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职业价值观论文

职业价值观论文

时间:2022-02-15 04:46:11

职业价值观论文

职业价值观论文范文1

论文摘要:管理文明是有关管理世界的公理体系,是有关管理职业人价值观的基础支点。管理文明是时代的产物,目的在于实现管理者的全面发展与创造有利的管理环境。管理文明既是社会发展较高阶段和具有较高文化的产物,又是管理者顺应时代变迁建立共同职业价值的基础。管理文明扬弃传统职业价值观的习惯与经验,引发管理职业价值的重新塑造;管理者所持职业价值观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管理实践;追问管理职业价值,需要对不同价值观念的整合;管理者要顺应管理文明的要求,提升五种能力,即自觉学习力、创造执行力、科学发展力、资源整合力和和谐建设力,增加管理职业之价值。

    我国管理学研究正面临两个大的变化,实践者需要加强管理培训与提升有效性,研究者需要中国管理特色与推进创新性。要应对变化,就要让管理学科呈现原有风貌,回归基本面来思考,使价值观成为管理实践界与学术界的最朴素的话题。

    一、问题的提出:管理文明是有关管理世界的公理体系,是有关管理职业人价值观的基础支点

    面对管理理论与创新成果,在中国管理界出现了许多热门的词汇,比如“企业文化”“自我管理团队”“学习型组织”等等,不一而足。毋庸置疑,它们对管理者具有重要的学习和借鉴作用。管理者在这样具有一个多元化因素、多样化色彩的时代变动中,各种视觉的管理思想及理论如雨后春笋般地成长,有关知识管理的资讯颇多。基于价值观视觉来思考、辨析管理学科的建设,无疑是实现“管理文明”最基础和最核心的支撑。尽管国家未曾提及“管理中国化”这一概念,但管理研究工作者和知识分子更应责无旁贷,立足于中国现实,基于当代中国价值观,重构管理学科体系,从而避免重蹈“皇帝新衣”下的“集体失语”之悲剧。

    在时尚或热门造成管理生活的破坏、管理实践的悲伤,寻求管理实践效率与效果的呼声越来越高的今天,彼得·杜拉克指出,管理者需要解决好四个现实问题:“管理者的时间一般容易属于别人,而非自己”;“管理者除非敢于采取积极行动去改变他们的周边环境,否则他们只好继续‘这样’工作下去”;“管理者只有当他人使用他贡献出来的东西时,他的工作才具有效益”;“管理者深处组织内部,很难得到组织外部情况的原始资料,但是他如果要有效工作,就必须努力认识组织以外的情况”。这四个问题是管理者赖以存在的必要条件,也是管理者必须意识到管理“价值”之所在的问题。

    管理世界的真实图像是由人们共同的自由意志创造的,不是一个独立于人们心灵之外的物理世界,而是一个有关“社会、组织与人”的公理体系,其中包括五种“理性”成分,即“政治理性”“社会理性”“科学理性”“道德理性”和“制度理性”。管理的真理性,依赖管理实践的有效性。管理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政治责任”“社会民生”的思考,取决于管理者的品质、才能和使命感,取决于管理者与组织全体成员在道德信仰与行为规范上的一致性程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管理者的重大问题就是自己、他人以及组织中每个人的价值观的问题。

    二、问题的深层意蕴:管理文明是时代的产物,是为了实现管理者的全面发展与创造有利的管理环境

    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中,管理思潮自然会更加汹涌澎湃。面对这样的一个未来,管理者需要用沉静的视觉认真研究自己所面临的问题,以历史的证据促使自己顿悟管理文明,及时思考管理文明对管理职业的祈求,主动辨析管理文明对管理职业的方向、目标与边界,不断塑造新的管理职业价值观。

    (一)管理文明既是社会发展较高阶段和具有较高文化的产物,又是管理者顺应时代建立共同职业价值的基拙

    一个世纪以来,众多政治学家、经济学家对市场经济进行了不懈探索,取得了许多方面的成果。从已有的成果来说,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条件下的由市场自动配置资源的经济制度,引导着社会范围内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并给予每个经济主体以经济选择的自由,同时,形成外部强制减少至最低限制的机制。正是这种市场经济实践深度的不同,管理者发生着理性与非理性、暴利与破灭、强制与自由等方面的冲突,政府与民众对管理者产生了多样的期望,期待管理职业能够超越功利性地推进文明建设,越来越多的管理职业人逐步意识到市场经济中文明从业的重要性,适应市场经济建立管理职业价值观的紧迫性,这早已经成为全球化中的重要课题。

    随着中国社会急剧变迁,国外企业以其市场经济的经验与自我发展的实力进入中国市场,使得中国许多企业面临着不平等的实力较量的格局,以发生着空前复杂的社会力量与社会利益集团的相互冲突、合作等极端复杂的方式并以不可逆转的方式演进,引起很多企业难以操纵成功的感受,中国人产生了强烈的身份焦虑。中国人继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后,正强烈地呼唤着文明的系统建设,国家要建设政治文明,工商要建设工商文明,企业要建设管理文明等等,许许多多文明的召唤,引起了中国管理者对职业价值观的思考。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有关管理者的各种调查、测验和统计资料表明,管理者在思想道德、文化意识和行为方式上已经有了明显的时代特征。

    管理职业问题从来就不是赤裸裸、纯净的课题,而是一个始终被不同因素缠绕的对象,缠绕的因素有很多,但最根本的因素是管理者能否把管理文明作为一种职业的价值来思考。当管理文明的建设课题凸显出来的时候,管理职业所需要的主要支撑就是文化,必然受到多角度视野文化的制约,管理主体和客体的文化状况将成为选择管理模式与方法的关键因素。管理者所从事的职业实际上就是推进管理文明建设,在根本上就是如何运用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把管理职业推向较高阶段与较高境地,这将是对管理职业者的价值观念的最大挑战叫。

      (二)管理文明扬弃传统职业价值观的习惯与经验,引发管理者管理职业价值的重新塑造,启迪管理者感悟人生

   从主流来看,管理职业者价值观普遍比较好,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了解程度比较高,认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所取得的重要成就;渴望社会道德的发展与完善,赞同社会主义荣辱观;具备立足当代、立足中国、秉承传统、兼容中外的文化观,拥护社会发展、和谐、稳定、公平、富裕,并表现出开拓精神、竞争精神、业绩效率意识等。但是在管理队伍中,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悲观主义等现象日趋明显;在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的协调方面,存在知多行少、理想目标与实践能力的脱节、自我意识较强与社会责任淡化的问题;在言行方面,存在不成熟、西方论、投机取巧、狂妄浮躁的行为特点。

   着眼于管理文明,管理者应对管理职业价值进行思考,在管理文明建设中实现管理者个人价值观与管理职业价值观的统一。统一的价值观是使我们生活充满意义的观念,体现在我们进行抉择时考虑问题的先后顺序上,我们的行动总是与我们职业的价值观相一致的。它对于管理者个体而言,具有三个方面的意义。其一,管理职业是人们赖以谋生的社会活动,是基本生活来源;其二,管理职业是人们发展自我个性的渠道,管理者个性在管理职业活动得以体现与发展;其三,管理职业是管理者奉献社会、实现自我的归宿,人生的意义在于对社会的奉献,实现高尚人生的目标要依赖于从事管理职业化的社会工作。

    当管理者把管理职业看做不仅为了维持生计或成就,而且是一个扩展自我、利用自身资源与激发个人潜能的一个过程时,管理工作就具有了意义。管理职业富有的意义至少有五个方面:第一,符合并且能够发挥个人能力,包括身体、智力、情感和精神等方面;第二,让人能够成为工作过程的主人,必须能够享有工作中应有的自主权;第三,回报通常是内在多于外在,乐趣和满足通常是富有意义工作的结果,当管理职业与个人需要紧密结合时,管理工作甚至能成为一种精神力量;第四,创造了工作的人也被工作重塑;第五,不仅帮助实现个人幸福和自我价值,还能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贡献。

    (三)管理者所持职业价值观的不同,产生不同的管理实践;追问管理职业价值,需要对不同价值观念的整合,整合观念却只能通过管理文明的过程来实现

    管理者各自自身文化传承的差异性,自然形成思维差异、对管理理念和措施做出反应的差异、对管理模式选择和执行的差异。管理者不同的选择与决定以及管理实践,其背后则体现出管理者所持的不同价值观。我们已经看过很多实例,面对同样的市场格局和客户需求,在不同价值观的指引下,管理者会采用不同的工作思路,形成不同的管理实践,最后获得不同的管理职业绩效。

    对于大多数管理者而言,管理职业的价值观往往就是管理者的个人价值观。然而,管理作为一种职业,所需要的不仅仅是管理者个人价值的实现,更多的则需要管理职业实践的价值统一,需要管理职业在管理文明呼唤中尽快建立共同的价值。

    管理职业的价值观是否合乎管理文明的要求,实质上就是以非意识形态化的名义实践的一个高度意识形态化的过程。显然,管理者的整体素质、道德状况和实践能力,对我国建设管理文明有着直接影响。要塑造崭新的管理职业价值观,关键在于把管理文明的建设作为根本路径,通过管理者积极实践文明的过程来创造管理职业的价值。

    从人的尊严和劳动的尊严两个维度出发,从可持续发展、全球精神、终身学习、创新教育、人的全面发展等起点出发,管理者所从事的职业不仅应掌握技能和技术,而且还应具备良好的管理职业的价值观和态度,具备对自我价值、自我尊重和尊严的认识,具备独立工作和团队工作的能力,诚实正直、守时负责;能适应变化的形势,知晓和理解困难和问题,创造性地拿出解决方案,和平解决争端,很好掌握世界、自己和别人的现实情况;既有全面的综合知识,又有某个领域的专门知识,具备在和谐社会中继续学习的能力。

    三、管理者要顺应管理文明的要求,提升五种能力,增加管理职业之价值

职业价值观论文范文2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职业价值观导向

确立什么样的职业价值观,是大学生就业成败的一个关键。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当前应着重加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导向的教育,寻找切实有效的引导对策和方法,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职业价值观。

一、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导向教育的内容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经济成分、利益主体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使得人们的选择和追求也日趋多样化,大学生求职就业也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如何将自己的选择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确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实现顺利就业、成功就业,关键在于正确引导。因而,加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导向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按其对自身及社会的意义或重要性而进行评价和选择的标准。对主体的思想和行为具有一定的导向或调节作用,它可以使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指向一定的目标或带有一定的倾向性。职业价值观也叫工作价值观,它是价值观在职业选择上的体现,是人们对待职业的一种信念和态度,或者说是人们在职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取向。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创新,主要体现为职业理想、职业目标和职业行为规范方面的教育和引导。

第一,职业理想导向理想对人们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具有明确的指向性或导向性。职业理想就是人们对未来职业的期望和追求,大学是学生职业理想形成的关键阶段。根据中国人民大学的专题研究,53.9%的学生职业理想是在大学时期成型的。这说明大学阶段是加强对学生职业价值观念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树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的职业理想,是当代大学生正确职业价值观的核心。当代大学生只有树立社会主义的职业理想,才能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这个大舞台上大有作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是史无前例的伟大事业,既伟大又艰巨,她需要当代大学生树立艰苦奋斗、艰苦创业的开拓精神,哪里需要就去哪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已经市场化。大学生只有将个人追求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主动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遵循人才市场的规律,才能顺利实现就业,如果仍然抱着“一步到位”的梦想,坚守高工资、大城市和社会声望等不切实际的观念,只会给就业带来阻力。

第二,职业目标导向目标是理想的具体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告诉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导向,主要是运用社会发展目标和人的发展目标进行导向,目标导向教育就是引导大学生将社会目标转化为个人奋斗目标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党中央又制定了分步走的战略目标。实现共同理想和战略目标当然是当代大学生求职就业的方向。方向明确了,发挥自己专业特长,立足岗位,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身价值。同时,大学生要认清自己,对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气质,能力、素质以及职业生涯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清楚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做到人职匹配。一般来讲,当职业与个人的理想、爱好、个性特点、专业特长最接近时,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才容易激发出来。调查显示,有许多大学生不清楚自己的个人状况,更不了解人职匹配的基本道理。据中国人民大学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所的调查,有115左右的大学生对兴趣、爱好、性格、气质、能力、素质等个人状况说不清楚,许多大学生根本不懂得职业生涯设计。其结果就是他们在选择职业时盲目而行,易于受到各种消极因素的干扰,个人状况与职业要求之间存在严重错位。在教学和学生工作实践中发现,许多大学生之所以选择目前的专业,有的是出于家长的意愿,有的是出于老师的建议,而真正出于个人兴趣的人很少。其实,明确职业目标更有利于大学生在校学习目标的确立,更有利于大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激发。

第三,行为规范导向行为规范导向,就是按照道德、法纪的准则、要求进行导向。如果说理想、目标是方向,具有目的的规范性,那么,道德、法纪则是实现理想和奋斗目标的保证,具有行为的约束性。行为导向包括道德规范导向和法纪规范导向两个方面。

道德规范导向指通过道德规范的教育、道德习惯的养成,以社会舆论、自教自律的方式所进行的行为导向。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把“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摆在职业道德的首位,视之为基本的、对所有从业人员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道德规范。“爱岗敬业”侧重做事、“诚实守信”意在做人。两相辅佐,要求大学生踏踏实实做人,扎扎实实做事,以高度的职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在岗位上建功立业;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术服务人民、奉献社会。在大学生择业过程中,我们要警惕种种失信行为,如“注水”简历、伪造证书、虚构社会经历,假学历、假档案等等,防止这种信用污染在人才市场的蔓延,要求大学生做诚实守信的最忠实守护者。在就业过程中,教育大学生不要这山望着那山高,急功近利、心态浮躁。

法纪规范导向是通过法律制度、具体法规、章程、条例的教育和执行,以强化管理方式进行的行为导向。在职业法规日趋完善的今天,用法律来规范求职行为和从业行为,依法办事日益普遍,大学生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明确自身权利、自觉履行义务;提高职业法律意识,维护法律权威,勇担法律责任。

二、创新职业价值观导向教育的方法

这是解决职业价值观导向教育“怎么导”的问题。方法是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纽带和桥梁,它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创新职业价值观导向教育的方法,就是要探索其理论与实际的最佳结合点,实现职业价值导向教育的目标,帮助高校学生建树起现代职业价值观,使其能够正确把握国家就业工程的大好机遇,以积极心态主动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一)以社会需要为导向,端正职业地位观产业结构升级的一个明显趋势是以服务为特征的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愈来愈大,提供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多。社会的这种必然发展趋势,为广大高校毕业生选择职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应引导学生关注、重视服务行业,特别是要注重以知识和高科技为支撑的金融保险业、法律、审计、财会、投资、劳务输出以及各类经纪人和中介机构、文化教育业等服务行业。加强服务行业,这是社会以人为本、以生产效益为本的客观要求。服务行业需要科技,大至科技信息、产业技术服务,小到科技应用、日常生活服务。通过科技服务,将所学专长应用到生产和生活之中,实实在在地提高生产效益和生活质量,实乃国之急需、民之急需。因此,科技服务行业是大学生的专长和当前社会需求的一个最佳结合点。此外,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生活水平和追求的日益提高,一些新兴行业、新的职业、新的岗位层出不穷。而大学生具有专业知识,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快,应该而且完全可能在此一显身手,建功立业。同时,当代大学生还必须从思想深处进一步转变以所有制形式来选择就业的陈旧观念,改变过去那种只向往国有单位或公务员岗位,不愿到非国有单位和私营企业的思想。对大学生来说,只要具备就业的条件,无论是全民所有制单位、集体所有制单位、外资企业、私营企业还是个体经营企业;无论是固定性职业,还是临时性职业,都是就业,要树立职业无贵贱,行行有作为的职业价值观。事实证明,今天的民营企业收入水平已和“三资”企业不相上下,民企灵活的用人机制和激励手段为人才创造了比国有单位更好的个人发展空间。

(二)以实现人生价值为导向,校正职业苦乐观。众所周知;高校毕业生进京、沪、等沿海省市的要求越来越高,进省会城市或大城市工作也同样“门槛”较高。因此国家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和中西部就业。2002年2月,教育部等四部门制定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意见》,对到西部地区工作的毕业生,户口由政府主管部门所属的人才交流机构提供免费人事服务,并规定到西部贫困边远地区工作的高校毕业生,可提前定级,适当高定工资标准。2005年7月,中央《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对宏观调控人才流动,引导人才向西部地区、基层和艰苦地区等社会最需要的地方流动,鼓励人才安心基层工作起了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大学生应该将就业的姿态放“低”,将人生的目标抬“高”到基层去,积累经验、增长才干。如上海师范大学学生付永现,毕业后到河南省宝丰县肖旗乡枣庄村发展饲养业,并帮助协调500多万元贷款用于无公害饲养园区建设,目前全村100多户农民入驻该园区养猪、养鸡和养牛,一年可实现纯利润200多万元,全村人均纯收入可增加1300元。在农村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和发展空间。

(三)以提高综合素质为导向,树立储备就业观。毋庸讳言,高校毕业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一般较弱,在双向选择中,往往出现一些“不相容”的状况:即毕业生嫌工种的知识层次低,而用人单位则认为这些“书生”大事做不来、小事还不如工人来得快。这里需要相互理解暂且不说,作为毕业生本身素质而言,有个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只有将理论专长与实践技能相结合,才能丰满羽翼,图展鹏程。1996年国家劳动制度改革出台了一项新决策——劳动预备制度,其核心是“先培训,后上岗”。1999年该制度在全国全面实施。它向人们展示一个信息:急于求成,往往欲速不达;而高能就业,则功到自然成。与此相适应,高校学生可以通过“储备就业”来广辟就业途径。所谓“储备就业”,就是以原来的知识储备为基础,通过新的需求热门专业技能储备,以较强的优势再去竞争就业。在就业不能如愿以偿的时候,尤其应当如此。譬如:小黄学的是地质勘探专业,毕业来到无线电厂当办事员。一年后厂里经济性裁员,他是其中之一。失业后,他拜厂里的老师傅为师,学习无线电修理技术。同时参加了计算机和文秘培训。由于自学电脑达到了可以自编程序的水平,先后有三家公司高薪聘请他。可见,“是金子总是要闪光的”。转变就业观念、实施“储备就业”,具备高素质就能立业。

职业价值观论文范文3

论文摘要:回顾近20年来国内外关于护理职业价值观的文献,从护理职业价值观的定义和内容两个方面阐述国内外学者对护理职业价值观的认识,总结护理职业价值观研究应用的主要评价方法,论述护理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因素和护理职业价值观对职业倦怠水平、工作满意度及离职倾向的影响。提出未来应重视护理职业价值观的基础理论、评价方法、影响因素及其对护理工作稳定性及职业倦怠的影响。

护理职业价值观是决定护理人员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研究护理职业价值观,一方面有利于医院提出对策,降低护理人员的离职倾向;另一方面有利于护理院校有针对性地开展护理职业价值观的教育。通过在ebsco, pro伽est和ovid数据库中以“nursing professional values" . "nursing work values" ."nursing vocational values" , "work values" , "professional values" ."occupational values’,和“vocational values”为主题词检索及在cnki(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库)中以“护士职业价值观”、“护生职业价值观”、“护理专业价值观”、“护士工作价值观”、“职业价值观”和“工作价值观”为主题词检索1988年以来中英文文献,结果显示英文文献117篇,中文文献162篇。通过阅读279篇文献,总结国内外学者关于职业价值观的认识、研究内容和评价方法,为今后护理职业价值观的研究提供一些思路。

1护理职业价值观的概述

1.1护理职业价值观的定义

护理职业价值观(nursing professional values)是护理人员及即将从事护理行业的人员所拥有的职业价值观。国内外学者从职业的不同角度赋予了职业价值观相应的解读。elizur从职业结果角度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个体对某种职业结果的价值判断。 ros从职业信念角度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一种信念,是人们坚信能在职业中获得的所需的结果(如高的工作报酬)或是行为方式(如与同事一起工作)。 super从职业目标和内在需要的角度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个人所追求的与职业相关的目标,是个人的内在需要及其从事活动时所追求的工作特质或属性。schwartz从职业工作目标和报酬的角度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人们通过职业而达到的目标或取得的报酬,是个体价值观在职业生活中的表现。weis等认为护理职业价值观是护理人员和专业群体所接受的行为准则,是评价其职业行为的一种方法。国内学者宁维卫从个人和个性的角度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人们衡量各种职业优点、意义和重要性的内心尺度,是个性倾向性的反应。凌文锉从职业选择的角度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对待职业的信念和态度,或是人们在职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倾向。综上所述,职业价值观既是个体或群体对某种职业的一种信念、态度、特质属性、价值取向或判断,又是衡量或评价其职业行为的一种尺度或方法。

1.2护理职业价值观的内容

miyuki takase认为护理职业价值观包括审美、公正、人类尊严、自主性、正直、信仰和利他主义。1998年美国高等护理协会提出护理高等教育应培养学生具有的职业价值观,包括利他主义、自主性、人类尊严、正直和社会公正。其中利他主义是指对他人文化、信念和观点的理解,做病人的代言人,为病人和同事敢于承担风险,对其他专业人员进行指导。自主性是指与病人以伙伴关系作护理计划、尊重病人及家属决定护理的权利、为病人提供信息,维护其知情权。人类尊严是指提供符合病人文化需要的护理、保护病人的隐私、保守病人与同事的秘密、制订适合病人个人文化需求的护理计划。正直是指向病人和公众提供真实的信息、将计划准确存档、完善自我、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社会公正是指提供平等无歧视的护理,促进及保障人人享有健康照顾,支持与护理和卫生事业发展一致的立法和政策。2001年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推出的((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global minimum essential requirements in medical education, gmer)将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作为医学教育标准的7个宏观领域之一,认为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包括追求卓越、利他主义、责任感、同情心、移情作用、负责、诚实、正直和严谨的科学态度。2008年中国颁布的《护士条例》中也规定了护理人员应当尊重、关心、爱护患者,保护患者的隐私。由上可以看出,虽然国内外学者对护理职业价值观的内容描述上不尽相同,但对护理职业价值观的特征性内容的阐述是一致的,体现在尊重人的价值和独特性、维护他人利益及遵守道德、法律和人道主义原则。

2护理职业价值观的评价方法

国内外主要采用量表评价护理职业价值观。评价基本生活价值的量表、职业价值观量表、护士价值观的量表等都曾经被用于评价护理职业价值观。其中,职业价值观量表有职业爱好问卷(vocational preference inventory, vpd、兴趣调查问卷(strong-campbell interest inventory, scii)、明尼苏达的职业兴趣量表(minnesota vocational interests inventory,mvii),gordon的职业价值观量表(occupational values inventory, ovi), super职业价值观量表(work values inventory, wvi)及生活角色价值观量表(life roles inventory-values scale. lri-vs)等。其中,super的w vi应用最为广泛,从智力激发、利他主义、经济报酬、变动性、独立性、声誉、美感、同事关系、安全性、生活方式、监督、工作环境、成就、管理、创造性等巧个方面评价职业价值观。护士职业价值观问卷主要有heidgerken和gerald等设计的专业护理行为问卷(professional nursing behavior, pnb )及weis等制定的护理职业价值观问卷(nurses professional values scales, npvs)。国内学者主要应用自行设计的职业价值观量表,对护理职业价值观进行评价,如封丹堵等采用凌文锉设计的职业价值观量表,路静波应用李冠仪编制的工作价值观量表。

3护理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内容

3.1护理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因素

国外研究显示护理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①组织特征因素。对护理人员而言,组织特征因素是指护理机构及其组织者特征。schank等认为护理管理者的护理职业价值观可影响整个护理机构的价值观,护理机构内拥有和谐的、稳定的、一致的价值观,能保证护理服务部门的稳定,并为护理机构的发展提供方向。对护理专业的学生而言,组织特征因素体现在护理院校及其教育者的特征,包括护理教育者因素、课程设置因素等。刚进入护理本科院校的学生和即将毕业的护理学生的护理职业价值观有显著的差异性,即将毕业的护理学生的得分明显高于刚进入护理本科院校学生的得分。护理教育者和护理课程设置被认为是影响护理职业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因素。护理教育者通过自身的行为,也可以通过为学生提供促进职业价值观的社会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在护理教育中,把护理职业价值观教育贯穿于具体课程中是必要的,可以保证护生将学习到的人类尊严、正直、自主性、利他主义、社会公正等护理职业价值观应用于护理实践,应将护理职业价值观融入病例讨论、讲解实习范例和临床实践能力考核中,②社会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社会主导价值、社会舆论等社会因素都会影响护理职业价值观。其中文化因素对护理职业价值观影响的研究较多。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的学生,其职业价值观有差异,weis的研究表明,英美两国护理本科生的护理职业价值观很相似,他们的不同可能是由于文化差异导致的,③个人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种族、受教育程度、职业兴趣、工作经验、人格特点等。pam martin等人的研究显示,毕业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与性别和种族呈显著的相关性,但与教育背景无关性别对职业价值观有影响,刚踏入工作岗位护士中,男护士更注重工作机会、行政职务和自主性,女护士更注重人际关系,高护男生更看重发展因素,而女生更看重保健因素。不同学历护生在选择护理专业的原因和对自己未来职业的发展方向方面有显著差异性。

3.2护理职业价值观与护理工作的关系

职业价值观论文范文4

论文摘要:从职业价值观的定义、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结构维度的构建和不同类型、不同年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的特点比较分析三个方面介绍了90年代初以来国内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并据此提出了评价和建议。

职业价值观又名工作价值观。国外一般称为workvalues或occupationalvalues.是当今心理学与职业技术教育交叉领域中最有研究价值的论题。西方国家开始有关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已经有70多年,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才陆续有学者对职业价值观进行研究。从90年代开始对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研究日益成为热门,研究者们用问卷法,一般常采用修订了的holland的职业兴趣量表、super职业价值观量表和自编职业价值观量表进行研究,研究对象也主要集中在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上。根据cnki收录的中文期刊.从i995—2005年以职业价值观为题目的论文有85篇。其中有63篇是以各种类型的大学生(高师生、少数民族大学生、独生子女大学生、军校生、研究生、医学院学生等)为研究对象。另外,以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为题目的有28篇。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关于职业价值观的定义;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结构维度的构建;比较分析不同类型大学生、不同年代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及区别。

1 关于职业价值观的定义

研究者们对职业价值观作了不同的界定。楼静波认为,职业价值观是关于职业选择、职业生活的意义、职业等级等问题的价值的评判,主要表现为:职业价值取向、职业选择原则、职业活动报酬的期望等问题上.其定义强调了职业价值观对职业选择的倾向性和指导性。

宁维卫认为.职业价值观是指人们衡量社会上的各种职业优点、意义和重要性的内心尺度,它属于个性倾向性的范畴.他强调了职业价值观的社会性。

黄希庭等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职业的需求所表现出来的评价.它是人生价值观在职业问题上的反映。是人生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方面,强调了人的内部需要以及职业价值观来源.属于一般价值观。

凌文辁、方俐洛等认为,价值观在职业选择上的体现.就是“职业价价值观”.也可称之为择业观。它是人们对待职业的一种信念和态度,或是人们在职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取向。

余华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人们衡量社会上某种职业的优劣和重要性的内心尺度,它是个人对待职业的一种信念.并为其职业选择、努力实现工作目标提供充分的理由。余华看到了职业价值的社会性和职业要素的理想化目标状态。

于海波、张进辅等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人们依据自身和社会的需要对待职业、职业行为和工作结果的、稳定的具有概括性和动力作用的一套信念系统,是个体在长期社会化过程中所获得的关于职业经验和职业感受的结晶.属于个性倾向性范畴的概念。

金盛华、李雪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个体评价和选择职业的标准,其定义简单明了。

2 职业价值观结构

国内研究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时普遍运用的是修订的holland的职业兴趣量表和super的职业价值观量表,另外一种情况就是研究者们使用自编的量表来进行研究。国外的职业价值观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因而使用广泛;国内自编的量表成熟度不够.使用范围也受到了限制。

方俐洛、白利刚等在90年代中期对holland职业兴趣量表根据国情进行了修订。holland认为大多数人的职业兴趣可以划分为六种。分别是:现实型(realistic)、研究型(investigative)、艺术型(artistic)、社会型(socia1)、企业型(enterprising)和常规型(conventiona1)。方俐洛、白利刚等在测试项目上根据中国国情进行了增删。

super将工作价值观的内容分为15个维度:利他主义、美的追求、创造力、智性的刺激、成就感、独立性、威望、管理权力、经济报酬、安全感、工作环境、与上司关系、与同事关系、生活方式、变异性。super的量表在国内对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进行研究和测试中也应用得较为普遍。

凌文辁、方俐洛等人将职业价值观结构分为声望地位因素、保健因素和发展因素。其中声望地位因素有易成名成家、单位知名度高、较高社会地位、单位级别高、较高经济地位、晋升机会多、有出国机会、单位规模大、单位在大城市九个题项;保健因素有劳保医疗退休金、职业稳定、福利好、有住房能解决两地分居、职业环境优雅和收人高六个项目:发展因素符合兴趣爱好、学以致用、能发挥自己才能、机会均等和公平竞争、交通便利快捷、自主性大不受约束和能提供受教育机会。

论文关键词:《喜福会》 母女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因素

论文摘要:本文以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成名小说《喜福会》为分析文本,探讨了作品中母女关系所体现的文化内涵,进而分析作者作为少数族裔女作家面临着美国的强势文化,如何构建自身的文化身份。小说中提到中国的宿命论、风水理论、星相占卜、阴阳五行、集体主义、中国式谦虚、饮食习惯等,这些中国传统文化因素可以很好地体现华裔的生存状态,同时也是华裔们重建自我,寻找心灵归宿的有效手段。

《喜福会》是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由十六个小故事组成,表现了四位移民美国的中国母亲和她们出生成长在美国的女儿之间的冲突和融解。作者在小说中以个人的经历为素材,写出了自己幼年的生活,以及中国文化、女性劣势等问题。谭恩美的父母于20世纪40年代各自从中国移民到美国,他们中国传统的文化背景和人生经历为后来谭恩美的写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谭恩美于1952年出生在美国加州,是移民第二代的典型表,基于自己独特的华裔经验,将中国母亲与美国女jl的生活经历,以及心路历程描写得淋漓尽致,不仅在母女关系的基础上建构了一个颠覆父权制的女性世界,而且把母女关系提升到两种异质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的层面上来。这也为现今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交往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谭恩美在书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因素的描写也十分引人人胜,如儒家思想、五行说、宿命论、jxv水理论、星相占卜、阴阳五行、集体主义、中国式谦虚、饮食习惯等。这些中国传统文化因素可以很好地体现华裔的生存状态,同时也是华裔们重建自我,寻找心灵归宿的有效手段。

一、母女关系体现的文化冲突与融合

中美两国在文化传统、观念意识、生活方式与社会习俗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同之处,母女冲突实质是以母亲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和以女儿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之间的冲突。这也是《喜福会》所展示的东西文化冲突的重点所在。谭恩美在母女关系的主题中表现了性别的不平等,以及文化的冲突,积极寻求自身的文化身份。女儿们已经接受美国式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因此母女两代人在沟通方面存在很大问题。后来,在女儿们遭遇到情感婚姻方面的挫折时,母亲们以“讲故事”的方式重述自己在中国的经历,以此找到了与女儿们沟通的方法,也完成了文化融解。

母亲仍旧是中国式的母亲,而女儿已是美国化了的女儿。母亲说着整脚的英语,用儒家思想教育女儿;女儿们受美国教育熏陶,崇尚自由平等,倡导个人主义,能够说流利的美式英语。

女儿们不理解中国文化,产生排斥情绪,源于母亲的沟通不利。吴素云准备煮一锅黑芝麻羹和琳达的赤豆汤相比较,尽管她想比琳达略胜一筹,但她说:“这两种汤差不多是一样的。”由此昊精美认为:“这是中国式的咬文嚼字,一种措辞的技巧—这其实是在混淆某种基本概念,在中国,十分注意措辞和用词,尽量使之婉转,这一套我是永远也学不会的。”丽娜因圣克莱尔对中国成语不了解,对“唇亡齿寒”作出另外的解释:“假如嘴唇不复存在.牙齿当然就会觉得冷了。我想,那意思就是:一件事物的发生,常常会导致另一件事的到来,世上万物,彼此依附,互相牵连。”母亲“万事要不露声色”的策略对薇弗莱毫无用,她更倾向于美国的直爽。母亲们身在异国,即使取得了美国国籍,也还是有陌生人在异乡之感,于是借助于打麻将这种形式,倾述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点点滴滴。女儿却不理解麻将背后的深层含义,把喜福会比作三k党的集会,以及电视片中印第安人出征前的典礼。因此,从文化的角度看,这对母女之间的冲突实质上就是中美文化之间的冲突。正如帕特里卡,林在谈到母女差别时所说:“在美国出生的华裔女性深深地感到传统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的反差。尽管她们熟悉中国生活中文化的细微差别,但还是常在自己的‘中国性’与‘美国性’之间摇摆。与之相比,她们的中国母亲却不怎么被自己的中国性、美国性、女性,以及三者之间的复杂性所困扰。”

于海波、张进辅编制了高师生的职业价值观量表,其维度结构为自我发展、人际关系、贡献、物质生活、威望和家族,较为适合中国高师生,并且在实际中得到了运用。

王垒、马洪波研究了北京大学生的工作价值观结构,将其分为工作报酬与环境、个人成长与发展、组织文化与管理方式、社会地位与企业发展四个维度。

金盛华、李雪借鉴台湾的吴铁雄将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维度分成目的性和工具性职业价值观。目的性职业价值观指个体评价和选择职业的内隐的动机性标准:手段性职业价值观指个体评价和选择职业的外显的条件性标准。前者包括家庭维护、追求地位、成就实现和社会促进。后者分为轻松稳定、兴趣性格、规范道德、薪酬声望、职业前景和福利待遇六个方面。由于其使用的数据较新,比较适合中国当代大学生。

3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特点

高晶等在90年代中期调查发现,当时选择职业时注重经济收入、工作条件以及是否有利于发挥自己的才能,党政干部和律师是大学生择业时的首选,而不愿意选择教师为职业,这和当时教师的社会地位不高有关。

郑伦仁用宁维卫修订的super对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进行了研究,发现影响大学生最重要的因素是进取心、自主性、经济价值、声望和工作安全性,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评价观由强至弱的次序是:成就、生活方式、独立性、同事关系、创造性、利他主义、美感、声望、智力激发、经济报酬、管理、监督关系、工作环境、变动性和安:垒性。

80年代。选择职业的标准是满足自我实现的发展需要。凌文铨、方俐洛等用自编的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对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90年代的大学生更注重实利,在看重自我发展的同时.也将“保健”因素列为择业的最重要的因素。另一突出变化,就是80年代人们对工作单位的选择往往看重:作单位级别、地位、知名度、规模大小以及是否容易成名成家等,而到90年代末期这些都被列人“晟不重要”的位置。

余华用修订的super职业价值观量表对国内大学生和企业员:[职业价值观进行了比较,发现:大学生与企业员工在各价值程度上的重要程度相同.他们在管理、变动性和声誉的重视程度上无显著差异。大学生比中学文化的员工更重视智力激发、独立性、成就、创造性、利他主义、美感等6个内在价值尺度.中学文化的员工比大学生更重视监督关系、工作环境、经济报酬和安全性等外在价值和外在报酬尺度,而大学生比大学文化的员工更重视利他主义、美感、同事关系和生活方式.而在智力激发和监督关系上大学文化的员工比大学生更重视。

张库存分析了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总结出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呈现四个特点:职业价值观念自我化,趋向现实和具体化;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复杂化和矛盾性;职业目标的短期化和功利化以及实现价值的途径、手段的多样化。张库存的分析较客观地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在变革年代中的职业价值观特点。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然适用。

4 评价与建议

通过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统计,发现对职业价值观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1)关于职业价值观的概念和结构争论比较多,而统一的理论建构较少。大学生有许多相似之处。相对说来统一难度不大。但是国内的研究者大都是根据自己的操作性定义来进行自己领域中的研究,以至于职业价值观的研究比较混杂,研究者们各持己见.争论不休。因此建议对职业价值观在概念和结构维度上进行统一.在此基础上根据需要来修订。

职业价值观论文范文5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现状;问题;趋势

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职业需求所表现出来的评价,是人生价值观在职业问题上的反映。从目前已有研究来看,我国学者对职业价值观的研究起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90年代开始进入发展阶段。

现今,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我国职业教育大力发展已是大势所趋。然而,由于传统观念对学历教育的重视,部分学生对于职业教育的认识有偏差。因此,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研究应受到广泛关注。

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现状

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现状 纵观以往,2007年以前对于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多集中在青年群体,主要为在校本科大学生。如凌文辁等(1999)《我国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研究》、辛增友(2006)《青年职业价值观的横断与纵向研究》等。但随着近几年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关于职业院校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日益增多。综合各方面研究发现,我国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有如下特点:首先,对自我实现需求较高。多数研究结论都显示,职业院校学生在选择工作时比较看重今后的发展。其次,在自我实现的基础上,高职学生对于物质及声望地位的要求也比较高,即职业价值取向仍具有功利性,如注重经济利益和福利待遇。再次,关于高职高专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有研究者认为与本科生大体一致,即青年学生对自我实现、事业发展的重视程度日益强化,对职业声望、社会地位的重视程度渐趋淡化,两者逐步分化为职业价值观的两极。

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因素 有研究者专门对高职高专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通过调查发现,高职专科生的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因素为:自我发展因素、保健因素与声望地位因素;性别与家庭背景因素对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很大,学生的专业特点及年级因素的影响较小。也有研究者从理论角度阐述了高职高专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因素,认为高职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受社会、学校、家庭、个人能力、兴趣、需求、思想道德修养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可以看出,无论理论研究还是实践研究都证实,高职高专学生职业价值观受到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影响。

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测量工具 目前,对于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多数运用调查法和测验法。因此,众多研究者在研究中都编制了问卷和量表。目前,比较成熟的职业价值观问卷有辛增友(2006)和吴铁雄(1996)的青年职业价值观问卷。前者综合了家庭取向、工作保障取向、贡献集体主义取向、自我发展取向、尊重及声望取向和社会关系取向六种因素;后者则包含有七个维度。经过大量实证研究的检验,两套量表都具有极佳的信度和效度。其他还有金盛华(2005)编制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问卷,凌文辁(1999)编制的职业价值观问卷。而对于职业院校学生职业价值观的调查目前还没有公认的权威型问卷或量表。但研究者根据现有资料及成果,在研究中都编制了相应的测量工具。虽然这些调查问卷应用范围有限,但对于高职高专学生价值观的调查和研究也都起到了促进作用。

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存在的问题

理论阐述多,实证研究少关于高职高专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无论从理论分析还是实证探索来看,仍存在一些问题。理论研究表现为:有特色的研究少,系列化的研究少,发展层面的研究少,服务性的研究少。另一方面,理论总结固然重要,但仅通过理论探讨只能以研究者的主观观点来看待问题,不能立足于学生的真实状况。要想真正了解职业院校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就要进行实证研究,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方法深入了解学生的真实状况。通过分析发现,这方面的研究还很匮乏。因此,需要提高理论研究的水平和层次来指导实证研究,同时需要以实证丰富和充实理论。

以偏概全,以点代面 当前,就全国而言,高职高专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分布较广但不均衡,研究相对集中在经济、教育比较发达的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研究力量相对薄弱,大部分研究者都以自己所在省市来选择研究对象。北京、广东、浙江、上海、江苏这些经济发达地区、东南沿海地区的研究数量明显多于其他地区,研究数量少的地区其研究水平还处于基础阶段。另外,多数研究者都将自己的研究推广到整体层面,但从研究选取的样本来看,并未达到要求。也就是说,针对特殊专业学生的研究较少。

研究结论推广缺乏可操作性 职业教育不只是获取生存技能的途径,而且还应成为提升人的境界、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的一种方式;受教育者不只是被开发的对象和增加财富的资源,而且应成为发展的中心目标和终极目标。职业教育如何很好实施的关键是如何平衡教育与就业功能,教育的着手点应从具体研究结果出发。但从现有研究看,研究成果并未真正推广和运用到实际教育中。而教育者如何将研究结论,如高职高专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性别差异、年级差异、专业差异等,应用到教育指导中,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趋势

提高专业化水平,保证测量的有效性 职业价值观的问题是集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教育学等众多学科领域于一身的话题。众多学科相结合,就必然要保证研究的专业化水平。尤其是在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领域,研究者比较重视测量工具的信度和效度,因为只有有效的测量工具才能保证所得结果的真实有效性。从现有研究来看,很多研究者已经意识到这方面的问题,尤其是在问卷和量表使用上,开始注重其信度、效度,同时注重研究对象的代表性、研究结果的公正性、数据统计的合理性和分析的准确性。可以看出,职业价值观研究已逐步走向专业化和标准化,这也必将成为以后研究的主要趋势。

确定研究范围,推广研究成果 高职高专学生是大学生群体的一部分,但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这部分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和普通本科类学生虽然相似,但也有不同之处,因此,有必要对其职业价值观念进行研究和探讨。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和社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增加,针对高职高专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日益增多。高职高专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对他们自身今后的职业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研究成果的推广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研究者和教育者应该关注的重点问题。

总结已有研究成果,进行针对性教育 健康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是职业生涯中求职竞争、入职成功的重要因素。目前,众多教育工作者通过职业价值观教育和德育来提高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可以说,这是当前最行之有效的策略。但并不是所有的教育都能保证其有效性,只有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才能达到预期效果。针对职业院校学生群体的职业价值观进行教育,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总结以往调查研究的结果,根据职业院校学生职业价值观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以及不同性格类型的学生进行相应的教育,从而使各种教育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健全教育体系,创新职业价值观教育的长效机制 大学阶段是人一生中思想道德和心理发展最重要的时期之一,是大学生树立思想、确立“三观”,心理走向成熟、人格趋于完善的关键时期。目前,除了本科院校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也逐渐增多,但并未形成系统的、有针对性的理论体系。没有完善的理论体系,就很难对实践进行有效的指导。今后应把高职高专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放在职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综合体系中,同时结合不同专业特点,探索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规律。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构建新形势下高职高专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科学模式,创新职业价值观教育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黄希庭,张进辅,李红,等.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与教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

[2]王苗苗,胡维芳.高职院校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8,1(104):30-31.

[3]杨立力.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现状分析及策略[j].科技促进发展,2009,(10):155.

[4]匡玉清.湖南高职专科生职业价值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文史博览,2009,(1):57-58.

[5]解鹏,李健宁.高职生职业价值观的调查研究[j].吉林教育学院学报,2008,8(24):56-58.

[6]宁帆.高职专科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因素分析[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3):104-105.

[7]李月波.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现状及对策思考[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7.

[8]梁润华,杨慧.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分析与探讨[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71-73.

职业价值观论文范文6

职业价值观

理论基础

现实基础

论文摘要:高职生职业价值观的构建,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高职教育理论为理论基础,以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及高职教育发展的特征为现实基础。

    用什么职业价值观引导和教育高职生,是事关国家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能否实现的问题,也是事关高职院校能否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的问题。构建什么样的职业价值观并用以教育高职生,已成为在高职生中开展职业价值观教育的首要问题。然而,高职生职业价值观的构建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现实基础之上,坚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以现实的条件为依据,才能保证其科学性和可行性。因此,研究高职生职业价值观的构建和教育问题,就必须全面地研究其理论基础和现实基础。

一、高职生职业价值观构建的理论基础

    高职生职业价值观构建的理论前提,一是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为指导,尤其要坚持以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即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二是要坚持以高职教育理论为指导。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1.坚持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指导

    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是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的价值观,它以实现共产主义为人生最高的理想,以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为人生最崇高的追求和最大的价值。但它又并不简单地否定个人的利益、个人的价值,而是把人的价值看成是个人价值(或说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个人价值是社会价值的前提,社会价值是个人价值的具体表现。这是有史以来最科学的、最高境界的价值观,是高职生职业价值观构建的哲学理论基础。根据这个理论基础,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既要强调个人的社会客体责任,又要保障个人的社会主体权益;既提倡和鼓励个人多做贡献,勇于创造,当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发生矛盾时,自觉地为了满足社会需要而不怕牺牲个人,又充分尊重和尽量保证个人的主体权益。; }1}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要求大学生在对待职业价值时,把贡献与享用、自我与社会统一起来,把实现和提高个人自我价值的途径同实现和提高个人的社会价值的途径统一起来,为构建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高职生职业价值观提供了理论依据。

    2.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指导

    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从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到我国历代领导人,都十分重视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恩格斯从《德意志意识形态》开始,在一系列著作中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个人全面发展”的学说。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人的全面发展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说,未来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要求青年迅速摆脱由于分工所造成的片面性,成为体力和智力及多方面才能充分自由发展、个人社会关系的高度丰富和发展的人。毛泽东根据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在论述我国的教育方针时指出:“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m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提出要培育有理想、讲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四有”新人。江泽民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自身的发展相互联系的角度曾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rr  };}胡锦涛总书记根据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从科学发展的战略高度强调以人为本的发展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高职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应当是既有社会主义觉悟,又有丰富的知识和过硬的技能,既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又有强健的体魄。马克思主义有关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构建有利于促进高职生各方面才能和能力及各种社会关系全面协调发展的职业价值观提供了理论基础。

    3.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劳动分工理论的指导

    马克思主义劳动分工理论认为,生产力发展是劳动分工的原因,又是劳动分工的结果,劳动分工包括社会内部分工和生产单位内部分工。由于劳动分工,生产者之间或生产单位之间都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内部分工和组织内部分工越来越细、越来越专,这种依存关系也越来越紧密。要保证社会有机体的正常运行,各行业、各职业、各岗位必须承担不同的社会职能,发挥不同的社会作用,而且必须相互协作。因此,任何一种行业、职业或岗位的存在,必须以其具有一定的行业价值和社会价值为前提。马克思主义劳动分工理论为我们构建个体价值、行业价值和社会价值三者有机统一的职业价值观提供了理论依据。

   4.坚持马克思主义义利观的指导

    马克思主义向来重视研究社会主义时期的道义和功利、共同利益和个人利益及其相互关系。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生产实践出发,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道德的起源、基础和本质等基本理论原则,并预想在社会主义社会人们之间不但利益一致,而且义与利即道德和利益也是一致的。列宁提出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相结合的集体主义道德原则,主张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反对利己主义。毛泽东在领导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创造性地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利益关系的方法,主张用“统筹兼顾”的原则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的利益,并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道德核心和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邓小平则在社会主义改革的实践中更加唯物辩证地处理了社会主义的义利关系,他把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作为统一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的首要基本条件,作为确立科学社会主义义利观的物质基础,并把社会主义道德标准和社会主义生产力标准统一起来评价社会主义的义利关系,提出了用“三个有利于”标准作为判断我们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检验是非善恶的尺度。江泽民和胡锦涛坚持和发扬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道德理论,提出了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条件下科学的社会主义义利观,提出要引导人们正确处理竞争和协作、自主和监督、效率和公平、先富和共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关系,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形成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马克思主义的义利观,成为我们构建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统筹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的高职生职业价值观的理论基础。

    5‘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起着统摄和引领的作用。它为我们科学认识高职生职业价值观构建的根本前提、基本原则、结构内容等问题提供了直接的理论依据。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就是要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为根本前提,以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并在学生中形成社会主义主导职业价值观为基本原则,在结构内容上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的职业价值信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职业价值理想、符合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职业价值规范和爱国奉献、改革创新的职业精神。只有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才能保证所构建的高职生职业价值观的社会主义性质。

    6.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指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既有市场经济的自主性、竞争性、公平性、开放性、有序性的一般特征,又有其区别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个性特征,那就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指导构建的高职生职业价值观,必须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和要求,既要突出学生择业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公平意识和民主法制意识,又要突出诚实守信和开拓创新的职业精神。

      (二)坚持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理论的指导

    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实用型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党和国家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并先后出台了系列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如《职业教育法》、《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各级地方政府也先后出台了符合地方实际的具体措施和办法,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界对职业教育也作了大量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取得富有实效的成果。目前,已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体系,包括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职业教育方针;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教育目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突出职业道德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职业教育质量要求,等等。以这些职业教育理论作为构建高职生职业价值观的理论基础,才能使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与高职教育的办学方针、培养目标、人才规格相符合,才能有利于实现大力发展高职教育的目标。

二、高职生职业价值观构建的现实基础

    高职生职业价值观的构建,还必须有坚实的现实基础。

      (一)高职生职业价值观构建的现实经济基础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总结我国进人新世纪的阶段性特征时指出,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开放、效益、竞争、公平、规范、保障等等市场经济的真正内在价值规范更加彰显其真正的价值内涵,为高职生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职业价值理想、诚实守信、公平竞争的职业价值规范意识、服务基层、服务农村的职业价值取向等提供了极好的前景诱导。但报告同时也指出,我国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这就意味着劳动在“显性”意义上还是一种谋生手段,作为人的“乐生”需要还处于一种“隐性”状态。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先进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思想与落后的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等价值观念必然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职业价值观。这样的现实经济基础,要求我们在构建高职生职业价值观时,必须把贡献与享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物质价值取向和精神价值取向、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兼顾,而不能偏废任何一个方面,否则,构建出来的职业价值观就会失去它的现实性和可行性。

      (二)高职生职业价值观构建的现实政治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政治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基层民主活力增强,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切实贯彻,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扎实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深入进行,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成效明显。在广大高职生中,他们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国共产党的信赖、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进一步增强;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理论、号召等的理解、信任与接纳程度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及其对高职生产生的良好影响,为构建具有正确的政治价值取向、价值标准及评价标准的高职生职业价值观提供了现实的政治基础。

      (三)高职生职业价值观构建的现实文化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党坚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文化方针和“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文化政策,社会主义文化空前繁荣。尤其是近年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成效显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动工作卓有实效,和谐文化建设广泛开展,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尤其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积极、健康、向上。但同时,一些非社会主义甚至是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也在我国传播和蔓延,严重侵蚀着人民群众特别是高校师生的政治思想和价值观念,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我国现阶段文化发展的这些现状,为我们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的高职生职业价值观提供了现实文化基础。

      (四)高职生职业价值观构建的现实社会基础

    近年来,我国社会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各级各类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就业规模日益扩大,社会大局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城乡差别、贫富悬殊、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等社会问题进一步得到解决,就业、社会保障、收人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等与高职生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社会事业稳步发展,尤其是大学生的就业创业问题,不仅受到党、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也得到了大力扶持。当前我国社会建设的成就为高职生自觉地把个人价值的实现、个人生存、发展的需要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统一起来,树立服务西部、服务地方、服务基层、服务一线、服务乡镇、服务新农村的职业价值意识提供了前景诱导,也为我们构建一种既与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相适应,又与高职教育目标相符合的高职生职业价值观提供了现实的社会基础。

      (五)高职生职业价值观构建的重要平台

职业价值观论文范文7

【关键词】秘书文化 秘书职业价值观 秘书人员

一、相关概念解释

(一)文化及秘书文化内涵。

1.文化

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作为一个科学术语还是近代的事:1920年以前,只有5个不同定义,到目前已有近200个不同的说法。所以,要给文化一个准确的界定实在困难。不过,世界上比较公认英国杰出的人类学家、文化史和人类学进化论学派开创者泰勒对文化一词的阐述:“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2.秘书文化

秘书文化是社会文化在秘书工作中表露出来的一种独特形式,是秘书这一阶层所特有的,具有秘书行业特色的文化,它也是一个“复杂整体”。社会文化影响着全社会的各个领域、团体、成员,当社会文化渗透到秘书工作领域,经过秘书人员的吸收,在秘书行业就表现出新的文化来,即秘书文化。它是以秘书职业价值观为核心的精神文化和行为规范,以及与其相适应的文化物质表现形式。

(二)职业价值观及秘书职业价值观的概念。

1.职业价值观

职业价值观是指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在职业选择方面的具体表现,也就是一个人对职业的认识和态度以及他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理想、信念、世界观对于职业的影响,集中体现在职业价值观上。

2.秘书职业价值观

秘书价值观是秘书人员关于自身社会价值的认识、理解、感知,是秘书人员对秘书这一社会角色的整体把握,是秘书人员赖以承担秘书角色、从事秘书工作、进行秘书实践活动的思想基础、道德基础和精神动力。

二、秘书职业价值观的构成要素

秘书的职业价值观全面、综合地反映着秘书人员的人生观、社会观、行为观和职业道德观。秘书人员离不开对其价值观的依赖,而秘书价值观又无时不在规范着秘书的社会实践和社会行为。否则,秘书就不成其为能动的活生生的个体,而是一个只会机械工作的机器。由此,秘书的职业价值观是秘书人员不可缺少的灵魂。秘书职业价值观的构成,包含着两个因素:

一是秘书人员对秘书职业特殊社会分工,即秘书实践对象这一客体的全面、整体的认识和把握,这是秘书职业价值观的认识基础,决定着秘书职业价值观的正确与否;

二是秘书人员对自身角色的全面、整体的认识和把握,这是秘书职业价值观的物质实体和真实构成,是秘书人员的人生观、道德观对秘书职业认识和感知的产物,它决定并规范着秘书人员的秘书实践和社会行为。

三、秘书职业价值观的合理定位

正确的秘书价值观是科学、合理的秘书角色体验,它的建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它无时无刻不受到各种脱离实际的主观愿望和引诱力极强的利益关系的干扰和纠缠,使之偏离正确的运行轨道,产生了各种离位和错位现象。秘书价值观的错位和模糊在现实中主要表现为对秘书职业地位及其社会功能主观夸大性和秘书价值的膨胀性,或者是对秘书职业地位及其社会功能习惯藐视和低估秘书价值、认为秘书职业低人一等的心理障碍。

因此,科学、合理地定位秘书职业价值观,就需要对秘书职业地位及其社会功能进行合理定位。秘书机构是以办文、办事为特点的辅机构,它和秘书工作的本质属性都是服务,其服务活动具有坚定不移的贯彻执行性。秘书工作的方方面面,说到底就是一个服务,为领导服务、为基层服务、为群众服务;有政务,也有事务。因此,秘书文化也是一种服务文化。秘书人员的服务,必须是全心投入,无论工作繁简,甘为人梯,务求完美,不贪图名利,经得起诱惑。我们不仅要明确秘书职业的服务性原则,还应认识到秘书职业为秘书成为领导型人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机遇,这也是秘书职业的一大功能。

四、对秘书职业价值观的思考

秘书职业价值观应该是以配角为荣耀,以服从为意志,充分认识自己所处地位、工作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并抱有一种高尚的奉献精神。秘书是从事办公室程序性工作,协助上司处理政务及日常事务,并为决策及实施提供服务的职位。秘书的职业决定了其工作内容的服务性。因此,秘书的价值观应定位在以配角为荣耀,以服从为意志,在工作中应该是全身心投入,不分大小,不论繁简,尽心竭力,一丝不苟,追求卓越;应埋头苦干,甘当幕后英雄,既要有甘做小事、琐事,且数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的耐力,又要有默默无闻、“为他人做嫁衣裳”的定力;应能小中见大、拙中见智,分清轻重缓急,善于观察思考,勤于实践。

秘书人员应充分认识自身工作的价值。秘书人员的劳动,是整个领导活动的重要部分,是领导工作的延展,是提高领导效率的助推器,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劳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与科技劳动、物质产品生产劳动和精神产品生产劳动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秘书工作的好坏与党政机关的职能发挥、行政效率的提高,与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企业的兴盛发达,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关系。秘书工作对于秘书人员也具有高知识结构、高素质化、高灵活性的要求。秘书人员必须对自己的存在价值和所处地位、工作意义有一个比较充分的认识,才能不断地增强荣誉感和自豪感,增强做好工作的责任感和主动性、积极性。

此外,秘书还应把无私的奉献精神作为职业价值观的一个方面。人生的价值并不在于物质的富有,人生的意义也并不在于得到了多少,而在于奉献了多少,为人类社会的进步、繁荣付出了多少。企业的兴旺、工作的发展、经济的繁荣,既有领导者的运筹帷握,又有实干家的辛苦劳动,也有秘书人员的默默奉献。秘书人员应有蜡烛的精神,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应有孺子牛的精神,以草充饥,奋力耕耘;应有“萤火虫精神”,尽管只有微光一点,但只要一息尚存,就要发光不止。

参考文献:

[1]李醒民.论文化的固有特征和研究进路[J].社会科学论坛,2005,13.

职业价值观论文范文8

论文摘要:运用职业价值观量表与成就动机量表,对西安市407名大学统招本科生、自考生、高职生进行了问卷测验.结果发现在职业价值观目的性与手段性两个维度上.男女生的手段性职业价值观得分差异显著,统招大学本科生、自考生、高职生三类学生目的性职业价值观得分差异显著.同时文、理、工三类学生的目的性职业价值观得分差异显著:追求成功倾向高、低组大学生的目的性职业价值观得分差异显著,回避失败倾向高、低组大学生的手段性职业价值观得分差异显著:职业价值观与成就动机间有显著相关.

0引言

随着高校扩招,大学毕业生人数剧增,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不同的职业价值观会产生不同的职业选择结果.同时职业选择也是一种成就行为,它受成就动机的影响.本文拟对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及成就动机进行一些研究,以期能对我国高校的职业生涯指导工作提供一定的帮助.

1研究方法

1.1被试的选择

采取随机取样的方法,对西安市六所学校(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工业大学、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陕西科技大学)的450名学生进行问卷测查,回收有效问卷407份.其中男生183人.女生224人;统招大学本科生236人,自考生79人,高职生92人:年龄在16—25岁之间.

1.2研究工具

1)职业价值观量表.采用金盛华等于2005年编制的职业价值观量表,该量表将职业价值观分为目的性职业价值观和手段性职业价值观,共34项,均以五点计分.其中目的性职业价值观包含四因子:家庭维护、地位追求、成就实现和社会促进,各因子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度;手段性职业价值观包含六因子:轻松稳定、性格兴趣、规范道德、薪酬声望、职业前景、福利待遇。其拟合度也较高.

2)成就动机量表(AchievementMotivationScale).此量表由挪威心理学家T.Gjesme和R.Nygard于1970年编制,并几经修订渐趋完善.中文版本为我国叶仁敏和挪威K.A.Hegtvet于1988年合作译制。并于1992年在大学生和中学生样本中进行了修订.该量表有两因素:追求成功与回避失败。共30项题目.采用五点记分法,结构稳定,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是一个比较成熟的量表.

1.3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在被试回答完问卷后统一回收,将数据录人计算机,用SPSS11.5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特点分析

1)职业价值观的性别差异分析.对183名男生与224名女生进行职业价值观的检验.结果显示:男生与女生手段性职业价值观得分差异显著;而目的性职业价值观得分性别差异不显著、(见表1)

2)不同类别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特点.F检验结果显示:统招大学本科生、自考生、高职生在目的性职业价值观上的得分呈显著差异.文科、理科、工科学生在目的性职业价值观上的得分差异显著,手段性职业价值观得分差异未达显著水平.(见表2)

2.2大学生成就动机与职业价值观的关系分析

1)追求成功倾向高、低者职业价值观的差异分析.检验结果表明:高追求成功倾向者与低追求成功倾向者的目的性职业价值观得分差异显著,而手段性职业价值观得分两者差异不显著.(见表3)

2)成就动机与目的性职业价值观的相关分析.对成就动机两因子与目的性职业价值观及其各因子进行皮尔逊积差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成就动机追求成功倾向与目的性职业价值观、成就实现、社会促进因子呈正相关;回避失败倾向则与成就实现、社会促进因子呈负相关;其余相关不显著.(见表4)

3)成就动机与手段性职业价值观的相关分析.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成就动机追求成功倾向与对轻松稳定的要求呈负相关,与对符合兴趣性格、对职业前景的要求呈正相关;成就动机的回避失败倾向与手段性职业价值观呈正相关,与其因子:对轻松稳定、福利待遇的要求呈正相关.(见表5)

4讨论

4.1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特点的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手段性职业价值观得分性别差异显著,女生对职业的轻松稳定性和福利要求较高.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女性进入了传统上被视为男性的工作领域,女性逐渐承担着较多的社会义务。这些变化使得工作对于男、女性来讲其意义开始趋于一致.与男生相比,女生要求更高的福利待遇和更轻松稳定的工作环境,这一特点与女生的就业难问题有一定的关系.

性别因素以外,教育文化因素、就业前景对青年职业价值观的影响较大。本研究结果显示统招大学本科生的目的性职业价值观高于自考生、高职生。自考生具有来源复杂、文化基础参差不齐、学习目的不明确、自律意识差、人员流动性大等特点纠;我国的高职教育,受客观因素影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高考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队伍越来越庞大,就业压力逐年增大,在这样的就业背景下,自考生和高职生的就业前景相对不如统招大学本科生,这可能是其目的性职业价值观低于统招大学本科生的主要原因.这就对大学生的培养方式以及职业生涯指导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各类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成为高校教育和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难题.

4.2关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与成就动机的关系

本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成就动机的高低对职业价值观有重要影响.除了轻松稳定性以外,追求成功倾向高的学生各项择业标准均高于追求成功倾向低的学生:回避失败倾向的高低也影响手段性职业价值观.担心失败而又要求较高的轻松稳定性,这样的矛盾心理对于职业选择以及未来的职业生涯都有着不良的影响.因此,理想职业标准的设定中,成就动机与理想职业的目标设定、手段选择之间平衡较为重要.人们对未来职业的目标都有着较美好的憧憬,那么如何使现实与理想达到较好的接近,则与个体的成就动机及目标设定有重要关系.对大学生来讲,清晰的认识自我,使自身的动机与预达到目标的设定之间形成较理想的匹配是较有意义的.

5结论

1)手段性职业价值观性别差异显著;不同类别大学生的目的性职业价值观差异显著.

职业价值观论文范文9

论文摘要:运用职业价值观量表与成就动机量表,对西安市407名大学统招本科生、自考生、高职生进行了问卷测验.结果发现在职业价值观目的性与手段性两个维度上.男女生的手段性职业价值观得分差异显著,统招大学本科生、自考生、高职生三类学生目的性职业价值观得分差异显著.同时文、理、工三类学生的目的性职业价值观得分差异显著:追求成功倾向高、低组大学生的目的性职业价值观得分差异显著,回避失败倾向高、低组大学生的手段性职业价值观得分差异显著:职业价值观与成就动机间有显著相关.

0引言

随着高校扩招,大学毕业生人数剧增,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不同的职业价值观会产生不同的职业选择结果.同时职业选择也是一种成就行为,它受成就动机的影响.本文拟对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及成就动机进行一些研究,以期能对我国高校的职业生涯指导工作提供一定的帮助.

1研究方法

1.1被试的选择

采取随机取样的方法,对西安市六所学校(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工业大学、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陕西科技大学)的450名学生进行问卷测查,回收有效问卷407份.其中男生183人.女生224人;统招大学本科生236人,自考生79人,高职生92人:年龄在16—25岁之间.

1.2研究工具

1)职业价值观量表.采用金盛华等于2005年编制的职业价值观量表,该量表将职业价值观分为目的性职业价值观和手段性职业价值观,共34项,均以五点计分.其中目的性职业价值观包含四因子:家庭维护、地位追求、成就实现和社会促进,各因子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度;手段性职业价值观包含六因子:轻松稳定、性格兴趣、规范道德、薪酬声望、职业前景、福利待遇。其拟合度也较高.

2)成就动机量表(achievementmotivationscale).此量表由挪威心理学家t.gjesme和r.nygard于1970年编制,并几经修订渐趋完善.中文版本为我国叶仁敏和挪威k.a.hegtvet于1988年合作译制。并于1992年在大学生和中学生样本中进行了修订.该量表有两因素:追求成功与回避失败。共30项题目.采用五点记分法,结构稳定,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是一个比较成熟的量表.

1.3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在被试回答完问卷后统一回收,将数据录人计算机,用spss11.5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特点分析

1)职业价值观的性别差异分析.对183名男生与224名女生进行职业价值观的检验.结果显示:男生与女生手段性职业价值观得分差异显著;而目的性职业价值观得分性别差异不显著、(见表1)

2)不同类别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特点.f检验结果显示:统招大学本科生、自考生、高职生在目的性职业价值观上的得分呈显著差异.文科、理科、工科学生在目的性职业价值观上的得分差异显著,手段性职业价值观得分差异未达显著水平.(见表2)

2.2大学生成就动机与职业价值观的关系分析

1)追求成功倾向高、低者职业价值观的差异分析.检验结果表明:高追求成功倾向者与低追求成功倾向者的目的性职业价值观得分差异显著,而手段性职业价值观得分两者差异不显著.(见表3)

2)成就动机与目的性职业价值观的相关分析.对成就动机两因子与目的性职业价值观及其各因子进行皮尔逊积差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成就动机追求成功倾向与目的性职业价值观、成就实现、社会促进因子呈正相关;回避失败倾向则与成就实现、社会促进因子呈负相关;其余相关不显著.(见表4)

3)成就动机与手段性职业价值观的相关分析.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成就动机追求成功倾向与对轻松稳定的要求呈负相关,与对符合兴趣性格、对职业前景的要求呈正相关;成就动机的回避失败倾向与手段性职业价值观呈正相关,与其因子:对轻松稳定、福利待遇的要求呈正相关.(见表5)

4讨论

4.1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特点的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手段性职业价值观得分性别差异显著,女生对职业的轻松稳定性和福利要求较高.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女性进入了传统上被视为男性的工作领域,女性逐渐承担着较多的社会义务。这些变化使得工作对于男、女性来讲其意义开始趋于一致.与男生相比,女生要求更高的福利待遇和更轻松稳定的工作环境,这一特点与女生的就业难问题有一定的关系.

性别因素以外,教育文化因素、就业前景对青年职业价值观的影响较大。本研究结果显示统招大学本科生的目的性职业价值观高于自考生、高职生。自考生具有来源复杂、文化基础参差不齐、学习目的不明确、自律意识差、人员流动性大等特点纠;我国的高职教育,受客观因素影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高考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队伍越来越庞大,就业压力逐年增大,在这样的就业背景下,自考生和高职生的就业前景相对不如统招大学本科生,这可能是其目的性职业价值观低于统招大学本科生的主要原因.这就对大学生的培养方式以及职业生涯指导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各类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成为高校教育和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难题.

4.2关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与成就动机的关系

本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成就动机的高低对职业价值观有重要影响.除了轻松稳定性以外,追求成功倾向高的学生各项择业标准均高于追求成功倾向低的学生:回避失败倾向的高低也影响手段性职业价值观.担心失败而又要求较高的轻松稳定性,这样的矛盾心理对于职业选择以及未来的职业生涯都有着不良的影响.因此,理想职业标准的设定中,成就动机与理想职业的目标设定、手段选择之间平衡较为重要.人们对未来职业的目标都有着较美好的憧憬,那么如何使现实与理想达到较好的接近,则与个体的成就动机及目标设定有重要关系.对大学生来讲,清晰的认识自我,使自身的动机与预达到目标的设定之间形成较理想的匹配是较有意义的.

5结论

1)手段性职业价值观性别差异显著;不同类别大学生的目的性职业价值观差异显著.

职业价值观论文范文10

关键词:美国社区学院;核心价值观教育;借鉴价值

作者简介:王家莲(1970-),女,辽宁大连人,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文化。

基金项目: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2013-2015年度立项重点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高职院校生态文化构建研究”(编号:GZYZD1213005),主持人:何守林;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科研规划项目2014-2015年度立项课题“核心价值观视阈下高职大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研究”(编号:201406Y16),主持人:王家莲;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014年度立项课题“微文化视阈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编号:JG14EB074),主持人:王家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5)18-0092-05

一、美国社区学院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缘起

美国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源于对20世纪60年代盛行的相对主义德育理论与形式主义德育理论的反思,以及美国改变其糟糕的道德现状的诉求。美国具有价值观教育的传统。价值观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殖民时期。当时,一些公立学校及社区学院将道德价值教育作为教育内容的组成部分。一直到20世纪前10年,价值观教育仍是美国学校教育内容的组成部分。此后,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价值观教育逐渐被削弱了。20世纪60年代相对主义德育理论应运而生,价值相对主义成为这一时期价值观教育的指导理论。1966年,纽约大学教授路易斯・拉斯的《价值观与教学》一书出版。在书中路易斯・拉斯提出了价值澄清德育理论。价值澄清理论主张,在德育中,教师不要向学生传授某种特定的价值观,不要把自己认为正确的价值观灌输给学生,而只能通过分析和评价的方法帮助学生减少价值观混乱,形成适合于其本人的价值观。在德育中,教师要保持价值中立,不要告诉学生什么是正确的, 而是让他们自己去选择[1]。

价值澄清德育理论指导的学校德育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由此,道德教育转向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柯尔伯格是在对相对主义德育理论观点的批判中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的。柯尔伯格认为价值澄清理论有明显的相对主义色彩,而相对主义道德观只会给当代教育造成混乱与失败。柯尔伯格认为,在道德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道德认知能力,而不是道德规则。一个人道德行为的不同,主要是由于其道德认知发展水平不同,而不是由于其掌握道德规则的多寡。因此,道德教育的目标是要通过激发学生的积极道德思维,促进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的发展。学校道德教育必须在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上下功夫。柯尔伯格提出用道德两难讨论方法发展学生的道德推理能力。在这种方法中,教师不是将价值观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进行道德推理,帮助学生解决道德冲突,让学生通过讨论去判断哪一种价值观更好,从而发展学生的道德推理能力[2]。

美国的核心价值观教育运动还与美国当时的严峻的社会问题有关。由于相对主义德育理论和形式主义德育理论的流行和在学校的实施,以及其他原因,使美国20世纪80年代青少年的道德状况陷入非常糟糕的境地。1988年盖洛普民意测验表明,超过90%的被调查者认为学校向学生讲授核心价值观很重要;94%的被调查家长希望孩子在学校学习价值观;67%以上的人认为学校团体应在价值观上协调一致。在社会各界的呼吁下,价值教育运动在美国轰轰烈烈地展开了。倡导和支持这场运动的人都主张学校应教授学生核心价值观,帮助学生理解并实施这些核心价值观。

二、内涵界定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自天子以至于庶人,皆以修身为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大学是建立精神价值的黄金年华,价值观属精神范畴。当前,高职大学生受多元价值观影响,核心价值观模糊。核心价值观是指社会的价值观念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反映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内在要求与趋势以及统治阶级根本利益,为大多数社会成员所认同的核心价值目标和价值导向,[3]国家意识形态中被主流社会普遍接受认同的价值理念,如“正直”“善良”“责任感”“诚信”“正义感”等。本文所述的我国高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指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美国社区学院声誉迅速崛起与其核心价值的认同而对社会整合所起的作用息息相关。可选择性地借鉴美国社区学院在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成功的做法,拓展我国高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新范式。

(一)我国核心价值观教育内涵

五四访北大强调践行核心价值观,十报告对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提出了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不同层面规范了国家、社会和公民的核心价值追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2014年6月23日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又指出:要树立正确人才观,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高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利于在未来职业生涯中身体力行,争做核心价值观的倡导者、实践者和示范者,满足大学生自我实现需求、生存需求与长远需求,不断提升职业精神向度,提高就业竞争能力。

(二)美国核心价值观教育内涵

奥巴马演讲多次引用著名的外交政策研究专家安玛丽・斯劳特女士著作《这才是美国》所阐述的核心价值观,《这才是美国》富有激情地阐述了美国立国的基本原则:自由,民主,平等,正义,宽容,谦卑和信仰,大胆展望了一个在国内外都能恪守其价值观的美国。奥巴马打动选民的心的核心就是美国的价值观!在平等的基础上每个人都有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是美国核心价值观的基础。

核心价值观是美国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凝聚民心以及社会共识的主旋律,美国社区学院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社会制度及其优越性的教育、公民权利和义务的教育、国民精神的教育,培养忠诚国家的地道美国公民。

美国社区学院的价值观教育以美国核心价值观为基础。美国核心价值观受政治体制和社会意识形态影响。《独立宣言》指出:“下述真理不证自明: 凡人生而平等,秉造物者之赐,拥诸无可转让之权利,包含生命权、自由权、与追寻幸福之权。”《独立宣言》、《联邦宪法》、《人权宣言》是美国社区学院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理论源泉,倡导“平等”、“自由”、“个人主义”、“追求幸福”。

我国高职院校与美国社区学院有许多相似之处,我国高职教育规模也几乎占据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目前,美国有社区学院1200多所,注册学生1000多万,几乎占据美国在校大学生的半壁江山[4]。借鉴美国社区学院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以此做范本,积极探索我国高职院校核心价值观教育新范式,乃高职院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思考。

三、美国社区学院的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

(一)课程设置融入核心价值观教育

美国社区学院没有规定统一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大纲和教材,没有设置专门的价值观教育课程,但开设了公民学、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法学和政治学等通识课程,涉及核心价值观教育各个方面的内容,提高大学生价值判断能力。在面向大学生进行专业教育时加强渗透价值观教育,积极引导大学生主动去思考价值伦理问题,促使大学生认可并自觉地践行美国社会普遍认可的主流价值观。

总统里根1987年在国情咨文中指出,高校要培养以爱国、修身、诺言、纪律、恢复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的“国民精神”[5]。美国社区学院要求教授们在“传道、授业、解惑”中向大学生渗透核心价值观意识,对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核心价值观隐性教育。美国社区学院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极强,注重学以致用、学用结合。教师在教学中挖掘核心价值观因素,以润物细无声式融入知识传授中。美国社区学院跨学科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针对不同职业中存在的价值观冲突问题做出解读。

(二)通过社会服务活动培育核心价值观

美国社区学院认为价值观教育最为有效的途径是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感性认识。社会服务活动是美国社区学院最有影响力的实践活动,又被称作社区服务或志愿服务活动。大学生根据个人所学专业和兴趣、爱好等参加不同的志愿服务性质的社团活动,活动宗旨是通过灵活多样的公益服务活动接触社会、融入社会,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以及服务社会的情怀和人道主义精神,增强大学生回馈社会、团队合作的意识。例如,引导大学生参与社区治理,参与社区济贫、养老、扶幼、助残、环保等系列社会服务活动,这些活动都有价值观教育成分,譬如主动、勤奋、忠诚、机智、勇气、慷慨和利他等品质或价值观[6]。社会各界积极配合社会服务活动,使大学生在社会服务活动中促进个性价值取向发展,形成一定的核心价值观规范。

(三)借助校园文化活动渗透核心价值观教育

社区学院通过校园文化软件、硬件建设推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非常重视校园文化对主流价值观教育的积极作用,并将其作为立校之本。社区学院在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中如校情校史、教风学风,及精品校园文化活动等渗透核心价值观教育;在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和校园规划设计中如校史纪念馆、纪念碑、图书馆等校园建筑中渗透核心价值观教育。

美国社区学院推崇教学相长,注重教师与学生的平等交流沟通,引导大学生在独自进行价值判断。美国社区学院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通过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助推核心价值观教育,诸如榜样示范、宗教、影视等形式对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基督教强调心灵的环保,美国社区学院的教师大多是基督教徒,在传授专业课的过程中渗透美国基督教丰富的伦理思想,倡导美国的价值观,对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深远影响。充满了美国的价值观和“美国精神”好莱坞大片也是美国社区学院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隐性教材[7]。

(四)与家庭、社区协作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

美国社区学院推崇学校与家庭和社区的协作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美国社区学院积极深入到大学生家庭中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以使大学生家庭成员了解并支持核心价值观教育,美国社区学院还联手政府、媒体、商界和教会等社会各界通力协作、共同推进核心价值观教育,美国社区学院和社区共同制订核心价值观计划,确定核心价值观主题,社区的相关组织和机构如教会组织、警察局、商业界、媒体、青年团体等多部门联动,形成强大合力参与核心价值观教育计划实施的格局。

(五)通过网络课程传播核心价值观教育

许多美国社区学院通过网络课程学习来提高大学生对价值观问题的分析判断能力,使大学生从多维度接受美国的主流价值观熏陶,造就地道的美国公民。据调查美国多数大学生感觉“作美国公民比做任何国家的公民更值得骄傲”。

网络课程成为美国社区学院采用的灵活有效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方式之一。个案分析:豪尔德社区学院为该院一万余名非全日制学生开设了门类多样的远程教学课程[5]。先进的信息技术成为社区学院教师和大学生获取核心价值观教育信息资源的有效渠道。

(六)在校企合作中塑造美国社会的核心价值观

美国社区学院在注重校企合作,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培训服务,企业为学院提供实习岗位和教学实习设备,建立互动互利的“产学关系”,达到双赢效果。美国社区学院教师为企业的职工开设各种应用性课程培训服务,美国社区学院学生从企业获得实习机会,职业导师在给学生传授职业技能中蕴含核心价值观教育。

四、美国社区学院核心价值观教育对我国高职院校的借鉴价值

(一)大力开发核心价值观教育培训课程

从美国社区学院核心价值观教育得知:核心价值观教育不必仅仅拘泥于课堂教学,可以贯穿于高职教育教学和社会实践以及职业生涯教育的全过程。在专业课讲授中融入核心价值观因素,在实习实训中要推进核心价值观教育,利用资源优势,面向整个劳动力市场,为职前、职中和职后的各类劳动力大军设计丰富多彩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培训课程,培养德才兼备的劳动者。

(二)构建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平台

美国社区学院学生社团活动对核心价值观教育起到积极助推作用。借鉴美国社区学院的实践经验,创新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平台。结合时代特点,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提升师生改造主观和客观世界的能力,增强师生实践能力,达到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知行统一。

通过开展以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国情教育、民族教育、优良传统教育,培养大学生敬业爱岗、明礼守法、服务社会的核心价值观规范,内化为师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行为自觉。

(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美国社区学院注重核心价值观教育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相融合。我国高职院校可以吸纳美国社区学院的做法,将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领域,利用校报、校广播、校园网、校园官方微信和微博宣传核心价值观,营造浓郁的舆论氛围,对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宣传表彰,通过开设核心价值观讲座、核心价值观论坛等活动,提高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携手家庭教育共同搭建核心价值观教育平台

家风正,则民风淳;民风正,则社稷兴。家庭教育对核心价值观形成具有极其重要意义。中国传统的家风以儒学为基调,归结为五常八德:仁义礼智信为五常,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八德,与核心价值观不谋而合。古人云,仁义兴则道德昌,道德昌则政化明。家庭是传输价值观、培育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温床。传统文献关于家风方面的史料如《颜氏家训》、《孔子家语》等。高职院校可以携手家长,提倡家风教育,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传播核心价值观教育正能量,使核心价值观教育更接地气。

(五)构建核心价值观网络教育平台

借鉴美国社区学院把“实”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延伸至“虚”的网络教育,借助新媒体将网络做为助力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新平台。微博、微信己经成为大学生传递信息、表达感情、展示自我的平台,微文化已经“无微不至”深入到大学生思想世界和精神世界,改变着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方式,给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了宝贵的契机和挑战。高职院校可以构建核心价值观专题教育网站,开设核心价值观网络论坛,通过微博、微信、QQ群、电子信箱等给师生提供自由抒怀的网络平台,同时加强网络舆情监管、完善网络文化制度、加强网络互动交流和正面引导,规范师生的日常行为,有效地利用新媒体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升核心价值观践行功效。

(六)在校企合作中加强核心价值观教育

美国社区学院校企合作中践行核心价值观的经验值得借鉴。校企合作加强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院校与企业利用各自文化优势,把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企业文化蕴含的核心价值观教育结合起来,共同培养技能型、实用性人才,实现学校育人与企业用人双赢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我国高职院校应积极推进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通过共建校企合作平台、实训实习基地等给大学生提供兼职或实习机会,深入挖掘企业文化对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价值,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对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促进作用,使大学生在企业文化熏陶中耳濡目染核心价值观规范。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社区学院核心价值观教育彰显了实用主义价值观的典范,我们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有选择性借鉴,积极探索我国高职院校核心价值观教育新范式,用核心价值观凝聚高职学人共识,为实现中国梦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贾英健.多样价值观态势与主导价值观的确立[J].山东社会科学,2002(1):71-76.

[2]金晶.美国社区学院职业指导对我国高职院校的启示[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13(3):46-48.

[3]王冠华,王东.美国社区学院如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2(5):95.

[4]葛春.美国大学价值观教育课程探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6):54.

[5]万秀兰.美国社区学院的改革与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67-68.

职业价值观论文范文11

职业价值取向

价值观

[论文摘要]为了把握当前大学生职业价值取向的发展动态,有针对性地实施就业指导服务与咨询,进一步促进大学生的顺利就业,笔者对2006届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意向进行了抽样调查。在对调查数据进行了汇总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高校毕业生职业价值取向的主要特点,并从多层面揭示造成这种变化的具体原因,提出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职业价值观的方法。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迈进,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数量也随之逐年递增。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为了能获取第一手资料,笔者设计编制了《20q6届本科毕业生就业调查问卷》,就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价值取向进行了深人调查和研究,内容涉及“就业准备、就业意愿、择业标准、就业指导”等方面,调查样本来自2006届部分本科毕业生,涉及8个二级学院、21个本科专业、2313人,覆盖面较广,具有较充分的代表性和合理性。在对调查数据进行汇总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笔者力求及时、准确地把握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真实动态,为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咨询以及用人单位的招聘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同时也希望能为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帮助和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和对策。

一、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价值取向的现状分析

1.职业价值取向突出自我导向,淡化社会价值。①通过调查发现,毕业生的主体意识正在日渐增强,具体表现为渴求对自身的性格、兴趣、能力、优势和不足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清晰的了解,在择业意向中,强调自我需要和兴趣的满足,主张通过自身的知识和能力主动参与竞争,实现自我价值和人生目标。

2.职业价值评价标准趋向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融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注重自我价值的大背景下,当前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评价标准正在趋向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相融合,本次调查中,在问及择业时,将考虑的前三位因素是37.6%的毕业生选择了“个人发展机会”,其次为“工作地点”20.1 0jo ,“薪酬和福利”1:3.9a/o。可见,当前大学生在对职业的选择上更为现实,首要考虑的是个人发展和经济利益,他们的职业价值观正逐渐转向以追求自我价值实现为特征的“自我实现型”和以追求经济收入最大化为特征的“经济利益型”,希望物质与精神并重。

3.职业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复杂化和矛盾化。当前,我们正处在价值多元化的时代大背景下,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常处于自我的主观性与社会的客观性的矛盾冲突中,最常见的表现为职业理想与实际的社会需求的矛盾;既希望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进行自主择业,又不愿承担风险,希望政府或学校能保障就业;既想主动竞争谋取理想职业,又缺乏竞争的勇气,担心竞争失败,遭受挫折;既想发挥专业特长,又有放弃专业、准备改行的心理。

4.就业期望值偏高,职业价值目标功利化。在就业期望值方面,不少同学定位过高,在薪水方面,31.2%的同学要求月薪200(〕元以上,在就业单位意向上,部分同学一心把目标锁定在大城市、大机关、大单位上,一味追求待遇好、收人高、地方好,这种就业期望值也与实际社会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由此可见,当前高校毕业生往往表现得比较急功近利,在目标追求上,偏重实际利益的获取。

5.职业价值实现的途径和方式多样化。随着以“市场导向、国家宏观调控、学校和各级政府提供就业指导和服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的不断完善,大学生自我意识水平的提高和职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高校毕业生都愿意主动积极地参与竞争,通过各种不同途径来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目前,大学毕业生获取就业需求信息、实现就业的方法主要有:通过学校就业指导部门了解有关信息,参加学校组织的招聘洽谈会签订就业协议;参加社会上的人才交流活动来落实就业去向;借助于家长、亲朋好友、老师的推荐和自荐,主动上门到单位去寻找工作岗位;用现代网络技术,在就业信息网站上进行网上择业;采取先学习深造而后就业的策略;自主创业等等。

二、当前大学生职业价值取向的成因分析

在高等教育不断深化改革,大学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迈进的大背景下,影响当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形成的主要因素有社会环境、社会文化、高等教育改革、高校、家庭等五个方面。

1.社会环境因素。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市场经济多元j隆、竞争性、自主性等特点所带来的自主意识,竟争观念都已渗透到青年大学生思想中,并从各个层面深入影响和渗透到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中,促使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出现多元化,短期化趋势,过于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强调追求个人利益。另一方面,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得就业方式多元化,择业成为职业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这样就使大学生实现就业的途径和手段变得多样化。

2.社会文化因素。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全方位深人,国外的文化和思想传入我国,从而形成多元文化的土壤。受多元文化的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也往往表现出其多元性、复杂性甚至矛盾性。一方面外来文化和思想的传播拓宽了大学生的视野,促进了个性张扬,务实进取精神;另一方面,以自我为中心、庸俗实用主义、功利主义为核心的西方价值体系也随之乘虚而入,影响、渗透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一些错误的思想观念如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在大学生当中开始滋长蔓延,导致部分大学生偏重个人价值的实现,追逐眼前的个人利益,淡漠社会选择和社会价值的行为选择取向。

3,高等教育改革因素。大学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迈进的同时,大学生职业价值取向并没有做出相应的调整,大部分大学生仍固守传统的自我认知和心态,从而导致择业时期望值普遍偏高。此外,“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也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新的就业制度一方面充分调动了广大学生的择业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又使大学生择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这直接导致了大学生在择业时,过于求稳,产生严重依赖心理;同时,在无奈之余,不少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更加注重眼前利益,产生“今朝有酒今朝醉”的错误思想。

4.高校因素。高校有必要也有责任担负起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和就业指导教育的重担,但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德育都是强调一元的传统道德规范和价值标准,排除、压抑与主流价值相背的道德认识和价值取向。社会价值的多元化对高校这种传统的德育模式产生强烈的冲击,并通过学校德育以外的各种形式如大众媒体、家庭以及各种各样的社会组织,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面对这种新的形势,传统的德育模式和内容已经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同时,高校的就业指导教育体系和模式也相对滞后,常常偏重择业技巧和就业政策及就业信息的指导,而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就业心理辅导与咨询以及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相对欠缺。

s.家庭因素.家庭的经济状况、父母的文化素质、价值观念、教育职业评价、言行等,都会影响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但一些父母重期望轻培养,对子女期望过高,求稳定、保终身等传统观念灌输给子女,从而影响了当前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此外,大学生就业价值观也深受其所属的同龄群体的价值观念的影响,具有明显的从众倾向。

三、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职业价值取向的方法

1.积极开展正面的社会典论宣传。社会舆论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的作用是广泛而深刻的,它具有较强的导向性和感染性。就当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来讲,主要是应积极创建正面社会舆论环境,旗帜鲜明地倡导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对符合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价值观的思想和行为应坚决支持,大力弘扬。此外,社会和高校应该积极宣传和渲染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中的积极因素,表扬先进、树立典型,挖掘往届大学生的择业、就业、创业过程中蕴藏的各种积极因素,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价值取向,使广大高校毕业生形成积极、健康的职业价值观。

职业价值观论文范文12

Abstract:This article has analyzed the instructor professional values connotation thoroughly, induces instructor professional values several important dimensions and the construction principle through the archery target research, based on this and proposed that sets up the instructor reasonable professional values, to enhance the instructor occupation approval the suggestion and the countermeasure.

关键词:高校 辅导员 职业价值观

key word:University instructor professional values

作者简介:张凤琴,“教师职业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学工文化应该是学工职员,包括学工领导,尤其辅导员队伍所信奉的主要价值观,这些价值观是构成“学工人”活力、意见和行为的规范。本文在调查基础上旨在提出辅导员职业价值观的主要结构体系,分析构建辅导员职业价值观之原则,从而探究辅导员职业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渠道,结合学生思政工作的具体要求,针对性地加强辅导员职业认同感,进而推动学工文化的构建。

二、辅导员职业价值观内涵和测评体系构建

1、辅导员职业价值观的理论架构

从职业价值观涵义可以看出,职业价值的载体有职业本身和从业者两种,而对职业价值观的定义和结构分类就不能脱离这两个重要元素。职业本身作为一种社会分工所体现的社会需求,具有多种属性和多重功能。从内容上讲,职业本身的内涵既含生产的一面,也含参与分配的一面;既含劳动的一面,也含获取的一面1。;而从业者本身既要拥有一定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等,它还作为一个个体存在,拥有其个体性和特殊性,有个体需求,有主观情感,有个体意识和职业意识的统一等等。因此,职业价值观具有历史性、社会性、个别差异性,并随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对职业价值观的认识也必须立足于职业性质、从业者特性及两者的融合、匹配关系等三个向度。塞普尔(Super)的三分法则完整地表达了这三个向度。本文将采用这三分法作为辅导员职业价值观理论结构。

2、辅导员职业价值观的主要维度

辅导员职业价值观在于“选择辅导员职业的理由和对辅导员工作期望”,它包含了怎么看待辅导员职业、辅导员职位的吸引性、希望辅导员工作有哪些方面的改善等问题。通过访谈了解辅导员对以上核心问题的认识可以归纳出目前辅导员职业价值观的核心所在。本文通过访谈梳理了辅导员较为认同的职业价值观,主要包括社会贡献、成就感、物质保障、工作环境、创新和挑战性、个人发展、尊重和声望等多方面。

此外,在谈到职业期望时,有的辅导员表现出了自我发展的需求,比如职业晋升、发展空间、学习培训等。他们认为辅导员职业本身非常锻炼人,但目前辅导员的发展空间还比较单一,岗位调换机会少;同时,对于提高辅导员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培训较少,有的培训很片面,不切合辅导员工作实际等。

三、辅导员职业价值认同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从访谈对象对各职业价值观的认识和职业期待中,也可以看出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不同类型辅导员对职业价值观各维度的关注度存在一定差异

年龄较大的辅导员,他们对物质保障、工作环境的关注度较低,对辅导员工作的奉献性更强烈一些;青年辅导员比较关注个人的发展空间、工作环境等,在辅导员内在职业价值观上,他们更倾向于工作的创新性、挑战性体验,重视辅导员的社会声望;女性青年辅导员相对关注报酬和个人生活,成就感体验也较强。其他并无明显区别。总的来讲,辅导员的职业价值观是积极进取的。

2、辅导员的职业认同较高的原因源于该职业的育人功能,但也受外界岗位认知低等因素影响

在谈到辅导员的内在价值时,辅导员表现出的自豪和成就感多归结于该职业的育人功能,比如学生能力的提高、学生素质和成绩等改善;但这种高的认同感也常常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比如和其他教师岗位相比声望和受尊重程度较低,外界对辅导员职业的认知较低,评价不高等。内在体验和外界因素影响形成辅导员职业认同的一对矛盾体。

四、和谐学工文化视野下辅导员合理职业价值观培养的有效渠道探究

本文在上述理论分析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在构建和谐学工文化背景下,对树立辅导员适当的合理的辅导员外在价值观,培育和增强辅导员内在职业价值认同提出几点建议和对策:

1、合理定位辅导员的职业价值观,注重辅导员自我价值实现

辅导员职业价值观要充分考虑到辅导员的自我价值体现,强调工作奉献和个人自我发展认知上的统一。这样,辅导员职业才会从被动转向主动,在学生培养中使自身得到应有的发展,获得职业价值的全面实现。从以上的分析看出,辅导员谈到的自豪感和成就感多源于辅导员工作的育人功能,同时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又决定了辅导员脱离不了繁琐的事务处理。要达到两者的统一,辅导员需认识和挖掘日常事务工作的育人功能,并通过培训、学习提高辅导员事务管理的科学方法和技巧等。

2、健全科学的激励机制,构建良好的人文工作环境

目前辅导员绝对收入还相对低且提升幅度不大的现状使得部分辅导员容易不安心工作,造成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因此,学校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分配制度,学校领导也要主动帮助辅导员解决实际困难。营造辅导员和谐的工作环境,注重培养辅导员间的团队精神,增强辅导员群体的凝聚力,积极构建辅导员稳固的人际支持网络。

3、建立辅导员职业发展良性机制,优化辅导员队伍结构,提高辅导员职业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