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新型小城镇建设

新型小城镇建设

时间:2023-05-24 14:34:48

新型小城镇建设

新型小城镇建设范文1

关键词:新型城镇;中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

一、新型小城镇的建设和管理

(一)尊重农民意愿,尽可能满足农民需求

建设新型中小城镇建设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与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城乡建设的各位工作者要严格贯彻落实中央文件,保障农民的知情权、话语权、参与权、收益权和监督权。充分听取当地农村基层组织和农民的意见,做到整治前农民同意,整治中农民参与,整治后农民满意。对土地调整互换使用、房屋拆迁、住宅设计、农田整理方案等涉及农民财产权益的问题,提供多种选择并举行公告、公示、听证、论证,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自主决定,不搞强拆强建。

(二)推进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

我国是人口大国,农村居住人口分布不均,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性大,乡村建设规划布局混乱,给新农村基础设施建造增加困难。农民自身素质和文化水平难以提高、公共用具较少使用、建设用品不齐全,导致城镇化发展受到制约。推进乡村集镇的建设和发展,可以打破对农村经济发展的约束,促使城乡一体化。

(三)改善农村群众生活质量

乡村集镇化发展不仅可以改善农村经济水平落后的现状,还能够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加强城乡之间的人口、文化、经济、政治交流,促进农村的整体发展。城乡交流还可以促进农村的政治发展、产业类型、农民的就业情况,为农村的小康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农民的精神文明得到发展,农村的小康生活得以实现。

(四)拉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农村城镇化建设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首先,农村城镇化建设能够改变农民分散的居住格局,可以使耕地更加集中,便于科学的种植管理,生产率大大提高,使农民更加富裕;其次,开发建设集镇,可以使乡镇企业,特别是农民企业得到大力的发展,为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岗位,解决农村的人口和土地之间的问题。

(五)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制定一系列可行的措施防止居民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一是尽可能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生产绿色无公害食品,这样在增加收入的同时也保护了土地资源和水资源。二是加大对生活垃圾的处理力度,对特定区域的生活垃圾集中回收,集中处理。

二、新型城镇化中村镇规划建设的工作重点

(一)突出发展小城镇建设

小城镇建设是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的重要载体。加强城镇中心的建设,对于带动和促进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快中心城镇建设,不断拓展城镇骨架,引导人口与产业向中心城镇集聚,通过产业集群培育,产业结构升级,商贸物流发展,增强中心城镇的集聚能力,服务和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编制小城镇发展规划,经过多少年,人口规模增长到什么数目,城镇建设用地面积为多少公顷,村镇建设发展以改变镇容,改善环境,塑造亮点为重点,以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为目的,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对城镇实施开发建设,实施居住、休闲、商贸、工业分区。计划多少年以后完成镇域总体规划修编,在镇区主干道实施改善镇容镇貌、道路维修、自来水改造、垃圾处理场、联合联建住宅小区建设为重点,拉通断头路,拓展集镇骨架,完善集镇功能。适时编制重要地块的修建性详细规划,经过几年以后,完成对小镇的基础设施配套,通过招商引资,沿线布局3-5家骨干企业,打造镇域工业经济的支撑企业。

(二)建设美丽幸福新村

以高标准建设好新农村聚居点和综合体,以点带面,整体推进,镇域范围内实施“五改”、“五通”工程,五改就是指改水、改路、改厕、改圈、改房,五通是指通水、通电、通电话、通广播、通宽带。建设设施配套、环境整洁、民风淳朴、文化活跃、社会稳定的新农村。切实加强村民聚居点整治。突出农村传统文化特色,突出人与自然和谐,突出农村田园风光,大力实施以道路交通、给水排水、环境卫生、垃圾污水处理为主要内容的村庄整治,改善和优化农村人居环境,达到布局优化、道路硬化、卫生洁化、水体净化、环境美化。计划经过多少年,在什么年份完成多个居民点村庄整治,形成多个样板区,经过发展,基本上完成居民点的整治,镇容村貌、卫生明显变化、改造农村危房,结合土地增减挂钩土地整治理等项目,通过迁村腾地,新增耕地,引导农村居民向规划聚居点集中建设。加强村庄道路建设。建设通村道路,完善村内道路网,村庄主次干道硬化率达一半以上,通村主干公路达四级以上标准。完善给排水系统。镇域农村村庄供水水质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规定,做好水源地卫生防护、水质检验及供水设施的日常维护工作,加快安全饮水工程实施步伐。聚居点内排水以明沟和暗渠为主,普遍采用三格式化粪池,双层沉淀等简易设施,有条件的地方铺设排水管道,采用氧化沟、生物塘、人工湿地、生物滤池等集中式处理污水。加快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和完善。村委会、文化活动场所、商业服务等建筑结合公共活动场地统一建设。村级组织办公和村民议事用房,文化活动场所、便民超市、村级卫生室等设施统一设置,综合利用,充分发挥文化中心户带头和辐射作用。

加强绿化建设与生态保护。镇域绿化覆盖面达一半以上,充分利用村旁、宅旁、路旁、水旁及宅间空地,种植常绿植物,利用再生能源取代燃烧柴草,利用太阳能、沼气等天然能源和再生能源,减少对空气和环境的污染。保护植被,严禁乱砍乱伐,防止水土流失。

三、集镇建设和管理提升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重视集镇建设与管理

提高对农村城镇化的认识,把发展小城镇作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来抓。完善农村集镇的建设规划,各部门相互协调配合、加大监管制度,积极处理在集镇建设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加强对农村城镇化问题的研究,把握小城镇发展规律,协调和处理好有关农村城镇化研究、规划、建设和政策等问题,把农村城镇化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来抓。

(二)坚持科学规划,严格规划管理

首先,树立规划是龙头的观念,用规划去统领小城镇的建设,做到规划和设计先行。确定好合理的规划后,要严格按照规划设计进行集镇的建设,使规划可以成为未来乡镇发展的方向。其次,结合当地的发展情况,及时的完善规划。充分分析乡镇的发展情况,及时的对规划进行修改,确保小城镇建设健康有序地发展。最后,着重关注集镇规划用地。把农村集镇发展用地归入到土地使用的规划中,满足集镇建设发展所需用地。

(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多元化投入机制

努力争取国家建设项目,把集镇建设项目的申报工作做好,在各项目中真正体现出集镇的规划内容,借助项目的建设进行集镇规划,将资金效益最大化的体现出来,促进农村集镇的建设。其次,政府部门要加大资金投入,市、县财政以及乡镇各级部门要根据比例提供相应数额的资金,专门用于集镇的发展。最后,按照“谁投资、谁受益”原则,通过提供投资项目,引导企业、个人、外商等社会资金进入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建设中来。

新型小城镇建设范文2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小城镇;规划建设

前言

小城镇规划建设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我国城市化建设重大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针对当前小城镇规划建设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就搞好小城镇规划建设作了一些探讨与研究。

1 小城镇规划建设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我国小城镇规划建设正在快速的向前发展,由于各地的实际情况不尽相同及种种原因,在小城镇规划建设中也存在若干需要应对和加以解决的问题。

1.1 小城镇规划发展目标和定位不准确

主要表现为有些地方基层政府和领导及有关人员对小城镇规划建设没有引起高度重视,没有从当地实际出发,没有用新型城镇化和科学发展理念制定小城镇规划,没有从协调区域经济整体发展大局出发,没有以对当地人民群众高度负责和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来对待,以至规划建设发展目标定位不科学、不准确,直接影响小城镇建设和发展。

1.2 缺乏城市规划法制理念,长官意志替代科学规划

依照法规程序要求对城镇进行科学规划,是城镇建设发展的总纲要,是城镇建设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有些地方在制定小城镇规划时,领导缺乏城镇规划法制观念,长官意志,颠倒规划与建设的顺序,为追求和显示政绩,急功近利,违法越权,为偏面争取投资,乱上建设项目,甚至先上项目后补 “规划”,盲目搞“形象工程”建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等严重后果。

1.3 城镇建设风格模式趋同,缺乏个性特色,城镇历史文化传承保护意识差

很多小城镇规划都有雷同相似的感觉,存在盲目撤并村庄,甚至损毁当地的历史文化遗产,忽视传统民居个性,照搬照套别的地方城镇建设规划模式,没有真正体现当地历史文化、民俗民情、资源物产的特色,以至小城镇规划建设没有充分体现当地的特色优势和个性,影响了城镇建设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和特色优势和个性的发挥。

1.4 忽视对资源环境合理利用与保护

由于地方领导只顾单纯追求招商引资体现政绩,擅自放松放宽对引资金企业的环保要求,在建设中不重视环境保护和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导致产业发展与环保的失衡,表现在城镇排污不畅,管网布局混乱,造成后续污染环境难治理等问题,既破坏环境,也影响企业发展和居民的生活,造成后续环保治理成本上升,影响城镇的持续发展。

1.5 小城镇规划功能分区不合理,影响城镇和产业优势的发挥

由于有些地方领导的错误干扰,往往只顾眼前,不顾长远,不愿做打基础的工作,规划功能分区过于单一,基础管网道路规划混乱,城镇规划留有形式,造成或功能分区混乱甚至错位建设,城镇功能分区分布错位,影响城镇功能的正常发挥和后续发展。

1.6 弃老城建新城,浪费土地,城镇建设无序扩张

由于有些地方领导和政府急功近利,违反科学发展理念,贪图政绩和土地出让金,打着招商引资的旗号,以牺牲大量耕地为代价,盲目扩张城建规模,弃老城建新城,随意改变土地使用性质,用地结构不合理,贪大求洋,违法侵占耕地,土地浪费严重,导致城镇建设用地的良好初衷在现实中走偏。

2 坚持以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和科学创新发展的理念搞好小城镇规划建设

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城镇化建设,针对小城镇规划建设中存在的若干问题,作者认为,应依据国家的政策法规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坚持用科学发展和科学创新的理念搞好小城镇规划和建设。

2.1 坚持依照政策法规和新型城镇化的要求科学定位小城镇规划建设发展目标

总理指出,新型城镇化是关系现代化全局的大战略。在组织制定小城镇规划时,地方政府领导和有关人员要认真贯彻国家有关规划建设的法律法规,本着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坚持科学创新,尊重科学规划,增强责任担当意识,根据当地实际准确定位城镇规划建设发展目标。坚持近期规划建设目标与长远规划发展目标相一致,体现规划的统领性和战略指导性,有效指导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

2.2 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镇人口和产业转移承载能力

我国正处在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建设小城镇是实现农村人口和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总理曾强调,新型城镇化贵在突出“新”字、核心在写好“人”字,要提升城镇产业转移和农业人口转移承载能力,促进农业人口转移就近城镇化,逐步减少大规模人口“候鸟式”迁徙。因此,在制定城镇规划时,应根据国家的这个要求加强城镇公共配套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

2.3 小城镇规划应突出重点,体现个性特色

我国各地情况差别较大、发展不平衡,推进新型城镇化要因地制宜,每一个城镇都有不同的历史背景和基础发展条件,由此孕育显示出自己与众不同的城镇个性特点。因此,在小城镇规划和建设中,要防止盲目照搬照套别人的模式,应从当地的历史文化、民俗传统、环境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产业优势的实际出发,既要尊重城镇传统优点的传承,最大限度的发挥小城镇的特色和鲜明个性。

2.4 坚持科学规划用地,搞好土地综合开发利用

我们应始终把保护耕地和合理规划用地作为贯穿城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思想。要贯彻落实国务院《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国土资源部关于严格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管理的通知》等有关法规和政策,坚守用地红线,严守城乡建设用地规规边界,根据当地发展的实际搞好用地总体规划和规定,加强综合开发利用,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有效控制用地,防止建新城弃老城,防止城镇建设无序蔓延扩张。

2.5 创新小城镇建设与发展新模式,增强城镇辐射功能

在城镇规划建设中,要注意吸取传承城镇传统建设模式的优点,坚持科学创新的发展理念,要根据当地实际敢于创新城镇规划建设的新模式,建设符合当地实际的产城一体型、生态旅游型、产学研型、边贸服务型、物流集散型、经贸服务型等新型城镇化模式,有效提升城镇功能,增强城镇的辐射力。

2.6 坚持规划建设适度超前和合理布局

编制小城镇规划,最好有专家、及社会各方面代表参与,要从科学发展的实际出发,坚持科学选址,规模适度,科学定位,适度超前,功能协调,布局合理。商业、工业、城建、民居建设布局要协调。要突出规划引领作用,坚持以规划为龙头,强化规划权威,确保规划落到实处。根据当地建设发展的进程和国家关于小城镇建设的新政策、新要求不断完善小城镇总体规划建设。

2.7 坚持注重环境保护和绿色低碳发展

在小城镇规划建设中,要以住房城乡建设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制定的《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建设评价指标(试行)》为标准,制定资源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目标、基础设施与园林化指标,制定相应资源环境保护措施,为推进绿色低碳的具体实施和小城镇资源环境保护提供依据和作出规定,合理安城镇排环

参考文献

[1]王军.西咸新区创新城市发展方式的思考[J].城市规划,2014(6):73-76.

[2]新华网.主持召开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工作座谈会并作重要讲话[EB/OL].2014-09-16.

新型小城镇建设范文3

进入2017年,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再次加快。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表示,要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他强调:“要支持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发展,推动一批具备条件的县和特大城镇有序设市,发挥城市群辐射带动作用。”

事实上,早在今年初,由国家发展改革委规划司牵头,中央编办、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等14个部门组织召开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成员会议,研究提出了2017年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任务。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要求,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强化政策落地生效,确保新型城镇化建设向纵深推进。新型城镇化又成为了今年各级政府的工作热点。

顶层设计

强调,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要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更加注重提高户籍人口的城镇化率,更加注重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加注重环境宜居和历史文脉传承,更加注重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这就是“五大发展理念”和“四个注重”。

自2012年中共十首次提出“新型城镇化”概念,新型城镇化建设已在全国遍地开花。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业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推动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贯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新的发展理念促进四化同步发展,这是我国“十三五”乃至更长一段时期引领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行动指南。

刚刚过去的一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已经站在新起点上、取得新进展。不少城镇正在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更加注重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更加注重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加注重环境宜居和历史文脉传承,更加注重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同时,遵循科学规律,加强顶层设计,统筹推进相关配套改革,鼓励各地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大胆创新,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推动着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

新型城镇化的建设离不开核心产业的支撑,尤其是综合性和关联性强的支柱性产业,是新型城镇发展的重要内在动力。而旅游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以其综合带动功能,成为不少地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首选。

地方实践

众所周知,新型城镇化是关系现代化全局的大战略,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其建设为旅游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是旅游产业升级的重要契机。而旅游业发展的新格局――全域旅游更是与新型城镇化紧密结合,成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有效载体。这就让不少坐拥传统文化宝藏的城镇首先找到了一个发展方向。

特色是一个城市的永恒生命力,在基本满足于实用和物质功能之后,良好的外部景观、和谐的生存环境、独特的文化空间、生活的艺术美感,就成了人们的必然追求。当前有一批特色小镇风生水起,比如云南省丽江的玫瑰小镇、江苏省的“中国蚕丝之乡”震泽镇,它们有自己的特色产业、特色文化、特色管理机制等,作为链接城市和农村的县域经济发挥了比较优势的作用,具备了“小而美”的特色。浙江省大力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的创新理念也值得一提,但是对其发展模式不能生搬硬套,必须结合各个地方自身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人文优势等等,综合分析研判,对特色小镇科学定性,明确特色小镇的内涵。

其次,坚持绿色高效的城镇化,一定要绿色发展,走资源节约型的城镇化发展道路。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格局,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调节城市规模,依托山水地貌优化城市形态和功能,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找到社会和生态的平衡点,才能持续发展。

2017新年伊始,作为国家批复的西部整省推进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建设的唯一省份贵州,将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城镇化建设的全过程,对环境倍加呵护,对资源精打细算,在新的起点上深入推进绿色城镇化,从“山水城市、绿色小镇、美丽乡村、和谐社区”四个方面因势利导建造绿色家园。

新型城镇化建设再上升一个新的高度在于将其与国家的发展战略结合起来,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城镇化合作,使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国际大通道建设、国际合作走廊建设惠及沿线的大、中、小城镇。

此外,还应当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向,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实施脱贫攻坚工程,y筹人力资源市场,打破城乡、地区、行业分割和身份、性别歧视,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新型小城镇建设范文4

摘 要:从新型城镇化战略要求出发,对处于城镇化发展高级阶段的北京大都市区郊区小城镇多中心、分散化发展趋势进行了理论分析

>>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民流动与小城镇协同发展研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小城镇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小城镇交通问题探讨 对于新型城镇化及其背景下小城镇规划问题的思考 大都市小城化、小城市城镇化、农村现代化 浅议小城镇在金华-义乌大都市圈中的发展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探索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思考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建设生态型小城镇的思考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旅游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探索 大都市融城背景下的卫星城镇发展模式研究 多维度社会转型背景下的日本小城镇城镇化研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小城镇建设模式的人性化思考 国际化大都市背景下西安市区农民工居住问题研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成都市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发展路径研究 新型城镇化对东北小城镇发展的推动作用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小城镇发展探析 加快特色小城镇建设助力河南新型城镇化发展 湘潭市新农村城镇化背景下的小城镇建设浅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1] 张强.北京农村居民点调查:现状・趋势・对策[J].北京规划建设,2006,(3):41-43.

[32] 刘守英.土地资本化与农村城市化道路―北京模式调查[J].开放导报,2011,(2):17-22.

[33] 安虎森. 我国城乡结构调整和城镇化关系研究 ――种新经济地理学的视角[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85-90.

[34] 陈锡文,等.中国农村制度变迁60年[M]. 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24.

[35] 张强.北京市社科联2013年决策咨询应用研究课题―首都小城镇建设问题研究[R].[出版者不详],2013.

[36] 胡鞍钢.中国:走向2015[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162-163.

[37] 陆铭.重构城市体系――论中国区域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J].南京大学学报,2010,(5):15-26.

[38] 王建志,吴作章.中国城镇化发展的问题与政策思路[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1,(4):18-24.

新型小城镇建设范文5

文章主要从新型城镇化与信息化发展之间具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进行分析,进一步分析新型城镇化发展与信息化之间存在的问题,提出地方高校在以信息化发展为主前提下,如何进一步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措施。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地方高校;措施

随着现代信息化技术的高速发展,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将信息、数据等资源不断整合,更加有利于推动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党的十也明确提出“推进城镇化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要求。本文主要从新型城镇化与信息化发展之间具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进行分析,进一步分析新型城镇化发展与信息化之间存在的问题,提出地方高校在以信息化发展为主前提下,如何进一步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措施。

1城镇化与信息化的相互关系分析

新型城镇化与信息化之间存在相互关系,城镇化是信息化的主要载体和依托,信息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手段为城镇化提供核心力量。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新型城镇化是信息化发展的空间载体,城镇化的过程一般伴随这产业、资金、技术、市场、人才等发展要素的聚集,推动信息技术创新,提高信息化水平。新型城镇化为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平台和巨大的空间,为信息化发展提供必要的外部硬件环境,是信息化发展的基础,从而成为信息化发展的载体和依托;另一方面是,信息化能够带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有利于城镇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挥科技创新优势。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会涌现出一批优秀的人才,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能够很好地位新型城镇化服务。信息化与新型城镇化融合的模式就是“智慧城市”,将信息化发展理念始终贯彻于城镇化建设中,帮助城镇化走出一条更好、更正确、更科学的发展道路。

2新型城镇化发展与信息化之间存在的问题

新型城镇化发展与信息化之间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融合度不够,城镇化发展动力不足。我国目前正处于城镇化与信息化快速发展的阶段,虽然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总体而言两者间的融合度不高。分析新型城镇化未促进信息化的发展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不合理体制环境。当地政府制定的政策不适合信息化发展,包括信息产业政策、资源配置政策、人才流动政策等。在这样的政策影响下,企业的创先发展能力得不到提升,信息化技术不被使用。同样,教育制度的不合理也导致学生培养不适合现行社会发展,优秀人才供给不足,无法为信息化的发展提供充足有力的人才保障。第二、信息化意识不强。信息化意识不强就会导致信息化推广缓慢,进而降低了信息市场的需求,不利于信息产业的发展。主要表现是企业生产技术、生产管理等处于落后状态,对信息技术的利用率不高,导致城镇化对信息化促进作用不明显。第三、缺乏有效的链接平台,信息不共享问题突出。新型城镇化与信息化建设缺乏有效的连接平台,信息难以达到共享,很大程度上至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降低了与信息化的融合,导致信息化资源重复建设,资源开发利用率低,最终导致信息化的优势和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城市管理信息化水平较低。总之,城镇化与信息化之间的融合过程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在外力的推动作用下发生的。当前,我国城镇化与信息化之间的融合不够,导致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缺乏信息化的引领作用,信息化这一新动力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功能发挥不足,使得城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效率提升以及服务功能强化都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制约。

3以信息化为主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措施

信息化与新型城镇化发展不断融合发展,二者相辅相成,信息化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新型城镇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发展,有利于促进新型城镇化朝着生态、节能、高效、环保的方向健康发展。因此,在新一轮的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信息化的引领作用,推动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具体来说,融合的路径包括以下几条:

3.1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与信息化的同步推进,需要以城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为依托。在此过程中,要将大中小城市、小城镇以及新型农村社区统一规划,将信息化建设规划列入城镇化建设规划中,将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列入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范畴,逐步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体系,以充分发挥信息化的产业推进功能以及社会服务功能。

3.2加快城市管理智能化发展充分发挥物联网、云计算、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等信息技术在促进城市管理方面的作用,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努力实现城市管理的互联化、智能化、数字化,为城市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通过建立健全电子政务系统以及电子政务应用平台,实现政务管理的公开化、透明化、规范化,提升社会治理水平。

3.3搭建中小企业信息平台中小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城镇化经济发展中也是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相比较于大型企业而言,中小企业在人力、资金、技术等方面处于劣势地位。利用信息化的网络平台,建立行业信息发展聚集地,增加企业间的交流,通过公平公正吸引第三方投资,争取而做到产、学、研为一体的信息化平台,提升企业的准入机制。当地政府可以借助网络进行中小企业学习培训,加强企业间帮扶与互利合作,给中小企业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机会,保证中小企业迅速成长。

3.4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信息化技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推广和应用需要专业人才的推动。信息化人才的培养要以当地高校等院校为主,逐渐形成企业与地方院校形成校企联合办学模式,地方办学以服务当地新型城镇化建设服务,多开设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专业,形成应用型院校,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着力为城镇化建设培养一批批优秀人才。信息化人才的队伍加强,提高了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从而能推动信息化的新型城镇化发展。

4结束语

总之,新型城镇化与信息化之间紧密联系,相互融合,构成一个现代化建设体系。在发展建设过程中要相互协调发展,把我当前新型城镇化与信息化发展之间的问题,多方法、多措施、多渠道促进二者协调发展,以信息化促进新型城镇化跨越式发展,实现双方共赢。

参考文献

[1]冯献,李宁辉,郭静利“.四化同步”背景下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思路与对策建议[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4(1).

[2]冯献,崔凯.中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与同步发展的现实选择和作用机理[J].农业现代化,2013(3).

[3]李维刚,于丽瑶.新型城镇化良性发展的路径探讨[J].区域经济,2015(,8):93-94

[4]刘国斌,杨富田.信息化带动新型城镇化发展问题研究[J].情报科学,2015,(1):49-53.

[5]张书成.基于“大数据”战略的信息化与新型城镇化发展[J].关注•观点,2013,(23):49-51.

新型小城镇建设范文6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未来最大的发展潜力,也是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的重大引擎。作为集中连片扶贫开发的武陵山片区,正

>> 武陵山片区设立新型城镇化建设基金的思考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建设策略研究 武陵山片区新型城镇化建设与旅游管理职业教育发展研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治理实践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新城建设 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的文化保护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美丽乡村规划建设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社会治理的新特征 信阳新型城镇化建设视角下的乡村研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思考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建设生态型小城镇的思考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信息化建设探讨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皖北城一体化建设研究 中原经济区视域下的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居住模式探讨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国民福利研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新城规划实践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乡规划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社区治理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民养老问题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深化改革发挥优势创新思路统筹兼顾 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EB/OL]..

[5]黄柏权.武陵山片区城镇化的三大路径选择[J].中国民族报,2012.5.11,第005版.

[6]黄海霞.武陵山片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J].华人时刊(中旬刊),2014(2).

[7]黄忠彩等.武陵山片区新型城镇化问题调研报告[J].民族论坛,2014(3),总第343期.

[8]张倪.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 新型城镇化成为支撑点[J].中国经济时报,2014.6.20,第002版.

作者简介

黄厅厅 铜仁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硕士,主要从事农村区域发展规划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新型小城镇建设范文7

在组织的安排下,我作为贵州省的4名学员之一,于8月19日至31日参加了由上海展望计划学院和浦东党校联合举办的“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高级研修班”的学习。这次培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收获很大,感受很深。

新型城镇化“新”在哪里

党的十明确提出了“新型城镇化”概念。通过本次学习,我首先明白了新型城镇化“新”在哪里。“新”在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实现“人的城镇化”;新在城乡统筹结构的优化;新在集约、智能、绿色、低碳、有序的城镇化;新在文化内涵、特色突出、生态优先的城镇化。“型”是结构转型、方式转型和职能转型,解决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理念问题。实现“人的城镇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让人民群众共享城镇化发展成果;新型城镇化既是扩大内需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发展战略,也是推动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突破口。我们应该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推进改革创新,在更高起点、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实现“人的城镇化”。城镇化不等同于“造城”,要有度、有序、有效推进,不能脱离地方实际和城市发展一般规律。不只是圈地、盖楼、造城,把农民赶上楼房,把企业赶入产业园,把资金赶进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不只是占用了大量土地,借了大量资金,堆了大量混泥土和砖头;更不是失地群众多了,生存压力大了,地方债台高筑了,风险空前加大了。把城镇化简化为圈地“造城”,显然不是以人为本,质量高不起来,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也就难以实现。

其次是明白了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规划。规划的前提是定位,定位的基础是文化。只有把这三者有机地结合加以运用,这个城镇才有灵气、才有吸引力、才能可持续。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必须坚持规划先行,以城乡规划和城镇化规划为依据,着力增强规划的系统性、前瞻性、科学性和导向性,指导城镇建设有序开展。一方面,德江的小城镇规划必须以“四高五铁一港口一机场”这个总体规划进行科学统揽,与土地、交通、水利、用电等专项规划相衔接。同时,每个小城镇又要深挖地方特色文化和地域突出资源,把文化和资源符号做大、做强、做出个性品牌,建成一批绿色小城镇、个性鲜明的特色小城镇,把这些小城镇串接起来形成一条特色旅游链和优势产业发展链条。

第三是城乡一体发展。今年省里提出,以打造“绿色小镇”为全省小城镇建设发展的主题,要充分发挥小城镇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大平台、主抓手作用。绿色发展是当今时代的潮流,被称为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的“第四次革命”。贵州顺应时展潮流,以节能减排的硬指标、生态建设的硬任务,来倒逼经济结构的调整、发展方式的转变,通过绿色产业,倡导绿色生活,营造绿色环境,加快推进物质财富和生态财富共同增长的现代化。德江必须紧紧抓住城镇化这班车,以绿色小城镇建设为抓手,最大限度地发挥比较优势,全力打好生态牌,大力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特色小城镇,真正做到后发赶超、同步小康,实现“美丽乡村、绿色小镇、山水城市、和谐社区、多彩德江”目标。要通过“5个100工程”这个载体,把县城、小城镇、农村、农民有机结合,把结构调整与扩大内需、刺激投资有机结合,把造城与就业、改善民生、提高群众生活水平有机结合,最终加快实现全面小康。依托高速公路及铁路过境煎茶的交通优势,加快煎茶省级示范小城镇建设,通过3—5年,基本建成煎茶交通枢纽型综合示范小城镇;依托高速公路、隋唐扶阳古城及万亩茶园优势,通过3—5年时间,基本建成合兴农村休闲旅游和商贸物流型综合示范小城镇,做足绿色小城镇文章;依托沙坨水电站蓄水、乌江白果坨国家湿地公园、乌江产业带优势,加快长堡、潮砥县级示范小城镇建设,通过3—5年,基本建成乡村旅游和航运物流示范小城镇;高山凭借洋山河旅游开发,加快打造特色工艺品加工和商贸示范小城镇等。

如何缩小城镇化发展差距

通过学习反思和对照审视贵州省、德江县城镇化建设历程,我们的差距在哪里?是理念的差距、思维的差距、创新的差距;是基础设施的差距、配套政策的差距、资源配置的差距。

如何来缩小差距,首先是深挖政策,用活用足政策。小城镇建设要实现跨越发展,第一要解决好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县、镇要用好财政资金,千方百计挤进发改部门的政策“盘子”,按照“渠道不乱、投向不变、统筹安排、捆绑使用、各记其功”的原则,整合部门资源,集中投入;引导、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小城镇建设,尤其是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要经营好无形资产,充分利用市场的无形之手,盘活地上、地下空间、市政、环卫、广告和绿化资源,积极探索商业开发道路,走出一条以城养城、以镇养镇的新路子;加强产业培育,大力培育商贸集散、物流产业,要突出抓好钱家火车物流园、乌江黄金水道物流园建设,追赶工期,加快进度建成仓储用房和安装集装箱装卸设备,迅速引进全国知名物流企业入驻,并充分利用绿色、环保、无污染农业基础,把德江传统农业品牌向商品农业、观光农业、现代农业提升,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大产业和产业链,全方位带动县城和全县小城镇发展。同时,要把项目规划、项目储备、招商引资同步跟上,通过项目推动小城镇发展。总体上,要以开放的思维和途径,通过多渠道壮大小城镇建设资金源。其次是进一步转变理念。不好高骛远,充分做足“绿色”、“文化”、“特色”文章,把傩文化、乌江文化、扶阳古城、边贸集镇、交通枢纽等资源做足,不再一味地劈山、填河变通途,而是因地势、河流、森林打造“城在山中、山在城中,城在林中、林在城中”,坚持不懈的走打造“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富、小而特”的小城镇建设路子。三是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大力施行强镇扩权。加快把省政府下放到县的行政审批权完全授权下放到煎茶、合兴、长堡、潮砥等一批具有示范带动,基础条件好的小城镇,让其充分自主,便于公共资源在镇级行政区域的自由合理配置,充分调动镇级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工作方式方法创新,达到“以点带线、以线扩面”成效。四是普遍发展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在水、电、路、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上,加快全县20个乡镇建设速度,把联通乡镇的主要国道、城际大道、二级路力争3年内全面拉通,进一步缩小城乡时空距离,促进城乡在产业、就业、生活等方面的互动融合。重点加快完善煎茶、合兴、长堡、潮砥以及高山、复兴、枫香溪镇集镇基础设施完善速度,让部分乡镇群众提前过上“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生活,带动全县城镇化发展,最终要让全县人民群众享受城镇化发展的成果。五是以新理念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缩小城乡二元结构,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用足用活保障性安居工程、生态移民这个资源,在住房分配上,着重解决进城农民工、产业工人住房需求问题,让这部分群众在城市有归宿感和安全感,增进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共同为城市发展贡献力量,增进城市人气、活力和生命力。

作为传统农业县的德江,因交通、能源等原因没有赶上工业化这班车,现在要实现跨越发展、后发赶超,就必须要紧紧抓住城镇化这班车。我将把这次学习的理论与地方实际结合起来,走绿色小城镇发展之路,让城镇化惠及我县54万人民群众,让全县人民真正享受到新型城镇化发展带来的实惠。(作者系德江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责任编辑/黄莎莎)

新型小城镇建设范文8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新型城镇化;经济建设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1

从地域结构上看,中原经济区主要包括了河南省以及周边省份部分区域,中原经济区处于一种血脉相连的,文化经济发展共生的客观环境当中。中原经济区能够形成的重要基础在于其具有区位优势,整个区域处在重要的战略发展空间当中。具有十分丰富的自然资源,且文化积淀较深厚。人力资源丰富,但是相对人口压力较大。农业发展程度与水平都较高,城镇化水平较低。发展中原经济区属于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的开创之举,这意味着我国发展经济建设的水平显著提高,本文针对中原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建设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

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科学性分析

(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内涵与外延分析

新型城镇化建设从性质结构上看,包括内涵与外延两个方面的内容。新型城镇化建设当中的外延扩张主要是指城市的规模、数量以及地域扩张情况。内涵部分则可以从三个层面上加以体现。

其一,狭义内涵。也即是指在特定的环境内部结构以及功能性的建设。

其二,广义内涵。也即是指于特定的环境当中,多个城镇主体环境内部结构以及功能性的建设。

其三,泛义内涵。也即是指多种城镇生活形态的发展与变化。这种是城镇以及乡村统筹发展的重要表现。

(二)传统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区别分析

1.背景分析

我国的传统型城镇化建设发端于计划经济环境当中,其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种种战略方式往往伴随具有多种缺陷。新型城镇化建设产生于当前我国市场经济环境当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现集约化城镇化建设为内容,是发展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城镇化建设内容。

2.目标分析

从这个角度上看,传统城镇化建设主要是一种粗放式的以外延扩张为主要方式和目的的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型下,需要不断的扩大投入来增加发展的速度。而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则将发展的关注点放在了城镇化建设的内涵上来。以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城镇化发展为方向。关注提升城镇建设的品质。

3.侧重点分析

传统城镇化的重点在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有时为了城市甚至不惜牺牲乡镇利益;新型城镇化重点强调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乡统筹发展。

(三)新型城镇换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上个世纪末至本世纪初,我国在长期的经济建设摸索过程中逐渐形成相对科学的建设理论与实践经验。提出了进一步发展工业、城镇化以及农业的方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也逐渐进入到了一个新阶段。我国在这个过程中,城镇化建设已经取得了相当程度上的提升。截止到2009年为止,全国范围内共有31个省市地区的655个市镇进行了城镇化建设。城镇化率提高到46.6%“,十一五”以来年均增加约 0.9 个百分点。与同期国际社会比较,我国城镇化发展迅速,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

二、中原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路径

(一)推进方式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多元化发展,从内容上看主要包括几个方面:城镇规模建设、区域差异性、城镇建设动力机制以及城镇特色发展等。

首先,无论是大城市还是中小型城镇在发展的过程中都影响始终保持协调共进的步调。需要共同担负起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人口转移的责任。

其次,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应当允许模式发展的差异性,充分发挥当地的优势特征,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优势。

再次,充分协调市场机制以及宏观调控二者之间的关系,形成多种经济发展内容。

最后,根据撑怎发展实际特点、空间结构以及文化历史当中的优势,形成各具特色、合理分工的城镇化格局。中原经济区各地在推进新型城镇化时,一定要因地制宜,渐进发展,积极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地区合理有序流动或就地转化。科学把握城镇化的速度和节奏,要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城镇吸纳人口的能力、本土转化人口的能力相适应,防止出现超越承载能力的“过速、过度城镇化”。

(二)集约化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策略

1.在形成集约化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当首先确保基本农田建设,在规划用地的过程中尽可能避免造成土地使用浪费情况,高校使用土地资源。将发展紧凑型城镇作为规划用地的根本性原则,切实有效保护和利用土地、水等资源。

2.充分建立和发展循环性,可持续性经济。这个过程中应当重点发展具有现代意义的高薪技术产业,同时加快发展当代社会服务行业,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工业、信息行业、服务也等多个行业与领域的共同发展。

3.实现集约化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进一步实现创新,激发创新资源,并在此基础上将创新资源转化为生产力,实现自主创新能力提升。

4.集约化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现还需要发挥多层次城镇化对象的聚合做账用,形成通过发展,这时进一步推动中原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所在。

结语:

综上所述,首先,新型城镇化建设对于我国经济发展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是在结合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情况下形成的区别于传统的城镇化建设。其次,充分明确了中原经济区发展新型城镇化的方向,规划设计了有关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众多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再次,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走多元化的发展路径。形成多层次建设平台,为中原经济区发展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方式。最后,从发展策略上看,需要采用集约式的经营模式,进一步实现城乡之间的统筹管理,以此构建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杨焕彩.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J].山东经济改革研究,2010(7):4-9.

[2]罗煜.试论我国新型城镇化道路[J].决策探索,2008(10):4041.

[3]彭红碧,杨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科学内涵[J].经济研究,2010(4):75-78.

新型小城镇建设范文9

一、新型城镇化的引领作用

新型城镇化在“三化”协调发展中起着战略性、全局性和关键性的作用。具体可以体现在如下六个方面:

一是引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于河南来讲,最重要的就是由主要依靠投资拉动,转变为消费、投资协调拉动,必将带来消费观念的更新和消费结构的升级,带来巨大消费潜力的释放。

二是引领城乡发展一体。河南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涵盖了农村的城镇化,更加注重破解“三农”发展难题,把新型农村社区纳入城镇体系,推动城乡分割向城乡统筹、城乡一体转变。

三是引领城镇功能完善。发挥新型城镇化引领,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既对城镇功能完善提出要求,又为城镇功能完善提供机遇,促进城镇以提高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就业承载能力为核心,实现城镇功能完善化、发展机制良性化、公共服务配套化,实现城镇功能提升与城镇人口增长的协调同步。

四是引领产业集聚发展。伴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城市新区、城市组团、产业集聚区、特色专业园区、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等载体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为工业化、服务业的发展集聚生产要素、创造宜居环境、营造良好氛围、带来集聚效应,必然加快工业项目集中布局。

五是引领农业现代化进程。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只有调整产业结构才能发展现代农业,只有转变生产方式才能转变农村生活方式。这正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发挥新型城镇化引领作用的根本目所在。

六是引领资源节约利用。资源节约、生态宜居、环境友好是新型城镇化区别于传统城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根据目标要求,河南发展每年实际需要新增建设用地约80万亩,国家每年下达的指标不足30万亩。同时,河南18多万个自然村(47766个行政村)星罗棋布,面积总和比城乡居住和工矿用地总面积3/4还多。推进新型城镇化,制定符合河南实际的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节约集约用地标准,将有效推动城乡发展向节约集约和生态宜居转变。

二、新型城镇化发展引领存在的问题

尽管河南新型城镇化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的效应开始凸现,但从发挥引领作用的角度看,我省城镇化仍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制约了新型城镇化各项工作的推进和引领作用的充分发挥。

1、城镇之间协同发展水平较低。河南探索构建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现代新型城镇体系。但是,从当前的情况看,郑汴都市区与地区性中心城市之间、地区性中心城市与县域中心城市之间、县域中心城市与小城镇之间的功能定位、产业分工、重大基础设施衔接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

2、城镇综合承载能力较弱。城镇综合承载能力直接决定了新型城镇化引领作用的发挥程度。河南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不足,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欠账较多;二是吸纳就业能力有限,多数中小城市和中心镇缺乏产业支撑,新型农村社区配套的产业园区发展相对滞后;三是保障房建设过程中土地供应和资金筹措压力较大,影响了城镇对农村转移人口的吸纳能力,降低了城镇化质量;四是由于政府财力相对薄弱,融资能力不强,建设资金缺口较大,直接制约了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完善。

3、城镇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以及河南创造性的将新型农村社区纳入五级城镇体系,对各级城镇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城镇精细化管理还有待于完善,环境提升、交通道路秩序整治等工作推进亟待加快,管理长效机制急需健全;二是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农民进城数量将持续增加,给城市管理带来巨大压力;新型农村社区的并村调整,势必引发原有的村民自治制度向社区管理制度转变。三是保障房的监管体系还不健全,迫切需要由以建设为主向建管并重转变,由多种保障房并重向以公共租赁住房为主转变,由注重建设数量向提升建设品质转变。四是社会管理理念落后、社会管理手段单薄、社会管理法规缺位、社会管理人才缺乏等一系列问题更加突出,影响新型城镇化和谐发展目标的实现。

4、资源利用方式亟待转变。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用地需求快速增长,加上国家实行较为严格的管理政策,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但是,土地利用方式粗放加剧了用地紧张。河南省20多家省级产业集聚区中,饱和度最高的达到85%,最低的仅32%,多数饱和度不足50%。同时,生态环境脆弱和环境容量不足也是新型城镇化不能忽视的制约因素。在转型发展期,河南以资源型为主的偏重的工业结构在短期内仍然存在,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加重了经济的高碳发展,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必须在资源环境制约加剧的情况下来运行。

5、体制机制障碍仍然存在。新型城镇化推进及其引领作用发挥的体制机制障碍表现在六个方面:一是区域之间规划协调机制不健全。二是土地制度改革缺乏顶层设计,现行一系列土地制度创新的效果受到抑制,无法发挥。三是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尚未完全打破,以户籍制度为核心,包括就业、就医、就学、养老在内的一系列制度造成进城农村居民无法享受到均等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四是行政区划调整不能满足新型城镇化的要求,市县同城问题也无法得到根本解决。五是城镇公用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亟待突破。六是城镇化统计考核体系不完善,不能全面评价城镇化的发展水平,也不能及时发现城镇化进程中的薄弱环节和存在问题。

三、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一)完善现代城镇体系

1.构建“核心+亚城市群+放射状发展轴线”的中原城市群空间组织框架。第一,加速郑汴都市区的发展,形成河南省的核心增长极,加强洛阳作为副中心的发展。第二,根据城市群发育程度,构建郑汴焦新亚城市群、豫北亚城市群、许平漯南亚城市群、洛济三亚城市群和黄淮亚城市群等五个亚城市群。第三,构建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米”字型城镇空间发展轴线。

2.强化中心城市和周边城镇的组团式发展。近期,各个城市的中心新商务区规划陆续获批、开始建设。在以中心城市市区为中心的30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和中心城市关系密切的周边卫星城镇(县城、县级市市区和特定功能区)。通过城市中心商务区的发展,强化中心城市的商业服务功能,藉此可强化中心商务区和周边城镇的联系,同时也可以加速中心城市的增长。

3.实现城市与产业集聚区、城市新区互动发展。河南省共规划建设了180个产业集聚区,每个省辖市、县均有产业集聚区。每个县市中心城区通过商业、金融、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和工业的发展承担区域增长核心的功能,产业集聚区通过特色产业的集聚发展承担产业发展功能,城市新区通过三化协调、城乡统筹,探索新型城镇化的实践模式。

(二)提升城镇功能

1.打造全省核心增长极——郑汴都市区。作为全省的增长极,郑汴都市区主要承担着区域经济增长的组织和带动作用,对周围区域具有辐射带动作用。其承担着作为区域现代服务业中心、金融中心、技术研发和扩散中心的功能。

2、提升地区性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在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战略下,地区性中心城市是其周边区域的组织核心,主要发挥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主要承担该区域的商业服务、产业发展功能,也是重要的宜居之所。

3、壮大县域中心城市发展实力。县域中心城市是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是新型城镇化推进的主要载体和主导,是接受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的理想之地、首选之地,它对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4、完善建制镇和新型农村社区的居住和服务功能。建制镇和新型农村社区是更低层面的区域发展核心,其为城乡居民提供居住、生活服务功能,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

5、加快城区改造,提升城市发展质量。

旧城区、城中村和棚户区是不同等级城镇快速发展的产物。旧城区是城市发展的历史纪念和见证,但生活环境较差,城中村和棚户区生活环境更差,对它们改造势在必行。

(三)推进城乡统筹

坚持政策引领、规划先行、突出主体、保障权益、规范有序、拓展创新、互动联动、一体推进”的原则要求,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一是强化县(市)域村镇体系规划和镇总体规划引导作用。二是加强新型农村社区和小城镇发展的融合。充分发挥小城镇的关键节点作用和新型农村社区的战略基点作用,统筹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人口分布、产业布局、就业结构的合理化。三是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构建农村地区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险与救助等社会事业向农村延伸。

新型小城镇建设范文10

关键词:农村电子商务;新型城镇化;建设

一、引言

就目前来看,在实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实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并没有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城镇化建设,造成新型城镇化发展速度缓慢,影响农村经济水平提升。针对于这一点,必须开展农村电子商务建设,利用先进手段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为我国地方经济水平提升提供有效参考依据。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我国重点研究项目,开展新型城镇化建设对于提升我国国民经济水平,推进各个企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农村经济和地理环境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必须对相关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全面推动新型城镇化企业建设。对于新型城镇化建设来说,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城镇化建设发展过于粗放。由于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人们没有按照相关规定的程序进行新型城镇化建设。加上城镇化空间布局不够合理。导致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更低和资金浪费的现象,这不仅仅影响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合理性,对建设单位整体经济效益也有非常严重的影响。而且我国城镇人口较为密集,如果在进行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到城镇化建设与人口密集程度之间的关系,导致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可能性大大提升。2.农村人员流失速度过快。在社会不断发展的条件下,我国大量农村人口向着城市化方向发展,大量农村居民离开农村去其他大城市发展。尤其近几年,我国农村人口流失量大幅度提升,这不仅仅影响我国农业建设,对农村整体利益等方面也有非常严重的影响。就目前来看,青壮年离开农村到其他城市寻求发展,农村遗留下来的老幼妇孺并不能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目的,加上农村医疗水平低下,人们出现疾病的可能性较高,种种外界因素限制新型城镇化建设速度,直接影响农村经济水平提升。

三、农村电子商务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作用

就目前看来,开展农村电子商务建设,对于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力度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保证新型城镇化建设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应深入分析农村电子商务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作用,并按照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趋势制定合理的城镇化建设模式,严格控制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可能。1.有效提升农民年均收入。农村电子商务的实施,能个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各个城市商品高速流通的目的,缩小农村和城市之间的经济差距,彰显农民对物品定价的主导权。而且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能够实现农作物广泛贸易的目的,对于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力度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2.城镇综合发展水平提升。社会不断发展,信息化商品贸易手段逐渐取代传统商品贸易手段。当前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有一定提升,开展农村电子商务势在必行。而且农村作为农也产品主要聚集地,开展电子商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农产品贸易力度,对于推进新型城市化建设尤为关键。另外,开展农村电子商务还能够提升当地商业地位,牵动当地服务业发展,使得人们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有所提升,显著提高城镇综合发展水平。3.城市空间布局得以改善。新型城镇化的关键之一是从中心城市为核心的集中式城镇化,转变为以小城镇为中心的分布式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可以在其网状结构和分布式配合下,改变传统的城市空间布局,让广大农村有机会以较低的成本,参与到大型的协同价值网络中来,使大量农民、返乡人员等在本地就可实现就业和创业,实现就地城镇化,分担大城市的压力,使得城镇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更加合理。4.保存城镇固有特色。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可以提高农村的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给农村人口带来发展理念和基本素质的改变,改变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解决“农村空心化”、“城市病”等经济社会生态问题,找回农村发展的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能够保存农村已有的自然历史文化遗产与民俗风情,打造各具特色的城镇。5.实现城镇一体化建设要求。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改变了农村信息化滞后的现状。基于日益普及的高效、低成本和去中心化的互联网技术,推动城镇要素流动、平等交换,以及公共资源的均衡配置,促进人才、技术和资金等向农村延伸,加速城镇资源自由、双向流动,使农村地区依托电子商务实现由工业化带动跃迁至信息化带动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缩小城镇“剪刀差”,推动城镇一体化。

四、农村电子商务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建议

通过上述新型城镇化建设问题来说,制定合理的建设措施至关重要,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结合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趋势,在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合理性的同时,保证电子商务在才农村得到广泛的应用。1.将电子商务与新型城镇化建设进行有效结合。电子商务作为我国近些年来农村重点建设项目,确保电子商务建设规模对于提升农村经济建设水平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实施新型城镇化建设时,将城镇化建设要求与电子商务发展要求进行有效结合,在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严格控制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可能。借以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合理性。2.利用电子商务发展载体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众所周知,农村电子商务发展需要多种载体协调配合,加上农村电子商务在发展过程中,所涉及的物流、通信和金融等方面的发展速度也有很大的提升,这些行业对于新型城镇化建设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这就从侧面反映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对新型城镇化建设有无可替代的作用。3.开展电子商务普及教育,提高人们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视性。由于农村居民对电子商务的不够了解,在开展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对相关人员组织电子商务综合培训,确保相关人员对电子商务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在实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相关人员应将自己所掌握的电子商务手段充分发挥出来,这对于减少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按照农村居民自身综合素质创设合理的电子商务教育模式,确保相关人员再短时间内掌握电子商务相关知识,并将电子商务知识应用到新型城镇化建设当中,从根本的角度上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合理性。4.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保留城镇固有特色。我国地域广阔,各个城镇历史文化大相径庭,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按照城镇地理环境制定建设目标,在推进城镇经济水平提升的前提下,保留城镇固有特色。在实施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按照城镇发展趋势和自身文化素养选取适当的城镇化建设模式,借以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合理性。除此之外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按照规定实施电子商务发展,进一步形成乡镇人口聚集,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五、结语

综上所述,了解到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在这种条件下必须采取适当措施解决相关问题。就目前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来说,在实施新型城镇化建设时,需要结合农村电子商务手段,其根本原因在于电子商务发展能够从一定程度上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借以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提高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彭鸿健,谢奉军,王晓军.基于区域特色的农村电商发展路径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7(11).

[2]汪凡智.西北地区发展电子商务的现实意义[J].财会研究.2017(05).

新型小城镇建设范文11

关键词:城镇化;劳动力转移;城市发展能力

基金项目: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项目编号:172400410591

项目名称:核心价值观视域下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创新研究

城镇化建设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选择,可以促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的建设目标。在河南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由于河南作为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要强化新型城镇化建设目标,对整个河南的l展来说尤为重要。因此在发展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时,必须客观地认清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创新路径,认真面对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的风险和挑战,推进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快速稳步推进。

1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现状

河南省地处中原,依托铁路、公路等加快中原城市群发展、中原经济区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以及粮食生产核心区的三大战略规划的实施,以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带动现代农业优化升级,以中原经济区建设带动“四化”同步科学发展,以郑州航空港建设带动发展方式转变的新模式探索,在推动以“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地区性中心城市、县域中心城市和小城镇”四级城镇体系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特大城市、大型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同发展的五级城镇体系框架,突显出河南“金字塔”式城镇化发展结构。

2013年《中共河南省委关于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城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在大力推进“四化同步”发展的基础上,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强化“一基本两牵动三保障”,出台“三个一批人”城镇化实施方案,实行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2015年全省城镇常住人口为4441万人,同2010年相比,城镇人口增加790万人,城镇人口比重提高8.03%,城镇化率为46.85%,是我省城镇化发展速度最快、质量最高、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时期。郑州的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进一步提升,地区性中心城市组团式的发展深入推进,县城规模也不断壮大,正在形成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格局,初步构建了现代城镇体系。

从各方面综合分析可以看出,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呈现加速发展态势,城镇化率也呈现出逐年增长趋势,也就意味着河南省进入了“四化同步”、“五化协调”快速发展阶段,也进入了新型城镇化深入推进的重要时期。

2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在建设过程中也出现很多问题亟待解决,这些问题影响了新型城镇化建设持续有效地健康发展。具体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2.1政府决策体制机制创新不够

城镇化建设是我国经济发展结构调整和战略选择的关键项,因此要以人的城市化发展为核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目前河南省城镇化制度建设需要在重大体制和政策方面做出及时调整。涉及到土地制度、户籍管理制度、农民工市民化、人口管理政策等,这些制度的实施在城市居民和农民还有一定的差距,例如在户籍制度方面,由于土地征用政策的实施,存在一部分人还把城市户口想方设法转到农村去,希望能够获取拆迁补偿等,一部分农民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也不愿意把户口迁入到城市等等各方面的原因,导致户籍制度改革还存在各种问题。还有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现在有大量农民工在城市进行工作和生活,但大多数农民工依然是农村户口,虽然他们已经成为城市的常住人口,但由于农民工主动加入城市户籍愿望不强和城市政策配合力度不够等原因,导致农民工没有及时实现户籍城镇化。

2.2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动力不足

河南省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有了很大的提升,但还存在诸多问题。首先是城市资源配置结构不合理,突出表现在土地使用和管理方面,城市用地结构失衡和违法滥用耕地矛盾日益突出,使城市可开发能力降低,无秩序化建设突显。其次城市基础建设不完善,跟不上城市快速发展的步伐。城市基础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城镇居民生活的基础保障,所以基础建设非常关键。河南大部分地区地处平原,排污系统建设不像山区部分可以利用,一下雨雪就出现内涝现象,在河南部分城市表现突出;城市公共交通建设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不管大中小型城市,现在经常都会出现堵车现象,并且一堵几个小时这样的情况也非常常见;城市防灾预警系统建设的优劣也会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2015年的严寒天气,预警系统没有发出警报,导致城市供水系统冻爆冻裂,出现大面积供水瘫痪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2.3劳动力转移就业安排滞后

要实现新型城镇化,就要使农村劳动力实现城镇化,农村实现农业现代化生产和管理后剩余的劳动力就业问题就是在四化、五化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在河南省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例如政府参与组织和引导性差,相当一部分劳动力依赖于自发性无序化转移方式,政府参与组织的积极能动性差,使市场和劳动力之间的信息沟通不畅,无法真正在二者之间起到信息桥梁作用;劳动力本身文化素质水平低、技能素质水平不能跟上行业企业需求,在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只能从事层次较低、技能要求低的劳动密集型行业,无法满足企业对劳动力的高素质、高技能水平要求;在组织对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时,组织力度不够,拓展面过小,而且理论知识强调过多,而实践技能训练过少,导致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成了表面形式,无法真正从中汲取所需知识,满足行业企业需求。部分地区还存在产业结构不及时调整,经济发展不进反退,区域内就业需求低,无法吸纳更多农村劳动力现象。

2.4市民化进程推进缓慢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农民市民化也在不断加速,但还是存在众多问题。许多农民在城镇化进程中,虽然户籍上转变为城市居民,但在内核上还是没有脱离农民本质,无法适应职业转变和身份转变,并在实质上也在社会权利、公民权利、社会参与度等各方面存在很大差距,也没有在经济、社会、文化、心理等诸多方面实现城乡融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市民化。例如农民在城市中就业,从根本上可要充分考虑农民的社会保障权利,但实际往往他们就会被排除在城镇社会保障制度之外,对农民市民化进程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户籍管理制度和地方性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也会对农民市民化产生阻碍影响。同时农民自身素质低,造成再就业时就业岗位不稳定,农民市民化愿望不强烈,也会很大程度阻碍城镇化的进程。

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除了列e出来的各种因素之外,还存在各方面的因素例如政府决策、地方实施进度、农民自身因素等都影响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重要是围绕“人”来推进“人”的城镇化,提高城镇化的质量,从各个方面保障农民的合法权利,因此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始终要坚持以人为本,将“人”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充分考虑在实施城镇化进程中的外因和内因,真正使农民和城镇居民一样全面的参与城市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达到经济立足、社会接纳、身份认同和文化交融的目的。

3新型城镇化创新路径解析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对河南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研究河南新型城镇化创新路径对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实际意义。

3.1构建现代化城镇体系,进行体制创新和改革

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以新型城镇体系为载体,构建综合交通、现代产业、创新驱动、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战略支撑体系,推进“以中心城区为核心,辐射周边县城,囊括中心镇以及新型城镇社区”的现代城镇建设格局,优化城乡开发空间格局,完善提升小城市功能,发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保障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权益,使进城农民公平参与城市发展、公平分享城市公共服务权益和成果。各级政府部门应充分运用市场机制,通过各种渠道促使各种资金投入到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来,对土地进行整体规划和建设,统筹兼顾城镇建设用地、农业用地、工业用地等土地使用情况,并对城镇化建设中公共事业的建设起到引导作用。在城镇化建设中,也要根据当地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充分利用和发挥当地自身优势,建立具有当地特色的专业特色城镇,实现产业发展、特色发展和城市发展的有机结合,确保城镇化建设的可持续性。

3.2升级产业结构,提升城市发展动力和能力

对于新型城镇化建设来说,产业发展是基础,也是带动就业聚集从而实现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的前提。因此以产业为引领,选择合适的核心产业,并围绕核心产业形成产业链,构成就业能力、人口聚集能力和城市消费结构合理化发展模式,并进一步通过政府的整体产业规划、招商引资投资、服务国际化、配套设备服务跟进等来构建城镇化发展的良性循环结构,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实现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的一体化发展,也就是“产业聚集带动的产城一体化发展”的特色城镇化建设模式。

河南省立足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促进产业、技术、质量全面向高端化、尖端化、顶端化发展,根据中原经济区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效种养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发展需求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优势,使企业行业群体快速壮大发展。河南省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也非常鼓励创新发展,鼓励大力推进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进产业现代化的发展,提升城市的发展动力和能力,吸纳城镇化进程中产生的剩余劳动力,促进城镇化建设的发展。

3.3鼓励企业发展和自主创业,保障劳动力就业

河南城镇化的核心就是实现农民市民化,要实现农民市民化,关键问题在于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因此在城镇化过程中,各级政府应大力鼓励各类企业的发展,制定各种有利政策,吸引沿海发达地区大企业到河南来发展,刺激本土企业学习先进经验扩大建设和发展,引导乡镇企业和各类小企业向城镇集聚,带动农村劳动力在城镇就业。还可以鼓励有知识有文化的农村劳动力和务工返乡劳动力进行自主创业,采用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方式,引导农村劳动力进入非农产业领域就业,推动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加快河南省城镇化步伐。

3.4加强城镇建设,全方位推进城镇化发展

城镇建设发展的好,才能吸引农民向城镇转移,因此要大力发展各级城镇,加强各级城镇基础建设,满足农民在城镇居住和就业创业需求,大力发展城镇的工业和服务业,健全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改善农民子女就业、公共交通、医疗卫生等待遇,提高城镇生活服务质量,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真正为农民在城镇生活、就业提供周到服务和全方面保障。

4结束语

城镇化建设需要全社会参与,不仅仅需要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还需要做好城镇化发展规划,探索特色城镇化发展模式,提升城镇吸引力,完善城镇服务体系,为农民进入城镇生活和就业创造美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从而推动河南经济协调发展,加快实现城镇化。

参考文献

[1] 孙睿 广西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研究[D]中国民族大学2015(4).

[2] 宣晓伟 中国城镇化模式的反思与转换[J]区域经济评论2014(01).

[3] 高浩磐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新农村建设――农村城镇化:趋势 问题 路径[J]今日中国论坛2013(12).

[4] 程振锋 我国新型城镇化创新路径探析 [J]商业时代2014(02).

新型小城镇建设范文12

关键词:传统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 生态发展 生态路径

新型城镇化概念界定及核心内涵

当前学术界对于“新型城镇化”这个概念尚未形成统一明确的界定,但大体形成了以下的共识,即认为新型城镇化是一种包涵人、经济、社会、环境、城乡等多重因素的一体化的动态演进过程,并且这种一体化动态演进过程是向着良好状态演进,从根本上体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仇保兴,2012)。笔者认为,所谓的新型城镇化,是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理念,以市场经济为主,实现新型工业的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良性互动、产业发展的结构均衡的同时使得生态和谐发展的道路。

通过表1中比较分析,可知新型城镇化内涵核心在于以下几点:第一,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同传统城镇化发展模式相比较而言,价值取向产生重大转变,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强调全民共享城镇化发展成果;第二,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模式更加强调全面性和协调性,表现在发展形态、发展重点、内生动力、空间结构等方面,对比传统的城镇化发展模式,这种新型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不仅主张推进社会整体层面全面建设,即要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相协调,同时也强调社会各个层面的协调发展,主张通过城市群建设、“四化同步”、城乡统筹、区域统筹层面的建设,实现城镇化的全方位发展(彭红碧、杨峰,2010);第三,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在发展方式和外生动力方面发生变化,注重发展的可持续性,强调走集约型发展道路,通过加强协调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和政府的调控作用,努力拓展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最终实现生态化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

新型城镇化生态化发展必要性

(一)城镇化与生态建设交互耦合的关系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是一种交互耦合关系(辜胜阻、李睿,2013)。主要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阻碍作用。这个阻碍作用主要是通过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城镇交通扩张等方面来破坏生态环境。一是人口城镇化使人口密度增大,增加了生态环境的负担,加大了生态环境的压力;二是经济城镇化会进一步地使得政府因所需GDP政绩而要求企业加大生产力度,从而造成某些市场供给过剩,同时也会加剧资源或能源承载能力下跌;三是城镇交通扩张压缩了生态环境的空间,同时汽车尾气的污染强度也大大增加。第二,生态恶化会加剧城镇化限制效应发生的可能性。其一,生态恶化会直接破坏城镇化区域内人居环境,进而使得区域内城镇居民居住舒适度的降低,而这势必也会影响城镇化发展进程;其二,生态恶化影响到原先良好生态投资环境,进而也就降低了外部区域对本区域的投资力度。

(二)目前城镇化过程中所凸显的“表面痼疾顽症”

随着改革的不断加深,我国城镇化发展凸显出一系列的“表面性痼疾顽症”:一是城镇绿地不足。城镇化带来人口数量增多,建筑用地增加,致使城镇绿地面积急剧缩小。二是大气污染程度较高。从2013年空气质量报道看出,随着改革和城镇化建设的不断加深,空气污染的治理已经显得刻不容缓。雾霾天数不断增加,PM2.5 数据值不容乐观等。三是城镇供水紧张。城镇化导致人口增多,对水的需求量增大,产生的生活污水也相对较多。

新型城镇化生态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现行城镇规划观念陈旧

现行城镇化规划观念的时效性和观念陈旧性问题等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城镇化的发展和建设方向。目前我国城镇化发展规划中仍然隐藏了诸多瑕疵,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发展。一是当下我国城镇化建设与发展规划理念较为陈旧,所追求的城镇建设价值单一,没有将经济、社会与环境等因素进行统筹考虑,仅仅只是将城镇化建设中基础设施比重加大,但是忽略了建设与发展城镇中所处在的政策等软因素(沈清基,2013)。二是城镇规划缺乏长期性与稳定性。规划内容调整的随意性大,很容易被人修改。三是城镇规划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我国的城镇规划缺乏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而进行系统科学的规划,比如在对主导产业选择、产业功能布局方面,没有很好的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

(二)非生态化的产业结构

强大的产业是城镇化发展的动力和支撑。目前我国城镇产业的污染排放量居高不下,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的:首先,乡镇的企业加工主要是依托于第二产业,但是这种乡镇模式仍然是以非生态化发展模式(总体是高污染、高能耗等)为主。其次,全国范围上下各层级政府在响应中央传达新型城镇化目标时,没有根据本地区城镇化建设发展实情,过分和盲目追求城镇化发展政绩,进而未能有效地发挥出城镇化建设资源的效用。最后,未能从宏观层面上全局协调和统筹全国范围上产业合理分布,各地区盲目跟风,追求产业的全面发展,造成产业结构趋同,发展内耗严重,最终造成区域间非一致性协调发展。

(三)城镇发展的生态环境恶化

第一,土地资源的破坏。在发展和建设城镇化过程中,各个地方政府为了实现本地区所谓的“合理形象项目”所造成的形象工程,进而放开本该发挥地区经济效用和人居保障效用的土地资源管制,使得这些资源遭受浪费乃至绿植惨遭损害,土地面积不断缩小,形成恶性循环。第二,环境污染严重。城镇化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这些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直接排入河水中,造成了水资源的污染。不仅仅是水质污染,还包括了空气污染。新型城镇化发展背景下空气质量急需改善,而这也显得刻不容缓。第三,城镇落后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剧了生态环境恶化。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只注重形式上的美观而忽视了实际需求(许崇正、焦未然,2013)。

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生态路径

(一)制定城镇生态科学规划

科学合理的制定城镇规划对于新型城镇的发展具有引导作用。首先,城镇生态化建设应当坚持长远利益与中短规划相匹配,统筹和协调经济、社会(个体、政府等)、生态三方效能,从而促成生态城镇规划因时因地相互协调发展。其次,及时将生态建设与城镇化发展相结合,走出一条能改善当下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情况的新型生态化城镇化发展道路。根据每个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城镇规划,以求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仇保兴,2010)。再次,要因地制宜地对城镇发展做出科学合理的安排和布置。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生态建设要求,确定合理的主导产业,合理安排城镇的空间结构和布局,合理布局基础设施,提高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

(二)调整与优化产业结构并促进生态化转型升级

要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产业结构的生态化调整与优化。其一,在城镇化过程当中,要促进产业结构的生态化转型,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大力发展适合本地的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益的产业,进而为创造出经济增长点的提供可能性,推动新型城镇化向生态化发展道路前进,以期能最大程度地实现三大效益(经济、社会、生态)的优化整合(张占斌,2013)。其二,针对不同的行业采用不同发展策略,对于本地区的重型工业,要因地制宜的选取有益于本地经济发展和生态发展的项目进行重点建设,要重视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其三,重点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以生态化科学发展为发展理念,积极合理推进第三产业在各地间布局、进而实现城镇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最终为第三产业发展打造出良性循环的外在软环境。

(三)积极推动城镇环境生态综合治理

生态环境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要协调好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王小刚、王建平,2011)。为了遏制生态环境继续恶化,应当积极地运用综合策略来推动生态环境治理。一是加强对城镇中重点污染源的监控与治理,严厉打击污染城镇环境的行为。二是要合理有效地配置当下城镇土地资源。随着改革的深入化,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势必会挤占城镇周边农垦用地,使得城镇土地资源急剧减少,这些状况在某种程度上是会引发后续的城镇生态问题。三是积极提高城镇的绿化空间利用率,加强城镇的绿化建设,改善城镇的生态环境。

(四)构建生态化城镇基础设施体系

积极建设新型城镇化就应当是基于坚实的城镇基础设施,有助于破解城镇发展外在环境污染乃至破坏问题,同时也能较大程度地引导城镇居民在今后发展过程中倡导生态观念。然则基础设施建设在城镇化发展视角下大体上包含了有形的和无形的基础设施建设两方面。在有形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笔者认为主要加强以下三个方面的建设:一是建设符合本地城镇实情的交通运输系统,要综合推动布局合理的基础交通方式(如城乡公交、城镇公交、公共自行车方式),以此来减轻交通压力和良性互动发展生态城镇;倘若是城镇规模较小,大力鼓励城镇居民以自行车为主甚至采取步行方式出行。二是重塑范围宽广而又高效的公共照明系统,根据本地能源利用的实际情况,要在城镇公共照明系统中积极推广清洁能源的使用,既能避免产生环境问题,同时也增大了对再生或者清洁能源多次使用的可能性。三是推动城镇废物(如生活垃圾、生活废气水等)处理设施建设,以期能有效地实现废物垃圾、污水的无害处理,这是从源头上杜绝了传统城镇化发展模式中环境问题的产生(焦国栋,2011)。在无形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笔者认为要加大宣传城镇生态化发展理念的教育力度,积极有效地去鼓励城镇居民转变生活观念以及消费方式,能从理念乃至思想上去引导城镇未来发展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

参考文献:

1.仇保兴.新型城镇化:从概念到行动[J].行政管理改革,2012(11)

2.彭红碧,杨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科学内涵[J].理论探索,2010(4)

3.辜胜阻,李睿.新型城镇化的健康发展[J].中国金融,2013(4)

4.沈清基.论基于生态文明的新型城镇化[J].城市规划学刊,2013(1)

5.许崇正,焦未然.找准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平衡点[J].改革与战略,2013(12)

6.仇保兴.中国的新型城镇化之路[J].中国发展观察,2010(4)

7.张占斌.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意义和改革难题[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