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食品市场论文

食品市场论文

时间:2022-09-19 16:24:14

食品市场论文

食品市场论文范文1

丰台区现有食品交易市场及业态125家,场内经营商户16733户,就食品交易市场的数量和规模来看,丰台区在全市都位居前列,其中北京新发地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北京大红门京深海鲜批发市场、北京农产品中央批发市场、北京京丰岳各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等批发市场被列入全市性十大食品批发市场,北京市西南郊肉类水产品市场被列入区域性食品批发市场,五大批发市场内经营户11890户,占全区食品交易市场内经营户总数的71.06%,2013年交易量为1573万吨,交易额为841亿元,2014年交易量为2209.66万吨,交易额为1098.27亿元。总体来说,丰台区食品交易市场存在两个潜在风险隐患:一是食品安全输出型风险高。据粗略统计,丰台区蔬菜交易量约占全市供应的70%,水果交易量约占80%,高档海鲜约占85%,冻品约占50%,鲜肉约占30%,形成了以丰台区大型批发市场为中心,面向全市的食品供应网络,因此,一旦批发市场管控不力,将对整个丰台区乃至北京市食品安全引发区域性风险甚至系统性风险。二是食品安全输入型风险高。丰台区的新发地等五大批发市场承担了全市70%的食品供应,是北京市民食品供应的主要源头,而批发市场内85%的食品来源于外埠,形成了以外埠生产企业、种养殖基地为源头向丰台区批发市场供应食品的网络,食品安全工作面临着巨大的输入型风险,生产、种养殖领域的食品安全风险有可能从丰台区的食品批发市场流入北京市场。

2丰台区食药监管局对五大批发市场采取的监管措施及其成效

2.1抓源头,管大带小,强化责任,严格监管

一是重点监管销售大户,抓大促小,优化市场交易环境。二是推进高风险食品备案准入工作。梳理分析历年曝光的食品安全问题,建立事前跟踪制度,随时对可能存在的风险点提前介入检查。目前已建立月饼、大闸蟹等节令性食品,西瓜、脐橙、芒果等季节性食品的备案准入制度。

2.2推行“两准入、两备案、两公示”制度,落实进货检查验收制度,推动企业自律管理

一是在日常巡查中督促市场主办单位采取主客体“两准入”,厂家经营资质和检测报告“两备案”,通过LED显示屏、公示栏等对进货票据和检疫证明“两公示”等食品安全防控手段,强化食品市场主办单位和经营商户的主体责任。二是为便于商户记录食品进销货渠道,重新统一规范了《丰台区食品经营进货台帐》、《丰台区食品经营(批发)售货台帐》制式,要求批发商户在建立进货台帐基础上,必须建立销货台帐,要求市场主办单位和食品经营者严格落实进货检查验收、索证索票、台帐登记等制度。

2.3发挥市场主办单位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对鲜肉、豆制品和熟食等高风险食品和重点食品实行产销联合体管理制度

目前鲜肉联合体引入定点屠宰厂12家,豆制品的“场厂挂钩”生产企业21家,熟食“场厂挂钩”生产企业31家,白条鸡“场厂挂钩”生产企业9家。引入生产厂家后,通过定期走访、抽检厂家生产情况和产品质量情况,及时发现并清退问题厂家,促进生产厂家、交易市场、经营商户共同承担和维护食品安全责任。针对牛羊肉市场交易混乱,私屠乱宰、注水、注胶现象屡禁不止,丰台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率先在全市批发市场内引入有资质的牛羊肉生产厂家。截止到目前,新发地市场已经引入5家牛羊肉生产厂家,岳各庄市场引入1家牛肉生产厂家,厂家销量稳定,日交易量达到15000公斤,羊肉2500公斤,分别占牛、羊肉市场交易量的88%和14%。

2.4推行夜间巡查和驻场监管机制,市场监管效能不断提升

根据鲜肉市场夜间交易特点,在新发地、岳各庄等5个大型批发市场设立驻场办公室,选派专人驻场监管,并在夜间交易时段对鲜肉批发行为进行错峰监管,实施冷链吊挂运输、索证索票检查、胴体检验确认、水分含量和瘦肉精等快速检测,确保鲜肉批发、交易等环节全程监控。通过确定夜间巡查和日常驻场监管的重点食品的关键风险点,形成与风险防控相匹配的巡查任务,进一步提升了对市场秩序风险的预见力、发现力和控制力。

2.5加强风险监测,严格风险控制

充分发挥区食品药品安全监控中心—市场属地食药监管所检测室—市场主办单位自检室—2辆流动快检车和便携式快检箱的四级检测体系作用对入市食品进行监测。一是统一监测计划。制定统一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防止重复监测和监测真空。二是加大监测密度。食品快检和抽样检测在3000个样本以上,加大高风险领域、高风险产品“两高”的抽检频次和覆盖率。三是加强监测数据分析。制作季度食品检测分析报告,对检验结果数据的深度分析和利用,从中找出数据之间的相关性,找到问题发生发展的规律性,真正形成发现风险、认定风险、控制风险、排除风险的有效机制,提高风险的防范和处置能力。2013年11月对新发地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品区脐橙销售区来自四川眉山地区的赣南脐橙进行检查,通过快速检测确定问题脐橙26万斤,成功杜绝“催熟染色”赣南脐橙流入消费市场,确保流通领域食品质量安全。

2.6推进政务公开,建立食品安全信息通报机制

定期向五大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通报重点食品的检测分析、市场违法经营案例等情况,不断规范经营者的进货渠道,扩大市场内优质食品比例,从根本上提高市场食品安全水平。丰台区食药监管局对经常出现违法违规问题的经营者实行信誉监管,建立黑名单制度。对多次出现问题,不能及时解决的,被媒体曝光造成不良影响的市场实施约见谈话制度。对约见谈话不能纠正的实施依法处罚、核减核准项目。

3丰台区五大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

3.1源头环节控制存在跨区域、跨部门的监管难题

目前五大食品批发市场内85%的食品来源于外埠,受外埠食品的产业发展、监管强度等因素影响,食品的源头控制难度较大。以牛羊肉为例,目前牛羊肉尚未实现定点屠宰企业规模化的屠宰,在牛羊肉产地河北和天津地区,屠宰户多为小型屠宰厂不成规模,数量较多且较为分散,源头监管难度大,使得“牛羊肉场厂挂钩”制度难以落实。

3.2市场自检室利用率不高

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检测技术人员聘请难。市场工资水平低,专业技术人员留不住。二是设备维护费用和药剂等消耗品费用高。市场自检室建设,由政府购买前期检测设备和检测试剂,但仅够检测一段时间,后续的检测费用(包括检测试剂成本和采样费)需要市场主办方独立承担,市场主办单位难以承受。三是批发市场经营的食品种类、批次、产地数据庞大,如果每品种、批次、产地的食品都检测,买样的费用也很高。四是检测室不具备出具报告的检测资质,检测结果不能起到鉴定作用,只能作为参考数据,对于市场和经营户没有实际意义,主办单位的积极性不高。

3.3物流配送、贮藏运输环节存在管理漏洞

一是市场管理较为粗放。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更注重对场内环境卫生、保安、消防方面的管理,而对物流配送管理较松散,没有与之相配套的完善的物流配送管理制度,对市场内物流缺乏及时有效的协调掌控机制。二是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滞后。目前,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内食品物流配送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完善,对行业发展和政府行为都缺乏法律的支撑和约束,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食品物流配送行业缺乏可有效指导其发展的制度基础。三是运输配送过程中食品质量安全没有保障。生鲜肉、豆制品、禽蛋、水产品在运货过程中对温度要求较高,但目前市场上大部分运输车辆为普通金杯,达不到与食物运输相适应的持续恒温或低温数值标准要求,有的在关键物流节点缺少冷冻冷藏设施。而且,目前物流运输环节主要是多家承运、拼装货运及零担,往往由一家商户配送至多家客户,随之产生由时间引发的食品质量问题。

3.4批发市场食品安全管理员作用未充分发挥

《食品安全法》第32条明确规定: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职工食品安全知识的培训,配备专职或者兼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从目前情况来看,五大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都配备了一定数量的市场管理员,但是落实食品安全管理员各项职责还有困难,需要进一步强化培训,充分发挥食品安全管理员作用,促进食品集中交易市场食品安全的自律。

4建设进京食品风险防控机制的思路

4.1从日常监督、驻场监管和错峰巡查三个层面加强监督检查,确保食品批发市场的立体化、全天候监管

通过加强日常检查,一方面重点监督市场主办单位履行食品安全责任,切实把各项食品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对未履行食品安全职责的市场主办单位采取行政告知、责令改正和依法查处等措施;另一方面督促市场主办单位全力推进高风险食品双备案制度,建立完善高风险食品的备案数据库,对入市食品进行归类追踪监控,并梳理分析历年的食品安全问题,建立事前跟踪制度,随时对可能存在的风险点提前介入检查。丰台区食药监管局推行驻场监管和夜间错峰监管机制。驻场式监管强调的是监管的专一性和专业性。通过选派干部进驻市场逐一排查市场存在的潜在的食品安全风险隐患,开展专一的监管工作,使驻场干部对市场实施实时监控的同时,有效提高了执法干部的监管专业性和发现问题的能力。错峰执法强调的是针对性。针对辖区五大食品批发市场交易时间主要集中在夜间10点至次日早7点时段的特殊性,丰台区食药监管局同时推行了夜间错峰监管巡查机制。夜间巡查的重点不仅是鲜肉、豆制品,也包含水产品、乳制品、肉制品、调味品、面制品、糖酒、酱腌制品、食用油、膨化食品、冷藏冷冻食品、果汁饮料等几大类高风险食品,同时对市场索证索票、“场厂挂钩”、鲜肉冷藏运输、市场交易设施及卫生环境等进行巡查,加大对不法分子利用夜间等监管时间盲点进行非法交易,从而使监管360度无死角。

4.2主动加强与外埠产地(厂家)的对接,防控输入性风险

一是市场主办方加强与外埠食品产业基地(农副产品基地)的对接,重点与山东、海南、河南、四川等重要农产品专业种养殖基地签订场地供销挂钩协议,签署食品安全保障协议;二是与外埠的食药监管部门建立联动配合机制,食药安委与当地食药主管部门建立直通联系渠道,形成从产地到市场的跨地区协作机制,由当地食药主管部门监控种养殖生产的安全监控,由我区对入市农产品监控,发现问题食品及时相互通报,及时控制,严格市场准入,确保监管无缝衔接;三是对在市场内长期大量流通的重点食品实行主产地等级制度,摸清产地来源,定期进行重点监督检测;四是对重点食品引进行业监管模式,在鲜肉、熟食、豆制品、豆芽菜产销联合体基础上,考察牛羊肉生产厂家,与五大批发市场联合组建牛羊肉产销联合体,延伸食品安全监管触角,强化牛羊肉等重点食品的入市前控制,提高企业规范自律。

4.3提高五大食品批发市场自检实验室的利用率

通过社会购买服务,引入第三方检测机构,对五大食品市场内上市食品进行自检筛查,自查自纠,既能将发现的不合格食品信息上报,也能出具检测资质报告,为商户提供检测报告,为执法部门提供不合格食品的检测依据。同时还可以帮助市场取得一定收入,对检测时的运转进行补贴;政府也可以通过经费补助要求市场检测室在正式检测机构指导下对进入五大批发市场和辖区内的食品进行监测,确保食品安全度提升。

4.4组建食品物流配送行业性联合组织

依托五大食品批发市场,牵头批发市场内及与市场存在业务关联的100多家食品物流配送企业,成立食品物流配送联合会,把单一的经营个体组成一个强有力的行业组织通过强化行业自律,强化在食品查验、索证索票、追溯体系、贮存运输、销售终端等各环节的操作规范,实现批发市场食品交易运输的全程监管。

4.5建立五大批发食品市场食品安全办公室例会制度

以市场食品安全办公室为依托,建立食品安全办公室例会制度,定期召开食品安全会议,市场负责人、食品安全办公室成员、食品安全管理员全部参加会议。会议对相关法律法规、制度规范、日常监督检查项目等内容进行针对性培训,定期通报不合格食品立案、检测等情况,督促市场主办单位履行食品安全责任。

4.6充分发挥食品安全管理员作用

食品市场论文范文2

论文摘要:近几年来,进口食品专营店纷纷踏入中国内地市场,世界各地的食品,凭着包装精美、滋味曼妙无比,悄然来到中国并受到中国消费者的青睐。俗话说“一招鲜,吃遍天”,这一新兴的行业必将在中国市场如鱼得水!主要围绕两方面展开,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别分析了休闲食品的中国市场,阐述了进口休闲食品行业在中国发展现状并展望了本行业的发展前景。

1 引言

1.1 选题的意义

随着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越来越重视生活的质量,传统休闲食品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进口食品逐渐融入中国老百姓的生活。近年来,进口休闲食品在中国内地迅速发展,加盟连锁店也遍地开花。所以,我想借本文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

1.2 研究的方法

本文主要围绕两方面展开,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别分析了休闲食品的中国市场,阐述了进口休闲食品行业在中国发展现状并展望了本行业的发展前景。

本文引用美国食品 工业 协会等机构及各专家的分析预测,结合理论证实了进口休闲食品在我国内陆的良好发展态势。

1.3 文章框架

本文第一部分对中国休闲食品市场作了简要概括,证实了中国有着巨大的零食市场。接着第二部分阐述了进口休闲食品在中国市场的发展现状,并基于此现状及第一部分的分析预计了此行业的发展前景。全文紧密联系,步步深入。

1.4 创新、不足之处

本文创新之处在于从中国的进口休闲食品市场着手,分析了此市场现状,并展望了此市场前景。不足之处在于由于时间有限,没有更深入分析,分析预测仅限于理论。

2 文献综述

国家 统计 局发言人指出:自2005年以来,中国国内消费市场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而且中国国内消费市场结构出现整体升级的明显趋势。

3 经验分析

犹太人说:“赚女人和孩子的钱”。有关 调查 也显示,女人和孩子的钱是最好赚的。进口食品的目标消费者是“女人+孩子”,女人和孩子的钱一起赚。难怪成为中国市场上炙手可热的行业。

近几年许多进口零食进入中国市场,并且深受百姓喜爱,进口零食、进口休闲食品专卖店成为国内的新兴行业,吃零食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一种时尚潮流,零食专卖店也越来越火爆。

3.1 休闲食品的中国市场分析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品美味,享生活”的悠闲生活姿态,中国的老百姓非常浪漫且富有生活情趣,他们把休闲食品爱称为“零食”,于是,干巴的“休闲食品”就立即显得鲜活可爱起来。由此可见,凭着老百姓对零食的喜爱,“零食”在中国的地位也早已经是根深蒂固的了。

吃零食,是小孩的天性。哪个小孩不爱吃小食品?吃零食,也是女性的至爱,女性的办公桌上、电脑旁总离不开零食。而且科学上认为老年人,学龄儿童。怀孕妇女某些病人,首先是糖尿病患者吃一些零食对身体很有好处。如今提倡的风靡全球的少吃多餐理论让中国人,尤其是年轻女性对休闲食品更是追捧。

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吃零食也越来越讲究营养,不再只图解馋, 经济 的腾飞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对零食的需求也从以往的不注意包装质量,口味喜爱香甜、偏油腻等不利于身体健康的食品,转变为外表包装质量较好,营养丰富、口味清淡等的对身体有益的健康食品。

相关食品行业人士也认为,随着国民收入的提高,休闲食品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消遣食品。但是中国人民是需要新鲜感的,而国内休闲食品多年来种类单一,这就给口味独特、价格适中的进口休闲食品以可乘之机。

在这个个性的年代,追求个性、追求与众不同是人们普遍的消费 心理 。但是国内的各种休闲食品已经没有多少新意,无论是包装、口味、品质等都略逊国外一筹,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在这个“吃的要有个性”的时代,进口休闲食品凭着其健康营养、物美价廉、美味可口的特点及优势俘获了男女老少的心。

在欧美国家,有97%的人经常消费休闲食品,这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时尚。尤其是以低油和以水果蔬菜为原料的休闲食品备受青睐,休闲食品正趋向健康化、时尚化、功能化发展。在我国,进口休闲食品备受青睐也主要是因为进口休闲食品的健康时尚、包装精致、口味独特、工艺考究而备受欢迎。

休闲食品市场如此之大,但至今中国内地没有一家形成规模及影响力的进口食品专卖的品牌企业,中国进口食品专卖必然成为未来十年最具发展潜力的黄金行业。

进口零食店之所以能在中国迅速发展起来,主要是因为进口零食已经得到收入可观的白领的支持。据了解,来这些进口零食店的消费者,95%是女性,“而剩余5%的男性,也是为女性和儿童来买零食。”

据店主们反映,这些小零食受到白领和学生欢迎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它们特别的创意和具有异域风情的味道。据了解国内进口食品主要有三类消费群:一类是接受新生事物较强的时尚年青人。比如说有的学生为了品尝那瓶售价15元的矿泉水每人掏几元钱集体购买。第二类则是真正的实力消费群。一般而言,购买这些进品食品的至少是月收入在4000元以上的,他们对生活高质量的追求和本身的高收入,才可能有这种消费需求。第三大类消费群就是外国朋友,因为进口食品更贴近自己国家的口味而购买。另外,值得特别提出的一点是中国自古以来讲究礼尚往来,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因为如此“礼品 经济 ”在中国一直高速增长,长盛不衰。进口食品无论在包装、口味、品种、档次等各个方面都堪称送礼佳品。走亲访友时送进口食品绝对是一种品位和身份的象征,情人节时送极具诱惑力的进口巧克力,体现出一种时尚、潮流和对浪漫爱情完美的诠释。

3.2 进口休闲食品行业在中国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近5年来,中国进口食品市场总额年平均增长高达15%。但在中国绝大多数地区进口食品专卖的市场还有待开发,进口食品行业在我国已进入了黄金发展期,像一轮朝阳冉冉升起。

伴随着国民经济的稳步上涨, 社会 越来越和谐,人们将会有更多的收入更多的时间去享受生活,享受生命。生活质量成了人们追求的热点,休闲食品已经成为一种大众化的消费行为,休闲已经成为一种流行和趋势。“休闲工作”、“休闲生活”、“休闲娱乐”已经逐步取代人们传统意识中的休闲概念,伴随休闲浪潮而产生的进口休闲食品,也开始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进口休闲食品是一种非常有 文化 味道和特色的休闲食品,把进口休闲食品当作礼品,既高档时尚,又包涵文化特色不显庸俗,更重要是它还营养丰富是健康食品。送给谁都说的过去,父母、孩子、领导、朋友都喜欢,这就为人们解决了很多时候不知道送什么礼物合适的烦恼,当然越来越受欢迎,逐渐成为礼品首选了。

国家 统计 局发言人指出:自2005年以来,中国国内消费市场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而且中国国内消费市场结构出现整体升级的明显趋势。研究显示:中国80年代后甚至90年代后出生的独生子女群将在未来十年内成为消费市场的主流力量,他们受 西方文化 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必将颠覆性的改变中国国内消费市场的架构,以时尚、优质、美味为代表的进口食品将迎来超高速发展期。

食品市场论文范文3

关键词:绿色食品;优势市场;制度机制

中图分类号:F016 文献标识码:A

一、绿色食品优势市场的含义

权威食品理论认为,绿色食品是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特定生产方式生产并经权威机构认定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安全、优质和营养食品。[1]我国绿色食品分为AA级和A级。AA级绿色食品(等同有机食品)的概念为在生态环境质量规定标准的产地,生产过程中不使用任何有害化学合成物质,按特定的生产操作规程生产、加工,产品质量及包装经检测、检查符合特定标准,并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许可使用AA级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与前者唯一不同的是,A级绿色食品的概念为在生产过程中允许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学合成物质。在各类食品中,绿色食品以其固有的安全、优质、营养和生态等特质,决定了其先天的比较市场优势。由绿色食品固有的先天比较市场优势而应形成的优势市场,称为绿色食品优势市场。当然,先天固有比较市场优势的绿色食品,并不必然会形成绿色食品优势市场。如果说绿色食品先天固有的比较市场优势是其形成绿色食品优势市场的充分条件,那么科学有力的市场培育制度机制则是绿色食品优势市场有效形成的必要条件。

二、绿色食品优势市场贫瘠的制约因素分析

1990年我国就提出并大力倡导发展绿色食品,但至今仍没有形成人们普遍崇尚和优先选择消费绿色食品的优势市场。通过市场调查和制度分析,不难发现,我国明显缺乏绿色食品优势市场有效形成的培育制度机制。

1.法律制度供给严重不足,行业标准体系尚待完善

首先是缺乏专门性的绿色食品市场培育立法。我国目前还主要是依据农业法、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产品质量法和广告法等法律进行食品市场规范,明显缺乏针对性和操作性,加之法律规范之间的冲突,不利于绿色食品优势市场的有效形成。其次是科学的绿色食品行业标准体系尚未完整形成。目前虽然了通用性准则、产品标准等70多项国家农业行业标准及数十项地方标准,但这些标准各自为政,缺乏统一性、系统性和协调性,且大多出自行政部门之手,明显缺乏行业标准的中立性、公正性和权威性,难于起到标准的有效规范和示范作用。[2]

2.政府规划监管机制缺失,商家质量维权意识不强

首先是缺乏专业化的绿色食品交易市场规划建设。纵观各种商品交易市场,唯独没有绿色食品专业交易市场。其次是农业、工商、质检、卫生、环保、食品与药品等多部门各自分管,缺乏合力,监管乏力。再次是偏重事前认证授权和事后违法查处的静态监管,而对中间动态环节忽视监管。第四是缺乏有效市场淘汰机制。对于质量下降,不再符合绿色食品法定标准的食品,没有及时逐出市场,加之绿色食品平均生产成本普遍较高,[3] 造成不公平竞争,损害合法经营者的公平竞争权和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

另外,商家在经过艰辛努力获得绿色食品认证授权后,往往赢利心切,片面追求产品数量,忽视了对产品质量的维持和提高,最终被市场淘汰。另一方面,商家对自己拥有的绿色食品品牌声誉和形象保护不力,造成同类假冒绿色食品泛滥成灾,阻碍了绿色食品优势市场的形成。

3.有效信息披露制度缺失,绿色食品优势无法展现

食品理论认为,绿色食品是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特定生产方式生产并经权威机构认定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安全、优质、营养食品。绿色食品的比较市场优势在于其有效的营养成分和安全的环保指标。但从我国目前对绿色食品外观包装的要求上看,虽然要求做到“四位一体”,即绿色食品标志图形、“绿色食品”文字、编号及防伪标签须全部体现在产品包装上,但仅此不足于让普通消费者完全明白和掌握绿色食品的优势成分和安全指标何在,因而也就难于在广大消费者心理形成首选的消费理念和意识。

4.科学引导性宣传不够,绿色消费心理难于形成

当今,食品广告铺天盖地、目不暇接,但基本上都是泛化宣传,很少从食品的营养作用机理上进行科学宣传,使消费者如雾里看花,难于形成庞大的有效消费群体。据一项消费问卷调查表明,只有不到20%的消费者认为会优先选择绿色食品。[4]

三、绿色食品优势市场形成的制度机制创建

干预理论和博弈理论的实践充分证明,绿色食品优势市场的有效形成是外部有效干预、内部公平有序竞争和消费者普遍接受认同选择的三方共同博弈结果。因此,良好制度机制的充分创建,是绿色食品优势市场有效形成的根本保障。

1.制定绿色食品专门法,完善绿色食品标准体系

绿色食品市场是源于普通市场而又高于其的科学消费市场,更是法律和标准内生作用下的法治市场。因此,尽快制定专门的绿色食品法律法规和创建权威统一的绿色食品标准体系,是绿色食品优势市场有效形成的法制保障。绿色食品专门立法应包含国家对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和市场的税收、金融、物流和消费等方面的优惠内容,并充分覆盖绿色食品生产“从田野到餐桌”的各个环节,为绿色食品优势市场的有效形成营造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

2.创建绿色食品专业市场,建立信息充分披露制度

商品市场专业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如各种茶叶、蔬菜、水果和鲜花等专业批发市场等。创建专业化的绿色食品交易市场是形成绿色食品优势市场的最佳途径。绿色食品专业市场的创建工作主要由政府、商家和消费者及行业协会等共同完成,即政府是绿色食品专业市场的规划和监管主体,应创建交易的专门场所,为各种绿色食品交易提供硬件和软件等各种基础条件,并禁止普通食品进入。有形市场形成后,由各种商家和广大消费者进行自由市场选择,真正形成绿色食品优势交易竞争格局。市场交易过程中,行业协会将起到全程动态自律监督作用。

为了充分展露绿色食品安全、环保、优质和富有营养的优势,就必须充分披露其营养成分和各项环保指标,让消费者充分知悉其比较优势,从而形成高度信赖的消费心理。针对消费者对泛滥广告信赖度大大降低的今天,绿色食品优势成分信息的充分披露,将起到最好的宣传功效,且也是科学的。绿色食品披露的信息必须是全面、充分和有效的,具体内容以强制性法律明文规定。违反信息披露制度的,将直接构成商业欺诈。

3.整合行政监管体制,强化行业自律监督

首先是整合各种食品监管力量,形成统一高效的监管机构和机制。其次是实行绿色食品从生产、加工到销售、消费的全过程动态监管。第三是建立各类绿色食品行业自律组织,发挥行业监督机制优势,形成行业自律,降低政府监管成本和提高监管效率。第四是建立绿色食品交易资格一票否决制。即凡是违反绿色食品法律法规及相关自律规范的,一经发现立即取消其绿色食品交易资格,并公开暴光,从而约束商家自觉维持和提高绿色食品质量。

4.大力宣传绿色食品,牢固树立绿色消费理念

绿色食品优势市场的健康发展,关乎千家万户的饮食安全、营养和健康,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应有之意,属于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社会各界特别是党和政府的宣传部门、各类媒体和商家等都应当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大力宣传甚至无偿宣传绿色食品,为绿色食品优势市场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使广大消费者买得放心、吃得健康。绿色食品首选消费心理的牢固形成,将是绿色食品优势市场真正形成的重要标志。

作者单位:云南行政学院法学部

参考文献:

[1]尹成勇,杨春燕.对加快发展云南绿色食品的思考[J].生态经济,2001,(11):51-53.

[2]张秋云.绿色食品营销的战略思考[J].中国市场,2007,(14):41-42.

食品市场论文范文4

关键词:提高 食品药品 行政执法人员 综合素质 思考

中图分类号:F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7-0066-01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位于中国正北方,地理位置优越,占地54491平方千米,有人口289万,在这样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地区,加强食品药品的安全监管十分重要,它关系到乌兰察布市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食品药品的安全管理,就需要提高食品药品行政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目前来说,乌兰察布市的食品药品行政执法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上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高素|食品药品行政执法人员要求

为了创建一支高水准高素质的食品药品行政执法人员队伍,乌兰察布市对该市食品药品稽查队伍提出了以下几点要求:

1.高要求的思想政治

食品药品执法人员需要具备高要求的思想政治,这指的是食品药品执法人员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思想必须正确且坚定,只有拥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才能够保证行政执法人员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到第一位,坚定不移地实施严格的食品药品行政执法,全面保障食品药品的安全性,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1]。

2.高标准的执法行为

一支高素质的食品药品行政执法队伍必须做到具有高标准的执法行为。这指的是无论什么时候,作为代表国家形式执法权力的队伍,自身必须有高水准的法律意识,对需要执法的法律法规做到熟练掌握、熟练运用,不将其歪曲。对人实施监管时,既要依照实体法,又要依照程序法,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全面监管。除此以外,高素质的执法人才还必须有高尚的法制节操,在按程序办事的过程中,有明确的导向,不受外事的干扰,不接受一切贿赂,保证执法的公正性[2]。执法时,需要对乌兰察布市的实际情况做到综合考虑,深入了解乌兰察布市的市场环境,对当地食品药品市场进行结合实际的综合监管,保证执法的有效性。

3.高水平的专业素质

高素质的食品药品行政执法人员必须要有高水平的专业素质。食品药品的行政执法既是一种行政性质的执法,又是一种需要专业技能的执法。这指的是,要求执法人员既能够做到处理与职务相关的政治事务时游刃有余,又能够做到在进行专业执法时配以高水准的专业知识[3]。毕竟,食品药品的安全直接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且对其的安全监管具有很强的科学性,没有过硬的专业知识的辅助,很难将执法有效地进行下去。

4.高层次的文化知识

高层次的文化知识要求食品药品行政执法人员必须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水平。这时因为在进行食品药品的行政执法工作时,有很多地方都用到语言,若是语言的逻辑上不合理,语言的遣词造句上不规范,就容易导致产生一定误解,因此,马虎不得[4]。高素质的食品药品行政执法人员必须对语法规则、逻辑运用、修辞技巧、公文写作等进行合理熟练掌握,保证执法不会出现偏差。

二、提高食品药品行政执法人员综合素质的办法

为了提高乌兰察布市食品药品行政执法人员综合素质,乌兰察布市采取了以下举措:

1.加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

乌兰察布市食品药品行政执法稽查支队于每周二开展学习活动,学习党的先进理念和领导的重要讲话,通过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和依法行政能力。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与坚定,能够顾全大局、服从大局,不能把个人利益放在国家、人民利益之上,更不能以损害群众的利益为代价满足自己的利益,要立足本职,扎实工作,创造一流的业绩,从而促进经济发展。

2.开展培训,提升业务水平

乌兰察布市食品药品行政执法稽查支队定期开展稽查实务培训,行政执法法律法规学习等学习培训活动。针对本市食品药品市场出现的新问题,对食品药品行政执法人员提出的新要求,积极开展培训,着力提高执法人员的专业理论水平,夯实业务素质基础。通过培训,使我们每一名行政执法人员都能做到既有正确的理论,又有娴熟的业务技能,综合素质显著提高。

3.实战演练,提升办案能力

乌兰察布市食品药品行政执法稽查支队每年都会组织各市县级的行政单位的食品药品行政执法人员中的代表进行实战演练,将前来参训的人员按照“双随机一公开”原则分成若干小组到辖区内的食品药品单位进行监督检查。通过全程办案的形式,将所学理论知识学以致用,把培训的课堂变成实战的现场,让大家从实战中感悟办案、学会办案、不怕办案。进一步提高执法人员的现场办案能力,规范执法行为,提升办案水平,加快案件办理效率。现场检查完毕后,将检查内容做成案例,由参训人员进行评析,通过评析发现执法现场中存在的不足,学习其他学员的先进做法,进一步巩固实战演练成果。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食品药品的安全监督是提高食品药品安全的重要举措,能够有效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而提高食品药品行政执法人员综合素质是实施有效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督的重要举措。文章中提到的关于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综合素质的具体措施希望能够得到相关人员的借鉴,不断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加强措施,真正实现对食品药品安全的健康监管,保证人们的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本刊编辑部.湖北省宜昌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完善监管机制 创建食品安全示范城市[J]. 中国食品药品监管. 2017(01):34

[2]沈洪伦;程庆湖;王彬.争一流上水平――滨州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多举措确保公众饮食用药安全[J]. 2017(03):51-52

食品市场论文范文5

1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基本状况

1.1市场食品安全在流通领域的状况(参考了2008年数据)

近年来,由于大力推行认证、索证、索票、信用档案、场厂(地)挂钩等准入制度,市场食品安全把关作用得到加强。调查显示,食品安全的国家标准普遍推行,其中32%的企业采用了国际标准;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中,4.45%通过了ISO9000、ISO14000和OSHMS18000三类国际通行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7.11%设立了无公害产品专区,16.31%设立了绿色食品专区,6.14%设立了有机食品专区,三者相加近50%;超市公司中,注重食品安全基础建设的占91%,建立加工食品安全制度的占73%,注重环境因素的占59%,实行食品卫生安全岗位责任制的达91%,把食品安全指标量化并作为考核依据的达86%。2004年,全国32.9万家食品经销企业中,有15.1万家建立了进货验收制度,14.5万家建立了购销台账制度,11.9万家建立了销售食品质量承诺制度。

1.2食品安全监管人员在市场实行监管作业

批发市场普遍实行了自检制度,实施检测的零售店铺数量逐年增加,大中城市商务部门定点检测机构已覆盖了较大的范围,并形成了企业自检、社会中介机构受托检测和政府部门监督抽检三道“防线”。据调查,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中,42.6%设立了检测室,55.1%配备了专职检测人员,其中最多配备了62人;连锁超市中,73%配备了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建立了目标责任体系,21%向其所属门店派出卫生质量巡查专员。

2食品经营者的自律及防范

2.1食品经营者自律

1)食品经营者为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必须对经营的食品安全负首要责任,严把食品质量入市关

2)食品经营者要建立健全内部质量管理制度,落实领导、部门负责人和工作人员的食品质量查验责任,设立食品质量监督员。严格执行食品质量查验,查验食品质量的真实性,严防有毒有害、污染、变质、不合格食品、冒牌食品进入经营场所,严防食品安全事故发生

3)食品经营者应当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对所经营的食品向消费者做出质量承诺。

4)食品经营者经销的食品质量必须合格、价格合理、计量准确,不经销有毒有害、污染、变质、过期、不合格食品或者无厂名厂址、无生产日期、无保质日期的食品、冒牌食品。

5)食品经营者销售食品必须向消费者提供相关质量合格证明,出具销售发票等购物凭证。

6)食品经营者对消费者发现存在质量问题的食品、包装标识不符合规定的食品,或者经国家有关部门抽查检验判定为不合格食品,或者经工商行政管理、质量检验检疫等部门确认的消费者申诉举报的假冒伪劣食品,可凭购物发票等凭证予以退换,并依法予以赔偿。

7)食品经营者应当积极负责的维护消

费者权益。对质量不符合规定的食品,应当立即停止销售、进行清理、登记、向工商行政管理或者质量检验检疫、卫生行政等部门报告。

2.2经营者自律是根除违法经营行为的关键。

近年来,尽管各地农村工商所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整治流通领域食品经营者销售超过保质期、“三无”、变质等食品和未建立并遵守进货查验记录制度(进销货台账制度)的违法行为,但这些违法行为在农村尤其偏远农村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分析其存在的原因,重要一点在于农村流通领域食品经营者未真正担负起社会责任、严格做到自律经营。

1)广泛宣传《食品安全法》

农村工商所可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广泛宣传《食品安全法》,让每个农村食品经营者知晓该法,并入心入脑,增强经营者自律意识。需要注意的是,在宣传时,农村工商所一定要创新宣传的方式方法,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食品经营者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宣传。比如,笔者所在的农村工商所,就在该法颁布之前,向辖区内的所有流通领域食品经营者发放了“食品安全温馨提示书”,把农村食品经营者最常见的6种违法经营食品行为和相应付出的违法成本以表格的形式一一列举在提示书上,并在提示书中提醒他们如何去做才能降低食品经营成本,食品经营者一看提示书就明白自己该如何自律,很容易接受工商部门的善意提醒。

2)加大市场检查的频率和查处的力度

农村工商所要加大对农村尤其是偏远农村食品经营者的市场巡查频率,认真、细致地查找经营者店堂和仓库中的食品,检查其建立并遵守进货查验记录制度情况。发现其有违法经营食品行为,刚开始时务必要考虑到广大农村食品经营者的实际状况和心理接受能力,建议推行行政指导和柔性执法,保护绝大多数农村食品经营者守法的积极性,相信他们会自觉行动起来,担负起社会责任,改正违法行为,做到自律经营,绝不能粗暴执法,一罚了事。但对那些屡教不改者,要坚决依法予以重罚,直至其关门倒闭,以此警示其他食品经营者,促使其自律经营。

3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还存在有以下问题(以农村为例)

3.1集市散裸装食品的“两防”设施不够完善,农村集市食品近60%为散装、裸装,虽然有的业户添置了网罩,解决了防蝇问题,但防尘效果不理想。食品店的散裸装食品标示不清晰,调查发现,农村商店所售的散装食品多数无原料说明,无加工日期,无保质期,消费者正当权益得不到保障。

3.2农村杂货店食品混放严重。农村杂货店规模较小,卫生状况较差,商品类别较杂,洗化用品与食品混放,存在食品被污染的隐患。

3.3销售三无产品、超期食品现象依然存在。部分经营业户销售本应淘汰的过期商品,少数业户为牟取利润违规销售三无产品,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

3.4部分食品质量堪忧。集市和小食品店出售的果冻、汽水等食品普遍存在色素、有害菌超标现象。部分饮料由糖精、色素和水简易勾兑而成,未经杀菌处理,便进入市场流通。

3.5部分食品外包装质量低劣危害人体健康。许多小企业、小作坊为降低成本,选用质量低劣的塑料袋或塑制瓶进行食品外包装,有些企业使用未经充分消毒杀菌的二次包装,对消费者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3.6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来自三个方面:1)部分生产企业和批发商、零售商盲目逐利,形成了劣质食品供应链。一些小企业、小作坊为降低成本,用不合格原料加工食品,以低价战略向农村倾销;部分批发商贪图利润,批量采购低价劣质产品;一些零售商只顾“适销对路”,对食品质量置若罔闻,销售低价“三无”商品。很多劣质食品和“三无”食品,正是通过这一供应链条流入农村市场。2)农村消费能力偏低,农民食品安全意识薄弱。农村总体经济水平不高,农民购买能力不强,质量过硬的名优食品难以占领市场。很多农民缺乏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容易成为假冒伪劣食品的受害者。同时,多数农民辨伪能力不强,在消费时没有查验证照和索要发票的习惯,给一些“三无”食品、过期不合格食品和城市淘汰食品流入农村埋下了隐患。3)农村市场存在监管薄弱环节。食品安全工作已呈现出“跨区域流通、多部门交织”的特点,多数劣质食品由外地加工窝点制造并向本地输出,打掉这些加工黑窝点,需要区域合作、部门配合,存在一定难度。农村食品销售网点多、分布散、流动大,难以实现集中监管。

4加强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的意见建议

4.1建立健全食品安全长效监管体制。

要有效整合监管资源,促进监管工作高效有力地施行,真正形成各监管部门各司其职、相互协助、无缝对接的联动机制。要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完善各项监管制度,切实做到监管工作全履盖和经常化。

4.2强化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建设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建设,是做好监管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根据当前食品安全监管状况,还要继续加强执法人员业务培训,提高执法水平,提高整体防范食品安全能力。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的作用,鼓励其积极举报违法案件,达到实时监管的效果。

4.3强化食品源头监管

要继续加强农产品源头的监管,充分利用现有政策,加快无公害基地和无公害产品建设,对已通过认证的无公害基地的产品实行动态监管。要继续加强对外来食品的监管,建立健全各项监管制度,实现食品质量监管关口前移,对食品质量安全卫生情况进行跟踪监测,把好食品市场准入关,确保食品源头安全.

4.4加强食品流通领域监管

要大力倡导现代流通组织方式和经营方式,大力发展连锁经营和物流配送;要切实落实经销企业进货检查验收、索证索票、购销台账和质量承诺制度;全面落实市场巡查制度,完善食品质量监测制度,严格实行不合格食品的退市、销毁、公布制度,加大对违法经营行为的打击力度,确保流通环节经营秩序规范。

4.5加大餐饮消费环节的食品安全监管力度

餐饮卫生是食品安全的重要环节。要进一步加大对餐饮卫生的监管力度,实施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建立完善对餐饮单位食品、餐具等进行经常性检查、监测机制,保障食品消费安全。要加大对无证经营的整治,开展集中整治卫生不合格现象,规范其经营行为,保证食品清洁卫生。

4.6加强食品安全宣传和培训教育

要采取多种宣传形式,宣传食品安全知识,提高广大老百姓食品安全意识、维权意识,增强防范能力。要加大对食品生产经营业主和从业人员的培训,进一步提高食品生产经营业主的自觉性和自律性,增强企业法人的第一责任意识、法制意识、社会公德意识,把好食品安全“入口关”。

4.7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在制定、落实国家和行业标准、产业政策等方面的作用,在诚信建设、规范经营行为等方面形成自律机制,从而作为支撑食品流通安全的重要社会组织

致谢

本论文设计在老师的悉心指导和严格要求下业已完成,从课题选择到具体的写作过程,无不凝聚着老师的心血和汗水,在我的毕业论文写作期间,老师为我提供了种种专业知识上的指导和一些富于创造性的建议,没有这样的帮助和关怀,我不会这么顺利的完成毕业论文。在此向老师表示深深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临近毕业之际,我还要借此机会向在这四年中给予了我帮助和指导的所有老师表示由衷的谢意,感谢他们四年来的辛勤栽培。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各位任课老师认真负责,在他们的悉心帮助和支持下,我能够很好的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并在设计中得以体现,顺利完成毕业论文。

食品市场论文范文6

关键词:绿色食品企业;市场定位;品牌战略

中图分类号:F407.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1

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企业品牌营销对于企业的意义是十分重要的。我们要发展我省的绿色食品产业,同时也是任重而道远的长期工程。农产品创立品牌走品牌营销之路,已成为市场竞争的必经之路[1]。

一、加强市场调研确定品牌市场定位

对于黑龙江省的绿色食品企业来说,国内市场的定位可从两方面分析:首先区域市场定位。绿色食品的生产地和初级加工地大多在不发达地区(以东北省份为主),而销售销地区大多为发达地区,集中在我国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区。

同时按消费群体的阶层搞好市场定位。可按高、中、低收入制定细分市场,在市场细分基础上确定产品级别、价格、包装等目标市场的选择。从目前来看,绿色食品属于高附加值的食品,其价格一般高于同类普通食品80%以上,针对我国目前的人均收入水平来看,绿色食品主要面向的是高、中收入阶层,短期内还不能全面走进普通消费者的生活,则应把目光放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收入群体[2]。

二、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品牌识别

强调传播沟通的重要性,对信息资源实行统一配置和统一使用,提高资源利用率,从而使自己的产品在消费者心中与竞争产品产生区别,树立牢固的品牌形象,进而维持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对建立商品品牌具有非常显著的指导意义[3]。

(1)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强化“绿色概念”。“好酒不怕巷子深”的传统营销观念己不适合市场经济的要求。市场竞争是争来的不是等来的,必须主动出击,才能赢得得市场[4]。当前在人们的餐桌解决温饱后追求高质物质享受,消费市场竟争激烈。现在一些消费者对绿色食品还缺乏正确的认识,有些人还处在观望的状态,即使在购买绿色食品的人中,大部分人也是无所谓的态度。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企业应抓消费者物质消费的水平提高的契机,积极引导城市居民饮食消费。特别是,塑造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在广大消费者心中的地位。大力宣传、普及有机食品的基本概念和国内外的发展情况,同时对产品标准、认证程序、国内取得认证的情况等相关知识的宣传,提高广大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认识。以绿色食品与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关联密切为切入点,如宣传“品质生活”理念, 应该着重于绿色食品的安全、营养、无污染特征;外在视觉形象应以“绿色”为主,并注意绿色食品的文化内涵,使其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同时要政府宣传与企业宣传相结合,形成全社会的共识。

(2)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展销会。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企业要利用参加国内外举办的展销会、经济洽淡会、博览会等机会宣传推销绿色食品,让我省绿色食品走出国门。这是展示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品最好的契机。以政府或者行业协会牵头组团参加树立起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在全国范围内的名牌形象,并把黑龙江省绿色食品整体推向国际市场。

(3)企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产业园区,展现企业品牌形象。企业存在的根本形式就是生产厂区,生产厂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企业自身实力的最直观最好的体现。消费者在日常的消费中仅仅是对企业所生产的产品有直观的印象,可以简单地识别企业的产品。企业可以以产业园区的形式展示企业形象。消费者对于食品这种消费品的消费时十分谨慎的,那么就更加应该让消费者了解我们。用现实中存在的企业资源作为有形展示,使消费者对于品牌的理解更加的形象化和具体化。

(4)加强品牌接触点管理,扩大品牌形象的传播范围。品牌接触点管理与传播的管理是一种强而有效的过程管理思想,涉及到产品生产和销售流通的方方面面,如绿色食品产品第一生产线、市场销售网点、超市柜台、批发市场及零售市场等。全方位的管理产品与消费者的接触点,可以使生产经营者有效把握消费者的动态和需求的信息反馈,可以根据不同产品、不同特点的市场,做好分层传播、分类传播,有利于加大产品覆盖面,保证传播的力度和效果[5]。

(5)大力重视绿色食品产品包装和分级工作,通过包装策略体现品牌内涵。按照营销理论关于产品细分的原则,应尽快摒弃绿色食品产品无论好坏、不分级别随意混装的习惯,建立绿色食品产品分级制度,实现优质优价,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绿色食品产品经过分级,应分别采用不同产品进行合理包装的方法。按照国家关于包装方面的标准进行,利用色彩和图案的合理搭配突出农产品的特点,同时采用国内和国外销售不同的包装。绿色产品品牌的设计,除产品功能、质量、包装、造型设计外,商标设计也很重要。具有美感、地域文化内涵丰富、简洁醒目、易于传诵、构思精巧并朗朗上口的品牌易为广大消费者所接受[6]。

三、企业要注重品牌保护

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假使别的企业假冒或者滥用企业的品牌,这种行为就是对企业资产的无偿害,将给名牌企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创立品牌不仅是成本、时间、金钱的付出,更需要法律强有力的保障[7]。

当然,企业实施品牌战略不仅仅是企业自身的问题,还应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利用政府职能优化规范绿色食品企业的法制环境。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拥有更强的竞争力就必须加强品牌建设,构建品牌优势,从而增强绿色食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黄金火.农产品要走品牌经营之路.人民网,2011,3.

[2]孟昭春,刘君,吕以维.中国绿色(有机)食品出口的市场定位与发展战略研究[J].商业经济,2006,9:3-11.

[3]Brown. S. Postmodem. Marketing. London Rultledge.1993.

[4]姜莹,晋贵堂,李轶楠.品牌资产的战略选择——整合营销传播[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45-47.

[5]钱杭园.农产品品牌构建及其途径[J].安徽农业科学,2010(02).

[6] RL Underwood. Construction of brand identity through packaging. Marketing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1999.

食品市场论文范文7

[关键词] 定位 定位理论 市场区隔

“2006中国成长企业100强”在北京揭晓,“五谷道场”的品牌企业――中旺国际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近三年20.03%的增长速度获得第五届成长企业百强冠军,成长速度超过了第一届百强冠军蒙牛当年的19.47%。

积极倡导“健康、营养、自然和本真”的中旺集团,在众多方便面企业都在激烈争夺市场的时候,重磅推出非油炸方便面,制造健康型方便面,更旗帜鲜明地采用了“非油炸,更健康”的广告定位策略,在方便面市场中寻求到一片“蓝海地带”,在竞争风起云涌,巨头形成垄断的方便面市场上脱颖而出。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诞生的定位理论,再一次展示了它巨大的市场推动力。

一、定位理论的产生及发展

1969年,艾・里斯(Ai Ries)和杰克・特劳特(Jack Trout)在美国营销杂志《广告时代》和《工业营销》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首次提出了“定位”这一概念。系列文章刊载之后,引起全行业的轰动,定位成了营销界谈论的热门话题。20世纪70年代,定位观念日趋成熟并发展成较为完善的理论。

1979年,艾・里斯和杰克・特劳特合著的定位理论专著《广告攻心战略――品牌定位》出版。两位大师指出:定位是以产品为出发点,如一种商品,一项服务,一家公司,一所机构,甚至一个人……但定位的对象不是产品,而是针对潜在顾客的思想。就是说,要为产品在潜在顾客的大脑中确定一个合适的位置。

1981年,两位大师再次合著了一本改变营销传播的书《定位》(Positioning),他们宣称“定位是一种观念,它改变了广告的性质”,“定位已经改变了当今所玩的广告游戏的法则”。《定位》曾被美国营销协会评为“有史以来在美国影响力最大的营销学著作”,它推出诸如“心理占位”、“第一说法”、“区隔化”等极其重要的营销传播理论。定位理论指出:任何一个品牌(产品、服务或企业),都必须在目标受众的心智中,占据一个特定的位置,提供有别于竞争者的利益,并维持好自己的经营焦点。

1996年,杰克・特劳特和瑞维金合作出版了《新定位》一书,作者再次强调“定位不在产品本身,而在消费者心底”的原始概念并未改变。《新定位》的成果主要有两个方面:作者认为消费者的心灵(底)或知觉是营销的终极战场,营销人员对消费者心灵知道越多,定位就越有效;同时指出了到达消费者心灵的几种方法。

中国营销界权威人士卢泰宏教授曾将这个经典的营销传播主张浓缩为以下五个方面:广告的目标是使某一品牌、公司或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获得一个据点、一个认定的区域位置,或者占有一席之地;广告应将火力集中在一个狭窄的目标上,在消费者的心智上下功夫,要创造出一个心理的位置;应该运用广告创造出独有的位置,特别是“第一说法、第一事件、第一位置”。因为创造第一,才能在消费者心中造成难以忘怀、不易混淆的优势效果;广告表现出的差异性,并不是指出产品的具体的特殊的功能利益,而是要显示和实现出品牌之间的类的区别;这样的定位一旦建立,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消费者产生了相关的需求,就会自动地、首先地想到广告中的这种品牌、这间公司及其产品,便能达到“先入为主”的效果。简言之,定位论的核心主张是创造心理位置,强调第一。

二、定位的理论渊源

定位理论的产生是基于当时广告竞争的需要。在20世纪50年代的产品至上时代,罗瑟・瑞夫斯的USP理论强调以理性诉求为主,成了营销理论的主流。20世纪60年代后,伴随着产品时代终结的是“仿效产品雪崩似的涌入市场”,独特销售主张开始变得越来越困难。此外,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开始关注心理上的满足,销售产品时,声誉与形象比任何明确的产品特点更重要,这标志着营销开始进入形象至上时代。大卫・奥格威的品牌形象理论强调了重视消费者心理上的满足,成为当时广告创意与表现的热门。但是,到20世纪70年代,正如仿效产品毁掉了产品时代,拾人牙慧的公司同样毁掉了形象时代。要想企业和产品脱颖而出,就必须在预期客户的头脑里占有一席之地。此时,艾・里斯和杰克・特劳特宣布定位时代的到来。

USP理论强调塑造产品实际利益差异性,品牌形象理论强调为产品塑造心理(感性)利益的差异性,而定位理论则强调产品或品牌在消费者心理的类别的差异性。定位理论从产生到现在的30多年来,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大成功,在理论界得到了承认和推崇,主要是因为定位理论秉承或契合了差异化理论、顾客价值理论和顾客满意理论的精髓。无论是USP理论、品牌形象理论,还是定位理论,其出发点都是为了实现产品或品牌的差异化,因此,差异化营销理论是定位理论的基础性理论,定位则是实现差异化的一种战略选择。通过定位实现的差异化能够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其关键原因是差异化能增加顾客价值。而顾客价值的增加则是为了满足顾客的需求,更好满足需求最终是为了实现顾客满意。

三、“五谷道场”对“定位”基本理论的运用

企业运用市场“定位”理论,主要包括三种策略选择:首先一种策略是强化自己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其次一种策略是寻找尚未被占据的并为消费者所重视的市场位置,争取抓住这种机会占领它,即发现市场上的空隙;最后一种策略是退出竞争或对竞争重新定位。

在策略的选择上,“五谷道场”采取了第二种策略。2005年11月初,“五谷道场”的非油炸方便面的产品广告几乎在一夜之间充斥主流电视、平面媒体。广告中,产品代言人著名的影视明星陈宝国一身酷似《大宅门》里的白七爷的装扮,将呈上来的一碗油炸方便面一挥扇子就挡开了,跟着说了一句“我不吃油炸的方便面”。随后拿起“五谷道场”的非油炸方便面说:“这才是非油炸的健康方便面!”画面最后定格在“拒绝油炸,留住健康”的广告语上。随后,一场关于“油炸与非油炸”的争论急剧升温,从方便面企业到行业协会,所有矛头均指向此前名不见经传的“五谷道场”。而短短六个月后,“五谷道场”的销售队伍就扩张到了2000多人,年底即将建成20条生产线,每月产能可达到2亿元,并预计销售会突破10亿元,将拿下“非油炸”方便面60%的市场份额。这意味着,“五谷道场”在原本有限的市场蛋糕上狠狠切下了一刀。而后来的事实证明,虽然在市场的推进过程中经历了一些争议和波折,但“五谷道场”毫无疑问的确立了自己在非油炸方便面的霸主地位。

近年来,随着苏丹红等致癌物质事件的频频曝光,消费者对食品的健康安全问题越来越关注。2005年4月,国家卫生部下发了一份文件,质疑薯条等油炸食品中含有致癌物质,此后,“油炸食品致癌”甚至“方便面危害健康”不绝于耳。正是由于这种需求和供给的矛盾,为具备营养方便特性的食品提供了潜在的市场空间。对于方便面行业,除了康师傅、统一等大牌企业占据了城市的高档市场,其余还有部分外资或国内厂家以价位作区隔,战略上以区域或农村市场作主攻目标,打出自己的品牌,抢占了一定的份额,如华丰、华龙等品牌。按照传统的做法去颠覆康师傅、统一等大牌企业地位简直是不可想象的,2003年底,中旺集团与康师傅那场国内方便面行业最大规模的合作,中旺不但未能如愿以偿地借康师傅进军中高端市场,反而把自己一手创造,并赖以生存的品牌“一碗香”给丢了。

定位理论的灵魂是要在预期消费者的头脑中发现仍存在的市场盲点,即找出市场中仍存在的空隙。定位最终的结果就是在消费者心目中占据无法取代的位置,让品牌形象深植于消费者脑海,一旦有相关需求,消费者就会开启记忆之门、联想之门,自然而然想到它。五谷道场在众多方便面企业都在细化“口味概念”市场的时候,独树一帜地推出非油炸方便面,吸引了广大消费者的高度关注,更是在方便面市场上开拓出一条区隔于传统企业的新领域,这是对在国内盛行20多年的油炸型方便面的一种颠覆,实现了对市场的区隔,建立起巨大的概念差异,达到了品牌定位的主要目的。

四、“五谷道场”定位理论的成功

在几大巨头牢牢掌控瓜分绝大部分份额的中国方便面市场中,新品牌的进入可谓困难重重。当年华龙斥巨资推出今麦郎品牌,单一品牌的年度广告费用几乎占了整个行业的40%,才在市场上打出了一定的名堂――但至今为止,在高端市场上,今麦郎始终仍只是康师傅、统一的追随者。而五谷道场走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搅乱当前的市场格局、重新洗牌,利用“非油炸”的定位对市场进行了区隔,同传统品牌直接叫板,建立与其他竞争品牌的差异,从而使自己在新的领域跑在了第一名,做了另一品类的“老大”,等其它企业认识到的时候,五谷道场已经抢占了先机,将“非油炸”概念在业内形成认知,成功抢占了消费者的心智,从定位来说,这无疑是成功的。

1.实现了选择和聚集目标消费群

现代消费者因其年龄、性别、文化、收入和习惯等方面的差别,使他们的相同需求具有不同的需要满足,也使消费者分属于不同的需要满足群族。按现代营销理论观点,企业、产品乃至品牌不可能满足所有消费群族的要求,只能较好地满足某个或某几个群族的要求。“五谷道场”非油炸的定位广告通过传播特定的定位信息,使非常关注食品健康的消费者从消费大众中脱颖而出,聚集到产品的周围。

2.适应了消费者的需求

人选择一种食品因各自情况不同形成不同的选择动机。有的人关注食品的价格,有的人关注食品的味道,有的人则更关注食品的营养。广告定位使广告所传播的信息能更适应特定广告对象某种需求,通过非油炸的广告定位,使五谷道场更适应那些关注食品营养和健康的特定消费者。

3.营造了与其他竞争品牌的差异

当今市场,产品同质化、信息同质化,以及品牌无本质差别,使消费者难以区分,极其困难。消费者面对同质的产品和信息无所适从,广告效果大滑坡。差异是广告及其信息被注意的重要条件之一,而注意则是广告成功的一半。“五谷道场”的非油炸的定位,使其广告信息、品牌区别于其它方便面品牌的广告信息,从而营造品牌差别,使“五谷道场”在市场上异军突起。

4.真正实现了市场的区隔

方便面这种产品技术含量相对不高、进入门坎较低,行业内产品同质化倾向严重,采用传统营销手段往往达不到好的效果。非油炸作为产品上市的定位,可以成为一个区隔。

食品市场论文范文8

【关键词】绿色食品;对外贸易;理论;综述

进入21世纪后,全球绿色壁垒增多,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出现,农产品贸易的市场准入要求越来越高,面对这些问题,人们不得不对产业革命以来农产品产业发展道路进行重新审视,以寻找一种新的产业发展模式,绿色食品对外贸易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对绿色食品对外贸易的相关理论进行综述,从而对其实践进行启发及指导。

一、关于绿色食品的相关定义

1972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尔摩的联合国“人类与环境”会议上,首次提出了“生态农业的发展战略”,随后提出了“食品安全”的思想,提倡生产无公害、无污染的食品。

目前,世界各国对这种无污染的食品有其各自的称谓。在英语国家多数称有机食品(Organic Food),在芬兰、瑞典等英语国称为生态食品(Ecological Food),日本称为自然食品(Natural Food)等,虽然名字不同,但其含义基本相同: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限制化学肥料、农药和其他化学物质的使用。

到目前为止,各国对这种食品还没有统一的概念。据《英国百科全书》解释:有机农业(organic agriculture)是指不使用化肥和农药,而代之以有机肥料和病虫害生物防治手段作物栽培系统。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在1990年召开的有机农业国际会议对有机农业进行了概念上的统一,认为有机农业应该是“在维持和防治病虫害方通过加强自然过程和物质循环方式,对能源和物质消费适度,使环境不断向良性衡方向变化的前提下,取得最佳生态效益的农业生态系统”。按照有机农业生式生产的农产品被称作有机农产品,把有机农产品经过无污染加工而制成的食称为有机食品。而根据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的定义,绿色食品是指遵循可发展原则,按照特定标准进行生产,许可使用绿色食品商标的无污染、无公害、全优质的营养食品。取得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除必须符合一般食品的营养标准外对产品原料地的生态环境标准,生产加工运输过程、产品质量标准和外包装等严格的要求。本文界定的绿色食品系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的总称,包括符合国家绿色食品标准的农、牧、水产等初级品以及以此为原料的加工食品也包括有机食品。

二、关于绿色食品对外贸易发展途径

1.以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为基础的绿色食品产业间贸易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原因及基础是各国间存在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一国如果在某种产品上具有比别国高的劳动生产率,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相反,劳动生产率低的产品,就不具有绝对优势,即具有绝对劣势。一国应该出口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具有绝对劣势的产品。而李嘉图则用“比较成本”的概念来分析国际贸易的基础,他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相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不同,并不限于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别。一国可能会在所有的产品上都不具有绝对优势,但一定会在某些产品上拥有比较优势。每个国家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认为,分工与贸易最终由要素禀赋差决定。所以,各国应当生产出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相对充裕要素的产品,而进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相对稀缺要素的产品。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对世界大部分国家间的绿色食品贸易进行了解释,农产品的生产在很大程度上由各国的自然资源禀赋决定,因此国与国之间生产并加工后的绿色食品的差异性主要还是体现在产业间的差异,比如中国与日本、美国、欧盟之间的绿色食品贸易大多为产业间贸易。

2.以新国际贸易理论为基础的产业内贸易

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运用投入产出方法,对美国经济统计资料进行验证的结果与H-O理论预测相悖,里昂惕夫认为,“谜”的产生可能是由于美国工人的劳动效率比其他国家工人高所造成的。他认为美国工人的劳动生产率大约是其他国家工人的三倍。因此,在劳动以效率单位衡量的条件下,美国就成为劳动要素相对丰富、资本要素相对稀缺的国家。克鲁格曼模型为代表的产业内贸易理论认为要素禀赋相同的国家可以通过开展产业内贸易获得经济利益,各国之间建立在要素禀赋相近或相同基础上的贸易冲突将消失,代之而起的是各国企业在产业内生产和出口差异产品。新国际贸易理论解释了发达国家之间的部分绿色食品贸易,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程度较高,相同绿色食品的交换体现了产业内的差异,比如日本、美国、欧盟等国之间的绿色食品贸易中存在相当数量的产业内贸易。

3.基于市场区域化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1)关税同盟理论。按照美国经济学家维纳的观点,完全形态的关税同盟应具备以下三个条件:第一、完全取消各参加国之间的关税;第二、对来自非成员国或地区的进口设置统一的关税;第三、通过协商方式在成员国之间分配关税收入。因此,关税同盟有着互相矛盾的两种职能:对内实行贸易自由化,对外则是差别待遇。关税同盟理论主要研究关税同盟形成后,关税体制的变更对国际贸易的静态效果和动态效果:静态效果主要指贸易创造效果、贸易转移效果和贸易扩大效果;动态效果主要表现在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获取规模经济效益,刺激投资,提高技术水平,推动经济增长等五个方面。

(2)协议性国际分工理论。日本著名学者小岛清认为,在经济一体化组织内部如果仅仅依靠比较优势原理进行分工,不可能完全获得规模经济的好处,反而可能会导致各国企业的集中和垄断,影响经济一体化内部分工的和谐发展和贸易的稳定。因此,必须实行协议性国际分工,即一国放弃某种商品的生产并把国内市场提供给另一国,而另一国放弃另外一种商品的生产并把国内市场提供给对方,即两国达成互相提供市场的协议,实行协议性分工。这样就可以使竞争性贸易的不稳定性尽可能保持稳定,并促进这种稳定。

(3)大市场理论。以西托夫斯基和德纽为代表人物的大市场理论认为,以前各国之间推行狭隘的只顾本国利益的保护贸易,把市场分割得狭小又缺乏弹性,使得现代化的生产设备不能得以充分利用,无法实现规模经济和大批量生产的利益。只有大市场才能为研究开发、降低生产成本和促进消费创造良好的环境。大市场具有技术、经济两方面的优势。

以上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对中国-东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区域组织之间发展绿色食品贸易具有指导作用。

三、关于绿色食品对外贸易发展目标

1.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以中国农业大学吴文良教授为代表的学者们认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有机农业基本标准,在生产过程中完全禁止或限制使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家畜饲料添加剂,禁止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及基因产物的农业生产体系,其核心是建立和恢复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良性循环,世界农产品贸易应该以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为主。据“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贸易发展高层论坛”上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有机食品的种类只占到全部食品种类的0.1%,而国际市场是我国的20倍。因此,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对外贸易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2.实现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

国内学者刘建明、苏珊珊以及彭红斌等认为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是指一国在保持其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可持续性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制定一系列贸易政策推动包括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内的广义的对外经济活动能力的不断提升,实现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其实质是在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前提之下实现对外贸易利益的增加。

在国内,许多学者对如何应对绿色壁垒,实现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2005年),迟凤玲的《中国与俄罗斯之间的绿色食品贸易》(2003年),李长江的《加强中国与东盟食品安全合作》(2008年)等等。

参考文献:

[1]梅洪常,邓莉.绿色食品产业化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1.

[2]王松霈.西部大开发的绿色经济道路[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6.

食品市场论文范文9

关键词:食品安全;公共安全;监管

一.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是人类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其安全性一直都深受个人和社会的关注,随着经济社会不断进步,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饮食文化的日益多样化,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当下热门话题。近年来,我国食品问题不断暴露,无论公众还是国家对食品的安全都非常重视。如英国“疯牛病”和“口蹄疫”事件、比利时“二噁英”事件,再到国内的苏丹红、吊白块、毒米、毒油、孔雀石绿、瘦肉精、大头娃娃、三聚氰胺以及最近的毒薯条和牛肉膏等事件,无一不牵动着广大民众的心,接连不断发生的恶性食品安全事故引发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高度关注,使得我国乃至全球的食品安全形势十分严峻。

二.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特点:

食品安全问题似有愈演愈烈之势,概括起来,有如下三个特点:

一.目前问题食品源头污染越来越突出。这其中与我国的国情有关,我们食用的食品原料都是由两亿多农户以分散的方式生产,所以有组织的农民非常少,以及我们国家农民的知识水平有限,再加上市场利益的驱动,导致农药残留超标及红心鸭蛋事件的发生等等。

二、问题食品的涉及面越来越广。问题食品不断曝光,涉及到食物中的方方面面,馒头中的增白剂,餐饮中的增味剂,地沟油,食品运输过程中的防腐剂,蔬菜的农药,土壤中的重金属物质,有些食品的苏丹红,海鲜中的线虫病,还有瘦肉精、三无产品。另外,还发现市场上一些绿豆芽含有氮化肥;一些色泽好看的菜梗是用氨水腌制出来的。可见,现在制毒制劣手段越来越多样、越来越“深入”、从食品外部的走向内部的、从物理的走向化学的。同时也暴露出的食品问题呈现立体式、全方位态势。

三、问题食品的危害程度越来越深,过去检测食品是否安全,只是按照国家标准的规定来执行。而现在更要深入食品内部的农药、化肥、化学品残留、食品添加剂的泛滥使用、非食用油的使用等等来监管。

三.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

第一,监管部门没有监管到位,很多时候做得都是表面工作,一般在食品安全事故前以及事故发生之后政府监管部门监管不力,或者本身在政府监管部门的职能设置方面存在“真空”状态,从而不能有效的预防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造成事故频发。

第二,中国关于食品安全的法律体系还不成熟,这就为不少问题食品的产生提供了生存的空间。像三鹿奶粉事件所影射出的是食品所遭受的化学污染,由于非法使用添加剂,使得食品中的化学成分的含量明显的高,这就由于中国的食品安全法律条文规定的过于笼统,难以操作,并且这些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严重滞后,现有的一些食品安全的标准水平规定偏低,许多指标远远低于国际标准,许多重要的标准至今还尚未制定出来,这就为那些不法厂商、企业违法生产超低标准、不合标准的食品提供了可乘之机。另一方面,在具体的执行和操作过程中,各个部门在监管的过程中,大都适用本部门制定的法律法规,且各部门之间缺乏必要的协调和沟通,在食品安全事故发生之后势必会造成监管的混乱,出现责任相互推诿的现象。

第三,消费者在市场交易的过程中处于弱势地位,由于消费者自身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等各方面的限制,其对食品质量安全的辨别能力是有很大差异的。一方面,由于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信息的搜索成本很高,要耗费很大的时间,金钱。所以在购买食品时安全意识淡漠,往往只图便宜,不顾及食品的质量、卫生问题。往往一些消费者在购买便宜食品、特价食品、无质量保证食品时,总是抱着侥幸心理,认为大家都在买,并且别人过去多年吃这些便宜食品也没吃出什么问题,现在再吃也不会有事,在消费者这种心理的支持下,就为问题食品的销售打开了门路。另一方面我国关于食品安全信息的体系还没有建立,对食品安全的信息的公布与传播具有滞后性。例如,在2009年8—10月,北京市丰台区已经连续发生4起扁豆中毒事件,发病人数达64人。据调查表明,中毒的主要原因是烹饪者未将扁豆煮熟、炒熟。其实像扁豆、豌豆、四季豆这三种蔬菜,其本身含有天然毒素,如果对它们加热不完全就被人们食用,则可能会引起人们的食物中毒。人们在炒菜时如果事先了解了这些基本常识,就可以避免这类食物中毒事情的发生。

四、加强食品安全的几点建议:

第一,以三鹿奶粉事件的发生为契机,集思广益,广泛征求公众的意见,尽快制定并出台《食品安全法》,使其成为我国食品安全的基本法,确立我国食品安全的基本原则,基本制度。目前,国务院已做出“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大多数省市政府也已针对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提出实施意见,希望国家对食品行业的发展和食品安全有一个整体的长远的指导作用。

第二,建立健全严格的市场准入机制。要求工商部门在进行企业登记的时候,必需按照法定的程序,严格遵守相关的法律规定来处理,对申请核准登记方的资质和条件进行核实,对只有符合法定条件的企业才准予登记,颁发营业执照。同时,食品质检部门要随时对食品企业进行随机抽检,如实汇报,严格实行不合格食品退市制度,强化食品安全标识和包装管理,严格控制食品添加剂的生产和使用,并组织好高效低毒的食品添加剂的研制生产,坚决堵塞食品流通领域的监管漏洞。

第三,从源头上防止农产品污染。提倡“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根据地方特点确定种植、养殖结构的宏观计划,有机地组织各地区优势农产品生产,并给予适当的政策优惠和舆论导向支持。建议在全行业推广ISO、HACCP认证,实行质量体系化的管理,并以此作为市场安全准入的“一票否决制”,坚决避免不符合条件的食品企业进入市场。

第四,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宣传和监督。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既要继续揭露、曝光食品安全方面的违法犯罪行为,又要大力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培养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消除“见怪不怪”现象,努力营造人人关心食品安全、人人重视食品安全的良好社会氛围,就像治理交通安全一样,全民努力。

除此之外,我们也要看到,在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上,仅仅靠完善食品监管体制是不够的,从这些食品安全事件中,我们也应该看到,作为商人的一种道德缺失问题。厂商何以追逐财富,将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弃之如敝履?这些事件损坏了市场经济的秩序,挑战了社会文明的底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道德经济,一个以人为本的现代社会,决不能放任见利忘义的行为,决不允许基本道德的失守。

参考文献:

[1]李震海,《食品安全法》的不足与完善坛〔J〕,2009.(6).

[2]高阳,杨薇等.我国食品安全现状、问题及对策〔J〕, 中国食物与营养,2009.(1).

[3]杨洁彬,食品安全性,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食品市场论文范文10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法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摘 要:市场机制的失灵、政府规制的失败与食品安全监管的复杂性、技术性等,预示着食品安全信息是影响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因素。食品行业协会在食品安全信息掌控方面的优势地位,决定了其应该成为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食品行业协会当前的角色定位并不能满足目前食品安全监管的需要,应该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改革和重构,以适应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本文从食品安全监管角度,以食品安全信息不对称及食品行业协会角色定位为主要为主要研究内容,对食品行业协会在食品安全监管中角色缺失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对食品行业协会角色重构的可行性与制度安排进行论证。

关键词 :食品行业协会;食品安全监管;角色重构

中图分类号:D9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4-0058-03

食品行业协会作为独立于政府和市场的第三方,其成立和发展的理论基础是弥补食品领域内市场机制的失灵和政府规制的失效。根据保罗?萨缪尔森的观点,市场机制失灵的原因有以下四种:公共物品供给的缺失、产品的负外部性、不正当的竞争和信息的不对称。①鉴于食品领域自身的情况,市场机制失灵的根本原因应该归结为信息的不对称。政府规制工作的展开同样离不开对食品安全信息的掌控。从本质上讲,食品安全信息的掌握同时困扰着市场机制和政府规制作用的发挥,是影响食品领域资源配置和安全监管的根本因素。然而,食品行业协会凭借着其在食品领域内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其在食品安全信息的掌控上具有绝对的优势。因此,在食品安全监管的过程中,政府、市场、第三方的合作式监管从本质上讲是对食品安全信息供给的互补,是一种高效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

一、食品行业协会的角色现状

行业协会是行业内企业及其他经济组织自愿组成的自律性行业组织,它作为独立于政府与市场的第三方,既是沟通政府和市场的纽带,又是社会多元利益的协调机构,还是实现行业自律、规范行业行为、开展行业服务、维护行业利益、保障公平竞争的社会组织。②食品行业协会作为行业协会的组成部分,同时也应该满足以上行业协会的本质特征。

食品行业协会的发展通常经历三个阶段:一是为企业牟利的资本积累阶段;二是从营利、诚信、社会责任等多重角度引导企业综合发展的阶段;三是从企业、消费者、政府三个方面维护食品产业的健康发展与社会的和谐安定阶段。当前,我国食品行业协会工作的重心更偏向于服务于企业,特别是为极个别的少数企业牟利;其次是服务于地方政府,促进地方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然而,在服务于社会与消费者方面,食品行业协会并没有兑现其成立宗旨中所提及的承诺。在协助政府进行食品安全监管方面,食品行业协会的职能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现实生活中,食品行业协会甚至会为了企业的利益,欺瞒政府部门,为肇事企业开脱,损害消费者的知情权和生命健康权。

二、食品行业协会角色定位中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共享的缺失

食品行业协会作为食品企业及其他经济组织共同组建的自律性组织,为食品产业谋发展是其无法推卸的本职工作。然而,当前过分地维护食品产业甚至是个别食品企业的利益,而不顾社会整体利益与消费者合法权益,是不符合其成立宗旨的。打破这种利益链条,突出食品行业协会的公益性,信息共享是极为重要的,这也是同时服务于企业、消费者、政府的内在要求。缺少了信息共享这一基础性环节,政府的规制工作就变得无从着力,也就无法进行系统性高效监管,政府工作的效率将被极大地削弱。食品产业内的企业竞争将变的无序,恶意事件得不到自律性监管,进而将损害食品产业的整体利益;消费者将无法影响市场对资源的有效配置,市场机制的作用得不到应有的发挥,社会整体利益与消费者权益将在无形中被侵蚀。在对协会章程的相关内容进行梳理后发现,深圳食品行业协会的主要功能有:将有关企业发展的战略、企业对政府扶助的需求等信息传递给政府,帮助企业从政府的政策和立法上获得更多的利益与支持。关于食品安全信息交流的相关规定几乎无从查找,相应的措施和工作也并没有具体的展开,协助政府对食品安全信息不对称进行规制的角色定位严重缺失。

(二)食品行业协会角色缺失的体现

食品行业协会信息共享职能的缺失从根本上已经决定了其在角色职能的发挥上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下文将从食品企业、消费者、政府三个层面,以食品信息共享职能的缺失为突破口,对食品行业协会具体角色职能的现状进行分析。

1.食品企业的角度

食品行业协会信息共享职能的缺失无疑将影响会员企业间的信息分享与交流,进而影响到食品产业的整体利益。信息共享的缺失,意味着食品行业协会工作的不透明,这样更容易滋生“腐败”,最终将食品行业协会演变成为某个食品企业或者私人谋取利益的工具。在这个信息决定胜败的时代,拥有了信息就等于拥有了竞争的优势地位。食品行业协会的信息优势地位决定了其信息共享的缺失或服务于个别企业的行为必然会引起不正当的竞争,影响市场机制和政府规制市场作用的发挥,既不利于食品产业的健康发展,又不利于食品企业的优胜略汰。

2.消费者的角度

食品行业协会在维护社会整体利益与消费者合法权益方面职能不到位。食品行业协会很少开展有关消费者参与的活动,不重视向社会和消费者披露有关的食品安全信息,缺乏与消费者进行信息交流的意识。过分的强调对食品企业与产业利益的维护,而忽视与社会和消费者的有效沟通,是食品行业协会职能定位的一大缺陷。消费者与企业之间的关系,犹如手推车的两个辕,离开任何一方都不能保障食品产业的健康发展。

3.政府的角度

食品行业协会协助政府相关部门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规制的角色存在不足。对食品安全信息的掌控情况是影响政府相关部门高效执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这正是食品行业协会的优势所在。帮助政府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规制,还消费者和企业一个纯净的食品市场环境,是食品行业协会公益性的体现,是其作为第三方应尽的职责,然而其在这个方面的功能却没有有效发挥。

三、食品行业协会角色重构的可行性分析

(一)信息优势的发挥

食品行业协会是由食品企业会员共同组建的,它不仅是连接企业、消费者、政府的“桥梁”,而且还为行业内各企业信息交流的平台。同时,会员企业是来自各地的食品企业或组织,通过交流沟通,食品行业协会很容易就可以收集到有关企业生产的环境状况、技术水平、甚至是潜规则、市场上存在的违法生产等情况。

食品行业协会利用其在信息收集方面的优势,可以促进食品安全信息在市场上自由流通,或者有效地传递给政府执法部门,进而促进市场机制和政府规制作用的发挥。首先,食品行业协会就食品安全信息与政府相关部门进行分享,可以有效的降低政府收集信息的成本,进而降低政府的执法成本,同时也使政府的执法行为具有一定的目的指向,提高了政府执法的效率。其次,食品行业协会就食品安全信息与消费者进行有效的沟通,有助于培育消费者的消费理性,维护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和生命健康权,进而有助于消费者“用脚投票”作用的发挥,净化食品产业,优化市场资源配置。最后,食品行业协会在其企业会员之间的信息共享无疑将强化他们自律性监管职能,使协会对企业、企业相互之间形成一个自律性监管体系,进而规制食品产业,引导其健康快速发展。

(二)价值取向的重合

食品行业协会在食品领域内理应具有三种角色定位:维护食品产业的整体利益、协助政府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规制、服务于社会和消费者,而这三种角色功能的发挥都离不开食品信息的共享。同时,只有尽可能地将食品产业内的信息进行充分交流和传递,保持信息供给的平衡,才能最终维护市场机制与政府规制作用的发挥。首先,食品行业协会通过与政府进行食品安全信息的互动,不仅降低了政府相关部门的执法成本,提高了执法效率,同时也为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扫清了障碍。食品行业协会的根本目的是为食品产业的长远发展牟利,而这种价值取向与政府对食品行业监管的价值取向是不谋而合的。其次,食品行业协会与消费者关于食品安全信息的沟通,一方面可以维护消费者的知情权、生命健康权,另一方面也可以强化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食品行业协会通过与消费者的信息沟通,宣传和普及食品安全知识,披露市场上食品的违法生产情况,帮助消费者鉴别市场上的不合格产品,进而协助消费者构筑理性、科学的消费观念,全面维护了消费者地合法权益。消费者依据食品行业协会的信息披露工作,对市场上存在的非法生产的产品、不合格的产品等进行抵制,通过“用脚投票”的方式,将非法食品生产企业驱逐出市场,发挥市场机制对食品市场的净化作用,这无疑给合法生产的企业营造了一个健康的发展环境。

四、食品安全监管中行业协会的角色重构

食品行业协会角色的重构要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信息优势为出发点,摒弃以往为食品企业牟利这一单一的角色定位,塑造服务于食品产业、消费者与政府的三位一体式角色。

(一)食品产业的角度

食品行业协会应该重视食品企业间的信息互动,维护食品企业的合法权益,为食品产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作为食品企业的守护者,食品行业协会应该力促食品安全信息供给的平衡。一方面,服务于食品企业,为食品企业的发展壮大扫清各种障碍,并为其提供更多的信息、技术、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及时对食品安全信息进行披露,帮助企业规避食品产业的系统性风险。例如三聚氰胺事件,部分企业的非法生产经营行为招致消费者对整个牛奶行业的不信任,转而投向选择国外的牛奶企业,给国内整个牛奶行业带来了系统性风险。

(二)消费者的角度

食品行业协会应该与消费者建立亦师亦友的伙伴关系。一方面应该积极地向消费者宣传和普及食品安全知识,灌输科学的食品安全观,引导消费者进行科学、理性的消费。另一方面,应该做好就食品安全问题与消费者进行风险沟通的相关工作,防止消费者的生命健康权受到侵害,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这不仅是食品行业协会公益性的具体表现,更是为合法食品企业谋取长远利益的必然选择。

(三)政府的角度

食品行业协会应该成为政府相关部门对食品产业进行规制的得力助手。一方面,食品行业协会应该及时地向政府反馈食品产业发展的状况,帮助政府相关部门制定促进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另一方面,食品行业协会应该协助政府相关部门肃清食品市场上的违法犯罪行为,维护合法生产经营会员企业权益。政府执法的关键是对食品安全信息的收集,而这正是食品行业协会的优势所在。

五、食品行业协会角色重构的制度构建

我国《食品安全法》第七条关于食品行业协会角色定位的法律规定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应该从食品行业协会与食品企业、消费者、政府三者之间的角色功能定位出发,以食品安全信息的有效传递为途径,以食品产业的健康发展为宗旨,强化食品行业协会协助政府、服务消费者的职能,对第七条进行修订。同时,我国的《食品安全法》应该赋予食品行业协会一定的监督权,使得食品行业协会拥有对其会员食品企业或非会员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进行监督的权利,并对相关的情况进行披露,以协助政府相关部门的执法,维护消费者和食品企业的合法权益。

注 释:

①郭薇著.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 论行业协会在市场治理中的功能与实现条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15.

②汤伯兴.行业协会在食品安全工作中的作用不可替代[J].中国食品药品监管.2006(6).22.

参考文献:

〔1〕郭薇.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论行业协会在市场治理中的功能与实现条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2〕汤伯兴.行业协会在食品安全工作中的作用不可替代[J].中国食品药品监管,2006,(6).

〔3〕刘文萃.食品行业协会自律监管的功能分析与推进策略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2,(1).

食品市场论文范文11

【关键词】有机食品;出口贸易;发展对策

黑龙江省是我国有机食品开发较早的省份。1990年,国家推出了有机食品工程,黑龙江省率先响应,黑龙江有机食品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初具规模,成为我国最大的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其生产总量、绿色基地面积和经济总量等均位居全国首位,是我国有机食品发展较快的省份。

一、黑龙江省有机食品发展现状分析

黑龙江省的有机食品产业从过去的发展初具规模到现在的龙头企业实力大幅度增强,带动全省有机食品产业不断发展,收益创优。通过股份制改造,企业兼并或联营形式,引导符合生产条件和质量标准的中小企业向大型名牌企业靠拢,组建集团公司,实现标准化管理,形成集团优势和产品规模优势。据统计2006年年底,黑龙江省有机食品开发覆盖了全省69个县市,100多个农场和林场,已建成部级有机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67个,种植面积2485万亩。全省有机食品种植面积达4150万亩,占全国37.7%,有机食品企业403家。有效使用有机食品标志产品1054个,其中AA级882个,产品发展到粮油、乳品、豆制品、马铃薯制品、蔬菜等14大类,建立完善了8大类产品加工体系。到2010年统计AA级有机食品种植面积达到了28万公顷。加工企业521家,职工15.9万人,技术人员1.4万人,资产总额331.2亿元。产品产量800万吨,产值300.4亿元,利税35.3亿元。增长速度较快,有机食品产业发展迅速。目前,黑龙江省对有机食品有关工作都制定实施了相应的规章制度,为有机食品产业的科学规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促进了黑龙江省有机食品的发展从资源,环境优势向经济,商品优势的转化,加快了生态农业与食品工业协调发展的导向产业的形成,同时黑龙江省还加大了对有机食品开发的投入和市场开拓力度,以促进发展。

二、有机食品的出口贸易发展前景

有机食品在社会生产与消费之间存在多方面的矛盾,如时空、品种、价格、数量、信息上的分离与矛盾等。出口贸易的根本任务就是通过努力解决生产与消费的各种分离,差异和矛盾,使得生产者方面各种不同的供给与不同国家的消费者或用户方面各种不同的需要与欲望相适应,实现生产与消费的统一,满足消费的需要。国外有机农业的发展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使有机食品标志成为国外消费者信任的品牌,有机食品也成为国外消费者首选的食品之一,这为出口提供了现实的基础。随着发达国家对有机食品进口需求的急剧增加,不少发展中国家纷纷加入有机食品生产和出口的行列。进入21世纪后,随着包括中国在内的部分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他们的国内有机食品市场也开始呈现明显的增长势头。黑龙江省经济工作重心应放在有机食品出口贸易问题,如何加快发展有机食品生产加工销售体系,加大有机食品市场占有率是迫在眉睫的头等大事。

三、黑龙江省有机食品出口障碍原因

(1)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低。黑龙江省在对外有机食品出口贸易结构中,初级产品所占比重过高,而高档次、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却很少。传统商品多,创新商品少。黑龙江省现有的有机食品出口基地大都没有加工项目,高附加值的深加工产品较少。在黑龙江省具有优势的玉米、大米、鲜冻猪肉、鲜冻鸡肉、水果、蔬菜产品中,绝大部分为劳动密集型的初级产品和原材料,而经过精深加工和高科技附加值的产品却非常少。目前,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值一般是农产品产值的3~5倍,而黑龙江省仅占很少一部分。(2)有机食品出口品质差。黑龙江省虽然有机食品品种较多、产量较大,由于农业科技总体水平不高,农业科技储备不足,再加上投入不足,在良种培植推广、产品保鲜、冷冻、包装等方面的技术还比较落后,以致出口的有机食品有的不能完全达到国际标准,产品质量不高。如蔬菜名、优、特、新蔬菜少;生猪良种少,猪肉品质不高;水产品以四大家鱼为主,名优水产品不多。作为黑龙江省主要出口商品的大宗粮食产品也品种混杂,杂质含量高,其品质不适应国际市场标准化的要求。(3)出口企业规模小。黑龙江省有机食品对外贸易至今未形成大的规模,主要通过边境小额贸易来完成,普遍规模小,底子薄,资金短缺,信息不灵,多数企业只满足于边贸,市场开发力度不够,缺乏产品宣传和配套的运输、仓储设施,难以形成稳定的供应渠道和规模经营,缺乏大规模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4)有机食品贸易信息渠道发展滞后。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信息在出口贸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际市场在不断变化,出口贸易政策在不断调整,进口检验检疫要求和技术性贸易壁垒持续增加,对外贸易急需加强信息咨询、交流培训和宣传推广等公共服务。而黑龙江省目前有机食品出口贸易信息的网络基础建设还比较落后,缺少必要的硬件设施,不能及时了解供求信息。(5)缺乏农业科技人才。发展有机食品出口贸易,必须有数量充足的农业科技力量和一批懂技术、懂管理、善于根据国际市场信息组织生产和销售的知识型农民。尽管近年来,黑龙江省一直强调农民素质问题,但黑龙江省许多农民文化程度低,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差,致使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受到限制,不能及时准确地运用市场信息进行销售。

四、黑龙江省有机食品出口贸易发展对策

实现黑龙江省有机食品出口贸易首先要选择好适合黑龙江省经济情况的出口战略,正确处理好内外需的发展关系,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出口贸易结构等。这些都是黑龙江省的有机食品对外贸易的战略目标,而这些战略目标的实现却依赖于出口创新。(1)建立适应国际贸易新形势的出口商品、市场结构与出口产业结构等,使黑龙江省有机食品出口贸易在新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中能够持续健康发展坚持科技兴贸战略。努力扩大高附加值和高科技产品出口。传统工业制成品与高科技成品,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与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差别就是黑龙江省与国际高标准化的差距。因此以科技为先导,努力实现商品质量结构的转变,进而推动有机食品出口结构的优化。大力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改善有机食品出口结构,成为黑龙江省有机食品出口贸易扩大化的必然选择。同时建立完善一套适合黑龙江省自己的有机食品管理体系,加快有机食品的发展建立具有国际水平的有机食品标准体系,产品认证和卫生质量监督管理工作体系,进而完善销售渠道和管理信息体系。(2)尽快建立有机食品的国际市场信息系统,为企业提供相关信息。方便企业了解国际市场最新动态,了解发达国家复杂多样的非关税措施,掌握第一手的宝贵资料。因此,黑龙江省政府应该把收集、有机食品市场信息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完成。通过建立完善有机食品市场信息系统有信息,引导有机食品的生产与销售。(3)建立适合黑龙江省有机食品出口企业在拓展国际市场的进程中应有的贸易模式,以像目标国家市场出口有机食品的方式进入该国市场,将风险降到最低,投入最少。同时在国外申请注册,取得国外权威机构认证或者政府协商认可,取得产品进入国外市场的通行证,为产品出口提供了便利条件。也可进行合资方式积极吸引外资开发有机食品生产基地,采取跨国并购、股权置换等形式进行有机食品企业资产重组,以此来增强有机食品企业的竞争实力。(4)政府应鼓励多元投入,建立起企业、农户、财政、信贷和外资投入相结合的多元化投资机制。政府加大投入,将有机食品开发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建设、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等有关项目结合起来,多途径地完善利益连结机制。(5)积极应对贸易摩擦,努力为黑龙江省企业创造公平的出口贸易环境。加强国际对话交流,用法律武器依法维护企业在出口贸易中的权利。政府应该继续不遗余力地针对出口贸易展开积极的外交谈判,争取更好的协议方式及时解决出口贸易中的分歧。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国际间的贸易交流越来越频繁,我国出口贸易面临着很多的困难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注意出口贸易发展的特点,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对出口贸易进行相应的管理,实现出口贸易持续健康的发展同时也为我国经济的增长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孙璐,郭旭.黑龙江省有机食品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5)

[2]谢志武.我国出口贸易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1(7):131~132

[3]蔡守英.中国出口贸易的可持续发展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论文.2009:3(44)

食品市场论文范文12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市场,是指从事食品交易活动的批发市场、零售市场(包括集贸市场、超市、百货店、仓储式会员店、便利店、食杂店等)。

本办法所称经销商,是指从事食品批发、零售、现场制作销售等活动的组织或个人。

第三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食品流通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 商务部负责全国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的行业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商务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的行业管理,负责指导、督促市场建立保障食品流通安全的管理制度。

第五条 市场和经销商应当取得营业执照等国家法律法规要求的经营食品的相关证照,其食品经营环境应当符合国家食品安全卫生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

第六条 市场应当设立负责食品安全的管理部门或配备食品安全管理人员,监控本市场的食品安全状况。

第七条 市场应当建立以下管理制度:

(一)协议准入制度。市场应与入市经销商签订食品安全保证协议,明确食品经营的安全责任。

鼓励市场与食品生产基地、食品加工厂“场地挂钩”、“场厂挂钩”,建立直供关系。

(二)经销商管理制度。市场应当建立经销商管理档案,如实动态记录经销商身份信息、联系方式、经营产品和信用记录等基本信息。经销商退出市场后,其档案应至少保存二年。

禁止伪造经销商档案。

(三)索证索票制度。市场应当对入市经营的食品实行索证索票,依法查验食品供货者及食品安全的有效证明文件,留存相关票证文件的复印件备查。

(四)购销台账制度。市场应当建立或要求经销商建立购销台账制度,如实记录每种食品的生产者、品名、进货时间、产地来源、规格、质量等级、数量等内容;从事批发业务的,还要记录销售的对象、联系方式、时间、规格、数量等内容。

(五)不合格食品退市制度。对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公布的不合格食品,市场应当立即停止销售,并记录在案。

发现在本市场销售的食品存在安全隐患,经具有法定资质的检测机构确认,市场应当立即停止销售,并依法报相关部门处理。

第八条 鼓励市场申请绿色市场认证,并使用相应的认证标志。

禁止冒用、使用伪造的前款规定的认证标志。

第九条 市场现场制作食品、散装食品及生鲜食品销售应当具备保障食品安全的设施设备和条件,远离污染源,并符合国家有关食品安全标准。

鼓励市场现场制作食品在消费者可视范围内操作。

市场生、熟食品应分区销售,防止交叉污染。

第十条 商务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市场巡查制度,对市场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一条 商务主管部门应当加强流通领域食品安全信用档案管理,完善食品安全的市场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机制。

第十二条 商务主管部门应当与食品流通行业中介组织建立沟通协作机制,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自律作用。

第十三条 鼓励新闻媒体对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进行舆论监督。

任何单位或个人可向当地商务主管部门举报、投诉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

第十四条 市场违反本办法第六条、第七条、第八条第二款规定的,由商务主管部门予以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可处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可处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并可向社会公告。

第十五条 商务主管部门工作人员不依本办法规定履行职责,或者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十六条 本办法由商务部负责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