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职业探索论文

职业探索论文

时间:2022-04-19 03:54:49

职业探索论文

职业探索论文:职教教师职业化探索论文

摘要探索了职业教师所需具备的职业素质,分析了目前职业院校教师在职业素质方面的缺陷和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升职教教师职业素质的办法。

职业教育职业化办法

1职业教师所须具备的职业素质

1.1熟悉一线,注重应用

有理论,会教学是高校教师队伍的一个必要条件。但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和内容又有不同于高等学校的地方,主要体现在它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在基础理论适度够用的前提下,着重于实际运用。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近半数的是实践课,即使是理论教学其应用色彩也十分强烈。因而,熟悉一线,把握并注重技术的应用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显著特征。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都应是理论或技术的“应用型”教师。无论是教授技术基础理论课还是教授技术专业理论课,着眼点都是“应用”。他们具有较强的将理论阐释浅白化通俗化的能力、较强的应用理论解决实际技术新问题的能力、较强的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

1.2重职业道德,具有“关键能力”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无不重视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品德风范感召学生。教师只有重视个人的师德修养,做到为人师表,才能做好教书育人工作。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毕业后将直接进入生产、管理、经营一线上的岗位。他们所从事的岗位要他们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关键能力”。所谓“关键能力”是指一个人的意志品质、心理承受能力、合作能力、公关能力等非技术性的职业素质。“关键能力”是20世纪80年代初首先由德国企业界提出来的,“企业界欢迎的是技能和关键能力两方面都好的员工”。如何培养学生兢兢业业的职业道德?如何培养关键能力?这几个方面是高等职业教育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这项教育内容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提出了相应要求,即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必须是一支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关键能力的群体。这个群体的高雅举止、优良作风本身就是一种足以打动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巨大力量,使学生终身受益。

1.3不断获取新的知识,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创新是一种高级思维活动,所以需要有大量的知识来支持。正在成长和学习过程中的学生,一般都对未来布满憧憬,同时也布满了对世界的好奇。他们在和周边世界的接触中,产生了大量的新问题,这些新问题吸引着他们去分析、去探索。面对学生的新问题,教师要在告诉他们一些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思索。为此,教师必须有多方面的知识。虽然教师不是百科全书,不可能回答学生所有提问,但是,教师知识的渊博,一方面会引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教师的尊敬,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利用多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打开思路。

1.4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探究的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教育特征、教育目的、教育原则、教育过程和教育方法等方面的理论和方法目前并不完善或不很清楚。教师进行教学实践,并无现成的经验和模式。探究先行,可以减少盲目性,少走弯路。职业教育教师应该能结合实践和亲身心得,善于发现新问题,通过探究解决新问题,探究的阶段性成果立即付诸教学实践并进行修正。用探究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

2现今职业教育教师存在哪些差距

2.1素质有余而“职业”不足

2.1.1缺乏系统的先进的有关职业技术教育的教育理论和理念

大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培训,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从事职业技术教育也是头一次。有关职业教育的理论和理念的接触比较少,而且这些理论的理念本身也处于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所以大家对职业教育这一新生事物知之寥寥。由于缺乏系统的科学的正确的职业教育理念的指导,导致在工作中缺乏方向;有的教师靠自己对职业教育的主观理解来进行教学工作;有的甚至墨守陈规,以成人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思想观念来指导自己的工作实践。那么工作效果和职业教育所要求的目标之间的偏差可想而知。可以说许多教师缺乏有关职业技术教育非凡是有关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职业理念。

2.1.2对课程的把握理论多于实践,而且理论落后于实践

由于许多教师对实际接触较少,在许多课程的讲授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对理论的阐述比重多于对实践的介绍。被动地陷入重理论轻实践的泥潭中。而多数职业技术课程的理论知识是对实践的总结。理论知识总是滞后于实践的发展。因而理论知识是相对过时的、滞后的。

2.1.3对职业实践课程知之甚少,操作动手能力差

因为条件和时间的限制,大部分教师少有甚至没有动手事先亲自参加职业技术课程实践。有关实践的了解较少,而且落后于实践的最新进展。课程布置的时间紧迫,使得老师也没有充分的时间去第一线调查、联系、预备。往往就是和学生打打时间差,边摸索边指导。教师中有相关职业资格证的寥寥无几,熟练的操作技能也就谈不上。

2.2对学生的特征了解不够,不能做到因材施教

近几年,由于高校扩招和民办教育的兴起,职业技术学院的生源不足,生源质量下降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有的学校里既有高中生,还有初中生,中专毕业生,也有成人教育的学生。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基础特征复杂化和参差不齐。但一些老师还有些不太适应这一转变。在教学这一方面,体现出以成人教育或者以普通高校教育所要求的方法、内容、手段来教育学生,有的甚至采用高中教育的方式和套路。未能做到和时俱进。由于对学生的实际了解不够,在教学过程中难免出现这些或那样的偏差。

2.3部分教师对职业二字有思想顾虑

职业技术教育主要培养在生产第一线工作的员工,毕业生主要从事技术性甚至有一些体力含量的工作。虽然目前许多企业都迫切需要这种类型的人才,但受到传统价值观的影响,社会上有人认为做生产第一线的工作是蓝领员工,低人一等,比不上白领和金领等。这种思想不仅影响到学生选择职业院校和职业教育专业,而且有些老师非凡是从普通高等院校转制过来的老师,对职业教育有一些思想顾虑,总觉得是培养蓝领工人,技术含量低,对职业教育的熟悉上有些偏差,部分教师缺乏从事职业教育的荣誉感和相应的崇高责任感使命感,这种熟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的态度并影响到他们的教学和管理的效果。

2.4教师结构不合理

理论教师偏多而实习实践指导教师不足。大部分职业技术学院都存在这种现象。不仅老师的知识结构上理论部分强于实践部分,而且从教师总量的结构上来看,合格的从事实习实践指导的老师偏少。即使有些专职实习实践教师也是转型和客串。这样势必影响到实习实践课程的效果。

3加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办法

3.1树立和强化教师的职业观念和职业意识

职业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有其自身的独特的特征和内容。它不同于高等普通教育的教育理念和成人高等教育也有所不同。这些知识不学习是不会知道的。只有正确的理论和观念的指导才有正确的行动。我们应该鼓励教师加强有关职业教育的理论的学习,树立起职业教育的观念,并不断强化这种观念。建议有关院校可以将职业教育的一些理论知识收集汇编后下发给师生员工学习,并纳入考核的范畴。

3.2建立双师型、全能型教师团队

“双师型”是指一个教师同时具备高等学校教师职务任职资格和工程技术人员职务任职资格,比如是讲师又是工程师、是教授又是高级工程师。在教师队伍总体上应该努力增加双师型教师的比例。除了文化基础课的教师之外,专业理论课教师和职业实践课教师起码应具有双师性质。各职业院校还应该鼓励教师全面发展,在自己的相关领域内拓展知识和技能。另外,职业院校的具体现实情况也要求教师是领域内的多面手全能型人才。因为各学校专业教师人才总体上来讲是匮乏的,在短期难以引进的情况之下,通过教师自身的努力和挖潜,可以弥补这一方面的空缺,并可以相应的节约支出。第三,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往往根据市场人才需求的变动在不断地进行调整,但万变不离其中。一些专业优秀课程是不会有多大的结构改变的,还有一些专业课程往往是领域内的知识点的一些变化和发展,老师们假如事先就进行了这方面的预备,可以做到未雨缪缪,在开设新课程时可以很快进入角色。

3.3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要注重从企业、产业部门引进一些有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建立一支质量高的兼职教师队伍。让他们经过教师的基本培训,取得任教资格。他们更适于做技术实践课的教师,也可以做技术专业理论课的教师。本校专职教师在和兼职教师的交流和合作中,可以不断充实完善自己。同时通过和产业部门的联系,为学生的实习锻炼开辟渠道,为学生就业拓宽信息来源。也可以宣传职业院校的学生和形象,借此提高知名度。

3.4探索教师职称评定的新方法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教师比如高职教师职称评定尚无政策,其标准是比照普通高校教师,过分强调科研论文的数量和质量。这样一来,高职教师就处在教学(理论、技能)、科研双重压力之下,精力相对不济。也就往往疏于对知识、技能结构的梳理,传授知识、技能缺乏集成性,这对学生把握知识和技能相当不利。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探究成果,在政策上应做到和科研成果同样对待。在评职称,申报相关成果奖时同样有效。

为了激发教师的进取精神,职业院校可以考虑出台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引导他们参加“双职称”的评定。实行两种职称评定时可交替进行。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理论课教师以偏重于教师职称系列为主。如教授—工程师型。职业实践课教师以偏重于技术职称系列为主,如高级工程师—讲师型。职业实践课教师的待遇按和技术职称级别相当的教师职称级别来考虑,如一个高级工程师—讲师型教师,和一个教授—工程师型教师享有同等待遇。

职业探索论文:教学方法探索职业教育论文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建立融洽的课堂氛围和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第一步,是后续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

1.1树立完美的教师形象教师在学生心中是权威的象征,是被学生模仿的对象。因此,树立一个完美的教师形象,首先,要自信、敬业;其次,无论是学识、人品,要做到诚实;再者,对学生的责任心和爱心也是必备的。

1.2鼓励学生,让他们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信心中国社会对职业教育认识不足使其社会认可度不高“。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现代社会“,读书”指单纯做学问。中国人潜意识里将读书做学问和做工的人分成高低贵贱,做工的蓝领阶层在中国人心中没有地位,专门以培养高级蓝领为己任的职业教育也就缺乏良好的发展环境。社会认可度低使得职业院校生源素质较差。大多数学生不自信,对学习有抵触情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探索范玲俐成都工业学院610031绪。所以适时地给予他们恰当的鼓励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方法之一。

2固定的课堂结构设置,灵活的教学计划

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是理论基础差、底子薄,但想象力丰富、思维活跃、善于思考并且愿意动手。针对他们这些特点,在上理论课的过程中,灵活地调节自己的教学计划,对他们感兴趣的多增加学生活动时间或师生互动,能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笔者进行了一学期的《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授课《,电子技术基础》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非常强,是计算机专业、通讯专业、电子信息专业、机电类专业必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但教学内容即单调又抽象,不好教也不好学。

2.1固定的课堂结构设置通过几次课的授课以后,笔者发现学生的注意力往往在课前几分钟和下课前的几分钟更为集中。于是对课堂结构设置进行了一个固定的规划:除习题课以外,每一节课首先都由老师提出几个问题,这几个问题包含该次课的主要内容,然后给出5到10分钟的时间由学生自己做题或看书来解决这几个问题;其后老师讲解、学生活动、师生互动一起完成学习任务;在下课前的5分钟时间内,师生一起对该次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2.2灵活的教学计划在对放大器这一部分进行讲解的时候,笔者发现学生对三极管的应用兴趣很高,于是增加了这一知识点的学生讨论时间和师生互动时间,首先老师进行引导,列举生活中三极管应用的例子,接着由学生讨论,然后师生一起来补充,最后老师再对它们的原理进行补充。这一知识点所用时间的增加虽然导致了该次课教学计划未完成,但是学生对该次课学习内容的接收效果更好,而且这个过程也对前面的知识点进行了巩固。

3明确学生的差异,多变的教学方法

3.1明确学生的差异学生们在基础和性格上肯定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笔者在前期的教学中进入了一个误区,只照顾到了部分基础好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大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越来越厌学,抵触情绪很深。在教学难度上,应以大部分学生的接受能力为基准,对少数基础较好的学生则实行“开小灶”。在学生活动和师生互动环节中,让活跃的学生带动整体氛围,更多地鼓励内向、胆怯的学生。

3.2多变的教学方法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是理论基础差、底子薄,导致了多数学生对新事物拥有强烈的好奇心但是同时也缺乏耐心。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极易引起他们的厌学情绪。

(1)形象启发式教学教学中提倡学生多提问,利于开动学生思维并激发其创造性。比如,放大电路静态分析这部分,分析静态电流,Ie=Ib+Ic,可将三极管看成一点,三个极看成三条支路,可知任何一个三极管只有一个极和另两个极的电流流向不一样,输入的电流之和一定等于输出的电流之和。

(2)强调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对直观教学法、问题探讨法、实图判别法、比较法、归纳法等方法进行轮流使用或共同使用,精讲多练。比如,讲解负反馈电路时,就采用归纳法、比较法同时进行。如分析反馈信号类型时,为了让学生便于掌握,可综合归纳为五点:①、反馈信号回到三极管b极为并联反馈,回到三极管e极为串联反馈;②、从信号输出端取反馈信号为电压反馈,从另一端取反馈信号则为电流反馈;③、反馈信号回到三极管的b极处,输入信号和反馈信号极性相同为正反馈,极性相反为负反馈;④、反馈信号回到三极管的e极处,输入信号和反馈信号极性相同为负反馈,极性相反为正反馈;⑤、在反馈信号回路中串联了电容则为交流反馈,反馈信号回路直接连接或在回路上分一支路接一电容直接接地则为直流反馈。

4总结

总之,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理论课教学优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教与学的互动,既要求老师有正确的教学方法,也要求老师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笔者会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和总结经验教训。

作者:范玲俐单位:成都工业学院

职业探索论文:改革探索文秘职业教育论文

1 中职学校文秘专业教学现状

目前很多中职学校中文秘专业的教学内容与手段都比较单一,教师们的教学思想也还停留在过去的陈旧思想中,教学方法也比较呆板,让学生感到课堂枯燥乏味,而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也都只是注重理论的讲授,忽视了实践操作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们很少去思考采用新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仍旧习惯照本宣科、从理论到理论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脱节,学校的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课堂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脱节。对于中职学校中的学生来说,不能够积极主动的参加到教学活动中,不能够主动的去进行探索,那么他们的思维只会在学习的过程中越来越僵化,动手能力也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这样的文秘专业又如何能够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文秘人才呢?

此外中职学校中的文秘专业还存在着以下的一些问题:

(1)没有准确的目标定位,如今的中职学校文秘专业,在教学的过程中偏重文秘,忽视公关,使得学生的专业面狭窄,专业技能薄弱;

(2)没有构建出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在课程安排的合理性上存在着很严重的问题,常常是重理轻能,课程安排较随意、无序;

(3)在使用的教材上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例如很多教材都只是偏重理论的描述,没有相关的技能训练内容,而且很多内容都是重复但表述不一的,这为教师们的讲授与学生的学习带来了许多的困难;

(4)现有的教师们基本上都是理论功底很好,但是却缺乏实践经验,他们基本都是从相应的文秘专业毕业后就到校任职的,没有经过文秘工作的洗礼;

(5)缺少模拟训练手段,没有相应的实习基地。这些问题的存在为中职文秘专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2 中职文秘教学改革的措施

2.1调整文秘专业的培养目标,体现出中职学校的特色

中职学校的文秘专业主要是为了给中小企业或私人培养出能够从事秘书、文书、档案管理、信息资料的搜集、公关礼仪及计算机文字处理等办公室程序性工作的人员。让学生通过在校期间的理论学习、实践实习,逐步的举办从事整理办公室、接待访客、打印文稿、收发文、归档整理等工作的能力。总得来说就是需要具备。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办事能力、管理能力、应变能力、社交能力、操作能力等,从而胜任初级文秘工作。

2.2需要及时的改变教学理念

中职学校中的教学工作是以学生今后就业的职业岗位为导向的,其目标是要让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能够满足社会中相应职业的岗位的需要,实现真正的零距离上岗。即是中职学校应该培养出能够胜任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因此,我们的文秘教学专业必须从文秘这个职业岗位的工作实际出发进行职业分析,必须要明确在日常的工作中,秘书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知识与技能,并根据分析的结果来设置文秘专业的课程,以此为基础培养出合格的文秘人才。因为文秘工作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这就使得文秘专业的教师们必须要重视文秘专业的实践教学。文秘专业的教师们必须要跟新教育理念,积极的与企业进行沟通,并构建起与企业紧密联系的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能够从实践中成长,不能够将学生局限在教室中学习枯燥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践能够让学生摆脱纸上谈兵的窘境。同时,文秘专业的教学还应该要引起学校的重视,学校应该加强师资建设与投入,为文秘专业的学生的学习与实践提供必要的场所、设备、仪器等,为中职文秘教学的改革顺利实施提供必要的保障。

2.3必须要加强教材建设,为文秘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保障

中职文秘专业的精品教材并不多,现行的一些教学用书并不能够从完整意义上体现出中职教育的特色。其中有一些教材的应用价值并不高。对于这种情况,文秘专业的教师们则可以利用自身的教学实践优势,来尝试编写出具有较强实用性的中职教材,而学校也可以成立起相应的专业教材编写小组来支持教师们编写出更加具有实用性的教材。在进行教材编写时,要以“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中与秘书相关的技能要求和知识要求为培养目标,要注重知识与技能的有机结合,着力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基本技能、技巧。同时教材还应该围绕技能训练这个中心,实现多学科相互渗透,让教材真正为文秘专业培养学生技能服务,保证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2.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对于中职文秘专业来说,其中的大部分专业教师应该由文秘类专业毕业的本科以上学历者担任,而非由其他的中文、法律、政治等文科基础课教师转行而来或是兼任。文秘类专业毕业的教师与那些非文秘类专业毕业的教师比较而言,他们更能把握文秘专业课教学中的重点,他们的讲解也能够更加深入,易于让学生接受。

文秘专业中的部分教师应该兼任行政工作。文秘专业是一个综合性十方强的专业,其所涉及的工作包罗万象,没有相应工作经验的人是不能够体会到其综合性与复杂性的,即使是从文秘专业毕业的本科毕业生,也很难全方位的接触到整个文秘工作内容。而教师在兼任行政工作的同时,接触到各种新的案例、工作方法等,这些都能够作为经验传授给学生。

同时教师除了要积极的参加各种教研活动外,还应该要抽时间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参加国家高级公关员、高级秘书职业资格考试,不断充电,不断增加实践经验,不断提高自身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提高学生的技能。

2.5循序渐进的加强学生的技能

学生毕业后就业,没有专业的实践能力,就失去了竞争实力,专业也将无法存在。因此,中职学校文秘专业的教学改革需要能够循序渐进的加强学生的技能。为了能够提高文秘专业学生的技能,就应该循序渐进地加强学生的技能训练。在一年级的时候,要对学生进行单一技能的训练,通过技能的训练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避免学生感觉还是像初中时一样天天学理论、学文化基础课,既枯燥又乏味。同时,还必须要重视第一学期的军训活动,因为通过军训活动可以对学生的组织纪律性、服从意识、协作精神和吃苦的精神进行培养。在第二个学期要强化学生的电脑知识与操作能力,从而为计算机操作、办公软件的使用、网络操作等相关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在二年级时,则可以注重对一些基本理论、知识的相关学习,但是还应该安排一定时间的社会实习,让学生能够通过社会实习,来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践进行融会贯通,并在此过程中来发现自身的优缺点与努力的方向,从而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在三年级的时候,则可以让学生进入企业中进行相应岗位的实习,通过实习来对书本理论进行巩固,对训练效果进行检验,从而能够进一步的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总之,如今中职文秘专业的教学存在着许多问题,中职文秘专业的教学急需要改革。作为中职文秘专业的教师,需要不断的进行反思,发现其中的问题,并积极的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职业探索论文:职教教师职业化探索论文

摘要探讨了职业教师所需具备的职业素质,分析了目前职业院校教师在职业素质方面的缺陷和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升职教教师职业素质的措施。

关键词职业教育职业化措施

1职业教师所须具备的职业素质

1.1熟悉一线,注重应用

有理论,会教学是高校教师队伍的一个必要条件。但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和内容又有不同于高等学校的地方,主要体现在它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在基础理论适度够用的前提下,着重于实际运用。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近半数的是实践课,即使是理论教学其应用色彩也十分强烈。因而,熟悉一线,掌握并注重技术的应用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显著特征。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都应是理论或技术的“应用型”教师。无论是教授技术基础理论课还是教授技术专业理论课,着眼点都是“应用”。他们具有较强的将理论阐释浅白化通俗化的能力、较强的应用理论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较强的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

1.2重职业道德,具有“关键能力”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无不重视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品德风范感召学生。教师只有重视个人的师德修养,做到为人师表,才能做好教书育人工作。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毕业后将直接进入生产、管理、经营一线上的岗位。他们所从事的岗位要他们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关键能力”。所谓“关键能力”是指一个人的意志品质、心理承受能力、合作能力、公关能力等非技术性的职业素质。“关键能力”是20世纪80年代初首先由德国企业界提出来的,“企业界欢迎的是技能和关键能力两方面都好的员工”。如何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如何培养关键能力?这几个方面是高等职业教育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这项教育内容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提出了相应要求,即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必须是一支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关键能力的群体。这个群体的高雅举止、优良作风本身就是一种足以打动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巨大力量,使学生终身受益。

1.3不断获取新的知识,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创新是一种高级思维活动,所以需要有大量的知识来支持。正在成长和学习过程中的学生,一般都对未来充满憧憬,同时也充满了对世界的好奇。他们在与周边世界的接触中,产生了大量的问题,这些问题吸引着他们去分析、去探索。面对学生的问题,教师要在告诉他们一些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为此,教师必须有多方面的知识。虽然教师不是百科全书,不可能回答学生所有提问,但是,教师知识的渊博,一方面会引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教师的尊敬,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利用多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打开思路。

1.4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教育特点、教育目的、教育原则、教育过程和教育方法等方面的理论和方法目前并不完善或不很清楚。教师进行教学实践,并无现成的经验和模式。研究先行,可以减少盲目性,少走弯路。职业教育教师应该能结合实践和亲身体会,善于发现问题,通过研究解决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立即付诸教学实践并进行修正。用研究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

2现今职业教育教师存在哪些差距

2.1素质有余而“职业”不足

2.1.1缺乏系统的先进的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教育理论和理念

大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培训,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从事职业技术教育也是头一次。关于职业教育的理论和理念的接触比较少,而且这些理论的理念本身也处于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所以大家对职业教育这一新生事物知之寥寥。由于缺乏系统的科学的正确的职业教育理念的指导,导致在工作中缺乏方向;有的教师靠自己对职业教育的主观理解来进行教学工作;有的甚至墨守陈规,以成人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思想观念来指导自己的工作实践。那么工作效果与职业教育所要求的目标之间的偏差可想而知。可以说许多教师缺乏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特别是关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职业理念。

2.1.2对课程的把握理论多于实践,而且理论落后于实践

由于许多教师对实际接触较少,在许多课程的讲授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对理论的阐述比重多于对实践的介绍。被动地陷入重理论轻实践的泥潭中。而多数职业技术课程的理论知识是对实践的总结。理论知识总是滞后于实践的发展。因而理论知识是相对过时的、滞后的。

2.1.3对职业实践课程知之甚少,操作动手能力差

因为条件和时间的限制,大部分教师少有甚至没有动手事先亲自参加职业技术课程实践。关于实践的了解较少,而且落后于实践的最新进展。课程安排的时间紧迫,使得老师也没有充分的时间去第一线调查、联系、准备。往往就是和学生打打时间差,边摸索边指导。教师中有相关职业资格证的寥寥无几,熟练的操作技能也就谈不上。

2.2对学生的特点了解不够,不能做到因材施教

近几年,由于高校扩招和民办教育的兴起,职业技术学院的生源不足,生源质量下降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有的学校里既有高中生,还有初中生,中专毕业生,也有成人教育的学生。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基础特点复杂化和参差不齐。但一些老师还有些不太适应这一转变。在教学这一方面,体现出以成人教育或者以普通高校教育所要求的方法、内容、手段来教育学生,有的甚至采用高中教育的方式和套路。未能做到与时俱进。由于对学生的实际了解不够,在教学过程中难免出现这些或那样的偏差。

2.3部分教师对职业二字有思想顾虑

职业技术教育主要培养在生产第一线工作的员工,毕业生主要从事技术性甚至有一些体力含量的工作。虽然目前许多企业都迫切需要这种类型的人才,但受到传统价值观的影响,社会上有人认为做生产第一线的工作是蓝领员工,低人一等,比不上白领和金领等。这种思想不仅影响到学生选择职业院校和职业教育专业,而且有些老师特别是从普通高等院校转制过来的老师,对职业教育有一些思想顾虑,总觉得是培养蓝领工人,技术含量低,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上有些偏差,部分教师缺乏从事职业教育的荣誉感和相应的崇高责任感使命感,这种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的态度并影响到他们的教学与管理的效果。

2.4教师结构不合理

理论教师偏多而实习实践指导教师不足。大部分职业技术学院都存在这种现象。不仅老师的知识结构上理论部分强于实践部分,而且从教师总量的结构上来看,合格的从事实习实践指导的老师偏少。即使有些专职实习实践教师也是转型和客串。这样势必影响到实习实践课程的效果。

3加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措施

3.1树立和强化教师的职业观念和职业意识

职业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有其自身的独特的特点和内容。它不同于高等普通教育的教育理念和成人高等教育也有所不同。这些知识不学习是不会知道的。只有正确的理论和观念的指导才有正确的行动。我们应该鼓励教师加强关于职业教育的理论的学习,树立起职业教育的观念,并不断强化这种观念。建议有关院校可以将职业教育的一些理论知识收集汇编后下发给师生员工学习,并纳入考核的范畴。

3.2建立双师型、全能型教师团队

“双师型”是指一个教师同时具备高等学校教师职务任职资格和工程技术人员职务任职资格,比如是讲师又是工程师、是教授又是高级工程师。在教师队伍总体上应该努力增加双师型教师的比例。除了文化基础课的教师之外,专业理论课教师和职业实践课教师起码应具有双师性质。各职业院校还应该鼓励教师全面发展,在自己的相关领域内拓展知识和技能。另外,职业院校的具体现实情况也要求教师是领域内的多面手全能型人才。因为各学校专业教师人才总体上来讲是匮乏的,在短期难以引进的情况之下,通过教师自身的努力和挖潜,可以弥补这一方面的空缺,并可以相应的节约支出。第三,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往往根据市场人才需求的变动在不断地进行调整,但万变不离其中。一些专业优秀课程是不会有多大的结构改变的,还有一些专业课程往往是领域内的知识点的一些变化和发展,老师们如果事先就进行了这方面的准备,可以做到未雨缪缪,在开设新课程时可以很快进入角色。

3.3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要注重从企业、产业部门引进一些有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建立一支质量高的兼职教师队伍。让他们经过教师的基本培训,取得任教资格。他们更适于做技术实践课的教师,也可以做技术专业理论课的教师。本校专职教师在和兼职教师的交流与合作中,可以不断充实完善自己。同时通过和产业部门的联系,为学生的实习锻炼开辟渠道,为学生就业拓宽信息来源。也可以宣传职业院校的学生和形象,借此提高知名度。

3.4探索教师职称评定的新方法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教师比如高职教师职称评定尚无政策,其标准是比照普通高校教师,过分强调科研论文的数量与质量。这样一来,高职教师就处在教学(理论、技能)、科研双重压力之下,精力相对不济。也就往往疏于对知识、技能结构的梳理,传授知识、技能缺乏集成性,这对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相当不利。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在政策上应做到与科研成果同样对待。在评职称,申报相关成果奖时同样有效。

为了激发教师的进取精神,职业院校可以考虑出台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引导他们参加“双职称”的评定。实行两种职称评定时可交替进行。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理论课教师以偏重于教师职称系列为主。如教授—工程师型。职业实践课教师以偏重于技术职称系列为主,如高级工程师—讲师型。职业实践课教师的待遇按与技术职称级别相当的教师职称级别来考虑,如一个高级工程师—讲师型教师,与一个教授—工程师型教师享有同等待遇。

职业探索论文:论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实践探索

[论文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体育教学 实践

[论文摘要]为满足新形势人才素质的要求,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不能单纯以身体训练为主,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更注重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多方位全面的发展其身体素质,朝着快乐型、健康型、多元型的方向发展。体育教学实践中,应加强德育渗透,注重职业特征,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激发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关注女生身心特点。

中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中等技术劳动者为目标,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优秀,适应广泛就业需要的职业素质教育。与普通高中相比,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职业技术来适应社会的快速变化,而且还要有强健体魄和健康心理去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对提高他们身体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体育教学就显的尤为重要,这也是新时期对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1 体育教学应加强德育渗透

体育是个大舞台,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师则是通过体育教学去实现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神圣使命。通过体育教学,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团结奋进的集体主义精神和高尚道德品质,这些对职业学校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从“育人”的目标出发,坚持站在“育人” 的高度备课,将思想品德的内容寓于整个体育教学之中,将“育体”与“育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好习惯,为他们将来升学或就业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和人文理念,真正体现学校教育培养全面人才的教育目标。

在具体教学中,体育教师可从以下方面加强德育渗透:其一,结合课堂常规进行德育渗透,向学生进行文明礼貌、组织纪律、思想作风的教育。如通过队列练习,有目的地培养学生遵章守纪的自觉性,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荣誉感。其二,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德育渗透。在体育课的教学中,学生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如跑、跳、掷、基本体操、游戏、球类等。如在短跑教学中,结合技术动作要领,要求学生遵守规则,打消抢跑等投机心理,培养求真务实的精神。在这些教学内容中学生最感兴趣的往往是游戏,因此在各种不同类型的游戏教学中渗德育无疑是最好的途径之一。如接力游戏“抢运伤员”,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精神,严肃认真地完成“战地”抢运“伤员”的光荣任务。其三,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加大德育渗透力度。主要是利用体育教学活动的实践环境,结合体育教学方法,贴近学生实际,激励学生的进取精神。

2 体育教学应注重职业特征

职业学校体育教学对专业、工种来说处于服务性地位,不同专业要求学生掌握不同的专业技能,而不同专业技能需要相应的体能保证。如厨师对手腕力量要求比较高,海员必须学会游泳,保安必须熟练掌握擒拿格斗,宾馆服务必须熟练托盘,服务业必须接受形体教育等。体育教学应体现职业技术学校的特点,根据不同专业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加强校本教材的开发和利用,以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职业学校体育教学在保证学生身体全面发展的同时,应该根据学生所学职业的特点,使他们受到一定的专门训练,获得本职业所必须的身体素质和实用技能。在教学中,笔者尝试从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专业身体素质入手,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使他们具备适应专业岗位所需要的身体素质,如幼教班的教学,在准备活动中,由学生轮流组织领做热身操,老师协助做好组织工作,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节奏感、自信心,为将来成为合格的幼儿教师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再如,计算机、电子专业要求学生的身体具有较好灵敏性和协调性,其体育教学应围绕专业实际,应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选择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的内容,实行有专业针对性的身体锻炼,如健身跑、球类、健美操等项目。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这些运动项目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全面的锻炼,为终身体育锻炼打下坚实的运动基础。

3 体育教学应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中职学生普遍入学成绩差,常被传统的教学观念视为中考的失败者,受到社会、家庭、学校和就业的压力,造成中专学生普遍存在严重的自卑感、害怕考试、害怕与人交往。而有关调查研究表明,体育运动是一种良好的治疗心理疾病的方法,可以转移个体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使人从烦恼和痛苦中摆脱出来,是治疗抑郁症、焦虑症的有效手段。再者,体育运动是一种积极的休息方式,在持续紧张的学习、工作压力下,或是在情绪消极低沉的时候,参加适量的体育运动,对消除疲劳,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提高学习、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大有益处。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非常必要。

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加强健康教育专题的教学。国家有关部门已颁布《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将健康教育专题列为体育与健康课程必修课,并分配了一定的学分。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健康教育专题的教学,对学生培养健康意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显得很有必要,也更符合“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精神。其次,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及时采用激励和肯定的方法,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使学生在身体练习过程中能主动参与课堂,培养自我意识,树立自信心;教师要通过创设运动情景,着力营造一种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感受和情绪变化,培养学生情绪的调控能力。

4 体育教学应激发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师应从以下方面着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其一,在体育教学中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可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其二,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启发、鼓励学生创造新的方法去完成动作,让学生有目的的质疑和实践,在实践中体会、思考、发现和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其三,通过各种体育教学手段,创设各种情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或技能,从不同的角度、按不同的线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其四,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引入新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切实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使他们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得到更好地发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5 体育教学应关注女生身心特点

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应关注女生身心特点,根据体育教学要求和自身教育实践,结合该阶段女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进行教学,以提高体育教育质量。首先,体育教学与女生身心特点有机结合。女生肌肉占身体的比重及肌肉力量均较同年龄男生差,在动作练习中容易脱手受伤,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女生的肌肉力量时应格外重视保护和帮助,消除女生的畏惧心理,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提高教学效果。此外,在体育课中,教师应向女学生讲解月经期生理卫生,月经期科学锻炼的知识,对痛经的学生应安排她们做些医疗体操等。其次,注意女生意志品质的培养。青春期后的女生,一般来说容易害羞,不大相信自己的力量,胆子较小。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女生意志品质的培养。练习中,在启发自觉的基础上,严格要求学生保质保量完成各项练习任务,决不姑息迁就。要坚持正面教育为主,同时要给她们分析如何完成动作,如何克服困难,并指出具体方法。

职业探索论文:职业探索论文:试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些思考和探索

【论文摘要】课程改革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环节,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改革实践,讨论能力本位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和具体实施方法。

【论文关键词】学生主体;就业导向;能力本位

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有三种观点:掌握知识(知识本位)、培养能力(能力本位)和铸造人格(人格本位)。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围绕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养成这个优秀的观点已经得到越来越多职业教育工作者的认同,由此培养模式也应是围绕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养成这个优秀而设计的一个体系。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课程是培养模式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开展以“学生主体、就业导向、企业参与、能力本位、素质同步”为总体目标的课程及课程体系改革,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最终培养目标的达成就起着十分关键的基础性作用。课程能力本位改革的具体方法是:教师通过到企业调研与企业专家共同制定岗位能力标准,进而制定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的课程教学实施细则和实施方案。这些措施不但充分考虑学生在职业技术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而且积极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基本原则,充分考虑学生的基本适应性与职业能力的良好发展,还重视校企合作教学,让企业参与到课程标准制定中来,并将素质要求贯彻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本人对能力本位课程改革的目标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对如何达成上述目标的实施途径也进行了一定的探索,结合教学工作,谈几点自己的思考。

1.对学生主体目标的思考

本人认为对学生主体目标可以有以下两个理解:

1.1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是确保学生主体目标实现的最重要的基础。教学改革能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关系到整个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作为专业课程教师,我在实施过程中始终认为,揭示课程涵盖的知识和所要训练的技能,在实际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价值,让学生觉得贴近实际,真正学了练了有价值,这样才能驱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主观能动性。

1.2从学生实际出发,是一切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在制定课程能力目标时,到企业调研、与专家交流,共同制定能力标准,体现岗位就业要求是总体方向。但是本人认为具体能力标准要贴近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

1.3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主体目标的一些粗浅实践。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学生主体,本人作过一些尝试:

(1)传统教学讲理论联系实际,在职业教育中可以尝试实际联系理论。比如在汽车金融课程中有汽车消费信贷业务模块,在组织教学过程中.直接先让每个学生去一家或几家汽车销售店,让他们自己先自己观察和体会业务的流程和业务员达成业务的技巧,回课堂后再讲授信贷的基本知识、信贷风险的控制、如何信用分析等等,学生往往学习的积极性较高,因为很明显他体会到课堂上所讲授的在实际中都用得上,学生愿学、想学,最终肯定能学好。实际联系理论,我认为能展示理论的实用性。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在教学环节设计方面,本人也尝试过让学生作为某一章节的主讲教师。当然事先要教师认真把关,做好充分的准备,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在考试环节.本人曾经在证券基础课程中实行期末考试卷学生自己命题的出题方式。让学生根据教学大纲,结合课本,每个同学出一份期末考试卷.教师最终选择一份最能体现应知应会标准的试卷作为课程的期末考试卷。考试改革方案一出,学生复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明显提高.认真出考试卷的过程其实也是学生自己认真整理课程内容重点、复习课程知识和掌握课程应会技能的过程。让学生自己考自己,我觉得一定程度也能体现学生主体的目标,当然教师过程中必须把好关。

2.对就业导向目标的认识

就业导向本人认为是逐步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使得学生毕业以后能够就业或者通过学校教育将来就业能具有比较优势。就业导向是一个方向.不能单纯理解成实现就业。目前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行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变化,学生各自的家庭环境就业观念千差万别,通过短短三年.一定要实现学生就业零距离,甚至通过工学交替的形式要大面积地实现项目实训、毕业实践、就业一条龙的目标可能会成为当前职业教育不可承受之重。特别是对学生到学校来学习,其本人和家庭对其的目标,我们也要作一个客观的分析,分析一下其最终的需求,先人为主地认为就业是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的唯一目标,可能并不符合每个学生的现实状况。所以我们将就业导向理解成一个方向更为合适,单纯理解成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未必正确。

3.能力本位、素质同步的改革成果的考核方式和本人的探索实践

3.1从能力本位在各国的实施来看,大致有三种能力观。

(1)任务本位或行为主义导向的能力观。能力即操作技能,可分解可测量.表现为一系列相对孤立的行为,这些行为与完成一项项被细致地分解了的工作任务相联系,于是能力也就是任务。

(2)一般素质导向的能力观。这种能力观将能力视为普遍适应的一般素质,认为一般素质对于有效的操作行为是很重要的,一般素质是掌握具体的任务技能的基础,也是促进个体能力迁移的基础。因为像知识、分析与综合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创造力等等一般素质,能普遍应用许多不同的工作情景或工作环境之中。

(3)整合的能力观。这种观点将一般素质与具体的工作情境结合起来,认为能力是个体在现实的职业工作表现中体现出来的才智、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整合,一方面,承认能力不等同于特定任务,能力是个体知识、技能和态度所形成的一种复杂的素质结构,它是完成具体操作性任务的基础:另一方面,认为这种素质结构总是与一定的职业情境或工作角色联系在一起,总是通过个体在完成特定职业任务时才能表现出来。

考察上述三种能力观,结合当前的教学实际,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在课程考核过程中,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考核大多基于任务本位或行为主义导向的能力观。这种考核方式无法考核作为操作性任务技能之基础的基本素质,无法考核个人与他人的合作,因而是不全面、不科学的考核能力方式。从能力考核的角度来讲,本人倾向于按整合的能力观来组织教学活动.同时考察学生课程学习效果。

3.2下面以本人汽车金融理论与实务课程.来谈一下能力本位课程改革中对学生能力考核方式的探索,课程考核具体流程如下:

(1)完成汽车金融理论与实务课程的理论教学,学生达到能力本位课程应知应会的基本教学要求,完成课程基本实训项目。在此过程中,学生要基本理解汽车消费信贷、汽车保险、汽车租赁和汽车置换基本汽车金融业务的基本概念、行业意义(满足客户的何种需求)、业务流程、赢利模式和控制手段、业务风险防范措施等内容。

(2)在熟悉汽车金融基本业务的基础上,学生进行市场客户需求调研、市场竞争环境、自身开展汽车金融业务的主客条件分析。

(3)遵循“小而精”“贴近实际”的原则,学生确定具体开展的创业项目,明确项目的目标、经营模式、赢利手段、合作伙伴的选择。

(4)学生撰写并提交汽车金融创新创业计划书,将创新创业计划书作为学生课程综合能力考核的一个项目。

从实施效果来看,这种考核方式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学生创新精神。通过让学生组建创业团队.能培养和考察学生就业基本素质和团队合作精神,有利于科学综合评价学生的能力达成程度,对能力本位课程改革具有导向作用,值得进一步探索。

职业探索论文: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探索

【论文关键词】德育;课改;课程模式

【论文摘要】职业教育课程已进入新一轮的改革高潮,其中必然涉及到德育课程改革。面对德育教育的种种问题,教师、学校、学者都已深刻认识到,从学校角度看,解决这些问题最为重要的是德育课程改革,只有基于我们对原有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论探索,才可能建构中国特有的职业教育德育课程模式。文章拟就德育课程改革谈了传统德育课程中存在几点不足及相应的解决策略。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创业观,培养良好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进行德育课程改革及教学改革,对于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革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的地位、改革的必要性

德育位于教育之首,对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起着导向和保障作用。德育课程教学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内容,处于中心地位,集中体现着一定时期教育教学的整体目标。对于德育课程的任务,除了各级各类学校共有的、必须的基本思想政治教育外,中等职业学校也突出职业道德教育、创业教育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和课程改革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成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素质劳动者上起着重大作用。2001年以来,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注重整体构建学校德育课程体系、加强与其他教育的纵向和横向衔接,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等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并打下了基础。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学校德育课程在内容、实施等方面已日显弊端。

二、当前德育课程现状

1.重知性德育轻生活德育。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在内容上大多偏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没有“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生活性、综合性、开放性不足,紧紧局限于知识性的理论说教和抽象思维,常常为缺乏社会生活的依托和确证而流于虚空、形式、无效,也常常为难以帮助学生解释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与困惑而被视为:假、大、空。即使有的学校编定了自己的本土性的校本教材,内容涉及了生活德育,关注了学生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可仍然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因此为了真正实现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教育目标,当前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要由知性德育向生活德育回归。

2.重政治教育轻职业道德教育。各类教育从小学到高中,没有离开政治课的开设,当然这是国家政治教育的需要。可是在具体实施中,传统德育中政治知识过度膨胀,非政治知识被弱化,甚至德育课程几乎被政治课程替代。现有的职业学校德育课程的主题和内容也大多是2O世纪末社会经济政治状况的反映,缺乏鲜明的时代气息,远离职业教育的校情和学情。职业教育所特有的职业素质教育、创业教育、专业思想教育不能很好的体现。

3.德育教材利于“教”不利于“学”。当前学校德育课程教材的编写等多强调知识性和传授性,有利于教师教的考虑太多,而如何有利于学生学得考虑太少;书本理论性、系统性较强,部分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可避免的陈旧。如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教材理论性太强,学生难于理解,哲学基础知识课教材内容不够浅显,法律课涵盖的法律知识过多,难度偏高,以致德育教学难以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切实体现师生互动关系。

4.重理轻情,情理不融。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中,随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确立,情感在促进学生对德育思想的接受、感悟和掌握方面的重要性得到普遍关注,知情交融已成为课程建构的普遍要求。可是当前职业学校德育课程虽然一直强调道德教育既要“晓之以理”,又要“动之以情”,但是在情与理之间关系的具体研究和实践中,往往重理轻情,出现情理不融。

5.课程开设缺乏时代性。不少学校开设的课程局限于传统框架,不能根据当今信息化、网络化的特征和学生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能力强的实际改变形式,将上网等所谓的流行方式视为洪水猛兽,而不是合理利用和有目的的进行德育引导。

6.德育课程评价单一。当前职业学校对学校的评定,学生的评价大多是比较单一,纯粹由校方结合学生的在校表现和量化考核给出定性概述,学生在校表现也都参考成绩、体育以及遵规守纪方面,评价单一。

针对上述情形,笔者认为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要在传统的方式上,结合国家对职业教育的要求和学生德育现状,在体现时代性、职业性基础上进行德育课程改革。

三、德育课程改革措施

1.注重生活德育,体现学生主体性地位。德育的一种功能就是促进学生成长中的社会化程度。良好的从业者、创业者必须具备独立自主意识,德育在培养学生这种主体意识方面起着关键作用,所以要从传统德育中教师权威至上、以课本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主体转变,注重学生的自身生活、实践活动和个体经验,克服学生在课堂中被动、“奴隶”状态。营造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展为主线的德育体系。这样学生在道德生活中能根据自己的愿望进行正确的选择,把道德纳入自己的认知体系中,使德育能够真正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因此确定学生德育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健康的社会化和良好职业道德的形成,是德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2.整合各种德育课程,发挥非正式的潜在课程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坚决采取措施,改革课程设置,为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条件。德育课程除了重视传统的正式课程外,还必须充分发挥非正式的潜在课程,包括学校的制度,校园环境文化的塑造、师生交往等隐性课程和学生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文体活动、课外活动等实践活动课程。德育课程还要与其他专业课、文化课结合,把德育课程贯穿到所学课程中,不仅在内容选材上强调德育,而且在教学方法、课堂组织形式上都要贯彻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目标。

3.提炼德育教材,激活学生自身的德育资源。《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明确提出:“德育课教学应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注重实践”。所以德育课教师要转变以书本知识为范式的观念,摆脱传统教材的局限性,以人为本,提炼德育知识,融进德育成果,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在传统教材的基础上,让德育课突出职业特色、反映地方风貌,如本校毕业生就业的典型案例、本地区就业形势等内容,提炼的内容要跟上学生思想需要,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实际,以求达到实效。与此同时,可以开设道德实践课,因为道德的形成离不开个人和社会实践。不过对教材的提炼要符合科学原理,因为教学的科学性是德育课的要求。同时,在课堂上要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讨论中,让学生补充自己内容,提出自己的想法,给出自己的见解。通过教师的提炼,学生个体经验的介入,道德问题才能被体察和觉悟。有好的情境,老师教的才顺心,学生学的才乐意,德育教育效果才好。

4.设置“情”的台阶,实现德育内容的内化。德育课教学除了要解决“知”与“不知”,还要解决“信”与“不信”,由“知”转化为“行”的矛盾,因此在完成教材规定的知识传授任务的同时,还应注重学生情感的积累和情感能力的培养,发挥道德情感在知、情、意、行中的作用,使师生互动起来。德育最大的困难不是认知过程,而在认知后情感上的认同,如果忽视这一点,德育工作只能是空洞和无效的。前苏联教育家斯卡特金认为,未经过人的积极情感强化和加温的知识使人变的冷漠,由于它不能拨动人的心弦,很快就会被遗忘。因此在德育工作中,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醒悟和情感体验,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他们的人格,让德育成为他们的·—种需要。现代心理学证明,只有建立在自觉接受和情感认同基础上的道德素养,才是比较全面和稳固的。

5.转变德育观念,实现德育课程与信息化相结合。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在信息时代,人们能非常便捷地获得各种信息。因特网所传递的信息在新颖性、趣味性和刺激性等方面远远超过了目前的课堂教学。因此德育课程教学要重视加强信鼠道德教育,要利用网络文化信息量大、传递速度快、图文并茂的特点,将世界观、人生观、职业观、创业观等内容输入校园网络,改变德育教育的呆板、硬灌输的模式,使学生明确任何人都有责任、有理智、适度地使用信息技术和资源,以增强德育的及时性、实效性。

6.以人为本,建立开放性的评价标准。“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本位”,通过因材施教的培养,给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现自我的机会,通过过程和结果考核看学生的成长变化。多元评价就是“鼓励社会各界、家长和学生以适当方式参与对课程的评价”,职业学校的学生素质只有得到用人单位、学生与家长的认可,才有实际意义。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要求是多方面的,而社会各方面又都制约和影响职业教育的评价,因此,教育必须坚持开放性评价。

总之,德育课程进行改革,不是对原有课程全盘否定,而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有效地开拓和整合,使德育教育更有实效性,德育敦育效果达到最大化。

职业探索论文:试论高职工IT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研究

论文关键词:高职IT职业教育 实践教学体系 目标体系 内容体系 管理体系 保障体系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目前IT职业教育及软件行业发展现状,针对高职IT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标准不统一、重视硬件建设而轻视软件建设等问题,从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管理体系、保障体系等多方面探索研究了新形势下IT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建设,对提高学生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都有帮助,值得长期探索研究。

高职lT职业教育是IT职业教育的重要部分,是促进IT行业健康、持续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高职IT职业教育对调整lT教育结构、广开成才之路,促进lT教育的普及,提高lT教育整体效益,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增进教育与经济的结合都具有重要的作用。高职lT职业教育在国家各种教育中所占比重多少,是否能够适应科学技术发展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是否能够满足社会对学生数量的要求,反映出一个国家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同时,高职IT职业教育的好坏,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或制约着整个国家lT行业的发展。

1.IT职业教育现状分析

1.1lT教育与社会需求

近几年,伴随着中国lT产业的飞速发展。企业对IT人才的需求持续升温。根据权威机构测算,中国IT人才年缺口1O0万。据国家信息产业部公布的数据,目前我国IT业仅软件开发人才的缺口每年约24万~28万人,而以我国“十一五”规划的设计,每年应培养软件人才达34万人,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而另一方面我国高校每年培养了大量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但能够适应IT企业需要的人才,尤其是掌握最新计算机应用技术,具备大量项目经验的IT人才却少之又少。面对大量有志于lT行业的中高级学历人才,lT职业教育机构就承担起了连接学历教育与企业实际需要的桥梁功能。相对于四年漫长的学历教育,IT职业教育以其灵活高效、目标明确等特点而深受现代人的青睐。其中,高职lT职业教育占很大比重。因此,必须加强lT职业教育的课程建设,完善IT职业教育过程中实践教学体系,走校企合作办学道路,以保质保量的培养出能满足社会需要的IT人才。

1.2软件行业现状

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中击,我国软件行业大力拓展国内市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总体保持平稳运行态势,产业规模继续扩大,结构和布局不断调整,行业应用水平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在推动工业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中发挥着积极作用。2009年中国软件产业总量达到9513亿元,同比增长25.6%,增速比上年低4.2个百分点。

其中软件产品增长稳定。2009年,全行业完成软件产品收入3288亿元,同比增长26.3%,增速高于全行业0.7个百分点,但比上年低2.4个百分点。

软件技术服务增势突出。全年完成软件技术服务收入2126.3亿元,同比增长31.4%,高于全行业5.8个百分点,占全行业收入比重224%。其中外包服务收入307{E元,增长35%。

系统集成增长放缓。2009年系统集成收入22029亿元,同比增长23.7%,低于上年增速26l7个百分点。随着国内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普及,通用型系统集成业务正在萎缩,中小系统集成企业竞争激烈;另一方面,受益于3G建设加快、电子政务稳定增长、金融业扩张等,一些规模大、管理较好的大型企业系统集成业务增长稳定。

受电子制造业下滑影响,嵌入式软件和lC设计收入增长较为缓慢。全年嵌入式软件收入1673.6亿元,同比增长22.1%,低于全行业3.5-I"-百分点;IC设计业收入222.2亿元,同比增长10.1%,低于全行业15.5个百分点。

针对我国软件行业发展的新特点,结合学校所在地域位置,在lT职业教育中适当增加软件外包服务项目的实践环节很有必要。

2现行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2.1实践教学体系标准不统一

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还处于发展阶段,许多由大、中专转型过来的高职院校仍然还沿袭着传统的教育体制、教学模式、教学计划,乃至课程设置、教材教具,采用的仍然是“小本科”的办学思想。而一些发展快的高职院校,在借鉴了国外同行办学经验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对过去的教学体系进行了大量改革,建立了适合本校的理论教学模式和实践教学体系,虽然走出了本科的办学模式,但在全国范围内同类院校专业还没有统一的实践教学体系标准,需要在今后的办学发展中整合统一。

2.2重硬轻软小而全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开始注重实践教学环节,注重计算机等硬件设施的配置。但实践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比例还不够合理,实验小而全针对性不够,很多实践教学的目的不在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创新能力,只是为了加深对理论课的理解和掌握。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学生基础水平参差不齐,普遍实践能力差,很难适应要求高的实践教学;二是教学安排不当,理论和实践脱节,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前后衔接不好,教学内容交叉重复又有空隙,实践项目存在重复现象,降低了教学效率,同时部分课程内容陈旧,实践内容简单,创新性不足;三是专业知识更新快,现有专业实验相对简单,基础验证性实验较多,设计性综合性实验较少,难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从而导致学生就业时专业对口率低;四是专职实践教学教师数量不足,力量分散,总体素质不高,队伍不稳定。

3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

3.1教学目标体系的建设

(1)调整培养目标。贯彻“以实践教学为主导”的职业教育理念,把基本职业素质、岗位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作为培养目标,制定以实践为主体、理论课程依附于实践课程的专业培养计划。应大力推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书”制度,逐步实现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培养内容的衔接和互通。与之配套,必须制定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学籍管理制度。

(2)调整教学计划。高职IT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应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设计教学计划时应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中心,同时考虑职业素质教育,以体现高职IT职业教育特点。课程设置要与职业标准相融合,教学内容应尽量覆盖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将学生技能鉴定与实践教学考核结合起来,既可让实践教学考核保持职业性方向,又可避免重复考核。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文化程度和就业的需要,调整与基础课程、专业优秀课程相配套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教学计划,设定多层次目标。

3.2教学内容体系的建设

实践教学的内容是实践教学目标任务的具体化。为了突出能力培养,应采用按能力层次划分的“分层一体化”构建教学模式。具体说,就是将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创新制作、社会实践等)通过合理配置,构建成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体,按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等层次,循序渐进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将实践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具体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掌握必备的、完整的、系统的技能和技术。

3.3教学管理体系建设

实践教学管理包括机构、教学基地和人员等的管理及校内外实践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管理手段和评价指标体系等。

管理机构、基地建设和人员管理通常采用校系二级互有侧重、分工负责管理模式。校级实验、实训中心可定为具有一定管理职能的教学实施单位,负责管理综合性实验室和训练中心;系部负责专业性实训中心、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教学组织实施。基地的建设与发展,实践教学、科研、生产、培训任务的下达,质量监督和考评由学校归口管理。校外实训基地应由校企双方根据合作协议共同管理,按培养计划安排教学环节,实施质量监督和考评。学校应成立教学指导委员会领导下的实践教学行政管理机构,负责全校实践教学的计划组织、管理协调、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质量监控与考评等工作。

要加强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课程大纲等实践教学文件资料和管理制度建设。实践教学工作涉及面宽,要保证组织管理工作到位、教学环节合理衔接,必须建立与之配套的管理规章制度,使实践教学活动有章法可循、教学监督和检查有制度可依。

考核评价必须紧紧扣住培养目标,重点应放在对学生优秀职业能力和岗位职业技能考核、评价上。教学考试要尽量与国家职业资格鉴定接轨,考核重点要与职业资格鉴定的考点相吻合,加强对考核方法、考核形式和考核手段的研究,以提高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为抓手,抓职业技能鉴定,促实践教学质量提高。

3.4教学保障体系建设

高职lT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保障体系主要包含:以具有一定实践、教学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为主体的师资队伍;较完备、先进的设备设施、仿真性的实践教学环境以及具有实践教学特色的环境三个重要方面。它是保证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1)师资队伍建设。近年来,高职院校致力于“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普遍引进了一批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但“双师型”师资的质量,实验、实训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实力仍然是制约各校深化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教学、打造鲜明特色的关键问题。师资队伍建设也要转变观念、大胆改革。从学校的长远发展看,加强理实一体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与改善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职称结构同样重要。学校人事部门要按照实践教学的目标要求制定具体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应重点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方向和培养方法的研究,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师资继续教育进修和企业实践制度,建立具有“教师资格证书”与“职业技能证书”的教师“双资格证书”准入制度;政策规定和鼓励教师在企业与学校问进行有序流动,自觉深入到行业企业一线熟悉生产,参与科研和技术开发;吸引社会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工程技术人员的加盟;改变传统的“学术型”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建立有利于师资结构调整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

(2)教学模式创新。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仍延用普通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体、理论与实践教学分开进行的教学模式,对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创新下功夫不够,学科体系的课程建设仍占主要地位。现代职业教育已有不少可借鉴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如项目驱动教学法。该模式不受书本、课堂的制约,学生按照项目的要求划分成若干个项目小组,通过小组的分工协作,独立制定工作计划,在教师指导下完成项目任务,并最终提交成果、接受评价。此方法从全方位培养学生能力、多角度考核评价教学等方面对原有课程结构、教材体系、教学模式、教学组织形式等进行了结构性的改革。

(3)实训基地建设。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实施职业技能训练和鉴定的基础保证。要按照实践教学体系和职业技能鉴定实施的需要进行校内基地的建设。设备添置应遵循“一个兼顾、两个同步”的原则,即基本技能训练的常规设备添置与专业技能、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训练的先进设备添置兼顾;训练设备的技术含量和现代化程度要与企业生产水平同步;设备的投入与实训项目开发同步。校内实训基地除发挥其校内教学与鉴定功能外,应具备开放性和服务性功能。高职教育要面向社会实施开放式、多样化的办学,要从思想上拆除中国式高校的“围墙”,努力拓展校企全程合作、互动互利进行人才培养的途径,研究合作模式,针对各种培养模式创新运行机制,形成学校发展资源的多元结构和面向社会、面向市场自主办学的局面。要在吸纳社会办学资源,共同建立实训基地、研发中心和校办企业等方面探索、创新,在与企业合作中实现“双赢”发展。

4结论

经过多年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探索,近几年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而专业对口率也由2007年的27%提高~JE2009年的40%。在当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能在学生就业方面取得一定成绩,这和计算机专业相关领域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探索是分不开的,很多企业单位对我们的学生仅仅面试一两次就签订了用人协议,这是对我们几年教学改革的肯定。

信息社会,变化万千,针对信息社会对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改革,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全面激发学生学习研究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和拓宽专业知识,强化学生综合应用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成为社会发展所需的创新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改革是个长期过程,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我们不断研究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采取各种途径,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能力。

职业探索论文:区域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变革探索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 区域经济 办学模式 变革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梯度推进的经济发展战略思想的贯彻,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迅速,受其制约与影响,职业教育也正在形成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格局。因此职业院校必须及时调整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本文从区域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目标、内容和方式等方面对建立与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职教办学模式进行了阐述。

2005年3月,联合国在纽约总部正式颁布了《联合国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2005—2014年)国际实施计划》。这一文件的颁布,标志着世界“可持续发展教育”步入一个崭新的阶段。按照“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要求,对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整个学校教育制度必须进行重新规划和调整;对其内容、过程与方法必须进行革新。职业教育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不少职业院校办学模式趋同,缺乏特色,因此,对其办学模式变革的探索理所当然成为职业院校改革和发展所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

一、办学理念:充分重视区域的机遇和影响

重视区域经济和区域社会的机遇和影响是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先决条件。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加速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以及梯度推进的经济发展战略思想的贯彻,我国的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很快,各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与模式,受其制约与影响,职业教育也正在形成与区域经济和区域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格局。职业院校应该充分意识到这种新格局给职业教育所带来的新的机遇和新的影响。我国的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和湖南省永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实践已经为世人提供了这一方面的成功典范。

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与经济建设、劳动就业和社会发展联系得最直接、最紧密的教育。职业教育的最大特点是其区域性或地方性,培养的人才最主要的也是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服务。区域经济学认为,这一类人才基本上是一种地区性的生产投入要素。因此发达的区域经济离不开发达的区域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地方性决定了职业教育走区域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另外,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普遍存在,与此相适应,职业教育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区域差异。在这种区域经济与职业教育非均衡发展的大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发展战略应侧重于区域化,即以区域经济为依托,融入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之中,利用区域优势,抓住区域的机遇,谋求职业教育的区域化发展。因此,职业院校必须及时调整和变革自身的办学模式,主动构建与区域经济和社会相适应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二、办学目标:不断调整职业院校的发展定位

职业教育要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服务。要实施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加快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特别是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紧缺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培养。因此,职业院校要明确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即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要根据区域需求重新定位自己的办学目标。

办学目标是办学模式的根本,也是办学模式其余要素运行的基石和指导。办学目标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的发展而改变,随着组织环境和组织资源的变化而应做出调整。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在办学目标定位方面的确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不少职业院校在规模定位上,存在越大越好的倾向;在类型定位上,重普高升学轻职教就业;在人才定位上,重学术型轻应用型;在层次定位上层层攀高;在专业定位上,求多求全等等。产生这些问题,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对组织环境和组织资源没有做出正确的分析和恰当的调整。

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了以大中城市为中心、城市带动农村、城乡互补协作发展的格局。市(地)一级大都具有相当的经济规模,地域范围大小适中,一、二、三产业并存,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实用性人才的需求大、层次多。职业院校只有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认真研究学校的性质特点、服务面向和办学优势特色,找准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及在终身教育体系中所处的位置,正确确定学校的办学方向和发展定位,坚持以区域经济建设和生产一线需求为根本,才能促进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的结合,形成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局面,才能实现职业教育的合理布局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办出区域职业教育的特色。例如湖北省职业院校通过“大学——县乡合作计划”“中专——乡镇合作计划”“乡镇成校——村组合作计划”的实施、努力做到在培养目标上同企业保持一致,在专业设置上同经济发展(调整)同步,在办学过程中同企业或市场挂钩,带动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区域经济的形成,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了地方“特色农业的规模化发展”。

三、办学内容:紧紧抓住职业院校办学的根本

专业设置是职业院校办学的根本。它不仅是职业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具体体现,也是职业教育适应经济社会需求,保证人才培养适销对路的关键环节。根据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和产业结构特点,深入社会、行业企业做好细致的调研工作,掌握第一手资料,对于合理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专业结构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为区域经济和社会服务的办学过程中,职业院校必须根据区域需要及时调整职业教育的办学内容、手段,在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时,加强区域职业院校和区域经济、社会之间信息、知识和资源的双向流动,使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处于不断的调整与变革之中。

职业院校如果不深入研究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没有立足当地实际,培养的人才就很难与当地经济发展和地方的产业结构紧密结合起来,做到人才适销对路。因此职业院校必须立足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顺应市场需求,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为区域经济建设输送合格人才。

四、办学方式:鼎力激活职业院校一产业界一政府之间的互动

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有全日制和部分时间制;有职前和职后教育;有产教结合和校企合作;有“工学结合”和“半工半读”等等。办学方式不是固定的,它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关键是职业院校如何融入区域、贴近社会、适应市场,激活职业院校一产业界一政府之间的互动,实行多样、灵活、开放的办学方式,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

职业院校和产业界,两个迄今相对独立的领域,各有明确的体系范围,目前都承担过去属于对方领域的任务。现在该是改变这种状况的时候了。当前,一些职业教育发展较快的地方已逐步形成了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集团,并由此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如江苏省推进集约化办学,一是建设职教园区,实行一区多校、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学分互认、教师互聘、共同培养。二是组建专业性职教集团,以骨干职业学校为龙头,与行业、企业合作,组建了农林、建筑、现代服务业等6个专业性职教集团,覆盖300多家企业、105所学校和20多万学生。三是扩大区域优质资源,打破部门、行业界限,撤销、合并中等职业学校300多所,校均在校生规模扩大到1930人,其中100所重点建设的职教中心平均在校生规模达到3200人。同时,政府在职业院校和产业界这两个领域中的作用正在向两个截然相反的方向发生变化。一方面,政府不仅要求职业院校“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而且还要求职业院校“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另一方面,政府也在改变与产业界的关系,不仅要求“企业要强化职工培训,提高职工素质”。而是还要求“企业有责任接受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在职业教育的政策制定和实施上,政府正承担起领导、指明方向、协调、支援和质量保障的任务。实践证明,在各地区、各校职教办学水平参差不齐的现阶段,这些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了职业院校一产业界一政府之间的互动关系,不仅为职业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推动了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快速发展,而且也调动了职业院校的办学积极性,提高了师资设备设施的利用率,加速了职业院校的改革和发展。

职业探索论文:浅谈独立学院实施职业技术培训的探索

论文关键词:独立学院 职业技能培训 培训质量

论文摘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是独立学院培养具有较扎实的专业基础、较强的专业应用能力与职业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一项重要措施。从独立学院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意义着手,分析独立学院实施职业技能培训的意义,并提出当前独立学院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存在的问题,并就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法,为独立学院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供参考依据。

一、独立学院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意义

职业技能培训是按照国家职业分类和职业技能标准进行的规范性培训。是通过按照不同职业岗位的要求对接受培训的人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的职业教育活动,其目标在于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工作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促使劳动者顺利地实现就业和再就业。独立学院作为培养既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又具备动手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三本院校,目前处于一个很尴的地位——和一本二本相比,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欠深入;与职业技术院校相比,学生动手能力缺乏。因此,独立学院应根据自身特点,结合学院发展定位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增强了学院的优秀竞争力;另一方面,也能培养更多的直接面向社会生产实践第一线,同时又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意识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成立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承担本院学生职业技能培训和考试,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学生有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需求

首先,高校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独立学院的学生在许多单位的眼中能力素质比一般一本二本院校学生差。而学生本身理论方面不及二本,动手实践能力又比不上高职,导致其本身缺乏自信和能力去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因此,他们迫切需要培养能力来面对就业竞争,而参与职业培训,获取某一行业的从业资格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其次,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快速发展的社会,相当一部分学生毕业后并不一定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为了能适应更多的就业岗位,为就业增加筹码,学生需要参加职业技能培训获取行业准入资格,学校设立培训点,举办相应的资格培训为学生提供便利,满足学生的需求。

2.开展职业培训是学院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认证活动,是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学院开展适应社会需求、符合学院专业特色的国家职业资格认证项目,为广大学生打造优质的“毕业+证书”就业服务平台,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些师范大学举办的独立学院,大部分专业与举办方一致,学生也可以通过考取教师资格证书来获取从教资格。参加职业技能培训,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在他们参与教师竞聘时更具备优势。

3.开展职业培训有利于学校的发展

(1)有利于学校创新培养模式,提高教学质量。一方面,根据市场需求开发培训课程,改进培训方法实施职业培训,必然拉近学校与用人单位的联系,使学院更能全面深入地了解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有利于学校创新培养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通过将职业培训引入到学校中来,让学生不用离开学校就能享受技能培训,不但可以减少学生参加培训的经费投入,而且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将学院的实践教学与技能培训有效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接受培训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学校的实践教学,可以有效促进学校的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

(2)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利用率。当前独立学院在某些专业招生不多,但是为了能应对专业发展需要,场地设备也必须配置,但成本过高,利用率不足。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把富余的教育资源输入到技能培训中来,不但有利于提高利用率,降低成本,还为学院谋取了利益,提高了和专职培训机构竞争的能力。

(3)有利于提高学校的优秀竞争力。优秀竞争力,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无形资产。优秀竞争力是高校发展战略的优秀内容,可以为其办学指明方向,使其进行科学定位,理清发展思路,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在当前大力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多元化和国际化的背景下,从独立学院改革与发展的现实出发,研究如何培育高校优秀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把发展职业技能培训教育定为独立学院发展战略,打造和创建“品牌培训项目”,突出学院的特色和优势,是提高学院优秀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4.开展职业培训有利于师资的培养

目前学校能胜任培训发展的教师很少,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有利于造就一支培训观念新、创新意识浓、教学水平高、操作技能强、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突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首先,学院鼓励专任教师获得相应的授课资格,使教师积极充实自己,提高水平,有利于教育教学的开展。其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给教师提供一个平台,一些教师为了获取培训资格,就会积极去学习,参与获取相应资格认证培训,提高学院双师型教师的素质和数量;再次,参与职业技能培训的学生将直接面向就业市场,培训效果如何,其反馈将有利于提高教师关注市场的发展趋势,根据市场需求来培养人才,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二、当前独立学院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存在的困难

当前,一些独立学院已经开展职业技术培训,从培训的情况来看,学生对学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都非常欢迎,培训开展工作也很顺利,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学生参加培训比较盲目,指导不到位,导致部分学生中途放弃培训,培训效果不明显。

学生对于学校已经设立的培训点反映很好,学校在实施过程中也取得了一些成就,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在实施操作过程中还存着一定的困难和问题,需要进一步调查研究,取得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其他独立学院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供借鉴参考的依据。

1.师资不足

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必须具有相应的培训师资和职业指导教师,但由于独立学院办学历史不长,许多学院师资还不是很充裕,相当一部分还依赖于举办方师资和外聘师资,自有师资以青年师资为主,授课任务重,具备相应培训资格的教师还不多,教学效果和经验积累尚待进一步提高。

2.配套工作不到位

一方面,一些独立学院为开展培训而培训,缺乏对学生的引导。部分学生为考证而考证,对自身的职业发展缺乏规划,参加考证比较盲目,职业技能培训没有很好地和专业、实践教学有效结合起来。虽然能通过考试,但实际上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很好地进行学习和锻炼,实践能力、动手能力仍然缺乏,证书与应该具备的能力存在差距。另一方面,学校对职业技能培训进行宣传不到位,相关设备、职业咨询等配套工作跟不上,导致学生对学校开展的技能培训的有效性存在疑惑和不信任感,影响了报名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3.竞争乏力

独立学院在师资、设备、资历等方面的不足,使得其竞争乏力。另外,当前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职业院校开展的职业技能培训及认证已具备,其所拥有和具备的较强的师资、设备和实训基地使得在职业培训方面具有较强的实力和竞争力。此外,专业培训机构的高通过率以及较好的社会经验也给其带来生源竞争。这些都是独立学院在实施职业技能培训过程中需要面对的竞争。

三、独立学院发展职业技能培训的路径和保障措施

1.师资引进与培养

首先,要增加具有双师技能的专业师资,在负责学院正常的教学以外能承担技能培训的相关课程,从而将专业课程与技能培训有效结合起来,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提高考证的通过率。其次,培训已有的专业教师,使之具备双师资格并具备从事职业技能培训的能力。再次,从企事业单位引进相应的兼职人员让其担任学院的实践技能指导教师以更好地进行实践指导,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2.做好引导工作

一是要设立职业咨询的相关职务,负责学生参加培训的相关咨询工作,使学生能更好地根据个人发展需要参加培训,达到效益的最大化;二是教师、辅导员要发挥职业引导和培训引导的作用,从丰富自身知识结构和丰富未来人生规划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参加职业培训,并获取相应的证书,使职业培训成为学生的自主自愿行为。此外,在学生完成专业基础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多参与职业考证,“艺多不压身”,学生如在取得毕业证、学位证的同时,再取得其他的职业资格证书,无论对学生以后的就业,还是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都是非常有利的。三是开展专题讲座,一方面,是从企事业单位聘请相关工作人员来对学生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了解工作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从而根据个人职业规划有针对性地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从而将参加职业技能培训,考取职业资格证书作为系列性、长效性的工作,而不是毫无计划地随意报考,或心血来潮去试一下。另一方面,是组织取得双师型证书的教师开办系列讲座或交流会,以自身考取相关证书的经验和作用,通过现身说法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参加职业培训。

3.精选培训项目,将职业技能培训与学生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进行有效结合

独立学院是培养具有较扎实的专业基础、较强的专业应用能力与职业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在这个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实践动手能力是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许多学校一般通过增加实践教学环节课时比例,加大实践类课程的学分等方式来进行。但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我们可以精选那些与所开专业相关的培训项目,并坚持培训与实践性教学进行有机结合的原则,使职业技能培训成为专业知识学习的延伸和拓展,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职业培训也是我们开展实践性教学的一部分内容,让学生意识到课堂之外的收获对自身成长所带来的好处,而不是简单地为了考证而考证。

4.加强培训质量监控,提高培训质量

首先,要建立有效的质量跟踪体系,对已参加培训的学生进行跟踪调查,了解培训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改进提供参考依据;其次,对在校学生进行调查和走访,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与期望,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项目。同时,对企事业单位进行深入调研,了解单位需求和培训的差距,尽量将职业技能培训与单位需求进行无缝对接,提高培训的实用性;再次,完善质量监控制度,通过实施职业技能培训专项督导等方式,加强培训质量督查,规范管理,提高培训质量,确保培训工作可持续健康发展。

职业探索论文:浅论对高职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融通的专业建设探索

论文摘要:为了能够促进高职院校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的相互融通,深入地进行了专业建设的研究和实践。首先,高职院校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的联系;其次,分析了高职院校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融合的重要性;然后,高职院校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融合的原则;最后,提出了高职院校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融合的实践策略。

论文关键词:学历教育;职业培训;融通

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是高职院校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办学模式。高职院校尽管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在传统的就业观念的影响下,通过考大学的方式最后实现分配工作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因此,高职院校一方面由于在办学条件上无法和普通高校相比而形成了巨大的压力,另外一方面无法摆脱学历教育办学模式的束缚,因此,导致高职教育的活力不足,缺乏生源。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承担技术服务、教育培养以及科学研究任务的两种人才培养模式。一直以来,社会上只关注学历教育,但是对职业培训的关注度不足,从而导致了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许多困惑。在这种环境下,高职院校应该不断地进行人才培养观念的转变,在进行学历教育的同时,也应该强职业培训,将两者紧密地融通起来,从而能够不断地提高职业培训的办学规模,使高职院校的服务功能得以体现。

高职院校的办学模式之中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融通的问题已经得到了国内外广大学者的普遍关注,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成果。M Tessaring对高职院校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并且提出了未来两者共同的发展的趋势。H Smith提出了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联合的新模式,并且分析了澳大利亚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新模式。JJW Powell分析了欧洲职业技能培训的新模式,并且对比较了高等教育和职业培训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提出了职业培训的重要性。赵世强研究了成人高校职业培训发展问题,提出了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并重的办学思路,并且提出相应的措施,从而能够确保成人高校的健康发展。刘钧杰深入地剖析了德国职业培训的先进做法,并且结合我国高职院校的特点,提出了职业培训的实施策略。杨文明提出高职院校应该抓住机遇,不断地发挥职业教育的人才培训优势,建立起完善的职业培训体系。戴春禄提出高职院校应该重视职业培训的重要性,通过职业培训扩展办学规模,增加服务面,从而能够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并且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屠群锋辨证地分析了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联系,并且提出了高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有效衔接的具体措施,从而有利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顺利发展。罗玲对高职院校开展社会职业培训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职业培训是高职院校发挥社会功能的主要途径。李丰桐依据澳洲TAFE的办学经验,提出了高职院校的办学思路应该转变,面向社会进行职业培训,并且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吴丽旋认为应该加强高职院校和企业的合作,并且提出了“资源同享、联合培养”的职业培训模式。从以上成果可以看出,职业培训已经得到了高职院校的广泛关注,但是对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融合的研究还比较少,因此,探索高职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融通的专业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的联系

从高职院校发展的历程来看,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是彼此相互促进的。学历教育可以使高职学生提高理论水平,能够促进促进高职院校学术水平的发展。而高职院校的职业培训为学历教育提供了有利的支撑,并且能够促进高职院校学历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高职院校不仅仅要为社会培养具有较好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而且也是为社会提出职业培训的主要场所。职业培训不断采取了什么样的形式和内容,都必须以学历教育的基本理论为依据,必须依靠学历教育的先进成果,并且依靠完善的师资队伍。高职院校的职业培训所必须具备的教师、教材、教学方法都需要得到学历教育的紧密配合,如果没有学历教育的支持,职业培训在培训内容、培训手段以及培训场所上遇到较大的困难,从而导致了职业培训的不全面性。高职院校学历教育的发展可以促进教学质量和教师设施的改善,从而为职业培训提供有利的支撑,并且能够促进高职院校理论研究水平和科研实力,从而能够使高职院校圆满地完成社会所赋予的服务功能。高职院校的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都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能够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技能人才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从而可以确保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高职院校应该将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并重,从而能够体现出高职院校的特色,从而有利于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高职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融合的重要性

近年来国民经济发展迅速,我国已经成为了世界制造业的加工中心,产业结构的巨大转变以及劳动力市场的重大调整以及具备较高职业能力人才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需要高职院校不仅应该加强学历教育教育,而且应该提高职业培训的力度。国家相应地出台了高技能人才的培训工作,从而为高职院校培养具备高技能的人才提供了政策支撑。因此,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地相应国家的号召,加强职业培训的力度,从而能够为工作于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工人提供相应的职业技能培训,从而可以缓解社会发展过程中高技能人才紧缺的压力,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高职院校开展职业培训是学历教育的重要补充,可以充分地体现高职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也是高职院校的主要责任。高职教育进行人才培养的主要目的就是服务。高职教育应该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为经济发展培养出大量的高技能、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目前,高职院校实施了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培养模式,并且将职业资格证的培训引入课程体系之中。高职院校在完成理论教学任务以外,还进行了面向社会的职业技能培训服务,这正体现了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高职院校在教学设备、教学队伍、教学技术以及科研能力等方面都具备较强的实力,这些资源为高职院校进行面向社会的职业培训提供了有利的支持,从使高职院校不仅能够完成高职教育的学历教育,而且能够进行有效地技能培训。高职院校进行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融通的专业建设,不仅有利能够提高学历教育教育的质量,促进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而且能够提高职业培训的水平,促进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并且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

三、高职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融合的原则

(一)高职院校应该在加强职业培训的同时提高学历教育的层次。目前,高学历的技术人员在企业中的实际工作过程中获得了社会的认可,因此,高职院校应该顺应这个发展动向,进行职业培训的改革。在为社会技术工人提供职业技能培训的同时,应该通过高职院校学历教育的提高技术工人的学历层次,加强技术人员理论水平的教育,在专业培养计划的设置上不仅应该关注技术工人的技能的掌握情况,而且应该通过学历教育提高技术工人的文化素质,从而使技术工人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从而能够有利于社会的全面发展。

(二)高职院校的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应该保持一致。目前,高职院校已经开展将职业培训融合到了学历教育之中,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高职院校的学历教育应该关注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并且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发展方向。这里的应用型人才不仅仅是具有一技之长的人才,而是具备较强社会适应能力、较好的文化修养以及发展潜力的人才。社会生产第一线的技术人员是高职院校培养的主要的对象,因此,高职院校应该不仅应该加强提高专业能力的实践教学力度,而且应该关注培训对象的通识教育。根据以往的经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不能保证专业完全对口,因此,高职院校一方面要提高培训对象专业技能,另外还应该增强培训对象的职业拓展能力。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应该注重人才培养的实践性,加强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的融通,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除了进行专业课程互设,还应该确定高职院校各专业的通修课程,从而能够体现专业的优秀知识和能力,为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的融合提供有利的支持。

四、高职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融合的实践策略

(一)加强校企合作加强职业培训的力度

高职院校在学历教育上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在加强学历教育的同时,还应该和企业积极沟通,建立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加大职业培训的力度。高职院校和社会培训市场相比仅仅具有学历教育的资源优势,但是在其他方面还比较薄弱,在激烈的职业培训市场中,高职院校应该充分地利用自身学历教育的优势,开拓市场,不断提高职业培训的质量,并且利用现有的资源优势提出一些其他社会培训机构无法开办的职业培训项目。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地和企业进行密切地合作,由高职院校提供职业培训场地,由企业提供先进的培训设施和培训软件,从而能够开发出一个功能全面、实施先进、教学水平较高的职业培训平台。高职院校在开展社会培训的时候,应该坚持以市场需求为主体,不过分地追求利润,通过不断地完善使职业培训逐步地壮大起来。同时高职院校也应该和中职学校、社会培训机构进行积极地配合,优势互补,从而能够提高职业培训的水平,使社会对对高职院校的职业培训给予充分地认可。

(二)提高高职院校职业培训师资力量

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是促进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融通的主要决定因素。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主要来源于高校或科研机构的硕士毕业生,这类教师具有较高的教学热情,但是缺乏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职业技能,从而无法使职业培训达到预计的效果。主要原因在于高职院校缺乏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没有形成企业人才和职业院校教师交流的体系,一些来自于企业的教师在评职中遇到的困难,任教几年后又回到了企业,因此一些企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不愿意来高职院校从事职业培训。此外,高职院校的工资待遇不如企业的工程技术的工作待遇,因此,使高职院校的职业培训的师资队伍比较薄弱。高职院校必须完善人事制度,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和保障体系使一些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加入到高职教育中来,从而能够不断提高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实力。此外,高校和企业应该选派职业培训教师深入企业进行实践,从而有利于教师综合能力的提高。高职院校也应该积极地为职业培训教师提供职业技能培训的机会,进而可以顺利地完成高职院校进而使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能够顺利地融通。

(三)不断加强制度保障体系的建设

职业培训是高职教育的重要体现,然而,由于管理体系的缺陷,职业培训和学历教育分别由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和教育部门管理。这种管理体系导致了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的沟通不畅。高职院通常会认为学历教育才是自己的主要任务,而把职业培训放在了次要的位置上,因此,高职院校的学历教育占据了较多的教育资源,而职业培训仅仅能使用较少的教育资源。近年来,高职院校尽管对职业培训逐步地重视起来,但是在职业培训的管理和办学上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体系,从而不利于高职院校职业培训的健康发展。从就业的方面来看,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是相辅相承的,目前国家大力提倡终身教育的人才培养理念,高职院校应该遵循这个发展要求,不断提高职业培训在专业建设上的重要地位,从制度上确保高职院校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形成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相互促进的新局面。同时,国家应该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投资力度,从而使高职院校能够拥有先进的教学和培训设备,建立一支稳定的教学和培训的师资队伍。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一直以来从事的学历教育,因此在学历教育上形成了集教学、服务和管理于一体的体系,把高职院校的职业培训和学历教育体系紧密地结合起来,能够有利于职业培训的发展。高职院校的职业培训应该依靠学历教育的优势,不断树立自身的品牌,不断地推动高职院校职业培训质量的提升。高职院校应该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不断培育优势专业,并且使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顺利地融通。

职业探索论文:浅析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的探索

[论文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有机结合 探索

[论文内容提要]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及就业后频繁跳槽等问题暴露出当前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缺失与不足。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与教育形式的相互融合等特性决定二者在教育内容、师资条件、教学形式上的有机结合有助于高校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教育根本目标的实现。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及就业后频繁跳槽等问题一再被提及,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大学生目标感缺失,自我认识程度不高,对自己的专业和将来从事的工作的关系不了解。这也暴露出当前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缺失与不足。为此,教育部于2007年下发了关于在各高校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为贯彻教育部文件精神,各高校纷纷开展了一系列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如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设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讲座、进行就业指导等。但从实践效果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就业指导着重于求职技巧而忽视对大学生生涯发展的指导,讲座对象有限且内容缺乏延续性等,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发展。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机结合的相关探索或许能给从教者们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一 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的可能性

1.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根本目标的一致性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根本目标绝不仅仅是指导大学生如何就业,而是要帮助大学生在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观、职业能力及气质、性格等基础上,结合职业环境等客观条件和制约因素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并根据自己的职业目标确定行动方向、时间及具体方案。大学生在职业生涯方面的困惑包括很多方面,如自己能干什么,自己想干什么,自己适合干什么,环境支持和允许自己干什么?自己所学的专业出去以后有什么发展?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进行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减少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和人格发展上的心理困惑,具有成熟职业生涯规划理念的大学生往往心理健康水平也较高。而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接纳自己、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具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也正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

2.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融合性

“大学生自我认知”(具体包括对自身气质、性格、能力、价值观、兴趣等的认知)、“职业能力”(具体包括人际交往、情绪管理能力等)、“职业世界探知”(具体包括对职业与专业关系、职业环境分析等)以及“职业决策技术(包括生涯决策平衡单等的运用)”是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基本内容,“自我认知”是心理健康的基础,也是大学生对准现实 “生涯通道”,做好人生规划的前提。情绪管理与人际交往等内容也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组成部门,更是未来职业生涯的重要技能。 “大学生通过职业生涯设计活动,进行着自我的心理调节,能在智力、情感、意志和个性等方面都得到正常发展,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形成健全的人格。”[1]职业生涯目标的明确与生涯设计的过程也能满足大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人能尽可能把内在需求与外在需求契合在一起,将‘我意欲’和‘我必须’统一起来,从而使人的生活充满生机和活力。” [2]因此,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融合、相互交叉,共同促进。

3.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运用团体心理辅导技术的优越性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目标的实现需要引导学生在开放、安全、融洽的氛围中去认知自己和职业,去了解职业决策的影响因素及职业决策的方法,同时练习职业生涯规划决策的步骤。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如果采取单纯的知识讲授就可能变成空洞的说教,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起不到真正的引导教育作用。这就决定职业生涯教育的模式必须是经验式、建构式的。而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常用的团体心理辅导技术是在团体领导者的带领下,通过一群有共同需要或问题的人的聚集和参与,形成团体互动的力量和意图性的团体经验,从而达成个人发展的心理辅导方式。团体心理辅导中,通过营造良好的团体心理氛围,大学生在开放接纳的心理环境中通过游戏体验、角色扮演、经验分享、脑力激荡等一系列的活动中了解全面真实的自己,同时团体的集体智慧和社会支持也能激发大学生去更深入地去探究职业世界,更多地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和相关信息。团体心理辅导技术具有感染力强、影响广泛、效率高、省时省力、辅导效果易巩固和迁移等特点。因此,生涯规划团体心理辅导往往是各大高校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效形式。

二 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方式

1.教育内容的结合

由于种种原因,高校一般都在大学二年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课时控制在16-20左右。就业指导则通常在毕业前进行1-2次。职业生涯规划相关讲座的时间、内容都不固定,缺乏统一性、系统性。这些有限的课程、讲座及就业指导很多都是为了应付教育部有关规定而开设的,大都流于形式,其实根本无法真正完成对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系统教育,无法实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根本目标。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课程设置及教学研究更是有了极大的进展,能较好覆盖到高校每一个大学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点,必然和大学生的心理个性、心理发展密切相关。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可以进行适度整合,如在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增加职业生涯心理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安排如职业能力、职业价值观、职业兴趣等的学习与测试等内容。这既可以弥补当前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课时的不足,又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够贴近大学生的心理实际,为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创造良好的心理条件。

2.师资条件的结合

长期以来大学教育中往往把就业指导归为学生工作的一部分,没有认识到职业指导是一个专业性要求较高的职业领域。从目前各高校的实际情况看,专职从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人员不仅数量少,专职工作人员还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不少人是“半路出家”,专业化程度不高,素质参差不齐。师资成为制约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开展的主要因素。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时间较长,各级各类高校都纷纷成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配备了完善的教学设备和人员,同时由于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背景相似,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能较好胜任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有关职业素质、自我认知等方面的教育工作,再加上专业教师及聘请的一些行业内人士开展关于职业认知、职业探索等方面的教育,几方面结合能较好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落到实处。

3.教学形式的结合

随着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逐步开展,在教学形式上进行了一些探索研究。考察相关的研究成果,不难发现以“团体生涯心理辅导”形式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得到很多从教者的好评。研究认为,职业生涯教育如果局限于课堂讲授、专家讲座,学生容易变成“被动接受者”,缺乏对职业生涯规划的主动性。而以 “团体生涯心理辅导”形式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学生在团体生涯心理辅导活动中,以团体一员的身份参与到团体中来,通过团体生涯心理辅导的一系列活动,实现对自我认知的提升、感受职业的特性及要求、学习职业决策的技能、增强职业发展的能力、体验职业生涯规划中种种复杂的心理过程,这种体验、参与过程中的经验和感受,使他们对职业生涯的规划变得不再抽象,不再“遥不可及”,而且在团体活动中,通过交流,借助团体的动力,大学生可以从团体其他成员身上得到启发,甚至找到解决自身问题的有效方法。同时,团体交流使他们认识到对生涯规划的困惑不仅某个人存在,而是大家共同要面对、探究解决的问题,这可以消除他们在心理上的不安,能更好面对自身的心理问题,也有利于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

三 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应注意的问题

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能充分利用高校的设备、师资等资源。依据不同理论的生涯心理团体辅导还会不断出现,很多学校在职业指导中应用心理辅导逐渐成为一种趋势,二者的有机结合前景广阔,但应注意以下问题。

1.师资问题

尽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具有良好的心理学背景,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仅要求执教教师具有心理学知识,同时要求他们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这样,才能在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决策时从专业与职业发展的角度提供真正有效的帮助。目前高校师资缺少的正式那些真正有相关从业经验的专业人士,这使大学生真正了解职业世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此外,部分高校本身心理健康教育尚有不足,更难以兼顾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因此,一方面应鼓励有志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到相关行业学习交流,支持他们参加“职业规划师”等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及培训工作,另一方面聘请相关行业领域的“能工巧匠”和“专业人士”到大学兼职担任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同时,对这些教师进行心理学知识的培训。通过几方面的努力,建设、培训一支心理学知识背景和专业知识背景相结合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专业师资队伍。

2.结合的形式问题

如上所述,团体生涯心理辅导这样一种助人的技术正日益成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趋势,但是,由于这一技术对领导者的要求较高,如果掌握不好,团体辅导方案实施中可能“曲高和寡”。此外,团体生涯心理辅导针对的对象是团体,对于个体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一些具体问题无法解决。因此,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中,应将职业生涯心理问题的个体咨询与团体辅导相结合。

3.结合的内容问题

事实上,不仅仅大学、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都在以新的视角看待职业生涯规划,因此,不仅仅是职业决策的相关内容,其他如职业转换的准备,其中的心理准备也将进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范畴,这也是二者有机结合中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

职业探索论文: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探索高等职业教育新途径

吉林大学高等技术学院是吉林大学所属的二级学院,是面向社会举办的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主的培养实用型、技能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办学实体。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院确定总的办学指导思想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敬业精神为重点,坚持“素质为本、能力为重、产学结合、特色突出”的教育理念,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多种形式办学模式,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专门人才。学院现已发展成为拥有7个专业,专兼职教师75人的相对独立的高等技术学院。

一、改革办学体制,建立“新制”的二级学院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最根本的挑战就是既要扩大发展,又要承受教育经费短缺的压力。解决上述问题的可行思路就是改革高等教育的办学体制,改革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办学的新体制。其中一个具体而有效的措施就是建立“新制”的二级学院。

这里所说的二级学院是指普通高校创办的或附属于普通高校的,具有新的办学体制、管理体制、筹资体制和运行机制的二级学院。二级学院的最本质特征可以归结为“一校两制”,即普通公立高校举办的、具有民办运行机制的,或以混合所有制为基础的非传统型的二级学院。我校高等技术学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新制”的二级学院。它是由吉林大学南岭校区(原吉林工业大学)与吉林省卡伦湖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创办的“校企联合、自筹资金、独立核算、自主管理”的办学实体,以产学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为原则,吉林大学负责提供校名、校誉、师资等有形和无形资产,负责教学组织和管理;公司负责提供办学场地、办学设施等办学条件,负责后勤保障和服务,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学院在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和筹资体制等方面不同于学校其他的二级学院。

根据我校高等技术学院的实践,我们认为,改造或创办“新制”二级学院的基本思路应包括下述几个方面:

1.突出“新制”,探索公有制多种形式在高等教育中的实现途径。这种“新制”二级学院可以是民办性质的,也可以是混合所有制性质的,这取决于学校发展方向、现有条件、优势及学科性质。我校高等技术学院属于校企联办的股份合作制。

2.走符合中国国情的低成本高扩张道路。“新制”二级学院将更注重管理与运行效率,注重各类经费支出。由于其与所依托大学在资源使用(包括校舍、实验设备等)、师资聘用等方面的有利条件,相对地成本较普通高校低。另一方面,从现有普通高校资源合理使用的角度考虑,学校本身还存在着人力和物力资源的有效和充分利用的优势(包括现有师资队伍的充分使用、退休教师资源的有效利用、学校设施与各类专业设备的充分利用等),创办从属于自身的二级学院可从一定程度上利用这些优势。我校高等技术学院在董事会领导下,充分利用吉林大学的师资力量,利用退休教师和部分闲置的实验设备,取得了低成本、高效率的办学效益。

3.依托普通高校,保证二级学院人才培养的质量,并确立以质量求生存的社会与需求约束机制。普通高校经过数十年的发展过程,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我校高等技术学院在创建过程中,借鉴吉林大学南岭校区的人才培养模式,从吉林大学南岭校区选派管理干部,因而能够在人才培养中取得一定成效。

可以说,将大学的智力优势、无形资产优势与适应市场体制的筹资优势相结合是国际上高等学校扩展规模的一个共同经验。

二、打破学科型教学体制,建立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教学体系

我校高等技术学院充分借鉴专科教育的成功经验,克服“本科压缩式”教学模式的弊病,提出“重素质也要重能力、重知识更要重技能”的育人理念。教学中不仅注重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而且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不仅重视传授知识,而且重视传授技能。在此办学思想指导下,学院采取了“以能力为中心”的培养模式,即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优化和整合教学计划,从而使毕业生成为适应面宽、技术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较高、创新和发展能力较强的实用型人才。具体做法是:针对岗位(群)需要和专业培养目标,进行能力结构分析,在此基础上确定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

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例。通过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培养目标的分析,我们认为,学生毕业后应具有如下业务能力:(1)计算机上机操作能力;(2)软件开发编程能力;(3)计算机系统配置与维护能力;(4)计算机网络安装、使用与维护能力。根据上述业务能力要求,应设置相应课程(该专业能力与课程对应关系见图1)。为了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学院提出了“结合国家职业技术资格考核要求,制订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的新思路。集中一段时间,安排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经考核合格后发放技能证书。教师讲课有的放矢,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这种培养计划可以使学生在完成专业课学习后,不仅能够掌握必要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而且可以考取3~4个专业技能等级证,如微型计算机安装、测试、维修技能证,软件技能证,数据库技能证,因特网技能证。这对于学生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择业和上岗有很大益处。

职业探索论文:论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实践探索

[论文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体育教学 实践

[论文摘要]为满足新形势人才素质的要求,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不能单纯以身体训练为主,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更注重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多方位全面的发展其身体素质,朝着快乐型、健康型、多元型的方向发展。体育教学实践中,应加强德育渗透,注重职业特征,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激发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关注女生身心特点。

中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中等技术劳动者为目标,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优秀,适应广泛就业需要的职业素质教育。与普通高中相比,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职业技术来适应社会的快速变化,而且还要有强健体魄和健康心理去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对提高他们身体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体育教学就显的尤为重要,这也是新时期对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1 体育教学应加强德育渗透

体育是个大舞台,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师则是通过体育教学去实现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神圣使命。通过体育教学,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团结奋进的集体主义精神和高尚道德品质,这些对职业学校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从“育人”的目标出发,坚持站在“育人” 的高度备课,将思想品德的内容寓于整个体育教学之中,将“育体”与“育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好习惯,为他们将来升学或就业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和人文理念,真正体现学校教育培养全面人才的教育目标。

在具体教学中,体育教师可从以下方面加强德育渗透:其一,结合课堂常规进行德育渗透,向学生进行文明礼貌、组织纪律、思想作风的教育。如通过队列练习,有目的地培养学生遵章守纪的自觉性,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荣誉感。其二,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德育渗透。在体育课的教学中,学生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如跑、跳、掷、基本体操、游戏、球类等。如在短跑教学中,结合技术动作要领,要求学生遵守规则,打消抢跑等投机心理,培养求真务实的精神。在这些教学内容中学生最感兴趣的往往是游戏,因此在各种不同类型的游戏教学中渗德育无疑是最好的途径之一。如接力游戏“抢运伤员”,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精神,严肃认真地完成“战地”抢运“伤员”的光荣任务。其三,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加大德育渗透力度。主要是利用体育教学活动的实践环境,结合体育教学方法,贴近学生实际,激励学生的进取精神。

2 体育教学应注重职业特征

职业学校体育教学对专业、工种来说处于服务性地位,不同专业要求学生掌握不同的专业技能,而不同专业技能需要相应的体能保证。如厨师对手腕力量要求比较高,海员必须学会游泳,保安必须熟练掌握擒拿格斗,宾馆服务必须熟练托盘,服务业必须接受形体教育等。体育教学应体现职业技术学校的特点,根据不同专业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加强校本教材的开发和利用,以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职业学校体育教学在保证学生身体全面发展的同时,应该根据学生所学职业的特点,使他们受到一定的专门训练,获得本职业所必须的身体素质和实用技能。在教学中,笔者尝试从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专业身体素质入手,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使他们具备适应专业岗位所需要的身体素质,如幼教班的教学,在准备活动中,由学生轮流组织领做热身操,老师协助做好组织工作,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节奏感、自信心,为将来成为合格的幼儿教师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再如,计算机、电子专业要求学生的身体具有较好灵敏性和协调性,其体育教学应围绕专业实际,应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选择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的内容,实行有专业针对性的身体锻炼,如健身跑、球类、健美操等项目。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这些运动项目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全面的锻炼,为终身体育锻炼打下坚实的运动基础。

3 体育教学应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中职学生普遍入学成绩差,常被传统的教学观念视为中考的失败者,受到社会、家庭、学校和就业的压力,造成中专学生普遍存在严重的自卑感、害怕考试、害怕与人交往。而有关调查研究表明,体育运动是一种良好的治疗心理疾病的方法,可以转移个体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使人从烦恼和痛苦中摆脱出来,是治疗抑郁症、焦虑症的有效手段。再者,体育运动是一种积极的休息方式,在持续紧张的学习、工作压力下,或是在情绪消极低沉的时候,参加适量的体育运动,对消除疲劳,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提高学习、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大有益处。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非常必要。

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加强健康教育专题的教学。国家有关部门已颁布《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将健康教育专题列为体育与健康课程必修课,并分配了一定的学分。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健康教育专题的教学,对学生培养健康意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显得很有必要,也更符合“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精神。其次,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及时采用激励和肯定的方法,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使学生在身体练习过程中能主动参与课堂,培养自我意识,树立自信心;教师要通过创设运动情景,着力营造一种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感受和情绪变化,培养学生情绪的调控能力。

4 体育教学应激发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师应从以下方面着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其一,在体育教学中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可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其二,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启发、鼓励学生创造新的方法去完成动作,让学生有目的的质疑和实践,在实践中体会、思考、发现和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其三,通过各种体育教学手段,创设各种情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或技能,从不同的角度、按不同的线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其四,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引入新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切实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使他们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得到更好地发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5 体育教学应关注女生身心特点

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应关注女生身心特点,根据体育教学要求和自身教育实践,结合该阶段女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进行教学,以提高体育教育质量。首先,体育教学与女生身心特点有机结合。女生肌肉占身体的比重及肌肉力量均较同年龄男生差,在动作练习中容易脱手受伤,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女生的肌肉力量时应格外重视保护和帮助,消除女生的畏惧心理,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提高教学效果。此外,在体育课中,教师应向女学生讲解月经期生理卫生,月经期科学锻炼的知识,对痛经的学生应安排她们做些医疗体操等。其次,注意女生意志品质的培养。青春期后的女生,一般来说容易害羞,不大相信自己的力量,胆子较小。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女生意志品质的培养。练习中,在启发自觉的基础上,严格要求学生保质保量完成各项练习任务,决不姑息迁就。要坚持正面教育为主,同时要给她们分析如何完成动作,如何克服困难,并指出具体方法。

职业探索论文:浅析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的探索

[论文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有机结合 探索

[论文内容提要]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及就业后频繁跳槽等问题暴露出当前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缺失与不足。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与教育形式的相互融合等特性决定二者在教育内容、师资条件、教学形式上的有机结合有助于高校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教育根本目标的实现。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及就业后频繁跳槽等问题一再被提及,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大学生目标感缺失,自我认识程度不高,对自己的专业和将来从事的工作的关系不了解。这也暴露出当前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缺失与不足。为此,教育部于2007年下发了关于在各高校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为贯彻教育部文件精神,各高校纷纷开展了一系列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如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设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讲座、进行就业指导等。但从实践效果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就业指导着重于求职技巧而忽视对大学生生涯发展的指导,讲座对象有限且内容缺乏延续性等,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发展。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机结合的相关探索或许能给从教者们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一 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的可能性

1.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根本目标的一致性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根本目标绝不仅仅是指导大学生如何就业,而是要帮助大学生在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观、职业能力及气质、性格等基础上,结合职业环境等客观条件和制约因素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并根据自己的职业目标确定行动方向、时间及具体方案。大学生在职业生涯方面的困惑包括很多方面,如自己能干什么,自己想干什么,自己适合干什么,环境支持和允许自己干什么?自己所学的专业出去以后有什么发展?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进行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减少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和人格发展上的心理困惑,具有成熟职业生涯规划理念的大学生往往心理健康水平也较高。而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接纳自己、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具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也正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

2.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融合性

“大学生自我认知”(具体包括对自身气质、性格、能力、价值观、兴趣等的认知)、“职业能力”(具体包括人际交往、情绪管理能力等)、“职业世界探知”(具体包括对职业与专业关系、职业环境分析等)以及“职业决策技术(包括生涯决策平衡单等的运用)”是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基本内容,“自我认知”是心理健康的基础,也是大学生对准现实 “生涯通道”,做好人生规划的前提。情绪管理与人际交往等内容也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组成部门,更是未来职业生涯的重要技能。 “大学生通过职业生涯设计活动,进行着自我的心理调节,能在智力、情感、意志和个性等方面都得到正常发展,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形成健全的人格。”[1]职业生涯目标的明确与生涯设计的过程也能满足大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人能尽可能把内在需求与外在需求契合在一起,将‘我意欲’和‘我必须’统一起来,从而使人的生活充满生机和活力。” [2]因此,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融合、相互交叉,共同促进。

3.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运用团体心理辅导技术的优越性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目标的实现需要引导学生在开放、安全、融洽的氛围中去认知自己和职业,去了解职业决策的影响因素及职业决策的方法,同时练习职业生涯规划决策的步骤。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如果采取单纯的知识讲授就可能变成空洞的说教,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起不到真正的引导教育作用。这就决定职业生涯教育的模式必须是经验式、建构式的。而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常用的团体心理辅导技术是在团体领导者的带领下,通过一群有共同需要或问题的人的聚集和参与,形成团体互动的力量和意图性的团体经验,从而达成个人发展的心理辅导方式。团体心理辅导中,通过营造良好的团体心理氛围,大学生在开放接纳的心理环境中通过游戏体验、角色扮演、经验分享、脑力激荡等一系列的活动中了解全面真实的自己,同时团体的集体智慧和社会支持也能激发大学生去更深入地去探究职业世界,更多地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和相关信息。团体心理辅导技术具有感染力强、影响广泛、效率高、省时省力、辅导效果易巩固和迁移等特点。因此,生涯规划团体心理辅导往往是各大高校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效形式。

二 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方式

1.教育内容的结合

由于种种原因,高校一般都在大学二年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课时控制在16-20左右。就业指导则通常在毕业前进行1-2次。职业生涯规划相关讲座的时间、内容都不固定,缺乏统一性、系统性。这些有限的课程、讲座及就业指导很多都是为了应付教育部有关规定而开设的,大都流于形式,其实根本无法真正完成对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系统教育,无法实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根本目标。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课程设置及教学研究更是有了极大的进展,能较好覆盖到高校每一个大学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点,必然和大学生的心理个性、心理发展密切相关。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可以进行适度整合,如在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增加职业生涯心理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安排如职业能力、职业价值观、职业兴趣等的学习与测试等内容。这既可以弥补当前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课时的不足,又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够贴近大学生的心理实际,为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创造良好的心理条件。

2.师资条件的结合

长期以来大学教育中往往把就业指导归为学生工作的一部分,没有认识到职业指导是一个专业性要求较高的职业领域。从目前各高校的实际情况看,专职从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人员不仅数量少,专职工作人员还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不少人是“半路出家”,专业化程度不高,素质参差不齐。师资成为制约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开展的主要因素。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时间较长,各级各类高校都纷纷成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配备了完善的教学设备和人员,同时由于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背景相似,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能较好胜任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有关职业素质、自我认知等方面的教育工作,再加上专业教师及聘请的一些行业内人士开展关于职业认知、职业探索等方面的教育,几方面结合能较好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落到实处。

3.教学形式的结合

随着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逐步开展,在教学形式上进行了一些探索研究。考察相关的研究成果,不难发现以“团体生涯心理辅导”形式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得到很多从教者的好评。研究认为,职业生涯教育如果局限于课堂讲授、专家讲座,学生容易变成“被动接受者”,缺乏对职业生涯规划的主动性。而以 “团体生涯心理辅导”形式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学生在团体生涯心理辅导活动中,以团体一员的身份参与到团体中来,通过团体生涯心理辅导的一系列活动,实现对自我认知的提升、感受职业的特性及要求、学习职业决策的技能、增强职业发展的能力、体验职业生涯规划中种种复杂的心理过程,这种体验、参与过程中的经验和感受,使他们对职业生涯的规划变得不再抽象,不再“遥不可及”,而且在团体活动中,通过交流,借助团体的动力,大学生可以从团体其他成员身上得到启发,甚至找到解决自身问题的有效方法。同时,团体交流使他们认识到对生涯规划的困惑不仅某个人存在,而是大家共同要面对、探究解决的问题,这可以消除他们在心理上的不安,能更好面对自身的心理问题,也有利于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

三 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应注意的问题

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能充分利用高校的设备、师资等资源。依据不同理论的生涯心理团体辅导还会不断出现,很多学校在职业指导中应用心理辅导逐渐成为一种趋势,二者的有机结合前景广阔,但应注意以下问题。

1.师资问题

尽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具有良好的心理学背景,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仅要求执教教师具有心理学知识,同时要求他们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这样,才能在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决策时从专业与职业发展的角度提供真正有效的帮助。目前高校师资缺少的正式那些真正有相关从业经验的专业人士,这使大学生真正了解职业世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此外,部分高校本身心理健康教育尚有不足,更难以兼顾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因此,一方面应鼓励有志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到相关行业学习交流,支持他们参加“职业规划师”等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及培训工作,另一方面聘请相关行业领域的“能工巧匠”和“专业人士”到大学兼职担任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同时,对这些教师进行心理学知识的培训。通过几方面的努力,建设、培训一支心理学知识背景和专业知识背景相结合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专业师资队伍。

2.结合的形式问题

如上所述,团体生涯心理辅导这样一种助人的技术正日益成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趋势,但是,由于这一技术对领导者的要求较高,如果掌握不好,团体辅导方案实施中可能“曲高和寡”。此外,团体生涯心理辅导针对的对象是团体,对于个体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一些具体问题无法解决。因此,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中,应将职业生涯心理问题的个体咨询与团体辅导相结合。

3.结合的内容问题

事实上,不仅仅大学、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都在以新的视角看待职业生涯规划,因此,不仅仅是职业决策的相关内容,其他如职业转换的准备,其中的心理准备也将进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范畴,这也是二者有机结合中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

职业探索论文: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探索

【论文关键词】德育;课改;课程模式

【论文摘要】职业教育课程已进入新一轮的改革高潮,其中必然涉及到德育课程改革。面对德育教育的种种问题,教师、学校、学者都已深刻认识到,从学校角度看,解决这些问题最为重要的是德育课程改革,只有基于我们对原有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论探索,才可能建构中国特有的职业教育德育课程模式。文章拟就德育课程改革谈了传统德育课程中存在几点不足及相应的解决策略。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创业观,培养良好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进行德育课程改革及教学改革,对于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革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的地位、改革的必要性

德育位于教育之首,对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起着导向和保障作用。德育课程教学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内容,处于中心地位,集中体现着一定时期教育教学的整体目标。对于德育课程的任务,除了各级各类学校共有的、必须的基本思想政治教育外,中等职业学校也突出职业道德教育、创业教育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和课程改革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成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素质劳动者上起着重大作用。2001年以来,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注重整体构建学校德育课程体系、加强与其他教育的纵向和横向衔接,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等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并打下了基础。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学校德育课程在内容、实施等方面已日显弊端。

二、当前德育课程现状

1.重知性德育轻生活德育。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在内容上大多偏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没有“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生活性、综合性、开放性不足,紧紧局限于知识性的理论说教和抽象思维,常常为缺乏社会生活的依托和确证而流于虚空、形式、无效,也常常为难以帮助学生解释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与困惑而被视为:假、大、空。即使有的学校编定了自己的本土性的校本教材,内容涉及了生活德育,关注了学生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可仍然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因此为了真正实现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教育目标,当前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要由知性德育向生活德育回归。

2.重政治教育轻职业道德教育。各类教育从小学到高中,没有离开政治课的开设,当然这是国家政治教育的需要。可是在具体实施中,传统德育中政治知识过度膨胀,非政治知识被弱化,甚至德育课程几乎被政治课程替代。现有的职业学校德育课程的主题和内容也大多是2O世纪末社会经济政治状况的反映,缺乏鲜明的时代气息,远离职业教育的校情和学情。职业教育所特有的职业素质教育、创业教育、专业思想教育不能很好的体现。

3.德育教材利于“教”不利于“学”。当前学校德育课程教材的编写等多强调知识性和传授性,有利于教师教的考虑太多,而如何有利于学生学得考虑太少;书本理论性、系统性较强,部分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可避免的陈旧。如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教材理论性太强,学生难于理解,哲学基础知识课教材内容不够浅显,法律课涵盖的法律知识过多,难度偏高,以致德育教学难以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切实体现师生互动关系。

4.重理轻情,情理不融。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中,随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确立,情感在促进学生对德育思想的接受、感悟和掌握方面的重要性得到普遍关注,知情交融已成为课程建构的普遍要求。可是当前职业学校德育课程虽然一直强调道德教育既要“晓之以理”,又要“动之以情”,但是在情与理之间关系的具体研究和实践中,往往重理轻情,出现情理不融。

5.课程开设缺乏时代性。不少学校开设的课程局限于传统框架,不能根据当今信息化、网络化的特征和学生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能力强的实际改变形式,将上网等所谓的流行方式视为洪水猛兽,而不是合理利用和有目的的进行德育引导。

6.德育课程评价单一。当前职业学校对学校的评定,学生的评价大多是比较单一,纯粹由校方结合学生的在校表现和量化考核给出定性概述,学生在校表现也都参考成绩、体育以及遵规守纪方面,评价单一。

针对上述情形,笔者认为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要在传统的方式上,结合国家对职业教育的要求和学生德育现状,在体现时代性、职业性基础上进行德育课程改革。

三、德育课程改革措施

1.注重生活德育,体现学生主体性地位。德育的一种功能就是促进学生成长中的社会化程度。良好的从业者、创业者必须具备独立自主意识,德育在培养学生这种主体意识方面起着关键作用,所以要从传统德育中教师权威至上、以课本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主体转变,注重学生的自身生活、实践活动和个体经验,克服学生在课堂中被动、“奴隶”状态。营造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展为主线的德育体系。这样学生在道德生活中能根据自己的愿望进行正确的选择,把道德纳入自己的认知体系中,使德育能够真正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因此确定学生德育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健康的社会化和良好职业道德的形成,是德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2.整合各种德育课程,发挥非正式的潜在课程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坚决采取措施,改革课程设置,为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条件。德育课程除了重视传统的正式课程外,还必须充分发挥非正式的潜在课程,包括学校的制度,校园环境文化的塑造、师生交往等隐性课程和学生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文体活动、课外活动等实践活动课程。德育课程还要与其他专业课、文化课结合,把德育课程贯穿到所学课程中,不仅在内容选材上强调德育,而且在教学方法、课堂组织形式上都要贯彻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目标。

3.提炼德育教材,激活学生自身的德育资源。《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明确提出:“德育课教学应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注重实践”。所以德育课教师要转变以书本知识为范式的观念,摆脱传统教材的局限性,以人为本,提炼德育知识,融进德育成果,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在传统教材的基础上,让德育课突出职业特色、反映地方风貌,如本校毕业生就业的典型案例、本地区就业形势等内容,提炼的内容要跟上学生思想需要,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实际,以求达到实效。与此同时,可以开设道德实践课,因为道德的形成离不开个人和社会实践。不过对教材的提炼要符合科学原理,因为教学的科学性是德育课的要求。同时,在课堂上要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讨论中,让学生补充自己内容,提出自己的想法,给出自己的见解。通过教师的提炼,学生个体经验的介入,道德问题才能被体察和觉悟。有好的情境,老师教的才顺心,学生学的才乐意,德育教育效果才好。

4.设置“情”的台阶,实现德育内容的内化。德育课教学除了要解决“知”与“不知”,还要解决“信”与“不信”,由“知”转化为“行”的矛盾,因此在完成教材规定的知识传授任务的同时,还应注重学生情感的积累和情感能力的培养,发挥道德情感在知、情、意、行中的作用,使师生互动起来。德育最大的困难不是认知过程,而在认知后情感上的认同,如果忽视这一点,德育工作只能是空洞和无效的。前苏联教育家斯卡特金认为,未经过人的积极情感强化和加温的知识使人变的冷漠,由于它不能拨动人的心弦,很快就会被遗忘。因此在德育工作中,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醒悟和情感体验,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他们的人格,让德育成为他们的·—种需要。现代心理学证明,只有建立在自觉接受和情感认同基础上的道德素养,才是比较全面和稳固的。

5.转变德育观念,实现德育课程与信息化相结合。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在信息时代,人们能非常便捷地获得各种信息。因特网所传递的信息在新颖性、趣味性和刺激性等方面远远超过了目前的课堂教学。因此德育课程教学要重视加强信鼠道德教育,要利用网络文化信息量大、传递速度快、图文并茂的特点,将世界观、人生观、职业观、创业观等内容输入校园网络,改变德育教育的呆板、硬灌输的模式,使学生明确任何人都有责任、有理智、适度地使用信息技术和资源,以增强德育的及时性、实效性。

6.以人为本,建立开放性的评价标准。“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本位”,通过因材施教的培养,给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现自我的机会,通过过程和结果考核看学生的成长变化。多元评价就是“鼓励社会各界、家长和学生以适当方式参与对课程的评价”,职业学校的学生素质只有得到用人单位、学生与家长的认可,才有实际意义。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要求是多方面的,而社会各方面又都制约和影响职业教育的评价,因此,教育必须坚持开放性评价。

总之,德育课程进行改革,不是对原有课程全盘否定,而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有效地开拓和整合,使德育教育更有实效性,德育敦育效果达到最大化。

职业探索论文:试论高职工IT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研究

论文关键词:高职IT职业教育 实践教学体系 目标体系 内容体系 管理体系 保障体系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目前IT职业教育及软件行业发展现状,针对高职IT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标准不统一、重视硬件建设而轻视软件建设等问题,从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管理体系、保障体系等多方面探索研究了新形势下IT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建设,对提高学生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都有帮助,值得长期探索研究。

高职lT职业教育是IT职业教育的重要部分,是促进IT行业健康、持续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高职IT职业教育对调整lT教育结构、广开成才之路,促进lT教育的普及,提高lT教育整体效益,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增进教育与经济的结合都具有重要的作用。高职lT职业教育在国家各种教育中所占比重多少,是否能够适应科学技术发展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是否能够满足社会对学生数量的要求,反映出一个国家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同时,高职IT职业教育的好坏,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或制约着整个国家lT行业的发展。

1.IT职业教育现状分析

1.1lT教育与社会需求

近几年,伴随着中国lT产业的飞速发展。企业对IT人才的需求持续升温。根据权威机构测算,中国IT人才年缺口1O0万。据国家信息产业部公布的数据,目前我国IT业仅软件开发人才的缺口每年约24万~28万人,而以我国“十一五”规划的设计,每年应培养软件人才达34万人,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而另一方面我国高校每年培养了大量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但能够适应IT企业需要的人才,尤其是掌握最新计算机应用技术,具备大量项目经验的IT人才却少之又少。面对大量有志于lT行业的中高级学历人才,lT职业教育机构就承担起了连接学历教育与企业实际需要的桥梁功能。相对于四年漫长的学历教育,IT职业教育以其灵活高效、目标明确等特点而深受现代人的青睐。其中,高职lT职业教育占很大比重。因此,必须加强lT职业教育的课程建设,完善IT职业教育过程中实践教学体系,走校企合作办学道路,以保质保量的培养出能满足社会需要的IT人才。

1.2软件行业现状

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中击,我国软件行业大力拓展国内市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总体保持平稳运行态势,产业规模继续扩大,结构和布局不断调整,行业应用水平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在推动工业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中发挥着积极作用。2009年中国软件产业总量达到9513亿元,同比增长25.6%,增速比上年低4.2个百分点。

其中软件产品增长稳定。2009年,全行业完成软件产品收入3288亿元,同比增长26.3%,增速高于全行业0.7个百分点,但比上年低2.4个百分点。

软件技术服务增势突出。全年完成软件技术服务收入2126.3亿元,同比增长31.4%,高于全行业5.8个百分点,占全行业收入比重224%。其中外包服务收入307{E元,增长35%。

系统集成增长放缓。2009年系统集成收入22029亿元,同比增长23.7%,低于上年增速26l7个百分点。随着国内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普及,通用型系统集成业务正在萎缩,中小系统集成企业竞争激烈;另一方面,受益于3G建设加快、电子政务稳定增长、金融业扩张等,一些规模大、管理较好的大型企业系统集成业务增长稳定。

受电子制造业下滑影响,嵌入式软件和lC设计收入增长较为缓慢。全年嵌入式软件收入1673.6亿元,同比增长22.1%,低于全行业3.5-I"-百分点;IC设计业收入222.2亿元,同比增长10.1%,低于全行业15.5个百分点。

针对我国软件行业发展的新特点,结合学校所在地域位置,在lT职业教育中适当增加软件外包服务项目的实践环节很有必要。

2现行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2.1实践教学体系标准不统一

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还处于发展阶段,许多由大、中专转型过来的高职院校仍然还沿袭着传统的教育体制、教学模式、教学计划,乃至课程设置、教材教具,采用的仍然是“小本科”的办学思想。而一些发展快的高职院校,在借鉴了国外同行办学经验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对过去的教学体系进行了大量改革,建立了适合本校的理论教学模式和实践教学体系,虽然走出了本科的办学模式,但在全国范围内同类院校专业还没有统一的实践教学体系标准,需要在今后的办学发展中整合统一。

2.2重硬轻软小而全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开始注重实践教学环节,注重计算机等硬件设施的配置。但实践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比例还不够合理,实验小而全针对性不够,很多实践教学的目的不在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创新能力,只是为了加深对理论课的理解和掌握。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学生基础水平参差不齐,普遍实践能力差,很难适应要求高的实践教学;二是教学安排不当,理论和实践脱节,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前后衔接不好,教学内容交叉重复又有空隙,实践项目存在重复现象,降低了教学效率,同时部分课程内容陈旧,实践内容简单,创新性不足;三是专业知识更新快,现有专业实验相对简单,基础验证性实验较多,设计性综合性实验较少,难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从而导致学生就业时专业对口率低;四是专职实践教学教师数量不足,力量分散,总体素质不高,队伍不稳定。

3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

3.1教学目标体系的建设

(1)调整培养目标。贯彻“以实践教学为主导”的职业教育理念,把基本职业素质、岗位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作为培养目标,制定以实践为主体、理论课程依附于实践课程的专业培养计划。应大力推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书”制度,逐步实现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培养内容的衔接和互通。与之配套,必须制定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学籍管理制度。

(2)调整教学计划。高职IT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应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设计教学计划时应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中心,同时考虑职业素质教育,以体现高职IT职业教育特点。课程设置要与职业标准相融合,教学内容应尽量覆盖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将学生技能鉴定与实践教学考核结合起来,既可让实践教学考核保持职业性方向,又可避免重复考核。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文化程度和就业的需要,调整与基础课程、专业优秀课程相配套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教学计划,设定多层次目标。

3.2教学内容体系的建设

实践教学的内容是实践教学目标任务的具体化。为了突出能力培养,应采用按能力层次划分的“分层一体化”构建教学模式。具体说,就是将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创新制作、社会实践等)通过合理配置,构建成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体,按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等层次,循序渐进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将实践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具体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掌握必备的、完整的、系统的技能和技术。

3.3教学管理体系建设

实践教学管理包括机构、教学基地和人员等的管理及校内外实践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管理手段和评价指标体系等。

管理机构、基地建设和人员管理通常采用校系二级互有侧重、分工负责管理模式。校级实验、实训中心可定为具有一定管理职能的教学实施单位,负责管理综合性实验室和训练中心;系部负责专业性实训中心、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教学组织实施。基地的建设与发展,实践教学、科研、生产、培训任务的下达,质量监督和考评由学校归口管理。校外实训基地应由校企双方根据合作协议共同管理,按培养计划安排教学环节,实施质量监督和考评。学校应成立教学指导委员会领导下的实践教学行政管理机构,负责全校实践教学的计划组织、管理协调、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质量监控与考评等工作。

要加强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课程大纲等实践教学文件资料和管理制度建设。实践教学工作涉及面宽,要保证组织管理工作到位、教学环节合理衔接,必须建立与之配套的管理规章制度,使实践教学活动有章法可循、教学监督和检查有制度可依。

考核评价必须紧紧扣住培养目标,重点应放在对学生优秀职业能力和岗位职业技能考核、评价上。教学考试要尽量与国家职业资格鉴定接轨,考核重点要与职业资格鉴定的考点相吻合,加强对考核方法、考核形式和考核手段的研究,以提高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为抓手,抓职业技能鉴定,促实践教学质量提高。

3.4教学保障体系建设

高职lT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保障体系主要包含:以具有一定实践、教学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为主体的师资队伍;较完备、先进的设备设施、仿真性的实践教学环境以及具有实践教学特色的环境三个重要方面。它是保证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1)师资队伍建设。近年来,高职院校致力于“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普遍引进了一批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但“双师型”师资的质量,实验、实训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实力仍然是制约各校深化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教学、打造鲜明特色的关键问题。师资队伍建设也要转变观念、大胆改革。从学校的长远发展看,加强理实一体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与改善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职称结构同样重要。学校人事部门要按照实践教学的目标要求制定具体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应重点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方向和培养方法的研究,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师资继续教育进修和企业实践制度,建立具有“教师资格证书”与“职业技能证书”的教师“双资格证书”准入制度;政策规定和鼓励教师在企业与学校问进行有序流动,自觉深入到行业企业一线熟悉生产,参与科研和技术开发;吸引社会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工程技术人员的加盟;改变传统的“学术型”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建立有利于师资结构调整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

(2)教学模式创新。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仍延用普通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体、理论与实践教学分开进行的教学模式,对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创新下功夫不够,学科体系的课程建设仍占主要地位。现代职业教育已有不少可借鉴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如项目驱动教学法。该模式不受书本、课堂的制约,学生按照项目的要求划分成若干个项目小组,通过小组的分工协作,独立制定工作计划,在教师指导下完成项目任务,并最终提交成果、接受评价。此方法从全方位培养学生能力、多角度考核评价教学等方面对原有课程结构、教材体系、教学模式、教学组织形式等进行了结构性的改革。

(3)实训基地建设。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实施职业技能训练和鉴定的基础保证。要按照实践教学体系和职业技能鉴定实施的需要进行校内基地的建设。设备添置应遵循“一个兼顾、两个同步”的原则,即基本技能训练的常规设备添置与专业技能、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训练的先进设备添置兼顾;训练设备的技术含量和现代化程度要与企业生产水平同步;设备的投入与实训项目开发同步。校内实训基地除发挥其校内教学与鉴定功能外,应具备开放性和服务性功能。高职教育要面向社会实施开放式、多样化的办学,要从思想上拆除中国式高校的“围墙”,努力拓展校企全程合作、互动互利进行人才培养的途径,研究合作模式,针对各种培养模式创新运行机制,形成学校发展资源的多元结构和面向社会、面向市场自主办学的局面。要在吸纳社会办学资源,共同建立实训基地、研发中心和校办企业等方面探索、创新,在与企业合作中实现“双赢”发展。

4结论

经过多年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探索,近几年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而专业对口率也由2007年的27%提高~JE2009年的40%。在当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能在学生就业方面取得一定成绩,这和计算机专业相关领域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探索是分不开的,很多企业单位对我们的学生仅仅面试一两次就签订了用人协议,这是对我们几年教学改革的肯定。

信息社会,变化万千,针对信息社会对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改革,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全面激发学生学习研究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和拓宽专业知识,强化学生综合应用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成为社会发展所需的创新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改革是个长期过程,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我们不断研究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采取各种途径,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