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互联网消费论文

互联网消费论文

时间:2022-11-20 14:59:13

互联网消费论文

互联网消费论文范文1

关键词:互联网;市场营销;变化;问题

互联网环境的发展带来了市场营销方式的转变,而营销活动对于互联网的依赖性和相互的联系更加紧密。如何在互联网经济环境下发展好市场营销,如何在市场营销活动中对互联网经济的发展进行更好地促进,对于营销工作来说,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

一、市场营销的发展历程

市场营销是从市场经济发展的角度而诞生的一种营销方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商品经济社会中,商品的生产和消费需求不断增加,与此同时,如何更好地实现商品的营销工作,对于市场经济的参与者而言都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市场营销活动,就是在商品经济的发展条件下,人们对商品消费的意识逐渐增强的观念变化之下,不断变化发展起来的。工业革命的发展带来了社会的剧变,也让更多的人对生产销售环节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逐步加大,因此,市场营销逐渐成为被更多人关注的内容。市场营销不仅作为一种社会发展的方式在不断推进,同时,有关于市场营销的相关理论也在不断发展中,特别是在西方,这种市场营销活动相关的理论不断在实践中创新,给市场经济的参与者和市场营销活动的直接关注者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营销理论和营销活动的结合,推动了市场营销活动在社会发展中的影响,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市场营销活动的全面进步。

二、互联网时代下市场营销的变化

互联网经济是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在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中,市场营销活动的理论也在不断变化,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环境变化的同时,也更加适应现代化的市场营销方式和市场营销理念。具体分析,互联网的发展带来的市场营销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论的变化

营销理论,是指导互联网市场营销工作发展中的最重要支撑,早在20世纪,西方很多市场营销专家就提出了很多市场营销方面的理论。络姆•麦卡锡教授就提出了4P理论,即产品、价格、渠道、促销,这是市场营销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在这之后,科特勒通过对市场营销的理论进行全面分析,对于现存的市场营销环节进行了补充,增加了政府和公共关系两个影响因素,这是对传统的4P理论的一次升华,这之后,科特勒不断对市场营销理论涉及的因素进行改变和补充,从4P到12P理论,这些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都是在传统的市场营销活动发展中形成的。在互联网时代,4E新观点是互联网市场营销发展中的新特点,虽然传统的12P理论和4C理论在市场营销理论中扔占据着主要地位,但是,互联网环境的迅猛发展,给市场带来了新的挑战,由于互联网时代顾客的变化,布莱恩•费瑟斯通豪提出了4E理论。4E理论注重从销售方的角度对购买者进行用户体验的关注,认为通过顾客对于销售者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这种理论比较清晰的体现出在销售活动中,消费者的体验感受对于市场营销活动的影响和价值,这对于培养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是非常重要的。此外,4E理论条件下,互联网打造的经济环境打破了传统人们购买和消费的时空距离,人们在购买方面受到地域限制的影响缩小,消费者的购买空间和购买机会不断增加,在这种条件下,互联网市场营销带来的消费者更加注重商品的价值。

(二)经营环境的变化

传统的市场营销活动面临的营销环境是实实在在的,作为消费者,所能够感受到和实际参与的消费活动都是通过实在金钱和物品的购买消费来完成的。这种方式是传统的,也是基本的市场消费。在市场营销活动中,就需要根据这种最基本的消费方式来进行营销活动的设定。但是互联网经济时代,消费者通过网络消费的渠道增加,消费者在消费的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有虚拟消费的环境,同时,消费者的消费受到时空的限制都比较小,消费者购买产品和营销者的营销环境发展的更加广阔,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向着更广阔的消费渠道迈进,而他们所经历的消费环节也不短减少,消费面临的环境也存在着一定的虚拟形式。因此,这种环境的消费方式对于营销活动提出了更多要求。

(三)市场营销的变化

市场营销的变化受到传统市场营销方式和现代化的互联网市场营销方式的影响的,随着互联网环境的不断发展,互联网营销对于消费者的影响逐渐加大,如今,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的营销,都对消费者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即便是线下的消费行为,也会通过线上的营销方式进行推广,互联网带来的已经不仅仅是消费方式的变革,同时,对于营销策略,营销手段,营销思想的改变也是巨大的。互联网发展环境下,市场营销的变化向着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传统的线下营销方式依然在不断延伸和推广,而借助线上的互联网平台的营销方式也在不断推进。作为市场活动的参与者,市场营销人员在对营销的产品进行进一步的分类和研究后,针对不同的渠道进行不同的营销方式的打造,过去,人们更加关注的是线下的市场营销活动,例如传统的促销,如今,人们的关注焦点集中在线上平台,每一个人都是市场活动的参与者,也都有可能成为消费者,因此,如今的市场营销活动,营销方式最重要的变化,就是通过线上的营销活动来加大营销力度,提高营销活动的发展水平和影响力。

三、互联网时代下市场营销策略的创新

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下,市场营销活动面临的市场环境和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消费方式等都不断发生着变化,互联网提供给消费者的不仅仅是一个平台,更是打造了一个全新的环境,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更加有特色。作为消费者,对于互联网的依赖性不断增强,受到互联网经济的影响程度也在不断加深,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在互联网时代下做好市场营销的策略创新就十分重要。

(一)产品策略

产品,是市场营销活动中最基本的立足点,任何一位消费者,通过消费活动购买的都是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无论营销活动如何开展,以什么样的形式开展,产品都是最不可或缺的影响因素。互联网经济的发展让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可以通过互联网这个渠道进行产品的选择,而互联网的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特点,也让消费者能够通过互联网平台有更多的选择。不同的消费者对于产品的需求侧重点不同,因而在消费的过程中,体现出的消费倾向就有明显的差异。而作为产品的生产者和营销者,也需要针对不同的消费者客户提出的消费需求来进行产品的更新换代,对产品进行进一步的补充和升级。特别是,在当今的互联网大数据的发展背景下,消费者的消费倾向和消费需求都从数据的角度反馈到市场中,对于市场营销者而言,这种大数据分析消费者消费需求的方式,正是对其产品进行更新策略最重要的帮助之一。通过大数据分析能够让销售者对于消费者的消费倾向有更加精准的把握,因而,在市场营销的过程中,就能够打造更加符合消费者消费需求的产品,同时,也能够制定更加符合消费者消费习惯的营销策略。这种产品的创新和打造都是以互联网平台提供的数据内容和消费现象做支撑的,对于互联网营销的创新有重要支持。

(二)价格策略

现代市场环境下,生产者对产品的定价已经抛弃了传统的对生产成本的研究定价方式,而是通过对消费者可接受的产品价格为依据进行进一步的价格评定,并依据该成本来组织生产和销售。如今,在互联网市场经济环境下,营销者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到更多的消费者对于价格的接纳程度,这对于生产者进行产品的定价更加具有借鉴意义,同时,这也有助于对生产成本进行把控。

(三)分销策略

分销是指一个产品及其所有权从生产者转移到消费者的所有活动。在传统营销中,产品一般要经过商、批发商、零售商等多层次流动环节,才能从生产者转移到消费者。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销售方式——网络直销。消费者可以通过互联网直接购买产品,很多中间商的销售环节受到了影响,减少了中间的分销环节,对于企业而言能够做到产品的直接销售,减少库存,而对于消费者而言,这种网上直销的方式也能够帮助消费者减少不必要的中间商差价支出。

(四)促销策略

传统的促销方式主导者是产品的生产企业,作为消费者,智能被动的从媒体等途径了解到促销信息,并且做出对产品的购买决策。互联网经济环境下,消费者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主动的信息接受者,他们可以直接与营销者开展网上对话,通过互联网提供的平台对自己感兴趣的产品进行了解,提出问题与建议,而销售商则根据顾客的信息反馈对产品进行改进,对促销活动进行调整。这对于消费者购买产品和企业的产品营销都有着重要意义。

四、互联网时代下市场营销需注意问题

(一)安全问题

互联网环境下,很多营销活动都可以通过网络快捷支付实现,随着各种支付陷阱,钓鱼网站,网络诈骗等形式犯罪活动的出现,互联网营销的安全性备受关注。未来,在互联网营销活动中,作为营销方一定要从多角度对互联网营销活动的安全性进行保障。一方面,作为互联网营销平台的购物网站等,要有更加严密的安全保障,防范钓鱼网站等对网站信息进行篡改,盗取用户信息等。另一方面,作为营销方,要对消费者的进行全程保护,杜绝信息泄露行为的出现,保护消费者的信息是保护消费安全的重要步骤。

(二)交互性问题

交互性是互联网经济发展中,互联网站做好对消费者吸引的重要方式,为了更好地吸引更多消费者的关注,网站应该充分理解和把握消费者的消费关注和消费需求,对网站的建设应该注重交互性,加强网站更新,给消费者提供更加新鲜优质的消费信息,让消费者能够对网站产生消费信赖感。

结束语:

互联网时代下人们的消费方式不断转变,市场营销活动应该更加重视营销的方式手段,同时,在网络营销中注重对用户安全的保障,从自身的网站建设方面注重交互性。

参考文献:

[1]陈礼.互联网背景下市场营销创新分析[J].现代商业,2015(19):77-78.

[2]王静.互联网+市场营销模式创新研究[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5(10):52.

互联网消费论文范文2

摘要:基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网络信息技术的实现,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模式十分迅猛,同时给消费者带来机遇和挑战,互联网金融消费者如何应对金融网络化风险成为一探讨焦点。本文立足于金融消费者角度,就其面临的互联网金融风险展开分析,通过运用层次分析法对互联网金融风险对消费者的影响因素进行量化评估,以提高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的风险警惕性。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消费者;风险量化;层次分析法

一、引言

由于传统金融机构投融资门槛的局限性,阿里巴巴、支付宝、余额宝、“非常e购”、“点点理财”等各类金融产品受到消费者的热捧,互联网金融产品相继应运而生。智能、便捷、创新的在线金融服务,被大多数金融消费者认可和青睐。但在互联网金融普及的同时,不完全成熟的网络技术和法律、体制,以及经济市场的动荡等原因,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诸多风险,给消费者造成一定的利益损失。

如何应对互联网金融风险,已成为众多学者、消费者及供应商甚至国家相关机构关注的焦点。张海滨(2015)从滞后性、合规性、承受力、安全保障权、知情权以及损害求偿权六个方面提出了互联网金融消费者面临的风险和现实问题。侯哲(2015)站在消费者角度,以技术接受、信任理论及感知风险理论为理论基础,阐述了消费者使用意愿的概念并指出消费者应注意理财产品的风险控制。彭静(2015)以网络平台贷款为例,代表性地论述了互联网金融给消费者权益带来的挑战,针对存在的风险给出了应对措施。李露(2015)通过分析换联网金融市场的风险,从民法方面对消费者的权利进行了探讨。李彩凤(2016)将互联网金融风险因素进行了分类,用模糊层次分析法验证了我国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级别较高,并从五个层面给出了对应的优化对策。

二、互联网金融消费者风险识别

从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到现今的迅速发展,互联网金融风险识别一直都是各学者探讨的热门议题,从大范围综合来看,一般的,互联网金融风险大致分为操作、信用、运营、网络技术风险、法律及声誉风险五类。以金融消费者为对象,可分为两大类:自身因素;外部因素。其中,自身因素主要有:理财知识、风险偏好、操作风险。外部因素主要分为:网络安全风险、金融业务风险、信用及运营风险、法律及声誉风险共四个方面。

作为消费者自身而言,其个体本身对投资渠道的摸索,对理财平台的理解度各有不同,理财知识层次不齐,跃跃欲试的初学者相对来说风险性稍大。从心理学和经济学而论,每个消费者对产品的期望值或高或低,他们不确定自己所要购买产品的收益及存在的隐患,消费者的行为决策往往源于其感知风险和感知收益的正负两面,形成风险偏好。另外,在社交网络平台上的移动支付,很多消费者往往难以意识或辨别自身所处的互联网金融环境是否安全可靠,从3G到4G,从有线网到wifi,加之智能手机上的交易平台高效迅速,操作简便,大多数消费者在交易操作中很可能陷入私密信息被盗的风险中,譬如银行账号和密码被盗。从外部因素来看,影响源要广泛得多。如网络安全风险有:技术泄密、病毒感染等;金融业务方面,资金的流动性、市场价格的变动以及利率的不确定性势必造成较大的风险;信用及运营方面,互联网金融产品作为一种商品,不可避免的存在假存款、非法授权、盗用财产等欺诈行为,同时,互联网金融运营过程中的系统中断、数据运输安全等问题仍有待完善解决。再看与互联网金融有关的各项法律法规和监管政策及保护机构,数量上虽逐渐增多,但仍无法摆脱滞后性,加之社会舆论的影响,也对互联网金融领域的业务和客户存在一定程度的损失风险,从而影响其他消费者的决策。

三、建立评价体系,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以上文所划分的影响因素为前提,建立互联网金融消费者风险影响因素评估计算层次,互联网金融消费者风险即为目标层,自身因素和外部因素为即准则层,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分e对应的各方面为层次分析法的决策层。

互联网消费论文范文3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 忠诚度 满意度 信任 SEM

互联网金融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等一系列现代信息科学技术实现资金融通的一种新兴金融服务模式。借助现代信息科学技术,互联网金融服务模式呈现多样化趋势。金融业务电子化、第三方支付、P2P网贷、众筹和以阿里金融和京东金融为代表的大数据金融模式等成为其突出的代表。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相比,呈现出金融服务趋向长尾化,金融服务高效、便捷,金融服务低成本化,多维风险特征等特点。随着使用互联网金融的用户规模快速扩大,相关企业如何留住用户,提高用户忠诚度是其在开拓并持续保有互联网金融消费市场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一、相关文献回顾

互联网金融在国内是近期快速兴起的一个领域,而在国外其发展则早于我国较长时间,研究成果也较丰富。在如何保持网上银行客户忠诚度的研究中,有学者考虑了信任、网站质量、服务质量、满意度等因素构建的分析框架。另有学者则基于信任和满意度建立了电子商务客户忠诚度模型。

国内学者借鉴国外模型进行了改进,乔均等(2007)在研究商业银行个人客户忠诚度时构建了满意度、关系信任、转换成本与客户忠诚度的关系模型。邓朝华等(2010)在对移动即时通讯服务的研究基础上则构建了满意度、信任和转移成本与用户忠诚度的关联模型。

本文将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之上,把忠诚度模型应用到互联网金融消费领域,研究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的忠诚度,并对影响忠诚度的因素进行分析。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消费群体进行调查。问卷的发放采用网上问卷和纸质问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通过问卷调查获取数据后,可采用信度分析和效度分析检验数据可靠性,进而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拟对潜在内生变量忠诚度、满意度、信任和潜在外生变量感知有用性和服务质量等进行路径分析,探讨其相互作用关系。

二、互联网金融消费忠诚度相关理论概述

1、消费者忠诚度的相关理论

早期对于顾客忠诚度的理解主要是对产品或服务的重复购买。20世纪90年代初,态度忠诚理论被提出。该理论认为忠诚的消费者不仅长期接受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同时有向他人推荐该产品或服务的强烈意愿。之后,有较多的学者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

学术界对于忠诚度的研究主要涉及行为忠诚和态度忠诚。行为忠诚表现为顾客的重复购买行为,态度忠诚来源于顾客对产品的喜爱和依赖,表现于口碑宣传、推荐意向和未来持续购买意向。本文中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的行为忠诚是指用户的重复使用行为和优先选择,态度忠诚指用户的未来持续使用意愿、口碑宣传和向他人推荐的意向。

用户忠诚度的驱动模型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顾客满意驱动模型,具有代表性的此类模型有ACSI模型、McDougall模型等;价值―满意双因素驱动模型,具有代表性的模型有Ryan模型;多因素驱动复杂模型,适用于不同行业的忠诚度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解释。

结合对互联网金融消费相关领域(如电子商务、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忠诚度的研究,本文所构建的忠诚度模型是基于满意和信任两个维度,认为满意度和信任对忠诚度有直接的影响,而感知有用性、网络服务质量通过对满意度和信任的影响来间接影响忠诚度。

2、互联网金融消费用户忠诚度的决定因素分析

(1)满意度。顾客满意度指顾客在使用某种产品或享受某种服务后,形成的满意或不满意的态度,态度的形成通常取决于顾客在某一消费过程中的实际经历是否与期望相符。如果顾客的需求得到满足,其产品和服务让人满意,并且顾客铭记了积极的消费体验,顾客就会满意。本文基于上述意义上使用满意度。

(2)信任。研究表明,缺乏信任是客户不在网上购买物品的主要原因。不同学者对于信任有不同的定义。本文将信任定义为用户对互联网金融可靠性的信心,包括对互联网金融企业可靠性、诚实、企业能力以及对网络与软件技术安全性的信任。

(3)感知有用性。感知有用性是技术接受模型(TAM)中的一个变量。本文中互联网金融消费感知有用性指的是互联网金融消费能够提升用户交易效率的程度,如节省时间、适时完成交易等。

(4)服务质量。互联网金融的服务质量主要体现在网站质量及其响应性上。网站质量(或网站设计)是衡量网络服务质量的一个维度,涵盖网站的美观和内容清晰度。网站质量实际上是一种技术因素,包括系统、硬件和软件的特点和能力。本文用网页界面是否清晰美观,功能是否容易找到,操作是否简便,运行是否稳定等来衡量网站质量的好坏。

服务质量评价还包括网络技术与专门软件的响应性,体现了企业旨在帮助顾客快速实现目标,进而迅速提升其服务水平的意愿。由于互联网金融消费的间接性和自,本文中的响应性更强调了解用户需求,并及时解答用户的问题。

三、研究设计、分析模型及假设

1、研究设计

本文研究的目标是构建互联网金融消费忠诚度分析模型,探索影响互联网金融消费忠诚度的因素,以及影响因素与忠诚度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提升消费者忠诚度提供建议。

在大量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之上,本文构建了一个基于满意度、信任、感知有用性、服务质量四维分析框架的忠诚度模型。问卷内容包括了被调查者个人基本信息、互联网金融消费情况和互联网金融消费忠诚度量表。其中,互联网金融消费忠诚度量表采用5分李克特量表。

考虑到调研经费的限制和调查的便利性,本次调研选择的抽样方案为非随机抽样法,抽样方法为滚雪球抽样和网上调查相结合。本次调查对象为具有金融产品消费能力的中国公民。通过回收调查问卷采集相关数据。在问卷设计、修改、发放和回收的各环节都做好控制数据质量的工作。

2、互联网金融消费忠诚度模型选择――SEM

忠诚度模型常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本文根据相关文献和理论基础构建的潜变量关系模型如图1所示。

其中,感知有用性(ξ1)和服务质量(ξ2)是外生潜变量,即在模型中,它们只起解释作用。满意度(η1)、信任(η2)和忠诚度(η3)是内生潜变量,即在模型中,它们会受到其他变量的影响。图中单向直线箭头表示假定变量之间有因果关系,箭头由原因变量指向结果变量,双向弧形箭头表示两个变量之间有相关关系。

结构方程模型包括结构模型和测量模型两部分,用方程表示:

结构模型:?浊=B?浊+?祝?孜+?灼

测量模型:X=?撰x?孜+?着 Y=?撰y?浊+?着

其中,?浊是指满意度、信任和忠诚度三个内生潜变量, ?浊=?浊1?浊2?浊3;?孜是感知有用性和服务质量两个外生潜变量,?孜=?孜1?孜2。

B是内生潜变量系数阵,描述内生潜变量?浊间的相互影响。

B=0 ?茁12 00 0 0?茁31 ?茁32 0

?茁ij表示?浊j到?浊i的路径系数,两个下标中的第一个下标表示所指向的结果变量,第二个下标表示原因变量。

?祝是外生潜变量系数阵,描述外生潜变量?孜对内生潜变量?浊的影响。

?祝=?酌11 ?酌12?酌21 ?酌22 0 0

?酌ij表示由?孜j到?浊i的路径系数,?浊i是结果变量,?孜j是原因变量。

?灼是随机干扰项,反映了结构模型中未能被解释的部分。

X是?孜的观测指标,?撰x是X在?孜上的因子载荷矩阵, ?啄是X的测量误差。Y是?浊的观测指标,?撰y是Y在?浊上的因子载荷矩阵,?着是Y的测量误差。X和Y是显变量,?孜和?浊是潜变量。

X=x1x2…x9,?撰x=?姿1 0?姿2 0?姿3 0?姿4 00 ?姿50 ?姿60 ?姿70 ?姿80 ?姿9 ;Y=y1y2…y12,?撰y=?姿10 0 0?姿11 0 0?姿12 0 00 ?姿13 00 ?姿14 00 ?姿15 00 ?姿16 00 ?姿17 00 0 ?姿180 0 ?姿190 0 ?姿200 0 ?姿21

3、研究假设

根据理论分析满意度与忠诚度的关系,信任与忠诚度、满意度的关系,感知有用性与满意度、信任的关系,服务质量与满意度和信任的关系,得到以下需要检验的7个假设。

H1:互联网金融消费满意度对忠诚度有直接的正向的影响;

H2: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的信任对忠诚度有直接正向的影响;

H3: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的信任对满意度有直接的正向的影响;

H4:互联网金融消费用户感知有用性对满意度有直接的正向的影响;

H5:互联网金融消费用户感知有用性对信任有直接的正向的影响;

H6:互联网金融消费服务质量对满意度有直接的正向的影响;

H7:互联网金融消费服务质量对信任有直接的正向的影响。

四、基于调查数据的互联网金融消费特征分析

1、数据信度与可靠性分析

本次调研共发放了44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388份。通过直接问卷调查得到的调查数据能否说明调查的结论,则需要对数据的可信程度、有效程度进行分析。

(1)信度检验。本文采用Cronbach’s ?琢系数来测量问卷的内部一致性。正式调查问卷中的量表共包括21个题项,Cronbach's ?琢值为0.928,表明量表整体信度好。各个分量表的Cronbach's ?琢值见表1。由表1可以看出,各个分量表信度都较好。

(2)效度检验。本文首先对问卷的内容效度进行评估,在参阅多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设计出问卷,然后请擅长问卷调查的专家对问卷内容进行评估并提出修改意见。同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来评估结构效度,并运用SPSS19.0得到各个潜变量第一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由表2可以看出,各潜变量第一主成分方差贡献率都在0.6以上,说明问卷的结构效度较好。

表3给出了各潜变量的平均方差抽取量都在0.5以上,表明问卷具有较好的聚合效度。

综上所述,本问卷的内容效度、结构效度、收敛效度都较好,可以做进一步的分析。

2、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特征分析

(1)受访者基本特征分析。本次调查的受访者分布情况见表4。受访者男性占51.8%。受访者平均年龄为31.8岁,主要分布在19~30岁之间,占比达到58.0%。受访者受教育程度以本科为主,占比为51.8%。受访者居住地主要分布在城市,占比达到74%。受访者职业分布中,学生占比最大,达到45.4%。熟悉金融专业知识的受访者占比不到15%。

(2)互联网金融消费使用情况分析。互联网金融消费使用情况主要包括使用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和通过互联网交易的资金比例两个方面。表5表明受访者主要参与的互联网金融模式为金融业务电子化和第三方支付,比重高达80%以上,其次为大数据金融,新兴的P2P信贷和众筹模式也有一定的参与比例。受访者通过互联网交易的资金比例达到50%以上的不到10%,但是参与过互联网交易的受访者达到90%以上。

五、互联网金融消费忠诚度影响因素分析

1、模型拟合

本文使用Amos软件,采用极大似然法估计模型参数。经过初次估计和模型修正,得到结果见图2和表6。

修正后的模型,路径系数的P值均小于0.05,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

从表6可以看到,各项拟合指数基本达到了拟合标准,表明模型修正后拟合效果较好。

2、模型结果解释

综上分析,在最终得到的模型中删掉了“感知有用性信任”和“服务质量满意度”两条路径,即假设5、假设6在本调查群体中不成立,其他5条假设都成立。表明对于互联网业务而言,有用的感知并不需要信任通道,而服务质量必须建立在信任通道上才会形成满意。

图2给出了修正后结构方程的标准路径系数,由这些路径系数可以得到各个影响因素对忠诚度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以及总效应(见表7)。

表7表明,“满意度”对忠诚度的影响最大,总效应为0.788;其次是“感知有用性”和“信任”,总效应分别为0.474和0.438,其中“信任”对忠诚度的直接效应为0.142,间接效应为0.296,“感知有用性”对忠诚度只有间接效应;“服务质量”对忠诚度也只有间接效应,为0.206。

六、结论与建议

1、结论

本文根据调查数据,检验了影响互联网金融消费用户忠诚度的四维因素分析框架。得到的结论:一是四个因素对忠诚度的影响大小有别。满意度对忠诚度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感知有用性、信任,最后是服务质量。二是四个因素间的作用关系不同。满意度直接作用于忠诚度;信任通过直接作用和通过满意度的间接作用从两条路径影响忠诚度,且间接影响程度高于直接影响程度;感知有用性通过提升满意度间接影响忠诚度;服务质量通过信任通道间接影响忠诚度。

2、建议

本文基于实证研究结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首先,根据忠诚度影响因素的重要性调整工作重心。在资源配置、业务流程再造等环节依次考虑提升满意度、改善感知有用性、增进信任和提高服务质量。其次,注重影响因素之间的关联性增进企业核心利益。只有客户对企业忠诚,企业才能获得持续的核心利益。这需要同时从满意度、信任、感知有用性和服务质量四个维度改进业务环节,并依据其作用关系和路径打造核心利益链条。再次,开发具有扩展潜能的因素,培育持续的竞争优势。四维解释框架中,只有满意度因素的影响超过0.5,其他因素的影响都不足0.5,表明其还有较大的扩展潜力,互联网金融企业还须不断提升信任、感知有用性和服务质量三个维度所依托的管理与技术能力。

(注:本文是教育部“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重点立项项目《互联网金融中的消费者保护研究》(项目编号201410520015)的阶段性成果。课题指导老师:李志生、陶雄华。)

【参考文献】

[1] Arne Floh,Horst Treibl

maier.What keeps the e-

banking customer loyal?A multi-group analysis of the moderating role of consumer characteristics on e-loyalty in the financial service industry[J].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2006,7(2).

[2] Safa N.S.,?Ismail M.A.,A?customer?loyalty?formation?model?in?electronic?commerce[J].Economic Modeling,2013(35).

[3] Riadh Ladhari,André Leclerc.Building loyalty with online financial services customers:Is there a gender difference?[J].Journal of Retailing and Consumer Services,2013(20).

[4] 乔均、蒋昀洁:商业银行个人客户忠诚度评价及实证研究――以商业银行江苏分行为例[J].管理世界,2007(7).

[5] 邓朝华、张金隆、鲁耀斌:移动服务满意度与忠诚度实证研究[J].科研管理,2010(2).

[6] Grabner-Kraeuter,S. The role of consumers’ trust in online-shopping[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02(39).

[7] Morgan R.M.,Hunt S.D. The Commitment-Trust Theory of Relationship[J].Marketing Journal of Marketing,1994(58).

[8] Gefen,D.,E-commerce:the role of familiarity and trust[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2000,28(6).

[9] Davis,F.D. Perceived ruefulness,Perceived Ease of Use,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J].MIS Quarterly,1989(13).

[10] Li,Y.N.,Tan,K.C.,Xie,M.Measuring web-based service quality[J].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and Business Excellence,2002,13(5).

互联网消费论文范文4

关键词:网络经济环境;网络口碑;传播;购买决策

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习惯于在互联网上搜集产品、服务或企业的相关信息,为购买决策提供参考。消费者一般会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交流,如网络社区、电子邮件、即时通讯等,传播产品信息。这样就是得传统口碑在网络经济环境下发生的改变。与传统口碑相比较,网络口碑具有了新的特性如可度量、容量大和存在时间长等。因此,企业应当适应新环境的变化,对网络口碑加强管理以促进企业发展。

1 网络经济简析

网络经济是由直接从互联网或与互联网相关的产品和服务中,获取全部或部分收入的企业所构成的经济。网络经济是一种创新推动型经济,直接交互经济,无摩擦经济,速度型经济,敏捷化经济和“标准”与“规则”经济。网络经济主要由四类企业构成:第一,提供电信服务和互联网拔号接入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制造或供应的企业;第二,利用网络基础设施使在线商务活动在技术上可行的互联网应用企业;第三,作为互联网经纪人促使买卖双方的交易迅速达成,增加虚拟市场效率的互联网中介企业;第四,通过互联网销售产品或服务的互联网商务企业。

网络经济以信息网络作为基础平台,以技术创新驱动经济增长,以电子商务主导商品流通,以互联网联系全球市场并行于传统经济板块。网络经济是一种基于网络技术发展形成的适应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经济潮流和经济形态。企业在网络经济环境中的目标是通过经营管理活动使企业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2 网络经济环境下的企业网络口碑传播

2.1 网络口碑的传播特点

在网络经济环境下口碑的传播不同于传统口碑,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传播的匿名性;第二,传播形式的多样性;第三,传播速度快、范围广。

2.2 消费者的传播动机

消费者对网络口碑传播的动机是指消费者在互联网上转发表有关产品、服务或企业的相关评论的内在驱动力。网络口碑是口碑的一种重要类型,因此传统的口碑传播动机的理论也适用于网络口碑传播动机。网络口碑的传播动机理论一般包括一下几种:社会交换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归因理论、公平理论、传播学理论等。网络经济环境下口碑传播行为属于人际间的一种互动,互动过程中双方进行资源的交易,消费者对网络口碑的传播期望以后接受者会以某种方式作为回报。同时,消费者的网络口碑传播行为也受网络环境和其他网民行为的影响。消费者的购买体验后的归因会促使消费者进行积极或消极的口碑传播。

3 企业网络口碑对购买决策的影响

消费者在网络经济环境下的购买决策受到诸多因素影响,网络口碑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网络口碑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表现在网络口碑对消费者即信息接收者的说服效果上。影响网络口碑说服效果的主要因素有信息传递者因素、信息因素和信息接收者的因素。信息传递者的因素包括传递者的专业程度、可靠性、可信度、亲和性以及身份地位等;信息因素包括信息的诉求、论点、结论等;信息接收者的因素包括接收者本身已有的观念、涉入程度、个人动机、可说服性以及人格特征等。此外,接收者与传递者之间的同质性性程度,人际间的联系强度,知觉风险,服务所具有的无形性、异质性等特质都会影响网络口碑的说服效果。

4 企业网络口碑管理策略

虽然企业无法直接控制消费者的网络口碑及其传播行为,但是可以从几个方面对网络口碑进行积极有效的管理。从而使网络口碑真正成为企业发展的助推器而不是绊脚石,促进企业稳健发展。

4.1提供高质量的产品或服务

一流的质量对网络口碑的传播产生深远的影响,产品或服务的质量与口碑传播之间具有正效应。产品或服务的质量高低决定的消费者的购买体验。良好的购买体验会促使消费者产生积极的网络口碑并传播,反之,则产生消极的网络口碑,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因此,企业首先要做的就是为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的产品或服务。

4.2对消费者期望进行控制

消费者网络口碑的形成和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的感知与期望密切相关。消费者的感知高于期望时,产生正面网络口碑的机会将会增加,反之,当消费者感知低于其期望时,负面网络口碑的产生几率将增加。因此,企业既要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又要控制消费者的期望。消费者的期望是动态变化的,然而它的形成却受到了包括企业明示或暗示的承诺等企业可以控制的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企业消费者期望进行控制成为可能。

4.3 “意见领袖”控制

意见领袖是指在一个群体中能够使自身的知识、能力、人格与思想对他人产生影响的舆论缔造者。网络口碑传播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和意见领袖密切相关的。尤其当产品或服务具有不确定性和风险性时,意见领袖的作用就更为明显了。因此,企业要能够准确找出意见领袖并且将产品或服务的信息传播的重点放在意见领袖身上,通过他们将所要传达的信息扩散到跟随者当中。

4.4 建立高效的意见反馈机制

  企业应当建立有效的意见反馈机制,使消费者遇到问题首先向企业反映,企业在消费者进行负面网络口碑传播之前将问题解决,防止消费者防止负面网络口碑的产生与传播。

5 结束语

  尽管在网络经济环境下口碑传播是由消费者自发形成的,企业决定不了网络口碑传播的时间、内容和形式等,但是可以运用科学的方法有效的管理网络口碑。企业应当使网络口碑成为自身的宝贵资源,成为企业产品和形象的宣传工具,成为企业不可或缺的无形资产。

参考文献

[1]黄敏学,王峰,谢亭亭.口碑传播研究综述及其在网络环境下的研究初探[J].管理学报.2010(01)

[2]黄孝俊,徐伟青.口碑传播的基本研究取向[J].浙江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01)

互联网消费论文范文5

毕业,哲学论文的写作难度比经济类、文史类的更有深度,但是很多哲学论文的写作要求作者不仅有一定的人生阅历,还要有一定的阅读量。哲学渗透的领域范围很广,这里提供的范文是哲学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结合的研究,具体如下:

移动互联网技术是指移动通信网络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融合,它以移动终端为接人设备、以移动网络为接人网络来提供随时随地的个性化服务。当移动互联网技术成功解决了信息接收终端和交易平台的移动问题,时间和空间对消费活动的限制进一步被打破,即时即地的信息浏览与集体互动将消费与社会生活更紧密地关联在一起。在新的传播机制与交易方式下,奢侈消费不再作为阶级身份的认证,而是借助移动网络日益渗透在社会大众的消费生活中。2015年《中国网购新生代》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已有45%的消费者通过网购方式来完成大量高端商品消费,而智能手机已超过电脑成为线上消费者最常使用的零售网站登录工具仁1〕;《麦肯锡2017中国数字消费者研究》报告则显示,移动互联网消费已成为中国电商市场的主流,70%的受访者表示愿意在自己喜爱品牌的官方微信电商渠道购物,31%的受访者表示曾在微信上购物田。移动互联网技术将人类带人了一个崭新的消费时代,而标榜私人订制的奢侈消费则需要在新的时空尺度和消费境遇中完成对个人社会身份的建构与表达。在这个意义上,对移动互联网技术与奢侈消费的关系进行哲学层面的思考,就变得十分必要。

互联网消费论文范文6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金融消费者 权益保护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金融展现出强劲增长势头。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给我国市场参与各方带来了便利,降低了市场交易成本,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的同时存在的风险也在不断积聚,严重侵害了金融消费者的权益。以P2P为例,“跑路、倒闭、涉嫌非法集资、提现困难”等现象高发频发。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风险问题日益突出,严重侵害了金融消费者的权益。

目前,已有诸多学者对互联网金融发展与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进行了研究。尹优平(2014)认为互联网金融模式下,金融消费者保护私人信息容易泄露、资金安全难以保障、纠纷解决比较难、制定法律比较困难等困难。常瑞胜、王正位(2015)进一步运用实证方法对互联网金融中消费者权益风险进行检验,发现互联网金融中信息泄露风险是比较严重的;纠纷处理难是互联网金融中最严重的风险。巴曙松、杨彪(2012)通过分析也发现,相比欧美国家,我国在第三方支付监管中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明显的不足。综上所述,已有学者对互联网金融消费者面临的风险及其权益保护存在的缺陷进行了大量分析,这为本研究提供了很好地理论借鉴。但已有研究却很少对互联网金融损害消费者权益的具体途径进行深入探讨,并据此提出互联网金融规范发展的相关对策,这也正是本研究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二、我国互联网金融损害消费者权益的基本路径

(一)信息传递途径

互联网的发展为金融信息传递提供了渠道和平台。但互联网的数据信息来源形成维度单一、数量不够,且信息传递渠道有限,导致消费者获得的信息量有限,给市场中的目的不纯的人提供了套利空间。与此同时,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不高,使得投资者识别真伪的难度增加。另外,信息提供商有意无意的将重要信息与无关信息混淆,使得金融消费者难以全面真实地了解金融产品或服务的信息。

(二)资金安全途径

互联网金融在技术支撑、系统安全稳定方面存在漏洞,威胁消费者资金安全。开放式的网络及计算机系统自身缺陷或技术不成熟造成瘫痪、崩溃,造成消费者资金截留或被盗,引发交易主体的资金损失。

(三)风险补偿途径

当互联网金融平台由于经营不善倒闭,消费者资金流向未定的情况发生时,由于提供风险补偿主体未确立的约束,导致消费者无法要求赔偿权益受损。目前,我国缺乏相应的互联网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风险补偿与保障机制,风险偿付基金制度等。

(四)法律保护途径

伴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与之配套的监管与法律体系却明显滞后。在互联网金融交易过程中,消费者会因为某种原因不可避免地会与互联网金融产品和服务提供商产生争议,在立法保护缺失和监管主体不明晰的情况下,当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遭到损害时,就会受到受理渠道和投诉处理机制不完善的限制,陷入维权无门的困境中。

三、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存在的缺陷

(一)消费者自身的风险辨识能力差

互联网金融的“长尾”特征,由于金融消费者大多来自社会中低层,金融素养较低,缺乏充足的信息和专业的金融知识,缺乏风险识别和防范意识,投资中的非理突出。尤其是互联网金融平台在向金融消费者介绍产品时,利用信息和知识的壁垒导致非理性的金融消费者面临着严重的被欺诈风险。

(二)互联网金融平台的信息披露缺乏监管部门的监管

我国目前仅是要求互联网金融平台披露相关信息,而没有对信息的质量进行严格监管,导致互联网金融企业为自身利益最大化,披露虚假信息误导消费者,这不仅没有弱化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反而会加剧信息不对称问题,最后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

(三)互联网金融法律体系不健全

一方面,由于我国法律建设与互联网金融发展时间上不一致,导致针对互联网金融问题的法律法规存在空白,相关条例也缺乏对保护主体、对象、法律责任、补偿途径的具体规定,这导致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不健全,消费者投诉和纠纷处理机制不通畅。其次,我国混业经营模式与分业监管模式存在制度性错配。由于互联网金融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跨行业性增强,混业经营模式与分业监管模式存在制度性错配,金融消费者权益得不到保障。

四、我国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建议

(一)推进金融知识宣传教育,提高投资者的风险意识

鉴于普惠金融的推广发展,互联网金融参与主体更广泛化,提高投资者自身的风险意识显得尤为必要。首先,互联网金融平台有义务对操作者讲解具体的操作规范与要求,预防不必要的损失。其次,行业自律组织和互联网金融平台定期举办金融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宣传教育活动,增强金融消费者自身的知识内涵和金融素养,更好地甄别和防范金融风险。

(二)加强互联网金融平台信息披露的监管

根据互联网金融所涉及的领域,首先,应重新梳理各类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业务范围,在此基础上明确相应企业、相应业务的监管部门,针对不同业务模式分类监管。其次,通过构建跨部门协调机制,积极建设互联网金融领域的新型监管制度,全方位建立健全信息共享、风险防控、行政处罚、舆论监督等一系列监管体系,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最后,监管部门可以建立更为完善的自愿性信息披露机制和消费者保护机制,通过加大信息披露行为的处罚力度,保障信息的真实性。

(三)加大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建设

就目前来看,使用传统金融机构的法律法规体系来保护消费者的权益是不可行的,那么立法部门应尽快对不同的互联网金融形式建立全面规范的法律法规。第一,完善补充现行的金融法律法规,以满足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要求;第二,专门制定规范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互联网金融法》,将互联网企业的准入、互联网保险制度、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等相关法律制度纳入考虑范围;第三,加快互联网金融相关部门行业规范建设,弥补法律法规方面的缺陷和不足。

五、结论

互联网消费论文范文7

关键词:互联网+;营销模式;网络营销

中图分类号:F3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009(2015)21-0063-01

在当今互联网+时代,消费者的需求已不仅仅停留在物质方面,其精神需求已成为主要。而“互联网+”的出现正好带来了新的营销模式,打破了传统市场现状。其独特的营销模式和发展前景也引起了世界的广泛注意,这使得对于互联网+营销的研究也日益增多。因此,传统企业必然思考如何转型,及转型后如何在新形势下开展的具体的营销活动。

一、互联网+

“互联网+”是2015年国民最关注的一个热词,自三月份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上提出后持续升温,现如今“互联网+”被认为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新形态、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演进。自80年代末互联网在我国始入,到90年代后期全国的大范围普及,人们越来越离不开互联网。起初人们只是不用出门、动动手指就能买卖商品,而现在则是能够在线打车、医疗、旅游等等,更多方便快捷的生活模式满足了人们的各种需要。当前大众熟知的淘宝、滴滴打车、58同城等都是“互联网+”的杰作。

二、传统营销与网络营销的比较

(一)概念比较

营销这个概念是个舶来品,原意是指市场上买卖活动。对于营销的认知是随着企业市场营销实践活动的发展而发展的。较早的认识把营销等同于商品销售或推销,认为营销就是销售,就是设法把商品推销出去。然而在营销理论及互联网不断发展的今天,除传统的营销理论之外,网络营销这一概念也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网络营销理论在20世纪90年代被提出,其强调在原有营销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在线方式构建和维护顾客关系。其是以互联网为依托,来实现企业经营目标。因此,传统营销与网络营销的最终目标是一样的,其本质的区别就在于各自使用的手段不同,传统营销没有通过互联网来开展营销活动,而网络营销则利用了方便、快捷的互联网。因此,两者在本质上的区别是不大的。

(二)环境比较

首先,传统营销是在实际的市场环境中开展,企业在现实市场上竞争,消费者与商品面对面接触,现场交货、交钱。而网络营销则是在一个虚拟平台上开展营销活动,虽然打破了时空范围,但作为消费者看到的商品也是虚拟的,具有不确定性;其次,传统营销主要采用电视、报纸、车体、灯箱等形式的媒体,而在网络时代,互联网能更深入、广泛的传播,随时随地获取最新信息。

(三)消费者比较

在21世纪,网民的增长速度非常之快,大多数网民以中青年为主,其在网上消费不仅追求时尚、便捷,物美价廉也是其考虑因素,相对与传统的市场而言,其市场定位更准确。网络上灵活多样的促销策略更与传统市场形成鲜明对比。

(四)营销策略比较

网络的开放性使得一些企业可以通过网络营销开展全球性的商业活动,企业间的相关信息都公之于众。因此,网络营销获胜的关键在于如何能准确地分析、利用这些信息,并采取正确的营销策略。作为网络营销,首先其渠道要比传统营销渠道更短,但物流配送却显得尤为重要。其次,顾客更需要特色产品,消费者有最终决定权。最后,网络的公开性和透明化,使得产品价格由市场决定。

三、互联网+时代的营销模式——以小米公司为例

(一)互联网传播

互联网的出现带动了电子商务。早期企业利用网络来做商业广告,这种形式至今也是互联网公司的重要营销手段。互联网发展到现在,其产品形式也多种多样,如社交网站、微信、搜索引擎、APP下载等实现了互联化,只要消费者愿意,网络可以全天候的为消费者提供各种服务,而且网络可以更有效的为消费者提供生动形象的各种相关所需信息。如小米公司,其营销方式从最开始的论坛讨论MIUI操作系统,到后来的微信、官网宣传,都做到了更有针对性,取得了较好的营销效果。

(二)渠道扁平化

在传统营销中要使产品能顺利地由生产领域流向消费领域,除了要根据目标市场要求提供消费者所需的产品、制定合理的价格以外,还必须依赖市场上的一些中间环节。因此合理选择分销渠道是企业营销的一个重要策略问题。

(三)重构供应链

商品的传播途径和分销渠道在被互联网影响之后,其提供商品给消费者的供应环节也发生了变化。就制造业而言,企业利用互联网让消费者为新产品开发提供建议,提出自己的设想,为企业后期研发及决策做依据,小米公司的小米手机就采取这样的方式。小米公司除了让消费者参与到产品研发和设计环节外,也体现在其库存管理上。“饥饿营销”方式的出现正是小米公司加快资金周转及几近无仓储费用的表现。

四、结论

在互联网+时代,传统营销方式制约了企业转型,其停滞不前势必与互联网时代下新型营销模式形成了鲜明对比。目前大多数企业经营者是在工业时代成长起来的,面对当今的网民、年轻一代的消费者,只有先颠覆自己,才能适应他们。总之,从传统营销模式到“互联网+”时代的营销的模式,不变的是营销的目标,变得是营销的思维、方法和手段,这既是一次升级,也是一场革命。

参考文献:

[1]高德旺,马维仲.互联网时代的市场营销变化[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31.

互联网消费论文范文8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

一、引言

随着科技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我国金融创新不断加快,金融开放持续扩大,金融领域发生着巨大变革。互联网金融正是将互联网技术与传统金融行业二者结合,以互联网作为交易平台进行传统金融业务交易,并创新发展互联网金融类业务的一种新型的金融模式、金融业态。如:第三方支付、P2P网贷、互联网银行等依托互联网的金融机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应运而生。随着互联网金融广泛普及,与各类互联网金融机构发生往来业务的人数与日俱增,相关人群被大众或媒体俗称为互联网金融消费者。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保护金融消费者的文件中,将金融消费者权益概括为财产安全权、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这些权利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适用于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由于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普及范围广,因此相应的法律法规、监管制度还并不完善,导致这些新型业态的消费者的权益保护面临着一些困境,维权道路更加崎岖,因此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的权益保障需要新的思路。

二、互联网金融的消费特点

(一)快捷方便及时,覆盖面广

随着网络技术的创新,4G业务的普及,智能手机等移动电子设备的应用,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了解到互联网金融产品与享受到互联网金融服务。因此,信息的传递与更新非常快速、便捷。消费者可以实时在互联网平台上进行金融业务的处理,例如买卖股票基金、购买理财产品,银行账户转账还款查询、申请小额贷款等。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是依托互联网平台提品和服务的。随着网络的普及、电商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等商业模式的创新,互联网金融迎合的大众的需求,跨越地理局限和障碍,能够快速提供资金,实时更新金融信息,使其受众范围更广泛,拥有更多的客户,全面迅速的覆盖到所有互联网能覆盖到的区域和人群。

(二)低成本,高效率

互联网金融业务关联性和综合性强,对于传统的金融机构来说,不再需要大量的业务人员,从而降低了整个业务流程成本,提高了金融机构的工作办事效率。同时,互联网操作流程简单便捷,规范标准,大大节省了消费者去金融实体网点的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效率更高,提升了消费者的消费体验和参与度。

(三)风险性高,极易引发金融风险

在互联网金融交易中,由于所交易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虚拟化、数字化,因此消费者需要承担更大的风险。互联网企业迅速的扩张,倒逼互联网金融不断创新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的金融监管手段和措施难以赶超金融创新的速度,导致监管真空与套利空间的出现。同时,互联网金融根据市场机制将金融资源在各行各业,各区域进行有效优化配置,这种金融改革与金融创新所产生的交叉性金融风险相互影响、连锁反应,极易引发全链条式的大规模的金融风险。同时,我国并没有建立健全的征信制度,金融企业无法准确掌握消费者的信用信息,导致了互联网金融机构存在很大的信用风险,极易发生不可控的金融风险。

三、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障的现状

(一)互联网金融跨地域消费导致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维权成本高

互联网金融的普惠特点,正是可以跨地域提供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但这也正是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障的困境,即当权益受到侵犯和破坏时,由于地理空间的遥远而无法及时有效维权,使得维权成本大大提高,甚至远远高于所消费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价值。同时,信息不对称导致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无法评估收益风险,特别是农民、学生等群体对金融知识不甚了解,往往只被高收益高回报的表面利益所迷惑;选择了与自身条件或承受能力不匹配的理财投资等金融产品,最终导致财产受损失,权益受到侵害。

(二)个人信息泄露危及互联网金融消费者人身及财产安全

在互联网金融交易过程中,金融消费者除了财产安全之外,还涉及到信息安全。互联网金融企业通常通过种种不正当的方式诱导消费者提供个人信息,如果不提供,就无法实现金融产品的购买和金融服务的制定。在此情况下,一旦互联网金融企业将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包括交易信息泄露或者出卖,使消费者的财产和人身安全处于危险境地,造成无法挽回和弥补的后果。很多互联网金融平台并没有强有力的信息保障技术水平,导致客户个人信息和资金信息特别容易受到网络病毒或者黑客的盗取和攻击,电子信息一旦泄露,传播速度非常快,传播范围也非常广,破坏性极大。

(三)缺少完善的互联网金融监管机制,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维权困难

现阶段,我国还没有成立专门的互联网金融监管机构。由于互联网金融行业的混业发展和我国金融分业监管,就使得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的权益无法保障。消费者对于去何部门投诉难有定论。没有统一的专门的监管机构对企业进行业务监管,导致各部门相互推卸责任,不能有效及时的维护消费者的权益。同时,一旦发生了侵权事实,消费者举证也存在很大的困难。互联网金融交易行为均是电子数据记录,这样的记录极易被篡改或删除。消费者本身并不具备专业技术手段,所以无法实现电子数据的取证。在互联网金融企业与互联网金融消费者之间,根本就是不对等关系,消费者完全处于弱势地位。

四、保障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的对策建议

(一)制定并完善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的权益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与制度

政府要出台专门针对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和制度。针对互联网金融经营者对互联网金融消费者宣传的信息浮夸,收益夸大,刻意弱化风险等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法律应当明确规定,互联网金融经营者所披露金融产品信息是要真实充分,及时有效。所谓真实充分,是指互联网金融消费者对金融产品的融资人、担保人、中介人、产品用途、起息期限、还款方式等以特定形式毫无保留地告知消费者;所谓及时有效,是指信息披露应当在消费者购买金融产品或服务之前,或者在变更信息之前以有效方式告知消费者,不应当在消费者完成交易之后才在交易合同中告知,嗣后的告知属于无效告知,除非消费者书面同意,且不允许默示推定。同时法律要明确规定互联网金融经营者,对因资金安全给消费者造成的一切损害承担无过错责任。此外,法律应规定互联网金融经营者必须具有严格的数据安全保障措施,对于泄露消费者个人信息,财产信息的行为,承担过错推定责任,并加大惩罚性赔偿力度。

(二)设立一个专门的互联网金融市场监管机构,完善互联网金融监管体制

首先,建立专门的监管机构。专门的监管机构,是指将互联网金融监管业务独立出来由专门的机构负责。这是因为互联网金融自身技术的复杂性和监管难度,使其无法由传统的金融监管职能难以覆盖。专门的监管机构,不一定也没有必要必须成立与传统金融监管机构并级的监管机构,而是在传统金融监管机构中下设独立的互联网金融监管职能部门,由传统金融监管机构领导。各地方传统金融监管机构中也需按同一层级设立相应的互联网金融监管部门,履行互联网金融监管职能。在运作机制上,上级部门应当领导下级部门的工作,因为互联网金融的跨地域性,各地方监管部门如果不由上级部门领导的话,依靠相互配合协作完成监管工作难度太大。互联网金融监管机构的组成人员应具备处理互联网金融业务的专业知识,吸收计算机、网络工程、金融、法律等专业人才参与。其次,制定市场准入标准,加强互联网金融信息披露监管。互联网金融监管部门应当依据互联网金融的特点,并根据监管原则要求制定统一的市场准入标准,例如对于从事互联网金融信息中介服务的从业者需要具备信息网络经营者资格,注册地需要在中国,服务器需要托管给专门机构,需要有网络信息加密技术等等;而对于从事互联网金融资金托管业务的从业者,必须要有较高的注册资本要求,需要具备资金管理能力,最好要求必须有银行作为合作伙伴或投资人等等。对于信息披露制度,监管部门建立虚假信息投诉机构,对于投诉披露虚假信息者,一经查实,处以惩罚。

(三)运用互联网技术管理金融风险,保障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

互联网金融风险较传统的金融风险更加复杂,波及范围更广,在这样的背景下,互联网技术成了保障消费者权益、维护金融运行安全、防控金融风险的防御网。金融检测机构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实时全面地掌握互联网金融信息及数据。通过对信息和数据的搜集、挖掘、分析,将潜在的金融风险进行监测和评估,并及时上报相关监管机构,有效预防和控制风险的发生。同时,利用互联网技术的网式多点特征,采用安全性准确性更高,更智能的身份认证技术,弥补线下风险控制措施的不足,降低风险识别成本,提高风险识别效率,从而有效保障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

(四)对互联网金融消费者进行宣传教育

互联网金融消费者往往既没有专业的互联网知识,也没有完备的金融知识。因此,相关的互联网金融监管机构应有针对性地对互联网金融消费者进行教育培训,首先要提升消费者的风险意识。然后要将必要的专业知识传授给互联网消费者,使其能树立科学理性的投资理财意识,辨别虚假、陷阱信息,正确评估收益风险,将风险控制在消费行为之前。同时,要多渠道多方位宣传普惠金融知识,特别是针对金融基础知识缺乏的弱势群体,如农村群众、低收入人群以及学生等,进行督促、引导,提升互联网金融消费知识水平和自我保护能力。

(五)推动互联网金融行业自律机制建设

外界对互联网金融经营者监管过当,反而会适得其反。因此,行业自律是非常必要的,在自愿的基础上依法组织,为了实现行业蓬勃有序发展,共同约束自身行为和自我管理。首先要组织和成立相关的行业协会,制定行业内的准入标准和行为准则。然后公平合理的规范行业发展以及强调对消费者的义务和责任,对于互联网金融消费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风险要清晰准确表达和提示,自觉防范管控风险,接受社会监督。为弥补和解决政府无法直接监管,或者监管不到位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周厚元.互联网金融监管中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论析[J].山西农经,2016(11).

[2]邓珊珊.论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的权益保护[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14(04).

互联网消费论文范文9

关键词:互联网消费金融;风险问题;对策

发展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消费金融也迅速发展起来,其用户规模迅速扩大。互联网消费金融提升了消费金融的效率以及消费者享受金融服务的便利性,但是也存在着信用风险大、监管不到位、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融资渠道较窄的问题。因此,我们应该及时明确互联网消费金融的监管主体,明确对互联网消费金融从业主体的监管责任,使互联网消费金融规范健康发展。本文就互联网消费金融法律问题进行展开分析,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与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概念和模式

从本质上看,互联网消费金融就是网贷,是互联网技术与消费金融模式相融合的一种新型金融服务的类型,具有相应资质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在大数据的基础上,通过互联网向消费者提供消费产品或者服务贷款的金融运作模式。互联消费金融以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为手段,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互联网消费金融机构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提升了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效率及消费者享受金融服务的便捷性。[1]当前,主流的互联网消费金融模式大致有以下四大类:[2]

(一)电商平台模式

目前,淘宝、苏宁、京东等电子商务公司通过该公司旗下平台向消费者提供“蚂蚁花呗”、“任性付”、“京东白条”等消费信贷产品。这种消费信贷产品大多以消费者在电商平台的消费记录、消费频率、消费喜好、退换货频率等个人信息为借贷的依据,该种模式借贷金额一般比较小,主要是满足消费需要。电商平台的优势在于提供的资金只能购买自己平台的产品,具有较强的粘性,针对平台消费,最大限度地刺激消费者办理消费信贷业务提前消费。

(二)P2P平台模式

该种模式简单来说,就是消费者基于消费需求通过P2P网贷平台借款项目,进行筹资,经过P2P平台审核后上线该项目,由出借人进行资金出借,满足借款人的消费需求,获得资金后再进行消费,到期后由消费者向出借人还本付息。相比于其他模式,该种模式的对象多为无抵押无担保小额贷款、借款效率非常高,不可否认的是,P2P平台模式借贷风险也比较大。

(三)信用卡模式

当前,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最主要方式就是信用卡线上结算。在线消费时,消费者可以随时随地不受限制地使用信用卡结算,信用卡模式主要是通过透支和分期付款两种方式进行消费,用户及时还清本金与利息即可。信用卡模式以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依托,该模式的特点在于方便便捷、申请时间短、手续齐全、安全性高。

(四)分期消费金融模式

消费者在线上消费场景消费时,分期平台将从投资者、银行获取到的资金用于替消费者购买商品或服务。主流的分期平台主要有分期乐、趣分期。分期平台主要针对在校大学生,消费群体年轻化,但是其最主要的缺陷就是依附于投资者、融资、银行等金融机构,导致分期平台的消费金融产品与银行产品相类似,缺乏特色和创新活力,且存在各种风险,比如技术风险、信用风险等,同时也存在资金周转不灵、资金链断裂的问题。

二、当前互联网消费金融存在的问题以及风险

互联网消费金融一方面提升了消费金融的效率及消费者享受金融服务的便捷性,提高了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互联网消费金融规模在不断扩大,优化了经济的结构。但不可否认的是互联网消费金融也存在一些问题和风险隐患。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互联网消费金融存在的问题及风险。

(一)信用风险

由于消费金融的本意是为消费者购买消费品提供消费金融产品或者业务,因此消费金融的消费产品或者业务金额比较小,审核效率高,还款期限较短。从目前来看,在各大银行信贷对象中,消费金融产品或者业务所占的比重极小,因此即使发生逾期不还款,在整体上也不会影响银行的信用。从当前情况看,非抵押、非担保是互联网消费金融所提供的消费信贷的最主要的特点,综合考虑审核的因素较少,且通过互联网审核的时间都比较短,风险大,而且难以做到贷款的后期追踪。互联网消费平台大多自我宣传“最快3分钟审核,隔天放款,0抵押0担保”,申请门槛低,手续非常简单。虽然互联网消费金融产品或者业务单笔金额较小,但是缺乏相应的保险制度和信用担保,如果一旦大量用户短时间内不及时还款,那么就会影响整个互联网金融甚至实体经济的平稳运行。

(二)对互联网消费金融监管体系亟待完善

2015年7月人民银行等十部委联合《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在指导意见中就互联网消费金融从业主体只涉及了消费金融公司,但随着互联网消费金融规模的日益壮大,互联网消费金融的优势日益显现,互联网消费金融的从业主体已经涉及到了电子商务公司、p2p平台等。这一现实情况导致消费金融公司的经营被相关监管部门监管过于严苛,这样下去,长期被传统的监管理念和思路所束缚,消费金融公司缺乏必要创新活力,使得消费金融公司的产品及业务缺乏特色。相反,对于其他从事互联网消费金融的主体的缺乏相应的、必要的监管。这些互联网消费金融从业主体就可以趁机钻空子,长此以往,不完善的监管体系会导致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环境不规范、不公正、不公平。互联网消费金融消费者正当权益的保护会受到严重的损害。

(三)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融资渠道较窄

当前,消费金融公司、P2P平台、电子商务公司、分期购物平台等主要的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面临共同的难题,就是融资渠道窄,无法获得批量化的资金来源,仅能通过公司股东出资、推行资产证券化、发行金融债券、商业银行借款等相关渠道融通资金,融通资金的渠道较少,最为重要的是缺少更多低成本、低风险、长期的、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可能,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健康发展。

三、对解决互联网消费金融产品的问题的建议及对策

(一)拓宽从业机构融资渠道,改善融资环境

对于互联网消费金融主体融资渠道窄的问题,应该从进一步拓宽互联网消费金融机构融资的渠道入手。建议进一步通过股东存款、银行借款、资产证券化、发行金融债券等渠道融资,鼓励银行业等金融机构给予的各项金融政策的扶持,降低互联网消费金融企业的融资门槛,为互联网消费金融企业融资提供更多的便利。同时也要支持社会资本作为互联网消费金融融资渠道之一。此外,政府相关部门应该进一步加大政策的支持力度,例如实施资金支持、税收减免等相关政策,充分发挥政策引领和助力的强有力的作用。发挥创新促进发展的作用,加大创新奖励力度,对于处在创业初期的互联网消费金融的从业机构给予大力支持。除此之外,还可以针对互联网企业的交互性、创新能力强、轻资产的相关特点,创新互联网消费金融产品和服务,推动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健康、规范发展。

(二)分类指导,明确互联网消费金融的监管责任

从本质上看,互联网消费金融仍属于互联网金融,所以仍然没有改变互联网金融隐蔽性高、传染速度快、突发性强、范围极其广的特征。促进互联网消费金融平稳运行的内在要求之一是加强互联网消费金融监管。[3]此外,目前来说,互联网消费金融还是新生事物和新的产业,所以为了扶持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创新发展,必须要适时制定比较宽松的监管政策,从而推动互联网消费金融的规模的扩大。促进互联网消费金融健康发展,要通过鼓励创新和加强监管相互结合、相互促进,更好地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互联网消费金融监管应当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依法进行、适度可行、协调进行、分门别类,科学地界定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准入门槛,落实互联网消费金融的监管责任,明确各类风险底线,坚决打击违法和违规行为。[4]

(三)加强互联网消费金融风险管理

目前,影响互联网金融健康、规范发展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隐患和风险问题。故此,最为重要的一点的是重点加强对于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风险的管理和控制,具体的对策有以下几点:第一,必须要从法律层面予以高度重视。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加强互联网消费金融风险管理必须从结合实际情况,所以要结合目前互联网消费金融的主要发展特点和发展需求来完善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要努力达到一个目的:促使完善的法律体系为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作用,妥善处理发展过程中各项矛盾和纠纷,为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创新、规范发展提供保障。第二,加强互联网消费金融,需要互联网消费金融从业主体自身努力,尤其需要重点互联网消费金融企业自身方面进行重点完善和优化,促使互联网消费金融企业各方面平稳运行,有效防护各个运行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对于建构互联网消费金融结构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不断提升其可靠性、安全性、稳定性,杜绝任何有可能的漏洞,加强网络风险监管和管控。

(四)加大关于互联网消费金融违法犯罪打击力度,促进行业安全健康发展

为了推动互联网消费金融健康规范发展,必须要加大互联网消费金融网络环境的监管和整治力度,对涉及违法套现、欺诈、诈骗的专业网站及时进行屏蔽和清除。同时建议公安、银监会、司法等各个部门与互联网消费金融企业定期联合开展互联网消费金融违法犯罪专项整治活动,严厉查处相关的违法犯罪行为,加大对于互联网消费金融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并依法追究相应的民事、刑事、行政责任,促进互联网消费金融健康规范发展。[5]

四、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目前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中存在的各种隐患和风险问题,必须要重视并分析当前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隐患和风险问题,需要建立相关的风险管理制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规范互联网消费金融行业的行为准则。互联网消费金融行业的规模的不断扩大,互联网消费群体日益年轻化,对目前的互联网消费金融的风控制度提出了新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为促使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发展,互联网消费金融企业和政府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共同努力是非常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孟如兰.后监管时代的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趋势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6.(09).

[2]张霄.大学生互联网消费金融产品比较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6.

[3].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工作探析[J].中国商论.2016.(28).

[4]周四清郭琴.互联网金融创新与监管边界的演化博弈[J].经济教学.2016.(01).

互联网消费论文范文10

[关键词]网络社区;软广告;品牌;受众

[中图分类号]F713.8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11 ― 0071 ― 02

一、“互联网+”时代营销环境的重要变迁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对整个社会的渗透日益深入,营销也不例外。互联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改变了人们接触媒体、获取信息的途径与方式,对营销传播产生了重大影响,改变了长久以来的营销环境。面对网络媒体进入多元化爆炸式发展阶段的现状,传统行业不得不进行深层次变革,以在互联网时代谋求生存之路。

(一)市场竞争突破地域概念

传统企业在开展营销活动时通常会受到地域的制约,而互联网时代借助覆盖全球的互联网,企业更多的是信息战场上的竞争,即品牌知名度、与消费者的沟通、消费者的信任,与先前的品牌竞争相比,在品牌传播途径与方式上有较大的差别。互联网时代,企业可以通过电子商务以较低的成本跨地域开辟新市场,甚至全球各地的企业都可以在同样的平台中开展竞争,竞争机会日趋平等。

(二)个性化需求助推细分化市场

现代市场中消费者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尤其是互联网的普及,更唤起了消费者内心中的个性化诉求,甚至是定制模式的产生(所谓的工业4.0时代)。网络经济恰巧能够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个性消费需求,促使市场被进一步细分。这种情形要求企业必须及时采取合理的市场细分战略,利用互联网便利的技术条件和业已产生的用户习惯,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

(三)互联网营销成为热点

在互联网时代,消费者大量的时间消耗在互联网的各种应用与服务中,生活与工作的方式也越来越多地融入互联网中,消费者在营销中越来越多地变被动为主动。以消费者购物过程为例,在购物之前,消费者已经习惯于通过互联网查询与自己需求相关的产品,具体模式是先通过网络社区及搜索引擎确定自己的需求,然后通过搜索引擎或购物网站寻找适合自己的商品与服务,方便地通过互联网提供的便利手段对不同品牌与型号的商品进行比较,并通过其他消费者的评价辅助自己的决策,甚至通过与企业的沟通获得定制商品。这些改变,使企业的传统营销方式不再适合新时期的市场。

二、“互联网+”时代品牌传播渠道的重构

(一)互联网媒体在品牌构建中的作用

品牌构建的核心途径是通过广告与公关,向目标消费者及社会公众等对象传达品牌理念、塑造品牌形象。在公关中使用互联网媒体,利用其快速便捷、交互性强的特点,能够方便地与大众进行互动交流,这种交流还可以跨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在广告中使用互联网广告媒介,传播范围广,可实现精准投放,可以按照效果付费,而且通过微博与微信等新兴互联网应用,可以很方便地建立自媒体,向精准目标受众进行长期深入的传播。诸多优势,使得互联网媒体在品牌构建和维护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利用互联网重构品牌传播渠道的策略

现代市场营销中,品牌的构建非常重要,品牌的知名度越高、美誉度越好,其品牌资产价值就越大,其在市场竞争中也更容易取得满意的成绩。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品牌的构建需要多方面的工作,其中品牌传播渠道的构建是基本内容,一个清醒的企业通常要综合利用各种渠道与媒体来打造自己的品牌。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今天,互联网为企业打造品牌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的渠道,即伴随着传统媒体向互联网的转向与融合,企业必须全面分析品牌传播环境的变化,合理分配企业品牌传播渠道在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之中的重心与比例,积极向互联网新媒体靠拢,利用互联网保持品牌生命力,与目标消费者及广大公众建立起精准的联系与沟通。

三、网络社区软广告的产生背景

(一)网络媒体及网络广告的崛起

受众在哪里,企业就会把广告投放到哪里。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媒体以其自身的海量信息、传播速度、多媒体、互动性等诸多优势,迅速成为受众最欢迎的新媒体,网络媒体的广告价值逐渐被众多企业认可。并且互联网凭借与生俱来的技术优势,诞生了很多新的广告手段,如精准匹配目标用户的搜索广告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例子。网络广告以其丰富而强大的技术手段、高度可控的传播效果等优势,以及受众从传统媒体向网络媒体的迅速转移这一重要趋势,正在日益蚕食传统媒体广告市场的份额。企业对待网络广告的态度,逐渐从怀疑、观望转变为争前恐后,大势所迫下开展网络营销和网络广告。

(二)受众对硬广告的“视而不见”

我们所处的21世纪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爆炸的背后是媒体的爆炸式发展。电视、广播、报刊等大众媒体已经令人眼花缭乱,而互联网上完全不可计数的海量信息又充斥在人们的身边。高度发展的市场经济决定着各个企业必须在众多媒体中投放广告,费尽力气去抓住消费者的眼球。而消费者身处严重过度的信息覆盖之中,整日因接受信息而痛苦不堪,对于伴随媒体信息而来的广告更容易产生一种“视而不见”的接收效果,即对于那些不能在受众心目中产生较强刺激的广告,“接收”而不“接受”,从而使企业的广告难以达到既定效果。这样的背景之下,企业一方面需要提高广告策划的水平,用更好地创意来吸引消费者,另一方面就要突破受众对硬广告的抵触这一难题,而利用人气活跃的网络社区开展软广告战略则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

四、“互联网+”时代网络社区软广告在品牌构建中的作用分析

(一)网络社区软广告是品牌构建的重要环节

传统的软广告常见于广播电视或报纸等媒体,主要是一些保健品、医疗企业,借助知识讲座等类型的节目内容或专题文章形式,向受众推销商品或服务,其内容本身带有较大的伪装性。而互网时代随着信息的充分传播,各个行业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逐渐被打破,企业发现传统的软广告很难再奏效,但通过网络社区这一网民聚集的虚拟空间,可以用巧妙的方式实现软广告的传播。通过网络社区软广告不再是保健品和医疗企业的专利,各个行业都发现了这一崭新的处女地,纷纷加入进来。除此之外,合适的公关传播,与巧妙的软广告传播能够起到锦上添花,甚至是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网络社区软广告是品牌与消费者接触渠道的重要拓展

数字化新媒体的迅速崛起,使得手机、互联网、数字电视这三者,正在进行着深度的三网融合进程,即通讯网、电视网向互联网的靠拢,越来越多地使用互联网的理念与技术向大众提供服务。互联网受众也根据自己的个性化需求,分散于各个网站之中。因此,除了通过通常的网络广告手段去影响消费者之外,我们更需要通过网民们热衷的网络社区,通过一种让他们悄然不知的方式,去树立品牌的形象,施加品牌的影响,左右他们的消费理念。网络社区中的软广告传播,与网络上其它各种广告形式一起,与传统媒体的广告一起,成为品牌与消费者接触渠道的重要拓展,成为互联网时代塑造品牌、维护品牌的一项利器。

(三)网络社区软广告是品牌传播手段的有效补充

品牌传播手段有很多,大到各种媒体广告、公关传播,小到产品包装、外观,以及某一位消费者的口碑,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着目标消费者的决策选择。传统的广告给消费者的感受是“硬性的”,即消费者在接触到广告的时候,内心清楚@是企业的推销信息,并且认为这些广告占据了自己的时间,是企业和媒体强迫自己接收的内容。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网络社区中的软广告,软广告的出现是“软性的”,网民正在社区中阅读帖子,在此过程中接触到了其中隐藏的广告内容。这些广告内容很多时候在受众看来不是广告,而是网站提供内容的一部分,作者是和自己一样的普通网民。这样的情形使得受众欣然参与到软广告的传播中,甚至还会进行交流互动,以获取更多关于品牌与产品的信息。如果软广告采用病毒营销的方式进行实施,将会有更多受众主动参与到软广告信息的二次传播中来。因此,社区软广告构成了品牌广告战略中传播手段的有效补充。

(五)面对危机时能够发挥大众舆论中的“特洛伊木马”作用

网络社区是存在于线上的虚拟社区,其中活跃着大量的网络用户,而互联网本身所拥有的快速传播能力,以及授予普通网民的发言权,使得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后,能够迅速掀起舆论漩涡,造成巨大的社会反响。无论是企业以官方的身份进行危机公关,还是以普通网民的身份公关内容帖子,都类似于古希腊神话中的“特洛伊木马”――平时隐藏于社交网站之中,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因此,企业应当把网络社交当成一项重要的日常工作,在微博、微信公众平台及相关人气社区中表现活跃,让广大网民意识到自己的存在,通过长期提供符合受众信息需求的优质内容,保持与他们的融洽关系,取得他们的信任。这样在危机到来之际,广大民众潜意识中首先会把目光投向企业的官方账号,以寻求第一手的权威信息。而企业基于平时长期的受众数量积累与信任度积累,再加上对网络社交的经验,就能够相对沉稳地针对危机自己的声音,并引导舆论的走向。而在品牌危机之后用大量普通网民的身份有利于自己的声音,也能够引导大众的舆论走向。

总之,无论是传统媒体广告还是网络上的各种广告形式,都是塑造品牌的最重要途径。而面对“互联网+”时代网络社区的日益发达,企业除了开展传统的品牌广告活动之外,充分利用网络社区提供的便利条件实施软广告活动,才能更好地满足品牌建设的需要,实现整合营销传播的目的。

〔参 考 文 献〕

〔1〕刘千桂.网络广告与数字传播〔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12.

互联网消费论文范文11

“如果没有互联网,如果不是数字时代,这样的事情不可能发生。”谷歌全球副总裁刘允认为,这是互联网产业2012年的“大事件”。显然,互联网技术正造就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不仅扩大智能终端的市场需求,更促使传统的营销方式迅速变更。

事实上,基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特点,已经有不少专家、学者探讨“4E营销”的新理论:第一个E(enterclose)是提供用户参与的通道,让顾客在参与过程中,体验品牌和产品。第二个E(entertaiment)是让消费者娱乐、放松起来,你不能只想着把你的产品和服务推给消费者,要将营销和娱乐两者结合起来。第三个E(emotion)则是产品融入情感,给消费者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从内心打动消费者并使其形成长久记忆。第四个E(enjoyment)要注重消费者全过程享受。

作为运营商,上海联通既是智能终端的提供者,也是全新营销模式的实践者。在2012年9月启动的“智能手机节”中,上海联通成功扮演了双重角色,线上线下同时推进,实践移动互联网时代的4E营销。

线上:三大阵地

“3G时代,手机还要自己掏钱买吗?”“3G时代,手机上网速度慢怎么玩?”“3G时代,手机不智能,生活怎么办?”当智能手机节正式启动,上海联通也同步展开上述3个话题的营销炒作,不仅充分利用自有渠道和社会渠道,更在网络上展开一场关于3G时代、智慧生活的大讨论。

今年的智能手机节以“千款手机万款应用”为主题,旨在通过全面展示十多款最新的智能手机产品、丰富多彩的应用服务和解决方案,让用户近距离体验到上海联通沃3G为生活带来的便捷和改变。

“互联网时代已经来了,现在思考的问题是:怎么样利用互联网技术,更好地去服务消费者。”上海联通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智能手机节选择BBS、微博、SNS作为三大网络“营销阵地”。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信息突破地域限制,使消费者能够购买到生活区域外的品牌,而足够的信息量和品牌曝光,也使“认知度”在消费者购买商品过程中的作用递减。因此,如何运营或培养优质意见领袖,将需要传播的信息推送至最具传播潜力的客户,通过独有数据库中意见领袖的影响力,助力新品推广及市场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前锋”BBS是舆论开展阵地,有着“话题先锋”的铺垫作用,活动甄选上海热度较高的论坛,撰写或风趣或理性的“智能手机”话题帖,每个话题帖选择2~3个板块重点发帖及维护,覆盖板块达到20个以上,力图做到以点到面、重点+全面覆盖结合,在整个活动中控制舆论导向。

第二个微博阵地,则肩负着互动和传统的重任。智能手机节期间,@上海联通、@上海联通网上营业厅、@上海联通沃领先锋等官方微博一起发力。与BBS相似,首先根据原创话题撰写内容,找到匹配微博红人转发,实现微博用户全覆盖;同时微博有奖活动,提高活动曝光率。

为了吸引更多的潜在客户,上海联通发掘出第三个辅助阵地——SNS,在开心网、人人网上海红人中展开投票互动,同时进行舆论引导;这个阵地还包含着在2012年异军突起的微信,据统计,在智能手机节期间,扫描活动二维码即可参加投票,上海联通官方微信一举增加数千名新粉丝,粉丝互动相当频繁。

另一方面,上述3个话题在实际操作中成系列展开,分别代表营销的三个阶段:话题引入阶段、品牌推广阶段以及重点促销阶段,使消费者关注度倍增。以重点促销期为例,上海联通官方微博在国庆前夕有奖互动“免费手机,你想要哪一款?”吸引微博粉丝转发并参与投票,并在每款型号手机的支持者中各抽取两名幸运用户,获得该款手机。

线下:体验+互动

2007年,史蒂夫·乔布斯在美国第一代iPhone,在全球范围内刮起了一阵“苹果疯”,2011年,苹果一举超越埃克森美孚,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苹果的成功不仅来自于产品本身人性化的用户体验,更来自于其出类拔萃的营销艺术,优秀的营销能力成就了产业“巨人”。

上海联通在售卖苹果系列产品时,也延续其人性化的“用户体验”。9月21日,备受瞩目的iPhone 5已经在中国香港上市,因为这款机型采用了特殊的nano-SIM卡,很多果粉都担心换卡问题。

洞察到“果粉”的需求,上海联通在今年“智能手机节”的启动仪式上宣布:即日起至年底,为新老用户提供免费补换卡服务,果粉到指定营业厅就可以更换到最新的nano-SIM卡。

据了解,nano-SIM卡又被称作第四形式要素集成电路板,是新一代的手机SIM卡。它比正在使用的micro-SIM面积更小,只有第一代SIM卡面积的60%,具体尺寸为12mm×9mm,厚度也减少了15%。其更小的尺寸将会为增加的内存和更大的电池释放空间,有助于手机厂商生产更轻薄的产品。

此外,联通还专为nano-SIM卡的新办用户开放了最新的185号段;于iPhone 5用户而言,绝对称得上“额外惊喜”。

不仅是在苹果系列产品,上海联通在销售其他产品时也倡导“体验营销”,让消费者与销售者、生产商等良性互动,并鼓励消费者之间的互动。

“消费者既是商品体验者,又是商品营销者”,体验营销是市场竞争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必然选择。在新经济时代,产品越来越丰富,产品间功能性和品质性差距日益缩小,产品的外延性文化衍生出品牌文化,品牌中包含的使用性价值正是无数使用者通过体验积累起来的。品牌的价值来自消费者的体验,品牌产品也必将借助消费者的体验销售出去。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上海联通“智能手机节”恰逢一年一度的上海购物节。今年的上海购物节主张通过一系列“商旅文”结合的活动,力争将上海打造为一个国际消费磁场。而上海联通的体验式营销,让众多市民及游客在上海购物节中感受到了“购物”的愉悦。

为了给予消费者更多空间了解联通的产品和品牌,上海联通在“智能手机节”期间,共开展百余场路演,受众超百万人次,并针对中高档各种机型实施不同的营销策略。在路演现场,分别设置终端展示区域、应用体验区域及互动体验区域。消费者在应用体验区域可以体验手机阅读、手机微博、手机电视、手机音乐、家庭宽带,及家庭增值业务如互联网电视等应用展示;而在互动体验区域,“手机比速度有礼”、“有奖答题”等多项互动活动更是在现场掀起阵阵热潮。

事实上,上海联通一直都在打造线下的“体验+互动”,其自有营业厅设置专门手机体验台,让消费者在现场用智能手机玩游戏、上网、看视频、听音乐、演示商务功能等,进行全方位使用体验,在过程中让其感知产品品质和性能,以此提高喜好度和满意度。与此同时,也有专门工作人员进行展示和讲解,与消费者友好互动,打造更符合消费者需求、更贴近生活的体验场所。

互联网消费论文范文12

新环境 -- 新符号 – 新世代 -- 新规则 -- 新策略

引子: 新 “淘金热”

2000年2月,美国硅谷。

今年2月前后一个多月时间,笔者之一有机会身处美国西海岸,从旧金山到圣地亚哥,沿101高速公路穿棱, 在硅谷的核心地带圣荷西(San Jone)及其原动力源斯坦福大学漫游,亲身感受在美国称之为 “第二次西部淘金热”的狂潮,领略电子商务神话般的变化和伸展,目睹全新的企业--网络公司的迅猛崛起和极年青的知识企业家的风采,技术和商业的创新令人目不接暇,世界变化之快给人造成了最深的冲击。 硅谷的澎湃动力显而易见:

每天产生62个百万美元富翁(1996年); 1999年为66个/天;

工资增长高出全美平均数 5倍;

每 5天一间公司上市;

美600家风险投资公司一半云集硅谷;

全球最大的百家高科技公司有20%在硅谷,如著名的Intel ; Cisco; Sun; Nescape等公司都在硅谷;

电子商务的三大切入点

美国西部第二次 “淘金热”中,含金量最高的一块面向E-Commerce (电子商务)。在电子商务迅速受到各行各业和全社会青睐的背景上, 其切入点是三个不同的方向:

·技术的角度 构成电子商务平台的两块基石分别是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支付。此外,电子后勤供应也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电子商务隐含两个现象:数字化和链接。数字化包括把文本、数据、声音和图象转化为“比特”流,它可被惊人的速度从一个地方传输到另一个地方。链接包括创建网络并表明世界上大多数业务都是在连接人与公司的网络上进行的。这些网络在只连接一个公司内部的人员时称为内联网;在把一个公司与它的供应商和消费者进行连接时称为外联网;在把用户与巨大的“信息高速公路”连接时被称为互联网。

近年来,互联网和供应商每年以100%以上的速度增长的情况说明,互联网应用的越广泛,它被用于电子商务的程度越高。互联网软件等技术成为电子商务的技术支柱和推动力。

·市场的角度

电子商务的生命力在市场, “市场导向或顾客导向”比 “技术导向或工程师导向”更重要,而在互联网这个全新的平台上如何做营销,它与传统营销的不同等,巳成为重大问题。这正是本文的切入点。

·社会(法律)的角度

在新的环境下,如何介定及管理电子商务中的安全、犯罪、隐私权等对社会的影响和冲击问题。基本上是法律、社会学角度关心和要解决的问题。

新关注: 全球营销学者对21世纪的讨论

在21世纪到来之前,21世纪的营销理论和实践究竟会如何发展,看法并不完全一致,进而关注的焦点也并不集中。

有两个令人瞩目的事件值得提到: 一是1999年世界上一批著名营销学者对新世纪的营销发展进行了广泛的思考和展望,试图回答 “新世纪的营销会有何创新”这一方向性问题,这些观点在1999年国内《参考消息》上进行了数十篇连载。尽管网络营销受到大的关注, 但讨论的答案内容涉及24个营销主题,对未来发展的看法显得很多元化。另一件事是,著名世界营销大师P.科特勒教授出版了他的代表性著作《市场营销管理》

(MARKETING MANAGEMENT)的第10版,特称为世纪版(The Millennium Edition ),与以前的各版本内容相比较,显著的一个不同点是,他在世纪版中的最前面增加了新的一章,专门讨论21世纪营销的发展问题。以上这两件事表明,关注“新世纪的营销创新”是一个战略性的重要问题,是一个嬴得主动的制高点。

如果说,仅仅在一年前全球营销学者们对未来发展似乎还不十分肯定的话,那末,今日我们巳可以有信心说,21世纪营销创新的焦点巳经开始清楚显露出来,它就是eMarketing !

新符号: eMarketing 及e世界的相关术语

面对21世纪营销的新内容和新趋势, 在英文文献中直接描述21世纪市场营销的新术语甚多,汇总起来有:Cyber marketing、Online marketing、WWW marketing、Network marketing、Telemarketing、Internet marketing、Marketing on the Internet等,这表明大家都试图在用新术语来慨括这一新领域。 我们认为,宜称之为eMarketing,这是一个新的英文复合词,是一个新的符号,或最好当成一个专业符号,它尚未有完全适当的中文表达, 由于互联网是在线零售、提供新的信息服务并处理支付等的市场基础,建议可称为 “互联网营销”,鉴于有专家认为, “再过几年的时间,电子商务将真正成为互联网的同义词”(Peter G.W.Keen,Craigg Balance,1999)所以,也可称之为 “电子商务营销”。在其它许多场合, “网络营销”一词使用也较频繁,但 “网络”一词含义宽泛,有 “通路网络” 、“人际网络”等等各种不同概念内涵的网络,恐“网络营销”一词难以真正准确反映出21世纪营销的新特征。

采用eMarketing这一表达的基本原因是, “e”世界巳真正成为了主流趋势和象征符号。

世纪之交以来,“e”为打头的相关术语渐多,收集归纳起来有:E-Mail(电子信箱)、E-Commerce(电子商务)、E-Business(电子商务)、E-Service(网络服务)、E-Company(网上公司)、E-Concumer(网络消费者)、E-World(网络世界)、E-Trade(电子贸易)、E-Cash(电子现金)、E-Wallet(电子钱包)等,IBM公司(E-Business的导航者)最近则更进一步,提出了 “e 社会”的大概念;因此,把21世纪的市场营销称为eMarketing, 即互联网营销更为恰当。

新环境: 新旧世纪营销的主要区别

21世纪的营销将围绕互联网营销(eMarketing)这个新焦点展开,其最基本的理由有两个:一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成为互联网营销发展的助推器;二是消费者行为的变化成为互联网营销发展的原动力。

全球化和技术变化的力量促使营销向适应最新环境变化方向发展。市场和营销方面正在发生一场革命, eMarketing与20世纪的营销比较,在环境方面有以下重要区别:

¨市场环境改变:信息时代,互联网环境

¨媒体变化:从电视、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转向互联网成为主要的新媒体

¨消费者不同:新世代; 从大群体营销转向个体营销

¨营销职能外部化:顾客成为 “兼职雇员”,不是被动的,而变成主动参与营销活动必要的合作者

从营销趋势方面看,在以下十一个方面将会显现新发展:

¨从消费者或使用者角度定义产品或服务的用途:消费者正是从这种自己定义的用途上获得某种满足;其次更加智能化、不断创新、设计简洁、便宜但不一定是低价位、更小成为产品或服务的发展趋势;

¨品牌作用会更大:作为代表优秀的国际标准的形象,能够跨跃语言文化的障碍而进行交流,因此,在网络世界中其作用会更大。

¨外部化理论主宰企业:在相互依存的营销环境中,大多数企业活动和需要中的一半以上要在外部或从外部取得,少量公司甚至全部要靠外部得到,企业依照双方的价值链条与自己的合作者联系。

¨出现整合互联网营销(I2M):整合网络营销(Integrated Internet Marketing)是把营销战略与互联网技术结合起来的一种结构性方法。有助于综合运用一系列互联网技术来销售产品和服务,影响利益相关者(特别是顾客)的态度,实现营销目标。

¨直销成为流行方式: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地缩短了时间和距离。新的分销渠道和类型不断涌现。支配商品货架的权力已从生产者到零售商向消费者转移,因此,建立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直接联系的需要变得十分迫切,以致于任何一个不带来真正消费附加值的分销商都正在被排挤掉,配送渠道变得越来越短。最新、最好的直销方式是互联网。这也被称为“批发商和零售商之间出现实质性的非居间化”。

¨广告形式和内容改变:由于因特网将成为电子商务的同义词,大量的电视广告将要或已经从荧光屏上消失,报纸和杂志上的广告也将减少,在上网杂志和报纸上做广告将成为时尚;另外,由于市场细分直接面对个体,可能会出现为顾客制作的个人广告,这种广告不仅充当沟通的媒介,还会引起观众有意搜寻广告,在某些情况下,“他们甚至花钱看这些广告。”

¨零售概念更新:零售将变为可在全球网上商场购物;同时,传统的零售店将成为一个“目的的”或推销“体验”的地方,全部购物活动包括了餐饮、社会交往、娱乐等,而购买只是其中一部分,即便如此,“有具体场所的商店”也会越来越少,零售商品交易量也随之减少,并且商店店堂也会电子化。忙碌的消费者正在改变方式。为了节省时间,他们利用电话、计算机和目录购物。消费者甚至不用去逛超市。

¨配送时间趋于零:当后勤学运用和运输技术使配送时间趋于零时,速度成为企业竞争的新战场。

¨做成交易的远见转变为树立忠实于客户的远见:由于消费者忠诚度下降,加之因特网上调价轻而易举,低价位会成为决定购买的关键因素,企业接受获取较低利润的事实。

¨满足消费者期望最大化:消费者做为真正的“上帝”,成为企业的营销人员进入企业的每一部分。通过这种方法,客户负责确定产品、价格、质量标准和配送。

¨建立专门的顾客消费数据库:利用数据库材料向客户提供“大批按要求定做的”商品;这种互动的、一对一的个性化营销,不仅要因人而异,还要因时而异。

¨竞争优势不可能长期存在:专利权、版权、公司所处的位置、专有信息都将不再成为优势,公司唯一可以永远保持的优势是他们尽快学习和尽快跟上形势的能力。

N世代: 网络时代新的消费者行为

营销发生变革的根本原因在消费者身上。消费者研究表明,不同的历史文化环境、特别是不同的媒体环境孕育出不同世代的消费群。20中叶开始,电视的普及和大众传播产生了所谓 “影象的一代”,互联网的兴起造就出第三代新媒体,网络媒体的大众化摧生出新的第三代消费者,也被称为网络时代的消费者,或第“N(net)世代”消费者,亦称为 “e人类”。

N世纪的消费者主要是80年代以后出生的一代(在中国则指2000-2018年间出生的一代)。一般来说,互联网e人类年轻、更加富有,良好教育,男性居多,并且因为生长在技术成熟的环境里,他们永远追求并接受新奇的思想的事物,但因而也缺乏品牌忠诚度(Frank Feather,1998);在商务程序上,全球通信设施赋予每位消费者接近世界各地任何一种产品和服务信息的能力,使他们处于前锋而不是后位,他们要求主动参与新产品开始与研究、进入工厂和营销部门,成为企业有帮助的合作者,这也是21世纪消费者的最突出的特点;从需求角度讲,消费者支配货架,他们要求商品生产者满足他们的每上个需求;在服务时间方面,消费者要求快捷的服务;在质量方面,由消费者确定,而不是企业确定的全球最佳质量;消费者要求每件产品都要根据他们个人爱好和需要定做,否则就不要;消费者还要求优先的服务;在价格方面,消费者要求全球范围内的最优价格(Richard W.Oliver,1999)。

各类搜索引擎让消费者成为信息更加完全的购物者。购买者在新的信息丰富的环境中,获得以下能力:

¨可得到有关品牌,包括成本、价格,特征和质量方面的完备信息,

¨不依赖生产厂商或零售商。

¨他们向生产厂商提出广告和信息需求。

¨他们可以设计他们想要的东西。

¨他们可以利用软件搜索并邀请多个卖主报价。

新规则 : eMarketing改变了什么

著名的英国 “经济学家”杂志将 2000年专刊之主题定为 “新力量 新规范” ,美前财政部长R.鲁宾在该专刊强调指出: “ 传统的智慧巳不足以应付未来。”

互联网营销(eMarketing)与传统营销相比较,树立了何种新的规范?

互联网营销建立的新的游戏规则具有以下主要的特点:

1.网络社会的竞争优势不是来自垄断的技术,而是来自吸引和保持顾客的能力 免费软件Linux营销方式的成功证明,吸引顾客注意力和留住顾客成为营销中压倒一切的首要追求目标,否则将会 “死掉”。 欢迎盗版成为新规则。

2.靠极显著减少交易成本而增强竞争优势 依靠互联网使运作成本、通路成本、传播成本等各种交易成本明显下降,如寻找一个新顾客,用传统方法平均需要30-200美元,而在网上只花费2-3美元。

3.全新地再造通路、物流、供应链的流程用虚拟过程消灭库存。

4.顾客参与及互动合作的新的营销理念及运作顾客不再仅是对象或目标,而是参与者和控制者。

5.颠覆了与顾客沟通和建立关系的传统手法

互联网营销时代要求企业重新考虑竞争规则,因为信息战略能使任何传统竞争成为名副其实的废物。 eMarketing(互联网营销)作为新世纪的营销焦点,仍然需要提供市场价值。

eMarketing为何如此受欢迎?它们向潜在的顾客提供了三种利益:

1.方便:顾客无论在那里都可以24小时订购产品

2.信息:顾客不用离开他们的办公室或家就可以找到有关公司、产品、竞争者、价格方面的可比的信息。

3、很少争论:顾客不必面对推销人员或承受劝说和情感因素的影响;他们不必排队等待。

eMarketing能给营销者带来的利益是:

1.快速调整适应市场环境:公司可以迅速增加产品供应,更改价格和规格。

2.降低成本:网上营销者避免维持一家商店的支出和租金、保险和设施成本。他们可以以低于打印和纸质目录邮寄的成本提供数字目录。利用互联网,采购可得寻找最好的供应商和价格。

3.建立关系:网上营销者可以与消费者对话,了解他们。

4.计算受众规模:营销者可以了解多少人访问他们的网站,多少人停在网站上的特别地方。这种信息可以用来改善供给和广告。

显然,eMarketing至少有五个特殊优势:

1.大小公司都能负担得起。

2.在广告空间上没有限制。

3.信息获取和补充速度快。

4.网上可以被全世界任何地方的任何人在任何时间访问。

5.购物可以秘密地和迅速地完成。

新策略: 企业如何面对挑战

20世纪的“P”营销战略转为21世纪的“E”营销战略。具体讲,企业可以利用以下6种策略迎接挑战。

·早日行动,参加虚拟社会:创造新的接近顾客的渠道。在虚拟社会站稳脚跟的企业不仅有明显区别的优势去吸引未来的新成员,而且还很可能建立起很多障碍,阻止成员忠诚转向其它社会。如虚拟展示巳可呈现商品90%的功能。

·一切个性化:为了赢得消费者依赖,企业必须把每个消费者看成是独立的、不同的个体。当今消费者新的购物准则是:“要么按我的要求提供产品,要么我就不要”! 公司的回答只能是:“按他们的要求做,否则就别打扰他们” (Richard W.Oliver,1999)。

·建立与管理消费者信息数据库:顾客是企业的战略财产,企业必须管理和运用顾客数据库,分析消费者的消费轨迹,集中分析个性需求,同客户发展长期的私人关系。

·直销:利用因特网进行网上直销。

·锁定网上消费者:一方面因特网上信息的不断激增,另一方面消费者的时间有限,企业必须开始吸引消费者上网,并且促使多次访问和长时间游览企业网站的营销策略。

·建立速度优势

-- 每天重新设计自己:由于全球竞争对手达到或超过一种竞争优势的速度非常快,企业必须把精力投入到每天创新上。

--采用快速的后勤战略:后勤是指物流及产品、服务分配的方法,它包容了公司几乎所有的商务关系,对公司顺畅的、智能化的组织管理提供支持,从而使公司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每一次现实机遇,简化商务运作,提高效率、反应速度和可靠性。公司必须为顾客设计满足顾客特有的时间和交付要求的服务。

--加快回应速度:不论是对消费品和服务的需要,还是对客户的抱怨,企业能否改进回应时间,都有是成功的关键。

当然,网上营销不是适合于每个公司的每种产品。互联网适合于购物者寻求更方便(如书籍和音乐)或更低成本(如股票交易或新闻阅读)的产品和服务。互联网在买主要求有关特征和价值差异(如汽车和计算机)方面的信息时也适用。对于必须事先触摸或检查的产品互联网就不太适用。

新理论: eMarketing对营销理论的冲击

就学科而言,21世纪的市场营销学将围绕消费者行为的最新变化和技术的创新而发展。21世纪的互联网营销强调三个方向:

·消费者已取得了主权;

·营销策略重在吸引并拥有消费者,即时提供各种信息。而拥有消费者的最的办法就是支持他们,向他们提供所需要的工具,以增强他们同卖主(在某种意义是向自己)讨价还价的能力,这样就为持久的忠诚和信任奠定了基础。

·消费者行为个性化 不但不会趋同,需求差异还会进一步拉大。

由此,在营销理论上会有新的变化:

1.市场细分的新标准与方法

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导致细分更“细”,市场细分难度增大, 传统的细分目标市场的标准已经不能完全奏效,表现在标准的变化以及细分的程度差异, 除了传统的细分标准,还按是否上网、上网能力、上网时间、使用的语种等新的细分标准对目标消费者进行分群。

由于消费者行为显著个性化,营销学在因特网环境和技术支持下,将深化个性营销的观念和规则;同时更注重环境和消费者行为分析。

2.消费者启动并控制的营销

在网络营销中,交换过程变成由消费者发动和消费者控制,是消费者,而不是营销者认可并控制互动关系。营销者和他们的躲在后面,直到消费者邀请他们加入交换。甚至在营销者进入交换过程后,也是消费者定义游戏规则,并且借助于和中介使自己免受伤害。消费者决定他们需要什么信息,他们对什么东西感兴趣,他们愿意支付什么样的价格。在很多方面,这种消费者启动并控制的营销完全改变了营销实践,从而改变营销规划、策略制订、营销控制等理论。

3.市场调查研究方法创新

收集信息的广度加大,方法也更加多样化,如统计网页点击点、访问次数、浏览时间、偏好等,分析数据库和客户信息等。

对营销策略的研究会更加注重互动的、整合的网络营销,既要体现消费者参与营销的思想,又要把各类因特网技术与新的营销变量结合起来,达到与广泛的利益相关者进行沟通的目的。

4.营销传播之新理论

营销传播的理论要改写, 因为出现了完全不同的新特征:

¨传播成本费用低,甚至免费

¨大家平等权利  消费者网上投诉威力强大

¨互动 可形成顾客互动策略制订过程

¨即时

¨多元化

¨个人化

¨欢迎盗版

传统的整合营销进化为网络整合营销(I2M):它整合了产品和服务、公共关系、口碑、流行文化、广告、个人体验、标志、雇员、氛围、甚至是电子垃圾等元素,提供了一种与如此众多的利益相关者群体的沟通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