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网络上的人际交往

网络上的人际交往

时间:2022-03-19 02:00:02

网络上的人际交往

网络上的人际交往范文1

【关键词】网络 人际交往 对策研究

        高等院校作为信息化程度高的重要场所,随着信息技术及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网络越来越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创新知识、集聚信息的重要渠道,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为高校学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交往环境、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 网络对高校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根据心理学对人际关系的界定,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人际交往是人类需要结构中较高层次的需要,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行为。大学生作为社会群体中特殊的一群,人际交往对他们而言更有着特殊的意义。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青年阶段,这一阶段是人的生理、心理得到充分发育,逐渐走向成熟的阶段;也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基本确立,知识结构基本形成,社会化过程初步实现的关键阶段。人际交往构成了大学生活的基本内容,大学生接受各种教育的过程,也就是直接或间接的交往过程。网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二 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正面影响

        1.共享丰富的信息,提高人际认知能力

        互联网作为新一代中介媒体,具有无限开放性和信息海量化等特点,而通过网络把世界各地联系在一起,共享所有的信息资源,更可以扩大大学生的信息来源渠道,开阔大学生的眼界,扩大他们认识的范围和信息量。通过网络人际交往,不仅能够方便迅捷地了解全球各地的资讯,还能够与网络中多种多样的角色进行紧密的交流和互动。这些可能是完全虚拟的角色在一定程度上都是现实生活反映,可以有力地激发和提高大学生的人际认知能力,促进人际交往实践。

        2.网络交往能够使大学生消除直面交往的障碍

        网络交往以忽视社会地位、外貌特征为特点,只能依靠文字、表情符号、声音等来传播自己,依靠想象来还原对方的思想感情,表现为人际内心的精神交往。社会经验较少的大学生在直面交往中有着天然的不足,这使他们往往无法与不同于他们的群体自如交往,而他们的网络交往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非直接的表达和理解允许人们有思考的空间,而且一旦出现文化冲突可以利用文字、表情符号等多媒体形式来适时解释化解,从而避免直面交往产生的交流障碍。

        3.拓宽沟通网络,促进社会化多元发展

        网络作为一种重要的媒体中介,它的间接、自由和平等,让大学生在网络交往中可以掩盖自身的缺陷,可以轻松面对交往中出现的尴尬,实现意识与形式上的自由与平等。现实与网络中人际交往的交接,让大学生充分地实现并体会更多样的人际关系,获取更多社会适应的有力资源,从而及早完成社会化。与此同时,作为一种伴随着新媒体出现的沟通形式,网络还为大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空间。为发扬自己的优势,尽情地展示自我,并接收来自各方面的关注,提供了有效的交流平台,为大学生社会化的多元发展提供了可能。

        三 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负面影响

        如今网络已成了大学生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之出现的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消极影响也正日益凸显。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负面影响主要有:

        1.网络交往淡化现实中多方位的人际关系

        沉迷于网络或与网络相关的活动中,必定会减少在校大学生参加其他活动的频率和时间,减少与身边亲人、朋友之间面对面相处的机会,其结果必然将是对现实中人际交往的疏远和心理距离的扩大。网上交际的双方所直接面对的是冷硬的键盘屏幕,彼此间处于相互隐匿平等而无直接利害关系的相对位置上,不存在社会、经济地位等现实性因素的界限,这也使得网络交往中缺乏明确的纵向人际互动,这也进一步淡化了现实中已有的多方位的人际关系。

        2.网络交往弱化了大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

        网络交往的自由随意性契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使大学生对网络交往青睐有加,但频繁的网络交往容易使大学生漠视、疏远现实生活中融洽的人际交往,引发心理孤独与压抑,有的会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丧失、精力不足、思维迟缓、自我评价能力降低。由于网络交往具有虚拟性,人们无法判断交往对象信息的真实性,这使人们以怀疑心态看待网络中的事物,进而影响到现实的人际交往态度,对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对象的真诚性产生怀疑,从而导致信任危机,影响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最终降低大学生的现实人际沟通能力。 

        3.削弱现实交往中信任感、责任感和道德感

        网络的弱监控性使人们在网络交往中免除了承担责任的重负,人的本我得到肆意张扬。利用网络损害他人名誉和人格、传播虚假信息、在网上进行情感欺骗、在网上传播色情、暴力信息等行为屡有发生,阴暗心理在网络中得到随意释放。这些不良信息的传播与被传播使处于心智成长期;辨别能力不强、自控能力较差的大学生很难主动识别和抵制,他们容易把它当作现实加以接收,从而导致现实人际道德的失范。种种行为转嫁于现实生活就会造成大学生对于“诚信”“责任”等价值标准的认同感降低。同时,对于大学生个人而言,则是强烈的个人本位和自我中心,这也是对“崇德化,尊理性,主中庸,重自治”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冲击。

        四 规范大学生网络交往的对策

        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既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意义,这就需要我们加强指导,使大学生学会建立良好的网络人际关系,提高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的能力,进而促进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对此要尽可能地发挥其正面影响,规避其负面作用。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大学生自身方面

        (1)建立合理网络人际交往规范。大学生人际交往必须重视网络人际交往规范的建立。在现实社会中,人际交往规则具有相对强大的约束力。使人际交往行为受到道德规范、社会舆论以及法律法规等的控制和约束。由于网络人际关系以互联网为中介,交往者的身份往往虚拟化、多样化,因此,在虚拟的网络社会中这些道德规范、社会舆论和法律法规似乎都“失效”了。目前还没有健全的适用于网络的社会规范,建立网络人际交往规则和交往秩序已经成为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指导的当务之急。

        (2)加强上网自律能力,对网络树立正确认识。网络的最终目的并不是用来进行人际交往,大学生不能因为人际交往而终日沉迷于网络。上网自律并不是要抵制网络,而是应该清楚认识到我们应用网络的最终目的是什么,什么事应该积极做,什么事不去做。因此我们有必要来严格约束自己:一是树立正确的网络交往观,培养健康的人际交往观;二是培养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精神;三是锻炼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以现实人际交往为主,网络人际交往为辅,拓展人际交往范围。

        2.政府方面

        (1)健全网络立法。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现改变了我们的生存环境,人们在拥抱新技术的同时片面维护了网络的无条件地自由连接、自由传播和自由利用,过于容纳了滥用网络的行为,政府在这一领域的法律制订也缺乏力度。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虚拟王国导致的问题日益成为现实社会的隐患。要有效地进行控制,必须有法可依,健全网络立法势在必行。

        (2)建立成熟的网络管理体系。制定具体的管制办法,建立成熟的网络管理体系是消除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负面影响的有效办法。当每个人都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时,网络交往中的不文明现象必然大量消减。

        3.学校方面

        (1)教育学生正确处理现实交往与网络交往的关系。高校思想政治课应增设网络人际交往内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交往的地位和作用,让学生明白网络交往虽然是人际交往的一种补充,但不能取代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因为真正对学生能起到现实作用的主要还是现实的人际关系。引导学生把人际交往的主要精力放在现实交往上,不断提高个体的人际交往能力。

        (2)充分利用学校网络资源,教育学生进行文明网络交往。为了进一步增强网络人际交往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积极影响并克服其不良影响,学校还应对自身的网络资源加以充分利用:在过滤不良信息的同时,利用校园网资源加强大学生上网自律教育,将网络道德教育融入学校的课程和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同时,还应在大学生上网的过程中进行适当的、具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和咨询,这对网络成瘾的大学生逐步戒除网瘾、降低其攻击性有积极作用。此外,针对一部分因沉迷网络而淡漠亲情的大学生,可以运用网络对其进行情感教育,并加强伦理和自我教育。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为了促进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大学生人际关系指导工作者还应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指导,一方面要加强、丰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与社会充分接触,这样不仅可以使大学生在现实社会中丰富人际交往的经验,掌握人际交往的技能,还可以防止他们沉迷于虚拟的网络社会之中;另一方面,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指导还必须注意充分发挥网络人际交往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范围的扩展作用,使大学生能够运用在网络人际交往中学到人际交往知识和技能,在实践中提高现实人际交往能力。

        只有政府、学校、大学生个人三方面齐抓共管,才能发挥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正面影响,从各方面规避不利因素,保证高校学生健康成熟发展。

参考文献

[1]兰春丽.论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5)

[2]杨雪琴.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路径引导探析[j].江南论坛,2007(2)

网络上的人际交往范文2

互联网自诞生以来,其快速的发展使得整个社会的信息化程度和网络化程度空前提高,用户数量迅猛增长,互联网正以强大的冲击力和吸引力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其极强的连通性和交互性,满足了人们的交往需要和情感需求,更好地调节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网络交往是以网络存在为基础的,以语言为媒介,通过对话达成人与人之间理解的一种网络时代的新型交往形式。[1]网络交往作为一种新的交往形式,既保留了传统交往的某些特征,又具有新型交往方式的特点。

大学生思想活跃、感情丰富,对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由于网络交往过程中角色的虚拟性、过程的超时空性以及交往身份的平等性等特征[2],网络交往逐渐被大学生所接受,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它像一把双刃剑,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影响着大学生的现实交往。本文从研究网络交往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入手,着重探讨了网络交往与现实交往的内在影响机制,并据此提出对于大学生网上交往的教育、引导对策。

二、研究过程及结果

(一)调查方法

许多学者从网络交往动机、互联网使用行为、网络交往类型等方面衡量网络交往并在编制量表方面做出了许多的研究和努力。[3]本研究中采用的是陈秋珠[4]所制定的网络交往问卷,从“结构—成分”的角度按照网络交往动机、认识、情绪、行为、结果五个因素组成的问卷,并按照实际情况对于其中的一些条目进行了修改。

我们把大学生的现实交往定义为大学生在校期间和周围与之相关的个体或者群体的相互交往的关系[5],用大学生的现实人际关系和谐性进行衡量,采用邓日昌等人所编制的大学生人际关系和谐性量表进行测量,并依据实际情况对其中的一些条目进行了修改。

题目采用Likert5点自评量表形式,“1”代表“不同意”;“2”代表“有点不同意”;“3”代表“无所谓同意不同意”;“4”代表“有点同意”;“5”代表“同意”。

(二)调查过程

本次调查于2012年1月到2012年4月进行,根据调查目的,我们选取了广州市大学城十所高校的本科生为代表,按照比例从各个学院选取样本进行调查问卷的填写工作。共收回有效问卷244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1.6%。问卷回收之后,笔者对问卷进行了编码,然后录入计算机利用统计软件SPSS12.0进行统计分析,以下是调查结果。

(三)调查结果

1. 样本信息

在问卷中,我们收集了大学生的人口资料、生源地、上网频率等信息(见表1)。从表中可以看出,61.52%的样本每天使用互联网的时间在3小时以上,74.64%的样本会较多的使用聊天工具,说明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交往已经成为其日常交往的重要方式。

2.大学生网络交往现状调查结果

为了保证分析的有效性,根据大学生网络交往调查问卷的一级维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被调查的样本中,网络交往对其视力、吃饭、睡眠等方面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是为他们的日常社会化交往和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在网络交往过程中,样本普遍认为自己的态度是友好的,并且以一种认真的态度进行网上交往,而对于他人的感觉则是不那么肯定;通过网络交往,大部分样本认为网络交往成为现实交往的有利补充,扩大了其日常交流和沟通,并且拓展了知识面和视野。

在性别、学科、年级差异显著性检验当中,发现男大学生的总体得分为120.652,明显高于女大学生的得分109.974,表明男大学生在网络交往中处于比较积极主动的地位,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对于各年级网络交往研究过程中,一年级学生的得分明显低于其他三个年级,与多数学校限制一年级学生上网有一定关系;对不同专业的样本进行分析发现文管类学生的得分明显高于理工科类学生,这是由于文管类学生的日常课业负担较轻,日常生活中有较多的时间进行网络交往,同时由于专业特点需要在网络上获取一定的课业知识,造成了他们在网络交往信息沟通方面占据比较主动的地位。此外,网龄也成为影响网络交往五个维度的重要条件之一,网龄越长的样本的网络交往越趋于理性化,更加能够避免网络交往的消极结果,并且在网络社会知觉、网络交往认识和信息沟通方面得分更高,而在自我暴露及情感体验方面得分较低,这也从一定程度上说明网络交往成为现实交往的有利补充。

3.大学生网络使用现状对现实人际交往影响调查结果

对于大学生人际和谐度量表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最终抽取了三个因素,分别命名为:待人接物、交际交友、自我感知三个维度。为了进一步了解网络使用情况不同的样本的人际交往的差异程度,对网龄不同、使用频率不同的样本的人际交往得分进行比较(见表2)。

结果可以看出,从大学开始使用互联网的样本(网龄最短)的总分最高,达到了72.02,随着网龄的增加,人际交往的得分逐渐降低,由于是设置的反向题目,因此网龄越长的样本人际关系和谐度越高,从而反映了目前网络交往逐渐成为大学生现实交往的有利补充;同时,网龄最短的样本数量仅有279人,这部分在大学开始接触互联网的样本往往来自比较偏远的地区,他们往往会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不自信。多重检验结果表明,网龄不同的样本人际关系有显著差异(p≤0.05)。而对于互联网使用频率的分析表明,样本的人际关系和谐度随着互联网使用频率的增多而降低,即互联网使用时间越短(1-2小时)的样本的现实人际关系更为和谐。多重检验结果表明,互联网使用频率不同的样本人际关系有显著差异(p≤0.05)。

4.网络交往对现实人际交往的影响

将现实人际交往条目正向转换,运用皮尔逊相关系数(Pearson Correlation)对进行相关分析并检验分析结果的信度(见表3)。可以得出,现实人际交往的三个维度——待人接物、交际交往和自我感知同网络社会知觉、网络自我暴露和情感体验、网络交往认知、网络信息沟通都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其中,同网络社会知觉、网络交往认识及网络信息沟通呈正向的相关,说明样本的网络交往对于现实人际交往是一种有利的补充;同网络自我暴露和情感体验呈负向相关,说明在网络上的自我暴露越多,情感体验越多,越会影响现实当中的人际交往。

三、结果分析

在网络交往中男性大学生处于较为主动的地位,被限制上网的一年级学生的网络交往较少,文管类学生的网络交往多于理工科类学生。本研究证实了网络交往的参与程度对大学生的现实人际关系有直接影响。网龄越长的大学生其现实人际关系越趋向于和谐,网龄越短的大学生受到的现实人际困扰越多。大学生是一个求知欲比较强的群体,他们渴望结交更多的朋友,探索更为广阔的知识世界、精神世界和生活世界[6],但是大学城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从一定方面限制了他们的这种愿望,网络交往的虚拟性、超时空性、平等性等特点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能与外界安全进行平等、深层次交流的平台,使大学生能够更好认识自身,协调与他人之间的关系[7]。根据研究结果,随着每天上网时间的增加大学生所受到的现实人际困扰会增加,也就是上网频率过高会影响大学生的人际和谐度,但是在每天上网5小时以内的差异并不明显,说明适度使用互联网会增强大学生的现实人际关系和谐度。这个结果与已有的研究较为吻合:对于网络依赖越严重的人其人际困扰越严重;人际困扰越严重的人对于网络的依赖行为越严重。[8]

网络交往的社会知觉、交往认识、信息沟通等方面与大学生的现实人际关系均有显著的正向关系,从一定程度上说明理性化的网络交往是现实交往的有利补充,拥有良好的网络交往习惯的大学生的现实人际和谐度较高。调查过程中多数样本认为网络交往扩大了他们的日常交流和沟通,拓展了其知识面和视野。网络交往自我暴露和情感体验同现实人际关系呈负向相关,在网络交往中暴露更多自我信息,拥有更多感情体验的大学生容易对互联网交往产生依赖,容易对于现实交往中的真实性产生怀疑,受到更多的现实人际困扰,反过来现实的人际困扰的增多又促使他们在网络交往中更多的自我暴露,拥有更多的感情体验。

四、教育对策

随着大学生对网络运用的增多,网络交往逐渐成为大学生中的重要交往方式,良好的网络交往习惯可以提升现实交往的和谐度,为构建和谐校园环境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了更好的引导大学生进行理性的网络交往,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考虑从外部规章制度约束到自我控制的演变过程,即对于大学生网络交往的管理既要考虑外部规章制度的完善与执行,也需要注重通过建立广泛的认知渠道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网络交往认知观念从而产生内在的行为约束。从大学生学习与内化过程的角度,本研究提出引导大学生的理性网络交往包括外控和内渗两种策略。

1. 外控策略

所谓的外部控制策略是从校园管理的角度来约束大学生的网络交往行为,使他们逐渐接受校园网络使用要求,并内化为自身的网络使用习惯。在这一策略中学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校颁布的管理规章制度是外部控制策略的基础,校园舆论媒体也是不可忽视的外控主体。

一方面,高校应当在法律规范允许的情况下加强校园内部网络的使用和监控,提高网络监管水平。加强校园网络设施的管理,建立和完善校园网络安全防护,构建网络技术防控体系,对大学生的网上行为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完善校园网络使用管理,大学城中部分高校实施了不给一年级新生开通网络的制度,一方面,协助入校新生从“他制”到“自控”的良性转变,降低其对于网络的依赖性;另一方面,让他们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基础课程的学习中。

另一方面,大力加强校园舆论的作用,首先,在校园内部大力宣传网络使用的规章制度,使学生充分了解这些制度;其次,将网络交往和网络使用的规范行为或者成功案例进行广泛宣传,产生示范作用;最后,将一些过度沉溺网络的个案在保护个人的隐私情况下进行适度曝光,让学生了解过度依赖网络的后果,从而在学生中形成一种自律意识。

同时,进一步完善校园的心理教育系统。一方面,繁重的课业负担及竞争压力使网络交往成为部分大学生逃避现实的重要途径,需要更为完善的心理咨询对他们进行引导;另一方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能够解决在日常人际交往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减少不良人际关系的产生。

2.内渗策略

内部渗透策略主要是从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入手,使大学生在思想上真正认识到网络交往和现实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形成良好的交往习惯。内部渗透策略最主要的途径是通过组织相关的校园活动实现良好交往习惯的内化,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结果。

首先,在校园内部开展丰富的学生活动,增强大学生的现实交往能力,引导大学生运用互联网扩大自己的社交面。教育他们在网络交往和现实交往当中学会以诚相待,建立良好的交往氛围。由于男大学生及文管类学生在网络交往方面占据主动地位,在活动组织过程中应当对于他们进行重点引导。理工科类大学生课业负担较重,应引导其加强对网络交往和现实交往的认知,鼓励他们通过多种方式扩展自己的交往面。

其次,加强信息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科学运用网络的水平。逐步完善校园情报学教育及互联网使用教育,增强大学生在网络中获取知识的能力,引导他们将网络使用与日常学习集合起来,使他们能够充分利用网络终端信息资源和交流手段获取有用的知识,让网络成为他们扩展知识面和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

最后,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网络交往同现实交往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网络交往在现实交往当中的促进作用。加强高校教师对于网络的认识,充分鼓励高校教师运用网络同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从多个侧面了解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状况,从而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教育、高校管理等方面提供新的工作平台,一方面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另一方面使学校教育和管理理念更容易渗透到学生当中。

参考文献:

[1]华伟. 网络交往与大学生道德自我发展[D].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 2003:3-12.

[2]马晓辉,雷雳. 青少年网络道德与其网络偏差行为的关系[J].心理学报, 2010(10):988-997.

[3]迟新丽,张大均,吴明霞. 关于大学生网络交往动机研究进展的分析[J]. 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01):35-37.

[4]陈秋珠. 赛博空间的人际交往——大学生网络交往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D]. 长春:吉林大学,2006:182-188.

[5]李宏翰,赵崇莲. 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基于心理健康的分析[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40(1):116-121.

[6]张振刚. 发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的方法论思考[J]. 中国高等教育,2011(02):41-43.

网络上的人际交往范文3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人际交往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002-02

伴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以微博、微信、腾讯QQ等为代表的新媒介,由于互动性、即时性、个性化的特点,已经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方式。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调查显示,中国使用交友和社交网站的网民绝大多数对于社交网站的使用存在复用,平均每人拥有账户2.78个。19岁-29岁用户中超过八成利用手机个人状态,约六成日志或者日记,并进行留言互动。由此可见互联网几乎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不断影响着他们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

一、网络交流工具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

网络交流工具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其匿名性、开放性等给大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带来了积极作用,但它又容易拉大现实中人际关系的距离而产生情感隔阂,给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带来消极影响。

1、积极影响

(1)增进人际交往中的平等意识。在网络中,人的身份、地位、财富等信息都可以隐藏、不对外显示,人人都有发言权,大学生的自由、平等精神得到彰显,有利于培养他们积极健康的个性心理。

(2)扩大人际交往范围。由于在高等院校学生人数多,上课时间不集中,能真正聚集在一起的机会很少,导致大学生的交际范围很狭窄。大学生通过网络根据自己的价值观、社会观有选择地交往不同的人,使两个素昧平生的人侃侃而谈,扩大社会接触范围,增长见识,开阔眼界。

(3)利于维护原有的人际交往圈。考上大学后,同学们身处祖国各地,与之前的小学、初中、高中朋友距离远,很少能见面,但在网络上他们能及时看到对方的动态并加以交流反馈,使友情不随距离和时间的变化而改变[1]。

2、消极影晌

(1)造成大学生现实人际交往困难。互联网能维系原有的人际关系,但大部分的时间在网络上交流,使具有社会温情、家庭温情的人际交流机会日益被剥夺,从而忽视身边的同学、朋友,同时也容易对现实人际交往缺乏耐心,使人们在现实中的社交能力下降,从而割断了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交往。

(2)孤独感加重从而造成人际交往障碍。网络不存在物质、经济等种种约束,一些内涵不错但外表和社会身份资源欠缺的同学在网络上可以不受任何约束,但这也使这部分同学在现实中更加沉默,不愿意表现自己,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这就使他们更加孤独。长期则会造成现实人际交往的障碍,严重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

(3)导致大学生现实人际关系信任危机。利用网络交流工具进行交流,能用虚拟的身份说些虚情假意的话,传播虚假信息,若将这种习惯带到有严格伦理规范和道德规范的现实社会中,就会受到谴责,不被信任,从而导致现实人际关系的信任危机。

二、引导大学生正确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和谐人际关系对策分析

网络交往导致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危害性极大,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利用网络交往发展友谊,是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紧迫而又重要的课题。因此,引导大学生正确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和谐人际关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高校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要全面加强校园网建设,建立网络道德教育新平台,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3]。基于此,学校可以通过开设一些网络素质、素养教育的课程,让大学生系统地了解网络人际交往的知识,这样才能潜移默化地使他们在进行网络交往时意识到道德问题,不做违背网络道德的事。还可以以多样的形式开展网络道德教育的宣传活动,包括张贴海报、举办讲座、举行演讲比赛等等,不断提升学生的网络道德水平。

2、培养健康的人际交往心理素质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够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既能了解自己,又能接受自己,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缺点都能做出恰当的、客观的评价。不会因为自己的长相、经济条件、家庭背景而在社会交往中出现自卑心理, 逃避与人的现实交往。过度沉溺于网上交往的大学生容易导致现实人际交往的冷漠。冷漠、孤独状态往往是个体压抑内心愤懑情绪或消极悲观情绪的一种表现。因此,一定要鼓励大学生克服这种冷漠、孤独的心理状况, 打开闭锁的心灵,积极投入到现实世界中,与身边的同学、朋友发展友谊与爱情,体验到真实世界生活的多姿多彩和温暖关怀,摆脱冷漠与孤独的困扰。塑造健全人格,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4]。

3、促进现实人际交往和网络人际交往的和谐交融

(1)大学生要认识到现实与网络的差别,有不少大学生喜欢在室内上网,而不愿意外出活动,他们认为在网络中的交往更有安全感,出现了逃避现实交往的倾向。针对这样的现状,大学生自身要学会不断的反思。要认识到现实生活的重要性,每个人都活在现实里,网络自始至终都是虚拟的、无形的;鼓励大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社会组织如NGO(Non-govemment Organization),积极与这些非营利性公益组织进行联系,多结交朋友,克服现实人际交往的畏惧心理,敞开心怀去与现实中的人交往,获得满足感和幸福感;

(2)要在现实人际交往和网络人际交往之间找到平衡点,大学生不仅要清晰地区分网络人际交往和现实人际交往的界限,而且还要学会如何在网络人际交往和现实人际交往中找到平衡点。平衡点是指大学生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有针对性地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个度,毕竟现代人的生活离不开网络(尤其是大学生群体),所以重要的是控制好网络交往在总体人际交往的比重,要适当适量地进行网络人际交往,同时不能忽视现实人际交往。

参考文献:

[1] 杨宏兰.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现状及对策[J].学习月刊,2011(7):111―112.

[2] 王依玲.网络人际交往与网络社区归属感―对沿海发达城市网民的实证研究[J].新闻大学,2011(1):82―92.

网络上的人际交往范文4

【关键词】 青少年;网络人际交往;信任危机

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3-020-01

互联网为人际交往提供了一种崭新工具。通过互联网,人们得以“超越时空的限制”降低交往的成本,使人际交往变得更加方便而有效。通过互联网进行人际交往已经成为众多网民的一种选择。在庞大的网民群体中,青少年占了很大的比例。根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于2011年7月19日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1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85亿,其中10—19岁的青少年网民占27.3%,而且增长迅猛。另据本课题组调查,青少年上网人群中,51%的人通过网络认识了新朋友,上网交友已成为当前我国青少年人际交往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形式。

在网络社会逐步介入人们的生活空间时,这一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的数字化生存方式以其特有的魅力冲击和改变着人们的社会生活。网上人际交往就是在网络技术发展日趋成熟的过程中孕育而生的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新的交往行为。随着网上人际交往的发展,青少年网络人际交往信任危机也就出现了。信任危机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是社会成员在个体间交往、团体活动及社会公共生活方面因缺乏共同的信任基础而产生怀疑与不放心的体验,网络人际交往信任危机便是这一危机在网络层面的体现。

一、青少年网络人际交往中信任危机的表现

1.游戏心理。网络作为一种崭新的虚拟世界,很多青少年都认为网络社会的人际交往也是虚假的,从而在网络中的一切活动都抱着游戏的心态,以完全不同于自己的真实心理的态度去对待网络社会,他们游戏感情,大肆与异性网友搭讪,却缺乏真情与责任心。如在一些网站和网络游戏中,人们可以随时进行结婚、离婚登记,视情感为游戏,而有的青少年则陷在网恋和网婚中不能自拔,甚至用不同化名与多人同时进行网恋和网婚。

2.怀疑心理。由于网络世界的虚拟性,人们对网上人际之间的往来充满了怀疑和不信任感,不敢轻易相信相托。正如有的访谈对象所言:“网上交往只能把它看作游戏。在网上与你谈情说爱的纯情美少女在现实生活中也许是一个满脸皱巴巴的老婆婆。”人们都互相怀疑与自己交往的对象的真实性,不敢把自己的真实情况告诉对方,怀疑心理就这样产生了。

3.欺骗心理。人们利用网络虚假信息、坑蒙拐骗,甚至肆无忌惮地故意行骗。这种网络世界中的信任缺席和信任困境,自然导致了网络人际信任危机的问世。据本课题组的调查,大约有50%的青少年网民曾在网上撒过谎。另据一份美国调查报告表明, 46%的男性网民承认自己曾在网上冒充过“淑女”,其中86%的人承认曾利用女性角色“勾引”过男性。网络社会中有的网上恋人竟是同性、祖孙、母子、姐弟,现实社会人际交往中的诚信制约机制在虚拟社会中明显弱化,网上交往为虚假的甚至带有欺骗性质的人际关系的出现和扩展提供了方便。在网上,人们可以“匿名进入”,人们之间一般不发生面对面的直接接触, 这就使得网络人际交往比较容易突破年龄、性别、相貌、健康状况、社会地位、身份、背景等传统因素的制约。很多人在网上交际时,经常扮演与自己的实际身份和性格特点相差十分悬殊甚至截然相反的虚拟角色。更有一些人利用网络匿名的特点进行欺诈,甚至无所顾忌地宣扬自己的阴暗心理、反动主张。

4.消遣心理。由于网络社交的虚拟性,使得它的可靠程度较差、交往的层次肤浅,很多人认为它仅仅是消遣。认为这种交往只有广度而没有深度,多为点头之交,而真心好朋友难觅。所以很多人就把网络的人际交往看成是一种无聊时消磨时间、心情不好时逃避现实的途径。

二、青少年网络人际交往中信任危机的原因

网络上的人际交往范文5

[论文摘要] 网络交际是现实人际关系在网络中的延伸,其基本特征为主体参与匿名化,关系建立简易化,交往手段数字化,发展方向“熟人”化。实现对网络交际的有效规制,应主要运用舆论、道德和技术三种手段。

伴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推广应用,互联网已融入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人们的交往方式也因此发生着深刻的变革。现如今,结交网上朋友对于网络用户来说,已经是习以为常的事情。网络交际已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对这一现象的必要关注,其现实意义不言而喻。一般认为,人际关系“是人们在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过程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1](P5)这是在最广泛也最本质的意义上对人际关系的理解。如果仅立足于这一理解,互联网作为一种信息交流平台,无论它在技术上与传统信息媒介有多么大的不同,它对人际关系的改变都不具有拿来研究的价值。但是,如果对人际关系作另一种更为具体的解释——“是指社会现实生活过程中,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接近、接触或手势、语言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的过程”[2](P89)——即社会互动。那么,网络交际①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人际交往,又确实具有某些独特性。笔者不揣浅陋,通过本文初步揭示这些特征并对网络交际的规制进行粗浅的分析。

一、网络交际的基本特征

1.主体参与匿名化

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缔结某种关系,相互交往,都需要具有特定的身份,扮演特定的角色。虽然,人的角色会因场合不同发生变化,但构成其特定身份的基本特征是相对确定的。其中,诸如性别、年龄、体貌等自然特征是不允许隐匿不宣或者伪装的,有些被公共规范(法律)所确认的社会特征,如职业、婚姻状况、住所等更是如此,否则他就不能正常地与他人发生某种交互关系。我们不能想象已婚者谎称未婚而不受道德的谴责,也不怀疑一个流浪者硬说自己是警察会十分的荒唐可笑。但是,在网络环境下,两个人已成为无话不谈的“好友”却还可能并不知道对方的真实性别和年龄。这是因为,网络交际完全允许参与者随意填写并随时修改“个人信息”,即使有关身份的信息缺失、虚假,也不妨碍其顺利地与他人建立某种联系。实际上,有选择地隐匿或伪造个人信息往往有助于增加自身的人际吸引力。不仅如此,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绝大多数网络用户在登录时倾向于采用匿名方式。总之,匿名参与对网络交际本身来说是完全可能的,对主体而言又十分必要,因而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2.关系建立简易化

在一般情况下,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由陌生到熟悉直至关系比较密切,需要具备特定的时空条件和经过必要的接触,是一个程序化的过程。如果时空不一致,交往目的不明确,彼此之间没有某种现实的依赖性,这种关系是很难建立的。网络交际则不然,陌生人彼此认可甚至成为朋友,首先几乎不受空间条件的限制;其次,交往目的大体上模糊,而且一些必要程序大大简化。假设一个小伙子走在马路上,发现一位漂亮的姑娘便上前求爱,他是很难成功的。但在网络中,这种情况就并非不可思议。网络在为人们提供沟通便利的同时,还改变了人们原有的一些观念,与谁交往,交往的必要性何在,这些在现实人际关系中必须考虑的问题变得不再重要,因而使其中的每一个人都默认了交际程序简化的合理性,“网上交友”之所以有巨大的魅力,人与人之间的时空壁垒被打破,交往目的性弱化,交往程序简化是重要原因。

3.交往手段数字化

社会心理学认为:“社会交往一般说来是通过两种交往手段进行的,即言语手段和非语言手段。”[3](P261)其中非言语手段主要是指面部表情、手势、体态等。网络交际,实际上也在运用着上述两种手段,但无论是言语手段还是非言语手段,都不是“当面”使用的,而是利用网络技术的数字化形式传达给对方。已有文献指出:“传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往日益被高级机器(计算机)所取代,人们更多面对的已不再是有着丰富情感的高度热情的人,而是冷冰冰的机器、键盘、传感器之类的钢和塑料。”[4]但也正是这些看上去“冷冰冰”的工具帮助网友们彼此之间传递着鼓励性、消息性和评价性的信息。非但如此,文字传输、音频、视频等信息技术的采用,完全可以做到网上交际的“仿真化”,“天涯若比邻”的理想在数字技术的支撑下已成为现实。

4.发展方向“熟人”化

周运清先生曾指出:“如果说现实社会是‘熟人’(相互交往的人彼此了解对方的名字、性别、身体特征、身份、地位、社会关系和工作单位等信息)社会的话,那么网络社会生活中人与人的交往的间接化和符号化的特点,则使网络社会成为一个‘非熟人’社会”。[5](P99-101)如果仅据相互对基本信息的了解程度来判断网络社会是否为“熟人”社会,那么,网络交际本身就是一个逐步“熟人”化的过程。如前文所述,网络交际的主体匿名参与十分普遍,这决定了其与现实人际关系相反的交往模式,即在现实生活中,陌生人之间是先认识、了解,再建立某种关系。而在网络交际中,匿名参与的陌生人之间先成为“网友”,再以此为条件披露各自真实信息,随着彼此关系的密切,相互披露的真实信息会不断增多,进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熟人”。网友见面,从网络走到现实,是网络交际“熟人”化的典型模式。

二、网络交际的规制的必要性

网络本身是一把双刃剑,既有信息量大、传递速度快等优点,也会产生某些信息污染、网络欺诈等违法犯罪问题。网络人际关系也极易因此而异化。对其进行有效的规制十分必要,根据前文所述的网络交际的基本特征,这种必要性表现为:

1.主体的匿名参与使网络交际行为者与责任者分离,传统人际关系中的交往规则约束力下降,产生大量信息污染。一个人在网上与他人打交道,无论散布怎样庸俗的非法的甚至反动的言论,都似乎与己无关。这使得一些道德素质低下、人格扭曲、别有用心的人可以戴着假面具在网上胡作非为,而这些有毒、有害的信息无疑是对网络人际交往健康和谐有序的最大破坏。杜绝网络交际中信息污染迫在眉睫。

2.网络人际关系建立的简易化弱化了一些参与者的戒备防范意识,为网络违法犯罪制造了可乘之机。网络空间的虚拟性使人们很难分辨真假善恶、黑白美丑,一些不法之徒正是利用在网络中交际简便,容易骗取他人信任这一机会,从事诈骗、抢劫、等违法犯罪活动,大量网络犯罪案件的发生,告诉我们,网络交际虽然很有魅力,但也不乏可怕的陷阱;既可以丰富人际关系,也容易使人择友不善、上当受骗甚至成为违法犯罪行为的受害者。因此,采取有效手段,预防遏制网络欺诈及其他违法犯罪行为亦是当务之急。

三、网络交际的规制方法

对网络交际的负面影响及对其如何规制,许多有识之士提出了一些建议。其中,大多数建议都注重、强调多种手段综合运用,同时也流露出“什么办法都能用,又都未必管用”的无奈。因此,有人不得不把网络规制问题“国际化”,认为实现对网络的有效规制只靠一国的努力总难免心有余而力不足,从而得出非全球“共治”不可的结论。[6]对网络的负面影响,我们不能视而不见,听之任之,但也不必过于急躁,甚至灰心失望。多种规制措施(经济的、政治的、法律的、技术的、道德的等等)不分轻重一起用上,虽无不可,但因其可操作性不强,效果未必理想。至于全球“共治”,虽然这可能是网络规制的最佳方案,但至少目前还只是一种善良的愿望,并不现实。其实,网络

本身永远不能超然于人类社会之外,任何网上行为,说到底还是人类自己的行为。正因为如此,所有看似不可捉摸的网络问题,都完全可以凭借现有的手段来规制和避免。还是立足于前文所述的网络交际的基本特征,笔者认为减少、避免网络交际的负面影响,目前最为现实和有效的手段莫过于舆论、道德和技术三种手段:

1.舆论规制

一些庸俗、、反动的信息之所以能够在网络交际中尚有生存空间,并不在于它本身受欢迎,而是缺乏足够的抵制力量。而主体参与的匿名化使网上行为者与责任者分离,正是因此某些人才肆无忌惮、胡作非为,制造大量的垃圾信息,污染视听。如果能够动员绝大多数网民积极排斥、谴责垃圾信息的者,发挥网络舆论的道德监督作用,信息污染就可以得到有效的治理,这就需要大力加强网络文明建设,提倡文明上网,使正气新风在网络交际中得到弘扬。公共媒体在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的网络交际方式的同时,通过对庸俗、低级的行为采取谴责、曝光等手段,充分发挥舆论的强大力量,使主体自觉遵守正确的网络交际规则。

2.道德规制

道德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其外在强制性远远比不上法律,但其作用范围广泛,被认可程度高。道德的外在强制性主要体现为舆论谴责。除依靠外在的舆论谴责外,道德规范还可通过主体的内在自觉和良心谴责来实现。在网络交际中的任何人都不会决心要扮演一个无赖、恶棍或骗子,他们都希望能够以良好的形象吸引他人,博得好感,与人建立和谐的关系。而且,在网络交际“熟人”化趋势下,网络身份真实化可以使主体的自律意识增强。除此之外,还应当相信,绝大多数参与网络交往的人都会对网络自身的虚拟性有足够的清醒认识,并对网络陷阱保持足够的警惕。这一切都会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网络欺诈等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主体自律以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与自我良知为前提,若主体缺乏自律,那么主观自律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就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这就必须要有一股促使主体自律的客观力量,那就是需要大力加强网络法制建设,以法治来规范网络规则,以法治来约束主体,使主体内在意识到道德自律是一种必须,以至必然。

3.技术规制

网络交际的出现源于网络技术的推广运用。先进的数字技术可以快捷地传递信息,当然也可以智能化处理信息。充分利用“防火墙”等信息过滤技术,会在不同程度上减轻网络交际中信息污染。同时,可以加强网络终端用户管理建立网络交际主体的技术跟踪系统,实现网络交际行为主体与责任主体统一,杜绝某些不法分子无所顾忌地在网上为非作歹。

注:①本文所论及的网络交际不是泛指所有通过网络建立和发展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甚至不包括网络论坛(因为论坛更像人人可以兼为作者和读者的杂志),而主要是以网络即时互动(俗称“网上聊天”)为基本标本。

[参考文献]

[1]郑永廷.人际关系学[M].北京:中国青年报出版社,1988.

[2]董驹翔.社会学[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版社,1990.

[3]林秉贤.社会心理学[M].北京:群众出版社,1985.

[4]赵其庄.网络文化与网络教育中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J].精神文明导刊,2003(2).

网络上的人际交往范文6

1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现状

1.1大学生进行网络人际交往的人数越来越多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应用,利用网络进行人际交往的大学生越来越多,他们常常拥有不同的性别,分布在不同的班级、年级、专业,甚至是不同的地区,彼此通过网络进行着人际交往。并且,部分大学生还会创造机会逐步扩大自己的交际圈,比如参加实习、参与实践活动等,在与更多的人交往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社会经验。

1.2大学生进行网络人际交往的方式越来越多现阶段,大学生主要是运用虚拟社区类、聊天类、电子邮件类等网络工具进行网络人际交往,帮助自己轻松地进行协作学习,提高自身人际交往能力。

1.3大学生进行网络人际交往的话题越来越广泛大学生利用网络交流的话题越来越多,这其中包括个人、集体和社会,兴趣、感悟和失落等各方各面,其中对兴趣爱好和学习生活的关注尤其多,这与大学生追求个性、追求理想的特点分不开。

1.4大学生进行网络人际交往的心理依赖性越来越强当前社会中很多的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这些独生子女在很长时间内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但他们也渴望与人交流和拥有自己的交际圈,上大学后,在交友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烦恼,通过网络进行人际交往却轻松很多,他们只需要一个代号或者化名就可以广交朋友,并且在网络中言论会更加自由和开放,与现实交往中屡屡碰壁的现状相比,网络是大学生们更愿意选择的交往平台。即便是非常熟悉的朋友,通过网络进行交往,也会带给他们不一样的感觉。

2网络技术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正面影响

2.1网络技术促进了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对自我的认知通过网络,使大学生能够不受院校的限制共享资源,获取信息的平台越来越多,越来越大,获得的信息量也日益增加。建立于网络的人际交往,通过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人际交往知识学习机会和平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大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定位的能力,强化了他们对人性的判断和感知能力,对大学生更快地进行社会认知与自我认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2网络人际交往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学生现实心理压力在现实生活中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会选择把自己难以启齿的心事说给网友听。网络空间的去抑制性使得他们在这个虚拟空间里不用顾忌他人的服光而畅所欲言。这种与网友的心灵交流能够使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得到一种有效的释放,从长远看,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是具有重要作用的。

2.3网络扩大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范围网络是一个虚拟世界,它类似于现实世界,但是和现实世界存在很大差别,虚拟世界没有任何客观条件的限制,只要你想就可以成为你想成为的任何人。不仅如此,网络还为大学生交友提供了许多便利,大学生通过网络可以结交到远在千里之外的朋友,并延伸到现实生活中来,大学生在通过与世界各地网友的交往中会不断增长自己的见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4网络深化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层次在现实交往中,由于利益、信任等原因的制约,很多情况下人与人之间难以做到推心置腹,而网络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局面,正是由于网络交往的虚拟性和去抑制性,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加的纯粹,更容易推心置腹,网络深化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层次。

3网络技术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负面影响

3.1网络弱化了大学生对人际交往规则权威性的认同,导致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丧失了应有的交往规范现实生活中人们之间的交往有一系列的礼仪要求要遵守,如诚实守信、礼貌待人,遵纪守法等,网络交往则具有极度的自由性,许多现实道德、行政法规都无法发挥作用,人们可以打破日常生活中的许多限制,在网上做出一些“越轨”行为,而不必担心受到既有道德和法律的处罚。一旦这种自由随意的网上交往成为习惯,现实交往也会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产生一系列不符合礼仪要求的交往行为,导致交往的失范与失败。

3.2网络交往挤占了部分大学生过多的现实交往时间,使大学生的正常人际交往得不到保障每个人能够有效利用的时间是有限的,沉迷于网络,必定会减少大学生参加其他活动的时间,减少他们与亲人、朋友、老师等面对面相处的机会,甚至会出现同一宿舍的舍友,有事不面对面直接交流,而是用QQ、BBS、人人网来交流的情况,其结果必然导致对现实中人际交往的疏远和心理距离的扩大,对同学的心理健康、人际关系产生不良影响。

3.3网络交往增加了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危险性因素网络世界类似于现实世界,包罗万象又鱼龙混杂,但缺少类似于现实世界的“新闻把关人”角色,一些边缘文化和反文化便趁机繁衍生息。由于网络的极端开放性,大学生极易受到这些不良文化的影响,而陷入泥淖。

4意见对策

4.1加强文化建设,开展网络道德教育针对当前网络交往已经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现状,有必要有计对性地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包括两方面内容:首先,提高教育者的网络知识素养,加强他们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的能力。当前的一个突出问题是,部分道德教育者对网络交往知之甚少,缺少必要的网络应用知识。可想而知,这样的道德教育者很难有效地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因此,当务之急是对道德教育者进行网络知识和网络道德教育方法的培训,提高他们对网络人际交往的理解和认识,提高他们在网络上收集和获取信息的水平,提高他们利用网络平台进行道德教育的能力。其次,强化网络道德教育的顶层设计,通盘考虑网络道德教育在整个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把网络道德教育纳入到学校教育系统中,使学生了解网络道德的基本要求,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塑造健康的网络道德人格。

4.2规范并合理利用网络,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网上环境目前,我国大学校园网的建设已趋于完善,下一步的工作应当是发挥大学人才和信息密集的特点,使校园网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和娱乐的重要场所,还应根据大学生的特点设置一些他们喜闻乐见的与学习、生活和娱乐相关的版块,把学生的兴趣引导到正确轨道上来。

4.3加强现实生活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联系首先,鼓励大学生积极发展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关系。通过参加各种团体竞赛、活动等,增强学生之间的了解,使他们在学习、生活和娱乐中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其次,鼓励学生多于老师交流,因为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人与人之间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信息,为步入社会做好更充分的准备。

5结束语

网络上的人际交往范文7

摘要:虚拟网络的社会交往问题已经成为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现实问题。网络交往丰富着大学生的生活,但也出现了网络交往角色的迷失、网络交往的沉溺与网络成瘾、网络交往中的内在攻击性、网络交往中情感的放纵等一系列的问题,有必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人际交往问题的研究,从加大社会的高度重视,网络道德教育进校园、健全网络立法、强化教师引导作用等方面来保证大学生网络交往健康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 人际交往 构建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10-048-03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本身已由通信工具发展为交往工具,形成了网络社会的交往形式。一个崭新的虚拟数字世界已逐渐被当代大学生所接受,网络使得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方式发生了新变化,同时它又使当代大学生传统的单一性人与人、面对面之间的互动交往方式发生了改变。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人际交往问题的研究,以便有效地指导大学生合理运用网络,并在真实世界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进而促进其社会化和人格的健全发展。

一、大学生网络交往中存在的问题

网络交往源于人们之间的相互需要。恩格斯写道:“人们在今天的发展阶段上只能在社会内部满足自己的需要,人们从一开始,从他们存在的时候起,就是彼此需要的,只是由于这一点,他们才能发展自己的需要和能力等等,他们发生了交往”。网络交往迎合了人们这种需要,人的交往空间被极大地拓展了。正因为人们的这种需要,网络技术得以迅速发展、网络空间迅速扩大。但随着网络技术的形成和发展,大学生网络交往中问题也随之出现。

1.网络交往中角色的迷失。网络交往的主角是用数字和符号在网上重构的虚拟“角色”,网络中交往双方人都隐瞒自己的真实信息,任意扮演自己想象的角色,无须考虑现实中的一些不能回避的问题。虚假的身份,虚拟的行为,虚幻的感情,一切都不确定,交往的过程,是通过“角色”的演绎在网上呈现出的泡沫世界,交往的行为,限于在“网上”,离开网络一切烟消云散。在网络交往过程中,替代人活动的是计算机芯片之间窜来窜去的一行行代码,替代人身体的是在交往活动中执行大脑旨意的一串串指令。交往人不必抛头露面,网络上没人知道“你”是谁。你不仅可以隐藏自己,还可以重新虚构自己,姓名、性别、年龄、国籍、职业等等现实世界中的社会属性在网络中全都失去了实际意义,现实当中的一个“我”可以成为网络中无数个“我”。因此网络交往过程中就是一场物质自我“不在场”的假面舞会,出现在对面的只不过是一堆数字假相而已。在这样的虚拟环境中,如果大学生长期沉迷于虚拟的网络角色中,回到现实生活中很容易对自己社会角色产生反感,原本社会交往比较频繁的大学生,由于把大量的时间投入到网络交往中,减少了现实生活的人际交往,减少了与家人和朋友的沟通和联系,忽视现实社会中不同角色的创造与适应,不与大学生自己的角色相适应的行为模式也颠覆了常规。

2.网络交往的沉溺与网络成瘾。大学四年正是大学生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大学生还普遍欠缺辨别是非的能力,对于复杂的社会事件缺乏整体的分析,同时大学生的自控力和自我约束的能力正需提高。“当今网络环境是一个没有边际的世界,各种不同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在这里汇聚交织。”面对网络上流行的纷繁复杂的思想观念和文化冲突把握不住正确的方向,容易导致认知和行为的偏离。网络是信息的海洋,为大学生了解新信息、获取新知识、掌握新技术提供了非常丰富的渠道;网络也是大学生交流的天地,互相交流经验、交换信息、解决疑问提供了十分便捷的工具。网络的初衷是为了实现信息的及时共享。但大学生网络交往中走入的一个误区就是重娱乐、轻学习。对许多大学生而言,聊天、游戏是上网的首选,开机一上网一登陆人人网、QQ,已经成为习惯性动作。长时间的浏览娱乐网页和玩网游,荒废大部分宝贵的时间。沉迷于网络或与网络相关的活动中,必定会减少在校大学生参加其他活动的频率,减少与身边亲人、朋友之间面对面相处的机会,其结果必然将是对现实中人际交往的疏远和心理距离的扩大。大学生网民们网络应用能力的薄弱更让我们感到惊讶,大学生可以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自由翱翔,可应用网络处理和解决问题时却手足无措,比如近几年的大学毕业生招聘开始转向网络领域,但大学生问得最多的就是“网上的招聘信息怎么找·”本该扩大的视野却在网络中缩小了,本该提高的能力却在网络交往中退化了,这对于成长中的大学生不能不是一种严重缺憾。

3.网络交往中的内在攻击性的强化。“新兴科学技术正在日益改变着人类的生存条件和交往状态,互联网技术就是其中之一,它正以强大的攻势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和不同维度之中。”网络交往是在高科技手段构建的虚拟空间实现的,不受现实社会中的法律规范、道德伦理的约束,特别是网络游戏更是忽视道德、法制而崇尚强权,沉迷于其中的大学生不仅荒废学业,更容易把游戏中凶杀、争斗、血腥的场面和行为不自觉地带到现实生活中来。媒体上报道的由大学生引起的一系列恶性伤害事件,多是由网络游戏对其心理产生的严重影响,个别大学生长期处在游戏的状态中不能自拔、不适当的网络交往影响身心健康,缺乏人与人之间本该的实际接触,是一种身体不在场的匿名互动,形成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甚至用网络游戏的角色塑造现实的自我,将自我凌驾于他人和社会之上的思维习惯。

4.网络交往中情感的放纵。大学生处于身体发育逐渐成熟,精力充足、好奇心强、接受能力强、情感丰富、渴望友谊和交流的阶段。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中,网恋成为一种深入对方或自己内心世界的最简单的形式。同现实中的恋爱相比较,网恋是超俗的、理想的、自由的。可以在网络交往的世界里倾述心事,述说烦恼博取情感上的慰藉。然而大学生时期网恋毕竟隐藏着许多陷阱,具有一定的虚假性和欺骗性,但许多大学生忽视了这一点,他们将网恋和现实生活混淆起来,深深陷入到网恋的虚拟世界里无法自拔。使一些心怀不轨的网络诈骗机构或个人利用大学生网上网下行为方式的错乱,进行各种不法行为,轻则欺骗感情重则谋财害命。善良的大学生将网上数字化的网恋误解为真实的恋爱,结果导致令人痛心疾首的网恋悲剧。

网络上的人际交往范文8

关键词:网络社交工具;大学生;人际关系

一、大学生网络社交工具的使用现状

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接受新型网络社交工具的能力较强,更喜欢选择使用新型网络工具。相较而言,对于传统网络工具,例如BBS,电子邮件等,大学生的使用率相对较低。方便同学与朋友间的联系和获取信息已经成为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的最主要的目的,并且绝大多数人每天都在使用。由此可见,网络社交工具已经渗透到大学生活的各个方面,越来越多的人在慢慢地对网络产生了依赖。大学生更倾向于与熟人交流,注意保护自己的隐私,对陌生人有所顾忌,对个人信息的透露有所保留,日常的学习生活、情感话题成为大学生交流的主要话题。与发杂的外界环境与社会关系相比,大学生思想比较单纯,交流的话题也比较单一。

二、网络交往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

网络社交工具的进步与发展正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观念与思考及处理问题的方式,间接着影响着语言表达与交流能力。网络交往的自由、平等、随意等特性符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倾向使用网络社交工具进行人际交往,寻找交流对象,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大学生的现实中面对面的交往。[2]这有可能导致他们不能正确地使用社交工具,可能会对他们的学习乃至于以后的生活与工作产生不利的影响。总的来说,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网络社交利大于弊,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发展。

三、大学生网络社交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差,面对五花八门的网络世界,他们无法做到坚持自我,抵御外界世界各种干扰的能力,很多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很容易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不思进取、颓废是阻碍大学生长远发展的最主要的因素。有些大学生正是因为网络的影响而荒废了学业,所以网络成为了他们人生发展的巨大障碍,能否正确使用网络成为了网络影响他们的关键问题所在。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在网络中都不愿意透露自己的私人信息,甚至在网络中存在着很多的信息造假与网络诈骗现象。大学生的网络社交存在信任危机。网络的广泛使用减少了人与人之间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与时间。这可能会给他们的人际交往带来不利的影响,毕竟网络与现实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有些大学生在使用网络交流时没有任何障碍,但是,一旦需要进行面对面交流时他们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当今的网络使用也应该把握好合理的“度”。[3]

四、对大学生网络社交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

如果能正确运用并使用社交网络,则会对大学生的生活产生有利的影响,如果不能够正确使用网络,则会对于他们产生难以克服并避免避免的消极影响。针对大学生网络社交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解决方案。

(一)加强网络教育管理队伍的建设,正确引导大学生人际交往

一是要开设网络技术、人际交往等相关学习课程,教授大学生正确有效的交往手段和方法;二是要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鼓励大学生融入现实人际交往;三是要在不妨碍大学生正常交流需求的前提下,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过程进行必要干预,提升大学生交友效率,确保其正常的发展方向。

(二)加强网络社交工具的校园化

要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社交环境,加强对校园网在校大学生网络社交工具使用的引导和管理,注重对大学生的介入和疏导。以班级、系、专业或年级为主体成立QQ 群、飞信群、官方微博或人人网主页,以辅导员和学生党员、学生骨干为主要管理者,做到覆盖班级、专业或年级全体同学,及时更新和学生需求的教学、学习、就业、社交信息,发挥正面引导优势,使之和校园网一同成为学生获取相关信息和教学资源的主渠道。要注重校园网和网络社交工具的多维发展,不仅提供大量可供学生上传下载的专业资料学习信息,同时利用便利快捷的平台为在校生人际交往提供切实的帮助。使通过校园网和校园化网络社交工具实现人际交往的大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到人际交往的相关内容,杜绝其他平台产生的不良信息,营造校园网络的文明氛围,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五、结论

本文从科学技术哲学的角度来认识和了解现代网络社交工具在大学生人际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从网络社交工具的使用现状入手,通过运用科学的社会调查方法,立足于实证,探索现代网络社交工具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并对此做出系统地分析。

本文通过研究发现,现代网络社交工具对于缓解当今大学生人际交往压力,实现其平等、自由的人际交往,建立更加广泛的人际关系,提高其交往能力都有积极的影响,但与此同时,由于对现代网络社交工具的使用不当等原因,也对大学生现实人际关系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制定和规范网络社交秩序的相关法律、法规,培养大学生的诚信意识,构建具有普遍意义的大学生网络社交道德观念和规范就显得尤为重要。现代网络社交工具的存在对当前大学生人际关系发展有诸多的有利因素,但它对其的不利发展也不能忽视。因此,研究现代网络社交工具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对于引导大学生正确、合理、适当地运用网络社交工具,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建构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乔木.现代网络社交工具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成都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卢桂桃.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研究―以湖南城市学院为例[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0.

网络上的人际交往范文9

【关键词】网络;社会支持;心理健康;教育;影响

互联网络成为了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它融入到现实生活中,并引发了人们在网络环境中的各种行为,包括信息交换、情感交流、人际交往等,这些都不可避免地给青少年的成长打上了网络的印记。通过网络,青少年可以获得网络上的互动和满足,形成“网络同侪”,为此,我们需要高度关注网络环境下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分析网络社会支持和现实社会支持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从而更好地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一、网络环境下的青少年交往概述

互联网发展出了新型的人际交往关系――网络人际交往,青少年是网络人际交往的活跃主体,这是基于网络虚拟空间之下而产生的一种交互状态,它具有以下几种常见的网络交往形式:(1)网络聊天。这是网络交往的主要形式,在网络的聊天室虚拟环境之内,网络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特定的聊天室,参与交谈活动。(2)电子公告牌。也即BBS,它是一种继时的网络交往方式,类似于传统意义上的公告牌,然而其功能得到极大的拓展和延伸,如:网络讨论区、电子邮箱、聊天室等。(3)网上论坛。它归属于继时网络交往方式,然而具有更为优化的、高度清晰的图文互动界面,可以更好地使参与者围绕特定的话题进行讨论和互动。(4)网络游戏。这是一种多人同时参与的在线互动游戏方式,参与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想象,扮演自己喜爱的角色,体验到现实社会中不曾有过的角色体验,在这个网络游戏环境中,参与者还可以融入自己的情感,在同步交流的游戏情境中分享游戏成功的喜悦。(5)个人主页。这也是反映网络主体个性化的界面,可以在个人主页中展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进行自己的手工设计和管理。

网络环境下的人际交往有其区别于现实交往的特点,主要表现为:(1)情境线索较少。在网络环境之中,所有的人际关系互动都转变为了文字、影像、声音,这种特殊的、虚拟的人际交往缺少了情境的因素和线索,尽管在计算机网络上也采用一定的表情符号,进行情感的表达,然而,毕竟缺少情境化的特色和温暖的一面。(2)匿名性。网络环境下的人际交往使交往者无法展示出真实的身份,这就在表达自己意见的时候无须顾及对方的社会身份,可以袒露出内心真实的想法,容易在与网络中的陌生人交谈的时候吐露自己内心的隐私。(3)弹性的同步互动。网络环境下的人际交往和互动可以有不同的互动方式,如: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等,这种方式可以实现即时的互动,也可以由使用者自主选择互动的时间,这样,可以减少立即响应的互动压力。

二、网络社会支持的特点分析

网络环境中的互动状态下,即使是陌生人也可以相互支持,可以彼此通过网络媒介加强沟通,在网络语言的丰富和发展条件下,更好地传递个人的讯息,体现出自身的特点:

1、较好地减少了支持者和被支持者彼此之间的压力感

社会支持在现实生活中难免会存在负面影响,如:寻求支持者要承受自己软弱无能的压力,破坏自身的个人形象;提供支持者则会面对持久或过分的支持依赖,而使自己有限的资源枯竭。然而,网络社会支持则可以无须在现实生活中相遇,也不会造成接受支持者的心理压力,对于提供网络社会支持者而言,也可以无须面对自身精力和资源被耗竭的困境,从而可以避免人际交往之间的冲突。

2、可以使寻求社会支持者获得更为广泛的社会支持

在网络环境之下,透过网络的开放性特点,可以使更多的人避免受到责任扩散的影响,而产生误判情境情况。同时,在网络上求助的支持者更能够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需求,网络社会支持者由此也可以获得更为清晰的需求信息。在网络的联机状态下,人们获得网络社会支持的可能性是极为宽泛的。

三、网络社会支持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系分析

青少年是网络环境使用最为频繁的群体,由于互联网和青少年个体心理的复杂性特征,我们需要对网络社会支持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分析和研究。因此,也产生出不同的观点和理解:

1、网络社会支持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积极、正向的关联

有学者将现代青少年称为“网络的一代”,他们运用互联网生成了新的学习方法和语言使用习惯,具有了新的价值观认知和理解,并在网络媒介的助力之下获得相应的社会技能,@现出整体健康的网络人际关系,也是对现实人际关系的有益补充。聊天网络交往方式可以使青少年获得某种形式的情感慰藉和支持,并且随着互联网的使用,所获得的情感支持越多,自我开放的程度越大。还有相关研究表明,网络人际交往可以较好地给抑郁、孤独、敏感的青少年心理问题提供网络社会支持,可以较好地改善和降低青少年的孤独、抑郁等心理问题,更好地提升青少年的心理自尊和社会支持知觉体验。

研究学者通过对网络BBS的研究,指出网络社会支持可以扩大青少年的人际网络,通过在BBS里的相互交流和帮助,可以获得信息、情感和陪伴等方面的网络社会支持,并增进青少年个体对团队的意识。通过对网络游戏的研究,认为网络游戏也可以使青少年在并肩作战的在线聊天方式下,发展出信任度较高的团体意识。还可以通过网络社会支持,更好地应对社会生活中的应激事件,可以在网络的在线讨论区和在线支持组之中,获得良好的心理支撑。

由上可见,网络社会支持可以给青少年带来积极的、正面的支持,可以突破地域、个人身份等的束缚,扩展青少年的人际交往网络,促进形成新的人际关注、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有益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2、网络社会支持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消极、负面的关联

与上面的研究结果相对,社会研究学者也对青少年的网络成瘾现象加强了关注,并指出部分青少年的网络成瘾现象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人际交往的空间,然而,却妨碍了人们现实之间的接触和交往,导致青少年在现实群体的互动交往中缺乏合作技巧,难以真正体会他人的心理感受,也无法真正从内心里体谅他人,对于现实世界中的人际关系压力和冲突难以应对,难免陷入到现实的疏离感危机之中。

对于网络成瘾的青少年,他们成为了网络的依赖者,严重者还会在网络中寻求和情感支持,以达成现实无法满足的需求,依赖于网络人际关系的青少年还会导致出现社会孤立和社会焦虑心理状态,其主要内因在于利用网络来逃避现实的人际关系交往,是由于自身对于现实的不适应所导致的。

四、网络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现状及教育对策探讨

从整体来看,青少年的网络社会支持基本处于中等水平,可以让青少年感受到来自于网络上的社会支持,然而还并没有绝对的强势地位和作用。从网络社会支持的心理维度来看,具体表现为:信息社会支持 〉友伴社会支持 〉情感支持〉工具性支持。就不同学校类型来看,普通中学相对于职校生和大学生而言,更能够感知到网络社会支持。男生相对于女生而言,更能够感知到网络社会支持,尤其是理科学生在网络社会支持的感知明显高于文科学生,同时还存在年级上的差异性。另外,现实社会支持可以较好地实现对青少年的自尊、孤独心理的调节作用,而且随着网络使用环境的日益频繁,网络将成为青少年交往的重要途径和方式。

鉴于互联网在青少年生活中的渗透和影响,我们要关注青少年中出现的新型人际交往方式和新型人际关系,要关注青少年的网络生活和网络感受,注重网络生活与现实生活的交织影响,立足于现实,给予正确而合理的指导,从而更好地对青少年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应当从以下方面入手:

1、从学校层面而言,要创设丰富的、开放的教育环境

学校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当成为重点,并且要创设丰富而开放的教育环境,开设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建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站,以学生的现实困惑和问题入手,积极地、针对性地、及时地实施网上咨询和辅导,更好地消除学生的网络情结和心理孤独等现象,帮助学生形成正确、健康的网络心理。

学校还应当开展网络德育教育,采用多种多样的德育教育手段,引导学生正确地使用网络,遵循网络道德规范和试颍帮助学生建构网络安全认知,更好地辨析网络中的信息。还要与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充实和丰富校园文化氛围,用健康的、积极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实践,引领学生实现虚拟网络与现实社会的链接。

2、从家庭教育层面,要注重和谐健康的关爱教育

家庭要成为青少年温馨、和谐的港湾,父母不应当简单粗暴地打击孩子的网络使用,而是要清晰地了解到孩子的内心需求,积极跟孩子沟通和交流,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并给予合理的择友建议,排遣孩子内心的烦忧,给予孩子和谐、健康的关爱教育。

3、从青少年个体来看,要注重自我教育

青少年还要培养自己良好的自制力,学会自己掌控时间,合理地分配学习时间和网络时间,要保持良好的交际心态,正确对待现实和网络中的问题,多渠道地提升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在社会化的进程中完善自我人格的健全建构。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青少年自我成长和发展的社会化进程中,我们要关注青少年的网络人际交往关系,引导青少年正确地、健康地使用网络,合理地获得网络社会支持和现实社会支持,对于自身成长阶段中遭遇的问题和冲突,要保持健康的心态,并在现实社会与网络生活融合的过程中,注重使网络人际关系成为现实人际关系的有益补充,更好地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给予支持和帮助。

参考文献:

[1] 吴捷. 城市低龄老年人的需要、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D]. 南开大学 2010

[2] 陈永涌. 藏族大学生乐观、社会认同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中介与调节机制研究[D]. 陕西师范大学 2015

[3] 卞军凤. 青少年道德取向的差序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湖南师范大学 2015

网络上的人际交往范文10

摘要: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向传统交往方式发出了挑战,网络以它自身的开放性,隐蔽性,虚拟性,构建起了一座“网络社会”。人们在“网络社会”里,运用各种交流工具进行交流互动,这种交流方式是对传统的交流方式的革命性改变。

关键词:网络交往 大学生 积极影响

目前,中国网民人数已经超过了3亿,其中大学生占重要比例,而且比重还在不断加大,网络通讯工具的普及,像QQ、MSN、BBS等都成为大学生最常用的交流手段,满足了大学生想要扩大人际交往的心理需求。网络不仅是及时有效的交流手段,更是大学生与身边人,社会人交往的纽带,通向社会,了解社会的渠道之一。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标志,反之,不良的人际关系会容易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网络交往在为大学生扩大交流范围的同时,可以促进他们的人际关系改善。由于网络的及时性、虚拟性和广泛性,大学生可以不用考虑身份、地位、财富、国界等种种因素,与人可以自由的交流,抒发内心的真实感受,排遣压抑的心情,宣泄不良的情感。这些都有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帮助他们在现实的生活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他们的交流方式上,通过访谈,笔者深刻感觉到网络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方式所带来的改变以及产生的积极影响。

笔者根据自己的访谈结果,结合国内学者对此问题的研究,将网络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影响归纳为四个方面。

1 网络有助于大学生排除不良情绪

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众多,作为大学生最主要的原因多来自学习、情感等方面。不良情绪初期如不能及时疏解,积小成多,则会产生重大的心理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产生不良情绪后,大都只会和关系好的朋友说说,暂时派遣下,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去看心理医生是不错的办法,但正真去看心理医生的能有多少同学呢,大家知道后反而会用异样的眼神看待你,甚至有人会认为你是神经病,对你进而远之。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社会地位,身份差距,伦理道德,自尊心等约束,大学生无法找到合适的对象表达。这一来,最可行、最简单实现的办法之一就是网络了。网络是目前大学生宣泄和释放不良情感的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在网络上大学生可通过QQ、MSN 、BBS发表自己的情感。不用顾虑自己的身份会有人知道,不用担心你的真实姓名别人会知道,也不用担心自己的聊天记录会被公开,也不用考虑对方是谁,地位如何,收入如何等等,你只需要向对方表达自己的不满,压力等,向网友宣泄你的情绪,寻求对方的安慰和理解。网络是大学生释放心灵的最佳空间,是宣泄愤怒的出口。网络对于排除大学生心理问题和释放不良情绪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网络,控制情绪,增强自我管理,保持平衡的心理,有助于大学生积极健康的发展。

2 网络有助于大学生增强自信心

自信心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交流的基础,可以说缺乏自信心的人是无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纷繁变化的生活,没有自信心更无法去处理好这一切,可能因此失去了人生一半的机遇。而大学正是树立自信心的关键时期,但有些大学生由于出身贫困或来自偏远的农村,初到大学,面对老师同学时,缺乏自信心,感到自卑和渺小。小到在课堂上不敢发言,在同学面前不敢表达自己的看法,大到不敢参加社团活动,不敢在公共场合发表言论。但是网络却可以帮助这样的大学生,由于网络的虚拟性,自由性,你可以在论坛上发表你的意见,没有人会笑话你,你可以和网友谈天说地,侃侃而谈,在现实生活中,你可能受到对方权利、地位财富的压力而自卑,但在网络上,却不必担心这些。网络交往对于大学生自信心的建立有着积极的影响,其作用不可忽视。

3 网络交往满足了大学生扩大人际交往范围的需要

众所周知,在大学这座“象牙塔”里,想要扩大人际交往是比较困难的事情。但同时,面临由不成熟向成熟转型时期的大学生,他们又有扩大人际交往范围的需求。这种在精神上的需求是学校和家庭都无法给予的。在现实生活中,在有限的人际交往中,大学生可能因为生活习惯、性格差异、学习成绩等问题,无法和周围身边的同学很好的交往,这使得本来就很狭小的人际交往圈就变得更小了。但网络交往就可以帮助大学生解决这个问题。网络具有的民主性、平等性、匿名性、虚拟性,你能够交到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国籍的朋友,在现实交往中引起的人际关系问题,在网络中都能避免,从而弥补了大学生在现实交往中不能满足的主体意识的需要,满足了他们民主、平等、张扬个性的精神需要。通过网络交往,也有助于大学生认识世界, 认识社会,增长经验。大学生未走出过校门,没有丰富的社会经验,而通过网络交往,正好弥补上了这个缺陷。网上有很多以兴趣来划分的群,像“读书群”,“爬山群”等。

网络上的人际交往范文11

关键字:戏剧作者 网际交往 数字化生存

几乎所有接触到网络的人,都发现他们所接触的不是技术,而是一种以数字化信息为标志的崭新的生存方式。的确,计算机网络技术使人们的生产手段和交往手段信息化和网络化,为人类创造出了一种数字化生存方式和空间。新型人际交往方式——网际交往随即诞生。通过互联网进行的网际交往,渗透到经济、文化、思想等各个方面,对个体和社会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本文对网际交往的社会特性和戏剧作者在网际交往中寻求数字化生存与发展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网际交往具有独特的社会特性,呈现出真正平等、民主、自由、兼容、共享、公正的状态,为作者提供了新的数字化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现实社会的交往伦理是建立在人们面对面互动的基础之上的。在现实社会交往中,作为交往主体的个人,在面对面进行交往的互动情境当中,都具有相对稳定的身份。其家庭出身、性别、身份、地位、职业、学历、阶层等社会地位、社会身份、社会角色都是相对确定的,这必然导致其人际关系互动受一定社会伦理规范的强制影响和制约。

 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的作者,在现实社会的人际互动中,必然要受其特定社会角色规范的制约,从而受到束缚和局限,受制于现实社会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制度,受制于现实社会的秩序和赏罚体系。

 例如,对同一个作品而言,如果领导赏识其作者,此作品就有可能因领导的重视而得到认可、获得奖励和荣誉;如果领导反感其作者,此作品就有可能被贬低,与各种奖励和荣誉绝缘。

 而在网际交往中,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社会地位、社会身份、社会角色在网络空间通常是隐蔽的,在现实社会中慑于法律制裁、熟人监督而起作用的道德规范,在网络社会由于身份的隐蔽化,其约束力大大降低,甚至在许多情况下几乎不起什么作用。这使作者在网络空间有可能摆脱现实交往伦理的制约,与他人建立一种新的网络交往。

 例如,作者可以根据网络上的征稿启示,把自己的作品直接报送到征稿单位,而不用通过上级各主管部门的审批。这种做法在现实社会中,是违反社会交往秩序的,是要受到限制,甚至是要受到惩罚的。而在网际交往中,这种做法则属于正常的交往,不会受限、受罚。

 总体来说,网际交往在公正性、自由性和平等性等方面,都与现实社会交往有所不同。网络是一个没有控制中心的开放式平台,网际交往为人们实现充分的公正提供了一个比现实社会更加广阔的虚拟空间。网际交往的双方即使从未谋面,也可以完成沟通、交流。人们在网络空间的交往和互动,完全只能基于自愿和平等的原则。作者可以通过网际交往摆脱建立在中心权威基础之上的伦理规范的约束,在网络空间寻求更多的公正和发展。作者可以自由地进出网络,发表言论,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目的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自由地塑造自己的身份和扮演自己想要扮演的角色,跨越时空的限制,自由、充分、全面地呈现自我的本来面貌,自由、开放地与他人进行交流和互动。作者能够“自己对自己负责”,“自己为自己作主”,“自己管理自己”,通过相对更加公正、自由、平等的沟通、交流,充分展示自我和作品,与他人交换信息,从中获得更多的价值认同和支持,以谋求生存和发展。二、网际交往拓展了作者与受众交流的范围,扩大了作品价值获得认同的机会,提高了作品成活率,使作者收获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全球有十多亿网民。网际交往大多是在完全陌生的不同阶级、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发生的,因而极大地拓展了作者的交往范围。作者通过大范围的广泛交往,有助于形成新型的社会关系,把自己和作品展示给更多受众。作者可以把作品全部放到网络空间里充分展示,扩大自己作品接触受众的范围,摆脱现实社会中客观存在的种种束缚,争取获得更多作品价值被认同的机会。

 网络空间所推崇的是一种绝对个体化的价值观。价值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都不按照传统方式来进行。谁都不能将自己的价值标准强加在别人身上。“我”的价值标准只由“我”来为自己设定。用来衡量“我”的价值标准,也只能由“我”来决定接受不接受。因此,作者及其作品在网际交往中,接受的是广大网民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所作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由于网民囊括了全社会不同阶级、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以网络空间极大地实现了价值标准的多元化和个性化。因而作者及其作品在网际交往中,能够获得价值被认同的最大概率。实际上,网际交往中存在着大量无偿赠与的行为。在网际交往中,作者可以得到许多素昧平生的人提供的大量信息和帮助,而且他人还不求回报。同一件作品,在网络社会中有可能获得与现实社会中截然不同的价值判断,从而为作者带来更多的社会效益的经济效益。例如:吉林省农安县文化局戏剧创作室副主任、职业编剧孙艳平,把自己的简历、获得的成绩、荣誉、创作心态和交易规则都公布到互联网上,向全社会展示自我,通过网际交往,在现代社会谋求数字化生存和发展:

  孙艳平对全国各地提供小品、小戏、大型戏曲、话剧、二人转、音乐剧、电影、电视剧、电视短剧等剧本,一律先款后创作,小品等小型剧本创作时间为一周,大型剧本先付部分定金(五千元左右),在一个月内完成,无诚意者勿扰,孙艳平QQ几乎全天在线,可以随时联系,号码:407291126,剧本大体价格请参考:blog.sina.com.cn/sunyanping888孙艳平以诚信求发展,以质量求生存,欢迎全国各地新老客户合作。

  孙艳平还把《捡来的烦恼》等作品的一部分文稿公布在网络上,然后标明其他内容隐去,请需要完整剧本的人与他本人联系,并留下了自己的电话号码和电子信箱等联系方式和稿费专用帐号,以求作品通过网际交往接触到更多受众,获得价值认同。

  通过网际交往,与孙艳平联系商谈合作的人越来越多,孙艳平的社会影响相对地越来越大,他的稿酬也随之逐步提高,事业因而得到了长足发展。

网络上的人际交往范文12

【关键词】 大学生;网络不良行为;特征;危害

大学生正值青春年华,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好奇心强,时间宽裕,接收新事物速度快、能力强,特别是学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掌握一些网络技术,具有较强的网络利用能力。面对良莠不齐的海量网络信息,少数分辨能力不强的大学生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在网络上出现了一些不良行为。大学生网络不良行为是指网络使用者不遵守社会规范,不适当的使用互联网而导致其行为偏差,产生的网络失范行为,包括违反生活准则的行为,违反道德规范的行为,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常见的有网络不文明行为,网络不健康行为,网络不道德行为和网络违法犯罪行为等。

一、大学生网络不良行为的主要特征

1、痴迷网络世界

大学生痴迷网络行为通常有痴迷网路交际和痴迷网络游戏两种。痴迷网络交际的学生喜欢通过QQ、博客、论坛、微信等广交网友,和网友交流谈心,往往倾注大量的实践和精力。这些大学生对网络交际充满了好感,遇到问题和困难总是最先到网上找网友解决,对网络交际有很强的依赖。也使得他们的交往交流方式发生了改变,不愿和身边的同学交流,遇到困难不愿向身边的人寻求帮助,越来越沉默寡言,逐渐形成了自闭的性格。痴迷网络游戏是当今90后大学生网络不良行为的典型代表,是对大学生危害较为严重的行为之一,也是大学生退学的最重要原因之一。上大学后,远离了父母的管教,在较为宽松的环境下,少数自制力和自我约束力不强的大学生开始痴迷网络游戏,网络游戏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网络游戏给他们带来的成就感远远大过了专业知识。因此,他们逃避现实世界中的各种压力,逃避现实世界中的各种考验,在毫无约束的虚拟网络世界里挥霍时间,愉快地体验游戏过关的成就感和满足感。长期下去,他们不愿从网络游戏中走出来,在面对现实问题时显得不知所措,变得自闭、精神萎靡,完全失去了大学生的风采。

2、在网络上宣泄情绪

大学生思想活跃,个性独立,有主见,同时由于学业压力,同学们之间有时交流不够,在遇到不满时,少数学生便选择通过网络宣泄情绪。由于网络本身具有的隐匿性和虚拟性特点,个别学生在网络发言时就毫无顾忌,有时超出了抱怨的程度,成了毫无理性的谩骂和诋毁。这类学生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心理承受力较弱,无法自我化解压力和矛盾,又找不到知心朋友去倾诉;二是对社会各种不公平现象缺乏分辨力,因此产生不满情绪;三是对学校制度和规定了解不全面,思考问题以自我为中心,产生不满情绪。

3、将网络当作成名工具

网络是把双刃剑,大学生利用网络可以快捷地查到很多信息,可以很快找到相关知识,可以休闲娱乐,给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很多方面。同时,少数学生思想认识不到位,功利思想严重,将网络当成成名工具。为了引起网友注意,为了成名,在网络恶意炒作,甚至没有了道德的底线。

4、在网络上追求刺激

少数大学生道德意识淡薄,在青春期中追求刺激,通过网络找网友谈恋爱、交朋友,还有极个别学生将网络当成感情游戏的工具,发生等不良行为。近年来,由于网络交友、恋爱等不慎而上当受骗的事件屡屡发生。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追求刺激往往会给自己带来非常严重的伤害,也给社会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5、在网络上随意欺骗

少数大学生在网络上活动时随意欺骗,例如在网上交际时随意修改自己的信息,在不同场合扮演不同角色,甚至出现男扮女、女扮男的现象。有些大学生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随意进行网络伪装,随意欺骗网友。更有甚者在网络上伪装自己,扮演多种社会角色进行欺骗、诈骗,有的还利用网络黑客技术窃取密码、机密等,构成了违法犯罪行为。

二、大学生网络不良行为的危害

1、对大学生学业的危害

(1)导致大学生过度依赖网络。网络上的信息量很大,网络运营商和网友们上传了海量的信息。在网络上,大学生点击鼠标就可以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料,甚至找到的就是自己想要的直接答案,他们获取信息的过程太容易,不用经过大脑的思考和辛勤的劳动。这就使他们逐渐对网络产生了依赖,并且将这一依赖泛化。有些自律意识差的学生,在网上搜索作业答案,搜索课程设计答案,甚至网上花钱请人毕业论文。这些行为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学业进步,也对他们的价值追求产生不好的影响,甚至引起学术问题。

(2)导致大学生追求成功捷径。任何人的成功都来自于辛勤的劳动和艰辛的付出,都不是一蹴而就的。网络上对成功人士、名人的报道大多关注其取得的成就和荣誉,关注其赢得的鲜花和掌声,而对于其背后的辛苦和汗水报道很少。这给少数涉世不深、没有太多社会阅历的大学生造成了误解,认为成功来得很容易,将事业成就看得过于简单,严重影响了自己对事业的判断。甚至不知天高地厚,盲目自大,总认为自己应该在世界顶尖企业就职,应该取得怎样的成就,应该在什么位置上,应该有多么高的年薪,严重影响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2、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