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图书馆社会科学

图书馆社会科学

时间:2022-09-06 04:15:01

图书馆社会科学

图书馆社会科学范文1

1.1LivingLibrary的缘起

LivingLibrary最早的活动源于丹麦一个名为“停止暴力组织”的非政府组织。2000年7月,该组织举办了一次主题为“互相理解”的活动,为使观众更为深刻的领悟其主旨,现场出借75“本”LvngBook与观众互动,使得现场气氛十分活跃,活动取得圆满成功,这便也直接促成LivingLibrary的出现。之后,LivingLibrary开始在北欧萌芽、发展,到2005年,这一概念逐渐得到欧洲社会各界的重视,图书馆行业也开始涉及此项活动。目前,LivingLibrary已传播至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

1.2LivingLibrary的宗旨和LivingBook的选择国外开展LivingLibrary活动旨在减少偏见,鼓励团结,促进宽容和理解。其核心是对话,目的是通过对话促成理解与宽容,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由此,国外活动的主题涉及人生经历、熟知技能、家庭暴力、宗教、同性恋、变性人、精神健康、社会问题等方方面面。同时,多元化的活动主题也使得国外在开展LivingLibrary活动时对LivingBook的选择非常宽泛,一些具有特殊经历的人士均可被选择作为“真人书”,包括各民族及各行业的优秀代表、专家学者等成功人士,但也有很多属于弱势群体,如残疾人、同性恋者、艾滋病人,以及不同宗教信仰者、不同民族文化者、丧葬经理、变性人、巫师等。

1.3LivingLibrary在我国的发展状况

2008年4月,LivingLibrary这一概念由旅美博士曾蕾首次引入中国,同年底在上海交通大学举办的“2008数字图书馆前沿问题高级研讨班”上,15名图情专家作为LivingBook被与会者“借阅”,首次尝试了这种方式。2009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成功举办了主题为“以人为书、分享智慧、交大薪火、传承你我”的薪火相传LivingLibrary活动,成为中国举办LivingLi-brary活动的第一个吃螃蟹者。此后,LivingLi?brary便在我国逐渐推广开来。目前,国内LivingLibrary活动组织者大致有以下几种:

(1)高校图书馆。自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领跑后,目前全国已有多数高校图书馆举办过一次或多次规模不一的LivingLibrary活动,通过知网检索“LivingLibrary”、“HumanLibrary”、“真人图书馆”等关键词,所得结果也多与高校图书馆相关,说明在当今为数不多的研究者中,基于高校图书馆研究LivingLibrary的还是占大多数。总体来说,高校图书馆开展的LivingLibrary活动较为规范,体现在活动的组织部门、开展活动频次以及LivingBook的甄选、管理、借阅等一系列环节上。此外,高校图书馆开展LivingLibrary活动面向的是校内读者,尤其是学生读者,活动主题多为针对学生的留学、考研、实习、生活与就业等,在Lv-ingBook的选择上限制较多,活动内容也很难推陈出新。目前,高校图书馆中做得比较成功的有清华大学图书馆的“学在清华?真人图书馆”等。

(2)个人。近年来,网上不断爆出个人创办“真人图书馆”的消息。目前已知的较为著名的主要有:在上海由雷万锋创办的“MeLibrary”、在北京的“星辰海真人图书馆”、广州的“梵行真人图书馆”等。在这些强调“创意”的LivingLibrary,茶饮、点心以及借阅纸质书籍均要收取_定费用,以平衡房租开销,但阅读真人书并不收费。只是,由于场地有限,每次活动仅面向_定数量的读者开放。他们招募LivingBook-般通过本人自荐以及会员、朋友推荐两种途径,以“有趣、有益”为原则。其Lh-ingBook多为故事性、实用性较强的类别,如旅行书、公益书、新知书、社交书、技能书等。

(3)公益组织、企业团体。其先行者是上海的“人间关系社区发展中心”。从一个名为“盐和米”的公益项目到开展“生命图书馆”活动,该公益组织曾吸引了不少媒体前去报道。而今,据说因为经费问题,该项目已停办。目前,国内由公益组织创办的规模最大的LivingLibrary是“荒岛图书馆”,截止到2013年已在全国42个城市中拥有105家图书馆。荒岛图书馆是乐创益社区旗下的分布在中国各城市的社区公益图书馆,而它的发展得益于乐创益运营的其他项目对之的资金补贴。2012年4月22日,13家荒岛图书馆在12个城市同步举办真人图书活动,报名人数超过2000人,现场参加人数超过1000人。有包括新华网、南方都市报等主流媒体在内的超过20家媒体进行报道,超过10000人通过微博,豆瓣关注。

公共图书馆。在我国公共图书馆中,最早成功参与该领域的是重庆图书馆。在2012年“4?23世界读书日”的时候,重庆图书馆特别策划了一次全民阅读“新”体验的活动一“借你一次亲密阅读--真人图书馆”,开创了中国公共图书馆参与此领域的先例,也为我国公共图书馆开展公益活动树立了一个新里程碑。特别要指出的是,此次“真人图书馆”活动中,组织方邀请了刑侦专家、法医、美食节目主持人等特殊行业的人当“图书”,摆脱了功利性、商业化的论调,比较接近国外的活动宗旨。目前,LivingLibrary已逐步在我国公共图书馆中普及开来,全国多个省市的公共图书馆均举办过规模不等的真人图书馆活动。2社会科学专业图书馆的职能和基本服务特征2.1馆藏资源专业性强

社科专业馆一般为中小型馆,以全面收藏与所在单位的学科研究方向一致的专业文献为主,特别是最新学术著作是收藏的重点。这类图书馆藏书数量不一定很多,但由于它是针对一定的学科或专业而开展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典藏、流通等一系列活动,因此,收藏的文献系统、全面,学科高度集中,能够适应专业研究和学科建设的需要。

2.2读者群较小、服务面较窄

社科专业馆的服务对象和读者群主要集中在社会科学研究人员。这些读者具有比较宽厚的学科、专业背景和知识面,所从事的工作具有较强的研究性、探索性和专业性,对文献资料的要求较高。另外,研究型读者自身也注重文献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对于一般的文献查找和信息搜索,都能够很好的解决。因此,对于社科专业馆的馆员来说,仅提供常规的文献信息服务,已经满足不了科研人员的需求,而是要提供更为精深的服务。

2.3注重信息服务功能

社科专业馆的信息服务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是以提供一次文献为主的信息流通服务;二是以提供二次文献为主的信息检索服务;二是以对原有文献进行深加工为主的信息咨询服务。此外,某些具有较高服务水平的社科专业馆,会运用各种加工整理手段,对馆藏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进行二、二次加工等,提供有借鉴和参考价值的高层次信息产品。然而,专业的知识服务或知识提炼,都对馆员的专业素质有极高的要求。但目前,绝大多数社科专业馆在人员构成上存在“二多二少”现象,即职工家属多、非专业人员多、低学历多、高学历少、图书馆专业少、研究型人员少,馆员素质参差不齐,所以,能够为读者提供高层次信息产品和专业的信息咨询服务的社科专业馆并不多。

3社会科学专业图书馆引入LivingLibrary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31满足馆藏资源多样化需求,促进阅读多样化发展

由于社科专业馆在文献收藏上突出专业性、系统性,且受馆舍面积、经费等的限制,采购图书和电子资源在量上有所控制,故而,其藏书的全面性就大打折扣,种类不免单_。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利用信息资源的习惯和观念、获取信息的方式等都在不断发生变化,在进行学术研究活动时,对馆藏资源多样化的需求尤为迫切。LivingLibrary的定位在于:“作为一种丰富目前图书馆服务与传统馆藏资源的有效补充而存在。故而,添加LivingBook不失为一种补充“馆藏资源”的有效方法。并且,阅读LivingBook,是一种“让有故事的人用这种有温度的方式向更多的人分享自己的经历”的过程,有人情味、有亲切感,对于提升馆藏利用率亦会有较大帮助。

3.2实现传统服务模式向“传统+知识服务模式”的转变

面对时代的挑战,图书馆只有不断地改变自己的服务模式,在服务的内容和方式上进行拓展和延伸,力求深广,才能满足现代读者用户的需求。目前,社科专业馆的读者服务工作,大多固守传统,缺少创新,服务面较窄。LivingLibrary是最佳隐性知识传播平台。它所提供的服务,较以往图书馆以纸质文献、电子资源为主的服务,有明显的优势。从形式上讲,LivingLibrary较多地提倡思想之间的碰撞,主要提倡交流与互动,实现用户的深度参与。从内容上看,LivingLibrary通过LivingBook使读者在实质上获得了来自于知识和经验的多方面满足,为隐性知识的传播提供了有效途径。并且LivingBook作为能动的个体,可以就相同问题为用户提供多角度的信息。因此,引入LivingLibrary活动对于拓展社科专业馆服务功能、实现服务模式转变有重要意义。

3.3盘活社会资源,推动研究型社科专业馆的建设

鉴于其服务对象,社科专业馆的发展方向即为“研究型人文社科专业图书馆”。满足研究型社科专业馆的建设要求,除了像一般的专业图书馆一样立足本行业本机构,面向相关领域和行业,提供基于学科领域和专业领域的专业文献以外,还须具有支持科研院所进行高水平、多学科的科学研究以及培养高层次研究型人才的能力,这便对馆员的自身素质有了极高的要求。但如上所述,目前多数社科研究专业图书馆在人员构成上存在“三多三少”现象,这严重阻碍了研究型社科专业馆的建设进程。LivingLibrary的出现,弥补了这一不足,依托社会这所大学人才济济的特点,盘活社会资源,招募来自各行各业、学科专业不同、知识背景不同、经历不同的各层次的LivingBook志愿者充当“参考咨询馆员”,与各专业科研人员进行交流沟通,可以暂时缓解目前社科专业馆的人力资源问题,推动研究型社科专业馆的建设进程。

4社会科学专业图书馆实施LivingLibrary的问题与对策

4.1国内LivingLibrary发展中的问题

(1)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保障。由于传入时间过短,我国对于LivingLibrary的研究尚浅,各种规范、制度都未能提出,国外也没有可借鉴的,需进一步探索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另外,在思维壁垒、功利主义和商业诱惑的干扰下,有些Liv-ingLibrary活动的本质不过是无聊的宣讲会、功利的成功学讲座,甚至是单身青年相亲会。

(2)LivingBook的招募现窘境。在国内,由于社会偏见和大众的思维习惯,大多数易被社会大众误解或抱有偏见的人和弱势群体并不愿意成为真人书志愿者。许多有价值的真人图书出于各种考虑,不愿把自己的特殊经历分享给大家,怕被人歧视,抑或是怕泄露隐私。因为在国外有些涉及个人隐私的领域是受法律保护的,是公认不能触碰的,但国内大众还没有形成这样的意识。读者在提问和交流过程中,难免会把_些尖锐、敏感的问题抛向LivingBook,这无疑是对LivingBook的伤害。想要针对读者需求招募到有价值的真人书并非易事。目前,招募到的LvmgBook大多为有着特殊经历的年轻人,借阅者与之所能交流的内容比较有限、单_,也容易重复。

(3)缺少经费支持与区域间的合作。经费短缺,主要体现在非图书馆的组织者中,因其邀请LivingBook与租用借阅场地都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而这部分费用全靠公益资金支持或组织者自费,从而造成他们在经费方面的困难越来越明显。非图书馆的组织者筹措经费困难,也从侧面体现了政府的重视程度不够以及社会大众对Liv-ingLibrary的认知有限。目前,我国LivingLi?brary活动的组织者大都是独自行动,缺乏交流与合作,尤其是区域间的合作。同一地区的不同的组织者往往独自挖掘独特的“真人图书”资源,各自开展活动,不进行交流和共享,这不仅是财力、物力重复支出造成浪费,而且也加大了LivingLibrary的孤立性,不利于其可持续发展。

4.2社科专业馆LivingLibrary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因地制宜,制定LivingLibrary活动规范。社科专业馆应根据自身服务特征,制定科学合理的制度规范,宜包括如下内容:①规定开展LivingLi-brary的前提是遵纪守法;②界定LivingBook的选择范畴,制定知识层面、精神风貌、综合素养等方面的遴选标准;③制定LvmgBook的分类、编目、索书号分配规则等,完善真人书的管理;④制定详细的LivingBook借阅过程的使用、记录规则;⑤制定LivingLibrary活动后续工作要点等。

(2)提高LivingLibrary管理员的综合素质,依托微博、微信、QQ等社交平台进行网络传播,吸引更多的志同道合者加入,增加LivingBook的来源途径,丰富LivingBook的种类。建立开放的Lh-ingBook虚拟问答平台,根据LivingBook自身的特点有针对性地与其进行交流,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LivingLibrary活动、耐心地与读者进行交流。此外,在法律允许的前提下,可以将LivingBook与借阅者交流的记录文件上传到网络平台数据库,使更多的人能够分享优秀的真人书资源。在充足的经费支持与拥有充裕的借阅场地的同时,建立L^ingBook资源库,这将大大促进社科专业馆LivingLibrary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3)积极寻求社会资源,加强区域合作。高校拥有在各学科深有造诣的专家;公共图书馆在服务社会读者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非图书馆的组织者有着丰富的社会经验,这些都可以给社科专业馆以借鉴与帮助。社科专业馆也应从自身优势出发,挖掘独特的LivingBook与区域内其他的组织者进行共享与交流,联合举办L1V1ngLi?brary活动,以提升其影响力。

(4)应重视将LivingLibrary与读者服务相结合。LivingBook与读者之间,更多地侧重于咨询与交流,而参考咨询只是作为图书馆服务读者的一种方式,不能等同于图书馆的所有功能。再者,LivingBook有着自身无法修复的先天性缺陷,即客观性与可信度的无法验证。目前,LivingLibrary尚不能就客观性与权威性为出借的“图书”把关,难保读者不受到异化了的人生观、价值观的误导。对于社科专业馆的研究型读者而言,LivingLibrary本身即可以作为一种新的社会文化现象被研究、解释。因此,社科专业馆在实施LivingLibrary活动的同时,应重视将LivingLibrary与读者服务的有机结合,在潜移默化中使科研人员乐于接受并积极参与到这种服务中来。

图书馆社会科学范文2

1.图书馆类型的传统划分方法

现存的图书馆类型划分方法,是各个国家依据各自图书馆的历史发展轨迹,并结合本国的社会政治体制、文化传统而形成的。由于采用的标准不同,各国图书馆类型的划分结果也各不相同,我国通常有以下三种划分标准。

1.1时间维度

按时间维度划分图书馆类型,就要对我国图书馆的各个发展阶段进行准确定位和科学划分,并为每个阶段确定一个明确的、可识别的标志。人们习惯上按时间将图书馆划分为古代图书馆、近代图书馆和现代图书馆,但难免会有个别图书馆的事业发展水平与其发展阶段称谓不相符。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有研究者主张用序列化的词语对图书馆进行按时间维度的划分,分别将古代、近代和现代图书馆称为第一代、第二代和第三代图书馆,此划分方法还能为图书馆的发展变迁进行充分的语言预设。第一代图书馆向第二代图书馆的过渡以公共图书馆的出现为标志,表明图书馆的社会功能由“收藏机构”向“服务机构”转变。与第一代图书馆注重文献信息的收藏不同,第二代图书馆开始对公众开放,且更加注重文献信息的利用。第三代图书馆的出现则以图书馆服务理念的转变为标志。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图书馆传统的被动服务方式巳经远远不能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信息需图书馆服务对象求,类似“阅读推送”这种主动服务的推出,实现了图书馆服务方式的转变,使图书馆由“知识宝库”变为“知识喷泉”。

无论如何,在图书馆类型划分时,按时间维度进行的划分是不容易引起争议的一种划分方法。

1.2形态维度

图书馆形态即图书馆的表现形式,简单地说就是图书馆的外在特征。从最初的古代藏书楼,到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图书馆工作中的应用而产生的数字图书馆,图书馆的形态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依据图书馆的表现形式,可将图书馆分为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两种形态。传统图书馆即我们所熟悉的拥有丰富的馆藏、固定的馆舍、由图书馆员进行管理并提供文献信息服务的机构。虽然现在的传统图书馆在大量的文献处理程序上,巳由手工转变为自动化,但这种自动化技术的使用只提高了效能,并没有使图书馆的形态发生根本性变化,图书馆的服务依然受时间、地点和馆藏的限制。数字图书馆是指在互联网的推广和普及以及国家重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条件下,以丰富的数字化信息资源为基础,并不断以信息用户的信息需求为动力而要求其最大限度地满足信息用户的信息需求的信息中心或信息资源共享系统。数字图书馆不仅表现在信息资源完全数字化,更主要是在它的服务形式上,可以让读者不受时空限制,随时随地获得需要的信息资源。数字图书馆中的信息导航、知识管理、智能检索以及推送等技术的应用,都使数字图书馆更贴近用户、方便利用。

由于以前人们对网络图书馆、虚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概念理解存在偏差,大多数人模糊的认为这是三类图书馆。但实际上,三者皆是在现代信息技术浪潮的冲击下产生的图书馆建设的新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模式;都实现了信息资源的网络化和虚拟化,打破了时空界限;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这是以物质为载体的传统信息资源所无法实现的,是一种全新的图书馆形态。三者的概念只是对同一对象的不同认识,即对信息时代网络化数字化环境下现代图书 馆的不同描述。所以就目前而言,图书馆形态貌似种类繁多,实际上只有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两种形态。

1.3行业领域维度

1974年,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了“国际图书馆统计标准”,此标准中“图书馆的分类”一章将图书馆分为:国家图书馆、高等院校图书馆、其他主要的非专门图书馆、学校图书馆、专门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六大类型。实际上,主要是以行业领域为标准对图书馆进行分类的。在我国,行业领域也成为划分图书馆类型的一种标准,通常依此将图书馆划分为国家图书馆、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科学专业图书馆(科研图书馆)、军事图书馆、儿童图书馆等,其中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和科学专业图书馆是我国图书馆事业的三大支柱,也是三种主要的图书馆类型。

公共图书馆“指国家举办的,面向社会公开开放的图书馆。它是社会主义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各级地方政府文化主管部门管辖的图书馆如省(直辖市、自治区)图书馆、县(市、区)图书馆等。”它担负着为科学研究服务和大众服务的双重任务,在促进国家科学、文化发展和提高全民科学文化水平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高校图书馆是依附于大学而设立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教师和学生,是教学和科研的有力保障。其馆藏结构要与学校的办学方针和专业设置相吻合,这种馆藏体系的基本特征表现在信息资源的教育性、学术性和专业性三方面。规模大、系科多或校园分散的院校,也可根据需要设立专业分馆和系(所)资料室。高校图书馆工作是高校教育和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作水平定程度上影响学校教学科研水平。

《国际图书馆统计标准》中将科学专业图书馆称为“专门图书馆”。在我国,这种专门图书馆种类多、馆藏文献专深,直接为科学研究和生产技术服务。它们被按照专业和系统组织起来,主要包括中国科学院系统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系统图书馆、中国农业科学院系统图书馆、中国医学科学院系统图书馆、中国地质科学院系统图书馆、政府部门所属研究院(所)图书馆、大型厂矿企业的技术图书馆以及其他专业性图书馆。〔这类图书馆往往同时是本专业的信息中心,在科学研究、生产建设方面起着“耳目”、“参谋”作用。

2.按行业领域进行划分的局限

在图书馆类型的传统划分中,基于时间和形态维度的两种划分方法巳在学界基本形成共识。但由于我国行业领域众多,很多部门面临调整,以及研究者对一些概念的错误认识,造成按行业领域进行的划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不科学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标准不一

对事物进行分类时,首先要遵循的原则是每次划分的依据必须同一。所谓“同一”是指“共同的一个或一种”,即划分标准可以有多个,但在类型划分过程中,被选择的所有标准必须同时起作用。如果划分的依据不同一,划分结果就会混乱不清,出现“混淆根据”的逻辑错误。

受国家图书馆名称、地位和作用的影响,研究者们在按行业领域划分图书馆类型时,将国家图书馆也作为一种专门类型的图书馆列出,而国家图书馆并不属于一种单独的行业领域,这就违背了标准同一的划分原则。国家图书馆位于全国图书馆系统的最高层,在全国图书馆工作的各项规划中起中心作用,是一个国家的中心图书馆,是图书馆事业的主要推动者,其地位是不容置疑的。国际图书馆界对其名称和职能有着不一样的解释,不同国家的国家图书馆分属不同的领域:有公共性的中央图书馆兼作国家图书馆,如法国国家图书馆、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及英国不列颠图书馆;也有大学图书馆兼作国家图书馆,如丹麦的哈根大学图书馆、挪威奥斯陆大学图书馆;还有科学图书馆兼作国家图书馆,如罗马尼亚科学院图书馆、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等。〔13〕在我国,国家图书馆虽然专指文化部系统所属的“中国国家图书馆”,但实际上也有其他领域的图书馆承担着国家图书馆的职责,如科学院系统的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社科院系统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农科院系统的中国农业科学院图书馆等。总之,尽管国家图书馆在全国图书馆系统中有着特殊地位,但它仍然归属于公共图书馆或者其他类型的图书馆,而不能列为一种单独的图书馆类型(如果要将国家图书馆单独列类,其划分依据应是图书馆的层级关系)。

2.2子项相容

子项相容是违背划分规则的逻辑错误之一,它是指划分后的各子项间是相容并列关系,而不是互相排斥的关系。在图书馆类型划分上表现为各类图书馆间的子类存在交叉现象。以军事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为例,根据面向群体的不同,军事图书馆又可分为:军队图书馆(室)和军事院校图书馆,它们的任务、服务对象和馆藏特点都有所不同。军队图书馆(室)指的是团以下单位所设的俱乐部图书馆,它为战士服务,提高了广大指战员的政治思想觉悟和科学文化水平,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其收藏的文献主要是通俗易懂、适合战士阅读的书刊。〔14〕而军事院校图书馆的主要任务是为科研服务,服务对象是全校学员、教员和干部,其馆藏以军事学的研究文献为主,文献的采集范围也是根据各学校的专业性质而定的。总之,军事院校图书馆在性质、任务、职能和工作特点等方面都与高校图书馆相同,从名称也可看出,军事院校图书馆就属于高校图书馆。由此可见,虽然军队图书馆和军事院校图书馆都和军队系统有关,但是性质完全不同。前者属于专门图书馆,后者属于高校图书馆。而传统教材中将这两类图书馆笼统的归为军事图书馆是不合适的。

有研究者将高校图书馆的英文翻译为“UniversityLibrar-y”,这是不准确的,该英文的含义是“大学的图书馆”,没有体现出高校图书馆的学术性。高校图书馆的准确翻译是“Aca?demicLibrary”,“academic”一词具有“学术性的;与学校和大学教育有关的”含义,强调高校图书馆是为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15〕《世界图书馆与情报服务百科全书》认为,“各大学图书馆收藏的资料必须对研究生和大学生两级教学大纲有直接帮助,而且还要求收藏综合性资料,以帮助学生和全体教师的学术研究。”〔16〕可见,为科研服务是高校图书馆的基本特征,很多高校图书馆同时肩负着相关研究领域科学专业图书馆的作用,特别是作为教学和科研中心的重点院校,承担着大量的科学研究任务,比如医学院校图书馆、地质类院校图书馆以及军事院校图书馆等,都为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同高校图书馆一样,科学专业图书馆的馆藏文献也反映出学科的专业性,主要为本系统和本单位的科研、工程技术人员服务,其用户具有比较专深的专业知识。总之,科学专业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都具备专业性和学术性的特点,且同时为科学研究服务,两者的共同点导致研究者们无法按行业领域将两类图书馆进行明确的划分,划分结果存在大量交叉重复。

2.3划分不全

按行业领域划分图书馆类型的第三个问题是:各行业的图书馆列举不全。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原因:首先,我国行业领域众多。行业就是社会成员围绕专门化的社会活动而形成的社会组织体系,通常也称为一个部门或系统,如文教、政法、财经、体育、卫生、交通运输、邮电、商业等不同的部门都各自构成了一个行业。各行业领域的图书馆就是为该行业服务的图书馆,每个行业都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丰富员工文化生活的需要建立图书馆,应该说,有多少种行业,就有多少种行业的图书馆。我国习惯将教育系统图书馆归为高校图书馆,文化系统图书馆归为公共图书馆,而其他行业的图书馆却无法做到一一列举。其次,目前我国很多部门面临着合并调整。如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后,国务院进行了机构改革,组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不再保留卫生部和人口计生委;新闻出版总署与广电总局整合,组建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总局;铁道部划人交通运输部等。行业组织之间也经常进行拆分、重组。总之,行业领域在随时发生变化,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需求的变化,还会不断有新的行业产生。

按行业领域划分图书馆类型的方法存在很多弊端,因此,有必要对图书馆的类型体系进行重构。

3.基于服务对象的图书馆类型体系重构

决定图书馆生存和发展的根本点是用户需求,图书馆的一切运转都必须紧紧围绕用户的信息需求,以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为组织的根本目的。用户,即图书馆的服务对象,由此,考虑到按行业领域划分图书馆类型的局限性以及用户需求的重要性,笔者根据图书馆不同的服务对象,对图书馆的类型体系进行了重构,将图书馆划分为公共图书馆,学术图书馆和专门图书馆三大体系。

3.1公共图书馆

公共图书馆的服务群体为社会公众,它不仅为公共所有,而且面向整个社会,为每一个进馆阅读的社会成员提供文献信息服务。〔19〕随着社会环境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以及当前我国经济体制转型的背景,公共行政体制和事业单位改革正在稳步推进,我国的图书馆及其制度也面临着转型的挑战。2006年9月,枟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支持民办公益性文化机构的发展,鼓励民间开办博物馆、图书馆等组织,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提供公共文化服务。”t20]这一规划的提出更加突出了重新解读公共图书馆概念的必要性,公共图书馆不必再纠缠于投资主体、服务模式等问题,只需强调其“开放性”和“社会性”,鉴于此,金胜勇将公共图书馆重新定义为:以所收藏和组织的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基础,面向社会公众提供知识信息服务的社会机制。〔21〕根据上述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所处的多元化制度转型的环境,将公共图书馆分为传统公共图书馆和非传统公共图书馆两大类。传统公共图书馆的概念内涵包括以下几部分:一是承办主体是国家或地方政府;二是经费来源是国家或政府;三是服务对象为社会公众;四是服务方式为主要向广大人民群众免费提供服务。传统公共图书馆主要包括国家图书馆、省(自治区、直辖市)图书馆,地区、市、州盟等行政区图书馆、县图书馆、乡镇图书馆等。

非传统公共图书馆是指“由非政府团体、企业或个人举办,向全社会开放,主要服务于特定的区域、组织或群体的图书馆。”主要包括社区图书馆、大学城图书馆、工业园区图书馆等新型的公共图书馆。非传统公共图书馆是公共图书馆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同传统公共图书馆一样承担着保存人类文化遗产、提供信息知识服务、开展社会教育、进行文化娱乐导航等社会职能的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公共文化服务的不足,比传统公共图书馆更加贴近社会、贴近公众、贴近生活。

3.2学术图书馆

学术图书馆的服务群体为教师、学生及科研人员,是具有学术性质、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图书馆,包括高校图书馆和各类科学专业图书馆。高校图书馆虽然属于学校图书馆的范畴,但又不同于一般的学校图书馆,其职能是根据该校的课程安排和专业设置为教学和科研搜集、整理、提供各种文献信息,其学术性贯穿于它全部的工作环节中。在国外,通常把高等院校图书馆归为科学或研究图书馆。前文提到,很多高校图书馆同时肩负着相关领域科研图书馆的作用,如医学院校图书馆、军事院校图书馆等。为了避免高校图书馆与科学专业图书馆在以行业领域划分时出现的大量交叉现象,此划分方法根据馆藏范围和图书馆所涉及的研究领域,将学术图书馆分为综合性学术图书馆和专业性学术图书馆两大类。

综合性学术图书馆的馆藏范围涉及各个学科,如多科性、综合性大学图书馆以及综合性科研机构的科学专业图书馆等。在一些国际划分方法中,科学专业图书馆常被独立列类,其服务对象主要是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从事的多为前沿和尖端课题。在我国,科学专业图书馆是主要的图书馆类型之一,被按照专业和系统组织起来,隶属于各类科学研究机构。其中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都属于综合性学术图书馆,它们为自然科学、交叉科学和高技术领域的科技自主创新,以及经济、法律、文史哲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文献信息保障。

专业性学术图书馆是指该图书馆的某一专业领域很突出,其馆藏建设以收集与该研究领域密切相关的信息资源为重点,建立专业的馆藏体系,馆藏范围围绕该馆的科研任务和方向。单科性院校图书馆以及理工类、文学类、法学类、农学类等学科类别较单一的高校图书馆都属于此类。除此之外还包括军事院校图书馆、医学院图书馆、中国农业科学院图书馆、中国地质图书馆等研究方向专一的科学专业图书馆。

学术图书馆的馆藏具有专业性和学术性的特点,且服务方式多样化,要求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背景、文献信息知识和较高的外语水平。学术图书馆向科研人员提供有科学价值的信息资源,宣传报道国内外最新的理论和技术,是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文献信息中心,是广大师生、研究人员进行学习和学术研究的重要场所。

3.3专门图书馆

专门图书馆的服务群体面向的是某一行业或某一特殊人群。此处的“专门图书馆”与前文按行业领域划分时提到的“专门图书馆”不同,前文的“专门图书馆”是指为科学研究服务的各级科研图书馆,强调图书馆的“专业性”,这类图书馆巳划分至学术图书馆体系中。而这里的“专门图书馆”是针对不同的服务群体而言的,强调的是服务群体的“特殊性”。

在各类图书馆中,专门图书馆是构成最为复杂的一类,它数量繁多,涵盖了各种行业的图书馆。为避免划分混乱,专门图书馆又可分为面向特殊行业的专门图书馆和面向特殊群体的专门图书馆。

面向特殊行业的专门图书馆,即为各个行业领域服务的专门化图书馆。前文在阐述按行业领域进行划分的局限时提到,我国行业领域众多,无法将所有行业的图书馆一一列举,而在实际的分类过程中,人们总是坚持“最简化原则”,舍弃不同行业图书馆的一般性差异,而根据其共同的特有的性质加以区分和归类。依此,所有行业领域的图书馆都可归人面向特殊行业的专门图书馆一类中,并且也可将随着社会发展而产生的新的行业图书馆随时归人此子类。这种专门图书馆具体包括军队图书馆、医院图书馆、工会图书馆等。由于中小学图书馆不具备高校图书馆的学术性,也应归人此类中。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军队图书馆和医院图书馆与学术图书馆体系中的军事院校图书馆、医学院图书馆不同,军队图书馆和医院图书馆分别服务于广大指战员和医患人员,其作用是丰富读者的业余文化生活,藏书通俗易懂,而军事院校图书馆和医学院校图书馆则具有很强的学术性,主要面向师生和科研人员,馆藏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其任务是满足相关领域科学研究的需要。

面向特殊群体的专门图书馆是针对不同的服务人群进行划分的,包括儿童图书馆、盲人图书馆、监狱图书馆,以及为宗教徒和部分信徒服务的宗教图书馆等。由于公共图书馆既可以为一般社会民众服务,也可以为某一特定的读者人群服务,如儿童、盲人、农民等,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面向特殊群体的专门图书馆也具有公共图书馆性质,但由于利用的大众人群较少,多数为小众人群,因而将其归为专门图书馆。此外,育儿馆、婴幼儿培养馆、特殊疾病心理辅导图书馆、老年图书馆等虽然在我国还有待建设,但也将成为专门图书馆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向特殊群体的专门图书馆的服务方式是根据不同人群的阅读习惯和阅读需求构建的,比如在儿童图书馆内进行的阅读指导、对青少年开展的信息获取能力培养等服务,可以让少年儿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总之,此类专门图书馆的发展使图书馆的服务更加人性化,能更好地服务于全社会。

基于服务对象对图书馆类型体系进行重构,能最大限度地使图书馆类型的划分更加系统、完整,避免了按行业领域进行划分的局限性和不科学性。图书馆类型划分是图书馆学中的一个基础问题,构建一个层次明确的图书馆类型体系,一方面可以使图书馆学研究更加规范严谨,另一方面也能使图书馆学的研究同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更好地对应起来,从而起到指导实践的作用。

图书馆社会科学范文3

关键词: 近代民间社团 图书馆事业 中国科学社

一、中国科学社与图书馆建设的缘起

以“格物致知,利用后生”为目标,以“联络同志,研究学问,共图中国科学之发达”为宗旨,以“科学救国”为梦想的中国科学社成立于1914年。作为民国时期最具有影响力的综合性民间团体,自成立之初就担负起科学宣传与传播、科学教育与普及、开拓国民视野与民智的重任。从“科学宣传”到“科学救国”的道路上,逐渐认识到科学实体的建立在“科学救国”中的重要性。作为科学实体之一的图书馆,在该社成立之初的章程中就明确指出“设立图书馆,搜集科学及他种书籍,以便学者参考”。[1]这充分说明了图书馆在科学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

二、中国科学社对图书馆事业的实践

1.近代科学图书馆的萌芽——南京生物图书馆

1920年在南京成贤街文德里19号中国科学社北屋建生物图书馆。该馆虽建设规模较小,但其性质和意义深远,代表中国近代科学图书馆的萌芽,且图书专业性特点显著。图书馆开办之初,因经费有限,大部分图书杂志由社员捐赠,也有少量购置。1921年1月1日正式开放时只有中西书报1千余册,至1928年已有“中西文书籍1万7千余册;每年订购德、美、法、日各国科学杂志,共计140余种,尤为我国各处图书馆所罕见。馆中现藏中西文杂志都2万9千余册”[2]。此外,有英国皇家学会报、德国化学杂志等9种珍贵杂志及国际赠送书报2千余册;定期交换书报四十种;还有私人捐赠如杜云舒自用的《生物学书报》和周美权私藏的《算学书报》。南京生物图书馆的创办“在中国各处图书馆,未有及此宏者”[3]。

2.近代科学图书馆的诞生——上海明复图书馆

上海明复图书馆始建于1929年11月,地址是上海陕西南路亚尔培路335号,1931年1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作为当时全国第一座采用新式设计的专业性图书馆,明复图书馆的建成轰动整个上海,国内第一个具有科学性质的图书馆诞生了。明复图书馆建筑面积5500平方,为正方形的三层钢骨楼房,南楼是阅览室和学术报告厅,北楼是书库。作为一座现代图书馆其“上下层装有手摇升降机,以便搬运图书,书库可藏一寸厚的书22万册”[4]。据出版月报称,至1943年10月明复图书馆藏书5万5千册。其中中西书籍4万5千册,中文1万册,西文包括理、化、工程、机械。特别是西文定期刊物收集丰富。

上海明复图书馆不仅是宣扬科学的宝库,还是中国科学社总部。正如图书馆以纪念早年英逝的胡明复命名一样,上海明复图书馆也是中国科学图书馆的“开路小工”。

3.出版图书及举办展览

自中国科学社1915年出版第一部《科学》月刊以来,中国科学社共发行6种出版物。①《科学》月刊。1915年—1950年,按月发行,共三十二卷,以传播科学为目的,在国内学术界较有影响。②《科学画报》。1933创刊,以普及科学知识为目的。③科学丛书。1922年出版,每年收集年会论文,发行一册,多是社员发表的研究心得。④科学通论、科学名人传等,以灌输正确的科学知识。如赵元任《中西星名考》(英文)和吴伟士《显微理论》等均极具价值。⑤科学业刊,是高深且有系统的科学研究,现已出版的有钟心煊《中国木本植物目录》英文本。⑥科学业书。针对不适合中国国情的各国各级各类的参考书、教科书而出。有谢家荣《地质学》、任鸿隽《科学概论》、李俨《中国数学大纲》。⑦科学译丛。如《工程丛书》、《水利工程学》、《电工丛书》、《化工丛书》等。⑧生物研究所专刊。1924年出版,分篇刊印。已出版的有陈席山《金鱼之变异》,秉农山《鲸鱼骨骼之研究》《虎骨之研究》,王家楫《南京附近之原生物动物》,孙宗彭《南京蜇蝎之调查》,张景钺《蕨茎组织之研究》等共11种之多,均为英文。已印刷发表的有秉农山《白鲸舌之解剖》,陈席山《金鱼之遗传》,张春霖《白鼠之生活史》,谢淝成《蚂蝗之解剖》,方炳文《鲢鱼鳃部之情状》,胡先脯和秦仁昌《中国榧属之研究》,胡先脯《中国植物志》等9种,也均为英文。这些出版物“除有少数中文书籍为通俗性外,其他中西文刊物,皆属专门性”[5]。此外,中国科学社还举办展览,1931年在上海明复图书馆举办的中国书版展览会最为轰动,展出大量具有价值的书籍,其宗旨是“宣扬我国固有图书版本之艺术并征集国内近代图书版本之出品,以资互相观摩而求进步。”[6]这些都体现了中国科学社图书馆始终围绕“研究学术”为宗旨,宣扬科学研究、进行科学实践的精髓。

4.科学家对图书馆事业的实践

中国科学社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中国科学社这片土壤,也倾注着中国科学社诸多科学家们的心血。胡明复、刘咸、唐钺等科学家不仅亲自担任领导职务参与图书馆的日常管理,图书馆还成立以12位不同学科的科学家组成的图书馆委员会,以加强图书馆工作的科学性和专业性,可见图书馆在科学家们心中的重要地位。1916年,在《科学》上刊登《发起建设图书馆缘起》一文,其中附录了《中国科学社图书馆章程》。该章程由时任图书馆主任唐钺起草,分为“中国科学社图书馆总章”、“中国科学社图书馆暂行流通书籍章程”和“中国科学社图书馆办事细则”三个部分。总章中明确指出经费由“社员特捐”。因此,中国科学社图书馆收集的许多图书都是社员捐赠的,其中不乏珍贵书籍。例如周美权捐赠图书计530种,其中数学书籍最贵。科学家对图书馆事业的重视、直接参与管理和专业性指导,使中国科学社图书馆在近30年的发展中得以保存和壮大,留下大量宝贵书籍,特别是科技方面的书籍。科学家们始终扮演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开路小工”。

三、中国科学社对图书馆事业的影响

中国科学社自成立至1949年,在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重视图书馆事业的建设与发展,即使在艰苦的战争时期也坚持开放图书馆,以唤醒民众对科学知识的热爱与研究,普及科学常识,编辑出版大量通俗易懂的科学书籍,“以图达到科学深入人心之目标,促进中国科学社会化”。至1949年中国科学社图书馆转交国家时“馆藏书籍杂志中文3万余册,西文2万余册,其中装订成巨册的西文杂志7千余册,是东南地区的科学文献渊薮”。[7]其中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颇多,尤以生物科学为最,不乏珍贵藏书,为建设新中国科学性和专门性的图书馆提供宝贵的资源和经验。(1)中国科学社对图书馆的管理规范,制度健全,分工明确。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如《中国科学社图书馆章程》、《中国科学社图书馆暂行流通书籍章程》、《中国科学社图书馆办事细则》等,以后又颁布《图书馆借书章程》、《图书馆阅书规则》以对原有章程进行修改和补充,使图书馆的管理不断完善,为现代图书馆的管理提供许多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和案例。(2)科学家直接参与图书馆的工作,使图书馆的专业性更加突出,科学宣传效果更好。同时,科学家们对科学图书馆坚持和执著的追求精神,将感染和激励现代图书馆员对图书馆事业的热爱。(3)作为民间社团开办的图书馆,中国科学社图书馆的经费和书籍大多由社员捐置,管理较好,有充足的经费购置图书,确保了图书馆的良性发展。(4)《科学》等杂志的出版,为学校、团体、学术机关提供了学习科学的读本,始终坚持“普及为主,专业化为辅”的方针。《科学》的体例、办刊方针已经成为中国科学期刊及至思想文化期刊的典范。[8]

四、结语

中国科学社对“国家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科学事业的发展以及整个思想文化的影响绝对是非同一般的”[9]。中国科学社图书馆一直伴随中国科学社的发展而壮大。作为近代民间社团开办的图书馆,始终坚持宣传科学、普及科学,开启民智的宗旨,是中国早期科学家们实现科学救国、科学理想、科学实践的重要基地,在中国图书馆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价值,尤其是科学图书馆的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留下的大量珍贵书籍,成为近现代科学文化发展中的重要财富。

参考文献:

[1]郝飞.中国科学社图书馆发展历程述论[J].安徽文学,2007(8):204.

[2]科学图书馆之概况及新筑[J].图书馆学季刊.第三卷第三期,469-470.

[3]任鸿隽.中国科学社之过去及将来[J].科学.1923,8(1):1-9.

[4]孔晓敏,罗瑞芳,罗泽国.明复图书馆的变迁[J].科学.2012,64(6):58-60.

[5]张剑.从科学宣传到科学研究——中国科学社科学救国方略的转变[J].自然科学史研究.2003(4):304-317.

[6]中国科学社中国书版展览会简章.中国书书版展览会[J].社友.1930,4:2.

图书馆社会科学范文4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对外开放 困难 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4(b)-0256-01

1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的背景

教育部在2002年2月21日颁发的《普遍高等教育图书馆规程(修订)》中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图书馆应尽可能向社会读者和社区读者开放。中国图书馆学会2008年的《图书馆服务宣言》中第2条指出:“图书馆向读者提供平等服务。各级各类图书馆共同构成图书馆体系,保障全体社会成员普遍均等地享有图书馆服务。”这表明高校图书馆虽然主要为本校的教学和科研服务.但它同时也承担着公共图书馆的职能。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这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高校图书馆中是极为普遍的,例如英国和澳大利亚的高校图书馆都是向公众开放的,市民可以自由进入大学图书馆查阅资料。美国公立大学全部对外开放,进馆阅览不需要任何证件,持任何一公立图书馆的借书证就可借书。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就有约97%的大学图书馆向社会开放。我国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最早源自于20世纪90年代的深圳大学,以后陆续有高校跟进,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宣布图书馆对外开放,他们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点,通过各种途径,面向社会提供服务。

2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存在的困难

2.1 陈旧思想观念的制约

长期以来,高校图书馆一直被公众认为只为本校的教学和科研服务,而不为社会服务。因此,一直与社会读者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许多读者对高校图书馆的服务缺乏了解,即使有文献信息方面的需求,也不知道或者不敢去高校图书馆咨询,更别说借阅图书了。许多高校也把图书馆当作自己的财产,缺少为社会公众服务的意识,没有认识到高校图书馆的资源是国有资源,属于人民大众。

2.2 缺乏完整、有效的管理体制

我国多数高校图书馆的管理体制都是围绕本校教学科研的需求制定的,只适合为高校内部服务,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的办馆方针、服务对象、所承担的任务都不一样。由于在社会服务方面的政策不完善,缺乏完整、有效的管理规章制度,高校图书馆在面向社会读者开放后,势必会给学校及图书馆管理带来困难,并增加图书馆的经费与劳动力负担。

2.3 文献资源种类缺少

高校图书馆的主要任务是为本校的教学和科研服务,所购置的图书、期刊、电子资源数据库多与本校的专业学科相对应,人文社科类、少儿类及其他普及性图书相对较少,有可能无法满足广大社会读者的需求。

2.4 人力资源短缺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后,随着服务项目增加,工作量加大,将会出现工作人员紧缺的情况,加上馆员自身素质参差不齐,在服务意识、知识结构、专业化程度方面有可能达不到面向社会开放的要求,他们将面临着严峻挑战。

2.5 技术服务手段落后,人才匮乏

网络技术及信息安全技术是制约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的主要 技术手段,网络技术是馆藏电子资源高度开放和共享的根本保证,安全技术保障读者信息的保密性、文献资源的完整性及可用性,及有效 保护文献资源的知识产权等问题。高校图书馆在这两方面所掌握的技术水平还较为低下,服务手段相对落后,缺乏掌握先进网络、安全技术的人才。

3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的有效途径

3.1 转变图书馆自身与社会公众双方面的观念意识

高校图书馆自身应转变观念,树立起为社会公众服务的意识。应当认识到:高校图书馆是“没有围墙的大学”,它承担着能提供给更多的人使用的使命和责任,使用的人越多,图书馆起到的作用就越大,对社会的贡献越大,从而可能更好的为当地的经济建设服务。

高校图书馆还应加大面向社会开放的宣传力度,主动走进社区、走进政府、行业企业、中小学,宣传图书馆馆藏资源、服务内容、服务项目、服务方式,可为校外读者进行集中培训,使他们了解怎样使用高校图书馆,提高使用高校图书馆的水平,从而喜欢使用高校图书馆。

3.2 建立起一整套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的管理规章制度

这套管理制度能从高校图书馆自身的特点出发,从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的区别出发,综合考虑学校安全管理等多种因素,对外开放本身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要考虑开放的程度、开放的资源设施、借书证的权限及发放范围、电子资源的共享等问题,通过在对外开放过程中的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制度不断修改、补充、完善从而建立起一套完整的面向社会开放的管理规章制度。

3.3 为周边社区居民提供有效服务

进周边社区为居民办理图书借阅证,社区常住人口凭社区证明、身份证、学生证,交纳一定的押金和工本费,办理借阅证,有效期限可以是半年也可以是一年;在周边社区举办图书馆知识讲座、报告会,向社区读者发放图书馆读者指南,从不同的角度帮助社会读者掌握利用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的方法和技能;利用图书馆的学术报告厅、展览厅、视听室以及先进的网络、通信、投影、放映等设备,举办各种文化展览、学术会议和培训班,为社区提供文化交流场所。

采用在社区建立分馆的形式,主动参与基层图书馆建设,提高在社区中的地位。社区提供一定的场所,安排必要的图书管理人员和保证一定的购书经费,高校图书馆则提供一些设备、图书。可根据馆藏特色,通过对社区分馆的服务对象需求情况、服务内容、服务手段等分析,有针对性地支持社区图书馆建设。

3.4 为对口合作企业提供有效的服务

高校图书馆应根据本院校的培养目标和馆藏文献学科结构,分析社会的需求,充分发挥馆藏资源和人才优势, 向企业提供科技查新、专题情报,有针对性地进行开放,可与企业联合开发科研项目,弥补企业在信息获取能力和科研技术方面的缺陷。目前,国内已有部分大学图书馆与对口企业签订了提供信息服务的合作协议。

3.5 与公共图书馆之间实现资源共享

图书馆社会科学范文5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构建;和谐社会

Abstract:Setting up science developing a Taoist temple,structuring harmonious society is seventeen big ictuses. Structure harmonious society, any unit , branch being duty-bound. The analyt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ibrary is in the main body of a book structuring advantage in harmonious society, sets forth the significance structuring the harmoniou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ibrary and harmonious social development , brings forward the measure structuring the all-direction harmoniou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ibrary , reaching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realizing a library, to promote development of harmonious society ultimately.

Key word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ibrary;Structure;Harmonious society

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是十七大的强音。进入21世纪知识信息时代,知识与信息成为推动社会经济与文明发展的核心,作为知识信息聚集、存储、传递、扩散中心的高校图书馆,对把知识与信息转化为生产力,推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高速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不可取代的优势。

一、高校图书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优势

1.信息资源优势

(1)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高校图书馆收藏有古今中外的印刷型文献资源和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是人类巨大的知识宝库。高校图书馆随着信息化、网络化、自动化的发展,正加快从传统的以纸质印刷型图书馆向以印刷型、电子型和网络化结合的数字图书馆、复合图书馆和智能图书馆转换步伐,文献信息不仅包括以图书、期刊、报纸、文集等纸质文献,还包括缩微文献、光盘、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网络数据资源、网络导航库、自建特色数据库等数字文献,文献信息不仅载体形式多,而且内容信息量大,信息更新快,检索途径便捷,可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用户的信息需求。

(2)学科信息强,科技含量高

在知识全球化的今天,“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科学技术在发展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的重要性。高校图书馆是为高校各专业、学科教学和科研服务的,馆藏文献信息专业性强,内容全面系统,科技含量较高,而且随着各个学科的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交叉学科、边缘科学、应用科学的新兴与发展,推动高校图书馆馆藏建设,不仅有大量的学科文献信息,还包括大量的国内外科技报告、专利文献、政府报告、会议文献等,文献信息资源多元化,更新快,学科前沿知识科技性强,这可成为地方经济建设文献的基础和信息保障来源。

2.服务优势

知识更新的加快,信息资源的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出现与发展,导致高校图书馆的服务理念、服务手段、服务内容和服务技巧不断创新和完善,为图书馆的服务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服务机会。

3.情报信息人才优势

高校图书馆拥有一支具有复合知识结构的较为稳定的图书情报服务队伍。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因此,图书馆员的图书情报和信息处理能力和服务能力,不仅对图书馆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校的教学与科研的水平,影响着为社会进行信息服务的能力。馆员的定位不仅是“热情、耐心、周到”的服务人员,更是信息全球化、网络化环境中的“信息导航员”“网上冲浪员”。面对新形势的需要,学科馆员制、馆员首问制等在各高校推行与发展,促进馆员适应时代的发展。图书馆馆员要不断更新和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不仅要掌握深厚的图书情报知识,而且需要至少一门专业科研领域的学科知识,能够准确分析、判断信息的质量及利用价值,熟练掌握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操作与应用,以及熟练的外语应用,对网络信息进行开发、维护、检索、存储和传递。

二、构建和谐图书馆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意义

和谐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观念,是事物存在的最佳状态,也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共同特点。高校图书馆作为公益性的知识服务机构,关系到高校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它是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对推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支撑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石。随着高校事业的发展和人们受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图书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它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和谐图书馆也将是未来图书馆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因此构建和谐图书馆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三、构建全方位和谐高校图书馆的措施

1.和谐建设,营造人性化的借阅环境

在现代高等学校中,高校图书馆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它不仅是高校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高校的文献信息中心、创新的知识源泉,而且是高校办学实力的一个显著标志。构建和谐高校图书馆,营造人性化的借阅环境是起点,是基础。很难设想一个空气污浊、光线暗淡、拥挤嘈杂、馆藏文献稀少、设备配置落后的场所会令读者流连忘返。因此,高校图书馆的建设不仅要外观漂亮大气、宏伟、雄壮,而且在内部装饰、馆藏布局、设备配置等各方面都应人性化设计,为读者营造明快、清新、幽雅、整洁的人性化阅读环境,使读者轻松和谐地进行知识、信息的获取,全方位地感受环境与人的亲和力。

2.和谐的管理,对图书馆员工实施人性化管理

所谓对图书馆员工实施人性化管理,就是坚持“图书馆员工第一,以图书馆员工为中心”,明确图书馆员工在图书馆管理中的主导地位,以尊重员工、爱护员工、关心员工为出发点,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融洽和谐的工作氛围,为构建和谐高校图书馆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总之,高校图书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大有用武(下转第181版)(上接第180版)之地。只要牢记以人为本的办馆思想,只要充分发挥高校的信息资源优势,注重图书馆社会功能、文化功能、教育功能的展示,加强全体馆员的综合素质建设,提高知识服务的技术与能力,不断推出创新的服务理念、服务形式、服务内容、服务项目、服务举措。明确建立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努力方向,在这个伟大的和谐社会建设工程中作出自己的贡献。与此同时,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大家的责任,高校图书馆是知识的殿堂,是人类先进文化的聚集地,在新的发展需求下,把“以人为本”落实到实处,就能实现高校图书馆的全面和谐,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陈建忠.CALIS与大学城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J].图书馆学刊,2006(1).

[2]胡群策.论21世纪高校图书馆服务[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5(3).

[3]王本玉.充分利用馆藏资源,发挥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作用[J].图书馆,2005(1).

图书馆社会科学范文6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化;必要性;策略

1.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化的涵义

高校图书馆是信息资源聚集地,为高校师生提供文献信息服务。但同时作为国家投入的社会公益性教育服务与信息服务机构,高校图书馆有义务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为提高社会公众素质提供信息服务。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各种专业文献资料的读者不断增加,一般的公共图书馆已难以满足他们的需求。高校图书馆的发展与信息技术的数字资源日益丰富,使高校信息服务社会化成为可能[1]。因此,高校图书馆在保障自己服务对象和重点的前提下,将所有资源对社会公众开放,采取有偿或无偿服务方式接纳社会读者或团体,允许他们查阅图书馆的各种信息资料;或者和企事业单位开展合作,为他们提供所需的情报信息等服务[2]。

世界上大多数经济发达国家的高校图书馆是对社会公众开放的,如美国的俄亥俄州大学图书馆,读者可自带书包进图书馆看书、复印所需文献资料,日本和德国的许多大学图书馆也都全方位向市民开放,与公共图书馆的区别并不明显[3]。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图书馆的对外服务工作都处于封闭状态,基本不面向社会公众开展服务,这与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以学生和教师为核心这一服务定位密切相关,因为一旦实行服务社会化,就会遭到高校师生的反对。与此同时,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快速,高校不断扩大招生,使得生均拥有的图书馆资源相对不足,地方院校与部属院校的图书馆发展也不平衡,严重影响着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化的进程。因此不能简单将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服务全面向社会开放,有必要探讨在不影响高校的日常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同时,如何实现高校图书馆的服务社会化。

2.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化的必要性

2.1 高校图书馆实施服务社会化是法规和政策的要求

2003年8月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第二条规定:“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是指由各级人民政府举办或者社会力量举办的,向公众开放用于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的公益性的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文化馆(站)、体育场(馆)、青少年宫、工人文化宫等的建筑物、场地和设备”。具有社会公共属性的高校图书馆,应当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该条例第六条第三款规定:“国家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等社会力量举办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国家鼓励机关、学校等单位内部的文化体育设施向公众开放。”该条例再次从法律层面明确高校图书馆应当承担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因此高校图书馆有必要实行服务社会化。国家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以下简称为《规程》)第二条规定:“高等学校图书馆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履行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为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第十五条规定:“高等学校图书馆应以读者第一、服务育人为宗旨,健全服务体系,做好服务工作。从制度与体制上要求高校图书馆应当面向社会全体开放,社会各类读者应当成为高校图书馆服务的对象。”第二十一条规定:“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图书馆应尽可能向社会读者和社区读者开放。面向社会的文献信息和技术咨询服务,可根据材料和劳动的消耗或服务成果的实际效益收取适当费用”。中国图书馆学会2008年的《图书馆服务宣言》对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化进行了进一步规定。该宣言第二条规定:“图书馆向读者提供平等服务。各级各类图书馆共同构成图书馆体系,保障全体社会成员普遍均等地享有图书馆服务。”第五规定:“图书馆开展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各地区、各类型图书馆加强协调与合作,促进全社会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该《宣言》再次强调了高校图书馆实施服务社会化的必要性。

2.2 高校图书馆实施服务社会化是其社会公共属性的要求

具有公共属性的高校图书馆,属于公共物品,其馆舍建筑、资源配置、管理人员的薪酬和相关业务所需经费一般来源于国家拨款。高校图书馆资源门类齐全,学科结构合理,具备专业性、系统性、完备性和实用性等优点,其文献信息资源约占社会总量的40%以上。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如此丰富,然而利用率不到30%,造成图书馆文献资源的极大浪费和闲置,阻碍了图书情报职能的发挥。2007年《国际先驱导报》与新浪网关于“高校图书馆是否该向公众全面开放”进行过一次联合调查,近80%的人认为“应该”向公众开放,反映出社会公众对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化服务的要求是何等热切[4]。由于当前我国公共图书馆发展较为滞后,而高校图书馆资源相对较为丰富、硬件设施齐全及专业服务水平相对较高,且这些文献信息资源来自于社会,并与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高校图书馆的服务也必须面向社会、服务社会,这样就能弥补公共图书馆资源的不足。随着世界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公众对于图书、知识及信息的需求水平日益提高,终身教育的需求以及提升民族整体素质的需要对图书馆的服务功能与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高校图书馆要成为社会公众终身学习的场所,让全民共享图书馆的资源,将服务对象必然由学校师生扩大到社会读者公众,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发挥更大的社会服务功能,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5]。

2.3 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化服务是自身发展的需要

全国部分大学图书馆馆长签署的《图书馆合作与信息资源共享武汉宣言》将“最大限度地满足校内外读者的信息需求,实现最广泛的信息资源共享”作为大学图书馆追求的目标。虽然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十分丰富,但是利用率低且浪费严重。据统计,我国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约占全社会总量的40%以上,但使用率却不足30%。国家教育部2002年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第一条规定:“高校图书馆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机构,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第二十一条规定:“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图书馆应尽可能向社会读者和社区读者开放。面向社会的文献信息和技术咨询服务,可根据材料和劳动的消耗或服务成果的实际效益收取适当费用。”各高校在保障为本校师生提供服务的同时,应积极开展服务社会化活动。公共图书馆馆藏信息资源很难满足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图书信息需求,社会公众迫切要求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这也为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高校图书馆向社会提供文献信息和技术咨询的有偿服务可以增加收益,补充建设资金,保持自身的持续发展。这样,高校图书馆通过社会化服务,将图书馆馆藏信息资源向社会读者开放既能使图书资源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又能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图书馆经费不足。而且,高校图书馆实行社会化服务能在较大的范围内不断收集各类读者的反馈信息,及时有针对性地补充图书资料,提高藏书质量,形成本校图书馆的藏书特色,在向社会公众提供服务时,扩大了高校的影响力和知名度[6]。

3.高校图书馆实施服务社会化策略

3.1 建立和完善实施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化的法律保障机制

目前,我国的高校图书馆很少向社会公众提供服务,即便提供服务,一般也只是小范围、小规模或个别项目的社会化服务。我国还没有具体的相关法规或政策文件来规定高校图书馆如何为社会公众服务,致使有的高校图书馆可能会因为缺乏法规政策以及操作规则而没有实施社会化服务。实施高校图书馆的服务社会化,首先要有一套比较完善的法律制度作保障。我国应当尽快制定《图书馆法》,规范现有的国家各级各类图书馆的功能和职责。尤其要对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开放义务、开放的资金来源、服务方式、协调机构及保障措施等做出规定,从法律层面保障社会公众平等有效地利用高校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全国各高校还要认真贯彻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和国家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根据以上法规,全国各地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实施细则,对高校图书馆的社会服务进行规定,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内容、对象、时间、方式以及收费标准,将丰富的信息资源向社会读者开放,履行其公共职能,体现其社会公共属性[7]。

3.2 树立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理念

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的教学辅助机构,主要为本校的教学和科研服务。但同时高校图书馆要认识到其所有资源,包括信息、人力、设备、技术等属于社会公共资源,反对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为社会公众服务,不符合高校图书馆的公共属性。要有效地实现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化,就需要转变观念,树立服务社会化的理念。尽管高校图书馆服务职能与公共图书馆不同,主要服务于本校教学科研,但高校图书馆的图书信息资源远远超过公共图书馆,可以弥补公共图书馆的图书信息资源不足。因此,高校应当把自己的图书馆看作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向社会公众开放,为整个社会提供服务[8]。此外,高校图书馆应提高工作人员的信息商品意识,积极开展社会信息调研,树立信息商品服务理念,甚至根据用户需要开发具有实用价值和学术价值的信息产品,使图书馆成为一个开放型的信息服务机构[9]。高校图书馆可以根据各自实际,凭借信息共享保障系统,逐步扩大对社会服务的范围和项目,比如为前往高校图书馆办理借阅证的读者提供免费服务;为需要提供文献信息的读者提供有偿服务等。高校图书馆还可以主动到企业进行调查,了解企业对于科技开发和成果的情报需求,利用自身的文献信息资源优势,加快企业科研进程,使新科技转化成为现实生产力,实现科技成果的社会价值。高校图书馆还可以以网络技术为重点,以文献服务为目标,以馆藏为依托,借助各方技术力量,从社会各方面采集和吸收信息,采用计算机和网络通信相结合的方式,对科技信息、经济信息、管理信息、人才信息等不同领域的信息进行开发与利用;提供信息咨询,包括文献信息咨询、情报检索、读者辅导、网络用户信息技术教育和在线服务等[10]。

3.3 整合资源,建立和完善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机制

在许多高校图书馆,图书信息资源利用率不高,网络环境下重复购置各类虚拟数据库,造成了信息资源的严重浪费。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公共属性要求其信息资源应当得到更多的人利用,“普遍均等、惠及全民”是全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宗旨,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图书馆服务体系是事业发展的基本方向[11]。为此,应当整合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高校图书馆应充分发挥网络技术优势,加强网络信息建设,使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数字化,实现高校图书馆之间、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之间、高校图书馆与企业和社会公众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当地政府和企事业单位提供经济信息,为社会和经济建设服。高校图书馆还可以与其他图书馆联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通网上服务通道,通过网络提供远程服务,让校外读者能随时登陆图书馆的网站,查阅馆藏资源信息。此外,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化的实施还需要一套完善的管理机制,内容应包括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对象、服务内容与收费标准等。尽管高校图书馆的用户需求、信息资源的存在形式、服务手段和技术等都发生了较大变化,但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的大多数高校图书馆的职能仅为学校提供教学科研服务,相应的管理制度并没有多大变化,还沿用着传统的管理体制及运作模式,这严重制约着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化进程。因此需要建立和完善社会化服务管理制度,如有的高校成立了服务地方办公室部门以开展社会化服务,有的高校在向校外读者发放借书证时,将政府机关公务员、中小学教师、部队院校教师、企事业单位的技术人员等作为服务对象。

参考文献:

[1]徐关元.乡镇图书馆发展模式的探讨[J].图书馆杂志,2000(6).

[2]张虹.关于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理论思考[J].湖北大学学报,2004(4).

[3]张芳.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社会化服务[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8).

[4]张丽平,郑琳.试论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有限开放[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9(2).

[5]刘淑芹.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观点纷争述评[J].情报探索,2010(8).

[6]李细枚.高校图书馆特色信息资源建设及其社会化服务[J].咸宁学院学报,2010(8).

[7]李英,朱慧.论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可行性和障碍性[J].海南图书馆学刊,2008(2).

[8]李映兵.市场经济环境下全社会信息资源共享模式探索[J].图书馆学研究,2007(11).

[9]李桂兰.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化若干问题探讨[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6(4).

[10]鲍晗蓓.浅论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J].网络财富,2009(1).

图书馆社会科学范文7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 科普宣传 科普活动 大渡口区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5-0060-01

前言

科普宣传工作及科学普及宣传工作,是指采用公众容易理解、容易接受的一种方式来科学普及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相关知识。公共图书馆是一个集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传递科学情报、开发智力资源等几项职能为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其中图书馆就肩负着开展社会教育和传递科学情报的职能,图书馆从而真正走入平民百姓当中,担负起了对人的科学知识文化教育的任务。现代社会,图书馆成为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基地,担负了更多的教育职能。图书馆丰富、系统、全面的图书信息资料,成为图书馆从事科学情报传递工作的物质条件。在信息社会,图书馆的科学情报功能将得到加强。同时图书馆要满足社会大众对文化的需要,丰富和活跃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在科普宣传工作中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公共图书馆开展科普宣传工作的现状

1.局部营造氛围式的科普宣传

科普宣传工作也属于公共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中的一项,许多公共图书馆的科普宣传工作都存在以局部营造氛围来进行科普宣传,这样使得接受到宣传的群众就带有随意性和偶然性。例如今天图书馆设立一个宣传窗口来进行科普宣传,那么到图书馆并且经过这个宣传窗口的群众就可以接受到科普知识宣传,但是能够接受宣传的群众有可能是该区域或者该图书馆服务人数的20%。这种以点概面的局部宣传方式总体而言是弊大于利的,这样将科普宣传的对象局限性了,宣传工作开展不够深入,接受宣传的群众感受也不深刻,不利于科普宣传工作的长期开展。

2.图书馆开展科普宣传工作主动意识不够

图书馆作为科普宣传工作的主阵地,但是在科普宣传工作开展的主动性上还有所欠缺。一是科普宣传工作人才队伍单薄。公共图书馆除了要开展科普宣传工作还要开展全民阅读、关爱青少年、关注留守儿童等主题的阅读宣传活动。所以在工作人员结构安排上,很多图书馆都存在科普宣传工作人员不足的情况,这样也间接的影响了科普宣传工作开展。二是图书馆工作人员自身素质参差不齐,对于科普知识本身了解有限,对于科普宣传工作开展主动意识不强。

3.科普宣传工作的开展存在“宣者有余 传者不足”的情况

公共图书馆作为一个为广大老百姓提供给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公益性文化服务机构,大多数公共图书馆在开展科普宣传工作都存在着“宣者有余 传者不足”的情况。有些公共图书馆的科普宣传工作主要是依靠图书馆自身的科普宣传工作人员来开展,这样就存在着每次进行了集中的科普宣传,但这也仅仅是本次参与了科普宣传的群众受益,而本次宣传的科普精神内容并没有传达下去深入到基层。公共图书馆的科普宣传工作没有形成一个薪火相传的“网络”,这样“宣者有余 传者不足”的情况,会影响科普宣传工作开展力度和深度。

二、重庆市大渡口区图书馆开展科普宣传工作的几点做法

1.打造载体,丰富资源

图书馆要在科普宣传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首先就应该具备开展社会科学普及活动的场所,目前大渡口区图书馆拥有展览展厅及学术报告厅各一个,学术报告厅可容纳220人。图书馆的少儿阅览室、图书外借室、国学经典阅览室都可用来开展社会科学普及活动。同时开展活动所必须的电脑、摄像机、相机、投影仪、音响等设施设备也很完善。其次就是在科普资源上进行补充和丰富。目前大渡口区图书馆拥有纸质藏书26万余册,其中社科类图书17.7万余册,占到了总藏书量的68.4%。2016年上半年新增纸质图书9433种,18866册,社科类图书占新增图书量的65%,其中少儿科普读物有3764册。除了纸质图书资源外,图书馆还有数字资源15TB,其中包括《万方科技视频数据库》等综合性专业数据库、电子图书期刊和少儿数字资源。并且开通了移动图书馆,“移动图书馆”可突破时间、空间限制,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阅读终端设备扫描二维码,从而随时随地享受图书馆数字阅读服务及科普资源,极大地提升了图书馆开展科普宣传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2.优化科普宣传队伍,培养科普宣传志愿者

图书馆成立了以5名职工为成员的“科普宣传”工作小组。活动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办公室工作人员3名工作人员具体负责开展社会科学普及各项活动筹备和组织工作。但仅仅靠图书馆这几名工作人员来开展科普宣传工作是绝对不够的,所以大渡口区图书馆结合本区实际情况,依托“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示范项目,整合镇街分馆资源,在分馆中培养科普宣传工作的志愿者,深入基层进行科普宣传工作。科普宣传工作志愿者也不仅仅是分馆的工作人员,结合图书馆常年开展“义务小馆员”志愿服务活动。图书馆按照年龄段将志愿者分为雏鹰义工队和共青团志愿服务者队。其中的共青团志愿服务者队中就有不少成为了图书馆科普宣传工作的志愿者。图书馆对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进行科普知识方面的相关培训,联系其他部门举办系统科技知识讲座,以及邀请专家现场示范、操作训练。

3.点面结合,有针对性的开展科普宣传工作

一是集中开展主题科普宣传活动。以“4.23”世界读书日以及“图书馆服务宣传周”为活动主题,在步行街、广场、公园等人群密集公共场所开展社会科学普及宣传活动,采用馆外图书流动阅读、现场发放宣传资料、播放科普视频等形式加大科普宣传。二是结合重大“节庆”活动组织开展科普宣传活动。在春节、元宵、端午、重阳、中秋等传统节日及“1月1日”、“6月1日”、“7月1日”、“8月1日”、“10月1日”等纪念日开展科普宣传活动。三是以品牌读书活动带动社会科学普及宣传工作的开展。图书馆充分依托“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示范项目,有效的整合总馆与分馆资源,并且结合“重庆市公共图书馆讲座展览联盟”资源来开展图书馆品牌讲座、展览活动并且带动社科普及宣传活动的开展。采用“引进来”和“送出去”的方式,既将“重庆市公共图书馆讲座展览联盟”中其他公共图书馆提供的科学普及类的展览和讲座引进到大渡口区举办,同时也将大渡口区图书馆打造的《义渡文化讲座》和《义渡之窗》两个品牌服务项目中的科普讲座和展览送到其他区公共图书馆以及各个图书馆分馆所辖的社区、学校以及企业,进一步的扩大接受科普宣传的受众范围,深入基层进行科普宣传工作。

4.创新技术,实现科普阅读新体验

为推进科普宣传工作的全域化,加强向基层推广和服务,结合“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全面开展了“科普阅读进基层”服务。图书馆在八个分馆所辖区域内按照集中服务对像群体的类型而选择有较强辐射力的公共空间建立“科普阅读服务点”,服务点主要分布在大型商场、银行、医院、社区、企业园区、军营、政府大楼、中等职业学校等公共空间,在这些空间分别配置“电子图书借阅机”、“电子报刊在线触摸阅读机”供老百姓免费使用,其中科普资源占总资源的56%,而且“电子图书借阅机”、“电子报刊在线触摸阅读机”中的资源还会定期更新。图书馆还开通“移动图书馆”,让读者可突破时间、空间限制,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阅读终端设备扫描二维码而随时随地享受阅读服务、学术资源查询、观看公开课、试听有声读物等服务,极大地提升了图书馆的服务能力和水平,让人随时随地享受到科普阅读的乐趣。并且图书馆建成“24小时自助图书馆”对市民开放。自助图书馆可以一次装入288册图书提供给市民借阅,其中社科类读物占到了82%。市民只需带上二代身份证和100元办证押金,就可以在借阅机上自主办理读者证,借还、m借自助图书馆本机的书籍,自助图书馆也会定期更新图书,以便满足广大读者的阅读需求。“24小时自助图书馆”使得市民在图书馆闭馆后也能方便的借阅和归还图书以及办理读者证,这样既延长了图书馆为公众服务的时间也拓展了服务空间,做到免费阅读“24小时不打烊”。

总之,科普宣传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并且需要坚持与创新精神的工作。公共图书馆在该项工作开展中,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与时俱进。学会与其他各行业的科普机构协同合作协同开展科普宣传工作,实现资源共享,为构建学习型、创新型城市作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永威.关于科普、科学和科学素养[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2004(1)

[2]吴佳.图书馆应加强科普宣传教育.河南图书馆学刊.2001(3)

图书馆社会科学范文8

论文关键词:图书馆;图书馆学;图书馆学研究对象;客观知识;知识社会管理

关于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据统计至今约存在五、六十种观点。认识论认为人类对事物的认识要有过程。以德国学者施莱廷格于1807年首创的“图书馆学”这一名称作为开创性的基本标志,图书馆学已经走过200年的发展历程,并已步人具有自我认识的成年期。”’然而一门科学的研究对象不确定,便无法奠定该学科的理论基础,也无法确定该学科的学科地位乃至从根本上危及该学科的存在。问题的要害是必须首先确定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本文仅就此问题从哲学的观点进行的探讨。

1科学研究的对象

1.1科学和学科研究的对象“研究对象是一门科学的逻辑起点。”要讨论图书馆学研究的对象,首先要讨论科学研究的对象。“科学的直接目的是对客观世界做理论的表达。”科学研究客观事物和客观事物的运动规律。一门科学只有上升到研究一种客观事物的运动规律才能称之为一门科学。诸如:物理学,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化学,研究物质性质变化的(运动)规律等等;科学研究的对象只能是某一客观事物及该事物的运动规律。同时,一门学科之所以能够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所研究的对象必须是独特的,是在本质上区别于大干世界中其他任何事物的事物,这门学科才有存在的必要和道理。依此逻辑推理,图书馆学必须是研究一种本质上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独特的客观事物及该事物的运动规律的科学。《图书馆学》应该揭示“图书馆”这一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的基本规律和一般规律。

1.2图书馆的本质图书馆只是一个社会现象。社会机构只是其表象,并非其本质。依一件事物的表象去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这种研究没法进行。“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而为一,一切科学就成了多余的了。”对现象层的描述,可以通过直观思维实现,而对本质的揭示和解释,则必须通过抽象思维去把握。”哲学认识本质。”图书馆学要求我们必须首先认识图书馆的本质(已另文探讨)。

2知识的客观性与主观性

2.1知识具有客现性关于知识的定义,笔者认为只有一句话解释的极为精辟。即“知识是人类对客观事物的正确的认识。”——《图书馆学情报学词典》。首先,本概念中的“客观事物”即是人类意识以外的客观存在。其次,“正确认识”的含义即认识到“客观事物”的本质。知识实际上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在人类头脑中的映像。这种映像一旦形成并被确认,就可以离开人类而单独存在。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原理之一是:“关于客体的真理性知识是这个客体的复写……”精神的活动,可以成为反映的客体……关于物质客体的知识也可以成为反映的客体。”‘人类文化信息(知识)在本质上就是……一种公共记忆。”说得再清楚不过了。知识可以成为客体。当知识脱离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时候,也就是大家一直在讨论的客观知识——客体——客观事物的一种。反之,如果否认知识的客观性,则既不利于图书馆学对象的确立,同时也没有任何科学道理。

2.2关于客观知识和主观知识(1)客观知识是那些已经脱离了人们意识而独立存在的知识,比如各种各样的文献知识。知识一旦脱离了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文献只是其中的一种形式而已),就成为客观意义上的知识,也就成为一种客观存在。“主观知识”在这里指知识进入人的意识范畴,并且与人的意识发生交互作用的结果。所谓“主观知识”其规律性不好轻易言谈。人的意识和潜意识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知性。“隐性知识的共享与利用需要复杂的知识交流与逻辑思维,这是基于文档的显性组织系统无法完成的。”主观知识是否能够研究其规律、把握其规律不妨以后慢慢探讨。要避开哲学误区。哲学是科学的科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如果哲学观点有问题,科学的认识肯定要受到影响。我们把介入人类意识范畴和人的意识发生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知识叫做“主观知识”不论它是初次介入还是再次介入,也不论是对个体的还是对群体的介入;而把那些能够离开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知识叫做“客观知识”。如果我们把“图书馆学”定义在研究客观知识的范畴之内,其理论框架就比较清晰了,理论体系也比较容易建立了。以下笔者提到的“知识”基本指客观知识。(2)关于真知识和伪知识。不能否认在客观知识中含有伪知识。因为所有的真知都是在同谬误不断地比对,不断地批判中而更加趋近于绝对真理。伪知识的存在不仅是合理的而且是必然的。它们存在于各个种类的文献之中。但它们并不妨碍我们对整体的客观知识的规律的研究和把握。

3图书馆学对知识的研究

3.1图书馆对知识的工作“图书馆”从存在的那一天起,就在对“知识”进行工作。中国古代的藏书楼——对知识进行工作。搜集、贮藏、整序、组织——知识。如当时的校雠、目录、分类等等。后来,西方正式有了“图书馆”,对知识的工作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知识的社会传播。直至今日融贯中西的图书馆,其工作对象仍然是知识。对知识的搜集,贮藏、整序、组织、流通、传播、传递。“图书馆作为公共知识的记忆系统,使知识得到了有序的存贮和积累”我们一直在说:图书馆是对文献进行工作。其实文献是知识的载体,知识才是文献的核心,本质和价值。应该说图书馆一直都对“知识”进行工作。

3.2图书馆学对知识的研究图书馆工作对象的实质是一知识。“知识中的客观知识是图书馆学研究的基本客体。”而图书馆的本质就是对客观知识的社会管理。所以可以说图书馆学研究的对象就是关于“客观知识社会管理”的学问。

以下是图书馆学对知识的研究情况:

4几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图书馆学的对象的论述,涉及几个概念。它们之间的联系非常具有迷惑性,所以必须将它们的本质区别叙述清楚,才能确定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唯一性。

4.1知识和信息信息是客观事物本质属性和运动规律的外在表现。——《图书馆学情报学辞典》;知识是人类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图书馆学情报学辞典》。信息是客观存在,但它的存在及规律不一定都为人们所认识。如迄今为止,大到宇宙、太阳系以外的星系;小到基本粒子以下的粒子,还没有得到真正的认识。这些事物本身所表现出来的外在特征是信息却不是知识。冗余和垃圾信息也不是知识。二者的联系是都具有客观性;二者的区别是:信息包含尚未被人类认识或不需认识的客观事物,而知识是已经被人们认识的并必须认识的客观事物。

4.2知识与情报纵观了许多关于“情报”的解释,基本上认同情报是知识的一部分。既然是有意识有效用的信息,怎么可能不是知识?所以不能认同将情报(或情报的一部分)划分在知识之外。二者的联系是:都是知识;二者的区别是:知识包含情报,情报是知识的一部分。

4.3知识与文献二者的联系是:都是知识的存在形式。二者的区别是:a、一种是包含着事物本质的事物的存在形式;b、一种是某一种客观事物的本身。

5图书馆与其他社会构件的区别

若想清晰地阐述图书馆学研究的对象与其他很多的相似和相近的学科不同,必须阐述图书馆的工作对象和其他许多社会构件的本质的不同。也即图书馆工作对象的唯一性。

5.1图书馆与媒体(电视、广播、电台、报纸)的区别:图书馆有对知识进行社会记忆和社会管理的功能,而媒体没有;

5.2图书馆与教育构件的区别:图书馆具有知识的社会记忆和社会管理功能,教育构件没有;

5.3图书馆与档案馆的区别:图书馆是对全社会知识的记忆和管理,档案馆只是对部分知识的记忆和管理。综上所述,图书馆的工作对象是“知识的社会性管理”,这是图书馆于任何一个其他社会构件的本质性区别。

6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

6.1“图书馆”的概念(1)图书馆不是一个社会机构,它是一个社会现象。无论有无“图书馆”这个社会机构存在,这个社会现象都将存在并伴随人类社会的始终。(2)“图书馆”不是一个物理实体,而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即离开固定化的、规程化的物理实体,“图书馆”照样存在。例如,现在的数字图书馆、虚拟图书馆等等。“图书馆”概念的确立关系到“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的确定。“图书馆”是“知识的社会依托”。

图书馆社会科学范文9

[论文关键词]大学教育;办学理念;办馆理念

大学办学理念是影响大学图书馆办馆理念最直接的因素,决定着大学图书馆的发展方向。大学办学理念是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一所大学办学特色形成的基石,决定着大学的发展方向。现代大学最根本的职能是为社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传播和创造科学与文化,其办学理念的发展趋势可以归结为以人为本、创造科学、引领文化、服务社会、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特色、开放等。大学图书馆是大学教育的三大支柱之一,直接为大学的教育服务,本文探讨了大学办学理念的发展趋势,指出当代大学图书馆应强化的办馆理念。

1“以人为本”是现代大学的哲学观、教育观,也是现代大学图书馆办馆宗旨

“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的辩证统一,是大学教育首先树立起来的一种哲学观。“以人为本”就是将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具有全面发展的“人”作为教育活动的中心,这一理念适应了社会发展与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得到了广泛认同,成为古今中外教育家、思想家以及哲学家推崇的教育思想,凝聚了教育的本质是现代大学教育秉持的最重要的理念。

“以人为本”也是现代大学图书馆办馆宗旨。如何理解“以人为本”的内涵,并在实际工作中贯穿与体现,以促使现代图书馆工作的目标、工作的原则乃至工作的内容发生根本性的变革,这是我们当前需要探讨的课题。

笔者认为“以人为本”的思想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对于图书馆工作来说,馆员为本,就是要充分发挥馆员的能动性,将馆员置于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中心位置,使其受到足够的重视,在促进馆贸自身发展的同时,促进图书馆的总体发展。另一方面,就图书馆服务的对象而言,要以读者为本,使之能够获得足够的图书馆服务,以促其全面发展。实际上,以人为本,无论是图书馆工作人员,还是图书馆服务的对象,“以人为本”的实质都是强化对人的生命、价值、尊严以及前途命运的关注,满足人的需求,提高人的素质,高举人的旗帜,突出人的精神,人是其出发点,又是其根本目的。

如何将“以人为本”的思想落到实处,应着眼于图书馆工作的各个环节,如建筑设计、资源建设、文献布局、环境氛围、服务内容与服务手段等都充分体现对读者的关注,从细微之处让读者感受到被尊重与被关怀,大学图书馆不仅要为读者提供方便的借阅条件,满足读者个性化的需求,还要积极配合学校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培养读者信息获取能力与创新能力。努力把当代大学生培养成为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创新能力统一的一代新人,以达到大学教育的终极目标。

2引领文化、戗造科学是现代大学存在的前提;技术开发理念、知识管理理念、资源共建共享理念决定着大学图书馆的地位与发展前景

一个国家科学的进步,固然与其政治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关系,但是大学对科学技术的贡献却是无可替代的,大学是人类社会发展智力的平台,对社会的发展发挥着独特的作用。19世纪德国由科学落后国发展成世界科学中心,以柏林大学为代表的德国大学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柏林大学将科学研究确立为大学的职能,其他大学又将这一职能给予强化和拓展,极大地促进了德国大学的科学研究,最终把德国科学推向了世界的前列。现代大学的本质是传播科学、促进应用、致力创新的教育研究机构,以探求真理和创造科学作为其存在的前提。这必然要以教学为中心,研究作先导,教学与研究的结合是现代大学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为大学的科学研究提供高质量的文献资源与高水平的服务是现代大学图书馆的核心功能。

对于大学所担负的知识传播与科技创新的使命,图书馆迫切需要改变传统的信息资源组织方式与服务模式,信息技术的开发为这一改变提供了条件,信息技术改变了文献信息资源的存贮与利用方式,改变了信息服务的手段与服务的模式,同时也改变了图书馆馆员的角色。未来的图书馆必将成为一种技术密集型的信息服务机构。

知识管理是现代大学图书馆区别于传统大学图书馆的显著标志之一。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将由以文献信息为单元深入到以知识为单元,由信息管理发展到知识管理,信息服务深化为知识服务,只有实现知识管理,才能使信息真正服务于人。

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念是决定图书馆能否充分利用信息资源,组织基于网络的信息服务体系,充分满足学校教学科研的发展对文献资源需求的关键。因为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已成为当今信息需求和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F~O)和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IrLg)等国际组织发表了一系列的宣言和声明,呼吁国际社会和各个国家关注在数字环境下图书馆的建设、服务和资源共享,确立人类共享文明成果的平等机会,缩小和消除信息富裕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差距,2005年7月8日,在武汉大学举办的中国大学图书馆馆长论坛上,64位大学图书馆的馆长签署了凝练共识、昭示理念,推进合作共享的《图书馆合作与信息资源共享武汉宣言》,表明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已深入人心,这一办馆理念的弘扬必将促进大学图书馆跨越性的发展,给整个图书馆界带来光明的发展前景。每一个大学图书馆都应积极响应这一号召,积极倡导并参加各种形式的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活动,实现校内外国内外多级文献资源保障,为大学教育科研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3“服务社会”是现代大学价值的体现;开放理念学习理念与服务社会理念是大学图书馆的历史使命

大学的社会价值就在于学校教育要适应并满足社会需要。这也是评价一所大学办学水平高低、对社会贡献大小的主要标志。这种价值观促进了大学图书馆开放理念、学习理念、服务社会理念的形成。图书馆以其丰富、多样化多载体的文献信息为物质基础,为人们连续不断地获取新知识、新信息提供了最大的便利,并使人终身受益。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图书馆应意识到走向开放是一种必然趋势,并终将成为社会成员终身学习和继续教育的中心大学图书馆为社会服务的意识也需要进一步增强,图书馆公共精神应不断在实践中得到发展,虽然目前向社会广泛开放受到众多因素的制约,但也要认识到大学图书馆的服务不是微观的,不是单纯地为某一学校、某一专业服务的,而是通过培养人才、进行科学研究等为社会提供服务,从而将大学图书馆的服务触角延伸至社会广大地区为社会广泛服务的理念,使大学图书馆的社会价值得到更加深入的体现。因此,树立开放、学习、服务的理念,不断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是大学图书馆的历史使命。

4“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是现代大学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也是大学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社会的发展不断地向大学教育提出新的挑战。现代大学只有不断改革创新,才能与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相适应。同样大学图书馆也只有秉持创新的理念,才能适应大学教育的发展。当代图书馆已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因此而成为当代图书馆重要的办馆理念在这一理念的引导下,图书馆的观念,图书馆的机构设置图书馆的目标与功能,图书馆员的角色及图书馆的活动内容等等,都已经并正在发生某些质的变化。因此,图书馆首先要进行的是观念的创新,根据社会需要与自身有利条件,制定出科学的切实可行并具有前瞻性的发展战略,改变传统观念,破除旧的思维模式,面向社会,参与竞争,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推进图书馆事业的进步。其次要进行管理制度的创新,科学的管理制度是图书馆事业成功发展的保证,要建立健全一套完备的能够充分发挥图书馆工作人员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的新体制,才能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增添活力。再次要进行技术的创新,信息环境的改变,迫切要求图书馆进行技术创新,运用新的技术,才能使图书馆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最后是服务创新,这是图书馆创新的最终目的,最能体现图书馆创新的成效,拓展服务功能,改善服务手段,提升服务质量,才能为读者提供准确、全面、快捷的信息服务。

5“突出特色”是大学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大学图书馆追求的目标

特色是一所大学区别于另一所大学的鲜明特点,是参与国内外高等教育和人才竞争的资本,从世界许多著名大学的发展历程来看,他们所赢得的持久声誉总是与其办学特色联系在一起。而其特色的生成与巩固,又取决于大学特色的教育理念和办学精神。因而特色是大学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这也是大学图书馆办馆追求的目标,当今世界,在信息量急剧增长的境况下,为了更好地支撑学校的特色发展,图书馆应建立自己的特色文献、特色服务、特色管理、特色人才、特色研究,使特色成为提升图书馆的服务能力,提高图书馆的地位和影响力的有效途径。

6“对外开放”是大学教育发展的趋势。是融入国际教育格局的希望所在。开放理念也是大学图书馆获得发展的唯一选择

开放,作为大学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其重要性在于,在国内,只有开放式办学,才能使院系、专业、课程、教材等不断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有开放式办学,主动参与高校之间的竞争,参与地方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才能使学校的教学科研水平不断得以提升;在国际,把握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积极借鉴世界上先进的办学经验与管理经验,拓宽国际学术交流与教育合作的渠道,才能不断壮大学校的实力,提高学校的国际知名度。

图书馆社会科学范文10

【关键词】图书馆学 专业教育 背景

【中图分类号】G25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2-0031-03

反观我国图书馆学教育史,自1920年开始,已经历了90个春秋,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90年的图书馆学教育经历了不断的发展和变化。有记载早在1913年金陵大学图书馆的馆长克乃文就在金大文理学院开设了图书馆学的课程,①1920年3月我国最早的图书馆学校——武昌文华大学图书科成立,这标志着我国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的正式开端。对近代图书馆事业发生发展状况、历史背景的梳理,是研究我国图书馆学专业教育产生背景的关键,也有益于对我国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的性质和宗旨的探究。

一 清末民初教育改革与近代图书馆的出现

近代图书馆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社会制度,与整个生活、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和教育的状况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它是伴随着“西学东渐”的文化浪潮,西方传教士对西方学术文化的传播和教育尝试,以及国人留学留洋,对西方社会文化的认识和介绍的过程,逐渐被中国接受并发展起来的,是西方的文化实体在中国移植的具体现象。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正经历着一场千年不遇的变革,鸦片战争后,长期封闭的国门被西方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打开,清政府的封建专制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为了救亡图存,开始实行变革,在各种改革与维新运动之中,教育制度的改革,确切来说科举制度的改革是作为一个重要的部分来进行的。而教育改革直接导致了社会文化变迁与新的教育机构——近代图书馆的出现。

1.废千年科举,兴西式教育

从1840年起,中国先进的士大夫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亡国的危险,从“闭关锁国”到“睁眼看世界”,首先意识到旧的科举考试制度存在的种种弊端,主张通过学习西方来摆脱困境,掀起了改革封建教育的思潮,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洋务运动的展开,开始兴办洋学堂,派遣留学生。1862年,作为清政府官方最早创办的西学堂——京师同文馆,最初是为培养外语翻译人员,后来逐渐开办实用技术的课程,培养掌握科技知识和军事技术知识的专业人才。1872年被称为“中国近代留学生之父”的容闳,携三十名幼童赴美留学,实为中国近代官派留学生之始。②洋务运动和留学出洋成为清政府教育改革的前奏和铺垫。

清政府最早的教育改革,记载于清光绪元年,即1875年,礼部上书奏请开设算学一科,③作为新的考试科目和选拔人才的办法。1898年,维新派代表康有为上书请废八股,更重申了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同时广泛开设农务学堂、编译学堂、医学堂和茶务学堂、蚕桑公院等实用技能的培训学校。

光绪三十一年8月(1905年),清政府“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废除了在中国实行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中国的教育体系开始重组,这也意味着几千年来中国所尊崇的价值和观念,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巨大冲击,处于大的变革之中,教育制度的变迁,是国人一种自觉主动的应对,也是一种积极的探索。同年政务处奏请特设学部,④作为主管全国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并开始建立较为完备的新式教育体制。近代教育改制的实质,是对西方学术的学习和效法,新式的学堂教育制度、分学科学习的教育内容几乎都是完全照搬西方国家的学校模式创办的。

2.新式学堂的不断设立与图书馆官制

随着旧式科举制度的彻底废除,新式的学堂在各省纷纷设立,普及学校教育成为新式教育的主要内容,清政府也随之颁布了相应的教育宗旨和教育制度,光绪二十九年11月(1904年),由张之洞、荣庆、张百熙合订的《奏定学堂章程》向全国颁布,其中对图书馆的行政、业务和职员等都有较具体的规定,在《大学堂章程》“屋场图书器具章”中规定:“大学堂当附设图书馆一所,广罗中外古今各种图书,以资考证”。在教员管理员的设立一项中包括有“图书馆经营官”,《高等学堂章程》中规定:各种学堂应设图书室,设掌书官,掌一切图书仪器等项,均听命于教务长。⑤1906年,在学部拟定的学部官制职守中,图书馆事务属学部下设之专门司办理,这正是图书馆“官制”⑥的开始。

清政府通过新式教育行政机构的设置和职能分工,第一次确立了从中央到各省的图书馆管理机构和管理官员,有力地推动了图书馆的发展,随着留洋考察的不断深入,西方的图书馆观念逐渐传入,公共图书馆不断涌现。

3.属于社会教育事业的图书馆普及运动

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在宣统元年即预备立宪第二年的筹备事宜中有“颁布图书馆章程、京师开办图书馆”两项,又在第三年的立宪筹备事宜中有“行各省一律开办图书馆”。⑦随后各省纷纷开始奏设图书馆,1906~1911年间随着新学制的推行,公共图书馆也陆续成立,1904年湖南、湖北、福建省的图书馆正式开办,1905年邮传部设图书馆一所,1906年黑龙江图书馆成立,国学保存会藏书楼成立,同时京师图书馆筹备开办,1907年,各省学务公所筹办图书馆,奉天图书馆创办、河北图书馆筹办、江苏图书馆筹办。

1908年到1911年期间,山西、山东、河南、云南、陕西、广东以及广西各省都纷纷筹备和开办图书馆,我国公立、私立的图书馆约有20余所。⑧

到1919年3月,民国政府教育部在《教育杂志》第十一卷第三号,发表全国教育计划书时,对于图书馆的计划和描述与癸卯学制时已有了更具体详细和现代的观点,在这个教育计划书中,将“中央教育行政上之重要设施”分为甲:普通教育;乙:专门教育;丙:社会教育三大部分,在社会教育部分,“属于社会教育者”,图书馆即列第一位,对于图书馆的重要教育价值,作了相应的表述:“图书馆之启导学术,其功用等于学校,现在国立图书馆规模简陋,不能购储各国典籍,及应大加整理扩充,并拟择中国交通便利文化兴盛之地,分别建设,以资观览”。可见当时图书馆的发展在观念上是很明确了,它作为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成为和学堂同样的社会教育和教育普及的主要形式,并且有其独立的行政权力。

二 近代图书馆观念的形成与传播

随着图书馆的广泛设立,西方图书馆观念制度和管理方法更进一步传播,国人对于图书馆的认识、介绍和讨论逐渐热烈起来。1896年,梁启超主编的《时务报》创刊,在创刊号上写道:“泰西教育人才之道,计有三事,曰学校、曰新闻馆、曰书籍馆”。梁启超对图书馆的重视和西方学术分类的最早探索,使其成为近代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要人物,在中华图书馆协会成立以后,他也被推举为分类委员会的主任。1909年孙毓修在《教育杂志》上发表了长达二万余字的《图书馆》一文,连载于《教育杂志》第一卷,倡导图书馆应“注重平民教育,进行图书普及工作,以启迪民智,唤起民众”,是我国较早而系统地研究公共图书馆的文章,1910年他又首次将杜威十进分类法介绍到国内。

当时文化教育界的著名人士如、蔡元培、陶行知等都曾对图书馆做过相关论说。教育界人士对于新式图书馆观念的传播,主要强调了图书馆对近代社会民众普及教育上的特殊作用,是对学校教育的拓展与配合。近代图书馆不仅是以一种新式教育机构而出现,更是西方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方式的传入,代表了一种公开、公平、公益的教育思想。而在当时特殊的社会背景下,图书馆“开启民智,唤醒民众”的作用尤为得到重视,这也正是我国图书馆性质的一个根本方面,即将图书馆作为西方的教育普及方法来为当时中国的人民动员、社会改良服务。

三 图书馆专门组织的成立和专业刊物的诞生

随着教育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以及教育界人士对于图书馆的重视,各省市、学校图书馆越来越多的出现,逐步从一种新鲜事物发展成为一种事业。武昌文华图书馆专科的成立,开始为中国图书馆界输送专门人才,图书馆事业的专业化开始起步。

1.中华教育改进社对图书馆事业专业化的直接推动

1921年12月23日中华教育改进社成立于北京,它是一个以留美归国知识分子为主体、文教界各方面有识之士广泛参与的教育社团。改进社是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和教育事业发展的专门组织,在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同时,也积极推动了图书馆事业的专业化发展,与我国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开展有密切关系。它促成了中华图书馆协会的成立以及全国性图书馆学专业刊物《图书馆学季刊》的创办,并首先向教育部提案申请开设图书馆学专科教育。中华教育改进社下设立了图书馆教育委员会,专门注重图书馆教育的各项事宜,积极推动图书馆教育的开办。1922年7月教育改进社第一届年会在济南举行,图书馆教育组的决议案共有8条,在师范学校应增设图书馆管理科等,1923年在北京清华学校举行的第二届年会上,提议美国将要退还的庚子赔款的三分之一作为扩充中国图书馆,并组织各地方设立图书馆协会。⑨在改进社的积极推动下,各地图书馆协会纷纷成立,1924年3月,北京图书馆协会成立,由中华教育改进社敦请戴志骞发起,并被推举为会长。这些协会的建立为中华图书馆协会的建立拉开了序幕。

2.中华图书馆协会图书馆教育委员会的成立

1924年7月,教育改进社第三届年会在东南大学举行,提案刊行图书馆学季报,并转请教育部及各省教育厅,于留学科内添设图书馆教育科。1925年4月,中华图书馆协会在上海成立,事务所在北京松坡图书馆(梁启超为纪念蔡锷所倡议设立的图书馆),协会于6月在北京举行成立仪式,创办了《中华图书馆协会会报》,并开始筹备《图书馆学季刊》的编辑发行。

随着中华图书馆协会的成立,中华协会会报第一卷第一期于1925年6月30日发行,协会的宗旨是:“本会以研究图书馆学术,发展图书馆事业,并谋图书馆之协助为宗旨”。中华图书馆协会的成立对图书馆事业专业化程度以及专业教育的展开是一种直接的推动。当时教育界和学术文化界的众多名人都是图书馆协会的会员,包括陶行知、梁启超、胡适、顾颉刚、赵元任、林语堂等。协会认为当时的现实情况是,我国图书馆虽然普遍建立,能够以专业方法进行管理和运行的却很少,图书馆学专业教育成为亟待发展的关键所在。在图书馆协会委员会下设立了图书馆教育委员会,以洪有丰为主任,胡庆生为副主任,东南大学图书馆朱家治为书记,委员包括李小缘、刘国钧、施廷镛、杜定友、沈祖荣、韦棣华等。

中华图书馆协会的成立,是近代图书馆事业专业化发展的重要进程之一。由于设立了专门的图书馆教育委员会,图书馆学教育开始了正式的筹备和规划。

3.图书馆学专业刊物的发行与专业教育的展开

1926年3月,由中华图书馆协会编辑的《图书馆学季刊》创刊发行。这是第一次将图书馆专业,以“图书馆学”来命名的期刊,意在形成中国本土特色的图书馆专门学术。在《图书馆学季刊》发刊词中,这样写道:“学问天下公器,原不以国为界,但各国因其国情不同,有所特别研究贡献……图书馆学之原理原则,虽各国所从同,然中国以文字自有特色故,以学术发展之方向有特殊情形故,书籍之种类及编辑方法,皆不能悉与他国从同。”⑩在“本刊宗旨及范围”中,明确提出刊物的目的就是要形成中国本土特色的图书馆专门学术:“本新图书馆运动之原则,一方稽考我先民对于斯学之贡献,一方参酌欧美之成规,以期形成一种合于中国国情之图书馆学。”这是我国图书馆事业专业化的重要标志,专业化程度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图书馆学季刊》成为中国图书馆学发生发展的学术阵地,更为中国本土图书馆学教育的开展做好了充分的铺垫,形成一种学术支持。

在图书馆专业组织和专业刊物相继诞生的同时,早期的图书馆专业教育活动已经在全国范围内陆续的开展起来。除了1920年,在武昌成立的文华大学图书科外,大部分的早期图书馆教育都是以培训班的形式开办的。

1923年,回国服务的洪有丰首先开办了“暑期图书馆学讲习科”。该科为期一个月,每天讲课两小时,学员80余人,讲义自编。以后在1924、1925和1926年中,曾经连续四年开班。其中1925年7月15日至8月15日开的班,面向全国,规模最大,是由中华图书馆协会、国立东南大学、中华职业教育社、江苏省教育会合办,系“全国第一次的图书馆学暑期讲习班”,“学员三十余人”,杜定友应邀前来讲学,李小缘、刘国钧等都曾登上讲台授课。暑期图书馆学讲习科(班)是我国开办时间最早、影响最广泛的职业教育,为全国各地培养和储备了大批图书馆业务骨干,对我国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的发展是一种推动和补充。

此后,专门的图书馆学系科,图书馆学校逐渐出现。1926年8月,上海国民大学在教育科中设图书馆学系,杜定友为主任。同年秋,四川成都草堂图书馆专门学校开学,学习期半年,毕业学生6人。111927年,金陵大学图书馆学系成立,开创了在综合大学开办图书馆学系的先例,李小缘担任系主任。

图书馆专门组织成立,专业学术思想初步成型,职业教育热烈展开成为我国图书馆学专业教育产生的背景和前提。但却不是其发生的直接原因。专业图书馆学教育的实现,与教会大学如金陵大学、文华大学的教会性质直接相关。

四 教会大学在图书馆学专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我国最早开创图书馆学教育的文华大学和金陵大学同是教会大学。教会大学可以说是我国图书馆学教育的发源地。教会大学的师资和财力,是图书馆学教育在中国产生的直接原因。随着新的考试制度与新式学校教育的推行,早就在中国各地传道的外国传教士们,有机会成为了中国新文化浪潮中的一员,他们创办学校,教授西方的科学文化科目,如算学、医学、化学等,很快就成为中国新式教育中的领军人物。当时的中国社会,留洋和学习英文成为一种时髦,教会学校沿袭西方的学校教育体制,从中套路,形成中西融合的教学环境。在教授方法、系科设置和专科研究等方面具有典范作用,与当时尚未成熟的中国学校体系相比,有很多优越之处。

1913年美国人克乃文,在金陵大学文理科开设了图书馆学课程,这是我国最早在高等学校开设图书馆学课程的记载,后来在金陵大学学习的李小缘和刘国钧,毕业后留在金陵大学图书馆工作,并由克乃文推荐,留学美国,学习图书馆学,回国后,他们致力于国内图书馆的发展,并在1927年,于金陵大学文科设立图书馆学系。

另一所美国在中国武昌的教会大学:文华大学,传教士即教师韦棣华成为在中国开办图书馆学家教育的宗师。1871年文华大学初创。1910年,韦棣华女士创设公书林,将文华大学的中西文图书采用开架的形式,公开陈列,“凡武汉三镇各机关、各界人士皆可应用,自由阅览”。我国图书馆学教育先驱沈祖荣先生当时正在文华大学学习,出任公书林助理,他跟随韦女士学习美国图书馆的相关知识,并经过韦棣华的推荐,他于1914年留学美国,专攻图书馆学。1920年由韦棣华和留学归国的沈祖荣、胡庆生等人创办了我国第一所图书馆专科学校——武昌文华大学图书科,把“研究图书馆学术,服务社会”确定为文华图专的宗旨。12学校仿造杜威创办的美国纽约州立图书馆学校的制度,学制两年,招收大学肄业两年以上的学生。武昌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是我国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的开端,随着它的成立和发展,中国图书馆事业专业化的进程从此展开,图书馆学专业教育也因此有了先例和范本,逐步地在教育界和学术界的推动下发展起来。

教会大学一方面是西方学术在中国传播的桥梁,一方面又对中国的学术文化研究有积极的发扬和促进。作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最前沿,教会大学的影响波及我国各个专业学科和相应的专门事业,西方学术思想和图书馆技术方法在教会大学得到了直接传播,产生了与美国接轨的图书馆学教育,成为东学西渐浪潮中,教会大学对于中国学术文化事业的开创性贡献之一。教会大学对于图书馆学教育的最大贡献,落实到人,是对中国第一代的图书馆学教育家的启蒙。沈祖荣、李小缘和刘国钧正是在教会大学外国专家的启蒙之下,留学美国,成为中国图书馆事业和图书馆学教育的开拓者。

五 结束语

将图书馆置于更广阔的近代社会,它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属于近代教育革新的一部分,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汇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东西文化在实际社会文化生活中相互融合的具体表现。从社会视野来看,近代图书馆从作为社会教育机构的出现,到图书馆思想的传播、人才的培养,最后发展了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形式,是西学东渐的浪潮在中国从物质层次到精神层次,层层深入的一系列过程。我国近代图书馆学教育的发端是近代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的更深层次和阶段,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是催生图书馆学教育的直接必要的原因,是图书馆事业的更高层次和阶段。中国图书馆协会这样专业组织的成立以及《图书馆学季刊》作为图书馆学专业学术刊物的发行,都为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的出现作了充分的铺垫,教会大学图书馆学校的创办更是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出现的实例和范本。

注 释

①⑤⑧⑨11邹华享、施金炎.中国近现代图书馆事业大事记[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13、8、9、12

②栗洪武.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教育思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7

③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④光绪政要.第二十七册(卷三十一):64

⑥⑦程焕文.晚清图书馆学术思想史[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218、220

图书馆社会科学范文11

[论文摘要]:图书馆社会职能包括教育职能与传递情报职能,如何认识这两大职能,如何改进这两大职能,使之更好地发挥作用,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图书馆是为社会服务的文化机构,社会的需求决定了图书馆的服务内容,也决定着图书馆的社会职能。图书馆的社会职能是在图书馆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并在图书馆发展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侧重点。但他们的落脚点都与社会需求发生着联系。没有社会的需求,就不会有价值属性。因此,对图书馆社会职能的认识也应根据不同时期的社会需求来看待。

对于图书馆的社会职能,长期以来存在着许多不同的观点。1975年在法国里昂召开的图书馆职能科学研讨会上,国际图联将图书馆社会职能总结为四个方面:一是保存人类文化遗产,二是开展社会教育,三是传递科学情报,四是开发智力资源。后来我国图书馆界将其归纳为教育与传递情报两大职能,这是对图书馆社会职能比较确切的定义。笔者拟就这一问题发表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在知识更新加快的今天人们需要的已不仅仅是获得新知识,而是学会如何获取新知识。而获取新知识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加强学习。读是最好的学习方法,读书最好最方便的地方莫过于图书馆。它以丰富的藏书,使所有人终身受用,并且不受学历、年龄、专业限制。图书馆是人们学习知识和掌握知识的最重要的一条途径,是广大群众共享知识的最重要的通道。它已成为社会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全民族素质在全社会的科学文化水平方面,肩负着全社会教育的职能。

那么,公共图书馆在社会教育中又肩负着什么特殊的使命呢?

首先,公共图书馆对所有人开放,对全社会开放。它综合了各门学科,以培养自我,终生学习为目的。以丰富和提高社会文化生活为宗旨,它提供给个人一个终身教育的阵地。其次,公共图书馆馆藏丰富的特点,可针对不同读者的需求,开展多样化的教育活动。公共图书馆可利用其馆藏丰富的特点,尽量为不同需求的人提供不同的服务,并且可利用其特点开展形式多样,富有成效的教育活动,发挥其社会教育职能。第三,公共图书馆可以向社会提供一条提高国民素质的途径。公共图书馆可以利用藏书丰富,对全社会开放的这一优势,吸引读者利用图书馆,喜欢图书馆,从而助长全社会的读书风气,实现对个人的教育,从而提高全社会人员素质。另外,公共图书馆还可利用其遍布的网络和藏书的优势,不定期地举办一些活动来有意识地进行社会教育活动提高人们的知识修养和自身素养。根据以上有利条件,公共图书馆应积极发展自身的优势,丰富服务手段,来提高公共图书馆服务社会的职能。

二、传递情报职能

一个图书馆的藏书再多,再全面,如果这些文献资料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不能为广大读者所利用就等于是一堆废纸。图书馆收藏文献资料,是为传递人类的文献信息实现其藏书价值。图书馆工作的社会价值就在于真正实现其藏书的价值。因而就要向人们不断地传递图书馆的文献信息,以供人们利用其藏书。图书馆实现其传递情报的职能有赖于图书馆信息化。只有实现信息化,图书馆将能为读者提供各种信息和信息产品,以实现其传递情报,传递信息的职能。

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的普及,电子化阅读对传统阅读模式产生了强大的冲击,文献资源的电子化,数字化,使得文献信息的传递更加快捷,方便。图书馆传递情报的这一职能日益明显,未来的信息化图书馆,将是传统图书馆,自动化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共存的图书馆。纸印型图书,缩微图书,电子图书,虚拟图书,将共同构成它的馆藏。未来社会的发展将以信息产品的生产为中心,信息知识将成为比物质和能源更为重要的战略资源,为适应未来社会信息化的要求,图书馆的信息化将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历史证明,科学技术是促进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要动因,缩微复印技术,声像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将使图书馆事业发生质的变化。

三、如何强化

提高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关键是提高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与情报传递职能。首先要求图书馆有一定数量、一定质量的藏书,有一个合理的藏书结构。选购图书时要保证所选图书的内容、质量,及时把握需求动态,了解各科各专业对文献的要求,以减少购书时的盲目性,并且要紧跟时代潮流,密切注视科技的发展,与现代社会日新月异的科技水平相一致,从而提高藏书质量。其次,强化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必须树立主动服务的思想,图书馆教育职能发挥得如何,取决于图书馆藏书的利用程度,图书藏而不用,教育职能只能是处于待开发状态。重藏轻用,教育职能只是部分地被实现。这两种情况都不能使教育职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图书馆有一定数量的藏书,是实现其教育职能的物质基础,但教育职能最终能否实现,则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图书馆的服务方向。图书馆工作有其自身规律性,这种规律性取决于自身的工作环节程序及相应的技术管理方法。从读者方面来说,文献册数越多,范围越广,开馆时间越长,外借形式越灵活,读者利用图书馆就越方便,图书馆发挥社会教育职能就越大,但这和图书馆的自身条件,如设备、经费人员、劳动强度等方面密切相关。这样便使图书馆的自身管理与读者的利益形成对立,如果不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将直接影响到读者对图书馆的利用,进而影响到图书馆教育职能的发挥。因此,图书馆必须克服困难,把满足读者的要求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加强馆员的教育及职业道德培养,尽量方便读者,尽可能满足读者要求。同时,积极改善图书馆的自身条件,更大程度地服务于读者,方便读者。

加强咨询工作,强化情报意识是较为直接、较为重要的强化情报传递职能的方法。图书馆的咨询服务主要是普及检索方法,帮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检索到自己所需的文献,以利用图书馆来提高知识。同时在加强咨询服务的同时要注意强化情报意识,强化情报意识是情报咨询工作的更深层次要求。作为图书馆馆员,其工作不是简单、机械地借还书,而是处在读者与文献的中间,其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情报职能的发挥程度,因此馆员要具有丰富的图书馆知识与其它学科知识,以便对读者进行阅读指导。

图书馆的社会职能与传递情报两大职能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探寻图书馆的社会职能,对于更有效地发挥图书馆的作用,提高图书馆服务社会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潘仁彬.图书馆社会职能探讨.图书馆建设,95.3.

[2].试论公共图书馆社会职能的传承和发展.理论观察,2000.2.

图书馆社会科学范文12

[论文摘要]:图书馆社会职能包括教育职能与传递情报职能,如何认识这两大职能,如何改进这两大职能,使之更好地发挥作用,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图书馆是为社会服务的文化机构,社会的需求决定了图书馆的服务内容,也决定着图书馆的社会职能。图书馆的社会职能是在图书馆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并在图书馆发展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侧重点。但他们的落脚点都与社会需求发生着联系。没有社会的需求,就不会有价值属性。因此,对图书馆社会职能的认识也应根据不同时期的社会需求来看待。

对于图书馆的社会职能,长期以来存在着许多不同的观点。1975年在法国里昂召开的图书馆职能科学研讨会上,国际图联将图书馆社会职能总结为四个方面:一是保存人类文化遗产,二是开展社会教育,三是传递科学情报,四是开发智力资源。后来我国图书馆界将其归纳为教育与传递情报两大职能,这是对图书馆社会职能比较确切的定义。笔者拟就这一问题发表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在知识更新加快的今天人们需要的已不仅仅是获得新知识,而是学会如何获取新知识。而获取新知识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加强学习。读是最好的学习方法,读书最好最方便的地方莫过于图书馆。它以丰富的藏书,使所有人终身受用,并且不受学历、年龄、专业限制。图书馆是人们学习知识和掌握知识的最重要的一条途径,是广大群众共享知识的最重要的通道。它已成为社会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全民族素质在全社会的科学文化水平方面,肩负着全社会教育的职能。

那么,公共图书馆在社会教育中又肩负着什么特殊的使命呢?

首先,公共图书馆对所有人开放,对全社会开放。它综合了各门学科,以培养自我,终生学习为目的。以丰富和提高社会文化生活为宗旨,它提供给个人一个终身教育的阵地。其次,公共图书馆馆藏丰富的特点,可针对不同读者的需求,开展多样化的教育活动。公共图书馆可利用其馆藏丰富的特点,尽量为不同需求的人提供不同的服务,并且可利用其特点开展形式多样,富有成效的教育活动,发挥其社会教育职能。第三,公共图书馆可以向社会提供一条提高国民素质的途径。公共图书馆可以利用藏书丰富,对全社会开放的这一优势,吸引读者利用图书馆,喜欢图书馆,从而助长全社会的读书风气,实现对个人的教育,从而提高全社会人员素质。另外,公共图书馆还可利用其遍布的网络和藏书的优势,不定期地举办一些活动来有意识地进行社会教育活动提高人们的知识修养和自身素养。根据以上有利条件,公共图书馆应积极发展自身的优势,丰富服务手段,来提高公共图书馆服务社会的职能。

二、传递情报职能

一个图书馆的藏书再多,再全面,如果这些文献资料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不能为广大读者所利用就等于是一堆废纸。图书馆收藏文献资料,是为传递人类的文献信息实现其藏书价值。图书馆工作的社会价值就在于真正实现其藏书的价值。因而就要向人们不断地传递图书馆的文献信息,以供人们利用其藏书。图书馆实现其传递情报的职能有赖于图书馆信息化。只有实现信息化,图书馆将能为读者提供各种信息和信息产品,以实现其传递情报,传递信息的职能。

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的普及,电子化阅读对传统阅读模式产生了强大的冲击,文献资源的电子化,数字化,使得文献信息的传递更加快捷,方便。图书馆传递情报的这一职能日益明显,未来的信息化图书馆,将是传统图书馆,自动化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共存的图书馆。纸印型图书,缩微图书,电子图书,虚拟图书,将共同构成它的馆藏。未来社会的发展将以信息产品的生产为中心,信息知识将成为比物质和能源更为重要的战略资源,为适应未来社会信息化的要求,图书馆的信息化将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历史证明,科学技术是促进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要动因,缩微复印技术,声像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将使图书馆事业发生质的变化。

三、如何强化

提高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关键是提高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与情报传递职能。首先要求图书馆有一定数量、一定质量的藏书,有一个合理的藏书结构。选购图书时要保证所选图书的内容、质量,及时把握需求动态,了解各科各专业对文献的要求,以减少购书时的盲目性,并且要紧跟时代潮流,密切注视科技的发展,与现代社会日新月异的科技水平相一致,从而提高藏书质量。其次,强化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必须树立主动服务的思想,图书馆教育职能发挥得如何,取决于图书馆藏书的利用程度,图书藏而不用,教育职能只能是处于待开发状态。重藏轻用,教育职能只是部分地被实现。这两种情况都不能使教育职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图书馆有一定数量的藏书,是实现其教育职能的物质基础,但教育职能最终能否实现,则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图书馆的服务方向。图书馆工作有其自身规律性,这种规律性取决于自身的工作环节程序及相应的技术管理方法。从读者方面来说,文献册数越多,范围越广,开馆时间越长,外借形式越灵活,读者利用图书馆就越方便,图书馆发挥社会教育职能就越大,但这和图书馆的自身条件,如设备、经费人员、劳动强度等方面密切相关。这样便使图书馆的自身管理与读者的利益形成对立,如果不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将直接影响到读者对图书馆的利用,进而影响到图书馆教育职能的发挥。因此,图书馆必须克服困难,把满足读者的要求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加强馆员的教育及职业道德培养,尽量方便读者,尽可能满足读者要求。同时,积极改善图书馆的自身条件,更大程度地服务于读者,方便读者。

加强咨询工作,强化情报意识是较为直接、较为重要的强化情报传递职能的方法。图书馆的咨询服务主要是普及检索方法,帮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检索到自己所需的文献,以利用图书馆来提高知识。同时在加强咨询服务的同时要注意强化情报意识,强化情报意识是情报咨询工作的更深层次要求。作为图书馆馆员,其工作不是简单、机械地借还书,而是处在读者与文献的中间,其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情报职能的发挥程度,因此馆员要具有丰富的图书馆知识与其它学科知识,以便对读者进行阅读指导。

图书馆的社会职能与传递情报两大职能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探寻图书馆的社会职能,对于更有效地发挥图书馆的作用,提高图书馆服务社会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潘仁彬.图书馆社会职能探讨.图书馆建设,95.3.

[2].试论公共图书馆社会职能的传承和发展.理论观察,2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