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网络对青少年影响

网络对青少年影响

时间:2023-01-10 21:19:04

网络对青少年影响

网络对青少年影响范文1

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截至2006年7月份,中国上网人数已达到1.23亿,同比增长19.4%,其中18~24岁的青年人所占比例38.9%,大专及本科文化所占比例47.7%,学生的比例为36.2%,可见,学生是接触网络并受其影响的主要群体之一。而且他们上网不是人们想当然的收集信息、查找资料,而是上网聊天,大约90%的学生是泡在聊天室或游戏网站上。试想一下,我们祖国的未来交到这些人手里,有多少人会放心呢?接下来我就具体的谈一谈网络对青少年教育的影响,以及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措施。

网络对青少年教育的双向影响

网络的发展将青少年带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对他们产生了诸多的积极影响,当然也存在负面影响。

1.网络对青少年教育的正面影响

网络的发展促进了网络教育的发展,网络教育彻底地改变了以往的教学习惯和方式。比如网络教育是将学科的相关知识集中在网站上,由各位学习者自行对所需要的知识信息进行选择,使得学习方式真正完成了从被动向主动的转化。由于网络上的资源都是共享的,青少年都可以进行自由学习。

网络开阔了青少年的视野。因特网是一个庞大的信息集合体,青少年学生在网上可以随意获得自己的需求,在网上浏览世界,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最新的新闻事件,极大的开阔了青少年学生的视野,给青少年学生学习、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乐趣。网络为青少年创造了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基础,可以超越时空和种种主客观因素的限制,具有更大的开放性、选择性、多样性和丰富性,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更广泛的学习和交流的机会。网络将促进青少年开放、创新精神的树立,发展和形成自己的开放个性,顺利参与社会生活。

网络将促进青少年道德法制意识的健全。在网络时代,不同的文化背景、政治经济条件、、风俗习惯通过网络交流,其过程中,冲突必将频繁发生。为了避免引起冲突,能够在网络空间中继续存活下去,青少年就必须尊重他人的权利和人格,履行自己的义务和责任。无形中对健全青少年的道德法制意识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网络对青少年教育的负面影响

一是网络在思想意识方面给青少年带来负面影响。网上有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黄色、暴力等不健康的信息。这些东西都极易对青少年造成精神污染。二是网络在传统思想道德方面对青少年也造成冲击。由于网络的世界没有检查者,这种情况容易诱发无政府主义和极端民主化,一些青少年会滥用自己的自由而忽视社会道德伦理的存在。再者,由于网络使用的是人机对话方式,缺乏沟通与接触,他们就容易产生紧张、孤寂和冷漠的心理,对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造成障碍。三是网络的发展加大了青少年选择信息的难度。由于互联网没有主观责任机构,难以对青少年进行信息选择指导,青少年可能会在瞬息万变、令人眼花缭乱的信息之中不知所措。四是网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的学业。有许多的青少年学生沉迷在网络的虚幻世界里,并为此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五是网络对青少年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长时间面对计算机屏幕,导致青少年生理机能失调、内分泌紊乱、神经系统正常调节规律被破坏等等。六是网络的不当利用会增加青少年的经济负担。当青少年们在经济上无法满足需求时就可能会诱使他们去进行违法犯罪活动来获取利益。这也是近几年来青少年犯罪比例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于网络给青少年教育带来的影响的应对措施

网络给青少年带来了思想、道德、生理、心理和学业等诸多方面的影响,这些都必将影响到青少年的教育。在青少年的成长和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家庭、学校、社会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起着不同的作用。为此学校、家长和社会都应该行动起来,一同努力来应对这些负面的影响。为此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发挥好学校教育的强势影响作用

一是提高青少年学生自我约束、自我保护的能力。学校要在校园内开展一些网络知识图片展览,充分利用板报、墙报、标语、广播等特殊功能进行宣传活动,形成健康的网络知识文化氛围,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网络德育引导,并让学生对上网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逐步提高青少年学生自我约束、自我保护的能力。

二是大力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网络素质。在学校的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接触最频繁,对学生的影响最大,所以应尽快地学习和掌握计算机网络的使用技术,及时掌握计算机网络中的各种动态,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给教学插上现代电教技术的翅膀,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指导学生上网的筛选和辨别。并且要能够针对不同学生接触网络的不同程度,适时给予指导、帮助,发挥网络在他们成长中的积极影响作用,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地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

三是抓好校园网的建设。一定要把学校网络资源充分的利用起来,校园网要在课外活动时间和节假日时间,积极向青少年学生开放,吸引青少年参加为学生创造在学校上网的机会,这样可以把学生从社会不适宜的网络环境中争取过来,是管理好孩子上网的一个好方法。比如开设校园网站和师生个人主页,使之成为沟通学校与个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通过网络相互间交流思想,表达自己的意见、观点。通过网络也可以针对个别学生的具体思想问题,提供单独的指导和帮助,实施个性化思想教育。

四是加强对学生网络行为的监控和管理。各学校要加强对计算机及其网络的管理,而且要高度重视,建立健全有关规章制度,各学校应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学校实际情况,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规范学生和教师的网络行为,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消除网络的消极作用。

五是积极开展各种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学校应该积极地组织诗朗诵、演讲会、辩论赛、各类球类比赛等活动,设法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各方面兴趣,让他们在集体活动中体会到与他人交往的乐趣,培养他们的协作精神,改善人际关系。

2.发挥好家庭教育的潜移默化作用

一是家长要用正确的心态来对待孩子。有许多的家长在孩子一遇到相关的问题时便采用强硬的态度,通常都是禁止孩子再去上网但结果却起不到好的效果。因此家长一定要用正确的心态去面对这些事,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导”而不是“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起到好的效果,见到好的结果。

二是要提高家长的网络安全和网络道德意识,发挥家长对孩子的监护和指导作用。我在调查中发现对计算机知识一无所知的家长占大多数,一些家长省吃俭用给孩子买了电脑,至于孩子用电脑来干什么,则全然不知,更谈不上教育和指导了。专家认为,家长应加强自身的网络知识,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跟上孩子成长的步伐。

3.发挥好社会教育的监督保障作用

一是建议国家应出台有关网络安全和网络道德方面的法律法规。国家应该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用以明确各种网络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责任,以及网络道德的基本原则,形成网络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构建和规范网络伦理,为青少年学生进入网络社会创造一个良好的道德环境。

二是建立坚持正确导向的网络阵地。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需要建立起自己的网络阵地,可以对于一些事关大局、事关政治方向、事关稳定的敏感性问题,给出正面的声音,给涉世不深的青少年以政治上的引导。

三是有关的管理部门应该加大监管力度。有关部门应该下大力气来整顿那些不规范的网络场所,还有那些不规范的网站。给青少年创造一个轻松、健康的上网环境,使得青少年可以在虚幻的网络世界中自由的翱翔。

事实上,世间万物皆具有两面性,有利又有弊。高新技术也不能例外,因特网更是如此,关键在于如何利用的问题。我们也正是要通过各方面的努力,使他们学会积极而有效地使用网络,促进其健康成长和发展。只要有关管理部门、教育部门、家长和社会都能充分的重视和正确的引导,让他们在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里尽情的遨游而不迷失自己。让青少年一代可以健康的成长和发展,并成为祖国未来的栋梁之才。

在此,我也想借本文来提醒那些沉迷于网络中,特别是沉迷于网络游戏的青少年们及时醒悟,为了祖国和自己的未来努力学习吧!

参考文献:

[1] Moore,M.G:Learner Support,Editorial.The American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Vol.17,No.3,2003.

[2] Sewart,D:Student support systems in distance education,Open Learning Vol.8,No.3,1993.

[3]http://old.省略/20030923/10 58799.shtml.

[4] 蔡兴勇.电脑网络对大学生生活方式的影响[J].广州大学学校(社会科学版),2005(1).

[5] 段伟文.网络空间的伦理反思[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6]计算机应用中级教程[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7.

[7]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

[8]孙丽芳.大学生网络文化素质探微[J].高教探索,2007(2).

[9]孙晓华.大学生迷恋网络的负面影响、成因及其引导对策[J].教育科学,2004,20(4).

[10]王家翠.网络对高校学生影响的分析与思考[J].福建高教研究,2007(1).

网络对青少年影响范文2

[关键词]网络恶搞 青少年 影响 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1-0229-01

一、当今恶搞发展的现状

恶搞一词源于日本,最初是由日本的游戏界传入台湾,成为台湾BBS网络上一种特殊的文化。这种新文化然后再经由网络传到香港,继而传到我国内地。近年来,网络的普及以及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对恶搞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媒介平台,网络恶搞成为恶搞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如果对形形的网络恶搞作品进行分类,则目前主要的网络恶搞方式有:一是恶搞经典节目和文化作品;二是恶搞名人;三是历史人物和影视作品中的知名角色;四是恶搞自己和自己周围的普通人。

二、恶搞对青少年的影响

网络“恶搞”作为一种颠覆性的作品,在娱乐人们身心的同时具有非常明显的危害性,尤其是对青少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广大青少年理想和价值观的颠覆

红色经典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倡导的,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坚持和学习的。然而,恶搞作品恶搞红色经典传播与主流价值观相背离的文化价值取向,对于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的青少年来说,明辨是非的能力并不强大,你给他们灌输什么样的观念,他们就会给你结出什么样的果。将错误的思想和观念利用他们好奇的心理灌输给他们,对社会的危害无疑是巨大和长远的。

(二)对良知的颠覆

良知是社会和谐的根基,一个没有良知的社会是可怕的。一些恶搞作品通过愚弄社会良知、讽刺社会道德为乐,在传播中不断动摇着社会的信任。

(三)“恶搞”全面侵蚀文化产品

近年来的不少文化作品为增加收视率,无不以恶搞为手段博观众一乐。从《爱情公寓》到《四平青年》,剧中无不充斥着浓浓的恶搞意味。更有不少本应严肃的历史大剧也大打恶搞的算盘,对历史人物来个颠覆性的塑造,还美其名曰是真实解读或另类解读。这类历史大剧的热播,误导了青少年对于正确历史的解读,从而影响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四)“恶搞”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需要一个和谐健康的生活环境和氛围,恶搞文化的传播正在污染着青少年成长的环境。恶搞文化所带来的另类时尚、低俗文化,像一种精神鸦片带给青少年以身心的摧残。

三、建议和对策

(一)学校要完善思想教育课程的改革,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导

作为广大青少年主要成长环境,学校应当利用一切现有的资源和条件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积极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帮助学生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了解真正的民族精神和社会道德,自觉抵制不良恶搞化的侵袭。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教育广大青少年正确运用网络,在网络上不要制作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相背离的作品。

(二)政府部门要继续加强网络监管,加强对网络恶搞的规制

我们政府的相关部门要和学校联合起来对网络进行监管,限制有不良影响的恶搞作品在网络上的传播,有效消减网络恶搞的影响。对恶搞作品进行辨别,按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对网络恶搞作品中符合优秀传统美德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的应给与支持,对于违道德又不触犯法律的作品应给予取缔。

(三)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

国家及相关政府部门应完善现有的法律法规,目前的网络监管存在法律漏洞,一些行为缺乏相应的法律监控。网络上有不少的恶搞作品和我们的主流文化相背离,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因为缺乏相应的法律制度,这部分作品仍在网络中不断扩散开来。完善社会网络监管立法,是整治恶搞作品的有效手段,也是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郭玉锦,王欢.网络社会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14.

[2]谢海光.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21.

[3]陈旧.娱乐至死 恶搞成疯[J].新周刊,2006(17).

网络对青少年影响范文3

[关键词]网络文化 青少年 成长 影响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5(a)-0219-01

1.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

青少年大多数涉世未深,生理和心理还都不是很成熟。对于他们来说,网络科技带来的不只是令人眼花缭乱的信息,同时也是一种在现实世界无法乞求的感官刺激。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对青少年的成长既有有利的一面,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消极影响。

第一,正面影响。一是网络文化的发展有利于青少年网上搜寻信息。网络的一大特点即为搜索引擎,如果对某一问题产生了疑问,不知道如何解答时,网络无疑是很好的求助工具。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而有的青少年羞于向老师及家长求助,此时便可以借助于网络解答心中的疑惑。二是有利于青少年拓展视野。青少年正处于活泼爱动的年纪,在网络上组织的某些活动,青少年可以参加,并从中获得丰富的生活经验。

第二,负面影响。一是部分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耽误了学业。在目前的社会情况下,提及青少年和网络,很多人都会联想到痴迷于网络游戏的孩子,部分青少年将业余时间全部花在网络游戏上,更有甚者,逃课去打网络游戏,形成了所谓的“网瘾”。这种行为不但严重影响了学习,而且容易使得沉迷于其中的青少年性格变的越来越孤僻,不爱与人说话,只爱网络的虚拟世界。二是容易造成青少年价值观混乱。青少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未完全形成。而网络上充斥着多种思想和言行,对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养成是非常不利的,三是影响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坐在电脑前长时间上网对青少年的身体成长不利,缺乏运动,而且长时间盯着电脑屏幕对眼睛也是一种损害。

2.积极应对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

网络文化与每个社会主体都息息相关,如何将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正面作用扩大到最大,将消极影响降到最低,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形成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下面,笔者将就政府、学校以及网络从业者三个层面来进行说明。

第一,政府。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在网络文化中的引领指导作用。在目前的情况下,已经有部分行政机关设立了针对青少年的专门机构,举例来说,在司法机关里有专门办理青少年案件的办公室,选择专门的适合青少年特点的办案人员,实行专人负责。因此,政府可以选择逐步设立专门的工作小组来应对青少年网络行为的相关问题,并可以税收或其他的社会资金协助来支持优良网站的设置。这些网站的内容应该专门针对青少年,包括青少年需要的学习资源、生活咨询以及时事新闻信息等。而且,政府应协同共青团、教育机构、家长代表、青少年代表等共同讨论出一个多数人可以接受的青少年网络行为规范,以此作为教育引导青少年的标准。此外,在保证言论与媒体报道自由的前提下,政府应该加大对网络内容的管理力度,制定合适的内容分级制度,再配合信息检索技术与过滤软件的研发应用,以技术手段来推动网络内容的文明化。

网络对青少年影响范文4

关键词:网络 青少年 利弊 对策探讨

0 引言

让我们来关注这样一组数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0年1月公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有一亿多网民,其中18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占16.6%,18―24岁者占35.1%。患网瘾成瘾的青少年网民高达10%-15%。这说明了什么,说明青少年对网络游戏已离不开了,为什么青少年那么喜爱网络游戏呢?我想原因不外乎精神空虚、性格不良、环境影响、学习的压力等。这些正是导致青少年患网瘾的原因。调查显示,当前我国青少年网络违法犯罪有增长趋势。据公安机关公开的数据统计,1999年我国立案侦查的青少年网络犯罪案件为400余起,2000年增至2700余起。如何认识并引导青少年学生文明利用网络已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1 网络对青少年的利和弊

1.1网络对青少年的利

1.1.1为青少年提供了求知和学习的广阔条件

诸多的网上学校陆续建立,为青少年的求知和学习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和广阔的空间,为青少年提供了最为丰富的信息资源。青少年不仅可以通过网络及时了解学校的情况,而且还可以直接学习课程,和学校的老师进行直接交流,解答疑难、获取知识。它的出现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思想方法,正在成为青少年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获取信息是青少年上网的第一目的。在网上找资料,方便、快捷、灵活。

1.1.2有助于青少年不断提高自身技能,使之更具备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网络中,青少年不再像传统社会中那样更多的被某种明确的权威角色所塑造,而是更多的主动选择社会化的内容和模式。他们不仅被教化,更是创造性的改变社会文化。由于互联网的包容性,使上网的青少年处于和现实生活完全不同的环境中,在思考的过程中,青少年不仅锻炼了自己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而且也提高了自己对事物的分析和判断力;而网络的无边无际也会极大的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潜质和潜能能有效地开发出来。

1.2 网络对青少年的弊

1.2.1使青少年对网络产生了强烈的依赖心理

特别是网络游戏中的冒险刺激、网络交友中的轻松自如、网络不健康内容中的新鲜诱惑等,使青少年逐渐产生“网络成瘾症”,而对自己的主体生活――学习,却失去兴趣,缺乏毅力,自控能力下降,学业荒废。

1.2.2“网络性格”的形成和身体素质的下降

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里,人人都以虚假的身份出现,尽管很多时候,你可以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或无所顾忌地说你想说的话,但在虚假的身份之下,网络人际关系很少有真实可言,时时充斥着不信任感,人际关系紧张。

1.2.3价值观念的模糊和道德观念的淡化

网络虚拟世界里人际关系的随心所欲,无须承担责任和免遭惩罚的特点,养成了自我中心的习惯,特别是网上暴力、色情、欺诈等,使得迷恋网络的青少年道德素质下降、道德观念淡化。

1.2.4网络安全隐患和网络犯罪现象

网络引容易发了青少年的安全焦虑。由于青少年生理和心理发育均不成熟、识别是非能力差、自我保护意识不强,极易造成网上隐私失密、网上恐吓、网上欺诈等现象,一旦遇到,往往惶恐不安,无所适从。网络交流的随意性和隐蔽性,又常常使青少年成为受害者。由于青少年极强的好奇心和模仿性,使得很多网络受害者又成为侵略者,网络犯罪不断上升。

2 教师对青少年上网的引导和决策

2.1加强对青少年上网的引导

网络是科技发展的产物,也是信息时代的标志,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进入生活已是不可回避的事实,而且是时展的需要,它好象刚出生的婴儿,终究是需要细心的扶持的,在正确的教育、指导下,长大成人,建设国家、作出贡献。面对不可阻拦的上网热潮,我们应做到引导和规范相结合,使青少年养成良好的用“脑”和上网习惯。

2.1.1培养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意识

通过各种途径告诉青少年网络的虚幻性、信息的复杂性,对其上网继续指导和适当规范,使其有防范意识,学会区分现实生活和网络世界的区别,培养他们的网络道德意识。对青少年进行网络知识的普及教育,增强他们的网络信息意识。

2.1.2引导学生科学上网

教师要有超前意识,不断学习,拥有更高的信息素养。从网络中发现更多的积极因素,因势利导。如推荐适合显示浏览的文学、科普网站,当学生遇到难题时,指导学生在网上搜索答案,这不但能帮助学生解答相关问题,而且提高了他们使用网络的能力。

2.2教师针对青少年上网不良习惯的决策

2.2.1确定目标,矫正行为

现实中分数的压力,学习的紧张,难免引发一些学生心理上想向外界寻求刺激,而直观、形象、有趣的网络正好提供了机会,老师可帮助学生制定多层次多种类的目标,这有助于学生正确对待上网,矫正不良行为。

2.2.2加强学生思想教育

教师可通过人物采访、辩论会、主题班会等形式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同时加强自律与他律,使他们具有一定的控制能力和辨别能力。除此之外,对学生进行“网络素质教育”,使学生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同时培养孩子分析互联网信息的能力及创造性使用网络的能力。

2.2.3以爱感染学生

针对上网成瘾的学生,进行情理开导,增强理智,以爱感染学生。对沉溺于网吧的学生,要深入了解情况,要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如对经济困难而沉溺于网吧的学生,要教育他们勤俭节约,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集中精力搞好学习;对条件优越而沉溺于网吧的学生,让他们与那些条件好却不沉溺于网吧学生对比,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对身处单亲家庭而沉溺于网吧的学生,引导学生理解自己处境的艰难,发动同学帮助他们,让那些学生得到集体的温暖。

2.2.4把电脑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工具

对于学生的思想教育,除了课堂教学这个渠道,还要以活动训练为载体。如举行“主体导航”活动,有老师提出正确、可行、有趣味的主题,让学生利用网络收集相关资料,制成电子作品,老师组织展示、评选。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会感受到网络所带给他们的精彩,也清楚上网应有节制,进而达到自我克制的目的。

2.2.5跟踪监督,坚定意志

一是档案跟踪,为上网学生建立有关上网的档案,督促学生对自己上网进行档案分析、比较,使他们在教育中产生变化,在变化中加强化教育。二是同学、家长、老师、社会上的好心人跟踪监督,让学生时时处于一种被监督之中,使其心理上有一种必要的压力,这有利于学生逐步摆脱对网络的依赖。三是讨论跟踪监督,对迷恋网吧的屡教不改的学生的心理问题,组织全班学生开展讨论,使他们进一步提高认识,觉得自己不能愧对了老师,同学的帮助、关心、鼓励。

3 结束语

总之,教育者、家庭、学校要给孩子更多温暖和关心,使他们不再到网络上去寻求刺激,教育学生正确的理智的看待网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开导,陶宏开教授说,帮孩子们戒除“网瘾”的“秘诀”是用平等的沟通方式走进孩子的心灵,然后因势利导,对症下药。以知心朋友的身份与孩子沟通,帮他们分析为什么会经常玩游戏,这样带来的问题会有哪些……

参考文献:

网络对青少年影响范文5

[论文摘要]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深刻影响,不良网络文化使部分青少年迷失了方向甚至走向了犯罪道路。不良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表现在思想、道德、犯罪甚至身体各个方面,全社会应当积极配合,维护网络世界的良好环境。

互联网快速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在已经步入信息化的今天,“上网”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而在庞大的网民群体中,青少年占了很大的比例,并且在逐步增多。在给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及身心健康的发展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不良文化在互联网上流行的现象日趋严重,色情、暴力、迷信和信息在网上泛滥成灾,网上道德逐渐沦丧,这些现象已经成为威胁文化安全的世界新公害。网络青少年群体在享受高科技带来欢乐、恩泽的同时,其身心也在承受着网络文化负面影响的煎熬。不良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教育、生活以及价值观念等造成越来越多的负面影响,直接影响着下一代的综合素质。

一、网络文化的含义和特征

(一)网络文化的含义

互联网是人类借助数字通信、信息技术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进行模拟综合,构建起的一个与人类精神世界紧密结合的虚拟空间,在这个空间中,网络群体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社会心理、价值取向以及较恒定的行为模式,它们可以被称为“网络文化”。网络文化是网络时代的人类文化,它是人类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的延伸和多样化的展现。

(二)网络文化的特征

网络文化是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具有集声音、图像、文字于一体的优势和高效新奇的特点。

第一,开放和虚拟。互联网形成了一个没有中心的、开放的网络世界,无人控制,也没有单一的权力机构对它负责。这样就使得网上交往完全是在开放的状态下进行的,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由于网络的无限开放性,导致网络文化的不真实性与虚拟性。大多数网民都不愿意用真实的姓名,由此提供的交流信息真伪难辨。

第二,自由与个性化。与传统文化相比较,网络传播是开放的,任何网民的地位是平等、自主而自由。在这里,网民可以自由交流,畅所欲言。由于网络文化的开放、自由性,也为个性化提供了平台,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学习的内容、进程,选择交流的伙伴。互联网如广阔的海洋,任你在信息海洋中自由游泳、大胆冲浪、展现自我。

第三,交互性与跨文化性。网络互联带来了信息传播、人际交流的互动性,使传播与交流不受时间、地域、身份的限制,受众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同时这种传播交流是双向的,改变了传统信息单向的、自上而下的传播方式,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真正达到了主体之间的平等性。网络文化突破了空间、地域、国别的限制,能实现跨文化的交流、对话和互动。

第四,弱规范性和价值多元性。互联网在世界各国都程度不一地呈现出弱规范性的特征。这一特征在我国也是网络引发多种社会法律问题的基本原因之一。网络的公开性与弱规范性使得网络中的各种信息的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甚至混乱的特征。互联网中符合社会主流要求的信息固然大量存在,但是不良信息与网络垃圾也四处泛滥,色情、错误价值观念、恶意政治观点、反科学伪科学信息随处可见。网上的内容可谓是良莠不齐,鱼目混珠,各种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并存,其价值取向也相当多样化。

二、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促进

(一)网络文化推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转型与跃升

网络文化正以一种全新的界面出现在人们面前,对传统文化规范则是一场脱胎换骨式的转变。网络文化的信息化和开放化使青少年的视野空前开阔,头脑异常活跃,它使青少年传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认知模式都发生了巨大变革。

(二)网络文化为青少年充分施展聪明才智提供了机会和可能

网络把人与人以及社会与社会连接在一起,这里每天都有大量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概念诞生,网络已经成为青少年创造力最大限度膨胀与滋生的一片沃野,为青少年施展聪明才智提供了平台。

(三)网络文化为人类创造了新的文化载体

由于网络文化双向互动性和双向交往性,给人类多国别、多民族、多领域、多形态的文化交往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使人类交往水平得以跃升,促进全球文化交流,使人类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把社会编织于平行扩张的网络之中。

三、不良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

(一)弱化青少年的民族意识

据统计当前网上的信息来自美国的占50%,来自中国大陆的仅占0.01%。这表明,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占据互联网这一文化传播的制高点,一方面控制国家舆论,另一方面源源不断地向其他国家和地区“扒阆”其价值观和精神文化产品。这必将对我国青少年的人生观和意识形态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的民族意识、民族认同感弱化民族身份逐渐消解。

(二)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增多

网络技术使人们的身份可以变成电脑上的一串字符,任何人都可以随便用不同的名字、性别、年龄与人交流而不会被人察觉。据统计,日前,计算机犯罪大约只有1%被发现,而这1%中,只有4%会被指控。网络的隐蔽性特征以及网上黄色流毒、黑色信息、暴力文化的泛滥使网络犯罪层出不穷,侵犯知识产权、恶意制造计算机病毒、黑客入侵等案件逐年增多。

(三)造成青少年人格缺陷

网上交往是一种以网络为媒介,以文字符号为载体的间接交往。交往的虚拟性,使人们不必遵守现实生活中的交往规则,也不必承担违反交往规则而承担的责任,人们可以畅所欲言,甚至可为所欲为,极易导致青少年对人际交往的道德标准的模糊,易产生对现实中的人的不信任,从而淡漠现实生活中与亲属、邻居、同学之间的感情关系。

(四)影响青少年学业和身体健康

互联网使许多青少年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占用了青少年大量读书、学习的时间,对青少年的学业有很大的影响。长时间上网,致使青少年由于睡眠不足而导致生物钟紊乱,免疫功能降低,容易引发紧张性头疼、焦虑、忧郁等,同时,由于玩游戏时全神贯注,身体始终处于一种姿态,眼睛长时间注视显示器,会导致视力下降,眼睛

疼痛、怕光、暗适应能力降低,脖子酸痛、头晕眼花等等。

四、不良网络文化引发青少年犯罪的表现

随着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日益深刻,因网络而引起的青少年犯罪现象日益加剧。2003年3月安徽合肥16岁的胡某在玩一种用刀捅人的暴力游戏时,因技艺不佳被同伴嘲笑,随即掏出随身携带的刀将同伴刺死。2004年5月某中专学生许某和严某上网成瘾,因无钱上网而抢劫出租车司机,致使出租车司机死亡。2008年4月云南警校学员王建军锤杀两名室友,致一死一伤,然后自杀。据分析,该学员沉迷上网,爱玩网络杀人游戏。以上几个案例充分显示了不良网络文化对青少年产生的危害,使一些青少年因种种原因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下面我们具体分析一下网络文化影响青少年犯罪的表现。

(一)因沉迷于网络游戏而导致的暴力犯罪

网络文化是种虚拟的文化。网络游戏多以扮演角色和互追杀等游戏为主,由于青少年自控能力差,往往会沉迷其中,不能自拔,甚至分不清现实与虚拟,从而走上犯罪道路。

(二)受网上暴力文化的误导而实施的暴力犯罪

暴力文化,是指坚持有助于暴力行为发生的行为规范的亚文化。在暴力亚文化中,人们的行为规范受武力或者暴力手段来解决日常生活中问题的价值观念的指导,认为它是种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在这种社会氛围中,暴力已作为一种价值观念渗透到青少年的品质之中,甚至形成种崇尚暴力

的观念。这种暴力文化对于身心正处于成长阶段的青少年来说影响尤为深刻,因为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善于模仿,可塑性强。

(三)因上网缺钱而导致的财产型犯罪

据山东省未成年犯管教所副所长介绍,在2005年新收的三成未成年犯中,有相当多的孩子都有相同的犯罪规律,先是上网成瘾,然后为筹集上网所需钱则去偷、去抢,之后再若无其事地去上网吧。

(四)因受网上色情毒害而导致的性犯罪

据统计,网上的非学术信息有47%与黄色、、色情有关,70%以上的性犯罪是受网上黄色信息的影响,因长期沉迷黄色、色情网络而导致犯罪。因为网络中传播的和信息对正处于性意识萌芽和成熟期的青少年带来的关于性的冲动和引发的性冲动是强烈而难以抑制的。青少年过早涉足性领域,网友间的、事件时有发生。

五、针对不良网络文化影响的对策

(一)立法机关应当加强网络立法

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普及,我国相继出台了《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上网营业办法》、《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这些法规的实施对网络行为已经发挥了一定的规范作用,但仍然程度不同的存在着规定不够明确,缺乏可操作性等弊端,从而有待更加完善和易操作的法律出台,立法机关应当加强相关立法工作,采取有力措施使原有的管理制度合理化与效率化,真正明确文化行政部门、公安部门、工商行政部门以及电信部门等管理机构的法律责任,为我国青少年成长的网络环境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和制度保障。

(二)政府应当加大网络市场监管力度

第一要加强对网站和网吧的监管,加大执法力度,净化青少年的上网环境。针对目前网吧作为我国青少年上网的主要社会场所的现状,政府有关部门必须切实制定对策与措施,网络监管人员应当各司其职,明确责任,对网吧进行检查监管。要求网吧经营者必须严格按照《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的规定营业,严格限制未成年人上网。

第二要加大对网络的技术监控,严防各种不良信息的与传播。互联网是信息技术的产物。由技术带来的社会问题用技术本身来解决可能是最直接和有效的方法。但是,我国目前对青少年安全上网采取的已有措施中,技术措施最显乏力。具体方法比如网站分级,国外已有成功先例,同时大量建立适合青少年成长的公益性网站,对有效防范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有着积极意义。另外,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开发一些技术先进、实用的网络过滤软件,尽量阻止各种有害信息对青少年的侵扰。

(三)学校要承担起教育青少年的重任

第一学校要更新信息时代的教育观念,改变传统教育方法,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积极引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第二提高教师的网络知识水平和技能,只有教师的能力提高了,才能有效地引导、监督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同时增加网络相关课程,把学生的兴趣转移到对网络上有益知识的学习上,使网络成为学生学习的好帮手。

(四)家长要培养孩子良好的上网习惯

第一家长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坚决不上不良网站,不从事网上非道德和非法活动。积极引导孩子良好的上网习惯,从网络中汲取各种有益的知识,真正把网络当作孩子学习的平台和助手。

第二家长要关心孩子,积极配合学校和社会严把上网关,使孩子远离不良网络文化,杜绝不良网络对孩子的危害。

网络及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我们既要看到积极的一面,也要采取有效措施严防不良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给青少年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帮助他们健康快速成长。

参考文献:

[1]刘雪、胡敏洁,网络传播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及对策[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

网络对青少年影响范文6

【关键词】网络游戏 青少年群体 创新扩散

一、问题的提出

21世纪,网络实实在在地介入了现代人的生活。网络传播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形式,其效果研究引人关注,而网络游戏作为网络传播中一种特殊的形态,其效果研究更是引人关注。探讨网络游戏的传播效果问题,青少年群体作为网络游戏使用者中的大多数,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对象。从现阶段青少年的社会化成长来看,网络游戏具有积极作用,它为青少年适应社会开拓了视野,培养了新的思维方式;网络游戏内含的文化价值也赋予了青少年主体地位,“文化反哺”现象随之凸显。但网络游戏也不免有负面影响,对处在人生成长关键时期的青少年而言,很容易在网络游戏营造的虚拟空间中迷失自我。网络传播所具有的思想表达、伦理观念、道德意识多元化的特性,令同样求新求异、强调自主、追求个性化的青年一代难以把握。本文对网络游戏的特殊性进行分析,从多个角度阐述在复杂的网游虚拟世界中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正确途径。

二、概念界定与影响的理论阐释

首先,需对本文所探讨的对象――网络游戏作一个界定。游戏开发之初一度被移植在专门的游戏机上,主要由于当时电脑尚未普及且价格昂贵,无人用电脑来玩游戏。个人电脑走入寻常百姓家,网络游戏的产生也成为可能。由于目前的网络游戏仍然需要以电脑为终端载体,因此,本文探讨的网络游戏是电脑游戏目录下的子目录。

1、网游发展中的创新扩散与“意见领袖”

创新扩散论是适度效果论的经典理论模式之一。它的提出者――罗杰斯认为一项创新如果具有相对优越性、较好的社会兼容性,较低的复杂性和较高的实践性,那么这种创新就会较容易被接受。受众的个人特征和群体因素也影响创新扩散的效果,受众分阶段、分群体接受创新观念。一个创新扩散的过程包括:获知阶段、兴趣阶段、评价阶段、试用阶段和采用阶段。网络游戏在青少年群体中的扩散过程同样经历着这五个阶段。一个新的网络游戏在青少年群体中的的盛行,必须以广泛的青少年受众的“获知”为前提,只有“获知”了才可能产生“想试用”的想法,产生类似感兴趣的想法后,这部分人群才会在游戏论坛,或游戏期刊及游戏类电视节目中寻求更详细的信息。之后,才会去下载这个游戏软件进行自我尝试,如果符合他们的期望值,他们或对他人进行推广,从而使此款新游戏扩散。越多受众使用,游戏商家越会加快版本更新,使新游戏的使用率保持领先地位。而当这款游戏流行到一定程度时,由于青少年群体求新的心理,重复过多的游戏将使其失去新鲜感,游戏商家新的“创新”随之诞生,这是网络游戏的创新扩散过程。

早期的网络游戏使用者应该是那些所谓的专业玩家,他们将某项网络游戏的心得通过互联网上的游戏论坛或者是通过报刊或电视媒介告诉其他玩友,随后产生一批追随者。新游戏第一批尝试者便可被视为网络游戏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意见领袖”。“意见领袖”与“两级传播”等理论是拉扎斯菲尔德等人于1964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所作的“伊里调查”中得出的结论。意见领袖在对传播媒介的接触频度和接触量上都远远高于和大于一般人。他们一般颇具人格魅力,具有较强综合能力和较高的社会地位及被认同感。网络游戏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游戏使用者,而是经过意见领袖也就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专业玩家,随后逐渐发展壮大游戏人群的。

2、网游中的“使用与满足”及精神分析

起源于40年代的“使用与满足”研究把受众看作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作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网络游戏的青少年使用者从宏观上看是一个庞大的集合体,但从微观上来看体现了社会多样性,认知、情感、个人整合和社会整合、缓解压力等方面的需要都可能成为网游使用者的需求。卡茨总结了使用与满足理论的要素,结合网络游戏可归结为:(1)网游使用者在网游虚拟世界中扮演不同角色,实现自我尊重的需求。(2)网络游戏体现互动性和自主性。(3)媒介相互竞争以满足受众需要。网络游戏只能满足受众广泛需求中的一部分。在网络媒介中有许多媒介种类与网络游戏形成竞争。

青少年中网络游戏使用者的需求还可用精神分析理论作进一步分析。弗洛伊德曾提出本我、自我、超我的人格结构说。本我是最原始的人格部分,自我则是人格中的意识结构部分,是来自本我经外部世界影响而形成的知觉系统。而获得良知和自我理想形成了超我。如果说本我遵循的是唯乐原则,自我遵循的就是现实原则。青少年之所以选择网络游戏,一定程度上是遵循了唯乐原则,内心深处的本我需求在召唤。米德也曾经提出自我产生的两种背景:一是动物之间的合作活动的姿态会话,二是游戏和竞赛活动。在网络游戏中,游戏者一方面以自己为伴并同自己思考交流,进行人内传播,另一方面也通过角色扮演使自身处在刺激、影响和控制他人的角色中。

三、对策与问题讨论

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影响,建设与批判同样重要,但建设性地发展网络游戏是长远之道。首先,我国对网络游戏虽已形成法律、行政监管、社会管理相结合,多部门齐抓共管的格局,但在覆盖面和可操作性上仍需进一步完善。其次,提高软件开发专业人员的素质,肩负起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责任。游戏软件开发人员需关注和满足青少年网游互动需求,提供丰富多样的优秀文化产品。第三,严格治理网吧等公共场所,净化青少年使用网络游戏的环境,同时积极建设和拓展他们的现实社会交往圈。第四,家长的指导和监督。家长也需要培养自己的网络技能,在信息化时代与青少年共同成长。同时,要关心他们使用网络游戏的兴趣和态度,帮助青少年做好时间分配,也可培养他们网游以外的娱乐兴趣。

网络是创意的平台,无论是网络游戏服务于青少年,还是青少年聚合于网络游戏虚拟世界中,都要求政府规制、企业运营、社会整合和青少年主体相互联结的网络游戏运营模式。培养青少年群体在使用网络游戏时拥有诚信互助、信息共享和携手共建和谐网络游戏虚拟社区的主流品格;塑造健康向上的网络游戏文化,支持开发富有民族特色的游戏产品,不断满足青少年对网络产品的需求。

网络游戏已经成为青少年生活方式的一部分,虽然关于网络游戏对青年一代产生负面影响的声讨不绝于耳,但在正确的引导下,网络游戏可以产生积极作用,在网游的虚拟空间中,他们同样能展现自信,创造他们自己的文化、表达他们自己的心声。■

参考文献

①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P196

②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P67

③米金升、陈娟:《游戏东西――电脑游戏的文化意义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P41

网络对青少年影响范文7

【关键词】网络 青少年 人际交往 对策

【中图分类号】G5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6)02-0012-02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已经在各个校园普及,网络给青少年学生打开了外面广阔的世界。人际关系是一种建立在心理接触上的社会关系,网络交往指交往主体在网络上发生互动并在交往过程中构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即网际关系。过度沉迷于网络交往的年轻人容易患上网络综合症,从而引发各种心理障碍,使得青少年在现实世界交往中产生人际关系障碍,对现实人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正确引导他们积极健康地利用好网络进行人际交往,是建设和谐校园必不可少的工作。

一、青少年网络人际交往的特点

近年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对全社会民众的思想、行为、工作、学习与生活都开始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它已成为推动跨世纪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上网可以使青少年对种种信息做出快速的反应,并且学会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各种社交网站与聊天工具在网络中不断推陈出新,很快为青年学生V泛接受,大大地突破了以往制约人际交往的时空限制,学生们在各种虚拟班级、虚拟社区中与他人频繁交往,交往的范围也在不断地扩大,从而形成相当规模的交际圈。

在网络人际交往中,人与人是平等的。学生们可以在一种不受限制的状态下自由交流,打破传统文化中的等级观念,从而获得前所未有的人际交往的体验和感受。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社会里,学生们可以任意扮演各种角色。以不同的身份、角色出现在各种虚拟的场所,随心所欲地选择自己愿意交往的对象,畅谈自己关心的话题,而无须去顾忌自己对言行承担的种种责任,因此一些在现实校园里不敢表达的观点、言论往往在网络上更易于坦陈。

二、网络人际交往对青少年发展的积极影响

目前互联网已经成为青少年了解外面世界的一个主要窗口,他们可以轻易从网络上得到各种最新信息,网络人际交往对青少年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扩大人际交往范围

传统的人际交往主要通过交谈、会议、书信、电话来完成。而通过网络开展人际交往就像来到超市一样,学生们既可以跨越时空、地域界限,又可以一点对多点,聊天、飞信、交友在各种电脑、手机等网络终端里顷刻间完成,极大地降低了时间和金钱成本,提高了人际交往的效率。尤其是在人际交往的范围拓展方面,网络海量的信息、技术的引导和可选择性成为学生发展新的人际关系的最高效手段。

(二)激发学生创造性

网络人际交往的平等性与匿名性,使人们相互之间的沟通与互动不像现实社会里面对面的进行,可以将自己生理或者心理的某些缺陷隐匿起来,将自己最美好的一面投入到网络的人际互动之中。更利于彼此之间的思想交流,能够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自信心和满足感,从而满足个人发展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在人际交往中产生的满足感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让他们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专业和其它新知识的学习中去,有助于学生的自我提高。

(三)帮助学生合理表达情绪情感

青年学生们有强烈地人际交往需求,而往往有些人拘于性格自卑、胆怯等原因,不敢过多过深与人交往,害怕泄露自己内心的秘密,造成内心压力过大。而网络由于其独有的特征,使其成为学生结交网友,向网友倾诉和宣泄的新场所,他们可以将自己的真实身份隐瞒起来,把内心世界完全敞开,从而缓解内心的压力,有助于学生合理表达情绪情感,提高心理健康的水平。

三、网络人际交往对青少年的成长弊端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性格、心理和道德形成的关键时期,网络上的黄色、暴力、政治反动等内容势必影响青少年的思想道德趋向,其人生观、价值观极易发生倾斜,严重损害其身心健康成长。

(一)网络上瘾症

由于互联网新鲜事物层出不穷,信息内容丰富有趣,包罗万象,对于易于接受新事物而且求知欲望强的青少年来讲,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据统计全球2亿网民中有1140万不同程度地患有上网成瘾症,其中青少年占绝大部分。恋网成瘾会导致他们生物钟紊乱、思维迟缓、情绪低落、甚至会出现自残意念和行为。

(二)影响学生现实的人际交往能力

网络毕竟是个虚拟的世界,一些学生过于热衷于通过网络发展人际关系,沉迷于网络世界给自己带来的精神体验,通过QQ、电子邮件、网上社区与人交流,却不能顺畅地与他人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以至于网上的朋友越来越多,现实中的朋友越来越少,长此以往就丧失基本的社交技巧,与现实社会渐行渐远,人际沟通越来越难,渐渐失去对现实社会的感受力与参与感。

(三)网络孤独症

由于越来越多的青年人选择网上与人交往,他们同外部世界进行沟通联系主要通过“人机”系统,这种以机器交往的方式不可避免地要破坏和剥夺千百年来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人际交往模式。他们终日与电脑终端打交道,就极有可能导致人与人关系的疏远、淡薄,导致个人产生孤僻、冷漠等心理问题,有的青年甚至一离开网络,回到现实社会就感到不适应,心理上出现强烈的孤独感。[1]

四、正确引导学生进行网络人际交往的对策

引导青少年进行正确的网络人际交往,不仅要靠教师的教育,还要在环境教育中渗透网络教育。学校要优化网络环境,利用网络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提高学生的判断力和自控力。

(一)建立正确的网络人际交往规范

在现实社会中,由于人际交往行为受到法律法规、社会舆论和道德规范的控制与约束。而在网络社会中,人们的行为由于网络人际关系以互联网为中介,交往者的身份往往具有虚拟性、开放性。[2]现实社会中的法律法规、社会舆论和道德规范似乎都不存在了,造成一些学生的网络交往行为肆无忌惮。因此建立网络人际交往规则和交往秩序已经成为引导青年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当务之急。学校应利用各种资源和渠道,加强学生上网自律教育,将法制教育、网络道德教育融入学校的课程和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通过正面的教育加强对学生的约束,并利用各种第二课堂活动不断巩固。

(二)搞好网络心理咨询

网络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对于普及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意识,增进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由于网络交往时空的隐秘性、及时性、无限性等特点,青年人更愿意在网上说出心理话,与交流者进行心灵的沟通,有利于在网上对青年人进行个别或团体咨询、心理互助等活动。因此,可以在网上设立心理咨询主页,定期更新有关青少年维护心理健康的知识,并由专职心理咨询教师对访问的年轻人进行心理咨询。当然,现实社会与学校的心理咨询机构也应起到它应有的作用。所以,不但要重视现实社会的心理咨询机构对青少年健康心理的维护和课堂上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应重视网络心理教育,搞好网络心理咨询。

(三)净化网络人际交往的环境

作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注重学生的心里咨询与指导,对网络成瘾的学生要逐步戒除网瘾,鼓励其积极参加正常的社交活动。网络色情、暴力、欺诈在网络中还有着非常大的生存空间,学生们的法律意识、道德规范无时无刻不受到冲击。对此政府应加强对网络虚拟空间的监管,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对违法违纪的言行严惩不贷。同时,学校要通过加强社团建设,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让青年学生充分接触社会。在现实社会中丰富人际交往的经验,掌握人际交往的技能,帮助他们抵御网络中的不良诱惑,保证其在虚拟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四)培养青少年人际交往的心理素质

青少年应塑造健全的人格,健全的人格能对青少年的人际关系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1. 要克服自卑、悦纳自己。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够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缺点都能做出恰当的、客观的评价。

2. 要克服自己的社交嫉妒心理,正确认识自己,充实自己的生活,建立起网上与网下良好的人际关系。

3. 协调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在人际交往中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并会及时调整自己的负面情绪,加强自己的修养,开阔心胸,保持平和良好的心态,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因此,青少年一定要积极投入到现实世界中,与身边的同学、朋友发展友谊与爱情,体验到现实生活的多姿多彩和温暖关怀,摆脱冷漠与孤独的困扰。

五、结语

网络带给学生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应该科学地利用网络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通过建立正确的网络人际交往规范,使网络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能更好地学习,获得丰富的知识,从而更加健康地成长。我们要在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下,营造出一个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帮助青少年正确处理现实交往与网络交往的关系,从而保证他们在网络时代健康成长,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⒖嘉南住

网络对青少年影响范文8

关键词:网络歌曲 青少年 音乐教育 审美观

近年来,网络歌曲风起云涌。无论是身处大街小巷,还是商场闹市,网络歌曲不绝于耳。根据上海市妇联对全市290名7―18岁少年儿童的调查,最受儿童喜欢的少儿歌曲分别为《两只老虎》《让我们荡起双桨》和《卖报歌》等8首歌曲。调查同时显示,儿童最喜欢的三种歌曲形式依次为流行歌曲(98%)、影视歌(86%)和网络歌曲(80%)①。可见在中小学校中,良莠不齐的网络歌曲也深受青少年学生的青睐。

一、网络歌曲的特性及其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

网络歌曲的产生并非偶然,它是科技、艺术、时代的交叉产物,且将长期存在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娱乐生活中。

网络歌曲旋律简单,且易记、易学、易唱。一是创作者不需要精炼的旋律技法和缜密的作曲思维。二是歌词通俗易懂,贴近生活,多以反映社会风气和表达普通老百姓的内心世界为主。此外,互联网给了网络歌曲零成本的传播平台。网络歌曲是互联网发展和普及的产物之一,并列于网络购物、网络通信等领域,它的传播不需要靠传统的唱片、卡带,更不需要铺天盖地地宣传和对歌手的包装。创作者仅需上传,听者仅需在线收听或者下载。而这一低成本的传播方式使得网络歌曲的竞争性很强。三是普通百姓的审美取向促进了网络歌曲的迅速发展。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受教育的统计数字表明,受过高中及中专教育的人数不到12%,而受过大学本科及专科教育的不到4%。这说明目前很多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缺乏较高的艺术品位和审美追求,而网络歌曲的通俗、贴近生活的特性迎合了很多普通百姓的审美需求。

对于网络歌曲的社会影响,有褒有贬。有人认为它贴近生活、丰富生活,也有人认为低俗不堪,对社会造成了负面影响。笔者认为对这一新兴事物,必须要谨慎、客观地进行分析和评价。在此,笔者主要谈谈低俗的网络歌曲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第一,低俗的网络歌曲容易扭曲青少年的价值观。如《我爱人民币》中的歌词,“我认为赚钱是一种乐趣,只要取之有道天经地义……我觉得花钱是一种刺激,只要量体裁衣合情合理”等,这些夹杂着低级趣味和拜金主义的网络歌曲非常不利于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培养。第二,低俗的网络歌曲不利于青少年道德观念的培养。如《骂人圣经》这类网络歌曲对青少年道德观的培养非常不利,一些自制力不强的学生会去模仿。此外,低俗的网络歌曲容易诱发青少年的早恋情结。特别是正处花季的中学生,对爱情充满渴望,而很多网络歌曲恰恰就是表现男欢女爱的②。只要心理稍有动摇,马上就会投入到“老鼠爱大米”的感情世界中。第三,网络歌曲容易固化青少年的审美取向和艺术品位。马克思认为,质变和量变是相互转化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当量变达到一定程度,突破事物的度,就产生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开始一个新的发展过程。笔者认为若网络歌曲长此以往地发展,必然固化一部分人的艺术品位,这是非常危险的。特别是对于青少年学生,由于他们心理和生理发育尚未成熟,猎奇心强,又缺乏足够的鉴别力,很难对网络歌曲的好坏进行甄别选择,觉得顺口就唱,觉得刺激就学。而且,在学校里形成了一个观念,即会唱网络歌曲是一种时尚的表现。不少在校生整天唱的是网络歌曲,无心于老师教的正统歌曲,甚至于模仿网络做法把正统歌曲改编成一塌糊涂的歌曲。③长此以往,网络歌曲将很容易扎根于学生们的审美意识中,也将对青少年的审美能力和艺术品位造成致命的影响。

二、对低俗的网络歌曲进入校园现象的反思

分析低俗的网络歌曲进入校园这一现象,必须要了解两个问题,即网络歌曲为何吸引青少年?青少年为何接受不良的网络歌曲?上文中,笔者已经从旋律、歌词、互联网等方面介绍了网络歌曲的特点,接下来笔者将谈谈青少年接受低俗的网络歌曲的原因。

有人认为青少年不能抵制低俗的网络歌曲是因为心智尚不成熟、好奇心强和缺乏成熟的判断力。但笔者认为这些只是青少年所处的年龄段正常的心理属性,是客观存在的。然而这一现象是否与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有关系呢?在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提到了音乐课程的四大价值――审美体验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而其基本理念也要求以审美为核心,并指出“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那么,面对低俗网络歌曲入侵校园,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是否正确引导了青少年的审美取向,是否培养了青少年的审美情趣,是否提高了青少年的艺术品位呢?对于低俗的网络歌曲深受学生喜爱的现象,笔者认为我国的音乐教育工作做得不足主要有两点,一是由于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普及,我国社会的日益开放,良莠不齐的网络歌曲迅速充斥了青少年的听觉“视野”,但尚未引起音乐教育者的足够重视,而学校音乐教师也未对学生听唱网络歌曲进行具体、正确的引导;二是部分中小学并未重视青少年学生的正确审美观的培养,多认为文化课的重要性高于音乐教育,或者音乐课可有可无。特别是在偏远山区和农村地区,由于缺乏专业的师资和硬件设备,音乐课上很难谈到审美观。

综上所述,网络歌曲之所以能占领校园,除了青少年客观存在的追求新鲜刺激、追求个性自我、要求情感宣泄等这一特殊年龄段的心理特性以外,部分学校音乐课程缺乏对引导学生甄别网络歌曲的雅俗、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等内容的重视。

三、积极引导,从容面对

从网络歌曲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来看,网络歌曲将不会在短时间内退出校园歌坛。其通俗易懂、学唱简单、贴近生活的特性将仍受青少年学生的青睐。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小巧方便的数码音乐产品,如MP3音乐播放器、音乐手机、计算机等数码产品加快了网络歌曲的传播。此外,众多的手机彩铃制作商和运营商等商业盈利机构也使得网络歌曲难以进步。而由于网络歌曲创作者的能力和硬件技术有限,也决定了网络歌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那么,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应该如何提防低俗的网络歌曲进入校园呢?笔者认为,除了加大文化部门的监管力度和社会舆论等的干预以外,中小学校领导及音乐教师也应对这一现象及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加以重视,积极引导学生对网络歌曲有选择性地进行欣赏。音乐教师应多介绍或教唱艺术性强、贴近生活、积极向上的声乐体裁,从而端正学生的审美态度,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此外,音乐教师也应与学生多交流、沟通,积极了解学生的审美取向,从而对症下药。

总而言之,网络歌曲进入校园是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等诸多因素交叉所导致的一种文化现象。就学校教育而言,只有帮助学生进行网络歌曲的甄别,对学生审美观进行正确的引导,才能有效地抵制低俗的网络歌曲进入校园,更好地提升青少年的整体素质,贯彻美育的教学方针。

注释:

①过八成儿童不喜欢儿童歌曲[N].人民日报,2006―05―15(11).

②蔡音颖,叶亚玲.网络歌曲对青少年的影响及对策[J].宁波大学学报,2007(4).

网络对青少年影响范文9

Internet的诞生、“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使人类逐步进入了网络化信息时代。Internet是目前世界上最为成功、覆盖面最广、规模最大、信息资源最为丰富的网络。信息时代给人们的学习和生活都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但是信息资源和网络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信息资源和网络环境对人们产生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互联网对人们的心理、身体发育具有潜在危害,也给公共道德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课题。研究信息资源和网络环境对社会公德教育的影响并及时寻求相应对策,对社会公德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信息资源和网络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

减弱了学校和家庭对于社会公德教育的可控性。社会信息化使人们处于一个完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广大青少年可在完全秘密的情况下快捷地获取大量信息。通信工具和其他传媒功能业务的拓展使学校和社会的界限渐渐模糊。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和教师很难了解广大青少年受哪些信息的影响以及他们都在网上做了什么,增加了施教者把握教育对象思想状况和日常行为的难度,公共道德教育受各种不良信息的影响增大,德育的可控性减弱。

人们在现实中的交往是面对面的,交流中除去语言的感知外,对方的音容笑貌、体态特征中所包含的丰富信息也能被感知。信息资源和网络环境的交流媒介约束和限制都要比现实社会生活简单、宽松。信息资源和网络环境的这些特点,决定了信息资源和网络环境是巨大信息库的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信息垃圾场。在信息资源和网络环境空间里,人们的社会公德心理与在现实生活中的情况完全不一样。

弱化了社会角色道德。外在的道德机制难以发挥有效的作用,人们在网上的行为难以与现实生活的角色对应起来,从而弱化了社会角色道德。由于没有舆论监督的影响,在现实中不敢做的事、不敢说的话,在网络上都可以表现出来。比如说不文明的话,在公共用户场合做出引起混乱或造成破坏的行动等色情信息、暴力信息、宣扬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生活方式的信息。长期沉迷于网络的人们,很容易受这种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的影响,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渐渐淡化,转向盲目追求享乐、奢侈、刺激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导致人们人际交往的障碍。信息资源和网络环境的虚拟化特征极易导致人们人际交往的障碍。现实交往中,人们能通过观察对方外在的道德行为来判断其道德认知与行为的统一情况并调节自己的交往行为和交往对象。交往伙伴间的影响以及社会舆论监督都可以调节个体道德的发展。人们在网络上活动时,外貌和体态等身体特征隐藏在屏幕后面,具有“去生理化”的特征;同时,人们在网络上减弱甚至消除了对社会规范和内心准则的遵从意识。在网络环境下,由于种种不同于现实生活的环境条件,人们的行为便出现了这种去约束化的特点;另外,网络环境是一个虚拟化的世界,具有去现实性。所有这些必然会造成人们人际交往的障碍。

易造成人们其他网络心理问题。首先是由于长期忽视现实中的交往,人际距离疏远,从而使人产生孤独、苦闷、压抑,甚至情绪低落、消沉、精神不振等情绪,心态冷漠,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和学习进步。网络交往难以形成真实可信的人际关系,交往的安全感降低。长期下去,必然会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其次是人格异化。人格是一个人所表现的稳定的精神面貌,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网络生活中青少年却能表现出双重人格,出现“现实的自我”与“虚拟的自我”。网络的虚假性、自主性、匿名性都会带来青少年双重人格偏移、异化。长期发展下去,就会出现“虚拟的自我”离“现实的自我”相去甚远,甚至截然相反的严重心理疾病。

信息资源和网络环境条件下社会公德教育对策探讨

强调因势利导,正视社会道德的个体享用性功能。我们的传统道德教育坚持的是“社会本位”的教育价值观,重视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轻视个人利益。与此相应的,传统社会公德过于强调德育的社会性功能,忽视弱化德育的个体享用性功能,以至于制定的德育目标大而空,流于形式,德育实效低下。高效德育不仅要使广大青少年感受到掌握和遵循某种道德规范对自身来说是一种约束、一种限制、一种牺牲、一种奉献,而且,应当使他们从中得到愉快、幸福与满足。道德的最高境界是一种美的享受。只有社会公德的自我享用功能不断得到提升与发挥,才得以使受教育者把各种道德规范的遵从逐渐从他律转变为自律,直至达到“慎独”的境界;使人们不是把道德和道德教育视为一种异己的力量,而成为自身主动的追求,是一种自身不断完善化、理想化相一致的力量。

更新道德教育内容。德育内容是指德育活动所要传授的具体道德价值和道德规范及体系,德育内容要受到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制约,从而承担起为政治经济服务的职责,这是不可违背的德育规律。我国现行的社会公德大纲将我国社会公德内容分为几大块,即政治观教育、人生观教育、品德观教育、法制观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然而,传统的社会公德内容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世界已显得无所适从,必须为社会公德注入新的活力。比如信息道德教育,它是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道德是在整个信息活动中,调节信息创造者、信息使用者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综合。信息道德可以促进人们在信息活动中遵循一定的信息伦理与道德准则,规范自身的信息行为。再如人格素质教育,也是社会信息化进程中社会公德不可缺少的部分。面对纷繁复杂的不良信息,应培养人们的“慎独”精神;虚拟世界的蓄意欺骗呼吁人们诚信观念的提高;网络犯罪的增加,对人们的法制观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家庭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随着网络化出现的一种有思想教育工作者在网络上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方式,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式。

近年来,中央领导同志对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非常重视,2000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以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有了具体部署。各地教育部门也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在总体规划、经费投入、网络建设、网上监控和队伍培训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

新的形势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网络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的观念,正确认识网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应当充分有效地利用网络载体,搭建起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积极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用马克思主义占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

用网络的过程中锻炼人们的自律性。在网络社群中培养广大青少年的自律性。有研究指出,在依靠道德自律――规则约束的网络实践中,要发挥对广大青少年个体社会化的作用还需要达成网络社会的共识,产生网络社群的认同。这就需要完成以下几个步骤:第一,选择在运作中居于特殊地位的管理者或协调人,并且要赋予他们处于这个地位的临时权威性。他们所主张的秩序能够被广大青少年自觉认可和服从。这种服从虽不是绝对的,但至少应是必要性意义上的认可。第二,在网络社群中有关维护和谐与秩序的行动的信息应该公开化。从网络伦理指南的产生、网络伦理向导的指派到审查和执行的具体实施,都应该对广大青少年公开,使其能据此及时提出异议、实施监督。广大青少年要在游戏规则的暗示下,对其行为在网络环境乃至真实生活中的后果承担应付的责任,特别是自愿担负管理和协调工作的广大青少年应该有更大的社群责任感。第三,广大青少年应该比较积极地对其管理规范要求作出反应。能否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网络社群的基本和谐,网络社群的积极响应是关键。广大青少年在自己的信息资源和网络环境中,必须认同这些共同规则,只有这样,信息资源和网络环境空间的活动才可能有序展开。

在信息资源和网络环境与现实的结合中提高自律性。一方面,使人们坚持在现实生活中坦言网上活动。另一方面,让人们坚持在网上袒露自己的现实生活。信息资源和网络环境上的交往自由在于网上的人互相都不认识,于是失去了外在的道德约束,但是如果在网络环境活动中与现实的朋友同事见面,外在的道德约束就没失去其监督的意义,人们才会有现实感而不会作出违背道德的行为来。因此,让人们主动地把自己的生活展示给他人,主动形成自己的“熟人世界”,接受“熟人”的监督,人们的自律性才会增强,其信息资源和网络环境道德水平自然就会提高。建构学校、家庭、社会为一体的网络公德教育大环境。加强学校与学校、学校与家庭以及学校与社会信息资源和网络环境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形成学校信息资源和网络环境与社会信息资源和网络环境的优化组合,为信息资源和网络环境德育工作取得良好效果争取有利的社会大环境。今天,社会生活网络化、信息化的潮流已不可逆转,道德教育工作者只有顺应时代要求,密切联系人们的生活实际,关注网民思想动态,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与时俱进地推进网络德育发展,社会信息资源和网络环境德育才能取得人们所期望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罗国杰:《中国传统道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2.徐少锦、温克勤:《中国伦理文化宝库》,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版。

3.程昌明:《论语译注》,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网络对青少年影响范文10

在快速阅览海量的网络信息中,对阅读的信息的记忆不深,往往是对内容大概了解的状态。这种过量的未经处理的感性信息,无形中干扰他们的理性思考。长期积累感性认识,却不对其进行分析综合,弱化了理性思维,造成认识能力的钝化,必然导致了道德判断的缺失,迷失了方向,影响了良好道德行为观念的形成。这种虚拟交往的交往方式,淡化人的情感互动,诱发青少年对事物真实的情感缺失、冷漠,产生焦虑的情绪。过多利用网络获取信息,会形成强烈的心理依赖,是对自身一种意识强迫症。这种网络强迫症不断被强化,必然导致青少年的意志障碍,甚至引发精神意志危机。

二、网络文化促进品德形成

1、有助于提高青少年的素质

互联网的开放性,能使各式各样的意识形态的文化能够在网络上自由地传播。丰富的内容扩大了青少年的认识视野,给品德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而且随着政府对网络工程的重视,不断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正能量信息资源以及政策文件,为品德教育工作提供借鉴经验,促进青少年的品德教育朝着正向发展,提供保障。

2、有助于发挥青少年主体能力

互动的网络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品德教育平台,打造了全新的教育情景。借助网络实现互动讨论和交流,实现青少年主动参与,表达主体意识,真正实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变革了以往通过传统的说教方式,极大地扩展了青少年品德教育空间、内容,更大限度地发挥其潜能。

3、满足青少年心理需求

在社会节奏飞快、压力大的今天,青少年的孤独感不断增多。网络文化所具备的虚拟性和隐蔽性,给人们带来了比较自由、平等的精神空间。在网络上,青少年能比较自由地抒发自己真实情感,倾诉自身内心世界感受,表达个人思想,宣泄个人不满的情绪,回归真实自我,从而缓解压力,放松身心。

4、促进德育工作的生动化

网络的互动性使德育工作内容从平面走向立体,从单一变成多样化,使品德教育内容越来越全面充分,并且有选择性、客观性。网络文化在扩展品德教育内容的同时赋予了吸引力,使德育工作变得更具针对性。

三、学校德育工作现状

目前,学校的德育教育主要局限于课堂,组织学生听取形势报告和讨论,进行个别谈话等。德育的内容单调、形式化,对学生的教育效果不佳,而网络能方便快捷地传递信息,快速地解开青少年关注的疑惑,实现教育的针对、有效、开放性和预见性,为青少年品德教育提供新的途径。由于种种原因,青少年不愿在老师面前表达出自己真实的想法,这成了德育工作的障碍,而网络能为学生提供匿名的、自由阐述观点的宽松环境,使学生表达真实思想。教师可对这些思想分析,综合对策。网络成了观察学生思想变化的最佳窗口。学校制定的传统德育模式明显滞后,它忽视了青少年对周围环境的情感体验,而且德育内容单调、抽象、枯燥乏味,很难得到青少年的认同。相反,网络却为青少年提供声、图、文、影像的内容,对青少年的品德导向影响巨大。因此,在网络条件下加强青少年的品德教育非常重要。

四、学校德育工作的对策

1、鼓励使用网络

学校在政府扩大投入的情况下,积极建设网络,推动远程教育建设。鼓励和规范青少年在学校上网,尽可能地实现学生上网受到监督和指导。帮助他们如何选择健康的网站,浏览对自身成长有利的信息,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学校还可建设独具特色的校园网站、网页,有目的开辟品德教育阵地,利用这个阵地组织活动,开展讨论,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有助于针对性、及时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2、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网络观

鼓励和宣传网络知识,提高青少年对网络的正确认识。使学生认识到网络技术双面的作用,其作用随着主体的使用而发生变化。要传输青少年的上网道德,提倡文明上网;在网上遵守我国的道德规范,强化自律和社会责任感。引导青少年建立科学的伦理道德,谢绝不文明上网行为,养成按规定上网品质。

3、更新德育内容方式

教师要改变德育观念和德育方式,实现单一向双向互动、从机械的灌输朝潜移默化渗透的转变。首先,利用网络技术提供低成本的资源,开发出比较适合本地的品德教育资源,并将资源通过网络技术形象生动地再现情景,从而达到情景交融、快乐教学。其次,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开展自主学习活动,养成自教意识,形成自教素养。

4、引导青少年辨别网络信息真伪,合理游戏,合理使用网络

网络对青少年影响范文11

关键词:不良网络文化;青少年犯罪;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3-0283-01

一、不良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

(一)不良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起着诱导作用。犯罪心理学中的犯罪行为概念指的是犯罪者在一定犯罪心理的支配下实施违反刑法规定应该受到处罚的行为。犯罪行为是外在因素,犯罪心理则是内在因素,二者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处在青少年时期的群体身心尚未成熟,思想观念正处于不断形成的时期,来自各个方面的价值观念很易对他们产生影响。不良网络文化中蕴藏着大量的导致青少年犯罪的社会行为 ,将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其中每一个青少年,是犯罪行为在青少年心理上被激活、被强化。

(二)不良网络文化的主要表现为青少年犯罪提供了“智力”支持。不良网络文化的衍生和传播,对青少年犯罪方法起着渲染、扩展和教化的作用。其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不断地腐蚀着青少年的心理。其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一是网上黄毒肆虐,众多兜售的图书、图片,对网民特别是青少年网民构成了严重危害。二是互联网犯罪网络严重。它分为针对互联网本身的犯罪和利用互联网实施的犯罪。三是一些青少年上网成瘾,极易导致心理病症发生,出现感情异化。如果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缺乏“慎独”和道德自律,就有可能摆脱现实社会中人伦关系的约束,丧失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观,放纵自己的行为。如一些青少年习惯于网络游戏中的打打杀杀,动刀打枪,易产生精神麻木,在现实中有时一言不发就把刀锋相向,酿成悲剧。每年全国都有很多这样发生的犯罪案例,他们几乎忘记了现实的杀伤力而沉浸于网络而犯罪。

(三)不良网络文化环境的负面影响对青少年犯罪起着促进作用。虽然社会在不断转型和发展,但仍处在负面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之中,事件、暴力文化案件等都会快速在网络上被曝光炒作。有的新闻中过多过细地报道犯罪事件的过程、电影电视中色情暴力的镜头、植入广告中堕落生活的引诱、文学戏剧中掺杂的不良文化等都属于负面文化环境,无形之中也为青少年提供了污秽的文化信息。由于这些不良文化信息的传播和熏染,导致社会推崇的“高尚精神、艰苦奋斗、榜样力量”在一些青少年心目中几乎消解已尽。

二、祛除不良网络文化影响,有效预防青少年犯罪

(一)家长要培养良好的上网习惯。首先家长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坚决不上不良网站,不从事网上非法活动,培养孩子良好的上网习惯,从网络中汲取有益的知识,真正把网络当做孩子的学习平台和生活助手。其次家长要关心孩子,积极配合学校和社会严把上网关,使孩子远离不良文化,拒绝不良网络对孩子的危害。

(二)学校要承担起教育青少年的重任。首先学校要更新信息时代的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积极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其次要提高教师的网络专业知识水平,只有教师的能力提高了,才能有效引导和监督学生使用网络。再次要增设网络相关的课程,把学生的兴趣转移到对网络有益知识学习上,使网络成为学生的好帮手。

(三)青少年要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青少年网民要按照《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每个青少年应树立网络道德自律精神,并使其真正明白任何借助网络进行破坏、诈骗和造谣攻击他人等都是违法犯罪行为,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和受到相应制裁。

(四)政府应加大对网络市场的监管力度。一是要加强对网吧的监管,针对网吧作为青少年上网的主要场所的现状,政府有关部门必须切实制定对策和措施,网络监管人员应明确责任,各司其职,对网络进行严格监管。网吧经营者必须严格按照《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规定进行营业,严格限制未成年人上网。二是要对网络技术系统的监控力度,严防各种不良信息的和传播,坚决遏制文化垃圾的生产和销售。三是要对那些失范的青少年加以矫治,帮助他们提高认识、端正态度、改正缺点。

网络对青少年影响范文12

一、网络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影响

(一)网络为青少年拓宽了一条信息来源和沟通的渠道。

网络信息量大、交流速度快,成为青少年寻求知识的主要手段,青少年处于个人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海量的网络信息和资源使青少年的思想处于活跃状态,青少年可以很方便地在网络上找到他所感兴趣的内容,主动了解到各种信息,并能通过自己所学的知识,经过一定的思考,融合成为自己的观点,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提高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在以后社会生活中打好基础。

(二)网络扩大了青少年的社交范围和沟通对象。

青少年借助虚拟的空间与他人交流,为了使沟通交流顺利没有冲突,青少年就必须在保证自己权益的前提下学会尊重他人,这种思想和行为在无形中对青少年的道德法制观念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另外,青少年还能在网上给他人提供帮助,满足他们的表?F欲和成就感。

二、网络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消极影响

(一)网络在对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构成潜在威胁。

网络的飞速发展对青少年的生活、学习方式,甚至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标准等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由于青少年学生的判断力和自制力相对较差,一些缺乏方向感的青少年在心理准备不成熟的情况下投身其中,不但吞噬了金钱和宝贵的时光,更是吞没了他们求知的心智和原本善良的情感。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们接触到的信息内容是经过层层过滤,一些不正确的、不适合的内容已经被删除,而网络信息内容丰富却庞杂,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也存在问题,很多低级、庸俗、黄色和反动的信息泛滥。在这种网络环境下,青少年辨别能力较差,加上自身知识的缺乏,很难对信息进行正确的选择。加之目前中国对互联网的控制力和信息的屏蔽能力较弱,渗透着西方文件价值观念,严重影响了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对社会安定也是一种潜在的威胁。

(二)网络容易导致青少年的道德弱化和人际关系淡化。

青少年在网上面对的是一个虚拟的世界,给人际交往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而且不必承担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和责任。在网络上,每个人都是匿名存在的,信息可以匿名,许多人认为不需要承担任何社会责任和法律责任,容易产生一些出轨的行为。终日与网络打交道,缺乏有感情的人际交往,必将导致人与人之间产生隔阂,使他们趋于孤立、冷漠和非社会化,即不关心集体也不关心他人。不少青少年沉迷于以战争、暴力为主要内容的网络游戏,容易使人心理失衡,混淆虚拟与现实的关系,产生焦虑、压抑的情绪,因此近几年青少年的不道德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越来越多。

三、网络时代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建议

网络的特点决定了其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既有机遇也有挑战。一方面,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互联网带来的既有教育手段的现代化,更有教育观念和内容的现代化,给思想政治工作开辟了广阔的舞台。另一方面,互联网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对策。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要提高青少年的素质,对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要求就会很高,不仅要有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而且还要拥有现代信息技术的素质。加大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建设的培训力度,优化教师队伍,在做好文化素质培训的同时,让他们认识到掌握网络技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利用网络更好的开展工作。建立一支有专业网络技术的年轻的、知识型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拥有现代的信息素质,具备信息处理的实际技能和对信息进行筛选、鉴别和使用的能力。

(二)更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观念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多使用摆事实、讲道理、照本宣科的教育方式。网络的平等性要求广大青少年教育者要改变灌输为主的教育方式,打破传统的教与学的关系,变单项传授知识为双向互动学习。利用网络的交互性和及时性,可以开展形势多样、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网络更新速度快,涉及面广,

(三)正确把握青少年特点,科学利用网络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