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文化旅游论文

文化旅游论文

时间:2022-02-14 00:24:59

文化旅游论文

文化旅游论文范文1

论文关键词:临川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初探

 

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是旅游者活动的本质属性,是旅游资源的魅力所在,与旅游资源有着水乳交融的关系[1]。早在1978年,Ritchie&Zins就提出文化已经成为旅游区吸引力的决定性因素之一[2]。Costa(2001)发现,在现代旅游中,旅游者更多地追求文化感受而不仅仅是自然景物的欣赏[3]。对中国旅游业来说,文化性的观光旅游资源是我们最宝贵的资源,也是在国际上最有优势的资源[4]。

江西省抚州市,古为临川郡,素有“才子之乡”、“文化之邦”的美誉。“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旅游论文,出自初唐时期王勃《滕王阁序》中,道出了古临川的辉煌。所谓“临川文化”是指以临川古治属为核心,辐射而涵盖现今抚州市十余县(区)的区域性文化[5]。临川文化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临川文化资源优势是抚州最大的特色,是抚州旅游魅力之魂。在文化已成为旅游发展核心元素的今天,临川文化旅游开发却明显滞后,相关研究几乎仍为空白。因此,如何抓住建设文化旅游名城之契机,制定系统的临川文化旅游开发对策,是本文研究的初衷。

一、临川文化资源特色

临川文化资源构成了临川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临川文化资源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独具特色:

1、才子摇篮

抚州,古为临川郡免费论文下载。抚州自古就是“才子之乡”,涌现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曾巩、“东方的莎士比亚”汤显祖、词坛巨匠晏殊晏几道父子、“百世大儒”陆象山等一批历史文化名人。在近代,物理学家饶毓泰、文学史家游国恩和萧涤非、革命家李井泉、书法家舒同等临川才子群星灿烂。现今临川教育闻名全国,每年有一万多名学生从这里走出,四五十名学子考进北大清华,已经成为全国教育界著名品牌。

2、戏曲之乡

抚州素称“戏曲之乡”。明代大戏剧家汤显祖,其代表作“临川四梦”,闻名中外,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临川不仅是汤显祖故里,而且是汤显祖创作地。汤显祖不仅极大地推动了抚州戏曲的繁荣,而且对中国戏剧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抚州是江南地方戏曲出现最早和最兴盛地之一。宜黄“二黄腔”、广昌孟戏,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传。抚州采茶戏深受当地人民的喜欢,得到戏剧界的青睐。

3、红色故土

抚州是红军第四次、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主战场,经历了几十次激烈战斗。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陈毅等都曾多次在这里领导和指挥革命斗争。这块红色故土涌现了李井泉、舒同等无产阶级革命家,牺牲了赵醒侬、傅烈等无数革命先烈旅游论文,留下了第四次反“围剿”东陂和黄陂战役旧址、第五次反“围剿” 高虎脑战场旧址、康都会议及红一方面军总部旧址等革命遗址。

4、宗教胜地

宗教活动场所遍布抚州市各地,其中临川圣若瑟天主大教堂规模名列全国第三;宜黄曹山寺被列入江西省重点寺庙,为我国佛教曹洞宗祖庭之一,在海内外佛教界享有盛名,信徒遍及海内外;金溪疏山寺为千年古刹,至今保存完好;临川金山寺规模宏大,钟声悠扬,香火较旺,香客众多。

二、临川文化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第一,缺乏对临川文化内涵深层次挖掘,缺乏合适的形式或载体展示临川化精髓。开发层次低,缺乏对临川文化内涵深层次挖掘,很多景区局限于原生态景观展示,大部分景点是纯粹的观光旅游。缺乏有感召力的节庆民俗活动,不能把临川文化动态激活,营造鲜活新奇文化氛围。临川文化现在尚未真正形成含金量高的旅游产品。文化旅游开发力度还不够,没把临川文化的理念融入到景观建筑上来提高品位,展示临川文化精髓的建筑雕塑还有待开发。

第二,资金投入不足,系统规划和整体开发缺位。旅游资源的多元整合是文化旅游开发的必然选择[6]。临川文化旅游资源分散,遍布抚州十余县区,没能很好优化整合和整体开发,形成的文化旅游产品特色不突出、内容不丰富、主题不鲜明。由于抚州未系统做临川文化旅游发展规划,亦未进行过临川文化旅游资源专项普查,致使不能很好战略定位、统一规划、区域分工和制定出开发对策。另外旅游论文,开发项目普遍存在开发资金有限、市场化程度低等问题。

第三,宣传力度不够和没有打好名人牌,发挥名人效应。宣传力度不够,宣传推介资金紧缺,宣传推介方式比较单一免费论文下载。由于临川文化资源景点分散,各县区各自为政,未能整合旅游资源、突出临川文化特色,因而在旅游宣传促销中不能形成临川文化整体形象。抚州名人众多,但没能打好名人牌发挥名人效应,不能更好地为促进抚州经济发展服务。

三、临川文化旅游开发思路和战略

1、挖掘内涵,展示精髓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没有文化的旅游就没有魅力,站在旅游的角度看,抓住文化就抓住了核心价值[7]。全面梳理和再现临川文化,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突出文化主题, 是文化旅游市场品位日益提高的要求。文化的优势体现在内涵。临川文化的内涵和主题是影响临川文化旅游形象的关键。因此,我们要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发挥文化的功能,为旅游开发服务。临川文化遗址和景点在空间上呈现出明显的“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我们就必须组织专门机构、专门研究专家下大功夫对分散的旅游景点进行挖掘、概括、提炼、升华, 抽象出反映区域特色的文化主题。再从文化主题着手,将这些分散的景点合理配置形成特色,有效地整合。我们除了要挖掘出临川文化内涵,还要通过合适的形式或载体营造氛围展示临川文化精髓,从而使游客更好感知,享受文化带来的愉悦。第一,利用节庆、民俗等活动,由静转动,营造鲜活新奇的文化氛围。通过这种氛围的动态激活,使这些有形、有声、有色的具象事物让游客亲身感知。我们要切实办好汤显祖艺术节、国际戏剧节、南丰国际蜜桔节、广昌国际莲花节、临川文化旅游节五大活动旅游论文,使它们集表演性、民俗性、群众性、参与性于一体,让游客能够亲身感知鲜活的临川文化。第二,通过雕塑、建筑等物质载体, 由虚转实,充分彰显临川文化内涵。雕塑,不仅可以丰富旅游文化内涵,极具历史研究和艺术观赏价值,而且一些可以成为城市地标形象。建设具有文化品味的民俗一条街、文化商业步行街、主题公园和亭、台、楼、阁等建筑,拓宽和优化城市的文化实体空间。我们要重点建设临川文化博览园、才子文化园、中国教育博览园、拟岘台、文化生态名人园、文昌阁。

2、优化整合,全面开发

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的核心是整合文化要素,把散点化的旅游文化因子“聚合”成特色突出、内容丰富、主题鲜明的文化旅游产品[8 ]。我们要发挥文化对旅游开发有“点化”和“整合”的功能,把一种文化理念贯穿于分散的景点,做到“ 景散意连”,使旅游资源得到深度开发,使旅游开发发挥整体效应[9]。第一,开展临川文化因子专项旅游。根据各景点的实际情况,遵循“文化—品牌、名牌—产品”开展专项旅游。着力开发才子摇篮修学游、戏曲民俗休闲游、禅河中心朝觐游、红色故土体验游、生态农业观赏游等专项旅游精品。第二,构筑临川文化精品线路。重点打造抚州探古访幽之旅、丹山碧溪之旅、秀美乡村之旅、信众朝觐之旅和红色经典之旅五条精品线路。第三,加强区域合作免费论文下载。要进一步重视与周边省市的旅游合作,充分利用南昌合作区、闽粤赣十三市、浙赣闽皖十四市、赣粤闽三省十市、海峡西岸二十市等旅游区域合作平台,主动融进“泛珠三角”和“海峡西岸”经济合作圈。在合作区内旅游实施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客源互送、品牌同塑、联合促销等活动,努力实现优势互补、效益共享、相互促进、共同提升的联动效应,真正实现“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大发展”的新格局。

3、精心规划,加大投入

旅游开发,规划先行。要在全面普查临川文化旅游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整合资源,以可持续发展、科学规划、突出重点、系统开发为指导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旅游论文,聘请国内外知名专业机构和知名专家,广泛征询社会各界人士意见,高起点、高标准编制临川文化旅游开发战略专项规划,明确开发目标和发展内容,明确产业发展总体定位、形象定位、市场定位、空间布局。第一,规划要将市政建设与旅游开发相结合,从而实现市政建设与旅游开发一体化、商旅互动发展的新格局。第二,规划要根据临川文化资源秉赋特征和空间分布状况,以临川文化为魂,突出特色,做好旅游产品开发和打造精品线路。第三,规划要利用先进科技技术,导入现代时尚元素,进行文化创意,将临川文化活灵活现地展现给游客,满足游客追求“新、奇、特”心理。第四,规划要眼光长远,拓宽发展视野,融合对接海峡西岸旅游区规划与鄱阳湖生态旅游区规划。政府应加大投入和政策上予以大力支持,设立临川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专项基金,以战略眼光,高起点、高投人、高标准建设临川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项目。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支持,千方百计整合各类资金投向旅游业。利用临川文化旅游优势,整合丰富的旅游资源,谋划和包装重点项目旅游论文,通过招商,积极吸引多种形式资金投资,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开拓文化旅游产品市场,投资临川文化旅游开发,推进抚州旅游业跨越式发展。

4、名人搭台,旅游唱戏

抚州人才辈出,群星灿烂。这些名人闻名中外,旅游文化背景广阔,人、事、物相联系,旅游文化品位很高,具有一定的垄断性[10]。我们要名人搭台、旅游唱戏、经济受益,更好地发挥名人效应。名人效应的发挥,能更好地提高抚州旅游知名度,能更好促进抚州经济发展。一是加大名人遗迹的保护力度,加强对名人事迹整理和名人文化的研究。加强与国内外大专院校、研究机构合作与交流,举办学术研讨会,有效提高名人文化研究的水平,充分挖掘名人文化内涵和人文价值。二是打临川名人牌,举办一些国际性、全国性文艺赛事和节庆活动,拍摄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名人影视作品。三是将临川名人文化运用在城市建设中,使名人文化与城市建设相融合,增强城市的文化气息。通过开发建设名人纪念馆博物馆、具有名人神韵名人和名人事迹雕塑、名人陵园、名人文化广场等物质载体,彰显名人文化,使它们可视、可感,扩大名人文化的旅游功能和旅游容量,从而吸引更多游客。例如:重点谋划建设才子文化园、王安石故居、汤显祖故居、以“临川四梦”为主题的中国戏剧博览园、兴鲁书院、半山书院、牡丹亭景区。四是开发、推出临川文化名人旅游专线, 进行景点优化组合,形成规模效应,进行产品包装,搞好“组合营销”。五是开发研制临川名人文化旅游商品。可设计名人或名人事迹纪念品、发行纪念章、纪念币、便于携带的名人铜像、名人字画墨宝。

5、大力宣传旅游论文,突出特色

充分利用广播、电影、电视、网络、书籍、报纸、杂志等宣传媒体,大力宣传和推广临川文化旅游形象,形成强大的、多方位的视听效应,提升抚州旅游形象和影响力。首先,塑造整体旅游形象,大力宣传促销免费论文下载。由于临川文化呈现多元化特点,因而在旅游宣传促销中要进行临川文化资源整合,形成整体形象。在文化旅游资源整合过程中应围绕知名度高旅游景区和旅游品牌,抓住临川文化中精髓,对临川文化特点进行深入研究和发掘。只有这样才能使抚州旅游整体形象更突出和鲜明。各地应联合宣传促销,将抚州整体旅游形象作为广告,在各大媒体大力进行宣传,使之成为抚州形象的靓丽名片。其次,突出临川文化特色,打造临川文化演艺品牌。借鉴“印象刘三姐”、“云南印象”等大型演出的成功经验,积极鼓励临川文化创作创意,高标准策划临川文化演艺品牌,突出鲜明的临川文化特色,满足旅游者“求新、求知、求乐”的愿望和需求,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形成强大的市场竞争力。这样不仅能迅速提升旅游城市和企业的品质,其本身也形成新的旅游吸引力。再次,完善临川文化旅游解说系统,培养高素质导游人员。导游人员是传播文化的使者。她们用自己个性化的语言及表达方式,把旅游点的深层次文化底蕴传播给旅游者旅游论文,努力给游客以知识、乐趣和美的享受。因此,要高度重视旅游形象宣传第一线,设置完善的临川文化旅游解说系统,培养一批有素质、熟悉临川文化的导游人员。最后,建设牡丹亭影视城,拍摄众多的影视作品。抚州生态良好,山水如画,文化底蕴深厚,为建设影视城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影视作品可以反映临川文化的内涵,对外传播临川文化,带来巨大的文化传播效应。牡丹亭影视城的建设,可以使抚州的风光和人文频频在镜头前光顾和表现,是传播临川文化极佳途径,也使影视旅游成为当地旅游的特色,带动旅游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曹诗图,袁本华.论文化与旅游开发[J].经济地理,2003,23(3):405-408

[2]Ritchie J RBrent & Michel Z. Culture as Determinant of the Attractiveness of a TourismRegion [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78,5(2):252-267.

[3]Costa C.An EmergingTourism Planning Paradigm? A Comparative Analysis Between Towm and Tourism Planning[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 2001(3):411-425.

[4]魏小安.旅游区(点)的发展[N].中国旅游报,2001—01—08(B1).

[5]周世泉,廖应生.临川文化”的概念、内涵、外延二题[J].抚州师专学报,1994(4):1-7

[6]章怡芳.文化旅游开发中的资源整合策略[J].思想战线,2003(6):58-61.

[7]谭白英.系统发掘武汉旅游业文化内涵的战略思考[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5(3);319-323.

[8]马晓冬,翟仁祥论旅游文化资源及其开发----以苏北地区为例[J].人文地理,2001,16(6):89-92.

[9]郑耀星.打名人文化牌,加大两岸“五缘”旅游吸引力[J]. 经济地理,2003,23(1):135-138.

[10]邵琪伟.促进旅游文化产业全面发展[N].中国旅游报,2007,(1):1-3.

文化旅游论文范文2

民俗旅游文化的含义,也是如同文化一般,具有多样性。民俗文化的本真性是相对性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其真实性和还原性,注重于文化以后的发展方向和保持文化的传统性和连贯性以及自身的传承性。民俗旅游文化本真性主要是对某一地区的文化结合自身的旅游特色来宣传与弘扬和保持本地区文化自身的特性而言的。

二、民俗旅游文化的本真性体现

民俗旅游文化的本真性主要体现在不同人群对民俗文化的评判依据上。第一,当地的居民是依据自身的生活习性和生活地区的经济、文化以及思想的变动来体会到民俗文化的本真性;第二,专家是从一个区域民俗文化的保存自身的“本真性”来考察的,主要关注一个地区的民俗文化变化的动态过程,依据文本和史料以及对实地的考察来评判;第三,就是旅游者们,主要从自己的习性来对旅游地区地民俗文化来进行感受,注重自我本身的感受。

三、民俗旅游文化的本真性的多维度思考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现在人们更加关注的是生活的质量,由于快节奏的生活模式使得工作者的压力巨大,这也就需要换个环境来舒缓心情,此时外出旅游,尤其是对民俗风景文化的出游是很好的选择。对民俗旅游文化的本真性的多维度思考,我个人认为应该集中在以下叫几个方面:

(一)民俗文化当中的旅游契机——从旅游当地的角度思考

旅游的风景必须和风俗文化相结合才会显得有人文的底蕴。把民俗文化与旅游进行有机的结合,这样一来既弘扬了文化业又促进了当地的旅游业的发展。第一,首先需要对当地的民俗文化进行深度的挖掘和编纂,把民俗文化归结成为一系列的旅游特色产物,形成具有特色的民俗文化旅游产业,把自然风光与民俗文化相连,把自然景色与人文知识有机的结合,例如把当地的节日和风俗人情与旅游的时节相连,做好宣传工作;第二,对有形的和无形的民俗文化进行保护,比如皮影戏、捏泥人、剪纸等等手工艺文化,还有昆曲、河北梆子、京剧等等这些无形的口传艺术形式以及其他的形式的民间艺术,形成艺术展示区,可以定期组织会展或者交流大会,来发扬民俗文化旅游当中的本真性。

(二)民俗文化旅游的广阔性---从民俗文化的多元性来考虑

文化是无界限的,同样的民俗文化也没有严格的空间限制,文化之博大精深的,需要我们积极宣传民俗旅游文化的多样性和的多元性。民俗旅游文化的本真性最重要的体现之一就是当地的民俗文化具有自身的特色,需要我们发扬民俗文化的自身优势结合旅游来发展,比如说各个少数民族自己的节日,维吾尔人的开斋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傣族的泼水节以及彝族的火把节等等,要把这些独居特色的民俗文化节日形成规模与市场来发展旅游,积极在开展旅游的同时弘扬和传播各种不同的优秀的民俗文化,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在实地的旅游当中了解民俗文化的本真性以及加强不同优秀文化的传承。

(三)民俗文化旅游本真的思考角度多样性---从当地居民和专家以及旅游者的角度思考

我们之所以评定民俗文化是具有生命的活力的艺术,就基于民俗文化具有传承性和继承性以及创新适应时代的变迁能力。文化是人为创造出来的,民俗文化是一个地区的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这也就注定了民俗文化的本真性评判的多样性。从当地居民来说,民俗文化就是自身文化的特性,明显区别与其他地区的风俗习惯;从专家的角度出发,就是一个地区带有区域色彩的文化,例如具有特色的服饰、节日、文字、各地的传说等等。带有明显的民俗特色的文化;对于旅游者来说,就是不同于自己日常所接触的风土人情,这三个角度虽说区别不是太明显,但是专家是专业的,带有学术研究的特性;当地居民是最有发言权的民俗文化的传承者和继承人,他们主要把民俗文化与时代相融合;而旅游者主要把民俗文化的本真性进行弘扬和传播。

四、结语

文化旅游论文范文3

一、企业行为文化与班级学生行为准则的建设对接

企业行为文化与学生行为准则的建设对接,有助于中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以及个人行为方式的改善,便于学生在毕业后尽快适应旅游工作岗位,满足企业发展的要求。首先,中职旅游专业要在班级内部加强实践文化的培养,充分利用实训、实习等契机,让中职旅游专业学生走进旅游企业、深入旅游市场,在实践中对旅游服务、旅游线路设计、旅游产品整合、旅游纠纷解决等问题进行切身感受或模拟训练,让班级内部的学生在实践中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逐渐加深对职业岗位的感情认知和理性认识,并最终内化为个人的行为准则。其次,中职旅游专业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定期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服务活动,加深对旅游行业的整体认识,以及旅游行业发展同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高之间的关系。例如,中职旅游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就近走进旅游景区,组织旅游区生态环境调研或垃圾清理活动,这样可以让学生一边实践,一边加深对“生态旅游”、“文明旅游”等理论知识的认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态旅游观念,实现学生行为准则与当前旅游企业文化的有效对接。再次,中职旅游专业教师要在班级“软文化”建设中提高对团队文化培育的重视程度,通过多样化班级团队文化的建设,提高班级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协作精神,增强班级内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实现旅游知识学习、专业技能培养和学生职业精神的同步培养,从而使班级环境建设与企业环境的不断对接,让班级学生在近似企业的环境下不断改进个人的行为方式。

二、企业制度文化与班级规章制度的建设对接

为了更好的促进中国中职教育的发展,健全中等职业规范、强化素质教育,教育部在近年来先后出台了多项关于中等职业教管理制度建设的指导性文件,这对中职学校的班级规章制度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企业制度文化的导向作用,将有助于中职班级文化、校园文化同企业文化的有效对接。但是,校企文化的建设对接会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工作量大,只有将中职学校班级规章制度建设与企业的制度文化进行有效的融合,政府部门、学校、班主任以及任课教师加强协调配合,才能实现预期的建设对接效果。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要做好牵头引导作用,制定鼓励旅游企业参与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办法,并鼓励中职学校旅游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到旅游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及时熟悉企业的制度文化,汲取企业制度文化中的精华,并应用到班级规章制度建设的具体实践当中。另一方面,对于旅游企业和中职学校的双方来说,要充分认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坚持以人为本,制度立校,文化治校,将旅游企业的制度文化逐步内化为班级规章制度,这样更有利于企业制度文化在班级“软文化”建设上的逐步渗透,往往能够实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企业精神文化与班级价值观念文化的建设对接

在班级的“软文化”建设活动中,学生共同价值观念的建设无疑是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因为学生在未来走上工作岗位后,不仅要具备基本的敬业精神和职业素养,还要发自内心的具备相应的责任感和对旅游事业的热爱,由此产生相应的旅游事业奉献精神。在我国大力发展旅游事业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的旅游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但同时也对旅游专业人才的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职学校旅游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具备基本的旅游市场意识和专业能力,还必须树立正确的生态旅游价值观,在旅游工作岗位上要精益求精,严于律己,积极为中国的旅游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例如,当前很多旅行社企业却因为过分强调经济效益而出现相应的不诚信或缺乏职业道德的行为,拜金主义、唯利是图等消极思想对中职旅游班级的学生的价值观念也会产生了相应的不利影响。而中国的生态旅游建设,不能过分强调短缺经济效益,而是要着眼于中国旅游事业的长远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效结合。因此,中职学校的班主任或授课教师可以以优秀旅游企业的精神文化作为教学资源,在班级文化建设中以培养学生的生态旅游意识和职业道德精神为主导,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他们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的职业精神,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这对学生顺利走上职业岗位并实现良好发展将是非常有帮助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职旅游专业的班级“软文化”建设中,可以重点从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价值观念文化三个角度入手,在班级内部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重点培育学生的敬业精神和专业素养,实现在校教育和企业需求的充分适应,进而达到内外兼修、统筹兼顾、虚实并重、循序渐进的教育目标,促进中职旅游专业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

作者:杨茜 单位:江阴市商业中等专业学校

文化旅游论文范文4

根据海洋文化旅游产品应具备的条件和应遵循的设计原则,以相关学者的理论研究为基础,运用综合归纳法,从文化载体、文化内容、文化精神和文化价值四个维度,将影响海洋文化旅游产品的众多因素进行归纳,确定了海洋文化旅游产品的评价体系[9]。如表1所示,本文构建的海洋文化旅游产品评价体系包含总目标层、评价综合层、评价项目层和评价因子层4个层次,13个评价项目指标,共包含36个评价因子指标。文化载体作为体现文化旅游产品文化内涵的物质形式,具有丰富的艺术表达手段,将其分解为新颖性、观赏性和体验性3个评价项目层。其中,新颖性包括地方性、民族性、稀缺程度和可替代性4个评价因子;观赏性包括优美度、新奇度和和谐度3个评价因子;体验性包括趣味性、参与度和多样性3个评价因子。文化内容作为文化旅游产品的各种不同的文化载体所承载的文化主题,可以分解为真实性、积极性和广泛性3个评价项目层。其中,真实性包括历史记载、文化渊源和广为人知3个评价因子;积极性包括增长见识、开拓视野和净化心灵3个评价因子;广泛性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占有率3个评价因子。文化精神作为文化旅游产品通过文化载体对文化内容的演绎所期望体现的精神境界或价值观念,可以分解为道德性、激励性、先进性和融合性4个评价项目层。其中,道德性包括言行习惯、公德意识和法规意识3个评价因子;激励性包括振奋人心和陶冶情操2个评价因子;先进性包括与时俱进和符合心理需求程度2个评价因子;融合性包括地方融合性和中外融合性2个评价因子。文化价值作为文化旅游产品的文化传承作用和市场价值,可以分解为传承性、教化性和资源价值3个评价项目层。其中,传承性包括文化传承、可持续性和文化创新3个评价因子;教化性包括人生观和价值观2个评价因子;资源价值包括文化保护、文化积累和市场前景3个评价因子。

二、评价因子权重的确定

为确定文化旅游产品的评价体系各层次评价因子的权重,首先,请文化资本与旅游经济管理方面的专家和学者、旅游产品的经营管理者以及游客,采用1~9标度法,对位于同一层次的各因子间相对于其上一层次的评价因子的相对重要性进行问卷评分,并构建海洋文化旅游产品判断矩阵;然后,用数学方法得出每个层次判断矩阵中各因子的权重;最后,通过各层次权重的组合,得到全部因子相对于目标的权重)。问卷调查期间从2012年4月到9月,共计发放调查问卷290份,收回调查问卷226份(回收率77.93%),其中有效问卷179份(有效率79.20%)。具体的评价因子权重如表1所示:在文化载体、文化内容、文化精神和文化价值四个因素中,文化载体的权重为0.0318,文化内容的权重为0.1230,文化精神的权重为0.3689,文化价值的权重为0.4763。这说明在文化资本的四层次模型中,由于文化载体、文化内容、文化精神和文化价值四个因素之间的由表及里关系,使得其重要性也依次递增。因此,文化价值作为文化资本的核心是至关重要的。

(一)文化载体各构成要素的权重

在文化载体的权重层中,新颖性和观赏性的权重都是0.1390,而体验性的权重是0.7221。数据表明在文化载体的构成因素中,体验性是最重要的。这意味着在海洋文化旅游产品的设计上一定要强化体验性,这是使得文化能够真正成为海洋文化旅游产品之灵魂的关键。具体的,在新颖性的权重层中,地方性的权重是0.0521,民族性的权重是0.1563,稀缺程度的权重是0.7812,地方性的权重是0.0104。数据表明在新颖性的构成因素中,按其重要程度排序依次是稀缺程度、民族性、地方性和可替代性。在观赏性的权重层中,优美度的权重是0.6923,新奇度的权重是0.0769,和谐度的权重是0.2308。数据表明在观赏性的构成因素中,最重要的是优美度。在体验性的权重层中,体验性的权重是0.0759,参与度的权重是0.8483,多样性的权重是0.0759。数据表明在体验性的构成因素中,最重要的是参与度。

(二)文化内容各构成要素的权重

在文化内容的权重层中,真实性的权重是0.2308,积极性的权重是0.6923,广泛性的权重是0.0769。数据表明在文化载体的构成因素中,积极性是最重要的。这意味着在海洋文化旅游产品的设计的文化主题的定位上要强化积极性。具体的,在真实性的权重层中,历史记载的权重是0.0428,文化渊源的权重是0.1284,广为人知的权重是0.8288。数据表明在真实性的构成因素中,最重要的是广为人知。在积极性的权重层中,增长见识的权重是0.2561,开拓视野的权重是0.2878,净化心灵的权重是0.4561。数据表明在积极性的构成因素中,最重要的是净化心灵。在广泛性的权重层中,知名度的权重是0.4561,美誉度的权重是0.4561,市场占有率的权重是0.0878。数据表明在广泛性的构成因素中,知名度和美誉度居于同样重要的地位。

(三)文化精神各构成要素的权重

在文化精神的权重层中,道德性的权重是0.2768,激励性的权重是0.302,先进性的权重是0.2653,融合性的权重是0.1559。数据表明在文化精神的构成因素中,激励性是最重要的、之后依次是道德性、先进性和融合性。具体的,在道德性的权重层中,言行习惯的权重是0.0769,公德意识的权重是0.6923,法规意识的权重是0.2308。数据表明在道德性的构成因素中,最重要的是公德意识。在激励性的权重层中,振奋人心的权重是0.2500,陶冶情操的权重是0.7500。数据表明在激励性的构成因素中,最重要的是陶冶情操。在先进性的权重层中,与时俱进的权重是0.2052,符合心理需求程度的权重是0.7948。数据表明在先进性的构成因素中,最重要的是符合心理需求程度。在融合性的权重层中,地区融合性(国内)的权重是0.7500,中外融合性的权重是0.2500。数据表明在融合性的构成因素中,最重要的是地区融合性。

(四)文化价值各构成要素的权重

在文化价值的权重层中,传承性和教化性的权重是0.4561,而资源价值的权重是0.0878。这说明在基于文化资本的海洋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中,文化的传承和教化意义是至关重要的,是根本。具体的,在传承性的权重层中,文化传承的权重是0.4561,可持续性的权重是0.4561,文化创新的权重是0.0878。数据表明在传承性的构成因素中,最重要的是文化传承与可持续性。在教化性的权重层中,人生观的权重是0.5000,价值观的权重是0.5000。数据表明在教化性的构成因素中,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样重要。在资源价值的权重层中,文化保护的权重是0.7548,文化积累的权重是0.1949,市场前景的权重是0.0503。数据表明在资源价值的构成因素中,最重要的是文化保护。

三、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海洋文化旅游产品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每一个单项指标,都是海洋文化旅游产品状况不同方面或侧面的反映,为了对海洋文化旅游产品状况进行综合评价,下面以多目标线性加权法为基础,结合海洋文化旅游产品的实际状况,构建了综合评价模型。具体的函数表达式为:E=∑n1k=1Bk·∑n2j=1Ckj·∑n3i=1(Dji·Pi{[]})×10.其中,E代表海洋文化旅游产品评价的综合得分值;Bk表示评价综合层k的权重;Ckj表示评价综合层k中评价项目j的权重;Dji表示评价项目j中评价因子i的权重;Pi表示评价因子i的评分;n1表示评价综合层中评价指标的数目;n2表示评价项目层评价指标的数目;n3表示评价因子层中评价指标的数目。由于综合评价模型的满分是50分,所以,可据具体得分将海洋文化旅游产品划分为五个评价等级:得分如果高于40,为I级;得分如果在30到40之间,为Ⅱ级;得分如果在20到30之间,属Ⅲ级;得分如果在10到20之间,属Ⅳ级;得分如果低于10份,属Ⅴ级。

四、对蓬莱市海洋文化旅游产品的定量评价

文化旅游论文范文5

理清兵团文献资源与红色文化资源之间的关系,是开发利用兵团文献资源,打造红色文化旅游品牌的理论基础。因为兵团屯垦戍边使命的特殊性,决定兵团文化同屯垦戍边文化密不可分;又因为兵团前身以及兵团人的特殊性,兵团文化继承了红色血脉,汇聚了四海精华,所以兵团文献也被深深地打上了红色文化、先进文化的烙印。也正是因为兵团文献的这种与生俱来的红色文化背景,开发利用兵团文献资源,打造红色文化旅游品牌才有了必要性和可行性,兵团文献天然就是兵团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业可以开发利用的资源之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中国人民优良革命传统、革命精神的继承者和发扬者。驻疆人民大部就地集体转业后,从事生产建设,以屯垦戍边的方式长期执行着生产队、工作队、战斗队的军队任务,成为稳定新疆的核心。此后一批又一批的兵团人继承了红色文化的灵魂,传承着井冈山精神和延安精神特别是南泥湾精神,而屯垦戍边文献体现的正是兵团人继承和发扬中国人民优良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屯垦戍边理论和实践,这部分文献的内容有着深深的红色文化烙印,并与红色文化的灵魂也即革命精神密不可分,二者之间联系的纽带正是屯垦戍边。

2兵团文献是可开发利用的资源

2.1兵团文献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

分析和拓展兵团文献服务于兵团经济社会发展的途径,是开发利用兵团文献资源,打造红色文化旅游品牌的前提条件。兵团文献可直接或间接地服务于兵团建设,前提和基础是对兵团文献资源进行充分开发利用。兵团文献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途经是构建一个兵团文献信息保障体系。相应地,兵团各高校图书馆、各师市公共图书馆、档案馆及博物馆、纪念馆、专题陈列馆等相关部门要构建兵团文献信息保障系统,在有关部门的统一指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全面、系统有针对性的兵团文献收集、整理工作,形成并拓展有特色的兵团文献信息服务领域。这些部门的兵团文献收集、整理工作各有重点和特色,优化组合最终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能够满足情报需求以支持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学研究的文献保障体系。兵团文献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次要途经是构建一个兵团文献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相应地,兵团高校图书馆、各师市公共图书馆要加强对兵团文献的标准化和科学化管理,加强对兵团文献的数字化建设,加强馆际互借和交流合作,联合举办特色馆藏文献展览,协商建设成体系的特色专题数据库,在有关部门的统一指导下,整合资源,统一规范,最终搭建一个涵盖面广的兵团文献资源共享与服务平台,提供更便捷、更全面的服务。兵团文献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间接途径是加强兵团文献服务人员的队伍建设和有关兵团文献研究的社团建设,加大兵团文献的开发力度,推动兵团文献的学术进展,通过整理研究、汇编出版一系列兵团口述史料,就兵团文献的社会教育价值举办专题研讨,将兵团文献应用于博物馆的布展和组织专家就兵团文献数字化进行攻关等多种方式促进兵团文献的增值转换,从而为兵团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指引。

2.2兵团文献资源如何转换为红色旅游资源

探索将兵团文献资源有效转换为红色旅游资源并实现转换增值的道路,是开发利用兵团文献资源,打造红色文化旅游品牌的必由之路。兵团人的屯垦戍边事业对红色文化的灵魂即革命精神有着传承和创新,也就是说,第一代兵团人本身就有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而这个革命精神就是红色文化的灵魂,即兵团精神。那些具有兵团精神的文献资源,例如记录兵团的前身解放新疆史实的那一部分文献本来就属于红色文化资源,可以直接开发利用,为红色文化旅游提品或服务。所以,将兵团文献资源有效地转换为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并实现转换增值,就是要把那些具有隐性红色因子的兵团文献资源中的红色因子凸显出来,要把兵团人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将满腔的革命热情化为生产建设动力的过程,也就是红色因子由显到隐的转换过程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呈现、展示出来,用国主义教育的素材并纳入革命传统教育的范围,进而成为一种红色文化旅游资源。例如,在加强对兵团老军垦的口述史料以及兵团老档案的整理与研究的基础上,广泛宣传兵团人在艰苦的生活条件下,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铸剑为犁,退盐碱,辟绿洲,将戈壁变成良田,从战斗英雄变为生产模范,用血汗和忠诚创造兵团精神的感人事迹。其方式可以是进行相关的文艺创作,将他们的感人事迹拍摄成纪录片,或制作成电影或微电影,或创作为小说或戏剧,从而有效地应用于红色旅游。另一条道路是如某个校企合作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那样,搭建一个兵团文献资源数字化集成服务应用平台,将整合了各专题文献数据库以及数字博物馆的兵团文献资源数字化平台与虚拟红色旅游互动平台协同起来,向游客开展虚拟旅游服务并进行文化传播,让游客在网络上通过虚拟的“亲历”感受来体验兵团红色文化的同时也接受了革命传统教育,自然而言,兵团文献资源就被有效地转换为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并实现了转换增值。

3开发利用兵团文献资源打造红色文化旅游品牌需要注意的问题

作为一种特殊的地方文献,兵团文献资源与红色文化资源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一种可以开发利用的文化资源,兵团文献资源不仅有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而且实现了文献资源到红色文化流放资源的转换增值。尽管如此,在开发利用兵团文献资源以打造红色文化旅游品牌的过程中,还是应注意红色文化的内涵扩展问题,注意主体品牌意识和整体品牌策略。

3.1扩展红色内涵,建设兵团文献红色专题库

首先,在坚持红色文化内涵不变的前提下,考虑兵团红色文化在时间范围上和地域范围上的特殊性,从而决定兵团红色文献的收集范围。比如,时间范围方面,不能将兵团红色文化的时间范围局限在1919年到1949年,兵团红色文化的时间下限至少要到1953年底新疆基本完成之时,这样,兵团屯垦戍边文化在时间上基本上可以接档兵团红色文化;地域范围方面,因为王震率兵进军新疆时还肩负着出兵解放藏北的任务,所以兵团红色文化还应该包括新疆军区独立骑兵师进藏先遣英雄连挺进和驻守藏北一年,所以,兵团红色文化在地域上还应该涉及阿里地区。其次,红色旅游的内涵不应仅仅局限于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而应该包括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孕育的以革命英雄主义为核心的红色革命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红色旅游要回答的问题不应仅仅局限于中国共产党如何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战争,还应该回答近现代中国人民如何反抗帝国主义侵略、一百多年来中国如何从贫弱落后走向繁荣富强,中国共产党如何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甚至还应该回答中国近现代史上“四个选择”即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年代跨度要贯穿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整个中国近现代历史。

3.2树立主体品牌意识和整体品牌策略

开发和利用兵团文献打造红色文化旅游品牌时还应注意主体品牌意识和整体品牌策略的问题,应视兵团文献整体就是一个有特色的红色旅游品牌。所以,在开发利用兵团文献资源的过程中既要注意系统性,也要注意渐进性;既要加强对已有的各类兵团文献的整理与研究,也要加强对潜在的兵团文献的开发与整理、刊印与出版,特别是对濒临消失的兵团屯垦口述史料、实物文献进行抢救性征集、整理并重点加强这方面资源的数字化建设。此外还应加强对兵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集、整理与数字化,因为非物质文化为红色旅游提供赖以生存的环境背景。

4结束语

文化旅游论文范文6

(一)提高旅游业的管理水平

旅游业的发展不仅是旅游景点的开放,还包含很多相关行业,如食宿、旅行社、交通等行业。想要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就要提高旅游业的服务质量。旅游业是一种非常特殊的行业,旅游业的景点和工作人员对旅游文化有很好的展示作用。旅游业工作人员对游客的服务态度与景点的管理水平不仅影响游客的旅游质量,更影响到旅游业的正常有效的发展。

(二)对旅游环境的协调作用

由于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导致我国的旅游环境比较复杂,所以,要加强旅游业和旅行社之间的协调管理。通过管理对利益进行协调,进一步改善旅游环境,促进旅游业的健康有效的发展。管理工作要以旅游文化为基础,根据旅游文化的发展进行全面管理,这样才能使管理工作提升到更高的层次。旅游业的发展比较复杂,想要对旅游业进行有效的管理,就要以旅游文化为基本原则,对各项事务进行管理,减少矛盾的激化。

(三)传统文化是旅游品牌的依据

我国传统文化经过五千年的沉淀与积累,其蕴含了丰富的内涵。传统文化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特色,建立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旅游业,对我国旅游业提供有力的竞争支持。不同地域的文化背景和民族特色不同,导致不同地域的景点有不同的旅游文化,各旅游景点根据自身地域的文化特点对旅游景点特色进行品牌打造,吸引更多的游客。所以,打造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旅游品牌,对促进旅游业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促进旅游业的经济增长

每个地区的文化发展背景不同,对旅游业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文化的独特性能进一步推动旅游业经济的发展,旅游文化对旅游经济的增长有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旅游业的服务质量和文化产品质量的提高,不仅能增大对游客的吸引力,对旅游经济的提高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旅游文化不仅能提高旅游业的经济效益,更能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对经济效益的提高提供良好的基础环境,对社会综合效益的提高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加强旅游文化建设的措施

旅游文化是各个地区旅游业的重要发展支柱,想要提高竞争力,就要加强旅游业的文化建设。

(一)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

旅游业发展的主体是游客和旅游工作人员,其本身具有的文化素养对旅游业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保障作用。想要提高旅游区之间的竞争力,就要加强人们的文化素养。要不断加强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文化素养,提高游客的文化素养。针对旅游业建立相对健全的法律制度,利用制度对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保障作用,使旅游业的管理工作规范化,促使旅游业的正常有效的发展。

(二)加强创新,促进发展

旅游文化的品牌建设要重点推出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特色,通过对每个优秀文化的介绍,建立具有自身文化特色的品牌,吸引更多的游客,能更好的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弘扬。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不断加强旅游文化的创新,在旅游业的管理过程中加强科学技术和设备的使用,提高旅游业管理的综合竞争力。

(三)提高旅游理论,加强旅游文化建设

通过对旅游业的发展进行研究,关注国外旅游业的发展进程,吸取经验,对我国旅游业不足之处进行调整,明确自身发展方向,加强与国外的经验交流,促进各国的旅游效益的提高。

三、结论

文化旅游论文范文7

关键词:旅游;文化;公共关系;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7740(2010)01-0055-03

一、国内关于图书馆旅游服务的研究

近年来,国内发表了一些关于旅游的论文,如张晶与牛淑红的论文“图书馆开展旅游信息服务策略探讨”,王新利的“公共图书馆服务文化旅游、建设旅游文化的实践”,宋玉珍的“旅游与图书馆”,周立飞的“公共图书馆开展旅游信息服务的内容与方法”。这些文章讲的是图书馆为公众旅游服务,为旅游提供信息。

图书馆是一种文化,一种优质的文化景观。我们要开发这种文化景观,宣传图书馆文化,普及高雅文化,通过文化旅游,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宣传优秀文化。这既是旅游,又是文化普及宣传活动,又是培育人们的图书馆意识。经济发展了,人们的经济收入提高了,人们的自由活动的时间增加了,人们积极投入景观旅游与文化旅游。图书馆的文化遗产为旅游服务,可以产生经济与政治的良好作用,满足人的多样性需求,提高个人的文化层次,增加新知识。

二、国外图书馆旅游研究

美国国会图书馆专门有一项服务,即用户参观国会图书馆,可以请图书馆员作导游,也可以使用图书馆的有关设备进行自助式电子导游。英国国家图书馆也开展这项活动。发达国家的图书馆网站上大多设有图书馆虚拟旅游窗口,如波斯顿图书馆虚拟旅游。让用户参观图书馆的各项展览与图书馆建筑、艺术图案与形象。1976年Sim.Yong Sup著有《美国默瑟县社区大学自助式图书馆旅游方法》一书,1980年Miller.A Carolyn发表了论文“一系列图书馆的旅游”,1989年Lawson V.Lonnie“使用计算机解说代替传统的图书馆旅游”。这些著述表明,发达国家重视图书馆文化旅游,积极开展图书馆旅游,通过图书馆旅游,让用户了解图书馆、热爱图书馆、热爱知识、热爱文化,从而积极有效地使用图书馆。事实上,世界上著名的图书馆,如美国国会图书馆、英国国家图书馆、亚历山大图书馆都是热门旅游景点。

BDI&NTC(意大利数字图书馆与旅游文化网络)意大利2008年开设图书馆管理员文化旅游课,讲解数字化资源,评估文化旅游服务,上网“Internet cuhurale'’(2009)可以检索书目,数字化旅游资源,意大利图书馆的旅游栏目,开发旅游路线,进行旅游资源展览,文本导游,开发文化旅游线路。他们把旅游酒食线路、历史一文化遗产线路、朝香线路、科学亮点线路与Tuscany旅游线路进行整合,整体布局,统一规划。Tuscany线路中的佛罗伦斯科学史博物馆,它整合了多种资源,如地理、绘画、宗教、图书馆、保健与修道院。Tuscany线路由国家中心图书馆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为游客提供旅游书籍、手册与其它资料,网上提供链接、GoogleEarth与图片长廊、大量的信息与若干种语言的信息。

整合旅游与文化资源,合作开发。各单位合作,公与私合作,进行开发,满足人们文化知识学习的需要。有些文化景点远离城镇,设法拉近。拉近知识区域与文化区域的距离,创造虚拟线路,让人们从图书馆目录找到资料,在博物馆看到物体。

三、图书馆文化旅游的意义

我国的经济建设持续高速度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已经显著提高。伴随着而来的是文化建设的高潮。党的十七大文件高度重视新时期的文化建设,我们必须提高人民的图书馆意识,使人们知道图书馆,知道图书馆是干什么的,知道如何利用图书馆。现在人们已经很重视文化,重视教育,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已经把文化教育放在第一位。开展图书馆旅游,满足他们的文化需求,即有利于图书馆事业,也适应了时势的发展。

经济发展以后,我国的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的内容一般为两点,一是自然景观,二是人文景观。人文景观一般是古建筑、宫殿、祠堂、庙宇、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当然也包括图书馆。

天一阁每天游人如织。天一阁值得一游,是因为它是我国古代藏书楼的典范,含有深厚的文化积蕴。古越藏书楼、嘉业堂、铁琴铜剑楼、海源阁、故宫里的文渊阁……等都是旅游景点。

现代化图书馆更是旅游景点,更值得人们一游。

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深圳图书馆……是人们喜爱旅游的景点。想参观这些图书馆的,主要是青年人、大学生。

不同的图书馆对于不同的人具有吸引力。即使是县图书馆,也可以作为旅游景点。农民如果可以到县图书馆旅游,了解县图书馆的几万册图书与报纸,知道图书馆干什么,图书馆与书店的区别,图书馆开展哪些服务,在图书馆看书学习的优点何在。

图书馆一般坐落在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图书馆的建筑很有特色,图书馆有珍贵的善本文献,有丰富的各类图书与服务,有博学的读者。参观图书馆是一种文化熏染,是普及文化、宣传文化、造就书香社会的重要途径。通过图书馆旅游,让游客了解图书馆建筑艺术,了解各种不同的文献类型,了解文化名人,了解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文化特色,了解有关文化的发展与传承的知识。通过图书馆文化旅游,可以让人们了解图书馆、热爱图书馆、积极使用图书馆,培养人们的读书兴趣。图书馆文化旅游,目的不是经济创收。

为了图书馆旅游,图书馆的建筑、布局、设施、服务应该发生新的变化,使图书馆更贴近公众。

四、图书馆旅游研究的主要内容

如何进行图书馆文化旅游,一是让旅行社组织公众来图书馆旅游,二是让公众个人来图书馆进行自由参观旅游。三是学生团体来图书馆参观旅游。

在图书馆网站上开辟图书馆旅游窗口,开展虚拟文化旅游,让公众了解图书馆的建筑、设备、文献、布局、特色资源。网上配有导游图、旅游解说词,使公众感受到来此一游,收益非浅。

我们现在建设的图书馆,很多仅仅围筑了一个藏书与读书的空间。如果考虑到文化旅游,建筑上势必增加文化艺术性。在塑像、雕刻、绘画上体现历史性、艺术性、观赏性、教育性、感染力。注重国情文化或地方文化与特色文化,使图书馆建筑成为公众旅游欣赏的景观。

在图书馆布局上,安排适合公众旅游的空间,图书馆是读书的地方,需要保持安静。图书馆旅游不能影响读者看书学习。在图书馆的建筑布局上,要有公众旅游空间。让游客欣赏建筑艺术,欣赏人类文化艺术。国家图书馆的建筑体现本国及全球文化艺术,省、市、自治区体现本地区的文化艺术,县及县级市图书馆体现本县与地区的文化艺术。大学图书馆体现本校特色与相关的文化艺术。

图书馆为公众提供观赏的亮点,提供阅览室以外的参观,让公众了解各种文献与服务。譬如,将善本、特藏、手稿、名画复制件陈列在―个大厅,向观众演示、解说。图书馆向公众演示、解说图书馆的性质、方针、任务、服务,读者的权益,解说读者俱乐部的组织与活动。演示大型丛书、现代化知识信息获取技术、各种载体、工具书、文献的多样性,展示公众感兴趣的内容。  作好文化旅游服务工作,配备解说员、导游,导游图、触摸屏导游、循环放映图书馆科教片,展示图书馆组织、图书馆联盟、图书馆服务公司的业务与活动。告诉公众图书馆与图书馆员的职责,道德规范,权利与义务,读者的权利与义务。告诉公众图书馆有些什么书,开展哪些服务,图书分类法如何使用、文献怎样检索,文献发展史、知识服务史、文化巨匠,知识服务新技术等。

连接有关网站,指导公众参与虚拟图书馆旅游。图书馆员积极宣传指导公众参观国内外各种图书馆,进行图书馆文化旅游。

图书馆文化旅游应根据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借鉴其它图书馆在文化旅游方面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现状与公众对文化需求,以及我国文化旅游的特点,进行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使这项工作即具有学术性,又具有行业开拓性、生活趣味性、科学文化普及性。

文化旅游论文范文8

近年来,无锡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旅游业的发展和推广,将无锡秀丽的自然风光和吴文化底蕴加以融合,打造出了一批精品旅游路线,设计出了一些颇具地方特色的旅游文化产品,但是,无锡在旅游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旅游景点的文化特征体现不明显。

当前,无锡的旅游景点产品的开发偏重的还是自然景观,比如,浩瀚的太湖美景、秀丽的江南园林、环境优美的湿地公园,打造这些景点固然无可厚非,但是却忽略了这些景点的文化内涵,而文化才是吸引游客的核心力量,没有文化特色的景点不能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强烈的震撼,无锡作为吴文化和工商业的发源地,应该充分反映出无锡的文化特征。

(二)文化旅游突破创新不足。

无锡的文化旅游还停留在文化景观的陈列、观光这个层面上,形式比较陈旧,激不起游客的兴趣,游客往往走马观花,快速浏览一下就一经而过。要想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必须开发游客可以参与和体验的产品,比如泥人博物馆,可以让游客亲手来参与泥人的制作,这样比单纯地欣赏泥人作品效果要好很多。

(三)“吴文化”品牌体现不明显。

无锡的旅游没有充分体现吴文化的特色,游客对无锡最大的印象还是停留在太湖上,没有用吴文化来成为吸引游客的亮点,这是因为无锡的旅游景点没有从“吴文化”的视角进行统一的规划建设,只是对原有景点的修修补补,无法给游客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文化震撼。

二、无锡特色旅游文化创意产品开发途径

(一)历史文化街区开发

1、修就如旧,修旧创新。

修旧如旧是指按照原有的旧有的样子修缮,修完后面貌与原有设计面貌相同;修旧创新是指在对“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居”等进行改造时,不仅仅对建筑外观进行改造,更引入创意文化、经济模式等新的内涵元素,使三旧在修旧的同时,更达到创新效果。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的名片和文化象征,能反映一个城市的变迁,因此我们在修建的时候,要按照“修就如旧,修旧创新”的原则,在尽量还原原貌的基础上,加入现代元素,根据不同区域的特色进行创新改造。

2、打造主题商业街。

主题商业街,即整条商业集中在一起反映一个主题,并根据这个主题所设置的衍生类商铺,每个业态均为主题的一个部分。城市街区,无论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改造,还是全新的建设,都要体现个性化,凸显主题化特征。以南禅寺为例,南禅寺作为市中心商业核心片区之一,2009年以来政府已投入上亿元经费,进行环境升级改造及业态调整提升。如今,新兴特色商业街区硬件上去了,环境变美了,美食一条街上的店铺也在创新合作模式的运作下渐渐成市,但如何摆脱过去小而散的格局、重新聚人气,成为摆在管理方和经营方面前的新课题。早前的南禅寺小吃店数量少且一直处于分散格局,难成气候。但经过近年来的整合、改造,南门头上美食街如今人气已渐渐回升,由众多口味组合成的“新派小吃”也开始在年轻人中形成一定影响力。

3、开发主题旅游纪念品。

目前在无锡历史街区看到的旅游纪念品大多缺乏新意,很多旅游纪念品在其他景区随处可见,因此要开发出具有无锡特色的主题旅游产品,比如吴文化系列产品,以产品来加深游客对无锡的印象,以旅游拉动经济发展,促进无锡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古运河景区特色旅游产品打造

京杭大运河贯穿无锡城,充满历史文化内涵,人文景观也颇具江南特色,因而应该重点进行打造。经过调研,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打造:

1、打造无锡运河的文化内涵。

每个运河沿线城市都在打造独具特色的运河地域文化,无锡应该召集相关文化专家、学者一起出谋划策,提炼无锡运河的特色文化内涵,并体现在运河沿线旅游景点的打造上,在保护、保留运河景点原貌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开发设计出新的具有无锡特色的物品,增加游客的文化认同感。

2、美化运河环境。

近年来,运河的水质由于污染、建筑等因素受到了很大的影响,部分河段的水质很差,甚至臭味扑鼻;运河两岸的现代建造物也使运河的古朴面貌受到了破坏,新开发的建筑杂乱无章,缺乏文化氛围。被誉为“江南水弄堂,运河绝版地”的我市古运河,应确立不破坏沿河街坊肌理和空间轮廓的原则,重点打造清明桥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修复特色古民居和名人故居,打造中国丝业博物馆、古窑群博物馆和古运河博物馆,鼓励沿运河人家创办旅游服务业。同时在古运河段搭建“生态长廊”,开展水面“种植”实验,把美人蕉、睡莲等花草固定在水面的生态浮床上,通过植物对水中污物的吸附作用,平衡水域生态环境,净化水质,美化河道。

3、开发运河旅游系列产品。

从吃、住、行、游、购、娱六个方面来开发系列运河旅游产品。充分借助沿河景点开展一些主题鲜明的旅游专线,比如沿岸美食游、沿岸特色主题酒店入住、民俗风情游等活动,在游船上增加具有吴文化特色的表演项目和讲解,全面提升旅游观光的文化层次,带动无锡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文化博览园开发

无锡有八个博览园,分别为,中国现代农业博览园、中国工业博览园、中国阳羡茶文化博览园、中国阳山桃文化博览园、中国吴文化博览园、中国太湖生态博览园、中国佛教文化博览园,成为展示无锡产业特色、文化内涵、生态文明、休闲旅游的亮丽窗口。在博览园打造方面,要注意以下几点:

1、突出文化特色。

特色是文化产品的生命,文化产品如没有特色,就失去了竞争力。无锡的八个博览园要根据各自的特点,从不同的角度宣传无锡的特色文化,在每个博览园旅游项目的设计上,要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无锡独有的文化资源。如吴文化博览园,就要彰显吴地文化内涵、体现生态景观效应、集聚休闲度假功能,要打造在海内外深具影响的吴文化品牌,向世人展现一幅清新雅致的吴地风情图。

2、把握创新理念。

博览园在很多城市都有,那么如何打造出无锡独具特色的博览园呢?这就需要把握创新理念,用创新理念来整合无锡的旅游文化资源,开发每个博览园的特色旅游产品。比如位于灵山的佛文化博览园,通过创新旅游景区的建设发展理念,于1997年以当时世界第一的灵山大佛立像迅速成为华东地区的旅游热点;2003年,以国内首创的大型音乐动态群雕“九空灌浴”,开创了全新的旅游互动模式,给游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心灵震撼;2009年,建成了堪称当代旅游奇观的传世精品——灵山梵宫,同时依托灵山梵宫开发的系列互动体验式旅游新产品也相继推出,吸引了众多游客,有力地推动了无锡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3、重视休闲功能。

文化旅游论文范文9

【关键词】文化 旅游 文化旅游 价值

一、文化旅游的含义与类型

关于“文化旅游”定义的界定,有多种解释。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美国分会认为:“作为一个名词,文化旅游对众多的人意味着众多的东西,而它的优势和缺陷也均存在于此。”加拿大学者鲍勃・麦克彻博士和澳大利亚的希拉里・迪克罗博士认为对文化旅游的定义主要有四种类型:衍生于旅游的、动机性的、经验性的以及操作性的。

1、衍生于旅游的类型

旅游的定义把文化旅游置于旅游以及旅游管理理论的宽泛框架之内,例如将文化旅游视为特色旅游的一种形式。另有一些定义把文化旅游置于旅游的系统语境之中,认为它包含了人、地方以及文化遗产之间的相互关系;或将文化旅游置于人的暂时性运动这一语境中加以定义。在此类型下,人们从商务活动的视角来确定文化旅游的概念,认为文化旅游包含了针对国内外旅游者而对不同遗迹或吸引物所进行的开发与营销。

2、动机性类型

世界旅游组织把文化旅游定义为“本质上出于文化的动机而产生的人的运动,如艺术表演和文化巡游,旅行去参加节庆或其他活动,访问历史遗址遗迹,旅行去研究自然、民俗或艺术,以及宗教朝圣等”。

3、经验性或意愿性类型

对于动机性文化旅游的定义无法囊括文化旅游的内容,文化旅游也是一种经验性的活动,它还包含着某种意愿性的成分。在最低限度上,文化旅游涉及对不同地方独特的社会结构、文化遗产和特殊品质的体验和接触。人们希望旅游者通过对文化的体验除了获得娱乐之外还能得到教育,并有机会了解东道主社会。

4、操作性类型

使用最普遍的定义方法是操作性定义,而大多数衍生于旅游的定义、动机性定义和经验性定义也包含了某种操作性的成分,目的经常在于阐明其所表达的意思。文化旅游操作性定义的依据是对几乎为无限的活动或体验中的任何一种参与行为,因此常常以“文化旅游包括……访问”这样的语言来陈述。

文化旅游活动的范围界定为对下列文化遗产资产的使用:考古遗址、博物馆、城堡、宫殿、历史建筑、著名建筑物、废墟、艺术品、雕塑、工艺品、画廊、节日、盛事、音乐舞蹈、民间艺术、剧院、原始文化、亚文化、民族社区、大小教堂以及能够代表民族及其文化的其他东西。

操作性定义强调了文化旅游活动的可能范畴。从根本上看,文化旅游的边界是模糊不清的,因为无论是对被利用的资源还是对旅游者来说,都不可能绝对地限定范围。事实上,文化旅游已经变成一个伞形词语,它涵盖了范围广大的活动,其中包括历史旅游、民族旅游、艺术旅游、博物馆旅游等等。

二、文化旅游中的“文化”与“旅游”

1、关于“文化”

关于“文化”有多种解释,其内涵、外延差异很大,故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辞海》中对文化的第一种解释是:“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种种物质文明,包括交通工具、服饰、日常用品等,是一种可见的显性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分别指生活制度、家庭制度、社会制度以及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它们属于不可见的隐性文化,包括文学、哲学、政治等方面内容。从狭义来说,文化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

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个社会都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文化具有民族性,通过民族形式的发展形成民族的传统,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文化也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2、关于“旅游”

“旅游”的概念也有多种解释,世界旅游组织对“旅游”的定义是:人们为休闲、商务或其他目的离开惯常环境,到其他地方访问,连续时间不超过一年的活动。这里的“惯常环境”包括居住地附近的地方和人们经常去的地方;旅游活动的主体是旅游者。总的说来,现代旅游活动是一项以不同地域间人员流动为特征,涉及经济和政治等许多方面的社会文化活动。

三、文化旅游中文化与旅游的关系

文化旅游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既是一种社会经济活动,也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文化旅游”实质上就是一种大规模的文化交流活动,其本身就涵盖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双重内容的以体验异国他乡文化风情、丰富阅历和满足精神享受为主要目的的特殊生活方式。在文化旅游过程中,游客在欣赏和吸收旅游地文化的同时,也将自己客源地的文化带到旅游地,对旅游地产生影响,形成不同文化间的融合,以及发生不同文化间的冲突和碰撞。

文化旅游活动反映了文化旅游主体的文化需要、旅游客体的文化价值及旅游中介的文化素质,是一种以经济形式来实现的社会文化现象。在文化旅游活动的吃、住、行、游、购、娱等六要素中,都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文化旅游活动有物质上的消费,也有精神上的享受。对于文化旅游媒介体来说,文化旅游是一种经济行为,是一种对美的追求,文化是游客出游动机和审美对象之一。总的来说,文化旅游活动是以文化为依托的一种对文化的体验,文化旅游的本质内容就是文化,文化是文化旅游活动的灵魂。

四、文化在文化旅游中的价值作用

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是当代旅游发展的新趋势,文化性是文化旅游活动的本质属性,无论是旅游开发、旅游经营活动还是旅游消费行为都具有文化性。旅游业要可持续发展,文化是关键,文化旅游具有非同寻常的价值。

在文化旅游中,文化的价值作用主要表现在提升文化旅游资源的品位、发现旅游者文化旅游行为规律、主导文化旅游形象定位与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三个方面。

1、文化可提升文化旅游资源品位

(1)文化可提升文化旅游资源的知名度。一旦旅游资源被赋予某种文化内涵,其知名度就会随着旅游资源的文化传播而迅速提高。如很多名人故居借助名人效应提高了知名度,成为著名的文化旅游地。文化作为文化旅游资源的内涵,有的是旅游资源本身具有的,有的需要开发者的深度挖掘甚至创造,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就是通过发掘或创造文化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来提升其知名度。

(2)文化可提升文化旅游资源的附加值。文化旅游资源的附加值必须通过对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加工才能体现出来。当旅游者把旅游资源当作一种文化来消费时,其文化旅游资源的附加值就体现出来了,在旅游业的发展中这种文化的价值作用显而易见。如美国的“迪斯尼乐园”将童话世界的故事还原到现实;长江三峡本是自然造化,由于李白的名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使旅游者既饱览了三峡的自然美景,又增添了一份对文化的体验与向往。这都是由于文化增加了旅游资源的附加值,而带来了良好的经济价值。

(3)文化可提升文化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文化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既取决于资源本身,也取决于其文化内涵。文化旅游资源中的文化一旦形成,会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具有吸引旅客的魅力,时间越久其文化价值体现得越明显,越能够吸引旅游者。这就充分体现了文化对文化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价值作用。

2、文化有助于发现文化旅游者旅游行为的规律

广义的文化旅游行为指一切与文化旅游有关的人类行为。狭义的文化旅游行为主要指文化旅游者的行为,是文化旅游者在收集有关文化旅游产品的信息进行决策和购买、消费、评估、处理文化旅游产品时的行为表现,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旅游消费行为,受到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多个因素的影响。在影响文化旅游者行为的各种因素中,文化是一个更具深刻性的根本因素,文化环境相同的文化旅游者具有相似的文化旅游行为,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人们受到各自文化的熏陶与影响,在行为上的表现也各不相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化比其他因素更为深刻地影响着文化旅游者的行为。在文化旅游行为的研究中,文化有助于找出文化旅游者旅游行为的规律,因为文化决定文化旅游者的消费观念与行为规范,造就和影响文化旅游者的习性和行为。

3、文化主导文化旅游形象定位与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1)文化主导文化旅游形象定位。文化是文化旅游形象的灵魂,其对文化旅游形象定位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文化旅游形象的构建与重塑两方面。一是文化旅游形象的构建。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构建文化旅游形象,不同的文化旅游地有不同的代表性文化,分为无形的代表文化和有形的代表文化。如意大利的威尼斯城内河流多,“水上城市”就成为其有形的文化旅游形象。二是文化旅游形象重塑。文化旅游形象重塑是对原有的文化旅游形象进行重新定位,因为原有的文化旅游形象已经过时。

(2)文化主导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对于文化创造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是在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定位的资源上,通过适当的方式将文化旅游资源的文化价值物化成产品的过程,也是将文化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外化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是由文化主导的。

文化对文化旅游开发的主导作用是旅游文化价值的重要体现。如道教文化就是武当山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主题,如果将道教文化同其优越的自然景观结合起来开发,就构成了武当山文化旅游开发的“核心文化内涵”。

(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2007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湖北省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类别与编号:一般项目 2007d449 。)

【参考文献】

[1] 鲍勃・麦克彻、希拉里・迪克罗:文化旅游与文化遗产管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2] 周源:旅游文化[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文化旅游论文范文10

在时间上中国开展环境教育的步伐紧跟发达国家,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环境教育研究实施的范围窄,领域小,问题多。基于对全球环境问题的探究,环境教育面向的对象是全体公民,目的是使人们正确地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社会之间的关系,以正确的态度和行为来对待我们的环境。目前环境教育的实施途径主要是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旅游活动作为非正规环境教育方式之一,旅游文化便是传播环境教育的重要手段。人们在接受环境教育之后环境意识水平得到提高,对旅游文化的吸收与传承,旅游产业的发展与创新将是很大的促进。

2旅游环境教育的不足

2.1旅游环境教育理论与实际互动欠缺

在旅游文化中渗透环境教育目前缺少理论基础。一些发展环境教育的基本构想的提出推动了环境教育的开始,由于环境教育具有整体的跨学科的性质,包含的知识层面广泛,在学校推行的环境教育是渗透到其他学科当中,只有部分高等院校设有专门的环境教育专业,环境教育理论不成系统、支离破碎的现状,很难很好地应用到旅游产品中去;环境教育体现出的全民性、终生性、全球性、学际性的基本特征与旅游活动的开放性、娱乐性、渗透性和实践性特点,为旅游环境教育实施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环境教育的理论基地在学校,实践基地在社会。一个重理论,一个讲实践,只是他们之间的交流太少,直接影响了旅游环境教育的效果。

2.2深入进行环境教育的旅游形式单一

在我国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形式已经从传统旅游演绎成多种形式,如不同目的:会议旅游、奖励旅游、企业旅游、文化旅游等,如不同角度的:山水观光探险型、历史人文观光型、科研考察型、文化体验休闲型、乡村休闲度假型、网络信息型等。这些旅游形式和旅游资源虽然很丰富,有利于环境教育的开展,但是在景区和相关的行业部门环境教育的前提仍就是经济利益,环境教育的贯彻流于形式,效果不佳。目前只有与环境教育相应而生的生态旅游和南岳衡山等少数地区的低碳旅游,在进行环境教育工作方面卓有成效。生态旅游是在近年十七大报告、十报告强调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得到重视,符合了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文化理念,与生态文明建设有着天然的耦合关系,可以在游憩的过程对环境和生态做到一定的保护。低碳旅游基于传统景区对资源和环境的破坏,在修复和完善景区资源与文化的同时深入环境教育的理念,虽然在效果上还有待研究,但却对我们进行环境教育给予了新的启示。丰富的旅游资源是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应该广泛、合理地开发旅游中的环境教育手段。

2.3旅游环境教育体系不够完善

旅游是一个综合性的产业,关系到国家经济建设、生态环境发展和环境保护等。已经成为国民收入重要来源的旅游业,在国家进行宏观调控之后,仍然缺少直接的旅游环境教育法律法规,致使政府部门在对待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时不能权衡轻重,环境污染破坏、资源开发利用不当等环境问题依旧存在。经营人员缺少政策的制约和资金的扶持,在经营管理上环境教育未能真正提到日程上,使得原本具有实践性的旅游环境教育缺少了更多的实践平台。旅游主体进行旅游线上运动时,由于缺少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合理的规划,以谋利为主的饭店、宾馆、百货等更是不注重环境教育,不能配合旅游机构完成环境教育的任务。旅游行径的配套设施、服务系统未能得到充分利用,虽然可以体现环境教育的思想,但是功能有限。

2.4旅游环境教育意识发展不协调

2.4.1旅游主体被动感知环境教育知识效果不佳

旅游活动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基本需求,是对人们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广泛的社会成员参加到旅游活动中。调查分析,目前只有少数高学历的人能够以获取环境教育知识为旅游目的,能够自主地学习环境知识和处理环境问题的技能。而大部分参与者的旅游目的依然以观光、游玩、享乐为主,旅游观念未革新,在旅游过程中有可能被动接受环境教育的相关知识,但这种情况下的环境教育效果肯定不佳。

2.4.2旅游环境教育意识淡薄影响可持续发展进度

旅游文化是一种经济产品,它不能够完全以教育为主,所以旅游环境教育效果倍受重视的程度有待提高。人类对维持景区生态文明与保护景区自然资源起着关键作用。因此,与旅游景区的吃、住、行、游、娱、购的相关机构、单位、管理人员、服务人员和旅游主体自身的环境知识很重要,他们的环境意识不能仅仅停留在“文明投放垃圾”上,注重培养文明行为的同时应掌握解决实践的环境技能与环境理论。环境意识的高低直接作用于我们生存的环境,影响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落实。

3旅游环境教育的发展对策

3.1政府立法保障经费

政府关于旅游环境教育的立法是必要可行的。由于过去30多年的环境教育一直没有确切的法律做基础,虽有相关的却还应该细化、具体。公众的环境保护观念虽然有所提升,但是环境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治理。如果国家在旅游行业的运行管理上起到很好的经费保障作用,那么我们的旅游活动便可以在环境教育上加大力度,在旅游活动中开设更多具有实践意义的环境教育主题活动,让游客可以亲自参与其中,体会并学习环境知识与技能。旅游活动对象的广泛性,必然会使得环境教育有所收益。

3.2完善旅游环境教育系统

政府立法保证旅游部门运行的经费也是对旅游环境教育的有力支撑。有了资金和技术的支持,旅游经营人员和相关的事业单位就可以加大力度将环境教育渗透到旅游的每一个环节,或者是开展专门的环境教育活动。不同景区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根据旅游主体环境知识的掌握情况,设置相应的环境教育主题。以旅游景区为中心,对其相关环境内部人员,由内向外开展普遍的环境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使得每一次的旅游活动都有较好的环境教育收获。

3.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任何一种文化的传播都离不开理论的支撑,任何一种理论都离不开实践的检验。我国目前实施的环境教育工作,出现了在学校重理论在社会重实践的现象。虽然学校也会安排环境教育实践课程,但是由于各个学校条件上存在差异,只有少数学校会给学生实践的机会。作为社会环境的代表,所开展的环境教育最具实践性,但是以理论为指导的旅游环境教育,似乎是纸上谈兵。改变这样的现状,增加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开发建设更好的旅游实践基地,必定有利于旅游中的环境教育。

4总结

文化旅游论文范文11

(一)旅游文化教学受传统专业渊源影响较大

由于旅游管理专业涉及到众多学科,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设置基本上都起源于地理、历史、管理或者经济等专业。因此,旅游文化教学不可避免地受到传统专业的影响。如地理科学专业下设旅游管理专业的旅游文化学课程,更多地注重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相关内容的讲授,对旅游文化的空间分布和演变过程具有独到的见解;历史专业下设旅游管理专业的旅游文化课程偏向中华文化史、民俗文化和考古文化等,对旅游文化的自然演进规律和时空演变等问题关注较少;经济学专业下旅游管理专业的旅游文化学教学过程中,旅游文化产业的形成机理、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可能融入其中,在旅游文化现象的地域分布、传承意义等方面可能略显不足。因此,由于旅游文化教学受到各自渊源学科的影响,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材选择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导致学生对旅游文化认知偏差,社会适应能力减弱,就业空间减少,直接影响了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

(二)旅游文化教学理念不明确

旅游文化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课程内容涉及面广泛,包括历史、建筑、宗教、艺术等。但由于内容过于庞杂,教师在有限的课时限制下只能简单地介绍各地山水人情、历史古迹和民俗风情,很少深入分析某种旅游文化现象的来龙去脉、空间演变规律等。一些泛泛而谈的旅游文化知识,学生在初中、高中甚至大学其他课程中都已经学过,严重影响了旅游文化学的教学质量,也重挫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些现象的产生归根到底还是旅游文化教学理念不明确,课程定位出现偏差,教学目标难以实现。因此,教学过程中必须首先明确旅游文化课程设置与地方性专业人才培养的关系,才能进行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对于地方性高校而言,培养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主要是针对地方旅游市场需求,需要对地方旅游文化资源有深入的了解,注重培养学生的旅游文化服务实践能力,可将课程定位为专业综合课程,在理论基础课程的基础上,应特别注重学生对地方性旅游文化资源的实践能力。

(三)旅游文化教学内容中地域文化缺失

目前有关旅游文化学的教材众多,可选择性较大,但都存在一个显著性的问题,即旅游文化学教材无法融入地方性旅游文化。如旅游文化学中关于建筑、宗教和民俗的内容,仅仅是介绍了我国典型的区域文化特征,很难全面覆盖各地地域文化特色,当地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没有充分利用,也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南岳衡山是我国五岳之一,部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在湖南省旅游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旅游文化资源种类较多,特色分明,有悠久的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庙会文化、寿文化和书院文化。但遗憾的是,由于我们对本土文化缺乏深入了解和足够的重视,旅游文化学教学过程中,对地域性文化资源融入太少,课堂教学与学生就业市场需求脱节,与衡阳市旅游发展不相适应,难以达到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

二、地方旅游文化资源融入旅游文化学的意义

(一)拓展旅游文化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提升学生的文化审美修养

旅游文化教学过程中融入地方性旅游文化资源,可促使教师深刻领悟本土旅游文化,拓展教师知识层面的深度和广度。将地方性旅游文化资源转化为教学内容,对于地方性高校而言,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大大促进了学生对本土旅游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也会自觉对本土旅游文化进行深度挖掘。比如在讲授佛教文化时,除了一般介绍性讲解以外,可以重点分析南岳本土佛教文化。南岳佛教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可以讲解的内容很多,如南岳是禅宗的发源地,可以分为五个支系,可以从文化传播的视角分析南岳佛教文化流传的空间路径,也可以分析南岳寺庙的景观特点和空间分布状况等。通过对寺庙文化的学习研究,学生还可从寺庙的古朴美、色彩形态美、情操美、风格美等美学活教材中领域其美学思想,提高文化审美修养。

(二)融入旅游文化教学内容的地域性,实现教学的隐形教育目标

中国旅游文化资源分布广泛,区域特征明显,旅游文化只有根植于地方,才能彰显特色。因此,旅游文化教学应表现出高度的地域性。比如,人们常用“寿比南山”祝福老人高寿,这里的南山指的就是衡山,自古以来南岳就有主寿之山、中华寿岳的美誉。寿文化是南岳衡山旅游文化中极具地方性的文化,完全可以引入课程教学。南岳旅游文化的课程教学可以通过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修订,强化其核心地位。地方文化的显性教育是了解和认知地方旅游文化的特点和旅游价值,但旅游文化课程的隐性教育也不容忽视,通过地方文化的深层次理解,培养学生强烈的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使学生树立健康的思想道德情操。

(三)利用旅游文化教学的社会实践性,对接旅游市场的现实需求

长期以来,主流观点一直认为旅游文化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实际上旅游文化学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旅游文化知识不应该仅仅停留在书本上,很多旅游文化需要旅游从业者不断传播或者展示。对于地方性旅游人才培养机构,我们应注重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实践能力,对接旅游市场需求。如导游方向的学生,对地方性旅游文化不仅要理解,更要深入分析缘由,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如南岳衡山建筑文化就需要学生对历朝历代的建筑营造风格、建筑隐喻、材料选取等等知识有全面了解。只有这样,学生在讲解南岳建筑文化时,才能得心应手、信手捏来,旅游服务效果才好。

三、旅游文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教学大纲:瞄准旅游市场现实需求

教学大纲是根据课程教学计划要求编写的教学指导文件,它以纲要的形式规定了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知识、技能的范围,深度与体系结构,也是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尺度和依据。旅游文化教学大纲应顺应地方高校的本土化教育目标,面向市场需求,有秩序地修改和制定教学大纲,设定符合市场需求的教学目标。因此,扩大和提升地方性旅游文化资源的教学深度和广度就变得尤为重要,也是地方性高校旅游文化课程改革需要密切关注的焦点。就本校而言,旅游文化学教学大纲应加大南岳旅游文化资源的渗透,首先将南岳旅游文化资源进行分类,融入到旅游文化课程的各个章节,对每一个旅游文化主题进行重难点分解,特别是要对南岳旅游文化资源进行分级定位,对极具本土文化特色的旅游文化资源要深入分析,强化理解。

(二)教学内容:根植南岳独特地域文化

地方文化是旅游文化教学中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旅游者直接能够感知的本土文化,因此,地域文化的展示成为吸引游客的主要手段之一。学生在旅游文化学习过程中,如能熟练地掌握本土旅游文化资源,并适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很容易获得旅游者的认同感。作为地方旅游从业者,要发扬本土文化,提升旅游吸引力,就需要旅游从业者熟练掌握本土旅游文化资源,能够承载和传承本土丰富的极具特色的优秀旅游文化。笔者在旅游文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发现,旅游文化学的每一个章节都可以穿插湖南特色旅游文化素材。在课时量一定的情况下,可以依据市场需求和湖南旅游发展现状,适当地在教学内容上做一些删减,增加一部分湖湘特色的旅游文化知识。

(三)教学过程:强化地方社会服务能力

目前,大多数高等院校将旅游文化学定位为专业基础课,并且是纯课堂教学。这与地方性旅游人才培养目标和旅游市场实际需求相脱节,应结合地方性旅游文化资源和旅游市场发展的实际,将旅游文化课程定位为专业综合课程,即除了理论教学外,强化学生对地方性旅游文化资源的认知,注重实用性、实践性和市场需求性。这就要求从整体上调整教学大纲,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增加实训课时量,加强学生的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转换能力。如旅游文化学原来总课时为51课时,现在可以压缩课堂教学课时,将实训课时由原来的6课时增加为27课时。针对地方性旅游文化资源和实训项目的目标定位,可以增加本土旅游文化项目的实训课时量。如在讲解建筑文化专题的时候,本地南岳大庙建筑文化就可以作为重点实训项目,需要学生掌握南岳大庙的主要建筑组成、模式、历史渊源、文化价值、建筑特征和文化内涵等。

四、结语

文化旅游论文范文12

文化知识和文化适应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姆斯提出的交际能力的四个重要参数—合语法性、适合性、得体性和实际操作性,其中适合性和得体性的实质就是语言使用者的社会文化能力。很难想象,一个人如果不具备某语言社团的文化背景知识而能与该社团的人顺利进行语言交际的。[3]

2远程教育旅游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笔者根据理论和实践提出应从学习者和教师两方面来开展远程教育旅游英语的文化教学。

2.1学习者

远程教育学习者是学习者中较特殊的群体,作为在职的、成人的、业余的、远程学习,其社会和文化背景具有独特性。学生主要通过网上学习,没有充裕的时间去长期听教师讲授,他们只能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学习。远程教育旅游英语教学应根据远程教育学生的自身特点,着重从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方面来进行文化教学,目的是为了更有利于实际工作,更好的服务社会。远程教育英语教学不能将作为学习的主体的学生看做旁观者,而应在教学中的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说通过激发学习动机、强调学以致用等来推动远程教育教学的良性发展。

2.1.1激发学习动机

远程教育旅游英语教学应该充分利用网络优势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比如,帮助学生学会利用网络查找旅游英语相关的学习资料,并帮助他们筛选有价值的英语旅游文化信息。教育心理学理论指出:学习动机作为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是学习活动得以发动、维持、完成的重要条件,并由此影响学习效果。而学习动机之所以影响学习效果,是因为它直接制约学习积极性。根据这一理论,教师传授知识时,应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远程教育旅游英语的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好网络互动平台如论坛、QQ群、E-mail、微信等,在网络平台上注重课堂文化导入,为这些在职学生提出一些本章节课文相关的、有一定趣味的导入问题,要注重文化导入的互动性,鼓励引导学生学习相关文化,并上网搜寻相关资料。通过网上文化导入采取各种方法来提高远程教育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有效调动学生业余学习的趣味性和积极性。

2.1.2强调学以致用

远程教育的学生相对于全日制的学生有工作经验优势,应鼓励他们运用工作中的机会,在各种场合中学以致用积极锻炼,加强旅游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教师要注重筛选与日常交际密切相关,具有真实情景的旅游文化方面的素材,培养学生知识运用意识,鼓励学生实际运用所学知识,从而使学生拥有较强的跨文化心态和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利用班级QQ群,教师首先在QQ群里创设虚拟的交际任务,让学生在后面跟帖发言;还要准备一些英语导游视频资料供学生鉴赏观摩。另外,教师还要在论坛上列出学习书目,鼓励学生根据工作实际挑选图书进行课外自学,指导学生进行纯英文旅游书刊的阅读,帮助学生增强他们的文化积累,逐渐培养跨文化旅游交际的意识和悟性。

2.2教师

文化教学要求教师挖掘远程教育旅游英语课程的文化内容、教材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内涵,并对远程教育课中的文化进行比较分析。远程教育旅游英语的教学不仅仅是学习课本的语言知识,还要了解产生这些旅游英语素材的背景和它所适用的情境。山东电大现用的远程教学旅游英语教材很多内容都与文化背景知识相关。教师通过备课研究,应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内涵,教材的内容也不局限于学习,而是通过学习引发学生产生相应思考,进一步引起他们的探讨与研究。只有鼓励学生充分挖掘其中的内涵,以教材为线索,随时学习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才能更好地了解旅游材料相关的文化环境。远程教育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抓住网上教学的机会,当文化知识传授达到一定数量时,教师可就英语文化和汉语文化之间的异同点进行归纳总结、对比分析,例如节假日的文化对比等等。通过文化归类对比进行文化教学,帮助他们系统学习的文化知识,培养英语导游能力。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