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职业素质培养

职业素质培养

时间:2023-06-02 09:20:33

职业素质培养

职业素质培养范文1

对于职业素质,很难有统一和绝对的定义。一般来说是指劳动者从事某种工作、专门业务或完成特定职责所具备的专业技能和道德操守的总和,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具体可以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职业技能等几个方面的内容,是人类从事职业活动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高职教育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其“职业性”特别明显。为了能胜任毕业后即将面对的不同职业,同时获得个人职业前景的顺利发展,学生除了掌握必须的文化知识,同时还要养成针对不同行业的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高职经贸类专业人才的需求特点,决定了高职经贸类专业职业素质会处于更加重要的地位,其内容既包括与经贸活动有关的专业职业技能,例如基本商务知识、法律知识、英语和计算机等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包括如下一些内容:一是良好的心理素质。例如自信心、抗挫折、团队合作精神、情绪控制力、主动、灵活、坚持等,二是人际影响力。例如沟通、说服、演讲、关系技巧等,三是自我管理能力。例如时间管理、个人形象管理、自我规划等,四是审美管理能力。例如礼仪、社会和职业形象管理等。

二、构建高职经贸类专业职业素质培养体系的途径

1.开设经贸类专业职业素质培养系列课程,创建全面的考核评价体系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必修课程中,除了要开设一些基础职业素质教育课程,例如《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创业与新新》、《就业指导》、《职业道德修养》之外,经贸类专业还需要特别开设例如《职业形象塑造》、《人际沟通》、《中国传统文化》等与经贸文化和人文素质有关的选修课。而对于经贸类不同的专业,职业素质选修课应有所区别。以国际贸易专业为例,应增加跨文化沟通内容,而对文秘专业的学生则侧重个人形象管理和礼仪知识方面的内容,对营销专业则加重心理素质训练方面的选修内容。必修或选修的素质系列教育课程要贯穿三年的学习过程,构成完整的课程体系,循序渐进,逐步培养学生经贸类职业素质。与此同时,要改变以往只以学习成绩为唯一考核指标的考核体系,加强对学生包括学习和日常行为在内的全方位的跟踪考核,构建全面的职业素质考核体系。经贸类专业应增加例如商业道德、行为规范、组织能力、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等方面的考核,并给予一定的分数达标要求,把隐形的职业素质通过一套有形的指标体系反映出来,给每位学生建立完整的学生素质测评表,同时要把此表反映在毕业生推荐表上,供用人单位参考。

2.深入推进与经贸类企业的互动与合作,积累职场实践经验

企业是学生将来的工作环境,让学生更早更多地接触企业进入企业,将更加有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学生通过岗位认识、参观学习、课余兼职、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方式,充分融入企业氛围之中,传递企业的效率意识、服务意识、竞争意识和团队意识等,也客观地认识到工作岗位中存在的困难和挑战,从而全方位做好胜任未来岗位的准备,为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环境打好基础,以职场实践促进职业素质的提高。邀请行业、企业的专家、一线工作人员、业务骨干和优秀毕业生进入学校,为在校学生作如“财务人员职业能力与素养”、“物流业发展与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等职业素质系列专题讲座和报告等,让学生在校园内就能获得有关企业的信息、企业的用人要求,感受来自于企业的文化,触摸到市场的脉搏,有效的缩短学生从“校园人”到“职业人”转变的时间。

3.打造独特的经贸类校园文化,提高人文素质

良好的职业素质培养,不是靠哪一门具体课程就能实现的,也不是靠一两次活动就能完成的,而是在一种具有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的长期熏陶中,在潜移默化中养成的。因此,为了培养适合经贸类专业的职业素质,就应该有针对性地营造经贸类特色的企业文化氛围。例如可以让校园的每一面墙都会“说话”,说“行业话”、说“企业话”,把一些著名的商业企业照片、成功商业人士的个人成长故事、企业用人的最新要求等与经贸类职业相关的内容,张贴公布在校园的显眼位置,而且一定要定期更新,让学生感受到经贸类行业的日新月异的特征,增强自身学习的紧迫感和学习动力。其次,有针对性地开展与经贸类有关第二、三课堂,开展各种经贸类社团活动、各种经贸类协会活动、企业社会实践活动,举办经贸类职业技能节,开展各种技能比赛,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意识和能力,营造浓厚的经贸技能操作氛围。支持鼓励学生们参加如“全国职业院校外贸技能大赛”等经贸类全国各地技能大赛,重奖技能竞赛的优胜团队和个人,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专业的热爱,提高职业技能素质。开展素质拓展训练,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团队精神,进行创新能力、决策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的有效辅导。

4.加强职业规划与创业指导,培育积极向上的职业意识

职业素质培养范文2

[关键词]素质拓展 职业素养 体验式学习

[作者简介]薛红(1959- ),女,北京人,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与健康、生命教育;刘利平(1962- ),女,北京人,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北京 100016)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2年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融入式生命教育体系构建的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DFB12092,课题负责人:薛红)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0-0184-02

在职业生涯中,个人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固然重要,但要想获得职业的成功,最关键的并不在于他的能力与专业知识,而在于他所具有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指胜任某种职业必不可少的个性心理特征的综合,是个体顺利运用已有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所需具备的资质和潜能,其中协作能力、沟通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创新思维等是职业素质的核心,良好的职业素养是从业生涯中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大学生进入企业的“金钥匙”。

一、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现状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培养的是掌握社会生产、管理、服务一线职业岗位必备的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此,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应以满足工作岗位需要为目的,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职业技能,还要结合未来职业的需要,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然而,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偏重于对学生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对学生职业素养和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关注较少,缺乏专业知识与职业素养的融合,甚至很多专业课教师认为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是班主任、辅导员的事,导致学生素质结构单一,职业素养未能得到全面培养与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差,直接影响他们未来的发展。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素养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职业素质培养的策略与方法

1.教学活动体现合作与互助。合作是现代社会发展对劳动者提出的基本要求,是当前被企业看重的高素质人才所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成功需要合作,需要团队中每一个成员积极默契的相互配合。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可当个人融入团队后,每个人如果都能发挥自己的优势,那么整个团队就能获得“1+1>2”的效果,完成个人能力所不及的任务。劳动者不仅要具备某种工作特定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具备与他人交往与合作的能力。由于素质拓展是以团队形式开展活动的,以团队成绩为评价标准,因此团队的成功有赖于所有成员的协同工作,需要每一位成员竭尽全力为团队争取荣誉,并在集体中汲取信心和力量。如“齐心协力”“植树造林”“团队合拍”等项目,需要团队成员相互配合、共同努力才能完成,一人的失误将影响整个团队的成绩,学习个体处于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情境中,个体学习转向整体学习,增加了学生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学习过程充满了鼓励、探索和社会性互动的元素,团队成员相互学习、相互帮助,打破了传统封闭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有效地激活了整个团队学习的热情,不仅发挥了群体的智慧,提高了团队整体的能力,也扩展了各成员知识的存量,养成了乐群互助、友善沟通的良好品质。

2.问题的形式呈现学习内容。学校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单纯的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去获取知识,学会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养成踏实严谨的工作作风。因此,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内在学习动力尤为重要。传统教学在一定程度抑制了学生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力的发展,学生按照教师要求被动地执行任务,缺少独立思考的过程,制约了学生的探索和求知欲望,限制了学生创新性思维和自主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削减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过程变得枯燥无味,本该灵动的生命未显示出生机。素质拓展教学改变了教师向学生单向传递现成知识的传统模式和单纯机械训练的过程,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和教学资源,设计真实、具有挑战、开放的教学环境与问题情境,诱发、驱动和支持学生的探索、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活动。教师在布置教学任务时,首先进行情景导入、项目介绍,然后提出要求和注意事项,对问题解决和项目完成的方法则不做任何限定,追求解决问题方案的开放性,在不违反规则的前提下,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发现和运用独特性、创新性和与众不同的完成任务方法,以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穿越电网”项目,创设了“如何以最快的速度、最合理的方法通过大小不一、高低不等的网孔”的问题情境,把学生带入思考和想象的空间,引起学生强烈的探索和问题解决的欲望。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信息和任务情景拟定问题解决策略,依据同伴的身高、体重、性别等因素,结合既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统筹规划,合理布置穿越顺序和位置,有计划、有方法、有步骤地解决问题。学生在尝试和探索中表现了集体的智慧,发挥了想象力、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凸显了思维的开放性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体验了战胜困难所带来的成就与快乐,形成了面对困难保持正向、积极的心态。拓展训练不仅锻炼了体能和意志,增强了自信心,养成了先思考后行动的良好习惯,而且对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营造沟通情景增加沟通频率。沟通是现代人必备的品质,也是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体现。著名组织管理学家巴纳德认为“沟通是把一个组织中的成员联系在一起,以实现共同目标的手段”。职业院校的学生是未来一线的生产者或管理者,他们有可能成为机械操作人员、电工技师、计算机操作人员、机械维护人员等,未来的职业不仅需要体力与脑力,还需要与人打交道,这就要求从业人员具备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由于素质拓展项目的形式为团队学习,队员间必须通过思想和信息的交流才能完成目标,如“驿站传书”“信任背摔”“盲人走路”“数字游戏”“多人夹球跑”等项目,缺少沟通环节难以完成。因此,在任务下达后,同学们便浸润于设定的情境中,就采用怎样的操作方法展开热烈的讨论,纷纷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为了增加学生沟通的频率,提供修正问题的机会,有些项目要重复进行。通过大家相互交换思想和分享经验、不断沟通和修正问题,实施方案越发完善,时常呈现出令人惊喜的思路和出人意料的结果。有效沟通增进了同学间的了解,融洽了组织内部的关系,展现了集体的智慧和能量,发挥了各自的潜能,实现了分享资源、求同存异、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学生们在学习中提升了能力,收获了快乐,展现了与传统教学完全不同的景象。

4.反思中强化体验与感悟。教学过程的瞬间感悟往往很难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特别是灵感性的东西往往转瞬即逝。因此,及时讨论与回顾学习活动中的行为、方法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及时的自我审视、自我剖析、自我调整是十分必要的,学生能在回顾、反思与交流中,强化自己训练中的感受和体验,获得不断进取的动力。每当一个项目结束时,教师都会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回顾与讨论,帮助学生梳理和分享训练中的体会和感受,启发他们相互补充和修正,借鉴和吸纳其他团队的成功经验,反省自己的不足,在回顾、反思和比较中认识自我和客观地评价自我。同时,教师还会将观察到的情况进行归纳和总结,使情感体验进一步升华,在肯定同学们的表现、提炼活动中闪光点的同时,指出活动中的不足,引导大家取长补短,博采众长,使知识技能学习内化为职业素养的提升,将体悟和感受迁移到未来生活、学习和工作中。

5.强化风险意识珍惜生命安全。素质拓展训练是在户外进行的,训练项目不仅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和挑战性,还存在一定的风险,需要毅力和意志,更需要耐心和细心,在完成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承受体能的考验,更要承受心理的考验,不得有半点马虎,一旦发生意外将酿成严重的后果。要将安全教育自然地融入素质拓展训练中,强调任何事情包括训练过程、劳动生产过程都要遵守安全第一的原则,并运用真实的案例,分析和指出户外活动因缺乏安全意识和安全措施而导致发生的意外,及由此带来的严重后果和沉痛教训,以鲜活的事例来引起大家的重视,警示学生增强安全意识,珍爱宝贵的生命。要传授学生户外活动必备的安全知识和技能,强调自我保护和同伴间的相互保护与帮助,确保在安全状态下进行练习。如在进行“信任背摔”项目时,告知项目的潜在危险,强调操作过程的严肃性与安全性,并提出项目要求,增强风险防范意识,预防意外发生。同时,指导台下的同学筑起坚固的防线,保证“人床”的牢固程度,消除高台上同学的恐惧心理。学生们在一系列活动过程中增强了安全意识,掌握了安全管理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了自我防护、规避风险的能力,为维护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奠定了基础。

三、结论与讨论

1.丰富了体育教学的形式和内涵。素质拓展训练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和单纯机械训练的过程,项目设置更具趣味性、实用性、挑战性、健身性和育人性,丰富了体育教学形式和内涵,融入了素质教育的理念,给学生带来一种全新的体验式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动机和参与热情,学生对每次课都充满期待,改变了接受式学习的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有84.9%的同学对该课程表示非常喜欢,15.1%比较喜欢,获得了学生的高度认同。

2.体现了自主学习的教育理念。以问题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唤起了学生主动探求问题解决方法和认知兴趣,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与生机,克服了预设性、灌输式、接受式的教学弊端,以及机械刻板、缺乏生气和活力的教学现状,教学过程的生成性和开放性得以凸显,促进了学习过程认知因素与情意因素的整合,体现了自主学习的理念,课程保持了很高的出勤率,甚至还吸引了未选该课程的同学加入练习中,学生们在态度、行为和情感等方面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3.实现了课程与职业素质培养的融合。素质拓展训练是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载体,不仅发展了学生体能,还有效地培养和提高了其未来职业所需要的团队精神、沟通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创新思维和安全意识,这些无形的品质是他们未来职业发展的必备素养。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更关注学生观念和态度上的转变和能力的提升。调查数据表明,有90.4%的学生认为素质拓展课程获得的体验与感悟会对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产生积极的作用。

4.增强了教师课程研究意识。课程改革的实践使我们意识到,教师不仅是专业知识的传播者,更是课程的设计者与开发者,应对社会发展与变迁及时做出回应,做到与时俱进,研究新形势下学生的需求与特征。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创新教育能力,冲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开发更多优质的课程资源,构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营造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环境。

[参考文献]

[1]靳玉乐.自主学习[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2]信晓宁,王小燕,谭捷.拓展训练[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3]吴克燕,蔡洁.高职院校开设素质拓展课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0(6).

[4]汪凤炎,燕良轼.教育心理学新编[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

[5]林宣贤,李海哲,李长瑾.素质拓展训练对大学新生社会支持领悟的影响[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2).

职业素质培养范文3

新闻史教材中,涉及了许多新闻前辈,不畏艰难险阻,用自己的言行,甚至生命诠释了新闻这个神圣事业的职业内涵。今天的新闻学子将成为明天的新闻记者。在讲授这些人物的时候,笔者多方查找材料,重点挖掘这些杰出人物的闪光点,分析他们对新闻历史的卓越贡献,增强学生对这些前辈先贤的敬仰。同时,让学生们思考:在这些杰出记者身上体现了哪些崇高的道德品质和优秀的职业素质?见贤思齐,运用榜样的力量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的教育。

1.首先是职业道德方面。

通过对这些优秀记者高尚品德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记者是社会的良心。一个没有正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记者是写不出好新闻的。邵飘萍为民立言,惨遭军阀杀害;里德总是出现在风暴中心,才有了《震撼世界的十日》;范长江的足迹踏遍西北,成就了名作《中国西北角》。他们是新闻历史上的英雄,正是这些具有崇高职业道德素质的记者,为我们的新闻事业铸就了尊重事实,追求真理的优良传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弘扬历史的优良传统,对我们今天抵制有偿新闻和虚假新闻,体现人文关怀,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其次是业务素质方面。

通过学习和了解这些优秀记者的新闻实践,可以为学生在业务素质方面提供有益的借鉴。黄远生“脑筋能想,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的“四能说”;邹韬奋“注重为大多数民众谋福利”、“永远立于大众立场”的“韬奋精神”。史量才和成舍我卓越的办报、经营才能。这些优秀记者身上凝聚了丰富的业务实践经验,学习和总结这些实践经验,对我们克服当前传媒的商品化,实现“三贴近”,仍然具有深刻的启迪作用。

3.扩展历史事件的外延

对历史事件的讲授是新闻史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是,教师在讲授中,如果仅仅对历史事件进行简单的时间、地点、人物、过程的知识性传授,也就避免不了枯燥和干瘪的照本宣科。这样的新闻史教学,不仅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能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有所帮助。笔者在教学实际中,尽量扩展历史事件的外延,从纵横两方面拓宽事件的影响力:不仅分析事件产生的原因,而且关注事件造成的后果;不仅分析事件对本国新闻历史的影响,而且关注事件对其它国家新闻历史的意义。

任何历史事件都是整个历史链条上的一环,如果我们在历史的讲授中,把事件单独抽取出来,孤立地去看待它,割断它和其它链条的联系,便不能全面、客观地对其做出科学的分析和判断。列宁指出:“在社会现象方面,没有比胡乱抽出一些个别事实和玩弄实例更普遍更站不住脚的方法了。罗列一般例子是好不费劲的,但这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甚至会起完全相反的作用。因为在具体的历史情况下,一切事情都有它个别情况。如果从事实的全部、从事实的联系中去掌握事实,那么,事实不仅是胜过雄辩的东西,而且是证据确凿的东西。如果不是从事实的全部,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而是片面的和随便挑出来,那么事实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甚至连儿戏都不如。”①鉴于此,笔者对教材中的历史事件进行多方面拓展,变僵化、静态的讲授为灵活、动态的分析,不断复活历史事件,重点关注其对当下我国新闻现实的影响。

首先,古为今用。在讲授历史事件时,不但阐述其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产生、发展的基本过程,而且特别关注这一历史事件和当下社会类似事件的区别和联系。以古鉴今,古为今用,让历史为现实服务。笔者在讲授1947年《晋绥日报》进行的反“客里空”运动时,把这个惯于弄虚作假、吹牛拍马的记者客里空和当今屡次报道虚假新闻的记者联系起来,分析两者的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并指出这一现象会对新闻事业造成的严重危害。同时启发学生思考一些问题:这种现象产生的历史根源是什么?作为未来的新闻记者,应该怎样做才不至于重蹈覆辙?这样不仅激发学生积极进行思考,而且还加深了对真实是新闻生命这一职业理念的理解。

其次,洋为中用。在外国新闻史的讲授中,对发生在其它国家的历史事件,也要从借鉴的角度出发,洋为中用,而绝不能仅仅是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面。笔者在讲授普利策和赫斯特竞争中出现的“黄色新闻”时,就结合当前我国新闻娱乐化泛滥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们进行讨论,课堂上气氛热烈,效果很好。这样不仅使学生们掌握了历史史实,而且对普利策以后思想的转变找到了合理的依据,对当前娱乐化泛滥的现象也找到了历史根源,对新闻这个崇高职业的理解也更深刻了。

4.总结历史规律,学会辨证思维

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今天的新闻学子将成为明天的新闻记者。在新闻历史教学中,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是新闻史教学贯穿的一条主线。然而,“一切历史知识都是人们对客体历史经过头脑加工的,因而包含有历史认识者主观的立场、思想、情感的主体化历史”。②我们对教材中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进行拓展的最终目的是总结新闻历史发展规律,培养学生辨证思维的方法。因为只有掌握了历史辩证法,才能全面、客观地评价历史现象。也只有掌握了历史辩证法,才能正确理解诸如新闻自由、新闻真实等新闻核心理念,从而澄清一些认识上的误区。

首先,对于新闻自由的理解。一提新闻自由,学生们便会拿西方国家新闻自由的理念和我国关于新闻自由的论述进行一番类比。但由于缺乏历史地、辨证地分析,往往会得出片面的结论。其实,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情,不同的发展道路决定了各国的新闻体制和新闻理念也不尽相同。照抄照搬西方国家的理论和做法是行不通的。因而我们不能孤立的去看西方所谓的“新闻自由”。在外国新闻史的讲授中,我着重启发学生进行辨证思考,把新闻自由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去认识和理解。从1586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颁布的“星法院法令”到1934年和1996年美国政府出台的广播法和电信法,再到伊拉克战争中的军方管制。通过这些无可辩驳的历史史实让学生们明白:世界上任何国家的任何媒体都没有也不可能做到绝对的新闻自由,否则就不会有曾格案件的发生,更不会有汉密尔顿以80岁高龄出庭为曾格辩护的一幕。

其次,关于新闻真实的问题。一提新闻真实,有的学生就会说,像美国“扒粪运动”那样揭丑的新闻才算真实。这种思维方式显然缺乏辨证观点,是用一种倾向掩盖了另一种倾向,也不是实事求是。因为世界如此之大,要找一些正面的例子并不难,要找一些负面的例子也很容易。揭丑的新闻多是真实,难道歌颂的多就是不真实?关键还是要看是否符合客观真实。还有的学生认为“有闻必录”才是真实。的确,“以事实说话”是新闻的基本理念。表面上看,这种做法貌似真实客观,实际上,由于其忽视了客观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对事实没有取舍,没有平衡,往往适得其反,反而损害了新闻的真实性。因此对“有闻必录”也应该进行辨证分析,一方面,我们主张“录”必有所“闻”,避免虚假新闻泛滥,另一方面,我们主张有选择地“有”闻“必”录,避免“要闻不录”的缺失。实际上,在新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世界上还没有任何国家的任何媒体可以做到“有闻必录”。它们也都十分讲究怎样报道事实,怎样取舍事实的新闻平衡技巧的。因此,笔者在实际教学中,举出北约轰炸我国驻南联盟大使馆和中美撞机事件中,西方国家的所谓“真实”报道的实例加以说明,从而澄清了一部分学生对新闻真实理念的模糊认识和错误理解。使学生们深刻认识到,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记者,辨证思维是必须具备的思维品质。

总之,和其它教育一样,新闻教育也是一种“人的教育”,能育好人,就是好教育。新闻记者和其它人一样,首先必须有一颗仁爱之心,即人文关怀。其次还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神圣的使命感。再加上独立的思考和理性的判断。只有具备了这样的职业素质,才能探明事实真相,揭示真理,成为一名合格的新闻记者。新闻史的教学,如果能在拓宽教学内容,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方面多下些功夫,就能使学生的职业素质得到夯实和提高。在笔者看来,这样的新闻史教学才算是成功的。因为新闻教育,说到底应当是一种专业理念和职业精神的教育,而绝不仅仅是一种传播技巧、方法和普及知识的教育。

注释

①《列宁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279页。

②杜经国等:《历史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40页。

职业素质培养范文4

关键词:高职教育;素质培养;因素

1职业素质相关理论概述

1.1素质

教育学所讲的素质侧重于社会属性主要指教育和环境影响如社会、教育、家庭等方面因素。素质的形成不仅是人自然属性的发展还受到社会和环境的影响通过个体的认知和实践内化为稳定而内在的素养和潜能。

1.2职业素质

职业素质是劳动者在一定的生理和心理条件下,在从业过程中经过职业教育和培训不断进行学习、积累、发展起来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这种品质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1.3影响高职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因素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主要内容便是培养高职生的职业能力而职业能力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概念。高职院校要把职业能力的培养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看待在高职生职业素质培养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教学功能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要注意到影响职业素质培养的各方面因素因势利导从而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其中包括:观念因素、个体因素、环境因素、教学因素,等等。

2我国高职教育教学素质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1)根据调查显示在课堂实施过程中任课教师很少关注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拓展能力而是更多关注学生是否将所学知识记住或者是考试的分数。这些都会导致课堂教学没有生气,学生即使掌握了知识却丢失了一次在课堂上提升自己关键能力的机会。(2)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与现代高职教育存在差距。调查发现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仍主要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授课,这种讲授方式传递知识的方法单一、填鸭式教学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教学评价是指按照一定的标准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采用各种手段对教学活动进行评估。(3)缺少对学生职业素养能力的培养。虽然部分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的培养但学校里大部分老师都不是很清楚职业素养能力的内涵。这说明学校缺乏对学生的能力观教育而这会导致部分教师和学生对职业能力产生理解偏差如此的情况下培养出的职业能力必然是不全面的。(4)在对高职教师的调查中发现大部分职业学校存在以下现象,一方面是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扩招,学生数量不断增加但教师数量有限,特别是双师型教师的绝对数量难以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这一现象说明在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师生比不足能全面投入到实践教学工作的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5)学校的办学条件跟不上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不足。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一方面是过于随意变动性强经常是今年设置明年取消专业发展缺乏连贯性;另一方面是为求升本求大求全专业设置结构没有突出学校特色。不合理的专业设置是一种对学生的不负责这些院校往往在办学上只看到学校的短期利益而忽视了学校的长期发展对学生素质培养缺乏关注。那些不符合学校办学实际的专业最后往往只能取消或者低质量运行导致教学资源的浪费而学生素质培养的不足又进而导致就业困难。

3高职教育教学中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

根据调研和前人研究成果总结出了高职教育教学中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现状对这些现状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分析。总结出的问题不是单个高职院校的个别问题而是大部分高职院校在教学的开展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关注应该详细分析其原因为问题的解决提供思路。

在职业能力备受企业关注的今天高职院校也越来越关注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但培养效果却差强人意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高职院校对职业能力的概念不清楚。许多职业院校的教师直接将职业能力看作是专业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对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比如专业实践课中关注的只是学生能否完成特定的任务却忽视了学生是如何完成这一任务的、学生在任务完成后是否有所反思等。

3.2高职院校不积极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

目前我国高职学校采用的主要是传统本科的方式,教学上以讲授式为主评价手段上以闭卷笔试为主。这种教学虽然简便易行容易为人接受但实际上却与灵活的职业教育不符更与职业能力的培养不符。讲授法是一种填鸭式的教育对老师和学生的要求都比较低但是这种教育也许在普通教育还有市场但在职业教育却是问题重重。对于理论课或许我们还可以采用讲授法进行授课但对于实践课、职业素养课、职业道德课等却是弊端多多。

3.3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存在不足

课程内容关乎职业素质培养的成败,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存在课程内容难以适应职业需求的问题。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到今天教材建设不足很多专业能够选用的教材非常有限。同时在学生的眼里职业素养课程太虚不像专业知识实际极易忽视。矛盾明显学校要求学生加强自身职业素养却轻视开展职业素养课程使学生职业素养的开展不尽人意存在短板。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意义突出一个是社会能力的重要内容一个是方法能力的重要内容如此存在短板实在令人担忧。

3.4高职院校师资队伍不合理

高职院校所聘用的教师不同于普通院校的教师,应该在具有教育教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具有相应专业的实操知识和经验即具备“双师”特质。同时在教学的开展中还需要引进一定比例的兼职教师以满足实践教学需要。对兼职教师高职院校本身就缺乏引进动力兼职教师的管理本身不方便况且也不易引进。

3.5实践教学环境建设存在问题

对学生而言进实训室也是畏首畏尾各种严格使用规定。如此就导致实训室使用不足没有达到教学效果最终通费了实训资源。缺乏优秀的实习实训指导教师。实习的训练开展实训室的良好使用离不开优秀指导教师的指导。高职教育的发展目标是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这一要求出发,社会对高职生的职业能力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通过调查研究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情况,对于高职院校的发展无疑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杜风伟.基于用人单位评价的中职医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策略研究[D].秦皇岛:河北科技示范学院,2014:1-54.

[2]藏桂美.浅析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J].中国校外教育,2015,(5).

职业素质培养范文5

[关键词] 综合素质;职业能力;护理;教育

[中图分类号] R4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11(b)-0151-02

Cultivating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occupation ability of high vocational nursing

QIN Shu-ying TAO Li

Nursing Teaching and Research Section of Henan Anyang Institute of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Medical,Henan Province,Anyang 455000,China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al science and modern nursing concept change,to cultivat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ability to become the occupation is an important issue facing nursing occupation education.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onnotation of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occupation ability and relationship,and from the adjustment of curriculum,improve teaching methods and put forward the effective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training of nursing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ability of occupation.

[Key words] Comprehensive quality;Occupation ability;Nursing;Education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医学护理模式的转变,护理人员的工作领域日益扩大。同时,社会对护理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赋予了新的内涵,在知识、能力、技能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作为高等教育的补充,护理职业教育弥补了社会对护理专业人才的需要,面向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并具有较强的职业综合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能从事临床护理、社区护理和健康保健的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专门人才。如何适应现代护理发展需求,有效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使学生与临床零距离接轨,是护理职业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1 综合素质、素质教育和职业能力的内涵

1.1 综合素质的内涵

素质的内涵可分解为以下4个部分: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其中,思想品德素质是人的灵魂与方向,包含人品、性格、道德等要素;文化素质是人的发展基础,包含了知识与智力等要素;业务素质是人的立业本领,包括知识技能结构和工作能力;身心素质则是前三项素质的物质与精神基础,包含了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高职护生应当具备的综合素质是智商、情商和技能三方面的有机整体,表现在人文素质、专业开发素质和创新素质等[1]。

1.2 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就是培育、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教育[2]。素质教育不等于知识传授教育和能力培养教育,其实质就是通过有效的教育途径,充分发挥其天赋条件,以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为主要载体,在此基础上全面和谐地培养学生的各种基本品质和综合素质。高等护理职业教育,除了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还应注重与职业教育内涵紧密联系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1.3 职业能力的内涵

职业能力是指个体通过一系列知识、技能和态度来完成职业任务的能力,其载体是综合性的职业行动[3]。个体职业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要素整合的状态。专业能力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专门技能及专业知识;方法能力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及学习方法;社会能力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规范及价值观念[4]。职业能力作为能力的一种特定形式,更强调知识、技能、态度三者的融合,既要注重掌握知识和技能,学会学习和工作,还要注重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具备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创新能力、敬业精神、社会责任心等隐性能力。

教育部201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意见稿)中指出教育应“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职业院校教师需要设计包含完整职业行动这一能力载体的教学活动,才能实现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2 提高护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的关系

由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内涵可以看出,不能简单的把综合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等同起来,综合职业能力是人的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综合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应该是共性和个性、整体与局部、内化与外化的关系,综合素质包含综合职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是综合素质的表现形式,是综合素质的外化[5]。通过对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发现影响职校生就业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学生的综合素质。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均很看重学生的“德”,把具有事业心和责任感作为招聘的首要条件。除了要求毕业生所具备的专业知识结构外,更注重学生诚实守信的品德、敬业奉献的精神以及是否具备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非智力因素。现在许多大学生重功利索取多,强调责任和奉献少。用人单位需要的是有强烈责任感的人,要求毕业生能踏踏实实工作,能做到荣辱与共。而今部分大学生的责任感趋于淡化,缺乏责任感的人不仅自己的工作完成不好,而且还会影响别人的工作。同时,不少毕业生存在的好高骛远、以自我为中心等问题,均会成为求职路上的绊脚石。因此,作为护理职业学院的教师,在教育和培训锻炼学生的职业能力基础上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3 高职护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不仅关系到学生能否成功就业,也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它需要国家、社会、高校以及学生本人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正确处理好知识学习、素质提高和职业能力培养三者的关系,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笔者从事多年的护理专业课程教学工作,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完善护理教育教学模式,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材组织、考试评价以及教学手段和方法等方面入手,将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中,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始终。

3.1 调整课程设置,建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合理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增开必要的素质教育课程,构建以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心素质为主要内容的课程体系,将护生的道德教育放在与专业知识同等重要的位置[6]。优良的思想道德是从事任何社会职业所必备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职业能力是否具有所需要的发展空间。对高职护生来说,培养高尚的护理职业道德和慎独精神是做好护理工作的前提和保证。因此,在入学之初对护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尤为必要。在第一学期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增加护士人文修养、护士伦理与法规、人际沟通、心理学基础等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打好基础。另外,在不同学期开设大学语文、社会学基础、美学与艺术欣赏等选修课程及心理健康讲座、报告,加强心理辅导和帮助,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完善的人格。

3.2 以护理技能竞赛和校园文化活动为契机,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

具有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是现代职场不可缺少的素质。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中,树立竞争意识,培养健康的竞争心理和耐挫心理对毕业生来说非常重要。护生要自觉主动投入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各种实践活动来检验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创造能力,培养自己分析能力、应变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不断增强自己的创新意识,激发自己的创新欲望,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学校可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护理技能竞赛和校园文化活动,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动手能力。如5.12护士节之际举办护士礼仪大赛及授帽仪式,学习南丁格尔精神,培养学生爱岗敬业、救死扶伤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和高尚的护理道德修养[7];职业生涯规划演讲比赛,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志向,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校园辩论赛,培养学生胆略、自信、必胜的精神风貌,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书法、写作、文艺等各种有益于提高素质的竞赛活动,开发学生的潜能及开拓创新精神。

对于学生个体而言,虽具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但还是缺乏护理岗位上所需要的适用能力。为弥补适用能力欠缺,要多争取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实习活动,才能更好地培养社会需要的实际应用能力。在校期间组织青年志愿服务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加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和参与程度,全面提升学生的社会能力。在不断接触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学生还会发现自己的所学有所不足,从而做到缺什么补什么,以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通过社会大课堂的锻炼,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能提升自己的职业素质。

3.3 通过项目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

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越来越需要发挥协作精神和团队精神。因此,要求毕业生具有组织管理能力,能处理好人际关系,既能领导别人,也能被别人领导。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营造轻松的工作环境,提高工作效率,实现团队的整体效应。在护理专业教学中引入项目教学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实施一个教学项目,要牵涉到不同的学科知识,需要不同的教学设施和场地。项目组成员要分成几个小组,分工协作,共同完成一个项目。学生需要根据项目内容去收集资料、提出问题,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实施,最后对项目成果进行评价。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锻炼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树立学生尊重同行、团结互助、精诚合作的科学态度[8],为其将来进行临床护理工作和研究护理学科的发展奠定基础。

3.4 通过护理技能实训课,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强调人文关怀和爱伤观念

现代护理观强调人的整体性,要将人文关怀贯穿于护理操作的始终。在护理实训课上引入“角色扮演、情景模拟”法,学生在对“患者”的操作前解释、操作中指导和操作后嘱咐中逐步强化其服务意识,培养和树立学生爱岗敬业、尽职尽责、慎言守密、尊重患者的作风,医行端庄、语言亲切、热情周到的行为风尚,将护理健康教育理念融入每一项护理操作中,培养学生与患者的沟通交流能力和体恤患者疾苦的爱伤观念。

3.5 改变评价方式,开发与职业能力培养相适应的评价体系

学习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应建立一套与素质教育课程相配套的形成性考核制度。学生最终的成绩由平时成绩、期末成绩和实践考核几个模块组成,而护理实践考核应包含护士仪表、与患者解释和沟通、操作中的应变能力以及熟练程度,主要考察学生在各种环境和条件下的应对能力,可随时向考生提出与情境有关的问题,以考察学生是否能有目的、系统地思考和逻辑地解决问题,从而客观地评价其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 康国虹.高职护生综合素质教育的现状[J].天津护理,2009,17(6):360-361.

[2] 范莉莉,刘宝玲.高职高专院校素质教育过程中的参与状况[J].中国高职医学教育,2008,(9):60,69.

[3] 徐朔,吴霏.职业能力及其培养的有效途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2, 33(10):36-39.

[4] 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6,27(1):5-10.

[5] 龙山青,范超.浅议汽运专业课程教学对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J].新课程研究,2011,216(8):177-179.

[6] 周恩红,符丽燕,卢益东.护理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8,23(15):12-13.

[7] 毛芳玲.护理健康教育效果与护士综合素质的探讨[J].中华临床医药与护理,2007,5(5):6-7.

职业素质培养范文6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在认识、目标和实践等方面存在较为普遍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需要校园文化的引领,需要高职院校对校园文化进行自省与创新,建设融企业文化于校园的类企业物质文化、类企业行为文化、类企业制度文化和类企业精神文化等层面的校园类企业文化。

关键词:

学生;职业素质;类企业文化

职业素质仅通过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无法形成的,职业实践和文化的陶冶,是养成良好职业素质不可缺少的途径。在高职教育的内生变量已发生演进的今天,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迫切要求高职院校对其校园文化进行自省与创新,建设融企业文化于校园文化的校园“类企业文化”,让学生在校学习时时刻感受行业职业文化,使学生逐步掌握、习惯和自觉遵守相关的职业素质要求。

一、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

从国际职业教育理念的发展看,职业教育本位观经历了“知识本位”到“能力本位”,再由“能力本位”向“素质本位”的转变。在当前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岗位交叉越来越明显的职业背景下,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已成为实现学生职业生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纵观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路径和方式,还存在如下三个较为普遍的问题:

(一)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认识上存在片面性

从学校和教师角度上看,能认识到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性,但往往重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形象等显性素质的培养,而轻职业意识、职业心理、职业精神等隐性素质的培养。从学生角度上看,同样存在着重职业知识学习和职业技能训练,而轻职业意识、职业心理、职业道德等养成的状况。按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冰山理论”,其实企业更加关注的是学生隐性职业素质。

(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目标上忽视主体性

传统上职业教育的“作坊模式”往往处于一种“见物不见人”的境况,忽视了对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思维、职业创新等素质的综合培养,在倚重于“工具理性”的传统职教观的影响下,不免致使学生成为“工具之人”而缺乏后续发展能力,导致学生的主体性缺失,职业素质培养的人本性目标发生偏移。

(三)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实践上存在封闭性

在职业素质培养中,学校不能很好地与企业和社会进行互动,难以获得教育外部资源的有效补充和利用,学校的职业文化发育不成熟,在教育组织形式和教学资源利用上存在着封闭性,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仍然没有摆脱囿于学校内部的“经论教育”的桎梏。

二、解决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存在问题的路径

(一)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需要校园文化的引领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问题,已不在于一般意义上单纯的教育教学内容、方法、评价等教育学意义上的变革,而在于高度重视校园文化的培育与创新,并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对学生个体的默化教化功能和对学校组织的导向前瞻功能。现如今,传统上作为教育外部要素的企业正演进为高职教育的内生变量,高职教育事实上已形成“学生-学校-企业”的三元结构。从文化的层面上,高职教育的高等性决定了高职校园文化具有大学校园文化的一般属性,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又势必决定了高职校园文化所蕴涵的企业文化的特质。高职校园“类企业文化”是以企业文化为客体文化融入于校园主体文化的一种新型的大学校园文化,是高职校园文化应然的文化形态,是高职教育“高等性”与“职业性”双重属性在校园文化上的必然表现,也是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文化自觉”下的文化创新。

(二)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校园类企业文化的内涵特质

表现形式上,校园“类企业文化”是校企文化的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种具有企业管理和学校教育双层文化背景的高职校园文化积淀的成果。其内涵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结合、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相结合、行业属性和专业特点相结合、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服从社会主流文化相结合以及教学模式和要求与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特点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五结合”形态的大学校园文化。其外延已经从传统的校园社团文化、文化艺术节、素质汇报演出等校园活动延伸到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理念、校园氛围、行为规范、管理方式、规章制度、校园景点等具有企业特征的学校建设和活动中。结构上,校园“类企业文化”应包括类企业物质文化、类企业制度文化和类企业精神文化三大核心要素。

三、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校园类企业文化建设措施

(一)校园“类企业物质文化”建设

校园“类企业物质文化”主要表现为学校在物化层面上的设计理念、所具功能和服务指向上兼有学校教育教学的属性和企业生产经营的属性。通过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全真和仿真的实训室、理实一体化教室等的建设,以及在校园景观布局、标识指示等学校视觉识别(VI)系统中有机融入企业文化元素,使学生在校园中就能真切地通过行动和视觉来体验企业的生产过程、工作情景和文化氛围,不仅为学生的显性职业素质的培养提供了物质上的条件,而且为学生的隐性职业素质的养成提供了默化的环境。

1.引入企业管理文化元素,建设校内实验实训教学场所

学校所有的实验实训场所模仿企业车间设计,让学生时时感受企业氛围。实验实训楼墙壁展列体现企业职业要求的格言警句,依托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全真和仿真的实训室、理实一体化教室等校园中的企业化意蕴的物化环境和企业化功能的教学平台,对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心理、职业精神等隐性职业素质进行默化和教化。

2.引入行业企业职业道德元素,建设校园道路和景观

针对学校的教学楼、基地、道路、景观等建筑物,在设计、布局上营造具有职业特色的物化环境,传递出共同的理想、价值观和职业化特征。让学生在校园里直观地感受职业文化,接受职业文化的熏陶,培养其职业思维和职业意识。这种“类企业物质文化”校园景观和道路的命名,不仅为校园文化建设增添了一道绚丽的凤景线,而且发挥了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

3.创设企业文化宣传长廊

选择一些学生就业专业对口率相对较高、吸纳毕业生就业数量较多的大型医药类生产和销售企业,以及与学校开展深度合作的订单班培养的企业,将这些企业的物质文化内容制作成宣传展板,定时定期在校园里做常态化展示,以便学生能够更好更多地感受不同企业的物质文化内涵。

(二)类企业行为文化建设

校园“类企业行为文化”主要表现在通过把企业行为识别(BI)系统合理导入学校的行为文化中,促进大学生行为规范与企业员工的行为规范有机融合,进而使学生在行为要素的养成上具备更多的职业特质,包括在企业中管理人员应具备的职业言行、工作规范,生产人员应具备的职业言行、操作规范以及勤务态度、待客态度等,用以培养学生在行为方面的显性职业素质。

1.举办企业员工职业行为规范讲座

为提高学生文明礼仪素质,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陶冶学生职业情操,培育学生的职业精神,学校定期邀请医药企业负责人来校做讲座,介绍作为企业员工如何养成职业道德、遵守操作规程、保守企业秘密、忠诚职业和企业等方面的应知,以及企业员工在工作中如何融入团队、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等。定期邀请行业企业专家来校讲座,让企业专家详细介绍职业行为素养的构成以及如何进行职业化塑造等问题。

2.开展就业创业行为教育活动

为促进学生早立创业之志,树立自主创业意识,做一个有想法的人;勤练创业之能,做一个有能力的人;增强创业意识,做一个有信心的人。学校可定期开展就业创业行为教育活动,例如,通过“优秀企业家进高校讲座”“企业走进高校现场招聘会”“组织毕业生参观优质企业”“开办就业创业教育培训班”等一系列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当前的就业创业形势,提升个人的就业创业能力,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就业观和创业观。邀请专家和企业家来校指导,并向他们介绍学校的就业创业工作情况。让企业专家与学生分享他们立志、成长、创业等方面的成功经验,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积极鼓励学生拼博进取,走向成功。

(三)类企业制度文化建设

校园“类企业制度文化”主要表现在建立起蕴涵企业特征的学校教学管理模式和学生管理模式,并在实践教学管理中合理导入企业生产管理制度,是一种具有“教育工厂”意蕴的学校制度文化。为学生显性的和隐性的职业素质全面培养在制度的约束和激励上形成保障。

1.筹建企业“准员工”式的实践教学信息化管理平台

学校构建学生企业实习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在学生实践教学管理环节导入企业生产管理制度,将学生生产实习、教师实习指导和实习走访等管理工作纳入网络平台,在全面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和沟通的同时,要求实习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进入实习状态,严格按照企业的相关规章制度进行实习管理。这不仅提高了校企合作育人的管理效能,同时也会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

2.通过制度安排将企业文化元素多方位融入人才培养全程

在校企双方互利共赢的基础上,探索建立校企深度合作关系,通过制度安排将企业文化元素多方位融入人才培养全程。一是以校领导、教授、企业家等为成员组建专业设置委员会。二是以资深教授、专业带头人等有一定学术造诣的专业骨干教师、院(系)教学行政领导和学生就业相对比较集中的行业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为成员,组建院(系)专业群建设领导小组。三是构建“校企实践教学工作恳谈会”制度,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就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企业人才需求情况、校企合作方式、学生实习管理等问题开展深入研讨,以教学文件的形式将来自企业一线的人才素质要求、岗位技能要求、生产技术标准等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标准之中,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

3.以企业化操作规程开展实验实训教学

按照相关企业的标准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全真和仿真的实训室、理实一体化教室等校园中的企业化意蕴的物化环境和企业化功能的教学平台,以企业的高要求和严标准开展实验实训教学。同时,在实践教学场所走廊墙壁上,展列相关企业工作规范,让学生直接感受来自企业一线要求的实验实训操作规程,促使学生在日常的实验实训过程中以企业相关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对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心理、职业精神等隐性职业素质进行默化和教化,以便学生养成严谨、细致的职业规范和职业素养。采用与企业实际需要相结合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通过与企业真实生产过程与要求相匹配的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途径,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不断得到真切体验的基础上实现职业意识、职业心理、职业精神等的系统性养成。

(四)类企业精神文化建设

精神文化它所表达的是一个组织在精神层次上所奉行的生存哲学、目标追求、价值观念、基本信念和处事原则等,是组织文化的核心和精髓所在。校园“类企业精神文化”的创建,就在于要把企业诸多在精神层面的精华有机地融入于学校精神之中,使企业理念(MI)固化在学校的物质和制度之中,从而在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产生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对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心理、职业精神等隐性职业素质的养成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1.引入优秀企业精神文化

可以通过邀请企业专家来校作讲座,利用校园网络、校报班刊等各种宣传舆论工具,开设企业文化讲座、毕业生工作经验交流等多种宣传教育活动,在舆论氛围和导向上将诸多著名企业的精神和理念,活化在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具体实践之中,使学生在实践中进行体验、在熏陶中得到默化、在思考中产生深化、在反省中实现内化,对学生职业意识、职业心理和职业精神等隐性职业素质的教化和熏陶。

2.常态化开展培养竞争精神的技能竞赛

将企业文化元素融入技能竞赛,将企业员工的职业素养要求贯穿其中,设计系列学生职业技能竞赛项目,邀请企业参与冠名,利用校报、校园网等媒介,对竞赛中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宣传,在校园中营造笃学精艺的文化氛围。

四、结语

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推进校园“类企业文化”的创建,使得作为校园文化亚文化的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校园行为文化和校园精神文化被赋予鲜明的企业特征和职场色彩,同时将校内和校外两个不同教学场所有机统一,突破课内与课外、暑假与在校学习等时空限制,将教学、管理和服务三者融为一体,充分利用现实场景和网络资源,对学生的职业素质进行全程、全方位的立体化培养,是高职院校深化人才培养的应然路径与诉求。

参考文献

[1]丁正亚.论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深度融合[J].职业技术教育,2014(5).

[2]卢洁莹,马庆发.论职业教育观嬗变的哲学基础[J].教育发展研究,2006(12).

[3]贺继明,蒋家胜.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职业素质培养范文7

[论文关键词]教师 职业素质 高职院校

我国的高职教育经过十几年的快速发展,无论是从学校数量,还是从在校生规模上来看,都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并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强内涵建设,提升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是当前关注的热点。而教师又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此提升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核心所在。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充分信任、紧密依靠广大教师,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教师职业素质是教师素质的根本,培养教师良好的职业素质是当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教师职业素质的内涵和意义

1.教师职业素质内涵。职业是指人们由于社会分工而从事具有专业业务和特定职责并以此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职业素质是从事专门工作的个体自身所应具备的条件。无论从事何种职业,每个劳动者都必须具备一些基本素质,但不同职业还要具备不同的职业素质。根据李宏飞的观点,员工职业素质包括显性素质(知识技能、礼仪形象、行为习惯)和隐性素质(职业理念、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和职业心态)。其中,隐性素质更为重要,它决定着人的显性素质,从而决定着组织的核心竞争力。

所谓教师职业素质,是指教师为了完成职业赋予的责任与义务而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对教师职业素质的要求是随着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发展而提出的。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就强调指出,“教学应被视为专业”;1994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也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1995年,我国建立了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实行的特定职业许可制度。

2.提高教师职业素质的意义。第一,教师职业素质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竞争力。组织中最有价值的是人,而非物或者制度。海尔集团ceo张瑞敏曾说过:“企业要靠无形资产来盘活有形资产。只有先盘活人,才能盘活资产,而盘活人的关键在于铸造企业文化,提高员工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员工职业素质已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样,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教师的职业素质。第二,教师的职业特点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教师承担着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的重要职责,高职院校的教师则承担着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任,其职业的特殊性要求他们对职业素质要有更高的追求。第三,提高教师职业素质是教师个体发展的需要。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的人,对组织忠诚,对工作敬业,能认真地对待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根据研究,一般情况下,一个员工只能发挥40%~50%的能力,如果这名员工能够接受良好的职业素质教育,就能发挥80%~90%的能力,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因此,对教师进行职业素质教育有利于教师的发展。

二、高职院校教师岗位职责及职业素质要求

1.高职院校教师的岗位职责。高职院校教师要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师德修养,培养合格的高技能专业人才。具体来讲,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岗位要求有:首先,完成课堂教学工作是教师的基本职责,这也是成为合格教师的基础。其次,专业建设是高职教育的龙头,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就业为导向,加快专业建设是其根本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为专业的建设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再次,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以培养学生为己任,以学生成长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职院校教师则更要特别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最后,高职院校是一种新型的高校,服务社会是高校的一项基本职能,而服务社会的主体是广大教师,这就要求教师要承担起为社会和企业服务的责任。

2.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素质要求。根据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岗位要求,要完成课程教学,就必须具有职业教育教学能力;要完成培养人的活动,就必须掌握人的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高职院校教师不但要能够进行理论教学,还要能进行实践教学,其前提是教师应具有本专业的实践能力,并能把握专业发展动态。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参与企业实践以及研究行业发展态势,这是对高校教师的基本要求,也是高校教师服务社会和企业的基础和前提。

根据以上要求,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素质要做到教育性、实践性和学术性的统一。因此,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要求高职院校教师必须具备正确的政治立场、良好的师德,与高职教育要求相适应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职业精神和价值观,还要具有培养学生良好技能所需要的专业知识、技术和工艺。

三、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素质培养的重点

培养教师良好的职业素质,需要学校和教师共同努力。学校要为教师的发展创造条件,教师则要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并把个人发展融入学校发展之中。当前,高职院校都非常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国家示范院校建设更是有力推动了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但从当前各校的实际来看,教师职业素质的培养大都重视显性素质的培养,包括提高教师学历和技能、规范教师的行为。而真正要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关键是要培养教师的隐性素质。为此,培养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素质,要抓好以下几个重点:

1.努力提高教师的职业能力。教师的职业能力是教师职业素质的基础,是教师完成职责的前提。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熟练的操作技能和发展潜力的技能型人才。为此,教师必须要具备较高的职业能力。教师的职业能力主要是指教师职业的显性素质,包括教师的知识技能、礼仪、形象、行为习惯等,也就是教师的学历水平、教学能力、育人能力、技能水平以及教师的行为规范等,其中重点是教师的知识和技能。

2.大力增强教师的职业意识。高校教师往往强调专业上的发展,相对而言,其职业意识比较淡薄,他们认为高校教师的工作仅是完成课堂教学,重点要在专业上,特别是在科研上有所成就。因此,学校要通过宣传教育,强化教师的职业意识教育,增强教师的职业意识。增强职业意识就是要求教师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包括教书和育人,对于高职院校来讲,则要特别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和职业素质的培养。

职业素质培养范文8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

一、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目标及意义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我国的职业教育要“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这一“决定”明确表明我国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就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职业教育的任务和目标就是“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培养;同时也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职能作出了明确界定,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为:面向基层、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岗位,适应我国地方经济发展需求,既具有必要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并受到良好的职业技能培训,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协调发展,能运用现代高新技术解决实际工作中的相关技术问题,又有一定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实用型和技能型人才。教育部也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职业院校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不断培育青少年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精神。努力把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精神和严谨求实的作风。

所以,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作为未来的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应当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建设的需要,也才能在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二、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内容及其作用

高等院校大学生要具备的职业素质,主要应当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职业道德,二是职业实践能力。

(一)职业道德及其作用

具体而言,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劳动的人们基于职业特点所应遵循的特定的行为规范。它是整个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体现。

职业道德是社会主义劳动者必备的精神动力。现代社会分工的发展和社会化、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各个行业之间的依赖性越来越密切,每一个社会从业者,都既是服务者,又是被服务者,整个社会的一切从业者是相互服务、相互扶助的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从业人员的职业观念、从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的要求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职业道德正是促使上述职业品格形成和提高的精神动力和行为规范。职业道德建设搞得好,能促进劳动者做好本职工作,改善社会从业风尚,有利于社会安定团结局面的形成。同时,职业道德也使个人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当代大学生对未来的个人及社会生活充满着理想和憧憬,而职业道德作为一种内在的道德力量,可以促使其增强职业荣誉感和职业责任心,形成具体的职业信念和职业品质,热爱本职工作,从而更有利于其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同时,职业道德能够调节行业内部的行为规范,使劳动者之间形成密切配合、相互协作、和谐醇正的工作氛围。

(二)职业实践能力及其意义

职业实践能力,主要指一个劳动者应当具备的在生产劳动、经济文化生活、科学研究等各个方面将理论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并形成实际积极效果的能力。

实践能力是人的智能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不断发展、完善自身的重要基础和条件,也是社会发展对社会个体提出的基本要求。在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社会发展一日千里的现代社会,个人理想的实现和个人价值的体现,很大程度取决于社会个体的理论应用性和实践能动性。当代大学生特别是高职高专大学生应当更加突出自身的实践特点,提高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培养动手能力和实干精神。当前我国面临的发展问题错综复杂,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不相协调的矛盾,因此,职业实践能力是大学生应当着力培养的成才条件之一。

三、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素质的现状

高职院校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建设特别是一线岗位的主力军,社会对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从学校培养状况和生产部门反映的情况来看,主要有以下一些问题:

(一)学生对就业单位的忠诚度有待提高

总体来看,学生对所在单位的实力、发展状况、薪资待遇、培养体系还是基本满意的,但也存在着对单位诚信度不足的状况,如对单位所在地域、薪酬水平、晋升制度等要求过高,即使进入单位工作以后也不安心工作,认为劳动强度大,待遇较低等等,因此伺机而动,想寻找更好的单位。从对已经就业的学生的调查来看,相当一部分同学在参加工作以后半年内,频繁跳槽,导致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诚信度提出了质疑,认为其缺乏敬业精神,没有社会责任感。造成用人单位与大学生之间的彼此不信任。

(二)缺乏创新意识和奋斗精神

从近几年的跟踪调查来看,一些学生的职场目标不明确,职业定位存在很大的误区,一味贪大求全,讲究工作的稳定性和高待遇,却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往往在遇到困难时不知所措;缺乏创新精神和主人翁意识,不能勇挑重担,单位和领导让干什么,就干什么,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不能为所在企业和单位的发展承担能力上和思想上的责任。

(三)缺乏实践操作能力,不能满足行业需要

虽然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很多学生在校进行实践环节时,由于实践学时少、实践条件差等原因的限制,实践操作能力有限;另外有些同学还不能把自己定位为一个普通的劳动者,始终认为自己是天之骄子,应当有更好的岗位和待遇,不愿从事基层和一线工作。

(四)缺乏团结互助的精神和良好的沟通能力

在大学生求职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很多学生更多地把同学或同事视为潜在的竞争对手,始终对他人怀着戒备甚至敌对心理,不愿意与对方交往和沟通,长此以往,就把自己置身于集体之外,形成自私自利的不良品格,导致在工作中缺乏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而从市场对人才能力的要求来看,企业对大学生的基本要求就是要有良好的团队意识。

(五)社会环境和观念对学生职业素质的消极影响不容忽视

学生所体现出的职业素质的不足,除了以上提到的大学生的主客观因素之外,还有着深刻、复杂的社会原因。当代大学生正处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历史条件下,正置身于利益主体多元、思想道德多元和价值取向多元的历史背景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和价值观对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如书刊、影视、电子游戏、电脑软件等精神文化产品,宣扬资本主义价值观,同我们争夺青年一代;另一方面,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利己主义等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及各种社会丑恶现象都对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带来许多负面影响[3]。特别是在电子信息和网络广泛覆盖的今天,一些错误的思想观念以网络为载体,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声势大、难于控制的特点,对大学生影响很大。因此,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必然要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手段。

四、培养学生良好职业素质的途径

(一)继续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观的教育

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其基础还是社会主义道德观的教育,没有良好的社会主义道德观这样的“精神大厦”,职业素质的养成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社会主义道德观的教育,又是高等院校当前和今后很长时期所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胡锦涛同志指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我们不仅要从治理社会大环境入手,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才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而且,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和方式方法。

首先,进一步突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地位,把“育德”放在首位,要重点把握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这个中心内容,而不应当忽视德育的重要地位,各高校应当为德育建设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积极支持德育建设。

其次,积极开展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现在很多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还是沿用与其它专业课相同的课堂讲授、老师讲、学生听、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忽视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学生厌倦说教式的教学方式,因此没有兴趣,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导致教学效果很差。因此,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诸如多媒体教学,加强课堂互动,让学生自己谈对社会现象的看法,老师给与积极的建议和引导,以及开展课外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等都是简便易行而且效果很好的方法。

再次,要清醒地认识到,思想道德的培养,是大学教育的整体任务,大学作为一个系统的教育机构,应该整体上重视德育建设,它不应当是某一部门或某几个老师的责任。“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老师的言行以及与学生朝夕相处过程中的潜移默化对学生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因此,各个高校首先应当重视对师德的教育和培养,从任课老师到辅导员,从行政领导到一般工作人员,都有责任为学生树立一个职业道德的榜样。

(二)树立职业典范,积极影响学生

高职院校在强化职业技能培训的同时,应强调职业素养的指导作用,要让学生认识到仅有一技之长并不一定能为社会做出很大的贡献,自己的劳动所得也是没有保障的。只有以良好的职业素质为基础,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得以体现。为了达到这一效果,学校可以定期聘请一些德才兼备的劳动模范以作报告、开讨论会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一个优秀的劳动者应当具备的职业素质。

(三)加强校企合作,增强学生的实干精神和敬业精神

高职院校应当进一步拓宽大学生实践的范围和对象,通过教学目标的设定,增加教学实践环节,与相关企业建立工学结合友好单位,定期安排学生到生产一线接受锻炼,培养工作技能,感受企业文化,了解社会现实,培养爱岗敬业和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与集体的关系,在实践中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切实有效地提高劳动实践能力。

(四)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体现高职院校的特色文化

职业素质培养范文9

1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是职业素质的首要方面,中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培养敬业精神,增强服务观念;强化规则意识,树立爱岗敬业思想;倡导诚实守信,全心奉献社会。为此,学校进行了课程调整,加大德育教学工作的力度。

我校学生绝大部分是应届初中毕业生,年龄在15~18岁之问,60%来自农村,40%来自城市。近年来,中职学校受高考扩招等因素的影响,学生素质有所下降,农村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城市学生学习成绩较差,就业的困惑、自卑心理、厌学情绪、青春期的骚动等因素,使学校育人工作的难度增加。但学生正值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可塑性大,学校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从改进德育教学人手,在保持和进行传统德育教学的同时,增设了《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社会能力训练教程》、《创新与创业》、《就业指导》等课程,充实职业理想教育,对学生进行认识职业作用和职业准备教育,帮助学生了解本专业、本职业群在当地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人才观、就业观,培养职业的创新、创造、创业能力。由此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注重学生接受规律的研究,改进教学方法,避免单纯的说教,克服假大空及重理论轻实际的教学,为此,每学期学校都聘请优秀毕业生来校为学生做职业和就业指导报告。

2 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是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有效途径。我校坚持“政治空气健康向上、育人环境文明优美、各项管理科学规范”的目标,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寓于文化活动之中,通过革命歌曲演唱、征文、演讲等活动方式,将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的教育,渗透、融化到校园文化活动之中,达到“寓教于文、寓教于乐”的效果。

学校加强对校园网的管理,将健康向上的文化纳入校园网的主页;建立网上德育工作窗口,帮助学生提高鉴别力,培养学生民族自信心、自豪感。积极开展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举办学科知识竞赛、网页设计竞赛、创业计划竞赛和辩论会等活动;大力开展音乐、美术、书法、摄影等课余艺术活动,举办艺术节,激发学生知美、爱美、创造美的热情,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格美、创造美。学校成立各种可以展示学生个性、特长的特色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使每个学生都有展示的舞台,在发展学生个性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

3 培养职业创造能力

职业创造能力是指超越职业领域,对职业活动的顺利进行起至关重要作用的能力,它是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进一步发展。职业创造能力包括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①创造型人才应该富有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维的综合表现,一方面要创设有利于创造性发挥的环境,通过社会网络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信息,增多其创业的机会和所需要的信息;另一方面要加强思维训练。②实践能力的培养要充分发挥教学第一课堂、活动第二课堂、社会第三课堂的作用,通过校内模拟、社会调查、岗位见习等活动,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进一步了解社会、增长才干,培养学生的职业应变能力。③加强职业指导和就业指导,从学生一人校就开始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职业观,正确认识社会,客观评价自己,掌握求职创业必备的技能,提高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

4 塑造良好职业形象

中职毕业生的职业形象是学生在校期间培养胜任职业的个人气质、能力、修养、品性等各种要素的总和,其核心是人的思想觉悟、精神面貌、道德修养。中职教育注意毕业生良好职业形象的塑造,不仅关系到学校的形象,也涉及到用人单位形象的塑造,是树立名牌形象的前提和基础。

职业形象的塑造要靠职业习惯的养成教育,包括政治行为、文明习惯、职业意识的养成,如自觉遵守政治规范、参加政治活动、礼貌守纪、节约守时习惯等。职业习惯养成教育中要明确养成的目的、意义和要求,分层次、分步骤进行,先求做到,后求自觉;先求低标准,后达高要求;先求某一方面,后求全面;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没有进步和提高。还要积极开展礼仪教育,注意日常行为仪表、公务礼仪、礼节性语言文字的使用等方面的教育。为此,学校将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贯穿在日常学生管理的始终。

5 提高职业心理素质

职业素质培养范文10

药学专业职业素养途径随着医药行业的蓬勃发展,从事医药行业工作人员不断增多,医药院校的招生规模也不断扩大,近几年药学市场出现人才逐渐饱和的现象,药学专业毕业生面临着就业竞争激烈的严峻挑战。当今职业素质的好坏已成为衡量职业人才的重要标志,职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因此,药学专业的学生只有加强自身的职业能力素质,才能在人才竞争市场占有一席之地。职业院校因生源质量不如本科院校,在培养药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是职业院校提升药学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岗位适应能力的有效措施。

一、药学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必要性

1.高职学生自身特点的需要

职业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导致生源质量的大幅下降,文化基础薄弱,学习习惯差。受基础教育阶段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忽视了素质教育,使学生的基本素质较差。与本科院校学生相比,职业院校的学生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多数存在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对学习能动性差,缺乏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职业院校是药学专业的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而且肩负着培养高素质药学技术人才的社会重任。因此,加强药学专业的学生进行职业素质培养是职业院校面临的现实而艰巨的任务。

2.医药企业人才需求的高标准的需要

当前,我国医药行业正经历着由仿制为主向创造为主的战略转移,对药学人才的需求也从操作技能型向技能复合型、创新型转变,对药学人才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现代医药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既包括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动手能力,还包括良好的人文素质以及创新精神,即医药企业需要的是集理论、知识、技能和素质于一身的药学技术人才。职业院校作为药学技术人才培养的摇篮,必须顺应企业对人才标准的新要求,在传授传统知识和和强化技能的同时,还应注重职业素质的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生职业素质的提升不仅是企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更是职业院校提升人才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

3.药学学科特点其发展趋势的需要

随着我国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专业人才短缺,全国目前医药企业中大专以上学历仅占12%左右,可见医药企业对药学人才的需求量较大。然而,药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自然学科,具有科技含量高、技术密集、学科范围广、应用性强的特点成为了药学人员的职业准入屏障。更重要的是,由药学支撑的医药产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一个支柱产业,其发展日新月异,技术和成果不断更新。加之人类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不断变化,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及健康观念的改变,都使得药学工作人员在知识、技能上必须与时俱进,同时还应具有创新素质、自我学习的能力、综合知识运用等职业素质,才能适应医药知识的快速更新和变革。因此,药学人员的教育和培养也要随之不断改进,加强药学专业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我们既要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及终生学习的能力,使学生不仅能够顺利就业,还能适应医药知识日新月异的更新和变革,实现个人职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提高药学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途径

1.深入调研,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教学标准及课程标准都应紧扣市场需求和用人单位的要求。在专业课程设置时,一方面要通过广泛的调研,了解当前药品生产企业、药店、医药公司对药学相关专业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需求,结合药品生产企业岗位群的要求和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构建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另一方面,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对所设置的课程体系进行分析、评价、改进,实现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岗位需求的零距离对接。课程体系设置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在未来职业中不仅能够适应岗位需求、履行岗位职责,同时具备继续学习的能力,实现自我提升和发展。如药品质量检测专业课程除设置基本文化素质课(如大学英语、大学体育、职业生涯规划、形势与政策等)和职业技术课(如药用化学基础、药物化学、化验室组织与管理、中药鉴定、药品生物检定等)外,还设置了新药研制技术、生物制品技术及由学生自行选择的公共选修课。课程设置紧跟市场发展取向,并请行业专业进行分析和改进,课程设置兼顾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

2.产学结合,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要培养出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的学生,必须配备精锐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精湛的专业技能、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规范的职业行为。学院可以企业为依托,利用寒暑假时间或定期选派专业教师深入药厂、药店等企业一线,通过岗位培训、挂职顶岗、跟班研讨等方式,提高教师动手实践能力,使教师及时地将新技术、新工艺应用于教学之中,促使教师由单一教学型转变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一体化的双师型教师。另外,学院也可吸纳企业精英,弥补教师队伍实践经验不足的缺陷。可从生产一线选聘有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经过学校培训做兼职教师,也可直接将企业具有扎实专业知识、操作技能、经验丰富的高级技术人员引进学院作为专职教师。

职业素质培养范文11

一、当前高职学生职业心理素质严重缺位的现实和原因分析

(一)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观因素:陷入心理误区

1.自我认知偏差心理。部分高职毕业生认为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及综合素质不及普通高校毕业生,求职过程中屡次受挫而产生强烈自卑感,缺乏足够勇气自我推销。这种现象源于两种典型的自我认知偏差:(1)低估自我:表现为自卑、怯懦,没有信心和勇气面对用人单位,不能适当展示自身强项而严重影响择业。(2)高估自我:表现为自负、骄傲,认为自己知识丰富、技能熟练,一旦现实与预期目标有距离,便习惯性抱怨而导致较差的就业适应性。

2.职业规划缺失心理。毕业生对职业角色意识缺乏内部深化和整合,严重制约其自我职业角色的认知度,其职业能力发展水平缺乏科学的评估。求职目的仅局限于工作条件是否优越,致使有发展潜力的工作岗位和就业机会失之交臂。具体表现为:一是缺乏就业意识,心理锁定“体面职业”,客观上造成了“知识失业”,而陷入“天生我才必有用”的心理误区;二是缺乏职业生涯规划和自我定位。

3.就业攀比和盲目求高心理。部分高职生往往拿身边同学的择业标准来定位自己的就业标准,经常处于彷徨之中,放弃后又后悔不已。另外,想找份稳定的工作太难;薪水偏低不愿屈就;继续求学用作就业的缓兵之计。其实,高职教育的优势就是强化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动手及操作能力,这在客观上决定了高职教育首先涉及的是生产和管理第一线的基层岗位。而部分毕业生对职业教育和专业学习认识不够,对基层工作缺少兴趣,眼高手低,从而失去很多基层锻炼和提高的机会。很多高职毕业生看重职位的自我发展空间,择业观长久地游荡于理想和现实之间,形成自身工作价值观与企业期望的差距。他们择业热衷从企业发展前景、个人发展机会等角度来选择更规范、更具知名度的大企业,希望得到发挥自我能力、学习专业技术、先进管理方法、提升业务能力的发展机会以及企业的国际化趋势、知名度、薪酬与福利、激励机制和培训机会等。他们常把中小企业作为择业的第二选择或是日后跳到大企业的跳板。

4.从众心理和依赖心理。部分毕业生选择工作单位缺乏自己的主见,在择业时寻找安全保险的途径,为传统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刻板效应所左右,很多高职院校的毕业生看同学们都愿意去的单位,他们就想去,对同学们都觉得不好的企业,他们即使有点想去,有时也碍于面子问题而放弃,结果忽视了自己的特长,丧失了最能发挥自己特长的机会。另外部分毕业生缺乏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不考虑应该选择的工作单位或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就业岗位,只希望通过社会关系、家长及亲戚、学校和老师为自己找工作。

5.聚焦大都市心理。根据中国人才热线(CJOL)的2006年首份大学生求职调查,多达七成的毕业生选择京、沪、深、穗这样的大都市作为工作目标,结果大都市变成了择业的伤心落魄地。

(二)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客观因素:社会现实严酷

1.社会经济环境和用人制度对高职毕业生择业的影响。一是用人单位普遍存在的对人才盲目、超前消费现象:重学历轻技术、重牌子轻能力、重学校知名度轻技艺型人才;二是行业部门的职业准入制度尚未形成,企业用人缺乏职业资格标准和对劳动者不同学历实行不同报酬的基本规定,致使一些企业用工的随意性而缺少强有力的监督和相应的保障措施。

2.用人单位招需错位、市场供求错位、人才供需错位等多重矛盾交叠。一方面,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的毕业院校、学历、专业以及经验等条件的要求高出实际需求。这种招需错位导致招得来人却难以留人。另一方面,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速度所形成的市场配置时间差,导致了供求错位结构性矛盾。其实,“就业难”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造成的一种阶段性供求错位,是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间的错位。

3.职业态度、职业素养的训练缺乏。企业反映,部分大学生一是成功欲望强烈,却不愿脚踏实地做事,缺乏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和主动关心企业的主人翁精神;二是缺乏社会经验和岗位经验,中国人才热线(CJOL)的2006年首份大学生求职调查显示:缺乏实践性经验是目前近半毕业生求职时最大的障碍;三是心理素质差,就业心态浮躁;四是企业认为新员工对物质和生活待遇的要求不能超出企业愿意支付的标准。五是缺乏职业道德和职业忠诚度。

4.就业指导需求与学校提供的实质性帮助之间的不平衡状态。具体表现为:一是以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代替职业指导;二是职业指导师资的短缺制约职业指导工作开展;三是普及性的职业指导、笼统地概括分析,难以满足学生对职业指导的专业化要求,缺乏针对不同类别、不同要求、不同条件学生的个性化专业辅导、职业生涯设计辅导、职业心理辅导和职业决策辅导,难以达到指导效果。

二、培养职业心理素质的途径和方法

1.强化学生就业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是指人的心理过程及个性心理结构中所具有的状态、品质与能力的总和。它包括智力因素(认知、运筹、决策等)和非智力因素(需要、动机、情感、意志、责任感、成就动机、气质、审美、社交等)。首先,学校应增强学生的就业信誉教育,提高其心理健康素质,增强毕业生的社会协作能力;其次,强化基本职业技能训练,培养并炼就应具备的技术技能、钻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最后,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诚信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工作效率、知识结构、实践应用能力和自我充电意识等。

2.引导学生进行客观的自我认知和评价。利用职业形象问卷、职业目标测试等手段引导学生正确认知自己的兴趣、爱好、意志品质、气质类型、创造力水平、特长与缺陷等。运用谈话法、观察法、生涯辅导法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特性评价,引导毕业生将自身的特点与社会的需求紧密结合,规划将来职业发展方向和具体职业。运用结构性自传和非结构性自传等方法让学生自我认知,诱发职业动机和职业兴趣,学会将自身的优势条件和职业信息结合起来,判断并确立自己的职业取向。指导高职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自我分析和自我定位――优势分析、劣势分析、社会分析、明确目标和方向、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职业需要的实践能力和实践策略。

3.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招聘实践表明:招聘公司和企业最重视的往往不是求职者的智力因素而是其非智力因素,强调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竞争意识、沟通和协作意识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对学生进行基本心理素质训练的基本要求和主要训练科目,它对学生将来人生的择业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可采用T组训练法、价值观澄清法、角色扮演法、情景模拟法等。

4.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开展职业生涯心理辅导。通过选修课、讲座、团体辅导和个别咨询等形式展开。常用的方法有:一是职业发展式心理辅导模式。职业发展式辅导是把职业发展看作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通过职业生涯规划选修课、讲座和职业能力倾向测试等,对学生的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职业人格进行心理分析,帮助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定位作出一个正确的判断,并将自己的职业选择与个人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

二是自我发展式心理辅导。自我发展式心理辅导是通过发展个人的完整职业自我概念,主动对自己的未来负责,达到和实现自主开创和发展的目标。自我发展式心理辅导关注的是个人内在品质的发展与完善,重视的是个性心理与职业的适合度。具体做法是通过个别辅导,根据当事人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定位,并制定出短期和长期目标。

三是能力拓展式心理辅导。能力拓展式心理辅导的重点主要是从职业对个人素质要求的角度进行辅导,通过心理训练,拓展个人能力,注重学生潜能的发挥。能力拓展式心理辅导主要采用团体辅导的方法(如游戏、小品、角色扮演、模拟招聘、现场辩论等),针对有关交往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以及自我探索、自信心培养等,设计相关的训练计划,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澄清自我价值趋向,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设计符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就业心理素质和就业能力。

5.多样化的就业心理服务。一是就业心理指导课程的设置。以就业为导向、以求职技能、技巧为手段、以不同对象就业指导内容为核心,科学设计就业训练的适应性课程和发展性课程;二是开展职业心理测评系统服务。应用现代心理学和行为科学,通过心理测验、面试、情景模拟等形式对高职生的素质状况、个性特点、职业兴趣等进行客观的测量和科学的评价;三是生涯决策与发展心理辅导。针对高职学生在不同阶段出现的各种与就业有关的心理问题,学校的心理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要充分利用个别辅导、团体辅导、团体训练、网络辅导等综合性手段为学生提供及时性指导;四是通过模拟就业场景的实践延伸课程内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学校为学生进行就业面试的现场演练,采用“一对一面试”的方式,模拟人才招聘的情景,对面试学生表现进行点评,让学生更多了解用人单位需要的人才以及学校应培养的人才,从而使用人单位和学校在人才的培养和利用上实现了近距离的沟通和衔接。

职业素质培养范文12

1.加强学生心理素质培养

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培养可采取以下措施:(1)提高班主任的心理教育认知水平,保证教师在教学管理中能做到关心学生、了解学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及时发现学生心理中的变化,这样就能对学生及时地进行心理疏导,及时解决学生心理问题。(2)校园文化与心理教育相融合。校园的文化建设包含多方面内容,体现了学生的精神风貌、学校育人理念等。校园文化可以起到放松心情、陶冶情操的作用,无形中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增强学生对社会、对校园、对他人的了解与理解,培养学生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使学生更容易适应现在的社会环境。

2.职业指导与职业素质教育相结合

职业指导工作是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关键,计算机专业高职学生要清晰地认识到当前就业市场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开设职业指导课,提升学生对当前市场的认知程度同样必不可少。使学生准确找到自己的职业定位,从而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同时就业指导教师还要在面试技巧、制作求职简历等方面给予学生指导,减轻学生对面试的畏惧感。在职业指导工作中,学校也可以采取毕业生跟踪调查的方式,及时收集毕业生工作信息,根据调查结果,可以对计算机类高职毕业生具体就业情况进行定性与分析,方便学校开展日后的职业指导工作。

3.学生必须寻求自身的改变

高职毕业生要懂得制定职业生涯发展的规划。从入学开始,学生要密切关注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变化和趋势,实现与市场“零距离”接触,根据社会用人所需对个体进行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衡量自己与实际社会需求的差距,设定与自己实际能力相适应的职业发展目标。利用寒暑假的机会参与社会实习活动,提升自身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同时高职毕业生也要转变自己的求职观念,大胆尝试不同岗位,突破自身专业对求职方向的束缚。

4.积极推进素质教育项目教学

开展项目教学就是将职业素质教育课程模块化,并将这些课程融入实训项目环节中。即大一开设职业素质拓展Ⅰ、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侧重学生团队合作、责任感、交际能力、沟通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职业素质能力的培养;大二开设职业素养提升课程,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在今后职场中能更快更好地适应岗位工作,完成角色转变;职业素质拓展Ⅱ、就业教育主要面向毕业班学生,侧重学生企业文化教育、就业能力、岗位适应能力、职业抉择与转型、大学生成功途径等内容的教学,将其融入专业教育中,通过在教学中设计职业素质教育案例,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和体会。

5.结束语

在激烈竞争的就业环境中,社会、学校、教师与学生都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及时改变传统职业教育方法与职业教育观念,提升学生对当前社会的认知程度,切实解决学生求职问题。

作者:黎品良 单位: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