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对外加工

对外加工

时间:2022-12-07 23:21:02

对外加工范文1

当国内有些军工企业还在疲于转换机制和扭亏为盈时,周边环境已经推着这些企业必须迈出新的步伐,在加快军工企业改革的同时,适时地研究和调整企业发展战略,在不可避免的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中,调整国内军工企业,拓宽民品开发的路子,在开发生产成套设备产品的同时,积极开展对外加工贸易,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尽快提高军工企业参与国际竞争、适应国际分工、占领国际市场的能力。

一、加工贸易是参与全球产业分工的重要链条

从一般意义上讲,对外加工贸易是指一国从国外进口主要原材料、零部件,在国内加工、装配后再出口的一种贸易方式。在发展中国家,加工贸易通常是外国企业以合资、合作方式,把某些生产能力转移到东道国,或者利用东道国的已有生产能力为自己加工、装配产品,然后行销到全世界各有关地区的一种贸易做法。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是参与亚太区域乃至世界产业分工的重要链条,符合当今世界贸易发展的潮流。例如发展“两头在外”的轻纺、机电产业,通过对外加工贸易扩大了出口,适应了国际市场,有力地增强了国际竞争能力;同时也加快了国内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进程。

我国航天系统对外加工贸易的发展显得不太平衡,地处内陆的企业发展比较缓慢,而地处沿海的企业,有的已通过对外加工贸易形成产值数亿元的规模。例如八院的上海仪表厂,就是抓住了日元升值、日本企业急于寻找海外生产厂家谋求发展的机遇,同美能达公司签订了多批合作生产复印机组件的合同,第一年产值就达1亿多元,第二年接近3亿元,出口创汇达2500万美元,产品直接销往欧美等国家。这在当今不少国有大中型企业举步维艰的情况下,无疑是一个奇迹。上仪厂通过对外加工贸易,不仅使企业生产经营快速增长,而且还通过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建立了一家新的专门发展对外加工贸易的企业--航仪控制工程有限公司。这就是抓住了国际产业分工的机遇,通过对外加工贸易有力地激活了企业,同时增强了军工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二、加工贸易的结构已发生很大变化

从加工贸易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加工贸易是我国参与全球产业分工的重要一环,符合当今世界贸易发展的潮流。加工贸易的发展实际是我国通过对外开放承接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转移出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某些中等技术产业,充分发挥了我国的优势,包括廉价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成本低廉、以及有一定工业和技术基础等,加快了国内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进程,增强了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90年代以来,我国加工贸易的结构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外商投资的合资企业逐步取代了小型企业和乡镇企业,成为加工贸易的主体;二是加工贸易产业结构也在发生变化,由过去的劳动密集型为主导,逐步向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发展;三是加工贸易的技术档次在逐步提高,出现了一批批技术先进、规模领先的大型项目;四是加工贸易企业相互之间的配套程度在提高,不少企业使用国产原材料和国产零部件的比例在不断提高,加工贸易与国内产业的协作联系正在加强。从这些情况看,加工贸易升级的步伐在明显加快,今天的加工贸易同改革开放初期的加工贸易已产生了质的差别。事实上对外加工贸易已成为我国现代工业生产和流通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另一方面,加工贸易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加工贸易迅速发展后,其经营格局对海关监管和整个经济管理形成了日益严峻的挑战;二是加工贸易的外向循环与国内产业的循环,未能形成有机的联系,因此制约了加工贸易对国内产业带动作用的发挥;三是走私漏洞现象增多,这对国内的生产经营和市场竞争,都形成了不小的冲击。因此,置于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参与国际产业分工的大背景下来认识加工贸易,并在此基础上理顺加工贸易的政策,加强和改进加工贸易的管理,仍是当前一项紧迫的任务。

三、加工贸易将发展到一个高级阶段

从当前世界贸易的发展趋势看,经济全球化的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的加快,必将推动全球加工贸易以更大规模、更高水平,并在更大范围得到发展,并有可能成为未来国际贸易的一种主要方式。当前,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发展迅猛,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的增长速度已大大超过其他非高技术制品。高新技术产品的部分加工组装业务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速度也在不断加快。

发达国家在高新技术研究与发展领域的突出优势,不仅将加剧其产业向国外转移的过程,并且也将以具有较大接纳能力的市场,作为其转移的目标。在这个发展趋势中,中国将成为未来高技术产业结构转移的主要目标。其次,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具有成熟技术的产业,也将逐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在我国加入WTO以后,对外加工贸易将会获得进一步发展,机械、电子、石油化工、汽车、建筑等支柱产业,以及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核能、航空航天、海洋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加工贸易,均会有一个长足的发展。

像日本与韩国等国家一样,我国的加工贸易今后必将经历一个从初级形式向高级形式发展的过程,在加工贸易内涵、市场营销和科研开发等环节,不断优化和升级。实现这个转变,需要一系列政策保障,特别是外贸制度与政策环境面临重大抉择。其中国有企业(尤其是军工企业)经营机制难以适应

激烈的国际竞争需要,自主技术开发能力和国际市场营销能力极为薄弱的状况,必须从根本上加以改变。

对外加工范文2

关键词:我国对外加工贸易;问题;对策

根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对外贸易加工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的七年时间里总额从01年的528亿美元增长到3560亿美元,同比增幅21%,这表明我国对外贸易加工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重要体现。与此同时,外贸加工业在社会的稳定与经济的发展方面也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加工贸易业在创造就业机会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方面也具有比较明显的作用。但金融风暴的影响让加工贸易业的发展面临着比较严峻的形势,许多外向型的企业都面临着倒闭或者濒临倒闭的压力,如何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走出困境,认清形势并寻找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成为对外贸易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就对外贸易企业发展困境与原因进行剖析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具有我国特色的外贸加工业发展对策与建议。

1.我国对外加工贸易发展的现状分析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外贸事业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其中出口贸易额已经占据世界前沿位置。而这些进步和外贸加工业是分不开的,外贸加工业的不断壮大日渐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一项重要力量。加工业是国际贸易中的一种比较重要的贸易方式,我国具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使我国加工贸易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目前我国的贸易加工业主要是以进料加工为主,贸易规模也不断扩大,贸易涉及到我国大部分产业,在拉动我国国内经济和国内配套产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我国外贸业发展的同时,加工贸易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形如我国的贸易依存度过高,一方面冲击了国内原料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加剧了国际贸易之间的贸易摩擦,这些都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不仅如此,加工贸易本身具有的技术含量低、劳动密集度高等问题都是其无法得到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在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形式下,汇率不断浮动、贸易壁垒的增加等都成为加工贸易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2.我国对外加工贸易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据有关数据显示,在08年我国外贸加工业对外贸经济的贡献率为65%,在短短的三年内上升到75%,这说明我国外贸加工业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中占据着比较重要的地位。但贸易加工业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加工贸易附加值过低问题。由于我国国内采购率低且加工链短的原因,我国加工贸易往往只能承担产品增值链中附加值比较低的部分,这也是我国加工业在国际贸易分工中处于比较低的位置的主要原因。根据微笑曲线模型,我国存量禀赋低是加工贸易产品附加值较低的原因,主要表现在资源稀缺性、内需不足、技术含量低等多方面。其次是加工贸易溢出效应递减问题,我国加工贸易相当一部分还处于典型的组装与初加工层次,且对国内许多配套的上游产业带动力还不强。同时我国加工贸易业具有的技术水平也不够高,对贸易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作用并不大。再次关于发展加工贸易所造成的外部依赖问题,目前国际上的形势是许多工业国家都是从国外进口原材料的,我国当前的贸易加工也是走引进外资来发展国内经济,这与国际上正确的发展之路相契合。最后是加工业发展中的环境问题,我国加工业目前还存在着一定的环境污染问题,由于缺乏相应的管制,有些加工业引进了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的项目,这不仅有政府政策的原因,例如监管不力、环保标准过低等问题,同时还有企业自身的原因,企业在进行生产加工时往往因为利润的原因而忽略了环境保护的问题。

3.我国对外加工贸易发展的对策分析

3.1外来加工贸易商是否要取消优惠税收

优惠税收作为吸引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一种国际惯例,是一个需要谨慎对待的问题。在对国外投资公司的选择上没有一定的标准而采取优惠政策是具有一定风险的,在选择的标准上以国际大公司对一些项目投资所具有的税收敏感度为基本标准,以税收敏感度正确判断的程度深浅为基础进行区别对待的方式是最为科学合理的方式。对于一些内需不足和人均收入水平较低的加工贸易产业不宜取消税收优惠政策,这些产业大部分都属于对劳动力依赖比较高的部门,企业自身也属于外向外销型。由于产品的外销对劳动力成本的依赖程度较高,而劳动密集部门的竞争也比较充分所以投资这些产业的外贸商对于税收是比较敏感的。政府在税收政策上如果采取消极的态度就可能导致外商撤资现象的发生,这对经济增长和就业都会带来的损失。所以说政府应根据外商税收敏感度来制定外商投资优惠税收政策。

3.2大力支持加工贸易企业的技术创新,培育本土的跨国公司

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科技建立属于本国的独立科研机构,在科研设备进口上应实施适当的免税政策、降低研发科技所得税的税收。在国家产业政策上对潜力巨大的企业在技术上也化给予支持,同时各级政府应增加财政资金的投资力度,加大对具有核心竞争力、管理模式良好的公司的培养,开展跨国公司的试点工程。在试点工程上对培养的公司在外汇管理、境内外融资、人员进出、知识产权保护、自主品牌研发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这是扶植本国跨国公司的重要手段,也是引导公司逐渐向加工贸易龙头转型升级的重要前提。

3.3抓住国际产业转移机遇,努力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大趋势是经济全球化,全球许多产业出现转移,同时产业生产要素也出现优化重组。跨国公司在技术和增值上都将有更新一层的进步。加工贸易业应加强国际分工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这对产业产品附加值比较高、产业利润增幅比较打的加工环节的产业结构转移十分有利。同时对于承接新一轮的产业,进一步提高加工发展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在分工模式转变思路上应从引入外资为主的形式向对外投资双管齐下的模式发展。与此同时,政府应在法律政策上进行完善,加强在技术研发机构上的资金投入力度与扶植力度。加工外贸结构上不仅要承接境外高端产业海英将我国自身成熟的产业向国外转移,争取走双向结构模式的路线。

4.正确处理好多方关系,积极实现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加工贸易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对各方面关系的要求都比较严格,协调好区域之间的关系是从战略角度上实现加工贸易顺利转型的关键。目前加工贸易业在我国东部地区呈现的特点是利润空间比较小,市场趋于饱和状态,且属于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在协调上应以东部地区为基点,以辐射结构延生到西部地区,并最终实现对中部地区发展的带动。对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加工贸易管理模式,体现区域之间的特殊性和差异性。其次是要处理好转型升级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建立健全合理的产业结构模式机制,加强产品加工的程度,构架深加工、精加工的运作模式。与此同时,在国内配套产业的聚集能力与辐射能力上下功夫,实现带动性比较强的龙头企业的规模化。最后是要处理好引资量质与转型升级之间相互融和的关系。在吸引外资的同时要注意外资的投放项目和投放力度,对符合国家要求和有条件的地区实行力度比较大的投入,在加工贸易产业分类的评估上要加强,并细化和明确禁止类和限制类产品目录,将目录引入企业的机制。

利用政策上的落差来引进高附加值和高新技术产业,政府应根据企业自身不同的特点进行配套的政策优惠,为企业发展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模式。

5.提高加工增值含量,共同助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由于近年来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度更加激烈,许多企业在面临利润严重消减的情况下往往都处于亏损倒闭的边缘。为改变这一现状,政府应完善相关的监管机制,通过控制增量来制定加工的准入规则,淘汰不符合条件的加工贸易企业,这是应对企业应对企业增值含量降低情况的重要手段。对市场进行客观的评估和分析,对进出口金额倒挂手册保税制定进行改进和完善。在法律方面,出台相关的法律监管体系,对海关、外汇管理、国税等部门进行联合监管,这是避免违规企业逃税漏税的重要方式,同时也能促进守法企业的顺利转型。

6.发挥政府引导加工贸易能力,突破传统监管理念,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伴随着国际大环境的不断变化,对传统的监管体制与政策应有一个新的认识与思考。政府应完善贸易管理制度,建立适应市场的新的政策与体制,这些对于就业率的提升、外资的引进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等都有比较大的促进作用。在加工贸易业转型的过程中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其中涉及到社会机构、国家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科学合理的发挥各个部门之间的只能作用是加工贸易与国内配套工业体系相互融合的重要前提。只有形成监管与执行的整体合力才能正真意义上的完成加工贸易的转型并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世界制造业基地。传统监管理念中认为加工贸易的经营应具备一定的生产能力,对无形知识产权的生产加工不能作为监管对象,这大大限制了加工产业的范围,而且基于此理论而制定的加工贸易产业政策也有碍于当前加工贸易产业的发展和进步。产业垂直分工引起的产业链环节的外包是当前比较主流的一种模式,不调整理论模式对加工业的转型将有严重的影响。加工产业链的研发、服务和营销等都蕴含着比较巨大的附加值。为在国际分工中摆脱以制造业为基地的不利境地应创造出产业链上伸下延续的结构,这是进一步提高加工贸易质量和效益的关键。同时政府也应从平面监管向立体监管模式转变,这是有效延长企业产业链并推动层级的跃进的关键。

小结:纵观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内我国对外贸易加工业的发展情况,它俨然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一支有生力量。它也是我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自由化的一种重要方式。我们在面临不断变化的国际市场,在技术上要实现创新能力的全面升级,并推进本土跨国公司培养的进程,同时对传统管理观念进行思考并进行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同时在产品附加值的增加上下功夫,为加工贸易业的长足发展提供有力保证。我国政府方面,应积极引导加工贸易的顺利转型,通过对职能部门的严格把控实现政策上扶植,资金上支持的效果。就企业自身而言还应对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一个本质的认识。只有认清加工贸易发展中存在的挑战,积极调整好心态,才能加快推进加工贸易业的升级换代,并正在意义上实现加工贸易业的腾飞。

指导老师:王周博

参考文献

[1]吴军海. 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探析[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6)

[2]王磊,王桂兰. 后危机时代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 黑龙江对外经贸. 2010(11)[3]李晨. 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J]. 产业经济研究. 2010(04)

[4]查日升. 后危机时代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机理探究[J]. 经济师. 2010(02)

对外加工范文3

作为产品内分工的典型形式,加工贸易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从20世纪50年代以后逐渐盛行的贸易方式。目前,在国际贸易的三种形式中,加工贸易在进出口贸易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全球多数跨国公司60%以上的业务都是通过代工生产实现①,少数跨国公司业务完全实行代工生产(张庆霖、苏启林,2010)。改革开放以来,加工贸易更是为我国奠定“世界工厂”的地位立下了汗马功劳。自1993年伊始,加工贸易出口额逐步超过一般贸易出口额,到2009年加工贸易出口额达到5869.8亿美元,占外贸出口总额的48.85%。加工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毋庸置疑的作用,但是社会各界对加工贸易的争论却从未停止过,尤其是随着近年来国内资源、环境和经济转型压力的逐步增大,对加工贸易的争论也愈发激烈(闫国庆等,2009)。即便学者们争论的焦点各异,仍然有一个共识不容否认,那就是我国的加工贸易利益水平很低,必须加快加工贸易向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升级。对于加工贸易升级的动力和机制学术界目前还存在较大分歧,且各种论点普遍缺乏实证支持(Morrisonetal,2006;刘德学、李晓姗,2010)。概括起来,主要分为两大观点:自动升级论和低端锁定论。

主张加工贸易自动升级论的学者认为,内资企业通过加工贸易参与国际分工,能够获得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从而产生强烈的“干中学”效应(Gereffi&Humphrey,2005)。跨国公司处于竞争和自身利益的考虑,会鼓励下游各个层次的供应商和分包商加快工艺升级和产品升级(张庆霖、苏启林,2010)。因此,加工贸易企业通过各类正式和非正式途径从较高层级的委托方获得知识转移,提高自身能力并改善其在价值链中的地位,从而实现加工贸易的整体升级(Desaietal,2005;Ghodeswar&Vaidyanathan,2008)。认为加工贸易被低端锁定的学者则认为,即使存在明确的正水平溢出的证据,但对多数来自发达经济体的企业在使用企业层次面板数据进行分析时,都发现了外商直接投资对内资企业有负面影响的证据(Holger&Greenaway,2004)。一个原因是,中间品的大规模进口有可能使得关键技术的研发活动变得无利可图,内资企业从而很可能会被“锁定”在那些低端环节,形成新的中心-格局(Cramer,1999;刘志彪,2007),出现所谓“贫困化增长”(刘志彪,2007)。另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外资的进入引发了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减少了内资企业的市场份额,使其成本曲线向更高的位置移动,甚至被逐出市场(罗建兵,2010)。因此,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和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代工环节中付出了的高昂成本代价(Grossman&Helpman,2002)。所以,加工贸易的升级主要是依靠外资的溢出效应还是内资企业的研发投入也就无法进行定论。

以分工思想为基础,新贸易理论系统研究了不完全竞争、规模报酬递增条件下的产业内贸易,尤其是对国际产业价值链分工现象进行了充分的说明。除此之外,新贸易理论还将技术进步内生化,与同样强调技术进步的新增长理论相契合,成为研究和构建国际贸易模型时常用的思路,用以解释国际贸易模式以及贸易利益的动态变化。具体到加工贸易增值率,也已经有不少国内外的学者从技术溢出的角度进行考察(Barney,1996;Lioyd,2004;张明、胡兵,2010),但这些文献或只考虑外资的技术溢出效应,或笼统地探讨研发投资的技术带动,从源头上仍然无法判别两者孰重孰轻。基于以上对加工贸易升级机制的争论和现有文献的不足之处,本文运用2000~2008年国内1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②,沿着新贸易理论和新增长理论的思路,从技术内生化的角度探讨我国加工贸易的升级问题。通过同时控制外资进入和内资研发来比较分析外资的技术溢出效应、挤出效应和内资企业的研发投入对加工贸易升级的影响。

二、数据、变量和模型

(一)数据来源

加工贸易数据来源于商务部网站和各省(市、区)历年的统计年鉴,研发投入、工业产值和主营业务收入数据来源于历年的《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外贸进出口额和地区生产总值数据来源于《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需要说明的是,《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含有全部大中型工业企业和三资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数据,本文采取在全部大中型工业企业数据中扣除三资大中型工业企业部分的办法,以便得到内资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相关所需数据(沈坤荣、孙文杰,2009;詹宇波等,2010)。

(二)变量

1.被解释变量。

本文选用加工贸易增值率(PTVR)反映加工贸易的升级情况,这主要是因为加工贸易增值率③的高低,不仅反映加工贸易在我国境内加工链条的长短,而且反映我国在全球分工体系中的位置和层次,影响到我国贸易利益的获得(张明、胡兵,2010)。所采用的计量方法为加工贸易顺差额与加工贸易进口额的比例。

2.解释变量。

(1)加工贸易粘性效应(PTVR_1)。加工贸易是一种典型的订单经济,只从事产业链中加工制造活动,短期内基本不具备向其他环节转移的可能性,因此存在着很强的粘性。为了考察加工贸易的粘性效应,即上一年加工贸易增值率对当年加工贸易增值率的影响,本文采用被解释变量滞后一期的形式来反映这种时间上的滞后性。

(2)内资研发投入(RD):内资的研发投入可以从R&D投入的经费和人员数量来衡量。对于R&D活动来说,人员投入的质量差异对科技活动来说十分明显,但却无法量化,因此,本文实证模型中被解释变量采用的是中国内资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来衡量,反映各省份自身具备的研发能力和技术水平。由于统计数据中并没有包含内资企业的研发投入额,本文采取的是《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大中型工业企业的R&D经费减去大中型三资工业企业的R&D经费。

(3)外资规模(FDI):以大中型三资企业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大中型企业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来衡量,反映各省份对外开放和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并由此产生的相应的溢出效应或挤出效应。

(4)对外贸易规模(FTS):以外贸进出口总额对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衡量,反映规模经济对加工贸易升级的影响。根据新贸易理论的观点,规模报酬是贸易利益的根源(Krugman,1980),外贸规模应该对加工贸易增值率有积极影响。

(三)模型设定

本文考察的是外资技术溢出与内资研发投入对加工贸易升级的效应,结合Kim(2000)、林毅夫和刘志强(2000)等人的研究思路,考虑如下动态面板模型:其中表示省份i第t年的加工贸易增值率;为被解释变量的滞后一期;表示省份i第t年的内资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表示省份i第t年的外资规模;表示省份i第t年的对外贸易规模。此外,表示省份固定效应,是一个不随省份变化而变化的变量;解释了所有未被包括在回归模型中而与时间有关的效应,用以控制各省份共同面临的宏观环境,这一点对分析非常重要,因为我国的加工贸易受到宏观政策环境的影响,如果不考虑随时间变化的宏观时序因素,实证的结果就可能出现偏差。是随机误差项。已有众多研究的结果表明,外资既存在溢出效益,同时也存在挤出效应。因此,在方程(1)的基础上引入中心化后的RD和FDI交叉乘积项来反映外资的不同效应及其对内资RD的影响。由此得到:在方程(2)构建RD和FDI的交叉乘积项后,新的β2表示的是内资研发投入对加工贸易升级的效应,β3则不再是外资的溢出效应,而是被分解成溢出效应和挤出效应两个部分,β3变成纯粹的挤出效应,γ则是溢出效应。同时,γ还同时表示内资企业R&D对外资溢出的吸收能力。如果γ不显著,表明内资企业R&D吸收能力弱,没有通过R&D途径吸收内含在外资中的先进技术,外资技术溢出不明显;如果为正,表示内资企业R&D吸收能力强,外资技术溢出明显;如果为负,则表明内资企业R&D吸收能力弱,不仅没有吸收外资的先进技术,反而产生了逆向的技术扩散,抑制了内资企业的技术创新(詹宇波等,2010)。

在面板数据分析中,可以采用混合模型、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进行估计。其中,固定效应模型的面板数据分析不但可以扩大样本量,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有效地控制省份固定效应和年份固定效应(陈春良、易君健,2009)。不同省份之间存在着诸如区位优势、政策条件等不可观测的异质性特征,而这些特征恰恰都是影响加工贸易的重要因素。同时,我国加工贸易政策近年来一直处于摇摆状态,可能会造成不同年度之间数据的波动。因此,如果没有控制省份和年份固定效应将可能受到遗漏变量问题和测定性误差问题的影响,从而造成“伪回归”。但是,对于动态面板数据的估计更一般是采用一阶差分广义矩估计方法(FirstDifferenceGMM,Dif-GMM)或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SystemGMM,Sys-GMM),这是因为无论Dif-GMM还是Sys-GMM都能在含有滞后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内生性的情况下得到一致估计,但是Sys-GMM需要更多的工具变量,更适合于大样本数据。为了估计结果的稳健,本文采用了截面加权(Cross-sectionWeights)的固定效应模型和动态面板的Dif-GMM估计。在Dif-GMM估计中选择了所有解释变量滞后1~2期的值作为工具变量,其中工具变量的选择的有效性通过Sargan检验来确定。

三、估计结果与分析

对方程(1)和(2)依次加入解释变量的估计结果详见表2,Hausman检验与Sargan检验的结果分别证实了两种估计方法中固定效应的存在性和工具变量选择的有效性,接受差分方程中误差项一阶序列相关、二阶序列不相关的假设,模型的估计结果是可以被接受的。其中模型(1)~(2)列为固定效应估计结果,(3)~(4)列为Dif-GMM估计结果。两种回归方法在系数大小与符号上均取得了较为一致的结论,因此可以认为估计的结果具有一定的稳健性。但由于固定效应进行动态面板估计可能无法很好解决内生性问题,得到的估计结果是有偏误的,我们接受Dif-GMM估计结果并进行分析。

(一)外资进入、内资研发与加工贸易升级的总体考察为了分析我国加工贸易升级决定因素的总体印象,我们首先分析模型(3)的估计结果。

1.外资进入在1%水平下显著为正,表明从总体上来看,外资的进入促进了加工贸易的升级。据此可以判断,外资的进入存在技术溢出效应,这与绝大多数文献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这是因为,跨国公司将生产工序环节和零配组件生产外包,产生技术溢出的横向和纵向联动效应,如国内加工贸易企业为了满足跨国公司对委托生产产品的质量要要求,主动学习和追赶引进技术;或通过跨国公司直接的技术培训提高生产技能等(齐兰,2009)。我国多年的实践结果也证明,被全球大买家“抓住”的中国本土代工企业,在产业链的低端经历了快速的学习过程,表现为工艺升级和产品升级的周期不断降低(刘志彪,2007)。

2.内资研发投入在1%水平下显著为正,表明内资企业的研发投入对加工贸易的升级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内资企业在通过加工贸易参与全球分工的过程中依靠较大规模的研发投入实现产业升级也已经被昔日的“亚洲四小龙”国家或地区证实。

3.滞后一期的加工贸易增值率在1%水平下显著为正,表明加工贸易存在事实上的粘性效应。作为一种订单经济,上一年加工贸易增值率对当年加工贸易增值率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外贸规模在10%的水平下并不显著,但结果也表明外贸规模对加工贸易的升级具有可能的正向作用。说明具有一定规模的外贸进出口有助于促进我国加工贸易的升级,这与一般理论认为规模较大的企业或产业具有更强的创新能力和动力是相符的。

(二)外资进入与内资研发在加工贸易升级中的机制

模型(3)只是从总体上考察了外资进入、内资研发对加工贸易升级的影响,为了进一步考察二者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我们引入了外资进入与内资研发的交叉项,实证结果见模型(4),估计结果表明:

1.外资的进入对加工贸易的升级存在挤出效应。在引入外资进入与内资研发交叉项的模型(4)中,外资进入的系数由之前的正值变为负值,并且在1%水平下显著。我们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在控制了外资进入和研发内资的作用后,单纯的外资进入对内资企业产生了市场竞争效应,从而抑制了国内加工贸易的升级。这也正是学术界普遍诟病国内长期以来实行加工贸易方式的原因所在,本文的实证结果确实证明了控制着全球价值链高端环节的委托商往往会通过各种方式阻止技术的外溢,防止国内加工贸易企业向产业价值链的高端攀升。

2.外资进入与内资研发的交叉项系数在1%水平下显著为正,并且系数高达0.359,远远大于外资的挤出效应,表明内资企业的研发对吸收外资的技术溢出具有良好的作用,从而间接促进加工贸易的升级。据此,可以判断外资的进入从总体上来说是利大于弊。

3.内资企业研发投入对加工贸易升级通过两条途径实现:一是研发投入有助于加强对外资技术溢出的吸收,二是研发投入提高了自主创新能力。在模型(4)中,在控制了单纯外资及外资与内资研发交叉项后,单纯的内资研发系数依然为正,并在1%水平下显著,表明内资研发不仅通过吸收外资的技术溢出促进加工贸易升级,其本身也会对加工贸易的升级产生正向作用。但是比较内资研发的两条途径后可以发现,内资研发投入对外资技术溢出的吸收效应明显大于自身创新能力提高的效应,说明我国内资加工贸易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动力不足,在技术创新方面对外资存在严重的依赖和模仿。这与世界银行(2007)研究结论具有相似之处:东亚低收入和中等收入经济体中,依靠进口资本设备作为技术创新来源的企业,比通过其他方法进行创新的企业多3~4倍。这个实证结果充分表明我国加工贸易形成过程及其升级本质上是外资导向性,这与郑京海等(2008)、张庆霖等(2010)研究的观点是一致的。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和政策涵义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外资进入存在挤出效应和溢出效应两方面的作用,但从总体上来看,外资对加工贸易的升级是利大于弊;内资企业研发投入强度的提高有助于加工贸易的升级,但是与研发投入带来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相比,来自于对外资先进技术的吸收效应明显更大,反映出内资加工贸易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被动和模仿。除此之外,外贸规模的壮大也有利于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因此,其重要的政策涵义是,我国加工贸易升级的关键因素在于提高研发强度和进行技术创新,其意义在于一方面提高内资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有助于加强对外资技术溢出的吸收。

(二)政策建议

1.建立基于研发和技术创新的加工贸易升级模式。基于研发和技术创新的加工贸易升级主要模式可以归纳为:(1)技术跨越型,企业通过持续的技术学习和技术累积,实现OEMODMOBM的发展路径或是OEM-ODM-OBM共存的混合发展模式,从而带来自主研发技术与产品的跨越式发展;(2)技术嫁接型,从事多类技术相关产品贴牌生产的企业,借由自己的技术力量,从自身的条件出发,实现技术的成功嫁接,形成自有产品和品牌;(3)设备改造型,在原有设备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和升级,加强节能环保,生产自有品牌产品;(4)传统升级型,在本地特有的原材料、独特的产品基础上,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做精做强,提升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提高产品层次,打造知名品牌;(5)品牌带动型,借助节能环保、体育健身、传统文化等概念,推出地方特色的自主品牌,带动相应产品和配套产业的转型升级;(6)产品置换型,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产品,置换生产节约型、环保型同类产品。

2.落实提高加工贸易企业创新能力的具体途径。从优化现有加工贸易存量的目标来看,可以通过“六换”的手段提高创新能力:(1)换“芯”,引导企业抢占产业的核心环节和进行数字化改造,开发先进高端和进口替代的产品和装备;(2)换“线”,引导企业优化设备工艺生产线,提高生产的规模和效率;(3)换“料”,引导企业开发和应用新材料替代传统材料,降低产品的成本和提高产品的质量;(4)换“方”,引导企业调整产品的技术参数,优化产品的结构;(5)换“品”,引导企业研发生产技术含量高、市场潜力大、产业关联度强的新产品;(6)换“牌”,引导企业提高品牌建设意愿,创建自有品牌。

对外加工范文4

一、外部对账历史沿革和现状描述

(一)人工传递账务信息和手工核对方式。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借鉴前苏联的经验建立起的中央银行外部对账制度,基本上是采取人工传递账务信息和手工核对的方式。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会计核算安全管理,保障了财产与资金安全,一段时期内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但随着我国经济金融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原有的对账方式已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其局限性日益突现出来,表现在:账务信息传递手段落后、操作环节较多,且对账时间较长,易引发资金风险等。近年来,出现了利用人民银行与商业银行对账环节的时间差,挪用、盗用资金的案件。

(二)采用中央银行会计核算电子对账系统进行对账。为改变传统落后的手工对账方式,防范风险,保障资金安全,中国人民银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组织开发了“中央银行会计核算电子对账系统”,实现了人民银行与开户单位之间逐日进行外部账务核对,方便了开户单位与人民银行之间的对账,有效地防范了银行资金风险,提高了内控管理手段,同时,也增强了对账管理水平,提升了会计核算的工作质量。

(三)采取发放对账回单和面对面对账方式对账。为做到日清月结,除按日进行电子对账外,每月还要求进行月度对账,对本月的账务数据进行逐笔核对。每月月终,人民银行从会计核算(ABS)系统中打印出余额对账单及相关分户账交予各开户单位进行月度对账,开户单位对账员核对完毕后将盖有预留印鉴的对账回单及本单位系统生成的相应分户账返回给人行,供人行对账员进行账务核对。

在加强内控管理,进一步保障资金安全方面,还规定必要时可进行面对面对账,如:一般在年终决算前,为保证相关账务数据准确,确保年终决算顺利完成,会进行一次面对面对账。面对面对账可以采取由开户单位到人民银行或人民银行到开户单位对账的方式。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基本上形成了利用中央银行会计核算电子对账系统按日与开户单位进行电子对账;按月向开户单位发放并收回该电子对账系统产生的开户单位余额对账回单;必要时与开户单位进行面对面对账的央行外部账务核对体系。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近年来,从中央银行外部对账工作开展的情况来看,部分开户单位对账务核对工作重视不够,同时在对账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制度规定进行对账,随意性强,具体表现在:

(一)对账工作重视不够。个别开户单位认为账务核对工作加重了自身负担和工作量,认为是替人民银行做事,与本单位关系不大,能拖则拖,故而经常发生每日电子对账不及时,或出现电子对账系统操作密码遗忘需复位或解锁等现象;月度对账不能在规定时间内送回对账回单,总是需要人行多加催促;信息反馈不及时,当对账主管或对账员更换时,又不及时向人民银行递交申请表进行报备等。

(二)风险意识不强。开户单位普遍认为人民银行是铁账本和电子化操作,不会出错,完全依赖人民银行对账员对账;部分开户单位月度对账只是在对账回单上加盖预留印鉴,并未逐笔核对账务,致使月度对账形同虚设;而且个别开户单位在余额对账回单上经常会出现借贷方向填错,或金额涂改现象,对账马虎;对人行要求重新替换不合规的相关对账资料,也只是应付了事,风险意识淡薄。

(三)电子对账系统欠完善。由于开户单位在电子对账系统中基本上采用手工录入生成对账数据的模式进行账务核对,故而对账数据存在被人为篡改的风险,易发生虚假对账。电子对账系统自2009年上线运行以来,已经发生个别开户单位没有根据本单位账户实际余额录入电子对账系统进行对账,在系统中输入的余额和实际余额不相符,致使当日开户单位余额和人民银行余额相符的假象,进行虚假对账,直到进行月度对账时,此虚假对账才会被发现。

三、完善外部对账工作的措施

为确保人民银行会计工作能提供优质的会计核算服务和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使外部对账工作落到实处,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一)定期召开对账工作联席会议。通过联席会议及时收集和反馈对账工作存在的意见、问题,进行沟通、讨论、交流、研究,达到改进和落实对账工作的目的。

(二)加强思想教育和考核力度,切实落实对账工作制度。各对账部门要加强对本单位对账人员的思想教育和考核力度,使对账人员深刻认识到对账工作在强化内控管理和防范资金风险中的重要性,以积极主动和高度负责的精神对待对账工作,提高对账人员的责任心,并将对账工作纳入工作责任制中加以考核。抓好对账制度的落实,督促对账人员按规章制度处理对账业务,进一步提高对账制度的执行力。此外,各开户单位要结合工作实际,尽量保证各对账员稳定。若有变更,应及时向人民银行报备或提出申请,并做好相关交接工作,重点抓好新换岗人员的业务培训,确保对账工作顺利衔接。

(三)积极开展相关业务制度学习。人民银行要加强对自身对账人员及开户单位对账人员的业务培训,有针对性的组织开展相关业务制度的学习,特别是要组织各对账人员集中学习电子对账系统操作规程和《湖南省实施细则》,明确每日电子对账、月度对账、面对面对账的相关制度要求,以及相关会计资料中应记载的要素,统一标准。切实提高操作人员的业务操作水平,避免因不了解电子对账系统运行的基本流程和制度规定而违章操作。

(四)进行对账系统升级,强化无缝连接。进一步完善电子对账系统,使其与开户单位相关系统直接连接,直接采集各开户单位的账务数据,并与采集的人民银行会计核算(ABS)系统的对账数据进行自动比对,生成对账结果,避免开户单位在电子对账系统中采用手工录入生成对账数据产生的风险,从根本上杜绝虚假对账的发生。

对外加工范文5

因此,职业学校要努力提升形象,扩大社会影响力,吸引有志学生来求学,就需要在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加强学校的对外宣传工作。

1.让社会更多更好地了解职业教育

学校形象是学校文化的外显,良好的学校形象不仅可以为学校创造发展的契机,还可以为学校增强教育能量,使学校管理发挥巨大的整体效应。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职业学校要立于不败之地,既要苦修内功,改善自身软、硬件条件,提高服务质量,也要加强对外宣传,以提升学校的形象,让社会更多更好地了解职业教育。也只有通过广泛的宣传,职业学校才能在社会、家长、学生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展现学校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办学理念,从而为加快学校特色发展和提高社会知名度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

2.与同行密切交流相互提高

通过对外宣传,职业学校之间也可以进一步密切联系,并在经常不断的交流中相互提高。如,近年来,学校在“扎实开展校本教研,引领教师内涵发展”方针的指导下,着眼教师专业成长,努力打造一支适合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特色的思想正、工作勤、业务精、学识深的教师队伍,与此同时还常常及时有效地把学校教育教学的新思路、教科研的新举措及师生风貌、大型活动展示给同行及社会各界,即树立了良好的学校外部形象,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又在与同行的交流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常言道:“一言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舌强于百万之师”。宣传作为职业学校对外展示的重要窗口,是展示学校形象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径。通过宣传,不但能争取社会对学校的了解与支持,而且可以让社会对职业学校更加了解, 同时也可以进一步增强学校师生员工的凝聚力,从而推进学校各项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二、学校加强对外宣传工作的实践与成效

近年来,学校在取得全面发展的同时,不忘把宣传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来抓。在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学校的宣传工作以“内聚合力、外树形象”为指导原则,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重点突出、勇于创新”的思想,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多层次、多角度的开展了各项宣传工作。

1.组建宣传队伍

学校组建了一支有14人的宣传报道队伍,由学校党总支书记挂帅,校务办副主任具体负责。学校各处室(包括教学部、工会、共青团、学生会、妇联等)均配有1名兼职报道员,同时有明确的宣传报道任务:各部门信息报道任务每月一般为4篇,并由学校统一向平湖教育网投稿;同时组织人员给《教育信息报》《浙江省职业技术教育通讯》等报刊杂志撰写稿件。学校还制定了宣传工作激励机制、考核制度。学期初,学校会专门召开新闻报道工作会议,并请有关老师进行业务培训。

2.建好特色网站

学校实施了网络化的宣传工作运行模式,在服务好学校广大师生的同时,以此宣传学校特色。网站建设是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方面,是适应现代化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发展,加大学校对外交流和宣传力度,提高管理效率的重要途径,也是展示全校师生才能,促进师生相互学习、共同发展的重要阵地。学校网站作为学校的一个“商标”,其最关键的还是内涵建设。为此,在学校网站建设过程中,我们结合学校的实际,借鉴优秀网站的建网经验,及时调整学校主页栏目,梳理栏目内容,不断更新站内资料,既提高了学校网站建设的档次,也发挥了主流媒体的中坚作用。

3.编好优质校刊

校刊校报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延伸和重要载体,就是学校的一张“名片”,学校的《职中教育》《绿叶颂》《拓荷》《拓上风》等校报校刊,传递的不仅是一种思想,更是一种精神。通过校刊校报,既构建起了师生互动的平台,在师生中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同时通过广泛的对外分发,让社会、家长对学校“丰富校园文化、提高人文素质、展示自我风采”的育人效果有了更全面且直观的认识。

最近这几年来,在不断的努力下,学校的对外宣传已经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成效:关于学校的通讯报道纷纷在《浙江日报》《南湖晚报》《嘉兴日报》《教育信息报》《中学语文报》(职教版)《浙江职业教育通讯》《教育与职业》《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等报刊杂志上发表,学校的发展还受到了嘉兴、浙江、中央电视台的关注,学校的办学成绩更是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

三、对外宣传工作者要会“望、闻、问、切”

要宣传好学校的特色,宣传好学校的亮点,作为对外宣传工作者,就要不断学习、不断实践,并应努力学会“望、闻、问、切”。

1.“望”,就是要注重学习

怎样写?平时要多阅读报刊杂志、网站上的信息、通讯、评论,经常比较他人发表的新闻,提高对宣传内容的感悟能力。写什么?要重视上级相关文件的学习,领会文件精神,把握宣传舆论导向,找准宣传角度,捕捉宣传

亮点。

2.“闻”,就是要有敏锐的“嗅觉”

要及时发现新闻线索,学校每天的通知,实际上就是线索,但又不能面面俱到。如果每一个活动都写的话,很可能成为流水账,反映不出学校的亮点与特色。因此,在宣传时,要紧扣学校发展的主题和各阶段性工作重心,积极宣传新人、新事、新情况、新问题,并以敏锐的洞察力尽快地了解,迅速地反映。

3.“问”,就是要善于提问

学校的宣传报道要写得深、写得活、写得透,就不能走马观花,需要观察人、观察事、观察现象,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深入采访,获取尽可能多的材料,这样才能写出鲜活的有事实、有观点、有分析,能帮助读者认识事物、启迪思想、指导行动的好作品。

4.“切”,就是要切中要点

学校的宣传报道要从小事谈起,以小见大,引申的涵义很深或延伸思考的问题很多。为此,撰稿者一定要抓住要点,写得透彻,这样才能增强宣传文章的厚重感,提高宣传报道的质量。

对外加工范文6

加工贸易是当今国际贸易的主流。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化,跨国公司通过产业转移,将一个产品的不同生产环节放到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地区,已成全球产业与贸易发展的趋势。产业链条越长的产品,越可能成为加工贸易产品;传统上从源头到最终产品在一国完成的“一般贸易”产品,在国际贸易中所占比重越来越低。技术含量越高的产品,通常加工环节也越多,相应地,全球化采购、全球化加工、全球化销售成为这种产品的基本特征,也就可能采取加工贸易的方式。

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中国的外贸事业长足发展,成绩显著,外贸增长迅速,外贸增长率领先于国民经济增长率,按出口贸易额计算,已排到世界第11位,这和加工贸易在我国的蓬勃发展是分不开的。日益壮大的加工贸易已经在我过的国民经济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我国对外加工贸易发展现状与问题

1.国内对外加工贸易的现状

加工贸易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而不断壮大,加工贸易在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中一直占据半壁江山。目前加工贸易涉及到我国绝大部分产业,在拉动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推动国内配套产业发展、促进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利用内外资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在加工贸易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造成我国外贸依存度过高,冲击了国内相关原料工业的发展,加剧了国际间贸易摩擦和加工贸易带来的走私问题等都给国民经济带来了负面影响。

2.我国对外加工贸易在发展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1)加工贸易附加值过低

(2)关于发展加工贸易所造成的外部依赖问题

不赞成发展加工贸易的另外一个理由是,它会造成中国对外部资源、能源以及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日渐加深。

(3)关于加工贸易的溢出效应递减问题

目前对中国发展加工贸易的另一指责就是其溢出效应日趋递减。其主要论据是:中国加工贸易相当部分处于典型的简单加工和组装的发展阶段,对国内中上游产业的带动作用小;中国加工贸易的技术水平不高,对产业结构升级作用不大;自上世纪以来,中国加工贸易增值率变动徘徊在1.2―1.35之间,并有下降趋势。

(4)关于加工贸易造成中国出口贸易对外商企业严重依赖的问题

对中国发展加工贸易持有异议的另一种观点是,中国今天的许多加工贸易是掌控在外商手中的,这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因为政府给予外商较多的政策优惠所造成的,其结果将使内资企业发展长期受到压制。

(5)关于加工贸易会破坏中国环境的问题

加工贸易本身是强调利用外部资源的,因此对于保护中国的资源和环境应当是有利的。

三、我国对外加工贸易发展的对策分析

1.大力支持加工贸易企业的技术创新,培育本土的跨国公司

继续吸引跨国公司建立独立的科研机构,实行科研设备进口免税、研发投入抵扣所得税等税收优惠政策。各级政府应增加财政资金投资力度,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或市场潜力巨大的关键技术商业化给予支持。同时,选择治理结构良好、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公司,开展培育本土跨国公司试点。按照便利跨国经营的要求,在试点企业对外投资、外汇管理、人员进出境、境内外融资、知识产权保护、自主品牌等方面实行便利的管理与政策。这样可以使本土跨国公司逐渐成为引领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龙头。

2.抓住国际产业转移机遇,努力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目前新一轮全球生产要素优化重组和产业转移呈现新的特点,跨国公司开始将更高术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机构向外转移,国内企业可以加强国际间的科研合作,不仅把加工贸易作为承接新一轮产业转移的载体,更要采取措施进一步提升加工贸易发展水平。参与国际分工的模式要从引用外资为主转化为引用外资与对外投资齐头并进的新思路。政府要出台支持研发机构开展加工贸易的监管模式和更加积极的出料加工产业引导政策,在承接境外高端产业转进的同时,将我国的饱和产业向境外转出,使加工贸易由单向转移向双向转移升级。

3.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积极实现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第一,要处理好转型升级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

第二,是要处理好转型升级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关系。

第三,处理好转型升级与引资量质并举的关系。

4.主动突破传统监管理念,创新引领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传统监管理念认为,经营加工贸易的企业应当具备生产能力,否则不得开展加工贸易;加工贸易应以有形物质为监管对象,无形知识产权的生产不能成为加工贸易监管对象。在这看似合理的理论基础上制定的加工贸易产业政策,已严重不适应当前产业垂直分工引起的产业链环节外包化的加工贸易发展趋势,如不加以调整必将严重制约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

5.提高加工增值含量,共同助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近年来国际、国内市场竞争激烈,加工贸易企业的利润相应削薄,有的企业甚至已处在亏损边缘,加工贸易制造环节中的增值含量有不断降低的趋势。为此,政府要通过完善监管机制,抵御监管风险。如制定加工贸易准入规则,通过“控制增量”来“提高水平”,将不符合条件的加工贸易企业逐步淘汰出局;完善风险管理机制,对企业出现加工增值含量降低的情况及时作出反应,进行客观分析;完善进出口金额“倒挂”手册保税料件的内销补税审价机制,防止国家税收流失。在对加工增值规律研究的基础上,出备的法律监管体系,指导海关、国税、外汇管理等部门加强对加工贸易的联合监管,促进守法企业转型升级,对心存侥幸的违规企业加大打击力度。

6.重视社会责任标准,协调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目前,欧美国家正在积极强制推行SA8000标准认证。这个被称为“社会责任认证”的标准,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许多跨国公司订单的附加条件中,如果企业没有取得认证或者存在违反标准要求的行为,就会被停单、撤单,它们的产品将无法进入欧美市场,这对我国广大中小型加工贸易企业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这要求企业在加工贸易备案环节贯彻社会责任标准采取不同措施,也为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对外加工范文7

关键词:建筑工程;外墙保温;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TU7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802-(2011)10-00-00

Abstract: China's external wall insulation technology developed rapidly, it is the focus of energy-saving work. The superiority of the external wall insulation technology is also increasingly subject to people's attention, strictly material management,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monitor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specifications, to ensure the quality of the exterior insulation and construction, do a good job of building energy-saving control of the quality of the project.Key words: construction; external wall insulation;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一、外墙保温层的主要质量问题

(一)外保温面层出现裂纹、开裂、剥离、起皮是常见的质量问题,部分工程在经过一年(一冬一夏)的应用后,在板缝处易出现因干燥收缩及温差、变形产生的裂缝。

1、我区外保温材料多采用聚苯乙烯板(EPS板)。EPS保温板在自然养护下的自身收缩变形时间需要60天,EPS保温板在自然养护条件下42天或60℃蒸汽养护条件下5天的自身收缩变形可达到99%,因此要求EPS保温板在自然养护条件下42天或60℃养护条件下5天后再上墙。但在实际生产中,EPS保温板养护需要占用大量的场地及时间,部分生产企业为加快流通,降低成本,往往在保温板未达到稳定性的情况下就供货,造成造成EPS保温板上墙后继续收缩,而这种收缩应力均集中在板缝处。

2、由于传统水泥砂浆的强度高、收缩大、柔韧性变形不够,如直接作用在保温层外面,不仅耐候性差,易引起开裂,而且还有可能脱落,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EPS板上需做砂浆复合网格布防护层,能有效的增加防护层的拉伸强度,另一方面由于能有效分散应力,可以将原本可能产生的较宽裂缝(有害裂缝)分散成许多较细裂缝(无害裂缝)从而形成其抗裂作用。

3、涂料饰面层应具有良好的防水及抗裂性能,当采用涂料饰面时,复合在抹面砂浆之上的腻子和涂料应着重考虑柔韧变形性而不是强度。应采用同一厂家生产的柔性腻子和涂料,避免了腻子与涂料不匹配、韧性不足造成防护层变形开裂等质量通病。

4、当EPS板受热温度达70℃时会发生不可逆热熔缩变形引起保温面层开裂、空鼓。

(二)外保温材料的脱落

1、所用的胶粘剂不符合外保温专用技术对产品的质量、性能要求,或采用机械固定时锚固件的埋设深度不够和锚固数量过多,板缝间设置锚栓,锚栓分布尺寸不正确。

2、粘结胶浆配比不准确或选用的水泥不符合外保温的技术要求而导致外保温系统的脱落。

3、基层表面的平整度不符合外保温工程对基层的允许偏差项目的质量要求、平整度偏差过大。

4、基层表面含有妨碍粘贴的物质,没有对其进行基层处理。

5、粘结面积不符合规范要求、粘结面积过小,未达到粘结面积的质量规范要求。

6、采用的EPS板的密度不足18kg/m3或过大、导致其抗拉强度过低、满足不了保温系统自重及饰面荷载对其强度的承载要求、导致EPS板中部被拉损破坏。

(三)保温材料的空鼓、虚贴

1、基层墙面的平整度达不到要求,抹面层和饰面层出现尺寸偏差。

2、墙面过于干燥,在粘贴保温板时没有对基层进行洒水处理,或是墙体含水量过大而引起胶浆流挂,都会导致保温板空鼓、虚贴。

3、胶浆的配置稠度过低,胶浆贴附到墙面时产生流挂而导致板面空鼓、虚贴。

4、在粘贴EPS板施工操作时敲、拍、震动板面引起粘结胶浆产生空鼓、虚贴。

5、在施工中,没有准确的按技术规程要求操作,对每块保温板的粘贴胶浆涂抹高低不平、分布不均,会导致虚贴和空鼓。

(四)冬季内墙面返霜结露

1、因保温节点设计方案不完善形成局部热桥而引起的。

2、在施工时因聚苯板的切割尺寸不符合要求或施工质量粗糙造成保温板间缝隙过大,并且在做保护层时没有做相应的保温板条的填塞处理。

3、楼体竣工期晚、墙体里的水分没有散发出来引起的。在经过一个采暖期后,这种现象会有所改善。

二、外墙保温的设计因素

(一)外保温的饰面层设计

外保温系统是非承重复合系统,饰面层不能选用建筑力学上的不安全的饰面砖做饰面材料,建筑规范规定外挂重量不得超过35Kg/,尤其是高层和超高层,如外挂重量超过规定或超越了外保温系统的自重和安全系数,是个极大的工程安全隐患,其饰面层为刚性,不适合高层建筑的物理性的柔性摆动原理。外保温饰面涂层出现裂纹、开裂、剥离、起皮同样是常见的现象,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干燥收缩;二是温差变形。在外保温饰面层中,温差变形引起的开裂是主要的。其中深层的原因是由于材料选择不当彼此不相容,各种材料之间的变形量不匹配造成的。为了避免和减少这种现象的发生,基本选择具有弹性变形能力来显示自身抗裂作用的涂料。应使用化学成分相一致、与外保温系统相融的具有亲和性、柔韧性、透气性、自洁能力优越、与外保温构造变形量设计相协调的外保温专用涂料,其变形方向具有多向性,避免了涂膜拉裂现象。

(二)需侧边的节能节点设计

当采用外保温时则应靠近墙体的外侧。尽量使保温层与窗连接成一个整体以减少保温层与窗体间的保温断点、避免热桥的发生。在窗的设计中还应该考虑根部上口的滴水处理和窗下口窗根部的防水设计处理、防止水从保温层与窗根的连接部位进入保温系统的内部而对外保温系统造成危害。

(三)保温截止部位材质变换处的密封、防水和防开裂处理

因为保温层与其他材质变换处材料的密度相差过大,材质间的弹性模量和线性的膨胀系数也不尽相同,在温度应力作用下的变形也不同,应考虑这些部位产生面层的抹灰裂缝。同时还应考虑这些部位的防水处理,防止水分侵入到保温系统内,避免因冻胀作用导致的破坏、影响系统的正常使用寿命和系统的耐久性。

三、外墙保温材料

复合保温装饰板是今后外墙保温发展的方向,以无机装饰板材及保温板为主要原料的复合保温装饰板,采用干挂技术,它集高强、防火、耐腐蚀的特性和保温板的高效保温隔热功能于一身,具有自重轻、防雨、防撞击、保温隔热、外形美观、装饰性强、使用寿命长等特点。高温季节隔热效果显著,室内温度舒适;低温季节防止热量扩散,保持墙体干燥和墙体透气。由于复合保温装饰板全部均为干作业且有效克服了其他外墙保温易产生墙体开裂、渗漏现象是建筑节能保温领域高新技术的结晶,也是今后外墙保温发展的方向。

四、施工管理

(一)基层处理

基层表面不宜过于干燥,清除基层表面的油污、脱模剂等妨碍粘结的附着物,凸起、空鼓和疏松部位应剔除并找平,不得有脱层、空鼓、裂缝。面层不得有粉化、起皮、爆灰、返碱现象。墙面过于干燥在粘贴保温板时应对基层进行洒水处理,雨后若墙面含水量过大也易引起胶浆流挂导致保温板空鼓、虚贴。

(二)接砂浆及保温板的施工

薄抹灰外墙保温系统施工中较常用的是条点法,条点法施工时如粘接砂浆未封闭保温板四周边口,雨水渗入后,保温板背后积水无法排除,会造成墙体渗漏,如遇低温环境,积水结冰还有可能造成保温系统破坏,因此采用条点法施工时粘接砂浆在保温板四周边口一定要做到致密,无孔洞,防止雨水侵入。

(三)固定件的施工

固定件打设的时间应掌握好,在实际施工中一般为隔夜打设,即第一天粘贴保温板,第二天用固定件对保温板固定,应注意的是:如固定件安装过早,粘贴砂浆未干,冲击钻会使板面移动,造成保温板高低不平,接缝大小,面层砂浆厚薄不均、易开裂,对后续施工造成困难。

(四)耐碱玻纤网格布及面层砂浆的施工

在保温隔热材料上进行聚合物水泥抗裂砂浆薄抹灰操作时,抹完抗裂砂浆的同时,应立即压覆玻纤网格布,网格布的位置在抗裂砂浆的浅表层,以看不见网格布的颜色为宜。待抹面胶浆稍干硬至可碰触时,再抹第二道抹面胶浆,面层砂浆应注意底层第一次不能抹太厚,不得大于2mm,总厚度一般不得大于4mm,否则易开裂。门窗洞口部位必须做加强网处理,沿口勒角处要做翻包处理。网布粘完后预防雨水冲刷或撞击,容易碰撞的阳角、门窗应采取保护措施。

施工后墙体表面在5小时内免受其它物体碰撞,保护层8小时内不能被雨淋,待保护层终凝后及时喷水养护,昼夜平均温度高于12℃时不得少于50小时,低于10℃时不得少于70小时。

对外加工范文8

摘要:近年来,我国加工贸易发展迅速,然而随着发达国家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加强有关知识产权的争端也越来越多,其中商标纠纷尤为严重,侵权案件层出不穷。我国在商标权方面可谓厉经坎坷,遭遇颇多。本文从一实际案件出发,着重分析侵权责任的划分,商标侵权的主要形式,商标侵权带来的危害,以及如何防范商标侵权。

 

关键词:加工贸易 知识产权 商标侵权 防范侵权

随着发达国家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加强,有关知识产权的争端也越来越多,其中商标纠纷尤为严重。我国作为加工贸易大国,在商标权方面可谓遭遇颇多。仅2001年至2005年,国内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就查处涉外商标侵权案件1.8万多件,在刚过去的2006年里,共查处商标侵权案件3.39万件,其中涉外商标侵权案件7439件。本文从一实际案件出发,着重分析侵权责任的划分,商标侵权带来的危害,以及如何防范商标侵权。

一、案例再现

浙江经协国际经贸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经协)于2004年1月至8月期间,在未向对方索取商标权属证明情况下,擅自接受外商来样定货出口订单,并委托宁波万亚传动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亚)加工生产标注“GATES”注册商标标识的传动带27350根,非法经营额达260422元,侵犯了“GATES”商标所有权人美国盖茨公司的合法权益。杭州市工商局责令浙江经协国际经贸有限公司停止侵权行为,并处以390000元罚款。这一判决引发了人们对加工贸易中商标权保护问题的思考,侵犯商标权的后果是严重的,那么如何划分委托方和加工方在侵权中的责任呢?

(一)、国内委托方和被委托方(加工方)的侵权责任划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以下简称商标法)第52条规定:未经商标注册人的许可,在同一种商品或者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的;销售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商品的……均属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商标侵权行为强调的是“未经商标注册人的许可”这一法律要件。在上述案例中,美国盖茨公司是“GATES”商标在中国的合法拥有者,受到中国《商标法》的保护。经协在未经盖茨公司的许可下,就将“GATES”商标提供给万亚进行加工生产,显然侵犯了盖茨公司的商标权。《商标法))第53条规定:有本法第52条所列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行为之一,引起纠纷的,由当事人协商解决;不愿协商或者协商不成的,商标注册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也可以请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处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处理时,认定侵权行为成立的,责令立即停止侵权行为,没收、销毁侵权商品和专门用于制造侵权商品、伪造注册商标标识的工具,并可处以罚款。因此杭州市工商局责令经协停止侵权行为,并处以罚款。至于在对外加工贸易中完全以委托方的委托为依据行为的加工方,国内目前还没有具体法规来规定其是否应该为这种完全被动的行为承担责任,但是我们可以从《商标法》中分析一二。商标法第56条规定:销售不知道是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商品,能证明该商品是自己合法取得的并说明提供者的,不承担赔偿责任。因此在上述案例中,杭州市工商局未对万亚做出处罚。

(二)、贸易双方(国外委托方和国内被委托方)的侵权责任划分

那么经协在受到处罚之后,是否可以将侵权责任完全归咎于外商,向外商索赔呢?我国《关于对外贸易中商标管理的规定》第10条规定:对外贸易经营者在从事进出口活动中,对他人指定或者提供使用的商标,应当要求对方出具真实有效的商标专用权证明文件或者被许可使用该商标且未超出许可范围的证明文件,并予以核查。该商标不得与已在我国相同或者类似的商品上注册的商标相同或者近似,其商品的包装、装璜也不得与他人已在我国使用的包装、装璜相同或者近似。在上述案例中,经协在未向对方索取商标权属证明情况下,就擅自接受外商来样定货出口订单,没有履行对商标的审查义务,结果造成商标侵权。在这种情况下,经协即使是被委托人,也成为了侵权人,它不能将侵权责任完全归咎于外商,自己也必须承担责任。至于经协和外商各自承担多少责任,经协向外商索赔多少,则由二者协商而定。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发现,当我国对外加工贸易中出现侵犯国外商标权的情况时,国内工商管理部门执法的对象往往是国内侵权人,根据《商标法》划分国内责任,并不深究贸易双方(国外委托方和国内被委托方)孰对孰错,如何划分责任;而我国《关于对外贸易中商标管理的规定》及一些国际公约如《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以下简称公约)恰恰对其做出补充——规定了贸易双方责任的划分。如《公约》第42条规定:(1)卖方(加工方)所交付的货物,必须是第三方不能根据工业产权或其他知识产权主张任何权利或要求的货物,但以卖方在订立合同是已知道或不可能不知道的权利或要求为限,而且这种权

对外加工范文9

关键词:外闯市场 服务企业 凝聚人心 促进生产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5-294-02

面对外部市场生活条件艰苦、外闯市场难度较大的现实。作为河南油田第一支进军新疆西北塔河油田市场的采油队伍,河南油田采油二厂塔河项目部党总支把服务企业、凝聚大伙当作第一职能,带领党员职工远离大本营,远离亲人,征战在大漠戈壁,在外部市场这一特殊环境下,实现经济效益和职工队伍思想建设有机融合、共谋发展的良好局面。

一、增强党组织战斗力,打造服务型党总支

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在于能够服务企业、促进生产。塔河项目部党总支把服务当作第一职能,按照河南油田勘探局党委“一个推动,八个加强”的党建工作要求,把党建工作锁定到项目部“安全、效益、稳定”的中心工作上,把“党员创一流岗位,全员创一流服务,团队创一流业绩,单位创一流品牌”为党建目标,以“三抓三提高”活动为载体来促进“四好班子”建设。

一抓学习,提高思想认识。坚持每月的中心组学习制度,贯彻落实局厂职代会精神,进一步理清思路,制定了年度党建工作,为全面的工作,开好头,起好步,奠定基础;二抓行动,提高驾驭能力。总支成员对联合站、采油队,6区、7区、10区67口油井进行分区承包,班子成员先后深入基层单位认真听取一线职工的意见和要求,帮助解决涉及生活、安全、岗位设置等6大项12个问题,开展谈心活动28次,深入掌握职工的思想动态变化,近距离解决基层的实际问题,密切了干群关系;三抓制度,提高民主意识。坚持民主集中制,遵循“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认真规范“三重一大”问题议事规则。持续完善规范党建基础台账,对热点的工段长岗位,实行竞聘上岗两名,干部民主测评,优秀评议达到98%以上。

项目部党总支被评为先进党总支,思想政治先进单位,在大漠腹地先后涌现出一批以全国劳模郜向东为代表的优秀党员。

二、加强党员干部教育,切实做好服务职工群众职能

作为外创市场队伍,要有一流的服务水平,一流的技术,一流的作风,才能赢得认可,站稳做强市场。项目部党总支积极落实局党委“五五工作模式”工作,贯彻“团结、鼓劲、创新、抓实”的方针,实施“把党员培育成骨干,把骨干培育成党员”的党员队伍建设和建设“四有”职工队伍。

党总支结合实际创新开展“党员先锋事迹”活动,开展了“我是党员我在前”、“党员亮戈壁”、“重温入党誓词”、“党课”、“亮明党员身份”等党建主题教育活动。教育党员做到“平时能看出来,关键时候站出来,危险时候豁出来”以及“思想觉悟高于群众,业务技能强于群众,贡献业绩大于群众”;教育职工要热爱祖国、忠诚企业、立足岗位、建功立业,成为高素质的“四有”职工。在评选出的“多面手”党员梅宏伟,“黑牛”党员赵占峰等身边先进的感召下,一批优秀的共产党员脱颖而出,带动了身边的党员、群众,积极投身市场开拓的各项工作中去。

为了使职工能够有一个宽松舒适的生活和娱乐环境,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根据不同时期,为职工“送温暖、送清凉”,让大家感受“家的温暖”。针对夜班职工执岗时间长,连续在岗工作14小时以上的现状。为保障职工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执岗期间保障一个精力旺盛的状态,为倒班职工配备了夜餐,并为基地职工宿舍配备了遮阳窗帘63套,床帘258套,更换玻璃钢篮球架一套,使职工们有一个良好的生活、娱乐环境,根据时节为执岗职工配备防蚊帽、驱蚊露,此举受到广大职工的好评;针对河南人爱吃面的特点,提升食堂师傅的技术水平,以不断满足职工的需求;开展红旗文明宿舍的评比活动,创建一个和谐、文明,健康的“家”。

三、围绕甲方生产做文章,强化党建服务中心工作职能

项目部党总支结合中石化西部探区领导小组在西部工区开展的“三创一建”竞赛,开展了“三比三争”竞赛活动。各党支部根据生产实际,掀起支部间、党员之间、职工间“比、学、赶、帮、超”的创先争优氛围,使项目部职工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升,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经营业绩持续增长。至2008年,中石化集团公司开始在西部开展“三创一建”竞赛以来,塔河项目部连续三年蝉联中石化西部工区优胜油气专业服务队伍称号。

比水平、争创标杆井站。采油队开展了标杆井站、免检井站、规范化现场等创建活动,营造“见红旗就扛、有第一就争”的浓厚氛围,强化日例会制度、班前会制度、交接班制度、周检制度“四项制度”,持续打造规范化服务窗口和专业化服务队伍。采油队以S-80井为例,又有8口井获免检井站,6个班组受到了甲方的嘉奖,赢得甲方的认可和赞扬。集输队管理的6-2“雪莲号”女子计转站,成为塔河采油二厂对外展示各项工作的窗口。

比作风、争当服务标兵。两个基层队结合服务工作性质,以“一班一会一学习,纪律作风我看齐”的准军事化管理为手段,开展门卫制度规范、军姿演练等,培养队伍严格的纪律、顽强的作风、过硬的技术、高效的执行力。广大职工针对生产难题,集思广益,提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建议,完成“防砂盘根盒”、“原油回收器”、“闸门针管注机油”等项目,诸如此类“专家们想不到,书本上找不到,用起来很实效”的小创新、小发明,使甲方管理技术人员真正从心底佩服项目部职工的敬业和智慧。

比安全、争当“我要安全”模范。安全生产是创争活动的前提和保障,也是甲方在执行力考核管理,一票否决的重要指标。塔河项目部以“加强安全教育,抓实安全培训,落实安全禁令,深化安全管理”为抓手,实行“四级安全检查”制。各基层队把创争活动与职工培训、争当安全模范相结合,开展“一周一讲评,一周一讨论,班前十分钟”活动,使广大职工的安全意识得到强化,安全技能得到提升,安全行为得到规范,安全制度得到全面落实,实现了安全平稳生产。职工赵光辉在塔河二厂组织的技能比赛中连续三季度荣获“技能达人”荣誉称号;在塔河二厂组织的“我要安全”比赛中,项目部职工获团体预案演练比赛前三名,安全知识竞赛前六名好绩,受到了甲方的充分肯定。

对外加工范文10

【关键词】CAD/CAM;课改;水表;造型;加工

CAD/CAM技术是一项多学科综合性应用技术,广泛应用于机械、电子、汽车、船 舶、航空、航天等各个领域,是工程技术人员,特别是机械类工程技术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技术,有很强的先进性、实践性、实用性.作为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本课程是理实一体化专业技术类模块,以项目案例逐层推进,重在培养学生在熟悉数控加工工艺方案和编制程序的基础之上,综合运用计算机软件完成产品设计开发、数控自动编程,加工过程仿真、实际加工操作以及产品检验的综合能力,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择业机会。

CAD/CAM技术应用课程是江苏省连云港工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数控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如何加强实践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和专业素质及今后在职场中的竞争能力.通过对数控技术职业工作岗位进行系统的调研、分析,我们按“任务驱动、行动导向、企校合作、技能考核”的模式组织教学,以培养学生具备:通用设备操作工、数控设备操作工、数控加工工艺员、绘图员、“数控编程员”等核心职业能力的目的。培养适应市场需要、掌握岗位技能和知识,具有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懂技术、会管理的技能型人才。

1.选取水表表壳作为CAD/CAM技术应用造型加工的意义

1.1我们选取的是连云港连利水表有限公司生产的水表,该公司是与意大利合资制造各种水表的专业公司,也是目前中国水表最大的合资公司,主要生产设备从德国、意大利、瑞士及日本进口。是国家免检产品。在国外,获得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检测机构或水务部门的产品认证。该公司生产的各种湿式、干式、液封式和附加远传输出装置的多种冷热水表,广泛用于生活、工业、农业灌溉、纯净水各领域。在国内受到诸多大中城市自卫来水公司和房地产开发商的青睐,是该市机电系统出口创汇大户,是国内水表行业的领头羊,该水表以其美观的外型、稳定的质量和多种功能而走俏国内外市场。

1.2连云港连利水表有限公司是我校的校企合作单位和校外实训基地,离校近,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到该单位参观学习和实训,企业经常派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讲课,特别是学校从该企业引进设备专家到学校担任实习指导老师后,学生对水表的生产工艺流程和造型加工更为熟悉,以水表的外型作为CAD/CAM技术应用媒质学生容易学习和掌握,毕业后,学生到该单位工作很快就能上手。

1.3为了加深学生对水表的了解,经过协商,我们从企业借用了各种各样的水表和水表外壳,让学生熟悉和了解,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将半成品水表拆开和装卸,了解每一个零件的作用和功能,为水表表壳的三维造型和加工作好准备。

2.应用CAD/CAM技术对水表外型进行造型加工

对水表外型进行造型和加工,要明确学习目标、学习任务、会任务分析、会操作会总结。

2.1水表表壳的造型与加工。

2.1.1学习目标

a)了解水表表壳的形状、结构、功能、材料及加工方法。

b)会用软件绘制直线、圆、曲面、特征建模的方法,掌握图层和特征编辑方法的使用。

c)熟练使用软件旋转、拉伸去除材料、裁剪体、倒圆角等命令。

d)会用软件自动生成加工程序的方法。

2.1.2学习任务

a)掌握数控加工仿真软件的使用,掌握型腔铣粗精加工方法。对水表表壳进行结构功能分析和视图表达方案分析。使用软件进行三维建模。

b)使用软件生成数控加工程序,并进行加工轨迹演示。

c)使用数控加工仿真软件进行仿真加工、评价。

d)在机床上进行分组加工、评价。

造型与加工路径:

造型上下型腔机床上进行加工设计刀具路径、仿真加工

2.1.3任务目标

给定零件图

a)会用软件绘制直线、圆、曲面、特征建模的方法,掌握图层和特征编辑方法的使用。

b)熟练使用软件旋转、拉伸去除材料、裁剪体、倒圆角等命令。

c)可以用草图旋转的方法生成。

d)可以用曲面旋转生成体,与以前的实体求和。

e)建立特殊的基准面,用草图拉伸也可以达到。

2.1.4操作过程

a)会画草图、使用直线、圆弧命令画出草图。

b)使用尺寸约束、增加相切约束。

c)实体造型成型,使用旋转命令。

d)画好切线。在草图中完成。在草图中完成圆弧。

e)构造、圆弧,为曲面做准备。注意圆弧底大小。可以用曲线命令完成。

f)注意工作坐标系位置。

g)曲线投影到曲面上。

h)注意投影后的结果。

i)注意另外一个曲面。

j)两个面进行缝合。想想为什么要分开构造两个面?

k)拉伸草图。

l)使用缝合面剪切实体。

m)旋转草图,通过求差完成剪切。

n)使用圆角命令。

5、任务总结

1、任务完成情况检查,操作过程检查。每小组汇报结果。

2、小组之间方案比较。

3、评价(自我评价、教师最终评价)

4、资料整理存盘,整理归档。

3.对水表外型造型后的评价和总结

3.1 通过对水表表壳的外型造型加工和训练及到企业参观学习,使学生学会用软件进行零件的三维造型,了解水表从外型到整个产品的加工工艺路线,初步掌握常见典型零件加工工艺过程的知识。学会软件应用,掌握思维方法,将来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3.2 经历一个水表外型造型加工的学习,学会选择刀具、切削参数和测量工具。会使用相关量具进行检测。具备选择加工参数的能力。

3.3 利用CAM软件进行数控仿真加工,生成G代码。具备刀具轨迹判断、分析和修改的能力。特别是对圆弧面和曲面的加工。

3.4 在项目学习过程中,能发现水表表壳与日常训练的烟灰缸、手机外壳、汽车标志牌等产品零件的异同点,提高综合软件的实际用能力。

3.5 在项目学习过程中,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收集信息,对信息进行处理,具有信息处理的能力。

3.6 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活动,能相互合作,共同发现问题,使学生具有信息交流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参考文献

对外加工范文11

新华社北京7月25日讯,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了《关于对配偶子女均已移居国(境)外的国家工作人员加强管理的暂行规定》,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执行。

《暂行规定》分别对适用范围、适用人员配偶子女移居国(境)外情况报告、任职岗位规范、办理公共事务回避、办理因私出国护照和往来港澳台地区的通行证件、申请因私出国(境)或者移居国(境)外等事项及其出入境证照的管理、违规行为处理等问题作出了明确规定。

《暂行规定》适用于配偶子女均已移居国(境)外的国家工作人员,但经组织批准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国家特需高级科技人才和通过其他途径回国的海外高层次人才除外。规定适用人员要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向组织(人事)部门书面报告配偶、子女移居国(境)外的有关情况,在有关情况发生变化时也要及时报告。规定适用人员办理的公共事务,涉及到其配偶、子女移居国家和地区的,应当向本单位主管部门主动说明情况;存在利益冲突的,应当自行回避,或者由主管部门责成其回避。

《暂行规定》适用人员办理因私出国护照和往来港澳台地区的通行证件、申请因私出国(境)或者移居国(境)外等事项,及其出入境证照的管理等问题,应当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县处级副职以上领导干部办理或者申请上述事项,由有关部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征求相关单位意见后处理。选拔任用规定适用人员,应当在考察时全面了解规定涉及的相关情况。

《暂行规定》明确提出,规定适用人员违反规定,应当视情节轻重,采取批评教育、组织处理、追究纪律责任和法律责任等方式予以处理。

《暂行规定》授权各有关主管部门根据规定精神制定实施办法或者具体规定。

《暂行规定》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回应社会关切、促进国家工作人员廉洁自律的制度创新,对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特别是健全党内监督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暂行规定》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使对配偶子女均已移居国(境)外的国家工作人员管理工作更加制度化、规范化,既加强对国家工作人员的教育、管理、监督,又注重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保护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对于维护国家利益、加强对配偶子女均已移居国(境)外的国家工作人员管理具有重要作用。

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制定实施《暂行规定》的重要意义,把学习宣传贯彻《暂行规定》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任务列入议事日程,认真组织实施。有关部门要根据《暂行规定》的授权,将其要求予以细化,进一步明确相关规定的具体内容、操作程序等,增强制度的可操作性。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和有关部门要协助党委抓好任务分解,保证制度落实。配偶子女均已移居国(境)外的国家工作人员,要认真按照《暂行规定》报告有关情况、处理相关问题。党员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为严格执行《暂行规定》作出表率。要加强监督检查,使《暂行规定》真正落到实处。

(据7月26日《人民日报》)

对外加工范文12

加工贸易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而不断壮大,自1996年以来,加工贸易在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中一直占据半壁江山。目前加工贸易涉及到我国绝大部分产业,在拉动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推动国内配套产业发展、促进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利用内外资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在加工贸易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造成我国外贸依存度过高,冲击了国内相关原料工业的发展,加剧了国际间贸易摩擦和加工贸易带来的走私问题等都给国民经济带来了负面影响。本文分析了我国加工贸易的现状及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加工贸易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从政府角度探讨了推进我国加工贸易尽快转型升级的方向。

关键词:加工贸易地位作用转型升级一、加工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分工不断发展,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大幅度增加,生产国际化日益扩大,加工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方式。从广义上讲,加工贸易是外国的企业(通常是工业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企业)以投资方式把某些生产能力转移到东道国或者利用东道国已有的生产能力为自己加工装配产品,然后运出东道国境外销售。这种跨越国界的生产加工和销售成为加工贸易的显著特征。加工贸易同国际投资及国际贸易紧密相连,体现了商品和资本交换的国际化。从狭义上讲,加工贸易是部分国家对来料或进料加工采用海关保税监管的贸易。由于一些发展中国家存在较多的关税或非关税壁垒,为了扩大对外贸易或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采取了对来料或进料方式进口的原材料、零部件由海关实行保税监管的办法。狭义的加工贸易是一种比较新的现象,其特点是出口产品中所含有的进口成分比较高,出口国主要投入劳动力对进口零件进行组装。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中国的外贸事业长足发展,成绩显著,外贸增长迅速,外贸增长率领先于国民经济增长率,按出口贸易额计算,已排到世界第11位,这和加工贸易在我国的蓬勃发展是分不开的。日益壮大的加工贸易已经在我过的国民经济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一)加工贸易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加工贸易在中国20多年的发展,与改革开放进程密切相关,是外贸进出口、利用外资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20世纪70年代末至1986年。在改革开放中率先产生的“三来一补”(即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来样加工、补偿贸易)的贸易方式,是加工贸易的雏形。1980年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两者合计仅占4.4%,在整个对外贸易中比重有限。到1986年,进料加工的贸易方式开始崭露头角,与“三来一补”一起作为利用外资和扩大出口的方式之一,二者占全国进出口额的15%,已经占据一席之地。第二阶段:自1987年至1995年。1987年党的十三大以后,以鼓励“进料加工复出口”为主要内容,以海关进口料件保税监管为政策核心,发展原材料采购和产品销售市场“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贸易方式在二十世纪80年代后期取得了成功。此后,加工贸易——作为这一贸易方式概括性很强的词汇,于20世纪90年代初应运而生并沿用至今。第三阶段:自1996年至今。这一阶段的显著特征是,巩固和发展加工贸易取得了巨大成果。加工贸易不仅在吸收外商投资、扩大出口、增加就业和税收方面,而且在提高国内产业竞争力,促进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技术进步,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竞争与合作中发挥了更大的影响力,加工贸易在我国工业化进程中起到了“加速器”的作用。2002年,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占我国进出口总额的48.7%,仍然是最大的贸易方式。其中,加工贸易出口占出口总额的45.3%,加工贸易进口占进口总额的41.4%。同时加工贸易出口额比进口额高出近580亿美元。这说明加工贸易在使用国内原材料、带动国内产业升级,增加出口值方面发生了显著而积极的变化。此外,在加工贸易中,进料加工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达73%。

(二)目前加工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我国的加工贸易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而发展的,是我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硕果。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迅速,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对外贸易进出口额,1986年为738.4亿美元,1995年达到2808.5亿美元,2003年更是达到6207.9亿美元,已占国民经济总量的49.62%。实践证明对外贸易在我国GDP中的地位日益增强。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对外开放的政策后,加工贸易在我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到1996年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在我国进出口总额中首次过半。1999年,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占我国进出口总额的51.1%。加工贸易已占对外贸易的半壁江山,并一直保持较高比例。自1996年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超过50%以后,1997年占52.2%,1998年占53.4%,1999年占51.1%。1999年,我国加工贸易出口和进口分别达到1108.7亿美元和735.9亿美元,是1986年56.2亿美元和67.0亿美元的20倍和11倍。2002年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3021.7亿美元,比同期增长25.2%,高出全国贸易总体增长速度3.4%,占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的48.7%。其中加工贸易出口1799.4亿美元,增长22%,进口1222.3亿美元,增长30.1%。累计实现贸易顺差577.1亿美元。(见表)表:加工贸易额与对外贸易额比较年份对外贸易进出总额(亿美元)加工贸易进口额(亿美元)比重(%)1987826.5191.8523.219901154.4441.9138.219931957.1806.1741.219962899146550.619993606.51844.651.120026207.93021.648.7

资料来源:《中国对外贸易统计年鉴(2003年)》

(三)加工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1、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近年来,加工贸易在开拓国际市场、利用海外需求带动国内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1997年我国加工贸易拉动GDP增长约0.84个百分点,2000年1月至6月,加工贸易净出口194亿美元,占同期GDP增加值的4.1%。今后,加工贸易的稳定发展仍将会对即期的经济增长继续发挥与目前水平相近的拉动作用。

随着外商投资企业的增加和国内经济的发展,加工贸易的国内增值环节不断拓展,仅用静态加工贸易增值系数作参考,增值系数就呈明显的上升趋势,由1988至1990年间的16.1%提高到1997年的41.9%,2000年1至6月份则达45%,这表明加工贸易带动国内经济发展的作用大大提高了。2、推动了国内配套产业的发展加工贸易带动了国民经济的配套发展。由于加工技术和国内原材料的限制,加工贸易最初涉及的国内加工装配业务,技术比较简单。外商投资企业通过追加投资开办产品配套厂或车间,实现产品配件和工艺的配套成龙。提高了产品本地化的程度和自产比例。以家电、办公设备加工贸易为例,其所用零部件有70%至80%属于境内加工贸易配套产品。另外,外商投资企业进料出口中,附加值高的产品比例大幅度提高,使其对国内配套需求的带动作用也明显增强。外商投资企业进料加工出口一直大于进口,且出口与进口的差值逐年大幅度增加。进料加工进出口差额的增加直接反映了加工出口带动的内需量(包括国内配套的原材料、零部件及除生产所需的原材料、零部件以外的其它生产消费)的迅速扩大。1990年外

商投资企业进料加工进口差额总计为6.27亿美元,到1995年为47.68亿美元,1999年的达188.78亿美元,是1990年的30倍。据初步计算,减去材料加工企业的利润和企业除原材料、零部件以外的其它生产消费,则外商投资企业进料加工实际使用的国内配套原材料、零部件价值:1990年约为5.3亿美元,1995年约为40亿美元,1999年为160.46亿美元,是1990年的30倍。3、促进了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进步由于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经济的兴起,国际产业升级与转移步伐加快,发达国家正在将大量成熟的中间性技术乃至某些高新技术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我国政府审时度势,通过完善加工贸易政策,紧紧抓住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历史性大机遇,大大加快了我国总体产业升级以及工业现代化的进程。我国发展加工贸易最初是从以劳动密集型工业制成品开始的,这适应了我国劳动力丰富的、就业压力大的状况。目前,劳动密集型产品仍然是加工贸易出口的主要部分,但与十几年前相比,产品的规格和品质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加工贸易出口中,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比重大大提高,这反映利用外资和加工贸易对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所发挥的积极作用。特别是随着我国制造业、加工业整体水平的提高,加工贸易出口产品已从纺织、轻工制成品为主转变为以机电出口为主。4、加工贸易是利用外资的重要内容当前,国际经济贸易领域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贸易和投资是连成一体、不可分割的。应当看到,我国加工贸易已不仅仅是一种贸易行为,更重要的是它与利用外资相联系,是我国参与国际化生产的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制定加工贸易政策的初衷是为了扩大对外开放和利用外资,事实证明这一政策是正确的,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据统计分析,从事加工贸易的外商投资企业已成为我国加工贸易的主力军。1999年,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出口和进口分别为45.39亿美元和526.73亿美元,占加工贸易出口和进口总额的67.2%和71.6%。1999年从事加工贸易的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总值已占全国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值得72.9%,比1998年增长8.32%。从总体上看,外资经营的加工贸易分别约占全国加工贸易出口和进口的90%,加工贸易的发展既是我国吸收外资取得重大成就的体现,也是促进外商直接投资的重要内容。5、增加就业,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我国的加工贸易项目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外商在我国开展加工贸易也正是看中了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成本低廉的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地区通过开展加工贸易,不仅使当地的大量劳动力得到安排,而且还从内地接收了许多劳动力,为增加就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开展加工贸易20多年,加工贸易企业为我国培养了成千上万的外向型管理人才和技术管理人员。通过加工贸易,提高了从业人员的素质,丰富了企业管理经验,尤其是通过开展加工贸易业务,把原来的许多青年农民培养成了具备生产经营能力的工人,他们回乡后,利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又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二、加工贸易带来的不利影响第一,加工贸易的发展造成我国外贸依存度过高的现状,致使我国外贸出口缺乏持续增长的潜力。当前我国外贸依存度非常高,形成这一状况的原因之一就是我国传统加工贸易是典型的大进大出模式,并且这种传统的加工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近年来我国较高的经济增长率中,相当大的成分是由进出口数量扩张构成的,这是一种相当危险的局面。在推进市场开放和贸易投资自由化的过程中,中国经济以及出口本身很难承受国际经济波动的冲击而保持稳定增长。加工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占据绝对地位,是我国对外贸易的最主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工贸易发展的优劣决定着我国整个对外贸易的发展状况。我国的加工贸易仍处于传统发展阶段,发展水平较低,技术含量不高,尤其是加工贸易出口的产品仍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低下,导致我国整个对外贸易出口缺乏增长潜力,发展后劲不足。第二,冲击了国内相关原料工业的发展,不利于带动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传统加工贸易的最突出特点就是两头在外和大进大出,因此传统加工贸易的大规模发展,必然要大量进口原料,这给我国国内相关原料工业的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使原材料工业的发展受到阻碍。而一国的原材料工业是整个工业的基础,原材料工业的落后将最终损害整个工业的发展,这是一个十分重大的问题。加工贸易是贸易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的一个台阶,发展加工贸易的主要目标之一,在于充分利用其波及效应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但在我国加工贸易未能起到带动国内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我国传统加工贸易是典型的大进大出模式,原材料与零部件从国际市场上来,产成品到国际市场上去,而在国内只进行简单的加工装配,产业链条短,因而使得加工贸易对国内其它产业缺乏前向和后向的带动作用,尤其是对中上游产业,如原材料工业等基础产业的带动作用小。而在我国产业结构中,中上游产业一直是我国的瓶颈产业,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因此加工贸易出口的快速增长没有大规模地、有效地带动基础产业的改造和进步,产业结构没得到应有的优化和升级。加工贸易是以外商投资企业为经营主体的格局,它阻碍了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工贸易是我国利用外资的重要形式,但在加工贸易特别是来料加工中,外商投资企业完全掌握市场和销售渠道,严密控制关键技术,把技术和产品的开发能力大多留在境外,而中方只参与简单的加工装配环节。此外,还有些外商投资企业甚至将技术水平低、环境污染重的工业转移到我国生产,给我国的环境带来灾害性的后果。此外,加工贸易以外商投资企业而非国有企业为经营主体的格局,造成我国原有的大工业基础和技术基础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这也延滞了整个加工贸易的升级和国内配套程度的提高,从而延缓了加工贸易对产业结构的带动作用。第三,加剧国际间的贸易摩擦。当前传统加工贸易的发展已成为造成我国与发达国家贸易摩擦的主要因素之一。这里面主要的原因是:按照国际原产地的统计原则,加工贸易中大量为其它国家和地区加工的产品再出口,扩大了统计上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不平衡,增加了贸易摩擦,据海关统计,我国加工贸易进口料件和出口成品约70%是通过香港地区成交,由香港转口。我国出口货物在香港特区的增加值,也被美欧等国统计为从中国进口,势必扩大其来自中国的进口额和对我国的贸易逆差,加剧双边贸易摩擦。我国加工贸易产品出口的数量过多且价格过低,导致最近几年外国对华反倾销案件明显增加。到2000年底,已经有29个国家(地区)对华输出产品提起反倾销,共达412起,金额达到数百亿美元。

第四,加工贸易走私给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加工贸易走私给我国外贸和国民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一方面导致国家应征税款的大量流失,减少国家财政收入;另一方面扰乱了正常的对外经济贸易秩序,冲击了国内市场,特别是敏感商品走私严重影响了国内市场的供求平衡,直接冲击国内一些支柱行业和民族工业,造成极大危害。此外,加工贸易的走私现象还极易造成社会腐败的滋生。三、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方向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为改变外贸依存度过高的现状,优化产业结构,需要对加工贸易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快推进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且新一轮全球生产要素优化重组和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为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供了外部条件;我国在全球生产要素优化重组和产业转移中处于非常有利的位置,也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供了内部条件。政府可以利用这些有利条件探索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方向。(一)抓住国际产业转移机遇,努力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目前新一轮全球生产要素优化重组和产业转移呈现新的特点,跨国公司开始将更高技术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机构向外转移,国内企业可以加强国际间的科研合作,不仅把加工贸易作为承接新一轮产业转移的载体,更要采取措施进一步提升加工贸易发展水平。参与国际分工的模式要从引用外资为主转化为引用外资与对外投资齐头并进的新思路。政府要出台支持研发机构开展加工贸易的监管模式和更加积极的出料加工产业引导政策,在承接境外高端产业转进的同时,将我国的饱和产业向境外转出,使加工贸易由单向转移向双向转移升级。

(二)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积极实现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第一,要处理好转型升级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要通过对加工贸易产品的深加工、精加工,提高加工程度,延长加工贸易的产业链,增强国内配套能力,释放加工贸易的辐射能力和聚集效应,打造一批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和配套协作型企业。

第二,是要处理好转型升级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关系。鼓励东部地区发展空间较小、已趋饱和的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逐渐向中部地区转移,并辐射至西部地区,带动中西部的发展。政府在“梯次转移”中要体现区域间的政策落差,给予不同地区以不同的加工贸易管理模式。

第三,处理好转型升级与引资量质并举的关系。吸引外资加快向有条件地区和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领域扩展。加强加工贸易的产业分类评估,明确细化限制类、禁止类的商品目录,引入企业准入机制,通过政策上的落差,有效地将资金和资源引入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的产业。同时,政府在给予政策优惠之外,还可给予高新技术行业、高附加值加工贸易企业管理上的优惠,根据企业规模、行业特点为企业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方式。

(三)主动突破传统监管理念,创新引领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传统监管理念认为,经营加工贸易的企业应当具备生产能力,否则不得开展加工贸易;加工贸易应以有形物质为监管对象,无形知识产权的生产不能成为加工贸易监管对象。在这看似合理的理论基础上制定的加工贸易产业政策,已严重不适应当前产业垂直分工引起的产业链环节外包化的加工贸易发展趋势,如不加以调整必将严重制约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

无论是高端产业还是传统产业,对于跨国公司而言,产业链上研发设计、营销、服务等环节蕴涵的附加值最大,因此在国际分工中也是各国争夺的焦点。我国在国际分工中要摆脱单纯制造业基地的不利境地,就必须调整加工贸易监管制度,创造一切条件使产业链“上伸下延”,提高加工贸易的质量和效益。

当企业的产业链有效延长,产业层级向高端推进的时候,政府部门管理职能必须及时从平面监管向立体监管跃升。

(四)重视社会责任标准,协调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目前,欧美国家正在积极强制推行SA8000标准认证。这个被称为“社会责任认证”的标准,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许多跨国公司订单的附加条件中,如果企业没有取得认证或者存在违反标准要求的行为,就会被停单、撤单,它们的产品将无法进入欧美市场,这对我国广大中小型加工贸易企业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这要求企业在加工贸易备案环节贯彻社会责任标准采取不同措施,也为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五)提高加工增值含量,共同助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近年来国际、国内市场竞

争激烈,加工贸易企业的利润相应削薄,有的企业甚至已处在亏损边缘,加工贸易制造环节中的增值含量有不断降低的趋势。为此,政府要通过完善监管机制,抵御监管风险。如制定加工贸易准入规则,通过“控制增量”来“提高水平”,将不符合条件的加工贸易企业逐步淘汰出局;完善风险管理机制,对企业出现加工增值含量降低的情况及时作出反应,进行客观分析;完善进出口金额“倒挂”手册保税料件的内销补税审价机制,防止国家税收流失。在对加工增值规律研究的基础上,出备的法律监管体系,指导海关、国税、外汇管理等部门加强对加工贸易的联合监管,促进守法企业转型升级,对心存侥幸的违规企业加大打击力度。

(六)发挥政府部门管理效能,着力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