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图书馆不开馆工作计划

图书馆不开馆工作计划

时间:2022-02-06 17:59:35

图书馆不开馆工作计划

图书馆不开馆工作计划范文1

2011年5月26日,俄罗斯图书馆协会(RLA-Russian Library Association )第十六届年会通过了《2011-2015年RLA发展的优先方向》[1]规划既(简称RLA发展规划)全面规划了RLA未来五年的工作重点。该文件由RLA主席В.Р.Фирсов领导的工作组研究制定,阐明了RLA的社会地位、社会使命、基本价值观、综合性的整体发展构思,同时又明确了RLA工作活动的具体方向及首要任务[2],不仅为RLA各分支部门制定工作计划提供指南,也为俄罗斯其他图书馆职业组织制定类似计划和开展活动提供了参考。

1 RLA发展规划制定的背景

1.1 RLA未来发展的需要

2005年5月,RLA第十届年会批准通过了《2005-2010年RLA发展的优先方向》[3],这是RLA制定的第一个全面发展的五年规划,到2010年,按有关专家的统计,该规划确立的主要目标任务已经完成了70%[4],有成绩也有不足,很多活动工作的完成是阶段性的,因此需要制定下一个五年规划,以保持RLA工作活动的继承性、延续性,保证RLA未来长远、稳定、健康发展,更好地为俄罗斯图书馆事业发展做出贡献。此外,俄罗斯图书馆职业领域发生的变化――网络信息技术更加广泛应用于图书馆与图书馆职业思想变化,也需要RLA及时给予关注研究。于是,2010年5月召开的RLA第十五届年会提出要研究制定未来五年的发展战略,以便更好的引领俄罗斯图书馆事业发展。

1.2 国家社会改革发展的需要

这些年俄罗斯一直在进行各项事业的改革,社会发展面临着国家向创新发展之路转变、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日趋完善、加快经济建设现代化、建立强大的社会信息基础设施等许多重大任务目标。这些目标对俄罗斯图书馆事业的各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包括图书馆资源建设与服务、科学研究和社会教育、职业交往、图书馆与管理机构的关系、图书馆职业道德基础等。面对这种复杂的环境,RLA需要以主动的姿态全新审视和定位自己的使命、地位、活动的战略方向、组织结构等问题,以适应信息社会、公民社会发展的需要,融入改革的社会之中,发挥对国家各项事业建设的支持作用。

1.3 RLA参与图书馆事业管理的需要

RLA作为社会力量,与国家分享管理图书馆事业的权能,是RLA渴望的目标,当然也是俄罗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近些年,RLA逐渐成长为俄罗斯文化领域最重要的社会职业团体之一,积累了从事图书馆职业活动的丰富经验,拥有众多的专家智力资源,在图书馆职业界和国家权力机关心目中的地位与威信日益增强,在俄罗斯新法律和经济环境下,在非国家机构参与国家政策决议制定和通过的新的法律机制形成阶段,RLA有必要通过制定未来发展规划并付诸行动,以提高和巩固在国家图书馆政策制定中的作用和地位,以实现更全面深入参与图书馆事业管理的目标愿望。

1.4 融入世界图书馆界的需要

针对互联网、知识的数字化及在线社会网络工具的不断发展,图书馆角色和地位正在发生迅速的转变。为更好地发挥全球图书馆和信息界值得信赖的喉舌作用,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IFLA-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Library Associations and Institutions )制定了《2010-2015年IFLA战略规划》,以牢固确立IFLA作为国际组织在现代知识社会中的领导地位,不断加强图书馆和信息界的作用,促进信息和知识在全社会的平等获取。[5]可以说,该规划对《2011-2015年RLA发展的优先方向》的制定起到促进作用,也成为其重要的参考。事实上,2010年11月,IFLA和RLA在俄罗斯国家图书馆联合举行了RLA发展战略国际会议, IFLA派代表参会,介绍IFLA未来战略规划,参与RLA发展战略讨论[6]。制定《2011-2015年RLA发展的优先方向》无疑将有利于RLA参与IFLA事务,并与国际图书馆事业发展相同步、相接轨,提升俄罗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速度。

2 RLA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

2.1 RLA的社会定位

面对变化了的社会环境以及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现实,重申和进一步明确充实RLA的社会地位、社会使命、职业价值观等成为RLA未来开展各项职业活动的基础,表明RLA的态度、立场,也是RLA向社会的一种宣誓与承诺,意义和作用重大。

(1)RLA的地位:RLA是非国家性、非商业性的具有法人地位的图书馆、图书馆职业团体及其他组织的自愿性联合,旨在在共同目标和价值观基础上促进俄罗斯图书馆事业发展。这给予RLA在全国和国际层面上代表俄罗斯图书馆界的法律权利和道德权利。

(2)RLA的使命:RLA吸纳图书馆界最积极的力量,并将其团结在一起,在国家机关和社会面前表现和捍卫图书馆作为社会机构的利益。RLA努力成为俄罗斯图书馆界忠实可靠的代表。

(3)RLA的基本价值观:俄罗斯图书馆是俄罗斯国家文化和世界文化的永恒财富。RLA捍卫俄罗斯图书馆界的职业观点,即图书馆是具有文化、信息、教育(自学)等全方位功能的机构,是俄罗斯精神生活、社会生活、经济生活重要且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人文主义是俄罗斯图书馆界工作活动的世界观基础,人作为最高价值是这个价值和原则体系的核心。RLA促进俄罗斯图书馆界完成当前面临的主要任务:①给予民主社会中人的生存发展以信息和社会文化保障;②建设、保存并向社会提供使用图书馆信息资源;③平等地向所有图书馆用户提供信息;④倡导社会阅读,培养全民信息文化素养;⑤参与国家和世界文化珍品的建设与保存,确保公民获取国家文化,支持文化和语言的多样性;⑥推进作为社会文化机构和技术性信息系统图书馆的全面现代化发展;⑦开展职业教育和研究,开发图书馆界的科学潜力。

RLA意识到自己是国际图书馆界的组成部分,赞同2000年第66界IFLA大会提出的职业优先活动:保护信息自由原则;促进识字、阅读和教育发展;保护知识产权;完善图书馆员职业培养;支持图书馆组织的信息基础设施。

2.2 RLA与社会、国家的关系

服务社会、与国家建立伙伴关系是RLA的发展目标和实现目标的途径,为此,RLA将开展如下方面工作:(1)参与国家图书馆政策的研制和实施,研究涉及图书馆利益的国家计划纲要;(2)代表图书馆界明确俄罗斯图书馆的社会作用、目标和任务,研究图书馆发展的优先领域和构想;(3)参加国家立法活动,为图书馆有效实现社会使命创造必要条件;(4)力争使涉及到图书馆为居民服务的联邦和地方的法律条款符合宪法规定的每个人有权“以任何合法形式自由查找、获取、传递、生产和传播信息”(《俄罗斯宪法》第29条);(5)争取社会对图书馆的社会意义价值的认同,提高图书馆员工资水平;(6)争取拥有部分管理权(参与决定图书馆的关闭、撤销和法律地位改变等问题),逐渐在全国形成“社会-国家”的图书馆管理制度;(7)扩大与文化机构、信息机构、教育部门、科研机构、大众传媒、商业组织等的交往联系,包括签订关系协议;(8)支持建立附属于图书馆的监护委员会、读者委员会、志愿者委员会等社会性组织,使居民能参与图书馆活动;(9)支持图书馆、图书馆职业团体参与地方社会生活,支持图书馆专家参与政府机关、社会机构的工作以及竞选职位。

为此,RLA首要完成的工作任务是:(1)力争修改阻碍图书馆履行社会任务的法令(如《政府机关商品采购及服务招标法》、《俄罗斯民法典》(Ⅳ知识产权)等);(2)力争在《文化法》起草制定中能兼顾图书馆利益(RLA已提交了对该法的意见建议);(3)从科学研究和组织管理的角度,督促图书馆在实际工作中遵规守法;(4)捍卫有健康生理缺陷的用户使用无障碍图书馆信息环境包括在图书馆外获取图书馆电子资源的权利;(5)力争依靠《政府信息获取保障法》及相关决议,使所有图书馆在2011-2012年接入互联网。

2.3 RLA参与图书馆实践、教育和科学研究活动

RLA必须参与到图书馆实践工作及图书馆教育活动和科学研究之中,方能体现其职业性和对图书馆职业的指导作用。为此,RLA未来需要做好如下方面工作:(1)研究并使用推荐性职业规范(宣言、指南、标准、规程等),以提高图书馆信息服务水平;(2)支持并参与克里木国际大会及具有重大意义的俄罗斯图书馆信息化计划;(3)支持并传播先进经验、创新、科学研究成果;(4)独立鉴定评价图书馆的居民服务工作;(5)促进各部门图书馆活动的协调;(6)研究对策措施,吸引、留住年轻图书馆员,促进其职业发展及社会对他们的认可;(7)研究并建立图书馆及个别图书馆活动的认证制度;(8)与图书馆、科研中心、高校共同研究确定哪些图书馆问题需要进行科学研究,提出图书馆学、目录学、图书学领域研究课题目录,包括博士论文研究选题;(9)与图书馆、科研中心、高校共同开展图书馆现实问题研究;(10)支持并参与实施2011-2020年全俄图书馆信息网“Libnet”计划(该计划旨在建立服务全民的图书馆信息服务网络体系,使每个公民都可以免费获取俄罗斯任何图书馆的馆藏文献)和2011-2020年全俄图书馆馆藏文献保护计划;(11)支持研究制定中高等图书馆信息教育的专业标准及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给予鉴定评价;(12)发起对教育计划大纲的社会职业性自愿认证活动;(13)根据图书馆信息活动发展趋势和前景,确定职业继续教育机构(如技能提高和干部培训中心)的建设和发展思路、方式,促进相关活动的协调。

在这方面,RLA同样有需要完成的首要基本任务:(1)宣传2011年新版俄罗斯图书馆员道德准则并应用于图书馆实践;(2)与高校建立协议关系,自愿地认证教学计划和图书馆信息教学大纲;(3)与出版社共建学术研究出版物的专家鉴定制度,确立图书馆信息类出版物的“RLA推荐”地位。

2.4 RLA的组织发展

RLA现有的42个分会、圆桌会,基本涵盖了图书馆事业的各方面及领域,这些分支机构联合构成了RLA,RLA的发展实际上依靠的正是这些分支机构的工作活动,此外,RLA还要对外发挥代表俄罗斯图书馆界的作用。为此,RLA还将需要做好内部组织管理工作及对外交流合作工作,具体说来包括:(1)扩大和巩固成员构成,吸纳非图书馆领域的新成员,促进图书馆社会地位提升、工资水平提高;(2)促进建立并支持地方性(跨地区)及部门性图书馆社会团体组织的活动;(3)研究吸纳个人参加RLA活动的有关程序规定;(4)设立RLA荣誉成员;(4)发展与俄罗斯文化部、促进俄罗斯图书馆发展社会委员会、国家杜马、联邦委员会及其他国家机关和自我管理机构的相互关系,签订相关协议;(5)改善RLA的经费状况,加强经费机制建设:向国家机关、社会团体、慈善组织提出项目计划基金申请,开展有利于RLA的资金募捐活动;(6)扩大在IFLA等国际组织的代表规模;(7)在IFLA “建设强大的图书馆协会”计划(BSLA-Building Strong Library Associations)框架内与IFLA发展相互关系。

为此,RLA首要做好如下工作:(1)研究RLA新的奖励表彰形式(奖章、荣誉证书、嘉奖等);(2)研究制定内部规章――《RLA工作活动的程序、方式、规程》;(3)研究制定完善RLA机构组成的建议,协调RLA职业活动;(4)实施旨在承认RLA作为社会性非商业组织的必要的法律活动;(5)论证在联邦主体建立RLA地方分部的必要性;(6)加强RLA网站现代化建设,使其内容、状况与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及电子信息传媒的设计相一致;(7)组建RLA驻IFLA代表委员会作为RLA的工作机构,与欧亚图书馆大会共同研究举办联邦主体大会,确定每年俄罗斯及独联体国家参加世界图书馆信息大会的代表选举方式。

3 RLA发展规划制定与实施的意义

3.1 有利于俄罗斯图书馆界实现职业自我管理

RLA作为俄罗斯图书馆界在平等、自愿基础上成立的社会性图书馆职业团体,其成立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参与图书馆事业的管理,实现图书馆职业的自我管理,为此需要建立一种职业自我管理机制。RLA制定发展规划,将图书馆界参与俄罗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思想观点、计划措施、行动方案一一明确,这既是对图书馆界内部工作的规划,也是对国家和社会的一种职业宣告,将极大促进图书馆职业自我管理机制的建设与实现。

3.2 有利于全俄图书馆工作活动的统一协调

俄罗斯图书馆数量众多、分布分散、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加强图书馆工作活动的统一协调至关重要,但俄罗斯图书馆存在着部门和地域分割的问题,影响俄罗斯图书馆事业的整体发展。俄罗斯实行新的联邦制和地方自治制后,没有一个国家机构有权对全俄图书馆事业进行统一的规划协调,RLA作为俄罗斯各级各类型图书馆的联合填补了这一空白。RLA将加强图书馆间的相互联系、协作,统一思想认识与行动作为根本任务和重要工作内容,通过制定发展规划,实施各项职业活动,并带动各类图书馆的参与,实现对全俄图书馆工作活动的统一协调,从而促进俄罗斯图书馆事业的整体建设与发展。值得一提的是,发展规划本身的内容就具有较强的跨部门性和跨地区性。

3.3 有利于俄罗斯图书馆界的团结统一

正如RLA主席В.Р.Фирсов所言,RLA发展规划是职业团结的象征[7] 。RLA发展规划的制定是俄罗斯图书馆界集思广益的集体研究成果[8],凝聚着俄罗斯图书馆界的共识与力量,有利于统一俄罗斯图书馆界对图书馆事业未来发展的认识和采取协同一致的行动,发展规划的实施有赖于全俄图书馆的共同参与,在RLA统一的组织协调和带领下,全俄图书馆围绕着发展规划的内容与目标方向,开展既有分工又有协作的职业活动,进一步促进俄罗斯图书馆界的职业团结,形成一种职业集体的力量,为社会服务。

3.4 有利于俄罗斯图书馆界参与国际图书馆事务

在IFLA机构任职、组织和参与IFLA事务是RLA对外合作的目标和主要内容,一方面是重树俄罗斯图书馆大国的形象,一方面是借鉴世界经验,加快俄罗斯图书馆事业发展,缩小与世界水平差距。发展规划是在《2010-2015年IFLA战略规划》的国际背景下制定的,并且参考了该规划的内容,因此可以说,在未来五年,RLA的发展规划与IFLA的发展规划保持一致性,这有利于俄罗斯图书馆界更全面更主动地参与国际图书馆事务,与国际图书馆事业接轨,融入国际图书馆发展空间。

3.5 有利于俄罗斯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RLA是全俄性的图书馆职业组织,在俄罗斯图书馆界占据重要地位,《2011-2015年RLA发展的优先方向》虽只是RLA机构的发展规划,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从职业角度对俄罗斯图书馆事业未来发展的一种规划。RLA作为俄罗斯文化部重要的社会伙伴,其工作活动得到俄罗斯文化部大力支持,俄罗斯文化部视RLA为图书馆事业管理的重要社会力量,并有意逐步将更多的管理职能交给RLA。因此,RLA的发展规划在某种程度上可视为俄罗斯图书馆事业发展规划,成为国家图书馆政策的组成内容。

4 中俄图书馆学(协)会发展规划纲要的比较思考

2011年8月,中国图书馆学会八届八次常务理事会审议通过了《中国图书馆学会“十二五”规划纲要》[9](下简称《中图学会纲要》)。中俄两国图书馆学(协)会在相同的时间点上(2011年)制定了具有相同实施周期(2011-2015年)的发展规划纲要,这表面上看似的巧合,在实质内容上是否具有某种相近性,不妨比对一下。

形式上,《RLA发展规划》在重申RLA社会使命、任务、价值基础上,以与国家、社会、图书馆的关系为框架和思路规划未来发展,以处理好这些对外关系为主要任务和工作内容的,辅之以内部组织管理支持上述工作内容的实现,《中图学会纲要》采取的是指导方针、工作目标(重点任务)、主要工作的框架结构。内容上,中图学会“十二五”时期的主要工作是:(1)发挥决策咨询作用,协助推进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推动图书馆事业法治化和规范化进程:(2)发挥行业联络与协调作用,通过策划或参与重大项目促进我国图书馆业界整体协作与发展;(3)提升学术研究与交流平台,推动学科建设与发展;(4)强化图书馆导读和社会教育功能,引导业界在科普宣传与全民阅读上发挥作用;(5)加强对外(对台港澳)交流合作,扩大我国图书馆在国际图书馆界的影响力和话语权;(6)以服务会员为中心,加强学会自身组织建设和内部机制建设;(7)提升宣传推广能力,塑造图书馆良好形象,增强图书馆对社会公众的吸引力;(8)为新技术推广应用提供平台,改善图书馆服务能力,加速图书馆现代化步伐;(9)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图书馆员职业化水平,为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细致对比后不难发现,两个规划纲要在内容设计方面有一定相近性:工作内容不仅全面而且近似,都涉及到图书馆事业发展的诸多相同领域。此外,中图学会制定有《“十一五”期间工作规划》(2006-2010年),RLA制定有《2005-2010年发展的优先方向》,表明两个学(协)会对未来发展的规划都有长远性、连续性。《中图学会纲要》和《RLA发展规划》又各具特色,比如《RLA发展规划》具有一定的声明性,开篇即对RLA的使命、社会地位、价值观全面阐述,向社会宣告和证明图书馆及本规划所具的社会意义与时代价值,《中图学会纲要》则既有宏观层面的规划也有具体明确的措施项目支撑。因此,不能简单地认为孰优孰劣,而是有必要相互学习和借鉴。笔者认为,《RLA发展规划》蕴含和折射的理念精神及部分内容或许更能给我们带来一些思考和启示。

首先,加强图书馆界的社会伙伴建设。RLA作为非商业性、非政府性的社会组织,十分重视社会伙伴关系建设,这些伙伴不仅包括国家杜马、俄罗斯文化部等国家机关,还有促进俄罗斯图书馆发展社会委员会(国家杜马主席倡议成立的、旨在支持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社会性机构)、出版社、大众传媒、商业机构等各类机构和社会组织。图书馆界必须广泛地与政府、社会建立联系和互动机制,为图书馆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赢得各种资源支持。这项工作坐等不来,需要图书馆主动走出去。RLA经过不懈努力,如今已成为俄罗斯文化部在图书馆领域最为重要和值得信赖的伙伴。

其次,加强图书馆职业规范的研究制定。研究制定图书馆职业规范是RLA每年最为基础和重要的工作活动之一,自1994年成立至今,RLA制定了将近二十个具有全俄性的图书馆职业规范,包括《俄罗斯图书馆员道德准则》、《公共图书馆宣言》、《公共图书馆活动标准》、《自治地方公共图书馆网组建及资源保障基本标准》、《俄罗斯儿童图书馆指南》、《俄罗斯联邦主体盲人图书馆工作标准》、《俄罗斯公共图书馆青年人服务指南》、《图书馆地方志工作指南》等,形成一个基本涵盖多类型图书馆的多方面工作、较为完善的图书馆职业规范体系,有力地贯彻了《俄罗斯图书馆事业法》,促进了俄罗斯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我国在图书馆法制建设方面还有所欠缺,在没有专门图书馆法的情况下,更应尽快研究制定图书馆职业规范,并使之成为日臻完善的保障体系,使图书馆工作有章可循。

再次,加强图书馆界的职业自我管理。俄罗斯图书馆界自我职业管理的意愿强烈,RLA所做的每项工作都在为构建立图书馆事业的“社会-国家”管理机制而努力,希望更多参与图书馆事业发展,目前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图书馆界的职业自我管理有利于培养职业意识、提高职业积极性、增进职业团结、树立职业自我精神。发展图书馆事业诚然是政府的责任,但离不开图书馆职业自我管理的推动, 它一方面填补政府管理不能也不应涉及的领域层面,另一方面有助于督促政府履行应尽义务责任。俄罗斯图书馆界的思路很明确,就是要与政府共同管理图书馆事业。

最后,图书馆界参与图书馆政策法律的研究制定。RLA第一任主席В.Н.Зайцев曾说过:我们未来主要目标是增强图书馆界在国家政治、社会和职业方面的“分量”,RLA积极参与国家图书馆政策的研究和实施,促进俄罗斯图书馆事业发展”[10]。RLA作为俄罗斯图书馆政策的重要主体,许多全俄性图书馆领域的计划正是在RLA的最积极参与下研究制定和实施的[11] 。RLA参与图书馆政策立法活动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得到了国家杜马和俄罗斯文化部的肯定。[12]在图书馆事业法制化建设方面,俄罗斯图书馆界参与的法律涉及很多方面,不仅仅是图书馆法,还包括文献呈缴法、地方自治法、采购法、著作权法、文化法、信息法、非商业机构法、教育法等联邦法律,目的是全方位地为图书馆事业发展打造坚实而适宜的法律基础。

图书馆不开馆工作计划范文2

“十二五”时期,我国图书馆界认识到战略规划工具的重要性,是图书馆战略规划研究与实践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探索阶段。宏观上有《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1]的指引;微观上有各地公共图书馆制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案例。在对“十二五”规划成果的验收与“十三五”规划展望之际,公共图书馆在继承与发展“十二五”战略规划成果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加强战略规划制定过程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如何保障规划落实的可执行性,达成图书馆战略规划与实际公众需求的对接,除了图书馆界传统的文献、案例收集分析,充分利用图书馆年报[2]等资料以构建发展方向之外,战略管理工具将对公共图书馆的战略制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文章从方法论角度深入公共图书馆战略规划的制定与执行,为我国“十三五”期间公共图书馆战略规划发展提供指导。

2战略管理工具在图书馆战略规划中的适用性

管理变革总是来源于一种重要管理理念的出现,而真正将管理理念深入管理实践则源自管理工具的推广应用。战略管理如今已经翻开了图书馆管理的全新一页,为图书馆找到了不断完善向前的规划管理依托,将图书馆传统分析工具和战略管理工具一同深入到图书馆战略规划的制定可真正落实战略管理这一理念。战略管理发展日久,工具也愈加丰富。伯明翰阿斯顿商学院的Jarzabkowski等对2007年国内和国际9个英国商学院进行抽样,调查他们在不同阶段的战略制定过程中对战略工具的使用量和感知价值,据此对战略工具进行分类研究,结果发现战略管理的多种工具正在被人们广泛应用着。其中,SWOT、关键成功因素、核心能力分析、情景规划和价值链这5个工具是使用频率最高的。战略管理工具在企业成功应用后,公共部门和非营利组织也开始应用。廖飞研究战略管理方法对非营利组织的适用性,认为战略管理的分析工具、选择工具和实施工具三类之中,PEST分析、利益相关者分析、价值链分析、SWOT分析、7-S模型、业务集成方法BIM6种工具对非营利组织适用,而五种竞争力模型、波士顿矩阵、V矩阵、EVA管理4种工具不直接适用,应用时需要转化。

自从20世纪60年代末战略管理引入图书馆界,图书馆开始制定并实施战略规划,还一直跟踪战略管理理论与工具的发展。到80年代,公共图书馆界广泛将战略管理工具应用于战略规划。美国公共图书馆协会(PLA)在1980-2009年间先后六次颁布了规划指南即《公共图书馆的规划程序》(1980年)、《公共图书馆规划与功能设计:选项与程序指南》(1987年)、《面向结果的计划:公共图书馆的转型过程》(1998年)及《新版面向结果的计划:条理化方法》(2001年)、《面向结果的战略规划》(2008年)、《为结果而实施:行动起来,你的战略规划》(2009年)[5],对公共图书馆制定战略规划的流程、原则、方法、工具应用等进行详细的指导。1998年第三版为规划者在流程的每个阶段直接应用工具,设计了适合公共图书馆的50多个“工作表单”(Workforms)[6]供选用。2008年第五版提出“工具包”(Toolkit)[7]推荐使用6个工具,帮助规划者进行协助者选择、经费预算、目标设定等。2009年第六版的“工作表单”[8]有社区SWOT分析、图书馆SWOT分析、沟通计划、选择规划委员会成员、社区愿景、环境变化分析、目标分解、资源评价、定标比超、组织能力、结果交流等专门工具。

国内外图书馆战略规划理论研究已充分证明了图书馆战略规划应用战略管理工具的适用性和重要意义。Matthews认为图书馆战略规划制定中可以选择多种战略分析工具,并详细介绍了情景规划、博弈论、决策分析、系统动力学模型等规划方法,以及平衡计分卡、绩效棱镜和3R绩效等管理工具[9]。但在实践中,博弈论、决策分析、系统动力学模型、绩效棱镜和3R绩效工具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陈昊琳调查研究发现,战略制定工具与图书馆评价工具均对公共图书馆战略制定具有一定作用,49.67%的专家认为战略制定工具在图书馆战略制定中影响非常重要或比较重要,认为一般重要的占(38.71%),还有11.62%认为这一因素并不重要[10],总体上反映出战略工具在我国公共图书馆的适用性,同时也说明认识上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柯平等对公共图书馆战略规划研究发现,公共图书馆多数采取了SWOT分析的方式,但是对于具体数据的分析处理方式还比较单一[11]。其课题组研制的《我国图书馆战略规划编制指南》强调规划过程中的工具应用,如环境分析工具包括宏观环境分析工具、行业环境分析工具、内容环境分析工具、内外环境综合分析工具,推荐使用PEST、五力模型、SWOT等工具。柯平的《图书馆战略管理》将战略管理方法工具专为一章,详细介绍了PEST、五力模型、SWOT、情景规划、焦点小组、关键成功因素、平衡计分卡、定标比超8种常用方法[12]。综合国内外研究,将图书馆战略规划应用的几种方法列表比较,如表1。

3公共图书馆“十三五”规划对战略管理工具的选择

结合表1,我国公共图书馆在“十三五”规划中应当在环境分析工具、发展定位工具、目标设定工具和绩效管理工具四类工具中选择有过成功实践的工具,兹分析如下。

3.1环境分析工具——SWOT分析法SWOT分析法是一种能够较客观和准确地研究分析组织现实情况的方法,也是为图书馆战略规划中最为常见的首选工具。国外公共图书馆普遍重视这一工具的应用,PLA公共图书馆战略规划指南第三版就是在第二版的基础上专门增加SWOT作为公共图书馆内外环境扫描的工具。后来的研究者们则纷纷设计出专门适用于图书馆使用的SWOT分析表单[13]。据Pacios调查,有多达11.4%的公共图书馆在其战略规划文本专门设有SWOT分析一章节[14]。内外部环境扫描是公共图书馆战略规划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SWOT分析法是环境扫描最为有效的工具之一。如我国台北市立图书馆则从人口增长、交通建设、城市发展、财政收支、图书出版、教育环境和信息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等七方面对信息需求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和评价,并采用分区座谈、网络意见调查、电话采访进行外部意见调查,对在馆人员和相关顾问进行了内部意见调查,使用SWOT方法对台北市立图书馆的内外部环境及台北市的社会环境进行分析和评价,为台北市图书馆战略规划的制定提供参考[15]。我国大陆图书馆界也已经意识到SWOT对于图书馆的作用,但在“十二五”规划中,只有极个别图书馆如广州图书馆使用了这一方法对其所处战略环境进行扫描分析。环境扫描是提出战略目标与措施的基础。由于SWOT分析是为提出有效对策服务的,因此运用这一方法,要善于将图书馆所拥有的资源和能力与外部环境进行匹配,可以选择S-O、W-O、S-T、W-T四种不同策略,帮助图书馆战略定位。避免将SWOT应用简单化,导致为方法而方法、环境扫描与发展策略不关联的结果。战略规划制定者要有问题导向。Johnson指出,SWOT可以帮助图书馆确认需求、发现问题,在图书馆战略规划中发挥重要作用[16]。Cervone认为SWOT为图书馆战略规划制定者提供了一个明确图书馆问题和机会的机制与方法[17]。公共图书馆在使用SWOT分析工具时,重要的是给自己提出问题,而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就构成了SWOT分析的基础。通过对SWOT分析表单的利用和图书馆SWOT分析因素的不断研究及确认,战略规划将更加缜密和标准。值得注意的是,“十三五”规划采用SWOT分析环境时需要重点考虑变化的情况;在分析对策时不忘时刻注重自身资源、服务特色,结合实际,避免流于千“馆”一面;可以结合通用矩阵或五力模型等多种管理工具进行打分评价,综合各工具优势,引导最合理规划。

3.2发展定位工具——情境规划与焦点小组对普通读者与基层员工而言,贸然提出你对图书馆的愿景是什么?这一问题过于宏观,得到的答复可能更多集中于“环境好”、“方便”等流于基础印象层面。图书馆运用情境规划,可以将这样抽象的具备高度不确定性与关键性的宏观环境因素进行不同的组合,从而对变化的图书馆环境进行具体和可行的分析。这一工具适用于图书馆制定长期(至少5年)的发展规划。一般分为三个步骤:首先,做出情景假设,以图书馆追求的主要愿景方向为假设核心;第二,根据不同的情景假设制定虚拟战略;第三,观察环境是如何反馈的,并相应调整战略和计划。运用情景规划方法,环境的快速变化或用户群体的复杂性都可以设置为潜在情境,实践中为了避免战略发生不必要的多次调整,可以结合焦点小组法,利用虚拟战略情境对用户进行调研,明确情境对用户的影响,减少战略的设计缺陷。例如,加拿大布兰普顿图书馆2002年编制了第一个战略计划——“延伸出去”为2002-2005年的图书馆服务发展提供了一个路线图。2004年,该图书馆对用户进行了一项网上调查以获取对服务和设施的匿名反馈。在一名顾问的协助下,图书馆利用关键信息提供者和焦点小组进行更直接的信息收集。在此基础上完成了2006-2008年战略规划,2008年1月还启动了2009-2012年战略规划制定[18],图书馆继续运用焦点小组法,分别召集图书馆读者团体、员工、馆员、城市和社区重点利益相关者等参加会议,使规划更全面反映各利益相关者的需要。国外研究表明,在图书馆界使用焦点小组方法来确定图书馆资源和服务的满意程度有广泛依据,而且方法的使用已经完善[19]。杰克逊维尔公共图书馆在转型过程中注重通过焦点小组了解用户需求[20]。Pacios特别强调在图书馆环境中使用焦点小组法必须广泛地共享信息,员工的积极参与对完善和实现图书馆战略规划都是有益的[21]。可见,焦点小组法既不同于面向个人的深度访谈法,也不同于自由畅谈式并追求数量的头脑风暴法(brainstorming);它不仅可用于读者调研,了解其对图书馆资源和服务的满意程度,明确用户需求,通过定性信息整理总结图书馆战略方向等,还可用于对图书馆员工的调研,通过焦点小组讨论鼓励图书馆员参与到战略制定中来,在员工群体内共享、推广战略制定信息,为图书馆未来发展方向的确定提供指引。在方法上需要注意的是,依据群体动力学(Groupdynamics)原理,焦点小组大约邀请6—9名读者为佳,但图书馆读者群体类型复杂,需要仔细挑选有代表性的读者参加;讨论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讨论清单、经过训练有经验的主持人,从而保证讨论的内容不偏离主题,且让每个参加者都能积极地参与,从讨论中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发现。情景规划和焦点小组这两种方法都突破了传统规划由规划人员自己设计未来以及从过去推断未来的局限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利益相关者对于规划的作用以及积极地、创造性地设计非线性的、动态的未来图景。两种方法的结合,对未来的把握更全面,更有利于图书馆发展定位的形成。国外一些图书馆将规划制定设计为更多互动,全面反映各利益相关者需要的具体活动,在战略制定中推广了图书馆现有服务,获取了进一步加强服务的需求信息,很值得我国公共图书馆借鉴。

3.3目标设定工具——定标比超定标比超方法不仅成功运用于企业,施乐公司通过推行定标比超方法将成本降低了50%,首开定标比超的先河,还成为竞争情报里的重要方法[22]。而且,这一方法较早进入了图书馆视野,并在国外图书馆广泛应用。例如,欧申赛德公共图书馆在发掘自身相关信息数据(社区扫描)与横向比较(定标比超)两方面都有自身鲜明的特点[23],充分发挥自身的信息收集、分析能力,挖掘社区相关信息如人口构成、社区所辖企业需求等,并将本馆数据与圣地亚哥郡以及加利福尼亚州等有类似特点或相似规模的公共图书馆进行比较,数据翔实细致,从预算到读者可享受到的资源均值都有所涉及,格式清晰,一目了然,既明确了自身特色,又为战略发展方向的确定提供了可靠的依据。需要注意的是,在定标比超的对象选择上,必须是同类型同级别的图书馆,标杆样本与本馆发展方向相似、规模相当或有自身明确特点,选择不限制地域,但需关注不同地区政策等原因带来的不同。在方法上,通过多渠道情报收集、比较分析、追踪学习等过程,将本馆与“标杆”图书馆进行比较,分析“标杆”图书馆,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实施改进本馆绩效的最佳竞争策略。在目标上,通过定位和标准化衡量、比较,进而实现对领域优秀图书馆和一流图书馆的超越,最终实现对自身竞争力的提升。

3.4绩效管理工具——平衡计分卡、关键成功因素与关键绩效指标作为将组织长期的远景、战略与短期的策略、行动对接联系起来,通过已定目标来追踪业绩的一种管理工具,平衡计分卡(BSC)最早由德国1999年进行的BIX项目将之引入图书馆绩效评估领域,之后IFLA、ISO[24]都采用过这一管理工具用于评估绩效。在图书馆实践中,BSC的财务指向维度可以向政府主管部门展现预算、决算以及最重要的使用价值,用户维度即为公众创造的服务价值,内部管理与学习成长即图书馆的内部知识增长、业务再造、外部拓展等非简单量化指标。也可以应用于公共图书馆具体的战略制定与评估等项目,如制定公共图书馆资源发展战略,通过财务维度对资源投入、人力资本、资源产出等多项价值进行分析;用户维度即从公众用户的角度评价资源带来的入馆人数增长、地区文化发展等外溢价值等;内部管理维度则可以反映图书馆资源是否最大地反映了图书馆实体与虚拟馆藏、是否最大化展现图书馆员对资源本身的附加价值等;学习成长维度则可以在自建资源、资源整合等深化创新服务的推动中,反馈图书馆及其相关员工的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整体来看,系统化多维度关注符合图书馆战略发展系统化、前瞻性要求。BSC以战略为导向,在图书馆战略规划制定中经常被用来构建图书馆战略管理框架,搭配使用其他管理方法工具,可将构建起的绩效平衡维度与其他战略目标整合。常与BSC一同出现在图书馆规划制定中的有:关键成功因素(CSF)与关键绩效指标(KPIs)两种分析方法。从评估测量指标的角度切入制定战略目标体系,能保证图书馆战略规划目标体系的可操作性和可测量性。Wessman对公共图书馆战略规划的研究表明,CSF分析被认为是一个有用的工具,它能满足将公共组织需要达成共识的愿望,并建议将CSF模型作为环境分析及制定战略重点的工具[25]。

图书馆战略规划可以将BSC与CSF结合使用,如芬兰国家图书馆2006-2015年战略用BSC搭建战略框架,保证战略鲜明易于传达;内容方面则设有CSF来引导规划按照预期重点方向实施[26]。值得注意的是,CSF确定的一般关键成功因素为5-9个,容易忽视次要问题,在应用于具体的管理问题时,由于不容易找到相应目标的关键成功因子及其关键指标,效率可能会比较低,而且,当关键成功因素解决后,又会出现新的关键成功因素,需要重新开发系统。因此,与BSC等更重体系化的管理工具协同使用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图书馆战略规划也可以将BSC与KPIs结合使用,从BSC的4个维度将图书馆的战略落实为可操作、可衡量的KPIs体系,以保障战略规划的有效落实。例如,位于美国华盛顿特区的普牙卢普公共图书馆采用BSC方法,从公共价值、用户、内部流程、学习成长、财务五个方面制定战略规划[27],根据自身公共服务的特征将公共价值单独列为第一维度,将财务调整至第五维度,再设置有具体的KPIs指标值以加强战略执行过程中的控制。值得注意的是,规划是一个动态的、不断修正的过程,BSC将战略目标分解转化为相互平衡的绩效维度,KPIs则按SMART原则和管理上的“80/20”原理,将战略维度细化为具体的指标体系,也是KPIs的确定使战略在实施过程中得以必要的修正。如威尔士国家图书馆明确使用KPIs以衡量所提供服务的最新发展情况是否符合规划预期,该馆在每年的年度运营报告中列出KPIs的追踪情况,发展绩效指标虽因具体年份不同可能发生改变,在综合考评其服务性能指标的情况下,提出三年规划等较长时间的目标,即以KPIs修正战略目标[28]。这三种方法是绩效管理的重要方法,也是制定战略规划的重要工具。战略目标的分解、关键成功因素的识别、关键绩效指标的跟踪监测都有利于更好的制定规划,实现对图书馆的体系化绩效管理,以此衡量并提高图书馆战略绩效。

4公共图书馆“十三五”规划应用战略管理工具的策略

4.1根据图书馆的特征有目的地选择工具图书馆战略规划制定在应用工具上应有很强的目的性,在工具选择上要有鲜明的针对性,特别是要结合图书馆类型、级别、规模、影响力等特征,选择有效工具。根据表1,大型公共图书馆战略制定中可考虑使用多种环境扫描方法,在此基础上,运用BSC与CFS结合或BSC与KPIs结合的方法。而小型公共图书馆在战略制定中可以目标管理(MBO)为基础,运用SWOT、焦点小组、CFS等方法,避免使用比较复杂的PEST、BSC、情景规划等方法。在战略规划中,方法和工具并非使用越多越好,越新越好,而是要强调其适用性与有效性。

4.2多元工具协同使用每款管理工具都有自身的优势与不足,深入的了解管理工具的优势与缺陷是合理使用工具的基础。去粗取精,协同使用,实现最佳的战略规划才是目的。英国贝德福德郡图书馆业务规划中就明确使用了KPIs、SWOT多种工具[29]。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2013-2014年社交网络战略中,在设计各社交网络战略时采用矩阵,分析各渠道的优势,结合使用环境扫描,在评估战略执行中则采取了投资预算报表等传统正式报告与情感分析融入用户相结合的方法,以制定针对性策略[30]。图书馆战略规划的制定是一项复杂需全方位细致思考的工作,“十三五”战略规划制定过程应充分了解战略管理工具,利用多元化的工具,以保证战略规划更有效、更具较强的执行力度与可操作性。

4.3制定与实施工具并重国外公共图书馆战略规划以实施为目标,重视实施后的评价。PLA2009年战略规划最新版进一步强调战略实施与制定的无缝衍接。“十二五”期间,我国一些公共图书馆存在着重制定轻实施的突出问题。因此,图书馆既要注意在制定战略规划中运用战略管理工具,也要重视实施过程中运用管理工具。例如,在实施过程中可考虑使用7S模型,制定实施方案、通过年度计划等方法检查战略规划的实施。例如,可运用KPA(KeyProcessArea,关键过程领域)工具,做好周计划和日计划,通过KPA的检查考量统计与一个任务的KPI联系起来;还可以结合KRA(KeyResultAreas,关键结果领域)工具,以实现图书馆的整体目标,达到满意的结果。参照企业实施绩效量化管理的发展阶段,图书馆实施绩效量化管理也可以从KPA(指标量化执行阶段)到KP(I指标量化考核阶段),再从KRA(指标必要达成的结构性目标管理阶段)到BSC(指标的战略管理阶段)。

图书馆不开馆工作计划范文3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 战略规划 国外

[分类号]G259

1 研究概况

为了详细地获知国外公共图书馆战略规划研究的现状,笔者以国外数据库Emerald、Elsevier、EBSCO、PQDD、Kluwer Online、SpringerLink、Wiley InterSeience为工具,将“public library”分别与“strategic”、“planaing”、“strategy”、“plan”进行组配,以摘要、关键词、标题分别为人口,对1990~2010年(截止日期为2010年3月1日)的文献进行检索,将检索结果进行合并,剔除重复项,并仔细研读这些文献,排除无关文献,最后共获取相关文献40篇。

美国和英国图书馆事业比较发达,较早开始公共图书馆战略规划的研究,并始终占主导地位。从本次获取的文献来看,仍以美英两国的文献居多,反映出它们在公共图书馆战略规划研究方面的领先优势。值得关注的是,文献中反映出日本、希腊、丹麦等国也对公共图书馆战略规划予以相关研究,可见,公共图书馆战略规划已成为许多国家图书馆界普遍重视的问题之一。当前研究主要围绕着战略规划制定、战略规划的优先事项、战略规划与图书馆成效评估等方面展开。

2 关于公共图书馆战略规划制定的研究

2.1 战略规划制定环境要素分析

战略规划是为了应对日益复杂的环境而引入图书馆界的,考察图书馆环境成为制定战略规划时的必然举措。然而,在应该对哪些环境因素进行考察的问题上,研究者有各自的观点。

Hofmann对制定战略规划的环境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支持战略规划的第一步就是收集关于环境的假设、趋势、结构等信息。Hape对丹麦公共图书馆所作的调查研究表明,由于丹麦的国家信息社会战略开始于1995年,公共图书馆作为创建信息社会一份子的认识在此之后才得以认同,故而2000年以后才对图书馆的战略规划有所研究,可见国家政策对形成公共图书馆战略规划的重要影响。Jones对新南威尔士的公共图书馆制定规划时考虑的关键因素进行考察,认为确定用户需求、确定空间和用地需求,并据此评估成本是公共图书馆战略规划的关键因素,他们的经验对新建公共图书馆的战略规划具有参考价值。McGinn以皇后区公共图书馆利用战略规划争取外部经费为对象进行案例分析,该图书馆努力研究外部环境,包括分析一些主要的纽约报纸的内容,研究周围图书馆计划的宣传与服务,以确定自身是否增加了媒体的关注,从而吸引新的外部资金来源、赠款。值得关注的是,国外有多项相关研究讨论战略规划制定的环境时认为必须考察社区。美国《罗德岛公共图书馆管理委员会手册》中指出,公共图书馆战略规划基于对社区的了解、社区的期望和资源以及对社区未来需求的合理预期所做出的长期规划,这将能够使图书馆理事会和管理人员更好地履行和提供有效、积极的图书馆服务。Shields通过对美国的公共图书馆正在使用中的战略规划进行内容分析,指出战略规划过程必须确定社区价值观,基于对社区价值观念理解的基础将帮助图书馆领导作出适当的预算决定。

从对战略规划制定的环境研究来看,国家政策、经济情况、技术发展成为公共图书馆制定战略规划时最常考虑的环境因素。而且,当今国外公共图书馆在制定战略规划时扩大了对社区的了解,一方面使图书馆战略规划能更好地为社区服务,更好地履行公共图书馆对社区的责任和义务,最终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能力和社会地位;另一方面也帮助图书馆控制其对社区未来产生的影响、帮助图书馆生存和繁荣。对社区环境的关注,也还将在后文对战略规划制定主体的分析中得以体现。总之,在制定公共图书馆战略规划时,研究者们认为有必要对环境因素进行分析,在此阶段所要分析的主要有政治、经济、技术、社会四大因素,可以归结为PEST(Political、Economic、Technological、Social)四要素,恰与战略规划理论中的PEST分析相一致。

2.2 战略规划制定主体

为了尽量避免图书馆员的主观判断,长期以来,图书馆界认为参与规划制定的主体除了图书馆员(主要是馆长、各部门负责人)还应该有专门的咨询专家。在国外,公共图书馆战略规划制定时必须有董事会成员参与。作为公共服务机构,战略规划的制定绝非图书馆单方的行为,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对象即用户也是重要的参与主体。Meadows对英国图书馆1999~2002年的战略规划出台过程进行的研究表明,在大多数战略规划显得苍白的情况下,英国图书馆的战略规划却是明确而具体的,非常令人满意。其原因在于这份战略规划是基于1998年开展的对用户的调查和咨询的结果下诞生的。通过对这些咨询表进行分析,提取用户认为将来制定规划当中最重要的事情与重要性不足的事情,图书馆据此制定了战略规划。该研究表明用户意见对公共图书馆战略规划至关重要,用户是制定战略规划的必然主体。

如2.1所述,伴随着对公共图书馆职能认识的深入,服务社区成为公共图书馆的基本职责,公共图书馆战略规划的制定日益重视社区。从规划的制定主体来看,主要表现在吸引更多社区居民参加规划制定,社区居民意见对规划制定举足轻重。Ferguson对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图书馆的战略规划和管理分析表明,参与制定图书馆战略规划的主体除了图书馆员还应包括社区成员,可以通过成立“图书馆之友”这样的组织来代表社区,组织的意见代表社区对公共图书馆的声音,所以“图书馆之友”成为图书馆战略规划整体的必要组成部分,对图书馆的未来非常重要。较为类似的是,Wessman提出设立一个公共图书馆“市民处”以帮助规划。

以上相关研究表明,当前参与公共图书馆战略规划制定的主体除了图书馆员、董事会成员、咨询专家以外,社区居民、广大图书馆用户等都被吸纳到制定规划的团队中。由于制定规划时对图书馆外部资源的积极利用,尤其是随着外部环境的改变,经济形势的日趋紧张,积极谋求相关利益人的支持无疑有利于图书馆获取更多的资助。因而,公共图书馆将制定规划的单一主体(图书馆行业人员)发展为多元主体(图书馆员、咨询专家、社区居民、董事会、赞助人等),能更为合理地结合各方利益,参考各方意见,客观而现实地制定战略规划,提高战略规划的接受程度和实用性。

2.3 战略规划制定程序

战略规划是有严格的程序和规定的,公共图书馆将战略规划引入到自身管理中,也基本采纳了其程序。

对战略规划制定程序进行研究的文献几乎都肯定严格的战略规划程序对规划有益,但在程序的具体步骤、环节和顺序上持有不同观点。

Feimnan指出,当现有技术不能支撑未来发展时战略规划是必然的行动,并提出了战略规划流程的五步法:①环境分析;②确定组织的发展方向;③形成战略规划;④实施战略规划;⑤战略控制、反馈与评价。McClamroch等则从一些图书馆的战略之所以不成功的角度人手进行分析,认为原因在于图书馆沿用了盈利性组织或私人组织的规划模型才导致战略规划的失败,基于此,作者对非营利组织战略规划制定模型“战略转换环”(Strategy Change Cycle)改进并应用于公共图书馆,将战略规划程序细化为10步骤:①开始商议战略规划进程;②确认组织权力;③识别组织愿景、价值观;④评估组织内外环境,识别SWOT;⑤识别组织面临的战略焦点;⑥形成战略,管理这些战略焦点;⑦检查、采纳战略规划;⑧建立有效的组织愿景;⑨发展有效的实施过程;⑩动态评价战略规划实施过程。为积极地推广公共图书馆战略规划,美国图书馆协会在1980~2001年间先后四次颁布了规划指南,即《公共图书馆规划过程》(1980)、《公共图书馆规划与功能设计:选项与程序指南》(1987)、《面向结果的计划:公共图书馆的转型过程》(1998)及《新版面向结果的计划:条理化方法》(2001)。规划指南着重于战略规划的制定程序,并根据前一版本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修订推出新版本,第四版根据第三版应用后的反馈着力对规划程序进行简化和合理化,将原来的规划时间由8~10个月缩短为4~5个月,所要完成的战略规划流程任务由23项减少到6大步骤12项任务。规划制定的6步法为:①准备:计划规划;②设想:识别可能性;③设计:创造未来;④构建:构建未来;⑤沟通:与利益相关者;⑥实施:朝着未来前进。Slocum认为将杰克逊维尔公共图书馆转变为21世纪全国的领先图书馆,所依靠的手段就是战略规划,而且,这样的战略规划其流程应该是非常正规的。Wessman认为应采用战略规划简化模型,由四项活动组成:①环境分析;②形成战略重点;③战略实施;④战略评价。

研究者所提出的这些程序虽各有特点,但都共同具有环境扫描、形成愿景、使命和价值观、实施规划、评价与重新审视规划等步骤。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者普遍趋于简化战略规划程序,这种不约而同的变化趋势一方面反映出公共图书馆对战略规划程序的熟悉程度提高,完成战略规划的速度大大加快;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图书馆战略规划程序更加合理与实用。

值得一提的是,在学术界普遍认同严格的战略规划程序情况下,仍有个别研究者持相反意见,Mott就声称当决定图书馆的战略时,不必用很长很正式的战略规划程序。因为条件总是变化的,也总会出现机会,遵循严格而正式的程序是不明智的。图书馆应有效使用其时间和金钱来满足用户,而不是用于产生战略规划程序。这样的研究尽管有些偏激,但它提醒图书馆在严格遵照战略规划程序的情况下,应更为理智和明智,更合理地应用时间、金钱等资源,在“不用时间、金钱制定战略”与“浪费时间、金钱制定严格战略”之间努力寻求平衡,推动图书馆战略规划取得好的效果。

2.4 战略规划制定工具

自图书馆领域应用战略规划理论以来,战略规划相关工具也随之引入以帮助图书馆制定和实施规划。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学术界对战略规划工具的研究逐渐热烈起来,其中尤其以对SWOT――组织环境内外分析工具的研究最为充分。研究人员认为SWOT方法简捷好用,能有力地帮助公共图书馆执行环境扫描,制定战略规划。美国公共图书馆协会1998年制定的公共图书馆战略规划指南第三版在第二版的基础上专门增加SWOT作为公共图书馆内外环境扫描的工具,后来的研究者们则纷纷设计出专门适用于图书馆使用的SWOT分析表单。Johnson提出利用SWOT分析识别图书馆战略问题的具体建议,通过分析外部的政治、经济、社会变化和用户需求来判断图书馆面临机遇或威胁;通过分析内部的馆舍、员工、资源等来判断图书馆自身的优势或劣势。Mottu认为图书馆员应将行动方案建立在对图书馆的优势、劣势、竞争环境的充分考虑基础之上。Pacios认为公共图书馆面临变化,战略规划应通过预测可能的问题减少不确定性,SWOT能帮助识别对公共图书馆的威胁和未来机会以允许图书馆不断改变以有效适应变化。Pacios还对所收集的战略规划文本进行内容分析,在公共图书馆的战略规划中,有11.4%的战略规划文本专门为SWOT分析设有一章。Kostagiolas在对希腊中央公共图书馆的实证研究中发现,在所调查的29个中央公共图书馆中,有28个(占97%)图书馆馆长在制定战略规划时使用了SWOT分析,并给出了其中的分析样例。Cervone则认为SWOT为图书馆战略规划制定者提供了一个明确图书馆问题和机会的机制与方法,图书馆在使用SWOT分析工具时,更重要的是给自己提出问题,而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就构成了SWOT分析的基础。通过对SWOT分析表单的利用及公共图书馆SWOT分析因素的不断研究和确认,今后为公共图书馆制定战略规划将变得更加缜密和标准。

除了对SWOT的研究,另外也有相关研究试图引入更多的管理工具以辅助战略规划制定。Pacios就指出在图书馆界使用“焦点小组”(focus group)方法来确定图书馆资源和服务的满意程度,而且方法的使用已经完善。文章在此基础上展示焦点小组方法用于帮助塑造公共图书馆战略规划过程中的一部分,即图书馆未来发展方向。作者的研究表明,焦点小组是一个有效的图书馆的战略规划工具,而且作者特意强调在图书馆环境中使用焦点小组法必须广泛地共享信息,员工的积极参与对完善和实现图书馆战略规划是有益的。Slocum指出杰克逊维尔公共图书馆在转型过程中注重通过“焦点小组”了解用户需求。Wessman发现公共图书馆的观测数据显示了宏观环境以及结构分析的必要性,焦点小组讨论法和关键成功因素(CSF)分析方法在公共图书馆战略规划中被加以使用。文章认为CSF分析被认为是一个有用的工具,它能满足将公共组织需要达成共识的愿望,建议将CSF模型作为环境分析及制定战略重点的工具,作者还建议进一步研究CSF工具的功能和可能为公共图书馆战略规划带来的好处。这项研究表明,图书馆在制定战略规划时将CSF方法和市民组织(如作者建议的市民处)结合起来,可以充分表达公众需求,并与图书馆的需求达成共识。

上述对制定战略规划的工具、手段的研究表明,除了使用SWOT,图书馆在制定战略规划时还应充分利用其他工具,并需要结合公共图书馆的需求对所利用工具需要的具体条件加以研究。

3 关于公共图书馆战略规划中优先事项

的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公共图书馆在开展战略规划活动时,创造性地应用了“功能设计”方法,美国图书馆协会采纳这一方法将公共图书馆规划指南第二版命名为《公共图书馆规划与功能设计:选项与程序指南》,以功能设计为主体向各公共图书馆推荐科学的战略规划。该方法一直延用至今,但如今研究者们认为在原有基础上应更加强调功能的先后顺序,并将图书馆战略规划中设计的功能按其执行的先后顺序分别拟定优先级,命名为“优先事项”(priority issues),对此优先事项的研究成为当前国外公共图书馆战略规划研究中的重点之一。Kostagiolas对希腊29个中央图书馆的战略规划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说明战略规划的流程最初应寻求图书馆应关注的事情并对其进行必要的调整从而形成优先事项,且该研究表明希腊中央图书馆通过UNESCO、IFLA等来源寻求重要的事项(significant issues),这对其他公共图书馆具有独特的参考意义。当然,这些优先事项还必须与图书馆实际情况相吻合。在Suzuki对神奈川的川崎市图书馆的研究中就充分体现出这一点,文章的分析表明,由于该图书馆保持了自身长期以来所具备的良好传统,并通过拟定合理的图书馆优先事项,制定合理的战略规划,实施创新的活动,不断改善服务,使该馆能够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需要,这样的战略规划取得了成功。Pacios通过对战略规划文本的分析提炼出进入新世纪的公共图书馆的主要行动领域,文章认为公共图书馆面临变化,战略规划通过预测可能的问题减少了不确定性,帮助识别威胁和未来机会,允许图书馆不断改变来有效适应变化。图书馆管理人员在潜在危机面前采取的行动应是特别关注图书馆服务的社区及定义出优先事项,尤其要关注图书馆将为此努力的优先行动路线。

当然,对于公共图书馆而言,究竟是“优先事项”优先,还是“资金与筹款”优先,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之一。Jennings以此为目标,分析了规划优先事项与筹款的先后顺序,强调在制定规划时,图书馆必须牢记图书馆服务计划与优先事项先于筹款。公共图书馆应重视在图书馆拟定规划和筹款两者之间保持一定的平衡关系,不至于为急于筹款而忽略图书馆的发展目标,同时,也应理性地对出资人的利益进行充分考虑。

4 关于公共图书馆战略规划成效研究

从早期国外对图书馆战略规划行为的认识来看,重视过程甚于重视结果,但新世纪以来,公共图书馆界逐渐提高对战略规划结果的重视程度。如美国图书馆协会的规划指南第三版《面向结果的计划:公共图书馆的转型过程》和第四版《新版面向结果的计划:条理化方法》均在前两版的基础上,突出战略规划应以结果为导向。

针对此问题,国外同行专门对图书馆战略规划的成效进行了研究。其研究基本上从两方面开展:①设计指标对战略规划的过程和内容进行评估,以判断其合理性及其对图书馆的价值,评估在规划实施之前进行,目的在于从本源上控制战略规划成效;②在开始实施规划之后进行评估,此评估往往以战略规划书设定的目标体系为根据,对照实施结果,从而对实施成效进行把握和调控。随着对战略规划重要性认识的提高,国外研究者认为公共图书馆战略规划不但是图书馆管理的重要部分,而且战略规划日益成为统领图书馆发展的导向。因而,战略规划实施成效的评判从某种意义来讲就是对图书馆的评估。Dole等对图书馆评估和图书馆战略规划从过程与结果等方面进行了对照和比较,阐述了将战略规划和图书馆评估结合起来的观点。Milam通过美国和加拿大公共图书馆领导协会2007年所作的大规模调查和案例研究发现,通过塑造公共图书馆战略规划,打造强有力的公共图书馆创造和参与活动,能为地方经济和社区发展作出贡献。

从以上研究可见,战略评估已成为战略规划的必经步骤之一,对评估的重视力度可提高战略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5 研究趋势

综上所述,近20年来,国外公共图书馆战略规划研究主要集中在规划制定、规划的优先事项、规划成效评估三个方面。从整个研究现状来看,国外公共图书馆战略规划研究具有如下发展趋势:战略规划实用度的研究将不断推进;战略规划研究的理论基础将不断丰富;战略规划实施与评价研究将不断加强。

5.1 提高战略规划实用度的研究

公共图书馆战略规划所包含的相关因素日益复杂,为了进一步提高战略规划的普适性和实用度,研究者们尽量扩大战略规划的内涵,不再严格界定战略规划,将战略规划与经营计划、长期规划等概念混合使用。这种试图模糊相关概念之间界限的研究意在推广战略规划的应用,但也可能遭遇不可忽视的挑战。首先,公共图书馆并非商业性机构,在经营决策制定和实施方面缺乏经验;其次,经调整后的战略规划能否采用常规架构进行评价和报告也是面临的困难之一。

5.2 应用更多理论进行战略规划的研究

来自于企业的战略规划理论是公共图书馆战略规划研究的起点,但与企业不同的组织性质和运行机制,使公共图书馆要提高战略规划对图书馆管理的效果,还必须从更多的理论视角入手对战略规划进行研究。

图书馆不开馆工作计划范文4

[关键词]图书馆;空间美学;用户体验

图书馆起源于文化,致力于文化。现代图书馆就像一部立体、富有魅力的无声教科书,它以开放、潜移默化的方式对来访读者进行审美的熏陶和塑造,将知识文化内化于人的所思所想,促进人类继承和发展知识。作为公共建筑,空间规划利用对图书馆是否能够充分发扬文化特质、表现艺术审美具有重要影响。提升图书馆空间规划的艺术意境与文化品位,能够更好地将图书馆的文化属性展现出来,发挥图书馆文化育人和文化传承的职能。

一、图书馆空间研究现状

随着国外诸多探讨空间先进理念的推动,图书馆的空间价值被重新发现,国内图书馆界针对空间这一主题的探索也日益深入。颇受关注的图书馆空间研究涉及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Commons,IC空间)、学习共享空间(LearningCommons,LC空间)、第三空间(TheThirdPlace)以及公共空间(PublicSpace),研究的主题方向扩展到图书馆的建筑空间、学习空间、创客空间、阅览空间、共享空间、空间布局等。从空间理论的研究层面来看,图书馆界对空间主题的探究从最初的建筑空间、空间布局等物理空间,发展、延伸至对图书馆价值理念层面上公共空间和第三空间等的研究。本文以环境艺术设计领域的美学理论为指导,旨在从艺术审美及用户体验的角度把握图书馆空间规划的美学表现,探讨设计美学视域下的空间规划办法。

二、图书馆空间规划与设计美学的关系

(一)图书馆空间规划的美学要素

现代图书馆的空间环境规划设计是集馆舍环境建设、知识信息建设、文献资源建设、用户需求建设于一体的综合设计,是通过风格定位、功能划分、空间布局、动态流向、光照设计、色彩装饰、材料运用等环境艺术手法,创造对读者的阅读行为起到积极作用的室内空间环境。设计者基于使用功能和设计美学的要求,综合考虑绿色生态、陈设艺术、空间色彩、声环境、空间采光、通用设计、家具形式、视听环境和通风系统等,将图书馆总体空间艺术和建筑之美深度融合,利用局部空间的特定环境,设计出适用于不同年龄、性格、职业读者的多元化的艺术场所。设计优良的图书馆通过合理的布局和精心的雕琢,使图书馆的空间功能丰富为美学展示和价值引导,将美的内涵全方位地展示给读者。图书馆在知识收集与资源保存的基础上,其空间功能也融合了立体的美学拼贴,在无形中创造着一种综合效果。

(二)图书馆空间规划引入设计美学的必要性

文化育人与文化传承是图书馆区别于其他信息服务机构的重要特征。现代图书馆不仅要呈现出历史的积淀和文化的纵深,更应是人与人相互交流、思想碰撞、创新知识的集合地。良好的空间形态有助于读者对文化的探索与交流,通过美学引导增强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情感连接,转变读者对图书馆的刻板印象,获得吸引读者到图书馆的持续动力,在满足读者审美需求的同时,借助以文化人、以美育人,实现对受教育者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般的审美教育,引导他们形成健全、完善的品格,从而推动图书馆服务的转型和价值导向的树立。因此,设计者应当综合考虑图书馆自身、读者、美学、使用体验等多种因素,打造功能设计、审美情趣和使用体验都让人满意的图书馆空间。这就要求设计者不仅要凸显图书馆建筑的艺术性,而且应该充分实现图书馆空间审美的文化传播功能。

三、燕山大学新图书馆空间规划中利用设计美学的实践

燕山大学新图书馆(以下简称“新馆”)通过理性的空间组织和造型手法表达了简洁有力的现代感。主体建筑由若干个类似盒子的形体组成,设计概念取自古代线装书,建筑外观体现了中国线装书书函的雅致结构,自然地围合出内庭院──内含中国传统书院中的园林精神理念。竖向排列的玻璃幕墙与石墙形似书架,规则地排列着,体现出韵律感,象征理工院校的严谨学风。外观界面的透明玻璃使读者在室外就能够感受到内部的阅览氛围,室内的空间开阔、自由、流畅,也为读者与行人创造了联系交流的可能性,流动性的空间设计将图书馆的公共性与阅览空间的开放性和接纳性充分地展现出来。

(一)以燕大文库表现文化传承

大学文库是中国高校图书馆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藏阅空间,建立大学文库是高校图书馆对学校智力成果进行收集、整理、收藏、保存、开发、利用的重要举措。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诸多中国高校图书馆纷纷设立大学文库,有研究学者认为,中国高校文库建设水平参差不齐,有些高校文库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有些则处于实体文库与虚拟平台共建阶段,也有少数一流高校的文库已经达到根深叶茂、资源与服务日臻完善的阶段。燕山大学图书馆于新馆规划设计燕大文库,在收集燕山大学名师、学者学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教学名师与优秀校友的学术著作、教案、讲义、笔记、手稿、手绘图纸等进行收集、陈展。名师是有着深刻思想、业界公认的专家、学者,是能够感染学生的教师,他们一生中产生的大量著作、手稿,使用过的教学教案,批注过的学生论文等文献资料,能从不同侧面彰显学校的教育科研、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发展与成就。燕大文库秉承“弘扬学术精神,传承燕大文化”的设计理念,承担了燕山大学文化传承的责任。除收藏和展示区外,燕大文库还设立了接待区和阅读区。设计师将文库功能与建筑美学相结合,采用中西合璧的设计元素,延展文库藏、展的功能至交流和阅读,通过室内设计实现文库收藏与展示、阅览与交流的功能,吸引读者驻足与利用。

(二)以主题书斋展现人文情怀

现代图书馆的设计理念之一是把图书馆作为多种目的使用者长时间停留的空间,图书馆正走向高度的空间复合化。长时间处于开敞的大环境容易让读者产生疲劳感,设计者应根据人的行为和心理需求,打破单一的藏阅空间界限,将功能单一的传统图书馆演变为容纳学习、科研、交往等多样化、多功能需求的复合型学习场所。新馆于开敞的传统阅读区域以书斋的方式规划设置了6个特色主题阅读厅,借助建筑结构,打破单调、机械的开敞式阅读环境,根据所处区域藏书的内容定位书斋的设计风格和主题意向,例如,社会科学藏书区设计了红色文化与馆史典藏两个文学主题;自然科学藏书区展示了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的科普类主题;样本藏书区规划了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史学主题。6个主题阅读厅的装修设计及家具选购与所在大区的室内设计风格相互呼应,形成了相对独立又互相关联的体系,既可以单独使用,成为开敞阅读环境中的点缀元素,又可以巧妙地成为共享空间中的衔接空间,将公共开敞的藏阅区域通过设计美学合理地配置,构成良好的空间序列体系。同时,利用角落空间和边缘空间围合出的半透明环境,可以满足读者多样化的阅读研究和交往互动需求,实现领域感和独立空间体验。通透的玻璃隔断使读者在书斋之外就能够感受到内部的阅览氛围,书斋内的包容、自由、流畅也为读者创造了联系交流的可能。书斋的设计不仅使图书馆的公共性与阅览空间的开放性充分地展现出来,同时增加了过渡空间的阅读氛围,凸显了空间的艺术审美与人文情怀,是充分发挥设计美学指导意义与图书馆文化服务功能的实践之一。

(三)以创意梦工厂实现多样化文化服务

图书馆空间的多样性表现在兼具个人与协作、开放与封闭、安静与嘈杂等多种属性,随着读者学习行为、阅读习惯和研究目标的改变,更多的研讨、交流、协作、创新、展示空间横空出世。保持公众兴趣是现代图书馆设计的目的之一,趣味性的空间体验让阅览环境不再乏味单调,通过空间的层次性打破实体边界,同时延伸心理空间。图书馆的开放交流场所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区域,新馆利用大厅上空的连廊开放讨论区域设计沙龙性质的创意梦工厂,借鉴奥地利设计公司BeneGmbH的BOX概念,以盒子为基础模块,根据不同的活动需求灵活地组合为桌子、长凳、案台、阶梯等,轻松改造家具结构和空间形态,为团队工作和沙龙文化注入新维度,激发团队活力和创造力。创意梦工厂创造的自由、灵动的空间特质不仅实现了物理空间的变化,更催化了服务创新与空间融合的化学反应。燕山大学是理工科类高校,燕山大学图书馆在努力营造科学、严谨的学术氛围的同时,竭力为广大师生提升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提供文化支撑。新馆通过布置开放的交流空间,努力为读者营造集情感体验、行动体验、创新体验、社交体验于一体的全方位、多层次的体验,为图书馆多样的文化服务提供更多可能。

四、设计美学视域下图书馆空间规划利用的思考

(一)融合时代文明特质,展现文化育人内涵

图书馆建筑是典型的文化建筑,不仅要具备一定的文化内涵,还承载着刻写不同时代、不同地域文明轨迹的重任。图书馆的空间规划设计应与文化背景良好地融合,将当下时代的文化底蕴充分地体现出来。高校图书馆的服务群体主要为高校的师生,对于高校图书馆而言,图书馆的空间规划设计应结合本校历史底蕴,立足学科发展方向,充分发挥规划设计的艺术性;区级、市级或省级的公共图书馆则应当结合当地的文脉,有效地挖掘地域文化,将图书馆与和社会环境相结合,将传统文化习俗与空间艺术设计联系在一起,让读者一步入图书馆就能感受到当地浓厚的文化氛围。

(二)善用科学规划理念,提升空间美育价值

良好的空间形态有助于读者对文化的探索与交流,现代图书馆的空间规划设计应放眼于图书馆整体环境构架,合理地布设多样化的功能分区,设计流畅的交通动线,创造舒适宜人的室内光环境和装饰环境,提供人性化的室内导向系统,同时对图书馆的历史与现状进行周密的计划和研究,充分权衡暂时与永久、局部与整体、近期与长期之间的利弊关系以及计划与实施的差别控制等问题,最大限度、最为合理地利用图书馆人文及现有的景观资源,创造出集生态美学、环境效益于一身,适合读者学习行为和满足读者精神需求的环境。

(三)发挥设计美学优势,提升文化服务质量

艺术性是图书馆空间规划的灵魂。环境艺术是人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艺术,是一种场所艺术、关系艺术和对话艺术。设计师应以审美的视角规划图书馆空间,提升空间的意境与品位,根据馆舍建筑风格及文化定位,将环境艺术设计应用于图书馆内部大环境中,使空间的环境氛围协调统一,通过满足读者深层次的心理追求,达成读者追求美和感受美的强烈愿望。总之,设计师应将图书馆建筑之美与艺术之美高度融合,努力让每一个室内区域的设计都能够体现出现代化、开放化、艺术性和技术性的魅力,从而打造出具有足够吸引力的图书馆,实现图书馆文化传播的特殊使命。

五、结语与启发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一种生机勃勃、稳定和谐、健康向上的环境氛围,本身就具有广泛的教育功能。”近年来,在图书馆建设的过程中,多数图书馆开始意识到空间规划的重要性,且针对空间规划带来的环境美化、服务延伸和管理探索等开展了相关的研究活动。目前,国内图书馆的空间环境构建已经呈现出艺术氛围营造与理性空间构建相结合的趋势,功能空间设置也从为单纯阅览、单纯体验、单纯艺术表现而设置的直接单义空间多元化、个性化、精细化发展。但是大部分图书馆的规划设计仍以满足基本使用功能和业务服务为主,较少丰富空间内涵,更不用说融入空间美感。加上受经费投入、服务主旨、治馆理念等因素的影响,大部分图书馆在全方位考虑和融入用户价值感官、审美需求、文化传承等方面还有所不足,设计中仍然存在不能与功能充分融合,无法与区域、校园和图书馆文化协调等诸多问题。因此,如何以用户需求为中心,将设计美学融入图书馆空间规划,将美学和文化要素场景化,通过空间功能的人性化设计和艺术元素的高度融合提升图书馆服务动能,打造有温度、有灵魂的学术文化公共空间,是一项值得深入研究的工作。

参考文献:

[1]王著,廖薇.大数据环境下图书馆空间演化及再造的驱动机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9(12):22-28,41.

[2]B-architecten.合成美学布鲁塞尔Muntpunt图书馆[J].室内设计与装修,2014(3):112-117.

[3]程妹芳.基于LC服务的图书馆空间整合与重组──以闽南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学刊,2014,36(12):68-70.

[4]彭悦莹.图书馆空间的审美化与阅读环境设计[J].当代旅游,2019(2):235.

[5]兰小媛,潘卫,郭晶,等.大学图书馆文库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图书情报工作,2016,60(9):70-74.

[6]胡惠琴.日本图书馆设计的时代性[J].建筑学报,2003(9):66-69.

图书馆不开馆工作计划范文5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图书馆员;专业馆员;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 G351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1968/tsyqb.1003-6938.201604100

Abstract The status of recognition and demand of professional librarians' professional ability in academic library is investigated by questionnaire, and the number of professional librarians in academic library, recognition and demand of the ability that professional librarians should possess, classified management and training of the librarian in academic library are analyzed.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for librarians' professional ability development in academic library: the definition of professional librarians and assistant librarians be made clear; the frame of professional ability be determined; professional ability promotion system be set up, and establish professional qualification authentication system be established.

Key words academic library; librarian; professional librarian; professional competency

美国法律图书馆协会、美国科技情报学会、美国专门图书馆协会、加拿大研究图书馆协会等12家国外图书馆及其相关专业机构都制定了图书馆职业能力声明[1],如美国法律图书馆协会制定的《法律图书馆员研究生课程指南》将职业能力分为一般能力与学科能力[2]。美国专门图书馆协会将专门图书馆信息专家应具备的能力分为3种,分别是专业能力、个人能力和核心能力[3]。此外,国外的一些大学图书馆也制定了馆员的职业能力,如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图书馆制定的馆员的核心能力包括责任心、适应性、交际能力、职业知识/技术取向等[4];南佛罗里达大学图书馆制定的图书馆工作人员每年业绩表现检查的代表性指标有8个,分别是:岗位知识、生产率、工作质量、沟通、服务标准、团队协作、能动性、解决问题[5]。我国尚无特定组织对图书馆员职业能力提出标准,仅见一些图书馆和学者对图书馆员职业能力进行了相关培养实践和学术研究。如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开展了馆员素养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职业道德、专业技能、前沿追踪、其他素养[6];宋姬芳[7]以北京地区16所高校为调查对象,调查了图书馆对聘任人员的学历要求、学科专业要求,图书馆对馆员继续教育的规划、内容与形式等;郭晶等[8]研制了一套“中国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能力标准体系”。但目前,图情学界对于专业馆员的职业能力构成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也尚未有明确的指标。本文在调查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职业能力认识与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职业能力发展的建议。

1 研究方法和过程

本研究中的专业馆员依据《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教高[2015]14号)(以下简称《规程》),专业馆员一般是指应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层次学历或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并经过图书馆学专业教育或系统培训的图书馆员[9]。职业能力指专业人员为执行专业工作所应具备的专业领域相关知识与技能。

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调查问卷根据国内外图书馆职业能力相关文献设计,正式调查前,进行了试调查并征求了数位实证研究专家的意见,在综合考虑收到的反馈意见基础上修改完善问卷。问卷分为选择题和开放题两部分,共设20小题,以选择题为主;问卷内容分为两个部分:问卷填写者个人信息、专业图书馆员认知与需求调查,在专业图书馆员认知与需求调查方面,主要涉及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数量情况、对专业馆员应具备的能力的认识与需求、高校图书馆开展馆员分类管理与馆员培养情况等方面。调查采用网络调查的方式,将问卷内容通过问卷星,并通过C人堂QQ群等多个社交平台发送调查问卷的链接。调查时间为2016年3月31日- 4月30日,收回有效问卷412份。

2 问卷填写者的基本信息

回收的412份问卷的填写者,除一位来自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外,其他411位来自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从问卷填写者所在院校的办学层次来看,分别涉及985高校、211高校、地方本科院校、军校、高等专科院校、职业技术院校等;从其性别来看,女性占67.96%,男性占32.04%;从年龄分布来看,30岁以下人士占12.38%,30-39岁人士占51.7%,40-49岁人士占27.43%,49岁以上人士占8.5%;从其职称来看,正高占5.1%,副高占27.91%,中级占51.46%,初级占12.62%,其他占2.91%;从学历看,博士研究生占6.31%,硕士研究生占57.52%,本科生占35.19%,大专生占0.97%;从其职务看,馆长/书记占3.16%,副馆长/副书记占5.34%,部主任占32.28%,无任何职务者占59.22%。问卷填写者分布范围广,从年龄、职称、学历等方面来看,问卷填写者多为精力旺盛、学历较高、关注图书馆发展、对于图书馆发展具有重要贡献的中坚力量,所以,问卷填写者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3 调查结果分析与讨论

3.1 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数量情况

本研究设置所在馆的专业馆员数量占本馆总人数的比例分为6个数值段:

3.2 对专业馆员应具备能力的认识与需求

“对专业馆员应具备能力的认识与需求”部分也是本次调查的重点,该部分的调查共涉及4个问题,其中有一个是开放式问题,另外3个问题都设有开放式回答的选项。

(1)“您认为图书馆哪些岗位最需要专业馆员”(可多选),问卷中列出了4大类岗位,分别是学科服务、资源建设、技术支撑、图书馆管理(见图2)。调查

结果显示,各个选项所占的比例按学科服务、资源建设、技术支撑、图书馆管理这一顺序依次降低,选择学科服务岗位和资源建设岗位的比例差不多,可见,问卷填写者对这两类岗位的专业馆员要求已经达成了共识;选择“其他”选项并填写了相关信息的占5.83%,通过这些信息,我们了解到,一些问卷填写者认为:馆长领导层、情报研究、阅读推广、参考咨询、信息检索、文献检索课、科技查新、档案特藏管理、知识服务、读者服务等岗位也需要专业馆员,另有一位问卷填写者认为:每个部门都需要专业馆员,但不是需要每个部门全是专业馆员。

(2)“您作为高校图书馆馆员,已具备以下哪些职业能力”(可多选),此题共列出了7种能力,并允许通过“其他”选项自行填写。其中选择信息素养、基础业务能力(英文文献阅读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等)、岗位业务能力(岗位相关基础知识、岗位操作技能等)、服务能力(为用户提供服务的实效、准确性、与用户沟通能力等)、职业道德(主动服务的意识、提供优质服务的意识等)等选项的比例都超过了80%,选择学术研究能力(开展科研课题研究、撰写专业研究论文的能力)的比例为62.38%,选择创新能力(服务项目及内容创新、服务方式创新等)的比例为48.3%,可见,问卷填写者普遍比较欠缺的能力为创新能力。此外,有1.7%(5位)的问卷填写者通过该题的“其他”选项填写了内容,涉及具备良好的书面和口头沟通能力(对外能与数据商谈判、对内能够主持各类会议、写报告)、教学能力等方面的内容(见表1)。

(3)“您认为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应具备哪些职业能力”(可多选),此题的选项设置与上一题相同。其中,选择信息素养、基础业务能力、岗位业务能力、创新能力、服务能力、职业道德等的比例都在9成以上,选择学术研究能力的比例稍低。此外,有6.55%(16位)的问卷填写者通过该题的“其他”选项填写了内容,他们认为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应具备的能力主要涉及:不断学习的能力,数据挖掘技术及数据推送技术,领导力,数据分析能力,数据管理能力,团队精神,宣传表达能力,更高层次的国际视野与社会责任感,教学能力等方面(见表2)。

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与技术环境、应用环境、用户环境,以及我国当下和今后一段时期的政治法律和社会经济环境等密切相关。图书馆事业为满足不同读者需求而进行相应要素组合所形成的运行形态,是影响图书馆职能及图书馆职业能力变化的重要因素。调查显示,信息素养、基础业务能力、岗位业务能力、服务能力、职业道德能力、学术研究能力均有待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创新能力的提升尤为迫切。《大学与研究图书馆新闻》(C&RL News)2016年第6期了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研究计划与审查委员会撰写的研究报告《2016年高校图书馆发展大趋势》:研究数据服务;数字学术;馆藏评估趋势;图书馆集成系统与内容提供商/完成并购;学习证据:学生成功,学习分析,证照审核;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新方向;替代计量学;新兴员工职位;开放教育资源[10]。面对上述大趋势,职业能力因需而变,尚有诸多“其他”职业能力涌现。

(4)“您对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职业能力有何其他意见或建议”(如专业馆员应该是什么样子?专业馆员应 岗位谈),在412份问卷中,有47份问卷未提出具体意见或建议,其中有42份问卷填写“无”,其他5份问卷表示“不清楚”;其他365份问卷都提出了具体的意见或建议,这些问卷中填写的内容可以归为三大类:第一是关于专业馆员自身能力条件的看法;第二是关于专业馆员制度贯彻实施方面的建议;第三是关于专业馆员及发展现状相关的表达。①关于专业馆员自身能力条件的看法。填写结果中体现的专业馆员应具备的能力条件主要涉及:图书情报专业知识、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不断学习新知识的意识、创新能力、职业道德、除图情专业外的其他专业背景、信息素养、沟通能力、宣传及营销能力、岗位技能、科研能力、熟悉学校学科设置及课程安排等基本情况、熟悉图书馆各岗位基础工作、团队意识、计算机技术、英文阅读能力、社交媒体运用能力、专业馆的图书馆员应具有双学位、专业馆员应具有硕士学位等;②关于专业馆员制度贯彻实施方面的建议。主要涉及面向上级机构的建议、面向高校图书馆的建议两个方面。在面向上级机构的建议方面,主要涉及如下内容:参考美国(国外)关于专业馆员的政策;国家进行专业馆员资格认证;国家应该出台强制性在职培训制度,将此纳入高等学校评估体系;专业馆员职业能力最好不与职称直接对等;加强政策层面的引导;由统一的机构开展专业馆员培训;工作内容上对专业馆员和辅助馆员有明确划分;出具更加详实可行的馆员职业发展规划,并由高校图书馆支持馆员进行深造;形成相关的硬性规定,提高专业馆员制度执行的效果;应该用学历要求制定统一的入门门槛;高校提高对图书馆的重视等。在面向高校图书馆的建议方面,主要涉及如下内容:高校图书馆应加强专业馆员和辅助馆员的建设;高校图书馆有计划引进或培养专业带头人;高校图书馆应鼓励馆员在职学习和进修;高校图书馆的领导要鼓励馆员提升专业能力和科研能力;实行专业馆员进馆后各部门轮岗制;新馆员入馆时辅导其规划职业生涯,确定今后工作发展方向,制定学术发展研究方向和培训计划;专业馆员首先在部分类别中(学科馆员)推行,采用自愿原则,分步培训、考核;鼓励馆员进行继续教育,开展图书馆学界的交流,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开展岗位相关的专业技能培训;专业馆员应该更加细化,如做学科分析的最好是文献计量学专业出身,做查新的最好是专业技术出身;高校图书馆应该提高专业馆员的比例;高校图书馆目前要做的工作应该是对在职馆员的职业能力进行梳理归类,对每个人进行职业规划,然后再有的放矢地制订培养计划,派馆员进行培训和进修等;③关于专业馆员及发展现状相关的表达。主要涉及如下方面:一些高校(专科或职业技术院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学历层次还比较低;受限于图书馆经费,馆员很难有外出培训机会,大多需要自费培训,经济压力大;图书馆内人手紧缺,团队协作意识不够强;个别问卷填写者对专业馆员术语不理解等。

3.3 高校图书馆开展馆员分类管理与馆员培养情况

3.3.1 馆员分类管理

本次调查设置了“贵馆是否实行了或正在酝酿专业馆员和辅助馆员的分类管理”一题,调查发现,7成以上的问卷填写者选择了“目前还没有”这一选项,而选择“已经实行”选项的仅占4.37%,选择“正在酝酿”选择的占12.62%,其他8.98%选择了“不清楚”。选择“已经实行”选项的问卷填写者来自16所高校,除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外,其他15所高校分布在江苏、广东、辽宁、贵州、湖南、湖北、重庆、浙江、上海等省份,其中,江苏、广东两省各有3所院校;15所高校涉及985院校、地方本科院校、职业技术院校等办学层次的院校。已经实行馆员分类管理的高校图书馆数量虽然不多,但也说明了一部分高校图书馆已经具有了馆员分类管理的意识;这些高校分布的省份较广,涉及不同的办学层次,有利于馆员分类管理理念的进一步传播与推广。

3.3.2 馆员培养

高校图书馆实施馆员培养计划能够促进馆员的发展。本次调查共有2个馆员培养方面的问题。

(1)高校图书馆为提高馆员职业能力开展的培训工作。随着图书馆的发展,馆员职业能力也需要不断提高,高校图书馆为提高馆员职业能力开展一些培训工作,能够促进馆员职业能力的发展。问卷中设置的“贵馆为提高馆员职业能力开展的培训工作包括”选题共设置5个选项,此题为多项选择题。调查发现,开展“岗位技能培训”的比例最高,达67.96%;其次是“图情基础知识培训”,达58.01%,开展“馆员职业道德培训”的为41.2%,没有开展任何馆内培训的占16.75%;可见,“岗位技能培训”和“图情基础知识培训”都是高校图书馆重视的培训内容,这些培训可以让馆员掌握基本的专业技能及相关的图情专业知识,较好地完成基本的岗位工作。选择“其他”选项并填写相关内容的占7.77%,通过问卷填写者填写的内容,我们可以了解到:除了问卷设置比较大众的三类培训外,个别高校图书馆还开展了数据分析、前沿研究进展、互联网应用能力、学科知识等方面的培训,还有的高校图书馆以交流会的形式安排外出学习馆员回馆后为其他馆员介绍所学知识;也有高校图书馆派馆员参加省图工委举办的业务培训、图情行业内的培训、学术年会等培训或会议,或派馆员到其他高校图书馆交流及学习;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图书馆则有固定的政策,即“每个馆员每年有固定经费,可自由选择参加自己喜欢的专业会议、培训讲座;管理员则需要申请”。此外,个别高校图书馆的培训还存在不系统、惠及的馆员少等方面的问题。

(2)高校图书馆培养高层次的专家和学术带头人以及实行“馆员在职学习和进修”计划的情况。《规程》要求:“高等学校应将图书馆专业馆员培养纳入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重视培养高层次的专家和学术带头人。鼓励图书馆工作人员通过在职学习和进修,提高知识水平和业务技能。”依据《规程》这一要求,本次调查共设置了3个问题。①“贵馆是否重视培养高层次的专家和学术带头人”,有41.02%的问卷填写者选择“重视”,其他58.98%的问卷填写者选择“不重视”,可见,尚有较多的高校图书馆未对培养高层次的专家和学术带头人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对选择“重视”选项的问卷填写者的进一步调查发现,仅有44.51%的高校图书馆制定了相关的激励措施来培养高层次的专家和学术带头人,其他55.49%的问卷填写者所在的高校图书馆还未制定相关的激励措施;②“贵馆是否正在酝酿或已经出台‘馆员在职学习和进修计划’”,选择“已经制定该类计划”的占18.93%,选择“正在酝酿该类计划”的占22.82%,选择“无该类计划”的占36.65%,有21.6%的问卷填写者表示“不清楚”,由此可见,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在职学习和进修还有待于更多高校及高校图书馆的重视,作为高校图书馆,宜针对本馆岗位设置情况,以及本馆工作人员的学历、职称、岗位能力等情况,制定馆员在职学习和进修计划,并积极争取学校有关部门的同意,使本馆工作人员能够通过在职学习和进修的途径,进一步提高知识水平和业务技能;③“您是否有过在职学习或进修的经历”,62.14%的问卷填写者有过这种经历,其他37.86%的问卷填写者没有过这种经历;通过进一步调查发现,在有过在职学历或进修经历的问卷填写者中,有5.67%的人有国外学习或进修经历,另外94.33%有过国内学习或进修经历,可见,被派到国外学习或进修的图书馆员还很少,由于国内学习或进修的花费及办理手续都相对简单,使得更多的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仅有国内学习或进修的机会。

4 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职业能力发展建议

4.1 理解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与辅助馆员的界定

笔者在通过QQ、微信等宣传本次问卷调查事宜时,一些高校图书馆员反映,不知道如何界定专业馆员和辅助馆员,《规程》中虽首次提出了专业馆员与辅助馆员这两个术语,但也未对专业馆员和辅助馆员进行明确的界定。对于此问题,参与修订《规程》的专家给出了界定的方法,以帮助高校图书馆员深入理解专业馆员和辅助馆员。如雷震[11]指出:专业馆员承担文献采选、编目、信息咨询、学科文献服务、数字图书馆建设、信息素质教育教学等专业工作,是需经过图书馆学专业教育或系统培训方能胜任的工作;辅助馆员承担文献加工、书库管理、解答一般咨询、安全值守等经过短期培训即能上岗的工作;燕今伟等[12]指出:在区分专业馆员和辅助馆员时,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应为专业馆员,而中级专业技师职务则是专业馆员和辅助馆员交叉的一个区域。专家们分别从从事的岗位、培训的内容及时间,专业技术职务等方面界定了专业馆员和辅助馆员的区别。结合《规程》中对专业馆员的界定及专家的解读,我们可以理解为:具有硕士学位,或经过图书馆学专业教育或系统培训,并掌握专业服务技能是高校图书馆成为专业馆员的必要条件,能够胜任专业性较强的岗位工作的文献资源建设馆员、编目员、深层次咨询服务馆员、学科服务馆员、科技查新馆员、图书馆信息技术馆员、阅读推广馆员、信息素养教育馆员等都可以称之为专业馆员,已经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馆员也可以称之专业馆员。

4.2 构建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职业能力框架

构建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职业能力框架,明确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需要具备的能力,是提升专业馆员职业能力的必要工作。职业能力框架有助于图书馆员认识自身所在机构拥有技能方面的差距,依据有关职位能力的描述,可以开展自我评估,亦可供职业能力培训提供参考。目前,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相关工作才刚刚起步或尚未起步,结合笔者的前期研究成果[1]及此次调查结果,笔者构建了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职业能力框架雏形(见图3)。

图书馆事业为满足不同读者需求而进行相应要素组合所形成的运行形态,是影响图书馆职能变化的重要因素。由于泛在网络发展和商业信息服务竞争,使用户需求朝着多渠道、移动化、社交化等方向

发展,进而促使图书馆向着新的业态转变。而图书馆新业态环境要求图书馆馆员职业核心能力随之改变,以应对信息环境和社会环境对图书馆的冲击。图书馆员是图书馆运作的重要资源。各类型图书馆对核心能力的要求不同。不同类型的图书馆由于图书馆性质、任务和目标不同,对图书馆员的能力要求不尽相同。职业能力内涵具有历史发展性,并且呈现出逐步丰富与宽泛的趋势。

4.3 建立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职业能力提升体系

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内容与方式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对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的职业能力要求也会随之变化,因此,专业馆员需要根据服务内容与方式的变化提高自身能力。专业馆员作为高校图书馆的一个个体,其职业能力的提升依赖于其所处的环境,一是其工作的图书馆,二是图书馆界的整体环境,因而,需要建立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职业能力提升体系。

4.3.1 高校图书馆重视专业馆员职业能力培训

高校图书馆需要根据馆内岗位设置情况以及馆内专业馆员的职业能力情况,制定专业馆员职业能力培训计划。首先,制订馆内培训计划。如对于新进馆的具有硕士学位人员、拟调到新的专业性强的岗位的人员,高校图书馆应开展内部培训,请岗位专业技能强的专业馆员为上述人员开展能力培训,通过馆内培训,提升其岗位能力。高校图书馆还可以邀请馆外的专家到馆开展培训,如邀请图情界的专家讲授图书馆发展趋势方面的知识,开阔专业馆员的视野,提高其主动学习新知识的意识;其次,制订专业馆员外出培训计划。高校图书馆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安排馆员参加专业技能方面的培训,如编目培训、科技查新培训等;有条件的高校图书馆还可以与学校相关部门协调,安排馆员在职攻读国内图情专业名校的研究生,全面提升专业馆员的职业能力。

4.3.2 图书馆界上级机构重视专业馆员职业能力培训

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职业能力的提升离不开上级机构的宏观协调与指导。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简称“图工委”)在高校图书馆的发展中发挥了协调、咨询、研究和指导作用,中国图书馆学会是我国全国性的图书馆及相关行业的社会组织,中国图书馆学会高等学校图书馆分会(简称“高校分会”)是中国图书馆学会的一个分支机构,“图工委”和“高校分会”都对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尤其是“图工委”直接指导高校图书馆的工作,因此,“图工委”拟定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职业能力提升培训计划,将会极大地提高培训效果。首先,“图工委”可以召集高校图书馆界的专家,进一步深入解读专业馆员职业能力,拟定专业馆员职业能力培训计划,由专家制订的培训计划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其次,由“图工委”组织拟定的专业馆员职业能力培训计划具有很强的执行力,这种自上而下的培训安排容易得到高校主管领导的认可,从而使高校图书馆更多的专业馆员有机会参加培训。此外,“高校分会”可以发挥联合高校图书馆的作用,号召高校图书馆联合开展专业馆员职业能力培训,成立专业馆员职业能力培训联盟,由联盟内高校图书馆的专家组建培训指导委员会,在联盟高校图书馆中开展到馆培训工作。

4.4 建立专业馆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

图书馆员职业资格认证,是对个人是否具备从事图书馆工作所需知识与技能,并达到图书馆行业规定水平的一种资格认证行为[13]。美国、英国、韩国、日本等国家都实行了图书馆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14-17],我国也有研究者提出建立图书馆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18-21],但是我国尚未建立此类制度。在美国,专业馆员必须在ALA认定的图书馆学院系取得图书馆学硕士学位。当前,我国也正式提出了“专业馆员”术语,在馆员队伍建设理念方面已经实现了突破,我国图书馆界应该以此为契机,建立专业馆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首先,专业馆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建立及实行需要相关政府部门组织专家进行研讨,由政府部门进行决策;其次,“图工委”和“高校分会”作为高校图书馆发展的重要指导组织,应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下,主动承担起制定专业馆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及实施方案的工作[22],这也契合了国家关于“按规定需要对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人进行水平评价的,改由有关行业协会、学会具体认定。”的政策要求[23];第三,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应以我国“专业馆员”的界定方法为前提,综合考虑到学位和专业技术职务等两个方面的因素;还要考虑到图书馆专业岗位因素,针对不同的岗位制定不同的专业馆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

5 结语

国内对于图书馆员职业能力、高校图书馆的价值、专业馆员等,尚未有明确性的指标或共识。需要结合图书馆和图书馆学发展史、图书馆社会职能和社会责任、图书馆学科体系和工作内容、图书馆工作者特质和素养等多角度考察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职业能力。我国高校办学方式多样,目前处于又一次改革大潮,国家相关政策在调整之中。全国高校图书馆发展的不平衡,量化指标提出的要求不宜过高,但对于高校图书馆职能的扩展要反映当前形势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本文旨在了解我国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职业能力认知与需求的情况,征求图书馆专家、同仁对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职业能力的意见和建议,并据此做出分析判断,为促进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职业能力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我们将围绕如何在新业态环境下培养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新的职业能力,通过对图书馆馆长、图书馆员、图书馆学教师、图书馆用户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实地问卷访谈数据运用假设模型进行验证,具体量化各个影响因素对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职业能力的影响,为提出并完善我国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职业能力体系提供理论与实证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王启云.国内外图书馆职业能力研究进展与启示[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6,34(3):23-29.

[2] AALL Guidelines for Graduate Programs in Law Librarianship[EB/OL].[2016-06-04].http:///about/graduate_guidelines.asp.

[3] Competencies for Information Professionals[EB/OL].[2016-06-04].http:///about-sla/competencies/.

[4] UNL Libraries’Core Competencies[EB/OL].[2016-06-05].http://libraries.unl.edu/StaffDevCore.

[5] Smith D J,Hurd J,Schmidt L E.Developing core competencies for library staff How University of South Florida Library re-evaluated its workforce[J].College & Research Libraries News,2013,74(1):14-17,35.

[6] 李杨,潘卫.高校图书馆馆员分类发展探索与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5,33(1):21-27.

[7] 宋姬芳,祝小静,于淼,等.高校图书馆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构建问题探析――基于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的调查[J].图书情报工作,2013,57(9):44-51.

[8] 郭晶,兰小媛,宋海艳,等.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能力标准与资质认证规范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4,58(11):48-53.

[9] 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校图书馆规程》的通知(教高[2015]14号)[EB/OL].[2016-06-10].http:///sites/default/files/attachment/zxdt/guicheng2015.pdf.

[10] 2016 top trends in academic libraries:A review of the trends and issues affecting academic libraries in higher education[EB/OL].[2016-07-11].http:///content/77/6/274.full.pdf+html.

[11] 雷震.《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前后之比较[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6,34(2):14-19.

[12] 燕今伟,朱强.《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述要[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6,34(2):9-13.

[13] 魏春梅,盛小平.美国图书馆职业资格认证标准与实施制度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3,57(24):17-23.

[14] 初景利,李麟.美国图书馆员职业资格认证体系[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5(3):29-35.

[15] 邝婉玲,盛小平.英国图书馆职业资格认证标准与实施制度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3,57(24):24-30.

[16] 陈娟,盛小平.日本图书馆职业资格认证标准与实施制度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3,57(24):31-38.

[17] 李吉子.韩国图书馆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5(3):41-44.

[18] 陈传夫,王云娣,盛钊,等.图书馆员去职业化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1(1):4-18.

[19] 马祥涛,田家才.我国图书馆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探析[J].图书馆学刊,2013(7):24-26.

[20] 郭晶,兰小媛,宋海艳,等.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能力标准与资质认证规范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4,58(11):48-53.

[21] 王凌.从职称制度的弊端论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实施[J].图书与情报,2009(6):123-126,143.

[22] 胡京波.图书馆学会在实施图书馆员职业资格认证中的作用[J].图书馆论坛,2006(6):328-331.

图书馆不开馆工作计划范文6

[论文关键词]网络环境;高校图书馆;馆员;职业生涯规划

1职业生涯概念及其发展

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职业生涯又称之为职业发展,它是一个人在职业岗位上工作活动的连续经历…。为了有效地实现自我价值,任何人都需要对个人要从事的职业、要担负的工作以及工作的发展道路进行全面的规划,也就是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设计。职业生涯设计是一个动态的、逐步展开的过程,是随着个人的职业经历、年龄变化以及社会的要求不断变化、波动、调整的。实践证明,职业生涯设计并不纯粹是个人的事情。在职业生涯中,随着提升的竞争、技术的改革、经济的全球化等因素的影响,组织与个人需要的平衡越来越困难,这就促使组织参与到员工的职业生涯设计中去,和员工一起制定合适的职业生涯发展道路,对员工的职业生涯进行开发和管理。

2网络环境下馆员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的必要性

2.1馆员个体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进人2l世纪以来,网络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现代的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更为高校图书馆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网络时代高校图书馆要完成提供综合性、战略性、高质量的信息服务的任务,馆员要对信息进行收集、加工、组织、传播,要求馆员的知识结构从单一型、封闭型、被动型转变为复合型、开放型、主动型而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人。即高校图书馆就必须拥有一支高素质并适应网络时代的图书馆员。也就是说,馆员的工作由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模式转向网络信息管理模式。因此,在网络化的管理模式下所产生的竞争激励机制和优胜劣汰的工作方式,促使馆员个体为适应工作环境而必须对自己现在和未来的生存及发展进行统筹规划,即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2.2图书馆整体发展的需要随着高校人事制度的改革,各高校大多实行岗位聘任制,人才流动频繁。图书馆也在实行岗位聘任制之行列。因此,对高校图书馆组织来说,在网络环境下对馆员进行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既可以通过给馆员提供确实可行的工作计划来满足馆员在事业上的成就感,实现个人目标,增强馆员对图书馆的忠诚度;又可以了解员工的具体情况,发现具备潜能的馆员,以更好地制定管理计划;还可以有效改善图书馆人才闲置等人事状况,激活人力资源管理,有效改善人才流失的状态,从而保障高校图书馆队伍的发展。

3馆员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的具体措施

3.1馆员自我职业生涯的规划设计馆员自我职业生涯设计的目的,绝不仅是个人按照自己的资历条件找到一份适合的工作,更重要的是使馆员真正了解自己,为自己定下事业大计,筹划未来,拟定一生的发展方向,根据主客观条件设计出合理且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也就是说,一份行之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将会引导馆员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现有与潜在的资源优势,重新对自己的价值进行定位并使其持续增值;引导馆员对自己的综合优势与劣势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职业理想;引导评估馆员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进行合理的职业定位,搜索或发现新的或有潜力的职业机会,使馆员学会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可行的步骤与措施,不断增强职业竞争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与理想。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就必须按照职业生涯设计的流程,认真做好每一个环节。职业生涯设计的步骤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1自我评价馆员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时要全面了解自己,要对目前现状进行客观评价。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年龄、职称、学历、工作能力、适应新环境的能力、人际关系和谐与否,是否达到所要从事的工作要求等等。即要弄清网络环境下,馆员自我在图书馆工作领域里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应该干什么、或在图书馆以外的工作领域里(众多的职业面前)进行怎样选择等。

3.1.2确立目标确立目标是馆员制订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通常目标有短期目标(也是长远目标的组成部分),如自我积极主动地完成提高工作技能或提高管理水平的短期培训,或在计划时问内完成提高学历培训或取得硕士、博士学位证书等。短期目标更具体,对馆员的影响也更直接;中期目标,如阶段性创造在晋升职称(从初职晋升为中职,再从中职晋升为高职)的过程中所必需的相关条件,或进行课题研究,撰写学术论文、论著等;长期目标,一种指的是选择管理职业生涯路径,另一种是指选择职称职业生涯路径,但不管选择哪条路径,都需要馆员经过长期努力、不懈奋斗才有可能实现。确立长期目标时要立足现实、慎重选择、全面考虑,使之既有现实性又有前瞻性;人生目标,即馆员树立为图书馆的事业发展做贡献的终身奋斗目标。

3.1.3环境评价馆员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时还要充分认识与了解相关的环境,如工作环境、学习环境、生活环境等,都需要评估环境因素对自己职业发展的影响,分析环境条件的特点、发展变化情况,把握环境因素的优势与限制。

3.1.4职业定位馆员要了解本专业(馆员个体的学科背景)、本行业(现从事的工作)的地位、形式以及发展趋势来进行职业定位,即定位于管理人员或技术人员。职业定位就是要为职业目标与馆员自我的潜能以及主客观条件谋求最佳匹配。良好的职业定位是以馆员自我的最佳才能、最优性格、最大兴趣、最有利的环境等信息为依据的。

3.1.5实施策略即馆员要制定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行动方案,要有具体的行为措施来保证。行动方案和行为措施,是指馆员在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中努力去创造必需的条件和实施的步骤、方法等。如果没有实际行动,职业目标只能是一种梦想。因此,既要制定周详的行动方案,更要注意去落实这一行动方案,整个职业生涯规划要在实施中去检验,看效果如何,及时诊断生涯规划各个环节出现的问题,找出相应对策,对规划进行调整与完善。综上所述,馆员有效的职业生涯设计必须是在充分、正确认识自身条件与相关环境与基础上进行的。

3.2图书馆组织对馆员的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

高校图书馆馆员职业生涯发展与管理是一个动态的具体过程,图书馆组织需要根据每个馆员的具体情况和实际工作的不同要求,设计不同的职业生涯道路,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每位馆员的最大潜能,这就要求高校图书馆在网络环境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制定出良眭的互动的职业生涯发展道路。

3.2.1三阶梯激励机制图书馆馆员一般分为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职务差别体现在管理层次上,而技术人员的职务差别体现在技术部门的不同上。另外,他们之间还存在职称上的差别,根据高校图书馆的具体情况,可以实行技术阶梯、管理阶梯、职称阶梯三阶梯并行的激励方式。一条是管理职业生涯路径,即传统的“一般技术人员——部门负责人——副馆长——馆长”的激励途径,随着管理阶梯的提升意味着馆员享有更多的决策权和承担更多的责任;一条是管理职业生涯路径,这是为那些拥有广博知识的人员量身定做的,他们可以在采访、编目、咨询、情报、技术支持等各个不同部门的不同专业技术岗位上平行移动,也可以同时主持多个专业领域的研究项目,拥有更强的独立性和更多的从事专业研究的资源;一条是职称职业生涯路径,即“助理馆员——馆员——副研究馆员——研究馆员”路径,它适合在某一专业领域有专长的馆员。三条职业生涯路径平行运行又相互联系。技术职业路径的技术人员可以向管理生涯或职称生涯发展,管理人员也可以向职称生涯迈进,但是管理人员向技术职业生涯横向转移应尽量避免,以保障技术阶梯队伍的整体水平。

图书馆不开馆工作计划范文7

摘要:文章论述了政府购买图书馆公共服务的必然性与必要性,并根据1975年国际图联提出的公共图书馆的4大社会职能及美国博物馆与图书馆服务协会(IMLS)颁布的2012—2016年战略计划,探索构建我国图书馆公共服务购买的传统指标和创新指标体系策略。公共文化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如何得到合理利用,并且能够满足公众需求,是政府及图书馆都应考虑的问题。政府购买图书馆公共服务,是指政府与图书馆或组织签订契约,并向其支付一定的费用,图书馆或组织按照契约约定向公众提供特定的图书馆公共服务,这是一种典型的“政府出资、契约管理、评估兑现”的新型图书馆公共服务模式[1]。2011年,江苏无锡新区政府率先尝试购买图书馆公共服务,开创了政府购买服务的新型模式和理念。近年来,这种全新的公共服务模式逐步得到政府的认可与采纳,成为政府用于改善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手段。

1图书馆公共服务购买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1.1政府购买图书馆公共服务的必然性

《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以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建设为基础,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争取2020年年底建立城乡覆盖、高效便捷、公平公正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党的十报告》指出:“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强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文化建设,继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全社会免费开放。”以公共服务购买代替公共服务垄断,发挥市场导向与合作机制,通过合作寻租、合作经营、使用者付费和补贴制度等形式提供公共服务,既可以保证群众获得最好的公共服务,又可以使政府资源得到合理配置。正确处理政府、市场及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深化公共服务改革,是当今国家与各级政府改革的重要手段和措施[2]。政府购买图书馆公共服务,要遵循市场规律,也就是寻求以最小的投入,谋取最大的效益,或是在公共服务数量与质量确定的前提下使成本最小化,这也是政府推进公共服务购买的重要原因。图书馆公共服务由政府财政投入改为政府购买,是政府推进公共服务的重要举措。政府通过购买图书馆公共服务的方式提供公共服务,不仅可以有效保障服务质量,而且可以降低服务成本[3]。政府购买图书馆公共服务,有利于创新图书馆的公共服务体制。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图书馆公共服务由政府提供转为由社会力量提供,促进了图书馆社会化管理机制的创新,也促进了图书馆人事管理制度的变革,如向聘用制和岗位责任制转变[4]。

1.2政府购买图书馆公共服务的必要性

莱斯特•M•萨拉蒙的“第三政府”理论说,社会组织和政府在功能上互补,鉴于政府在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上的不足,在公共服务的传输上必须依赖社会组织。社会组织也应该更多地扮演公共服务提供者的角色[5],而图书馆就是这样的角色之一。要实现政府对图书馆公共服务的购买,寻求以最小的财政投入换取最大的公共服务效益,政府主管部门就要向图书馆服务提出高标准、严要求。为此,图书馆在人才引进时需全面考虑其综合能力与素质。其他方面,还要根据政府主管部门的管理目标开发最适合大众需求的服务产品,必须建立一套严格、完整的管理制度,提高图书馆的工作效率。

2图书馆提供的公共服务产品

1975年,国际图联在法国里昂举办了图书馆职能学术讨论会,达成以下共识:现代图书馆具备保护人类文化遗产、开发智力资源、开展社会教育、传递文献信息四项基本职能。《公共图书馆宣言》点明了现代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核心,内容包括信息、扫盲、教育和文化等领域。图书馆的书刊采访、编目与流通实现了现代图书馆保护人类文化遗产、传递文献信息的职能。改革开放后,我国图书馆更加注重开展开发智力资源及开展社会教育的职能,如举办各种专题讲座、培训、书画展等。如今,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图书馆提供文献信息服务的优势一落千丈,进馆读者数量逐年下降。鉴于此,美国博物馆与图书馆服务协会(IMLS)于2012年颁布了《2012—2016年战略计划》,该计划的核心是图书馆要在新常态下改变其产业结构,努力挖掘、开发读者所需的公共服务资源。IMLS战略计划主要阐述了5个方面的内容: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强化社区服务功能、保护和开发馆藏内容、提升信息的访问质量及将美国图书馆和博物馆树立成典范型公共机构[6]。

2.1IMLS战略计划把学习者放在中心位置

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机构要为不同层次、不同阶层的人提供均等的学习机会,并满足其各种不同的信息需求,使他们能够快速适应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该目标实质上是图书馆对“开发智力资源”“开展社会教育”“传递文献信息”这三大职能的发展和拓展,而这正是图书馆可供购买的重要公共服务资源。

2.2IMLS战略计划将图书馆和博物馆的各种服务推进社区

IMLS战略计划让更多的民众利用图书馆和博物馆的服务资源,提高社区民众的参与程度,增加社区民众了解公共文化及社区经济的机会。该目标实际上是对信息传递领域的发展和延伸,目标要求图书馆在“互联网+”环境下拓展人性化、社会化的信息服务产品开发,以更高效、快捷的方式服务社区民众。

2.3IMLS战略计划对图书馆和博物馆的馆藏管理提供支持

IMLS战略计划对图书馆和博物馆的馆藏管理提供支持,并推动先进技术的使用,以帮助他们发现新知识和文化遗产。该目标内容包括:物质和非物质的馆藏管理;通过制订和实施战略计划,帮助公众从图书馆和博物馆获取更多资源。该目标就是图书馆四大职能中“保护人类文化遗产”“传递文献信息”和《公共图书馆宣言》中“文化保护”的传承与发展。

2.4IMLS战略计划为政府提供建议和方案

IMLS战略计划对国家机关提供一系列的建议和方案,用于改善民众对信息的获取途径,内容包括:利用国家政策提升信息服务的获取能力,加强馆际间的合作与交流,保证信息资源的开放利用。该目标是为了保障更多的群众能够更方便、快捷地获得图书馆和博物馆的公共服务,实质上是对公共服务资源营销渠道的拓展和延伸。

2.5IMLS战略计划为各种方案和资源的整合提供思路

IMLS战略计划为各种方案和资源的整合提供思路,力争在公共管理上做到最好。该目标包括:制定一个先进的资金管理模式;建立一套用于规划和评估的灵活机制,使资金运作成效最大化。该目标旨在为政府与图书馆、博物馆间建立良好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图书馆的管理效益,并保证图书馆和博物馆提供的公共服务能满足大众需求。

3图书馆公共服务购买指标体系的构建

3.1传统指标体系的构建

传统指标体系指图书馆在传统管理工作中所要求的各种指标,包括:①读者到馆率。即一定时期内到馆借阅书刊的读者人数占读者总人数的百分比,甚至还可以延伸出读者到馆人数占居民总人数的比例。②读者借阅率。即指一定时期内每个读者平均所借阅的书刊册数。③藏书利用率。即一定时期内被读者利用的书刊册数占馆藏总册数的百分比。④书刊流通率。即一定时期内公开流通的书刊被读者借阅的数量占馆藏总册数的百分比。后两个指标衡量的是图书馆的基本工作,是高投入、低产出还是低投入、高产出的指标。上述指标是图书馆传统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在“互联网+”背景下,图书馆经费由下拨改为购买公共服务后,这些指标就不再适合作为图书馆出售公共服务的指标了。但是有些指标,仍然可以成为图书馆公共服务购买的数量指标,如读者占居民总人数的比例指标。

3.2创新指标体系的构建

传统指标更加关心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文献信息的传递,如馆藏统计关心的是文化遗产的保护,读者统计和借阅统计关心的是文献信息的传递。创新指标关心的则是开展社会教育、开发智力资源以及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收集、保存和利用。开展社会教育、开发智力资源需要图书馆多举办各种培训、讲座、展览等活动吸引读者到图书馆来。创新指标体系包括:小区分馆个数、小区读者人数,举办活动的班次、场次,出席的观众、听众人数,收集、保存、利用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件数、次数等内容。具体指标体系如下:①社区分馆百分比,即居民社区内设立的图书馆分馆个数/该图书馆所属辖地居民小区总数×100%;社区读者率,即社区读者数/社区居民总数×100%;社区新发展的读者率,即一定时期内社区新发展的读者数/社区读者总数×100%;社区读者积极性,即一定时期内社区读者参加活动的人次/社区读者总数×100%。这些指标可以衡量图书馆对社区居民的影响力,衡量图书馆是否真正把工作深入社区。②举办活动的班次、场次指标,即举办培训的班次、讲座、游艺会及展览会的场次;人数指标,即参加培训、讲座、游艺会及展览会等的人数。上述各项指标可以根据城市的大小、人口总量和人口密度来确定,如平均班、场次人数指标为:年参加班读者总数/年举办培训班次数;年参加场读者总数/年举办讲座、游艺会及展览会场数。对于不同的城市,可用“年参加班(场)总人数/城市人口密度”指标来衡量。在分子不变时,人口密度越大值越小,说明读者人数还不够;在分母不变时,参加的总人数越多值越大,说明读者发动得较充分。政府可通过考查上述各指标来确定购买图书馆的公共服务产品。③图书馆在收集地方文献的同时也可以收集非物质文化遗产,举办各种展览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集、保存、利用等进行宣传。因此,图书馆可以向政府出售这方面的公共服务,这也是图书馆开发的向政府出售的公共服务新产品。相关的指标体系有:收集、保存的照片、底片数,收集、保存的手稿、文稿数,收集、保存的录音、录像的字节数、盘数,联络、访问的民间艺人、艺术团体的数量等。

4结语

上述各种指标体系的确立,为政府购买图书馆的公共服务提供了参考依据,把政府原拨款金额分解为上述各传统指标和创新指标的基本要求,把政府年拨款应增加的金额分解为图书馆超额完成任务的指标要求,不仅改善了图书馆公共服务的效果,也加快了政府职能的转变,提高了政府财政资金的利用率。

参考文献:

[1]贺伟.政府购买图书馆公共服务的新尝试:以无锡新区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杂志,2014(2):37-40.

[2]黄荣.实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探讨[J].湘潮(下半月),2010(8):38,79.

[3]刘晓婷.图书馆服务的政府购买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3.

[4]苗美娟.政府购买图书馆公共服务的实践探析[J].图书馆论坛,2016(7):60-66.

[5]云明向.社会组织参与图书馆公共服务的现实困境和策略选择[J].图书馆杂志,2013(1):13-17.

图书馆不开馆工作计划范文8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人本管理语境;时间管理

时间管理是有目标地应用可靠的技巧,合理有效地利用可以支配的时间。时间管理的目的就是将时间投入与目标相关的工作,达到“三效”,即效果、效率、效能。效果,是确定的期待结果;效率,是用最小的代价或花费所获得的结果;效能,是用最小的代价或花费,获得最佳的期待结果。

一、要有明确的目标,制定公共图书馆发展战略

做正确的事情,胜于正确地做事情。先把事情做对,再把事情做好。这是每一位管理者,必须牢记的原则。把事情做对,是保持与组织目标一致的关键。而把事情做好,是实现组织目标的途径。如果方向错了,工作效率越高,偏离组织目标越远。节省时间最重要的是找准方向。目标在东方,我们却朝向西方,速度越快,浪费的时间就越多。其次是选择合适的方法,方法得当事半功倍,方法不当事倍功半。方法好,时间就用的少,方法不好,时间就用的多。

图书馆一定要制定长、中、短期计划与规划,要制定发展战略。制定战略性长期规划是管理的必要程序之一。此规划通常也称作战略计划,一般是对今后3至10年所做的长远打算。它考虑的是机构将采取哪些步骤,如何取得预期的变化和效果。有专家给战略计划下的定义是:通过规划在给定的一段时期内,机构将通过哪些行动步骤改变现状,达到期望的目的。相比之下,短期计划覆盖的时间范围比较小,比如今后一两年、年度预算、设施更新计划、某项特定业务的开发计划——如网上搜索服务上马计划,都属于短期计划的例子。

制定战略计划的动机很多。它可以是寻求改变机构的发展方向,把资源(人力、经费等)转移到更重要的项目上、获取更佳的决策信息、优化内部部门之间的协调;更好地了解周遭环境变化,制定现实的、可能实现的、或是更高的目标;刺激一个“疲软”的机构等等。通过制定战略计划,机构希望明确自身的意图,确定方向和发展重点,提供一个制定政策和决策的框架,帮助实现资源的有效分配和利用,识别关键问题和局限因素,收集关键性的决策信息。图书馆则可以更紧密地和机构的使命及各项业务相结合,通过服务用户和机构,展示信息带来的优势和对生产力的促进,使自己成为重要的团队成员。

二、不要忙于其他事物而偏离组织目标

有些图书馆管理者和馆员,长期从事与图书馆无关的业务和事务,偏离了图书馆的目标。使图书馆非常珍贵的资源用于非相关的领域,消耗了图书馆大量的时间。在参加这些活动之后,在图书馆管理和工作方面会显得力不从心,出现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错位,最终造成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难以双赢。

三、要合理安排,劳逸结合

图书馆要合理安排馆员的作息时间,要劳逸结合。在辛苦工作的情况下,要保证馆员的休息时间。要给馆员提供体育锻炼、休闲娱乐的空间和时间。如果只是一味地要求馆员工作,不重视馆员的健康,将会引发严重的后果。这种以牺牲健康为代价来换取事业的发展,并不是一个完美的选择。

四、认识和把握时间的价值性

时间是具有价值性的。时间的价值对于不同的人具有很大的差别,它不仅可以浪费而且可以消费。对于节约时间、效率高的管理者,其时间价值就大,对于浪费时间、效率低的管理者,其时间价值就小。在管理活动中,管理者通过精心计划和安排实践活动的各个步骤,科学地确定每一工作阶段开始和结束的时间,恰当地做好每个工作环节的连接,努力协调各个管理要素之间的时空结构和相互关系,都可以充分利用时间,更好地节约时间,用尽可能少的时间完成尽可能多的工作,使时间的价值得到最大的实现。

在管理当中时间是有成本的。馆员在图书馆的工作时间,是图书馆以支付工资和各种福利的方式换来的。馆员把自己的时间以上述方式交换给图书馆,在规定的上班时间内,可能再同时在另一个单位的另一个岗位工作。即使馆员在图书馆做的是极其少的工作,因为他放弃了可以从事更好的职业或更多赚钱的机会,图书馆也应该尊重他的劳动和奉献。而不应该因为他的平凡的岗位和有时微不足道的业绩,而轻视甚至蔑视他。

五、要掌握沟通的技巧,善于管理情绪

从某种意义上说,管理时间就是管理情绪。因为良好的情绪会产生正确的行为,导致正确的结果,也最节省时间。反之,不良情绪产生错误的行为,导致错误的结果,也就浪费了时间。有一位馆员因为晋升高级职称,受到了些许不公对待,她好几年情绪不佳,直至评了副高才得以好转。当时的情景简直像是剧情,见人就要诉说,甚至声泪俱下。还有一位馆员,因为评副高职称,他做了许多违心的事情。在几年当中,情绪不好,于是就苦了到馆读者,也拖累了其他馆员。聪明的管理者,应该世事洞明,人情练达,善解人意。及时沟通,及时解决,不留后患,馆员情绪好了,才有好的服务态度,才有好的工作质量,才会节省时间。

六、设置并管好公共图书馆自由时间

所谓自由时间,是指容许员工在上班时间段以内,抽出一定的时间自由支配。自由时间又叫“自控时间”。所谓图书馆“自由时间”管理,是指图书馆领导拿出一部分工作时间完全交给图书馆员自己自由支配。则可以从这些自由员工的大脑中,源源不断地提取新的创意的商业计划。

自由时间制度,一般来说在采编等不接触读者的部门比较容易实行。大不了到了一定的时间段,宣布休息一会儿就是了。流通阅览等部门接触读者的工作岗位,一般很难设置自由时间。因为工作性质所决定,馆员要面对并服务读者,是不允许脱离岗位的。也就是说所谓守摊的,离不开。譬如阅览室看门人,就不能离开。流通办借还书手续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这方面。这就要采取灵活的办法,在作息制度安排上想办法,使其更加合理、更加人性化。或者,多安排一些人手,大家轮流休息一些时段。在休息时段,可以自由支配。还可以奖励一定的时间,让其休假.或进修、学习等等。还有些工作岗位,譬如说在书库取书的岗位,在没有读者要求取书的时段,在完成了图书上架、整架和卫生工作以后,与其聊天说闲话、眼睛看天花板,倒不如允许他们学习一会儿来得划算。特别是搞参考咨询的岗位,在没有咨询的时段,你不让他看书,把时间浪费掉,下班回到家里洗衣做饭带孩子,累了休息看电视,还哪有时间学习。不学习提高不了,拿什么为读者参考咨询。只能是敷衍了事,得过且过。结果是节省不了读者的时间,反而浪费。

参考文献:

[1] 陈莉.公共图书馆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的对策建议[J].现代图书馆的人本主义思考与实践——2002江浙沪晋图书馆中青年论坛论文集,2002.

图书馆不开馆工作计划范文9

1地方社科院图书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1观念落后,信息意识淡漠

地方社科院图书馆属于财政全额拨款的行政性事业单位。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下,形成自我封闭、各自为政,靠吃“皇粮”度日的状况,工作人员信息意识淡漠,观念比较落后。面对信息时代的挑战反应迟缓,缺乏紧迫感和使命感,缺乏开拓创新精神,严重阻碍了地方社科院图书馆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1.2经费严重不足,文献入藏量锐减

地方社科院图书馆的经费来源是靠财政拨款。随着书价的不断上涨,经费不足也成为困扰地方社科院图书馆发展的主要问题。以山西省社科院图书馆为例,20世纪80年代初购书经费最高达32万元,而90年代以来,年购书经费最高20万元,最低仅为1万元。使许多连续性文献有所中断。特别是价格昂贵的外文杂志更是无力购买,从而造成新的信息闭塞,严重影响了地方社科院图书馆为科研服务、为决策服务和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效果。

1.3人员队伍不稳,专业人才流失严重

在职人员因长期人才安排不当,工作环境条件差,物质待遇低,以及与此相关联的社会地位不高等原因而降低或缺乏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此外,虽然目前图书馆的人才结构较之前些年有长足的进步,但大部分工作人员都不是学图书馆专业或计算机专业,且普遍存在知识老化、知识结构单

一、专业结构不合理、总体素质偏低的问题,部分工作人员专业知识水平不高,业务能力差,又不能及时培训和提高,传统技能和知识水平难以适应图书馆现代化发展的需要,无法满足读者利用图书馆的需求。而图书馆业务水平高的专业人才因种种原因另谋高就,造成人才大量流失。

1.4图书馆自动化建设与管理不足

(1)我国图书馆自动化建设虽然取得较大进展,但大多数初步实现自动化的图书馆仍停留在馆内管理自动化的水平。(2)在自动化建设上,基本上是各自为政的“手工作坊”开发方式,其硬件、软件、数据格式和环境往往相互脱节,购买机器和利用软件随意性很大,结果造成各个机构系统之间不兼容,造成资金和设备的严重浪费,却难以实现文献资源共用共享。(3)技术力量严重不足,图书馆经济待遇不高,难以留住计算机专业人才。(4)自动化发展不平衡。就水平而言,沿海高于内地,高校馆、公共馆要高于社科院馆。总之,大部分地方社科院图书馆没有足够的计算机设备,数据库建设未上规模,社会化网络尚未形成,资源共享颇为有限。现有的自动化功能也没有完全利用起来。数据的标准化程度也不是很高。

1.5服务方式单一,对外联系和学术交流少

地方社科院图书馆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长期以来处于自我封闭状态。横向联系不够密切,固守传统的做法,只为本院人员服务,不对社会开放,造成信息资源的极大浪费。服务工作远离市场经济的需要,服务方式单一,造成供需脱节,从而降低了图书馆在科研单位和社会上的地位和信誉。

各省社科院图书馆之间由于地域分散,难以形成合力,纵向合作差。在全国范围内又缺乏强有力的协调领导机构,虽然每年举行一次全国社科院系统图书馆协作会议,但却没有实质性协作项目。地方社科院图书馆仍然各行其是,这样下去将难以适应新时期信息社会化、网络化及资源共享的新要求。

2新时期地方社科院图书馆发展对策研究

2.1更新观念,搞好服务,提高效益

首先要提高各级决策人员的认识,把社科院图书馆事业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在政策上、投资上予以适当的倾斜。其次,改变“以藏为主,重藏轻用”的落后意识,树立现代社科信息中心观念、开放办馆观念和积极主动为社会各界服务的意识。要将图书馆工作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转变;由被动呆板的服务模式向主动灵活的服务模式转变;由以文献收藏管理为中心的服务逐步向以读者服务为中心过渡;由主要为本单位的科研服务,为领导决策服务向为社会各界、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扩展。为社会服务,不仅包括借阅服务,咨询服务等,还要主动开展市场信息调研,了解社会信息需求,根据自身优势,确定用户并与他们建立稳定和长期的服务关系;与科研工作配合,在科研成果的推广、转让、中介等项服务中开展技术咨询、代查代检等项服务;为科研服务,要适应“重点学科”建设的需要,对重点课题开展专题服务、跟踪服务;还可通过提供综述、述评、专题研究报告、分析预测报告等三次文献服务,为科研人员正在进行的科研课题提供决策依据;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要针对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和重点,提供较全面系统的服务,尽力满足社会各方面对图书馆的需求。

2.2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与数字化

(1)要建立强有力的管理机构,统一规划,统一指导。目前,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由于在全国归属该院同一系统,统一协调领导,因而在网络化建设方面进展较为顺利;高校系统图书馆可依靠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公共系统图书馆可依靠文化部组织的“金图工程”促进本系统的网络化建设。而社科院系统图书馆隶属于各社科院,没有统一的管理机构来规划本系统的自动化、网络化建设,工作缺乏宏观调控,使社科系统图书馆的整体优势难以发挥。又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很难达到资源共享。笔者认为,要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由中国社科院图书馆牵头,各省、市、自治区社科院图书馆的业务负责人组成。集中领导、统一规划,根据社科院系统图书馆实际情况,对其自动化、网络化进行总体布局,制定中长期目标,对本系统图书馆工作的规范化、系统化进行指导,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以切实保障本系统图书馆统一行动、共同建设。

(2)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建设要走整体规划、合理布局、统一设计、分步实施的路子。①统一规划。要通过社科院系统图书馆管理机构统一规划和协调系统自动化、网络化,制定和推行各种标准。从各馆实际出发,规划好自动化建设的规模和水平,关键是要选择好系统软件,最好由政府统一出资,选择那些系统集成化程度高,数据格式标准化好,网络开放性好,功能齐全、稳定的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软件加以强制推广应用[1]。②分布实施。第一步:建立各地方社科院图书馆计算机网络,实现图书馆管理自动化、网络化,建立起标准的书目数据库(新书书目数据和馆藏回溯书目数据)、专题数据库和本馆馆藏特色的文献保障系统[2],建立以图书馆为中心的本院图书信息网络中心,将本院各信息部门(科研处、办公室的档案室,特别是各研究所的资料室)的力量组织起来,按照各自的优势和特色,实行分工协作,建立有本院特色的相关数据库,并进行联网,使院、所、处领导和科研人员在办公室或家中即可使用网上数据。第二步:建立各地方社科院与当地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党校图书馆联网,同时建立类似OCLC的使网络经营者和成员馆互惠互利的运行机制和共享系统,使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机构在协调起步时就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实现本地区的图书馆网络化和资源共享。第三步:在条件成熟时,建成全国社科系统图书信息网络,达到本系统的资源共享。在此基础上,与全国其他系统联网以至于全球联网,实现全球资源共享。

(3)建立国家社会科学数字图书馆意义重大。哲学社会科学数字图书馆在我国数字图书馆系统中尚未取得应有的位置,这是一个明显的缺陷。应当引起国家有关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并采取措施予以补救。哲学社会科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最高学术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数字图书馆有理由、有能力成为国家社会科学数字图书馆的基础和骨干,并且联合国家数字图书馆、重点综合大学图书馆及各地区人文社会科学专业重要的图书馆,共同努力,打造中国国家社会科学数字图书馆[3]。

2.3适时调整馆藏结构,加强馆藏特色建设

(1)地方社科院图书馆应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馆藏文献载体结构。在馆藏建设方面,必须形成各自的馆藏特色。并坚持以读者需求为依据,以重点学科、优长学科和地方特色为中心的原则,来确定各馆文献收藏的重点和范围,逐步形成各馆文献资源研究性和地方性的特色和优势,建立具有各馆藏书特色的核心藏书保障系统。与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形成互补关系,在资源共享中发挥作用,承担一定的角色。

(2)开发网络资源,扩展馆藏外延,弥补馆藏不足。为了弥补经费不足的缺憾,各馆应考虑在保证本单位利用率最高的文献资料作为馆藏文献(实体馆藏)的同时,还要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从网络信息资源中获取有关信息,并加以整合作为补充,形成虚拟特色馆藏。与此同时,还要有针对性、有选择地建立密切的馆际互借关系,制定切实有效的馆际借阅和资源共享的管理制度。

(3)扩大电子出版物的收藏,实现文献资源多元化。地方社科院图书馆要顺应文献信息载体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统筹规划,既要继续保证搞好印刷型文献的收藏,又要积极扩大各类电子出版物的典藏量。电子出版物的典藏不仅外延的扩大,而且要注意内涵质量的保证[4]。

2.4提高人员素质,加强队伍建设

地方社科院图书馆在人员的培养和使用上要有整体意识、长远观点和阶段性具体措施。

(1)针对图书馆人才青黄不接且知识结构单一的现状,要增加在岗培训的力度,有计划、有重点地对现有人员进行图书情报专业知识和现代化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培训,建议中国社科院文献信息中心承担起全国社科院系统专业人才的培训任务,经常举办在职人员培训班、研讨班和学术交流活动,以解决实际工作别是自动化、网络化建设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

(2)在普及教育,提高整体素质的基础上,将重点放在对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上。要根据本馆工作需要,选送有一定实际工作经验的,各方面素质都比较高的人员攻读在职研究生或双学位,使他们系统学习和掌握新理论、新方法和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有条件的社科院图书馆还应注重通过中外交流的方式培养高层次人才。

(3)特别要注重引进专业人才。一方面要接纳有学识、有才华的图书情报专业和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另一方面要吸引事业心强、具有专门知识和技能,有较强管理能力的人才。同时对那些不具任何专长与特长,不适应图书馆工作的人员要进行调整。新晨:

【参考文献】

1王超湘.社科院系统图书馆的自动化网络化建设.情报资料工作,1996,(3)

2同1

图书馆不开馆工作计划范文10

关键词 专升本 图书馆 现状 发展

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化的重要基地。专升本院校图书馆普遍存在人员素质差、服务水平低、馆舍面积小、馆藏文献缺乏、自动化和信息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在图书馆发展建设中应大力改革创新、强化图书馆整体队伍建设、提升现有人员专业素质,优化服务水平。笔者就所在地区四所专升本院校图书馆进行探讨。

加大馆舍、馆藏投入、合理规划、加强文献信息资源建设。

图书文献是高等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知识信息支柱。经费紧张、经费短缺是专升本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制约馆舍、馆藏的主要因素、在国家教育部制定的评估体系中,有两个标准:一是生均图书100册或年新购图书6册/生;二是馆藏结构要保证学校教学和科研的需要。笔者对所在地区四所高校统计,多数院校图书馆藏书在升本前一般在40万册左右,而在校生规模一般在7000人左右,馆藏数量还存在很大缺口。

对于馆舍而言,专升本院校图书馆面积均在6000-10000平方米之间,平均在1-1.5平方米/人,与本科教学合格评估生均2.03平方米的标准相差甚远。

在专升本过程中,为达到验收标准,大都采取突击采购图书的方式来增加馆藏量,尽管使馆藏数量达到了本科院校的馆藏要求。但难免出现重量不重质,馆藏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另外升本后本科院校的馆藏大多由原来多校合并而成。专科学校图书馆再升本前的馆藏,升本后“过时”的很多。

升本后,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读者数量的不断扩大,原有学科专业范围的不断延伸和新学科专业的设置等因素,使得科研、教学类文献的专业性、层次性与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很不协调。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率低,远远不能满足升本后高校快速发展对信息的需求。

因此要充分利用原有的优势和特色,围绕本科教学、科研发展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采购高质量文献资源,保证藏书的有效性、针对性、完整性和多样性。特别是本校新开专业,重点学科领域的书刊。按标准进行加工、及时投入流通。还要注意电子文献信息的采集,以电子文献信息补充纸质图书数量的不足。侧重网络数据库和全文电子图书的购置和引进。与院校专业紧密配合、咨询、统筹规划电子资源建设、积极引进适用性强、本校读者利用率高的电子图书与数据库。从而形成自己特色的馆藏资源,高质量的数据库。

加强馆员队伍建设,提升从业人员职业素养。

图书馆工作人员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水平。高校图书馆从业人员录用缺乏规范性,进人渠道较多,人员学历层次低,知识结构不合理,特别是图书馆学,计算机专业以及复合型专业人员缺乏。

非专业人员多于专业人员,大部分环节和岗位的工作实际上是由非专业人员和专业程度不高的人员承担。即使有受过图书情报教育和培训的人员,但也是个别情况,所占比例很小。

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第二十九条规定:高等学校应加强图书馆的专业队伍建设,按照合理的结构比例,有计划地聘任多种学科的专业人员。高等学校图书馆专业人员应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其中本科以上学历应逐步达到60%以上。实际上当前高校图书馆从业人员中(以本地区为例),大专学历占60%,本科以上学历仅占一小部分。加强馆员队伍建设迫在眉睫。

1加强馆员培训,提升专业队伍水平。建立关内业务学习制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职工在职学习。有计划的开展岗位培训,可以短训班的形式,通过馆内集中学习、业务培训和技术技能方面的培训,对一线人员进行计算机应用和网络管理的培训。一方面使馆员掌握图书馆工作的新技术、新方法,能充分掌握计算机知识和网络知识,跟上图书馆现代化、科学的管理步伐,另一方面还要熟悉图书管理软件的应用,能够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小故障,保证图书馆流通服务工作的顺利进行。另外图书馆员还要具备先进、高超的获取信息和信息再造的能力。

2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与兄弟院校、地方图书馆馆员进行业务理论交流或请相关专家和业内的学术权威进行指导。

3引进专业人才,改变馆员结构。有计划的引进图书情报、计算机、外语和有关本校学科所需的优秀的本科以上毕业生。

在馆员职业素养的培养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发挥官员的主观能动性,又要有切实可行的奖惩制度。使馆员树立强烈的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高校图书馆正朝着自动化、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方向发展,掌握图书情报专业理论和技术已成为现代图书馆员最基本的信息素养要求。

优化服务体系,开展多样化、多层次、高质量的个性化服务。

专升本院校图书馆基础差,底子薄由于各方面条件限制仍处于传统服务、常规服务、低层服务阶段。因此在流通服务工作上,要不断完善提高传统化服务来满足读者的需求。应由传统的服务模式向个性化服务转型,从阵地服务向网络化服务转型。有针对性的采取不同的服务模式:

1如对新入学的学生,应给他们介绍本校图书馆概况。传授一些图书馆的基础知识,信息知识以及简单的光盘检索技术,网络应用技术;针对有基础的读者较详尽的传授计算机情报知识和文献检索知识。2在提供基础服务的基础上,继续做好流通阅览参考咨询工作。设立读者意见簿,开设读者意见箱。定期召开图书馆工作委员会议和读者座谈会,听取读者意见和要求,不断提高服务质量。3保证充足的开馆时间,适当延长开馆时间,提高文献资源利用率。延长服务时间是专升本院校图书馆读者的一大愿望。

总之,随着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深度发展。专升本院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与共享,服务再造,馆员职业规划,成为当前亟待研究和解决的突出问题。

参考文献

【1】黄鸿滨 《试论专升本高校图书馆服务工作难点及对策》

【2】李静 《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员的素质养成》

图书馆不开馆工作计划范文11

及时补课———专业地融入职业

1.学习图书馆职业道德,培养职业基本素养。非图书馆学专业年轻馆员首先要做到热爱图书馆事业,端正工作态度,遵守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准则;其次要树立服务意识,坚持为广大读者提供优质服务。配合校园文化建设及学校的思想教育工作,大力传播优秀作品,做到服务育人,能在日常点滴工作中真正做到帮助读者和关心读者,文明热忱服务[1]273。2.学习图书馆学专业知识,掌握工作基本技能。作为一名专业图书馆员,应了解和掌握图书情报学专业的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全面熟悉图书馆馆藏资源及其分布,并且能熟悉图书馆的各项服务,能熟练运用图书信息检索手段,为读者提供咨询服务。非图书馆学专业年轻馆员入职后,要积极主动地学习图书馆相关业务知识,将自身所学专业和图书馆学专业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在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还要提高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跟上时展的步伐,做到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读者。

寻求定位———找准自身与工作的最佳结合点

1.确定个体职业发展目标,制定和实施相应的计划。首先,非图书馆学专业年轻馆员入职后要尽快熟悉图书馆工作,了解所处图书馆的概况及发展情况,并结合自己的专长和特点来规划个人工作目标。其次,要客观分析实际情况,在工作中找准自己的定位点,做出适合自己的职业选择。定位选择有以下几种:(1)学科馆员。根据自身专业与学校专业的相关性,按自己的兴趣和馆里岗位及人才实际,向查新馆员、参考馆员、采购馆员等岗位靠近,通过自主学习研究开展深层次的专业化服务;(2)技术服务。如果是计算机专业人员或擅长者,可向图书馆集成系统方向发展,或者在图书馆网站建设及图书馆机器维修方面做出贡献;(3)读者服务。如果是喜爱阅读、擅长交流者,可以在读者活动方面发展,做好阅读推广或者读者互动;(4)文献信息服务。如果对图书馆的技术、资源、信息有兴趣者,可以在采编部或信息部发展,为图书馆的资源建设出谋划策,为本馆书目数据库建设贡献力量。2.根据个人或图书馆的发展变化,动态修正职业生涯规划。当前,我国高校人事管理体制改革正向纵深发展。高校图书馆人员在未来职业发展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这就需要馆员的职业生涯规划要有弹性,对职业规划中有偏差和错位的地方要进行及时修正,以保证职业规划的顺利实施[2]。非图书馆学专业年轻馆员入职后,应充分考虑自身条件和外界所提供的机会,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并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时及时修正。同时,还要加快职业知识和技能的更新,拓宽职业发展渠道,可以考虑通过岗位轮换,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发展自己的职业生涯。

培养提高———用行动开辟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通道

1.结合工作实际,完善知识结构,开发职业服务能力。基于当今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趋势,非图书馆学专业年轻馆员应结合自身工作岗位及职业目标,培养和提高以下几方面业务能力:(1)信息能力。这是图书馆员从事信息管理最基本的能力,包括文献信息的采集、开发、加工、整理和利用等。只有针对读者需求有序地组织、开发文献信息,对馆藏文献和网络资源进行加工和整合,实现一站式检索,才能便于用户利用,有效地发挥信息传递与知识传播的职能;(2)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在高科技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在图书馆得到了广泛应用,成为图书馆员必备的专业能力。图书馆员必须掌握计算机应用和维护的基本知识,熟悉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具备网络知识的储备和数字资源的检索、图书馆网站建设等相关知识和能力;(3)服务能力。它是图书馆员最基础的专业能力,包括与读者的交流与沟通能力、对信息资源分布的掌握和检索能力、服务方式与策略的运用能力、帮助读者解决难题及培养读者信息素养的能力等;(4)科研能力。高校图书馆的主要任务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因此图书馆员应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一方面要有科研意识,另一方面要积极参与学校的科研活动,提供定题服务、查新服务等[1]275。2.正确对待岗位工作,冷静分析现实环境,长足稳步发展。刚进入高校图书馆的非图书馆学专业年轻馆员从事的基本上都是事务性工作,他们的专业知识得不到有效的发挥与利用,加之图书馆机械、单调的工作和管理模式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个人的创造性,使得这部分年轻馆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受到了压抑,甚至对工作产生消极态度和情绪,鉴于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1)要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实事求是。年轻馆员因为刚刚踏上工作岗位,在短期内还不可能建立起新的知识体系,本身的专业知识无法得到发挥利用,工作中一时找不到自己和工作的契合点,这都是正常现象。我们需要为适应环境或工作做出积极改变,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认真做好本职工作,保持良好心态,在从业过程中产生满足与自豪感;(2)要学会用心理解工作,重视职业回报。图书馆工作是服务性工作,做事先做人,要多倾听读者的心声,进行换位思考。在工作中勇于承担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工作,以增强自信心和上进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感受自我价值实现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提升对图书馆工作的满意度和对图书馆奉献的意愿,增强归属意识。同时,要多与老馆员交流,向他们学习。还可以通过岗位转换,更多地了解和熟悉图书馆的业务工作,使自己尽快融入图书馆工作之中;(3)要学习和掌握各项新技能。当今社会正处于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各种新事物不断涌现,技术更新频繁。社会的高速发展要求人们与时俱进,图书馆工作更是要依托社会技术的不断提高来提升服务水平,因此新时代的图书馆员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知识、新技能,以增强职业成就感。高校图书馆的未来发展离不开图书馆员,他们是图书馆事业的灵魂。随着学科化服务的深入开展,高校图书馆中非图书馆学专业人员将逐渐成为图书馆发展的重要力量。要想让这些人员在图书馆事业中获得长足发展,除了馆员自身努力之外,高校图书馆管理者必须要有先进的管理理念,采用先进的管理模式,为他们提供有利的环境和更多的发展空间,以促进图书馆员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从而推动图书馆事业的蓬勃发展。

本文作者:郝晓玫1惠涓澈2作者单位:1榆林学院2陕西科技大学

图书馆不开馆工作计划范文12

一、继续加强学习,提高馆员素质。

加强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进一步提高工作人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图书馆工作人员要充分利用图书馆的自身优势,多读书多看报,认清形势,端正思想。对一些新同志进行图书管理系统软件培训和有关业务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业务技能。

二、加强文献资源建设。

1、纸质建设。纸质文献依然是师生主要利用的文献形式,逐年增加新书购入数量以及扩大期刊品种,11年购入图书12万册,期刊1180种。

2、电子资源建设。电子资源以其新、快、方便下载利用等诸多特点,已经在教学、科研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2011年计划购买电子图书20万册,中国知网数据库(8个专辑)。

三、继续加强读者服务工作

1、规范借阅服务,提高服务质量。采取多种形式对教师和学生开展外借、阅览、宣传推荐工作。及时为遗失借阅证的读者做好补证工作。

2、在工作中要“急读者所急,想读者所想”。要采取多种措施,最大限度地为读者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服务。

(1)应用外借服务、阅览服务、复印服务、咨询服务、定题服务、报导服务等方式,有效地满足读者对文献的不同层次的需求。

(2)开展文献信息调研服务。一是要经常对馆藏文献信息资源进行调查、统计、分析与综合,不断提出新的思路和充实完善的办法;二是要了解和掌握预购文献资源的市场占有量,研究文献信息的发展状态,有计划地组织各种形式的采购。

(3)开展“利用图书馆知识”宣传教育。利用图书馆宣传栏,及时报导文献信息、图书布局、揭示馆藏,帮助读者学会利用图书馆,更重要的是吸引更多的读者开发和利用图书馆资源。对每年入学后的新生,我们要利用图书馆宣传栏进行图书馆概况、地位、作用、藏书情况、服务设施等方面知识的介绍,使新生能尽快地了解图书馆,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

3、继续延长周开放时间,保证在74小时以上。新馆:8:00——21:30(冬),8:00——22:00(夏);书库周二——周六正常开放外,对于双休日,老馆书库周日全天开放,新馆书库周一全天开放。

4、组织开展“读者评馆”活动,促进图书馆建设和职工素质的不断提高。请读者来评议图书馆的工作,通过问卷调查、设立评议箱等多种形式收集读者对图书馆工作的意见,制定整改措施。

四、日常事务

1、修改和完善规章制度,全面贯彻执行细化后的各岗位职责和岗位目标任务分解,建立激励机制,以人为本,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有效的管理措施促进服务效率的提高。

2、各岗位业务工作实行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管理。各借阅室图书、期刊摆放整齐,录入图书数据、图书贴标及期刊装订要按照规范要求加工,保证质量。

3、各借阅室要保持环境清洁,物品摆放整齐,积极主动为读者营造一个舒适优雅的阅览环境。每个馆员要以良好的工作状态和精神风貌接待好每位读者,以自己的勤劳、智慧和娴熟的业务技能,做好读者服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