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课堂主体教学

课堂主体教学

时间:2022-12-10 13:15:14

课堂主体教学

课堂主体教学范文1

摘要:新课标倡导素质教育的思想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学理念。教师要适应时代的要求,摆正教师与学生的主导与主体的地位,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努力探索出一条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确保主体性教学的实施与成功。

关键词:素质教育;主体性教学;教学理念

新课标倡导的素质教育思想使我们的教学理念发生了变化。过去我们的课堂教学是“填鸭式”,“满堂灌”,“一言堂”,教师在课堂上多以灌输式来传授知识,教师讲得辛苦,学生学得被动。课堂外学生只是去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并无主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所有的教与学都是为了应试,忽略了学生“德,智,体,美,劳,技”全方面的发展。

新课标顺应了21世纪文化技术的潮流,明确了“年轻一代应具有广阔的胸怀,丰富的知识,智敏的智慧,开拓的精神,高尚的道德,完善的人格”。在这个基础上要发展学生的能力,适应时代的要求。显然,旧的教学观念需要从根本上进行转变,教师要接受新的素质教育思想,在课堂教学中摆正教师与学生的主导与主体的关系,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在学生观上,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在教学价值观上,关注每个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和个性发展。在师生观上,强调师生互动,提倡尊师爱生,民主和谐。在教学方法上,强调知能统一,知情和谐,创设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素质发展的课堂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对知识与规范的内化。在教学评价和教学质量观上,发挥教学评价的导向性和激励,以学生主体性素质生动活泼地发展为主要评价标准。

主体性教学的实质和特征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体发展的学习过程。教师在不断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学习需求中传授给学生知识,但同时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和创造的时间和空间。主体性教学还体现了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间、学生间信息传递的互动过程和情感交流的人际交往过程的“合作学习”特征。主体性教学既提倡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努力实现形象与抽象思维、集中思维、发散思维之间的形式转移,也强调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充分体现,如从产生疑问到提出疑问。同时还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对学生的引导应“分层”进行,指导学生在不同起点上通过不同程度的努力去取得进步,体验成功。

如何在英语课堂中实现主体性教学?首先,我们应加强学生主体意识,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坚持“三为本”的育人宗旨,让学生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树立“做21世纪新型外向型人才”的远大理想,增强学习英语的动力和信心,鼓励学生自觉克服困难,主动参与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其次,设计合理的课堂教学模式。利用英语教材每个单元提出的学习任务,要求学生积极思考,主动解决所设的问题。用“设问式”、“自问自答式”等开展学习活动,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一种开放式交流的空间。利于教师和学生之间保持双向交往,也可培养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合作的精神。这时教师成为相互交往的轴心,形成了“老师+学生-学生+学生-(学生)小组活动”的课堂学习结构,从而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载体的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在这个过程中,还可适时适当地辅以各种促进教学效果和激发学生主体能动性的教学手段。如用“幽默教学法”、“口诀法”归纳知识以帮助学生提高记忆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可举一反三,引导学生模拟自创,这些也是开发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方法。在互动中提供扩散性提问,引入竞争机制,使人人都想参与竞争,提出独创的见解,这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发挥主体性并深化学生的思维。第三,课堂活动中渗透情感交流和心理指导。英语课堂教学应以人为本,教师决不能将学生孤立地看作只是一个学习的个体,而要把学生的心与身、学习与感情、个人与集体、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统一起来。新课标明确要求关注学生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保证学生对自己、对英语学习有积极的情感。消极的情感不仅会影响英语学习的效果,而且会影响学生的长远发展。英语教师应尊重每个学生,保护他们的自尊心积极性,了解学生的个人差异,因人施教,经常和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互相鼓励和帮助,做到教学相长,尊重和信任学生,在平等合作的关系上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让学生从内心接受老师的批评。只有这样才能使师生心灵相通,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体意识,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发挥创造潜能,充满信心地进行学习。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关注学生的心里活动,揣摩学生的心理变化,用情感交流融洽师生关系,必然能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学习。

课堂主体教学范文2

关键词: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主体性

最近几年来,随着教学改革进程的不断加深,教学理念及课堂教学目标也都发生了一定变化。新课标教学改革标准中侧重强调:“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教学活动紧紧围绕学生进行展开,以此来全面推进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发展。”本文主要以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内容为例,通过深入解析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策略,来全面构建高效小学数学课堂。

一、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全面培育学生主体性

数学教师需要在实际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通过有效构建优质的教学氛围,来不断维系师生间友好温馨的师生关系。现有研究资料证实,一名合格的数学教师,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有效设计课堂教学活动,不断烘托教学氛围,使学生自主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例如,教师在进行教学北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图形的变换》这一课时,运用课件呈现情境图,观察方格纸中图形的变换,并与其他学生进行学习交流。

请学生观察上图,思考从第一幅图到第二幅图是如何变换的,再在方格纸上摆一摆。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摆一摆,最后在小组内说一说,可以边摆边说,教师则需要巡视学生的学习行为,并积极参与到学习讨论交流中,最后组织全班学生进行学习反馈。通过给予学生一定的学习讨论时间,学生都可以表现出十分自主的学习情绪。在有效提升课堂学习氛围的同时,全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升了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

二、积极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展开学习的首要前提,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善于利用学生实际生活中常见的案例,科学引入新知识教学,使学生将自我所学知识有效内化成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不断提升自我数学学习技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创设学习情境,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全面调动学习自主性,进而从根本上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

例如,教师在进行教学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这一课时,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如用手势表示出自己从出生到现在身高的变化,或者是用手势表示出自己从出生到现在体重的变化。经过大量的学习讨论,学生得知体重和年龄是一组相关联的量。但体重的增长是随着人的生长规律而确定的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学生在优质的学习情境中学习,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进一步使学生理解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活跃于生活的道理。

三、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主体性

新课标理念指出,教师需要在实际授课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并在学习实践中充分发挥自我学习潜能。笔者认为,教师若是想要高效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则需要以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出发点,因材施教,针对学生学习兴趣及生活经验,展开课堂教学活动。

例如,教师在进行教学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的表面积》这一课时,教师需要鼓励班级中学生利用手中的材料,如纸质小圆柱、长方形纸、剪刀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验证自己的学习猜想。通过有效观察展开的图形各部分与圆柱体之间的关系,展开积极的学习讨论,结合所有成员的智慧计算其面积,由学习小组自主选出一名代表发言。需要注意的是,班级中学生学习潜能不同,教师需要帮助学生重点感受圆柱体侧面如果沿着高展开是一个长方形的这一知识。只有将学生学习主体性充分发挥,才可以真正调动其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综上所述,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作为直接影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科学高效的课堂教学方法十分关键。为此,教师需要积极探索全新教学模式,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不断调动学生学习情绪,进而全面推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课堂主体教学范文3

可是在很多时候,由于教师没有转变角色,在语文课堂上还存着灌输的思想,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让他们沉浸在教师的讲授中,没有主见,更没有创新。那么,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成长在教育改革潮流之下的我们又该怎么做才能让学生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学习生活的幸福呢?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标准》的这一教学理念就是要求教育工作者转变观念,更新知识,改变在以往教学中只注重对学生的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的方式,要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学会自主学习,并在教学中尊重学生,以凸显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为了更好地贯彻新课标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可以从三方面着手,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他们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

一、转变课堂角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以教师为辅的教学意识

在传统的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误区:教师讲得越多,学生就得到越多。因此,在课堂上教师便竭尽全力,为讲深、讲透一节课费力不少,学生则是被动吸收,机械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但是这一切做法不但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成绩,反而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成为教师教学活动的附属品。随着时代的大步前进,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师生之间已经不完全是单纯的传递和接受的关系了,学生可以从其他渠道获取知识,甚至某些方面比教师知道得多,教师已有的教学思想、惯用的工作方式,甚至权威地位都受到了威胁,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也不那么单一了。因此,教师应该转变观念,改变这种解剖师、保姆的角色,把课堂还给学生,以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为学生创建一片更广阔的语文天地!

实践探索,理念先行。教师心中要有学生,并把学生的“学”放在第一位,课前、课中、课后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学习。

首先,教师要努力学习,不断充实自己。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不但要有一桶水,而且还应该有源源不断的鲜活水源。魏书生老师在课堂上的从容自若,不就是以他那渊博的知识为基础的吗?语文教师只有不断地努力学习,方能与时代同步向前。设计教案时也要把学生放在心头,这样就能常站在学生的立场考虑问题,设计出能帮助学生学习、探究的教案。比如在准备《散步》一文的教案时,考虑到学生的阅历有限,从文中“我”的角度理解未必能懂,于是我就把现在的他们在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作为切入口,并以当下为起点,画下了他们将来人生的时间轴,以他们现在最喜欢的“穿越”的方式,带他们认识二三十年后的自己,感受那时自己所要承担的责任,来理解文章的主题。

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所谓习惯就是由于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并变成需要的行动方式。吕叔湘老师说过:“好习惯养成,一辈子受益,坏习惯养成,一辈子吃亏。”要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参考书的习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观点的习惯,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习惯,培养学生融会贯通的习惯。

二、创设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在师生互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从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来看,语文教学的中心不只是教师,也不只是学生,教师和学生都是教育教学的中心人物。语文教师的角色不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韩愈所说的“传道、授业、解惑”的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通过教育的意图和策略影响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行动者,让学生享有独特的体验和持续发展的权力。可是要完美地实现这一过程,必须要把学生放在和老师同等的地位中。教师从高高的指挥者的角色中走出来,“蹲”下来和学生成为朋友,与学生关系平等了,才能站在学生的立场,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教学。只有教师把自己当作学生学习的伙伴的时候,才能真正地为学生服务;而站在合作者的平等地位上,学生才会从教师那里获得平等、主动、参与的意识,获得理解、支持、帮助,获得更多学习的欢乐!

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离不开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要承担起组织者、引导者的责任,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开放的课堂氛围,这样既能调动教师教的积极性,更能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

首先,在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中,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需要民主、平等的氛围,更要在科学、和谐的教学活动中进行。要打破传统教学中灌输的方式,就要将适当的活动在适当的时机引入课堂。语文教学中有很多活动形式,比如小组讨论、课堂展示、情景模拟、演讲辩论等,丰富自由的方式,能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进入课堂,参与教学,主动投入。例如教学鲁迅《阿长与山海经》一课,当学生们概括出阿长有“切切察察”的毛病的时候,为了加深体会“迅哥儿”此时对阿长的厌恶之情,我让两位同学为一组上台按照我的提示表演:两位同学相互把头靠拢,一位同学演阿长,伸出食指,上下摇动,点着对方或者自己,另一同学配合演邻居,让“阿长”小声地和邻居说老师的坏话。两位同学演得很逼真,其他同学在看完表演后能更深切地体会这词的妙处。顺着这个点让学生们找到了更多作者用得传神的词。这样的表演要比老师单纯枯燥的讲解来得生动,更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就达到了教学的最佳效果。

其次,通过学生的相互合作,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新课程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在课堂教学中也应该尽量为学生提供合作探究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如在教学余光中《乡愁》一诗时,我主要想通过以读带学的方式来带领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在介绍完作者,对诗歌进行整体感知后,根据学生们自己的体会来一次诗歌朗诵比赛,六人一组,通过组内比较选定参赛代表,然后用六个人的智慧揣摩每个细节的处理,最后呈现的是六个人的力量。在准备的过程中有争执,有妥协,有思想的碰撞,更有智慧的结晶。看着学生们投入的样子,我想这才是课堂本来的面貌。

三、建立积极有效的评价机制,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日常表现,应以表扬、鼓励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从正面加以引导”。所以面对那么多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各自不同成长背景的学生,我们不光要平等对待,还要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学习程度,在课堂上给予不同的鼓励、表扬,承认他们取得的成就。我们不能只看到学生的缺点,更要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用积极的态度、激励的语言让他们自信地面对学习生活,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

班上曾有一位外地来的女生,由于她独特的处事方式和不够理想的学习成绩,同学们孤立了她,这使她很沮丧,对学习也没什么兴趣和信心,可是我却在她每次上课抬头的瞬间看到她对知识的渴望,在每篇周记中读出她对得到同学认可的渴望,于是我开始留意寻找表扬她的机会,有时是因为她的认真,有时是因为她的善良,有时是因为她的机智,虽然次数不多,可我总在全班面前大声地表扬,慢慢地我发现她与班上有些同学的关系开始改善,而上课学习的劲头也更足了,成绩也有了提高。她的改变也给了我信心,在她身上我看到了鼓励的力量。适时地进行积极有效的评价,充分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能帮助学生建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发挥他们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我想,其实新时代对于教育者的要求是成为一名合格的“园丁”,而“园丁”的使命就是通过耐心、细致的观察和学习,去了解“植物”的本性和所处环境的特点,找到最适合“它”生长的方式去培养,而不是要求“植物”遵从“园丁”的想法生长。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使课堂充满生机,充满灵动,给整个课堂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

课堂主体教学范文4

关键词 体育;课堂教学;发挥;主体作用

一、前言

主体性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一性,它着眼于培养人的素质,是新时期教育改革的发展和完善。本文就主体性教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作一实践尝试,努力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探索一种符合学生主体发展要求的课堂教学模式,以适应新时期素质教育的需要。实施素质教育既给体育教师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所谓的挑战,是因为我们的体育教学还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应当看到,我国现在的体育教学,基本上从50年代起就继承了前苏联教育学家凯洛夫“系统学习”的那套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突出特点是主张“三中心”,即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40多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四化建设对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这种教学模式越来越暴露出它的诸多弊端,必须尽快改革,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二、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1.研究的对象:温州市第二十一中全体学生

2.研究的方法

(1)现场开课四节

(2)文献资料

(3)比较研究

三、分析与研究

在体育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变教师要他学为他自己要学,是一个体育教师必须掌握的教学艺术,以下四例是我组本学期在教学实践中的探讨。

(1)在教学实例中采取启发式教学和“以旧引新”的教学方法。教学实例:在篮球行进间运球的教学中,在该内容开始教学之前,先安排与该内容相似的,并且是已学过的原地高,低运球的练习,练习结束后进行提问,要求学生用精炼的语言归纳动作要点,然后再切入新的教学内容,然后再通过教师的示范和讲解来组织学生进行练习,练习之后要积极地采用启发式教学进行提问,把新旧两个教学内容的技术要点进行比较,要求学生们积极开动脑筋,积极回答问题,再由教师做总结。采用此法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较大的促进。

(2)在教学实例中采用互帮互促的教学方法。教学实例:在女生肩肘倒立的教学中,在练习过程中一般都采用以教师或学生骨干进行保护帮助为主,但在实践教学中,我们采用全部由学生来进行轮流保护帮助,并要求学生在保护帮助的过程中,要给练习者指出错误的技术动作,并及时的对错误的动作进行纠正,这对练习者和保护者都是一种促进,对快速,正确的掌握动作技术有帮助,这种通过互帮互助来进行互相促进的教学方式在提高学生动作技能的快速形成有较大的帮助,同时也是对学生一种能力的培养,而且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较大的帮助。

(3)在教学实例中采用自练互评的教学方法。教学实例:在排球传,垫练习的教学中,由于此类项目的技术动作在短时间内是无法定形的,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尽量给学生大量的自练时间,通过分组,进行自练,并在自练的过程中进行互相的评价,评价的内容是:排球传球和垫球的技术重难点的掌握情况如何。通过此法对学生的技能形成有较大的帮助,对技术快速定型有益,而且通过分组练习和互评,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协作能力的发展,并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好处。

(4)在体育教学中重视主体性教育,旨在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主张教学目标分学习目标和人格目标两个层次,教学思想构建于学生自己能学会锻炼方法,教学结构淡化为人为层次设计,提倡教师视教学情况随时调整,将知识点的传授寓于学生练习活动中,教学过程应注意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参与与习惯和能力的培养训练。

(5)加强学法指导,提高学生自我锻炼能力。启发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学会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在体育教学中必须树立“以学定教”的观念,加强学法指导。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使学生在实践中领悟出学法。在教学活动中,尤其是安排练习时,要把握时机,适当点拨,突出重点,难点,讲究方法,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想练结合,使之在学中练,练中学。

(6)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发展学生自觉能动性的必要前提。课堂教学是学生认知的过程,又是一个情感交流的过程,不存在纯粹的认知活动,也不存在单纯的情感活动。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给学生提高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能调动学生参与学习和锻炼的愿望与积极性,促使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活跃,敢说敢想,敢练敢问。学生在这种交叉联系的多向交往中,既接受教师的知识信息,又接受同班或不同班同学的知识信息,在这种平等自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成就感得到满足,潜能得以发挥,从而激发了学生的自觉能动性。

(7)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在体育教学中应培养创新意识,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教学内容的科学性,生动性来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具有广泛的兴趣和强烈的好奇心。教学要改革单一的演绎式教学模式,应多采用归纳法。

四、结论与建议

(1)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独立自主性;

(2)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发展学生的自觉能动性;

(3)培养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积极创造性。

参考文献:

[1]金钦昌,学校体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课堂主体教学范文5

关键词:课堂教学 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效率 提升教学质量

教育理念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前提。课堂教学方法、模式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标志和核心。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归根结底要落实到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因此,广大教师既是构建课堂教学改革新模式大讨论、大实践的主体,同时又是活动的最终受益者。借助“课堂教学改革新模式大讨论”活动来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和教学质量提升,就应该把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作为一项核心目标。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这一目标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转变观念,树立现代教育本质观,是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

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要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树立现代教育本质观,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变“讲堂”为“学堂”,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但目前在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中还有许多传统的教育思想,即“师道尊严”,教师权威不可冒犯等正统思想在教师心目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因此,转变观念,树立现代教育本质观,是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

二、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是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关键

新型师生关系的本质是平等和和谐。在这种关系中,学生体验的是平等、自由、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但是就目前而言,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在人格上不平等的现象依然存在,教师批评和惩罚学生的现象时有发生,结果只能是造就一批“听话的孩子,学习的机器”,而未必是具有主体精神、创新意识的主人。为此,作为教师,就应着力营造课堂民主、和谐的氛围,建立合作、伙伴式的新型师生关系。这种氛围,更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因此我们应尽量减少那些单调的、乏味的“注入式”,多一些生动的主动参与意识,多一些学生潜能的开发和思维训练,多一些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

三、变“讲”为“学”,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是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根本

学生的知识是自己学到的,而不是老师强灌硬注进去的。可是目前,好多教师在课堂上不是一讲到底就是一问到底,表面看热热闹闹、气氛很浓,但其教学效果未必好,因为教师的这种一讲到底、一问到底或一问一答式的教学未必真正具有启发性,学生的回答也未必建立在积极思考的基础上,这种满堂吼或一言堂的教学活动完全是按照教师预先的设计进行的,教学活动基本上是教师自己说了算。还有些教师就好像开的是“零售铺”,学生得到的是“散装货”,知识是零打碎敲,能力是机械重复。所以,我们的教学方式应尽可能地符合新课标、新课程的基本要求,要因人、因材论教,不盲目追求某种固定模式。

四、建立科学化、公正化的评价机制,是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保证

目前,大多数教师的课堂评价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衡量学生以“听话”、分数为标准。因此,建立科学公正的课堂评价机制势在必行。首先,教师要在课堂上多用激励、富有感召力的语言评价学生,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回答问题(个体活动)要多多鼓励,消除他们的紧张心理,乐于回答。要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把言语交际和任务正式引入课堂教学,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思想。这样的激励机制带来的将是师生之间的和谐融洽、心理相融。其次,要不断改进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课堂评价机制,进行过程评价。在课堂上,教师应从学生的知、情、意、行和主体参与意识出发,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既要看到学生的学习结果,又要看到学生学习的过程。

让每节课的成效最大化,这是有效教学打造的基本目标;解决影响教学有效性的诸多问题的手段只能是靠有效的教研方式和有效的教研活动;有效教学打造的基本成果表现则是诸多有效教学模式的自然出现;有效教学模式打造的终极目的还是要提升教师的整体专业水平和执教能力。总之,只要我们弃旧求新,勇于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教学模式,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不断创新,改善自己的课堂教学,着力营造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就一定能落在实处。

参考文献

[1]施良方 崔允 教育理论:课程教学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课堂主体教学范文6

一、小学高年级美术学生主体型课堂教学管理模式的含义

学生主体型课堂教学模式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出现,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发现知识,并有机会分享自己与他人的想法,课堂教学过程是让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

二、学生主体型课堂教学管理模式建构的依据

1.《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学生以个人或集体的方式参与美术活动,激发创意,了解美术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和方法;运用各种工具、媒材进行创作,表达情感与思想,改善环境与生活;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提高审美能力,了解美术对文化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独特作用。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所以学生主体型课堂管理模式是课程改革的要求。

2.心理学研究表明,高年级学生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观察力和辨别力,他们的思维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独立性,他们喜欢自己分析问题、理解问题,这足以说明我们的学生已具备了主体型的自学能力。

3.从美术鉴赏学科特点来看,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和赏析,是根据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并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和自己的艺术修养水平来解读,“主体型”课堂教学管理模式正是从这一点出发,并能较好地将其应用到课堂教学活动中。

三、学生主体型课堂教学管理模式建构的过程

主体型课堂管理模式是一种师生双边参与的动态变化的过程,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独立的个体,是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而教师是这个变化过程中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1.老师“坐下来”成为学生的“合作者”

根据以上主体型课堂教学管理模式建构的依据,在上学期和本学期我大胆对高年级学生的美术鉴赏课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摒弃以往在课堂上老师讲学生听,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传统模式。我们的美术课堂教学模式,我给它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我的课堂我做主”。这种课堂教学管理模式主要是以个人和小组合作的形式来操作,由点辐射到面,全员参与。首先,我把全学期的教学内容分配给全班3个小组、每个小组15个成员左右由小组长负责教学内容的分配,在按学生意愿组合的情况下注意男女生的搭配,注意表现能力强弱的搭配,这样更有利于每组之间的竞争和均衡发展,避免某些组出现冷场的局面。在指定的时间内,由小组成员集体备课,跟老师讨论教法,完成教案,搜集素材,制作课件等。

2. 学生“走上台”成为课堂的“主角”

上美术课的时候有小组选出表达能力强、口才好的同学担任该节教学的主讲教师,讲授新课。老师坐在下面,既做学生又当导演,根据学生讲课的思路,适时进行及时的引领。由于“主讲教师”早就能为上好这节课跃跃欲试,包括问题的设置、提问哪个同学都设计好了,讲起课来也是洋洋洒洒,与实习的预备老师比起来毫不逊色。同学们之间的问题回答,因为彼此之间都是同学,没有师生之间的界限和隔阂,所以回答问题放松自由,想象能力发挥得淋漓尽致,课堂经常爆发一阵又一阵的掌声和喝彩。每个小组讲完所讲内容后,老师都要根据讲课学生的表现和所讲知识点进行点评,正确对待学生中的个体差异,评价时做到不褒此贬彼,对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闪光点和微小的进步,给予由衷的表扬和鼓励,而对于因一时粗心大意、紧张或知识点掌握不牢出现的失误、错误,应给予真诚的理解宽容和良好的期待。

四、学生主体型课堂教学管理模式建构的效果

老师由课堂的“主宰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老师为学生学习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在教学中老师可采用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班际间交流等多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老师从“高高在上”的讲台上走下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在传统的教学中,师生之间的距离无法缩短,老师永远“高高在上”,良好的师生关系、民主的课堂气氛无法形成。要改变这种形式,教师应该主动由“站在讲台上”变为“坐到学生中”,使自己成为学生中的一员,以交流、合作、商讨的口气与学生交流,这样学生会亲其师、信其道,遇到什么问题都愿意与老师互相交流。

一节好课能让学生受益一生,这种课堂教学管理模式的践,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一种知识,还让学生又有一种精神、一种态度、一种不懈的追求。建构学生主体型课堂是一个长远的目标,需要不断地探索、完善和创新,老师把课堂还给学生,为学生搭建一个表演的舞台,实现“我的课堂我做主”,不仅仅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更是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奠定基础。

课堂主体教学范文7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微笑是制胜的法宝,微笑是一种间接方式的爱,是一种情感交流的方式。教师应不吝啬自己的微笑,把微笑带入课堂,这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前提。如果一个教师不苟言笑,虽然威信十足,但却会让学生因畏惧而敬而远之,他们在课堂上会乖乖地,但是课堂会死气沉沉,学生很难有学习积极性,课堂也不会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的微笑会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微笑无形中体现着一种亲和力,学生不会感到教师高高在上,多给学生以微笑,促进人格的平等,学生因喜欢英语教师而喜欢英语学习,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才会真正发挥。

二、培养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调动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才可以做到课堂的优化。初中生处于青春期,他们的表现为:积极向上,求知欲强,对新鲜有趣的事物感兴趣,但是注意力不能长久保持。所以作为英语教师在课堂设计时要注意学生的这些特点,及时把握课堂,把握教学节奏以及课堂设计,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参与课堂。例如,新课标九年级英语第一单元How do you study for a test?如何应付考试?考试是每个学生关心的问题,所以我直接导入课题,一下子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学好重点句型之后,再让学生进行问题讨论。

(1)How do you study English?

(2)How do you study for an English test?

(3)Do you study English by reading aloud?

(4)Have you ever studied with a group?

由于问题带有普遍性和趣味性,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与讨论,用英语阐述自己的观点,即使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都可以用刚学的句式说上一两句,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积极,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改之前的课堂,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课堂模式为教师机械的讲解,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教师一遍遍的重复使基础好的学生厌烦,基础差的学生还在听天方夜谭,课堂气氛因压抑而死气沉沉,学生的活力被压制。新课改首先提出了优化初中英语的课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的理念。教师的课堂角色发生了质的改变,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协调者,在复习旧知时,教师的作用是强化监督学生记忆;在学习新知识,教师要帮助学生示范演示;在学生合作学习时,教师的作用为组织、监听、启发、点拨。即教师要在各个不同的教学环节起到不同的指导作用,帮助学生发挥其主体作用。新课标教材内容有了很大改变,设置了更多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并且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对话形式呈现,因此教师的课堂设计可以更多地采用pair work和group work等教学方法,既训练学生的语感和语言的掌握及运用能力,又通过合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言学习的自信心。

四、课堂上多鼓励和启发

教师一个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哪怕是一个肯定的手势,都会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新课改提倡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成就感,这就需要教师课堂的鼓励与启发。“你很棒”“认真考虑一下,老师和同学们相信你能给出正确的答案”,这些无形的激励都会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教师的课堂提问不是针对个别学生而是全体学生,而且课堂问题要优化,既不能脱离教学内容,又要有趣味性,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因材施教。并且要看到学生努力的状态,并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时刻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真正把赏识教育应用于英语课堂,在另一个层面上优化初中英语英语课堂。

五、在课堂上设立“求助热线”

课堂主体教学范文8

一、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在课堂中的重要性

当前,我们在英语教学中,仍然可以发现,不少教师依然采用“以讲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这一模式导致的后果就是教师讲得累,学生的收效却甚微,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非常消极,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而英语教学的规律在于,要让学生在大量的英语教学实践中掌握英语知识和规律,习得英语口语及书写的技能。教师在课堂上真正要做的是,要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在课堂上是非常重要的,教师的教是围绕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师充分锻炼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听、说、读、写能力,这样,就一定能使学生的英语成绩有很大的提升。

二、多和学生沟通,让学生和老师成为好朋友

沟通是能够感染人、影响人的,使学生和教师平等的交谈,让学生和老师之间没有隔阂,没有思想负担,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上能愉快的上课,能够促进情感态度的积极发展,而积极的情感态度又有利于促进学习上取得更大的成功。优化师生关系,营造和谐课堂气氛。在新型的师生关系的构建中,教师要放下身子,在学生面前不要有“居高临下”的态度,要多和学生们沟通,让学生成为教师的好朋友。只有这样,走近学生,才能看到学生的真正能及他们的主动精神,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从而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地位,发挥自我的潜能,学生自然就有了学习英语的兴趣。

三、以学生为主体,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包括学生分层、目标分层、施教分层、练习分层等。教师应针对个体不同情况,在英语教学活动中采取相应策略,支持和鼓励学生更充分地发挥主体性,从而促进英语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例如:教师可以给每一位学生分配任务,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如讲解词汇的时候,可以让中等生尝试在一定的语境中造句。如果中等生答对,且反应速度快,就马上可以让成绩差的学生造句。如果中等生反应困难,这样就可以让优等生试试。同时,设置问题的时候,既有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题,又有面向学习困难者的准备题,还有面向学有余力的学生的提高题,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水平自主选择相应层次的练习,获得成功的体验。

这样的话整个班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长期下去,整个班的学生就能够提高英语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会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重要性。

四、丰富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我们在课堂上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实物、挂图、模型等方法,充分发挥各种教学媒介的辅助教学作用,激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与此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英语教学中,营造出一种和谐、轻松、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那么,在课前,英语教师就应充分备好课,预设好课堂教学的各种环节;在课堂中,要充分激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身心愉快;而在课后,要对课堂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调整、反馈,与学生谈心,让学生愉快地学习英语。缩短师生间的距离,教师要多看学生优点,处理好师生关系。当学生出现知识上的错误时,我们应及时地引导他们、鼓励他们,让他们认识到错误,在错误的体验中增长知识、获得信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英语教学同样如此,兴趣是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内在的力量和强大动力。学生的英语兴趣越浓,他们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就越高,学习的效果就会越好,课堂教学的氛围就越浓厚。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习活动真正成为其主体活动。

例如:让学生来当小老师,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的在课堂上上课。首先,你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包括设置好一些预习问题。其次,你一上课就可以叫一些学生来当小老师,叫他们一个一个地给全班的学生上课,讲课本上的知识,同时,你可以在旁边指导,当遇到不会的知识时,你还可以叫程度较好的学生来讲解知识,这样直到学生完整的上完为止。最后,教师做总结,同时还要讲解学生没有讲的知识,或者不会的知识。如果这样长期一直长期坚持下去的话,就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的上课兴趣,让学生也可以成为课堂的主人。

五、积极创设语言情境,提高语言交际能力

英语教学的实际是交际,是师生间、学生间的交际,不是我教你学。例如:我们可以在课堂成立英语口语角,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们相互用英语口语交流,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同时,分组的时候,教师可以把好生和进步生分在每一个组,这样也可以提高进步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英语教学就是通过这些交际活动,使学生形成运用英语的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我注重交际策略的学习和应用,采用各种手段,积极创设课堂真实交际的氛围,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课堂主体教学范文9

【摘 要】本文论述了张掖四中“四三二”课堂教学模式产生的背景,深入阐释了模式的思想内涵,重点介绍了其操作流程和推广此模式具备的主客观条件。“四三二”模式运用以来,我校课堂教学发生的可喜变化,这些变化充分证明了该模式的可行性及推广运用价值。

【关键词】“四三二” 模式 自主探究 主体地位

1 导论

多年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整个教改却没有大的突破。究其原因,主要是多年的改革过程中只重视了内容、方法、手段的改革,而忽视了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长期以来,统治我国基础教育的课堂模式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其主要特点是教师通过自己的讲授,把教学内容灌输给学生,教师成为课堂的中心,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思维受到束缚,个性无法张扬,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所以,建构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新型教学模式成了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张掖四中立足于本校教育教学的实际,通过数年的探索和总结,提出了“四三二”课堂教学模式,旨在通过教学模式的创新,改变以往课堂教学的弊端,切实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其核心理念是学生的自我尝试、自我发现、自主探究和主动实践。

2 本教学模式产生的背景

2.1 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课堂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将多种具体教学方法综合运用而形成的稳定的教学结构形式。当前,课程改革风起云涌。构建科学实用、特色鲜明的课堂教学模式,不仅是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课堂教学趋于成熟的重要标志。它有助于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规范课堂教学行为,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2 构建“自主、高效、优质”课堂的必然选择。高效课堂的重要特点和基本要求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强化学生主体参与的意识,创设学生主体参与的心理契机,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和时间,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提升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改变以往的课堂上教师高高在上,学生被动的接受的局面,营造宽松、和谐、合作、民主的课堂气氛,尊重学生的见解,培养他们成功的心理、自信的心理,使每个学生相信自己能学习,会学习。具体表现为,在认知上,把课堂教学中获得的新信息加以内化,纳入到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在情感上,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获得充分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完善自身知识体系,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实现由教师讲解向导学自悟的转变,由被动接受向主动探究的转变,由知识灌输向提高学习能力的转变。

3 本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第一步:自学展示,明确目标。课堂伊始,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以讲学稿为依托的课前自学展示,在学生展示的过程中,教师要进行恰当的补充、更正和引导,以进一步明了学情,为后续教学中有效指导学生的学习提供现实依据。自学展示的内容要遵循三个原则:基础性。紧扣课程标准要求,突出对基础知识、基本规律、基本内容的设计;适度性。预习讲学稿所涉及的内容的难度要适中,让绝大部分学生通过预习自己就能解决学案上70%的内容;适量性。要求学生课前预习的内容要适量,每节课课前预习时间控制在半小时左右。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精心设计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自主预习内容,甚至要交代清楚自学的方法、达到的程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的课前自主预习提供展示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将讲学稿上自学的内容进行反馈,教师既能深入了解学情,又能对后面的课堂教学做到心中有数。自学展示结束后,教师顺势交代学习目标和要求,为课堂教学定位、定向。

第二步:问题引领,自主探究。本环节中,教师要设计出体现核心教学目标的主问题,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深入研读教材,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切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设计出既有梯度,又具开放性的系列问题,引领学生深入学习,主动探究。在此过程中,教师只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研讨的方向、方法等,而不是结论。当然,学生也可把自主学习中遇到的疑点、难点、重点问题提交给学习小组,小组成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探究,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思路。

第三步:有效互动,精讲点拨。在学生交流自主探究成果的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中发现的问题,对重点、难点、易错点进行重点讲解,帮助学生解难答疑,点拨方法与思路。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着力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即非一味让学生讨论,也不是简单的一问一答;而是师生的共同协作,心灵的默契,双方智慧火花的碰撞,师生在共同学习探究中的双赢。精讲点拨准确有效的前提是教师应具备深度研读文本的能力,准确把握课标、教材的能力,能够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力求做到精讲。教师优美的语言,精辟的论述,发人深思的分析,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成为他们探究知识、陶冶情操的一剂心灵鸡汤。因此,我们强调师生互动,并不是不要教师的精讲,只要讲得到位,讲得有意义,讲得深刻,讲得对学生有帮助。

第四步:拓展巩固,总结提升。本环节中,教师要精心选择训练的重点和亮点,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如思维训练、基础知识巩固、综合运用、迁移延伸等形式,扎实有效地培养知识迁移能力。要注重培养学生梳理和总结知识的能力,放手让学生总结学习收获,畅谈学习心得,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

4 本教学模式实现的条件

4.1 近几年来,张掖四中积极贯彻和落实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逐步形成了以讲学稿为载体,以“合作、探究”为主要形式,以“自主、高效、优质”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新格局,师生参与课改积极性高涨,教学改革蔚然成风。

4.2 在学校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全校营造了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师生互尊互爱,关系融洽,整个校园呈现出和谐奋进的喜人局面。学校硬件设施一流,师资力量雄厚,为本模式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4.3 新的课程标准对当前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成为课堂的主流,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要高,参与面要广,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这些要求,在教师间已形成共识。

4.4 我校讲学稿的编校质量进一步提升,是一份符合我校教学实际、实用、严谨、科学的讲学稿,是经得起检验的。讲学稿的功用已日益凸显,实践证明以讲学稿为依托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可行的,切实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4.5 教师能从学情出发,认真做好二次备课工作,能整合合作探究的问题,灵活使用讲学稿,充分发挥讲学稿课前导引自学、课中突破重点、课后巩固提高的优势,既能进得去,又能出得来,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和优质。

课堂主体教学范文10

然而,从课堂教学,尤其是小学的课堂教学现状看,有悖主体性发展教学的现象依然存在。如,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过于突出情意素质目标的实现;在教学内容的把握上,比较忽视学科本体性知识的掌握;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过于强调讨论、提问、探究等方法的运用;在教学组织形式的安排上,过于追求课堂活跃等。基于这种现实,本文试图就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主体性进行初步探讨。

一、学科知识: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基础点

在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必须把握学科知识的掌握这个中心环节。因为,学科知识是学生主体性生成的基础点。

首先,学生掌握学科知识既是课堂教学的本质要求,又是学科教学的底线。也就是说,如果课堂教学缺失或超出这一底线,那么,语文教学不教语文,数学教学不教数学……如此等等,岂能发展学生主体性?

同时,学生掌握学科知识又是其成人规律的反映。因为,学生从一个生物人成长成一个社会人,其过程具有“简约性”特征。即是说,学生在获得某种事实性知识时,更多地是采用接受的方式,而不是自主探究地重走人类发现或研究这种知识的过程之路,如同学生学习牛顿定律这一原理性知识时,不同于牛顿定律的研究、发现过程一样。

其次,我们知道,任何一门学科应是一门或多门科学的浓缩或剪接,学科知识也就是科学的知识。科学知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不仅凝结着人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成果(事物的特性、规律等),而且凝结着人类主观精神,包括能力、情感、意志、思想、品德等。[2]因此,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过程不仅是认识世界的活动过程,而且其本身就是人类知识精华对学生的熏陶过程。

如,在化学教学中,学生在学习“镭”元素时,其所获得的也许不只是“镭”的性质、结构及元素符号的表述等陈述性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受到了居里夫人矢志不渝地追求科学的信念,自主、自信、自强的人格以及顽强拼搏的献身精神等的陶冶。这种“无声”的潜移默化正是学生主体性形成的基础。

最后,知识与素质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不同概念。它们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前者着重于人们的认识范畴,是已有间接经验的概括,后者则突出人的素养,是已有间接经验内化为个体智慧后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相对稳定的个性品质。

同时,它们的联系也是密不可分的,知识是素质的载体,知识的获得是素质发展的基础,素质的发展有利于知识的获得。尽管知识越多并不等于素质越高,但是,事实上,既没有脱离知识获得的素质发展,也没有只有素质发展而没有知识学习的过程。

同样的道理,学生主体性(自主地学、主动地学、创造性学等)的发展也离不开学科知识的掌握。因为,自主地学或主动地学等素质的形成是在学习学科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的。舍此,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只能成为无源之水或无本之木。

二、主动参与:学生主体性的生长点

从现实的课堂教学实践看,很多教师对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还缺乏应有的理性认识,认为,在课堂上,教师提问,学生个个举手,人人争先恐后地发言就是学生主动参与。其实,学生这种表象化的活跃并不等于学生主动参与了课堂。因为学生主动参与是学生主体对活动目的有明确认识后,而自觉产生的原动性意识行为,并且这种行为是出自“内心”自主的而非环境“感染”附和的。因此,那种缺乏实质性意义的学生活动不能促进其主体性的发展,其结果只能是,教师该讲的而没有时间讲,学生该学的而没有时间学,有限的课堂时间在无谓的活动中流逝。

主动参与是学生主体性生成的内在机制即内因。我们知道,内因和外因是人的发展不可或缺的两个因素。当然,没有外因,内因也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但外因只是人的发展的条件,内因才是根本,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不难发现,处在相同条件或相同环境下的不同学生,其主体性发展水平也是不同的,其根本原因在于学生个体的主动参与的水平。相对而言,主动参与度高的学生,其主体性发展相对较好,反之亦然。因此,主动参与是学生主体性形成的生长点。

学生能否主动参与,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和教学设计。因为,学生的主动参与是需要活动时间和空间的,同时也需要激发其主动参与的兴趣。由此可见,学生主动参与所需的环境条件需要教师去创设。因此,我们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这样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其一,寻找恰当的切入点,引导学生主动地学。因为,学生的主动参与与其已有的经验、观念及对活动的认知相关。当“已有的经验或观念”认同活动时,学生主动参与的认同度就高;当“已有的经验或观念”与活动不相一致或冲突时,学生主动参与的认同度就低。

寻找恰当的切入点就是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来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结合小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看到过或做过的“分月饼”或“分西瓜”等已有的经验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分数的初步认识”的课堂教学。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则应根据高中生的知识水平,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地向学生介绍应用数学结论或理论所取得的一些成就。如,在当代经济学研究中,要用到许多数学理论,其中包括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动态规则、不动点理论、凸集理论、测度论、矩阵论、对策论、优化理论、运筹学等。

教师如能恰当地寻找到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切入点,那么,就不仅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和欲望,而且还能引导学生主动地学。

其二,给予学生自学时间,引导学生独立地学。在课堂中,尤其是在小学课堂中,过去的那种教师满堂灌现象已几近消失,但取而代之的是,教师满堂问,学生则满堂答,一堂课下来,学生不打开课本、不看书不是怪事。学生做的是各种形式的“答”,即“个别答”“集体答”或“补充答”等。人们不禁要问,在这种轰轰烈烈的“问答”的欢悦之后,学生们究竟学到了什么?

我们知道,敢问、好表现、易于接受新知识、自我意识强等应是现代学生的时代特征,因此,引导学生独立地学是现代学生的时代特征对现代教学的要求。自学能力是主体性的重要内涵,也是一个人终身发展不可或缺的素质。

给予学生自学时间,就是要求教师:在授新课时,给学生预习和自学课本的时间,以使学生明确认知目标,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在新授课的过程中,要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在新授课结束时,要给学生作业和复习时间,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自我检测需要,帮助他们“强化成功,矫正错误”。

其三,设计发散性问题,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创造性地学是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最高表现。发散性问题,简而言之,即“多解”或“多答”的问题,因此,在设计发散性问题时,一是要考虑问题的价值性,即问题能否引发学生的理性思考;二是要把握问题的“多解”或“多答”的“正确性”。

如,教师在教《失街亭》一课时,往往会设计这样的发散性问题,即“诸葛亮为什么要挥泪斩马谡?”针对这一问题,也许学生们会做出这样的多维回答:

一是马谡该斩。因为,马谡刚愎自用而使军事要塞街亭失陷。斩马谡说明孔明铁面无私、执法严明,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二是马谡不应被斩。因为,当时蜀主新立不久,人才匮乏。另外,“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么,更何况“马谡自缚跪于帐前”。三是孔明犯有严重的“用人失察罪”,理应与马谡同罪论处。四是孔明“执法”不公。王平作为马谡的副将,明知马谡不按丞相之计办事,既不据理抗争,又不及时向孔明禀报,这其中不免也有失职之过,但是,王平却没有受到应有的处罚。

基于上述案例的分析,我们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够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经验水平,恰当地设计出具有一定理性价值的发散性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讨论和思考教学中的问题,那么,我们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学科知识,拓宽其知识视野,发展其批判性思维能力,而且还能引导学生学会创造性地学。

三、多元评价: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点

诚然,如上所述,主动参与是学生主体性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但是,科学的发展性多元评价对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也是重要的。因为,科学的发展性多元评价体现了主体性教育规律,即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自然性);社会发展规律(社会性)和主体性培育规律(主体性)。[3]即是说,科学的发展性多元评价能够促进学生“最近发展区”的主体性的形成;能够促进社会所要求的主体性的发展;能够激励学生主动构成这些主体性。科学的发展性多元评价主要体现为评价主体的多元、评价标准的多元、评价内容的多元及评价方法的多元等。

评价主体多元培养学生的主体间性素质。[4]从主体性教育价值看,主体性课堂教学对学生所发挥的作用和引起的主体性变化应符合社会需求,所进行的一切活动还应满足学生主体性发展需要。这一价值取向客观上就要求课堂评价的主体不应只是教师,还应包括学生,不应只是师评,还应包括学生间互评和学生个体的自评等。因此,评价主体的多元增强了师生间对教学的参与感和自我体验,弘扬了师生间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促进了师生间自我评价能力和习惯的形成。

评价标准多元[5]开发学生的个体性主体性。我们知道,现行的课堂评价的主要标准是“群体参照性标准”,即以某一群体为参照系来对该群体中的个体作出优劣判断的标准。引入该标准进行课堂评价,虽有利于群体中的个体间“力争上游”风气形成,但不利于学生个性特点的主体性的发展。因此,促进学生个体主体素质发展需要评价标准的多元化。

一是“目标参照性标准”,即以学科教学目标为参照系来对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要求所作出的判断标准。引入目标参照性标准进行课堂教学评价,则有利于激励所有学生向着“目标”不断迈进,保证学生主体性发展符合社会要求。

二是“个体参照性标准”,即以个体的“历史的我”为参照系来对“现实的我”作出判断的标准。引入个体参照性标准于课堂评价之中,则有利于满足学生个体自我认识,自我完善,自我评价,自我发展的需要,从而促进学生主体潜力的最佳发展。

评价内容多元发展学生的群体性主体性。教学质量应是确定评价内容的重要依据,评价内容的多元不仅应包括学生学习质量的结果,如考试分数、评比名次等,而且还应包括学生获得这个学习质量的过程以及如何实现这种转化等。因此,我们认为,课堂评价内容的多元应体现或涵盖这些内容:一是学科“双基”的掌握水平及学科能力发展水平;二是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的兴趣,主体性及独立性水平;三是学生确立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水平;四是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知识表达能力,同学间合作和交往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的发展水平;五是课堂时间和空间的利用水平等。

评价方法多元不仅反映了一定的评价思想,而且直接影响着被评对象的素质形成。传统单一的课堂评价方法虽有利于学生学科知识的掌握,但不利于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等主体性的发展。

评价方法的多元主要体现在:从评价主体看,有师评法、学生互评法和自评法;从评价标准看,有常模对照法、目标对照法和自我对照法;从评价内容看,有定量评价法(如学科知识测量、学科能力测量、主体性测量等)、定性评价法(如等级法,评语法等)和行动评价法(如表演、表述、操作等)。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评价方法既有自己的适用范围,又有自己的特定作用。因此,在具体选择评价方法时,一要考虑评价目标和内容;二要善于多种评价方法的有机结合。

应该说,在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既需要理论上的研究,又需要实践中的探讨,因此,本文的研究只是“抛砖”,目的在于引同行们之“玉”。事实上,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和研究现代教育理论,把握现代学生的主体性的形成规律,深入思考新课程改革中的现实问题,坚持“思考――实践――再思考”的教育科研之路,才能建构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主体性教育的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王歧奖.和谐课堂教学策略探讨[J].中国教师,2008,(23).

[2]王策三.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几个问题[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9,(1).

[3]胡甲刚.试论主体性教育思想的人性观基础[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1).

[4]主体间性是指“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互性和统一性,是两个或多个个人主体的内在相关性。”

课堂主体教学范文11

[关键词]主体地位学生潜能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310020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的有效性成为教师共同关注的话题,课程价值取向也越来越人本化。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也就成了课堂有效教学的必备条件,小组合作学习便是教师普遍采用的方式。

一、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要求更多的关注学生主体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从人的本性出发、重视个体的潜能、强调人类的创造性与好奇心、研究自我实现的价值、科学探索健康的人格,要求教育给学生更多的关爱,更重视学生的情感体悟。同样,新课程提出的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交流的过程的理念。因此,在教学中要做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者,教师要用动态的思维着力构建自主开放、释放师生潜能的生态课堂、生命课堂。这样的课堂不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按照自己的教学设想去走,而是必要时要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与教学环节,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利用好课堂中的动态生成。

“语文是每个人的语文”,“每个人的语文”更是强调一个个鲜活个体的语文生机才是整个生态系统得以和谐、平衡、共生、发展的保证。语文课堂教学就是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他们的思维成果。笔者在教学《绝地之音》时,以学定教,围绕学生问题展开教学,确定教学目标,构建自主开放教学,以学为主,从散文鉴赏的几个方面去构思,整合学生问题,主要抓散文的形象性、逻辑性、生命感悟三点入手,结合单元指导生成生命的感悟,思考选修教材怎么教,让课堂多点自觉思考的东西。这些都是我个人的教学设想,围绕学生问题展开,学生学习也就有了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预设了这样的一个问题:那绝地之音为什么让我久久不能忘记,多年以后还在探寻?一个学生说,其实很简单,就是无与伦比的生命力。学生概括得太绝了,回答让人震撼。“长城不只是一道军事防御线,更是一道文化分界线……一种地域自觉。”对这句话的理解,一个学生回答:提到长城防御线,长城就是分界线,阻碍了交流,理性的认知与思考,还有不太理解、有差异。另一个学生直接站起来说,我不同意前面同学的观点,我觉得长城是一座象征,见证了沧桑的历史,这是一种历史沧桑的慷慨,是天翻地覆的慷慨,是慷慨激昂之慷慨。这种批判性思维是课堂上难得的闪光点。因此语文是每个人的语文,每一个生命个体面对文本都有自己不同的解读,预设是为学生解读文本的生成指明了方向,同时课堂也在生成中充分释放了学生的潜能。

二、构建有效课堂教学要求必须释放学生潜能

1978年,吕叔湘先生大声疾呼:“十年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尖锐地提出了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少慢差费”问题,引起了语文教育界关于如何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与效率的大讨论。语文课堂教学低效一直困扰着每一个理性的语文教师,责怪学生不学习语文,岂不知在很多情况下,学生语文课上不上一个样,甚至会出现学生一阶段不上课,语文考试成绩反而超过天天坐在课堂里的学生,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能说是有效吗?因此,充分释放学生潜能,构建有效课堂是每个语文教师必须努力的方向。

听名家名师的课,往往会这样评价:运用自如,把课上活了,达到了“庖丁解牛”的境界,有种可望不可即的感觉。其实仔细想想,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在民主平等的教育情境里对话和互动产生的种种“预料之外”,是师生在和谐交流中进行的自主构建,即动态生成。只有动态生成,才能让课堂不断焕发生命力。在教学《绝地之音》时,笔者也关注到学生的语文感悟能力与语文素养的提升,重视语文思维能力的训练,关注学生、鼓励学生,肯定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教学过程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首先更全面地关注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思维。笔者在教学《绝地之音》时,设计第一个问题:为什么绝地之音会那么让人难忘?我的期待是学生深入文本第

五节的内容,去寻找绝地之音的来源,期待学生能从文本语言的角度去咀嚼文字背后的内涵,一开始就想来个亮点,突出散文教学的品味语言这一环节。结果一位男生主动站起来说:“这得联系前后文的内容来回答:距平台不远有两棵山椿树……还有几头大骡子在树下或站或卧。还要联系后文古遗迹的感慨。”此时的我立即调整教学思路,做出瞬间的正确判断,迅速进入教学的第二个环节:走绝地,分析绝地的地貌特点,以此回答学生在预习中提出的第二个问题,即文中为什么花大量笔墨描写古长城。因为能抓住课堂上的生成,灵动地调整教学流程,课堂一开始就在学生的动态生成中有了闪光点。由于充分尊重学生,激发学生兴趣,抓住课堂动态的生成,这堂课的课堂教学效果非常好。

其次,创造对话的环境,有对话才能有共鸣、有启发。“绝地之音,并不仅仅传达悲壮哀婉,它是生命本身,每一个音符里都透射出生命的全部内涵。”读完本文到底体悟到了哪些生命内涵?学生们有的结合余华《活着》中的主人公福贵来解读生命内涵,有的结合路遥《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孙少安来解读,有的结合史铁生的生命历程来解读。但是作者为什么此处提到了卧轨自杀的海子呢?透射出作者怎样的生命解读。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探究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展开讨论,有了生命理想的碰撞。

课堂主体教学范文12



【摘要】

小学语文“课堂主体教学”模式的环节可包括“乐学新知—自读质疑—细读研讨—自我回顾—练习运用—开拓延伸”六个步骤。另外根据学生认识事物和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按照“整体—部分—整体”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结合实际教学过程,设计了基本模式,并提出运用具体授课情境的调节变通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主体教学模式



1.提出问题

小学语文是基础学科,也是人文学科,修订版小语“大纲”指出:“语文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主体的实际活动,指导学生在主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但是当我们走进现实的语文课堂,仍发现学生还在回答着自己不愿回答的问题,做着自己不愿做的习题。这些问题、练习内容忽视了学生的自我需要,脱离了他们内心真实的感受、理解和情感,使极具人文价值,充满人性之美,最具趣味的语文教学变得枯燥乏味。为此,语文“课堂主体教学”模式针对传统教学中忽视乃至压抑人的个性发展这个弊端提出,并力图改变语文教学中学生被动的局面,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研究构想

2.1实验目标

在充分掌握“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基础上,不断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挖掘其内在的潜能,培育和发展学生独立自主性和积极创造性。在学习过程中,强调教学民主,引导学生的合作意识,采用适当的学习方法,解决问题,掌握知识,发展独立阅读能力。

2.2小学语文“课堂主体教学”模式的构想和制定

小学语文“课堂主体教学”模式的环节可包括“乐学新知—自读质疑—细读研讨—自我回顾—练习运用—开拓延伸”六个步骤。

3.研究实施

3.1按“课堂主体教学”模式的六个环节实施教学

3.1.1乐学新知。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是语文课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先决条件。教师可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特点,采用游戏、范读、出示图片、播放音乐等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适时提供有关的背景材料,创设问题情境,为新知识的迅速联系作准备。

3.1.2自读质疑。自读是培养自学能力的第一步,应始终引导学生自己去读,去思考,去领悟。学生根据目标或教师导读整体感知课文,初步认识文章结构,并自觉针对重点词句加以圈点批注,把握文章重点词句及相互联系,记录自学思考的初步结论。教师在保证学生有充裕的时间的同时,注重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使用工具书能力的培养,为好生提供一些加强的自学任务,为差生提供达标的辅助台阶。

3.1.3细读研讨。在自读后,引导学生表达在自读中明白了什么,特别还要讲是怎样弄懂的。学生能够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自觉运用学法熟读精思,主动研讨,领悟文章的思想内涵;品评文章语言的精妙、结构的完美,并主动积累语言。讨论为每个学生提供了表现自己的机会,是思想和信息的交流,能最大限度地活跃学习气氛,调动群体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往往在自我表现中得以增强。讨论的形式可以是全班,也可以是小组或同桌;讨论的内容可以是老师的设问,也可以是学生的质疑。教师应重视“集体开窍反应”,注意指导学生的思路和表达方法,处理好独立思考和听取别人发言的联系,以读为本,精讲善问,面向全体,因材施教,注意启发和激励,让大多数学生参与课堂讨论,以读促解,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3.1.4自我回顾。包括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也包括对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的评价。以学生为主体,主动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主动领悟语言文字的规律,并主动完善已有的认知结构。教师要启发学生主动整理学习新内容的规律和方法,为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迁移打好基础。

3.1.5练习运用。练习是指阅读课堂中的练习。这种练习以质胜量,抓住知识的纵横联系,有利于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学生按定向目标自我设计自测题,进行重点项目的基本功训练和根据自己的能力完成教师提供的自测题,主动巩固和运用学到的知识,教师可设计形式多样的有层次的训练题,或引导学生自己出题,利用面批、互批、自改、讲评等形式当堂反馈。以表扬为主及时评价。

3.1.6开拓延伸。有资料表明,学生语言的积累50%来自课外。可见,课外是学生积累语言的广阔空间。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实际需求推荐读物;引导学生参与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读书、读报、视听或参观、访问、调查、做实验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3.2“课堂主体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操作的变通方法

课堂教学是多姿多彩的智力活动,俗话说“教无定法”,对不同的学生和教材在不同的情况下,教学方法应是灵活多样的有针对性的,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一成不变的模式。为此我们依据学生认识事物和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按照“整体—部分—整体”阅读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设计了基本模式,并提出适应具体课授课情境的调节变通方法。

3.2.1基本模式中各阶段的具体操作内容和方式,可随学生年级段的升高,逐步加大自学自悟表达和质疑、讨论的独立性。对低年级学生,教师可适当增加自读提示和表达指导,选择或增加有关的字、词、句以及看图、观察、朗读、说话、表演等教学操作内容;中年级着重选择和增加有关自然段、简单的结构段,以及背诵、复述、深入理解、读写结合、质疑问难、小组讨论、有序表达等项目;高年级则着力于较复杂的结构段和篇,以及理解语句内含和表现手法,把握结构,领悟中心,体会情感,认识事物,质疑争辩,美读鉴赏等教学操作内容。

3.2.2基本模式中各阶段的具体操作内容和方式,还可根据具体课文的教学目的进行调节、变通。一般来说,侧重体会情感的,要增加理解语句内涵、朗读欣赏、背诵复述等练习;侧重提高认识的,要增加理解思想内容、体会情感,质疑问难、把握中心等练习;侧重结构联系、表现手法和读写结合的,要增加认识段、篇层次关系、理解语句含义、学习写作技巧、体会表达效果、读后写练等练习。

3.2.3特殊类型的课文,可以进行较大的改动或调整,甚至打破三个阶段的布局。

4.研究结论

4.1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的基本人际关系。师生交流的规格水平是影响学生主体性意识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师应主动改变角色意识,把与学生的“你我”关系置换成了“我们”。其次,改变教学形式,教师由“独唱”转为“伴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