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新型农业科技

新型农业科技

时间:2024-04-09 11:48:23

新型农业科技

新型农业科技范文1

(一)中道思维蕴含的决策思想

“中道”在东方文化中有明确记载和论述,有适度、合理、和谐的意思。中道强调考察矛盾的两个极端,倡导凡事要适可而止,努力追求整个系统的协调均衡、机动灵活和统一一致,强调要在坚守中正协同之道时注重权变,亦即要“执经达权”,采用灵活多变但又有延续性的策略,使之实行最新的形式变化。受中道思想的影响,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会以其作为决策的原则和标准。因此,可以在战略决策和方案选择的过程中得到较好体现。技术创新及其管理模式得到高层管理的关注,这正是本文以技术创新管理模式选择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的主要原因。中道思维是东方文化中个人与他人在互动过程中表现最为突出的一种思维方式,它不仅隐含了个人的自我感受,也隐含了他人所给予的外在要求,最重要的是此思维特质还包括了人际互动的情境网络。[1]准确的说,它是在动态复杂的情境中,个体通过挖掘自身和外部需求,综合内外部环境各项因素(如相关利益者的感受等),力求找到措施方法来调和内外部落差,追求协调平衡状态的思维过程。中道思维以“保合太和”作为决策的终极目标,以“权变管理、人为为人、刚柔相济”为决策原则。大陆学者水和台湾学者曾仕强对中道思维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将其引入管理学领域。本文借鉴他们的研究成果,将中道思维定义为企业高层管理者在企业的战略决策过程中,为达到“保合太和”的目标,依据“权变管理、人为为人、刚柔相济”的原则,整合企业所在的外在条件与其内在的各项需求,所采取的适当行为和方案的思维方式。

(二)农业科技型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模式研究

技术能力演化轨迹模式是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创新,该模式从本质上阐明了企业技术能力成长的基本过程。在农业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模式的选择上,不仅受到外部环境及企业内部因素的影响,还受到高层管理者决策思考思维的影响。中道思维的提出,不仅充实了决策理论,也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基于中道思维的技术创新管理决策是一种以技能为基础的决策模式,是基于经验及心理活动规律与认知的结果。在农业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模式的研究上,揭筱纹和徐彬通过对全国各地农业科技企业的研究,结合地域、行业及企业特征,对农业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提出了三个维度:外源协同能力、自主创新能力、成果转化能力,勾勒出了技术创新能力的基本结构。基于技术创新能力的三种组合(弱能力组合、类型能力组合及综合能力组合),结合农业科技企业的特征和运作机制,提出了基础型、类能力组合型、战略规划型三种技术创新管理模式,如图1所示。弱能力组合对应基础型技术创新管理模式;类型能力组合对应类能力组合型技术创新管理模式;而综合能力组合对应战略规划型技术创新管理模式。基础型技术创新管理模式:企业内部重点考虑制定相关的制度,以制度为指导,规范完成企业的各项工作,提高工作的效率。企业外部依靠政府的正确引导,建立完善的技术创新管理服务体系,使中介服务机构参与提供农业科技企业的支撑。该模式的特征为:自主创新能力弱,外源协同能力弱,成果转化能力弱。技术突破型管理模式:本身的技术能力强,需要借助其他的企业来合作开拓市场。该模式的特征为:自主创新能力强,外源协同能力弱,成果转化能力强。市场引导型管理模式:借助外源科研院所和大学提高自身的技术创新与资源的高效利用。该模式的特征为:自主创新能力弱,外源协同能力强,成果转化能力强。战略规划型技术创新管理模式:产品技术逐步进入成熟化,农业科技企业的产品以相同或相似的资源技术优势逐步进入市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以战略调整、战略的重新定位作为实施管理的主导方向。该模式的特征为:自主创新能力强,外源协同强,成果转化强。

二、中道思维下的决策模式分析

2004年,lisaSayegh,WilliamP.AnthonyandPamelaL,Perrwe在《危机下管理决策:情感在知觉决策中的作用》一文中指出,受制于可供决策时间及信息量的多收,决策者在这类资源相对稀少的情况下,更加倾向于依靠个人经验与习惯思维进行思考决断,而不是依靠传统的理性决策。[3]本文借鉴其理论研究成果,提炼了中道思维下的管理决策模型(如图2所示),并对其中的决策过程进行延伸,分析了其决策过程。中道思维通过作用于决策者的经验(包括二手经验和直接经验),改变了其显性知识及认知模式,并影响决策效力和情感记忆能力,进而通过隐性知识作用信息收集与决策过程,情感反馈作用决策过程,显性知识与决策环境一起作用于信息收集的方式影响决策结果的达成。系统科学的决策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四个阶段:

(一)建立决策框架

建立相对系统的决策框架至少具有两方面的意义:有利于全面完整的把握决策方向并管控实施,进而实现既定目标;制订科学的决策框架,对于避免上述弊端也不可或缺。根据西蒙的现代决策理论,人的理性具有有限性,决策团队其认识和能力对于所面对的决策问题也存在一定的有限性。

(二)采集与分析信息

采集、分析与应用新兴的能力是现代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决策能力的重要衡量指标。这一步骤主要包括如下几个环节:选择信息的采集渠道与方式、获取并核实信息、对信息进行预处理、分析与检验信息。信息的充分、准确和实时是进行正确决策的前提与保证。其中信息的采集和分析方法的选择,以及与此相关的专门人才和技术处理系统的匹配与应用是这一步骤的关键要素。

(三)拟定并选择方案

可供选择方案的数量及方案的设计质量往往决定了决策方案的最优化程度。因而如何最大化的获取较多数目且质量较高的方案是高层管理者必须重点思考的问题之一,如充分交流和激发成员的创造性思维,依据某种评估准则从其可行性、可接受性与可靠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筛选。

(四)反馈与改进

一般情况下,高层管理者的决策通常是一次性的。但对方案的实施执行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和验收评估,可以极大地促进决策过程的优化,进而提升决策质量。特别是对于一些较为繁琐复杂的问题,通常要采取渐进式决策方式(“反馈-改进-反馈”的过程),从而形成更加有效和满意的最终方案。[4]

三、中道思维对管理者决策过程的作用机制研究

(一)决策框架

通过对中道思维的决策模型及程序等研究总结,在对现有决策模式和战略决策过程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本文对基于中道思维的战略决策过程和模式进行提炼,提出了中道思维在技术创新管理模式中的选择框架。中道思维下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模式选择框架主要有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是以对决策结果与绩效的影响程度进行划分的。第一个层次是模式的基本决策过程,即图4中的最下一层。这个层次是中道思维决策的基础,象征“地”。第二个层次是高层领导团队,处于中间位置,是模式的核心和关键,对整个决策过程起关键作用。高层领导团队的决策是以第一层次的决策过程为基础,并受到更高层次的制约,象征“人”。第三个层次是保合太和,是中道思维决策的最高原则和最高决策目标,象征“天”。根据中道思想,农业科技企业要实现决策的最高目标“保合太和”,必须充分发挥“人”顶天立地的作用,通过人的不断努力,来确保战略决策过程的顺利进行。“保合太和”是一个理想目标,它的实现需要人的不断努力,一方面,决策者应努力提高自身的决策素质,另一方面应该遵循科学决策程序的基本规律。同时,与图1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模式框架图结合,找到适合自己的技术创新管理模式。决策过程是一个主观反映客观的动态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一阶段都互相影响着,并时常产生反馈。[5]因此,在上述中道思维下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模式选择框架中,决策过程的每一步骤都是相互联系、交错重叠的,在决策的时候,不能将决策的各个步骤截然分开,而且每一步都不可缺少。中道思维下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模式选择框架的决策过程,依旧沿用传统的决策程序,因此其决策过程与传统的战略决策模式没有很大区别。它的创新之处在于将中道思维的管理内涵做为战略决策的原则并以保合太和做为最高决策原则和最高管理目标,将中道思维的管理精髓运用到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模式选择的决策管理之中,即分析问题、制定决策和执行决策三个过程以中道思维的管理内涵为决策原则。归根结底,中道思维下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模式选择框架是从人性角度完善了传统的科学决策程序,将人性因素加入到企业的战略决策之中,因此其决策不单纯是理性和知识性的,也是智慧性和整体性的。

(二)决策程序

虽然众多学者对决策程序都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观点,然而这些不同的观点背后也有相似的地方。中道思维下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模式选择框架保留了传统决策模式的决策流程,吸收其简洁、易于决策主体理解和使用的优点,也肯定了原决策流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因此,中道思维下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模式选择的决策要做到准确、及时、有效,同样必须遵循科学的决策程序。

第一阶段:发现问题,分析归纳。问题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是主客观矛盾的外在表现,决策问题是人们能清楚表达的问题。决策者素质的高低、决策思维的内容及其遵循的决策原则直接决定了能否及时准确的发现客观存在的问题并加以理解认识、表达梳理。首先表现在对问题的认识上,同样的问题,决策素质高的人会发现,决策素质低的可能不会发现。同样,不同的决策思维方式也会造成对同一问题不同的认知结果。发现、分析、归纳、研究问题,开发出问题的实质,把它变为明确清晰能够表达的决策问题。在决策问题提出以后,还需提炼概括问题的本质,按照决策原则来制定决策目标。

第二阶段:综合研究,拟定方案。首先,评估可行性,即通过对人力、物力、资金、技术水平等因素的评估,全面深入的分析决策目标的约束因素,以此来判定检查目标是否现实、合理并能够实现。其次,评估必要性,亦即依据目标论证和评估有无拟定方案的必要性,明确可供选择的方案数目(两个及两个以上)。在方案能够达成目标的前提下,还需继续考证其是否具有替代条件,技术上是否可行,经济上是否合理,与企业是否相宜,与环境是否协调,是否还具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再次,进行方案设计,对于相对简单的决策,方案设计通过大脑想象或经验判断即可当场做出决策;对于繁琐复杂的决策,则要按照科学的决策程序逐步完成决策。最后,择优改进,亦即要对最优方案中的各项关系进行分析比较,实现方案的内部优化,使该方案在约束因素不变的情况下能够取得相对满意的结果,有效达成既定目标。应该说明的是,对基于中道思维的战略决策方案形成,首先,保合太和是需要考虑的核心约束条件;其次,要以保合太和为核心,在企业信息、高层领导团队和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集成优化,以制定符合中道思维要求的战略决策方案。

第三阶段:审校方案,择优执行。中道思维下,决策者对方案的审校和择优就成了关键的步骤。它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点:要点一,严格检验已有方案是否符合科学和谐的准则,有无客观依据以及依据是否充分合理,筛选剔除不合科学原理和客观实际的方案。要点二,重新审定方案设计时的决策原则,再次检查确认,以免出现源头的错误,并为择优提供依据。要点三,重新审定目标,明确既定目标的可行性、现实性和必要性,并将其纳入方案抉择的考虑要素。要点四,综合考虑各项方案,比较利弊,做出决策决定。如有必要,还要进一步进行方案的小样本试验实证。但是,在考虑社会绩效、人性因素后,决策目标和决策的原则都有了新的变化,方案择优是相当复杂的,仅仅依靠现有的现代决策技术和决策理论是难以实现的,它还依赖于决策者的综合素质,对客观条件和组织条件的准确把握,有时还需要强调决策者的非理性因素。第四阶段:实施反馈,修正决策。当方案一旦被决策,就进入了执行实施阶段。在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应及时科学的进行考评管控,并根据最新的信息,及时采取应变措施修正决策,尽可能的预先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如果新的问题超出了应变措施的范围,则要进入新一轮决策,或者为重新决策,或者为追踪决策。

新型农业科技范文2

(一)优势(Strengths)分析。

1.湖南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多元化。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湖南省逐渐打破了以政府为主的一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格局,基本实现了多元化。农村能人、农业龙头企业、乡镇涉农技术站所、多元化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以及农产品行业协会等都成为了提供湖南农业科技服务的重要力量。湖南农民合作组织更是实现了多元化,涌现了众多新型组织,有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社以及专业协会,如保靖县葫芦镇黄金村、双峰县农村科技合作社、汉寿县金穗米业有限公司、长沙宇田农业合作社、湘潭溢绿园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等。近年,湖南省农科院积极开展科技兴农富民活动,组建了诸如农业经济、农产品加工与质量安全、农业信息等数十种科技服务队,为构建湖南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提供新的力量源泉。

2.农业科技推广信息平台的建立和完善。湖南省科技兴农富民信息服务平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农业科技与农民实现了零距离对接。该平台不仅具有远程语音视频、短(彩)信互动、电话热线、网络在线咨询等服务功能,而且推动了科技进村入户。2013年2月,湖南在原有的“一体两翼”综合服务平台基础上建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从而实现了与国家农村信息综合服务平台的对接。2013年2月湖南省商务厅通报了湖南参加2012年冬季农产品网上购销对接会情况。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湖南各地区共上报供求信息239,430条,比夏季对接会增长77.5%。其中供应信息227,510条,求购信息11,920条,上报产品信息6,710条,共涉及有效商户27,624个,信息量全国排名第一。共促成成交129598.517万元,比夏季对接会增长29.6%。其中意向成交71031.704万元,实际成交49237.618万元,成交额全国排名第二。

3.拥有一支庞大的农业科技服务队伍。湖南省农业科研队伍实力雄厚,以袁隆平、刘筠、官春云院士为领军人物,拥有湖南省农科院、14家农业科学研究所和上百家科研企业。截至2008年底,全省农村实用人才达95万人,占全省实用人才总量的21%。2012年底,全省发展农民合作社14,435个,比2008年末增长3.5倍,172.68万农户加入合作社,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尤其是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建立更是为湖南扩大农业科技服务队伍提高科技人才水平提供了可能。据统计:截至2010年底,科技特派员服务范围已覆盖14个市州122个县市区,在岗的科技特派员达到3,768人,累计选派10,512名科技特派员。共实施科技开发项目2,385个,创办和领办专业合作组织880个,创建利益共同体791个,形成龙头企业459家,带动项目总投资达44亿元。每年都有数千名科技特派员活跃在乡村的田间地头,为农业科技的发展服务。

4.湖南省农民合作社省级示范社引领农民合作。从2009年开始,湖南省委、省政府每年将建设100个农民合作社省级示范社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大力支持省级示范社的发展。在省级示范社带动下,很多农村能人、龙头企业和乡镇农业技术站所等,尤其是一些返乡创业农民和大学毕业生已成为推进湖南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快速发展的主力军。如安化阿香柑橘专业合作社的“阿香”成为湖南唯一兼领柑橘和黑茶两大产业优势的“农字号”品牌。2012年,安化阿香柑橘专业合作社在8个乡镇发展基地32,000亩,销售柑橘1.2万吨;入社成员人均柑橘纯收入4,670元,比同乡未入社的农户高出1,110元。

(二)劣势(Weakness)分析。

1.农村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偏低,知识结构及层次分布不合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尤其是年轻力壮的农村“精英”大量外移,致使农村“空巢”化现象加重。而“留巢”人群多是传统耕作观念和种植习惯根深蒂固而市场观念淡薄的低文化人员,他们很难快速地吸收和转化现代科学技术和耕作方式,造成了农技推广举步维艰。据统计,2008年湖南省农业农村人才仅占全省农村劳动力的1.2%、占农村人口的2.1%。其中,硕士以上学历的仅为2.7%,本科学历26.18%,具有高级职称的仅为8.94%,大多是低学历、低职称人才。农业行政管理人才绝大多数特别是基层管理人员和农业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缺乏现代化的创新意识、市场意识和法制意识。现有农业经营管理人才18,520人,仅占农村劳动力的0.08%,远低于国家2%的平均水准。农业科技人才地域分布极不平衡,绝大多数分布在长株潭地区和省市级农业部,极少分布于湘西地区(张家界、自治州、怀化)和县乡以下农业部。其中,43.2%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就职于省级农业部门,32.8%的就职于市级农业部,县乡以下仅占24%。而全省乡以下单位中仅有9名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副高级职称的仅占6.6%。这种农业科技人才文化素质低、知识结构分布不合理的局面限制了农技的发展。

2.农技服务机构设置单一,服务方式滞后。目前湖南公益性农技机构一般实行单一功能的“官办、官包、官管”服务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复杂化的农村种养结构,技术、品种快速更新,生产规模悬殊带来的多样化、个性化的农业科技服务需求。并且现有的农技推广人员专业素质较低,知识结构老化,仍采用以典型示范为主,辅以培训、咨询、发放技术资料、召开现场会等方式提供服务。而农村现代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不齐全,提供信息化服务有限,因而无力应付当前品种结构复杂、服务需求多样、新品种新技术层出不穷的局面。

3.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时间长、见效慢,风险高,地区差异特别大。由湖南省科学技术厅公布的2012年510项应用技术成果中,有103项农业科技成果,占比20.2%,其中50%以上来自长株潭地区,湘西地区仅占8%左右。据湖南省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省地区生产总值22154.2亿元,比上年增长11.3%,其中,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904.1亿元,却只比上年增长了3%,第一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仅为3.6%。

(三)机遇(Opportunity)分析。

1.信息化机遇。国家自2005年起为推进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陆续出台了许多相关政策,如《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国家重大信息化工程建设规划(2011~2015)》、《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等,并多次组织开展专题研讨会,大力推进农业生产信息化、农业经营信息化、农业管理信息化和农业服务信息化。湖南借此机遇于2011年底推出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建设方案,并通过了论证。

2.农业经营方式发生重大转变的机遇。党的十报告提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3]。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湖南各地掀起了农民工返乡热潮,返乡农民工与工商企业、合作组织3股主导力量积极投身于现代高效农业建设当中。公司化、园区化、合作化成为湖南省当前农业经营方式变革的三大趋势。

3.国家进一步加大农业机械化扶持政策力度。农业机械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并能够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农业机械化扶持政策,尤其是在2011年颁布的《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之后,农业机械化政策环境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十一五”期间,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累计351亿元。而在全国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湖南可以乘势而上,取得长足发展。

(四)威胁(Threat)分析。

1.经济全球化风险。经济全球化不仅能为湖南农业科技的发展带来机遇,更多的是带来多方面的威胁。一方面,跨国公司提供的丰厚待遇吸引了湖南省大量优秀农业科技人才,直接导致了本土农业科技人才的大量流失;而另一方面,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自主创新的农业科研成果保护意识较差,大量未被及时有效利用和转化的科研成果被国外一些科研机构抢占,有些甚至被抢先获取专利,严重制约了本省农业经济的发展。

2.市场机制风险。在计划体制时期发展起来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在实际运行中主要仍是自上而下的服务传递模式,或称行政指令驱动模式。各地政府根据自身偏好选择和应用农业科学技术,而在许多新的技术未经证实或并未被充分掌握时即被广泛应用了,致使事倍功半。目前湖南省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农、牧、林、水部门自成体系,分属不同管理机构,各体系之间缺乏沟通联系,并存在利益冲突,从而造成农业科技服务资源的重复浪费。因而,湖南省新型农业科技体系的构建将会面临以市场导向为主的运行机制的威胁。

3.自然灾害。近年来,农业自然灾害加剧、工业化致使生态环境更加恶化、农业自身污染越加严重、以及各种农业生产事故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频繁发生,迫使湖南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构建越发举步维艰。2011年成灾面积高达1879.82千公顷,增长24.13%,因灾经济损失合计2,670,254万元,与上年相比虽有所降低,但是仍占农业生产总值的5.5%。自然灾害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危害可见一斑。

(五)湖南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SWOT战略组合分析。湖南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拥有较好的内部优势和良好的外部环境,尤其是长株潭地区更应以SO战略为主体战略,抓住国家大力发展农业科技服务信息化、转变农业经营方式以及加大农机扶持力度的重大机遇,将自身优势发挥至极致。湘西地区农业科技服务发展落后,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最好以WO战略为主体战略,抓住机遇弥补自身不足之处。湖南各地区农业科技服务发展不平衡,地区差异较大,为弥补区域差异性,建议湖南构建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时辅以ST战略,因为诸如经济全球化、市场机制、自然灾害等风险是很难避免的,唯有以己之长规避风险或者尽可能降低风险的危害程度,做好防御措施。虽然不适宜采用WT战略,但是建议学习其所采用的防御性措施,如加强农村教育、完善农村金融等。综上,湖南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构建本着利益最大化和地区差异化原则采取混合战略组合,整合现有资源,“构建主体多元化、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运作市场化”的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二、构建湖南省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对策

(一)构建“一主多元”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网络。一些地区认真学习最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组织开展宣传周活动,主张“建立健全多元推广制度,加快构建‘一主多元’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所谓“一主多元”是以农业科技推广部门为主导,会同科研院所、涉农企业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基层组织,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共同完成现代农业技术“最后一公里”的推广[4]。之所以选取这种“一主多元”的推广体系,是因为该体系有利于有效地建立起农业新型化社会服务体系平台,并使得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和进村入户的效率大大提高。为了更好地实现“一主多元”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还需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第一点是要以地方主导和特色产业为核心,实现农业技术推广关键技术成果开发的产业化;第二点是建立起由龙头企业、开发基地和生产农户合作联动的产业化经营模式;第三点是要抓好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实现农产品的无公害生产。

(二)提高农业技术成果的转化率。为提高湖南农业科技技术成果转化率,各市州相关部门要加强农业科技计划的市场引导、组织实施重大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示范、由基层政府牵头,联合企业和高校院所,集中人财物重点支持推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水平高、产业化前景好、成长潜力大的先进适用技术成果在当地企业的转化,培育壮大一批农业产业化企业。为保证项目的实施质量,应抓住本省农业技术强的特点,在农产品精深加工领域、优质丰产高效种养等,鼓励项目承担单位注重原始创新,扩大自主知识产权的比重,加快农业产业发展关键技术的突破,着力培育区域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农转资金转化项目的管理上,注重各个环节的协调。

(三)创新农业科技多样化服务方式。立足湖南农业现状,针对农业市场和产业发展的需求,提前、产中、产后一条龙多样化的农业科技服务。包括利用广播、报刊杂志、电话、互联网等多种信息化手段进行信息的和农产品交易活动的开展,尤其要重视产前、产后的信息服务质量。通过频繁的信息交流来了解农民日益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引导其采用恰当的技术。开展生产和加工销售等环节的技术服务,尤其是利用物技结合、连锁经营服务等方法,推广应用优质农产品生产、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重大动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创新成果。开展技术指导和科技成果示范转化,尤其是依靠科技示范园区(场)。

新型农业科技范文3

一、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发展概述

全膜双垄沟播技术2005年在我州广河县南部干旱山区试种玉米获得成功;2006年该县示范种植玉米2500亩,平均亩产707.25公斤,比半膜玉米亩产511.75公斤增产195.5公斤,增产38.2%,亩增收300元左右;2007年在广河县、东乡县、永靖县、临夏县示范种植全膜双垄沟播玉米2.8万亩,平均亩产727.58公斤,比半膜玉米亩增产144.03公斤,增产20.21%,亩增产值215.61元;2008年扩大到全州七县一市,共推广36.1万亩,比2007年增加了12.89倍,玉米平均亩产722.49公斤,比半膜玉米亩增产162.10公斤,增产29.9%,玉米、马铃薯共增产8.14万吨,增加收入1.22亿元,推广区农民户均增收1350元左右,人均增收270元左右, 涌现了了许多高产典型,如广河县齐家镇周家山村五社马海禄种植的3亩豫玉22号,亩产达1015.89公斤;2009年全州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68.65万亩,其中秋季覆膜7.5万亩,顶凌覆膜47.5万亩,播前覆膜13.65万亩,比2008年增加32.55万亩,增长90.2%,推广工作覆盖全州8县(市)的78个乡镇,452个行政村。按2008年的增产幅度和各县测产,预计可增产粮食13.6万吨,可增加经济收入(不计秸秆)2亿多元,推广区户均增收1538元,人均增收319元。2010年我州计划完成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面积达到100万亩,已完成95%以上。共需地膜6000吨,省州补助2000吨,县配套2000吨,农民自筹2000吨,为确保今年推广任务的顺利完成奠定了坚实的物资基础。

二、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的主要做法

1.各级党政领导非常重视,齐抓共管。州委、州政府与各县(市)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将这项工作纳入县(市)目标考核内容。州、县、乡、村建立了“一把手”负责制,落实了行政责任。州县(市)领导多次深入一线,调研指导,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为全面完成任务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2.州上始终将宣传发动、舆论引导作为一个重要的环节。通过思想动员,把全州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调动起来,为推广工作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3.物资保障供应足。州县(市)都制订了《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实施方案》。严格按项目要求积极整合落实配套资金,在物资保障上,创新机制做好物资的调度、供应和发放到户。2009年省、州、县共投入资金4944.24万元,其中州上配套502.8万元。各县(市)配套1981万元,共购置落实地膜4120吨。

4.技术培训指导强。全州农技人员共下乡1.52万人(次),培训、指导农民56.37万人次,为顺利推广提供了技术支撑。

5.按照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要求,2009年全州建立跨乡镇、跨村社的示范区(点)234个,其中万亩示范区12个,示范面积达42万亩。

三、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存在问题与建议

1.示范区过分强调集中连片,种植规模较大,有些村社70%~80%的土地面积种植全膜玉米,致使部分农户种植面积过大、出现了劳力不足、肥料不足的矛盾,种植单一,连作严重;轮作倒茬困难,抗灾能力减弱,而未规划在示范区(点)范围内的村社,该技术推广不到位,导致整体科技普及率不高,技术覆盖范围得不到有效扩大。建议今后不要过分强调集中连片种植,种植面积应控制在每个县(市)、乡(镇)、村社播种面积的50%以下。加强对示范区(点)规划外的偏远村社的推广力度,提高整体科技普及率。

2.该技术亩投入成本高,每亩投入地膜6~7公斤,约100元左右,比半膜覆盖亩投入高约50元左右,而旱作区农民群众本来经济困难,推广有很大的困难和阻力。建议继续加大政府财政资金投入力度,推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进一步又快又好发展。

3.部分田块没有进行土内施药,导致地下害虫发生。建议今后加强土内施药,避免连作、实行轮作倒茬,防止地下害虫发生。

4.存在海拔2300米以上和降水较多的地区种植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现象,导致成本高,增产不明显,效益低,并且秋季雨水过多易造成倒伏。建议加强对马铃薯、蚕豆、小麦、向日葵等农作物全膜覆盖种植技术的研究。

新型农业科技范文4

[关键词] 新型 农业经营主体 科技

[中图分类号] F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10-0034-01

1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类型及其规模

县级以上规模养殖户共计7392个,达到省级以上规模养殖户共计299个,其中蛋禽养殖户188个,山羊养殖户90个,猪养殖户17个,其他4个。除山羊产业外,县级以上规模养殖户占全县养殖比重均超过97%(羊的规模养殖比重为32%)。

符合南通市登记标准的家庭农场共355个(工商登记注册14个),其中粮食生产类11个,园艺种植类14个,养殖类320个,种养结合类5个,全托管的4个,其他类1个,总经营面积12695亩。

农民专业合作社689家,成员总数达30.95万人,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474个,成员21.63万人;农地股份合作社198个,成员8.35万人;社区股份合作社18个,成员0.97万人。

县级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26个,其中国家、省、市、县级农业龙头企业分别为2、9、30、85个。2014年上半年累计实现主营农产品销售收入90.3亿元,销售增幅22.5%。

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科技服务现状

2.1 养殖大户

共调研省级以上养殖大户95个,其中蛋鸡养殖类61个,生猪养殖类10个,山羊养殖类19个,其他禽类养殖5个。主要负责人学历为初中及以下的65人,中专/高中的 25人,大专5人;主要负责人年龄在40岁以下8人,41-60岁的77人,60岁以上10人。生产经营范围多以本镇/村为主,只有12个养殖场养殖范围涵盖本县及县外。共有工作人员421人,57个养殖场有技术员,占62.1%,技术员共计104人,平均每个养殖场有技术员1.09人。现能获得的科技服务方式按照比例高低依次为农技人员上门服务( 95个,占100%)、自请专家服务( 16个,占16.8%)。

2.2 家庭农场

调研已进行工商登记注册的家庭农场14个,其中种植类农场8个,养殖类农场1个、种养结合类农场5个。生产经营范围多以本村为主,只有1个跨村(2个村)经营。共有工作人员53人,平均每个农场3.8人,其中5个农场有技术员,占35.7%。现能获得的科技服务方式按照比例高低依次为农技人员上门服务( 14个,占100%)、自请专家服务( 4个,占28.6%)。

2.3 农业合作社

调研农业合作社10个,其中种植业及其加工销售类合作社5个,养殖业及其加工销售类5个。主要负责人学历为小学的1人,其他9人均为中专及以上;主要负责人年龄在40岁以下的2人,40-60岁5人,60岁以上3人。共有社员4189人,技术员123人,平均每个合作社有技术员12.3人。现能获得的科技服务方式按照比例高低依次为自请专家( 7个,占70%)、农技员上门服务( 4个,占40%)、外出学习( 2个,占20%)。

2.4 农业企业

调研农业企业4 7个,其中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企业31个,以农产品养殖、种植为主的企业10个,以农产品物流为主业的企业6个。主要负责人学历为初中的2人,高中/中专的29人,大专以上16人;主要负责人年龄在40岁以下11人,40-60岁33人,60岁以上3人。共有员工11073人,47个企业全部都有技术人员,共计1172人,平均每个企业有技术员24.9人。现能获得的科技服务方式按照比例高低依次为自请专家( 27个,占57.4%)、农技员上门服务( 13个,占27.7%)、自学或外出学习( 12个,占25.5%)、和高校及科研单位合作( 5个,占10.6%)。

3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科技服务需求特点

3.1 养殖大户

95个养殖场中,希望获得信息、技术、品种方面服务的个数分别为: 74个、74个、55个;希望获得观摩示范、技术培训、上门服务、手机短信等服务的个数分别为58个、81个、81个、49个。

从养殖户的建议来看,养殖户对市场行情信息需求强烈(17个养殖户建议政府能够及时提供有效的市场行情信息),同时,养鸡场对于粪便处理的关注度较高(13个养殖户提出粪便处理方面的建议,主要集中在养鸡场);6个养殖户关注点在政策性保险及其理赔;部分养殖户希望政府加大力度开发新型疫苗以跟上疫情发展形势。

3.2 种植大户

52个种植大户中,希望获得信息、技术、品种方面服务的个数分别为: 20个、40个、25个;希望获得观摩示范、技术培训、上门服务、手机短信等服务的个数分别为17个、29个、27个、13个。

从种植大户的建议来看,规模较小的种植大户建议集中在技术服务和培训、优良品种等方面,规模较大的种植大户更加注重销售渠道打造、市场行情波动等方面。

3.3 家庭农场

14个家庭农场中,希望获得信息、技术、品种方面服务的个数分别为: 14个、14个、14个;希望获得观摩示范、技术培训、上门服务、手机短信等服务的个数分别为14个、14个、10个、14个。

6个家庭农场建议政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从调查来看,家庭农场对基层农业部门提供的科技服务需求度似乎不是很强,关注度不高。

3.4 专业合作社

10个合作社中,希望获得信息、技术、品种方面服务的个数分别为: 10个、9个、6个;希望获得观摩示范、技术培训、上门服务、手机短信等服务的个数分别为10个、10个、9个、6个。

10个专业合作社提的建议集中在增大农业科技投入,鼓励合作社技术改造;加大产业化经营扶持力度,提高良种补贴标准;土地流转优惠制度;政策性农业保险投入。

3.5 农业企业

47个农业企业中,希望获得信息、技术、品种方面服务的个数分别为: 33个、45个、44个;希望获得观摩示范、技术培训、上门服务、手机短信等服务的个数分别为18个、23个、23个、11个。

从农业企业的建议来看,农业企业的关注点大多集中在农产品的储存运输、政府对农业企业的政策扶持、农产品新品种信息等方面。虽然对技术需求度较高,但由于基层农技推广部门现有的能力与其需求相差较大,企业对农技推广单位在技术服务方面建议较少(只有1家企业提出相关建议)。

4 问题及建议

4.1 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的科技服务更多依靠农技人员上门的方式;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对农技人员上门服务的依赖度较低。这主要是由于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主要从事一级农产品生产,规模较小,且大多没有自己的技术人员,其所需的种植、养殖、疫病防控等技术正是基层农技人员的特长,而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规模较大,基层农技人员大多不具备其需要的生产技术,无法很好的提供这方面的服务,所以合作社和企业均很注重自有技术力量建设,在自有农技人员、自请专家、同研究院所高校合作、外出学习等方面投入较大。

例如,某公司主要从事生猪养殖、猪肉产品加工、销售,在养殖方面,公司有自己的管理和技术人员,其能力水平基本满足生产需要,而公司对生鲜猪肉及其制品冷藏、保鲜方面的技术需求较大,但县镇农业部门并没有这方面的技术力量,调查反馈结果显示,该公司对基层农技人员上门提供服务并没有表示出很大的积极性。

针对上述情况,建议在加强基层农技人员对普通种养大户上门提供传统技术服务的同时,强化农技人员传统农业种养知识之外技能的培训和学习,例如农产品质量、花卉园艺、项目建设、经营管理、农产品贮运、加工、物流等方面的知识,引进新兴农业产业人才,提高农技队伍自身水平和为不同类型经营主体服务的能力;在这个基础上,为农业经营主体同科研单位、高校合作提供政策支持,鼓励技术革新升级换代。

4.2 市场行情信息服务受到各类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共同关注。市场行情波动对农业生产的效益影响很大,而各类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规模相对工业都比较小,对市场行情特别是行情预期的信息掌握不多,缺少有效的信息渠道。

新型农业科技范文5

国际农业科技合作的基本理论与模式分析

国际农业科技合作通常是指通过不同国家之间农业技术的引进、消化、创新和扩散来实现生产要素、生产条件的重新组合,以达到使合作各方均获得最大利益的国际技术转移的一种形式。加强国际农业科技合作,是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天津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重要载体和主要突破口;是实现中心城区、滨海新区、郊区“三层”产业联动及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采用不同的合作模式不仅直接影响农业科技合作的成败,而且还影响科技合作的成本、风险以及科技发展的水平,同时还会影响到国家、企业的形象以及其在国际竞争中的科技能力和国家宏观经济的发展。本研究以天津中以示范农场、天津中以农业示范园、天津中以农业综合节水示范基地、天津中以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园和中以智能化示范牧场5个中以农业科技合作项目为例,分析国际农业科技合作的基本理论与模式。

1 国际农业科技合作的基本理论分析

1.1 产品创新与新增长理论

以罗默、格罗斯曼和赫尔普曼、阿格亨-豪伊特为代表的新增长理论认为,产品品种增加和产品质量升级是产品创新的两种具体形式,产品创新是经济的行为主体为追求利润最大化而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的结果,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唯一源泉[1]。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经济的不确定性增强,以及国际市场农产品需求的变化,使天津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空间和竞争优势正在逐步缩小,所以当前天津市农业正处于调整结构、转变方式、提升水平的重要时期。新增长理论告诉我们,现代农业建设需要完善高效的科技体系支撑和引领[2-4]。只有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增强引领支撑能力,才能加快天津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步伐,才能实现中心城区、滨海新区、郊区“三层”产业联动及城乡一体化发展。/

1.2 国际技术差距理论

20世纪60年代,波西纳提出的国际技术差距理论认为,已完成技术创新的国家,凭借其技术上的优势,利用与其他国家的技术差距,通过多种途径与方式进行该技术产品的国际贸易,实现技术的转移[5]。当前资金短缺、技术落后和设备陈旧已成为天津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瓶颈。而以色列、荷兰等国家农业发展的每一环节,都与高科技信息化手段紧密联系在一起,科技已成为其农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国际技术差距理论告诉我们,只有加强国际农业科技合作,才能真正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从而提升天津现代农业的科技创新能力[6]。即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农业技术及技术产品,使天津较快地提升农业技术水平,有利于天津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缩小城乡差距,从而促进和带动天津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

2 国际农业科技合作的基本模式分析

按不同的标准划分,农业国际科技合作的模式不同,不同的农业国际科技合作模式具有不同的效果。按合作的主体划分,农业国际科技合作可分为政府层面合作型、企业层面合作型[7];按合作的内容划分,农业国际科技合作可分为外资与技术引进型、引进设备型、引进技术型、引进核心部件型、互访型、引进技术专家型和输出核心技术或产品型;按合作的目的划分,农业国际科技合作可分为产品产业化型、技术输出型、技术输出型、二次开发型、r&d型和联合开发型。该研究主要根据合作内容与途径来划分,分析农业科技合作的主要模式。

新型农业科技范文6

论文摘要: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本文谨从当前宿州市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发展现状入题,通过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科技服务模式研究的分析,结合宿州发展实际,提出构建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个人思考。

发达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国家对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国家实施工业反哺农业政策的加强,传统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越来越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广大农民对科技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对宿州这座发展中城市来说,这种发展创新的要求更加迫切。因此,积极探索、努力构建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已成为宿州市奋力崛起的重要任务。

1新时期传统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已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新要求

传统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是政府主办的各基层涉农站所组成,在历史上对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农村综合改革的深入发展,传统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已越来越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管理体制不顺,科技服务事业滑坡。由于城乡机构改革,多数原农业科技服务单位“三权”下放到乡镇,造成农技服务资源分散,利用率降低。200。年后,宿州市乡镇基层农技人员减少了40%,有的因乡镇财政困难,部分农技人员被迫将主要精力放在经营创收上,造成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推广等科技服务工作缺人干。同时,上级部门对乡镇农业科技服务机构指挥失灵,科技服务在乡镇出现断层,导致科技服务事业滑坡。

(2)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服务功能下降。目前农业科技服务机构普遍存在着经费短缺问题,有的乡镇没有科技服务经费,甚至连农技人员基本工资都无法及时足额兑现。经费投入不足导致农村科技服务部门的科研和培训条件落后,工作正常开展没有物质保障,农业科技到位率大大下降,难以为农户提供有效的服务。

(3)科技服务方式陈旧,服务效益不高。一些农业科技服务单位工作方法单调,手段陈旧,环节单一。仅限产前、产中技术指导服务,产后流通、贮藏、加工服务缺少;只靠行政推动,信息引导、示范带动缺少;习惯守候等待、被动咨询,主动服务、现场指导缺少。机制不活,动力不足,效率低下,导致农业科技服务机构不能真正发挥引导农民调、指导农民干、帮助农民销的作用。

(4)农技人员知识老化,技术创新能力不强。长期以来,由于基层农村科技服务部门条件艰苦,经费缺乏,绝大多数从业人员没有机会参加必要的学习、培训、进修、考察,造成知识老化,技术过时,观念陈旧,创新能力较差。宿州市1097名在职基层农技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的只有“人,仅占6%。在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层出不穷、日新月异的新形势下,农村科技服务队伍现有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很难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的需要,广大农民对“专、精、特、新”的技术需求不能满足。

2市场经济催生一批新型的科技服务模式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批新型的农村科技服务模式应运而生,改变了过去农村科技服务由农技部门独立支撑的单一模式,显示了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归纳起来,这些新型的科技服务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科研机构带动型。通过扶持壮大科研机构,使其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宿州市农业科研机构目前己发展到25家,为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做出了重要贡献。如安徽省无籽西瓜研究所,自1997年创办以来,聘请农业专家为顾问,以科研单位、中介组织和瓜农“三赢”的利用机制为纽带,对瓜农实行包种苗、包技术、包产量、包销售的全过程服务,形成了科一农一贸一体化的产业化农技服务模式,推广范围覆盖20多个省、市、自治区,占全国无籽西瓜总面积的1/3。

(2)科技示范园辐射型。通过建设示范园、示范基地,形成辐射效应,宿州市农业科技示范园共引进国内外农作物新品种七百多个,新技术近百项,部分农作物、果树、瓜菜、花卉新品种向全市及省内外推广,该园区也因此成为全省唯一的部级农业科技示范园。目前,宿州市己建各类农业示范园区40多个,辐射面积达30。万亩以上。

(3)龙头企业带动型。近年来,宿州市培育壮大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它们通过“建基地、带农户”,为农民提前、产中、产后的各项技术服务,利益关联度高,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目前全市共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5家,其中省级10家,市级25家,带动农户20多万户。

(4)专业合作组织推动型。供销、农技等部门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兴办各类专业合作组织,推动区域产业化的发展。目前宿州市共建立各类专业合作组织近1360个,入会会员15万人,带动农户50万户。墉桥区供销合作社在全区成立棉花专业合作社,现有24个一级社,167个分社,辐射29个乡镇210个行政村的6万多棉农。

(5)专业协会牵动型。围绕一个产业,发挥纽带的作用,一头带动农民,一头连接市场,开展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形成一批民间专业协会。杨山县现有各类水果协会200个,有的还以果树技术服务为依托建立了水果批发市场,办起了包装品加工厂,大大提高了水果生产的社会化、组织化程度。

(6)个体大户带动型。通过培养农民带头人,扶持个体种养大户,与农民结成不同形式的利益共同体,实行生产、服务、销售一体化经营,示范带动农户进行规模化生产。洒县屏山万头养猪场采取“公司+农户”运作方式,与150。多个养猪户签订养殖技术、生产销售合作协议书,大力发展二元猪、三元猪,年产值达1亿元。

以上各种新型农业科技服务模式顺应了当前农村经济市场化发展的需要,推动农村经济较快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我们从中得到了有益的启示:

第一,创新机制是农业科技服务成功的前提。随着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外市场对农产品的品种和品质的要求也从单一向多样化发展。因此,要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确保农业技术及其推广工作的不断创新。

第二,市场机制是农业科技服务成功的基础。农业科技成果市场化的本质是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市场需求,农业技术只有在满足市场需求的情况下,才能自行扩散。

第三,动力机制是农业科技服务成功的关键。这其中包括农户对技术需求的外在动力和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内在动力,以及服务主体参与服务获得报酬的激励动力。

第四,协调机制是农业科技服务成功的保证。农业科技服务是一个涉及众多要素的开放系统,其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互相联系的高度“关联性”。政府在协调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性作用。协调机制保证了系统内物质、技术与价值的流动与转化关系顺畅,在技术供求的动态平衡中,寻求并实现了各自的利益,达到了整体功能的最佳化。

3适应新形势,构建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面对市场经济发展竞争加快的新形势,宿州市必须顺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与不断完善的市场农业相适应,与现行的农业结构相一致,着力构建服务组织社会化、服务技能专业化、服务机制市场化、服务功能全程化、服务体系产业化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1)政府是体系构建的“保姆”。构建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政府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做好体系构建中的规划、协调和体系完善后的监督、调节工作,引导和扶持公益,支持、鼓励各类科技服务组织服务农村、服务农民。要通过制订有关制度和激励政策,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与服务的宽松环境,鼓励科研机构、企业、中介机构、社会组织面向农村,提供全方位、多层次服务;加强对农民的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抓好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使之成为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示范的基地;加大对农业科技和教育的投入,稳定农村科技服务队伍,扶持科技开发和兴办科技服务实体,提高科技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2)市场化的科技服务组织是体系构建的主体。构建充满活力的农村新型科技服务体系,必须遵循市场规律,建立利益驱动机制,培育自求生存、自谋发展的各类科技服务主体。各类涉农企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个体工商企业、民营科技服务组织是农业科技服务的主体,最具效益观念,它们通过科技服务,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科技推广与服务效果显著。必须大力支持,创造良好环境,鼓励它们在服务“三农”中互惠互利、实现双赢。团体协会、专业合作社等民间科技服务组织,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上联农业科研和推广部门,下接千家万户,能迅速高效地推广、普及农业新技术、新产品,必须积极扶持,引导它们规范运作、良性发展,使之在农村科技服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新型农业科技范文7

关键词 新型农民;农业产业化;农村经济;培训;山东临沂;河东区

中图分类号 F3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3-0390-02

农村经济依托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而农业产业化需要新型农民来完成。传统农民文化素质低、经验型思维、因循守旧、没有积极地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跟不上现代农业发展的步伐,而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才乐于转变观念,高瞻远瞩,紧紧把握时代脉搏,积极投入到农业产业化中来,才能严格执行农产品生产操作规范、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创造出畅销国内外的品牌农产品。因此,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临沂市河东区是一个农业大区,总人口47.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4.5万人,农村劳动力22万人。全区耕地面积2.47万公顷,是山东省重要的优质粮食、蔬菜生产和加工出口基地。全区农产品加工企业达52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31家、省级龙头企业5家、市级29家、区级50家[1]。建设标准化农业生产基地6 666.67hm2,特种动物存养量230万只,形成了脱水蔬菜、肉食加工、木柳工艺、苗木花卉、特种动物养殖加工五大农业支柱产业,实现了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临沂市河东区培养的大批新型农民。

1 新型农民的含义

新型农民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从经济学角度看,新型农民就是“农商”。传统的农民是农夫,农夫与自然经济相契合,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生产的产品主要用于自己消费,是一种典型的自然产品经济。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农夫变成了集体经济式生产队成员或者公社社员,然而,其劳动产品依然不是商品,是计划产品,“卖公粮,交余粮,剩下的分口粮”。这个时期的农民依然是农夫,只是从自然产品经济转变为计划产品经济,从个体农夫转变为集体农夫。而农商不同,是一个新的范畴,它是现代农民的经济学意义表述。农商反映了一个新的经济关系,是一个通过市场配置资源,以需求指导农业生产,以新产品引导市场,并以商业活动为舞台的新生产者。新型农民不仅仅是“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更是综合各种要素的新生产者,是农村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代表,是集经营管理、生产示范、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农村规模化、专业化和产业化经营的新一代劳动者,是市场经济中最有生机与活力的市场主体[2]。

1.1 新型农民要有文化

有文化是新型农民最基本的要求,主要指农民受过一定程度的教育,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有文化还包括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自觉遵纪守法,是反映农民整体水平的基本素质,没有良好的基础教育和思想道德水平,也就没有新型农民。我国4.9亿农村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3年,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9.1%,接受过农民职业教育的不足5%,我国15岁以上文盲人口3/4分布在农村[3]。低素质的传统农民严重影响着农业产业化进程,如在发展“公司+基地+农户”的订单农业时,很多农民没有诚信的市场观念,在市场价格高于合同价格时不履行合同义务,使企业叫苦不迭。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已成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障碍。如何提升农民素质,培养和造就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新型农民,已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1.2 新型农民要懂技术

懂技术是指新型农民必须具备一定的农业科学技术基础。只有大量的农业科技成果被农民所掌握,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使更多的农民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离不开农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产业化程度越高,对懂技术的新型农民需求量越大。懂技术的新型农民能够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可持续发展。

1.3 新型农民要会经营

会经营是指农民具有一定的市场意识,具有信息接受与反馈能力,以及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新型农民要掌握基本的农业经营管理知识,树立品牌意识,以市场为导向,引领农业产业化发展方向。传统农民开拓市场意识低、获取信息渠道窄、抗风险能力较弱,并且他们普遍存在着“从众心理”和“看样行为”[4],先进农业科技成果很难被转化应用,阻碍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培训具有较强的市场意识、先进的质量意识、积极的创新意识,能够敏锐地捕捉农村经济发展中各种商机的新型农民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

2 培养新型农民的意义

农村经济要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但最终还是要靠科技解决问题,归根结底还是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新型农民。国家政策方面,历来重视农村经济发展,每年一号文件都是针对农业下发。近几年来,国家出台了取消农业税等一大批涉农税种,适时调整农业结构,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民生工程建设,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发展特色农业,扶持农产品精深加工和销售等一系列惠农政策。国家投入方面,逐年增加农业投入(2009年中央安排资金1 230亿元对农业进行补贴),继续进行粮食直补,加大良种补贴力度,提高补贴标准;实现水稻、小麦、玉米、棉花良种补贴全覆盖;扩大油菜和大豆良种补贴范围,实施油茶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覆盖到全国所有农牧业县(场);实施家电下乡补贴政策等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利政策。目前支持农村经济快速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政策、国家资金投入都已到位,剩下的就是依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新型农民通过农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来完成繁荣农村经济的历史使命。

近年来,河东区通过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以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为重点,以农业教育培训机构、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支撑,培养造就了一大批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河东区农村产业化发展提供有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可持续发展。实践证明,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必须以建设新农村为首要任务,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农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作为着力点,把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新型农民作为根本途径,依靠培训新型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村经济快速可持续发展。

3 培养新型农民的措施

农业人口占河东区总人口的93.7%,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没有新型农民,就没有农村经济的快速可持续发展,就没有农村经济的振兴。打造河东“半壁江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就是培养和造就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新型农民。把传统农民培养成适应现代农业需要的新型农民是一项系统工程。临沂市河东区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力求针对性,讲究灵活性,坚持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新型农民培训。

3.1 中专层次培训

以培养农村专业技术人才为目标,结合百万中专生培训计划,进行中专层次专业技术培训。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开展对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对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以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等领域的职业农民进行培训,把他们培养成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重点培养村级干部、专业户、农民合作组织骨干等,先后发放中专毕业证书1 242个,发放绿色证书1.6万个,组织培训农民3.2万人次。为新农村经济发展建设培训了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土专家、田秀才。

3.2 本、专科层次培训

以提高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和农业龙头企业干部的素质为目标,广泛开展本、专科层次的培训。以中国石油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实施网络教育为主,充分利用大学的优质教学资源,结合当地实际,帮助临沂市河东区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农村经济发展排头兵。

3.3 “富口袋、富脑袋”双富培训

以培养创业人才为目标,积极开展“富口袋、富脑袋”的双富培训工程。结合临沂市河东区农村经济发展实际,以培养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的创业型农民为目标,将经济强村支部书记、务工返乡人员及经营、加工、种养大户等,组织选送到高校进行知识更新和创业培训。造就一批农村创业能手,起到榜样示范作用,带领周围群众一起创业致富。

3.4 先进实用技术培训

以加快农村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为目标,对广大农民群众进行先进实用技术培训。结合科技入户、测土配方施肥、新能源沼气建设等项目实施,向农民推广了小麦精播、半精播高产栽培技术、小麦氮肥后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小麦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集约化养殖技术、特色高效农业生产技术等。通过项目实施,提高了农民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增强了农民的科技素质和市场意识,带动了一大批示范户,促进了全区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升,为临沂市河东区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民增收、农村经济繁荣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5 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

以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目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2006~2008年临沂市河东区连续3年实施了针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阳光工程,共承担了7 000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任务,通过培训转移就业率达99.4%。阳光工程的实施,既实现了农村土地以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行流转,建立了产业化生产基地,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又实现了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业产业化进程中,高素质新型农民发挥了主体作用,通过土地依法自愿有偿的流转、标准化生产操作以及病虫害的合理防治,实现了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那些不守信用、不按标准化生产、乱用剧毒农药的低素质农户必将被农业产业化所淘汰。农业产业化不仅需要新型农民,也造就了新型农民,农业产业化是培养新型农民的重要途径[5]。

3.6 品牌意识培训

以打造品牌农业为目标,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以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为契机,争创农产品知名品牌,培养农民品牌意识。在扩大推广优质品牌的同时,通过标准化生产、农业投入品的检测监控、生产基地的环境保护等全程质量控制,培育了“沂平”牌番茄、“长虹岭”牌草莓、“玉湖”牌莲藕等大批知名农产品,由此带来的丰厚利益也使品牌观念深入人心。临沂市河东区多措并举,培养和造就了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队伍,充分发挥了他们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新型农民凭借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勤劳致富,创出自己的一番事业。随着农村义务教育的实施,农民的总体素质会越来越高,农业产业化将会踏入发展快车道,农村经济也将迎来繁荣的春天。

4 参考文献

[1] 刘占仁.加快区域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路径[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0(2):1-6.

[2] 熊云飚.对新农村建设中新型农民培训的思考[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6(1):96-99.

[3] 邹宝群.培养新型农民以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J].现在农业科技,2008 (23):306-309.

新型农业科技范文8

近年来,xx县紧把时代脉搏,以培育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需要的新型农牧民为目标,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牧业、增加农牧民收入和推进新农村建设,进一步突出重点、创新方式、强化保障,积极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新型职业农牧民教育培训工作。

一、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依据省市文件安排,结合全县农牧产业发展和农牧村劳动力队伍建设实际,研究制定了年度《xx县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工作实施方案》,对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工作的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提出了明确要求。成立了以县委分管领导为组长的全县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组织、人社、财政、发改、农牧、国土、工商、金融等30个部门单位的具体职责,形成了政府主导、各方参与、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格局。采取以会代训、远程教育、集中办班等方式,组织各乡镇主要负责人、科技副乡(镇)长和相关部门单位负责人就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工作开展了专题培训,增强了各责任单位做好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工作的主动性。将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工作纳入各乡镇和相关部门单位年度目标责任书考核范围,全面落实相关责任人的直接责任,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确保了各项工作统筹协调开展。

二、突出重点,认真开展遴选调查

根据我县实际情况,从高山细毛羊标准化生产、牛羊舍饲养殖、优质牧草种植、设施蔬菜栽培、玉米制种、药材、红提葡萄种植、小杂粮生产等优势产业和农业机械维修,畜禽繁育员、村级防疫员,农村合作组织经纪人等服务领域开展了新型职业农牧民遴选调查工作。经县、乡、村三级自下而上审定,先后从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农牧业专业合作组织、农牧业科技示范园区中遴选从事农牧业生产、有一定经济基础、文化素质较高的年龄在55岁以下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对象950名,并以乡镇为单位,同步建立了遴选台账。

三、结合实际,科学实施培育培训

按照“农民自愿、逐级审核”的培育对象申报程序,通过村、乡(镇)、县三级审核,对遴选的950名培育对象从培训需求、主体产业、经营规模、收入现状、务农意愿、发展策略等与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密切相关的问题入手,建立培育对象档案资料。先后详细制定了年度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对象培训计划,采取集中办班、远程教育、现场指导等形式,分行业、分类型、分步骤、分段式的开展了系统培训。2013年完成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训160人,占任务数的160%;2014年完成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训441人,占任务数的112.5%;招收中职生70人,占任务数的140%;2015年完成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训307人,占任务数的102.3%;修订完善了《xx县新型职业农牧民资格认定管理办法》,明确了认定条件、认定标准、认定程序和认定主体,先后完成新型职业农牧民资格认定634人。同时,通过现场检查、电话抽查、走访培训学员、查看培训台帐等方式,及时了解培训工作开展情况,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确保了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训工作的稳步推进。

四、创新方式,不断提升培育培训实效

培育工程实施以来,紧紧围绕我县新型职业农牧民成长和学习特点,分类分层实施培训,不断提升培育培训实效。一是在提高培训质量上下功夫提升依靠科技致富能力。组织县乡农业科技人员成立科技服务小分队,分赴7个乡镇重点开展细毛羊标准化生产、牛羊舍饲养殖、饲草料配制、疫病防治、农机维修、农作物、中药材种植技术、电子商务、合作社运营等实用技术培训,将培训课堂搬进农牧村院落、田间地头和牛棚羊舍,现场示范,现场解答,让先进技术和新产品直通农牧村、直达农牧户、直送农田棚舍,并与700名新型职业农牧民签定培育联系卡,建立跟踪服务关系。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平台、农牧业信息平台,帮助群众找信息、觅商机,使农牧民的“手”更巧,“心”更亮,科技致富之路越走越宽广。二是在确保培训实效上下功夫提升市场竞争力。以生产经营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为重点,采取举办专题培训、印发资料、巡回宣讲、现场指导、赴外实践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强化农牧业高新技术培训,突出抓好以中药材种植、农产品电商销售等特色产业开发新技术推广培训,以农产品质量安全、无公害生产、细毛羊标准化生产、农机维修、牛羊育肥为主的农牧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不断提高了农牧民运用农牧业新品种、新技术、新知识增收致富的能力和水平。三是在产业致富带头人上下功夫提升产业引领能力。立足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培育发展农牧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把农业合作社打造成新型职业农牧民提升培训的主阵地。利用各类专业合作社采取入户指导、集中办班、“菜单”选学、典型示范、现场操作等多种方式,开展科技培训、技术指导和配套服务。并抽调合作社技术骨干、采取现身说法的方式深入牛棚羊舍为职业农牧民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帮助职业农牧民解决生产难题,进一步增强了各类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服务能力、带动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四是在创新工作特色上下功夫提升培育培训实效。紧紧抓住农牧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全面推行“一业一训”、“一技一训”,分行业、分类别、分层次确定培训对象,在坚持集中培训、现场指导、以会代训等常规方法的基础上,采取“请进来”教 “派出去”学的方法,做到农闲季节以集中讲授、赴外实践培训为主,农忙季节以现场示范指导为主,采取“培训服务直接到户、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一对一”、“面对面”、“手把手”的培训模式,实现了科技培训服务与职业农牧民的零距离对接。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职业农牧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实现了“要求职业农牧民参加培训”向“职业农牧民要求参加培训”的有效转变和长足发展。

五、多措并举,详细制定扶持办法

为了更好地将中央和地方政府现有的农牧业产业发展支持政策向新型职业农牧民倾斜,制定出台扶持新型职业农牧民发展的相关政策,建立健全符合我县实际的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管理制度。我们在广泛征求各部门单位和社会各界意见建议的基础上,通过领导小组和各成员单位的共同酝酿探讨,制定了具有我县特点的扶持新型职业农牧民成长发展的《xx县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扶持政策》,并将现有的特别是新增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向新型职业农牧民倾斜,形成了清晰完整的扶持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

六、完善措施,不断夯实培训基础

立足我县区域特色经济、农牧优势产业发展实际,按照培育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职业农牧民的总体要求,在现有农牧民科技教育培训师资库、培训示范基地、培训教材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夯实工作基础。一是加大培训师资力量建设。通过聘请省、市、县农牧、科技等部门单位和甘农大、河西学院专家教授组建“专家师资库”;聘请农牧村致富能人、科技能人、产业带头人、农牧民合作经济领办人组建“乡土师资库”相结合的方式,逐步建立了一支专兼结合、涉及各行各业的县级部门、乡镇、村三级培育培训师资队伍。二是在现有农牧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示范基地的基础上确定皇城镇细毛羊改良及标准化生产培训基地、白银乡设施葡萄种植实训示范基地等23个示范基地作为我县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实训基地,进一步加强示范基地建设,积极开展农牧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的试验示范推广,技术培训和信息服务,劣实了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训的基础。三是结合我县农牧业生产实际和产业发展现状,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围绕细毛羊标准化生产、舍饲养殖、疫病防治以及牧草种植、饲草料加工、蔬菜栽培、设施葡萄种植、农机具维修等实用技术和涉农政策法规,编印了《肃南县新型职业农牧民实用技术手册》,进一步提高了培训质量。

新型农业科技范文9

关键词:农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意义;策略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5-0131-02

农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问题。创新型人才是中国综合国力与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农业创新人才是不可或缺的战略性资源。哪个国家拥有了农业创新人才,就必然抓住了竞争力,占领了制高点。因此,大批农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农业发展有赖科技的发展,科技发展有赖人才的积累,人才积累需要教育的提升,这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必然规律。因此,要切实把农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放在重要位置。

一、农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意义

1.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当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我党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论。这一理论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务必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科学的发展观念必须建立在三个核心内容的基础之上,它们是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而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人才的培养也必须依靠科学发展观的指导。科学发展观指引着农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方向,科学发展需要人才培养,更需要创新,农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必须依靠科学发展观的指导。

2.有利于建成新农村小康社会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在时代的要求下,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内部,对农村进行的全面建设。它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目的是把我国农村建设成为公共设施完备、经济繁荣小康、环境适宜居住、和谐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2005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正式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培养创新型人才,加强农业人才队伍的培训工作,对建设新农村有重大意义。

3.有利于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

随着我国加入WTO(国际世贸组织),我国农业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降低农业贸易保护、逐步开放农产品市场等,意味着我国农业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为实现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目标,需要依靠农业科技的长足进步,要求高校培养出农村创新型人才,要求他们能用现代科学技术去改造传统农业,用现代科学方法管理农业,用现代科学知识帮助农民提升文化水平,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金量与产品附加值。

二、培养农业创新型人才的策略

1.提高对培养农业创新型人才的认识

高校应该提高对培养农业创新型人才问题的认识。首先,要加大对农业创新型人才先进典型事迹与优秀学生的宣传力度,弘扬优秀创新型人才的创新精神、奉献精神,努力营造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其次,要建立相应的创新型人才成果奖励制度,着重奖励那些通过自己的发明创造、刻苦钻研而在农业创新事业方面作出贡献的学生和积极分子。要让所有的农业院校学生有归属感,让他们知道他们努力奋斗的方向是有意义的,农村是一片大有可为的天地。好的舆论环境来自于认识上的醒悟。只有学校真正认识培养农业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意义,才能让全社会渐渐形成人人重视农业、支持农业、尊重农业、培养农业创新型人才的新风尚。

2.创设培养农业创新型人才的内外部条件

为了培养优秀的农业创新型人才,就必须让一切外部和内部条件都更加适应培养进程的发展,这主要体现在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的双重优化上。在物质环境的优化方面,为了达到稳定农业创新型人才队伍的目的,把农业创新型人才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就必须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要制定奖励标准,制定促进农业创新型人才向基层流动的鼓励政策和基金配套政策等。把奖励和创新挂钩,充分调动对农业创新感兴趣的学生的积极性。在精神环境的优化方面,一方面,要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要采取“请进来、派出去”的方针,把一流的农业学术专家请进来,抓紧抓好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的选拔和培养工作,有计划地安排脱产培训;另一方面,要把优秀的农业创新型人才派出去,通过不断地田野考察、不断地在农村第一线进行实践,使其积极参与农业科技的交流与操作;要把进修、考察、学术交流等活动与培养和创造农业重点产业开发项目结合起来,为学生与中青年教师营造一个和谐、宽容、催人上进的高校农业创新环境氛围。

3.明确培训内容,完善培训机制

农业高校可集中培养素质、知识、能力三位一体的复合型农业人才。为此,要调整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农业创意能力,加强创意农业专业科目的建设。要不断扩大农业科技人才队伍,提高农业科技人才素质。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农业科技人才的培育工作,发挥高等农业教育系统培养人才的主力军的作用,提高培养造就创新型人才的质量。对在职的农业科技人才,高校也可以提供岗位培训。大力鼓励农业户口的学生,或对农村创业有兴趣的创业者,充实自己,用现代农业知识武装自己,积极到农业第一线去实践,不断完善自己。必须用好、用活现已出台的各项农业创新型人才培养、选拔、引进、使用等方面的政策,并以此为基础,拓宽农业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领域,促进农业人才队伍的优质配置。企业也应自主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完善用人机制,制订规划,加快企业自身的市场化进程。在此基础上,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农业科技人才资源的管理,合理配置农业科技人才资源,实现农业科技人才资源与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同步。要加强调控,促进农业科技人才资源配置同农业产业结构和地区经济格局的变化相适应。要建设并完善农业科技人才市场,促进农业科技人才的流通,最大化地发挥人才资源的社会效用,促进农业科技人才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基本平衡。

4.实行农业教育减免学费制度

建议国家出台相关鼓励与扶持政策,仿照免费师范生的模式构建农科类学生的免费教育体系,以促进更多的学生报考农科类专业,为今后投身农业建设、为“三农”服务做准备。减免学费是支持农科类教育、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最便捷、最有效的措施。通过学费减免不但能大大增加学生报考农科类院校的积极性,减轻贫困家庭的经济负担,而且还能为农业经济的发展输送大批高质量的人才,缓解目前农业科技人才供需不平衡的矛盾。

5.加大农业科研经费投入

要把农业投入机制从重工程转到重科技上来,认真落实好科技三项费用在同级财政预算支出中的占比政策,逐年增加农业科技研究费用,促进农业科技研究的发展。同时,还要加大各级财政对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投入力度,设立各种专项基金和奖励基金,用于培养紧缺的高层次农业人才;要引进先进的师资和实验设备,奖励对农业发展有卓越贡献的人才,资助优秀中青年农业人才承担农业发展急需的科研项目,加大农业新品种的引进和农业新技术的试验、推广力度。

6.鼓励农科类学生到基层就业创业

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的实用型人才,而一般的大学生由于不具备相关的农业知识,对农村地区不够了解,在具体的工作中会遇到很多的困难。而农科类学生在经过大学学习之后,掌握了良好的农业科技知识,能够学以致用。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做贡献。高校应一方面营造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加强对学生的就业观教育,帮助学生从紧盯机关事业单位、紧盯城市的思维定式中解放出来,进而帮助他们树立面向基层、面向农村的择业观。2005年起,全国开始大范围实施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的计划。这是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举动,可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充裕的后备人才资源。农村自由的发展空间,也有利于大学生自我成长,可以依据大学生村官制度,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在创业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自身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成长为拥有较强工作能力的农村后备人才。

新型农业科技范文10

关键词:科技进步 机制 现代化农业 农业生产力

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5-102-02

在当前的农业发展中,农业科技进步已经成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最重要助推器之一,农业科技进步对实现农业从粗放经营到集约经营、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以及对改变农业生产结构转变等将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利用农业科技创新及相应要素投入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已成为农业增长的重要源泉。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把农业科技创新摆在突出的位置,因此,深入系统地研究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的机制和现状,探讨出对我国农业科技进步产生影响的制约因素,进而提出完善我国农业科技进步机制的对策和几点建议,不仅具有重要理论意义,而且对我国实现“科技兴农”和现代化农业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 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的机制

1.1 农业科技进步的内涵

农业科技进步是指人们采用农业技术的各种形式知识的积累去实现一定目标从而取得进步的过程。其目标可以是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也可以利用农业机械化来减轻劳动强度、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等。

农业技术不仅包括农业生产方面的技术,同时包括农业经营管理技术和服务技术。因此,农业科技进步的内容应包括农业自然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农业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农业自然科学技术的进步,即所谓的“硬科技”进步,通常称之为狭义的科技进步,它考察的是物化形态的农业技术,如新品种的育成和应用,施肥方法的改良,化肥的应用,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等;农业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即所谓的“软科技”方面的进步,包括农业生产项目的战略制定、经营决策、生产管理、组织协调、智力水平等。一般包括农业自然科学技术和农业社会科学技术在内的农业科技进步,应该是广义的农业科技进步。要对农业科技进步较全面的理解,应指广义的农业科技进步。

1.2 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的发展模式

根据生产要素的不同,一般可以把农业科技进步分为三种模式:(1)劳动节约型的科技进步;(2)资本节约的型科技进步;(3)土地节约型的科技进步。总体来说,发展中国家的优势在于劳动力相对丰富并在农业劳动力中产生过剩,而发达国家则表现为资本比较充足。因此, 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进步模式主要以劳动节约型为主,发展中国家的主要 以资本节约型为主。然而一个国家的资源禀赋随着经济发展是在发展变化的,从各国发展历程来看,受限于土地资源等稀缺,劳动力的增长有随经济增长而有下降的趋势,劳动力的增长一般慢于经济增长。因此,农业科技进步有向劳动节约型发展的趋势。

根据我国国情,我国生产土地特别是耕地资源严重稀缺,并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根据有关预测,随着我国人口和城市化的发展,在我国城市化水平不高的情况下,我国农业的劳动力将产生大量剩余滞留在土地上。到2030年,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将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0.8亩的警戒线。根据速水和拉坦的诱致性技术变迁模型理论,在农村劳动力大量富余的条件下,然而试图想用土地和农业机械来替代劳动几乎是走不通的。根据我国几十年发展的实践证明,以节约劳动型农业科技进步模式为主的道路在我国是行不通的。在农业发展中,我国大量采用高产优良种、化学肥料、农药等节约土地型技术,我国粮食连年增产,促使我国农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几十年的实践使我国走上了以节约土地型农业科技进步模式为主的道路。根据我国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多层次、不平衡的具体国情,我国农业科技进步模式也呈现出多层次并存的特征,因此,决定了我国主要走以节约土地型农业科技进步为主、以节约劳动型农业科技进步为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科技进步的模式。

2 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的发展现状

自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粮食连年增产,综合生产能力有了显著地提高,到2011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2%,这得力于我国农业科技对农业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我国在走中国特色农业科技进步之路上积累了很多的经验,效果也非常的显著。(1)我国通过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大力推进主要农产品的产业技术发展的科研团队建设,努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2)推进农业“阳光工程”的建设,重点强化就地就近就业的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素质;(3)我国强化农业教育行业指导,实施部部共建、省部共建农业大学工作,引导和支持农业院校立足“三农”开展科学创新、技术服务和人才培养,鼓励大学生服务“三农”,实施大学生村官优惠政策等。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科研体制、科研人才、科研手段及科研基础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面对资源约束日益增强、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的国情,要实现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基本自给的目标,迫切需要依靠科技来突破资源瓶颈约束,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自从家庭承包联产责任制实施以来,我国呈现单家独户小规模生产的特征,因此,迫切需要依靠科技提升单个农民种养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因此,我们必须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和应用,为现代化农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3 影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的因素

就当前而言,我国农业科技管理基本上是由政府主导和垄断的。我国市场化的农业科技交易体制尚未完全形成,政府对农业科技的宣传力度不够,导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水平低;加上我国小农生产,经营规模小、农业收益低、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对农业科技的认识度不高;农业的机械化水平不高,资金匮乏等因素。严重制约着我国农业技术对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和现代化农业的发展。

3.1 政府对农业资金投入短缺

政府对农业资金投入短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和对农民的投入较少。根据公共产品理论,农业技术是一项非排他性很强的公共事业,具有较强的外部性,主要靠政府投入来促进发展,随着我国进入了工业反补农业的阶段,而且我国政府非常关注“三农”问题,对农业的投入逐年增加,中央连续9年的“一号文件”都是锁定三农,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是很大的,2010年,我国农业的研发投入只占农业生产总值的0.5%左右,远低于1.5%的世界平均水平,政府对农业科技投入不足是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瓶颈”;作为政府对农业扶持最为重要、直接的手段,政府对农民的直接投入还是较少的,虽然每年财政支农投资比例逐年增加,但一般是对与农业有关的事业性单位或者企业的投资比较大,到农民手上的钱是很少的。

3.2 农民接受先进农业技术的条件与能力有限

农民作为农业科技进步的主体,阻碍我国农村科技进步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农民文化素质,目前,我国4.2亿农村劳动力中,其中高中文化程度以上的仅占13%,劳动力素质偏低严重制约着我国农业科技在农村的推广。农民承担新技术采纳风险的能力较差,采用新技术不可避免的会给农民带来市场风险以及技术风险等,而对于单家独户的家庭经营,在很大程度上是难以承受巨大的风险损失。

3.3 农业科技部门对科技进步产生重大影响

科研机构作为连接政府与农民的桥梁,在引导农民进行科技进步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52%,与发达国家70%相比差距很大,且科研领域比较单一,科技成果含量低。科研研究机制问题,农业科技推广部门对科技推广的支持力度,推广人员紧缺,产与学、研、推广各环节严重脱节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的推广和农技的整体工作效率。

4 完善农业科技进步机制的对策,加快推进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

4.1 加大政府对农业的财政投入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加大对农业机械、良种培育推广和农业技术服务的补贴力度,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切实加大农业生产的补贴,鼓励农民积极生产,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加大农业科研经费的投资和农业科研项目的立项,支持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技术项目的研究与推广,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机制的形成,推进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快速发展。

4.2 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力度,推进农民组织化创新

农民文化素质的高低和掌握新技术的能力决定着新技术能否为农民所采用,因此,应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力度,国家应充分利用现有技工学校、就业训练中心和职业培训学校,就地就近对农民开展农村各级职业技术教育和短期技术培训,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及对农业科技的认识和采用率。农民组织能对农民生产销售起到引导、组织和协调的作用,影响农业科技进步的发展,由于我国是单家独户的小型化生产,且农民组织存在一定的缺陷,农民组织对促进农业科技进步的作用不是非常明显,因此,我们要大力改革和创新促进土地的规模经营和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等,鼓励培育合适农业发展的农民组织,大力组建公司加农户的新型合作组织,发展农民自己的农业协会组织,实现农户规模化和企业化经营,从而实现使分散的家庭经营向产供销一体化方向发展。

4.3 加强农业保障体系,降低农业技术风险

农业由于生产周期长,受自然因素非常大,而且农业科技新技术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其风险性很大,对农业新技术认识不到位,农民为了避免新技术带来的风险,农民不敢采用新技术。因此,国家应建立农业科技风险保障制度和农业保险制度,减轻农民在采用新技术过程中遇到的风险损失,鼓励农民采用新技术。

4.4 加强农业科研管理体制创新,健全农业推广机制

农业科研管理体制关系到农业科研的进展,科研部门应该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的满意为标准、务实创新来开发科研成果,加强农业科技部门和农户的协作,开展农业新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切实完善农业科研管理体制,使农业发展的科技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在农业技术的扩散过程中,技术的推广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农业科技技术要被农民接受,大部分得力于农业推广的作用,因此,国家应制定积极的推广政策,加大农业推广经费和规模,建立有效的农业推广网络,利用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农业推广网站,推进农业科技信息的有效传播,建设健全的农业推广机制,完善农业科技进步机制,有效推动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清,刘义圣.中国农业技术进步问题新探[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3):56-62.

新型农业科技范文11

1引言

当前,学术界和实务界对农业科技型企业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在不同成长阶段融资模式的探究。在国外,DavidJ.Spielman[1]指出在种子期,融资包括业主和合作伙伴的自有资金以及天使资金的注入,风险投资基金和保险公司的投资占据企业大部分筹资资金。GramhmaM.Voss[2]指出联邦土地银行、联邦中期信贷银行和合作社银行等都在积极为农业企业进行融资。在国内,姚江飞[3]指出农业科技型企业在不同成长阶段会根据自身资产价值和风险的不同选择不同的融资模式。许珂等[4]指出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在有的发展阶段以某种融资为主,有的阶段是多种融资模式共用,融资需求总体呈现出持续性强、时效性强的特征。从现有文献来看,对农业科技型企业的研究主要呈现以下特点:①大多从单一角度或者以金融的角度为重点研究农业科技问题;②对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研究较多,对农业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相关研究较少;③以宏观上分析农业科技型企业融资问题较多,以案例为研究对象的偏少。本文以我国唯一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素以中国的“农科城”著称的杨凌示范区内的农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探讨示范区农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建立多元化的融资平台,对增强杨凌示范区农业科技型企业创新能力,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杨凌示范区金融支持农业现状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农业科技型企业属于高投入、高风险行业,在发展过程中仅依赖企业内部资金是难以满足需求的,它需要完善便利的外部融资来支持。金融的支持可以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动力。现以全国、陕西、杨凌示范区2007年至2013年信贷增速和经济增速作比较[5],如图1所示。从图1中可以看出:①除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外,全国和陕西省的GDP增速和贷款增速曲线契合度较高,金融在支持经济发展上起到积极作用,信贷资金的利用率较高。②杨凌示范区GDP增速和贷款增速曲线明显偏离,且偏离度明显高于全国和陕西省,GDP增速方差高于全国24.25个百分点,高于陕西24.27个百分点,贷款增速方差高于全国1.3个百分点,高于陕西1.7个百分点,经济增长和信贷支持不稳定。③2007年到2009年,杨凌示范区的贷款增速明显低于经济增速,贷款增速一度呈现负增长,经济的发展受到金融的制约;2010年到2013年示范区贷款增速明显高于经济增速,说明信贷资金的利用效率低,杨凌示范区信贷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低于全国和陕西省的支持力度。而杨凌示范区企业以农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为主,由此可见,杨凌示范区信贷对经济的支持力度较弱,归根结底在于金融对企业支持效率较低。

3杨凌示范区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研杨凌示范区创业中心,金融办,财政局、科技局等相关部门,与秦川节水灌溉设备工程有限公司、绿方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等公司的相关负责人进行深度访谈,得知杨凌示范区现有115家科技型企业,其中70%的是农业科技型企业,且以中小企业居多,金融在支持农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上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风险补偿未落到实处。陕西省设立了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以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陕西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该风险补偿资金的初期规模为7200万元,对于由陕西省科技厅、陕西省财政厅下达的科技产业化项目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承担的贷款本金损失,经追偿、处置后,将按规定比例予以风险补偿。省有政策,地方执行力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金融机构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支持力度[6]。(2)各银行业金融机构未能充分利用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和产权质押等相关政策。《陕西银监局关于进一步加强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指出“陕西银监局与省科技厅等共同建立了陕西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该基金对于科技型中中小企业承担的科技产业化项目的贷款本金损失及自主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损失,按50%予以风险补偿。陕西银监局还与省中小企业促进局及省知识产权局明确了对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贴息及最高不超过5万元的评估费补助政策”。而各银行出于风险考虑,未能用足这些支持措施。(3)无形资产质押评估困难。技术、专利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无形资产,更是核心资产[7]。上海银行浦东支行、成都银行科技支行、西安银行都在大力拓展无形资产质押贷款(商标权、专利权质押贷款)业务,但示范区知识产权评估机构和专业机构的专业性弱,能力有限致使无形资产评估困难。这使得企业的知识产权陷入“有价无市”的尴尬境地,融资遇阻。(4)投融资机构的产品业务缺少创新。农业科技型企业对贷款有自身需求:季节性,贷款的时限与季节不匹配,在农作物生长季,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少,而金融机构提供的是一年期流动性贷款,不能使企业满足资金需求时又不增加资金成本;长期性,一个项目有其生命周期,企业对长期融资需求量较大,而银行的贷款期限很难与项目的周期保持一致。此外,虽然现在各银行相继推出了订单贷业务,但出于风险控制考虑,银行更愿意接受政府订单,不能满足多数企业贷款需求。(5)企业和金融机构间的信息不对称。企业关注研发生产,不了解银行的产品业务,银行也不了解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双方信息不对称,致使企业和银行间业务对接困难,难以满足双方需求。

4杨凌示范区农业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平台的构建

解决农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需从农业科技型中小企业自身着手,加强企业自身能力构建,同时构建以政府、科技中介、融资机构为中心的融资平台,协调多方利益主体间的关系,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调动各方资源,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从而使农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多方利益主体间能“各尽其责,各取所需”[4],其结构如图2所示。企业是资金的需求方,是市场的参与者,应全面加强自身融资能力构建,具体包括:①立足现有管理条件,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②注重加强、规范财务管理制度,建立规范的财务账本,进行规范的会计核算,加强成本管理,增强财务信息的透明度[3]。③建立企业信用档案,包括企业的身份、守法情况、经营信用、资金信用、质量信用和纳税信用等内容,制定诚信经营准则并遵循诚实信用原则。④引进人才,提高管理队伍人员素质,营造擅长管理的专业化团队;处理好制度与人的关系,重视授权,重视对员工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员工素质;保障科研人员的利益,实行科研成果与薪资和股权相挂钩的激励机制[9];⑤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增强产品创新能力,以加大对创投企业和国际资本的吸引力[10]。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应竭尽全力支持和帮助农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加强金融政策针对性,建立具有金融意识的现代服务型政府。具体措施包括:①强化政策引导,紧抓政策落实;完善法律法规,进一步强化金融业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完善创业板机制和场外交易市场运转机制[3];规范技术产权交易市场[3],维护市场秩序。②完善财税、补贴、风险补偿等政策支持体系和差异化监管、业绩奖励机制,全面调动示范区融资机构支持农业科技型企业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③对示范区内农业科技型企业给予政策和财税上的支持,增大企业发展基金数额,提高企业贷款贴息额度。科技中介机构是创新活动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助推器,也是技术市场发展的活化剂。在促进农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上,科技中介机构应加强建设,具体包括:①健全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使示范区内企业的商标权、专利权得以正确展示、评估、交易和结算,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中小企业的成长壮大。②建立基于互联网的农业科技型企业与金融机构的对接服务平台[11],并提供金融顾问服务,线上展示金融机构相关产品和企业发展状况,线下通过金融服务顾问撮合金融机构和企业信息对接,以解决农业科技型企业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③引进、优化科技中介人才队伍建设,打造一支具备科技背景,科技人脉关系,农业知识,金融知识的专业人才队伍,为农业科技型企业的发展提供优质服务。融资机构是企业资金的供给方,各融资机构间应积极合作,创新金融工具和服务,建立市场化的融资体系。银行在我国金融机构中占有重要地位,又是间接融资渠道的主体[3],在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上,其应开展的措施包括:①创新金融产品,根据企业成长各阶段的不同资金需求特点和对资金的季节性需求特征,开展灵活的贷款业务,并创新灵活的贷款投放机制。在风险可控前提下,降低贷款门槛,减少审批层级、简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速度和授信额度,最大限度的满足企业的需求[12]。②创新贷款担保方式,积极开展“银保联动”、“银行+政府+保险”、“银行+创投+担保+保险+政府”、“银行+科研院所”等多种融资模式。③重视交叉检验[13]和贷后管理[9]。重点是对客户的财务信息的真实性进行核实,强化对客户现金流量的监测和资金用途的检查,确保贷款额专款专用;随时了解企业发展状况,定期分析企业的财务报告;通过考察、座谈等方式了解企业的重大变动;及时了解抵押物或质押物的价值;对可能危及信贷资产安全的风险及时上报,并采取相应的挽救措施,最大程度上减少贷款风险。④积极探索发展科技银行和中小企业银行,为企业发展提供专业化服务[14]。借鉴硅谷银行发展模式,支持示范区内中国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商业银行可探索建立科技支行,或由管委会控股的杨凌农村商业银行转型为杨凌农业科技银行;借鉴韩国IBK中小企业银行发展模式,建立杨凌示范区独特的中小企业银行。除此之外,保险公司在支持示范区涉农企业发展上需深化保险工作,研发关键研发设备险、营业中断险、出口信用险、管理人员和关键研发人员意外险和健康险,小额贷款保证险,高新技术项目研发失败险[14],农业气候指数保险等多种险种。引进民间资本建立融资租赁公司,保障农业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或“融物”的需求。做大做强示范区已有的担保公司和小贷公司,使其在支持涉农企业发展上发挥积极作用。

5结束语

农业科技型企业是我国完成产业转型的重要载体,科技创新是我国完成产业转型的重要动力。杨凌示范区集中反应了我国农业科技型企业的发展水平,且示范带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农业发展。本文基于农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视角,以杨凌示范区企业为例,指出在支持农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上,各地方政府应取长补短,因地制宜,制定差异化发展战略,促进科技与金融的结合;各科技中介应明确自身职责,为农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综合服务;各融资机构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推动金融创新,在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条件下,为农业科技型企业不同生命周期提供不同信贷支持,在促进农业科技型企业的发展上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企业在研发科技成果时加强自身建设,增强自己的授信条件。在政府、科技中介、融资机构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实现农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持续成长。

作者:夏维力 毛华莉 单位:西北工业大学 管理学院

新型农业科技范文12

1.制约农机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1.1地方财政投入不足

虽然巨野县地方财政收入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不断增长,但真正投入农业机械化的比重偏低。广大农民对农业机械化补贴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但购机补贴政策总量有限,从而影响了农民购机、用机的积极性。特别是在新型农机具的推广过程中,更是难上加难。如:自走式玉米、小麦收割机和“80型”以上大型拖拉机农民普遍反映较好,但买不起,从而影响新型农机具的推广应用。同时,农业机械化的基础设施薄弱,普遍存在“有机无路走、机闲无处放、机坏无处修”的现象,提灌设施老化严重,田间道路建设资金投入不足,严重的影响了农机化和现代农业的发展。

1.2农机装备结构不尽合理

虽然农机拥有量大幅度增长, 85%以上的农户家中都购置一些中小型农机具,但新型、复合型、高科技含量农业机械偏少,装备结构配置不合理,小型农机具重复购置现象严重,农机具配套率较低,作业规模、作业效率受到限制;适用于粮食作物的常规农机具多,满足特色农林牧业、经济作物发展需要的新型农机具少,特别是设施农业机具少;产中作业和运输服务机械多,产前、产后机械少。

1.3机械利用率不高

发展农业机械化,提高农机利用率和农机化水平是关键。在当前农村经济状况下,不少农民家里基本上都有一两个小型的农业机械,但配套比较低,且农机机型繁杂、机具繁多、主部件又不能兼容,同时农机具的使用受区域性或季节性影响很大,作业量不饱和,闲置时间长,造成了资源的闲置和严重浪费。

1.4科技创新动力不足与农业机械应用领域的拓展之间存在矛盾,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科研创新能力比较滞后,生产能力仍然不强,农业机械与农艺措施依然存在难以衔接的问题;高性能、大功率的田间作业动力机械和配套机具发展较快,但农机装备结构依然不尽合理;耕整机械、播种机械、收割机械等田间作业机械和运输机械发展较快,畜牧业、渔业、林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设施农业等领域的机械化水平较低,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进一步发展。

1.5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与农业机械大规模生产之间存在矛盾,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客观上形成了一家一户分散的经营模式,“细碎化”的小规模土地不利于田间机械作业,尤其是限制了大型农业机械的使用。近年来,尽管加快了小型、微型农业机械的研发、设计、制造和推广速度,但分散经营的农户不可能家家购买,购买了农业机械的农户,作业时间相当有限,农机具大部分时间在闲置,导致农业机械的的普及率难以提高;尽管通过农村土地流转推动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与农业机械大规模生产之间的矛盾,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要求,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进一步发展。

2.农业机械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措施

2.1农业机械化推动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科技推广的有效载体,健全农机化技术推广机制,加快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促进农机化科技进步,实现农艺与农机紧密的结合,是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有效途径。现代农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从这个意义上说,农业科技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又一重要标志。坚持基础理论研究和产品应用开发相结合,适应农业精准化、设施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加快开发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业装备设施,集中力量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新型农机产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科研、制造、教学、推广等单位紧密衔接的农机科技创新体系,探索完善多方协作、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农机化科技创新机制。积极探索农机化技术推广方式创新,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农业机械化已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创新的主体,通过引进推广农业机械化技术,提高现代农业的生产技术、生产手段、生产管理和生产组织水平。

2.2大力加强农机服务产业化、社会化

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和农机化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机服务水平,推进农机服务产业化,重点放在鼓励建立各种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专业协会和农机服务队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促进其不断发展壮大,逐步向专业化、市场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推进农机标准化作业,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通过市场对农机资源进行重新配置而得到有效利用,克服了农机类型配置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有利于拓宽农机化服务领域,从而实现农机规模经营,农机服务市场化,提高了农机资源的利用率,达到兴机富农的目的。目前,新型的农机经营服务模式有利于提高农机化作业水平,增加农民收入,要继续扩大项目,拓宽服务范围。

2.3农业机械化为培养新型农民搭建了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