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矿业资源

矿业资源

时间:2022-09-18 20:49:29

矿业资源

矿业资源范文1

近年来,矿业做为我县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带动了县域经济的迅猛发展,但在发展的同时,我县矿业开发也存在生产方式粗放、资源浪费严重、环保意识薄弱、安全形势严峻、矛盾突出等问题,这些严重影响了矿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为切实解决矿业开发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建立和维护良好的矿业开发秩序,促进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经研究,就加强矿业管理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严格执行矿产资源总体规划

(1)严格控制采矿权数量。根据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及我县矿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合理配置采矿权。“十二五”期间,我县采矿权总量要严格控制在省市规划范围之内,新设采矿权一律实行“关二开一”。

(2)适度提高采矿权准入门槛。按照采矿权审批权限,规范采矿权准入管理,对新设采矿权,实行严格的规划、环保和安全准入制度。今后,我县不再办理年产规模小于10万吨、服务年限不足10年的砂、石、粘土矿。对原有规模较小的矿山企业,引导其通过资源整合提高产能效益,拉长产业链条,发展高附加值后续产业和循环经济,促进资源利用方式由粗放向集约的转变。

二、加强矿业权市场管理

(3)改善矿业投资环境。着力解决困扰项目落户的农企矛盾,从理顺矿产资源开发收益分配关系入手,创新分配方式,把矿业开发收益的一部分留给地方,造福于矿区人民。

(4)规范矿业权一级市场。加强矿业权计划管理,科学编制矿业权设置方案,推进矿业权有形市场建设,对新设采矿权,除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协议出让的外,一律按程序以招、拍、挂方式公开出让。

(5)整顿矿业权二级市场

已取得采矿权的矿山企业,因企业合并、分立、与他人合资、合作而使矿业权发生转移的,都必须依法办理转让、变更手续。未经批准非法转让矿业权的,没收转让方非法所得,并处罚款,对受让方以非法采矿、非法勘查论处。

三、加强采矿权资源扩界管理

(6)规范采矿权扩界审批。凡采矿权人申请扩界的,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矿产资源规划和矿业权设置方案,原则上限于原矿业权深部及周边零星分散且不宜单独另设矿业权的资源,严禁采矿权人以圈占资源为目的申请扩大矿区范围。涉及农企矛盾的,必须在乡镇及矿业权人共同处理好有关矛盾的前提下,方可依法依程序办理。

四、加强探矿权管理

(7)探矿权的设立,必须符合国家政策和规定的资质条件。取得探矿权后,探矿权人要在规定的期限内按着勘查设计实施方案进行施工,完成年度最低勘查投入,并在勘查许可证规定的期限内完成勘查工作,不得越界勘查,严禁以采代探。勘查工作完毕,及时封、填探矿作业遗留的井、硐或者采取其他措施,消除安全隐患。

五、加强矿山储量动态检测管理

(8)矿山企业要及时参与储量动态检测,凡未按要求完成储量动态检测,提交储量年报的,不予办理矿山延续、变更、扩界、年检、年审等相关手续。

六、加强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

(9)坚决执行国务院150号令,严格按矿产品销售收入一定比例依法征收矿产资源补偿费。严格实行以证管费制度,对未依法缴纳矿产资源补偿费的企业,不予办理有关登记、变更手续和年检手续;对纳入税费统征但未缴足矿产资源补偿费的,国土资源部门要下矿补征,企业补足矿产资源补偿费后方可办理有关登记、变更及年检手续;对不及时足额缴纳矿产资源补偿费的企业,依法予以经济处罚,情节严重的,依法吊销其采矿许可证。

七、加强矿山地质环境监督管理

(10)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执法检查。对一味追求短期利益,造成矿山地质环境日益恶化,引发企农矛盾的矿山企业,各有关部门要依法责令其限期整改或停产整顿,对拒不整改或整改后仍达不到要求的,有关部门要依法吊销或注销其相关证照。

(11)建立健全矿山生态环境保护长效监管机制。贯彻落实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完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备用金制度。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和“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保证矿山地质灾害治理的责任得到落实。凡未足额缴纳备用金的,矿山地质环境未得到恢复治理或恢复治理工程未通过验收的,均依法予以严肃处理。

八、加强矿产资源执法监察

(12)建立矿业管理动态巡查信息共享制度。各级各部门在矿山日常监管工作中,对发现掌握的矿山企业采掘情况,要及时函告给有关部门和单位。凡因信息滞留、通报不及时造成管理缺位,而引发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的,要追究主要领导和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矿业资源范文2

中国企业海外矿产资源投资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快速增长。近年来,随着大宗原材料商品价格的周期性回落,矿业投资进入寒冬时期。中国企业海外矿产资源投资的成败与其发展历程和投资模式紧密相关。本文研究了中国海外矿产资源投资的主要模式,并通过对比分析总结了中国企业海外矿产资源投资模式的经验与教训。结合世界经济的发展,本文认为一些具备中国特色的矿产资源投资模式将难以为继,而并购将成为下一个矿产资源投资周期的主要投资模式。中国政府有必要加大海外投资的立法保护与支持,中国企业也必须加强海外投资业务能力和国际化管理团队建设。

关键词

海外投资;矿产资源投资模式;并购

由于全球矿产资源分布不均衡的天然禀赋,中国一些重要的矿产资源严重缺乏,是世界矿产品最大消费国,各种矿产品对外依存度极高。据国家发改委预测,到2020年,我国重要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资源可供储量的保障程度如下:铁矿石为35%、铜为27.4%、铝土矿为27.1%、铅为33.7%、锌为38.2%、金为8.1%。直接投资相对于国际贸易获取各种矿产资源,对于增强一国长期能源和资源安全性,具有更高的可靠性。从中国未来经济发展趋势及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来看,对国际战略性能源和资源的进口依赖还将进一步增强。因此,中国企业有必要对过去的海外矿产资源投资进行总结,分析海外矿产资源投资模式,在下一个投资周期中选择最佳的投资模式。

一、中国企业海外矿产资源投资的模式

中国海外矿产资源投资按资金、技术、管理可划分为以资金为主的合资开发、购买产能和股权并购模式;以技术为主的风险勘探模式;以管理为主的租赁经营和工程换资源模式;资金、技术和管理“三位一体”的综合开发模式。因企业的战略定位、核心竞争能力、资金实力、知识人才储备、技术实力、对外投资经验和偏好等方面不同,其选择的项目种类、目标国、投资额大小等会有所不同。企业的主业不同,对外矿业投资的能力也各有擅长,企业一般会根据项目具体情况和目标国家的矿业政策选择适合自身的投资模式。五矿、中钢等矿产外贸型央企因主营业务在海外从事矿产贸易,精通商务,投资起步较早,采用收购、并购和购买产能投资模式比较多。因缺乏懂生产技术的管理人才,一般不参与生产运营管理,获得的海外矿产资源销售国内。中冶、中国有色等矿山基建型央企因业务的相关拓展,逐渐参与到海外矿业投资。早期采用工程换资源模式,获得基础承包工程。后因矿产资源投资利润的吸引,也将矿业投资生产运营作为主体。鞍钢、武钢、宝钢、中铝等生产型央企因生产成本受制于资源价格控制,急需国外矿产资源用于生产,降低成本,到铁矿、铜矿资源丰富国家投资,以期获得稳定的资源保障。中铁、中水等基建工程承包型央企,需要开拓国际市场,又有将企业经营业务拓展到矿产资源开发的欲望,在工程垫资过程中采用了工程换矿产资源和项目换矿产资源的投资模式。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是中国的政策性银行,有雄厚的资金以及中国政府的支持,采用贷款换矿产资源模式发放贷款,通过抵押资源降低风险和回收贷款资金,不参与具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只管控资金。地方国有企业如华东有色地勘局等在长期对外地质勘探服务过程中,积累了资金和人才技术,具有了海外矿业投资的能力。采用风险勘探模式在国外申请矿权,取得矿权后转卖,参与投资建设生产运营少。兖矿、金川集团等生产经营企业因国内资源消耗过快,发展受限,需要国外资源弥补,采用股权并购、合资开发等模式获取矿产资源后自己生产运营。紫金矿业等上市企业融到大量资金,在投资海外矿产资源模式上采用了股权并购、风险勘探等模式。紫金矿业从做地勘起家,后来生产与运营金铜矿,具备了资金、技术和生产管理能力。民营企业因资本小,融资比较困难,生产经营决策比较灵活,往往成为对外矿业投资的先锋,以小博大,在获取矿权和项目方面有优势。但缺乏资金,习惯将项目转手。国有企业因资产庞大,有国家信誉和资金支持,偏好重大投资,采用股权资产并购较多。以基金为代表的金融机构越来越多地单独或联合参与到海外矿产资源投资中,投资模式以并购为主,获得一定股权,谋求投资收益,不以控制资源和企业经营为目的。中国企业开展海外资源投资主要是为了保证资源的稳定供应,由于我国矿业领域的骨干企业主要是大中型国有企业,因此它们成为海外资源投资的主力。经过多年的发展,很多国有企业已经实现混合经营,既从事生产也从事贸易,或以工程建设为主业、矿业为辅业,多种经营。同时跨行业企业取代矿山企业成为对外矿业投资主力。中国企业投资海外矿业,实质是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与竞争,需要具备资金、技术、生产管理的实力,才能在海外矿业投资中获得成功。中国企业海外矿业投资需要结合自身的优势,根据投资项目具体情况和目标国国情选择合适的投资模式。

二、企业海外矿产资源投资模式的比较

(一)工程换资源模式

工程换资源模式即通过EPC模式承建工程,以工程款换取矿产资源股权比例,并获得后期生产经营权与产品包销权,从而获得矿产资源稳定供应与良好经济效益。中国有色矿业集团公司与蒙古国合作开发的图木尔廷敖包锌矿就是中国企业采取“工程换资源”模式开展境外资源合作的成功案例。1998年,中色股份与蒙方合资成立鑫都矿业公司,并获得了蒙古图木尔廷敖包锌矿的开发权。2005年,图木尔廷敖包锌矿正式投产,该项目总投资3.5亿元人民币,其中2亿元优惠贷款由中国进出口银行提供,其余1.5亿元由中色股份出资,锌矿股份比例为还贷期间中色股份占51%,蒙方占49%,贷款还清后各占50%,图木尔廷敖包锌矿运行良好,当年投产当年盈利,为企业和蒙古国当地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同时缓解了国内锌精矿供不应求的矛盾,成为中蒙合作的典范工程。

(二)“安哥拉”模式

2004年3月,中国进出口银行抓住安哥拉石油资源丰富、战后重建发展前景良好等特点,与安哥拉财政部签署了20亿美元的贷款协议,将贷款全部用于中国企业在安哥拉进行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中国产品出口。安哥拉政府与中国石油企业签署长期石油供应协议,以对华原油出口收入作为贷款担保。是在传统的“信贷与工程”基础上,加入了“石油”担保和还款机制,是一种“石油、信贷、工程一揽子合作”的方式。中国企业推动“安哥拉模式”投资后,安哥拉一跃成为非洲增长最快的五个国家之一。中国企业也获得了石油资源和良好的经济效益。这种投资模式以银行为主体,贷款给矿产资源国,以资源抵押担保还款。该模式以国家资源战略为导向,金融支持力度大、收效快,在安哥拉等多个资源丰富的国家推广应用取得良好效果。“安哥拉模式”是以制度为依托,以国家权力为保障而形成的规范性契约类合作模式,是基于共同的经济和政治利益需求,在政府政策支持和影响下,以企业行为为主体的平等互利的新型经贸合作模式。对于我国来说,“安哥拉模式”的实施加强了我国与安哥拉的经济合作,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由中国企业竞标承包,在促使我国建筑承包企业“走出去”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促进了石油的进口,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方贷款安全和能源安全的问题,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对安哥拉来说,“安哥拉模式”加快了安哥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为当地提供了许多就业机会。“安哥拉模式”成为中非投资合作的典范,此后“安哥拉模式”被推广到刚果(金)、几内亚等资源丰富国家。

(三)刚果(金)项目换资源模式

矿产资源开发与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是中国对非洲矿业投资的最大特点。经过多年的探索,开创了多种对非投资合作模式,其中“资源—信贷—项目”合作模式是中国在非洲的首创。在大型基础设施和资源勘探项目中,中方出资开发,合作方以某种资源和投资权益作为担保,或将资源或项目的部分收益直接用于偿还贷款。2007年,为了解决国家基础设施重建和资金严重短缺的矛盾,并且减轻巨额外债,刚果(金)政府提出了“资源财政化,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即“资源换项目”政策。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与刚果民主共和国政府成立合资公司华刚矿业,以“项目换资源”模式投资开发铜钴矿资源项目及建设刚果(金)基础设施项目,用基础设施换资源。刚果(金)项目由铜钴矿资源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组成,其中SICOMINES铜钴矿资源项目是刚果(金)综合发展项目的核心和基础。基础设施项目由公路、医院、学校、铁路等组成。“项目换资源”海外投资战略的背后推手是中国进出口银行,它促进了中刚双方项目合作,并为中刚的项目进行了融资。“项目换资源”战略不仅仅是中方的海外矿业投资模式,也是从事基础设施建设的中方施工企业和具有丰富资源并希望改善本国基础设施国家的融资模式。刚果(金)出现的“资源换项目”或“项目换资源”被认为是“安哥拉”模式在刚果(金)的推广。“项目换资源”模式不同于“安哥拉”模式,其区别在于中刚成立了合资公司作为融资、还贷、生产运营的主体。中国进出口银行贷款给中国中铁和中水,中铁和中水负责融资给合资公司华刚矿业。中国铜、钴矿产资源严重缺乏,建立我国未来二十年以上的长期稳定的铜、钴资源海外供应基地,对我国的资源战略具有重大意义。同时,我国一批大型工程建设企业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具有国际领先的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在国际工程承包和海外矿产资源开发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刚果(金)的“资源换项目”政策为这些企业“走出去”创造了难得的机遇。中国企业可以开发优质、宝贵的铜、钴资源,又能以便捷的方式获得国际工程业务。

(四)并购模式

并购模式,即通过资本市场或者协议方式购买境外目标公司,实现中国企业与境外矿产资源企业合作的战略。并购成为企业在竞争中迅速获得优势及互补资源,从而提高自身经营能力的重要手段。中国海外矿产资源并购主要是为了保证资源的稳定供应,并购主体多为大型国有企业,以纵向并购为主,并购手段日趋多元化,常见的并购模式有股权并购和资产并购两种方式。大部分海外资源型企业采取股权并购模式。股权并购模式尤其是参股式并购,其政治风险、财务风险、法律风险较小,审批手续较简单。并购支付方式有现金支付、股票交换、混合支付等方式。中国企业海外矿产资源并购普遍采用现金收购的方式,很少采用股票交换、混合支付或其他方式。中国海外资源并购著名案例是中国铝业公司2008年投入近140.5亿美元成功购入全球矿业巨头力拓9.3%的股份,以及2009年准备以195亿美元收购澳大利亚力拓集团部分股权,第二次并购因澳大利亚政府的干预使得力拓向中铝集团支付1.95亿美元违约金而宣告协议失效。中铝第一次并购力拓成功的原因是携手美铝,商业性强,并借助美铝的并购谈判公关能力,工作保密,突然袭击。中铝并购成功后被炒的沸沸扬扬。由于并购时机选择在力拓股票高价位,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力拓股票下挫,中铝并购出现浮亏。2009年中铝意图趁力拓股票低价位时再并购。由于中铝单独并购,中国政府的政治背景引起澳大利亚政府的猜忌,导致并购因政治因素失败。同时也暴露了中铝的并购谈判公关能力弱,195亿美元并购额的违约金仅有1%,约1.95亿美元。力拓的违约成本太小,基本无违约约束。

三、几点结论

从中国企业海外矿产资源投资的模式对比看,工程换资源、安哥拉模式和项目换资源模式等需要一定的历史机遇。“工程换资源”模式适合与矿业相对落后国家开展资源合作;“安哥拉模式”是战后重建缺乏资金的安哥拉政府的特殊选择;项目换资源模式也是战后重建缺乏资金的刚果(金)政府选择的特殊的以货易货模式。这三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投资模式是特定历史时期特殊的投资方式,在一段时间内具有一定的复制性。但随着东道国经济发展,社会政治稳定,必然会被市场化模式所取代。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是随着企业业务发展的需要而逐渐开展的,从上述海外投资模式来看,中国企业开始是以货易货模式或贸易模式开拓海外市场,由于投资所在国缺乏资金,需要给中方投资公司融资,银行逐渐参与进来。目前,海外投资并购业务,中国企业成功的案例不多。对于已经完成交易的并购,还有待于企业生产运营管理过程中整合能力的提高。并购只是开始,中国企业需要加强海外投资业务能力和国际化管理团队的建设,在加强主业能力的同时提高商务公关谈判、基建、生产经营等能力,弥补海外资源投资生产经营短板。同时国内企业之间要组团合作,形成优势互补,钢铁等行业在进口原材料方面要抱团出海,形成联盟。目前我国海外投资总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政府部门的管理也在逐渐完善。随着中国海外投资规模的急速扩大,海外投资风险也日益增加,有必要从法律视角认真审视中国海外投资的发展,加大立法的保护与支持。股权并购模式是跨国矿业企业实现战略扩张的主要方式。中国企业选择并购海外资源时,要选择好恰当的时机,根据企业的战略规划选择目标企业,做好风险评估,借助专业化咨询团队,选择好合作伙伴,运用良好的谈判公关技巧解决商务和公共关系,化解东道国政府和民间的敌意和刁难。今后运用并购进行海外矿产资源投资将越来越多,随着业务能力的增强,中国企业再面对国际化并购也将游刃有余。

主要参考文献:

裘露露、朱菲菲:资源型企业海外资源开发合作模式分类研究,《中国集体经济》,2011年第11期。

焦小伟、袁颖:不同矿业阶段的海外资源开发模式选择研究,《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2年第1期。

张涛:中国矿产资源发展战略思考,《现代矿业》,2013年第5期。钞鹏:日本企业防控海外投资政治风险的启示,《亚太经济》,2012年第6期。

叶萌、叶堃晖、颜哲: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安哥拉模式”的影响及对策研究,《工程管理学报》,2012年第26期。

张炎宇:中国对安哥拉模式管理政策变化分析,《国际观察》,2012年第1期。

黄梅波、黄飞翔:中国对非矿业领域投资及其效果分析,《国际经济合作》,2013年第1期。

矿业资源范文3

关键词:非传统矿产资源;绿色矿业;研究动态;前景展望

中图分类号:F0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69X(2009)01-0001-06

1 资源现状、问题与资源安全战略

1.1 人口增长与地球承载力

根据朱大奎等的研究,世界人口2000年前为3亿人,1700年为6亿,2000年为60亿,而到2030年,世界人口将达到120亿,这就引出了地球的承载力问题。

地球的承载力问题实际上是地球能养活多少人的问题。生命支撑系统包括有:粮食、气候、水、土壤、金属、建筑及陶瓷矿物、矿物肥料、化石燃料及能源、动植物等,因此,除了粮食和水等这些基本所需,我们还需要考虑矿物资源。

1.2 矿产资源作用与地位

矿产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目前,我国95%的能源和80%的工业原料都取自矿产资源。极而言之,整个人类的发展史从某种角度来说就是人类开发利用天然岩矿材料的历史。

资源的巨大消耗表现:发达国家人均年消耗20t天然岩矿材料,如100亿人达到先进生活水平,年需消耗21 014 kg岩矿材料,相当年消耗100 km3地球物质。从自然资源消耗来看,如果全世界人都达到美国人的生活水平,至少需要20个地球。

一些矿产资源大国,其矿业部门或资源工业对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突出的作用。澳大利亚,矿产及石油工业是使国家财富持续增长的最重要因素。其矿产及石油部门出口产值达365亿美元,占商品出口总数的60%。南非,国家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以保证矿业具有更大的国际竞争力。美国,矿产在国民经济中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固体矿产矿业对1995年美国国民经济收入做出5240亿美元的直接和间接双重贡献。如果没有矿业,美国国民经济满足人民需要和保持其全球地位的能力就会受到严重的削弱。

俄罗斯 “论固体矿物原料生产国的排序”对世界6个矿业生产大国据20种粮食和矿产的矿业产值(美元)的排序为:

美国578.56亿元

中国328.49亿元

澳大利亚185.87亿元

南非170.00亿元

俄罗斯 126.79亿元

加拿大 114.21亿元

中国矿业产值排序虽位居第二,但人均矿业产值仅为31美元;澳大利亚虽位居第三,但人均产值高达1 147.3美元;南非矿业产值虽位居第四,但因其国土面积远远小于其它矿业大国,因而其单位面积产值居世界之首,每平方公里达14 166.7美元,而中国每平方公里国土的矿产值仅为3 421.8美元。

1.3 我国矿产资源现状与问题

1.3.1 总量多――人均少

中国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总量很大,约占世界的12%,仅次于美国和前苏联,居世界第3位,但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58%,居世界第53位。

1.3.2 需求增大保障不足

矿产资源出现“入不敷出”的境况,储量增长

需求增大表现在:到202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5亿,需要生产粮食6亿吨,城市化将从现在的40%提高到55%,城镇建设用地预计增加360万公顷,我国经济总量将在2000年基础上翻两番,对能源的需求急速增长。煤炭要新增产能7~10亿吨。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超过60%。

1.3.3 后备资源不足,产能消失严重,危机矿山问题突显

25种主要金属,415个大中型矿山中,已关闭矿山38个,占大中型矿山总数的9%;严重危机矿山54个,占13%;中度危机矿山35个,占8%;潜在危机矿山82个,占20%。上述各项总数已达50%。

另据调查,全国将有47个矿业城市和400多个矿山面临探明储量枯竭,直接涉及300多万矿工和1000余万家属的工作和生活,因此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1.3.4 资源开发不合理、利用不充分并且严重污染环境

我国矿产资源特点之一是共伴生组分复杂、贫矿及难选矿多。矿产的有效综合利用问题十分突出。我国金属矿山采选回收率比国际水平低20%,9种有色金属综合回收率为35%~67%,伴生、共生矿利用率仅20%。此外,在矿床开采、选冶、加工及消费过程中,所排放的废水、废气、固体废物造成的环境污染严重,并占用大量土地。矿山废弃物日益增多,利用率低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日益加剧。人类每年采出170-180亿吨矿石+废石,而最终产品仅占其总体积的3%,95%以上成废弃物。

据不完全统计,至1995年中国金属矿山积存的尾矿已达53.8亿吨,并以每年3D5亿吨的排放量增长,到2000年达到60亿吨以上,侵占农田3D5万亩。

1.3.5 新兴产业对新型矿物原料的新需求

新兴产业如:纳米产业――天然纳米矿物原料,环保产业――环境矿物原料,航天工业――某些稀有分散金属元素等等。纳米技术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一道被誉为新世纪的三大主流新兴技术,正在引起一场新的产业革命。

1.3.6 21世纪矿产资源勘查面临新局面

21世纪矿产资源勘查面临新局面可以概括为“三难”、“三新”。“三难”:难识别、难发现、难开发;“三新”:新类型、新深度、新领域。具体表现为:矿山后备资源不足、部分矿山濒临倒闭、找矿深度日益加大,找矿难度日益增大、资源勘查越来越依赖于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

1.4 资源安全战略

资源安全战略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从实际国情出发,走资源节约型的发展道路;重视资源储备战略,实行“两种资源及两个市场”的战略;努力寻求各种替代资源,认知、发现、开发和利用非传统矿产资源。

2 非传统矿产资源

非传统矿产资源(Nontraditional mineral resources)是指受目前经济、技术以及环境因素的限制,尚难发现和尚难工业利用的矿产资源,以及尚未被看作矿产和尚未发现其用途的潜在矿产资源。 它的研究体系包括:非传统矿产,非传统矿产勘查理论与方法,非传统矿业,非传统矿业经济。

2.1 非传统矿产资源分类

非传统矿产资源包括:各种新类型、新领域、新深度、新工艺、新用途的矿产资源。

非传统矿产资源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随着技术、经济、环境、市场及需求的变化,非传统矿产资源可以转化为传统矿产资源。非传统矿产资源的发现与开发是矿产资源可持续供给的重要保障。

近数十年来,找矿与开发生产实践证明,非传统矿产资源发现和开发的潜力很大。

2.1.1 非传统矿产资源――新类型

在新类型方面,如:红土型金矿、黑色页岩中的铂族矿产、超高压变质带中的金刚石等,都是当今非传统矿产新类型的典例。

2.1.2 非传统矿产资源――新领域

在新领域方面,如:深海铁锰结核、深海金属软泥、深海钴结壳以及天然气水合物等资源潜力巨大。

海洋矿产资源的潜力巨大:①油气。美国1/6以上,世界1/4以上石油产量来自海洋大陆架。此外,大陆斜坡等海水更深部位也有油气,目前开采成本较高。②天然气水合物。未来海底新能源,是天然气(含甲烷等气体96.5%)与水(水分子3.5%)的类冰固态简单化合物。1 m3天然气水合物=164 m3甲烷。估算资源量可达2×1016 m3,相当于2×105亿吨油当量。③锰结核。含Mn25%,Fe15%,Ni2%,Cu2%以及Co等。④富钴结壳。2003年对近10座海山重点进行了加密调查,在尖顶海山发现了品位高、厚度大、分布浅的富钴结壳。⑤金属软泥及沉积物。红海沉积物含Cu>1%,Zn>3%;其它,Ag,Au及Pb等(1983年估计价值25亿美元)。⑥其它。如Mg,世界产量约2/3来自海水;此外,NaCl,P,Au,Ti,金刚石等。

2.1.3 非传统矿产资源――新深度

在新深度方面,据报导,南非兰德金矿盆地一采金竖井将加深至4 117 m,这将是世界最深的矿井,要开发的新矿层是世界级的矿体。在我国,埋深大于500 m的矿床被称为大深度矿床,目前还很少勘查和评价。

2.1.4 非传统矿产资源――新工艺

在新工艺方面,如微生物浸矿工艺、天然纳米矿物开发利用技术等都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并将使那些低品位、难选冶、低价值的“呆滞型”非传统矿产资源潜力予以充分体现。我国已成功地进行了铀矿原地破碎堆浸开采,用堆浸法生产天然铀和常规水冶生产天然铀相比,生产成本有了大幅度降低,而原地浸出技术的应用,在降低成本方面又有了新的突破。新型潜在钾资源――我国钾长石类资源十分丰富,资源量达数十亿吨,K2O含量7-13%;新型潜在磷资源--目前,我国占储量75%的中低及低品位磷矿未利用,它们可能是21世纪重要的磷资源。

2.1.5 非传统矿产资源――新用途

不断深入研究和发掘天然岩矿材料的新用途,是不断开拓新型矿产资源的必要途径,也是满足新兴产业对矿产资源的新要求所不可缺少。环保事业的发展和灾害防治要求的提高为许多非金属矿产开辟了应用的新领域。利用非金属矿物原料制造农药、肥料、土壤改良剂、丰产剂、保水剂、蓄水剂、污水处理剂、生物保健剂、营养剂等等的潜力是很大的。比如电气石,长期以来,电气石矿主要用于研磨材料和宝玉石(碧玺)的加工原料。近期研究还发现,在室温条件下,电气石能够发射峰值波长为9.5 μm的红外线(杨如增等,2002)是天然的红外辐射材料,根据这一特性,电气石被用于制造具有保健功能的纺织品、陶瓷产品和节能产品等。此外,电气石还广泛用于电子机械、橡塑化工、化装美容等领域,作为新型环保材料,电气石的开发利用正越来越受到重视。

2.1.6 非传统矿产资源――人工矿床

近年来人们正在探索开发利用过去采矿和选矿废弃的废石堆和尾矿坝,这类“人工矿床”的二次开发,对延长矿山寿命、提高经济效益和保护环境等,从某种意义上讲,比建设一座新矿山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更为重大。

2.1.7 非传统油气资源

非传统(非常规)油气资源:系指目前技术经济条件下,无法采用常规方法进行勘探开发的那部分油气资源。主要包括:煤层甲烷、根缘气(致密砂岩天然气)、水溶气、甲烷水合物、页(泥)岩气、重油沥青和油页岩。

2.2 非传统矿产资源勘查的理论与方法

为确保矿产资源的可持续供给,特别是面对难识别、难发现、难勘探、难开发的找矿对象,积极探索矿产资源勘查的非传统理论和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以“相似类比”为基础的“矿床模型预测”理论。非传统:以“求异”为基础的“地质异常成矿预测理论与方法”、“非线性成矿预测理论与方法”等。

20世纪8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地气法(Geo-gas prospecting),是一种有别于传统气体地球化学方法的深部隐伏矿找矿新方法,该方法是捕集并测定地下上升气流中痕量金属和非金属元素来揭示地下深部矿产资源体的信息。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表明(童纯菡等,1996、1999):地气测量可以探测埋深300―400 m以下的金属矿和埋深4 000 m以下的含油气环型构造,地气异常所反映的是深部矿化信息,而与地表土壤元素异常分布截然不同。

2.3 非传统矿业经济

21世纪,矿业面临重大变革:矿业的国际性与全球性、矿业的市场竞争性、矿业的高新技术性、矿业的高效性、矿业的综合服务性、矿业的环保性矿业事事都关系到矿业经济,矿业经济是度量矿业发展的基础。正是矿业经济学确定了什么是矿石,决定建什么样的矿山、选矿厂或冶炼厂。矿业经济贯穿矿业的各个方面。因此,非传统矿业经济所面临的是:两种资源(国际、国内)与两个市场(国际、国内)的经济选择,战略资源与国家安全的政治考虑,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所以我们应实行:资源―环境―技术―经济联合评价。

3 非传统矿产资源研究动态

矿产资源短缺是当今世界各国所面临的紧迫问题,非传统矿产资源研究倍受各国重视!

国内外研究动态大体如下:

3.1 美国非传统矿产资源研究

早在20世纪60年代,石油和天然气领域就注意到了非传统能源和非传统勘查方法的研究(Heroy-W-B,ed.,1969)。70年代后期,美国地质调查局和能源部就开始联合进行非传统能源资源的前期研究。

经过20年的工作后于1997年提出,美国的未来能源,尤其是天然气,将主要由目前认为非传统的低渗透率储藏类型提供。并强调:尽管它们并非全新的,但人类对它们的有限了解程度根本不可能使其成为美国未来能源的重要构成部分,因此建议加快开展相关的基础和应用研究。1982年美国经济地质学家协会召开“非常规矿床”学术讨论会;1987年美国地调局在俄勒冈州召开“非常规矿床找矿”研讨会;1989年第28届国际地质大会上,美国学者R.I.格劳奇发表“早中元古代不整合:非传统铂族元素及贵金属的来源”;1991年美国地调局公报形式发表“黑色页岩中非传统铂族元素资源前景:中国华南与加拿大育空地区实例及对美国资源的启示”。

美国矿业局在俄勒冈州阿尔尼市建立了规模可观的研究院,专门研究目前经济上尚不具备工业价值、尚不能开采或利用的矿床和矿石类型,为的是一旦传统矿产资源枯竭,即可能有新类型资源接替。

美国矿产资源调查计划(1998)明确写到“还有许多另外的、迄今尚未被识别的矿床类型”。“发展新的和非传统矿床成因理论,用以查明新的特别是非传统矿床的远景区,以及通过新矿床理论对区域研究和检验来查明新的矿床远景区”。

3.2 俄罗斯非传统矿产资源研究

在非金属方面:“非传统镁硅酸盐陶瓷原料矿床的成因分类”(罗曼诺维奇,1991);“粗片状石墨:吉尔吉斯天山的非传统矿物原料”(金属矿床地质,1992);“砂矿非传统找矿方法”(舒尔科夫等,1993)。

有色及贵金属方面:“中西伯利亚非传统铂矿化”(少佐诺夫等,1997);“有色及稀有金属非传统类型:潜力及发现前景”(科奇涅夫等,1999);“低品位和非传统矿物原料开发前景”(拉特金等,1997)。

近年来,发现黑色页岩中的Au-Pt-硫化物-碲化物-滑石菱镁片岩建造(干谷矿床)及Au-Pt族-石英-硫化物黄铁细晶岩建造(伊罗京达矿床)等非传统大型金铂矿床已引起广泛重视。俄罗斯自然资源部下属的“有色及贵金属地质勘查研究所”其研究领域包括:金刚石、贵金属及有色金属非传统资源。

3.3 其他国家非传统矿产资源研究

如:澳大利亚,加拿大,西班牙,波兰,捷克等国也都有关于非传统矿产资源的论述。如加拿大“火山弧之非传统金属矿床”(列菲贝里等,1998);捷克“与环境工程及农业相关的非传统非金属矿物原料”(吉兹瓦尔特,1993)等。

新世纪初,加拿大联邦科学技术部和环境部联合出资成立了可替代能源的非传统能源研究项目。

3.4 我国非传统矿产资源研究

1998年笔者与另5位中科院院士联名倡议:尽快启动非传统矿产资源发现与开发基础研究;1998年至2002年,三次全国政协提案:开展非传统矿产资源研究;1998年在中国地大(武汉)召开了全国首届非传统矿产资源学术研讨会;1999年8月在中国地大(北京)召开了非传统矿产资源国际学术研讨会;1999年10月,国土资源部重点科技项目开展了“新型矿产(天然气水合物等)资源评价研究”(赵鹏大等2002);1999年12月,国土资源部非传统矿产资源开放研究实验室在地大(北京)建立;2001年4月国土资源部非传统矿产资源开放研究实验室首批基金项目立项;2002年1月中科院《科学发展报告》强调开展非常规或非传统矿产资源研究的重要性;第八届国际矿床地质学大会于2005年8月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举行。350名外国专家学者和200多名中国同仁共同交流、探讨勘探和开发“更深、更远、更高”矿床的新理论和新技术。

相关专家认为要缓解全球性资源紧张的局面,当务之急是寻找新型的和非传统的矿产资源,中国尤其如此。进口矿产资源和在国外合资或独资找矿,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矿产资源短缺的问题,中国应立足国内,充分发挥本土能源的潜力。

4 建议与展望

非传统矿产资源大多是传统地球科学领域留下的难点或空白区,具有研究难度大和原始创新强的特点。因此,非传统矿产资源的研究和开发不仅是解决资源短缺的崭新思路,同时也是地球科学领域不断开拓创新的需要!因此,非传统矿产资源研究形势紧迫、任务艰巨、意义重大。

4.1 研究方向

非传统矿产资源的特点:难识别、难发现、难利用。之所以有这些特点,关键问题在于:成矿物质颗粒的“微细”、有用组分的“复杂”、勘查矿体的“隐深”(隐伏与深埋)。因此,针对非传统矿产资源的难认知应研究微细-复杂-低贫-新深有用组分的富集机制、过程、地质异常响应及地-物-化-遥异常耦合关系;针对非传统矿产资源的难发现应研究非传统矿产资源的矿床谱系效应与时空分布规律,非线性地质模型以及成矿预测新理论;针对非传统矿产资源的难利用应研究微细复杂有用组分共生机理与分离理论。

4.2 研究领域

(1)新类型矿床研究:富有机质沉积岩中稀有分散-贵金属元素的富集作用和赋存形式主要研究内容:沉积有机质与稀有分散-贵金属元素的耦合作用及其成矿效应研究;黑色岩系中PGE元素赋存状态、富集机理及其可分离性研究;可燃性有机岩及高硫煤中稀有分散-贵金属元素的富集机理和制约因素研究;沉积有机质与沥青铀矿的层序边界富集机理研究。

(2)微细浸染型矿产研究:微细浸染型金矿床微粒金形成机制和赋存状态微细浸染型金矿床已占我国岩金储量的20%,而且,显示越来越大的找矿潜力,从华南古生代-中生代地层跨入了华北克拉通的前寒武纪地层。但是,金呈微细浸染产出机制仍然不清,原生矿石金的回收技术仍没解决,造成数百吨金的“呆矿”。

(3)微细复杂矿产研究:细粒复杂金属矿物组合的共生机制和分离理论。

我国矿产资源素以共生/伴生矿多、利用难度大为特点。其难点之一就是多组分有用矿物的微细粒复杂共生严重制约了有用组分的回收,可能与微细矿物的颗粒效应以及由于矿物晶体结构相似性引起的“结构衍生”有关。因此,查明微细粒复杂矿物组合的共生机制、赋存状态和分离机理就成了资源有效利用的关键。 例如:白云鄂博矿床是铁-稀土-铌钽共生的超大型矿床,目前稀土回收率只有20%,铌钽没有回收。尾矿以每年500万吨的速度增加。一方面稀土和铌在地表流失造成环境污染,另一方面我国每年必须大量进口铌以满足对铌钢日益增大的需求。

微细粒复杂共生矿物的分离机制,尤其是微细矿物颗粒在各种浮选体系中的溶液化学-胶体化学行为,是许多大型-超大型矿床提高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的关键,也是矿产资源有效利用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

(4)新用途矿产研究:天然纳米非金属矿物特殊性能和形成-聚集机制。

以各类粘土矿物为主的天然纳米非金属矿物显示非常独特的结构和性质,既有成为天然纳米材料的巨大潜力又有开发环境矿物材料的良好前景,是人类开发新类型矿物资源、促进新兴产业的最佳切入点之一。

优质坡缕石探明储量达6 700万吨以上,远景资源总量达5亿吨以上。主矿物相呈纤维状,直径十几至几十纳米。天然纳米非金属矿物的特殊性能为开发纳米矿物材料、环境矿物材料等新型矿物原料提供了机会,并且资源潜力巨大。

纳微米粒子极高的活性和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能,对地质地球化学过程和元素地球化学迁移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制约作用(如催化能力、激活机制等)

天然纳米矿物是地球物质科学研究的处女地纳米物质被称为“物质世界的新大陆”,正是这样一个传统地球科学研究十分薄弱的区域,为非传统矿产资源的发现留下了很大的空间,而且很可能会极大地促进地球科学的整体发展。

(5)新领域矿产研究:广泛分布于大洋海山区的多金属富钴结壳是海底最重要的固体金属矿产资源之一。资源量大、相对集中,而且资源分布区水深较浅,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多金属富钴结壳中矿物结晶程度极低,多为纤维状的纳-微米级矿物,常由纳-微米级微生物建造的叠层石矿化而成。因此,对大洋多金属富钴结壳形成条件、聚集机制、尤其是与洋底喜氧与厌氧微生物的生化作用研究,是亟待探讨的科学问题。

(6)新深度矿产研究:我国现阶段矿产勘查开采深度一般小于1 km、已发现矿床的成矿深度大多为0~5 km。美国霍姆斯塔克矿床、南非兰德金矿等开采深度已超过2.5 km。另外,成矿学研究表明,金刚石的形成深度可能达30~40 km,并有流体包裹体存在,现代大陆科学钻探资料也揭露地壳结构的复杂变异和蕴育有成矿流体的显示,说明超常规深度成矿作用客观存在。因此,开展对超常规深度成矿及其地质远景的探索,将为找寻和评价位于新勘查深度(大于500 m,主要是500 m ~ 2 km)的矿产资源提供地质科学依据。

4.3 地区矿产资源战略

(1)东部战略(针对经济较发达、地质勘探及矿业开发程度较高地区),以搞活大中型矿山企业、防止矿业后经济萧条为目的,开展大型危机矿山地区新类型矿床的发现、勘查与开发研究;(用非传统思路和方法、就已知类型寻找新类型,研究变矿山废弃物为有用资源的途径,研究恢复被采矿破坏的环境的途径)开展非传统矿床的时空分布、成矿地质背景和成矿模式研究。

(2)西部战略(针对我国矿产资源新基地的西部和西南“三江”地区,)以寻找紧缺矿产资源的突破以及新(成因)类型矿产资源的发现为目的,开展非传统的矿产勘查与评价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的研究;为建立新型的面向21世纪综合产业型或综合服务型的矿产资源基地开展预测评价。

5 结 语

非传统矿产资源研究的重要意义

新型矿产资源的发现与开发研究可以拓宽矿床成因理论认识和研究视野,完善成因与工业分类,更新“矿”与“非矿”、“有利”与“有害”等矿产资源观。 新型矿产资源的发现与开发研究可以推动成矿预测及勘查评价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的研究,拓宽找矿新思路,认识找矿新标志,获取找矿新信息,建立评价新体系,给出找矿新模型。

新型矿产资源的发现与开发研究可以促进矿业生产无废化,推动地球物质流进入良性循环,有利于提高矿业自身价值和降低用于环保的成本。 新型矿产资源的发现与开发研究为矿产资源的可持续供给提供新的保证,并为新兴产业提供新的矿产资源支撑。因而是我们这一辈人的光荣任务,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为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现与开发非传统矿产资源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 赵鹏大.资源环境与可持发展[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0.

[2] W.C.Shanks,Ⅲ.Cameron Volume on Unconventional Mineral Deposits,Society of Mining Engineers of 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Mining,Metallurgical,and Petroleum Engineers Inc.,New York,1983.

[3] 赵鹏大.非传统矿产资源概论[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3.

矿业资源范文4

关键词:矿业开发水资源对策

1西北矿产资源优势

截止1997年底,我国已发现的171种矿产中有90%以上分布在西北五省(区),其中,陕西已发现137种,甘肃145种,新疆138种。西北五省(区)人均潜在矿产资源价值达38.7万元,是全国平均值的5倍,其中,青海、宁夏、新疆、陕西和甘肃分别位居全国第1、第4、第5、第6和第13位。

西北五省(区)能源矿产储量丰富。在已探明储量中,煤、陆上石油和陆上天然气分别占全国的29.9%、22.7%和58.5%。其中已探明的煤炭储量占全国的30.5%,预测储量占全国的51.8%。尤其以陕西和新疆两省区资源丰富,它们集中了全国煤炭资源中保有储量的25.5%,还有22.2%的石油储量集中在鄂尔多斯、准噶尔、吐哈、塔里木和柴达木五大盆地,近43.3%的天然气储量集中在颚尔多斯和塔里木两大盆地内。陕西榆神府矿区已探明煤炭储量1339亿t,而且是号称“三高一低”的“环保煤”。

有色金属和贵金属也是西北五省(区)的优势矿产资源。其中,铜储量占全国探明储量的13.4%、铅占18.3%、锌占14.8%、镍占76.7%、铂族金属占58.1%、金矿储量占14.2%、银矿占10.9%,仅甘肃就集中了全国61.8%的镍和57.0%的铂族金属储量。黑色金属中铬铁矿保有储量的27.8%集中在新疆、甘肃和青海3省区,其中新疆占15.9%。西北五省(区)还是全国化工原料的重要产地。全国97.1%的钾盐、80.9%的钠盐均分布在该区。另外,硫铁矿占1.8%、磷矿占9%、水泥石灰岩占16.0%。

此外,西北地区比较有前景的成矿区(带)尚有:鄂尔多斯能源富集区、陕甘川接壤地带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富集区、柴达木矿产资源富集区、塔里木油气富集区和阿尔泰有色金属富集区等。若能加大西北地区的地质勘查力度,西北地区还具有发现新矿种、寻找与评价大型、超大型矿产地的良好前景。但迄今为止,西北五省(区)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仍然很低,已占用资源量仅占西北地区探明储量的14.6%,约相当于西北总资源量的1.7%。因此,西北地区具有进行矿业大开发的资源优势和远景保障。

2西北水资源劣势

西北五省(区)约占全国面积的1/3,水资源占有量却不足全国的8%(约2254亿m3)。干旱缺水是西北地区的主要自然灾害,也是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的主要原因,典型表现有三:1)沙漠众多且继续扩展。西北分布有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以及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腾格里沙漠、巴单吉林沙漠和毛乌素沙漠。沙漠总面积约250万km2,占我国沙地总面积的96%。目前,沙漠化面积还在以每年2460km2速度继续扩展。若这一速度得不到遏制,预计400年后,整个西北地区将全部变成茫茫大漠。2)湖泊萎缩,冰川退缩。近几年的卫星遥感调查表明,西北地区是我国水资源破坏的重灾区:青藏高原大量的湖泊萎缩已使30%以上的湖泊干化成盐湖;新疆全区湖泊面积比50年代缩小了近5000km2;储有大量淡水资源的冰川1979—1988年缩小了1.1%;祁连山冰川1956—1976年平均退缩速度为16.8m/a;我国最大的内陆河——达里木河已成为永久性断流河。由此造成,我们的母亲河——黄河每年入海断流天数已达330d,接近成为内陆河。3)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平衡。西北地区水资源的空间分布极不平衡,如新疆西北部50%国土面积的水资源量占全疆水资源总量的93%,而其东南部分50%国土面积的水资源量仅为7%;在时间分布上,需水量大的春季降水只占全年降水的20%。3尖锐的矿业开发与水资源矛盾

通过西北大开发,改善西北脆弱的生态环境,建设西北山川秀美工程,这不仅是西北人民,也是中华民族整体的共同家园理想。西北地区丰富的矿产资源决定了矿业对西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独特的重要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矿业应该是西北地区分布最为广泛、最具优势的工业项目,是西北经济腾飞的最主要资源。然而,从目前科学技术水平与宏观调控机制来看,矿业开发与矿区生态环境改善是相悖的。

首先,矿业开发会对矿区及流域水资源造成严重损耗。矿区的水资源主要以地表水(河流、池塘、水库)和地下水(孔隙水、裂隙水和岩溶水)为主。采矿对水资源的损耗在于两个阶段:其一为开采之前,为保证安全采矿,需要预先进行矿井排水,包括对地表水体和地下含水层(重力作用下地下水可在其中运动的储水岩层)、岩溶水等进行人工疏干;其二为开采过程中,采动沉陷影响及采动裂隙带会对上覆含水层产生自然疏干。因此,矿业开发需要损耗大量的水资源,据统计,全国平均采煤耗水比为10m3水/吨煤。事实上,一方面西北地区严重短缺的水资源本身难以保证矿业大开发的大规模用水需求(如准格尔、神府、东胜、河保偏兴及榆林矿区均严重缺水);另一方面某些地区的十分珍贵的含水层(如毛乌素沙漠前沿的陕北榆、神、府地区煤系地层上覆第四系的萨拉乌苏组含水层)又会因地下开采而遭受严重损耗和污染,两者矛盾十分尖锐。例如:神府东胜矿区范围内虽有4个长期的水源地,开采量为6.9万m3/d,但实际上该矿区水资源缺口近8万m3/d;准格尔矿区已查明的地下水资源量为12.2万m3/d,若按10m3水/吨煤计,日产原煤能力为1.22万t,相当于年产原煤445万t,离设计能力2000t/年相差甚远。可以预见,西北矿业开发势比与西北农业发展和其它工业项目开发争水,若整体规划不妥,极有可能造成西北大开发过程中顾此失彼。

其次,矿业开发会加快土地荒漠化趋势。理论上讲,水环境是处在不断运动交替过程中,可以从大气降水、地表径流等得到平衡和补给。但违背客观规律的超强度疏降和破坏,尤其是由于矿山露天开挖和井工开采沉陷,会引起含水层水位下降、地表喀斯特塌陷和井泉干涸,进而改变地表土壤的灌溉性、持水性和水土平衡,致使表土疏松、裸岩面积扩大,加剧矿区水土流失,使土地荒漠化趋势加快。近年的卫星遥感资料查明,受矿业开发影响,地处陕北毛乌素沙漠前缘的榆神府矿区的沙生植物已大面积枯死、植被覆盖率减少、起沙风速显著降低、土地风蚀率增加、土地荒漠化趋势加快。目前,该地区的沙化土地正以每年0.5%的速度递进向东南扩展。尤其令人焦虑的是:该矿区煤系上部分布有第四系上更新统萨拉乌苏组含水层,水量丰富,矿化度小于0.5g/L,是陕北沙漠草滩地前缘地区居民生活和工业优质用水水源,也是矿区唯一的含水层;但由于煤层顶板基岩一般较薄,随着矿区大规模开发,采动裂隙带将直接影响和波及到该含水层,造成水源地的直接破坏,并导致原来接受该含水层补给的井泉、河流和水库干涸,区域生态环境将面临严重危险。

此外,矿业开发还会对矿区及流域水资源造成严重污染。矿区水污染主要来自矿山外排的酸性矿井水、洗(选)矿水、炸药厂废水、焦化厂废水和矿区生活污水。由于矿井污水处理费用很高,所以大部分矿井污水未加处理就直接被就近排掉。进而导致地表水体严重污染,使原本清澈的河水变得污浊并富含有毒有害元素。如陕北榆林地区的11条河流有9条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神木、府谷等6县的饮用水源的水质已严重超标准。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西北地区地处我国各主要河流的上游和发源地,是中华传统与自然地理中的“上风上水”地区。因此西北地区水污染的源头效应还将贻害下游,给下游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危害,对此必须高度重视。西北矿产资源大开发,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和破坏水资源为代价,必须施行宏观调控、严格管制,决不能出现滥采、滥挖现象。否则,不仅将造成西北矿产资源的极大破坏,而且将给西北乃至中国东部地区的生态环境(主要是土地环境和水环境)造成无法弥补的破坏和深远影响。

4对策与建议

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是西北的现实需要和必由之路。自然资源密集型的矿业已经而且必将继续成为西北的支柱产业;而西北的水资源条件又必须限制高耗水、高污染矿业的发展。一方面,若因水资源制约,西北矿业得不到充分发展,就不能充分发挥西北的矿产资源优势,西北地区经济大发展必将受阻;另一方面,西北作为中国的上风上水地区,其环境质量不仅直接关系到“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宏伟计划的实现,而且也将间接影响到东、中部地区的生态质量和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因此,矿产资源开发与水资源保护是西北大开发中亟待解决的首要课题。

水资源作为西北地区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环境容量乃至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在矿业开发过程中必须妥善保护、合理利用,实现矿产资源与水资源的“协同进化”。笔者认为,可以在西北大开发过程中,围绕矿产资源大开发与水资源保护采取以下对策:

(1)要将矿井水视同矿产资源,从政策上要求实现矿井水的资源化,提高矿井水的综合利用率,而不能仅仅作为矿井水害、水灾、污染水加以防治和任意排放。

(2)要大力推进矿区水污染的治理,对一些不重视环境、严重污染流域水的矿山坚决予以关闭,对一些大型缺水矿区,应在政策上予以引导、支持其对矿井水污染的治理和有效利用。

(3)严重缺水、生态环境脆弱的矿区要坚持以保水为主、采矿为辅的原则安排采掘计划,如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煤矿开采时就要不惜留设保水煤柱,在不破坏关键水资源的前提下进行矿山资源的适度开发。

(4)要加强矿山开采沉陷控制新理论、新技术和“绿色采矿”工艺的研究力度,以新型采矿理论、技术和工艺来开发西北的矿产资源,同时又保护好西北地区有限的水资源。

为此建议:国家在“十五”和“十一五”期间,财政拨专款、立专项,组织有关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矿业部门联合,围绕以下内容进行科技攻关:1)西北五省(区)环境容量和矿区生态环境指数综合评价;2)采矿对矿区地表水与地下水的影响及其联合调度;3)矿井水处理、弥散控制及其资源化利用;4)保水采煤技术研究及其工业性试验;5)采矿与生态的互惠研究和生态矿山设计;6)选择若干代表性的矿区实施“绿色矿区”示范工程,探索中国特色的“绿色矿区”模式。

5结语

综上分析,认为:1)西北大开发应理解为西北经济大开发加西北环境大改良;2)西北大开发应以不超出西北水资源承载能力和西北环境容量为前提;3)要以"绿色矿区"模式发展西北采矿工业,合理、适度地发挥西北地区的矿产资源优势,使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进入良性循环;4)西北的矿业开发切不可自由泛滥,国家要施行宏观控制,从流域着眼,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有序进行,方能“尽物之性,赞天地之化育”,使西北乃至整个中国逐渐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朱训.论矿业的可持续发展[J].中国矿业,2000,9(1):1-6.

[2]刘培哲.可持续发展理论与《中国21世纪议程》[J].地学前沿,1996,3(1-2):1-9.

[3]王淑玲.我国西北五省区矿产资源现状及其开发利用对策建议[J].中国矿业,2000,9(2):1-3.

[4]张云飞.天人合一:儒学与生态环境[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83-177.

[5]汤万金,吴刚.矿区生态规划的思考[J].应用生态学报,2000,11(4):637-640.

[6]吴立新,洪开榆,程海峰,等.论我国煤矿区的水资源状况及科学保护[J].煤矿环境保护,1998,(2):16-18.

矿业资源范文5

一、内蒙古矿产资源型产业关联度分析

根据投入产出理论,本文采用影响力系数来分析某一产业部门的后向关联度,用感应度系数来分析某一产业部门的前向关联度,这两个指标能够客观判断一个产业部门与其他产业部门技术经济联系密切程度,反映一个产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以及对整个经济的拉动及支撑作用。

(一)矿产资源型产业后向关联度分析

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中,常用影响力系数来描述某一产业部门的后向关联能力。通过比较影响力系数,可以分析不同的矿产资源型产业部门作为最终产品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的影响或带动作用。图1给出了内蒙古不同矿产资源型产业部门的影响力系数,影响力系数越大,该部门的后向关联能力就越强,其发展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拉动辐射作用也越大。当某一部门影响力系数大于(小于) 1时,表示该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需求波及影响程度高于(低于)社会平均影响水平。

从图1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区矿产资源型产业的影响力系数普遍偏低,其值多数小于1。表明矿产资源各部门对我区国民经济的整体带动作用并不强。其中,以煤炭和电力为代表的我区优势特色能源部门的表现尤为不尽人意,作为一次能源产业中的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的影响力系数处于全部矿产资源型产业部门的末端,而由它转换而来的二次能源产业中的电力部门表现也差强人意。表明我区优势产业煤炭和电力部门作为最终产品对我区国民经济的实际总产出带动作用并不明显,进一步论证了能源产业自身生产过程对全区国民经济带动的不可持续性,其主要是因为能源产业基本为其他部门提供原材料,产品具有初级产品性质,属于整个产业链中的后向部门,因而对其他部门的影响辐射力较小,这与其在我区的基础产业地位是相适应的。相比较,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等矿产资源加工型产业的影响力系数均大于1,说明增加这些部门的需求对全区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及影响程度较为显著,主要是因为这些部门的技术含量较单纯的能矿开采部门高,产品具有中间产品和投资品的性质,因此附加值较大。它们的发展会引起整个生产的更快发展,是提高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的关键部门,不但会对我区经济产生更大的辐射拉动作用,同时也有利于我区资源型工业结构的升级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因此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它们将在我区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这类部门应是我区今后矿产资源型产业部门发展的重点方向。

(二)矿产资源型产业前向关联度分析

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中,常用感应度系数来描述某一产业部门的前向关联能力,通过比较感应度系数,可以分析我区不同种类的矿产资源型产业作为初始投入要素对国民经济的推动能力。图2给出了内蒙古不同矿产资源型产业部门的感应度系数,感应度系数越大的部门,其前向关联能力越强,该部门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越大。它反映了当国民经济各部门均增加一单位最终使用时,某一部门由此而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当某一部门感应度系数大于(小于)1时,表示该部门的感应程度高于(低于)社会平均感应度水平。

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区矿产资源各部门的感应度系数均很大,其值多数大于1,表明矿产资源各部门对我区国民经济的推动支撑能力普遍较强。这其中以煤炭、电力、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为代表的我区支柱产业的表现尤为突出,其感应度系数均在2.0以上,而电力产业的感应度系数位于矿产资源型产业之首,达到3.0以上,是社会平均值的3倍以上,表明这三个部门对全区经济发展的推动支撑能力最强。尤其当经济处于增长过快时期时,这些部门对经济的支撑推动作用将更为凸显,但也最先受到社会需求的巨大压力,极易造成供不应求的局面,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部门,近年的油价上涨,油荒、电荒等现象,都充分说明了能源的紧缺对国民经济的制约作用。而在经济疲软萧条阶段,这些部门又是最先受到冲击的部门,极易造成供过于求的局面,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也更为显著。这从金融危机对我区经济的影响就可看出,受其影响,我区电力、钢铁、煤炭产业受到的波及最早,对全区整体经济的影响也最深。因此,一个部门的感应度系数越高,该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推动力越强,同时,其对国民经济的瓶颈制约作用也越凸显。这就要求我区在发展煤炭、电力、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具有高感应度产业时,要以提高这类产业的整体抗风险能力为着力点,着眼于消除产业发展的瓶颈因素,防止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对其造成的大起大落现象,进一步减少对全区整体经济造成冲击程度,有效保证全区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

(三)矿产资源型产业关联交叉分析

通过交叉关联分析,可以直观地看出我区各类矿产资源型部门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关联效应。根据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表1)对各部门进行分类,以社会平均值1.0为界,将“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分割为四个象限,分布情况如图3所示。

表1 内蒙古不同矿产资源型产业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

表2是根据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的大小对内蒙古矿产资源型产业关联进行的分类,共分4类。

表2 产业关联分类标准

根据表2显示,内蒙古9个矿产资源型产业部门中,第一类是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均大于1的部门(处于第二象限),具有强辐射和强制约的双重性质,主要以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和金属制品业等资源性加工产业为主。这表明这些部门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间具有高度的关联性,通过供给推动和需求带动两方面可以有效促进全区经济的发展。因此,上述部门是内蒙古国民体系中重要部门,同时也是制定产业政策和确定主导产业的重要对象。

第二类是影响力系数大于1而感应度系数小于1的部门(处于第一象限),具有强辐射力弱制约力的双重性质,图3显示我区没有矿产资源型产业部门处于该类。这类部门对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影响和拉动能力大,当这类部门快速发展时,能够带动内蒙古经济的快速发展,而由于其感应度系数较小,该产业以最终产品为主。该产业与基础产业和瓶颈产业的属性均有一定距离,所以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不会对经济带来负面的影响。

第三类是影响力系数小于平均值1而感应度系数大于平均值1的部门(处于第四象限),具有弱辐射力强制约性的双重性质,这类部门包括煤炭和电力产业,这两个部门主要为经济增长提供中间消耗服务,对国民经济其他产业的支持较为显著,具有基础产业的性质,应获得优先发展,否则会成为经济发展中的瓶颈。

第四类是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均小于1的部门(处于第三象限),具有弱辐射力弱制约性的双重性质,这类部门包括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及燃气生产和供应业。这类产业部门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均偏小,其供给推动力和需求拉动力偏小,是关联效果较低的产业,这类部门不易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也不易受其他产业发展的影响。

总体来看,内蒙古各类矿产资源型部门的前向关联效应要强于后向关联效应。其中冶金行业的前向关联效应和后向关联效应都较高,说明冶金行业与其它部门的关联效应都较强,对供需双方都起着较大的作用,其发展能够通过产业间的相互联系产生巨大的影响力,从而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最终带动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这类部门应成为我区今后着力重点优先发展的行业,以期最大限度地带动我区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力和煤炭行业的后向关联效应较弱,但前向关联效应较强,说明这些部门对我区国民经济的辐射能力并不强,但是这两个产业部门是其他产业的重要投入部门,极易成为我区经济发展中的瓶颈产业,对我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形成制约,因此,应特别关注其发展, 这类行业应是我区今后经济发展中重点改造升级的部门。石油、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及燃气生产业的前向关联效应和后向关联效应均较弱,是我区矿产资源型部门中的弱质产业,这类行业可以作为我区今后矿产资源部门的非重点产业。

二、内蒙古矿产资源型产业生产诱发效应分析

本研究采用生产诱发系数测算各最终需求项目(消费、投资、输出)对内蒙古矿产资源各部门生产的诱导作用程度。生产诱发系数表示增加单位最终需求所诱发的部门生产额,生产诱发系数越大,表明该项最终需求对产业部门的生产诱发效果越强。

图4给出了消费、固定资本形成及流出三大最终需求对我区各矿产资源型产业的生产诱发系数。从图中可以看出,流出和固定资本形成是我区各矿产资源型产业的发展主要动力,而消费对于这些产业的发展并不明显。电力、煤炭及冶金产业即属于典型的投资拉动型产业部门,又属于典型的输出拉动型产业部门,其中尤以输出效应较为明显。当区外市场对这些部门的需求增加1元时,电力、煤炭及冶金产业的总产出将分别增加0.1377元、0.1575元和0.3328元。我区电力产业的消费效应最为突出,当社会消费增加1元,我区该产业的总产出将增加0.0869元。从最终需求对全区矿产资源型产业的生产诱发影响来看,电力、煤炭及冶金产业对于主要最终需求项目具有较高敏感度,说明这些产业部门受投资需求和输出需求的生产诱发作用较明显,加大投资和拓展区外市场需求可以有效加快这些产业的快速发展。这一方面符合矿产资源型产业资本密集性的属性,另一方面也揭示了我区的矿产资源型产业普遍是以原材料输出或初级加工输出为主的特征,且具有较高的对外依存度。这虽使我区的这些部门可以在更广阔的空间调动经济资源,但也极易受外部因素,尤其是国际经济气候、国家经济格局变化的影响。金融危机时期对我区电力、煤炭、冶金产业的影响显著大于其它产业就是实证。这要求我区的矿产资源型产业在今后的发展中应继续在延深产业链方向上做好文章,加强资源就地转化增值能力,同时积极开拓区外市场,尤其是要提高最终消费品市场比重,努力使消费成为这些产业发展的有力支撑点。

三、内蒙古矿产资源型产业发展策略

上述分析表明,从产业关联角度看,可以得出一个基本判断:总体上我区国民经济生产体系在矿产资源使用上是以煤炭、电力、黑色金属(钢铁)使用为主,尤其对煤炭的依赖性很大。从目前的形势看,我区经济发展对能源中煤炭和电力已经表现出较强的依赖,综合考虑我区的资源禀赋和能源安全,建议采用多元的能源发展战略。

一是对于矿产资源型产业中的不同分类的部门,应采取不同的产业政策。总体上,我区矿产资源型产业9个部门中,主要是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及冶金产业表现出相对于其他矿产资源型产业较强的产业关联效应。对于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受最终需求及供给影响均明显的资源性加工业,应加大资本投入,努力提高产品附加值,积极开拓区外市场;对于煤炭、电力等受最终需求影响较大的产业部门,应以产业化为导向、着力理顺价格机制和体制,加强供需管理,集约化发展;对于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等受最终需求及供给影响均不明显的单纯性资源开采业,应加强部门的改造升级,拓宽延伸产业发展链条,增强发展潜力。

二是以保护环境和节能减排为出发点协调各类矿产资源型产业发展的关系。一方面要着力于提高矿产资源使用效率和控制污染。煤炭作为我区的优势资源,其重要的能源战略地位短期内是难以改变的,因此必须着重从技术角度提高整个矿产资源部门的技术装备水平及工艺,强化资源就近转化、深度加工降低污染和提高煤炭使用效率促进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包括水电、太阳能和风能等,最终形成一种多元的能源生产和使用的经济体系。

三是要积极拓宽各类矿产资源的进口渠道,推行资源利用总量控制,加快建立我区的战略性、支柱性矿产资源储备体系。矿产资源的安全储备,是世界上许多国家为应对复杂多变的资源市场供给形势做出的战略选择。我区应未雨绸缪,加快实施矿产资源安全储备战略,探索建立矿产品储备(包括矿产品应用企业储备、矿山企业储备、政府储备三级储备体系)、矿山生产能力储备、矿产资源的地质储备、资源量储备、潜在资源储备五个层次。

矿业资源范文6

引言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更新发展,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各行各业之间的竞争压力也日益激烈。矿山企业,作为国家能源资源主要提供方,也面临着其他新能源企业的竞争压力。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开发,对一个企业而言越发的重要,矿山企业想要打破困境,必须从实际状况出发,认清现实,找出不足,尤其是在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上必须从多角度着手,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一、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对矿山企业的重要性

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是对企业各部门工作人员的人力支持以及在日常工作分配等管理的重要措施。矿山企业本身对人力资源方面较为需求,这主要是受到了矿山企业工作性质的影响,反过来说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对矿山企业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1.矿山企业现代化技术的运用

矿山企业作为我国传统的支柱性产业之一,紧跟时代的发展就必须提高工作中现代化技术的应用,这就要求矿山企业提高对企业内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引进。矿山企业的工作效率和技术水平都有待提高,而加大企业人才资源的开发管理,尤其是信息员、技术员、管理员方面,对企业整体的运营体制的改革、工作人员管理制度的创建等提供了人力支持,从而保障矿山企业现代化技术水平的提高。

2.矿产资源的开发

矿山企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就是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而在这过程中,人力资源一方面是对矿山资源在开发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就是在寻找矿产资源上也扮演着重要角色,例如在对某一处矿产资源开发前的勘查工作,需要先进理论、先进技术的相互配合,也就是说工作人员的理论知识储备、技术掌握能力等对矿山企业的成功与否起到了一定的决定作用。

3.企业运营管理

面对竞争压力的不断扩大,矿山企业想要获得立足之地,公司经营管理政策等必不可少。这就需要企业聘用管理人才,加强对企业发展的整体趋势做出判断,以及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其他矿山企业发展状况等进行调查研究,并通过实施积极地企业运营、管理措施实现本矿山企业在众多压力中脱颖而出。[1]

二、矿山企业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上的问题

1.矿山企业工作人员方面

一方面是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有待提高。但是在研究中发现,传统的矿山企业对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方面重视度不高,无论是在人员招聘时,还是在后期培训时,都是应付了事,导致工作人员对工作技术知识缺乏。另一方面是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低下,包括身体素质和精神素质都处在低水平。尤其是矿山企业工作人员的整体知识水平明显低于其他的产业。并且没有竞争机制的确立,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工作作风等表现不佳。

2.企业管理观念方面

矿山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一个重点就是管理。而现实表明,一些矿山企业盲目追求经济利益而忽略了对人员的开发管理,对人员的要求不高,因此也就减少了对人员的专业性的管理培训。矿山企业管理者们面对人力资源时,一味地强调量的大小,对质的高低要求不大,从而使得矿山企业发展缓慢。尤其是对企业中人才的使用方面,重视度不高,人才无法发挥真正的作用,再加上待遇较低导致人才的流失。这些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落后实际上对企业发展上有着很大的不良影响。

三、矿山企业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上的措施

1.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观念的更新

矿山企业要改掉传统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理念,一方面要树立“人文观念”,[2]即强调劳动者的重要性,对每一位员工都要予以尊重,使其劳动地位得到提高,从而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等。另一方面要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管理者要注重管理的人性化,重视人才的培养理念的树立,并对工作合理化配分,提高工作效率。

2.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管理体系的完善

矿山企业要制定合理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人员管理体系。包括人力资源开发的管理体系、人力资源配置的管理体系等。当然也可以适当的采取一些奖励机制、惩罚机制以及评估机制,加强对企业内部工作人员的选拔、采用、训练等,既可以加强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也可以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

3.工作人员知识水平的提高

当下社会,知识水平的高低成为影响工作人员自身质量的重要指标。矿山企业在对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上,要对工作人员的知识水平方面格外注意,首先是在人员录取时,应该有一定的人员知识水平录取标准,拒绝文盲;其次在对人员进行后期培训时,除却专业知识的灌输,基本的知识能力也应该传授考核;最后是在工作过程中,矿山企业应该定期的对工作人员的知识能力进行考核,从而为工作人员学习专业知识做铺垫。

4.工作薪酬和工作福利的设置

矿山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后期的人员待遇方面必须予以重视。矿山企业工作人员要有基本的工资,即底薪。并且每个工作人员的底薪应该有所区别,这个可以根据该工作人员的职位的高低、能力的大小、工作量的多少等多个方面进行设置。[3]而工作人员的福利方面,要强调工作时间的设置,即便是加班也应该发放加班费,明确设置工作日;还要强调物资的支持,比如在中秋节可以为工作人员发放月饼等。

矿业资源范文7

(一)总体要求

坚持纠风整纪、标本兼治着力整治干部队伍廉洁从政

存在的突出问题着力整治矿业权交易市场存在的突出问题。

(二)工作目标

扎实推进矿业权有形市场建设以公开促规范以规范求公正以公正树公信是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基本需要是加强廉政建设的需要是维护国家权益和矿业权人合法权益的需要也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矿业权管理水平的需要。针对全市矿业权出让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解决问题、完善制度和强化监管的措施切实解决矿业权出让中的问题。

二、基本原则

本阶段为问题梳理和解决重点问题阶段各地要对之前出现过的问题或可能出现的问题认真清理分类提出完善制度和强化监管的具体措施和办法严格遵守以下四个原则。

(一)面向社会、开门纳谏、接受监督的原则;

1、矿业权出让竞争制度不健全、交易制度不完善;

2、监管不到位和领导干部插手干预矿业权出让、转让审批;

3、矿业权招拍挂出让、转让必须进入有形市场;

4、主管部门要集体会审确定出让方案并征求政府意见。底价、增幅、出让方式确定由采矿权处置领导小组会议确定;

5、矿业权出让信息不公开、不对称、上网不及时;

6、积极推进矿业权出让、转让网上交易和监管;

7、收费主体不合法。

四、工作内容及时间安排

相关股室应从以下方面查找矿业权出让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存在的漏洞和廉政风险认真梳理自2010年9月1日至今的矿业权出让行为拿出“看得见、摸得着、能实施”的防范措施堵漏洞、防风险。具体工作如下:

1、清理采矿权出让:按照《遵义市采矿权审批有关规定》要求全面清理核查采矿权出让手续是否齐全出让程序是否规范是否存在违规出让矿业权问题集中规范采矿权招拍挂中量身定做滥设前置条件等问题。

2、清理呆矿权出让价款:对采矿权出让价款、矿产资源补偿费、采矿权使用费、环境治理炊复保证金等有关规费收缴进行逐宗逐项清理集中规范擅自减免或缓缴矿产资源规费、矿业权有偿出让、转让、储量评审等项目的评估中与中介机构、委托方互相串通索贿受贿的问题;

3、建立健全制度:按照有关要求结合遵义实际矿业权出让必须经采矿权处置领导小组会议研究报政府批准后按照规定实施招拍挂公开出让。采矿权出让工作完毕后受让人凭成交确认书办理采矿权申请相关资料资料齐备后报送矿业权登记机关审查。严格规范国土资源部门采矿权出让方式、审批权限和审批程序完善采矿权审批出让制度。

4、处理好公开和保密的关系:交易机构应在交易机构大厅(有形市场)、同级国土资源部门和国土资源部门户网站上公示交易公告、过程、结果等信息公示无异议的方可办理登记手续;不得泄露或者变相泄露矿业权招标标底、拍卖挂牌底价或者其它有关保密资料工作人员在招标拍卖挂牌活动中、、的依法依纪追究问责。

5、建立长效机制:严格对照《国土资源部关于建立健全矿业权有形市场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145号)要求结合当地实际对矿业权出让、转让行为不规范矿业权属纠纷时有发生以及存在体制不顺、规则不一、监管不严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梳理加大矿业权有形市场宣传力度。建立健全机构调整充实人员建立矿业权有形交易市场杜绝权力寻租现象和矿业权出让、转让过程中存在的腐败行为。

矿业资源范文8

关键词:煤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教育培训

中图分类号:F2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09)06-0117-02

随着知识经济的极大发展,企业的经营管理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企业中“人”的地位不断提高,企业开始要求员工更广泛、更积极地投入企业运作,并通过员工不断的学习和自身能力素质的提高,来达到企业繁荣和发展的目标。如何才能有效的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的竞争力,这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

一、煤矿企业人力资源概况

煤矿企业人力资源由矿长负责批准提供,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用人原则。各有关部门的人力资源由本部门领导负责管理,需要调配时,由经管科负责协调办理,矿主张人才的合理流动。根据教育、培训、技能和经验,坚持多渠道选贤任能,保证员工能够胜任本岗位的工作。劳资科负责制定与正常运营有关的人员需求表,通过培训或聘用等措施,使相关人员能胜任本岗位工作。特殊岗位工作人员要参加由劳资科组织的专门培训,尤其对那些从事特殊作业、关键工种、检验和试验人员的资格培训,须经考试合格后发资格证书,持证上岗。劳资科通过考试、考核、业绩评定等方式,对培训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并建立培训档案,对培训记录整理归档保存。

二、煤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煤矿企业的生产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相距甚远,使得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只能被动的服务于业务发展需要,不能发挥其主动功能。如人才的调动或跳槽使企业急需大量职业管理者,人力资源部就必须提拔或从外部大量招聘,要及时迅速的满足了企业管理的需要,结果可能导致数量上完成任务、质量效果却很差。去年我矿部分职工合同工到期,使部分区队缺少大量的技术工人,煤矿人力资源部为了及时弥补人力资源,就从技校招收了大量工人,但由于这些职工工作经验不丰富,对工作环境不熟悉、很难及时适应工作的正常开展,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因此人才管理与企业管理要充分接合起来相互沟通,来满足企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招聘、薪资福利、绩效管理、培训工作以职能形式各自独立,而对企业领导者和其他管理者来说,需要解决的人力资源问题往往是跨越这些职能,例如如何吸引优秀人才并保留他们,如何对员工进行考核评价,如何激励员工,如何培养职业管理者等。只有系统的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使人力资源真正发挥功效。故此,我们提倡着眼长远的人力资源管理,提醒高瞻远瞩的企业领导者必须从全新的角度,以系统、全局的眼光来理解人力资源管理,即我们提出在企业内部建立基于企业远景和经营战略层层落实的人力资源管理。

三、煤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配置

根据人力资源规划和工作岗位分析的要求,对新增、缺员岗位,采用调配或招聘的方式配置人员。调配一般是对缺员岗位,本着先单位内部培训调配,后全矿范围培训调配的原则。招聘一般是当调配方式不能满足需要时,由用人单位提出因岗位缺员需招聘相应人员的申请,煤矿主管业务部门进行岗位分析和评价后,制定招聘方案,报矿办公会研究同意后实施。

四、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则

煤矿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人力资源是所有资源中最宝贵的资源,人是生产力诸因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第一资源因素”。因此,人既然是“第一资源因素”,那么人当然就是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人力资源的开发是围绕着如何挖掘人的潜力、发挥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进行的,因此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开发人力资源的基本原则。

五、煤矿企业人力资源目前面临的困境

目前各个煤矿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尤其是经济的渗透、文化的渗透非常迅速。人们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也远比以前强得多。煤矿企业在煤矿企业排名并不高,而“人力资源”和“创新能力”则更加靠后。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转,甚至会对企业造成致命的打击。这说明煤矿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不好,造成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着风险。

第一是知识层次高带来的人员流动性大的风险。现在有能力的人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工作,以找到自己能够充分发挥能力的最佳点。很多单位都有“有本事的人留不住”的现象。即使没有很高学历和能力的人也在跃跃欲试,希望能够以改变环境的想法来争取多挣些钱,多实现一些自己的价值等等。这种不断的流动,对工作所需的管理人员提拔、工资待遇、员工技术要求、培训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发展中的煤矿,主要缺少的是高级、中级管理人员及技术骨干。煤矿人才也不少,但往往由于工作安排不当、对其关心不够、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和上进心,部分职工收入偏低,致使人力资源流失,不少中层管理人员及技术骨干“出走、跳槽”到其他矿务集团发展,造成人才相对缺乏。

第二是由于信息时代的到来,带来了知识的挑战。知识老化问题使技术贫乏的风险降临了。在我国现在有一个现象,叫做“充电”,人们想通过再学习,使自己的知识跟上时代的发展。学习是一种越学越多、越学越新、越学越能使自己适应环境的事情,因此我认为把它叫做“知识更新”、“充电”更为确切。在目前的情况下,管理者应该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要使自己的职工树立危机感。

六、煤矿企业开发人力资源的管理方法

当今社会,各个企业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煤炭企业也是如此,谁拥有人才,谁就拥有发展的优势。煤炭企业走向市场,我们清晰地认识到,要让企业在竞争中生存发展,关键要使劳动者及时更新知识技能,提高素质,开发现有人力资源,而这一切离不开教育培训工作。

(一)开发人力资源的关键是教育培训

1.培训要有科学性和针对性。要使培训工作在整个人力资源开发中发挥重要作用,增强培训的科学性和针对性是十分重要。为了鼓励员工向学习型、创新型发展,建立一种宽松的、自主性强的工作环境,营造一种学习氛围。根据煤矿职工的素质不同,接收知识的能力不一样,因此培训工作要有科学性、针对性。首先,培训工作要建立在科学合理的人才预测和规划基础之上,要深入细致的职工的现状调查和岗位分析,确定职工培训目标、内容和方法。第二,确定、细化培训的标准和内容,建立配套的培训管理制度,是职工培训能否落到实处的重要保障。

2.建立完整的教育培训体制、形式多样化。教育培训是一项面向全矿干群,这里的煤矿干群应包括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如果只重视对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而忽视对技术工人的教育培训,或只重视对技术工人的教育培训而忽视对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这显然是不行的,管理和生产是紧密联系的。我们应根据培训内容需要确定培训形式,使培训形式灵活多样,不拘一格,比如理论考核、月度岗位练兵、安全技术竞赛、现场观模、一日一题等,同时鼓励职工自学成才,鼓励职工创造发明,培养职工学习乐趣,使职工愿学乐学。

3.强化班组培训工作。建立了完整的教育培训体制,班组培训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现在的班组培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有的流于形式;有的班组培训员从书本上找到题目,连同答案用笔一划,交给班里职工,让他们轮流记在笔记本上;有的班组听说要检查的时候就草草地集中突击;甚至有的班组培训时常是由班组培训员一个人代劳。长此以往,职工的素质得不到提高,将会落伍,企业的发展也会大受影响。鉴于这种情况,教育培训工作应强化班组培训工作,使班组培训制度化、规范化。

4.培训内容因人而异。本矿职工素质不同,每一位职工所掌握的技能水平也不同。现在的培训,特别是班组培训,往往是统一命题,即每个人答一样的题。这样一来,就使那些已经会的职工觉得班组培训是浪费时间,从而对班组培训抱有无所谓的态度。所以提倡培训内容因人而异,针对不同职工的不同情况进行培训,这样可以使职工之间互相有个比较。一旦培训内容的深度有所不同,就会在无形中形成竞争,为班组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职工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开展教育培训工作。

(二)开发人力资源采用激励机制

当今社会人力资源的开发与企业管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煤矿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与企业管理已经相互联系。合情、合理、合法地处理各种问题,充分调动每个人和整个单位的积极性。这样才能提高单位生产效率。本矿针对企业发展所需人才,制定合理的规划,以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为了吸引人才,对每年新分配的大学生给适当的安家费并在生活给予他们关心,提高他们的工资。另外还提高现有技术管理人员的职称补贴,并对职工采用聘用高级工、技师等方法来提高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同时坚持按劳分配,对有突出贡献的人才给重奖。本矿还实行竞争上岗,以岗定薪,个人工资与业绩挂钩,在企业内部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引导职工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目前本矿还通过岗位分析,优化劳动组合,减少劳动力浪费现象,制定各种岗位的岗位责任制,详细规定各岗位的工作职责工作标准和资格要求,将最合适的人安排到最合适岗位上来。管理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后天的学习和工作实践中获得的。未来的管理者面对的是人的管理。它已不再像以前那样仅限于对事物或资本等进行管理。换句话说,管理者以后的实际任务和工作就是做好人才管理。

矿业资源范文9

关键词:国有企业; 能源矿产资源; 走出去; 问题

一、我国国有能源矿产资源类企业“走出去”的特点

(一)能源矿产资源行业是我国企业“走出去”的主要领域

2016年上半年中国对外投资规模持续放大,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达888.6亿美元,同比增长58.7%,已实现2015年对外直接投资额的61%,对外投资呈现出快速增长的主旋律。其中,采矿业对外直接投资额为41.76亿美元,相比2015年有所下降,但其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和存量规模仍保持在对外投资行业的前列。

加工制造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而其关键性要素是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所以我国企业“走出去”战略投资的重点理所当然地向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产业的倾斜。201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覆盖了国民经济所有行业类别,其中能源、矿业和公用事业占到全部投资交易量的34%,交易价值占全部行业的62%。从投资矿种来看,主要集中于大宗战略性矿种,如铜矿、铁矿和煤矿。由此可见,能源矿产资源类行业是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最偏爱的行业。

(二)国有企业是我国能源矿产资源行业“走出去”的主力军

在矿业全球化大潮下,中国“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向纵深推进,国有企业主动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实施“走出去”战略。2014年国有企业的对外非金融类投资存量占全部投资存量53.6%,虽较前些年有所下降,但依然处于主导地位。截止到2015年底,中国规模最大的100家跨国公司海外资产总额为56334亿元,实现海外收入51771亿元。其中65家国有企业的海外资产累计达51115亿元,占跨国公司海外资产总额的90.7%。65家国有企业中所属能源行业的企业占三分之一,其海外资产合计占跨国公司海外资产总额的56%。

巨额的成交价格亦可佐证国有企业在能源矿产资源行业海外投资中举足轻重的地位。2012年7月,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以151亿美元并购加拿大尼克森能源公司,是截止目前中国企业进行海外资本运营案例中成交金额最大的一次收购。2014年4月,中国五矿集团公司以29.86亿美元收购拉斯邦巴斯(Las Bambas)特大铜矿,并于2016年1月正式投产,该项目成为中国金属矿业发展中的最大海外并购交易。所以,无论在企业数量还是在资产总额上,国有企业都是我国矿产资源行业“走出去”的主力军。

(三)发展中国家是我国国有能源矿产资源类企业“走出去”的主要区域

2016年前三季度,我国境内投资者对全球160个国家和地区的6535家境外企业进行了非金融类直接投资。从投资区域分布来看,能源矿产资源类企业“走出去”区域总体上呈现全球分布广泛却集中于少数国家的特点。2015年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83.9%集中于发展中经济体,投资地域分布高度集中。结合地缘优势与传统优势,加之世界矿产资源区域的不平衡分布,我国能源矿产资源类企业不断拓展与新兴国家和战略伙伴P系国家间的资源合作,当前“走出去”步伐已涉及亚洲、非洲、大洋洲、美洲等大洲矿产资源较为丰富的国家,呈现出广泛分布的格局。同时伴随“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深入推进,2015年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49个国家进行直接投资,投资额达189.3亿美元,同比增长38.6%。

(四)并购是我国国有能源矿产资源类企业“走出去”的主要方式

目前我国国有能源矿产资源类企业境外投资更多偏向难度较大的并购、新建投资和草根勘探三种方式,而其中最多选择的投资方式为跨国并购。2016年1-8月,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项目486个,实际交易金额617亿美元,已超过2015年全年544.4亿美元的并购金额,延续着快速增长势头。根据历年《中国企业境外固体矿产投资报告》,2014年以来我国境外矿业投资额总体增加,采矿业并购金额保持首位。其中2014年中国企业境外固体矿产协议投资额达到108.34亿美元,并购金额更是高达85.48亿美元,占全部金额的78.9%,可见并购在我国国有能源矿产资源类企业“走出去”过程中备受青睐。

二、我国国有能源矿产资源类企业“走出去”的问题

(一)国有体制诱发投资盲目性

国有企业在运作法人治理结构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多层级委托关系,导致企业所有者空缺,作为政府委托人的董事长是在行政命令下产生,政府官员和企业家的双重身份使其将个人政绩置于股东权益之上,追求自身权力最大化,“走出去”投资通常演变为“一把手投资”,企业经营与发展未受重视,国有资产及资源浪费严重。同时,国有企业内部的激励与约束制度存在“双软”问题,外部缺乏全面的制度保障,难以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不利于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经营进行有效监督。

国家股“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诱发内部人控制问题。国有企业改革初期,国家出于对国有资产流失以及外国资本冲击我国资本市场的担心,确定国家在上市公司中的控股地位,在某些特殊行业更是保持绝对控股地位。国有股比重过大致使企业内部股权制衡机制失效,权力过度集中且缺乏有效监管,内部人控制问题频发。

(二)外部风险恶化投资环境

“国字号”身份及“中国国家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引起东道国政府及民众的警惕与排斥,并购区域过于集中亦引起戒备,东道国出于对本国利益的考虑加大对我国投资活动的审批程序难度。此外,我国企业还遭遇如东道国政府干预、政府违约及政治暴力特殊障。2005年1月,美国政府以“国家安全”、“国有公司”和“政府补贴”等原因驳回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收购优尼科公司请求。2009年3月,澳大利亚政府因强调“威胁国家安全”而否决了中国五矿集团公司全面收购OZ矿业的提案。

我国国有企业依靠政府支持形成的“特殊”竞争优势严重威胁到发达国家倡导的公平竞争的国际经济秩序,破坏国际经济规则,不利于全球资源的合理配置,为此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于2011年了“竞争中立原则”。用于维护国家对本国经济利益、重要行业及领域控制的“国家安全审查制度”,也是主要发达国家监管涉外投资活动的另一重要手段。由于我国国企进入国际市场时间较晚,国际经验不足,取消政府支持、设置过高门槛和严苛的市场竞争规则对我国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提出了挑战,不利于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培育。

(三)能源矿产资源类国有企业国际竞争力不强

2014年发展中经济体百强非金融类跨国公司中有12家中国国有企业,包含中国中化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等5家矿产资源类企业,其中跨国指数最高的中国中化集团公司(43.3%)尚未达到54.2%的世界平均水平,我国国有企业的国际化能力有待提高。

传统的人事任免机制导致国企缺乏具有国际化思维及战略眼光的管理人才。决策层未能对海外市场、投资项目、战略伙伴和经营策略等进行科学论证,脱离企业实际能力和海外投资环境贸然采取“跳跃式”投资方式,投资风险增加。同时提供法律援助及纠纷仲裁的组织机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宏观指导不能及时到位,置企业于孤立无援的处境。

我国企业重视“人情”与“关系”管理,而西方国家企业为实现高效有序管理,严格遵守公司规章制度,由此我国企业与东道国企业间存在难以跨越“制度距离”。因未做好与东道国的文化融合,我国国有能源矿产资源类企业不重视东道国法律法规及生态环境保护要求,项目进行中不遵守劳工法律及破坏环境事件频发,社会责任意识薄弱引发了劳工权益保护不够及社区反对呼声较大等问题。

(四)低效并购,“走出去”成功率不高

2016年前三季度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项目达521个,实际交易金额为674.4亿美元,超过2015年全年的并购金额(544.4亿美元),但“走出去”结果不容乐观,24%的企业出现亏损,海外并购成功的企业仅占20%。并购作为我国能源矿产资源类国有企业“走出去”最多采用的方式,1999-2014年期间成功率仅为四成。且由于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事关国家发展全局和国计民生,所以能源矿产资源类国有企业海外并购时遭遇更大阻碍,“走出去”成功率受之影响而有所降低。

不同原因导致的失败案例也佐证了我国能源矿产资源类国有企业“走出去”成功率不高。2009年6月,由于涉及中、澳、美、德四国的矿产资源权益,审查批准过程复杂,最终力拓集团公司董事会撤销与中国铝业公司195亿美元的注资协议,由此中铝增持力拓集团股份以失败告终。2009年11月紫金矿业集团因缺乏国际化经营经验和管理人才,未与东道国本土文化融合,盲目投资秘鲁铜矿,导致投资失败。国际竞争力不足也成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频频失败的另一重要原因,如2011年4月五矿资源有限公司拟收购的澳洲铜矿商Equinox Minerals被全球最大的金矿商巴里克夺走。

(五)能源矿产资源类国企未能实现全产业链投资

我国企业海外投资中未能在东道国对能源矿产资源进行深度加工,大多数企业仅在东道国完成矿产资源开采,再将其运回国内加工,不利于形成上游勘探、下游炼化和加工一体化的投资格局。2016年上半年我国原油进口量为1.86亿吨,同比增长14.18%,F矿石进口量为4.94亿吨,同比增长9.1%。但通过对比2016年前七个月的行业利润发现,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及开采辅助活动的利润与收入之比分别为-11.22%和-29.4%,两个行业的利润总额也为负数。因此,需完善我国企业与东道国的能源合作结构,加强能源矿产资源的深度开发合作。中国石油在苏丹建成了中国第一个集生产、运输、炼油、石油化工、销售于一体的海外石油基地,是中国石油实现国际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我国国有企业在海外能源矿产资源领域进行全产业链投资的一次成功尝试。

三、我国国有能源矿产资源类企业“走出去”的策略选择

(一)完善国企法人治理结构,与民企“互补式”走出去

以灵活高效的产权制度为纽带,明确国有企业的产权主体,使国有股有明确的出资人和责任人。2016年8月中国国有资本风险投资基金股份有限公司注册成立,这是贯彻创新驱动战略、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的有益尝试,将实现由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对授权国企履行出资人职责,避免或减少采用行政干预方式进行监管,有利于政企分开。针对国家股比例过大的情况,需在保持现有市场正常运行的基础上,进行股权分置改革,减持国有股比重,增加社会公众股发行量,吸收更多社会资本注入国有企业,实现股权多元化、合理化。

在矿业全球化大潮下,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占比稳步提升,在“走出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投资能源矿产资源行业对企业能力要求较高,而民营企业规模相对较小,无法单独完成矿产资源投资开发,所以国有企业应与国内民营企业联合,发挥民营企业涉及行业广泛性、体制机制灵活性,发挥国有企业的雄厚实力,进而以“互补式”的组合形式“抱团”“走出去”。

同时,提高中国国有企业 “走出去”过程中的公关宣传能力,国内媒体避免过度强调中国经济发展成果,弱化“中国国家行为”、“资源掠夺伦”等概念,展现企业的商业形象而非国家形象,为国企联手民企“走出去”创设友好的舆论环境,减少东道国对我国国有企业海外投资的排斥抵制。

(二)拓宽投资领域,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走出去”

“走出去”的区域选择应以提升自身竞争力为导向,兼顾安全性。为保证投资矿种的不断丰富、投资区域的稳步拓展,我国应采用多元化进口战略,充分利用贸易活跃度不断提升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矿产资源出口市场,积极拓宽矿产资源获取渠道。从资源禀赋角度出发,应前往南部非洲、拉美等矿产资源储量丰富的地区进行投资开发;从地理距离角度出发,可选择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作为投资目标国;从技术先进性角度出发,可增加到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投资比例,有利于我国国有能源矿产资源类企业学习先进技术及管理经验。

我国仍需明确自身当前处于的国际化阶段,按照矿产资源产业价值链向上延伸,“渐进性”开展境外投资活动。区域、矿种、合作模式及投资方式的选择都需要结合自身优势并要符合企业发展战略,需对投资项目、目标区域及投资方式等进行科学论证,选择由易到难、从初级到高级的“渐进式”国际化路径。采取“远交近取”方式,距离较远的项目主要采取参股方式,丰富国内能源矿产资源获取渠道,而对距离较近的地区,以获得管理权为主,可采取并购、新建投资和草根勘探等方式,提高我国企业的经营决策权。

(三)侧重技术提升,加强国际能源合作

企业需通过提高自身软技术和硬技术,构筑核心竞争力,让东道国企业对投资乐见其成,提高在行业中的话语权,最终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实现更高价值。积极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能源合作,保证多元化的资源供应来源,转移产能优势,吸收沿线国家技术优势,更好促进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研发创新。

“走出去”的国有企业应尝试与国外能源企业形成战略联盟。在与外国企业合作的过程中学习其先进的技术经验及管理能力,提升我国企业的技术研发创新能力。对于“走出去”过程中出现的众多风险,国有企业应与外国企业联合建立完善的风险防范体系,避免我国企业在防范风险时“孤军奋战”。通过加强与外国企业合作,减低我国国有企业并购的体制风险,提高海外并购成功率和企业效益。

矿产企业成功“走出去”的关键也在于建立国际化的人才团队和本土化的运营团队,应着力建立跨境价值与文化共同体,优化现有行政任命和绩效评价的做法,推行“市龌”选聘机制,打造意识形态贯通且在专业领域具有特长的人才队伍。同时加强对全体员工的跨文化培训,求大同存小异,尊重当地习俗、劳工法并增加社会慈善活动力度使东道国逐渐接纳并融入我国企业文化。

(四)整合多方优势,形成国际化产业链

国有企业应认清当前的行业形势,结合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整合东道国地缘、人力资源、技术及资本等优势,紧扣价值链的核心环节,在国际产业链上寻求最佳增值点,进而在国际竞争中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实现产业链低端到中高端升级,从产品优势到全产业链优势的过渡。2015年12月五矿集团与中冶集团通过战略重组方式增强其海外投资的竞争力,此举是同一产业链上不同环节、具备不同优势企业的互补式重组,上下游强强联合有利于发挥协同效应,业务整合有利于加强五矿集团的资源掌控力和风险管控力。

加强与东道国在能源矿产资源领域的全方位合作,避免“直接索取”模式,增强政治互信,共享经济利益。2015年9月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与俄罗斯最大的全产业链石化企业西布尔集团签订战略投资协议,进一步加强中俄两国的能源深度开发合作。全球油价低迷时期,下游炼化业务相对上游勘探开采成本更低,商业风险更小,帮助中石化完善上下游一体化的海外战略布局。

参考文献:

[1] 顾露露,Robert Reed.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失败了吗[J].经济研究,2011(7):116-129.

[2] 郭虹.资源约束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7):87-89.

[3] 关秀丽,陈龙桂.对外开放新阶段矿产资源类企业“走出去”战略研究[J].国际贸易,2012(11):22-26.

[4] 张建红,卫新江,海柯?艾伯斯.决定中国企业海外收购成败的因素分析[J].管理世界,2010(3):97-107.

[5] 蓝庆新.近年来我国资源类企业海外并购问题研究[J].北京:国际贸易问题,2011(8):154-165. 2010(3):97-107.

矿业资源范文10

当前是一个经济文化时代,任何行业要想在市场上保持强大的竞争力,不被社会所淘汰,就必须引进足够的人才资源,同时要提高他们的工作责任心以及创造力,长期的为企业奋斗努力。国有煤矿企业也不例外,要想促进煤矿企业稳定持续的发展,就必须留住大量的高素质人才。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企业管理必不可缺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员工的切身利益,合理的薪酬设定能有效吸引住员工,稳定员工队伍。因此。管理层就必须高度重视员工薪酬制度的制定,通过制订合理薪酬制度,不断去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才能保证煤矿企业开采作业的安全展开。

1、制定对外充满竞争力的薪酬制度

煤矿作为一个相对危险的行业,通常位于偏远落后的地区,交通不便利,煤矿员工无法享受到城市丰富多彩的生活。与此同时,每天还要面对复杂艰苦的工作环境,完成大量的工作。所以,煤矿国有企业要想吸引到大量的优秀人才,让他们心甘情愿为煤矿事业无私奉献,就必须制定出对外充满竞争力的薪酬制度,让煤矿员工充满工作热情。在制定员工的薪酬制度过程中,煤矿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必须对周边同行业和相近行业员工薪酬水平展开详细的调查分析,充分掌握同行业和相近行业员工的薪酬实际情况,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制定出充满竞争力的薪酬制度。只有通过上述工作的顺利开展,才能保证企业的薪酬制度能吸引并留住更多的关键性综合人才,使企业人才资源得到有力的保障,不至于人才流失出去。

2、实现国有煤矿企业薪酬制度的公正性目标

煤矿企业要想得到和谐稳定的发展,就必须保证内部员工薪酬制度的公正性,让一个员工都能感受到制度的公平性,而不是草率的通过少数领导就决定了煤矿员工的薪酬水平。在制定薪酬制度的过程中,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要秉着严谨性以及公正性的态度,要充分发挥出薪酬制度对于员工的激励作用,全面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因此,要想实现国有煤矿企业薪酬制度的公正性目标,就必须严格完成以下的工作:

(1)明确员工工作岗位,展开岗位分析。要想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前提就是必须对员工岗位展开合理的分析,要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明确企业的组织目标以及战略目标,通过采用科学合理的分析方法,对不同岗位的职责、作用、性质、工作条件以及工作环境展开详细的调查和分析,从而制定出完成的煤矿企业岗位工作规范以及工作说明书。

(2)进行岗位评价考核。国有煤矿企业要打破传统划分岗位等级方式的弊端,不能完全只是依靠于行政级别去判断岗位实现的价值。因此,煤矿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要根据不同岗位的工作难易度以及责任大小展开合理的评价考核,从而去判断明确岗位应有的薪酬水平。岗位评价作为企业内部公平性原则的主要体现,通过合理的岗位评价,能得出正确的岗位等级,从而也就能根据不同岗位实现的工作价值,决定出员工的工资级别以及各种福利标准,让每一个员工都心服口服,对薪酬待遇不会存在很大的意见。

(3)详细调查煤矿企业员工的薪酬满意度。煤矿企业劳资管理团队通过对各个岗位的员工展开详细的薪酬满意度调查,可以充分了解掌握到每一个员工对于企业薪资的期望值以及真实评价,同时可以鼓励员工积极发表对于企业薪酬制度的意见和看法,是否达到他们心中公平性的标准。这样有利于内部员工的和谐发展,加强员工之间的交流讨论,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4)坚持薪酬制度制定的一致性原则。煤矿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必须严格的按照薪酬制度发放员工的薪资,不能由于个别领导的要求,就擅自改变员工的薪水或者奖金福利发放,要坚持做到薪绩一致性原则,严厉杜绝员工薪水报酬的随意性发放,让员工产生委屈的情绪,从而有了离职的想法。

3、合理制定煤矿员工的激励性薪酬和福利制度

3.1国有煤矿企业的激励性薪酬政策制度

国有煤矿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除了要基本保证薪酬制度的公平性、内外竞争性以及薪绩一致性,还要另行合理制定出煤矿员工的激励性薪酬政策,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因此,要严格按照以下工作步骤进行:

(1)设置合理公平的员工绩效薪酬目标,让员工为了绩效薪酬不断的努力工作,这样既实现了员工的薪酬奋斗目标,又源源不断为企业创造了更多的经济效益。

(2)适当的拉开员工薪酬层次,这样有利于员工之间的良性竞争,促进员工共同为了高薪资而努力,要把握好合理的尺度,在薪酬公平的前提下拉开档次。

3.2设置一定的员工福利项目

国有煤矿企业在员工基本薪酬的基础上,设置一定的福利项目能有效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高福利的项目能吸引留住更多的人才,激励他们长久的为企业奋斗工作。在员工对于薪酬感到基本满意的时候,给予适当的福利照顾,能让他们感受到企业像家一样的温暖,增强员工的归属感,离不开企业这个大家庭。

4、结束语

矿业资源范文11

关键词 尾矿;尾矿资源;资产化

中图分类号 C92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0)07-0170-05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0.07.028

2009年12月7日,于丹麦召开的哥本哈根气候会议积极倡导低碳经济,“新能源”“节能减排”等一时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在我国,煤炭是主要的工业能源和原料,其可持续发展既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国家的能源安全,同时也关系到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选择。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合理、有序开发煤炭资源,有效整治煤炭尾矿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自1985年以来,我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的资源综合利用政策法规,主要包括《矿产资源法》、《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和《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18号)等,并结合我国煤炭的发展实际制定了《煤炭产业政策》,这些法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煤炭资源包括尾矿、废石等在内的资源综合利用的发展,但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和不足。煤炭企业尾矿资源主要包含了煤矸石、粉煤灰、煤泥和塌陷地土地。其中,煤矸石和煤泥是煤炭企业生产所必须排放的固体废弃物,也是我国最大宗的工业排放固体废弃物;粉煤灰是利用煤炭资源从事生产经营企业的必然产物;而塌陷土地则是煤矿开采的必然结果。如果煤矸石和煤泥可以看做煤炭企业的直接尾矿资源的话,那么塌陷土地和粉煤灰则是煤炭企业间接的尾矿资源。笔者正是以煤矸石、煤泥、粉煤灰以及塌陷土地的资产化评估为基点,提出了有效促进煤炭企业尾矿资源资产化的对策与建议。

1 煤炭企业尾矿资源现状和综合利用成效

1.1煤矸石资源利用现状

根据煤矸石的组成特点及其特性,主要利用渠道包括:回填采空、作为建筑工程填料、筑路造地、回收有用成份及作燃料、建筑材料和改良土壤等用。目前,我国的煤矸石综合利用已由“无害化”逐步走向“资源化”,煤矸石资源化利用途径主要包括:第一,煤矸石发电、供热、生产沸腾炉燃料;第二,生产建筑材料制品:烧结砖瓦、免烧砖瓦、空心砖、制作水泥原料(水泥熟料、无熟料及少熟料水泥)、特种水泥、陶瓷、轻骨料等。目前,全国煤矸石砖生产企业仅有近千家,年生产矸石砖60亿块,仅占粘土砖产量的0.8%,利用煤矸石1600万t,年节约土地近万亩,节煤60万t标煤。第三,生产农田用肥料:有机复合肥、微生物肥料、土壤改良剂;第四,生产化工原料:合成碳化硅、制备分子筛、制取白炭黑、聚合氯化铝、硅铝铁合金等;第五,利用煤矸石回填(包括建筑回填、填低洼地和荒地、充填矿井采空区、煤矿塌陷区复垦)、筑路等;第六,回收有益矿产品:高岭土、硫铁矿、提取稀有稀土元素等;第七,其他用途:用作铸造型砂、生产墙体材料等。其中,煤矸石发电、煤矸石建材及制品、复垦回填以及煤矸石山无害化处理等大宗量利用技术和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利用技术和产品是国家目前重点发展的煤矸石综合利用技术。

总的来看,目前我国煤矸石资源化综合利用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先导,因地制宜,积极利用,多种途径,讲求实效,大幅度提高利用率,正在努力实现从“以堆存为主”转向“以利用为主”,从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1.2粉煤灰资源利用现状

我国长期以来一直重视粉煤灰综合利用工作。早在20世纪50年代已开始在建筑工程中作混凝土、砂浆的掺和料,在建筑工业中用来生产砖,在道路工程中作路面基层材料等,尤其在水电建设大坝工程中使用最多;20世纪60年代开始粉煤灰利用重点转向墙体材料,研制生产粉煤灰密实砌块、墙板、粉煤灰烧结陶粒和粉煤灰粘土烧结砖等;20世纪70年代,国家为建材工业利用粉煤灰投资不少,而利用问题没有解决好;到20世纪80年代,国家把资源综合利用作为经济建设的一项重大经济技术政策,粉煤灰排量逐年增加的同时综合利用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尤其上海近几年来粉煤灰利用率100%,为全国之首。

总的来看,粉煤灰用于砌筑、回填技术成熟,工艺简单且吃灰量大,属于大力推广应用技术;粉煤灰高强混凝土仍是需要完善发展的技术;粉煤灰空心烧结砖、粉煤灰混凝土空心小砌块等建筑制品方面的应用技术是今后的发展热点,也有必要在大工业化生产中继续摸索,完善其工艺技术参数。

1.3煤泥资源利用现状

煤泥泛指煤粉含水形成的半固体物,是煤炭生产过程中的一种产品,根据品种的不同和形成机理的不同,其性质差别非常大,可利用性也有较大差别。总的来说,煤泥具有高水分、高粘性、高持水性和低热值等诸多特点,长期被电力用户拒之门外。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迅猛发展,煤炭产量已跃居世界首位,市场形势也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加之环保意识的提高,洁净煤的需求迅速增长,煤炭加工的深度和广度快速发展,煤泥产量显著上升,煤泥的综合利用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煤泥可以直接成浆使用和干燥成型利用,目前按用途主要分为直接燃烧发电、水煤浆、制型煤等。

除此之外,煤泥在配煤、气化、制备化工产品、工业填料、颗粒活性炭等方面也有广泛的应用,并且人们还在不断探索煤泥利用的新途径。

1.4塌陷地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资源困境日益凸显,土地资源的紧迫程度日益提高,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发利用煤矿企业的塌陷地土地,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目前,对于塌陷土地资源化利用途径很多,首先,发展渔业。无公害渔业产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对煤矿企业塌陷地部分大面积积水的实际情况开挖渔塘发展水产养殖,很适合无公害、名优、高效的渔、牧、畜生态立体养殖模式,能打造一条高产高效高能低耗的绿色新型产业链,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保效益,是国家鼓励发展项目,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如山东济宁任城区水产局立

足实际,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利用煤矿塌陷地养鱼,矿区渔业经济发展迅猛,在当地政府大力鼓励支持下,通过制定合理利用开发计划,取得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其次,平整复耕。对浅层变形地削高填洼,整平复垦成为耕地,浅水层塌陷地利用煤矸石和电厂粉煤充填塌陷坑复土,开挖排水沟系、建设翻水站、防渗渠道、节制闸等排灌设施,采取这些措施大大改善塌陷地的农业生产条件,有利于农业生产。这样,一方面增加了现有的可耕土地资源,对解决我国的粮食问题做出贡献;另一方面,有利于增加当地农民收入,解决农民经济问题。再次,开发旅游。对地势塌陷地区为了防止地块下沉,可以采取周围开渠、道路退线、分割小面积人工湖和地下掩埋管道等办法进行治理,由于煤矿长期开采造成地势塌陷地下水上渗而形成的大片湿地,交通便利条件成熟的可以考虑建设成为湿地公园度假村。在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中遵循“保护优先利用”、“因地制宜、顺势利导”、“自然生态为主,人工修葺为辅”的设计原则,结合该区域原有的地理特征,充分展现当地的农业自然景观,力求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个方面使其达到环境的再利用和可持续发展,进而考虑将其规划设计成农居旅游度假村式的湿地文化景观公园。

1.5枣庄柴里矿煤炭尾矿综合利用效果

近年来,山东枣矿集团柴里煤矿,坚持以节约使用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采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拓宽企业发展领域,延伸循环经济链条,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逐步实现清洁生产,促进了企业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

枣庄矿业集团公司柴里煤矿1990年经改扩建后,年生产能力达240万t,并配套一座年入洗能力为240万t的选煤厂,年排放低热值洗煤矸石26万t,煤泥9万t。1989年投资兴建煤矸石热电厂,2台35t/h燃煤矸石沸腾炉,配套2台6Mw机组;1996年,柴里煤矿购进1台35t燃煤泥循环流化床锅炉,配套1台6Mw扩孔抽汽机组。电厂经过2次扩建后,年消耗煤矸石30多万t,洗煤厂洗矸利用率100%;拆除了大小燃煤锅炉9台,每年节约标煤9000t,年利用煤泥217万t,折合标煤7830t;年利用焦炉煤气8173万m3,折合标煤3514319t。

电厂以洗矸和煤泥作为燃料,每年要产生20余万t的炉渣、粉煤灰,该矿于1998、2002年又先后建成了2座与电厂配套年产6×105块炉渣空心砌块砖厂和年产2×107块粉煤灰免烧砖厂。粉煤灰还用于井下注浆。结合井下防灭火的生产实际,经实验以60%粉煤灰配40%粘土作井下注浆使用,达到了造再生假封堵采空区的效果。

该矿将矿井水经过投加PAC混凝剂和PAM助凝剂,获得净水后再利用ClO2灭菌消毒,从而使其达到污水排防二级标准。矿井水处理率达到100%,重复利用率达到85%以上,年处理矿井水129195万t。

柴里煤矿尾矿资源资产化利用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仅2006年,柴里煤矿热电公司供气收入3200万元,供电收入2753万元,炉渣收入16万元,其他收入3495184万元,节约煤炭5万多t,节约地下水140万m3。同时,彻底改变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脚泥”的现象,解决了煤矸石、煤泥堆积占地问题,缓解了与地方的关系。

2 煤炭企业尾矿资源综合利用困境分析

2.1尾矿资源堆存数量巨大,综合利用率低,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我国矿产资源的特点是拌生矿多,难选矿多,贫矿多,小矿多。由于矿山企业数量比较多,因此每年都会产生大量尾矿。例如,我国煤矸石产量约为原煤总产量的15%一20%,积存已达70亿t,占地70km2,而且以年排放量115亿t的速度增长,而煤矸石的综合利用尚不15%,约300万t,余下煤矸石多采用圆锥式或沟谷倾倒式自然松散地堆放在矿井四周。

由于目前我国尾矿的综合利用率仅为7%左右,因此,大量的尾矿只能长期堆放在尾矿库,有些边远地区的乡镇矿山选厂甚至直接将尾矿排放到大自然中,对矿山周边地区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比如,尾矿在受到腐蚀时,以及尾矿中的可迁移元素发生化学迁移时,将会对大气和水土造成严重污染,并导致土壤退化,植被破坏甚至直接威胁到人畜的生命安全;未复垦的尾矿库表面的砂尘可被风吹到尾矿库周围,有时甚至形成矿尘暴,严重恶化了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尾矿中的有害成份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危害。

2.2我国已具备尾矿、废石综合利用的先进技术,但是综合利用技术和项目推广缓慢

我国煤炭企业利用煤矸石发电、制砖技术、低品位矿石堆浸技术等已十分成熟;从废液、烟尘中回收稀散元素的技术也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是由于政策、资金等方面的原因,这些技术的应用只限在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尾矿、废石综合利用离产业化的方向还距离很远。

2.3我国现行的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法规多为原则性、鼓励性政策,没有一套完整的综合利用基本法,而且存在大量的政策执行不力的情况

资源的综合利用包括原生资源、二次资源和再生资源的综合利用,资源领域广泛,其来源、种类、性质多样复杂。由于它们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重要影响与作用,资源的综合利用已成为社会极其关注的问题,建立一套完整独立的立法体系十分必要。但目前我国还没有这样一个综合利用的综合性基本法,以及各方面的单行法和针对具体问题制定的法规规章等完整的立法体系。我国目前的资源综合利用立法大都是由国务院各部门单独或联合颁发的规章或规范性文件,并多以“通知”、“意见”、“要点”、“办法”等形式下达,立法位次低,且大多为原则性条文,不具体,缺乏可操作性的详细条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资源综合利用立法的权威性、稳定性和强制性。矿产资源管理政策应当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完善。我国的资源综合利用法律法规中就存在一些不尽完善的条款,有待进一步完善。

3 煤炭企业尾矿资源资产化对策与建议

开展煤炭尾矿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既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煤炭资源利用效率,诸如,对煤层气、矿井水、煤矸石、粉煤灰等多种尾矿资源统筹规划、综合利用,使其变废为宝,从而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效率;又能够拉长煤炭产业链,拓宽煤炭产业面。以煤炭为基础,发展煤的衍生产品,延伸煤炭资源产业链,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还能够减少污染和改善环境。开展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可减少煤炭开发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最终实现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3.1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利用

煤炭资源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建设的重要战略资源,因此,要改进管理方式,实现由粗放开发型管理向科学综合开发利用、保护节约型管理的转变;要依法、科学、合理地划定煤炭资源、国家规划矿区和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价

值的矿区,严格按国家规划有序综合开发;要建立煤炭资源战略储备制度,对特殊和稀缺煤种实行保护性开发;要按照国家的产业政策,煤炭生产企业围绕矿区的总体目标,选好重点项目,建设具有特色的支柱产业;要根据自身的优势和条件,确定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发展战略和目标,构筑具有不同矿区特点的煤炭加工、转化、利用的多联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要充分利用国家优惠政策,发展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增加煤炭资源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增强煤炭企业发展的后劲,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发展思路。

3.2重点是抓好煤矸石综合开发利用、煤炭洗选加工与煤矿环保产业,其中以煤矸石综合开发利用为重中之重

由于这三个重点是量大面广、技术成熟、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显著的代表,因此,以煤炭洗选、煤矸石综合开发利用为龙头,横向发展,纵向延伸,可以形成煤炭延伸增值产业链,形成煤炭资源开发利用良性循环。煤炭经过洗选,洗出来的煤矸石、煤泥及中煤都应用来发电,灰渣用来做建材,提高综合经济效益。我们应该积极建设一批洁净煤示范工程、煤矸石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工程等,发展循环经济,提倡节约能源、资源的消费模式;同时,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要广泛采用成熟的先进适用技术和设备。紧紧围绕煤矸石等低热值燃料发电、生产建材、回填复垦等,做大量的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应用工作;积极推广以提高燃烧效率和减少环境污染为目标,以燃用煤矸石等低热值燃料为主的沸腾炉及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技术,进一步提高煤矸石综合开发利用的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努力创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产品品牌,提高煤炭生产企业经济与社会效益。

3.3推进洁净煤技术,促进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国家要制定规划,完善政策,组织建设示范工程,并给予一定资金支持,推动洁净煤技术和产业化发展。大力发展洗煤、配煤和型煤技术,提高煤炭洗选加工程度。积极开展液化、气化等用煤的资源评价,稳步实施煤炭液化、气化工程。加快低品位、难采矿的地下气化等示范工程建设,带动以煤炭为基础的新型能源化工产业发展。采用先进的燃煤和环保技术,提高煤炭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按照高效、清洁、充分利用的原则,开展煤矸石、煤泥.煤层气、矿井排放水以及与煤共伴生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鼓励瓦斯抽采利用,变害为利,促进煤层气产业化发展。按照就近利用的原则,发展与资源总量相匹配的低热值煤发电、建材等产品的生产。修改制定配套法规、标准和管理办法,落实和完善财税优惠政策,鼓励对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

3.4加强科学管理,增强竞争能力

每个行业都有适合本行业特点的科学管理方法。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企业大多数从事跨行业的产业,各企业需要善于向其它行业学习,强化科学管理,建立一套具有专业特点的科学管理机制,需要实行文明生产、清洁生产和安全生产。只有这样,才能改变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企业的形象,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和综合效益,才能使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在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程度、抓好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结构调整上下功夫。煤炭资源开采应与洗煤、焦化、发电、气化、液化、建材、矿井水处理利用等项目同步规划、分步实施,做到资源循环利用、环境综合治理,实现上下游产业联动,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3.5完善资源综合利用的立法体系建设

健全完善的资源综合利用体系应当包括综合性的基本法、各主要方面的单行性法规以及针对具体问题的政府规章、地方或部门法规,它们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形成一个完整协调的网络系统。而我国现行的资源综合利用立法远未达到上述标准,具体表现为立法不完整、不系统、不配套、规格低、可操作性差,最终其立法效力大受影响。

3.5.1制定相关的国家资源综合利用基本法

资源综合利用是一项涉及面广的,有着独特对象、性质和内容的领域,必须有一个综合性的基本法,作为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牵头法律。它可以确定资源综合利用的基本原则、管理范围、基本制度、主要措施等,为资源综合利用及其立法提供基本依据,把资源综合利用的管理真正纳入法制化的轨道。

3.5.2制定资源综合利用各主要方面的单行法规

我国资源综合利用包括共伴生矿产资源、二次资源和再生资源三大资源的综合利用。这三种资源的来源、种类、性质、利用对象、利用环节、利用途径、所采取的生产工艺和管理措施等均有很大不同,为有利于管理,必须针对每个方面的特点制订相应综合利用的单行法。

3.5.3建立地方或部门的配套法规或规章

矿业资源范文12

关键词:煤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一、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概论

“人力资源”这一概念曾先后于1919年和1921年在约翰.R.康芒斯的两本著作《产业信誉》、《产业政府》中使用过。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新兴的学科,问世于20世纪70年代末。是指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的要求,有计划地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通过对企业中员工的招聘、培训、使用、考核、激励、调整等一系列过程,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员工的潜能,为企业创造价值,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是企业的一系列人力资源政策以及相应的管理活动。这些活动主要包括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的制定,员工的招募与选拔,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员工流动管理,员工关系管理,员工安全与健康管理等,最终达到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的一种管理行为。

人力资源管理的历史虽然不长,但人事管理的思想却源远流长。人事管理阶段可具体分为科学管理阶段、工业心理学阶段、人际关系管理阶段。人力资源管理阶段可分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提出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两个阶段。当前,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四项注意制定必须满足企业实情、符合国家和地方法律法规标准、注重系统性和配套性、保持合理性与前瞻性。现代企业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的竞争。当前,国有煤矿企业要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就必须不断改变用人制度,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方式,提高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为企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力保障。

二、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煤矿企业由于受行业自身限制等因素的影响,在吸引、开发、使用人才,全面提高员工积极性和工作效益等方面仍缺乏足够的认识和有效的措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依旧传统。随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煤矿企业己经逐步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经营活动中所创造的价值,但是仍有相当一部分企业还在沿袭传统的一些做法,人力资源部门只是形式上的改动,与原来无实质性的差异,从用工制度、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到企业经营者的任用制度基本沿用传统的方法。这种“换汤不换药”的现象,在我国众多企业中也是普遍存在的。

2)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偏低。一些企业缺乏对人力资源的战略规划,企业发展规划基本不考虑人力资源的发展问题,只重视用人,缺乏培养、开发人才意识,人力资本投入幅度小。人事管理的精力主要在于考勤、档案、合同管理等,缺乏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体系,属于服务性而不是开发性。传统的用人模式依旧存在。在选人、用人上企业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重文凭、资历的等现象,人才选拔论资排辈,不重视能力和贡献的问题。

3)员工教育培训工作有待提高。部分企业并不重视员工的教育培训工作,还没有把人才培养看成是知识经济时代最主要的基本建设,有的企业即使有一些培训,但培训内容的科技含量不高,也缺乏具体的要求,缺少具体的激励机制,使得教学形式单一,缺乏多样性;有的企业没有培训需求分析,没有培训计划的制定等管理体系,临时组织,临时拼凑;有的企业把培训看成是员工福利的一部分,大家轮流进课堂,培训后没有任何评估,也没有任何措施使员工发挥学到的新技能培训,导致培训走过场,实效不高。

4)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有待增强。人力资源部门的角色是整个管理过程中的主要协调者和推动者,但部分领导一谈到人力资源管理就想到这是人力资源部的事,对人力资源的认识不够、重视不够,没有把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发展战略相结合。人力资源管理还处于以事为中心,把人视为一种成本,只注重使用和控制,不注重投入,也没有形成人人关注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合力。

三、搞好煤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措施

国有煤矿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可持续发展,就应该有效解决好人力资源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的管理水平,使企业吸纳、留住和用好人才,促进企业稳定、可持续性地又好又快发展。

1)创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现代人力资源开发意识,充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把人作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在工作中充分考虑到员工的成长和价值,强调把开发员工的创造潜能作为现代人力资源开发的重点,使员工潜能得到释放、创造力得到施展。要对企业当前及未来人力资源的需求进行科学的预测和规划,要结合企业战略目标,盘活人力资源,设置灵活的组织结构、岗位编制、准确的人员配置,优化人力资源管理方向及实现策略,从而不断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2)建立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完善健全的管理制度是影响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和水平最为重要的因素,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可以方便和增强管理者的管理工作。为了使绩效管理变得更加有效,企业必须改变以往凭个人印象来判断员工业绩、工作能力、工作态度的做法,建立与健全科学、客观、合理、有效的员工绩效评估体制,强化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经营战略上的职能作用,克服认知所带来的在绩效管理中的各种认知偏差,与员工保持及时、真诚的沟通。要在管理方式上由“被动式”转变为“主动式”,把人才问题与企业发展进行综合考虑,对人员进行主动性投资和开发,制定合适的人才发展战略,建立合理的人才梯队,改变人才培养运作机制,加强科学管理,实现人才整体优化组合,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