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互联网人才

互联网人才

时间:2023-05-30 10:26:10

互联网人才

互联网人才范文1

关键词:物联网;校企合作;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3-0029-02

一、引言

物联网作为国家确定的战略新兴产业,近年来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要积极地推进物联网的发展,尤其是推进物联网的开环应用。物联网正与农业、工业、家居、交通、电网、医疗等行业深度融合,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高职院校也通过开设物联网专业,并开展物联网方向的校企合作,培养大批直接从事生产一线的物联网行业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推动物联网产业的健康发展。当前,“互联网+”正深度渗透到各行各业,也给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发展思路,同时也是践行创新发展理念的重要方向。本文探讨通过“互联网+”促进高职院校和企业更广泛、深入地进行物联网专业的共建和合作,促进资源的配置优化,优化物联网的人才培养。

二、职业院校物联网人才培养现状

1.物联网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大背景下,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巨大,高职人才的培养进入了机遇期。由于物联网是集电子技术、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软件工程等多个学科综合、交叉的技术,其专业涵盖面广、辐射行业多,所以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须结合企业对物联网产业人才的需求来明确物联网的专业建设方向,设置相关的实训内容。根据调研,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所从事的相关岗位主要有:产品检测工程师、软件工程师、网络管理、硬件工程师、售前/售后工程师、销售人员等。核心的知识点包括电路基础、网络配置与管理、软件测试、RFID技术、嵌入式系统应用、传感器安装与应用等。物联网是新兴专业,高校在专业的建设上缺乏经验,在课程的安排上存在师资紧张、实训课程缺乏的实际案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是一种被普遍认可的职业教育方式,它依托行业背景,以产学结合的方式,培养满足社会要求和企业生产实际需要的物联网人才。校企合作的意义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①实时把握市场动态,针对需要培养人才。物联网的技术更新快,只有随时了解企业需求,把握人才需求动态,才能使培养出的学生不与人才市场脱节。企业还可根据自身需求提出培养办法,加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为企业定向培养所需人才。②加强实践环节。物联网专业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性,学生在学会理论知识后,还要有实际的工程项目经验。加强校企合作,可促进企业和高校的优势互补,将工程实践融入到职业教育教学与实训当中,达到产学结合的目的。③融入实际工作环境。高校的实训基地为学生培养实践动手能力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实际项目开发和案例相对较少。为了使毕业生能够融入到真实的工作场景,与实际工作相适应。校企合作可提供给学生机会到企业生产的一线当中进行实习,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

2.校企合作所遇到的问题。尽管校企合作在高职院校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但目前从具体的实施过程来看,受经济成本和人力资源等因素的限制,还存在一些问题,表现为:①当前校企合作大多表现为以学校为主导、企业相对被动的浅层次合作。企业所投入的人力、物力少,指导学生的时间少,并且很难长期维持;②校企双方“双师”素质需提高。企业人员缺乏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学校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在教学过程中缺乏交流,没有形成合力,达不到预期效果;③企业实习机会少:由于受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的规模和日常运行的客观影响,企业无法安排所有学生都进入一线实习,这与学生大量的实习需求形成了矛盾。综上所述,进一步提升校企合作的效率、健全合作体系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基于“互联网+”下的物联网人才培养校企合作

在互联网、大数据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人们思考怎样利用互联网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形态。“互联网+”一词也在政府的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及,通过“互联网+”来进一步深化改革,推动创新。将“互联网+”与校企培养物联网人才相融合,将是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如何利用“互联网+”所带来的快速、分享、透明的特质,有效地解决目前校企合作所存在的问题,帮助提高教学效率,创新教学模式,实现多方共赢的局面,是值得深入探究与思考的问题。基于物联网专业特点和上述提到的校企合作所遇到的问题,结合“互联网+”平台,提出如下解决方案:

1.搭建教育资源远程共享。教学模式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教学资源的共享。作为信息技术大类的专业之一,物联网技术的知识面广、更新快,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不断地更新知识积累。因此,光靠课堂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学校需要通过与社会企业紧密联系,利用互联网教学平台,开发数字教育资源,提供网络化的教学服务,以“互联网+”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具体来说,学校和企业根据自身状况,侧重点不同。学校偏重理论知识的讲授以及教学材料的编写,建设精品课程资源和教学视频。企业可根据实际项目分享经典案例的操作与工程问题分析等,根据物联网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同的课程可建立各自的学习资源库。学校和企业形成优势互补,通过微课程、慕课等网上课堂的形式提供给学生。如此,学生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很方便地使用电脑、手机、平板等移动互联网设备进行学习。这种新的教学资源获取模式有效地避免了学校和企业的人力和时间等资源的浪费,是对传统授课方式的有益补充。

2.“线上指导+线下实践”的校企合作。基于线上的教学资源整合,在线下校企双方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工具,加大沟通程度和合作力度。学生进入企业生产实习,在进行技能实训期间,将理论知识运用到真实的工作生产中,做到学中做、做中学,通过完成工作中所分配的任务,掌握专业技能,提高职业能力。另外,线上进行与生产实习相关课程的学习和补充,可通过在网上建立实训论坛方式,将线下实训的技术资源共享在论坛上,也可将遇到的棘手问题提出来,共同探讨与解决。互联网平台提供了最为广泛的交流平台,不仅拓宽了学生寻求资源的渠道,而且提升了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待生产实习结束后回到学校,还可通过互联网平台跟进项目的进度,继续学习。此外,除了面对面的教学外,企业和学校双方也可通过网络平台对学生遇到的问题给予帮助,通过网络平台的助推,校企双方在实践中进行教学,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以项目导向进行学习,能大大提高实战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

3.三方互动模式。教学由传统的一对多的交流形式,向一对一、多对多进行转变。通过互联网平台,学生可以个性化地制订自己的学习安排,通过互联网的方式请教问题、提交作业、查看自己的学习情况,学校和企业可网上对学生进行指导,查看教学进度和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同时,学校和企业形成教育共同体,参与人才的评价标准,根据共同制定的人才评价标准进行学生的评价考核,包括课程知识学习和生产实践方面的综合评分,这样更注重学生的多方位考察,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更符合行业所需。

4.共建人才培养计划,共享人才资源库。在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中,为紧跟产业发展,需充分调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通过网上征集企业的人才需求,获得更多的意见和建议,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专业课程。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互联网平台,搭建物联网人才资源库,企业可从中挑选适合的人才。这样既能够促进学生的就业,也能为企业有针对性地选拔人才提供便利,有利于实现共赢。

四、结论

作为实践能力要求强、技术知识更新快的物联网专业,采用校企多元化合作是为了能培养出满足企业专业水平要求、促进产业发展、服务于社会的新一代高职人才。而通过“互联网+”高职教育,加强了校企交流和互补,整合了校企优质的教学资源,拓展了合作的模式,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也为企业有针对性地选拔人才提供了便利,推动了物联网高职教育事业的创新改革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青.基于岗位的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研究[J].荷泽学院学报,2013,35(5):88-91.

[2]林健.校企全程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7-23.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 and Enterprise for the Internet of Things in Personnel Training Based on "Internet+"

ZOU Cheng-jun,LI Xue,XIE Zhong-min,XIANG Mo-jun

(Schoo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Chengdu Agricultural College,Chengdu,Sichuan 611130,China)

互联网人才范文2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高职;金融;人才培养

随着互联网与金融业的融合,自2013年以来,互联网支付、众筹融资、P2P网络借贷等新型的金融模式的出现,一些传统的金融机构也纷纷拓展线上业务,无论是从产品、组织的机构制度以及人才等方面,互联网金融对传统的金融体系产生着影响。在2016年初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金融”一词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出现过76次,其中互联网金融业首次被写入国家五年规划纲要,意味着互联网金融在过去的发展受到了认可,为行业发展明确了方向,未来地位将得到进一步提升,互联网金融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加剧,在这个快速发展又高风险的行业,需求的人才要求更加专业、专注。

一、当前互联网金融行业从业人员基本情况

互联网金融行业正面临着人才饥荒与人才乱象的双重问题。IT技术、运营、产品设计、客服、营销、风控等专业人才缺口较大,企业间挖墙脚现象严重,行业人才竞争恶劣,非实战型或者非能力型的人才在金融所无法生存。据了解,目前众多P2P平台招聘条件无下限,工资待遇无上限。打开部分网贷平台让对业务经理、理财经理的招聘可见,任职要求很多为“1年以上销售工作经验”,“不限学历”,而对于金融行业的从业经历却无明确要求。开出的薪资却十分诱人,另外,据了解,员工入职后,不是接受系统性业务培训,而是提倡高销售提成的高薪洗脑培训。但是,目前互联网金融行业需要具备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集于一身的人才。在当前行业发展尚未完全成熟的状态下,必须建立人才数据库,为行业建立人才征信系统,通过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为行业发展创建更健康的人才生态圈。互联网金融人才的稳定性很差,流动性大。智联招聘发起的《2016年春季白领跳槽指数调研报告》显示:IT、互联网行业、通信、电子与金融行业的白领跳槽比例排名居前,平均跳槽率应该在10%以上,从业人员的不稳定性,对企业的发展构成不利因素。而从业人员良莠不齐也是造成互联网金融企业人员稳定性差的原因之一。

二、互联网金融行业所需求的人才

根据互联网金融协会2015年调研数据显示,未来的三年时间里,全国P2P企业的人才缺乏达到142万,全国互联网金融企业的高管需求率每年在4.2%左右;风控人才的需求率每年在21.1%左右;技术人才需求率在16.4%左右;营销人才需求率在58.3%左右。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一方面随着业务开展需要专业人士参与,另一方面,相比传统金融业,其对从业者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从互联网金融发展特点上来看,迫切需求以下几类人才。

(一)同时掌握金融业务和互联网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互联网金融主要利用互联网、信息通信等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投资等业务,且还能提供中介服务。因此互联网金融具备互联网和金融两种属性。这一特点决定了其从业人员必须能够掌握金融产品的定价、相关数据的量化分析以及风险防范等金融业务知识,同时还必须具备互联网思维,对互联网有深度和全面的了解,掌握必要的网络安全、大数据、云计算等相关技术。当前,复合型人才已经成为互联网金融需求特征。

(二)既具备创新思维又兼有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互联网金融主要由于金融的创新而产生。互联网金融通过对金融资本和互联网技术的跨界整合,不断创新业务发展模式,设计出便捷的金融产品,向中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促进经济的发展。为适应瞬息万变的互联网技术与金融创新,从业人员除了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必须有创新思维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不仅需要学习和掌握互联网、金融等领域的成果,还需要将这些知识与技术结合起来,创新业务的发展模式,拓展多种互联网金融业务,未来互联网金融发展将会取决于这种创新型人才的数量和质量。

(三)兼备风险意识和法治思维的管理型人才

互联网金融具有金融风险的隐蔽性、突发性、广泛性等特点。因此,互联网金融行业的从业人员,尤其是管理人员必须具备各种风险意识,强化自身对业务操作风险、技术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等互联网金融常见风险的应急防控能力,在风险发生时能够有效地保护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的相关权益。与此同时,全国以及地方政府都颁布了一些法律法规,互联网金融从业者还必须了解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

三、互联网金融企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当前形势下,互联网金融行业人才的需求量尽管较大,但相应的人才库与供需的差距也越来越大,目前来看,尽管一些院校已注意培养相应的人才,但目前,各高校还没有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况且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的实践能力恐怕短时间内无法满足企业的要求。结合互联网金融的本质,系统的培养新金融人才是今天面临一个新的课题。

(一)建议政府部门在政策措施上制定人才战略规划

构建系统的培养模式首先要有一个长远的战略目标,因此建h相关部门对互联网金融人才建设要有完整的布局,统一互联网金融行业人才的范围、职业发展方向,以及相关的职能。对于教育体系来说,国家应逐步建立一套以高等院校教育为主,职业教育、业余培训为辅的互联网金融人才教育培训体系,鼓励高校开设相关专业。同时相关部门要研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认证资格、管理办法,具体岗位的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资格证书,鼓励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走进“课堂”进行授课,帮助社会培养适合的专业人才。

(二)建议互联网金融企业建立“校企联合”的人才培养长效机制

企业在对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工作进行优化调整的过程中还应该注意加强校企联合,逐步构建人才培养长效机制,促进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工作得以顺利推进。具体来说,企业与学校可以尝试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将企业引入到校园中,在企业的帮助下构建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促使高校专业发展与产业人才需求,专业与就业契合得到不断提升。对于企业来说,学生在校期间可以顶岗实习,从一定程度上能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学生毕业后可与企业签订协议,实现学生与企业的无缝衔接。

(三)建议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协调作用

在探索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工作的过程中,积极发挥行业协会的重要作用,依靠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以及行业协会的约束优化互联网金融行业人才的培养。行业协会通过结合市场需求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标准,对人才培养工作加以约束。积极开展业内交流、培训,促使人才培养工作质量得到显著的提升。

(四)建议互联网金融企业加强对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

由于互联网金融行业专业性相对较强,建议企业严把人才“入口关”,积极开展岗前培训、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学习。通过培训除了能增强员工的凝聚力,业务水平外,通过交流也可以解决员工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并提供解决方案,使得企业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少犯错误。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互联网金融行业对人才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只有结合时代背景,对人才培养不断创新,才能满足行业的发展需求,为互联网金融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参考文献:

[1]莫易娴,刘仁和.论我国“互联网金融”人才的培养[J].金融教育研究,2014(03).

[2]丰翔,张艳英,苏颖宏.闵台校企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探讨[J].金融经济,2014(16).

互联网人才范文3

关键词:互联网+;会计变革;人才培养

一、“互联网+”时代带给会计行业的变革

(一)促进会计行业管理职能转变

传统会计工作的基本职能是计量、核算和监督,而在依托“大数据”、“云平台”等信息技术的“互联网+”时代,会计工作在具备基本职能的同时,还能够在绩效管理、预测分析、管理决策上发挥作用。推进了会计工作由传统的财务会计的静态模式向新型的管理会计的动态模式转变,更好地发挥会计的预测、计划、决策、控制、分析、监督等职能(李宝生2015),促进会计工作的升级和职能的转型。

(二)推动会计服务模式升级

“互联网+”推进了分工社会化以及新型会计服务体系的构建,同时也促进了会计服务模式的升级。打破地区地域的限制,将线下业务逐渐转变为线上业务,实现了实时记账和财务咨询,为客户提供更多、更高效、更便捷的会计服务不但能够提供财务信息给传统的企业所有者,还可以借助新兴的网络技术,使会计信息处理更全面、及时、动态,使会计核算更规范、高效、集中(戴柏华2015),为管理者的决策提供更大的帮助。同时,互联网的发展也为会计管理部门的政务公开、电子政务、网上交流等服务提供了有效平台,促进了会计管理部门管理服务模式的进一步转变。

(三)促进会计工作形式与时俱进

作为经济管理的基础组成部分的会计工作在互联网时代,更应充分发挥在处理信息、核算数据、评价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利用好丰富的互联网资源,借助“大数据”、“云平台”等网络资源的力量,实现会计部门的政务公开、电子政务、网上交流等,促进会计工作的与时俱进,更好的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徐耀成 陈永志2014)。

(四)推动会计信息技术升级

在“互联网+”时代,市场经济的竞争日趋激烈,会计信息使用者变得复杂多样,他们对会计信息的提供速度有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多以精确化管理与降低成本为需求,并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因此会计信息的提供只有变得更加及时、准确、全面,才能符合当下会计信息使用者所提出的新标准。

二、我国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一)专业实践教学有待加强

会计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对从业人员的操作能力要求较高,而众多开设会计专业的高校则是偏重理论轻视实践,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考核。虽然部分高校安排了实习课程,但大部分都流于表面,没有起到真正锻炼能力的作用,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与市场需求相去甚远。

(二)综合素质培养有待注重

会计行业的从业者不仅需要较强的操作能力,更需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意志品格,而高校教育往往忽视了对学生进行软技能方面的培养。“互联网+”时代,随着工作环境的不断改变,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软技能的培养对会计人员迅速适应新环境起着重大作用(刘娟 李海荣2007)。

(三)课程体系设置有待完善

“互联网+”时代信息更新发展迅速,但大部分目前并没有及时将相关课程纳入专业教学体系,课程设置仍停留在会计软件操作的层面,导致学生互联网思维缺乏、互联网知识薄弱。但“互联网+”时代所需要的是兼具专业知识和互联网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因此目前的课程体系并不能更好地适应时展需要。

(四)师资队伍力量有待提高

“互联网+”作为时代新兴产物,高校教师也缺乏相关教学经验,只能照本宣科,没有更好地将互联网知识和思维与会计学科有机融合,从而拉低了教学质量,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互联网+”时代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式

(一)推进校企合作,设置实践交流新平台

“互联网+”时代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离不开实践教学(阿布都外力麦麦提2015)。尽管学校内部都会安排模拟手工账、会计电算化以及用友、金蝶等实践课程的安排,但终究无法与企业真实的实践环境相媲美。因此,学校方面应与企业加强密切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了解企业真实的会计信息系统及财务运行流程。同时还可以借助互联网这一平台,实现社会化交互式学习模式,为学生提供学习机会,为专业人才搭建交流平台。

(二)适应企业需求,确立会计人才培养新目标

学校要培养出“产销对路“的毕业生,就必须本着适应企业需求的原则,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的关键即为确定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我们应在原有的人才培养计划基础上,借鉴国内外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目标,适应“互联网+”时展需求,更加注重学生整合信息、分析数据以及逻辑思辨等方面能力的开发,培养出为企业所用的人才。

(三)结合时代背景,建立多元化课程新体系

在“互联网+”时代,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核心内容的课程体系应与互联网相结合,做出相应调整与转变。在原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应增加网络安全、大数据分析等相关课程,锻炼并丰富学生的互联网思维。多采用翻转课堂的新型教学方式,打破“填鸭式”教育模式的束缚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能力。

(四)转变思维方式,促进师资队伍新升级

在“互联网+”时代形成互联网思维至关重要,因为只有从思想上充分认识,才能使技术的运用更加得心应手。但目前兼具会计专业知识和互联网知识的复合型教师还比较缺乏,因此,首先应对高校教师进行有关互联网知识方面的定期培训,提高其计算机水平;其次,高校可多从企业引进优秀CFO、CPA等专业人员为学生授课,为学生提供实践经验介绍讲解;最后,有关部门应尽快编写“互联网+”会计方面的相关教材,为老师教学,学生学习提供专业指导依据。(作者单位:1.哈尔滨商业大学;2.河北经贸大学)

参考文献:

[1]李宝生.对“互联网+会计”的几点思考[J].东方企业文化,2015(15):277.

[2]戴柏华.适应新常态、融合促发展、积极推进“互联网+”下的会计改革与发展[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5(8):5-6.

[3]徐耀成,陈永志.关于加强会计人才建设的思考[J].中国农业会计,2014(9):56-59.

互联网人才范文4

(一)促进会计行业管理职能转变

传统会计工作的基本职能是计量、核算和监督,而在依托“大数据”、“云平台”等信息技术的“互联网+”时代,会计工作在具备基本职能的同时,还能够在绩效管理、预测分析、管理决策上发挥作用。推进了会计工作由传统的财务会计的静态模式向新型的管理会计的动态模式转变,更好地发挥会计的预测、计划、决策、控制、分析、监督等职能(李宝生2015),促进会计工作的升级和职能的转型。

(二)推动会计服务模式升级

“互联网+”推进了分工社会化以及新型会计服务体系的构建,同时也促进了会计服务模式的升级。打破地区地域的限制,将线下业务逐渐转变为线上业务,实现了实时记账和财务咨询,为客户提供更多、更高效、更便捷的会计服务不但能够提供财务信息给传统的企业所有者,还可以借助新兴的网络技术,使会计信息处理更全面、及时、动态,使会计核算更规范、高效、集中(戴柏华2015),为管理者的决策提供更大的帮助。同时,互联网的发展也为会计管理部门的政务公开、电子政务、网上交流等服务提供了有效平台,促进了会计管理部门管理服务模式的进一步转变。

(三)促进会计工作形式与时俱进

作为经济管理的基础组成部分的会计工作在互联网时代,更应充分发挥在处理信息、核算数据、评价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利用好丰富的互联网资源,借助“大数据”、“云平台”等网络资源的力量,实现会计部门的政务公开、电子政务、网上交流等,促进会计工作的与时俱进,更好的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徐耀成 陈永志2014)。

(四)推动会计信息技术升级

在“互联网+”时代,市场经济的竞争日趋激烈,会计信息使用者变得复杂多样,他们对会计信息的提供速度有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多以精确化管理与降低成本为需求,并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因此会计信息的提供只有变得更加及时、准确、全面,才能符合当下会计信息使用者所提出的新标准。

二、我国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一)专业实践教学有待加强

会计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对从业人员的操作能力要求较高,而众多开设会计专业的高校则是偏重理论轻视实践,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考核。虽然部分高校安排了实习课程,但大部分都流于表面,没有起到真正锻炼能力的作用,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与市场需求相去甚远。

(二)综合素质培养有待注重

会计行业的从业者不仅需要较强的操作能力,更需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意志品格,而高校教育往往忽视了对学生进行软技能方面的培养。“互联网+”时代,随着工作环境的不断改变,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软技能的培养对会计人员迅速适应新环境起着重大作用(刘娟 李海荣2007)。

(三)课程体系设置有待完善

“互联网+”时代信息更新发展迅速,但大部分目前并没有及时将相关课程纳入专业教学体系,课程设置仍停留在会计软件操作的层面,导致学生互联网思维缺乏、互联网知识薄弱。但“互联网+”时代所需要的是兼具专业知识和互联网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因此目前的课程体系并不能更好地适应时展需要。

(四)师资队伍力量有待提高

“互联网+”作为时代新兴产物,高校教师也缺乏相关教学经验,只能照本宣科,没有更好地将互联网知识和思维与会计学科有机融合,从而拉低了教学质量,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互联网+”时代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式

(一)推进校企合作,设置实践交流新平台

“互联网+”时代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离不开实践教学(阿布都外力麦麦提2015)。尽管学校内部都会安排模拟手工账、会计电算化以及用友、金蝶等实践课程的安排,但终究无法与企业真实的实践环境相媲美。因此,学校方面应与企业加强密切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了解企业真实的会计信息系统及财务运行流程。同时还可以借助互联网这一平台,实现社会化交互式学习模式,为学生提供学习机会,为专业人才搭建交流平台。

(二)适应企业需求,确立会计人才培养新目标

学校要培养出“产销对路“的毕业生,就必须本着适应企业需求的原则,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的关键即为确定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我们应在原有的人才培养计划基础上,借鉴国内外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目标,适应“互联网+”时展需求,更加注重学生整合信息、分析数据以及逻辑思辨等方面能力的开发,培养出为企业所用的人才。

(三)结合时代背景,建立多元化课程新体系

在“互联网+”时代,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核心内容的课程体系应与互联网相结合,做出相应调整与转变。在原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应增加网络安全、大数据分析等相关课程,锻炼并丰富学生的互联网思维。多采用翻转课堂的新型教学方式,打破“填鸭式”教育模式的束缚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能力。

互联网人才范文5

关键词:“互联网+”;会计;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1月29日

2015年7月《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的,将我国经济发展带入了“互联网+”的高速前进轨道。“‘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互联网+”时代,必将对会计职业带来深刻的影响,对会计人员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也对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互联网+”对会计职业的影响

(一)对会计职能的影响。传统会计的基本职能是核算和监督,完成这两个基本职能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相对而言,预测和决策职能只是辅助职能,投入其中的资源有限,其地位及发挥的作用均远远小于核算职能。而在“互联网+”时代,一方面借助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手段的大量使用,会计工作效率大幅度提升,核算职能和监督职能只需投入极少量人力资源,便会将会计人员从繁琐的日常核算工作中解脱出来,有更多时间实现预测和决策职能;另一方面经济环境对会计人员的管理职能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会计人员发挥更大的管理作用,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二)对会计服务模式的影响。“互联网+”推动了新型会计服务体系的构建,也对会计服务模式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为会计工作由线下到线上发展创造了条件,从而打破了地域对会计工作的限制,构建“互联网+会计”的共享经济新模式。

目前,已经有企业在会计行业共享经济模式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2016年10月17日,阳光保险“阳光财务众包平台”,该平台将会计作业拆分成微任务,并面向互联网用户进行任务招募,由互联网用户抢单、随时处理完成。阳光保险也由此成为首家面向社会大众、采用财务众包模式处理会计事项的企业。平台在系统后台设置了大量的审核、校验、比对规则,平台使用者只需根据影像任务提取所需要的信息直接录入,之后系统自动完成校验、比对。目前,平台能够实现75%的业务“看图说话”,无需专业判断。阳光保险财务共享作业,一年可以节约运营成本1,000万元左右。

(三)对会计工作流程的影响。传统会计工作环境下,很多工作环节手续都很繁琐,需要花费较长时间才能完成。比如费用报销,在手续规范的企业,需要报销人员履行较复杂的审批手续,导致报销时间很长,效率很低。“互联网+”给企业会计工作流程的优化提供了充足的条件,很多会计工作环境可以由线下转为线上完成,从而简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目前,有些大企业已实现“不用见面”的报销,和传统报销流程不同,员工可以在任何时间、从任何地点提交财务报销申请,领导可通过软件进行业务审批,财务部门对原始凭证审核无误后,自动生成记账凭证,并可以通过网上银行进行支付。以中国电信陕西分公司为例,该公司报销主要是通过“财务辅助系统”来完成。报销人员只要在系统中选择报账模板录入信息,提交后表单会自动流转到本部门主管领导处。然后,报销人员将打印填好的报账审批表与原始凭证一起送至财务共享中心的档案管理人员,就完成了全部的报销工作。这样就极大地提高了报销工作效率。

二、传统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培养目标过时。目前,多数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都是根据教育部所制订的培养目标,结合高校自身地域特点及办学层次进行适当修改确定,并没有与时俱进。很多高校会计专业培养目标中存在重核算、轻管理,重技能、轻素质的现象,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会计操作能力,而对学生管理能力、协调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数只能胜任会计核算、审核等传统会计工作,无法满足“互联网+”时代需要会计人员完成的管理、协调、数据挖掘、决策等工作的要求。

(二)专业课程体系设置陈旧。围绕传统专业培养目标所设置的专业课程体系也存在相对陈旧的问题。很多高校的专业课程体系中,为了培养学生会计核算能力,在教育部规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外,设置了《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金融企业会计》等大量重视基本操作的会计核算课程,主要还是基于在线下完成会计工作这一环境进行人才培养,对于互联网的应用大多仅限于《会计电算化》(或称会计信息化)课程,只是让学生能进行财务软件操作。而对于“互联网+”背景下企业需要会计人员胜任的业务和财务数据搜集、整理、分析、决策等内容,基本上没有纳入专业课程体系。

(三)师资力量不足。相对于“互联网+”时代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师资力量存在两个方面的不足:第一,传统会计专业教师知识体系相对落后。目前,很多高校会计学专业教师对大数据、移动终端、云计算等新技术手段、新资源了解不多,深入程度不够,没有根据新形势对固有的知识体系进行更新,没有将原有的知识体系与新手段、新资源进行融合。只能基于固有的知识体系完成授课,无法传授学生需要的满足“互联网+”时代需要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相应的专业能力;第二,相关专业教师数量不足。“互联网+”作为一个新兴事物,熟练掌握和运用大数据、移动终端、云计算等新型技术手段的人才不多,高等院校相关人才尤其紧缺,高校很难找到足够的师资力量承担相应的教学工作,导致对学生这个方面能力的培养有心无力。

(四)教学手段单一。传统会计教学中,可利用的教学资源不多,教学手段相对单一。主要采用教师课堂讲解的方式,学生是被动的单向信息接受者,主动参与度不高,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影响了教学效果。“互联网+”时代,大数据、移动终端、云计算等新型技术手段的出现,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大大丰富,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手段纷纷涌现,这些新型教学手段能大幅度提高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更好地满足“互联网+”时代对会计人才的需求。

三、“互联网+”时代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改进措施

(一)确定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培养目标。高等院校应根据“互联网+”时代企业对会计人员的需求,在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会计核算能力基础上,培养学生充分利用大数据,对企业各种信息进行分析、预测、判断的能力,从而帮助企业管理者更好地决策,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大力提高毕业生的管理能力、创新能力,从培养传统的核算型会计人员转变为培养价值创造型会计人员。

(二)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传统的课程体系已不能满足“互联网+”时代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无法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数据挖掘能力、创新能力。高等院校应围绕新的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设置,增加网络安全、移动互联终端和云计算应用、大数据分析等相关课程,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大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会计人才。

(三)组建满足教学需求的师资队伍。高等院校应和企业紧密结合,联手打造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首先,高校应培养一批掌握先进技术和相关理论,并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教师。高校可以采取各种措施,大力引进相关教师。但是由于“互联网+”本身发展时间不长,掌握相关知识、具备相关能力的人才十分短缺,引进难度较大。因此,高校还应为校内教师提供更多发展的机会和平台,比如积极选送部分教师外出进修、学习,参加相关学术会议,提供高校教师间的交流机会,开阔教师视野,提升教师学术能力和水平;鼓励教师考取注册会计师、数据分析师等资格证书,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此外,高校还应经常性邀请企业实务工作的专家进校举办各种专题讲座,甚至直接承担学生的部分相关课程教学工作,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增加学生和老师对社会实际需求的了解,从而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相关能力。

(四)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线上线下结合、理论和实践结合、课堂讲授与案例分析结合,综合运用传统授课、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各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教学效果。

主要参考文献:

[1]秦荣生.“互联网+”时代会计行业的发展趋势[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5.12.

[2]戴柏华.适应新常态融合促发展积极推进“互联网+”下的会计改革与发展[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5.8.

[3]王慧.“互联网+”与大会计时代专业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9.

互联网人才范文6

(讯)2014年是互联网行业迅速发展的一年,一个行业的高速发展,最需要的就是专业性人才,我国互联网行业相关人才能否满足实现“互联网+”全行业的需求,这是推动“互联网+”要面对的首要问题。

日前,职业社交网站领英的“2014年中美最热门的25个技能”榜单中有12个技能与互联网直接相关,排名第一的技能为互联网行业基础的“统计分析与数据挖掘”。领英同时对比美国与全球的数据发现,“统计分析与数据挖掘”技能高居中国榜、全球榜榜首,美国榜中也仅居“云和分布式计算”技能之后,可以说拥有统计分析与数据挖掘能力的人才正越来越受企业重视,数据型人才在中国和全球已成为最抢手的人才。

根据毕马威的《单一视图:以客户为核心的数据分析策略》调查显示,72%的中国企业高管认为数据分析对他们的增长策略非常重要;86%的中国企业高管表示,他们正有效地利用数据分析帮助公司决策。这份调查显示,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高管层认为数据分析是公司的战略重点,并认为这对公司的增长策略至关重要。

专注做薪酬调查的网站Glassdoor的报告显示,美国数据科学家的平均年薪为11.9万美元,远远高于程序员的6.5万美元。麦肯锡一项研究预测,到2018年,美国将面临数据挖掘和分析人才短缺,将有14万到19万个工作岗位等着“有深入分析能力的人才”,同时还急需150万“懂得运用大数据分析结果作出有效决策的管理人员”。

以BAT在领英平台的职位为例,腾讯在领英的职位中有40%与数据挖掘相关,百度在领英的职位中有45%与大数据相关,包括百度云安全部的大数据研发、百度移动安全部资深数据挖掘工程师等;阿里巴巴在领英的职位中与大数据相关职位比例达50%,超过另两家公司,相关职位包括数据分析工程师、安全架构师/分析师/资深工程师等。

2014年,新兴科技的发展加剧了市场对统计与数据型技能的需求。智能家居技术的流行、拥有持续发展健康和健身跟踪功能的可佩戴式设备、电视流媒体播放技术从电脑迷的个人爱好升级为主流的大众爱好以及私有云产品在大众消费者中的逐渐普及,数据复杂度在逐渐增加,数据量也呈现爆发式增长,如此复杂与庞大的数据需要专业人才进行分析与挖掘,这也是为什么“统计分析与数据挖掘”技能在中国、美国和全球受到欢迎的原因所在。(来源:欧美科技产业联盟 编选:)

互联网人才范文7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目标

一、“互联网+”背景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要素

在旅游国际化和“互联网+旅游”的时代背景下,旅游市场对旅游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标准更加明确,要求旅游应用型人才能够具备综合运用所学专业或相关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应具备一定的创新性和独立承担专业领域实际工作和管理工作的能力。

(一)知识性要素

1.专业基础知识。随着旅游市场的不断成熟,旅游业的专业性更加突出,从旅游资源的规划与开发到旅游产品的运营与管理都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因此,熟练掌握旅游管理理论和政策、旅游经济与发展战略、旅游企业经营与管理、旅游资源与开发、旅游文化等专业的学科基础知识,能有效的为旅游业服务打下良好的基础。2.工具性知识。在“互联网+”背景下,智慧旅游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要求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能够较熟练地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技术等信息技术知识。现代化信息技术知识,能迅速及时的掌握国内外旅游发展的信息和旅游市场情况,不仅能够应用国际先进理念服务于旅游业,而且根据所掌握的旅游市场信息对旅游资源的配置、旅游市场的管理及运营做出科学合理的调控。

(二)能力性要素

1.社会实践能力。旅游业属于第三产业,社会实践是旅游业的本质属性。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要有专业知识转化为社会实践的能力,在旅游企业管理、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导游服务等方面具备实践能力。同时,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能通过有效地管理方法,充分利用旅游行业内部的各种资源来实现旅游市场的服务,把知识转变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道具,以提高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2.创新能力。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应该本着自己的兴趣爱好,敢于探索,敢于挑战,敢于开垦前人未曾开垦过的领地,在实践过程中“悟”出新鲜的“血液”同时,也能够张扬自己的个性,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有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的勇气和取得创新成果的志气,为旅游业“创造”出新鲜的“血液”,以使旅游业获得长效利益。

(三)素质性要素

1.身体素质。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是一个人从事任何事物最基本的条件。旅游从业人员既能长途跋涉完成旅游资源考察,也能久坐办公室设计旅游产品,旅游业属于一个高强度的行业。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应拥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身体素质,要求学生勤于锻炼身体,积极参加课外运动,形成良好的身体素质。2.职业道德素质。旅游业涉及宽广,在从事旅游或者社会其他行业的实践过程中,会遇到各方面的诱惑,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培养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意识,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来说显得尤为重要。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应该克服如今社会“钱”、“权”利益的诱惑,在自己的岗位上踏踏实实工作。应该把自己的工作当作长期追求、投入的事业,与单位荣辱与共,而不仅仅是赚钱谋生的职业和临时落脚点。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中国旅游业已经迈向世界旅游强国,对旅游人才的需求标准越来越高。现代旅游管理教育的任务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和强调学术理论,而是培养旅游市场亟需的旅游应用型人才,不仅能够把握当前国际旅游市场发展趋势,而且要迎合国内旅游市场的需求。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主要从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创业型三个方向来进行培养:

(一)培养应用型人才

当前,应用型的定位仍比较抽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目标与课程目标不到位,还需要作艰苦细致的调查研究和归纳凝练工作。首先应用型人才的定位要明确,真正体现“以应用为本”,“学以致用”的理念。旅游管理教育培养能够服务于旅游行业的应用人才,包括导游讲解、旅游线路规划、旅游产品设计、旅游品牌营销、旅游市场开拓等旅游服务。其次,学生毕业后能尽快转换自己的角色进入企业,需要培养学生掌握旅游管理的基本理论和管理的方法及技能,更要求打下坚实的学科专业基础知识,熟悉国内外旅游业发展现状,在拥有相当的旅游业实践经验后,将理论灵活地运用到实践当中,能够解决在旅游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再者,培养其相当的管理才能,能够做到科学地分析旅游这个复杂市场的动态,把握市场变化规律,制定正确的战略决策,有效地管理企业和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为他们今后能够更快进入企业角色而不与企业相脱节打好基础,为旅游行业培养改革旅游事业和产业的创业者。

(二)培养复合型人才

复合型人才培养强调在人才培养中不能局限于单一专业,应在培养过程中加强对学生跨学科、跨专业学习与能力的培养。随着国家旅游业迅猛发展和旅游市场国际化,旅游市场对集知识型、沟通型、协调型于一体,并能站在国际化高度洞察国内外各方面旅游动态的高层次综合能力的复合型旅游人才需求更加迫切,以适应旅游市场日新月异的转型发展需求。由于旅游者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是国外,他们具有不同的社会地位,不同的职业、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经历和不同的文化修养,他们在旅游活动中,会呈现出不同的生活习惯和风俗习性。旅游行业是一门服务性行业,是与人打交道的行业,这样就要求旅游从业人员不仅要具备相当丰富的知识,还要在实践中保证业务熟练的情况下,能与顾客沟通良好,提高服务质量,又要与同事和领导沟通,以形成具有良好团队合作精神的复合型人才。所以,培养好学生知识应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是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所应具备的综合能力。

互联网人才范文8

讯:据多份互联网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在2010年-2012年5月间,企业对互联网营销管理岗位的需求数量呈爆发性增长趋势。截至今年5月,2012年企业需求岗位的数量已经逼近2011年全年需求量,达到了524340个。由此可见,近两年企业对互联网营销岗位的需求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所以具备过硬知识储备和丰富实战经验的互联网营销人才,自然也会倍受企业青睐。

一、现代企业为何将互联网营销与管理视为重中之重?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给很多企业带来严重经济冲击的同时,却也让另一部分企业在互联网营销中尝到了甜头,这些企业之所以能够在新一轮的市场竞争中拔得头筹,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把握住了互联网产业快速崛起的机遇。这些企业往往会很重视企业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的投入和人才的储备,在较早时候就已经通过互联网拓展了市场,发展了品牌;于是,在全球金融危机来袭之时,其他企业都在尽可能地降低生产成本,通过互联网寻求新的机遇,率先涉足互联网并站稳脚跟的这一批企业就赢得了机会。

另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亿人,互联网普及率持续上升增至51.8%。慧科教育资深分析师指出:“互联网经济的普及、网民规模的扩大,加上互联网广告的低价高效,直接惠及到了需要进行互联网营销的广大中小企业。”所以,目前国内大量的中小企业已经充分认识到互联网营销与管理对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价值,并在资金和人力上加大投入力度,尤其是开始大量招募能够快速帮助企业实施互联网营销推广与管理的实战人才。

二、为何难寻实战型的互联网营销人才?

互联网营销由于其兼传统营销方法和互联网技术为一体,所以互联网营销人才不仅需要懂得书本上学到的电子商务和营销知识以及基本的IT技术,同时更需要结合企业的实际行业和业务特点,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但遗憾的是,目前国内真正具有实战能力的互联网营销与管理人才却凤毛麟角。

一方面是许多企业对互联网营销人才的渴求,另一方面又是“全国开设互联网营销与管理对口专业高端教育的高校不足5家”,何以出现如此矛盾的现象呢?工信部与百度联合授权成立的“工信部-百度互联网营销学院”的独家运营机构慧科教育CEO方业昌博士给出了答案。方业昌博士认为,造成目前互联网营销人才供需困境,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学校相关专业的设置脱离市场人才标准,自然事倍功半。而互联网营销与管理类的职位,最重要体现在理论、技术、实践、评估与项目管理上,如此全面复合型的人才,除需要高端的师资配备与教学配套设施,还需要学生参与大量的实操项目,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对于学校而言容易实现,但是大量的实操项目却需要汇聚社会的力量,大部分的学校对此会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互联网营销与管理人才稀缺,相关教育服务机构倍受推崇

企业需要复合型、实战型的互联网营销与管理人才,传统的高校又难以在短时间里转变教学思路,所以,现在为行业培养稀缺的互联网营销与管理专业人才的教育机构倍受企业推崇。甚至一些企业会专门让这类机构为其量身定制此类型课程,以帮助企业内部潜力员工转型成长。

在解决互联网营销与管理人才实战经验的问题上,北航软件学院院长孙伟博士表示此次北航软件学院与慧科教育合作首开的互联网营销与管理硕士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呈现串型,按照从理论到技术、到实践、到效果评估、再到项目管理拔高的教学顺序,循序渐进,是为打造实践型互联网营销管理人才度身设置的课程。另外,慧科教育为该课程引入百度凤巢沙盒系统、国双及Adobe Omniture三大实操系统,为搜索优化及在线数据分析创建海量保真数据实验环境。

网络营销的产生为传统营销模式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特别是对于中小企业营销者开辟了一种新的营销思路。中国电子商务协会(CECA)网络营销研究专家指出,慧科教育与北航软件学院合作首开的互联网营销与管理硕士专业,对于当前新经济环境下推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及解决行业发展人才缺口问题有着深远意义。(来源:千龙网)

互联网人才范文9

关键词 互联网时代 人才培养 教育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10.002

Adapt to the Age of the Internet for Higher Talent Education Quality

ZHU Jinwei, WANG Yangyang

Abstrac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has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society. Higher education is the important foundation of training high quality talents, in the process of using the Internet to develop modern talent corresponding challenges encountered. By strengthening the Internet era,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which meets the needs of the Internet, professional talent cultivation system,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rnet education resources, improve the Internet under the condition of teaching methods and other measures to explore the connotation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Key words The age of the Internet; talent training; quality of education

0 引言

据中国互联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数据显示,截至 2012 年 12 月底,我国网民规模已达 5.64 亿人,位居全球第一,互联网普及率为 42.1%,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在高等学校,互联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传统的灌输式思想教育工作的方式受到了挑战。面对互联网条件下各种信息裂变式传播以及多元化的思潮,如何让学生进行正确分析和判断并解决实际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1 互联网时代人才教育面临的挑战

1.1 互联网改变了学生价值观形成的方式

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具有及时、多源头、多价值判断的特点,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冲击性。“微时代”的来临,大学生倾向通过论坛、贴吧、QQ群及电子邮箱等方式交流政治观点、表达价值观念。互联网上的信息内容非常广泛,既有正面信息,也有负面信息,青年学生具有猎奇求异的心理特征,往往关注社会焦点话题,如粮食安全问题、环境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等等,但是学生往往会更多地关心低基调、负面的信息。

1.2 互联网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互联网诞生之前,人们主要通过课堂、图书、期刊、报纸获取知识,获取的知识具有系统性、全面性、滞后性、权威性等特点。互联网出现之后,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更多地来源于互联网,这些知识具有及时性、易得性、碎片性、多元性等特点。以前学生获取知识主要是通过教室这一“实物”空间获得,现在更倾向于互联网这一“虚拟”空间取得;以前学生可以通过师生促膝谈心的方式舒缓内心的困惑和焦虑,现在则往往通过互联网宣泄自己的焦躁情绪;以前学生遇到困难首先请教自己的老师,现在遇到问题则首先会向网友求助。所有这些,对我们传统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挑战。

1.3 互联网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互联网时代是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出现了巨量的信息源。目前,发达国家开始了高质量的、以互联网课程为主体的互联网化教育,大型开放式互联网课程(MOOC)迅速崛起,其中 Coursera 上线四个月就形成了百万量级的用户数,苹果公司推出的 iTunes U 有超过 1200 所高等院校公开课程和私享课程。互联网时代的知识,不再是封装在教师的教案当中,而是蕴藏在互联网信息里面。

1.4 互联网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部分人把互联网作为发泄不良情绪的工具,互联网中出现了一些谩骂、攻击、造谣等宣泄型的信息,容易给大学生带来负面影响。部分学生沉迷于互联网游戏、互联网交友等,导致其脱离现实世界,其社会适应能力也会降低。

如何判断新出现的事件和思潮,教师能否在第一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能否把正确的思想方法和认识方法传授给学生,以提升学生的辨别能力,将成为新的课题。

2 提高人才教育质量的对策建议

互联网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也为高等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机遇。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教育体制、教育思路和教学方法的改变提出了新的要求。

2.1 加强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工作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在互联网时代,应改变传统的思想教育方式和方法,在互联网上形成以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为指导的、具有时代特征的、针对大学生思想实际、品位高雅的主流文化。运用互联网工具深入开展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教育,以爱国主义为重点的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的公民道德教育,以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基本素质教育。

学校要建立起互联网舆情收集、分析、监管制度,通过互联网信息监管、舆情采编、舆情调查和分析,及时掌握互联网动态。要加强宣传思想工作,弘扬主旋律,凝聚正能量,坚定高校学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让学生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向上。

2.2 建立适应互联网时代要求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如何培养信息化条件下创新人才是一个世界性的热点课题。通过建立起信息化条件下人才培养系统、树立信息化培养理念,建立互联网化培养方案,从师资、培养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多方面、全方位构建起互联网化条件下人才培养体系。

运用网络技术,将社会相关单位和人士联系在一起,共同探讨教学计划,形成开放的教学计划制定程序,让多方主体(尤其是用人主体)参与论证;要改变封闭式的课堂教学形式,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网络接触专业前沿;要打破封闭式的教育平台和观念,避免只在讲台上照本宣科。

在教学计划中,要培养学生运用互联网的能力,改进现有的教学大纲,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行业技能、互联网技能、跨文化底蕴的沟通和交流技能,提升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以网络技术发展为契机,确立信息化人才培养目标。

2.3 加强互联网教育资源建设

形成国家、学校和教师等多层次的互联网教育资源库。学校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教师将自己的教学素材、信息和知识资源搬上互联网。在互联网教育实施过程中、在网络信息资源建设中,要注意突出个性、激发潜能、突出特色,展示民族、国家的优秀文化,注重时代性、及时性和应用性。

以课程体系改革为核心,探索互联网条件下人才培养路径。互联网化条件下人才培养必须要适应新技术的发展,建立以互动为特色、以互联网为条件、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以实践为手段的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

互联网上的教学活动,要以兴趣为导向,要通过模块化、可视化、互动化展开,知识点呈现点状分布。将教学内容切割为无数个模块化知识点,让更多的师生制作出丰富多样、风格各异的教学资源。

2.4 改进互联网条件下的教学方式

互联网为高校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供了新的可能。高校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批改作业和答疑解惑工作,学校可以出台一些鼓励政策,促使教师在网上布置作业、批改作业以及辅导答疑,实现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一对一、一对多的互动。建立思考题和练习题库,学生就能够在网上找到所需的训练题目,巩固消化课程内容。

要在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评价中加入运用网络手段开展教育的指标,完善教学质量评审制度。通过学生等多方主体的评估,发现互联网条件下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改善方案。开发开放互联网课程,提供课程的互联网教学服务,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协调和沟通。结合中外互联网条件下办学的特点,改进现有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建立网络化时代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创新教学管理方式。

3 结束语

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高质量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如何走内涵式发展之路,是摆在高等教育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我们应针对互联网技术给教育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针对学生思想和学习的新特点新动向,总结高等教育的经验教训,不断深化改革,总结教育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的成果,积极探索理论创新。

创新互联网条件下人才培养模式是信息化大背景下的必然趋势,也是高校提高整体办学实力的必要举措。在前期大力完善学校的硬件设施的基础上,高等学校应适应网络技术发展的新要求,创新教育模式,探索出适应现代化发展要求的内涵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宇缨.互联网高等教育教学资源的现状及相关技术分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5:222-225+228.

[2] 周红春.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新发展:信息化教育――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试点学校建设的启示[J].电化教育研究,2012.6:5-11+28.

[3] 王景枝,王保华.互联网对高等教育未来的影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3:38-45.

互联网人才范文10

【关键词】互联网+物流 物流行业 人才培养 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6C-0057-02

近年来,物流行业有了一些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不仅表现在业务流程上,还表现在组织形式上。在“互联网+”时代,如何改革高校物流专业教学,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并能满足物流业务需求的物流人才,需要国家教育部门、各大院校和培机构、物流企业共同协作。

一、“互联网+物流”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分析

“互联网+物流”是云仓储、新物流系统、物联网等加入了互联网元素的物流产业综合体。这要求大量懂操作的高素质的物流人员。

(一)云仓储对物流人才的需求。高层立体货架和仓储系统的运用已经成了现代新物流的标志。高架立体仓库、高速分拣系统、输送带系统的运作过程是这样的:商品先从收货点发到入库区,通过传送带智能系统传入立体仓库中空的库位进行存放,有出库订单后,再把商品自动从立库分拣出来,然后通过输送带系统把货物直接运送到工人手中或自动打包机下,打包之后送到发货处进行配送。现行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都广泛采取这个技术。与仓储企业合作上,传统的仓储更像是一个临时的仓库,是产品的寄存地,以叉车进行入出库作业,而配套电商的仓储,库存品种多,单品库存少,在库品管理方面要求高。如今电商对物流的要求不再是简单的快递,而是全供应链的优化,至少也是仓配一体化。在电商模式下,商品出库、入库要复杂得多,这使得电商企业对电商物流仓库以及配套设施的要求非常高,对仓储的信息化、智能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互联网+”下的物流业需要以下方面的物流人员:高级操作员、仓管员、分拣员、管理员。

(二)新物流系统对单证员、客服员的需求。新物流系统包括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和智能化处理系统。即涵盖了订单管理系统、配送管理系统、仓储管理系统、车辆管理系统、客户结算系统、客户服务系统等模块,软件同时部署在云端和库内数据中心,处理能力可以达到每秒一万个订单。这套系统实时对接了各大电商平台和物流运输企业,网购用户下单后,软件自动获取订单信息并控制自动化设备执行出库,直接送到打包员手中,平均订单履行时间只需11分钟。因此,“互联网+”下的物流业需要高级单证员、物流客服代表的输入。

(三)物联网对系统管理员的需求。物流网是利用局部网络或互联网等通信技术把传感器、控制器、机器、人员和物等通过新的方式联在一起,形成人与物、物与物相连,实现信息化、远程管理控制和智能化的网络。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延伸,它包括互联网及互联网上所有的资源,兼容互联网所有的应用,但物联网中所有的元素(所有的设备、资源及通信等)都是个性化和私有化。数字城市、智慧城市的提出,也成为现代物流运作的方向。传统的投邮式快递速度远慢于今天的收派速度。如今由于物联网的加入,手机或网络终端机可以实时监控收派路线,随时掌握货物运输的流向,也可以完成远程确认、节点查询、刷卡等物流金融活动。因此,“互联网+”下的物流业需要大量的物联网的物流系统工程师、系统操作员、物流文员的输入。

(四)产业上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互联网+物流”改变了传统的物流产业站点式、人工式的做法,把互联网上可以利用的物流资源进行了重组。因此,“互联网+物流”是全行业的大联合,电子商务与物流的相互渗透越来越多,新物流公司已经不再需要大量购买车辆和仓库,而是大量地利用配送中心进行调度了。因此,“互联网+”下的物流业需要大量的电商物流复合型人才和配送人员。而且,国内有多家物流货物运输公司或运输集团,甚至一些运输公司也在做物流运输业务,对各种调度员和司机的需求量很大。物流专业的学生进入运输企业前,必须学习成功企业的先进业务流程和经营方式,如学习电商物流相关专业知识和管理知识。

二、“互联网+物流”下物流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物流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一是重理论、轻实践。学校在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课时设置和教学计划上重理论、轻实践,如一门专业课程集装箱运输实务共有48个学时,理论课分配32个,实训课只有16个学时,无法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二是对“互联网+”和物流信息化的课程开发不够。如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有的学校没有开设,或是虽然开设有,但讲的是比较陈旧的知识,没有涉及云仓储、大数据的运用、高层货架的运用,学生对物联网更是不了解。

(二)公司物流人员培训存在的问题分析。有的物流公司培训较少,或只让员工学习一些简单的机械操作,对“互联网+”物流技术的培养不足。互联网加速物流产业的发展,几乎所有物流企业都在跟进互联项目。“互联网+”能促进物流有效资源配置,整合线上线下物流的车辆、运输、仓储资源,给管理者提供优化数据。数字物流、精细物流越来越成为社会的主要需求。客户在评估货物的同时,也是对企业的评比。在企业产品质量、配送过程、售后服务各个环节用互联网进行精细监控,是“互联网+”时代客户都要求做到的。企业要发展,必须让员工接受“互联网+”的主要培训。

三、“互联网+物流”背景下物流人才培养的对策

针对上述物流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以下我们从两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改革对策。

(一)学校人才培养改革对策。具体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教学模式改革。基于“互联网+”,应建立一套适用的新型物流专业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以业务下单、完成任务的形式进行课堂和课后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在课上在线学习,在课下可以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即上岗,缩短岗前培训时间,与企业工作岗位实现无缝对接,增加学生就业竞争力。这也需要教育机构给教师提供一个互联网教学平台,即“互联网+高等教育”或“互联网+物流教学”。教师通过这一平台,掌握到最新的物流信息、技术、物流企业的需求,在教学中加入新理念,指导物流学生更准确地进行学习和就业定位。

2.高校可以设置物流创业、“互联网+”物流信息技术、“互联网+”货代等新培训项目或课程,让学生在课堂学习和实训中提高对现代物流的认识,学习更加先进的物流技术。例如,在课堂教学上,多采用讨论案例和小组角色扮演的形式,让学生利用互联网查阅资源,完成PPT,完成企业的构建等业务。在实践教学上,可以在具体的实训教学中强化物流运输流程训练,并指导物流学生的实习期工作,在顶岗实习公司或企业中进行追踪,从企业中学习,达到教学相长,真正实现物流专业教学做一体化。

3.学习运作物流营销的过程。例如,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广告业务运作过程:如何打开市场,达到全国知名品牌,但要注意进行保本的营销。在购买广告上要有侧重点,有的企业重点放在购买电台、电视、电梯广告上;有的企业侧重购买校园广告和平面广告。其中,有新意的广告设计也成了学生设计的要点。揽客业务:练习如何与顾客有效沟通,学习内容包括传统的电话沟通、上门拜访、会议面谈及现在的商务通、阿里巴巴、微信和QQ方式。给出具体的问答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角色演练。在实训中,注重对物流客服工作的训练。学生只有保证回答问题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才能确保客户满意度。

4.使用一些相关的运输软件进行业务过程的模M和操作。根据物流类别区分,有三种类型的物流软件操作性和实用性比较强,通过这些操作能让学生更加了解和掌握现代运输经营流程。首先,物流经营管理沙盘的学习和对抗赛。各大高校都比较注重这个沙盘比赛,学生在实训过程中要及时关注企业现金流和订单执行情况,充分体验物流公司经营的优胜劣汰和运输业务的经营过程。表现优秀的学生,除了在竞赛中可以获奖,在将来公司的运营中也将起到重要作用。其次,运输经营实验。基于公司运输工作业务的经营实验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探讨。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了解到运输经营的风险,如何有效判断并规避风险,如何在运营中买到足够的车辆,如何满载运输,如何报运价和打价格战,如何保本及争利。这个软件是网络版的,侧重考察学生的运作和计算能力。最后,3D运输实训。可以引进先进的3D物流软件系统,让学生在实训中担任货代员、报关员、关务员、文员、司机、报检员、运输经理等职位,完成一系列仿真任务(如进出口、物流仓储、配送)。此实训案例使用的是真实企业的案例,能够逼真地完成运输动作,保证了数据的真实性。学生在实训中对整个运输流程有了全面的认识,对他们进入实习岗位有较大帮助。

(二)物流企业的人才培养改革对策。在以往的招聘中,物流企业看重的是文凭、工作经验和各种职业技能证书。企业对物流人员的要求一般是:能满足和适应现代工作特点,熟悉电脑制单;必须有一定的打字速度,录单速度高。而在传统企业的培训中,往往是采用简单的企业认识与安全培训,再加上计算机培训的惯常作法。员工在进入公司的前三天,必须认知公司的概况和全部工作内容。这种做法常常会忽略企业员工业务水平的提高。所有部门的新员工都放在一起培训或是同样场合下培训,往往新员工只认识到公司的名字和概况,整个培训就结束了。

现代物流公司都是做精细物流培训,以提高员工对“互联网+”的认识,并且通过做项目和开展业务小组评比的形式与员工绩效挂钩。第一条,安排员工参加物流师考试培训,通过全国统一考试获得专业上岗证书。对系统单据进行统一归档和整理,实现电子化档案。第二条,安排以老带新,由有经验的人带着新人做单据,这样上手比较快。第三条,要求员工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如相关业务的员工可以学习商品管理对货物的安全管理、学习物流管理对仓储运输等相关的优化管理等。第四条,加强公司的团队建设,进行矩阵式业务管理,进行有效的绩效考核,完善奖罚机制,杜绝铁饭碗。

在上述培训完成之后,超过85%的物流学生在顶岗实习阶段比较容易融入公司工作中,许多学生的业务能力比较强。特别在物流车辆的选择、经营过程、路线设计上,有较好的可执行选择和设计方案,月报告书写重点突出,业务量有所提升,能给公司创收,企业反映良好。

【参考文献】

[1]拉特利夫.物流运作优化十原则[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4(8)

[2]杨华俊.加强企业物流资源整合再造企业物流流程[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S)

互联网人才范文11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互联网

在2014年6月全国职教工作会议上,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指出,职业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是我们的青年通向成功和成才的一个重要路径,职业教育担负着传授新的技术和技能、为经济社会培养多类型人才、帮助青年就业创业的重大职责。也指出,保持长期比较充分的就业和创业,解决经济结构性问题,需要职业教育培养大规模技术技能型人才。同时还指出,我们的职教不仅仅是单纯的“找饭碗”教育,更应该成为“造饭碗”的教育。总而言之,发展职业教育,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大力推广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对进一步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具有重要性和现实性。

一.培养互联网创新创业性人才的必要性

我国每年将近有 700 万大学生毕业,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是重大的经济和政治问题。当前网络经济繁荣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创业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网络交易规模不断扩大。电子商务运用领域广、商业模式更新快、技术性强,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商务已经成为互联网创业的重要途径。大学生是推动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群体,他们的学习生活与网络紧密联系,是网购的重要力量。 与传统创业相比,网络创业对硬件设施要求不高,成本较低,这种创业形式又易于被大学生所接受,符合大学生创业的需求。培养互联网创新创业性人才符合大学生这一群体的特点,有利于大学生及时实现就业。培养互联网创新创业性人才,利用网络实现大学生的创业与就业对缓解严峻的就业形势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提高大学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利国利民。

二、大学生互联网创业的机遇和现状

1. 各项优惠政策鼓励扶持大学生网络创业

近些年来,大学生开展创业受到政府、社会和高校的高度重视,国家政府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进行支持和鼓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九部门《关于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的通知》(人社部发[2014]38号)明确提出“力争实现2014-2017年引领80万大学生创业的预期目标。”同时也提出,要将就业创业优惠政策措施积极向网络创业就业相关领域倾斜,重点为在互联网电子商务平台上开网店的创业大学生提供政策、资金、服务等支持。 各省市也先后出台了各项优惠政策鼓励和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特别是对网络创业大力扶持。

2. 成功案例引导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

我们知道,历来大多数大学生创业的成功案例都是在资金门槛相对较低,且技术和市场反应快速的高新科技行业。例如:美国硅谷的半导体革命、互联网一次革命、互联网二次革命等都具有这些特征。在互联网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国相应的成功案例也不少。例如,浙江省首批创业型大学建设试点院校之一的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2008年成立了创业学院,推出一系列有利于大学生在互联网创业的措施。目前该校8000多名在校生中,有1800余名学生从事互联网创业,一年收入超3500万元,累计带动就业1000多人,如今该校互联网创业教育已经走在全国前列。网络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随着创业环境的不断优化,通过网络创业走上成功之路的大学生不断涌现,不少大学生通过网络创业实现了致富梦想,大学生处在高校这种创新、自主、自由的氛围下,最容易迸发出创业的火花。

三、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1.对互联网创新创业人才机制的完善

教育部的通知已经明确指出, 互联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已成为至关重要的重头戏, 在高校范围内迅速把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融入到高校教学中去成为迫在眉睫的项目。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把互联网创新创业人才课程纳入总课表安排当中,教师要积极对待此种模式的人才培养,在期末考试时要把该项课程纳入总学分之中去。高校要积极各个领域的人才教授学生各项课程, 对该课程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并且采取积极的措施,把学生的在校学习融入进各个行业人才培养方案,改变传统的人才判定标准,重置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把该项教育全线贯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2.构建体系

在互联网创新创业即将成为趋势的今天,构建一个完善的互联网让创新创业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各个高校要积极改革已有的传统教育模式,以构建互联网创业体系为向导,围绕此项工作展开各方面的积极工作。 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创业精神、理论、实践缺一不可。 确定这三个教学模块,围绕它们,对学生进行开创性思维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与此同时,学校对学校进行引导,对有此意愿的学生特别针对性培养,巩固其理论知识,让他的创业思维进一步延伸发展,为后续的实战奠定夯实基础。

3.对互联网创新创业实践的强化

不管进行何种教学教育模式和方法, 实践出真知是周所周知的事情。 国家教育部的通知,要求大学建立实践园区,给互联网创新创业人才提供足够的实践基地,把实践作为对互联网创新创业的强化。 在此过程中,创业示范基地等为大学生提供的专门场所必须有效存在,有关政府部门要落实好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并在适当的时机给予帮助和推动。 众所周知,互联网创新创业单是依靠理论知识并不行,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的设立需要把理论投入实践,让学生投身于各项创业实践中去是真正提升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 不仅要让学校与企业合作给学生提供实战经验, 还要让高校之间互相合作共同交流人才培养心得。总之,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在各方面都要进行深入融合,以此来指导学生创业实践。

4.建立创新支持与保障体系

国务院出台文件要求, 各方面加快互联网创新创业人才的步伐, 各级政府部门也要制定有效地扶持政策引导帮助鼓励大学生的创新创业。 因此,各高校要积极响应号召。 ① 建立有效指导机构必不可少, 学生大多都是处于学校的学习环境之中,没有充足的社会经验和就业方向,这个机构还可以在水电等税收上拿到优惠政策,要保证各项已有的服务顺利到位。② 互联网创业中,学生要有一定的导师进行指导,帮扶鼓励,发现商机,投身创业全过程。 在真正的创业实践中,吸取老师和实践所带来的双倍经验。 ③ 要有专项基金来支撑互联网创新创业活动。 学校的初始启动金、科技成果转化成金等都是学生进行创业的初始装备,不仅如此,还要广泛吸收社会资金为大学生的此项活动提供有力支持。 总之,物质上的保障能够更加强有力的推动该体系的巩固和完善, 这也是互联网创新创业支持和政策保障体系的初衷和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学习贯彻重要指示和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通知(教职成[2014]6号)[Z]. 2014-7-3.

[2] 教育部.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14]15号)[Z]. 2014-11-28.

互联网人才范文12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自主化学习;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大数据运用

2015年3月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这表示中国进入了一个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结合的时代,各行各业将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当然教育也不例外。初次听到“互联网+”这个词时,我是茫然的,不知道“互联网+”是什么,它与教育、与课堂究竟有什么关系,并由此认为这仅是一个新的花样而已,便怀着一颗摒弃的心去接触它,慢慢地揭开 “互联网+教育”的神秘面纱,原来互联网+教育简单地来说就是互联网与教育的有机结合。也就是如何利用互联网更好地服务教育。

2016年3月9日,在韩国举行围棋人机大战,结果是阿尔法(人工智能程序)取得了胜利。这时候我们恐惧了,我们不禁思考,未来的我们会不会为人工智能所奴隶?在“互联网+教育”上我们也思考,未来我们会不会为互联网所奴隶?于是我们胆怯了,我们恐慌了,我们害怕我们的课堂为互联网所奴隶。但也唯有这种胆怯和恐慌才能让我们警醒,让我们有勇气去改变自己的课堂。

一、“互联网+教育”自主学习

互联网给课堂教育带来的巨大变革,让我们的教学不仅仅局限在短短40分钟,更能延伸到课堂外,我认为这是一个不容小觑的趋势。以我的学科为例,信息技术学科每班一周一节课,每学期也不过18节课而已。在这信息化飞速发展的年代是无法满足当下学生对信息技术的需求。这时我可以利用课余的时间去进行课外教学,如录制一节小微课,或者提出一个小的问题,放到我们QQ空间、微博或微信等交流平台上,学生通过平台可以自主地学习和讨论。这样不仅满足了学生对信息技术的需求,而且培养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间接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交流能力。有的老师不禁这样想,我是主科老师,是以学生学会某节课的知识点为目标进行教学,它可能不适合我们主科老师。在这里,我可以大胆地告诉老师们,“互联网+教育”适应所有的学科,比如主科老师可以制作对于某一个知识点的讲解的微课视频,到平台上,学生在家里通过平台就可以学到这个知识点。试想这样做后会带来什么样的效果。老师们可以节省课堂答疑的时间,可以照顾到接受能力较弱的后进生,从而培养了他们在信息化时代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互联网+教育”个性化学习

每个人是不同的,都是独立的个体,正因为有了不同,所以才有了多彩的世界。同样每个学生也是不同的,每个学生都有他自己的兴趣,面对不同的学生,作为教师的我们可以针对他们不同的兴趣进行培养,培养出不同的人才来为这个信息化社会服务。在传统教育下我们可能会很难实现这种多元化的培养,但是在“互联网+”的环境下我们是可以逐步实现的。比如我的一个学生在初中阶段表现出他对计算机编程有着的强烈兴趣,由于外部因素,我不可能全心得投入对他的编程指导,这个时候,我建议他利用网络来进行学习,并提出好的平台,如“慕课网”。一段时间后,他向我诉说他学习的成果,我看到他学得不亦乐乎,满足了强烈的求知欲,同时也得到了很大的成就感。可以说,在“互联网+”的环境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来进行个性化的学习。

三、“互联网+教育”终身学习

当我们处于K12阶段时候,我们每天都在学习,都在接受新的知识。但当我们走进大学或是社会之后,发现我们需要源源不断的知识来充实自己。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买书籍,但总有那么几个知识点是我们通过书籍不能完全领悟的,这个时候我们怎么办?继续买同类不同版本的书,还是找家教?抑或是找补课班来帮助自己?我们很难选择,时间、地点的局限,让我们不能够完全地配合。这个时候如果利用互联网,我们就迎刃而解了,可以通过“中国大学MOOC”、“网易公开课”、“爱课程”等多种平台来进行网络学习。同时它们有相应移动客户端,可以随时随地学习,从而构建出终身学习体质。

四、“互联网+教育”大数据运用

大数据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被越来越多的产品应用。在“互联网+教育”上我们也能看到大数据的身影。比如,我们盘锦市的自主学习平台,老师可以通过平台找盘锦市所有老师上传的习题,经过精心挑选组成卷子下发给学生。学生进入平台进行答题并提交。当全班同学全部完成后,老师后方会生成错误习题的统计。这样教师就可以通过统计出某一个习题的错误率,从而得出学生某一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这样通过一个大的数据统计,教师的教学就会有的放矢,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让的教育教学回归科学,回归本质。

五、结束语

“互联网+教育”的道路是漫长而曲折的,但它孕育着无数的可能性。我们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健康全方面发展的人才,“互联网+教育”正在逐步帮助我们实现,如我们所熟知的创客教育,它培养出的正是适应当今社会发展方向需求的学生。我相信“互联网+教育”将呈现给我们一个多元的现代教育格局,给现代教育一个崭新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本刊记者牟艳娜.洗牌下“互联网+教育”蕴藏哪些机遇 [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6.05:15-19

[2]丁书林.自适应学习技术支持下的深度学习[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6.05:20

[3]刘党生.“+”号的量变与质变[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6.05:21

[4]王钰.“互联网+教育”:学习变革将先行一步[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6.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