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职业能力论文

职业能力论文

时间:2022-04-19 03:57:32

职业能力论文

职业能力论文:职业判断能力财务会计论文

1提高财务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重要性

财务会计对于企业发展和经济建设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而财务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又影响了其工作质量,所以提高财务会计职业判断能力有着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企业内部财会机构的工作对象相对比较特殊。

在企业内部经营管理过程中财会机构发挥着重要作用,使企业信息传递的重要方式。所以,财务会计在工作过程中会与企业生产和经营的各种资料有密切接触。而财务会计的主要工作之一就要要整理和分析企业经营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资料,然后编制相关的会计报表和信息核算期间。这就需要会计人员要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要能够全面合理分析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这样才能在企业领导作出决策时提供专业的建议,使企业能够进一步了解实际市场发展状况,选择恰当的发展方向。

1.2行业内竞争比较激烈。

近几年我国市场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企业所受到的市场竞争也在不断扩大,在这一情况下企业面临着全新的机遇和挑战。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已经进入到信息化时代,所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能否掌握大量、精确的市场信息对于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谁掌握了信息,谁就取得了先机。所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加大投入,提高自身信息搜集和分析的能力,能够利用自身优势合理利用信息资源,为企业为了发展做出正确决策,从而提高企业竞争能力。而企业财务会计就是信息搜集和应用的重要人员,企业要想进一步加大信息管理力度就要重视财务会计的工作,要不断提高其专业能力,这样才能进一步获得准确、先进、高校的会计信息,才能进一步将没有用的信息过滤,为企业未来发展和决策提供必要的信息资源。所以,提高企业财务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对于提高企业竞争力,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有着极为必要的意义。

2提高会计职业判断力需遵循的基本原则

2.1法制性原则。

财务会计在进行职业判断时虽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自身主观因素的影响,但是在做出决策时仍然要严格按照相关的会计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进行。只有在合理的法律和标准范围之内,才能确保会计信息和判断的正确性与合法性,否则就会出现虚假信息,这就会对企业为了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2.2客观性原则。

企业财务会计在进行职业判断时必须要合理处理会计可靠性和相关性之间的管理,将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进行明确区分,杜绝经验主义、教条主义以及完全服从领导的状况,严格客观的进行会计判断,合理全面的将企业的实际状况反映处理,这样才能为企业的未来发展提供科学的建议。

2.3审慎性原则。

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会计人员需要依据自身的判断能力来选择和判断会计中的各项事务,这一过程中会计人员的自身能力和经济交易状况等因素会起到极大影响,所以所得出的结论会与实际状况存在一定差异,这就需要会计人员在工作时要坚持审慎性原则,确保每个决策的客观性。

3提升企业内部财会职业判断能力的具体措施

3.1创建财会机构的管理制度。

企业需要创建并不断完善管理制度,进而对从业者进行约束,不但能够增强企业内部管理的水平,同时也可以提升从业者的工作质量及效率。作为财会机构,需要严格依照此制度开展工作,加大内部管理力度。其优点在于:其一,能够让财会从业者的工作有法可依、有证可循。从业者在进行工作期间,需要严格按照标准进行工作,不然视为无效。其能够不断增强从业者对自身工作的认知,同时也可以让从业者恪尽职守。假如同监理标准进行配合,能够获取更好的成果。也就是在工作的各个过程,选派专门的监理机构及人员对工作内容及结果进行检查、监管;其二,企业的管理机构需要进行认真的研究与分析,及时找寻内部管理存在的不足,并相应进行改进,从而为企业后续发展夯实基础。

3.2更新思想,增强从业者自身的会计素养。

伴随着现今企业内部会计环境的逐步改变,从业者需要更新自身的观念,变更思想形式,增强从业者对职业判断的认知,更精确的领悟会计标准及法规的基础内涵与实质精神。从业者应不断进行学习,进而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及综合素养,唯有如此,才可以保证会计职业判断的精确性,为后续企业发展夯实基础,更完善的发挥会计从业者的职业作用。

3.3严格遵守会计职业道德。

会计从业者需要提高自身职业道德的自律意识及理性认知,树立“诚实为本,坚持原则,操守为重,不做假账”的职业良好道德风尚,并且本着职业判断真实、公平、公正的原则,使判断的结论形成的会计信息更加客观,精确反应企业真实的运营情况及财务情况,不会受到偏见、权势的作用。

3.4让从业者认识到会计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对于一名优秀的会计从业者来讲,不但需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技能,良好的综合素养,同时还需要拥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由于会计的职业判断工作精准性在很大程度上同会计从业者丰富的实践经验存在关联。而实践能力并不是天生的,需要在工作过程中不断累积,培养而成。也就是说,会计的职业判断可以被视为是一种经验的判断,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具备从业经验。会计政策及方法的选取不但应基于精准掌握会计原则及政策的前提下对企业进行深入了解,同时还需要通过对比、衡量的方法进行选择。利用实践活动,能够让会计从业者更好的发挥自身的潜能,优化知识架构,规范操作,唯有如此,才能更好的发挥会计职业判断的能力,为企业后续发展夯实基础。

4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现今社会经济发展速率的不断加快,我国同世界的交流越来越密切,市场竞争性越来越激烈,企业想要不断获取发展,就需要更新自身的生产、运营结构,并重视内部财务会计工作,找寻其存在的不足,并予以相应改进,创建财会机构的管理制度,更新思想,增强从业者自身的会计素养,并且让从业者认识到会计实践活动的重要性,从而提高会计的职业判断能力,为企业后续发展夯实基础。因此,对提升财务会计的职业判断能力进行探讨是值得相关工作人员深入思考的事情。

作者:王志梅 单位:哈尔滨铁路局三棵树车辆段

职业能力论文:语文教学职业优秀能力论文

1.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改变传统教学观念

在多数学校的教学工作中,教师是最为主要的组成部分,特别是在一些中职院校中,教师需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执教理念,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培养出具备更强的职业优秀能力的学生。我国的经济体制一直在改进,社会对职业教育人才的要求也一直不断提高。所以,教师应及时改善和创新原有的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模式,不断强化自身的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同时更好地提升学生职业优秀能力。

2.完善原有的教学体系理念

中职学校教育的优秀理念是强调以提升学生的能力和技能为主,但是当前很多中职院校的语文教学从根本上违背了这一理念,这些中职语文课程的教学体系跟普通高校语文课堂教学体系一样,并没有突出学习技能的重要性。因此,在中职院校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践技能的学习与提升,不断地完善语文课程的教学体系,结合学生们未来有可能从事的职业的实际需求来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以及进行课外实践训练,不断强化学生职业优秀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同时提升他们的专业素质和职业优秀能力。

3.加强实践能力,培养专业技能

中职语文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出拥有较强实践能力以及拥有过硬专业技能的人才,更好地满足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围绕优秀内容和要点,尽可能融入一些实践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操作性、活动性的教学中理解课文,提升语文学习能力。如在《风景谈》一文的教学中,此文是茅盾先生描写延安解放区军民火热生活和崇高精神境界的优秀散文。因此教师以三个实践性课堂活动为主来讲解这篇文章。①课前要求学生以“延安知多少”为主题找寻资料,一方面补充了学生缺乏的历史知识,还可以为更好地理解文章思想打基础。②要求学生读文章,对课文的整体意思以及重点部分有所认识后,将学生分成6个组,分别对文章描述的六处风景通过想象画成素描,并要求他们为自己的画起一个与题意相关的名字。③进行拓展训练。教师要求学生找出文章中出现的一些成语,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所找到的成语,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讲一段比较有意思的话或者是根据成语编写一个小故事。

4.强化专业知识,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通常进入到中职院校进行学习的学生,他们的语文基础都不好,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也较低,这就导致他们无法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教学中,他们的语言听说能力无法得到很好的提升。要想切实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就应该从学生的专业知识出发,有目的地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首先,应全面普及普通话的运用,要求学生在平常的学习和生活中都应该用普通话和别人沟通、交流;其次,在别人讲话的过程中,不随意打断,认真倾听别人的讲话,观察别人的讲话方式,在实际的学习课堂上,应该认真专注听讲,这样才能提高其语文学习成绩和能力;最后,教师应该多组织一些听说训练,并且这些听说训练要涵盖学生的专业知识,这样他们在听说训练的时候才能进一步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好地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强化他们的心理素质和提升听说能力。职业优秀能力的训练可以促使职业教育更加理性地发展,而将中职语文教学和职业优秀能力进行有效整合,可以转变以往中职院校重视专业课堂的局面,促进中职语文教育的不断发展。

作者:白水冰 单位:吉林信息工程学校

职业能力论文:用人单位学生职业优秀能力论文

一、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优秀能力需求调查概况

本研究课题立足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优秀能力提升问题,重点调研了解用人单位对高职学校学生职业优秀能力需求现状,并且搜集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面的建议。调查对象包括与南京市某高职院校有密切合作的校企合作单位以及其他用人单位的招聘人员。此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35份,有效回收32份。调查单位涉及到南京、无锡、上海等地的用人单位。所调查单位所有制形式较为齐全,其中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占大多数。在调查的所有单位中,房地产单位有2家,其余全部为电子、通信等制造业单位,这与工科类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领域相符。

(二)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优秀能力需求调查结果分析

本研究将八项职业优秀能力分成了四个层级,对各项能力每一层级的描述基本保持在同一水平,要求被调查者按照单位实际需求选择符合本单位需求的层级。以此为基础制定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进行调研。通过调查发现,各用人单位在对各类能力的需求选择中更倾向于层级二和层次三,这说明用人单位对高职院系学生的职业优秀能力层级要求还是比较高的;用人单位比较注重高职院校学生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与人交流的能力,而对于信息处理、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的能力则要求不高;

二、高职院校学生职业优秀能力培养策略

由调查结果可知,高职院校在师资建设、课程教学、职业道德教育培养等方面,可以以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五项能力为第一层次进行着重训练和培养,以信息处理、创新革新、外语应用三项能力为第二层次进行培养,每项能力培养以用人单位的层次需求为标准进行。另外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推动高职院校学生职业优秀能力的培养:

(一)以企业需求为导向进行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和实训教学

对于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一方面可以根据企业实际需求情况设置优秀课程,并对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进行市场化嵌入式教学;另一方面可以适当设置调整专业选修课,进一步完善专业课程体系,更为适应专业市场的需求变化。对于实训教学方面,一是可以根据岗位需求,构建模块化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体系,不断适应企业不断变化的岗位要求;二是可以采取模块化教学,根据岗位实际需求开展实训模块训练;三是对于实训课程要根据岗位实际需求不时更新教学项目,着重考虑实训教学的实用性、创新性以及综合性。

(二)重视并加大就业指导强度

一方面对刚入校的同学进行心理测试,让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同时进行职业倾向测试,帮助学生能够更好的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并且通过对专业和职业的讲解和剖析,进一步推动学生在认识自身兴趣点、优势劣势等方面的基础上,能够做出正确的职业选择。另一方面对大二的学生加强实训教育力度,在实训过程中帮助学生了解、熟悉企业真正的需求,让其知晓在岗位上能够成功所要具备的因素,通过组织参加招聘会的方式来让学生切身感受就业。

(三)多渠道培养学生职业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将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纳入教学目标,让学生对自身专业和将来的职业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灌输职业思想,帮助学生树立职业意识,并能以一个职业人的身份来不断要求和激励自己;在实践性教学中,可以将学生送到企业中进行实训,实地培养自身的职业意识,加强学生努力训练自己职业意识和参与优秀能力训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全力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

通过内部培养、人才引进、顶岗实践、参与实践课题等方式,形成一支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技术应用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是可以从相关企业单位中聘请专家、高级技术人员等担任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教学或实践教学任务,以此增强专业实践教学能力;二是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三是选派教师到教育部师资培训基地或企业进行短期培训。

作者:张宝中梁金平朱新文单位: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职业能力论文:公务员职业能力电子政务论文

一、电子政务环境对公务员职业能力的新要求

(一)服务观和信息观高度统一

电子政务的实施可以在政府与公民之间搭建一个平等对话交流的虚拟平台,这种互动方式相对来说可以实现双方的身份对等,从而有利于政府听取民意的真实性和客观性。电子政务的目标是协助政府向社会提供方便快捷的公共服务,公务员作为政府职能的执行者,要高度重视信息观和服务观的培养,并将二者契合统一。

(二)信息化的公共管理能力

电子政务所具有的信息化、模块化、一体化、一站式服务的特点也对公务员的行政管理能力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以往官僚制、层级制的管理模式在现代社会的不适应性将在电子政务建设中逐步显现,公务员要将公共管理能力与现代信息环境相融合,改变以往传统陈旧的工作思维和工作方式,适应开放透明的虚拟行政环境,不断增强现代行政管理能力,深刻领会电子政务“以公民为中心,以客户为导向”的服务宗旨以及民主与效率一致的行政价值追求。

(三)知识信息管理能力

电子政务的实质是信息技术与政务工作的有机结合,政府听取民意的信息渠道将由传统的单一模式发展为开放透明的多元渠道,在这个信息传递的过程中,公务员将面对大量的行政反馈信息。因此,公务员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管理能力,将复杂的反馈信息加以甄别、汇总、分析、处理和传递,提炼出有价值的回馈信息,这样才能真正把人民群众的意见搜集上来,真正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提供良好的管理和服务。

(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公务员是电子政务的主要应用者,在信息时代的国家治理背景下,其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能力直接影响到中国推行电子政务的水平。公务员要具备熟练的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对特定软件能够熟练掌握和操作,熟悉网络技术知识,能够通过计算机和网络处理各种信息、熟练开展政府的政务活动,以达到信息化办公的目标,最终快速解决各种社会问题。

二、英美两国公务员职业能力的标准

参考公务员职业能力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都应该是建立在公务员职业能力的标准界定基础上,公务员职业能力由哪些要素组成?不同层级、不同类别的公务员职业能力有何不同?这些问题显得尤为关键,否则所有研究实践都是“海市蜃楼”,缺乏实际价值。美国和英国在公务员职业能力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都设计了适合本国公务员的能力标准。英国政府2005年开始实施基于PSG胜任力框架(ProfessionalSkillsforGovernmentCompetencyFramework)的公务员能力建设战略行动,PSG胜任力框架主要由四个能力维度构成,即领导力、优秀技能、专业技能、广泛的经验。领导力和优秀技能针对不同层级公务员有着不同的要求,但不同层级的优秀技能有着共同的要素:其一,战略思维能力;其二,调研能力;其三,宣传与策划能力;其四,项目管理能力;其五,财务管理能力;其六,人事管理能力。而专业技能则根据不同专业的专业领域制定,英国公共部门登记的专业基本都以PSG胜任力框架为基础完成了本专业能力标准的制定,这不仅能提升公务员在工作岗位上的表现,也能提升其在公务员之外工作的竞争力。广泛的经验主要是对高级公务员岗位专业能力和职业经历的要求。而美国公务员分为初级公务员、中级公务员、高级公务员,并且为不同层级的公务员制定了不同的职业能力标准,为公务员队伍职业能力建设提供了参照指标,但同时也为公务员个体发展提供了行为价值取向,很好地促进了公务员整体职业能力的提升。初级公务员需要具备协调能力、冲突管理能力、团队建设能力、影响和谈判能力、人力资源管理能力;中级公务员需要具备创造性思维能力、计划测评能力、顾客服务能力、凝聚力、财务管理能力、技术管理能力;高级公务员要求具备战略决策能力、形势分析能力。同时,各级公务员应该具备同样的基本能力,包括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示范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肯定能力、应变能力、判断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中国尚没有建立能为公务员能力建设提供可操作性和指导性的能力标准框架,虽然前人事部2003年了《国家公务员通用能力标准框架(试行)》,分别为:政治鉴别能力、依法行政能力、公共服务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创新能力、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心理调适能力。但这九个要素过于抽象和笼统,没有结合公务员群体的职位层级性、差异性等特征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能力建设依据,抽象性的说明无法满足各级各类公务员的能力建设需要。

三、中国公务员职业能力模型的构建及要素分析

(一)职业能力模型的构建公务员职业能力

要素必须通过有机结合联动成一个能力结构才能真正发挥其内在作用。无论一个公务员具有怎样的能力素质,他毕竟会有接触不到的领域,存在知识的空白。因此,政府要实现高质量和高效率的管理,公务员要真正提高自身职业能力竞争性,不但要依靠公务员个体的能力要求,还要通过系统的能力模型来弥补个体的不足,发挥更大效能。在借鉴英美两国职业能力标准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电子政务的行政生态环境特征,应该对现行公务员职业能力标准进行重新整合分化,从优秀能力、基本能力、层级能力和专业能力四个大的维度进行设计

(二)公务员职业能力模型的要素分析

⒈优秀能力

优秀能力是公务员职业能力有别于其他职业能力的能力特征,是电子政务环境下对公务员职业能力的特殊要求,不以公务员层级和类别发生质变,是贯穿于公务员职业能力体系的优秀要素,主要指信息化的公共管理能力、知识信息管理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信息化的公共管理能力信息化的公共管理能力就是公务员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运用公共管理专业知识对职责范围内的职业活动各要素进行有效控制,从而提高科学专业的管理水平的本领和力量。知识信息管理能力知识信息管理能力主要指公务员在网络空间内根据职责范围内的公众对政府执政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加工和传递的本领和力量。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指公务员在自身工作中对计算机软硬件和网络技术进行有效运用,并能够妥善解决各种信息技术问题的本领和力量。

⒉基本能力

基本能力并不是公务员职业所特有的,它主要指人参加任何一种职业活动时所需要的能量和本领,不以职业类型而改变,只是根据职业需要侧重形式有所不同。在现代社会,主要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文字处理能力、学习创新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自我调适能力、技术应用能力等。

⒊层级能力

层级能力是指以现行公务员通用能力为基础、以职位层级为分类导向的能力要求,更侧重职业能力的层级性。目前,中国对于公务员能力的研究成果也主要集中于以处级为节点的纵向研究或者固定于某一特定城市的单一研究,对于公务员整体能力框架提供了一些研究启示,但却不能从根本上发挥公务员职业能力框架的指南作用。笔者基于现有研究成果,暂且以高层公务员、中层公务员、基层公务员为结构节点建构公务员职业能力模型中的子模型——公务员层级能力模型。高层公务员应具备的层级能力高层公务员主要指副局级及以上职位,主要集中在中央机关的内设机构、省级、地市级政府部门,该类职位要求公务员应具备战略决策能力、形势分析能力。战略决策能力是公务员科学地进行行政决策的本领和力量,审时度势地从社会发展需求出发,协调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关系,前瞻性地进行符合国情、民情的政策制定,进而建立起有效的决策系统,达到公共治理目标的一种本领。形势分析能力是指公务员以自身职位要求为基础,对国内外形势变化过程中各要素进行分析的本领和力量。中层公务员应具备的层级能力中层公务员主要指处级职位,主要分布在中央、省级、地市级等机关的内设机构和县级政府部门,该类职位是影响政策执行、行政效能的中坚力量,大体上应包括政策评估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组织凝聚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危机管理能力。所谓政策评估能力,是指公务员在政策传达过程中通过系统方法对政策执行的过程、结果以及衍生的其他效应进行具体评估的本领和力量。创新思维能力是公务员在符合自身岗位工作要求的基础上对原有思维、惯性、方法等要素进行结构性调整的本领和力量。组织凝聚能力是指公务员利用组织资源对所在组织的各要素进行分化整合的本领和力量。所谓资源整合能力,是公务员将社会系统中不同的要素或部分结合成一个协调统一的社会整体,催化成合力的本领和力量。危机处理能力是指在行政执行活动中,公务员对组织要素非正常变化进行重新排序的本领和力量。基层公务员应具备的层级能力基层公务员主要指处级以下职位,包括办事员、科员、科级公务员,这个群体在公务员结构中占有很大比例,是国家行政权力的基层代表,是直接与社会公众发生行政关系的主体力量,由于其直接面对最广大人民群众,职业能力要求具有很强的直接性和操作性。基层公务员职位要求应具备政策执行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公共服务能力、冲突处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调查研究能力。政策执行能力主要指公务员对政策的认知、掌握和运用,并按照组织要求将政策转化为社会效应的本领和力量。组织协调能力是指公务员按照组织需求将行政活动中的各要素进行系统排列,达到组织效能最优化,进而与组织目标达到高度一致的本领和能力。公共服务能力,是指公务员借用公共资源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社会公共需求的本领和力量。冲突处理能力,是指行政执行过程会受到很多外部因素的影响而偏离预定目标,甚至出现影响组织正常运转的非正常因素,公务员对这种非正常因素进行控制的本领和力量。团队协作能力是指公务员在既定团队内与其他要素进行有序的冲突和结合,从而达到组织最大化的本领和力量。调查研究能力是通过对事实的考察、现状的了解和信息的收集与分析来认识某一现象或问题并得出相关结论的本领和力量。社会和公民的需求除了通过规范的途径传递给政府和公务员外,还需要公务员积极主动地深入基层,展开科学的调查研究,收集社会和公民的需求,调查研究能力必不可缺。各层公务员能力的关系公务员层级能力结构是一个纵向体系,各层公务员层级能力绝不是一个独立个体,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内在联系。从基层公务员层级能力到中层公务员层级能力再到高层公务员层级能力的过程,实质是体现对公务员队伍能力素质的整体要求,也是对公务员个体职业晋升的岗位要求。高层公务员层级能力的基础是中层公务员层级能力,中层公务员层级能力的基础是基层公务员层级能力,高层公务员层级能力和中层公务员层级能力是在具备并熟练掌握下一层级能力的前提下提升而成的,高层公务员层级能力和中层公务员层级能力应是下一层级公务员在掌握本层级能力基础上向往和学习的。公务员通过这种纵向能力体系要求和评估自身的能力水平,能够很好地预先定位自己的职位层级,在心理学角度能够帮助公务员在本身职位上达到心理预期与层级收益的平衡。

⒋专业能力

公务员专业能力应该是公务员在某一类别的职位中从事某种专业性较强的工作所需要具备的能力,包括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专业技能的运用、专业方向的掌握。比如法警职位对医学专业的要求、翻译官职位对外语专业的要求、信息员职位对计算机和网络专业的要求、人事管理职位对于人力资源专业能力的要求、财务管理职位对于财务专业能力的要求,等等。政府应该委托权威专业机构将不同地域、不同单位、不同部门的同一专业职位的专业能力凝练出来。专业能力不同于层级能力,层级能力是政府组织对公务员个体的强制性要求,而专业能力更多地是个人对于专业的兴趣和追求,是一种内化力量,不仅可以提升公务员的工作兴趣,从而提高职业能力,最终也能有效地提升政府能力。《公务员法》规定,中国公务员根据公务员职位的性质、特点和管理的需要将职位划分为综合管理类(从事规划、咨询、决策、组织、指挥、协调、监督及机关内部管理工作)、行政执法类(主要履行监管、处罚、稽查等执法职责的公务员职位,包括公安、交通综合执法、规划土地监察、城管监察、卫生监督、监狱劳教等部门)、专业技术类(为实施公共管理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和技术手段保障的公务员职位),职位分类的改革尝试在改革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缺乏以专业为维度设计的能力框架。专业能力标准的制定应该由专业权威机构制定,不同专业虽然具有不同的能力表现形式,但专业能力结构本质上是相通的,专业能力应该由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专业经历的实践程度、专业成果的收获程度、专业级别的认定情况等因素共同支撑,主要包括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力、吸收能力、创新能力和专业技能的掌握能力、运用能力等多种围绕专业领域的能力要求。权威专业机构应该根据本专业特点,结合政府组织需求,制定出本专业在政府组织中的能力框架,并且这种专业能力要求也应具备层级性和差异性。专业能力标准的制定是实现公务员专业化的前提之一,是提升政府执政能力的关键因素,“专业化指的是一种需要长时间训练和学习做基础、可以终身从事的职业或工作领域。它需要从业者对这个领域有系统的知识和精熟的技能”。

四、结束语

公务员职业能力研究受公务员职业的特征影响必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借鉴国外公务员职业能力建设经验,结合中国电子政务环境构建了公务员职业能力模型,期望能对公务员职业能力建设起到借鉴价值。随着行政生态环境各要素的变化,公务员职业能力标准也将随之发生改变,该模型也将需要持续地完善和细化,当然这也为后续研究留下了一些空间。

作者:刘振军单位:吉林大学行政学院中国科学院深圳院士联络处

职业能力论文:职业优秀能力培养论文

一、价值实质的领悟

职业优秀能力是就业竞争力的关键能力和重要标志要解决价值体认与价值实现的矛盾,就要领悟价值的实质:价值不是实在,既不是物质的实在,也不是精神的实在,价值的实质在于它的有效性。因此,实现高校贫困生的价值体认就在于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以较强的就业竞争力助推顺利就业,而提升就业竞争力的关键在于培养和提高职业优秀能力。当下,社会价值观念转变、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社会改革如火如荼。而社会改革带来对于政治经济制度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迁,必然推动人口在空间和职业阶层间的流动。劳动力结构的不断变化,使职业的变换、岗位的更新也随之加快。这些必然使单纯掌握某一特定职业领域知识与技能的适用性捉襟见肘,劳动者被期望具有可以参与更多行业工作的能力,亦即对劳动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胜任现有的工作岗位,还要能顺利在不同岗位间“游走”,要有更强的职业适应力和迁移力,也就是职业优秀能力。培养具有“双核”能力(专业优秀能力和职业优秀能力)的人才成为各高校的培养目标。而学生能否就业、就业竞争力如何,是检验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是否科学、合理,人才培养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情况下,作为适应于所有职业、所有岗位和取得成功所必需的基本能力的职业优秀能力,是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能力和重要标志。我国职业优秀能力培养的研究和实践借鉴了国外的成熟经验。德国在20世纪70年代初就提出了作为劳动者应具有的关键能力的概念,并逐渐把关键能力定位为从事任何职业都应具有的优秀能力,进而在1996年5月,把这种职业的优秀能力培养纳入课程设计,以行动导向课程模式进行授课。美国也于1991年提出了从业人员应该具备五项优秀技能,并建立了一整套较完善的职业优秀技能测评和认证体系,进一步把职业优秀能力具体化和可操作化,进而于1998年又在原先五项优秀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整合与新增,提出了八项优秀能力。我国在2004年颁布了《国家职业优秀能力培训测评标准》,后又提出了《职业优秀能力培训认证体系》,职业优秀能力的培养在全国倡导和推广开来。虽然目前对于职业优秀能力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各国专家和学者都认可这是从事任何职业都必需的基本技能,是关键性的职业能力,是可迁移的、促进个体发展的、终身适用的能力。同时,职业优秀能力的培养以帮助学生实现有效就业、提高工作适应力、促进发展为目标,体现了终身教育的思想。我国的职业优秀能力主要包括信息处理、问题解决、自我管理、言语表达、沟通协作能力等。近些年,职业优秀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并将其作为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因此,高校需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注重使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和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实践创造的能力等等,确保学生拥有良好的就业竞争力和发展能力,能够较快适应职业发展和变更的需要。就现代职业教育思想而言,高校应把促进学生的发展与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优秀内容,既要考虑对于职业的适用性,又要避免把人才工具化,要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然而,目前还有一些高校没有真正认识到职业优秀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在具体落实上还有一些差距:对于职业优秀能力的培养目标、内容及方法等问题,还不够明晰,有所偏颇;对于“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宗旨未能全面和理性理解,存在一些功利倾向;在课程设置和能力培养上偏重实用性和职业性,忽略了个体的发展性、创造性价值。

二、价值体认的实现

突出职业优秀能力培养,提升高校贫困生就业竞争力价值的实现是由主体创造的,价值具有创造性,即价值不是从来就有的,也并非天外来物,而是人通过自己的劳动实践亦即通过发挥主体能动性创造的。在价值的主客体关系中,不是人趋近于事物的需要,而是事物趋近于人的发展。

1.价值的创造性

发挥主体能动性从价值哲学角度来看,需要与生产是紧密关联的。实践论观点就说明了人的需要具有超越性和能动性,它总是不满足于现实,总是指向未来。不仅如此,在指向未来的人类实践中,主体创造性的活动还不断实现着由“是”向“应该”的转化。“是”是事实、此在,“应该”是价值、在。价值来源于自然界,并随着人类的进化、社会的发展而进化和发展,价值的实现只能依凭运动着的物质世界和劳动着的人类社会,在于外在尺度与内在尺度的统一。在价值的主客体关系中,事物趋近于人的发展,但事物不会自动满足人。一事物的特性、功能和本质是客观存在的,但对于此的发现需要人的积极努力探索和研究。创造性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发现,一是发明。发现就是找出已存在但尚未被人认识的事物和规律,发明则是制造出不存在的新事物。事物的符合人的价值诉求的特性,需要人去发现,而在很多情况下,事物的特性并不是直接符合人的发展需要的,人必须改造事物,使其向着人的需要改变,能符合人自身的内在尺度。人创造客体的价值、建构其与事物的价值关系,是通过生产、劳动实践来实现的。在这个过程中,人创造的结果或产品,不仅使自然界发生巨大的变化,而且创造了人自身和人类历史;不仅创造了自然与社会统一的现实世界,而且创造了赋予主体与客体之间满足和满足于关系的价值世界;不仅创造了作为客体的价值,而且创造了作为主体的人自身的价值。人的需要的满足、人的存在和发展就在这种价值实现中得以彰显。“自我实现的人(即更为成熟、更为完满的人)的定义是:在他们的基本需要已得到适当满足以后,又受到更高层级的动机———‘超越性动机’———的驱动。”由此,价值从本质上来说,是被人能动地创造出来的,价值关系的建立是人以自身的价值诉求为导向而积极主动开拓的。培养贫困生的职业优秀能力,就在于要克服他们自身的消极性因素,激发出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价值体认的实现

突出职业优秀能力培养贫困生作为高校中的特殊群体,其职业优秀能力的培养除了一般的普适性方法外,如开设职业优秀能力培养的课程,在一般课程的教学中渗透职业优秀能力的培养,理性看待公共课在培养职业优秀能力中的作用等,还要有特殊的方法,这主要体现在对于第二课堂进行职业优秀能力培养方面的设计。

其一,实现科学定位,明确贫困生职业优秀能力培养的内涵与载体。我们要培养贫困生的职业优秀能力,首先就要对什么是职业优秀能力培养有一个科学的定位。职业优秀能力培养就是以活动为导向,以个体的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构建发展性、终身性的职业优秀能力提升体系。以活动为导向,职业优秀能力培养的这一特点与第二课堂的特点相近,因此,职业优秀能力培养除了要注重第一课堂这个重要载体,还要积极开拓第二课堂,通过主题教育、班会、社团活动、素质拓展、社会实践等项目创建发展平台,注重实践性和社会化。具体来说,就是要在确定贫困生的最近发展区后,如就业消极、期望值高等,以主题教育、社会实践等为平台,凭借项目内容、教育过程、多元的考核标准,促进关键能力的养成。同时,构建系统性、发展性的职业优秀能力养成体系。这一体系以个体的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以清晰职业目标、明确职业定位、寻求最佳发展路径为总体教育目标。具体可以分解为:一年级适应高校生活,认识自我、了解专业,侧重心理素质测评和心理健康教育;二年级确立职业目标,培养职业能力,侧重生涯设计和优化心理素质;三年级进行职业导航教育,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和进行心理素质实践;四年级侧重就业技巧指导。四个阶段互相贯通,逐步推进,系统培养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自主意识和职业优秀能力,促进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的职业发展。

其二,开展主题教育,以项目任务为平台进行第二课堂课程设置、教学与评价。职业优秀能力的培养不是简单地讲授一门课程,而是以培养能力为目的的一系列行为活动,这些行为活动以项目任务为平台。因此,在高校中,要优化第二课堂课程体系,进行体验式课堂教学,形成多元考核评价方式,以有效提高贫困生的职业优秀能力水平。课程的设置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市场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毕业生就业的岗位要求,并结合贫困生就业竞争力弱势的表现,筛选出代表性的工作任务,进行课程开发,并形成课程体系。以岗位需求为基点,融入企业文化,是贫困生职业优秀能力养成的一个关键点。通过校企文化相结合的平台,学生一是认识和了解企业文化,二是依凭职业需求进行自我价值的体认,三是寻求和创造自身与企业的契合点,提高岗位适应能力,实现自我价值。教学模式要进行改革,采取行动导向教学法,践行教学做一体。这种教学模式较有利于贫困生职业优秀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思考问题的设计,并布置项目任务给学生,就设定的问题鼓励学生进行现象分析、小组辩论等,尽量减少传授知识的比例,为学生创设条件进行自我探索和观点表达。学生的学习就在于以教师的项目任务为蓝本,组成团队分析项目,在这种合作与思考分析中,养成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与人沟通的能力、进行信息处理的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形成多元考核评价方式,有效测评学生职业优秀能力水平。对于考试,可能较多的学生存在一定的焦虑和抵触情绪,因此,在考核评价方式方面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如进行过程性考核,注重平时的表现;在考核成绩中提高项目成绩比例,降低笔试成绩比例;把企业实习实训评估纳入评价体系等。另外,教师在综合评价学生时,也需考量学生的道德品质、价值观念、职业修养等方面的因素。

其三,进行素质拓展,以积极心理辅导进行团体专项心理行为训练。积极心理学认为,应该通过发掘个体的正向、积极的力量来有效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和治疗心理疾病,单向地关注个体的缺点与不足不能形成有效的效果。积极心理学主张从两个方面探寻问题的积极意义:一是寻究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二是从问题本身获得积极的力量。大学生具有较高的素质,较强的理解、接受能力和自我发展意识,因此,采用积极的心理辅导方式进行团体心理训练效果更佳。团体心理行为训练,可以职业优秀能力培养的某个或某几个能力要求为培训目标,设计特定的活动进行专项培训,以提升就业适应力。专项心理行为训练是提升贫困生职业优秀能力的较直接、较有效的途径。针对贫困生心理特点、职业发展规律和现代企业所需要的职业优秀能力,制订具体的训练方案,开发科学、系统的“团队训练包”,其中,包含具体的训练项目和配套的主题活动。该项“团队训练包”,要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趣味性,要能够为知识向能力转化提供良好的导向和桥梁作用。同时,调查研究贫困生的心理特征,建立由心理咨询、心理健康讲座、个别谈心等方式组成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开展挫折教育、成功教育和励志教育,以培养贫困生自立、自强、自尊、自信的意识。这些都是有效提升贫困生职业优秀能力的良好途径。

其四,成立相关社团,引导自我管理、自我提升。在高校,由于兴趣和爱好的一致,进而为了追求自我发展和完善,学生自发组成各种社团,这些社团是非正式性的、群众性的组织,也是学生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提升的有效载体。对部分贫困生而言,经济上的贫困使其更具敏感性,影响到他们的生活和学习,甚至是日常的人际交往。“阳光社团”、“勤工助学中心”等社团是贫困生的大家庭,可以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并且培养他们积极主动参与社会活动的意识。勤工助学是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的重要构成,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资助贫困生为目标。通过勤工助学,贫困生不仅可以减轻家庭经济负担,还能锻炼意志品质,增强就业竞争力。许多贫困生表示,参加校外兼职能使他们更深切体会到工作的艰辛,并能更好地锻炼自己。因此,勤工助学无疑也是促进贫困生就业,缩短择业、就业过程的锻炼和适应平台。而“阳光社团”、“勤工助学中心”不仅可以为贫困生提供针对性强的兼职岗位,更可以为贫困生提供家的温暖,为他们找到一种集体归属感。同时,这些社团还可以提供相应的岗前培训。就环境和要求而言,社会与学校毕竟不同,因此,在贫困生上岗前,要给予必要的培训和指导,包括了解相关工作内容、时间安排、工作制度等方面的规定。另外,对于技术性要求较高的岗位,还要给予技术上的指导和监督。贫困生通过培训,合格后方可持证上岗,这也使得他们更有信心走向社会。价值体认的实现,在于理性认识价值的主观性、创造性,正确把握价值的有效性实质。贫困生是就业的弱势群体,也是高校的重点关注对象,如何提高贫困生的就业竞争力是高校的一项重要工作。作为就业竞争力的关键能力,职业优秀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坚持系统性原则。高校以此为着力点,增强贫困生迎接挑战和参与竞争的信心与能力,是帮助他们顺利渡过就业高压力期的关键途径。

作者:江琴单位: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

职业能力论文:行动引导教学职业优秀能力论文

一职业优秀能力课程教学改革进展

世界各国纷纷进行职业教育改革,将原来的职业教育培训、职业技能开发转向职业能力开发.如澳大利亚的关键能力培训,英国的优秀能力培训,德国的基础职业能力培训等,都是顺应这一趋势的结果.由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合力培养学生的职业优秀能力已经成为各国的共识和普遍做法,逐渐形成阶梯式、学习领域、E-learning等职业优秀能力课程模式.我国的职业优秀能力培养研究和实践主要集中在课程设置方面,在第一课堂中探索开展行动导向教学、项目化教学,与“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第二课堂活动相融通,已有少数院校开始向外界推广职业优秀能力课程实践经验.教材是课堂教学改革成果的重要载体,职业优秀能力课程教学涉及的图书、音像、教练资料相当丰富,这里所探讨的职业优秀能力教材主要是指教科书.目前,比较通用的教材是由教育部教育信息管理中心组织编写,2011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职业沟通教程》《团队合作教程》《自我管理教程》《创新创业教程》《解决问题教程》《职业礼仪训练教程》《信息处理教程》等.还有21世纪高职高专规划教材中的《应用文写作》《人际沟通与语言艺术》《现代职业礼仪与人际沟通》等专门为高职高专院校职业优秀能力公共课而编写的教材.2014年5月,第四届全国职业优秀能力研讨会在广州召开,成为大陆地区交流职业优秀能力教研、教改经验的主要平台,来自全国100多所本科、高职高专和中职技校的代表到会交流职业优秀能力教育实践经验,17位来自不同院校的任课教师开展职业优秀能力观摩示范课,分享教学经验和方法.我国台湾地区的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紧跟国际步伐,走在国内其他地区的前列,例如:南台科技大学开发学生就业力指标系统———E-MAP(能力图),然后以E-MAP来评估课程的适应性,每门课程都从职业能力方面来评价学生,最后形成学生的职业能力雷达图.我们必须认识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师素质等方面的差距仍然制约着我国的职业优秀能力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步伐,使得我国职业优秀能力课程教学改革举步维艰.怎样将职业优秀能力内化为学生的心理素质,形成较为固定的行为模式,仍然是困扰着我国职业优秀能力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问题.行动引导教学法在职业优秀能力课程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更加关注学生行为的改变、能力的形成、素质的提升,实现了“灌输课堂”向“互动课堂”转变,“封闭课堂”向“开放课堂”转变,“知识课堂”向“能力课堂”转变,“句号课堂”向“问号课堂”转变,“教师课堂”向“学生课堂”转变.由此生发出来的“行动引导”对改进职业优秀能力课程课堂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有着一定的启发、借鉴和指导作用.

二行动引导教学的理论基础知识技术的更新

促使工作岗位的变换更加频繁、范围更宽、复合性更强,人们处于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复杂多变的社会生存环境.自然主义、科学主义的简化论或还原论在复杂社会问题面前显得空洞无力,复杂多变的问题情境往往被忽视,而作为行动主体人的经验性和自我反思建构能力被淹没在实验和数据之中.于是,在建构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催生了行动研究理论和实践.1946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卢因在其《行动研究于少数民族问题》一书中将“行动研究”定义为“将科学研究者与实际工作者之智慧的能力结合起来的解决某一事实的一种方法”.20世纪50年代由柯雷(Corey)首先在教育研究领域中推广和应用行动研究.接下来的数十年中,斯滕豪斯(Stenhourse)、埃利奥特(El-liott)、麦克尔南(Mckernan)以及凯米斯(Kemmis)等深入阐述和分析的教育行动研究.《教育技术百科》中收录了凯米斯在1986年所做的定义“行动研究是由社会情境(教育情景)的参与者,为提高对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为加深对实践活动及其所依赖背景的理解而进行的反思研究.”行动研究(ActionResearch)作为一种社会科学领域中的研究方法,从一开始就具有了关照整体、关怀实践的文化情结.“行动引导教学”是行动研究运用于课堂教学而生发出来的一种教学观和教学方法,又称为实践引导教学,20世纪70年代起源于德国,1999年以法律形式确定在德国全面应用.行动引导教学是指“教师营造一种类似于工作实际的学习环境和气氛,通过师生共同确定学习任务和目标,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心、手、脑并用,教、学、做结合,达到培养学习兴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并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锻炼学生优秀能力,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目标的教学方法群.”“主要包括大脑风暴法、卡片展示法、畅想落实法、角色扮演法、案例分析法、项目教学法、引导课文法、模拟教学法等.”

三行动引导教学运用于职业优秀能力

课程教学的理念内涵行动引导教学模式是行动研究在课程和教学领域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是以活动为导向的能力本位课堂教学方法和研究方法构成的开放系统.教师引导学生在职业情景中参与项目活动,师生通过“反映性实践”增强反思建构能力,建构经验性职业行为模式.经过实践证明,行动引导教学从理念到方法都非常适用于职业优秀能力课程的课堂教学,甚至有学生自发地将老师的教学方法总结为“行动引导”,学生在运用行动引导教学理念和方法的职业优秀能力课堂上能够更好地锻炼沟通合作、自主学习、解决问题、创新思维等能力.

1建立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互相关注和尊重的关系

行动导向的职业优秀能力课程课堂教学,通过师生共同营造职业情景、参与课堂活动提高课堂主体的自我认知程度,促成互相关注、理解和尊重的师生关系,强调“教师作为专业工作者是提供服务的人而不是权威”.教师从教学的组织者转变为课程的设计者、课堂活动的引导者、学习的辅导者、学生状态的关注者、师生关系的维护者,还原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

2引导学生全身心、全感官、全过程参与教学活动

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运用多种教学媒介,在模拟仿真的职业环境中,启发和调动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表现欲.课前要搜集、整理反映教学内容的图片、视频、音频、案例、活动等,经过合理编排、取舍,与教学内容融合展现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调动学生视、听、嗅、味和触等全感官融入课堂,集中注意力体验课堂活动带来的愉悦和收获,在相互交流、共同合作的学习过程中获得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积极的职业态度、科学的职业认知.

3构建“刺激—需要—动机—行为—目标”的教学行为模式

人的行为是在需要、动机、目标的引导下发生的.职业优秀能力课程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行为模式,教师要以身示范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行为,首先必须激发学生内在的职业成就需要和动机,以“跳起来摘桃子”的目标指引学生进入职业角色.整个教学过程围绕学会认知、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展开,注重对学生职业自信和方法能力的提升.

4以真实的工作项目任务为载体,营造开放式课堂

即使职业优秀能力具备岗位通用性,但是不同岗位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是各有侧重的.在筛选和组织课堂活动项目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考虑项目任务的针对性,结合授课对象所学专业的职业规划和职业发展路径,尽可能选取真实的、与其目标职业相符合的工作项目任务.同时,开展有利于营造开放式课堂的教学活动,教学场所可以扩展到实验室、实训基地和工作现场,还可以聘请相关从业人员现身说法.

5实行方法和内容多元化的目标管理教学评价机制

行动引导的课堂教学必须重视教学活动的过程控制和质量评估,将教学过程视为实现工作目标管理的过程,注意学生在职业情景中采集信息、制定计划、过程操作、质量检测等环节的表现,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综合考察团队建设、文本呈现、岗位表现等,以项目活动为单元打分,让学生切身体验到类似于岗位考核的细致性、严肃性、综合性,课程成绩主要由学生的平时表现决定.

四总结

总之,职业优秀能力课程行为引导模式符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让学习者在一定的职业情境中,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主义的方式解决真实问题,发展学生的能力特长和潜在能力,对职业优秀能力课程课堂教学改革有着重要借鉴和启示作用.

作者:赵富伟徐金寿董邑宁方荣单位:浙江水利水电学院

职业能力论文:职业能力分析电子商务论文

一、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过程

1.岗位调研

作者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上随机挑选了165家开展了电子商务活动的企业,采取网络调研同时结合走访和电话调研的方法调查企业在实施电子商务活动中常见的岗位,综上所述,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有网店运营推广类岗位、客户服务类岗位、美工设计类岗位三种工作岗位。

2.工作任务分析

通过前期的企业调研得出了在电子商务活动中高职学生所从事的三个主要工作岗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每个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网店运营推广类岗位主要有五个典型工作任务:文案编辑、市场推广、活动策划、产品编辑、数据分析,客户服务类岗位主要有售前、售中、售后三个典型工作任务,美工设计类岗位有网页设计、图片设计、商品摄影三个典型工作任务。

3.各岗位职业能力分析

在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完成一项任务必定需要相关的知识、技能和工作态度,通过对典型工作任务所需技能的分析得出了电子商务专业主要岗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

①网店运营推广类岗位职业能力分析。知识:A.熟悉网上商店运作流程;熟练掌握电子商务平台的操作规范和流程;B.熟悉互联网营销模式;C.熟练掌握Office操作,略懂网页代码编辑工具;D.具备文案策划、市场营销的相关知识;E.熟悉电子商务流程,熟悉网上购物和销售、推广、优化、维护、更新技能知识;F.熟悉淘宝SEO、直通车、钻展广告、淘宝客、超级卖霸、聚划算等淘宝推广方式;G.熟练掌握各种站外推广手段,例如微博、论坛、SNS等。能力:具备良好的文字驾驭能力和视角独到的文案创作能力,较强的编辑整合能力;B.能够独立思考并有所创新;C.具备一定的营销策划和执行能力,对市场敏锐的观察、判断能力;D.有数据分析能力。素质:A.具有良好的团队意识、组织协调能力和出色的沟通能力;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与理解能力,有团队合作精神;C.有耐心恒心,有强烈的意志力,良好的团队合作理念,善于沟通。

②客户服务类岗位职业能力分析。知识:A.深刻了解电子商务行业,具备较好的互联网知识基础,打字速度70字/分以上;B.熟练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中网店的操作流程。能力:A.普通语标准,沟通能力强,亲和力强;B.具备很好的沟通和交流能力。素质:A.有责任心,能自我激励,并能在高压工作环境下工作,敢于挑战自我;B.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③美工设计类岗位职业能力分析。知识:A.熟练使用photoshop、DREAMWEAVER、FLASH、FIRE-WORK、Illustrator等美工软件;B.会代码装修,熟练掌握Web标准;C.掌握数码摄影技术,熟悉微距摄影、产品摄影;D.熟悉淘宝集市和天猫的店铺装修、海报制作、图片大小、风格;E.熟悉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后台操作;F.熟悉平面设计与淘宝店铺装修设计。能力:A.具有活动内容的文字策划功底;B.视觉表现有自己的观点,视野开阔,心态开放,时刻保持学习态度;C.有良好的审美品位和创意,色彩和构图感强;D.具有店铺美工设计能力和平面设计能力。素质:A.能够承受一定工作强度,有较强的敬业精神,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B.做事认真,细心负责,诚实可靠,能承受一定的工作压力。

二、总结

为优化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设置,拟订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向企业、社会输送优秀的人才,本文在对165家开展电子商务活动的企业进行岗位调研的基础上,得出了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主要的就业岗位及所从事岗位的要求,对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进行了分析,引出典型工作任务并分析了职业能力,这将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现实依据、为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提供原型。

作者:毛艳琼单位: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

职业能力论文: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职业优秀能力论文

一、职业优秀能力培养融入高职思政教育的理论依据

(一)职业优秀能力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差异

我国教育部2011年编制的《全国职业优秀能力测试大纲》规定“:职业优秀能力是在人们工作和生活中除专业岗位能力之外取得成功所必需的基本能力。”②也就是说,职业优秀能力是从所有职业活动中抽象出来的,具有普适性、促进性或可迁移性的能力,适用于各种职业,能适应岗位不断变换,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国家技能振兴战略》研究报告指出,职业优秀能力包括“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八项优秀能力。“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思想政治品德形成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治、道德、心理几方面素质的社会实践活动。”③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丰富,主要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道德观教育,政治观教育,法治观教育,可续发展观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

(二)职业优秀能力培养与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同基因

1.相同的价值目标。职业优秀能力培养与高职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为了满足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把“全面发展的人”描述为能够“把不同社会职能当做互相交替的活动方式的全面发展的个人”,可见,培养职业优秀能力的根本目的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高职思政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政治思想和道德素质、提高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两者都是培养使人终身受益的能力,旨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且二者的最终落脚点都在培养人才,致力于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保证和人才支撑。

2.重合的教育内容。职业优秀能力从结构上划分的三大板块与高职思政教育内容高度重合:一是职业共性素质板块,主要包括法纪观念、政策理论、思想素质等,与思政课教育、国防教育、法纪安全教育、形势政策教育等思政课堂教育内容基本一致。二是职业能力素质板块,主要包括信息技术应用、口才写作、外语应用、就业与创业等,往往在思政教育的第二课堂和素质拓展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三是职业行为养成模块,主要包括职业道德、职业规范、职业礼仪、职业文化等,在思政教育的社会实践方面有所涉及。

3.相似的教育方法。职业优秀能力的培养与高职思政教育都要求“入心见行”,通过丰富教学手段来增强教育实效性,实现“理论—认知—行为—素质—能力”的步步提升。与理论灌输相比,社会实践是更重要的教育方法,在实践中训练、检验和巩固要求除了在显性的课堂教育,还要通过第二课堂、素质拓展和校外实践活动,充分发掘隐性思政教育的辅助功能,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还要求师者躬身示范,以增强说服力。

二、职业优秀能力培养融入高职思政教育的现实需求

(一)高职生职业优秀能力表现不足与用人单位的高标准形成反差

2012年11月,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课题某课题组针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素质情况,向300家用人单位进行了问卷调查,有两点调查结果引起了笔者的注意:第一,在“用人单位对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素质要求排序”的调查中,受访单位认为“非常重要”的依次是“动手能力(61.25%)、创新能力(53.63%)、表达能力(53.29%)、专业对口(31.15%)、学习成绩(14.88%)”,说明用人单位关注高职生的重点在由理论向实践、专业特定能力逐渐向职业优秀能力转移。第二,在“用人单位对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知识和能力的评价”的调查中,近1/3的受访单位对高职毕业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一般或较差”,1/3以上的受访单位对“英语水平”“独立工作及应变能力”“组织协调和决策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的评价“一般或较差”。说明高职生职业优秀能力的实际水平与用人单位的高要求形成了明显反差。虽然该调查受地域局限性和取样有限性的影响,未必完全反映高职生的真实水平,但其结果却与笔者近年来在思政教育工作中的体会基本吻合。

(二)高职生职业优秀能力表现不足折射出高职思政教育培养工作的不足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尚未构建成熟的学生职业优秀能力培养体系,思政教育实际上已成为职业优秀能力培养的主渠道。高职生职业优秀能力不够高,其外因在于思政教育对学生职业优秀能力的培养存在不足。

1.思想认识不到位。多数高职院校既没有广泛开展职业优秀能力知识的宣传活动,也没有开设学生职业优秀能力培养的专门课程。高职院校师生普遍缺乏对职业优秀能力的科学认知,没有给予学生职业优秀能力培养工作应有的重视,表现在学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中主要关注专业教育和改革。

2.顶层设计缺失。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还处于“三无”状态,即学生职业优秀能力的培养工作无领导机构、无工作机制、无实施方案。顶层设计的缺失导致思政教育对学生职业优秀能力的培养“无章可循”,具体工作难落实、人力财力保障难到位、校园内有效教育资源难整合,没有发挥出“大思政”教育的优势,没有形成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效应叠加。

3.师资水平待提高。在学生职业优秀能力培养工作整体疲软的大环境下,高职思政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积极性难以被有效激发,导致培养职业优秀能力知识、职业优秀能力的手段匮乏。加之,高职思政教育工作者的身份几乎都属于非专业教师,不可能完全了解企业对高职生的期望和要求,在开展思政教育时,对学生职业优秀能力的培养难免缺乏针对性。

4.分类教育需加强。第一,高职院校思政课是思政教育的主阵地,虽然经历了多年的改革,但其目标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体系等仍未与学生职业优秀能力培养的要求同步。第二,不少高职院校在“第二课堂”和素质拓展活动方面,呈现出百花齐放、成绩突出的良好局面,但是在活动中往往没有深入挖掘潜藏的职业优秀能力训练机会,培养效果大打折扣。第三,社会实践有利于职业优秀能力的锻炼和巩固,但往往因为缺乏思政教育任务驱动,加上出于安全考虑,各校常常控制活动规模,最终导致活动效果不明显。

三、基于职业优秀能力培养的高职思政教育策略

(一)积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高度重视学生职业优秀能力的培养“行为从观念来,观念从学习来”,学生职业优秀能力培养工作的顺利推进,必须在全校师生中加强学生职业优秀能力培养重要理论的学习宣传,一是在全校教职工中,通过党政联席会、部门工作会、思政工作会议、教研活动等开展自上而下的专题学习,发放自学资料,督促全体教职工熟知职业优秀能力培养理论。二是开设学生职业优秀能力培养专门课程,将其作为必修课,覆盖全院学生,利用入学教育和毕业实习动员等机会,召开主题班会、印发宣传手册等,激励学生提高职业优秀能力认知水平。三是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网站、报刊、宣传栏等舆论平台,开展知识普及、理论研究、事迹报道等活动,营造职业优秀能力培养教育的浓厚氛围。

(二)科学进行顶层设计,系统构建学生职业优秀能力培养的工作框架

1.成立学生职业优秀能力培养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高职院校“一把手”担任组长,党委宣传部、思政教学部、教务处、科研处、学生处、团委、就业指导办公室、系(部)等负责人担任成员,保证学生职业优秀能力培养工作的部门协同和联动,实现校内资源的有效整合。

2.组建学生职业优秀能力教研室。领导小组下设职业优秀能力教研室,挂靠思政部,遴选思政教师、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等思政教育工作者,开发职业优秀能力培养的专门课程,与思政课、选修课组合,形成职业优秀能力培养系列课程,并积极开展理论教学、实践探索和课题研究。

3.科学拟定培养学生职业优秀能力的总方案,构建思政教育工作框架。统筹规划学生职业优秀能力培养的总方案,将思政教育作为该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要明确以下几点内容:一是目标任务要以职业共性素质教育为主、以职业能力素质锻炼为辅,进而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二是教育内容和方式要实现分类推进:直接开展课堂理论教育;开发第二课堂和素质拓展活动中的职业优秀培养能力训练途径;校外实践中附加职业优秀培养能力锻炼任务。三是教育实施和考评要通过任务分解明确相关部门权责划分,并对其工作进行年度考评。四是依据政策,为基于职业优秀能力培养工作的思政教育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保障、资金保障、物质保障。

(三)加强思政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着力提高学生职业优秀能力培养工作能力

1.开辟思政教育工作者接触行业企业的通道。组织思政教育工作者参与就业指导、回访用人单位、参观学生实习基地等,鼓励他们旁听专业建设会、专家论坛等,熟悉职业环境、了解行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使职业优秀能力培养有的放矢、更具针对性。

2.安排思政教育工作者兼职一线学生管理工作。安排非辅导员岗位的思政教育工作者兼任班级导师或班主任,将职业优秀能力培养贯穿于学生的日常教育中,并在学生的三年学习期里全程跟踪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状况,加强工作的渗透性和持久性。

3.鼓励思政教育工作者充分发挥自身职业优势。一是要鼓励思政教育工作者多承担英语、语文、口才写作、法律、礼仪、心理等选修课的授课工作;二是鼓励他们积极承担学生社团、学生大型活动、比赛竞赛的指导教师及评委;三是鼓励他们获取专业领域的职业资质,争做“双师”,例如考取心理咨询师、律师、翻译、注册会计师、职业指导师等,通过提高自身职业化程度,进而对学生的职业优秀能力培养等起到更好的指导作用。

(四)扎实推进分类教育,确保学生职业优秀能力培养工作的实效

1.加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强化基于学生职业优秀能力培养的导向。在目标定位上,要将学生职业优秀能力培养列入课程标准、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注重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与职业优秀能力的同时提高。在教学内容上,运用专题教学等方式,结合高职学生和地方行业实际情况,整合教学内容、突出职业导向。在教学方式上,通过综合运用理论渗透、任务驱动、行为导向、项目教学、角色扮演、情景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在评价方式上,探索实现考核主体多元化、考核过程全程化、考核指标多样化,以便更有效地考核学生的职业优秀能力。

2.精心设计第二课堂和素质拓展活动,深入挖掘职业优秀能力培育的隐性教育途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寓于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之外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开展的、不为受教育者焦点关注(甚或不为受教育者明确感知)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类型。”④课外的科技艺术节、宿舍文化建设、党团组织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网络信息建设、各类比赛竞赛等都是隐性思政教育的具体形式。这种形式具有内隐的特点,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影响,所以学生的接受度更高,不会产生排斥心理。开发第二课堂和素质拓展活动中的职业优秀能力训练会使思政教育的效果更明显,例如,安排建筑类学生参与校园设施建设,安排文管类学生参与学院对外接待,综合训练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和职业礼仪;通过科技周、艺术节作品展示、体育比赛获奖队伍与学生交流等环节,激发学生的尚美情操、团队精神、创新意识;通过学生社团公开招募等活动,训练参与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和心理素质,激发关注群体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

3.多途径开展校外社会实践,在社会生活和职业环境中检验和巩固学生的职业优秀能力。一是要在专业实习实训中强化思政教育。高职院校对外要依托“校企合作”,对内要依靠学生职业优秀能力领导工作小组,统筹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让学生在完成专业实习实训任务的同时,完成提高职业优秀能力的任务,如撰写企业调查报告、提交技术革新或企业管理建议、完成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等,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实现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二是广泛开展志愿服务、社会调查、公益活动等非专业性的校外实践活动。通过“校村合作”“警校共育”“社区共建”等方式,让高职生深入社会,锻炼其与人交往、协作互助、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作者:杨晓蕾单位: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职业能力论文:高职思政教育职业优秀能力论文

一、职业优秀能力培养融入高职思政教育的理论依据

(一)职业优秀能力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差异我国教育部2011年编制的《全国职业优秀能力测试大纲》规定“:职业优秀能力是在人们工作和生活中除专业岗位能力之外取得成功所必需的基本能力。”②也就是说,职业优秀能力是从所有职业活动中抽象出来的,具有普适性、促进性或可迁移性的能力,适用于各种职业,能适应岗位不断变换,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国家技能振兴战略》研究报告指出,职业优秀能力包括“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八项优秀能力。“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思想政治品德形成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治、道德、心理几方面素质的社会实践活动。”③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丰富,主要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道德观教育,政治观教育,法治观教育,可续发展观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

(二)职业优秀能力培养与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同基因

1.相同的价值目标。职业优秀能力培养与高职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为了满足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把“全面发展的人”描述为能够“把不同社会职能当做互相交替的活动方式的全面发展的个人”,可见,培养职业优秀能力的根本目的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高职思政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政治思想和道德素质、提高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两者都是培养使人终身受益的能力,旨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且二者的最终落脚点都在培养人才,致力于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保证和人才支撑。

2.重合的教育内容。职业优秀能力从结构上划分的三大板块与高职思政教育内容高度重合:一是职业共性素质板块,主要包括法纪观念、政策理论、思想素质等,与思政课教育、国防教育、法纪安全教育、形势政策教育等思政课堂教育内容基本一致。二是职业能力素质板块,主要包括信息技术应用、口才写作、外语应用、就业与创业等,往往在思政教育的第二课堂和素质拓展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三是职业行为养成模块,主要包括职业道德、职业规范、职业礼仪、职业文化等,在思政教育的社会实践方面有所涉及。

3.相似的教育方法。职业优秀能力的培养与高职思政教育都要求“入心见行”,通过丰富教学手段来增强教育实效性,实现“理论—认知—行为—素质—能力”的步步提升。与理论灌输相比,社会实践是更重要的教育方法,在实践中训练、检验和巩固要求除了在显性的课堂教育,还要通过第二课堂、素质拓展和校外实践活动,充分发掘隐性思政教育的辅助功能,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还要求师者躬身示范,以增强说服力。

二、职业优秀能力培养融入高职思政教育的现实需求

(一)高职生职业优秀能力表现不足与用人单位的高标准形成反差2012年11月,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课题某课题组针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素质情况,向300家用人单位进行了问卷调查,有两点调查结果引起了笔者的注意:第一,在“用人单位对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素质要求排序”的调查中,受访单位认为“非常重要”的依次是“动手能力(61.25%)、创新能力(53.63%)、表达能力(53.29%)、专业对口(31.15%)、学习成绩(14.88%)”,说明用人单位关注高职生的重点在由理论向实践、专业特定能力逐渐向职业优秀能力转移。第二,在“用人单位对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知识和能力的评价”的调查中,近1/3的受访单位对高职毕业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一般或较差”,1/3以上的受访单位对“英语水平”“独立工作及应变能力”“组织协调和决策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的评价“一般或较差”。说明高职生职业优秀能力的实际水平与用人单位的高要求形成了明显反差。虽然该调查受地域局限性和取样有限性的影响,未必完全反映高职生的真实水平,但其结果却与笔者近年来在思政教育工作中的体会基本吻合。

(二)高职生职业优秀能力表现不足折射出高职思政教育培养工作的不足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尚未构建成熟的学生职业优秀能力培养体系,思政教育实际上已成为职业优秀能力培养的主渠道。高职生职业优秀能力不够高,其外因在于思政教育对学生职业优秀能力的培养存在不足。

1.思想认识不到位。多数高职院校既没有广泛开展职业优秀能力知识的宣传活动,也没有开设学生职业优秀能力培养的专门课程。高职院校师生普遍缺乏对职业优秀能力的科学认知,没有给予学生职业优秀能力培养工作应有的重视,表现在学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中主要关注专业教育和改革。

2.顶层设计缺失。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还处于“三无”状态,即学生职业优秀能力的培养工作无领导机构、无工作机制、无实施方案。顶层设计的缺失导致思政教育对学生职业优秀能力的培养“无章可循”,具体工作难落实、人力财力保障难到位、校园内有效教育资源难整合,没有发挥出“大思政”教育的优势,没有形成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效应叠加。

3.师资水平待提高。在学生职业优秀能力培养工作整体疲软的大环境下,高职思政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积极性难以被有效激发,导致培养职业优秀能力知识、职业优秀能力的手段匮乏。加之,高职思政教育工作者的身份几乎都属于非专业教师,不可能完全了解企业对高职生的期望和要求,在开展思政教育时,对学生职业优秀能力的培养难免缺乏针对性。

4.分类教育需加强。第一,高职院校思政课是思政教育的主阵地,虽然经历了多年的改革,但其目标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体系等仍未与学生职业优秀能力培养的要求同步。第二,不少高职院校在“第二课堂”和素质拓展活动方面,呈现出百花齐放、成绩突出的良好局面,但是在活动中往往没有深入挖掘潜藏的职业优秀能力训练机会,培养效果大打折扣。第三,社会实践有利于职业优秀能力的锻炼和巩固,但往往因为缺乏思政教育任务驱动,加上出于安全考虑,各校常常控制活动规模,最终导致活动效果不明显。

三、基于职业优秀能力培养的高职思政教育策略

(一)积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高度重视学生职业优秀能力的培养“行为从观念来,观念从学习来”,学生职业优秀能力培养工作的顺利推进,必须在全校师生中加强学生职业优秀能力培养重要理论的学习宣传,一是在全校教职工中,通过党政联席会、部门工作会、思政工作会议、教研活动等开展自上而下的专题学习,发放自学资料,督促全体教职工熟知职业优秀能力培养理论。二是开设学生职业优秀能力培养专门课程,将其作为必修课,覆盖全院学生,利用入学教育和毕业实习动员等机会,召开主题班会、印发宣传手册等,激励学生提高职业优秀能力认知水平。三是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网站、报刊、宣传栏等舆论平台,开展知识普及、理论研究、事迹报道等活动,营造职业优秀能力培养教育的浓厚氛围。

(二)科学进行顶层设计,系统构建学生职业优秀能力培养的工作框架

1.成立学生职业优秀能力培养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高职院校“一把手”担任组长,党委宣传部、思政教学部、教务处、科研处、学生处、团委、就业指导办公室、系(部)等负责人担任成员,保证学生职业优秀能力培养工作的部门协同和联动,实现校内资源的有效整合。

2.组建学生职业优秀能力教研室。领导小组下设职业优秀能力教研室,挂靠思政部,遴选思政教师、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等思政教育工作者,开发职业优秀能力培养的专门课程,与思政课、选修课组合,形成职业优秀能力培养系列课程,并积极开展理论教学、实践探索和课题研究。

3.科学拟定培养学生职业优秀能力的总方案,构建思政教育工作框架。统筹规划学生职业优秀能力培养的总方案,将思政教育作为该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要明确以下几点内容:一是目标任务要以职业共性素质教育为主、以职业能力素质锻炼为辅,进而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二是教育内容和方式要实现分类推进:直接开展课堂理论教育;开发第二课堂和素质拓展活动中的职业优秀培养能力训练途径;校外实践中附加职业优秀培养能力锻炼任务。三是教育实施和考评要通过任务分解明确相关部门权责划分,并对其工作进行年度考评。四是依据政策,为基于职业优秀能力培养工作的思政教育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保障、资金保障、物质保障。

(三)加强思政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着力提高学生职业优秀能力培养工作能力

1.开辟思政教育工作者接触行业企业的通道。组织思政教育工作者参与就业指导、回访用人单位、参观学生实习基地等,鼓励他们旁听专业建设会、专家论坛等,熟悉职业环境、了解行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使职业优秀能力培养有的放矢、更具针对性。

2.安排思政教育工作者兼职一线学生管理工作。安排非辅导员岗位的思政教育工作者兼任班级导师或班主任,将职业优秀能力培养贯穿于学生的日常教育中,并在学生的三年学习期里全程跟踪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状况,加强工作的渗透性和持久性。

3.鼓励思政教育工作者充分发挥自身职业优势。一是要鼓励思政教育工作者多承担英语、语文、口才写作、法律、礼仪、心理等选修课的授课工作;二是鼓励他们积极承担学生社团、学生大型活动、比赛竞赛的指导教师及评委;三是鼓励他们获取专业领域的职业资质,争做“双师”,例如考取心理咨询师、律师、翻译、注册会计师、职业指导师等,通过提高自身职业化程度,进而对学生的职业优秀能力培养等起到更好的指导作用。

(四)扎实推进分类教育,确保学生职业优秀能力培养工作的实效

1.加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强化基于学生职业优秀能力培养的导向。在目标定位上,要将学生职业优秀能力培养列入课程标准、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注重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与职业优秀能力的同时提高。在教学内容上,运用专题教学等方式,结合高职学生和地方行业实际情况,整合教学内容、突出职业导向。在教学方式上,通过综合运用理论渗透、任务驱动、行为导向、项目教学、角色扮演、情景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在评价方式上,探索实现考核主体多元化、考核过程全程化、考核指标多样化,以便更有效地考核学生的职业优秀能力。

2.精心设计第二课堂和素质拓展活动,深入挖掘职业优秀能力培育的隐性教育途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寓于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之外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开展的、不为受教育者焦点关注(甚或不为受教育者明确感知)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类型。”④课外的科技艺术节、宿舍文化建设、党团组织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网络信息建设、各类比赛竞赛等都是隐性思政教育的具体形式。这种形式具有内隐的特点,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影响,所以学生的接受度更高,不会产生排斥心理。开发第二课堂和素质拓展活动中的职业优秀能力训练会使思政教育的效果更明显,例如,安排建筑类学生参与校园设施建设,安排文管类学生参与学院对外接待,综合训练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和职业礼仪;通过科技周、艺术节作品展示、体育比赛获奖队伍与学生交流等环节,激发学生的尚美情操、团队精神、创新意识;通过学生社团公开招募等活动,训练参与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和心理素质,激发关注群体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

3.多途径开展校外社会实践,在社会生活和职业环境中检验和巩固学生的职业优秀能力。一是要在专业实习实训中强化思政教育。高职院校对外要依托“校企合作”,对内要依靠学生职业优秀能力领导工作小组,统筹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让学生在完成专业实习实训任务的同时,完成提高职业优秀能力的任务,如撰写企业调查报告、提交技术革新或企业管理建议、完成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等,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实现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二是广泛开展志愿服务、社会调查、公益活动等非专业性的校外实践活动。通过“校村合作”“警校共育”“社区共建”等方式,让高职生深入社会,锻炼其与人交往、协作互助、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作者:杨晓蕾单位: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职业能力论文:职业能力工商企业管理论文

一、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调查分析

笔者对所在学校2013届及2014届的134名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岗位进行调查统计,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毕业生就业的行业分布比较广,具体包括金融保险、商业销售、物流仓储、餐饮娱乐、房产物业等。主要就业岗位分布也比较广,具体包括行政助理及文员、销售人员(含客服、银行客户经理)、银行柜员、管培生、人力资源专员、质检员、仓管员、采购员、估价员、出纳与会计、培训科员、幼儿教师等,还有极少数学生自主创业。其中,以行政助理及文员、销售人员(含客服、银行客户经理)、银行柜员、管培生、人力资源专员岗位为主,依次各占26.1%、23、9%、12.7%、8.2%、7.5%。

二、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主要就业岗位招聘信息统计分析

(一)统计样本来源。从前程无忧、智联招聘等国内招聘网站、用人单位网站以及现场招聘会等渠道随机收集招聘信息为分析样本,对样本进行分析整理,将所有样本中涉及到的职业能力要求归纳统计。为保证研究样本科学性、针对性,在样本选取时考虑如下:首先,招聘的学历要求为大专。其次,招聘的岗位主要为上述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主要就业岗位群所涉及的岗位,考虑到银行柜员岗位主要是通过学校搭建的订单班平台就业,在其他高职院校不具普遍性,因此不对这一岗位招聘信息进行收集。最后,招聘岗位对工作经验要求为一年以下的,这样考虑的原因是工作经验要求高的就业岗位,初次就业的高职毕业生是难以胜任的。

(二)职业能力要求统计分析。按照上述方法收集了200条工商企业管理类招聘信息,对样本进行分析整理,将所有样本中涉及到的职业能力要求归纳统计,具体要求以及在样本中出现的频率如下:沟通与人际交往能力(78%)、团队协作能力(50%)、责任心(46%)、语言和书面表达能力(42%)、办公软件操作能力(40%)、学习能力(36%)、积极上进(36%)、细致认真(32%)、抗压能力(30%)、吃苦耐劳(28%)、信息收集与分析判断力(26%)、组织协调能力(22%)、工作适应能力(20%)、服务意识(18%)、职业特定技能(岗位特定要求)(16%)、品行端正(14%)、应变能力(12%)、亲和力(8%)、创新意识与思维(6%)、外语(2%)。

三、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构建

(一)指标体系构建。通过对招聘信息样本的分析归纳,结合向企业等相关用人单位征询的意见建议,将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划分为专业能力、通用能力和职业素养三个维度。在具体指标设计过程中,本着精简性原则,剔除了以上出现频率小于10%的能力要求,包括亲和力、创新意识与思维和外语要求三项。最终构建了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参见表-2。

(二)指标权重确定。(1)一级指标权重确定。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一级评价指标进行权重确定。关于层次分析法,此处不再赘述。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请来自相关企业的专家对评价指标框架中各指标进行重要程度判断,问卷一共发放12份,回收12份,其中有效问卷9份(经一致性检验后有3份问卷权重无效,故将其剔除)。根据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构建了判别矩阵,计算各个指标的权重。(1)判断矩阵计算举例。本文仅列出其中一个专家的准则,演示计算过程。(2)对专家群体的意见进行综合。共有12名专家参加咨询,每位专家可以得到一组权重赋值及相应的一致性检验。其中,筛除CR>0.1的3组权重,将其余专家同一指标的权重进行算术平均,得出专家群体集中意见的权重。

(二)二级指标权重确定。采用五级评分法请专家对每个二级指标按其重要程度分别赋予15的分值(5分为最重要),指标权重系数由专家咨询评分采用比例分配法计算,先将每个一级指标所包含的二级指标平均得分分别相加,然后再根据每个指标得分占总分的比值,计算出该项指标相对于上级指标的权重系数。具体权重数值参见表-2中二级指标后数据。

(三)综合权重确定。根据以上计算得出各级指标权重结果,最终确定综合权重,得出各层指标的权重。四、结论及后续研究建议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构建后,面临的关键是如何评价。包括评价主体、评价标准以及评价方法的确定等。另外,在对用人单位访谈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职业能力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这是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所构建的职业能力评价体系为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方向及重点提供了借鉴,如何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也是本课题后续研究的方向。

作者:吴小妹单位: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职业能力论文:职业能力幼儿教师论文

1培养幼儿教师责任心的重要性

幼儿阶段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此阶段的孩子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影响,比如教师在发现小朋友在玩完玩具之后随手就扔掉的行为,教师可以以身作则,捡起玩具,并且对玩具说:小玩具你太可怜了,我捡起你来,看看摔疼了吗,这样小朋友则会注意自己的行为,不再随意的丢弃自己的玩具。同时幼儿阶段的孩子正处于活泼好动与求知欲望强烈的时期,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比较感兴趣,比如稍有不留意就会给孩子的安全构成威胁,比如近期幼儿园发生的多起幼儿安全事故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幼儿教师缺乏责任意识,他们没有对幼儿教育形成足够的重视。

2如何培养学前专业学生的责任心

基于责任心的重要性,中职院校一定要强化学前专业学生的责任意识,通过完善的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责任心。

2.1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引入案例教学培养幼儿教师的责任心单靠书本的知识是不能完成的,因此中职院校要从教学模式改革入手,增加案例教学,通过现实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对责任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比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向学生讲述近些年所发生的幼儿园学生安全事故的真实案例,并且配以相应的图片,通过这些凄惨的图片等激起学生对事故原因的分析,以此强化他们对责任意识的重新认识;同时中职院校也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性。

2.2构建以职业能力为优秀的课程体系中职院校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优秀的,学生的职业能力并不仅仅表现在对相关学科知识的了解与把握上,而要具备幼师教学的综合技能,其中教师的责任心是幼师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要紧紧围绕学生的职业能力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的内容:一是要增加关于培养学生责任心的相关知识,在现有的教学课程中增设责任心培养课程,当然这种责任心培养课程不一定非要按照相关的书本知识或者有关理论进行,可以充分借助社会中的某些实例等进行探讨,强化学生的责任心;二是整合学前教育课程,构建以工作任务驱动的课程体系,比如中职学前教育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就责任心这一教学任务,整合相关的课程实现教学内容的统一性和流程性。

2.3拓展学前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教师的教学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责任心的培养虽然与学生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有着很大的关系,但是离不开教师团队的培养,只有教学水平过硬的教师团队才能为幼师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坚强的后盾支持。中职院校要为教师团队教学质量的提高创建一切条件,比如鼓励年轻的教师继续深造,提高教师的责任心,通过教师责任心的提升促进学生责任意识的增强。

2.4完善实践教学,为学生创建承担责任的机会中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要加强与社会幼儿园的合作,鼓励学生深入幼儿园教学一线,了解幼儿教学工作的真实环境,让他们参与到幼儿教学工作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幼儿园内的学生性格各异,教师在教学管理中需要具有一定的责任心,不仅要关心幼儿学生的生活,还要关心他们的学习,这就需要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具备一定的责任心,如果他们任由幼儿学生发展,那么其最终就会对幼儿的人身安全构成威胁、被幼儿园所解聘;同时中职院校也要开展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克服困难的信心等,比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故意增设一些难题查看学生在遇到这些难题的表现,并且鼓励学生通过自我努力实现。

2.5创新教学评价机制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要改变传统的以考试分数为主的考核评价机制,建立以反映学生职业素质能力的多种考核形式的多元化考核机制:一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考核标准,重视学生的综合技能,将责任心考核转化为量化指标,提高对学生责任心、爱心以及童心的考核;二是构建以“平时表现+实践考核+期末考试”等多种形式的考核制度,增加对实践表现的考核分析,重视对学生的综合技能考核。

3结束语

教师是塑造学生灵魂的工程师,幼儿教师对幼儿今后学习、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中职院校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还要培养他们较强的责任心,通过较强的责任意识保障幼儿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现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

作者:吴琳单位:重庆市永川职教中心

职业能力论文: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论文

一、在培养模式上注重职业能力培养

1.人才培养体系构架采用模块化人才培养方案按培养方向划分课程模块,按模块培养学生在相应领域的专业能力,基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相互促进的原则构建了以学校学习为主体的基础知识学习平台和以校企联合培养为主要方式的工程实践平台。在两个大平台下设计不同的学习模块,通过两大平台下模块化的学习和考核,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和培养,促成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基于模块化人才培养模式设置课程体系,一方面要让学生有足够的专业理论学习时间;另一方面,要能够平衡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合理分配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学时。对人才培养方案中相关理论与实践课时的分配进行论证,确定调整方案,以达到合理分配理论学时与实践学时的目的。

2.课程类型设计体现多元化在立足于夯实原有的基础技能应用训练的基础上,开发和更新实践项目,拓展层次、加大深度,保证实践教学的延续性和系统性。根据学科的需要和发展,在加强实践环节的基础上,对已形成的课程体系不断补充、修改、完善,发挥省级各类平台的优势,应用课程已经在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实践教学中取得的经验,进一步开发设计更多与汽车产业链紧密相连,有利于学生工程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实践项目,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除常规课堂教学外,开设讲座报告等课程,并在校内实训中增设工程项目训练和专题研究类课程,促进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相融合,体现实践—理论—再实践的螺旋式提升规律。结合实践知识的学习巩固理论知识并重新思考相关理论,从而上升到更高层次的理论学习,力求使学生得到具有明显工程应用背景的系统训练,为后续专业知识的学习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3.工程训练注重系列化工程训练是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工程训练课程体系设计注重专业能力、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产业需求、职业能力对接,符合企业职业岗位需求。我院各专业培养方案实行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训、实习实践相结合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开发了课程群实验项目、认识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系列化课程,在实践环节突出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注重与职业资格认证的紧密衔接,课程考核采取多种方式,注重过程考核,能力考核,培养质量用行业标准和从业能力来衡量,使学生受到电子或电气工程师的完备训练,获得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提升。

二、在生产实习阶段强化职业能力培养

单纯的专业能力不能满足工作的发展需要,还需要培养大学生具有广博的综合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发展后劲,才能使工作顺利开展。但工程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必须有企业实际工程训练环境,需要具备一定的实践教学条件。我校所在地十堰市被誉为“中国商用车之都”,聚集有东风汽车集团旗下的500多家整车、汽车零部件及装备制造企业,外部条件非常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公司所属企业可以完全满足我院各专业学生实习的需求,解决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培养这个工程教育所面临的难题。从2012年开始,我院计算机专业、自动化等专业开始探讨生产实习实行分段、分批次进行,到相关企业接受为期5周的企业实习。由于实习时间充足,实习指导到位,学生反馈学习效果非常好,能实实在在完成一些企业的实际项目,企业也非常愿意接纳我们的学生到企业实践。生产实习是教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在生产实习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问题能力、寻找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向生产实际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树立群体意识,通过实习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将来进入企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实习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从一个学生到职业人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这种实习模式加强了企业与学校的沟通交流,同时也突破了学生就业被动的瓶颈,部分学生直接被企业选中,后期参与企业大的课题项目,完成了毕业设计的选题,并被用工单位录用。通过校企共赢的生产实习,大学生可以了解行业、企业的业务内容和工作方法,向有经验的工作人员学习先进的工作经验,企业也从中获益,形成了良好的职业能力培养循环机制。

三、在毕业设计阶段深入进行职业能力培养

我校高度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毕业设计环节是对学生大学阶段学习知识和能力的综合培养和考察,是对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综合检验,“定向培养班”模式是我院加强与企业合作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举措之一。根据校企双方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学生在大三学期结束时,接受相应企业的选拔,在大四下学期直接进入企业实现“预就业”企业实践模式,并在企业完成本科毕业设计,目前我院与神龙汽车公司、东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多个公司合作开设有“定向培养班”,有多个专业50多名学生参加校企合作定向培养。与企业联合进行科学研究、产品开发、技术革新、设备改造等,大量吸收学生进行课外科技实习,并能及时地将其成果、应用的基本理论、思维方法、经验等及时地融入教学中,以提高学生的工程创新意识和工程应用能力。预就业模式使学生把被动的毕业设计变成主动的企业实践。学生论文的课题都是紧密结合厂方的现生产进行的实际项目,学生在开学后就一直在公司进行课题的实践与写作,指导老师也是由企业人事部门委派的认真负责的技术骨干,学生在企业现场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在企业中实践、在项目里设计、在企业中答辩。我院与企业签订的定向班的培养,使得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得以全面提升。第一届“定向班”部分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现在已成长为项目小组负责人。此项目也是结合校企合作产、学、研基地建设协议内容,一方面为企业培养定向合格人才,另一方面课题成果可以直接为现生产所用,达到了校企共建合作双赢的目的。企业还经常与学校联系,反映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并提出有效解决方案,并针对学生理论教学环节展开讨论,提出该专业学生应该必修的专业课程。

在工程教育改革过程中,学生未出校门先上岗,经过具体的实践,知道自己的知识能力与社会的差距,及时调整,可以更快地适应社会,既积累了经验,又客观准确地为自己定位,从而实现由“校园人”到“职业人”的转变,缩短了走向社会的适应期。我校2013届毕业生进入世界500强企业的学生人数达234人,有近200人进入中国500强企业,这也充分说明这种培养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丁光惠陈凌云简炜雷钧单位: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

职业能力论文:培养高职学生职业优秀能力论文

1对高职学生职业优秀能力培养的意义

1.1市场经济发展中对高职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随着市场经济优胜劣汰机能的完善,职场对人才的要求规格日益升高,不再单纯唯学历选人,而是注重提升内涵,即人才的能力、职业道德和价值观。现代职场选人、用人的标准也逐渐定位于职业优秀能力的高低。

1.2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和实现素质教育新突破的迫切需要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相关文件强调,要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界对此正进行深入研究,但缺乏系统的实践。因而加强高职学生职业优秀能力培养的研究是准确定位人才培养规格、改革能力培养内容和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迫切需要。

1.3培养高职学生职业优秀能力,对个人的可持续性发展和终身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职业教育首先要重视职业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在对自身有正确认识的基础上,明确职业方向,学习专业知识,提升职业技能,最终成为全面发展的现代职业人,并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能够在工作岗位中稳定、高效发挥自身优势,逐步修正职业规划,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因此,培养高职学生职业优秀能力,

2职业优秀能力的培养贵在实践

高职学生是一个特殊的人才群体,是将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促进社会积极快速发展,实现民族振兴的重要群体,是提升经济优秀竞争力的关键力量。加强高职学生的职业优秀能力培养,是整个社会的共同参与的最终目标:其中需要全社会方方面面达成共识,需要高职院校担负起引导职责,更需要学生自身有着明确的目标、强烈的主观意愿,身体力行的参与,在实践中逐步提升自身的修养及通用职业能力。

2.1围绕优秀能力提升为中心改革课程体系高职在进行课程体系改革中,要围绕学生优秀能力提升为依据,从市场需求出发,培养岗位需求的人才,抓好专业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掌握专业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术;同时增加课程安排上向职业优秀能力培养倾斜,适当增加相应的课程数量和课时数。还要引导高职学生抓住机会,积极投身课程学习实践,提升个性发展空间。

2.2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设置职业优秀能力的课程,进行职业技能的培训。首先,以人为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全面提高,人文素养与创新能力的提升,以及心理素质与人格品质的完善;其次,课程设置中要注重职业意识的灌输,将职业优秀能力渗透在专业课程教学之中,潜移默化胜过枯燥说教式教育;再次,结合校内实训、企业实习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职业技能的培训,避免纸上谈兵。

2.3以就业为导向,积极开发社会资源,高职院校与企业做好产学研结合,搞好校企合作,从企业聘请专家进课堂,让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实训。学校与企业的这种“零距离”,一定会培养出让企业满意、让社会满意的毕业生。而且学生也会更快适应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更快完成“学生——职业人——社会人”的转化。

2.4踊跃参加各级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也是职业优秀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高职学生应踊跃参加志愿者活动、课题调研等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历”与“练”,提升面向社会发展、面向经济建设、面向行业需要的能力,使自己在未来的职业活动中更具有竞争力。

高职学生职业优秀能力培养这不是一个新话题,但却是高职院校必须严肃认真对待,急需解决的问题。高职教育要突破发展的瓶颈,就要重视学生的社会需求度,只有培养出能为社会所需、能为社会服务、能为发展做出贡献的有用人才,高职院校才会可持续发展。所以高职教育者,要紧紧围绕学生职业优秀能力培养这个中心工作,去研究、实践、总结经验。

作者:朱琳琳马立丽单位:哈尔滨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职业能力论文:高级护理人员职业能力特性研究论文

摘要:目的 通过对高级职称护理人员的能力特点进行调查分析,为如何充分发挥他们在临床护理中的作用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高职护理人员能力特点自评及认同度问卷调查表对163名护理工作人员进行了调查。结果 高级职称护理人员普遍认为自身具备的主要特点为专业技能、服务意识、沟通能力、教学经验,并受到其他非高职护理人员的认同。结论 应根据高职护理人员的主要能力特点,具有针对性地调整其工作重点,充分发挥她们在临床工作中的作用。

关键词:护理 高级职称 能力特点

21世纪是一个经济高速发展,信息交流全面提高,人类健康迅速提高,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新时代。随着人们对健康出现多元化的需求,人们对医疗、护理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立体化,对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医疗服务模式提出更高的要求,特别是护理学科面临的挑战更大。人才已经成为科学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资源。护理质量的提高离不开护理人才,护理高级职称人员又是护理人才中的中流砥柱。他们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较强的服务意识,良好的沟通调节能力,丰富的教学经验,在护理管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提高护理质量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笔者于2005年6~9月,分别对58名高级职称护理人员进行了有关其自身能力特点的问卷调查及对105名非高职护理人员进行了关于高职护理人员能力特点认同度的问卷调查。目的在于为如何充分发挥高职护理人员在临床护理中的作用提供依据。

一、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选取我省8所医院高级职称护理人员58名,其中主任护师3名,占5.17%,副主任护师55名,占94.83%;年龄40~54岁,平均45.83岁;学历:研究生4名,本科32名,大专22名,工作年限20~37年,平均26.7年。非高职护理人员105名,平均年龄32.8岁,学历以本科学历为主,平均工作年限8.5年。

1.2方法

1.2.1调查方法根据相关文献资料及实际情况设计高职护理人员能力特点问卷调查表,其主要包括专业技能(8条)、服务意识(5条)、沟通能力(6条)、教学经验(6条)4个方面,共计25条。分别对高职护理人员与非高职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评分采用模拟评分方法,从0~10分。各项分值越高说明其能力自评度越高,该项能力越强;非高职护理人员对高职护理人员的该项能力特点认同度越高。并通过问卷调查从25条内容中得出认同度最高的8条内容,用百分比表示。

1.2.2统计学方法调查收集的数据采用SPSS 14.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结果以均数±标准差(x±s)及百分数表示。

二、结果

2.1调查结果发放问卷调查表163份,收回149份,有效率91.41%。其中发放高职护理人员问卷调查表58份,收回57份,有效率98.28%;发放非高职护理人员问卷调查表105份,收回92份,有效率87.62%。

2.2高级职称护理人员能力特点问卷评分结果见。

2.3高级职称护理人员主要能力特点自评度最高的8项内容见。

2.4非高级职称护理人员对高职护理人员能力特点认同度最高的8项内容见。

三、讨论

3.1强硬的专业技能从调查结果,可以得知高职护理人员普遍认为扎实的专业技能是其最基本技能。由于技能的掌握是通过多年经验累积起来的,高职护理人员工作年限多为十几到几十年,在长年的临床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练就了强硬的专业技能,掌握较丰富的专科知识,具有较强的应对各种急抢救工作的能力,在临床工作中指导年轻护士进行各种护理技能、理论的提高得到了非高职护理人员的一致认同。她们是各专科领域内的临床护理能手,是掌握专门化知识的专家型护理技术人才。在提高护理质量的过程中扮演督导者的作用,能对护理质量常抓不懈,从而为保证临床护理质量提供强而有力的支持,为保证患者及家属满意度提供依据。

3.2较强的服务意识自上世纪至今护理事业有了巨大的变化,护理专业领域有了较大的扩展,护理实践范围也拓展到更广泛的领域,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商业知识与技能、服务行业的需求更加突显表257份高级职称护理人员调查问卷自评度前8项的出来,其实质就是医疗服务企业化。护理人员服务态度、服务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病人的满意度。故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已成为现代护理模式中的重要影响因素,高职护理人员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较强,普遍具有较强的主动服务意识,现代护理服务意识观念转变迅速。在为病人提供护理服务时,能从多角度护理病人,全方位关心病人,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患者的肯定。因此她们是活跃在护理服务一线,是整支护理队伍中的带头人和排头兵,能带动护理服务的发展。

3.3良好的协调沟通能力高职护理人员的沟通能力是护理工作开展、实施、提高等方面顺利进行的保证。她们良好的沟通能力一方面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工作中的误解环节,提高各层护理人员的配合度;另一方面能够促进良好医护关系、护患关系的形成与发展。根据问卷调查得出高职护理人员对角色的适应性强,承受能力强,对平衡工作与家庭有一定的能力。她们具有丰富的人生经历,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能有效与病人及家属、上级、同事、同学沟通,协调各方面关系。她们在护理管理工作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医患关系中起着桥梁作用。她们善于运用各种语言技巧,讲究沟通艺术,通过打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团结、激励、引导护士工作,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发挥每个人的长处,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3.4丰富的教学经验临床护理教学工作是对护理事业不断发展、不断完善、不断提高的重要保障,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年轻护生、护士的学习效果。高职护理人员多是一肩双挑,她们不仅是临床上的护理专家,同时也是临床教师,她们坚实的理论基础,强硬的临床操作技能为护理临床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她们承担着不同层次学历的教学任务及对新进护士的培养。在十几至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在教学改革中她们是开路先锋,在培养护理人才过程中起到引导作用。

社会的发展,推动了医疗护理领域的发展,护理模式从原来的“以疾病为中心”逐步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体现以人为本的护理服务理念。管理型护理团队是适应性团队,能够在不断提高的护理模式环境中发展;管理型护理团队是创新性团队,能够在优胜劣汰的服务市场竞争中创新进步;管理型护理团队是实践性团队,能够在不断更新的挑战中立于不败之地。目前,我省高级职称护理人员比例较小,如何充分发挥她们在临床工作各层面中的作用是摆在每家医院面前的挑战。为了满足目前护理事业的发展,就需要我们管理者根据高职护理人员的能力特点动态调整其工作重点,充分发挥她们的作用。

职业能力论文:职业优秀能力经济数学论文

一、职业优秀能力培养模式在实用经济数学中的建立

由上述可知,职业优秀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尤其是高职类的学生发展就业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通过调查研究,当下的许多高职院校内,本应该具备较强的职业优秀能力的学生都在这一方面有很大的欠缺。所以,在实用经济数学中应用职业优秀能力是十分有必要的。然而,如何建立职业优秀能力的培养模式却成为了一个难度较高的问题。笔者在此对该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希望能够为职业优秀能力培养模式的建立而做出一些贡献。

1.数学知识与职业优秀能力的结合就笔者看来,要想提高实用经济数学中职业优秀能力的运用,职业优秀能力培养模式,首先就要将实用经济数学中的知识与职业优秀能力有效的结合起来。如在教材中,或者是教学的过程中,添加关于数学的职业方面的实例,但是更为重要的是,要在教学中,时刻的渗透职业优秀能力的思想。

2.职业优秀能力中的“数感”的训练“数感”,即对数学的感觉。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具体地表现为对日常生活中的数和运算有敏锐的感受力,有意识地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解释和表示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数据特征和空间形式,善于捕捉一般问题中潜在的数学特征。数感是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这种理解可以帮助人们运用灵活的方法做出数学判断和为解决复杂的问题作出有用的策略。在职业优秀能力不同等级标准的训练中,培养一个人的数感是指能够从数字信息中以数学的思维模式,通过对数字以及数量关系的把握,筛选适当的方法,对数字实施运算,从而得出结论并展示运用于实际工作问题的一种思维策略。

实用经济数学是一门比较奇妙的学科,它能够使得生活中、工作中,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有序,并在经验的积累中形成一定的规律。而数感的培养,能够很好的将职业优秀能力运用在实用经济数学的教学中,进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将职业优秀能力很好的应用在实用经济数学的教学中还涉及到许多方面,如学生、教师、校方等等。以上只是对职业优秀能力几个方面且比较浅显的研究。所以,以上所提出的职业优秀能力培养模式的建立以及相关的改进措施对于提高职业优秀能力在实用经济数学中的应用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对于这一课题的研究还需要高校教育领域的研究人士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二、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职业优秀能力在实用经济数学教学应用中的研究是促进该学科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等多个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然而,我国实用数学教育领域在职业优秀能力应用方面的研究还没有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因而为职业优秀能力运用在教学中带来了一定的阻力。所以在今后的实用经济数学教学中,要加强对职业优秀能力的重视和研究,并且要从职业优秀能力的多个角度,从实用经济数学学科的多个方面进行研究。与此同时,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和学生要共同致力于向着这个方面发展。在共同的努力下,使得学生能够得到更高质量的教育,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李清莲单位:长沙职业技术学院

跨文化交际能力职业素质论文

1高职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职业素质的现状分析

1.1高职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分析我们不得不承认,高职高专院校,英语课程是让高职高专学生了解不同文化的主要“阵地”,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种主要途径。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对于英语学习,很多高职高专学生抱有胆怯的心理,多数学生对英语的认识存在偏差。在研究中,笔者利用调查问卷、访谈等手段,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以合肥财经职业学院为例,了解高职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研究发现,合肥财经职业学院的学生多少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际的知识,但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概念,也不知道通过何种途径培养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更不重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具体表现为:学生对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知之甚少,缺乏中西文化差异的意识,文化差异的敏感度不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容乐观。大部分学生都只把英语当成工具,更多的精力放在英语等级考试上,认为等级考试的成绩直接代表了英语水平,为日后就业提供便利。这样的思想导致在实际学习中,学生的交际意识淡薄,导致交际障碍频频出现。另一方面,我们英语课程所使用的教材中,大多数内容都以英语国家日常生活话题为主。然而,英语教师更注重讲授语言知识,以及培养语言能力,对文化差异的强调不够,导致学生对文化差异也不够重视。此外,学生对有些话题感到陌生,对有的话题不感兴趣,由于缺乏对不同文化的认知,导致学生不知道在什么语境下如何说出有意义的话,英语课程起不到应有的引导学生注意文化差异,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作用。

1.2高职生职业素质的现状分析高职院校现如今更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笔者通过访谈发现,很多学生对就业后可以胜任的工作缺乏认知,甚至不知道毕业后该从事怎样的工作,很多毕业生觉得就业压力大,就业机会小,有部分学生甚至害怕毕业,觉得毕业就等于失业。部分已就业的学生反映,自己工作中不能很好地把所学知识转化为岗位能力,专业素质欠缺,社会交往和适应能力不足,工作后抱有焦躁、失落等不良情绪的学生不在少数。由于缺乏足够的职业素质,造成学生学习生活的无目的性,职业选择时的迷惘等各种不利影响。学生对职业素养没有全面、科学的认识,更不知道如何构建。

2跨文化交际能力对职业素质构建的作用

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职业素质的构建,特别是帮助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其实是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从而有目的地了解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交际应该具备的素质,增强交际意识,从而帮助学生培养社会交往能力,如果具备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那么也就不用担心社会适应能力。

2.1重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高职高专院校中,传统的英语教学依然在如今的英语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笔者认为,英语教学的目的和重心应该更多向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倾斜。要做到这点,学校、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改变观念。高职高专学校当然应该以培养高技能的专门人才为己任,但“高技能”应该包含很多新意义。为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除了要强调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外,更要给学生提供跨文化交际的可能,例如通过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校园活动等各种方式,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实现跨文化交际,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跨文化能力。对于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英语教师和英语教学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由于很多英语教师本身缺乏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或受自身教育信念的影响,依然认为英语教学的目的仅仅是增强学生的英语知识,或只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笔者认为,要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提高自身的跨文化能力,提高跨文化交际培养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此外,还应改进英语教学方式。设置课程时,强调跨文化交际部分,不仅了解不同文化差异,更能在教学设计中体现,让英语教学成为一种文化“沉浸式”教学。通过各种教学活动的设计,例如辩论赛、东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探究等活动,让学生参与课堂,成为英语学习的主体,从而能够感受文化差异,认识文化差异,进一步能够在实际的交际中应用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此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走出校园,体验真实的社会生活,通过社会实践、社会见习等方式,鼓励学生在实际的交际中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最后,教师应该不断总结,不断反思,在英语教学中,能够使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提高自身跨文化交际水平的同时,也能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教学水平,并能把这种理论和实践的积累运用到以后的英语教学中。学生依旧是英语学习的主体。培养跨文话交际的能力,最终还在于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胜任工作。就此,学生应时时对文化差异高度敏感,通过各种方式提高自己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对所学单元知识做到提前了解,课堂上,积极配合老师、参与课堂活动,让自己沉浸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课后,充实自己对文化差异的认知,除此之外,学生应该为自己创造机会,抓住每次机会,并能把理论应用于实践,并在一次次的交际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2重视高职生职业素质的构建《中华人民公共过职业教育法》第四条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任。面对风云变幻的就业市场,高职生为了获得成功,除了必须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外,更要重视自身综合素质特别是职业素质的提升。高职院校为了实现这一重任,也必须重视职业素质培养。除了要给学生灌输职业素质很重要的思想之外;还要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充分发挥辅导员、教师等各方力量,通过班会、课堂、校园活动,多方位对学生进行影响;帮助学生了解专业,培养未雨绸缪的就业思想,更多的是要改变育人方式,大学生活终究是属于学生的,那么就要变教师主体为学生主体,教师除了传授专业知识和帮助学生学习过硬的专业技能和技术之外,更要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校应充分发挥教育培训、社会实践的作用,帮助学生有意识地构建良好、常态的职业素质。

3小结

综上所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对高职生职业素质的构建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和高职生职业素质的构建两者之间相辅相成。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有助于高职生职业素质的构建,反之,高职生职业素质的构建又离不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高职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离不开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三者都要发挥各自的作用,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满足市场需求的人才。

作者:王彭单位:合肥财经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