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诗歌教学论文

诗歌教学论文

时间:2022-08-08 22:18:35

诗歌教学论文

诗歌教学论文范文1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诗歌是教学难度较大的一种文体。一些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有时经过教师的分析讲解反而失去了它原有的光彩和神韵。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令人尴尬的局面呢?为此,本文拟就中学诗歌教学的观念、方法,特别是诗歌教学的思维特征作一粗浅的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1

诗歌作为一种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除了在形式上具有其特定的声韵、节奏、格律等要求外,好的诗歌还必然表现出其艺术思维和艺术语言高度的创造性的特征。首先,诗人“精鹜八极,心游万仞”对社会生活中的种种原型作精心的疏理、分类和选择,然后以高度的概括力,“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构成精彩的诗歌形象。对于诗人来说,这是一个将生活丰富的内涵与作品浓缩的外延相统一的过程,也就是一个创造性的艺术思维的过程。其次,诗歌作为一种内容精邃而篇幅简短的文学形式,对语言的简洁、准确和传神方面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文学史上为作品学斟句酌以至废寝忘食的诗人也是大有人在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便是典型一例。另外,一首佳作无论在思想或艺术上都是高品位的,它在思维和语言上的创造性,往往体现出简单中蕴含复杂,拙朴中暗藏机巧,浅显中隐匿深邃,产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多不同”的艺术效果。

简言之,高明的诗人不仅用创造性的艺术思维和创造性的艺术语言去概括生活和表现生活,而且也深深懂得这是把握读者欣赏心理,调动读者的创造性思维去再创诗境的必然要求。同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也遵循这种要求来进行诗歌教学。

2

就目前的中学诗歌教学情况而言,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的保守与陈旧直接影响了诗歌教学效益的提高。

首先简要谈一下观念问题。在诗歌教学中相当部分的教师认为,只要“扫清字词障碍”,会翻译诗句大意即算完成教学任务,因而将其教学目标归位于识记(充其量带点表层理解)的能级上。无疑,这是对中学诗歌教学功能认识的片面化,它只是着眼于某种狭窄的语言因素和知识因素,而忽视了思维因素与情感因素,影响了诗歌教学整体效应的发挥,其结果必然是乏味的、低效的。

其次,要改变教学方法上的陈旧性,努力体现综合化与灵活性。教学观念上的片面保守,必然会导致教学方法上的失误。这种失误主要表现为教学过程的程式化和教学形式的单一化。就过程的程式化而言,主要是无视诗歌写景状物、抒情明理时那种既文意贯一、血肉交融,又开合跌宕、灵动多变的表现特点,而一概实施“一解题、二释词、三译句、四总结(往往是一些术语套语的复述)之类的“工艺化”的切割肢解的拼搭组装。另一方面,与这种程式相呼应的教学手段与形式,是教学满足于教师一张嘴一支笔单调乏味的讲述与板书,因为据此实现上述“一二三四”的程式已经绰绰有余。显然,这种机械的程序与单调的手段形式降纸了诗歌教学的趣味性,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这就提醒人们要转变诗歌教学观念,要从具体作品的具体特点出发,努力体现教学程序与形式手段的灵活性与多样性。就程序而言,可因诗而宜:或以诗眼入手,提携全篇;或先着眼于诗意的整合,再辅之词句的剖析;或循景物人事以求题旨理趣,或提示背景主题以推敲物象形体;长诗当然先讲析后记诵,短诗不妨先熟读后品味……

在教学形式和手段上,要防止教师单纯的讲解和繁琐的板书,而应根据诗歌与学生的具体情况而有所区别:或教师主讲学生补充丰富,或学生评析为主,教师概括深化,或口头欣赏,或书面评论,或变体改写,或模拟仿作……另外,还要充分发挥现代电化教学设备的优势,如借助录音、幻灯、录像、电影等声光电色谋多种媒体,以增强诗歌教学的直观性与丰富性。

3

在观念更新、方法优化的前提下,教学者思维上的创造性对提高诗歌教学的效益就是至关重要的了。

从思维的方向看,诗人的创作在某种程度上说,是向心式的凝聚思维,而我们的诗歌教学却主要是辐射式的发散思维,它要求我们把那些内涵高度浓缩、外延高度集约的名篇佳作的典型形象与深邃的意境得以生动、传神的再现。这个再现的过程无疑是一个高度创造性的过程。从创造心理学的角度看,它至少对教学者的思维提出了敏锐性、联结性、扩散性、灵活性和统摄性这五大要求。

探幽发微,思维的敏锐性。历代的诗文大家,都十分讲究行文的含蓄和折,他们有时写而不“满”,弦外有音;有时句式变形,运笔迂曲,使诗歌中形成了若干的“空”与“曲”,并以此来激发读者广泛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产生了有限中寓无限,严谨中现活泼的艺术效果,体现了“空山闻鸟语”、“曲径通幽处”的艺术魅力。由于中学生对诗歌的了解无论在数量与质量上都十分有限,他们很难发现和理解诗歌中的这种“空”与“曲”,对此,往往会感到迷惑甚至产生误解。这就需要教师的思维具有敏锐的艺术触觉,去探幽发微,努力捕捉这些“空”和“曲”,并形神兼备地将其内容及功能表述出来。我们且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诗为例,作一简要分析。

第一句,从逻辑角度和语法常规看,语序应为“三秦辅城阙”,诗人之所以在语序上这么一“曲”,固然是诗歌的格律要求使然,但另一方面将“城阙”置于句首,显然又达到了强化凸现这一物象、激发读者去心驰神游的目的,其表现功能上的匠心实在是不容忽视的。试想:那拨地而起的巨垣高墙、皇城气象,那三秦拱卫、据守要津的恢宏气势不是跃然纸上了吗?它的历史文化,它的热闹繁华,它荟萃着无数的文人雅士,真是一个令人向往,令人留恋的地方啊!知心的朋友编编就在这特定的处所与背景中将与诗人分手远行了,此时此刻当有多少的感慨啊!若不是这么一“曲”,五字虽然相同,但那只是呆板地写出了长安的地理环境,而长安本身倒被“三秦”给淹没了,更遑论其包容的人文景观及诗人的情怀了。

以上讲的是“曲”,再来研究一下“空”。第二句中有个“望”字,这个“望”字的主语是什么呢?当然不是“风烟”,更不会是“五津”,显然作者将主语“空”了起来。然而“空”决不等于“无”,它可以是诗人,也可以是杜少府,还可以是二人兼指。作者之所以将它空出,固然是按诗词的惯例,诗人(或其它有关人物)的形象未必要直接出现,同时也限于字数不能写出,但从欣赏心理的角度看,作者这一“空”,就巧妙地消除了你我他彼此之间的身份与时空之间的界限,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感情也因此有了交流,当读者吟诵之时,也就如同站在了诗人的身边与他一起放目远眺,并努力地从那一片风烟迷雾之中寻觅着杜少府任将要赴任的“五津”之地,在眺望中,我们仿佛领受到了长安至五津之间的山重水覆、曲折坎坷。我们既可体会到离别的悲凉之情,又能感受到诗人寄托在雄壮景色中的豪放之气,甚至情不自禁地朗声吟诵——“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诗歌中的“曲”和“空”往往是诗人有意无意地留给读者进行艺术再现的契机与天地。作为教师,启发学生去寻觅、发现与分析,使空白处见丰富,在曲折中见深意乃是诗歌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勾新连旧,思维的联结性。由于诗人的某些特殊经历和气质等原因,他们往往会对某种景物有着特殊的偏爱与感受,在他们的作品中这种景物往往会屡次出现;有时某种情感会久久萦绕在诗人的胸中,甚至在一生的创作中对此情结屡屡抒发。同样,由于相似的际遇和禀赋,不同的诗人也会在上述方面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同理,在某种条件下,读者与诗人也会出现某种程度的相同或近似,以致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某种共同的情感,这就是所谓的共鸣。要让学生与诗人形成某种共识以至产生共鸣,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巧妙联系,善于启发,促使学生创造性地联想与想象,以形成“勾新连旧”的动态思维习惯与能力——既会将同一诗人的类似作品相互联系,以达到温故知新、强化感受的目的,又善于用甲诗人的作品来补充丰富乙诗人的作品,进而自觉而自然地渗透自身的见闻感受、知识储备、文学修养来涵咏、深发。

例如月亮,它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吟咏的对象。李白将它当作知心的伴侣(《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苏轼通过它来表达对亲人的美好祝愿与激励(《水调歌头·中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张九龄把它当作良辰美景的化身(《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若虚借助它来表现出情人间刻骨铭心的思念(《春江苑月夜》: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柳永却因它而触目伤怀(《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在人世沧桑,自然永恒这一点的认识上,诗人与读者岂不是始终相通的吗?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只要善于勾新连旧,就能使学生把新获取的信息与原有的储存信息结合起来,再把它们纳入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去,学生就比较容易进入作品那丰富深远的艺术境界之中,逐步提高艺术鉴赏水平。在我国的诗歌宝库中,有不少作品不仅给人的感官以美的享受,而且还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这也需要我们对学生进行提高思维联结性的训练,使他们在受到形象美、语言美陶冶的同时,还能在联系比较中从更深的层次上领悟作者深邃的思想,久而久之,对提高他们的思想修养也有很大的裨益。

“全息造像”,思维的扩散性。诗歌教学中重要的思维形式是扩散思维,也就是要将高度浓缩凝炼的诗句膨化开来,使作品的诗情画意如同腾空爆放的焰火一般飞珠溅玉,流光溢彩。这就需要教学者在富有创造性的欣赏过程中艺术地再造诗歌丰富深刻的内涵。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可启发学生通过“点面辐射”、“感觉迁移”、“动静联想”和“主客相生”等方法去展开扩散思维的翅膀,使其能在一定的深广度上把握诗歌的意境和特色。现以“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为例作一说明。

1.点而辐射。这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根据诗歌给定的具体物象在加深或拓宽上去化合渗透。如:扣住诗中的叶、花、碧、红、天、日,想象出画面层次的远近错落,色彩的红绿相映,即有主体的碧叶荷花,又有陪衬的蓝天红日。二是除了对该作品内容本身的扩展外,还应借助同类题材的作品来丰富和补充。如:可由《爱莲说》联想到荷的高尚节操,由《芙蕖》联想到荷的种种妙用,还可由《荷塘月色》联想到荷含苞时的羞涩,盛开时的潇洒……这样,这两句诗就成了一幅具备了多维空间、绚丽色彩和传神情态的工笔画了。2.感觉迁移。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积累,使诗歌形象通过不同的感官的沟通与转移来产生丰富与强化的效果。在以视觉扩展的“点面辐射”的基础上,我们还可对莲叶荷花等物象在感官上由视觉向嗅觉、味觉、触觉等方面迁移——习习微风送来了莲叶荷花缕缕的幽香,在这炎炎六月的暑天,真是沁人心脾,凉意顿生,令人心旷神怡啊!3.动静联想。我们欣赏诗歌时,往往要将作品中的静者化动或动者化静,以此来增强画面的生动感。前文所述,我们虽已想象再造出诗句中的形、色、味等要素,但毕意还是一幅孤立的、静态的画面,我们不妨进一步想象:朝阳冉冉升起,清风徐徐吹来,灿烂的阳光把金丝眼缕撒满了莲叶荷花,湖面上泛起了阵阵红波绿浪,空气中回荡着悠扬悦耳的渔歌……这就不仅在光和色上增加了画面的丰富性,而且突现了景物的动态美。4.主客相生。在诗歌教学这一典型的艺术鉴赏活动中,只有诸者与作者心灵相通、情感共鸣时,其效果才会理想。此时,读者的主观意识深深沉浸到作者描绘的客观景物中,并借助自身的艺术创造力使之更丰满、更厚实、更鲜活。这就要求教学者富有敏感的角色意识,即在必要时使自幻化成作者或与作品相关的人物,去充分地感受其声光形色,体会其喜怒哀乐。在欣赏上述诗句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地角色化,使自己的思绪与诗人的心境吻合贯通起来,仿佛正在西湖边那温馨的氛围里,绚丽的色彩中,柔和的阳光下,陪着知心的朋友在漫步赏景,这真是一种莫大的享受和满足啊!恐怕主人忘了送客,客人也忘了辞别了。

上面将诗歌教学中的扩散思维分成四点依次说来,只是因为论述的方便,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它们往往是交叉的、综合的。

品求诗眼,思维的灵活性。思维迅速地由一类对象转移到另一类对象上的能力称作思维的灵活性。诗人是十分重视语言的锤炼的,在一句乃至一首诗中,往往因一字着色而满篇生辉,人们称这些妙字妙词为“诗眼”。由于欣赏角度的不同,这些诗眼的内涵往往会呈现出它的多重性,而这些多重的差异性恰恰又体现了诗歌意蕴的丰富性,而要发现这种差异以体验其丰富,就需要欣赏者的思维具备迅速转换跳跃的能力,亦即需要思维的灵活性。在诗歌教学中,固然有因浮光掠影而未识诗眼的情况,但更多的是由于思维的刻板呆滞而对诗眼或视而不见,或“食而不化”。它轻则使学生学来索然寡味,重则抑制阻塞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就要教师本身的思维具有灵活性,而且要求教师以自己思维的灵活性来训练和造就学生的灵活思维能力。

王维的《鸟鸣涧》中“月出惊出鸟”这句虽平白如话且寥寥五字,却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颇耐寻味的深山月夜图:月儿在山嘴边露了脸,如水的月光泻满了深山幽谷,它冲淡了笼罩山谷的夜色,也惊起了栖息窝巢的鸟鹊。其中的“惊”字就是一个内涵丰富的诗眼,我们既可对它作——连顺延性的联想——也许是月光大亮了,使鸟儿感到分外的惊讶,也许是这皎洁的银辉来得过于突然了,引起了山鸟惊惶,再不就是今晚的月儿圆得有些异样,不由得使鸟儿莫名的惊恐……;同时,又可作反向联想——莫不是鸟儿们为能依偎在暖融融的“家里”,借助今晚格外明亮的月色欣赏它们白天无法领略的美景而惊喜呢!试想,若是由于思维的情性,仅满足于将该句译为“月亮出来了,惊起了入巢的山鸟”,那又怎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呢?

当然,思维的灵活性与思维的敏锐性、扩散性是密切相关的,要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就必须长期进行综合化的思维训练,诗歌教学正是重要的途径之一。

完整把握,思维的统摄性。前面谈到诗歌中往往有许多的“空”和“曲”,但在落笔前,诗人对所写的情与景往往是成竹在胸的,他们在创作时,其思维一般是高屋建瓴、环环相扣、前后呼应的。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要讲究完整性,从思维的角度来说,就是统摄性。就诗歌教学而言,这种思维的统摄性主要有以下两个要求。

一是化间隔跳跃为联贯流畅。它要求教学者不但要发现诗歌中的“断裂”与“跳跃”,理解其内涵,还要善于由形入神地将它们表述出来,同时还要与上下文自然得体地连缀贯串起来。这就要求教学者在具备敏锐的发现力、深广的理解力、严密的分析力的基础上还得有准确、流畅而又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力。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取于语言的。”由于思维的统摄性主要是体现在理解、分析的基础上的综合表达,这就要靠语言来实现,再加上诗歌教学对教学语言苛刻的要求,这就迫使教师加强自身语言表达力的锻炼,并以此来感染和训练学生。

二是由局部到整体的“化归”。这首先要求教师在诗歌教学时让学生对诗人有个总体的了解(如所处的时代、世界观与美学观、诗人的思想发展及个性气质等),当然这并不是机械求全地在教学的起始阶段大讲一通时代背景和诗人生平,而是要灵活的、有选择地将这些内容的教学贯穿在诗歌教学的过程中。其次,诗歌教学要做到情与景的和谐统一。这里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要准确深入理解、分析诗歌情景交融的特色;二是要求教师在把握诗人感情脉络的基础上,进入角色,以诗人一般的感情来讲解赏析,并以此来感染激励学生,使他们也能会意动情,进入诗歌意境。名家诗作深刻的思想性与高超的艺术性往往是高度统一的,这就忌讳在教学中用一些术语套话不着边际地插几个标签,或者一主题思想二艺术特色等八股式的机械小结,而应在教学的过程中用中国典型实在的生活形象、生动鲜活的语言、灵活自然的穿插点化来实现。

诗歌教学论文范文2

【关键词】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效果

一、引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诗歌教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每一册都有古诗词单元,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诗歌教学的重要性。下文将在诗歌教学的重要性和诗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分别进行阐述。

二、正文

1.小学语文中的诗歌教学在两个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1)诗歌教学是“美育教学”的一部分

开展诗歌教学有利于拓展小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对培养小学生的文化素质和从小建立起审美情趣方面有着显著作用。美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而通过大量的实践证明,诗歌学习是实现美育的途径之一。语文教学作为人文科学,更注重对学生的心理,审美和思维的发展,诗歌教学通过文字,传达出的美感,是属于审美的角度的。而在审美实践中又实现了对小学生情操的陶冶,实现了对小学生心灵的美化。同时这也是丰富小学生精神生活,启发其自觉性的良好途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诗歌教学,有利于提高小学生对于美的感受鉴赏能力,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能力。因此,诗歌教学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着积极重要的作用。

(2)诗词教学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般人的阅读能力来自于两个方面,其一是通过亲自实践获得大量感性知识,然后通过思考上升为理性知识,这些构成了个人知识的一小部分来源。其二则是直接把人类在长期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知识继承过来,把社会的知识转化为个人的知识。在小学生本身来说,自身没有大量的实践,而诗歌教学可以使小学生体会到没有实践过的生活,历史事件,是获得感性知识的很好途径。同时在学习诗歌后,小学生在对诗歌学习感兴趣的基础上通过主观积极地使用工具书和独立回忆,扩展学习,这就在复习预习诗歌时不自觉的加深了自我阅读能力,达到一举两得的结果。

2.诗歌教学方法

因为最有效的知识是自我控制的知识。要学会学习,就有一个掌握学习方法和使用学习策略的问题。而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因此只有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诗歌教学才可以帮助小学生提高对古诗词的理解与阅读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扎实指导小学生学好,读好教材中的古诗的基础上,还掌握读诗赏诗的方法,能够使小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后还能运用这 些方法去读教材以外的古诗词。以达到小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鱼的能力就不仅仅停留在背诵上而是能够不同程度地体会诗歌中的意境、提高自我情趣,受到美的熏陶的目的。

(1)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 探索诗中意境。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在文学作品中,尤以诗歌的语言最为精练,表达的感情也最为丰富 。也这是这一点,体现出欣赏诗歌是欣赏文学作品的基础。正因为如此,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探索意境,创设情景就显得非常重要,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使教学成果事半功倍。

首先,基于诗歌偏重于抒情言的特点,教师的教学可以从阅读欣赏诗歌的感情着眼,从分析诗歌的语言入手,来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含义,来体会诗歌所表达的真切感情。这样有利于小学生养成在阅读诗歌时将自己作为“意中人”的习惯,小学生这个年龄正是培养想象力的最佳年龄段,这种代入式教学有利于小学生的思维成长,有利于小学生在学习诗歌时体会到美好和愉悦。

其次,教师的教学应该联系实际的生活经验和各种阅历,将诗歌的内容通过分析,判断来教授给学生。小学生本身没有丰富的知识和人生阅历,这就要求教师能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使教学生动,活泼,同时达到学生领悟到诗的情境美、形象美、内蕴美, 获得美的享受。

(2)启发学生探求诗歌的深层意蕴,在教学中着重于朗读,背诵。教师在教学时应该帮助小学生在初感诗歌的情境后,深化对诗歌的理解,通过对一首诗歌的学习扩展至这首诗歌的作者,背景,引起学生的兴趣,来读更多有关与这个作者和时代背景的诗歌,这也就很好的做到了课堂教学的扩展,锻炼了学生的自学与表达能力,积极有效地将学生领进了更为广阔的诗歌天地。

另一方面,因为诗歌本身具有的特点,在学习诗歌的时候需要反复吟咏。因此在小学语文的诗歌教学中也应该要求学生在品赏诗句,体味诗情后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以加深记忆力和理解程度。而小学生这个年龄是记忆力强,接受能力强的年龄,因此背诵诗歌也有利于小学生的智力发育。

(3)注意激发学生对诗歌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前提。因此教师应该将发现、拓展学生的兴趣和探索精神作为研究的目标。当学生对事物感到兴趣,进而再转化为乐趣和志趣时,教师可以通过师生互动,互相启发等学习过程,使这种兴趣加深,最终上升为理性认识。这样也就是为学生的发展建立了良好的基础,有利于今后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提高就辨别真伪美丑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情操的陶冶。

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在培养小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还应该积极地引导小学生去感受理解诗歌,喜欢上阅读诗歌,学习诗歌,使小学生通过鉴赏诗歌来体会美的词句美,美的自然与美的人生,从而在发展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发展,使形象思维能力、艺术鉴赏能力和想象能力得到提高。

诗歌教学论文范文3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代诗歌;深度教学;策略

古代诗歌历来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近几年在高考(全国卷)中的分值也一直保持在11分以上(诗歌鉴赏11分,默写不确定)。尽管其地位如此重要,老师们在古代诗歌教学中却常常只是依据参考书结合高考要求进行串讲,最后以学生能背诵会默写作为达成教学目标的标准。在经历这样的浅层教学后,学生在考试中面对诗歌鉴赏题目时仍然是无从下手。

有鉴于此,笔者尝试对古代诗歌进行“深度教学”,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盲目学习的局面有所改观。现以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对这一模式作简要介绍。

一、知人论世,让学生知道诗歌背景

一般来说,教师对背景的介绍常常是言简意赅、点到为止,然而那些选入教材的诗歌,其作者大都是文学史上非常有代表性的作家。学生们一次又一次地遇到这些作家,对其生平却没有一个相对完整的了解,这样一来,既不能更深层次地解读诗歌,遇到诗人的其他作品也不能快速切入。

以对苏轼的介绍为例,至少应该明确他生命每个时期的大致经历,并列举一定的代表作品。这样的介绍也许要持续一节课的时间,但有了这样的基础,以后再来解读苏轼的其他作品就要容易得多。针对《念奴娇・赤壁怀古》,尤其要重点介绍“乌台诗案”对他的影响,并结合余秋雨的《东坡突围》,使学生对苏轼有更深的了解。

背景的介绍还包括对诗人所处时代的大致了解。苏轼的一生与“王安石变法”紧密相关,教师对于这样的重大历史事件也应该有一定的介绍,客观上也可以增加学生的见识。

知人论世对于诗歌教学来说是基础性的工作,它考验的是语文老师综合各种信息的能力,对于重要作家及其所处的时代,语文老师应该有全面的了解并能深入浅出地介绍给学生。

二、注重训诂,全方位解读诗歌

教材的注释能帮助学生基本读懂诗歌,但教师要串讲诗歌,必须结合多种注解进行研读,同时,还要阅读历代重要评论家对于诗歌的评论,综合鉴赏诗歌的精神内涵。

《念奴娇・赤壁怀古》在训诂方面需要注意的是,正史中的周郎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如果像学生一样只是粗浅的了解《三国演义》里的周瑜,是无法把握诗歌的真实精神的。此外,对于真实的赤壁之战,以及“酹”这种风俗也应有一定的了解。

有了对诗歌基本内容的理解,还应该从写作手法,抒情艺术等角度对诗歌进行分析,这种分析能帮助学生更进一步去理解诗歌,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分析诗歌的模式。

较敏锐的训诂鉴赏嗅觉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诗歌的内涵,使教师站在一定的高度上批判性地解读诗歌。这样,学生对作品的理解透彻了,对诗歌的解读才不至于仅仅停留在粗浅欣赏的层面。

三、群文阅读,拓展学生视野

以教材作品为出发点,让学生拓展阅读一些重要作品,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他们的阅读经验。阅读的经验丰富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自然会更深刻。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在黄州时期的重要作品,他在黄州还写了另外一些重要作品如《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临江仙・夜归临皋》等,将这些作品放在一起解读,对于苏轼这一时期的心境应该会有一个较全面的把握。同时,学生还学过苏轼另外一些著名作品如《记承天寺夜游》《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将这些作品结合起来,从而对大量的作品集中阅读,学生心中自会生成一个较立体的苏轼形象。

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还可推荐阅读苏轼的诗文选集、林语堂《坡传》、梁启超《王安石传》等。

群文阅读涉及语文教学中很要的目的――让学生读书。我们一直都在呼吁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群文阅读其实就是桥梁,连接教材与课外书。总会有学生通过教师架设的桥梁去往更辽阔的天地,这也是语文教学最可贵的作用之一。

四、诵写结合,吸取诗歌精华

一首诗讲授完成,意味着学生有了将诗歌变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的坚实基础。

首先,反复诵读是领会诗歌精神的必要条件。只有熟读成诵,学生才能搞明白诗歌节奏的起承转合、作者情感的抑扬顿挫。

其次,写作与诗歌相关的文章(哪怕只是一段文字),能让学生与诗歌进行深度交流。因为写作需要相对深入的构思并形成有条理的观点,在写作过程中,学生会投入自己的文学才能与生命体验,不知不觉,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就进一步加深了。

诗歌教学论文范文4

关键词 初中语文 古代诗歌教学 韵律美 意境美

初中语文古代诗歌的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如何鉴赏诗歌,体会到诗歌中的词句美和意境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从古代优美的词句中体会到诗词的意义,下面,本文就从三个方面分析初中语文古代诗歌的教学:

古文常识

字形、字音的变化。文化随在历时长流中一路奔波下来,光阴的巨大力量不可避免的会对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谈到古诗文,我们不可避免的要碰到通假字。例如:《钱塘湖春行》中“绿杨阴里白沙堤”中的“阴”就就通假字,通“荫”,取树荫的意思。其实通假字还是比较有规律性的。一般来说,通假字所通的都是其同音字,只要根据诗文意思就可以轻易推断出来。当然,也有不是同音字的。例如“见”就在古诗文中多通“现”,但是像这种情况也就数量不多的几个,完全可以记忆下来。当然不仅是通假字,在为数不多的几个字上,读音也会发现改变。例如“斜”在古代诗歌中就很少念xie而多读xia.在初中学习阶段,这都只需引导学生整理一下基本上就可以轻松的掌握。

诗人的生平、性格。古往今来,文人骚客吟诗作赋多在借景或借自己多描述的事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或喜悦、或悲伤、或高兴、或寂寞、或踌躇满志、或黯然失落。因此了解诗人的生平、与性格对诗歌的理解是有非常大的帮助的。如李白的诗风就多为豪迈的,充满想象的浪漫主义;杜甫的诗风就多为忧国忧民的写实主义。再如李贺、陆游就是典型的怀才不遇的例子,所以他们的诗歌多就抒发报国无门的凉苦感慨。又如边塞诗人王昌龄,因为其长期身处边塞,寂寞寒苦,他的诗也就多表现的是自己怀恋亲人,思念家乡的情感。了解了诗人的资料之后,一般即可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理解上来即便是有个别字义错误,方向上也不会很大的偏差。

诗人写诗的背景。上述所说的了解诗人的生平多能够先确定诗文的感情基调,但是要想更加准确的了解诗文感情基调,还是要了解诗人写这首诗的背景。就如李白生涯应当属怀才不遇类型。虽说他的诗歌多豪迈,很少直接抒发悲苦心境,但是也很少抒发踌躇满志之义。而他的《南陵别儿童入京》就是抒发一种踌躇满志,怀有大抱负之心。其原因无非就是其写这首诗之时正当他受唐玄宗之诏入京之时。所以了解诗人写诗的背景也是学习诗歌之所必须的环节。

韵律美

古代诗歌之所以魅力无穷,其美之主要的组成部分就在诗歌的韵律美上。古代诗文多短小精悍,并且都有严格的音律要求以及押韵要求。无论是读还是呤都是朗朗上口。而古诗文多为五言七绝。而五言的音律一般为“字字/字字字”或“字字/字/字字”;七绝的音律则为“字字/字字/字字字”或“字字/字字/字/字字”。而韵脚上就在于第一、第二、第四句,第三则多无要求。同时在对仗上还有其他更为严格的音律要求,例如平仄相对。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么严格的要求才有了古代诗歌这种其它语种诗歌无法超越的美。

意境美

古代诗歌韵味的重头戏还在于其回味无穷的意境美。几乎每一首诗歌都有一个完美的意境。它们或者唯美、或者雄壮、或萧索、或悲凉。还有的展现一股生机勃勃之境,当读者能够充分感受这份意境的时候,也就融入了诗中。当然意境的美妙多在于诗人无与伦比的炼字炼句的功夫。就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一字就被万千人捧为经典,首先它是用痛感的修辞手法,将不易传神表现的的听觉转化为视觉,将春风拂过的江南水乡后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表现得淋漓至尽,据说但这个“绿”诗人就炼了十次有余。又如有“孤篇压倒全唐”美誉的作品《春江花月夜》就堪称字字珠玑,诗人先是描绘出一幅春江月夜的美景,其实恢弘。又一个“生”赐予了皎皎白月与潮水无限的活力。后来再由景转入自己的人生感悟,虽感伤生命,又不颓废绝望。因而全诗“哀而不伤”,堪称绝唱。再回到意境上来,一个意境的生命,都是由全文中的一个字或者一个词赋予的,只有抓住那关键的一点,才能完美的感受那无可挑剔的意境之美。所以说在古诗文的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找到那个点,那个突破口。而不是自己给学生点出来,要他们学生的是自己挖掘到那个点,领略到那份美妙的意境。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古代诗歌之妙处,从而真正的喜欢上古代诗歌的学习。

总结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的道理其实都是相通的,在教育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要摆脱那种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的模式。老师在课堂上应该“懒”一点,多以引导为主。古代诗歌的教学更应该是如此,正是因为现在教科书中选取的文章都是经典,所以几乎都是要求全背,这样无疑加重了学生的负担,甚至让他们讨厌学习古代诗歌。所有在教学中就更应该让学生主动去探讨,去发现。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透彻的学习好古代诗歌,他们背诵起来也会更加简单,同时自我发掘式的教育带来的效果也会更好。

参考文献:

诗歌教学论文范文5

那么,诗词歌赋如何同语文教学结合,又怎样发挥其作用呢?

一、造成气氛,激发兴趣

讲课前,利用三五分钟指导学生抄录背诵有关的诗词,不仅利用点滴时间传授了知识,且书声琅琅,情绪昂扬,造成了课堂上应有的文学气氛,使学生从心理上把语文课同其他课区别开来,有利于集中注意力,上好语文课。同时,多次这样训练,潜移默化、熏陶感染,可激发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例如,学习《雨中登泰山》,抄录杜甫的《望岳》一诗或李白的《游泰山》,指导朗诵,领会意境,引起学习欲望。学习《劝学》,抄录背诵汉乐府诗《长歌行》,体味诗中“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纯真感情和所包含的哲理,使学生产生对课文的喜爱之情。学习《〈指南录〉后序》,背诵《过零丁洋》或岳飞的词《满江红》,激发师生对祖国的挚爱情感,造成浓厚的学习气氛。

二、补充课文,加深理解

利用诗词歌赋同课文在内容上的联系,适时引入教学环节,作为课文的补充,以利于加深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南州六月荔枝丹》,将白居易的《荔枝图序》抄录给学生,引导学生深入认识比喻说明法的特点及由整体到局部的说明顺序,还可使学生了解:古人早已对荔枝不耐贮藏有真切的认识、生动的记载,体会课文引用古诗文的准确、精妙。学习《秋色赋》,把欧阳修的《秋声赋》印发给学生。通过阅读,引导学生将峻青笔下绚丽多彩的秋色同古人笔下肃杀悲凉的秋景加以对比,从而体会出课文作者写秋色的时代特征,有利于领会文章主旨。

上述两例,前者可在课文讲读后抄录补充,以印证体会;后者在讲课前印发补充,以对比认识。有些诗词歌赋,根据需要,亦可在讲课过程中补充。

三、追根溯源,领悟题旨

有些课文,涉及作者的思想渊源或人物的精神品德。这时,有必要借用诗词歌赋追根溯源,使学生从思想本质上认识作者的人格、情操、爱憎,以更准确地领悟课文的主题,体会文章的感情。

例如,学习陶渊明的诗《归园田居》《饮酒》,可同时学习作者的《五柳先生传》,使学生了解作者的处世态度,以尽快地把握诗的主题。唐弢的《琐忆》以鲁迅的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作为贯穿全文的红线,故教师可将全诗《自嘲》介绍给学生,使其认识鲁迅先生鲜明爱憎的思想根源,帮助学生领悟作品主旨。

四、联系体会,借鉴练笔

在写作教学中也可提供有关诗词为写作引用材料,使之联系所写内容,体会意境、感情,达到借鉴、练笔目的。

如布置学生写《我爱校园的绿树》,练习用比喻写景状物,描写校园里的白杨、垂柳、果树等,可提供贺知章的《柳枝词》,使学生回忆、观察垂柳的情景,体会“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意境,借以描写垂柳的情态。写《春蚕赋》,练习以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可提供李商隐的诗《无题》,使学生在吟诵过程中体味“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品格,将物的生物特征与人的精神品德联系在一起,以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写法和主题。

五、了解民俗,开阔视野

许多诗词歌赋反映了我国民俗节日的来历及有关情景。适逢民俗节日,可向学生介绍有关的诗词,吟咏背诵,借以了解民俗节日的情况,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

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向学生介绍重阳节的来历及有关习俗:登高、赏菊、饮酒、插茱萸等;吟诵的词《采桑子·重阳》和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清明之前,可向学生介绍清明的来历;讲述丙辰清明天安门广场悼念的情景;抄录杜牧的诗《清明》。

诗歌教学论文范文6

一、现代诗歌教学的困弊:滞后与含混

(一)滞后:教与学的错位

“滞后”是中学语文教学中诸多病症中的一个重要症候。当文学学术界早已引进“叙述视角”等进行小说解读时,现行中学语文小说教学还仍然仅仅围绕“三要素”大做文章。以《祝福》教学为例,如果我们不关注文中叙述者“我”,就很难在文本主旨探求上有深度突破:从单纯批判封建礼教的维度看出鲁迅对知识分子的批判与自我反省的意旨。而这,远非个案。

现代诗歌教学,一方面,教材选文与学生接受心理存在时差。纵观现行各版语文教材中现代诗歌选例,不论是冯至的《我是一条小河》、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等唯美诗作,还是卞之琳的《断章》、穆旦的《赞美》等运用现代诗歌技法的诗文,多数间离当下已逾半世纪。不可否认,经典需要时间磨洗与积淀,但是,这也就让这些作品从天性上与学生铸成了交流上的“鸿沟”。另一方面,教师的知识贮备与学生的期待视野存在落差。就高校语文师范教育而言,现代诗歌教学明显卑弱于其他专业学科。自然,秉持而出,在现代诗歌的发展脉络,及其历史发展中的艺术流派与审美追求的把握上,大多中学教师便捉襟见肘了,难以满足学生对现代诗歌的认知欲求。

(二)含混:古与今的一致

现代诗歌教学中的“含混”主要表现在教师教授理念上的古今一致。换言之,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乐于采用轻车熟路的古典诗歌教学套路去分析现代诗歌。这种一层不变的教学理念,直接导致了现代诗歌教学的“失重”。

下面是一则关于《再别康桥》的教学简案:

1. 导入新课:介绍作者徐志摩与写作背景;

2. 诵读诗歌:梳理字词,把握节奏;

3. 鉴赏诗歌:

(1)品味意象:“金柳”“浮藻”等;

(2)感悟情感:体味作者难以排解的别愁。

再来关注一则《秋兴八首》(其三)的教学简案:

1. 导入新课:介绍创作背景;

2. 诵读诗歌:教师纠正学生误读字音,训练学生朗读技巧;

3. 鉴赏诗歌:诗歌中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包含作者哪些情感?

4. 总结诗歌表达技巧。

上述两个教学设计,司空见惯于我们的语文课堂中。平心而论,以简窥繁,我们不难看出,古典诗歌教学与现代诗歌教学,不论从教学流程,还是从教学主干内容提设上而言,均无二异。这点认识,不仅是语文教育客观批判与语文教学主观惶恐的交集,更是我们重新审议与践行现代诗歌的一个迫切而深沉的出发点。

二、现代诗歌教学的津梁:定位与养护

毋庸讳言,现代诗歌受到古典诗歌的烛照熏染,“丁香”“梧桐”等古典意象大量存现于一些现代诗歌中。但是,与古典诗歌相较,现代诗歌仍有大量独特的地方:现代诗歌的意象选取、技法运用等维度的建构不仅根植于古典诗歌,更受到西方现代诗歌的影响,对年青一代的影响亦是持久而强大的。因此,现代诗歌是“融合”的产物,既为融合,教授时,定位非常重要,否则,滞后与含混再所难免。

(一)定位:现代诗歌教学的肯綮

1. 诗歌史学意识定位

任何样式的文学都有着循序发展的历程。就现代诗歌而论,其发展大体历经三阶段,即:1919—1949年、1949—1966年、“”时期。

1919年至1949年,现代诗歌,无论是语言,还是技法层面,均显稚嫩与粗糙。由于急于跳出传统诗歌的桎梏,诗人们热衷寻觅西方文化的因子,大量借鉴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等的主张。如穆木天、李金发等以法国象征主义为师,开中国现代派新诗的先河。自然,文化充分涤荡的时代,亦是才人辈出的时代。这个时代,涌现出戴望舒、徐志摩、冰心等现代诗文大家。1949—1966年的现代诗歌主要借鉴前苏联的文艺理论,以贺敬之、郭小川等作为代表人物,诗体形式一般为楼梯体或民歌体,政治抒情味道十分浓郁。1968年以来,以食指为代表的“朦胧诗人”,开始颠覆时期政治口号式的诗歌。“朦胧诗”意象繁复、表达隐晦,重视书写个体精神。

脱离了文学史的定位,教师便很难有明晰的立场去审读现代诗歌。面对朦胧诗歌,我们沿袭浪漫主义抑或现实主义的诗歌理论对其进行解读,必然会出现失语的困窘。这便突显出厘清现代诗歌沿承脉络的紧迫性与必要性。释解兹题,语文教师可参读龙泉明的《中国新诗流变论》,常立、卢寿荣的《中国新诗》,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新诗史》等著作。

2. 诗歌解读意识定位

面对现代诗歌,我们除了应备具宏观意义上的史学定位观念之外,还应积极介入微观层面的文本解读。让现代诗歌具有“现代”的生命,核心是要练就一双善于发现“现代”的眼睛。否则,必将现代诗歌的解读推回古典。首都师大的孙晓娅在《新诗的思维术——新诗教学的改进策略》一文中,就为我们提供了一条解读现代诗歌之“现代”的别样门径。现摘录部分:

诗歌教学论文范文7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歌教学;德育渗透;途径与方法

德育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其方法有很多,实施途径和产生的效果也不尽相同。在传统的教学观念指导下,我们通常认为,课堂教学应该完整系统地将课本上的内容,保质保量地传授给学生,实际上在现如今的课堂教学中,必须在传统教学中加入德育教学的因素,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升。语文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课堂知识的学习,提升学生的情商,发挥语文课程的独特优势。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从诗歌中读出的情感、悟出的道理,都对个人的德育修养有着极大的贡献。

一、引导启发式教学

学生在学习诗歌时,初次阅读并不能对其中所蕴含的信息,或者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有一个准确的把握,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引导启发式教学,打开学生的思路,使学生的思路向诗歌所传达的情感方向靠拢,通过阅读与感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样学生在诗歌学习的过程中,就能够更加主动地去培养对诗歌学习的兴趣,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体会诗歌所传达的情感气氛,仿佛置身其中,触景生情、读有所思、思有所感。

例如,在《归园田居》这篇诗歌的教学中,首先明确诗歌的类型是古代诗歌,一般的程序是介绍作者、时代背景、串讲全诗、讲写作特点。但是,我们在新课改教学背景下,诗歌教学就是要打破这样的程式,利用多媒体创设声情并茂、视听结合的学习情境,以激起学生的学习乐趣,进而提升他们的逻辑思维,还可以让学生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学习诗歌。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充分体现教师“导”的作用。采用引导启发式的教学方法,通过诗歌写作背景及相关内容的介绍,让学生结合以前所学知识及整体感受,唤起学生的认知。在课堂上,第一步让学生谈谈自己所了解的陶渊明,知人论世方能感受其人格魅力以及其诗歌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第二步,诵读感知,通过多种读诗的形式来体会诗歌中每一句话背后蕴藏的情感。第三步,要让学生了解“归园田居”的意思是什么,这篇诗歌告诉我们怎样的情感,这首诗题目中哪个字至关重要不能去掉?那就是“归”,这也是这首诗题目的题眼,既然在题目给出如此多的提示,那诗歌中会透露什么样的信息以及有什么信息值得我们来思考呢?第四步,通过这几部分的解读和思考,让学生初步形成对诗歌鉴赏的能力。从这首诗歌中,学生可以深刻体会到诗人的田园情怀以及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形成自己对诗人的看法,树立自身的价值观目标。总的来说,引导启发式教学强调的是学生在诗歌学习中主动思考、感悟的能力,总体思路是要调动学生主动思考、总结、感悟,在无形中提升了学生的德育素质。

二、背景渗透式教学

诗歌教学中的背景渗透,对于理解作者生平事迹及个性态度有着很大的帮助,所以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广泛采用了这种教学方法。通过对作者生平事迹及人生经历的了解,学生可以对作者建立初步的印象,并为进一步理解作者所写诗歌的思想情感奠定了基础。

举例来说,对于现代诗歌散文的学习,首先应该对现代诗歌的产生背景有个整体性的把握,进而在此基础上分析具体诗歌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生平。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的中国,离学生并不遥远。诗歌是时代的最强音,了解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生平,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选修课教材,每篇诗歌后面无论是精读还是略读都附有作者简介,其中介绍了作者的生平、简单事迹以及作品。可见,知人论世的重要,它是打开鉴赏诗歌大门的钥匙。《井》是一首比较成熟的现代诗,形象鲜明,含义隽永,美感异常。抗战时期,1939年,作者到西南联大外语系就读,随后担任“美国志愿军大队”(即陈纳德将军的“飞虎队”)翻译一年、印度比哈尔邦的“蓝伽训练中心”任少校翻译官两年多。1945年西南联大毕业。因此,这里的“井”象征着一种坚韧、高洁的品格,是某种民族精神的象征,有其鼓舞人心的作用:同仇敌忾、众志成城,顽强地应对民族的苦难。知人论世,通过对背景信息的了解和掌握,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作者诗歌的深层含义,写井即写“我”,“我”遭受不公正的命运,对命运既不逃避,也不反抗,但内心却是孤独、渴望、无奈。虽然内心的丰富与遭遇的凄凉形成了难以接受的现实,但却用静默、孤独,用对外界的决不逃避、也不兴奋来保持自我的丰满,保持自我的独立。通过背景渗透教学,学生在阅读和理解时能够站在作者的角度,以作者的视角和心境去鉴赏诗歌本身,深化对诗歌的理解。

三、合作探究式教学

合作研究式教学广泛应用在各个学科的日常教学中,在诗歌教学中采取合作探究式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讨论的形式,对个人感悟进行总结,并且在讨论总结中收获更多对诗歌中情感因素的理解,逐渐充实自身的德育积累。

例如,在教《雨巷》一文时,教师首先为学生配乐朗读了这首诗歌,欣赏完了这首诗,学生不约而同地感受到了《雨巷》的魅力,进而教师进行提问:“你们觉得这首诗美在何处?”有好几个男同学情不自禁地说道:“丁香一样的姑娘!”那么,教师可以接着问:“这个姑娘美在何处?模样是如何的美,衣着又是如何的魅力动人?”从诗歌的描写中,我们无从知道,那何以见得这姑娘的美?学生可以就此问题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通过讨论学生可以从自己的视角出发,以自己的理解来大胆地谈谈雨巷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是什么样的。通过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可以将诗歌中各个部分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让学生通过情感阅读,来做出自己的理解和判断。对美的追思和迷恋是人类固有的情结,古今中外,概莫如斯。进而教师可以在《雨巷》一诗的基础上,来延伸拓展,让学生思考能否联系一下自己的阅读和欣赏的经验,谈谈自己的理解?这样,学生可以联系自己的情感体验,调动自己对某件事、某人某物的回忆,来掌握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情感。

在诗歌教学中渗透德育,可以不断充实德育的渗透方式,让学生在学习完诗歌后,能够从诗歌中汲取更多的营养,获取更多的能量和动力,培养更加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更加丰富的情感素养,能够坦然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更加珍惜生活中的美好,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所以,语文教师应该将德育教学深入渗透到诗歌教学中,并通过日常教学的实践总结,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途径,为促进学生人格的全面和谐发展做贡献,让诗歌教学、语文教学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德育培养。

诗歌教学论文范文8

古典诗歌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随着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进一步推进,同时为了中华名族经典文化的弘扬和薪火相传,如何做好古典诗歌的教学工作已经成了每一位高中语文教者的重要工作。笔者总结近几年教育教学经验认为当前的古典诗歌教学存在着阅读积累、鉴赏及评价等诸多方面的不足,在古典诗歌的教学中应当顺应新课改理念合理的引导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古诗歌的学习鉴赏中,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地形成自己对于古诗歌的鉴赏态度,逐步地培养起语文学科人文素养。笔者认为新课程背景下的古典诗歌教学提升策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知人论诗,知世论诗

古诗歌的鉴赏是从诗歌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入手的,古诗歌中总会有一些让人觉得意境和语言都很优美的句子,如果引导学生掌握更多的作品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的话,学生读起来就会更加的鲜活,会主动的将自己的个人经历情感体验跟作者产生互动,进一步去体验作品的离愁别恨、诗情画意。

例如读到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的时候,如果没有对当时唐朝内外形势的了解以及对杜甫本人的境遇的感知,很难从诗句中体会到安史之乱前后作者内心对颠沛流离的战乱之苦的控诉,难以真正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给人民带来的无穷苦难。在了解了这些之后,才能够感受到初闻涕泪满衣裳的心情是如何的以及漫卷诗书喜欲狂的心情是从何而来。

而新课程背景下的知人论诗、知世论诗也要渗透进一些新的方式方法,不能够使用传统的老师正襟危坐讲,学生认认真真听到传统模式,在进行知人论诗、知世论诗的背景学习的时候,可以采取小组学习、角色扮演、小话题辩论等多种方式,讲述的时候,称述语言也尽量的生活化语言尽量平实,拉近学生和作品背景的距离,促进学生主动地去感受古诗歌作者的真切情感,从而获得真切的感悟和启迪,为接下来对古诗歌的深度品读、鉴赏作好铺垫。

二、揣摩意象,沉浸意境

意象,是空灵的。意象中的“意”是古诗歌作者在经历了现实生活之后形成的不同的思想感受,而内化到古诗歌中的“意”又具备了一定的思想高度,在感性中加入了理性的渲染,在理性中渗透了感性的内涵。而其中的“境”和“象”则是有着作者很典型的艺术加工以及读者品读之后形成的高于简单物象的升华。例如《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中的枯藤、老树、昏鸦等各种实际存在的食物在作者巧妙的链接下经过读者的思维深化创造出一种凄凉、孤寂的意象空间。读过之后,一个落寞、孤寂、思恋家乡等错综复杂的情感综合中的天涯孤旅者跃然纸上。所以,在古诗歌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去体验、感悟诗歌的意境和意象,是提升古诗歌教学的重要方面。

三、诵读吟咏,体会诗美

诵读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尤其是古典诗歌教学的重要教学方式之一。诗和歌是出自同宗,古典诗歌在创作的时候都依据韵律和节奏,所以古典诗歌往往带着韵律的美,所以提升古典诗歌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很重要的一步就是通过诵读赏析通过“读出来”来体会古典诗歌的优美所在。例如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不仅仅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字里行间也有着磅礴的意境,更难能可贵的是,这首作品有着激昂跌宕的韵律。作品开篇大江东去,浪淘尽,气势恢宏节奏激昂铿锵有力,而接下来的下阕伊始又以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开篇节奏忽然平缓糅合下来也为最后的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情感奔放留下伏笔。整个作品时而气势磅礴时而自由酣畅时而铁骨柔情,诵读出来就能够深刻地体会到作品的优美,促进学生更深刻的感悟。

古典诗歌是我国数千年文化的精髓所在,是我国文化瑰宝之一。古典诗歌虽然往往篇幅不大,但是新课改背景下教好古典诗歌却颇有难度。如果教得好,能够点燃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激情,引起对古典文化的热爱甚至会产生心灵的共鸣并终此一生热爱古典诗歌,但是如果教得不好,又会把美丽的古典诗歌变成“任务”不仅仅学习过程粗糙乏味,而且会使得学生对古典诗歌产生负情绪,使得古典文化的传承难以为继。所以在当前的古典诗歌教学中不仅仅要关注传统的知识传授、诗歌内容、考点、语言等方面,同时在教学中也要通过知人论诗、知世论诗、揣摩意象、沉浸意境、诵读吟咏、体会诗美等方面提高学生的文学能力、兴趣、情感价值、态度等方面。通过对古典诗歌的有效教学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也希望藉此使得我国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弘扬。

陆燕辉,教师,现居江苏启东。

诗歌教学论文范文9

关键词:初中语文 现代诗歌 系统性教学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深切地体会到大家对现代诗歌教学的冷淡和漠视。我们重视小说等文学类作品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作用,却忽视现代诗歌这个优良的载体;我们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却扼杀了他们创作诗歌的兴趣;我们力图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却又将现代诗歌这种最有效的教学工具摒弃……这些矛盾的行为一方面是出于中高考指挥大棒的指示作用,另一方面也是我们不会有效地教学现代诗歌的缘故。

朱光潜先生说“诗比别类文学更严谨、更纯粹、更精微,一切纯文学都有诗的特质”,既然诗歌有这样的美质,我们只有更努力地去探索现代诗歌教学的有效方法,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的目的。但是,仅仅停留在对一首诗歌的解读,或是按部就班地对某册教材上的诗歌进行解读的话,是不会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我觉得必须将现有教材的现代诗歌重新整合,形成一套系统的现代诗歌教学方法。

一、现代诗歌系统性教学的实践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现代诗歌的有效教学恰恰能够满足这些要求。但中考说明里没有一句涉及这块知识,考试机制对现代诗歌的冲击力绝对是致命的。在这个大前提下,编写教材的人对于现代诗歌也是漫不经心的状态。教材编排在处理现代诗歌上不成体系。除了九年级有完整的两个单元的现代诗歌,七年级是零星的几篇,八年级就几乎没有了。

但是,“年少青春正是诗”,中学生正处在乐于读诗、敢于写诗的年纪。新奇独特的语言,朦胧华美的意象,含蓄深沉的情感……这些都是青春期孩子的最爱。

中学生内心深处对现代诗歌的热情向往,现实中考试机制的冷眼相待,形成了一个矛盾。作为一名教师,在应试的基础上,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这是不容推卸的责任。但现实的大部分教师在处理现代诗歌的教学时,是单纯地就一首诗歌进行解读,将教师的体验零散地灌输给学生,这种碎片化的教学无法使他们具备真正地品读现代诗歌的能力,也无法让学生真正地去热爱现代诗歌,反而心生厌惧。要让学生真正地会读现代诗歌并爱上现代诗歌,教师急需将现代诗歌教学系统化。

二、现代诗歌系统性教学的方法与策略

(一)精选篇目,重新整合

初中语文教材的编排在考虑文体特点的基础上又兼顾人文思想的共性,这本是亮点,但对于现代诗歌来讲,却不适合。人教版教材中的现代诗歌编排并不适合系统性教学,所以有必要重新整合。

七年级的诗歌零散分布在各个单元中,个人觉得没有必要精讲,提倡学生自读,不必苛求深入理解。八年级的散文诗不作为这篇文章的讨论范围。现代诗歌的重心基本落在了九年级,但这个所谓的冲刺阶段让很多一线教师放弃了现代诗歌的教学,所以在目前教材未作改变的情况下,适当将一些篇目移上去是一种可行的做法。笔者的观点是初一重现代诗歌的阅读积累,学习时间主要放在课外;初二加强阅读欣赏,放在课内精讲,重视比较阅读。具体做法参见下文。

(二)课内精讲,注重链接

1.作品和作者背景的链接。赏析诗歌,知人论世,这是常识。所以在分析诗作时,应该将诗歌和作者本人的经历和时代背景相结合,以便更好地理解诗作。如《华南虎》等。另外,课内所选的篇目有些并非是其代表作品,所以在阅读诗作的同时,补充该作者的相关作品也非常需要,如郑愁予的《错误》,戴望舒的《雨巷》等,既让学生全面了解诗人的写作特色,又能拓宽阅读面,还能增加对该诗人的了解和喜爱。

2.作品与诗歌流派的链接。在教授江河的《星星变奏曲》时,可以结合朦胧诗的相关知识,同时将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起阅读,不必放到后面再学。

3.现代诗歌和古诗的链接。这两者在诗作的赏析方法上有很多共通之处,如意象的使用,空白的想象等,所以不妨将两者结合起来教学,互为补充。如何其芳的《秋天》和《天净沙・秋思》的比较阅读,将秋天的常见意象和特殊情境加以补充归纳,不但能促进学生对《秋天》这首诗歌的理解,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秋思》等其他的描写秋天的诗歌。

4.作品和主题的链接。纵观教材全部现代诗歌篇目,涉及的“故乡”“土地”的主题很多,可以利用这个共同点将它们放在一起学习。《夜》《我爱这土地》《乡愁》《祖国》《黑人谈河流》,这些篇目,可以系统地进行比较阅读,既能快速有效地学习不同诗人的语言风格,又能深入探讨诗作的内容主题,透彻分析,可谓一举两得。

(三)课外拓展,实践提高

受教学时间的限制,课堂上所学的诗歌毕竟是有限的,古语有云:“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现代诗歌的系统性教学更多地体现在课外。上文中提到的七年级的现代诗歌教学在课内基本不作安排,那么功夫要大量地花在课外。这也是笔者结合自己学校的特色所做的一个大胆的尝试。

(1)利用阅读课组织学生阅读现代诗歌并制作分类诗集。可以根据主题或流派等归纳整理成册。如“我的乡愁”“朦胧诗选编”等。

(2)举行诗歌朗诵会。除了朗诵学生自己喜欢的名作外,还要指导学生积累一些优美诗句,让学生抓住诗歌的意象、意境来欣赏、点评,并摘抄背诵自己喜欢的优美诗句。

(3)利用校文学社,开设现代诗歌专栏,进行现代诗歌理论的指导。对现代诗歌的主要特征,基本流派等相关知识,可以用这种方式加以指导。

(4)利用班级文化,开辟诗歌园地,展示学生优秀习作。鼓励学生写诗,通过实践提高自己对诗歌的品读能力,同时也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像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主题健康积极,语言浅显明白,不妨就作为创作诗歌的范例来学就好。

总之,现代诗歌的教学,首先要重视诗歌的大量的积累,厚积才能薄发。其次要着力于诵读,少做无为的分析,指导学生重在品味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意象、意境,体会诗歌的情感,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最后是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欣赏到创作,用个人创作来表现对诗歌的独特见解,把学生领进广阔的诗歌天地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艾青.诗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2]周讳云.从艺术特征看现代诗歌的教学价值.

诗歌教学论文范文10

【关键词】新课改 诗歌审美能力 古典诗歌二次创作 现代诗

近几年,中学教改的呼声越来越高,教改的步伐也越来越快,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清楚,学生高中三年语文水平的高低并不完全取决于老师多分析或少分析几篇课文,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学生在广泛阅读大量文学作品之后随之而形成的语文素养。具体说,包括对文字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表达能力以及迁移、运用能力等。所以,一线教师应对新课改下的新教材的办法乃是“以不变应万变”:通过阅读培养学生审美情趣,进而达到提升语文素养的最终目的。相信这也是新课改推行的终极目标。

高一下学期新教材必修课本第一、二单元内容是散文和先秦诗歌单元,选修课本的全部内容都是新诗与散文。这样编排教材的意图十分清楚。就是要求教师在学生刚刚进入高中初级阶段的学习后除了教会学生必备的语文基本功外,还必须培养学生形成初步的文学审美能力。而诗歌、散文,无疑是培养纯正文学趣味的必由之路。我们的学生,相对而言,绝大多数都更喜欢小说而不是散文,诗歌的受众就更是屈指可数了。我们不得不承认,长期以来,无论在社会上还是在校园这个封闭的“象牙塔”中,诗歌都面临着一种尴尬的局面,这与我们过去教学过程中轻视诗歌有关,尤其是现当代诗歌。由此也可以看出,目前高中生对于文学的审美趣味还是亟待提升的。

那么,为什么一个人不喜欢诗歌,就断定他文学趣味低下呢?我们不妨用朱光潜老先生的理论来加以阐述。朱光潜曾说:“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一部好小说或一部好戏剧,都要当作一首好诗看。诗比别类文学较严谨、较纯粹、较精微。如果对于诗没有兴趣,对于小说、戏剧、散文等等的佳妙处,也终不免有些隔膜。”因此,要养成学生纯正的文学趣味,中学语文教学就应该培养学生从欣赏诗歌入手,能欣赏诗歌,自然就形成了欣赏小说、戏剧及其它种类的文学。

新课改的导向未尝不是一种纠偏之举。用一本选修教材编排诗歌散文,尤其是大幅度增加现代诗歌在课程中所占的比重,这就要求学生进入高一就大量接触古今中外的优秀诗歌作品。对教师的启示就是,对学生的初步审美能力的培养,应该从早期抓起,贯穿于整个中学阶段,而不是仅仅为了应付高考8分的诗歌鉴赏题,教会学生一点应试技巧。

截止目前为止,高考对诗歌鉴赏的考查要求仅限于古典诗词的鉴赏,随着新教材的实施、推广,学生对现当代诗歌的广泛涉猎,笔者大胆预测,在最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中,也许会随之增加对现当代诗歌的考查要求。故而,高中教师在面对新教材教学中,在着重抓古典诗词鉴赏的同时,亦应适当关注现当代诗歌的鉴赏和写作,做到双管齐下,齐头并进。且诗词相通,无论古典诗歌还是现代诗歌,其意象的选择、表达的技巧以及语言的锤炼皆有共同之处,若能够在教学中用适当的方法将二者有机结合,其结果势必是事半功倍,一方面提高学生的整体鉴赏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创作能力。事实证明,只要方法得当,学生可以从理论和写作实际上系统掌握诗歌的规律,个别对文字有较强领悟能力的学生甚至可以创作出相当优秀的作品。

为此,笔者在高一新教材教学中,作了一些大胆尝试,将必修与选修内容结合起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本期教学先安排选修课本上的部分现代诗教学内容,这样与高一上学期第一单元的新诗单元内容相承。我的学生对现代诗的一些基本写作技巧从理论上已经有所了解,只是还不曾进行过写作方面的实践。在进行必修课本古代诗歌单元教学时,我精心设计《诗经》中《氓》一课教案,结合文言文翻译的教学,将它与选修教材所学的现代诗教学相结合,为学生设计了一道课堂写作训练题,要求学生当堂将古诗《氓》中的第一小节改写为一首通俗易懂的现代白话诗,具体要求如下:第一,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可以进行合理的想象和联想。第二,条理清晰,结构严谨。第三,语言要求有诗意和韵味,注意音节的和谐美。课文原诗如下:

“氓之嗤嗤,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学生的创作热情顿时被调动起来,在短短的20分钟内,便完成了对这首古典诗歌的二次创作。他们的作品,虽略显稚嫩,但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幽默风趣的文风却也自成一体,个别优秀之作甚至显示出了作者较强的语言积累和娴熟驾驭文字的能力。这些作品,有的在尽量忠实于原文的前提下,摹仿古诗,力求字数相等,末句压韵,显示出了同学们对诗歌中音节和谐美的较强的领悟力。比如这位同学创作的一首七言诗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来人忠厚且老实/手中有布想换丝/换丝不过是托词/实是与我谈婚事/送子涉过淇水去/直到顿丘才别离/非我故意延婚期/苦无良媒结连理/劝君千万莫生气/金秋时节是佳期”

该诗歌语言流畅,节奏鲜明,“连理”“佳期”二字的翻译极为传神,展示出该同学平时对古诗素材的积累,若非熟悉“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柔情似水,佳期如梦”这些诗句,断不会在写作中信手拈来,自然天成。另有部分同学则大胆选择了用现代诗来表现这一幕古代男女私订终身的场面,以下两首诗歌堪称佳作:

“从前,从前……/有个人风度翩翩/还有点憨厚腼腆/千里迢迢抱来布棉/假意来换丝缠/眼中写满了柔情/鼓足勇气表白在我面前/道出了他对我的一片爱恋/我迟迟没有语言/最终羞红着脸轻轻埋怨/并非我故意拖延/而是你没有红线/他浪漫地为我编织画面/说:让我们就将婚期订在/来年的秋天”

――《婚期大约在秋季》

“脚沾满了尘土/怕弄脏了我的前屋/憨憨地站在门外,双手伸出/‘给,换丝’/我扭头跑进了内堂/看着镜中绯红的双脸/我愿嫁你为妻/可我怎能开口向父母提起/依依地将丝放在你的手中/恋恋地送你直到顿丘/望着你消失的背影哟/一丝丝惆怅涌上心头/我并非有意延期/其实这份真情我早已无法抗拒/只是没有好媒来谈婚事/叫你我如何了却这长相思?/对我不必怀疑/对我无须生气/准备一个好心情/盼你今秋来迎娶”

――《换丝》

运用现代诗来创作,学生不受字数的限制,在表达形式上更自由,也更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借助细节刻画来完成对抒情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第一首诗的作者刻意一韵到底,第二首诗中的诗分小节,逐节转韵,内容层层推进,小节与小节之间的格调和节奏大致相同,这些特点都表明在初步通晓了现代诗理论的前提下,只要教师指导得法,学生就能够灵活运用一些诗歌的基本技巧进行创作。此次尝试之后,同学们对诗歌的创作热情高涨,在随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时有同学将自己创作的诗歌作品自发地贴在教室的作品专栏里,供大家鉴赏品评,形成了教学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诗歌教学论文范文11

全国100所中小学校长联合推荐的《现代诗歌教育普及读本》(上下册),是一套适合师生共读的诗之书,填补了中小学诗歌教育没有系统读本的空白。这是中国当代诗坛著名的儿童诗人王宣振先生集一生心血和智慧,为孩子们精心奉献的一份珍贵礼物。

在中国诗歌教育史上,也有许多启蒙诗歌教育读本,例如《启蒙尺牍》《千家诗》《少儿唐诗读本100首》《少儿宋词读本100首》等等,但是没有一本结合当代诗坛创作的实际,站在史论互应、教学统一、经典性与普及性相结合的角度,专门为青少年写的具有现代性、经典性、实用性的教材,王宜振先生填补了这个空白,他做了一件前所未有的开创性工作。

中国的诗歌创作,主要是沿着两条美学路径发展的:一条是华丽典雅、用典求R、冷僻生涩、意境峻峭,例如李贺、周邦颜、李商隐等;一条是清新自然、通俗易懂、朴素醇厚、明快畅达,例如王维、杜牧、杨万里等。新中国的儿童诗创作,更多的继承了后一路径的诗歌美学传统,王宜振先生的诗学精神也接近后一类。当然,他在这条诗之路上,广泛阅读,刻苦创作,集纳万象,推陈出新,历炼诗魂,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诗歌创作的路子,创作出了具有自己风格的作品,赢得了诗坛的广泛认同。这为他著写《现代诗歌教育普及读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古代的伟大的教育家,无不重视青少年的诗歌教育。孔子曾说“不学诗,无以言”,朱熹曾提出“诗教说”。诗歌,是华夏民族千百年积累下来的宝贵财富,其中灌注着我们这个民族长久以来的思维方式和语言特征,学习继承诗歌中的精华,是我们推进新中国精神文明建设,复兴民族大业的必由之路。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该更进一步肯定《现代诗歌教育普及读本》的价值和意义。

《现代诗歌教育普及读本》立足于现代诗歌创作的本体,结合诗歌创作与欣赏、诗歌文本与学习分析、阅读欣赏与思考训练、诗歌理论与诗歌分析、诗歌作者与诗歌形式的各种实际,遵从教育规律,讲述诗歌的阅读与欣赏,提高青少年的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

少年时期想象力的开发,决定着一个人成年以后理性思维能力的高低。读诗是开发人的想象力,塑造人的美好感情的有效途径。加强中小学生诗歌阅读和教育,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关键一环。然而,儿童诗歌的创作,又是非常不容易的,它需要清新鲜活、畅达明快、纯净晶莹、通俗易懂、想象丰富、意境广阔、青春靓丽、意趣盎然等等,王宜振先生具备这种素养。在著写这套书之前,他创作的四十多篇诗歌作品,入选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等中小学语文正式教材,一部分作品入选香港中小学生语文教材。他还为孩子们写了《作文课讲稿》(上下册)等多部著作。他的多篇作品走向世界,入选《21世纪全球文学经典珍藏丛书》等多种世界文学经典文库。王宜振先生被多位评论家誉为“中国儿童诗第三座艺术高峰”。正是这种艺术的准备和修养,奠定了这本书的艺术水准和质量。

《现代诗歌教育普及读本》这套书具有经典性,它收集了当代诗坛上适宜青少年阅读的著名诗人的一系列经典诗作,这种收集和整理,是作者长期积累的结果;这套书具有针对性,它是针对青少年的文化心理结构、阅读水平和习惯而写的;这套书具有教学和教材的实用性,书中的诗例分析、单元练习等板块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形式结构来设置的;这套书具有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性,既有作品欣赏,也有诗歌分析,还具有史论结合的整体性,从诗歌的概念、读诗的目的、审美的观点、诗歌的分类到诗歌的特征、创作的灵感、诗歌的风格,整套书结构严谨,学理清楚。

现在的图书市场,为孩子们出版印刷的诗歌读本,大多偏重于古典诗歌的选集。而这些读本在选择过程中,尽管编选者也是尽心尽力,但由于古典诗歌当中极其缺少专门为孩子们创作的诗歌精品,所以,这些读本与青少年们的阅读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社会一直在呼唤优秀的儿童诗歌作者,能为孩子们编辑出版一本高质量、高水准的经典儿童读本,但是一直没有出现,直到《现代诗歌教育普及读本》面世,才结束了这种空寂的局面。毫无疑问,《现代诗歌教育普及读本》的出版,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

《现代诗歌教育普及读本》堪称图书出版界一个开拓性的先例,这种探索带有拓荒性,可以说后来者居上,青出于蓝胜于蓝。我们希望在以后的出版过程中,能有更多的、更优秀的、更精准的此类图书出现,满足广大青少年的阅读需要。

诗歌教学论文范文12

论文摘要:英语诗歌是英语语言的瑰宝,是学习英语语言必要的媒介材料。它有助于培养英语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因而在切实可行的操作下,能够推进大学英语素质教育。

我国《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1】(以下简称《要求》)中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之一是提高综合文化素质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提高综合文化素质和大学英语教育改革提倡的素质教育的要求是一致的。如何在加强语言基本功训练的同时,了解英美国家文学文化知识,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英语专业通常开设英国文学,美国文学,英语语言国家社会与文化等课程,举办中外文化比较等讲座,学生能够较为系统地学习英美文化知识。然而,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言,大学英语课存在授课时间短,授课任务重等现状,无法开设系统的文化类课程。

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一矛盾关系到大学英语素质教育的有效开展和实施。本文认为英语诗歌能为二者架起一座桥梁。

然而,英语诗歌教育在我国公共大学英语教育中一直处于边缘化的地位。据笔者统计【2】,目前常用的公共大学英语教材选材,大都是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体裁,较少把诗歌当做一个学习单元。即使有诗歌入选教材,它们也通常被置于课后补充阅读材料中。这样以来,英语教师轻视诗歌教育,学生则缺乏英语诗歌学习的动力和有效指导。本文结合自身公共大学英语教学的经验,联系大学生认知特点,提出英语诗歌在公共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和可行的实施方法,旨在对公共大学英语素质教育有所启发。

一、英语诗歌教育是一种兴趣教育

许多大学生觉得英语难学,花费许多时间,没有语感,无法张口,不敢动笔,再加上英语考试对自己信心的打击,培养不起对英语的兴趣。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学习语言的天赋,而是尚未体会到英语的魅力所在。中文诗歌是汉语中的奇葩,英语诗歌亦是。因其对英语语言的灵活驾驭,对音韵的充分运用,对意境的完美描绘,堪称英语语言的瑰宝。通过英语诗歌学习,学生能够领路英语语言的独特美感。华兹华斯称“诗歌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诗歌除了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亦反应社会文化,有助于学生英美文化知识的学习。

二、英语诗歌教育是一种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是大学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审美是一个人一生应有的追求,从小到大,直到大学时代,审美教育才能够得以充分的实施。大学期间,多数专业不再开设语文课,而所有专业都要学习英语,因此,一定程度上,大学生审美教育的担子就落在英语教学的肩上。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承载着英语国家丰富多彩的文化,传递着异域他国的知识,有可能也有能力承担审美教育的使命。

诗歌作为英语语言的精华,更是饱含了美的符号。从诗歌形式来讲,各种诗体丰富多彩,从十四行诗到英雄双韵体,从歌谣体到自由体,或结构严整中透出变化,或灵活多变但步伐工整,变化与不变的平衡中透出张力之美。从节奏来看,或灵活跳跃,或缓慢深沉,或张弛有度,像音乐般敲击心弦。从韵律来听,循环往复,但步步推进,产生匀称之美。从内容来讲,包罗万象,或含蓄,或直白,与形式之美相映成趣,相得益彰。这种美的感受是散文所不能够替代的,一旦受到这种浓重的美的熏陶,学生对英语的兴趣自然会更加浓厚,更有信心和动力解决英语词汇和语法问题,同时深刻体会英语文化的精髓。

三、英语诗歌教育的实施模式

结合汉语诗歌学习经验,参考英语语言认知特点,联系学生的英语诗歌学习现状,笔者认为,在公共大学英语课堂上实施英语诗歌教学,应遵循下列教学步骤,以读诗、背诗、评诗、写诗。

有人认为诗歌难懂,在大学英语课堂推行“读、背、评、写”诗歌教育不切实际。然而,反观一下中国儿童读背唐诗,如果选材合适,英语诗歌对心智都已发展成熟的大学生来说不见得高不可攀。中国儿童从小在父母的指导下读背诗歌,虽然不求善解,但是仍然背得津津有味,从而帮助学习语言。再者,对于大学生来说,英语诗歌却并不像唐诗对中国儿童那样难,在词典的帮助下阅读英语诗歌与读散文并无太大区别。一旦明白了诗歌的意思,诗歌的形式和音韵之美与意思可以相互映衬。反复诵读,必将像“床前明月光”一样引发无穷的遐想。

读诗和背诗可以调动学生的视、听等各种感官,加上大脑对内容的思考、对音韵的把握,使文本的信息对意识反复刺激,在短时间内形成较深的记忆,而且篇幅短小、意境鲜明的诗歌更能产生良好的效果。不仅如此,结合诗歌本身的节奏、韵律和内容形象化、意境化的特点,学生更容易由诗歌产生联想,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理解。背诵诗歌可以在基本领悟诗歌意义的基础上加深理解,帮助学生完全融入诗歌意境,在美的享受中强化对英语掌握。

评诗即诗歌赏析,是指详细阐释对诗歌思想、意义、内容、形式、等方面的个人感受和理解。要求学生文本细读、朗读、背诵之后,不管全面抑或偏颇,学生对诗歌都会有或多或少的理解。学生用口头或书面形式表达出来,有感而发,就很有助于提高英语表达能力。

许多人会认为以上三点都好实现,但让大学生用英语写诗不太现实。有些大学生甚至不会用汉语写诗,更不用说创作英语诗歌。然而,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只要指导得当,写英语诗歌并非遥不可及。可以用简单易行的方法使得学生逐步了解到诗歌创作。首先要求学生写俳句,即一种日本短小诗体,由五、七、五三行十七个音节组成。让学生尽量在规则之下完成文字游戏,如果能够兼顾内容意义,则为上乘作品。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将熟悉英语音节,把握语言节奏,以及怎样使用有限的字数表达无限的意义,从而深层次把握英语语言,同时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英语诗歌从兴趣和审美两方面提高大学生的英语“综合文化素质”,在合理的选材和指导之下,英语诗歌教育必定全面推进大学英语素质教育,培养出更多具备综合文化素质的英语人才。

注释:

【1】参考教育厅(2007)3号文件附件《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2】笔者参考了《大学英语精读》(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新视野大学英语》(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等教材。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