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人与动物的故事

人与动物的故事

时间:2023-05-29 18:25:07

人与动物的故事

人与动物的故事范文1

动物和人们有着不可分开的关系,在人类的世界中,已发生许多动物与人类的感人故事。

老人20多年来一直独自生活,整天陪伴他的是儿女们为了给他解闷抱来的一只狗,刚到家时只有一岁多。从此,这只狗成了老人最亲密的“朋友”,两人不仅每日相伴,而且还同吃同住,有什么好吃的,老人准会分出一半给狗,而这只狗也确实忠实于自己的主人,不管老人去哪,它都一步不离地跟着。一晃近20年过去了,老人已近耄耋,狗也成了老狗,儿女们听父亲嘱咐过,如果自己不在了,一定要善待这只老狗。

不久前,老人因病去世,从他走那天起,这只狗就再也没吃过一口东西,每天趴在主人的床上,一动不动地,任凭面前摆着什么好东西,也坚决一口不吃。老人的儿女决定带狗去墓地看看。于是,在父亲烧纸的时候,家人带着这只狗一起来到了墓地,没想到的是,在围着主人的墓地绕了两圈后,这只狗竟然一头扎进了旁边的河里,再也没出来。

动物也有情感;动物也有真心;动物也像人!狗,到底是被主人赋予了人性?还是本性如此?我看到了忠诚,看到了善良,看到了亲切。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相反,有的人的思想境界还不如一条对人忠心耿耿的狗。人总是以万物之灵长而自居,可是有些动物,(不光是狗)某些事情上的表现真让我们感到汗颜。

人与动物的故事范文2

【案情】

张某驾驶“三无”摩托车,上班途中与李某饲养的狼犬发生碰撞,致人伤车损狗亡。张某诉至法院,认为李某饲养的狼犬在其行驶过程中横穿马路,致其受伤,要求李某予以赔偿。李某认为,张某驾驶“三无”摩托车撞向其饲养的正站立在路边的狼犬,造成 交通 事故,张某应承担事故的全部责任。

【争议观点】

围绕本案的定性,出现了两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安全法》第一百一十九条第五项规定,“交通事故”,是指车辆在道路上因过错或者意外造成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事件。根据该条规定,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是指机动车驾驶人员、行人、乘车人以及其他在道路上进行与交通有关活动的人员,因违反 法律 法规规定,过失造成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事件。根据这个定义,构成交通事故需要具备的六个要件:(1)车辆:包括各种机动车和非机动车。(2)在道路上:是指交通事故发生的空间,包括公路、城市道路和虽在单位管辖范围但允许社会机动车通行的地方,如广场、公共停车场等用于公众通行的场所。(3)通行中:即车辆不是静止而是在行驶过程中。(4)具有交通事态发生:即发生与道路交通有关的现象,如碰撞、轧压、挂擦、翻覆等。(5)车辆方应有过失或在意料之外:这是车辆驾驶员的主观心态,如系驾驶员的故意行为,则不属交通事故。(6)后果:要有人、畜伤亡或车、物损失。 就本案来看,张某驾驶车辆在道路上通行时与李某饲养的狼犬发生碰撞,符合交通事故的构成要件,属于交通事故。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机动车作为高速运输工具,造成他人损害的,如符合交通事故的构成要件,应当优先适用特别法即《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在特别法没有规定的情况下,则适用一般法《民法通则》的规定。《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规定了机动车之间及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民事责任,没有规定机动车与其他财产,如物品、动物等发生交通事故的民事责任。所以机动车与其他财产的交通事故,应适用《民法通则》。按照《民法通则》第123条的规定,高速运输工具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这是一种无过错责任。从这一角度看,本案应当适用《民法通则》第123条的规定,由张某承担赔偿责任,而李某不需要赔偿张某,因为《民法通则》并未规定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的侵权行为中,受害人对加害人的损失应当赔偿。当然,如果受害人也有过失的,可以减轻加害人的责任,但并不等于说受害人应当赔偿加害人。

第二种观点:《民法通则》第127条规定:“饲养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该责任为无过错责任,构成要件:(1)须是饲养的动物造成他人损害,即人工喂养和管束的动物。(2)须是动物的独立动作造成他人损害,即动物基于其本身的危险,在不受外力强制或驱使下而实施的自身动作,多数为积极动作,如咬人、吃物;特殊情况下为消极动作,如牛卧铁轨等。(3)动物的饲养人或管理人无免责事由。就本案来看,李某的狗在公路上与张某发生碰撞,造成张某人身财产损害,应当赔偿吴某的损失。张某驾驶“三无”车辆上路行驶存在重大过失,可以减轻李某的责任。

【评析】

笔者同意第二种观点。目前,交警部门在处理此类事故过程中意见也并未完全统一。绝大部分此类事故交警部门向当事人发放的是不予受理通知书,未作 交通 事故处理。也有交警部门出具《交通事故认定书》,认为张某驾驶“三无”摩托车上路行驶,存在过错。李某作为狗的所有者和管理者,对狗具有进行管束的义务,不能放任狗在道路上自由地奔跑或行走、停留,因此,李某在主观上也具有过错。并鉴于此,明确张某及李某在事故中的责任。比如说宁波市道路交通事故责任确定标准中就明确此类事故为特殊形态交通事故,特殊形态交通事故包括以下几类: 1、车辆驾驶人或行人带领动物上道路通行未尽管理责任,影响其他车辆、行人的正常通行发生的事故:带领动物上道路的车辆驾驶人或行人应承担同等以上责任,其他车辆驾驶人、行人能够及时发现险情并采取相应措施的,承担同等以下责任,无过错的不承担责任。2、动物不在管理人控制的情况下在道路通行虽有影响安全的行为,但车辆驾驶人能够及时发现险情并采取避险措施而发生的事故:车辆驾驶人应承担主要以上责任,动物所有人、管理人有过错的承担次要责任,无过错的不承担责任。3、无主动物或者无人控制的动物在道路上有影响安全的突然行为,且车辆驾驶人紧急避险没有超过必要限度而发生的事故:属于交通意外事故,各方均不承担责任。4、无主动物或者无人控制的动物在道路上有影响安全的突然行为,车辆驾驶人遇此险情采取的紧急避险不当而发生的事故:驾驶人应承担相应责任。

笔者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安全法》第一百一十九条第(五)项规定,“交通事故”,是指车辆在道路上因过错或者意外造成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事件。根据该条规定,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是指机动车驾驶人员、行人、乘车人以及其他在道路上进行与交通有关活动的人员,因违反 法律 法规规定,过失造成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事件。也即交通事故可以在机动车之间、非机动车之间、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或行人之间、非机动车与行人之间发生。狗作为一种有生命的主体,它直接参与本案,其法律地位应当等同于当事“人”,而不宜认定为财产。但狗作为特殊的当事“人”,其既不是驾驶人员、行人、乘车人,又不是其他在道路上进行与交通有关活动的人员,故其不宜认定为法律意义上的当事人。在交通事故中明确未参与事故的饲养人为当事人的做法不妥,本起事故宜认定为动物致人损害赔偿。

人与动物的故事范文3

[关键词]哈萨克族 动物故事 生活习俗

[中图分类号]I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6-0072-02

哈萨克族是新疆以畜牧业生产为主的民族,他们为新疆的畜牧业发展贡献了力量。与其他民族一样,哈萨克本民族原有文化与外来文化相撞击后产生了独具特点的哈萨克族文化,而民间文学作为哈萨克族文化的一部分,内容丰富多彩。其中动物故事是哈萨克族民间文学中的特殊门类。作为一个游牧民族,动物是哈萨克族最常接触的,动物故事也与哈萨克族的生活紧密相联。

一、哈萨克族概况

在我国的西部地区居住着数以百万计的哈萨克族人民,他们勤劳勇敢,是中国历史上不容忽视的一个民族。在今天,哈萨克族更是闻名于世。“哈萨克”一词作为该族的族称为世人所熟悉,“白天鹅”作为哈萨克族自己对这一族称的解释有着许多优美的民间文学作品作为依据。

二、哈萨克族动物故事

动物故事是以动物为主角来开展故事情节的,哈萨克族的动物故事也是如此。动物故事的特别之处是在这类故事中出现的动物被充分人格化,会讲人类的语言,做人才能做的事情,甚至具有和人一样的思想感情,但同时它们又具有作为动物的生活习性。总体来说,哈萨克族动物故事可分为如下三类:

(一)解释性动物故事

此类动物故事多用来解释某种动物的外貌由来或它的习性。例如《鹌鹑的尾巴为什么是短的》中,讲述了鹌鹑的尾巴很短的原因。在故事中,小小的鹌鹑是勇敢的化身,是为大众利益献身的使者,这也体现了哈萨克族的思想情感。哈萨克民族本身就是一个勇敢无畏的民族,在他们的身上永远流淌着热情、奔放的血液。

类似的还有《燕子的尾巴为什么分叉》《鸱枭的喙上为什么没有洞》等,都是解释动物外貌特征的故事;而解释动物习性的有《骆驼喝水时为什么四下张望》《猫和狗为什么结仇》《公鸡和鹦鹉》等等。这类故事在哈萨克民间数量很多,形式也多种多样。

(二)图腾性的动物故事

所谓图腾,就是将某种动物或植物或非生物视为与自己氏族有亲属关系或某种特殊关系,并认为它是自己氏族的保护者而加以崇拜信仰。①

哈萨克族的《牧羊人和天鹅女》作为该族族源传说的一种变体便是典型的动物图腾故事。

(三)寓言性的动物故事

寓言性的动物故事有明显的教育意义。代表作品主要有《蚂蚁和马》《狮子和狐狸》《狐狸的药方》等。寓言性的动物故事产生之初,在阶级压迫的大背景下,广大被剥削阶级面对苦难深重却又无力改变的生活,用一些含有讽刺意的动物故事来抒感成了最佳选择。如《鹭鸶告状》这则故事里,鹭鸶是个弱势的象征,它的无奈在故事里表现得诙谐却入木三分。在这类故事中,弱小动物和凶残动物之间的矛盾含蓄地折射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熊、狼和狐狸》《强词夺理的刺猬》《孤儿与国王》等都是其中的代表作品。

然而寓言性的动物故事发展到后来,已经不再单纯地表现阶级对立,更多的开始关注思想道德教育,表达一些新思想。如《狮子和公牛》这则故事就脱离了表现阶级对立的老套,着重讲道理,告诉人们有些人在别人的夸赞声中会失去自知之明,落入别人挖下的陷阱。这则寓言性的动物故事用寓教于乐的方法传达了其要表达的双重含义,这种方式能让人在开怀一笑的同时将道理牢记,效果必定显著。

三、动物故事反映出的哈萨克族生活

(一)游牧生活习俗

哈萨克族从古至今都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游牧,主要是指季节性的搬迁和转移牧场放牧。在游牧生活中转移牧场是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哈萨克牧民重要的生活内容。转场时,牧民要赶着牲畜群带走所有的生产和生活用具,这些物品通常由骆驼驮运,人则骑马或骆驼。因此,马与骆驼和牧民所饲养的羊、牛等家畜是哈萨克族牧民重要的生产资料和交通工具。所以在哈萨克族动物故事中常见的是以马、骆驼等家畜为主要角色的故事,如《马见了骆驼为什么不安》《四畜的对话》《狐狸、牧羊人和熊》等。它们在哈萨克族中口耳相传,体现着哈萨克族的智慧与审美情感。

(二)日常生活

留意哈萨克族动物故事里出现的一些背景,不难看出,很多的动物故事都透露出了关于哈萨克族日常生活的信息,例如《鹌鹑的花招儿》中,媳妇和姑娘端着的肉以及老太婆正在挤的牛奶,是哈萨克族饮食的主要部分。由于哈萨克族游牧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他们不能像其他民族一样定居在一个地方,因而也就不能耕种粮食,用粮食作为其饮食的主体。哈萨克族的肉食主要有牛、羊、马肉,平时多吃羊肉;奶类主要有羊、牛、马和骆驼奶等,奶制品花样繁多,出现在哈萨克族餐桌上的面食主要有馕和包尔萨克,这些都反映了哈萨克族的畜牧业生产和生活场景。

受游牧生产方式的影响,哈萨克族难以在固定的地方定居下来,一年四季要辗转于各个牧场,便于拆卸的毡房是最佳的选择。哈萨克族的游牧生活同时决定了其服饰特点,哈萨克族的传统服装完全与所居的自然环境气候相适应。

(三)家庭婚姻生活

哈萨克民间流传的动物故事种类繁多,其中不乏以带有神话色彩的故事来讲述哈萨克族家庭婚姻生活的故事。如《鸱枭的喙上为什么没有洞》里,鸟王为仙女修造宫殿这一情节折射出了哈萨克的婚俗:男子成年娶妻时要从原来居住的毡房(父母所住的毡房)中分出来,另架毡房居住。哈萨克族的婚姻生活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深受传统婚姻制度影响的同时又不失与时俱进的变化。

在一些解释性动物故事里,哈萨克族人民用一些特殊的身份来映射该族的家庭生活。例如《乌鸦称自己的孩子是“我的洁白的小宝宝”,刺猬称自己的孩子是“我的娇柔的小宝宝”》等一系列故事中,君王的命令高于一切,作为臣子,乌鸦和刺猬为完成君王交代的任务不得不交出自己的孩子。君王作为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映射出哈萨克族家庭生活中的父系家长制,丈夫的权威地位不容忽视。

(四)

伊斯兰教信仰在哈萨克人的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曾一度统治哈萨克人精神生活的萨满教也并没随着时间的改变而彻底退出舞台,它与伊斯兰教一起影响着哈萨克人的生活,也反映在动物故事之中。从《牧羊人与天鹅妇》《马见了骆驼为什么不安》等故事中都不难看到它们的踪迹。

这些不同类别的动物故事虽然产生的时代不同,要发挥的作用也不同,但都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在历史的长河中流传了下来,并以其独特的方式反映着哈萨克族的生活习俗。

四、结语

哈萨克族动物故事是哈萨克族文化的象征性记述,它以其瑰丽、鲜活的动物形象和耐人寻味的故事情节深刻地体现出哈萨克民族的生产、生活状况。这对于我们了解、研究哈萨克族早期的文化、社会生活以及思维、宗教活动等无疑具有可贵的参考价值。

随着社会的发展,哈萨克族的一些动物故事已经在民间失传,但更多的却以它特有的传承方式世代相传,成为哈萨克族民间文化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不可否认的是哈萨克族的生活决定了哈萨克族动物故事的内容,而哈萨克族的动物故事同样也深深地反映、影响着哈萨克族人民的生活。二者相互影响,在历史的进程中相互陪伴,相互依存,共同发展。

注释:

①王堡,雷茂奎主编.新疆民族民间文学研究[M].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89页.

【参考文献】

[1]林继富.民间故事[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9月版.

[2]毕.哈萨克民间文学概论[M].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2年1月版.

人与动物的故事范文4

一、品文——习得精要语言

作为叙述性文体,革命故事一般是由人物语言和叙述人语言两部分构成。所谓人物语言,即故事中人物的对话、独白。人物语言是性格化的语言,它能充分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所谓叙述人语言,是指作者在故事中描绘人物、叙述事件、描写环境等使用的语言。语言训练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在教学革命故事时,要强化语言训练,领悟精要语言。

1.选好语言训练点。语言训练不是面面俱到、平均着力,而要选好语言训练的点,选择内涵丰富、表达精当的语段进行细致分析。如《和他的大黑骡子》一课中,下了三次命令,第三次命令是这样的:“副官长,快开枪!你不向它们开枪,我就要向你开枪!”教学中,我让学生思考三个问题:在什么情况下下达这个命令?如果副官长不开枪,会真的会向他开枪吗?不会真的开枪,为什么要这样说?这样层层递进,联系环境描写,通过人物语言的理解和品味,学生就能充分感受到关爱战士胜过自己。

2.用好语言训练法。语言训练的方法很多,我们要以读为主,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还要提供语文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以文本语言为范例,引导学生内化迁移,读写结合,学用结合。历史故事课文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揭示出人物崇高的精神境界,教学中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在读写之间架起桥梁,引导学生从读中学写。如《和他的大黑骡子》中,在枪杀大黑骡子之后,缓缓摘下军帽,此时的内心是痛苦的,他有多少话要对大黑骡子说呀!此时,可以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抓住人物的神态、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挖掘的内心世界,设计这样的练习:“缓缓地摘下军帽,他 地说: 。”

二、品事——走进峥嵘岁月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革命故事主要是通过描写革命战争期间的峥嵘岁月来塑造人物的形象,弘扬革命精神。这些故事大都非常感人,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领学生走到故事里,与故事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接受精神的洗涤。

1.了解故事的背景。革命故事大多发生在解放前,学生一般比较陌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帮助学生融进故事,走近人物。例如,《金色的鱼钩》描写的是红军长征途中发生的一件感人至深的故事,而学生对长征的资料知之不深。为了让学生了解故事背景,可以让学生联系学习过的的诗歌《长征》,并补充长征的相关历史资料,使学生对长征有进一步的认识,为理解老班长的高尚品质奠定基础。

2.把握故事情节。笔者认为,对革命故事与其作微言大义式的细致分析,还不如让学生在脑海中留下这个故事,因为语言的内化、思想的熏陶需要过程,需要载体,生动的情节就是最好的载体。比如,在教学《聂将军和日本小姑娘》时,可以让学生阅读文本,理清故事情节:聂将军救下小姑娘、送回小姑娘、四十年后小姑娘来看望聂将军。在梳理、分析故事情节的过程中,聂将军的高大形象自然而然就浮现出来,并慢慢被学生所接受,所理解了。

3.理清故事线索。线索是贯穿课文的主线,是谋篇布局的重要思路。小学高年级的革命故事结构稍稍复杂了一些,都有一条甚至多条线索。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抓住故事的线索,就是把作者的思路、学生的思路整合起来,使阅读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卢沟桥烽火》一文按时间先后顺序安排,在写法上突出两条主线:一条是日寇蓄意已久、气势汹汹的挑衅;另一条是中国军民的同仇敌忾、奋起还击。两条主线并行推进,碰撞成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引导学生紧紧扣住这两条主线,抓住关键性的细节描写,通过敌我双方语言、行动和战斗表现对比,突出了战争的正义性。

4.创设故事情境。故事情境的创设,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感受语言的形象,体会语言的感彩,领悟语言的神韵。以语言描绘故事情境,以音乐渲染故事情境,以表演体会故事情境,以想象丰富故事情境……这些方法和手段都可以在革命故事的教学中广泛运用,可以让学生接近和走进文本,促成学生与人物的共鸣。但需要注意的是,情境的创设一是要考虑整体性,要有利于学生把握文本的整体;二是要注意精要性,过多情境反而会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情感的体验;三是要关注生动性,创设的故事情境要与学生的实际相吻合,受到学生的认同和喜爱。

三、品人——感受崇高形象

革命故事所蕴含的意义往往都是通过人物而体现出来的。这就意味着在阅读革命故事的时候,尤其要注意聚焦故事中的人物。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聚焦故事中的人物呢?

首先,要引导学生关注细节,抓住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活动,引导学生感受人物形象。例如《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中,“把自己的干粮分出一些,悄悄地塞进大黑骡子嘴里”这句中,一个“悄悄的”,饱含了彭总对大黑骡子的爱;而的三次命令:“一出口就是命令”、“不耐烦”、“怒吼”,更体现出了他对战士们的爱。文中这一类的词句还有很多,需要去认真挖掘,使之成为感受人物形象的有效资源。

其次要引导学生分析事件中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感受人物的形象。《聂将军和日本小姑娘》这个感人的故事讴歌了聂将军的大爱无私、至仁至义。教学时不但要关注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亲密相处的场景,还要特别注意文中这样一句话:“虽然敌人残忍地杀害了我们无数同胞,但两个孩子是无辜的,她们也是战争的受害者。我们一定要好好地照料,决不能伤害日本人民和他们的后代。”这看似简单的一句命令,却很好地诠释聂将军的至仁至义,体现了他美好的品质,并呼应了这篇文章的主旨。我们的教学就要在这样的地方下功夫,精心设计问题,让人物形象在学生心目中高大起来。

人与动物的故事范文5

以中央电视台《财富故事会》、江西卫视《传奇故事》为代表的故事类电视栏目群的兴起,引起了业界和学界的广泛关注。

故事类节目的类型

为便于梳理和研究分析,笔者将故事类电视栏目按不同的标准分成不同的类型:

以故事讲述的主体来分,有名人故事、准名人故事、百姓故事和边缘人物故事。

以关注的题材分,有以重庆卫视《拍案说法》为代表的法制故事,以中央电视台《财富故事会》为代表的财富故事,以湖南电视台《真情》为代表的情感故事,以中央电视台《走进科学》为代表的探秘故事。

以表现形式分,有如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的演播室访谈式,如中央电视台《讲述》的口述体式,如重庆卫视《雾都夜话》的电视剧式,如湖南卫视《变形记》的真人秀式,如江西卫视《传奇故事》的“主持人讲述+短片”式,以及大部分栏目所采取的人物专题类形式。

按节目功能来分,有利用名人示范效应的励志类,满足人们好奇心理和偷窥欲的猎奇类,具有情感安抚作用的情感类,满足求知引发智慧的启迪类。

故事类节目的低俗化倾向

讲故事只是电视节目制作与传播的一种手法和技巧,而不是最终的目的。如果过度强调和“开发”节目的故事性,势必就会走向低俗化。目前,有些栏目为了片面追求节目的收视率,已出现如下低俗化倾向:

1、歌功颂德型

有些栏目受创收指标的压力和利益的驱使,把栏目内容当成了摇钱树,为赞助企业树碑立传,任由故事主人公去吹嘘。

2、故弄玄虚型

有的栏目频频关注怪病、特异功能、奇特的自然现象等题材。而且这类节目还常常利用怪异音效和视觉特技,将本来很容易说清的事情描绘得悬乎其悬、神秘莫测。科学的探索成了“伪科学”的温床。

3、胡编乱造型

这类节目为制造悬念,现场制假,故事虚构,情节捏造,将故事人物的话断章取义。

4、娱乐搞笑型

以八卦搞笑的方式讲出来的故事,观众往往会一笑了之。

5、题材边缘型

这类节目经常关注凶杀暴力、色情、同性恋、吸毒、艾滋病等边缘化题材,或者打球。

故事类节目发展探析

媒体是个过滤器和放大器,主流媒体应该体现主流的价值观,让主流文化笑起来!片面追求节目收视率,就像杀鸡取卵,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低俗化带来的收视率是栏目衰败之源。而通过雅俗共赏的高品质内容积累的影响力,才是栏目得以长期发展的支撑与动力。

1、提升技术含量,控制质量标准

最会讲故事的好莱坞电影有模式化的技术标准,如多长时间主要人物必须要出场,多长时间要出现第一次高潮,每隔多长时间一定要出现刺激观众视觉或听觉的元素等等。电视栏目作为一种工业化流水线作业的产品,要保证其播出节目质量的稳定性,也需要通过摸索与“实验”,制定出一整套具有操作性的技术标准。

以中央电视台《财富故事会》为例。其通过两年多的探索,总结、提炼出了一套技术标准。栏目宣传词也从整体上指明了节目的诉求――“看个门道,寻个说道,听个味道,讲故事当然要讲个筋道。说不尽的财富故事,品不完的人生百味”。节目故事人物的选取标准为“命运要有大落差,即曲折的人生经历健康的财富观善于表达”。节目的开头以人物命运的最大人生拐点为故事的切入点。节目对人物故事展开的操作标准为,故事人物在某年某月某日发生的事给他印象最深,就从这一点着手,再往前、往后延伸,从而打开人物的内心世界。它讲述的是人物故事的“横断面”、“断代史”,而不是记流水账式的“编年史”。故事的表述方式为“一波三折、环环相扣,步步推进”。同时,《财富故事会》在节目制作流程和日常管理方面也总结出了一系列技术标准。

2、挖掘人物新矿,形成故事源头

从故事的挖掘来讲,许多被媒体多次报道与访谈过的名人已是过度开发的贫矿,他们在不同的栏目重复说着相同的故事。《财富故事会》选择的故事人物,都不是“炒现饭”、“背故事”的全国性大名人,而是在某个区域或领域具有一定知名度与影响力的“准名人”,他们的故事矿藏被大众媒体挖掘得少,还是一座座丰厚的新矿。从营销传播角度讲,最高明的方式就是制造值得其他媒体不断去跟踪、转载与引用的新闻源。《财富故事会》从“准名人”身上挖掘出来的个性化财富故事,完全有可能成为其他媒体跟踪、转载与引用的故事源头。

3、丰富表现手法,增强故事“磁性”

在表达方式上,故事类节目可尝试以下方法:

多维法则。可向电视剧学习编辑剪辑技巧,变单一线索叙述方式为两三条线索叙述方式,不同人物的故事交叉进行,即主人公的故事讲到矛盾冲突处,j戛然而止,留下悬念,开始讲另外关联人物的故事,等此人故事发展到一定冲突程度,又回过头来接着讲主人公的事态进展。如此剪辑,节目节奏感觉会明显加快。还有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国内的故事类电视节目剪辑得太“干净”和太合乎逻辑,主人公讲话连一句磕巴和停顿的“瑕疵”都没有;另一方面,节目制作人员太低估了观众的智商,凡事交代得清清楚楚,一点不漏,故事情节跳跃性不够导致节奏拖沓。

质疑法则。节目从疑问开始,这样容易与受众在接受新信息时的逆向思维合上拍。然后,主持人再带领受众随着人物故事的纵深发展一步步探索事情的真相。主持人在讲故事时要给受众以现在进行时态的感觉,而非过去时的感觉,这样容易将受众的心紧紧锁住。

反差法则。如湖南卫视《变形记》,将贫困山区孩子与富裕都市孩子互换生活空间,把人物放到具有巨大反差的环境里,故事冲突性会加大。

原生态法则。在镜头面前,人都会有种自然的反应,会下意识去隐盖弱点,展示优点。呈现在观众面前的往往是经过自我意识过滤了的人物。为什么偷拍的原生态镜头,人们具有极大的兴趣,因为是客观真实发生的,是没有经过任何干扰和工业加工的。如果能捕捉到人物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这将大大增强节目中故事的感染力。

当然,故事类节目还有很多表现技巧,如借鉴章回体小说、评书等形式特殊音效的适宜运用与视觉的间隔刺激,打破观众的收视疲劳;系列故事节目集约播出,产生手榴弹捆绑效应,形成话题共振等等。

4、通过活动,提升栏目综合影响力

节目质量达到一定的稳定水准时,栏目可以腾出一部分精力通过举办活动来迅速提升自身的影响力,节目活动化,活动节目化。《财富故事会》将电视节目和线下活动视作栏目的两翼。2006年八九月份该栏目推出的“财富新观念”电视活动由三大块组成:一是“财富手拉手”的帮扶行动,鼓励强势企业带动弱势群体一起共同创造财富;二是与一家专业的调查公司合作,举行“财富新观念调查活动’,把很多人对财富新认识的调查数据向社会公布三是在2006年12月份首批农民工的财富观调查。《财富故事会》线下活动对节目收视的拉升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在“财富新概念”活动开始之前节目平均收视率只有0.16,到2007年第一季度“财富新观念”活动之后,节目收视率已经提升到了0.23。

制片人唐琳认为,《财富故事会》还可以通过一系列活动和建立新财富俱乐部,将产业进行上下延伸。新财富俱乐部成立后,会为今后做“财富手拉手”、“财富新观念”的巡演等各种各样的社会公益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推动力。《财富故事会》聚合的资源是中国优秀的财富精英阶层,以前节目一播完与节目嘉宾的联络就算告一段落,现在有了新财富俱乐部,大家就有了时常联络和交流的平台,企业家间可以相互激发,同时通过媒体优势,机构优势、企业家优势将资源整合与盘活。该栏目还要将新财富俱乐部与著名商学院合作,将各自搭建到一个产业链条上。通过活动与俱乐部的建设,把栏目“追求美、追求真、追求善”的价值观和追求新财富价值观的企业拧到一起来。同时,《财富故事会》已放眼全球,2007年8月开始实施海外财富之旅。栏目计划每周推出一档关注海外财富的节目,先启动的是非洲、俄罗斯、东欧财富之旅,接下来还将视线延伸到南美等等。

人与动物的故事范文6

[关键词]地基;基础;工程事故

[作者简介]余良,广西城乡规划设计院结构设计员,广西 南宁,530022

[中图分类号]TU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723(2009)08-0146-0002

国内外建筑工程事故调查表明,多数工程事故源于地基问题,特别是在软弱地基或不良地基地区,地基问题更为突出。建筑场地地基不能满足建筑物对地基的要求,造成地基和基础事故。

一、工程事故分类

常见的地基与基础工程事故如下:

(一)地基失稳造成工程事故

建筑物作用在地基上的荷载密度超过地基承载力,地基将产生剪切破坏。地基产生剪切破坏将使建筑物下沉倒塌或破坏。

地基承载力是建筑物地基基础设计中的一个关键指标。各类地基承受基础传来荷载的能力都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一限度,建筑物将产生较大的沉降或不均匀沉降,引起房屋开裂;如果超越过多,则地基土有可能发生剪切破坏而整体滑动或急剧下沉,造成房屋的倾斜或严重受损。

地基破坏的形式与地基土层分布、土体性质、基础形状、埋深、加荷速率等因素有关。土体不易压缩、基础埋深较深时将形成冲切或局部剪切破坏;土体容易压缩、基础埋深较浅时将形成整体剪切破坏,产生整体剪切破坏前,在基础周围地面有明显隆起现象。

(二)地基变形造成工程事故

地基在建筑物荷载作用下产生沉降,当总沉降量或不均匀沉降超过建筑物允许沉降时,影响建筑物正常使用造成工程事故。地基总沉降过大,不仅容易使散水倒坡,而且建筑物室内外连接,内外网之间的水、电、暖管道断裂,都需付出相当代价。建筑物不均匀沉降时,容易造成建筑物的倾斜,及上部结构构件的开裂。

(三)地基渗流造成工程事故

渗流造成潜蚀,在地基中形成土洞、溶洞或土体结构改变,导致地基破坏。

渗流形成流土、管涌导致地基破坏。

地下水位下降引起地基中有效应力改变,导致地基沉降,严重的可造成工程事故。

(四)土坡滑动造成工程事故

建在土坡上或土坡顶和土坡坡趾附近的建(构)筑物会因为土坡滑动产生破坏。造成土坡滑动的原因很多,除坡上加载、坡脚取土等人为因素外,土中渗流改变土的性质,特别是降低土层界面的强度,以及土体强度随蠕变降低等是重要的原因。

(五)地震造成工程事故

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不仅与地震烈度有关,还与建筑场地效应、地基土动力特性有关。在同样的场地条件下,粘土地基和砂土地基、饱和土和非饱和土地基上房屋的震害差别也很大。地基对建筑物的破坏还与基础型式、上部结构、体型、结构形式和刚度有关。

(六)特殊土地基工程事故

特殊土主要指:湿陷性黄土地基、膨胀土地基、冻土地基以及盐渍土地基等。特殊土的工程性质与一般土不同,特殊土地基工程事故也有特殊性。

(七)其他地基工程事故

地下工程(地铁、地下商场、地下车库和人防工程等)的兴建,地下采矿造成的采空区以及地下水位的变化,均可能导致影响范围内地面下沉造成地基工程事故。另外,各种原因的地裂缝也将造成工程事故。

(八)基础工程事故

除地基工程事故外,基础工程事故也影响建筑物的正常使用和安全。基础工程事故可分为基础错位事故、基础构件施工质量事故以及其他基础工程事故。

二、工程事故原因

造成地基与基础工程事故的原因有:

(一)对场地工程地质情况缺乏全面、正确的了解

许多地基与基础工程事故源于对建筑场地工程地质情况缺乏全面、正确的了解,没有正确了解建筑场地土层分布、各土层物理力学性质,就错误估计地基承载力和地基变形特性,导致发生地基与基础工程事故。造成设计人员对建筑场地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缺乏全面正确的了解,主要有下述情况:工程勘察工作不符合要求,建筑场地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非常复杂,没有按规定进行工程勘察工作。

(二)设计方案不合理或设计计算错误

设计方案不合理,主要是设计人员不能根据建筑物上部结构荷载、平面布置、高度、体型、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合理选用基础形式,造成地基不能满足建筑物对它的要求,导致工程事故。

设计计算错误,主要包括:荷载计算不正确,基础设计方面错误,地基沉降计算不正确导致不均匀沉降失控。

(三)施工质量造成地基与基础工程事故

施工质量方面的问题主要有:未按设计施工图施工,未按技术操作规程施工。

(四)环境条件改变造成地基与基础工程事故

环境改变常见下述情况:地下工程或深基坑工程施工对邻近建筑物地基与基础的影响;建筑物周围地面堆载引起建筑物地基附加应力增加,导致建筑物完工后沉降和不均匀沉降进一步发展,建筑物周围地基中施工振动或挤压对建筑物地基的影响,地下水位变化对建筑物地基的影响。

(五)其他原因造成地基与基础工程事故

上述原因造成工程事故通过努力是可以避免的,但有一些地基与基础工程事故是难以避免的,如少数地质情况特别复杂而造成的地基基础工程事故,以及超过设防标准的地震造成的地基基础工程事故,等等。

三、工程事故预防

精心勘察、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可以预防绝大部分地基与基础工程事故。

首先要搞好工程勘察工作。预防地基与基础工程事故首先要重视对建筑场地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的全面、正确了解,这是预防地基与基础工程事故的关键。

其次要做到精心设计。在全面、正确了解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的基础上,根据建筑物对地基的要求,进行地基基础设计。如天然地基不能满足要求,则应进行地基处理形成人工地基,并采用合理的基础形式。地基、基础、上部结构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设计中应统一考虑。要认真分析地基变形,正确估计施工后沉降,并控制建筑物施工后沉降在允许范围内。

最后要做到精心施工。合理的设计需要通过精心施工来实现,要杜绝施工质量事故。

[参考文献]

人与动物的故事范文7

一、 深入挖掘故事材料 恰当选择故事内容

故事教学的一个重要功用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选择一个好的故事将是学生和老师共同学习的兴奋点。选择故事时,故事的难易程度应控制在小学阶段的学生语言水平之内,同时又要考虑里面包含了新的语言知识,故事的主题要适应小学低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我通常在一些学生熟悉的故事里面选择。如《The Queen and Snow White》、《哪吒传奇》、《宝莲灯》、《Aladdin》等小学生熟知的故事,或如小动物、大野兽,具有鲜明个性的儿童形象或卡通人物等小学生喜欢的角色。教师用英语讲给他们听,他们会更容易明白故事大意和新词句的意思。在此基础上,教师要为学生设计出与故事话题相匹配的、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具有一定趣味性的任务活动。对小学生来说,常见的活动有角色扮演、故事改编、故事续尾、竞猜、广告设计、记者招待会等。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有层次性的任务活动供学生选择,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首先,要从学生的水平能力出发,采用符合他们认知程度的语言来组织,故事的长短、情节的发展也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安排。例如,我在教授牛津3A第一单元时,学生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是初学者,因此教师选择或编写的故事不宜太难,而应以图片和动作为主,故事也不宜过长,以免学生难以理解而对其丧失兴趣。针对这个内容我编演了Lily和爸爸去动物园看动物的故事。在讲和演的过程中,辅以简短明了的句子,配以动作和图片让学生明白故事发生的人物和地点。在学习动物单词时配上动物的叫声,让学生身临其境,仿佛置身动物园中。我将联系不太大的动物单词自然地串联在一起,学生跟着故事学习很是易学、乐学。

其次,要围绕教学重点、难点选择安排故事。故事教学可以使复杂的语言简单化,教师应该尽量选择知识点集中、会话内容适中,同时能给人以启示的语言内容,学生才能够集中学习和运用相关语言知识。许多教学内容都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进行趣味教学,如单词教学、对话教学、课文教学、语法教学等,但在组织故事时要注意根据教学重点设计情节、语言和操练方式。

二、故事教学的实施途径

故事教学既然是以故事为载体,它就一定需要教师采用适合的故事,可以是国内外广为流传的故事,也可以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自编的故事,还可以是学生编的故事等等。但在故事开始,必须得有一定故事情境的展现,若无任何情境、提示,要学生去学习、编演一个故事,无异于一个没有指明灯的航船,在大海里盲目的航行,非常困难。如何呈现故事内容是非常必要的,有助于学生了解故事。

(一)充分利用黑板,用简笔画进行故事教学

黑板,每个教室都有,如果教师能画一手好的简笔画,这将是教师展示故事教学的一个最好、最方便的舞台。

用简笔画呈现故事情节可以利用简单的点、线、面等符号语言来表现物象基本特征的一种简练、概括和生动的绘画形式。随着故事的发展,教师可擦去部分,再添画部分形象,使得故事能够顺利流畅的进行。而且,教师比较好控制,在画的过程中可以增设悬念,方便师生的互动,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故事的绘画中,使得故事更刺激,学生的兴趣更浓。

(二)从书中截取图片,作为故事教学的材料

孩子有很多书,而且书中有些图片非常精美,细心收集,都可以作为故事教学的材料。我就利用学生杂志中《小鬼当家》中的第一张图片作为故事开始的场景图,然后给故事中的小男孩取了英文名Tom,自编了Tom’s day的故事,故事包括Tom一天的作息安排,Tom的爱好,Tom的家庭成员等等,一系列的小故事都围绕这张图片开展,学生通过想象和交流,靠大家的力量把这个故事完成,一节课下来,学生们收获颇多。

若是有带有插图的故事书那就更好了,教师可以简化故事内容,对故事的语句进行适当地简化,让学生能用简单的英语讲故事。

(三)利用网络、多媒体,搜索、自编故事

网络提供了丰富的与课文相关的故事资源,教师可以在网上搜索大量的故事,供课堂上使用。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网络学习,网络资源不但可以为学生提供课本需要掌握的知识,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与课文相关的故事资源,达到课外知识延伸。

学生们在听故事的同时听英语,在讲故事的同时学说英语。教师要把时间留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练习说英语。教师可把学生按故事角色分成小组,使用他们会说的语句重建英语情景,这样就可完成从情景到语言,再从语言到情景的过程。表演故事一方面是输出语言,用所学的语言进行交流,达到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目的;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对于重点、难点,教师可作一些强调,让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于是,学生在角色扮演的活动中,能够发挥想象力,充分投入到故事学习中,从他们自如的运用中可以看出,学习,已经成为一种需要,一种展现自我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纪玉华 许其潮:“三文治故事教学法:发展与应用”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年第8期。

[2]《怎样教小学英语》 中国人事出版社

人与动物的故事范文8

教学目标:

1. 了解讲故事的要求及分类

2.掌握开讲和收尾的技巧

3.掌握“话”与“表”的技巧

教学重点:开讲与收尾的技巧

教学难点:“话”与“表”的技巧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概述

(一)什么是讲故事

故事,是通过生动、曲折而完整的情节,通俗而形象的语言,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口头文学,它具有连贯性,富有吸引力,能够感染人,因此深受大众喜欢。故事的种类很多,从内容来看,有日常生活故事、战斗故事、侦破故事、民间故事、历史故事、神话故事、童话故事、科学故事等。

讲故事,是用通俗易懂的口语将故事材料描述给别人听,它是口语的独白形式之一,是文化活动的一种常见形式,是语言训练的一种载体,也是教师口语中需具备的一种口语能力。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小学或幼儿园教师,利用讲故事这种形式,能对学生起到很好的宣传教育作用,对于师范生来说,学会讲故事不仅能为将来作好准备,同时也可以锻炼自己运用普通话进行口头表达的能力。

(二)讲故事的要求

1.题材的选择

新颖传奇、恰当合适

2.结构的安排

合理地设置误会、巧合、转折、变化、冲突、悬念、包袱,让情节精彩有吸引力。

3.语言的运用

语言要生动,形象,口语化,有动感和画面感。

要“话”“表”兼用,声情并茂。即不仅要用动听的语言向听众述说故事,还要用极富特征的表情、手势、眼神等态势语“表演”故事,做到声情并茂。

4.细节的设置

好的故事需要生动鲜活的细节。

5.节奏的把握

故事的节奏就是对“抑、扬、顿、挫”的控制叙事时掌握好轻重缓急。

6.人物的塑造

故事要能塑造鲜活的人物,有符合人物身份、性格等特征的语言,有展现人物性格的冲突和细节,人物的形象就立起来了。

7.主题的提炼

故事的主题不能太复杂,要明晰,正面,积极,如讲做人处世、探讨人性人情、弘扬忠孝节义、呼吁环保和平等。

要想明白讲这个故事,希望告诉大家什么,达到什么样的目的,这就是立意,也就是确立故事的主题。

(三)讲故事的类型

讲故事须凭通俗生动的语言,丰富的表情,形象的动作,绘声绘色地展现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这在一定程度上跟我国评书相似。借鉴我国评书的讲述方式,讲故事也可有“文讲”和“武讲”之分。

1、文讲

“文讲”动作幅度小,语调适中,表情含蓄,情感传递丝丝入扣。这种讲法适用于日常生活故事、神话故事、民间爱情故事等,适用对象为小学高年级和中学学生。

2、武讲

“武讲”的表情、动作适度夸张,语气、语调变化较大,并有鲜明的拟声造型等。这种讲法适用于战斗故事、侦破故事、历史故事等,适用对象为低年级和幼儿园的小朋友。

讲故事要达到通俗易懂、生动活泼、有声有色的效果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需把握如下技巧。

二、讲故事的技巧训练

即便是口语基本功好的人,如果在正式讲故事之前没有作好充分准备,也是不可能有好效果的。我们常常看到有的人讲的故事生硬、不合口味;在讲故事中出现结巴,前言不搭后语或者因顾着说情节而表情呆滞,缺乏必要的手势动作,模仿不自然,甚至中途停顿讲不下去等。这都是讲前准备不充分的结果。

如何作好讲前准备呢?

(一)适当改编

根据讲述目的、听的对象以及故事本身的不足,对故事进行加工改造。要使故事内容深刻,情节波澜起伏,生动有趣,这样就能抓住听众,受人欢迎。改编故事包括删、增、改故事主体,设计故事开头和结尾等方面。

1.删故事中有些细节或过程与主要情节无关可删去,把讲的重点放在故事的主干上,使故事紧凑些,尤其是长故事要这样。有些不利听众的内容也要删去,以免产生不好的影响。

2.增故事中有的地方可以增加一些情节或细节,使故事具体生动,跌宕多姿,尤其是短故事要这样。如《猪八戒换脑袋》中原文中有一段“孙悟空急忙扶住他说:‘唉,你一早上哪儿去了?’猪八戒皱着眉头说:‘都怪我嘴馋贪吃,吃坏了肚子,拉屎去了……哎哟,哎哟……喔哟哟……’沙和尚慌忙对孙悟空说:‘师兄,快把八戒送医院。’”为了突出猪八戒借用计谋的憨憨模样,可在“沙和尚慌忙对孙悟空说”的前面增加这样的情节“猪八戒索性在地上打起滚来,装得可像呢!”

3.改在大的篇章结构上增删之后,还要有个别段落或词句上的改动。如:把平板的叙述改为生动的对话,突出情节和人物性格;把不出声的地方改用象声词,做到朗朗有声、活灵活现;改长句为短句,改书面语为口语,明白如话,通俗易懂。如《小猪变干净了》原文是这样的:“小猪走着走着,看见前面有一只长耳朵,短尾巴,红眼睛的小白兔,就高兴地喊道。”我们就可以改成这样:“小猪走着走着,忽然看见前面有一只小白兔,长长的耳朵,短短的尾巴,红红的眼睛,可漂亮啦,他就高兴地喊起来。”像这样就比较通俗好懂,而且也显得生动活泼。

(二)开讲与收尾技巧

1、开讲

凡是有过上台讲故事经验的人,都感到一走上台便开始讲,总有点不太自然。心里头都是希望听众从一开始就喜欢听自己的故事。事实上,如果我们为故事设计了一个好的开头,便能一下子吸引住听众,引起大家听的兴趣和欲望。相反,如果开头平淡,就会使听众感到索然寡味。所以,给要讲的故事设计一个好的开头,应该说是讲好故事的重要技巧之一。当然,设计开头应根据讲故事的内容来进行,这里,我们介绍几种设计的方式:

提问式:先提一个使听众感兴趣的问题,引起听众的思考。提问时,语调要上扬,停顿时间稍长一点。

议论式:针对教育目的,简单地阐述一个道理。这样既引起听众兴趣,又便于更好地发挥讲故事的教育作用。

介绍式:这种方法适合于那种节选的故事,或是根据某一个故事续编的故事,即先把故事的起因介绍一下,然后把前后连贯起来,使听众有一个完整的印象。例如:

设计一:小朋友,你们都知道孙悟空吗?孙悟空手里使的兵器叫金箍棒。你们知道他的金箍棒是从哪儿来的吗?现在我就来给你们讲个《孙悟空大闹水晶宫》的故事。

设计二:大家都知道西瓜是吃瓤而不是吃皮儿的。可是那些猴子是不是知道吃西瓜是吃瓤的呢?下面哪,我就给你们讲一个《猴子吃西瓜的故事》。

设计三:社会上有不少人认为金钱万能,甚至有的家长为了赚钱而让小学尚未毕业的孩子去做生意。其实,在世间最有价值的要算知识和智慧,一个人有了这两样东西不愁赚不到钱的,相反金钱却无法买来知识和智慧。不信,请听我讲一个《金钱和智慧》的故事。

2、收尾

每个故事都有个结尾。讲故事的人有时可以使用原故事的收尾,有时则必须根据故事的内容和听众的情况对原结尾进行加工处理,以便取得更好的效果。

故事结局的方法,可视故事长短而定,长故事一次讲不完,可用突然刹车的方式在关键的地方停下来,给听众留下悬念,常用的口头禅是“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短故事收尾,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提问式收尾,启发听众思考故事中的思想意义。如:

“小朋友,你们说,母鸡的话对吗?”——《小土坑》

“小朋友,你们知道那只鸟的教训到底是什么呢?”——《白头翁的故事》

总结性收尾,直接告诉听众故事的教育作用,例如:

“唉,谁叫他们上课不专心呢!”——《上课》尾声式收尾,扩展原故事的情节和结局,以满足听众的心理要求。例如:“等猪八戒醒来,他已经变成一个非常聪明的新猪八戒啦!”——《猪八戒换脑袋》

(三)“话”与“表”的技巧

“话”和“表”是讲故事的主要手段。“话”是指讲故事人直接叙述,说明故事的情节和内容。故事讲得是否通俗好懂,是否生动而又亲切,与叙述即“话”有着很大关系。“表”是指讲故事人对故事中人物的语言、手势、眼神以及思想感情的表达,简言之,就是“表演”。

1、“话”的技巧

a.口语化

讲故事主要是要在熟练的基础上做到口语化。我们不妨回忆一下我们跟同学、熟人特别是小孩子讲话所运用的语言,应该是比较亲切,语词很通俗,语气很诚恳。讲故事一开头,就应该力图用亲切的口语。为了找好那种感觉,最好跟听故事的人交谈几句,像下面这样:“小朋友,喜不喜欢听故事呀?”“喜欢。”“好,那我今天就给大家讲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就叫‘小猫钓鱼’。”

b.语气语调富于变化

要“话”好故事情节,首先必须做到口语化,以便使听的人感到亲切自然。为了把故事情节“话”得生动有趣,我们还要注意语气语调的变化。有的人在练习讲故事的时候,总是感到使不上劲,这是没有处理好叙述时的语气语调的缘故。

如何才算处理好了语气语调呢?简单说就是要做到富于变化。有的人平时讲故事之所以让人感到学生气很浓,就因为语气语调缺少变化。举个例子说,像“猴儿王找到个大西瓜”这个句子,有的同学就会讲得平平板板,语速平均,轻重一样,句调也是平平的没有升降变化,连那个作为儿化韵标志的“儿”字,也唯恐念得不够清晰响亮似的。正确的念法应该是:“王”字后面稍作停顿,“王”“西”两字调稍高,“到个”“瓜”都是轻声念法,“王”“大”“西”三字念得较重;语速上,“找到个大西瓜”这一截较“猴儿王”稍快。这样,念出来的句子就显得起伏有致,自然也就生动活泼了。

句子本身尚且如此,句与句之间语气语调就更应该有变化了。具体表现为:叙述时要根据句意及上下联系处理好出语气的轻重、稳重、快慢、升降。一般说来,需要强调的读重一些;语气连贯的即使中间有不少标点符号也可不停或少停;表现紧张惊险的场面,兴奋热烈的情绪,速度可快一些;表现悲哀、疑问、思考则可慢一些;表现转折、惊疑的语气或反问句句调要高一点,紧接着高调后面往往都要把句调降低一些。

2、“表”的技巧

a.设计“音腔”,形象展现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大凡优秀的故事,人物的性格总是很鲜明的。鲜明的性格往往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及动作表达出来。讲故事的人要力图根据人物的年龄、性别、性格、职业等要素,为人物设计一种最适合他(她、它)的固有的发音腔调,观(听)众能够借助这种特有的“音腔”将该人物与故事中的其他人无区别开来。只有这样,听众才会感到故事中的人物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例如:《猴子吃西瓜》中,猴王、小毛猴、短尾巴猴、老猴,甚至最后讲的那只“旁边的”猴,个性都是各不相同的:猴王外表威严,内里空虚;小毛猴大胆机灵;短尾巴猴纯朴天真;老猴倚老卖老;“旁边的”猴傻乎乎的却还要不懂装懂。根据这些性格特征,我们可对各个人物说话的声音作如下处理:猴王,声音中、平、偏慢,着重表现其含而不露、故作威严的性格;小毛猴,声音尖、细、较快,着重表现其初生牛犊不畏虎的特征;短尾巴猴,声音高、平、稍尖,着重表现其办事认真、爱推理的性格;“旁边的”猴,声音粗重,着重表现其满不在乎、大大咧咧的性格。

b.善于运用拟声

对自然声响的摹拟,虽不必像真正的口技那样惟妙惟肖,但还是可以将环境特点鲜明地表现出来,如风雨声、流水声、脚步声、撞击声、敲门声、射击声、风吹输液的沙沙声等等。对自然环境地的适当摹拟,有助于我们渲染气氛,烘托环境。

摹拟动物所发出的声音。这样做可望收到逼真的效果,给人以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要摹拟好各种动物的叫声,首先要消除一个怕丑心理,只有当我们的声带和发音器官彻底放松了,才有可能伸展自如,发出尖细粗哑、大小高低各不相同的声音来。其次,便是要注意观察体会,细心琢磨。如:羊叫的声音是极为尖细且有些发颤;公鸡打鸣高亢嘹亮且往往由小到大;母鸡的一声“咕嗒”,“咕”音是反复出现的,“嗒”的音拖泥带水得较长,有点像“咕咕咕嗒——”;狗叫声精而且锐,有股狠劲;牛叫声低沉浑厚而且悠长。诸如此类,只要我们细心体会,认真练习,摹拟到七八分像还是不太困难的。这样的“表”,就可增加讲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c.借助态势语,生动表现人物的形象性格

要把故事讲好,特别是要表现出人物性格,常常还要借助一些态势语。用态势语来“表”,这主要是用动作和眼神表示符合故事内容要求的各种姿势,这样,既可以吸引听众的视觉,又可以帮助听众形象地理解故事内容。使用态势语要注意手、眼跟讲话配合,讲到哪儿,指到哪儿,眼神跟到哪儿,还要注意得体,切忌故作姿态。讲故事中运用态势语,大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运用面部表情来摹拟人物的表情;运用手及身体其他部位的动作来摹拟人物的动作形态或其他事物的形态。例如:讲到“白头翁看见喜鹊在大树上造房子”时,讲故事人便可拿眼朝右上方望一望;讲到“忽然听见外边黄莺唱得很动听”,便做出侧耳倾听的样子,这样就把白头翁那种看到什么就对什么发生兴趣,不专心学习的性格生动地表现出来了。又如讲到猴王对猴民说话时,可把双手背到后面,头稍昂,眼睛俯视中带点斜视。讲到小毛猴可做个搔了搔腮的姿势;讲到老猴可用手在胸前做个摸胡子的样子,这样,听众便不仅从声音中听到而且仿佛从动作中看到猴王、小毛猴、老猴的形象了。

【讲故事训练】

练习讲两只笨狗熊的故事,设计好开头和结尾,运用好“话”“表”,然后讲给同学们听。

狗熊妈妈有两个孩子,一个叫大黑,一个叫小黑。他们长得挺胖,可是都很笨,是两只笨狗熊。

有一天,天气很好,哥儿俩手拉着手一起出去玩儿。他们走着,走着,忽然看见路边有一块很大很大的干面包,捡起来闻闻,嘿,香喷喷的。可是只有一块干面包,两只小狗熊怎么吃呢?大黑怕小黑多吃一点,小黑也怕大黑多吃一点。这可不好办哪!

哥儿俩正闹着呢,狐狸大婶来了,她看见干面包,眼珠骨碌碌一转,说:“噢,你们是怕分得不公平吧?来来,让大婶给你们分!”哥儿俩高兴地说:“好,好,咱们让狐狸大婶来分!”

人与动物的故事范文9

把六个不同时空背景中的故事组织到一起,首先必须在情节线索上将它们衔接为一个整体。但由于存在着时空隔阂,在故事的现实发生层面很难做到这一点,最一般的处理方式是采用“穿越”手法。但影片《云图》并没有采用这一俗套方式,而是让不同故事承载于日记、曲谱、报道、图书、电影、记录仪等媒介物,并顺次被不同故事中的人物“发现”,进而将前者交织为后者的一个情节,这样就巧妙地实现了不同故事的跨时空对接。具体言之,亚当?尤因记录自己在太平洋上险些被谋害、最终被自己曾帮助过的一个奴隶解救的航海日记,被后世受控于老艺术家的作曲家罗伯特?弗罗比舍先读到了其中的一部分,直到作曲家本人的故事发展到后半程后,才在床脚下面发现了另一部分;记者看到了作曲家与同性恋情人之间的书信,开始时无法解读,随着她本人逐渐被卷入核爆炸阴谋之中,并面临着被杀手追杀的危机情况下,才在他人帮助下理解了其中的真意;出版商读到了关于记者的悬疑小说最后将其出版,而在这之前的出版风波构成了他被监禁的故事契机,出版商最终逃离养老院这一监禁之地的故事最终被拍成电影;半个多世纪后的克隆人星美451在幼娜引导下看到了关于出版商的电影片断,萌发了反抗意识,最后和张海柱一起战斗至死;地球毁灭后的部落人把克隆人星美当作女神供奉,通过祭司的预言不断地向族人传颂着星美的故事;部落人汤姆大叔帮助先知找到了人类重生后的栖息地,在移居其他星球后,年老的汤姆大叔向他们的后代完整地讲述了整个故事。这样,通过各种媒介物的承载和传递,不同故事串成了一个首尾相连的轮环。

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影片情节结构的轮式呈现是借助动作剪辑技巧中的错位剪辑与相似性剪辑来完成的。一般来说,人物动作的勾连方式包括顺位衔接、错位衔接、相似性衔接三种。其他影片中最为常用的顺位衔接在《云图》中使用较少,影片反而大量使用了错位衔接和相似性衔接。如上一镜头是出版商在思考是否要敲开情人家的大门,但下一个镜头却是扎克里的孩子们在焦急地敲门。错位衔接之所以能被观众理解,是因为表面上这种连接是错位的,但其实前后是有着敲门这一相同的动作要素的。这种剪辑方式给人一种“两个情节在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感觉”[1]。这种表面错位实则呼应的动作勾连方式,使六个故事情节被极为有效地缝合在一起。相比较而言,相似性动作衔接起到的整齐划一的美学效果则更为明显。如船长即将对升上桅杆的黑奴开枪,随即镜头马上剪辑为星美与张海柱在卧室被追杀的射击,进而是对记者路易斯射击的镜头、弗罗比舍对老音乐家射击的镜头。再如张海柱中枪之后从桥上掉落下来,紧接着剪辑的镜头就是黑人从桅杆下落,之后在后人类时代的故事中又出现了先知即将坠落悬崖的镜头。这些相似性动作在全片不断地循环呈现,既保持了不同段落的快速跳转,同时还保持着空间的一致性。[2]这种剪辑首先构建了影片情节轮式运行的轨道,其次给影片叙事留下了需要观众填充的空白空间,调动观众去猜测故事的下一发展环节,从而使影片轮式情节在观众二度创造中最终得以完成。

在人物设置方面,影片通过人物行动元功能、性格相似性逻辑、角色轮回再生等方式以实现轮式叙事。

叙事学的相关研究表明,故事中的人物分为“行动元”和角色两类。不同故事的角色千差万别,但行动元却非常有限。《云图》的人物“行动元”主要有三个,即启蒙者、反抗者、压迫秩序的维护者。影片不同故事中的角色较多,却主要担当着上述三个行动元。克隆人星美的故事中,三个行动元对应的角色是张海柱、星美、奴役克隆人的纯种人;在后人类时代故事中,其对应的角色是先知、扎克里、心魔乔治;在亚当?尤因的故事中,其对应的角色是黑奴奥图瓦、律师亚当?尤因、奴隶主们;在音乐家的故事中,其对应的角色是老作曲家、钢琴天才、老作曲家(其中老作曲家既是启蒙者,又是欲剽窃他人作品的旧势力维护者);女记者的故事中,其对应的角色是物理学家和核燃料公司保安、女记者、核燃料公司财阀;在老出版商的故事中,其对应的角色是老出版商卡文迪什的初恋情人和老人院的被监禁者、出版商、老人院的管理者。需要指出的是,不同故事的主要角色不仅担当着相同的行动元功能,而且也体现出了性格转变的相似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轮式叙事的审美逻辑。由此,尽管六个故事讲述情节各不相同,却重复着一个叙事母题:反抗者在启蒙者的帮助下,萌发了反抗意识,最终投入反抗活动这样一个相同的故事。与此同时,它们也都指向着开篇所说的那个作为叙事轴心的共同思想主题。这样,六个分轮、六根辐条连接一个轴心的轮式叙事构架就被搭建起来了。

现在还缺少将六个分轮连接成一个整体的统一的轮环。这一点,该片主要是通过担当相同行动元的不同角色的“来世―今生”轮回方式实现的。具体言之,在影片情节的展开进程中,各个故事中的角色纷纷冲破了各自故事的边界,通过再生轮回走进另一故事空间,并成为其中一个角色,这样就打通不同故事间的壁垒而将之连接成一个围绕轴心旋转的轮环。比如星美的前世是个义无反顾地与丈夫一起走上了废奴运动的进步人士;在一个世纪之后,星美轮回重生为偷渡到美国的移民并帮助记者路易斯除掉了杀手;在克隆人时代,她轮回重生成为星美并走上了轰轰烈烈的反抗之路;在后末日时代,她再次轮回重生成为女祭司预言着河谷牧羊族人的命运。另一个轮回的典型是,知名音乐家的妻子在几十年后轮回成为揭露核爆炸阴谋的记者,在克隆人时代轮回重生成为替星美去掉禁锢之环的医生,在后末日时代则成为找到人类重生的栖息地的先知。影片让同一个演员扮演了多个时代的不同人物,以提示观众人物角色的轮回再生形式。更为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精心设置了流星状胎记、门等意象作为提示人物角色再生轮回的“草蛇灰线”。

《云图》轮式叙事的另一重要维度表现在影片语言台词的设置上,影片6个主人公的台词都在以轮式旋转的方式重复呈现影片的核心母题。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影片六个故事主角的台词按各自故事轨迹在封闭性空间转动着,但每个故事都在讲述核心母题;其次,所有主角的台词都以中轴故事人物星美的台词为中心开放式转动,星美的故事台词则呈现着自身的封闭性与联结所有故事的开放性这一双重特征,成为其他故事的叙事范式,起到了全片的纽带作用,而中轴人物星美的台词对观众解读影片核心母题有着重要的作用。由此,影片台词呈现出多义解读的厚重性和谜题电影的探索性等多重特征,影片也因此被称为“史上最具挑战力的影片”。从这个角度上讲,电影《云图》在哲学命题与谜题电影的结合上做出了极有意义的探索,也在探索直觉体验与哲学反思相融合的受众接受模式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在具体的剪辑技巧上,影片台词的轮式呈现是由台词的顺位衔接与错位衔接这两种剪辑技巧来完成的。在影片六个故事的推进中,顺位衔接台词依次按顺序勾连起自己的故事情节,错位衔接台词所起的作用则是勾连起不同的故事。如档案记录员询问星美怎样看待死亡时,星美回答道:“死亡就是打开了另一扇门。”此处的台词揭示了影片对“死亡”这一哲学命题的探索。事实上,整部影片都在探索死亡、重生、轮回等哲学命题,同时整部影片也以东方的轮回哲学观、海德格尔“生命的绽放与向死而生”的哲学命题对死亡与重生做出了解读。[3]星美的这一台词之后,影片呈接的是亚当?尤因推开家门见到久别妻子的台词。再如老出版商犹豫是否去敲初恋情人的家门时说:“我可以大胆地走向那扇门,发现门里面的秘密。”而接下来承接的却是后人类时代扎克里的女儿被毒蝎咬伤,扎克里推门查看受伤情形的台词。这些台词以错位衔接的方式,将克隆人星美与亚当?尤因的故事、出版商卡文迪什与牧人扎克里的故事有效地勾连在一起,也将这些故事所阐释的哲学命题紧密地连接在一起。这种台词的错位衔接一方面推进了六个故事的讲述进程,同时又使六个故事严丝合缝地组接在一起,也使影片关于“勇于探索并做出善举才能走向重生”的哲学命题以叠加的方式呈现出来。

人与动物的故事范文10

关键词:安全;生产;管理;事故

施工项目安全生产具有不同于其他行业的特点:一是施工作业场所的固化使安全生产环境受到局限。二是建筑产品体积的庞大性。三是施工周期长和露天的作业使劳动者作业条件十分恶劣。四是生产工艺的复杂多变,要求有配套和完善的安全技术措施予以保证。五是施工生产的流动性要求安全管理举措必须及时、到位。六是手工操作多、体力消耗和劳动强度大。七是施工场地窄小,对于多工种立体交叉作业的安全防护提出较高要求。

上述这些安全特点使项目施工不安全隐患多存在于高处作业、交叉作业、垂直运输及使用电气工具上,发生在高处坠落、物体打击、机械和起重伤害、触电、坍塌等方面的伤亡事故占安全事故总数的75%,因此,施工项目流动资源和动态生产要素的管理是安全管理的重点和关键点。

1、安全事故的原因及形成

通过采用系统工程的逻辑思维方法对大量事故进行分析,可以得到事故发生的原因。其主要取决于人、物、环境和管理4个方面。

1.1人的原因

所谓人的原因,是指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导致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各类事故。不安全行为是人表现出来的,与人的心理特征相违背的、非正常的行为。人在生产活动中,曾引起或可能引起事故的行为,必然是不安全行为。具体的不安全行为有:操作错误(启动操作不给信号、忘记关设备)、奔跑作业、送料过快、以不安全的速度作业;使用不安全设备;用手代替工具操作;物体的摆放不安全;冒险进入危险场所;在起吊物下停留作业;机器运转时加油、清洁、修理;有分散注意力的行为;必须使用防护用品时未使用;不安全着装;工作时说笑打闹、带电作业等。人的失误有2种类型,即随机失误和系统失误。随机失误是由人的行为、动作的随机性质而引起的,与人的心理、生理原因有关,它往往是不可预测,也不重复出现的。系统失误是由统设计不足,或人的不正常状态引发的,与工作条件有,类似的条件可能引发失误再次出现或重复发生,造成人失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人自身因素对超负荷的不适应原因,如超体能.疲劳、疾病时的超负荷工作,以及环境超负荷、心理负荷,都能使人发生操作失误;由于外界刺激要求不一致时,出现要求与行为的偏差的原因;对正确的方法不清楚,有意采取不恰当的行为等,都能引发不安全行为。另外,鲁莽、草率、懒惰等性格,也是产生不安全行为的原因之一。非理智行为在引发事故的不安全行为中,占很大比重。冒险蛮干、麻痹大意等非理智行为的产生多由于侥幸、逆反、惰性、逞能、凑趣、从众等不良心理所支配。

1.2物的原因

物的原因是指物的不安全状态。这里的物是指生产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的机械、物料、生产对象以及其他生产要素。物都具有不同形式、性质的能量,有出现能量意外释放、引发事故的可能性。物的不安全状态具体指:防护、保险、信号装置的缺乏或有缺陷;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缺陷;个人防护用品缺陷(安全带、安全帽、安全鞋)等。对建筑行业来说,“物”包括施工过程中所涉及的设备、材料、半成品、燃料、施工机械、机具、设施、能源等。通常,事故涉及的物要比人复杂得多,其形态多种多样,其所拥有的能量的状态更是千差万别。一方面,在生产活动中一刻也未间断过能量的利用,人们给以能量种种约束与限制,使之按人的意志进行流动和转换,正常发挥能量用以做功。另一方面,一旦能量失去人的控制,便会立即超越约束与限制,自行开辟新的流动渠道,出现能量的突然释放。突放的能量如果涉及人的身体并且超过人体的承受能力,就会酿成伤害事故。

1.3环境的原因

事故的发生都足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直接引起的。但不考虑客观的情况而一概指责施工人员的“粗心大意”、“疏忽”却是片面的,有时甚至是错误的。还应当进一步研究造成人的过失的背景条件,即不安全环境,如照明光线过暗、作业现场视物不清;光线过强;作业场所狭窄、杂乱;地面有油或其他影响环境的东西等。与建筑行业紧密相关的环境,就是施工现场。整洁、有序、精心布置的施工现场的事故发生率肯定较之杂乱的现场低。到处是施工材料、机具乱摆放、生产及生活用电私拉乱扯,不但给正常生产生活带来不便,而且会引起人的烦躁情绪,从而增加事故隐患。

当然,人文环境也是不能忽略的。如果某企业从领导到职工,人人讲安全、重视安全,逐渐形成安全氛围,更深层次地讲,就是形成了企业安全文化,那么这个企业的安全状况肯定良好。反之亦然。

1.4管理的原因

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是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都与管理有直接的关系,因此,管理不善是造成安全事故的间接原因。人的不安全行为可以通过安全教育、安全生产责任制以及安全奖惩机制等措施减少甚至杜绝。物的不安全状态可以通过提高安全生产的科技含量、建立完善的设备保养制度、推行文明施工和安全达标等活动予以控制。对作业现场加强安全检查,就可以发现并制止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从而避免事故的发生。常见的管理缺陷有制度不健全、责任不分明、有法不依、违章指挥、安全教育不够、处罚不严、安全技术措施不全面、安全检查不够等

2、安全事故的形成及其发展过程

为了预防和控制事故的发生,首先必须了解事故的形成和发展一般可分为以下3个阶段。

(1)孕育阶段。事故的形成必然有其基础原因,如不考虑客观条件,搞献礼工程和首长工程,盲目指定工期;施工企业安全制度不健全,无章可循或有章不循;人员素质不高,安全意识淡薄,自我保护能力差;设备、机具及劳动防护用品存在质量缺陷等等。这类隐患出现就使事故处于孕育阶段。人们可以感觉到他的存在,估计到事故可能会出现,但无法肯定会出现或者无法得知事故发生的确切时间和具体形式。

(2)发展阶段。由于上述基础原因的存在,再加上企业管理上的缺陷和漏洞,导致了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发生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的出现,就构成了生产中的事故隐患,即“事故苗子”。此时事故已处于萌芽状态,人们可以预测到它发生的形式和时间。

(3)发生阶段。生产中的事故隐患被某些偶然事件触发时,事故就发生了。这些偶然事件包括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等,事故的发生必然导致人身伤害和财产的损失,阻碍生产的正常进行。

3、事故致因理论

事故致因理论就是对于形形的事故以及人、物环境等要素之间的无穷变化进行研究,从而找到防止事故发生的办法和对策的理论。许多学者对事故发生的规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多种理论,最有代表性的有以下2种;

3.1多米诺骨牌理论

多米诺骨牌理论认为,事故是由下述A-E因素按一定顺序发生而造成的。社会环境和管理上的缺陷A促使人为过失B的发生,又造成了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质及机械危险C的发生,C导致意外事件(包括险肇事故)D的发生,并因而产生人身伤害或物质损失E的发生。这5个因素是彼此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因果关系,5个因素的连锁反应就构成了事故。

3.2综合模型理论

综合模型理论认为,在分析事故原因、研究事故发生机理时,必须充分了解构成事故的基本要素。研究的方法是从事故的直接原因入手,找出事故的间接原因,并分清其主次地位。

直接原因是指最接近事故发生的时刻,直接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主要可分为物质技术的(即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为的(即人的不安全的行为)2个方面。间接原因指管理上的缺陷,它使直接原因得以产生和存在。管理缺陷与不安全状态的结合,就构成了事故隐患。当事故隐患形成并偶然被人的不安全行为触发时,就必然发生事故。通过对大量事故的剖析,可以发现事故发生的一些规律,据此得出了事故发生的综合模型理论。

4、强化安全管理工作

安全生产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保护劳动者安全健康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工作,必须贯彻执行,同时,也是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促进国民经济稳定、持续、健康发展基本条件,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企业是安全生产工作的主体,必须贯彻落实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实现安全生产目标。施工项目作为建筑业安全生产工作的载体,必须履行安全生产职责,确保安全生产。安全生产不仅仅是保障生产、生活顺利进行的必然要求,更是促进生产、发展经济的必备条件。

结束语;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代表着劳动人民的利益。安全生产直接关系到每个劳动者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经济建设能否顺利进行。

人与动物的故事范文11

一、事故五防法的结构

事故五防法是运用预防、控制事故原理,联系安全管理的需求,把预防、控制事故的系

统与要素、结构与功能有机地统一到安全科学管理的系统之中。其结构形式,是由一个主系统、两个分系统、四个子系统及一个特定的延续系统组成的。如图所示:

图中展示的“预防、控制事故”主系统,具有整体预防、控制事故功能,是由“预防事故”分系统(以促使生产实践规律运动所具有的预防事故功能)和“控制事故”分系统(以改变生产实践异常运动所具有的控制事故功能)组成的。其中:预防事故分系统具有的预防事故功能,又是由“先导预防”和“根本预防”两个子系统构成的;控制事故分系统具有的控制事故功能,又是由“查变控制”和“跟踪控制”两个子系统构成的。另外,特定的“延续预防控制系统”具有间接预防、控制事故的功能,是通过向预防、控制事故分系统反馈而形成的。

1.先导预防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先导预防系统的结构,是依据生产静态同安全的联系(即人是安全的主导决定因素,物是安全的重要因素),为了能给人与物结合的生产实践提供安全先决条件,超前预防事故发生,运用预防事故原理把安全管理对象与安全管理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而确立的。

先导预防系统的功能,是以强化生产的静态安全管理,运用安全组织、安全教育和安全技术手段,促使“人合生产岗位要求”、“物达使用安全标准”,从而为安全生产打下牢固的基础,这样先导预防系统就具有了超前预防事故的特定功能。

2.根据预防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根本预防系统的结构,是依据生产动态同安全的联系(即生产实践的规律运动是生产安全),为了促使生产实践规律运动超前预防事故发生,运用预防事故原理把生产实践与安全法规有机地结合起来而确立的。

根本预防系统的功能,是以强化生产的动态安全管理,运用“建立、健全安全法规”、“严格执行安全法规”的安全法制手段,促使生产实践规律运动,使之达到安全生产的客观要求,这样根本预防系统就具有了超前预防事故的特定功能。

3.查变控制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查变控制系统的结构,是依据生产同隐患的联系(即生产实践的异常运动是生产隐患),为了能及时发现并及时改变安全工作和生产异常,超前预防和直接控制事故发生,运用控制事故原理把生产实践与安全检查、安全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而确立的。

查变控制系统的功能,是以强化生产异常变化的安全管理,运用“人查人控生产异常”、“技查技控生产异常”的安全制约手段,查出并改变生产实践的异常运动,使之达到安全生产的客观要求,这样查变控制系统就具有了超前控制事故的特定功能。

4.跟踪控制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跟踪控制系统的结构,是依据生产同事故的联系(即生产实践的异常灾变是生产事故),为了改变生产实践的异常运动超前控制事故发生,运用控制事故原理把生产实践与安全组织、安全检查有机地结合起来而确立的。

跟踪控制系统的功能,是以强化生产隐患安全管理,运用安全组织、安全检查手段“改变人的异常行为”,“改变物的异常状态”,使之达到安全生产的客观要求,这样跟踪控制系统就具有超前控制事故的特定功能。

5.延续预防控制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延续预防控制系统的结构,是依据生产发展同安全与事故的联系(即随着生产发展事故因素相应增多),为了延续预防、控制事故发生,使之适应生产发展的安全需求,运用预防、控制事故原理,把安全管理对象与安全管理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而确立的。

延续预防控制系统的功能,是以强化生产的持续安全管理,运用安全组织、安全信息手段,通过“总结安全生产经验”,“吸取事故发生教训”,不断提高人们预防、控制事故的能力,使之达到生产发展的持续安全需求,这样延续预防控制系统就具有了持续预防、控制事故的特定功能。

二、事故五防法的运用

事故五防法,是依据安全生产与安全管理的全部需求,运用安全系统工程的思想确立的综合预防、控制事故的方法,因而在运用中必须持有全面系统的观念,即只有把先导预防、根本预防、查变控制、跟踪控制、延续预防控制系统,这五道防线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制约运用,才能达到超前有效预防、控制事故的整体目的。具体运用方法如下:

1.先导预防系统,在预防、控制事故体系中属于第一道防线,是五道防线的基础,起静态预防事故的先决保证作用。它受根本预防、查变控制、跟踪控制系统的制约,受延续预防控制系统的检验。

在先导预防系统中的“人合生产岗位要求”,是指要做好从事生产活动的工人、工程技术人员、领导干部的预防性安全管理,把好人的安全关。通过安全宣传教育、安全技术培训等方式,提高人们的安全意识,使其具有自为预防、控制事故的技能。对其中经过安全预测达不到本岗位要求的,要从要害岗位中撤出来,转入跟踪控制系统,从而使岗位人员均能达到各自的不同安全要求,这样就为预防事故的发生打下了基础。

在先导预防系统中的“物达使用安全标准”,是指要做好生产工具、设备、材料、能源、劳动保护用品,以及生产环境等物质因素的预防性安全管理,把好物的安全关。通过安全检查、定期试验、定期检修和日常维护保养,使之保持完好状态。对其中经过安全预测达不到安全使用标准的,禁止投产使用,并转入跟踪控制系统,从而使投产使用的物质均能达到各自的不同使用安全标准,这样就为预防事故的发生打下了基础。

2.根本预防系统,在预防、控制事故体系中属于第二道防线,是五道防线的核心,起动态预防事故的统管决定作用。受查变控制、跟踪控制系统的制约,受延续预防控制系统的检验。

在根本预防系统中“建立健全安全法规”,是指要依据安全生产与安全管理的全部需求,建立、健全符合本企业安全生产规律的安全法规体系,如建立、健全生产技术法规、安全技术法规、安全工作法规、安全奖惩法规,其中包括要明确应执行的上级安全法规,使生产活动始终保持有遵循生产规律的依据。

在根本预防系统中的“严格执行安全法规”,是指要组织职工认真学习、掌握、运用好安全法规,使生产活动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用以规范人们的安全行为,促使生产实践规律运动,从本质上预防事故的发生。

3.查变控制系统,在预防、控制事故体系中属于第三道防线,是五道防线的关键。对先导预防、根本预防和跟踪控制系统,起制约控制作用,受延续预防控制系统的检验。

在查变控制系统中的“人查人控生产异常”,是指运用人的自身技能开展各种不同形式的安全检查,及时发现并及时改变生产异常,如人的异常行为、物的异常状态,使之达到安全生产的客观要求,从而控制事故的发生。

在查变控制系统中的“技查技控生产异常”,是指运用安全技术手段,预测、预报和自动控制生产异常运动,终止人的异常行为、物的异常状态,从而控制事故的发生。

4.跟踪控制系统,在预防、控制事故体系中属于第四道防线,是先导预防、根本预防、查变控制事故的继续和深入,起控制保证作用。受查变控制系统的制约,受延续预防控制系统的检验。

在跟踪控制系统中的“改变人的异常行为”,是指对先导预防系统中预测出的违安人员和在查变控制系统中新发现的违安人员,做好转化工作,如通过安全教育、指定专人帮助或进行安全监护等措施,直至使其达到安全要求为止,从而控制由于违安人员导致发生的事故。

在跟踪控制系统中的“改变物的异常状态”,是指对先导预防系统中预测出的违安设备,以及在查变控制系统中新发现的一时不能整改的其它物质隐患,做好限期整改工作,如制定整改方案,指定专人限期整改等措施,直至消除其异常状态为止,使之达到安全生产要求,从而控制由于物的异常状态导致发生的事故。

5.延续预防控制系统,在预防、控制事故体系中属于第五道防线,除对前四道防线起检验作用外,还有指导预防、控制事故的安全管理工作,周而复始持续改进的作用。

在延续预防控制系统中的“总结安全生产经验”,是指通过对已预防、控制的事故(如事故的减少,事故频率的降低,生产安全率的提高和消除的隐患,如转化的违安人员、违安设备,整改的其它隐患,以及减少的事故损失价值,安全增效的价值等),进行综合数理统计分析,从中具体认识安全生产和安全管理规律,并反馈给预防事故分系统,继续指导预防事故的发生。

人与动物的故事范文12

 

关键词:纪录片 故事化 叙事艺术 形式 

 

纪录片要求以现实素材来结构影片,以现在正在发生的事件为拍摄对象,整理现实生活,对杂乱的生活发表个人的诠释、个人观点,也就是必须创作者作出自己的艺术处理,从而达到创作者的艺术要求与审美要求,这正是叙事艺术的“叙事”“故事”“叙述”的要求。事件是叙事成立的前提,是叙事的讲述对象。一个事件或长或短,或平实或曲折,创作者把情节通过媒介载体讲述,呈现给受众,受众通过自己的知识水平、阅历、经验理解创作者的讲述,从而建构故事。叙事不是故事的一种静态呈现和反映的过程,而是故事的讲述者通过故事文本与故事接受者之间形成的一种动态交流过程。可见,叙事是一种信息的传递行为,这一行为是以事件、叙述者、接受者为主要要素的,文本是叙述的结果。在目前的文化语境中,由于纪录片创作者考虑观众的收视率这一因素,纪录片创作就不可避免的存在着故事化、戏剧化叙述的倾向,使一些原本故事性不是很强的题材,在纪录片的创作中也喜欢用故事来表现。 

所以说,纪录片应该是一种叙事艺术。 

纪录片中采用故事化叙述影片,但是纪录片的故事并不等同于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中的故事,它从本质上排斥虚构,更接近生活、历史的原生态,这是纪录片故事化叙事的内在约束与限度,纪录片的故事化不能违背纪录片特有的真实性。 

一、欲望对象 

尹鸿定义欲望对象是“观众欲望投射的对象,是观众关怀、期待、注视的对象,是观众爱与恨、同情或仰慕的对象,是观众欣赏兴趣的直接因素”。 

在欲望对象中,必须有观众的梦想、审美、价值在里面,或是观众的一种白日梦,即实现自己在现实中难以实现的梦想。后结构主义的电影理论在“重新阐释”精神分析学的主体与客体同化理论时提出了“镜像阶段论”,这一论述认为,婴儿在第六至第十八个月期间,开始察觉到自己与他人的区别,这时婴儿虽然自己不能行动,但通过镜子能确认自身,确认自己与自己的镜像同一,确认自己与镜中和人的区别。这就是主体对自我镜像的第一次认同,这种镜中幼儿的情境与电视观众的情境具有类似性,尽管荧幕形象不同于镜子对人像的反映,但由于纪实电影及其逼真地表现人的本貌,观众也愿意像婴儿向自己的景影像认同那样,向电影画面认同,并通过镜头录制的形象认识自我、关照自我、意识自我,使自己看自己、自己认识自己的愿望得到满足。如《龙脊》中的小学生潘能高对学习的渴望,山村困难的生活环境,乡村教师独特的教育方式,对很多所谓的城市人来说有不少相似,因为在中国,很多城市人的根都在乡村,都曾有过潘能高一样的渴望,都曾经经历过像潘能高一样的教育方式和生活情景,因此这些相似的境遇,使人们看到自己的过去,为自己在城市生活中迷失的自我找回奋斗之根。 

对纪录片而言,欲望客体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某种抽象的东西。欲望对象以人物为多,如孟京福、潘能高等等,那这些人物具有什么特征才能更充分的体现纪录片的故事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