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电力专业技术总结

电力专业技术总结

时间:2022-03-04 04:43:27

电力专业技术总结

电力专业技术总结范文1

一东力的建设性意见。

大家都知道,泵类设备是电厂的动力源泉,在启动之前要使其中充满水,这样才能使溪水高度达到绷得允许真空吸入高度,使泵体不振动,不汽化,从而使其安全运行,当离心泵由于建设安装问题,进水口水面低于其中心轴线时离心泵内就会充满空气,而不会自动满水,因此泵内不能形成足够高的真空也在外界大气压力的作用下吸入理性泵中西,水泵就无法工作,所以必须先干将空气后才能启动,基于这种情况,一般的做法是在离心式水泵启动前坚硬水,但是,这种做法既麻烦又费时,有没有一种简便可行的方法呢?三冻冰州动力热电厂的无技术员着提出了一种整改方法:在水奔的进口门前家一个真空光。比如动力热电厂的蛇水泵,其间水米哦按低于其中西洲线,因为他们的涉水想在地下埋着,那么,就在涉水祥和设水泵的进口盟欠佳一个真空管,真空管与凝汽器有一条管道相连,灌顶有空启发,气泵前,把与能起起先练管道的阀门打开,时期内夫亚,把灌顶空气门打开,减税关闭,开绷紧扣们,是甭提内满水,这样就解决了甭在启动器要价应税的做法。

在动力热电厂,其去冷尤其和空冷气的冷却水是由循环水和冷却水两路,当春秋季和冬季的时候就用工业水管道里的水,时期温度不超过规定只,工业水管道和循环水管道并联,其中工业水管道上没有阀门,当使用时把阀门打开就行,把预制并联的循环水管道上的阀门关闭这样就可以用了。

在冬季的时候,因为是热力管道的关系,现场的老鼠比较多,他们要坏电线,造成比较重大的损失,可以使汽轮机跳闸,dcs反映不灵,所以灭鼠工作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动力热电厂的这些技术改进,或许我们用不上,但是他们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坐视不死班,调处固定思维。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为我所用。

二 煤化工的技术建议

四台锅炉给水泵的出口们都是手动门,高压木管对外供水们也是手动门,根据煤化工人员的配置情况,汽轮机的两台吉佩一个巡检,如果给水泵幽深门题进行切换的话,时间根本不够用,工厂如战场一分一秒都不能耽误。否则就会给生产带来不可估计的损失。所以,八四台锅炉给水泵的出口们换成电动装置,实现给水泵的远程操作是很有必要的。

除扬弃的高位一流是电动们,很不必要水位+300得高高报警+400的高位一流电动阀门自欺,其实,这很不必要,直接不用电动装置或换成手动阀,一直处于开放状态,+440也是一流作用上完全一样的二用电动门,是一种浪费。还有均压箱的压力自动调节装置设了两个,进口一个,出口一个,其实把调节作用的设为一个出口压力自动调节装置就可以了

主蒸汽管道上的电动隔离门,一个是管道长度太长,战线不好控制,比如我要启动1#锅炉,1#汽轮机,但是暖管的话就要把主蒸汽管道全部暖完,浪费时间,浪费工质,疏水问题也得不到好地解决,如果在主蒸汽管道上装设两个电动隔离门的话,就可以实现2#锅炉,3#锅炉和1#锅炉的独立操作,看似意义不大,其实工作中一台炉对另一台炉的影响是很大的,2#的锅炉对2#汽轮机,但也能通过管道传入1#汽轮机,彼此间水温,气压等也是很难控制的,无论如何,单炉单机的运行,比这种设计要好,方便,简洁,所以,我建议应该在主蒸汽管上加两个电动隔离门。

给水泵是个高压设备,运行时期轴承需要密封水,但是,我们不知道启动泵前有没有密封水和冷却水。所以,建议在给水泵电机的冷却水管道上加一个压力表,这样检查的时候就方便了许多,也有了保障。

给水泵的密封水是由除盐水泵提供的,这很不合理,就如本月除盐水泵跳闸,由于没有密封水,给水泵也不能维持上水,全场停电,锅炉停炉,水位报警,这样就很危险,后来抢修及时,但是一个工厂的安全,稳定的运行和运气不应有太大联系的。

建议把给水泵的高位油箱改成一个电机装置,给水泵事故连锁,因为水泵一停,高位油箱达不到油循环,基本上都是死油,很难起到良好的冷却作用。

汽轮机的电动主气门应该改成个有利于操作的位置,这样可以实现看表盘操作。

对煤化工的建设性意见。

1安全问题:由于我们大多数员工没有工作经验,所以很容易犯一些常识性的错误,使自身的安全,厂里的财产搜到损失,如果可以的话,能不能进行安全演习,由师傅精神示范,而不是空洞的理论教学。

电力专业技术总结范文2

本人于2004年6月毕业于东北电力大学计算机与应用专业。2005年8月进入大唐吉林风力发电股份有限公司工作,就职于运行班组。从2007年10月至现在,就职于检修班组。

参加工作以来,遵守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积极服从领导的工作安排,圆满完成工作任务。维护集体荣誉,思想上要求进步,积极响应号召,认真贯彻执行文件及会议精神。工作积极努力,任劳任怨,认真学习相关业务知识,不断充实完善自己,做到思想行动统一。做到工作认真严谨、实事求是,不放过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步骤。

电力行业,是一门影响国计民生的行业。工作需时刻谨记,安全放在第一位。技术监督工作就是安全把关的重要一环。

在工作中认真贯彻标准化准则,公司的各项方针政策;认真执行好岗位的各项标准和规定,做到所做的每项工作都有章可循。遵守规章制度。下面就从专业技术角度,对我这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积极学习专业知识,提高岗位技能。

工作中积极参加公司举办的各项技术培训和技术交流。在业余时间加努力学习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重视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提高自己的岗位技能,在同事的帮助下,通过自己的努力,现在的我在风机检修工作的能力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为更好的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组织协调方面

在实际工作中,努力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研究、解决问题,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决策水平,注意学习现代科研知识。作为一名检修班班 长,能协助场长做好班组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为风电场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保障。

三、安全生产方面

在实际工作中,我能严格按照省公司和本公司领导在安全生产上的要求去做,把安全生产放在第一位,因为发电企业安全是最主要的,在公司举行的培训与考试中都能较好的完成,认真履行工作职责,严格执行相关安全规定,在14年的工作中,从未出现过安全事故,为分公司的安全生产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电力专业技术总结范文3

一、继电保护定值整定工作(及以下)

年月至年担负分公司配电线路(含电容器)、用户站继电保护定值整定工作,由于分公司原来没有整定人员,但自从开展工作以来建立了继电保护整定档案资料,如系统阻抗表、分线路阻抗图、系统站定值单汇总(分线路)用户站定值单汇总(分线路),并将定值单用微机打印以规范管理,还包括各重新整定定值的计算依据和计算过程,形成较为完善的定值整定计算的管理资料。近两年时间内完成新建贯庄变电站出线定值整定工作和审核工作。未出现误整定现象,且通过对系统短路容量的计算为配电线路开关等设备的选择提供了依据。年底由于机构设置变化,指导初级技术人员开展定值整定工作并顺利完成工作交接。

二、线损专业管理工作

年至年月,作为分公司线损专责人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完成了线损统计计算的微机化工作,应用线损计算统计程序输入表码,自动生成线损报表,并对母线平衡加以分析,主持完成理论线损计算工作,利用理论线损计算程序,准备线损参数图,编制线损拓补网络节点,输入微机,完成、线路理论线损计算工作,为线损分析、降损技术措施的采用提供了理论依据,编制“九五”降损规划,各年度降损实施计划,月度、季度、年度的线损分析,积极采取技术措施降低线损,完成贯庄、大毕庄等站电容器投入工作,完成迂回线路、过负荷、供电半径大、小导线等线路的切改、改造工作,年关于无功降损节电的论文获市电力企协论文三等奖,荣获市电力公司线损管理工作第二名。参与华北电力集团在天津市电力公司试点,线路降损示范工程的改造工作并撰写论文。

三、电网规划的编制工作

年月至年月,作为专业负责人,参与编制《东丽区年电网发展规划及年远景设想》工作,该规划涉及如下内容:电网规划编制原则、东丽区概况、东丽区经济发展论述、电网现状、电网存在问题、依据经济发展状况负荷预测、及以上电网发展规划、配网规划、投资估算、预期社会经济效益、年远景设想等几大部分。为电网的建设与改造提供了依据,较好地指导了电网的建设与改造工作,并将规划利用微机制成演示片加以演示,获得了市电力公司专业部室的好评。

四、电网建设与改造工作

年月至现在参加了军粮城、驯海路变电站主变增容工作,军粮城、驯海路、小马场更换真空开关工作,参加了贯庄变电站(年底送电)、东丽湖变电站(年月送电)、小马场变电站(年月送电),易地新建工作,新建大毕庄变电站(年月送电、年月带负荷)、先锋路变电站(年月送电)。目前作为专业负责开展么六桥变电站全过程建设工作,参加了厂化线等条线路大修改造工作,主持了农网线路改造工程,在工作中逐步熟悉设备和工作程序,完成工程项目的立项、编制变电站建设及输电线路改造的可行性报告,参与变电站委托设计,参加设计审核工作,参加工程质量验收及资料整理工作,制定工程网络计划图,工程流程图,所有建设改造工程均质量合格,提高了供电能力,满足经济运行的需要,降低线损,提高供电可靠性和电能质量,满足了经济发展对电力的要求,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五、专业运行管理

参加制定专业管理制度,包括内容是:供电设备检修管理制度;技改、大修工程管理办法;固定资产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供电设备缺陷管理制度;运行分析制度;外委工程管理规定;生产例会制度;线路和变电站检修检查制度;技术进步管理及奖励办法;科技进步及合理化建议管理制度;计算机管理办法、计算机系统操作规程。技术监督管理与考核实施细则;主持制定供电营业所配电管理基本制度汇编。参加制定生产管理标准,内容是:电压和无功管理标准;线损管理标准;经济活动分析管理标准;设备全过程管理标准;主持制定专业管理责任制:线路运行专业工作管理网及各级人员责任制;变压器专业工作管理网及各级人员责任制;防污闪工作管理责任制;防雷工作管理责任制;电缆运行专业工作管理网及各级人员责任制;变压器反措实施细则。主持制定工程建设项目法人(经理)负责制实施细则及管理办法;城乡电网改造工程招投标管理办法(试行);城乡电网改造工程质量管理暂行办法等。

积极开展季节性工作,安排布置年度的重要节日保电工作、重大政治活动保电安排、防汛渡夏工作,各季节反污工作安排。

这些工作的开展,有力地促进了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六、科技管理工作

年至今,在工作中尽可能采用计算机应用于管理工作之中,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一是应用固定资产统计应用程序,完成全局固定资产输机工作,完成固定资产的新增、变更、报废、计提折旧等项工作。二是应用天津市技改统计程序完成技术改造(含重措、一般技措项目)的统计分析工作。三是作为专业负责完成分公司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应用工作,组织完成配电线路参数、运行数据的录入工作,形成线路数据库,并用绘制分公司地理图,在地理图上标注线路的实际走向,所有线路参数信息都能够在地理图上的线路上查询的出,该项成果获天津市电力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五是完成配电线路加装自动重合器(线路)试点工作,形成故障的自动判断障离,提高了供电可靠性,为配电线路自动化进行了有益尝试。四是年月主持完成分公司网页浏览工作,制定分公司“十五”科技规划及年度科技计划,制定科技管理办法,发挥了青年科技人员应发挥的作用。

电力专业技术总结范文4

1.1为加强供电分公司(以下简称“分公司”)技术监督工作,建立有效的技术监督机制,以保证本电网安全、优质、经济运行,并结合分公司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定。,

1.2技术监督工作应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实行技术责任制,对电力建设和生产全过程实施技术监督。

1.3技术监督工作必须以科学事实为依据,以电力生产的有关规章、标准为准绳,遵循有错必纠,监督与指导相结合的原则。

1.4依靠科技进步,采用和推广成熟、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提高技术监督的专业水平。

1.5供电分公司从事技术管理和监督的所有工作人员均应遵守本规定。

第二章技术监督的范畴

2.1技术监督的范围包括:高电压、变压器、开关、输电线路、继电保护、远动、电能质量及节能、直流、电能计量、热工仪表、通讯、变电运行、变电站土建、10kv配网、低压配网。

2.2技术监督主要内容包括:日常专业监督工作、事故分析、交流培训、大修技改指导、设计审查、方案审查、信息传递、新技术推广、设备选型、技术监督工作总结等。

第三章职责分工

3.1设立供电分公司技术监督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由总工程师负责,归口管理分公司技术监督工作。

3.1.1供电分公司技术监督领导小组对分公司的技术监督工作负技术领导责任。

3.1.2贯彻执行国家及行业有关技术监督的方针政策,法规、标准、规程、制度等。

3.1.3组织制定分公司有关技术监督的规程、制度、标准、技术措施等。

3.1.4制定分公司技术监督规划与计划;定期听取汇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采取对策;对分公司的技术监督工作进行协调、督促、检查、指导和考核。

3.1.5对因技术监督不力而发生的重大事故组织调查分析与处理。

3.1.6定期组织召开技术监督会议,总结、交流和推广技术监督的工作经验和先进技术。

3.1.7组织有关单位搞好分公司新建、扩建、改建电力工程的设计审查、主要设备的监造验收以及安装、调试、试生产过程中的技术监督和质量验收工作。

3.1.8组织落实分公司开展技术培训、交流、考核评比等活动所需的经费。

3.2生技部是分公司技术监督的主要职能部门,在技术监督领导小组领导下工作,其职责如下:

3.2.1根据专业技术文件和上级领导的指示,结合分公司实际情况,制定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3.2.2掌握分公司主要运行设备的技术状况,建立、健全主要设备的技术档案,发现问题及时提出建议和措施。

3.2.3参加分公司重大设备事故的调查,对有关技术问题提出反事故措施及处理意见。

3.2.4审核基层单位主要申购设备的选型方案,参加重大技术措施与技术改造方案的审查。

3.2.5对分公司技术监督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

3.2.6定期提出各专业的技术监督工作总结和下一阶段的工作计划与要求。

3.3根据专业归口管理的原则,各基层单位也应相应履行各自的技术监督职责。

3.3.1调度中心负责远动和继电保护技术监督日常工作。

3.3.2计量部负责热工仪表和电能计量技术监督日常工作。

3.3.3变电巡维部负责变电运行和变电站土建技术监督日常工作。

3.3.4修试公司负责高压试验、设备检修的技术监督工作。

3.3.5通信公司负责信息传输的技术监督。

3.3.6各基层单位在日常工作中发现设备和运行存在重大问题时,应及时上报生技部。

3.4建立健全总工程师领导下的技术监督网和各级监督岗位责任制,各专业技术负责人应做好日常的技术监督工作,其职责如下:

3.4.1贯彻执行国家、行业、公司有关技术监督的方针政策、法规、标准、规程、制度、条例等,并制定分公司或本单位的实施细则和有关技术措施。

3.4.2对本专业所辖设备按规定进行监测,掌握设备运行状况。对所管辖的设备进行全过程质量监督(设计、设备选型、安装、调试、定检、维护与检修等各个环节),并建立健全本专业的技术档案。

3.4.2.1收集、积累设备运行数据和设备缺陷信息,掌握每种设备的故障率,对故障率较高的设备应采取各种手段进行故障跟踪,并根据运行、试验得出的数据编写该类型设备的运行分析报告,如实上报。

3.4.2.2应提出设备故障的整改方案,内容应包括1)对现时带缺陷运行设备的处理方,案;2)分期分批对过时的设备进行技术改造的方案。

3.4.2.3认真、严肃行使技术监督职权:对质量不合格产品、设备、材料进入电网有否决权;对制止违章操作及超标运行有建议权。及时掌握新设备、新技术的特点和应用前景,结合分公司的实际情况,对其挂网运行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并提供选型报告。

3.4.3协助人力资源部做好本专业技术培训工作。

3.4.4对本专业的发展方向有清晰的思路,对本专业的技术改造应有3年规划。

3.4.5编写本专业年度技术总结,提交上级审核。总结应包括:本专业年度工作概况、本专业技术考核指标的完成情况、设备和技术监督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情况、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情况、明年的工作计划等。

3.4.6各专责应定期组织召开本专业的技术讨论会,统计本专业技术监督考核指标完成情况,分析设备运行情况,了解缺陷处理情况等。会议纪要应提交生技部,生技部根据会议纪要向各专业提出相关要求,并定期各专业技术监督动态。

第四章技术监督管理

4.1技术监督工作实行监督报告、签字验收和责任处理制度。

4.1.1技术监督项目及考核指标完成情况应按规定格式和时间如实上报,重要问题应进行专题报告。

4.1.2建立和健全设备质量全过程监督的验收签字制度。对质量不符合要求的设备材料以及安装、检修、改造等工程,技术监督人员有权拒绝签字,并可越级上报。

4.1.3凡由于技术监督不当或自行减少监督项目、降低监督指标标准造成严重后果的,要追究当事者的责任。

4.2建立和健全电力生产建设全过程技术档案。

4.2.1设备制造、安装、调试、运行、检修、技术改造等全过程质量管理的技术资料应完整和连续,并与实际相符。

4.2.2电力生产建设全过程技术监督的全部原始档案资料,设备主管单位应妥善保管。

4.2.3努力实现技术档案的规范化、微机化。

4.3建立技术监督工作考核及奖励制度。

4.3.1对技术监督的指标及管理工作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企业利益以及称号评定等活动挂钩。

4.3.2对在技术监督工作中做出贡献的部门或人员给予表扬和奖励。

第五章技术监督年度会议

5.1每年由生技部组织召开供电分公司技术监督年度会议。

5.1.1与会人员:生产副总经理、副总工程师、各生产单位第一责任人、各专业技术负责人、班组技术骨干、特邀人员。

5.1.2会议主要内容包括:1)各专责介绍专业年度总结情况;2)对关键技术难题进行分组讨论,各专责汇总讨论意见;3)生产副总经理、副总工对技监工作提出要求和指示。

5.1.3会议资料:生技部汇总各专业年度技术总结制定技术监督工作会议资料。

5.1.4会议纪要:生技部根据会议内容制定会议纪要分派各生产班组学习。

第六章附则

电力专业技术总结范文5

我国的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都位于祖国的西部地区,其中有4个分布在边疆地带。与内地相比,少数民族自治区的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信息不畅,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提高缓慢。就高等学校电化教育工作而言,除了和内地高校有共同性外,还存在着民族地区的特殊性。因此,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电化教育工作的发展面临着更多的问题与挑战。

为了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电化教育工作的发展,我们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九五0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5发展教育技术,促进教育现代化6的子课题5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教育技术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的研究6项目。以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为样本进行深入调查与分析,以期从中找出影响高校电化教育工作发展的关键问题,以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深入进行教学改革时参考。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电化教育工作从70年代末重新起步以来,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尤其在80年代,多所高校购置了电视节目制作设备,建立了校内闭路电视教学系统,编制了1000多部(集)电视教材,促进了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开展。进入90年代后,由于种种原因使得高校电化教育工作徘徊不前,有的甚至成为学校可有可无的部门。为此,我们选取了9所不同性质、不同层次有代表性的院校为样本,进行调查、分析,以便发现问题,总结规律,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促进高校电化教育工作的发展。

一、内蒙古高校电化教育工作现状

1.机构设置

在我们所调查的9所高校中,8所建立了固定的电教机构。其中属于处级建制的有5所、科级建制的3所,科级单位隶属于教务部门管理。电教机构名称为/教育技术中心0的1所、/电化教育中心0的4所、/电化教育科0的1所、/电教教研室0的1所、/远程教育中心0的1所。电教内部机构的设置因校而异,其中包含了网络管理职能的有3所院校。已建立教育技术学专业的高校有3所。其中具有硕士学位和学士学位授予权的1所、专科层次的2所。在3所院校中有2所采取系、中心合一体制,另一所院校专业和中心分别设立。

2.人员结构

(1)电教工作人员的一般结构

在9所高校中,电教工作人员共101名(实际104人。因其中有3人为非固定人员,不计算在实际工作人员总数内)。其中男性64人、女性37人;汉族68人、蒙古族29人、其他少数民族4人(达斡尔族1人、满族3人),汉族与少数民族工作人员比例基本为2:1。从年龄分布状况来看:35岁以下的43人,占总人数的42.6%;35岁至45岁的45人,占总人数的44.5%;45岁至55岁的13人,占总人数的12.9%,比例基本合理。随着时间的推移,今后几年内新毕业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将会陆续充实到电教工作岗位上,工作人员年龄结构将会逐步形成稳定的梯形结构。从事电化教育工作的时间在5年以内的39人,占总人数的38.6%;5年至10年的14人,占总人数的13.9%;10年至15年的22人,占总人数的21.8%;15年至20年的16人,占总人数的15.8%;20年以上的10人,占总人数的9.9%。其中,新参加电化教育工作的人员所占比例最大。他们多为近几年高校的教育技术学专业、计算机类专业、教育类专业毕业生,年纪轻,身体好,思维活跃,掌握专业知识,几年后必将会成为电化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9所高校电化教育工作人员的一般结构如表1所示。

(2)电教工作人员的智力结构

9所高校电教工作人员的学历大致如下:研究生毕业5人,占总人数的4.9%;本科毕业53人,占总人数的52.5%;专科毕业35人,占总人数的34.7%;高中、中专毕业8人,占总人数的7.9%。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研究生层次毕业生所占比例最小,而且集中在1所高校内。如果要使电化教育工作实现从单纯服务型向教学、研究型转化,研究生学历应至少占到总人数的20%以上。电教工作人员中毕业于教育技术(电化教育)专业者24人,占总人数的23.8%;计算机类专业2人,占总人数的1.95%;教育类专业3人,占总人数的2.95%;理科(主要为物理、电子技术等)35人,占总人数的34.7%;文科17人,占总人数的16.8%;其他20人,占总人数的19.8%。从上述所学专业可以看出,计算机类专业和教育类专业毕业生所占比例较小,不利于电化教育工作今后的发展。另外,教育技术(电化教育)专业毕业生亦应增加,以改善电教队伍的专业知识结构。在电教工作人员中,干部(包括专业技术人员)编制54人,占总人数的53.5%;教师编制36人,占总人数的35.6%;工人编制11人,占总人数的10.9%。为了适应高校学生学习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课程以及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需要,教师编制应逐步加大,相应减少行政和非专业人员比例。电教工作人员中已获得高级职称者10人,占总人数的9.9%;中级职称42人,占总人数的41.6%;初级职称36人,占总人数35.6%;其他13人,占总人数的12.9%,职称结构基本合理。9所高校电化教育工作人员的智力结构如表2所示。

3.设备、设施

在9所高校中,主要的电教设备还是电视节目制作系统。最早的是70年代末装备的,最迟的是90年代中期购买的,基本属于业务级档次。有3所院校配备了非线性编辑系统,但没有配备数字摄像机。设备配套不够齐全,数字化进程缓慢。语言实验室和普通计算机教室每所院校至少配备了一间,只是配置档次和数量不同。只有4所院校配备了多媒体教室,都属于示教类型结构。有3所院校建立了校园网。但就目前运行情况来看,只限于管理信息,还没有真正开展网络教学、网上备课和网上学习。

4.开展工作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开展电化教育工作较好的、一般的和基本未开展工作的院校各占三分之一左右。从开展电化教育工作的院校来看,多数仍旧处于单纯服务型,开展教学研究和自主开发的项目很少。

二、存在的问题

1.认识落后

在9所高校电教工作人员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对电化教育的认识仍停留在80年代水平,认为电化教育就是对教学媒体的运用。表现在工作中,仍然是/拍片子、放带子、修机子0三部曲。现在,片子也不拍了,机子修不了也不修了,只剩下放带子和开门、锁门。由于工作中缺乏理论指导和相关措施的推动,无法深入教学和促进教学改革。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很多电教工作人员缺乏热情,处处被动;加上原有的知识结构不适应当前的需求,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课件应用与开发、网络教学等与教学密切相关的工作不能很好地开展,使电化教育游离在教育信息化之外,造成了电化教育工作徘徊不前,地位岌岌可危。

2.机构重复设置,造成力量分散

在9所高校中,与教育技术相关的机构有:电教中心、计算中心、网络中心、CAI中心等,机构重复设置,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及各种资源的浪费,导致力量分散,形不成合力。

3.经费缺乏

各高校电教经费普遍紧缺。在9所高校中,年平均业务经费最高不到2万元,甚至有的学校连几千元也保证不了。因而造成设备维护不到位,更谈不上更新;软件无法购买,更无法开发;就连正常的教学服务工作也不能保证,使电教工作处于停顿状态。

4.文化背景差异

各民族都有着自己的文化背景。因此,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教学媒体和课件的开发,并不是通过简单的翻译或移植就可以解决的,它必须通过二次开发才能够完成。另外,还有技术上的困难。比如蒙古文是竖写的文字,在幻灯、投影教材以及录像教材中一般没有什么问题,但在计算机中进行信息处理则有很多困难。尤其是在当前网络环境下,如何进行包括蒙古文在内的多文种同屏显示和传输,则是比较复杂的问题。这一问题不解决,民族教育现代化则会受到很大的制约。

三、改进高校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工作的对策

1.学习理论,提高认识

电教工作人员应充分理解/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相关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0的含义,对教育技术的本质、研究领域和范畴以及它的理论基础等有了深刻的认识,才能理解/电化教育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指导下,主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育活动,以实现教育过程的最优化0这一论断,从而做好电教工作。同时,要提高各级领导和电教工作人员教育现代化的意识,充分认识/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改革的突破口0,/没有现代教育技术的参与和支持,教育现代化是不可能实现的。0

2.健全机构

根据资源共享的原则,把与教育技术相关的机构,如电教中心、计算中心、网络中心、CAI中心、多媒体中心等逐步统一起来,组成/教育技术中心0,负责全校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工作的实施。当前,高等学校教育技术中心的主要职责应是对于学习资源(主要包括各种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的准备、开发、利用、管理和对学习过程(当前主要是教学过程)的支持、促进以及技术保障等。为此,在教育技术中心内根据工作需要可以设置:

(1)学习资源部。负责有关学习资源(包括各种教学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的搜集、开发、利用、组织和管理。

(2)教学研究部。开展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研究,负责对全校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和对教学过程给以支持、促进;负责学生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对学校教学改革的研究和支持。

(3)网络管理部。负责校园网络的安全运行、维护和功能开发。

(4)教学服务部。负责全校实施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工作场所的建设、管理、技术保障和设备维修等。

(5)办公室。对外做为中心的联络窗口,上传下达;对内协调各部门工作,提供后勤保障服务。

(6)有线电视台。已建立有线电视台的院校现阶段可以保留该部门,负责正常的采编、制作、播出等工作。随着网络的发展,有线电视可并入校园网而实现从模拟向数字化的转换。

3.建立高素质的教育技术(电化教育)队伍

人员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工作的成败。要发展高校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工作,就必须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兼职相结合的教育技术队伍。接收教育技术学专业、计算机类专业和教育类专业新毕业的研究生、本科生,是彻底改进、提高教育技术队伍素质的根本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专业化、高素质的教育技术队伍。对原有电教工作人员进行全员培训,是提高队伍素质的必要措施。从历史上看,原有高校电教工作人员普遍具有坚定的事业心、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高校电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一笔宝贵的财富。随着教育技术事业的发展,他们急需在教育技术理论方面、信息技术应用方面得到提高,以适应教育技术发展的需要。没有广大教师的参与,学校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工作不可能有大的发展,教学改革也不可能深入进行。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重点应放在教学设计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方面,使他们能够在现代教育思想、观念指导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系统方法以及计算机、网络知识和技能,进行备课、讲课和科学研究,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建立一支有广大教师参加的、专兼职相结合的教育技术队伍,是做好高校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工作的保证。按照原国家教委有关文件的精神,高校教育技术专职人员编制以在校学生总数的5j至10j之间为宜。

4.增加经费投入

根据科学测算,一个部门要发挥最佳效益,硬件投资、软件投资和潜件(包括人员培训和管理)投资之比应为1B1B1。从被调查的9所高校来看,其比例大多数在1B0.2B0.1以下,与科学合理的投资比例相差甚远。高校应根据各校的具体情况,制定教育技术发展规划。对于硬件设备投资应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划拨专款解决;对于软件和潜件建设投资应制定年度计划,按时划拨。原国家教委相关文件中曾明确规定,电化教育业务经费(不包括设备投资)年平均额度应达到学校总预算的5j至10j,是有远见的。

5.加强对民族教育的支持力度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工作任务除了和内地高校的共同点以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发展民族教育的支持。当前,开发民族语言、文字的多媒体课件,建立使用民族语言、文字的教学资源库,解决民族语言、文字教学材料网上传输的问题,这些都是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应该列为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工作研究的重点。另外,如何运用教育技术理论和方法,支持民族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民族教育的教学质量,也是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尤其是师范院校应该列为重点的工作。

电力专业技术总结范文6

2017年电气工程师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1】

本人于20xx年7月毕业****专业,20xx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xx年年7月-20xx年4月,工作于***有限公司,先后担任电气设备安装、调试、售后服务以及产品研发等工作。20xx年5月-2xxx年3月,工作于****有限公司,主要担任电力系统的安防工程技术支持工作。20xxx年3月-至今,工作于*****有限公司,主要担任特种车车内供电设计工作。

从毕业到现在先后进入以上3家公司工作,从一名青涩的大学生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电气设计人员。在这个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从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很多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高,职业技能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并且对现在的工作产生了很大的帮助。现将过去几年的专业技术情况总结如下:

一、思想方面

在大学期间由于学习成绩优秀,从积极分子逐步发展为重点培养对象,进而成为预备党员,工作后转正成为中共党员。 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自己深深认识到,只有政治上的坚定和思想上的清醒,才能保持良好的工作作风和忠于职守、爱岗敬业的勤奋精神。因此,在平时工作中,自己更注重不断地补充自己,提高自己的政治和理论素养。一是抓好学习,尤其是理论学习,用正确的理论来指导工作,在学习中,自己一方面按照规定的学习制度参加集体学习,记好学习笔记和心得体会,还利用工作和业余时间抓好自学,注意拓宽学习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知识水平;并注重了解和掌握时事政治,在思想上时刻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在工作步调上与县局保持一致;同时,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与同事们一起有针对性地学习探讨,研讨工作学习方法和体会,用正确的理论武装思想,指导工作,不断改造自己的世界观。

二、安全方面

作为从事电工、电子、电气行业的一名技术人员,无论在哪个公司工作,首先将安全问题放在首位。防止事故发生,保证人身安全是从事电类行业工种的首要问题。在入职初期,在对电气设备进行设计、操作、维护工作中,始终坚持贯彻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严格执行安全工作规程,认真分析安全工作中各类难点,针对各个工作任务的特点,有意识、有目标、有重点地做好各项安全措施。除此之外,还积极参加安全培训,加强安全知识学习,细心体会,并认真讨论分析安全事故案例,从中吸取经验教训,防止安全责任事故的再次发生。

三、学习工作方面

1、基础理论的提高

在大学里面,我们所学习的更多的是理论上的东西,而对现实的实物、实例了解较少。理论联系实际方面做的不够,理论与实际相脱节,这对深入学习是不利的,是所谓的闭门造车,没有实践的指导,理论不会得到很高提升。参加工作后,以前理论的东西得到了实物的指导,使原本模糊的概念变得清晰。突出表现为对电工、电子、自动化产品的性能以及用途,有了深刻的理解。

2、专业技能的提高

*****公司主要以生产电工、电子、自动化教学实验平台为主,通过对该类产品的装配、调试、技术支持以及到后来的研发工作,将自己专业所学充分运用到工作中,做到了理论和实际的合理结合,用理论去指导实践,用实践去检验理论。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我掌握了大部分产品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并多次被派到高校去维护设备和客户培训。通过两年的工作,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在*****有限公司工作2年期间,主要担任安防技术支持工作。本公司主要工程对象是电力系统的安全防范工程。安防行业对我来说虽然是全新的,但电厂、变电站是我所熟悉的。通过大量的工程实践,掌握了现场勘察、CAD图纸制作、工程项目组织、安防系统施工以及工程项目洽谈的技能,同时对电厂、变电站、配电所等供电环境有了全新的认识。

从2xxx年到*****有限公司工作至今已经有5个年头,主要担任特种车车内供配电设计工作。特种对我来说是陌生的,但电是我所熟悉的。特种车虽然空间很小,但在有限的空间内,将实现供电、输电、配电的工作,是一个小型的供电网络。通过向老师傅请教, 通过一年的学习,掌握了大型车、中型车、小型车供电系统的设计思路,同时逐步能够根据不同客户的需求,独立设计不同的特种车辆。由于在国家重点工程中的优异表现,被评为公司优秀员工、优秀工程师以及优秀党员称号。在公司工作中,将以前企业中先进的设计理念,引入到特种车供电产品中,在20xx年申报了专利,适合特种车的综合电源控制装置,并在20xx年拿到了专利证书。在专利产品为公司的科技创新,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

四、培训学习

为适应发展以及工作的需要,参加了高级电工技能培训、安防技术人员培训,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了如《plc原理及应用》、《系统集成项目管理》、《输变电专业知识》以及《实用电路手册》等书籍,以此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

五、存在的不足

1、对电能的发电、输电、变电、配电以及电能的自动分配知识还有待提高,要多加强这方面的学习。

2、努力学习自动控制知识,学习系统集成知识,更好的为供配电设计服务。

3.关注社会科技信息,要尽可能的多渠道了解行业信息,跟上当今特种车供配电行业科技的更新速度。为我们解决当前的问题尽可能多的方法和技术支持。

六、今后的努力方向

尽管在师傅、领导的关心,同事的帮助下,通过自己的努力,我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但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和不足,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我要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以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在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中要以一丝不苟的态度来对待,踏踏实实,拒绝似懂非懂;多与师傅、同事们交流,积极吸取他们丰富的实际经验,及时的发现总结存在的问题,并立刻改正;勤勤肯肯,态度端正,真正从思想上做到静、悟、实,严格要求自己,以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去,努力做一名优秀的电气设计人员。

2017年电气工程师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2】

本人XXXX年七月毕业于XXX市职业中学,于同年10月份参加工作,至今已有12余年,一直从事电气安装工作。1992年10月经人介绍进入XXX市电气安装工程处(供电局下属单位,后为XXX市电气设备安装有限公司),从事现场电气安装工作。1993年9月由于公司需加强技术科技术力量及工程概预算人员,经公司领导研究决定,让我进入公司技术科从事工程施工技术负责管理及工程概预算工作。在工作中,我工作认真、负责,劳动积极,并坚持党的基本原则]方针、政策,遵纪守法,同时认真学习电气专业知识,熟悉国家设计、施工及验收规范,结合实践,所以由我负责的工程均能以一次性合格,通过验收部分工程达到优良标准。工作得到公司领导的一致好评,并于1995年9月份取得电气专业技术员任职资格。 1996年6月,XXX市电气安装有限公司成立,当时需要大量的电气安装工程专业技术人员及概预算人员,我调入该公司工作并担任技术科科长,从事工程技术负责及工程预决算工作。于1999年12月份通过职称评审,取得电气专业助理工程师资格。在职期间我认真工作,同时参加有关专业知识及大专学历学习,于20xx年7月份取得XX大学大专学历。现取得助理工程师至今已有4年,在这4年中,通过学习、实践使自己的专业知识及业务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以下使本人自被公司聘任为电气专业助理工程师以来的工作总结: 自从本人被公司聘任为电气专业助理工程师以来,承担过多个工程的技术负责人及工程预决算工作,同时协助项目经理做好现场施工管理及技术把关。如XX菜市场17#楼,XX新村4#楼,XX厂A、B、C幢, XX小区A1、A2、A3、A4幢、XXXX改建工程XX花苑等工程。在施工过程中严把质量关,认真做好各工种的配合工作。使工程按质、按量、按期完成,我的工作能力得到了公司领导的肯定。

20xx年2月,XXX市XX菜市场开工,由我担任该工程的技术负责人及工程预算员。该工程一层为菜市场,二至七层为商住楼。建筑面积较大,工艺较复杂,且时间较紧。针对该工程的实际情况,我认真、仔细的查阅施工图,发现问题及时在施工图会审时提出,同时提出建议方案,得到设计人员的认可,并以最快的速度编制好工程预算,按该工程的具体情况结合国家规范编制了施工组织设计。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施工组织设计、施工图纸、施工验收规范组织施工,把握好每一道工序,做好上一道工序合格后再进入下一道工序施工的原则,同时做好现场施工人员的技术交底及安全教育工作,与总包单位及其他各施工单位配合工作,使该工程能按质、按量、按期完成。竣工验收一次性通过,得到业主及主管部门的好评。该工程产值175.6万元,上缴税收14.3万元,创利润21万元。

20xx年11月,我担任XX团组7号楼电气施工技术负责人,从事现场技术及施工管理工作。该工程设计单位为外省设计,可能由于该设计院不了解XXX地区的实际情况,所以施工图纸的平面电气布置不合理,并且进户干线的电线截面偏小,针对该工程设计问题及结合XXX实际情况,在施工图纸会审会议上,我提出调整电气平面布置及电线截面面积增大一级的设计方案,经过专家及设计人员核算,一致认为我提出的方案比较合理。进场施工之前,认真做好该工程的施工方案编制工作及施工人员安排,做好现场施工人员技术交底工作,督促施工人员严格按图施工,施工规范及优良标准施工。在施工中遇到技术难题及时解决,做道勤检查,不错过任何一处不符合要求的地方,发现问题及时整改。该工程在竣工验收时一次性通过,被评为安装优良工程,得到业主、监理单位及主管部门的好评。该工程造价66.5万元,上缴税收5.93万元,创利润13万元。

20xx年由我担任技术负责人的工程由:XX花苑EH2,ES1及XX花苑B标段等多个工程的技术负责人及工程预算工作。

电力专业技术总结范文7

[关键词]高职高专 人才定位 探索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专科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简称高职高专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急需的各类专门人才,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也对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更高的要求。大力发展高职高专教育,必须对其培养的人才进行准确定位,人才定位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规格,只有弄清高职高专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规格,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制定,才能确保高职高专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

一、人才定位依据

人才的定位要根据国家教育部的教育指导方针,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2000年1月17日)中,明确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可见,对人才的界定为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而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02年2月10日)中又明确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大量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技能型人才是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可见,把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6年11月16日)中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进一步确定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目标为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

几份教育文件的提法有所不同,致使目前各高职高专所制定的人才定位也有所不同。技术应用教学型高职高专仍然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目标,技能教学型高职高专则以培养高素质技能性人才为目标,总的趋势由技术应用教学型高职高专向技能教学型高职高专过渡。这一趋势既符合教育部对高职高专教育方针的转变,也反映了高职高专发展的规律。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推出的“国际教育分类”,将高等教育阶段面向“理论基础、研究准备、进入需要高技术要求专门化”的普通高等教育,称之为 5A教育;而将面向“实际的、技术的、职业的”,即“定向于某个特定职业的”高等职业教育,称之为5B教育。”从“标准分类”可以看出,我国高职高专教育属于5B教育。如果高职高专教育的人才定位与大学没有区别,那就意味着5A教育类的学术性大学可以替代高职高专院校。换句话说,如果普通高等教育可以取而代之,则高职高专教育就没有存在的理由。因此,只有清醒地把握自己的类型定位,使高职高专教育在系统特征上成为无法替代的教育类型,高职高专教育才能够生存。综上所述,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我们建议依据与高职高专教育发展趋势和规律相符合的教育部新文件来定位人才目标。同时,在具体的制定人才培养规格方面,构建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并通过创新实现结构的方式来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人才定位思路

根据高职高专的发展趋势与发展规律,在具体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时,必须理顺思路,把握方向。

1.特色性

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有统一要求,如在体现国家教育方针、政策规定的导向性方面和作为高职高专教育职业性的一般特征方面,以及在同一类型或同一层次人才的基本规格方面,教育行政部门有统一要求、有基本质量水平规定,这就是前面所论述的制定依据,也是完全必要的。但高职高专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制定必须以符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和符合教育规律为准则,强调因地制宜,与学校办学条件相适应。只有这样高职高专学校和专业才能办出特色。

2.动态性

无论把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的制定作为一项工作还是把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本身作为一个系统,它都应当是开放的、动态的,与外部保持密切联系和信息交流。第一,须根据教育指导方针、社会、经济、科学、技术、产业结构、职业岗位的发展、变化,相应作出调整;第二,高职高专培养的是生产第一线的劳动者,培养的人才最终要接受社会、用人单位的检验。因此,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不仅是学校的事、教育部门的事,而且应广泛征求用人单位、培养对象以及产业、行业专家的意见和建议;第三,工学结合,工学结合不仅是教学过程要求,如把某种职业证书、资格证书作为培养目标、规格之一,因此,它既是学校培养目标,也是社会职业资格。

根据上述两点要求,明确制定思路:以国家教育方针、政策规定为指导,以就业为目的,以市场为导向,建立开放、动态的专业社会需求调研体系,保证专业人才市场需求的真实性和前瞻性,准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岗位群为依据,结合学校师资队伍现状、实验、实习条件和就业渠道等办学条件,制定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确定职业技能培养的岗位定位。

三、人才定位方案及其应用

1.定位方案

我校(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机电工程系以“高职高专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规格教学改革”课题的研究为契机,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出一套较科学的高职高专人才定位方案,以下是方案模型:

转贴于

首先,对高职高专的专业人才需求进行社会调查,具体体现为:通过走访相关企业、发放“人才需求调查表”、网络用人信息调查等手段了解企业的用人信息和岗位需求信息;通过收集政府和行业协会的分析报告掌握未来市场的人才需求状况;通过向本校往届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发放“毕业生调查表”和网上毕业生调查,了解专业人才定位与培养的不足。借鉴我校已成功应用多年的北美CBE/ DACUM职业教育模式,成立行业专家顾问委员会,并定期召开顾问委员会,制定专业相关岗位的职责/任务表(DACUM),准确掌握专业岗位群人才需求状况和每个岗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标准。然后,在国家教育部教育政策方针的指导下,根据人才的社会需求情况和学校的教育软硬件条件,召开专业研讨会,科学合理的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及规格。当国家教育部的教育方针、社会需求改变的,该方案也随着进行动态的改变,从而保证却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的与时俱进性,保证了所培养的人才符合国家和社会的需要。

2.应用

根据该方案,我校机电工程系制订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人才定位如下:

按照教育部确定的高职高专办学定位标准,依据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市场调研和顾问委员会提供的专业岗位群信息和知识结构信息,确定高职高专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际需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机械、电子、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从事机电一体化产品及系统的应用生产、调试、维修、管理、营销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机电一体化技术专门人才。

通过对各企事业单位调研资料的汇总,细化人才目标确定人才规格为:知识结构上,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和本专业必需的机械基础、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控制系统实践等能力;掌握本专业较强的职业技能,能解决本专业领域中较复杂的技术问题,具有一定的生产、技术、现场管理等能力;具有本专业领域先进技术的应用知识;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较强的专业英语水平。能力结构上,具有机电一体化设备中级操作技能;具有电器设备安装与维修中级技能;具有机电产品一般零部件的设计能力,能检测、分析处理机电设备常见故障,并且具有相关设备改造的初步能力;具有可编程控制、电气控制、计算机绘图及计算机应用能力;具有解决生产技术问题和从事生产组织,设备、技术、经济管理的能力;具有专业生产技术及组织协调能力;获取计算机一级等级证书;英语三级等级证书;劳动部颁发的电切削工、电气设备安装工、维修电工或机电一体化技术职业资格证书(至少四选一);或机械加工中级工、数控加工中级操作工和数控工艺员证书。素质结构上,具有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创新精神、创业立业能力;具有机械电子产品生产与运用整体控制意识,各部门间协调合作能力;具有获取、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具有适应职业变化的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

3.应用成效

通过几年的实践,该专业的毕业生因在目标及规格上符合国家和社会需要,深受社会欢迎,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和喜爱。近几年均有不少合资企业来校选拔人才。这几年该专业学生的就业形势和用人单位的评价非常好,这就有效的论证了我们所建立的人才定位方案。此外,前年,我们将该方案在机电工程系的其他专业也进行了推广实施,该方案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与支持,数控专业继机电一体化专业后成为浙江坎门机床厂的“订单式”合作培养专业,与多家企业签订了校外实习实训协议。从推广的效果来看,由于有学校和用人单位的共同参与培养,学生基本能达到企业所要求的“零距离”上岗,用人单位也比较满意,总的来说,成绩是可喜的。总之,从应用和推广的效果来看,我们所制定的人才定位方案,既考虑了高职高专教育发展规律,也满足社会、产业、企业的要求,是可行的、实效的。

四、总结

本文对高职高专人才定位进行了探索,对制定依据和思路进行了阐述,在研究和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科学的定位方案,所建立的方案既体现了国家教育部对高职高专教育的指导方针,又建立了全面动态的专业社会需求调研体系,保证了专业人才市场需求信息的真实性和前瞻性,进而实现了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的准确定位,我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对方案的应用及该方案在其他专业的推广所取得的成效作进一步印证了该定位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R].教育研究报告书,2000-1-17.

[2]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R].教育研究报告书,2002-2-10.

电力专业技术总结范文8

1.冗员与缺员的矛盾较为突出

(1)冗员较多,富余人员分流难。贵电公司经历了3次大的变革、6家公司共存、多家管理、多种制度的改革,造成了部门机构、管理人员偏多;中层管理人员职责交叉重叠;富余人员多且分流安置渠道少、压力大等复杂问题。按集团公司定员定编测算,目前贵电公司各岗位都存在超编现象,特别是从辅业分流回来的后勤服务人员超编尤为严重。随着集团公司全面清理四、五级公司,从辅业分流回来的人员已经无岗位可上,再加上这部分人中女员工偏多、年老体弱者偏多,导致这些人员很难适应生产岗位转岗需求。

(2)缺员严重,专业技术骨干人才少。随着贵电公司机组扩容、技术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公司总体人员虽然富余,但人员专业结构不合理,熟悉大机组、高参数、新技术的专业技术骨干人才短缺,从事燃运特殊工种的人员也严重不足。冗员和缺员之间的矛盾,造成了现在后勤服务岗人多事少工作效率低、生产技术岗人少事多心态不平衡等较为突出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公司发展。

2.年龄老化,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由于贵电公司是1978年筹建的老厂,除了建厂初期有大批量的新员工进入外,近年来新进员工锐减,老龄化问题突出;此外建厂初期用工方式以招工顶职补员方式为主,人员素质较低,人员的专业结构严重失衡。目前贵电公司人员状况分析如下:一是贵电公司40岁以上人员已占职工总数的70%以上,平均年龄为44岁,人员年龄结构日趋老化。二是贵电公司员工中技及以下学历占职工总数的44%;而在大专及以上学历中,后期学历又占三分之二,从整体上看,人员素质相对较低。三是员工职称技能结构不合理,技术、技能水平偏低(中级职称人员仅占15.3%,高级职称仅占3.45%,高级技工比例为2%)。贵电公司新生力量得不到持续补充,仅靠每年的自然减员,公司员工年龄结构老化、人员素质结构参差不齐的状况短时间内无法改变,这给现行的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很大难度。

3.激励机制不完善,骨干人才流失严重

贵电公司在分分合合复杂的历史背景下,薪酬体制不均衡,生产一线人员和管理人员、行政服务人员工资结构、标准不统一,缺乏系统性,激励导向不明确;同时由于员工职业晋升通道不畅,员工感觉升职渺茫,近年来大专院校毕业生、部分经营管理人才、生产技术骨干人员流失严重。自2004年以来,贵电公司新招聘院校毕业生58人,其中调出及辞职17人,占院校招聘人数的29.31%。自2008年至今,从贵电公司调离、辞职的管理人员、生产技术人员89人,占职工总数的8%左右。

二、人力资源的突围之路

笔者认为要从根本上改善贵电公司人力资源现状,就必须突破重重桎梏,梳理各种关系,构建高效运作机制实现突围。1.精简机构,精心选人自2012年开始,贵电公司根据集团公司和江西公司管控改革工作安排,全面完成了组织机构和人员调整工作。通过此次改革,精简机构,精心选人,优化人员结构。贵电公司减少职能部门管理人员36名,职能部门管理人员占职工总人数比例由改革前的10.52%下降到7.33%,优化了岗位配置,同时采用竞争上岗的方式选拔了一批能干事、肯干事的优秀人才到中层管理岗位和职能部门骨干岗位,激发了广大员工爱岗敬业、岗位成才的工作热情,形成了有生机、有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今后贵电公司将要继续深化管控一体化改革,强化选人用人机制,坚持持之以恒,使之常态化,形成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局面。2.拓宽分流渠道,优化人员配置冗员问题是贵电公司人力资源工作的难点。由于主辅合并,230名原实业公司辅业人员并入贵电公司后安置在后勤服务岗位工作,造成岗少人多、冗员严重的现象。针对富余人员的工作分流,贵电公司积极探索富余人员分流渠道,对生产和服务岗位人员进行了优化调整。首先,贵电公司全面清理劳务用工,清理后的空岗面向服务岗位招聘。其次,贵电公司根据生产实际情况,认真分析职工队伍素质,开展了与商务运行项目及生产技术相关的多种专项培训,将有技能基础的职工通过专项岗位培训充实到生产一线、商务运行项目及新能源项目。再次,将不能胜任生产现场工作的职工充实到消防保卫等技术含量较低的辅助岗位,替代劳务用工。最后,将通过筛选后留下的人员进一步随岗培训。通过这些分流举措,贵电公司人员配置得到一定优化。3.完善激励机制,用心留人为解决人才流失难题,使员工能安心爱岗敬业,贵电公司应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用心留人。

(1)推进“双通道”人才建设,创新人才激励机制。贵电公司员工发展原来一般只能依靠行政上的单轨晋升。2013年,根据集团公司和江西公司加强“三支队伍”建设的总体要求,结合贵电公司人才队伍体系建设实际,启动了“员工职业发展“双通道”建设工作,即在行政管理系列通道之外,为专业技术人员和技能人员设计了职业发展通道,使一部分专业技术骨干人才,能安心在专业技术通道上获得相当于行政系列的薪酬待遇和体现人生价值。“双通道”建设,开辟了专业技术人员职业生涯发展的新路子,推动了技术人才专业化、技能人才职业化发展,有效吸引、激励和留住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从而实现了员工个人目标和企业目标的双赢。2013年,贵电公司通过“双通道”选拔了一名三级单位技术带头人和一名三级单位技能带头人,给企业技术、技能人才提供了更为宽广的舞台,大大激发了技术、技能人员爱岗敬业的热情。通过持续坚持开展“双通道”建设,坚持扩大专业系列人才的选拔使用比例,将有助于吸引更多的专业技术人才立足本职专业岗位,倾心于专业技术发展,从而助推贵电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电力专业技术总结范文9

关键词:通信;课程;电子技术;项目载体

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蓬勃兴起,开启了通信大发展的时代,使社会对高职通信类专业人才的需求迅速增长。电子技术课是高职通信类专业的必修基础领域课程,是完成好通信技能培养的奠基石。开展电子技术课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的课程教学模式,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传统教学模式下电子技术课开设的现状

电子技术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在高职通信类专业教学计划中,电子技术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电工电子应用职业能力,包括熟悉元器件与性能、掌握基本电路分析方法、熟悉电工电子一般应用、熟练使用常见仪器仪表;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培养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为专业领域课的学习奠定电工电子基本理论知识。在教学组织方式上,囿于传统学科体系的课程组织方式和讲授式的教学模式,电子技术课普遍采用了“理论课程+实验教学+实习课程”的分设方式。仍然遵循着课程、实验、实习分离开设,一学期理论教学和实验,另一学期再实习;一位老师讲授理论,另一位再指导实验实习。在教学内容上,电路分析、模拟电子和数字电子的理论知识体系严谨慎密,但实验基本以实验箱验证测试为主,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较少,学生常常是为完成实验而实验,很难将实验上升到知识;实习则用1~2周,完成某单一电路安装为主。在教学考评上,一般以单独的理论笔试、实验验证操作、实习操作等终结性考核为主,辅以平时出勤与纪律的考核。与本科相比,高职学生底子相对薄、基础相对弱,对单纯的知识讲授感到乏味,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厌倦电子技术的学习。学科化的电子技术课程体系和授受式教学模式,在高校精英教育时期,以及在学生素质较高、学习能力较强、逻辑思维较好的学生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高职进一步放宽入学门槛,高职学生普遍趋于行为导向能力和感知能力较强,对策略性体验型知识易于掌握。因此,电路与电子技术课就亟需改革传统学科化的课程组织模式和授受式的教学模式。

二、通信类专业的电子技术知识与技能需求

通过对高职通信类专业面向的主要从业岗位职责进行调研,分析提炼岗位工作典型任务,湹清通信类专业岗位的核心职业能力,分析核心职业能力所在的专业领域课程,建立通信类专业核心职业能力对电路与电子知识技能的主要需求关系。

三、以项目为载体的电子课体系建构设计

以项目为载体的工学一体化,就是把项目作为学习载体,教学以项目任务的形式开展。重构以项目为载体的电子技术课基本思路是:先选择合适的载体,即设计出能承载图1中技能和知识点的项目。在实施项目的过程中,通过学生主动参与项目的“咨询、决策、计划、实施、检查、总结”,教师对项目任务进行“布置、引导、提问、检查、小结、反馈”,从而达成电子技术课的教学目标,完成“电路电子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电子技术课程的知识与技能包括四个部分:电工与电路、模拟电子、数字电路和常见仪器仪表。但高职通信类专业一般只包括图1所列的24个基本知识点。为此只需对应选择相应的有效载体,如图2所示,可选择7个项目24个子任务,来承载24个知识点并完成相应的知识与技能。

四、以学生为主体的电子课教学模式构建

选定了7个载体24个子任务,逐一明确每个任务引导知识点,其设计思路即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但还需站在高职学生的认知水平去组织教学。先引导知识点,再采取“关联、主动、合作、对话”的方式去实现工学结合的教学。即在在关联方面,情境化的设置,体现真实工作场景,使学生身临其境。在主动方面,让学生领受任务任务阅资料制定计划,分析解决问题并进行具体实施。在合作方面,小组讨论提升团队能力。在对话方面,学生展现项目,书面和口头总结策略、步骤,展现成果。实现电子技术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路径:一是要设计编写项目任务所需的引导讲义;二是要准备项目任务书材料;三是要建立任务所需的教学情境并做好准备;四是要合理教学调度安排。通过项目设计、任务引导、情境设置、学生咨询决策计划、讨论实施总结、教师点评、布置作业等步骤,达到“让我去做,我会理解”的目的,从而实现电子技术课的教学目标。

五、构建知识与技能并重的考核评价

课程评价是教学过程必备的重要环节,既要达到考核目的又要能调动学习积极性。电子技术课教学改革后,需要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结合,也需要知识考核和项目动手技能相结合。考核方式的设计,着重要体现完成任务与掌握知识并重,知识融于任务过程。避免改革后出现轻知识的情况,考核方式建议包括:平时成绩由任务引导的准备与提问、分工与提交的任务方案计划、任务总结发言情况、作业练习等环节构成;项目成绩由任务进程中的观察记录、制作项目结果情况、操作规范情况等构成;笔试成绩由单元知识测试、半期笔试、期末笔试等构成。

六、结语

实施高职通信类专业电子技术课教学改革,着重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情境构建、以项目为载体的课程设计、以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构建、以过程评价和终结考核相结合的考评方式设计。突出学生参与电子项目后再上升到知识的过程,契合了高职学生的思维模式,有助于提高学习的愉悦度,从而提高电子技术技能和知识素养,为后续通信职业能力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杜爽,朱凤武,郭瑞娟,孙上媛.电工与电子技术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讨[J].高教学刊,2016(9).

[2]庄晓燕.电子技术课程的课堂教学研究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6(5).

[3]韦泽训.构建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与方法[J].继续教育,2011(9).

[4]刘新.以项目为载体的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探讨[J].职教通讯,2015(27).

电力专业技术总结范文10

【关键词】供用电技术专业;技能教育;专业建设;研究;应用

现阶段,我国的电力行业正处于黄金发展期,国家对电力行业的发展提供了一系列的资金与政策倾斜,并且针对电力人才需求颁布了相关的教育政策,为供用电专业建设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众多高校就社会大量的电力人才需求与国家政策的驱使推动下纷纷创设了供用电技术专业,加大供用电技术人才的培养,并进行了专业教学模式的探索,力求在人才培养的同时实现工学结合专业教学局面的形成。笔者主要从课程改革、专业目标、课程体系构建、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环节对供用电专业建设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供用电专业课程目标确定与课程改革

供用电专业创设后先进行了课程规划,着重就课程目标进行了研讨还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就课程体系进行了相关的改革。

1.专业目标的确定

高校创设供用电专业后着重进行了课程调研,还就国外的相关教学实践进行了经验借鉴,进而以此为指导,制定了专业教育目标与教育计划、课程核心、教学大纲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专业目标的确定,真正将专业人才的培养作为目标与课程指导进行专业建设。

供用电专业教育目标确定后高校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创新化的开展了一系列的学科培训核心化课程与专业培训项目,初步落实了供用电专业规划。此外,高校还基于教育目标进行了供用电专业使用教学方向的探讨,力求培养出符合社会人才需求的具备供电施工、管理、检修等综合素质的技能人才。

2.课程改革

高校供用电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进行了相关的专业特色创新,以使课程坚持使用技能性教育为主全面推进。供用电专业课程改革工作开展的目的在于构建实用性强的专业,以求通过专业教育培养出能够具有较强适应能力的专业技能人才。

此外,高校供用电专业课程改革还坚持能力培养思路主导进行总体改革的规划,规划涵盖了一系列的专业能力培养的结构性课程,着重就学生专业基本能力、核心能力与拓展能力进行了规划设计,从专业英语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电力绘图与电子线路分析检修专业能力到电力内外线路设计拓展能力等都涉及到,可以说专业课程的改革具有全面性、计划性,为课程的实际应用提供了基础指导。

二、专业课程建设

供用电专业建设的主要环节是系统课程的建设,课程建设是基于专业目标与体系规划方案进行的专业课程设计建设活动,其中包括课程资源建设与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建设两大方面。

1.课程教学资源建设

供用电专业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具体是指与专业教学相关的包括教学大纲、课程体系规划、课程教案、实训课程资源、信息化教学设备等教学资源的建设,从资源内容多样化的特征来看,供用电专业教学资源建设要先进行资源整合,在基于现有资源建设的基础上进行资源的丰富创新。一些高校在进行专业建设过程中便着重进行了网络助学资源建设,该种资源创新建设与整合,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还有助于专业学术交流的网络良性互动模式的形成。

基于供用电专业技术更新较快的特点,高校在进行教学资源建设工作中要注意电力教材的选择与编制,而且在专业教学中要以实用技能的培训为出发点与落脚点进行特色课程与教学体系的构建。目前,高校在供用电专业建设工作开展中并未基于实际需求进行特色课程体系的创新与实践,这是供用电专业建设过程中稍有不足的地方。

2.专业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

伴随着供用电专业教学资源的建设,部分高校还着重进行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并以学生本位理念为指导就教学方式与手段进行创新与丰富,以求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与职业素养。

传统的高校专业教学方式主要有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讨论式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等,供用电专业教学方式与手段的创新便基于这些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进行了融合创新,增加了供用电专业技能教学中的灵活因素。现阶段应用比较广泛的电力教学方法是项目设计与讨论法,该种方法整合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与创造积极性,创新化的教学方法能够全面提升教学质量。笔者认为高校进行专业建设可以采用网络课程教学方式,并同步创建网络教学信息系统,为师生互动提供信息平台,真正实现教学、课外项目实践、讨论及指导解惑等各环节相结合统一于一体,提升专业教育效果。

三、实训基地构建

供用电专业是基于社会需求开设,因此专业建设应该注意提升专业的职业性与技术性水平,还要注重将技术知识与技能教育相结合,通过构建实训教育模式来真正实现教育技术与技能的结合。专业实训基地的构建主要包括基础实训、综合实训与顶岗实训三方面体系的构建。

供用电专业实训基地的构建还可以分为校内实训基地构建与校外实训基地的构建两方面。其中校内实训基地的构建要涵盖高低压配电技能实训基地、电机电气装置管控基地及配电线路与接触网实训基地等,在实训基地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构建教、学、工相结合的综合模式,并在基地应用中模拟校外实训场景,促进校园氛围最大程度的接近企业应用氛围。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主要是构建校企合作模式的构建。校外实习基地的构建主要借助企业设备、应用环境、工作实际场景将学生学习置于生产与作业一线来辅助学生实训。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专业建设可以推进学生走进企业,走近生产一线,真正起到帮助学生锻炼能力的作用。此外,高校构建基地还要注重加大投资完善各项基地的基础设施,为基地建设奠定资金基础,推进专业建设。

四、师资力量建设

师资力量是影响专业建设的关键影响因素,因此供用电专业进行专业师资力量建设与师资结构优化具有必要性。进行供用电专业师资力量建设要着重就师资的专业技术背景与科研能力方面加强建设,还要创建良好的科研氛氛围,构建形成高校学术经验与科研成果的交流模式。

现阶段,部分高校着重进行了师资建设,并取得了一定成就,其加强师资建设的措施主要有召集不同研究方向的教师开展交流会、定期组织教师培训、组建新老科研团队,以优质的经验师资带动年轻一代教师的科研活动的进展等方式。在加强高校师资力量建设方面中,高校可以着重创建良好的学术氛围,以吸引更多富有创新活力的师资力量。

五、结语

供用电专业是基于近年来社会的电力人才的需求而开设的专业技能教育课程,部门高校积极探讨该专业建设模式,并不断创新专业教学方式与模式,积极推进电力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笔者认为高校应该着重开展技能实训,增强专业教学的实用性与实践性。

参考文献:

[1]黄绘.供用电技术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19)

电力专业技术总结范文11

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于1999年,前身是1952年成立的广州土木水利工程学校,是广东省唯一一所水利、电力类专业的高等职业院校。学院占地面积915亩,由广州从化校区和广州天河校区组成。现有教职工600多人,专任教师近500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120多人。面向全国19个省(市、区)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2500多人,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均达到99%以上,2011年总体就业率全省排名第一。

学院设有水利工程系、市政工程系、电力工程系、自动化工程系、土木工程系、建筑与环境工程系、计算机信息工程系、机械工程系、经济管理系、应用外语系等十个系,开设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电厂设备运行与维护、供用电技术、建筑工程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计算机应用技术、行政管理、商务英语等57个专业(方向)。

学院是水利部“全国水利行业定点培训机构”、劳动与社会保障部“水利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站”,承担国家教育部、建设部实施“建设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的院校之一,也是广东省“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和“广东省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机构”;2006年经广东省劳动与社会保障厅批准成立了“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技能鉴定所”。2003年、2010年学院被广东省授予“职业教育先进单位”,2004年获得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优秀等级。

坚持合作办学,提升服务行业能力

依托广东水利、电力行业企业并服务广东水利、电力行业企业是我院发展的基础和目的。近几年,学院以全国水利示范、省级示范和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为中心,全力推进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取得显著成就。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进一步深化

由广东省水利厅、广东电网、行业协会与企业、学院共同成立“广东省水利电力行业校企合作办学理事会”,构建联系和约束“行企校”各方的长效机制,制定师资队伍建设保障机制、行企校人才共育工作运行机制、实训条件共建共享保障机制、就业服务保障机制、社会服务运行保障机制、多元化经费筹措保障机制6个运行保障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院行业办学优势和特色,初步形成互利多赢的“行企校”合作新局面。

学院分别与飞来峡水利工程管理处、广东水电二局、广东集明电力工程公司等多家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完成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以及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我院依托广州天河校区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与广东南方电力科学研究院等在校内建立紧密型的产学研基地,一起合作从事电力科研、高新技术产品开发与应用推广、电力评价、检测、鉴定、咨询等技术服务业务。

办学实力进一步增强

学院近几年通过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投入近3亿元,学院在校生由7768增至12500多人,2011年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6379万元,校内外实验实训场所219个,专任教师数增至408人,校外兼职教师367多人,图书总册数63万,多媒体教室座位数11348个,教学用计算机总数1557台,学院的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

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

根据水利电力行业一线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素质、知识和技能要求,结合专业的教学特点,通过“行企校”联动的合作育人平台,探索和实践“项目主导,三段双轨”人才培养模式、“双重身份,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分阶段素质养成、岗标课相互贯通”人才培养模式、“多阶段交替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以学生优质就业、实习实训为导向的教学质量多元评价保障机制。

校企联合培养教师,师资队伍进一步优化

在“行企校”联动办学体制机制下,充分发挥师资协调委员会职能,校企合作共同培养教师。依托理事会师资协调委员会,与广东省乐昌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指挥部、广东省水电二局、广东省水利科学研究院、广东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广州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等企业合作,建立人员互动机制,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参与生产实践,提升专业技术和技能水平。学院现有专任教师近500人,同时聘请了367名行业企业专业人员和能工巧匠到校担任兼职教师,总授课达36667课时,专业教师中兼职教师比例达到53.3%。目前学院硕士以上学历150多人,正副教授职称人员120多,形成了一批专兼结合的优秀的专业教学团队。

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

学院以重点专业建设为龙头,带动全院37个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同时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实施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现已建成3门部级精品课程、11门省级精品课程和52门院级优质核心课程。另外随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进一步深入,校企共建了125个稳定的校内实训基地,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和增强了实践技能,有效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均达到99%以上,2011年总体就业率全省高校排名第一。高考第一志愿上线率在全省高职院校中排名第四。

社会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

学院目前有全国水利水电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站、广东省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技能鉴定所等6个国家授权的培训鉴定机构,可以对水利、水电等56个岗位进行培训鉴定,近三年为社会和学院学生开展了4.5万人次的培训和鉴定、3万多人次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学院连续四年选派近4000名学生,由近300名教师带队,结合“三下乡”活动,开展“广东省水利移民后期扶持人口核查”、“广东省小水电工程安全核查及分类定级工作”、“全国水利普查”等一批项目基础数据普查工作,为广东水利行业建立行业基础数据库做出了重要贡献,受到教育部、水利部的高度评价,并受到表彰。

2012年,广东省水利厅依托我院在学院内建立了广东水文化研究推广中心和广东水文化教育培训基地,为推进广东水文化理论研究、成果交流、普及推广、建设实践和人才培养提供有效的工作载体和重要的专业支撑。

电力专业技术总结范文12

摘要:制造业人力资源建设在企业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过程中具有引领、示范、推动、凝聚作用。要把知识与技术创新体系和人力资源建设和人才培养培训体系紧密结合,为企业培养培训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提供知识和智力支撑。 关键词:人力资源 制造业 人才培训 一、上海电气人力资源基本状况 上海电气集团共有企业387家,其中资产管理公司277家、有限公司103家,总公司下属7家。 集团共有职工114709名,其中,在岗职工为74584名。所属企业中,资产管理公司拥有职工68211名,其中32899名职工在岗;有限公司拥有职工45467名,其中40654名职工在岗。 在岗职工中,有专业技术人员共18221名,占职工总数的24.43%;有技术工人35535人,其中技能人才33139名,占职工总数的44.43%。根据电气集团人力资源分类统计表,在岗劳务工用工总数13480人。集团在岗职工中,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学位职工1277名。占专业技术人员的7%,占在岗职工的1.7%,职工的学历学位层次有待进一步提高。集团共有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938名,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10.6%,占在岗职工的2.6%。集团共有高级技师202名,技师1685名,两者分别占技术型人才的0.6%和5.1%,占在岗职工的0.3%和2.3%,技师、高级技师占技术型人才比例为5.7%,占技术工人比例为5.3%,占工人(含劳务工14066人)比例为3.8%。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型人才比例为24.4%,占技术工人比例为22.74%。 在职工教育培训投入方面,2006年。上海电气职工教育培训投入3501.6万元,在岗职工人均469.5元,其中,技能人才教育培训总投入1049.8万元。技能人才人均316.8元。技能人才培训占总投入比例为30%。有限公司职工教育培训投人2313.5万元,人均投入569.1元,其中技能人才投入566.1万元,技能人才人均276.8元。有限公司技能人才培训占总投入比例为24.5%。 同时根据调查,45%的职工在过去一年中参加了企业组织的培训。但有77.5%的职工表示过去一年中没有参加过企业外的培训。专业技术人员群体中有52.5%的职工表示过去一年中没有参加过企业组织的培训,有26.7%的职工表示过去一年没有参加过企业外的培训。35岁以下本科以上学历群体中38.2%的职工表示过去一年中没有参加过企业组织的培训,其中有65.20%的职工表示过去一年没有参加过企业外的培训。企业高层领导中23.1%的人员表示过去一年中没有参加过企业组织的培训。68.5%的人员表示过去一年中没有参加过企业外的培训。 综合上述情况可见,上海电气集团已经拥有一支专业配套、结构合理、功能齐全的人才队伍。近三年来。职工队伍建设态势良好。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占在岗职工比例在2011年、2005年、2006年分别为1.87%、2.17%、2.28%,高技能人才占技术工人比例在2011年、2005年、2006年分别为7.68%、8.8,%、10.03%,呈现上升趋势。 二、上海电气人力资源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级技能人才在总量、结构和素质上还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根据2006年西门子年度报表,2006年西门子共有员工474900名。其中173000人(36.42%)的员工具有本科学历。2006年,西门子在世界范围内新雇佣了75200位员工,其中36%具有本科学历,在拥有大学本科学历的新员工中,有60%是科学家职务或者是工程师。西门子公司高级技术工人占技术工人总数的30%以上。而上海电气高级技能人才从质量到数量都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技师、高级技师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