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职人文课程总结

高职人文课程总结

时间:2022-05-13 18:24:04

高职人文课程总结

高职人文课程总结范文1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程设置;抽样;现状分析

早在2000年教育部就明文规定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然而,目前人才市场仍有这样一种怪现象,一方面大量的高职毕业生求职难,另一方面又有很多企业很难找到相应的高级技师和高技能人才。这种人才供需不均衡的现象迫使我们这些从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人不得不进行深思。如何培养合格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与高职院校的教学计划尤其是教学计划中的课程设置关系十分密切。各高职院校应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情况,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自主制订教学计划,科学合理地进行课程设置,积极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办出特色。即使在同一学校的同一专业,也可根据生源情况的不同,制订不同的教学计划,或在执行同一教学计划中,给学生以更大的选择性。[1]因此,各高职院校在制订各专业教学计划时有很大的主动权,从而也导致了各高职院校同一专业课程设置存在一定的差异。现就一所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现状进行统计分析,以期对该院高职课程设置的改革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同时对其他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改革有所启迪。

一、一所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现状分析

(一)课程设置的重要性

课程设置(curriculumprovision)即学校开设的教学科目。中国中小学的教学科目主要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规定;而高等学校包括高职院校,其课程设置主要由各院自主决定。但课程设置应能实现培养目标,结合社会需要,又能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促进其品德、智力和体质等方面的发展。[2]

课程设置是否科学和恰当,会直接影响到受教育者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培养,影响学校的专业培养目标能否顺利地实现,也影响到受教育者今后社会活动的参与能力和适应能力。因此,高职专业教学计划的课程设置除了要突出高职的人才培养特点外,还要结合本地区的经济特点及学校师资、办学条件等资源来优化整合,以学生为本,以就业为导向,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以一所具有三十多年专科办学历史的高职院校的十个教学计划为研究对象。该院校现有十个系共34个三年制高职专业,从每个系随机抽取一个专业教学计划进行分类统计分析。运用Microsoftexcel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比较分析每个项目的数据,研究该高职院校各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三)十个高职专业教学环节学时分配统计

将十个专业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表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分析项目包括教学总学时、理论教学总学时、公共课学时、基础理论课学时、专业基础课学时、专业课学时、选修课学时、实践教学总学时、实验学时、上机学时、实践(训)学时、课程设计学时、技能鉴定学时、其他(入学教育、军训、公益劳动、毕业鉴定等)学时及各项目学时占教学总学时的百分比等。统计结果见表1。

二、该高职院校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结构分类不统一

有的专业理论教学课程分普通课(包括公共课、基础理论课)、专门课(包括专业课、技术基础课),有的专业理论教学课程分普通课、专业课(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有的专业理论教学课程分公共课、专门课(包括基础专业课、专业技术课),等等情况不一一列举;各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比较相似,大致分为实验、上机、实践(训)、课程设计、技能鉴定、其他(包括入学教育、军训、公益劳动、毕业鉴定等)等项目。

(二)教学总学时量偏大且差异大

除了体育教育、电脑艺术设计两个专业外,其他八个专业的教学总学时均超过了3000学时。同时,教学总学时最高的达3822学时,比最低的2364学时多1458学时。同一学校,不同专业的教学总学时差异太大,导致不同专业的学生学习任务差异太大。

(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时偏多

根据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制定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1],三年制专业的课内总学时一般以1600~1800学时为宜,三年制专业的实践教学一般不低于教学活动总学时的40%;而十个专业中就有五个专业的理论教学总学时超过了1800学时,要是再加上分散实践教学学时,超过教育部对课内教学总学时规定的专业就更多了。但是实践教学总学时占教学总学时的百分比除了体育教育、法律事务两个专业外都是符合上述意见的,这说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时都偏多是导致教学总学时量偏大的直接原因。

(四)设置有选修课的专业太少

十个专业中仅有城市绿化与管理、体育教育两个专业设置有选修课,其他八个专业没有设置选修课,没有为学生提供更多可选择的学习空间,这样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五)实践教学学时分配不合理

其他(包括入学教育、军训、公益劳动、毕业鉴定等)项目学时差别太大,按理说该项目的学时数在同一学校中差别不会太大,而在此十个专业中数控技术及应用竟高达630学时,而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在教学计划中显示为零。电脑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同样要进行实践教学环节的教育教学活动,这说明在教学计划的制订中还存在一些漏洞,有待进一步修订。

三、该高职院校课程设置改革的建议

(一)高职课程设置改革的基本原则

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坚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突出应用性和针对性;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从校情出发创新可行;以人为本进行课程设置。

(二)高职课程设置改革的步骤、资源和评价

1.课程设置改革的步骤:设计课程方案;确定课程目标(通过课程设置,使学生在课程结束时能够掌握哪些技能等);课程内容与学时安排;课程资料状况;完善课程设置改革的评价。

2.课程设置改革的资源。(1)教师: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要对教师进行多种形式的培训、实践,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使教师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树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观念,同时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促使每个学生健康成长。(2)场所:充分利用校内现有实验室、计算机机房及校外的实践(训)教学基地、校企合作企业等场所。(3)学生:评估学生的需求,分析当今学生的特点,避免盲目改革。

3.课程设置改革的评价。(1)对学生和集体的评价:评价学生是否适应新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学生的积极性能否得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如何,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2)对教师集体和个人的评价:教师在课程结束时能否在教育观念上有根本性的转变,原有的知识结构是否更新,教学能力是否提高,教学手段有无创新,对新的教学内容、方法能否适应,能否通过反馈提出不完善的方面并加以改进。(3)对教育过程的评价:教育目标是否实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否提高。

(三)进行学分制改革

实行学分制改革,学生除了取得一定的必修课学分外,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修一定的选修课学分,学分修满即可毕业。

(四)统一各专业教学计划中的课程设置结构和格式

教学计划格式和课程设置结构均应统一,由学校教务处统一制作模板发到各系,再由各系修订教学计划。各教学环节的课程设置项目见表2。

(五)高职课程设置改革的有关规定

1.关于学时学分总量控制。总学分为135~140分,教学总学时应控制在2600~2800学时,其中课内总学时(包括理论教学和课内分散的实践教学学时)一般为1600~1800学时,周学时平均控制在22~26学时,一般不应超过26学时,16~20学时折算为1个学分,必修课总学分控制在100~110之间。

2.关于学时学分比例关系。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理论教学包括课程讲授、课堂讨论、习题课等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实习(包括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职业技能鉴定、其他(包括入学教育、军训、公益劳动、毕业鉴定等)等教学环节。公共必修课的学时约占教学总学时的20%~25%,占课内总学时的30%~35%,专业基础必修课学时数占课内总学时比例的30%~35%;专业必修课学时数占课内总学时比例的30%~35%;选修课(含专业选修课和综合素质选修课)应占5%以上;实践教学一般不低于教学活动总学时的40%(实践教学按每周30学时折算)。其他学分包括第二课堂学分、考证学分、奖励学分、科研学分、社会实践学分等的总和不得超过总学分的10%。

3.关于考核。凡30学时以上的课程和独立设置的实践教学环节应作为一门课程单独考核。每学期考试课程一般为3~4门,不得超过5门,其它课程为考查。

4.关于实践教学环节的规定。入学教育为1周,军训为2周,公益劳动为2周,毕业鉴定为1周,毕业论文(毕业设计)为6~8周,毕业实习为8~10周。实践教学环节总周数一般不少于38周。

(六)公共必修课的设置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48学时,2.5学分);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64学时,3.5学分);大学英语(156学时,8学分);计算机基础(78学时,其中理论52学时、上机26学时,4学分);办公自动化(60学时,其中理论30学时、上机30学时,3学分);普通话(20学时,1学分);体育(90学时,4.5学分);数学类(50~100学时,2.5~5学分)专业指定课程;大学语文(50学时,2.5学分)文科类开设。总计约566学时2分。

(七)选修课程的设置

选修课为拓宽专业方向、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所设的课程,分专业选修课(由各系确定)和综合素质选修课(由学校统一确定)。学校及各系根据学生和社会的需要,及时增减一些选修课,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然而,高职课程设置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下转第22页)(上接第42页)还涉及其他的方方面面。如课程设置是动态的,应随着社会发展适时的调整;根据学生不同的层次提供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使用的教材是否适合;学校是否具备足够的师资等等都是以后值得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国教育部.关于制订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EB]./edoas/website18/

高职人文课程总结范文2

[关键词]粮食加工技术 本科高职 人才培养方案

[作者简介]涂向辉(1970- ),女,辽宁沈阳人,沈阳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基本理论。(辽宁 沈阳 110034)

[课题项目]本文系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研究基地专项课题“本科层次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及实施途径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课题编号:JGZXY11035,课题主持人:曲洪山)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8-0042-02

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为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而进行探索的一个新的职业教育层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任务。与一般本科院校培养的学术型和工程型人才相比,它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和“技术应用性”特征。本科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技术理论基础、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并服务于生产、建设、管理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即技术工程师。为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必须要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本科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科学、合理、实用的课程体系来实现。

一、人才培养方案及其构成要素

人才培养方案在《教育词典》中的解释是:“根据教育的不同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性质任务而制定教学内容的范围及其实施方案。它包括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各门学科开设的先后顺序、教学时数、学年编制等内容。它体现了国家的要求,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

本科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应由以下几部分要素组成:修业年限、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培养要求、毕业生应获得的知识和能力、主干学科、主要课程、主要实践环节、毕业与授予学位、教学计划等。由此可见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的总体设计和实施方案,是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专业特色最为直接的体现,是所培养的人才在“知识、素质、能力”目标的综合反映。

二、本科高职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原则

1.协调发展,全面培养的原则。我国教育法第五条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要坚持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协调发展,处理好德育与智育、基础与专业、学习与健康、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以掌握优化的知识结构为基础,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依托行业,校企互动的原则。加强校企合作,实行开放式办学是本科高职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的必由之路。以行业企业为依托,积极依靠行业企业力量,聘请一线人员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设计、评价等相关环节,从职业(群)、岗位(群)对从业人员知能结构的需求出发,构建以核心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同时积极引进企业的标准与技术,企业的技术环境和培训理念,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高,这是成功构建本科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效途径。

3.强化基础,拓宽专业的原则。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产业结构的调整,新兴、交叉职业不断涌现,社会对人才需求呈现综合化趋势,知识结构单一的人才难以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因此人才培养方案必须由培养狭窄的“单一岗位人才”向适应社会发展的“宽口径人才”转变。既要加强学科基础,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奠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的基础,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也要加强专业基础教育的综合性,拓宽基础学科范围,淡化专业方向,体现不同学科交叉、渗透、融合的时代特点,为打造宽口径人才创造条件。

4.优化知识结构,必选修课互补的原则。要坚持整体优化原则,构建融会贯通、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加强基础教学,提高学生的工作适应性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强化实践教学,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注重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课程设置中必修课、选修课要知识互补,尽量拓展选修课程门数,扩大学生选择和发挥个人特长的空间,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课程内容不仅要直接着眼于学科知识,更要着眼于学生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交流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不求全、细,重在精、新,要注意知识内容的相互渗透、配合及衔接。

5.突出技术应用,实践、理论并重的原则。技术工程师的主要工作任务和内容是将技术原理应用到实践中,并有效地组织企业员工进行生产与操作。他们在生产过程中经常参与机械设备的维护与管理、产品的设计与开发等工作,因此技术应用性及实践能力是高职本科人才应具备的核心能力。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应以其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加大实践教学力度,注重学生在生产真实情景中的体验,为学生将知识的掌握与领悟运用到生产实际中并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条件。

6.坚持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发展的原则。人才培养计划要体现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要考虑本专业学生基础知识、兴趣、特长、能力差异对教学的不同要求;重视优秀学生的选拔和培养,重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采取各种具体措施,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全面成长的同时,其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三、本科高职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依据

1.本科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应体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特色。本科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技术理论基础、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并服务于生产、建设、管理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其基本特征是“技术应用性”,即要求培养的人才能够运用较深的技术理论知识解决企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因此,本科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必须以该目标为宗旨,突出培养特色,构建科学、合理、实用的课程体系,才能保证培养的人才达到预定的质量要求。

2.本科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应保证人才培养规格。本科高职人才培养规格既包括了我国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层次的基本要求,又提出了职业教育的特殊要求。即要求培养的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宽厚的专业知识,而且还必须具备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技术管理能力、技术诊断能力和技术操作能力,一定的技术创新能力,体现“学术性”和“技术应用性”兼容的特点,并以突出“技术应用性”为人才培养特色。因此要求本科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必须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以“技术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体系,突出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保证人才培养规格。

3.充分考虑职业/岗位(群)对人才的智能要求。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核心是课程体系的构建。课程体系由一系列课程及教学环节构成,职业/岗位(群)对人才的智能要求主要通过各种类型课程的学习来达到,因此应充分考虑职业/岗位(群)对人才的智能要求,在认真分析职业/岗位(群)工作任务对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的基础上,正确确定相应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和课程排序。

4.兼顾本科高职学生的职业长远发展需求。随着终身教育理念的普及,人们对自身职业生涯发展的关注度逐渐提高。人才培养方案要符合学生未来发展需求,要为他们奠定终身学习的知识基础和技术基础。因此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方面要充分考虑学生继续学习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技术理论,实践教学方面也要考虑学生未来职业取向和学习相关技术的需求。

四、本科高职粮食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厘清本科高职与普通本科、专科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是正确构建本科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前提。笔者认为在这个问题上应把握好两个基本点:首先,本科高职教育人才类型与层次定位与普通本科教育相同,但在知识结构上,对技术知识除要具有普通本科要求的相应的“学术性”外,本科高职教育更加注重技术知识“应用性”的培养;其次,本科高职教育与专科高职教育相比,本科高职人才从事的工作更为复杂,在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上也更宽泛。

为此,我们将本科高职粮油加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规定为:培养适应粮食行业发展需求,德、智、体全面发展,面向粮食加工、油脂加工企业生产第一线,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掌握粮食加工、油脂加工等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具有工艺设计能力、工艺调控能力、技术管理能力、技术诊断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1.本科高职粮食加工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核心是课程体系的构建。本科高职粮油加工专业按照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应以“技术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以工作岗位或技术领域的需要为出发点,在满足专业理论要求的基础上,开设针对性强和实用性强的课程,并引入专业的前沿知识和前沿技术;实践教学应以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目的,在课程体系中应占有较大比例,以使学生获得系统的基本技能训练和专业技术训练,达到使学生掌握某一岗位(群)所需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具有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应用能力,具有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宽、素质高的特点。

本科高职粮油加工专业课程体系主要由四大模块构成,分为通识课程模块、学科基础课程模块、学科专业课程模块和实践教学模块。

通识课程模块、学科基础课程模块、学科专业课程模块均由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构成。其中通识课程模块必修课包括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大学英语等15门课程共653学时,学分为42学分,占总学分的24.1%。选修课程包括数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8类素质教育课程,最低修学学分为10学分,占总学分的5.7%;学科基础课程模块必修课包括高等数学、无机与分析化学等9门课程共518学时,学分为25学分,占总学分的14.3%。选修课包括市场营销学、概率统计等10门课程,最低修学学分为9分,占总学分的5.1%;学科专业课程模块必修课包括油脂制取与加工技术等技术专业课程12门共646学时,占理论课程总学时的22.5%,学分为38学分,占总学分的21.7%。选修课包括粮油技术标准、粮食机械与维修等23门课程,最低修学学分为13分,占总学分的7.4%;实践教学模块除军训外,包括实验课程实习(设计、实训)、认识实习、专业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共计54个实训周,38学分,占总学分的21.7%,与学科专业必修课程学分比例相当。

2.课程体系特色。第一,课程设置模块化。粮食加工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由通识课程模块、学科基础课程模块、学科专业课程模块和实践教学模块构成,四大模块中不同性质的课程相对独立,但教学内容相互渗透,知识和能力紧密结合,有机统一,能力培养循序渐进,在必要知识的支撑下,完成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的能力训练过程。

第二,课程内容综合化。通识课程、素质教育课程和学科专业基础课程按学科大类打通,淡化专业方向;在第一学期将经济类、管理类课程以选修课形式引入,在基础和人文教学中渗透工程意识、工程精神、工程文化教育;在第五至第七学期,进行专业课程内容整合,重视知识的“精、新”,通过大量的选修课程引入专业前沿技术,课程内容呈现出跨学科性、综合性和实用性特征,有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第三,实践课程必修化。在本科高职粮食加工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中,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验教学、实践学期(认识实习、专业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实训)和毕业设计等环节,共计570学时,38学分,占总学分的21.7%。实践课程要求学生必修,突出了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

在课程内容组织上,注重以实践活动项目为主线,始终让学生参与实验课和实训课,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实践学期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将学生尽快带入专业技术领域。学生在实习期间,学校教师与企业技术或管理人员共同指导并帮助他们完成实习任务,实习结束后,学生必须提交实习报告并进行答辩,同时企业还要为学生开实习证明。学生在实习期间不仅增长专业知识、锻炼实践技能,而且通过在企业实际环境中工作,有利于学生了解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更有利于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

第四,选修课程多样化。在学科专业选修课的设置中,开设了23门选修课,学生可以在学习专业必修课的基础上,通过修读专业选修课确定自己未来工作领域的专业方向,并掌握该专业方向的知识前沿和技术前沿,为学生扩大专业视野、培养职业爱好和创新能力以及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奠定了基础。

第五,毕业设计(论文)项目化。毕业实习是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全面提升的重要环节,毕业设计(论文)是毕业实习质量的综合反映,也是整个人才培养过程是否达到预定目标的重要评价方面。毕业设计(论文)应体现学生运用基础和专业理论知识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中要求毕业设计(论文)必须与毕业实习紧密结合,以解决生产实践中的真实课题为主,根据企业实际工作确定选题项目,在相应岗位上进行实验探索,最后在专业教师和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和论文。

第六,职业资格证书强制化。按照国家目前实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的要求,在第六、第七学期开设了国家职业资格鉴定课程。粮食加工技术专业属于国家特有工种专业,职业资格证书是行业、企业对从业人员职业技能的认证。本科高职毕业生应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因此,在学生完成相应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国家职业资格鉴定课程的培训,将学术课程、技术课程和行业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相结合,促进学生专业理论知识与模拟实训和生产实际深度融合,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并将此作为毕业生完成学业的一项必要条件和强制要求,大大增强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高职人文课程总结范文3

关键词:MOOC 高职 财务会计课程 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3-207-01

基于MOOC的高职财务会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效实现了“以先进教育技术改造传统教育教学,以信息化促进职业教育现代化”,传统的高职财务会计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将不再适用新型的课程教学模式,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基于MOOC的高职财务会计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一方面可以检验基于MOOC的高职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并且可以使之不断完善和优化,另一方面可以以现代信息化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代替传统落后的评价体系。

一、传统高职财务会计课程的考核评价

传统的高职财务会计课程评价更加注重的是总结性评价和知识性评价,期末成绩占60%,平时成绩占40%,期末成绩就是期末的闭卷考试成绩,平时成绩包括考勤和课后作业,即学生本课程的最终成绩是(期末成绩×60%+平时成绩×40%),所有成绩均由教师一人评价完成,与一直接触到的应试教育评价方式差不多,没有体现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即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评价,导致大多数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并不清楚在高职院校学习与在普通高校学习,及与在初中、高中的学习有何不同,仍然是为了考试而学习,没有要多学些技能、走出校园就能够零距离上岗的意识。因此,落后的评价方式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热情,甚至职业理想,严重压制了学生的个人潜力和能力的发挥。

二、基于MOOC的高职财务会计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一)评价原则

1.自评与他评相结合。自评是学习者的自我评价,是学习者对自己的自我诊断、自我认可和自我完善,他评是教师和同学对学习者的评价,可体现评价的客观性和同学之间的协作性,两者相结合,有利于评价主体实现多元化,增加课程的参与度,促进评价指标体系的日趋完善,使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对评价的内容更容易达成共识,并真正实现以评促改。

2.总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总结性评价可以理解为是对学习者的综合性评价,重在整个教学模式的教学最终效果的评价,它是对被评价者的最终判断,形成性评价注重教学模式的整个过程和各个环节,可起到调节、优化教学过程的作用,两者相结合,可以使教学模式不断改进和完善,可以观察学习者适应和进步的全过程及最终的教学效果。

3.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科学性是评价指标符合高职课程教学过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比如基于MOOC的高职财务会计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可以分平时和期末两大模块来设计指标,平时再按照具体教学环节设计课前视频学习、课堂学习过程、课后效果总结三个维度设计一级指标项,即从课程教学内容、课程实施过程、课程实施效果三大方面展开评价。可操作性是在确立的一级指标项下的各评价要素和评价标准在完整的基础上应尽可能简化易操作,即简单易行。

(二)构建科学合理的基于MOOC的高职财务会计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遵循上述评价原则,分平时和期末两大模块,构建了基于MOOC的高职财务会计课程考核评价的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及每一个指标项的具体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如下图:

可见,基于MOOC的高职财务会计课程考核评价更注重过程的评价,平时成绩由40%的比例调整为60%,并且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动手能力的培养及职业素质的养成,并且有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多元的评价主体,平时成绩的评价方法可采用依靠现代信息技术的文件夹评价法,它可清晰地反映学生课程学习的全过程,既完整又彰显个性,并且还可作为学生后续学习宝贵的学习资料,期末测试仍可采用传统的试卷考评法,两者相结合将对学生本课程的学习给出综合评定,即平时成绩的60%加上期末测试的40%即为学生本课程的最终期评成绩。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MOOC的高职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批准号:XJK014CZY057)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常昊,吴一楠,田亚平.基于MOOC的大学环境教育通识课程学习绩效评价体系构建[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12)

[2] 阙丽娟.文件夹评价法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0)

[3] 王英,陈新亮.大学生“双服务”素质教育模式研究与探索[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7)

(作者单位:湖南外贸职业学院 湖南长沙 410000)

高职人文课程总结范文4

关键词:高职语文;信息化;教学;背景;目的;方法

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职业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现代教育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在教学领域进行有机融合,这已成为众多高校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与此同时,从国家层面到地区层面,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是大势所趋。

一、高职语文信息化课程体系教学研究背景

1.从国家层面来分析

新世纪初期,《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教育部〔2002〕2号)中提出,增强国民的信息素养,最根本途径是必须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信息化人才,而信息化人才也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根本,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高等职业教育是教书育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阵地。而在高职院校中进行语文信息化课程体系的建设,一方面是对教育信息化的具体落实;另一方面,高职语文作为一门融合工具性、实用性、人文性和审美性于一体的文化基础教育课,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及职业核心能力的形成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第十九章“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当中指出:“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其中还从“教”与“学”两个维度分别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新要求,即教师应当提高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以信息化教学理念推进教学方法的革新,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促进课程改革及评价体系的变革。学生应当学会利用信息化手段自主学习,善于利用信息技术查找资料,提升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2016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中,教育部明确提出要完善“三通两平台”建设与应用,重点推动“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深化普及“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加大教育信息化培训和典型示范推广力度,丰富数字教育资源,推进信息化教学应用。在该年度的要点工作中,重中之重是要大力推进职业教育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推动中华语言文字和优秀文化的传播与推广。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中,第十八条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要提高信息化水平。2013年,教育部提出一方面要借助教育信息化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一方面要着重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了进一步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提倡以赛促教。教育部从2010年开始至今已连续举办了六届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重点推进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步伐。因此,信息化教学不仅给高职教学改革提供了机遇,也使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面临重大危机。

2.从地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层面来分析

根据教育部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的相关部署,为提高广西地区职业院校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应用水平,推动信息化教学软件的开发与应用,增强高职院校教师的信息化应用技能,推进教学信息资源的分享及高职院校教学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提升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水平,更好地为“十三五”广西经济社会发展、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而服务。区教育厅连续举办了六届广西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该比赛也是自治区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广西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实施方案》(桂教科研〔2015〕3号)的指导思想中明确提出:“以促进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为着力点,提高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管理和科研等领域的应用水平,支撑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强化内涵建设和提高质量,为加快发展我区现代职业教育,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服务。”高职语文课程是高职学科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承担着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道德品质的重任,对学生的成长和成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使高职语文课程发挥应有的教书育人效果,完善人才培养短板,高职语文课程体系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我们开辟了一条新路。

3.从高职院校来分析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经济社会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与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在国家和地方教育部门不断推动信息化教育教学的背景下,高等职业院校的信息化硬件水平和软件水平得到长足发展。

语文课程作为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辐射专业广,涵盖内容多,语文课以工具性的特点成为学习其他知识的基础。语文课程既注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又注重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高职院校中的语文课程面临着诸多问题:首先,面临“学科边缘”危机;其次,面临“学生素质”危机;再次,面临“实践应用”危机;最后,面临“教学模式”危机。所以,高职院校语文类课程进行信息化教学既非常必要又十分紧迫。

高校信息化教W也面临着诸多问题,首先,各个高校对于信息化教学的理念和重视程度不同,导致各个学校以及不同专业的信息化水平不一致;其次,由于地域不一样,各高校的信息化教学硬件设施和信息化教学资源存在较大差异;再次,各高校教师职业素养、年龄、专业等存在差异,对信息化教学理念和技术的应用水平也不同;最后,由于高等教育的不断扩招,高等职业教育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学生的信息化水平也各有差异。信息化教学不仅给高职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机遇,也使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面临着严峻挑战。

二、高职语文信息化课程体系教学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结合高职语文信息化课程体系教学研究的具体情况,笔者分别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湖北省图书馆、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中山大学图书馆、中国知网等收集、整理国内外的相关书籍、论文和重要的参考资料。

笔者参阅大量书籍文献资料及期刊论文,通过查阅了解2000-2016年间各种有关信息化教学改革及与高职语文信息化课程体系教学研究的资料,对《高校信息化发展现状与政策建议》《信息化教育》《慕课(MOOC)视野下高校教学改革初探》《基于LAMS开展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实践研究――以教育技术公共课实验教学为例》等书籍、论文中查找有关高职语文信息化课程体系教学研究的分析和理解,从中找到适合高职语文信息化课程设置的有效信息,为我国建立比较完善的高职院校语文信息化课程提供参考。

2.访谈法

通过对用人单位和人事领导进行访谈,了解目前我国用人市场对学生语文信息素养的需求,以及对高职院校毕业生信息化技能、知识结构、语文素养的要求。访谈还包括对教师及学生的双方访谈,以期了解高职语文教育教学的现实操作情况和存在问题。

3.经验总结研究法

经验总结主要是针对教师而言的。这个方法是通过教学实践,根据教学经验而设计的语文信息化课程设置方案及实施方法。

4.问卷调查法

通过对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及教师的语文信息化教学现状进行调查,总结出高职语文教育教学的现实操作情况和存在问题,为实施本课题提供基础资料。

5.行动研究法

通过笔者的实际研究,促使高校教师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一边实践,一边检测。将研究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有利于教师边归纳边总结有效的方法,积累丰富的实际经验。

三、高职语文信息化课程体系教学研究目的

高语文课程以其人文性和工具性特点,成为学生终身学习和获取专业知识的基础。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一是通过研究及实践,借助信息化教学理念,用信息化推动高职语文教学体系改革,促使学生自主学习,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进一步优化高职语文课堂教学结构。二是探索并总结信息化时代如何改革传统的语文教学思想和模式,通过信息化促进高职语文教师专业成长,打破传统语文教学课堂“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根教鞭”的授课模式,借助信息化完善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革新课堂。三是探索高职院校学生利用网络资源的途径与方法,使学生立足于语文课程,学会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语文学习,查阅资料,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将它应用到今后的工作中。四是借助信息化创建语文课程评价体系,使课程在评价中得到不断提升;同时,也能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探索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促进教学反思。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语文信息化课程体系教学研究是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地方教育部门的推广等背景下产生的。笔者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经验总结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行动研究法等推动高职语文教学体系改革,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帮助教师成长。

参考文献:

[1]唐俊龙.语文信息化教学理论综述与教学探索[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4.

高职人文课程总结范文5

关键词: 高职语文 教学改革 教学思考 教学实践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技能型应用型人才。随着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如何更好地培养职业人已经成为高职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一般而言,职业人才除了具有专业技能外,还需要具有较强的交际沟通能力和较高的人文素养,那么在专业教育以外就需要有通识教育,高职语文就肩负着这样的一个重要使命。为了实现高职教育的目标,理应在高职院校各专业开设高职语文,这一点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师生的共识。我们做过多次关于大学语文教学情况的问卷调查,从结果看,90%以上的老师和学生都认为高职学生应该继续学习语文。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目前高职语文面临着十分尴尬的处境。一方面,社会学校老师学生对这门课寄予厚望,委以重任,另一方面,高职语文课教学效果难以令人满意,学生的受欢迎程度不高。于是,高职语文的地位每况愈下,从必修课到选修课,课时从72节到48节到36节,乃至在有的专业有的学校,高职语文已被“开除”出高职教学课程体系。有为才能有位,有位才能更加有为。如何改变高职语文的尴尬处境?唯有不断改革。只有明确高职语文课程的定位,在深入了解高职学生的特点的前提下,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考虑高职学生的可接受性,厘清高职语文教学目标和内容,精心选择与合理使用教材,探索最有效的高职语文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形式,创新高职语文教学考核方式,才能强化高职语文教学效果,使高职语文在高职教育中真正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进一步确立和巩固高职语文在高职教学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一、明确高职语文的科学定位

明确高职语文课程的科学定位十分重要。在高职语文教学改革中有许多问题是由定位不明确、不科学引起的。如有人期望通过高职语文课解决高职学生所有的语文问题,而不是有所改善,把高职语文弄成了“高四语文”,结果几乎要“搞死语文”;有人希望通过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而不是提高通用能力,结果高职语文变成了“**专业语文”,等等。

那么,应该如何定位高职语文呢?

首先,从课程性质和高职教育目标看,高职语文应该是一门公共基础课,具有公共性和基础性。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强化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高职语文要继续担负起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传统使命。所以,高职语文应该是面向各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汉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这是大学生文化素质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高职教育中,高职语文素质教育的作用无可替代,所以,高职语文应该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外各专业的必修课。

其次,从教育层次序列的角度来看,高职语文应该介于高中语文和大学语文之间。与高中语文的偏重应对考试和大学语文的偏重理论不同,高职语文应该突出能力提高与实践训练。因此,高职语文的基础知识可以与高中语文程度相同,在系统性上有所提升,比本科大学语文要求难度可以适当降低。

再次,从教学对象看,高职学生与本科生存在较大差异,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高职语文应该是实践性课程。根据“理论够用”的原则,高职语文的教学不宜有太过深奥的理论教学,而应该以实践训练为主,以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为主。

最后,高职语文是也只能是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要课程。高职语文作为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职能和作用,但它不是万金油,也不能代替专业课程的教学职能,除了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外,高职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要从专业课程教学中获得。高职语文教师要坚守高职语文的本职,剥离附加在高职语文身上的不切实际的职责,从而专心致志地完成高职语文的任务。不要强求通过短短的几十个课时,让高职学生的语文水平就有大幅度提高,语文水平的提高是逐渐实现的;也不要多想通过高职语文教学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职业能力,高职语文培养的是学生的基础和通用能力,专业能力的培养应该由专业课去完成。实际上,朱光潜先生曾说:“别的科目凡用到国文的,其实也该分担起语文训练的责任。”当然,通过高职语文教学也可以提高高职学生的某些职业能力,但那只是水到渠成的事,应该顺其自然,而不能刻意追求,否则就会本末倒置。我们认为,高职语文一定要与专业相结合不必要也不现实。一棵树要结果,看起来是花的功能,但追溯起来还是“根本”的功能。语文课所要培养的是“根本”,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观察力、判断力、思维力和想象力和人文关怀,这些也许不直接表现为职业能力,却是职业能力的基础。如果硬要把高职语文与各类专业课程结合,那么对语文老师的要求也太高了,试想,高职语文经常有多个专业合班上课情况,上课时语文老师要怎样把语文与不同的专业结合呢?从培养人才的角度看,也不必要强调语文与专业的结合,远离专业才能拓宽视野。

二、高职语文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及教材的选择和使用

高职语文的首要目标依然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要提高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高职学生完成了高中或职高阶段的学习任务,理论上讲已经掌握了较完备的语文基础知识和较强的语文运用能力,但事实并非如此。仅从高考语文成绩来看,高职院校有的学生语文成绩还不到60分(总分150分);我们在高职语文课开始时对学生语文基础知识有个简单测试,从测试情况看,高职学生的语文素养亟待进一步提高,语文基础知识仍然需要强调,语文意识仍然需要强化。这是与本科院校特别是重点本科院校学生迥然有别的,所以,高职语文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必须与普通本科院校大学语文有所差别,强调基础,强化语文意识,降低难度。从某种意义上讲,高职语文要补高中语文的课。1982年徐中玉先生针对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当时的大学语文课程具有补课的性质。这一点,对今天的高职语文恰恰适用。

高职语文课程内容可以与高中语文重复,所谓温故而知新,一方面通过高职语文教学,巩固理解已有的知识,对于同样的知识内容,随着年龄增长、阅历变化,理解和感受是会进化的。另一方面使知识系统化,加深记忆,有利于终身学习。

高职语文教学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是进一步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因此,高职语文教学中传授听说读写技巧是必要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这些技巧,所以听说读写的训练必须是高职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了解到高职学生的口头表达和思维水平并不落后于同龄人,只是还未达到“有口才(用艺术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思想)”的境界,所以需要继续训练提高;高职学生也不是不阅读,在网络如此发达的背景下,学生的阅读量可不会比老师少,只不过其阅读的内容和质量是不能令人满意的,所以在高职语文课中,必须进行阅读训练;高职学生最欠缺的是听和写的能力,学会倾听,学会写作,需要加强听和写的指导与训练。高职语文具有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职能,必须让学生阅读大量的经典,所以经典阅读与时文阅读也应该是高职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因此,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我们安排了相当的课时进行听说读写的基本知识的讲解和听说读写的实践训练,主要内容有:听讲座、听对话练习,经典朗诵、诗歌朗诵,课堂演说、演讲比赛,写字训练、随堂作文和作文比赛等。

我们不主张在高职语文课程教学中多讲应用文写作,实际上,如果一个人具有良好的语文素养,自然就有办法写好应用文。况且,高职语文的课时有限,不必要面面俱到。

确定了高职语文教学目标和内容,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选择合适的教材与灵活有效使用教材。目前,大学语文教材,包括高职高专使用教材,据不完全统计有1400多种,如何挑选合适的教材是每一个高职语文教师面临的一个难题。我们的原则是坚持选用标准高,经过长期检验口碑好的大学语文教材或高职语文教材。

我们经过多年尝试,选用了丁帆主编的《新编大学语文》教材。该教材以人文性贯穿全书,体现了“人文性、审美性、工具性、趣味性和新经典”相统一的原则。在教材使用上,由于学时的限制,课堂教学中用介绍文学史的方式串讲,适当精讲中小学教材未出现的经典文章,教材中大部分文章以学生自学为主,着眼点在开阔学生视野。

三、采用适合高职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强化语文教学效果

高职人文课程总结范文6

关键词 德育 护理 核心能力 培养 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提倡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高职护理教育作为教育部重点扶持和发展的专业,正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弊端。为解决这些弊端并且使高职护理教育既要突出护理专业的特点又要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必须以当代职业教育理论为指导,将核心能力教育理论运用到高职护理教育中,从教育学的视角探索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具体的核心能力,运用教育学的基本原理探讨培养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途径。

本课题立足于当前世界职业教育改革所依托的终身教育理念、核心能力教育理念、能力本位教育理念、人格本位教育理念和教学论、课程论的基本原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入手,结合护理专业的特点,进行理论上的探索和实践上的拓展。

因此,本课题对高职护理教育专业的发展和学生个人的终身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 通过对高职护理专业课的教学改革,探索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结构体系及方案。

2. 通过对高职护理德育教育教学实践、第二课堂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3. 通过临床实践教学,探讨提升高职护理学生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4. 最后形成指导高职护理学生核心能力结构体系及培养方案,撰写研究报告与理论著述,用于指导高职护理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

三、课题的研究过程与方法

本课题研究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 前期准备阶段: 时间为2011 年6 月——2011 年8 月本阶段确立了课题组成员,组建了课题组;认真查阅资料,了解国内外同类课题的研究状况, 进行理论学习和交流,达成共识。经研讨搞好课题设计,写好课题开题论证报告;制订实施方案,在邀请专家论证后,进一步改善方案设计,完善开题报告。

本阶段的主要研究方法为文献法,调查法和比较法等。

第二阶段, 调查分析阶段: 时间为2011 年8 月——2012 年1 月此调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针对在校所有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基本情况现状调查,目的在于发现高职护理专业在培养学生核心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探讨相应对策。二是针对实习学生的核心能力需求的调查,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在校期间核心能力培养情况,为学校培养学生核心能力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此阶段要对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依据分析结果,课题组制定具体实施内容,在实践中进行探讨研究,课题组成员还要撰写出调查报告学术论文。

本阶段的主要研究方法为文献法、列表法和比较法等。

第三阶段,具体实施阶段:2012 年2月——2012 年6 月本阶段分为“三块”、“二步”、“一总结”进行:所谓“三块”即是德育教育教学、高职护理专业课教学和实习教育教学三方面同时针对各部门的研究内容,展开科研活动。

所谓“二步”、“一总结”即是“三块”分别进行前两步走,最后共同一起对研究进行探讨总结。具体做法为:第一步:1.德育教育教学方面:由学生处和德育教研室负责,通过访谈的方式,使学生、教师畅谈对德育教育教学的认识;德育教育教学实施的最佳方式、途径及效果的保持等,由参研人员汇总,做收集材料的基础性工作。本处之所以采用访谈法,目的是减少学生、教师的受约束性,愿意谈,真心说,有利于调查材料真实性的收集、分析和整理,并从问题需要出发,确立研究重点,制定实施方案和具体分工的计划。

2.专业课教学方面:

由护理教研室负责,结合学生调查反应的问题,组织专业课教师访谈,了解教师对学生核心能力培养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从问题需要出发,确立研究重点,制定实施方案和具体分工的计划。

3.实习教育教学方面:

由实习科和学校附属医院负责,组织实习教师和医院临床教师访谈,了解他们对学生核心能力培养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找准实践依据,从问题需要出发,确立研究重点,制定实施方案和具体分工的计划。

第二步:

1. 德育教育教学方面:依据实施方案和具体分工计划,根据高职护理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课堂教学改革开始,在教学方式、教学评价机制、如何使学生认可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探索,并探索学校整体德育教育功能的发挥,增强课堂的教学效果。学生处开展和谐班级与和谐校园建设活动,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角度出发,努力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2.. 专业课教学方面:

依据实施方案和具体分工计划,根据高职护理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课堂教学改革开始,在教学方式、教学评价机制、如何使学生有效灵活地掌握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探索。并在教学中注意学生医学人文素质的培养,职业意识的强化,缩短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的距离,使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能尽快进入角色。

3. 实习教育教学方面:

依据实施方案和具体分工计划,根据高职护理学生临床实习的实际情况,和教授学生职业生涯及就业课的教师合作,进行信息反馈,使学生的核心能力培养更具有针对性。再有就是让学生了解就业市场,请已经就业的和即将就业的学生回校“现身说法”,使学生对自己将来的就业方向明确,踏实学习,刻苦钻研,提高自身的职业核心能力,立志在适应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去实现自身的价值。

“一总结”:

就是依据实施方案,教学、管理、实习和临床医院的课题组成员,围绕课题的重点内容、研究目标,学生特点,在运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实施教育教学的同时,探讨如何有效配合,发挥整体资源的优势,进行课题的具体研究。此阶段具体实施中采取边研究、边行动、边调整、边总结的方式。

本阶段的研究主要采取了行动研究法、个案法、调查法、访谈法、经验总结法。

第四阶段:成果总结阶段 2012 年6 月—2012 月12 月本阶段分为“三步”进行:第一步:对所搜集和整理的研究资料进行认真分析,得出研究结论,形成《卫生职业学院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基本情况的调查报告》和《高职护理实习学生基本情况的调查报告》;撰写有关教育教学的论文,进行教育教学内容改革的探讨。

第二步:对课题具体实施及成效进行评估反馈,聘请专家学者指导研讨,并撰写相关的学术论文。

第三步:课题组全体人员对课题进行研讨,撰写并修改结题报告,向科研管理部门申请结题验收。

本阶段的主要研究方法为文献法、分析法、座谈法、统计法等。

四、研究的主要措施及成效

1.注重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明确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突出高职护理特色,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和评价观。

课题立项后,为了让课题组成员更好的做好科研工作,学校不但通过图书馆给课题组订阅了《职业教育杂志》、《高等职业教育》、《中华护理教育》和《护理学杂志》等,还同意购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高职教育教学理念与模式与创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新论》、《护理专业教学改革研究报告》、《护理人际沟通》、《临床护理三基实践指导》等开拓教师视野的专业书籍,课题组还要定期学习国家有关高职护理教育的方针政策。通过学习,使课题组成员更加明确认识到高职护理教育的重要性,感到肩负的责任,从而达成共识,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到工作和科研当中去,开阔视野,增强现代教育理念,树立起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和评价观。

2. 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多种形式的培训。

(1)课题组除在自己内部组织学习交流外,还走出去向专家、学者学习。

①由课题负责人参加河北省教育规划办组织的科研课题培训,会上不但认真听取学习与会专家所作的科研学术报告,还购买了内容光盘带回组织课题组人员学习,它不但增长了课题组人员有关的科研知识,也使大家对做好科研充满信心。

②课题负责人把自己在读研究生期间所学的有关高等职业教育的先进理念,根据课题计划,分别就自己所学的内容和心得向课题组成员做了汇报,课题组成员进行了讨论和交流,达成共识,提高认识,为进一步做好科研课题夯实基础,推进课题工作的开展。

③课题组鼓励成员参与科研有关学术会议,并把会议有关内容进行整理,供课题组成员学习借鉴,专家学者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开拓性的教育教学方式拓展了课题组人员的思维方式。

(2)根据计划,课题组成员通过学习、讨论和交流,达成的共识有:①是教育教学要树立以人为本、换位思考的观念,要善于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充分尊重、理解、信任他们。因为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3+2 护理专业的学生,虽不是在选拔中被淘汰的学生,但多数却是被拒之高中校门之外或是觉得升入普通高中后上大学无望才走入职业院校大门的,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他们中大多数不被教师重视,在成长的过程中处于被压抑的环境中,缺少关爱,所以,他们更需要师爱,教师要关心他们,理解他们,尊重他们,信任他们,可以说师爱是师德的灵魂,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和切入点。

②是要放弃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以心相待,以诚相交,唯有真心才能换得真情,唯有真情才能铸造出一颗颗火热的心。

为此教育教学要以亲情、温情为开端,走近学生,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让老师和学生的心理“零距离”接触,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真诚的爱,体会到老师确实是为自己着想,是自己的精神父母,这样才会使我们的教育在学生心灵中“软着陆”,从而学生自觉地跟老师前行或按老师指引的方向前行。

③是要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准确定位,和学生同行。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顾完成教学计划和任务,不顾实际教学效果,要和学生充分交流,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教学,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④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要齐抓共进,医学人文素质的培养更是要渗透到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全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这是现代护理事业发展对从业人员提出的要求,也是学生将来在工作中能够学有所用,实现自身价值的保障。

⑤是要以座谈的方式,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问题研讨,课题负责人要亲自负责进行会诊。研讨会上大家把棘手的问题摆出来,以探究的态度共同研究讨论,出谋划策。课题组每一名成员都要谈出自己的观点,进行交流切磋,使许多“难题”有了好对策,好方法。

3. 为找准课题实施的研究方向和立足点,对在校3+2 护理学生和3+2 护理实习生进行了问卷调查(1)由德育教研室和学生处课题组成员共同研讨,分析问题,做出有针对性的3+2 护理专业学生基本情况调查问卷,由学生处组织学生进行调查,课题组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由专人负责撰写调查报告。

(2)由护理教研室和、实习科和校附属医院课题组成员共同研讨,分析问题,做出有针对性的3+2 护理专业实习生基本情况调查问卷,由实习科和校附属医院组织实习学生进行调查,课题组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由专人负责撰写调查报告。

调查结果为课题的研究提供了资料依据,明确了课题研究方向。

五、研究成果及成效

(一)理论成果经研究,课题组认为“德筑人生、技创未来”是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在核心能力培养中必需贯彻执行的两条线,因为“德”是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人、职业人进而对社会和他人有所贡献及帮助的前提和保障;“技”是学生在社会生存的基础,是实现其人生价值的条件,优秀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是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追求的目标。“德筑人生、技创未来”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此理论总纲指导下,课题组达成的理论共识有:1. 明确德育工作具体目标,构建大德育框架,营造全员德育环境氛围贯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职业院校培养目标融入到学校德育工作的全过程,把立德树人的任务落实到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各个环节中,落实到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各个环节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使学生具备适应未来工作岗位的职业素质、专业技能、敬业精神和协调沟通能力。要紧紧围绕课堂常规的落实及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以德育实践活动为载体,以“两假一习”为突破口,教管协作,并把家庭教育纳入到德育教育工作中来,努力构建“以生为本”的职业院校“大德育”框架体系,营造良好的学风、教风和校风,优化育人环境,使德育工作更能做到实处。

2. 更新教育理念,突出职业教育和医学教育特色,培养合格的职业人职业教育不同于其它的教育,就在于它是在“教育”二字之前冠以“职业”的教育,高职护理专业的学生有自己的特色,作为教师应从心底深处打破习惯传统和社会造成的主观偏见,尊重学生,热爱护理职业,坚信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所说:“把卫星送上天的是人才,使抽水马桶不漏水的同样是人才。”树立全新的人才观念。

成功不一定是“出人头地”、“成名成家”,“安居乐业”,学有所用同样也是一种成功。

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确立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创业观,形成符合社会和个人实际的就业观,提高自我就业能力,做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准备。

3.深化课程改革,建立高职护理专业的课程标准课程是育人的方案,它与作为育人过程的教学一起,是达成教学目标,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之一。课程的设置应包括三个层面:知识和技能属于同一个层面,是第一层面的目标,它是掌握方法和获得能力的基础和前提。第二层面的目标就是方法和能力,它概括的程度比知识和技能更高级一些。第三层面的目标是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实质上是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问题,是最高层面的目标。课程的设计要注意内部构成的层次性,完整性,要加强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的完美统一和平衡。为了科学设置高职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必须要建立相关的课程标准,然后根据课程标准来科学设置高职护理专业的课程,以利于培养人格健全的、具有广阔知识基础,高度适应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的专业技术服务人才。课程设置应坚持的原则是:(1)突出核心能力标准以核心能力为主是高职护理教育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

由于学生在校学习的实践是有限的,能力的培养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使学生掌握护理专业的核心能力。每一门课程的设置都要承担着培养学生某项或某几项核心能力的任务,以这些核心能力的培养为主线构建其课程体系。

(2)突出理论知识应用向理论和技术创新的转化课程标准要充分发挥其导向性,要引导教师和学生把教学的重点从掌握系统完整的学科理论到形成学生的理论和技术应用能力,从注重科学概念科学原理和科学方法,引向注重它们向临床灵活的应用护理技术和技术与理论创新的转化。课程标准应准确把握理论知识和科学原理的深度和广度,做到合理与适当。

(3)将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的培养纳入课程标准现今社会在人才培养上,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是新时期具有时代特征的教育理念。为此课程标准不能只规定知识和能力标准,而要将素质培养纳入课程标准之内。专业护理人才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包括具有人文关怀理念,对他人利益和健康完好状态的关心;给患者提供信息做到知情同意;有尊严:尊重个人、群体的独特性和内在的价值;遵守职业道德,恪守伦理准则和执业标准:坚持道德、法律、人道准则。这些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的培养不是单单靠哪一门课程就能实现的,而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教育过程,因此应将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的培养贯穿在整个护理教育的过程中。

4.整合高职护理专业课程,淡化学科界限(1)要合理整合高职护理专业的课程。

高职护理教育要体现“实用、实际、实践”的原则,培养应用技术能力为主线,采取课程精简、融合、重组等多种形式,优化课程结构,进行课程整合,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如可以将护理伦理与法规、护士人文修养两门课程整合为一门课程,内容可以涉及到护理伦理学,卫生法,职业生涯规划基本知识,以及心理学的基本知识,综合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法律意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考虑增设循证护理的课程。课程内容要涉及到经济学和文献检索的基本知识,通过开设循证护理这门课程,培养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以及信息素养;打破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框架,整合职业基础课程,按人的生命周期重组职业技术课程,以提高学生的临床决策能力和交流沟通的能力。

(2)整合中专、高职和本科层次的护理教育课程,以减少各个教育层次之间课程严重重复的现状。高职层次的护理教育是介于中专和本科之间的,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该考虑到中专、高职、本科之间课程的内在一致性,难易程度的递增性,如在中专课程中将循证护理作为一种理论纳入护理学课程中进行介绍,使学生了解该理论即可;在高职阶段,则将循证护理单独设置为一门课程作为必修课,使学生会用“循证’’的思想进行护理工作,初步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对于护理学基础这门课程,可以分为护理学基础( 一) 和护理学基础( 二),分别作为中职和高职护理专业的教材,内容从浅到深,自然衔接而不重复。

(3)淡化学科界限,拓宽基础。护理教育课程设置应改变只重视人的疾病而忽视人的社会心理变化的课程体系。以整体人的健康为中心,并贯穿于护理程序的应用,要淡化学科界限,合并一些课程,开放学科边界,鼓励跨学科修习,加大人文、社会、法律、心理、行为科学方面的比例,以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学生的独立见解,兼顾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

5.改进教学方法,使用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在现代医疗体系中,护理工作的灵活性越来越大,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工作情境更加复杂化,所以,护理人员必须能够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和自身具有的能力去创造性的解决现存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

而我国护理教学方法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基础的灌输式教学,这极大的制约了学生积极性的发挥,创造能力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显然不能满足护理事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个人全面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改进教学方法,采用更加有效的、灵活的而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在教学中,采用情景教学,让学生模拟医生、护士、患者等角色扮演,练习如何接诊、如何鼓励患者、如何交代注意事项等,让学生学会语言的组织、语气的使用、动作神态的展示。练就自然得体的交往技巧。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沟通能力,增强自信心,为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案例教学,可以使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疾病,提高其疾病诊断能力。

6.缩短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的距离,聘请“双师型”教师参与教学为了能把最新的医护知识和信息教给学生,有利于学生尽快适应临床护理工作,在实践中, 我们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引进。“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关键是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尽可能安排专业教师到医院实践, 引导教师为医院开展技术服务, 不断积累实际工作经验, 提高实践教学能力,缩小教学与临床之间的差距。

7.吸纳社会资源参与教学,增加学生实践机会(1)积极寻求合作,保证临床教学顺利进行根据学校的培养计划与医院的要求可能出现的偏离,学校可以通过与有关医院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构建院校之间的协调机制,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以及合作的形式和内容,如:开展护理专业调研、课程体系分析及课程标准制订,护理人才培养方案论证,科学界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共同商讨确立教学不同时期的工作计划,突出课堂教学与临床实践的结合,并把临床教学工作纳入医院的正常工作;双方合作承担临床课程教学和共同申请科研项目,互派教师和医护人员到对方单位学习进修等。通过合作实现共建专业、互通师资、共享资源,为有的放矢地组织学生的临床学习,实现临床教学目标和学生的总体培养目标提供保障。

(2)吸纳社区教育资源,缓解医院实习压力随着国务院将社区卫生服务技能作为医学教育重要内容的提出,社区卫生服务得以全面推开,对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实行学校实训+ 社区实践+ 医院实习,学校、社区、医院联合培养高素质护理人才的实践教学新体系已越来越受到肯定。这种吸纳社区为护理实践环节的教育模式不仅增强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还在某种程度上有力地缓解了学校因扩招给临床教学医院带来的实习人数急增的压力。 8.建立健全护理教育学生学业考评体制高职护理教师在考评学生学业绩时,不能单纯依靠死板的记忆式考试,要从多方面综合评价学生的核心能力,反对以分数高低作为学生优劣的评价标准。课业考评要包含学生完成的各种有自己独立见解和观点的研究计划或小型论文等,以刺激学生查阅大量的参考文献,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辨别知识、获取知识。在设计试题时,应从应用的角度出发,设计情境,或给出真实病例,侧重于考察学生的临床决策能力和应变能力。

(二)实践成果

1. 教师的素质水平和科研能力明显提高,探索出相应的教育教学模式。

(1)以真情感动学生、以真知教育学生、以实力服务于学生,已成为本课题组教师共同的工作准则。一个“以生为本”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在这个群体中已经形成。

(2)教师教育观念得到转变,科研意识得到增强。

课题组通过多元化的理论学习与定期交流,对教师的功能做了重新的思考与定位,他们重视树立科研意识,积极参与教育研究,主动接受新的教育理念,思考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总结教育教学规律,并自觉运用这些规律为工作服务。

(3)课题组教师的综合素质得以提升,科研能力得到提高。在从事科研的过程中,课题组教师使用现代技术的教育理念不但增强,而且自己使用现代技术从事教学的能力也得到提高,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以前很少关注的音频、视频知识也纳入了学习的范围。

(4)贴近学生,关注生命已经成为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南丁格尔精神得以传承,并激励着师生前行,“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服务生命;善待生命”的理念已经贯注到课题组每一个成员的行动中。

(5)探索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德育教育教学模式,促使大德育框架形成并发挥作用。

整合性德育教育教学内容分为课堂教学、校内课外教育活动和校外教育活动三部分。依次分为政治思想教育、社会公德与责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军事素质训练教育、职业生涯教育、安全法制教育、应对灾害生存教育和生命意义教育。其特征为:①整合性德育教育的基本点是一个基础即和谐的师生关系。两大平台即群体德育活动和个体德育咨询。三大整合即专门化的德育课程与非专门化的生涯服务整合、校内学习与校外活动的整合、活动体验与专题咨询整合。其核心特点是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德育,基本目标是教育学生做合格的职业人、做幸福的职业人。

②整合性德育教育是分阶段的德育教育。它分为“准职业人”角色和“职业化”形象的培养;“职业化”技能和“职业精神”的培养和“职业化”规范和“职业理想”的培养三个阶段。

2. 课题组教师个人取得的教育教学成果课题组教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积极进行理论探索,发表部级论文13 篇;其中部级核心期刊论文9 篇,在部级学会评比中有1 篇论文获一等奖、2 篇获得二等奖;以主编、参编部级著作3 部。

此外,课题组教师在科研工作中,还多次获得市级先进工作者称号和校级先进个人奖励。

六、研究的结论

1. 教师在教育教学上要更新教育理念、在态度和方法上要转变为:尊重;服务;引导;帮助。

2. 德育工作过程的模式、目标和方法为:创设环境;人文管理,多角度、低坡度、全方位地进行,教学和管理一体,坚持德育大框架,实施全员德育。

3. 高职护理专业课教学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 创建了具有护理核心能力培养功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如在学校多门课程中开展情景教学、案例教学等一系列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 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评判性思维;采用角色扮演法及小组讨论用以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同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 广泛应用多媒体建立网络教学平台。

4. 注重实验教学, 提高学生护理操作和动手能力。建立教、学、做一体化的情景模拟实验室、模拟病房进行病房情景模拟实验教学。采取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自我练习为主的实验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的操作和动手能力。

5. 在人文和职业道德方面的课程中,注意和学生专业内容贴近,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和实用性;在专业课教学加入医学人文知识内容,提高学生的医学人文职业素养。

6. 改革教学评价机制,即减少终结性评价, 增加形成性评价, 采取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提高自学能力。建立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理论+ 实践操作+ 综合能力的评价,, 改变由教师单独评价学生状态, 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及小组间的评价, 体现师生互动,从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7. 在临床实践时间安排上,将临床实践分阶段安排,即在讲授临床课的同时进行,让学生在学习的整个阶段都有机会接触临床实践,形成“课堂学习—临床实践—课堂学习—临床实践”的良性循环机制;在临床实践指导上,借鉴“双重临床指导”的方式,由学校的全职老师和病区临床老师共同指导学生的临床实践,使学生可以得到及时和恰当的指导。

七、研究的展望

1. 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们发现有相当多的教师对现今的高职护理专业教育中的学生素质不适应,产生了“职业枯竭”症,如何唤起教师的热情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和教学中去,是做好今后高职护理教育教学工作的关键。

2. 在高职护理教育教学中无论是教育者还是管理者其本心所做的工作都是有利于学生的,但是学生却不接受,教育者的工作是不是存在误区?如何克服这些误区?3. 培养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需要设计高职护理专业的核心能力课程。

所谓核心能力课程是设计、构建培养学生核心能力的方案、系统,实现教育目的、课程目标的整个教育过程。但目前所提出的课程整合还是停留在原有课程体系上的整合,缺乏对与核心能力相配套的新课程开发,这还有待于我们对核心能力课程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和开发。

参考文献:

[1] 中国德育网;河北德育网。

[2]《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文件汇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1999 年版。

[3]《卫生职业教育》杂志

[4]《让“准职业人”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杭州市中策职业学校 俞松涛校长所做演示文稿[5]《德育应该是快乐的》中央科教所演示文稿[6] 邱桂红. 护理学专业教育课堂教学与临床实践结合的教学策略[ j ].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6)[7] 张贵源. 医学专科学校实施创新教育的思考[ j] . 医学教育,2000, 6: 12- 14[8] 王克芳, 高庆岭. 护理学基础 实验教学的思考与改革[ j ]. 护士进修杂志, 2003,18( 12 ) : 1088- 1089.

[9] 张玲芝, 周彩华, 李光兰. 护生临床处置能力在模拟职场环境下的培养实践[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8):102-103.

[10] 黎燕清. 我国临床护理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 中华护理教育,2008,5(6):266-269[11] 殷磊, 王艳. 谈护理理论教育与临床实践的紧密结合[j]. 中国护理管理,2009,9(1):9-10.

[12] 吴原. 临床教学引发的几点理性思考[j].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3,(20):106-107.

[13] 楼蓉蓉, 蒲杰, 丁玫, 周瑛. 临床护理教学的管理思路与实践[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6, 22(7):74-75.

高职人文课程总结范文7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课余时间分配;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07-0064-04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样本来自昆山市某职业院校,分布于一、二、三年级中三个专业共计7个班级,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共计发放问卷213份,经数据质量检查,剔除无效问卷及数据缺失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03份,有效率为95.3%,其中男生94人(46.3%),女生109人(53.7%),男女生人数比为0.86∶1。

(二)研究方法

调查时让学生匿名作答,答卷时间控制在20―30分钟,当场发放、当场回收,保证了问卷的回收率和信息搜集成效。所有问卷信息经过审查与核实后输入电脑,保证问卷分析质量。因此,此次调查较为真实地反映了学生的现实情况。分析采用EXCEL和SPSS13.0。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课余时间活动内容对比

203份问卷中,学生课余时间能自己学习文化知识的33人,占调查总数的16.3%;课余时间主要用来上网或看电视看小说的170人,占调查总数的83.7%。

1.中专学生、高职学生课余时间活动内容对比。

高职学生113人,课余时间能自己学习文化知识的24人,课余时间主要是上网或看电视看小说的89人。中专学生90人,课余时间能自己学习文化知识的9人,课余时间主要是上网或看电视看小说的81人。经卡方检验,高职学生课余时间能自主学习的学生数比率显著高于中专学生(X2检验:X2=3.859,P=0.049

2.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学生课余时间活动内容对比。

一年级学生85人,课余时间能自己学习文化知识的20人,课余时间主要用来上网或看电视看小说的65人。二年级学生85人,课余时间能自己学习文化知识的12人,课余时间主要是上网或看电视看小说的73人。三年级学生33人,课余时间能自己学习文化知识的只有1人,课余时间主要是上网或看电视看小说的32人。经卡方检验,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学生课余时间安排具有显著的差异性(X2检验:X2=7.829,P=0.020

3.男生、女生课余时间活动内容对比。

男生94人,课余时间能自己学习文化知识的13人,课余时间主要花费在上网或看电视看小说方面的81人。女生109人,课余时间能自己学习文化知识的20人,课余时间主要是上网或看电视看小说的89人。经卡方检验,男、女学生课余时间安排差异性不显著(X2检验:X2=0.462,P=0.497>0.05)。可以认为,学生课余能否自主学习文化知识受学生的性别影响不大(见表3)。

(二)学生每天课余自主学习时间对比

针对每天课余自主学习时间,四个调查选项分别是0小时、1小时、2小时、3小时。调查的203份问卷中,每天自主学习0小时的37人,占调查总数的18.2%,每天自主学习1小时的114人,占调查总数的56.2%,每天自主学习2小时的39人,占调查总数的19.2%,每天自主学习3小时的13人,占调查总数的6.4%。结论是,每人每天课余平均自主学习时间是1.14小时。

1.中专学生、高职学生每天课余自主学习时间对比。

高职学生113人,每人每天平均学习时间是1.26小时。中专学生90人,每人每天平均学习时间是0.99小时。t检验后,高职学生课余自主学习时间显著高于中专学生(t检验:t=-2.447,P=0.015

2.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学生每天课余自主学习时间对比。

一年级学生85人,每人每天平均学习时间是1.07小时。二年级学生85人,每人每天平均学习时间是1.12小时。三年级学生33人,每人每天平均学习时间是1.36小时。通过方差分析,不同年级学生课余自主学习时间不具有显著的差异性(F检验:F=1.722,P=0.181>0.05)。可以认为,学生课余自主学习时间受学生所在年级影响不大(见表5)。

3.男生、女生每天课余自主学习时间对比。

男生94人,每人每天平均学习时间是1.06小时。女生109人,每人每天平均学习时间是1.20小时。通过t检验,男生、女生课余自主学习时间不具有显著的差异性(t检验:t=-1.252,P=0.212>0.05)。可以认为,学生课余自主学习时间受学生的性别影响不大(见表6)。

(三)学生每天课余上网时间对比

针对学生每天课余上网时间,四个调查选项分别是0小时、2小时、4小时、6小时。调查的203份问卷中,每天课余上网时间0小时的32人,占调查总数的15.8%;每天课余上网时间2小时的67人,占调查总数的33.0%;每天课余上网时间4小时的74人,占调查总数的36.5%;每天课余上网时间6小时的30人,占调查总数的14.8%。最后计算结果,每人每天课余平均上网时间约为3.01小时。

1.中专学生和高职学生每天课余上网时间对比。

高职学生113人,每人每天平均上网时间是2.78小时。中专学生90人,每人每天平均上网时间是3.29小时。通过t检验,高职学生每天课余上网时间显著低于中专学生(t检验:t=2.002,P=0.047

2.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学生每天课余上网时间对比。

一年级学生85人,每人每天平均上网时间是2.87小时。二年级学生85人,每人每天平均上网时间是3.13小时。三年级学生33人,每人每天平均上网时间是3.03小时。通过方差分析,不同年级学生课余上网时间不具有显著的差异性(F检验:F=0.413,P=0.662>0.05)。可以认为,学生课余上网时间差异受学生所在年级影响不大(见表8)。

3.男生、女生每天课余上网时间对比。

男生94人,每人每天平均上网时间是3.26小时。女生109人,每人每天平均上网时间是2.79小时。通过t检验,男生、女生每天课余上网时间不具有显著差异性(t检验:t=1.815,P=0.071>0.05)。可以认为,学生课余上网时间差异受学生性别影响不大(见表9)。

(四)学生晚自修时间活动内容对比

203人中,住校学生63人,晚自修时间能认真学习的10人,占住校学生总数的15.9%;趴在课桌上睡觉的23人,占住校学生总数的36.5%;同学之间聊天的5人,占住校学生总数的7.9%;看小说杂志的25人,占住校学生总数的39.7%。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梳理高职院校学生课余时间分配调查结果可知:(1)职校学生目前厌学心理普遍严重。课余时间能自己学习文化知识的人数比率很低,大部分学生课余时间主要是上网或者看电视看小说等。相比较,中专学生比高职学生厌学情绪高,高年级学生比低年级学生厌学情绪高。(2)职校学生每天课余自主学习时间很短。职校学生每人每天课余平均自主学习时间只有1.14小时。高职学生每天课余自主学习时间要明显比中专学生多。(3)职校学生每天课余上网时间较多。每人每天平均上网时间为3.01小时。中专学生每天课余上网时间要明显比高职学生多。(4)只有少部分住校学生晚自修时间能认真学习。大部分同学晚自修时间是在睡觉、聊天或看小说杂志等。

(二)建议

1.注重培养校园职业情境,营造职业教育学习氛围,加强引导,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本次调查发现,7.9%的学生最喜欢的课程是专业理论课,56.2%的学生最喜欢的课程是专业实践操作课,11.3%的学生最喜欢的课程是语数外等公共文化课,24.6%的学生则对任何课程都不感兴趣。所以,要营造校园职业教育学习氛围,强化技能训练,开展各种技能竞赛等,这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专业实践训练。对于学习热情不太高的中专学生和高年级学生,更要调动其专业技能学习积极性,提高其动手操作能力,为其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准备。其次,专业教师要有企业实践经历,因为只有进入企业实践并经历真正的企业岗位锻炼,才能掌握贴近企业实际的专业技能,才能在教学中真正给学生传授有用的动手操作技能。唯此,才能在校园中形成良好的职业教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减少其上网频率,缩短其沉溺网络时间。[1]与普高学生相比,职校生没有升学压力,机动时间较多。因此,学校可组织学生多开展文体娱乐活动。本次调查发现,81.3%的学生希望学校能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体育活动,18.7%的学生则对此持无所谓态度。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客观上也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减少学生课余上网的时间和次数。如笔者所在学校每周三开展的“广场周周演”活动,还有“女子管乐团”学生社团活动,学生参与度都极高,节目质量也很高,深受学生喜欢。

3.建立多元评价机制,突出专业技能训练,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第一,积极开展各专业学生技能竞赛。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又能使学生有事可做,技能训练取得的成就感能够冲淡部分学生文化基础课成绩不理想的心理压力。[2]第二,实行“替代学分”、“过程学分”相结合的评价机制。“替代学分”是指用技能成绩来替论课考试不及格的成绩。如数学考试不及格,可用电工、数控等专业技能学分来弥补。“过程学分”是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能拿到学分。[3]如在实训课上加工出了一件合格的机械零件产品,就能拿到相应的学分。只要总学分能达到学校规定的要求,就能按时毕业。“替代学分”、“过程学分”相结合,能促进学生真正学到一技之长。这些对于考试没信心而对待动手技能操作却积极性很高的学生来说,真正是因材施教的可取路径。

另外,增强住校生晚自修管理,配备适当的值班教师,既能解答学生的学习问题,也能维持良好的晚自修纪律。

参考文献:

[1]林鹏,杨传斌.疏堵结合引导大学生网络行为[J].中国电力教育,2011(4).

[2]张宏,涂玮,郝玲,陆英.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基本现状调查及策略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3(35).

[3]周迅.职业教育怎么办――一位职高校长的理念和困惑[J].西北职教,2006(12).

高职人文课程总结范文8

[关键词]高职教育 职业核心能力 研究性课程 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王敏杰(1964- ),女,江苏宜兴人,苏州市职业大学管理系,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文秘教学。(江苏 苏州 215014)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2-0123-02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已把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项特别设立的教学活动,且作为必修课列入课程计划,明确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目前高职院校课程开发的重点是工作过程课程、项目课程,对研究性课程尚不够重视。部分高职院校虽然开设研究性课程,但实施不够规范,研究性课程的选题仅是由教师单方面结合自己感兴趣的课题研究进行申报,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在研究性课程教学过程中也缺乏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

高职院校设置独立的研究性课程,能创造让全体学生整体和谐发展以及每个学生个性独特发展的条件,能让学生自主决定学习内容和活动方式,从而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创新精神,提高探究能力。本文将结合苏州市职业大学省级特色专业文秘专业开展研究性课程的教学实践,探讨高职研究性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实施方法。

一、研究性课程是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要载体

高职教育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2006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具有独立形态的研究性课程是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建立学习小组,自主选择学习项目,围绕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进行自主性学习和探究。研究性课程关注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它让每个学生自信和成功地展示自己,在研究性课程学习过程中培养包括职业沟通、团队合作、解决问题、自我管理、信息处理、创新创业等职业核心能力。

以苏州职大文秘专业为例,在特色品牌专业建设过程中,既重视开发工作过程课程和项目课程,又注重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课程学习,关注学生的个性品质,关注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研究性课程能培养学生的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学生围绕课题研究需要有目的地系统收集与课题有关的信息,在信息搜集过程中必须进行价值判断,并对信息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运用信息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如“苏州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研究性学习课程组,从图书馆、因特网、访问专家学者等多种渠道,获得了大量有关苏州文化遗产的资料,并进行实地调研考察,对苏州文化遗产如何进行保护和利用提出自己的见解。信息搜集处理能力的提高也是培养创造能力的关键。

研究性课程能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职业沟通能力。研究性课程是以项目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性学习,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完成课程学习任务。课程小组成员需要共同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一起商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集思广益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提交课程学习成果。如“苏州地区中小型民营企业秘书职业岗位用人标准的调查研究”课程组,小组成员明确各自的责任,共同商讨调研问卷,分工深入企业进行调查研究,与企业秘书进行座谈交流,相互提供信息,完成调研报告,并汇报课题成果。课题研究使学生和企业、职业岗位零距离接触,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沟通能力。

高职院校开设研究性课程,能为学生创设融亲身实践、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为一体的学习平台,学生以具体的研究性课题为载体,自主决定学习内容和活动方式,从而激发学生个体的兴趣和创新活力,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研究性课程教学内容

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研究性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发现和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亲历问题探究的实践过程,获得科学研究的初步体验,加深对自然、社会和人生问题的思考,激发起探索、创新的兴趣和欲望。

高职研究性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增强职业意识,培养职业能力,提升综合素质,关注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关注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性课程既需要从自然、社会、生活中选题,也需要从就业面向的行业企业、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选择课题。通过研究性课程学习,学生既要学会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文环境的认识、人类社会的进步等问题进行观察思考,又要学会对行业企业生产、管理、服务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总结。既培养学生为人类、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使命感,又要增强学生对行业企业发展、团队发展和自身发展的责任感。

高职研究性课程首先要倡导学生自主选题,选题过程就是对学生自主能力的训练,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专业、职业岗位申报选题,教师和学生共同根据教学目标对选题进行分析,整合出研究性课程项目,组成研究性课程学习小组。高职研究性课程教学内容构建一般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结合学生所学专业进行研究性学习。研究性课程教学内容结合学生所学专业,作为专业课程教学的进一步深化,有利于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就业面向和就业形势,有利于学生了解本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需求,有利于学生了解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研究性课程教学内容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区别在于实践性强,注重调查研究,注重探究性学习。例如苏州职大文秘专业开设了“苏州地区外资企业秘书职业岗位素养和能力要求调研”“苏州地区中小型民营企业秘书职业岗位用人标准的调查研究”等课程项目。学生通过研究性课程学习,加深了对秘书职业岗位的认识,明确了自己的学习目标。

二是结合学生的兴趣特长进行研究性学习。高职教育需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课题的选定基于学生感兴趣的学习项目,最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喜爱中国传统文化的学生,选择“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研究”课程,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阅读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对民生的关爱,树立高职学生良好的社会形象,既是知识与素养的积累,又是生命的修行。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弥补部分高职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在研究性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学生以积极向上的情感、主动进取的精神去探索、去尝试,充分发挥个体创造的潜能。

三是依托地域文化进行研究性学习。地域文化为研究性课程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通过对本地区地域文化全面的普查和整理,指导学生实地调研考察,了解区域内的历史名胜、地方风物、重大事件的相关遗址、重大人物的生平与活动场所等,从而真实了解和正确认识本地区的历史和文化。

苏州职大文秘专业依托苏州古城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研究性课程,如开发“苏州文化遗产之古典宅园研究”“苏州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苏州文化遗产之楹联调查与鉴赏”“苏州古城墙调查研究”“吴地学者顾野王及其遗址修复问题的探究”等课程。通过研究性课程学习,学生进一步了解苏州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将优秀的地域文化内化为自己的意志品德、行为规范和进取动力。

四是校企合作开发研究性课程学习内容。基于校企合作开发研究性课程,把现代企事业单位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作为研究性课程教学内容。例如苏州职大文秘专业和校企合作单位共同开发“企业文化的功能与建设途径”“苏州工业园区新型社区管理模式研究”等课程,课程小组聘请企业专家共同担任课程指导教师,课程组深入企事业单位进行调研,获取丰富的第一手材料,写作调研报告,培养了学生的调查研究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研究性课程实施方法

高职院校开设的研究性课程,作为选修课构成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学生学习研究性课程可以得到相应的学分,教师指导研究性课程可以获得相应的工作量。系部成立研究性课程指导小组,对研究性课程从以下三个阶段进行全程管理,指导研究性课程有效实施。

一是研究性课程教学准备阶段。指导教师根据研究性课程的选题要求,指导学生选题,建立研究小组,诱发探究动机,也可聘请校外的指导教师共同参与研究活动,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提供帮助。指导教师要精心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课程学习的方法。学生在自我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明确研究的具体课题,确立课题研究目标,制订课题研究计划。

二是研究性课程教学实施阶段。在明确了研究课题、确立了研究目标之后,课程学习小组便进入调查研究和搜集资料阶段。学生要通过个人研究、小组合作研究等多种形式,主动地在实践中搜集和加工处理信息,以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方法去研究解决实际问题。指导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指导和督促学生按计划开展研究性课程学习,完成课程学习目标。

研究性课程教学实施过程要有记录,详细记录学习过程,包括课程组成员分工情况、小组研讨情况、调查情况等,并递交学习成果。如“苏州文化遗产之古典宅园研究”课程组,既有一份完整的教学实施过程记录,又有每个小组成员撰写的古典宅园研究的论文。

三是研究性课程教学项目总结阶段。研究性课程学习小组经实践、体验,完成研究性课程教学任务后,系部组织研究性课程学习评审会,指导教师组织学生展示课程学习成果,将课程研究取得的收获进行整理,形成书面材料,包括撰写实验报告、调查报告、研究报告等,同时在评审会上进行汇报。通过展示和交流活动,课程小组总结研究性课程学习的过程,评价学习效果,重点突出职业核心能力的提高情况。系部研究性课程指导小组对研究性课程学习过程、学习效果和学习成果进行总结性评价,结合学生自评、团队成员互评等,评定学生的研究性课程学习成绩。

学生在研究性课程学习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根据探究的问题,参与实地调查和社会实践,掌握丰富的资料,展开专题讨论。在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研究性课程小组每个成员要明确各个学习环节需要解决的问题,保持与团队成员的沟通交流,通过问题探究获取知识,掌握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学会与他人彼此合作和分享成功,以切实培养职业核心能力。

[参考文献]

[1]程宜康.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新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傅小芳.高职院校研究性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6).

高职人文课程总结范文9

关键词:高职;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0)05-1272-02

Discussion of th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urriculum

HUANG Mao-zhu

(FuJian Police College, Fuzhou 350007,China)

Abstract: For the current problems in th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urriculum, proposed some principles and ideas about the curriculum which should be guided by, such as to reduce the difficulty of the course and Modular curriculum, With a view to the highervocational education curriculum to provide useful help.

Key words: Th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urriculum

当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热潮的推动,高等职业教育以极其迅猛的速度发展。在校生人数和毕业生人数都占到高等教育总和的半壁江山;而且,许多高职院校的办学规模还在以每年30%―40%的速度增长,办学设施也在不断完善和更新。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既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人民对普及高层次教育的要求。

高职课程设置是高职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总体规划,它把为达到培养目标所要求的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进度和实现方式等在总体规划中全部体现出来。

1 当前高职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1) 高等职业教育招生困难,生源质量参差不齐。生源质量直接影响着教育质量和培养目标的实现,目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生源主要是普通和职高的高中毕业生为主,但由于人们认识上存在着误区,人们不愿意报考职业教育,即使报了职业教育的学生也是处于考不上普通高校的一种不得已的选择。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同一专业的学生高考分数相差很多,这给学校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困难。生源不足已经成为制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瓶颈。

2) 沿袭普通高校的课程设置,而不是合理借鉴。一些高职院校把普通本科高校当作高职的最高层次,甚至在招生时就打“专升本”牌,这些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必然是以“学科中心”来设置课程,失去了职业培训和面向社区的高职特色。

3) 过多和过广的专业和课程设置。高职院校多而广的专业和课程设置,目的是彰显自己的实力,吸引更多的学生。使高职院校的办学不能突出地方特色,不能形成拳头优势,不能适应区域市场需求;过多的设置专业会使高职院校有限的教育资源更加紧张,形成“僧多粥少”的局面。因此很多高职院校采取“摊大饼”的做法,在进行课程设置时,难以保障实训课的开出率,严重影响了毕业生的质量。

4) 校企合作下的教学规划匮乏。国内现阶段在教学计划、选择教学内容及课时分配等方面制定上,企业参与的现象并不多。

2 高职教育课程设置的原则

高等职业教育是在具有高中或相当于高中文化水平的基础上,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实用型技术型人才和管理人才为目的而实施的具有高等教育属性的职业与技术教育。上面的定义包括了五个要素:

1) 受教育者的文化基础应具有高中文化水平,包括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中技毕业生以及有相当于高中文化水平者。

2) 培养面向的是为经济建设第一线服务。

3) 教育层次是高等教育,培养的是高级人才。

4) 培养的人才类型是全面发展的实用型技术人才。

5) 教育形式是专门教育,包括有学历的专业教育和非学历的专门训练。

基于以上要素,对高职课程的设置大致有以下三方面原则:

1) 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

统一性指中央或地方政府以指令性文件规定的统一性课程和课程标准,称为国家课程及课程标准,统一性课程多为基础课程;多样性指学校根据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形成学校办学特色、培养个性化人才的需要,而自主决定的课程和课程准,称为学校课程。多样性的课程一般对应为专业课程。高职教育课程设置不仅要考虑国家课程及课程标准,更要重视学校课程的开发和课程标准的制定。只有两者兼顾,才能提高人才的国际竞争力和人才的社会适应性。

2) 针对性与适应性相结合的原则。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使社会分工更加细化,要求高职教育要针对不同的岗位,培养出更具专业知识的人才;另一方面,就目前情况看,科学进步和教育发展有综合化的趋向,出现了许多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没有较宽的知识面,同样不能是适应科技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高职课程设置过程中,要找到针对性和适应性的最佳结合点。

3) 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高职课程设置的稳定性是教育规律的内在要求。但是,高职教育的特点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则要求高职课程设置要具有灵活性;尤其是目前知识经济的来临,产业结构的变迁使职业岗位不断更新,这就要求高职课程设置要在保持稳定性的基础上及时调整,不断促进其内涵发展,以增加高职教育的活力。

在实践中,要保证高职课程设置稳定性,就要使其与高职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相一致;要促进高职课程设置灵活性,“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主要的实现形式。

3 高职教育课程设置的思路

教育部《关于高职学校设置的几点意见》中指出高职“实践教学课时一般应占教学计划总课时的50%左右,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实验、实训课的开出率在90%以上;每个专业必须在校内拥有相应的技能训练、模拟操作场所和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践活动基地。”解读此项规定,我们不但看出高职实践课在整个高职教学计划中占据半壁江山的特点。这一点是高职课程设置必须要考虑的,否则高职课程设置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本文对课程设置提出以下几点思路:

1) 消减课程难度,要对原有的课程内容进行甄别和筛选,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科技发展和应用技术的联系,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比如,《C语言课程》对“指针”的内容可以少讲,只需要学生掌握基本的编程思想就可以;不少专业课在内容上重叠,相互关联,可以合在一起更能提高效益,如将计算机专业《网页制作》并入计算机应用基础。

2) 课程设置体系的模块化。课程设置体系的模块化就是学科课程在时间、空间方面的特定组合方式。其构建过程就是根据不同职业对人才规格的需求而划分出相应的能力单元,然后由高职院校和企业组成的专家组对各个能力单元进行测定、分析,选择达成相应能力单元要求的课程,组成不同的课程模块,它是在行业分析的基础上完成的。将不同的课程模块与公共基础课模块和实训课模块等进行时间、空间方面的特定组合,最终构成完整的高职课程设置体系。比如,对软件专业可以把Java软件开发岗位所需要的知识进行课程设置,这样学生毕业就可以适应岗位的要求。课程设置体系的模块化过程中,要处理好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专业技能发展的关系。

3) 压缩整合理论课程,突出实践课程,加强对实践性课程的教学和考核,减少教师控制时间,增加学生支配时间,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加强职业技能训练和个性发展。实践性教学是重点,理论性教学是为实践性教学服务的。这就需要教师既有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较高的操作技能,既能从事专业理论教学,又能指导技能训练的新型教师。

4) 课程内容要体现技术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结合。高职培养的是技术型人才,这种人才相对于学术型人才和工程型人才而言,更强调其“做”的行动,因而他们需要的是技术知识,高职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应围绕技术知识来进行,但高职课程仅有技术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从高职的培养目标与学生自身的发展情况来看,具有个人性质的经验知识在某种意义上比技术知识显得更为重要,更能体现高职课程知识的特色。因此,超越单一的技术知识,从注重单一的技术知识到注重将技术知识和实践知识结合起来,将实践知识真正纳入高职课程,应当成为当前高职课程建设中在课程知识的选择与组织问题上的一个目标。

5) 高职课程设置要兼顾高职院校不同规格入学者的差异。从目前看,我国高职院校的生源分别来自普通高中、职业高中、职业中专以及少数从事生产服务第一线的在职人员。不同生源的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等有很大的差异性。所以,高职的课程设置要充分考虑这些差异,主动采取有效措施,找到贯通的接口,保持高中与高职以及中职与高职课程设置的有效性和连续性。现在有些学校把中职上来的学生和高中上来的学生分开上课,但所用的教材、课程都是一样的,所以教学效果不明显。

6) 高职院校和企业共同参与高职课程设置的制定和实施。主要是企业要以极大的热情和积极的行动参与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规划,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训条件和设施。例如,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与敏孚机械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以企业名称冠名的机械系,系主任由敏孚公司副总经理担任,机电一体化技术与应用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计划的制定,完全是根据企业的需要,由企业和学院合作完成的。并通过校企合作来组织教师、学生进行应用技术开发与研究,既锻炼了师生技术开发的工作经历,又增强了企业办学的责任。反过来,通过与企业合作带动了专业现代化建设,从而使专业开发、产业发展、基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融为一体,形成良性互动发展态势。

7) 高职课程设置要探求与“职业培训型”企业(或机构)的合作途径。所谓“职业培训型”企业,就是为其他企业培训实用人才和教育产品开发的企业,它具有培训人才的功能和追逐经济利益的双重功能;目前,“职业培训型”企业(机构)规模不断扩大,并且有一定的发展前景。在我国,这种校企合作表现出一种新的形式就是课程置换。比如,现在很多高职院校的计算机系与北大青鸟APTECH或ATA公司合作进行了课程置换,将现有的计算机专业及其它各个专业中的计算机课程,全部或部分地替换为这些公司成熟的职业教育课程,运用公司先进的教学方式和科学、系统、实用的课程内容,利用这些公司课程体系充实、弥补原有课程体系的不足,以增强学生的实用技能,缓解IT人才的市场紧缺状况。这种基于职业学校、企业发展、学生就业等多方利益的多赢合作模式可以对高职院校中某些弱势专业的课程设置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我们计算机科学系就是跟ATA公司合作把ATA公司的部分微软课程嵌入到我们的课程当中。(下转第1275页)

(上接第1273页)

8)高职课程设置要注意教育资源不能共享。高职教育资源主要有信息资源、教师资源、硬件设施等三个种类。信息资源既包括高职院校个体的课程设置出现的问题与总结的经验、设置的现状和发展的趋势,也包括其为本校课程设置所搜集、研究的市场需求信息,然而现在很多高职院校很少主动和兄弟院校进行沟通和合作,怕露短,怕失去竞争力,结果就会出现因信息不流畅而导致的设置随意性等现象。教师资源是高职院校得以蓬勃发展的源泉,是高职课程设置得以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随着新兴专业的涌现,单凭高职院校个体培养教师队伍显然是不能满足学科发展与课程设置需要的。这样,除了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外,高职院校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成了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保障有力的又一必然举措。硬件设施也是高职课程设置的依据和实施保障。相应实验实训设施的不足,就必然影响实训课程的开出率;现实情况是,高职院校专业开设过多,课程设置覆盖面广,有限的实验实训场地难以达到课程设置的要求;可以通过院校之间的资源共享可以解决实验实训场地和实验实训硬件不足,节省教学费用和资源的浪费。

4 结束语

本文针对高职教育生源质量参差不齐、课程设置不太合理、专业多而广而资源不足、校企合作下的教学规划匮乏等方面的缺点,提出了课程设置中应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针对性与适应性相结合、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等原则,并给出了高职教育课程设置的几点思路。

参考文献:

[1] 潘懋元.中国高职教育走向[J].高等技术教育研究,2004.1.

[2] 杜旭林,温济川.高职教育考试问题反思.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08,(4):18-21.

[3] 殷英.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探讨.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08,8(1):8-10.

[4] 教兵,邢淑清.国内外高职课程设置比较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2005,(4).

[5] 张琦英,沈美媛.浅析我国高职教育的质量评价体系[J].职业教育研究,2008,(3):27-28.

高职人文课程总结范文10

1、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开发的重要性目前,市场营销专业人才连续几年排在各专业人才需求的榜首,市场营销已经渗入到各行各业的企业之中,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国有企业等都非常重视市场营销,市场营销专业已是21世纪十大热门职业之一。从人才需求结构上看,社会迫切需要大批既懂理论又具有实践能力的市场营销专业高等职业人才。因此,在工学结合前提下,对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开发与研究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客观需要。本文选用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工商管理系的重点建设专业市场营销专业进行研究。这门专业在教学实践中更多地强调在“动手”能力基础上“动脑”,如何在课程设置上把学生的“动脑”能力进一步开发出来,是研究的重点。在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开发的推进过程中,应本着先调查实验,后推广的原则,分阶段进行实施。

2、课程开发的实施

2.1第一次实验。08级营销5班全班共60人,有45人于2010年2月—6月在上海参加顶岗实习,其中31人在上海易初莲花超市工作,14人在上海世博园实习。这批学生在学校集中学习3个学期,在第四学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顶岗实习结束后,在第五学期回校继续学习,第六学期为毕业实习。采用工学多次交替的学习方式,学生边学习边工作,完成学业。08级的课程设置为:公共基础课分别为形势与政策、大学语文、基础英语等8门。专业基础模块:管理学、统计学、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经济法、基础会计、高等数学。专业必修模块:营销与策划、市场调研、消费者行为学、组织行为学、现代推销学、公共关系学、国际市场营销学、客户关系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战略管理、涉外商务谈判、网络营销、零售学。实践模块:市场营销管理实训、广告与策划系统实训、就业指导与训练、军训理论与技能训练、毕业实习及论文。选修模块:音乐欣赏、摄影、演讲与口才等7门课程。3年共安排学时:2876学时。其中:课堂教学1422学时,占总学时49.44%,实践/实训教学1454学时,占总学时50.56%。

2.2第二次实验。09营销班5班全班39人,在上海迪亚天天超市参加顶岗实习人数为22人。09级课程设置为:公共基础课:大学语文、基础英语、计算机应用等8门。专业基础课:管理学、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经济法、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必修模块:营销与策划、市场调研、商务与谈判、消费者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现代质量管理实务、现代推销学、公共关系学、企业定价、网络营销、财政与金融、零售学。实践模块:专业顶岗实习、就业指导与训练、毕业实习及论文等4门。选修模块:心理健康/演讲与口才/网页设计与制作等12门课程。总学时:2866学时其中:课堂教学1214学时,占总学时42.4%,实践/实训教学1652学时,占总学时57.6%。

3、结果分析

3.108级顶岗实习反馈。在08级参加顶岗实习的45人中,有39人认为:专业能力、拓展能力得到了提高,占86.6%;42人认为理论知识、技能知识需要加强,占93.3%;28人认为实习回来后学校开设课程应侧重基础类、实训类,占62.2%;41人认为顶岗实习很有必要,占91.1%。根据08级的课程设置和实习情况,09级的课程设置把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基本都安排在前三个学期完成,在第五个学期安排了现代质量管理实务、商务与谈判、企业定价、财政与金融、网络营销、零售学这些基础类、实训类课程。

3.209级顶岗实习反馈。09级5班22人于2011年2月—7月在上海迪亚天天超市顶岗实习。有18人认为:专业能力、拓展能力得到了提高,占81.8%;20人认为技能知识、实践知识需要加强,占90.3%;18人认为实习回来后学校开设课程应侧重总结类、实训类,占81.8%;19人认为顶岗实习很有必要,占86.3%。综合08、09级两批学生的调查反馈意见,我们将11级课程设置调整为:

(1)把原来的5大模块: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实践模块、选修模块调整为素质养成模块、专业知识与技能模块、职业素质拓展模块3大模块;

(2)前三个学期开设的课程几乎涵盖了市场营销专业的知识,理论与技能相结合。专业技能方面既包含了显性知识的应用,又包含实践性思考。第5个学期根据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结合市场上的热门领域有针对性地开设了房地产营销、医药营销、汽车营销、网络营销,并根据学生未来从事的初级管理岗位设置了商品学、渠道管理等课程,还开设了市场营销案例与实训,学生可根据在工作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案例分析;

(3)11级的课程设置更多的是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出发,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动脑”能力。11级的理论教学:1000学时,占总学时40%,实践/实训教学1520学时,占总学时60%。11级的实践/实训教学所占课时比重比09级增加了2.4%,比08级增加了9.04%,理论教学与实践/实训教学之比达到2:3。总学时:2520学时理论教学:1000学时,占总学时40%,实践/实训教学1520学时,占总学时60%。通过对两批学生的调查比较,我们设计了一套适合高职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体系,课程教学目标与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社会需要的第一线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教育目标相一致,提高学生进入社会的适应性,拓展了职业通道。

高职人文课程总结范文11

关键词: 工作过程高职IT职业英语课程体系英语学习动机激发效果

1.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状况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普遍把动机看作第二语言学习中起关键作用的因素。Corder有一句名言:“有了动机,能学好一切。”事实上,过去三十多年来,动机问题在国外应用语言学备受关注。国外动机研究者从不同的视角不断地提出并完善第二语言学习动机的理论和模型,如Gardner,Schmidt,Tremblay,Dornyei等。但是这些理论都是基于国外背景的。同时,国内的动机研究对象大多局限于本科院校这一层次,如高一虹、文秋芳等。可以说,有关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系统研究,特别是对非英语专业的研究仍然是一个很大的空白。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重要的一个类型,其教学模式、学生类型都具有自身的特点。因此,本文在基于国内外大量学习动机研究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拟对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现状进行调查,从而提出切实有效的调动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方法。下面的调查分析是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15个非英语专业的214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所得出的结果。

表一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动机类型的调查分析

注释:M1=我学习英语是为了顺利通过学校的英语考试并获取毕业证书;M2=我学习英语是为了更好地学习我的专业;M3=我学习英语是为了拿到A、B级以及四六级英语证书;M4=我学习英语是为了将来找份好工作;M5=我学习英语是为了出国寻求更好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环境;M6=学好英语对我很重要,因为它是当今社会非常有用的交流工具;M7=学好英语可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M8=我学习英语是完全出于对英语的兴趣;M9=我很想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及人民;M10=我想移民到说英语的国家,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由上表可以看出,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以工具型动机为主体。其中,提高自我竞争力的动机占据首位,这主要是由于英语作为国际性的工作语言已经成为衡量人才的一个重要的标准。其次,学生认为学好英语的另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找到一份好的工作。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因此大多数学生的定位是工作导向,而不是像本科院校的学生继续深造或是出国留学。从以上两点分析,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在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关键是高职的公共英语到底如何在教学内容上适应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

表二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现状调查

注释:M 11=学习英语对我来说是一种乐趣;M 12=我非常喜欢学英语;M 13=我打算尽可能多地学英语;M 14=在英语课上,我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和回答问题; M 15=在英语课上,如果遇到我不懂的问题,我会立即问老师;M 16=在英语课上,我总是积极地思考所学到的知识;M 17=做英语作业时,我会非常认真地、独立地完成;M 18=当老师把英语作业发下来的时候,我总会重写,并把错误改正过来;M 19=如果由我来决定是否上英语课,我肯定会选择上英语课;M 20=如果在学校有英语俱乐部,我会非常乐意参加;M 21=如果我有机会去看英语电影,我一定会去;M 22=如果我认识学校里的英语外教,我会尽可能地找机会和他们说英语。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学生总体的英语学习现状不是很理想。文科学生由于专业和英语有一定的联系,学习动机略高于理科学生。但总体上二者均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IT职业英语课程体系框架

现笔者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华建软件学院的IT职业英语模块为例,分析高职公共英语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英语课程体系的实践探索。其总的宗旨是:与专业一体,构建“英语+专业”的IT职业英语的工作任务和课程目标。

(1)工作任务

本课程主要为软硬件开发人员、网络与通信类从业人员、技术支持人员、多媒体设计人员、IT行业的行政、市场和客服人员服务,所以开展教学活动的场所为办公室、会展厅、客服热线接线处、机房、研发部等。为适应上述岗位需求设置IT职业英语的工作项目和工作任务,具体如表三。

表三高职IT职业英语工作任务

(2)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可以应付软硬件开发、网络设计、通信维修、对外技术支持、IT商务营销、外宾接待、对外联络等过程中遇到的英文词汇、涉外礼仪、语言交流、谈判等业务。掌握相关语言知识,具备专业交际技能,培养学生适应实际岗位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具体从口头和书面交际两方面对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作出分析,具体见表四。

表四高职IT职业英语课程目标

3.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IT职业英语课程体系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

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笔者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及自己亲身教学体验等途径,深切体会到基于工作过程的英语课程体系对调动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首先,调查数据表明基于工作工程的英语教学体系对改善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表五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现状调查

从实施基于工作过程后对学生进行的学习现状调查可以看出,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无论是文科专业还是理科专业,英语学习的态度、强度及愿望三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其次,随机对个别学生进行的访谈记录表明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IT职业英语受到了学生的肯定。

学生甲

问题:你对现在上课所学的内容感兴趣吗?

回答:比以前感兴趣。因为我觉着所学的内容和我的专业有联系,我就想把它学好。

学生乙

问题:你对现在上课所学的内容和所采取的方法有何感触?

回答:内容感觉和我们的现实生活有联系性。方法也比较注重学生在具体情境下能力的培养。

最后,任课教师的亲身体会显示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IT职业英语受到了教师的好评。

教师甲: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IT职业英语教学以来,从学生的课堂学习状况来说,较以前有了一定得改善。学生愿意参与到与其工作密切相关的话题讨论、情境操练等课堂活动中。

教师乙: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IT职业英语课程体系在单元设计、能力训练和内容安排上都有很大的内在联系性。结构紧密,逻辑严密。

4.小结

总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是符合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要求和培养高职应用性人才需求的。如何做到公共英语和高职院校的各个专业进行更紧密、更合理的结合,将是一项任重道远的改革。

参考文献:

[1]彭颖.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建设思考[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

[2]沈澄.基于工作过程的合作学习研究[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2008,(1).

高职人文课程总结范文12

[关键词]教学改革 管理学课程 高职 项目教学

[作者简介]张晓彬(1965- ),男,山东阳谷人,聊城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学院院长,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旅游教育与管理。(山东 聊城 25200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6-0129-02

在时代革新的大背景下,技术技能型人才日益受到社会青睐,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高职教育迅猛发展。依据国家有关部门对高职的教育目标精神,高职必须要树立新的培养方向,将高素质、高技能及应用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为适应时代潮流,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更好地使管理学课程与社会需求相结合,我们必须思考课程教学改革通过何种途径实现。本文旨在探究高职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应用,为我国相关方面的教学提出有意义的思考。

一、高职管理学课程特征

采用马克思主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思辨方法,在高职总体课程的普遍性下,我们来探讨管理学课程自身的特性,主要体现为以下三点:

1.指导性。管理学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与其他学科有着多样性的联系。管理学不仅是旅游管理类的专业基础课程,而且是其他专业的选修课或是必修课。管理学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它提供的管理方法与应用技能对于本专业或是其他专业同学的学习具有很好的指导性。如今高职学生上课不积极,逃课率较高,有的就算是去上课也不认真听讲,主要原因就归结为课程设置不合理,以及课程内容较为空洞。这就需要设置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来指导实践,吸引学生填充知识空白以便更好地指导实践。管理学恰恰就是这样的课程,它集完整抽象理念与策划、组织、控制于一体,具有较强的指导性,能较好地应用于实践操作。

2.普遍性。管理涉及我们工作与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的影子随处可见,但是大多数学生对管理学的认识是不清晰或者是片面的。现在要教导学生正确认识、系统学习、深刻体会管理学的普遍应用性原理,就必须将管理学普遍性原理与学生现实实际相结合,比如联系如何规划好自己的学业生涯或者如何组织好社团活动等问题。

3.艺术性。管理学表面上让人感觉是比较枯燥的,但其实它是一门带有较强艺术性的学科。何谓管理,简言之就是,管理者以服务被管理者为主要手段,借以领导和组织人们以实现或者达到管理者某种愿望或目的行动过程。因为人是具备社会能动性的,如何统一他们的思想与行动,这就需要好的管理方式、较为高明的管理艺术。另外环境的差异也会导致管理结果的不同,这一点是常常被初学者所忽略的。总之,各种因素导致学生感觉课程难以学进去,同时动手操作起来又相对困难,所以挖掘管理学艺术性的特性就显得极为重要。

二、高职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现状

我们呼吁管理学课程改革,就说明在当前的教学中存在着各种各样不尽如人意的问题,只有正确剖析存在的问题改革才有意义。目前高职管理学教学中较为普遍地存在以下问题:

1.教学方法落后。虽然现在高等教育呼吁教学方式改革,但是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许多高职院校在课堂上采取的仍旧是传统教学方法,这种模式只有教师输出,学生坐等输入,缺少互动,更缺少深层讨论和教师的启发、学生的思考。即使有些院校采取了比较先进的教学方法,但也只是做了形式上的引进,真正的内涵没有学到,最终产生的作用不大。要是一直采用这种灌输式的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变得更呆板。

2.案例教学法呆板化。案例教学法是具有启发性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可以通过案例清晰地阐释所要表达的主题,允许学生充分地自由发挥,促进师生间的互动,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从实际情况看,案例教学还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有的教师选择的案例不能准确地反映主题,针对性不够;有的教师案例语言缺乏生动性,激不起学生心灵的火花。这些问题都阻碍着学生最大限度地吸取课程内容,不利于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而且,在进行案例分析之时,许多教师仅仅对案例做一个归纳性的总结,没有达到教学目标。

3.师生间的互动性差。我国课堂上非常普遍的一个现象就是,教师在上面授课,学生在下面听课,每节课都循环着同一个模式。这种缺乏互动的教学,严重损害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管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理论知识比较抽象,而且还受到组织内外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一定要把课程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结合起来,但是许多高职院校给学生提供不了一个良好的实训条件,阻碍了教学效果。

三、高职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为解决当前管理学课程所出现的问题,针对管理学课程的特点,结合高职学生培养目标的要求,我们认为管理学课程教学可以采取项目化教学法。

1.项目化教学法的实施。结合具体的工作岗位,项目化教学法在实施中可分为模拟、仿真模拟、全真模拟三个阶段,具体实施如下:

其一,模拟阶段。课上实施项目的模拟,让学生熟悉岗位流程、工作思路、工作内容、工作方法,掌握工作所需的理论知识。整个模拟阶段可分为情景描述、情景分析、任务准备、情景展示、情景评价、教师总结。(1)情景描述:运用角色扮演的方法。教师以人力资源部某角色的身份,布置任务。如以北京某旅行社人力资源部招聘科长的身份,为旅行社招聘地接导游员。(2)情景分析:学生分小组,讨论工作思路、完成工作任务需要准备的理论知识,然后每个小组把自己的讨论结果展示出来,教师进行总结,帮助学生理清工作流程、工作内容、工作方法以及需要准备的知识等。如接到为旅行社招聘地接导游员这一任务后,学生一方面研究招聘工作流程,另一方面制定相应的招聘材料。(3)任务准备:针对情景任务,小组成员进行分工,查找资料,进行工作内容的准备。教师讲解学习的思路、学习方法,如围绕招聘应该做哪些工作,像招聘计划的制订、应聘表格的设计、合同的制定等。(4)情景展示:小组针对情景,进行角色扮演。每个小组成员可以完成一部分,也可以完成整个任务,根据任务情况而定。如招聘可以从选拔、录用、评估等方面进行分工。(5)情景评价:一方面是小组之间的互评。其他小组作为应聘人员,对展示的小组进行评价,包括评价整体满意度和评价小组每个同学。另一方面是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小组评价,总结评价的要素,如招聘计划、应聘表格。(6)教师总结:教师对理论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对学生遗漏的知识点进行补充,为学生建构系统的知识体系,使学生理清知识之间的关系,明确知识的用途,以及知道以后如何创新地完成工作任务。

其二,仿真模拟阶段。对于课上的模拟项目,学生课下可以进行仿真练习,如作为班长应该如何管理班级。

其三,全真模拟阶段。对于学习的模拟项目,经过仿真练习,可以进行全真模拟。一方面,可以利用学校的资源,如学生会管理、社团管理、班级管理等。另一方面,通过“结对子”工程与单位合作。具体操作程序:第一步,学校通过理事会,召集需求管理岗位的企业,企业介绍自己公司的情况,以及对实习生的安排、培训内容等打算,然后可以通过面试等形式了解学生,进而选择自己的实习生。第二步,学生利用周末或假期进入企业,进行观摩学习,这样对于学习过的模拟项目,有机会独立操作,进行实战锻炼。

2.项目化教学法的监控。综合成绩包括终结性考试成绩和形成性考核成绩,其中终结性考试成绩占课程综合成绩的70%,满分70分;形成性考核占综合成绩的30%,满分为30分。

其一,终结性考试。终结性考试是笔试加技能考核。具体考试时间由学校统一安排,一般为课程结束后的技能考试周。

笔试满分100分,按实际成绩的50%计入综合成绩。技能考核满分100分,按实际成绩的20%计入综合成绩。

其二,形成性考核。形成性考核包括课堂考勤、课堂表现、课堂考核,满分为100分,按实际成绩的30%计入综合成绩。(1)课堂考勤:主要考查学生到课率,计20分。每次上课任课教师都要严格进行考勤并详细记录考勤情况,如总考勤为32次,则到课率分数=学生到课次数*100/32;有班主任或辅导员签字的事假、病假计入到课次数(须注明)。低于10分的,取消本学期考试资格,可随下一年级继续学习。(2)课堂表现:计30分。课堂表现主要包括发言、听讲是否有小动作、讨论是否对任务有建议、玩手机情况、放学时自己的卫生情况和桌椅摆放情况等,共5项,每项6分,随堂考核。(3)课堂考核:计50分。根据小组完成任务情况酌情给小组分,再根据个人完成任务情况给个人分。

形成性考核成绩=课堂考勤考核成绩+课堂表现成绩+课堂考核成绩。任课教师于第一次开课时向学生公布本实施细则,期末时认真汇总各项考核的相关材料,统计出成绩。

3.项目化教学法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管理学课程项目教学法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的模拟训练为载体,融合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实施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处理好学生活动与教师讲授的关系。项目教学通过情景描述、情景分析、任务准备、情景展示、情景评价、教师总结几个环节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既掌握岗位所需的理论知识,又掌握岗位技能。项目教学需要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学习理论知识。由于高职学生入学成绩不佳,学习的自觉性比较差,所以项目教学要处理好学生情景展示和教师教授的关系。针对学生情景展示,可以看出他们自己学习理论知识的结果,同时教师应通过总结对知识进行补充,开拓学生思路,授之以渔。(2)注重点评。每个人都想获得成就感,学生通过情景展示,如果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扬,就会更加努力,所以我们运用项目教学法,要注重点评。点评一定要注重鼓励,不要打击,指出学生的不足要委婉。通过点评,学生知道情景展示需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自己哪里做得好,哪里有待改进,以及应该如何去改进等。

四、结束语

高职院校要始终以人才培养为第一发展要务,适应新形势下对需求型人才的要求。因此,在教学中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相信高职的管理学课程通过系列有效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应用,能为社会输送更多的具有较高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邵瑞银.高职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探讨[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4).

[2]王颖.《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改进探析[J].教育教学研究,2010(3).

[3]姚国荣,陆林.管理学课堂教学改革调查研究[J].统计教育,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