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安全教育的价值

安全教育的价值

时间:2023-04-11 08:38:21

安全教育的价值

安全教育的价值范文1

关键词:文化安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7-0083-03

文化安全是当今世界一个普遍性的话题,也是考量国家安全的一个重要标尺。文化的本质和核心是价值观,构建核心价值体系是确保国家和民族文化安全的根本途径。新疆作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维护文化安全尤为紧迫。高校是各种意识形态传播、交锋的前沿阵地,一直是境内外“”蓄意深入、图谋不轨的关键所在。大学生是未来建设新疆的主力军,对各民族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他们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为新疆经济社会稳定的发展乃至国家的安全筑起一道坚固的文化防线。

一、新疆文化安全的战略审视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文化安全越来越成为影响一个国家安全和稳定的重要因素。“文化安全是指一个国家的文化价值体系,特别是一个国家的主流文化体系免遭来自内部或外部文化因素的侵蚀、破坏和颠覆,从而很好地保护自己的文化价值传统,在自主和自愿的基础上进行文化革新,消化和吸收一切对自己有利的文化价值观念和文明生活方式”[1]。新疆有着独特的区情,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边疆地区,多种宗教并行流传、多元文化交融繁衍、多种体制共生,相对于内地省区,文化安全问题尤为复杂、艰巨、紧迫。

(一)新疆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防线

新疆地处欧亚大陆的中心地带,区域面积166万多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六分之一,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区,并与蒙古、俄罗斯等八国接壤,是我国毗邻国家最多、国界线最长的省级行政区。另外,作为西部大开发桥头堡的新疆是我国21世纪重要的战略资源接替区,对全国经济的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新疆特殊的战略地位,决定了维护其文化安全和社会稳定是一个十分重大的战略问题。

(二)新疆面临泛突厥主义、泛伊斯兰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文化观的浸透与威胁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元民族文化聚集的地区,宗教文化传统浓厚。泛突厥主义文化一方面鼓吹所谓“突厥文化共同体”,千方百计要把新疆少数民族文化从中华民族文化中分离出去,为民族分裂主义服务;另一方面又极力否认文化是一个开放的、不断更新的、具有发展活力的有机体,否认不同民族之间相互学习、加强文化交流和联系是客观存在的双向互利的过程,坚持封闭、守旧、僵化,反对改革、开放、转变,阻碍了新疆先进文化发展的步伐[2]。“”和“东突”分子也利用这种特殊的区情、民情进行泛伊斯兰、泛突厥主义宣传,对边疆的安全、稳定及整个国家安全构成了极大威胁。

(三)西方文化霸权加紧了对新疆的渗透和分裂

新疆由于特殊的地缘环境和国防战略地位,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民族分裂主义势力从事分裂活动的重点区域。当前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强大的军事、经济、科技优势,向全世界推广其政治理念和文化价值观,在“自由贸易”和经济合作的掩护下,积极推行文化霸权主义,以新疆为突破口,加紧对我国意识形态渗透。

同时,由于新疆与内地在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方面存在一定差距;南疆与北疆、相对发达城镇与偏远农牧区在物质生活、思想观念上存在差距;汉族与各少数民族杂居,不同民族在民族风俗、文化、等方面有很大不同。西方分裂势力利用这些问题,煽动民族对立情绪,破坏各民族的团结,进行思想渗透和政治分化,用心险恶,使新疆安全面临着新的挑战。

二、新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实意义

高校是先进文化传播的摇篮,是境内外“”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渗透和影响的前哨,对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推进文化强国建设至关重要。大学生是未来新疆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教育和引导各民族大学生认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维护新疆文化安全和巩固新疆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一)加强新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新疆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有力保障

新疆实现跨越式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迫切需要大批的人才。然而,新疆地处边塞,交通、信息不发达,生活条件艰苦,难以吸引、留住内地的优秀人才,新疆人才输送主要依靠本地高校各民族大学生的培养。各民族大学生作为新疆经济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其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直接关乎他们的成长成才,关乎新疆的长治久安。因此,必须引导各民族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远大理想,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度、道路的认同,能够扎根边疆,成为稳疆兴疆的生力军。

(二)创新新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新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关键

目前,新疆有各类高校32所,在校各级各类学生24万余人。其中,少数民族大学生近9万人,占大学生总数的35.2%①。各民族大学生应该成为核心价值观的先行者和引领者,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新疆高校意识形态斗争异常复杂激烈,各民族大学生是西方反动势力和民族分裂主义争夺的重要目标。“对新疆各民族大学进行政治、思想与品德的塑造,使他们真正确立起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是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的重要举措,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新疆稳定的治本之策”[3]。

(三)新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严峻挑战

1.近年来“”加紧聚合,在新疆高校建立和发展了“伊扎布特”等大量民族分裂和宗教极端组织。用“文”的手段,借文化、艺术、学术交流之便,大肆进行反动宣传。极力散步、传播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的国家观、民族观和宗教观;歪曲新疆历史,煽动民族仇恨,诋毁党的领导,攻击政府推行的“双语”政策;企图用宗教干扰高校教育,毒化大学生思想,拉拢一些不明真相的大学生参加反动组织,企图培植“亲西方”的内应力量。

2.一些大学生对新疆民族发展史、宗教演变史、历史发展变化了解不够,宗教意识比较强,对“”的反动本质认识不清,抵御“”渗透侵害的能力不强,容易受到“”的引诱利用。据调查,新疆高校有些大学生思想受到极大影响,精神被控制,参加了“伊扎布特”等反动组织,书写反动标语,甚至参与乌鲁木齐“7.5”事件。

大量事实说明新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任务非常艰巨,迫切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各族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牢固树立“五观”和“四个认同”的思想,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三、加强新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对策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个由认知到认同,再内化为行为的一个系统的、复杂的工程,在新疆这个特殊的多民族、多宗教、多元文化区域,引导各民族大学生树立核心价值观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一)通过文化认同,促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

“文化认同是人类对于文化的倾向性共识与认可,这种认识与认可是人类对自然认知的升华,并形成支配人类行为的思维准则与价值取向”[4]。价值观教育就是要使人具有一种对多元文化价值观做出识别、判断和选择,并对选择的价值观念产生认同、坚信、内化和饯行的能力,其意义就在于影响个人与社会的文化认同。所以,价值观教育所涉及的所有问题都可以归结为文化认同问题。

新疆多元文化发展的态势使大学生面临着多元文化的选择,而“多元的文化选择很容易使人们在价值观的抉择中陷入自我冲突,甚至产生无所适从的困惑与迷茫,导致一部分人在确认价值观时失去方向感,丧失了基本的价值判断力,是非不辨,美丑不分等”[5]。这就需要引导各族大学生正确认识文化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在尊重文化多样性和差异性的基础上,坚持中华文化认同。

新疆高校应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民族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既要重视对各族大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历史的教育,也要重视新疆历史包括民族史、文化史、宗教史教育,挖掘少数民族文化中的优秀资源,从而增进各族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自觉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深入理论研究,整合教育资源,丰富教育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以来,学界对于相关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有学术价值和实践价值的观点,取得了一系列可喜成果。但是,针对大学生群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专项研究还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尚未提炼出来。因此,还需要拓宽研究视野,深化理论研究深度,加强实证研究,提高研究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明确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内容,但要把高度抽象的理论体系转换为各民族学生能够掌握和内化的知识体系,还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立足于现实生活和民族地区特殊区情,整合提炼出反映时代和学生发展要求的教育内容,使教育内容充满科学性、时代性、生活性和民族性。价值观教育只有紧密结合大学生的生活、学业、精神面貌、社会交往等实际问题来开展,才能收获更大实效。

新疆地区高校学生多民族并存,少数民族学生人数众多,需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文本建设和学科建设,突出新疆地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地域性特征,使“五观”、“四个认同”教育与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要注重从新疆地区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地方教育资源,如: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宗教文化、革命传统文化及兵团屯垦戍边文化均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要善于挖掘;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建设网络课程平台、电子教材和课外读物等,丰富完善教育内容。

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一个人不能够一部分一部分地来教育,而是由人所经受的种种影响的全部综合地教育出来。”[6]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工程”, 家庭、社会和学校都影响着大学生价值观的树立。构建完善的教育体系,使大学生能接受有效的价值导向,拓宽价值观教育的社会参与面,使价值观教育不留真空,是当前的迫切任务。因此,要积极探索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价值观教育模式,形成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树立科学价值观的优良环境,从而系统地发挥整体影响的教育作用。

(三)创新方法,拓宽渠道,提高实效性

对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要遵循主体性原则和“三贴近”原则,结合大学生各种思想认识和实际问题,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如专题讲座、讨论、辩论赛、知识竞赛、小品演绎、社会调查等,引进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手段,如多媒体、教学软件、视频动画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价值观教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价值教育要注重解决好他们学习、生活中实际困难,如:贫困问题、汉语学习与专业学习问题、就业问题等,从而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感召力、吸引力。

坚持多渠道对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以课堂作为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同时校园文化、网络、社会实践、社区、大众传媒等也是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渠道。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能歌善舞,民族节日丰富多彩,如肉孜节、古尔邦节等,也可以以此为载体,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重视社会实践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影响,将专业实习实践与大学生三下乡、进社区、勤工俭学、参观考察等结合起来,增强价值观教育的目的性和实效性。

(四)加强机制建设,实现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新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开展,离不开有力的机制和制度保障,为此应着重加强机制建设。

1.健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领导体制与工作

机制。中央16号文件明确要求,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大力支持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以形成全党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合力。新疆高校要从自身实际出发,立足区情,深入调研,摸清大学生思想状况,制定科学的大学生核心价值体观教育的实施规划。近年来新疆医科大学探索、实施“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的育人工作机制取得了不菲成效,值得学习和借鉴。

2.完善物质保障机制。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活动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需要一定的财力支持,这是当前新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机制中较为薄弱的一个环节。新疆各高校应进一步规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经费的管理使用,建立完善专项经费预算制度。确保专项经费足额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逐年加大专项经费的投入力度,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经费保障。同时,要重视和改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收入和待遇,充分调动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积极性。

3.重视评估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建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科学评价系统,是对价值观教育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调整,优化价值观教育过程的有力支持。新疆高校评估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应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成效作为重要指标,积极探索综合评判法、实践检验法等评估方法,不断提高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水平。

注释:

①数据来源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参考文献:

[1]子杉.国家的选择与安全[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39.

[2]王小平.泛突厥主义文化透视[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10.

[3]张洁.多元文化视域下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7).

[4]郑晓云.文化认同与文化变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10.

[5]许苏民.文化哲学「Ml.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6][苏]马卡连柯;刘长松,杨慕之译.论共产主义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227.

收稿日期:2013-11-08

安全教育的价值范文2

关键词:大学生 意识形态安全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1-135-02

广大青年大学生是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力军,是确保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政治力量,提升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水平和思想政治素质,能够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保障国家意识形态的安全。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一是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所以从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为出发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思想,构建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理论体系,是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客观要求和时代需要。

一、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对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影响

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袁三标在《从文化软实力看当代中国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一文中指出:对于今天的中国而言,“意识形态安全”主要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受来自外部或内部因素的威胁、侵蚀以至于同化,并能保持稳定存在和健康发展。意识形态的安全要求全体社会成员政治认识上的高度一致,并且有着共同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要求政治的、宗教的、思想的个性从属于共同的价值观和秩序观。意识形态安全作为更深层次的安全范畴,长期的影响着政治安全。大学生是未来国家建设的生力军,而且是主流政治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传播主流政治文化的功能,同志曾指出:“抓好教育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工作,直接关系到我们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能否收得成功,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取得成功。大家都要从这样的高度来认识问题、开展工作。”{1}通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内化社会主流政治文化,再外化为具体的政治行为,最后以传播者的身份进行社会政治文化的传播。大学生的政治价值观对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影响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大学生政治立场的影响。大学生的政治见解和态度关系到大学生的政治立场,只有立场坚定才能增强政治判断力和敏锐性,保证正确的政治方向,从而能将错误的事物从正确的事物中剥离开来,并且巩固了我党在高校中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保证了大学生对党和国家的信赖和拥护程度,使其把国家利益放在前面,愿意为我党的社会主义建设贡献更大的力量。(2)大学生的政治认同的影响。“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基础认同是民族认同,政治认同的最高形式的认同是国家认同,政治认同的核心认同是对执政党和政府的认同,政治认同的现实认同是政策认同。”{2}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政治认同对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性,大学生的政治认同首先是民族认同,大学生是社会思潮的引领者,是民族思想文化的传承者,大学生民族认同程度,关系到本民族的长久发展和延续。(3)大学生政治参与和关注程度的影响。大学生政治参与和关注程度是在对国家政治体系认同的基础上的,可视为对国家、政府的忠诚表现,这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价值观,有利于保障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有利于国家的安全稳定和发展。

二、当前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现状分析及思考

1.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向多元化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无产阶级的理论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形成对峙,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采用各种手段竭力推行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和价值观念,进行文化扩张,传播其意识形态,以达到其“和平演变”的目的。费孝通先生在描述20世纪的局面时说:“20世纪是一个世界性的战国世纪”,“未来的21世纪将是一个个分裂的文化集团联合起来,形成一个文化共同体,一个多元一体的国际社会。而我们现在的文化就处在这种形成的过程中”{3}。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变革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大学生政治价值取向始终是我们坚持的主要方向,但是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各国文化的交融和渗透,造成了当代大学生群体思想日趋多元化的现实,既多元的文化、多元的经济体制、多元的价值观念、多元的信息等等。在尊重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多样性情况下,怎样坚持社会主义主流意识不动摇?怎样引导学生加强认识提升自身的辨析能力,以达到趋利避害?这些都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2.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由社会本位向个人本位倾斜。我国主导的政治价值观要求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整体利益高于一切。自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深入,在全球化经济的浪潮中,我国在经济建设等多方面取得巨大成就。但是西方各种文化思潮的涌入对我国传统政治价值观念形成冲击和挑战,同志指出:“我们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进两个根本性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我国社会的生产力,这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必然会引起人们精神世界的深刻变化。”{4}我们在改革原先所有制的同时,也彻底打破了社会意识形态单一化的模式,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要求,必然导致人们思想意识和价值观的多样性。随着改革的深入,大学生面对就业压力、竞争压力、经济压力越来越大,且仅仅重视专业技能教育忽视意识形态教育造成大学生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念受到冲击,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过分追求个人的价值,走向了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等误区。如何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的价值观,确定人生坐标,树立为“他”服务的思想;如何帮助大学生面对个体与集体、自我与社会、事业与奉献等问题上,寻找到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并重的结合点。

3.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向现实性发展。当前,随着中国改革进程的加快,加之西方资本主义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渗透和国内新的思潮的影响,形成了新旧价值理念的碰撞,过去从以奉献精神和实现共产主义的思想目标为判断标准,而到了今天,人们的价值评价出现了多元化和复杂化,西方资本主义试图利用他们所谓的“民主”、“自由”思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指导地位从而颠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当代大学生思想自由开放,比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他们在政治价值评价上表现出从中国传统的价值取向向现实生活转变,有的甚至丧失了更高目的的理想追求,所以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元指导地位;如何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多元化思潮抵制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念对大学生的侵蚀。

三、加强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教育保证意识形态安全的对策

1.改革创新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教育体系及内容。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教育内容体系的建立是实现教育目标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价值观的关键,通过以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为评价尺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思想,构建科学合理的政治价值观教育内容和体系能够确保社会的政治稳定,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政治素质。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等方面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教育也应顺应潮流进行改革创新,尊重时展的规律,这就要求赋予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马克思主义教育等新的内涵,创新的教育内容和体系应从人的情感认知层面入手,拓宽政治理论基础知识教育,增加政治参与体验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敏锐性和关注程度。

2.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一元性。当前,“经济领域里多种经济成分的同时并存和共同发展,思想意识形态领域多种文化与多种思想的并存与相互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客观事实”{5}。对此,我们必须辩证地对待意识形态领域一元主导与多样并存的现状,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核心地位,使其帮助人们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思想文化越是多元化,主流意识形态就应越加强,也曾说过:“社会主义思想和优良的风尚不去占领,落后的错误思想和消极不良的社会风气就必然会去占领。”所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要用坚定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增强其自身的“免疫力”和“抗干扰性”,抵御和批评国内外各种错误和敌对思想,保证意识形态的安全。

3.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价值观建设重在实践,先进价值观的实践则需要社会先进人物做出示范和榜样。”{6}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后备军,对大学生要始终坚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使之成为先进价值观的楷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来武装头脑,使大学生明确我国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时刻保持坚定的立场和清醒的头脑。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使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根植于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中,剔其糟粕取其精华,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自我与社会的利益关系。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要内容,提高思想觉悟,在大学生群体中形成积极向上荣辱观念和氛围。

4.强化德育实践的实效性。以科学发展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将德育理念和实践紧密结合,在德育内容上要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要求拓展德育内涵,把德育实践渗透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当中,坚持因材施教,建立德育考核学期鉴定制度,建立课内外德育学分,健全德育实践量化考核机制,创建德育答辩制度,实施大学生纵向衔接、教育内容分层递进,构建一个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与学、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多层次、多模块、全方位的大实践教育框架,并且从大学生普遍关心的社会政治问题入手,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增强他们政治参与意识和认同感,牢固树立正确的政治价值观,进一步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2011年研究生创新科研基金项目“意识形态安全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YJSCX2011-181HLJ]

注释:

{1}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90-591

{2}韩晓峰.大学生政治认同状态模型理论构建与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06

{3}费孝通.从反思到文化自觉和交流[J].读书,1998(11):8

{4}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81

{5}郑永廷等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6}杨晓刚.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0年3月第11卷第2期

参考文献:

1.袁三标.从文化软实力看当代中国国家意识形态安全[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安全教育的价值范文3

关键词:多元文化;校园安全文化;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5-0269-02

社会、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和全球化浪潮的到来,加剧了各种不同文化的融合和碰撞,形成了多元文化的格局。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转型期,一些制度不够健全,恶性时有发生,拜金主义甚嚣尘上,随着网络的迅速普及,各种文化争相占领思想意识阵地,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极易受到不良影响。因此,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和挑战,如何推进高校校园安全文化教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现实而紧迫的任务。

一、多元文化的概念解析

许慎曾在《说文解字》讲到,元,是指一切的起点,所以,“多元文化”也就是指具有不同起点的,具有启示意义的文化。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来看,文化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具有矛盾统一的关系,其中文化的统一性以多样性为基础,而多样性又以统一性为前提。虽然“多元”体现的是“一”与“多”的辩证统一,对“多元文化”的具体定义,学术界至今还没有一个完全统一而清醒的认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在全球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多元文化是世界各种异质文化的撞击和融合,也可以理解为是异质文化和本土文化的撞击[1]。多元文化乃是时代的趋势,但文化的多元及一元文化的多样性必须要与社会主导文化相统一,构成文化生态平衡,否则文化多元就会演变为文化混乱。本文的的“多元文化”是中国当代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所面对的一种独特文化现象,指的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主流文化与非传统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等存在一定冲突的文化所构成的一个系统。

二、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概念和基本要素

“安全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为维护安全而创造的各类物态产品及形成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总和。”[2]高校校园安全文化是指被学校所倡导,能够被高校师生所接受并按照这种文化行动的价值体系、行为准则[3]。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可以分为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从精神上来看,高校校园安全文化主要包括所共同遵守的基本准则和行为标准、所坚持的安全信念以及价值理念,此外,为推动这种文化落实所制定、实施的各项相关的制度也属于安全文化的范畴。其次,从物质层面来看,安全文化包括师生员工因教学、科研、学习、生活的需要而使用的各种安全及防护、保护其健康与安全的工具、器具和物品[4]。

三、多元文化对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影响

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也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它使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独立意识不断增强,同时它也有利于人们在价值多元对比中拓展事业,更新观念,从多角度、多途径地尝试适应社会的方式,寻求实现人生最大价值的最佳方案。但多元文化格局的出现,也强烈震撼着大学生原有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使他们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部分校大学生渐渐变得意识混乱,无所适从,甚至在行为规范上表现为“失范”状态。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价值观念由群体本位向个体本位偏移的趋势当

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还未牢固建立,大学生的价值观正悄然呈现出由群体本位向个体本位偏移的趋势。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道路,不断健全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全民的主观能动性有了很大提高,但不可避免的,全民的行为逐利性也日益凸显。市场本身的功利性、现实性和竞争性等特征,深刻改变了全民原有的价值观念,传统的价值体系受到巨大冲击。作为社会精英分子,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的自立能力、进取精神和竞争意识不断增强,但在他们逐渐摆脱从众性、依附性和趋同性的同时,追求个人利益的愿望日益强烈,大局意识正逐渐淡化,价值观由群体本位转向于个体本位,甚至表现为极端的个人主义。

2.大学生理想主义的人生价值目标有被世俗性价值目标取代的趋势

大学生应当树立科学的人生价值目标,将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相统一,正确处理个人理想与社会共同理想之间的关系。在当下,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避免,文化传播的渠道日益拓宽,文化作为软实力日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东西方文明有着迥然不同的特征,东方文明注重集体主义的人文精神和道德标准,而西方文明则更崇尚自由,追求个人本位。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强大的经济、技术优势,牢牢地掌控着话语权,抓住各种机会不断地向第三世界兜售自身的价值观念,大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理,对有别于传统价值观的理念更是充满了兴趣,再加之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用主义思潮的影响,理性主义价值观念的普遍性、主导性大大减弱,从而导致有些大学生在价值观方面产生了困惑和矛盾,在他们身上出现了理想与信仰的迷失和茫然,他们的理想更多的趋向于现实性和功利性。

3.不和谐因素的蔓延带来的挑战

随着全球文化交流与碰撞的日益频繁,近年来,西方国家及一些敌对势力,通过非法宗教,对我国高校大学生进行多方面的与文化有关的“支助”活动,利用互联网、电视电影、广播电台等现代传媒手段加强对我国高校大学生进行狭隘的民族主义、宗教主义甚至宣传;这种文化的渗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原有信仰,冲击了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文化建设的指导地位,不利于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我国高校文化安全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部分大学生由于判别宗教与、迷信与科学的能力不强,被引入、迷信的泥潭而不能自拔。境外的一些反动势力,通过有意的宣传民族和地区矛盾,煽动对国家和政府的不满情绪,妄图在大学校园中造成不和谐的因素,这样就威胁着我国高校的文化安全乃至国家安全。

四、多元文化视域下高校校园安全文化教育体系构建的途径与对策

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多元化、行为方式多样化是一种必然的趋势,我们不能粗暴地将客观事物做一元化处理,对其设定单一的行为方式或行为准则,应当以人为本,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注重校园安全文化教育,构建积极向上的校园风气,同时注重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减少不良环境对学生身心的侵害,内外结合形成有利于高校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亚环境。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注重高校对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培育工作

学校是大学生接受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场所,加强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具体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形成全员育人的理念,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没有旁观者,高校要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理念和氛围,广大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应该成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主力军。第二,必须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营造一种明朗、健康、活泼、有序的文化氛围,为校园文化注入时代特色和生机,通过多种形式,形成健康的舆论导向和有凝聚力的校园精神。第三,面对新形势、新特点,对思政课进行改革与创新,从指导思想的高度和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层面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统领和引导,使大学生自觉地抛掉多元“个性”价值观,转而崇尚社会主流价值观。

2.开展心理卫生教育,增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发育时期,社会因素的刺激、家庭因素的压力、经济窘迫的自卑、情感需求的不安、人际矛盾的冲突、学习成绩的忧虑、个人前途的期待等都可能不同程度引发学生心理障碍,因此,要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统筹协调。丰富心理教学的内容,营造活跃轻松的气氛,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活动,通过活动的形式激发大学生的心理潜能、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社会、学校、家庭以及自身学习、工作和人际关系中的种种矛盾与问题,缓解其焦虑,排遣其苦闷,化解其矛盾,帮助他们恢复心理平衡,矫正不良行为,提高他们正确认识和调节自我以及应付各种事件的能力,把事故消除在萌芽状态。

3.注重普遍教育与特殊教育相结合,增强教育的针对性

鉴于民族文化差异和认知不尽相同,少数民族学生对于教育的需求具有多样性,尤其是在、民族团结教育、突发事件处置方面,学校应当将普遍教育与特殊教育相结合,分类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在宗教教育方面,辅导员主动了解他们的,引导他们正确处理和学校生活的关系。通过组织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坚持正面引导,教育学生把信仰宗教与遵守国家法律结合起来,把信守民族风俗习惯与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和成长成才结合起来。一方面我们尊重他们的,另一方面也避免他们被异教思想腐蚀。加强师生交流、生生沟通,提倡关怀教育,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牢固树立“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理念。

4.落实校园周边环境长效管理机制,形成安全管理与制度的文化力

高校周边环境是高校安全的重要影响因素,关系到学生的成长以及高校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近年来,公安机关联合相关部门多次开展了高校周边环境的整治工作,查封取缔了一大批非法经营场所,收缴了大量非法出版物,使校园周边的安全形势有了很大的好转。但要长期保持高校周边环境的良好,仅靠高校的管理还远远不够,高校必须积极配合地方政府,研究落实长效管理机制。其次,在安全管理与制度所形成的文化力氛围中组织学生安全自保让学生意识到安全也是一门科学,是一辈子受用不尽的科学智慧,通过学生参与,让学生领会安全的重要意义以及对人一生的重要作用。

高校是国家人才输出的主要场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着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未来。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完善高校校园安全文化教育体系建设,排除不利因素的干扰,确保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对于成功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润沛.当代中国多元文化视域下人的价值取向问题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09.

[2]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政策法规司[C]//.安全文化论文集,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2.

安全教育的价值范文4

教师候选人工作价值取向中小学一、问题提出

价值取向是人们基于自身对事物重要性的认识而做出的价值高低的评价以及相应的赋值意向或偏好,它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具有一定的导向和调节作用。工作价值取向作为一般的价值取向在工作或职业上的具体表现,反映了人们基于自身需要而对社会上某种职业的优劣以及重要性进行评价的尺度及相应的认同偏好。工作价值取向不仅包含着对工作价值的认知评价,也涉及到因不同评价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当个体从事的实际工作本身所具有的主导性价值或优势与其工作价值取向相一致时,更有可能使个体产生较高的工作满意感和工作投入。在教育领域,教师的工作价值取向不仅影响着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受教育者的发展。因此,了解教育者自身的工作价值取向无论对于其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还是对社会贡献而言,都是有必要的,同时对于教师培训也具有指导意义。

就教师群体的工作价值取向的已有研究来看,所涉及的调查对象既有新入职的教师,也有任教多年的教师。比如,张娜、申继亮、张志祯(2008)对新入职的教师进行研究发现,在选取职业时,新入职教师总体上看重的是工作的兴趣、工作的稳定性和帮助他人。不同性别之间的教师最看重的方面有所不同;曹桂莲(2008)对广州市幼儿教师的工作价值取向进行研究,发现教师对工作价值的肯定与重视程度属于中上水平,不同类型的教师在工作价值取向上存在差异;丁桂莲(1999)选择内蒙古的高校青年教师进行研究发现,青年教师职业价值取向的特点是主体意识强,对自我发展的个人目标较重视。司继伟等人(2009)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进行研究,发现工作价值取向可以负向预测职业倦怠,正向预测个人成就感。

对在职教师群体的工作价值取向进行考察固然重要,但若能将其提前至职前的准教师群体,一方面,为教师选拔提供参考,避免在后续工作中因价值取向冲突而导致的职业倦怠或离职,防患于未然;另一方面,也为后续有针对性的在职培训提供参考,以维持教师的工作活力与动力,稳定和优化教师队伍。虽然也有个别研究调查了师范类学生的工作价值取向(凌文辁、方俐洛、白利刚,1999;施章清、牟丽霞、2008),但随着越来越多的非师范类学生及社会人员投身于教师职业,仅关注师范类学生是有局限的。

总之,对职前的教师群体的工作价值取向进行考察,有助于提高教师选拔的高效性和有效性,也为后续的培训和干预提供依据。鉴于已有研究针对职前教师群体的工作价值取向的考察很少,取样代表性有限,我们拟对那些已获得教师资格证书、有明确从教意向、期待应聘教师岗位的教师候选人进行工作价值取向的调查。

二、研究方法

1.被试

教师候选人272名,该批候选人都已获得教师资格证书、有明确从教意向、期待应聘教师岗位,但尚未被录用。

2.研究流程

给被试呈现的完整试题如下:列举了人们在选择职业时可能看重的一些因素。请你结合自己选择职业时的情况,请选择三个你认为最重要的选项并对其进行排序:A福利薪酬;B声望地位;C个人发展;D人际关系;E文化氛围;F服务奉献;G安全稳定;H自然环境;I自主程度。

3.统计分析

根据已有研究者对排序问题的分析方法(刘德寰,2006),采用虚无编码的方式生成九个对应的新变量,分别代表教师候选人在选择职业时每个工作价值取向的重要性指数。重要性指数的大小范围是0~1,指数越大,代表被试越看重该类价值取向。使用spss11.5对重要性指数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

1.教师候选人工作价值取向总体状况

总体上来看,教师候选人自评的工作价值取向的重要性依次为:个人发展>文化氛围>安全稳定>服务奉献>人际关系>自主程度>福利薪酬>声望地位>自然环境。

2.不同类型教师的工作价值取向

男女教师候选人看重的工作价值取向基本一致。男教师候选人根据重要性对工作价值取向的排序是:个人发展、文化氛围、服务奉献、安全稳定、人际关系、自主程度、福利薪酬、自然环境和声望地位。女教师候选人根据重要性对工作价值取向的排序是:个人发展、文化氛围、安全稳定、服务奉献、人际关系、自主程度、自然环境、声望地位和福利薪酬。T检验的结果显示,在服务奉献的重要性指数上,男女之间存在显著差异,T(270)=2.366,p

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教师候选人看重的工作价值取向基本一致。独生子女教师候选人根据重要性对工作价值取向的排序是:个人发展、文化氛围、安全稳定、服务奉献、人际关系、自主程度、福利薪酬、声望地位和自然环境。非独生子女教师候选人根据重要性对工作价值取向的排序是:个人发展、文化氛围、服务奉献、安全稳定、人际关系、自主程度、福利薪酬、自然环境和声望地位。在人际关系的价值取向上,非独生子女教师候选人的重要性指数较高,T(270)= 2.508,p

安全教育的价值范文5

[关键词] 核心价值观 意识形态安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政治安全和文化安全的关键所在。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文化多样化、信息网络化的推进,意识形态安全问题逐渐凸显。高校作为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对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维护具有重大作用。

一、国家意识形态与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意识形态作为观念的上层建筑,集中体现了特定利益集团经济利益的价值向度和精神追求,是巩固国家政权、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思想保证。国家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核心价值观是国家意识形态的内核与精髓所在,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依存,是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只有核心价值观这个内核稳定,才能确保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一)核心价值观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内核之一:对信仰与实践关系的回答。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从生产方式的变革和人的解放两个维度,揭示了社会形态的沿革迄今经历了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现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社会,以及人对人的依赖性、人对物的依赖性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不同形态,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论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核和精髓,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方向,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起共促发展的强大的精神力量。需要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弘扬核心价值观来加强意识形态安全,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二)核心价值观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内核之二:对理想与现实关系的回答。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这个美好的“中国梦”,凝聚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希望。中华民族百年的奋斗史,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辉煌历史告诉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点绝不能存在任何的质疑和动摇。为此,必须在总结近现代中国历史的基础上,从中国现实出发,唱响共产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好的主旋律,朝着理想目标而努力。

当前,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有的西方强国不愿意看到一个不断崛起的强大中国,从军事、经济、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推出了许多遏制措施。加上全球化、市场经济、不同社会思潮等各种因素的影响,社会大众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上多样化并存,选择性、差异性、多变性明显增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一元化”地位受到挑战。在此背景下,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表达国家核心价值诉求,为社会成员指明共同遵循的价值取向,强化实现中国梦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三)核心价值观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内核之三:对社会与个人关系的回答。社会是一个有机体,个体是社会有机体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要素。意识形态从思想观念和思维方法上,为个体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意识形态通过肯定和维护自身的思想观念,反对和排斥不利观念,为社会治理提供“合法性”依据。意识形态是社会精神支柱,其昭示的奋斗目标,对个体具有巨大的激励和凝聚功能,发挥着精神驱动作用。人是具体的、历史的、社会的,“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p56。由于个体的社会身份、社会环境、社会阅历不同,人们的价值取向、价值选择、价值判断差异性很大,特定时期有的个体甚至出现价值迷惘、价值混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内核,反映了社会存在和经济发展的价值追求,体现着人们对于当今社会和未来社会发展的精神追求,凝聚着国人的历史共识和实践总结。要通过积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功能、引领功能、整合功能和创新功能,确立正确的社会价值导向,塑造良好的道德风尚,规范个体言行,净化社会风气,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健康有序发展,激励和号召人们为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目标而努力。

二、高校意识形态安全视域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面临的问题

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受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变化,特别是互联网、微博、微信、QQ群等新媒体发展的影响,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培育不断受到多方的影响和冲击,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面对着来自多方的挑战。

(一)西方政治模式和社会思潮的冲击。新中国成立以来,西方国家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敌视和攻击一直没有停止过,始终企图同化中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颠覆社会主义政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没有出现西方发达国家希望看到的如同苏联一样政治上的蜕变。随着美国总体国力的衰落,其在全球的一超独霸的领导地位有所下降,加之英、法等西方发达国家在国际上的实际影响力也有所下降。国家实力变化后,有的西方主要发达国家把对华政策重点由“颠覆”转向“渗透、遏制”,实行“和平演变”,借自由、民主、博爱、人权、宗教为幌子,打着“中国”“民主和平论”“人权高于”的旗号,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一些问题大肆责难非议。同时,还炮制出历史终结论、意识形态终结论、文明冲突论、第三条道路等等多种理论,攻击异己,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性,利用各种手段对我国高校在意识形态方面加强渗透,妄图达到影响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最终影响我国政治体制和民主政治走向之目的。

(二)西方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冲击。全球化步伐的推进,网络技术的发展,手机新媒体的革新,高校已绝不再是世外桃源。在全球化的国际交流合作中,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在科学技术、现代化管理等层面的优势,在经贸往来、科技教育文化合作交流中,通过其影视动漫、流行歌曲、体育休闲、广告营销等多种文化娱乐节目,借助现代化的“声光色电”组合,内置“民主、自由、平等、博爱、人权”的普世价值观,镶嵌着精致的自由主义、利己主义、消费主义、金钱崇拜等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和超前消费、透支未来的生活方式,不断地冲击着高校大学生的眼球,冲击着年青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冲击着高校知识分子对传统的民主政治价值模式的理解。青年大学生在消费西方的商业品牌、影视文化节目的同时,实质上也易被西方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思维方式所消费,甚至会产生认同感。在日常生活交往中,西方发达国家不断加强其民主人权模式和价值观扩张,对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产生强大冲击,悄然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三)社会复杂变革负面因素的冲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取得了巨大成绩。但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社会亦进入问题叠加期和矛盾凸显期,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很多变化。有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抓得不紧不硬,要求不严,标准不高,讲起来重要做起来不重要,认识模糊措施不力。极少数领导干部包括高校的领导干部,宗旨意识淡薄、理想信念动摇、思想道德滑坡,自由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滋长泛滥,有的甚至腐化堕落变质。极少数高校教师缺乏正确的政治立场和历史观,宣扬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民主”“新闻自由”,传播民主社会主义和,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否定我国民主政治模式,否定核心价值观,否定党史国史,否定四项基本原则,否定英雄人物,对年青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严重影响高校意识形态安全。

(四)境外宗教渗透扩张的冲击。宗教渗透是境外敌对势力对付社会主义的常用手段。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之后,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成为境外敌对势力进行宗教渗透活动的重要目标之一。境外宗教渗透势力通过学术交流、教育出版、秘密传教等方式,利用广播电台和互联网进行传教布道,除了城市乡村以外,还把触角伸向高校,有的外籍教师甚至利用讲学进行秘密传教。基督教、伊斯兰极端主义,都把大学生作为重要的渗透对象。有的基督教在高校秘密传教,吸引年青大学生入教。进入21世纪以来,伊斯兰极端主义成为威胁国家地区安全与稳定的现实力量。受极端组织“伊斯兰国”迅速发展和国际政治因素的影响,伊斯兰极端主义在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与新疆接壤的地区活动猖獗。伊斯兰极端主义利用网络、手机短信等,在高校学生特别是维吾尔族学生中秘密发展成员,实施分裂颠覆恐怖活动,严重危害高校的安全稳定,直接危害到国家的安全与稳定,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

三、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保高校意识形态安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动力和思想基础,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为加强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提供了有效保证。要多管齐下,采取有力措施,以培育践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为着力点,确保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一)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主渠道作用。同志强调:“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2]p153要重点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宣传教育工作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一是要深入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从其基本内容、真理与价值的关系、价值选择、价值评判、行为取向、价值意蕴等各方面来深入解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化、具体化。二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要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各门课程的教学,系统地讲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中国梦,做到入脑入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引导广大青年学生确立科学的人生目标,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正确认识人生价值,自觉抵制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侵蚀,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三要加强思政课的教学改革,通过积极探索创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现在教学形式与方法创新中,灵活运用灌输法,变理论灌输为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增加理论的说服力、吸引力、感染力。要加强师生互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互动参与。要发挥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作用,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努力使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践行者和有力传播者。

(二)大力加强日常生活领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既要注重课堂教学,更要注重把触角延伸拓展到学生的日常生活领域。大学生的日常生活领域,其现实空间主要在学校,虚拟空间在网络空间。“生动鲜活的语言、喜闻乐见的形式,是增强理论吸引力感染力的重要保证,是推进理论大众化的内在要求。实践证明,说空话、讲套话,只会让理论远离群众。”[3]改革开放以后,大学校园早已不再是封闭的“象牙塔”,社会不公、贫富不均、城乡差距、权力寻租等社会问题,经常成为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谈话内容,影响大学生心态变动、价值评价选择和价值观的变更。要在教室、寝室、运动场、图书馆、大礼堂、食堂等大学生主要的学习、运动、生活空间,通过宣传栏、校报、板报等多种载体,借助演讲朗读、诗词歌咏、漫画海报等多种形式,开展鲜活多样、富有特色、容易被大学生接受的宣教活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领域中,体现在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运动娱乐、消费饮食、文化活动等微观生活领域,体现在其平时说话聊天、交朋结友、唱歌上网、观看电视电影等最基本的日常行为生活,真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最普遍的日常生活领域绽放出美丽之花。

(三)积极利用网络与新媒体,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大学生已习惯浏览网络,使用微博、微信、QQ等新媒体。而网络和新媒体,海量信息良莠不齐,有的网络语言耸人听闻,有的网游软件暴力色情,有的意见表达毁人“三观”,强烈冲击着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对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不利影响。为此,必须高度重视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积极利用好网络和新媒体平台来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要注重网络阵地建设,加强网上网下协同互动转化。要牢牢把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的主导权,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找到符合大学生感兴趣和适合其接受的方式来形象生动表达,提高叙事的表达力、吸引力与感染力,不能自言自语、自说自话,表面上高大上,实则空洞说教、虚无缥缈。二要加强网络队伍建设,强化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要教育引导学生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学会理性表达,促使学生实现文明上网、绿色上网、健康上网,使大学生在网上也自觉担负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员、践行者的历史使命。三要加强网络舆情监控,净化网络环境。对在网络发表影响国家社会稳定,涉及违法犯罪言行,要报公安机关;对不利于唱响主旋律、带有杂音色彩的网络舆情采取冷冻措施,疏导消除;对一些有疑惑、有抱怨的舆情,要解疑释惑、化解矛盾。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安全教育的价值范文6

关键词:“微时代”;吉林市;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

1“微时代”下吉林市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研究思路

从国内外学术界的研究来看,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的教育很早就引起了人们的重视,美国、英国等国家将网民安全意识作为国家网络安全战略的重要内容,出台政策推动公众网络安全意识教育,针对大学生群体则致力于营造网络安全文化氛围,通过建立专门网络安全学习网站和课程进行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教育。国内则结合大学生网络安全问题频发的实际情况,对网络安全意识教育的必要性进行了研究,提出要将网络安全意识教育纳入到国家安全战略规划中,利用法律进行规范约束,通过网络教育、网络监管等途径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1]。总体上来看,相关研究主要从理论层面上研究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问题,缺乏对实践情况的深入分析。因此在实际研究过程中,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吉林市各高校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现状进行确认。在此基础上,以在网络安全方面提出的互联网发展与治理新思想为指导,提出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教育水平的对策,继而更好的推动高校网络教育工作的开展。

2“微时代”下吉林市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现状调查

2.1调查基本情况

在调查吉林市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现状时,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对东北电力大学、吉林化工学院、北华大学三所高校大一、大二和大三学生进行了500份调查问卷的发放,成功回收479份,回收率95.8%,其中有效问卷46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3%。其中,文科专业210人,理科255人,男生285人,女生180人。采用的调查问卷共包含15小题,由调查者基本情况、封闭式问题和开放式问题构成,能够全面反映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状况。采用SPSS19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问卷效度系数和信度系数分别为0.808和0.792,因此能够证明调查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较高。

2.2吉林市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现状

从调查结果看,吉林市大学生对意识形态问题有正确的认识,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国家主流意识形态,能够客观看待社会风气等道德领域的问题,但是整体对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缺乏危机意识。在“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看法”的调查中,58%的大学生表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有助于推动国家的发展,27%的学生表示树立该种核心价值观念有其合理性,但也有15%的学生表示不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内容。而在“马克思主义在当代是否过时”的调查中,尽管46%的学生表示并不过时,但也有37%的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缺乏说服力,即将过时,另外有17%的学生认为已经过时。由此可见尽管微信、微博在政治宣传方面发挥了引导大学生主流思想形成的作用,但是高校却未能在传统思政教育中加强微传播方式的充分利用,导致说教化的内容无法满足学生信息接受习惯。在“您觉得为什么每年都有大批高知分子移居海外”的调查中,57%的学生认为是由于教育失败导致人们爱国情怀淡薄,25%的学生认为移居海外依然可以为国效力,另外18%的学生表示人们应该自由选择更好的生活。从中可以看出在“微时代”大学生拥有了更多信息接受途径,能够从多角度看待社会问题,形成多元思想价值观念。而在“您怎么看待西方思潮”的调查中,33%的学生表示应取其精华去其糟泊,27%学生表示有一定合理性,25%学生表示符合社会思潮多元化发展趋势,15%学生认为不符合国情。综合分析调查结果可以发现,通过微传播途径,大学生更多的接触到了西方不良思潮,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影响,对西方“自由”“平等”“多元主义”等思潮较为推崇,使得群体意识形态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3“微时代”下吉林市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对策建议

3.1抢占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阵地

结合“微时代”背景,高校在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上还应对教育宣传阵地进行抢占,通过充分发挥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传播优势更好的进行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促使学生坚定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理念。为此,高校需要加快官方微信、微博公众平台建设,通过平台传递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而迎合大学生群体的喜好进行时事新闻的评论,更好的表达官媒的观点,则能迅速掌握话语权,更好地进行学生思想观念引导[2]。此外,高校需要加强网络平台上意见领袖的吸纳,培养专业信息技术人才,准确进行大学生群体舆情分析和研判,加快新媒体宣传功能开发,以便通过高效运营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实现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宣传,引导学生取得健康发展。

3.2实现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创新

在学生得以通过微传播途径获得丰富信息的条件下,高校只有提供时效性较强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内容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确保学生能够更好的接受相关理论和知识。所以在安全教育内容方面,还应选择更能与生活化和碎片化的“微时代”信息传播形式向融合的内容完成积极向上文化氛围的营造,引导学生抵制低俗思想和行为,实现对社会主义主旋律的有效弘扬。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等理论时,还应实现中国化,利用近年来涌现的新理论打牢意识形态思想基础,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得到更好的体现[3]。结合社会实践对中国近年来取得的成就进行展现,可以使学生通过理性思考形成稳定政治信仰,在行动上主动进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维护,继而更好的抵御西方思潮的诱惑。

安全教育的价值范文7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

2013年8月,国家领导人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1由此可见,意识形态安全与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高校作为社会主义人才培养的摇篮,作为意识形态生产和传播工作的前沿阵地,要将意识形态安全工作放在首位,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话语权和管理权。21世纪以来,网络、数字、移动通讯技术不断发展,基于互联网兴起的新媒体逐渐取代传统媒体的霸权地位,成为舆论信息传播的重要媒介,也成为青少年获取资讯的主渠道。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扩宽了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宣传渠道,成为新的思想文化传播阵地,同时,也给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如何认识并迎接这种挑战,亟需深入研究。

一、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意义

意识形态是和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直接相关联的观点、概念的总和,反映了社会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文化水平,以及人与人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处于意识形态生产和和传播的前沿阵地,面对国内外形势变化,应在第一时间做出评判反应。同时,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它所灌输的知识、传递的信息、渲染的文化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和政治信仰的养成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高校的这些使命决定了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关系到党的前途和社会主义的未来。国家领导人说,“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思想防线被攻破了,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2在一定意义上来说,高校学生的发展状态,关系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发展的未来。我们要站在国家安全的层面上,看待意识形态安全问题;要从执政安全的高度,认识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要深刻意识到,培育高校学生的政治信仰、价值观念,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高度认同感和使命感,培育优良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是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和社会主义前途的头等重要的大事。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对于社会稳定的维护具有重要意义。意识形态安全主要是指社会成员对国家的主流的价值观、政治制度、执政党等的认同与支持的状态,它不仅能抵御外部力量的侵蚀,还是国内社会和谐的粘合剂。近些年来出现的一些恶性社会安全事件,从一定意义上说,是意识形态危机在社会生活中的反映。因此,高校要利用自身培育社会主义公民的主渠道这一特殊优势,加强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意识形态安全的意识和担当的公民,从而维护社会稳定。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高校学生是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高校学生思维灵活,善于接收新鲜事物,价值体系尚未树立,是非意识尚未明确,心智尚未成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处于形成和发展阶段,帮助引导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思想观念、价值追求,是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高校和高校学生成为西方国家对中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重点对象。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国内外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涌进,与主流意识相互碰撞,激烈斗争,导致部分大学生在政治思想、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等产生一定的困惑和迷茫,在行为上有所偏差。

二、新媒体给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带来的挑战

与传统媒体相比较,新媒体有其自身的特点,具体包括:一是多样性,新媒体的传播是多层级的非线性的。二是互动性,新媒体提供的即时通讯打破了时空的界限。同时,新媒体设定在线评论促使原始信息和用户反馈信息相互交融,成为“公共资源”,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率。

(一)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冲击了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内容

在传统媒体占主导地位的时代,高校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多是依赖纸质书籍、广播电视及口耳相传,新媒体的产生和发展,打破了时空和地域的界限,成为大学生了解信息的快捷渠道。同时,他们由单向的信息接受者变成双向的信息的创造、传播、交流者,在意识形态构建中,他们的主体地位也更为凸显。网络平台上,充斥着各种声音,不同意识形态、社会思潮和文化价值观在这里交锋,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的观点,他们会判断、质疑,不会轻易认同。由此可见,网络新媒体的普及,冲击了高校传统的意识形态工作环境和方式,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增加了复杂因素。

(二)双向式的信息传播方式冲击了高校传统意识形态教育的方式

传统媒体形成的传播方式是高度集中、自上而下、单向的理论灌输,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牢牢把握了意识形态的话语权,有效阻止了不利信息的传播,极大保障了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而新媒体的产生颠覆了传播的强制性和管控方式的垄断性,在新媒体时代,人们不再是单向的信息接受者和消费者,大学生也不再仅是被动的听从课堂上的理论释义,在开放的、自由的、共享的、互动的信息时代,人人都能成为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人人都是发声人。此外,网络上,良莠不齐的信息、此起彼伏的各种思潮、层出不穷的意识形态都会影响高校学生的价值培育和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而网络的虚拟化也会降低人们的道德自律,容易造成网络言行有失道德规范。

(三)新媒体成为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便捷工具

《国家信息基础结构行动计划》中指出:“要开辟一个新的战场,即电子平台、信息战场,其目标就是西方价值观统治世界,实现思想的征服。”3长期以来,西方敌对势力一直对中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尤其在进入信息化时代后,新媒体已成为西方国家进行文化扩张和意识形态角逐的主战场,为达目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直接发声和培植人的方式,利用新媒体的便利,在网络上大肆传播对主流意识形态安全不利的内容。而高校则是西方敌对势力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重点对象。目前,西方敌对势力在中国建立了数千反动网站,通过制造各种政治谣言和不良舆论,来诋毁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事务。另外,也利用新媒体大肆宣扬和推销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文化思潮和意识形态,对一些刚入高校、分辨能力不强的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政治信仰产生不良影响,淡化了他们的对主流意识的认同感,同时也为高校意识形态的防御带来严峻考验。

三、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路径探析

2014年2月,国家领导人在信息网络安全信息小组首次会议上指出,“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42016年12月,国家领导人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5结合总书记的指示,高校要积极探索新媒体时代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新路径。

(一)整合教育主体,形成全员育人格局

一是加强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宏观领导。在新媒体时代,着力提高党对意识形态控制的能力,把握高校意识形态的主动权。二是加强党员干部领导班子的培育,着重加强对高校共青团、学生干部、党员队伍的建设,开辟网络教育基地,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意识形态认同感和凝聚力。三是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队伍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是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中坚力量,必须做好教师队伍的选拔和培训工作,将专业技术和信息技术相结合,在课堂上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增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实效性。四是帮助大学生形成和加强自我教育的观念,充分认识到自我的能动作用,大学生既是受教育者,同时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他们能将理论灌输内化为自身主观的意识,才能更好的保障高校意识形态的安全。

(二)充实教育内容,保障教育效果

教育的内容是教育的中介,要保证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顺利进行,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内容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媒体的普及,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内容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要结合大学生的个人需求和实际状况。一是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荣辱观、民族精神、大学生理想信念、中国梦,它们是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核心和重点,帮助引导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政治信仰和道德观念。二是加强网络道德规范的教育,培养大学生文明的用网观念,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法制教育,规范他们的网络行为。网络的开放性和虚拟性可能引起的网络犯罪,教育大学生文明用网、安全用网,不要超过法律的界限。

(三)拓宽教育的阵地,创新教育新模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主阵地,随着新媒体时代来临,高校要抓住机遇,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扩大教育的阵地。一方面,优化理论课主阵地,继续提升思政理论课的学术性和现实性;另一方面,开辟网络新阵地,高校需要深刻认识到新媒体阵地的重要地位,着力建设适应时代特性、贴近校园生活的校园“红色”专题网站,社会焦点、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等相关讯息,并定期制定有关时政热点的主题,设有在线交流功能,引导高校大学生积极思考,形成网上网下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合力。同时,也充分运用微博、微信、QQ等平台,传播正面信息,造就良好的新媒体意识形态教育氛围,抵御非主流意识形态的侵袭,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注释:

1..把思想宣传工作做得更好[G]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53.

2.刘明福王忠远.民族复兴大战略——学习系列讲话的体会[N].决策与信息,2014(Z1):8-157+2

3.[英]安德鲁•查德威克.互联网政治学:国家、公民与新传播技术[M].任孟山,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34.

4..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4-26.

安全教育的价值范文8

【关键词】安全稳定;思想政治教育;有效

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随着高职院校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开放动态管理的特点,高职院校的安全稳定问题逐渐显现,已经成为全社会日益关切的社会热点问题。高职院校领导层面对此问题高度重视,根据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因素并围绕本校的具体发展实际和发展目标,积极探索维护高职院校安全与稳定局面的得力措施和有效途径。实践证明,思想政治教育以其特有的魅力和影响,在维护高职院校安全与稳定方面发挥了无形而强有力的影响力,效果是其他手段所无法企及的,因此,要始终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有效的途径贯穿于校园安全稳定工作的全过程。

一、高职院校安全稳定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契合

(一)高职院校的安全稳定局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追求。“高校稳定包括政治上的安定团结、师生的思想情绪稳定、教学科研和生活秩序稳定、校园环境安全稳定”可见,高职院校的安全与稳定是紧紧围绕学校和谐发展的目标,抓住校内全方位安全的主线,内在要求保持政治局面的稳定,维持教育教学和生活秩序的稳定,确保校园安全。思想政治教育最基本的职能就是要通过各种有效形式和教育手段,切实保证政治局面上的安定团结,其价值追求就是提高人的思想觉悟,统一人的思想认识,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和心态平稳,从而促使人能够自觉维护教育教学、科研和生活秩序的稳定,自觉参与校园安全文明建设,进而保证和促进高职院校各项事业的和谐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可见,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追求符合高职院校的发展要求,也是高职院校各项事业稳定发展的重要思想保障。

(二)高职院校的安全稳定局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体现。安全稳定的局面是确保高职院校发展成果、实现进一步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促进大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思想和心态、实现自己全面发展的有利条件。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不断促进人的思想稳定和心态平衡,促进高校有序运行和各项事业取得成果。因此只有实现高职院校的安全稳定、文明和谐的局面,才能显示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大意义和价值所在,尤其是在影响高校安全稳定因素多样化、复杂化所体现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趋势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对维护高职院校内部思想稳定、校园安全文明氛围显得尤为重要。

(三)高职院校的安全稳定局面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依存。上世纪中期以来,我国的高校发展进程中已显示出了高校安全稳定问题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尤其是在全球化时代里高校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的形势下,高职院校的安全稳定局面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依存的程度越来越深,已突显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无形的手段在维护全校师生思想稳定、心态平衡和安定团结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这样和谐统一的关系中,安全稳定的局面为高职院校实现科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环境保障,同时也高职院校更好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条件支撑。在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下,高职院校在开展教育教学以及其他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就显得了游刃有余,效果显著,并得到了思想支持和保障。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维护高职院校安全稳定方面的作用

新的形势下,高职院校获得了较快较好的发展,同时也面临着诸多不良因素的冲击和挑战,使得校园安全稳定工作要求愈加重要,面临的压力愈大。国内外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从来就没有放弃过利用高职学生思想政治觉悟不够高、政治辨别能力比较弱和思想活跃意志薄弱以及对新鲜事物不经加以鉴别就接受甚至崇拜的思想特点来输出其价值观,以较为隐蔽的文化形式渗透到高职学生的观念中,误导高职学生的思维和判断,试图利用高职学生的力量来达到自己的政治需求;当前网络信息包罗万象和传播速度快,一些辨别能力差的高职学生易受网络上一些低级趣味、不健康甚至是西方反华言论的影响和冲击;高职学生的社会阅历不丰富,安全防范意识薄弱,容易造成自身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高职学生的思想素质比较低,自觉性和自控能力比较差,也会因一些小事而滋生矛盾,从而影响到校园的安全与稳定。

学生群体占据了学校人口的总数的绝大部分,只有学生群体总体稳定了,校园的安全稳定局面基本会实现。因此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一直围绕着学生群体的思想特征和行为习惯来开展,为维护职业院校的安全与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引导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效来引导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筑牢学生群体的思想基础。高职院校抓住校园安全稳定的主线,围绕“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切实把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安全文明校园建设的进程中,以广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内容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建设,形成浓厚的人文环境,以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主方向,弘扬主旋律,充分发扬中华传统的传统美德,教育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教会他们在社会存在的多元价值取向中坚定社会主义价值观,学会辨别真伪,学会将自身的发展同国家的需要相结合,努力成为适应社会主义事业建设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二)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围绕高职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时展形势,高职院校结合自身的实际特点,充分发挥了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在促进高职学生形成正确的远大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价值观的主渠道作用,充分发挥了政治辅导员在教育和引导广大高职学生形成正确的利益观、世界观和人生观以及形成文明的行为习惯方面的作用。尤其是政治辅导员通过多种有效途径,有针对性的对那些日常行为规范不到位、社会公德意识淡薄、纪律意识较为淡薄和安全意识淡薄的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鼓舞他们励志自强、感恩诚信,同时也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有利于身心健康和服务社会的公益活动,唤起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自觉按照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去历练自己,从而有效的提升了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三)促进思想认识的统一,有效化解矛盾和冲突。高职院校虽然不像社会上利益关系错综复杂,但是针对一些突出问题时,如果处理方法不当,则会引起人际关系的矛盾和紧张,甚至可能会引发冲突。有时学生群体里也会因为某些事情产生矛盾,从而引发打架斗殴之类的伤害案件。因此,就要充分依靠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无形而有力的利器,及时解决广大学生面临的疑惑、困难和问题,积极理顺情绪,提升思想认识,为统一思想认识、化解利益冲突、预防违纪犯罪、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以及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促进高职院校的安全稳定

(一)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高职院校安全稳定方面的引导和激励作用。“高校强有力思想政治工作,在激励先进、预防违纪犯罪,保持高校稳定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职院校的安全与稳定,离不开扎实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此高职院校领导层面就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形成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领导体制和以学生辅导员队伍与学生组织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始终抓住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主线,强化对校园安全与稳定局面是高校各项教育教学事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的认识,切实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高校各项工作的过程中。

(二)强化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作用。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紧密结合学校的办学目标,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通过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手段、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创新,不断完善思想理论课的课程体系,积极推进精品课程建设,以加强教学研究促进教学质量建设,促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发挥更有力的作用。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坚持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强化对广大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切实增强教育效果,教育内容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着重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寓基本道德规范于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加强对大学生的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积极开拓素质教育,引导和教育广大学生健康成长,帮助树立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政治鉴别力和文明责任意识,从而为建设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奠定牢固的思想基础。另外,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校报、校园网、广播等各种宣传媒体要围绕学校中心工作,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增强广大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高职院校在选择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时,既要坚持原则,又要有时代创新,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教职工也要自觉把思想统一到高职学院的全面发展和整体利益中,加强自身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学识学风等方面的修养,做到率先垂范、为人师表,从而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

(三)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根据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扎实推进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促使广大学生形成强烈的认同感,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广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引导学生健康正确的网络生活,做好学生公寓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确保宿舍安全,同时要抓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学生资助工作、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进一步引导和教育广大学生的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使广大学生增强政治意识、法制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

(四)充分发挥“四支队伍”的作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发挥联动教育机制作用。充分发挥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学生辅导员的教育和引导作用,同时也要发挥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和保卫干部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力量的应有作用,切实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开展,形成全面联动教育声势和氛围,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取得良好效果。

(五)发挥学生党团组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有效开展第二课堂的教育和引导。加强学生党建和团建工作,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对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团员进行教育和管理,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深入课堂和宿舍进行宣传和服务,充分发挥他们在安全文明校园建设中的积极主动性和带头模范作用,从而影响和带动广大学生自觉形成安全意识,紧紧依靠学生党团组织在教育、引导和团结大学生方面的优势,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切实增强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意识,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六)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高职院校围绕办学目标和育人宗旨,建立健全与法律法规相协调、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相衔接、与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同时应该充分发挥专兼职教育队伍和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导作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研究和工作考核评估,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向新的台阶,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促进高职院校的安全稳定局面的形成。

参考文献:

[1]杨玉海.新时期维护高校稳定工作基本问题研究[J].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08(1):45;

安全教育的价值范文9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转型时期,社会节奏不断加快,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中学生正处在汲取知识的黄金阶段,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片面追求升学率,学校和家长往往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肆意地对其机械地填充,毫不在乎学生的感受。另一方面,忽视教育学生对人生意义、价值和尊严的思考,使学生失去人生路标,生命存在的价值、生活的意义呈现为空白。生命教育是关于人的生活、生命与人生问题的教育,其目的是帮助受教育者认识生命的意义、价值,正确看待生与死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就已经提出用“生命教育”来整合教育的理念。美国、英国、法国等欧美国家最早开展生命教育活动,随后,亚洲的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也将生命教育纳入了本国的教育体系,从20世纪90年代末起,我国上海、辽宁等地区相继进行了生命教育的实践。

一、生命教育是中学德育的重要目标

1995年2月,我国《中学德育大纲》目标中要求,学校德育要培养学生形成自尊自爱、积极进取、坚毅勇敢、不怕困难的良好意志品质和性格。生命教育的目标在于,宣扬珍爱生命的信息,培养尊重生命和爱惜生命的态度,与自己、他人和环境建立一个互相尊重、能沟通和负责任的关系,并以此为基础探索生命的意义,从而实现富有活力、积极丰盛的人生。其终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有积极的人生态度,乐观面对人生的挑战。由此可见,生命教育与中学德育的目标是一脉相承的。

中学阶段是人生的一个特殊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不够成熟,存在着独立性与依赖性、渴望交往与自卑闭锁、理想与现实等矛盾,加之家庭贫困、就业困难等问题的客观存在,尤其是作为独生子女的中学生,遇到困难挫折,极易爆发冲突并走极端,酿成无法补救的生命缺失。学校要将生命教育作为德育的重要目标,把关爱生命、实现人的生命价值作为德育的价值取向。生命教育,自然成为中学德育的使命工作。

二、生命教育是学校发展的良好举措

著名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过:“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发展的一切作为。”积极开展生命教育不仅仅是学校德育的日常工作和学科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且有利于促进学校又好又快地发展。

充分保障学生生命安全,营造学生快乐健康成长的浓厚氛围,构建生命教育的良好环境,学校责无旁贷。怎样创设生命教育的资源与环境呢?学校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建立完善的生命教育校园保障机制。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完善学校校警、校园保安、行政值周、值日班主任、值周教师、生活指导教师等日常值日活动,构建全天候关注学生生命健康安全的保障机制;另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学校心理教师的培养,完善学校心理咨询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心理辅导,在德育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构建学生生命健康安全的心理干预机制。

二是开发与整合生命教育教学资源。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制订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指导各学科课堂教学来渗透珍爱生命等教育内容,组织开办“珍爱生命”、“面对挫折”、“感恩父母”等主题班会评比活动,进行相关的校本教研活动,丰富学校的德育内容;另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学习借鉴全国各地的先进经验、各种媒体资源,结合学校实际,收集、整理生命教育的活动方案、多媒体课件,形成生命教育的校本资源,开展相关的课题研究,提升学校的教育科研水平。

三是构建生命教育安全的校园环境。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投入资金,建设供学生学习体验的生命教育专用教室,随时加强学校校园水电气、设施设备、道路建筑等方面的安全检查,杜绝安全隐患;另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邀请司法机构民警到校做法制教育、交通安全教育等方面的专题报告会,举办安全教育、拒绝教育、生命健康教育等一系列的生命教育手抄报、黑板报比赛,悬挂张贴安全常识、警示标语,开展地震、火灾等应急演练活动,净化学校环境,强化师生安全意识,提高临危应变能力。

通过校园环境创设、综合资源配备、校本课程开发、系列活动实施、科研课题导入,既能优化学校的育人环境,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又有助于打造学校特色,增强团队凝聚力,推动学校整体发展,塑造学校品牌形象。

三、生命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必要条件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着祖国的前途命运和民族的兴衰存亡。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对他们开展生命教育,能够使其树立起生命意识,让他们关爱生命、珍惜生命,培养他们的幸福感,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生命教育是一种旨在帮助孩子认识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欣赏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的教育活动。生命教育的内容涉及生命与健康、生命与安全、生命与成长、生命与价值、生命与关怀等,适时开展生命教育,能够帮助青少年从小培养良好的道德修养,形成健全的人格,掌握一定的学习能力,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生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的一代新人,通过一系列有效的生命教育,达成生命教育的“深化学生人生价值观与理想”、“培养学生尊重生命与关怀他人”、“发展学生多元智慧潜能”等三个目标,从而让学生活着、活好、活出价值。

安全教育的价值范文10

高校培养的大学生将来走向社会,会在不同岗位履行不同的职责,其中不乏决策者和管理者,如果他们没有受过应有的生态安全教育,缺乏生态安全意识,就很可能会沿袭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的传统模式,最终将阻碍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高校生态安全教育的对策

(一)设置相关课程,恰当选取教学内容

将生态安全基础课程设置为非生态环境专业学生的必修课,选取适当的教学内容,这对学生生态安全意识的增强具有其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非生态环境专业学生毕业后不是去从事生态环境工作,不一定也不可能全面学习生态环境方面的知识,但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学习最基本的生态环境知识,让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可以自觉爱护生态环境,预防生态环境问题发生,这就达到了教学目的。笔者认为,可选取资源安全、生态学、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环境管理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作为课程内容。资源安全知识可使学生了解当前我国的自然资源状况和人对自然资源的依赖,了解发达国家资源安全战略对我国资源安全的挑战,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生态学知识可使学生了解人是整个生物圈中巨大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一环,这个食物链和食物网一旦中断,人类将面临灭顶之灾。

生态学不仅是一门专业课,更是一种理念,生态意识的强化是生态安全教育的先决条件,没有生态学知识背景,学生就很难对生态危机的严重性,对保护生态的紧迫性产生足够的认识,就没有忧患意识,生态安全教育就很难取得实效。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关系的知识可使学生了解环境中的污染物通过自然界的食物链传递给人类自身,在人体中会发生种种变异,形成“三致”作用,极大地损害人体健康,由此提高保护环境的自觉性。环境管理知识可使学生了解国家的相关制度和法律,将头脑中的环境意识上升到法律高度,增强其约束力和执行力。另外,还可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增加针对性、实用性较强的生态安全知识。如旅游专业可进行生态旅游等知识的讲授,财政、贸易、管理类学生可进行环境经济学、贸易环境等知识的讲授,理工类学生则可进行环境标准、环境评价、环境规划等知识的讲授。

(二)将生态安全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

经济、环境、生态问题,绝不仅仅是科学技术层面上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教育对象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问题。如为了一己私利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式的使用和开采,毫无节制地向河流、大气中排放污染物等行为根本就不是知识或技术缺失,而是与行为主体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紧密相连的。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仅把目光停留在人与集体、社会的关系上,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把生态安全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这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现实政治、经济生活变化的一种回应,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践行党中央要求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具体体现。特别是将生态安全教育上升到爱国主义高度,注入到“三观”教育之中,可使受教育者获得更大的精神动力。

1.将生态安全教育上升到爱国主义高度

弗洛姆认为,爱是人的本性。他说:“没有爱,人类一天也不能生存”。爱国主义思想就是人类的大爱,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的统一。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将成为新时期爱国主义的首要要求,然而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人们头脑中“地大物博”、“人定胜天”的观念以及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和掠夺式的资源开发方式,导致了绿水青山的美景逐渐离我们远去。一些地方重开发、轻保护,急功近利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眼前和局部的利益,造成了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

甚至一些部门为了地方利益变相出卖国家资源。如被国土资源部称为“世界级金矿”的我国三大金矿,现在分别被澳大利亚、加拿大的公司掌控,外资控股比例分别高达85%、79%、90%。

我们的决策者在无知中成了外国企业掠夺我国资源的“帮凶”。因此,提高国民生态安全意识刻不容缓。然而生态安全意识的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有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和持之以恒的精神,而爱国主义则始终是凝聚中华民族、推动中国发展的伟大精神动力。人类最深厚的感情是爱国之情,这种感情包括对祖国的热爱、自信和忧患意识,有了爱国主义的底蕴,保护生态安全的行为才会从心灵深处被触动,产生对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痛切之心、痛恨之情;人类最自觉的责任是爱国之责,有了爱国主义的基础,“保护环境,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才能真正树立起来;人们最强大、最持久的动力是祖国之需,当一个人的精神被爱国主义所浸润,就会自觉地把自己的事业融入国家民族的大业之中,从而获得一种最强大的内在精神动力,形成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因此,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的意识升华到爱国主义的高度来理解生态安全的重要性。

2.将生态安全教育纳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生态安全意识的培养,生态安全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形成,需要以生态环境知识为基础,更需要心灵的感悟和内心精神世界的撞击与升华,需要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层面上形成信念甚至信仰。大学生已经具备了较高的抽象思维能力,他们能够对现有的价值观进行深刻的分析并提出质疑,这就要求教育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摒弃“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要让学生明白人类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消除生态危机带来的破坏而重建自己美丽的家园,就必须改变自我中心的价值倾向和追求,正视宇宙万物的存在和价值,采用多元的价值尺度来指导行为决策。必须从地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出发,把价值观念和权利观念引申到自然环境中去,树立人类自身价值与自然界价值相统一的新的价值观,在自然本身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建立起一种合理的生态平衡,确立人文生态价值取向。在这种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向下,使学生具有生态是非感,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能够做出合理的选择。认识到人类为了优化生存环境,必须负起保护环境的责任;为了持续发展,必须负起保护资源的责任;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必须负起优化人类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的责任。

将生态安全作为国防教育的重要内容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家安全的内涵已发生了重大变化,非传统的安全问题进一步凸显,生态安全作为非传统安全的重要方面,已经成为国家“非传统安全”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当前,发达国家为了转嫁生态危机,已由过去以裸的军事侵略、政治压迫、经济掠夺为表现形式的殖民主义逐渐演变为一种对第三世界“温和”的生态殖民主义。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给发达国家的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使发达国家的资源战略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已把保障资源安全、稳定供应作为主要目标之一,即在维护经济繁荣、保护国家经济利益的前提下,使国家能够稳定、可靠地获得海外低廉的能源、矿产资源供给。为此,发达国家不仅进口国内储量小的资源,对一些重要的战略资源,以进口增加储量,避免国内资源的枯竭。美国在二战后,就由过去的矿产品自给和出口国转变为大量依赖国外资源供应的进口国,政府积极支持以跨国矿业公司为主体的大量资本输出,占有、掌控国外重要矿产资源基地,源源不断地获取国外矿产品的供应,并抢占国际矿产品市场。日本一直在储备资源(许多是来自中国),尤其是地球上比较稀缺的资源。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普遍缺乏完整的国家经济安全战略和有力的防范措施,很容易成为发达国家经济扩张的牺牲品。

“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这句话显示了中国在未来发展中具有独特战略资源的重要作用。然而在20世纪末期和21世纪初的几年,我国对稀土资源的开发毫无节制,被早就发觉稀土拥有战略价值的日本、美国以低廉的价格大量购买囤积,乃至他们可以靠现有存储的稀土,保障其未来二三十年军事工业发展之用。当中国如梦初醒时,稀土资源已开采了全国总储量的百分之八十之多,现未开发的保有量已危及到国家未来的战略发展。当前这种“第一世界”对“第三世界”进行的生态侵略,正伴随着发达国家资本和市场在全球的扩张,呈现出发展和蔓延之势,造成了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

事实证明,生态安全和传统的国家安全一样,也是一个民族持续发展的生命线。古埃及、古巴比伦、玛雅文化等之所以失去昔日的光辉或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其根本原因是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进而导致人类文化的衰亡。英国著名的生态学家爱德华把全球的环境危机比喻为“第三次世界大战”,而且这次大战所蔓延的区域极其广大,中国是一个重要的“战区”。因此,在全球化时代和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将生态安全教育作为国防教育的重要内容,为中国走向世界求发展筑起了一道坚实的安全屏障。

安全教育的价值范文11

据区委政法委《关于印发<全区政法机关深入开展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自4月份以来,我院在全院干警中组织开展了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在区政法委的有力指导下,我院紧扣第一阶段工作重点,加强学习,提高认识,精心安排,扎实推进,认真开展了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各项工作,并取得了积极成效。现将我院第一阶段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主要做法

1、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构。为确保我院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我院及时成立了以党组书记为组长,各业务科(局)室负责人为成员的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明确规定了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的主要职责,为顺利开展教育活动提供了组织保障。2、精心安排部署,认真做好动员。在接到上级通知后,我院立即结合本院工作实际,制定了《区人民检察院关于深入开展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案》,就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要求和方法步骤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4月19日,我院及时召开了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动员大会,学习传达省、市、区委有关文件精神,对全院开展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进行了全部安排部署。全体干警参加了动员大会。

二、取得的主要成效

1、通过开展教育活动进一步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开展教育活动以来,我院紧密结合实际,认真学习方案。通过认真学习讨论,全体干警深刻认识到开展对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以及对加强和推进我院工作的重要作用,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为全区政法工作的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2、通过开展教育活动进一步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观念,改进了工作作风和行业作风。通过开展教育活动,激发了全体干警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改进、自我提高的内在动力,增强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改进了工作作风和行业作风,党员干部的思想更加解放,观念进一步更新,增强了实现政法系统跨越式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进一步理清了工作思路,形成了真抓实干、开拓创新、争创一流的良好局面。3、通过开展教育活动进一步推动了各项业务工作的发展。通过开展教育活动,进一步理清了发展思路,推动了各项业务工作的发展。结合教育活动,各科(局)室均能以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加快推进检察业务发展为重点,认真谋划新思路,新途径,努力推进我院检察工作不断发展。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自开展教育活动以来,我院能认真贯彻落实区委政法委和市字的各项安排部署和工作要求,扎实推进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各项工作进展较顺利并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教育活动进展不够平衡;在学习讨论的深度上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上述问题,我院将在今后工作中认真研究,采取有力措施,努力加以改进。

安全教育的价值范文12

在巴西,德育主要是道德及公民教育或价值观教育。1500年,葡萄牙人卡布拉尔“发现”了巴西。自此以后,殖民制度、君主制度、共和制度、军人独裁制度和民主共和制度在这个国家依次上演。可以说,巴西是一个缺乏稳固民http://主制度根基的国家。尽管如此,各时期政府均将道德及公民教育放在了重要位置。而道德,总是与每段历史时期执政力量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紧密相连。

道德及公民教育在各历史时期

均占有重要一席

1889年,平民联盟推翻了帝国,废黜了佩德罗二世皇帝,建立了共和国。共和国初期,巴西政府着重于重建公立学校体系,各级公立学校有了较大发展,基本上形成了巴西现代教育制度的结构。小学开设公民学、历史、法律、政治经济基础知识等课程,中学阶段开设有社会学和伦理学课程。共和国时期,巴西教育发展过程中最为明显的一个特征是巴西的实证主义思潮对教育的影响。巴西在1871年就成立了实证主义协会。早期的共和主义者开始信仰实证主义,以“秩序与进步”为座右铭。巴西的实证主义者主张用严谨的科学方法来取代枯燥无味的哲学和形而上的思考,培养注重现实生活问题、具有科学素养的人,培养在教育思想上具有符合统治阶级利益的价值观,思想上能顺从统治阶级的意志,能力上又能从事现代化生产的毕业生。学校教学强调以教师为中心的、强制命令式的教学方式,要求学生对教师绝对服从,压抑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批判精神。

1930年,以瓦加斯为首的自由联盟在巴西开展了一场资产阶级革命,武力夺取政权。瓦加斯执政时期,教育政策的一个明显倾向是关注广大的民众教育。一些杜威教育思想的追随者,在巴西开始建立杜威式的“新学校”(escola nova)。这一举动得到了教育与卫生部长坎波斯的支持。1937年,巴西国内政治气氛激烈,破坏活动以及武装斗争频发,再加上以德意法西斯思想为指导的巴西整体主义行动党的猖狂活动,瓦加斯被迫解散国会,实行独裁统治。1937年的《宪法》相关条款规定:体育、公民教育和体力劳动教育是所有小学、中学、师范学校的必修课程,不按照这一规定,学校就得不到承认和批准;国家要建立有关机构,或对由社会创办的机构提供帮助和保护,这些机构的主要目的是组织青少年每年定期下乡劳动和到办公室劳动;对青少年进行道德纪律教育和体格训练,以此来培养青少年履行国防和经济发展中所承担的责任。从这些规定中可以看出,瓦加斯政府使用了强硬手段在学校推行劳动和纪律教育,目标是培养“新国家”模式下的人才。

1964年,巴西发生军事政变,开始了长达21年的军事独裁统治。这一时期巴西实行高度中央集权制,不讲民主,依靠镇压手段逼迫人民远离国家政治生活,强调国家安全,发展民族主义。“民族”“祖国”“社会融合”“传统”“律法”“劳动”“英雄”等概念,不仅要成为《道德及公民教育大纲》的中心内容,也要成为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的课外活动甚至是其他领域工作的思想指导。社会政治组织课程开始成为道德及公民教育的内容之一。

巴西教育部成立于1930年。20世纪70年代初,巴西教育行政机构进行了重大改革,改革后的教育部主要有三部分机构组成:集体决策机构和直接帮助教育部部长的单位;负责行政、计划、经费的机构;具体事务、各级教育、辅助性服务项目的行政管理机构。其中,集体决策机构和直接帮助教育部部长的单位中设有“全国道德和公民权利与义务委员会”。在教育部的各单位中,联邦教育理事会的职能非同一般。联邦教育理事会是制定全国教育系统,包括公立、私立、宗教与世俗、各级各类所有的教育规范的最高机构。

独裁味道浓厚的道德及公民教育引起了部分学校校长及教师的抵抗。20世纪70年代末到整个80年代,巴西教育界就改革教学内容和方式展开了广泛争论。但与此同时,之前独裁政府颁布的法律依然有效,初等教育依然必修道德及公民教育、巴西社会政治组织两门课程,高等教育仍然开设巴西问题研究课程。

从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巴西吸取了以往教育发展中的教训,重新确立了21世纪末至22世纪初巴西教育发展的战略重心是要解决普及教育和提高教育质量的问题。为具体落实普及教育和提高教育质

转贴于 http://

量的目标,巴西政府已采取了许多重大措施,制定和实施了在巴西教育发展中具有极为重要影响的计划,例如“全民教育十年计http://划(1993-2003)”“学前教育扩展和改进计划”“印第安人教育计划”等。“学前教育扩展和改进计划”由巴西教育部制定和实施,该计划提出的学前儿童教育政策是:幼儿教育应促进儿童的身体、情感、认知和社交方面的发展;按照友谊、自由、合作、尊重的价值观,促进儿童对社会生产关系的认识;学前教育机构应以儿童是公民为基点,用教育目标来指导其工作;学前教育课程在指导思想和管理上,应考虑到儿童的发展水平和儿童在文化和社会上的差异。

1996年1月13日,巴西颁布了新的《全国教育方针与基础法》,规定巴西教育的目的有:了解个人的权利和责任以及公民、国家和其他社区组织的权利和责任。初等教育,即小学教育的课程是由共同核心课程和多样化课程两部分组合而成。巴西联邦教育理事会规定,共同核心课程在全国范围内均为必修课程,以保证全国的统一。道德及公民教育和巴西社会政治组织两科目均包括在共同核心课程之中。

巴西各时期主要的教育法均对道德及公民教育的目标和课程开设有所规定。例如,1961年的《全国教育方针与基础法》提出,理解人、公民、国家、家庭和社会其他团体的权利和义务,谴责各种由于哲学、政治、宗教信仰、阶级或种族偏见产生的歧视是全国教育的目标之一。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总目标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实现自己的理想、获得工作资格、自觉履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等方面的潜能。1971年的《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指导方针和基础法》规定,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课程中必须包括公民道德教育。1996年,《全国教育方针与基础法》提出,基础教育教材内容应宣传社会利益的根本价值、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爱护公共财产和遵守民主秩序,还指出初等教育的目的是进行公民的基础教育,中等教育的课程应使学生开始了解和履行公民的义务,掌握履行公民义务所必须的社会历史知识。不难看出,道德及公民教育始终存在于巴西的教育体系中,只是教授方式与价值观概念随社会政治理念及国家统治力量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即道德教育政治化的现象始终存在。

宽容的宗教及印第安人教育政策

彰显多元化价值观选择

巴西是一个混血民族,历史上多次的移民浪潮促使巴西汇集了世界各大洲的人口,民族的融合对巴西的语言和文化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巴西,天主教、佛教、非洲人的原始宗教以及印第安人的土著宗教并存。多民族、多种族的融合,相互宽容的气氛,是巴西文化发展的鲜明历史特征。

1549年,耶稣会开始在巴西建立学校,耶稣会传教士成为巴西的首批教师。之后,耶稣会传教士逐渐向巴西内地扩展,垄断巴西的教育达200年之久。在教育方面,耶稣会主要是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来实施教育、逐步扩大其影响:第一,建立教堂,宣传教义,吸引印第安人到教堂来接受他们的宗教教育;第二,为上层阶级的子女建立学校,主要招收葡萄牙人的子女以及葡萄牙人与印第安人混血种人的子女;第三,为印第安人创办学校,深入印第安人部落,学会当地语言,传授葡萄牙语、基督教教义,争取改宗的信徒,同时也教授印第安人最简单的识字和算术。耶稣会的教育是专制教条性的,采取死记硬背和百科全书式的学习。这种教育并不能推动社会前进以及改善人民生活,其目的是提高上层阶级地位和声誉、永葆巴西殖民社会的精英文化价值。转贴于 http://

1822年9月7日,巴西独立,建立帝国。该时期巴西政府对教育的发展主要是运用法律的手段,确立了教育分权制,设立教育总督导处,建立了师范学校、小学、中学、农校、职业技术学校、艺术学校、专业学院。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巴西宗教在各个领域均已失去了原有势力。共和国时期,巴西的各级各http://类教育确实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在农村地区,教育仍然十分落后,教会仍有一定的势力。许多教会学校、私立学校都掌握在私人手里,许多州还没有国立或州立学校,私立学校仍实施宗教教育。该时期巴西的实证主义者坚持宗教与教育分离和国家对教育的管理,主张在公立学校实行免费的和世俗的教育,禁止在公立学校开设宗教课,要用实证主义的哲学来对抗教士们的经院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要用实证主义来取代宗教思想。20世纪70年代,巴西小学课程分成公共核心课程、非核心必修课程和职业技术教育课程三大板块,宗教课属于小学课程的非核心必修课程,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宗教信仰,自己决定选修何种宗教课程。

1996年,《全国教育方针与基础法》规定,宗教教育作为选修课程,作为公立基础教育学校设置的正常课时课程,不得增加国库负担,教育要符合学生或其监护人所表达的宗教倾向,其性质为:1.教会的,应符合学生或其监护人的宗教选择,由有关教会或宗教组织培训或选派的教师或宗教指导员主持;2.多宗教的,由各不同的宗教组织互相协商,按制定出的规划进行;由教育系统与宗教组织联系,确定宗教教育的开展以及选派教师或指导员等事宜;对未挑选宗教教育课的学生,应保证他们能参加其他替代活动,以培养他们的道德价值观、正义感、人类同情心、遵守法纪和热爱自由的品德。

巴西政府对多元文化带来的多元价值观选择的包容,不仅体现在其宽容的宗教教育政策上,在对待少数民族的教育问题上同样可见。尽管印第安人只占巴西人口总数的0.2%,然而巴西现行教育政策非常注意保护印第安人的少数民族特殊性,令印第安人的习惯和传统很好地传承下来。

1991年2月,巴西教育部承担了印第安人正规教育的责任。在基础教育司和印第安人教育委员会的协调下,在印第安少数民族代表的积极参与下,巴西教育部制定了全国印第安人教育政策和计划,旨在建立专门的印第安人学校,混合不同文化,提高印第安人对母语和双语的掌握能力以及为印第安人制定一种完整的教学过程。印第安人教育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印第安人的教育以使印第安人的社会、经济、文化自主,形成具有印第安人特色的教育为目的;第二,印第安人学校应尽量满足各团体的需求和愿望,尊重少数民族和不同文化的特点;第三,在传播和普及科学知识以促进理解非印第安人社会的过程中,应加强民族尊严及其文化价值观的培养;第四,制订课程计划应包括正规的教育内容,同时,适当考虑各民族、文化、语言的特点。根据巴西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基础教育发展总目标强调:应根据印第安人的特殊要求,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模式、方法和策略。一个民族的语言是这个民族精神的体现,充满着人文价值,对母语教育的肯定和加强意味着强化民族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在巴西,似乎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人与集体之间能够很好地相互沟通。巴西教育课程去统一化,无论是对公民的宗教信仰还是少数民族教育,均给予充分自由选择,在全国形成宽容、多元、民主的价值观选择氛围,促进该国多元文化的和谐健康发展,使其国民学会与持有不同文化和价值观的人友好相处。

佩洛塔斯地区的公民教育

佩洛塔斯位于巴西南部边境,由于历史上曾有大批非洲劳工输入,该地区的种族主义和性别歧视根深蒂固,不平等现象严重。佩洛塔斯的公民教育改革较有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第一,对“公民权”重点诠释。首先,公民权定义并不局限于个人权利,而是一种社会建构,是公共价值观、公共行为。为摆脱独裁主义的阴影,市政教育秘书处把政治参与作为一个完全意义上的公民的必要组成部分,为了不将公民教育局限在现实生活中的某一特定范围,佩洛塔斯并未单独开设公民教育课程,而是将公民教育渗透到社会学、哲学等具体课程中。其次,公民权包括尊重少数民族和弱势群体意志的权利,应积极提倡观点的差异性和多元化。佩洛塔斯非洲后裔较多,这些人大都生活水平低,政治生活参与少,因此在该地区种族问题成为关注焦点。再次,公民权是基于反抗权威价值观之上的一种政治实践。巴西漫长的独裁史在人民当中营造了一种顺从的氛围,以至于巴西人民只是善于服从上级,从教育部到校长到教师再到学生,上令下从。市政教育秘书处主张营造一种有教育意义的氛围,社会主体可以对价值观、规范和道德权利等进行转贴于 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