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电影分级制度

电影分级制度

时间:2023-06-01 09:31:32

电影分级制度

电影分级制度范文1

[关键词] 电影;电影审查;电影分级;法律

  电影作为面向社会公众的传播媒体,其既有令人赏心悦目的艺术性、娱乐性,也有基于不同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所表达出来的种种观点。在表达不同的思想和意识的同时,其所展现给社会公众的银幕形象和画面则包罗万象,既有被社会公众普遍接受并认可的,也有涉及诸如色情、暴力、宗教、政治等方面内容。如何对电影作品进行法律上的规制,使其既能充分保护言论及表达的自由,同时又能够最大限度地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需要对电影作品构建一个法律规制的完整制度。

一、电影审查法律制度研究

(一)电影审查制度的法律应然性

电影的性质直接决定了电影能否被审查,即由国家的权力对电影进行相应的规范和管理。电影作为一种产业,其属于商业运作行为,但由于其内容表达了制造者个人的思想意识,并以传媒的方式授之于社会公众,因此其又具有表达性。对于纯粹的商业行为,为维护市场秩序保护合法经营者的权益,对其进行相应的法律规制无疑符合现代法律精神。但就电影本身所具有的表达性来说,能否对其进行审查则各个国家的做法是不同的。

以美国为例,政府对电影审查的行为经历了一个从强到弱的过程。美国最初对电影制定了政府和行业自身双重审查的制度。为了弱化政府对电影的审查力度,好莱坞自身指定了《海斯法典》并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完成了其历史使命。随着电影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其所展现的内容也越来越具有时代的特点,经过意识形态和经济利益等方面的博弈,联邦最高法院于1952年的约瑟夫·博斯汀公司诉威尔逊案中判定电影享有美国宪法第一和第十四修正案的保护,享有言论自由和新闻出版自由。在此之后,联邦最高法院又通过尼尔诉明尼苏达州案、弗里德曼诉马里兰州案等判例进一步严格限制了政府对电影进行事前审查的权限。尽管美国的司法实践倾向于电影业,但其并非完全对电影没有限制,其现在的法律制度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于电影业在经济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所致。

以印度为例,其现行的电影审查是由中央电影审查委员会完成的,其在全国各地设置了办事处,在印度公开放映的影片均需经审查许可后方可进行。

以加拿大为例,加拿大的电影审查权限被赋予各省的审查局,随着《人权与自由》的颁布,对电影的审查又成立了分级局,但是对于电影的审查并未就此终止,这与加拿大自身的社会环境和历史背景是息息相关的。

通过以上的介绍可以看出,对于电影的审查并非或有或无的状态,尽管各个国家的法律制度不同,但对于电影的审查均有所体现。

电影作为商业行为其同时也具有表达言论的性质。言论是宪法保护的基本权利,任何机关、社会团体及个人未经法定途径不得予以限制和剥夺。因此,电影作为表达个人思想意识的方式,其表达言论的自由是受宪法保护的基本权利。正如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一样,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权利的行使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这就是权利不得滥用原则的体现。结合对上述国家电影审查制度的考察,对电影进行审查具有法律层面的应然性。

(二)电影审查制度的构建

目前我国对电影审查的制度主要是以《电影管理条例》及其相应规章的架构,在该架构中,规定了对电影剧本的立项审查,对电影内容所涉及的政治、宗教、社会意识、道德、社会公共利益等方面的审查,其审查的方式为行政许可,审查的主体为国务院广播电影电视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授权的地方行政主管部门。

结合美国、印度等国家对电影进行审查的法律制度,对于电影的审查包括事前审查及事后的监督两种方式。

事前审查是指对于打算摄制成电影的剧本的审查,对于事前审查来说,美国确立了禁止事先限制的基本原则,对于电影的表达自由充分体现了美国式的自由主义,但值得注意的是此种无限制并非是绝对的,政府对于电影的表达自由并非是完全放任不管的,而是须经严格的司法审查后才可以。美国对于电影禁止事先限制的做法,其一方面根植于其自由主义的宪法理念和文化传统,另一方面我们应当注意这是各方利益博弈的结果,而并非仅仅是法律制度层面的必然结果。

对于我国电影的事前审查,目前国家行政主管部门已经放松了限制,除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特殊题材、国家资助影片、合拍片外,制片方不必再向广电总局申报完整剧本,只需提供1 000字的故事梗概即可。应当说这样的举措是符合电影业发展规律的,电影业作为一种商业运营模式,其应当有自我表达的权利和自由,至于在摄制完成后是否能够走向市场,则是运营主体应当承担的市场经营风险。

既然事前审查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电影产业的发展,对其放松限制是电影产业的发展趋势,我国对于电影审查的事前审查也应当逐步予以松绑,对电影的事前审查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任其自由发展。但这样的权利的授予并非完全放任不管,完全可以在电影放映许可上设定相应的要求,只有符合了相应要求的电影才能够公映,才能够迈入市场的门槛,这就涉及事后监督的制度设计。

所谓的事后监督,即设置许可电影进入放映市场的法定条件,只有满足了相应的法定要求,电影才能够进入市场。这就是电影产业促进法的主要内容。法定条件应当包括制片主体、经营主体、电影剧本、电影内容、电影技术等方面的要求。为促进电影产业的发展,对于经营主体的要求应当适当降低,这样就会有更多的资金及经营者进入电影产业;对于电影技术的要求,也应当设置相应的激励机制,以鼓励更多的自主创新的电影技术产生;对于电影剧本和内容的要求,则应当与我国目前及相当一段时期内的国情相适应,不能够照搬西方国家完全放任自流的方式。对于进口的影片,也应当设置相应的市场准入门槛,过分渲染色情、暴力、宗教、政治等内容的影片应当将其排除在外。

二、电影分级制度的研究

(一)电影分级制度的必要性

随着电影产业的逐步发展,电影的内容及所表达的思想也越来越丰富,包含了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对于受众来讲,并非所有的电影都能够得到理智的判断,尤其是对于未成年人来说,由于其身心发育未成熟的原因,其不能够正确面对电影所带来的负面的影响和导向。为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必须要对电影进行分级。对于成年人来讲,也并非对所有的影片均能予以正确地接受并产生理智的判断,如事先对电影进行分级,可由其自由选择观看或不予观看,在此意义上,对电影进行分级也是必要的。

(二)国外电影分级制度的现状

在美国,民间组织美国电影协会(MPAA)会根据电影的内容对其进行相应的分级,美国电影协会目前对于电影的分级如下:G级,大众级,适合有年龄段的人观看。该级别的电影在主题、语言、程度、性、暴力等方面不包含会引起父母或监护人不快的内容。有些语言片段也许会超出日常礼貌语言之外,但它们仍属于日常普遍语言。影片中没有、、吸毒场面,暴力被控制在最小限度。PG级、辅导级,建议在父母的陪伴下观看,有些内容可能对儿童不宜。该级别的电影基本没有、吸毒和场面,即使有时间也很短,此外,恐怖和暴力场面不会超出适度的范围。PG-13级,特别辅导级,13岁以下儿童尤其要有父母陪同观看,一些内容对13岁以下儿童很不适宜。该级别的电影没有粗野的持续暴力镜头,一般没有镜头,有时会有吸毒镜头和脏话。R级、限制级,17岁以下必须由父母或者监护陪伴才能观看。该级别的影片包含成人内容,里面有较多的、暴力、吸毒等场面和脏话。NC-17级:17岁以下观众禁止观看。该级别的影片被定为成人影片,未成年人绝对被禁止观看。影片中有清楚的场面,大量的吸毒或暴力镜头以及脏话等。

在澳大利亚,由政府直接管理的电影分级委员会及分级复查委员会负责对电影的分级,其分级标准是制订的成文法律,其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分级的标准和规范。当然,分级的内容和美国基本相似。

在台湾地区,各种形式的影片均需经“新闻局”检查并核发准映执照后才能上映,同时,将经检查合格的影片分为限制、辅导、保护、普遍4级。

按照上述国内外对于电影分级的现状可以看出,对于电影来讲,首先分级是必要的,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是必不可少的;其次,分级的主体是各不相同的,美国是由民间组织美国电影协会为主体,澳大利亚是以政府直接管理的相应组织为主体,台湾地区是以行政主管部门为主体;第三,分级依据各不相同,美国是由民间组织内部形成的标准进行分级,而澳大利亚和台湾地区则是以制定的法律为依据进行分级。

从上述国家和地区关于电影分级的现状来看,可以分为三种模式:一种是美国式的行业自律性的分级,一种是政府主管部门行政执法式的分级,还有一种是过渡式的以政府主管部门为主导的分级。无论是哪一种分级范式,都不能离开各自的国情和地区的情况,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三)我国电影分级制度的构建

随着我国加入WTO,电影的大量进口成为必然。即使经过了广电总局的审查,其中也有一些影片仍然包含有暴力、色情、政治等内容,现在对于包含这样内容的影片我国并没有分级处理的法律制度,其对于未成年人的负面影响应当说还是存在的。因此,在我国建立电影分级制度也是势在必行的。

鉴于我国电影产业的发展现状,鉴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能够照搬美国完全依靠行业自律的做法,应当从实际出发采取承上启下的过渡式分级方式。即以政府主管部门为主导,制定相应的分级法律规范,以电影行业人员为主以其他行业人员为辅建立电影分级委员会,对我国的电影予以分级。

制定相应的分级法律规范对于电影分级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该规范应当包括程序上和实体上的内容。在程序上,应当规定对电影分级的具体程序和救济的程序。在实体上应当规定分级的具体标准,该标准应当具备可操作性,而不应当是笼统的、概括的标准。

三、电影审查与分级制度构建的综述

首先,电影审查和分级制度并不是水火不容的关系,审查是在大前提下要求电影的内容符合我国的国情和主流价值取向;分级则是在符合审查标准前提下的自由表达。其次,无论是电影审查还是电影分级,均需在法律的层面予以规制,作为行使表达自由的言论权利的电影来说,对其予以规制应当制定相应的位阶较高的法律。

[参考文献]

[1] 付永春.电影审查·分级·表达自由——对美国电影制度的一种考察[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

[2] 刘亚文.分级还是审查——加拿大电影管制[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

[3] 胡楠.论印度电影审查制度的变迁及其内在根源[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1).

[4] 黄智芳.分级还是审查——澳大利亚电影管制[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

电影分级制度范文2

关键词:电影分级制度;中国电影审查制度;原因

近年来,中国各界对电影分级制的呼声一直强烈。贾樟柯等电影局,电影局局长童兵承诺致力推进电影分级制,且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对西方电影审查与分级制度进行了专项研究,以期对建立中国的电影分级制度提供借鉴。[1]然而,在2015年9月国务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草案)》(以下简称《电影产业促进法(草案)》)中并未涉及电影分级制度。中国电影分级制度为何如此难出台?电影审查制度与电影产业发展、社会发展之间这种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矛盾究竟如何解决?本文通过对比中国电影审查制度和美国分级制度的社会语境,试图对以上问题进行探索。

1 中国电影审查制度及其社会语境

中国具有电影审查的传统。依据《电影管理条例》和《电影产业促进法(草案)》等法律法规,目前中国对电影实行事先审查制度和全面许可证制度。通过梳理文献,各界对中国现行电影审查制度的批评主要有以下方面。细节上:审查主体不合理;审查标准不明确,具有人治化色彩;审查程序不透明。危害上:没有保障言论自由;一刀切,损害了成年人权益,且不利于保护未成年人;导致电影题材单一,阻碍了电影市场的繁荣;关于WTO的不合规性。

中国实行审查制度与政府职能、人民素质、电影工业、社会氛围等社会语境密切相关。中国政府正在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服务型政府还未建立起来;人民素质有待提高,对电影等文化产品鉴赏力不高;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滞后,社会对电影的本质认知模糊。在中国社会,自由和权利相比国家稳定等价值处于较低位阶。由于数千年封建社会的压制,中国人民长期受到奴役,缺乏尊重自由和个体权利的社会氛围。

2 美国电影分级制度及其社会语境

美国自1968年从电影审查制过渡到分级制,MPAA为审查主体,审查委员会由家长组成,将电影划分为G、PG、PG-13、R、NC-17五个级别,不同级别电影享有不同的发行放映和营销待遇,是一种事后审查制度。

电影在美国属于言论自由的范畴,受宪法第一修正案保护。美国社会具有主义、多元主义、自由主义传统,将自由列于较高位阶,电影的表达自由在与属于事先限制范畴的审查以及、隐私、诽谤等之间进行力量博弈时,居于优势地位。资本力量的驱动是美国电影分级制的根本原因。电影工业的强大使其议价能力提高,促使联邦法院作出了利于电影工业的判决,将电影纳入言论自由的范畴。随着电影工业的发展,电影公司需要在全国放映以收回成本获取利益,审查制度限制了利润获取,这是美国电影分级制的根本原因。

3 电影分级制在中国至今没有推行的原因

《电影产业促进法(草案)》并未涉及分级制,预示着电影分级制仍然不能推行。究其原因,学界探讨相对较少,多数学者热衷于探讨实行分级制的必要性,并致力于提出分级制的建议和构想。

潘宪伟在《论中国电影分级制度难产的深层原因》(2008)中,指出中国电影分级制难产的原因在于电影体制的缺憾、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虚伪矫饰和缺乏为人民服务的真诚信仰。[2]该文论述较为简单。詹庆生在《审查还是分级?――中国电影的管理困境与转型难题》(2012)一文中指出:“在许多人看来,从电影审查到电影分级只是广电总局的一个政策变更。然而,在审查与分级两种控制模式的背后包含着更为深刻的内容,二者是不同的传媒体制、法律体系、政治制度、社会与文化环境的直接产物。从审查到分级的转换,远比人们想象的要复杂。”其分析较为客观深刻。

笔者认为,电影审查制度改革并不只是简单的、孤立的电影制度本身的问题,而是中国整体改革的一部分,电影分级制度的难出台折射出了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的复杂性和艰深性。实行分级制度,中国还有诸多基本问题没有厘清:

第一,电影本质问题没有厘清。长期以来,我国都将电影作为意识形态的统治工具,对电影的这一认识是审查制度的根基。随着电影产业的发展,电影的商品属性和艺术属性不断显现。大众营销早已过时,分众营销时代早已来临,个性营销是目前的方向。电影作为商品,不可能一部电影满足所有人的需求,必定要走细分化道路。电影人需要更加自由地进行创作和表达,而不是根据审查制度自我把关至自我。另外,电影属于言论自由的范畴并未被明确。目前,中国并没有相关法律法规对电影本质属性进行明确的界定。

第二,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的冲突。美国对自由的定义是消极的自由,即在一定范围内,个人不受干涉的自由。而中国奉行的是积极的自由,催生家长保护主义。消极自由是分级制的哲学基础。

第三,自由和其他价值的博弈。“并非所有的善都可融会贯通,人类的各种思想,当然更无法完全相容。”“最终,人类总要在诸多终极价值之间,加以选择。”在中国社会中,诸如国家意志、国家安全、国家稳定、道德等因素都会与自由发生冲突。目前,中国社会的选择仍倾向于集体主义。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论,自由本身就是奢侈品,是当人类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后的最高需求。那么,中国社会是否达到了追求自由的程度?

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分级制能解决审查制的弊病吗?审查制最主要的弊病是对言论自由的限制、对成人儿童权益的侵害以及对电影业的阻碍。这些弊病到底是审查制执行中的问题还是审查制自身的问题?无疑,分级制度相比审查制度是进步的制度,然而分级制度只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手段,而非目的。

4 结论与讨论

目前中国实行分级制度有许多基本问题并未厘清。首先,对电影的本质属性认知模糊。电影长期以来被当做意识形态的统治工具,其商品属性和艺术属性被忽略,且并未被明确纳入表达自由的范畴。中国推行的是积极自由,而消极自由是美国分级制的哲学基础。当自由与其他价值发生冲突时,中国倾向于后者。电影审查制度向分级制度或者更合理的电影制度过渡是必然的趋势,但电影制度的改革并不是孤立的简单问题,而是中国整体改革中的重要部分。

在当前的电影审查制度下,不能以制度不合理为借口回避问题,而应该力所能及解决问题。电影人应致力于提高职业水准,提高电影质量,推动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影院可尝试影院分级。目前,一些影院已经设置儿童不宜观看来保护儿童权益。电影管理并不只是政府的责任,而是全社会的责任。政府不是唯一的把关人,家长、影院都可以作为把关人来保护儿童权益。中国社会也在日益开放,人民素质正在提高,个人权利和自由越来越受到尊重。中国社会正在向权利本位的公民社会转型,中国社会整体改革必能推进电影制度改革,同时,电影制度改革也将在整体改革中发挥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郑涵,金冠军.导论[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21-22+30.

电影分级制度范文3

关键词 电影审查制度表达自由 内容分级制度 传播法规

一、美国电影审查和表达自由的冲突

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规定“国会不得制定法律,确立某种,或者禁止信仰的自由:或者剥夺言论、新闻出版的自由:或者剥夺任命和平集会以鸣不平,请求政府救济的权利。”该法案的缔造者希望预防并限制国会干涉言论和出版的自由。它制定该法案的理论来源于三个基本的理念。即天赋人权、思想市场和人民。在该法案中,保障公民作为传播者自由表达是其内涵。同时保障公民自由从媒介获知他们想要知道的信息是其外延。

在美国,电影最初并不在第一修正案所保护的言论自由之列。早在1907年芝加哥市就颁布了第一部地方性电影审查法令,它“以禁止和不道德的电影上映”为目的。第二年该市行政当局以影片鼓励“恶意破坏,纵火和谋杀”为由,禁止《密苏里的詹姆斯男孩》和《夜骑者》两部影片的放映。1911年,宾夕法尼亚洲成立了电影审查委员会,随后美国各州相继成立了各自的电影审查机构。在1915年“互助电影公司诉俄亥俄州工业委员会”一案中,联邦法院大法官麦克肯纳认为,电影可以是事件、意见、情感的一种生动的有用的、娱乐的呈现。但也可以呈现罪恶。电影借助其直观的表现形式对电影观众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呈现的罪恶具有更大的杀伤力。所以联邦最高法院认定电影放映属于一种商业行为,不能看作传媒的一种形式或者是公共舆论的组成部分。所以不能受宪法第一修正案的言论自由的保护。该判决实际上承认了各州电影审查的法律地位,赋予了各州政府在电影放映之前对电影予以审查权力的正当性。到1929年全美大约有100个城市出台了电影审查法令。这些电影审查法令在表述上虽各有差异。但其核心内容却大致相同,无非是要求所有电影放映前都必须交州审查委员会加以审查。只有那些内容健康,符合当地社区道德标准。富有教育和娱乐且对观众无害的电影才能通过当局审查,准予放映。

但是随着电影自身的发展,美国社会有关道德观念的改变,尤其是有关观念的改变以及联邦最高法院对宪法第一修正案的认识和实践的不断深入,有关电影不属于传媒形式的质疑也越来越多。在1952年“约瑟夫・博斯汀公司诉威尔逊案”审判中,美国联邦法院开始真正将电影划入了宪法第一修正案的表达自由保护的范围。在该案中,联邦法院大法官克拉克认为,电影是传播意见的重要媒介,它的公共舆论工具作用,并不因其作为娱乐的形式而有所减损。对于电影在年轻人社区中比其他传媒形式更能包庇罪恶的观点,克拉克认为,即使这种指责有一定的道理。但也不能因此否认电影应该受到宪法第一修正案的保护,更不能以此作为无限制的专制审查的正当理由。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对“约瑟夫・博斯汀公司诉威尔逊案”的审判,深刻影响了美国的电影审查制度,以后各州电影审查机构在进行电影审查时违宪的情况时有发生。从此美国的电影审查制度开始慢慢走向了崩溃。

美国电影官方审查制度从本质上来讲就是一种政府对言论和表达的一种事先限制。在电影被划入宪法第一修正案保护的范围后,这就意味着电影的表达自由与属于事先限制的官方电影审查之间存在着利益博弈的关系。1931年“尼尔诉明尼苏达州案”,确立了禁止事先限制成为了宪法第一修正案的基本原则。那么,在“约瑟夫・博斯汀公司诉威尔逊案”中,电影依法享有表达自由之后,是否电影可以随意表达与传播,从此不再受到限制,即使传播色情与暴力,引起观众的极度反感与不快和对社会道德的维护、尤其对青少年的成长造成不利的影响的时候也不受限制?

宪法第一修正案保护的表达自由并不是绝对的、没有限度的。孟德斯鸠说过:“在一个有法律的社会里。自由仅仅是一个人能够做他应该做的事情,而不被强迫去做他不应该做的事情……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自由了,因为其他人也同样会有这个权利。”即使在“尼尔诉明尼苏达州案”中一贯坚持认为政府不应对言论加以事先限制的联邦法院大法官休斯也不得不承认。免于事先审查和限制的并不是没有限度的。比如涉及国家安全、色情和煽动暴力等。电影享有宪法第一修正案的保护。并不意味着宪法保护任何电影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可以对社会不同年龄段的受众都适合。因此就必须采取另外的方式在电影业、政府和受众之间进行必要的权衡。而美国电影分级制度在以前的好莱坞自我审查体系的基础上便因应而产生了。

二、电影分级制度:一种平衡方式的建构

1968年11月,美国电影协会(MPAA)、全国电影业主联合会(NATO)以及美国电影进口和发行委员会联合其他独立制片人以及其他相关组织,为避免政府对电影业的管制,在以前的好莱坞自我审查体系的基础上,经过协商,建立了“电影自愿分级制度”,希望通过对影片予以分级以便对观众的观看方式进行建议。电影的分级制定主要由MPAA和NATO两大组织共同制定执行,MPAA在这一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分级的实施部门分级委员会附属于MPAA。

美国的电影分级制度在1968年成立之初把电影分为G级、M级、R级和X级共四个等级。后历经两次修改。现行的分级制度共分为G级、PG级、PG-13级、R级和NC-17级共5个级别。

其中G级为大众级,适合所有年龄段的人观看。电影内容没有、场面,吸毒和暴力场面也极少;PG级为普通级,建议在父母陪同下观看,一些内容可能不适合儿童观众。基本没有、吸毒和场面,即使有,时间也很短,此外恐怖和暴力场面不超过适度范围:PG-13级为特别辅导级,13岁以下儿童尤其要由父母陪同观看,一些内容对儿童很不适宜。没有粗野的持续暴力和镜头,但有吸毒和脏话;R级为限制级,17岁以下必须有父母陪同观看。影片含有成人内容。里面有较多、暴力、吸毒和脏话;NC-17级为未成年人禁止级,17岁以下的人禁止观看。影片中有清楚的场面。 大量的吸毒和暴力镜头。

分级委员会虽然声称对电影“分级不是依据影片的个别片段,而是以整个电影的情节来衡量影片级别的”,但从其分级的指导原则以及给予影片级别的原因描述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出其关注的焦点在于表现、暴力、吸毒以及等镜头上,尤其以和暴力出现的次数、时间的长短以及呈现的深入程度来加以考虑。

美国电影分级制度其实质是一种沿袭以前好莱坞的自我审查体系的行业自律制度。美国电影业从最初的官方审查到后来的基于行业内部的内容分级,保护了成年人和未成年人的权益,避免的官方的审查,调节了电影与社会道德之间的冲突,平息了社会公众对电影业的不满,满足了社会不同公众对电影艺术的多元化追求,兼顾了政府、电影业和公众三者之间的权益,最终从根本上保护了电影业的根本利益。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美国的电影分级制度发展已经比较成熟,但并不是说非常完善。它建立的初衷其中有一个方面就是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利益,但有时候实施起来并不是一帆风顺。比如对色情与非色情的界定就很困难。这也是美国有关的标准一直在变更与修正的原因。同时对于电影与艺术界定也是一大难题。比如《比利・爱利略》是一部艺术性很高的影片。讲述一个很有芭蕾舞天赋的11岁男孩的故事。但MPAA给它的评级是R级,而不是PC-13级。可见在敏感的R级和PC-13级的时候,片子本身的艺术性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三、结论与启示

电影分级制度范文4

鲁迅先生打过这样一个比喻:有人要给一个封闭的屋子开扇窗户,屋子里的人全都拼命反对,当这个人把屋顶掀掉之后,这些人反倒不吭气了。在我看来,设电影分级制就是开窗户,取消电影审查制度就是掀屋顶。

《天下无贼》上演后,一位地方人大代表提出,由于当地一个13岁少年看了《天下无贼》去当了小偷,他主张禁演这部电影,他这是在主张电影审查制;在被人追问之后,他又退了一步:至少不该让青少年看这部电影,他这就是在主张电影分级制了。这位人大代表的思路―直是中国电影审查制度的基本思路。

最近,《让子弹飞》的热映再次引发关于电影分级制的论证。

为了规范人的社会行为,社会总要订立一些制度法规,行为规范。这些制度一旦被制定出来,就产生了一种惰性,或者说是一种维持自身存在的下沉力,就像液态的水泥渐渐凝固为固态的水泥块一样,变成了沉重的一大坨。好像它的存在有着不容分辩的合理性、合法性,谁也别想改变它哪怕―点点。这是典型的作茧自缚、画地为牢。电影审查制度就是这样的一个亟待改革的制度。

电影审查制度是大力提倡阶级斗争的时代的遗留物。在那个时代,一部电影的放映动辄要闹到政治局讨论的程度,它的政治倾向、艺术情调会引起全国性的大讨论、大批判,当事人有时要弄到判刑坐牢、受行政处分的程度,因此一度造成了全国只有八个戏能通过审查上演的可悲局面。

电影审查制度的荒诞之处在于:没有人知道应该按什么标准来审查。而标准的难以设立是由艺术品自身的性质决定的。艺术品不像工厂生产的―双鞋,它是灰色还是红色可以一目了然;它是合格品还是不合格品也可以很容易检查出来。谁能百分之百肯定地说出某个影片的基调到底是什么颜色?谁能百分之百肯定地评价某件艺术品的立意有无问题?尤其是由一群艺术的门外汉来对某件艺术品做出评价,来决定艺术家的作品的命运,来提出作品的修改方案,这是很荒诞的。

在这个提倡改革、万象更新的时代,对电影审查制度的改革实在是大大落后于其他领域了。有―次看到电视上在谈审查制度,一位权威人士说:就连美国不是也有电影审查制度吗?他们也要给电影评级(G级:一般级;PG级:须家长指导级;R级,限制级;x级,片级等等)。这位官员犯了一个常识性错误:评级制度不等于审查制度。评级是评定某部影片的色情和暴力程度,使观众做看电影时的参考;审查是决定一部电影可不可以拍摄和放映。退一万步说,人家也没有给影片的基调和立意评级。美国的电影评级人员的权力远远不如中国的审查人员大,他们做梦也不会想去拥有评判一部影片基调和立意如何、然后决定这部影片可不可以拍摄和放映的权力。如果有人突然给了他们这种权力,他们一定会以为自己是见了鬼。

电影审查制度是一个违宪的制度。宪法规定,公民拥有言论和出版自由的权利,据此,艺术家的创作和出版作品的活动应当受到宪法的保护。一些行政机构和个人根据某些自行制定的标准来禁止和处罚公民的创作和出版活动,这种行为本身是违宪的。如果中国要向一个法制国家的方向迈进,对于违宪的旧制度是应当尽早加以革除的。在电影分级制已经呼之欲出之际,我希望大家把眼光再往前看一步:窗子就要打开了,屋顶早晚也该掀掉。

电影分级制度范文5

【正文】

民间的笑话往往代表了普通民众对于事件最基本的态度和理解:分级无疑意味着普通级和限制级之分,那么分级是否意味着内地也能拍摄限制级的电影?

和媒体上铺天盖地的业内人士强烈呼吁电影分级不同,许多观众对分级的理解是非常片面的。一位观众坦言:分级后是不是可以看到内地产的了?

倡导分级的人们

对分级的这种理解当然是片面的,可以肯定,因为特殊的国情,即使真的分级了,国产影片也决不会允许拍摄香港那样纯粹色情化的。其实早在20年前,电影就曾经试图初步分级,即标上“儿童不宜”的字样,但很快这四个字成为放映者大肆利用的商业噱头,于是这种分法很快就被有关部门停止了。

在今年“两会”上,由于编剧王兴东提交的一个提案,电影分级制度再度成为电影界的热门话题。而且所有的业内人士,尤其是导演们,更是对此举双手赞成。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法律顾问徐迅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明确规定:“广播、电影、电视、戏剧节目,不得有渲染暴力、色情、、恐怖活动等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内容。”但因为内地没有实行分级制,而是实行电影审查制度,原则上所有公开放映的影片都是合格的,所以即使出现了“少儿不宜”的内容也没有相应保护措施和诉讼渠道。有专家认为,时下很多流行的影片都属于辅导级,比如《谁说我不在乎》、《有话好好说》、《周渔的火车》等等,但孩子们都可以随便看。

从保护未成年人的角度来说,如果电影在放映方面不分级,就会出现国外的限制级影片在国内反而没有限制。比如像许多国外大片《神秘拼图》、《拯救大兵瑞恩》,其实里面有很多血腥、暴力镜头,在产出国放映都是有限制的,引进国内以后倒没有限制了,很多学校甚至组织包场。

同样,如果制作方面电影不分级,那么这意味着为了保护未成年人,要牺牲全体成年人对电影的多种需求,牺牲电影艺术应用各种手法表现这个世界的权利。王兴东表示,“没有电影分级制的法规,创作者只能按照未成年人和成年人一同欣赏的''''大锅饭''''标准创作给成年人欣赏的产品。结果是成年人不满足,未成年人看不懂。”

这个原则也是最让内地导演叫苦不迭的,因为拍摄老少咸宜、大小通吃的影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电视剧《心疼女人》的编剧就告诉记者,实行分级制,肯定有利于繁荣电影创作。而且应该制定详细的分级标准。像在国外,分级标准有非常细致的划分,细到可以拍到什么部位、这个部位占画面的几分之几,什么样的部位可以看到、什么样的部位不能看到、暴露时间有多长,全都有非常详细的规定。如果内地要实行分级制,也应该非常详细。此外,内地电影市场将和国际接轨,如果不实行分级制,内地产品走出国际市场必然遭受极大限制。

为什么迟迟不能分级

其实,不光是分级这一件事,内地的导演说起国产片的创作环境几乎全都是苦大仇深的样子,其中主要矛头还是说不清道不明的电影审查制度。而之所以此次分级的说法引来这么强烈的关注,最主要的原因也是分级制很可能意味着电影审查制度的改革。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分级制和电影法的最终确立将意味着电影真正从意识形态的工具走向产业化。但新闻出版总署的一位官员明确表示,问题并没有那么简单,就算分级制确立了,审查制度一样要存在,因为就算在国外,审查制度也是一样存在,只不过有了分级制,一部电影为什么被禁、为什么可以通过都有了明确的说法了。

在内地,长期以来很多在国外获奖无数的片子因为种种原因至今无法和观众见面,以致于拍摄的影片被禁过简直像当年的“儿童不宜”一样成了导演可资炫耀的资本。而内地一些导演成名的共同轨迹也就是从地下到地上,即从拍摄边缘题材被禁而出名,最后转而拍摄主流影片或商业影片走到前台。

国家广电总局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中国电影市场并不成熟,电影要分级涉及到很多问题。不只是电影,内地很多事情总是处在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情况,最后总是不能真正走向市场化。所以在目前的国情下,政府是不可能一下子就开放电影市场的。另外,执法不严也是中国的一个特色。现在未成年观众观看的并不少,分级制度虽然能够标明这部电影适用于哪部分人群,但真正做到严格控制观看人群,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一系列完善的法律监督机制。此外,内地的盗版市场屡禁不止,很可能使分级制形同虚设。

虽然电影产业化发展目标已经确定下来了,电影分级制度的实行是早晚的事。但是怎么分级、怎么实施都需要仔细研究。如果实施跟不上,分了也是白分。美国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没有父母的陪同进了影院,父母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而且对影院也有相应处罚规定。内地现在根本做不到这样。

分级制蕴含电影业新政

据说,此次是因为《英雄》2.5亿元的人民币票房让电影部门看到了中国电影市场的巨大潜力,从而坚定了电影向产业化推进的决心。据说,今年下半年一系列重要的电影新政策有望出台,包括电影分级、外资改造影院、放宽行业外民营公司投资电影政策、国产片发行、政府奖项评选标准的改变等等。

在这个国产影片一直比较低迷的年代,分级制的再次提出无疑成为电影开始改革的一线曙光,也毫无疑问地被所有郁闷的中国导演看作希望的开始。可以看到的是,几乎所有导演在被问到这个问题时,都是一肚子苦水要倒,仿佛国产电影的衰落就是这几十年的电影规则闹的。

可是,分级能解决所有问题吗?很多观众说得非常直白:“就现在中国电影和导演的这种水平,分不分级有什么用?我不相信分级了他们就能拍出什么好片子。”

许多媒体说到应该分级,都拿孙周拍的《周渔的火车》被剪了多少镜头来说事儿,可是《周渔的火车》的缺陷绝对不是断太少的原因。恰恰相反,《周渔的火车》是内地影片缺乏分级制的获利者,如果内地影片早跟国外市场一样开放,如此单薄的色情镜头怎么有资格成为一种大书特书的宣传噱头?

没有分级或审查制度严格是内地电影衰落的惟一原因吗?显然不是。敏感题材只是非常小的一部分,内地电影近年来虽然也有一些真正受欢迎的影片,票房也不错,但整体来说,从导演的观众意识到电影功力,内地都远远落后。这就不是简单地把责任推到分级制可以解决的了。

电影分级制度范文6

倡导分级的人们

对分级的这种理解当然是片面的,可以肯定,因为特殊的国情,即使真的分级了,国产影片也决不会允许拍摄香港那样纯粹色情化的。其实早在20年前,电影就曾经试图初步分级,即标上“儿童不宜”的字样,但很快这四个字成为放映者大肆利用的商业噱头,于是这种分法很快就被有关部门停止了。

在今年“两会”上,由于编剧王兴东提交的一个提案,电影分级制度再度成为电影界的热门话题。而且所有的业内人士,尤其是导演们,更是对此举双手赞成。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法律顾问徐迅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明确规定:“广播、电影、电视、戏剧节目,不得有渲染暴力、色情、、恐怖活动等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内容。”但因为内地没有实行分级制,而是实行电影审查制度,原则上所有公开放映的影片都是合格的,所以即使出现了“少儿不宜”的内容也没有相应保护措施和诉讼渠道。有专家认为,时下很多流行的影片都属于辅导级,比如《谁说我不在乎》、《有话好好说》、《周渔的火车》等等,但孩子们都可以随便看。

从保护未成年人的角度来说,如果电影在放映方面不分级,就会出现国外的限制级影片在国内反而没有限制。比如像许多国外大片《神秘拼图》、《拯救大兵瑞恩》,其实里面有很多血腥、暴力镜头,在产出国放映都是有限制的,引进国内以后倒没有限制了,很多学校甚至组织包场。

同样,如果制作方面电影不分级,那么这意味着为了保护未成年人,要牺牲全体成年人对电影的多种需求,牺牲电影艺术应用各种手法表现这个世界的权利。王兴东表示,“没有电影分级制的法规,创作者只能按照未成年人和成年人一同欣赏的‘大锅饭’标准创作给成年人欣赏的产品。结果是成年人不满足,未成年人看不懂。”

这个原则也是最让内地导演叫苦不迭的,因为拍摄老少咸宜、大小通吃的影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电视剧《心疼女人》的编剧就告诉记者,实行分级制,肯定有利于繁荣电影创作。而且应该制定详细的分级标准。像在国外,分级标准有非常细致的划分,细到可以拍到什么部位、这个部位占画面的几分之几,什么样的部位可以看到、什么样的部位不能看到、暴露时间有多长,全都有非常详细的规定。如果内地要实行分级制,也应该非常详细。此外,内地电影市场将和国际接轨,如果不实行分级制,内地产品走出国际市场必然遭受极大限制。

为什么迟迟不能分级

其实,不光是分级这一件事,内地的导演说起国产片的创作环境几乎全都是苦大仇深的样子,其中主要矛头还是说不清道不明的电影审查制度。而之所以此次分级的说法引来这么强烈的关注,最主要的原因也是分级制很可能意味着电影审查制度的改革。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分级制和电影法的最终确立将意味着电影真正从意识形态的工具走向产业化。但新闻出版总署的一位官员明确表示,问题并没有那么简单,就算分级制确立了,审查制度一样要存在,因为就算在国外,审查制度也是一样存在,只不过有了分级制,一部电影为什么被禁、为什么可以通过都有了明确的说法了。

在内地,长期以来很多在国外获奖无数的片子因为种种原因至今无法和观众见面,以致于拍摄的影片被禁过简直像当年的“儿童不宜”一样成了导演可资炫耀的资本。而内地一些导演成名的共同轨迹也就是从地下到地上,即从拍摄边缘题材被禁而出名,最后转而拍摄主流影片或商业影片走到前台。

国家广电总局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中国电影市场并不成熟,电影要分级涉及到很多问题。不只是电影,内地很多事情总是处在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情况,最后总是不能真正走向市场化。所以在目前的国情下,政府是不可能一下子就开放电影市场的。另外,执法不严也是中国的一个特色。现在未成年观众观看的并不少,分级制度虽然能够标明这部电影适用于哪部分人群,但真正做到严格控制观看人群,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一系列完善的法律监督机制。此外,内地的盗版市场屡禁不止,很可能使分级制形同虚设。

虽然电影产业化发展目标已经确定下来了,电影分级制度的实行是早晚的事。但是怎么分级、怎么实施都需要仔细研究。如果实施跟不上,分了也是白分。美国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没有父母的陪同进了影院,父母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而且对影院也有相应处罚规定。内地现在根本做不到这样。

分级制蕴含电影业新政

据说,此次是因为《英雄》2.5亿元的人民币票房让电影部门看到了中国电影市场的巨大潜力,从而坚定了电影向产业化推进的决心。据说,今年下半年一系列重要的电影新政策有望出台,包括电影分级、外资改造影院、放宽行业外民营公司投资电影政策、国产片发行、政府奖项评选标准的改变等等。

在这个国产影片一直比较低迷的年代,分级制的再次提出无疑成为电影开始改革的一线曙光,也毫无疑问地被所有郁闷的中国导演看作希望的开始。可以看到的是,几乎所有导演在被问到这个问题时,都是一肚子苦水要倒,仿佛国产电影的衰落就是这几十年的电影规则闹的。

分级制能拯救内地电影吗

可是,分级能解决所有问题吗?很多观众说得非常直白:“就现在中国电影和导演的这种水平,分不分级有什么用?我不相信分级了他们就能拍出什么好片子。”

许多媒体说到应该分级,都拿孙周拍的《周渔的火车》被剪了多少镜头来说事儿,可是《周渔的火车》的缺陷绝对不是断太少的原因。恰恰相反,《周渔的火车》是内地影片缺乏分级制的获利者,如果内地影片早跟国外市场一样开放,如此单薄的色情镜头怎么有资格成为一种大书特书的宣传噱头?

没有分级或审查制度严格是内地电影衰落的惟一原因吗?显然不是。敏感题材只是非常小的一部分,内地电影近年来虽然也有一些真正受欢迎的影片,票房也不错,但整体来说,从导演的观众意识到电影功力,内地都远远落后。这就不是简单地把责任推到分级制可以解决的了。

电影分级制度范文7

关键词:电影审查;电影分级;中国电影;现状

绪论

电影,尽管自诞生起至今仅仅一百余年,但它却是现当代最普及、最具影响力的艺术门类之一。电影集商品性、娱乐性、传媒性于一身,也是众多艺术门类中最复杂、最特殊的一种。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让观众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真实事件,甚至创作现实中所无法达到的情境。每看场电影似乎随着主人公经历了各种不平凡的人生,体验丰富甚至传奇的人生经历。电影的内容影响着观众的思想和意识,它真实的反映现实的残酷,有时候似乎又超越现实给人震撼教育,它包含太多内容,承载各种社会上各种有利和不利的因素,暴力、犯罪、……因为内容繁多,种类复杂,就必须有相关的管理和约束条例,各国几乎都有自己的电影审查制度。尽管由于社会意识形态不同,各自都有特定的政治内容,但所有电影审查也有相同的部分,它包括限制色情、限制暴力、维护本国固有的文化传统,维护社会安定,保障青少年身心健康这些基本内容。

中国电影诞生100多年,历经了中国社会发展的等各个历史阶段;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模拟到数字,从传统到现代的技术变革进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国电影都留下了优秀的代表作。与欧美先进国家相比,我国电影似乎又处于起步阶段,虽然近几年我国的电影票房异常火爆,电影市场似乎逐渐复苏,观众看走进电影院看电影的热情有了很大提高,这也是一种好现象,但是我们似乎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又有几部电影是真正得到专家和观众认可的呢?我们不需要震撼的特技场面,养眼的明星阵容,没有好的故事,这些看过就忘。一部好的电影不需要太夸张的情景,最能打动人心的故事就存在于每个人的身边,简单的内容,缓缓的讲述,最后能让每一个人细细品味,触动内心,达到震撼效果。

中国电影需要好的剧本。我国的电影审查制度,在很大的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电影事业的发展,阻碍了电影工作者自由的艺术创作。我国电影审查制度产生的早,并随着时展而不断改变,非常具有中国特色,但阻碍了中国电影的发展。要振兴中国电影,必须建立分级制度,才能促进电影的繁荣发展。

一、电影审查制度概述

电影审查制度是指对具体影片所实行的检查与审定,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于电影对何种人群产生负面影响程度的定义不同,却在电影创作中与社会道德保持了一致和平衡。

一些国家的审查分级有强制性法律效力,未经分级或拒绝分级的电影不得发行;而有的国家只是对社会公众提供参考性的意见,没有强制性法律效力,如美国的电影审查分级。或者也有一些地区对采用了强制执行与建议指导相结合的方法,我国香港地区的电影分级即属于这种模式。

每个国家的审查制度都有自己的特色,但审查内容也有相同的地方。包括限制色情和暴力、维护本国的文化传统,维护社会安定,保障青少年身心健康这些基本内容。

我国电影审查制度,广电总局电影审查委员会和电影复审委员会负责电影片的审查。未经审查通过的电影片不得发行、放映、进口、出口。《电影片审查》第三章,第十三条规定,凡包含以下内容的影片,都无法通过电影主管部门的审查:

(一)违反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的;

(二)危害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

(三)泄露国家秘密,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的;

(四)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侵害民族风俗、习惯的;

(五)违背国家宗教政策,宣扬、迷信的;

(六)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

(七)宣扬、、暴力、教唆犯罪的;

(八)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

(九)危害社会公德,诋毁民族优秀文化的;

(十)有国家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内容的。

我国的电影审查基本上属于电影内容上的审查,在政治、暴力、性审查上较为严厉,特别是色情镜头的审查上,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二、中国电影审查制度历史沿革与现状

1896年电影第一次在中国放映,以新鲜的表现方式和繁多的题材成为了上海民众间一种新兴的娱乐方式,间接地说明了我国存在的巨大的电影市场发展空间。1904年慈禧太后七十大寿辰,影片在放映时摩电机突然爆炸,被慈禧认为不祥,禁止在清宫内放映电影。但是电影在民间却迅速流行,京城各戏院纷纷在晚间时段增加电影的放映,在清朝宫廷内部引起了争论。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御史稗寿上书,认为“近日各戏院夜间增添电影,男女均准入座,而电影又非将灯光全行收暗不能开演,流弊尤不可问”,而且放电影所用“电锅等项极为危险”,请伤令各戏院禁卖女座,此事奉旨交民政部办理。而主管此事的外城巡警总厅却认为“男女座位分别于楼上楼下,又各有出入途径,临演之际,先将灯光熄灭,然后引用电灯公司的电力发电,为时不过一二秒钟,凡有伤风化之影片一律禁演,且有巡警往来执勤,开演数月,并无弊端,又可增益知识见闻,绝不可因无凭之毁誉而即行禁止电影放映”。后来,给事中王金溶又上奏:“外城戏院开演戏院,著民政部即行禁止”,外城巡警据理力争:京城上演电影,发起于洋商,推广于华商,与其听任洋商攫取国人的资财,不如使华商分外人之利益。至于“城外戏院所演电戏,本厅有规则取缔之,有警员监临之,有时间限制之,尚无妨碍之处,”但总厅的努力并未奏效,直到该年年底,电影仍在京城内被禁演。电影改变了中国人传统的娱乐习惯,官方对于电影放映的分歧在于电影夜场是否有碍于“雅观”和社会治安,而不是针对电影内容的关注。

中国电影审查制度的提出,是在电影传入中国后不久的清朝末年。由于电影放映的普遍流行,引起了清政府的注意。1911年(清宣统三年)6月,上海的“自治公所”曾公布过类似于电影审查的七项规定《取缔影戏场条例》,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它包括:不得放映淫裹影片,男女座位必须分开;收场时刻,至迟以夜间十二点钟为限;如违犯,经查察属实者,将执照吊销,分别惩罚。民国成立后,上海“市政厅”也沿用了这一条例,它可以说是中国电影审查制度的雏形。这个最初的电影审查形态不是针对电影本身来制定的,而是对电影院的管理提出了限制性的要求。当时电影内容均以自然风光与风土人情为主,所以电影审查的实际意义并未凸显。

民国时期的电影成为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娱乐方式,全国也建立了许多电影院,电影放映的商业模式壮大。故事片是当时电影的主要类型,比较真实的反映社会的现象,表达了作者的意图。因此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建立电影审查制度成了很多人的心声。大量的有关犯罪与侦探的影片引起了负面的社会影响。同时,美国电影对华人形象有意的侮辱,加快了电影审查制度的建立。1923年江苏省教育会电影审阅委员会的成立被看作电影审查制度的开端,并首次定出了电影检查的具体标准:一、确合教育原理,能于社会发生良好之影响者,得加入“江苏省教育会电影审阅委员会”认可字样,以寓表扬之意;二、通常影片,但为营业关系,可无流弊者,本会不加可否;三、如确系有害风化,曾经本会劝告,未经改良者,本会当请官厅干涉。

抗战时期1929年6月5日召开了全国宣传会议,通过了《确立本党之文艺政策案》,电影被纳入文艺政策的总体框架中,对电影的统治主要体现在电影审查制度的创立,并施行由内政部与教育部合订《检查电影片规则》共16条。该规则实行的是地方分级检查制度,规定省级由民政厅与教育厅办理,县和市有社会、教育、公安局办理。

新中国时期1948年10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根据袁牧之提交的《关于电影事业报告》。向东北宣传局发出了《关于电影工作的指示》,对电影剧本审查方针和电影剧本故事的范围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并且第一次明确了人民电影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方针。1966年爆发后到1969年,出现了中国电影界的“空白”,各电影制厂被停止拍摄新片,也不得放映旧片。从1970年起,八个样板戏完全占领全国的银幕,出现了“八亿人民八个样板戏”的畸形电影现象,观看样板戏也成为了全国人民的政治任务。

当代中国,2001年国家颁布的《电影管理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国家实行电影审查制度。中国电影审查制度主要是指:由国家广播电影电视局下属的电影事业管理局设立电影审查委员会及复审委员会,依据《电影审查规定》对已经成品的电影做内容和技术质量的全面审查。未经电影局审查通过的电影,不得发行、放映、进口、出口。进口公映的影片,由国务院广播电影电视行政部门指定的电影进口经营单位经营,在进口前应报电影审查机构审查。进口国外的供科学研究、教学参考的专题片和中国电影资料馆进口的电影资料片,不在审查范围内,上报经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持批准文件到海关办理进口手续,并于进口之日起30日内向国务院广播电影电视行政部门备案。可见,凡在中国境内公开放映的影片,无论是国产片还是进口片,都必须首先通过电影审查。

三、中国现行审查制度实施及影响

(一)电影审查与电影创作

一些创作者为了迎合审查条例,符合党政机关和国家的总体思想。写出限制了自由表达与原创的能力,导致中国电影类型较单一的现象。电影市场并非一个大通铺,它应该是多元的,有喜欢看商业片的观众也有喜欢看艺术片的观众,多元的电影市场需要的是多元的电影创作。为适应内地的电影审查体制,有些电影不得不对故事情节大幅度删改,导演甚至不惜拍摄两个完全不同的结局。在最新上映的电影《艋舺》中,导演为了能在内地播出,愿意删除一些原本符合剧情的场景,并且重新配音,因为该电影的题材,充斥大量暴力情节,几位主角脏话连片。我认为这个很真实的事件,当地的特色。如果上映,也不能删减成“老少皆宜”的模式,如果审核不通过,相信这是很多艺术创作者或者是爱好者所不愿意看到的。

虽然曝光了阴暗的一面,但是我认为是一个很好的宣传,并不是怕很多人看了效仿,而是正面的教育和指导,引发大众的思考。这才是当下社会最真实的,而不是去掩藏或者无谓的消灭。生活本就是有许许多多善恶、真假、美丑所组成的画面,什么都要禁止,电影的“格调”必然就要“拔高”,这也未必就是所有电影导演所想要表达的思想和内容啊!

(二)电影审查与电影市场

不仅仅是国内的一些电影没办法上映,国外不少优秀的电影也是因为内容或者情节问题被拒之门外。例如《加勒比海盗2》因为涉及亡灵骷髅等内容在国内被禁播,而《加勒比海盗3》被删减了30分钟的内容。相信许多电影爱好者在电影院看不到的情况下也只能选择网上下载,或者买盗版碟,导致盗版更加猖獗。

在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不少人看电影不是去电影院而是依靠网上下载,越来越多人尝到甜头,最新的电影上档也不会引起太大关注,而是等着网络的资源。我认为第一,电影的票价较高,网络上只需免费欣赏。第二,在网络上可以看到更加原汁原味的电影。

在电影市场的萎靡,也与我国观众对艺术欣赏的程度有关系,一些拍小成本电影的新锐导演在国外得奖的影片拿到国内播放却得不到很好的票房,由于国内的电影审查,删除了一些敏感镜头,只能出售海外版权,从而收回成本。所以一些人提倡在大学开设影视欣赏的选修课程,我觉得很有必要。商业电影是市场的主流,一些小成本的新锐的导演得不到更好的发展,少有公司或者企业赞助。

电影市场的萎靡,我认为与中国观众对艺术欣赏的程度有关。一些拍小成本电影的新锐导演在国外得奖的影片,拿到国内播放却得不到很好的票房,最后只能出售海外版权,收回成本。在国内放映时,由于审查,删除了一些敏感并且重要的镜头。并且大多数观众都不愿意捧场,普遍反映电影内容看不懂,枯燥乏味。宣传的力度也不够,得不到有关部门的支持,电影上映的黄金时期都被国外赚钱的商业大片取代。所以一些人提倡在大学开设影视欣赏的选修课程,我觉得很有必要。商业电影是一直是市场的主流,一些小成本的新锐的导演得不到更好的发展,少有公司或者企业赞助,发展艰难。真正好的电影却得不到支持,挺悲哀的。

有些东西并不是靠电影不播放就能禁止的,它依然存在并且成为这个社会的长久滋生的陋习,甚至是特色。到了情感的某一程度,人都会做出出格的行为,或者是在某些人看来不堪入目的画面,并不是说这样才推进了整个故事的发展,或者说在整部作品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些导演在拍片时只追求在思想上无过,艺术上却不求创新。在实行电影审查时,对那些有鲜明艺术倾向,有独特风格和个性的导演或影片似乎也要严厉得多。这也正是不少中国电影屡屡在世界电影节上获奖,而却无缘同国内观众见面的原因。

四、中国电影实施分级制的思考

我国的电影审查却因此过度提倡“老少皆宜”的影视作品,从而忽视了电影可能给不同年龄阶段的观众带来不同的影响。我国的审查制度也存在着很多的缺陷,对于涉及政治、禁忌、色情内容的尺度掌握得非常严格;但对于含有暴力成份的电影则明显要宽松许多,一些在国外并列入辅导级、甚至限制级的影片,在我国却能够毫无警示地公开放映,如《拯救大兵瑞恩》等影片,甚至被视为华人武侠经典的《卧虎藏龙》,在我国已在电视黄金时段播出,而在海外却因其“功夫暴力”等因素而被列入限制级。《霸王别姬》是我最喜欢的一部电影,远远超越了“同性恋”的主题,同时宣扬了中国国粹,京剧和京剧艺人的历史面貌和时代变迁中的悲欢,如此经典触动心灵的电影,竟然当年也在被禁电影的行列。

这个问题如需得到科学的解决,就必须得使用电影分级制度了。如今,全球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已经实行了电影分级制度。尽管中国现今并未实行电影分级制度,但分级制度的建立已经是电影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首先,国外很多国家的分级制度都很值得借鉴,可以去其糟粕,毕竟不同国家的文化还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所以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立足我国的国情。台湾和香港地区也都做了很好的示范,虽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但是我认为比中国内地前进了很大一步。其次,建立电影分级制度应该以怎样的标准来制定。当然不能听一些所谓的专家的判断,必须听取社会各界的声音,尤其是电影艺术创作者和观众。同时,在建立起该制度后灵活调整,使其日趋完善。最重要的就是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影响程度制定具体的分级,拟定具体的法律条文。在不受外来文化腐蚀的同时,又能满足不同受众群体需要的,这样的电影产品的产生,我国的电影产业文化发展才能向更美好的未来前进。

五、结论

当然中国电影不景气也不仅仅是审查制度这一方面造成的,存在着观众自身欣赏艺术的水平,以及电影票价高的问题等,审查制度的问题是长久以来大家争论的话题,不仅仅是那些电影发烧友,包括一些演员和导演对审查制度都有各自的看法,希望有关部门真的能慎重的考虑,让老百姓看到更多更有价值的好电影,让中国电影繁荣,更多的走向世界舞台。中国电影目前最需要的是一个更加宽松和公平的创作和制作环境,电影体制的改革是中国电影迫在眉睫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王博.对中国电影审查制度的若干思考[J].数位时尚(新视觉艺术),2009,(02):133-134.

[2]赵小赵.中国呼唤电影分级制[J].记者观察,2007,(12):45-47.

[3]王珊珊,李捷.由《色戒》所引发的思考——中国电影分级之路还要多久[J].电影评介,2008,(13):7-8.

[4]贾磊磊.电影的生存、生产及其审查[J].当代电影,1994,(01):12-17.

[5]张浩,李世亮.试论中国电影分级制[J].发展,2007,(05):131-132.

[6]汪江连.中国电影业发展的法律困境及其解决——以电影分级制为切入点[J].电影文学,2008,(21):9-11.

[7]毛琳.中国电影产业化与审查制度[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

[8]陈荒煤.当代中国电影[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

电影分级制度范文8

电影产业体制的改革阵痛

中国电影的"体制改革"是从80年代后期开始的,电影业在市场压力下逐渐开始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这一过渡首先是制片方式的转变。电影制作机构的增扩,电影出品权的逐渐放开,部分地分散了电影生产的垄断性,为电影作为产品参与市场竞争提供了可能性。因而,10多年来,不仅国家或者电影企业投资生产影片,而且还出现了相当数量的国营和民营、电影企业与非电影企业、大陆与港台、中国与外国联合拍摄的影片,各种社会资金注入电影企业,使国产影片的投资规模年增长幅度从90年代以来达到了10%以上,国产电影在引进资金的同时也引进了这些资金所代表的运作机制、文化观念、以及市场竞争意识,这为提高电影的创作、制作水平和艺术、技术质量提供了经济前提。其次是发行方式的转变。90年代初期,一直由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统购统销、垄断经营的电影发行体制解体,多种机制、多种形式的发行放映模式并存,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制作、发行、放映业的积极性;扩大引进发行外国电影特别是从1994年开始引进世界"流行"影片,在刺激电影市场的同时也影响到本土电影的制作策略和影片风格。

近年来电影体制改革的另一个重要现象是发行业和制片业的相互渗透和参与趋势仍在增加,许多地区和机构已经建立或者正在酝酿建立制作、发行甚至放映"流水线"联合,过去的电影发行公司中国电影公司投资拍摄了《银幕恋情》;以发行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北京紫禁城影业公司在《离开雷锋的日子》以后投资完成了《甲方乙方》、 "大制作"影片《红色恋人》和《背起爸爸上学》,而这三部影片在北京1998年的国产影片票房收入中分别占据了第1、2、8的位置。上海永乐公司也仍然继续发挥其生产发行合一的体制优势。应该说,这些向变革,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民族电影注入了生产力,一方面强化了市场因素对于电影的推动,出现了少量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国产影片,同时也使得电影产品的平均技术质量和艺术质量得到了基本保证。

但是,当前的电影改革与20年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急剧变革的进程相比似乎并没有取得人们预期的成果,正如一位电影政府主管人士所说,"有人说中国电影企业是整个中国企业界改革最早的行业,但是,改革的进程缓慢,远远不能满足中国电影发展的需要。" 1998年的中国电影业仍然面临"体制不顺、机制待立、中介梗阻、节目短缺、资金困难、捐税过重、不平等竞争"等问题。 中国电影改革虽然从1993年以来一直试图通过相应政策来"放开发行"、打破区域垄断,但直到1998年,这些措施只打破了单一企业的垄断,并没有打破区域经营的垄断。各级发行公司仍然按照行政区域管理并形成了不同的隶属关系和利益机制。企业和区域的自我保护阻碍了电影市场机制的建立。市、县电影行业的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现状制约了电影事业的发展和电影经济的增长,垄断性的计划经济模式仍然在深层上制约电影的发展,而公平的、开放的竞争体系的建立也远远没有能够实现。电影体制转化的缓慢,不仅造成了发行和放映业的冲突,而且严重地影响到制片业的利益。据有关资料表明,目前在中国,各制片单位的平均销售收入实际只占票房收入的22%, 在整个影片业中制片一方得到的利润过少。有关人士估计,70%的国产影片的制作方亏损,国产影片投资总回报率还不到50%。如此低的投资回报率必然会影响到片方的投入再生产 。这种局面在很大程度上压抑了电影制作部门的生产主动性,电影投资和生产的危机在1998年可以说比前一年有增无减。

电影管理观念的艰难转换

从制度上和观念上确立电影的文化产业本性,不仅意味着电影生产和流通方式从计划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模式的更深刻的转型,而且也意味着电影的管理体制从意识形态管理向文化产品管理的转型,而前者转变的深度和广度实际上都会受到后者的巨大制约。在中国,电影曾经长期被简化地理解为政治宣传手段,因而常常被强制性地作为政治意识形态载体来管理"电影为政治服务","政治标准第一"理所当然成为了电影管理的基本准则。进入新时期以后,电影作为一种艺术的相对独立性和电影作为一种大众娱乐形式的文化本性,逐渐开始被认识和部分地认同,所以,在新时期,一方面,政府的电影管理观念和政策都作出了某些调整,电影与政治的关系逐渐具有了媒介和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娱乐性影片和一些非主流影片也具有了存在的合理性;另一方面,电影仍然还是被看作一种重要的意识形态载体,特别是从1996年以来,电影强化了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核心的"主旋律"意识,同时也强化了对电影从剧本到影片的规划和审查。

近年来,电影管理机构利用政府性的电影基金和其他种种经济手段以及各种行政规划来扶持主流电影生产,一些部门和地方政府也直接或者间接投入资金拍摄电影,因此,1998年的多数"主旋律"影片都得到了不同类型的政府资金的直接或间接资助。这些资助,为民族电影提供了融资渠道,同时也保证了一些代表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意识的影片的拍摄,有时也为极少量的风格化艺术电影提供了生产机会。这些资金资助完成了一些具有较完整的艺术形态和形成了一定市场回报的影片。但同时,由于各种传统和现实因素的制约,这些政府性电影生产却又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忽视或者违背电影的制作和创作规律的现象,特别是曾经已经被人们所遗弃"题材本位"倾向和"概念化"倾向又有所泛滥,前者造成了题材上的单一性、重复性,而后者则造成了电影美学上的平庸性、教化性,尽管从总体上看,1998年电影的制作质量相对比较稳定,但模式化、宣教化倾向也比较明显,一些影片的宣教功能淹没了审美功能和娱乐功能,电影的指令性行为与艺术性行为、经济性行为之间常常缺乏有机缝合,这使得一部分"主旋律"影片在艺术上、在市场上乃至在意识形态教育上都没有获得想象中的传播效果。

与世界各国一样,作为维护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和公共利益的手段,政府有关机构近年来建立了相应的电影管理法规,如电影审查和检查制度、电影许可证制度等等,1998年对电影还颁布了新的题材和内容上的限制性规定。这些法规,对电影作出了政治和道德上的制约,为电影规定了一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共性,从而将电影纳入了整个社会主流文化的塑造工程之中。因此,在中国大陆国产电影中,商业电影常见的暴力、色情因素被减少到了最低限度,社会负面环境和事件也很少进入电影的叙境之中,以克己、奉献、忠诚、仁义等为核心的传统道德理想得到高度强化,1998年的中国大陆电影表现出一种高度的"净化"状态。

但另一方面,电影管理中的这些法规化规定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由于其含义的某种可再解释性而很难形成制度,在某些时候,特别是对电影题材、内容、形式、风格等方面的限制缺乏可参照性;某些规定和制约也缺乏文化层次,与电影作为一种大众文化的文化特性还存在一定距离。结果,不仅使中国大陆电影受到的公共性(政治\政策\道德\传统\习惯)限制比世界其他主要电影生产国家和地区相对严格,而且也比在大陆放映的海外\境外进口影片更为严格。这种严格,虽然维持了电影在公共性上的高度净化,但是由于它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电影作为大众文化的宣泄和疏导潜力,同时也客观上限制了电影与现实的联系方式,这不仅弱化了电影在竞争激烈的大众文化市场上的占有力而使电影的融资能力、投资能力下降,同时,也使得大陆电影在一定程度上缺乏面对现实的开放性和电影观念、形态和风格上的多样化、层次性。

因而,1998年中国的电影管理宏观规划再次面对电影分级制度的呼吁。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变化,影院电影与公共电视的文化功能的分化,电影的心理宣泄和疏导功能的加强,世界各国的电影文化政策都越来越宽松,在宽松的过程中电影中的"真实"性、暴力、色情和其他青少年不宜的因素也有所增加,为了保护社会各个不同阶层成员的利益,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电影分级制度,这一制度一方面为电影提供了更大的文化自由,另一方面也为观众提供了一种相对的"保护"措施。不仅象美国、香港这样的发达国家和地区实行了电影分级制度,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实行了电影分级制 。中国80年代末期尝试电影分级但却半途而废,于是,一些在西方国家都受到级别限制或者级别警告的影片如《拯救大兵瑞恩》在中国放映时却没有受到任何限制,包括《有话好好说》等国产影片在内,实际上都应该对青少年观众有所限制或者提示。分级,是电影对社会的义务。尽管中国的电影分级应该参照中"国情",但电影分级仍然是一种建设性的电影措施,一方面它可以使电影创作获得相对的自由,另一方面则可以保护青少年电影消费者的健康成长。电影分级制一开始正如所有的改革措施一开始试行一样,肯定会出现某些负面作用,但如果采取相应手段和经过一段时间"磨合",它就能够变成一种积极因素参与电影文化建设。

电影产量的负增长态势

电影分级制度范文9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青少年犯罪率不断攀升,在诱发青少年犯罪的诸多因素中,低俗电视节目的负面影响引起广泛关注。1992年,JonA.Shidler和DennisT.Lowry两位专家对当年2月份黄金时段ABC、FOX、和NBC电视节目中含的内容进行调查分析(当时CBS正在转播冬季奥运会)。结果表明,这三家电视网的节目中涉及内容的每小时多达12处,比上一年又有所上升。①1994年,美国成立了国家电视暴力研究课题组(NTVS)。课题组经过三年研究得出结论:电视暴力内容在美国相当普遍;接近三分之二的电视节目含有暴力内容;儿童节目涉及暴力内容最多;电视节目中暴力常常被美化;暴力节目中犯罪者基本都未受到惩处。②

电视暴力与性泛滥导致青少年犯罪率直线上升,1997年美国青少年犯罪比1988年上升了49%。③尽管青少年犯罪的原因较为复杂,并不是单一因素引起的,但电视中暴力、粗口、吸毒、性情节已成为美国青少年犯罪、违道德准则的教唆犯。公众要求政府加强对电视节目监管的呼声不断高涨。美国国会多次召开听证会后,决定出台电视分级制法案。

1996年2月7日,美国总统克林顿签署了国会通过的96联邦通讯法案。这项法案的第551条规定美国实行电视分级制,实施的具体步骤是:最晚从1998年2月开始,所有在美国境内销售的13英寸以上的电视机都必须装置一种可读取节目编码信号的V-chip;电视业立即成立一个委员会制定节目分级标准;在法规生效的一年内,联邦通信委员会(FCC)建立一个委员会确定分级安排;如果1997年2月前电视业没有自己制定出电视节目分级标准,将实施FCC制定的分级标准。

96联邦通讯法案出台前,美国各大电视网和电视生产企业曾强烈抵制分级制。他们担心节目分级会减少电视观众和广告收入。新的通讯法案生效后,在社会舆论和政府的强硬态度面前,电视业最终让步并组成分级制工作小组,1996年12月19日,在法案规定的限期内出台了电视家长指导方针,即电视分级制(TVratingsystem)。这一家长指导方针被FCC通过并采用,电视分级制正式生效。

美国电视分级制按照电视节目内容所适合的受众群体将电视节目分为6个等级,作为受众尤其是未成年人的收视参考。如下图所示。分级制要求除新闻和体育比赛以外的所有电视节目,都要按照这6个标准进行定级,并由节目的原创生产者在节目制作完成时自行定级。除新闻和体育比赛以外,电视节目播出的前15秒钟和插播广告后需在屏幕左上角显示分级图标。

1996年12月22日,美国电视业开始播出分级图标。

1996年出台的美国电视分级办法是一种评估式分级,主要根据观众的年龄建议谁应当或不应当接触某一级节目内容。这种分级方式实行不久就招致公众的强烈批评。公众指责这种分级方式太过笼统和含糊,建议对节目内容进行描述性预告,表明节目中暴力和性内容的严重程度。1997年7月10日,美国电视业对分级办法进行修订,在按评估式的年龄分级基础上进行描述性的内容分级,加入代表内容级别的图标。这些图标分别是:V代表节目含暴力内容,S代表有场面,L代表有粗鲁语言,D代表有性语言或性暗示语言,FV代表含虚幻暴力内容。

1998年,FCC批准了修订后的分级标准。美国电视分级制全面实施。

二、美国电视分级制的特点

美国电视分级制具有突出的美国特色。这项制度通过法规形式,使减轻低俗内容危害,对电视节目分级成为电视业的义务和责任,但在履行义务方面又给予电视业很大的自由度。分级制充分借助科技力量,V芯片是电视分级制出台与实施的关键,小小的电子芯片成为过滤低俗节目的“魔片”。分级制还强化了家长在监管低俗电视节目方面的重要作用,家长成为低俗节目面前的真正“把关人”。

电视分级制出台前,国会能否制定这样的法规在美国社会引起激烈争论。支持者认为,低俗电视节目的社会危害越来越严重,为维护公众利益,必须制定法规加以控制。反对者认为,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明确规定言论和表达自由不受侵犯,出台限制性法规是干涉新闻媒体的言论和表达自由,是变相的审查,属违宪行为。电视业也一再表明态度,强烈反对国会出台分级制,甚至威胁要以违宪为由将其告上法庭。争议使国会在制定通过这项法规时更加谨慎,出台后的电视节目分级实际是一种遵循法律原则前提下的“自愿”分级制度。“自愿”首先体现在分级的标准由电视业自行建立。96联邦通信法案明确规定由电视业自己组成委员会制定节目分级标准,如电视行业在一年内没有完成这一任务,则由联邦通信委员会(FCC)建立一种节目分级标准,交由电视方执行。尽管通讯法明确授权FCC可以制定一种分级标准,但对电视业自行建立的标准还是给予了优先权。美国电视业为免于被过多束缚,在法律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节目分级标准的制定,因此美国现行的电视节目分级标准完全是电视业意愿的体现。

“自愿”的另一含义是由电视节目生产方按分级标准自主为节目定级。美国电视分级制是模仿美国电影分级制确定的,但电影分级制实施过程中,美国电影协会(MPAA)有专门的分级委员会对电影进行审看确定等级。电视节目分级则是由节目生产商自我定级,这主要是因为电视节目制作速度快,数量多,除新闻和体育外的所有节目都要进行分级,每天至少有2000左右的电视节目需要定级,因此无法象电影分级一样由专门机构进行操作,只好由节目生产机构自我定级。

美国电视节目分级制的另一个特点是与科技紧密结合。96联邦通信法案规定,所有在美国境内销售的13英寸以上的电视机都必须装置一种可读取节目编码信号的V-chip。V-chip又叫V芯片。利用这种芯片装置,家长可以操作遥控器来决定可以进入家庭的电视节目等级,并设置芯片阻止任何超过或不符合其选择标准的节目。一旦这个选择确定,芯片将自动解码植入在每个电视节目里的分级编码。如果节目超过了选择的等级,屏幕就会变成空白,节目被屏蔽,因此V芯片为美国电视节目分级制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节目分级制突出了家长在抵制低俗电视中的重要作用。美国电视分级制是为保护未成年人免受低俗节目危害而出台的,电视机里装置V芯片后,通过遥控器就可以过滤不符合标准的节目,控制低俗电视节目的关键由媒体和政府变成了家长。在选择电视节目和指导儿童收看时,作为监护人的家长有责任主动关注节目分级情况并提前屏蔽低俗节目。实施分级制后,节目内容健康与否,是否让儿童观看,决定权掌握在家长手里,因此电视分级制把家长推到抵制低俗电视节目的前台,成为电视机前的直接“把关人”,政府不需再担心会背上干预电视媒体表达自由的违宪罪名了。

三、美国电视分级制的实施效果与评价

在各界关注下出台的美国电视分级制实施后受到公众的普遍欢迎,尤其是1998年节目内容描述性分级实施后。根据凯撒家庭基金会和普林斯顿调查研究协会在1999年4月进行的一次全国性随机调查,被调查者中,72%表示要购买带有V芯片装置的电视机,77%的家长表示会用V芯片去阻止儿童观看不适合的节目。另一项调查显示家长经常使用分级的比例也在增加。在分级制启动后,44%的家长经常使用它来指导儿童观看,到2001年时这个数字增长到50%。④

电视节目分级制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低俗电视节目对未成年观众的不良影响。通过装置在电视机里的V-chip和家长的指导收看,节目分级制为未成年观众竖起了一道电子栅栏,将涉及暴力、粗口、性等内容的低俗电视节目阻挡在外,减少了儿童接触不当电视节目内容的机率,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低俗电视节目对未成年观众的直接负面冲击。2005年3月由Luntz研究公司进行的一次全国一性调查显示,超过四分之三的调查者认为电视业采取节目分级的办法是很适当的。凯撒家庭基金会和普林斯顿调查研究协会2001年的调查显示,使用过分级制的家长中,90%认为节目分级“有用”,近一半家长(48%)认为“非常有用”。⑤

不过电视节目分级制实施后并未如法规制定者预期的那样发挥巨大作用。首先媒体关于分级制的宣传力度欠佳,电视节目分级至今在美国也未能实现家喻户晓,一些家长不懂如何操作才能屏蔽低俗节目,也有家长甚至不了解电视节目分级制度已实施多年。根据凯撒家庭基金会2004年的一份全国调查报告,五分之一的被调查者表示从未听说过节目分级制,还有许多家长不明白内容分级图标的含义。另一方面,“自愿”原则是导致分级制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在这种突显美国特色的“自愿”分级制度中,电视业享有过多的自。节目生产方自己为节目定级,客观性和准确性难以保证。一些生产商为吸引广告和收视率,在节目定级时有所保留,部分暴力血腥或性场面较多的节目没有在分级时按标准定级。一项对1997至2003年间秋季黄金时段电视网节目分级情况的抽样调查表明,虽然进行年龄和内容分级的较准确地反映了节目内容,但还有相当数量含有场面和暴力内容却没有进行内容分级,媒体提供给家长的分级信息并不完整。⑥分级结果名不符实降低了家长对分级制的信任,一定程度上影响了V芯片的利用率。根据宾西法尼亚大学Annenberg公共政策研究中心2000年的一项全国调查,在美国家庭对各种媒体分级制(包括电影分级、视频电子游戏分级、音乐CD和磁带分级、电视分级)的使用中,电视分级制的使用率最低,仅有39%,而电影分级制使用率高达80%。⑦

节目分级将控制低俗电视影响的责任交给家长的同时,也使电视业在节目生产和播出时更加放开手脚,低俗电视节目的数量并未减少,反而有所增加。美国公益机构“家长电视协会”(PTC)比较了1998年、1999年和2002年11月前两个星期主要电视网黄金时间的节目。比较结果显示,在晚8点的黄金时间,2002年的电视暴力内容比1998年增加了41%。黄金时间的晚上9点到10点,暴力内容频率2002年比1998年多134.4%。⑧

由此可见,美国电视分级制是政府与电视业相互妥协的产物。既要保护未成年观众免受低俗电视节目的影响,又要避免背上干涉媒体自由的违宪罪名,因此,这种强行“自愿”原则下的美国电视分级制就成为折中解决问题的工具。折中的办法毕竟不是最好的办法,美国电视分级制虽然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未成年观众与低俗电视节目的接触,但媒体的行为没有真正得到规范。分级制将本应由媒体担当的责任转移到家长肩上,如同污染企业整改的办法不是减少排污,而是继续污染并给公众发放口罩一样,是舍本逐末的无奈之举,根本无法改变电视节目低俗化的趋势,由此带来的社会问题也不可能真正得到解决。正因为如此,在电视分级制实施几年后,美国国会又先后通过了《2005年广播电视反低俗内容强制法》、《2005年与暴力广播电视内容控制法》、《儿童友好电视节目法》和《净化广播电视内容执行法案》等一系列监管措施,从节目的播出时段、数量、教育类节目的比例、违规媒体处罚加大等多个方面加强对媒体的规范,强化媒体责任意识,进一步净化电视屏幕。

注释

1Shidler,Jon."NetworkTVSexasaCounterprogrammingStrategyDuringaSweepsPeriod:AnAnalysisofContentandRatings."Journalism&MassCommunicationsQuarterly72(1995),147-155.

2FedermanJ,ed.NationalTelevisionViolenceStudy.Vol3.ThousandOaks,CA:Sage;1998.

3ScottStossel.ThemanwhocountsthekillingsTheAtlanticMonthly.May1997.Vol.279,Iss.5.

4.5KaiserFamilyFoundation."ParentsandtheV-chip2001."/kaiserpolls/3151-index.cfm.

6NancySignorielli.Age-BasedRatings,ContentDesignations,andTelevisionContent:IsThereaProblem?MassCommunication&Society,2005,8(4),277–298.

7TheannenbergpublicpolicycenteroftheuniversityofPennsylvania,“Mediainthehome2000”,/02_reports_releases/report_by_category.htm.

8TVBloodbath:ViolenceonPrimeTimeBroadcastTV.APTCStateoftheTelevisionndustryreport./PTC/publications/reports/stateindustryviolence/main.asp.

电影分级制度范文10

一、电影植入式广告

(一)电影植入式广告的概念

电影植入式广告是指,把产品及其服务具有代表性的视听品牌符号融入电影中,给观众留下相当的印象,以达到营销目的一种广告方式。电影植入式广告的产生已经有一百多年,其雏形应该是19世纪90年代,英国LeverBrothers香皂公司将印有公司品牌的香皂放在电影中,希望以此扩大自己的知名度。现今,我国的法律法规对影视植入式广告的地位没有明确的规定,更没有对影视植入广告的规制作出规定,无法满足对其的监管需求。

(二)电影植入式广告的特征

1.植入隐蔽性。传统的广告是以直接介绍的方式向消费者进行宣传。与传统广告相比,植入式广告则是以间接的方式,借情节效应,名人效用,通过其隐蔽的方式将产品和服务与剧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而它的隐蔽性的特点,不仅使受众不知不觉中接受广告,而且也减少受众对广告的抵触心理,可谓是一石二鸟。但隐蔽性也产生了在监管与事后追责时,对植入式广告认定的难度。例如有的国家根据画面比例,有的国家根据出现次数进行对其认定,而究竟哪一种方式能较为合理地让植入式广告脱下“隐蔽”的外衣,至今并无定论。2.艺术融合性。植入式广告的艺术融合性主要是指广告产品的商业性与影视作品艺术性的融合。电影的服装、家具、食品等等都可以是广告主植入广告的对象。广告主通过支付费用,将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植入到适合自己商品的情节中,通过曝光次数和时间来宣传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最终实现商业巨大利润,因此,植入式广告主要是将产品和剧情巧,以艺术的方式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3.经济适用性。植入式广告有成本低、宣传力度大、影响广的特点。随着我国影视、媒体等的迅速发展,对植入式广告的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现代社会,受众已经开始抵触传统广告,与传统广告相比,植入式广告潜移默化地传播更有利于实现经济、商业价值,更受广告主的青睐。

(三)植入式广告的表现手法

1.视觉型植入。特写镜头,这是植入式广告最常见的出现方式,比如河森正治的《basquash》,就是与NIKE的高度合作,剧中的人物穿的都是“NIKE”牌的鞋子。2.语言型植入。台词表述,即产品或品牌名称出现在影片台词中。比如《熊出没变形记》中就有三个九儿童感冒药的植入。还有多次提到“方特”,光头强小时总要去方特世界,众所周知,熊出没系列动画是方特家族的一员,也是方特动漫的旗下产品,所以给同属于一家母公司的方特世界打广告。3.使用性植入。场景提供,剧情适用,在《熊出没变形记》中,小宝宝的父母在餐坐上横拿着手机,并说:“上路,塔没了”,玩过王者荣耀的人,可能都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二、规制动画电影中植入式广告的必要性

动画是一种综合艺术,它是集合了绘画、漫画、电影、数字媒体、摄影、音乐、文学等众多艺术门类于一身的艺术表现形式。最早发源于19世纪上半叶的英国,兴盛于美国,中国动画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

(一)对于成年人的侵权

1.侵害受众的知情权。《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明确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知情权是为了保护不平等地位中,弱势一方的权利。因此,电影的受众享有知情权,在植入式广告的电影中,广告主在影片中间接地植入广告,使受众没有意识下被动的接受了广告,侵害了受众的知情权。2.侵犯受众的自主选择权。《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九条规定:消费者享有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的权利。消费者有权自主选择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经营者,自主选择商品品种或者服务方式,自主决定购买或者不购买任何一种商品、接受或者不接受任何一项服务。受众有自主选择权,有选择商品和服务的权利,在植入式广告的电影中,消费者有权选择自己选择的服务中,不接受广告的权利,电影中的广告也算是电影中的“服务”,因此植入式广告侵犯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3.植入禁止进行宣传的产品。我国《广告法》第二十三条规定,酒类广告不得含有下列内容:“(一)诱导、怂恿饮酒或者宣传无节制饮酒;(二)出现饮酒的动作;(三)表现驾驶车、船、飞机等活动;(四)明示或者暗示饮酒有消除紧张和焦虑、增加体力等功效。”但电影植入式广告中却在频频出现违反法律规定的画面,可谓是打了法律的擦边球,对受众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二)对于未成年人的侵权——以动画电影为例

1.动画电影中受众分布比例。(1)动画电影中未成年人占比。通过《公开资料整理》可看出观看动画电影人群中未成年人占比可达20%以上,有时可达35%以上,占有受众很大的比例。(2)动画电影中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占比。据统计,《中国动画电影发展报告(2017)》主编朱玉卿代表编委会了《2017年动画电影产业数据暨观众调研报告》中,动画电影亲子观影人中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占比多达80%,不恰当的植入广告给儿童带来的危害是非常巨大的。2.不恰当的植入广告对未成年人的危害。从调查数据中可知,在我国院线动画电影的观看人群中,未成年人的比例很高,其中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占比非常高,不恰当的电影植入式广告,带给心智未成熟的、没有辨认是非能力的儿童的伤害是非常巨大的。如在《疯狂动物城》中,主角狐狸Nick和兔子Judy站在了类似纽约时报广场的地方仰头望着远方,在这幕电影中可以找到类似Nike、Prada、等品牌logo的广告牌。这些植入式广告会使没有判别能力的儿童盲目跟从主角,会养成跟风买名牌的不良景象,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

三、规制动画电影中植入式广告的可行性

动画特征所导致的规制可行性。植入式广告的表现形式分为三种,即视觉式植入,语言式植入,使用式植入。根据电影特质可推知,真人电影往往会以追求令观众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为目的,即在一个拍摄现实场景的过程中,真人电影或多或少都会出现一些商品的使用,有的确实是作为植入广告,但大多都是不可避免的情节需要,而非广告本意。例如在大陆热播的《来电狂想》院线电影中,投资方并未获得苹果手机商的广告投资,但却因情节需要不可避免地出现了iphone手机接打电话的片段。与此同时,多数电影制作方为了电影本身,相较于其他综艺或电视剧而言,独具的艺术价值与沉浸式美感价值,不会采取像在综艺中对商品进行打马赛克等类似破坏电影画面的做法。因此,真人电影会不可避免地,对一些商品进行使用式或者视觉式的引入,为真人电影的植入式广告规制增添了难度。就动画电影本身“动画”这一本质性质而言,对其的植入式商品广告的管理便变得容易些许。由于动画电影中出现的每一种物品,都可以是原动画制作者,在不破坏画面美感的情况下,创作的“类产品”而非某一品牌的特定商品。例如在皮克斯公司的动画电影《寻梦环游记》(英文译名《coco》)中,主人公偏爱的吉他与其祖父所演奏的吉他,皆为在现实中无任何品牌导向的“类产品”。因此,在动画电影中,并不会出现在真人电影中,投资方并未获得植入式广告商邀请,却因剧情需要,对其商品“无偿宣传”的尴尬境地。同时,这对于我国司法规制的意义是,在动画电影中,任何具有产品品牌导向的商品镜头的出现,都可推知创作方接受了产品品牌公司直接或间接地,有偿或无偿地商品植入请求,从而电影制作方应承担产品实际功能审核的责任。更进一步讲,若在动画电影中出现了商品虚假宣传与错误导向时,我国监管部门及司法机关,也能够直接地向动画电影创作方罚款及划分责任进行追责。

四、动画电影的规制

因动画电影的受众的特殊性,动画电影植入式广告更加需要规制,那么我们要如何规制才能不阻碍其发展并且更有利于促进其发展呢?

(一)责任承担主体

我国《广告法》承担责任的主体有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者和广告代言人。我们可以依照广告法追究其有关责任,但动画电影中的广告是否有广告代言人的问题值得我们讨论。《广告法》第二条:“本法所称广告代言人,是指广告主以外的,在广告中以自己的名义或者形象对商品、服务作推荐、证明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知广告代言人一定是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说明在动画电影中作出的广告行为的人物等不能认定为广告代言人。

(二)对动画电影进行管制

针对动画电影管制,我们可以依我国国情参照和借鉴外国关于动画电影分级制度。美国的动画电影分级依照电影分级制度运行,这一体系由美国电影协会MPAA(MotionPictureAssoci-ationofAmerica)负责组织、家长们组成的委员会负责制定,根据电影的主题、语言、暴力程度、裸露程度、性爱场面和毒品使用场面等。MPAA评级体系是一种非法律强制的自愿性体制,非委员会成员也可以提交分级评价,从90年代末期沿用至今的最新分级标准有:G级(GeneralAudiences):大众化。PG级(ParentalGuidanceSuggested):辅导级。PG-13级(ParentsStronglyCautioned):特别辅导级。R级(Restricted):限制级。NC-17级(AdultsOnly):禁止级。我们可以借鉴美国对动画电影进行分级制度,基本可分为大众化、辅导级、限制级。因国情不同,本人建议可以采取以暴力、语言、主体、暴露程度等标准来划分,但对于年龄划分可采取以8岁、14岁为分界点。对于大众化级别的植入广告应该严加限制管理、对于辅导级和限制型植入广告可以适当放宽。

电影分级制度范文11

关键词:多源数据融合;自动识别;风险控制

一、概述

项目研究背景:电源是人们生活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但当电网出现特殊状况,当地电网系统管理部门一般选用传统的“统一调度和分级管理”处理原则,而在这样的处理原则下,相关电网调度员要面对大量的信息和事故处理工作,同时要对产生异常的信息进行收集和统计。而收集和统计信息的过程主要包括两个步骤,一是对事故发生等级进行识别,已反馈给指挥中心启动相应级别的预案措施;二是对电网发生状况后影响的范围进行准确定位,以针对性的快速恢复当地电网。在这个过程中,因为缺乏相关的科技协助,往往造成事故等级识别错误或事发地点定位错误,这就严重影响了事故处理速度。同时,国务院了新的供电法规,要求各省电网中心以客户为中心,启用一体化的系统进行供电管理。在这样的背景下,采用多源数据融合的配用电侧故障事件等级自动识别系统就显得尤其重要。笔者结合自身经验,简要浅谈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配用电侧故障事件等级自动识别及风险控制体系构成。

二、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配用电侧故障事件等级自动识别及风险控制系统

(一)系统结构

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配用电侧故障事件等级自动识别及风险控制系统是一款借助多项科技的软件系统,该软件主要包括7个层面,整个系统包含的结构框架如下:图1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配用电侧故障事件等级自动识别及风险控制系统构架本文主要探讨图1框架中上两层系统,在现有的基础上添加主网故障监视、损失负荷等系统,这几个添加的新系统结合用电调度系统已经集成的用户信息,实现配用电侧故障事件等级自动识别、故障点专题自动生成、故障后电网薄弱环节自动识别、故障事件快速恢复辅助策略等应用功能,并应用可视化技术手段实现电网故障事件的可是视化全景展示。

(二)系统各部分功能

以上我们展示了“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配用电侧故障事件等级自动识别及风险控制系统”的整个框架结构,以下就主要对故障事件等级自动识别、故障后电网薄弱环节识别、故障快速恢复辅助决策、电网故障事件全景可视化展示等四个部分的功能进行介绍。(1)故障事件等级自动识别:该部分包含的功能主要有主网故障监视、配网故障监视。而这两个监视的最终目标是为了计算损失负荷、分析故障影响用户、构建事故评价库以及对事件进行定级。(2)故障后电网薄弱环节识别:该部分包含了主网故障诊断和配网故障诊断功能,这两个功能下又包含了自动图片推送、分析故障后静态安全、分析重要用户供电可靠性以及故障后电网薄弱环节识别功能。(3)故障快速恢复辅助决策:该分部包含的主要功能有主网故障恢复策略、配网故障恢复策略、主配协同大面积停电恢复策略、基于多目标的故障恢复策略排序以及故障事件快速恢复辅助决策。(4)电网故障事件全景可视化展示:该部分的功能主要是对故障事件等级、影响到的重要用户、主配网故障影响的范围自动生成图片,以实现全景可视化。

(三)各系统获取数据的方式

(1)调度自动化系统主要通过主网故障监视、故障后静态安全分析和故障恢复信息等三个部分采用E文件方式传输获取数据的。(2)配网自动化系统主要通过E方式传送获取运行数据、故障监视及故障恢复信息。(3)用电调度系统主要获取主配网模型,重要、中低压用户信息,用户两侧信息等数据。(4)其他系统。其他系统获取的数据主要包括事故导致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设备故障损坏等数据

(四)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故障事件等级自动识别功能实现过程

该功能的实现过程发生在故障发生后跳闸时,当故障一旦发生,系统就会迅速的分析各部位损失的负荷、损失的重要和中低级用户以及相关用户的数据,并迅速对故障进行定级。以下对各部分功能自动识别过程作详细介绍。(1)主网故障监视该功能是通过EMS平台实现的,主要对变电压失压、10KV站内母线失压等单一设备故障至大面积停电等复杂电网故障进行监视,并且支持手动模拟。(2)主网故障损失负荷计算该功能的也是通过EMS平台实现,主要计算故障瞬间损失的负荷、备自投动作恢复负荷以及用户自身原因减少的负荷。(3)配网故障监视配网故障监视通过DMS平台实现,它主要监视配网故障信息和输出信息。前者包含断路器跳闸、分支线跳闸以及配网两侧故障信息等。后者包括某开关跳闸、动作设备集、故障后影像设备集等。(4)配网故障损失负荷计算该功能的实现通过用电调度系统实现,主要计算故障影响的用户最近的计量断面数值和用户自身应急电源恢复负荷。两者相减就得到配网故障损失负荷。(5)故障影响用户分析该功能的实现也是通过用电调度系统实现,主要分析故障影响的用户数量、影响重要和一般用户比例以及影响用户中敏感的用户。(6)事故评级库构建该功能通过用电调度系统实现,主要包括电网安全、损失负荷、影响用户等多维度构建。(7)事故定级该功能也是通过用电调度系统实现的,在基于事故评级库的基础上,实现对事故评价定级。

(五)故障后电网薄弱环节自动识别

故障发生后该功能主要对电网中的薄弱环节进行自动识别,而它的识别过程主要通过主网故障诊断、配网故障诊断、自动成图推送、故障后静态安全分析、重要用户供电可靠性分析、故障后电网薄弱环节识别等六个功能实现的。

(六)基于多源数据的故障事件快速恢复辅助决策

该功能的实现主要在故障发生后结合电网薄弱环节的识别结果,针对性的生成应急处理恢复电源策略。而应急处理恢复电源策略根据每个分部的不同,又分为以下几个策略:主网故障恢复策略、配网故障恢复策略、主配协同故障恢复策略、基于多目标的故障恢复策略、故障事件快速恢复决策等。(七)电网故障事件的可视化全景展示该功能的实现是基于故障监视和诊断分析结果实现事故事件的生成,在各功能的协助下,实现自动成图展示。而电网故障事件的可视化全景展示主要包含三大部分,一是事故事件生成;二是电网故障事件全景可视化;三是故障影响范围自动成图调用。

三、结语

电影分级制度范文12

电影公司创新发展经验汇报材料

近年来,湖北省电影发行放映总公司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不断增强自我创新能力,初步建立起多主体投资、多元化经营、多层次开发的电影企业经营体系,实现了经济效益的大幅度提高和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截止2005年,总公司及其所属公司资产总额达到6900万元,2005年实现营业收入4058.3万元,创利润310万元,年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和利润分别是改革前的12倍、3倍、5倍。其中,2005年电影营业收入2706万元,电影利润263万元。我们的主要做法是:版权所有

(一)试行股份制。我们首先在对原属全资的二级公司——湖北银兴广告公司进行了股份制改革试点。总公司代表国有方派出董事、监事。国有方和职工方共同建立了董事会和监事会,公司总经理由董事会聘任,总经理对董事会负责,总公司占股60%并控股。随后,总公司相继对下属的电影器材公司、物业管理公司、银兴院线、银兴影城等实体公司进行改制。通过股份制改革,把各方责、权、利结合起来,使原总公司和各实体公司之间的行政关系变为出资关系,使实体公司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如湖北银兴院线影业有限责任公司改制后,2005年的电影票房收入由2001年不足2000万元一跃上升到5000万元,在全国36条院线中排名第9位。目前,该院线共有加盟影院60家,银幕115块,跨鄂、豫、赣、陕、青5省运营,成为全国的10大院线之一。

(二)转换经营机制。一是实行三位一体”的开发战略,不断拓展电影市场。电影发行放映是公司的主营业务,总公司在牢牢抓住武汉市多厅影院经营的基础上,根据电影市场需求,实行了“三位一体”的开发战略,即抓住省内外大城市多厅影院开发、省内中等城市二级市场开发、农村电影市场开发这3大市场。目前,总公司已先后在上海、唐山、西安、长沙、西宁等市洽谈了15个星级影城项目。对宜昌、荆州、襄樊等18个省内城市进行了市场考察,完成了项目规划方案。以数字电影为主的农村电影市场开发,正在积极组织实施。二是以电影主业为依托,大力发展相关产业。经营范围延伸到影视制作、文艺演出、文化休闲、网络连锁、音像连锁等多个领域,形成了电影产业链的多元化盈利模式。三是优化财务管理。总公司探索出一套适应国企财务管理的一级核算、一级管理的财务管理模式,加强了内部控制,有效防止了企业财务风险的发生。四是高度重视融资筹资工作。总公司成立了招商引资办公室,共运作项目实际到位资金1亿元。如2005年引进百老汇中国公司3000万元,在武昌建立了第一家五星级电影城——亚贸兴汇影城;与咸宁绿洲房地产有限公司合资开发的我省中型城市二级市场多厅影城建设项目正在运作中。版权所有

(三)改善内部管理。一是改革用人制度。近年来,总公司采取内部培养和吸收社会优秀人才相结合的方式,内部培养中层干部25名,外部引进人才16名;实行“以业绩论英雄”的考核制度和双向选择、竞争上岗的录用制度。二是搞活分配机制。公司按照“独立核算、自负赢亏,分灶吃饭、互不攀比”的原则,严格按业绩和效益分配劳动报酬。三是实施“岗位目标任务合同管理”。鼓励各实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一步搞好经营和管理。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化改革。一是进一步推动城市影院改造,加快行业技术进步。二是建立数字电影放映网络,加快农村电影数字化发展进程。三是构建适合企业长远发展的价值链,组建银兴电影集团。四是加大项目运作和融资力度,多领域进军文化产业,使电影放映业成为我省文化产业的重要增长点,为促进我省电影事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