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

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

时间:2023-08-09 17:32:38

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

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范文1

关键词 “互联网+” 机关 思想政治工作 特点 途径

互联网的出现,是近代科学技术进步的标志,通过长期摸索与积累经验,互联网逐渐被应用在各个领域与各个行业,因而衍生出“互联网+”的概念,“互联网+”不仅使人与人的距离更进一步,也为加快各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互联网+”同时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工作与“互联网+”的紧密结合,使思想政治工作的水平达到新的高度。

一、“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特点

互联网被称为“第四媒体”,是继广播、电视、报刊之外,最重要的一项信息传播方式,呈现出较强的实践性、技术性和互动性特点。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时候,应用互联网可以为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化和现代化发展提供有利的技术支持,是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开展效果、影响力和渗透力一个重要载体。

但是,互联网的发展打破了信息传播的空间限制,这种互动和完全开放式的传播特点,堪称一把“双刃剑”,导致一些不法信息或不良信息通过“互联网+”迅速传播,对人们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

二、“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特有的优势

(一)“互联网+”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天地

思想政治工作是机关单位强化工作人员树立正确思想意识的重要工作内容。思想政治工作,时刻需要做到与时俱进,所以在当前的“互联网+”环境下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入是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思想政治工作的特殊性,其具备的传播性广、接受性强的优势,使得思想政治工作在互联网环境下更容易展开,同时提升了思想政治工作的便捷性,以便能够及时在机关单位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二)“互联网+”为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手段

思想政治工作虽然具有较好的渗透性,但由于人类思维逻辑的特殊性,导致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时,难免有意见的保留与情感的隐藏,使相关的工作人员无法了解其内心的真实想法,长而久之,在机关单位的工作中,便容易出现问题,而“互联网+”的出现,为思想政治工作又打开了一扇新的天窗,让表达方式与教育模式发生了变化,从而保障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互联网+”推进了思想政治工作方式的现代化进程

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原有的传统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已不再适用于现代的发展,由于思想政治工作针对的对象各有不同,使得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具备灵活多变的教育模式,根据不同人群应使用不同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结合实际情况,在不改变思想政治工作本质的情况下,对思想政治工作进行微度修改,从而使其在不同人群中,均能得到普遍接受。“互联网+”的出现,要求思想政治工作的相关人员,必须掌握一定的互联网知识,对互联网有基本的了解,提高对“互联网+”概念的基本认识,进一步加快思想政治工作的现代化进程。

三、“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对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素质要求更高

首先,思想政治工作人员要对思想政治工作有深刻的了解,并具有坚定的立场,同时需要掌握互联网专业技术,而且能够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与处理,避免因互联网环境问题,影响到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对互联的基本特性与要能够做出具体的分析,在思想意识方面,也要求有较高的悟性,从而保障思想政治工作的时效性及宣传力度。

(二)导致主流价值取向错位

网络的互通性使得互联网的信息无法进行规避与筛选,从而导致部分机关干部受到西方价值观的影响,由于东西方价值观念的不同,西方价值观对于东方人而言,具有一定的诱惑力,长期的接触使机关工作人员难免对思想政治工作产生抵触心理,进一步导致对价值观理解的错误,西方价值观中,的确存在需要我们学习的文明精神,但机关干部应学习西方价值观的优势部分,严格抵制其中的劣势部分,努力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

(三)对传统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提出挑战

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使用已延续多年,特别是在应用与技巧方面具有一定的经验,而“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将现代的互联网技术与思想政治工作相融合,成为更加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传统思想政治工作因此而受到挑战。与“互联网+”的工作方法相比,传统思想政治工作无法跟上现代的快节奏发展,也不具备时代优势,所以“互联网+”的工作方法替代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积极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法

互联网存在的形式多种多样,通过不同的途径散播信息,而思想政治工作又灵活多变,因此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手段,对于“互联网+”前提下的思想政治工作而言极为重要,操作过程也较为简单,但需要注重对思想政治工作程度的把握,控制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力度。因“互联网+”的特殊性,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前,需要充分考虑其余影响因素,并了解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对象,择优选择符合实际条件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在有利于长期稳定发展基础上,对思想政治工作进行适当的调整,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率与效果。

四、结语

“互联网+”与互联网相比,不再是单一的概念,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际存在的系统。在“互联网+”的环境下,利用互联网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在加强工作效率的基础上,提升了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机关单位的发展与规划,始终无法离开思想政治工作的帮助,而与时俱进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是可长期稳定并维护机关单位基本权益的有效措施。

(作者单位为河北省邯郸市孙庄采矿有限公司)

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范文2

关键词:“互联网+”;新媒介;思想政治教育;高职高专;创新方法

一、引言

“互联网+”概念自2015年提出以来,迅速成为国民关注热点。“互联网+”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思维实践化的创新成果。它能够充分利用现代通信技术以及网络平台,发挥互联网在资源的收集、配置、整合方面的特有优势,将互联网成果与各领域应用深度融合。“互联网+教育”的结合,将会使未来的教学活动都围绕互联网进行,信息通过互联网传播,教师利用互联网教学,学生在互联网上获取知识,线下活动作为在线活动的补充与拓展,使传统教育焕发生机。近年来,移动校园网络已经覆盖高校的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等各个方面。移动互联网因其速度快、覆盖广、成本低、即时互动性强等特点,已成为高校学生学习知识、人际沟通、获取咨询的重要渠道。然而,处于信息裂变式传播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学生可通过多种终端和应用软件获取信息、交流互动、人际沟通,许多学生沉溺于网络世界而无法自拔。这便像“双刃剑”一样,在为他们创造便利的同时也禁锢了思想。因此,“互联网+”视域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每个高职高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要面临的问题。在移动互联网应用日益盛行之时,如何将互联网新媒介的应用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深度结合,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适应时展需求,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关注和思考的首要问题。“互联网+教育”的模式因其具有交互、个性、社交、富媒体等特性,已在国外日益盛行。国内受制于体制、环境、技术等因素,“互联网+教育”模式,尤其是“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还处于初级的起步阶段。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在信息化大背景下,高职高专学生互联网使用规律及思想政治教育需求也随之变化。一方面学生即是信息接收者,同时也是者,信息获取方式由过去的单一灌输模式向多维双向模式转变。信息获取手段多样化,信息内容网络化,信息资源海量化,这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了有力保障。另一方面,大学生还未形成完整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各类信息的是非辨别能力不足,在信息泛滥的网络环境中,极易陷入混乱、肤浅的认知,从而对高校学生思想产生不利的影响。同时,教师对学生传授知识的权威性和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导性也逐渐被削弱,这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1.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枯燥,缺乏与时代特征的结合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部分高职高专将《思想道德修养》《形势与政策》《法律基础》等思想政治课程当成纯粹的理论课进行教学。首先,在教学内容上只局限于课本的知识点,且知识点未能做到与时俱进,未能及时根据时代和区域特点做出调整,对时事热点的关注度不高,教材存在着脱离学生年龄阶段特点的现象。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学生对知识概念的字面记忆程度,考核也多以试卷考试形式为主,往往忽略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同和践行。由于这些原因,提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常常给人以“枯燥乏味”的印象。与此同时,西方的一些不良思想通过互联网入侵,大学生对这些观点和言论的是非辨别能力较弱,容易受其蛊惑而产生偏激行为。社会和家庭环境中的一些不良现象也对大学生所学思想政治内容的认知造成负面影响。

2.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单一,缺乏互联网新媒介的无缝介入

随着各种互联网社交工具和软件的普及,当代大学生获取资源的途径不再局限于学校和家庭,网络世界给他们提供了新的知识来源。互联网正在悄然改变着大学生传统的学习模式。大学生正逐步从传统课堂的单一传授中脱离出来。然而,在互联网新媒介的应用日益广泛的背景下,有些高校教师对于新媒介技术的掌握和应用能力较差,无法利用互联网有效地获取、筛选信息,无法通过互联网与学生进行积极热烈的线上讨论和线下交流。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应是平等、双向的交流互动过程,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仍然以教师课堂讲授的方式为主,在教学过程中依靠单纯的显性灌输式方法,往往缺乏充分有效的手段和措施对学生的思想认知、认同和践行进行督促和检验。

3.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权威性和主导性受到冲击

思想政治教育要经过从认知、认同到践行的过程。认知是通过课堂教学及各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让学生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认同是要求学生从内心深处赞同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的各种观点。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这两点都主要依靠教师的传授和引导来完成。教师通过对知识点进行筛选、剖析和讲解,成为课堂的主导者。学生也习惯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向教师请教。教师通常都是站在知识传授的制高点,拥有极高的威望和关注度。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教师、课本和课堂已不再是学生知识获取的唯一来源。互联网搜集信息的范围更宽,效率更高,涉及面更广,在同等时间内,大学生通过互联网获取的海量咨询是传统课堂传授的几倍甚至十几倍,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更加多维化、主动化,有时甚至对教师传授的“主流价值观”产生怀疑。相比之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以往依靠人生阅历、经验积累和实践探索获取知识的优势已不再明显,很多教育工作者甚至缺乏网络舆情收集、分析、研判、评论、说明等互联网媒介素养,利用互联网手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收效甚微。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之路

以互联网为新媒介的信息技术突飞猛进,逐步改变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思维习惯。获取信息的手段由过去的单一传导式转变为多维双向范式,信息获取手段多样化,信息内容海量化,这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拓展途径,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趋势。为了把握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点,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成果,探索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要求我们既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念,同时也要创新工作方法。

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多样化

为适应时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也应随之变化,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在教育领域的优势,从单一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向多元化转变,从传统的课堂授课向网络课程转变,建立基于互联网的网络课程教学体系,改变传统思想政治课内容枯燥乏味、授课形式单一的现状,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多样化。教师可立足于“科学发展观”“四个全面”和“两学一做”等重要指导思想,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教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同时利用互联网拓展知识领域,结合具有时代特点的话题,提高学生对于思想政治学习的兴趣。同时要与时俱进,将“八荣八耻”“三严三实”等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引入课堂,并借助新媒体教学,展开多种学习活动形式,如主题日、辩论赛、知识竞赛、分组讨论、社区调研等,帮助学生建立对时政要闻和国家大事的敏感性和是非辨别能力。其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只限于以《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等为代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从广义上讲,凡是能够建立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思想教育,都应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利用互联网获取、筛选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话题或国际时事要闻,并加以引导、分析,通过平等交流的方式寓教于学,既充分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又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

2.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多元化

在社会创新思潮的推动下,当代大学生追求个性独立、想法独特的趋势渐盛,行为选择多样化,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单纯依靠显性的灌输方式已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必须借助互联网这一新媒介,探索新的教育模式,让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入耳、入脑、入心,让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活”起来。为了适应当今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大学生追求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心理需求和“快餐式”阅读习惯,教师可借助各种互联网移动终端设备和APP,以微课、慕课、网络课程等形式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让学生随时随地、通过各种学习形式进行在线学习。以微博、微信、QQ、twitter、instagram等为代表的“微媒体”,信息传播速度更快,数据量更大,具有其他网络媒体无法媲美的优越性,已经成为人类有史以来发展最快、影响深远的最强势媒体。“微媒体”正逐步取代其他网络媒体而成为现代社会信息交流、知识获取、情感表达的重要方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顺应这一形势,借助“微媒体”广泛宣传和普及思想政治教育。在课堂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将“微媒体”作为辅助工具完成传统教学无法实现的功能,如信息的及时共享、远程在线讨论、观点投票等。在课外,“微媒体”可以作为师生答疑解惑、交流互动的桥梁。这种双向多维的教学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此外,要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除利用互联网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之外,还应通过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渗透到课堂之外。例如,以微信、BBS、微博为核心,构建一个平等的信息交流平台,并不断吸引新成员加入,进而对学生言论进行有效的疏导与指引。建立主题团日活动、党员活动等培养学生的党团意识。学校通过班级竞赛培养团队协作能力与集体荣誉感,通过假期志愿服务活动培养大学生的服务奉献意识,通过科技竞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与核心竞争力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渗透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课上与课外、线上与线下教育形式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互联网教育的优势,提高大学生的综合心理素质。

3.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专多能

互联网时代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除了具有扎实的思想政治理论以及教育心理学、教育方法学等相关学科知识以外,还应具有一定的驾驭新媒介技术的能力,能及时处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的新问题。为此,学校需要精通思想政治教育和互联网技术的“多面手”。从学校层面出发,可以制定一些互联网技术培训方案,针对具有不同互联网应用基础的人员,分为入门、精通和实操等不同等级,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够掌握互联网发展特点、运作规律以及常用工具。在进一步深入互联网教育应用的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加强自身网络媒介驾驭能力,提高诸如信息检索、舆情监控、数据分析等实用技能。为更好地引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建立完善的舆论监管体系和高效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网络宣传员队伍,做到发现问题及时汇报、解决,充分发挥“意见领袖”作用,以学生干部为主体,加强“朋辈”教育,适当采取负强化机制,对于蓄意阻碍交流通畅、对信息自私保守的行为予以惩罚。相信通过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和教育手段的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一定能够借助“互联网+”的东风,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正确引导大学生思想道德发展。

四、结束语

互联网视域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的任务和挑战。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深入学习、开拓创新,打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桎梏,充分利用互联网新媒介技术,变革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监管,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素质,才能顺应时展,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进程,实现互联网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完美结合。

作者:周莺 龙玥 单位: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范文3

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深入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科学化,教育方法中更加突出技能性与知识性,技术要素的地位越发凸显,教育艺术则在教育方法中强调特殊的技巧性。思想政治教育技术处于教育方法体系的基础层次,是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材料;艺术则处于教育方法体系的更高层次上,对教育方法的实施效果、价值做出规定,是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指南。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技术;思想政治教育艺术;互联网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思想政治教育艺术出现在学术研究领域,学术界开始关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的艺术技巧,以及艺术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特殊作用。随着互联网与信息技术在我国逐渐普及,思想政治教育技术也开始进入理论研究的视野。那么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艺术与技术是否存在关联呢?

一、思想政治教育技术与艺术的概念辨析

思想政治教育艺术也被称为方法艺术。目前,思想政治教育艺术的理解有三种不同的主要观点。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艺术体现教育活动的创造性。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社会实践活动,与艺术表征相通。“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一种科学性的活动,也是一种艺术性的活动”,[1]这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创造性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创新性的生动概括。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艺术说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具有丰富感染力。思想政治教育艺术不是抽象的、呆板的理论,而是具体的、灵活的实践,突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另外,思想政治教育艺术表明艺术教育与审美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特殊的作用。艺术形象的感染力能使人们在美的享受中让思想得到升华,人们通过对艺术的追求受到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中“寓教于乐”的体现。[2]总的来看,教育活动与艺术活动都是实践的形式,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等同于艺术;艺术教育与审美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只是一种教育方法,其定位是艺术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艺术应该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包含的富有创造性、感染力和美感的教育技能、技巧、手段的总和。相较于思想政治教育艺术,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的概念并不常见。教育技术这一概念的解读,也包含着两种基本观点:技术化的教育与教育的技术。技术化的教育观点,从总体上强调现代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得到广泛应用。上世纪90年代,现代化声、光、电技术进入课堂,“电化教育”、“现代远程教育”等新型教育形式中,教育技术都指向外在于教育的技术手段。另一种观点则反对“重技轻教”,即教育技术应该从技术的本质上,不当做外在于教育的工具而是内在于教育的组成部分,包含教育本身的技能与技巧。这种观点认为教育技术是人们为了满足教与学的需要而创造的教育智慧经验、方法技能和工具手段的有机综合体。[3]不难看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技术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手段因素,其中主要包括教育活动本身的技能技巧,也强调教育过程中操作、驾驭现代技术所使用的工具技能与技巧。

二、思想政治教育技术与艺术的关系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技术与艺术概念的辨析不难发现,两者既有共性又相互区别。思想政治教育技术与艺术的共性在于,两者同属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的体系。方法首先地表现为实践活动的中介因素,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是达到教育预期目的的手段、工具、途径,也就是“渡河”的“船”;思想政治教育的艺术与技术同属于教育方法的构成要素,相当于“船身”、“船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艺术与技术都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目的,总是与教育任务联系起来。具体地说,只有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一部分才称得上是思想政治教育技术或艺术,例如,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各种信息技术,但是课堂教学中使用计算机技能代替笔纸制作电子教案称不上思想政治教育技术,而教育内容的多媒体展现则显然属于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的范围。思想政治教育技术与艺术的区别存在很多方面。首先,技术较为系统而艺术较为灵活。思想政治教育的技术可以分为教育技术与工具技术,教育技术又可以分为说理教育、实践参与、自我教育等等。思想政治教育的技术多种多样,每一种都不能包打天下、包治百病,各具适用条件、范围,各有优势、局限。思想政治教育艺术则不能简单细分,而是体现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的一系列施用原则,如选择时机、把握适度、寻找突破口等等,在具体条件下根据这些原则进行灵活调配。其次,技术更具知识性而艺术更具技巧性。思想政治教育技术是一种程序化总结,便于教育工作者学习掌握、直接运用;而思想政治教育艺术是教育中长期经验的积累,是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的能力,具有很强的个人风格与实践特色。另外,技术与艺术还存在一定的层次性。思想政治教育技术处于教育方法体系的基础层次,是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材料;艺术则处于教育方法体系的更高层次上,对教育方法的实施效果、价值做出规定,是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指南。

三、思想政治教育技术与艺术结合的历史经验

中国共产党历来在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的同时,注重运用恰当的手段和艺术达到最佳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在长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与实践中,大量历史经验体现着思想政治教育技术与艺术互相适应、互相配合的原理。中国共产党成立早期,由于客观条件所限,灌输是宣传教育的主要技术,制作宣传口号、宣传印刷品则成为宣传教育工作必须的工具技能。邓小平在旅法期间就曾在机关刊物《赤光》的编辑部担任编辑印刷工作,他精于刻板、油印的技术,书写清晰美观,因此被称作“油印博士”。[4]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宣传斗争中形成的简洁、通俗、不讲空话的语言风格,是与当时的技术手段是适应的,形成了一种灌输的艺术。思想政治教育中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特点,在古田会议决议中得到充分体现。古田会议决议以较大篇幅阐述红军宣传教育的技术方面,包括了宣传队建设、宣传品制作、俱乐部、艺术创作等方方面面,以12点具体要求系统性地部署了宣传教育工作;而在这些技术方面要求中,从始至终贯穿着与灌输技术适应的灌输艺术,如文字简短、形象化、表现情绪。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思想政治教育的技术手段开始多元化,广播电视等新型媒体在宣传教育中广泛运用,早在《关于目前敌军工作指示(草案)》中提出了运用广播等工具技术来进行宣传的方法,曾亲自撰写新华广播电台的稿件,以广播“对话”的形式促进反动势力的思想转化。在这一时期,思想政治教育逐渐形成了说服、疏导等方法,这些方法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富有耐心等技术技巧,其内涵则体现着选择时机与把握适度的艺术。从客观上讲,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现实生活的需要,抓住相应内容的教育,能够提高受教育者的认识;但从主观上讲,促成这种转化需要捕捉教育对象提升精神境界、解决思想问题的愿望,只有适时、适事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这种“时机”从技术角度看似乎是偶然的,但从艺术角度看是必然的。改革开放以后,新闻广电事业蓬勃发展,我国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大众媒介。这一时期,媒介运用技术成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工具技术。通过广播、电视直播党代会和“两会”等重大政治活动、港澳回归等重大历史事件,组织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等,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娴熟地运用大众媒介技术,同时运用与之相适应的无形教育艺术。无形艺术的特点是化显为隐、化零为整,彻底破除教育工作的形式主义,解除教育活动固定的、显性的形式;同时把多种教育手段协调配合,在“润物细无声”处实现“大融合”。[5]

四、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与艺术有机结合的重要意义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成为人们沟通交流的重要方式与汇集思想的重要场所,信息技术与信息技能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热点。当前,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教学中大规模使用多媒体,或者在第二课堂中普及高校辅导员“微博”,并不是什么难事,反倒是存在着各种单位、群体一窝蜂投入微博、微信设置的趋势。其实许多高校微博、微信,片面注重技术形式,没有发挥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贴心”艺术,没有抓住吸引受教育者注意力、提高受教育者参与度的根本。参与、互动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的重要方面。互联网已经消融教育场所的时空界限,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生活融合。网络不仅是工具技术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技术,它使受众不仅可以摆脱对媒介的依赖从而主动、自由地从媒介中获取信息,而且可以适时由接受者身份转换为传播者身份,实现受众在传播过程中应有的参与权和话语权。[5]在思想文化汇聚交流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能仅仅依靠媒介的自我净化,也不能进行武断地控制。在这种新的历史条件下,引导净化成为一种新的教育艺术。这种艺术蕴含了较高的信息素养,要求教育工作者对信息需求做出快速反应,及时正本清源;又具备更高的理论水平,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理解社会热点的发展。引导净化艺术就是信息素养与理论素质的深层融合,引导网络舆论与媒介净化能力。近年来,在城管伤人等网络舆论漩涡中,网民自发形成“一边倒”甚至反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过激呼声,而“理中客”的出现用中立、客观的观点与理性的思维适时地引导了网络舆论,是引导净化艺术的生动案例。

作者:李蓝冰 单位: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曹华岑.运用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加强思想政治工作[J].上海市委党校学报,1985,(9).

[2]李康.论教育技术领域的哲学观[J].电化教育研究,2000,(3).

[3]留学岁月和“油印博士”[N].人民日报海外版(第6版),2014-02-21.

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范文4

论文摘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出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网络化的需要,也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手段、更新方法、增加新阵地、提高其实效性的需要。因此,探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和特征有利于进一步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出

江泽民同志在2001年6月28日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信息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现代化手段,拓展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和渠道。”他强调:“要重视和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时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 2001年1月10日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进一步指出:“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的舆论宣传,积极发展,充分运用,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不断增强网上的影响力和战斗力,使之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阵地,对外宣传的新渠道。”随后国家教育部专门下发了《关于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就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提出了六点具体的意见,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提供了理论和政策依据。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出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网络化的需要

首先,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特别是当今世界最大的信息网络—因特网的迅速普及,人类社会跨人了网络化时代。信息网络已不仅是一个技术的概念,而且是一个广泛使用的社会文化概念,信息网络也不仅是一种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结合而成的技术集合,更是当代社会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具有结构功能的实体—网络社会。网络的发展和普及,给人类社会一切现有的生存方式和价值观念带来巨大的冲击和震荡,也迅速地催生出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制度方式、行为方式。网络不仅仅是人类社会获取物质财富的工具或手段,同时被融人了更多的情感、兴趣、动机和需求内涵,网络社会越来越赋予人性化社会的特征,已成为大学生学习成才过程中获取信息、沟通交往的重要手段和主要途径。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和信息网络化的需要:主要表现在:首先,网络社会的特点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向网络延伸。网络社会是人的社会,人在创造网络的同时,也将各种思想价值观念带进网络中。因而,网络社会具有社会性、政治性和阶级性;不仅具有有序性,同时也具有无序性,甚至充满各种思想矛盾斗争,不仅传播着知识技术,而且也传播着种种政治信息和思想文化价值观念。

网络社会是人主宰的社会。网络和信息的操作都需要人来把关,正是因为人的主宰和操纵,网络才得以获得模拟现实社会的能力,成为网络社会。“网络受众”不仅是网络技术的创造者和控制者,也是网络信息的制造者、倒手者和“把关人”,他们既决定了网络技术的质量,也决定着网络信息的思想内容及性质。因此,网络受众的思想素质与其技术素质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引导“网络受众”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是思想政治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

网络社会既具有个性,又具有社会性。在网络社会中,每个人都能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但又不是孤立的。一方面,网络的开放性、匿名性,使得个性自由发展;另一方面,以共同语为基础,社会“全球化”,谋求合作,追求和谐,相互影响日益深人。网络社会中个性与社会性的实现以及这种两极性关系的协调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帮助。

网络社会不仅充满了人性,同时也滋长了人性中的劣根性。在网络社会中,人的主体性、创造性得到张扬,人的自由、平等得到体现,人的隐私、尊严得到保护,但这并不意味着人性的优先,个体性的发展导致孤独感、个人主义和利已主义,人的自由让人无拘无束甚至无法无天;保护隐私给人安全感也使人缺少自律和监督及陷人危险境地。网络社会中高科技的发展对人性的影响巫需思想政治教育予以关注和研究。

网络社会既是一个有序社会,也是一个无序社会。现代科技用精密的电子元件和严密的电脑程序构建了网络社会强大的“经济基础”,但网络社会的“上层建筑”却不是科技手段能够建造的,网络社会从一开始就具有“上层建筑”先天不足的缺憾。网络开发者构建了现代网络社会,但至今网络立法仍严重滞后,并且国家的网络法规也很难制约偌大无比且具隐蔽性的网络社会,因而,要较好地规范人们的网络行为,有效维护网络秩序的稳定性,最好办法是净化人们的灵魂,这项塑造心灵的工作理所当然应由思想政治教育来完成。

网络社会也具有政治性和阶级性。今天的世界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并存的社会,两者之间的斗争仍然相当尖锐复杂。这种社会历史现实不可能因高科技的发展而被超越,政治国家和各民族历史与文化价值观也不可能被超越,它必将真实地反映到网络社会中来。因而,网络社会虽然是“无界”的,但它与现实社会一样,仍存在着阶级矛盾、政治斗争和意识形态、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冲突,只是斗争的形式发生了明显的改变,这不仅需要在网络上旗帜鲜明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而且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其次,网络社会现存的诸多现实问题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来解决。网络的魅力和破坏力均根源于人,正是人将社会既成的人伦关系和道德带进网络,带给“计算机”,从而造成诸多的网络现实问题。主要表现为:

文化霸权主义。由于世界依然还存在着对立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文化渗透和侵略在网上是主要的武器。四通八达的信息网络打破了过去的自然屏障,使恶意的政治信息在网络态意横行。加上由于西方某些国家的计算机网络应用发展相对普及,英语是电子文本的最主要语言,因而滋生了网络社会的文化霸权主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利用先进技术在网络上强行推行文化霸权主义,试图使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在其影响下形成与其一致的意识形态和世界观,从而建设和巩固自己的霸权地位。西方文化价值观念对我国青少年网络受众的影响不容忽视。

黄色信息的污染。由于文化传统、社会价值观和社会制度的不同,色情信息在西方有些国家视为合法,网络的国际化使这些黄色信息毫无障碍地在网络中传播,对我国青少年网络受众危害极大,应引起高度重视。

网络道德问题。网络社会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虚拟”环境。网络受众可以“隐形人”的身份在网_卜自由操作,他们摆脱了现实社会诸多人伦关系的束缚,极易放纵自己的行为,忘却社会责任,丧失道德感,出现如电脑黑客、信息垄断、恶意攻击等严重的网络道德行为问题。此外,网络社会还存在更为严重的网上战争和网络犯罪问题,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以全新的姿态介入网络。

总之,网络社会是一个神奇的“虚拟”社会,也是一个问题多多的真实社会。网络社会的诸种特征和问题要求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介入。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出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手段、更新方法、增加新阵地、提高其实效性的需要

首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出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手段和更新方法的需要。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手段上主要通过人际面对面的手段来实现传授相关知识,往往信息量少,而且信息也是不够及时,甚至过时,同时这种教育手段往往缺乏平等沟通和交流,学生往往是被动地学。而网络信息具有可复制性、共享性、实时传输性等特性,可以加大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量和信息流通的即时性。同时网络可以实现信息接受者的多重感官刺激,使学习效果明显优于单一感官感知,特别是虚拟现实技术,通过计算机创造真实的受教育环境,让人逼真地接近实物,其效果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所无法比拟的:

其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出是思想政治教育增加新阵地的需要。网络广泛普及运用,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思想政治教育主动向网络社会延伸,是主动占领网络阵地,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需要。随着青年对网络普及运用,如果思想政治教育不主动占领这一新型阵地,就会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第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出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需要。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信息和传输是单一渠道,影响时效性。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集成了各门学科、各种媒体和知识,有利于网络受众依据自身实际情况.不受时间、地域限制,随时受到教育,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时时双向交流,这样可以大大提高交互性和时效性。、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涵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界定是随着网络技术发展和网络运用日益普及而得到广泛关注的,所以对它的研究时间并不长,基本上都是从工具的视角来进行的。张建松同志最早于1999年6月在《发挥校园网络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一文提出了“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概念。他认为“所谓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通俗地说,就是利用校园网络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这是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界定的雏形。2000年2月刘梅同志在《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方式》一文提出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根据传播学和思想宣传的理论,利用计算机网络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这是国内最先、最直接提出并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下的定义。这个定义也是从以网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的角度下的,没有反映出网络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但随着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规律、内容、对象及途径的研究的不断深入,对其内涵的完善和全面发展的把握以及表述日益科学,韦吉锋博士在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界定的立体考察一文中,认为“在我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抓住网络本质,针对网络影响,利用网络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网民施加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和信息素养教育方面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和信息素养的网上双向互动的虚拟实践活动。这是目前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界定最新的表述。

综合上述观点,笔者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从广义上来研究,指一定阶级、政党、社会团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通过现代信息网络传媒对其网络受众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物理现实社会和网络虚拟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和信息素养的网络实践活动。主要要求涵盖网络与人的本质关系、网络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本质关系等。从狭义上来研究,在我国是指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上,运用心理学、行为学、传播学和现代信息技术等学科的相关知识,研究网络受众的思想形成、发展和行为的规律及方法,引导网络受众形成符合社会主义社会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的网络实践活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互联网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联姻。它的提出和实施,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和网络化的必然趋势。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征

在我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既有联系,又有显著的区别,在指导思想、理论基础、本质和目标上是一致的,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又有具有自身的特征,主要表现在:

(一)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主体关系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平等性、融合性、协调性和互动性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主体往往处于主导、领导、权威者的地位,教育者主体性作用往往强于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因此,在两者的关系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主动与被动,处在不平等的关系,他们之间交流主要是以面对面、单向传播的方式,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则更能体现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平等性、融合性、协调性和互动性。在网络社会中,网络受众在浏览网页、选择和吸收各种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时是以受教育者的身份出现,而在参与网络各种信息的制作、等网络实践活动时,可以将自己的思想、观点、看法及信息传播出去时又可能成为教育者。因此,依托网络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时,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关系上,其身份上更具有融合性。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能较好地发挥其主体性。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更具有多样性和受众的广泛性

网络集信息传播与吸收功能,人际交往功能、现代通讯功能、娱乐欣赏功能等于一体,这是传统无法比拟的。同时究其受众来说又具有广泛性,在互联网上,任何人都可以与整个网络、与所有的“网络人”进行交流。而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互联网交往面亦急剧扩大,交往层次不断深人,交往内容将日益丰富。人们可以坐在“网”前周游世界;“进入”图书馆、博物馆查找资料,搜集信息、阅读报刊;相互间可以“实话实说”、“无话不说”。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具有开放性

互联网已经成为一个全球的开放系统,它不独属于任何国家、任何民族和任何组织,毫无国家和民族界限,任何一个网点引起的涟漪都有可能迅速波及全球各地,辐射到每一个角落,其影响力、渗透力是不可低估的;任何一个网友都有可能为这个网络加载、输人信息;哪怕是生活在穷乡僻壤的人们,只要坐到联网的计算机前,都可以及时地了解到全球范围的最新消息。网络使世界变小,使人的眼睛变大。因此,通过在互联网上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实现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有机整合与共享。

(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快捷性

互联网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等级的“信息高速公路”,各种信息在这条“高速公路”上被传播、浏览、吸收,其传递速度之快,传递信息之新,是电视、广播、报纸等其它传播媒体所无法比拟的。因此,在网络上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极大地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范文5

(一)关于网络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相关研究

相比于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建设的研究,国内外学者探讨更多的是网络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国外学者们一直比较看重网络环境所能发挥的作用,首先,曼纽尔?卡斯特(美)在信息三部曲之一的《网络社会的崛起》中就强调了网络环境对政治宣传的重要性;其次,哈斯?卡姆,E?斯科恩菲尔德斯的《数学式环境下解决问题的模式》认为:“校园网络在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文化素养和科学技术含量的提高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也涵盖在知识文化与科学技术信息当中,学生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容易受到熏陶。”强调校园网络在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的作用以及校园网络的隐性教育作用。

国内对于网络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相关研究非常丰富,有从网络舆论环境、微博微信网络环境、网络载体环境、网络文化环境等角度研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也有从网络环境的角度出发,研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制度性、模式转变、管理、机遇挑战等方面的影响;也有对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困境进行研究并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该如何应对困难、进行改革创新、化解挑战等,各方面的学术论文都十分充实。同时,关于这一课题的相关专著的传阅速度也比较快,比较有影响力的有谢海光主编的《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案例》等,“前者对互联网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挑战、互联网时代的思想政治工作原则、内容、方法、途径、环境等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后者是对全国七十多所高校和三十多家单位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经验的总结”,给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学者们关于网络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相关研究已经相对全面,这也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的建设与研究提供了条件,可以说关于网络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建设研究得以开展的基础,其相关研究成果与结论恰好说明了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建设的必要性。

(二)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建设的相关研究

1.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的分类研究。国外学者对这方面的研究倾向于从宏观与微观的角度来进行分类研究,尤其偏重于宏观角度,他们的研究更关注整个社会上的意识形态网络教育。另一部分与网络环境有关的则是以格尔顿?格莱姆为代表的学者研究网络文化,“着重从文化哲学角度进行理论探讨,批判性较强”。国内的学者则对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从不同的维度进行了较详细的分类,大致可以从纵向与横向两个维度进行概括。从纵向的角度来划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可分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部微观环境与外部宏观网络环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物质与精神的网络环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积极与消极网络环境等;从?M向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来进行分类,又可分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化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舆论环境等。在近几年的研究中,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的研究则以网络舆论研究和网络文化研究比较集中。如李百玲学者对网络言语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并对网络言语失范的具体表现、原因及措施等做了论述。总体而言,现阶段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的分类研究已经比较全面与详细了。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建设措施的相关研究。国外学者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较少,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的研究数量更是不多。但我们可以通过目前一些国内学者对国外学校的考察及研究,来粗略窥视国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建设上的相关措施。万先英学者在其研究中指出“国外高校非常重视学校德育环境的营造并已形成了明确的认识,将自己国家的政治观、价值观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于校内各项活动中的观念已经确立”,另外也有一些学者对国外的思想政治教育及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建设进行了研究,在这里不一一列举了,这些学者为我们打开了窥视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化建设的窗户。

近几年来,国内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建设措施也有一些研究。罗成富学者指出,“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的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客观环境”,指出政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建设中的主导作用;部分学者提出要“构建良性运作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机制”,“建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门户网站”等。其中影响力较大的应属陈万柏主张的“努力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系统,构筑网络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总体而言,在关于如何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建设方面,不同的学者都给出了自己的研究结果,概括起来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挥政府主导性;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内容建设,主要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三是建立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系统及机制;四是充分调动高校主体性,同时发挥多方面的力量;五是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研究。

3.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建设的机遇与挑战的相关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建设所面临的机遇是很多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网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增强了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和教学重点向课外延伸和转移,教育内容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使得环境育人的功能得以强化。

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建设中的挑战的相关研究,很多学者也都有所涉及,总的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因素:一是西方文化的冲击对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影响和渗透加剧;二是高校校园网络管理方面的困境,技术和资源层面的匮乏,“传播层面的监管困境”,网络空间把关人缺位;三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系统的行政监管体制尚待完善;四是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保障。

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范文6

关键词:思想道德建设;个性化培养;新媒体环境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0-0115-02

随着越来越多“90后”学生参与到大学生活中,具有强烈个人意识色彩的他们,不再满足于单一的思想道德建设方法,而更渴望个性化的培养模式。当前,基于个性化培养模式的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已引起了教育工作者的注意。新媒体的广泛运用,使得个性化的思想道德建设有了更多的路径选择,为促进大学生创新发展和培养新型人才提供了新的教育模式。

一、新媒体的概念及其特征

1.新媒体的概念。新媒体,指在新技术支持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是相对于报刊、广播、电影、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的利用数字信息技术向受众提供信息的新的媒体。新媒体一出现,就凭借其诸多优势迅速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学习与生活,尤其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1]。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开拓思维,创新观念,改变方式,顺应潮流,在新媒体环境下实现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个性化培养。

2.新媒体的特征。新媒体的特征主要有:信息容量大、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交流方式多。与传统媒体比较而言,新媒体的传播方式是非线性的,而不是点对点式的传播,它以全时、全民、全域、全媒体的传播影响着受众接收信息的方式。由于拥有众多的传播点,新媒体实现了双向交流和多向传播,受众可根据自身的需要去选择信息。而数字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普及,使新媒体时代的信息载体脱离原来单一的媒体形式,以多媒体传播方式实现了承载大量信息的功能,实现了用户与信息的同步。

二.新媒体发展对个性化培养模式的影响

2013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手机网民数量为4.2亿,其中,青少年网民人数超过网民总数的50%。[2]我国高校上网人数目前几乎达到学生数的100%,其中,90.5%的大学生将互联网作为重要信息获得渠道。[3]毫无疑问,新媒体和以往出现的所有媒体一样,都会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产生重要影响。

1.新媒体改变了传统的单一教育模式。陈至立副委员长曾经指出:推进个性化教育有利于加强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有利于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进一步调动广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发展广大学生的优势潜能,有效培养其创新能力,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尊重广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教育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和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战略目标。[4]个性化培养模式强调以人为本,因人施教。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改变了传统的单一教育模式,受众和传播者随时可以交流,同时还提供了“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沟通方式,学生可以在这样的模式下畅所欲言,表达自己,充分实现个性化培养。

2.丰富的资讯为个性化培养提供了多种选择。新媒体承载了大量的信息元素,可以与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互相配合,密切联系,在信息量方面开创“全媒体”的局面。大学生通过新媒体信息的传播,可以及时、便捷的获取到海量的知识和信息。与以往的教育模式相比,丰富的资讯能提供给大学生更多的选择,他们可以根据自身所需要的自由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多样性的载体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因人施教”、“因材施教”提供了媒介支持。借助新媒体可以拓宽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新的教育思路,增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效。

3.虚拟的交流空间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度。新媒体技术构建了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对接的交往模式,打破了以往传统的交往方式。在新媒体环境下,交往不必以真实身份出现,如在微博、论坛、QQ、微信等网络交往方式中,他们的交流不以暴露真实身份作为必要条件,人与人之间在沟通时,在隐蔽的身份之下可以畅所欲言,真实的表达自己的看法。这样的交流方式拉近了“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的距离,减少了由于身份产生的隔阂,营造出了彼此平等的氛围,有利于促进思想道德建设,增加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度。

三、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的新媒体运用策略

同志强调:要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实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5]对于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来说,不仅要重视内容的个性化,也要注重内容载体的多元化。不仅要依赖于课堂上的理论知识传播,还要结合课外开展的党、团实践活动。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需要顺应时代潮流,关注当代大学生群体的心理需求、行为模式,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以符合新信息环境的个性化培养模式,去实现新的思想道德建设。在新的形势下,正确利用新媒体开展思想道德建设。

1.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绝不能墨守成规,要拥有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要勇于实践和探索,善于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探索新理论、新内容、新机制,创造新方法,开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长期以来,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着这样的难题,理论知识丰富的老教师对新媒体的重视度不够,他们不能正确认识新媒体,对新媒体技术使用也不娴熟,难以将坚实的理论知识通过新媒体传播出去,从而难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因此,既要强化培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对新媒体的认可度,又要加强对新媒体技术运用的培训,消除“在新技术的使用方面,教育者的脚步落后于受教育者”的现象。

2.重视对新媒体的运用,创新多种手段和载体,营造“全媒体”的思想道德建设模式。在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建设中,要在运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创新新媒体的运用,充分发掘新旧媒体的优势,营造“全媒体”的思想道德建设模式。比如,在传统的课堂模式中融入手机短信的互动,增加理论传授的趣味性;或者是在课后以QQ群、微信群聊等方式开展活动,以多种形式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思想道德建设从课堂延伸至课外,从以现实为主走向现实与虚拟的有机结合。

总之,网络因其与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所需要的创新意识有众多契合点而成为首选载体,而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历史趋势必然选择网络作为其推进剂,在两者关系科学定位基础上的有机结合,必将实现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在实现现代化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郭俗丹.浅谈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教育探索,2011,(7).

[2]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3-01-15.

[3]周琴.新媒体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报业,2011,(7).

[4]陈至立.大力提倡个性化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11,(10).

[5].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6-06-29.

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范文7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思维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辅导员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认真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和核心要求。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学生思想独立开放,信息获取渠道日益丰富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继续贴近学生身边,深入学生内心和融入学生思想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基于互联网思维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模式和制度进行改进创新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互联网思维的内涵与特点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思维是人类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是人类特有的精神活动。恩格斯曾经论述:“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不同的内容。”[1]这说明思维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间接反映,必然依赖于现实而存在,在不同的物质条件下具有不同的形式和内容。在信息时代,网络已经融合入人们的生活之中,它不仅仅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对思维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最终促成了互联网思维的出现。目前对于互联网思维尚未形成统一概念,具有多种解读方式,但是各种解读中都包含了开放、高效和用户驱动的基本特点:

1.开放:

互联网思维重视不同网络平台和信息资源的共享,重视不同人群的互动交流,体现出多文化相融共存的特点,体现出互联网思维的包容性。

2.高效:

由于网络热点层出不穷,所以互联网思维要求参与者根据用户需求和关注点快速进行迭代开发,追求更高的工作效率和强大的行动力,以期提高用户黏性,实现用户群体不断扩张,进而带来经济利益和社会影响。

3.用户驱动:

用户驱动思想是互联网思维的核心,体现了产品或信息的生命力和适应能力。在信息来源广泛的网络中,用户具有最终的选择权,因此只有充分满足用户实际需要,才能够获得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目前,以小米手机等为代表的众多互联网企业均通过应用互联网思维,获得了大量对企业文化高度认同的青年“粉丝”群体,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文化效益,这充分证明了互联网思维的应用价值和实际影响。其在文化营造和价值推广方面体现的作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二、基于互联网思维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

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其中学生占比达到24.6%,是占比最高的职业[2],这说明学生已经成为网络用户的主体。他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都受到网络的影响,因此基于互联网思维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以下不足:

(一)传统教育模式针对性弱

从互联网思维开放的特点分析,传统教育中教师对知识具有垄断性,是主要的信息输出者,信息沿着“教师学生”的途径单向流动,教师不需要过多考虑学生的个性需求。但是在网络时代,开放的网络空间中各种价值观兼容并包,信息来源极其丰富,打破了信息的单向流动,教育者对知识的垄断地位已然不复存在[3],学生能够根据个人特点和喜好,自主选择知识和信息的来源,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传统说教式的教育模式已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工作的针对性较弱。

(二)传统教育模式时效性差

从互联网思维高效的特点分析,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时效性差的问题。由于现有学生工作队伍层级分明,信息主要按照“学校学工部门院系辅导员学生”途径单向传播,而由学生向上传递的信息大多滞留在辅导员层面,导致学校学生工作部门获得信息较为滞后。由于辅导员层面的工作资源十分有限,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学生遇到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而学校学生工作部门虽然掌握大量资源,但是难以针对学生思想动态做出快速响应,导致工作时效性差。

(三)传统教育模式吸引力低

从互联网思维用户驱动的特点分析,由于以下两个原因造成传统教育模式吸引力低的缺陷:

1.新的教育载体运用不足。

目前课堂教育和会议讲座还是主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部分教师虽然采用微博和微信等方式开展教育,但多以转发和个人感悟为主,缺乏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指导,同时针对学生喜闻乐见的视频和动漫等新媒体形式,目前的工作中还少有涉及,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不足。

2.语言运用不够通俗灵活,不能够深入学生的话语体系。

部分网络用语以简单风趣的特点深受学生欢迎,但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部分教师难以做到理论术语与现实生活用语的有机结合,理论的阐述难免晦涩抽象,不够贴近学生生活,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

三、基于互联网思维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所暴露出的问题已经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发挥,因此,辅导员应充分借鉴互联网思维的特点对工作的理念、机制和载体进行创新,通过新技术手段和工作模式的应用,将学生的注意力重新吸引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来,切实提高教育的效果和质量。

(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创新

中央16号文件明确指出:“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应当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这就要求辅导员教师应及时更新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充分结合互联网思维用户驱动的思想,打破传统工作中信息单向流动的桎梏,以平等的心态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辅导员应树立开放的意识,主动寻找网络当中优质的教育资源,通过信息转发和资源共享等多种形式对资源进行整合利用,深入了解网络用语体系,将枯燥的理论以生动灵活的语言进行阐述和表达,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创新

工作机制创新方面,在现有学校学生工作部门、院系、辅导员三级工作机制的基础上,由学校学生工作部门建立以辅导员为指导教师、以学生为工作骨干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室,以此做为传统工作机制的有机补充。工作室可以由新媒体制作小组,网络信息小组和舆情监控小组等部分组成,通过学生骨干获取学生关注热点,并根据指导教师要求围绕热点开展博文书写,视频制作等引导工作,提高工作响应能力和实际效果。工作室制度的引入主要存在以下优势:

1.快速捕捉热点,贴近学生需求。

学生骨干能够真正走入学生身边,及时捕捉学生关注的热点信息,也能够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信息和推广,增强工作的效果。

2.加强信息交互,提高工作效率。

学生工作室能够打破信息的单向流动,普通学生的所思所想可以通过学生骨干及时反馈到学校,提高了信息的传递效率。同时学生工作室可以在不增加教师编制的基础上扩大学生工作队伍,与现有工作体系形成了有机补充,通过充分发挥青年学生的兴趣与热情对网络热点快速做出响应。

3.发挥专业特长,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不同专业的学生通过组成工作团队,通过团队合作和工作锻炼,学生可以在强化专业学习的同时提升综合素质,逐步成为教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助手和骨干。

(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载体创新

网络的应用与普及,不仅有效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时间和地域的局限性,还进一步实现了教育成果的可复制性[5]。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应当注意将传统的教育理论、方法同现代网络技术相结合,形成博文课件、视频动漫等数字化教育载体,注重引入声音和图像等多媒体元素,加强作品的设计和色彩搭配,更好的吸引学生兴趣。注重线上宣传和线下教育相结合,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载体创新的同时,还需要面向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讲解,从实际出发解决学生面对的思想问题,做到线上资源和线下工作的融合,形成长效工作机制。

四、结束语

在国家大力推进“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作为站在思想政教育一线的辅导员应当积极探索创新,灵活运用互联网思维开展教育工作,切实增强教育效果,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学生培养成为党和人民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4.

[2]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罗信息中心,2015.

[3]张国启,孙禄.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互联网思维[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6).

[4]季海菊.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

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范文8

中国政治变革的路径可以用三个相关的概念来概括,即开放、竞争和参与。其中,开放最重要,是竞争和参与的前提。这三方面从学术上来说是三个相关的概念,但从政治实践上来说则是三个相关正在发生的过程。一般当人们说“开放”时,指的是一个国家向其他国家的开放,即“改革开放”概念中的“开放”。但这里所指的“开放”是政治领域的开放,是政治过程的开放,即政治过程向不同社会群体的开放,向不同精英群体的开放,向不同的社会利益的开放。

在这个前提下,开放又可引发出另外两个过程,即竞争和参与。竞争就是竞争人才、思想和政策等等。参与就是社会的不同群体参与政治过程,参与政治人才的选拔和选举、思想和政策的形成及实践。这里,竞争又是参与的前提条件,没有竞争,就很难实现参与。作为一种技术手段的网络,在所有这些方面能够起到怎样的作用?

很显然,网络创造了一个开放的政治背景,即政治互联网平台。在西方,有关互联网的作用有两个截然相反的观点,一个观点认为,互联网是政府行使专制权力的工具;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互联网是民主化的工具,有学者更是简单地把互联网化和民主化等同起来。不过,在现实生活中,这两种观点都不成立。互联网是促成国家和社会、政府和人民“相互转型”的一个有效技术手段,互联网在有效“软化”着政府官员的传统专制行为。有了互联网,政府官员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专制地管治社会了,而社会也不再像从前那样顺从政府的权力了。

互联网无法建立民主政体

尽管今天在世界很多地方,互联网的确在政治变革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并没有一个成功的例子表明,互联网可以促成一个国家的民主化,尤其是民主政治体制的建立。就拿近年来中东、阿拉伯世界的例子来说,可以看到互联网的确起到了一种关键的作用,旧的政治体制。但不能因此简单地把旧的体制和政治民主化等同起来。在那些互联网被用来旧政府的社会,怎样建立民主化的政治制度,仍然是它们面临的最为严峻的挑战。一个政权是一件事,而建设一个新制度则完全是另外一件事。

互联网之所以能够造就政治的开放性,一方面是因为互联网本身的技术特征,另一方面是因为应用这种技术的群体。互联网的技术特征就是其分散化、分权化及其相关的开放性。较之传统上所有媒体工具,互联网是最分散和分权化的。当互联网应用于其他现代通讯技术,例如手机、 iPad等时,这些特征表现得最为明显。互联网的开放性,促成了使用这种技术的群体的开放性。这是一种扁平化的开放。

在中国政治生活中,作为一种技术,互联网可以被用来打破国家与社会、政府与人民之间的界限。中国政治经常表现为“城堡政治”,就是说,官员为自己修筑了一座又一座的“城堡”,把自己关在这些“城堡”内。他们为了做官而做官,而和社会没有实质性的关联。社会成员被隔离在“城堡”之外。当然,这里的“城堡”是一个比喻。不可否认,今天中国的政府和社会群体之间、官员和人民之间,存在着一堵又一堵的“城墙”,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结果怎样呢?如果官员躲在城墙内,总有一天老百姓就要围城,这是历史的规律。互联网在这里扮演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成为打破城墙的最有效的工具。在最低限度上,互联网迫使政府官员来回应社会。互联网给官员提供一个工具来和社会群体互动。

互联网促进政治的开放性,这个作用表现在竞争和参与两个层面。从竞争上来说,互联网可以大大丰富选举民主的内容。我们这里所说的政治竞争,指的是政治人物之间的竞争,通过竞争选拔,或者选举出管理国家社会经济事务等方方面面的人才。竞争出人才,竞争就是要把不同社会群体的人才选。这里很明显,开放是竞争的前提条件。如果政治过程不向社会开放,人才就很难参与到政治过程中来,更谈不上竞争了。

不过,在中国,政治竞争不能仅仅是西方意义上单纯的选举,而是选拔基础之上的选举,或者贤人政治之上的 民主。这不仅是因为中国具有数千年的选拔传统,选拔制度在社会群体中仍然有相当高的合理合法性,而且也是因为单纯的选举政治,在西方已经导致了很多政治问题。中国要发展民主,理应把选拔和选举整合起来。

无论是选举还是选拔,互联网可以发挥非常积极的作用。就选拔来说,互联网可以成为中国选拨过程的手段,可以借此增加精英和社会的互动过程。互联网的开放性,至少可以避免小圈子暗箱操作的弊端,给小圈子政治注入阳光。在中国,互联网已经赋予网民评论和监督政治人物,或者那些想进入政治的人物的权利。在中国的官场,很多官员都是“带病上岗”。国家辛辛苦苦培养干部很多年,但一旦使用则发现是一个“病人”。在腐败方面更是如此,数十年培养出来的干部,一旦走上岗位就变成了一个贪官。所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就是因为政治缺少阳光造成的。如果官员在阳光下成长,不仅可以避免“带病上岗”的情况,还可以让阳光医治好很多官员并不那么严重的病。而实现阳光政治是互联网可以做到的。

就选举来说,互联网可以给选举过程引入“商谈”因素,也就是学术界所说的“商谈民主”。在现在的民主选举中,很多沟通只是单向的,即候选人告诉你,他(她)想做什么,来获取选票。互联网可以改变这种局面,把单向沟通转变成为双向沟通,也就是选民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候选人。这种双向的沟通有助于发展出 “商谈 ”民主。在 “商谈 ”的基础上再行选举,从而提高选举民主的品质。

在开放和竞争的条件下,参与也就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参与既可以是对人才的选拔或者选举,也可以是对政策制定和落实的参与。互联网已经给人们参与政策过程,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开放性和扁平性、广度和深度。互联网改变着社会政治参与的形式和性质。面临社会参政的新要求,政治人物在把握使用互联网所带来的机遇的同时,也面临其所带来的深刻的挑战。

不过,互联网对政治参与制度所带来的挑战更为严峻。如今,现存的政治参与制度和互联网之间,构成了相当强的紧张关系。如果互联网已经成为现实,那么表明现存的政治参与制度已经不适应互联网时代。政党制度就是一个例子。传统政党对年轻人越来越缺少吸引力,他们宁可选择通过互联网来参与政治。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各国现存的政治参与制度必须发生变革。中国也不会例外。

不能忽视互联网的弊端

人们既要看到互联网的优势,但也不能回避互联网所带来的弊端。互联网的开放性和扁平性在释放出人性光辉一面的同时,也给人类暴露其不那么光辉甚至阴暗的一面提供了条件。

第一,互联网这一工具经常纵。现在互联网上泛滥着名人崇拜、权力崇拜、金钱崇拜、概念崇拜等等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表明,体现这些因素的各个角色,即明星、政治家、富人等,都可以操纵不同的社会群体。

第二,互联网所体现的非理性特征。互联网使得人的非理性和情绪表露无余。一些人往往利用互联网把自己的劣根性表现得淋漓尽致。在任何社会,非理性的情绪在政治发展过程中也产生过一些作用。尽管人们不喜欢,但非理性却是个现实,人们不得不接受。人性有光辉的一面,也有阴暗的一面,人们不可能只接受光辉的一面,拒绝阴暗的一面。因而,如何平衡非理性和理性就成为关键。在减少和控制非理性方面,研究者在研究两条途径,一是形成网络群体的自律,二是建立政府基于法律基础之上的网络监管。

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范文9

当前互联网、手机、数字电视等新媒体的广泛运用使得信息环境日益错综复杂,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双重挑战:一方面,新媒体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环境变得更加复杂,给大学生的价值观带来重大影响;另一方面,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新形式,新媒体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的形成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因此,教育者要顺应形势充分挖掘新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开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新阵地。

一、新媒体的概念以及特征

(一)新媒体的概念

“媒体”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Medium”,最初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为两者之间。在此基础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新媒体定义为“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的传播媒介”;清华大学教授熊澄宇认为,新媒体是基于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发挥传播功能的总和,并表现出交互、即时、延展和融合等特征。由此可见,作为一个传播信息的平台,其主要包含两层意思:媒质与载体。前者如磁盘、光盘等,后者如文字、声音、图像等。本文中讨论的“媒体”概念,包含媒质与载体的全部内容。按照人们使用习惯及形态,我们将新媒体分为网络媒体(包括网络报纸、邮箱各大门户网站等)、手机新媒体(包括手机短信、彩信、手机报、移动微博、微信、易信等)以及新型电视媒体三类[1]。

(二)新媒体的特征

与传统的媒体不同,新媒体呈现出自身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第一,强调主体的自由与平等性。在不同终端活动之间,任何人都可以通过新媒体工具表达自己的意见和主张,在这种交互过程中,每个人都是信息的者,每个人又都是信息的接收者。第二,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信息呈现出即时性与海量性等特点,甚至手机视频的应用使得发送的信息可以与事件同步进行。第三,更注重信息的互动性,并在信息形式上数字化。众所周知,传统媒体在信息传输过程中是单向的,而新媒体的运用,使得信息可以双向甚至多方向传输,信息反馈更为快捷有效[2]。第四,信息的碎片化与虚拟化。海量的信息以及快捷的传播方式、自由的表达途径,使得信息呈现碎片化等特点,而网络的虚拟性,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新媒体信息传播过程中,信息发送者和接收者甚至信息内容本身都可以呈现出虚拟等特点。第五,服务更具个性化。与传统媒体的被动说教不同,新媒体环境下,每一位用户都是信息的者,同时也是信息的接收者,可以有选择地接受自己喜欢或者感兴趣的信息。在这样的情况下,大众传播向小众传播转变。

二、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分析

(一)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经历了从政治工作、思想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政治思想工作等术语的演变,因此对于其概念的理解也各有侧重与不同。本文采用张耀灿教授的定义:所谓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借助一定的道德规范、政治观点等对特其成员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一些影响,并在这一过程中,遵循人们思想道德形成发展规律,最终实现其成员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作为一个系统,主要包含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介体以及外部环境等四个要素。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呈现出复杂化、主体性特征的明显化、信息来源的立体化、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多样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经济化等特点。

(二)新媒体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当前,电脑和手机在大学生中间几乎普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喜爱和关注社交网站、博客、微信、QQ、MSN、微博。毫不夸张地说,新媒体所营造的虚拟空间已然成为大学生的第二生存空间,正是通过这样自由全新的环境营造的虚拟空间,新媒体日益影响和改变着大学生的认知方式,为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机遇。

首先,新媒体的先进性和多样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作为全新的技术形态,新媒体融合了数字技术以及多样的传播方式,促成了互联网、手机网与电视网的“三网融合”,使得信息传播呈现出开放、快捷等特征[3]。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新媒体的运用,确保了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立体性和持续更新性,从而打造出一个经济有效的宣传平台。

其次,新媒体的时效性和便捷性极大地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4]。新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时空的限制,确保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可以通过资源共享与媒体联动的方式在各类媒体终端中进行传播,极大地扩大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辐射范围,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和影响力。以汶川地震为例,在灾区救援工作中,通过手机微博、短信等对灾区救援工作进行及时跟踪关注,掌握新闻热点的同时使得“大爱思想”在大学生中广泛传播,极大地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同时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有时代的气息,增强了教育本身的可信度[5]。

再次,新媒体的交互性和虚拟性可增强大学生的自主性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教育的特征强调教育双方的交互与对话,新媒体的实时性与虚拟性使得教育主客体之间可以及时沟通相互影响,从单向被动的教育向双向甚至多向的互动式教育转变,对于受教育者来说,更容易从消极被动接受向积极主动的转变。

最后,新媒体带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极大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一定的挑战。主要体现在新媒体跨越时空传播的特性,使得不同意识形态和文化政治势力都在利用它争夺受众,一旦不良信息长期泛滥,受其影响,大学生极易信念迷失,甚至受一些享受主义、拜金主义等影响造成价值观混乱、法制道德意识弱化,从而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增加难度。此外,新媒体虚拟性使很多大学生终日沉溺于虚拟的世界中,不仅逃避现实,有的还会出现人格障碍和认知偏差,甚至会通过虚假消息等走上犯罪的道路。此外,新媒体传播内容的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效果,尤其是快餐文化、低俗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干扰着大学生的观念和情感,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难度。

三、利用新媒体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当前新媒体发展速度之快让人吃惊,毫不夸张地说,新媒体正以意想不到的速度占领大学生群体。教育模式的变化应随着社会技术的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如何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来提升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提高教育水平,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建立一支素质过硬的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提升从业者的媒介素养

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熟悉教育的基本规律的同时,理应转变教育观念和教育手段,熟练运用新媒体工具,积极地与学生进行平等、自由的互动与交流。具体在工作中,可以充分利用微信、QQ、MSN、微博以及博客等于大学生进行交流,及时掌握学生动态,通过新媒体对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快速有效的思想政治交流与教育。针对新媒体环境下信息芜杂、价值多样的现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改变以往教育中“说服”“传递”等方式和角色,本着人本性、有效性的原则,做好信息鉴别、筛选、评价工作的同时,根据大学生成长规律有效引导大学生思想建设,积极推进辅导员博客、微博等新媒体建设,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二)主动抢占新媒体阵地

当前新媒体成为高校大学生交流的重要途径与工具,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应抓住这一发展机遇,快速有效地占领这一贴近教育对象的新阵地,多层次、全方位地展开工作。从教育体制、教育经费以及教育环境上提供支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体在实施过程中,可以利用高校网站建设,重构、优化网络平台,建立健全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系统,建设专门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以及校园思想政治教育微信公众号,在宣传党的思想、弘扬民族文化和时代主旋律的同时,还可以针对大学生当前热衷的QQ、微信等新媒体交流手段,通过微信公众号的信息推送功能,就大学生当前关注的热点问题,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并有针对性地策划一些集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为一体的线上线下活动,在活动中渗透教育,如网络视频专题新闻、在线学术讲座、在线热点讨论、实时辩论演讲、榜样宣传等方式,确保思想政治教育除了走进课堂、走进教材,更多地以活泼、现代的方式走进媒体。

(三)健全新媒体信息监管机制,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网络社会的开放性以及大学生社会阅历不足、是非真伪辨别能力差等特点,使得确保网络环境良好显得尤为重要[6]。毫不夸张地说,成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绿色的网络环境作保障,尤其是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当下。为了构筑健康的网络新媒体环境,高校应建立健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监督机制,积极建设服务大学生发展要求的绿色门户网站、专业网站、主题网站等,尽可能运用技术手段构筑起强大的“防火墙”,做好信息的过滤工作,将一些不良的价值观隔绝在外,同时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网络管理员、政府信息主管部门等联合起来组建舆情监测系统,通过网上网下的有效结合,为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保驾护航。

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范文10

一、移动互联网的概念及发展

无线通讯行业的鼻祖Alston & Maqitalu(奥斯顿?马齐塔卢)曾经说过以PC端为主的网络时代只是一个过渡期,以移动电话为代表的无线通讯技术才是占据未来市场的主流互联网技术。现阶段,随着4G时代的来临,使用手机上网的人每年都在增加,越来越多的人们感受到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无限魅力。据不完全统计,在手机用户中,3G和4G用户2014年1月至5月间增加6990万户,总数达到4.72亿户,渗透率达到37.5%,进入高速发展期。

(一)移动互联网的概念

移动互联网(Mobile Internet,简称MI)是一种通过智能移动终端,采用移动无线通信方式获取业务和服务的新兴业务。其中移动终端是指可以在移动中使用的计算机设备,广义上包括手机、笔记本、平板电脑、POS机甚至包括车载电脑。但是大部分情况下是指手机或者具有多种应用功能的智能手机以及平板电脑。简单来说,移动互联网就是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的相互覆盖。它既具有传统互联网即时性、交互性、延展性等特征,又具备便携性、随时随地收发、浏览信息等优势。现阶段,在一些新兴媒体的帮助下,移动互联网技术正在不断迅猛发展,人们都在利用着移动媒体技术进行交流与沟通,随着这些新习惯建立、4G时代的来临,相关行业专家预测,移动互联网将会成为21世纪最具有影响力的新媒体势力。

(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1995诞生了第一代移动通讯设备,当时手机只能进行简单的通话功能,没有数字通讯功能,只能被称为1G。1996年,中国电信首次开放了移动数据流量业务,也就是后来的2G网络。九十年代的中国,科技发展水平落后,手机通讯行业的服务技术水平低,服务内容也是单一的。1999年WAP制式网络首次以杭州为试验基地开通运营,移动数字通讯行业从此进入WAP时代。2000年,中国移动首推移动梦网的概念。2009年初,国务院批准发放3G牌照,为移动通讯网络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2013年12月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向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颁发三张TD-LTE制式的4G牌照,这标志着中国移动通信正式步入上网速度更快、业务应用更多、流量价格更低的4G新时代,移动通信进入了全新的发展时期,移动互联网也迎来了新的里程碑。

二、移动互联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作为伴随着移动通信和网络技术发展成长起来的一代新人,“90”后是使用移动互联网的主要人群,在大学校园、教室、宿舍随处可见拿着手机或平板电脑网上冲浪的大学生。移动互联网在高校学生中被广泛使用,对现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和挑战。

(一)移动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地位的挑战

移动互联网的开放性、便捷性,使高校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查询想要知道的信息,这使得高校学生已不满足于传统的思想政治课堂教育形式。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只是一味灌输知识,学生在课堂只是扮演听众角色,根本没有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年龄层次存在较大差异,加之日常工作生活压力大等因素,致使他们无法像年轻学生一样能在短时间内接受新兴的移动互联网技术,处于信息时展的劣势地位。如果教师没有及时了解时事新闻,紧跟时代脚步对所教授知识进行融合发挥,就会使学生怀疑教师的能力,影响课堂教学质量。这就是为什么很多高校思政课堂越来越多地出现了学生手机上网成热潮,教师一个人唱着独角戏的现象。

(二)移动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影响

一项关于“90后”大学生上网状况的研究指出,当前用手机上网的大学生比例相当大,高达84.6%。“90后”大学生每天上网平均时间为3.18小时,23%每天上网的时间超过5.5小时,43%为3~5小时,24%为1~2小时,只有10%低于1小时。此外,89.5%的“90后”大学生以QQ和短信作为人际交往的主要手段,其中77%全天24小时保持手机QQ在线,67.5%认为网络给生活带来了方便和乐趣,61%因为互联网而减少其他课外活动,42.2%认为网络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36.7%表示课余时间大多在网上度过,只有6.2%认为网络在生活中是可有可无的。这些数据表明,网络尤其是手机上网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大学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

第一,移动互联网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负面影响。

移动互联网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的便利,使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越来越严重,一旦离开了手机就会觉得全身不自在,无法专心致志的学习。大学生只要有空闲的时间,就会拿出手机,即使是课堂时间也随意地拿出手机,这样的习惯会使得大学生变得随意懒散,漠视规则、纪律的约束,严重影响了学习效率以及学习效果。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遇到问题不愿意动脑、动手去解决,而是一味依靠网络,在网络上下载他们需要的学习资料,这最终阻碍了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影响大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第二,移动互联网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负面影响。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大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移动互联网世界可以学习文化知识,体味学习的快乐,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思想、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等,但是移动互联网也存在很多低俗信息,这些信息借助移动互联网进行传播,影响使用移动互联网获取信息的人们。此外,移动互联网的存在使大学生无时无刻感受到发展变化的世界,会使大学生觉得,对于这个变化万千的世界,似乎只有不断进入网页、刷新、查看,才能紧紧跟随时代的发展,这使得大学生为此付出了大量的时间跟精力。大学生长时间海量的不断接收新信息,使得他们对现实世界周遭发生的事情反应迟钝。这些情况使得大学生对事物的判断缺乏科学合理理解,对事物的看法一旦产生错误,很容易形成错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第三,移动互联网对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负面影响。

移动互联网的诞生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虚拟的网络环境使大学生不必忌讳什么,可以随心所欲发表自己的言论,进行情绪的宣泄,释放生活、学习的压力,这给大学生带来极大的满足感和安全感,但这也促使越来越多大学生沉迷于网络虚拟的世界。大学生对网络世界的沉迷,使他们对现实世界越来越冷漠,导致大学生日常缺乏人际交流沟通机会,严重减低了现实社会中的人际交往能力,久而久之会使大学生养成封闭的性格。网络虚拟世界的不稳定性和网络人际关系的不确定性会使大学生对现实生活的人际交往信心不足,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并且,大学生长期进行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转换,比较严重的情况是个别大学生的精神出现分裂,形成不一样的人格。此外,大部分大学生缺乏自控性,不能控制上网时间的长短,长此以往,会严重地影响大学生的身体健康。

(三)移动互联网对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影响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移动特点,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必再限制于特定的地点和时间,使大学生在只要能接受手机讯号地方都可以实现移动学习。使用移动互联网技术进行网络教学,可以使教学成本大大降低,方便快捷。移动互联网虚拟性的特点避免了传统课堂教学面对面的尴尬,大学生可以用别的名字,讲出对教师教学方面存在的意见,这种方式就避免了大学生因为自身身份的顾忌,而对一些教学方面意见有所保留的情况发生。移动互联网技术开放性等特点也促使学校、家长的沟通更加的便捷。总之,移动互联网新媒体技术对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课程标准和挑战。

三、移动互联网时代,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新途径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移动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是社会发展趋势的必然,我们应该积极的顺应这种趋势,顺应时展。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教师想要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除了对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进行积极的改革之外,还必须要探索利用好移动在线教育,为此要不断加强教师自身建设,在网络技术运用及学习上多下功夫,使自身教学水平不断提升。

(一)积极地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教学改革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要把大学生从五彩缤纷的网络世界拉回到课堂上,改变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的局面,就必须对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实效性。思想政治课应采取多种教学手段,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案例教学法等,引导学生带着疑问学习,在辩论中学习。在课堂中,结合教学内容,紧贴大学生生活实际,就社会热点问题和各种社会现象,有的放矢地组织学生进行演讲、讨论、辨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此外,要想完成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改革,还必须要注重大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从大学生网络习惯入手,使他们养成科学合理地使用手机的习惯,帮助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观念,在正确时间地点使用手机,使移动互联网真正有利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面对移动互联网的开放性和信息的复杂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开放思想,以当今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更加注重对不同的思想之间进行有效地互动。这就是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必须要对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行深入思考,理解其根本内涵。另外,高校政治思想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对各种资本主义思想进行关注,研究其跟马列主义的根本不同点,认清其危害,善于利用课堂环境,引导学生更好学习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各门学科,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其对网络信息的鉴别分析能力,提高个人思想道德修养,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的准则规范自身。

(二)充分利用移动在线学习将思想政治课堂扩大到无限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课堂教学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个人学习需求,利用互联网进行在线学习必将获得长足发展,而随着智能手机和ipad等移动客户端的普及,让在线教育逐渐从PC端跨入到移动端则成为在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线教育顾名思义,是以网络为介质的教学方式,通过网络,学员与教师即使相隔万里也可以开展教学活动。近两年在线教育最火的一个词是MOOC(慕课),MOOC是Massive(大规模的)、Open(开放的)、Online(在线的)、Course(课程)四个词的缩写,指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2012年,哈佛、斯坦福等美国顶尖大学投入数百万美元陆续设立了网络学习平台,在网上提供免费课程。与此同时,Udacity、Coursera、edX等多家专门提供MOOC平台的供应商兴起,这给更多学生提供了系统学习的可能,也引起了世界很多国家及地区高等教育界的高度关注,因此,2012年被有关学者称作“MOOC元年”。2013年,北大、清华、复旦等中国的一流大学陆续加盟了Coursera、edX课程提供商,2013年又被称作“中国的MOOC元年”。2013年10月,清华大学了中国大陆第一个由高校主导的MOOC平台――学堂在线。此外,还有网易云课堂、过来人公开课、好大学在线,2014年5月爱课程与网易联袂打造的中国大学MOOC平台正式上线,这些网络在线学习平台定能更好的满足广大国内学习者们的需求。不同于网络公开课和精品课程,MOOC有一套集“选课听课――互动讨论――课后作业――评价考核――结业”于一体的全套完整过程,免费的MOOC课程使更多的学生汲取到了更多更前沿的知识和科研成果,在比较中学习到了不同学校对同一门课程的不同解读。如在清华大学“学堂在线”中清华大学公开课《马克思主义理论》,网易云课堂中的上海交通大学公开课《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文化素质》、北京大学公开课《近代中国人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好大学在线中的上海交通大学公开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课程,都可使广大学生在本学校教师教授的基础上集思广益,吸取其他学校教师讲授的精华。

为加快推进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丰富课程资源,笔者学校山东管理学院引进了“尔雅通识课”,作为我校全校任选课程,并于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开始初步实施。尔雅是以MOOC为基础的定向课程体系学习平台,尔雅通识课以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为突破点,与国内外百余所名校合作,涵盖6910名知名教师,通过网络自主学习、修习学分的形式来进行第二课堂的教学,实现了MOOC与高校学分制学习的融合,开创了高等教育教学的新形式。《形势与政策》课程开启了我校思想政治课在线学习的先河,《形势与政策》系列课程主要介绍了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共十八大以来关于党的建设的论述与群众路线教育、三中全会精神解读等当今形势政策的动态变化。本课程需要学生在线学习41集视频(20分钟/集),根据要求按时在线完成课后作业和考试,最终得到教务处确认的综合成绩达到60分以上者,可以认定相应学分。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的诞生,有利于克服思政课堂学生人数太多、缺乏互动等缺点,学生随时可以通过论坛、在线即时通讯等工具与教师进行沟通,并获得在线帮助。同时,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相结合,学生可根据具体课程安排,参加见面课程答疑或小组讨论等,这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程的兴趣及效果。

除了MOOC外,还有微课在线教育形式。所谓微课,是一种以5~10分钟甚至更短时长为单元的微型课程,它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微课网通过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相结合,为所有希望获取知识的人提供了碎片化、移动化的学习新体验。为推动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能力的提升,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于2012年12月至2013年8月举办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并于2014年3月启动了第二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2014年4月至7月中共山东省委高校工委和《时事报告》杂志社举办了山东省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微课教学比赛,这些比赛都极大地激发了广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投身在线教育的热情,提高了自己的教学能力,更好地应对移动互联网时代带来的挑战。无论是MOOC,还是微课,均利用网络,将有限的课堂扩大到了无限,为实现“先教后学”向“先学后教”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奠定了基础。

现阶段,虽然PC是互联网在线学习的最主要工具,但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崛起,在线教育也逐渐平移到了手机移动端。例如,过来人公开课为全力布局移动互联网,陆续推出了iPad版、iPhone版、Android版客户端,覆盖全球10亿移动互联网人群。移动端学习方式已经开始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学习方式,特别在学生群体中。《2013-2014中国在线教育趋势报告》数据显示,在学生群体中,使用手机获取知识的比例甚至超过了PC,二者分别为90.5%和71.5%。很多大学生手机用户都下载了大量的教育类APP,如掌上新东方、英语流利说、超级课程表等。诸如此类的教育类APP便携、灵活、互动性强、有很强的趣味性,这些优势使得教育类App更好地实现了“寓教于乐”,深受“90后”大学生的欢迎。由此可见,移动应用开发是在线教育的必然趋势,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移动式学习也将大有用武之地。

(三)优化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在移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为了能够更好地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更好地顺应时代的发展,必须要积极地去接受学习移动互联网新媒体技术,积极更新知识结构,通过在线教育平台实现自我学习,优化自己的讲课方式,促进教师专业知识、教学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全面提升,尤其是提高将信息技术融入学科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能力。此外,加强利用移动互联网平台,了解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情况,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引导大学生健康的成长发展。

(四)建立校内网等自身移动媒体终端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为了能够更好顺应时代的发展,可以建立属于学校自己的校园网络,积极创建校园网络文化基地。充分利用能够为大学生带来视觉冲击的视频技术、游戏技术等形式,以符合大学生网络浏览习惯的方式,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帮助学生在吸收网络文化的同时,剔除一些不良信息的影响。学校还可以建立官方微博,公众微信号等,让学生们进行关注,形成一个综合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五)加强移动互联网的信息监控

面对移动互联网良莠不齐的信息,加强对网络站点信息监管是非常必要的。目前就移动互联网监控的技术来谈,监控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完善、加强对移动互联网信息的监控刻不容缓。为了帮助学生科学利用移动互联网,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在学生使用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时候,设置安全提示,通过这些安全提示,警示学生屏蔽不良信息。学校应该对校园微博,还有学校的贴吧等进行技术程序研发,借助高新技术智慧,分析学生日常在学校的动向,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自动化能力。

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范文11

《概论》是一门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政治理论课程,当代大学生承担着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的重任,他们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社会主义事业成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能否实现,因此大学生学习《概论》不仅要认识和理解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更需要学习和掌握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来解决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遇到的各种困?y和问题。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成人高等教育,其教育对象是有一定社会经验的成人学生,其学习目的明确,更强调实用性,而且他们在以往的学习经历中都已经学习或接触了《概论》课程的相关内容。基于上述考虑,我们提出以《概论》所蕴涵的思维方式作为教学的突破点,并结合成人教育的特点形成了基于网络,以学习《概论》所蕴涵的思维方式为主线,突出理论的实际运用为最终目的的“四维互动”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可简要地概括为:“教师导学”“资源助学”“学生探究”“学生实践”“教师教学行动研究”五步教学法,其特点是强调在教师、学生、资源、媒体四维互动的基础上,学生通过积极探究来掌握《概论》所蕴涵的思维方式。这种教学模式就是要打破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形式,实现政治课程教学中心由重“知”型向重“思”型的转变。

一、“五步教学模式”实施背景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在传统的《概论》教学中往往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的培养,而我国政治理论教学内容设置的不合理,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不断接受类似的政治理论教育,使得学生普遍产生政治理论就是空洞的说教。在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成人学生学习带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学习心理突出表现在:求用―学历要用,学业有用;求实―学实在,实在学;求活―不用死记,但愿活学;求效―业余学习,企望高效;求成―科科合格,圆满毕业。《概论》课程中许多内容与成人学生身处其境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互为存在,就其理论精神而言,学员们并不陌生。如果教学工作中面授只是照本宣科,自学又放任自流,那么,学员必因对课程缺乏新异感而无学习兴趣,政治理论教学便失去了吸引力。所以,教师必须深入研究,对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整合,让学员觉得自己熟悉的内容并非熟悉,其中还蕴藏许多新鲜和奇异,从而激发进一步学习的热情。

在考察《概论》的形成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科学的思维方式是《概论》形成的关键所在,它凸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科学分析和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问题,从而引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取得胜利。从思维方式角度开展教学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中国革命和建设历程,有助于学生科学理解解决中国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而提高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有效改变传统教学中只重视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的现象。从学习思维方式的角度学习《概论》,是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突破,避免了教学内容的重复,改变了僵化死板的教学形式,同时它又是对传统教学中只重视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的扬弃,实现了由知识的传授向能力培养的转变;思维方式的实际运用增强了教学的实用性和针对性,符合成人学生重实用、讲实效的学习心理要求,能够调动成人学生的积极性,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五步教学模式”实施过程

为了适应成人教育的特点,同时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提供的便利,我们设计了“基于网络和媒体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通过“教师导学”“资源助学”“学生探究”“基于网络的教学实践”“教师反馈”五个教学过程来实施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利用各种现代教育手段把教师、学生、资源、媒体四个基本要素有效地整合起来,形成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资源之间、师生与媒体之间互动,这种教学模式通过思维方式典型案例的导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发挥教师和远程教育资源的导学、助学功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概论》所蕴涵的思维方式,最后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进行总结和点评。

(一)发挥教师主导优势,搞好导学工作。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做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内容包括讲授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习者建立学习目标、学习计划,选择最佳学习策略和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自主学习习惯,辅导学生应用各种多媒体交互手段获得学习资源和信息完成学习任务。在教学形式上既有面授辅导,也包括网上教学辅导:

面授辅导:考虑到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和中国教育的特点(中国学生习惯于面授教学),面授课在本模式教学占有重要地位,一方面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引导学生学习探究《概论》科学思维方式的重要过程。其中第一次面授辅导尤为重要:在面授辅导之前,需要依托开放教育平台预先本课程教学进度计划和学习要求,面授课中首先以形象生动的思维方式典型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然后重点讲授《概论》与思维方式的关系,同时介绍本课程教学模式的特点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网上辅导:主要是围绕思维方式教学的要求,拓展导学的时间和空间,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的一些困难。可以利用现代网络教学平台开辟课程讨论区和课程答疑区,开展实时与非实时两种形式的教学活动。

(二)发挥网络优势,构建助学平台。助学环节主要是依托网络学习平台,为学生学习提供各种教学资源和教学服务。学生在有了初步的学习兴趣之后,能否及时有效地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成了增强学生学习信心的重要环节。除了建设常规性的教学资源,如教学大纲、课程实施方案等内容,还特别设计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思维方式的各种小课件和教学参考资料。同时还通过电子邮件、QQ等多种形式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同时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援助。

(三)发挥学生主体优势,开展自主学习。成人大学生一般都面临工学矛盾,培养学生自主?W习能力就尤为重要,促使大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也是学习《概论》所蕴涵的科学思维方式的重要环节。为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不仅在面授辅导中讲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还重视利用网络优势,搞好资源建设和网上助学活动;同时根据学生和学习的要求开展个别化学习、小组学习等活动,其中贯穿思维方式的学习和应用。

(四)开展教学实践,凸现能力培养。教学实践是巩固和检验学习成果的重要环节,也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教学实践重点是考察学生学习《概论》之后的思维方式的变化以及在实际中对知识的运用。考虑到可操作性和教学目标的要求,在实践形式上可以采用参观、访谈、观看资料片等形式,在教学实践活动之前,需要根据实践的内容和学生自身的特点科学设置不同的主题,最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形成了以思维方式实际应用为特色的体会、论文、总结。

(五)重视教学反馈,提高教学质量。教学反馈是提高和改进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教学反馈主要是掌握教学情况和教学目标的差距,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通过课间交流、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网上互动等多种形式开展调查工作,了解教学情况,并对各种情况做了必要的分析,最后根据实际要求及时对教学内容和形式作出调整、充实、提高。

三、“五步教学模式”的实施建议

上面我们从五个方面分别对本教学模式进行了阐述,但实际上这些环节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相互渗透。其中,思维方式掌握和应用是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的主要线索。要成功的实施这种教学模式,除了上述内容之外,教师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教师自身要深入钻研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正确分析和把握蕴涵在《概论》中的各种科学的思维方式,科学认识思维方式产生的背景和实际价值,同时要努力探究毛泽东、邓小平同志良好的思维品格;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加强哲学和思维科学的学习,平时要有意识地加强自身的思维训练,提高思维水平。

第二,好的内容也需要好的形式来展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语言表达的艺术性,尤其要注重感染力,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在备课过程中应根据教学内容,搜集最能体现毛泽东、邓小平思维特点并与授课内容联系密切的案例,做到史论结合。

第三,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但在教学的开始阶段,教师要发挥主导的作用,不仅要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自主思考,调动他们参与学习的热情,而且针对学生在分析、讨论时所暴露出来的思维方式上的问题,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及时给予纠正,启发和引导学生正确的思考问题。

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范文12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语;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辨析

对基本概念的明晰和规范,是任何严肃的科学思考的前提。对于理论性、抽象性和应用性较强的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研究来说更是如此。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正名定义”的工作,不仅需要框定和阐明它的含义,而且还需要进一步分析和比较它与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语、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廓清和明晰它们之间的外延边界,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基本理论研究获得科学性的一个基本条件。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含义

范畴是反映事物本质和普遍联系的基本概念。学科意义上的“范畴”最早出现在哲学领域,是人类思维关于事物本质关系的基本概念,具有“一般范畴”的意义,并逐渐成为各门具体学科范畴理论发展和建设的学理依据。在学习、借鉴学界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是从总体上反映和概括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属性和普遍联系的基本概念。它是人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带有阶段性特征的理论成果,是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逻辑工具。对于这一含义,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第一,它是反映和概括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关系的理性规定。作为思维逻辑的理论成果,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有主观的形式,也具有客观的内容,它来源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客观现实,是人们对大量思想政治教育经验材料的科学分析和逻辑加工,并以其特有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在运动转化和普遍联系中历经实践检验形成的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特征、规律等的精确表达和理性规定。第二,它是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思维工具。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以其独特的逻辑思维形式,发挥着认知、表达、解释本学科理论规律与对应实践发展相切合的重要作用,成为认识和把握学科理论的逻辑出发点。另一方面,它又以“纽结”和“网”的方式联结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并通过其自身具有的衍生性、拓殖性和建构性,不断推动学科理论体系的建构和完善,成为学科理论体系建构的重要突破口和切入点,呈现出较强的工具理性。第三,它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础上产生、验证和应用。因为植根于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才能在发展中不断获得新的内涵和阐释,而人们只有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才能正确地对其及其所构成的系统进行检验。此外,它来自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更要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以范畴为基点和切入点来深化和创新学科理论体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学理应用和实际转化的着力点和应力点,也是其价值所在。第四,它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历史进程与逻辑发展的统一。从根本上说,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逻辑思维内容,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历史进程抽象的、概括的反映,它既是逻辑的又是历史的。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逻辑发展是这样的一种历史顺序:从表现思想政治教育最初发展阶段上的关系即最简单的范畴开始,逐渐向较高发展阶段的较复杂的、成熟的范畴过渡,充分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及其所构成的学科理论体系与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发展进程的一致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与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语辨析

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语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学中的专门用语,即用来指称和描述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特点的约定性语言或符号。简言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行话”,它与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与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语的联系。

第一,二者在表现形式上有一定的共通性。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是反映和说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关系的最一般的“谓词”,用来铭记和表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的一般本性、共同特征。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语,主要以特定的“词语”或“符号”来标记、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学中的概念、范畴及理论等,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文字指称”。第二,二者都具有一定的工具性。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网上纽结”,承载学科理论信息,蕴含学科理论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的“话语载体”和“叙述方式”,具有认知、分类和表达学科理论的工具性。而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语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的专门用语,是指称、表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的“语言用料”或“语言符号”,发挥着描述和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单元和学科理论体系的作用,同样具有工具性。第三,二者的形成和存在具有一定的关联性。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语的出现和使用标志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学术规范和表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中的概念、理论等需用它来指称或表达,据此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也就不得不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语来说明或指称了。而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是说明和确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领域中“物之为物”的理性规定,是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语形成与存在的逻辑前提和依据,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语的形成与存在有赖于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理性规定的支撑和确证。二者具有说明与被说明的关系,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2.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与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语的区别。

第一,二者有本质规定的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中诸要素及其关系的简化或规定,反映的是一种客观存在。而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语则不然,它是学科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约定性语言或符号,更多的是一种主观层面的指称和表达。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语是指称学科研究对象的一个用语,而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则是对学科研究对象的一个说明。第二,二者表达对象的范围不同。一般看来,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既可以描述、说明研究对象的某一方面,也可以描述、说明研究对象的整体宏观。就其描述、说明的某一方面而言,可称为“某类范畴”,如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重要范畴等;就其描述、说明的整个研究对象而言,它又可统称为“某学科范畴”或“某理论范畴”,如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等。而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语则不然,它是学科的专门用语,只限于研究对象的整体、宏观表达,因而一般不会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术语”“重要术语”“具体术语”之说。第三,二者各自具有的功能不尽相同。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作为思维的逻辑形式和认识工具,至少有指谓、分类、建构等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指谓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所概括反映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性质、关系、规律等内容的客观存在性;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分类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对研究对象本质属性、关系特征等本质规定的区分归类;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建构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通过自身的逻辑推理、演绎来拓展完善自身范畴系统。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语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专门用语,是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概念、理论等物质载体或语言用料,其功能倾向性的表现为指称和表达。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与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辨析

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是指反映和概括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某种属性与关系的思维形式。它与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既有同一性又有差异性。

1.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与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的联系。

第一,二者都是学科理性思维的逻辑形式。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与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在不同程度上都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性质与关系的概括和反映,是我们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基本要素与工具。二者都是在实践基础上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和现象的某种归类划分和概括总结,反过来又在实践中为人们服务,通过有机的组合统一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建构之中。对它们的认识和把握越深刻、越正确,我们就越能接近和反映思想政治教育学所面临的客观现实。第二,二者都是学科知识体系形成的重要因素。任何学科都有自己专属的概念和范畴。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概念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大厦的“基石”和“支柱”,是学科理论思维和学科建构的重要因素。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体系是由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概念和范畴相互贯穿、渗透,按照一定的内在关系建构起来的。而任何一个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范畴只有作为系统整体的一个有机环节,才能在与其他环节的相互区别和联系中获得自身应有的意义及价值。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研究“以学术为业”的现代化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概念、范畴的研究日益规范化和科学化,进而建立起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系统,这越来越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形成的重要因素和学科发展的一个必要前提。

2.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与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的区别。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是比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更高级的逻辑形式。尽管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逻辑形式是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但二者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的程度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是从总体上反映和概括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属性与普遍联系的基本概念,是学科理论体系中的核心概念、基本概念。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则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某方面、某层次的性质和关系的一种反映,因而简单的、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不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而那些能够说明存在的统一性,即从整体上表示普遍联系和准则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也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逻辑形式是外延较广的基本概念,统摄着属于这个范畴的一系列层次不同的概念,并通过这些层次不同的概念来反映和表现学科范畴体系的内在关系,比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更深刻、更具普遍性。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问题不纯粹是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和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二者反映抽象的角度和致力解决的问题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要解决的最主要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概念的定义及其规则,即通过定义来揭示它所反映的某一问题的本质及关系。而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不仅涉及学科理论中各种概念的定义问题,更重要的是,它要从各种概念中抽取出内涵丰富、外延较广的基本概念,用他们来网结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范畴体系,并以此拓建和完善学科理论体系,认识、发现和运用学科理论规律。

四、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辨析

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诸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及其矛盾运动的必然趋势。从总体上看,它与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联系密切、紧密结合,但从具体的存在和认识过程来看,二者又有区别。

1.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联系。

第一,二者反映的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础上的客观内容。列宁指出:“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律不是空洞的外壳,而是客观世界的反映。”[1](P151)人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基础上,从鲜活的思想政治教育现实中吸取经验和内容并将其加工、上升为理论的形态或观念,再经过不断地转化、检验和改造,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的范畴、规律等理性认识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之所以客观和必然,之所以能够成为认识和反映思想政治教育现实的逻辑工具,是因为它们再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现实及其关系,这一点对二者来说是共同的、无条件的。第二,二者都以探求和揭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关系为己任。思想政治教育学每一范畴的形成和确立都标志着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关系的认识的一定阶段和环节,不同的阶段和环节始终处在揭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关系的整体认识过程之中。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关系的整体认识和反映,我们在认识和揭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过程中,会发现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正有秩序、有规则地排列组合形成认识之网,处于揭示规律的不同过程和阶段,发挥着自身应有的作用。

2.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区别。

第一,二者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关系的认识范围和程度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侧重于从整体的一定范围、阶段、层次来反映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关系,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现实整体的个别特性、关系的把握,是思想政治教育认识过程中的一些小的阶段或范围,较为具体、生动。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则侧重于从思想政治教育现实的整体来反映本质关系,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现实本身的决定性关系、动力和方向,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现实的整体性认识和把握,较为宏观、深刻。第二,二者在逻辑思维的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通常表现为一种概念的形式,以一个或多个概念来反映思想政治教育不同阶段或过程中的本质关系。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要揭示概念之间的本质关系,就要把一个概念同另一个概念进行比较。因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一般表现为一种判断的形式,通过若干思想政治教育范畴的有机结合,从整体上来反映和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关系。第三,二者发挥的作用不同。从前面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包含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体现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是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前提和基础,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丰富和深化。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客观现实的总的、整体性的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客观现实的具体的、阶段性的认识,因此“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规律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作用的程度较强,适用的范围较大;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作用的程度较弱,适用的范围较小”[2](P48)。并且,思想政治教育学规律比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发挥的作用更为稳定和持久。综上,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内涵的研究,阐释和规范真正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特质和富有阐释效力的范畴内涵,是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基本理论研究体现学科性和获得科学性无法绕开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理论创新和突破的便利条件。

参考文献:

[1]列宁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