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课堂内外

课堂内外

时间:2023-05-30 08:53:54

课堂内外

第1篇

英文名称:

主管单位: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重庆市

种:中文

本:大32开

国际刊号:1007-4902

国内刊号:51-1391/G4

邮发代号:78-29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9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中科双百期刊

社科双效期刊

联系方式

第2篇

每个人都有过学生时代,学生最怕的是作业多。当自己成为一名教师,我立志少给或不给学生留作业,而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相应的必须向课堂要效率,把每一节课上好,这就是所谓的教学艺术了,需要我们教师课外去“悟”课堂三味。如果我们用大量的作业填满孩子的所有空闲时,老师和孩子的眼睛就都盯在了分数上,哪里还有时间“悟”呢?这岂不是师生共同的悲哀!近几年提出的“堂堂清”教学比武正是深合时势的一种明智之举,利在课内,功在课外。它给我在教学的成长之路上像一盏明灯指引了方向。

一、富有个性的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这是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一句流传甚广的经典语句。他告诉我们,人的伟大在于思想。由此,我想说,判断一位教师是否成熟,就看他是否有思想、是否会思想。教师应养成思想的习惯。思想决定方向和出路。思想保证行动不盲目。思想保证教育行为的有效甚至高效。

教学反思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办法。通过课后反思,我们能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组织教学的特点,了解最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帮助自己成长。当我们回头来看反思的结果,我们就会发现,在教学中给我们带来欢乐和痛苦的主要情境是什么,我们的教学盲点又在哪里,哪些耗费精力的无效教学需要改进,哪些方面的教学技能需要增强。富有个性的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教学反思应该成为教师上课的备忘录,是教师一堂课得与失的记录,但又不仅仅是记录,它应该是源于课堂又高于课堂,并对课堂予以深层次的梳理与挖掘。思考得多了,对教师是一种心智与能力的提升,也是一笔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只有记教学反思,才能把教学中出现的“各种碎片”粘合成最完美的珍珠。单独看,这些“碎片”好像没有价值,其实那不是因为它们没有价值,而是因为它们的价值没有被发现,没有被利用,如果把它们加以组合,它们就会光彩夺目。

写教学反思也是每一个基层教育工作者可以发挥的优势。我们工作在教学第一线,拥有得天独厚的教学实践经验,它是教学研究取之不竭的源头活水。我们固然要不断钻研教学理论,但芜杂繁多的实践素材更需要不断研究和总结,这更有利于我们自身的成长。我这么多年来,长期教六年级数学。同样的知识点,却有不一样的学生,更有不可预测的因素,每一节课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可复制的。所以,我每上完一节课,与自己比,与获奖课比,感受也是不一样的。如同样是上圆的周长,去年我的反思是这样的:“学生自主操作,利用变曲为直的道理求圆的周长时,严谨性不够,但兴致较高,特别是对古人求圆周率的方法感兴趣”。今年我的反思是这样的:“通过对古人求圆周率的介绍,学生既为自己的操作大意而惭愧,更对祖先在数学上的成就而感到自豪”。

可见回味自己的教学过程,我们的教育过程就会充满快乐,焕发光彩。

二、成功的课堂总是相识的

课改以来,在新理念的冲击下,课堂充满创造性。有时听不同教师上同一节课,方法手段大为不同,而效果却一致地好。我思索后,恍然大悟—成功的课堂总是相识的。一节成功的课,我们不仅仅是关注教师运用了什么技术、手段、方法,更要看他们从中体现出来的教学思想和理念。那么,成功的课堂有哪些相识之处呢?

1.自主活动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一节课,无论教师采取何种手段,都必须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探索、经历、发现的课堂,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有经验的老师从不陶醉于个人的表演,而是一环扣一环地引导学生,根据课堂需要和学生水平不断变换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用学生自主学习与活动去揭示数学知识。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通过实物揭示出“圆”,再引导学生借助“实物”或“圆规”等多种方式画圆,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猜一猜、议一议等活动,自主探索圆的特征,用活动贯穿整个课堂,使学生自主特征发挥到淋漓尽致。

第3篇

现在,我订阅了《课堂内外》这本杂志,它给我带来了许多欢乐。

这本杂志很精彩。它是提高作文水平的主要杂志,所以我特别爱看它。每每我看这本书,总觉得越看越好看,越看越精彩。

它涉及的内容广泛,有创新作文、作文医院、哈哈镜等等。我很想在上面发表我的作文,可是爸爸妈妈总是拦着我,说我的作文寄了等于白寄。

我爱看这本书,它是我的好伙伴!

第4篇

一、加强小学语文课堂课内外融合的必要性

目前很多小学生由于受到地域、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各种因素的牵掣,难以适应新知识涌现的课堂教学;课堂的效率现状令人担忧:

(1)教师习惯将课内的知识作为唯一的重点来强调,以教科书和试卷的内容作为课堂授课重点,重复、单调成为课堂的主旋律,学生也就难以提起读书的兴趣。如《悯农》一诗,很多教师讲到诗含义的时候,基本都会强调农民伯伯很辛苦,每一颗大米都凝结农民伯伯辛苦的汗水,我们都不应该浪费。笔者认为这个思路无可厚非,具有一定的逻辑性,但缺乏实例分析,因此显得呆板。如果此诗讲解的时候能够结合地震灾区、洪水灾区和非洲难民区等课外生活实例,强调粮食的重要性,则能够使得诗的意义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2)学生家长教育思想方面的问题,大部分学生家长对学生课内外知识概念的理解方面过于狭窄,很多家长会认为课内的知识就是能够让自己孩子考试满分的知识,而课外的知识则是优秀作文书、习题等。而能够扩展孩子视野的经典,被认为是“闲书”,鲜有愿意让孩子接触的。再加上学校的教师在家长面前过分强调“应试教育”的重要性,使得家长在教育思想方面形成严重的误区。

(3)学校没有全面发挥图书馆等的应有功能,甚至有部分教师认为图书馆等只是课外休闲的地方,而没有认识到这些其实是课内教程不可或缺的补充部分。由此可以看出,我们应该将小学语文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加强课内外知识的融合,提高课堂的效率。

二、通过课堂内外融合提高课堂效率的具体方法

1.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主动出击性

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时候,要有意识地渗透课外知识。《赶海》一文讲的是摸海星、抓螃蟹、捏大虾的情景。教师在让学生掌握识别生字的方法之余,还要让学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的实际理解“东逃西窜”“大螯”“武将”等词语的意思,结合多媒体课件形象展示浪花、沙滩、螃蟹等,让学生在视觉角度上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同时学习体会“赶海”的乐趣,并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喜爱和向往。而在学生能够感同身受大自然的美丽之余,影响大自然的一个严峻因素——日益加剧的环境污染,也应该成为授课的一个侧重点进行讲解。从日常生活污染到其他污染,让学生了解保护自然的真正意义和方法。另外在课堂上,教师应因地制宜地引导学生接受一些诗句、格言、诗歌等的课外知识,而不能仅仅为了应付考试而教学。教师要尽快摆脱固步自封的“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将学生从被动学习课内知识转变成主动结合课外知识、积极思考的角色,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强了,才能够从根本上提高课堂的效率。

2.端正家长的教育观念

家庭教育相比于学校教育而言,虽然处于次要地位,但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是起到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的。对多个不同家庭教育背景孩子的学习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对孩子具有不同学习要求的家庭教育,其孩子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都是各不相同的。因此,笔者建议要端正家长的教育观念,让家长支持自己的孩子涉猎各种有益的课外书籍。一方面,在家长会上或者进行家访的时候,教师不要过分表扬考试成绩好的学生,而是要结合每个学生课内外的综合知识学习情况,重点对家长说明课外教育的重要性,鼓励家长多买有益的课外书籍给自己的孩子阅读。另一方面,对家长们解释何为课外知识。据了解,很多家长都认为课外书籍就是各种优秀的习题、作文选和练习册等,这样只会给学生增添学习负担,让学生曲解课外知识的含义。在这一点上,教师们应该结合自己所授课程的内容,并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列举一些课外书籍、影像作品等的名称,建议家长们适当购买给自己的孩子学习,以刺激孩子学习课外知识和理解课内知识的积极性。

3.利用学校各种学习条件,拓展课外知识学习的范围

第5篇

关键词:搜集;提高;兴趣;准备;充分;沟通;修养;效率

我是一名农村中学的教思想品德课的教师,面对21世纪90后的一群孩子们,他们的言行举止常常使我们苦恼不堪,提高课堂效率就成了时代的“召唤”,那么如何上好思想品德课呢?高效课堂是每位教师不断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到底什么样的课堂算是高效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怎样去做才能使课堂高效,这也是每位教师不断探索的问题。我认为是,在教学活动中,用最少的时间,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换句话说就是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尽其所用,使所有的学生都有收获,都有提高。

人常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舞台上的确如此。作为教师虽不是演员,但我们课堂内外与舞台上下的付出是类似的,我们上好一节课如同一台优秀的剧场,应在每一个环节都做好充分准备,而思想品德课这一学科特点:与社会实际密切相关的思想道德教育,要想高效就应课堂内外的有机结合。

首先、应鼓励学生课余时间多搜集、思考与时政、道德有关的素材,这是作为思想品德课的独特要求。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并在课堂上与大家分享,有助于知识积累运用,同时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教师充分课前准备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构建高效课堂就是充分用好每一节课的每一秒,那么充分的课前准备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我们不能由于自己预设的不充分、目标不明确,对于课堂即时生成调控不力而浪费时间。在备课阶段教师就必须多下功夫,熟练把握教情和学情,注意教学中的取舍,努力减少无效劳动,做到四个到位:精心备课到位、准确解释到位、能力训练到位、学法指导到位。确保上课不打无准备之仗。上课中师生互动,你再把发现的问题及时调整。课后更要备“课后课”,发现问题就要想一下: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问题?有没有规律可循,是自己的问题还是学生的问题,分析并记录下来,积累多了再来总结。这样通过课后反思与课堂教学有效结合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效率。特别是我们将备课这一日常教学工作通过准备、实践、反思、解决就上升到教学研究的高度,很自然也就实现了教研与备课、上课的有效统一。

第三、教师的方法应灵活多变,这是兴趣的引导者。我认为课堂教法不能一成不变,应根据课节的内容适时更新。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教法,同样的内容,不同的教师效果就不一样。我认为主要取决于老师的课堂设计形式是否把握住了学生的兴趣点,学生学习有兴趣了,自然也就高效了。至于具体的教法需要老师自己日常不断的摸索。另外老师不断地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适时调整教法激发兴趣,这才可能达到高效。“杜郎口”也好“洋思”也好“永威”也好无不体现一个自主学习,的确,我们应把课堂交给学生,他们才是课堂的主角。老师得当的引导,灵活的手段才能给课堂注入活力,学生如人体的心脏,老师就是血液,没有血液的注入心脏就是一颗死的,所以老师灵活多样的教法主导者课堂的效果。也就是方法得当学生感兴趣,效率就高。

第四、应加强师生之间情感的沟通,这是构建学科兴趣之桥。作为青春期的中学生看似独立了,实质多数情况下处于迷茫状态,需要大人的引导、关爱和沟通。我们作为老师首先要做正确的引导,还要像父母一样去关爱他们,更要像朋友一样和他们平等的沟通交流,拉近彼此的距离。作为老师就如同父母,从生活上照顾学生,比如天气变冷了,提醒他们加衣服,生病了像父母一样去陪他们看医生,可能一句话或者一个动作就能感化一个学生,温暖一颗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斗志。学习上老师更应主动关爱学生,特别是差生,他们需要关爱与帮助,常言到“良言一句三春暖”,这样学生就易“亲其师,信其令”,自然就听你的要求了。真正做到亦师亦友,让孩子们如浴阳光之中,就可能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同时培养了他们关爱他人的良好品质,这样课堂上就会主动认真地学思听练,也就提高了课堂效率。

第五、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在当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信息爆炸知识激增,要满足学生需求,就必须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不能天天“一本经”,让学生感觉老掉牙的话题,听了也没劲。社会在发展,学习无止境,那种一次“充电”终身“放电”的状况一去不复返了。我们进入了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只有让知识与时代接轨,学生才有兴趣,才能真正做到与时俱进。

第六、应规范课堂纪律,讲礼貌懂礼仪,这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必备素养。因为现在的中学生处在各种思潮互相撞击的时代,思想活跃,爱动爱闹,再加上农村留守儿童多,多数家庭管理督导孩子这一块跟不上,学生的文明礼貌缺失,可能会影响正常的教学进展,所以一定要规范课堂纪律,提高学生的修养,这样学生眼口手脑才能跟着老师的引导高速运转,但规范课堂纪律不等于不动不说而是按老师的引导,改动的时候动,该说的时候围绕中心尽情的说。

第七、教师应注意个人的形象修养。为人师表,率先垂范。教师的工作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有做人。教师的巨大力量在于做出榜样,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情感才能唤醒情感,我们的一言一行无不影响着学生。我们走入校园就应该是精神焕发、衣着整洁,举手投足间显出刚阳正气,师者风范。做到“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令而行,行其所服”,从而使教师与学生心相应,情相融,这无形之中也可促进学习的兴趣,课堂的高效。

第6篇

摘 要 体育兴趣是学生学习体育的内在动力,也是学生个性能力发展的起点和依据。中学生活泼好动,兴趣爱好广泛,如果加以正确的引导,并利用各种新颖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教学内容因材施教地进行有目的性的教育培养,将终身体育这一体育运动锻炼的新理念更好的融入其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当中,是培养中学生体育兴趣的主旨。本文主要通过课堂内外来阐述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

关键词 课堂内、外 体育兴趣 培养

一、学生体育兴趣培养的重要性

体育兴趣是学生学习体育的内在动力,也是学生个性能力发展的依据和起点,因此,培养学生体育兴趣是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基础。

(一)培养体育兴趣,树立学生终生体育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效果。学生能否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兴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体育锻炼的前提。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地进行体育课程的学习。

(二)培养体育兴趣,提高学生自我锻炼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是养成与掌握终身进行体育锻炼身体的意识、习惯和能力的保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技术教学外,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使学生真正懂得体育锻炼的意义和作用,同时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的途径

在体育教学中,有些教学内容学生容易产生兴趣,有些内容因机械重复、枯燥乏味,会让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厌倦、索然无味,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正确引导,培养,发展学生的兴趣。本文主要通过课堂内外相结合的过程来培养学生体育兴趣。

(一)课堂教学培养学生体育兴趣

1.树立教师自身良好形象,提高教师的感召力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构建轻松的学习环境的前提,在轻松的课堂环境中,学生会产生愉快、积极的情绪,就会以饱满的情绪,百倍的信心,主动的投入到体育课中。教师要经常性的锻炼身体,保持健康的体魄和充沛的精神,以优秀的精神面貌面对学生。同时,教师的技术技能一定要熟练,动作示范要规范、形象逼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兴趣,对学生产生吸引力。

2.加强体育游戏在教学中的运用

在体育课堂上,恰当、合理的运用体育游戏,能丰富体育教学的内容,让体育教学内容通俗化、直观化、易懂化,不仅有利于学生打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效果,还能激发学生锻炼身体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同时在游戏中能使学生感到愉快,同时增强课堂气氛,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3.以新颖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发展,及时了解学生的兴趣,把学生的兴趣融入到教学内容中,长时间的单调、枯燥的练习,容易使学生感到厌倦和乏味,从而导致学生因各种原因对体育课不感兴趣,课堂上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沉闷,因此,教师应该根据教材特点,运用新颖、多样、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同时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接受能力有选择的来安排趣味性、竞争性、实用性等易学易练的技术运动项目。使学生会主动学习,积极练习,自觉的参与各项体育活动,从而更好的完成终生体育教育的目的。

(二)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体育兴趣

1.改善活动条件,促进活动开展

在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中,器材的不足和场地条件的限制,是阻碍课外体育活动广泛开展的一个主要因素。日本的一个学者曾做过一个实验,他仅仅增加了跳远沙坑的数量,而没有增加课的时数和进行另外的辅导,一段时间以后,学生的跳远成绩自然而然地提高了。这是改善活动条件以后,满足了更多学生参加活动所产生的积极效应。

2.开展体育竞赛,提高活动质量。

体育竞赛是课外体育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课外体育竞赛,不仅是一个促进学生参与锻炼的过程,也是一个组织竞赛的示范教学过程。通过竞赛,学生的锻炼效果和运动才能可以在比赛中得以充分表现和发挥。因此,为了有效地促使课外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和活动质量的不断提高,把各项体育竞赛活动合理分配在全年的各个时期,定期举行竞赛活动,并要求学生每年每人最少必须参加两个项目的比赛,以保证参与活动人员的普遍性。

三、结论

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而课外体育锻炼是对体育课内容的一种补充,也是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生的终生体育锻炼的重要措施。只有通过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手段,选择新颖的教学内容进行正确合理的引导,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做到课堂内外相结合,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锻炼的积极性,以至于更好的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从而提高其身体素质,最终达到其终生体育锻炼的意识。

参考文献:

[1] 王中和.现代体育教育改革[J].体育科研.2004.1(4).

[2] 周兵.体育教学任务[J].体育心理学.2005.4.

[3] 潘绍伟,于可红.学校体育学(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

[4] 王素萍.浅谈中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J].魅力中国.2009(17).

第7篇

关键词:任务型学习;课堂内外;任务型教学途径;真实的生活任务;做中学

《英语课程标准》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通过观察、体验、探究、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主动思维、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教学中积极地运用“任务型学习”(task-based learning)理论,设计任务型学习活动,能使英语课堂更赋有生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提高他们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

一、任务型教学的理解及课堂内的渗透

(一)“任务”的涵义。

“任务”英语教学课堂中是指学习者运用目标语进行交际以达成某一结果的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活动,任务型教学至少具备两个特点:①以任务为中心,不是以语言形式为目的;②任务的重点是解决某一交际问题,这一问题必须与现实世界有着某种联系。在任务型语言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明确的目标,并构成一个有梯度的连续活动。

任务型教学是教师根据学习内容设计各种交际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这些任务进行学习,体验用语言学习、学会用英语做事的过程。以任务为中心的语言教学是强调“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一种语言教学方式,即把语言运用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具有实际意义的教学方式。

(二)任务的设计与其运行。

(1)任务的设计。

任务型学习活动的关键就是创造真实的语言活动情境,激励学生共同参与、交流、学习。教师应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水平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在设计任务型教学活动时,应具备以下几项原则:

①活动要面向全体学生。

②活动应具有激励性。

③组织、操作活动应注意学生的心理因素。

④教师应具有想象力和创新精神。

任务型教学途径(Task-based approach)是以具体的任务为学习动力或动机,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过程,以展示任务成果的方式来体现教学的成就。简单地说任务就是做事,就是运用英语做事。

(2)任务——课堂的动力。

“任务型”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真实生活,为学生组织并开展使学生从中获得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教学活动。任务必须符合学生的兴趣、生活经验、认知水平和知识水平。那么,怎样使任务成为课堂运行的动力呢?

①贴近生活,为有源头活水来,即真实的生活任务(real-life tasks)。任务型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兴趣和生活经验为出发点,内容和方式要尽量真实。如:NSEFC必修3 Unit 1单元,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中外节日的日期、庆祝的内容,以及在节日里人们做什么等,主要功能是邀请与感谢用语的使用。设计:Comparing the festivals,内容:搜集学生比较熟悉的中外节日的资料,进行比较、交流。完成问题:what it celebrates, what people do, what part of it you like best. 在这一任务设计中,通过听、说、演、练等活动,把抽象的语言文字与有趣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愿学、乐学。

②情境交际,学会口语交际。任务型活动目的是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的能力,即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如:NSEFC必修4 Unit 4单元,设计Job interviews,将所学的身势语知识运用于模拟的招聘情境中。根据应聘人员的语言与非语言表现,决定是否录用。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集中在用英语做事上,注重了语言的意义,而不是语言的形式。

第8篇

【关键词】课堂内外 阅读理解能力 培养

阅读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呢?笔者认为主要能过以下几方面来训练:

一、课堂内

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要为师生互动交流提供平台。交流需要三方面的保障:一是时间保障,课堂务必留给学生1/3的交流时间;二是舞台保障,要让学生有交流的场所,有活动的范围,有任务的定向;三是机遇的保障,人人都有大显身手展示风采的机会,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交叉互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自学,并进行讨论,强化兴趣;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使他们养成自觉的阅读习惯。

课堂阅读环境较为特殊。它既能进行个体的独立思考,又会受到群体的阅读制约。阅读,说到底是个体对文本负载信息的涵咏、感悟和发现,个体徜徉于文本思想智慧的海洋之中,进行多元化的文化选择和多方法的文化品味,但群体的从众效应也影响着个体的独特视角,因此,阅读必须互动。交叉互动指的是“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2.三法互融。个性化思维,积累是帆,方法是舵。弘扬阅读精神,展示阅读主体,离不开方法的多样性。“生活联系”“逆向反弹”“审视批判”三法互融,阅读更见个性。

(1)生活联系法。生活是本无字书,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让生活走近阅读,让阅读亲近生活,生活和阅读相接,阅读优化生活,生活印证阅读。如此,阅读者生活的诗化程度愈深,阅读感悟就愈多,阅读所激发的思维就会活跃,阅读的智慧就会高。

(2)逆向反弹法。即对结论的反向思维,不以现有结论为定论,不受他人思想支配和左右,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就是成功的反弹。逆向反弹,观点出新,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人无我有,人有我新,这是阅读创新的体现;人云亦云,鹦鹉学舌,永远都会步人后尘。

(3)审视批判法。以挑剔的眼光对待文本,采用“拿来主义”,取精华,去糟粕,辩证思维。审视批判,当然不能以现代人的观念和思维方式来苛求文本,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流文化。同时,也应尊重时代差异。

二、课堂外

1.要扩大阅读的范围。大量的阅读,对于学生来说,能够丰富他们的知识结构,积累阅读的经验,提高阅读能力。

2.培养阅读的兴趣。学习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兴趣则是学习知识的动力,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动力,就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学生带着自己的兴趣阅读,相比在某种压力下硬着头皮去阅读,能够收到更为积极的阅读效果。

3.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阅读方法主要包括精读、略读、朗读、默读、速读等。根据不同类型的阅读材料以及阅读的目的,应该选择相应的阅读方法。选择适当的阅读方法,能够大大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阅读质量。

4.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教学要提高效率,关键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要在阅读中做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边读边画,边批边写。

三、阅读的体验

新课标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确如此,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因为任何他人都无法替代阅读主体的阅读感受。个体的禀赋、素养,时代文化的差异,在阅读过程中会暴露无遗。教师作为阅读结论、反馈的中介和评价者,所传达出的信号必须是真诚的,负责任的,激励向上的。假若一味死抠“参考答案”,恪守“标准结论”,而忽略或藐视个体阅读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那结果误人子弟是必然的,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是“被动接受的容器”,珍视独特性个体阅读体验,要做到“二重二轻”。

第9篇

关键词: 选材 阅读策略 阅读技能

高中英语大纲明确指出:“要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单纯通过教科书中的课文教学是不够的,还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一定数量的读物。”这是因为:第一,现行的课文教学篇目少,篇幅短,不能保证充分的阅读活动;第二,精读教学担负着语言知识教学的任务,故课文生词和新结构的密度大 ,不适用于流畅阅读的训练;第三,精读实质上是综合训练,大量时间用于为语言点的复用掌握而安排的听、说、写操练上,读的专门训练不够。因此,大纲的提出,实际上对我们外语教师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 这里所指的课外阅读即泛读。首先是让学生独立阅读,但又不是“放羊式”的阅读,而是要在教师有计划的指导下进行的课外阅读。所以,泛读既是阅读材料的问题,又是阅读方法的问题。 作为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这两方面对学生进行阅读能力的培养。

一、阅读教学策略

高中英语新教材阅读材料比重较大,题材广泛,涉及到了天文、地理、历史、人物、日常生活、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环境保护、体育卫生等各个领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做到课内语篇知识的理解和课外知识的融和,还要注意创设融洽的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阅读能力。就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而言,学生必须将阅读活动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课外读的越多,词汇复现率越高,对单词和词组就越熟悉,阅读的速度就越快,理解力就越强,进而形成课内外阅读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所以教师要注意讲究策略,提升英语能力。

1.各种方法教授各种材料

针对高中英语阅读材料题材广泛、体裁多样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阅读材料的兴趣,作好阅读前的心理准备。兴趣是阅读的原动力,学生对所阅读的材料感兴趣,阅读效果皆会更佳。

2.合理利用标题,扩大阅读范围

在高中的英语教材中,每篇阅读课文都有标题,标题就是课文主题的反映。对标题的分析就能预测课文的内容,能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倾向,对阅读材料的深刻理解有所帮助。如Book 1 Unit8中,,The Olympic Games是阅读课文的标题,它又是该文章的中心和主题。围绕这一主题,展示一些有关奥林匹克的运动图片,补充一些课外材料,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分清阅读材料的体裁,了解不同体裁的结构特征,多方位地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近年来高考英语阅读材料所选择的文章涉及了记述文、论说文和应用文等多种文体。高考题选材多样化的趋向意味着中学英语阅读教学不仅要注重阅读材料的内容,而且要注重阅读的体裁。不同的体裁从结构和写作手法上都有所不同。如写人,就要写出人物的言行举止和心理感受;如记事,就要记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如议论,则应该有感而发,不要说空话。弄清楚阅读材料的体裁,在阅读过程中才会做到心中有数,较快地抓住文章的主旨和重要信息,忽略次要、冗余的信息,直接找到主题句,使阅读理解更快捷和准确。

4.注意不同阅读材料中语言与文化的结合

高中英语教材中阅读教材的内容涉及到了英语国家许多文化背景知识,充分体现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这一重要理念。这也是近几年高考试题中所注重的一个方面。事实上,在阅读中缺少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对语言材料的理解就会造成困难。因此,在阅读之前可向学生讲授一些与材料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消除学生阅读理解的障碍。

二、课外阅读训练的选材

1.人教社出版的与新教材课文配套的《阅读训练》。此书文章大多选自英美出版的英语读物,题材较为广泛。如人物传记、寓言故事、活动记述、社会文化、文史知识、科普小品等。

2.《新概念英语》Practice and Progress。侧重在于培养学生四会能力,我认为此书是最好不过的了。高一时,我们利用每周的学科自习四十五分钟时间进行阅读。第一步,要求学生快速阅读文章,口头做课后的回答问题及理解选择题。由于此书内容新颖、幽默、短小,课后练习的归类性很强,且语言让学生易接受,学生一节课下来以后都有一种收获明显的感觉,故而学习兴趣较浓。大大提高了阅读能力。

3.《阅读理解指导与训练―阅读快车》。此书内容涉及当今英语国家社会、家庭、文化、教育、历史、地理、风俗习惯、日常生活等方方面面,难度跟高中教材相近,并包含近年来的高考试题及模拟题。因此,我们就利用每周两节英语晨读时间,要求学生先认真阅读此书的第一部分,即如何做理解题―(1)客观理解性题目;(2)词意句意理解性题目;(3)逻辑推理性题目;(4)总结概括性题目。 然后要求学生在了解如何做题的基础上进行自学。

4.外国文学简写本。高二时,我要求每人手头备一本英语简写本(书虫系列),利用寒暑假与同学交换的办法,每人读1―2本简写本读物,然后写出读后感或故事的梗概,字数不限,可根据各自的能力发挥,待高中开学时上交作业让教师检查。教师把好的作文张贴在墙上,供同学阅读欣赏。结果,同学选的作品有好多,如 《苔丝》、《爱玛》、《鲁宾逊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三个神》、《简爱》、《艰难时世》、《雾都孤儿》。

第10篇

关键词:课堂内外;动手能力;幼儿园;美术教学;创造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1;G61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04-0055-01

美术教学是一项实践性较强的活动,是促进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潜能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不能仅仅是关注学生知识的传授,更需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为学生提供适切的动手实践的机会,促进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的不断提升。

一、合理导入,努力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早就指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保障,对于生命刚刚起步的学生而言就毫无动力可言。因此,教师要善于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将其关注力吸引到学习过程中来。美术学科自身所包含的色彩、形态等元素,契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实际需要。但如果教师在导入环节中过于平淡,就会减弱孩子的认知兴趣,致使整个美术活动都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只有精心策划开头部分,形成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心境,激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兴趣特点,才能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一次“房子大观”的美术专题活动中,要求孩子借助自己的创意进行房子的创新设计。教师采用故事导入的方式:“森林大会上,小动物们要举行房子设计大赛。你们就是其中的一个小动物,你们会怎样设计房子呢?”随后,教师将其他“小动物”设计的房子展示出来,引导孩子进行欣赏。这样一来,孩子的自主参与意识也积极调动起来,整节课体现出了较强的动手欲望和创新意识,设计出来的房子种类繁多、创意十足。

二、遵循规律,准确投放材料

动手摆弄是幼儿与生俱来的天性,更是促进其自主发展的重要方式。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自身的认知能力,为他们投放适切的可操作性材料,借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协调能力。有了这些合适的投放材料,学生就可以结合自身的能力和兴趣爱好进行适当的选择,从而更好地进行美术动手实践活动。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就可以引导孩子在原有的能力上进行实践、操作,最终促进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提升。例如,在美术手工制作“节日贺卡”的活动中,教师为孩子们提供了彩纸、图案纹饰、小刀、胶水等适合孩子使用的必备材料。孩子们在了解相关要求之后,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选择材料,通过自主化地剪裁、修整、组合等,制作出一张张精致的卡片。在整个活动中,教师提供的材料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能力较强的孩子,教师可以鼓励他们选择相对复杂的材料与工具,而相对较弱的孩子,教师则可以适当地引导他们调整自己的材料,让每个孩子都在原有的基础上享受成功的愉悦,促进动手实践能力的提升。

三、尊重特点,鼓励树立自信

自信对于生命的成长非常重要。在美术教育中,必须要以培养学生的内在自信为基础,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在这种自信心的推动下,学生的内在潜能才会得到最为充分的发展,动手操作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提升。当孩子凭借自身的能力创作成功一幅作品,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看似稚嫩的作品中捕捉闪亮之处,以积极正面的鼓励语言来评价孩子的作品。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孩子就像一朵花,成长过程中需要雨露的滋润。鼓励就像雨露一般,缺少了就难以生存。”而实施评价时,不能仅仅局限在对成品的评价上,还要努力关注孩子的操作过程,对他们选择的方法、呈现出来的创意进行感知,帮助孩子树立动手实践的信心。例如在教学创意画“船”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船的基本形态之后,要求学生依照自己内心的想象进行创作,但一位小朋友却一直不动。于是,教师对其进行了正面鼓励引导:“你看过船吗?你觉得它们还可能会有怎样的作用,就把它们像拍照片一样画出来。”孩子在老师的鼓励下,积极动起手来。而在完成作品之后,教师再次关注这个孩子的作品,对其进行了肯定性表扬,孩子的脸上笑开了花。

四、见缝插针,整合教学资源

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是学生生命成长的重要内容,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教学中,而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抓住一切机遇,对他们的动手能力进行及时历练。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可直接布置任务,而要根据现实生活中具体任务的内容和要求,事先对孩子进行必要的指导,才能更好地促进孩子认知能力的不断提升。例如,进行美工制作时,有时需要将教材中相关内容沿着虚线进行裁剪。一开始,有的孩子常常因为过于着急,出现撕坏的现象。这一问题并不属于课堂教学范畴,但孩子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教师不能袖手旁观,而要引导孩子用透明胶先粘好,并提醒孩子慢一点,再慢一点。课堂教学的内容有限,但现实生活中锻炼孩子动手能力的资源并不在少数。这一案例中,教师紧扣生活实际,获取了重要的学习资源,对学生动手能力提升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美术教学是一项实践性较强的活动,理应承担起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职责。因此,教师应该结合课堂内外的一切元素,通过创意画、手工制作等途径,着力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何晓燕.幼儿动手操作活动的设计与指导[J].基础教育研究,2007(09).

第11篇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探究

中图分类号:D412.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如何提高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效果,一直是大学上至党委下至一线教师所努力解决的问题。根据笔者的工作实践体会发现,应建立课堂内外教育的创新模式。关于这一点,已形成广大同行的共识。从现有文献来看,大多都聚焦于课堂教育创新模式,而涉及课堂外的教育内容则较为少见。笔者认为,这也许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课时配置有关系。下文将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课堂内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载体;并将辅导员职能引入到课堂外教育的创新载体。

文章首先就目前存在的教育现状进行描述和思考;然后,分别就课堂内创新和课堂外创新进行阐述。

一、目前存在的现状与思考

(一)目前存在的现状

1.教学目的。科学发展观作为第四代领导集体的集体智慧,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政治色彩。包括现在所提出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及走低碳发展道路实则都是对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远不止这些,这就对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把握带来了难度,即内容边界的确立。

2.教学手段。将目光转移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程教学中可知,教师在一学期的课程安排中除了有课堂理论教学外,就剩下视频播放教学了。而走出课堂之外的教学形式,却很少被实践。这就导致了,科学发展观能够进入学生的耳朵,却难以进入他们的心中和脑中。

3.教学反馈。任何一门课、一个知识点的讲授,在结束前都应进行教学反馈。从目前各高校的情况来看,大多以期末考试、小论文、报告等形式作为反馈渠道。这就难以使教学、学校管理层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且,上述反馈形式也难以形成有效的倒逼机制来推动教师教学创新的开展。 (二)针对现状的思考

1.满足校本原则要求。将其转换为科学发展观的教学来看,则要求将学校所在地域的实际发展情况纳入到案例的构建之中。如,当地的产业发展、城乡经济特点,以及民生问题等。与此同时,考虑到大学生所来自的区域差异性较强的特点,也可以请他们在班上谈谈自己家乡在发展中的成绩或是不足。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其内在的生命力便在于不仅来自于实践,并指导着实践。惟有把握这对辨证关系,才能充分理解该体系的核心要义。正因如此,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也应作为该知识点的教学形式而遵循。

3.改革现有考核形式。根据笔者的体会,一定的考核形式不仅是推动教师进行课改的驱动力之一,也是调整学生学生态度的重要因素。结合这一事实,应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程考核形式进行改革,即从单一考核形式,转换为多样化考核形式。

二、课堂教育模式创新

这里以内容设计作为考察环节。内容设计包括:内容在实践中的联系,以及如何向学生来展示这些内容;而对于教材本身所具有的知识点,在这里则存而不论。

科学发展观的有关内容的教学,在政治课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科学发展观却是较难讲授的内容,主要就在于它的内容的深刻性、系统性;并且,蕴涵着我国目前各项事业发展的状况。为此,可以引入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耗费之间的关系。在联系二者之间的关系时,教师只需要介绍我国目前的现状,以及基于科学发展观要求应建立怎样的关系。除此之外,不需要在学理层面进行展开。

在内容展示方面,教师可以通过演示PPT或是播放视频的方式,向学生从整体上展现:我国西部沙漠化,以及其他生态危机的现状。如:反映山西煤炭产区的环境污染、反映西部矿区的地质灾害。通过具体的图片以及影象资料,就形象、具体的为学生建立起科学发展观的时代特征。之后,教师在分部分讲授科学发展观的内容时,就可以运用多媒体的音频播放功能,以小节为单元分别播放。当每一小节播放完毕后,教师可以对该段视频所要表达的内涵进行阐述,这样就促进了学生对实践科学发展观重要意义的理解。当分部分播放完毕以后,再从头至尾连贯播放,就能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与体系。最后,教师将学生的思路拉回到教材部分;并从学生能够理解的程度上,对科学发展观的意义进行总结。

三、课外教育模式创新

将辅导员的职能引入到课外教育模式创新中,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工作:

(一)发挥主题班会的职能

一般而言,高校在周五晚自习时间都有主题班会活动。通常辅导员将在这个时间就本周的各项情况进行通报,并对下周各方面要求进行传达。笔者认为,应改观这种程式化的班会内容。可以针对当前形式和思想政治课教学进程,举行主题班会活动。如,“我对将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作为主题班会议题,通过辅导员的组织使得学生能够自我阐述。这就能更好的促使学生深化对政治理论问题的理解。

(二)发挥谈心交流的职能

在实施辅导员制度的高校中,该岗位还涉及到对学生生活方面的关心。因此,借助面对面的谈心交流活动,更能在宽松的氛围下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此时,可以不规定交流主题,而是围绕着他们的生活体验展开交谈。辅导员应注意学生们思想情感的倾向性,对在学生中明显表现消极的思想流露应给予友善的引导。如,学生面对就业问题所流露出的担忧与恐惧,辅导员可以结合亲身感受给予抚慰。

(三)发挥联系家长的职能

课堂外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还在于与家长联手及时的干预学生消极的思想情绪。此时,可以借助QQ、E—MAIL等通信工具,时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关于这一点,实则被许多同行所忽视。从而,直到学生违规、出事之后,才叫家长前来协助处理。笔者认为,这其实是很不负责任的。

综上所述,以上便构成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

四、小结

本文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课堂内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载体;并将辅导员职能引入到课堂外教育的创新载体。相对而言,课堂外的教育创新是薄弱点。因此,针对这一领域应围绕着:发挥主题班会的职能、发挥谈心交流的职能、发挥联系家长的职能来展开。

参考文献:

[1]杨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及改进浅探[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1,(12).

第12篇

一、优化小组组合。发挥个性特点

研究性学习要求构建一个能使学生们相互作用的环境,这种环境的构建,最好的组织形式便是小组组合。如果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能按学生“个性”和“特点”进行组合,给每个学生以表现和发展强项的机会,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信,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和乐趣至关重要。在教学实践中,我将每个班级的同学分成了若干个四人小组,这四人前后紧邻,组合时在自愿的基础上,考虑每位成员自身的不同特点,从中选出一个基础知识比较扎实,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先对小组长进行培训,明确其职责,而后根据小组成员的不同个性特征对四位组员进行分工,动手能力强的负责实验操作,观察能力强的负责记录,语言表达能力强的负责实验汇报,还有一位学生负责维持本组纪律。实验需要停止时,只要叫一声:“各小组控制员请注意,现在结束实验。”学生马上就会安静下来听老师上课。实验汇报时,也只要说一声“下面有请第几组”,该组的汇报员立即便会主动站起来回答,这样课堂就会井然有序,师生之间配合得也很默契。

二、优化教学设计,实现探究目标

不少的教师有这样一种困惑,如果在课堂中留出了较多的时间让学生活动,师生相互交流,那么相应的就会有一部分教学任务无法完成,如果不展开互动和探究,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意识就无法得到充分的培养,那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如何解决好知识容量与思维容量的一对矛盾呢?我认为,通过优化教学设计,既保证了完成知识点的教学,又突出了探究过程,使学生通过探究自然流畅地得出结论,从而使他们的探究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有效训练。

例如:化学必修2第二章“化学能与电能”这一节,“科学探究”原电池的组成条件,教材的目的是想通过探究实验得出形成原电池的三个条件,如果机械照搬教材,按规定的实验用品,让学生自行设计完成实验,那么等学生把所有的实验组合全做完,一节课所剩时间也不多了,而且做完实验,学生未必就有能分析出原电池的所有组成条件。对于这个探究活动我是这样来设计的:将实验设计成四个不同的内容分给不同的四人小组去做。电池对溶液有什么要求?第二组实验,探究组成原电池对电极材料有什么要求?第三个实验,探究电极材料活泼性差异对原电池组成有什么影响?第四个实验,探究构成回路是否是原电池的一个组成条件?

在学生做完实验后根据学生汇报在投影上完成上表的填写。汇报完毕,投影上的表格出现在他们眼前,这时再设疑让学生进行讨论:以上能产生电流的装置均属于原电池,那么什么样的情况下能产生电流,形成原电池又需要哪些条件呢?此时,学生对照自己所做的实验结果,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这样优化的教学设计,节省了课堂教学时间,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均得到了训练,相应知识点也通过探究落到了实处。

三、提供展示舞台,倡导自主探究

现行的化学教材《化学与生活》所编四个主题均与生活息息相关,每个主题都是很好的课堂外研究性学习课题。在教学实践中,我两周安排一次化学研究课,同时将化学研究课与《化学与生活》的教学进度巧妙结合起来。

例如:在学“关注营养平衡”时,发动学生积极查阅教材外的资料,并去市场进行调查七大营养素的功能及饮食注意事项;在学“金属的腐蚀与防护”时,鼓励学生调查金属防锈方法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有了研究方向,具体操作仍以平时的四人小组为基础,每个研究课题用两周的课余时间来准备,两周后,在化学研究课上汇报展示研究成果,各研究小组进行汇报的形式不拘一格,有的小组是以小品形式表演,有的是以专家答记者提问的形式,有的小组还拍了市场调查录像,还有的小组以顺口溜及歌曲的形式来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