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简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策略

简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策略

时间:2024-02-21 15:46:33

简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策略

简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策略范文1

1教育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龟速构防守)(规、速、构、方、手)

生产力决定教育的发展水平

生产力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生产力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学内容、方法、组织形式和手段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两再一新促生产)

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

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

教育是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

2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

(两传选新促文化)

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作用

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作用

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教育具有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

3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①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

②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③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④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4简述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是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要根据

①教育目的受生产力的制约;

②教育目的也受生产关系以及政治观点与政治制度的制约;

③教育目的的制定还受到各国传统文化和世界先进文化的影响。

(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3)人们的教育思想

(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5简述美育的主要任务和意义

美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健康审美观,发现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修养。

美育在全面发展中起动力的作用,是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能够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扩大和加深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美育能够促进学生科学世界观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美育能够促进体育,具有健身怡情的作用。

6简述课程内容的三种文本表现形式

课程内容的设计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三个层次。

(1)课程计划是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指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安排的指导性文件,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做出全面安排。

(2)课程标准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订的、有关学科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教学的目的和任务、知识范围、深度结构,教学进度一级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3)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因此人们通常把教科书与讲义简称为教材。

7

简述课程标准的含义及作用

课程标准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订的、有关学科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教学的目的和任务、知识范围、深度结构,教学进度一级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8

简述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

(1)使学生系统的掌握现代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首要任务)

(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

(3)发展学生体力促进学生身体健康

(4)培养学生学科科学的世界观、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9

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统一的的规律

学生学习以间接经验为主

学习间接经验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智力)的基础

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

(3)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充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品德的提高是知识学习的基础

两者有机结合

10

简述直观性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含义:通过观察或描述对所学知识建立清晰的表象获得感性认识

贯彻要求:(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2)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相结合

(3)重视运用言语直观教学

(4)防止直观教学的不当和滥用

11简述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含义: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地能力。

贯彻要求:1)加强学生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地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地能力

4)发扬教学民主。

12

简述循序渐进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含义: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贯彻要求:

1)教学要有系统性

2紧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和难点教学

3)按照学生认识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进行教学

4)将系统连贯性与灵活多样性结合起来。

13

简述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含义: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14简述教学方法选用的依据

(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

(3)学生的年龄特征

(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15简述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备课——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是教好课的前提

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课外辅导

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

16简述上好课的具体要求

目的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结构合理

语言艺术、气氛热烈、板书有序、态度从容

17简述如何培养中学生的注意力

培养学生善于与注意分散做斗争的能力

培养学生稳定而广泛的兴趣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使学生能分析自己在注意方面的优缺点,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18简述如何有效的组织复习(防止遗忘的方法)

时间:及时复习,经常复习,合理分配时间

方法: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反复阅读与试图记忆相结合,复习方法多样化

运用多种感官参与

次数:数量要适当,不宜过多;适当过度学习,过度学习50%

19简述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及条件

(1)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起非人为

(内在的)的和实质性(非字面)的联系

(2)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①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

②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③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20

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建构主义知识观

①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也不是最终答案,而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

②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

③对于知识的理解由学生自己的经验背景建构。

(2)建构主义学生观

①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强调学生的巨大潜能。

②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性。

(3)建构主义学习观

①学习的主动建构性。

②学习的社会互动性。

③学习的情境性。

21

简述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创情境、控水平、妥奖惩、善归因)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22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需要励志,自我归因)

(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

(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23

简述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

(1)精选教材;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24简述学习策略的类型

学习策略分为三类:

(1)第一类是认知策略,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即信息加工的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2)第二类是元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即对信息加工过程进行调控的策略,包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

(3)第三类是资源管理策略,是指有效地管理和利用环境和资源,以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包括时间管理策略、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资源利用策略。

25简述最近发展区含义及启示

(1)最近发展区的含义: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2)最近发展区的启示:

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水平,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特别提出:“

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26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

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6)小组辅导。

27

品德的心理结构

(1)道德认识: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2)道德情感: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是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是品德实现转化的催化剂。

(3)道德意志: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

(4)道德行为: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集中体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是道德行为培养的关键

28

促进品德形成良好方法

(说服榜样群体奖惩价值)

(1)有效的说服(2)树立良好的榜样(3)利用群体约定

(4)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5)价值辨析

29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30疏导原则的贯彻要求

(讲正‘正面教育’道‘因势导利’)

①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②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③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31

尊重与严格要求原则的贯彻要求

严要有度

严要有方

严要有恒

尊重学生人格个性,充分信任学生

32依靠积极与克服消极因素原则贯彻要求

(一分为二的转变认识)

(1)教育者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

(2)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3)教育者要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能力,启发学生自觉思考,克服缺点,发扬优点。

33

班集体的发展阶段

(组核成发)

(1)组建阶段:具体标表现为一个个孤立的个体,靠教师组织

(2)核心形成:这个阶段班级会涌现一批积极分子,出现核心人物

(3)发展阶段:这个阶段学生逐渐学会自我管理

(4)成熟阶段:这个阶段班级会形成平等、和谐、上进的氛围,学生个性发展

34班集体形成标志

(健全班风是组织目标)

(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与明确的奋斗目标。

(2)健全的组织机构与坚强的领导核心。

(3)严格的规章制度与严明的组织纪律。

(4)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35

个别教育工作

(恒心才能发光)

(1)关心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2)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3)善于发掘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其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

(4)针对后进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5)对后进生的教育要持之以恒。

36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看别人,看自己,多练习,多反思)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2)开展微格教学。

(3)进行专门训练。(4)反思教学经验。

37简述20世纪以后教育的特点

(全、民、多、现、身)

教育的终身化(包括各年龄段的各种教育)

教育的全民化(必须面向所有人,人人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教育的民主化(对等计划、特权化、专制化的否定,强调平等)

教育的多元化(培养目标多元化、办学形式多元化)

教育的现代化(现代科技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并由此引起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化)

38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之间的关系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体内性质两权一目的)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内容和教育管理体制;

(2)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影响:

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的人才

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

教育创造一定的社会舆论为政治服务

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39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顺序性,个体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2.阶段性,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3.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以及不同方面发展速度不同。

4.互补性,机体在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它方面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5.个别差异性,每个人由于遗传、环境、教育等因素的不同,其身心发展的实际面貌总会表现出一定的个别差异。

40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三有一训练,控制很全面)

①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②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③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④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41简述教育制度确立的依据

(1)社会依据

①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②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反映一个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要求。

③受文化传统制约。

④要考虑到人口状况。

(2)人的依据

学制的建立,要依据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确定入学年龄、修业年限、各级各类学校的分段,都要考虑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应他们智力和体力的发展水平。

(3)学制本身的依据

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42简述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

(1)义务教育年限延长;

(义务要延长)

(2)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职业要综合)

(3)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大众要高等)

(4)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终身要构建)

43简述教育过程的结构

(1)引起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这是教学的中心环节,领会知识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44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1)优点

用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达到一定质量

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

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有利于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

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

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

(2)缺点

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不能很好地适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不利于因材施教

不利于学生之间真正的交流和启发。

45

教师备课的基本要求

要深入准确的把握学科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

要有针对性,适应学生的特点

要根据社会发展,科技发展和学生对象的变化,不断更新备课的内容

要充分和周密考虑教学设计诸因素的关系和结构,并做好课前的各种准备

46简述布置课外作业的要求

内容符合课程标准规定的范围和深度

分量适宜,难易适度

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力求理论联系实际

47简述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学习材料的性质

实际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的程度

实际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

实际的方法

时间因素

情绪和动机

48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记忆容量逐渐增大,短时记忆的广度接近成人

记得有意性加强

意义识记成为主要技术手段

抽象记忆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49简述创造性的培养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a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b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c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a保护好奇心b解除个体对回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c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d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e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a发散思维训练b推测假设训练

c自我设计训练d头脑风暴训练

50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1)问题情境。(2)心理定势与功能固着。

(3)已有的知识经验——迁移。(4)原型启发。

(5)情绪与动机。

除了上述因素,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性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

51简述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52简述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

(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5)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53

简述操作技能的培养要求

(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54

简述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

(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

(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语言;

(4)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55简述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

(1)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呈现倒U型曲线关系,即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完成;

(2)在复杂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3)在简单的任务中,较高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56简述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1)相似性;

(2)原有认知结构;

(3)学习心向与定势。

除前面所涉及的影响迁移的一些基本因素外,诸如年龄、智力、学习者的态度、教学指导、外界的提示与帮助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57简述前运算阶段的特点

皮亚杰的前运算阶段的年龄是

2

7

,此阶段的特征有:

(1)“万物有灵论”

(2)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3)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刻板性

(4)没有守恒概念;

(5)做出判断时只能运用一个标准或维度

58

简述榜样示范法的贯彻要求

①选好学习的榜样。选好榜样是学习榜样的前提。

简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策略范文2

[论文摘要]21世纪外语教学应体现素质教育理念,重视能力培养。外语能力结构研究对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自我效能感,从而培养学生外语能力有积极意义。对外语学习技能的培养可以课堂教学中有目的地培养“五种学习能力”,外语思维的训练手段除可以采用三种策略外,教师还应明确几点认识。此外现代化教育技术在促进外语各方面能力提高方面也必将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一、问题的提出

1996年我国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面向2l世纪,教育受信息技术、知识经济、新教育技术、教育现代化、国民素质教育等影响,课堂教学从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到教育目标、教育理念与以往的传统教学相比,将会有质的飞跃。课堂教学体现素质教育,加强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成为教育的主旋律。外语课堂教学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成为教学研究与实践的中心议题。

盛行于20世纪20-50年代的行为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教育观,以教师为教育主体,强调教师对课堂的控制和对学生的奖惩,以刺激——反应学习理论为基础,揭示关于学习的各种规律,如桑代克(i*nomdikee.l.1874一l949)的效果率、频因律;巴甫洛夫强化律;格思里(e.r.guthrie1886-1959)的接近律等,至今在外语教学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体现为课堂教学中循序直接法、听说法、口授法等教学方法的广泛应用,这些外语教学方法虽然重视语言的实践练习,摆脱了语言教学理论化的倾向,但教学仍然重视传授语言知识,把掌握外语语言作为外语教学的主要目的,重视外语技能的培养。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成为教育改革主流,该理论指导下的教育观以学生为教育主体,提倡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重视学习结果的质量“”。由于建构主义的主要观点更接近学习的实质,现代外语教学方法的研究也从重视外语技能培养逐步深化为以智育为主,渗透他育,教给方法,培养学习者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积极寻找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教书与育人、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等的最佳结合点,实施有效的素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

外语是一门以教会学生运用外国语言为目的的学科,运用语言本身就是心理现象,运用语言的过程就是心理活动过程,因此从了解言语活动的心理特点和学习外语、掌握外语的心理活动规律入手,探索外语能力培养问题是有效途径。

二、外语能力的结构

外语能力常被与人的先天禀赋混淆起来,解释为人生来就获得的一种特殊的天赋。实际上人不可能获得任何与生俱来的外语能力。所谓语言天资只不过是一种便利学习语言的生理上的可能性。无论天资如何,在一定的条件下,通过有效的学习,都有可能很好地掌握外语。外语教师的基本任务应该是形成和发展学生的外语能力,以帮助学生顺利的掌握外语。这些外语能力一般可划分为:掌握一定语言规范的能力、外语语感和外语思维“。

(一)掌握语言规范

这主要是指外语教学不仅要重视各语言系统中语音、语法、词汇等外语知识的传授,学习的指导,还要重视对掌握这些语言规范的能力的练。

外语语音能力包括外语语音(音位)的辨音能力;发音系统的控音能力以及再现外语的模仿能力等。外语词汇能力包括形象记忆力;近义词的区分力;词汇的认知理解力;-熟词的快速反应及应用能力等。外语语法能力包括xl,句子成分的分辨能力;对外语语言结构和语法成分的感悟能力;新语法知识的再现能力等。这些能力构成言语能力的外壳,掌握这些能力需要注意、直觉感知、记忆、创造等智力因素的渗透,也受自信心、兴趣、情感、意志、心理状态、性格、气质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语语言规范的学习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控制者角色,成为自我节学习(barryj.zimmerman 1994)的教练或顾问,使情感教育成为主体学习活动的催化剂,教师要善于运用自己的情感来引导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情感,注重情商与智商的相互关系,把主体性教育、个性教育、素质教育的理念贯彻到教学实践中去。

(二)外语思维

如前所述,语音、词汇、语法等能力只是语言的外壳,它要围绕者一定的思想内容而体现功能,理解和表达语言内容就是思维的过程。就思维形式而言,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和比较、分析、综合的思维过程,在运用任何一种语言时都是共同的;而就思维内容而言,却完全是另一回事_2。正如中国人看到乌龟想到骂人,日本人却想到长寿,中国人看到白色想到葬礼,西方人却联想到婚礼一样,外语思维与本族语思维不可能完全相同。别里亚耶夫曾经实验证明外语与思维可以直接联系j(,因此,在培养外语技能过程中,注意外语思维的训练,把外语思维能力当作有效进行言语活动的重要能力来培养,由此促进学生分析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实用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三)外语语感

外语语感是学习者对外语语言的感性反映,体现于以下三大结构当中:一是反映词与所标志的意义之间的关联;二是反映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语言特点间的关联;三是反映不同语言体系间的关联。“语言关联的所有这些感性反映形式构成巨大而复杂的感性复合体”便是语感。

人在掌握语言时有时已经直接体验到,但并未意识到这些关联,所以语感使人能够不必意识到语言的特点而实际掌握语言。就外语语感的形成而言,先天的素质、语言的理论知识、足够的言语实践是重要因素j(。其中先天素质并不起决定作用,语言知识有助于语感的形成,但知识本身不能导致语感的形成,言语实践是形成语感的决定性因素。教师调动学习者的实践意识,帮助学习者尽早形成外语语感,把语感当作重要的外语能力之一来培养,是综合能力培养的一个补充。

三、外语能力培养的策略

(一)帮助学生学会五种基本的学习技能

1.五种技能。

(1)时间规划和管理

学校教育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计划要处理好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的关系。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合理安排课堂教学时间,按照“精讲多练”的外语教学原则,通过讲解、提问、重复训练等方式,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唤醒学生有效利用学习时间的意识,在规定时间内保质保量地完成学习任务。目前对这种学习能力的培养还仅局限于布置作业、提出思考性问题、以及课堂小测验等方式。在倡导自主学习的今天,通过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使学生准确评价自我,达到自我监控,从而有目的地根据自我学习结果来调整xl,-所学内容应投入的精力。

(2)提问与摘要

学校外语教学是以教学大纲、教材为核心开展,通常要求教师要吃透教材,了解教材编写的体系、结构、知识的内在联系。xl,-~生的要求是准确的记忆、熟练的应用。这对外语技能的提高是必要的。以自主学习为目标的外语教学是围绕训练学生提问意识,让学生在掌握词汇、语法、修辞的基础上深刻理解文章,抓住难点重点,学会独立解决问题展开的。做摘要是有效、准确地记录搜集到的重要内容,系统整理所掌握的语言知识的过程。学生会提问、善于做摘要实际上就是掌握了两种自我调节的技能。

(3)记录

记笔记是自我调节学习技能中一向复杂的任务,它包括倾听、分析、选择和书写等一系列活动。记笔记包括记录和修改两个步骤,记录策略的主要功能在于促进信息提取,便于日后复习;修改策略的主要功能在于促进记忆。持续修改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消化所学内容。目前我国的基础阶段外语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用外语授课的情况很普及,用外语记笔记,在提高外语听、写、记忆能力方面有积极意义。

(4)考试预测和准备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最根本区别就在于教学是围绕考试的指挥棒转还是围绕着人才能力培养来进行。考试作为教学、学习评价的一个重要手段,在素质教育中仍然会发挥重要作用。影响考试的因素很多,如外界压力、疲劳、重视程度等,尽管如此,有良好的准备才可能取得好成绩也是不争的事实。充分的考试准备是指学习期间的定期复习、考前的系统复习和考后的总结性复习。良好的复习在于对知识重点难点的认识、掌握,由此也得出恰当的预测。提高考试预测能力,可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同时也减轻考试焦虑。

(5)写作与表达

写作贯穿外语学习的全过程,与会话共同构成外语表达。作为外语技能之一始终受到重视。写作过程中需要考虑文章结构,词汇、语法、句型的准确运用,修辞以及文章的中心思想,对外语语言运用的准确程度要求得更高一些,因此,与围绕一个话题会话相比,学生在动笔之前往往已经存在困难心理。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对外语语言运用、外语思维的训练都是必不可少的。

2.技能训练策略

对上述五种外语能力的培养可从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人手开展训练。自我效能是指对自己的学习或操作可能达到的水平的一种自我知觉或信念。建立一种自我调节的学习模式通常需要自我评价一目标设置一学习策略执行一学习结果监控这样一种循环模式3j(,从而评价自己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之间的联系。

外语教师在训练过程中的作用是:帮助学生合理规划、利用有效学习时间;通过家庭作业、测验、阅读理解等,指导学生对自己现有外语水平做准确自我评价;让学生思考目前自己所运用的学习方法的不足之处,据此制定计划,设置目标;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去评价新策略的有效性,总结以新的学习策略学习后所获得的成绩,使学生获得自信心。当学生逐渐完善自我效能感时,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学习效率以及完成其他任务的自律性也会大大增强。

(二)促进思维的教学策略

20世纪60年代以后出现的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在学习时脑内的加工过程,注重教学操纵和对学习的量化研究。学习和思维不是彼此独立的,学生在思维活动中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也学会了思维,两个过程是相辅相成的。良好的思维是成功的关键。按照斯腾伯格(steniberg1985,1988,1996)的思维三元理论,思维可以划分为:分析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实用性思维。分析性思维涉及分析、判断、评价、比较、对比和检验能力;创造性思维包含创造、发现、生成、想象和假设等能力;实用性思维涵盖实践、使用、运用和实现等能力。通常能很好的运用三种不同思维模式中的一种或几种的人表现为智商较高。

目前我们教育评价的缺陷之一就是课堂和测验只重视分析性思维而忽略其他,三元智力理论认为智力是上述三种思维的平衡(steniberg,wanger,williams,&horvath,1995),这一理论表述了这样一个观点:智力不只是iq,智力是可以改变的(steniberg,1986,1987)。因此以外语思维训练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同时提高学生智力水平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是教育发展的需要。

在外语教学中可以选择以下三种促进思维的教学策略:讲解策略,提问策略和对话策略:

1.讲解策略

是以讲课为基础的策略。教师把教材内容呈现给学生,学生在机械地学,不存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这一策略运用得当,可以传达大量的信息。

2.提问策略

是以事实为基础的问答策略。教师通过提问向学生提出大量问题,以引出事实,对学生的回答教师以“是”、“好”等简短回答反馈,师生互动频繁,学生间互动较少。利用这种策略教师可以考察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启发学生的思维,发现教学疏漏,成为衔接另外两种策略的桥梁。

3.对话策略

是以思维为基础的问答策略,它鼓励师生间的互动,这种交流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教师通过提问刺激学生的思维和讨论,没有简单的正确答案,师生界限模糊,教师更像向导或协助者,学生之间的互动也多于其他两种策略。对话策略更适于启发高级思维和外语课堂讨论。

上述三种策略在外语教学中都有实用价值,教师具体采用何种策略要依据教学目的而定。在外语思维培养中,教师还应该澄清以下几个认识。

1.改变“教师的任务就是教,学生的任务就是学”的认识误区,教师要创造出合适的课堂教学气氛,真正调动起学生提问、思考的积极性和主动运用外语的实践意识,这是思维教学的第一步。

2.改变“思维是学生的任务,而且只是学生的工作”的认识误区,教师应把对学生外语思维训练工作当作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来完成。

3.改变“外语思维教学就是教学生外语思维的认识误区,要知道学生的学习策略有个体差异,必须自己教自己,逐渐掌握由简至难,由短至长,由形象至抽象的外语思维能力。而教师能够做的就是为学生提供各种可能的方法。

4.在外语思维训练过程中,注重语言的交际功能。在不影响表达意图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允许语言结构的错误,而不中途打断学生的言语表达。

(三)新教育技术的应用

简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策略范文3

关键词:电脑;教育;思维;能力

Computer Education's Role in Quality Education

Wang Zaichun

(Louwang High School,Yancheng224031,China)

Abstract: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for computer education in the "exam-oriented education" to "quality education" in the process as an important puter education for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has a irreplaceable rol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Keywords:Computer;Education;Thinking;Ability

电脑教育在素质教育占有重要地位。素质教育除了要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外,其中最主要的还是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电脑教育在其间担负着什么作用呢?

电脑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普及电脑文化,提高学生素质,使电脑知识和信息处理能力成为广大学生知识、能力及智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的知识点主要有三大部分:

1.基础知识:包括信息学的基础知识、电脑的发展史和软硬件知识等。

2.相关软件的应用:包括操作系统、字处理软件的应用等。

3.程序设计: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和相应的语言。由此而及的电脑学科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观察能力:能正确认知电脑设备的各部分及其结构特点的能力。

(2)记忆能力:准确记住并再现电脑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操作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等的能力。

(3)操作能力:十分熟练的、有错误能立即自我纠正的电脑上机实践能力。

(4)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方法能正确、合理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上这些能力的提高,最终归结为思维品质的提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所谓的创造性思维,指的是人在创造活动中或者在需要创造性解决问题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有创见的思维,即通过思维不仅能揭示事物的本质,还能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建树性的设想和意见。创造性思维与一般性思维相比,其特点是思维方向的求异性、思维结构的灵活性、思维进程的飞跃性、思维效果的整体性、思维表达的新颖性等。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大量灌输知识性的内容,却忽略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当然学生在解题、写作、绘画等尝试中有时也能体会到创造的愉悦,但这一切都不及程序设计所体现的有别于常规思维的创造性和成就感。之所以说程序设计有别于常规思维,是由于在程序设计中大量摒弃了以往数学教学中所形成的常规思维模式,比如在累加程序和大量的赋值语句中使用了S=S+1这一数学中无法成立的式子,以及经常使用的分治策略、最优策略和穷举策略都打破了以往的数学常规,极具新鲜感,能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二、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抽象思维就是用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进行的思维。电脑教学中的程序设计就是以抽象为基础,要解决程序设计问题,首先要考虑适当的算法,通过对问题的分析研究,归纳出一般性的规律,然后再用电脑语言描述出来,将这个一般性的规律描述出来的过程就是一个高度抽象的过程。在程序设计中大量地使用猜测、归纳、推理等思维方法,比如在循环结构的程序设计中往往是从1、2、3、……等简单情况入手,归纳出解题的途径,总结抽象出规律,最后为电脑语言编程解决。很难想象,一个不会编程的人,他的抽象思维能力优于习惯于编程序的人。

三、有助于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

从广度上看,电脑教育的内容应包括电脑教学、电脑辅助教学、电脑辅助管理和电脑辅助学习四个方面。电脑教育一方面让学生学习电脑知识,另一方面使学生运用所学的电脑知识来帮助其它学科知识的学习。

简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策略范文4

摘要:结合军队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主题,简述了院校转型对课程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分析了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在教学内容、教

>> 大学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改革中学生综合实验素质的培养 大学物理教学中物理素质培养的几点思考 应用型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探索 大学物理绪论教学的分析 大学物理实验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及学生综合实验素质培养 浅析大学物理教学如何进行能力培养 大学物理习题教学和思维创新能力培养 大学物理实验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大学物理教育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大学物理多媒体教学策略分析 大学物理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大学物理》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的探索 探讨大学物理化学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与方法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大学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 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谈大学物理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策略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王士彬,.: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EB/OL].http:///reports/201107/yxhy/2011-07/14/content_42

52985.htm.

[3]周志坚,等.“以学生为主体 教材为载体 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探讨――以大学物理为例[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22):1-2.

[4]李腾,等.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大学物理教学改革[J].科技信息,

简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策略范文5

[关键字]小学数学;教材;解决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05-0075-02

[作者简介]乐培霞(1979―),女,江苏盐城人,本科,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义丰小学教师,小学高级。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解决问题的策略”解决的不单单只是其中遇到的题目,而是这个类型的问题。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对于这种策略的实质以及过程进行思考,并能切实地感受到策略带来解题的便捷性,从而开始学策略、懂策略。

一、解决问题的策略分析

(一)解决问题的策略定义

“解决问题的策略”就是对各类型的问题找出正确的解决方法。其深层意思是抽丝剥茧地把其学习材料上一层层“表皮”进行再加工,让其原形毕露。随之对其内容、问题展开解决方法的寻找优化过程,同时也要搞清楚那层“表皮”里的条件层次结构。首先应该分析好题意,抓住题目要求,把未知问题转化成已知条件,做好解题步骤,按解题步骤依次展开计算。这也是解题问题的策略,其目的是减少解题的时间,令解题过程就像一个模式,从而应用这种策略应对此类型的问题。

(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育价值

虽然小学生在日常做题中也会有一定的经验积累,但那也只是一个数字概念的转化,并不具有一定的策略意识。而策略意识是为小学生在解决问题方面进行意识化解决,简单来说就是转化成整个题型的问题。因此,策略意识在教育价值方面具有一定效用,对提升学生的思维灵敏性和学习能力都有显著效率。由此可以看出“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加入在教学中有一定作用。

(三)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及创造力

这种解题的高效性会让小学生觉得学习很容易很有趣味,对小学生整个学习发展起到了良性循环的作用。而在不断尝试更多难题更多策略时,小学生也在脑子里储存了关于怎样学习怎样思考的策略性知识。而传授了更多解决的策略给学生,也必然为其创造力的开发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编排以及呈现

(一)内容选择和编排分析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里关于“解决问题的策略”方式是多种多样,如表1:

这些策略大多数是数学上的思维方法。这样的选择以及编排主要是有几个因素:都是一些小学生日常学习中常见的思维方法,但在未来的学习中也经常遇到。例如说“转化法”,很多低年级小学生从小就掌握了加减法,如“1+1=2”“2-1=1”的方法就是一种转化。到了更高年级的等值交互,函数求和之中都能应用到这种思维方法。从小就打好思维方法的基础,以后在学习方面就相对轻松,这也是一个良性循环。这种“转化法”同时亦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之一。

这些策略充分表现了数学的特性。数学教学内容中最难的就是它的抽象性,各种条件都在它的“表皮”下,其重要内要也需要抽丝剥茧的具体化解决。而在学习当中,选择正确的策略便能够应对这些“表皮”问题,从而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力得到提高。例如说“枚举以及还原”方面的知识能够帮助学生把握问题的实质性,方便学生在审题以及解题中比较直观地理解。其实这类策略对于数学化的要求还比较高,通过实例进行一个逻辑思维的整理、还原本质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从而让问题中的不必要条件都被筛选了出来。这种解题过程充分培养了学生对问题的具体化思维,把一些抽象化的东西具体化,这也正是数学解题中的要点、难点。又比如说“画图以及列表”能让学生切实地把握问题中的数学条件,因为整个图表较为直观清楚地把数据相应的关系表示出来了。图示也让整个问题简单、易懂了,在处理实际问题时将起到重大作用。

除此之外的假设以及替换法,也是日后高等数学中的前身思维。代数思维的启蒙就是在假设以及替换法中实现的。把策略应用在生活中,在抽象的数学学习中寻求具体的逻辑思维,其目的还是为了学生能够培养好这些策略所带来的优良性,从而在生活之中更好地应用,让他们习惯于观察、发现、分析、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透过外表看清本质。例如,寻根查底策略,简单来说就是,根据事物的发生追究各方面因素的内在联系,即从事物的发生到结束,整个过程是否受到外在影响。如果没有受到外在影响,其结果就是本质,可能是方向、时间的变化导致事物发生问题。研究这类生活问题,只要把相应的策略应用进去,自然让生活变得很有条理性、清晰性。而日常生活中,运用最多的数学策略还是分析策略以及综合策略。

(二)内容呈现分析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对“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内容呈现,大多数是以每一个大单元结束后对其进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材的例题也通过多元化的信息整合,把丰富的图片以及经典的例题相融合,整体变得很轻松、很简易,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不会觉得很拘谨很难写。不同于以往别的教材,苏教版的数学例题通过提问的方式把问题与生活紧密连接在一起,从问题引导到方法呈现让学生列出公式自己计算,在这个解题过程中思考以及体验方法。教师随机抽取几个学生的答案并在课堂上讨论分析,随后老师在黑板上总结其解决问题的策略过程、策略内容,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吸收、消化问题。最后,通过多次反复试一试、练一练以及单元测试,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内容,加深“解决问题的策略”应用的感受。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解决问题的策略”按照策略学习的总体流程结构来设置,对于解决问题的策略的认知划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学习一些陈述性知识;第二阶段把陈述性知识转化成已知知识进行学习;第三阶段是把解决问题的策略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去进行策略认知。这三个阶段的策略认知为学生在日后的教材学习中提供了更好的策略,并促使学生能够自主活学活用。

苏教版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研究充分表明“解决问题的策略”应对了当今社会小学生“读题难、做题难”的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直观清晰地面对问题,抽丝剥茧地解决问题,从而为培养小学生对学习的热爱、提高创造力做出了成效,为学生日后的学业打下了稳定的学习基础。苏教版小学数学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也展示了教育改革过程中的多样性以及全面性,教材内容更多与生活中的数学思维结合,有利于为培养全面性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2]喻平.数学教育心理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8.

简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策略范文6

一、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保障创造成功的重要条件

陶行知先生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陶行知先生充分论述了教学气氛的创设在创新教育中的重要性。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都是一对一的形式,把学生带到一个预设的模式中,得到的都是统一的答案。这种教学,教师主导了一切,阻碍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教师应给予学生一个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氛围,让学生同桌交流、小组互评,自由发表其见解,在交流中学到知识、学会质疑、学会辩解,让他们在这一过程中体会到自信、成功的乐趣,并与老师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而不是把情感压抑在一定范围内而难以表达。

二、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新颖

传统的教学内容比较单一、枯燥,为学生的主动探索提供的服务很少,不利于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因此教师应科学地处理教材,调控教材,规划内容,挖掘教材中的创新点,不断激发学生创新。

让学生学会联想培养思维的灵活性。要创造,就必须要解决大家“没想到”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体现在很多平常的现象中,只有那些善于“由此思彼”的人才能发现,这种“由此思彼”的联想能力,称为思维的灵活性,它是创造性思维最生动的核心。让学生学会联想培养思维的灵活性,跳出了常规思维的模式,根据题中隐含的条件,利用整体思维,使解题过程简洁、易懂,可以说这是创造性思维的体现。

三、鼓励大胆猜想点燃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大家都知道,直觉思维是点燃创造性思维的火种,对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其最重要的特征就是第一时间看出,突然顿悟却又不能马上说出理由。由此可见,直觉产生的思维跳跃往往是去向成功的阶梯,在培养思维直觉性的过程中可能使学生学会观察、猜想、论证的思考方法,而教学往往要运用这样的方法去发现更广阔的领域。

四、增强课堂练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使学生学会创新

课堂练习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培养学生技能的有效手段。加强课堂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学会创新。

设计课堂练习时,教师要考虑以下两点:(1)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练习的同时,还应考虑精心设计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练习题。(2)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让学生设计练习题。这样可以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发挥主体作用,提高创新技能。

五、参与活动,主动探究激发创新

课堂中活动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把参与活动与教学过程相互联系起来,放手让学生动手,鼓励学生动脑探索发现。小学生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他们的思维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需要在感性媒介的支持下才能进行。学生探究技能的形成常常在外部操作技能的基础上实施、发展。因此,引导学生参与活动,要与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初步的创新能力结合起来。

六、指导学法,讲究策略,培养创新

学习策略是指导学生根据学习情况变化,采用合理方法达到学习目标的手段。指导学法、讲究策略是解决问题的策略和程序,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发展创新的基础。学习方法也是一种知识技巧,把科学的学习方法纳入学生的认知过程中,可以使学生更广泛、多角度地提升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

七、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体验成功的愉悦

培养学生创新,教师必须让学生具有成功感。成功感是学生完成特定学习任务后的自我成就感,是一种积极而愉快的情绪状态。成功会使学生产生喜悦的情绪,这种体验能促进学生向着正确的方向努力。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是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提供面向全体学习参与体验成功的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中享受成功、感受喜悦,增强创新意识。

总之,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要贯穿整个教学活动之中,教育工作者肩负着培养国家下一代的重任,守护着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创建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求异思维,鼓励学生进行知识的实践应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只要持之以恒,教育工作者必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简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策略范文7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努力研究“问题解决”的相关策略,通过“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的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精神。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解决问题策略如何培养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探讨。

一、策略——不应“一厢情愿”主观给予

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应加强策略的形成和对策略的体验,要让学生通过学习形成良好的“策略意识”。如,体会策略的特定价值与意义,掌握策略的基本思路和过程,能适当地将策略与实际问题匹配,主动运用策略,获得问题解决后的成功体验等,它更多强调“过程”的价值和策略的丰富内涵。

因此,教师在具体教学中要注重解题策略意识的培养而不单纯是通过解题告知策略。如,四年级(上册)“列表”的策略。在学习这一策略之前,学生能否解决教材所提供的例题呢?勿庸置疑,大部分学生都能根据题中隐含的数量关系自己独立解决,只不过他们是凭经验而为,解题思路相对比较无序。面对这样的教学起点,如果我们还是根据教学任务,一厢情愿地告诉学生解决这类问题要用列表的策略整理信息,那么学生不但不能体会列表的好处,相反容易产生厌烦的情绪。因此在实际教学时,我们不妨在例题出示后,就让学生自己尝试独立解决,然后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再根据学生反馈,有意识地呈现信息、建构表格。通过比较例题中的文字信息与表格中的信息,使学生了解表格中的信息更清晰地反映了数量之间蕴含的关系,更便于理出解题思路,从而使学生从思想上认同表格的优越性,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觉运用列表的策略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使“列表”策略不再由教师简单地告诉学生,而是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二、思考——不可“蜻蜓点水”只走过场

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虽然数量关系的阐述不需要十分规范地表述,能够结合具体情境和自身经验描述出思考过程就可以,但这并不表明,解决问题的策略停留于经验层面即可。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法进行比较,经过一定的数学思考,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如,教学五年级(上册)“一一列举”的策略时,教师应该思考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如一年级数的分与合、二三年级的用数字组数,四年级“搭配的规律”,几乎每学期都在用这个策略解答一些简单的问题,而且在不断的具体的应用过程中,体会了一一列举的基本思考方法,知道列举要注意有序,要不重复、不遗漏地进行思考,但这只是一种无意识的解题行为。因此,教学“一一列举”的策略时,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已有起点,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注重数学思考的层层推进,而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把“数学思考”作为时髦的课堂用语漫天飞。如,课始导人可出示学过的数的分与合、用数字组数等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这一组题目有什么共同的地方。让学生感性认识“一一列举”策略的特征——有序思考。接着呈现教材例题“围羊圈”,有了前面的思考,学生就很少会出现简单的凑数了,只要知道长与宽的和是羊圈总长的一半,就可以不重复、不遗漏地一一列举。整个教学过程对于有序思考也是逐层深入,每当学生用一一列举的方法解决问题之后,教师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回顾和反思,而且各有侧重。如导人部分通过对原有解题方法的反思引入一一列举的策略,让学生初步体会一一列举的有序性;新授知识例1强调“找到根据,再有序列举”,例2突出“先分类,再有序列举”,而“试一试”则突出“找到规律,再有序列举”,除了不断地渗透一一列举的有序性外,还逐步落实并深化了数学思考,学生对策略的认识更加科学化、深刻化。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运用策略的过程中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考。

三、思维——不该“可有可无”浮于表面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发散性决定着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高低。数学学习,其本质就是通过数学问题的提出与解决,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基本数学素养。因此数学教学需要教师通过一定的手段展开主动的探索性活动,促使学生积极思维。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就是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对策略的感悟和提升的过程,而策略的提升应与数学思想相贯通,并最终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如,教学六年级(上册)“替换”的策略,可以通过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内驱力。一开始将720毫升果汁平均倒满6个杯子,可以直接用除法求出每个杯子的容量,然后改为将果汁倒满6个小杯和1个大杯,提出问题。现在还能像刚才那样直接用720÷7吗?由这个问题引出一个矛盾冲突:现在不能直接用除法求出大杯、小杯的容量,原因就在于果汁分在了两种不同量的杯子里,即没有平均分。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将两种未知量转化成一种未知量,由此产生了替换的需要,其实就是解决为什么要替换的问题。而在教学倍数关系时,可利用学生熟悉的例1,改变大杯与小杯的关系为倍数关系后,再探讨大杯与小杯各自的容量,这样出示倍数关系是为了便于与相差关系的比较:同样是替换,它与前面相比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通过这样一个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比出倍数关系与相差关系替换的不同点,也就是解决怎么去替换的问题。

总之,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策略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要求,也是小学数学教改实验的一个重要方向。在新课程中,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新模式。作为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思考,让学生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来进行学习。从而在实际教学中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简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策略范文8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创造性思维 培养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160-01

小学语文培养的不仅仅是针对我国语言文化基础进行的培养,更是对学生语言应用能力以及语言文化中所包含的精神意义进行的教育。小学是学生打基础的关键阶段,而语文作为百科之母,对其他学科的学习起到了关键作用,所以学好小学语文对于我们的学习生涯意义非凡。本文通过探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希望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良好建议。

1 在课堂教学中要合理提问

小学生总有十万个为什么,这是因为他们对新生事物充满好奇,有探索一切未知事物的热情。对于小学生的这种特质,教师一定要正确引导,积极鼓励,切不可用拒绝采纳以及倾听的方法将小孩的这种特质扼杀在摇篮中。所以,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要抓住小学生的这种心理,适当提问。比如在学习《小英雄雨来》这节课的时候,文中的雨来和一般小学生的年龄差不多,小学生会不自觉地进行对比。教师完全可以抓住这一点,让学生对雨来进行分析的同时,反省自己。比如“小英雄雨来在和日本人斗智斗勇的过程中为什么可以取胜,他有哪些优点”“如果你是小英雄雨来,你会怎么做?既可以把鬼子引到雷区,自己又可以安全逃生”“结合自身实际分析雨来为什么喜欢和老师作对”。小学生一般喜欢动脑筋,会提出一些奇思妙想,而且,他们天真无邪,思想简单,只要老师加以鼓励,学生就一定会将自己的想法都大胆说出来,在这样的过程中,无形中就养成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 以观察能力的获得作为创造性思维产生的基础

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也是激发其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方法。观察能力包括对人进行观察以及对物进行观察,为了培养小学生观察人的能力,老师可以在课堂上鼓动大家做游戏。每个人写一张字条,字条上可以隐含三条关于自己的信息,然后集中收起来,老师把字条读出来之后,让其他同学猜这是谁写的。这个游戏中除了考验大家之间的相互了解程度还考察每个同学的观察能力,一般被读到的同学面部表情身体行为等都会有不正常的表现,就看谁观察得更加细致入微了。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将一些新型的物品或者植物等拿到课堂上,让学生观察它的特征,然后将自己的观察结果用一段话写出来,描述越详细越好。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 以想象思维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也是激发学生创造欲望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在传统的教学中应该已经存在,比如我们经常见到的课后要求,“对课本中的画面用一段话来描述”,学生需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只根据一个图片来想象当时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所发生的事件,他们的行为动作,心理活动等。除了这种方法,教师也可以经常布置学生这样的作业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比如,用四个词“自行车,漫不经心,秋高气爽,浪花”来连成一段话。将这样看似毫不相关的几个词语放到一个情境中,组合成一段流畅的话,本身就考验人的想象力,小学生又正处于充满奇思妙想的年龄段,对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大有裨益。

4 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记得曾经看过这样一则故事,有个生物老师上课的时候给学生讲述了一种新型的病理,包括它的组织,结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等等,老师讲得滔滔不绝,不亦乐乎,学生认真听讲,记录笔记。然后下节课的时候老师做了一个知识小测验。老师自己出的一份关于上节课内容的题,全班大部分人都感觉题很简单,自己掌握得不错,答得也挺好。可是令全班惊讶的是,最后所有人都得了零分。老师很严肃地告诉全班人,他所讲的这种病理压根就不存在,都是他捏造出来的,所以大家都是零分。通过这个故事,老师希望教会学生一个道理,要善于打破思维定式,勇于提出质疑。作为学生我们也要勇于提出质疑,对书本质疑,对老师质疑,带着我们的疑问去寻求答案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独特的创造性思维。

5 营造宽松氛围,激发创新热情

所谓创造是指产生原来并不存在的事物或者想法,创造型思维必须是学生自发主动的,基于自己的智慧和兴趣所产生,而不是迫于老师的压力,不得不做。有些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够认真听讲,遵守课堂纪律,做出一副特别严厉的样子,甚至让学生感到害怕,不敢不听课,不敢不完成作业,师生之间的关系就像猫和老鼠的关系。学生稍有不慎,就会被批的一无是处,学生感受不到老师像朋友以及长辈之间的那种亲近。这样的情况下,课堂是严肃压抑沉闷的,学生不可能畅所欲言,不敢提出自己的想法,生怕遭受到严厉批评,所以也就不可能产生创造性的思维。因此教师一定要营造一个宽松融洽,热情洋溢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

综上所述,培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创造性思维是提高小学生语文能力的最佳捷径。而且,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需要教师和学生双方面的努力,教师要致力于引导学生,为其创造思考的氛围,学生自己也要用心探索,总结规律。在这样的共同努力下,相信学生的语文水平一定会更上一勇ァ

参考文献:

[1] 王冰.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新校园(中旬),2016年04期.

简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策略范文9

影响主体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认知发展是最重要的因素。从认知角度讲,学习过程就是认知加工过程,学习策略实质上就是认知加工策略。自主教学看重学习策略,是因为学习策略很好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着眼点是学会,学生掌握了学习策略就能自觉地、主动地获得知识。

鉴于教学活动的特殊性,学的方法要通过教的方法来促成,往往体现为“导学型”,学习策略也一样。我们提出先研究教学生学的策略,在教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形成学生学的策略。自主教学的策略体现为四鼓励,既鼓励学生主动质疑、鼓励学生主动求异、鼓励学生主动参加争论、鼓励学生主动提出创见。

一、鼓励学生主动质疑

自主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就是让学生亲身去感知、思索、实践,在产生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提高。Www.133229.CoM质疑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技能和智力操作技能。如何鼓励学生主动质疑呢?

1.打消顾虑—敢问

教师要以和蔼可亲的态度消除师生间的心理屏障,建立和谐平等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质疑。特别对一些不合理的问题,不能简单、粗暴的否定。

2.激活思维—想问

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针对学生特点,设情激趣,让学生产生质疑的兴趣。也可以来一些“硬性”规定,如规定学生在自学课文时至少提几个问题。时间一长,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就会非常高。

3.教给技巧—会问

学生乐质疑后还要引导学生把问题提到点子上,这个“点”就是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下归纳几种简便易行的方法。

(1)矛盾质疑法。矛盾质疑法,就是抓住课文中明显的矛盾之处,就矛盾质疑。这里的矛盾往往就是课文的中心,学生一时无法解答,把课文读完,回过头来再思考,自然水到渠成了。

(2)标点质疑法。这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标点不仅有标识断句的作用,还蕴含着丰富的意义,有时可能就是某种潜在意义的显见。学生天天见到标点符号,但不一定注意,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标点,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3)词句质疑法。品词析句是阅读教学常用的方法。教材中的课文,一般来说是文理兼备的佳作,用词造句几经推敲,抓住这些关键性的词句,尤其是一些动词、含义深刻的句子,往往就抓住了主旨。再如在数学上,抓住在题目中的关键词往往就抓住了解题的关键。

(4)比较质疑法。比较,是将两项或多项事物通过类比,揭示其异同,探索其联系和规律的一种科学方法。用这种方法质疑有利于抓住个性,概括共性。

二、鼓励学生主动求异

鼓励学生敢于求异,敢于发表不同意见,这是激发思考、培养思维能力的好方法。求异的真正目的是开阔思路,重在开拓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训练并使学生逐步具备在纷繁的头绪中敏锐地找出解决办法的能力。

1.标新立异

要引导学生树立自己也能像科学家们那样发现新知的信心,对任何问题,从正面想通了还要从反面再想想,提出新看法。

2.一题多解

这是一种重要的求异方法。鼓励学生对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作解答。操作时先让学生提出种种设想,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按一定的标准来评判这些设想,慢慢地让学生也学会自我判断。一题多解法简便易行,也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举一反三

充分认识课文与例题只是范例,在达成教学目的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剖析,找出共性的东西,形成一些图式、程式,然后让学生用所学的方法自学、自编其他的问题,在举一反三中提高自学能力。

三、鼓励学生主动争论

“真理不辩不明”,引起学生争论,在争论中集思广益,互相启迪,在争论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抽象等能力,使学生能准确地运用概念,合理地进行推理,正确判断,逐步具有从现象到本质,从局部到整体,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事物的能力。为确保争论的有效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选好问题

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拿出来讨论,题目要有讨论的价值,都是学生们关心的、有话可说的,而且是有必要谈的东西,题目有时不止一个,可以是几个。

2.定好规则

课上争论不是吵架,而是一种“学术研讨”。争论要有规则,是全班讨论还是分小组讨论,是各抒己见还是选代表发言,有没有主持人,要让每个学生清楚,得到他们的认可,自觉遵照执行。

3.据理力争

要让学生明白有理不在声高,不要纠缠对和不对,要重在摆事实、讲道理,要清楚地想好自己要发表的观点,组织好语言,表达清楚,有说服力。还要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不要轻易改变。

4.注意倾听

争论中学生情绪振奋,不大听别人说什么,这时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其他同学的发言,分析别人意见对在哪儿,错在哪儿,以便修正和补充。要逐步培养学生养成倾听的好习惯,使争论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鼓励学生主动提出创见

创见是人们对问题提出的创造性的看法,是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心理学家古费尔德认为:“在学校教学方面要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必须从求同转向求异的方式。”这句话精妙地阐述了提出创见的途径和方法。

1.联想法

联想和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方法。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方法训练学生想象和联想能力,使学生的思维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如阅读教学中让学生结合具体的词句张开想象的翅膀,建立丰富的表象,加深理解,有助于培养思维的流畅性和独特性。

2.对比法

通过对事物内部本质属性的对比,增强识别能力,领悟到问题的实质。再由这一点去看待别的事物,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从而创造性地提出自己的观点。

3.发散法

简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策略范文10

【摘要】:在小学双语教学中实施创新教学策略,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推理能力、问题解决和决策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相信,通过实施创新教学策略,转变自己的教学行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一定会促进学生主体的发展,也必将迎来双语教学的又一个艳阳天。在落实素质教育的实践中,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充分发挥课堂这一主渠道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大胆实践、勇于探索,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新世纪培养出更多的优秀文学人才。

【关键词】:小学双语教学策略创新

长期以来,我国的课堂教学大都是“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单一模式,课堂教学主要特征是传授、灌输知识,教师全盘讲,学生被动听。为了改变这一状况,课堂教学必须突破传统的人际关系,营造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使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变成学生容易理解的形式,丰富学生头脑中的表象,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能消除学生的戒备心理,学生往往乐此不疲,并且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性,这是小学双语学习别需要的,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所在。如在教学《初冬》时在大雾蒙蒙的清早带领学生出去观察雾中、雾后的美景,使学生对课文里的语句“象隔着一层纱”、“模模糊糊看不清”、“太阳射出光芒来”等有了深刻的印象,在充满浓厚趣味性的同时,也自然地、感性地融入了学生对本课思想内容更深一层的感悟,使文章中心得到升华,从而理解并背诵课文就易如反掌。

“注入式”的教学方法是我们所摒弃的,教学过程需要教师积极创设条件,引导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所灌输的知识,努力促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解决问题的创造性学习。如在教学《狼和小羊》时,在学生学习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带上事先准备好的头饰,对课文中狼和小羊的对话进行表演,通过表演,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大灰狼的凶恶、蛮横无理和小羊的温顺。这样学生通过以上的实践操作,验证了这样一句话:“听到的容易忘记,只有自己动手做过才能真正地理解。”该过程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不断地对头脑中原有的表象进行加工,产生了种种联想和想象,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训练和提高。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问难是学习的重要方法,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科学的发明创造往往是从质疑开始,从解疑入手,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鼓励学生质疑、指导解疑,需要讲究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精心设计难度适宜、富有思考性的问题,使学生“跳一跳,摘果子”。 教学中遇到的疑点或难点以及比较含蓄或潜在的内容,应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在思考讨论的过程中逐步解疑,在探索讨论中有所发现和创新。如教学寓言《守株待兔》一课时,在揭示寓意培养发散思维时,就可以指着画面问:“如果你是种田人的邻居,当你看到这位年轻的种田人守着树桩等兔子时,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接着请一个同学上来当年轻的种田人,让他的“邻居”上来教育他。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众人纷纷相劝、共同教育“年轻的种田人”的情景,形成了师生互动、相互合作的可喜场面。通过问题来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能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掌握知识,并用所学知识来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在情境中境人互动,实现人境融合的理想境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之间的争辩,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展开充分的讨论,在争辩过程中陈述矛盾,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如我在《麻雀》一课作小结时说:“读了这篇课文,从老麻雀奋不顾身抢救小麻雀的记叙中,我们感到了母爱的伟大。”话音刚落,一位男同学举手说:“老师,我不同意说是母爱,因为课文从头到尾都没有写老麻雀是公的还是母的!”我听后笑着说:“你读得很认真,看来老师的概括不太准确。那么怎样说才确切呢?”学生的思维又一次被激活了,经过争论,最后总结出:这篇课文表现了一种“亲子之情”。

在教学实践中,我感到由于情境教学具有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思为核心、以儿童活动为途径等鲜明的特色,因而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创新人格有着独特的作用。创新思维是一个开放性的动态思维过程,它善于大量地、广泛地吸收外界的各种信息,在与外界各种信息的交换和反馈中,不断吸收新东西,以建立自己的思维模式,整合自己的思维成果。在教学中,我注重情境的开放性,给学生留下充分的创新余地。如在教学《黄山奇石》一课时,学生了解了“仙桃石”、“猴子观海”等奇石的样子及课文的介绍方法后,可让学生根据课文中略写的其它奇石的名称,展开想象,以小导游的身份向大家介绍它们的形状。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提出新设想,并且对自己的设想和主张阐述理由、做出验证。

在教学中,教师要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以情激情。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没有兴奋的情趣,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机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人的情趣是可以互相感染的。在课堂上,教师讲课时必须精神饱满、情趣高昂,以自己的状态带动学生的状态,使两者的感情融为一体,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还要把握好尺度,尽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大力表扬,多加夸奖,让学生明白老师把“自己放在心上”,这样,学生的心里就没有任何负担,就能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

营造情感气氛是培养学生双语学习兴趣的一种重要手段,因为它能诱发学生激动愉悦的情绪,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创造出一个和谐轻松的学习环境,能很好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那么,怎样来营造这种情感氛围呢?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要努力以自己的人格来使教学有兴趣。”所谓人格是指教师要热爱自己的学生,要具备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要有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教学艺术,也就是教师要用爱心、用真情、用本领来营造情感氛围,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心和真情体现在教师的眼神、笑容、嗓音和行为上,教师要用一往情深的眼神、和蔼慈祥的笑脸、柔畅亲切的嗓音及简洁优雅的手势滋润学生的心田,拨动他们的心弦,让他们在爱的长河中、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遨游。

总之,在小学双语教学中实施创新教学策略,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推理能力、问题解决和决策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相信,通过实施创新教学策略,转变自己的教学行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一定会促进学生主体的发展,也必将迎来双语教学的又一个艳阳天。在落实素质教育的实践中,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充分发挥课堂这一主渠道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大胆实践、勇于探索,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新世纪培养出更多的优秀文学人才。

简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策略范文11

一、情感策略

提高学生创新素质的关键是非智力因素。无数在创新道路上取得成功的人物的事例表明,成功的决定因素首先不是他们的渊博知识,而是他们的创新人格。源自内心的热爱和追求,是创新的灵魂。学生的自主性、激情、意志等对其创新素质的形成与提高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促进和提高学生情感智慧的发展。例如在物理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对物理学史的了解,充分挖掘科学家崇尚科学的情感和价值观,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品格修养,追求科学的顽强毅力和献身科学的奉献精神,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目的。例如:在《行星的运动》教学中讲述天文学家哥白尼用了近40年的时间亲自观测,作了大量的分析核算和不懈的思考,于1543年临终前发表了《天体运行论》这部巨著。它把人从对神权的盲从中解救出来,以自由探索的精神重新认识、寻找自然规律。

二、氛围策略

在创新教学的课堂中教师应努力创设一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环境,营造一种尊重学生的观点、问题,鼓励学生提问、概括、假设和陈述的课堂氛围,高度鼓励和评价学生的积极参与。

创新教学的特征之一是问题性。学生对问题产生困惑并产生求解问题的愿望,是创新教学的前提。教师要创造性地设置问题的情境,营造一种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氛围。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观察、讨论,独立地去发现问题,抓住问题的实质,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思维方式,探求多种求解的途径。

创新教学的特征之二是探究性。传统的教学活动以“告诉”的方式让学生“占有”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造成了学生被动的接受方式。创新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探索的过程。教学中师生要积极开展双向交流,各抒己见,开放彼此对问题的认识、观点、看法,阐明各种观点、看法的原因和理由,平等、公正地进行讨论、验证各自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教师要让学生在探究的氛围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

创新教学的特征之三是个性化。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就没有特色。创新教学的课堂要营造一个学生个性能自由发展的宽松氛围。要使学优生发挥特长优势,使后进生不因为观点错误而受到冷嘲热讽,消除后进生对学习的“恐惧”,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如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把验证性学生实验改为探究性学生实验后,自然就创设出师生平等交流、探究问题的创新学习氛围。另外讨论开放性实验,设计实验方案等都是创设创新氛围的好方法。例如:在进行“平抛运动”教学中可提出下列系列问题:

1.什么方法可以得到平抛物体的运动轨迹?

(1)闪光照相法――单个物体连续留影。

(2)喷射水流法――连续物体同时排列。

(3)单球抛射法――单个物体多次记录。

2.观察器材,发现器材的构成和下述问题的关系。

(1)怎样保证球的运动是平抛运动?

(2)怎样保证球每次经过的是同一条轨迹?

(3)给你一条没有记录初始位置的轨迹,如何利用它计算平抛物体运动的初速度?

3.如何验证平抛运动的竖直方向的分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

三、方法策略

灵活的思维方法与创新活动密切相关。方法策略就是在实施创新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创新方法。这是训练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强调发现知识的过程,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简单地介绍其结果。这样知识的学习不再是唯一的目的,同时也是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科学方法的手段。

创新思维重要的特征是批判性和发散性。批判性就是不盲目从众,坚持自己的独立思考,拒绝复制型思维。创造从怀疑开始,怀疑就是思考,就是批判。思维的发散性,就是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式。传统的教学方法会抑制甚至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教学时间和空间“集装箱”式的程式化使师生缺乏个性化的选择和自由;统一的学习方法抹杀了学生的思维个性;标准答案不允许学生尝试错误,更不允许批判思维、发散思维;过分依赖演绎的教学使学生跳不出教材和教师的掌控,等等。因此,在创新教学中教师要适当调整教材结构和体系,加强创新思维方法和技巧的训练。如在物理教学中可以对实验装置运用缺点列举法、特性列举法等创新技法进行改进,设置一些开放性问题运用大脑风暴法、力行法等创新思维方法进行解决,等等。例如在分析“导体的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的问题时,可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如下的假设:

假设1.导体的电阻与电压和电流有关。

假设2.导体的电阻跟导体本身的因素有关。

简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策略范文12

【关键词】小学语文 创新教学 重要意义 策略措施

一、我国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的重要意义

现阶段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仍采用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模式,使小学生很难发挥想象力与培养创造性思维。存在很多教师只看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对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这样不仅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与自信心,而且不利于实现教学目标、难以提高教学质量。对此,我国小学语文应创新教学模式,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小学语文创新教学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首先,小学语文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前提基础。语文知识是学习其他学科必备的基础知识,创新小学语文教学,提高教学有效性,有利于小学生学好语文,从而对其自身发展与全面素质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其次,创新小学语文教学有利于实现素质教育。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发挥学生主导地位,不仅可以调动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与热情,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其语文素养。

二、我国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的策略措施

(一)创造轻松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传统的紧张学习环境不利于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对进行创造性教学不利。对此,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创造一种轻松、和谐与民主的氛围,注意合理作出小评价,让小学生自由想象、思考、学习与提问,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小学生的自信心,在课堂上敢说、敢问,而且有利于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创造潜力。此外,教师还应合理创造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鼓励与指导小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思考与想象,引导其说出自己独特与新奇的想法。在这样轻松与生动的学习环境下,小学生可以体会到思考与学习的快乐、体验创新的愉悦,有利于小学生喜爱语文,主动进行独立思考,敢于提问与回答,勇于怀疑与辩论,增强培养创新思维的自信心,并发展自身的独立性与潜能性,从而有利于教师创新教学的顺利开展。

(二)创新教学手段,尊重学生个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科技的快速进步,实现现代化教学是实现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过程,而利用多媒体教学是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重要表现。小学语文教师应注重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的声、色、光等信息输出功能化抽象为具体、改复杂为简洁、使无形变有形,刺激小学生的多个器官,有利于集中小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热情、激发创新思维,以实现教学的有效性。此外,教师还应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思维水平与个性发展等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进行差异化教学、针对化教育。通过这种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小学生主动创新,使学习好的学生取得更大进步、使较差的学生主动学习,而且有利于发挥小学生自身潜能并促进个性发展。

(三)转变教师教学理念,重视学生主导地位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与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摒弃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而是应形成现代化创新理念。传统的应试教育重视的是学生对知识的机械记忆与死记硬背,经常要求学生按照标准化答案去答题,这严重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性思维,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不利于培养出高素质、现代型人才。教师应彻底改变之前灌输式、机器化教学方式,而是正确思考与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形成以学生发展为主、教师做好指导的理念。对此,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以自身为主导的观念,让学生真正成为主导,与学生一起探索与研究教学过程,引导与鼓励学生展现自身创造性能力,并采用灵活丰富的教学手段,真正实现小学生学习主体地位,让小学生主动参与思考与想象,积极锻炼创造性思维,从而真正合理而有效地实现创新教学。

(四)创新教学过程,巧妙设置问题

教师应认真准备每一堂课,精心设计教学内容,鼓励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首先教师可以通过让小学生朗读课文、表述课文内容以及叙说自己的新奇观点等方式培养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创造性思维。其次,教师巧妙设置问题,引导小学生大胆猜想与提出疑问,善于发现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合理、正确地对小学生的创新问题进行适当点拨,鼓励与指导其锻炼思考能力。再次,教师应注重锻炼小学生的总结能力。教师在提出讨论题目后,可以选择分组讨论,然后通过提问各组代表的方式,使小学生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与总结能力。通过教师巧妙提问小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吸引小学生思考与想象,并指导小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锻炼其创新思维与思考能力,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结束语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实行创新教学策略是适应社会发展与教育改革的需要。教师根据语文学科的标准要求与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进行合理、正确的创新教学,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可以激发小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其独立思考与想象、逻辑推理与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可以有效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并提升小学生的全面素质水平。对此,我国小学语文应继续探索与落实创新教学策略,为真正实现素质教育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