卡西莫多做了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他将副主教从巴黎圣母院塔楼上推下去了,真是太给力了。”近年来,诸多网络流行语风靡一时,甚至还有一个专门的流行语网站 ,这里可谓是网络流行语大全。 网络流行语的影响程度由此可窥一斑。 网络流行语体现出普通民众的智慧,不少词语都闪耀着灵性的火花,简单的一个词就能表达无尽的含义。在讲授外国文学时适当地使用一些网络流行语,远古的文学经典便被赋予了些许现代文化内涵。 (二)引用热门影片中的台词。看电影是当下大学生的主要娱乐活动之一,网上有不少网站免费提供片源,同学们不必花钱去电影院,在网上便可欣赏到最新最流行的片子,看完之后往往会对其中的一些经典台词津津乐道。老师们在讲授外国文学时,如果能吐出热门影片中的几句台词,同学们会有找到知音的感觉的。 由姜文执导并主演的新片《让子弹飞》在2010年表现不俗,片中的一些台词甚为出彩,也别具一番韵味,比如“你带着老婆,出了城,吃着火锅还唱着歌,突然就被麻匪劫了……”。笔者在介绍荷马的《奥德修纪》时就有意借用了这句台词,说“住在奥德修斯宫殿里的那些求婚者,吃着火锅还唱着歌,突然就被奥德修斯射死了。”同学们立时捧腹。荷马当然不会在书里描写求婚者吃火锅,那个时代希腊人想必是不吃火锅的,但老师这样幽默一下,既介绍了作品,又发挥了现代娱乐精神,无伤大雅,有何不可?《非诚勿扰》也是一部风靡一时的电影,冯小刚导演还拍摄了《非诚勿扰2》,两部片子中的台词也是深得人心。 比如,笑笑(舒淇饰)愿意做秦奋(葛优饰)的女友,条件是秦奋要容忍她心里有别人。秦奋沉吟之后说:“那你能允许我心在你这儿,身体有时候开小差吗?”笔者在介绍“文艺复兴文学三杰”之一的彼特拉克时,这句话被派上了用场。彼特拉克爱慕美丽的劳拉———一名骑士的妻子,用诗抒发他对劳拉真挚热切的爱恋之情。劳拉染病逝世后,诗人极度哀伤,又在诗中追忆往事,表达伤逝情怀。但在劳拉去世之前,彼特拉克就和另一个情人生有两个私生子。 听到这里,同学们对彼特拉克是嗤之以鼻。笔者笑道:“你们怎么不允许诗人心在劳拉这儿,身体有时候开开小差呢?”同学们一片莞尔。课堂气氛登时便活跃起来了。 除了网络流行语和流行影片中的经典台词,教师在外国文学课上还可以融入武侠元素和歌曲元素,这也是广大学子所喜欢的流行文化。 比如,笔者在讲《堂吉诃德》时曾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我觉得《堂吉诃德》可以换成金庸一部武侠小说的名字,你们能想出来是哪一部吗? ”大家立马兴奋起来,纷纷抢着发言,有人说是《笑傲江湖》,也有人提到了别的,但等笔者一将《侠客行》亮出来,他们大都觉得这个更为贴切。 流行歌曲的歌词要是应用得当,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还可活跃课堂气氛。 例如,笔者在介绍拜伦生平时,提到了他跟众位女子的感情纠葛及对他诗歌创作的影响,戏谑似的将一首歌的歌词用到了诗人身上,“你究竟有几个好妹妹,为何每个妹妹都那麽憔悴?你究竟有几个好妹妹,啊为何每个妹妹都嫁给眼泪?你究竟有几个好妹妹,啊我的哥哥你心头爱的是谁?”讲《巴黎圣母院》时送给了副主教弗罗洛一首《有一种爱叫放手》,送给艾丝美拉达的则是《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外国文学讲授的都是世界经典之作,将中国的流行文化元素融入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会打通雅和俗的界限,作品中的一些经典人物就不再那么遥不可及,似乎可以穿越时空来到我们身边,使大家感觉亲切,对作家作品、人物形象等也许就不再有疏离感和拒斥感。一个合格的教师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素质,比如学识渊博、认真负责等,但是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还对老师提出了一些额外要求,能够跟上潮流的老师更能博得学生的喜欢,虽然能否将流行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并不能作为衡量一个老师是否优秀的标准,但是,适当地使用一些新潮语言,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外国文学的兴趣,还能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经笔者实践验证,这是毫无疑问的。#p#分页标题#e# 二、运用多媒体创建立体化教案在我们这个高度信息化的视觉传播时代,读图胜于读文,读屏多于读书,图像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正在改变着我们关于世界和我们自身的看法,也改变着传统的教学方法。在多媒体技术进入大学校园以前,老师们上外国文学课都是靠一张嘴去说,一支粉笔去写,学生们获取知识的渠道比较单一。现在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普及,传统的教学方式被多媒体教学取而代之。 从信息论角度来讲,多媒体的应用可提高学生对信息的感知及记忆的效率。“有关科学实验证明,人类对信息的理解程度及记忆保持能力因刺激的方式不同而不同……人类获得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来自嗅觉,2%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感知记忆的规律是具体形象感知的东西较抽象感知的东西更容易被识记,且保持长久,综合性刺激可以产生最佳的效果。”[1]多媒体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可以将文本和图像、声音等视觉、听觉要素结合起来,从多方面对学生的感官进行综合刺激,提高学生对信息的捕捉、理解、记忆能力,从而达到最好的授课效果。除此之外,教师们在上课之前已准备好了电子教案,等于提前就设计好了板书内容,上课时无需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写画画,只需轻轻一点课件,一切便一目了然,这大大提高了时间的利用率,而节省下来的时间可以加大课堂教学容量,扩大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这也是为了满足学生们的学习要求。笔者曾做过一个小调查,了解学生最想从外国文学课上获得哪方面的知识,结果获悉,他们希望了解的不仅仅是外国文学作家和作品,还有相关的外国文化、风俗民情等方面的知识。 利用多媒体可以创建一个立体化教案,借助文字、图片、声音和视频,将文学理论、历史文化、电影、绘画、建筑、音乐、歌剧等资源融为一体,从而实现跨学科知识的整合,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以“雨果”这一节的内容为例,笔者在介绍作者生平时插入了雨果的肖像图片及名为“大文豪雨果”的音频文件,这个文件没有图像,但是配有美妙的音乐,主要是对雨果本人及作品的一个简单介绍,让学生沐浴着音乐了解作家,比教师本人用干巴巴的语言介绍更能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 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是课堂讲授的重要内容,笔者在教案上插入了巴黎圣母院的图片,先对这座著名建筑进行介绍,还引申到了哥特式建筑上来。在现在的学生中,很少人能静下心来完整地阅读外国文学作品,他们了解作品的途径要么是听老师的简要介绍,要么是读作品梗概,这样一来,学生们知道的只是作品的主要故事内容,无法探知一些具体细节,比如小说中描述的环境、小说人物的语言等等,而这些细节往往是不可忽视的。外国文学经典名著多已被拍成影片,《巴黎圣母院》也不例外,笔者便在教案中插入了《巴黎圣母院》的经典片段,以加深他们对作品的印象,同时还提出一些问题供他们思考,然后讨论之后做出回答。除了电影,《巴黎圣母院》还被改编成了歌剧,“把她还给我”是卡西莫多在艾丝美拉达被绞死之后所演唱的,动人的剧情加上演员声情并茂的演唱,具有一种撼动人心的力量,学生们情不自禁地便沉浸到作品中去了。利用多媒体放映外国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或歌剧片段,使我们能够达到外国文学形象化的教学目的,而且能带给学生多方面的文化知识和视听享受,寓教于乐,效果明显。 外国文学教学如何在现代语境下寻求新的突破,是每个外国文学教师当下所必须应对的一个严峻课题。面对新的时代,外国文学教师必须以变应变,借助新的教学手段,改革旧的教学模式,从而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流行文化范文9

一、回归“家”主题,“大家”“小家”共诉温情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的时间元点具有神圣性,人们会在这一时间安排种种民俗活动,作为新民俗的春晚本就是“要在新的历史叙事当中,为民众创建一种新的认同形式”。②而春晚的媒介场为大众预设一种“家”的幻象,确立“我们是谁”“归属于谁”的信念。③达到了人们对“家”形象的认同。羊年春晚的主题是“共筑中国梦,家和万事兴”,这一主题再次回归春晚本质,别有返璞归真之意。 

羊年春晚以“小家”开场,展现个体家庭的欢乐与喜气。小品《车站奇遇》关注家庭中的空巢老人,蔡明延续这两年备受追捧的“毒舌”风格,在与潘长江的戏谑打趣中传达出了国人重视佳节团聚的“家”文化;歌曲《四世同堂合家欢》以中国最具有幸福感的“四世同堂”的家庭模式上演,热热闹闹,欢天喜地;同样以家庭形式出现的节目《幸福家家有》,由火爆荧屏的真人秀《爸爸去哪儿》嘉宾陆毅一家演出,表演延续了真人秀中父女的可爱互动,在年轻观众中引发了关注热潮。腾讯视频等,4家联合的数据中显示,这个节目是90后最喜爱的节目之一,并且登上了春晚热搜第二的位置。可以看出,春晚借力电视真人秀的盛行,将真人秀中家庭之爱以适合春晚的表演形式再次呈现,通过歌曲传达出浓浓亲情,强化观众对中国式3口之家的认同。 

数据来源:腾讯娱乐④ 

本届羊年春晚对“家乡”有着浓墨重彩的表达。“乡愁”是国人对“家乡”深沉而厚重的牵挂,羊年春晚则顺应了人们对家乡的美好向往,在一首首歌曲中重提“家乡”“乡愁”,诉说着人们对家乡的怀恋。刘德华时隔十年再登春晚,演唱了一首充满思乡之情的歌曲——《回家的路》。作为本届春晚的宣传主题曲,传达了中华民族重视家庭、重视亲情的民族精神,歌曲娓娓道来,引发了国人对“家”的集体共鸣,这首歌不仅成为80后最喜爱的节目,演唱者刘德华也登顶搜索热门。羊年春晚还以全新视角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比如莫文蔚的《当你老了》,展现了当容颜老去却依旧相依相伴的故事;邓紫棋的《多远都要在一起》,都市感的音乐诉说着现代人远距离的思念。在这些流行元素的参与下,加深了观众对“家”多元认知。 

在中国文化中,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国家”这个词汇,充分体现了“以国为家”的空间观。⑤羊年春晚充分营造了“家国”的观念,《共筑中国梦》《时代的勇气》等歌曲紧贴“中国梦”思想,在气势磅礴的歌曲中,展现中国“大家庭”的正能量,引领观众将“小家”梦上升为“大家”梦,寻找到大众的家国身份。 

二、传统文化引入流行,增加民俗文化续航力 

中国拥有五千年的灿烂文明,但现代文明的侵蚀造成了民俗文化生长力的衰弱,春晚作为春节新民俗,将渐渐消失于大众视线的民俗文化借此平台传播。而且,近些年倡导“开门办春晚”,将“新鲜血液”引进来。于是,羊年春晚与时俱进地将当下流行元素引入,边缘化的传统文化再次焕发生机。 

羊年春晚最为养眼的节目当属李宇春带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节目《锦绣》。节目取材于我国有着悠久历史的民间工艺刺绣,结合了最新科技“全息投影技术”加以展示,令表演者能够瞬时变装、消失或出现,场景如梦如幻。李宇春带来的中国风歌曲,配合着全息投影,进入相应场景中表演,画面古色古香,美轮美奂。这场表演将流行元素贯穿始终,现代流行音乐传统化,却不失流行的律动感,舞台的唯美配上李宇春动感的舞蹈,流行文化与民俗文化融合之时碰撞出火花,重构了民俗文化之美。 

图:全息投影技术下呈现出四个李宇春(表演者)同台 

杂技是春晚的“常客”,羊年春晚将杂技与传统工艺品青花瓷结合创作出了创意杂技《青花瓷》,表演者身着青花瓷花式的衣服,以青花瓷为道具,展现了中国杂技中的传统技艺——顶碗。为适应现代观众追求刺激的观看爱好,节目将顶碗进行改良,增加了技术难度,高超的技艺,绚丽的舞台,使民俗杂技焕发光彩。 

流行文化范文10

流行音乐文化功能分析的理论前提

“所谓功能,就是事物与外界的各种关系的体现,它是事物存在的外部条件。任何事物的功能都取决于它的内在含义,它不可能超越该事物的内部条件所允许的范围。”① 因此,“文化功能”可以理解为一种文化样式对社会、对人产生的这样或那样的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并最终对人的“社会化”产生影响和效果,即:

文化的功能,从根本上说是对作为社会活动主体的人的不断塑造,提高他们的素质,完善他们的能力,使他们成为一代新人。②

另外,展开流行音乐文化功能的研究要把握流行音乐自身的文化属性、文化特征。也就是说,流行音乐在具有一般意义上的“文化功能”时,受其自身文化属性的内在规定,必然会表现出独具特色的、不同于其他文化样式的文化功能。

流行音乐文化特征与文化功能的关系又是对立统一的。一方面,流行音乐所具有的文化特征决定了流行音乐文化功能对社会及人影响的程度和范围、流行音乐文化功能的指向对象等等,而流行音乐的文化功能作为流行音乐文化属性、文化特征在社会实践中的呈现,进一步证实了流行音乐文化属性的本质存在。另一方面,流行音乐文化属性在现实社会实践中,又必然受到特殊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使其文化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有可能表现出与其一般文化特征不一致的效果。

流行音乐文化功能研究

1. 流行音乐的消遣功能

流行音乐因其通俗易懂、缺乏理性深度的特点,绝大多数作品不需要欣赏者进行沉重的思考而成为大众在闲暇时间缓解生活、工作压力的一种选择,尤其是“卡拉OK”的出现,使得这种选择的程度大大提高。人们由原来被动的文化欣赏者成为文化的参与者,甚至是文化的创作者,这种文化身份的转变更是加大了这种选择的可能性。流行音乐也恰恰就是借助自己的消遣娱乐功能成为缓解大众紧张心理压力的一种有效途径,并通过休闲娱乐的方式丰富和充实了大众的闲暇时间,使大众在消费的同时得到快乐和惬意。

2.流行音乐的消费功能

流行音乐的消费广义上是指通过各种流行音乐音像制品的销售、各种商业性质演唱会的举办以及通过流行音乐歌星带动的具有一定时尚性意义的各种消费。狭义是指歌迷在购买了这些流行音乐制品后反复欣赏、多次聆听的享用行为。需要说明的是,流行音乐的消费和其他文化消费有所不同,即:歌迷因为喜爱某种风格的流行音乐或者是某一歌星进而去购买该种风格、该歌星的流行音乐制品。这就使得流行音乐的消费更多地带有符号或者是象征化的意义。“这种符号化或象征化既是个性化的要求和生活品位的追求,又是为社会所促发和鼓励的结果。”③

3.流行音乐的消解功能

流行音乐的消解功能一方面是指流行音乐受商业运作机制的影响,日益商品化、传媒化,在商业利润动机的驱使下,大量媚俗的流行音乐作品出现,消解了流行音乐作为一种文化存在的艺术性;另外一方面是指,由于流行音乐非主流意识形态表达的特性使得流行音乐对主流意识形态具有一定程度的消解功能。

由于流行音乐过于强调商品性,使得大量流行音乐只注重“包装”忽略了自身的文化内涵,而为了获得巨额利润又会对消费者曲意逢迎,导致媚俗性作品的出现。这一切都在消解着流行音乐艺术的精神价值和艺术性。可见,过度的商业化扭曲了流行音乐作为一种文化存在的导向。

流行音乐非主流意识形态表达的文化特性又使得流行音乐具有对支配文化(以主流意识形态表达为主的文化样式)进行不同符号意义的解构和颠覆的消解功能。这种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消解分为直接消解和间接消解。直接消解方面如:一些摇滚作品对红色经典作品(主流意识形态的表达)的重新演绎。

另外一方面,流行音乐中大量情爱歌曲的存在也间接地起到了消解主流意识形态的功能。过多地注重表现个人感情纠缠使流行音乐表现题材越来越单一化,并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文化艺术丰富多彩的表现力,消解了人们对现实生活问题的关注,忘记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以上流行音乐所具有的文化功能可概括为“三消”功能,即:消遣、消费、消解功能。

4.流行音乐的“文化反哺”④功能

流行音乐的“文化反哺”功能主要表现在非主流的流行音乐文化已经开始向主流的专业音乐教育产生影响,向古典的、严肃的音乐输送流行的、大众的文化信息,并对古典的、严肃的音乐有所刺激。

传统的文化传播、或者说文化传递一般是主流文化向非主流文化传播;古典的、严肃的音乐对通俗的、流行音乐的改造;学校的、专业的音乐教育对业余的、体制外音乐教育的“帮扶”。而流行音乐的这种“文化反哺”功能却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即:非主流的流行音乐文化已经开始向主流的专业音乐教育产生影响,向古典的、严肃的音乐输送流行的、大众的文化信息,并对古典的、严肃的音乐有所刺激。

流行音乐的“文化反哺”功能还表现在用流行音乐的形式表达主流意识形态方面,如流行音乐中大量红色经典歌曲、公益歌曲、环保歌曲的存在等等。另外,许多严肃音乐也从观念、形态、行为等不同层面对流行音乐进行广泛的文化吸收,如:高雅音乐通俗化等等。

5.流行音乐的体制外低成本教育功能

该种文化功能主要是指社会各个阶层通过接触流行音乐可以或多或少地获得相关音乐知识、技能,进而弥补“体制内音乐教育”⑤存在的种种缺陷。根据笔者曾做过的问卷调查显示:绝大多数被调查的音乐专业大学生认为,通过接触流行音乐使自己获得了一些音乐知识。如果对获得音乐知识的多少忽略不计而只以“是否获得”作为标准的话,“获得过,但不多”与“获得过,很多”两个百分比的总和,高达90.2%。

可以说,流行音乐因其具有的体制外低成本音乐教育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体制内音乐教育的不足。

6.面对外来文化渗透,流行音乐的引入和抵御功能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纷纷调整文化策略,通过各种文化渗透的方式,试图对一些发展中国家及社会主义政权国家进行文化的入侵。

在流行音乐领域内这种文化的渗透体现在大量欧美流行音乐作品输入大陆;大量以西方音乐创作观念、技法、演唱风格为主的大陆原创流行音乐在流行乐坛出现,流行音乐风格越来越欧美化;西方音乐审美观念在大陆听众群、创作群、各种媒体中越来越占主导地位;更有一些流行音乐的歌词及MTV画面有悖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在群众中引起不良的影响等等。这种文化渗透的后果就是广大听众对中华民族本民族的音乐传统、审美习惯的背离。

但是,我们从另一个方面也可以看到,中国大陆流行音乐在其发展过程中,一直没有停止“民族化”的探索和追求。在借鉴欧美流行音乐先进的技术、创作观念的基础上,也创作出大批具有鲜明民族音乐特点的流行音乐作品,出现了大批民族风格特征显著的流行歌手。

这种具有本民族传统音乐风格、特点的流行音乐,在客观上已经起到了传播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众对本土文化认同感的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出维护文化、抵御外来文化渗透的文化功能。

7.流行音乐的社会“安全阀”功能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开始了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封闭型社会向开放型社会的转型。随着改革的深入,当代中国人的心理也不断承受着由社会变革、转型及其发展所带来的各种强烈的冲击。大众普遍有挫折感和相对剥夺感。⑥ 这种状况由于受我国青年社会生活“边缘性”⑦特征的影响在青少年亚文化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这些认为自己遭受到社会挫折的青年迫切需要某种文化上的认同感。由于这种挫折是来自社会主导阶层,所以,社会主流文化不可能成为广大青少年抚慰精神的替代品。广大青少年选择与其心理需要相适应的文化样式、并在这种文化样式的消费中寻找认同感和归属感。无疑,具有青少年亚文化属性的流行音乐成为这种心理需求的一种选择。

通过对与其自身心理需求相适应的流行音乐的消费,广大青少年消极、激进、烦躁的不良心理得到有效的释放,从而减轻并缓和了紧张、对立的情绪,保持心理上的一种相对平衡。这种现象在摇滚乐中表现得比较突出,如歌迷在摇滚乐演唱会上的种种“疯狂”举动。

除了摇滚乐具有不良情绪释放的功能外,一些表现友谊、呼唤真情的流行歌曲如:《爱的奉献》《好人一生平安》《常回家看看》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由社会失范引发的人际关系的真情缺失、道德规范作用的消解所造成的不良社会心理起到心理慰藉的作用,从而发挥着疏导不良心理、稳定社会秩序的功能。

8.流行音乐的文化标志功能

流行音乐的文化标志功能主要体现在文化身份标志与文化时代标志两个方面。

流行音乐是以青少年为主要受众群的,亚文化的文化属性是流行音乐的根本文化特征。流行音乐中大量以“成长主题”为题材的作品更是直接以青少年为倾销对象。流行音乐在青少年群体传播的过程中,逐渐对青少年的世界观、生活观以及行为方式产生影响。这种影响通常通过外化的方式表现出来,如:因为对某一歌星的喜爱而成立的“歌迷会”;因为对某种风格流行音乐的喜爱而收集该种类型的流行音乐,并与志同道合者一起交流;对歌星服饰、言谈举止、生活方式的某种程度的模仿;某种对流行音乐欣赏的方式因具有一定范围的普及性而具有的标志性。如:闲暇时,甚至在工作时带着耳塞听流行音乐,使用MP3从网上下载流行音乐,随身携带“随身听”、MP3等播放工具等等。

可以说,以上流行音乐对青少年产生影响的种种外化形式已经具有了某种文化身份标志的功能。也就是说,具有这些文化标志的人大多数是青少年,这种外化形式是年轻人的特权。当然,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心智的成熟,青少年在逐渐成熟的过程中会慢慢地远离这些“标志”而以新的“标志”适应新的身份。

流行音乐除了具有文化身份标志的功能外,还具有文化时代标志的功能。流行音乐所具有的商业性、高科技性、非主流意识形态等文化特征决定了我们现在所生活的社会已经由农业社会进入了工业社会阶段;它的“流行”和“消费”特征标志着中国大陆已经进入全面商品化社会的发展阶段;非主流意识形态的表达又标志着我们已经进入政治文化生活较过去相对民主的社会阶段。

结 语

通过以上对流行音乐文化功能及其负面影响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流行音乐因其所具有的复合性文化特征而表现出文化功能的复合、多样的属性,甚至具有内在的矛盾和冲突。这些文化功能既有属于积极性的、对社会发展起到良性推动作用的正功能,如:消费功能、抵御外来文化渗透功能、体制外低成本音乐教育功能、“安全阀”功能等;也有属于消极性的、对社会发展起到阻碍作用的负功能,如: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消解功能、对社会资源的浪费等;还有一些带有中性色彩的文化功能,如:“文化反哺”功能、文化标志功能等等。

流行音乐所具有的种种文化功能无一不是和其所具有的文化属性相对应的,而这些文化功能又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功能转换的性质,即:正、负功能之间可以出现相互转换。如:消费功能与社会资源浪费之间;“安全阀”功能与缺乏规范性管理带来的负面影响之间;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消解功能与民主政治建设之间;抵御外来文化渗透与流行音乐“殖民主义”倾向之间的功能转换。

流行文化范文11

作者简介:郭欣(1967―),女,汉族,山东寿光人,东营职业学院教育系讲师,在职硕士,主要从事教育教学基本理论研究。

摘 要:通过十几年的班级管理,笔者发现流行文化以一种强大的诱惑力深刻影响着当代高职学生,对高职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价值观的形成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从流行文化融入班级管理的价值、流行文化步入班级管理殿堂的途径及渗透班级管理后的思考,说明流行文化是进行高职学生班级管理不可缺少的一个音符。

关键词:流行文化;班级管理;音符

“流行”在《辞海》中的解释为“迅速传播或盛行一时”。广义的流行文化就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内,以一定周期和形式而广泛传播于社会中的各种文化。它是绝大多数高职学生喜闻乐见的时尚文化,是青少年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需求。针对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特点,在班级管理中适当融入流行文化的音符,是每一个管理者值得思考而不能回避的问题。

一、流行文化融入班级管理的价值

(一)喜闻乐见,碰撞感情火花

流行文化的载体中蕴含着大量为广大高职生所喜闻乐见的文化知识。这种知识通过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往往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与感染力,能架起师生感情之间的桥梁,拉进师生之间的距离,碰撞出感情火花。如我每接手一届高职生,都要通过分析档案信息,根据新生的心理特点,捕捉每位新生心理需求与满足,在新生报到见面的第一天,对我班大部分学生赋予一位明星称号。如爱好打篮球的或者有打篮球素质的是我班的姚明;爱好乒乓球的是我班王楠、张怡宁、王励勤;爱好跑步的是我班刘翔;爱好唱歌的是我班周杰伦、张娜拉;爱好美术的是我班的陈逸飞;长得漂亮有气质是我班王小丫;喜欢做好事的是我班活雷锋;爱好学习的是我班学王……学生听后,脸上立马泛起一丝微笑,你不用说,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这些学生都在尽最大的努力发挥自己的特长,甚至没有特长的学生,也在尽力表现自己的才能。实践证明,流行文化用于职业学生班级管理,不仅为培养师生之间的感情架起桥梁,而且有利于学生特长的发挥、和谐班集体的形成。

(二)丰富多彩,锻炼学生能力

流行文化很多是以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可以根据适合的主题班会内容,通过“说、唱、演、玩”等形式来组织和开展活动,在此活动过程中,学生既是观众又是演员,也可以成为活动的编剧和导演,是主题班会的直接参与者。班主任的身份此时称为和学生完全平等的首席,并可以以流行文化为依托调控班会气氛,让学生有更多的表现自我的机会。锻炼学生说唱演玩的能力和组织主题班会的能力,为日后找工作奠定基础。

如我在组织主题班会“心灵之间架桥梁”时,设计一堂“说、唱、演”于一炉的主题课。“说”采用挑战主持人辩论赛形式;“唱”演唱的是《我们是一家人》等歌曲;“演”表演的是小品《210宿舍》等等,这样既满足了学生想表达交流的愿望,也无形中提高了学生对主题班会内容的关注程度,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展现自我的能力,增强了班级凝聚力。

(三)开阔视野,丰富学生生活

流行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流行文化对学生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开阔视野,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在课余生活中,学生常常借助于流行文化的内容与形式,表达自己的心声,以及对校园文化生活的思考。如我班在2005年创作的话剧表演《钟点工》被学院评为一等奖,这不仅仅是学生对流行文化的一种体会,也是借助流行文化为载体,提升锻炼自己的一种机会。

二、流行文化步入班级管理殿堂的途径

(一)娱乐活动――让学生情绪更加愉悦

娱乐活动在流行文化中表现极为抢眼,构成了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班级管理中适当引入娱乐活动,有利于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产生美好的情感与愉悦的情绪。例如,可借用中央电视台“异想天开”“三星智力快车”“正大综艺”“开心辞典”等栏目以及山东卫视的“天下故事”栏目形式,巧妙设计相关内容的各种活动。在这种形式借用的同时,也借用了形式背后的快乐元素。只要我们精心设计“娱乐式”的教育活动,我们的班级氛围是异彩纷呈的,学生情绪也是高涨的,成长也是快乐的。

(二)自主精神――学生学习更加投入

流行文化的表现形式本身就包含着人的“参与”这一内涵。为此,班主任要注意:一是引导。自主学习不是不要教师的引导,相反,引导在自主学习中的重要性更为突出。这种引导包括班主任对自主学习的目标确定、素材选择、方法途径、分析阐释、成果表达等环节的全称“呵护”。当然,引导要把握好度。引导不是控制、摆布,而是提醒、建议。要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让学生真正做到“我的地盘我说了算”。二要结合。是指让学生把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结合起来。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学生课外学习研究的时间应大于课内教学时间。课内教学是在课外学习的基础上展开的,常以课堂讨论和成果汇报的形式进行,通过思想交流、思维碰撞,来促进调整、改进课外的自主学习。

(三)情境交融:让班级管理更加和谐

流行文化的引入为师生互动的交流情境提供了条件。流行文化常常带来轻松的话题、活跃的氛围,它所构造的班级情境应是睿智、惊喜、意外、舒心、幽默、启迪、独特、充实等情感的交融。在这样的情境中,人性中真善美的一面得以展现提升。例如,今年冬天,我班女生流行穿靴子、涂口红,为了制止此现象,我只用几个幽默的流行语“为什么”“有想法”,所有穿靴子的女生竟然都穿上休闲鞋和运动鞋,整个班级又在一种自然大方氛围中,变更得加文明和谐。

三、流行文化渗透班级管理后的思考

(一)要关注流行文化的变化

流行文化的最大特点还在于其“流行”,这也说明流行文化的变化是迅速的。今天流行的东西,明天可能就过时。因此,班主任应及时加强自己对流行文化的了解,勤于积累各种与班级管理相关的资料,将自己的班级管理经验和流行文化知识进行必要的、有意义的整合,并恰如其分地用于班级管理。要了解学生对流行文化的喜欢程度。教师走进流行文化就是走进了学生,学生因为班主任的“鲜活”转而喜爱“班主任”,甚至喜爱班主任管理的班级。

(二)要选择流行文化的内容

对流行文化内容的选择是流行文化融入班级管理的前提。不是任何方式的班级管理都适用于流行文化的融入。班主任必须对流行文化作出价值判断,以此选择流行文化的内容。

(三)要认清流行文化的地位

教育是文化的代代传承,首要传承的应是主流文化。流行文化只能是班级管理的补充,是使班级管理易于和谐的辅助手段。过度引入流行文化,会使教学管理失去平衡。

(四)要区分流行文化的优劣

对流行文化既要看到精华,又要分清糟粕。在借用流行文化时要帮助学生认清流行文化的局限,全面正确地看待流行文化,努力消除其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在班级管理中融入流行文化的音符,就是为了全面关注每个同学的世俗需要,更加尊重学生个体的主动构建,让学生能够最快乐地得到身心健康发展。让每一个管理者,成为学生最亲近、最有魅力的朋友。

参考文献:

流行文化范文12

关键词:流行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4-0283-02

流行文化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是立足于现代高度发达的工业化背景并在与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有机结合下而产生的。从互联网诞生的那一刻起,流行文化便以其迅猛发展之势以及无可匹敌的影响力从方方面面影响到我们的生活。2010年“给力”、“神马都是浮云”这些作为普通民众自我调侃的幽默词汇的产生除了给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注入了一股新的力量之外,更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越来越多的人对这一流行文化的重视及关注并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这个行列中,“伤不起”、“肿么了”、“hold住”、“你懂的”这些熟悉的网络经典词汇无疑成为了对这一种文化魅力的最好诠释。高校作为文化产生与传播的主阵地以及大学生群体自身所拥有感受的敏锐、思想的先锋、接受的迅捷、行为的前卫等特点而使得大学生成为流行文化的主要受众之一。而流行文化本身又是一个积极与消极并存的矛盾个体,所以对流行文化特点进行研究并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构建无疑对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性意义。

一、流行文化的特点

(一)流行文化具有商业性

前面谈及流行文化的定义时有学者曾提到流行文化就其本身而言就是商品,例如要迎合大众的需要、依靠现代化的传播以及销售手段实现利润等等。作为生活于当今高度发达的物质社会中的一员,商家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往往把流行文化整合成一种商品,从而刺激消费者内心想象性的需求,以满足其盈利的目的。钻石以其坚固而闻名于世,可能对于很多人来讲并没有多大的实际用途,只不过是富人一种炫富的手段而已,然而当它被聪明的商家借“钻石代表着坚贞不变的爱情”“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冠以爱情这种“流行文化”的渲染影响之下,人们对钻石的渴望则比以前强烈了许多,很多也许原本没有打算购买钻石的人们为了表示对爱情的忠贞之心也不由自主地加入到了这个行列,成为流行文化的“忠实信徒”。因此当流行文化太多的被赋予了商业性以及消费性的特性时,这些充满了感官享受、情感娱乐的流行文化商品,极易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极大冲击,从而在对流行文化的追求中迷失自我。

(二)流行文化具有娱乐性

社会大众以及大学生群体能够接受流行文化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是因为其能够满足他们自身内心发展的一种需要。随着现代社会人类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满足的同时自己的内心世界却越来越觉得空虚,面对紧张的工作、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其他一些难以预料到的突发状况,使得人们常常感觉到压抑不安,紧张生活之余,更多的人渴望自己的内心世界能够得到解脱和放松。正是基于普通民众渴望能从繁重的压力之中解脱出来的这一强烈的精神需要,以娱乐、搞笑为主的流行文化便应运而生,并不断地发展壮大。虽然如此,但我们在高调地赞扬流行文化给我们带来的种种好处之时,我们也不得不考虑一下它的不足。娱乐文化所宣扬的精神并不是出于提高人的内心世界的精神动力,而仅仅只是感官上的一种满足,其内容的深度、历史性远远不够,许多观众观看节目只是沉迷于其形式本身,并未能从真正的情感上得到理性的升华。

(三)流行文化具有多样性

流行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一种文化现象,反映了某一特定时期人们趋同的一种内心需要。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社会大众一般都具有求新的一种内心需要,人类社会在不断地向前发展,而人类的每一种进步与变革都是对前一种文化的突破与超越。我们从服装的变化中似乎可以看到这一点,70年代的绿军装、蓝军装受人追捧,然而到了80年代喇叭裤却风靡一时,90年代西装的出现再一次改变了以往人们对流行文化的认知。流行文化在变化发展过程中总是与特定的时间空间、特定的人群相联系,一种商品或生活方式的流行不会永远地持续下去,它在一开始满足了人们求新、求美、求奇、求变与自我表现的心理之后,就需要不断继续寻求新奇文化,不断更新形式以维持自身吸引力,推出新的流行产品。只有新奇、与众不同,才是时尚、流行,因此流行文化的发展有其产生、发展、终结的时间性,也正是由于流行文化的这种易变性,势必会缺少对文化内涵的终极关怀,不能提供恒久性的精神动力和超越性的价值追求,仅满足于即时性。为了使越来越多的人可以认可并接受这种文化,使其成为某一时期的主流意识形态,流行文化传播的载体也与时俱进不断地发生着一些新的变化,从大字报、广播到新时期的网络、电视新闻媒体、音乐、通俗小说、广告、报刊、娱乐、QQ、微博、微信、人人网等也都成为了流行文化传播的工具。

二、流行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由于其长时间生活在校园这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缺乏对外界事物的充分了解,信息获取渠道单一,大多是通过传媒手段获取加之流行文化通过传媒等渠道所传达的信息本身并不一定都是积极向上、健康的,再者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得以真正意义上的确立,面对流行文化对其头脑所进行的冲击,学生们在欣赏和接受的过程中极易变得没有了思考、判断和选择,不能对流行文化的有用信息进行甄别,只是盲目地去追逐一些所谓的时尚与潮流,影响了自身的发展与进步,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一)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在于对人的政治素质与意识的培养与提高,然而由于社会开放性程度的不断提高导致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发生了多元化的趋势。这种多元化的思想借助流行文化的广泛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与构建。流行文化自身多元性的特点与思想政治教育强导向性特点的背道而驰使得一部分大学生沉浸在流行文化中不能自拔,享乐、拜金、功利主义思想严重,缺乏对精神价值及高尚道德理想的追求,长此以往必将会影响其自身的全面发展。

(二)影响大学生理性思维、积极人格的构建与培养

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由于受其自身阅历的影响,大多乐于追求新鲜、刺激、新异的事物,在追求这些事物的过程中使自身内心得到一种满足。流行文化恰恰满足其内心的这样一种心理,通过华丽的包装以及色彩绚丽的外表让大学生沉迷其中,使得他们在经济消费及精神生活上变得更加不理性,节俭、理性消费意识淡薄,过度消费大行其道。流行文化所具备的消费文化特征,使大学生过多地沉迷于无聊的娱乐及平庸的消遣中无法自拔,削弱了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审美情趣及选择能力。

(三)影响大学生正常合理的人际关系的构建

人际关系主导着个体社会化的进程与品质的形成,科技的发展、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使得文化传播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扩散成为了可能。在这种情况下,西方流行文化所宣传的某些观念极易左右大学生的思想,使得一些学生把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所一直崇尚与宣扬的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拿来作为与他人交往时考量的一个准则,从而影响了个人正确、合理人际关系的建立。世界经济形势低迷、生活压力过重,加之对个人未来的迷茫使得很多大学生不愿面对沉重的现实生活,而整天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中,消极度日。过度封闭自己,缺乏与人正常的交流与沟通,长此下去使得他们在正常的人际交往中存在诸多的心理障碍与困难。思想上政治意识淡化、利己主义意识明显;行为上不思进取、急功近利、逃避现实与责任、害怕与人交往,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三、流行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对策

(一)坚持用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等主流意识形态为主导,引导学生自觉树立起爱党、爱国、爱人民的社会责任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因其具备科学性和有效性对塑造和影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具有积极的影响。高校是社会主义人才培养的摇篮,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阵地,它担负着把当代大学生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神圣使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主渠道作用,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新成果指导校园文化建设,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落到实处,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

(二)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广播、影视、网络媒体等文化传播载体的有效监管,充分发挥文化的积极作用

繁荣是文化建设的主题,管理是文化发展的保障。文化产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以正确的价值观为导向,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政府机构的相关部门务必担负起对流行文化进行有效监管、遏制商业炒作的历史重任,综合运用政治、法律、经济等各种手段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促使流行文化在其传播与发展的过程中始终能以正面的、积极的作用影响其受众,并使自身的发展不断地走向制度化、正规化,在实现自身盈利的同时,制作一些有思想内涵、文化深度、较强感染力、弘扬社会主旋律、符合青年人需求并受到社会大众认同的优秀作品。

(三)教育学生积极努力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流行文化崇尚自由、追求个性自我解放,虽然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会促使个人主体意识的觉醒,使得大学生在处理某些问题时可以更加独立,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倘若这种意识过分极端必将产生严重的个人价值倾向,不利于自身的长远发展与进步,因此加强团队意识、集体意识的教育势在必行。通过定期、不定期地组织各项集体活动提高大学生的集体意识、团队意识、荣誉感与责任心,强化他们关心集体、国家、社会的责任感,使得他们的世界观与人生观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提高修养、发展能力和完善人格均具有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薛玉华.大众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5

[2]曾汉君.试论大众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J].南方医学教育,2006,(4).

[3]王俊.流行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D]北京:中国石油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