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矿业投资论文

矿业投资论文

时间:2022-10-25 22:36:06

矿业投资论文

矿业投资论文范文1

(一)矿业资源禀赋丰裕。勘探项目投入量巨大

澳大利亚是传统的矿业开采国,有“坐在矿车上的国家”之称,是仅次于美国和加拿大的世界第三大矿产品生产国。澳大利亚的矿石开采主要用于出口,其出口量占开采量的80%。

澳大利亚的矿石产品种类繁多、品位优良,且储量巨大。目前已探明的矿产中,储量居世界第一位的有铀、铅、锌、钽和镉;居世界第二位的有铋、错、铪;居世界第三位的有煤、铝土矿、金、钴、锂和金刚石等。为我国进口商青睐的铁矿石资源的年储量也已达到180亿吨。据统计,2007年我国从澳大利亚进口铁矿石1.46亿吨,占我国铁矿石进口总量的38%。

澳大利亚拥有许多世界级的矿床,其中比较著名的有:西澳大利亚州的哈默斯利铁矿带,昆士兰州的蒙特艾萨铅锌矿区,新南威尔士州的莱特宁山脉黑蛋白石矿床等。

在具备优良的矿业资源禀赋的同时,澳大利亚政府对矿业勘探也相当重视,对矿石勘探项目的投入巨大且投入额逐年增加。澳大利亚政府在增加勘探支出的同时,也注重提高勘探技术的科技含量。2007年,政府启动了新一代矿产勘探计划——“玻璃地球”计划。该计划利用三维可视化和地质模拟等技术,使大陆表层1公里以内的地域,像“玻璃一样透明”,从而大大提高了勘探效率与准确性。

(二)交通运输条件便利。港口设施完备

澳大利亚位于南太平洋要冲,交通便利,远洋运输业发达,是重要的国际运输中心之一。运输成本较低,运输效率极高。墨尔本港是澳大利亚最大的现代商业港,港口的年吞吐量在6400万吨以上,有4万平方米的堆场,码头上铺设铁路线,油罐车可直达码头。凯恩斯港、悉尼港、弗里曼特尔港亦是其重要商贸港口。赫德兰港是其主要的矿物出口港之一。

(三)低利率、低通涨,经济持续增长

澳大利亚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与其他西方国家相比,具有低利率、低通胀、经济持续增长的特点。根据经合组织的报告,澳大利亚2006、2007、2008财年的经济增长率分别为2.8%、4.1%和2.5%。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预计2009—2010财年的经济增长率将放缓为1.7%。不难看出,澳大利亚的经济颇具活力,其经济增长率超过了经合组织的大多数成员国。

(四)外资政策趋于鼓励性

大体上看,澳大利亚对外资的政策是鼓励性的。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澳大利亚政府就开始放宽对外国资本的限制。在当今国际贸易投资自由化的大背景下,澳大利亚进一步减少外资限制条款,以吸引全球有竞争力的经济实体投资。

1.放宽准入审批限制

从1999年9月起,澳大利亚政府将外国对澳大利亚既存企业投资的政府审批底线,以及外国公司中澳大利亚资产被另一外国公司收购时须向澳政府通知的底线由原来的500万澳元放宽到5000万澳元。这一政策极大地方便了投资额在5000万澳元以下的中国企业,使投资者避免了繁杂的审批手续,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得投资收益。

2.放松矿业投资的股权限制

澳大利亚政府取消了在新矿业开发项目中,澳大利亚人要拥有一半股权的限制[投资主体为外国政府(包括国企)时不适用],同时外国人接管既存采矿企业,也不必再进行经济利益检测。

(五)与中国具有良好的经济贸易关系

澳大利亚与中国具有良好的经贸关系。1972年,澳中签署了两国贸易享受“最惠国”待遇的文件。1978年澳政府宣布对中国实行普惠制待遇。近年来,我国与澳大利亚的贸易额逐年攀升,2007年中澳双边贸易总额已达到438.5亿美元。同时,中澳之间的投资也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澳大利亚已成为中国“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IDD)的第六大目的地。仅2007年,中国对澳大利亚非金融类项目直接投资额已逾9.4亿美元。同年,澳大利亚在华的新增投资项目487个,实际使用金额3.5亿美元。

(六)法律体系健全。外资可得到充分保障

澳大利亚虽然没有统一的外资法,但外资活动主要由1975年通过的《外国收购和接管法》、《公司法》等法律监管。澳大利亚的各州政府、地方政府也分别出台相应法律,保护外资在本州、本地方的合法权益。

总体而言,澳大利亚的矿业投资环境良好,但在当今经济背景与海外投资者对澳大利亚矿业的收购狂潮下,我们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风险。

二、投资澳大利亚矿业的机遇与风险

投资环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体现出明显的时代性。仅热衷于历史材料的堆砌,而忽视时代本身特点的投资研究是毫无意义的。当今世界,投资形势瞬息万变,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的投资者又面临着怎样的机遇与风险?

(一)危机中的矿产投资机遇

1.金融危机成为澳大利亚矿业股指“走绿”的推动器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国际金融危机是继上世纪初“大萧条”之后,波及面最广、影响最深刻的一次全球性经济衰退。许多国家的支柱产业都受到危机的影响,澳大利亚也不例外。其矿业产业正面临着生产规模缩小与被迫裁员的窘境,截至2009年4月,澳大利亚矿业企业裁员已逾1.2万人。与此同时,市场上不断走低的矿石价格更使矿山开发者措手不及。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统计,截至2008年底,国际市场上主要金属如铜、铝、铅、锌等的价格指数分别下跌20%、16%、40%、31%,且无明显反弹迹象。长期的萧条也导致企业内资金流动出现严重困难。在多方面不利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澳大利亚矿业股领跌股市,然而这也为我国投资者“低价收购”提供了机会。

2.下跌使中国投资者“掏腰包”时更有底气

国际金融危机给中国投资者带来的另一利好消息是澳元下跌。澳元汇率于2008年7月中旬开始大幅下跌。澳元兑人民币汇率由1:6.6636,跌至8月中旬的1:5.9378。2009年,澳元下跌趋势更是不可逆转,根据外汇价牌,4月中旬,澳元兑人民币汇率为1:4.9727。澳元的持续下跌为中国投资者的并购又增添了筹码。

3.澳大利亚矿主与中国矿业企业“联姻”的欲望强烈

金融危机带来的投资机遇对于世界各国的投资者都是均等的,但是澳大利亚矿业企业主观上更愿意与中国企业“联姻”。澳大利亚铅锌矿大亨Perilya公司面对恶意收购,主动寻求中金岭南,提出收购要约;澳洲第三大铁矿石出口商ForteseueMetalsGroup也积极地与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就可能的投资机会展开对话。澳大利亚矿业巨头表现得如此主动,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是看重中国广阔的市场。中国作为矿业资源消费大国,有色金属需求量已占全球的三分之一至四分之一,市场资源广大。中国虽是矿产大国,但贫矿多、富矿少,多数产品的原料供应对外依存度较高。尤其是当今中国工业、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更加需要品位优越的矿业产品。同时,中国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市场逐渐开放,也使得更多海外受困企业把目光投向中国。其次是中国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小。中国主要矿业企业具有相当实力,能够提供目标企业急需的现金。中国的矿业生产以供给“内需”为主,金融危机对其影响十分有限,许多大型矿业企业并没有受到金融风暴的大规模冲击。同时,中国矿业实体自身经过数十年的探索,已经形成了完善的管理体制、掌握着广阔的矿带,资金力量雄厚,国际信誉优良,涌现出中国铝业、中金岭南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矿业实体。面临大量债务问题的澳大利亚矿业企业与这样的投资者“联姻”,更有利于帮助企业走出困境,提升信心。

金融危机下,现金为王,中国在此时恰好有大量的外汇储备。中国投资者可以为目标企业提供足够资金,而不是采取股权交易的形式。目标企业的决策者由于担心用于交易的股票在恶劣的经济环境下极有可能贬值,因此更愿意与能够提供现金交易的中国企业接触。

4.在中国“走出去”战略的指导下,国家也在为企业排忧解难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已不可逆转,但在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投资者在做“走出去”的决策时难免有所顾虑。为此中国政府也在为矿业企业“撑腰”。2009年3月初,国务院通过了《十大重点产业的调整和振兴规划》,其中就包括有色金属行业的振兴规划。国家通过收储政策(目前出台的收储规划为:铝100万吨、铜40万吨、锌40万吨),减少国内矿企的积压库存,保证企业现金流的活跃。通过提供专项资金支持创新研究、鼓励优胜劣汰、优化重组,使产业升级,使相关企业在收购竞争中能够把腰板挺得更直。

(二)危机中的矿业投资风险

1.来自对手的竞争风险

机遇是平等的,其他国家或东道国的投资者在机遇来临时也不会畏首畏尾。所以,中国矿业投资者在海外并购的过程中,面临着来自它们的并购竞争。这类竞争使我国企业的海外收购成本增加。比较典型的实例是,中金岭南联合印尼的安塔公司拟收购澳大利亚先驱公司,遇到了来自印尼的布米公司的竞争。双方你追我赶,多次提高收购价格。收购价由每股2.5元飙升至每股2.85元。中金岭南经过多方面考虑,不得以退出竞争,撤回要约。同样,中国铝业联合美国铝业收购澳矿业巨头力拓的部分股份时,也遇到了来自澳业巨头必和必拓的竞争。在其他收购案例中,投资者间的竞争更是不胜枚举。

2.来自东道国政府的审批风险

能源矿业产业涉及澳大利亚核心利益与国家安全,中国企业的大规模收购必然引起澳大利亚政府的警惕与担忧,促使其出台相应的限制性政策。2009年2月,澳大利亚政府要求外商投资必须“符合澳大利亚利益”,要求“投资透明,无政治背景”,这一模糊的政策为投资准入审批提供了极大的裁量自由度。同时,2009年2月17日,澳政府又宣布外国政府及其人(包括国企)对澳投资,必须通过澳大利亚“外商投资审核委员会”(FIRB)的审核,并明确规定外资持股不得超过15%。

相比之下,此类风险更应该得到我国投资者的重视,因为它是一切主要风险的根源。为了不给它国留下“政府过分介入”的话柄,东道国政府可以将这种风险转化为单纯的竞争风险。通过支持本国有实力的企业参与竞争,来达到制约外国投资者的目的,然而在这类有东道国政府幕后支持的投资竞争中,我国企业是很难取胜的。

3.来自于目标企业的现存债务风险

有些澳大利亚的矿业企业在金融危机下,有大量债务无力偿还。中国投资者如果选择股权收购,就要承担相应的债务问题,这就要求收购企业本身有雄厚的实力。一些中小型企业在收购股权后,由于本身经验不足,管理不到位,缺乏流动资金,难以经营。所以,在股权收购时,一定要充分了解目标企业的债务情况,评估其风险是否是企业自身能够承担的。

三、中国企业投资澳大利亚矿业的策略

中国矿业企业的海外投资机遇与风险并存。如何利用机遇、规避风险,是投资者亟需思考的问题。成功的投资往往是以成功的策略为基础,通过分析中国矿业企业在澳大利亚投资并购的几大特色案例,我们不难归纳出以下四条投资策略。

(一)投资目标与股权策略

矿业产业是澳大利亚能源产业的核心,关系其国家利益与国家安全。澳大利亚政府对这一领域的投资审批始终采取相当审慎的态度。所以,中国的投资者在收购此类产业实体时,就要讲究策略。

中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申请收购澳大利亚中小规模矿业实体,更容易获得澳大利亚政府的批准。而且在收购大型矿业实体时。不要总以“持大股”为目的,因为这样很容易引起东道国政府的恐慌并出台严厉的限制政策。所以,大项目的投资者可以瞄准目标企业在非东道国市场上市的股份以缓解东道国政府的忧虑。中国铝业联合美国铝业收购力拓公司时,就有意避开力拓在澳洲的上市股份,而选择收购其在英国上市的股份,但即使是这样,澳大利亚政府仍然做出了“延长三个月审查期”的决定(最终力拓选择放弃与中铝的结盟计划——编者)。

相比之下,中国五矿集团的遭遇则更为明显。该集团斥资17亿美元全资收购世界第二大锌矿开采商——澳大利亚OZMineral的申请被澳大利亚财政部门以“部分开发矿区(ProminentHill)涉及军事,不利于国家安全”为理由拒绝。为确保收购,中国五矿被迫放弃全资方式,以12.06亿美元收购OZMineral的部分资产,并放弃对军事矿山的控制权。这项修改计划最终获得了澳政府批准,但其规定此项收购是纯粹的资产收购,五矿集团并不能持有OZMineral的股权。

(二)投资交流与沟通策略

由于外国的投资审批者对中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不够了解,因此存在一些偏见。其中最为主要的偏见是“中国政府控制投资行为”。在大型投资项目中,东道国的审批者总想知道“中国政府在幕后的作用”。然而一旦在这方面得出不利结论,对中国投资者将是致命的打击。所以在投资项目的审批过程中,我们要积极、主动地与东道国政府取得沟通,消除其潜在疑虑。同时,我们也要通过沟通策略,充分考察目标企业,保证信息对称性,避免盲目投资。

投资者也可以向东道国政府做出一些承诺,譬如,保证收购后不大幅降低产品价格,使本国采购商获得过多利润;制定开采产品在东道国的销售比例;对企业的控制权保守索取等。中国铝业在收购力拓时就向澳大利亚投资审批机构保证“不谋求进入董事会,不会对力拓的经营施加影响”,以减少东道国政府的疑虑。

同时,中国投资者也要和目标企业搞好关系,使目标企业出面,游说其本国政府,这样比我们一味单方面的宣传更有实效。

(三)投资合作与共赢策略

投资需要大量资金,也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如果能够找到一家实力雄厚的公司与我方共同收购,将是比较理想的选择。事实上,目前中国的几大海外收购项目,投资主体基本上都在寻找强大的合作伙伴。中国铝业在收购力拓公司时,选择美国铝业作为合作伙伴。美国铝业历史悠久,且是公认的“全球最大铝业公司”,在世界多个国家设立跨国机构,有丰富的投资经验。与这样的合作者共同收购,对于融资效率、风险的化解与分担都是有利的。

(四)投资竞争与退让策略

中国企业在与其他投资者竞争时,要充分分析自身情况,了解对手信息,及时、准确地做出决策调整。对于大手笔的收购,既要努力争取,也要量力而行,避免一时的决策失误使公司债台高筑、得不偿失。具体来讲,根据情势不同,可以采取两种竞争策略

一是主动出击,据理力争,维护企业在投资过程中的地位与利益。我们的竞争对手,特别是东道国的竞争对手更容易对我国企业的收购提出质疑,以达到拖延时间、从中渔利的目的。在中金岭南收购澳大利亚Per-ilya公司时,就受到了澳洲竞争者CBH公司的质疑。CBH公司的律师顾问团向澳大利亚政府相关部门反映,称中金岭南在收购过程中透露的信息影响了其公司收购计划,属于不公平竞争,要求政府相关部门实施审查,同时要求PEM公司推迟召开股东大会。面对对手的指责,中金岭南及时做出反申诉,通过与澳政府投资审查部门的多次商谈,使对方明确了我们的收购是规范的、不受政府或大股东控制的,对手的指责站不住脚,由此解除了澳大利亚政府的疑虑,也迫使CBH公司退出竞争。

二是避其锋芒,放眼未来,暂时的退让有时是明智的表现。在与对手的竞争过程中,如果竞争对手过于强大,或者对手对该项投资过分执着。我们就要冷静分析竞争的结果,避免造成两败俱伤的情况。中金岭南集团在收购澳大利亚先驱公司时,遇到了来自印尼的布米公司的竞价收购。经过多次提高定价,收购价格越过中金岭南的“红线”。此时,中金岭南理智地放弃竞争,宣布收购失败。然而几个月之后,受金融危机影响,国际矿产品价格大幅下跌,中金岭南抓住机会,收购了澳大利亚Pefilya公司,以较低的成本,获得了澳铅锌业巨头50.1%的股份,成为中国首家绝对控股发达国家资源企业的公司。

两相对比,收购先驱公司48%的股份需要20多亿人民币,收购Pefilya公司50.1%的股份需要2亿人民币。中金岭南虽然在形式上退出了竞争,可在实际投资收益上以绝对优势击败了布米公司,成为此次竞争的真正赢家。倘若中金岭南不顾股东利益,缺乏理智地强行收购,恐怕现在已经处于入不敷出、极为危险的境地。

以上提及的四点投资策略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总之,当代中国的投资者只有在认清当前形势,理清投资思路,优化投资策略的前提下,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矿业投资竞争中取得优势,并树立中国企业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崭新形象。

参考文献:

张华:澳大利亚矿业投资环境分析,《中国矿业》,2001年第10期。

刘树臣:澳大利亚玻璃地球计划及其启示,《中国发展观察》,2005年第8期。

AustralianBureauofStatistics.YearbookAustralia.2007.Australia:Canberra,2008.

商务部《2005-2008年国别贸易投资环境报告》.人民出版社。

鲍江升:《一个外国人对中国国企投资澳大利亚矿业的三点建议》,《中国经济周刊》,2008年7月。

张瑞杰:《五矿收购OZ澳大利亚终开绿灯》,《法制晚报》,2009年4月25日。

邱闯:《国际工程合同原理与实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

矿业投资论文范文2

[关键词]风险投资;矿产地质勘查;运行机制

面对矿产地质勘查工作特别是商业性矿产地质勘查工作滞后的现状,迫切需要建立商业性矿产地质勘查投入的良性循环机制,探讨了各种可行的方案,而构建与完善我国矿产地质勘查的风险投资运行机制,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出路之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在矿产地质勘查工作中引入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主导作用,才能从根本上保障我国矿产资源的供给同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协调一致。

1.我国矿产地质勘查投资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矿业法律法规体系的不断完善和矿业投资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我国矿产地质勘查投资状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投资总额稳步增长,投资结构不断改善,投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已初见端倪,整个行业的资金市场有所扩大,矿业权市场正在建立并不断完善,境外投资逐渐增加。中国矿产地质勘查投资向着开放的、法制的、市场化方向发展。

但是,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与其他产业相比,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行业的投资增长较慢,计划性财政地勘投入正在逐渐淡出历史舞台,投资比重由1999年的11.83%下降到2003年的6.02%;企业自筹资金的比例不断增加,由1999年的64.58%上升到2003年93.55%。但是,如果除去油气矿产,这一比重则要大大改变,自2003年以来,我国非油气矿产的矿产地质勘查资金还有相当大的部分是依靠国家财政投入,发展后劲显得不足。而且,市场化程度较低,中央部门投资比重过大,社会投资和外资投资比重过小。整个资金市场规模偏小、发育不健全。投资体制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矿产地质勘查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1“探、采”的体制,没有真正确立企业在商业性矿产地质勘查中的主体地位,形成了“国家投资低效、社会投资进入受阻”的困境,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商业性矿产地质勘查的发展。

1.2勘查权益的保障体系不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滞后,政策法规的稳定性、透明性等还不能完全满足商业性投资的要求。

1.3市场发育的程度不高,矿产地质勘查要素市场不发育。矿业资本市场缺失,非油气矿产地质勘查的投入规模偏小;专业技术服务市场和中介组织不发育,数量少,不规范。市场主体改革滞后。国有地勘单位和国有老矿山作为特殊的市场主体,继续依赖于旧的运行机制,对市场信号和市场调节不灵敏。我国符合完全市场主体要求的涉勘企业并不多,大多是事企混合运行的地勘单位。

1.4探矿权流转不畅。我国目前探矿权的流转不活跃,转让方式单一。商业性矿产地质勘查市场仍然是为“大而全”的国有地勘单位所垄断,缺少机制灵活、经营有进有退的中小型勘查公司和找矿人,整个矿产勘查市场缺乏活力。在矿业权融资过程中,风险投资家往往作为矿产勘查风险企业的股东参与运作,并充分利用自身的金融、财务等专长,一方面保证矿业权融资的顺利实现,另一方面又在谈判中保障了风险企业原有股东的权利。

2.构建我国矿产地质勘查风险投资运行机制的配套措施

现在将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现状,提出构建我国矿产地质勘查风险投资运行机制的几点具体配套措施如下。

2.1加快矿业权市场建设

矿业权市场是矿产地质勘查和矿山开采的中介,只有矿业权市场运转灵活而高效,中小型高风险勘查企业才能实现其潜在的高收益,真正的融入风险投资市场中。为了迅速培育和完善矿业权市场,必须从如下几个方面着力推进矿业权市场的进程:一是尽快完善国家法律法规体系。二是建立合理的矿业权资产收益分配制度。矿业权资产交易成功后的收益分配问题,如果处理不好,会阻碍矿业权资产进入市场。因此,要制定出一个合理的分配办法,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三是维护良好的矿管秩序,没有良好的矿管秩序,就无法建立规范的矿业权资产交易市场,应加强矿管秩序的整顿和规范工作,为建立公正、公平、公开的矿业权资产市场打下良好的基础。

2.2努力拓宽退出渠道

风险投资只有顺利地实现退出,才能形成良性循环。但在我国,风险投资的退出渠道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需大力加强,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做:一是探索建立专门服务于勘查业的资本市场;二是利用国外的勘查风险资本市场,在合适的时候可根据自己的业务特点和筹资需要选择合适的上市地点。

2.3加快地勘单位市场化改革

中小型的地勘企业是勘查风险投资机制中的客体,该机制的正常运行离不开地勘企业的发展。要加强对企业化经营的行政指导和理论指导。地勘单位改革遇到的政策,如企事业离退休待遇的不同、财政预算管理的新规定等,以及在改革中出现的不正常现象或改革的方向性问题,都需要加强行政和理论指导。地勘单位要正确处理好事业牌子和企业化经营的关系,把工作重点放在实施企业化经营上。

2.4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尽快制定国家有关勘查风险投资的指导原则、战略方针、中长期规划;尽快出台政府低息贷款制度、银行贷款政府担保制度、有限合伙企业制度、勘查补贴制度、勘查税收减免政策等;进一步完善矿业法及其配套法规制度,建立勘查风险投资退出机制,完善矿权流转市场。还要注重培养矿产地质勘查风险投资人才,以运作好矿产地质勘查风险投资活动。

总之,矿产地质勘查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特征,而且在当代日益呈现出以高新技术为先导的趋势,这些特点决定了矿产地质勘查业很难像一般产业一样从普通融资渠道获得资金,而结合风险投资的特点,在矿产地质勘查中引入风险投资机制就成为了一个切实可行的选择。现阶段财政支出在矿产地质勘查中仍占相当比重,商业性矿产地质勘查还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对资源保障的需求。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吸收和借鉴了大量的前人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矿产地质勘查的现状和风险投资的特点,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这集中体现于矿产地质勘查风险投资机制的构建研究之中。

参考文献:

[1]胡魁.振兴矿产地质勘查工作[J].资源产业,2002,(4):14-16.

[2]郭战英.内蒙古矿产资源与地质环境的保护与管理[J].矿产保护与利用,2002,(1):1-6.

[3]梁珂.我国地质勘查业与矿产开发业协调发展的途径[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4,(9):20-23.

[4]冯建忠,续婧.矿产地质勘查项目研判ABC[J].地质找矿论丛,2007,22(4):287-290.

[5]赵振华.从超大型矿床研究对中国矿产资源的思考[J].科学通报,1999,44(8):890-894.

矿业投资论文范文3

[关键词] 后危机时代;矿业企业;成长模式;TFI模型

[中图分类号]F40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5595(2013)01-0012-05

矿产资源全球化一直是全球矿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从美、日等国的资源国际化进程来看,近年来矿业并购加剧,全球矿业集中度提高,重要资源的垄断格局已经形成,中国“走出去”的矿业企业面临复杂、动荡的国际形势。一些国家出于对自身资源的考虑,开始对发展中国家参与其资源开发方面(在资质条件、企业设立、股权转让等方面)设置了苛刻的条件,加之国际金融形势的动荡、国际市场复杂的多元化利益博弈、中国经济工业化增长的压力和预期的资源稀缺、日趋激烈和严峻的矿产资源国际竞争、发达国家对中国崛起的担忧和抗拒等,使未来中国矿业企业在境外矿产资源的投资和发展面临种种挑战。

目前,中国矿业企业“走出去”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有很多问题和矛盾亟待解决,如经验、人才、资金缺乏,国际管理水平欠缺,政策支持跟不上,矿业企业体制变革等。自中国实施矿产资源“走出去”战略以来,海外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投资问题的研究倍受关注,有关矿产资源境外投资理论、开发模式、具体策略等研究都有不同程度的进展,但是,对矿业企业的海外成长模式进行分析和探讨尚显得不足。企业的发展依赖于正确的企业成长模式的选择,矿业企业作为中国的支柱性企业,其在“走出去”过程中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正确的成长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主要是在全球后危机时代和复杂的经济背景下,从中国矿业企业“走出去”的现状出发,分析并探讨影响矿业企业“走出去”发展的主要因素。通过选取技术能力(Technical capability)、融资能力(Financing ability)和国际资源整合能力(Integration ability)建立TFI模型,划分出9种典型矿业企业并对其“走出去”成长模式进行分析和探讨,对于中国矿业企业“走出去”采取什么样的战略和发展模式、如何发展和壮大自己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有利于中国资源型企业准确把握复杂时期国际资源市场的运行规律,把握不同模式的投资选择与运作规则,提高国际化经营的决策和管理水平。这对于促进中国矿业企业国际化理论的发展和应用,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矿业企业境外投资现状

自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境外矿业投资的步伐明显加快,企业海外矿业并购较为活跃。据公开信息统计,从2008年1月到2009年上半年,中国矿业企业境外并购案80多例,涉及金额近300亿美元(不包括石油天然气等油气类并购案)。自2009年5月1日至2011年6月30日,中国矿业联合会共受理中国企业境外矿产资源投资项目483例,其中2009年5月至12月底受理项目155例,2010年受理179例,2011年上半年149例。项目地点分布在亚洲、非洲、美洲、大洋洲、欧洲的57个国家,项目涉及石油、煤、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稀有金属、放射性、化工、建材等36个矿种,投资方式主要是合资合作勘查开发、独资勘查开发、纯股权投资等。中方协议投资总额为215.23亿美元。

(一)投资矿种呈现相对集中化

从不同矿种项目数量看,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矿业境外投资项目数量位列前3位的是铜矿、金矿和铁矿,项目数量分别有111例、89例、78例;镍矿、铬矿、煤矿分列第4、5、6位,项目数量分别为29例、27例、25例。从不同矿种的中方投资额度来看,投资金额前3位的矿种为煤矿(54亿美元)、铜矿(38.5亿美元)、铁矿(37亿美元);煤矿、钾盐的平均单项投资金额较大。

因此,无论从不同矿种项目数量方面,还是投资额度方面上看,铜矿、铁矿为中国矿业企业近两年境外矿业投资的重点矿种。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2月第29卷第1期钟红艳,等:后危机时代中国矿业企业“走出去”成长模式研究(二)重点投资目的国

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自2009年5月1日至2011年6月30日,中国企业赴境外投资矿产资源集中在以下国家: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赞比亚、加拿大、蒙古、菲律宾、刚果(金)、吉尔吉斯斯坦、柬埔寨等。从投资项目数量上看,其中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赞比亚分列前3位,项目数量分别为53例、52例、30例。从投资金额上看,中国企业境外矿业投资主要目的国家为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赞比亚、蒙古、菲律宾,其中澳大利亚、加拿大、印度尼西亚分列前3位,投资金额分别为71.20亿美元、17.93亿美元、6.33亿美元。由此可见,近两年来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为中国境外矿业投资热点国家。

(三)国内投资主体分布相对集中

从地域上看,北京、山西、湖北、江西、新疆、甘肃、广东、山东、湖南、河南属于境外矿业投资比较活跃的省市。这些省市项目数合计259例,中方协议投资额合计162.30亿美元,分别占2009年5月1日至2011年6月30日项目总数和中方协议投资总额的53.62%和75.41%。

(四)投资类型

项目涉及风险勘查、勘探、开采选冶、资本运作、设立服务公司等不同类型,其中投资项目有向上游的地质勘查延伸的趋势。

从项目数量看,风险勘查项目159例,占项目总数的32.92%;勘探及勘探开发综合类项目161例,占项目总数的33.33%;开采选冶类项目134例,占27.74%;资本运作类项目12例,占2.48%;设立服务公司类项目9例,占1.86%;其他类项目8例,占项目总数的1.66%。从投资金额看,风险勘查类项目投资金额18.32亿美元、勘探及勘探开发综合类项目101.13亿美元、开采加工类项目84.48亿美元、资本运作类项目投资10.47亿美元、设立服务公司类项目0.77亿美元、其他类项目投资金额0.06亿美元,分别占投资总额的8.51%、46.99%、39.25%、4.86%、0.36%、0.03%。①

二、影响矿业企业“走出去”的主要因素

目前国内学者对矿业企业“走出去”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已比较系统。一般认为,矿业企业“走出去”开展境外资源开发,需具备矿冶技术能力、融资能力、资本经营能力、国际商务能力、跨文化管理能力以及国际资源整合能力等6个方面的能力。林平认为,目前从总体上讲,中国对外开发利用国外矿产资源进展缓慢,中国矿业对外投资的制约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矿业企业自身的原因,如矿业企业的素质和机制的欠缺,也有政府管理不善、扶持不力的因素,还受到国际外部环境的影响[1]。何腊柏对中国矿业企业境外资源开发核心能力的内涵进行了界定,他运用矩阵图法对中国企业境外资源开发的核心能力进行了定位,提出国际资源整合能力是中国矿业企业境外资源开发的核心能力,并进行了实证分析[2]。程春等认为,影响中国企业开发国际矿产资源的主要因素包括项目所在国资源/储量标准、法律法规、许可获得、地方关系等,而且这些因素影响从项目定义、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工程设计、项目实施到生产运营的整个过程[3]。笔者认为,影响矿业企业境外矿产资源开发与投资的主要因素分为以下两大类:

(一)企业内部因素

1.企业能力

公司能力理论(Competence Theory of the Firm)认为,企业本质上是一个能力体系[4]。矿业企业要想“走出去”,成为真正具备国际竞争力的跨国矿业公司,就必须具备企业核心能力,包括经营能力、技术水平、融资能力、营销能力、文化和资源整合能力等等。具有这些能力,并购方才能将自己的优势资源向目标企业输出,从而使并购活动达到1+1>2的效果。

2.人才储备

矿业企业要走向国际化、要进行海外投资和开发、要融入经济全球化,人才是极其重要的支柱。中国矿业企业“走出去”战略正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缺乏具有国际化视野和管理经验的人才是中国矿业企业海外发展的瓶颈之一。如何培养和储存具有国际视野和管理才能的人才是中国矿企境外发展必须重视的问题。

(二)企业外部因素

1.项目的地质条件

地质条件是影响矿产企业“走出去”投资决策的主要条件。富矿可以提供矿山生产的超额利润,赋存富矿的地质条件是最有吸引力的。因为品位富能产生高利润,可以化解许多投资的负面影响。此外,地质资料的可得性也是矿业投资决策的重要因素。地质资料的可得性好,可以提高找矿开发的成功率,吸引矿产企业“走出去”。

2.政治和政策环境

由于矿业投资规模大,大型矿业项目的生命期可达数十年。因此,到海外投资矿业,必须要研究政治环境,考虑政治风险。主要体现在:一是国家和政府的稳定性、安全性,它直接影响政策的连续性。二是工会组织。一个频繁发生罢工的地方,说明工会组织过于强大,会对矿业项目顺利完成有一定负面影响。三是程序效率和透明度。矿业投资者非常关心政府的程序效率和透明度。能否及时批准矿权申请,及时处理关键文件,是投资决策者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此外,政治风险还包括目标国的市场开放程度、相关利益集团干预、第三国的干预等等。而政策环境主要是指投资与被投资国的矿业法律法规。

三、矿业企业“走出去”成长模式选择

(一)因素选取

笔者欲通过选取影响矿业企业“走出去”的3个最主要的因素建立三维模型,模型有针对性地把各个不同的矿业企业归类整理,找出该企业在三维模型中的具置,根据该位置提出该企业境外发展的成长模式及战略选择的方向。

本文将选取何腊柏2010年在《矿业企业境外资源开发的核心能力》一文中实证出的3个因素作为三维模型的基础,3个因素分别是矿冶技术能力(Technical capability)、融资能力(Financing ability)和国际资源整合能力(Integration ability)。他认为,这3个能力符合内生性、主营性、结构化、稳定性等4个必要条件特征,由此建立TFI三维模型。其中,技术直接影响企业的竞争地位,它是矿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成功的核心要素,涉及技术选择中技术的适用性、价值链中的应用和产品中的应用[5],在技术价值链上矿业企业只有努力提升自己的技术能力才能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而融资能力是企业持续获取长期优质资本的能力,是企业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融资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企业要能多渠道、低成本融资,要能从国内、国外融资。国际资源整合能力是中国矿业企业境外资源开发的核心能力,是矿业企业最重要的软实力,它实际上由国际融资能力、国际融智能力、国际商务能力以及跨文化管理能力等多种能力集合而成,即中国资源开发企业基于境外资源开发战略意志有效融合国际金融资源、国际智力资源以及东道国社会文化资源的能力,其具有珍贵、稀缺、难以模仿、不可替代的特征。

至于矿业企业“走出去”采取何种成长模式和战略还受到企业不同的外部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为提高研究的严谨性,本文存在一个假设条件,即“走出去”的矿业企业面临相同的政治环境和法律法规条件,同时地质条件的吸引程度也相同。

(二)基于TFI模型的成长模式选择

笔者按照矿业企业的技术水平、融资能力及国际资源整合能力的强弱划分出9个战略模块,见图1。根据高、中、低分别定位矿业企业的技术、融资、整合能力为(3,2,1),这样构造出一个(3×3×3)的正方体。因此,“走出去”的矿业企业在不同技术、融资、整合能力状况下,企业成长模式的战略选择亦不相同。在给定技术、融资、资源整合能力的情况下,进行海外矿业投资与开发的企业的典型类型有以下9种,见表1。

合作开发模式是指矿业企业在境外资源开发与投资活动中,寻求与国内其他“走出去”的有实力的矿企合作,或者与资源东道国的相关企业进行合作,合作各方共同出资,在东道国注册成立矿产资源公司,基于公司制的运作规范,合作开发当地矿产资源。这种模式可以调动合作双方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降低风险,比较适合没有足够境外资源开发实力和经验的企业采用。

处于模块1的境外矿产资源开发企业,“走出去”所具备的矿冶技术水平、融资能力以及国际资源整合能力都比较低,在整个模型中属于最没有实力的矿业企业,整体水平低,缺乏境外生存能力。该类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应努力寻求与其他有实力的企业合作,否则应采取谨慎退却的战略,退出国际资源市场。

2.现货贸易模式

现货贸易模式又称为购买矿模式,属于获取境外矿产资源的低端模式。它的好处是能够在国际矿产市场供大于求的情况下,以比较低的价格获取较多资源,但是在国际矿产市场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只能以较高价格获取较少资源,也就是说,这种模式受国际矿产品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大[6]。这种方式对资源控制弱,大多数国家和企业将其作为一种辅助手段。

处于模块2的境外矿产资源开发企业,技术水平和国际资源整合能力都相对较弱,但具有较强的融资能力,企业能够持续获取长期优质的资本。财大气粗型企业,可以采取从国外直接购买的方式,同时也可以寻求与其他矿业企业进行技术合作,实现资金与技术的优势互补。

3.参股入股模式

参股入股模式是通过资本市场或者协议方式购买境外目标公司的部分股权,实现中国企业境外资源合作的战略。其特点是省去了矿业项目勘探、论证、设计、施工、试运行等高风险环节。这种方式较直接并购方式来说较为委婉平和,不易引起资源国的警惕和排斥。

处于模块3的境外矿产资源开发企业,具有较高的融资能力和国际资源整合能力,有足够的资金实力去购买境外目标公司的部分股权,由于参股方式省去了矿业项目勘探、论证、设计、施工、试运行等环节,技术水平的短板影响就相对较弱。而且该类型矿业企业有较强的人力资源和文化整合能力,参股后可以很快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4.战略联盟模式

该模式是由美国DEC公司总裁简·霍普兰德(J.Hopland)和管理学家罗杰·奈格尔(R.Nigel)提出的。战略联盟指的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有着共同战略利益和对等经营实力的企业,为达到共同拥有市场、共同使用资源等战略目标,通过各种协议、契约而结成的优势互补或优势相长、风险共担、生产要素水平式双向或多向流动的一种松散的合作模式。战略联盟模式不同于简单的合作开发模式,合作双方必须是经营实力相当的企业且有共同的战略利益,否则难以形成战略联盟。

处于模块4的境外矿产资源开发企业,具有较强的国际融资融智能力、国际商务能力以及跨文化管理能力,但技术水平欠佳。可以与处于模块6的矿业企业形成战略联盟,优势互补,积极向高技术、高融资、高整合能力企业转变。处于模块5的境外矿产资源开发企业,具有稳健和均衡的特征,技术、融资、整合能力虽均未达到最高水平,但是企业可以平衡发展。该类型企业需要建立战略同盟提升技术水平,多渠道融资,构筑进入和退出壁垒,防止在竞争中出现双方俱损的局面。

5.风险勘探模式

矿业发达国家通常采取风险勘探模式获取境外矿产资源,即通过协议以风险投资获取东道国矿产资源勘探权及其开采权和收益权[7],实现境外资源合作与利用的目的。风险勘探模式投资相对较少,回报可能很高,但要求勘探技术水平高,风险也较高,实力弱或进入风险勘查资本市场有难度的初级公司难以独自承担风险。

处于模块6和模块8的境外矿产资源开发企业,都具有较高的矿冶技术水平,达到了风险勘查要求的技术水平。而且,属于模块6的矿业企业同时拥有较强的融资能力,模块8的矿业企业拥有较强的国际金融资源整合能力,具有国外融资的实力,因此,即使风险勘查失败也不至于陷入破产的境地。

6.项目换资源模式

项目换资源模式,是指中国企业对东道国的资源项目进行工程总承包,提供技术进行开发并垫资建设,东道国将矿产品销售给中方,以矿产品偿还工程款,以此达到双方互惠互利的目的。中国有不少大型建筑工程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如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中国有色矿业集团公司等,这些企业可以通过项目换资源模式积极开展境外资源合作。

处于模块9的境外矿产资源开发企业,不具备较强的融资和整合能力,但具有较高的矿冶技术水平。该类型企业可以通过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为经济技术不发达但矿产资源丰富的国家和地区的资源项目提供技术支持,帮助它们开发资源以换取资源,保证其市场地位。

7.市场并购的高端模式

跨国矿业企业通过市场并购控制海外矿产资源,从而保证稳定的原料供应和收益水平,迅速造就大型国际矿业航母,取得国际上矿业产业的部分垄断权,同时可获取国际矿业运营经验,获取矿业新技术。缺点是投资大、风险高,对企业国际化运作水平要求高,如果处理不当,将给企业背上沉重包袱[8]。

处于模块7的境外矿产资源开发企业,是矿业企业境外成长的典范。该类企业技术能力居行业领先地位,融资及国际资源整合能力强,盈利能力强,具有强大的现金流支撑企业成长,在“走出去”成长过程中适于采取市场并购的高端模式。此外,为加强对资源的控制力,可考虑建立战略资源储备。市场并购方式应成为中国企业获取海外矿产资源的主要方式。

四、结语

境外发展的中国矿业企业在当前复杂的经济环境下的成长模式战略选择,要综合考虑技术状态、融资能力和国际资源整合能力,制定自己独特的竞争战略。笔者通过对“走出去”矿业企业成长的TFI模型分析,总结出9种典型矿业企业的7种境外成长模式。中国矿业企业可以通过TFI模型分析来定位企业成长的要素分布,从而拟订企业境外成长的战略,推动矿业企业的可持续成长。但同时也应认识到,模式的选择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个企业都会有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随时根据实际情况对参数进行调整和修正,根据新参数选择新的模式。企业成长模式只有一直和企业状况保持一致,才能够真正促进企业的发展。

注释:

① 本章节数据均根据中国矿业联合会专职副会长崔德文在中国企业矿业国际合作研讨会(2011年4月28日北京召开)上的报告整理而得。

[参考文献]

[1] 林平.我国矿产资源对外投资战略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08.

[2] 何腊柏.矿业企业境外资源开发的核心能力[J].资源与产业,2010,12(1):55-59.

[3] 程春,琚宜太,张玉姣,等.影响国际矿产资源开发的主要因素[J].地质与勘探,2010,46(1):128-131.

[4] 安景玲,齐二石,李中阳,等.基于资源与能力的竞争力理论研究综述[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4):5-7.

[5] ,郭晓川.知识经济环境下的资源型企业成长模式研究[J].煤炭经济研究,2011,31(5):13-18.

[6] 张新安.“走出去”开发利用国外矿产资源的方式选择[J].资源·产业,2001(3):18-21.

矿业投资论文范文4

关键词:矿业;风险投资;投资风险;地质勘查;地质勘查;资源;储量;标准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heory of venture capital, and the extends to the practice of mining investment. According to the condition of China, and the management standards of the geological exploration and the control level of resources reserves of the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nterrelation between the value and risks of the investment projects in the mining industry. On this basis, it explores the opportunity to enter or exit the investment in the mining industry.Key words: mining; venture capital; investment risk; geological survey; geological exploration; resources; reserves; standard

中图分类号:F407.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一.问题的提出

风险是指投资活动中人们不希望的后果出现的潜在可能性。矿业项目的投资实际上也是一种风险投资。因此像其他的风险投资项目一样,投资的失败率极高。

美国是风险投资的发源地,同时也是风险投资最为发达国家。对美国近50年风险投资的统计表明,失败是大概率事件。见表1。

由于风险投资所投资的风险企业大多是具有较高增长潜力和较高利润回报的企业,从技术的研究开发、产品的试制、生产,到产品的销售要经历许多阶段,而投资风险存在于整个过程中,并来自于多方面。因此,加强风险投资的风险研究,规避风险,直接关系到风险投资主体的生存和发展。

在矿业领域里,所谓的投资风险是指投资项目预期收益发生偏差的可能性。很明显,这种可能性越大则风险越高。由于矿山工程项目的建设和投资回收期很长,面临大量的不确定性因素,从而导致投资支出能否取得预期收益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加之投资量巨大,矿山一旦投入建设就很难再改变投资方向。因此,在矿山的可行性研究中,风险分析,诊断和解决方案的确定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应该成为可行性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矿床的勘探和开发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综合系统工程。因此,决策一个矿业投资项目,必然会遇到风险的预测,分析和控制问题。在决策一个矿业投资项目时,往往在决策的时刻无法完全查明矿床的特点,而且各种社会和环境参数(如市场条件,经营成本,矿业政策等)也是随时间而发生变化的。因此,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矿业项目风险投资的进入和退出时机选择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矿业项目风险投资的特点

矿业项目实际上就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工程。按照矿业项目的产业链,矿产投资项目的风险决策包括:进一步圈定矿体,继续进行某个单体勘探工程,新建矿山,扩大矿山能力,改变矿山经营参数,选择采矿/选矿工艺和方法,安装采选设备,生产矿山的大规模改造以及设备更新等。

2.1 矿业风险投资项目的特殊性

和其它行业里的风险投资项目相比,矿业领域里的风险投资有其特殊性。这些特殊性决定了涉及矿业税收,金融,财政和其他政策时,需要有一些特殊的考虑。矿业领域里风险投资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矿业的高风险性。矿业是一个高风险行业,高风险也意味着高回报。这是各国都扶持矿业发展的出发点。

矿业的阶段性。矿山随着矿床的发现而兴,随着资源耗尽而衰。对矿山周期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政策。

矿业的地带性。只有在发现资源,并且有开发价值的地方才能发展矿业。矿产资源勘探和开采的地域性决定了矿业政策要与土地准入,土地使用政策相衔接。

矿业的危害性。矿业活动对生态环境具有众多的破坏性影响。如矿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三废”对大气,水体和地表环境产生的破坏;矿业活动有可能诱发各种地质灾害。

2.2 矿业风险投资项目的主要风险

首先,矿产开发的经济效益,是在对资源的不断消耗过程中实现的,所以矿业项目的价格首先取决于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但是,矿床的属性复杂多变,不确定性强。其次,矿产供求关系的特点决定了矿产价格波动性很强。矿产在低价时,供给弹性大。而矿产在高价是,供给弹性小。再者,矿业是资本密集型产业,而且矿业投资周期长。投资的经济效益受市场价格变动和通货膨胀水平影响很大。

由于矿业领域里的风险投资有其行业的特殊性,则呈现出来的投资风险业同样具有特殊性。概括起来,矿业领域里风险投资项目的风险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

矿山自然条件的不确定性:包括矿床自然条件(地质条件,矿岩的物理力学性质,水温条件,品位和储量等)

社会和市场环境:包括矿产品价格,投资,成本,市场供需,矿业政策,环境法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等;

基础资料的不确定性:由于矿床经济评价和矿山可行性研究的大部分基础资料,来自类似矿山或者经验,因此其正确性难以保证。

三.矿业项目投资风险的分布

矿产开发包括勘探和开采两部分。首先获得了探矿权,但你并不知道地下矿床的数量和质量情况。即便取得了采矿证,开采矿产同样还有风险,因为投资回报不仅取决于矿产资源本身,还受到自然社会环境、开采技术条件、加工技术水平、市场变动等因素的制约。所以,矿床的大小和质量是矿业项目价格的基础。而投资价值有多高,很大程度是由矿产品价格决定的。

3.1 我国基础地质储量的评价标准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前,对矿物资源储量的管理和控制一直沿用前苏联的模式。改革开放以后,为了和国际惯例接轨,逐渐过渡到对矿物资源储量进行基于经济和技术两方面的动态管理。本文结合阅读《铁、锰、铬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00―2002)的点滴体会,从资源储量开始探讨矿业项目投资风险的分布。

目前在我国,基础储量一般的使用3位数码和一个字母组成。比如111b表示探明的(可研)经济基础储量。而2M22则表示控制的边际经济基础储量。第一位数字表示矿床的经济效益性;第二位数字表示其技术经济性;最后一位数字表示矿床勘查的程度(阶段)。请参考图1―矿床评价标准模型

图1―矿床评价标准模型

3.2 固体矿物的地质勘查

固体矿物的地质勘查基本上分成四个阶段。分别是预查、普查、详查和勘探。

预查是通过对区内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等资料的综合研究,提出可供普查的矿化潜力较大地区,并可估算预测的矿产资源量。

在这一阶段上获得的有关矿床的地质信息可以支持对于项目所进行的可能性评价。

普查是通过对矿化潜力较大地区进行地质填图,通过数量有限的地质工程以及可行性评价的概略研究,提出是否有进一步详查的价值,为详查工作提供依据。

详查通过对普查圈出的详查区采用各种勘查方法和手段,进行系统的工作和取样。并通过预可行性研究,做出是否具有工业价值的评价,为勘探工作提供依据,也可作为矿山总体规划和编制矿山项目建议书的依据。

勘探是通过对勘探区采用各种勘查手段和有效方法,加密各种采样工程,并进行可行性研究,估算探明的矿产资源/储量,为矿山建设确定生产规模、产品方案、开采方式、开拓方案、矿石加工选冶工艺、矿山总体布置和矿山建设设计等提供依据。

在地质勘查的各个阶段上,都要相应的对地质研究程度,矿石质量研究,矿石选(冶)和加工技术条件,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研究以及综合勘查进行综合的评价。

毫无疑问,一方面,随着矿床地质信息的不断完善和补充,矿床的价值也在不断的提升;另一方面,通过可能性评价、可行性评价的概略研究、预可行性研究和可行性研究也把矿床的经济效益性不断地展示出来。同时也大大地降低了对矿床进行评价所承担的风险。请参见图2―矿业项目各阶段上成功概率曲线

图2―矿业项目各阶段上成功概率曲线

3.3 矿业项目投资价值和风险的分布

从全球矿产勘查的成功率来看,一般投资100个矿点,能最终采到1个矿。前期的筛选风险也很高,如果有3-5%的成功率已经算高的了。

笔者曾对国内外100多个矿业投资项目案例进行了统计,其风险的分布参见表2。

下图2用图示的方式表示了矿业项目从草根项目开始到投入生产的各个阶段上,成功的概率。从图示中可以看出,矿业投资项目成功的概率实际上是随着地质勘探程度的提高和项目技术经济评估的深入而升高的。与此同时,项目的价值也在提高。与此相反的,则是风险的下降。请参见图3―矿业项目各阶段上价值提升与风险下降曲线的对应关系。

图3―矿业项目各阶段上价值提升与风险下降曲线的对应关系。

四.矿业项目投资进入和退出的时机探讨

矿产开发的勘探风险与高科技投资的市场风险相比要小得多,而对矿床和对市场的把握和预测通常是最艰难的一件事情。 因此,在矿业项目评价充分的基础上,作为投资者来说,进入和退出的时机是至关重要的。

一般说来,在矿业投资项目的初级阶段上,风险很大,但是价格相对也是很低的。在项目的后期阶段上,风险相对很小,但是价格相对也是很高的。所以如何科学性地布局矿业投资项目的进入和退出时机,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矿业投资项目决策的最关键问题。

在本文的以上几个章节,我们概略讨论了矿业投资项目风险的特殊性、地质勘探和资源

储量的评价标准和管理机制、投资风险的分布以及项目风险与价值的对应关系。再此基础上,结合图4―矿业投资项目进入和退出时机,我们可以分三个方面来讨论矿业投资项目的进入和退出时机。

图4―矿业投资项目进入和退出时机

4.1 矿业项目投资的进入时机

矿业项目投资的进入时机,可以选在地质普查开始后和地质详查结束的一段时间里。在这段时间里,已经经过了地质预查,矿床的开发具备了可能性,投资风险相对较大,但是因为项目的价值还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升,价格也相对较低。

4.2 矿业项目价值的提升阶段

实际上,矿业项目投资的价值是通过其经济效益性体现出来的。因为地质详查阶段所得到的地质信息可以通过预可行性研究的深入而展示其经济效益性;而地质勘探阶段所得到的地质信息可以通过可行性研究来展示其经济效益性。所以在这个阶段上,矿业投资项目的价值可以得到实质性的大幅度提升。

其实,在地质勘探阶段和与之相适应的项目可行性研究过程的某一个时间点,就是项目价值和风险的平衡点。

4.3 矿业项目投资的退出时机

矿业项目投资的退出时机,可以选在地质勘探阶段和与之相适应的项目可行性研究过程之后。因为在这个阶段上,项目的价值得到了实质性提升,而风险也得到了大幅度的下降,同时这个时期也是产业投资人和专业投资人进入项目的时期。所以作为风险性质的可以风险投资应该有选择性的有序退出。

参考文献:

矿业投资论文范文5

关键词:固体矿产勘查;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O213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一般来说,我们会将除了液体矿产、或是气体矿产以外的固形矿产统称为固体矿体,而固体矿产勘查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需要,是由地质勘查技术人员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对一个地区的地层、构造、岩浆岩、矿产等方面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并从中得出准确的固体矿产勘查成果资料,通俗讲是一项寻找矿产的活动。可以说,地质勘查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对固体矿产勘查的质量控制管控十分必要。

1、固体矿产勘查面临的问题

1.1固体矿产勘查人才相对紧缺

解放初期,地质矿产勘查产出比还是相当高的,很多人愿意投身到矿产勘查的行业当中去,涌现了很多人才。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勘探地质行业一度从解放初期的繁荣景象走向衰退,很多技术人员放弃地质找矿,从事其它行业,甚至是整个勘查团队转行,造成矿产勘查人才大量流失,同时一些开设地质学的科研院校也取消了此类专业。2000年后,地质业开始复苏,大批的毕业生来到生产一线,但由于地质勘查工作有很强的实践性,对于刚毕业的学生仍无法胜任,同时缺少有经验的师傅指导。这导致了目前30、40技术人员这一中坚力量相对紧缺的现状。

1.2固体矿产勘查资金不足

资金是固体矿产勘查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它为矿产勘查提供物质基础。资金投入不足对我国矿业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资金投入不足主要是(1)由于我国政府部门和地方各企业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的投入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而且固体矿产勘查投资风险大,多数矿产勘查资金投入大、资金回收周期长,因此导致资金审批难、投入缓慢;(2)由于缺乏长效机制,可长期依靠的公益性资金投入微乎其微,政府部门对此类性质的矿产勘查投入的责任模糊不清,延续性差;(3)我国矿产资源市场还没有健全,致使买卖信息不对称,造成了金融市场上的融资困难。这些原因都造成了固体矿产勘查投入明显不足。

1.3固体矿产勘查工作难度增加

一方面,建国初期,我国地质勘探的方向主要是露头矿和浅位矿。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原先的浅层矿、露头矿已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经过多年的开采,这些矿山均面临资源枯竭。在这种形势的迫使下,我国的矿产地质勘查方向不得不转到隐伏矿和深位矿。另一方面,建国初期优先在交通和经济发达地区开展找矿工作,随着经济的发展,原先的矿产地或资源枯竭或不适合开展找矿工作,这样矿产勘查工作不得不转向西部的高山、荒漠。这些转变无疑都大大增加了找矿难度。

1.4固体矿产勘查技术落后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很多更新、更好、更准确的地质勘查技术被发现。但是我国的勘查技术人员还在使用比较传统的勘查技术,对于新的技术、新的方法还不能熟练掌握,难以应用到实际的勘查工作中,从一定程度上使矿产勘查工作不能顺利进行,这极大的阻碍新的矿产矿地的发现。

1.5固体矿产勘查体制落后

我国现有的地质勘查单位绝大部分都是在解放初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的,国家是出资人和收益人,而且对矿产勘查行业管得过严、过死,这样就导致私人无论是在资产、人员、装备、机制、特别是独立融资的能力、抵抗风险的能力与市场匹配的条件差距甚远。私人投资矿产勘查行业变得举步维艰,但是在如今市场经济体制下,这种模式阻碍了矿产勘查的发展,不利于矿产勘查行业的扩大发展,以前的勘查体制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

2加强固体矿产勘查质量管理的重要举措

2.1确保地勘项目部质量

在实际的地质勘查工作中,地勘项目经理部组建工作是非常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质量的好坏对于固体矿产勘查质量管理水平有着直接的影响。其中,项目经理作为项目的第一负责人,是要对项目实施全过程进行管理。因此,这就要求项目经理不单就有较高专业技能知识水平,同时还需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管理能力,有着先进的管理观念,并能够对固体矿产勘查质量管理体系进行不断的强化与完善。此外,地勘中的项目经理部中要配备水平较高的专职技术负责和足够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只有切实保证了项目班子质量,选择高素质人才组成的项目经理部,才能充分保障固体矿产勘查质量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2.2加大矿产勘查资金投入

资金在矿产勘查每一个环节都起着很重要的地位。造成固体矿产勘查资金投入不足的原因很多,要加大矿产勘查资金的投入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建立全国性的“地质勘查基金”,给予勘查单位适当的补贴,有效地调动更多的资金进入;(2)促进矿产勘查企业与开发企业深化合作或重组,以大型矿业企业为导向,建立适合现阶段的现代化企业制度,组成勘查开发企业联合体;(3)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加强矿业权市场规范化、标准化,消除行业垄断和地方性垄断,保证地质勘查企业的市场收益;(4)加强政府部门对地质勘查的组织协调,尽量减少企业的勘查风险,鼓励和促进企业有信心投入地质勘查行业。

2.3加强矿产勘查理论研究

研究矿床形成的基本原理就是成矿作用的动力学问题,它是地球化学过程动力学的分支。因此加强矿产勘查理论研究特别是隐伏矿、深部矿理论研究,通过成矿模式建立相应的勘查模式。对已有的矿床还应进行反复研究和总结,在新矿床的预测方面,对已有的理论、假说、不应照搬,也不应全盘接受。不应仅限于对已知矿床的研究,不能只满足于采集一些证据性的数据和样品得到学术上的结论。要在实践中不断修正理论、形成新的理论指导。这样对于隐伏矿和深部矿的发现就变得更加容易。然后结合我国矿产资源分布特点,依照自身的实践经验,合理和正确选择矿产勘查靶区,增加发现矿山的成功率,依靠先进的技术,寻找新的矿产资源。

2.4引进先进矿产勘查技术

先进的矿产勘查技术对整个勘查活动意义重大。不断引进先进的勘查技术,提高矿产资源勘查效率和准确度。目前地质矿产勘查的先进技术主要有以卫星和雷达为技术手段的卫星遥感技术、以计算机数据处理和信息采集为应用的物探技术、以化学为基础的地质分析和各种偏心提取技术、深部钻探技术、信息技术及计算机处理技术等。这就要求地质勘查人员能够熟悉操作先进的设备和仪器。因此必须加强对勘查技术人员的仪器操作技术培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会有更多精确、复杂的设备被发明,必须及时更新勘查设备,提高矿床勘查的成功率,使其勘查工作能够迅速地实施。

2.5勘查单位应建立并落实质量体系

首先,想要确保地质勘查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固体矿产勘查质量,就必须加强建立完善的固体矿产勘查质量管理体系,并对其中所有涉及的环节、资源以及程序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从而确保最终固体矿产勘查结果的真实有效性。在当前的固体矿产勘查管理体系中主要包括的内容有:支持性文件、程序文件、手册等等。其中,程序化文件是整个质量管理体系中的核心组成部分。

在实际的固体矿产勘查质量体系建立过程中,一般的流程顺序为:第一,相关的地质勘查单位应该确立明确的质量管理目标,制定统一的规范标准和勘查方法,成立专门的管理部门。第二,编制相应的质量管理手册以及程序文件。第三,固体矿产勘查质量管理体系在应用中,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领导作用,尤其是管理阶段的人员,更应该注重对下属人员质量意识的培训教育,以此来增强员工的责任心。其次,地质勘查单位要定期举行评估大会,对质量体系的运行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讨论,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调查,同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改善对策,从而逐步提高固体矿产勘查质量管理水平。

结束语

我国的地质勘查依然还存在很多问题,不能盲目冒进,随着国家对地质矿产勘视,地质矿产勘查的问题会逐一被解决。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相信通过广大的地质勘查技术人员不断探索和实践。我国的地质矿产勘查将会取得卓越的成就。在国家规范的体制和正确引导下,在矿产勘查市场机制进一步完善的前提下,地质矿产勘查必将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真正的服务于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厚民,吴良士,李建武,王安建,王勇毅,王高尚. 矿区范围的划分与勘查程度的确定[J]. 地质通报,2014,05.

[2]黄林. 浅谈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质量管理中的若干问题[J]. 低碳世界,2014,11.

矿业投资论文范文6

关键字:矿产开发;利用效率;现状

中图分类号: DF4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效率评价研究现状

金小燕、赵亚辉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效率界定为采矿回收率、选矿回收率和综合回收率。关于矿产开发利用过程中采矿、选矿、矿产综合利用效率评价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多。特别是矿产开发利用

的环境影响和安全成本的评价研究也受到社会关注。张崇欣、宋奇文、马剑应用A H P层次分析法,对煤炭资源的资源储存量指标、开发强度指标、资源利用率指标、煤炭需求态势、人力资源支持、投资变化率和赢利变化率、环境影响指标、环境治理指标、绿色能源相关技术发展指标、国家支持新能源开发的力度进行定性、定量相结合,对我国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进行了研究、评价,说明当前我国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处于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差的状态。

乐毅、余永富、张泾生采用A H P层次分析法对我国锰矿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能力进行了研究,评价指标选取类似张崇欣等,结果显示,我国锰矿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能力的综合评价得分为0.5430,说明当前我国锰矿资源的开发利用处于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差的状态,形势比较严峻。潘鸿、邱桂杰、韩孟华以经济―环境大系统为分析基础,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和熵定律,运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探讨了提高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效率的途径,分析了影响自然资源配置效率的因素,并最后解析了提高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效率的思路,认为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效率的途径有减少废弃物、开发新能量、资源最优配置,影响因素包括环境承载力、自然资源投入、资本投入、劳动力投入、资源配置市场化程度以及制度、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经济增长方式、社会文化的使用。

矿山地质条件是制约金属矿山环境问题的重要因素,预防和治理矿山环境问题需要有效评价矿山环境地质条件。朱志敏等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建立金属矿山环境地质条件评价模型。以四川木落稀土矿为例,选取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土性质与结构、水文地质为评价指标,构造评价因素集,并以研究区地质特征和专家调查结果为基础,构造评价矩阵,并确定各因素的权重。最后,综合评价研究区矿山环境地质条件较好。钱金平等以石灰石矿开发建设为例,在工程分析和环境影响因素识别基础上,构建了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特尔菲法确定了自然和社会各生态因子的权重值,对石矿开发建设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了量化分析评价,论证石矿开发建设的可行性。

矿产资源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有利于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矿区的环境保护。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方春洪等从系统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水平度三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评价模型。以铜陵市为实例分析,铜陵市矿产资源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值达0.8357,整体满足可持续发展要求,规划目标合理,资源利用转换效率高,矿产开采效率和矿业结构调整措施合理; 但生态环境协调性有待加强,环保投资率偏低,矿山生态恢复治理与土地复垦力度不足。

2 其它资源开发利用效率评价方法

除了上述的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层次熵多目标决策分析模型、灰色关联评价方法、A H P层次分析法、特尔菲法之外,D E A(数据包络分析)是一种最常用的非参数前沿效率分析方法,它从相对效率概念角度提出,以P a r e t o优化这一经济学概念为基础,以规划理论为工具,按照多种投入和多种产出的观察值,对决策单元进行经济效率定量化评价。D E A在土地、能源、环境利用评价领域应用甚多,成为一种与传统计量经济方法并驾齐驱的投入产出效率研究方法。

朱金艳、魏晓平以黑龙江省矿业产业部门为研究对象,借助数据包络分析法(D E A),研究各个部门对矿产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建立了资源配置有效性的评价系统,分别利用D E A分析法中的C2R模型和C2G S2模型对矿业产业部门对矿产资源配置的综合效率和技术效率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针对黑龙江省非D E A有效矿业产业部门,分析了资源配置相对较低的原因,并利用“投影”定理,分别计算出部门相对投入冗余量和产出不足量,从而给出了调整矿业产业部门投入和产出的具体方案,已达到改进非D E A有效矿业部门资源配置的有效性。毛健、潘鸿以经济―环境大系统为分析基础,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和熵定律,运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探讨了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的密切相关性,分析了影响自然资源配置效率的主要因素,解析了提高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效率的思路,并提出了我国实现可持续增长的对策措施。

自然资源有无价值直接影响到经济发展方式和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态度。方大春从哲学角度出发,结合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的相关理论,认为自然资源的价值在于其满足人们的需要,自然资源价值量的大小取决于其稀缺性、开发条件和重置成本。如何对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关键是对其价值计算和比较。

3 研究前景

目前,关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效率评价的研究很少,且有较大局限性,只考虑了资源利用率。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效率与资源利用方式和利用效果有很大关系。相同矿种不同用途开发利用效率不一样,矿产资源根据其品质不同而合理加工物尽其用是高效利用的重要体现。

效率的评价应考察矿业生产效率指标相对于理想情况下最佳效率的达到程度。其中利用率应考虑包含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共伴生矿、低品位矿、矿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利用效果应考虑优矿优用、矿产品高效利用深加工程度、资源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等,这方面指标的选取和定量评价尚需进一步研究。

【总结】:我国目前尚无一套科学完整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效率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研究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效率评价方法,准确评价我国开发利用效率水平,调查摸清现状刻不容缓,生产出最能发挥其用途的矿产品,发挥最大的资源效益,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冯安生.加强矿产资源节约及集约利用的思考[J]. 矿产保护与利用. 2011(Z1).

矿业投资论文范文7

【关键词】矿业投资;合作障碍;国别合作

【中图分类号】F40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2)03-0143-04

2010年1月1日建成的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是我国直接参与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区,它承载着“先驱者”、“探索者”之重任,因此,对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以及实用价值。

矿产资源合作作为双方传统的合作领域,一直是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热点,然而,此方面的研究成果却不尽人意。已有的文章都是笼统研究矿产资源合作,而且主要集中研究中国与东盟的合作优势。笔者认为,任何矿产资源合作都主要包括矿产品贸易合作,还包括矿产资源投资合作。尽管矿业投资合作的最终目的仍然是获取境外矿产品,但由于矿业活动可以直接获得矿产品的控制权,甚至在有些国家可以争取到矿产品的原始取得,与通过直接进口的继受取得相比,原始取得矿产品所有权人处于显然的主动地位。根据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的研究显示,我国目前利用国际矿产资源的现状是,95%以上的矿产品都是通过贸易方式直接从国际市场上购买,通过在国外投资开发、有控制权的矿产品份额在进口中所占比例不足5%。也就是说,我国利用国际矿产资源的模式仍然是以传统进出口贸易为主,矿业投资活动并无实质性突破。尤其是随着近年来原油、铁矿石、铜、铝等矿产品价格大幅上涨,我国国际矿产品价格话语权缺失的情况下,直接进出口矿产品正经受着严峻的价格考验,已引起国内经济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及关联风险。解决这种风险的途径便是鼓励企业“走出去”,通过矿业投资合作获得国外资源企业或者勘探权、采矿权,原始取得国际矿产品或者取得控制权,确保我国矿产资源的持续供应。

一、中国与东盟矿产资源合作的现状

(一)矿产品贸易初见成效

从2010年1月1日起,中国对东盟10国90%以上的产品实行零关税,对东盟平均关税从9.8%降到0.1%;同时,东盟六个老成员国(文莱、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对90%以上的中国产品实行零关税,对中国平均关税从12.8%降为O.6%,东盟四个新成员国(越南、老挝、柬埔寨和缅甸)也将在2015年实现这一目标。零关税的实行,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和东盟的贸易往来。2010年双方贸易额接近3000亿美元,煤炭、有色金属等矿产品是其中重要的贸易产品(国土部网,2011-05-31)。可见,矿产品贸易得益于零关税机遇,已经初见成效,并且到2015年,随着东盟新成员国零关税的实行,矿产品贸易主要壁垒得到解决,该区内货物贸易基本可以实现自由流动。

(二)矿业投资合作低迷

在2011年中国一东盟矿业合作论坛上,合作各方首先肯定了矿产品贸易方面的成就,而对于双方的矿业投资,还仅仅停留在“呼吁”、“倡导”、“鼓励”等理念上。从中国与东盟的整个投资情况看,比重仍然较低。从中国吸引外资的整体角度来看,东盟对中国投资所占比重较低,直接投资主要来自新加坡。中国对东盟投资在东盟吸引外资中的比重相对更低,同日本、美国、欧盟、韩国等对东盟的投资相比,中国对东盟投资相对较低,矿业投资也呈低迷状态。也就是说,中国与东盟在矿产资源合作上的现状与我国利用国际矿产资源的模式基本一致,即主要利用了“矿产资源品种上互补”的比较优势,直接进出口矿产品,而且随着2015年东盟新成员国零关税的实行,这种优势有扩大之势,但“矿业投资要素互补”的优势尚无实质性突破。从《框架协议》有关“矿业”合作的规定、《投资协议》有关“自然资源的勘探、培育、开采或开发的特许权”的合作规定都可以看出,中国与东盟之间的矿产资源合作更强调矿业投资的合作。然而,在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下,这种优势为什么无实质性突破呢?

二、中国与东盟矿业投资合作的问题诊断

发展中国与东盟的相互投资关系,需要运用政治、经济、外交、法律多种手段,但法律调整与法律协调应当是主要手段。因为国际经济交往中的直接接触点和连续点是法律与合同,法律为基本依据,合同为具体手段(呼书秀,2005),中国与东盟矿业投资合作的症结就是其法律制度存在问题。

客观上说,矿业投资合作与矿产品贸易合作相比,矿业投资合作要复杂得多。在关税壁垒解决之后,矿产品贸易已无主要障碍,但投资活动作为国际直接投资领域,涉及投资主体的准入、投资行为的保障,投资收益的确定以及投资收益的处理等,涉及的法律制度有东道国法、母国法、双边协定、区域协定、多边协定等,如果这些法律制度出现不协调的状况,就不能起到规范、引导投资关系的作用。尽管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已签署《投资协议》,然而,该地区固有的法律制度的复杂性,使整个地区的制度处于“失效”状态。

自由贸易区是WTO的特殊安排,一般来说,它违背了WTO的最惠国待遇原则,但关税和贸易总协定(GATT)第24条规定,允许建立区域贸易安排,但必须符合严格的标准,即在区域内部可以实行比最惠国待遇更优惠的制度,但区域外部的成员不能享受。因此,可以说,关税同盟、自由贸易区是为绕开WTO多边贸易体制的不便,是WTO多边贸易体制的补充和发展。因此,理论上,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是在WTO规则的基础上为该区域进一步提供了统一的规则,应当更有利于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以及投资的便利化、自由化。然而,这种状况还没有出现在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抑或说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距离理想状态还相差甚远,其主要原因就是目前该地区的法律制度仍然异常复杂。

(一)有关投资法律制度的数量众多

立足于我国,经过简单梳理,就发现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法律制度至少存在五个层次。一是各国国内法。对于国际矿业投资,涉及每个国家外商投资法、矿业法、税法、土地法、环境保护法、劳动法、外汇法等。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共11成员国,仅仅各国国内法,其数量就不少了。二是中国与东盟各成员国的双边协议。从1985年到2001年,中国与东盟10个成员国相继签订了《双边促进和保护投资协定》(Bilateral Investment Treaties,

简称BITs)(付文佚、邓翠颖,2011)。三是

东盟的法律制度。早在1985年,东盟六国就签署了《东盟六国关于促进和保护投资的协定》,1998年又签订了《东盟投资区框架协议》,在2001年对该框架协议作了修订。尤其是在2008年,《东盟》正式生效,明确东盟共同体将在2015年建成。四是自由贸易区法律协议。随着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框架协议》、《投资协议》的签署,建立了该地区统一的国际投资保护规则。五是WTO规则。如果中国某企业到该地区投资,至少要面临投资东道国的法律、双边投资协议、《中国一东盟投资协议》以及WTO规则的多重影响。可见,尽管《中国一东盟投资协议》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范围内首次创建了统一的国际投资保护规则,但其亦使该区域内的国际投资法律环境越发复杂(魏艳茹,2011)。

(二)有关投资法律制度的适用效力不明

对于中国东盟地区的法律制度的适用效力,有学者认为,多边贸易体制的法律是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合法运作的基础;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条约是自由贸易区运作的法律根据;而中国、东盟本身以及东盟各成员国的法律是自由贸易区运作的法律补充(杨丽艳,2007)。但是,通过仔细梳理相关规定,发现实际情况并没有这么明朗。

1.国内法与国际法的关系不确定。对于国内法与国际法的关系,我国与越南在国内法有明确的规定。以我国为例,我国《民法通则》第14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法律有不同规定的,适用国际条约的规定,但中华人民共和国声明保留的条款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没有规定的,可以适用国际惯例。越南民法典也有类似的规定。然而,其他多数国家却没有类似规定。

2.双边协定与自由贸易区之间的效力不确定。在中国与马来西亚、中国与菲律宾、中国与老挝的投资协定里都规定,如果缔约一方根据其法律和法规给予缔约另一方投资者投资的待遇较本协定规定的待遇更为优惠,应从优适用。同样,在《中国一东盟投资协议》里也规定,若任何一方在协议实施之时或此之后的法律或缔约方之间的国际义务使得另一方投资者的投资所获地位优于本协议下所获地位,则此优惠地位不应受本协议影响。从这些规定不难理解,在多边协议以及自由贸易区协议并列的情况下,以“最优惠者为准”。那么,也就是说,双边协定与自由贸易区协议的地位是一致的,具体适用哪个协定,要根据个案确定。表面上看,这个原则具有可操作性。举例来说,中国与新加坡、中国和越南的协定规定,征收或者国有化的补偿应是在采取征收、国有化或其效果相当于征收、国有化的其他措施前一刻的价值,而《中国一东盟投资协议》又规定,此补偿应以征收公布时或征收发生时被征收投资的公平市场价值计算,孰为先者作准。补偿的偿清和支付不应有不合理的拖延,一旦发生拖延,补偿应包括按主要商业利率计算的从征收发生日起到支付日之间的利息。可见,就同一事项,《中国,东盟投资协议》规定了利息的问题,与中国与新加坡、中国和越南的协定相比,《中国一东盟投资协议》显然更优惠,此时应当适用《中国一东盟投资协议》。相反,就同一事项,中国和马来西亚的协定规定,补偿应按征收公布或为公众知道前一刻投资的市场价值为基础计算。若市场价值不易确定,补偿应根据公认的估价原则和公平原则确定,尤其应把投入的资本、折旧、已汇回的资本、更新价值和其他有关因素考虑在内,与前述《中国一东盟投资协议》的规定相比,显然,中国和马来西亚的协定又更优惠,此时,又应当适用中国和马来西亚的协定。可见,就征收补偿这项规定来说,按照选择适用的确具有可操作性。

然而,还有大量不能明确选择适用的规定存在,或者至少很难选择。例如,就征收等政治风险的原因来说,中国与新加坡的协定是“为法律所准许的目的”,中国与菲律宾的协定是“为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中国与文莱的协定是“为了公共目的”,中国与泰国的协定是“为了公共利益”。中国一东盟投资协议是“为了公共目的”,《东盟六国政府关于促进和保护投资的协定》又是“为了公共使用、公共目的或公共利益”。且不说各国政府对公共使用、公共目的或公共利益的认识差异,仅从这些规定来看,在选择适用时必然存在难度。另外,关于征收的合法性审查上,在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双边协议上,只有中国与新加坡、中国与菲律宾有规定。中国一东盟投资协议里并没有规定。《东盟六国政府关于促进和保护投资的协定》也有规定。而且就此问题的具体规定上也存在差异,中国与新加坡、中国与菲律宾的双边协议都规定的审查机构是有管辖权的法院,而《东盟六国政府关于促进和保护投资的协定》规定的审查机构可以是司法机关,还可以是其他独立的权力机构。

还有,关于代位求偿的问题,中国与菲律宾、中国与马来西亚、中国与老挝、中国与柬埔寨以及中国与缅甸都明确规定是担保机构支付后取得代位权;而中国与泰国、中国与印度尼西亚、中国与文莱规定的是对承保的非商业风险进行赔付后取得代位权;中国与新加坡的规定则是对全部或部份投资的请求权;中国一东盟投资协议明确规定“依据保险”支付后取得代位权。类似的复杂规定还有很多。因此,从总体上看,双边协定与自由贸易区之间的效力存在不确定性。

3.东盟的法律协议与自由贸易区协议不协调。对于东盟的法律协议与自由贸易区协议也出现了不协调的地方,按照一般理论,自由贸易区协议应当是优先适用,但按照“平行原则”,谁的规定更优惠就适用谁,比如东盟投资区框架协议,在第七条“行业开放和国民待遇”中明确规定,每个成员国应做到:立即向东盟投资者开放所有行业;立即给予东盟投资者及投资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这条规定的待遇明显优于自由贸易区的协议的内容,此时又应当适用东盟法律协议。

总之,在中国一东盟所有的国际条约中,实行的都是平行原则,即在WTO规则、多边、区域及双边协议中,其地位是一致的,在具体事件中按照“最优惠者”选择适用。这种原则给投资者带来了选择适用法律上的成本,并且许多法律制度本身规定又存在不确定性,不利于该区域投资的实质性合作。然而,从中国、东盟本身的复杂性出发,在短期内又很难改变这种现状,也即是说,平行原则将在中国,东盟地区长期存在。

三、解决途径

本文认为,中国应当作为主要力量,推动与东盟各成员国的双边协议的修订,加强国别合作。

对于“集团利益”的公共性使得“经济人”或理性人都想“搭便车”的问题,奥尔森的解决方案是有选择性的激励,这种激励机制要求对集团的每一个成员区别对待,“赏罚分明”(曼瑟尔・奥尔森,2010)。这对中国目前处理与东盟国家的合作问题同样具有启示,

那就是增强政府的资源外交能力,加强与东盟国家的国别合作。当然,加强与东盟的国别合作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目前中国分别与东盟各成员国有投资协定,但是东盟对中国并没有统一的态度,也决定了中国必须分别与东盟各成员国进一步谈判,以期达成更优惠的条件,增强自由贸易区法律协议的可操作性。

首先,加强与东盟国家国别合作可以寻求制度创新。在与东盟国家加强国别合作的前提下,一是我国政府可以选择合作国家,二是可以选择合作领域,三是可以选择合作方式,具有较大的自和主动权。“囚徒困境”理论的一个重要假设条件是双方不能互通信息,也即是在不了解对方任何信息的情况之下所做出的抉择。但加强国别合作却有望打破这一局面,有条件达到博弈论中最理想状态,通过寻求友好国家、毗邻国家进行谈判,容易形成双方都选择合作的后果,从而使合作方总体效率达到最高。原因在于,走出“囚狱”的概率与成员多少呈负相关关系,成员越少,走出去的概率会更大,成员越多,难度越大。在东盟十国中有选择性地合作,可以根据各个东道国的具体情况实施不同的策略,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相互了解,相互信任之后,合作才会有实质性突破。合作就是博弈,博弈的结果就是达到利益的均衡,其外在形式就表现为一定的制度,因此,在国别合作的前提之下,制度创新存在可能性。

矿业投资论文范文8

一、矿山生态环境保护耗散结构的形成

矿山的生态环境保护是对造成矿山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因素进行制止和治理,究其实质是要建立矿山与它周围的生态环境以及社会经济系统的和谐关系。张万红认为和谐矿区应该具有七个特征:经济发展充满活力;居民生活殷实富裕;生态环境优美整洁;资源节约循环利用;企业生产安全高效;公平正义安定有序;居民共享发展成果。七个方面涵盖矿山区域内的经济、居民、生态环境和矿山企业的状态,而经济、居民、生态环境与矿山分别是矿山系统内的基元,系统演变为耗散结构,达到上述的平衡、有序的和谐发展状态,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就取得了巨大成效。因此,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实质上就是如何使矿山生态环境与社会系统发展成为耗散结构的过程。

矿山生态系统要形成耗散结构就必须不断地从外界吸收“负熵”,来抵消内部的“熵增”。根据耗散结构理论,我们可以把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看成如下图的过程。矿山生态环境系统内部由于矿业生产及矿业与经济不协调等因素产生“熵增”。“熵增”使矿山与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协调,矿业生态系统处于无序状态。外部的管制、政策、税收、技术、教育等手段对系统产生“负熵”,“负熵”使系统远离原来的平衡状态,系统内部产生涨落,当涨落超过一定的阈值,就会诱发系统演变为耗散结构,矿山生态环境系统演变为有序状态。“负熵”是所有系统外部综合作用的结果,合力大则“负熵”大。耗散理论强调了外界对系统施加不同强度和内容的外力作用,产生足够的“负熵”来抵消内部的“熵增”,强调保护措施对策要因时、因地、因态而变,不能一概而论,一成不变,强调外部对策的综合作用。因此,耗散结构理论下的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理论依据充分,提出的保护对策更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并用动态的观念来解决现存的问题。

二、促进矿山生态环境保护耗散结构形成的对策建议

根据耗散结构理论,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必须从外界增加投入,使系统产生足够大的“负熵”。外界投入必须是系统的,应是教育、法规、管理、技术、资金的综合,并具有针对性,这样外界投入的力度所产生的“负熵”才能足以抵消内部的“熵增”。

1.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思想观念宣传教育矿山企业的外部性是固然存在的。但宣传教育能从思想上改变人们的观念,树立起环境保护是生产首要目标的思想。思想决定行动,帮助人们在矿山建设时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从而精心规划,加大各方面的投资等来使系统产生“负熵”。政府、新闻媒体、教育机构应将生态环境文化的内容渗透到矿山社会各阶层的人群中,特别要加强对矿山企业管理者的宣传教育,塑造他们矿山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心、使命感,在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上,自觉地以“良心”约束自己的行为。

2.完善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的制度与法规完善制度与法规并切实执行,才能对系统产生足够大的“负熵”。政府应将矿山环境保护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不断完善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与法规,坚决执行“谁开发谁保护、谁闭坑谁负垦、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同时,切实落实矿山资源开发环境补偿收费和复垦保证金制度。执行制度需明确任务,突出熏点,落实责任,并全面建立完善的动态巡查制度、举报制度、重大案件督办和责任追究制度,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责任落实的工作机制。

3.矿山管理模式创新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管理水平的高低息息相关。管理水平提高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管理模式创新。矿山管理模式创新从矿山企业本身来说是对矿山进行变革,对它的结构、机制进行重组。如采用股份制来吸引社会资本和技术;对政府来说,则是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依法关闭浪费资源、污染环境或资源枯竭的矿山,整合或者淘汰落后的、分散的、小规模的矿山,引导合法小型矿山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之路,建立高起点、高技术、规模化、集团化的现代矿山企业,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和环境保护能力。

4.增加资源投入,提升矿山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矿山生态保护的制度完善、管理创新、技术创新都依赖于优秀的人才。矿山企业要加强人才培训的投入,引进和培养人才,造就一批管理、技术骨干,为矿山管理、技术水平的提升提供人才保障。矿山企业要增加生产设备、工艺流程改进的投入,实施清洁生产。对于废弃的矿区要积极进行复垦,改善土地,应制定财政税收优惠政策,吸引多元化的社会投资主体来投资,并因地制宜地发展生态农业,恢复退化了的自然生态系统、达到良性循环状态。保护矿山生态环境的新技术发展很快。矿山企业应加强“三废”综合回收利用技术的研究以及环境治理技术的引进,加快对现有的技术改造升级,控制矿山产生的“三废”对生态环境的大气、水体及土壤的污染,努力实现固体、液体、气体污染物的近“零排放”。5.转变经济发展观念,发展多元化产业矿山的生态环境保护从根本上讲是一个经济的问题。企业的经济效益的好坏是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前提条件,对矿山生态保护投入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必须转变经济发展观念,采取更多有效的方法,提高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的发展所产生的“负熵”有效地抵消内部的“熵增”。发展经济需面向市场,有针对性地选择经济增长点,如因地制宜地发展生态农业、旅游或者矿产深加工等。通过发展多元产业来促进经济发展,从而给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减压。

三、结论

矿业投资论文范文9

近期我国煤炭价格终于停止了“跌跌不休”的态势,但在2015年全国煤炭交易会高峰论坛上,与会的专家学者纷纷表明同一个观点:当前,煤炭价格虽开始企稳,但还远远不能说煤炭企业走出困境,煤炭经济运行仍面临严峻挑战。我国煤炭行业供大于求的问题突出,行业经济效益持续下降,目前全国煤炭企业亏损面在70%以上。煤炭行业低迷是由国内能源结构调整,低价进口煤冲击国内市场,下游钢铁、电力行业需求下降等多方面原因导致的,再加上近年来国内大规模投产,煤炭行业目前库存过高,消化过剩产能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因此,煤炭供大于求的问题在短时间内还难以发生质的变化。如何就煤炭行业如何摆脱目前困境,走创新发展模式,打造煤炭工业升级版的问题,笔者认为需要从若干方面分两部分提出解决方案。

1煤企“瘦身”,继续控制煤炭生产总量

按照“关小建大、重组一批、关闭一批”的整体工作思路,以大型煤矿企业为主体,通过收购、控股等形式,加大煤矿兼并重组和关闭力度,实现煤矿数量明显减少,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提升,安全生产条件明显改善的目标。国家能源局煤炭司司长方君实曾表示,随着近年来煤炭行业的持续调整,许多煤企早已陷入亏损的泥潭。由于煤炭供大于求将成为长期趋势,未来市场会逼迫一批资源条件差、生产成本高、不具竞争力的煤矿退出市场。因此,各地要尽最大努力防止超能力生产和违规建设项目生产,共同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会长王显政也表示,煤炭企业一定要严禁超能力生产,维护市场供需平衡。因此对于那些产品没有市场、长期亏损、扭亏无望和资源枯竭的煤企,以及浪费资源、技术落后、质量低劣、污染严重的“小煤窑”要坚决予以关闭。

2充分发挥国有大中型煤矿在煤矿行业的“中流砥柱”作用

要在不利的经济大潮中乘风破浪,就要将国有大中型煤矿自身“做大、做强、做优、做富”。2.1加强煤炭资源整合及时关停资源枯竭、产能落后的煤企,积极推进资源企业兼并重组,优化资源整合,以激活对国有资源的有效利用。2.2加大煤矿资金投入目前,随着“优化煤炭产业布局”、“推动煤炭市场价格理性回归”、“促进煤炭安全高效绿色生产”等多方面观点的提出,煤炭行业资金短缺,制约着国有大中型煤矿经济的发展,安全设施投入,扩大再生产的改进,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都需要较大资金的投入。因此要加大对国有大中型煤矿企业的资金投入,这样才能加快国有煤矿经济持续向好发展,带动行业腾飞。2.3加强煤矿职工技能培训业务培训是企业员工获得和更新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区域职工整体素质的重要方法。但是目前煤矿工人培训工作相对滞后,有的甚至流于形式,职工素质普遍较低。煤矿一线职工中80%以上为农民协议工,他们文化基础差,招工到矿场后仅仅经过短暂的培训就进入采掘一线,部分职工连一些基本的安全知识、安全措施都不了解,安全意识淡漠,不具备起码的抗灾害能力,违章作业现象相当严重。只有不断加强对员工技能培训提升,强化企业员工整体素质,加强煤矿人才培养,才能促进煤矿企业后备人才的快速成长,才能有更多的新技术、新思想应用到煤矿行业。2.4充分发挥机械化作业强项陈旧的设备和落后的作业方式,制约着国有煤矿的发展,国有煤矿要发展必须走科技兴矿之路,只有走综合机械化采煤和掘进之路,坚持“多上设备少上人”和“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的原则,提高煤矿生产能力和掘进推进度,减轻员工劳动强度,增加安全系数。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出国有煤矿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2.5不断提高煤矿员工工资收入面对煤炭市场的不景气,煤矿企业想要发展,就离不开煤矿员工的付出,只有不断提高煤矿员工工资收入,才能稳定员工工作情绪,才能留得住人才,才能使员工更好地为企业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最终实现煤矿企业的腾飞发展。2.6进一步发挥国有企业政治思想工作优势国有企业要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作用,要在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中营造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环境。要将员工的思想和努力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合力。通过“文化固安”等多种形式,不断加强企业和各基层区队的科学管理,要尽可能增强政策和制度的透明度,要在民主管理和健全管理机制上下功夫。要尽可能广泛征求员工意见,不断改善煤矿人文环境,加强企业文官建设,特别是安全文化、廉政文化建设,建设和谐矿区,要让职工看到国有煤矿的发展前景和希望所在。

作者:郭好盛 单位:安阳鑫龙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于鹏海.试论如何强化国有煤矿的经营管理[J]时代经贸,2008,(13).

[2]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大小煤矿关闭力度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的决定(冀政[2011]45号)[S].

[3]余乐峰,李建超.国有煤矿企业破产重组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A].第九届中国煤炭经济管理论坛[C].2008.

[4]张锦生.试论如何抓好国有煤矿的经营管理与思想政治工作[J].中国市场,2012,(45).

矿业投资论文范文10

【关键词】 煤矿 项目投资 可持续发展

项目投资是-种长期投资行为,-般是针对特定项目进行投资断为,与新项目的建设和项目的改造更行活动有着密切关系;往往投资数额较大、影响较长、投资风险较大等的特点。而对于能源企业而言,项目投资的数额尤为巨大,投资环境、行业环境和开发生产中的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煤矿项目投资的风险也随着增加。而能源企业要获得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进行投资,开拓新的利润增长点:而项目投资作为非常重要且最为常见的投资行为,对于能源企业的生存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进行科学合理的项目投资,能够有效促进能源企业的生产发展,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1 煤矿项目投资的方向重点

1.1 煤矿安全生产方面

在煤矿的投资中,相关投资方必须对煤矿安全生产问题采取高度重视,并务必要加大事关煤矿安全生产的投资力度。在对煤矿生产的相关投资中,安全问题事关着一家能源企业的存亡,而保证自身员工的生命安全也是一家企业义不容辞的基本责任。但我国当下,我国的煤矿业界安全形势极其不容乐观,每年煤矿发生的安全事故数不胜数,在这种煤矿业界的大形势下,相关投资企业必须对煤炭安全管理进行大力投资,将安全第一作为煤炭经营的第一要点。

1.2 推进煤矿可持续发展方面

随着我国煤炭资源的不断开发,距离我国煤炭资源消耗殆尽的日子日渐临近,针对这种状况,煤炭企业的投资方必须做好煤炭的可持续发展,为我国能源事业尽一份力。所谓煤炭的可持续发展,指的是通过提高自身资源回收利用率的方式提高自身的生产效益。相关投资方在对煤炭的相关投资中,需要考虑煤炭的可持续发展,并着眼与长远利益,为煤炭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 煤矿项目投资形式的选择

2.1 申办或购买煤矿开采权

所谓采矿权,指的是具有较高地质工作程度的矿权。对于相关投资方而言,想要从事煤炭行业就必须申办或购买煤矿的开采权。相关投资方可以通过进行基础的探矿权工作,以此申办煤矿的开采权,也可以通过投资煤炭开采权市场的方式购买煤矿开采权。

2.2 申请煤炭勘探权并投资勘探

如果一些矿区经过专业地质组织勘探后,发现其具有煤矿开采的前景,相关投资方就可以通过自行组织队伍的方式,向相关政府部门提出煤矿的勘探申请。在这种煤矿初期勘探,投资方需要承担较大的投资风险,但也同样享受着市场机遇,如果一旦相关投资方的勘探工作取得成功,其将取得重大的投资回报。

2.3 开展煤矿项目合作投资

所谓煤炭的合作投资,指的是多个投资方对于同一个项目具有相同的认同度,并进行的一种风险公担,联合投资的行为。

对于相关投资方而言,项目投资合作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点:

2.3.1 股权合作

所谓股权合作,指的是投资方购买一定具有煤矿开采权公司的股权,从而进行合作经营的方式,这种合作一般通过相关公司的股权转让与增资扩股的方式进行。

2.3.2 资产收购

所谓资产收购,指的是投资方购买部分煤矿开采企业的矿产项目,以此进行相关合作开发。

2.3.3 合作勘察

所谓合作勘察,指的是由相关投资方投入资金,合作方提供相关矿权,通过合作勘察与开发的方式进行煤炭投资。

3 煤矿项目投资实践案例与建议

以国内有名的山西焦煤集团进行相关分析,山西焦煤集团是在世界500强企业中占有一席之地的我国著名能源企业,其历年间不断地开展相关煤矿的可持续发展投资项目,且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在山西焦煤集团的具体煤矿生产中,其一直将安全作为煤矿运营的头等大事,并坚信“安全投资才能够产生最大的效益”,集团常年在国家规定的安全费用上针对相关安全生产主动加大安全投入,数年间投入了数百亿元用于相关高科技安全装备的更新,山西焦煤集团这种对煤矿生产安全的改造力度,不仅实现了企业的相关煤矿安全生产,更取得了更大的经济效益。

3.1 着眼能源形势,关注相关政策

中国能源储备的特点历来是煤矿资源丰富,石油天然气贫乏,这使得煤炭成为我国最为主要的能源之一。而且随着电力行业的发展,对煤炭的需求量基日益上升:再加上中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必然消耗更多的能源,而且新农村建设也对能源寻求提出了更{的要求。总之我国的资源紧张,煤炭资源是主要能源,必须要大力开展煤矿投资项目。我国的能源状况,决定了我国的能源政策必须以煤为基础。应当不断完善煤电联动政策,让煤矿价格机制的形成向市场化方向发展。从我国的经济形势来看,煤炭价格受到煤炭生产量和需求量的影响,铁路交通运输能力也会对其产生影响。从长期来看,我国的煤炭价格会有上升的趋势。而能源企业要及时关注经济形势和政策变化,以便能够做出快速准确的反应,及时进行项目投资的方向和实践的调整。

3.2 整合煤炭资源,开展深加工项目

“十二五”期间是我国煤炭企业发展的又一个重要发展机遇期。相关政策支出,要大力推进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清洁和安全发展。这就要求对煤矿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优化,促进煤炭洁净技术的向产业化方向发展;积极推进煤炭洗选加工,推广和应用干法选煤、重介质选煤等先进技术,使得煤炭选洗加工速度得意提高。

参考文献:

矿业投资论文范文11

关键词:小煤矿;关闭;安全生产;经济投入

中图分类号:X75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3-00-02

煤矿事故频发已经成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而小煤矿的大量存在,是引发各类安全事故及相关问题的关键因素。小煤矿落后的生产力也制约了煤炭行业的结构升级,同时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自2005年开展煤矿整顿关闭攻坚战以来,全国累计关闭各类小煤矿1.53万处,先后依法取缔非法采煤窝点5.4万余处,淘汰落后产能6.5亿吨/年,煤炭生产百万吨死亡率由2005年的2.811下降到2010年的0.749,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明显好转。因此,提高对落后小煤矿整顿关闭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探索合适的关闭落后小煤矿的做法,加快推进落后小煤矿关闭工作进程,对于促进我国煤炭工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小煤矿生产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总体上看,我国小煤矿生产安全管理水平发展极不平衡,仍然是安全事故频发的“重灾区”,多数小煤矿普遍存在以下共同问题:

(1)办矿秩序混乱。小煤矿多为个体或村办小井,采用家族作坊式管理模式,少数基层干部以参股、兼职等形式参与煤矿经营,无“六证”或“六证”不全以及属于“四个一律关闭”的矿井大量存在,导致小煤矿采矿秩序混乱。

(2)生产力水平低下。小煤矿技术落后,开采设备陈旧,多数矿井无正规采煤工作面,开采、支护方式落后,采掘机械化程度低,基本上采用掘巷采煤、放炮落煤、木头支护、井下人力运煤原始的落后的开采方式,劳动生产率极低。

(3)安全装备水平低,防灾系统不完善。小煤矿安全装备水平低,有的根本不具备控制灾害的能力,小煤矿防灾系统不完善的问题普遍存在,大多数乡镇煤矿根本没有矿井防灾系统矿井整体防灾、抗灾、救灾能力极低。

(4)违法违规操作,安全隐患严重。多数小煤矿没有合格的安全技术人员,安全管理水平低下。许多小煤矿无视法律法规的规定,超强度、超能力组织生产,安全生产责任不落实,监管不到位。

(5)安全投入严重不足。随着煤炭形势的好转,多数小煤矿矿主盲目扩大生产增加产量,追求利益最大化,缺少必要的安全投入,先进技术和装备无法推广应用,已淘汰设备不能及时更换,科技保安能力差,导致煤矿事故频繁发生。

二、关闭落后小煤矿的实践依据

上述问题的存在,不仅严重威胁我国煤炭的安全生产,也造成煤炭资源的巨大浪费,对矿区的自然环境造成重大危害。因此,国家加大了对小煤矿的兼并重组及整顿关闭的力度。在小煤矿整合兼并的基础上进行评估,对于按要求整顿以后具有开采价值的小煤矿继续生产。而对于一些目前不具有开采价值或继续开采得不偿失的小煤矿,即使当前煤炭形势看好,煤炭价格不断上涨,企业和地方政府发展要求欲望强烈,背负着国有资产增值保值使命,也应坚决予以关闭。本文结合实践,主要基于安全生产和经济投入两个维度分析关闭落后小煤矿的依据。

1.基于安全生产角度考虑。在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今天,安全工作已经提升到政治高度,已经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热点。这几年煤炭行业逐渐转好,企业生产规模增大,虽然加大了安全技术投入,但煤矿安全生产形势、特别是小煤矿的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究其原因,一方面,个别小煤矿在煤价高涨和资金压力下,铤而走险,违法违规偷生产;另一方面,小煤矿安全投入少,基础设施差,井下作业人员培训不够,素质较差,加上“黑心”矿主利益驱动和管理水平很低的运行体制,决定了小煤矿的安全始终是个问题。即使被兼并重组的小煤矿,其在地质条件、资源赋存、基础设施,人员面貌等短期内仍难以彻底好转,安全保障程度低在所难免。兼并重组后,骨干煤炭企业虽然可以派驻大量的“五职矿长”、技术骨干、关键岗位人员,可以进行大量的安全投入,但都不能改变“小煤矿”先天的不足,不可能改变资源赋存、股东的利益驱动、复杂的外部环境等不利于安全生产的重大缺陷。因此,按照不安全不生产,“不要一两带血的煤”,对安全事故“零容忍”、“零控制”等先进的安全理念,从安全生产角度考虑,兼并重组成功后关闭部分落后“小煤矿”再所难免。

2.基于经济投入角度考虑。目前兼并重组的小煤矿,只有少部分是“六证齐全”的矿井,大部分都是基建矿井或技改矿井。按照国家对煤矿基本建设的程序要求,各矿技改工程在兼并重组前已接近结束,但按照现行的政策规定,在正式出煤前,需要按下列程序进行开展工作:隐患整改条件验收——隐患整改——完善技改或基建项目——建设和完善矿井“六大”避险系统——联合试运转——质量认证、专项验收——复工验收——申请安全生产许可证、煤炭生产许可证等工作。国家要求各兼并重组小煤矿必须按照国有大矿的标准要求,进行各项验收前工作。所以,这些兼并重组的基建或技改矿井,没有1-3年时间,根本无法实现煤炭生产。而要进行生产前的各项工作,必须进行大量的资金投入,主要包括:整改各类隐患费用、机电设备更新费用、矿井“六大”避险系统投入费用、矿井机构建设及通风排水费用、各项管理费用、矿井完善技改或基建方案费用、矿井“两堂一舍”建设及维修费用、工农关系协调费用及其他不可预见费用。如果按国有煤炭骨干企业安全生产、经营管理正规化要求,考虑上述费用投入后,兼并重组后小煤矿正常生产的煤炭基本能够维持盈亏平衡。但如果考虑到一是小煤矿储量较小,开采期过短;二是前期投资过大,无法保证顺利收回;三是地处偏僻,边角余煤,与民营小股东配合困难,很难进行常规化的企业管理和经营;四是民营股东普遍不愿意再投入和承担投资风险,而国家金融政策日趋收紧,对基建、技改矿井贷款控制十分严格,仅靠兼并重组主体企业投资和承担投资风险等因素,这也决定了关闭落后小煤矿是唯一的选择。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确保安全、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集中度等出发考虑;或是从减少投资风险、减少企业亏损(同时也是为了民营股东减少损失)考虑,开展关闭落后“小煤矿”工作都是正确的、实事求是的、大胆而且理智的选择。

三、关闭落后小煤矿的主要做法

1.关闭落后小煤矿的主要思路。虽然从安全和经济投入的角度来说关闭落后小煤矿都是势在必行的,但要实施关闭小煤矿,直至解散合资公司,进行企业清算,工作的难度是极其巨大的,复杂性也是难以估量的。目前我国已经是市场经济,国家依法治国,充分尊重和保护民营企业的利益,充分保障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这些就要求在对小煤矿实施关闭前,必须充分与民营股东沟通、交流、协商对话,要确保社会和谐和稳定;要进行充分的、认真的经济技术论证,拿出不可的依据,征得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煤矿兼并重组业务主管部门的理解、关心、支持;要依照《公司法》、《劳动法》以及兼并重组煤矿公司的章程、协议,按程序、制度、合同进行稳妥、有序、科学、合法的操作。

2.关闭落后小煤矿的操作程序。关闭落后小煤矿工作应以矿井关闭、合资公司清算和注销解散为总体目标,按照依法、依规、依约,既要保证按程序,又要考虑实际情况,同时实现政府满意、股东满意、职工满意,要做到人员妥善分流或安置,企业债权债务依法清理,矿井达到国家闭坑标准的整体原则进行。具体来说,按以下基本操作步骤进行:(1)开展矿井开采经济技术论证。该项工作必须客观,实事求是,依据充分、全面。重要的是,民营股东方要真正理解、支持和全过程参与。(2)征得股东会同意。公司董事会、股东会要有书面意见,要同意矿井闭坑和公司解散注销,要求矿井回撤井下设备、物资,井筒充填等工作。(3)上报兼并重组区域公司以及省级兼并重组主体和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业务主管部门同意。(4)报请煤矿所在地方政府(至少是乡镇、县区)同意关闭。(5)管理层在确保安全和产出大于投入前提下,编制井下设备物资回撤、井筒填实等工作方案,技术保证措施等;并且必须报请地方政府安全监督部门进行审核备案或批准。(6)具体实施矿井闭坑各项工作。(7)按照《公司法》和公司章程、股东会决议和有关批复意见等,开展公司清算及注销工作。(8)矿井闭坑验收工作。(9)公司注销、证照处理等工作。

四、对关闭落后小煤矿工作的建议

关闭落后小煤矿是加强煤矿安全生产,促进煤炭行业结构调整,保护和合理利用煤炭资源,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一项重要措施。政府和各级主管部门要加强监督和指导工作,加快对落后小煤矿关闭工作进度,对凡属“四个一律关闭”的小煤矿,必须按照相关规定采取有效措施,尽快完成关闭任务。同时,对合法经营、有资源、基础条件较好、具有发展潜力的小煤矿,给予技术、资金扶持,促使其加大安全投入,提升装备水平和技术管理能力,有效改善安全生产条件,避免与减少伤亡事故。作为小煤矿兼并重组和整顿关闭主力的国有煤炭企业也要切实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在关闭落后小煤矿的工作中绝不手软,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冲突、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冲突的时候,一定要从长远利益、全局利益出发。

参考文献:

[1]程丽红.小煤矿安全状况分析及对策[J].中国城市经济,2011(18):305.

[2]陈金良.小煤矿安全生产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陕西煤炭,2009(3):110-111.

[3]苏建雄,任占昌.小煤矿安全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煤炭工程,2007(6):20-21.

[4]武圣伦.论大型煤企对小煤矿的兼并重组与科学管理[J].中州煤炭,2011(3):110-113.

矿业投资论文范文12

关键词:地质矿产资源;勘查;合理开发

随着地质矿产资源的长期开发和应用,国内现有的矿产资源已难以满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要不断勘查及开发新的矿产资源,而在已经勘测的矿产资源中要做好对其的合理开发应用。就国内的现实情况来说,尽管有着相对丰富的矿产资源储量,不过平均下来的人均水平就远远落后于世界各国。此外,国内还出口了许多的稀有矿产资源,不过却没有依据合理的价格,也就导致了国家资源的重大浪费,所以为了满足我国经济长期高速发展的目标,就必须做好地质矿产资源的勘查及合理开发应用工作[1]。

1怎样做好地质矿产资源的勘查工作

国内当前的地质矿产资源勘查工作,大多数情况下是通过国家组织开展,并不许可私营企业性质的矿产勘察,不过部分企业能够委托地质部门实现找矿及开发工作,在进行勘查的过程中必须做好相关的资源保护工作,对部分开采难度较大而储量又较为丰富的矿产资源实施不开采的保护,确保在将来的发展中国内的企业能够有充足的发展资源。还要增强对各类地质的勘查工作,确保各地区矿产资源的储量丰富。

1.1地质矿产资源的勘查要优选作业单位

当前,国内的地质矿产资源勘查领域在生产能力上表现着较为明显的供过于求的情况,也就是说地质矿产资源的勘测是一类买方市场。在这一形势下,有效利用市场竞争机制,开展地质矿产资源的勘查工作较为有利。(1)只要可以招标的勘测项目都要进行招标,它代表了公平公正的竞争氛围,避免了情况的发生。因此,要制订招标、投标的方法或实施规范,实现规范化、合理化的管理和运作。(2)按照地质工作所具有的特性,采取定向委托承包的方法也是较为有效的,它能够利用长时间的合约相对的稳定住发包单位以及承包单位的联系,方便于创建一支勘测人员素养高、勘测设备优良的稳定的地质矿产资源勘查团队。(3)不管是招标、投标或者委托承包,都能够对承包机构给出相应的限制条件,有效的审核承包机构的相关资质,严格审查加入到投标以及接受委托单位的基本情况,在这一前提下选择承包机构[2]。

1.2地质矿产资源的勘查要公平定价

一般来讲,政府部门对相关工程招标及投标报价的核价,都是采取预算定额为根据的,这一情况也已变成合同双方的相关共识。公益性质的、基础性质的、战略性质的地质矿产资源的勘查工作,尽管有其自身的特殊之处,不过通过有效分解,也能够通过采取预算定额来实现定价[3]。

1.3地质矿产资源的勘查要抓好项目施工

地质矿产资源的勘查要抓好项目施工,而监理是当前工程施工中通用的监察措施,可以有效确保勘查项目的工程质量和工程周期,最终提升整体效益,地质矿产资源勘查项目的开展,也需要采用这种措施。

1.4地质矿产资源的勘查要严把验收关

地质矿产资源的勘查工作之前的工作范例、验收程序,都是在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来制订的,很多方面都已很难符合当前工程的需要,必须要通过专门的机构来进行修订。制订新的验收规范,要考虑到当前地质矿产资源勘查所面对的新形势、新要求,要表现市场经济的各方面要求,要表现相关技术飞速发展的需要,反应出新理论、新技术的运用。

1.5地质矿产资源的勘查要与开发实现一体化

以矿产收入为主并有着相应经济实力的地质勘查机构,构建矿产勘查、矿产开发一体化的矿产公司,以勘查为基础推动矿产资源开发,以矿产资源开发收益为目标加强勘查工作。地质勘查行业尽管在推动地质矿产资源的勘查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不过困难仍然非常之多。公益性地质勘查工作不管是组织部门、体制以及机制都还是开始发起阶段。商业性的地质勘查工作则属于有价无市的情况,许多的地质矿产资源的勘查结果不能进入到市场。部分矿产质量不佳,可开发性较差,不但自己开发不了,就算强行开发了也难以获益,对相关投资者完全没有吸引力;有的矿产是能够汇集少量投资投入后提高其商业性,通过市场机制,转变为可经营性、可盈利性的矿产资源。

2加强地质矿产资源合理开发的对策

2.1要提高矿产资源开采企业的准入标准

在国内确保矿产资源长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下,要增强矿产资源开发企业的进入标准,如此做能够严格把关矿产资源开采企业的质量,确保矿产资源开采的企业规模要大,技术水平要高。大型矿产企业大多都有着完善的管理机制以及施工程序,对矿产资源开采的技术水准高,可以降低对矿产资源的浪费情况。一般来讲,企业相关技术可推动矿产资源的深加工,有效提升单位矿产资源的最终收益。增强行业进入标准必然会排除部分规模较小,技术较不完善的小企业,因此,也就促使小型企业必须增强技术水平以确保自身不被排除在外。如此就提高了矿产资源行业的竞争性,有益于推动企业的技术竞争,助推了矿产资源开发企业的向上发展。

2.2要完善有关矿产资源开发的法律法规

当前,国内现有的相关矿产资源开发的法律法规文件中有着许多的不完善之处,而且执法力度也不够,间接促使了相关企业的各类不正当行为,因此要迅速完善有关矿产资源开发的法律法规,在进行执法的时候能够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从而严格规范企业的运营。国内在矿产资源开发中制订的许多法律文件由于没能较为严格的执行,导致了国家大量矿产资源的浪费现象,部分稀有矿产资源被偷偷出售,导致许多稀有资源流向不明,因此要加紧控制矿产资源的开发工作,对违规情况严厉处罚,在进出口的管理上也要严格把关,施行矿产资源开采的有效监管,有计划有效率的开发矿产资源。

3结语

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矿产资源是非常重要的能源,它支撑起了国内的建筑、车辆等产业。为了确保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需要,就要做到对矿产资源的有效保护工作。同时,实现矿产资源的有效勘查,为我国未来的发展做好资源储备工作,而且要限制相关矿产开发的数量,特别是对稀有矿产的保护,从矿产开发企业着手,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和资源整合,提高市场竞争力,并且实现向深加工方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瑞玲,李耀辉.试论新形势下地质矿产勘查及找矿技术[J].河南科技,2014,31(15):48-48.

[2]张明珠,刘新胜.浅谈青海盐湖矿产资源地质勘查与资源开发的若干建议[J].地球,2015(10).

[3]赵泽龙,丛明磊.关于我国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对策研究[J].中国科技博览,2015(2):32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