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学专业现状

农学专业现状

时间:2024-02-21 15:46:33

农学专业现状

农学专业现状范文1

[关键词]农科院校 学生学风 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 B8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8-0113-02

学风是指学生在校获取知识和接受教育方面表现出来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态度,是学生学习态度、学习纪律和学习目的的综合反映,是衡量一所学校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标。[1]它体现了一所学校的文化底蕴和办学理念,代表着学校的校风,反映着学校的教风,是学校的灵魂和生命。[2]学风建设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条件,其优劣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会影响学生自身的学习绩效,乃至走向社会以后的成长和进步,还关乎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认可度和学校的声誉,所以,学风建设是高等学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建设,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人才工程,是高等学校永恒的主题。因此,加强大学生学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山东省2012年正式启动“山东特色名校工程”。青岛农业大学被确定为第一批“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以培养服务于山东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够支撑现代产业体系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为适应特色名校建设新形势的需要,进一步了解农学类大学生当前的学风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课题组对青岛农业大学农学类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学生进行全样本问卷调查,希望通过问卷调查能客观地了解当前农业类大学生的学风情况,以为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模式、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的改革提供参考。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2013年5月,课题组对所选取的青岛农业大学农学类专业2011级和2012级的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共计233人。其中2011级76人,2012级157人,男生124人,女生109人;调查问卷采用无记名方式进行,附加师生座谈会、班会和典型个体谈话。调查内容主要涉及学习态度、纪律状况、学习方法、专业认识等多个方面,共33个问题。共发放调查问卷233份,回收233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100%。

二、结果与分析

(一)对学校学风的认可度分析

在参与调查的学生中,认为目前学校学风很好的学生为148人,占总人数的63.5%,其中2011级36人(占2011级参与调查总人数的47.4%,下同),2012级112人(71.3%);认为学风较好的学生有73人,占总人数的31.3%,其中2011级41人(53.9%),2012级32人(20.4%);认为学风一般的学生有16人,占总人数的6.9%,其中2011级2人(2.6%),2012级14人(8.9%)。另2012级有1人认为学风很差,占2012级参与调查总人数的0.6%。结果说明,绝大多数学生(94.8%)对目前学校的学风比较认可。

(二)对班级学风的认可度分析

在参与调查的学生中,认为自己所在班级学风很好的学生为94人,占总人数的40.3%,其中2011级32人(42.1%),2012级62人(39.5%);认为学风较好的学生为86人,占总人数的33.0%,其中2011级16人(21.0%),2012级70人(44.6%);认为学风一般的学生为54人,占总人数的23.2%,其中2011级31人(40.8%),2012级23人(14.6%)。另2011级有1人、2012级有3人认为学风较差或很差,分别占本年级调查总人数的1.3%和1.9%。从调查结果来看,虽然大多数学生(73.3%)对班级的学风比较认可,但仍有约四分之一的学生认为班级学风一般或较差,说明班级学风存在一定问题。缺乏学习动力、厌学和为考试而学是存在的主要问题,占到总调查人数的78.5%。

(三)每天用于学习的时间分析

每天用于学习的时间超过7小时的学生仅有35人,占调查总人数的15%。其中女生25人,占女生总数的22.9%,男生10人,占男生总数的8.1%。约有19.7%(46人)的学生认为自己每天几乎没有时间学习。调查发现,占用学生时间最多的工作被认为是社团、学生会和分团委工作,占总人数的62.7%(146人);另外有10.7%(25人)的学生将时间用于上网聊天或打游戏,其中2011级15.2%,2012级8.2%。结果说明,社团、学生会和分团委工作占据了学生的主要业余时间,女生平均用于学习的时间高于男生的,2011级喜欢上网聊天或打游戏的学生多于2012级的学生。

(四)大学目标定位与专业满意度分析

2011级94.9%(男生93%,女生97.2%)和2012级86.8%(男生86.4%,女生87.2%)的学生认为大学阶段的目标是全面提升自身素质,掌握一技之长,为实现人生目标而准备;2012级有10.7%的学生认为大学阶段的目标是为今后的深造做准备,而2011级选择该项的学生仅为3.8%,表现出学生的深造意愿随年级的升高而降低。2012级对所学专业很满意的学生比例为45.9%,满意的为32.7%,有17.6%的学生对专业不满意或不感兴趣,而2011级选择这3个选项的学生比例分别为70.9%、26.6%和2.5%,表现出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度、对专业的满意度都随年级的升高而提高的趋势。

(五)学习动力及影响学习的因素

2011级有48.1%的学生认为学习最大的动力是毕业时找份好工作,其中男生41.9%,女生55.6%;2012级学生选择该项的比例为15.1%,其中男、女生比例分别为2.5%和28.2%,说明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学习的目标性更强,且女生表现尤为明显。约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影响学习的决定因素是个人兴趣(2011级49.4%,2012级62.3%),但学习氛围(2011级27.8%,2012级13.8%)和教师授课方式(2011级11.4%,2012级17.0%)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影响。从2011级调查问卷中我们还发现教学设施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也较大,达到了总调查人数的12.7%。

(六)对待学习的态度分析

从迟到旷课情况、预习复习和作业、自习、考试准备等几个方面进行学习态度方面的问卷调查,发现:2011级有36.7%的学生认为迟到、旷课和早退现象严重或普遍存在,这一比例在2012级为23.8%;2011级有36.7%的学生能够坚持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2012级为23.3%,大多数学生为经常或有时预习复习,但2011级有13.9%的学生从不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约有40%的学生(2011级40.5%,2012级39.6%)在考试前一个月左右开始复习,20%-30%(2011级29.1%,2012级20.8%)的学生直到考试周才开始复习。

(七)最应该首先解决的问题和改善学风的措施

2011级学生认为“课堂上做与课堂无关的事,如看杂志、看手机、聊天和吃东西”和“考试作弊”是最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比例分别占到了58.2%和32.9%;2012级学生认为“作业抄袭”、“旷课、迟到、早退”和“课堂上做与课堂无关的事,如看杂志、看手机、聊天和吃东西”是急需解决的问题,选择比例分别为20.8%、32.7%和27.7%。对于改善学风的措施各年级学生的看法比较一致,均认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上课水平”(2011级86.1%,2012级49.1%)、“加强学生管理,严肃课堂纪律和考勤”(2011级45.6%,2012级40.1%)和“提高学生自身的素质”(2011级45.6%,2012级61.6%)很重要。因此,改善学风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

三、结论

从调查分析的总情况来看,现阶段农学类专业大学生的学风表现出了学习目标不够明确,缺乏专业意识,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兴趣不浓等问题,且学风有随年级升高而变差的趋势。说明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和学习志趣、提高教师人格魅力对于改善学风非常重要。

[ 注 释 ]

农学专业现状范文2

关键词:农村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联片研训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3-034-01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逐步改善,家长希望孩子在学校通过体育锻炼达到增强体质的愿望日趋强烈。因此,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体育课程要充分发挥它特有的教育价值,要促进学生体质快速增长,提升体育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和不可替代性,实现体育教师专业化,是当前迫切解决的核心问题。据统计我县66.3%的小学分布在农村及偏远山区,因此提升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对提高我县体育教育教学水平和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与价值。

一、农村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1、专业发展意识。长期以来,农村体育教师都与“清苦、清贫”相联系,而且体育学科在社会上受尊重和关注度并不高,因此,许多农村体育教师对专业发展本着无所谓的态度,他们对个人的成长漠不关心,处于无规划状态。所以。巩固和提高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有助于教师专业动机的产生,从而推动教师不断提升专业化水平的内部动力。

2、学校发展环境。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农村人口大量地往城镇迁移,造成农村学校办学规模偏小,由于学校班级数减少,体育教师的编制也受到了限制,大多数的农村小学只配备了一个体育教师,再则由于农村小学地域分散,进一步限制了同学科教师之间交流的时间与空间。在这种既缺乏研究对象,又缺少合作伙伴的情况下,很难营造良好的专业化发展氛围,因此直接影响了农村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求和动力。

3、骨干引领力量。由于客观原因,骨干教师相对集中在城区学校,大部分的农村薄弱学校连县一级的骨干力量都很少,农村小学很难从自己的教师队伍中选出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师,造成了教科研工作同水平重复的恶性循环,进一步拉大了城乡之间的教科研水平,严重的阻碍了农村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进程。

4、校本教研开展。虽说大多数农村小学的校本教研能按部就班的进行,但对开展教科研活动目标定位的不够准确,实施不够深入,组织形式一成不变,难于激发广大教师参与研讨、主动发现问题并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热情,进一步影响了教师的教科研成果。

5、教师继续教育。高质量、高效益的培训是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由于本县属于贫困县,财政困难,下拨的教育经费相当有限,无疑给没有任何创收机会的农村小学的办学带来一定的资金上的压力,在勤俭办公的指挥棒下,无奈得牺牲许多教师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高质量、高层次专业培训更是一种奢侈。既不能走出去取经,也没条件请专家进校指导,这就使得课程改革的前沿信息和动态无法在第一时间传递到偏远薄弱的农村学校,造成信息闭塞,再加上课程资源的严重匮乏,农村小学体育教师不得不成为无米之吹的“巧妇”。

6、保障制度构建。绝大多数的农村小学在教科研的督导和管理上做了较完善的规定,而在教科研的激励制度方面却很少涉及,这种“让马儿跑又不让马儿吃草的”教科研保障制度,严重影响了广大教师主动参与教科研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也遏制了农村小学体育教师提高自身专业化水平的热情。

二、发展对策

1、树立专业发展意识,自觉促进专业成长。自我专业发展的需要和意识,是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主动力。作为农村小学体育教师要做到三点:(1)提高认识,改变被动局面,树立自我发展的意识;(2)对专业发展过程反思经常化、制度化,根据短板及时调整自己的专业发展规划;(3)加强教师间的合作与交流。

2、构建联片研训平台,打造城乡专业发展共同体。确立一所强校为龙头,地域相近的几所学校组合形成以强带弱、以强促弱的“联片研训”团体,使区域内的学校之间形成教育资源共享,实现优质教研资源增值放大,使校际之间形成和达到优质教学、资源共生、互动合作、学校、教师共同成长的研训机制。在强校和弱校所构成的专业发展共同体中,以强校输出为主,通过输出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及优秀的科研成果,帮助农村薄弱学校提高体育教育教学水平,提高体育教师专业素养。

农学专业现状范文3

关键词: 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涉农专业 女大学生 就业现状 对策

2012年2月1日,中央1号文件,其中“农业科技”是最重要的关键词,并提出坚持科教兴农,振兴发展农业教育,推进部部共建、省部共建高等农业院校,办好一批涉农学科专业。由农业类高等院校的招生情况可见,涉农专业招收的女大学生比例已经很高,如表1所示,近几年,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招生比例中,女生比例已经接近50%。就业质量是高等院校教育好坏的重要指标,如何促进高等院校涉农专业女大学生优质就业就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表1 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2007-2011年招生情况

一、高等农业院校涉农专业女生就业现状分析。

(一)企业招聘涉农职位时对女生存在偏见。

涉农的工作较多是在基层,条件比较艰苦,甚至有些工作需要一定的体力,并且社会大众普遍认为女性综合素质不如男性,所以在招聘时对女大学生存在一定的偏见。据统计,2010年10月-2011年6月,不同企业在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招聘涉农职位585个,其中明确要求招聘男性或者男性优先的职位有82个,占14.02%,而要求招聘女性的职位只有5个,比例不到1%。

(二)涉农专业的女大学生就业质量较差。

有不少涉农专业的女大学生毕业后就业的岗位“取代性高”、“技术含量低”、“工资低”、“发展前景小”,就业质量较差。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2011届毕业生中,女性就业的岗位有不少是“企业行政助理”、“农资销售助理”、“组培技术员”等,平均工资2000元左右,相比男性就业的岗位“农艺培训生”、“技术员”、“业务代表”等技术含量较低、工资较少、发展前景不好。

(三)当代女大学生自强上进,综合素质不断提升,就业竞争力强。

随着社会的发展,女大学生认识到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在校期间,自强上进,能利用各种平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就业竞争力不断增强。由表2可知,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近5年获奖学金的人数比例,女生获奖比例都在50%左右,最高达到60.85%,学生成绩女生已经与男生持平甚至高于男生。担任学生干部可以锻炼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由表3可知,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近4年担任团委、学生会学生干部女生比例都在50%以上。参加科技创新项目可以提高学生的科研和实践能力。由表4可知,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近几年申请的科技创新项目中,女生担任项目负责人的比例都在50%左右。

表2 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2006-2011年奖学金女生比例

表3 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近4年学生干部女生比例

表4 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近4年科技创新项目负责人女生比例

(四)女性自身特点会对就业造成影响。

首先由于女性身体素质较弱、体力较小的生理特点,易产生胆怯退让、依赖自卑的心理特点,以及女性在社会中所承担的角色(结婚、生育、照顾家庭等),现行劳动法要求用人单位对女性承担的额外成本,导致女性在就业时处于劣势。其次女性相比男性具有更强的语言能力、更强的操作能力,普遍心灵手巧、普遍性情温和,以上特质使女性在某些岗位上处于优势,如商品推销、工程项目和科研项目的横向联系、签订合同等工作。[1]

二、从学校层面出发,对促进涉农专业女大学生优质就业的对策思考。

(一)加强校企合作,增加实习机会,消除学校和女性毕业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随着现代产业结构的演进,知识经济的兴起,农业行业也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知识与技术密集型的就业岗位,这些新兴岗位弱化了对体力的要求,而是强调智力与知识的储备。现在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女性工作能力不如男性,而女大学生认为涉农职位需要大量的体力,忽略了新兴发展的一些智力型职位。构建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让大学生在毕业之前进入企业实习,通过实习,消除企业和女大学生之间的信息部对称。创建企业名人加入学校教育的平台,使企业充分认识到当代女大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升的现实。

(二)全程开展系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强化细化就业指导教育。

全程开展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强化细化就业指导教育,可以让女大学生客观评价自我,早日确定职业方向,有充足的时间来做好知识和技能的储备;让女大学生客观分析就业形势和政策,调整就业心态,掌握求职技巧。学校要遵循大学生的成长规律,从学生入学开始到大四毕业,全程开展系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以便在大学四年中更加明确学习方向。大学一年级应该针对专业认识和自我认识方面进行教育,大学二年级学校应该提供足够的平台,让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发展需要,针对性地提高综合素质,取长补短,为自己的职业方向做好知识和技能的准备。大学三年级学校应该提供一些专业知识应用的平台,如涉农专业可以让学生到农资企业实习参观,提供一些科技创新实验的机会,通过实习、参观、实践等方式深入了解自己的未来职业,检查自己所具备的能力与社会要求的距离,有目的地提高自己的技能。大学四年级是就业工作的最后阶段,学校应该做好岗位收集,做好就业形势分析,及时开展学生就业技巧培训整等工作。

农学专业现状范文4

关键词: 农村中学 英语教师 专业素质

一、专业素质现状调查与分析

为了了解农村中学英语教师队伍的现状,对吉林省180余所农村中学,以随机抽样方式选取80所作为问卷调查对象。问卷调查主要涉及对象的年龄、教龄、职称、学历、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认识程度、学科教学知识与教学方法的运用、专业发展途径、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智力与资金投入、专业合作情况等方面。回收问卷在经过数据筛选后共获得有效问卷900份,占总寄发问卷的85%。调查结果及分析如下:

在农村中学,由年轻教师承担主要的教学任务,学历结构不合理,大专毕业生较多,高职称教师较少;受调查对象中持无所谓态度的占比偏高,认为不重要的占比也很大,这说明农村中学英语教师对教师发展的认识普遍不足;10年以上教龄的老教师对教育理论非常熟悉,对专业知识和教育知识的运用非常娴熟,而年轻教师由于教学经验缺乏则略显不足,因此,对年轻教师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的培训应该得到充分的认识;翻译法和教师中心型的教学方法占比非常高,这说明大多数的农村中学英语教师还在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完成教学任务,因此转变教学理念,采取新颖的、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势在必行;广大农村中学英语教师的确在通过多种途径寻求专业的发展,但是短期培训和同行交流的比例过高,虽然同行交流是一种非常好的专业发展途径,但是由于教学任务的繁重等原因,许多同行交流只是采取口头交流和抄笔记的形式,因此这种专业发展的途径收效甚微;全日制硕士及教育硕士的比例过低,进一步说明农村中学英语教师的学历比例不合理;有将近一半的农村中学英语教师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智力投入不足一个小时,增加智力投入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保障;农村中学英语教师之间的专业合作精神不足,持未考虑态度的比重大,如果农村中学的英语教还是处于一种单打独斗的状态,那么教师的专业素质只能是每况愈下,难以为继。

二、对农村中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几点建议

1.培养继续教育的教育理念

一方面,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把好新进教师的学历关,改善现有教师队伍学历结构,增加对教师培训的投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技能,真正实现农村中学英语教师半数以上达到本科学历的要求。另一方面,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把好“特岗教师”质量关,选拔优秀的师范院校毕业生到农村,充实农村英语教师的教师队伍,以改善农村英语教师的年龄结构。另外,还要切实搞好职称评聘的改革,避免以往的论资排辈现象的出现,切实让那些有能力、有水平的中青年教师走上更高的职称台阶。

2.完善知识结构,改进教学方法,开展相应的教学科研工作

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成为一专多能的教学人才,所以农村中学的英语教师除了掌握英语专业的知识和基本的教育理论和技能外,还应该对其他的相关知识有所涉猎,以便在教学实践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在正确的外语教学理论指导下,积极探索科学合理、效果显著的教学方法和技巧,有针对性地开展教研工作,提高英语教学理论水平,这是英语教学改革对教师的必然挑战。

3.开展英语教师的专业合作

专业合作是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非常流行和重要的方法。根据调查,农村中学英语教师在专业发展方面的合作意识不强。Davies & Pearse指出:“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共同进步,而不是彼此对立或独立,这涉及教师的职业道德问题。和同行交流经验不但提高你自己的经验和看法,还可以让你更加正确而客观地看待自己的工作。”因此,教师应该积极寻找群体专业发展的机会进行相互切磋,相互听课,建立长期合作的伙伴关系,以便共同开展教学研究。

农村中学英语教师想紧跟时代的步伐,就要与时俱进,积极完善教育理念,更新知识,不断地从实践中探索新的教育思想,加大教学的智力投入,提高专业素质,以适应当代教育发展的需要,从而促进农村英语教育事业的健康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沈冬妮.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途径与策略探微[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3.

农学专业现状范文5

关键词: 中学音乐专业素质 教学方式 探析

一、苏北农村中学音乐教师专业素质现状

(一)专业技能不全面。

有的音乐教师在某一方面很精通但在其他方面却不是很好,比如某某老师擅长乐器并能达到很高的水平但对声乐方面却一知半解;再比如有的音乐教师在声乐方面有过人之处,但在器乐方面却不是很好。

(二)不能将技能性和知识性教学有效结合。

音乐教师既要有精深的专业技能技巧,又要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及合理的知识结构,这样才能发挥出专业方面的教学能力,胜任教育教学工作。教学实践证明虽然有的音乐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高,但脱离实际学生的现有水平讲解使学生无法理解,因此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这就要求音乐教师具有多方面的能力和知识,不仅会唱、会弹、还要会教,会指挥,有一定的组织能力而且讲解通俗易懂。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劣师毁人才”正是这个道理。

(三)教学过程缺乏活力。

音乐教育在中学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教师失去了专业信念,缺乏工作动力、专业认同感和投入感,造成专业能力及服务水准长期得不到提高。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学音乐学科始终处于“低地位”,许多农村中学音乐课多数被文化课取代教师逐渐失去了工作激情,丢掉了专业理想与追求,处于严重的自我麻醉、自我迷失、自我放弃的状态。这是当下中学音乐教师工作消极、怠慢新课改最深层的原因。

(四)片面强调学生主体,忽视音乐真谛与教师主导作用的现象严重。

音乐课程改革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强调尊重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差异,鼓励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将实现学生充分的、有个性化的发展放到了突出的地位。为此,教师特别注重为学生创设广阔的空间,鼓励学生在自由的时空中对音乐充分体验、大胆想象、积极探索、勇于发现。但是,这个过程中,片面强调学生的个性体验和见解,忽视对音乐思想内容的尊重;过分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忽视教师的主导与引领;强调对学生的尊重和赏识,忽视对学生的正面教育等。

二、依据当前现状我觉得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采取走动教学的方式。

有专业特长的音乐教师可建立一种互相合作的友邦式关系,进行专专联合来提高教学质量。从小的范围来说同一所学校的音乐教师可互动教学,比如器乐好的音乐教师可以和声乐好的音乐教师互换教学,将二者的强项结合起来。从一个大的范围来讲,可以考虑学校与学校之间进行走动教学,

(二)学习广博的文化知识。

教学实践证明,一名音乐教师如果知识缺乏,文化素质低下,即使他在音乐上有着某一方面突出的专长,也很难成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作为音乐教师,他可以不是歌唱家,但他一定要会教学生去唱歌;他可以不是舞蹈家,但他一定要会教学生去跳舞。所以音乐教师应通古博今,博览群书,成为知识渊博的学者。因为,中小学现阶段音乐教育的目的主要还是从美育的角度出发,起到培养兴趣、激发美感、丰富思维等作用。虽有很强的专业知识性,但从他们的普遍知识程度来看,一般不可能接触到深奥的纯专业性的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所以,中学音乐教育是从宏观、广泛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微观、深度的角度出发。

(三)提高教学语言表达能力。

在音乐教学中,处处离不开教师语言和专业示范,教师语言要清晰、流畅、简练、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音乐教师应能掌握高超的语言艺术,结合精深的专业技巧教学效果才能增强。

(四)增强钢琴伴奏能力。

歌曲伴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不但有烘托、渲染、补充音乐形象之功能,有时还能起到引导、提示、指挥学生演唱,充分调动学生激情的作用。

(五)热爱音乐,热爱教育,热爱学生。

能够运用现代教育教学观念,根据学生不同的生理、心理特点,不同学生的身体智力、音乐能力等情况,科学选择教育教学内容、教学策略进行有效教学;要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和精神,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从重视音乐学科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方面,向家长宣传科学的音乐教育思想和方法,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六)音乐教师本身要以身作则。

音乐教师本身就是美的标本,在学生眼中老师就是他们模仿的对象,教师美的仪表、美的衣着、美的举止、美的表情与美的风度都能带给学生美的享受:衣着大方得体;教态优雅、自然、亲切;语言生动、幽默、形象,这些都深深地吸引着学生。音乐教师要有很强的艺术审美情趣和鲜明的时代气息,对音乐有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情感体验,先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学生。好的音乐作品能带给人们情绪上的感受,或欢喜、或悲伤、或奋进……懂得欣赏音乐,情绪容易被音乐感染,这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吸引学生进入美的音乐王国。

总之,中学音乐教师要搞好教学工作,不能只懂一项专业技能,要尽可能多地掌握与教学相关的知识,中学音乐教师的知识修养的结构主要应该在面而不在点,在博而不在深。除了直接传授的音乐知识要较好地掌握,能熟练地应用外,其他各方面的知识要尽可能的宽、广、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教学工作中得心应手,才能适应现在全面发展的社会需要。音乐教师自入职的第一天起就要对音乐教师的职业价值树立正确的认识,明确自己所担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热爱音乐教育事业,懂得尊重学生,关爱学生。

参考文献:

[1]康惠军.音乐师范生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宁夏固原教研室.

农学专业现状范文6

[关键词]农村 音乐教育 影响因素 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D63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3-0246-01

音乐教学是九年义务教育必修课程,它不仅可以丰富学生内心情感,还能够塑造学生人格的魅力、陶冶情操、促进智力和身心健康发展。然而,随着当今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更加凸显出了农村音乐教育相对滞后的现状。

1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国家为解决农村教师的生活问题,陆续出台了一些政策用来改善教师的住宿与办公条件,对农村学校的投入也有了相应的增加,但是条件依旧简陋,宿舍仅有十几平方,床、衣柜,桌子,以及必须的生活用具,没有供暖设施,附近也没有像样的医院、大型超市与健身中心。同时,农村教师的日常工作压力也较大,多数教师跨年级、跨科目教学,一个教师承担几个班的主要课程,有的还要兼上音、体、美等课程,通常一周要上30节课,而收入却与劳动不成正比。据调查,工作10年左右的农村教师,中教二级水平,算上绩效工资平均每月收入仅1300元左右,而那些刚毕业入校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只有每月七、八百元的收入,这点工资对他们来说难以维持生计。部分学校音乐教育观念落后,依然以应试教育为主,课程计划中的音乐教育科目形同虚设,长期被主课占用。90%以上的学校没有专门的音乐教室和多媒体音乐设备,必备的音乐设施如钢琴、风琴等乐器多数都不具备。

2 农村音乐教育现状对音乐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2.1 农村音乐教育观念的落后是影响毕业生就业的根本因素

目前,我国虽然正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但对农村中小学的影响远没有想象的那么深入。经过实地调查,大部分农村中学始终以升学率为主,小学音乐课以“副科”的角色出现,代课老师为非音乐专业老师,音乐专业的老师只能教授所谓的“主课”。这直接影响了学生、家长对音乐教育的态度,严重阻碍了农村音乐教育的发展,也是影响毕业生到农村就业的根本因素。

2.2 城乡环境的差异使毕业生望而却步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大部分毕业生都愿意选择招教考试作为毕业出路,但是以农村工资待遇较差,生活条件较苦,与大中城市相比差距较大等为借口不愿意到农村任教。也有部分学生担心一旦到农村任教,再想回城很难。这部分学生通常来自农村,因而对农村有感情,有回到农村贡献自己力量的愿望;同时,他们身上还背负着跳出“农门”、脱贫致富的重任,所以会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走出去的机会,往往在社会观念和家庭压力下,他们会选择到农村以外的城市发展。

2.3 农村环境难以发挥自身特长

农村学校音乐课长期不被重视,甚至可有可无,音乐课由普通兼职教师担任,不设专职教师,致使有音乐专业技能的教师白白荒废了自身专业,这些因素直接影响音乐专业毕业生对工作的选择。音乐专业毕业生,前期投资高,花费大,只有在农村就业成本纯收入大于在校时的投资成本,学生才会选择到农村就业。另外,由于经济欠发展,人们收入普遍较低,学生家长一时间难以做到花费很多的心思和金钱让孩子接受音乐培训,由此也导致社会音乐培训机构少之又少,音乐专业毕业生在课余难以招募到学生,音乐专业技能难以发挥。

另外,婚姻问题也是影响毕业生到农村就业的重要因素。能在农村任教的教师普遍是专科或本科学历,既选择在农村任教,就要有扎根农村的决心,而现实生活中要找到符合一定学历要求的结婚对象却往往较难,很大程度地影响毕业生的就业选择。

3 针对农村音乐教育现状的解决对策

3.1 改变农村教育观念,配备专职教师

我国音乐教育家贺绿汀曾经说过:“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关系到整个后代的文化修养、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的大事,决不能可有可无,等闲视之。”音乐教育作为培养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手段,各教育部门都应提高对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认识,端正对音乐教育的态度,支持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制定相应的考核计划,建立系统的综合评价体系。同时,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开足音乐课,由专职音乐教师任课,课余积极开展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营造浓厚的艺术氛围。

3.2 加大对农村音乐设施的建设与投入

音乐设施的建设与完善是实现音乐课程标准化的保证。各级政府、学校要加大音乐器材的投入,条件较好的学校可配备高档乐器和教具,条件差的学校也要按计划给予适当的乐器和教具配备,以保证正常、稳定的音乐教学。

3.3 改善农村教师生活与工作环境

在生活上,虽然目前农村教师的工资水平有了明显的增长,国家对农村学校的投入也有了相应的增加,但是每年的相关配套投入难以得到保证。各地政府应组织专人,把农村教师应获得的待遇落到实处,如建设教师周转宿舍,解决暂时有困难年轻教师的住宿问题;把农村教师也纳入医疗、住房政策范围内,使农村教师也能享受到医疗保险、住房等惠民政策中。所以教育行政部门对农村学校的投入不能仅仅是发放政策,还应有一个稳定的保障制度,只有这样,学校才能平稳发展,才能提供给教师发挥自己才能、展现自己实力的舞台,给教师提拱了舒心便捷的生活条件,提高教师的工作热情。只有这样才能够留住教师资源,吸引新生教师力量!

另外,在教师职称等方面,国家应该给予农村学校相应的政策倾斜。农村经济相对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交通、信息不够发达,许多政策性措施、基本建设,先进理念等都优先在大城市推行,对于处于劣势的农村,如果能够在教师的职称评定,评优评先,教学研究活动等方面优先考虑,给予农村教师一定的政策倾斜,相信定能够使农村教师感觉到教育行政部门对其的尊重,从而产生心理上的平衡。

3.4 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对毕业生加以引导

据了解,广东省为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让更多的师范毕业生积极投入到农村去就业,拟定出台了一项关于毕业生到农村去上岗退费的优惠政策,既解决了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也解决了农村的师资不足,一举两得。我省的相关政府部门,也可根据农村教育师资现状与目前毕业生的实际情况,出台一些吸引优秀专业毕业生,并且易推行的优惠政策,从而正确引导毕业生到农村就业,进一步缓解就业压力。

参考文献

[1] 李迎春:农村教师生存现状研究――基于河南省的调查[J]中州学刊2010年7月

[2] 杨爱萍: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和就业指导对策研究[J].北方音乐,2014年12期

[3] 黄建华、何正华、傅大党:关于农村教师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7年第3期

[4] 慈航:农村教师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2006年1期

农学专业现状范文7

论文关键词:农业院校;社会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社会需求;大学生就业状况

1979年社会学恢复以来,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为适应中国社会转型与现代化发展的需要,我国不少农业院校开始向多学科、综合性方向发展,先后开设了社会学专业。目前,全国共有10余所农业院校开设了社会学专业。农业院校社会学专业教育作为现阶段我国社会学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蓬勃发展的高等社会学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在社会学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与综合性院校或文科院校的社会学专业学科建设相比,农业院校社会学专业学科建设历程比较短暂,人才培养经验相对不足,人才培养目标不是非常明确,人才培养质量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从一定意义上讲,农业院校社会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能够直接反映其所培养人才在理论知识、实践能力、个人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质量情况,从而进一步反映出农业院校社会学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与社会需求现状之间的契合程度。正因为如此,本文拟对我国农业院校社会学专业本科生就业现状进行分析,认农业院校社会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趋势,为今后我国农业院校社会学专业人才培养改革与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建议,以期进一步提高我国农业院校社会学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契合程度。

一、农业院校社会学专业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

从就业状况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评价调查方面,综合考察农业院校社会学专业大学生就业状况,在此基础上对农业院校社会学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契合度进行探讨。笔者选取了南京农业大学为个案,以该校4届毕业生为研究对象,采取文献研究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109名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了调研。

(一)农业院校社会学专业大学生就业特点

数据显示,南京农业大学某学院4届毕业生就业率为96.3%,整体就业情况较好,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该校社会学专业大学生就业状况呈现出以下三个特点。第一,就业地区集中化。毕业生就业地区主要集中在城市。调查数据显示,96.2%的毕业生选择城市作为就业地点,仅有3.8%的毕业生在农村地区就业,完全偏离了农业院校为“三农”服务的办学宗旨。农业院校社会学专业毕业生却很少有人到农村地区为农村社会发展与管理出谋划策,这一状况无法满足农村地区对于此类人才的迫切需求,不利于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充分发挥,也不利于“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第二,就业单位企业化。调查数据显示,62.9%的毕业生在企业单位就业;17.1%的学生继续深造;6,7%的学生在科研院所就业;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和教育部门就业的学生比例分别为5.7%、4.7%和1.9%,毕业生就业多集中在企业单位。第三,就业岗位多样化。社会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社会学理论知识和社会经济调研技能,能在科研机构、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政策研究、发展规划、行政管理、社会调研、市场分析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调查数据显示,有48.6%的毕业生从事与社会学专业对口的工作,51.4%的学生从事营销、文秘等工作,与社会学专业培养目标并不一致,其实质反映了社会学的专业结构不能适应目前的社会需求,课程设置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毕业生在社会学专业领域就业难的问题。

(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评价

如表2所示,用人单位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整体评价较高,其优良率为78.6%。具体来看,毕业生的个人品质较好,业务能力和知识水平则一般,特别是创新精神不足、实践能力和跨学科知识水平较差。调查数据显示,用人单位对学生的个人诚信评价的优良率为98.1%,对爱岗敬业评价的优良率为96.2%,对谦虚好学和进取精神评价的优良率分别为93.4%和91.4%。可见,学生个人品质与用人单位的需求相符合。用人单位对学生业务能力评价的优良率为70%,其中对学生协作精神、适应能力评价的优良率分别为77.3%和73.3%,对创新精神评价的优良率为60%,对实践能力评价的优良率为64.8%。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有待提高。调查数据显示,用人单位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评价的优良率为77.2%,而对综合知识评价的优良率为55.3%。学生综合知识掌握水平较差,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一定差距。

二、农业院校社会学专业大学生就业的制约因素分析

农业院校社会学专业大学生就业,与个人的价值观念、业务能力、知识水平等有密切的关系,而后者又直接受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制约。同时,其就业地区、就业岗位、职业选择等又受到市场需求的制约。此外,城乡差距和就业服务体制也会影响其就业状况。

第一,受人才培养模式的制约。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直接受到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目前,我国农业院校社会学专业在课程体系建设、师资力量等方面与综合院校和文科院校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尚不完善。首先,社会学专业学科未能紧密结合所依托的农业院校的特色和优势,确定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而是严格按照国家颁布的标准和规格来进行人才培养,因而未能形成自身的特色,在与综合型高等院校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其次,农业院校教学师资力量比较薄弱,从而影响了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第三,专业课程建设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轻视实践技能的培养,从而导致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欠缺。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学生在知识结构、知识积累、创新精神、实际操作能力等方面必然存在着不足,降低了农业院校社会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并进一步制约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

第二,受社会对人才需求结构的限制。一方面,转型期社会对于社会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不足。社会学是研究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机制的学科,社会学专业毕业生可以在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从事决策和咨询工作,也可以在民政部门、社会团体、公共事业管理部门从事社会保障、社区服务和社会工作等。但是,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管理事业发展缓慢,对于社会学人才的需求相对不足,无法为其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当前社会学专业人才需求状况是需求层次不断提高,具备社会学知识和技能的高级专门人才(硕士和博士)在劳动力市场上占优势。例如高等学校、研究院、研究所等单位需要具备扎实社会学理论功底和专业技能、从事教学或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高级人才,新闻媒体单位需要具备综合分析能力、能够准确把握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实质的专门人才。而农业院校培养的学生在理论知识水平、实践能力上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此外,由于部分用人单位对于社会学专业缺乏了解,一些适合社会学专业本科生就业的领域还没有得到有效利用,从而影响到社会学专业毕业生的人才需求量。

第三,受城乡差距的影响。我国长期以来实行城乡二元分割体制,城市与农村在提供就业保障、待遇和工作岗位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农业院校的办学宗旨是为“三农”服务,社会学专业学生应广泛参与农村社会经济事业发展和管理之中。但由于农村由于缺乏相应的就业保障,提供的就业岗位少以及待遇水平不高,对大学生缺乏吸引力。这严重制约了大学生向农村流动。

第四,受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影响。目前多数农业院校开展的就业指导大多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局限在讲解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卜.,而忽视大学生个性的塑造、潜能的开发和创新能力的引导,缺乏正确职业观的培养和职业生涯规划,导致就业指导比较狭隘,针对性较差,效果不理想。在此情况下,大学生对自己的素质、能力、学习和工作规划缺乏明确了解,增加了其就业难度II。同时,由于农业院校专业设置的原因,学校在组织就业洽谈会、招聘会时向农科专业倾斜而忽视社会学等其他专业,未能很好地发挥就业服务作用。

三、促进农业院校社会学专业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一)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与社会需求相契合

改革和完善农业院校社会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是坚持严格按照国家颁布的标准与依托自身优势资源相结合的人才培养原则。要遵循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总体培养目标,体现社会学专业的学科特点;同时要依托所在院校的优势资源,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与相关学科相配合创新课程设置,以培养复合型、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其次是坚持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契合的原则。重视分析社会需求,从专业建设出发去适应社会变化,从而为社会做出贡献。再次是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原则。通识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知识的掌握,而专、教育强调培养学牛的专业知识、实践技能。

改革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口标,并在教学教育过程中坚持落实贯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培养目标的符合度。高等!学校以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南以前对专业型人才的需求变成了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农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模式也要适时做出调整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并要存学校与市场的互动中实现学科性专业与职业性专业的联合。其次要调整社会学专业课程总体结构,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应具体针对当前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知识、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要求,宽口径,厚基石,加强科研活动和实践环节以及集体活动的培养,以培养学生形成完善的包括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的专业知识体系。这要求一方面注重提高学生创新能力、适应能力的通识课程教育,另一方面加强专业应用课程教育,同时要加强社会实践的教学以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再次要改善农业院校社会学专业办学环境。充分利用自身师资及学科资源优势,以特色求发展,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社会学人才。

(二)发挥政府政策调控作用,提供经济激励和制度保障,增强农村对大学生的吸引力

政府应加强宏观管理与调控,完善各种制度和政策,以激励人才向农村地区流动。首先,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的建设投入以改善基层工作的条件,逐步提高工作待遇,为大学生提供吸引力的生活和发展空间。农村基层工作条件艰苦,必须有同家政策的倾斜和保护。例如提高工资待遇水平,增加工作津贴和特殊津贴,允许带薪继续学习、进修和培训等;改善工作条件,改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环境,增强农村对大学生就业的吸引力。其次,政府要加快相关政策和制度的改革步伐,加大对毕业生劳动人事制度、就业制度、户籍制度等的改革力度,消除对毕业生流向农村的人为障碍,为社会学专业学生到农村就业提供制度保障。再次,建立合理的农村人才流动机制。要在全社会继续倡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农村工作者的风尚;加强农业院校与农村社会事业管理部门的联系,让高等学校参与农村的规划和建设,进行农村社会经济事业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有组织地安排学生到农村进行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经常互通人才供需信息,为学校培养适应农村需要的合格人才提供条件,同时为促进大学生流向农村就业提供平台。

农学专业现状范文8

Abstract: Farmers united co-operatives are a appropriate system for farmers’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The system is well developed in some places and peasants who join cooperatives get a good return. But supply of the system has the problem of insufficient supply .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status of famers united co-operativ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and makes policy recommendations of increasing the system supply.

关键词:农民;制度供给;专业合作社

Key words: farmers;supply of institution;united co-operative

中图分类号:S-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7-0240-02

1农民专业合作社制度供给问题的理论依据

1.1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种制度关于制度的定义多种多样,拉坦认为,一种制度通常被定义为一种行为规则,他们被用于支配特定的行为模式与相互关系。[1]诺斯认为,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秩序和行为道德、伦理规范,它旨在约束主体福利或效应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2]柯武刚,史漫飞给出的关于制定的定义是:制度是广为人知的、由人创立的规则,他们的用途是抑制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它们总是带有某些针对违规行为的惩罚措施。[3]制度的具体表达方式有很多,但是经济学家对制度的认识是具有共性的,他们都认为制度是约束经济主体行为的一系列规则。国际合作社联盟对合作社定义比较具有代表性:处于经济弱势地位的农民,为了维护自身社会经济利益,出于生产经营和社会消费需要,在自愿互利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实行共同拥有,民主管理的群众性经济组织。可见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一整套规则约束下的经济组织。入社农民的生产经营行为要受到合作社规章的影响。加入专业合作社的农民必须按照合作社规定的章程履行自己的义务,同时也将按照合作社章程享受到自己应得的收益。农民入社前的行为选择与入社后的行为选择肯定是有差异的,同时入社农民与没有入社的农民在生产经营行为的选择上也是有差异的。总之,入社农民的生产经营行为要受到合作社种种规则的约束,这一系列规则结合起来就是一种具体的制度形式,就是农民专业合作社。

1.2 制度经济学是把制度作为一种产品来研究的,既然是产品自然是有供给和需求的所谓制度供给,就是一种新制度的“生产者”在制度变迁收益大于制度变迁成本的情况下设计和推动制度变迁的活动,它是制度变迁的生产者供给愿望和能力的统一。[5]影响制度供给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宪法秩序,二是社会科学知识的积累和进步,三是制度设计和实施的成本,四是上层决策者的净利益。当经济主体对约束其行为的制度比较满意,无意也无力改变这种制度形式时,制度经济学就认为这种制度形式达到了供给和需求的均衡。制度的均衡是相对的,非均衡则是更为常见的状态。所谓制度非均衡就是经济主体对约束其行为的制度形式产生了不满,意欲改变这种制度形式而又尚未改变的状态。制度非均衡主要通过制度供给不足和制度供给过剩两种形式表现出来,前者是指人们对一种新制度的需求总是要先于这种制度的供给,也就是制度供给的时滞问题造成了制度供给的不足。后者是指相对于社会对制度的需求而言有些制度是多余的,或者是一些过时的以及一些无效的制度仍然在发挥作用。[6]

2农民专业合作社制度供给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农村确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本制度,农村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一种适合中国农村实际和农民自身产经营状况的组织形式也伴随着中国农村的这个制度突变而逐渐兴起。农民专业合作社对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提升农民话语权和社会地位,改善农村贫困落后面貌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应该看到,我们距离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功能的完全释放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其发展的现状并不是很令人满意,需要改善的地方还有很多。根据人民网的报道,截至2009年一季度末,全国有依法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达13.91万家,实有成员1200多万。虽然是不小的成绩,但是这与我国庞大的农业经济和巨大的农村人口相比,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还是过少,规模太小。2006年底全国有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乡镇数是12723个,占全国当年乡镇数34756个(不包括乡级行政单位街道和农场)的36.6%,其中,有实体型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乡镇数是5636个,占乡镇比重的16.2%,这两项指标间接反映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数量及大体上的分布情况,即我国约有64%的乡镇尚不存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如果按一个乡镇平均有18个行政村估算,意味着有39.7万个行政村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空白。[3]这与发达国家的农民广泛参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状况相比,我们要落后了许多。在发达国家,80%以上的农民参加了一个以上不同类型的合作社,农民1/3以上的生产资料是通过合作社采购的,1/3以上的农产品是通过合作社加工和销售的。[4]总之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制度供给不足的问题。

3农民专业合作社制度供给问题成因分析

3.1 中国农村的制度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在农村的普遍推行使中国农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农民已经成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坚定维护者。这就是制度经济学上所讲的路径依赖,也就是说当一种制度形成以后,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它会沿着原来的方向发展下去,因为任何一种制度形成以后都会相应形成一股这种制度的收益者,这些受益者会竭力维护这种制度的存在。

3.2 农民的社会科学知识储备不足在中国,农民是相对弱势的群体,这种弱势不仅体现在经济实力上,也体现在农民的整体素质较低。社会科学知识的匮乏使农民认识不到生产经营的组织形式也就是制度对自己的收益有着重要的影响。那种只是依靠扩大要素和劳动力的投入而将制度置之不理的增收手段再也不能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要求,要调动一切生产要素增加农民收入,包括制度形式的改善和调整。在其他要素既定的情况下,经济主体在不同制度约束下其收益会有显著的不同,更为合理的制度会明显增加经济主体的收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以后,在其它条件没有变的情况下中国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农民社会科学知识匮乏是长期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结果,并非短期内形成的,这样一个现实严重制约和影响了中国农民素质的提高和收入的增加,使他们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处于不利地位。农民的社会科学知识储备不足也是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制度供给的一个重要因素。

3.3 农村基层政府在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方面存在职能缺位和越位的问题基层农村政府缺乏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条件有效的审核和运作过程的监督和指导,致使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由于不能严格按照规范的操作规程进行经营,从而使它们没有能够善始善终,没有能够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同时在有些地方政府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又管得过多,出现了领办合作社的现象,甚至还给合作社委派领导人,把合作社当做政府部门的工具,农民根本就没有监督权和表决权,对合作社的发展丧失了信心,这些都严重违背了发展合作社的宗旨和本意。

3.4 农村地区信息流动性差信息也是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获得的信息越多,对这种新事物的认识也就越全面,反之则是对这种经济事物的认识就越不足。但是要想获得相关信息,必须首先拥有传播信息的设施和途径。在我国由于农村地区总体发展水平相比城市要落后得多,各种信息传播的渠道并不畅通,农民看不到合作社的实惠,不能确定这种还未建立的制度形式给自己带来预期收入是否要大于建立这种制度形式的成本。农民对合作社的不了解和对建立这种组织形式的观望和怀疑的态度是这种制度形式得不到推广和应用的重要原因。

4增加农民专业合作社制度供给的对策建议

4.1 经营形式因地制宜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适应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但是这并不是唯一的组织经营形式。在一些农业专业化水平发展较高,特色明显的地方,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提下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其实更能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关键是要让农民看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优势,确实能够给农民带来实惠,这样农民才会相信合作社,进而积极加入合作社。做到这一点的很重要的一步是要发挥经营效益好的合作社的示范和榜样的作用,带动没有入社的农民加入合作社,促进没有合作社的地方发展和建立合作社。

4.2 要继续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农村义务教育免费的制度已经实行,每一个农村儿童都应该完成最基本的九年义务教育,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才能促进整个农村社会的进步,进而促进农民社会科学知识的积累。要有针对性地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进行教育培训,使他们加深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等相关法律文件的理解,提高他们的领导素质。对于有条件的农村可以考虑与当地的农民合作经济的研究机构和专家结成互助对子,在专家指导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更容易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4.3 政府应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迅速发展创造条件首先,农村基层政府应该支持和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通过各种宣传媒介让更多的农民认识和了解合作社。其次,可以组织当地生产经营规模比较大的农户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状况较好的地方参观学习,让农民对专业合作社有一个直观的印象。再次,政府要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给与政策支持。最后,政府有责任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依法经营的指导,及时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予以制止,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长远发展。

4.4 继续加强对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首先是要加大对农村交通的投入。交通条件的改善能够大大促进农村的物资流动和人员往来,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促进生产经营方式(包括与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关的经营管理理念)和生产技术的交流,推动先进生产经验的推广和应用。其次是要贯彻落实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有条件的农村可以实现互联网进村入户,总之要努力拓展农村传播信息的渠道,让农民接触更多新鲜的信息,这些都有利于开阔农民的经营思路。

参考文献:

[1]科斯.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M].上海:三联书店,1991:329.

[2]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三联书店,1994:226 .

[3]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16、33.

[4]夏英.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及走势[J].中国经贸导刊,2009,(18).

[5]傅晨,刘梦琴. 广东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缘由、现状与政策建议[J].广东合作经济,2007,(2).

农学专业现状范文9

关键词 农技推广体系;现状;改革;建议;云南瑞丽;畹町经济开发区

中图分类号 F323;S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4-0285-02

畹町为国家一类口岸,位于中国的西南边陲,与缅甸邻邦九谷市一河相隔。1999年2月,国务院批准撤销畹町市,并入瑞丽市,设立畹町经济开发区,实行“政经合一”的管理体制,行使县级经济管理权限和行政职能,计划单列、财政自收自支。畹町经济开发区辖1个乡镇、1个农场、3个社区,总人口14 056人,其中农业人口6 608人,国土面积103 km2,耕地面积858 hm2。行政区划调整后,畹町没有省级财政户头,很难申请到中央、省级农业项目资金支持,本级财政困难,农业项目很难获得资金支持,以上原因构成了畹町经济开发区占据着重要的地理位置、面积小、人口少、资金少、项目立项困难的现状。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主体,是国家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1-2]。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是农技推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技推广工作的一支生力军,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3]。因此,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认清农技推广体系的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其今后发展的思路,对于提高当地农民科学技术水平、确保农业生产持续健康发展、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意义[4]。现将畹町经济开发区农技推广体系现状及改革情况作一概述。

1 畹町经济开发区农技推广体系现状

1.1 畹町经济开发区农业农机综合服务中心现状

2011年10月畹町经济开发区农业机构进行改革,德宏州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撤销原畹町经济开发区农技推广中心、农机股、甘蔗技术推广站、经作站,合并组建畹町经济开发区农业农机综合服务中心,核定事业编制30名。

畹町农业农机综合服务中心现有编制职工28人。其中:技术人员身份构成情况,专业技术人员19人,工勤人员9人,专业技术人员占总人数的67.9%;职称构成情况,高级农艺师1人,农艺师7名,工程师6名,中高级职称占总人数的50%;学历构成情况,研究生2人,本科9人,大专9人,中专3人,高中3人,初中及以下2人;年龄结构情况,50岁以上9人,40~50岁8人,30~40岁9人,20~30岁2人;推广专业分布情况,借用到其他部门工作的有7人,从事农机工作的有9人,从事甘蔗工作的有6人,从事农技推广工作的有6人,其中农技推广专业2人、热作栽培专业1人、植保专业1人、土肥专业1人、技工1人,主要负责全区粮作、经作、植保、土肥、农环、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技术推广及服务工作。

1.2 畹町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现状

2011年10月畹町经济开发区农业机构进行改革,德宏州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畹町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下划畹町镇管理,畹町经济开发区农牧局为业务主管部门。畹町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核定编制16人,其中3人是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其余13人是非农业专业工作人员,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工作是以镇政府中心工作为主,基本上脱离了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的工作职责。

2 改革取得的成效

2.1 农业生产持续健康发展

合并组建畹町经济开发区农业农机综合服务中心,技术人员专业配置趋于合理,工作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工作效率大幅提高。2012年畹町经济开发区完成作物推广种植的面积为2 726.4 hm2,比2011年的面积2 536.1 hm2,增加了190.3 hm2,增长率为7.5%;总产量为39 893.5 t,比2011年的27 533.5 t,增产12 360 t,增产率44.9%;总产值5 571.6万元,比2011年的5 204.3万元,增加367.3万元,增值率7.1%。

2.2 农业机械现代化稳步推进

农机技术人员与农技人员工作配合达到前所未有的协调,农机技术与农艺措施相结合,水稻机插秧技术引进示范获得成功。2012年4月畹町经济开发区引进水稻机插秧技术,示范面积3.33 hm2。通过软盘育秧,机耕机耙、插秧机规范化栽插、科学管水、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机收等措施的实施,示范区水稻平均产量9 195 kg/hm2,比2011年常规栽培的7 650 kg/hm2增产1 545 kg/hm2;2013年水稻机插秧技术示范面积扩大到33.5 hm2。

2.3 经济作物推广成果显著

2012年经济作物推广种植面积达1 346.6 hm2,产值1 445.5万元,其中,青枣面积33.3 hm2,通过嫁接、配方施肥、疏花疏果、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指导,提高了果品质量,平均产值超过15万元/hm2;天然橡胶新品系云研77-4引进示范推广844.4 hm2,获得德宏州农业局科技进一等奖;随着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推进,畹町经济开发区经济作物逐步由传统的常规栽培转变为设施栽培、集约化经营,蔬菜、水果大棚避雨栽培,滴灌、喷灌系统的应用从无到有,并不断扩大示范推广面积。

2.4 植保工作顺利开展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每月开展4次定点系统调查,按时上报病虫害发生防治信息,及时下发各村小组农作物病情通知,指导农民科学用药,确保农作物安全生产。2012年全区农作物推广种植面积2 726.4 hm2,完成防治面积3 780 hm2次,为大面积农作物增产提供了保证;外来入侵有害生物薇甘菊防除面积248.1 hm2,完成省级下达任务的109.4%,有效控制、减少了蔓延危害面积;2013年获得中央水稻病虫害防治项目支持。

2.5 土肥、农环、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有序开展

制定了《畹町经济开发区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指导意见》,安排测土配方施肥省级监测点3个、部级监测点1个,指导农民科学合理施肥,为农作物获得高产高效提供技术支持;根据《2012年度云南省农业面源污染调查方案》要求,完成辖区内农业面源污染调查;根据《云南省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实施方案》要求,调查采集土壤样品16份;2012年共计检测蔬菜样品1 000份,发现6份蔬菜样品农残超标,超标率0.6%,通过检测,实行系统跟踪调查,严禁超标蔬菜进入市场流通,以确保人民群众生活消费安全。

2.6 农业合作组织不断发展壮大

成立了畹町经济开发区农机合作社,全区80%的耕地实现了机械化耕作,水稻机收全覆盖,水稻机插秧技术示范33.5 hm2;成立了畹町民兴蔬菜合作社,社员达到400人以上,蔬菜种植面积每年266.7 hm2。

3 存在的问题

3.1 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承担的农业服务职能被普遍弱化、淡化、行政化

畹町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下划到乡镇管理后,非农业专业工作人员占了大量编制,镇政府交办的其他工作成为了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的主要工作,基本脱离了参与制订农业技术推广计划并组织实施;组织农业技术的专业培训;提供农业技术、信息服务;对确定推广的农业技术进行试验、示范;指导下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群众性科技组织和农民技术人员的农业技术推广活动的主要工作职责。

3.2 畹町经济开发区农业农机综合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分配不合理

目前,有21人从事农机、甘蔗等推广工作,仅有6人从事农技推广工作,负责全区粮作、经作、植保、土肥、农环、农产品质量安全、委托农业执法及数据整理、总结、材料编报等技术指导服务和日常工作,农技推广人员长期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

3.3 农技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知识老化

农技人员整体专业技术知识老化,工作方式传统落后,外出培训和受教育的机会较少,专业知识更新慢,如不及时补充新鲜血液,充实农技推广队伍,几年之后就可能出现青黄不接的状况[5],难以满足建设现代农业的需要。

3.4 经费投入不足,技术装备落后

地方财政有限,对农技推广的投入严重不足,加之上级主管部门对畹町经济开发区农业项目扶持资金较少,导致畹町农技推广体系形成“有钱养兵、没钱打仗”的局面。主要表现:一是缺乏必备的科技服务培训设备、检测仪器、交通工具;二是缺乏农技推广经费。

4 畹町经济开发区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建议

4.1 强化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的农业服务职能,建立健全现代农技推广体系

畹町镇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不论是农业局管还是镇政府管,都应以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为中心工作,制订符合当地的农业技术推广计划并组织实施,组织农业技术的专业培训,提供农业技术、信息服务,指导农民应用科技实现农作物增产增收。建立健全以县级农技推广单位为依托,乡镇农技服务站为单元,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中介的现代农技推广体系,建立健全以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为核心,农技推广机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种植大户等多元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6]。

4.2 农机技术与农艺措施相结合,加大农业资金投入,积极争取农业项目

农机技术人员与农技人员应按当地推广实际需要进行合理分工安排;加强农技人员管理,并根据专业合理配置,明确农技人员的岗位职责、任务量,建立激励机制,调动农技人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升工作效率。地方财政应确保农技推广工作经费,涉农部门应积极争取省、州级农业项目扶持资金,不断开展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及推广[7]。

4.3 加大农技人员培训力度,提高职业技能和整体素质

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对科技人员进行分层次的继续再教育,积极争取年轻技术人员外出培训机会,逐步提高科技人员职业技能和整体素质,以尽快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5 结语

畹町经济开发区从人口、面积上来讲,相当于其他县市的较小乡镇,畹町农业农机综合服务中心以较少的农业专业技术人员承担了全区的农业技术推广及服务工作,实现了农机技术与农业技术的集合,农技推广实现了机耕机耙、栽培、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农残检测、机收等技术集成服务。只有不断完善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充分调动年轻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通过农机技术的推广应用,农作物高产高效栽培技术集成示范推广,才能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促进畹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6 参考文献

[1] 郑琼,董金梅.我国农业推广体系建设的思路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9):32-33.

[2] 李建霞,何文廷.关于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J].新农村,2011(3):161-162.

[3] 胡栋礼.关于太湖县乡镇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0(12):348.

[4] 马林仙.昭阳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措施及成效[J].现代农业科技,2010(16):360.

[5] 杨任宽,陈本贵,徐文荣.淳安县农技人员现状分析及加强农技推广能力建设的建议[J].杭州农业科技,2008(1):13-15.

农学专业现状范文10

当前,浙江省农业已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一大批有知识、懂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人才。特别是近年来,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使农村发展的基层设施,整体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变。但随着农业商品化、规模化、机械化的逐步形成,农村合作经济已经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新关口。这个关口需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主要力量———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提升发展层次、规范组织行为,农业龙头企业及农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的匮乏是制约农村合作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改变农村合作经济现状,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关键问题是要有合格的农村合作经济人才。以合适的模式加快农村合作经济人才的培养步伐、全面提高农村合作经济人才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建立有利于农村合作经济人才培养的模式和环境,是当前浙江省发展农村合作经济建设中的一个十分重要而紧迫的问题。

鉴于此,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从2007年开始进行了浙江省农村合作经济人才培养项目(以下简称项目)的系统研究与实践,在理念创新的基础上,争取各级政府的支持,构建了浙江省农村合作经济人才培养体系,招收并培养浙江省农村合作经济人才,为浙江省发展农村经济服务探索出一条可行并可持续发展的农村合作经济人才培养的新路子。

项目主要内容

1.组织实施了全面的浙江省农村合作经济人才现状与需求调整为了清楚地了解浙江省农村合作经济人才资源现状和未来需求,在浙江省供销合作社的指导支持下,学院经过认真的研究与筹划,在2007—2009年分期分批调研的基础上,于2010年组织了由近200名师生参加的调研,对省内杭州、宁波、温州、嘉兴、湖州、绍兴等11个地市、80个县(区)、乡镇的基层社和农村专业合作社人力资源现状和未来需求进行了实地调研。为保证调研的水平和质量,学院制定了完善的调研方案、调查问卷和调研宣传提纲。

全体调研人员深入到近300个乡镇、1026个农村专业合作社,直接接触农村专业合作社人员1500余人次,召开县(区)、乡镇基层社主管人员及农村专业合作社主任座谈会20个,访谈100余人,收回有效调查问卷854份。本次调研活动是学院在上世纪90年代末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兴起以来的一次最大范围、最全项目、最多数据、直到基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村合作经济人员现状和需求的调查。通过对调研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研究,获得了大量的信息,形成了系统的调研报告。基于此,学院进一步完善了面向浙江省农村合作经济人才培养体系和方案,明确了学院设立面向浙江省农村合作经济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坚定了履行为浙江省培养农村合作经济人才责任的决心。

2.构建了“两类定向、双元多层”的农村合作经济人才培养体系针对浙江省农村合作经济的现状和不同层次的人才需求,学院逐步建立了“两类定向、双元多层”的农村合作经济人才培养体系。“两类定向”即三年制定向培养和“2.5+0.5”定向培养;“双元多层”是面向在岗在职人员的农村合作经济管理、农产品加工与检测、连锁经营管理等多方向、多层次学历教育和在职培训。

在省、市、县三级政府的支持下,学院推出了“大学生社倌”计划和“双元多层”教育。“大学生社倌”计划采用两类定向方案。一类是三年制农村合作经济管理方向,即面向中职农艺类毕业生实行单招单考,工商企业管理专业高职,涉农企业骨干及农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趋向。另一类是“2.5+0.5”农村合作经济管理定向培养,即每年在全院三年级学生中报名,挑选100名学生参加,0.5学年的农村合作经济管理方向专门培养,农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人员趋向。“双元多层”教育。一类是学历教育,招收供销合作社系统内在岗在职,并已获得中级技能证书人员,三年制连锁经营管理、农村合作经济专科。另一类是非学历教育,根据供销合作社系统内农业龙头企业、基层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需要,开展农产品经纪人、农产品加工与检测等多方向教育培训以及供销合作社系统特有工种的培训,取得专项证书或特有工种的中、高级技能证书。

3.以新的理念和思路创建实施了人才培养模式在浙江省农村合作经济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中,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只有建立一个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律的恰当培养模式,才能保证所培养的人才为社会所用。要为浙江省农村培养合格的农村合作经济管理人才,第一必须使他们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符合未来工作岗位的需求,同时也符合他们今后接受毕业后教育和经济管理继续教育的需求;第二创造贴近农村合作经济实际的人才培养氛围。学院针对“两类定向、双元多层”的农村合作经济人才培养体系,分别制定了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明确了各层次人才培养的侧重点。“两类定向”即面向涉农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通过培养合作社理念和现代经营意识,进行基本素质、管理素质和实际技能培养。“双元多层”是根据在岗在职人员的岗位诉求和自身发展的需要,通过三年学历教育或短期培训教育,更新理念,进行岗位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教学,强化专项技能培训,以适应各自岗位工作和自身发展的需要。

4.卓有成效地推进了农村合作经济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从教育培养的角度出发,做到所培养的农村合作经济人才能够“下得去、留得住、作用好”,要求在保证教育教学水平质量基础上,必须做到人才培养紧密贴近农村实际情况。为保证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学院2008年在浙江省社的支持下建立了农村合作经济管理人才培养体系的载体——浙江省农村合作经济人才培养基地。基地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地市一级基地。学院与全省11个地市供销合作社、浙江省社的5家直属企业集团签订校社合作、校企合作协议,这些基地的建设要求主要在于教育教学条件的优化和教师队伍的建设;二是建设以农村合作经济管理教育教学为切入点的县(区)基地。学院分别选择可以在本省发挥较好辐射作用的萧山、平湖、绍兴、安吉等17个县(区)供销合作社作为农村合作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的基地,并与其签订共同培养新农村人才培养的合作协议。学院和基层社按照农村合作经济人才教育标准要求对基地进行建设,基地建设纳入县(区)社整体规划发展中,以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和人才培养的质量,保证基地得到持久的建设并很好地发挥作用。

通过建设和教学实践,学院基本达到了以教学切入、全面提升基地整体水平,发挥区域辐射的作用。几年来,农村合作经济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农村合作经济、为农技术服务与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目前,基地已发展到全省的21个县市,还拓展建立了10个农村合作经济研究基地。学院通过这些合作机制跟踪农业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动态、开发涉农教材、开展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组织技术服务和指导等,不断丰富基地内涵,拓展基地功能,紧密了与系统和“三农”的关系,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5.“农民点菜、学院送餐”的社会服务为农村合作经济人才培养、教师队伍建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说县(区)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是农村合作经济人才培养体系的载体,那么为农村合作经济人才培养的教师队伍建设就是这个体系的核心。学院颇有创意地推出了“农民点菜、学院送餐”的社会服务模式,充分发挥了专业教师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学院在每年年初以年会形式通过省、市供销合作社向县(区)、乡镇供销合作社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菜单”(培训及技术服务内容),让农民“点菜”,然后根据这些“菜单”,制定计划,实施“送餐”。每年利用寒暑假,组织师生开展“春季调研”、“暑期社会服务”活动,组织了“农产品流通服务”、“农产品生产与加工检测”、“农村网络信息化技术”等专业教师团队,以支持指导供销合作社系统内各县(区)、乡镇基层供销合作社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为主要任务。这些教学团队深入基层、深入田头、深入农户“送餐”服务,实地进行操作示范、指导答疑。一方面教师服务于农民,同时教师也在“送餐”服务中将基层社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及需求带回学院,不断丰富充实和修正农村合作经济人才培养方案,真正实现了教育切入、教学相长、以教促学、全面提高。这一有创意的举措作用明显,受到县(区)、乡镇基层社和人才培养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广泛欢迎。

项目创新点

以市、县(区)供销合作社与学院签署协议的形式建设农村合作经济管理人才培养基地。此举可把农村合作经济人才培养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贴近基层、贴近农村。同时全面提高县(区)、乡镇基层供销合作社建设整体水平,并成为当地农村合作经济技术服务与人才培养的辐射基地。以“农民点菜、学院送餐”的社会服务形式支持农村合作经济人才培养中的教师队伍建设。此法一举多得,既弘扬了教师的奉献精神,促进了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同时又提升基地、基层社整体水平和影响;建设了教师队伍。

根据浙江省农村合作经济人才需求的实际,建立了面向县(区)、乡镇基层供销合作社和面向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两类定向,双元多层”招生就业模式,并得到了财政支持政策,保证了生源质量和就业空间。根据浙江省农村合作经济人才岗位工作的实际要求,建立了适合农村合作经济人才培养需要的“大学生社倌”计划,“双元多层”的教育教学模式,形成了不同的课程体系、内容结构和个性化培养,同时为毕业后继续教育奠定了基础。

项目应用推广意义

本项目最明确的效果是培养合格的农村合作经济人才,自2009年起至2011年,“两类定向、双元多层”总计招生学历教育300人、非学历教育1万余人,现已有110名毕业生服务在县区涉农企业以及农村专业合作社。

项目涉及到浙江省农村合作经济人才培养的各个改革建设项目点,取得了较好的建设成绩,并且在每个建设项目中都还留有足够的发展空间,有较大的延展性。农村合作经济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同样可以为农村合作经济人才的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发挥作用,具有可持续性。该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有助于稳定浙江农村合作经济人才队伍,强化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者的岗位作用。

农学专业现状范文11

关键词:农村;新教师;专业发展困境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3.069

1研究方法与内容

1.1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叙事研究的方法进行,选取了K中学新入职教师李老师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建构有意义的教育故事,展现农村新教师的专业发展的各种困境,引发读者思考一个颇具潜力的农村新教师的优势为何不能转化为现实。

1.2研究内容

本研究从科层困境、心理困境、技术-理性困境、专业困境和道德困境五个方面来分析农村新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科层困境指因学校和教育体制中的行政部门的组织是科层的,教师必须服从科层的权威,但是这种科层的权威在某些方面阻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使两者之间存在矛盾。心理困境指由于心理激励的缺失而导致的专业发展的困境。技术―理性困境指因学校对规范的教学模式缺乏典范的指导,从而阻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专业困境指教师缺乏对教育的理性思考,对教师职业自我认同感低,把教师职业看作一种谋生的手段,而不是自我实现的途径之一。道德困境指教师没有形成来自于共同体的价值观、理念和理想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2研究结论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的潜能转化为现实的过程,在职业生涯发展的起始阶段,新教师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各种困境和危机,但是教师们最终总会克服困境,实现潜能与现实之间的转化,最终逐渐成熟。可是本文的研究对象李老师的潜能在转化为现实的时候遇到了巨大的困境,这种困境使得李老师的专业发展意识未能萌发,她尚处于教师专业发展将要萌发却未能萌发的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李老师自身的潜能优势也逐渐的变弱。在学校内部,多种多样的矛盾在教师身上汇聚和交融,这些矛盾使得教师的潜能难以转化为现实。

2.1农村新教师的专业发展处于一种引而未发的状态

农村新教师的专业发展处于一种引而未发的状态。本文中教师专业发展的引而未发的状态指的是虽然农村新教师具备了专业发展的潜能,但是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的影响,新教师并不具备能把这种潜能转化为新教师专业发展的实然状态的能力。

新教师专业发展遭遇的困境具体表现为:科层困境、心理困境、技术―理性困境、专业困境和道德困境。科层权威的过度运用使得新教师不得不在一定的监控之下执行学校领导分配的各项任务以及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尽管某些任务和制度的规定是不合理的,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的,但是新教师却不得不执行;心理困境的最大的表现便是新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尚未被激发出来,新教师缺失了专业发展的自主性;新教师在技术―理性方面遭遇的困境是她对规范的教学模式缺乏一个清晰的认识和理解,不知道一节课上到什么程度才能算作是一节好课,不知道标准化的教学是什么样子;专业困境的存在让新教师很难静下心来对教育进行理性的思考,包括对教育目的、教育本质、教育理想等的思考;道德困境的表现是新教师在专业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形成对自身工作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对学生缺少了一种爱。

2.2农村新教师的专业发展处于一种支持缺失的状态

农村新教师的专业发展处于一种支持缺失的钐,这种支持缺失的状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环境支持的缺失;二是专业互动的缺失。

2.2.1环境支持的缺失

一个新教师的专业发展必然会受到她所处的环境的影响。K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环境的缺失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校长不能给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一种积极的正面的引导。校长的水平和素质决定了校长能否为新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一种积极的支持。在K中学的观察发现,K中学校长的能力非常的有限,不足以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来较大的积极的引导。

其次,一个新教师进入到一个教师岗位,不管她以前有没有教学的经验和经历,进行相关的教师培训对她将来的专业发展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李老师从未有过相关的教学经历,教学对她来说是陌生的。在这种情况下,李老师非常需要参加有效的教师培训。经过访谈,我了解到K中学的教师培训不仅非常少,而且极为低效。很多培训注重的是形式,而不是实质。教师们反映这种培训并未对他们的专业发展带来较大影响,反而浪费了他们的时间。

最后,教师教科研的缺失。教科研对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有重要的影响,教师能够使教师更加清晰的认识和理解教学中的关键事件,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但是,现实的教科研并不是有效的,它更加注重形式,而不注重对老师实质性的帮助。

2.2.2专业互动的缺失

教师之间关于教育教学工作的互动对于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从研究来看,教师之间的互动少且低效。主要表现为:新老师教师之间的互动的缺失和教师专业发展自觉性的缺失。研究发现,新教师作为自身专业发展的主体缺失了专业发展的自觉性。在这样的情况下,新教师很难与其他教师产生专业发展的互动,其专业也很难获得较大的发展。

2.3农村新教师的专业发展处于深受科层权威压抑的状态

科层权威的过度运用对教师的行为产生一定的限制。首先,K中学的领导没有能力为教师创设促进教师发展的工作任务,他所提供给教师的是过多的对于教师专业发展无益而教师又不得不做的事务性的工作。这些事务性的工作挤占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空间。结果不仅没有成功的实现领导的意图,反而限制了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其次,学校以各项制度规定约束和规范教师的行为,这限制了教师的专业发展的施展空间。不管是对教师的各项制度规定,还是对学生的各项制度规定,教师都是最直接的执行者,是实现学校领导意图的工具。此外,K中学还存在对教师和学生的各项惩戒制度和一日常规等,这些制度如果制定的不合理将会限制教师的行为。现实情况是,K中学的领导没有能力制定出符合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制度。他们目前制定的各项要求对教师的教学和工作行为形成了一定的限制。这让教师必须按照领导的意图去做,如果达到了领导的要求,就会受到奖励;如果达不到领导的要求,就会受到惩罚。

2.4农村新教师的反思能力与专业发展处于不良的互动状态

农村新教师教育反思能力不足,在现有的教育环境下极易形成行为趋同的问题。农村新教师是在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逐渐获得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认识和理解的,但是由于农村新教师缺乏一种教育反思的能力,他们与他人的互动过程并不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而是被动接受的过程。在这样的情况下,新教师很容易形成行为趋同的问题。

首先,新教师与学校领导的互动为非良性互动。上文我们已经分析过K中学李老师不得不按照学校领导的要求去开展工作,她是实现学校领导意图的工具。由于李老师缺乏了一种有关教育的反思能力,她自身无法意识到自己的工作是低效的、非科学的。她觉得按照领导的要求来做就是对的,否则就是错误的。在这个过程中,她没有能力形成自己关于学校领导行为的判断能力,只是一味的认为是正确的,是必须服从的。这样李老师在自己的理念上就会认同学校领导的一些做法,并将这些理念贯彻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这是对学校领导理念认知上的趋同。理念是行为的指导,李老师对于自己教育教学工作的处理实则是与学校领导理念认知上的趋同。这种趋同对于李老师的专业发展来说并非是一件好事。因为学校领导的某些管理理念本身就是与教师的专业发展相背道而驰的。

其次,新教师与学校同事的互动为非良性互动。一个群体长久以来所形成的共同的态度和观点,会影响到参与者的行为。李老师在与学校老教师的互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对于自我的认识。刚进入到教育的场域的时候,充斥在她眼中的是激烈的师生冲突以及老教师对师生冲突的处理。在学校教育的场域中对于某些教育事件的处理成为了教师在学校共同生活的共有的观点和态度,这样李老师很容易的跟着老教师见样学样,机械的简单的去处理师生冲突,而不会反思这样处理师生冲突会对以后的师生关系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但是由于她缺乏一种教育反思能力,她所形成认识只是对于其他教师的做法的浅层次的了解而已,她没有能力对这些做法做出正确的符合自己的判断。她不会去思考其他教师的某些行为的背后的原因,也不会思考其他教师的做法是否合理。李老师没有经过深刻的教育反思而形成的某些行为只是老教师某些行为的一个复制品,新教师很容易跟老教师形成行为趋同的问题。李老师跟学校领导以及学校老教师的互动是一种非良性的互动,这对李老师的专业发展起了很大的反作用。

2.5农村引进新教师的举动并不必然带来农村教育的改进

农村引进有素质、有学历的新教师的举动并不必然带来农村教育的改进,因为新教师的这些素质并不必然转化为实然的教育教学能力。在这种“现实冲击”下,他们感到困惑、焦虑、力不从心甚至感到强烈的挫折感。

农村新教师是农村教育发展的助推力量,其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不容忽视。能够考上教师的大学生具有几点共同的特征:首先,要具有较高的素养,不仅具有专业课知识,还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其次,最终能考取教师岗位的大学生必定经受住了层层的严格筛选。他们具有较大的发展的潜能。但是这种潜能并未能顺利的转化为现实,不能转化为必然的教育教学的能力。一个刚走出大学校园的新教师,在没有任何社会阅历的情况下,进入到一个全新的h境中发展,其行为必然会受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一个刚从城市毕业的新教师到农村学校去任教,受农村特殊环境的影响,新教师成长过程中的一些矛盾会更加突出,他们在专业发展的过程中遭遇的科层困境、心理困境、技术―理性困境、专业困境和道德困境使得新教师专业发展的潜能并未能转化为现实。同时,从研究来看,农村新教师由于缺乏一种教育反思的能力,在现有的环境下极易形成趋同的问题,他们在发展的过程中会深受老教师的某些不良影响,这些使得新教师并未将自身的优势发挥出来。如此看来,农村引进有素质、有学历的新教师的举动并不必然带来农村教育的改进。

参考文献

[1]王波.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个案探析[J].全球教育展望,2005,(3).

[2]周本东.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阻碍性因素研究――以响水县小尖镇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9).

[3]D.P.约翰逊著.社会学理论[M].北京:国际文化公司出版,1998.

农学专业现状范文12

关键词: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现状;成长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270-02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教师专业化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成为我们当今教育界的热门话题。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教育改革的成败在教师,只有教师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才能造就高质量的教育。农村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农村薄弱学校及其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直接关系到了我国基础教育的质量,也关系到我国教育改革的成败,所以,关注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尤其是农村薄弱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积极探求促进农村薄弱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提高农村薄弱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对于我国整个教育的健康发展都有着深远的意义。那么,究竟什么是教师的个人专业成长?我们现在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如何,又有哪些途径可以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成长呢? 下面我将从以上几个方面来谈谈我的看法。

1.什么是教师的个人专业成长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涯中,基于个体经验,依据职业发展规律不断提升、改进自我,以顺应职业发展需要的过程。[1]教师个人专业成长是当代教育的一个热点,其本质是教师在职业生涯中专业素质不断成长的持久历程。

2.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现状

农村学校处于农村,有的甚至非常偏僻,落后,各种信息相对比较闭塞。我们不可否认城乡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距,国家现在虽然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努力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众所周知,要做到各种教育资源都非常均衡是很难实现的。现在,农村的办学条件相比往昔有了根本性的改善,各种远程教育信息进乡入镇,课程提高培训时时有之,教师的视野相对有了开阔,一部分教师的专业素养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但由于地域的限制,历史的因素,教师资源的相对滞后,农村教育还是不尽人意,令人堪忧,不能满足人民群众优质教育的需求。

2.1择校热,家境稍好的都往城镇上挤,造成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雪上加霜。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承受的教育费用低,家长没有什么经济负担,谁都渴望得到更优质的教育。农民守望薄田的人越来越少,进城务工的队伍不断壮大,农民工子女入学条件越来越宽松,家庭条件稍好的学生有望进城就学。农村学校资源条件本就不如城里学校,加上好的生源流失或被蚕食。面对的是中下等学生,教育的难度加大,工作强度大,心理压力大,教育成效低,造成了不少农村薄弱校。这几年农村学生在校数量剧减,学校人气不旺,教育教学氛围不浓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的发展,从而影响了教师专业的发展。

2.2教研工作氛围不浓厚,流于形式。农村学校班生数少,教师数也少,往往一个年段二至四个班,一个学科才一二个教师,很难营造热烈浓厚的教学教研氛围,很难有效地开展好集体备课活动,形成多家争鸣的互动局面,达到教学相长,优势互补的成效。教研组组织公开课只是流于形式,蜻蜓点水,草草了事,应付检查。校本教研应有的作用没有发挥,教而不研,研效甚微,没有深层次的东西,难以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3.教师如何有效实现专业成长

傅建明在他的专著《教师专业发展——途径与方法》中,比较全面地概括了当前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七种模型,并提供了相关案例,对指导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有很高的实用价值。这七种模型是:基于"教历"的教师发展、基于"研究"的教师发展、基于"自主"的教师发展、基于"教学反思"的教师发展、基于"教学合作"的教师发展、基于"同伴互助"的教师发展、基于"专业引领"的教师发展。[2]

3.1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纯洁精神素养,为专业成长保驾护航。教师的职业良心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础,是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内驱力。只有热爱教师职业,忠诚教育事业,不仅把教师当做一种职业来做,更要把教师当成一项事业来经营,成为自己毕生的追求,以教书育人为己任,才有教师职业的责任感,才能热爱学生,关心学生,以人为本,真诚地对待学生,研究学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对神圣的职业有敬畏感,不满足现状,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刻苦钻研,认真教学,精益求精,不断充实自己,发展自己,消除职业倦怠感,摒弃怨天尤人的消极思想。

3.2营造良好的读书学习氛围,使之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加油站。

3.2.1"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一桶水从那里来?很重要的一个途径就是学习。教师作为世人眼中的"文化人",理应养成不断学习的良好习惯。(1)阅读书籍。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理论的提高,没有理论支撑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选学一些教育理论经典书籍,通过读书加深自身底蕴,提高自身学养,让自己浸润在文化的滋养里。教师只有在不断的学习,不断地探索中,陶冶自己的情操,扩大自己的视野,才能在不断的社会进步中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有更多更新的知识来面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3]

3.2.2教学反思。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种自我反思的过程。反思帮助教师把经验和理论联结起来,从而更加有效地运用自己的专业技能。

任何一个教师,哪怕是一个高明的教师,在其执教的过程中也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审视和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决策和教学结果,可以有效地纠正教学观念、教学行为上的偏差,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提高自我觉察水平和教学监控能力。

(1)教后记。教师上完一个课题之后,及时分析总结这一课的成败,重新认识和作出评价,肯定成绩,找出存在问题,分析具体原因,及时提出改进教学的措施。

(2)群团反思。教师的个人反思与"个人理解"毕竟有一定的局限,如果有同事参与相互讲座、共同分析,提供不同意见,可以促使教师借助集体的智慧,不断矫正个人理解的偏颇,从而进行更深刻、更全面的反思,使教师理念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

"世界上没有所谓太迟了的事情,如果你今天不去做,那才是真正的太迟了"。今天我们做教师,不光要给孩子满分,还要让孩子满意,使孩子满足。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然要有自己的理想。乐于奉献,敏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实践,善于总结,所以我们教师要不断成长。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司编写.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