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

时间:2023-02-19 02:03:50

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范文1

关键词: 语文课堂提问 要点 教学实践

课堂提问是教师检验教学效果的常用方法,也是教师展开新内容、启发学生思考的有效手段。提问运用合理,能很好地开阔学生思路、推进教学进程、活跃课堂气氛,也使教师得到及时反馈,从而有的放矢地调整教学内容与策略。然而在课堂上,却经常出现学生不能或不肯作答的现象,这对教与学都非常不利。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对语文课堂提问的要点谈些看法。

1.教师的态度影响着学生的情绪

成功的教师善于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理解尊重。提问时,会用“说说看”、“说错了没关系”等语言鼓励学生们敢想敢说,会根据学生的反应进行及时的启发,并能对学生回答中的正确因素加以肯定;即使学生的回答不够流畅,也会耐心听答,不插言打断;学生答不出,或答非所问,也不会不耐烦甚至斥责,因此学生会积极配合老师,不会有任何心理障碍。而有些教师对学生过于苛刻,希望学生“一问就会、一答就对”,对答错或不能作答的学生随意训斥甚至讽刺和挖苦,使学生产生恐惧心理,严重打击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教师的提问采取一言不发的逆反态度。

2.问题的难度影响着思考的积极性

在课堂提问中,学生不作答或不能作答与教师所提问题的难度密切相关,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水平,精心设计深浅适宜的问题,若学生能尝到成功解决问题的甜头,就有兴趣思考了。问题设计有两个极端:一是问题大而空,学生感觉“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从何答起;二是问题细而明,学生不假思索,“是”与“非”脱口而出,一语道破,有的学生甚至不屑于回答。这两个极端都不能激发学生思考,理想的情况是:多数学生“跳一下就能摘到果子”。

3.问题的梯度影响着课程的推进

教师设计问题时,还要注意几个问题的梯度,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把学生的思考一步步引向新的深度,把教学一步步推向高潮。反之,不讲求问题的难易顺序,就会造成教学环节混乱、课程推进困难,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大受打击。正如特级教师钱梦龙所讲:“先问一些比较易懂有趣的问题,让学生尝到解决问题的乐趣,然后逐步加大难度,这样,同学们就好似登山一样,过了一个高峰,又有另一个高峰在自己的面前了,于是他们登高的兴趣会越来越浓,课堂气氛也就越来越活泼了。”

4.问题的设计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实现

当教学目标实现起来有一定难度时,教师必须寻求合理的切入点,以问题来引导就是渐入佳境的常用方式,而问题设计得是否巧妙就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好的问题常“在不疑处设疑”,能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如我在讲《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一课时,就梳理出了五个引导性问题,遵循层层递进原则逐个抛出:“杜十娘是个什么样的女子?你怎样看李甲对十娘的爱?如果孙富不出现,李杜二人是否能终成眷属?假设十娘不投河,她还有没有其它出路?到底是谁葬送了杜十娘,以及她的爱情?”本课根本问题是探讨杜十娘悲剧的根源,解决起来难度相当大,而分解成几个问题后,学生就逐渐拨云见日了,教学目标在愉快的探讨中轻松实现。

5.答题对象的选择关系到提问的效果

有的教师对学生情况不了解,提一个问题,随便找一个学生回答,答不出又忽视启发引导,又让另一个同学回答,结果出现几个学生都站着一言不发的尴尬局面。因此,教师要注意全面了解学生的性格、基础、理解力、表达能力等情况,并以此来合理选择答题对象。简单问题先让一般学生回答,回答不上,变换问题角度、降低难度引导,不行的话再让能力强一些的同学回答或补充纠正,这样就会人人有思考的机会,个个有回答的热情,调动起全班同学的积极性。

6.思考时间关系到答题的质量

教师提问后要适当停顿,要给学生留足思考时间。有的教师在提出问题后马上让学生回答,不留思考的余地;或者尖子生举手了就让全班学生停止思考,而剥夺了思维敏捷性较差学生的思考权利。美国教育研究者认为,在课堂提问中,教师应有两个最重要的停顿时间,即“第一等待时”和“第二等待时”。“第一等待时”是指教师提出问题后,要等待足够的时间,不马上重复问题或指定学生回答;“第二等待时”是指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教师也要等待足够的时间,才能评价学生的答案或提出另一个问题。问题的解决是需要时间的,问题提出后,留给学生回忆、联想、组织语言等活动时间是十分必要的,这样不但会给更多学生机会,而且会提高学生答题的质量。

课堂提问,学问多多。教师在备课中一定要对教材深入挖掘,对学生全面了解,精心设计出能够诱使学生积极思考的问题;课堂上,再根据学情,因势利导,正确对待不同水平的学生,启发他们积极动脑,如此,提问就一定能发挥它应有的功效,让更多的学生在广阔的思维空间纵横驰骋。

课堂提问范文2

一、提问要有目的性,忌东拉西扯,偏离主题

目标是新课程标准对教学的要求,是教师所预期的教学目的。课堂提问就是达到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纵观目前的课堂教学,课堂提问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偏离主题的现象时有发生。如一位教师在教《数星星的孩子》最后一段时这样提问。

师:数星星的孩子叫什么名字?

生:张衡。

师:张衡是什么朝代的人?

生:汉朝。

师:他长大以后成了什么?

生:天文学家。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他从小就有这个爱好。

上述案例中,单纯的教师问、学生答,表面上课堂气氛活跃。实则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和随意生,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动力和机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没有规范的目标指向造成的。

无论课前教师备课预设的问题,还是课堂生成的问题,都是本节课教学目标所决定的。为了达到有效的教学目标,教师要精心选择提问的“拐点”,不能就课本谈课本,应当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二、提问要抓住时机,于“愤”“悱”之际

叶圣陶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课堂提问要求教师看准火候,把握时机,在学生处于积极活跃的思维状态下及时“投石”,以取得“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比如,我在教《养花》的课后小结时,设计这么几个问题:

师:养花的乐趣是什么?

生:“养花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

师:“喜”“笑”当然是乐趣,为什么作者说“忧”“泪”也是乐趣呢?

对于这样的问题,小学生不太容易理解,我就让小组讨论,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课文的主题也逐渐在学生的脑海中清晰起来。这既促使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思考,又体现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为了突出教学重难点,常常精心设计课堂提问,细心选择课堂提问时机。教学实践证明:提问时机过早,学生因对教材认识缺乏准备,只会使教师启而不发;时机过迟,问题已解决,提问成了马后炮。只有提问于“愤”“悱”之际。才能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取得超过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提问要设置坡度,挖掘深度

所谓坡度,就是在提问时,做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步步深入,从而有利于“难点”逐步化解。例如,教学《花瓣飘香》一课,如果在课堂一开始教师就爆出一个冷炮:“课题为什么叫‘花瓣飘香’?”学生对课文不理解,势必无动于衷,一时难以做出回答。就是回答也是肤浅的、零碎的。针对这个问题,我设计了三个层次:

1.小女孩怎么摘花瓣的?

2.小女孩为什么只摘花瓣呢?

3.小女孩摘花瓣做什么?

凭借这三个学习的“拐棍”。我继续追问:“课题中‘花瓣飘香’,这‘花瓣’仅仅是花瓣吗?妈妈闻到的仅仅是月季花的香味吗?”……这样的教学既没有越过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了本文的主题。

四、问后评价要及时准确,做到收放自如

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而教学评价在课堂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当前的语文课堂上常常会看到这样一些镜头。

镜头一:一堂课上,教师为了响应新的教学理念,抛给学生许多问题,即使相同的问题出现精彩的答案,要么没有评价,要么是简单的“不错”“真棒”……

镜头二:《狐狸和乌鸦》的拓展想象练习环节。

师:你想对狐狸和乌鸦说点什么?

生:乌鸦今后不要只听好话,会上当受骗的。

师:建议合理。对狐狸可以说点什么呢?

生:狐狸不费一点力气就得到了肉,你很聪明。

师:有个性,很会思考。

课堂提问范文3

关键词: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师和学生进行互动沟通的重要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提问的方式方法,把握提问的技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那么,课堂提问有哪些技巧呢?

1.合理掌握提问的时机。

一般情况下,上课伊始,可进行摸底提问,即对上堂课的内容进行提问,或是通过提问来回顾所学过的与本节内容有关的知识点,这种复习性质的提问具有温习旧知识,导入新知识的作用,老师可以以此了解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的接受能力,并激发其对新内容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以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在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提问,通常是在传授知识、讲解动作要领之后。提问可以帮助老师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掌握的程度,从而根据实际情况,把握授课的节奏,这个过程中的提问多是启发性质的,老师可以根据启发诱导的需要,提出质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把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在就要结束课堂教学时的提问具有反馈,加深记忆和总结的效果,主要目的是为了考察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老师通过学生对所提问题的回答,能够了解学生接受信息和处理信息的方法、过程以及对信息的接受程度,让老师能够发现所讲内容的不足和缺憾并加以及时补救。除了这些之外,教师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见机行事”,即随时关注学生听课的状态:发现学生有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时,用提问来提醒其注意;发现学生对所进行的内容面露不解或互相窃窃私语进行讨论时,通过提问使学生辩清是非,受到启发;所授内容涉及旧知识时,提问则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总之,合理的把握提问的时机,对学生顺利进行课堂学习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保证问题的数量和质量

这是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做足的功课之一。教师对于所提问题应该有充分的准备,一堂课内提问问题过多会干扰正常授课的秩序,没有问题可问则把课堂变成了老师一个人的独角戏,失去了学生学习的主导地位。至于问题的质量,要保证每一个问题都能问到点子上,问题的难度过浅,学生不会有兴趣来回答,感觉索然无味;难度太深,超过了学生能力的范围,不能引起共鸣,就没有办法调动学生的思维的积极性。课堂提问应具有很好的激发作用,所以在准备问题的时候,既要结合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又要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的问题应有合理的梯度,由浅到难,一层层推进,不断引领学生的思维上升到新高度;问题还应具有一针见血,切中要害的作用,直指学生头脑中似明非明,似暗非暗的敏感点,让他们觉得这个问题有思考的价值,并且通过努力应该能够求得答案。如果提出了问题而学生不能作答,老师应及时调整思路,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把问题重新整理,或化整为零,或改变角度,遵循知识的系统性和渐进性,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方式,逐层深入的提出问题并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

3.精心选择提问的对象

除了设计问题,精心挑选提问对象也是一门学问。尤其是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的时候,老师事先要摸清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在选择回答对象时有所区分。对于不同难度的问题,应有针对性的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回答:如果是有关复习旧知识或者检查所做练习的情况的问题,可以选择平时基础差一些的学生来回答,这类问题的难度不大,学生回答了能够增强他学习的信心,保持继续努力学习的良好状态;如果是难度大一些的问题,比如一些例题的解题思路,或者是为了巩固本堂内容为目的的提问,则让基础较好的学生来回答更能收到理想的效果。每当把问题提出之后选择学生来回答之前,给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同时老师可以密切注意学生的反应,仔细倾听他们对问题的看法,即“察言观色”:有的学生已胸有成竹,有的还在苦苦思索,还有依然困惑不解的。这时对回答问题对象的选择要灵活掌握:能迅速把问题吃透解决解决的学生,很快找到正确的解答方法,他们的回答对其他的学生具有指导作用;有的学生虽然想法不正确,但错得有代表性,让他把他的看法摆到台面上来再引导着学生一起讨论分析,一步步修正错误,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更能加深印象,收获出其不意的效果。从这里看出,选择对了回答问题的对象,对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巩固所学的知识以及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都起到积极的作用。

4.对学生的回答要及时肯定并完善总结

课堂提问范文4

【关键词】课堂提问层递式分割式扩展式曲线式InphysicsclassroominstructioninquiryZhuChungui

【Abstract】Inphysicsclassroominstructioninquiryisonekindofimportantteachingart.Asthephysicalteacher,mustpracticeunceasingly,explores

unceasingly,consummatesthisteachingmethodunceasingly,displayitsteachingfunctionfully.

【Keywords】ClassroominquiryThelevelhandsoverthetypeDivisiontypeExpanderCurvilinearstyle

物理课堂上学生集中精神参与学习是教学效果的有力保证。教师要充分运用教学艺术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提问就是达到这一目的的常用的有效手段。对于这一手段的应用,下面从几个方面来作初步的探讨。1提问是促成反馈的快捷方式

通过提问所接收到的语言反馈信息,比其它形式的反馈信息更具有即时性、具体性和简洁性。它可以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从而及时地调控教学程序,改变教学策略,避免贻误,完整地实现教学目标,使学生能顺利地延续学习活动。

2提问可以促使学生集中精神学习如果注意力集中,大脑中只有一个学习兴奋中心,学习效率就比较高。学生在答问时注意力集中,而在单纯听讲时容易松懈散漫。教师光靠增强讲解语言的生动性或靠强化课堂纪律来保证学生的注意力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以教学的内容来吸引学生,用一个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耐人寻味的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地把学生的思维抓住,使学生热情主动的学习,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提问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即使是一个重要的物理规律,也会有一些学生以为自己能复述就算学会了。教师要在课堂上针对性地提出一些题意明确清楚的实际问题,诱发学生深入思考,帮助学生克服盲目的自满情绪,拓宽学生的视野,诱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这样在学生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的同时,还能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知识和能力方面的不足,激发其强烈持久的求知欲。

课堂提问范文5

《初中新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提问的目的和意义在于激发学生的探索积极性,并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索机会,继而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全面地把握知识与技能,并获得广泛的科学学习经验。”课堂提问是一项重要的教学技巧,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是在现阶段,大部分科学教师未能认识到这一点,认为提问就是提出一个问题,然后让学生做出正确解答。这种提问方式不但机械性强,而且很难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笔者认为,我们要精心设计提问,并借助提问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学习积极性,从而促进他们认知结构的生成与优化。该如何合理地设计提问,并利用提问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呢?

一、课前提问,兴趣激发

兴趣是引导人们从事某件事、某个活动,并决定此人是否成功的重要前提,若缺乏了兴趣的辅助,不仅工作会变得生涩乏味,同时还会影响工作的质量。所以,在开展初中科学教学之前,需要充分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从而让他们在兴趣的引导下快速融入学习,感受知识。通过笔者长期的实践与研究发现,课前提问不仅具有很好的悬念性,同时还能以此激发学生们的探索热情,并为接下来的课堂授课奠定良好的前提基础。

比如在学习《生物的进化》一课时,我向学生们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尝试猜测一下,这个世界上是先有鸡,后有蛋,还是先有蛋,后有鸡呢?”这个问题不仅开放性强,答案更是见仁见智。学生们十分感兴趣,纷纷讨论起来,我立即引出本节课的重点,从而让课堂教学顺利开展下来。又比如在学习《探索酸的本质》时,在开课前我是这样提问的:“杨梅,你吃过吗?当同学们听到杨梅这个名字的时候,你们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呢?”学生说:“好酸!”、“流口水!”通过学生的回答我继续提问:“既然同学们说杨梅是酸的,那么你们知不知道酸到底是什么呢?具有哪些性质呢?”由此一来便让提问显得浑然天成了,这时再过度到正题当中自然会效果显著。事实证明,学生们有了感兴趣的话题,探究就变得主动,所以,教师有效的提问是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有了这把钥匙,才能开启科学学习的大门。

二、课中提问,点燃智慧

授课中的提问可以点燃学生的智慧,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教师需要根据授课进程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并从多个角度提出一系列具备探索性及开放性的问题,从而让“让我学”变成“我要学”。

比如在教学《大气与压强》的时候,我为了让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于是提出了一个思考性的问题:“当我们将一张纸放在两本书的中央,并向纸下方不断吹气,那么纸会朝哪个方向弯曲?”大部分学生都认为纸张会向上弯曲。针对学生的回答,我让他们动手试一试。实验结果出乎他们的意料。看到他们疑惑的目光,我让他们尝试自行探索。但是思考一阵后他们依然未能获得答案。于是我说:“同学们不妨换个角度思考,当大风吹向晾衣绳上的衣服时衣服会鼓起来,这是为什么呢?”学生们立即回答:“因为大风天的风是直吹向衣服的……”话音一落,部分学生的眼前当即一亮,并试探性地问我:“纸片没有上弯,是不是因为下方的空气被吹走了,所以气压发生变化,才会向下弯的呢?”其他学生听到这句话后更是恍然大悟,而我则微笑点头,并将本节课的知识原理传达给学生们,继而将智慧快速点燃!由此可见,通过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索,不仅可以让他们更加深刻地掌握知识,同时还能增强他们的记忆和理解,这比照本宣科的教学手法更具效果。

三、课后提问,融会贯通

授课完毕后的锤炼阶段是十分主要的。在制定练习题的时候应该适当地融入提问机制,让习题具有再现性、开放性、多样性、发散性,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初中生的创造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同时还能延伸他们的思考,继而增强他们的知识含量。

比如在学完《地形和表示地形的地图》时,我让学生结合对家乡的记忆,用知识的理解来拟画家乡的地形图,并在上述基础上设计一份“一日游”的旅游路线图。这种开放性的作业让学生们主动探究,从而让知识与生活紧密贴合起来,不仅提高作业的正确率,也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养成了良好的自主探究的能力。又比如在学完《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时,可以让他们调查家中盆栽叶子枯萎的原因,并针对此制定一份合理的解决方案。像这种与生活紧密相连的问题不仅具有良好的发散性与延伸性,同时还能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的有机结合。

此外,在进行课堂提问时我们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提问不是盲目的,要根据教学内容、实情来设计合理的提问,不能让提问显得生搬硬套;其次,提问在于精,不在于多。有些教师认为问的越多学生学得越好,这无疑是错误的认知;最后,在提问的时候要遵从个体差异性,满足分层需求,确保问题可以照顾到每一位学生。

课堂提问范文6

关键词:语文 ;课堂; 提问

提问指教师在课堂上依据教材重点、难点设疑、问难,让学生思考或作答。它是引导学生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思考、分析、推理、想象,弄懂所学内容,获取新知的一种重要途径。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行是知之路,学非问不明。”行之有效的提问是课堂中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加深巩固知识,沟通师生信息传递的重要方法。实践证明:学习自疑问开始,要打开学生思路必须精心设疑置问,可现实教学中往往出现的情况是:要么只讲不问,要么故意问难,前者易使学生养成被动、依赖的思维定势,形成惰性;后者却易挫伤学生求知的积极性。那么怎样才能合理而科学的用“?”去开启学生的思维闸门?我以为从以下“六变”入手:

一、变“多问”为“善问”

学习始于疑问,但并不意味着要为问而问,不应一味多问,而应在“善问”上下功夫。设置问题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学生的接受水平而定,应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出发点,精心设计问题。把问题设在学生易混淆的知识点上或有争议的问题上,并应难易适中,才能使学生在思考之后获得成就感。这就要求备课时深钻教材、细研大纲,不能临堂即兴发挥,泛泛而谈,要根据教材的重难点、知识点,思维的迷惑点,思考的关键点巧设问题。

二、变“曲问”为“直问”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小学生,他的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有限。因此,课堂提问时,问题设计要力求简单、明白,小学生一看就知道从哪方面来回答,这就要求问题涉面不能过大,问题与答案之间的关系不能太松散,如在《我们家的猫》中,我们可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这篇文章第一段主要讲了大花猫的那些特点?结合课文我们不难知道这段课文主要抓住大花猫的古怪,从三方面来说的。因此不如问:这段课文主要讲了大花猫的哪些性格特点?像这样给学生以思考方向上的提示,更容易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寻找到答案。如此以来,不但节省课堂时间,而且提高了他们的积极性。

三、变“逼问”为“趣问”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提出问题后,应注意引导,给学生以提示,而不应直接逼问“为什么”,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而不至于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如在《古井》中有这样一段话:“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它甜美的乳汁哺育着她的儿女。”文中要理解它的含义,这时,我们就不能简单的开问:为什么这样说呢?而应逐步引导:母亲用乳汁哺育儿女,古井用甘泉给人们以滋养,他们之间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呢?引导学生找出他们的相似点,这段话自然就理解了。

四、变“单向”为“多问”

在教学中,我们不但要培养学生的概括,总结、归纳的能力,也要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所以在教学中,我们注重发展学生求同思维的同时,更应注重求异思维的培养。帮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从各个方面思考问题,寻求多方面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在学完《捞铁牛》后不妨设问:除了本文所讲的打捞方法以外,还有没有其它方法?这样的提问一定会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使学生获得不同的答案。这种提问对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作用。

五、变“集中问”为“系列化问”

在课堂教学中,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当学生出现困惑一时无法回答时,为了便于学生思考,我们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及认识规律,由浅入深地设计系列性问题,分散处理,层层设疑,为学生提供一些辅、补充性问题,激活学生思维,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调动了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在《麻雀》中有这样一问:“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为了使学生理解“这种强大的力量”所指的内容,不妨设问:老麻雀在飞下来时,他想到了什么?它知道飞下来会有危险吗?既然知道为什么还要飞下来?在这一系列问题的求解过程中,学生自然会理解“母爱”的伟大。

六、变“师问”为“生问”

课堂提问范文7

关键词:课堂教学;课堂提问;地理教学策略

课堂提问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学习方法,启发学生思维及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挥学生获取知识的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反馈教学效果,调控教学过程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当前课堂提问存在较突出的问题有:一是提问流于形式,形多实少;二是提问的时机和待答时间不当;三是问题针对面窄,问题只面向少数学生,对多数学生而言没有实际意义,有形无实,浪费时间。

教师在教学中要启发学生的思维,卓有成效地发展学生智能,必须注重提问的有效性和设问策略,把握好提问的时机,以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策略一:精心设问,注重问题设计的趣味性

教师备课时,仔细研读大纲、考纲,教材的重点、难点和教学目标,精心设计问题。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进行课堂提问设计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利用学生具备的常识和经验精心设问

教师在备课时,认真研究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明确学生在日常活动中可能接触到的关于社会、经济、科学和生活的各种信息,借助学生已知的知识来完成知识的迁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独立思考、分析和研究问题的能力。如关于“春冬小麦的分布和生产季节”问题的设置:自小农村长大且家居农村的同学可回忆家乡小麦大致什么时间种,什么时间收,家乡的小麦在生长过程中是否经历冬季。(引导学生读我国小麦分布图)我国春冬小麦的分布大致以哪里为界?

2.将课本内容进行形式上的适当转换后设计提问

(1)转换为示意图。教师要在备课过程中,将课本中诸多陈述性的知识转换成具有一定内涵和联系,反映地理基本原理的示意图。教师利用这种示意图进行提问,可以简明扼要和形象地把学生应掌握的知识表达出来,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判断力,也便于记忆。

(2)设计辅助教具。新地理教科书中有大量的图表,它们是学生在学习中发现知识、验证知识、开发智力、形成能动认知结构过程的信息源。教师在备课中,应注意对相应图表进行深加工,设计出具有观察思考和研究价值、便于提问的教具,以求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利用各章节后“活动”内容及课外资源设计问题,使问题情境化

一个有效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教师可通过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来利用和强化学生的这种学习心理特征,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把问题情境化有多种方法,地理教科书中的“活动”题内容,是课本中绝佳的素材,可让学生层层分析和探究;也可利用课外的资源,尤其是现实生活中与地理相关的素材,可以是音像资料,也可以是图片或文字资料。运用这些资源来创设问题情境,引出问题。如在讲地震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时,可适时插播汶川地震的视频短片,让学生感受到地震不仅给人们带来了财产和生命的损失,而且给人们的心灵带来了巨大的创伤,进而引出有关地震的相关知识。通过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同时也渗透了地理知识的生活性。

策略二:循序渐进,递进式设问,注重问题设计的层次性

很多地理现象的形成是一个较复杂的过程,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师可将复杂知识进行合理分解,降低其难度,先提出假设,让学生思考回答,然后再这些假设,还事实真面目后再进行提问。这种提问既适用于自然地理知识,又适用于人文地理知识和人地关系较复杂、难度较大知识的学习。它能在相对降低学习难度的条件下,使学生迅速理解和掌握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内在联系,同时也为学生将来立足社会、独立学习和研究奠定基础。教师提出的问题既要学生自主思考,又要是其力所能及的。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体会到课堂学习的乐趣,才能促使学生进入角色,去寻求知识的真谛。对难度太大的问题,可以设计一些小步子的铺垫性问题。设计语言既要具有科学性,又要具有艺术性;答案的内涵和外延要清楚。如在讲“大气环流”一节时,在完成“单圈环流”的讲解后,加以说明:“单圈环流是在不考虑地转偏向力及海陆差异的情况下形成的。”然后提问:“那么在考虑地转偏向力因素的情况下,大气环流又是怎样的呢?”由于提问是由浅入深,从“不考虑地转偏向力”到“考虑地转偏向力”,从“单圈环流”到“三圈环流”,从而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求知欲望,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为后面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策略三:把握提问时机,巧妙启发学生思维

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必须捕捉提问的时机,寻求学生思维的最佳突破口,激发学生认知兴趣和探究问题的愿望,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获取新知,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到学习中。

1.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设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精神

新知识的学习是以旧知识为基础的,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引申和发展起来的,是由旧知重组或转化而成的,所以旧知是学习新知最直接最常用的认知停靠点。如,在讲“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前,先引导学生复习回顾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然后问“近地面的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又会对气候的形成产生什么影响”,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求知欲望,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2.把握教材,紧扣目标、重点、难点设问

在有限的课堂上,教师必须考虑所提问题是否有价值、有效果。问题的设计应集中、简洁,紧扣教学目标,使提出的问题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体系和掌握地理基础知识。教师的提问应依照教学目标理出明晰的思路。重点、难点是一堂课的核心、精华所在,学生往往不容易理解掌握。此时提问的目的是启发学生思考,使其解决学习上的疑难困惑,对知识的理解更加准确、透彻,从而达到抓住重点、有效突破难点、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

3.多在易错、易混问题上设问

教学中总有些问题似是而非,学生容易混淆。此时提问的目的是让学生明辨是非,防止产生错误认识,养成分析思考的习惯,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如在讲洋流时,让学生观察全球洋流模式图,了解北半球西风漂流的性质和南半球西风漂流的性质,通过观察将二者区别开来。

总之,提问的核心在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发展思维能力。提问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要以学生的认知、思维和情感为基础,以课标为导向,不断优化课堂提问,构建有活力、有效率的地理课堂。

参考文献:

[1]周慧.有效的地理课堂教学[M].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

[2]孙家振.地理课堂教学技能训练[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课堂提问范文8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组织、引导、参与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双边活动,这其中,教师的“导”起着关键作用。这里的“导”,很大程度上靠设疑提问来实现,有人认为提问是教师最重要的语言活动,是教师所有教学技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教学水平的一个体现。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可见,课堂提问与教学的关系,其价值远远不在于形式上的热闹。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运用得好,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开动脑筋,诱发学生多问、敢问的治学精神,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能力,养成从容沉稳、应对自如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由于没有抓准提问的时机,或者不懂提问的技巧,出现了不少提问的误区:1、提问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喜欢问"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 这样的提问毫无价值,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2、提出的问题空泛、难度大, 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如一开篇就问学生“课文写的是什么?”,对学生只能启而不发,因为他们对课文内容还没有全面的认识,怎么会回答呢?3、提问过于急于求成。有些教师发问后, 还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就要求立刻作答,这样只会压抑学生的思维训练。 4、提问没有新意,篇篇文章都是雷同的提问,"文章分几段?"、"各段大意是什么?"、"文章中心是什么?",长此以往,让学生生厌。5、提问对象过于集中,只顾优生,忽略差生,很容易挫伤差生的积极性。以上种种提问的做法,都是不科学的,它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会扼杀学生学习积极性,更不用说锻炼思维能力了。

因此,有效的课堂提问应是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来精心设问、发问;另外,还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找出能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

一、精心设计,注意目的性

课堂教学提问不应是随意的,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中心来进行。教师在授课前要精心设计提问内容和形式,问题要少而精,具有典型性,否则就会偏离课堂教学中心,所提的问题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曾经听过《桥之思》这堂课,老师采用图片导入,先让学生欣赏一组“桥‘的图片,然后问学生:“你们看到什么?”这问题一点意义也没有,如果能换成“看了这些图片你们有什么感受吗?”这就为后面引出课题做了很好的铺垫了。对学生理解课题也有了很大的帮助。

二、难易适度,注意科学性

提问前,教师应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针对自己的学生实际。掌握准提问的难易程度,既不能让学生答不出来,也不能是简单的答"对"与"不对",要使学生"跳一跳才摸得着。"难度大的问题要注意设计铺垫性问题。这个问题经常看到,同样一个教学设计,在这个学校,上得很顺利,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有效性高。可到了另一个学校,甚至是另一个班级,效果却截然不同。在公开教学时,我们常常会碰到这样的问题,同一个问题,在这个学校上时,异常顺利,大部分同学都知道,可换到另一个学校却没人能答出来。我们常常会怪学生素质差,其实该怪我们自己,怪我们在设计问题时,缺少了科学性,脱离了学生的实际。忽略了学生的差异性。

三、新颖别致,注意趣味性

课堂提问时要注意内容的新颖别致,使学生听后产生浓厚的兴趣,继而积极思考,激起探究的欲望。对于那些学生熟知的内容,要注意变换角度,使学生听后有新鲜感。就如让学生概括文章段意,你可以这篇课文让学生概括段意,那篇课文让学生列提纲,而故事性强的文章还可以让学生画情节曲线,这样就避免发生提问雷同的现象。

四、面向全体,注意广泛性

课堂提问范文9

    一、问题设计要给学生留有探究的空间,突出启发性

    教师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如何让学生学会发表不同意见和独特见解,引导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对书本进行质疑,并学会自己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必须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为切入口,促进学生产生探究的强烈意向。可以设计一些能引起认知冲突、引起争论、引起学生发散思维及将认知一步步引向深入的后续问题。设置问题时要考虑给学生适当的问题思维空间。众所周知,问题口子越大,解决问题的方法就越复杂,学生的思考空间就越大;问题越小,解决问题的方法就越简单,学生的思考余地就比较小,课堂生成就少。我们要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出发,根据具体需要确定设计“大问题”还是“小问题”,使设计的问题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有效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多问问学生“你的看法是……”“你是怎么想的”“这是为什么”等,使学生在学习中对问题保持一份敏感和质疑的心态,培养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为了给学生以探究的空间,锻炼学生高层次的思维能力,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问题进行设问。

    1.比较性设问——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

    比较是历史思维的一个重要方式,可分为求同和求异两种形式。求同,是找出历史与社会发展的普遍性;求异,是找出历史与社会发展的特殊性。这两种形式的比较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训练。例如,在教学“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时,可以设置以下一个比较典型的问题:鲁迅在《电的利弊》中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制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请你谈谈宋元时期的三大发明在东西方的不同遭遇说明了什么?并从经济、政治、社会环境加以比较说明。这样的比较,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内心的责任感,产生探究的动机,从而根据所学知识,或独立思考,或同伴互助,或查阅资料,努力解决这个问题。通过比较,学生不仅对中西方差别有了更深刻的体会,更重要的是比较思维能力得到了训练。

    2.综合性设问——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能力。

    面对综合水平的提问,学生不仅需要有较强的记忆力,还需要具备较强的分析、对比、归纳和概括等能力,所以这类提问最能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能力。如在教学“唐朝由盛转衰”这一内容时,可以设置这样一个综合性的问题:清代史学家赵翼曾说:“开元之治,几乎家给人足,而一杨贵妃足以败之。”假如有一天杨贵妃突然醒来,得知后世对她的评价后,她会感到委屈,因为唐朝由盛转衰不是她个人的责任。那么,她会怎样诉说委屈呢?这个问题课本上没有现成答案,但这个有趣情境的创设,却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积极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提出以下唐朝衰退的重要原因:(1)唐玄宗不理朝政,一心只想纵欲享乐;(2)唐玄宗重用奸诈的李林甫、杨国忠,使唐朝政治更加腐败与黑暗;(3)唐朝中期以后,租庸调制和府兵制逐渐被破坏,为了加强边境防卫设置的边镇节度使势力不断发展,终于形成藩镇割据之势,最终酿成了安史之乱;(4)天宝年间,贪官污吏肆意搜刮,赋税十分繁重,阶级矛盾尖锐,等等。可见,只要创设好问题情境,就能引发学生求知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聚合思维能力。

    二、问题设计要巧抓教材的“空白处”

    体现时代性教材的根本特征是“范例性”,即把教材看作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构建的一种范例,使学生面对现实社会和生活问题时能够以史为鉴,通过历史更好地认识现实,通过现实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因此,课堂设问要具有时代特点,为现实社会服务。但教材具有的滞后性,则使一些内容未能及时跟上现实社会的发展,而这些内容又是学生认知上极易出错的地方,属于学生学习中的“空白处”。因此,教师应善于抓住教材中的“空白处”提问。

    1.在看似矛盾的空白处设问。

    教学中有许多看似矛盾实则对立统一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如教学“环境亮起‘黄牌’”时,笔者让学生就“应该先发展经济后治理污染”还是“先保护环境后发展经济”进行讨论,让学生在答案不一的矛盾处产生困惑,抓住矛盾的突出点“打破沙锅问到底”,最后达成共识——“应该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发展经济,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求得经济的发展”。在矛盾空白处提问,可以充分利用疑惑、矛盾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使学生在自我实践探索的过程中达到构建知识的目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2.在逆向发现的空白处设问。

    一些问题,若依正向思维去考虑,有时会很困难;如果改为逆向思考,就有助于学生摆脱思维定势,产生一种创造思维的需求,从而激励他们去再发现和再创新。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互逆因素,在逆向发现处设问,破除学生思维的固有定势,注意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如在“我是社会小主人”的教学中,笔者安排了这样一个探究设计:初中生小冰与爸爸因回家时间意见不一致而产生冲突,怎么办?让学生讨论解决冲突的方法。有学生就提出“先斩后奏”——先假装答应爸爸准时回家,等到了同学家就尽兴玩,超出时间爸爸也管不着了。笔者没有作正向指点,而是让学生逆向探究:“先斩后奏会有什么结果?”学生回答思考后会得出“回家后招爸爸的责骂”“下次再承诺,爸爸就不会相信了”等结论,意识到“先斩后奏”并非良策。

    三、问题要关注课堂的意外生成,彰显趣味性

    有教育专家指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既要预设,又要生成,两者缺一不可。而课堂的生成应围绕着问题展开,为此,教师应创设情境,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1.采用形象语言创设新的情境,增加问题的趣味性。

    如在教学“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时,笔者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在某个朝代的一个冬天的晚上,北方的某个家庭里,一家人正围着煤炉烤火。其中一个老人正在抽烟,一个孩子烤番薯吃,一个中年人正在吃大米饭,三人身上都穿着新棉袄。请问这种生活情境最早出现在什么朝代?你的根据是什么?对这样的问题学生颇有兴趣。如果只按常规思路问“原产美洲的烟草、番薯在什么朝代传入中国?”学生就会感到索然无味。

    2.教师可以引经据典地提问,增加问题的“卖”点。

课堂提问范文10

关键词: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课堂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地方,而应当成为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交流、构建自己有效的数学理解的场所。怎样才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呢?课堂提问以它能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高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探索兴趣、锻炼优化学生的表达能力、利于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记忆等特点,成为广大教师上课的重要教学手段和课堂教学活动中必备的教学形式之一。所以课堂提问是教师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教学技能。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有部分教师对课堂提问理解不足,没有利用好课堂提问,出现了不少课堂提问的误区。

一、语言不精炼,提问的目标不精确

1、有些教师在提问时,语言叙述不清。所提问题一遍表述不到位,往往需要重复表达使学生养成了不注意听得坏习惯。

2、语言不够精炼,提问时用词不够精准。教师对提问描述不清,使学生不知道教师提问的目的,回答的也就乱七八糟。例如:有个教师在讲北师版三年级《两位数乘一位数》时,创设了超市购物的的情境。教师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答:商店都有什么商品。教师补充:请提数学问题。学生答:一个书包和一文具盒多少钱?教师再次补充:你能提一个乘法问题吗?这样的提问让老师慌乱,学生茫然。

二、提问的对象过于集中

有的教师为了让课堂教学顺利进行,在课堂提问时会局限于一部分优秀生。先点他们的名字再说出所提的问题。这就让一部分学生觉得这个问题与他不相干,没什么关系,去做一个悠然自得的旁观者。例如:开火车形式的提问,按座位一个接着一个的往后叫,后面的学生会依赖前面的学生。前面的学生回答不上来,他也会想反正前面的学生也不会,我不会也不丢人。离得远的学生就更不会去思考了,会产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理。他们甚至成了“围观者”,等着同学回答错看热闹。

三、提出的问题缺乏针对性

很多教学专家把提问比作一门艺术,提问更是一种技能。要依据课堂授课的内容,依据班内学生的实际情况,从提问的内容到提问的形式,从提问的时机到提问的对象,从收到的反馈答案到对学生的鼓励评价。都要认真设计,要有一定的针对性。而在现实中有的教师对北师版教材运用中,对课堂活动的提问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为了提问而提问,所提问题随意性很大,缺乏针对性。

四、提出的问题缺乏层次性

小学数学教学主要是锻炼学生思维,数学知识也是有层次、前后衔接紧密的。所以,数学课堂的提问也要有层次性、前后衔接性和逐步深化性。有的教师在上课时不注意问题的简化和问题的分解。一个问题包括三四个小问题,使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很难组织好自己的语言。从而很大程度上损害了学生的思考积极性。

五、对于答案要求过于苛刻

虽然广大教师都积极的投入到这次课改中,但还有很大一部分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数学教学中过于追求“标准答案”。数学课堂山的提问同样没有走出这个“标准”的阴影。有的教师在问题提出后,从一个数字,一个符号入手,把学生往他的解题思路甚至是书写格式上引导。例如:有位教师在讲授6+21的竖式计算方法时,强调那些把21放在竖式上面的学生,改成了把6放在竖式上面的书写格式。这样虽然学生不易出错,但为以后学生学习加(乘)法交换律埋下隐患,同时也扼杀了学生以后自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

六、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不足

教师的备课构思巧妙环节紧凑是好的。但有的教师教学环节设计的过于紧凑,课堂活动安排的多,时间就显得不够用了。为了按课前计划完成教学任务,就只能压缩学生的思考时间了。尤其是在上交流课或公开课时,教师就无论如何是不能不能容忍冷场和浪费宝贵时间的。当看到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没人响应时,就马上点名提问或疑问变设问了。例如:有位数学教师在讲折现统计图示时问:谁来说一下折线统计图的优点

这样匆匆的点名提问或自问自答的课堂,学生就失去了深入思考的时间,也就失去了自己解答问题的机会和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会很大的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

七、教师不注意提问时的言行态度

一个人满怀激情,就会有感召力。教师能够用自己的激情,来创造一个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无论从对学生的学习新知还是思维练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有的教师却没意识到或者说没有注意到这一点。

1、表情僵硬木讷

课堂上教师面如寒霜,语言生硬。所提出的问题也得不到学生的响应。有很多学生提不起思考的兴趣,根本就没有思考。有的学生即使有了思维上的火花,看到老师也不敢越雷池一步,把对问题的想法藏在心里,不了了之。

2、“一言堂”

对学生的回答缺乏耐心和鼓励。由于小学阶段学生还比较小,总结组织语言能力还比较弱。教师一句“你坐下吧”或无声的一个让让坐下的手势,回答问题的学生会撅起小嘴,下面老师讲的问题也听不进去了,其他的同学看到他的下场,会引以为戒沉默起来。虽然无心但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伤害是很大的。

八、对学生回答的评价不当

数学知识的衔接性比较强,数学教师一般都会用提问这个方法来复习旧知承接新知。对学生的积极的评价,有助于教师明确自己的观点,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但有些教师对提问的设计青睐有加,而对学生回答评价的准备不足,存在着认知误区。

1、对学生的回答评价错误

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不强,有的教师没有足够的耐心听完学生的回答,就队学生的回答进行了否定评价,严重的损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对学生回答冷处理

课堂提问范文11

一、营造和谐氛围,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在数学活动中,学生才是数学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要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使学生处于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当中。只有营造和谐教学氛围,增进教学民主,加强师生交往,才能有助于激发学生问题意识,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只有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学生心情舒畅,才能敢想、敢说、敢问、敢做、敢于创新、敢于创造。

例如,在“椭圆”的教学中,在我引导学生分析离心率 a c e 的变化对椭圆的扁平程度的影响时,一位学生提出:“a、b 分别是椭圆的长半轴和短半轴的长,能否用它们的比值来刻画椭圆的扁平程度”。此时我没有急于将自己(即课本)的意志强加给学生,而是及时表扬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的发问,让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慢慢去领悟。在学习了整个“圆锥曲线”后,我发现学生们不但自然接受了为什么要如此定义离心率,还深刻地理解和掌握了这个定义的意蕴。师生之间只有保持着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消除学生在学习中、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从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展现个性。有了这样的适宜环境,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可以获得充分发挥和显示,各种奇思异想、独立见解就会层出不穷。

二、精心设置问题梯度,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在数学课堂上,好的问题可以起到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主线作用,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程度,能够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教材内容,而课堂问题的梯度性就是判断一个问题好坏的关键。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数学问题提问时全面、总体地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所设计的问题也不能全部相同,要充分体现层次差别。针对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所给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引导这部分学生从更高的层面来理解数学问题;针对数学成绩一般的学生尽量控制问题的难度,通过提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引导这部分学生逐步喜欢上数学学习;对于一些数学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来讲,尽量对这一部分学生提一些相对较为容易的基础性问题,让这部分学生充分体验到数学学习的成就感,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例如,“二面角”是立体几何的教学难点之一,在学面角这一概念时,教师可以设计如下的问题串来导入。1.平面几何中“角”是怎样定义的?2.角有大小吗?是怎样度量的?3.在立体几何中已经学习了哪些角?它们的大小是如何确定的?4.前几节课学习立体的方法主要是“转化思想”――将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那么今天的问题我们也能遵循这样的方法来学习吗?通过这组问题串,给出了研究角的一般思路,有利于学生在学面角这个新概念时,按照一条清晰的思路进行主动思维,也有利于构建知识体系,让学生能很快接受新知识。

三、面向全体学生提问,全面回顾知识

数学的知识点繁多,人有一定的遗忘周期,学生对于知识的遗忘也是很正常,甚至可以说是必然的。因而,对于旧知识的回顾也是非常关键的。对于回顾知识型的问题,教师应面向全体,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积极回顾。笔者认为,在设置提问时,一方面,可以分成几个小问题,另一方面,给予学生充分的回顾时间,而且尽量让学生对知识的回顾进行补充。另外,也应把回顾的知识跟需要学习的知识的联系通过问题加以体现。例如在学习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时,可先回顾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可以设置这样几个问题:1.我们学过了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主要研究了哪些性质?在学生回答了第一个问题后,给出第二个问题。2.椭圆的这些性质是用图象还是方程加以研究的?如何研究?同时给出列表。并通过回答完成第二和第三列空格(逐空回答,可由多位学生回答各项目)3.类比研究椭圆性质的方法,如何研究双曲线的性质?由此,不但回顾了椭圆的几何性质,同时也体现出了椭圆与双曲线的几何性质的内在联系。

可见,善教者必善问,善问是一种艺术,只有善问,课堂气氛才会活跃,学生的思维才能被激活。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设置课堂提问,使提问符合学生的心理状态和认知规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课堂提问范文12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提出引人深思的新鲜提问,刺激学生的好奇心,使其注意力集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促使他们精神振奋,兴趣盎然地在教师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习。怎么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1.明确目标

让提问具有针对性。教师的设问应服从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考虑每一个问题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到什么,培养何种能力和品质,从而根据目的,有意识地将问题进行分类,再根据类型,精心设计提问。

2.教师在创设课堂提问时,一定要找准问题的切人点,即问在当问之处

课堂提问要问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够”时,问在当问之处。由浅人深,层层深人,让学生在设疑的过程中,在教师指导下能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3.教师应把握好提问的“量”和“度”设计科学的提问,好比给学生配了一个熟练的向导,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保证教学活动获得理想的效果。因此,设计提问一定要把握好提问的“量”和’度”。“量”即数量,易精不易多,以质取胜。提问应提在重难点上,应提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上。提问的覆盖面应宽一些,具有一定的思维强度。当然提问的广度、深度、难度要与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和智力发展水平相适应,让学生通过努力,可以摘到“桃子”,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3.关注差异,精心提问

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在学习过程中,思维的方式、理解的层次、注意力的落点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因此,教师一定要注意这个差异,精心设计提问,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让学生积极参与课掌提问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只是一个教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和想象力。”所以,要使课堂真正成为提高学生素质的主要渠道,就应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提问,会提问,提好问。

1.正确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

素质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主体教育观的体现,在课堂教学中主体参与水平的标志之一,就是看学生提问的情况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使学生勇于和善于提出问题。这样能够启动学生思维,活跃思维,并主动积极地去探求知识的奥秘,能更好的完成学习任务。

2.好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提问

在教学实践中,学生不是不能提出问题,而是不敢提问,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学生怕自己提问得不到教师和同学的理解,亦或学生自信心不足,没有提问的勇气,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气息,鼓励学生提间。

3.正确评估学生的提问

对学生的表扬越及时,效果越好,激励作用也就越大。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时机,对一个提出问题的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促使他们充满自信心。对问题提得好的学生,还要倡导全班同学向他学习。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一些分角色游戏。如:“答记者问”、“今天我来问”等,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参与课堂提问,大胆发言,形成踊跃提问的良好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