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互联网与传统文化

互联网与传统文化

时间:2023-07-06 17:14:40

互联网与传统文化

互联网与传统文化范文1

一度被冷落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互联网+”的时代,重新被唤醒和激活,互联网让传统文化变得可感知、可触摸、可互动、可体验、可分享了。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和“互联网+”政策的深入推动,以及国民对传统文化需求的逐步上升,作为一个新兴的业态,“互联网+传统文化”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行业将迎来更多资本和创业者的关注。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博士后谷卿认为,传统文化是有关社会历史生活的积淀,丰富的物质精神资源蕴含着巨大的转化势能和可待激活的“引爆点”,让古典参与现实生活和现代生产并不矛盾,传统文化也并非像人们以往所认为的那样,在互联网时代遭遇无可避免的边缘化。恰恰相反,在积极谋求自身存在与发展的同时,传统文化开始全面深入地参与到当下社会协调解决道路中来,并在政治多元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的时代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互联网和“互联网+”也必将赋予传统文化全新的载体形式,由此归纳和激发我们对于生活方式的新一轮想象。

网络成为公众了解传统文化的首要渠道

2015年,中国网民已达6.7亿人,而数据调研机构艾媒咨询的《2015中国“互联网+传统文化”发展专题报道》显示,71.2%的中国网民会通过网络了解传统文化,网络已经成为网民了解传统文化的首要渠道。

目前网上关于传统文化的软件,涉及传统文学、传统节日、琴棋书画、汉字汉语、传统戏曲、中国建筑、传统医学、民间工艺、博物馆等诸多领域,提供的服务包含应用工具、资讯、游戏、电商交易、教育、医疗等多种类型。

“互联网时代,传统文化获得了一种新样态,它既是被传播内容,也是传播方式。”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博士后谷卿说,“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巨大的信息源和信息元,极具开发价值,而开发、激活和重启传统文化的方式又是多种多样的。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文化传播也必然要考虑到终端及其用户的接受习惯与体验。”

数据显示,在使用传统文化应用软件APP的用户中,传统文化资讯浏览是用户主要的需求点,占比达61.2%,传统文化应用工具及教育学习则分别位列第二和第三位。此外,在用户的年龄分布上,26―35岁用户的占比超过40%,36―45岁的用户占比为24.3%,也就是说,“80后”占比远远领先于其他年龄层的用户。

“文化是从社会的生活环境中培养出来的,脱离了生活环境的文化必然无法生长,传统文化要更好地传播,就必须生活化,而互联网恰恰是将其生活化的重要载体。”上海民俗学会会长仲富兰说,“比‘80后’更年轻的‘90后’‘00后’在接触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更需要全新的传播方式,互联网的作用可以说是不可替代的。”

家住北京市大兴区的单永祺喜欢古诗文,尽管才小学四年级,但很多古诗都能信手拈来,常受到老师的表扬。由于积累不够深,单永祺在阅读课外读物时,很多诗词中的语句不能理解,他的妈妈也常常解释不清。2014年9月25日,未来网――中国少年国学院正式开通上线,每当单永祺想要看看诗词时,就会打开电脑登录网站。

他的妈妈说,“在少年国学院里,学习古诗词和古代的名人轶事等,省钱省力,学习也更有效了。“现在也不用花那么多钱给孩子到处买他能看懂的书,也不用报啥培训班了。我们带着孩子在家就能学他喜欢的古诗。方便,孩子学起来也更快了。”

打开少年国学院的网页,首页上可以看到国学公开课、“核”心关注、队上国学、诗词鉴赏等,少年国学院里总共有30多个栏目,提供1200多个课件、上百万字的国学精品,设置了视频、动漫、游戏等各种寓教于乐的国学课程。学生们在这里可以都找到自己喜欢的内容。

2015年11月30日,中国首个“互联网+戏曲”实时交流移动平台“戏缘App”诞生,打响了“互联网+戏剧”第一炮。这款手机App首次实现戏迷与艺术家实时交流互动,邀请了国家特级演员、豫剧六大名旦之一马金凤等40多位戏曲名家进驻教学。

除教学外,“戏缘App”还开发了“超级擂台”和“我要唱戏”等戏迷体验功能,戏迷们可以零门槛的录制自唱的戏曲视频,把视频上传到擂台平台中。每月冠军还可以得到10万元大奖,这极大地调动了戏迷的积极性。

来自乌鲁木齐的姜秀花是“戏缘App”的金牌戏迷,她以视频超4万的点击量获得月冠军。作为业余戏迷的她说起“戏缘App”赞不绝口:“这个软件打破了地域的限制,让我们这些普通戏迷有了展示和交流的平台,我真是特别感谢。”

“互联网+传统文化”前景广阔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对于“互联网+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大部分手机网民持乐观态度。其中持“非】春谩币约啊翱春谩钡氖只网民总单比达到了68.4%。艾媒咨询分析认为,基于互联网在其他领域的成功融合转型的事例,用户对“互联网+”的推动普遍持积极态度。而传统文化产业则有望通过互联网焕发新的活力。

广东省互联网协会创始人方兆康说:“互联网对传统文化的传播本身就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情,这是高新科技的一个必然趋势。文化有各种各样的传播载体,但有互联网之后,文化在互联网中的传播会更广泛,更迅速,更深入。互联网与传统文化不是冲突的关系,而是相得益彰、互相促进的关系。”

例如博大精深的国学领域,香港国学大师宋韶光说:“国学跟互联网不是对立冲突的关系,互联网是现代化国学传播的工具,国学可以利用互联网从白纸黑字发展到互联网内容,在这个过程中,要有人把国学精髓深入浅出,更有效的传播给年轻一代。”

目前,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国内互联网企业已经开始布局传统文化相关领域,包括网络文学、数字音乐、电影电视、手游等内容领域及产业链上下游环节,如内容制作、演艺明星、衍生产品等。

阿里巴巴在中国传统文化产业发展当中一直在探索和尝试,淘宝旗下拍卖会引入近百位大师,包括天猫文创去年开始发力,阿里巴巴农村淘宝、1688产业带、互联网金融产品都对传统文化给予了特别的支持。

灵机文化是一家是以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为宗旨、为用户提供切实生活指导的“互联网+传统文化”科技公司,其联合创始人冯剑荣认为,传统文化产业在未来的市场是非常广阔的。在商业方面,传统文化的潜在客户是很大的,但这群潜在客户并没有被激活起来,或者说缺少激活的方式,而互联网可以充当一个很快捷便利的激活平台;另一个方面,国家提倡弘扬中华文化,“十三五”规划更是力挺文化产业,这对文化产业未来的发展是一个风口,传统文化产业应该顺应时展,结合互联网产生更大的效益。

实际上,互联网出身的冯剑荣在创立他的企业时,并没有将传统文化当作商品来看,他的初衷并不是以赚钱为目的,而是希望将传统文化传播下去,然后再在这个过程中顺利地切入市场,了解客户接下来的需求,切入用户的需求点,将这种需求点延伸到商业部分去。在商业部分,传统文化产业将会是非常有发展潜力的领域,是一片蓝海。灵机文化创立到现在已有6年历史,开发的专业应用超过百个,涵括生活工具,生活指导,与业服务等多方面,目前主要应用产品有灵机妙算、顺历、修行者,拥有超过8000万的用户,覆盖48个国家及华人地区,其成功之处就是能把用户聚集起来,进行线上线下结合的交流,弘扬正确的思想和理论。

说到“互联网+传统文化”的投资战略,著名投资人、广东文投国富总经理刘一桦认为,首先是要改变传统生产模式和周期,极大降低边际成本,实现较优规模扩张,然后是精准营销、产品聚焦,以及挖掘和创造国内外的需求。

“互联网+传统文化”产业发展困境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60.5%的中国手机网民表示未曾使用过在线传统文化相关APP。艾媒咨询分析认为,当前大部分“亏联网+”传统文化产品仍未经过大_模的推广营销,从而导致了用户覆盖率偏低。

目前“互联网+传统文化”各细分领域产品处于探索阶段,产品提供功能相对单薄,在用户体验上仍尚待改进优化。从数据看来,用户的使用满意度并不高:对产品使用体验表示非常满意的占比为9.1%,表示“一般”的占41.3%。69.1%的用户认为当前相关服务商对传统文化生搬硬套,产品缺乏内涵;同时,网络平台杂乱及传统文化信息错漏也成为主要痛点。

对于“互联网+传统文化”产业所处的困境,业内人士指出,产业当前的总体状态是缺乏规模化的行业生态,互联网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与发展处在探索创新阶段,行业生态尚未成型,各服务商在产品的研发创新及运营上均未成熟,从而给产品在市场普及和推广上带来阻碍;另一方面,传统文化与互联网原本在学科属性和发展逻辑上就有很大的分歧,这两个领域的结合虽然既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也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但也对相关从业者的专业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行业人才的匮乏恰恰是造成当前发展令人不甚满意的关键所在。

此外,拥抱互联网后,传统文化平台在后续商业模式的探寻中易被电商化。平台以交易传统文化相关商品为主,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渐去渐远。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非常多的文化遗产历经千年传承而不失,靠得是文化匠人的坚守。做文化需要耐得住寂寞,相伴一生是手中的刀、手中的笔、手中针线,他们除了给人类带来美学价值和实用价值外,也传递了一种薪火相传的匠心精神,鬼斧神工、巧夺天工、游刃有余、天衣无缝,就是这种精神最直白的表达。

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方建生在首届互联网+中国传统文化产业峰会上表示,中国传统文化与互联网相融合,并不仅仅把文化商品、工艺美术搬到电商平台上售卖,我们要为“中国美”找到一个亮相的舞台,把它的美妙和内涵展现给成长在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让他们眼里不仅仅有钻石的璀璨,还能够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独有的韵味与时尚。

方建生强调,阿里致力于帮助中国的文化匠心,他可以是工艺大师,也可以是孜孜前行的手艺人,把他们的作品和声音传递出去,让社会给予他们更大的尊重,这样才能有更多的年轻人愿意加入到坚守传统文化行业中,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才有希望。

“互联网+传统文化”产业发展趋势

近几年,我国许多优秀传统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并且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也带动形成一大批优秀的传统文化企业。2014年苏州南江区一年的刺绣生产总值超过了1500亿,景德镇陶瓷行业生产总值超过290亿,宜兴市紫砂壶一年生产总值超过110亿。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副秘书长兼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战略发展联盟秘书长华庆认为,目前传统文化产业发展有几个趋势,第一个是高科技,传统文化完全可以高科技,比如防伪技术、生物技术;第二个是互联网化,比如O2O平台、P2P平台,包括网上拍卖,手机拍卖,都可以将传统文化与互联网相结合;第三是平台化趋势,这与传统文化结合越来越紧密;第四以刺绣为代表,一大批传统企业形成自己产业规模产业链,每年以非常快的速度发展。

综合业内观点,“互联网+传统文化”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一是“互联网+”政策推动行业发展,竞争趋于激烈。相比“互联网+”餐饮、出行等领域的火热现状,“互联网+”传统文化领域处于蓝海状态,行业参与者仍然偏少。但在“互联网+”和双创政策的推动下,以及国民消费需求升级,行业将迎来更多创业者的关注以及加入。在工具应用以及资讯提供的细分领域,互联网服务厂商将围绕传统文化为中心,进行互联网与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

二是跨界融合或成行业主流,在线传统文化呈现多元化。文化产业作为融合能力最强的产业,传统文化自然有着易与其他行业相互融合的特质。随着线上线下各种渠道的整合,传统文化产业中不同领域之间的壁垒正在慢慢打通,“互联网+传统文化”与社交、餐饮、出行等领域的跨界融合,或将产生新的业态。同时,在有效的利用互联网进行整合之后,“互联网+传统文化”产品的开发、营销和销售也将更加多元化,传统文化产业将迎来新的升级。“互联网+”的链接,将使得部分传统文化资源得到更加有效的分配,传统文化形象也将更加贴近用户,从而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播以及传承。

互联网与传统文化范文2

【关键词】 “互联网 +”;文化科技产业;发展策略;邯郸市

总理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提到了“互联网+”行动计划,这表明“互联网+”思维被放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所谓“互联网+”战略就是以互联网为平台,利用IT技术,使互联网和各传统行业结合起来,创造一种新的经济生态。在传统互联网开放共享的基础上,“互联网+”真正实现了方便、高效管理、安全,在“互联网+”的平台上,所有的传统行业都可以融入、升级。作为最具创新潜力的产业之一,“互联网+”思维为传统文化产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成为文化产业与科技实现融合发展的全新契机。

一、互联网对文化科技产业的影响

“互联网+”代表了一种全新经济形态,它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各行各业深度融合,让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充分发挥其优化和集成的作用以提升传统行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互联网+文化产业”模式对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遇和便利。

1、“互联网+”思维可以促进传统产业变革升级

在互联网时代,传统文化产业的比重进一步下降, 新兴文化产业将取代传统文化产业占主体地位。在互联网平台推动下,文化产业必将突破文艺界限,实现对传统的内容、信息、媒体的重组、使之集成新的经济领域,实现互联网+传统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传统文化产业只有突破体制束缚,改变增长方式,提高创新能力,深度融合“互联网+”,在未来才能拥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2、“互联网+”思维可以在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同时创造规模经济效益

一方面,文化产业从业者通过对互联网平台提供的大数据进行采集和分析,在明确消费者文化需求的基础上进行内容创造,提升对客户的精准服务。另一方面,互联网平台对传统资讯生产的组织形式、传播途径、商业模式产生了根本性改变。在互联网平台上,资讯传播传递成本大幅降低,给电影、书籍、文化演出、文化活动等文化消费方式带来渠道上的便利和价格上的优势。互联网所提供的快捷便利消费平台和物美价廉的文化产品更进一步刺激了消费者的文化消费意愿,而消费者文化需求的持续上升又反之推动了文化产品产出和文化服务供给,深入推动了文化产业市场的繁荣与发展。

3、“互联网+”文化产业可以有效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活力

“互联网+”模式是一种创意产业模式,它要求企业和从业者必须扭转以前的资源驱动产业提升的意识,树立概念驱动,创新驱动的理念,以适应互联网+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互联网也提供了透明自由的平台,使得众多优秀的内容创造者可以脱颖而出,让优质的创意和内容及时被发现、被采用,从而激发更多创造者的创新驱动,增强文化产业发展的活力。

二、邯郸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邯郸市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拥有独具特色的十大文化脉系,即女娲文化、磁山文化、赵文化、成语典故文化、建安文化、石窟文化、磁州窑文化、黄粱梦文化、太极拳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等。优质的文化资源为邯郸的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邯郸市政府在2013 年推出的《关于加快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建设文化强市的实施意见》别提出“要突出文化产业项目建设这个重点,加快全市文化产业发展,以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为经济增长和结构转变做出应有的贡献”。在政府“文化强市”政策的推动下,邯郸的文化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邯郸市现拥有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达27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达34处,2013年赵王城遗址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邯郸市的文化旅游和文化节庆发展成效也十分显著。该市已经连续成功举办十二届国际太极拳运动大会,十届中原民间艺术节,两届中国吹歌节。2015年第二届中国成语大会总决赛在邯郸市成功举办,这是央视推出的大型传统文化节目,在全国范围内享有盛誉,有效提升了我市的知名度和城市形象。

但必须看到,与邯郸市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相比,与当今文化科技产业快速发展的潮流趋势相比,邯郸市的文化科技产业还存在着诸多不足和问题:

1、文化产业的经济总量较小,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偏低

据相关数据显示,近年邯郸市文化和相关产业创造的增加值近80亿元,占GDP的比重3.1%。这个数字和3.79%的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可以看出,邯郸市的文化产业还存在明显的“大文化小产业”的特征。

2、文化产业结构不够合理,文化产业链不够完整

从现有文化产业结构看,传统文化产业仍居主导地位,而新兴的文化科技产业基础薄弱。以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为主的传统文化产业占全市文化产业总值的一半多,文化与科技、互联网、金融的融合还不够深入,互联网+文化产业在空间集聚方面以及文化资源的综合利用方面都还处于初级阶段,没有形成产业集群发展态势,产业链尚不完整。

3、文化产业人才总量不足,文化科技人才缺乏

这种状况不仅影响了文化消费群体的接受能力和参与程度,也影响了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竞争力。互联网科技人才,创意人才,经营型人才是互联网+文化科技产业发展的决定因素,邯郸市这方面现有的人才储备远远不够,极大影响了文化科技产业的发展。

互联网与传统文化范文3

关键词:电子商务;传统企业;“互联网+”

一、“互联网+”对传统企业的影响

互联网的出现驱动了网络购物的出现和蓬勃发展。网络购物使得传统实体商铺的营业额大幅度下降,甚至被迫淘汰出局。网络购物主要有以下几种优势:

(一)价格优势

在网络上,消费者往往能买到低至5折甚至是1折的价格的商品,这是网络购物对传统零售业冲击最大的原因。在传统销售渠道中,一件商品从厂家到消费者的手中,往往经理多个经销商的交易环节,每个环节都会导致商品价格的上涨;而在网络销售渠道中,往往是生产商家通过网络直接将商品卖给消费者,大大减少了中间环节。因此,网络购物的价格更加便宜,消费者也就更加喜欢在网络上进行购物了。这对传统企业的冲击比较突出。

(二)方便快捷

互联网技术使得消费者可以足不出户,轻松下单,就购买到自己心仪的商品,几乎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而传统企业的门店、上床、超市等零售终端,由于各种资源和条件的限制,自身的发展也收到限制。

(三)选择多样化

在传统企业的零售终端,即使是像屈层氏或者沃尔玛这样的零售巨头,也无法给于网络购物一样的多样性选择,网络几乎可以将所有的商品全部囊括。

二、传统企业在“互联网+”时代的存在的问题

在互联网化进化过程中,尽管很多传统企业对消费者行为因素了解,并且基于消费者行为因素,做出了许多战略选择与优化,但是面对互联网大潮的冲击,仍然有些传统企业变成不堪一击和险象环生,有些互联网企业却能平步青云,一飞冲天。那是因为在传统企业在转型的过程中,存在很多艰难困境,使得传统企业举步维艰,进退维谷。笔者对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分析得出,传统企业在“互联网+”时代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分别是战略系统问题,互联网人才建设滞后、自身企业价值评估不足。

(一)战略系统问题。1.战略的僵化和失效。传统企业过去注重长远规划,经常会制定10年战略挥着百年战略,而这种战略却不适合互联网背景。互联网时代加速了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使得我国社会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多新模式、新物种、新形态都随之产生。在在这种背景下,特别是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很多传统习惯运用的战略管理就显得特别不合时宜了,缺乏战略柔性和战略创新。2.传统企业对互联网的漠视。传统企业在互联网来临之前,很多传统企业普遍患有“看不见、看不起、看不懂、跟不上”的“互联网漠视症”,很多企业常年关注行业内、企业内的变动,对于新技术、新物种的互联网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他们认为由互联网而获得的利润,只是偶然和巧合,不会成为商业的常态和未来,从而不愿意在互联网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导致越来越看不懂互联网,由于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二)互联网人才队伍建设滞后。很多传统企业成员年龄偏大,人才队伍老化,对互联网反应迟缓。面对互联网大潮来袭,这些传统企业仍然没有完全清醒,没有专门去建立互联网人才团队,没有将具有互联网思维和专业知识的人才吸收到自己的企业中去。因而企业缺乏互联网新生力量,因而很难支撑传统企业在互联网时代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三)自身企业价值评估不足。很多传统企业自身企业价值评估体系采用的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销售额、利润、现金流”六维模式,然而,随着移动互联网带来各种社会变化,原来传统企业的自身价值评估体系已经不再适合当下“互联网+”环境,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企业更重视大数据、品牌价值、团队资源等。

三、传统企业互联网化的对策建议及展望

尽管传统企业在互联网转型中存在诸多困难,但仍然有很多传统企业跟随时代的潮流,及时做出反应,在互联网时代中成功转型,那么,传统企业如何更好地互联网化呢?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考虑:

(一)正视互联网,植入互联网思维。面对电子商务的冲击,传统企业的战略就是一个字――僵。所以,在战略方面,需要传统企业不仅正视互联网的存在,明确互联网将是商业的常态和未来,积极地为适应时代做出战略定位,还要为传统企业植入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DNA,增强战略的“柔性”,以适应互联网的商业环境。当然,传统企业在互联网转型战略构建的过程,也是培养员工“参与感”的过程,传统企业在互联网转型尤其需要引进顶级专家和顾问战略构建。

(二)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引进互联网化创新人才。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只有吸引和有效配置移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合适人才,才能抓住发展机遇的能力。专业的互联网化人才,是社会的宝贵财富,能够为传统企业发展电子商务所用。因此,传统企业要想更好的实现互联网化,在组织建设上,除了引进互联网化领军人物,还必须建立专业的互联网化创新队伍。

(三)重构“互联网+”时代企业价值评估。在传统企业互联网转型中,对企业价值评估的指标体系已经发生改变,这就需要企业在商业模式设计中变更自己的“坐标系”。传统企业惯用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销售额、利润、现金流”的评估模式已不再适用“互联网+”模式。互联网时代,企业价值评估的核心指标,应该包括数据流(包含数据的频率,速度和变化)和现金流,以人为核心的关系链,以及三大资产(分别为数据资产、品牌资产和团队资产)。这样的企业价值评估,能够为传统企业适应互联网化,因此传统企业互联网转型过程中,应重视对自身的品牌资产、团队资产以及互联网时代最为宝贵的数据资产、数据流失和关系链。

互联网与传统文化范文4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传统企业;管理模式;变革

随着互联网技术、大数据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更加细致地改变着人们社会经济的环境和习惯。中国处于传统行业的传统型企业,面对互联网时代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也应该有所改变,以更好地适应变革中的中国与世界。

一、互联网思维的特征

1.互联网思维更加注重客户体验

互联网思维被互联网思维所瓦解,在此过程中,消费者具有了主动权,经营者与消费者信息更加平等,传统利益群体要进一步维护固有利益,十分不易。世界正向着一个开放的架构系统发展,让每个消费者都参与到改变中来,更加重视客户的情感与需求,邀请客户参与设计和生产,再到应用于社会生活中。[1]

2.商业民主化的互联网思维

生产、销售和传播规模化是工业化时代的主要特征,但是,在互联网时代,这些特征都被淡化了。在互联网时代,很多产品都是以信息的形态来展现,不易对其进行垄断,在网络时代,人们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等来进行生产与交易,普通的消费者也可以通过网络足不出户选择与购买商品。因此,消费者和地位发生相应改变也是必然了。

3.用户至上是互联网思维的核心

在传统企业中,用户至上也是其坚持的口号,在互联网时代,形成了消费者的时代,用户至上同时也是这个时代企业管理经营的核心原则。移动互联网对传统的商业模式和经济环境带来了巨大变化,消费者已经不再是以往被动的消费群体,消费者可以得到解放,成为经济消费主体。移动互联网破坏了传统体系,回归到商业的本质,重构企业价值,为客户创造出极为有利的条件。

4.互联网思维企业组织的扁平化

互联网思维的基本原则强调开放、协作和共享,一个企业是否具备互联网思维,就是看看它的组织结构是否是扁平化的。企业的组织追求的是小而美,少而精。因此,构建企业的扁平化组织结构,是企业具备互联网思维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

二、中国传统企业管理模式现存问题

1.企业管理缺乏规范性与科学性

当前,我国很多企业的管理者缺乏创新精神,无法吸收新的思想,新的知识,他们普遍缺乏相对完整的专业背景,在业务发展方向上不明确,使企业效益逐步下降。还有的管理者寄希望于国外管理理念,盲目的引入国外的管理经验,不一定适合中国企业发展。我们应理性看待西方管理理念,结合中国管理中的精华,切不可直接拿来,阻碍了中国企业的发展。

2.管理过度依赖行政化而缺乏整体性

当前,我国很多中国企业的管理者寄希望于以行政命令为核心的管理手段,缺乏科学性与整体性,属于无序型管理。企业内部行政管理不能过分注重,应采取整体协调措施,加强其它部分管理。

3.人才建设重视程度不够

中国的企业家由于管理思想落后,没有重视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开发,21世纪最重要的就是人才,企业对人才建设重视程度欠缺,传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能力不足。因人才的素质不足,导致企业的发展动力不足,停滞不前。

4.企业文化建设力度不足

企业文化对凝聚企业成员凝聚力与归属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企业文化是一种极易被忽视的东西,但事实上,它始终贯穿整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进程之中,随着社会的完善和进步,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经营和管理企业更要重视企业文化的重要的作用,积极发挥企业文化的促进作用,更好地发展企业。[2]

三、中国传统企业应对互联网时代管理变革的措施

1.运用互联网思维武装企业管理者大脑

当前,我国很多传统企业要放开长远的眼光,理清思路,学会利用互联网资源,全面审视互联网,运用互联网。很多中国传统企业认为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是洪水猛兽,我们要认真动脑思考,使企业管理者早日掌握互联网思维,建立焦点思维,建立平台思维,强化用户体验思维,创新营销理念,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摒弃传统的陈旧营销理念,学习和运用科学的营销理念,打造中国自己的企业品牌,促使企业更好地应对市场发展。

2.运用互联网手段对企业实际问题进行剖析

2l世纪社会发生着剧烈变化。当今的互联网社会环境下,中国传统企业必须积极运用互联网思维转变管理思维,有效利用企业资源,促使企业快速发展。首先,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企业管理新理念并加以实践。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新时代,中国传统企业要采用先进企业管理理念,指引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理清企业管理理念和思路,吸取互联网管理思维的精华,提取和优化先进的理念进行企业指导,明确企业管理的战略方向,进一步规范企业管理实践。其次,要有效利用网络技术新手段进一步推动企业改革。有效利用网络技术,摆脱传统模式,改进企业管理方式,转变生产方式,完善经营方法,增强企业生产力,通过互联网技术的带动,转变中国传统企业的经营方式。

3.运用互联网方式建立良好企业文化

在互联网时代,企业文化的认同是企业管理变革的重要环节。中国传统企业管理首先要建立信任的文化,信任是企业管理中互动的基础,在明确信任的重要性后,建立员工间的有效沟通平台,从制度层面尽力做到公平、公正,让员工认同企业的制度。其次,企业要建立以人为本的文化。企业要赢得市场竞争中的胜利,就必须注重企业人力资源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经营管理理念。企业要充分发挥管理中人的主观能动性,洞察员工的物质、情感和自我实现等需求,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打造员工归属感。

参考文献:

[1]马琳.互联网时代的企业管理创新[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22):85-86.

互联网与传统文化范文5

关键词:产业融合;文化产业;互联网产业;互动发展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2月8日

一、引言

产业融合是相对于产业分化而言的一种产业发展范式,是指原先各自独立的产业,相互交叉、相互渗入,使原有产业界限渐渐模糊或消逝,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模式。首先,产业融合重要呈现在计算机和通讯范畴,其后扩展到金融、物流等服务性行业,并逐渐向制造业和农业渗入扩大。这类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分散为契机的产业间的交融,成为产业价值的重要增长点和经济增长最具生机的来源与动力。产业融合可以带来更好的工业性能和巨大的增长效应。这主要是一方面由于规模经济和范围影响更大范围的资源配置,促进企业降低成本;另一方面是由于产业整合,改变了传统的产业发展机制和生产方式。

互联网产业是以当代新兴的互联网技术为基础,专门从事网络资源收集和互联网信息技术的研发、建设、使用、生产、储存、传送和营销信息商品,可为经济发展提供有效服务的综合性生产活动的产业集合体,是现阶段国民经济结构的根本组成部分。在世界各地的文化产业,没有统一的定义。2004年,国家统计局拟定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联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将文化产业定义为:为社会民众提供文化、文娱产物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有关文业的发展已有很多学者做了研究。吉字宽(2003)认为,互联网这种虚拟的网络信息平台将从根本上改变文化产业产品市场宣传、产品销售的面貌,使民间文化产品的市场开拓更具有生机和活力。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国际文化交流更加便捷、更加全面。刘玉珠(2005)认为,网络上的文化沟通和交流,将调动起各种文化发展和创新的潜能,为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宋海龙(2005)认为,信息产业与文化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的联合,是提升文化产品竞争力切实有效的路径。文化传播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深化的。相对文化传播的传统形式而言,网络传播是一种新的传播媒介,它快速、丰硕、自由、开放、多元和互动的传播方式,冲破了时空、感官等方面的局限,直接带来了社会文化的变迁 (杨向荣、刘鑫,2010)。以上研究都只是单方面指出互联网对文化产业的推动促进作用,忽视了文化产业与互联网产业的融合互动发展,是一种“1+1>2”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共赢的模式。本文将从产业整合的角度,阐述文化产业的原因、条件和互联网行业的融合,发展文化产业和互联网产业的互动效应分析。

二、互联网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动因

(一)产业间的关联性和对效果最大化的寻求是产业融合的内在动力。产业交融每每产生在产业的边沿处和交叉处,经过转变原有产业产物的特质和市场需求,推动企业间的竞争合作关系发生转变,从而使产业界限依稀化。近年来,文化市场很活跃,文化产业的发展潜力被逐步承认,以影视产业为例,近年来其增长速度一向保持在40%~50%,这在全世界都是当先的。文化产业与互联网产业有着自然相关性,互联网是内容流传的载体,同时也是制造内容的载体,比传统媒介更具互动性,与内容的联系更加紧密。互联网产业和文化产业具有天然的耦合性。一方面文化产业是互联网产业发展的灵魂;另一方面通过互联网这个平台能更好地体验文化。

(二)技术创新是产业融合的前提条件。产业间的技术融合是产业融合的前提条件,通过技能的交织浸透融合,将原处于差别产业的价值链活动全数或个别融入到另一产业中,构成新式产业。文化产业在互联网技术支撑下进一步上升为文化内容产业,从而拓宽了文化产业的发展领域。与此同时,文化内容产业的发展也大大拓展了手机功效,从而提高了其经济附加值,智能手机的核心价值来源于它在技术支持下能够享受的文化内容。而3D放映技术的发展使得技术对于电影产业的改造进入了一个新的里程碑式的阶段。在内地,3D版泰坦尼克号的票房达到9.87亿元,远远超出1998年中国票房。

(三)政府管制的放松是促进产业融合的外部条件。跟着政府逐渐减少了对互联网产业和文化产业的管束,业界入手用系统性的思想来认识互联网与文化的高度相关性,两大产业交融面临着很好的时机。2009年,文化部公布《文化部对于促成文化与互联网联合发展的引导意见》,指出强化文化和互联网的深度联合,有助于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增进互联网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中华文化遗产的传承。

综上所述,为了顺应内外部需求的转变,提高自身竞争力,互联网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少许先行企业对各其产业链上的价值活动进行细分,经过技巧创新,冲破原来的产业界限,延伸到相互的传统产业活动范围,对两大产业价值活动施行优化重组,最后构成涵盖以两大产业为中心价值活动的新价值链。这不仅意味着传统产业界限趋向于模糊化,并且代表着产业间新式的竞争协同关系的创建。

三、互联网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互动效应分析

(一)互联网产业对文化产业的影响

1、互联网制造技术对文化产业的影响。文化产业与互联网制造技术之间的融合,是指互联网技术与文化相结合,产生出更多更新的文化产品。伴随着技术的成长,最新的互联网信息技术与文化产业相结合,以文化内容为中心,将技术创新当作实现手段,将文化内容融入数字和电子的终端产物,使得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便携式通讯设备与文化产业的内容创造形成完美结合。技术创新扩大了文化制造业的范畴,新的配置终端不断涌现,进一步扩宽了文化服务业的成长平台。

如苹果的平台策略,苹果搭建的IOS操作系统,成为众多应用软件开发商的销售平台,现在苹果硬件设备可供使用的应用程序超过百万个。苹果公司与他们实施分成机制。苹果的硬件市场份额越高,愿意为苹果开发应用程序的企业和个人就会越多,反之又推动了苹果在硬件上有更多的改进和创新,形成典型的有巨大跨边正向促进效应的双边市场。

2、互联网展示技术对文化产业的影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创新,尤其是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文化产业的不断丰富,物质载体的广泛使用,新媒体形式层出不穷。在最新的互联网制造技术的支撑下,互联网展示技术为文化内容产业提供了全新的发展平台。比如,智能手机是继纸媒、书本、广播影视和互联网以后,成为最贴近消费者的文化载体和传播媒介,随时满足生活、文娱、资讯需要的终端,成为这个时代一种全新的体闲方式。手机内各种应用软件使得消费者可以用手机享受小说、电影、电视、广播、新闻、音乐等各种传统文化内容,还可以进行在线游戏、当作电脑终端使用,大大拓宽了传统的文化产业平台,使得原本必须在影院、电视、计算机等冷门媒介上才能接触到的文化内容产业经过手机这一个综合性终端展示在了消费者眼前。文化产业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上升为文化内容产业,从而使得文化产业的范畴拓宽了。

3、互联网传播技术对文化产业的影响。互联网传播技术体现了技术作为一种媒介对文化产业的影响,如通过互联网构建的微博平台。其特征是无形产品,借助的技术方式为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互联网传播技术也在不断演变。初期的民歌、舞蹈等仰赖民间的口口相传,后来出现了灌音技术、录像技术能够将民歌舞蹈保存传播,实现商品化。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文化产业平台得以迅速拓展。网络和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一大批新兴产业模式出现了。评论、微博、微信,这些都是基于通信技术的发展,它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产业模式,甚至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二)文化产业对互联网产业的影响

1、文化产业向互联网产业品牌、营销环节渗透。文化产业向互联网产业品牌、营销环节浸透是指文化产业的精神内在、品牌内涵向制造业的渗透。文化产物固然有其物质化的载体,但文化产物所表现的真实价值是其内在的精神内容,也就是文化产品的真实价值是承载于虚构和标记的特性之上的。文化产物价值的这类虚拟性和无形特点在特定条件下能够移动、嫁接或附加到任何适用商品之上,成为某种实用商品的造型、工艺、品牌等产品差异性的标记。文化产品的精神内涵也借这些实物商品实现产业化。

2、文化产业向互联网产业的研发、设计环节渗透。文化产业向服务业的渗透源自于对微笑曲线两端的影响,集中于对研发和品牌的影响。文化产业向制造业的研发、设计步骤渗入是指文化元素、创意思维融入制造业价值链研发、设计环节等。英国是全球第一个将文化创意产业提到首要位置的国家,它的解说是“文化创意产业指那些出自个人的创造性、技术及智慧和经过对知识产权的建设生产制作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产业内容主要包含出书、音乐、表演艺术、电影、电视和广播、软件、广告、建筑、策划、艺术品和古玩贸易市场、时装设计手工艺品和手工艺品等13个行业。

与传统产品类似,研发和品牌也是文化产业链中附加价值最高的部分。工业设计、品牌策划、营销文化创意产业不仅促进了文化附加值的增长,使得制造业布局更加灵活。于是,随着文化产业和制造业的深度交融,以工业设计、授权业为表率的中间产业链条,一方面完成了文化产业的深度、高级化发展;另一方面也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四、文化产业与互联网产业融合发展对策建议

根据统计,全球文化经济每天缔造220亿美元产值,当前文化产业已是全部产业中增长最快的产业。2011年,北京市文化产业完成增加值达1,938.6亿元,同比增加了14.2%,2011年上海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约达1,940亿元,比上年增加了15.8%,占全市GDP约达10%。文化产业成为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首要组成部分,已经从探索、起步、培养的初级阶段,步入了迅速成长的新时期,呈现了生机勃勃的新局面。文化和高新技术相结合则构成了高速发展的文化产业,文化对科技的成长、发展与流传发生了庞大的影响,技术的提高又赋予了文化产业新的产品模式和呈现形式。互联网技术与文化的交融日趋加深,20世纪至今,文化产业变迁的每一进程,互联网技术创新都起着重要的功用,以计算机信息处理技能为标志的讯息流传技术成为文化产业向更开阔领域拓展的首要力量。产业整合以适应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发展,将极大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然而,现实中还存在很多制约文化产业融合的阻碍性因素,所以我们必须从优化产业和企业融合的内外部环境入手,制定和实施新的政策,以保护和促进这一新兴产业的产业一体化的顺利发展。

首先,要把握技术交叉融合发展方向,将技术融合放在制定国家科技计划中,充分考虑技术融合的因素。强化基础研究和设施的投入,创设差别部分范畴交织交融的研究机制,促成各部门间研究建设的协作,整合有限资源;改制大中专院校的传统培训机制,设立学科交织的新式专业,培育具备复合性知识和技术的人才。

其次,政府应相应减少管制,制定新的法规、法律和政策,提供宏观的产业整合和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当前,中国存在着大批行政垄断和部门肢解现象,传统文化产业分立的多重管束体系将不再顺应产业交融的要求和规定,务必走向管制框架的融合,采纳同一管制。在产业交融的事实眼前若是不打破各部门的既得利益、接连采纳传统的管束框架,势必阻挡资本的自由活动,限制新技术的利用和新产品的问世,也将侵害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带来社会福利的极大亏损。融会对于企业来讲是个崭新的关念,高回报的同时必然有一定的高风险,企业间的效仿行为对于促成产业的最后融合具备重要的功用,于是政府对于开始尝试使用互联网技术和促使产业交融的企业给予支持,加强强势企业的树模效应。

最后,实施人才创新战略,改变传统的创新概念。产业融合使企业拓展市场,业务量增加,带来更多的工作,同时对人们创新意识有了强烈的需求,因而企业应建立教育培训机构,来增加企业人才的创意思维,改变员工的传统科技知识的“惯性”,培养职工掌握更多革新的复合性知识和技术,在各种科研院所执行交融型的研究机制和跨学科的专业设立,培养具备复合性知识和创造性思维的人才。产业交融给社会的各个层面带来了变化,但是更加深刻和具有深远意义的影响则是激起了人们思维方式的进级,转变了传统的创新概念,令人们从系统的角度交融差别的事物和从事物不同的层面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大大提升了思维的系统性并拓宽了思维的广度。

主要参考文献:

[1]国发[2012]28号.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型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http://,2012.7.20.

[2]吴利华,张宗扬.中国文化产业的特征及产业关联研究――基于投入产出模型视角[J].软科学,2011.12.

互联网与传统文化范文6

一、“互联网+”的内涵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产业的飞速发展,移动互联网在经济社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传统产业和服务被不断冲击。在此形势下,相关产业从业人员,或谋求变革,或继续坚守,在传统与互联网融合变革的实践中,“互联网+”的概念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如今已渐渐成为国内理论与应用研究的热点。在国内,“互联网+”的概念最早是由于扬提出的,在“2012易观第五届移动博览会”上于扬发表了题为《互联网+》的演讲,首次提出了“互联网+”的概念。他指出,传统行业都将被互联网改变,“互联网+”不仅是互联网行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未来的产品和服务,甚至产业格局都将被“互联网+”重新改造和创造。2015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提交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制订“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互联网与现代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同年7月,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至此,我国“互联网+”理论与应用研究正式拉开了帷幕。究竟什么是“互联网+”呢?《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指出,“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简单来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平台+传统产业”所形成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当然二者并不是简单地相加,而是利用互联网平台,将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从而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构建出新的生产和服务模式,构建出新的产业形态。其实,“互联网+”发展的进程就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互联网产业与传统产业完美融合,将对社会经济和人类的生活方式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二、“互联网+”对大学生读者群体阅读行为的影响

在“互联网+”背景下,得益于信息通讯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学生的阅读行为正因知识载体和传播方式的改变而发生显著的变化,“互联网平台+传统阅读”的阅读已颇具规模。大学生的阅读形式、阅读对象、阅读结构和阅读规模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取而代之的现代化、多样化、碎片化和社会化阅读已成为新的趋势和潮流。

1.阅读形式现代化。近年来,随着数字阅读产品内容和种类的日益丰富,传统的纸质阅读方式正逐步被以数字阅读为主要形式的现代阅读方式所取代。数字阅读以各种数字阅读终端为媒介,如PC、智能手机、电子书阅读器等。随着各种数字阅读终端的普及,目前数字阅读的比重已超过了传统阅读,成为读者的主要阅读形式,阅读场所也由固定场所阅读转变为随时随地的移动阅读。大学生作为智能手机等数字阅读终端的重要使用群体,加之其尝试和接受新阅读形式的能力和愿望更强,阅读场所的多样化需求更高,故在大学生读者群体中阅读形式的数字化、阅读场所的移动性程度较一般读者群体更高。

2.阅读对象多样化。“互联网+”时代,读者通过互联网平台可获取海量的数字阅读资源,因此阅读对象也由传统的以纸质载体为主的阅读向以电子书和多媒体等数字资源为主的全媒体阅读。大学生读者群体对互联网的使用更为熟练,对信息及时性、多样性的需求更高,故其阅读对象多样化特点也更为显著。

3.阅读结构碎片化。在“互联网+”背景下,现代阅读以数字终端为主要媒介,读者的阅读结构从整本图书、整本期刊的阅读向碎片化阅读与浅阅读转变。此类阅读的优点是阅读的便利性与快捷性更高,缺点是读者难以通过此种阅读构建结构化的知识体系。大学生读者群体的关注对象广泛性以及时间的自由度更高,加之专注点更容易被转移,因此阅读结构的碎片化程度更高,不利影响也更大。

4.阅读规模社会化。“互联网+”时代,读者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获取和分享信息,阅读规模由传统的个人化阅读转变为社会化阅读,单一的读者可以在互联网社区中面向众多读者分享信息、交流心得。大学生读者群体借助于群体特性差异化较小、集体生活方式和多样化的移动网络通信方式,能更快、更大规模地在互联网平台上实现阅读规模的社会化。

为了顺应时代潮流,目前,各高校图书馆已先后展开了“互联网+”进程,借助互联网平台,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通信技术改造升级传统业务管理模式,在保持和发扬传统阅读形式的同时,转变服务理念,加大数字资源建设,购置数字阅读终端,提供更优秀的数字阅读服务和环境,满足广大师生读者阅读“互联网+”的需求。

三、“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如何开创阅读推广新局面

大学生是高校图书馆服务的主要对象,同时也是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的重点人群,因此在阅读推广工作中准确地把握“互联网+”时代下现代大学生的阅读行为特点和喜好是此项工作成功的关键。

1.做好高校图书馆“互联网+”基础工程建设。(1)立足于国家层面的“互联网+”发展规划和战略,推动行业管理机构出台高校图书馆“互联网+”发展的战略规划,做好顶层设计。(2)做好高校图书馆“互联网+”基础平台支撑工程建设工作,确保图书馆基础设施与基础平台满足“互联网+”的发展需求。(3)解决好高校图书馆“互联网+”安全与知识产权问题。

2.创新阅读推广概念,注重数字阅读推广。数字阅读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是对传统阅读的挑战和颠覆,亦是未来图书馆阅读推广的重要形式。数字阅读在高校备受大学生读者群体所喜爱,高校图书馆应顺水推舟,加大数字资源的建设力度,丰富数字资源的内容和平台,精心设计数字阅读栏目,打造数字阅读空间,提供符合大学生需求的阅读环境。除数字阅读外,还可以推广“读人”即“真人图书馆”、“读城”即“走读活动”等阅读推广概念,激发大学生读者群体的阅读热情,培?B良好的阅读习惯。

互联网与传统文化范文7

关键词:互联网;民主政治文化;建构

中图分类号:D61;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童编号:1007―5194{2009)06―0097―05

“政治文化”一词是美国政治学家阿尔蒙德于1956年首次使用,后来成为政治学研究中的重要范式的。他认为,所谓政治文化,是指政治体系的心理维面,“它包括一国居民中当时盛行的态度、信仰、价值观和技能。”我们都知道特定政治文化对于民主政治的发展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罗伯特・达尔曾指出,“如果公民不能创造、维持一种有利的政治文化,更准确地说,创造一种普遍支持这些理想和实践的文化,民主就不可能维持。”

一般来说,民主制度的建立和维持离不开民主主体对平等、自由、权利等基本价值观的坚守,离不开具有独立人格的公民积极自愿参与政治与公共生活的态度。民主政治制度的维系还需要民主主体普遍遵守规则的精神、宽容与合作的意识、协商与妥协的政治态度。总之,民主不仅需要制度、程序与规则,更需要特定政治文化条件等软力量支撑,这样才能成长出“健康、坚固”的民主制度。

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传统政治文化的制约因素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也存在着一个文化因素问题。作为一个从封建主义传统深厚的国家成长起来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在发展的每一步都可以感受到传统政治文化中消极因素对民主政治建设的反作用力,感受到政治文化消极因素对民主政治建设的强大制约作用。两千年的封建社会所孕育的臣民文化,依然根深蒂固地影响着当代中国民众,权利观念淡漠、参与意识薄弱、顺民心理突出等等,这些规范了民众的基本价值取向和政治心理,使先进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实践缺少社会根基和赋予这些制度与组织原则以真实生命力的现代心理基础。

审视我国传统政治文化,至少有几个方面构成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文化制约因素。总体来看,传统政治文化中影响民主政治建设的突出弊端是:

一是民主意识匮乏,民本思想突出。传统政治文化中有突出的民本思想,并不缺乏民主的萌芽。民本思想强调民众对统治者的重要性,但是更多地认为“当官为民做主”,民众天生是君主的统治对象,在君,君主是对天负责而非对民众负责。而所谓民主则是把民众看成国家治理的主体,让民众自己投票选择官员或者做出决策,统治者要对民众负责。如果说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也有民主传统的话,这种民主更多地强调为民做主,而不是民众自主,这与现代民主有根本不同。传统政治思想中以民为邦本的思想,是统治者为民众做主,给你做主的机会才能做主,这是维护封建统治者政治统治的需要,并不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现代民主思想,也不会由此而产生出现代的体现人民的普选制。传统社会中也不乏民主意识,但是对民主的理解停留在平均主义和少数服从多数的浅层理解上。当前这种政治文化传统仍然存在于不少政府官员和民众当中。不少政府官员并没有把民众意志、利益诉求放在首位,而是事事替他们做主,根本不相信民众拥有自己做出决策的智慧。由于制度以及自身条件的限制,不少民众也没有充分认识到自己的民利,并且对民主的认识也存在一些认知上的错误,认为搞民主就是平均主义,就是凡事要有自己的发言权,大鸣大放才是民主,如果自己意见不被采纳就不民主等等。

二是自由、自主的主体意识薄弱,人身依附观念强烈。人格的独立和平等是现代民主价值理念的基石。传统政治生活中,“个人没有独立的人格和意识,没有对于自身权利的自觉”,相反,更多的是期待上天的恩赐,期待清官的出现。个人的前途命运更多地维系于血缘关系、等级关系,民众个体是很少有自身权利的自觉的。小农经济的政治诉求和长期的专制统治下,民众形成了权威主义的政治人格,权力崇拜与政治依附并存。“他们不能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是不受限制的政府权力,这种权力保护他们不受其他阶级侵犯,并从上面赐给他们雨水和阳光。所以,归根到底,小农的政治影响表现为行政权支配社会。”他们面对比自己等级高的人时,表现为绝对的服从和依附;而面对比自己地位低的人时,则表现为绝对的支配和宰制,由此形成了权力崇拜心理和人身依附意识。这是一种矛盾的心理,并容易形成恶性循环,下层人士一旦获得权力和地位,就会高高在上、垄断权力、支配他人。

三是二元对立的政治思维,缺乏宽容和理性的文化心态。民主的精神允许差异和分歧的存在,甚至允许反对的公开存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缺乏对不同政见持有者的宽容意识和心态,对于不同政治意见的存在总是视为洪水猛兽,不管是权威者还是一般民众并不能以宽容的心态去接纳和包容不同的政治意见,难以包容多元化的思想和见解,往往把对方的善意批评当作对本人的敌视。一元化思想、至上的权威是典型特征。传统政治里,我们不难见到因为政见不同、派别不同而导致的政治斗争和杀戮,也不难见到持主流意识形态的统治者对持有非主流意识形态和政治思想者的毁灭性杀戮和破坏。这种现象的背后就是一种二元对立的政治思维和心态,非此即彼,推倒一切重来,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不宽容,难容异己之见。不同政治思想难以共存,不同政治派别难以妥协、进行理性协商、取得建设性共识。受此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当前,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我们缺乏的便是公开的、理性和宽容的辩论文化,没有这种文化氛围的存在,对政治的认识以及主张往往是非左即右,从一个极端认识走向另一个极端认识,经常陷入一边倒的大批判和大辩论,并与政治斗争紧紧纠缠在一起,坚持真理的少数人往往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对不同观点的争论,也容易升级为人身攻击,“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的自由话语权意识从来没有成为整个民众的政治共识。

传统政治文化中这些消极因素至今仍然深刻地影响着民众的政治观念和行为,形成了中国民众远离政治、权力崇拜、消极冷漠等政治意识和心理,自主自愿的政治参与意识不强,政治被认为是极少数人的事、官员的事情,始终充满了神秘感。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民众仍然被动地服从政府的管制,对于政治体系没有过多期望,既不想也没有能力去参与政治生活。但是,他们一旦被动员起来,又容易迸发出非理性、无序参与的强大力量,于民主建设的进程无益反而有害。在当前进行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传统政治文化的不良元素,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文化障碍,要加速社会主义民主政 治建设,需要进行政治文化的转型,培育和塑造新型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文化,给予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以有力的文化支撑。

二、互联网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文化的建构

互联网诞生在西方国家,互联网诞生的本身就是一次文化的创新过程。卡斯特曾经指出,“因特网产生、发展的故事实际上就是一次特殊的人类冒险。它表现了人类超越制度的条条框框、克服官僚障碍以及在开创新世界的过程中现有价值观的能力……因特网首先是一种文化创造。”诚如斯言,互联网是一个人类奇迹,互联网的产生过程就是一个文化创新的过程。互联网具有的虚拟性、交互性、多元性、开放性等特征,给文化带来了全新的景观,也给传统政治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质料和血液,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文化的建设。

第一,互联网带来新的政治价值观,激发民众权利意识。互联网_的发展不断改变着民众对政治的认识,传统的政治价值观中,人们认为政治是政治家们的事情,与自己无关,普通民众无权也是无法介入到政治之中的,政治是神圣和神秘的。互联网应用于政治生活之后,政治决策的公开化、政治信息的透明化,以及民众参与的便利化,逐渐改变了民众对政治的这一认知。借助于互联网的政府信息公开,政治运作过程相对公开化和透明化;互联网的便捷性,使得每个人都可以轻松获得政治信息和知识,方便地参与政治,政治变得不再神秘了,这是一个政治“祛魅化”的过程。现在中国各级政府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政府治理、也都逐渐网络化,电子政务成为新一轮政府改革浪潮的亮点。

互联网便捷、匿名等特性极大地激发了民众的权利意识,政治不再是与己无关的事情,不再只是每个官员的事情,认识到政治与自己的利益息息相关,并且参与政治是每个人的权利。每个公民都可以了解政治、评价政治,对国家大事“评头论足”甚至影响政治。每年“两会”期间,民众充分利用互联网给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甚至总理直接提意见和建议,展现全民网络间政的景观。互联网也成为不少民众维权的有效形式,不管这种利用是主动的抑或是被动的,互联网自觉与不自觉地充当了民众维权的平台和工具。从“最牛钉子户”到“邓玉娇案”、“开胸验肺案”等都是网络维权的典范。

第二,互联网带来新的民主观。互联网的结构特点和技术特征给人们带来新的思维方式、政治环境,不断深化着对民主的认识。自己做主、少数派权利以及对个人的尊重和高扬,扩展了民主的内涵。民主表现为人民当家做主,是人民的统治,在这一民主思想以及传统的整体性思维的指引下,发展民主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用整体的人民否定单独的个体的现象,出现过忽视个人的价值与意义的情况,把个人看成是螺丝钉,是社会主义大厦中的一块砖、一片瓦。然而,人民是由一个个鲜活的公民个体组成的,人民当家做主,首先是作为个体的公民对国家事务的管理,没有了个人,人民当家做主就成为空话,民主就成为抽象的空洞的符号。网络社会,网络民主是网民自己做主,自己的言论都是由自己做出,而不必他人代替或者代表,网民自己是自己的主人。网络赋予网民极大的自由度和自,网民更加注重“自己为自己做主”,而不是别人为自己做主,在自己的博客中、在自己的网络政治活动中,网民是自己勾画自己的蓝图、决定自己的行为。“网民的利益和权利是否能够得以实现,要靠自己的努力,要靠自己去把握……网民们上网参加政治活动,看重的不仅仅是社会的动员,还十分重视自己的切身感受以及自身价值的表现。”民主是奠基在个人权利之上的,是“以人为本”、“以公民为本”的公民政治,没有个体的权利和自由,就没有真正的民主。互联网正是以对个人自由、个人权利的极大尊重,对主体性的张扬,使得民主逐渐呈现出它本来的意义和面貌,这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民主的认识,有利于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在传统的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原则中,少数人的言论自由往往受到抑制,得不到尊重,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中曾经走过不少弯路,也正与少数派权利受不到尊重有关。互联网特有的虚拟性以及传播特性,赋予网民以思想和言论自由,任何少数派的思想与观点都可以在互联网上进行有效表达,这实际上赋予了少数派以话语权,他们的思想也许一开始并不为大多数人所接受,但往往掌握着真理,而如果真理有了生存的空间,有了表达的机会,就会慢慢促使更多的人去接受。当前,中国网络空间各种思想流派、各种主义的声音和政策主张都能听得见,可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这虽然增加了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难度,但是一定程度也是思想进一步解放的标志,各种声音能交流和对话,这就有助于正确思想的鉴别和传播,这本身就是民主的表现。互联网正是为少数人进行思想和意见表达提供了机会和空间,将促使民主观的转型。民主不是平均主义,或是简单的少数服从多数,互联网空间更凸显了“少数派权力”,突出对个人自由和少数人权利的尊重与保护:少数人不但可以拥有自己的声音,也可以进行直接的政治活动和政治动员,互联网络“给那些想要组织起来为某项事业或某个候选人作宣传的公民团体以力量”,费用十分低廉,“组织一次政治活动将变得如此轻而易举,以致再没有什么规模太小,或太涣散的事业”,以致有学者惊呼:“以那些能最有效地动员自己特殊利益部队的人为特征的时代即将到来。”从2008年中国网络空间发起的一系列爱国主义网络政治动员中可以看出,网络给予民众以惊人的组织力量。

第三,互联网带来新的政治平等观。首先,互联网结构的平等,带来了政治沟通、交流和参与的平等,尤其是对于政治沟通而言,无论是地位如何,不管职业怎样,普通民众都可以与政府、政府官员甚至国家元首进行直接的网络沟通,越过官僚制的科层制结构,沟通层级减少。国家主席在2008年6月视察人民网时,就在强国论坛与网民进行了在线沟通。2009年“两会”前夕的2月28日,总理做客中国政府网和新华网联合在线访谈,同中国乃至世界网民进行了长达两个多小时的交流。其次,互联网带来了政治身份的平等,如果说现实的政治平等仍然受到权力、财富、身份、地位甚至容貌因素影响的话,在互联网空间,这些因素对政治平等的影响将是极其有限的。网络政治参与方式的匿名化,使得任何社会地位、权力地位不同的人在网络里也只是以符号的形式出现,符号的权力、地位和影响力取决于自己的言论是否有力,谁的言语有力量谁就能影响别人,取得网络话语权。这是一种新的政治平等,将逐渐消解现实政治生活中仍然存在的不平等,带来平等的政治人格权。最后,在互联网空间,一定意义上,每个人的话语权都是平等的。传统的政治平等观更多地体现在一人一票的投票权的平等,对于话语权,只有官僚和知识精英才能利用传统媒介掌握话语的权力,而网络空间带来更进一步的政治平等。民众除了行使一人一票的政治平等权利之外,将有机会和精英一样享有充分的话语权。互 联网低成本的无障碍传播,“个个是中心,处处是边缘”的技术特点,实时互动式传播,打破信息控制,消解传统的金字塔式的权力话语模式,打破了中心话语权,赋予普通民众特别是社会弱势群体前所未有的话语权。我们可以看到,当前,中国网络空间不少话语和讨论往往是由名不见经传的“草根人物”发起的,比如对于住房、医改、教育等民生问题,对于弱势群体的个体事件的关注等,传统精英的话语霸权逐渐被打破。

第四,互联网增强自由与自主的个体意识。自由与自主性是互联网的突出特征之一。自由与自主意识的缺乏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特征之一,正是由于自主和自由的个体意识的缺失,导致政治生活中个人完全淹没在官僚的统治之中,只有顺从于现行的政治统治和行政管理,而积极的参政意识缺失,政治表达和政治输出则是少之又少,被动的消极的臣民文化得以形成。互联网高度突出个体性、自主性,互联网时代是分众化的时代,大众被分化成利用电脑进行网络连接的个体,赋予个人以高度的自由和自主性。网络带给人们的自由感是前所未有的,自由地发表言论,自由与自主的选择,自由地选择任何一种网络生活方式,这种自由的选择强化着主体的自控机制和自主决策能力,个体的自由意志与权利观念得以提升和张扬。在互联网世界,尤其是随着“自媒体”的快速发展,个人越来越有了主宰自己命运的感觉,可谓“我的地盘我做主”,这里他人对自己个人意志的干涉被降低到最低限度。互联网的自由与自主必将进一步激发公民的自利和独立人格意识。互联网自建立之初,就形成了以非官方性和参与性为主导型的文化传统。互联网的民间特性和自主参与精神影响到每一个互联网使用者,也逐渐影响了中国网民的政治参与态度、精神和意识。互联网的发展提高不少民众的主动政治参与意识,他们不再消极被动,而是以自己的言论甚至网下政治活动来积极参与和影响社会与政治生活,从对“两会”的热烈关注到国家各项大政方针、各种法律草案(如物权法)制定的网络讨论,从“华南虎事件”、“厦门PX项目事件”、“黑砖窑事件”等,利用互联网进行利益表达,维护权利,进行政治参与正是公民自主意识不断觉醒的表现。

第五,互联网带来开放、宽容的政治心态和理性的辩论文化。传统政治文化本质上并不主张进行对政治议题进行公开辩论后达成共识,更多的政治决策是极少数人做出的。互联网的兴起和发展一定意义上改变了政治文化传统的这一特点,培养了公民的开放、宽容的政治态度以及理性的政治认知。互联网是开放的,任何人和组织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发表观点、参与政治活动,任何人也都可以进行信息的传播。互联网空间观点和意见表达是多元化的,每个人的思想都可以得到自由呈现,你可以表达你的支持意见或者反对意见,甚至保持沉默,但是却没有任何人强迫你去接受任何一种特定的观点或者表达。在互联网空间类似地践行着“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的自由话语权意识。互联网公共论坛、博客的发展为公民进行议题、社会事务讨论提供了健全和自治的场所,为公众辩论提供了理想的舞台。在这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都是个人自主自愿的事情。同时,民众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分享知识和理性,共同进步和提高。由于网络传播的特点,进行自由辩论、争论也成为网络表达的常态,相反,网络空间的一片沉寂,万马齐喑则是极不正常的。近几年来,互联网空间都有不少关于重大公共事件的辩论或争论,那些极其敏感的政治理论问题,在传统媒体上无法深入展开的话题,在互联网上也有极大的生存空间和自由度。这些争论有的涉及改革开放、姓资姓社问题,社会主义道路问题,社会公正、反腐败问题,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等敏感问题,并且讨论非常深刻和尖锐,但是却避免了大批判和恶毒的人身攻击,没有了你死我活、两极对立的斗争思维,每次激烈的讨论和辩论之后,使互联网空间的意识形态讨论趋于理性与平和,一定意义上有助于取得社会共识。尽管当前网络空间也有大量的不负责任的谩骂和人身攻击,不够理性的言论表达,但是相信,随着网络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民众长期网络使用的实践,这些现象会慢慢减少,宽容和理性的公众辩论将成为公民的行为常态,开放、宽容、理性的辩论文化将成为正常的政治心态。

互联网与传统文化范文8

关键词 互联网 金融 传统 金融 影响

2013年是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元年”,其规模已近10亿,特别是支付宝客户端的支付应用,P2P网贷平台的发展,都给传统金融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同时也将金融业的主要市场从传统金融引向互联网金融。根据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互联网支付业务是互联网金融中发展最为成熟,同时也是应用最为广泛的内容,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7月,我国已经有250家互联网支付机构获得了第三方支付的经营牌照,这足以说明互联网支付的发展程度。此外,网上贷款的盛行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融资渠道,为国家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机会,但机会与风险并行,可以说,网上贷款让社会更加关注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性。当然,虚拟货币、渠道业务等也属于今天互联网金融的重要内容。这些内容都充分展示了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现状。

作为高科技产物,互联网的崛起之势无可阻挡,它为社会生活所带来的利益也无可估量,在这样的背景下,合理利用互联网,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实现互联网与金融的科学融合,对于金融的发展而言,尤为重要。然而,传统金融是金融业发展的基础,所以说,在充分肯定互联网金融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传统金融。因此,分析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影响,对于实践发展而言,也有重要意义。那么,具体而言,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影响有哪些呢?

一、消费模式的丰富化促进了传统金融的创新

正如上面我们提到的,支付平台是互联网金融发展中的一大优势,网络支付平台简单快捷,同时与商家联系紧密,易操作,再加上今天互联网购物的增多,这就使得互联网金融迅速获得了更多的人的认可。由此可见,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使得传统单一的支付方式变得丰富化,人们在消费的过程中,有了更多的可选途径,而互联网消费模式与传统消费模式相比,显然更为便利。因此,互联网金融通过对消费模式的丰富给传统金融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而传统金融想要在互联网金融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环境下生存和发展,获得金融领域的一席之位,那么就必然进行创新。所以说,消费模式的丰富化促进了传统金融的创新。

面对互联网金融带来的消费模式的丰富化,传统金融的创新有较多的体现。一方面,传统金融在消费模式中,不再拘泥于过去呆板的规则要求,最简单的例子,如银行之间的跨行转账、跨地区消费的手续费用也来越低,有些银行甚至已经取消,这也方便了人们的消费;另一方面,传统金融也开始突破传统思维的禁锢,寻找消费模式的新形势,甚至将互联网金融的一些思维理念融入传统金融中,实现传统金融消费模式与现代社会发展的对接,这也就增加了人们选择传统金融的可能,提升了传统金融的竞争力。当然,消费模式的丰富让传统媒体越来越看到自身在消费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这对传统金融的创新和改善都是非常有利的。

总之,消费模式的丰富化促进了传统金融的创新,这是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影响之一。

二、互联网金融服务的便利促进了传统金融服务的完善

互联网与金融的融合形成了现代的互联网金融,而互联网金融的优势之一就是优质的服务。互联网作为一个新兴的平台,是最新科技的凝聚,同时,也是最新理念的凝聚,所以说,互联网金融在运作过程中,其服务理念与传统金融相比,显得更加成熟,更加人性化。互联网金融平台的竞争更为激烈,所以说,客户的争夺对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也就更为重要,为此,以客户体验为中心的客户争夺就成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目标,以此为指导,互联网金融选用了更多的适合客户需求的服务途径,甚至有些商家选择了牺牲短期利益吸引长期客户的服务方式,这就给金融领域营造了良好的服务环境。

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在金融行业既是互相进步的合作者,也是彼此对立的竞争者,当整个金融环境中的服务水平都有了一定的提升之后,传统金融想要生存和发展,必然要完善自身的服务,也就要被迫的完成更好的服务。目前,互联网金融服务最大的优势就是便利,客户通过互联网线上就可以实现几乎全部的金融业务,转账、支付等都可以在几秒钟的时间内完成,此外,互联网金融的在线客户通常有较高的服务能力要求,服务态度也更能为客户所接受。为此,传统金融也开始关注业务服务,如有些金融机构提出了“微笑服务”,对服务人员的服务态度做出了要求,进而实现服务水平的提高,同时一些传统金融机构在服务时间、服务内容上也逐渐实现了人性化、温馨化的改变。

由此可见,互联网金融服务的便利促进了传统金融服务的完善也是互联网金融给传统金融带来的影响之一。

三、交易成本的降低增加了传统金融的经营难度

互联网金融的业务操作,是通过现代互联网技术实现的,所以说,在前期的基本技术投入之后,后期互联网金融进入正轨,其成本要大大降低。与传统金融相比,互联网金融在人员开支、经营场地等项目中的成本都是非常低的,这样一来,互联网金融的交易成本就会大大降低,这也就给传统金融增加了经营难度。对于传统金融而言,基本的人员和场地等是不能取代的,这部分的成本费用占了交易成本的大部分比重。所以说,在交易成本方面,传统金融遇到了瓶颈,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其经营的难度就会逐渐增加。

对于传统金融而言,交易成本的降低,可以通过简化服务环节、提高服务效率等方面来实现,面对互联网金融逼近零的成本冲击,传统金融在成本竞争中不能掌握优势,也可以通过其他方面吸引客户,如交易的现实性、交易的选择性等。

交易成本的降低增加了传统金融的竞争困难,也是当前环境下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重要影响。

当然,除了以上提到的几点之外,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影响还有很多,如互联网信贷的低门槛给银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冲击,互联网金融中1元理财的出现更是向传统金融提出了新的挑战。总之,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并存的时代中,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造成的影响会越来越多。

(作者单位为中贷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互联网与传统文化范文9

【关键词】“互联网+”;徽州民歌;创新;传承方式

中图分类号:J64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073-02

一、问题的提出

去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的“互联网+”行动计划,是首次将这一创新理念从国家的层面予以提出,虽然晚于该概念的诞生,但足以看出国家、中央政府对互联网在国民经济运行与发展中的重视程度。什么是“互联网+”行动计划?李总理在报告中强调“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1]“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提出并实施,对我国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一年多来,以“互联网+”为政策导向的改革和创新在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内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文化产业作为第三产业,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摆正位置、改变传统观念、创新生产模式,积极顺应时展的需要。例如:传媒产业推出的数字出版;广电产业推出的手机电视;图书馆行业推出的网上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等,都是基于互联网的技术和优势进行的成功的产业转型实践,对文化产业的消费者来说,这一转型更有助于消费。除了科技含量增加之外,人性化的理念在转型中尤为凸显。因而,“互联网+”行动计划又是引导创新实践的指导思想……以用户为中心,社会为舞台的面向知识社会、以人为本的下一代创新模式,即创新2.0模式正逐步显现其生命力和潜在价值。[2]联系到文化管理领域内的非遗保护和传承,作为文化产业改造提升的一个子方面,在“互联网+”和创新2.0模式的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下,主导者如何顺应时代的发展,如何改革传统保护的思路,如何创新传承方式,将互联网、大数据、多媒体等当代领先科技手段交互运用于非遗保护和传承,是当下创新非遗传承方式的议题。

二、口头非遗传承理念的创新

近日,中国文化报发表了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所长、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长方李莉教授的文章《非遗保护3.0层级和中国文化的当代复兴》。文中,方教授阐释了非遗保护的三个层级,即:第一,做先行的记录和调查研究,摸清家底,确立非遗的保护名录,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非遗保护的1.0 层级;第二,当我们确立了非遗的保护名录以后,需要确立非遗传承人,并为他们传承非遗文化和技艺提供必要的条件和经费,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非遗保护的2.0 层级;第三,科学家、艺术家们挖掘非遗资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的或艺术上的创新,发展出具有原创性的科学或艺术的成果,贡献给全世界,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3]依据方教授对非遗保护层级的界定,就徽州民歌来说,第一层级在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已经开展了工作。当时以屯溪区文化馆刘凡馆长、歙县文化馆汪继长馆长为主要负责人的徽州民歌抢救小分队,对徽州地区进行大量的田野工作,搜集并整理了徽州地域的民歌200余首,并记录成册,以文本形式加以保存。在这一基础上,2008年,徽州民歌成果入选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老一辈音乐工作者的努力换回的卓越成果为徽州民歌的进一步发展和传播奠定了基础,也使得外界知道徽州是有民歌存在的,徽州民歌是汉族民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第二层级是继徽州民歌申遗之后,依照《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规定,对徽州健在的民歌艺人加以认定、命名与保护。作为徽州民歌载体的传承人,对于他们的保护是徽州民歌保护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徽州民歌传承不可或缺的工作之一。所以,经过申报,最后确定了操明花、凌志远为第一批徽州民歌省级传承人。从任命以后,这两位传承人一直在为徽州民歌的传承出自己的一份力。对于第三层级的工作,当前,徽州民歌的传承仍然以各位传承人的传承为主,但也有突破这一常规模式的做法。比如,F为黄山市音乐家协会主席的刘凡老师,亲历了徽州民歌的抢救,对徽州民歌的艺术魅力体会很深。近年来,他多以徽州民歌的音乐元素为创作的元思想,写出了《老街盛世》、《碎月滩的月亮》等歌曲,并改编了屯溪民歌《螃蟹歌》成为新的地方性小调《小石桥》。这些作品并非全部是新的创作思想、新的创作手法。徽州民歌的音乐元素与音乐风格是这些作品主要的音乐特征。刘凡老师的这种传承理念是直接的、朴实的,体现着他本人对徽州民歌的热爱,这份感情需要后人来延续。刘凡老师的这种传承手段顺应了当时社会的发展,是创新1.0模式的主要体现,即传统的以技术发展为导向、科研人员为主体、实验室为载体的科技创新活动……[4]在当下互联网时代,基于创新2.0的模式指引下,我们不仅需要像刘凡老师那样的淳朴的传承理念来做好徽州民歌的传承工作,还需要结合时展的特点,利用互联网技术综合各个领域的优势,以及大数据、多媒体等新兴的媒介物,来传承徽州民歌。这一理念的建构是创新2.0模式精神的贯彻。去年,黄山市文化委员会改编的新版徽州民歌《四绣红绣鞋》,是用通俗音乐风格的旋律、数字化控制下的LED灯光效应、现代的舞台服装和效果多维包装下的现代风格的表演类节目,这种传统节目融合现代因素进行再创作和新包装的做法,可谓创新2.0模式在徽州民歌传承中的首次尝试。该节目获得全省“群文杯”比赛一等奖,深受观众的喜爱。所以说,在“互联网+”时代,改变传统的传承理念,迎合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使之能为传承服务,是做好徽州民歌传承创新的首要方面,也是传统音乐自身发展的需要。

三、口头非遗传承方式的创新

方李莉教授对非遗保护第三层级阐述时突出了“科学性”这一关键词。这不仅是对口头非遗传承理念的定位,更是对口头非遗传承方式创新的指引。联系到当前“互联网+”这一推动产业改革创新的大趋势之下,首要的是认清楚“互联网+”的本质。“互联网+”的本质是传统产业的在线化、数据化。[5]也就是说,利用互联网的技术手段将信息转换成二进制的数字模式进入计算机的系统,再依靠互联网传播面广、传播速度快、使用便利的优势加以共享。这一过程是多学科知识的运用,是多种类技术、多要素参与互动的实施过程。传统产业数字化的进程是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实践过程中运用创新的融合体。技术进步和应用创新两个方向可以被看作既分立又统一、共同演进的一对双螺旋结构, 或者说是并行齐驱的双轮――技术进步为应用创新创造了新的技术, 而应用创新往往很快就会触到技术的极限, 进而鞭策技术的进一步演进。[6]就文化产业的发展来说,双螺旋结构推动了文化产业传统发展模式的解构,并顺应形势重构以互联网为发展平台的新型发展模式。具体到口头非遗的传承方式来看,针对目前口头非遗前期保护的成果,比如书面文本、口头文本、传承人的活态形式等,都可以进行数字化的保存,并在线予以进一步的组合和传播。就拿徽州民歌来说,前人的研究成果目前已经公开发表的有《徽州民歌100首》(2005)、《古歙音韵》(2011)、《龙池湾民歌集》(自编本)、《歙县新安小学徽州民歌乡土教材》(自编本)等书面文本,还有《徽州民歌集》(操明花演唱)、《黄山之歌》(黄山市文化委编)等口头文本,这些文本资料是徽州民歌传承的主要依据,也是传承徽州民歌的传统传承方式之一。这些文字资料在传承过程中的不足是受保存的时间、环境以及使用的次数的影响很大,不能长期完好地保存。另外,这些文本资料不能同时给予多人使用,也不利于徽州民歌的传播。在徽州民歌申遗之前,音乐界和当地老百姓对徽州民歌知之甚少,也有人对徽州地区是否有民歌存在疑虑,这里有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在中华民族传统民歌的大海洋中,徽州民歌因其影响力太小,而往往会被忽视。如今,在“互联网+”时代浪潮的推动下,基于WEB2.0的技术平台,对徽州民歌已有的文本资料开展的数字化保护,将信息以二进制形式录入电脑,并结合互联网整合大数据的优势,与徽州文化、徽州地域的历史、地理信息相融合,构建徽州民歌的文化数据库。且在技术可能达到的前提下,基于这一数据库建设,搭建人机互动的交互式、触摸型平台,并以制作终端的样式广泛运用于徽州的文博馆、交通服务窗口、旅游、餐饮等场所,来拓展徽州民歌在地域内外的传播纬度。以数字化、在线化的技术运用来对口头非遗进行传承,是当前“互联网+”时代对传统博物馆式保护和传承人口授式传承模式的打破,同时又是在此基础之上的大幅度技术提升。建设徽州民歌数字化平台与用户终端,既可以提高传统传承方式的科技含量,又可以达到传承人口传所不能及的效果,是现阶段创新传承方式的主要方向和重要举措。

四、结语

“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促进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和升级。作为文化产业发展重要一环的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在这一时代背景下,获得比原先更为有效的方式、方法成为可能。徽州民歌数字化、在线化传承模式的构建,是“互联网+”行动计划在传统音乐保护领域内的尝试,从理念上和方式上同样具有前沿性和科学性。可以肯定地说,以徽州民歌为代表的传统音乐传承和发展的又一个春天已经到来。

参考文献:

[1]黄楚新,.“互联网+”意味着什么――对“互联网+ ”的深层认识[J].新闻与写作,2015,(5):005.

[2][6]宋刚,张楠.创新2.0:知识社会环境下的创新民主化[J].中国软科学,2009,(10):61,62.

[3]方李莉.非遗保护的3.0层级与中国文化的当代复兴[N].中国文化报,2016-6-28(003).

[4]宋刚,唐蔷,陈锐,纪阳.复杂性科学视野下的科技创新[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2):31.

[5]宁家骏.“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背景、内涵及主要内容[J].电子政务,2015,(6):33.

作者简介:

互联网与传统文化范文10

【关键词】“互联网+”;少数民族;特色经济;发展路径

【作 者】郑志来,盐城师范学院商学院博士、副教授。江苏盐城,224051。

【中图分类号】F12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 454X(2017)01 - 0158 - 006

一、引言

2012年11月于扬在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首次提出了“互联网+”概念,2014年11月总理在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指出互联网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工具,2015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2015年7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互联网+”在政府、民生、行业等方面进行广泛应用和融合,产生了新兴业态、新型服务模式以及新商业模式。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沿袭着传统发展路径,依赖于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生产方式,经营主体散、杂、小、乱,市场空间和容量相对有限,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没有体现。当前学者对于“互联网+”融合发展和少数民族特色经济研究相对独立,代表性文献有:宁家骏(2015)从存量、增量和监管三方面分析了“互联网+”行动计划实施背景、内涵及主要热荩强调“互联网+”本质是对传统产业的在线化、数据化;[1 ]赵振(2015)提出了“互联网+”作为互联网2.0实现产业结构去中心化、经济活动的泛数据化、社会生活的物联网化,提出了“场景+产品”的有机组合是“互联网+”模式的关键路径;[2 ]王保龙(2016)提出了“互联网+”与传统产业集群进行结合,产生政府主导型、行业巨头主导型、第三方平台促进型等三种“互联网+”产业集群模式;[3 ]吕尚彬(2016)分析了“互联网+”时代的平台战略,提出了构建互联网核岛、自主演化的互联网生态圈、开放平台边界等三大平台战略关键点;[4 ]魏曙光(2011)从国家层面、地方政府层面、企业层面分析了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提出从政策、资金、税收、金融等方面为少数民族特色经济发展提供支持;[5 ]于坤(2013)提出了民族文化生态与东北少数民族特色经济的协调发展,成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新的增长点,并从健全政策法规、创新视角提出了大力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产业。[6 ]通过对既有文献的研究不难发现,目前还没有学者从“互联网+”视角分析少数民族特色经济发展路径问题,本文基于“互联网+”视角分析了少数民族特色经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少数民族特色经济与“互联网+”融合的发展路径,创新之处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本文首次从“互联网+”视角分析少数民族特色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二是基于“互联网+”视角提出了少数民族特色经济发展的四大路径。

二、少数民族特色经济发展现状

(一)少数民族特色经济发展总体概况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我国少数民族人口为10643万,占全国总人口的8.4%,少数民族地区土地面积超过了60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64.2%,少数民族地区矿产资源、动植物资源、水力资源、旅游资源等自然资源占比超过60%,不难看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是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速度和质量事关全国经济发展的成败。我国少数民族具有的独特民族文化、独特自然资源条件、独特生产方式等形成了本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色经济,从经济总量上来看,少数民族特色经济主要包括特色文化产业、特色用品产业、特色医药产业、特色旅游产业等四大支柱性产业。2015年,全国第一、二、三产比重为9.0:40.5:50.5,而少数民族地区第一产业比重平均维持在30%左右,不难得出,特色经济发展有助于解决少数民族地区第一产业占比过高的问题,并成为大力发展二、三产业的重要突破口。

我国少数民族特色经济总体呈现三大特性:一是资源过度依赖性,少数民族特色经济发展具有路径依赖性,基本沿袭传统的既有模式,比如,少数民族地区特色旅游产业,依托少数民族独特的人文、自然资源,供给侧产品结构不合理,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简单观光旅游供给偏多,而休闲、体验深度游供给不足,二是旅游产品代表性不强,旅游产品设计没有与民族文化相结合,导致了旅游用品民族特色性不够;二是特色经济主体分散性,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主体呈现小众化、分散化特点,导致了市场竞争无序性,很难形成规模效应,比如,2015年宁夏特色用品产业中清真食品工业企业数量达到了900家左右,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不足150家,占比仅为16%,行业集中度CR8小于20%,属于分散竞争型;三是特色经济产业结构单一性,少数民族地区现有产业结构多以农林牧业为主,具有经营规模小、发展水平低、经济效益差等显著特点,产业前后延伸拓展不够,导致产业链条不长,产业附加值不高。

(二)少数民族特色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

少数民族特色经济发展具有内在和外在制约性因素,具体来看主要面临着四方面困境:一是地域性对少数民族特色经济存在制约,我国少数民族具有较强地域性,少数民族聚居地区集中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这些地区交通设施、产业基础等条件相对落后,处在边境区域的少数民族,其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更低;二是少数民族特色经济前置不足,主要表现在信息不对称,少数民族特色经济缺乏有效营销手段和品牌影响力,导致了特色经济供给与消费者需求无法有效匹配,带来的结果就是特色经济辐射圈相对封闭有限,对少数民族经济带动不明显;三是少数民族特色经济延伸不够,处于原生态一次开发阶段,一次开发对应的产品和服务附加值不高,对少数民族居民收入提高不明显,特色经济较高附加值对应在二次开发和外在延伸阶段;四是少数民族特色经济发展渠道受限,其发展依赖于传统路径模式,资源配置在产业链条存在不均,过多资源集中在特色经济供给端,而相关设计、物流、品牌营销等环节存在不足,营销渠道仍以线下为主。

三、“互联网+”视角下少数民族特色经济存在问题

(一)“互联网+”的内涵与特征

“互联网+”是信息化和工业化高层次融合的升级版,互联网是信息化的主要特征,“互联网+”的核心依靠是创新,将互联网与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等传统产业相融合,所以说,“互联网+”是互联网创新发展的新业态,经济社会发展与互联网思维的相互实践与融合,推动了经济社会形态不断发生演变,为经济主体改革创新提供了更大发展平台。需要注意的是,“互联网+”不是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简单相加,而是要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平台,创造性、颠覆性地与传统产业融合、相加,产生新生态。

“互联网+”具有区别于其他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征,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交叉融合性,“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必然要求不同领域相互交叉,“+”的本质就是交叉跨界,核心就是传统产业转变发展方式,运用互联网思维进行创新,交叉就需要各领域相互开放相互包容,只有开放包容,才能具备深度融合的基础;第二,重构生态性,“互联网+”打破原有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地缘结构、文化结构,传统产业面临着全新的生态环境,传统产业需要融入到“互联网+”中重新构建产业生态,将原先孤岛式发展模式转变为开放体系下的生态模式;第三,创新驱动性,传统经济以资本、劳动等要素资源的投入来驱动经济增长,典型特征就是数量增加,属于粗放的资源驱动型增长方式,“互联网+”以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典型特征就是结构变化和效率提高,属于节约的技术驱动型增长方式。

(二)“互联网+”视角下少数民族特色经济面临的问题

“互联网+”时代对少数民族特色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一方面“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相融合,颠覆了传统产业的发展模式;另一方面“互联网+”本身属于新兴业态和新型商业模式,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存在不足,面临着不少困难,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少数民族地区缺乏对“互联网+”的正确认识,一方面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经济、v史、区域、文化等原因对“互联网+”认识不足,进而缺乏积极拥抱“互联网+”的开放心态,在现实中就不会主动运用“互联网+”的理念和模式;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地区相较于其他地区在“互联网+”认识度上存在差异性,对“互联网+”存在着怀疑和观望心态,一是不相信“互联网+”会对当地特色经济产生积极作用,二是过分担心“互联网+”成为民族地区特色经济商业模式和生活方式的颠覆性力量,所以相较于其他区域,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相对滞后;第二,少数民族地区“互联网+”的基础设施更加薄弱,2013年国务院印发《“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宽带中国”战略推进地区间存在非均衡性,基本特点是东部发展快、西部发展慢,经济发达地区发展快、经济落后地区发展慢,少数民族地区满足了这两个条件,网络基础设施、数据基础设施的建设相对比较滞后,截至2016年3月,我国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52.6%,移动宽带用户普及率58.1%,排在最后的为云南、贵州、甘肃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根据洪美云对新疆少数民族地区互联网使用率的调研情况来看,当地互联网普及率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三,少数民族特色经济的传统发展路径与“互联网+”融合度不高,相对比较封闭,辐射范围局限于所在区域本民族内部,特色经济沿袭着传统营销渠道、生产方式、产品和服务半径,“互联网+”是新型的业态和商业模式,特色经济与“互联网+”融合需要相应的变革和创新成本,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缺少相应政策、资金、人才等措施的激励,在收益无法确定的前提下不愿承担相应的创新成本,特色经济发展路径就没有依托“互联网+”平台延伸产品和服务半径、拓宽产品和服务渠道、创新特色经济生产方式,出现了少数民族区域内外消费者对特色经济产品和服务存在认识上的差异,造成了少数民族特色经济供给与区域外市场需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阻碍了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市场空间的进一步发展;第四,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政策措施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不相匹配,“互联网+”渗透到零售、金融、文化、旅游、农业等众多行业,而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针对“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明显落后于“互联网+”的发展,一方面国家扶持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互联网+”发展的政策不明显,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地区自身促进“互联网+”发展政策也不到位,造成了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政策措施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不相匹配。

四、“互联网+”视角下少数民族特色经济的发展路径

本节针对前面分析的“互联网+”视角下少数民族特色经济存在的四个问题,提出“互联网+”视角下少数民族特色经济融合发展优化的路径:制定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总体规划,完善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保障体系,加快推进少数民族特色经济对“互联网+”平台的应用,依托“互联网+”拓展和延伸少数民族特色经济的产业链条。

(一)制定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总体规划

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总体规划具体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在顶层设计上制定国家促进少数民族地区“互联网+”发展的总体规划,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指导意见尽快出台,促进互联网与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各产业融合创新,在技术、标准、政策等多个方面实现互联网与少数民族特色经济的充分对接,形成“互联网+民族特色文化”“互联网+民族特色旅游”“互联网+民族特色医药”等新兴业态;另一方面在国家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少数民族地区尽快出台本地区特色经济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规划,结合本地区特色经济所涉及的具体产业,进一步明确与“互联网+”融合发展配套的政策、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落实情况;再一方面,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还可以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其中。[11 ]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总体规划主要涉及两大内容:一是少数民族地区在鼓励创新的前提下逐步完善和规范新的生产服务方式,其核心就是市场监管方面,由于监管不力“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融合发展,出现了不少问题,比如互联网金融领域P2P网络借贷平台跑路现象,截至2016年4月累计停业及出问题的平台有1598家(数据来源:网贷之家),强化少数民族地区部门间协同监管,形成民族特色经济与“互联网+”融合市场的监管合力,营造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二是在保证监管安全的前提下给予少数民族特色经济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机会和空间,少数民族地区应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鼓励和吸引民族地区以外的资金进入。

[7] 柳洲.“互联网+”与产业集群互联网化升级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5(8).

[8] 聂林海.“互联网+”时代的电子商务[J]. 中国流通经济,2015(1).

[9] 方清云.论都市化进程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变迁[J].理论月刊,2012(2).

[10] 洪美云.新疆南疆少数民族地区网络媒体使用情况调查[J].实事求是,2016(1).

[11] 杨红波.生态文明视角下广西少数民族自治县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5).

AN APPROACH TO PROBLEMS AND OPTION OF PATH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EATURE ECONOMY OF ETHNIC MINORITY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NET+

Zheng Zhilai

互联网与传统文化范文11

关键词:互联网+;图书馆

“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它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高校图书馆要适应时代的发展,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就需要升级,增加新的服务模式。

1. “互联网+”的内涵

“互联网+”兴起于总理的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他提出政府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各行各业的全面发展,从此这个概念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与讨论。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每一次的信息革命都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语言的出现实现了信息的分享,文字让信息可以被记录下来,造纸术与印刷术使得信息可以远距离传播,无线电让信息实现了远距离实时传播,电视则是远距离多媒体实时传播,互联网让远距离多媒体实时交互传播。“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深化发展,是依赖高速移动通信网络,加上大数据存储与挖掘,智能分析与智能感应等新技术上的应用,在信息高速传播的过程中进行数据分析与控制,让信息传播更为高效。以前的革命只是让信息传递加速,“互联网+”却让信息处理智能化了,让人可以看到信息传播现象后面的数据与规律,最终反过来促进信息的有效传播,可以说这是一次新的信息革命。

“互联网+”来自互联网,当然也就继承了它的所有优越性。数据积累曾经是一个大难题,但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的出现,让人类的各种行为开始留下大量数据,云存储又让这些数据的收集简单了。随着手机、可穿戴设备等随身物品与互联网的实时联动,我们每天走了多少路,在哪里呆了多久,进了什么商场都会转化成数据存储在云端,更不要说你在网络上进行购物、玩游戏、聊天、浏览网页等行为了。大数据无时不在,如何科学合理的利用这些数据,把它应用各自的行业里去,这些都离不开数据的挖掘分析处理能力,当然还离不开强大的安全体系,以保障大数据不被坏人所利用。比起早些年的传统行业+互联网,“互联网+”传统行业强调的是要把互联网当成自己的主战场,甚至于创造出新的行业,颠覆传统行业。“互联网+”强调的是智能化,必须渗透到传统行业中去,改造传统行业,所有的传统行业都会在这个过程中被融入、升级,这些都是给传统行业带来颠覆性影响的例子。

2. 阅读的“互联网+”化与图书馆的应对策略

阅读是人们获取信息的最重要途径之一,“互联网+”给阅读带来了哪些变化呢?如果把电脑的普及看成是“互联网”时代的话,那么手机的普及就是“互联网+”的时代。“互联网”时代是信息爆炸式增长的时代,可是爆炸毕竟是以点为中心传播,还有很多地方是它所覆盖不了的。“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却是如海啸般向我们涌来,几乎把我们都淹没了,人们几乎是生活在信息海啸的噪音里。人们在噪音很大的环境是很难用语言交流的,同理,人们在信息过载的情况下也是很难做出正确筛选的。

在二十年前,人们可以很专注的坐下来看两三个小时的书而不分心,这是一项很普遍的能力,而如今对绝大部分人来说都是不容易做到的事了。面对“互联网+”带给我们的困惑,静下心来,把手机放一边,认真读书是我们在这个时代不被纷繁的信息迷航的一个最佳选择。图书的出版数量增长很快,真正有价值却不多,图书馆在采购时要精选,不要让那些好书埋没在平庸的书堆里,对于好的图书我们要多买,让好书占领我们的书架,也吸住读者的眼球。对于经费相对有限的地方本科高校图书馆来说,要大力削减质量差的图书,重点保障质量高的图书。

以图书为主体的文献是人类文明成果的体现,因为图书的出版是正式的,严谨的,图书的内容是系统化的,是作者思想的沉淀,真正出版过图书的人更能体会到图书出版的不易,要想把自己的社会实践经验分享给别人是要付出大量时间与精力的事,经过时间检验,被人们广泛认可的一流图书更是为类文明成果的精华。图书馆是一个收藏与利用文献知识的机构,收藏有大量的以图书为主的系统性文献知识是图书馆立足于社会的前提,这些都是网络阅读与手机阅读难以比拟的。对于地方高校图书馆更是要立足阅读工作,因为大学生是最有时间与精力进行阅读的人群,高校图书馆就是青春与知识相约的最佳场所。高校图书馆要立足做好阅读推广工作,把图书送到宿舍,送到读者手上,让人们随时可以阅读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更多更好的图书,从而不会在“互联网+”时代迷失在信息的海洋里。高校图书馆还要与上课的老师进行沟通,购买他们推荐的图书,因为他们推荐的图书对于学生来说是很有吸引力的。

3.“互联网+”对数字图书馆的影响

很多图书馆理解的“互联网+”就是如何建设数字图书馆开展网络服务,提供数字文献,其实这从根本上就是个误区。因为对于绝大多数图书馆来说它们基本上就是购买了几个数据库,提供给自己的读者使用。其实这一切工作都可以由一数据库厂商直接提供给所有人的,图书馆在中间只是起了一个出钱的角色。数字图书馆其实只是充当了数据库厂商与读者之间的桥梁,在互联网+的时候完全可以抛开图书馆让两者直接联系。国家与其给全国数千个图书馆每年投入几十上百万去购买几个数据库,还不如把这些钱集中起来直接买断,面向全国人民开放,这样既节约了经费,还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公平获取。

关于数据库的最终发展形态,应该是直接面对用户,并且不收费,就好像搜索引擎一样。首先从技术成熟来看,所有的数据库产品都可以直接面对网络上的所有用户提供服务,并不需要图书馆服务器来中转,图书馆只是购买了数据库的使用权限给自己的读者使用而已,如果数据库不收费了,那么也就用不着图书馆来当中介了。其次从技术变革来讲,互联网的总体趋势是向着主体服务免费,数据库的免费之路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它也面临着所有数据库既得利益者的反对,最主要是知识产权问题的困扰让互联网公司不敢轻易涉足。当年谷歌推出免费图书馆的时候就算是开了个头,开放存取的出现也极大的促进了这一历史进程的前进,但目前看来都没能终结数据库的收费行情。

基于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方向,高校图书馆在建设自己的数字图书馆时,其基本原则就是合作共享,免费获取,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要多加入一些区域性或系统性的数字图书馆联盟,免费获取一些资源,这不但节省了购买经费,数据的存储与管理经费也节约了。

参考文献

[1]韩翠峰.“互联网+”环境下的图书馆服务转型与发展[J].图书与情报, 2015(10).

互联网与传统文化范文12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传统银行业 影响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金融行业竞争的日益开放,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兴的模式迅速走进了普通人的视野。从异军突起的余额宝到如今的阿里金融、P2P平台,以大数据和云计算为依托的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互联网金融因具有更高的透明度与参与性,可以降低金融业务的操作成本,基于海量交易数据的分析与预测也使得服务流程更加简洁迅速,营销方式的多样化和门槛的降低迅速吸引了大量普通消费者及小微企业。新兴的互联网金融究竟将为金融行业带来怎么样的挑战与变革越来越成为传统金融行业关注与思考的问题。

一、与传统银行相比互联网金融的优势

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与发展基于强大的技术依托,如移动互联、快速宽带网络传输、云系统、超大容量的数据存储、云计算等等,这些技术可以使金融活动的参与者快速的获取大量有效的金融信息,以最快的速度完成相关交易,大大提高了金融业务的效率。与传统银行相比,互联网金融具体拥有以下优势:

(一)交易过程中双方信息公平,成本相对较低

互联网本身便具有公平、透明等优势,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模式下,进行金融交易的双方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无障碍的获取自己想要知道的信息。以资金供应方来说,在互联网金融的模式下,资金供应方可以通过先进的互联网技术,轻易的检索到资金使用方的全部资料,包括资金使用方的企业规模、偿还能力以及信用状况等;相应的,互联网金融也可以将资金使用方的信息全透明化,提高了资金使用方的违约成本,有效保护了金融服务的有效进行。在双方信息公平的情况下进行交易,更能提高交易的可信度,进而提高业务量。

(二)将金融交易中的中介化消除

互联网交易平台与传统银行相比更方便快捷,是因为它省去了传统银行金融服务中的中间环节,完全通过金融市场的需求自己对金融行业的相关资源进行调节与配置,这样的经营模式使资金供求双方不再受中间环节的约束,自由的根据自身所需进行交易,不仅将供求双方的投资和融资成本大大降低,还可以有效提高交易成功率。与此同时,基于大量历史交易数据的分析预测,互联网金融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银行业的信息壁垒,通过自身信息的集成分析进行信用的评估与潜在风险的预测,大大简化了传统银行业务服务流程中的各项审批环节,使供求双方在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交易,提高了交易效率。

(三)使金融行业的服务形式更加多样化

事实上,互联网金融虽然分散了传统银行业的一些服务资源,但两者在根源上并不对立,互联网金融也是金融服务行业的一种经营模式,在金融行业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中,互联网金融也会对传统金融产生一定的带动作用,使传统金融业的经营模式不断的创新与发展。从互联网金融刚刚兴起时的网上银行交易模式,到发展至今的网络第三方支付平台,传统金融业对互联网的依赖也越来越明显,更多样化与个性化的金融服务相继出台,为传统金融也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更易实现与接触的互联网金融确实提高了普通客户对金融服务的体验,尤其是针对未来发展的年轻客户群体,互联网金融的确具有更为灵活机动的竞争优势与营销策略。

二、互联网金融的经营方式对传统银行业有哪些挑战

(一)互联网第三方支付平台

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主要服务目的是将买卖双方与银行三者有效的联系起来,现阶段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已经发展的比较成熟,而且,随着智能手机与平板电脑等客户终端的不断普及,如今的互联网第三方支付平台正在朝着移动客户终端支付平台拓展,其发展规模也在逐步扩大。第三方支付平台主要是在金融服务中间环节的业务盈利方面对传统银行产生影响,它对传统银行业务中的支付结算、代扣代缴等业务进行了分流,从而使传统银行的相关业务收入大幅度下降,但与之相反的是,第三方支付平台对传统银行在存款方面的冲击相对较小。

(二)互联网信贷平台

Peer-to-Peer lending是现阶段最主流的网络信贷模式之一,国内普遍称之为点对点信贷,在一些银行中,也被成为“人人贷”,英文简称P2P,P2P与传统的融资方式不同,是一种相对直接的融资方式。在传统融资模式中,普遍是客户将分散的资金集中存入银行,再由银行汇总,放贷给符合标准的其他客户,而P2P融资则与这种方式不同,在P2P融资模式下,投资方可以跳过现实中的金融机构,直接将资金放在透明公开的平台之上,使信贷过程更加简便,金融交易的金额也大大增加。大体来说,P2P融资模式与民间信贷相类似,但在客户方面又有所不同,民间信贷普遍是熟人之间,但P2P信贷发生于陌生客户,因此,出于信任度的考量,很多投资方还是有所顾虑,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P2P融资模式的融资成功率。

(三)互联网金融理财渠道

互联网金融理财渠道是一种结合金融产品与网络服务的网络渠道,与传统金融模式相比,这种理财渠道具有门槛低、费用少、赎回易等优势。现阶段的典型代表便是由支付宝衍生出来的余额宝,该系统可以通过移动客户终端或网络直接将资金转入余额宝中,并采取按天计利的方式,使投资方受益,这种融资方式对投资方而言,其利息远高于传统银行的活期储蓄。在余额宝的互联网金融理财渠道的影响下,传统银行的存款业务受到很大冲击,主要是一些资金分散的小客户,但也导致传统银行的存款量大幅度减少。

三、面对互联网金融,传统银行的应对措施

互联网金融的优势与挑战为传统金融行业敲响了变革的警钟,需要传统金融行业以更为积极的态度加以应对。今年以来随着作为生力军的各种互联网金融产品的收益率回归正常状态,以及互联网金融在急速发展中暴露出的问题,越来越多的从业者与普通消费者对于这一新兴事物的态度也更加趋于理性,而传统金融行业更应从战略发展的角度采取措施加以应对。

(一)使利率市场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传统金融业想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发展下去,首先便要使利率市场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随着互联网技术越来越强大,在不远的将来,客户对互联网金融的信任度也会有大幅度提高,金融客户越来越朝年轻化趋势发展,客户的理财观念也会随之发生转变,传统银行的金融业务受到冲击不可避免。传统银行只有将利率更加市场化,才能在未来经营中,更好的适应时代的发展;只有顺应时展的浪潮,合理参照市场配置金融资源,才能在未来的金融业中占据一席之地。

(二)使传统银行业务朝互联网形式转化

目前,互联网是未来发展的主流,传统银行的业务只有不断朝互联网形式转化,才能保证不被历史大潮所淘汰。在转化过程中,传统银行要对银行内部的信息技术系统进行更新,使电子银行的金融服务效率得到有效提高,另外,传统银行还要加大与互联网金融形式的合作力度,从而使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从竞争的发展模式转向合作。

(三)基于大数据的新型战略

传统金融业在长时间的发展中也积累了大量的数据信息,这些信息是未来发展无可比拟的财富,充分利用现有的新兴技术使这些沉睡的数据发挥应有的价值,是传统金融行业应对未来挑战的利器。通过与云计算等技术的融合,传统金融行业同样能通过数据的挖掘与分析提高服务效率,丰富营销方式,提供更为便捷的金融服务。

四、结论

新兴的互联网金融必然会对传统金融产生影响和冲击,但也为金融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成为推动金融行业改革的一剂强心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传统金融行业应积极加快转变经营方式,充分融合互联网金融的技术优势与服务方式,在发挥传统与挖掘现有客户、产品、渠道优势和保持严谨、规范、稳健的经营模式基础上,积极推进改革步伐,务实创新,积极应对挑战,才能在未来发展中焕发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1]申世军,朱满洲,刘若愚.挑战还是机遇――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业和金融市场的影响[J].金融市场研究,2014.

[2]张启文,张京华.农村金融体系稳定性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黑龙江省64个县(市)样本[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3]张宏.美国P2P网贷平台的法律规范及对中国的启示――以美国Prosper网站为例[J].财经界(学术版),2011.

[4]邹传伟,张翔.标会套利和系统性标会违约――对温州市春风镇标会会案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13.

[5]彭忠诚.现代银行发展趋势初探――浅谈网络银行的产生和发展对传统银行的影响[J].华南金融电脑,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