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课堂主要问题和建议

课堂主要问题和建议

时间:2023-06-05 09:55:23

课堂主要问题和建议

第1篇

关键词 课堂观察 初中生物学 中考复习课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课堂观察指观察者怀着一定的目的,凭借自己的感觉器官和一些辅助工具,如课堂观察量表、录音录像设备等,在课堂上收集信息,并依据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研究的一种课堂研究方法。

在开展课堂观察这个新的听评课模式研究前,对于每堂课中,学生回答问题的参与率是多少,回答准确率是多少,不同层次的学生被提问或主动回答问题的频率是多少,教师的解答方式是否科学合理,提出的问题如何有效,教学环节设置及时间分配是否合理等一系列问题,很多教师并没有明确的意识去反思与修正。课堂观察改变了以往泛泛的听评课模式,实现了听评课的具体化、量化,用数据说话更具说服力,同时避免了评课的随意性,使评课更有针对性。这种新的教学研究模式日趋受到人们的关注,并逐渐成为教师教学研究的重要形式。下面将课堂观察引入中考复习课堂,采用定量统计与个案描述相结合的方法对当前初中生物学复习课教学现状加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1.问题的提出

八年级下学期的期末将迎来初中生物中考。从时间上来看,八年级下学期只有4个多月的时间;从任务上来看,在这有限的时间里,既要完八年级下学期的课程,又要复习四本书迎考。要在这样的条件下取得好成绩,唯一的途径就是合理的复习,追求高效的课堂。

笔者在第一轮中考复习中采用传统的复习课模式(表1),然而,阶段考试成绩并不理想。如何找出问题所在?如何重新构建高效的中考复习课教学模式呢?

2.课堂观察在生物学中考复习课教学模式的作用

针对传统复习课上出现的种种问题,笔者以一节复习课为例,简单介绍课堂观察的过程及其发挥的作用。

2.1课前会议

任课教师进行说课,并提出困惑:“复习课是重复学过的内容,较无新鲜感,而且每节课的知识量较大,学生容易疲乏。如何让所有的学生都主动积极地参与复习,提高复习效率?”其他教师积极讨论,对笔者的教学设计提出一些建议,然后讨论并确定观察点,最后分头设计准备观察量表。

2.2课中观察

教师同伴们在各自事先安排好的观察位置上,迅速进入观察状态,采用录音、摄像、笔录等方式,将定量和定性方法结合起来,做好课堂实录,记下自己的思考。

2.3课后会议

任课教师先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进行自我反思:“①教师讲解为主,集体回答多,个别提问少;②学生倦怠、反应不积极;③课前提问结果反馈出多数学生上节课后未完成复习任务,以至于这个环节拖拉较长时间,最后导致学生课堂自主复习时间比原计划少”。

每位观察者围绕自己的观察点,根据自己所采集的课堂观察的信息,提出改进建议和对策。如根据伯海英设计的“教师教学环节设置及时间分配评价量表”,发现的问题有:①复习内容的呈示方式单一,主要是讲述呈示;②没有使用教具;③时间安排方面,课前提问环节耗时太长,教师讲授时间也稍长,应该让学生多一些时间思考,多提问一些学生,建议删除学生自主复习环节;④教师单独提问少,多为集体回答,导致部分中等生和多数学困生、行困生走神偷懒;⑤单独提问的学生回答问题的正确率只有39%;⑥学生课后没有好好复习,光靠上课是远远不够的,建议想办法及时落实课后的书面和背诵作业。

根据伯海英设计的“课堂问答互动观察量表”也发现一些问题:①教师设置的问题,描述性问题(“是什么”)占62%,论证性问题(“为什么”)占28%,判断性问题(“是与否”)占10%,建议多设置论证性问题;②学生齐答次数占回答总数的57%,提问举手者为21%,提问未举手者为17%,建议多进行个别提问及多关注未举手者;③被提问的学生,学优生占43%,中等生占35%,学困生占13%,行困生占9%,建议多提问中等生及学困生,而且要注意不同难度问题的分配以提高中等生与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④教师有重复问题答案的理答习惯,应适当克服,减少课堂时间的浪费。

2.4教学修正

经过认真思考,对于观察表所反馈出的问题,笔者对旧的复习课教学模式进行了针对性的修正:

①针对复习内容,使用多种呈示方式,如讲述呈示、多媒体呈示(精美课件、动画)、板书呈示等,多种方式相结合让学生多角度理解、回忆并识记复习内容,帮助学生克服走神、倦怠的问题。

②时间安排方面,课堂上为了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高效复习本章的知识内容,采用提问复习而不是教师讲解作为主要复习方式,用课件呈现提纲中的知识点,将重难点和易错的关键词空出来,提问学生。

③为了让复习课不沉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小组比赛的方式进行提问,给每组加分,一周统计一次分数,分数最低的组完成额外的作业。

④笔者认为学生自主复习环节不可少,把这个环节调整到复习提问前,在竞赛氛围的激励下,学生自主复习学习效率非常高。

⑤边提问边讲解,并且要求学生将易答错的知识点用红笔勾画到提纲相应的位置,有助于课后复习。

⑥在提问学生类型的选择上,尽量多关注中等生和学困生,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问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高学生回答问题及思考的积极性。

⑦为了及时落实课后的书面和背诵作业,督促学生课后好好复习,利用学生自主复习时间检查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纠正偷懒行为或鼓励表扬进步行为,并给予相应的奖惩。

⑧针对复习中的重难点,笔者使用表格归纳对比、结合结构图或示意图、使用教具、使用概念图等方式进行突破。如此使用一切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达到理解、识记、应用的目的。

3.高效的中考复习课教学模式的建构

通过连续几次课堂观察的反馈,笔者不断修正,一个月下来,基于课堂观察修正后的中考复习课教学模式(表2)基本成型。

根据相关量表的记录统计,反馈出新复习课模式的优点:重难点突出;根据学生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小组竞赛使学生积极性大大提高;根据问题难度,提问各层次学生,覆盖面广,单独提问和齐答正确率提高;呈现方式多样;自主复习安排在前面效果显著。笔者采用两个水平相当的班级进行研究,两个班的阶段性考试成绩及中考成绩呈现出较大差异,采用修正后复习课模式进行教学的班级,其学生的应试成绩优势明显。

第2篇

关键词:观课;议课;策略;科学;理性

观课就是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观察和记录,而议课则是在观课的基础上对课堂教学进行分析和评价。观课议课是促进教师业务成长、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重要手段。目前,高效课堂教学改革在一些地方得到大力推广,但课堂教学改革中定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何及时地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不断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如此,观课议课的重要意义越来越凸现出来。科学有效的观课议课能作出客观的课堂教学评价,为改革中的课堂教学把好脉、开好方,从而帮助一线教师在改革的路上少走弯路,增强教师课改的信心。课堂教学改革是一项行动性研究,教师的实践反思是通向改革成功的有效途径。实践是理念的体现,反思则是教学思想的提升。教师的反思常常是建立在课堂教学评价的基础上的,而观课议课的目的便是为课堂教学作出客观理性的评价。从某种意义上讲,课堂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发展趋向的风向标,因而观课议课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如何进行科学有效的观课议课是个不得不思考的问题。下面就本人在工作中的体会谨提出以下几点拙见:

一、明确观课的维度

为了克服观课“粗线条”“整体感”的弊端,明确观课的维度就显得很重要。一节课总的来说包含了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但要细致分析会有很多维度。比如教师的教学行为方面,可观察的维度就有: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环节的安排、教学方法的使用、教学语言(包括肢体语言)的运用等。而学生的学习行为也有很多维度,比如:学习的方式(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质疑等)、学习的时间、参与的程度、学习习惯、思维品质、学习效果、精神面貌等。观课之前就要确定好维度,设计好表格,观课时进行准确的记录,为后续的数据分析、课堂教学评价做好准备。

二、采用先进技术手段

目前一些学校的观课多采用传统的方式,一支笔和一本观课议课记录本。这些只能保证对课堂基本情况的记录,很难保证采集数据的准确性,课后也无法再现课堂教学的真实情景。而采用较为先进的技术手段则能够更为客观真实地记录教学过程,以便采集更为有效的数据。比如,使用录音笔可以记录下教学过程中的有声语言,可以采集教师问题的设置、提问的次数、理答的方式等方面的数据。而录播教室功能更强大,能全程记录下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课后,可反复观看,以便从不同角度对课堂教学进行分析。这样既丰富了观课的角度,又提高了观课的客观性。

三、科学定量分析

一般情况下,教师观课后,凭自己的主观理解和经验会对课堂教学作出评价,诸如教学思路是否清晰、教学内容是否适当、教学环节安排是否得当、教学方法使用是否恰当等。经验丰富的教师还会提出这节课的亮点和不足。其实,仅做到这些还不够。课堂教学的评价应该是科学的、理性的,最好能引进教育测量学的方法。首先,要基于观课采集的数据对课堂教学进行量的分析,得出结论,进而作出评价。做到客观真实、科学有据。其次,可以将课改过程中不同时期采集的数据进行比较,从而对课堂教学的变化作出准确的判断,把握课堂教学改革的动态,以便明确进一步改革的方向。

四、突出评价要点

课堂教学评价包含很多方面,但要突出要点。本人觉得要关注四点:“教什么”、“怎么教”、“怎么学”、“学得怎样”。“教什么”要对应课堂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来考量;“怎么教”和“怎么学”体现了教师的课改行为;“学得怎样”则对应了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课堂品质的提升。把握住这些,评课会更有针对性,更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改革顺利进行,最终实现“教得有效、学得自主、考得满意”的目标。

五、客观理性议课

议课要在细致观课的基础上进行,以事实为依据,避免主观性;要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既指出问题所在,又要提出改进的建议。议课要有针对性,切中肯綮,不能大而化之,亦不能流于肤浅。这就要求议课者既要认真观课,又要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另外,议课还要关注授课教师的具体情况(性别、年龄、性格等),采用得体的语言,使授课教师易于接受。

第3篇

关键词:观课;议课;问题;效益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1-0123

随着校本教研的深入,“同伴互助”式的教研形式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欢迎。课堂观察,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沈毅,崔允,2008)。课堂观察的意义首先在于改善学生的课堂学习,关注学生在课堂内是怎样学习的以及学习的有效性等。课堂观察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课堂观察对教师的专业要求以及课堂观察所提供的研讨平台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开辟了一条很好的途径(仝亚军,徐香云,2010)。

一、课堂观课的基本步骤

观课总是在一定的目标驱动下而发生的产物。观课主题分为一般性观课和特殊观课主题。一般观课主题是指“全景式”或“全方位”地观察整个教学过程。特殊观课主题是指集中观察某个教学环节或某项教学技能(王斌华,2005)。“全景式”课堂观察是对传统听课方式的继承和发展,尽管传统的听课方式存在诸多问题,但对课堂教学的整体把握有其可取之处(屈小武,2009)。“全景式”观课是我们对课堂进行研讨和评价的常用方式;特殊观课主要适用于初入教门的年轻教师。年轻教师在教学的初始阶段,可能会对教学某一侧面感兴趣或存在疑惑,他们想通过听有经验教师的课,从而获得自己想要的答案。

1. 课前会议

课前会议上,观课教师要跟上课教师进行必要的交流,把自己观课的目的以及观课的重点进行说明。如果是研究课,课前会议上也可请上课教师说课。任课教师主要说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的设计思想、教学难点和教学目标等,使观察者对本节课有比较详细的了解,为实施课题观察提供帮助;介绍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使观察者对教学环节和流程有大致了解;从课堂气氛、学习习惯和思维特征等方面介绍本班情况,并且提出本节课教学设计的创新之处以及困惑,以便观察者在观察时更具针对性。这之后,观察者可从自己观察点出发,针对任课教师的说课进行提问。

2. 课堂观察

尽管对不同年龄段学生、不同课型的教学有不同特点,对课的结构也有不同的划分,但课堂结构应有一定的稳定性和规律性。根据课堂的教学环节,我们可以把它初步分成:

导入呈现、学习巩固和拓展运用。在此基础上,我们构建了英语有效教学的整体性观察框架(见表1,屈小武,2009)。

表1 基于英语学科的课堂观察框架

时间 讲课人

评课人 课题

如果观察者观课的目标是课堂的细节或环节,也可按照事先制定的观课量表进行操作,如对课堂提问的统计,见表2(仝亚军,徐香云,2010)。

表2 课堂提问观察记录表

时间 讲课人

评课人 课题

如果是集体性观课,我们还可以给不同小组分配不同的观课任务,从不同侧面对课堂教学进行“解剖”。如小组1可以观察学生参与活动的有效性;小组2观察活动本身的有效性;小组3观察教师语言的有效性;小组4观察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的有效性;小组5观察课堂达标的有效性,如我们可以选择从学生参与学习的角度用下列评价表进行评判。

表3 学生学习的维度

时间 讲课人

评课人 课题

3. 听课后

听课后,教师应对课堂情况进行整理和分析,并与授课教师和其他听课教师进行交流和反思。教师应从四个方面着手进行整理和分析(陈俭贤,2010):

(1)整理好听课记录。听课后教师应对课堂实况多做几次回忆,反复琢磨和推敲,然后及时整理听课记录。要按先后顺序提纲挈领地整理听课内容、时间分配情况;整理教法、学法的选择与应用,如情景的创设、过渡的语言、引导的技巧、激励的方法、组织活动的方式;整理教师挖掘与利用课堂生成资源的情况;整理学生重点发言;整理教师处理偶发事件的情况;整理练习状况、练习形式等。

(2)做好课后分析。听过一节课后应进行综合分析,找出这堂课的特点和闪光点,总结出一些规律,明确对自己启迪的几个方面,并针对这堂课的实际情况,准备一些建设性建议,以便课后交流和切磋,达到互助互学的目的。

(3)与授课教师和其他教师交流。观课的目的是探讨教学的实际问题,其宗旨是问题的解决,所以听课者与授课教师和其他教师的交流显得十分必要。在民主、平等、友好的氛围中不仅增加了学术研讨的气氛,也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情感的沟通。

(4)自己进行总结反思。交流之后,听课教师还要自己进行必要的反思,可以把自己的课与授课教师进行适当的比较,也可进行理论的探源。通过写反思日记,教育叙事等方式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的广度和纬度。

二、如何议课

在议课环节,我们一般可以要求授课教师先进行简要的说课,重点关注课堂的“预设”与“生成”以及课堂实效。在接下来的议课环节中,议课教师可以从教学目标、教材处理、教学程序、教学方法与策略、教师素质和教学效果等常规方面进行整体评价。从积极的意义上来说,议课教师更应从“问题”的角度对课堂教学进行深度剖析,这也是授课教师最愿意听到的“肺腑之言”。为了达到此目的,议课教师可以继续利用评价量表进行实事求是的评述。如下表从课堂生态文化的角度进行分析:

表4 课堂文化的维度

时间 讲课人

评课人 课题

第4篇

【关键词】观课议课;有效性;尊重学生

最早知道“观课议课’的概念得益于继续教育的学习,原来只知道听课评课,脑子里却没有过“观课议课’。 虽然听课也包括观察,但“听”主要指向声音,“听”的对象主要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有声语言往来;而我所谓的“观”强调用多种感官收集课堂信息。在多种感官中,“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眼睛的观察,除了语言和行动,课堂的情境与故事、师生的状态与精神都将成为感受的对象。更重要的是,观课追求用心灵感受课堂,体悟课堂。议课是围绕观课所收集的课堂信息提出问题、发表意见。要超越谁说了算的争论,改变作课教师在评课活动中“被评”的地位和失语的状态。议课教师与作课教师是在平等地交流,更多的是这样的语言:“我观察到某某现象,请问你是怎么考虑的……”;评课侧重对课的好坏下结论、作判断,评课者一般会说:“某某地方处理得有问题……”但是观课议课和听课评课又是相行不悖的。

观课议课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为目标的一种研修活动。那么,如何做到观课议课的有效性呢?

一、从营造氛围开始

(1)营造平等对话的研究氛围,培育民主、互助、和谐的团队精神和平等民主的教学研究文化 ,充分发挥全校教师的集体智慧。建设进取、合作、民主的学校文化。

(2)议课不是对课堂教学下结论的评课,议课要对课堂教学的问题和现象“议”。它有一个策略就是直面问题,议课中的问题不能带到对教师的评价和奖惩中去,这样才能“议”起来。

(3)引导教师理性看待课堂遗憾。叶澜教授:一堂好课应该是一堂有待完善的课。它不可能十全十美的,它应该是真实的,不粉饰的,值得反思的,可以重建的课。“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陷的。”于漪: “我上了一辈子课,教了一辈子语文,但还是觉得上了一辈子深感遗憾的课。”

二、从观课准备开始

1. 提前协商观课主题

在课前充分沟通和交流,使授课教师和观课者在课前达成充分理解和信任,并形成共同的观课议课主题。

2. 让授课教师先做观课说明

观课说明并不需要以前“说课”那样对教学的各个方面进行说明,而主要介绍教学背景、教学设想和主要的教学活动,介绍自己的不同常规的教学创新。

3. 坐到学生身边去

观课者最好提前进教室,通过与座位周围的同学寒暄和聊天,了解和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等,舒缓学生可能的紧张和压力,同时密切与学生的关系。

观课教师要选取合适的观察位置,要把观课的凳子从教室后边移到学生中间(可以稍微靠后),观课焦点从教师转移到学生。学生是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应该以学为本,因学论教;这样,评价教的效果和教的水平就需要颠覆一下目前习以为常的经验和做法,即不是观察教师讲得怎么样,水平有多高,而是看学生学得好不好,从学生学的效果反射教师教的水平,从学生学习的活动看教师教的活动是否达到目的和是否高效。

三、有效观课要致力于发现课堂

自从我校进行系统的观课议课以来,我们慢慢从惧怕研修的阴影中走了出来,渐渐体会到了研究课堂的精彩。我们开始在观课中仔细观察,细细品味,开始把自己对一个细节的理解提升到一定的高度,开始把自己对课堂的零碎的感知梳理成较有条有理的“一二三”……研修的热情、思考的习惯——我为我自己的成长感到欣喜。

课堂是一个生命生长和实现的所在,是一个充满灵性和智慧的庄严神圣的地方,走进教室时,我们需要存有一种庄严神圣的态度和心情。对于观课议课,我们建议:一定要提前进教室,不能在教学开始以后,很轻率地敲门打断师生的教学;在课堂上要关闭通讯设施,杜绝旁若无人地接听电话;要集中精力关注和研究教学,不做与本堂教学无关的诸如备课、批改作业等工作;不要和其他观课者闲聊,避免在课堂上对师生的教学活动进行相互之间的讨论和评价。

在观课过程中,第一,需要观察课堂上发生了什么,观察的对象不仅有教师,而且包括学生。第二,需要推断执教老师的教学行为背后的想法(不能等到议课时再问授课老师,就算要问,自己也要先想一想),需要判断执教老师的教学行为是否收到了预期的效果,需要思考效果与行为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第三,要思考,假如我来执教,该怎么处理。第四,要思考在议课时,需要交流什么。

四、有效、高质量的议课

1. 平等对话:议课质量的前提和保障

一般而言,献课者和议课者总会存在这样那样的心理隔阂和障碍,要消除这种隔阂,最好的就是同情和理解。

可以多提问、探询,在探询中理解对方,从不同角度理解多种可能。议课拒绝简单判断,提倡相互咨询。

2. 有效的议课要触及深层次的东西

观课议课要促进教师反思。议课时,可以先让教师分析教学设计与教学效果之间的差距以及原因,以及对某些调整的思考。

第5篇

一、转变参与角色,引导主动介入

我校教师历来有较好的互助氛围,每个学科都自发性地组织了由几个骨干教师组成的“帮扶团”。一旦某位教师有上课、比赛任务,其他教师都会倾囊相助。如何把这种“小团体学术氛围”扩大到学校层面,引发教师专业成长的自觉内需?我们发现观课、议课是完善这一想法的有效载体。首先,观课、议课活动的参与面较广。作为学校的常规性研修活动,每学期都安排有两次听课周活动,执教教师的覆盖面大,观课、议课则人人都要参与。其次,课堂教学是最基本的教学活动,其质量关系着学生的学习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是每个教师的迫切希望。基于此,我们提出了“互助式观课、议课”的校本研修模式,引导教师在互助中转变参与角色,激发参与内需。

互助式观课、议课校本研修,是一种基于课堂教学研究的同伴互助式研修方式,它旨在营造一种平等、民主的教学研究文化。因此,我们首先改变以往听课、评课活动中暴露出来的积弊,把观课教师从“局外人”变为“局中人”,卷入到课的设计、研讨中来。在课堂教学前,观课教师需提前介入,在观课前与作课教师沟通交流,明确观课目的。观课教师围绕观课目标,可查阅相关资料,搜集有关信息,对课堂教学有粗线条的教学预设,使自己对要观察的问题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做到心中有底。议课时,围绕观课重点,以“改进、发展”为主要议题,倾听作课者的意图和想法,深入对话,相互提出建设性建议,以期逐步完善。

二、制度保驾护航,引发参与内需

任何活动的有序开展都依赖于一套完善成熟的制度。学校层级的观课活动,既要面向全体教师,又要有一定的侧重与主题,努力做到:观课前提前介入,合理安排;观课中指向清晰,明确任务;观课后加强交流,督查反馈。

学校每学期一般安排两次听课周活动,涉及各个学科的大部分老师。为使活动更为有效,在排定执教教师后,要求教师在一周前把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意图上传到博客研修平台,供其他教师参阅,了解观课的相关教材的教学目的、任务、过程等。为使议课更加深入,教学部门可以加强教师观课、议课的技术培训,教给教师记录课堂实录、分析课堂现象的方法,并指导教师在观课活动中对课堂进行技术观察,如有的老师记录师生对话,有的老师观察教师在课堂的行进路线,有的老师记录学生的练习时间及练习的投入程度,有的老师记录教师课堂提问的数量等。有了观课技术的支撑,再加上教师在课前对观课内容和观课任务了然于心,就能最大限度地引导观课教师做好“课前准备”。

为使活动更加有效,每次听课周,学校要求教师听三节以上的课,同时必须观察一节不同学科的课堂教学,以达到“跨越学科、开阔视野、丰富教学”之目的。在议课交流后,每位教师需在研修平台上评议三节课,一节需根据观课主题详细阐述自己的想法,提出改进的意见等,另两节可以简要阐述。这样详略得当,既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又保证了议课质量。

三、观课主题明确,细化观察视角

每次听课周活动,我们根据参与教师的特点或观察的视角,确定不同的观课主题。如学期初期,可以结合学科教学常规检查,开展以此为主题的观课、议课活动。如本学期初,数学组对一至六年级的常规听课周作了如下安排:一年级:合理分析学情;二年级:助教方案的使用;三年级:课堂练习的时间和效度;四年级:课堂练习本的使用;五年级:学生回答问题的广度和深度;六年级:师生、生生间的评价。教师观课、议课主要围绕这一视角展开。又如,在期末来临之前,学校可安排以研讨复习课有效性为主的听课活动,就复习课的类型、复习课的课型、复习课练习的设计等展开讨论,做到一课一议,凸显研讨的价值。有时,听课周可安排特定年龄阶段的教师参与,如新教师满师展示课,中年教师教学风采展示周,名师课堂品味集等,以展示一个年龄阶段或一个特定群体为目的的听课周活动。不管是哪种类型的观课、议课,都要求做到活动前确定明确的观课主题,细化观察的视角。

为使观课的切入视角更小,观察思考更为深入细腻,有时可以根据研修要求分组进行观课、议课。如把观课教师分为三组,分别观察课的导入环节、展开环节、练习环节,思考每个环节的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教学结构是否科学合理,教学重点是否突出,教法是否灵活多样,有什么优点和不足,并做好翔实的记录,使观课者能在认真听的基础上有效地“议”。

四、议课集思研讨,实现互助共赢

议课是观课后思想的输出,是教师智慧的相互碰撞。议课时,每个教师都必须拥有话语权,切忌骨干教师唱独角戏,其他教师群体失语。议课时,首先要耐心听取执教者的想法、意图及在备课过程中的思考。所谓“子非鱼,焉知鱼之乐”,执教者对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肯定有比观课者更深入的思考,认真倾听执教意图,才能使执教者有被尊重的感觉,才能形成一种平等和谐、轻松交流的氛围。议课是参与者围绕共同的话题平等地交流,需要参与者用平和、平等的态度真诚交流,发现问题,提出合理建议,解决问题。如上述一年级数学的观课主题是“合理分析学情”,执教老师选择了《找规律》。第一次观课后,老师们提出了“如何让学生理解什么是规律”“如何让学生在幼儿园认识规律的基础上从规律的外部形态指向规律的内部特征”等教学问题,并提出了具体可操作的改进措施。执教老师在吸取、内化之后,改进了自己的教学,第二次施教时,教学效果明显提升。

第6篇

课例研究是一个融合教学实践、知识、心智模式、人际关系、支持合作性研究等要素的教师学习体系。通过几年来持续的主题式系列性课例研讨,教师们找到了自己课堂的成功之处或不足之处。课例研究让教师学会了有目标、有方法且规范地研究课堂教学的改进,更关键的是让教师在研究课的过程中,掌握了改进这类课或更多课的方法。

【“二元五次”课例研究模式】

一、模式内涵。项目组通过实践探索,形成了 “二元五次”课例研究模式,其中“二元”是指两次观课,“五次”是指以上流程中的五个环节: ①“合作课堂设计”在课前会议中进行,由执教者阐述本节课的设计思路,说明“亮点”和困惑,备课组教师共同完成“研究课”的教学设计;②“教学及同伴观课”由一名教师执教“研究课”,其他教师根据不同的课堂观察点进行观课;③“反思及评估修正”在课后会议中进行,研究团队根据观察记录,讨论“听课情形”;④“修订后再教及观课”由一名教师根据备课组对上次执教改进的建议,在不同课堂上第二次“改进课”,其他教师进行观课;⑤“再反思及成果分享”在第二次课后会议中完成,备课组教师继续讨论“听课情形”,进一步提出改进意见。基本流程如下图所示。

二、模式特点。①以课堂为平台。将校本教研、科研、培训聚焦到课堂,从透视课堂、反观问题、改进策略切入,形成良好的教学研修文化。②以课例为载体。以一节课的全程或片段作为案例进行剖析,找到成功或不足之处,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③以学科小课题研究为导向。在教学设计切磋交流中发现问题,从课堂观察和学生的反应中寻觅问题,在课后反思中找出问题,将有价值的、需要长期追踪解决的问题形成学科小课题,开展学科研修活动。④以年级备课组和学科教研组为行动团队。针对课例中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至少一个教学循环的研究,在具体的课堂实践中引导教师学中做,做中研,合作做,合作研,将行动研究、校本研训、学科培训紧密结合,形成合力,把研究的成果通过培训转化为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让年级备课组和学科教研组活动主题化、精细化、常态化。

课例研究承载着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着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创造着教育教学知识。下面以广雅小学莫莉勉老师的课例为例,展示科组老师行动研究的具体做法。本次课例研讨结合“二元五次”研究模式,以“词汇―句型―语篇”课堂有效教学模式的研究为主要研究方向,以“一课两讲”为研究模式,以“课中观察”与“课后会议”为抓手,以“有效教学模式”为观察维度,对课例进行了深入的研讨。科组老师以各自主持的小课题研究主题为观察点切入,借助观察量表为工具,就教与学的有效性相互交流、探讨与反思,充分彰显了“立足常态”的课例研讨实质和打造“优质发展”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讨目标。

【案例分析】

本次研讨采用一课两讲的模式,侧重点是在研究“异”。下面以广州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下册Unit 10 What Are the Biggest Animals in the World?为例进行“二元五次”课例分析。

一、课前会议,提出思考问题

1. 执教者:本课是广州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下册Unit 10 What Are the Biggest Animals in the World? 新授课。本人的课堂观察维度是学生课堂学习达成。五年级学生数学课中还没学习“吨”的重量单位,用哪种方法呈现更合乎学生实际?如何设计前置练习和课后检测练习才更有效?2. 科组老师讨论执教者提出的问题并建议:关于长度和重量单位的解难,建议使用直观法和图示法;关于课后检测练习,建议周全考虑本课设定的目标,包括情感态度目标、文化意识目标。在处理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执教者的实践性知识将得到丰富和修正。

二、课中观察,发现新的问题

课堂典型事件记录:1. 在热身与准备环节,教师用野生动物的图片复习旧单词,为本课进行动物特点的描述以及学习最高级做铺垫。2. 新知识呈现采用“边呈现,边解难”策略,根据课文内容,将分三层呈现:1)通过做判断题形成信息差,层层推进课文学习,这是本课学习预设的核心策略;2)用图片对比、数据对比等直观的方式加深学生对蓝鲸之巨大的感受;3)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追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在需要的时候,适时给他们拓展词汇或文本。3. 发展环节观看一段两分钟的蓝鲸科教视频,要求学生倾听英语讲解,学会抓住关键信息,并尝试复述。在观看视频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一步了解,让学生尽可能多的运用所学句子连贯描述蓝鲸。

三、课后反思,修正存在问题

1. 课后议课因为时间紧,老师们又分别在两个校区上班,故此,这一次评课我们在Q群上进行,以下为部分QQ记录:

2. 执教者根据自我反思和他人建议进一步调整教案:(1)将由该模块的第一课时调整为第二课时。先让学生对比较级和最高级有初步了解,以使得学生在这节新授课中比较熟练地运用。(2)关于蓝鲸的长度和重量,可以与课室长度、与大象进行直观对比,尽量贴近五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3)观看蓝鲸视频前先给出几个问题,让他们带着思考去观看,也借此引导和鼓励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同时为发展环节的口头描述做铺垫,利用黑板的板书与PPT上的思维导图,给学生一个更有力的“文本重构”的支撑。

四、行为跟进,在对比中解决问题

【第二次观课】第二次课对比第一次课更突出教材的科普性和人文性(见表1)。

【第二次课后会议】1. 执教者反思:关于第一次课后作出的调整,在这节课均得以落实,但教学时间的控制仍有改进的空间,课堂节奏控制和气氛激发是本人日后教学要多注意的。关于“学生课堂学习目标达成”情况,“二元”课更为注重“文化意识目标”,突出教材的科普性和人文性。在资源的选材上尽可能展现蓝鲸的真实面目,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在情景中运用语言,也增强了环境意识。语言知识目标达成情况从课堂表现看,学生掌握得较好,量化的检测主要依据“课前预习”&“课后检测”练习,从课后随机抽查的5份学生样卷看,目标达成度较“一元课”高。

2. 观察者议课:(1)科组教师使用课堂观察通用量表――“词汇-句型-语篇”课堂有效教学模式研究,虽然使用统一量表进行课堂观察,但是每一位老师都能根据自己小课题研究主题的不同,而侧重于不同观察维度的观察记录,尽可能从多层面、多角度观课。(2)与会专家对本次课例活动给予了充分肯定,赞赏我们“以课堂为平台,着眼于课堂实际问题”,“以课例为载体,致力于团队协作”,“以小课题研究为导向,促教师专业成长”的做法。并在观课中仔细琢磨我们的课堂观察量表,就如何让“观察量表”做到从“量性”到”质性”、从“有”到“无”、从“分”到“整”、从“泛”、“精”到“专”的草根回归提出了宝贵的意见,为我们下一步研究部署指明了方向。

课堂观察需要多方持续的合作,不仅是观察过程中的合作,更需要之前和之后的合作,是一种合作的研究;当课堂观察成为学科教师日常的专业活动时,合作也成为学科活动的常态,成为学科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作为一种教学研究的范式,它已普遍运用于教学改进活动中,也已经成为我区教师进行课例研究的重要策略。

五、经验提升,完善专业知识结构

第7篇

翻转课堂模式的实施与推广,离不开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发展,也得益于美国学校一直采用的探究式教学与项目式教学。而以往近十年的时间里,在我国中小学界所开展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活动中,各种各样的整合理念、模式及制度纷纷出现,虽不乏值得重视、借鉴的理论思考与实践举措,但终究没有像翻转课堂模式这样引起重大的反响。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剖析翻转课堂模式之“重大技术变革”的要因,揭示其中蕴含的“技术用于课堂”研究的新思维与新内容,以期对我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深化有所启示和借鉴。

一、翻转课堂翻转了什么――翻转课堂模式之“重大技术变革”的要因

(一)从“知识传授之所”到“共同发展之体”:课堂功能的翻转与提升

王鉴教授透过历史的考察认为,对课堂的理解有三个层面:一是课堂教学的场所,即教室;二是课堂教学,即发生在教室里的传授知识活动;三是学习共同体,即学生成长、发展和教师专业提高的共同体。翻转课堂模式使课堂功能实现了从“知识传授之所”到“共同发展之体”的翻转与提升。

“知识传授”的课堂模式将课堂用作专门传授知识的场所;考虑如何在固定的课堂空间、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将大量系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一定数量的学生;关注教学内容安排与实施的“秩序问题”与“效果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考虑学生原有认知、注重结合生活体验的“知识传授”课堂模式在培养学生分析思维、演绎推断、系统思考、受纳知识等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翻转课堂模式把教师的“知识传授”过程录制成教学视频,由学生在进入课堂前观看及完成简单的练习,从而在具备一定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再进入课堂通过与教师及同学的互动完成作业、操作或实践等任务。

“学习共同体”课堂模式将课堂视为学习型组织;强调注重学生的权利与自由,尊重学生的独特性与差异性;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集体生活;旨在促进成员的共同发展与提升。翻转课堂模式围绕学习问题展开,通过操作或实践任务深入:学习问题可能来自学生的课前学习、教师的课初测评、补充的拓展性作业等,教师或针对共同问题进行集中讲解,或针对个别问题进行深度指导,学生之间也可就综合性问题协作讨论;操作或实践任务是基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境,需要学生的实际参与、独立探索或团队协作才能完成;学生在与教师及同学的互动协作中实现知识积累、技能形成、心智发展,教师在指导与促进学生学习中丰富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可见,翻转课堂模式使课堂功能在“学习共同体”层面上得到实现。

(二)从“教师控制外塑”到“学生自发内生”:课堂议程设置的翻转与提升

议程设置是一个关于显要性转移的理论,即通过影响议题议程在大众媒介中的显要性,使媒介的议题议程成功转移为公众的议题议程。课堂的议程设置,作为传播媒介的教师是议程设置者,而翻转课堂模式使课堂议程设置实现了从“教师控制外塑”到“学生自发内生”的翻转与提升。

以往的课堂议程由教师控制。无论是近乎强制式地灌输教科书内容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还是在讲授时考虑学生兴趣、联系生活体验、激发思维想象、引入合作探究等的“被教师操纵的课堂”,教师均是课堂的主角: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教学重点的区分与突出、教学难点的认定与突破、教学练习的指向与形式、教学进度的安排与控制、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等,均由教师分析与确定、设置与建立、调控与推动;学生的需要与关注、想法与疑问、活动与经验等均依存于教师的发动、牵引与塑造,在课堂上少有机会表达、构建与实施。

翻转课堂模式的课堂议程由学生内生。首先,课堂上为学生提供思维与活动的时间与空间。学生在此主动提出学习问题、自由表达思想观点、深入探索知识意义、协作完成实践任务;课堂成为了记录与呈现学生的学习认知、经验体会、实践操作、生命情感的载体。其次,课堂中的议题议程由学生设置。教师集中讲解的内容与学生先前学习或作业中的共有问题相关联;个别指导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与特点、需要与体验;课堂活动的设计以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创造能力为目的,强调学生间的沟通与激励、竞争且合作的关系;可见课堂的主体是每位学生,学生们应走到课堂的最前沿。通过学生自发内生课堂议程,推进了学生掌握知识技能与学习体验兴趣、学习方法态度的结合,促成了个人活动与合作活动、个体成长与共同发展的统一。

(三)从“接受式教学的秩序控制者”到“活动式教学的自主成就者”:教师角色重心的翻转与提升

翻转课堂模式的率先实践者乔纳森・伯格曼和亚伦・萨姆斯通过观察认识到:学生并不需要教师在课上讲授和传递知识,他们可以自己学习和体会;真正需要教师在身边提供帮助,是在他们做功课遇到问题被卡住时,但这时教师往往并不在现场。翻转课堂模式将课堂时间规划为教师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问题及指导学生间的协作学习,从而使教师的角色重心实现了从“接受式教学的秩序控制者”到“活动式教学的自主成就者”的翻转与提升。

学生在以往的课堂中主要是接受式学习,课堂教学活动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训练,为了整体的课堂教学目标,教师课堂控制的最直接功能是保障课堂的秩序与效率。翻转课堂模式将学生的接受式学习过程放在课前,通过观看教师的教学视频完成简单的练习。通过开放课堂,为学生自主活动延续了时间、扩展了空间、增加了自由度:学生可以通过独立探索、教师帮助、同学协作等方式完成作业、操作或实践等活动;可以主动发出疑惑、自由发表见解、平等参与交流、自主合作探究;教师结合学生的掌握情况和个性特点,通过课堂活动设计,给学生提供创造的机会和自由。翻转后的课堂是活动式教学的课堂,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成就者。

翻转课堂模式不仅表现为教学时间的延长、教学空间的扩展,更是教与学行为的效应提升。课堂功能的翻转、教师角色重心的翻转、课堂议程设置的翻转,是基于对“技术用于课堂”所涉及的每个要素(课堂、人员、媒体、教学内容)的性质作用、水平要求和层次特点进行认真分析与细化而做出的教学改革。这种对课堂时间、教师角色、教学关系、教学管理、教学过程等的细化切分、合理配位、有序组织等,本质上是一种技术的运用,是被评为“影响课堂教学的重大技术变革”的原因所在。

二、“技术用于课堂”的新思维与新内容――翻转课堂模式的启示

(一)从“要素增长”到“流程再造”:“技术用于课堂”的新思维

从“要素增长”到“流程再造”,是指今天“技术用于课堂”的发展已经不仅仅是通过要素的新增、要素的成长来带动新的成长与发展空间,而更多地是通过要素与要素、功能与功能之间的重新关联、嫁接、整合,形成新的结构、新的流程、新的产品、新的功能,这就是今天“技术用于课堂”的新思维。

追溯以往我国中小学所开展的“技术用于课堂”活动,其基本发展逻辑可主要概括为“要素增长”。“要素增长”方式使“技术在课堂中运用的要素”得以丰富和发展:从幻灯与投影媒体,到视听媒体,再到交互与通信媒体;“要素增长”方式使“技术在课堂中的功能”得以丰富和发展:从信息的多元呈现工具,到资源的便利获取工具,再到全方位的即时沟通工具;“要素增长”方式使“对技术在课堂中定位的认识”得以丰富和发展:从学习对象,到教学工具,再到学习工具;“要素增长”方式使“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得以丰富和发展:从知识的传授者,到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要素增长”方式使“技术用于课堂的着眼点”得以丰富和发展:从技术的掌握,到资源的建设,再到环境的构建。课堂教学在新增加要素的背景下,由新要素与旧要素形成新的总体,通过总体结构的优化,使课堂教学与社会需要、时展相对应。

翻转课堂模式是在课堂要素增长到一定平台期,不是通过发现新要素,而是通过已有要素的配位翻转、功能组合、时序衔接等,使“技术用于课堂”具有新的发展空间。它通过课堂功能的翻转、教师角色重心的翻转、课堂议程设置的翻转等方式,将课堂教学的时间要素(课前与课中)、空间要素(课外与课内)、人员(教师、学生)行为及性能要素、媒体要素(资源、工具)等重新调整、序化、融合,实现要素的合理配位、功能的充分发挥、过程的精细组织,最终提高教学成效,即通过“流程再造”,通过要素与要素、功能与功能之间的重新关联、对接、融合,形成新的结构与功能。

(二)独特的需求主张、独擅的资源与能力、独到的程序步骤:“技术用于课堂”模式的新内容

《教育大辞典》中对教学模式的解释:教学模式是反映特定教学理论逻辑轮廓的,为保持某种教学任务的相对稳定而具体的教学活动结构。依此可知“技术用于课堂”的模式应具备完成某种教学任务、依据一定教学理论、稳定具体的教学操作程序、教学条件保障等要素。翻转课堂模式通过注重学生的需求主张、教师拥有独擅的资源与能力、形成独到的翻转程序来达到对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化。

翻转课堂模式起初是教师为了帮助缺席课堂的学生补课,使用录屏软件将文稿播放和声音讲解过程录制成教学视频;后来又发现学生对教师的需要,是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时刻;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旨在课堂教学过程的保存与重现,以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完成教学任务”是宏观且显而易见的需求,“录制教学视频以保存与重现课堂教学”的需求、“在学习遇到困难时提供帮助”的需求是中微观层次的,是通过教师对“完成教学任务”需求的还原与挖掘而准确定位的。翻转课堂模式之所以受学生欢迎及得到推广,与教师对学生学习需求的还原、挖掘、注重有极大的相关。

翻转课堂模式在课堂中持续而稳定的运用,需要教师独擅的资源和能力做支撑。教学视频资源是教师使用录屏软件将文稿播放和声音讲解过程录制而成,简便易行且系统化,即教师不需要掌握复杂的制作技能与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就能拥有系统化的教学资源;而且基于以往教学经验,教师可以准确预见到将教学视频资源用于学生课前学习的教学效果。同样,在课堂时间内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问题及指导学生间的协作学习,需要依靠教师的学习问题创设能力、学习活动设计能力、学习机会提供能力、思维深度激发能力等;依靠教师对其所独擅的资源与能力的持续改进与提升,翻转课堂模式才得以在课堂中持续而稳定地运用。

富兰克林学院的 Robert Talbert 教授,总结出翻转课堂的实施步骤为:课前(观看教学视频、针对性的课前练习)与课中(快速少量的测评、解决问题、促进知识内化、总结、反馈)。这个程序顺利有效地实施需要教学管理的细致执行、教学质量的严格控制,即必须保证学生在课前观看教学视频及完成简单练习、学生的学习问题在课中及时发现并解决、每位学生都有表达自己疑惑的机会等,这些是构成翻转课堂模式的独到的程序步骤。

(三)导学案、异步教学法:中国实践对翻转课堂模式的借鉴

“翻转课堂模式”成功利用技术与资源支持学生的课前学习,使其迅速引起国内教育技术界的较多关注,重庆市江津聚奎中学和广州市海珠区第五中学相继开始了翻转课堂的教学实验。翻转课堂模式不仅需要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持续改进与提升,而且在移植到新的教学环境中还需得到精心的调校和修正。以往我国在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创新方面留下了许多珍贵经验,其中导学案、异步教学法的运用对实施翻转课堂模式格外有益。

导学案是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经由教师的集体研究、个人备课、再集体研讨而制定,包括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学法指导、知识链接、问题探究、目标检测等内容。相对于包括文稿播放和声音讲解过程的教学视频,导学案中为学生课前学习所提供的具体明确的学习目标、准确把握的重点难点、精到适用的学法指导、简明相关的知识链接、精心编排的问题探究等,均可为翻转课堂模式中课前教学视频的设计与制作提供借鉴。

第8篇

【关键词】少数民族学生 汉族学生 英语口语 学习

一、前言

当今世界已经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在人们日益频繁的交往中,英语作为一种国际化的交流语言早已被绝大多数国家所认可。随着国家政策的变化,英语口语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逐渐得到了重视。郭蕾在《浅谈如何提高大学生英语口语水平》中提到,大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普遍比较薄弱。经过高中三年的英语学习,部分学生基础较为牢固。但高中阶段主要以应试教育为主,对英语基础的讲授多于对英语学习氛围的营造和对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部分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就没有打好基础,对英语不感兴趣,进入大学后,过多的关注过级考试,并没有清楚的认识到学习英语的目的和意义。教师不断提醒学生过级的重要性,并将学生的注意力都转移到如何通过过级考试上,而不是如何提高英语水平上。其次就是,英语口语受到思维方式的影响。大多数学生听到英语后,先把它翻译成中文然后再进行理解,并再思考如何回答,最后才将其翻译成英语表达出来。受到母语的影响,学生表达出的英语多为中式英语。少数民族学生的母语与其第二、第三语言有相似之处,但其实相似的部分少之又少。少数民族同学可以在学好第二语言的同时,兼顾第三语言,并熟练的运用,这就需要有一定的过人之处。本文希望通过对此进行研究,分别从学生和老师两个角度,提出提高大学生英语口语学习水平和能力的若干建议。

二、研究对象

该研究以新疆X高校13级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为研究对象。本文提及的少数民族学生是指那些在学前班以及小学阶段以本民族语言接受教育,与此同时将汉语作为一门语言课程学习,在中学阶段以本民族语和汉语两种语言接受教育的少数民族学生。少数民族学生进入大学学习期间,已具备运用两种语言的能力,并能运用汉语进行大学本科各门课程的学习,将英语作为第三语言学习。

三、研究方法

1.文献法。通过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口语学习策略训练研究》《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口语水平与学习动机的相关研究》《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口语学习动机分析》《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口语学习动机研究》《浅谈如何提高大学生英语口语水平》等文献的阅读,发现之前的英语研究学者已经意识到英语口语学习的重要性。目前,我国大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比较薄弱。大学生意识到英语口语的重要性,但由于怕出错、语法差、词汇量有限等多方面的原因,不敢也不乐意参与英语课堂的口语练习中。

目前,学者们对于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口语和汉族学生英语口语的研究有许多,但鲜少有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和汉族大学生的英语口语学习的对比研究。本文利用地理优势,对新疆X高校13级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进行了对比研究,并确立研究课题。

2.问卷调查法。为了解研究对象目前英语口语的现状,制定了调查问卷。对新疆X高校13级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其中,少数民族学生100名,汉族学生100名)进行问卷调查。对汉族学生发放问卷100份,回收88份,有效问卷88份,回收率达到88%;对少数民族学生发放问卷100份,回收94份,有效问卷94份,回收率达到94%。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82份,有效问卷182份,回收率达到91%。

3.英语口语课堂跟踪调查。选取新疆X高校13级三个少数民族班级和三个汉族学生班级的英语课进行跟踪听课。英语口语课堂跟踪调查所选取的三个少数民族班级的学生,共计122人,三个汉族班级的学生,共计121人。

四、调查结果分析

1.文献研究分析。通过对文献的阅读,发现之前的研究者都意识到了英语口语应该得到重视。影响大学生英语口语提高的因素主要有:教师过分强调英语应试能力,对英语口语的不重视;学生的基础不扎实,对英语口语不感兴趣,缺乏自信心,不敢开口,怕被老师、同学嘲笑,受到母语的影响等。母语影响下的思维方式加大了学生英语口语的学习难度。大学生听到教师的英语问题,条件反射性的将其转换为母语理解,而后寻找答案,再将母语转化为英语进行回答,不免使自己的英语变成中国式英语。中国是一个以应试教育为主的国家,家长和教师过分的强调了分数,而使英语口语得不到重视。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大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普遍比较薄弱。为了改变大学生的英语口语现状,我们应该重视英语口语的学习。

2.问卷分析。通过对新疆X高校13级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其中,少数民族学生100名,汉族学生100名)进行问卷调查发现,由于少数民族学生在汉族学校上学,接受了与汉族学生一样的教育。因此,问卷调查的结果未能显示出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英语口语学习的较大差异。问卷统计显示,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一样,大部分喜欢英语,但其英语口语水平都不是很理想。大多数学生英语口语水平不理想,归因于不敢开口,怕说错;语音掌握不好,怕别人听不懂;语法不好,不能组织句子;词汇量不过关,不能把所想的用英语表达出来等。学生都想提高英语口语成绩,认为英语口语也会影响自己的英语成绩。部分学生尝试通过各种方式提高自己的英语口语水平,通过阅读英语报纸,书籍;复读、跟读音频、视频材料;和外国人交流;看英语电影,收听英语广播;课下和同学操练对话,为扩大词汇量,熟读并背诵有用的句式和段落等来提高自己的英语口语,但结果仍旧不理想。大部分学生认为,学英语,就是为了通过等级考试,为了升学,这样的错误观点早已在学生的脑海中根深蒂固。大学生想要真正提高英语口语,要配合教师组织的课堂活动。在课堂上,学生说错了可以由教师进行纠正。大学生要主动大胆的和教师进行交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应结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相信这样一定可以使自己的英语口语成绩提高。

3.课堂调研分析。通过对新疆X高校13级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的英语口语课堂进行跟踪调查,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与汉族大学生的课堂表现差异较大。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课堂氛围十分活跃。教师上课对学生提问,若教师提及平时成绩,少数民族学生回答问题十分积极;而汉族学生显得较为不积极。若教师没有提及平时成绩,少数民族学生回答较积极,而汉族学生则显得有些被动。教师提问完,少数民族学生立即举手,待老师点名回答,若不会回答,则会向周围的同学询问;而汉族学生听完问题,思考片刻后才会有同学举手回答。教师提问后,要求同学们讨论,少数民族同学立即展开热烈的讨论;而汉族同学仅仅是和同桌的同学讨论。教师提问后,少数民族学生会积极回答,而汉族学生就显得些许被动。同学回答问题时,少数民族同学仍旧进行自己的讨论,而汉族学生在听取同学的回答。

五、结论与建议

1.结论。对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英语口语学习差异的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普遍比较薄弱,对英语提不起兴趣,缺乏自信心,对英语应试教育的过分重视,母语思维方式的影响,自主学习英语口语的意识不强,需要客观的因素去驱动等劣势,都需要去改正。大学生要使自己的英语口语基础增强,首先培养对英语口语的兴趣,增强自身的信心,重视英语及英语口语,其次要以外国人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的课堂学习和教师的课堂教学。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课堂氛围较汉族大学生的课堂氛围活跃很多,活跃课堂氛围,需要教师的努力,也需要同学们的配合。

2.建议。

(1)对学生的建议。1)对少数名族学生的建议。①课前。大学生应该在课前做好预习,以便于抓住教师上课的重点,明白自己哪里不会,并且在课堂上,把这些不会的作为重点去听。课前预习,会让课堂上的难点变得容易理解。②课上。在课堂上,学生的思路要跟着教师的思路走。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要积极思考,认真听取其他同学的回答,抓住同学回答的重点,并组织好自己的语言。听课的同学要注意课堂纪律,别的同学回答问题的时候,不要再继续自己的讨论。③课后。下课后,学生要利用课余时间,复习教师讲过的内容,温故而知新。复习的过程中,遇到不明白的问题,要记下来,与同学或者任课教师讨论。学生要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2)对汉族学生的建议。①课前。大学生在上课前做好预习工作,明确重点,以便更好的理解教师教授的知识。②课中。在课堂上,学生的思路要跟着教师的思路走。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片刻后,要积极主动回答。作为学生不要怕说错,被同学笑话,要克服心中的恐惧,大胆的说。不要怕成为被嘲笑焦点,人人都会犯错。或许你犯的错误也是大家的经常爱犯的错误。③课后。课后,学生要找空余时间回顾课堂上教师讲授的新知识。在复习的过程中发现有自己不理解的内容,一定要与同学或者任课教师进行讨论。

(2)对任课教师的建议。1)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英语课堂教学建议。①把握课堂气氛。由于少数民族学生爱说话的特点,他们的课堂氛围通常较热闹。任课教师要注意通过提问的方式来控制课堂氛围避免学生讨论课堂以外的话题。②多开展英语角活动。由于少数民族学生喜欢在课堂上练习口语的特点,他们会积极参与到口语角活动中。任课教师可以多开展类似的活动,可以培养他们对英语口语学习兴趣。2)针对汉族学生的英语课堂教学建议。①活跃课堂气氛。由于汉族学生不爱发言,他们的课堂会有冷场的情况。任课教师应该多与学生做互动,或者将班级分成若干小组,两三人一小组,组织小组讨论并让小组成员轮流发言。②树立说英语的自信心。由于汉族学生不喜欢主动回答问题,怕说错,没有自信心。任课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上课回答问题,使其树立起说英语的自信心。3)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的英语课堂教学建议。鼓励学生经常看一些英文的原声电影和听一些英文歌曲。扮演电影中的角色,激发他们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语感。给学生推荐好的英语读物,鼓励他们多去阅读,拓宽学生的眼界。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英文思维方式起到引导作用。

六、结语

由于该研究是首次对新疆X高校13级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英语口语现状进行对比,调查对象仅限新疆X高校13级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因此,各项结果还有待于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验证,进行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1]郭蕾.浅谈如何提高大学生英语口语水平[J].青年文学家, 2011.

[2]古丽米拉・阿不来提,李珂.少数民族大学生英语口语策略调查与分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0.

[3]张东昌,杨亚军,李蓉.影响中国学生英语口语流利表达的成因分析及教学对策[J].2004.

[4]关霜红.职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现状及培养对策研究[J].中国会议,2013.

[5]朱红梅.汉族学生与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中归因倾向的对比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报,2011.

[6]徐世昌.少数民族与汉族学生英语词汇学习策略对比分析 [J].外语教学,2011.

[7]孔燕,陈金.谈我校少数民族的英语口语教学与学习现状[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2.

第9篇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程;构建;建议

小学音乐课程的构建对小学生今后的艺术生涯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且其对学生的情操陶冶和兴趣培养等也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为此,需要不断加强对我国小学音乐教学的研究。在当前我国的小学音乐课程构建中,由于新课标的实施时间较短,其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为了更好的帮助我国构建小学音乐课程,本文作者根据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总结了几点促进小学音乐课程构建的建议。

1 当前我国小学音乐课程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我国的小学音乐课程构建也出现了较多的变化,而小学音乐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其对新课标内容的理解对小学音乐课程的构建具有非常大的影响,但由于小学音乐教师自身能力的限制,导致很多的小学音乐教师在进行音乐课程的构建时对新课标的内容理解错误,影响了我国小学生的音乐学习效果。

1.1 形式主义严重

在新课标中对小学音乐课程的构建形式进行了改革,提出需要对当前的传统小学音乐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增强学生对音乐教学的兴趣,但大部分的教师在理解时过于片面,仅仅认为新课标是对教学模式进行改变,而对教学的目的却不了解,导致很多的教师在进行教学模式改革时仅仅追求新颖,而对于学生是否喜欢和能否接受其教学内容完全不关心,导致教学效果不断降低。像在进行课堂活动的开展时,大部分的教师仅仅是增加课堂活动的开展,可对于活动课堂的氛围以及活动课堂的教学目的则完全不关心,导致学生学习到的知识非常少。这种现象说明了小学音乐教师的教学思路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1.2 过于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新课标中,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进行了重点强调,要求小学音乐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但一些教师由于自身理解不足,导致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过度关注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给予学生过渡的学习自由,从而忽略了自身的教学作用,导致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效果大大降低。像在进行角色扮演等课堂教学安排时,由于没有教师的积极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完全根据自身的喜好来进行角色的扮演,导致学生无法有秩序的进行教学活动,甚至出现学生打闹嬉戏等现象,这种现象严重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果,且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小学音乐课堂构建的建议

为了能够更好的解决上述所说的问题,提高我国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效果,作者根据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总结了几点改善小学音乐课堂构建的建议,下面对其进行了简单的介绍。

2.1 合理使用教学资源

在新课标中对小学音乐教学课程的安排进行了新的规定,其根据小学生的实际特点减少了专业知识的教学内容,且知识教学内容的难度也得到有效的降低,这对小学音乐课程的教学来说是一种非常大的提高,给予了小学音乐教师更多的发挥空间,小学音乐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制定课程内容。为了更好的提高小学音乐课程的教学效果,小学音乐教师需要充分利用教学素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思路。像在进行人教版小学音乐第一册第六课的教学时,其最主要的教学内容是“劳动”,教师在进行课程内容的安排时,教师需要根据教材的主题来对教学内容进行安排,像《大家来劳动》等歌曲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打击乐器来使学生能够更加真实的贴近教学主题,加深学生对教学主题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情操,此外,在教学内容完成之后,教师还可以通过一些课外活动来使学生能够更加真实的理解劳动精神。

2.2 提高教师的基本素质

小学音乐教师想要能够更好的构建教学课程,首先自身的专业素质需要达到足够的要求,为此,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一些培训课程来对教师的个人素质进行培养,通过这些课程使小学音乐教师具备更加充足的个人专业能力。此外,学校还需要定期对培训教师进行技能考核,只有满足要求的教师才能进行音乐课程的教学。另外,小学音乐教师想要更好的提高教学效果,不仅需要熟练的掌握专业技能,同时,还需要其具有良好的教学素质和职业道德,像在进行小学音乐教学时,教师不仅能够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音乐内容,同时还能够通过自身丰富的教学经验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还能通过自身的生活经验为学生今后的发展进行正确的指引,帮助学生更好的发展。

2.3 优化教学方法

对于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来说,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点,为此,小学音乐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需要断改善自身的教学方法。下面是优化教学方法的几点建议:首先,小学音乐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需要对自身进行准确的定位,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而自身仅仅是起到一种引导和帮助,在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全面的掌握,出现问题及时帮助学生进行调整。像在演示木鱼等不常见的乐器时,学生往往对其比较感兴趣,这时,教师需要通过自身的演示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亲身实践如何进行这些乐器的操作,当学生出现错误后帮助学生进行纠正,通过这种方法能够最大程度上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然后是现代教学设备的运用能力,像当前比较常用的多媒体等教学设备,小学音乐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需要能够熟练对其进行操作,通过多媒体设备将一些音乐视频和音频展示给学生,使学生能够亲身体会音乐情景带来的效果,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在进行使用时需要注意和学生的语言沟通和交流,防止学生的注意力发生转移。

3 总结

通过对小学音乐教学进行调查可以知道,其对学生的艺术兴趣培养和情感的陶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有效的小学课程建设是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的重点,为此,小学音乐教师在进行课程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将学生的学习效果作为最终的目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明月辉.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学周刊,2014,05:221.

第10篇

近年来,先后获山东省教学成果、科研成果一等奖2项,山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山东省教学成果、社科成果三等奖2项,市教学成果、社科成果一等奖7项,市社科成果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其中8项列首位)。主持的3项课题通过省级鉴定,1项课题市级结题;正在主持研究的省级课题2项,参与省级及以上课题研究5项。在全国核心期刊66篇,4篇收录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其中,探索命制的“新课程地理试题”和设计的“初中地理活动设计”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学地理教学参考》上连载29期,与全国地理同行交流,在国内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主编书籍《区域推进校本研究的探索与实践》、《综合素质评价手册》、《初中地理10分钟掌控课堂》等16部,副主编、参编24部。

肥城市自2005年探索集体备课、课例研究及观课议课等方式,逐步形成了“三课两评一反思”的特色课例研究范式,其典型做法收录于《泰安教育年鉴》,先后在刊物与网站上报道,并编入《区域推进校本研究的探索与实践》(华文出版社)一书。

一、“三课两评一反思”课例研究范式解读

课例研究是指围绕课堂教学打磨与水平提升,针对课堂教学中的一个案例,在课前、课中、课后进行的各种研究活动,包括执教教师的备课、上课、反思、改进与提高,研究人员的量表设计、课堂观察与评议,以及活动过程中组内同伴之间、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对话与反思等。通过对课堂个案的研究,探寻课堂教学的普遍性规律,以达到提升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理解和反思能力,从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三课”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课前、课中、课后,即三个时间段;二是基于个人经验的备课、基于同伴互助的备课、基于实践反思的备课,即三次备课;三是常态课、改进课、提高课,即三次上课;四是常态课、改进课、提高课进行中的三次观课。

“两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基于个人经验备课之后的集体评议和课堂实施之后再次备课评议;二是常态课之后的评议与改进课之后的评议。

“一反思”是指在课例研究中反思贯穿这一活动的全过程。

1.课前

第一步,召开课前会议。以教研组或备课组为单位召开会议,对每位成员进行分工,明确执教教师和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即课例研究的主题,确定观察内容,设定观察点,并根据研究者(观察者)的爱好特长进行合理分工。

第二步,执教教师完全凭个人经验备课,即一备,形成初步的教学方案;研究者个人根据所分担的观察点,制作科学易行的观察量表。观察量表的设计要遵循两个标准,即效度标准和实用性标准。效度标准是指所选择的观察指标必须比较全面地揭示我们所要观察的内容;实用性标准是指所选择的观察指标要简洁,便于速记、反思,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设计观察量表还要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扎实深厚的专业知识基础,具有前瞻性的视野,要深入思考各观察点最需要思量的问题、要素,力求特色,突出创新。

第三步,集体评议观察量表。在研究者制作观察量表的基础上,教研组或备课组成员针对量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将自己特色化的想法呈现给老师们,最后达成共识,研究者需要进一步修改完善观察量表。在这活动过程中,教师不断地对比、分析、吸纳、接受,不断地交流、反思、完善、提高。

2.课中

第一步,由执教教师上课,这节课是执教教师完全凭个人的经验或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设计的原始课,称为“常态课”,即一课。研究者根据自己所分担的视角分成若干小组,各自带着课前准备好的观察量表进入课堂观课,并记录观察到的各种课堂现象,即一观。

第二步,研究者根据课堂观察记录,对课堂观察结果做出定性或定量分析,进行课堂现象诊断,写出所观察视角的总体课堂评议。在组内交流的基础上,各观察小组成员与执教教师一起,对备课和课堂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讨和广泛的交流,即一评。在这个过程中,执教教师与研究者不断地寻找个人经验与团队智慧的差距,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或改进优化课堂的方法,最终达成共识。执教教师进一步修改完善备课,即二备。研究者也根据课堂实际、观察及交流情况继续修订观察量表。

第三步,执教教师根据二次备课情况,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对原来的教学设计进行修改完善,然后选取其他平行班级再次执教同一节课的内容,这节课是广泛吸纳同伴经验与集体智慧之后的加工课,称为“改进课”,即二课。同时,研究者带着新修订的观察量表,按照观察小组分工,突出执教老师的课堂问题,再次进行课堂观察,并如实详尽地记录相关情况,即二观。

第四步,在改进课上,执教教师可能有新的问题出现,也可能是老问题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研究者根据在课堂上观察到的新情况,以观察小组为单位进行归纳汇总,并作出诊断与分析之后进行第二次研讨,即二评。充分发挥团队的智慧和作用,对执教老师的课提出新的改进建议和办法。执教老师根据各成员的建议、课堂上生成的问题及学生的课堂反映对教学设计进行再次修改与完善,即三备。关注教学的改进与生成,力求理念内化与教育效果相统一。同时,研究者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再次修改观察量表。

第五步,执教教师按照第三次备课的教学设计,在不同的班级进行第三次上课,这节课是基于教学实践与再次集体研讨之后的优化课,称为“提高课”,即三课。研究者根据多次修改完善的观察量表,以改进提升课堂效果为目的,再次进行观课,即三观。

第六步,参与课例研究的所有成员从观察者与执教教师等不同的角度,对整个课例研究过程进行回顾与反思,形成课例研究报告。研究报告一般包括观察点选点说明、观察结果分析(对执教教师课堂的总体评价、主要优点、教学建议、课堂细节)、自我反思(对我的启示)等方面。

3.课后

第一步,召开课后评议。执教者进行反思性说课,重点说出本节课的特色做法、存在的问题与自己的困惑。研究者围绕观察点对观察记录的信息进行整理与汇总,对课堂现象进行分析与判断,对现象背后的原因及意义作出合理解释,并进行全面反思,即一个整体反思。关注研究过程,注重实践应用,感悟教育智慧,提升专业水平。最后,教研组或备课组内商议找到问题解决的办法和措施,达成共识。

第二步,课例研究活动总结。组内每位成员都要写出本次活动的总结,重点突出问题解决的途径与方法、值得借鉴学习的经验与做法,自己的反思与感悟。教研组或备课组整理汇总所有相关材料,形成一个完整的课例研究过程资料。

“三课两评一反思”的课例研究,基于校本,立足教师,针对课堂真问题,集个人经验备课、同伴互助备课、实践反思备课三次备课于一体,将常态课、改进课、提高课三课递进为一程,把课堂观察、课堂诊断、课堂评价等技术手段融入研究,采取团队合作、协同研究、群体反思、共同提高等有效方式,磨课砺课,研课锻课,全力提升团队课堂教学水平,是一种立体式、全方位、多元性、精致化的课例研究方式。

二、课例研究助推教师专业发展

“三课两评一反思”的课例研究,为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和教师团队的共同发展搭建了新的平台。课例研究的场所在学校,阵地在课堂,是教师最擅长的、基于实践性情境的反思性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可以将科研与教研紧密结合在一起,把发现的有价值的问题确立为科研课题,逐步把教师引向研究的道路上,教师在专业知识和实践知识的碰撞、思辨中互相磨合、优化,最终找到最佳的教学方法,达到改进课堂的目的。成功的课例研究活动可以解决一些具体的教学问题,培养一批教师,带动教研组发展,教师还能养成在教学中研究、研究中教学的良好工作习惯。“三课两评一反思”的课例研究,改变了课堂教学,促进了教研组建设,提升了教师专业素质,带动了学校乃至整个教育的大发展。

一是教师队伍素质不断提升。近年来,先后有20余人获全国优秀教师或教育工作者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被评为正高级教师;1人被评为齐鲁名师;15人被评为山东省特级教师;166人被评为省、市教学能手;110余人获全国优质课或课堂教学创新大赛奖;800余人省、市优质课奖;16人被评为市、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80余人被评为泰山功勋教师、泰山名师;156人被评为泰安市学科带头人;90余人获省、市级以上教学成果奖;教师在各级各类专业报刊杂志每年发表文章近3000篇。

第11篇

新课改以来,如何能更好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如何开展高效学科教研活动一直是我们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下面结合省教研室开展教研工作的方法谈谈个人对高效教研的认识。

一、1+1式的反思

当一堂课刚刚结束时做课教师对自己的课堂会有很多感悟,成功的或遗憾的,但只需说出一个你认为最成功的优点和一个可能存在的缺点,所谓“可能存在的缺点”意思是你认为的缺点,但并不一定就是真正的缺点。

二、2+2+3式的循环评课

观察和评论别人的课堂,就是学习别人的经验,回忆起自己的经验。并把别人和自己的经验表达出来,和别人共享。所以观课、议课表面上是在观察和评判别人的课堂,实际上是在反思和改进自己的课堂。也就是说观课和议课是提升教师自身专业能力很好的途径。

评课过程中可以根据观课点来评,但一定要拿着课堂中能够看到的、实实在在的微观片段来评判这节课,这就是所说的基于证据的教研。为了让评课更有效可以用2+2+3的方式来评,就你观察到的课堂,你要说出两个可以说得清楚的优点,两个可能存在的不足和改正建议,再加上拿课堂里的一些能让做课教师心服口服的细节、理由、证据来评。所谓说得清楚的优点,就是拿课堂中的一个3―5分钟的片段来说明。所谓可能存在的缺点和改正建议,是说有的建议是可操作、可实践的,有些建议是不可操作、不能马上看到成效的,比如:陈老师的普通话不太标准,所以你建议陈老师能在课堂上将普通话讲的标准一点,难道听了你的建议之后陈老师的普通话就能变标准了吗?不会。因此我们要提一些可操作、可实践、能改进做课教师的课堂、能让做课教师真正用得上的建议。

三、循环发言的技术

在发言过程中,有5种发言人:主题发言人、补充发言人、追加发言人、扩展发言人和收敛发言人。主题发言人也就是中心发言人。补充发言人是帮助主题发言人搜集更多课堂中的照片来支持他的发言的人。追加发言人是对前两位老师的发言继续做追加、做深化性的提高的人。补充发言人和追加发言人在发言时,不是你一言我一句的插话,而必须是有序地、有条不紊地、有结构的来阐述你的想法。有两种情况需要扩展发言人,一种是当大家的讨论陷入僵局时,需要扩展发言人贡献新的、打破大家讨论僵局的新思路。一种是当大家对某个问题的讨论僵持不下时,那个高水平的人会从中引出新的思路和视角,换一个角度看照片,可能会有新的发现。扩展发言人是水平较高的人,但收敛发言人比扩展发言人更重要。简单的说就是当讨论跑题时那个清楚的人能及时收回来。主题发言人、追加发言人、补充发言人、扩展发言人、收敛发言人,每个人都要自觉充当这五种发言人,这个角色是相对的、轮换的。比如刚才的主题发言人发言时得到了补充发言人和追加发言人的支持,那么当补充发言人和追加发言人主发言时,他也要支持别人的发言,让讨论的主题更加微观,更加深刻。从而形成一个发言共同体,如果没有这样的发言共同体,那么个人的发言是孤独的,我们的教研活动是得不到提高的。这样的发言叫网状发言结构,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辩”,只有能“辩”的起来,才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想达到“辩课”的目的,只有网状的发言结构才能让你的课真正“辩”的起来,才能真正提高“辩课”的质量与效益。

四、反驳的目的

反驳的目的:第一是为了澄清。课堂太过复杂,在评课过程中别人很有可能会误解你的课堂。第二是为了教师的专业自信和专业判断力。每个人对自己的课堂都有充分的专业判断力,基于专业的理解,来判断别人的评价是否恰当。所以当别人评价你的课堂时,一定要有基于自己对课堂的理解进行反驳。

总之,只有高效的教研活动,才能真正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只要学校有一套这样的搞教研活动的框架和结构,我们能拿证据、照片来评判我们的课堂,我们能基于网状发言结构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的时候,我们的教研活动就能开展的扎实有效,我们老师的专业能力也能迅速得到提升。

第12篇

调查分为个别访谈、集中座谈、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其中以发放调查问卷为主。教师调查问卷共23题,涉及教师的教育理念、课前备课、课堂教学、教学评价、反思收获等多个方面。学生问卷共27题,涉及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堂表现、课后复习、学习收获等多个方面。调研共发出880名教师问卷和2633学生问卷,其中教师问卷回收836份,836份问卷有效。学生问卷回收2598份,其中2595份有效。工作室在统计、分析基础上,完成了教师和学生调研报告,共计五万字。本文选取调研报告的部分内容,与教育界同仁分享,以求了解课堂“教与学”现状,寻求有效对策。

一、典型数据分析

1.(教师问卷第1题)关于“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您持有( )态度。

A.积极尝试,而且坚信这能使学生终身受益

B.能够尝试,但不能持之以恒

C.持观望态度,面对升学压力担心其前景不乐观

D.认为现在已经不错了,没有必要转变

从饼状图中我们很清晰地看到:多数教师愿意积极尝试“教与学方式”的转变。A和B数据之和显示认同转变的教师占了79%,说明绝大多数教师是认同课堂“教与学方式转变”的理念,但B和C数据之和又让我们看到目前教师对改变“教与学方式”的个人信念还不够强,不能持之以恒,主要是担心改变后学生学业成绩会受到影响,这说明在教师层面上还需要一种外力的推动,帮助他们树立改革的信心和决心。

2.(教师问卷第2题)贵校领导对教师转变教与学方式的态度( )

A.大力支持

B.支持

C.态度不明朗

D.反对

从数据分析看:94%的校长对“教与学方式”转变持非常明确的支持态度,说明整个福田区推进“教与学方式转变”有着非常好的领导层面的支持,这对于推动这项工作是非常有利的因素。

3.(教师问卷第4题)对以下教学理念,您更支持( )

A.课堂教学以“教”为中心

B.课堂教学以“学”为中心

C.没思考过

4.(教师问卷第5题)在实际课堂教学过您主要采用( )的教学方式

A.以“教”为中心

B.以“学”为中心

C.说不清楚

5.(学生问卷第7题)你感觉到自己现在

的课堂教学是以( )为中心

A.以教师“教”为中心

B.以学生“学”为中心

这三个题目是直接相关联的:第1个题目要调研教师的教学理念,第2个题目调研教师理念付诸行动的状况,第3个题目调研的是学生对教师、课堂的改变程度的感受。从得到数据看:88%的教师觉得上课应该以“学”为中心,但在实际课堂上就只有58%的老师真正地采用了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这说明在从理念改变到行动改变这个问题上是一种“知易难行”的状态。再来看看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看法:70%的学生认为当前的课堂还是体现了以“学生的学”为主的。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对课堂变化非常敏感,虽然一部分教师感觉课堂上还没有真正实现质的改变,但学生却从教师点滴的改变中感受了以“学”为中心变化,这对教师尝试改革是个莫大的鼓舞。

6.(学生问卷第13题)对于小组合作学习,你的意见是( )

A.喜欢,希望多开展

B.不喜欢,一个人做事效率高

C.无所谓

7.(学生问卷第15题)你们小组的讨论( )

A.经常进行

B.偶尔进行

C.几乎没有

这两个题目重在调查学生对“合作学习”这种方式的意见及课堂中实际进行“合作学习”的状况。从得出的数据看:84%的学生喜欢“合作学习”这种方式,但在实际课堂上只有43%的学生认为“合作学习”是经常进行的。这说明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受到学生的欢迎,是值得推行和推广的,问题在于目前小组合作学习还没有被教师广泛使用,需要继续推动,更需要教师能把理念和行动统一起来,真正在课堂上实践“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

8.(学生问卷第10题)关于上课前预习,你一般( )

A.经常进行

B.有时进行

C.很少进行

D.从来没有

9.(学生问卷第11题)预习时,是否能用笔划出重难点或加上批注、写出自己的思考。你( )

A.经常这样

B.有时这样

C.很少这样

D.从来没有这样

这两个题目是对目前“教与学方式”转变中推行的自主预习的实施情况及实施方式的调研。从调研数据来看:约83%的学生有预习的习惯,说明预习习惯初步养成,但预习方法数据分散,说明预习的方式单一,具体方法及预习的有效性有待完善。学生预习什么、如何预习、可以采用哪些方法预习,在预习过程中教师应该给予哪些指导?这都是目前教师要面对的问题,这些问题解决了,预习的有效性才能体现出来。

10.(教师问卷第17题)关于教与学方式的转变,要达到你认为的理想教学效果,你认为至少需要的时间为( )

A.半个学期

B.一学期

C.一学年

D.一学年以上

从数据分析看:绝大多数教师认为理念转化为行为需要足够的时间,不能急于求成。教师在转变过程中的一个很大的压力就来源于怕短期见不到效果,挫伤了信心。如果能在心理上从容面对改革,相信压力会相应减少。

11.(学生问卷)在课堂上,教师讲解的时间一般占课堂时间的

( )

A.80%左右

B.60%左右

C.40%左右

D.20%左右

从数据看,教师上课以讲解为主的授课方式还占一定比例,还需要在课堂上多给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时间和空间。

12.(学生问卷第27题)请描述你最喜欢的课堂学习方式。

工作室成员利用电脑软件对2595份学生问卷回答的关键词进行了排序,发现在学生描述的喜欢的课堂学习方式中排在前五位的关键词是:小组讨论、互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同学当小老师。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推论:学生喜欢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是符合学生需求的。

13.(教师问卷第23题)关于“教与学方式”,您最想说的是什么?

这是一道开放性问题,工作室成员将教师的756种不同的回答录入Word文档,然后对出现较多的词汇或观点进行分析。统计发现教师回答中出现的关键词次数排在前10位的分别是:尝试、改革、鼓励、坚持、稳步、适度、困难、分化、考试、评价。

从教师的反馈信息看,目前整个福田区域范围内“教与学方式”转变理念的推广工作已经不再是重点,因为数据显示:课堂改革的氛围已经形成。而这些出现频数最多的关键词在提醒着我们,如何帮助教师解决课堂实施中遇到的实际困惑将是下一步推进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一句话:现在教师需要的是实际操作方法上的指导。

二、改进建议

根据调查数据的分析,我们给予了以下的建议。

(一)对管理工作的建议

1.加大教师培训力度

任何的改革都离不开理论的引领和个人专业素养的支撑。从调研数据中我们也了解到一部分教师教育理念陈旧、专业素养差,如果基本理念和教师的基本功都不能过关,根本就谈不上改革。因此,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修养是永恒的话题和一项长期要开展的工作,建议各学校一定要多给教师提供学习和思考的空间与时间,鼓励教师多参与培训,多开展教学交流活动,以便提高专业能力。

2.鼓励教师多读书

(教师问卷第18题)除教科书、教参、练习册之外,您每学年平均阅读( )本有关教育书籍

这是对教师阅读情况的调研数据,不难看出目前一线教师疲于应付课堂教学与学生学业成绩的提升,极少读书,忽略了智慧的寻求,知识的浸润。这也直接导致课堂教学缺少艺术和智慧。建议各个学校多建立读书、教研的交流平台,以研促教。一些学校开展的教师阅读沙龙、教育专题阅读、读书漂流、读书笔记、心得比赛活动等就很有价值。

3.建立教师学习共同体

在改革的过程中,教师要经历模仿、适应、理念实质认同、实际改变、反思调整等多个阶段,每个阶段取得的成果还会出现反复的现象,如果没有团队里各成员的相互支持和鼓励,很容易让教师失去坚持下去的勇气。事实上,调查数据也显示,教师面对改革缺乏持久性。如何解决教师孤立无援、信心不足的问题?建议学校一定要尽快建立起学习的共同体,让做得好的教师在共同体中发挥“燎原之火”的作用,促使教师在“教与学方式”转变中共同学习、共同实践、共同研讨、共同进步,让教师找到心理上的支撑和依靠。

4.提升教师操作能力

目前教师急需的就是具体操作方式上的指导,应该加强对教师这方面的培训力度。可以先让一些有一定经验的教师针对“预习、合作、探究”等具体操作方式展示常态课堂实际,增强培训的可操作性。让教师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解决困惑,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二)对调控工作的建议

1.给予教师心理上的支持,鼓励教师积极尝试,采取“滞后”的评价,给教师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舆论环境。既然是改革就必然会有不足甚至是失败,学校主管领导要注意保护教师的改革自信心,不宜给教师太大的心理压力,要学会鼓励教师完善做法、调整做法,而不是急于对教师的做法进行否定。

2.不要给教师设置太多的条框束缚。在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大前提下,“教无定法”,同样“学无定法”,适合教师和学生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在教学改革中,我认为更应该提倡“百花齐放”,鼓励教师和学生共同寻求适合自己班级条件和状况的教与学的方法。

3.指导学生养成倾听、质疑的习惯。据调研,目前合作学习实施过程中最大的困惑就是合作效果不理想,面对合作,学生不能做到倾听。面对交流,学生不懂、不敢、不会质疑,这就导致合作学习缺乏深刻性。因此,建议教师要专门对学生的倾听能力、质疑能力进行训练和指导。

4.减少机械训练作业,增强操作性、探究性、周期性作业。

5.尽快制订对教师和学生评价的新方式和新标准。“教与学方式”转变最好的推动方式应该是评价方式和标准的改变,评价发生变化才能引发本质的行为改变。

6.关注后进生的问题。教与学方式的转变过程应该把后进生的问题当做一个课题来研究。

教改的路途任重而道远,需要各方力量的共同支持和配合,找到最佳的切入点,以长远的目光来看待教育,给教师和学生充足的时间,才能让我们的教育走出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