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课堂内外论文

课堂内外论文

时间:2022-10-13 03:35:06

课堂内外论文

课堂内外论文范文1

关键词:新课改;语文课堂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2-0135-02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了十多年,在这期间,不少学者把焦点聚集在了课堂教学中,纷纷表达出自己的见解。本文试图对新课改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做一番简要的综述。

一、新课改背景下对传统语文课堂教学的审视

结合新课改所倡导的新理念,一些研究者关注到了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所存在的弊端。《中国教育报》指出:“课程标准是新的,教材是新的,但不少课堂仍是涛声依旧——教师为何踩不上点。”陆志平、辜伟节的《新课程:我们怎样上课——课堂教学问题与对策》[1]提出先进的新课改理念没有成为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日常行为,致使现实的课堂仍然有探索过程中的机械和形式主义的倾向。张玉彬的《理想课堂的构建与实施——一个教研员眼中的理想课堂》[2]一书中指出传统课堂教学所存在的四大弊端:教条化、模式化、单一化、静态化。在《新课程:教学创新新视点》[3]一书中,熊生贵指出传统的课堂教学存在的弊端有:独白与传话的课堂教学形态;学生主体性的缺失;无视学生的教学设计;单一的课堂教学评价。郑金洲在《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一书中指出“传统的课堂教学注重教师从教学方法、教学技巧上下工夫,大力挖掘教师教的潜力,在‘灌的技术’上煞费苦心,却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情感,把生动多样的课堂教学囿于固定、单调的模式之中”[4]。在《浅谈教师如何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5]一文中,作者秦淑玲对语文课堂教学少慢差费的弊端做出了解释。

二、新课改背景下新型语文课堂的构建

在新课改新的理念和精神的倡导下,不少研究者提出构建新型的语文课堂。这里的新型包括有效的课堂、高效的课堂、和谐的课堂、主体的课堂、常态的课堂、个性化的课堂、弹性的课堂、反思型的课堂等。尽管语文课堂之前的定语不胜枚举,但研究者们都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本文选取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并对其进行简要地评述。

崔允漷在《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6]中给出了有效教学的定义,即指教师在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了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严先元在《走向有效的课堂教学》[7]一书中,从有效课堂教学蕴含的要求、有效课堂教学活动的特征、操作的重点、实施的环节、实现的关键五个方面系统地论述了有效的课堂教学。蒲元君在《创设情境是高中语文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8]一文中提出了情境教学,他所谓的情境既包括语文课堂中所设计的教学情境,又包括学生的生活情境,还包括语文课程教育的资源。论述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关键。朱建军的《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促进语文有效教学》[9]、赵奇一的《返璞归真语文教学的世纪回眸——兼谈语文有效教学》[10]都是从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关注学生发展的角度来探讨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方法。在《关于语文有效教学的讨论》[11]一文中,作者管雪飞针对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教学的问题,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思考:明确语文课程性质是前提;彰显主体教学形态是关键;扎实文本语言训练是保证。刘建在《还原语文课堂的灵性和生动——高中语文有效教学浅探》[12]一文中直接从课堂入手,指出审美的课堂、拓伸的课堂、品读的课堂是有效的语文课堂。杨仕洪的《师生互动在语文有效教学中的应用研究》[13]提出从加强课堂人文性的角度出发,力图构建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来实现有效教学的效果。葛艳华在《试论语文课堂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效教学》[14]一文中,分析了新课程三维目标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特性,结合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提出了催化演变、融合交互、内化生成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效教学的途径。在《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探讨》[15]一文中,作者洪竹名从语文教学模式入手,提出应树立快乐学习者、自主学习者、独立学习者、问题学习者的新学生理念,树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合作者、促进者的新教师角色理念,构建起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于婷的《应用多元智能理论,构建语文有效教学》[16]中,通过对多元智能理论和有效教学理论的解读来探讨语文的有效教学。范升梅在《有效教学是课堂教学的永恒主题》[17]中提出有效是课堂教学的永恒追求,从四个方面,即观念的转变、有效的预设、有效的实施、有效的反思,论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语文味的回归——中学语文有效教学探讨》[18]一文中,作者张晓东提出有效的语文教学应当让课堂更有“语文味”,“语文味”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文章从三个方面论述了课堂中的“语文味”:读出语感、品出情感、赏出美感。《抓住三个必须,就是抓住语文有效教学的“根”》[19]张爱新从语文教材的角度探讨语文有效教学。

三、语文课堂教学未来发展趋势

虽然新课改轰轰烈烈地进行了十多年,但是要把新课改所倡导的新理念真正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同时也正如张玉彬在《理想课堂的构建与实施——一个教研员眼中的理想课堂》一书中指出“没有课堂教学改革的课程改革,最终的结果只能局限于教科书的更替。任何教育教学改革如果没有真正触动课堂,那么这种改革就不能说是彻底的,不能说真正改变了学生生活和教师行为。[20]”所以语文课程的发展还要落实到语文课堂教学中,结合众多文献资料,可以总结出未来的语文课堂教学会呈现出如下特点:

(一)课堂教学的生活化

未来的语文课堂不会再局限于固定的空间和特定的时间内,它会走向生活,与人类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等成了近年来语文教育工作者普遍接受的观点。同时,《语文课程标准》也规定了语文学习要关注人类本身的发展,关注人类社会的存亡,关注自然的变化,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发展。鉴于语文这一基础学科的诸多关注,仅仅把语文学习局限于课堂内是万万不行的,所以让语文学习打破局限,走向生活是必要的。一名成功的语文教师,不会再把语文学习的焦点聚集在教科书上,也不会让自己的视界局限于几十平方米的教室内,而是千方百计给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语文学习资源。未来的语文课堂会是一个广大的生活化课堂。

(二)课堂教学的实践性

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性是指在课堂中要把语文这门课程上活,这是针对过去语文课程严重脱离实际、重知识轻能力、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等倾向而提出的,目的是广开语文资源,加强课内外联系,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交际性是语文的性质之一,而要学生掌握好这个工具,单凭课堂内师生简单的口耳相授是不可能的。语言能力的获得,需要学生在言语实践中去自悟、自得,并培养自己运用语言去吸收、交流和储存的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实践性与生活又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规律。”“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由这些即可看出未来的语文课堂教学倾向。

(三)课堂教学的开放性

语文课堂教学的开放性是指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大力开展语文课外活动,使语文学习从课内向课外延伸,形成课内外结合的、开放的、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其开放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沟通教材内外、课堂内外和学校内外,使语文学习和其他课程的学习,书本学习和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阅读由课文扩展到其他文章以至课外;写作和口语交际在重视课内练习的同时,也要重视课外口语交际活动;综合性学习一般只提供活动的方向和少数参考资料,大量的具体的学习任务则是由学生自主完成,综合性学习中的跨学科活动则是语文材料开放性的最集中表现。

2、由于教材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封闭自足的,而是开放性的、向着深广的时空延伸的,所以,对教师来说,教材决不是“圣旨”,它只是给教师的教学搭建一个大显身手的平台,其中许多地方需要教师根据不同情况作出灵活处理,或增或删,当然最主要是对教材内容进行充实、发挥。

参考文献:

[1]陆志平,辜伟节.新课程:我们怎样上课——课堂教学问题与对策[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张玉彬.理想课堂的构建与实施——一个教研员眼中的理想课堂[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熊生贵.新课程:教学创新新视点[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

[4]郑金洲.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

[5]秦淑玲.浅谈教师如何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J].教育创新,2008.

[6]崔允漷.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J].人民教育,2001,(7).

[7]严先元.走向有效的课堂教学[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

[8]蒲元君.创设情境是高中语文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J].教育期刊,2010,(9).

[9]朱建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促进语文有效教学[J].中学文科:教研论坛,2008,(12).

[10]赵奇一.返璞归真语文教学的世纪回眸——兼谈语文有效教学[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9,(10).

[11]管雪飞.关于语文有效教学的讨论[J].考试周刊,2010,(12).

[12]刘建.还原语文课堂的灵性和生动——高中语文有效教学浅探[J].中学语文,2010,(30).

[13]杨仕洪.师生互动在语文有效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文教资料,2008,(14).

[14]葛艳华.试论语文课堂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效教学[J].新课程(下),2010,(12).

[15]洪竹名.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探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12).

[16]于婷.应用多元智能理论,构建语文有效教学[J].商情,2009,(5).

[17]范升梅.有效教学是课堂教学的永恒主题[J].基础教育论坛:教研版,2011,(9).

[18]张晓东.语文味的回归——中学语文有效教学探讨[J].考试(教研版),2009,(6).

课堂内外论文范文2

关键词:课堂退缩行为;研究述评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4289(2013)06-0074-03

课堂退缩行为是指在课堂中,学生由于受自身气质特征或外界情境等因素影响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和行为障碍。具体表现为胆小羞怯、紧张焦虑、消极自卑、自暴自弃等心理和上课害怕提问、不敢发言、沉默寡言、孤僻离群、过分依赖、乱涂乱画、作白日梦等行为。该心理和行为一般带有隐蔽性,对正常的课堂教学活动不构成直接威胁,但对教学质量的影响很大,且对学生个体的人格发展有较大危害。

现就近十年来的课堂退缩行为研究作简要综述,主要分析近十年来学生课堂退缩行为的研究现状、研究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反思和展望。

一、研究现状

从总体数量看,通过对近十年的文献检索,检索到中外相关文献共65篇。其中以06年、07年、11年相关中外文文献最多,分别是9篇、14篇、10篇,其他年份相对比较平均。中文文献和外文文献的总体走势基本一致,同样以06年、07年、11年居多。总体来说,关于“课堂退缩行为”的研究在近七年呈递增趋势,07年之后的研究略有下降,但10年又呈上升趋势(如图1,图2)。由此可见,课堂退缩行为的理论研究渐近成熟,但需要进一步深入拓展在其他领域的研究和应用。

从研究对象层次看,近十年关于课堂退缩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学,共有25篇,其中,初中有20篇,高中只有5篇,占整体的7%;其次是小学,有14篇,占整体的22%;幼儿园有7篇,占整体的11%;其他是未指明分类的文献,有19篇(如图3)。由此可见,中外文文献中有关“高中生课堂退缩行为”的研究较少,且在仅有的5篇“高中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硕士论文中对“课堂退缩行为”也只是在分类中有所提及,因此有必要对高中生这一群体的课堂退缩行为进行探析。

从研究方法看,检索到的65篇文献中,理论研究有35篇,占整体的54%。其中,中文文献有26篇,外文文献有9篇,说明我国对学生课堂退缩行为的研究大部分还停留在纯理论研究层面,而国外仅有一小部分是做纯理论研究;量化研究有10篇,占15%,其中,中外文文献分别是4篇和6篇,这说明量化研究开始被重视;个案研究有12篇,占18%。在这12篇个案研究中,个案对象以特殊儿童和低年级学生为主;定量与定性结合的有8篇,占13%。由此可见,对课堂退缩行为的研究方法呈多样化趋势(如图4)。

从有关课堂退缩行为的具体研究内容来看,涉及课堂退缩行为表现的有8篇;涉及课堂退缩行为原因的有17篇;更多的文献是从预防、调控和矫正三方面来谈管理策略的,对应的文献分别是10篇、25篇、34篇。由于课堂退缩行为是课堂问题行为的一种表现,在所检索到的文献中几乎都是对课堂问题行为管理的探讨,单独研究课堂退缩行为管理策略的文献很少,而从预防角度谈学生课堂退缩行为的文献几乎是空白(如图5)。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通过上文对有关“课堂退缩行为”基本情况的综述中不难发现,目前国内外对“课堂退缩行为”的研究并不多,行文中大多在“课堂问题行为”的分类里有所提及,并没有系统地对其进行再分类和原因探析,所提及的管理策略也无针对性。对课堂退缩行为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课堂退缩行为的表现、课堂退缩行为的归因和课堂退缩行为的应对策略三个方面。

(一)课堂退缩行为的表现

陶理清认为课堂退缩行为的具体表现有:学习羞怯、过度焦虑、沉默寡言、依赖心理强、白日梦等[1]。陈道明认为课堂退缩行为是一种心理和行为障碍,具体表现为:胆小懦弱,羞怯,自卑,沉默寡言,自我封闭,孤僻不合群,常沉浸于电脑网络、童话动画中;厌学,缺乏自信和进取心,较难适应新环境,害怕竞争,害怕进入社会;过度焦虑,紧张不安;过分敏感,好猜疑等[2]107。国外学者(E.K.Wickman,H.C.Quay)认为课堂退缩行为可分为两种:一种表现为沉默寡言、胆怯、退缩、孤僻离群、不适应新环境;另一种表现为性格温顺,但神经过敏、烦躁不安、焦虑[3]。

本文基于课堂退缩行为的原因将其分为两类:一类为气质型退缩行为,即生来性格内向,胆小羞怯而导致的说话低声细语,容易害羞脸红等行为;另一类是情境型退缩行为,即在课堂中某种特殊情境下而产生的退缩行为,具体可以分为任务—挫折型退缩、社交型退缩、环境型退缩。任务—挫折型退缩是指因为学习任务的繁、难、偏、旧或自身的挫折经验引起的行为退缩,如发呆走神、乱涂乱画、害怕提问、缺乏信心、过分依赖等行为。社交型退缩是指由于师生关系不融洽或生生关系紧张而引起的沉默寡言、孤僻离群等行为。环境型退缩是指班级的物理环境(如光线、温度、声音、座位安排等)和心理环境(如竞争压力大、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紧张等)的不适导致的走神、发呆、睡觉等课堂退缩行为。

(二)课堂退缩行为的归因

宋宁[4]和陈道明[2]107认为导致学生课堂退缩行为的原因有三方面:社会因素,如现代社会竞争和社会适应压力、现代媒介等引起的学生课堂行为退缩;学校因素,如教师错误的教育观念和行为、过重的学习负担和心理压力以及人际关系缺乏和异常;家庭因素,如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方式、家长性格特征及家庭关系状况;个人因素,如气质类型、实践活动与挫折、认知特征(悲观的估价、挫折归因偏颇、能力素质等因素导致的课堂行为退缩)。此外,学生的课堂退缩行为与课程内容的难易以及同伴群体的影响也相关,应全面挖掘学生课堂退缩行为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三)课堂退缩行为的应对策略

已有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论思辨的层次,从矫正的角度对如何应对课堂退缩行为提出了如下策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启迪求知欲,激发乐学情绪;帮助学生获得成功;正确对待学生中的客观差异,正确评价学生[5]。不难发现,已有研究中对课堂退缩行为的应对策略,多是强调学校教育要努力从矫正角度入手来管理学生的课堂退缩行为,今后的研究应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结合环境、教师、家长、同伴及学生自身等因素,从预防角度对课堂退缩行为进行探析,以提出可供广大教师参考的预防策略体系。

三、反思与展望

国内外有关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研究成果已经较为丰富,但是对学生的课堂退缩行为的研究则相对较少,仍需要进一步进行深入研究。在总结归纳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笔者认为今后的研究应着眼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拓深细致研究内容

课堂退缩行为影响教学效果和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然而,从已有文献中可以看出,将学生课堂问题行为聚焦在课堂退缩行为上的研究很少,即使中外文相关文献有65篇,但有2/3的篇目是在课堂问题行为的视域之下,聊表对课堂退缩行为的提及。而且,在对课堂退缩行为的应对策略方面主要集中在事后的处理,忽视了对课堂退缩行为的预防。有关“课堂问题行为”的22篇硕士论文中,调查结果显示:高中阶段的学生,其课堂退缩行为明显多于课堂扰乱行为,然而教师对学生的课堂退缩行为偏向于置之不理。因此,有必要拓深对学生课堂退缩行为的研究,尤其是对课堂退缩行为的表现、成因和预防策略方面应进一步加深研究。

(二)拓展研究对象的层次

纵观国内外相关文献,有关课堂退缩行为的研究多集中在小学和初中,对高中生课堂退缩行为研究较少,而从有关“高中生课堂问题行为”仅有的5篇硕士论文发现对高中生课堂退缩行为的研究几乎是空白。事实上,由于高中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导致其身心、认知、情感、行为控制能力等方面都有别于初中生和小学生,其课堂退缩行为较为常见,因此需要加大对高中生这一群体的课堂退缩行为进行具体研究的力度。

(三)丰富研究方法

从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研究方法分析中发现,有关学生课堂退缩行为的研究方法以理论研究为主,个案研究和定量研究辅之,研究方法不再单一,也出现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逐步多元的趋势。但是,目前对于课堂退缩行为的研究总体上还是停留在静态层面,大多研究仅仅是一种理论设想,叙事研究和行动研究等并不多见。为加强课堂行为理论建构和课堂管理具体实践的紧密结合,使得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接轨,研究者需要丰富其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1]陶理清.小学生课堂退缩行为及其教育[J].教学与管理,1995,(2):15.

[2]陈道明.现代青少年学生退缩的成因及矫正探析[J].教育探索,2005,(6).

[3][美]林格伦.课堂教育心理学[M].章志光,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193-194.

[4]宋宁.校学生课堂中的退缩[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0,(3):44-45.

课堂内外论文范文3

一、对话教学理论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不注重课堂情景的设置

到目前为止,许多高中语文教师都已经认识到了对话教学理论的重要性,但是,他们却不能将对话教学理论的作用完全发挥出来,从而严重地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例如,许多教师在课堂上只是一味地给学生灌输自己的知识,而不注重课堂情景的设置。或者一部分教师在进行课堂设置时并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设置,他们只是原封不动的搬用其他学校的对话教学模式,从而使得对话教学理论的应用仅仅是徒有虚名。甚至有一部分教师在课前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从而严重地影响了对话教学方式的效率。

(二)对话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不强

众所周知的是,提问在对话教学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决定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但是,在现阶段,一部分教师坚持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一味地讲解,而不注重学生对于这些知识的掌握情况。另外,还有一部分教师在进行提问不注重问题的质量。例如,有的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没有连贯性,从而使得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不够紧密。另外,还有一部分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不切实际,从而使得学生无从下手。最后,还有一部分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深浅不够明确。这些都是降低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主要原因。

(三)教师不注意课堂教学的整体连贯性

到目前为止,广大高中语文教师已经认识到了对话教学理论的重要性,并且已经将这一教学方式完全应用到了课堂教学过程中。但是,许多教师在讲解课堂内容时不注意课堂教学的整体连贯性,在讲解课堂内容时不能够由浅至深,从而使得许多学生的思维无法紧跟教师讲解的步伐,久而久之,许多学生就会渐渐的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严重地降低了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对话教学理论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引领

(一)创设合理的教学情景

为了更好的将对话教学理论应用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提高对于教学情景设置的重视程度,然后结合高中语文的内容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来设置合理的教学情景。例如,在讲解一些小说时,教师可以选择一部分学生来进行对话,然后让他们通过对话来理解并且掌握这些内容。另外,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来进行讲解,当讲解课文内容时,教师可以选取一部分片段,然后利用多媒体来播放一些与内容有关的图片或者视频,或者也可以选择一部分学生来进行朗读等。

(二)注重提问的有效性以及针对性

提高问题的有效性以及针对性是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之一,因此,教师在进行讲解之前,必须首先要全面的掌握内容,然后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提出一些针对性较强的问题。例如,教师在提问时应该始终坚持由浅至深的原则,然后让学生的思维可以有一定的过渡阶段。另外,教师还应该注重问题的连贯性,各个问题之间必须要有一定的联系,从而使得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可以根据各个问题之间的连贯性来进行解答。最后,教师还应该注重所提出问题的针对性,这就要求教师要完全掌握所有学生的学习情况,然后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提出相对应的问题。

(三)注意课堂整体的连贯性

到目前为止,仍然有一部分教师在讲解内容时不注意整体连贯性,所讲解的内容比较混乱,久而久之,许多学生便会渐渐的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应该提高对于课堂整体连贯性的重视程度。例如,在上课之前,教师应该首先对所讲解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掌握,然后根据这些内容的简易性指定一个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案,但是,在指定教学方案的过程中必须要始终坚持由浅至深这一原则。然后,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已经指定好的教学方案进行讲解,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三、小结

课堂内外论文范文4

论文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培养面向社会的高质量适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应该科学规划,精心设计,开展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

一、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的认识

思想政治教育是“作为一定的阶段,政党、社会群体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活动。”从本质上看,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即实践活动。如果将实践活动区分为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和科学实践三大类的话,思想政治教育应归入社会实践活动,是其中的教育实践形式之一;如果将实践活动对象区分为自然、社会、人的话,它属于以人为对象的实践活动,因而思想政治教育是关于人思想观念与行为的发展与改造的实践活动。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是关于“教学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而不是关于“教学是什么”的问题。学生通过参加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践课程,既把课堂中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又在实践中得到了理论教学和课堂上得不到的知识。

同时,在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中,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知识运用能力,并且从中受到了最为切实有效、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目标的认识

1.通过课堂实践教学,可使教学内容活起来,使学生的思维活起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实践教学中以大量的、鲜活的资料或案例,为理论教学提供坚实的实践支撑。一方面,解决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从理论到理论单一的模式,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另一方面,通过给学生提供自学、思考、研究、讨论、辩论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加深了对理论的认识,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和吸引力。

2.通过校园实践和社会实践教学,可以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关注社会承担责任,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法律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管理活动,在活动中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协调与管理,在参预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并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对思想政治课程实践教学实施方式的认识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分为课堂内的实践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而课外实践教学又分为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

(一)课堂内的实践教学是指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上根据教学要求,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积极性而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主要包括:课堂讨论、演讲、辩论、观看课件等。

1.课堂讨论和辩论。课堂讨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组织指导学生围绕某一理论或现实问题各自抒发己见,展开辩论,以求得正确认识的实践活动。这种活动的特点在于信息多向,传递反馈迅速,能够调动每一个参与者的积极性。增强参与意识,使得教学模式不再单一,课堂气氛不再沉闷,增加吸引力和说服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通过课件创设现实情境。课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创设了用语言无法营造的情境,能使学生感到身临其境。其主要特点是生动、形象、具体、富有吸引力。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有些事物和现实,如具体事件、异国的风土人情、宏观世界、微观结构、事物的内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等很难使大学生实际感知,而这些通过教师的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都可以表现出来,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增强生动性、实效性,并提供更大的信息量,使抽象的理论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接受理论知识。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课外实践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之外所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以弥补课堂教学之不足,包括校内实践活动和校外实践活动。

1. 校内实践活动

校内实践活动是在学校范围内除课堂实践教学活动外所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主要有:读书活动、社团活动等第二课堂活动。第二课堂活动是课堂教育教学的延伸,是寓教于乐的载体,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激发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巩固课堂内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1)读书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组织学生经常阅读报刊,丰富时事政策教育的内容,加深对时事政策的理解,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帮助学生用已学的知识和马列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形势,领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丰富和加深已学的政治理论知识。(2)观看影像资料。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观看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电影、教学资料片、以及富有教育意义的影视资料,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构建良好的寓教于乐的教学形式,怡情养性、陶冶高尚情操。(3)大学生社团活动。大学生社团活动作为学校课堂教育的补充和延伸而存在,是学生依据自己的需要而自由拓宽的天地,是大学生培养能力、增长知识、提高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仅靠课堂教育是不行的。(4)开设专题讲座。根据实际情况开设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问题专题讲座和学术讲座,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可以通过外请专家或自己开设讲座的方式。

2. 校外实践活动

校外实践活动是指在学校以外进行的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活动,以弥补校内实践活动和课堂内实践活动不足。它包括: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志愿者服务等。(1)社会调查。社会调查就是指大学生带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深入农村、社区、单位和家庭,了解情况,找出问题的表现、分析原因的实践活动。(2)参观访问。参观访问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按照教学内容、要求有目的地组织大学生到纪念地、示范村、镇、企业等单位了解情况,获得信息的实践活动。(3)志愿者服务。志愿者服务是指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组织下学生利用自己的休息闲暇时间、自己的技能、自己的资源、自己的善心,无偿为社会上的孤寡老人、残疾人、孤儿等提供帮助或向社会奉献爱心的实践活动。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培养面向社会的高质量适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我们应该科学规划,精心设计,制定详细的措施,开展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课堂内外论文范文5

关键词:翻转课堂;Android开发;教学;网络教学平台;教学视频;自主学习

1引言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智能手机、平板等移动智能设备迅速普及,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成为当前软件开发的热点。面向移动嵌入式设备的开源操作系统Android得到了最广泛的支持,Android开发的教学、培训也得到了空前的关注。Android开发是实践为主的一门课程,内容多、学时有限。传统教学模式重课堂讲解、轻实践教学。学生在实际应用中碰到大量的细节问题,容易产生畏难情绪,由此学习积极性降低,极大地影响学习效果。在Android开发教学中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教师课前布置学习任务,学生课外自主学习。课堂学习中安排项目驱动式任务,学生在课堂中开发、研讨,教师有重点的讲解、辅导。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隋,提高实践、创新能力。

2.Android课程翻转课堂模式的可行性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理念强调的是学习场所的翻转,即学生基于互联网资源特别是视频教学资源课外自学完成知识的学习,在课堂上练习讨论完成知识的内化。翻转课堂理念是由BergmannJ.和Sams A.提出来的,他们在教学中采用了这一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1强实践性

c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等基础课程相比,Android开发课程更加面向应用,是以实践为主的一门课程,需要学生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来完成上机实训。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理论教学为主,学生被动的听,这种模式重理论,轻实践。基于传统课堂的Android课程教学很容易造成“学”与“用”分离,使学生感觉枯燥,失去学习兴趣。翻转课堂把教师的单向传授过程转变为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边交流、探讨,课堂成为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场所。翻转课堂督促学生把大量课外时间投入到Android实践学习中,使学生得到充分的训练。

2.2丰富的在线教学资源

随着教育信息化、智能化的深入推进,数字教学资源不断丰富,在线教育蓬勃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知识传播的最佳载体。教学视频是Android开发学习的重要资源。与教师实际课堂教学相比,制作精良的教学视频往往基于名师主讲,结合精选剪辑、后期制作、加速播放等技术,内容精炼、细节丰富、重点突出。特别是教学视频可以反复播放,这是课堂现场教学很难达到的效果。近年来,MOOC风暴席卷高等教育行业。MOOC拥有大量优质课程资源,极大促进了世界范围内课程资源的共享。作为互联网流行技术的Android,其文档、视频学习资源在互联网上极为丰富,教师有非常大的选择空间,能充分满足翻转课堂教学过程的需要。

2.3学生良好的自学能力

利用互联网自主学习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普遍有良好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特别是计算机、信息相关专业的学生,熟练掌握PC、智能移动设备的使用,利用互联网资源学习的能力已完全具备。研究表明,大部分的大学生都具备了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学能力,少部分自觉性不强,不善于自学的同学在老师引导、同学带动下也能胜任翻转课堂自主学习的要求。

3.Android课程翻转课堂支撑资源

翻转课堂的主要学习过程是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完成的,这一模式需要大量的支撑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使学生的学习过程能够监督管理。

3.1网络教学平台

课程学习资源的组织,学习过程的交流互动、监督管理需要功能完善的网络教学平台支持。基于这一平台,学生可以循序渐进地进行在线学习、问题讨论、作业提交。网络教学平台设计如图1所示:

学生可以登录前台学习模块进行课程学习,按章节循序渐进观看教学视频,查阅教学文档;完成项目驱动式练习,提交项目文件,记录自己碰到的问题;查阅实验指导,完成实验;在交流讨论区提出问题或帮忙解决问题。教师可以登录后台管理模块管理教学视频和教学文档;查看学生学习进度和练习完成情况;管理实验项目和练习项目;在交流讨论区帮忙解决问题。

3.2教学视频和教学文档

网络教学平台最重要的资源是教学视频和文档。教学视频须实例精选、过程紧凑、细节清晰、重点突出。视频内容与阶段目标、课堂练习统一。教学文档包括教学课件、技术文档资料,用于解释视频中涉及的理论基础与技术细节,方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查阅。翻转课堂模式主要的学习环节是学生的课外自主学习,高质量的教学视频能有效带动、指导学生完成实践操作任务。对于复杂的操作细节,学生可以重复回放视频。教学平台中有各类教材、参考书配套视频可供选择,也包括互联网上免费的教学视频链接。考虑到技术更新与个性化教学需要,课程主讲教师应及时录制自己主讲的视频片段。

4.Android开发翻转课堂教学模型研究

4.1翻转课堂模式教学过程

翻转课堂模式全过程由四个环节组成:问题引导、课前学习、课堂内化、课后固化。

问题引导环节,由任课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安排学习内容,指定或指导学生选择相应的教学视频、教学文档作为主要学习资源;指定或指导学生选择特定课前训练和课堂训练内容;教师设计学习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并寻找答案。

课前学习环节由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视频、教学文档的学习,完成课前训练内容,做好课堂训练准备。这个环节是主要的学习环节,由学生课外自主进行,学习过程中需记录碰到的问题。教师有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充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知识掌握情况加快进或者放慢进度。完成教学视频、教学文档学习之后,学生把教学视频中的项目或任务重做一遍完成第一轮实践学习。按任务驱动学习的要求,学生还需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前任务训练,完成第二轮实践学习。然后提交工程、安装包及文档,碰到问题则记录下来,作为课堂交流的内容。这一阶段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主要通过网络教学平台。

课堂内化环节是翻转课堂的关键环节,教师通过课堂组织完成学生的知识内化。翻转课堂Android开发学习中,课堂教学包括教师重点案例讲解、课堂练习、交流讨论三个环节。教师重点案例讲解是对关键知识点的提炼和拓展,帮助学生把握学习的关键内容。课堂练习采用任务驱动模式,教师根据章节知识点设计好练习任务,学生在课堂练习阶段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在每次课的最后,安排交流讨论环节,安排学生分组讨论各自遇到的疑难问题,个别关键问题由教师重点指导。课堂教学还包括实验教学,实验教学采用项目驱动模式,教学过程中安排学生组建项目学习团队,按实验项目规模适当分工。项目学习小组组长负责组员的任务分配、进度跟踪。教师通过与组长交流掌握每一个小组的实验情况。课堂学习完成以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提交课堂训练成果。

课后固化环节,教师总结学生课堂训练成果,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对学生提出反馈意见,指出错误和不足。学生重温课堂训练过程中碰到的各种问题,检查修改课前训练、课堂训练与实验项目代码,通过网络教学平台重新提交,由此完成本A段教学内容的学习。Android开发翻转课堂教学模型如图2所示。

4.2问题与对策

Android开发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课外自学成为主要的学习环节,教学视频承担了一对一教学的“虚拟教师”角色,课外的“教”是隐性的。课堂内化环节,练习、讨论成为知识内化的关键,课堂上的“学”是显性的。相对于传统课堂教学,翻转课堂的课堂内化环节是更高层次的教师主导、学生为主的教学互动。翻转课堂模式中,教师退居幕后,表面上看,似乎教师主导弱化了。实际上,教师的任务更重了,作为翻转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和主持者,教师面临了更大的挑战。

成功的翻转课堂教学依赖于高效能的学生、教师和教学资源。课外自学要求学生有扎实的基础、高度的自觉性、良好的理解能力;良好的课堂训练、互动需要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这些高层次素质正是学生尚需学习、提高的。从心理学角度看,循序渐进的引导、学习动机教育、学习成果强化激励是培养学生强烈求知欲和主动学习的关键。以AAndroid开发课程为例,对移动互联网应用的时代背景、前沿热点介绍,是学习动机教育的重要组成。教师是翻转课堂的主导者,相对于传统教学的知识传授,翻转课堂在教学引导、教学组织、教学评价方面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渊博的知识、开阔的眼界、高效的管理、躬亲力行的实践示范。以Android开发课程为例,精心的项目选择有助于各关键知识点的融会贯通;教师实践示范有助于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培养学习信心、建立对教师的信任;严格的项目开发过程管理有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工程素养和综合应用能力。丰富的教学资源是翻转课堂模式成功的客观要素。基于学科建设搭建性价比优良的云计算在线学习平台。Android开发课程建设充分利用免费教学媒体、MOOC资源;精选教材,合理使用教材配套的视频、文档、源码资源。Android系统版本更新换代速度很快,本课程教学需要快速的知识更新,教学案例、源码版本也应同步更新。

5.结论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于Android开发课程教学有重要的意义。翻转课堂模式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进行个性化学习方面有明显的优势,对于提高Android课堂教学活力和教学质量能发挥重要作用。翻转课堂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优质教学资源,使教师从低质量的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在教学中更多的充当引导、监督和全局指导的角色,对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Android开发课程中采用翻转课堂模式需要注意两点:

课堂内外论文范文6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微课;翻转课堂

1概述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信息化的趋势也愈加明显。为了推广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2012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从而为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改革提供了明确的实施导向和政策支持,也为我国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大胆尝试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创造了有利条件。[1]此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高校教育特别是大学英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纲要》指出:鼓励学校优势学科面向世界,支持参与和设立国际学术合作组织、国际科学计划,支持与海内外高水平教育、科研机构建立联合研发基地。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步伐,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形成一批世界一流学科,产生一批国际领先的原创性成果,为提升我国综合国力贡献力量。[2]在这样的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的背景下就要求培养出兼具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学生,因此,大学英语传统的“讲、听、读、记、练”的单一讲授式需要逐步向由“教”和“学”为主的多元教学模式转变,更要强调学生的知识内化,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和国际视野。正如束定芳教授所言,大学英语不是一门普通的课程,“它作为国际跨文化交流工具的特殊本质特征使得它应该与一个国家的发展战略、高等教育国际化、高校本身的定位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3]中西方文化英语拓展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正是顺应这一时代要求而进行的创新改革。

2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这一概念源于美国人萨尔曼•可汗利用网络视频进行“翻转课堂”授课。所谓“翻转课堂”,就是将传统课堂中知识的传授转移至课外完成,知识的内化则由原先主要集中在课外作业的活动转移至课堂中的学习活动,从而实现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教师录制的微视频、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并同时讨论或利用通信工具和网络解决预习中遇到的问题,然后再回到课堂中进行师生、生生间的讨论、交流、分享、反馈从而实现知识内化的教学模式。早期关于“翻转课堂”的研究主要是在美国高校进行,其特点是重视师生互动。2007年美国“林地公园”的两名化学老师首先实践了翻转课堂。2013年“翻转课堂”这一概念出现在我国主流教育媒体,与“翻转课堂”相关的学术论文也大量出现,但就研究内容而言,大都就“翻转课堂”的可行性做了大量论证,而对“翻转课堂”的实践大多集中于中、小学课堂,与大学外语相关的教学研究却是凤毛麟角,有较强针对性地把中西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为研究对象的则更为少见。针对这一现象,笔者探索大学英语教学的“翻转”模式,进行了中西方文化英语拓展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3中西方文化英语拓展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3.1理论依据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系统论的设计思想,在以“学生为中心、为认知主体”的基础上,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对于英语教学来说,需要更加强调的是学生的主动学习,而非传统的教师强制灌输。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将教学的中心由“教”转向了“学”,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作用,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4]美国富兰克林学院数学与计算科学专业的RobertTalbert经过多年翻转课堂教学实践总结出翻转课堂的结构。[5]他认为翻转课堂操作程序可分成课前和课中两个阶段,在课前阶段分为观看教学视频和针对性的实践练习两个环节,在课中阶段分为快速少量的测评、解决问题并促使知识内化和总结、反馈等三个环节。根据“翻转课堂”的理论依据及RobertTalbert的翻转课堂实践,笔者设计出中西方文化英语拓展课程翻转课堂的具体教学模式流程图:图1中西方文化英语拓展课程翻转课堂的具体教学模式流程。

3.2前期准备

“微型视频网络课程”简称“微课”,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的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课程资源。[6]笔者根据课程大纲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目标,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由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的环境下了解教学内容,因此在教学设计环节笔者做到了细化、具体教学目标,同时说明哪些是课前应达到的目标,哪些是课堂中应达到的目标。在教学内容的制作环节中,笔者根据微课程设计方法和视频制作软件(如CamtasiaStudio)来录制视频、音频,制作文本,并做到教学内容应和细化的教学目标相一致。此外,由于微课视频的学习是学生在自主学习环节进行,因此要做到通俗易懂,逻辑连贯。微视频制作完成之后则通过QQ群及微信公众号同时推送给学生,学生则通过电脑、手机等终端进行自主学习并思考、通过交流平台提出疑问,并完成微视频中布置的任务。

3.3课堂实践

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实现对课前阶段知识的高效内化,具体表现为教师针对交流平台中学生所提出的疑问总结出一些典型的、共性的探究题目,在课堂上进行集中探讨和解答;同时组织学生开展协作学习、成果交流和汇报以及评价等系列课内活动,从而实现教学内容被真正内化吸收,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环节:1)创造协作学习环境。学生按照自由组合的原则,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组成员控制在3-5人的规模。组内成员根据各自特长进行明确任务分工,确保任务平均分配,成员之间分工明确、协同合作。小组的协作学习具体表现在课前微视频学习时的探讨、准备课堂展示内容,课上组内讨论与交流、完成课堂展示,课后协同完成作业与完善课堂展示内容等。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通过协作学习培养个体的独立思维能力,增强学生个体之间的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及团队精神,小组间的协作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性思维,提高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此外,基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英语拓展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将参与到更多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打下基础。2)提供成果交流和汇报机会。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课堂不再是教师的独角戏、讲台也不再是教师独占的舞台。学生经过独立探索、协作学习之后,按照课前对微课视频的自主学习和任务要求协作完成小组任务,课上在教师的深入讲解和小组的进一步讨论之后,向全班同学展示其小组作品。小组展示的话题局限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诸多方面,但形式多样,可以是口头陈述、幻灯片辅助主题报告、角色扮演、辩论等。各小组可以充分利用组内成员的特长、发挥其才干,与听众积极互动、调动课堂气氛,从而获得充足的发挥空间。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充分发挥各自特长、锻炼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学会交流与沟通、分享劳动成果、满足学生分享以表达的需求,同时也可以促进师生角色互换,创建新型师生关系。3)问题的解决与环境的完善。基于学生在课外自主学习以及课堂讨论中提出的问题和疑点,结合学生课堂展示中所暴露出的问题,教师应及时总结、反馈、评价。同时为了使学生能更深入、有效地实现知识的内化,教师需对教学设计中反映的问题和学生的知识内化环境进行完善;问题的解决和环境的完善考虑到时效性的因素,一般选在课内进行,这样更利于加强学生印象,如课堂时间不充分,则把其作为一些课外探究的主题或者融合到后续的教学内容中。3.4巩固反馈在翻转课堂中,巩固和反馈环节可以看作是综合评价阶段,它是整个教学模式的最终回归,是教学环节中必不可少的一环。综合评价包括对学生记忆、理解以及应用展示、成果的评价,从中既可以发展学生对新知识掌握以及应用的不足也可以发现教师教学准备的缺陷。综合评价的方式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总结及双方的互相评价。教师针对学生在语言知识和技能层面的表现进行评价,学生则结合自身的课堂表现、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对技能的掌握以及收获进行总结,也可针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提出建议。下面结合笔者的教学实例,具体介绍上述三个环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设计和操作:1)前期准备本次课堂教学内容为中西方传统节日的差异,教学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实际参与课堂教学以及课后巩固延伸学习从而了解西方的传统节日及其风俗并可以使用英语介绍其所熟知的中国传统节日及风俗。教师提前制作时长为五分钟左右的微视频,主要针对中西方传统的节日进行概括介绍,然后通过微信公众号和QQ班级群进行推送和分享。学生观看视频后在对本课内容进行宏观了解的同时按照视频的要求分组完成参与课堂展示的任务。2)课堂实践课堂教学实践首先以学生的参与为开始。学生对课堂活动的参与形式可以多样,学生可以充分发挥其想象力,设计诸如课堂展示、角色扮演、情景对话、游戏环节、知识抢答、单词竞猜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但内容须围绕本课教学主题,在课前微视频的基础上针对某一知识点进行深入探究。例如某组同学着重介绍了西方的万圣节,对万圣节的来历和传统活动进行了详细地介绍同时该组同学还准备了万圣节常见的装扮服饰和道具对组员和其他同学进行装扮同时还现场表演了“TrickorTreat”的游戏,加深了学生对万圣节的了解,此外同学和教师也可以针对这一主题提出相关问题。3)巩固反馈对学生的课堂展示和角色扮演等参与形式教师要进行及时评价及总结,评价可以针对其表达的内容、形式及努力程度等进行综合评价,同时综合所有的展示内容进行总结性评价和补充,此外还要布置课后任务督促学生去了解更多的关于中西方传统节日的差异,并推荐相关视频、影视作品及课后阅读的书籍和网络资源供其学习和参考。

4总结

“翻转课堂”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微课”是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它们必将被广泛运用于高校的教学,同时也顺应了我国教育信息化改革的潮流,符合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十年规划(2011-2020年)》的宗旨。以“微课”为主要手段的中西方文化英语拓展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不仅符合教育信息化改革的潮流、可以培养也必将被运用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课程拓展和教材开发等方面。从总体上说,中西方文化英语拓展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学习者各方面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均有一定积极影响,中西方文化英语课程中采用翻转教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度。但是翻转课堂并不是解决现有教学问题的万能药,它只是一种教学顺序的翻转,翻转只是一种手段而并非最终目的。在整个的教学环节中教师仍为主体,其核心任务依然是教学设计,包括微视频的设计、课前学习任务的设计以及课堂上学习活动的设计。为达到既提升学生语言应用能力有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必须与实际教学中的其他各环节紧密结合。此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中西方文化英语拓展课程中的应用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一系列的问题仍然亟待解决,例如如何将课外的自主学习和课内的交互活动更有效地结合起来,如何确保学生的交互活动能够产出令人满意的学习绩效等问题。

参考文献:

课堂内外论文范文7

[关键词]高师院校英语教学论生态教学课程改革

[作者简介]刘丽平(1966-),女,四川峨眉山人,乐山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学科教学论。(四川乐山614004)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教师教育研究中心立项课题“英语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研究”(项目编号:TER2011-028)和2009乐山师范学院校级教改项目“新课改背景下地方高师英语教学法课程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JG09-YB011)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8-0131-03

高师英语专业旨在培养英语运用能力、教师职业技能、英语教学能力强的高素质英语师范生。“英语教学论”课程是高师英语专业一门必修课程和核心课程,是培养未来合格英语师资的重要课程。其教学质量不仅能为英语师范生增强毕业竞争力,而且影响着我国基础教育英语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发展。受主客观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高师英语教学论课程普遍存在开设时间短、重理论轻实践、与基础教育教学脱节、师范生缺乏足够的认知能力,这些使得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欠佳。在我国基础教育英语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和发展的背景下,如何提高英语师范生的理论素养和实际教学能力,树立他们的从师任教意识,构建生态化的课程体系,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实施多元评价机制,是当前高师英语教法课程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英语教学论”是高师英语专业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极强的重要专业课程,其建设水平直接关系着英语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但是,这门课程常常被视为高师英语专业的附带课程;该课程普遍存在理论学习不够深入,讲练教学活动得不到有效的开展;教学理念陈旧,教育见习走马观花,教育实习走过场;相当多的教学论教师在教学中唯理论而理论,闭门教课,只是空谈理论与方法,教学实际效率差,费时低效。他们在教学中往往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课堂互动,“一言堂”现象比较普遍,教学活动形式呆板,课程评价体系单一。几乎所有的高师院校都将“英语教学论”课程列为考查课,绝大多数学生对该门课程不够重视,只是考前死记硬背,力求过关了事。不少师范生错误地认为只要学好英语知识和英语技能就能胜任英语教师职业。这自然会导致他们在未来的英语教学指导思想和实践的偏差与失误,这也就成了基础教育英语教学效能低下长期得不到解决的问题所在。由于客观和现实原因,高师英语专业无法对师范生的教学和职业技能进行量化评定和管理,使得他们对该门课程缺乏理性和感性的认识,难以保证学以致用。

二、生态教学观

“生态”最早是由德国博物学家索罗在1858年提出的。他把希腊文词根“Oikos”(“住所”或“栖息地”)和“Logos”(“研究”和“讨论”)结合而成“Oekologie”,意思是“对住所或栖息地的研究”。1868年,德国生物学家赫克尔将生态定义为“研究有机体或有机群体与其周围环境的关系”。20世纪60、70年代以来,教育研究者将生态学运用到教育研究之中。1966年,英国学者阿什比提出了“高等教育生态学”的概念。1976年,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可雷明在其《公共教育》一书中正式提出了“生态教育学”这一术语。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育生态学的研究范围不断向纵深发展。华盛顿大学的古德兰从管理学角度出发,首次提出了“文化生态系统”的概念,其目的在于阐释现代教学需统筹各种生态因子,建立一个健康的生态体系。1990~1993年,C.A.Browers连续出版了三本著作,其内容既有微观的课堂生态研究,也有对教育、文化和生态危机等宏观教育生态的研究。教育生态学的研究已经引起了教学界的密切关注。新课程所追求的理想课堂就是要焕发出生命活力的生态课堂。生态课堂有助于学生自我发展,关注学生潜能发展,立足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弘扬学生个性。生态课堂具有整体性、多样性和适应性三大特征。有的学者将其概括为系统整体性、稳定平衡性、动态开放性、协同变化性、系统共生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六大特性。可见,生态课堂是一种把学生、教师、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评价和学习环境看成一个教学的生态系统,并以此来建立一种整体的、多样的、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课堂形式,是一种符合学生的生理特征和学习生活习性的课堂形态。教育生态学也为外语课堂研究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丰富和发展了外语教育和教学理论,有助于提高外语教学效率和效果。生态教学观下的外语课堂教学不仅是学生个体掌握外语知识、发展智力的过程,也是学生个体潜能多方位得以彰显、丰富的过程。高师英语教学论课程作为一门“育师之师”的核心课程如何在诸多因素中构建一个生态系统是十分值得英语教学论教师探究的课题。

三、课程改革

1.树立从师任教意识。英语师范生只有具有从师任教的意识才能在在校期间自觉践行教师专业发展的行动。程晓堂直言,我们当前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实践新课程能力并愿意从事教育事业的新型教师。学科教学论、教学法课程以及担任课程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笔者对所在学校高师英语专业近三年新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半数以上的学生表示不愿意从师任教。为此,教学管理者应该注重师范生从师任教意识隐性课程的开发,在新生学前教育时就应当为他们举办前途理想教育系列讲座,可以邀请基础教育教学优秀校友回校作报告。笔者为了树立他们从师任教的潜意识,在教学论课程授课的前两周都要给学生播放“陶行知”“蔡元培”“海伦·凯勒”,以及有关“这里的孩子早当家”“老师,听我讲”等视频节目,对他们的心灵起到极大的震动作用,纷纷立志今后要当一名优秀的英语教师。学校可以从起始年级就向师范生发放小黑板供学生练习板书、简笔画等,还可以提前将中学教材发给学生让他们潜心研究。教学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传授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方法外,应重点立足于培养他们的课堂教学技能。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只能建立在师范生广博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教学技能基础上,毕竟他们的备课、说课、上课、评课能力和课堂组织教学能力是他们未来就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树立师范生的从师任教意识是潜在激发他们成为未来教学名师的长久的内在动力。

2.构建生态课程体系。胡春洞教授指出,“英语教学法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多边缘的学科、实践性很强的理论学科”。英语教学论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应随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变化发展,它与哲学、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社会学、人类学有密切的联系,它要面向中学实际,解决实际问题。它不仅是一门课程,也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艺术,它是集学术性、师范性、示范性和人文性于一体的前沿课程。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学管理者应构建英语教学论大课程观,融理想课程、正式课程、领悟课程、运作课程、经验课程于一体,集理论课程、实践课程、显性课程、隐性课程、长学期课程、短学期课程于一体,提高课程的实效性和实用性,促进课程的可持续发展和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从而达到课程与教学在师范与示范层面的本体意义回归,积极开展课程、教师、教改行动研究,在行动中实施课程建设,作为走出当下高师院校英语教学论课程领导困境的可能策略,依托教学论课程引领师范生的教育理念、教学技能、教研意识。笔者建议将当前“大三”年级开设的英语教学论课程分解成四年不间断的校内和校外课程群和课程链。如校内课程可分为,教育教学必修课程:教育心理学、英语教育学、外语教学方法、英语教学研究等;教师专业选修课程:英语课标解读、班主任工作、英语课堂教学实践、教育研究方法等;教学能力拓展课程:英语课堂教学设计、英语名师教学录像观摩、教师口语表达、教学板书与设计、英语歌曲演唱、英语教学简笔画、课堂教学技能、英语课堂组织教学、外语教育技术、英语课堂教学观察、英语测试理论与评价等。校外实践教学课程按年级设定为:教育调查、教育见习、教学实习。这样的课程结构基本构建了校内与校外、教师与学生、理论与实践、显性与隐性、静态与动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生态课程体系,有助于更好地将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促进师范生教师专业化发展,凸显生态化的课程体系。

3.改革课堂教学方法。英语教学论课程应凸显“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特点。该课程兼具前瞻性、理论性、实践性、操作性、示范性诸多特点,这就要求教学论教师采用多元教学方法。英语教学理论知识是英语师范生今后专业发展的奠基石。教师的作用在于解决师范生英语教学理论知识个体化。唯有如此,英语师范生才能建构自己的教学理论基础,才能将理论内化为信念和观念,转化为个人知识,才能切实提高教学实践能力。对于缺乏教学经验的师范生而言,要实现英语教学理论知识的个体化,就要重视在学习过程中将理论内化为观念,重视在教育实践中使用和检验理论,并在理论的使用与检验过程中使自己的教学行为熟练化,将理论外化为熟练的教育行动。针对英语教育理论知识,教学论教师采用让学生自主学习原版英文教材后集中解答他们的疑难问题,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教学论教师可以邀请课标研制专家、课程改革专家、英语教学专家、优秀教师进高校课堂给师范生作讲座或报告,可以调整教学内容集中一段时间带领学生进中学课堂进行观摩和体验。专家引领报告和教学观摩活动能让师范生从中学到许多书本上、理论知识中学不到的东西。微格教学能有效地促进师范生教学经验的提升。这是帮助师范生加深对英语教学的认识,提高英语教学能力最为重要的实践活动。优质课堂教学视频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素材,能让学生获取不同英语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便于他们将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培养他们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去的能力。教师还可以适时组织学生开展教案撰写、教学设计、说课和评课等竞赛活动。这种集教学论教师、师范生、课程专家、中学教师、音像资源于一体的教学者能传授给学生多元教学方法,使他们在大学阶段就能集众家之长,扬个人之优,彰显课程的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性。

4.实施多元评价机制。《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评价体系要呈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作为高师英语专业“育师之师”的重要的“英语教学论”课程也应该采用多元评价机制。笔者对该课程实施多元评价机制。学生课程评价基于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三维评价(教师、学生、同伴)三个部分。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为刚性评价,教师、自我、同伴三维评价采用柔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三维评价之比分别为30%、50%和20%。终结性评价采用课程学期测试,包括外语教育学、国外教学法流派、英语新课程、本土教学法、学期论文等。形成性评价包括课堂学习、课外活动、教师素质三个层面。课堂学习涵盖出勤、参与讨论、课堂发言、试讲试教等表现;课外活动:课件制作、教学简笔画、教学视频观摩、微格教学、文献阅读、教育调查等;教师素质:教师仪态、教学用语、歌曲演唱、公开演讲、教案撰写、教学设计等。在20%的三维评价中,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的比例分别占50%、30%和20%。学生的最终课程成绩评价由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刚性评价)和三维评价(柔性评价)三部分加权平均合成。该课程实施多元评价后,改变了过去仅凭学生出勤、课堂表现、测验等较为单一的评价方式,改变了过去英语教学论课程成绩人人90多分的现象,体现了生态课堂的动态开放性、多样性和系统共生性,提高了课程成绩的区分度,为基础教育选聘师资提供了公信度,促进了师范生努力学习的良好局面,避免了学生死记硬背、高分低能,调动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特别是学生经过多次微格教学后,他们的课堂调控能力、教学策略、教学技巧、教师意识、教学行为、自信心等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他们的教师职业能力,能有效地促进、激励和改善教学功能,真正做到通过评价促进高师英语专业教学论教师和师范生的教学相长。

四、结束语

高师英语专业承担着培养基础教育合格英语师资的重任。当前,基础教育需要的是“零适应期”的“准教师”,这就要求高师英语教学论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方面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激发师范生的从师任教意识,构建理论与实践、显性与隐性生态化课程体系,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采用形成性与终结性多元课程成绩评价机制,立足宏观与微观、校内与校外、教师与学生、静态与动态、知识与技能等诸多生态因素,树立新的人才观、质量观、课程观,突出师范性,凸显实践性,着力培养优秀职前英语师资。

[参考文献]

[1]冯展极,马静,胡婷婷.关于“英语教学法”课程建设的思考[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9(2).

[2]孙庆.试论高师英语专业英语教学法课程的适应性改革[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0(5).

[3]周士勤.“生态课堂”的基本涵义、特征及认识[J].教育科学论坛,2007(1).

[4]张舒.浅谈英语课堂生态[J].鸡西大学学报,2005(3).

[5]程晓堂.师范院校在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中的作用[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08(2).

[6]胡春洞.英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7]肖惜.英语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简明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8]陈欣.对“英语教学法”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建议[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0).

课堂内外论文范文8

【关键词】 口译教学;校外实践;校内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4-00-02

一、学生对口译教学的体会

口译教学一般在本科教学的高年级阶段实施,即在完成大一大二听、说、读相关的基础课程后开始。因此,翻译教学是对基础教学的阶段性成果检验。我们从学生的角度来谈高校日语口译教学体会。

(一)口译教学现状。我国经济贸易的飞速发展,需要口译人才数量越来越大,口译课程就显得愈发重要。口译课教学为了迎合时展的要求和满足学生的需要,教学形式也在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呈现多样化。一、模拟生活培养学生口译的习惯。将学习理论知识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学习方式,很多学校都采用这种教学方式。桂林某旅游专科学校的日语课老师,课堂上设置旅游接待场景,让同学们发挥想象力,通过接待进行外语对话和翻译使学生们融入到课堂学习中。二、课堂上采取演讲、报告等形式来锻炼学生的抗压能力和表现自我的能力。例如桂林某大学的日语专业教师,坚持安排学生上台演讲,不仅锻炼了学生们的表达能力,也提高了语言组织能力。三、利用语音室、多媒体、幻灯、图片及最新的同声翻译等教学辅助资源和广播视听媒体资源来授课。由于现代教学设备能展现口译的即时性、现场性,所以能提高学生的兴趣,促进听说能力水平的提高。

(二)口译教材不够丰富。调查发现,有些学校已经没有口译课而只有口语课,好像已经把口译和口语合并成一门课程。口语与口译虽然相关,却不同一个方向。也许这个原因,现可使用的口译教材相对不多。即使如此,现有的口译教材内容感觉比较单一,但突出看重翻译理论的教材不少。归纳起来,目前的口译教材一大特点是强调语言的转换翻译方法,系统性不突出。有些教材内容过于陈旧,缺乏新颖,例子不丰富。口译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本理论性太强则很难激发学生们学习的热情。大四的同学经过三年的基础学习后,希望通过口译课来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因此,期待能用上内容更新、理论重点突出、由浅入深的口译教材。

(三)口译教学中学生感到最难掌握日语敬语部分。其实,日语中的敬语一直是日语学习者中的一个难点。有些老师在教授口译课的过程当中,只是单纯的告诉学生单词的敬语形态或怎么用,导致学生只能死记硬背,并不能真正体会到日本人用敬语的内涵,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在调查中有80%以上的学生们表示希望在学习敬语的过程中,希望老师能在教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对日本文化知识的学习特别是传授日本人使用敬语的思维和意识。

(四)口译活动的基础是口语,但现在的一些大学缺乏口语环境。外语类大学的语言环境是好的,学生有讲日语的习惯和动力。但综合性大学的日语专业,特别是理工科院校,由于学生人数或环境制约,难以形成讲日语的风气。学生们不愿说日语致使口语表达能力差,也给口译教学带来困难。究其原因,学生讲日语的主动性少固然是一个因素,但口语课的教学质量不高是一个事实。理工科大学日语专业班级,常常几十个人一个班,中方老师也好外教也好,常常只能面上教学,顾及不到点上的学生特点和专长。口语课堂教学的好坏对培养学生的口译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学生对口译教学实践的认识

口译教学实践。口译课是一门与口语、笔译、听力等课程既密切联系、又有明显区别的课程,因此不能完全沿袭其他课的授课原则和方法进行课堂教学。口译工作往往要求翻译人员听力好、记忆力好、口语好、反应快。可是,口译翻译水平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翻译人员需要通过实践来锻炼听力、记忆力、语言组织和思维能力。学校阶段的口译教学实践,应该是翻译工作的前期实践,是掌握理论和磨炼口译技能的基础阶段。重视口译教学实践,是培养优秀毕业生的重要环节。口译教学实践可分为校外实践和校内实践。

口译教学的校外实践。日语专业高年级阶段应该安排校外实践。所谓校外实践,就是让学生走出校门到生产外贸和文化企业,从事一定时间的外语口译工作。校外实践可多种多样,如项目实践形式,就是根据大型工程项目的发展,让学生去做外国专家的翻译。这种项目实践形式的特点是专业性比较强,无疑对学生是一个挑战。还有口译实践形式,就是学生到涉外单位进行实习,主要起语言桥梁的作用,同时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将来就业的机会。再就是以语言作为工具来表达思想、意识的实践形式。比如翻译导游的实践,能让学生在短期内形成组织语言、提高表达能力、完善外语表达方式。翻译导游对口译实践最为有效。可惜,校外实践由于各种原因难以实现。但是,校外实践的效果是明显的。笔者所在的学校,定期安排学生去日资企业参观见习,听取日本方面的高层管理人员或指导专家的讲座,全程与日本专家进行座谈交流互动,亲身体味日语口译的方法与技巧。有位女同学很重视校外实践,常常争先发言,口语进步快,最后竟争成为省级日语演讲比赛的选手,参加日本的日语作文比赛也获得大奖,第一批获得日语一级证书。广东日语专业的学生,每年可以到广州交易会去寻找口译实践机会,实在让内地的学生羡慕。事实上广东的日语专业学生的口译能力,一般来说比内地许多学校的学生强。

口译教学的校内实践。校内实践分为课堂实践和第二课堂实践。课堂实践不是回答老师问题之类的练习和课后布置的口译练习,而是经过一定的课时、学生掌握相关的理论语法知识后,结合课本内容在课堂上安排的专题或者模拟口译练习。实践证明,课堂口译实践效果明显。第二课堂实践,就是开展日语角、外语戏剧节、外语歌曲比赛、外国文化周等活动。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结合课题研究、校内举行的报告会、演讲会、讨论会等形式开展对日本专家学者报务的口译实践。不管是校外实践还是校内实践,口译实践前要做充分准备。学生要根据授课老师布置的任务、口译的具体内容或具体语言环境预先查阅资料,事先了解并学习有关的知识。比如课堂实践,学生在上课之前做了准备的话,就可以做到一对一的口译实践,还可以互相提问和补充,使口译课具有活力。学生也能听得进,记得牢,巩固学习效果。当然,即使做了准备工作,学生也会在课堂实践中暴露很多学习上的问题,教师就要在课堂上进行引导和疏解,帮助学生把问题弄清楚搞明白。课堂实践的好处是学生能及时消化知识,立竿见影。经过准备参加第二课堂实践,学生就能培养出合格口译人员的气质和素质。事物都有一个从量变达到质变的过程,想要实践出效果必须日积月累练习,最终达到量变和质变。

三、学生对口译教学与实践改革的看法

我国高校日语口译教学工作进步很大,但教学与实践的磨合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下面就这些问题谈谈高校日语口译教学与实践改革的一些看法。

口译教学提倡使用电化设备。口译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是听力,只有听懂了才能把它翻译过来。所以听力的练习就显得尤为重要。法国的视听教育结果表明,听能记住全部信息的15%,看可记住全部信息的25%,视听结合可让学生记住全部信息的64%以上①。所以在视听结合的训练中,老师可以利用电脑、MP3等多媒体播放器让让学生对日语有声材料进行“跟读”,开发学生的记忆能力和增加学生的反应能力。老师学生能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进行教与学互动、开展人机对话。这样做学生不仅易于接受教学方式,且能提高课堂效率鼓舞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启发人的主观能动性。

口译教学要补充课堂教材内容,增添课堂的时效性。老师们课堂上除了用原汁原味的教材向学生们传授翻译理论知识外,还应该保证学生们在学好翻译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让学生们的语言水平跟上时代、社会、语言的发展步伐。例如一节课为四十五分钟,学生在老师讲课半个小时后注意力可能被分散,再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往往达不到好的效果。老师可在课堂后半节补充课外口译资料,例如国内外新闻,商务文化,旅游等方面的热门话题,让学生们进行中日语言的口译练习。通过这种方式鼓励学生们多关注社会,注重理论的实践,提高课堂效率。口译教学法方面,要导入跟读、复述、速记、概括、视译等以培养口译人才为目标的外语母语互译训练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开口表达的机会,既训练日语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培养母语汉语的口头表达能力。

口译教学实践要完善。口译课不仅是一门理论课更是实践课,教师在向学生们灌输理论知识的同时要尽量让学生参加各种翻译实践活动,在口译实践中积累经验,锻炼自身的心理素质。校外实践可利用地域优势,集中力量搞好性符合培养方向的口译练习。上海、广东、福建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从事外贸服务的行业较多。这些地方的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沿海优势把口译教学实践的重点放在社交口译,商务口译和服务行业口译上。像桂林等著名旅游城市的大学可以重点做好翻译导游口译的实践。校内口译教学课堂实践要可沿用发表作文的传统的外语教学模式,由一名学生或多名学生组团自选题目,采用讨论、发表等方式阐述主题思想和内容,使多数同学都能参与口译练习并增加学习氛围和学习兴趣,达到培养持久自述能力和共同进步的目的。总而言之,校内口译教学课堂实践要创造“现场、及时”的情景,让学生们感受到真实口译现场的紧张感与压力感,增加口译教学校内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校内第二课堂的口译教学实践,诸如举行报告会讨论会时,需要消除学生畏难思想,提前做好专业准备,争取口译实践的最好的效果。

科学技术在发展,教学设备在更新,口译教学在前进。但是,口译教学离不开社会实践。两者是相互影响相互推动发展的一组矛盾。探讨矛盾的平衡发展,对口译教学改革和完善实践有重要意义。高校的日语口译教学要跟上经济的发展,尽快让学生能够融入到学校课堂教学与实践中,争取培养出更优秀的口译人材。

(“关于外语课堂语言实践训练与定向创业的探索”大学生课题论文,排名并列第一)

课堂内外论文范文9

关键词 微课;翻转课堂;大学英语课堂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6-0064-02

微课是微时代的产物,也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资源,微课与课堂教学紧密联系在一起,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深化。运用微课资源构建大学英语翻转课堂,能让学生灵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并且鼓励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堂互动活动,这样既优化了课堂教学效果,又保证了学生的教学质量。因此,微课和翻转课堂是对传统课堂的有益补充和提升。

1 “微课”和“翻转课堂”的发展背景

作为新型教学资源,微课(Micro-lecture)最早是由美国北爱华大学的LeRoy A.McGrew教授所提出的60秒课程(60-Second Course)演变而来的,后来英国纳皮尔大学T.P.Kee提出的一分钟演讲(The One Minute Lec-ture,简称OML)对微课这一概念进行了进一步的补充。

现在的微课概念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David Penrose于2008年提出的。他们主要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录制一系列1~3分钟的教学视频,突出关键的概念、主题和活动[1]。美国青年Salman Khan创立的可汗学院在微课领域影响巨大,他尝试用互联网对学生进行异地教学:首先录制一系列10分钟左右的微型教学视频,视频内容只围绕某一个具体的知识点展开,从而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教育方式。在可汗学院这种教学理念的影响下,国内外的许多教师尝试改变以前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应运而生。在我国,自2010年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基于现有教育信息资源利用率低的现状率先给出微课概念以来,中小学纷纷开展微课的录制和应用;在高校英语教学方面,外研社于2013年举办了首届高校微课大赛,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推广普及微课教学[2]。

2 微课和翻转课堂的内涵

对于微课和翻转课堂的定义,国内外学者各自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笔者根据查找的资料作出如下梳理总结:微课的核心组成部分是短小的教学视频,同时,一个完整的微课视频资源应该包括与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课件素材、巩固练习、师生评估反馈等信息。微课是基于传统单一教学资源类型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教学资源,它主要针对的是某个学科具体的知识点或课堂教学环节录制的短小视频,并且支持学生进行移动学习。翻转课堂是针对传统课堂模式提出的一种新兴教学模式,它是指知识传授不是由教师在课堂中的讲授来完成,而是通过学生运用技术信息手段在课外提前完成,课内则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相关的讨论和总结,进行翻转学习。

3 利用微课资源构建大学英语翻转课堂的可行性分析

电子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和教育理念的更新发展,使得基于各种数字化学习平台的学习模式变得成熟,这一切都为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技术支持和理论保障。同时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具有适应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所需要的信息技术能力水平和自主学习能力,保证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有序、有效实施。这种教育模式符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进行相应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师生互动为辅的现代教育模式。基于微课资源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能够实现对学生因材施教,实现个性化教育。同时这种全新的教育模式较之传统的课堂模式具有更高的趣味性和学生参与性,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因,其价值和作用会在日后更加显现,也一定会为现代教育带来勃勃生机。

那么,如何利用微课资源构建大学英语翻转课堂呢?

1)运用微课资源构建大学英语翻转课堂,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方法和策略。

①要想构建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必须使教师具备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思路。观念决定行为,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3]。开展讲座,转变教师观念,明析微课、翻转课堂概念。破除过去一些过时滞后的做法,不再提倡用满堂录的录像课来作为教学资源。高校英语教师普遍具备年龄结构年轻化、接受新事物积极的特点[4]。运用这一特点,可以对高校英语教师普及微课和翻转课堂的相关理论,创新现有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②要研究如何运用微课资源构建大学英语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

③教师要制作英语微课资源,需要明白一个好的微课视频应该包括哪些环节,制作过程中有哪些注意事项,怎样的设计才能体现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定位,如何在制作过程中更好地实现设计意图。

2)利用微课资源给学生设置自主学习指南。在学习指南中,教师应该明确学生要掌握的学习内容有哪些,学习方法是什么,学习目的是怎样的。在指南的引导下,学生可以利用课外时间自主学习课程内容,课上时间进行讨论。

4 结论

1)这种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利用微课资源构建大学英语翻转课堂的研究分析结果会从另一个角度为大学英语有效教学这一论题提供数据支撑,并以此进一步验证并丰富建构主义理论和语言输入理论。研究的相关成果可在高校英语课堂普及微课及翻转课堂的概念,使英语教师充分了解微课资源库建设和翻转课堂理论的发展与走向。微课理论和翻转课堂理论的有机结合能够促进微课资源库建设。

2)这种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①学生自学意识增强的意义。基于微课资源构建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适合于高校学生进行英语自学,首先因为视频时间短,有利于学生保持高度注意力,透彻理解视频中的针对某一知识点教学内容。它符合人的注意力集中规律,尤其适合在没有教师督促的情况下学生自学。

②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本课题的研究能够带动一线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尤其提高使用屏幕录像软件和视频处理软件方面的能力。能够促成大部分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恰当地使用微课,一批优秀教师掌握微课的设计制作,并将相关资源运用到翻转课堂教学中来。

③丰富微课资源库建设。在大数据时代,微课细化到知识点和具体某一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可以很方便地进行资源库索引。此时,微课作为知识体系的一个“标准零件”,适用于各种教材版本,将会变革资源库建设理念。

教师在运用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时,应该及时总结概括出行之有效、实用性强、增强教学效果的基于微课资源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方法。学校相关部门也应该大力支持,定期组织学校内部校级公开研讨课,开展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模式验收课活动,对教学模式取得较好效果的班级和教师应鼓励其为全校师生上示范课,定期举办校级课堂教学比赛。教师之间可以举行经验交流会、专题培训等多项活动,不断提高研究水平,解决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追求课堂教学优质高效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卢海燕.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J].外语电化教学,2014(4):33-36.

[2]谢宜辰.论外语课堂教学的功能和目标[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4(15):81.

课堂内外论文范文10

一、关于MOOC的研究现状

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assive Online Open Course,以下简称 MOOC),产生于开放教育资源(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以下简称OER)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与OER类似,MOOC也是一种面向社会公众的免费教育形式。

(1)MOOC的分类及特点

现在被人们认可的MOOC分类是基于关联主义的cMOOC和基于行为主义的xMOOC。袁莉、斯蒂芬・鲍威尔、马红亮(2014)认为,cMOOC是建立在联通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强调在非正式情境下的一种学习。而xCOOC是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支撑,教学模式是高校内部教学模式的一种迁移或者延伸。他们两者的主要争议在与强调学习过程还是学习内容。相对应地不同的学习理念,衍生出不同的MOOC机构。

(2)关于MOOC的教育教学方法的探讨

J.Cabiria(2012)认为,关注技术的同时也需要关注学习方法、学习经验以及学习理论和原则;Kop(2011)认为,自我学习能力和文化水平能够为成功参与学习活动提供保障,使用不同学习工具时还需要自信,合作、创造力、心态等;Kop,Foumier和Make(2011)认为,在学习者和课程调控者之间可以积极创造学习资源用以支持学习方面的教育方法是可以互相迁移的。

二、关于“翻转课堂”的研究现状

“翻转课堂”一词来源于英语“Flipped Class Model”,国外“翻转课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将“翻转课堂”运用于教学实践。国内对“翻转课堂”的研究和实践刚刚起步,仍处于引进、介绍的阶段。

(1)关于“翻转课堂”模式的研究

Gersten(2011)构建了环式的“翻转课堂”模型,包括体验参与、概念探索、意义建构和展示应用四个阶段。各个阶段设计有相应的学习活动;金陵(2012)认为,“翻转课堂”是把老师白天上课,学生晚上做作业的教学结构翻转过来,形成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知识的内化过程、在课堂外完成知识学习的课堂教学结构;钟晓流、宋述强(2013)认为,“翻转课堂”就是在信息化环境中,学生在上课前完成对教学视频等学习资源的学习,师生在课堂上一起完成作业答疑、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活动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2)关于“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

曾贞(2012)指出“反转”教学有三个关键步骤。首先是观看视频前的学习,讨论并提出问题。其次是观看视频时的学习,根据问题寻找答案。最后是应用并解决问题的学习,深入问题进行探究;张金幕(2012)根据“翻转课堂”的内涵构建出“翻转课堂”教学模型,包括课前学习和课堂学习两部分。在这两个过程之中,信息技术和活动学习是“翻转课堂”学习环境创设的两个有力杠杆。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MOOC背景下“翻转课堂”的研究概述

通过以上文献回顾,可以看出在北美“翻转课堂”被越来越多的学校所接受并逐渐发展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浪潮,在我国“翻转课堂”也受到了广泛关注。我国对“翻转课堂”的主要研究表现在两部分,一是概念和特征的界定。我国学者进行了多视角的探讨,并形成了较成熟的观点;二是多样的“翻转课堂”模型设计思路。对于“翻转课堂”模型设计,国内学者借助多种教学理念对“翻转课堂”的教学流程进行了设计,形成不同的“翻转课堂”模型。

(2)MOOC背景下“翻转课堂”存在的问题

我国目前“翻转课堂”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两部分。一是研究主题比较粗糙。较多的是关于“翻转课堂”的表象描述、现状分析,模式的深入分析研究较少;二是实践指导价值不高。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国内对“翻转课堂”的研究主要是对“翻转课堂”理论的研究,也有具体的实践步骤和环节研究,但是针对性不强,对实际应用的指导价值不强。

(3)MOOC背景下高校实行“翻转课堂”范式改革的建议

通过上文对 MOOC和“翻转课堂”的分析,我们认为如果将MOOC和“翻转课堂”结合起来,高校的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在MOOC平台上学习最优秀的授课视频,在课堂上和老师、同学进行面对面的讨论和交流,这将成为学校教育改革的新思路。另外针对 MOOC平台课程完成率较低的现状,老师通过课堂交流和讨论刺激学生学习主动性,把 MOOC课程结业证书作为考核成绩的依据。结合“翻转课堂”等模式,打造“教学共同体”,实现课堂教学模式的根本创新。

参考文献:

[1] 金陵,2013a:《大数据与信息化教学变革》,《中国电化教育》第10期。

[2] 钟晓流,宋述强,焦丽珍,2013:《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开放教育研究》第1期。

课堂内外论文范文11

【关键词】提高;阅读能力;课堂;课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随着新课标的不断落实和推进,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越来越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语文阅读能力是语文能力构成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对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一种考察,同时,阅读理解也是高考考察的重要方面,所占的分值也越来越大,如何切实可行的提高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从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方面抓起:

(一)立足“课堂”主战场,切实提高阅读能力

课堂阅读教学,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学生既接受教师和阅读文本发来的信息,又是信息输出者。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注重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这也是新课标下的语文阅读教学理念。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开展互动课堂阅读,把学习的主动权和活动空间还给学生

互动的课堂阅读教学,充分体现了阅读教学课堂的特点:建构互动的思维活动空间,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获得阅读的情感体验,显示出互动的课堂阅读教学更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来传统阅读教学中学生学习的被动局面。

如在赏析鲍照的《行路难》时,结合北大才女刘媛媛的演讲视频《寒门难再出贵子》,在课堂上适时围绕“你是否赞同‘寒门难再出贵子’的说法”掀起辩论赛,引起了学生的强烈讨论,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到情操的陶冶和对作品的感悟。

2.开展研究性语文学习活动

在某些单元,我结合课外阅读,开展了自己认为比讲课更适宜的研究性阅读活动。比如,人教版必修第四模块的长篇小说单元,都是名著节选,为了更好地解读作品,有所收获,我没有面面俱到,而是要求大家在单元必读的基础上选择一部来进行研学,在指导下写成小论文。如:《论语》名著导读活动中,学生们撰写了《论语对高中生的积极影响》、“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第二)思考如何调和‘学’和‘思’的矛盾”、《浅谈〈论语〉思想的批判与接受》等论文。

同学们在研学的过程中,从选题到搜集资料,到提炼观点,到初稿,再不断修改,最后成文,不但通读了作品,还要通过上网等参阅了大量资料,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学会了阅读和研究的方法,这也是提高学生阅读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3.开展专题探讨,合作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在课前由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研习问题或学生预习时遇到的问题,以专题研读的方式进行探究学习;然后在课堂上讨论、研习成果的展示、交流,形成共识,达成教学目标。

如教授《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就是采取这种教学形式:由学生或教师提出课文研读的专题,然后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专题探究,形成文字材料的研读成果或用课件演示,在课堂上由小组代表发言,再由全班同学对其研读成果根据上述的评分标准进行打分,然后质疑,共同探讨,形成共识。若有疑难则通过教师的点拨,师生共同来解决。教x《林黛玉进贾府》,我是这样设计了如下专题:1.贾府建筑结构和林黛玉进贾府的路线研究;。2.林黛玉性格研究(肖像、语言、细节);3.王熙凤性格研究(人物出场、肖像、语言);4.贾宝玉性格研究(出场、肖像、语言、诗词刻画),小组的学生谈完研读感受后由全班给他们打分,并提出疑问,形成全班的质疑、探究、交流。这样的教学组织,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收集归纳信息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用这样方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更为有效。

(二)要把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

要树立“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的观点,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教材仅仅是例子”,通过“例子”的阅读教学,同类辐射,学生才能触类旁通,在课内“例子”“举一”的基础上,更好地在课外阅读中去“反三”,养成课内外相结合的习惯。

1.由课内阅读延伸出来,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教授《林黛玉进贾府》之前,引导学生开展《红楼梦》前五回目的阅读,让他们了解贾府的人物关系,以及木石前盟的故事,进而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课文中宝黛初会时的场景“这个妹妹在哪里见过一样。”。在讲授《林黛玉进贾府》时为了加深学生对林黛玉、王熙凤等人物形象的理解,进而引导学生读《红楼梦》关于“金陵十二钗”的判词,进而解读判词中关于人物命运结局的暗示,还引导学生读红楼梦关于刘姥姥两次进大观园的章节,引导学生感知刘姥姥的人物形象,领会刘姥姥的外交艺术。

从而加深了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引发了学生阅读《红楼梦》的兴趣。这样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的做法,可以让课内阅读产生巨大的晕轮效应,由课内阅读延伸开来,带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进而有力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课堂内外论文范文12

[关键词]建构主义;英语专业;第二课堂教学

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年修订本里有这样的条文:“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目前,英语专业学生在课外学习的现状是受有限课时的影响,教师没有实施更有效的指导和管理,大大影响了课堂学习的效果。因此,有效地开展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充分发挥课外英语教学活动开放、灵活和广泛的优势特点,调动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是很有意义的。

1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国内外的专家学者都注意到英语课外教学实践的重要性。目前,对大学英语课外教学的主要理论研究有“输入假设”和“建构主义”。克拉申的“输入假设”提出第二课堂教学能给英语学习者提供相对真实的语言环境和可理解性“输入”和“输出”。“建构主义”提出英语课外教学的原则和框架。建构主义教学主张“在问题解决中学习”,提倡充分的沟通、合作和支持。而英语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弥补了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学条件和资源有限等不足,给学习者提供了相对轻松的交流环境以及建构知识的机会。国内外的学者提到了英语第二课堂教学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和地位,而对于如何在实践中更为系统地规划好英语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等一系列问题的研究几乎没有,也没有课题和文章是以英语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的,大部分是泛泛之谈。本项目从建构主义角度出发,以黄冈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学生的英语能力拓展活动为例,来探讨英语课外教学的作用和意义,使英语专业学生更能适应21世纪国际化的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需求。

2理论依据——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注重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根据建构主义所提出的学习规律,学习者会根据自己的兴趣、意愿等内在经验进行选择和加工,从而建构当前事物或者信息的意义,并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来自于外面世界的信息和知识。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其中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知识,此时教师扮演了辅助者的角色。英语专业学生能力拓展活动遵循了此理论依据。(1)坚持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发挥英语社团的作用。课外英语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形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参与不同的社团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英语社团策划和设计不同难度、不同形式和内容的活动,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活动,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开发个人潜能。教师积极配合,参与师生互动,并进行必要的指导,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2)坚持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的原则,根据教学内容设计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因课堂教学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难以广泛地进行深度的语言交际活动,故把课堂教学内容与课外英语教学活动相结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来设计出一些学生易于接受的有趣的英语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使之成为对课堂教学的一个有力的配合和补充,真正做到课堂教学的延伸。(3)坚持英语学习与专业学习相结合的原则,根据所学专业开展学生英语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目前对于大学生英语方面的基本要求是在日常或涉外交际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能进行一般性的书面交流和简单的口头交流。英语学习是为专业课服务的,教师应善于捕捉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来设立主题,比如外事、教育、经贸等等,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教学服务。

3实施模式

开辟第二课堂教学活动,要形式新颖,鼓励学生参与“听、说、读、写、译”等五项基本技能活动。在强调实践性的基础上,第二课堂与教学的结合才具有持久性,学生才能成为复合型人才。(1)电台的充分利用充分利用电台等校内新闻媒体,营造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黄冈师范外语教学广播电台每天播放3个小时的英语教学节目,并以学生社团的形式来制作以文化为主题的英语脱口秀节目,包括欧美音乐、电影、旅游、文学等。节目内容丰富、贴近生活、真实有趣。学生在相对轻松的环境中,摆脱了语音室内“课堂焦虑”的影响,形成“获得自信”的经验,听力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学习转向了主动学习,这对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的养成有很大帮助。(2)网络的充分利用英语学习网络电台通过喜马拉雅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听力资料,减轻了教师和学生搜集听力资料的负担,大大增加了英语第二课堂学习的容量和密度,提高了课堂效率;同时网上大量的最新信息传播快准狠,瞬间即得,使我们能够跟上信息社会的脚步。此外,通过喜马拉雅网络平台的转发工具来转发到微信、微博、QQ好友和空间、信息,让更多的人通过多渠道来聆听节目,通过与听众沟通,可以了解大学生的兴趣,做出大学生来听的电台节目;在栏目中围绕一个主题展开,鼓励听众发表自己的见解或提出新的问题,并建立一些奖励机制鼓励学生做课外听写练习。网络的充分利用,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3)看电影活动的组织“看电影学英语”活动是在黄冈师范学院外语教学广播电台指导老师的积极指导下,英语专业学生,同时也是电台外文副台、英语总监、英语总编的团队配合下开展的活动。黄冈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有三个英语专业:英语教育、商贸英语和翻译,所以放映的欧美影片的内容多涉及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等方面的正能量的英文电影。此外,英语专业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撰写电影教学教案,用PPT讲解电影(单词、句型、文化),欣赏电影(片段、歌曲等)。通过活动,英语专业学生掌握了与毕业后的工作有关的专业知识,成为从事教学、翻译、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完全符合《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4结语英语专业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有一定的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价值。第一,它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能力为核心的先进教育理念,使学生获得了语言知识和语言应用能力。第二,它对人才培养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学生在打好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牢固掌握英语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拓宽更多的英语外的知识,注重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翼龙,刘素艳.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活动设计与实践[J].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42-44.

[2]邓琪.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建设实践[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6).

[3]闫洪才,宋银秋.高职英语第二课堂教学实践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0: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