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生命的摇篮

生命的摇篮

时间:2022-01-28 18:44:33

生命的摇篮

生命的摇篮范文1

孕育生命的摇篮

不知,你有没有因什么而深受感触过。其实,在生活中,有很多看似平凡的事物,但它们往往是最高尚的。

就拿泥土来说吧。可能你要问,泥土有什么好说的呢?看他那副肮脏的样子吧,又怎能勾起人们的兴致呢。可是,我要说,泥土是最高尚的。

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由广阔的陆地和蔚蓝的海洋组成,而人类主要的立足点就是陆地。陆地,顾名思义,就是由泥土组成的。含蓄地说,没有陆地,人们就失去了生存空间,最终,可能会有多数的人相继死去。当你听到这儿时,可能才会明白,原来是泥土养育了人们。生物界的植物大多将根扎在了泥土里,泥土不仅对它们起了固定的作用,而且,它还给予了生物生长所需的无机盐和水。也正因此,植物才能生存下来,才能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生物界的生物链才会连接起来。所以,把泥土成为万物的母亲在贴切不过了。

泥土孕育着万物,但却被人忽视。对此,她没有抱怨。她无怨无悔的为万物奉献着,默默无闻的付出着,不求回报,只求万物能活得更好。当你看到这儿时,难道你就没有点什么感慨吗?难道你不觉得它与某种事物有着相似之处吗?难道你不会想到老师吗?他们把自己一生的美好时光投入到自己的事业中,把自己的一切全给了学生,可是,他们却不在乎,没有什么怨言。他们把学生当成是是生命的全部,为了学生,他们受尽了委屈,气愤,但他们都忍下去了,只为了让学生学得更好,过得更快乐。

我爱泥土,爱它的“平凡”,更爱它那高尚的精神。

生命的摇篮范文2

爱,是一种美的享受,也是一种高尚的品德!平时,我们爱自己的父母,老师,同学,家乡,甚至祖国。这些,都可谓是高尚的品质和表现。但是,我们最该关心,爱护的是我们身边这位伟大的“母亲”,人类生命的摇篮----地球!

在远古时代,地球,就像一位年轻,漂亮的女子。绿荫如盖的大地,是她美丽的肌肤。浩瀚无限的大海,是她美丽的衣裳,交错分布着的江河湖泊,是她日夜奔腾不息的热血。正是由于她用甜蜜的乳汁,哺育着人类,才让我们有了赖以生存的家园。只是,谁也料想不到的是,近几十年来,随着人们的破环与污染,一切都悄悄的发生的巨大的变化!那么多年来,人类似乎淡忘了这位亿万年来,一直关爱这自己的“母亲”!

海洋,这件母亲最漂亮的衣裳,被破坏后,正在退却着自己原有的色彩。我们都知道,生命最初是在那蔚蓝而又纯洁的海洋中诞生的。然而至今,一些不负责任的人,把一些垃圾,废物,废水,甚至,化学物品都倒入湖海中。导致海洋一片狼藉!在海洋资源的保护条例中规定过:禁止过度捕捞海洋生物与防止海洋污染。但是,这看似简单的规定,却让越来越多的人们,更加肆无忌惮。虽然,都在提倡保证海洋生物资源的永续利用。但是,近海渔业过度捕捞的现象,使水资源产量逐年下降,而且,个体越来越小。从近年来,不断发生的自然灾害中,我们可以看出,如果,我们再不注意控制海洋生物,过度捕捞的问题。再远一点,可能就连鱼也要变成稀有动物了。我们的家园,也可能就此被毁灭!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在这亿万年来为人类无私奉献的“母亲”身上,已经露出的多么可怕的斑点!

陆地,母亲的肌肤!哺育我们成长的地方,遭到了更加严重的破坏。森林由于人们肆意大量的砍伐,环境也遭到了严重的污染。各种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震,水灾,旱灾,源源不断的发生着。其实,这不是天灾,实属人祸!平时,人们不注意合理的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才导致了灾祸的频发。再如此下去,人类面临的将是无砍伐之树,无生存之地的巨大悲剧!

亿万年来,一直保持着盎然生机的“母亲”,越来越憔悴了!与此同时,我们人类也将遭到前所未有的惨痛灾难。我想,现在该是我们从睡梦中,醒来的时候了。相信,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无私的爱。亿万年来,一直哺育我们的“母亲”,定会不离不弃,永远陪在我们身边的!

朋友们,让我们一起,为我们的“母亲”祈祷,祝愿她所受的伤,能早日康复!

生命的摇篮范文3

浩瀚宇宙,天地万物。光阴如梭,如今已21世纪。可不管科技再怎么进步,医学再怎么发达,都无法改变寿命有限这个规律。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有限的生命活出无限色彩。

生命的色彩是什么?南丁格尔说:“生命的色彩是和平宁静的白色,我披着白纱提着油灯而来,圣洁的白鸽引领我带给世界以和平。”玻利瓦尔说:“生命的色彩是热烈炽热的红色,我握着正义的旗帜迎风而来,呼啸的风让红旗飘扬,胜利民主的朝阳在南非的上空升起。”麦哲伦说:“生命的色彩是深沉宽容的蓝色,我扬着探索真理的风帆而来,微咸的海风那样熟悉温暖,实践出真知证明着地圆学说的正确理论。”生命的色彩缤纷绚烂,生命的色彩为生命的存在勾画着无与伦比的精彩。”而这些色彩又是他们的梦想。

梦想,是生命的寄托。有梦才有未来。如果有人问:怎样把有限的生命活出无限的精彩。我会回答:追逐梦想,点燃生命;追逐梦想,释放激情。司马迁“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因为他有一条非常坚定的信念:死要死的有价值,要重于泰山,要让后人见识他的才华。所以他在“肠一日而九回”的痛苦挣扎中写出《史记》。他受到的折磨非常人能够理解,但因梦想却在所不惜。生命,在这一刻得到了升华。

雷锋走了,但雷锋精神却世代相传。雷锋在日记中写道: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他以身作则,全心全意为人民,把仅有的22年奉献给人民。生命虽短,但他永远活在人们心中。雷锋精神也始终焕发光芒,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无私奉献。

我国着名文学家莫言,为了文学梦,几十年来如一日。潜心创作,到农村去深入考察、实地探索。最终他以精湛的写作技巧,高深的写作理念,打动人心,获得好评。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令人瞻仰。

梦想只存在于那些志存高远,胸怀梦想的人们之中吗?不,梦想面前人人平等。老百姓们为了生活忙忙碌碌,但他们不会放弃自己的梦想。追逐梦想,让自己的生命多姿多彩。

“大衣哥”朱之文,那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即便生活再困苦。数年来,都坚守着自己的音乐梦。在舞台上身穿军大衣,双腿发抖,却以动听的歌喉打动听众。令大家拍案叫绝,惊叹不已。

梦想,是生命的一片乐土。每个人都拥有追求梦想的权利。我们的梦想平凡但不平庸;我们的追梦之路坎坷但不轻易放弃。

每个人的梦想都可以实现吗?不是。有时候并不是努力了就有回报。即使我们的梦想没有成功,但追梦之路却永驻,它引导我们的生命上升到另一个高度,使我们短暂得生命得到了永久的精彩。

初一:杨雯

生命的摇篮范文4

日前听省委书记鹿心社在南昌大学给青年学子作报告,里头分别用“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三句“红诗”,与学子谈省情、话发展、聊奋斗,强调江西“颜值高、底蕴深、基因红、禀赋好”,强调“江西是革命老区、红色摇篮,不加快经济发展,我们对不起革命先烈;江西是生态大省、绿色家园,不保护生态环境,我们对不起子孙后代”。这种红色情怀和绿色追求,彰显了智慧和担当,而其“红绿配”思维体系和战略方针,更为江西新一轮大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绿+红”,加出红色传承。江西不仅是中国工人运动的摇篮、中国革命的摇篮、人民军队的摇篮、共和国的摇篮,而且在长期的革命历程中,形成了极富内涵、极具价值的“八一精神”“井冈山精神”“精神”“苏区精神”等等红色文化。“红色摇篮、绿色家园”已成为江西闻名遐迩的品牌。这些红色资源、红色品牌的传承做大,势必成为江西绿色崛起的内在优荨!拔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这一名句可谓是对革命老区精神的生动描述――既有“壮志”,这是共产党人的远大革命理想;也有“牺牲”,这是老区人民的无私奉献精神;更有“敢教日月换新天”,昭示了创新创造的豪气和自信。省委提出的“创新引领、担当实干”与此可谓一脉相承。这些红色文化、红色精神的传承接续,势必成为江西绿色崛起的内在滋养。在《可爱的中国》中憧憬我们伟大的祖国不远之将来“到处都是活跃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省委“绿色崛起、兴赣富民”战略取向与此可谓异曲同工。我们也势必能传承好、接力好革命先烈未竟的伟大事业,让“红色摇篮”加速实现绿色崛起。

“红+绿”,加出绿色效益。要以红色精神为引领,坚定不移地推进绿色发展之路。我们要遵照的要求,增强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我们的绿色家园,守住我们的生态优势,致力打造“美丽中国”的江西样板,让全省人民始终能呼吸到新鲜空气,能喝上干净水,看得见蓝天白云、绿水青山。在区域发展战略上,要科学谋划、统筹全局,重点抓好鄱阳湖生态区和长江生命线等核心功能区的保护性开发,进而促进全省的生态平衡;在产业支撑战略上,要立足长远、懂得取舍,重点打造以新能源、智能化、信息化等为特征的低能耗、低排放、高科技、高效益的先进制造业,以旅游业、金融业、物流业为支撑的现代服务业,以有机、订制为追求的现代农业,用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加速江西绿色崛起进程。要牢牢把握“兴赣富民”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引领团结全省人民共创共建,全面推动社会事业发展,全力打赢扶贫攻坚战役,让全省人民同步实现全面小康。要致力于构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务实包容的社会风气,为干事创业营造浓郁氛围,为江西绿色崛起提供和谐稳定的环境支撑。

宋代著名爱国女词人李清照有云:“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而今我们这个新的时代,深化改革,虽是“疾风甚雨”,然却不会“绿肥红瘦”,而是绿更翠、红更浓,绿染大地,红泽人心。我们是在红色传承中推进绿色发展,建设富裕美丽幸福江西。我们深信,江西定能实现“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

生命的摇篮范文5

美洲的原住居民印第安人,向来以彪悍强壮闻名于世。

印第安人的种族之所以能够彪悍强壮,与流传于印第安人部落中的“土法优生学”有极大的关系。“土法优生学”,也就是他们对下一代的挑选方式。

在印第安人部落中,若是有婴儿出生,这个婴儿的父亲会将孩子背到高山上,选择一条水流湍急,而且水温冰冷的河流,将婴儿放在特制的摇篮当中,让摇篮带着婴儿随着河水漂去。

这个新生儿的亲友及族人们,则在河流的下游处等候,待放着婴儿的特制摇篮漂到下游时,他们会截住摇篮,看看婴儿是否仍然活着。如果摇篮中的婴儿还活着,证明他的生命力顽强,具备成为他们族人的条件,便将之带回部落中妥善养育成人。

如果摇篮中的婴儿禁不起这般的折腾,发生不幸,他们则重新将婴儿及摇篮放回河流当中,任其漂流而去,实质是河葬。

经过如此苛刻的生死筛选,能够幸存的印第安孩子,当然个个身强体壮,彪悍过人。

印第安人还有所谓的成年礼,也是对生命的一种锤炼。当一个印第安男孩成长到合适的年龄时,族人会为他举行成年礼,在狂欢舞蹈庆贺之后,这个男孩将会被族人亲手绑在森林中的一棵大树上,独自一人度过成年礼的夜晚。

森林中有很多的毒蛇猛兽,这位即将成年的男孩,在成年礼的这个夜晚,必须经受恐惧的考验。这样残酷成年礼的锻炼,目的是培养青年男子成为族中公认的真正勇士。

出于对印第安人的关心和保护,美国曾制定过挽救印第安人的法律。该法律规定:印第安人自出生之日起,由政府提供优厚的生活费用,使其终身不愁生计,简直可以说是提供了养尊处优的条件。

从此,印第安人不知不觉地退出了社会竞争的舞台,过起与世无争的安逸生活。本来,这法律是为了给濒于种族灭绝的印第安人创造良好的生存条件,没料到优裕的物质生活,反而使他们的生存能力大大地下降了。

正反两方面的事实说明,完全没有了压力和风险,没有适度的危机,实在是无助于人类自身的成长和壮大。印第安人对后代的教育方式也许有不够完善之处,但其中确实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生命的摇篮范文6

文化立校——有一种港湾叫摇篮

听到“宝船”这个词,大家会联想到什么?是一艘装满宝物的大船?(此处停顿,环视会场微笑)怀揣着这样的疑问,我们小学语文组十三位老师走进了宝船小学。

很快,江校长就解答了我们的疑问:学校位于龙江宝船厂遗址,这里曾经是中世纪最大的造船厂,为郑和下西洋建造了数百艘大小宝船,学校因此而得名。2005年10月,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视察宝船小学,并亲笔题写了“摇篮”二字,对学校寄予殷切的希望。自此,摇篮,就成为学校的象征、符号和名片。

细雨迷蒙,落英缤纷,我们漫步在宝船小学的校园里,不禁感叹,这里的一切都充满爱的印记:在宝船,你能沉浸在浩瀚的书海,充实自我,不断提高;在宝船,老师将带领你走进美丽的“图形世界”,探寻数学王国的奥秘;在宝船,不用上辅导班就能习得“一手好字”,满怀墨香;在宝船,你能看到由语文老师和美术老师精心设计的经典文化长廊,时刻得到滋养;在宝船,如果你愿意聆听,每一棵树背后都藏着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在宝船,你甚至会在随处可见的消防栓前驻足停留,会心微笑。原来,细心、用心的宝船小学的教师们就是推动这“摇篮”的大手。

所有与我们接触过的宝船老师,无一不闪耀着爱和理性的光辉,虽然他们只是宝船校园内最普通的一员教师,却如宝船上的一位敬业的水手,从情到智全方位地滋养着宝船的孩子们,护送他们扬帆远航。

两天的跟岗学习,我们时刻浸润在“摇篮文化”中。王佳靓老师说:“‘摇篮文化’是生长文化、生命文化,是创造文化,是无限可能的文化。” 钱雨晴老师认为:“‘摇篮文化’用生动形象的方式诠释了宝船小学的教育理想和办学理念。不断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蒋丹萍老师感慨:“每一个孩子都是唯一,即使我们在乡村,也要努力让每一个孩子享受教育的幸福。”

我想:有一种港湾叫摇篮,有一种守护叫乡村。(最后一句慢点读)

生命的摇篮范文7

金融危机,人们的消费有否下降?

“麦当劳大赚,平价超客户与日俱增”“服务平民为主的快餐店和廉价超市逆市突围”“单车销量大增,著名品牌年度税前收入强劲上升”……即使钱包缩水,我们的消费欲望依然不减,只是由价格高的商品转向了低价商品,消费总量仍然有增无减。

人类没有停止过浪费

尽管各类节约运动、绿色环保运动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喊得震天响,但收效甚微,各国政府数十年来公布的统计数据可以证实,即使受到经济危机冲击,我们消耗的资源总量仍在增长,2008年爆发的金融海啸也会不例外。

由“人类中心主义”哲学而来的“消费主义”,是制造地球自然生态危机和人类精神危机的罪魁祸首,地球生物包括人类在内,都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大抉择,人类社会内部的任何一种文化矛盾与之相比都不值一提,比如说,每年全球富人过度消耗的资源十分惊人,仅浪费的粮食就约值200亿美元,而基本制止饥荒每年只需要花费300亿美元。

如要打破这种怪圈,需要全球人口中最富有的1/5人口向“多多益善”的消费观念提出异议。最近的半世纪,购买更多的物品,需求更多的物质,已经成为西方工业化国家人民超乎一切的目的。越是素质高,越是收入高,越是热衷于消费。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所谓的环保、绿色消费,根本与人的文化修养无关,吃喝玩乐才是人类的天性与本性。

对于人类来说,超过一定界限之后,更多的消费并不等于更多的充实。《过度工作的美国人》(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朱利特?索尔著作)触动了许多美国人的心弦。作者指出,自从20世纪中叶以来,美国人选择了更多的金钱,而不重视休闲或家庭。然而,这使得美国人更快乐了吗?民意测验表明,人们正陷于困境:更多的工作、更多的消费及对地球更多的伤害。

不消费就衰退?

经过8小时的职场战斗,你巴不得赶紧打开家门,把空调设定舒适温度,再激活满载3D特效的新游戏机,接上大尺寸高解析显示器,准备好好放松一番;对了!屋角堆积的旧衣物与电器,该处理了……大自然的资源一经开采,就注定了一条直线的“从摇篮到坟墓”之路:加工、制造、使用、弃、污染。

美国学者艾伦?杜宁在著作《多少算够 ――消费社会与地球的未来》中说,消费社会已被普遍接受的常识认为,不管消费对人类和环境造成什么样的后果,我们必须把它作为使我们自己充分就业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国家政策来追求。这种假说深入人心。新闻节目在节假日里对零售超市进行新闻采访,并且提供有关购物者消费意愿的实况报道,似乎那里才是重大事件发生地。

20世纪90年代中期经济衰退冲击美国时,从总统到官员、企业主,每个人都在恳求美国人消费。“漫游车”在美国主要杂志上买下了整版的广告,恳求道:“买一些东西吧,当然我们希望你们买‘漫游车’,但是如果不可能的话,就买一个微波炉,或一只哈巴狗、一张戏票、一个滚脚筒。总之,买一些东西。”

这种恳求背后的理由听起来似乎无懈可击:如果没有人购买,就没有人销售;没有人销售,就没有就业机会。这是因为消费支出,包括从证券市场的运气到以“消费信心”和“购买意向”调查为转移的国家经济方针的每一样东西,而消费支出在消费经济中占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2/3。如果这种“不消费就衰退”的观点是正确的,那么故意地降低人们的消费,不论是个人还是集体,都将是自我毁灭。如果它是真实的,那么,假如把我们的驾驶里程减少一半,将会有半数的汽车站服务人员、轿车理修工、汽车工人、轮胎厂的工人、汽车保险商和轿车资金筹措专家失业。这种由解雇引起的经济波动将导致大规模失业的链锁反应,这种反应可能以重复大萧条的悲剧来结束。

对此,德国环境学家麦克・布朗嘉和当代“可持续建筑”旗手、美国建筑学家威廉・麦唐诺提出了“从摇篮到摇篮”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概念。

实践环保不等于少消费

绿色消费、减少消费就是对环保最大的支持。这是环保人士不遗余力宣扬的“缩减碳足迹”的真理。这与“从摇篮到摇篮”概念有何区别呢?

从气候暖化到低碳,又是节能又是绿色,千头万绪的似乎理不出一个系统的可以遵循的理论或是思路。环保议题几乎成了末世宣言的符号,除了造成恐惧之外,只有无助的感觉。同时,追求环保成为潮流,什么东西都可跟环保扣上关系,尤其是很多企业借环保之名行促销之实,更可能让人过度消费,这种环保营销让环保的真正意涵似乎有“失真”的可能。所以,麦克?布朗嘉教授对于缩减碳足迹的概念,并不十分认同,他比较偏好正向思考――让人类的足迹转变为对地球是正面的,且愈扩大愈好。

为什么降低污染、减少废弃物还不够“环保”?传统概念里的节能与环保,最终只是污染量与时间竞赛的慢性病,以消极的“省”或“减用”的概念来履行环保,对资源可持续利用来说并非长远之道,创造全面性的可回收再利用且无污染的产品,才是真正维持地球生态之道。事实上,所谓缩减碳足迹是不可能真正实现的。举个例子:既然千奇百怪的合成材料造成棘手的环境污染,那就大量运用“天然”成份,诸如植物纤维、大豆油墨、生物能源等,问题迎刃而解了吗?首先,凡是运用于工业生产的“天然”物质,都不会经过“天然”的过程凭空出现,必须透过规模化的农业生产来实现,换言之等于更多的土地开垦以及农药、肥料的施用。假设每个人都决定改穿由可分解植物纤维与植物染料制成的牛仔裤,则需数百万亩耕地种植棉花、木蓝染料等作物,这样一来反而占用了日渐告磬的粮食耕地。

与这种“从摇篮到坟墓”的过程相比,“从摇篮到摇篮”是一个更贴近消费本质和精神本质的生生不息的循环经济设计理念!布朗嘉教授强调,实践环保不等于少消费,不是禁欲主义,而应该是用创意建构新的消费文化。那是欢愉的、生意盎然的消费文化,是向大自然生生不息的生态循环学习,从新的生活方式与新的生产方式着手,透过创意的设计,不再有所谓的废弃物,所有产出(Output)都是另一个流程的输入(Input)。

“从摇篮到摇篮”

没有浪费这回事!

麦克?布朗嘉与威廉?麦唐诺提出的解决方案,并非一点一滴弥补工业革命对大自然的伤害,而是“迈向下一波工业革命”。

无法自然分解的垃圾,不论是地下掩埋场或焚化炉,都会产生致癌物质,污染环境。布朗嘉说:“要了解什么是我说的摇篮与坟墓,只要走一趟堆积如山的垃圾掩埋场或焚化炉,就明白了!”他们的“从摇篮到摇篮”的目标,不是单纯减少废弃物,而是将产品废弃物转化为有用的养料或成为其他对人们有用的东西。布朗嘉认为,现在世界各国着重资源回收、减少废弃物的努力,对整体环保的促进作用不大。新的工业系统必须谦卑的向大自然学习,大自然根本没有废弃物这个概念,所有东西基本上都是养料,都可以回归土壤。他指出,人们所应该做的,是要让商品从设计开始,就要思考商品的“来世”,比如手机的外壳回收后,可以升级成医疗设备使用;让纺织工厂排出废水,可以比饮用水还要干净。

被《时代》杂志誉为环保英雄的麦克?布朗嘉教授正在积极游说,宣扬“从摇篮到摇篮”的概念。此概念正在逐渐影响科技产业,想象一下,以这种概念设计出来的物品:用坏了的地毯,可以丢弃在花园里,为土壤提供所需的养分;用肥皂洗涤过的废水,可以成为河流中鱼类的养分;买一辆车,可以在5年后款式过气时丢弃,也毫不可惜,因为所有材料都能回收利用,组装成另外一种用品;垃圾也可以变成食物;而纸张,将不再只是回收一次两次,而是重复使用一百次、两百次………

生命的摇篮范文8

1.依法建设生态文明海洋

2.对接国家战略,发展海洋经济

3.认知美丽海洋,发展海洋经济

4.海洋宣传日:一天的提醒,一生的行动

5.拥抱蓝色海洋,珍爱生命摇篮

6.生命从海洋开始,善待海洋从你我开始

7.拥抱海洋,感恩海洋,善待海洋

8.手拉手保护海洋环境,心连心传承海洋文明

9.实施海洋强国战略,共图民族复兴大业

10.海洋,中国腾飞的加速器

11.关爱海洋,我们一起行动

12.提高海洋意识,共绘精彩未来

13.关爱海洋,珍爱海岛

14.保护海岛,防止污染

15.民无海洋不富,国无海洋不强

16.建设国际航运中心,推动海洋事业发展

17.传承上海开埠历史,推动海洋事业发展

18.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海洋

19.建设海上丝路,联通五洲四海

20、 保护海洋就是保护人类!

21、 为了人类自己请拯救我们的海洋。

22、 让我们共同行动,还家园碧水、蓝天。

23、 海洋是万物生灵共同的摇篮。

24、 不要让海洋变成世界上最大的臭水沟。

25、 沙化、风尘、赤潮是环境对人类的惩罚。

26、 海洋存亡,匹夫有责。

27、 保护海洋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28、 地球上大部分都是海洋,地球是我们的家园,为了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我们要保护海洋。

29、 1998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主题是:“为了地坏上的生命—拯救我们的海洋”。

30、 保护赖以生存的海陆环境需要我们人类的节制和努力!

31、 愿大海永远清澈与辽阔,愿人类更美好!

32、 保护赖以生存的海陆环境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

33、 动员起来,为拯救我们的地球掀起一场环境革命。

34、 让鱼儿有个美好的家园!

35、 海洋是万物生灵共同的摇篮,共生共荣来自万物的和谐。

36、 保护海洋是人类应尽的责任!

37、 早一天保护环境,多一份生命保证。

生命的摇篮范文9

关键词:生命周期;评估分析;流程

中图分类号:X8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5(a)-0000-00

1 概述

一般来说,建筑工程需要消耗大量的材料及能源。每年,建筑用的材料消耗量超过300亿吨。相应的,建筑消耗了全球超过40%的能源,也排放了大约30%的温室气体或CO2。2009年,中国大约3亿吨煤炭(大约占全国煤炭产量的10%)被用于生产建筑材料。研究表明,通过提高能源利用率,中国建筑业有极大地潜力减少碳排放并取得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每一种材料都经历了生产、使用最终被废弃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所消耗的能量不只对人类非常重要,对生物圈也会造成很大影响。因此,如何评价并量化材料生命周期内能量消耗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1]。

2 能耗组成

建筑材料中的能m可以分为三部分[2],分别为:(1)蕴含能源,指生产材料时所消耗的能量;(2)运行能m,指建筑物维持正常使用时材料消耗的能量;(3)拆除能m,指在拆除回收建筑材料时产生的能量消耗。为了定义建筑材料在全生命周期内的能耗情况,学者们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而言,建筑物的运行时间多超过30年,因此运行能量可能是蕴含能量的数倍。因此,在传统分析中,在生命周期内只考虑运行能量的影响。但Ibn-Mohammed等[3]指出,建筑物的蕴含能量与运行能量之比并不低。因此,传统分析方法中忽略蕴含能量的做法并不可取,会低估建筑物生命周期内总能量的消耗情况。同理,当分析对象为采用了可再生或低碳手段建造的零能耗建筑时,考虑蕴含能量将更加重要,但由于其测量困难,很多情况下无法对其进行定量估计。

3 生命周期分析评估方法

近十年来,生命周期评价(LCA)方法被引入建筑业,用以评估建筑物在建造、使用直至拆除过程中的经济、环境和能源等方面的损耗情况[4]。建筑产业及建筑物本身是能耗和排放大户,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在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中,建筑占了近50%;为了建设生态城市,必须提高建筑行业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建筑行业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作为研究产品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对环境影响最有利的工具,LCA广泛应用在对建筑材料、建筑物本身在其生命周期过程中资源、能源能耗和环境排放等的测量和评估。

目前,该领域研究可以分为两部分,即针对建造工程的全过程评价和针对建筑物的全生命周期评估。其中,对于住宅类建筑物生命周期内能量消耗的评价方法(LCEA)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按照LCA方法的分析周期,可以将其分为三种模式,分别为:(1)“摇篮至大门”模式(Cradle to Gate),分析周期为对原始材料加工直到制造出产品的过程;(2)“摇篮至坟墓”模式(Cradle to Grave),分析周期为对原始材料加工,制造出产品,产品进入正常使用期最终失效废弃的过程;(3)“摇篮至摇篮”模式(Cradle to Cradle),分析周期在“摇篮至坟墓”模式的基础上增加了废弃材料被重新利用或回收再生的过程。而“从摇篮到摇篮”的界定范围更符合材料循环利用及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同时,也有学者进行了LCA或LCEA法在与本项目相关的低能耗或绿色建筑中评估应用的研究。对于大部分低能耗或绿色建筑,都是通过少量增大材料蕴含能源(即使用各种节能手段制造处的材料),而使建筑物运行能耗大幅降低,从整体上达到总能量消耗的最小值。目前,LCA 在绿色建筑评估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建筑材料能耗和环境排放进行量化和评估,为建筑的生态设计、生态修复提供指导;(2)基于某一性能需求,比较两种或多种可供选择材料的环境性能,为建筑材料的选择提供建议;(3)建筑体本身全生命周期过程总能耗和总排放分析。

4 案例

Sartori和Hestnes对普通建筑、低能耗和零能耗建筑的循环回收能源消耗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零能耗建筑的循环回收能源消耗大于部分低能耗建筑。这是因为,为了达到使用阶段的零能耗,零能耗建筑的建筑材料的蕴含能源过大,在回收利用时反而需要投入更多的能量和资源。因此,从全生命周期角度来看,使用阶段零能耗的建筑未必是最具生态价值的建筑方式。

Winther和Hestnes比较了普通建筑和自偿式(零能耗)建筑,认为自偿式建筑在材料部分消耗了过多的能量,因此不应追求对使用阶段运行能耗的无限制削弱。但他们的研究中并没有给出为了使系统能耗最低而应调整运行能耗降低的合理幅度。

对于民用建筑,居住的舒适性是追求的目标。因此许多学者对与居住相关的能耗问题进行了研究。Peuportier等使用LCA方法对建筑物中的热量耗散进行了模拟,并把研究成果应用到法国的两座房屋中。结果表明,建造过程中的环境效益,包括居住着的行为都会强烈影响这些建筑的生态性能。Proietti等对一座使用了先进手段(包括可再生材料、雨水回收再利用、低能耗、新型能源等)修建的房屋进行了LCA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新技术或节能手段修建的建筑物会减少其对环境的影响。

Ramesh等通过研究发现建筑体在其整个生命周期的总能耗可以分为蕴含能耗和操作能耗两部分。从生命周期的角度看,低能耗建筑相比能耗自给自足的建筑(零能耗建筑)具有更好的节能效益,但是,研究中的案例只是局限于发达国家或气候寒冷的国家,没有包含发展中国家及温带地区的国家。

5 结语

由上可知,LCA方法是定量评价建筑物及建筑材料生态效应的基本方法。但是,对生产和建设过程的模拟仍需要考虑供应链的影响。由于缺乏对数据简化的标准性规定,这些方法最终都将导致预测结果的不稳定性。因此,目前急需获得简单有效的可以考虑建筑材料生命周期所有阶段影响的LCA方法,这也是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

参考文献

[1] 刘伟.绿色建筑生命周期成本分析研究[D]. 重庆大学, 2006.

[2] 郑秀君,胡彬.我国生命周期评价(LCA)文献综述及国外最新研究进展[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6): 155-160.

生命的摇篮范文10

晚上好!今年12月9日是纪念学生抗日救亡爱国运动68周年,也正值纪念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同志诞辰110周年,为进一步激发团员青年学生爱国爱乡爱校情怀,热情讴歌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所作出的不朽功勋,在学校党政领导的率领下,一千多人同一颗心,振奋精神,走到这里来举办纪念一二·九运动革命歌曲歌咏比赛。

首先,让我介绍一下参加今晚歌咏比赛的领导嘉宾。

他们是……,以及学校党政班子成员,(掌声欢迎)

下面让我介绍参加今晚歌咏比赛的评委老师及比赛要求。

评委老师……(掌声欢迎)

比赛要求:1、必唱《希望的摇篮》一曲和另选一首革命歌曲;

2、比赛顺序按抽签确定

3、具体评分标准(略)

4、服从评委裁定

5、设奖等次

下面,我宣布泉港一中“纪念一二·九运动”大型歌咏比赛现在开始,全体起立,奏唱《国歌》。

接下来,掌声有请高一年XX班演唱《希望的摇篮》和《 》,指挥XX,伴奏XX,请下一个班级做好准备。

下面,我公布一下前3个参赛班级最后得分: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最后得分……(停顿)……;

有请XX班带来XXX……;

我们的歌咏比赛就要结束了,评委们正认真在统计最后比赛结果。

最后,让我宣布获得今晚歌咏比赛优胜班级:XXX,有请学校XXX,为他们颁奖。依次类推……

获得今晚一等奖的班级是XX,(停顿),掌声有请 为他们颁奖,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以上获奖班级表示祝贺。

我们用歌声唱响了时代前进的号角,让我们勿忘历史的今天,继承和发扬爱国的光荣传统,最后让我们用同样的歌声为今晚的歌咏比赛画上圆满的句号。上下一颗心,团结就是力量。用精神、用团结、用行动来共创泉港一中美好的明天。

全体起立,齐唱《希望的摇篮》。

泉港一中“纪念一二·九运动”歌咏比赛到此结束;

祝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晚安!

附:歌咏比赛过程安排:

1、主持人讲话

2、宣布比赛开始

3、、齐唱《国歌》

4、正式比赛

生命的摇篮范文11

很少有人看到《摇篮》而不被深深吸引。

那是印象派女画家莫里索绘于一八七一年的作品。年轻的母亲坐在摇篮旁,一手托着脸庞另一手轻轻搭在篮边,深情地凝视摇篮里看来即将入睡的小婴儿。她身着亮黑色丝质衣服,微微敞开的V字型领口饰着蕾丝,暗示蕴涵奶水的丰腴胸部;棕黄色的长发蓬松随意地盘在头上,慵懒中自有一股喜悦神色。挂在摇篮顶的白色纱帐轻柔地泻下,占去半个画面却不显得沉闷,反而因母亲脸上专注神情的牵引使纱帐宛如世间最柔美的光芒,具有金色阳光的暖度与微风细雨的质感,全心全意拥抱着宁馨儿。

年轻时看这画,眼角微湿。当下觉得,自己这柴头般的身体被不知名的小火点燃了,转身低头看,什么也没,但步履之间却听到衣角处有的火苗声。

画中,母亲脸上浮着微笑,凝睇的眼神是那么纯洁、坚定且忠贞。是的,忠贞,人们常钻入爱情国度寻找这两个字,看了莫里索的画,我更相信“忠贞”藏在摇篮里。

欣赏婴儿,是人间至福。

怎么可能那么小?一个婴儿首先打破你的空间感与大小观,那碎片洋洋洒洒造成漩涡,使你迷乱起来。一间五坪的卧室是大还是小?一朵盛放的向日葵是大还是小?一个刚出生的婴儿算大还是小?一阵微风,算大还是小?于是你丧失坐标,从僵化的感官轨道逸出,因而看周遭事物竟有了新的空间感与大小比例;心情也是,放大了一件比绿豆还小的焦虑之事,可是也无限度地重复一朵婴儿微笑在你心中激起的欢愉。

小家伙的毛发茂密,如果别的娃儿的头发可做一管胎毛笔,他的可做半打外加一支唇笔。两道眉毛粗黑,连眼皮上亦散布微毫,如退潮后的浅滩。睫毛紧收未放,像一只敛翅小鸟,静静等待它的季节,时间到了,才要舒翅飞翔。小耳朵宛如刚上岸的贝壳,耳蜗上长了浅棕色细毛,轻轻吹,还会软软地摇曳起来。坏就坏在鼻子,不够挺。还好长得一副大头大脸,田野要是够宽阔,放眼望去,也就不会注意那幢农舍的屋顶是否塌了点儿。

小家伙像爸爸。于我而言竟是惊奇的,如果说长年沉浮于情感险滩,忽然来了一个人,一把拉上岸,因着这份奇缘,那人的脸看起来笑盈盈地像一幅桃花源的话,那么长得像他的儿子活脱脱是一个小桃花源。时而,我的目光忽左忽右瞧这一大一小两个男人,不禁情迷。命运再怎么像一团纠缠的毛线球,它自有一套穿针引线的织法。像个守承诺的老祖母,抖着手打毛衣,该你一件毛背心,不是今年就是明年,不是明年还有后年,她会给你,漂漂亮亮的。

看过小家伙的人都说:这小孩成熟,不像刚落地的。

母亲说,婴儿脸上的五官只是粗坯,做妈妈的要是不满意,趁着“月内手”(坐月子期间)好好帮他捏塑。嫌鼻子塌,就多捏鼻头,要是下巴短,拉一拉就好了。她与阿嬷都相信,坐月子女人的手有神力,能使平庸化为俊美,点石成金。

摘自《红婴仔》

生命的摇篮范文12

近日偶然看一个访谈节目,一位学生家长抱怨孩子执意要报考中文专业,“我都搞不懂,这个专业学完出来能干什么?还不如学金融或者计算机专业,有个一技傍身,出来好找工作嘛。”这位家长的想法代表了相当一部分人群的心声——读书就是为了工作,为了赚钱。

说到读书,人们往往将其与名和利紧密相连。“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古代读书人之所以能够忍受寂寞,寒窗苦读,最根本的动力就是“一举成名天下知”的荣耀。时至今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加大,很多人都把有限的时间用在了自己认为最有用的书籍阅读上。以便在残酷的竞争中占据有利的地位,能够最大限度地改善自己及家人的生活。当然,人们在追求功利性读书的同时,增长了知识,也增强了才能。受书本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不自不觉中提升了自己,正所谓“开卷有益”吧。

这里要说的是,读书除了功利性的境界,还有第二层境界,那就是修为性境界。这种境界就是让我们超越功利,读书不要只想着实用,更要注重修养,丰富人生的内涵。每个人的生命和生活领域都是极其有限的,个人的意志受制于环境和时代。在这一前提下,当面对苍穹或是纷繁复杂的社会时,我们时常会感叹自身的渺小。人的生命脆弱如一支芦苇,在岁月的河流中起起伏伏。一场火灾、一次车祸,一场意想不到的疾病、一次不期而至的遭遇,都可能突然改变一个人的生命轨迹,甚至让一个生命戛然而止、烟消云散。而阅读,赋予每一个人生命的价值,在风雨飘摇中摇曳出最动听的音符。

读书可以打破个人生命的局限,极大地扩展我们人生的视野。书籍无疑是人类思想的汇集区,先贤的智慧在这里储存。透过一页页泛黄的书页、一行行睿智的文字,我们看到历史在这里沉淀,数千年的波澜壮阔、社会变革的动荡,人类命运的跌宕,在这里一一呈现。一个人只能生活在当代,而阅读可以突破自身狭窄的生活空间和单纯的感官局限,通过对先贤智慧的传承,反思过去,连接未来,感性的生命得到无限延长,我们将获得人生最珍贵的东西——心智的成长。

为“功利”而读书也罢,因“修为”而读书也罢,这两层境界并无正误之分,更重要的是我们得到了什么。有这么一个故事:小和尚认为整天敲鱼诵经,不见收获,所以准备下山。主持让他走前用竹篮把缸里的水畜满。小和尚提起竹篮来到河边,结果可想而知,刚跑几步水就漏光了。如此几次,小和尚都空手而归。老和尚坚持让他再去,又往复几次,小和尚最终还是提着空竹篮回来了。老和尚看着小和尚,指指竹篮说:“你看看篮子有什么变化。” 小和尚看了看竹篮说:“篮子变干净了。”老和尚又说:“修行,就像这竹篮打水,看似毫无收获,但洗涤了心灵。”小和尚顿悟,又返回念经了。由此联想到读书,无论功利与否,只要投入其中,必有所获。一个人一旦与书结缘,每天“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生命就有了经典的滋养,文化就会在心灵里积淀,人生的视野便会日渐辽阔。当有一天,我们对山川万物充满了热爱,对每一个生命满怀尊敬。在遭遇困境时能够从容淡定,在事业发达时依然心静如水。那么,这就是读书给我们带来的最大的好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