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互联网思维论文

互联网思维论文

时间:2023-03-24 15:03:57

互联网思维论文

互联网思维论文范文1

一、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工作如何把握互联网思维的脉搏

(一)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互联网思维嫁接模式1、两种思维嫁接的方式:互联网思维的精髓是用户思维,其次是社会化思维,其本质是物质与信息传递,而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的过程本身也是信息的传导过程。通过互联网思维方式的嫁接,吸取更大范围、更多资源参与技术创新,实现科技人员之间、科技人员与用户之间、科技人员与市场的全方位互动,促进技术成果的完善。同时大大缩短技术推广的中间环节,体现技术成果转化的简单快捷、直观可视与应用标准化。2、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思维转换:在互联网思维引导下,传统农业科技创新的目标必然要与市场接近,科技创新可由项目管理部门组织,由科技人员、企业、农民提出研发需求,将研发需求放到互联网平台上,打破原有部门、地域界限,在全国甚至世界范围内通过网络,组织相关人士出谋划策,广泛征集创新思路与产业发展意见,让者和其他思维碰撞,让用户参与研发,让未来的成果提前与市场对接。即使在应用基础研究领域,亦能使研究与产业应用更加接近。3、互联网思维下的农业技术推广大布局:一是实现农业技术推广途径的多元化。通过推广体系的技术示范与农民培训、电视频道、科技入户等传统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畅通技术推广渠道;二是通过互联网平台,建立基于互联网、物联网的品种、技术在线展示与自助培训,实行定向推送技术。三是构建线上展示与线下示范的O2O形式的农技推广新模式。强化物联网应用,在有条件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立农业技术云服务平台落地服务站,集中在网上展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实现线下现场观摩与线上展示结合。

(二)互联网思维与传统技术创新推广思维的融合模式1、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目标与方向。与互联网思维的融合:一是基于互联网思维,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泛团队集群研究为平台,打破部门地域、技术领域界限,体现群策群力的技术创新与推广思维模式。二是基于互联网平台,以技术“物化”创新与推广为导向,以简约化创新与技术标准化信息传递为目标的推广思维模式。三是基于农业物联网与互联网融合,以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网络在线展示与标准化技术在线自助培训推广新模式。四是基于移动互联平台,集成农业政务信息、技术与市场信息、农资产品、农产品配送等功能,建立模块化、菜单化与技术推广定制的农民电商园、智慧农民手机卡的技术推广与产品营销云服务平台模式。2、建立面向农户、农业企业的农业科技推广云服务平台。以互联网思维实现农业技术的泛推广,须统筹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大数据库,建立部级或省级区域性的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云平台。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云平台运作前,必然要回答建立哪些类型的数据库,由谁建?建立后的数据库怎样为农业生产发挥作用?如农业产能数据、农产品市场价格信息、技术创新成果数据、农业生产技术数据等,做好云平台的顶层设计。其次,通过推广服务云平台,解决好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的结合点、云平台服务方式与农技人员、农民的结合点以及农技人员与农民的结合模式;第三,要解决技术传播与互联网媒体、微媒体的结合方式,使尽可能多地覆盖更多地区、更多领域、更多农户。3、农业技术创新成果的标准化信息传递与推广。与互联网思维融合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必然要求提供标准化的技术信息。首先,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要想到将农业技术成果变成数字化、可信息传递的网络“产品”,变为农民、企业易于接受的图片、动画视频、标准化文字等。科技管理部门要将提供适合互联网传播的数字化产品与各类农业应用型研究项目的评价考核挂钩;其次,通过平台集聚相关涉农科技成果,建立易于分类、检索与推广的农业大数据库,实行全国范围的农业大数据联网互通;第三,通过线上与线下示范,以及手机推送App、微信平台载体技术,让农技人员、农民知道最新技术成果,实时了解市场行情,推进农产品产销对接;第四,通过农民及农技人员互联网应用后的口碑宣传,扩大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提高农业技术普及率。

二、互联网思维对园艺科技创新与推广的影响与实践探索

(一)互联网思维对园艺科技创新与推广思维方式的影响1、园艺产业技术创新思路转变。农民、农业企业对园艺产业技术创新的要求较高,对园艺产品的市场价格比产量更加关注。对园艺产业技术创新的思维逐步从传统“品种--配套技术--加工”狭义的产业体系技术研究,转变为从生产到餐桌,从农资供应、机械耕作、信息指导到物流配送的广义产业链式研究。根据顶层设计、反向推导、目标公开、底层互动、跨界协作、系统集成、成果物化、迭展的原则,构建园艺产业科技创新大团队、技术集成大平台的互联网创新思维。2、建立园艺技术物化与集成优化网络化推广的思维理念。在园艺生产中,更多的技术成果通过技术物化方式被用户所接受,如种质资源以种子种苗的形式进行物化推广,农业生产资料如新型农膜、基质、新型肥料、生物农药、微生物制剂,以及新型设施装备、新型农机等等本身就是物化成果;对于灌溉技术通过喷滴灌、水肥一体化系统实现,对于授粉坐果技术以提供蜜蜂、熊蜂、生长调节剂进行物化推广;生物防治技术也可通过色板、性诱剂、杀虫灯等进行物化推广。即使对于难以物化的栽培技术,也可通过微电影、视频、图文教材、挂图进行物化推广。园艺产业技术,可以通过不同生产模块,标准化的物化产品,提出不同设施、不同品种、不同区域的系列技术集成优化方案。

(二)构建园艺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大数据平台1、构建园艺产能经济数据监测平台。园艺产业产能经济数据监测平台包括区域内园艺生产产能的监测、生产基地与市场价格指数分析,产业发展分析与产业政务信息等方面,由政府部门相关产业政务信息,加强省、市、县农业部门对区域园艺基地生产运行监测,包括品种结构、种植面积、产能与上市时间等。及时准确、系统掌握区域内园艺生产信息与发展动态。通过监测平台,实现园艺产业发展运行预测预警,准确把握行业走势,及时发现产业发展中的苗头性问题,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为政府宏观决策、指导服务。2、构建园艺产品质量追溯平台。以园艺产品优质优价为导向,与产销对接平台对接,重点引导区域内园艺生产企业、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加强质量产品追溯,并积极加入省园艺产品质量追溯平台。提高上线园艺企业生产的品牌、质量意识。大力发展地理标志品牌农产品,实现产地追溯、品牌追溯、质量追溯。通过园艺产品质量追溯平台,实现优质产品产能监测分析,集中重点宣传展示江苏园艺品牌产品。3、建立联产联销的产销对接服务平台,推进园艺产品消费定制。一是为省内园艺生产者、经纪人、批发市场、集团消费大户提供供需信息的平台,促进产销对接。二是为优质可追溯的园艺产品提供联产联销的云服务平台。通过平台,改变传统“生产基地+经纪人+批发市场+农贸市场+消费者”的营销模式,以产品溯源为切入点,大力发展园艺产品配送企业和城市溯源果蔬联营店,实现优质产品的联产连销,实现优质优价而不超价。三是实现园艺产品从大宗消费走向品牌定制消费。结合部省园艺作物标准园建设,在商品化、品牌化的基础上,逐步推进园艺生产基地销售分拣、分级、品牌销售。通过平台,进一步推进云订单、云销售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园艺生产基地,通过物联网技术使消费者在互联网上能够实时看到基地田间生长状况、了解种植过程及投入品使用情况,增加对基地产品的认同和信任,建立定制需求,逐步引导蔬菜生产实现生产溯源。4、构建园艺产业技术创新与技术推广服务云平台。建立区域性园艺生产技术在线培训系统,改变传统面对面的技术培训模式。一是建立园艺技术创新需求互动平台。园艺技术创新需求与创新方向,实现技术人员之间、技术人员与用户之间、研发人员与推广人员之间互动。实现专家在线解答,组织远程视频诊断等;二是建立园艺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的网上示范平台,在安排科技示范任务时,有计划地建立一批线下实体展示点,在网络相关展示信息,并通过物联网技术开辟现场视频展示,成为农业科技云平台的线下落地服务站;三是建立农业技术推广资源数据库。集中国内外园艺科技创新成果,购买、委托制作或网友免费提供园艺标准化生产技术的可视化技术推广课件,如生产微视频,图文电子教材、专家现场培训课件等,供网络(移动互联)在线学习;四是建立园艺技术推广与营销互动平台,开展各种形式的互联网互动方式,如农民学习技术交流讨论,学习分享园地,专家智库等;五是建立集聚农民及生产者关心的农资采购与优选平台。通过各类农资产品的网络展示、现场示范与用户评价,推出一批优质农资产品。通过网络平台,集中推出一批江苏名牌园艺产业、名牌园艺产品品牌、名牌园艺产业基地、名牌园艺技术成果、名牌园艺技术专家,推进园艺生产全程标准化。

(三)构建互联网思维下创意园艺产业发展新模式通过互联网的互联互通,以及微媒体的发展,改变传统园艺产业的宣传弱势,大力推进园艺生产从卖产品到卖文化、卖体验、卖创意消费的转变,鼓励有条件的园艺企业,利用物联网、互联网技术,开展开心菜园、市民农耕亲子教育、消费会员制等营销活动,发展创意园艺产业,发展休闲采摘,实现园艺产业的差异化、品牌化发展。

作者:周振兴单位:江苏省农业委员会

互联网思维论文范文2

问题是,什么才是真正的互联网思维呢?到目前为止,都在解释外延,还没有一个人给出一个公认的内涵定义。陈光锋,有着十年互联网相关工作经历,工作期间接触过数百家传统企业,上万家个人网站及二百余家大中型商业网站,是九元购的创始人,目前担任着经天纬地人和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致力于电子商务与移动互联网深度融合的商业化实践。可谓是一个资深的互联网人士,他的新著《互联网思维:商业颠覆与重构》号称是国内首本系统论述互联网思维的书籍,可在书里,也没有对“互联网思维”进行内涵定义。

在作者陈光锋看来,互联网思维简单可用“专注、极致、口碑、快”七字诀概括,拓展开来有“标签思维、简约思维、NO.1思维、产品思维、痛点思维、尖叫点思维、 丝思维、粉丝思维、爆点思维、迭代思维、流量思维、整合思维”12大核心要素。故而,他以此为线索,运用大量的案例进行解读,尝试构建一套关于“互联网思维”的知识体系,强调“互联网不仅仅是可以用来提高效率的工具,它是构建未来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基础设施,更重要的是,互联网化应该成为我们一切商业思维的起点”。

全书分为六章,第一章“颠覆与被颠覆 ”,以QQ与微信、国美与京东商城、黄金与比特币以及淘宝天猫“双十一”350亿的销量为例,在陈述互联网连接一切、带来颠覆性挑战的同时,分析移动互联网带来的大颠覆,总结出“互联网思维”七字诀的雏形,强调“互联网思维”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所有的企业和组织,都应该改变思想观念和作业理念,要以终为始地站在未来看现在,而不是用今天的思维看到威胁、想像未来,要将网络定位为发展和创新的驱动力,用数字化重构来实现转变。

第二章“专注”,结合百度、腾讯、阿里巴巴、hao123、唯品会等案例,解读“标签思维、简约思维、NO.1思维”三大要素。标签思维是在品牌标识的基础上,使用户的脑海中形成一个关键词记忆。垄断是最好的标签,只有第一,没有第二,剩者为王,强者恒强,自然延伸出NO.1思维。简约思维,一方面服务于标签思维,在产品中体现单一要素;另一方面服务于NO.1思维,要在领域内争取到第一;当然,也包括“傻瓜”的传统,产品的外形设计和功能设置,少即是多,简约即是美,简约而不简单。

第三章“极致”,剖析小米、360随身wifi、《爸爸去哪儿》的案例,解读“产品思维、痛点思维、尖叫点思维”三大要素。产品思维就是一切以用户为中心,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把用户体验投资回报率变成关键绩效指标。痛点思维就是抓住用户曾经在其他的体验中感受到的负面情绪,在网络放大“痛点”的基础上用新产品让用户变“痛快”,从而获得用户的认同。尖叫点思维就是一方面要把“痛点”的解决方案变成用户易感知、吃惊的功能,另一方面制造关键时刻,在合适的时间推出让用户体验升级的内容。

第四章“口碑”,以史玉柱、米粉、《泰 》为例,分析“ 丝思维、粉丝思维、爆点思维”三大互联网营销思维要素。 丝思维是抓住 丝“我不爽,我不屑,但我存在”的文化核心,利用其对存在感的饥渴打开对话通道,在围观、起哄、争斗中“得 丝者得天下”。粉丝思维强调无粉丝,不品牌,要沿着参与感、认同感、尊重感、归属感的路径,抛弃生硬的广告和公关,用互动培养产品的忠实粉丝。爆点思维,就是要尊重粉丝的成就感需求,包装卖点,刻画产品性格,借势引爆社会化营销,以实现社群经济的高级形态。

第五章“快”,以微信持续试错微创新中野蛮生成的例子解读“迭代思维”,“十年磨一剑”在互联网时代已经落伍,必须小步快跑,想了就说,说了就干,快速迭代更新;以360安全卫士的免费生意为例解读“流量思维”,强调有流量才有价值,将流量积累到质变的“临界规模点”,利用下一个环节收费也就顺理成章了;以余额宝的千亿级整合为例解读“整合思维”,不仅要在产品的设计以及推广中整合优势元素,更强调在企业的组织、结构和战略中加入互联网思维的渗透,如扁平化管理、开放平台和战略并购等。

第六章“正在移动互联的世界”,从凯文・凯利的《失控》一书谈起,介绍他基于移动互联网的预言和预测,并重点介绍了智能设备、手机APP、二维码、3D打印、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移动互联网技术,直言可能是新一轮颠覆的开始,不能止步不前,并具体分析了将带来的可能及应对。当然,就如凯文・凯利说的一样:“接下来20年会有你难以想象的变化,还有最伟大的产品没被发明出来。在变化的时代,你们还没有错过,你们的机会跟别人一样多,这是一个特别好的机遇。”

《互联网思维:商业颠覆与重构》读来确实能给人以启发,但却不能完全解渴,令人疑惑的是,无论是谷歌、苹果、脸谱这样的互联网超级巨头,还是书中举的百度、腾讯、阿里巴巴、360、小米等案例,究其一点,确实可以将作者的“互联网思维”论证到极致,但就其全貌,似乎又难说它们就完全符合“互联网思维”的标准。尤其让人遗憾的是,书的作者作为一个互联网的从业者,对“互联网思维”理解的如此透彻,至少到目前还没有看得见的、与思想一样高度的成功实践。

尽管还有很多人从不同的角度以提取关键词的方式对“互联网思维”进行了概括,但一样不能令人完全解渴。从逻辑上说,要定义一个概念是什么,最好先定义它不是什么。目前的困境恰恰在于,论证“互联网思维”是什么相对容易,但论证它不是什么却很难。很佩服将Internet翻译成“互联网”的人,如果将其理解为一种静态的物理存在,它就是一种重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基础设施;如果将其理解为一种动态的运动过程,互联的内容无限,网络也将无限,任何去标准化“互联网思维”的努力都注定将以失败告终。

互联网思维论文范文3

关键词:互联网影响; 大学生学业指导; 解构

扬州大学人文社科研究基金项目“互联网+对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的解构与重塑”(xjj2015-54)阶段性成果

G647

一、前言

从目前大学生学业指导工作来看,学业指导工作相对复杂,涵盖的范围也比较广,要想提高大学生学业指导工作质量,既需要正确思路的支持,同时也需要正确内容的保证,只有在思路和内容上获得有效的支持,才能够保证大学生学业指导工作取得积极效果,从这一点来看,大学生学业指导工作有一定的特殊性,要想做好大学生学业指导工作,就应当将大学生学业指导工作与互联网+思维进行有效的融合,使互联网+思维的特点得以充分发挥,推动大学生学业指导工作进行。

二、互联网+促进了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的发展

在大学生学业指导工作中,形成完善的学业指导体系机制,提高大学生学业指导工作质量的重要措施,也是大学生学业指导工作发展过程中的必由之路,基于对大学生学业指导工作的了解,在学业指导体系的形成过程中,应当有正确的思路作为指导,同时也需要完善的理论作为保证,而互联网+思维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使大学生学业指导工作能够获得正确的思路支持。进而在发展中能够更加贴近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做到根据大学生的现实需求调整学业指导工作的发展思路,使学业指导工作能够更具实效性。

从这一点来看,互联网+思维对大学生学业指导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对学业指导体系的形成也有着较大的推动作用,只有重互联网+思维的特点,并根据互联网+思维推动大学生学业指导工作有序进行,才能够保证大学生学业指导工作取得积极效果,渐形成完善的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保证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在形成过程中能够达到实效性标准。由此可见,互联网+思维对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的形成有着较为重要的影响,其中最显著的影响表现在互联网+思维为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的形成提供良好的思路保证和理论支持,使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在形成过程中能够日趋完善并达到有效性标准。

三、互联网+为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动力和保证

在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形成过程中需要有配套的理论作为支持,同时也需要完善的学业支持内容作为支撑,只有具备了这两点才能够保证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在形成过程中能够取得实效,从这一点来看,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形成过程相对复杂,只有认识到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并将互联网+思想有效地融入这一过程中,才能够为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形成提供良好的智力支持和理论保证,所以,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的形成应认识到互联网+的作用,并将互联网+思维融入到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过程中,使互联网+思维能够得到有效的应用。

受到这一思路的支持,在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形成过程中,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获得了更多的思维和理论支持,使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的形成能够达到可靠性标准,并且在整体效果上得到有效的提高,满足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的形成需要,使得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的形成能够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帮助。由此可见,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的形成与互联网+思维的融入有着一定的关系,只有认识到互联网+思维的重要性,并在大学升学指导体系中积极融入互联网+思维才能够保证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得以形成,并提高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的整体构建实效。

四、互联网+改变了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的发展方向

从目前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的发展来看,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更加注重对大学生学业的指导,目的在于提高学业指导体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学业指导体系能够更好地为大学生服务,使大学生获得较多的思路支持和学习方法,在这一点上,互联网+思维的引入有效的丰富了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的内涵,使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能够具备更多的内容支持。由此可见,互联网+思维对改变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互联网+思维的融入使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在发展过程中能够更加注重实际效果,在发展实效性上也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对互联网+思维的发展和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这一点来看,我们应当认识到互联网+思维对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形成的影响,并重视互联网+思维的影响,做到根据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的形成需要,构建有效的互联网+思维框架,使互联网+思维能够成为大学生学业体系形成的指导思想,为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提供良好的帮助。在此基础上,我们应当总结互联网+思维的特征,将互联网+思维作为推动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形成的有利因素,并做好互联网+思维的了解,做到根据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形成需要,选择性地应用互联网+思维,提高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的构建效果。

五、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发展过程中,互联网+思维作为一种重要的思维形式,对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要想提高大学生学业指导效果,不但要对互联网+思维进行全面的了解,还应当有效利用互联网+思维,使互联网+思维成为推动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构建的重要因素,保证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在形成过程中能够获得更多有利的帮助和支持。

参考文献:

[1]史宪铭;赵美;王海丹;冰冰;;高等院校本科生导师制系统分析[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2]金满文;张长路;;大学学术指导制度的现实考察[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0年02期

[3]张杉杉;;大学新生入学教育中学业规划模式探讨[J];人力资源管理;2012年01期

[4]仓伟;徐济达;;关于我国大学生学习指导的构想[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5]薛庆符;美国高校学务指导制度专业化发展进程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3年

互联网思维论文范文4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D63;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4)11-0039-04

一、互联网思维正从一种流传在互联网产业界的思潮向社会更大范围领域延伸

今年是中国接入国际互联网20周年。2014年8月26日至28日,由中国互联网协会主办的2014年中国互联网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由中央电视台精细构思制作的十集大型纪录片《互联网时代》从2014年8月25起在央视财经频道每天播放一集。这个大型纪录片是中国第一部、甚至也是全球电视机构第一次全面、系统、深入、客观解析互联网的大型纪录片,引起了其他电视台和网络等新媒体的竞相转播。在知识爆炸化、科学技术日新化、信息大数据化、互联网发展高速化的今天,我们生活、学习、工作方方面面都少不了互联网,当我们每天都沐浴在互联网的阳光之下,在这个信息交互、技术联发、知识分享、理论同创、成果共享的信息社会化时代,互联网思维不仅正在启发着、改变着中国的制造业、商业,更重要的是改变着人们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2013年11月3日,央视新闻联播了“互联网思维带来了什么”,由此让“互联网思维”这个词汇闯进了我们社会生活视野,并开始走红。

“互联网思维”不仅是业界高度关注的高频词语,也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2014年4月14日,部长刘奇葆在“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指出:“要树立一体化发展观念,强化互联网思维,增强借力发展意识,发扬攻坚破难精神,形成适应融合发展的新观念新认识。”2014年8月18日,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强调指出:“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2014年8月26日,刘奇葆部长在出席学习“贯彻关于媒体融合发展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时又强调指出:“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要牢固树立一体化发展观念,强化互联网思维。”由此可见,互联网思维已经从一种流传在互联网产业界的思潮,逐步扩大影响,渐渐成为一种自下而上的共识,将全面体现中国经济社会变革的各个领域,更重要的是互联网思维给我们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以有益的启示。

二、互联网思维及其主要特征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互联网技术作为工具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工商企业形态受到互联网的冲击。当这种冲击不断加深和变革加剧的时候,互联网就不再仅仅是一种技术和工具了,而是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思维方式。思维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性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它是以已有知识为基础,实现的对事物的一般特征和规律性联系的反映。关于互联网思维,目前有多种说法,本文认为:互联网思维是一种嵌入互联网特征的新的思维方式,就是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用户、产品、企业价值链乃至整个商业生态的进行重新全面审视、系统化的一种思考方式。互联网时代人们的思考方式,不仅局限在互联网产品、互联网企业本身;而更重要的是着重考虑企业的社会化思维及其价值。互联网思维的实质就是用互联网的模式来思考并且解决问题。互联网思维特征,目前有多种认识,其中以雷军提出的互联网“七字诀”(专注、极致、口碑、快)最为大家津津乐道。互联网思维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互联网思维追求不断探索创新和改善。互联网运营的特点是一头聚集着引领企业创新的客户需求,另一头则是实现这些需求的解决办法。因为互联网的出现使企业产生了很多新的模式、新的产品、新的形态、新的传播方式、新的消费观念、新的体验、新的价值等等。这个改善在人们思维意识、思考方式、行为习惯、营销方法上都有体现。如近两年,在北京小米公司里,有关部门每天都有技术改进讨论会,大家研究的都是用户提出的五花八门的新想法。比如手机丢了,怎么帮我找回,比如在黑暗中,手机如何直接变成手电筒等等。数以千万计的小米用户成了小米研发的外援团,每天大量对手机的需求、意见、建议,都会通过微博、微信、论坛的渠道传递给小米,根据不同需求,小米手机的系统每周都会进行更新,每次更新都会几个甚至十几个功能,这其中就有三分之一是由用户提供的。小米公司这种不厌其烦地时刻追求技术改善、产品卓越的态度和思维方式,这就是互联网思维不断追求探索创新的行为方式。

2.互联网思维追求用户的信任(口碑粉丝)。我们今天大谈粉丝经济,从苹果到小米,因为粉丝的拥趸,造就了一个个的神话。传统企业讲消费者、用户,今天我们讲粉丝,三种群体看似是一类人,但却有不同,消费者是购买者,是花钱买产品的人,这类人或许成为使用者,也就是最终用户。但是也有些粉丝未必是购买者,他可以是对这个产品极度热爱,但又在短时间没有购买,他也对产品产生情感,有忠诚度,并愿意跟别人分享这个品牌。口碑的真谛是超越用户的期望值。粉丝的力量及对产品的忠诚度的热情不可小觑,他或许乐于与企业沟通更紧密,更愿意参与到企业产品创新、产品营销中来,在某种程度上讲,粉丝对产品的这种信任度为企业组织的创新与发展带来巨大的正能量。

4.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把“以人为本”理念内化为实际执政行为。互联网思维导引下的“用户至上”,互联网思维讲究尊重用户、尊重粉丝,提倡交流协商、强调公开透明、民主互动。领导干部要秉持以科学发展为引领,把以人为本的口号真正落实在执政的每一个环节上,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内化为实际行动上。要做到以下几个升华:一是由单纯重视货币资本的意识向重视人力资本的意识升华,从以物为中轴中心回到以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为中轴中心。二是由追求“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冲动的动机向可持续发展、社会责任感公益心升华,使政绩建立在一种更高的道德层面之上。三是由片面追求对大自然的索取和征服向积极建设生态文明回归升华,坚持科学技术与人文伦理精神有机统一意识。四是由集权管理向科学、尊重民意、扩大民主参与增量升华,从权力官僚至上的管制思想,向法治德治并举的科学善治的思维模式转变,以达到政府治理向善治迈进。五是由简单以GDP论英雄的绩效考评模式向着重塑造公信力及政府质量升华。

5.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强调法治思维。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要强调法治的力量,但是在互联网时代,法治的力量必须与互联网相融合才能发挥出极致的效果。这涉及到一系列的规范社会权力运行和维护公共秩序的制度和程序,不但包括规范行政行为,还包括规范市场行为和社会行为。运用法治的思维与互联网思维协同构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就是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进行治理的能力,要坚持把“法律至上”作为国家治理的最高准则,坚持用法律来处理社会矛盾和问题,推进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治国,把国家治理纳入常态法治轨道。

6.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借助新科技能量。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需要借助新科技能量,就是利用科技手段优化治理的能力。要顺应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完善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国家治理体系,提升运用信息技术加强治理的能力。重点要提升基于大数据的信息分析、处理和应对能力应当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手段构建事先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救治的社会治理风险预警体系。社会治理风险预警体系是通过信息化的手段防范和应对社会风险的一系列的制度安排。科学地运用大数据和风险管理的工具和方法,采用大数据分析、数据挖掘技术和物联网等手段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国社会风险识别、分析和评价体系,提升社会风险的预警和控制能力。

7.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提高治理文化自觉。2014年2月17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推进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塑造提升政府治理文化。政府治理文化是政府生存发展的灵魂,就其内容而言它包括奠定政府结构的价值理念和原则基础,规范政府主体行为的价值准则和信仰,以及政府在其公共治理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作风。本文认为,当前我国政府治理文化要体现出能够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以人为本,秉持公平公正精神,善于担当、坚持民主、公信透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治理文化元素。

互联网思维论文范文5

《周鸿自述:我的互联网方法论》

周鸿著,中信出版社,2014年8月

本书以一线亲历者的视野和实践感悟为基点,站在时代最前沿,追根溯源谈互联网方法论,告诉你在变革大潮来袭之时,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心态和思维迎接已然到来、不可回避的新时代趋势及课题。

什么是互联网思维呢?在《周鸿自述:我的互联网方法论》中,360创始人周鸿毫无保留地用其观察思考以及亲身经历的诸多案例向读者解释了互联网思维的原理以及实践经验。

近期多次强调互联网思维对公共管理和媒体领域的可借鉴价值,与此同时,当下企业的互联网转型焦虑和创业难题都聚焦于互联网思维。很显然,社会的整体思潮是互联网思维风靡的基础土壤。“在互联网时代,你需要一点互联网思维,但不是那个越来越成为玄学的互联网思维,而是一个回归常识的互联网方法论”。所谓的互联网思维,其实并不神秘,基于互联网的用户边际成本接近0的特点,不受物理空间限制的互联网可以聚集出传统行业难以想象的用户数,而这种聚集带来的巨大基数,使得低付费率、低客单价的商业模式也可以成立。另一方面,由于互联网的透明性,试图利用传统商业模式中的信息差盈利变得越来越困难,用户面对大量的同质化选择,此时“以用户为中心”变得尤其重要。周鸿反复强调互联网的商业模式不等于盈利模式,商业模式包括更广意义上的获取用户的方式,产品的核心价值,产品的盈利方式等,而互联网的盈利模式本身只有广告、线上销售和增值服务三种。很多新兴企业喜欢宣称自己有“与众不同”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但一段时间之后,能活下去的企业仍然躲不过这个行业的普遍规律。纵观全书,“用户价值”被反复强调,再好的模式也无法解决用户需要使用的“产品”问题。没有面向用户价值的产品思考,就没有一切。

本书没有复杂的理论和官方辞令,语言通俗易懂,适合各阶层读者阅读。不仅向传统企业界系统地介绍了互联网思维的本质和运营原理,而且向企业介绍了如何在实践中应用互联网思维。

(卢俊/文)

互联网思维论文范文6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逐步发展,越来越多的商业形态受到互联网的冲击。当这种冲击不断加深和变革不断加剧的时候,互联网就不再仅仅是一种技术,而是逐渐演变为一种思维方式,即“互联网思维”。本文通过对Nike 公司拟退出穿戴式设备市场的分析,提出在新的变革时期传统企业利用互联网思维进行转型的策略,藉此为其找到新的发展路径提供参考。

关键词 互联网思维 可穿戴式设备 企业转型

2013 年是可穿戴式产品集体迸发的一年,根据艾媒咨询的《2012-2013 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研究报告》的数据预测,2013 年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总出货量可达到600 多万部①。然而就在一年之后,通过Fuelband 运动手环进军穿戴式设备市场的nike 公司,却在今年4 月份传出了拟退出穿戴式设备市场的消息②。与此同时,2013 年中国互联网领域出现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词汇:“互联网思维”,百度上的相关结果显示约为27,800,000 个,关于其的论述和争辩也是越来越多。

分析两者之间的联系可以发现,作为运动服装制造商的nike 公司,退出可穿戴式产品市场,是一次非互联网产品和互联网思维之间的冲突,Nike 公司作为销售商,在互联网领域内进步乏力导致其现状。那么传统企业该如何突出重围,利用互联网思维来进行转型呢?

一、互联网思维

目前,业界尚未形成对互联网思维的普遍性共识。雷军将互联网思维总结为七个字:专注、极致、口碑、快;奇虎360 周鸿祎将其视为“免费”;金山傅盛认为是微创新和快速迭代。

上述观点要么是过于宏观的归纳,要么是基于自身企业的角度来进行的总结。笔者认为,互联网思维是一种伴随着“以消费者为核心”的信息经济的产物,其核心模块是用户思维,这与大众传播的五W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中所代表的“受众中心论”不谋而合。从用户思维出发,可以延伸出产品思维和口碑思维。在这种思维方式的指引下,企业生产出让用户青睐的产品,并结合互联网的特性,进行社群化、社会化、数据化的思维。

为此,本文认为互联网思维是指,在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思维指导下,专注产品和口碑,对生活、生产、商业管理进行社群化、社会化和数据化的思维方式。

互联网思维包含两个维度:思想理念上,从用户思维出发,根据互联网及互联网社会的特性,进行社群化、社会化和数据化的思考;操作方式上,企业生产让用户叫绝的产品、并且获得口碑,从而转变对生产、生活和商业的思考方式。

二、案例分析

Nike 作为一家运动服装销售商,通过建立Nike+平台来推进互联网和数字化的战略,在早年与苹果合作开发了Nike+ipod之后,于2012 年2 月,Nike 将用户数据记录设备整合为身体的配件,Nike+FuelBand 智能腕带,记录、跟踪、分享用户的一整天活动、分享用户体验。2013 年10月,Nike 新一代产品Nike+FuelBandSE。(如图1、图2)

然而就在今年4 月,科技新闻网站CNET 传出了Nike 拟退出穿戴式设备市场的消息,随后,耐克发言人布莱恩·斯特朗也证实了这一点,正在裁减数字运动团队员工,会将重点转到软件层面。

为何Nike 的穿戴式设备产品发生如此转变?

首先,Nike 的穿戴式设备FuelBand 手环在满足受众的最核心需求上产生了偏差。消费者在使用穿戴式设备时,最核心的刚性需求是进行个人健康和医疗管理。而Nike 则是利用FuelBand 手环作为获取消费者数据的介质,为Nike其他产品的销售做好数据库挖掘服务。其次,FuelBand手环产品在消费者的用户体验上也存在着问题,除去电池待机时间短、跑步距离计量误差较大等问题之外,它不支持无线同步数据,数据上传功能较为繁琐,用户必须脱下手环,将手环连接上电脑,打开客户端或网页界面才能将自己的活动数据上传至Nike+平台,长期这样繁琐的操作容易让用户抛弃产品,选择其他品牌。在核心用户群定位上,运动手环的核心用户群是运动爱好者,Nike 试图以“数据激发运动”的理念来推广FuelBand,但已经有运动习惯的人并不需要FuelBand,目前市场上愿意为其买单的消费者往往带有较强的目的性——例如减肥。运动手环在购买初期或许可以调动起用户的运动积极性,但长期以往,能够坚持运动下去的已经养成了习惯,不需要借助FuelBand 的激励,而选择放弃的那类人,FuelBand 手环也没法再次调动积极性。总之,用户粘性并不高。最后,数据管理上的问题,这是nike 公司面临最大的问题。Nike 公司尽管搭建了Nike+FuelBand 应用平台,用户可以上传数据、活动监测、互动交友等,但Nike 公司在获得数据后,处理数据的方式依旧是传统销售公司的思维方式:分析用户数据、明确市场需求、受众分布情况、广告点铺设等等,Nike 并没有跳出其销售商的思维。Re/Code 网站援引耐克内部人士的话说,这家运动鞋生产商“获得了大量的数据,但不知道怎么处理这些数据。他们没有开发这个市场。”

Nike 所擅长的成功模式(运动鞋设计与营销相结合)与可穿戴设备领域运营所要具备的互联网思维,产生了很大的冲突。Nike在很多技术环节,如软件堆栈、用户界面设计、数据处理等方面缺少足够的支撑,在互联网领域缺乏持续的创新力,导致其目前拟退出穿戴式设备市场的现状。

三、传统企业转型思路

美国传播学家拉斯韦尔,最早以建立模式的方式对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进行了分析。他认为一个完整的传播过程包含五大要素:who、say what、in which channel、to whom、with what effects。③

受众中心论由英国传播学家丹尼斯·麦奎尔和瑞典学者斯文·温德尔提出。受众中心论是指,在传播系统的诸要素(包括传者、传播内容、受众、反馈、效果、环境)中,媒介一切传播活动均以受众为中心,受众是传播系统的主体,传播系统的其他要素均围绕受众展开④。

受众中心论的实质是传播活动要以满足受众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传播受众喜闻乐见的内容和信息,反映他们的呼声、愿望和要求⑤。将受众中心论延伸至商业范畴,即要求企业坚持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导向,这也契合了互联网思维中用户思维的要求。

结合五W 理论和互联网思维,传统企业的转型思路大致如下:

从“who”传播者来说,即企业自身。需要进行组织结构上的调整,根据口碑思维的要求,企业要加强电商部门、营销部门、客服部门的再重组,更加快速地将产品送到顾客手上、回应用户反馈。要求企业进行组织扁平化的改造。

如此,可以加快企业内部的沟通速度、外部的响应速度。在管理上,更少的控制,更多的放权,强化自我管理。

从“say what”信息来说,对于企业,产品即信息。开发产品的首要原则就是找准定位,锁定核心用户群。如电影《小时代》,其定位就是“15-25 岁的年轻女性,尤其是三四线城市的女中学生们”这个群体。导演郭敬明被这个群体所接受,电影主创人员的微博粉丝数之和超过一亿。另有数据显示,过去5年中,读过《小时代》书籍的人超过了两千万⑥。再如,小米手机核心用户群定位于喜欢刷手机系统的手机发烧友。

从“in which channel”渠道上说,企业要利用社会化和数据化的思维对渠道进行改造。网络带给渠道最大的变化就是电子商务,电子商务的最完美状态是全渠道的形式。即利用所有销售渠道,使消费者在各种不同渠道的消费体验无缝对接。发挥电子商务的固有优势:丰富的产品、搜索、比价、顾客评价等,也发挥线下门店的优势:产品体验、沟通直接等。传统企业需要完成由B2C 模式(以厂商为中心)到C2B(以消费者为中心)模式的转变,并且深化O2O模式。除了将线下生意搬到线上来做之外,还要通过线上聚合消费者需求进行集中,然后影响销售和生产。例如小米手机系统在用户的意见反馈下进行每周更新,都属于这个层面的O2O。

从“to whom”受众来说,互联网思维的核心就是用户思维,要求“以消费者为中心”。传统企业“以厂商为中心”的背景下,由厂商占据绝对主导权,消费者无法参与产品研发。在“以用户为中心”的互联网时代,消费者的话语权日益增大,影响着企业各环节的决策。例如小米公司在设计壁纸、更新系统时,都是广泛听取消费者的意见。要做到以用户为中心,需要将企业的商业价值建立在用户价值之上。从“with what effects”效果来说,就是为产品赢得口碑。口碑的关键点在于产品超越用户的期望值。海底捞之所以取得良好的口碑,就在于其服务超乎了用户的期望值。如外卖附送垃圾桶、操作时佩戴一次性手套和口罩等。让产品超越用户的期望值,首先要使自己的产品品质过硬。找准核心用户群,听取其意见,让其参与到产品研发中来,这样生产出的产品也会更加让消费者满意。其次,企业要适当降低消费者的期望值,要求做好产品的保密工作、避免过度宣传。例如,现在的苹果公司,由于新品提前泄密,导致产品已经在用户的意料之中,很难赢得用户的期许,以消费者的失望告终。所以,提升产品质量的同时,降低消费者的期望值,是获得口碑的有效途径。

结语

Nike 拟退出穿戴式设备市场的例子,说明了传统企业利用互联网思维进行转型的迫切性。传统企业互联网化,是未来商业浪潮的主旋律。无论是对于互联网公司还是对于曾经辉煌的传统企业而言,这都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传统企业要想不被淘汰,需要拥抱互联网。传统企业的优势在于其沉淀多年的对渠道、对产品的理解,而互联网思维的核心,便是用户思维。倘若传统企业把握好这些优势,并利用互联网思维,抓好口碑、对自身的管理经营进行社群化、社会化、数据化改造,便有可能在互联网时代成功转型。

参考文献

①艾媒咨询《, 2012-2013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研究报告》[EB/OL].iimedia.cn/36900.html,2013-09-24

②一财网,《耐克拟退出可穿戴设备市场》[EB/OL].http://yicai.com/news/2014/04/3746696.html.2014-04-25

③拉斯韦尔著,何道宽译:《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

④马池珠,《基于受众中心论的电视传播》[J]《. 中国电化教育》,2007(3)

⑤鄢光让、向寒松,《应大力提倡受众中心论(之三)》[J]《. 当代传播》,1999(3)

⑥《小时代备受欢迎?》[EB/OL].culture.inewsweek.cn/20140102/detial78031.html.2014-01-02

互联网思维论文范文7

这九大预测方向有一个中心词:融合。

什么是融合?

在此之前,还有一场同样热闹的争论:互联网思维。翻一下百度的22000多篇文章,最早提到这个词的标题文章诞生于2010年。在2012年,这个词随着小米的成功被发扬光大,又在2013年引起正反方口水四溅,例如《互联网思维:暴力营销的遮羞布》、《给互联网思维泼冷水的7点解读》这样的文章比比皆是。

其实早在2010年《成功营销》封面文章《湿营销》中,就对营销角度的“互联网思维”进行了“抄底”般的解读。不过在岁末年坎上,将近四年回首再看,我们更愿意做的事情,是提供企业“互联网时代下的方法论”。

在新事物出现时,一场“泡沫化”的亢奋讨论的好处是让所有人都意识到此种“改变”的存在,但是在四年前描绘了互联网营销的颠覆性未来之后,我们认为,在中国地域多元与受众多元的背景下,对互联网思维最好的运用就是“融合”。

在这种融合中,无论是传统企业,还是互联网起家的企业,若要发展壮大,最终都要走向线下与线下的交互应用、用某一主线贯通虚拟与现实世界。

如果你是一个新兴企业,不妨从线上线下打通并不充分、但是存在需求的点入手,创造新的模式;

如果你是一家致力于一二三线市场的成熟企业,那么换一种总思路来认识“融合”这个事情,想清楚了就从内部架构开刀、外部实践铺开,这次思维的变革决定了未来几年你的客户数量走向;

如果你是一家立足于三四五线市场的公司,恭喜你,你还有时间来调整你的营销策略,或许互联网对你更大的作用是“工具”,针对用户的工具型改进似乎更有效果。

互联网思维论文范文8

[关键词]:互联+ 口碑营销 问题 对策

一、互联网思维的概念及内容

(一)互联网思维概念的提出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元素不断受到冲击。从生产方式的转变,到商业模式的创新,互联网正从一种工具慢慢演变为一种思维范式,伴随商业的浪潮迅速席卷而来,当这种冲击不断加深、变革不断加剧的时候,互联网思维开始正式引起了关注,各种关于它的讨论纷至沓来。

目前资料所能找到的“互联网思维”一词最早的提出者或许是百度公司董事长李彦宏,他在 2011年的一些演讲中提及了互联网思维,但由于描述过于碎片化,而并没有引起太多的重视。虽然“互联网思维”最早的提出者不能完全确定,但它带来的影响却是翻天覆地的。

(二)互联网思维的核心内容

互联网思维是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精神、价值、技术、方法、规则、机会,来指导、处理、创新、工作的思维方式。它是相对于工业化思维而言,是一种商业民主化的思维以及一种用户至上的思维。互联网思维所带来的对于营销和经营理念的再思考,将重塑中国乃至世界的商业环境。目前对于互联网思维的分析,本文认为,互联网思维作为一种系统性思维,是涵盖市场经济与商业运营的全方位立体的概念,它有其产生的客观条件和适用范围。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大数据技术的不断成熟、云计算领域的扩大等,是互联网思维产生的客观条件,也是时代背景。而市场、用户、产品、企业价值链乃至整个商业生态,构成了互联网思维的适用范围。互联网思维,就是依托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高科技,对市场、用户、对产品、对企业价值链以及对整个商业生态进行的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

二、互联网+背景下小微企业口碑营销存在的问题

(一)渠道资源匮乏

营销渠道是商品或服务从生产方转移到需求方的路径或枢纽,可以是机构也可以是个人。对于小微企业而言,营销渠道的搭建和沟通效果直接决定产品的分销力度和服务辐射范围,可使企业的业务和口碑扩展到离营业网点距离很远的客户和其他自身不能涉及的市场领域,从而使营销触点呈几何增长。同时,口碑营销渠道在客户和企业之间起到了沟通和传递信息的作用,一方面客户能及时了解企业的各种创新服务和产品信息,起到了企业网络的宣传作用,另一方面互联网+的营销也能使企业更全面有效的掌握客户信息,方便今后有针对性的制定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

现在企业现有的渠道主要有:互联网的百度推广、营销员工、少数兼职经纪人等。服务渠道较少,大部分来自于企业渠道和企业自来客户,其他渠道效果甚微。但存在的问题其一是企业渠道的工作也没做到位,合作渠道单一有限。企业自身作为一种重要的营销渠道,拥有稳定优质的客户资源,今后应一步加强和各同行企业的合作,其二是小微企业口碑营销工作主要还是依靠营销队伍的开发和服务,目前小微企业营销员工积极性不高,安于现状,很少有营销员工主动去开发客户,缺乏服务意识。以上问题一直以来都没得到公司的重视,应加快完善。

(二)不注重进行产品差异化定价

在当前国内市场,产品依然是客户选择的“核心驱动”因素。60%以上的客户是根据产品及成效来选择企业。而目前企业产品销售部门不但不能根据高端客户的个性化产品需求提供量身定制的个性化产品服务,也很少能够在同一产品内给出客户差别化的定价。产品供应销售一般通过公开信息对比来判定产品定价高低,但现实多数客户专属产品并不在公开信息平台中披露。有客户经理认为同业差别化定价、企业效益优势明显的产品具有较高的隐秘性,而企业定价决策人员既无法及时知晓,这样在一定程度让客户对企业产生较大的负面情绪,,进而降低客户的忠诚度,严重阻碍企业的发展。

三、互联网+背景下小微企业口碑营销的优化策略

(一)加快互联网营销渠道建设

当今互联网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互联网营销是一种新型的市场营销渠道,具有效率高、成本低、沟通交流方便等特点,日益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我国大多数企业目前还没有有效开展互联网营销工作,仅有一些集团总部的网络平台还有互联网的百度推广,业务发展受到一定限制,因此应加强互联网营销力度。比如可以分级建立企业营业部客户多个QQ群,根据客户需求传送及时的产品能讯息,给客户一个温馨大家庭的感觉;在新浪、腾讯等门户网站建立营业部的家园论坛,想法提高论坛人气,论坛由营销顾问或专业营销人员负责更新,进行产品营销理念的引导和产品信息的等;开通营业部官方微博,由资深顾问进行大盘实时动态解读提高证券企业的知名度和信赖感;建立营业部独立网络平台,投入专人进行网上开户指导、产品推荐、实时行情研究等工作。

(二)推动新渠道建设,启动长期的客户关怀

我国小微企业现已提出的针对不同层级客户取不同服务模式的理念,际上目前还很难达到目标。小微企业口碑营销服务需要涵盖客户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没有一支高素质的专家团队是很难完成的。因此,小微企业还应强化后备支持系统,专家咨询系统和客户关系系统的建设,不断整合服务平台 ,形成客户管理的立体式系统,主要表现为全方位,全天候,全渠道体系,为企业客户经理提供信息支持、为客户产品的需求方案。

四、总结

目前我国小微企业口碑营销策略的模式较为单一,将业务的拓展作为企业的发展的价格因素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内容,在客户细分环节有待进一步的完善,没有形成成熟、健全的市场营销渠道管理。小微企业之所以存在上述问题主要是因为;企业缺乏竞争意识,过分注重企业效益而忽略客户的需求,随着在线市场的激烈开展,国家颁布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在线营销有法可依,同时,也保护了用户的权利。

参考文献:

[1]冯海超.互联网力量撬动在线教育金矿:国外模式难复制.互联网周刊,2012-9-10.

互联网思维论文范文9

关键词:互联网;新媒体;大数据;云计算;微信;微博 

一、互联网思维下高校宣传工作研究背景 

1.国外相关研究 

美国是因特网的发源地,也是互联网业最早兴起的国家。世界互联网发展过程中,美国网络宣传的发展,尤其是传媒网站的发展,常常因其在世界上领先一步而产生广泛影响。网络传播及网络新闻业成为热门话题,发生在因特网迅速发展为“第四媒介”、传统的新闻传媒加盟网络的实践迅速崛起的20世纪90年代。 

2.国内相关研究 

早在2011年李彦宏就用“互联网思维”的概念,意思是要基于互联网的特征来思考。围绕新媒体的著述颇为丰富,但更多的是新闻传播和实业界人士从传播技术和营销的角度入手研究。这就导致宣传理论的研究就事论事,缺乏传播学视角。因此,目前互联网思维下对宣传工作的新规律的研究与实践大有可为。 

二、互联网思维下高校宣传工作创新研究必要性 

1.开展高校宣传工作创新研究,是应对多元文化冲击的需要 

全球化带来的多元价值观念和文化思潮,正在博弈与碰撞中冲击人们的传统观点,动摇着人们的价值观,高校作为思想和文化的聚集地,思想活泼的青年学子首先感受到了这种思想和观念的煎熬与挣扎。高校宣传工作者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从来自世界的各种文化思潮中吸取丰富的精神财富,同时要敢于、勇于直面挑战,创造性地开展宣传教育工作。 

2.开展高校宣传工作创新研究,是依托新媒体、紧跟时代步伐的需要 

从工作性质上看,高校宣传工作是一项政治工作;从工作内容上看,高校宣传工作也是思想文化工作;从工作职责上看,通过宣传教育,为高校和谐发展提供思想保障、舆论环境和动力支持。新媒体代表着当前人类科技的最新成果,是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高校宣传工作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服务高校师生。 

3.互联网思维下,新媒体对外宣传工作将成为主流 

高校是青年学生汇集的主要地方,而青年学生是新媒体的主要使用人群,高校外宣工作者只有掌握好新媒体才能更好的让新媒体宣传深入人心。既然要做新媒体宣 传,那么新媒体平台是一个必需品,目前主要的新媒体平台有微博、微信、网站等相关的新媒体平台。 

4.高校对外新闻宣传工作机遇与挑战并存 

目前,很多高校开始利用微博、微信、飞信等新媒体平台进行思想教育、新闻传播、文化引领的探索,高校官方利用较多的新媒体是微博。据《“985”高校新浪微博调查报告》研究显示:69%的“985”高校已开通认证微博,其中华中科技大学是第一个开通的学校,7.4%的高校 “官博”粉丝超过十万。武汉大学教授沈阳认为:“高校微博平台具备塑造形象、加强交流、促进教学、提供服务、增加资源五大职能。”同时,相对于高校对外新闻宣传工作来说,新媒体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机遇与挑战并存。 

三、借鉴大数据、云计算和移动互联技术,创新宣传思想工作 

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是当今互联网技术的核心。 

一是运用大数据分析,使宣传思想工作精准发力。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可以在掌握大量数据的基础上,分析受众的特点、需求,有针对性地精准“点穴”,做好工作。 

二是运用移动终端,增强传播效果。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中国网民人数6.68亿,其中,手机网民5.94亿,占总网民数的88.9%。用好“两微一端”(微信、微博和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就可以使宣传思想工作低成本、广覆盖、快传播,增强宣传效果。 

三是线上线下全方位联动。宣传思想工作成效要看是否融入一流创新人才培养全过程。利用网络平台的支撑,与学生创新创业融为一体,与校园文化营造互促共进。网络虚拟空间与教育实践有机结合,形成强大的育人合力,更有利于宣传手段推广和创新。 

五、结论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的生活进入到了新媒体时代,新媒体(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高校宣传将逐渐取代传统的新闻宣传工作,促进高校新闻宣传工作更好的开展。 

参考文献: 

[1]林爱清.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12). 

[2]许明.网络对传统媒体的影响[J].新闻窗,2001(2). 

互联网思维论文范文10

哈佛大学南门上,有一个不显眼的猪头,是传说中的秘密组织标志。这个组织,象骷髅会一样对外秘而不宣,是哈佛精英的联系纽带。猪头门头南边,对着一个长长的过道。与明媚的阳光照射在猪头上不同,这个过道始终笼罩在阴影里。进入阴影后,我紧赶两步,追上走在前面的段永朝,趁他看见猪头前,告诉他另一个“秘密”。我说,我已经思考了几年,现在我断定,互联网思维起源于哈佛,具体时间是1933年。

老段惊讶地望着我。我总是向他兜售各种穿越版的“大话”和“戏说”,这回有所不同。我说,我不是开玩笑,是认真的。我说这话,是因为1933年出版的《垄断竞争理论》,源于哈佛大学毕业生张伯仑的博士论文。它第一次集中讨论的差异化到底经济还是不经济这样一个基础理论问题,并在理论经济学中形成了体系。这个问题,我认为是互联网思维中,管“所以然”的核心概念,其它概念都是这里派生的。

差异化,看起来不起眼,与它并列的概念有许多,为什么我独把它当作核心概念?我认为,目前百度百科、互动百科上用来描述互联网思维的概念,如免费、极致、低成本、便捷、参与、用户至上、个性化、体验……大多是经验性的,是站在产品经理这个极低层次总结出来的,用我跟老段讲的话说,叫“不上档次”。还有一些概念,如去中心化、扁平化、社交化、开放……之类,还只是处在体系保护带上,达不到核心层。至今没有任何一个概念的“级别”,达到内核级。差异化是唯一一个已经处于理论经济学内核的概念。寻找互联网思维的硬核,自然就追到了猪头门里边。

概念为什么还有“级别”一说,弄得好象官本位一样呢?其实,概念的“级别”不同于官员的级别,它代表的不是权力的大小,而是拉卡托斯用来判断科学革命进步程度的“内核-保护带”标准。经验之谈有其优点,就是贴近实践、甚至实战,但缺点在于“见小”,它很难超越具体公司的商业招术,在个人发财致富之外不具有大用处,不能成为人们大范围配置社会资源的共同知识。互联网在理论上、政策上目前还很边缘化,与缺乏硬核不无关系。

与之相比,差异化这个概念,更接近互联网这棵大树的根。哈佛人是在均衡这个硬核水平上谈问题的,因此比产品经理深刻。离开了均衡这个基本面,互联网思维就无异于江湖方术,成了耍小聪明和投机大全。这些概念会存在许多从产品经理角度看不出的漏洞。比如,极致本身是好的,但从经济学角度看,还要比较极致的成本与收益是否合算。离开成本谈极致,就不全面,不能让经济学家信服。又如,低成本也是对的,但工业化思维也强调低成本,光说低成本不附加增值条件,就会把互联网理解为打价格战,又偏离了互联网思维的正道。你说互联网以用户为中心,但工业化也会说顾客是上帝。等等。其次,差异化既适合微观,又适合宏观,既适合经济,又适合社会。凯恩斯持的是工业化思维,他讲得出增长、就业与货币这些宏观上的道理,但网上各种百科上定义的所谓互联网思维,讲不出宏观上的道理,一股小家子气。难不成只有过家家需要互联网思维,换成大一点的事就不需要互联网思维了?比如,差异化如果导致GDP下降,它还经济不经济?再说,“百科”版的所谓互联网思维,只讲得出天下大乱的道理,讲不出天下大治的道理。举例来说,“自由取决于税”是工业化思维,但能不能说明不靠税,又不大乱的治理体系应是什么?

说了互联网思维这么多“坏话”,不是因为不赞同互联网思维,恰恰相反,我比谁都更早、也更愿意用互联网思维来思考21世纪网络生存的问题。只是,我不赞成互联网思维的庸俗化,而主张在内核上用心,差异化这个硬核的水很深,比如,为什么小农思维也讲差异化,但它是不经济的呢?为什么有了互联网,差异化又变经济了?不对这些问题进行深思,就无法对准时代精神的焦点,就散光了。

我们一路聊着,终于来到了哈佛南门猪头前。老段和我临时做出了一个决定:不进哈佛了,改去哈佛的书店。因为与走马观花相比,追随智慧对我们显得尤为重要。

互联网思维论文范文11

关键词:“互联网+” 中职计算机 教育理念

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网络,“互联网+”不只是个名词,它正成为影响我们生活方式的一种新常态,对教育领域也不例外。我们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互联网+教育”必将深刻地影响并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师生观、教学观和评价观。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中职学校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方式必将发生改变,甚至会被完全颠覆。目前看来,“互联网+”的思维至少会在五个方面对中职计算机教学产生影响。

一、“互联网+”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教育空间

在互联网时代,只要你想学,就会找到可供学习的资源;只要你愿学,到处都可找到学习的场所。可以说,“互联网+教育”大大拓展了教育教学的空间,使传统教学的时间和空间都得到了巨大的延伸。对受教育者而言,“互联网+教育”为他们提供了更丰富、更多元、更个性化的学习服务。在计算机教学的过程中,我们甚至可以认为,只要把一台计算机接入互联网,就等于给学生打开了一座深邃的知识殿堂,学生根据需要,在教师的引领下,甚至完全可以独立地重构学习课程。而信息密集、快捷方便的互联网学习,也使得中职计算机教学的受众面变得更加广阔,不仅面对在校生,还也可以打破围墙,给所有需要学习的人提供他们所需要的课程。

二、“互联网+”提供了更加前瞻的知识视野

在传统的计算机教学中,即使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的内容也不外乎认识硬件、操作系统、办公软件、计算机组装、网络维护和常见故障排除与维修等常见的知识。这些知识虽然是学习计算机必需的基础知识,但在计算机普及率已经比较高的今天,有些知识就显得落伍了。在“互联网+”的思维模式下,学生学习计算机可能首先要了解的是时下深刻影响我们生活的大数据和云计算。所以,在“互联网+”时代,计算机专业教师首先要考虑的不是如何防止学生上网,而恰恰是引领学生高质量地利用网络来学习,不仅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知识,具备更加前瞻的知识视野,而且学生的学习也要深刻地融入互联网。

三、“互联网+”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教学创意

在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师先在教室里把理论知识讲一遍,然后再让学生上机实践、练习巩固。而在互联网时代,对计算机教学而言,教室就是机房,手持终端(例如手机、iPad)就是黑板。教师可以把理论知识提纲挈领地梳理出来,发到QQ群、微信群里,学生自主学习后,可以在群里互相讨论,或向教师请教。当然,教师也可以利用QQ的会议系统功能,集中在线答疑。如此一来,教师就可以从繁杂、枯燥的理论讲解中解脱出来,在课堂上,教师需要做的就是答疑解惑,带领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这个意义上说,“教会学生学习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理念在“互联网+”背景下更容易实施。

四、“互联网+”提供了更加亲和的沟通手段

相对来说,技工学生更需要和教师的沟通。但在传统教学中,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师生的沟通很少。在“互联网+”时代,师生的多元沟通会变得更加简单,内容从日常小事到理想信念,师生可以随时进行沟通和探讨。无论是语音沟通,还是文字交流,便捷即时的沟通方式极大地缩小了师生之前的距离,QQ群和微信朋友圈就成了另外一个课堂,这也是学校和家长加强沟通的一种有效方式。

五、“互联网+”提供了更加科学的教学评价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往往是根据一张试卷,侧重于对结果的定量评价;而在“互联网+”时代,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大数据的梳理来评判学生的学习成效,侧重于对过程中的定性评价。相比之前的经验印象思维,数据思维的评价更加真实客观,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把握也会更加清晰,因为数据会告诉我们学生在学习哪部分知识时发生了困难,这样教师指导起来也更有效、更有针对性。在不久的将来,教师不仅可以通过大数据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还可以根据大数据来评价自己的教学。如此一来,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就会变得清晰、可控。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牢牢占据讲台的授课教师将会朝着学生学习的引领导师、辅导者、助教等方向转变。

互联网思维论文范文12

〔关键词〕 互联网,意识形态建设,网络伦理,网络治理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6)05-0057-06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意识形态工作,重点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努力以思想认识新飞跃打开工作新局面,积极探索有利于破解工作难题的新举措、新办法。当前,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正在大幅度地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对意识形态格局带来复杂而深远的影响,从而成为当前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最大变量”,网上舆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也因此被当作意识形态工作的重中之重。互联网意识形态建设需要从基本理念到具体方法上进行全方位的创新。本文拟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全面探讨互联网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思路,认真思考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以创造性思维去开拓新局面,以新思路、新方法去应对新挑战,解决新问题。

一、宏观层面:创新互联网意识形态建设的理念

互联网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属于劳动工具的范畴,并渗透在劳动者、生产资料等方面。因此,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普及,也就意味着社会生产力的重大突破。作为上层建筑重要组成部分的意识形态,必须从基本理念上进行相应的创新和调整,才能够适应社会生产力的这一革命性变革。

(一)要强化互联网思维,秉持以群众为中心的基本理念

当前,人类正在逐步跨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已经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它深刻改变了意识形态生产、传播的全过程,使得媒体格局、舆论生态、受众对象、传播技术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革,传统的思维方式已经无法应对新的意识形态格局。正因为如此,2015年在考察报社时,特别要求新时期宣传思想工作创新必须强化互联网思维。在互联网时代,用户是各行各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伴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尊重网民主体地位、专注于用户体验、解决用户需求的基本理念已经得到各方的认可,用户至上构成互联网思维的首要特征和核心要求。因此,互联网条件下的意识形态建设,首先就是要真正树立以群众为中心的基本理念,坚持群众路线,尊重群众主体地位。

随着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移动社交工具和自媒体的广泛使用,任何个体都可以从事意识形态的生产和传播,极其方便地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并就一些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进而对现实社会的政治运行规则、意识形态格局产生实际影响。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人,手机网民规模达6.2亿人。如此庞大的体量,使得中国网民已经成为意识形态建设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在这种情形下,运用大数据技术,剥除纷繁芜杂的网络信息中的非理性因素,在浩如烟海的信息洪流中了解真正的民情民意,把握影响人民群众意识形态认同的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提出精准的解决方案满足群众有效需求,这既是坚持群众路线的时代体现,也是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时代要求。

互联网快速发展所创造的虚拟社区,使得学者们提出的“公共领域”在中国正逐步成为现实:“它原则上向所有人开放。在这个领域中作为私人的人们来到一起,他们在理性辩论的基础上就普遍利益问题达成共识,从而对国家活动进行民主的控制。” 〔1 〕125素不相识的网民作为平等的主体,在公共社区中通过争吵与妥协来完善网络规则,通过对重大事件的关注与分享形成力量。他们在挑战传统意识形态管理秩序的同时,也更新着人们对于网络舆情的认知,推动意识形态工作新观念、新机制的产生。互联网时代的意识形态建设,应该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充分保护这种创造性和主动性,吸收和借鉴其中合理的思想资源以形成对现实工作的有力支撑。

(二)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对网络社会思潮的科学引领,突出有效整合的基本理念

面对互联网上不断滋生蔓延的各种社会思潮,我们必须以高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加强引导,分析其思想实质并加以有效整合,从而最大限度地形成思想共识。

中国意识形态领域在互联网条件下出现的一系列新情况,在根本方向上与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是在封闭的状态下进行意识形态建设。改革开放后,国外各种思想观念纷纷进入国门,国内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主导意识形态置身于一个开放、多元的观念世界中,需要在与其他社会思潮的互动、较量中进行自身建设。互联网的普及使得意识形态领域的这种变化更趋常态化,使多样化的社会思潮乃至异质性意识形态以“众神狂欢”的方式,经济、便捷、高效地呈现在主导意识形态面前。在这种开放的观念世界和社会环境中开展意识形态建设,必须正视挑战,在审视、批判、整合其他社会思潮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所谓“审视、批判”,就是要认真厘清网络社会思潮产生的背景和原因,科学地分析并批判各种腐朽落后的社会思潮,坚决抵制错误扭曲的价值观念。在互联网所创造出来的开放的文化环境中,不仅充斥着各种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牢骚、各种以讹传讹的网络谣言乃至别有用心者故意散播用以混淆视听的不实言论,而且时有挑战政治底线的思潮出现。这些不良乃至敌对的社会思潮容易形成错误的价值导向,造成广大民众价值观念的混乱,影响并冲击马克思主义的一元指导地位,甚至会挑战中国共产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对此,主导意识形态建设要激浊扬清,主动开展同其他社会思潮的交流交锋,清除错误社会思潮生存的网络空间,在较量与斗争中增强主导意识形态的生命力和活力。唯其如此,才能够保持主导意识形态网络传播渠道的畅通,实现马克思主义对多样化社会思潮的有效引导。

所谓“整合”,则是指在对各种网络思潮进行批判和反思的基础上,借鉴并吸收其中的积极因素和合理成分,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弥合分歧、构建共识。互联网作为人们进行思想交流的新工具、新形式,它的普及以一种崭新的媒体技术呈现了人类的物质生产关系和思想社会关系的变化。当互联网帮助民众打开一个崭新而开放的观念世界时,社会思潮的多样化、价值选择的多元化成为人们可以直观感受到的事实,显然有别于传统社会条件下“非黑即白”的意识形态格局。进行主导意识形态建设,必须正视多样化思潮在互联网时代的常态化存在,以积极负责的姿态争取民众,在“众声喧哗”中主动回应各种关切和疑惑,及时吸纳不同社会思潮中的建设性意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社会认同,在差异中凝聚广泛共识。

(三)要增强开拓性和主动性,坚持积极作为的基本理念

传统社会条件下的意识形态工作,由于种种原因,出现了一些不正常的状况,如:消极守成、害怕出事而不作为的理念成为某些意识形态工作者的选择,简单以行政管控的方法解决人们思想认识的问题也时有发生。这种僵化思维和保守心态已严重滞后于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形势,如果任其蔓延,意识形态工作甚至有陷入全面被动的风险。对于这种潜在风险的化解,有赖于主导意识形态以更加积极昂扬的姿态,主动回应时代挑战,直指当前社会发展和意识形态领域的“痛点”,以图有所作为。

要积极作为,就要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及时应对网络舆情。互联网在传播信息方面本就具有便捷、快速的特点,智能手机的广泛使用及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更是“形成一个24小时在线的广域泛在网络” 〔2 〕,各种信息在这一异常复杂的舆论场中随时聚集、快速发酵。在此背景下,搞好互联网条件下的意识形态,必须随时关注网络舆情变化,构建社会热点问题快速反应机制,在舆情应对的“黄金时间”内发出权威声音,有效阻遏谣言和负面情绪蔓延。同时,党和政府要树立起积极有为、勇于担当的形象,提升在民众中的公信力。

要积极作为,还要努力发出中国声音,主动回应西方意识形态的挑战。伴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世界已经离开了依靠暴力与金钱控制的时代,而未来世界政治的魔方将控制在拥有信息强权的人手里,他们会使用手中掌握的网络控制权、信息权,利用英语这种强大的文化语言优势,达到暴力和金钱无法达到的目的” 〔3 〕342。西方发达国家借助在互联网方面的技术优势以及由此而来的信息优势,主导着网络空间的信息交流,向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进行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渗透。中国应坚持既斗争又合作,在阐明社会主义在核心问题上的原则立场、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同时,树立社会主义文化开放、亲和的形象,以中国文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世界舞台上的强势话语,坚定国内民众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二、中观层面:开展网络意识形态治理与强化网络伦理教育相结合

网络日益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它也正在改变着人们对网络的认识。在互联网发展的早期,人们常常强调网络的虚假性、匿名性。而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普及,人们在从事信息共享、参与各种网络互动中,结成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网络就不仅仅只是虚拟的幻象,而且也成为具有实际影响的现实力量,构成现实社会的一部分。或者说,网络的虚拟性仅仅是就其物理位置而言的,从其承载的内容和发挥的功能来看,网络已经构成一种社会公共空间。在这种条件下,网络意识形态建设,既要加强对网络公共空间的治理和规范,又要加强对人们网络伦理道德的培养和教育,形成依法管理与正面引导相结合的网络舆论工作格局,确保人们理性、有序地参与网络活动。

(一)在充分发挥互联网自组织功能的同时,加强互联网行业自律

区别于传统的社会组织系统,互联网架构一直具有强烈的“去中心化”色彩,并从根本上拒绝一个具有最高控制权的绝对中心。与之相适应,它所创造的信息生态系统,内部存在一种自主自为、自我调节的自组织特征,在不受到外在强力干预时,其自身的动力机制会推动网络信息不断由无序走向有序、由低级有序走向高级有序,互联网空间中的解构、破坏与自制、认同,能够走向自我平衡的状态。发挥互联网的这种自组织功能,在其构建的内容丰富、信息多元的观念世界中,保障民众正常的网络表达,鼓励多元主体参与互动共享,能够将一些支离破碎的片段拼接得无限接近事实真相、接近真理,保持网络活动的有序性。

互联网在信息处理方面具有的自组织功能,是能够进行行业自律的前提和基础。反过来,这种自组织功能的合理发挥,需要有效的行业自律进行配合。网络上的信息表达总会受到外在的经济霸权、技术霸权等的影响,仅靠其自组织功能的发挥,不足以维持互联网的持续有序状态。就此意义而言,加强网络从业人员行业自律,成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必然选择。网络作为公共信息平台和公共文化平台,其整个行业的从业人员是最靠近信息源头的群体,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着类似于传统媒体“把关人”的角色,是化解网络戾气、净化网络生态的重要关口。加强网络从业人员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帮助他们寻找互联网行业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平衡点,是建设文明网络、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保障。

(二)坚持依法治理,在网络意识形态建设中树立法治思维和底线思维

一方面,我国的互联网发展正处于“井喷期”,蓬勃成长伴随着各种网络失范现象同时涌现,单纯依靠网络自组织功能以及互联网行业自律,无法创造一个清朗的网络空间;另一方面,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求我们善于运用法治思维,以法治方式推进当前意识形态工作。尤其当传统的工作方式不易取得成效,甚至引起人们的反感时,就有必要用法治思维破解其中的难题,用法治方式推动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顺利开展。事实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已经就依法进行网络治理的基本原则和方针作出了明确规定,我们必须认真理解和把握:“坚持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加大依法管理网络力度,加快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确保国家网络和信息安全。” 〔4 〕51

网络治理必须坚持依法治网,加强规范。网络作为一种新兴的公共空间,并非法外之地,人们在其中活动必须遵守一定的公共准则。中国在互联网安全、网络运营等方面已经有了基本的管理制度,《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网络出版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发展管理暂行规定》(俗称“微信十条”)等已经在规范网络秩序、净化网络环境中发挥着实际作用。但是,网络作为一种新兴事物,其具体治理的边界仍很模糊,需要在实践探索中继续完善相关法律和制度,以社会主义法律为准绳加强网络治理,科学立法与规范执法并举,规范涉及意识形态、基本政治原则问题的言论,建立依法开展网络治理的常规机制,防止运动式治网,既保证网络活动有效传播正能量,又能够推动网络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保持网络的活力。

我国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明确了四项基本原则,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特别是坚持党的领导,是一切行为必须遵守的、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要求,是网上言论、社会思潮不可突破的法律底线,也是网络意识形态最核心的问题。就国内而言,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最大挑战,不在于部分群众借助于网络进行明确的利益表达、对公权力实施全天候无死角的网络监督、就某些公共决策或公务人员提出尖锐辛辣的批评建议,甚至不在于部分网民的情绪宣泄和非理性表达,而在于部分人员有意识地利用网络系统宣扬西方的价值观念和政治制度,煽动、反国家的言行。因此,在依法保护宪法和法律规定公民所享有的包括网络言论自由在内的一切合法权利和自由的同时,也要依法打击有意挑战党的领导地位、破坏党和国家基本制度的不法言论,坚持法律底线。

(三)开展网络伦理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文化

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特征,使得人们能够相对容易地排除各种顾虑,就共同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充分地表达意见、交流看法,形成网络舆论。与此同时,这种网络民主在疏导民情、扩大民众参与的同时,也有其极具破坏性的一面。“在互联网上,人们最终发现了一个相对可以免于恐惧和限制的公共空间,情绪的亢奋和批评的激烈便犹如洪水出闸。” 〔5 〕311在我国,由于整体上缺乏有序参与的规则,大量网民仍然缺乏进行理性辩论必要的素质和能力,网络上的讨论很容易陷入无政府状态,网络舆情也容易被人错误引导,造成混淆视听、扰乱社会秩序的后果。就当前中国互联网的发展阶段而言,开展网络伦理教育,培育网民的理性和自律精神,引领网络风尚,是维护互联网持续健康发展、搞好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必要条件。

互联网用户作为网络发展的基石,其文明素质决定着网络发展的高度,互联网的健康持续发展从根本上有赖于每个网民的理性参与和道德自律。要将网络伦理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对待,做好家庭、学校和社会之间的教育衔接,将其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并随着时展不断更新内容;要启发网民的理性思考,推动建立在诚信基础之上的网络良性互动,培养大家文明上网、健康上网的习惯,培养网民的公共理性;明确网络虚拟性和真实性之间的关系,明确互联网创造的虚拟空间和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强化网民的自我约束,努力营造清朗健康的网络环境。

开展网络道德建设和网络伦理教育,最根本的是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文化。近年来,网上充斥着大量的负面信息和暴戾之气,网络暴力肆意侵犯个人权利,网络恶搞不惜挑战人们的道德底线、情感底线,破坏了网络社区和现实社会的公序良俗。甚至出现了党和政府说什么都不对、怎么做都不好的非正常认知现象,直接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构成对主导意识形态的消解力量。为提升网络文化软实力,加强网络文化的价值观建设,不仅需要创造一批能够占领网络市场且合乎主流价值导向的网络文化产品,更根本的则是要“积极创建核心价值观在网络文化中的生产和再生产机制,把核心价值观渗透到网络文化的生产方式当中,使网络文化的创作、传播和消费成为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载体” 〔6 〕。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人们日常网络行为中去,成为人们从事网上活动时的基本遵循,在提高个体网民道德素养的同时,提升整个网络文化生态的层次和水平。

三、微观层面:改进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话语体系

当前网络上出现的马克思主义被污名化、边缘化的现象,并不在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从根本上被质疑,而在于它面对奔涌而至的互联网尚未做好充足准备,还没有进行话语体系的成功转换。网络的开放性和虚拟性创造了一个与现实世界迥然不同的活动空间,网络空间的话语表达大多缺乏严肃性、完整性,而是呈现出碎片化的表达方式。由于网络空间的匿名性等特点,使得人们在网络空间中受到更少的约束和限制,极力主张张扬个性,文字表达是其中的突出体现。人们在参与网络生活的过程中,借助于各种象形、谐音、比喻、缩写等方式,将汉字、数字、字母、符号等多种形式并用,创造出完全不同于现实世界的网络语言。这些语言没有规则、自成方圆,按照传统的语言逻辑完全无法理解,但却能在网上通行无阻,日益为网民所接受,一板一眼的表达在网络空间反倒成为另类而被边缘化。

作为主导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一向是以内容的真理性和逻辑的严谨性见长,具有旧有意识形态所不具备的科学性。普列汉诺夫在评价马克思主义时,曾特别强调“辩证唯物主义第一次赋予社会科学以‘严密性’” 〔7 〕269,以此为哲学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具有了和自然科学一样的科学性和严密性,成为“现代‘革命的代数学’” 〔7 〕822。我们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前提是尊重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开展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重在通过论述的逻辑力量来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因此,一般呈现出来的意识形态都是完整的体系化表达。但是,当马克思主义遭遇互联网,理论在现实世界中赖以发挥作用的机制在网络空间中的效用大打折扣。因此,在互联网条件下开展意识形态建设,必须深入理解并主动适应这一转变,从小处着手,改进主导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的话语表达,强化其在网络空间的话语权,因为“一切统治,归根到底是语言的统治,话语实际上是统治的根本,语言和话语本身即是权力” 〔8 〕88。

(一)变宏大叙事为日常生活叙事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理论,本身具有令人信服的严谨性和整体性,人们在长期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革命、建设的过程中,逐渐习惯于将马克思主义理解为社会历史的宏大叙事。在国家命运和前途面临重大转折的革命战争年代,这种理解无损于马克思主义革命性的发挥。但是,在网络日益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的当今时代,当人们越来越关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越来越习惯于个性化表达时,以这种传统方式出现的马克思主义会出现诸多不适,需要进行针对性的调整。

“和革命时期不同,现在大多数人的生活并不直接面对理论,因而即便是彻底的理论也还要经过转化才能被大多数人接受。” 〔9 〕互联网时代,马克思主义不仅要以其理论的彻底性征服人心,更要以适应网络发展的方式迅速走进人心。马克思主义在继续回答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同时,其政治叙事需要更加贴近网民、贴近生活,能够以富有个性化、生活化的语言生动准确地阐释社会生活中的大道理,在党的决策主张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间建立联系,将党的重大方针政策以网民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传播和解读,促成理论话语向生活语言的转换,强化主导意识形态与人民群众实际利益之间的联系,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百姓日用而不知”的自觉遵循。

(二)变自上而下的灌输为平等对话

对于当代中国而言,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发挥本来在于它能够以其理论的彻底性、科学性说服群众、掌握群众,进而为实践提供科学的指导。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党员干部忘记了这一点,在实际工作中,官方往往以意识形态的最高判断权威自居,专家或知识分子陶醉于拥有“知识霸权”,往往会用自高而下的眼光看待大众,似乎自己是教育者,是灌输者,公众只是受教育者,是接受器。互联网条件下,这种处理方式无异于人为制造对立,将会引起网民对主导意识形态的反感和拒斥。

互联网自身具有“去中心化”的内在属性,从根本上拒绝中心化控制。马克思主义和其他的社会思潮在进入网络空间之初的状态是相同的,马克思主义之外,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后现代文化等各种社会文化思潮在网络上并行不悖,各自激扬文字,占据一片天地。马克思主义要发挥对网络空间其他社会思潮的引领作用,必须充分尊重其平等性、互动性强的特性,放下身段,以一种更加平等的姿态融入互联网的互动交流,在与其他社会思潮的互动竞争中争取网民,而不是继续居高临下地发出指令,避免陷入自说自话的窘境。

(三)变系统化传播为微传播

互联网在为人类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人们思维方式和社会生存状态的碎片化。很多人不再有耐心就某个问题进行严肃的思想探讨,而是拒绝严密的逻辑推理和理性论证,以往单纯讲道理的方式已然无法起到凝聚共识的作用,甚至会出现道理越深刻越容易受到抵触的现象,原来建立在大众传播基础之上的社会共同文化,在这种碎片化的状态下如何形成成为一个新的问题。

当前的意识形态建设,必须把握互联网信息传播的“碎片化”特征,构建马克思主义微传播策略。以公众关注的具体热点话题为切入点,使用幽默诙谐的文体风格,采用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生产并推广能够阐明马克思主义基本认知的微型内容产品;善于设置网络话题,在把握互联网传播规律的基础上,借势引导互联网一段时期内的舆论风向;借用微博、微信等的“互动与分享”理念,在基于“信任”的网络社区中,让“朋友”转发给“朋友”,实现它在互联网条件下的最有效传播。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微传播,就是不再追求在任何条件下都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系统而全面的介绍,而是通过日积月累的方式,逐步塑造其“小清新”形象,以增强民众与主导意识形态之间的共鸣。

(四)变“话中有话”为直接有力的表达

中国传统文化一向强调“文以载道,诗以言志”,很多作品希望呈现出来的全部内涵绝非字面意思所能涵盖,读者唯有仔细琢磨才能体会出作者的“言下之意”和“言外之意”。在这一传统文化之下,以往的意识形态宣传和教育呈现出一个突出特点:通过对理论文本的学习体会贯穿其中的精神。互联网发展到今天,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自媒体追求直接、个性的话语表达和戏谑、直白的感情表达,其呈现出来的文化现象,从积极的意义上看是一个魅的过程,而从消极的意义上讲则是对传统意义和价值的回避和消解。在此,那些“话中有话”式的表达方式不再受到民众青睐,主导意识形态的话语表达需要更加直接有力。

在互联网条件下,直接有力即意味着主导意识形态在表达时要“直抒胸臆”,直指人心,将艰涩深奥的道理用通俗易懂、浅显明白的语言表达出来。它呈现出来的不应是一堆冷冰冰的大道理,而是能够直接解释现实的简单明快,直接回应质疑的大方有力,在适应这种简单化逻辑中展现自身在话语表达上的时代个性。

总之,互联网时代意识形态建设总的原则,是在尊重互联网运行规律的基础上,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要求与互联网的内在价值设定和精神有机结合,进行意识形态工作的综合创新。而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调整与创新,其基本前提和最终归宿都是要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导权,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参考文献:

〔1〕哈贝马斯.公共领域〔C〕//汪晖,陈燕谷,译.文化与公共性.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2〕宋丽丹.维护移动网络时代国家意识形态安全〔J〕.红旗文稿,2015(6).

〔3〕常晋芳.网络哲学引论――网络时代人类存在方式的变革〔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4〕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5〕胡 泳.众声喧哗〔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6〕金民卿.大力加强网络文化的价值观引领〔N〕.光明日报,2014-04-21.

〔7〕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2卷〔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