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网络与新媒体技术

网络与新媒体技术

时间:2024-03-19 14:37:04

网络与新媒体技术

网络与新媒体技术范文1

,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将引发传统编辑手段的全面变革。学术科技期刊实现

全程电脑化的时机已逐渐趋向成熟。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异将使学术期刊编辑方法和手

段不会仅仅停留于简单的键盘输入和排版。目前,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各种手段运

用于学术科技期刊的编辑出版发行,尚处于初始阶段,但不久将会全面而深入地展开。

【关 键 词】学术性期刊/编辑出版/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

【 正 文 】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在未来的几年中,各种计算机相关技术都会得到飞速

发展和应用,使计算机变得更加人性化,智能化。而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的迅猛势头

对传统学术科技期刊带来的影响尤为深远。

目前,学术科技期刊的现状已不能适应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读者的多样化需求,

纸介学术科技期刊,以传统的方式办刊,不仅难以在市场经济潮流中站稳脚跟,而且也

正受到计算机和多媒体网络技术、电子报刊和电子出版物的挑战。学术科技期刊必须面

对社会发展的现实,转变传统的期刊编辑出版模式,迅速实施期刊编辑出版的计算机化

,并逐步实现向多媒体、网络化编辑的转变和过渡。使学术科技期刊所承载的信息更加

高速、全面、方便、准确地传至读者手中。

按照常规的期刊出版流程,作者的稿件经编辑加工后,由印刷厂录入排版,打出校

样,经过数次校对,然后制版印刷。如果利用作者的磁盘文件,在电脑上编辑加工,则

可省去排版输入程序,编辑人员坐在计算机前改稿把关,减少了校对次数,却又同时减

少出错的概率,并且大大减轻由重复输入造成的精力和时间的浪费,缩短出版周期。

值得指出的是,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蓬勃兴起,越来越多的作者已不满足

于稿件软盘的寄递,而是希望用电子邮件把自己的稿件发送到编辑部的电子信箱中,出

版部门只要运行电脑中设置的E —mail程序,就可在计算机显示屏上看到作者的来稿。

在另一方面,计算机技术又始终处于高速发展的进程中。处理器速度不断得到提高

,硬盘的容量也正以每年60%的幅度在增长,但是价格却在持续下降。1994年1兆字节

的价格为1美元,到1998年1 兆字节就只值5美分了。如果说, 以前阻滞我国学术科技

期刊电脑化进程的多为财经方面的原因,今天已经不成为太大的障碍。

问题主要在于,由于传统期刊编辑、出版和发行的配套运作已相对成熟,整个流通

程序比较固定和规范,而采用一种新的编辑形态,就意味要有相应的人员管理及工作运

作方式的变更。有些期刊编辑出版部门因此宁愿稳妥地在其固有领域及方式上保持观望

,而不愿在这方面进行人员、资金和其他方面的投入,反映了一种认识上的误区。

应该看到,学术期刊实现全程电脑化已逐渐趋向成熟。而且,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

异的发展趋势还表明:学术期刊编辑方法和手段不会仅仅停留于目前较为普遍的简单的

键盘输入和排版。多媒体和网络的各种技术手段全面运用于学术期刊的编辑出版的前景

必将成为现实。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给予我们一个发挥创造力和提升人本身智慧能力

的机会。信息技术正在潜移默化地改造我们的听觉、视觉、嗅觉、触觉,改变着人类传

统的时空观念,社会运动方式,伦理道德观念和法律环境。这场席卷全球的革命刚刚从

改变我们的行知模式开始,正以坚定的步伐深入我们生活的每一个侧面,改造行业社会

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更改造着人们认识生活,思考世界的观点、方法。

多媒体技术是指用计算机对文字、图形、声音、动画、影像等多媒体信息进行综合

数字化处理的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主要应用于多媒体个人计算机、多媒体信息管理

系统、多媒体通信、多媒体电子出版物等,近期以来,运用多媒体手段来对学术科技期

刊进行编辑加工、行政管理和发行宣传,也成为一种显著的趋向。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将

引发传统编辑手段的全面变革。传统编辑方法与手段同多媒体技术结合后,将给未来学

术科技期刊的编辑工作带来全新的变化。

多媒体技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数字技术的结合,使期刊出版工作过

程和学术科研信息传播不受时间、地点、国界、环境等影响,这将有利于提高世界信息

的流通速度,促进远隔重洋的各民族文化科技的及时交流。

多媒体综合了报纸、广播、电视等功能,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要素结合起

来,这一结合也成为学术期刊编辑、发行的一种全新形式,给受众以全方位的、多维的

信息,光纤通道将电视网、电话网、计算机网三网合一,使三大传统媒介开始走向高度

的综合。

充分利用多媒体文、图、声、像的优势,有利于全面提高学术期刊编辑工作效率和

刊物质量,促进电脑多媒体编辑技术的有的放矢地发展,并为今后计算机技术的普及、

繁荣打下良好基础。

多媒体编辑要处理大量的3D图形、 数字音频和视频信息, 还有从Web网络传来的

高带宽信息。加速图形端口(AGP)即将大量投入应用,这是一种用来连接CPU和图形加

速器、比PCI更快的总线,AGP 同时还提供图形适配器与系统内存之间的连接,有了这

种连接,在3D应用程序中就可以将大量的纹理贴图保存在系统内存中。到2000年,所有

的图形都将是3维, 使用字处理或者电子表格软件的人将不会觉察到有什么不同。

近期出版的一些专业电子排版系统,已集文字处理与图形图像处理功能于一身。不

仅大大降低了此前许多排版软件在文稿中植入特定图像时的繁琐操作和不便,而且可以

利用软件提供的多种绘图、制图功能,使非美工专业人员也能方便地制作出具有专业水

准的图形图像,并通过手写板或扫描仪顺利实现图文混排。使数学、化学、物理等科学

网络与新媒体技术范文2

【关键词】高校;信息化;无纸化;节能减排

近年来,随着校园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基于网络与新媒体技术支持的校园活动日益增多。社交平台、校园客户端、手机平台等新兴的宣传推广方式成为校园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此过程中,也产生了诸如信息泛滥、安全性缺失、平台繁多等问题,不利于校园活动的积极有效开展。因此整合网络与新媒体资源,实现快速有效的信息与沟通,成为当前校园无纸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结合镇江市几所高校的无纸化校园的建设现状,主要来探究如何整合资源,实现通过校园网络平台高效地进行校园信息传递、师生交流、通知下发等功能,从而达到校园无纸化的目的。

一、镇江某高校校园无纸化的建设现状

江苏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推行校园无纸化已有多年。该校在近日获得“全国高校团委系统新媒体应用先锋奖”。在平台建设方面,该校已采用了包括OA办公平台、飞信平台、BBS、“微校园”客户端、PU(Pocket University)系统、校园网等多种网络与新媒体方式并辅之以时下普及率较高的社交平台进行校园活动宣传与管理工作。在管理机构方面,学校与国内多家知名软件公司合作,开发适用于校园的手机客户端,并成立了信息中心负责管理校园内的网络运行情况。目前,学校基于OA平台的无纸化办公系统已经较为成熟,能够安全、稳定、高校的教职工的校园办公工作。但在校园活动的宣传推广过程中,由于信息渠道众多,容易造成信息准确性较差、口径不一、安全性得不到保证等诸多问题。另外,在开放平台的信息过程中,由于缺乏规范的审核机制,校园信息的公信力得不到保证。信息过程中平台众多导致的信息泛滥使得学生产生信息疲劳,由此对校园活动产生厌倦情绪,有时候宣传效果适得其反。

二、网络与新媒体技术对于校园活动的作用

随着电脑、智能手机在学生中的普及,学生更多的选择在网络与社交平台上进行娱乐活动,究其原因,网络与新媒体凭借其丰富的形式、广泛的内容以及较高的时效性赢得了学生的喜爱。由此入手,校园活动中可以通过对网络与新媒体的应用,提高校园活动的知名度与参与度,将学生由单纯的参与线上活动向线下活动引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此同时,线上宣传可以节约学校的宣传经费,减少资源浪费,促进校园活动的丰富与发展。在推进无纸化校园的建设过程中,促进学校师生的文化交流,增强学生对于现代社会信息技术发展应用的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节能减排意识。

三、当前校园无纸化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校园新媒体平台繁多,兼容性差

通过实地调查了解,我们发现目前校内的活动信息平台主要包括官方平台(校园门户网)、电信运营商平台(飞信等)、网络社区(贴吧、论坛等)、社交平台(QQ、人人等)、校园手机客户端(微校园、PU平台)等。众多的平台各有特色,依托的资源不同,功能差异明显,技术上难以兼容。用户群各有侧重,往往校园信息在某一平台时无法达到广泛传播的目的,使得信息效率低。

(二)活动信息不规范,缺乏有效的审核机制

互联网等新媒体作为一个开放平台,其开放性远远超过传统媒体。在此过程中,校园信息的主要依靠同学们自发地转发传播。除了学校的官网由学校网络中心负责管理维护之外,其他平台很难做到实时监管。因此对于某些不规范、不真实信息的监管上存在漏洞,有时候会引起信息的误解和负面信息的过度放大,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和学校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信息安全性差,对于信息保护力度不足

众多的平台丰富了师生的联系途径,同时也给信息的保护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诸如个人资料、成绩、就业资料等信息通过同学间的转发与上传,极易导致信息外泄,从而侵犯到相关学生的隐私。同时,由于缺乏相关的信息安全教育,学生对于此类信息的保护意识不强,无形中加剧了信息泄露的风险。

(四)由于技术更新快,校园信息平台更新频繁

当前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各类客户端与社交平台层出不穷。近年来,江苏大学共启用5种信息平台。然而在某一平台的建设完善过程中又推出其他平台,两者存在功能冲突或者重复,导致相关部门和学生对于平台的定位不清,平台的普及率因此受到影响。平台的频繁更新也使得其相应功能无法得到很好的发挥,不利于校园内信息共享,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校在相关软件购买维护方面的费用浪费。

(五)相关校园客户端不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没有好的反馈机制

据调查,学校的校园客户端建设多依托于外部的网络公司,而网络公司由于自身对于高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不足,平台功能设计过于单一,使得平台交付之后无法全面满足师生的要求。而师生的实际需求无法通过直接渠道有效的反馈给开发者。这样的问题得不到解决,使得学生对于平台使用的积极性下降,不利于新媒体的应用推广。同时,针对智能手机的客户端开发忽略了一些没有配备智能手机的同学对于校园活动信息的需求,不利于他们的发展。

四、以无纸化为目标的校园网络与新媒体应用问题解决方案

(一)整合各种平台资源,促进平台高效运行

现今校园内各种不同的信息平台共存,要充分研究各个平台的特点,在信息过程中充分利用不同平台的不同优势。分析各平台用户群差异,信息做到有的放矢,不能盲目滥发信息。研究平台间的兼容通道,促进不同平台间信息传递与转发,融合平台差异。

(二)完善校园活动信息审核机制

建立从上到下的审核机制,选拔各级信息审核员,形成信息审核体系,监控校园信息的流动,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和不规范现象。学校要建立信息应急机制,对于不真实信息及时纠正,对于网络谣言予以打击。校园活动从立项到开展过程中的所有线上宣传,都应该进行有效的审核,保障信息的真实性、规范性。

(三)对不同信息实行相应的安全把控,确保信息安全

对校园信息进行分级,编写信息安全守则,严格规定哪些信息可以在上传,哪些信息不可以上传。确保内部文件、学生档案、论文材料等信息不外泄。加强信息安全教育,提高师生的自我信息保护意识。严格控制校内信息平台的登录、访问权限,启用IP、用户名的多种认证方式保障信息安全。

(四)建立网络平台建设反馈机制,保证平台建设与学生需求相对接

在校内开展网络平台建设专项调研,了解师生对平台功能的不同需求。邀请各网络公司的技术工程师到学校进行实地调研考察,深入了解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尽量在已启用的某一较成熟平台基础上进行修改和功能扩展,既稳定了用户群又节约了学校的经费资源。在后期管理方面,信息中心定期开展意见征集活动,不断完善和提高信息平台建设的方案和效率。

(五)制定校园信息守则,促进校园网络文明建设,形成健康、进步的校园网络文化

要建立一个成熟高效健康的校园网络平台,实现校园活动的无纸化,离不开学校的校园信息文化建设。学校应该以《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为基础,编制校园信息守则,在学生中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把网络平台活动打造成引导学生成长、促进学生交流的沃土。在校园活动的推广过程中,逐步树立学生对于当代社会信息的适应能力和辨别能力,提高学生的节能减排、节约资源的意识,从而推动学校师生的更好发展。

五、结束语

在高校无纸化建设过程中,以网络与新媒体为方式的信息化是实现建设目标的根本途径。在此过程中,实现校园网络与信息资源的优化整合对于节约能源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希望能通过对一些问题的分析研究,为高校的无纸化过程中问题的解决提供借鉴。与此同时,如何在资源整合过程中处理好平台管理和学生自由之间的关系,如何规范网络开放平台的管理,如何通过体制建设使学生从沉迷于线上活动转变为积极参与线下实体活动,都为我们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方向指导。

参考文献

[1]Howard Falk.Electronic campuses[J].The Electronic Library,2003,21(06).

[2]肖潇,沈能,向鹏.浅析低碳校园无纸化――以实践调查为例[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04):223-224.

[3]张红武,程滨,周俊,张从昕.基于校园网的无纸化基金评审实践与思考[J].医院管理杂志,2010(05):479-481.

[4]秦嘉杭,许鑫,苏新宁.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6(04):63-69.

[5]蒋东兴,宓,郭清顺.高校信息化发展现状与政策建议[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15):27-30.

作者简介:

戚猛耀(1991―),男,大学本科,现就读于江苏大学管理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网络与新媒体技术范文3

计算机网络技术将不断提升网络数据传输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为用户提供更方便的应用接口、路由选择,以及更完善的网络管理和拥塞控制,使计算机网络技术向智能化的方向发展。这就要求计算机网络不再是以典型IP服务所提供的固定编码和标准分组格式,而是根据用户实际需要,将网络内部执行转变为用户指定的应用执行。

2互联网新媒体概述

2.1互联网新媒体的内涵

互联网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性互联网络,是由不同类型的计算机网络和计算机连接而成的全球互联网络,具备超文本、超媒体连接的特点,能够提供远程登录系统、信息检索、电子邮件、文件传送、BBS、万维网、即时传呼、聊天视频、网络新闻等功能。互联网新媒体是以网络为主体的传播平台,利用数字技术、网路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设备,向用户提供娱乐服务、商务服务、传播信息的一种新型媒体形式。互联网新媒体之所以被称为“新”媒体,是因为这种媒体形式实现了媒体产品与信息技术的相互结合,转变为了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传播手段、传播方式,突破了传播时间、空间的限制,能够突出受众在信息传播中的主导地位,推动了媒体发展的巨大变革。

2.2互联网新媒体的基本特征:

(1)大众化。近年来,互联网等高科技技术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网络的普及程度也随之越来越高,目前我国的互联网发展已经比较有序,无论是资源、技术、设备还是用户都发展快速,网络媒体的大众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尤其是随着产业技术的不断完善和进步以及国内各大网络运营商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从而使得网络接入的软硬件环境都获得了不断优化,终端产品的整体价格也大幅度下调,用户上网门槛的降低为更多社会公众接触网络新媒体提供了有利条件,互联网新媒体的大众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

(2)多样化。网络本身是人类创造出来的一种先进技术,它的出现和发展也都应与人类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现如今,网络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媒体,其应用性和融合性也都越来越强,尤其是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升级和完善,它的功能也随之变得多样化。网络新媒体多样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上:其一,网络与人们的生活联系更加紧密,如网络通讯、网络社区、电子商务、网络金融等等,这些都是“新”的信息传输、交换途径;其二,网络专业性增强。专业的网络服务现已成为互联网应用的一大特色,如电子邮件、搜索引擎、网上银行、网络新闻等等,同时各种“新”服务形式也正在不断涌现,网络新媒体多样化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3)融合化。目前,网络媒体正在向宽带、移动和三网融合方向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网络用户、手机用户都大幅度增加,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速度也随之不断加快,3G网络的正式开通,使得3G用户群体越来越多。同时三网融合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网络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在使用各种多媒体业务时更加方便,这不但有利于促进移动多媒体电视、数字电视、手机电视等“新”业务的发展,而且还有助于推动网络创新,进而促进产业文化升级。

3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对互联网新媒体的影响

3.1对互联网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影响:

(1)对信息传播时间和空间的影响。相比较传统媒体而言,互联网新媒体在信息传播方面打破了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对称、不均衡,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能够实现信息的实时传送,不受地点、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在一定程度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严重影响了信息传播的效率。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互联网新媒体拓宽信息传播范围、提高信息传播便捷性提供了技术平台。如,新浪新闻、腾讯新闻、网易新闻等门户网站,均都能够为受众提供24小时不断更新的新闻讯息,这是传统媒体难以做到的,体现了互联网新媒体“新”传播途径——网络传播的优势。

(2)对受众互动的影响。现阶段,随着计算机网络覆盖率的日益提高,计算机成为了人们生活、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通过网络媒介将庞大的信息资源整合起来,能够满足不同年龄层次、不同职业岗位、不同兴趣爱好的受众对信息的多样化需求,进而有利于调动起受众接受网络信息的热情。此外,网络媒体的信息传播为受众设置了交流平台,使受众可以在电脑、手机等终端设备参与信息传播,增加了网络信息的浏览量,有利于提高广大民众对热点新闻的关注度,提高网络信息传递收益。

(3)对信息传播即时性的影响。实现信息传播即时性是互联网新媒介的一项重要功能。互联网新媒介可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第一时间内新闻事件,并在全球范围内形成重大反响,而传统媒介在新闻事件时需要经历一定的制作周期和传播周期,虽然能够保证信息的优质性,但是却牺牲了信息传递的时间,为此互联网新媒介成为了即时信息传播的首选载体。

(4)对信息保存的影响。相比较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信息传播媒介而言,网络信息具备更强的保存性,在简单的操作下便可以将自己所需的信息完整地保存在电脑上,并且不会增加额外的保存成本,在用户需要时可以不限次数、不限时间地调阅。这种“新”的信息保存方式,突破了以纸质为保存载体的限制,有利于减少纸质保存新闻信息所占据的空间,也弥补了纸质保存载体易丢失、损坏的缺陷。人们的工作、生活已经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紧密结合在一起,仅仅需要接入互联网的计算机便能够为人们提供丰富的数据信息资源。

(5)对信息内容结构的影响。在线视频技术作为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不断完善的过程中,网络信息传播方式也随之向声音化、图像化、直播化的“新”方向发展,从而带来了信息传播内容结构的重大变革。在线直播可提供高清晰度的视频,既可以直播新闻、实事等信息内容,也可以上传用户周边的社会现象,这使得互联网新媒体的信息承载量不断增大,信息来源渠道更为多样化,使得信息内容结构不断创新。

(6)对信息传播成本的影响。在计算机网络技术日渐成熟的环境下,互联网新媒体实现了信息传播的低成本运作,借助于网络平台信息几乎不需要付出费用,这与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有着本质区别。传统媒体需要耗费一定人力、物力、财力对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其成本相对较高,而互联网新媒体则省去了绝大部分信息传播成本。

(7)对受众地位的影响。传统媒体将受众置于被动的地位,只能让受众被动地接受信息,并且传统媒体缺乏与受众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难以及时获取反馈信息。而互联网新媒体可以彻底改变这一现状,为受众提供了“新”的主动获取信息的途径,受众通过收索引擎能够自主地选择信息、获取信息,同时还能够在交流版块实现受众与受众、受众与传播媒体之间的交流,使新媒体及时掌握社会舆论导向。

3.2对互联网新媒体传播载体的影响

当前,我国已初步建成3G网络,标志着通讯网络与互联网的正式融合,不仅拓宽了互联网新媒体的覆盖范围,而且还使无线设备成为了媒体传播信息的“新”载体。随着手机技术的更新换代,智能手机逐步代替了仅有通讯功能的传统手机,因其具有独立操作系统、PDA功能、无线接入互联网、人性化设置以及可支持第三方软件等技术优势,深受广大年轻人的喜爱。通过在智能手机上安装各种客户端,能够使其具备与电脑类似的功能,如信息浏览、发表观点、关注热点问题等,凸显了手机作为移动互联网客户端的优势,可以说手机互联是互联网发展的“新”方向。为此,新媒体也将手机作为了信息传播的重要终端设备,纷纷开发各种软件,以满足人们随时随地了解生活服务信息、浏览社会热点动态的需求。目前,互联网新媒体可为手机用户提供信息定制服务、个性化服务,使得互联网新媒体从提供全面化信息向提供专业化信息“新”方向转变。

3.3对互联网新媒体产业的影响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新媒体产业也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各大商家开始意识到互联网新媒体在传播信息方面的优势,纷纷利用互联网这一“新”的传播渠道实施营销宣传策略,在网络平台投入大量广告,以获取良好的宣传效果。如2012年,京东、苏宁、国美三大电商的价格战可谓是收效显著的网络化商业炒作,三大电商纷纷在网络上发表信息要打价格战,使得众多网民对此深信不疑,虽然价格战仅是一种商家的炒作,但是却通过网络信息传播达到了提高产品销售量的目的。除此之外,在电子加密技术、安全浏览器等网络安全技术逐步完善情况下,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安全保障,这些网络安全技术可以自动识别钓鱼、木马网站,为支付宝、财付通、网银等网络支付工具创建安全的运行环境,从而使电子商务成为了当前最为重要的商务形式。如以淘宝为例,仅2013年双十一狂欢节一天的交易额就超过了350亿元。由此可见,电子商务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为互联网新媒体这一“新”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

4规范互联网新媒体发展的建议

现阶段,互联网新媒体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暴露出一些弊端,如传播信息真实性差、传播侵权、公信力不足等问题,对社会舆论导向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为了充分发挥新媒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必须加大对新媒体的监管力度,以规范新媒体的发展。具体建议如下:其一,突出管理重点。由于网络媒体的应用范围较广,所以在管理方面应当区别对待,可针对各种网络媒体形式确定管理的重点,如对电影、科技类可适当放宽监管,对于一些专业报道政治新闻的网站,则应当加大监管力度;其二,对管理模式进行优化调整。网络媒体与传统的媒体存在较大的差别,故此应采取更加完善的管理方式和手段进行管理,同时,还应加大立法,使网络媒体的管理真正有法可依;其三,应对管理机制进行不断完善。网络媒体的管理任重而道远,建立一套完整、有效、可行的管理机制非常必要,这有助于促进不同地区、行业、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有助于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其四,发挥网络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可以通过建设新闻网站,使网络媒体肩负起网络宣传的责任,强化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功能作用。

5结论

网络与新媒体技术范文4

【关键词】富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 富网络应用 媒体

一、富媒体技术的基本概念

所谓富媒体技术,是指在网络环境下通过网页、流媒体、富网络应用(RIA)等先进技术对多种媒体进行渲染展示和交互控制的技术。[1]富媒体技术集桌面应用程序丰富的用户使用界面功能,便捷高效的部署以及友好的互动交流于一体,是一种新型网络资源融合应用技术。从概念中我们发现,富媒体技术主要有两层内涵:

(一)富媒体技术是一种网络技术应用。富媒体技术是伴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而发展形成的一种技术,它主要解决的是信息资源在网络环境中传播的问题。网络传输有其特定的技术标准,需要符合不同带宽的限制,流畅的将信息资源呈现到用户界面。传统的多媒体技术因其受格式、数据量大小的限制,很大程度上不能符合网络传输的标准,这就造成了信息资源在网络环境传播时出现了迟滞性。富媒体技术则使用流媒体、富网络应用(RIA)等先进的网络技术,很好的解决了信息资源在网络中传播的稳定和速度的问题。

(二)富媒体技术关注点在于交互控制和双向信息推送。富媒体技术除了对多种媒体进行渲染展示以外,其更重要的一点是使用富网络应用(RIA)以及Web技术搭建一个用户交互控制和信息双向推送的平台,它为信息资源和用户之间构筑了一条稳定、便捷的通道,服务器可以将用户需求的资源推送到客户端,用户也可以实时回传用户数据,达到双向交互的目的。

二、富媒体技术的特点和优势

富媒体技术是一种网络应用技术手段,它着力解决信息资源在网络环境下传播的关键技术难点,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应用技术,有其独有的特点和优势。

(一)富媒体技术的特点: 根据富媒体技术的基本概念,富媒体技术的主要特点应包括一下几点:1.丰富的UI展现。富媒体技术可以实现丰富的页面控制功能,提供更加人性化的UI界面,将用户最需要的操作功能集成整合在页面或者客户端中;2.深度的用户交互。用户对于与信息资源之间的交互,不只是满足与对于资源的播放、暂停等简单的交互,富媒体技术能赋予用户和信息资源之间更深层次的交互控制,使用户在浏览信息资源的同时,使用客户端的各种外接设备主动参与交互;3.动态驱动的响应机制。富媒体技术的动态响应机制能够持续的响应用户的各种操作,并对于用户的操作给予及时的回馈,并间接的影响用户的下一步操作,从而引导用户进行学习体验;4.部署的便捷特性。富媒体技术支持包括浏览器或者客户端的访问,用户不用安装任何插件,就能通过浏览器或者客户端对信息资源进行自由访问,并且服务器推送的信息能通过网络高速、准确的传递到每个终端节点;5.融合桌面应用和网络应用。富媒体技术能够将桌面应用和网络应用完美结合,实现桌面即Web,浏览器即桌面。富媒体技术能够将单机的应用程序实现网络连接,使用户能够更为便捷进行网络学习。

(二)富媒体技术的优势。根据富媒体技术的特点,其在信息资源建设中同样具有其特有的优势,可以归结出以下几点主要优势:1.更加丰富的媒体展现能力。富媒体技术编译的场景中除了可整合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形式,还涵盖了矢量图形交互电影和各种复杂的交互式流媒体格式;2.强大的动态交互能力。富媒体技术在进行丰富媒体信息展现的同时,还能更多的加入了网络交互性操作,使用户融入整个网络教学训练的环境之中;3.融合式网络教学的业务体验。富媒体技术能够通过一组连续的富媒体场景信息传递,使用户在PC终端上体验音视频服务、动画、下载、媒体控制播放、呼叫、sms/mms发送、定时提醒、摄像头捕获等各类业务操作,最终将信息资源整合为一个完整的资源平台,提高用户的业务体验;4.实时的内容分发。富媒体技术能将服务器端的资源更新实时推送到客户端,客户端的信息一旦改变提交,其他的各个终端上的数据同时更新。随着网络应用的发展,富媒体技术实现了“网络应用”和“丰富媒体”的结合,能够在更高的层面上,遵从网络教学的标准和技术规范,并利用网络教学的优势,解决学习前端的交互控制、网络资源共享和系统间的互操作问题。

三、富媒体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的比较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基本概念是:多媒体技术是指将图、文、声、像等媒体通过计算机进行集成整合的信息处理技术。[2]笔者已经通过上文介绍了富媒体技术基本内涵,但是人们经常混用多媒体技术和富媒体技术这两个概念,为了进一步理清这两个概念,笔者从以下几点说明二者的不同之处。

(一)基本定义的区别。从两种技术的基本概念可以看出,多媒体技术是一种强调媒体类型多样性的计算机技术,而富媒体技术则强调页面控制、页面展现、互动交流、信息资源推送、桌面应用和Web应用的一种网络融合技术。

(二)集成整合能力不同。多媒体技术具有一定的整合能力,但是对于媒体格式、资源类型有限制,并且对于用户使用要求必要的插件或者播放器。富媒体技术具有优异的资源集成整合能力,对于媒体格式几乎没有限制,并且不不需要客户端安装任何插件就能进行信息资源浏览,自带渲染器,形成一个完整、无缝的信息资源整合平台。

(三)对于网络的依附程度不同。多媒体技术制作的信息资源,在网络环境下必须全部下载才能浏览,会话活动仅限于浏览器,一旦浏览器关闭,会话则会中断,信息资源则停止传递;富媒体技术则具有一次加载,多次使用的特性,数据可以在客户端进行缓存,即使终端会话,用户也可以在客户端进行离线浏览使用。

综合以上几点我们发现,多媒体技术和富媒体技术在其根本上存在着区别,两种技术各自具有不同的技术特点,富媒体技术是对多媒体技术的一种补偿和完善,它不仅重视媒体展示的丰富性,更加重视信息资源的交互性、桌面应用和Web应用的融合性,是一种网络环境下的技术革新。

参考文献:

网络与新媒体技术范文5

【关键词】新媒体 网络传播 媒介管理

人类历史上每一次传播技术的革新与普及,都改变和重塑了人类交往和社会生活的方式,并最终导致社会结构的变革与转型。以传播新技术为依托的网络媒介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交往与传播的新方法,而且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交互式活动平台。

但当我们沉浸在由传播新技术营造的美好世界中时,却始终不应忘记头顶高悬的“达摩克利斯剑”。互联网等新媒介在给人类的交流与交往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人类社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新问题,诸如网络暴力、色情信息的传播;犯罪或组织对于互联网的利用;利用网络技术收集、窥探个人隐私,传播网络流言;利用网络故意诽谤或制造传播虚假新闻信息等等。这些问题不断地冲击着传统的社会道德规范与法律制度,并且为大众传媒的规范与管理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挑战。

一、传播新技术的魅与惑:新媒体“失范”

新媒体“失范”,主要是指目前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因基本规范的缺失或不健全,以及道德调节作用的弱化乃至失灵而导致的传播活动混乱失序的状态。突出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网络垃圾信息泛滥

传播新技术的核心特征是数字化。毫无疑问,数字化与网络技术使信息传播更为便利,并在保证传播质量的前提下提升了传播效率。人们可获得的信息数量大大增加。但与此同时,垃圾信息也大大增多。

2、网络不良信息的广泛传播

以传播新技术为基础的网络媒介为人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平等与开放的交流平台。与之相伴的,是交往的难以控制以及由此引发的自由与权力的滥用,网络色情、暴力、虚假、欺诈等不良信息的广泛传播就是其主要后果之一。

3、网络暴力的盛行

所谓“网络暴力”就是网民利用互联网实施的“暴力”行为。主要表现为网民以暴力语言对当事人进行群体围攻、对个人隐私恶意披露,乃至迁移至现实世界中对当事人进行行动和言语侵扰的行为。

二、技术与社会环境:新媒体“失范”的深层动因

网络媒介既面临着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同样的传播伦理问题,也面临着影响全球化、易于侵犯个体隐私权等新问题。这些新旧问题产生或加剧的直接诱因固然是传播新技术,但其背后还有着更深层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心理等多方面因素。

1、网络传播控制与保障言论自由相冲突

网络传播独特的逻辑拓扑结构为自由开放、及时互动创造了条件,同时也增加了控制网络传播内容的难度。目前大多数国家对网络传播的内容控制较为宽松,其根本原因不在于技术因素,而是因为网络传播控制与保障公民言论自由相冲突。面对保障言论自由的基本法律或条款,政府在控制网络传播内容时往往如履薄冰、举步维艰,稍有不慎便会因触犯公民言论自由而招致抗议。

2、网络传播控制与网站追求经济利益相矛盾

为了吸引更多的网络用户,提高网站点击率,进而吸引更多的广告商投放广告,获取生存资本与经济利益,新闻网站不得不想尽一切办法追求网络新闻的时效性与独家性;而我国网站新闻采编权的缺失,又迫使其不得不主要依赖于新闻生产时间的压缩与传播主体的多元化。生产时间的压缩带来的是网络新闻生产把关环节的缺失或骤减,传播主体多元化带来的是传播者新闻职业素养的参差不齐以及对于媒介伦理要求的不了解与不执行。再加上网络新闻把关机制的不健全,网络媒介虚假新闻泛滥,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大量传播就不足为奇了。

3、网络环境刺激下个体行为的异常

有关研究表明,人们在不同的环境下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方式;即使是环境里最小的不安因素,也可能导致“正常人”表现出异于日常的行为,有时这种作用的结果还很惊人。网络虚拟世界恰是这样一种表面看来不受控制、不用对自己行为负责,充满了各种可能性和变数,易于导致个体行为异常的交往环境。已有的调查也证实了网络环境易于导致人们在与他人交往时被激怒,不再克制自己并做出非理。

4、媒介管理机制滞后的必然结果

传统的媒介管理机制已不能管理和制约具有跨疆域、互动性、开放性和自由性等新特点的网络媒介生产与传播活动,这种管理机制上的滞后只会导致新媒体“失范”进一步恶化。

三、媒介管理与社会控制机制的调整与重构:缓解新媒体“失范”的可能性

在任何时代,控制或指引技术的力量总是在发现与解决技术变革所导致的各种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发展并日臻完善的。无论控制或指引的力量强大与否,其介入技术发展都有其深刻的原因和必要性。

互联网等传播新技术的发展也不例外,它同样需要控制或指引技术的力量。对于传播新技术的控制,我们既要发挥使用这些技术的媒介组织内部机制的影响和制约作用,也要借助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等外部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从媒介管理观念与模式的变革以及社会控制机制的调整与重构等多方面制定应对策略,进而充分发挥传播新技术的积极作用,减弱并控制其消极影响。

1、变革媒介内部管理观念与管理模式

媒介管理者的管理观念决定了媒介管理的模式和手段,并最终影响到管理结果。要适应传播技术的发展,首先需要变革的就是媒介管理观念。网络传播的全球性和迅速及时打破了传播传统的地域界限,互联网的交互性又为网络传播的自由发展及传受身份的自由转换创造了条件,这些都使传统的以传者为中心,重在信息前对其加以严格控制的媒介生产管理观念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对于网络媒介的管理必须既要有控制的观念,又要有自由的观念。

在媒介管理模式层面上,过去对传统媒体实行的审批把关制度大部分已不再符合对新兴媒介进行有效管理的要求,对于网络媒体来说,控制信息质量比控制信息总量更为重要,对于内容的把关需要借助于信息者在之前的自律和媒介管理者在信息之后的审核。

2、调整与重构传播新技术的法律、行政控制机制

技术的社会控制是指社会对偏离和违背技术规范与社会规范的行为加以调节、引导和限制的过程。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可通过法律、行政、道德以及教育控制等多种综合手段实现。

本世纪初不少国家针对互联网传播相继出台了法律、法规和政策条文,探索有关传播新技术的法律控制与行政控制问题。如美国、欧盟、日本等先后制定了一些法律法规来加强对垃圾信息的控制。但是我国在法律控制传播网络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方面还存在着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以及执法资源的不足、执法成本过高等问题。

在行政控制层面,我国自2007年起开展由公安部、等部委联合组织的全国依法打击网络色情的专项行动。2009年的“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行动将互联网内容监管的范围从色情扩大到低俗内容。因为有政府作为施控主体,这种联合整治行动效果显著。目前普遍存在的担忧是,这种联合行动惩治是否到位,效果能否持久。

总体来说,我国目前对于新媒介传播的法律控制与行政控制还是比较薄弱的,需要更多地借鉴国外的经验,从根本上加快专门立法的进程,并配合行政控制手段的使用,来缓解新媒体传播活动中的“失范”问题。

3、重构网络传播的伦理道德

传统的媒介伦理道德的确立与维护,主要依赖于媒介自律、行业组织的监督与社会舆论监督,其中媒介自律是实践传媒伦理道德的根本。在互联网时代,媒介自律的精神并未改变,但实践主体与实践环境都发生了变化:

首先是实施主体的变化。传统媒介自律的实践主体是新闻媒介与接受过专业培训的新闻职业工作者。但网络传播的交互性实现了传者与受者身份的自由转换,使从未接受过新闻职业教育的普通大众也成为新闻信息的者。如何使这些普通的网络用户理解并遵守媒介职业伦理道德,起码保障信息的真实性,是网络媒体伦理控制面临的第一个难题。这一难题的解决,离不开网民媒介素养的整体提高与网络传播法律规范的健全和有力执行。

其次,实践环境的不同。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目前同样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但不同的是,网络媒体因跨越时间和疆域的界限以及存量空间的近似无限性而要面临更多的乃至全球性的竞争对手,生存环境更为残酷。在这样一种“先生存而后谈道德”的环境中,如何协调坚守职业道德与追求商业利益之间的矛盾,恐怕是网络伦理控制必须面对的第二大难题。这一难题的解决,惟有期待网络媒体进入良性竞争环境以及法律与行政控制手段发挥强制作用。

实践主体的变化以及网络传播新技术的个人化特点,决定了网络媒体的媒介自律可能会向着以个体道德为主要自律规范的方向发展,其理想目标就是每一个具有一定的社会身份,并起一定社会作用的个人,将适合一定社会利益关系和客观要求的社会道德原则与规范和内心道德准则化为个体化道德,完成自我实现、自我发展与自我完善。届时,每一个网络用户都可能成为自律的传播者,将内化于心的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转化为个人的道德良心,以个人为单位,为保障网络传播的健康发展而贡献一份力量。

与传播新技术相伴而生的种种网络传播失范行为,不仅妨碍了网络社会的正常秩序,也对整个网络社会生活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革新传统的媒介管理观念与模式,构建包括政府监管、法律法规、道德自律等多种手段在内的社会控制体系是实现网络传播健康发展与网络社会有序发展,保障网上群体和个人利益的必由之路,也是一条需要不断思考与调整的探索之路。■

网络与新媒体技术范文6

[摘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从信息传播到监督实施都离不开大众媒体的宣传、优化与净化。网络文明传播要求我们在媒介融合的理念上,充分发挥传统媒体“信使”、“喉舌”和“通道”作用,与新媒体覆盖面广、传播快、参与性强等优势相结合,遏制精神垃圾对群众思想的侵蚀,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健康的网络舆论环境。

[关键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网络文明传播;媒介融合

文明是人类在改造自然,建构社会关系的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精神文明,是指人们改造主观世界的社会精神生活积极成果的综合。大众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直接或间接宣传党和国家的政治立场、观点、主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在人们的头脑里搞建设,涵盖文明教育、文明活动、文明创建、文明传播四个部分。其中文明传播的开展必须充分依靠大众媒体特别是网络与新媒体平台的参与,进而扩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辐射力和感染力,最终形成共建共赢的精神家园。

一、网络的兴起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进入21世纪,互联网所引发的技术大革命深刻改变着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领域。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CNNIC)2016年1月在京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手机网民规模达6.20亿,有90.1%的网民通过手机上网。中国网站总数为423万个,中国国家顶级域名“.CN"总数为1636万,社交用户规模5.3亿,网络新闻用户规模为5.64亿,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5.03亿,论坛1.19亿,手机网络新闻4.8亿,手机网络视频4.05亿,手机论坛0.86亿。显然,在网络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信息传播形态已被越来越多的网民所接受和使用。确实,“互联网能够把报纸、广播和电视的优点集中在一起,发展出一种经过优势整合的综合性媒体,它既是传统媒介性能大荟萃,优势各大传统媒介优点大综合。它既有传统印刷媒介的可保存性和可查阅性,又具有电子媒介的形象和及时性”,为此,不断丰富的网络技术和手段,不断出现的新的媒介形态,如QQ、MSN为代表的即时通讯工具,以博客、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传播方式,以手机电视、手机广播、手机报纸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业务,还有以下载音频、视频文件为主要功能的多媒体或流媒体技术等,都是我们完成文明传播任务离不开的技术支撑。我们进行网络文明传播就是要充分利用以网络为基础的新兴媒体,以传播文明为出发点,努力办好中国文明网及各地联盟网站,通过开办网络社区,开展网上宣传,成立网站联盟,举办各类网上活动,展播网上公益广告,发展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吸引广大网民浏览网站,跟帖留言,在互动中传递网络精神文明的理念,在转发中影响网民的精神世界。

二、媒体融合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网上网下、网内网外舆论合力形成

面对大众传媒的新形式,新特点,新技术,2013年8月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积极探索有利于破解工作难题的新举措新办法,特别是要适应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的新情况,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2014年8月18日,中央关于《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指出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是适应媒体格局深刻变化、提升主流媒体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和舆论引导能力的重要举措。在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以微信、微博为平台的传播异军突起,个个都是“通讯社”,人人手握“麦克风”,我们要充分依托媒介融合发展的大背景,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办事,强化平等、共享、开放、技术引领的互联网思维方式,推动中国文明网及各联盟网站、传统媒体(新闻网站)、新媒体之间的融通共享,扩大网络文明传播效果。

美国学者波斯特将网络出现后的世界分为第一世界(现实世界)和第二世界(网络世界)。第二世界为公众参与提供了一个电子广场,为公众互动提供了一个超越时空的电子平台,但是这个世界并不是完全虚拟的,它最接近于现实的生活世界,其网络传播的内容是现实世界的折射和反映,又服务于现实世界。“赛博空间并非是一个与现实社会截然分开的存在,它毕竟仍然以种种方式或种种渠道联系着现实社会中的历史积淀,联系着现实社会中的脉搏跳动,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文化的,心里的,乃至政治的、权力的关系仍然会自觉不自觉地以不同程度地带入赛博空间中。”所以,网络和现实并非相互隔离,而是互相交织,互相映射,网络既是虚幻的,又是现实的,体现虚拟现实的特征。虚拟与现实的相互补充莫过于网络媒体与现实媒体的合作分工。北京大学学者谢新洲表示:“媒体发展的历史表明,任何一种新型媒体手段的诞生都与某一技术的突破相关。因此,技术始终是媒体发展的基础性支撑。而媒体之所以拥有受众,并非技术的魅力,根本在于内容。因此,总书记在讲话中概括了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都须臾不可或缺的安身立命的两个支点:技术和内容。”所以网络为基础的新兴媒体在于技术的强势,在于传播速度的强势,在于观点意见的“自由市场”,传统媒体在于内容的强势,在于采编队伍的强势,在于宣传策划的强势。新兴媒体不会取代传统媒体,只能与传统媒体优势互补,共存共荣,以满足更加快速、更加准确、更加丰富地传播新闻和信息的需求。

新闻网站与传统媒体具有血缘关系,它是传统媒体在网络空间的延伸,是网上信息的主要提供者,是重要的新闻宣传阵地,肩负着引导社会舆论的重任。网络的社会关注度主要依靠网络舆论的产生,而舆论的形成主要通过新闻网站以多种形式集中报道,以及网民通过新媒体进行新闻跟帖、论坛发帖等手段来实现,如果舆论仅仅集中在虚拟世界中,其作用和能量势必大打折扣,如果舆论得不到传统媒体的遥相呼应,必然也是神马浮云。而传统媒体的适时介入,将会使得网络舆论进一步扩大。同样传统媒体(新闻网站)的报道和经过网络舆论的扩散,也同样会导致舆论效应倍增。可见,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在舆论的形成过程中不是相互取代的关系,而是互为补充和强化的关系。“网络媒介为传统媒介提供了无限的信息源头,使得传统媒介的从业人员足不出户就能窥探社会热点话题或者有新闻价值的信息;由于网络空间提供了意见的自由市场,各种活跃于网络空间的显在和潜在的舆论必须借助传统媒介的强化才能形成强大舆论。”

网络与新媒体技术范文7

一、新媒体技术介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新媒体技术属于时下网络环境中的新型网络工具之一,其可表现为博客、即时通信工具(如MSN、腾讯QQ、微信等)、流媒体(交互式游戏、远程教学、视频点播等)等。此类新媒体技术均为时下大学生较为常用的网络工具,不少大学生均采用流媒体观看视频,以QQ通信工具与他人交流,以博客发表自己的感想与心情。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新媒体技术,对思想政治教育可起到有利作用。一方面,网络平台的信息丰富广泛,通过新媒体技术可有效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广度与深度。另一方面,网络中的多种数据(如音频、文字、视频等)均可保存,便于信息的整理传播,有效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方式。第三,网络媒体可通过画面、文字以及广播等多种方式表达信息,加强教育内容的生动性,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以及感染力。最后,新媒体的信息检索上具有强有力的优势,对于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及时给予学生宣传有关于党中央、团中央等最新方针政策,并传播相关的时事信息。同时,通过网络,交流者可抛开心理因素的桎梏,与其他交流者进行真诚而友好的交流,在双向交流下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提高。

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用新媒体技术的相关原则

1.预防原则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其在带来丰富信息量的同时,也加大了全面监控新媒体信息的难度。就目前网络实际状况来看,通过技术层面对信息的筛选能力、过滤能力等进行加强(如建立“网络信息”防火墙等),可有效防止不良信息的侵入,保持新媒体平台的健康环境。

2.教育原则

在应用新媒体技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前,首先给予学生进行疏导性教育(包含伦理道德以及思想政治等方面的教育工作),通过教育活动培养与加强学生的自律意识与自律能力,从而为利用新媒体技术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铺垫基础。

3.建设原则

(1)设施建设:在应用新媒体技术展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前,应注意对相关新媒体设施(软件、硬件等)的开发工作进行加强,并着重开发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软件,设计与制作主题鲜明的网页等。(2)载体建设:对新媒体介入高校学生思想世界的方式进行丰富,对现有形式(如流媒体、手机以及网络等)有效利用,同时结合社会发展现状与时下学生的需求,构建新颖有趣的载体形式。(3)队伍建设:要做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要提高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构建起具备专业素质、丰富实践经验、计算机操作技能等多项能力的教育队伍,确保基于新媒体技术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顺利展开。(4)制度建设:构建起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并不断完善,围绕对党、对人民、对子孙后代进行负责的精神,对基于新媒体技术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以及实践的有关研究积极开展,并在新媒体环境的管理工作中对多种手段(如经济手段、技术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等)有效应用。

4.转变原则

“转变”也就是对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观念进行转变。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只有接受新媒体并掌握其规律与特点,才可更好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有效利用。

三、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用新媒体的方式分析

1.在大学生的理想理念教育中融入新媒体技术

一方面,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网络化与系统化。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对新媒体技术充分利用,构建完善校园网站,并为马克思主义的宣扬筑造专门的网络阵地,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系统在起到传播作用的同时,具备一定的高校特色,以促进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施。以清华大学为例,清华大学早在1998年年底便为大学生构建起红色网站,网站以“宗马列之说,承毛邓之学,怀寰宇之心,砺报国之志”为宗旨,提供一个自由的网络平台给予学生进行学习与交流。

另一方面,对思想交流进行体系化与规范化。首先,对新媒体的特点充分掌握,在网络平台这一个平等环境下,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能动性,达到活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例如设置网上咨询、网上论坛、BBS校园园地、微博等,使学生可通过此类平台提出在生活上与学习上所遇到的难题,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网络平台促进师生的思想交流,而教育者也可通过新媒体教会学生明辨是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2.在高校基层的团组织建设中引入新媒体技术

(1)在网络平台上构建团支部。在网络迅速发展的影响下,目前使用网络交流渠道的青年越来越多。在此形式下,在网络平台中构建起团支部则成为了新媒体形势下共青团必须要完成的一项重要工作。其中,在网络平台下,团支部可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传统团支部,其作用是尽可能使团员青年可根据组织建制上网,使高校基层团实现网络化与数字化,更科学的管理基层团的审批工作、转接工作等。另一部分是新型团支部,其作用是使团员青年需要通过网络途径来进行入团申请与入团考核。

(2)对先进新媒体技术加以利用,从而不断健全共青团的工作网站。例如构建志愿者网、大学生创业网、团组织微博等。微博具有互动性、即时性、高效性、便捷性等多种优点,并且属于时下最受欢迎的网络工具之一。目前,大学生均比较重视效率,缺乏耐心,在团组织的管理工作中应用微博,有利于提高团组织的工作效率。此外还可对有关传播方式(电台、电视台等)与网络进行整合,借助线下活动吸取学生的注意。

(3)通过网络平台组织主体活动,以吸引并聚集大学生。例如举办不同类型的网络项目,如学习型、娱乐型、实用型以及自主型,通过组织不同类型的活动,吸引各个类型的学生参与到活动当中。另外,还可通过网络策划青年与领导、团干之间的网络见面会,给予青年学生更多的关心,提高基层团的影响能力。

3.在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融入新媒体技术

一方面,高校可对学校的现有资源、新媒体技术进行充分利用,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对多种媒体手段充分利用,例如视频、文本、动画、声音以及图形等,更好地给予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心理调适。其次,还可利用新媒体技术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构建起心理测验系统,从而及早发现大学生在心理方面的问题,以及时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教育,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另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在网络平台开设心理咨询,有心理专业的教室进行在线指导,通过网络,学生可更好的向老师倾诉自己的心理问题,并取得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与途径。

另一方面,对新媒体技术的影响能力进行有效利用,通过新媒体媒介构建起大学生的社团组织,并对此类社团组织的管理工作、引导工作进行加强,使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中,并在活动中找到自己的方向,与此同时,社团组织可发挥辐射作用,以扩大社团的教育范围。例如集美大学的学生计算机协会、山东建筑大学的网络爱好者协会等,此类社团的专业性较强,不仅有效活跃了学校的校园文化氛围,其对于大学校园还十分具有影响力。

4.在高校的就业工作中融入新媒体技术

首先,利用新媒体技术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高校的就业指导包含了多方面,例如就业信息、指导就业技巧、指导就业政策等。在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对新媒体(如远程教育、手机短信、互联网等)加以利用,不仅有利于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还提高了就业指导工作效率,对提高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效果可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例如,设置就业指导网络平台,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就业指导教学,使学生可透过网络掌握更多的就业知识。另外,设置大学生网上职业测评系统,通过测评让学生在就业前对自己有个全面的了解,使其更好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其次,新媒体技术具有多种优点,例如高效性、互动性以及实时性,在就业思想教育工作中,就业指导教育者可通过新媒体技术,给予个别学生进行指导,以便于学生及时解决在就业方面的疑问,而教育者在校内网、手机短信以及QQ等多种形式,给予学生进行针对性教育,为学生树立起争取的职业道德观念。

最后,高校的就业服务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用人单位方面的服务,另一方面是毕业生方面的服务。在就业服务中,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方式与优势:①设置网络招聘平台。现阶段大部分高校均为“学校、毕业生以及用人单位”之间设置了就业信息网,通过网络平台,方便了就业信息的及时更新。②采用网络视频的远程面试方式,一来可节约时间,二来可提高面试的效率。③在就业信息的行对邮件、QQ以及飞信等加以利用,提高信息的针对性、有效性。④在就业信息库的构建与完善中应用多媒体技术,一来便于收集与分析信息,二来可更好的统计、检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三来有利于对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动态管理。

网络与新媒体技术范文8

【关键词】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对策

无线数字电视技术实际上就是当前网络数字化背景之下新兴起的广播电视技术,其与传统的有线电视技术相比,具有效益优、易于维护等优点。此外无线数字电视也同卫星数字电视以及有线数字电视共同写作实现了全面的网络覆盖,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我国的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及其广阔的发展空间。

1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系统介绍与分析

1.1网络技术与电视

一般而言,网络在电视技术方面的应用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网络信息技术可以帮助电视节目在进行制作的过程中,实现技术方面的创新。包括电视节目本身的剪辑、包装,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及网络素材的融入。(2)计算机网络也成为传统电视的载体,传统的电视节目制作、播出以及之后的宣传和包装,都离不开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其在电视台的运用以及电视节目的播出制作管理方面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与作用。传统媒介确实可以为广大百姓带来最为直接的信息获取,但在网络数字化出现之后,广播电视的职责已经逐渐转变为媒体宣传,而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则可以帮助其推动与加快更新传播速度,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信息的快速传播,体现出信息的时效性以及当前信息发展的快速性。传统的广播电视传播实际上是单向的,人们是被动接受其所带来的信息。而网络信息技术之下,人们可以更加随心所欲的获取自己想要得到的新闻资讯,且伴随着网络传播规模的不断扩大,广播电视技术本身的发展也会随之得到提升与完善。

1.2系统介绍

1.2.1DAB系统所谓DAB系统,主要是指数字音频广播中主要包含的制式格式。其常见的制式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欧洲的尤卡里-147DAB、美国的IBOCDAB以及日本的单套节目DAB。不同的系统应用于不同的领域,且其各自的音质、发射载体等均有差别。1.2.2DMB系统在网络信息背景之下,DMB系统是在数字音频广播平台之上建立与形成的,所以很多时候,其具有音频、视频以及数据等的多业务广播。在这一系统当中可以对音频以及业务进行编码,这样便于音频处理与传递。1.2.3CMMB系统这一系统是我国国家广电总局提出的,且最终被定夺为行业标准的系统要求。其采用了微型以及地面增补的网络结合体制,并且在实际的传播过程中实现了多向传播,改变了传统媒体单向传播的弊端。此外这一系统还可以与多种类型的终端设备相连,支持多业务以及不同范围的业务,具有极强的抗干扰性,是当前我国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的重要选择。1.2.4DVB系统所谓DVB是指数字电视中,在电视信号处理、发射、传输以及信息接受过程中,所使用的电视系统设备,且根据不同的电视系统选择,其传播的媒介以及编号系统都会有所差异。1.2.5DMB-TH系统这一系统代表的是国家强制执行的标准,并且这一标准针对新的电视地面广播传输系统而言。其可以有效地将电视信号在时间领域以及频道领域进行信息的传输整合,且通过扩频技术,实现信号的同步,最终满足其跟踪的性能。

2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应用前景与具体应用对策

2.1应用前景

近些年来,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日益发展,移动数字电视以及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主要应用与体现在对各种形式和内容的电视节目播出。而其收入来源也主要是节目中所赚取的广告费用。故而在某种意义上来看,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具有极强的发展潜力,也具有极高的经济效益。所以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在未来的发展过程当中,应该不断进步与拓展,努力在电视传媒也挖掘更多的商机与潜力,进而推动广播电视传媒行业的快速发展。

2.2应用对策

2.2.1解决好网络问题若想将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进行应用,首先就需要解决好网络基础问题。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确实有着比较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在目前网络还不够发达的情况之下,必须要做好改善宽带网络IP的工作。对网络的建设速度要不断加快,而对联网以及相关项目工作的开展也必须相应开展与进行。我国广播电视网络专用的光纤网作为我国互联网的核心,其运用成本也应该实现相应的降低,但其传播速率以及传输效率都应该实现提升。所以这就要求相关工作开展必须要以解决网络基础问题为出发点,实现IP技术与有线电视网的结合,这样将会使得有线电视网得到最大程度利用,且为其谋求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2.2.2解决好信息源问题在现代信息行业发展过程当中,电视行业若想取得进步,就必须要与网络实现有效的资源互补。因为传统媒体已经受到了新媒体这类网络媒体的冲击,所以实现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携手共同发展势在必行。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可以促使电视行业将业务分为基本业务、拓展业务以及增值业务。常见的广播电视节目属于基本业务范畴,而其余的业务既包括广播电视新闻中拓展出的部分,也包括网络媒体环境之下电视行业所实现的多向传播。只有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有机结合,并且各自充分认识到自身优势,才能实现彼此之间的有效促进,进而使得人们充分享受网络数字化背景之下,广播电视技术的革新所带来的影响与帮助。

3结束语

网络数字化背景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广播电视技术必须要实现最大程度的更新。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需要各自意识到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共同促进,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为我国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发展带来帮助。

参考文献

[1]胡建华.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的优势分析及发展探讨[J].科技传播,2015,13:52-53.

[2]王春光.探析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08:55.

网络与新媒体技术范文9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广播电视多媒体;应用分析

一、广播电视多媒体技术的概念分析

计算机网络下的广播电视多媒体技术是将互联网、信息技术、广播电视和多媒体有机结合的一种新技术,它能够实现与观众的互动,还能够摒弃传统广播电视多媒体技术的大部分缺点,能够随时随地的传播信息,并且可以和观众进行互动,变得更加方便快捷。广播电视多媒体技术相较于其他技术来说还不完善,而计算机网络下的广播电视多媒体技术是其发展的一个重要模式,它能够改变传统单向只能向观众传播信息的方式,进一步增加互动的方式,对于广播电视多媒体技术来说具有重大意义,因为它能够接收到观众的想法与意见,进一步进行完善,并且能够更加符合观众的想法,实现广播电视多媒体技术进步与观众越来越满意的双赢。网络电视不单单只是电视,更多的结合了网络的优点,与以往单向传输不同,它能够与观众进行双向的交流沟通,更加便捷快速没有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则更加扩大了信息传输交流的范围。

二、计算机网络下广播电视多媒体技术的发展

不得不说,随着时代的进步,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是飞速的,并且以其极大的优势获得了人们的青睐,而它们的进步,极大的帮助了广播电视多媒体技术的进步与革新,将计算机和网路与广播电视有机的融合,给广播电视带来了更加多元化、丰富化的技术,不用再局限于原来单向的信息传递方式,可以与观众互动交流,不仅仅体现在时间与空间上的便利与快捷,还能够及时的吸收观众的想法与意见,进一步的完善广播电视多媒体技术,也能更好的服务于观众。并且,时代在进步,人们开始习惯了快节奏的生活,没有时间去等待一个节目、一个拼到底固定时间,但是计算机网络却能够完美的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可以使用计算机和网络来重播所看节目,完完全全做到了随时随地的对于节目和信息的查询和重复。倍受人们喜爱。

三、计算机网络下的广播电视多媒体技术的具体应用分析

(一)素材收集以及内容编排、减少录制时间

首先,广播电视多媒体技术由于计算机和网络的加入变得简单而又快捷,不再需要单纯依靠人工调节节目循序,可以依靠互联网将其与广播电视多媒体的网络相链接,实现信息共享,这样,就可以直接查询所需相关内容,缩减了工作步骤,提高了信息查找,其次是内容编排和节目顺序排列,完全可以使用计算机来完成,还能够准确的提高节目排序和演出次序的科学性,既能够简化人工,还能够保证节目顺序与质量。并且在节目替换等方面,即可以确保其他节目的正常有序播出还能够及时的安排替换或准备,通过计算机提前预排好节目顺序,可以时刻简单的进行调整,而由于信息的共享,能够最高效的利用时间,进而减少录制时间,提高节目效率和质量。

(二)拓宽信息传递渠道

将计算机和网络结合到广播电视多媒体技术中能够有效的拓宽信息传递的渠道,给广播电视多媒体技术的革新注入新鲜血液,首先,它打破了时间与地域的限制,给没有观看时间的观众一会可以观看的机会,能够完全打破时间对于广播电视多媒体技术的限制,其次,可以互相交流,除了现场观众,运用计算机网络进行观看的观众也能够实时反应问题和意见,可以促进广播电视多媒体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最后,它可以打破地域的限制,观众可以在家,在车上,在任何地方观看节目,不需要到达现场,这给没有时间去的观众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三)计算机网络下广播电视多媒体技术可以第一时间传递消息

例如许多直播或是新闻频道,计算机网络至关重要,在记者获得了信息并进行整理后,由于网络连接,可以用最快的速度进行传递给节目组,只需要剪辑与设计就可以播出,这样就可以做到信息第一时间传递给观众,保证了信息的真实性和实效性。并且,相关的工作人员能够随时查阅相关信息,进而将其保存,来提高信息的准确度。

网络与新媒体技术范文10

【关键词】新媒体 广播 电视技术 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促进了广播技术的多样化和形象化,极大地提入了网络化时代,大大地满足了人们的需求,广播技术网络化是新媒体的发展趋势,作为主要媒体形式,广播技术顺应了广播网络化的趋势,综合性地运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互联网技术大量应用于广播技术中促使广播电台进人数字化与新媒体时代。

1 网络广播具有许多特有的优势

新媒体时代的广播技术打破了原有媒介间的壁垒与信息鸿沟,使得传播更加顺畅、开阔。面对新媒体环境下挑战的同时,才能发扬自身的特色和优势,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市场。主要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精心做好现场报道,加强新媒体传播的快捷性

快捷性与时效息相关,新媒体广播技术在有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应凭借其反应快、受限少的优势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新媒体传播渠道缩短了观众与传播者之间的距离,目击者、经历者、者都可能成为我们身边的第一个人。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全天候的进行节目制作与工作。

1.2 新媒体的传播样式多样

新媒体时代,无论是互联网、手机报,还是数字电视与数字报纸,都是以抓住受众眼球为主要传播手段,网络电视、数字广播、移动电视、手机媒体等都是新媒体所涵盖的种类。传播样式的多样性,使新媒体的传播不再受传统广播覆盖面的局限,突破了时空和地域的限制。借助飞速发展的互联网平台,可进行覆盖全球的各种样式传播。

1.3 交互性强

这是新媒体区别与传统媒体的最大特点之一。充分满足了这一时代受众的互动需求,人人可以上传音视频、图文,并对所接受的信息进行反馈。

1.4 个性突出

技术的原因,传统媒体往往是大众化的,并无细致的个性化分类。而新媒体可以做到个性化的定制,充分面对个人。

1.5 可选性强、易保存等

随着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新媒体的优势将愈发体现,这是新媒体区别与传统媒体甚至是优于传统媒体的所在。当然,任何一种事物都不可能十全十美,新媒体的劣势也是存在的。在下文中会结合传统广播媒体的特点加以分析。

2 改造现有的广播电视技术,加强新媒体在传统广播中的具体应用

为了跟随新媒体时代的潮流,使自身在新媒体时代得到更好的发展,广播电台需要对自身进行技术改造。

(1)广播电视台需要进行全新的数字化播出控制系统建设工作,通过这样的建设,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播出和监控质量能够得到很好的保证,能更好地适应新媒体业务的需求。

(2)为适应现代化的广播电视发展,电台需要建设集生产、运营和管理为一体的网络化平台,这样的一个现代化网络平台包括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通信网络技术等,这些技术能够帮助广播电台进行不同种类的业务工作。

(3)进行数字化的音频、视频卫星转播车系统的建设。这样的技术可以帮助电台进行各类转播、直播工作。同时搭建起一套移动的数字音、视频演播系统。可完成设备调试工作,功能完善,达到设计要求,除了配备完整的音、视频广播播出设备,车辆本身经过改造,可搭建一套小型演播舞台系统,适合各种转播、直播活动。广播电台为了使自身在新媒体时代能够有更好的发展,需要紧随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潮流,将传统的广播电视技术与现代的新媒体技术相结合。

(4)搭建集广播电台生产、运营和管理等综合业务为一体的广播新媒体化平台,(网络平台和手机平台)广播的音频内容和视频拍摄的内容都能有效适应现代广播的网络化平台。它包括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通信与网络技术等在内的现代信息技术和广播数字技术。通过上述技术,将广播电台各功能网安全有效的互联起来,形成全台统一广播台网,以满足信息化、现代化、多元化广播电台的发展需要。将自身拥有的音频视频信息资源优势与网络传播的优势结合起来,实现广播的“图文化”和“可视化”,将声音内容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实现“广播、网络、手机”多平台的传播。也可以融合网络善于追踪热点、新闻透明度高、平民化色彩浓的优势,增强对年轻和高端的观众的吸引力。同时三网融合、3G时代的到来更为广播进入手机移动媒体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空间。

(5)树立开放的新媒体管理思维,完善管理机制。借助与新媒体的融合,实现广播内部的机制创新和传统广播的突破。创新人才考核机制,培养有多种技能、适合编采人员的多岗位变化,适应日新月异的媒体竞争格局。创新传播机制,变单项传播为双向传播的,使受众需求、传播效果一目了然,增强传播的针对性、贴近性、有效性。创新传播形态,筛选并利用网络海量的碎片化信息,将其延伸为独有的视角展开解读,同时更加注重所传播内容形态的包装,更加注重情感营销,以此聚拢更多的受众,特别是年轻的受众,扩大并巩固受众群体。

(6)注重品质的提升。面对新媒体冲击,广播媒体要从新闻品质上充分挖掘潜力,在强化新闻报道时效性和透明度同时,给受众提供最真实、可靠的新闻事件,并进行全方位的深度报道和舆论引导,凸显较新媒体高出一筹的公信力。

3 总结

总之,新媒体引领着媒体发展的方向,广播媒体只有采取相应的策略,与新媒体融合,在竞争中合作互补、彰显特色,才能更好地迎接挑战,实现传统广播媒体的有序发展。

网络与新媒体技术范文11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高校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13―0009―03

多媒体网络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高校校园,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并冲击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发生深刻的变革。教学模式改革的动力来源于物质技术的发展,工业化社会使古代的私塾个别教学模式改变为学校班级课堂教学模式:而信息化社会又将借助多媒体网络技术产生网络学校、虚拟课堂,使教学过程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学行为的个别化、个性化和自主化成为可能。由于多媒体网络技术改变了教学方法和手段,使传统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学生、教材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也发生改变,教学设计理论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从而促使新的教学模式的产生。新的教学模式能否有效地建立,并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还要取决于多媒体网络技术教学环境的建设;教师对多媒体网络技术掌握应用的程度:新的教学设计思想的产生等。本文就多媒体网络技术促进教学质量的优势,及由此产生的新的教学模式进行探讨。

一 多媒体网络技术提高教学质量的特点

1 多媒体化的教学

多媒体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综合处理和控制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和声音等信息的技术。多媒体技术是一种辅助教学的现代化手段。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广泛实践,使教学媒体从单一的板书文字、挂图、幻灯片、纸质教材,发展为计算机化的PowerPoint形式的图文并茂、动静结合、视听丰富、色彩生动、形式活泼的演示文稿;帮助学习者自主训练的多媒体课件;帮助实验者进行模拟实验操作的实验型多媒体课件;提供教学功能和教学资料的电子书、辞典等。多媒体教学具有以下的优势和特点:

(1)多媒体教学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教师在多媒体课堂授课能使用计算机和投影仪,演示相关的课程内容,速度快而清晰,对教师而言节省了大量板书的体力劳动,可以集中精力讲解课程:对学生而言可避免埋头记笔记,因为老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他的演示内容,可专心理解讲授内容,也节省了体力。“用锄头挖地省力,还是用拖拉机挖地省力”,是不言而语的。有的教师的电脑演示文稿中仅使用了文字符号,没有图片或动画等多媒体元素,被人嘲笑为“电子黑板”,当然没有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功能确有不妥,但是“电子黑板”比“粉笔黑板”效率高也是毋庸置疑的。多媒体教学这一现代化的手段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教学效率,为教学质量的改善和提高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2)多媒体教学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资源

传统的课堂教学资源应该包括教师授课语言、板书等人力资源和教材。多媒体课堂的教学资源增加了更多的信息表现形式,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能在计算机的控制下统一获取、统一存储和处理,表现为合成的多媒体信息。例如:文学院的老师在讲解《红楼梦》时,可以生动地演示出“建筑文化”、“香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的各类图片和视频,在“建筑文化”中又对中西建筑进行了分类比较,图片非常多,内容很丰富,学生在很短时间中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并且记忆深刻。又如:医学院的老师在《人体解剖学》课程中,开发并建立了具有传统与现代相互整合、相依互补的多元化、立体化和网络化特色的多媒体教学资源。以传统的纸质教材、挂图、模型、标本、解剖操作等经典的教学资源为基础,整合现代先进的信息教育技术手段和方法,开发建立了人体解剖学专业教学网站1个,内含:网络课程3个、文字60余万字、图片8000余张、动画75段、视频256段、媒体数据总容量达30 G13的集传统与现代资源于一体的“多元化”、“立体化”、“网络化”多种媒体教学资源。形成了教学媒体丰富、数据容量很大的教学资源,是传统课程所无法比拟的。

(3)多媒体教学有效地解决了教学难点

传统课堂教学中很难用语言和文字来解释和表达的内容,可以很容易地在多媒体课堂中通过动画的演示,逐层地、三维地剖析和展示,使学生更易理解。例如:《分子生物学》课程用3D动画、flas来解答分子生物学中抽象难懂的机理问题。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通过实验更好的理解书本的知识,取得良好的效果。有如:《环境微生物学》课程中用教学动画生动地表现了不同细菌运动的方式,还用显微镜下的藻类运动视频画面作为课堂教学资源。

2 网络化的教学

网络化教学是指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教与学的活动。目前计算机网络技术飞跃发展,我国大多数高校已经建立了自己的校园网,并且通过中国教育科研网与国际互连网相连,使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课程、课程与课程、校区与校区、学校与学校、中国大学与国外大学等等,数不清的学习资源中心、电子图书馆、各类学习网站与学生和老师都形成超时空的连接。在这样的网络环境下,教育领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大变革。从地理位置的角度可分为:校园内的网络化教学、校园外的远程教学。

(1)网络化教学有效地加强了师生的交流

通过网络建立网上教学学习平台、网络课程中的论坛、BBS、以及电子邮件等方式都可以加强师生在课堂外的沟通。由于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师生比普遍较高,教师对本科学生课堂后的个别辅导和交流相对较少;另外,由于很多高校都设立了分校区,教师授课后即离开校区,学生和老师很难在课后见面;以后,随着高校住房体制改革,很多教师的住家也会在校园外。这些情况都会给学生和老师的沟通带来障碍,而网络化教学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难题。对于非全日制在校学生而言,网络化教学产生的社会效益更大。网络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和海外的公开大学都依托于网络化的远程教学。

(2)网络化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网上参考资源,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在“十五”期间教育部质量工程的推动下,精品课程、网络课程、学习网站、资源中心、数据中心、电子刊物、电子图书馆等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再加上网络技术的发展,带宽扩大,高速非线性技术的链接,为广大网上寻找学习资源的学生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十年前出现的信息高速公路上的“路通、车少、货少”的现象已不复存在。

(3)网络化教学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

很多高校的多媒体教室中的计算机都可以上网,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但能使用多媒体技术来辅助教学,还可以使用网络技术来链接相关的网站,提取学校资源中心的资料、相关网站的信息以及电子图书馆的参考资料。网络资源的应用使课堂教学内容得到很大的扩展,对综合性大学的各学科之间知识的相互借鉴和渗透意义深远,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有极大的好处。

二 多媒体网络技术环境下新的教学模式

1 课堂演示为主的“讲授型教学模式”

“讲授型教学模式”的课程是全部授课学时都在课堂中进行,但借助于多媒体网络技术在课堂教学的使用以及网络教学平台的课后辅导,教学方法与手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教学设计和教学思想也有相应的改变,从教师为主导地位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和一本教材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学生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模式,即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学模式。现在我国高校绝大部分在校学生的理论课都采用这种教学模式,因为,一方面是课堂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很重要,学生和老师面对面的沟通很难轻易被取代:另一方面是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还在起步阶段,多媒体网络技术只被用于辅助教学的手段,就在这个阶段中,也有很多教师并没有真正用好这一现代技术手段,发挥其优势,进行新的教学设计,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2 课堂讲授与网上自学相结合的“讲授一自学型教学模式”

“讲授―自学型教学模式”的课程有50―70%的授课学时采用课堂教学,其余学时在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计算机上自学。2003年教育部推动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试点工作,在180所高校中试点,开展了一种新的课堂教学与网上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有的高校采取三分之一学时课堂讲授、三分之一学时小组练习、三分之一学时网上自学与课堂教材(读写译)相配合的多媒体网络版的英语教材(视听说)。

多媒体网络教学强化了语言环境,可以使用真实的英语环境和人物对话的视频资源,这是传统教学中不能提供的: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很多试点学校有以下的共识:大部分学生拥护大学英语改革,体会到网络学习平台是一种很新颖的,可以进行互动和交流的环境,对听说能力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则认为这种改革把教师从繁重的备课、板书、改作业等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集中精力钻研教材和教学法,并且提高了教学效率,缓解了外语教师编制不足,长期超负荷运转的问题。

3 网上学习为主的“网络学习型教学模式”

“网络学习型教学模式”是大部分或全部课时都在网上学习、网上辅导、网上考试的课程。一般情况下,这种教学模式用于非全目制学生,如:网络学院、远程教学等,而较少用于校园内的全日制学生。校园网上的网络课程只是起到了辅助课堂教学的作用,课堂教学学时不会因此减少。其中也有很多网络课程制作得非常好,已经形成一门完整的立体化自学教材。当然,在有的学校,也有个别网络课程用于校园内的全日制学生,如:清华大学的计算机文化基础网络课程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该门课程以课程网站为学习平台,信息技术在该教学平台中突破了以往辅助教学的角色,而是开展了一种全新的网络化教学模式,师生近80%的教学活动是在网络教学平台中进行的。

三 推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教学模式创新的建议

教育部在2007年初与财政部联合发文决定实施“质量工程”,目的是高等教育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做好人才培养这一核心工作。质量工程中的六大举措、七大系统、九大目标、十组数字中有很多项目都与教育信息技术有关,例如:教材建设与资源共享;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专业设置预测系统,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系统,大学英语与网络教育网上考试系统,网络教育资源管理和质量监管系统,精品课程共享系统,立体化教材数字资源系统,终身学习服务系统。并实现信息化手段与技术在人才培养中的广泛应用,改变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课程、图书、实验设备等优质资源的全国共享;初步实现专业设置和社会需求的互动,建立专业设置预测系统;通过开展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实践教学的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兴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用信息技术实施英语教学,4年后使60%以上的大学本科毕业生解决英语听说问题;初步建立用于网络教育的公共服务体系,打通普通本科教育和网络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3000门部级精品课程等。

对在“质量工程”的推动下做好信息技术工作有以下几点建议:

1 加强网络和多媒体环境的硬件建设

稳定高效的校园网络和高清晰度的多媒体教室是实施信息技术的基本条件。校园网络的主干带宽、校区间互连带宽、接入中国教育和科研网带宽及其它公共互联网带宽应该满足校园网用户的需要;并要保证足够的带宽连接到教室、实验室、教师和学生宿舍;要建立一个符合标准的中心机房和管理机构;并制定相应的网络安全管理措施,如:用户上网管理办法、信息上网管理办法、网络运行监控系统、网络防火墙、网络防病毒系统、数据容灾备份系统、统一身份认证系统、信息过滤及网络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等。多媒体教室计算机要联网、投影清晰、并配音响设备,保证多媒体课件的播放效果。

2 促进网络教学资源和学习平台的建设

网络教学资源可以分为校园内教学资源、国内教学资源和国际教学资源,这种区分是根据网络管理模式而定。一般高校都建有自己的校园网,校园内教学资源还可以分为自制资源和引进资源,电子图书馆里的资源大多数为引进资源,教学资源库、教学网站、网络课程等大多数为自制资源。学校既要引进大量高质量的国内外优质资源,也要鼓励学科教师建立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教学资源。当然在校园网外还有其他高校、图书馆及各类学习网站,都是很好的网上教学资源,但是获取这些资源要受到网络出口带宽的影响,尤其是对国际教学资源的获取影响较大,带宽高,网速快,获取资源就方便。有很多教学网站需要注册或收取一些费用,对教学应用也有很多的障碍。高校应立足于建立自己的教学资源中心,才能方便校内师生的使用,也有利于网络带宽资源的合理配置。

网络学习平台是教师的虚拟课堂和师生交流平台,在此平台上,教师可以建立自己的教学主页,上载教学内容,开辟讨论区,通知,布置作业,个别辅导,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等。网络学习平台为教师和学生搭建了一个良好的课外学习园地。

3 加强教师教育技术的培训

教师教育技术应用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信息技术的开展。学习新的技能已经是新时期高校教师的一门必修课。教师教育技术的培训工作是一项很重要的任务,涉及到教师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要视教师培训工作为提高教学质量工作的一部分。对教师的培训要注意课程设置应分为不同的模块:教育技术理论课程模块、教育技术普及应用课程模块、教育技术专项应用课程模块。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选修不同的模块,灵活地安排学习时间。还可以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如:课堂边教学边实践方式、网络课程学习方式等。

网络与新媒体技术范文12

关键词 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应用

中D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79-0026-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网络数字化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快,传统广播电视媒体在网络数字化的影响下,其原有的发展模式与传播方式都发生相应的变化,使得传统广播电视的效益得到迅猛提升,并且在维护起来也有较大的优势。基于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在当前信息传输中的巨大优势,相信在未来将呈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1 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概述

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的核心是互联网科技,在该技术体系中,核心部分是借助互联网构建的网络服务器[ 1 ]。具体的组成包括广播电视需要传输的信号,并且信息之间还存在一定的联系,形成相应的界面,而用户也可以自主作出选择,用户的选择与服务器的智能化运转相联系,为用户提供定制化的信息服务。通过网络数字化,用户选择与获取信息的时间更快,操作起来也更加简便,用户摆脱了以往需要繁琐操作才能获取信息的落后方式,借助鼠标,通过轻点几下页面就能够进行节目的观看。并且在服务器的管理终端,还有用户喜好的收集与整理功能,通过统计用户平常观看节目的情况,由服务器定期向用户推送节目。在该服务器中,还有供使用者进行视频制作的工具,可以将各个节目的视频进行压缩处理,将其上传到客户端,供用户进行浏览。此外,网络数字化广播台的高度自动化及程序化也是该技术非常突出的特点。

2 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的特点及优势

1)信息的共享度高,传输效率快。互联网汇聚了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并且通过互联网的信息汇总,将其综合到相应的平台中,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资源的共享,相比传统广播电视而言,其优势将更加突出[2]。并且利用互联网构建的服务器在信息传输上还具有高效率的特点,达到提高信息传输效率。相关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人员能够使用计算机编辑信息,并且使区域的分工更加明确,并使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质量与传输效率大大提升。

2)提高编辑的效率。传统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人员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用于视频的剪辑与后期处理。而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上,节目编辑人员只需通过互联网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编辑处理,然后向制作处传输制作完成的节目即可,并且节目可供选择的样式多种多样。这大大提高了广播电视节目的传输容量与传输速度,提高重要信息传输的时效性。在传统广播电视的播出中,图像清晰度与传输效率往往呈反比关系,而借助网络数字化,则能够大大提高电视节目播出的质量,降低节目传输过程中受电磁场、人为操作失误造成的节目质量下降的情况,有效提升用户的观看体验。

3 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应用现状及前景

1)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应用现状。网络数字化与广播电视的融合在十几年前就开始发展,并且在长期的技术磨合中逐渐使该技术步入正轨,受我国网络数字化技术应用刚起步的影响,在信号的传输与发射上有待进一步提升。

在技术的应用功能上,包括广播电视视频信号的数字化及音频数字化。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相比传统的广播电视而言,在抗外界干扰能力上较强[ 3 ]。而在音频数字化发展上,为了给受众良好的视听享受,数字视频与数字音频的发展速度相一致,为了实现动态视频的展示,声音信号实现数字化,通过音频与图像信号频率取值的一致性,真正达到声画同步。

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满足了当前人们对各种信息的需求,为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提供更大的便利。为了进一步提升与完善广播电视技术,当前需要处理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要解决好网络问题。推广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需要解决好基础的网络问题。网络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发展潜力是非常巨大的,但是在功能的开发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需要关注的重心是不断改善宽带网络IP,加快网络的建设,提高网络传输速度[4]。在传输材料的选择上,目前广播电视网络专用的线路为光纤网,然而鉴于光纤网建设成本较高,因此为了提高广播电视的播放效率,应降低运行成本,通过网络IP技术与广播电视技术相结合,实现信息传输的高效,并且还为广播电视媒体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第二,应解决好信息源问题。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背景下,我国传统广播电视要想追赶时展的脚步,就应形成信息与网络资源互补的局面。在当前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形式下,传统媒体面临越来越大的生存压力,然而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却是新媒体无法媲美的,为了加快两者的发展,应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能够不断拓宽传统媒体的功能,使广播电视行业的业务组成逐渐延展到基本业务、增值业务与拓展业务共存的局面。而基本业务主要是广播电视平常工作的组成部分,拓展业务与增值业务可以通过网络媒体环境进行运营,从而实现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优势,进而使网络数字化技术给广播电视技术的革新与发展带来更大帮助。

2)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的应用前景。互联网时代下,网络数字化必将得到快速的发展,因此势必会带动传统的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从而扩大传统媒体的影响力。根据当前人们对信息的个性化要求,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的传输形式必然会呈现多元化发展的局面,并且在发展过程中也会不断的改进节目的制作方式以及节目的编制方法,从提高节目的传输效率与传输质量出发,提升用户的观感。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网络数字化与广播电视也应追赶时展的脚步,不断提升传输水平与传输质量,并且还要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的开发更加广阔的市场,注重用户市场的引导,结合市场与用户的需求,对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进行改进与优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我国传媒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4 结论

总之,在当前信息技术发展的背景下,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的普及已经不可逆转。在这种发展趋势下,传统媒体一定要充分意识到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在发展过程中应积极与网络媒体合作,将受众范围、信息传输速度、传输质量不断提升,有效利用资源。并且在未来的发展中,还应实现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优势互补,从而促进我国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苗娱宁.浅析网络数字化时代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J].科技传播,2016(24):27-28.

[2]孙本望.网络数字化背景下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工作探究[J].视听,2016(8):216-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