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职体育教学论文

高职体育教学论文

时间:2022-04-27 07:44:17

高职体育教学论文

高职体育教学论文范文1

多媒体教学就是利用多媒体技术想学生形象展示体育技能,并能快速将体育知识反映给学生。多媒体教学具有快捷、方便、高效等优点。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文化课知识,理论加上实践才是学习体育的最佳方式。因此教师喜欢将理论教学场所由教室搬到室外,一边进行理论教学,以便进行实践教学。学生通过教师的理论教学无法得到有用的知识,多媒体教学则是对传统教学极大的完善,帮助学生掌握学习要点,并通过视频播放专业的示范,真正保证学生学习到专业的体育技能,为体育实践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2多媒体教学在高职体育教学的应用

2.1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

高职学生对传统体育教学的形式已经产生厌烦情趣,多媒体教学能够直观展示各种体育技巧,从根本上改变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根据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多媒体课件。比如对于篮球来说,大多数男生都对篮球情有独钟。教师可以先去NBA球星的比赛视频,各种运球过人、行进间传球、标准投篮姿势等,学生在学习篮球知识的同时还能观赏世界顶级篮球赛事,并学习到喜欢球星的篮球技巧。对于女生而言,教师可以选取一些体操类视频,特别是健美操。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媒体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培养对体育的学习兴趣,做到自主学习。通过这些多媒体视频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本功,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2利用多媒体教学突出教学重难点

受限于年龄以及专业的不同,教师不可能涉及体育的各个领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一些不擅长的动作难以进行亲身示范。通过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将一些难以示范的动作剪辑下来,通过多次播放让学生掌握动作要领,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将理论结合实践,绘声绘色的教学方式让难点内容变得简单化。相比于传统教学,多媒体教学更注重细节的变化,通过对各个动作的缓慢播放以及某个动作的固定,让学生清楚看到动作的整个过程以及每个细节,并对不清楚的地方进行回放,真正做到360度无死角观察,克服体育技能重难点学习。

2.3利用多媒体教学确立学生主体教学的位置

传统体育教学教师是绝对的主角,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负责发号施令,学生根据教师的指令进行一些动作的练习。通过多媒体教学能够彻底改变这种模式。学生通过多媒体播放的教学细节掌握基本的运动要领,再在进行自由练习。有了多媒体教学的参与,教师则被完全解放,不必将心思完全放到教学过程中,而是专心纠正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和自行练习体育技能,并与教师进行互动,及时向教师请教,提出自己对一些问题的看法,真正实现自主学习。

2.4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励学生

在多媒体教学中,最有效的激励措施就是通过多媒体播放优秀学生的视频以及照片。例如,女生在健美操练习中,将表现优秀学生的联系过程拍摄下来作为示范,供其他学生学习。以此鼓励取得优秀学习成绩的学生,同时还能激励其他学生努力提高自己的体育技能,高职学生所处的年龄段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不甘落后于人,希望能表现自己,因此这种方法能够激励高职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让自己的身影出现在多媒体课件中、

3结束语

高职体育教学论文范文2

未来社会是建立在现代高度发展的商品社会的基础上的,因此其仍将带有商品社会的烙印,如竞争性、求利性、开放性和平等性。无论未来社会的生活方式如何变化,体育运动仍将蓬勃发展,并适应社会的需要而相应变化。为了适应时下“素质教育”的要求,充分发挥体育教学在职高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本文拟从当前职高体育教学活动课程设置、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评价标准诸方面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相应的改革思路,为尽快构职高“健康教育”教学体系提供参考。

1确立以“终身体育”“求知创新”和“健康第一”思想

职高体育教育也应本着面向新时代,培育新型人才的目标进行教育改革,贯彻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思想,建立为增进学生现实与未来健康而教的“求知创新”和“健康第一”的体育教学思想,把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知识技能的过去、现代和未来融为一体,并使教学重心向未来转移,职高体育从以增强体质为中心向健身为中心转移,从而实现健康教育与身体教育的有机结合。因此,职高体育应该从社会发展对中学生体能的要求,以及体育教学的功能出发,确立以“终身体育”“求知创新”和“健康第一”思想为指导,体育课程整体改革为中心,课内外一体化为基础,多种教学模式并存的走向,这是职高体育改革的基本趋势,也是职高21世纪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

2快乐体育将成为职高体育教学活动课程的主流

快乐体育是指深层次的心理或成功感,是让学生在运动中体验到参与、理解、掌握以及创新运动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参加运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立足尊重学生在体育运动中的主体地位的同时,重视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乐趣,并认为体育教学过程本身就是快乐,有吸引力的。快乐体育是时代的产物,是时代精神的反映,是与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教育改革与发展以及整个体育改革和发展紧密联系的,是当前体育教学中某些僵死、被动以及缺少乐趣的反思。快乐体育的产生是对传统的师生观、教育观、理性观的变革。活动课程的设置应从学生的兴趣与实际需要出发,从而实现学生全面发展,达到生理、心理、社会三维的健康。

3适当增加选修课比重与成立单项体育俱乐部

所谓体育教学组织,是指为了有效地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教学活动的诸要素如何组合和表现。面向21世纪,职高体育应确立终身体育为指导,多种教学模式并存的走向,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为主。随着职高真正实现完全学分制,将引起体育课程的重大变化,一是选修课加大,项目增多,活动课增多;二是逐渐俱乐部化,本研究反映出这两大变化趋势。对“教学组织形式”调查结果表明:选修课的支持率(68.45%)明显高于必修课(11.37%),其余的为“必修或选修均可”,这是因为选修课能够较好地做到“区别对待”,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体育兴趣与特长。因此,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与爱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自我锻炼的习惯,较好的解决主动体育与被动体育的关系问题,是未来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方向和趋势,也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的最有效途径。它必将成为职高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方向。

4职高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突出“隐性指标”

“没有评价便没有教育”。教学评价在职高体育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现代教育评价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对评价对象进行整体的、全方位的、动态的评价,而不仅仅是对某一方面、某一结果的评价。现实中,大多数职高受传统教学思想模式的影响严重,只注重在校期间的学生运动技术掌握和完成达标情况,而忽视了对学生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本研究通过对“教学评价标准”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67.64%的同学认为现有的评价体系“不合理”,因为以往在教学中我们过分强调“显性指标”(高度、远度、时间等),而很少关注“隐性指标”(意识、兴趣、态度等),因此我们的体育教学工作仅仅达到了“增强体质”的目的,而未能实现真正意义的“健身”效果。职高体育教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应包括显性指标与隐性指标两部分。现有评价体系之所以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显性指标”容易定量化,而“隐性指标”定性的成分较大。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必将找到切实可行的方法来实现对“隐性指标”的评价。此外,在具体实施评价过程中,必须摆脱传统的绝对标准评价模式,应重视学生努力的程度、进步的幅度、提高的难度等因素。

在以“健康第一”为口号的素质教育下,我国职高体育教学任务正面临着由“体质教育”向“健康教育”的转变。要尽快顺利地完成这个转变,体育教师必须首先转变观念,为中学生提供宽松的教学环境,帮助他们掌握尽可能多的自己喜欢的健身方法,使其建立“终身体育”意识。顺应未来高等教育的潮流,强化学生的通识教育,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尤其是文化素质,培养信息意识,即培养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掌握信息科学方法及信息科学思想观念,提高运动学习指导的能力。充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加强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学习。

总之,未来社会的科技手段发展,将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亦将对体育产生相当深远的影响。学校体育更是首当其冲。

高职体育教学论文范文3

[关键词]高职学前教育课程组织隐性课程

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是学校课程的两个重要方面。显性课程是指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实施的课程,是正式课程。隐性课程也称潜在课程、隐蔽课程、自发课程,是指“非计划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在教学所规定的课程之外所受的教育”。它对学生的知识、情感、信念、意志、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起潜移默化的作用。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虽然在内涵和外延上各不相同,但在育人功能卜常常相伴交织,相互补充。

沈阳师范大学高职学前专业坚持课程改革,在显性课程的课程设置、课程活动与课程评价三个环节中充分挖掘隐性课程的教育功效,把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有机结合起来,以课程的“合力”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综合素质培养。

一、课程设置实施滚动式的修改,促使隐性课程有机渗透

(一)专业必修课程的有机整合及内容的补充专业理论课程是整个专业教育课程的基础,它的选择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效果。在专业理论课设置中,我们把“学前科学教育方法”“学前社会教育方法”“学前艺术教育方法”“学前健康教育方法”“学前语言教育方法”,即幼儿园五大领域教法课程进行了教学整合,体现了幼儿园五大领域之间的相互配合和相互渗透,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以提高。

专业理论课程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相衔接。比如计算机、英语、普通话等基础课程的设置,一方面,可以满足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基本素质与能力的要求,使学生具备一定程度的外语应用能力和计算机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可获得国家统一考试的英语证书、计算机中级证书和普通话等级证书。在专业实践课程的设置中,以突出实践教学能力为主,构建了比较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学生从人校开始就进行为期一周的认识实习。

随着专业理论知识广度、深度的推进,在第三学期、第五学期各进行为期一个月的专业实习,第六学期进行为期九周的毕业实习,从而使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得到稳步的提高。

(二)选修课程数目的增加及内容的调整沈阳师范大学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根据专业性质和培养目标,根据当前社会、人才市场的需要,并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学生达成共识,以此确定选修课课程的种类。选修课中必选课和白选课相互交叉,与所学专业有关的,可以作为必选课;与所学专业不太相关的,可以作为自选课。这样对培养学科交叉型的高职人才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我们对选修课课程设置进行了适当的增加。例如,2003、2004级的选修课有五门:音乐欣赏、手风琴、书法、美术欣赏、奥尔夫音乐。2005、2006级的选修课为七门,增加了多元智能和环保教育两门教法课。2007级在原有的选修课基础上又开设了人文素质类选修课。这种在选修课中渗透隐性课程的做法,促使学生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达到了良性互动,使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得以良性互动,进一步使隐性教育的意义得到了升华。

二、运用多维结构教学方式,促使隐性课显性”化

(一)课程教材的选择,体现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在专业理论课的教材选择上,首先,根据上一学年的学生与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的反馈效果来变更不同的教材,以满足教学需要。其次,在授课内容上,教师不断地把最新成果以滚动式合理安排、补充在教学中,使学生学习到更多的专业理论知识,使学生真正领悟到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性和应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兴趣。针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材短缺状况,我们根据幼儿园教育的实际,秉承先进的教学理念,编写了体现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特色的学科专用教材。

(二)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进行隐性教育的渗透根据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特点,我们在课堂上建立了“情景与互动式”教学,提倡灵活、生动的课堂氛围。设计不同形式的探究式学习,如“自主解决问题式”“案例一归纳式”等,实施“掌握知识一形成技能一培养创造力”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在讲授“学前教育五大领域教法”课时,教师采取的是仿真幼儿园式的教学模式,通过学习情景的创设,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掌握知识,并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同时,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留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交流,组织讨论,使学生在“做中学”和“动中学”。在讨论和交流中完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同时,在学生互相配合中增强合作意识。在实施探究性学习方式时,从根本上确定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注圃竺竺!星!

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和体验,引导学生团结合作,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发展能力。在讲授“学前教育科学教法”时,教师结合幼儿园的主题活动把“主题网”设计引入课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合理分工,让学生通过资料查找——归纳总结——图表形成——实际论证,形成幼儿园活动内容“主题网”。这种教学安排,将教学内容与课堂教学方式完美地融合起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体现了隐性课程的价值所在。

(三)夯实实践教学,提高隐性课程的实效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中的见习与实习是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是一种可以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岗前职业隐性教育。通过实习,学生可以掌握幼儿园保育工作的基本内容,能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充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劳动观念,磨炼了学生的意志,以一名幼儿教师的角色与幼儿接触,树立了全心全意为幼儿服务的理念,这种隐性教育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是不可能达到的。

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可以了解并践行幼儿教师的工作职责,学习如何制订幼儿园的教学计划、如何组织幼儿园的活动等。实习还可以使学生了解幼教的前沿信息,对幼儿园的文化内涵和课程特色有更深的感悟,从而更加明确自己的专业特点和努力方向,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利用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评价,提高隐性课程的实效性

(一)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不以对错论英雄”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语言不再拘于一种形式,而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课而异。教师应该全身心地投入,创造性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例如,可以从是否能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是否有较强的参与能力,是否有强烈的探究问题的意识,是否思维活跃等评价角度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一改“以对错论英雄”的评价方式。

(二)避免采用泛化的评价语言,注重强化学生的个性从个性中发现学生的才气,尊重学生的差异,重视学生的潜力,鼓励创新,把学习当做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的过程。在评价中发现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点,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发展,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三)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渗透终身学习的教育观念在评价中,教师要贯穿评价内容的前瞻意识,对学生的学习表现有独特的教育科学眼光和超前评价视角。教师的评价要看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否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是否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

总之,在传统的显性课程教育方式面临挑战的情况下,如何掌握和运用隐性课程,坚持科学发展观,使高职学前教育中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在一起,应该是新世纪教育创新需要关注的一个问题,也是加强和改进高职教育的应用性和实效性的途径。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教育通论E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高职体育教学论文范文4

迫于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各种压力,有些学校只注重培养了学生的专业技能,而忽略了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学校的不重视就会产生一系列的恶性循环,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备匮乏以及学校的管理等都会影响到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和提高。薄弱的师资力量会加重各个体育教师的工作量,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有些教师往往无暇顾及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或者根本就没有意识到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性,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大学生毕业参加工作埋下了隐患。如果不将体育教学与职业素养培养结合起来,就很难达到高职体育教学的目标。

2、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性

我国高职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提高、发展学生的身体活动能力,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大学生职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以后的工作。随着就业形势逐渐严峻,社会竞争也越激烈,现代企业对大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代企业不仅要求大学生具有专业的职业技能、良好的心理素质,还要求大学生要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这就对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有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培养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解决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学校就要重视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和提高。这个过程是长期、缓慢的,不能一蹴而就。学校要在重视专业技能学习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德育和智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职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将体育技能的学习和职业素养的培养结合起来,让学生养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形成终身体育意识。让学生了解和实践“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现代健康理念。高职体育教学对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参加比赛,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竞争的残酷,磨炼意志,胜不骄败不馁,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调节情绪的能力。团体运动项目还可以让学生体会到集体意识,学会团结互助,互相协作,协调学生的人际关系,提高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

(1)明确教学目标,更新教育观念

要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养,首先就要明确教学目标,更新教育观念。要根据高职教育的教学目标来改革体育教学,注重对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培养,结合专业设置和职业特点,积极开展职业性体育教程,为未来的职业岗位需求服务,以合格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为职业生涯做好准备,真正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学校领导和教师都要在思想上引起重视,认识到培养和提高职业素养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并落实到实践中,要提高体育教学中职业素养培养的比重。在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和企业对人才要求越来越高的大环境下,高职院校必须要改变自身的教学模式,加强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2)将体育教学与职业素养培养结合起来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要有自己的特色,不能盲目效仿普通高校,要将体育教学与学生的专业特点和职业发展结合起来,加强学生职业工作和体育教学共同性方面的发展。在实践教学中,体育教师要有意识的将体育教学与专业特点结合起来,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并在运动的过程中培养了自身的职业素养。在保证学生提高体育实践技能的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宣传和教育,让学生更好的将体育知识与专业知识结合起来,认识到体育锻炼对以后职业生涯的影响力,和对职业素养培养和提高的重要意义,从而做到积极参加,促进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只有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学生才能更加符合现代企业的要求,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更快的适应工作生活。

(3)改革教学模式,采取灵活的教学手段

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就要将体育教育与职业素养培养结合起来,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和手段。职业素养的培养要求学生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所以,体育教师就可以充分发挥各运动项目对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可以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赛,让学生在输赢中学会如何面对成败得失,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另外,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提前感知职业环境,了解自身的不足,便于后期进行针对性的学习,提高学生对职场环境的适应力。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增加一些合作项目的小游戏,让不同专业特点和身体素质的学生一组进行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养。

(4)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保证教学质量

体育教学中,教师是学生的领路者。为了保证教学质量,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就必须要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体育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断学习,加强对职业素养的认识和了解,采用丰富多彩和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在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同时,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职业素养培养环境。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要结合不同的专业特点,根据具体情况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教育。

(5)让学生树立职业素养教育的观念

学校要加大宣传力度,让学生对职业素养有基本的认识和了解,要让学生清楚自己的职业理想,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有意识的培养和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能起到一个引导和监督的作用,最重要的还在于学生自己。如果学生能够自发的将培养和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与教学、生活结合起来,那就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通过体育课程,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学生还要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从小事做起,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后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

3、结论

高职体育教学论文范文5

关键词:职业能力;高职体育教学;课程改革

1引言

所谓的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就是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专业能发展,为以后的就业奠定基础,使学生能够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教学在高职体育教学当中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在高职体育教学课程改革过程中,应该不断的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的发展。

2高职体育教学的现状

2.1教学目标不明确。在高职体育教学过程中,除了体育专业的学生以外,由于体育教学不作为以后就业的主要学科,所以对于体育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对于学生的要求只需要做到增强体质与锻炼身体就可以,忽视了对学生的体育意识与体育精神的培养。没有严谨的教学目标,就会使高职体育教学失去了应有的作用,无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需求起到严重的阻碍作用。

2.2课程安排不合理。课程的安排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对体育知识的学习以及对体育技能的掌握,可以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体育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职业能力,在增强自身身体素质的同时,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能力。然而,许多高职学校对高职体育教学的课程安排方面显得不合理,没有将课程教学进行系统的规划,使课程安排显得比较杂乱无章,从而使学生丧失对体育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

2.3对体育教学忽视。许多学校认为,既然是一所高职学校,就应该促进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培养学生专业的技术能力,所以对于高职学生的体育教学就会忽视,对高职体育教学的投入就显得不足,并且对于高职体育教师的选拔也没有严格的要求,甚至有些教师都没有受过专业的体育教学训练,只是选择班主任或者一些任课教师担任体育教学任务,从而使体育教学无法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对于学生以后的就业发展起不到推进的作用[1]。

3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体育教学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现代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并且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全面性人才成为当今社会热门的吸纳对象,所以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体育教学课程改革是非常有必要性的。由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对体育技能与身体素质的要求都不相同,所以,在高职体育教学过程中,不能进行“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以职业能力为导向进行体育教学课程改革,为不同专业设定相应的体育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能够快速的融入到工作当中,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所以对现代高职学校而言,应该加快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体育教学课程改革的速度,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高质量综合性人才,同时为学生以后的就业发展奠定基础[2]。

4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体育教学课程改革的措施

4.1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在素质教育发展的大环境下,首先要做的是转变教师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转变教师的单一教学方法,而不是单纯的为了考试而教学,以培养综合性人才为教学宗旨。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的利用教学资源,例如先进的体育教学设施,让课堂变得活跃起来;激发起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由以前的老师一个人的课堂转变为由学生讲的课堂,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对于体育技能进行学习,老师不应该只局限于技能上的学习,老师可以把体育技能的基础知识进行讲解,但是不要把它作为重点,然后老师在通过这种技能联系到其他职业当中,将他们进行比较,发现它们的相同之处,让学生了解到体育知识的重要性。

4.2合理安排教学课程。在目前高职体育教学过程中,许多学校为了节省投入成本,对于体育教学课程的安排没有进行严谨的考察来设计,全校学生都采用一套体育教学课程,由于不同专业的对体育技能的需求具有差异,所以就会让一些专业学到一些无用的体育技能,对于自己专业所需的体育课程却得不到掌握,从而对于学生的职业发展起不到有效的作用。因此,高职学校应该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考察,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体育课程,为学生制定良好的学习规划与职业规划,促进学全面发展。例如,汽运、机电技术专业的学生需要具有良好的灵敏性与协调性,从而使工作更加顺利,然而电工和塔吊等专业需要攀登,对于臂力具有非常高的要求,以及其他专业所需要的体育要求,所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各个专业的特点对体育教学课程进行改革,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有效发展。

4.3优化体育教学内容。体育教学内容就高职体育教学的重点内容,受到广大师生的关注,为了提升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对于体育教学内容的具有非常严格的要求,应该结合各个专业的发展方向以及专业的特点对体育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设计,从而使学生的身体素质适应工作的要求。因此,在对高职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应该共同努力,不断的创新教学方法,优化体育教学内容,使体育教学与各个专业相吻合,培养学生相应的身体素质以及体育技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为学生未来的就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3]。

5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职体育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创新体育教学课程改革,促进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体育教学课程改革的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加优秀的人才。

作者:陈正权 单位: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彭国强.职业能力导向下的高职实用性体育课程改革探析———以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2).

高职体育教学论文范文6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体育教学 人文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2.058

Integration of Vocational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umanities Education

GUO Haijun

(Electric Power Occupational Technical Institute of SEPC, Taiyuan, Shanxi 030021)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reform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physical education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re constantly changing. Corresponding increase in humanities education programs in physic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to achieve teaching objectives and develop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ability of sports. Therefore, how humane education into PE Teaching them, so that the two organically combine together to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the quality of vocational students is very important.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made an analysis on how to integrate humanities education into vocational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humanities education

随着教育的改革,高职教育和人文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而加强高职体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已经成为实现全面提高人才素质的重要举措。目前我国部分高职院校对体育教学和人文教育的结合还不够完善,不能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发挥人文教育价值,因而无法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作为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工作者,应对体育教学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改进体育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两者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作用,最终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1 人文教育的内涵

人文教育要求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在人文教育中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使学生在教育中领悟人文精神。注重学生的自由发展,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关心学生生活,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培养有知识、有文化、有素养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是实行人文教育的目标。人文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它要求向学生传授人文知识,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升人性境界,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人文教育通过课堂教学、环境熏陶、学生实践等多种方式,将文化知识、智慧精神和道德品质转化为学生的知识、思想、情感认知和意志。促进学生的个人心理和谐发展,帮助并引导学生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对人生产生一定的认知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关爱生命的思想,促进个人与他人以及与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2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意义

2.1 人文教育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文教育,就是将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是对学生的个体潜能和个性发展的培养和引导过程。体育教学与人文教育相结合有助于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效果的提高,能让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还会对学生的体育素质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体育教学不仅仅要完成学生体育知识、身体素质、运动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工作,也是对学生各种素质的培养,学生在领会体育知识、运动技能的同时,道德素质、心理素质、个性特点以及人生观价值观都在跟着变化。素质教育要求教育不仅是要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进行培养还要培养学生的精神境界,人格魅力以及良好的道德思想水平和正确的世界观、社会观、人生观。因此,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加强人文教育思想的培养和推广,对帮助学生实现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十分必要。

2.2 树立人本主义的教育观念

高职院校体育中的人文教育,要以实现学生主体地位为中心,并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要按照学生的个性特点,选择适合不同学生发展特点的教学方法来实现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的学重于教师的教,将学习内容分化成较小的学习目标,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和特点进行自主学习和锻炼。

3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如何加强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3.1 体育理论课教学与人文教育的相互结合

教师在进行体育理论教学时必须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教学中适当融入人文知识、人文思想,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在教学中运用“讨论”、“对话”、“反省” 等人文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观点,促使学生进行交流,张扬学生的个性发展,启发学生不断地完善自我,培养学生求知创新、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教师应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发展状况出发,结合体育教学的教学目标、任务和特点,将育人的任务融入到体育理论课的教学当中,使学生在学习体育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素质。例如,教师在理论教学中加入一些体育项目的发展过程的知识,增加使学生对体育项目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思想观念。在教学中列举一些优秀运动员的事迹,倡导学生学习他们克服困难坚持锻炼的运动精神、奉献精神、爱国精神,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受到生动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受到精神上和道德情感上的熏陶。此外,教师在课前应了解学生的体育知识和运动能力,了解学生对人文教育的看法,价值观以及兴趣爱好等,并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在备课时才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设计合理教学过程,在讲课中才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体育理论课的教学目标。

3.2 体育实践课教学与人文教育的相互结合

体育教师在体育实践课教学中不仅要重视体育基本技术技能的传授还要重视人文教育思想的传播,使学生感受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价值。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将学生作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为主,教师的“教”为辅,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体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要教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在实践课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贯彻人文主义教学理念,实现人本思想的价值。学生的体质是学生体育课学习和锻炼的基础,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体质情况,了解学生的身体承受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个性特征,在备课中编制合理的教学任务、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师还要对学生的认知特点、体育知识、技能的原有水平以及学生的兴趣有所了解,这样才能将教学任务划分成较小的课程目标,制定出适合学生的小目标,以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提高。在实践课教学中可以通过竞赛或做游戏的方式进行一些体育活动,学生可以在活动中学会与人的协作与互助,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在活动中学生可以感受到人文精神,可以实现体育教学和人文教育的相互结合。在活动中学生不仅增强体质,陶冶了情操,并且自身的人文思想、人文精神、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得到了培养。

3.3 理论联系实际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的理论联系实际是实现体育教学与人文教育有机融合的重要途径。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理论课的教学是为了给实践课教学打好基础,将理论知识更好地应用到实践教学中,理论知识的学习必须要与实际相联系。但是目前很多高职体育教学都是将大部分时间用在了实践教学当中,体育理论教学的课时很少,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机械的练习多,理论知识学习较少。这样的体育教学方式影响了学生体育课学习的兴趣,影响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适量增加体育理论教学的课时,将人文教育知识有机地融入体育理论知识中,并且联系实际情况进行讲述,使学生认识到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增强学生在体育课学习中对人文知识的了解和运用,体现人文思想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的价值,促进学生体育知识、身体素质、运动能力、道德修养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4 将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和人文教育相融合时的注意事项

4.1 实现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和人文教育的融合应以学生为主体

当高职院校将人文主义教育融于体育教学中的时候,必须要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争取对每个学生的学习风格进行分析,然后为学生提供所需的学习氛围,并以学生能够接受的方法来完成相关知识的传授工作,只有这样,融于体育教学中的人文主义教育才能充分发挥作用,最终实现人文主义教育的价值。

4.2 必须要尽量提高人文主义教学内容的充实程度

在向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融入人文主义教育的时候,为了充分提高两者融合的效果,高职院校必须要对学生的体育能力进行评价,然后综合考虑学生的体育能力和体育教学的特点,以此来制定人文主义教学的主要内容和开展人文主义教学的主要方法,从而丰富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人文主义教学内容的充实程度。

4.3 要针对不同的学生来在体育教学中融入人文主义教育

为了提高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和人文主义教育的融合程度,体育教师必须要充分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然后根据学生自身的偏好来制定体育教学和人文主义教育的教学方法,从而帮助学生获得较好的学习方法,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4.4 力求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全面开展人文主义教育

要想实现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和人文主义教育的有效融合,高职院校必须要聘请综合素质较高的体育教师,然后督促教师按照人文主义教育的要求来向学生传授需要掌握的体育知识和技能,进而让学生熟练掌握体育知识,养成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让学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要尽量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全面开展人文主义教育。

5 小结

高职体育教师加强对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改革和创新,将以人为本的人文教育融入到高职体育教学当中,实现人文教育与高职体育教学的有机结合,对增强高职学生的体质,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实施素质教育,实现高职体育教学的目的,促进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更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徐林江.关于人文教育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渗透[J].职教论坛,2012(14):32-33.

[2] 张建业.关于人文教育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渗透[J].体育时空,2014(2):15-16.

[3] 陈占通.人文教育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渗透分析[J].大众科技,2014(4):26-28.

高职体育教学论文范文7

【关键词】高职 体育 教师胜任力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0-0043-02

高职院校体育教师是推进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智力资源载体之一。教师工作质量的好坏,其影响不仅涉及高校体育教师工作本身,而且还会影响学生对体育课的喜爱程度,进而对学生整体健康水平、未来择业产生较大影响。如何切实提高高职体育教师的胜任力,进而提高体育教学、体育科研、体育社会服务、体育文化传承等效果,已成为一项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以“胜任力发展”为切入点,有助于更好地剖析一般教师和优秀教师之间的区别,旨在获取加强高职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的一点思考。

一 加强高职体育教师胜任力发展的研究背景

高职体育教师胜任力,主要是指在高职院校中体育教师的人格、专业、知识经验(基础)、能力和教学技巧、态度(承诺、纪律、反思、合作)、沟通互动、计划和管理、监控评估的综合。也可以将其表述为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的个人情感道德、认知、教学、动机与管理、服务、成就、创新、关系等方面的综合体。也有学者认为,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的胜任力内容分类广泛,不但涉及合格教师共同拥有的基准性、“门槛性”胜任力,还涉及优秀教师的鉴别性胜任力。

1.加强高职体育教师胜任力发展是一种时代要求

总体来讲,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的胜任力关注,无论是基准性胜任力,还是优秀性胜任力,都还处于基础性阶段,起步较晚,成果不多,与国外的实践性阶段相比较,还有很大的差距。随着人类社会科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概括来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对高职体育教师的常规要求:教育教学层面的“思想品德”“学历”以及教师基本素质(身体健康,普通话达标,懂得教育学,心理学原理与运用等)。当然,作为一名高等院校的体育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文化继承以及优秀性的“创新”等方面的特殊性。(2)对高职体育教师的特殊要求,主要体现在对于一些体育知识、体育理论、体育学科、体育课题的了解。这也是当下体育教师领域的关注热点之一。如何回应这种实践层面的要求,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具体化梳理。

2.加强高职体育教师胜任力发展是一种理论需求

当下,关于教师胜任力的理论研究处于一种“渐热”状态。研究者们也拿出了一些教师胜任力发展的模型,提出了相关理论。但在现有文献中,专门针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的胜任力模型以及胜任力理论研究还存在着一定的提升空间。随着高职院校的进一步发展,如何从理论层面去弥补这一不足,是摆在全体高职院校体育教师面前的一个问题,也亟待获得社会理论资源的支持。这个问题的解决有助于建设一支高质量、能够胜任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特点的师资队伍,能促进体育可持续发展。同时,在理论研究层面,尽管高职院校体育教师与全国各层面的体育教师胜任力存在着一定的共性,但由于高职办学模式、生源状况以及体育教师工作状况等方面与一般高校、中学等还是存在着较为显著的差异。如何丰富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的胜任力发展理论研究,既是对教师胜任力发展的一项丰富,也是对胜任力发展理论在具体领域的一项深入拓展。

二 加强高职体育教师胜任力发展研究的途径

1.教师层面

第一,高职体育教师需要具备坚定的体育专业操守、价值观,这一点对于高职体育教师极其重要。在高职体育教师内心深处,自身的定位和地位不能是“特别的”“朦胧的”“边缘化的”,而是要树立起“职业的高尚奉献精神”“服务学生无地位差异”“卓越的”等职业价值观。当下,受“重文轻武”文化影响,高职体育教师一般并不会得到高度关注,体现在声望不高、薪水财富不多和权威身份不强。如何在这种大背景下,提升高职体育教师的胜任力发展水平呢?首先,还是要从职业价值观培育和践行做起。体育教育信仰,是高职体育教师教书育人的内在精神性力量,这也是促使体育教师从“平庸走向卓越”的关键一步。其次,良好的道德境界也是促使其专业不断取得进步的催化剂。这也是其体育研究、体育教学、体育服务、体育文化传承的持久性保证。再次,良好的职业操守是高职体育教师的生活方式科学化的保障,基于此的一种“协同化”教学以及主动的社会服务、积极的社会参与等,都是依附于此的。

第二,高职体育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理论素养。这种理论素养是全面的,这是衡量一个高职体育教师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尺。当然这种理论素养不仅是指“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层面的专业素养,还包含“课堂教学、管理和学习”素养,这种理论素养还包含着“敬业、尊重关爱学生和职业责任”等服务理论素养,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自我认同、激励和教学效能感”等方面的时代激励素养以及情感素养等。

第三,高职院校体育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实践素养。懂理论、懂道理、会技能只是高职体育教师的一种基础性要求,倘若将这些理论素养发挥出来,那就需要加强高职体育教师的实践素养。在传统观念下,高职体育教师在培养上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学历、轻能力”的倾向,在日常评价过程中“重课堂”“忽视实训”,这种与实践脱节的现象造成了高职体育教师往往脱离实际、理论陈旧、胜任力差、教学科研服务效果欠佳等,最终影响高职体育教学的教育质量。

2.学校社会层面

第一,要养成高职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终身学习的理念。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大多本科毕业,实践较少。因此,在学校层面和社会层面要不断营造树立一种终身学习的理念,加强继续教育,培养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的职业能力。定期和不定期地加强教师职业培训,加强校内专、兼职教师的相互交流,鼓励青年教师走出去,参加社会活动,也可以通过把校外“高手”“专家”请进来,切磋技艺。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不断加强教师继续教育,也可聘请外籍教师担任体育教学工作,加强国际合作,丰富教学方法与管理的优质资源,提高高职体育教师质量。

第二,鼓励学校体育教师大胆走出学校,进行社会交流。走向社会,这有助于不断提高教师的竞技效率,同时拓展教师的理论视域,不断搭建高职教师的技术能力交流,不但能够促进教师收集信息,解决现实中的一些问题,还能形成一种前瞻性的社会工作理念,在交流中,各个教师都可以取长补短、一起进步,这也是一种提高教师胜任力的捷径之一。

第三,一些好的办法要形成制度、政策。营造提升体育教师胜任力的范围,提高高职体育教师的素质,需要学校和社会形成一定的政策支持。当下确实存在着一定的“重科研”“忽视实际”现象,特别是对于高职院校来讲,“实践”是主流,也是特色。这就要求学校和社会在顶层设计时,考虑到这些因素,在高职人员编制、结构以及专业技术职务评定等方面要注重高职院校教师的实践技能,在日常教学、进修、职务晋升、工资福利中,也要制定出相关的胜任力激励措施,力争做到理论与实践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促进与推动体育专业教师胜任力的不断发展。

第四,通过优秀性胜任力的研究提升基准性胜任力。优秀性胜任力解决的是“优与差”的问题,基准性胜任力解决的是“行与不行”的问题。两者可以理解为高职体育教师胜任力研究发展的“车之双轮”“鸟之双翼”,不可或缺,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将两者结合起来。

三 加强高职体育教师胜任力发展的意义

胜任力,指绩效优者成功完成自身工作所需要的经验知识以及个人态度、思维和特质等要素综合。一般认为,胜任力是某一职业或岗位所必须具备的、不可缺少的基本素养。与其他类型工作相比,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胜任力具有专业的特殊性。宏观层面上讲,胜任力的培养对教育、科技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涉及具体领域,对于增强体育教职工的技能,增强培训主动性,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也是对教育部分人力管理方法的补充和丰富。

加强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胜任力研究,有利于提升体育教师的教学、科研、服务和文化传承素质,有助于提高教职工的工作绩效。高职体育教师的胜任力发展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关键是可以帮助教职工明确如何更好地评估自己、提高自己,促进自我决策。同时,这也是一种用系统长远的眼光看待高职建设的实际需要。以胜任力为基础的发展模式,不仅有助于促进高职体育教师的发展,也有助于促进全体教师岗位绩效,进而形成一种高职院校战略文化。

同时,也可以转变一些陈旧落后的管理理念,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必然产物,有助于实现人才强校,当然对于学校来讲,有助于构建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进而为高职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王昱、戴良铁、熊科.高校教师胜任特征的结构维度[J].高教探索,2006(4):84~86

[2]姚蓉.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构建初探[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30):186~189

高职体育教学论文范文8

对职业教育发展未来三十年的展望

马树超在《教育与职业》2008年第27期撰文指出,未来30年我国职业教育需要大发展,首先职教科研必须有一个很好的发展和规划。一、经济发展与工业化进程将对职业教育的需求持续增加,层次可能会逐步提升。近几年职教规模发展的重心仍然是以中职和专科层次为主,估计再过6-7年,重心上移将成为一个必然趋势。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必然推动职教的教学模式转型。因为信息产业的技术周期短,而且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大大增加。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推动职教模式转型,教师的培养目标要从偏重理论知识和文化技术转为重视态度、知识和技术技能。三、城市化进程推动大职教,开放成为职教改革的必然趋势。职业教育必须加快体系开放、机制开放、模式开放,让更多的人包括农村劳动力有机会分享职业院校教育,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这是我们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城市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对策。四、市场经济发展必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推动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完善。我国处于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的双重历史进程中,政府转型成为必然。这种转型必须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由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由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治理型政府转变。在此转型过程中,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是必然的趋势。教育部门对各类职业学校实施宏观管理,劳动部门对职业资格证书与就业准入制度实施宏观管理,将有效推进职业教育大发展。五、经济全球化进程推动技能型人才走出国门,职业教育将更多融入产业、行业与企业等要素。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技能型人才走出国门将是必然趋势。鉴于此,职业院校教育需要走出传统的学科教学形态,更多地融入产业、行业与企业要素。六、战略选择与政策法规对于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具有决定性意义。未来30年职业教育发展的前景非常好,但关键在于各级政府的战略选择和政策导向,这就需要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

少子化时代中国小型高职院校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谢作栩等在《教育研究》2008年第9期撰文指出,20世纪末21世纪初,中国进入少子化时代。这对中国高等教育,尤其是小型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当前,中国尚未形成完善的高等职业院校投入机制,高职院校的办学经费主要靠学费收入、贷款和引进社会资金,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费收入已占学校总收入的80%,民办高职院校更是主要依靠学费维持。在这种经济运行条件下,那些在校生人数偏少的高职院校,生均成本水平高。没有规模效益。面临着更大的生存压力。综观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少子化时代适龄人口变动带给高等教育的冲击并不仅仅出现在中国,美国和日本的高教机构早在20世纪80、90年代就曾先后遭遇尴尬的生源之争。他们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借鉴。比较美、日两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少子化时代所采取的改革策略,其共同做法是:面向成人,扩大受教育的对象。借鉴国际经验,今后中国小型高职院校需扩充新的生源。即向社会开放,招收非传统生员;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发挥资源的最佳利用效率:转变学习方式和内容,满足不同群体学生的需求。

职业教育课程的普通论与专业论

徐国庆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第3期撰文指出,在职业教育课程思想史上,普通论与专业论的论争几乎伴随了整个近代职业教育发展过程,并一直持续到今天,成为当前职业教育课程实践的三大两难问题之一。普通论主张职业教育课程内容不应局限于某些特定职业领域,而是要充分考虑个体适应多变社会的需要,以及人性本身完善的需要,充分体现出普通性。在有较大影响的教育思想家中,普通论明显地居于主流地位。其核心观点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1、人的发展是教育的最高目标。2、职业教育有使人局限于特定职业领域的危险。3、避免这一危险的有效方案是增强课程的普通性。普通论的思想轨迹可以追溯到现代职业教育的创始时期,并且贯穿了其发展的整个过程,是主流职业教育思想家的共同观点。作为学徒制替代物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由于面向职业领域,与普通教育价值取向完全相反。因而其价值自创立之始就受到了许多思想家的怀疑,并力图通过普通话策略来避免其弊端。由于怀疑的角度不同,因而形成了普通论的不同观点。它包括基于劳动异化的普通论、基于民主社会建构的普通论:基于技术理论化的普通论以及基于劳动者权益保护的普通论。尽管普通论的声音震耳欲聋,但是。迫于经济发展或提高劳动者就业率的需要,主张强化职业能力训练的声音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某些时期可能还居于主流。这一种声音可以称之为专业论。专业论认为职业教育是一种服务于个体就业与经济发展需要的教育,这是其核心价值所在,因而其课程体系不应过多地受普通课程的干扰,应当突出满足岗位需要的职业能力训练。其主要观点可概括为以下几点:1、促进就业与经济发展是职业教育的首要功能;2、实现这一功能的基本途径是依据岗位能力需要开发课程;

3、职业教育课程应突出专业性。专业论思想虽然比较功利,却很现实,因而不乏追随者。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有着广泛实践影响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如MES课程、CBE课程、学习领域课程,事实上也是以专业论为其理论前提的。普通论与专业论之间的论争贯穿了近代整个职业教育发展过程,到今天仍然困扰着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践。作者认为,这是一个二者必居其一的选择。如果继续坚持普通化与专业化并重的观点,那么在实践中必然陷入困境,因为随着大量新职业的涌现、劳动分工的日益精细以及工作过程的日益复杂,职业知识体系也日益庞大和复杂。既要劳动者发展某些工作岗位的娴熟能力。又要劳动者掌握扎实的普通文化知识、通晓整个工作原理或是发展大范围职业领域的工作能力已是不可能。作者认为专业化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课程的核心目标。首先,功利主义是当前社会对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其次,专业化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是要把学生导向工作体系,这是职业教育产生的前提。再次,专精职业能力培养是提高青年就业适应能力的重要策略。普通化是现代职业教育课程不可忽视的目标。首先,职业教育也是教育,它必须具备一般教育的功能。其次,就业适应能力也是现代职业教育课程不可忽视的内容。在实践中该如何调和专业化和普通化这两个目标呢?作者认为通过专业化达成普通化目标是一种理想选择。大多数知识是可以从专业中延伸出来的,关键在于如何看待两类知识之间的联系,是把它理解为机械的逻辑,还是知识的联想。事实上,任何一个成人都在不断地发展着他们的普通知识,而成人强大的职业角色功能的发挥,使得他们通常是以所从事的职业为核心来吸收和组织普通知识的。由于寓于专业中的普通知识更加现实而有意义,其所达成的普通目标将更加真实。普通论认为学生应当多学一些能够普遍应用的工作原理,或是多种工作技能,其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

高等职业院校文化建设内涵分析及对策研究

董刚在《中国高教研究》2008年第10期撰文指出,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是国家高职示范院校项目建设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是一个动态的体系建设,应与企业文化、区域文化、社会文化三个层面实现动态的融合与互补,在一定的结构框架内实现系统的、深层次的文化体系建设。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是高职院校全体师生员工在共同的教育活动中自主生成的、被全体员工所共同接受的、可发展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是学校群体共同创造和形成的校园精神风貌和文化气氛,是学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价值取向、精神追求、行为模范的综合反映。它是与企业文化、地域文化、社会文化不断磨合与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种具有企业管理、区域发展、社会文化和学校教育多层次文化背景的高职文化。其特点,有体现物质标志、物质环境、物质设施、着装服饰和人力资源的物质特质;有体现规章制度、道德规范、行为规范、工作守则等的制度特质;有体现学校作风、精神风貌、人际关系的行为特质;有体现学校价值观、学校精神、学校校风等的精神特质。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内涵体系包括高职院校文化、企业文化、区域文化、社会文化四个方面的维度。该体系的核心是高职院校文化。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具有动态性、兼容性和创新性特点。要实现这一目标,企业文化与高职院校文化的融通、体现具有鲜明区域产业发展特点的专业文化建设、社会文化中相关元素的融入与体现三个层面,是目前高职院校进行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研究

孙志河等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年第28期撰文指出,职业学校教学质量应该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职业为本位,以能否适应社会需求、获得用人单位的好评为最高标准。从根本上说,教学质量评价就是判断、检测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发展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之间的符合程度。因此,可将反映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的主要指标分成两个大类,分别是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社会声誉。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职业关键能力、必备知识与理论、职业技能水平与“双证”率、成才典型与获奖情况四方面内容,核心是看学生的发展进步,是否有就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社会声誉具体包括就业率、就业质。量、学生报到率和流失率、短期培训、技术开发与推广五部分内容。增加这部分评价内容,可使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效果的评估更具有直接性。作者还指出,在影响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的诸多要素中,师资队伍、教学设施、课程和培养模式、教学运行与教学管理、学生学习状况、教学质量监控等要素深刻的体现着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其内涵和标准充分展示了职业教育教学的内在规律和时代特质,它们是评价和评估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的主要指标。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是指根据所制定的培养目标和标准。有组织、有计划地对教育质量进行检查、评价和诊断的系统。作者最后提出了全面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导向性原则、可行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及开放性原则等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估原则。

高职体育教学论文范文9

关键词:实践育人; 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教育

一、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的目标定位和实践育人的功效发挥

1.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的目标定位

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高职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高职院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用的发挥和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的目标定位,基于四个方面的依据:

(1)时展。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外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相互抵荡,在愈以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文化软实力较量日益凸显。在我国已经解决温饱问题,正在向更高的小康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对思想制高点的占领和精神领域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

(2)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一方面,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这个群体年青富有朝气,热情进取意识强,但是他们缺乏对社会的深入了解和实际生活经验。另一方面,大学生群体面临着社会困惑。当前我国社会处于矛盾多发期,经济社会利益多元化,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信息传播渠道多,社会负面新闻发酵快,再加上升学、就业压力等因素,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面临着极大挑战。

(3)高职院校办学规律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要求。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指出,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高职院校办学规律要求高职院校课时中要有50%以上在实训实习场地进行,实践教学成为高职院校最重要的教学方式和手段。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必须与实践教学有效结合,实现实践育人的效果。

2.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的功效发挥

目标定位是功效发挥的前提和基础,目标定位也是功效发挥的核心和标准,目标定位更是功效发挥的评价尺度。以实践育人为目标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体系建设,在充分发挥实践育人功效的过程中,应坚持以下原则:第一,方向性和多样性相统一的原则。第二,实效性与长效性相统一的原则。第三,理论性与实践性想统一的原则。第四,传统性与创新性相统一的原则。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育人教学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是实践育人仍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薄弱环节。当前形势下,既要总结和发扬以往的实践育人经验,又要针对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丰富实践育人的手段,不断拓展实践育人的平台。

二、基于实践育人为目标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体系建设

1.以实践育人为目标的教学计划编制与实施

以实践育人为目标的教育教学计划编制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以主抓和分管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领导和部门为主体,负责审定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教学目标、教学方案,把握政策导向,协调部门合力,建设资源平台。第二层是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负责课程设置,教材资料使用,教学时数分配,师资分配,部门协调等工作。第三层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各教研室,负责实践育人教学计划的调研研讨,组织实施、指导参与和反馈总结等工作。

2.以实践育人为目标的教学平台建设和教学资源利用

以实践育人为目标的教学平台建设和教学资源利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把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与专业实习有效结合。高职院校的办学模式是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也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手段。“厂中校”和“校中厂”成为高职院校实训实习的一大亮点,高职院校的专业实习实训处于制度化,常规化状态。寓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于专业实习实训中去,有利于深化、加强和巩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效果,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通过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提高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增强综合素质。

(2)把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效结合。大学校园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充实着同学的精神世界。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要在认真研讨的基础上,积极与学生处、学工部、团委、学生会等部门联系,做好沟通与协调,组织好校园文化活动,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的目标。

(3)把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与社会实践活动有效结合。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根据实践育人教学计划,不断组织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比如科技服务支农活动,芒砀山文化采风活动,永城市文明城市建设活动,永城市卫生城市建设活动,社会救助与捐助活动,永城市面粉节活动等。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及时了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3.以实践育人为目标的教学考核与评价机制创新

(1)建设制度化的实践育人教学考核与评价体系。制度化的教学考核和评价机制是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教育教学体系建设的有力保障,能够为其提供持续的动力和活力。首先,要建立领导、部门、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其次,要明确领导、部门、教师、学生在教学考核与评价机制中的职责与任务,加强对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教育教学体系的指导、监控、管理、跟踪、反馈与总结,促进实践育人教育教学体系进一步完善和健全。

(2)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育人教学考核与评价体系。对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效果的考核与评价,最终要落脚在对学生的品质和能力的培养上来。对学生在实践教学活动中的效果是不能简单由一纸试卷成绩决定的,应该建立科学的考核与评价方法。

参考文献:

高职体育教学论文范文10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更为紧迫,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任务繁重。”因此,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也是意识形态斗争激烈的地方,做好青年的工作尤其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面临着“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高职院校学生既有大学生群体的共性,也有其自身的特点。所以,要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以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高职院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提高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影响力

“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但关键是领导干部,重点是大学生群体。”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党团组织、社团活动、班级工作为载体,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的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通过党团组织、社团活动、班级工作、辅导员工作等途径,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高职院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以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一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党建工作中,以充分发挥其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龙头作用。“创新学生党支部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探索在班级、宿舍和学科中建立学生党支部的路径,发挥学生党支部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分层次进行马列主义基本理论及“三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以提高广大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和科学文化水平。二是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社团文化的引领和吸引力。学生社团活动融入并渗透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社团,深入挖掘社团活动中爱国、励志等思想政治教育因素,使社团活动具备丰富的思想教育内涵,不断提升社团文化品位,增强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学生在参与丰富的社团活动过程中,通过亲身实践,将思想道德观念内化,从而达到提高思想道德水准和综合科学文化素质的良好效果。三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班级文化建设中,以提高其凝聚力。建设好班级文化,也是为了做好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同样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打好了基础。班级文化是相对于教学手段向学生传授的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班级主流文化而言的,它是以班级的主要活动为空间,以师生为主体,以班级物质环境、价值观念和心理倾向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体现了一个班级特有的风格。班级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构建中必须立足不同班级,打造先进的班级文化,只有这样才能通过提升班级文化氛围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增强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力

“一定的思想理论要转化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体系,其过程一般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表现为特定思想理论(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转化为教材体系,主要解决教什么的问题;第二阶段为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主要解决怎么教、怎么学和将课程目标、内容转化为学生的知识、信念、品德的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质上是要分析好当前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现状,在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完成核心价值体系由理论体系向教学体系的科学转化。

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而言,首先,在理论向教材转化阶段,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课程改革、教材建设的重要内容,实现教材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要求相统一。其次,在教材向教学转化阶段,研究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象的思想行为特点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规律,注重启发式、互动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和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以此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吸引力、感召力。再次,要确保两个阶段的前后一致和顺利衔接,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两个转化”的始终,以实现“理论——教材——教学——学生”的完整转化。

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教育中,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通过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和对用人单位访谈等形式的调查显示,对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道德水平的评价是:高职院校学生表现出的整体职业道德素养仍较低。具体表现在:组织纪律性较差,缺乏诚信,管理能力不强,缺乏实干精神,过于追求物质待遇。企业要求职工爱岗敬业,学生却喜欢跳槽;企业要求职工遵守规章,学生却欣赏发挥个性、标新立异;企业要求职工发扬团队精神、奉献精神,学生却过分追求个人能力的展示。这就很有必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形成爱岗敬业、诚信忠诚、乐于奉献等职业道德风尚。为此,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下工夫。

一是抓好新生的职业理想、职业规划教育。新生入学初期,对陌生的校园和所学的专业充满了好奇,学校要抓住时机及时进行职业理想和职业规划教育,组织新生参观思想政治教育效能平台、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及精品教育教学馆等,让他们了解学校概况,了解各专业培养目标,了解各专业的优势及发展方向等。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所学的专业将来可以大有作为,从而热爱自己所选择的专业。只有热爱自己的专业,才能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使学生初步形成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在新生入学时还可以通过军训、组织学生到部队参观学习等,培养学生忠诚爱国、艰苦奋斗、团结协作、不怕吃苦、乐于奉献的精神,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组织纪律观念。

二是加强职业技能、职业道德与就业创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一方面,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才培养目标的特点,在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用专业文化知识夯实专业基础的同时,注重以时代精神培育他们立足岗位、创新技能的优秀职业品质;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职业道德教育,培育高职院校学生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的职业操守。另一方面,通过上好就业创业指导课,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创业指导教育,把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平台与就业指导课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实现政策引导直观化、学校指导具体化、学生主导实际化,使大学生在就业创业认识上更清晰、思路上更开阔、行为选择上更科学、实现就业创业的措施和路子更可靠;上好专业课,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创业渗透教育。通过积极推进专业课教学改革,实施“大专业+小专门化”“课程+社团”等模式,不断渗透职业技能教育,使大学生在接受专业课教育的同时明确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职业岗位要求,进而做好自己的职业定位与职业生涯规划,进一步增强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通过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创业引导教育。要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创新意识、创业精神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切实提高大学生对当前就业形势的认识,转变就业观念,促使他们以更积极的心态、更科学的方法、更务实的精神解决好自己的就业创业问题,实现学业、就业、创业和建功立业“四业贯通”。

三是注重引入企业文化,提高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性。企业文化是职业道德的有效载体,高职院校引入企业文化来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可以优化学生对企业、对社会的认知结构,增强学生对职业精神、职业规范、职业素质等方面的基本了解,帮助学生确立职业理想,为学生的顺利就业构筑桥梁。高职院校引入企业文化,实施职业道德教育,可以突破原有的教学理念,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引入教学之中,充分考虑到学生在将来参加工作后的适应能力,对改革和竞争的适应能力,认识到职业道德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可以引入学校的企业文化主要包括:坚持职业道德,塑造品牌形象;以共同理想为核心,构筑价值体系;以行为创新为载体,苦练内功求发展;等等。

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高职院校校园网络、广播等媒介,提升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传播力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高职院校校园网络、广播等媒介,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是充分发挥新兴媒介的“喉舌”功能,掌握主流意识形态在虚拟空间的主导权。以互联网、手机为代表的新兴媒介,在大学生群体中得到迅速普及和广泛应用,在互联网上查资料、写博客、发飞信、聊QQ、加入校友录和各类论坛不再是一种时尚,而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可以运用“嫁接”的方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迅速融入、占领新兴媒介教育阵地并发挥作用。网络虚拟空间与传统的现实空间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网络既相对独立存在,又是现实空间的拓展和延伸。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一切可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提供支撑的现实载体,都能够“转移”或“复制”到虚拟空间中去,承载教育的内容和信息,发挥教育功能,成为这一载体在虚拟空间中的拓展和延伸。比如,网络教学、网络谈心辅导等。

二是发挥新兴媒介的“耳目”功能,充分体现大学生的多元合理诉求。如果说大众传媒的“喉舌”功能是上情下达,能够积极宣传党的理论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确保正确的价值导向,其“耳目”功能则是下情上达,为实事求是地反映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合理诉求提供畅通的渠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融入如果独尊传媒的“喉舌”功能,进行单纯意义的理论灌输,既不符合新兴媒介平等互动的价值理念,也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接受规律相背离。只有坚持其“喉舌”与“耳目”功能并重,方可“去塞求通”,实现社会主义主导文化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之间的互动。

参考文献:

[1]刘贵芹.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8).

[2]刘川生.增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J].求是,2009,(4).

高职体育教学论文范文11

论文关键词: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高职教育,学历层次,学位设置

 

高职的“姓氏”问题决定着高职教育发展的方向和未来。姓“高”还是姓“职”,关系着学校教学培养目标的确立,关系着高职院校教学办学层次的设立,更影响着高职院校学生的将来。如果高职姓“高”,指向高等教育,那么高等教育在我国教育领域中的历史由来已久,所以无论从办学规模、学术影响还是办学体系上都很完善,特别是在学历层次的设置上,分别有本科学士、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阶段,满足社会不同需求。但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凸显出很多问题,如学科设置跟不上岗位设置、学科摘要。

1996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199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正式确立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推动我国高职教育走上了依法办学的新阶段。当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建立如雨后春笋,发展模式开始多元化,如经济筹措多元化,办学模式多元化,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共同发展人文历史论文,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多元化等。相对改革开放初期来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但与发达国家比起来仍然存在巨大差距,主要体现在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过程中的学历学位的层次设置及教育衔接问题上,即高等院校绝大部分学历起点为本科,高职院校属于第四批专科类院校,学历为大专,两者之间融合程度较低。而这一现状使得当前的高职教育存在如下问题:

一、当前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现实状况

1、 “思想教育”与“技能培养”的矛盾

高职教育重在对学生技能素质的培养,而高等教育偏向于对学生人格的培育、塑造,总体来说,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的综合素质好于高职院校学生。另外,高职院校的学生一般都被视为差生,自制力不强,课堂纪律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处于“先抓思想教育还是先抓文化教育”的矛盾中。而造成这种矛盾的根本原因在于高职教育还没有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传统的观念认为,高职教育的地位低于普通本、专科教育,表现在:高职教育的学历定位为专科,低于普通高等院校的学历层次;高职学校社会地位低于普通本专科院校,地方政府或社会更多关注普通本科院校的发展;高职院校毕业生参加公务员考试、学历考试及职称考试受到了诸多限制等。而社会地位的偏差导致了招收的学生入学分数远低于普通本科,教学对象素质结构复杂,水平参差不齐论文范文。很多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高考科目总成绩只有200多分,底子薄;他们中绝大部分又都是独生子,有着“易丧失学习信心、自制能力较差”等特点。在课堂上表现为:少部分上课认真听讲;其他学生有看课外书的,有趴在桌上睡觉的,有玩游戏的。教师们在授课中也常常处于“到底是抓课堂管理还是抓教学?”的困惑中。

2、 “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矛盾

绝大部分高等院校的教学活动依赖于课堂讲授,这种教学方式主要以“灌输”为主,忽视实践技能的培养。中等职业培训又更多定位于纯技能性教育,缺乏理论知识的指导。这种现象常常使高职学校学生在继续学业与工作的发展上受到诸多局限。在实际教学环节中,一部分教师常常会有意无意地将职业教育按普通本、专科教育层次进行讲授,忽视了实践教学;而一部分教师又对理论教学重视不足,从而将专业技能、技术的运用和掌握作为教学的唯一内容。高职教育教学活动处于一个尴尬境地,“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被看成是一对矛盾体。这种两极分化的教学,让学生在将来的工作和学业中想“上”不能“上”,想“下”不能“下”。即学生因缺乏基础理论知识而在学习深造上存在困难,或者又因教师缺乏实践环节的教学,毕业生无法直接上岗。高职教育到底是以“知识传授”为本位还是以“就业导向”为本位?如果仅以就业为目标,那么实践环节的教学就会刻意于某种专门技能的模练,学生将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如果过分注重理论教学,那么又会与“职业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人文历史论文,“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弊端,又会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相违背。

另外,从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系统看,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高职教育和中职教育之间的层次衔接不畅,高一层次在招生上并不以低一层次为基础进行,高职高专招生以普通高中毕业生为主,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至今未能够形成共识,中职和高职教育基本上都是“终结性教育”。

二、主要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模式

德国和日本是二战后职业教育发展较为典型的两个国家。特别是德国,该国经济的迅速崛起,跟它职业教育的基础地位的确立是分不开的。德国教育体系大体上可分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四大类。在德国,职业教育跟普通教育一样设置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每个人即可以先选择一种职业就读职业学校,也可以先读普通大学然后就业。经过职业教育(培训)的人员,既可利用已经学到的知识和技能,长期从事相应的职业,也可接受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3]德国的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是两个并行的教育体系,两者相互独立。同时职业教育的各个层次与普通教育之间,又可以相互交叉和沟通。

日本高等教育大致可以分成普通教育系统和职业教育系统,职业教育系统又分为专科阶段、本科阶段和研究生阶段。职业教育系统专科阶段由高等专门学校、专修学校和短期大学组成,高等专门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短期大学招收高中毕业生;专修学校招收未能考上大学的高中毕业生,学制根据需要分别设置为1-5年不等。日本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招收高等专门学校毕业生,并设立研究生阶段的职教研究所, 形成较为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在日本不同教育系统之间,高职教育系统内部可以学分互认,同时也以学分互认的形式与普通教育沟通和衔接,使高职教育体系的学生可以进入普通教育体系学习,也可以使普通教育体系的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学习,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形成一种纵向衔接,横向沟通、相互交叉的状态。[4]

三、关于高职教育教学创新的对策建议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迅猛加快的过程中,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一批综合素质高的高级技能性创新人才”的历史使命论文范文。高职教育活动即具有高等教育的特点,更具有职业教育的特点,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科设置上以“职业技能培养”为重点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性。高职教育的发展模式可以循序渐进地借鉴德国和日本的发展模式,使高职教育与各个层次的教育体系实现有机融合。

1、高职教育教学活动的定位

与其他类型、层次的教育相比,高职教育的教学方法更加强调实践性,这既是高职教育的教学特色所在,也是培养技术技能性人才的基本保证。如可以选用“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法”或“项目实践教学法”等。如德国职业教育落实到具体的课程设置上,一般会根据培训需要先设立综合项目人文历史论文,这些综合项目即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每个学期所开设的相关课程主要针对综合项目而开设,并在相关的课程中再由任课教师设计与综合项目密切相关的若干小项目加以实施,通过培训讲解及各课程若干小项目的实施,将学习到的技术、方法、技能、技巧、知识应用到综合项目的实施过程之中,进而完成学期综合项目。[5]

2、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实现有机融合。

很多高职院校都加强了学生双证制度取得的管理。这是一个好的开端。学生毕业必须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那么在理论课中要加强实践环节学习,在技能训练中要加强理论教师与生产实习指导教师的合作,追求理论与实践的更好结合。同时开设职业资格证书课程,提高职业资格证书在劳动力市场和劳动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基础课程与职业教育课程的融合,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含金量。

3、构建完整的高职教育体系

高职教育办学层次可以逐渐上移,不断与学科教育相融合,分别设置专科阶段、本科阶段,甚至研究生阶段的高职教育,并像德国和日本一样给毕业生授予不同的学位(学士、硕士或博土);另一方面,注重中职和高职、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各层次的衔接性,增强各层次教育的连贯性。如普及学分互认,使高职专科毕业生在获得一定学分后能直接升入高职本科、研究生阶段学习,或直接升入普通教育体系本科高年级、研究生阶段就读;最后,注重发展高职的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并向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方向拓展。

参考文献:

[1]孙欣,《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其发展趋势》,北方经贸,Northern Economy and Trade,2009年 03期

[2]钟娟,《我国教育政策的变迁研究,继续教育研究》,Continue Education Research,2010年 10期

[3]孙海波,《学习德国职业教育经验发展我国高职教育》,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Changzhou Institute ofEngineering Technology, 2007年 02期

[4]谭诤,《二战后日本高职教育发展历程和启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Chinese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Education, 2009年33期,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重大课题(08QG01003),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教育学重点课题(AGA080340),2008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08JZD0029):“遵循科学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研究成果之一

[5]侯文顺,《德国职业教育的经验对我们的启示》,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Changzhou Institute ofEngineering Technology, 2009年 02期

高职体育教学论文范文12

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即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所以高校的教育质量对我国技术型人才的素质有着非常大的影响。高职体育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保持身体的良好状态,与高职学生的就业素质和就业能力有关,甚至与我国需要的建设人才素质相关。所以,高职院校应加强“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改革,体育教育改革也应该树立以就业为向导的观念,不断地发展和创新。

1 以就业为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服务,欢迎您的光临lunwen.   1KEJI AN.  C OM导向的高职体育教育改革的重要性

1.1 符合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需要

教育部在相关的文件中提出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培养符合生产和建设以及服务等第一生产线所需的全面发展的技术型人才。①我们从这个目标中可以看出,高职教育的培养对象是在生产和建设以及服务等第一生产线所需的全面发展的技术型人才,是在基层做实事的人才。但是高职学生要适应这一目标,就必须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的身体。所以,高职院校的教育改革应以就业为导向作为培养人才的目标。

1.2 符合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需要

职业能力是指人们从事某一工作所需的综合能力。职业能力可以是技术能力,也可以是非技术能力。技术能力主要是与专业的知识与技能有关;非技术能力主要与人际沟通和心理素质以及身体能力等有关。其中身体能力主要是指劳动者在从事某一工作时身体具备的抗疲劳能力和主动参与的能力。所以,高职体育教育需要提高高职学生的身体素质,就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的体育教育改革。

2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体育教育改革的现状

2.1 高职体育教育改革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目前,高职体育教育没有得到高职院校的领导和体育教师的足够认识,同时他们也没有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认识,所以在高职院校中培养学生的方向主要倾向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却忽略了对高职体育教育的功能选位和定位的重要性。在他们的意识中,体育课的主要功能是传授体育知识,即对学生的体能训练和技能的教育,对培养高职学生的心理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的重要作用没有足够的认识,也没有形成体育改革是具备就业特点的观念,对于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体育教育的改革是不利的。

2.2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服务,欢迎您的光临lunwen.   1KEJI AN.  C OM 高职体育教育的教学改革目标不明确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和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具有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能力。高职体育教育作为高职教育的一员,它的教学改革目标应该依据学生的需求来建立。但是目前的高职体育教育的教学改革目标还不明确,其改革的内容和普通高等教育差别不大,主要是忽略了高职学生就业的需求。而高职院校和普通高等教育是有着本质的不同的,普通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术型和工程型人才;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所以,高职院校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同时,应该根据自身的现状,借鉴普通高等学校的教育经验,摸索整理出一套适用自身特点的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

2.3 高职体育教育教授的理论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

高职体育教育传授体育理论知识是很少的。目前高职体育教育的理论教学的课时很少,与学生的实际需求不相符。发生这种现状的原因是:(1)高职体育教育的课(下转第35页)(上接第13页)时和其他的学科的课时相比,就少了很多,导致其理论课时的减少。(2)体育理论知识教学没有得到教师和学生的足够重视。(3)体育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需求不相符,应选择与学生毕业后就业和就业的重要性相关的知识。

2.4 缺乏高职体育教育的相关设施

有些高职院校的经费短缺,使其没有配备完善的体育教学的场所和体育教学的配套设施。而且有的高职院校的教学材料缺少时代的气息,体育教学的软件跟不上现代化的发展。

3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体育教育原则

以就业为向导的教学和职业技能培训是不等同的,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是以知识和能力以及素质合并的教学。高职体育教育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的改革方向应以就业为导向为主要的发展方向。体育教育的改革要遵守以下原则:(1)系统性原则。体育教育的改革是一项庞大而发展的系统工程,其改革的方向必须与我国国情相符,适应现代化的发展,为社会服务,培养出国家发展所需的人才。(2)健康性原则。体育教育作为一门培养学生训练身体、树立健康的观念,达到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教育。(3)适应性原则。教师在体育教育是选用的教学方法和理论知识要和企业的需求相适应,以便学生在毕业后可以将所学的体育技能和理论知识运用到企业中去,促进企业文化的进步,使企业的体育文化更加有活力。(4)目标性原则。体育教育必须要有目标性,传授学生的体育教学内容是为了让学生在毕业后,可以将所学的知识在企业中展现出来,使学生能够得到企业的认可。(5)灵活性原则。每个学生在身体、心理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高职体育教育的进行改革时,既要与大多数的学生的需求相符,也要将少数学生的需求考虑进去,所以需要运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全面培养学生。(6)综合性原则。学校作为一个小型的社会,是学生走向社会的一个过渡的综合的培训场所,即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

4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体育教育改革的措施

4.1 转变高职体育理念

高职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服务,欢迎您的光临lunwen.   1KEJI AN.  C OM体育教育是高职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所以这个阶段的体育教育有着重要的任务,就是树立学生终身锻炼的理念。②高职学生在就业后,将要面对的问题有很多,其中就需要面对劳动强度大和缺乏锻炼身体的时间,所以要重视高职体育教育培养高职学生毕业后终身锻炼的能力,并以职业的需求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能力和习惯。

4.2 以职业特点为基础进行高职体育教育改革

高职教育设置的专业很多,但大部分和学生今后的就业相差甚远。以就业为导向的 高职体育教育改革,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在今后职业中的适应能力,所以高职体育教学应从高职学生所从事的职业特点出发,分析每一个体育专项特点,了解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对身体的要求,从而根据实际需求对课程进行制定,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5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