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简述人力资源的基本特征

简述人力资源的基本特征

时间:2023-09-24 10:52:13

简述人力资源的基本特征

简述人力资源的基本特征范文1

下面笔者通过具体事例从五个维度谈谈如何提高这方面的能力。

1.如何描述地理概念

概念型试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地理概念的理解、对地理概念内在规律和本质的把握和阐释能力,对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试题信息的能力要求较高。

【例1】下图为我国某地等高线图。读图,回答问题。

说出该地区的地形类型名称和甲地地形部位名称。

解析:根据等高线示意图,可知该处最高海拔不超过500米,等高距为10米,高差小,地形为丘陵;甲地位于两个山顶之间的低地,为鞍部。

2.如何描述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特征

常见的关键词有:简述(描述、阐述、说出、分析);特点、特征。

常见的题目有:描述区域自然地理特征(位置特征、地形特征、气候特征、河流的水文和水系特征)、人文地理特征(农业地域类型特征、工业区位特征、人口和城市分布特征)。

【例2】中南半岛自然环境得天独厚,勤劳的人民在这片土地上劳作、生息、繁衍、发展。读下图,回答问题。

阐述中南半岛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解析:在描述特征类试题时,我们要建立思维关联图,掌握描述的方向和角度,如下图所示。

【例3】读图,回答问题。

(1)图甲中所示地区的地形类型是。

(2)据图乙分析,与Q城相比较,B城的气候特点有何不同?形成两地气候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

(3)据图甲、图乙中的信息,概括出B城附近河段的水文特征。请答出三项。

解析:该题涉及对地形特征、水文特征和气候特征的描述和阐释,我们同样可以构建思维关联图(如下页图所示)。

3.如何描述地理事物时空分布特征和发展变化规律

一般要从两个方面描述地理事物分布特征:空间分布(延伸方向、空间递变规律)、时间分配(季节和年际变化的大小)。

对地理事物发展变化的描述,试题一般要求描述某地理事物发展变化过程,如城市化过程、某天气系统过境(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变化、风向变化及产业结构的变化等。

【例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三江源地区位于青海省南部,农业生产以草地畜牧业为主。20世纪50年代以来耕地面积比重增加。该地区是我国冰雹天气多发地区,但近61年来冰雹天气次数呈下降趋势,冰雹成灾次数呈明显上升趋势。下页图为三江源地区1950―2011年各月雹灾累积次数统计图。

简述三江源地区冰雹灾害的年内分布特征。

解析:本题要求描述的是冰雹灾害的年内分布特征。由图可知,冰雹灾害主要发生在5―9月,其中,8月最多,11月到次年3月无冰雹灾害,很明显,冰雹灾害年内分布不均。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主要在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分析和说明的思维过程中体现出来。最基本的思维活动是分析,分析问题的能力包含着综合的能力。

4.如何阐释地理事物或现象的成因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高考试题中经常要分析的成因有:气候特征(包括气温、降水)的成因、河流水文特征成因、某种自然灾害的成因、农业(工业、城市等)区位因素的变化成因等。原因分析类的试题一般从自然原因、人为原因角度进行分析解答。自然原因包括地形、气候、水文等方面的原因,人为原因侧重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例5】阅读图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洛杉矶及周边地区晴天较多,海滩、沙漠等多样的景观为电影拍摄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下图中左图是该地区盛行风作用下形成的某一新月形沙丘局部图,右图是沙丘所在地风频图。

(1)从洋流和大气环流分析该地区晴天较多的原因。

(2)结合右图,判断左图中箭头所指方向并说明理由。

解析:思维过程如下图所示。

5.如何对地理事物或者现象进行说明和评价,并提出可行性或者合理性措施

常见的试题格式是:评价(阐释、说明)……条件;分析……影响(作用、意义);提出……措施(对策、治理方法、建议、发展方向等)。

对问题的评价要从利、弊两个方面进行阐释;区位因素评价一般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个方面进行阐释。

对影响类试题应该从经济、社会和生态的角度进行阐释。

措施类试题一般要求提出环境问题、自然灾害的治理措施,人口、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方法,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及区域经济发展带来问题的解决措施等。一般情况下,传统工业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是: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加大科技投入,对环境污染进行治理等。对资源、能源类问题(水资源、能源短缺)常常从“开源”和“节流”两个角度提出解决措施。生态环境问题一般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管理措施等。提出的措施要具有针对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综上所述,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一般按照以下四步。

第一步,根据题目提供的文字、图表(包括图例),获取相关的地理信息,明确试题要求和意图。

第二步,调动和运用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建立与题目相应的联系。

简述人力资源的基本特征范文2

一、解综合题的学习准备

高考地理综合题的解答是建立在对地理学科有效的综合复习基础上,才能顺利完成。综合复习时,应在对高中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基本理论知识学习并掌握的基础上,去探究各地区的实际地理问题。如某一具体地区的自然、人文各要素的现状怎样?利用情况如何?资源利用中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因地制宜,趋利避害发展生产与生活?寻求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和途径。

地理综合复习最好选定一定的区域来进行,因为任何地理问题都是在一定的区域发生的。将各种地理知识融入一定区域,可让地理知识具备根基,也使地理知识空间存储有序化。因此,在这一复习过程中,我们应采用发散性思维,建立知识的广泛联系。

二、构建解题思维模式图

三、地理综合题解题思维步骤

第一步,对某一选定的地理区域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进行要素特征分析,并明确各要素特征的形成受其他各要素共同影响和作用。这一过程适用于解决某区域的某些要素特征的描述及其成因分析的问题。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在深居内陆的地理位置和山地与盆地相间分布、闭塞的地形特征影响下,形成了西北地区干旱的大陆性气候特征――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干燥少雨,多风沙。在干旱的气候和闭塞的地形影响下,西北地区的河湖具有河流稀少、流量小、流程短,多内流河、内陆湖,河流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水文特征。干旱的气候和贫瘠的土壤限制了植物的生长,形成了覆盖率很低的荒漠植被,进而形成贫瘠的荒漠土和盐漠土。由于干旱缺水,西北地区主要发展灌溉农业和放牧业,居民点和交通线多沿山麓绿洲分布。

第二步,比较、判断该地理区域各自然、人文要素中的优势和劣势特征。这一过程要抓住主要矛盾,突出各地理要素中对人类生产发展和社会生活有利和限制性的影响因素。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我国西北地区

优势因素 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土地、草场、盐类、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太阳能、风能)和矿产资源丰富;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多彩;边境接壤的邻国多

劣势因素 干旱缺水,多风沙,生态脆弱,交通不便,人口增长过快且素质低

第三步,根据因地制宜、趋利避害的原则,发挥资源优势,改造不利因素,寻求发展农业、工业、旅游等的方向和途径,并分析在人类利用资源发展生产和生活等活动中,可能产生的积极影响和环境问题,这一环节适用于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寻找出路的问题。这是地理学科的终极目标,符合“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如西北地区光热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可引地下水、高山冰雪融水灌溉,发展粮、棉、瓜、果等种植业;利用丰富的草场资源发展放牧业;利用盛产粮、棉、瓜、果和皮、毛、乳、肉等农产品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利用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盐类、有色金属和旅游资源,发展能源工业、化学工业、冶金工业和旅游业;利用边境邻国多的优势发展边境贸易。在资源利用中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干旱频繁,用水短缺;荒漠化加剧,沙尘暴频繁,水土流失严重;草场退化,土壤盐渍化;环境污染加剧等。

第四步,归纳阐述,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如西北地区的经济、生态、社会可持续发展措施可归纳为: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推广节水技术;改善生态环境――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防治荒漠化,改良盐渍土,建设人工草场;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发展边境贸易,开拓旅游业;控制人口增长,加大科技、教育投入,提高人口素质。这一环节要求学生遵循“看病抓药”的原则,运用地理学科术语进行阐述,做到重点突出、有的放矢、层次分明、逻辑严密、统筹兼顾、言简意赅。

【经典例题】

(2010年高考地理•浙江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1.下图是某区域略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简述①地建设航天发射基地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2)图中②③两地湿地广布,请分别简述其成因。

(3)据报道,近年来④地所在区域非法牧场扩张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你认为主要有哪些负面影响?

(4)简析图中60°经线东西两侧所示城市的自然地理区位特征和原因。

【思维步骤】

本题综合性较强,需要考生从多方面论述或评价一个地理事物的发展的特点,考查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难度适中。解答此题,首先需要根据经纬度及海陆轮廓,确定该地区的地理位置,再评价其自然条件(位置、地形、气候、水文、地质、生物、土壤等)和社会经济条件(农业、工业、交通、商旅、居民、聚落、文化等),回答时要抓住该地理事物的显著特点进行论述。

第(1)小题考查航天发射基地的有利与不利条件,其条件主要从纬度(纬度低,地球自转线速度大,发射时充分利用地球自转的惯性,节省燃料)、交通条件(海运交通便利,有利于大型航天器材的运输)、地形(平坦,建设成本低)、人口(人口稀少,安全系数高)、天气(晴朗,能见度好,便于观察跟踪)等方面分析。

第(2)小题分析②③两个地方湿地成因,影响湿地形成的因素要从降水、蒸发、地形、河流等方面分析。

第(3)小题④地介于平原与丘陵之间,位于热带雨林区,非法牧场扩张会破坏当地热带雨林,引发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

第(4)小题首先需要分析60°E东西两侧城市分布特点,东侧为沿海城市,西侧为内陆高原城市,如果这一思考过程正确,答案自然就容易组织。

【参考答案】

(1)有利条件:纬度低,海运便利,地形平坦开阔,人口稀少等。不利条件:天气多变。

(2)②地河流落差小,地势低平;水位季节变化大;沿河多沼泽。③地处于河口三角洲;水网密布;多滩涂。

(3)热带雨林被大面积砍伐,全球温室气体浓度上升,气温变暖加剧。水土流失,河流泥沙增加等。

简述人力资源的基本特征范文3

学习者的相似性反映了学习者之间相近的学习经历,将相近者组织成一个具有共同学习兴趣和目标的共同体,可以增强虚拟学习社区中各组成要素的耦合与连接,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和黏度。本文基于领域本体提出一种能够描述学习者个性化特征的VSM模型,并以此为数据结构,设计了一种能有效计算学习者相似性的算法。实验结果表明,利用概念之间继承和包含关系,算出概念相关度,能快速计算出学习者特征向量之间的相似度;得出的结果较好地反映了专家分组经验,为提高虚拟学习社区的个性化和智能化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持。

【关键词】 领域本体;知识库;个性化特征;学习者相似度

【中图分类号】 TP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4)02―0032―05

一、引言

当今,人类社会已发展到知识经济时代,学习交流成为个人的立世之本、生存之道。基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虚拟学习社区是人们进行远程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它使得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学习任何需要的知识。在传统教育中,学习活动往往以集体方式进行,学习者不但有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现场辅导,而且容易得到他人的认同,同学之间的交流讨论也能有效促进其学习水平的提高。而在虚拟学习社区中,由于教师、学习者和学习集体处于分离状态,使得学习者较难克服学习中遇到的障碍,常常感到无助和孤独,进而产生挫败感和厌学情绪,降低学习的热度和效率。显然,通过在学习平台上突出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的引导,推荐最佳学习伙伴,自动将相近者组织成一个具有共同学习兴趣和目标的共同体,可以增强虚拟学习社区中各组成要素的耦合与连接,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和黏度。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对虚拟学习社区的探索大多局限于概念界定、学习策略和学习模式研究等理论层面,对于理论实现层面的关键构建技术研究相对较少。例如 Hope N. Tillman提出了虚拟学习社区的定义和特征[1];赵建华和李克东阐述了基于协作方式的教学设计[2];黄怀荣探讨了CSCL的理论和方法[3]。虚拟学习社区中的协同就是实现学习者之间的交互,而从本质上讲,交互是由资源构成的,资源是构成交互的资源,离开交互的资源是毫无意义的[4]。以学习者之间交互的资源为载体,将学习行为中发生的资源交互映射到语义层中的本体概念,学习者之间的相似性问题就转换为计算概念之间的相似度问题。关于本体概念之间相似度的度量方法有多种,例如:Tervsky提出了基于概念属性的语义计算方式[5];Leacock 提出了基于结点距离的语义相似度计算方式[6];Lin D提出了基于信息内容的语义相似度计算方式[7]。这些方法对于计算概念相似度具备一定的指导意义,但还需针对具体应用背景,进一步考虑各种因素,提高概念相似度的准确性。

三、学习者个性化特征表示

学习者模型是记录学习者情况的一种数据结构,是对学习者信息的抽象描述和表示。它根据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行为和练习测试结果,分析学习者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学习动机、学习风格和学习历史变迁等信息的特征[8][9]。由于本研究的重点是学习社区中学习者兴趣和认知能力的相似度,以便为虚拟学习社区中的学习者推荐最佳学习伙伴和提供个性化服务,因此学习者模型主要突出描述的是学习者的认知状态及个性化兴趣偏好信息。学习者模型表示的方法与所学领域知识是紧密相关的,领域知识的构建运用本体来建模,因而学习者个性化特征表示也采用本体方式。

1. 基于本体的知识库构建

知识库作为学习资源的组织和管理核心,其构建可分为两个部分来进行:知识空间和信息空间[10][11]。知识空间是语义层,信息空间中学习资源通过映射到知识空间获得语义,知识空间利用本体来建模。起源于哲学的本体是对领域知识的概念化、形式化、明确化描述[12]。概念是对领域中可以标识的事物描述的集合,本体就是用特定领域的概念以及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来描述概念之间的语义。概念之间的关系通常是多对多关系,把概念当作结点,关系看成边,组成本体图。在具体应用中,可以结合实际需要,进行适当的约束和简化。在此,将领域知识中的知识点按照一定粒度抽象成概念,其关系主要是派生和包含关系,而学习资源则可隶属于某些概念,组成概念树型的学习资源组织结构,如图1所示,其中Ci表示本体中的概念,LRkj代表与某些概念相关的学习资源。

图1 知识库中的学习资源组织结构图

2. 基于本体的VSM表示学习者个性化特征

向量空间模型(VSM)在文本分类中具有广泛应用,其基本思路是利用一个关键词组成的向量近似描述文档内容,由于关键词具有随机性,造成向量的空间维度一般较高,且关键词之间被认为是线性无关的。

在虚拟学习社区中,由于学习者的兴趣和行为大多围绕学习资源展开,因此根据其交互的资源来分析和理解学习者的兴趣和认知能力是一种有效的策略。学习者对某一个学习资源感兴趣,其背后隐藏的是对某一个知识点感兴趣,利用知识库中本体概念对学习资源的标注作用,可以将学习者的特征描述从信息空间层迁移到知识空间中的语义层,即领域本体层。本体中的概念存在关系且数目较少,可以较好地克服VSM模型中向量维度较高,且线性无关的缺点。

定义1. 学习者的学习行为(浏览,下载,上传,提问,评论,答疑,测试等)组成学习信息对象集合SB=[{bi0≤i≤M}],M表示对象总数;每个bi可以表示成一个向量v={(c1,a1,v),(c2,a2,v),…(ct,at,v)},ct表示本体中的概念,at表示学习行为,v表示学习行为的分值;所有学习信息对象的集合构成特征向量,V={(c1,v(c1)),(c2,v(c2)),…(ck,v(ck))},k表示该学习者感兴趣的学习主题数。

3. 学习者特征的获取与量化

在一个开放的虚拟学习社区中,学习者往往要经过注册才能成为正式成员,其主要学习行为有浏览资源、下载资源、上传资源、提问、评论、答疑、练习测试等。通过对这些学习行为进行分析,不难得出他们的兴趣点;不同的学习行为反映出内在的兴趣度和认知能力不一样,在量化过程中要体现出差异。

特征获取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1)学习者在注册时自行设置几个核心概念和反映兴趣浓度的分值来描述其兴趣。这可以很好地解决系统冷开始的问题。

(2)记录学习者的链接点击行为,点击后学习者会浏览此学习资源。

(3)在学习者上传自己认为较好的学习资源到知识库的过程中,可以强制其利用领域本体标注此学习资源。学习者能够上传某个学习资源,体现其对此方面的知识较为熟悉。

(4)学习者提问的内容,能较好地反映其兴趣点,问题到概念的映射可以自动标注,也可以强制学习者手动标注。

(5)学习者对某个学习资源发表评论,说明学习者对该学习资源背后的知识点较为熟悉。

(6)学习者能对某个问题答疑,且提问者能根据其答疑结果决定是否结题,反映出答疑者对此问题具有深入的研究。

(7)学习者的练习测试能反馈出其对某个知识点的兴趣特征和认知能力特征。

学习者不同的学习行为表示其对某个知识点的兴趣度和掌握程度是不一样的,必须根据不同学习阶段划分类别。在此,类别特征被划分为{关注,兴趣,了解,理解,应用}5个级别,对应分值为{1,2,3,4,5}。

四、学习者相似度计算

1. 基于本体的概念相关性

一般而言,从图论的角度看,领域本体概念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多对多关系,表示的是一个图结构。在虚拟学习社区中,知识库组织和管理核心本体概念所对应的知识点是一种派生的继承关系和整体-部分的包含关系,在此可以将其看成是一种特殊的图结构――概念树。

定义2.若CX和CY为概念树中任意的两个概念,则它们之间的最小边数,称为语义距离,记作D(CX,CY)。

不难看出,两个概念的语义距离越小,其相关度越小;反之,则相关度越大。且D(CX,CY)满足: ①非负性:D(CX,CY)[≥]0;②同一性:D(CX,Cx)=0;③对称性:D(CX,CY)= D(CY,CX)。

在本体概念树中,若两个概念离根越远,表示语义越具体,则两个概念越相近。

定义3. Depth(C)为概念树中概念C的深度,Depth(root)=1, Depth(C)=Depth(CParent)+1,其中root表示根概念,CParent为概念C的父概念。

定义4.CA(CX,CY)表示概念CX和CY共同祖先集合;NearestCA(CX,CY)为它们的最近共同祖先。

显然,同样语义距离的两个概念,它们的最近共同祖先的深度越大,说明它们之间的重合度越好,相关度越高。依此原理定义如下两个概念之间的相关度:

其中,CX和CY为概念树中任意的两个概念,[a]为调整因子。

2. 概念值的归一化处理与点积运算

量化之后,学习者对概念认知程度值在区间[0,5]之间。概念间的相似度是一个取值[0, 1]的数值,如果不在这个范围,要进行归一化处理。为此我们定义概念值之间的点积运算如下:

其中,CX和CY为概念树中任意的两个概念,[ε]为极小值。分析公式(2)可得,当[V(Cx)]与[V(Cy)]的值相等时,[Cx×Cy≈1],说明两个学习者有相当的认知水平;当[V(Cx)]与[V(Cy)]的值为0时,[Cx×Cy]=0,表示学习者都没有关注到这个知识点,不记录此特征;[V(Cx)]与[V(Cy)]的值差异越大,则叉乘后的值越小,说明两者的相似性越小;反之,则越大。可见,公式(2)能反映出学习者的特征相似性。

3. 学习者相似度计算

设任意两个学习者x、y,其对应的用户特征向量空间分别为Vx和Vy,[Cx∈Vx,Cy∈VY],定义向量元素之间的相似性CSsim(cx,cy)为

公式(4)的含义是:学习者之间的相似度是由其特性向量中的概念元素共同决定的。取学习者x特征向量中的任意概念,计算此概率与学习者y特征向量中所有元素的概念相关度和评分值,取最大值;然后对得到的最大值做累和,除以x征向量的个数,得到平均值作为学习者x与y的相似度。

五、实验分析

为了验证所提出算法的有效性并进一步改进算法,我们设计了一个具备一般性特征且简化的软件系统虚拟学习社区。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学习者模型能够有效地表示学习者的个性化特征,所提出的学习者相似度计算方法能够很好地区分出相近的学习伙伴。

1. 算法实验步骤描述

(1)建立基于本体的软件系统知识库

咨询领域专家后,建立一个简化的软件系统领域本体,为虚拟学习社区中的学习者和学习资源标注提供统一、标准的知识背景。生成的知识空间结构如图2所示(具体应用中可以构建更加详细的概念关系)。将概念树中的结点按照层次遍历的顺序编号,具体编号对应的概念名如表1所示。

(2)本体中的概念相关度

根据公式(1),设置调整因子[α=0.50],可得到本体中两个概念之间的相关度。计算得到部分概念的相关度,列举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概念相关度具有几个特点:① 概念自身的相关度为1;② 概念之间的相关度是对称的;③ 当概念之间距离相等时,相关度会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3)学习者相似度计算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系统中的学习用户所形成的个性化特征向量记录如表3所示。

从中可以看出 ,Learner1、Learner2和Learner5差不多都接近0.75,因为他们都感兴趣操作系统和MS-Office;Learner2和Learner8对C#语言的掌握程度相同,出现相似度为1的情况;Learner3和Learner4都爱好程序设计,但因为学习的语言不同,相似值为0.4720;Learner6和Learner7虽然学习的软件不同,但其所学的内容都是图像处理方面的知识,彼此之间的相似值也较高(0.6267);Learner 3和Learner7由于学习目标相差较远,计算得出的相似值不高(0.1012)。显然,计算得出的相似度较好地反映了虚拟学习社区中学习者之间的相似性,得出的相似值符合真实学习环境中的经验值。

2. 算法时间复杂度分析

算法的执行可分为两部分:离线执行和实时执行。

由于本体概念树在系统设计时就基本稳定,公 式(1)的运算可以离线进行,在实时计算时可以直接读取。

对于实时计算部分,假定虚拟学习社区中的用户数为n,本体概念树中的概念数为m;分析公 式(4),计算某个学习者与其他学习者之间的相似度最坏情况下的时间复杂度为O(n×m×m)。仔细分析后不难发现,由于学习者感兴趣的学习主题一般都相对有限,可以认定为常量C,因此,实际运行的算法复杂度一般为O(n×C×C)。

[参考文献]

[1] Hope N. Tillman. Virtual community building using internet tools[ EB/ OL ] . [ 2004 - 10 - 16 ] .http : ∥ / i100/ vc. htm

[2] 赵建华,李克东. 信息技术环境下基于协作学习的教学设计[J]. 电化教育研究,2000,(4):7-13.

[3] 黄怀荣. CSCL的理论与方法[J]. 电化教育研究,1999,(6):25-30.

[4] 张立国. 虚拟学习社区交互研究[D]. 陕西师范大学,2008,(8):22-23.

[5] Tervsky.Features of Similarity[J].Psychological Review,1977,84(4):327-352.

[6] Leacock C, Chodorow M. Combining Local Context and WordNet Similarity for Word Sense Identification[A].Felbaum C ed.WordNet: An Electronic Lexical database[M]. Cambridge, MA:MIT Press,1998.265-283.

[7] Lin D.An InformationTheoretic Definition of Similarity[A].Proc of the Int’l Conf on Machine Learning[C].1998.296-304.

[8] 高毅,申瑞民,杨帆等. 基于开放E-Learning 平台的学生行为分析中心[J]. 计算机工程,2004,30(15):86-87.

[9] 谢忠新,王林泉,葛元. 智能教学系统中认知型学生模型的建立[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5,(3):229-232.

[10] 林木辉,张杰,汪星一. 一种基于本体的学科知识库构建方法[J]. 闽江学院学报,2008,(5).

[11] 林木辉,张杰,包正委. 智能教学系统中基于本体的知识表示及推送研究 [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

[12] Fensenl .Ontologies:silver bullet for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M] .Berlin :Springer--Verlag,2001.

简述人力资源的基本特征范文4

【关键词】地矿科技;矿产资源勘查工程;地质矿产研究

1、矿产资源勘查工程的主体专业

矿产资源勘查工程包括地质矿产勘查、地球物理探矿、地球化学探矿三个主体专业。下面叙述这三个专业的主要内容。

1.1 地质矿产勘查的主要内容

地质矿产勘查(矿产地质勘查)过程中,通过地质勘查工程(槽探、井探、硐探、坑探、钻探)的布置和实施来确定矿床的地质特征及矿产资源储量;需要研究区域及矿区地层、构造、岩浆岩、变质岩、围岩蚀变等,特别是要研究确定矿体的产状、形态、规模、矿石特征及矿床成因类型等。地质矿产勘查专业也可称为地质找矿专业。

根据矿产地质勘查规范,勘查工作可分为预查、普查、详查、勘查四个阶段。各阶段的任务如下:

(1)预查阶段是通过对区内资料的综合研究、类比及初步野外调查、极少工程验证提出可供普查的矿化潜力较大地区,有足够依据可估算预测的矿产资源量。

(2)普查阶段是对矿化潜力较大地区进行一定数量的各项野外工作以及概略研究,确定是否有进一步详查的价值,并圈出详查区范围,估算推断的矿产资源量。

(3)详查阶段是进行系统的勘查工作,基本查明矿床地质特征以及控制或破坏矿体的因素,基本确定矿体的连续性,并通过预可行性研究,做出是否具有工业价值的评价,圈出勘探区范围,估算控制的矿产资源/储量。

(4)勘探阶段是运行各项系统的加密工作,详细查明矿床地质特征以及控制或破坏矿体的因素,确定矿体的连续性,估算探明的矿产资源/储量,并通过预可行性或可行性研究为矿山建设投资决策和设计确定生产方案等提供必要的依据。

1.2 地球物理探矿的主要内容

地球物理探矿(简称物探)是以各种岩石和矿石的密度、磁性、电性、弹性和放射性等物理性质的差异为基础,用不同的物理方法和物探仪器,探测天然的或人工的地球物理场的变化,发现物探异常,通过解释评价物探异常来进行找矿。

1.3 地球化学探矿的主要内容

地球化学探矿(简称化探)是从各种天然物质(如岩石、土壤、水系沉积物、植物和水等)中系统地采集样品,分析测试某些地球化学特征值(如指示元素的含量、元素比值、PH值等),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处理,发现化探异常,通过解释评价化探异常来进行找矿。

2、地质矿产研究专业(学科)的建立

经过刻苦钻研,笔者建立了地质矿产研究专业(学科)及地质矿产研究事业基本管理制度。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2010年7月,笔者撰写的论文《地质矿产研究事业管理制度探讨》获得第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大会优秀论文二等奖(相当于省部级学术成果二等奖)。

(2)笔者撰写的三篇论文2011年发表于部级科技类期刊。《地质矿产研究的主要内容及职业定位》发表于期刊《科技与生活》,《地质矿产研究专业(学科的建立》发表于期刊《中国科技博览》,《地质矿产调查评价主要内容探讨》发表于期刊《科技与生活》。

(3)2012年元月,笔者撰写的论文《地质矿产研究事业管理制度探讨》发表于部级期刊《中国城市经济》。

笔者对地质矿产研究专业(学科)主要内容及职业定位的论述,标志着地质矿产研究专业(学科)的建立,阐述了地质矿产矿研究事业基本管理制度。建立管理制度,通过制度进行管理,是重要的管理方式。

3、地质矿产研究的主要内容及职业定位

地质矿产研究专业(学科)以“成矿”研究为主要内容,主要研究矿床的地质特征、成因类型、成矿机制、成矿机理、形成机理、形成机制、成矿大地构背景、成矿环境、成矿地质背景、成矿条件、成矿规律、控矿因素、成矿系列、成矿系统、成矿模式及成矿预测等问题。

简述人力资源的基本特征范文5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日益密切,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走出国门,加入国际市场激烈的竞争中。企业外宣翻译贯穿于企业技术和商贸活动开展的各个环节中,对树立企业形象、提高产品的知名度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企业外宣资料的翻译是企业拓展国外市场的前提,良好地翻译对外宣传资料有助于企业产品顺利地进入国际市场,因而对企业翻译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一、企业外宣资料翻译的原则

作为旨在唤起读者好感的企业外宣资料在翻译时要求译者一定要充分考虑译语读者的特点,在翻译过程中应从译语读者角度出发,根据译文的预期目的与功能决定自己的翻译策略与方法。

(一)译文应符合原文预期效果

企业宣传资料具有信息功能,企业在宣传自己时,通常会使用一些描述性较强的词句,中文企业宣传材料尤其如此。而浏览企业宣传资料的外国人则主要想了解该企业的实用信息,所以在文本翻译时译者应更多地突出译文的“信息功能”,删除和简化过多描述企业的渲染信息。

(二)译文应符合译入语的语言特点与习惯

语言对比研究表明,具有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许多企业外宣资料的句子表达由于受中文语言思维及表达习惯的影响,其翻译往往是将译文与原文进行逐字对应翻译,忽略了目的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及语言习惯,因而常常造成读者理解困难,甚至是误解。西方企业外宣资料的特点是简洁明快、直抒其意,表达时力求准确客观,因而在遣词造句、修辞风格上注重简洁朴实、明快利落、流畅自然。

例1.PepsiCo is a world leader in convenient snacks,foods and beverages with revenues of more than $43 billion and over 198 000 employees. Our Values & Philosophy are a reflection of the socially and environmentally responsible company we aspire to be.

从上例中我们不难发现英文企业宣传资料的特点即用词简单,多使用简单句与主动语态进行描述。

(三)译文应考虑读者的文化背景

翻译并非是语言的逐字对应及转换,其更深刻的内容是文化信息的传递。译者首先要精通源语言与目标语,同时也要深入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与内涵,注意源语与目标语的文化特征及其差异,充当对接文化内涵的桥梁。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根据目的语的特点对文本进行适当处理,翻译时或简化,或归化。涉及我国特有的文化背景及语言习惯时,译者可通过解释说明及意译的方法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信息。下面笔者将举例说明各种翻译方法的运用。

二、企业外宣资料翻译方法

(一)归化法

归化法即指在翻译中最大限度地把源语本土化,采用目标语读者习惯的表达方式来翻译原文内容,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

在翻译“龙头企业”时,有译者翻译成“dragon-head enterprise。如此翻译会让外国人感到费解,因为在西方人眼里dragon是邪恶的象征,将企业比作dragon head会让其感到一头雾水,如翻译成leading enterprise则明了易懂。

(二)简化法

中文企业外宣资料重视描述与渲染,偏重文本的“呼唤”功能,这对于汉语读者,能起到强调作用,加深印象。但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这种描述在译语读者眼里可能会显得冗长累赘。因而在处理文本时,译者要着重提取实用信息,删繁就简。

例2.格力公司总部位于中国风景如画的南海滨城――珠海,在全球建有重庆、合肥、郑州、武汉、石家庄、芜湖、长沙、巴西、巴基斯坦等10大生产基地。

The company has its head-quarters in Zhuhai,a beautiful coastal city in south of China. Gree has established 10 production bases around the world,7 are located in China, another 2 in Brazil and Pakistan..

该译文省略了原文国内各基地的名称,因为外国客户并不了解中国的城市名称,他们只关注企业规模。译文经简化处理后既言简意赅,又实现了突出主题信息的目的。

(三)增补注释法

企业翻译中经常会涉及一些有中国特色的词汇,外国读者很难理解其确切含义。为了达到对外宣传的目的,应该运用增补注释法对其进行处理。

例3.其中“混合动力客车用镍氢电磁组及其管理模块”入选国家“863”计划。

Among its products,“Ni-MH battery pack for mixed-power passenger car and its management module”was chosen into the state“863 Program”.

看到上面的译文,外国读者会对863计划感到一头雾水,因此增补注释就显得尤为重要,上述译文应添加对“863”计划的解释。863 program: The program aims at lifting China's own efforts i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The program's specific plan gives preference to research in biolog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stronautics, laser technology, automation, energy technology, and new materials.

三、Y语

简述人力资源的基本特征范文6

【关键词】地理 比较法 运用

中学地理知识涉及面广,对初学者来说,大量的地理概念、规律、特征等常常不易分辨、掌握。笔者在实践中体会到比较法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新知识,复习巩固旧知识,前后形成一个统一的知识体系。下面举例说明比较法在教学中运用的几种形式:

1. 对比法

把分别独立的几个地理事物或现象,并列到一起进行对照。了解它们之间的个性和共性。让学生既能掌握全部知识,又能了解各自特性,例如:在讲“五种基本地形”时,一要充分运用各种地形图,让学 生把所学知识巩固在图上;二要多采用对比法,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记忆。

2. 借比法

在教学中往往会遇到一些比较抽象的地理事物或现象,为了让学生能够理解,只靠简单的语言 文字表达很难达到效果。如果借用一些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来比喻,可以使抽象的地理事物或现象具体化、形象化、简单化。例如:通过书本受挤压变形,来说明褶皱的形成原因。再如:在讲地震时,可以用炸弹的爆炸力与杀伤力的关系来说明、引导,这些抽象难懂的知识运用借比法讲述,能引起学生兴趣,再简单的一解释 ,学生就听得明明白白,易于消化。

3.类比法

在初中课本中,有些教学内容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似性,此时可以借助以前学过的内容来学习新的知识。例如:在讲英国时,教师可通过列表与日本进行比较,达到“求同存异”的教学目的:

地形地表崎岖,以山地、丘陵为主高原、低山、丘陵和平原、山谷交错分布

气候明显的季风气候,北部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南部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终年受西风带和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

植被森森覆盖率约占国土面积的2/3,植物种类多样森林覆盖率占国土面积的1/9,以草地为主,植物种类比日本少

水文河流短小湍急,多峡谷、瀑布,不利于航行,但水力资源丰富河网较密,流量平稳,各河之间分水岭不高,大多有运河相通

矿产资源贫乏煤、铁、石油

经济发展特点经济大国,工业化起步较晚工业化最早的国家

4.联比法

在教学中,有时为了避免难点过分集中,在编排时,有意把相互联系的知识点没有全部放在一 章中,而是分散到各章、节。教师在讲课时,可以联系以前的内容进行比较。例如:有关地球外部力量对地形的影响的知识,就分散到世界分区地理中讲述。流水地形安排在“东南亚”中,风成地形安排在“西亚和北非 ”,冰川地形安排在“西欧”。最后我们将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对比,得出完整而又科学的结论。

5. 专比法

在讲课时,为了明确某一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特点,同另外知识点进行逐一对比。例如:对中国 的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自然经济特征进行专题比较:(1)比较两个地区的气候特征、地形特征;(2)比较两个地区的交通、资源分布;(3)比较两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

6. 群比法

在系统复习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寻找知识间的联系,达到对所学知识认识上的新的飞跃,一 般进行综合性比较,例如:我国的四大工业基地的全面对比:

(1)区位条件(优点)

辽中南重工业基地:资源丰富,海运便利,铁路发达;

京津唐工业基地:科技雄厚,交通通信发达,人口城市密集;

沪杭宁工业基地: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利,技术先进;

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资金多,特区优势,先进的技术与管理方法。

(2)问题(缺点)

辽中南重工业基地:科技投入不足,工业单一,污染严重;

京津唐工业基地:城市人口过密,淡水不足;

沪杭宁工业基地:资源不足;

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资源不足。

(3)发展方向。

辽中南重工业基地:结构轻型化、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开拓国际市场;

京津唐工业基地:钢铁、电子、石油化工、海洋化工、高档轻纺;

沪杭宁工业基地:更新设备,提高质量,限制耗能大的工业发展;

简述人力资源的基本特征范文7

[关键词]情报学 基本原理 大众标注

[分类号]G350

1 引言

基本原理是指某一领域或某一学科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规律。开展情报学基本原理研究,有助于丰富情报学的理论体系,有助于加强情报学的学科地位;掌握情报学的基本原理,有助于提高情报学研究和实践的科学性,避免盲目性。

在传统信息环境下,专家学者曾对情报学的基本原理进行了研究。杨超提出了情报学的6个基本原理:整体性、环境适应性、用户友好性、系统安全性、兼容性、信息资源的共享性等原理;该基本原理主要侧重于信息系统方面,而对用户行为方面的概括较少。马费成教授提出了情报学的6个基本原理:离散分布、相关性、有序性、易用性、小世界及对数透视等原理,并认为离散分布原理和相关性原理虽然目前研究较多,但尚有很多不足,其它原理的情报学研究成果显得很零星。梁战平教授提出了情报学的10方面基本原理:隐藏、相关性、离散分布、有序性、重组、转化、对数透视、小世界、可视化、最小努力等原理。梁战平教授的基本原理中包含有马费成教授的6方面基本原理,并又提出重组、转化、可视化和隐藏等四方面原理。

情报系统是“人-中介-资源”系统,其基本目的和任务是将知识和信息组织有序化,以用户认为方便的形式提供有效利用。对情报学基本原理的概括和总结,除了应该关注信息中介载体的获取和加工过程规律外,还应关注信息资源本身的形成和存在规律,信息用户组织和获取相关信息资源的行为规律以及信息用户、信息资源以及信息中介三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的规律。

受传统情报信息技术及环境的限制,信息用户只能被动地接受情报信息的提供,并且信息用户相互之间缺乏有效的交互共享的环境条件,因此,传统的情报学研究多关注于文献等信息载体方面,虽然有的学者也认识到用户认知和效用在情报学中的重要性,但多采用问卷调查和网络日志分析等方法,尚不能客观有效地揭示情报用户的认知和效用。

新一代网络环境下,情报学的研究和实践面临着新的环境和应用,特别是大众标注技术的出现,使得用户能够主动参与对信息资源的标注,相互之间能够交互共享相应的情报信息资源,并且社会化的大众参与标注能够形成一定涌现的有序性特征,因此,对于情报学相关原理的体现和升华,大众标注具有传统理论研究环境不可比拟的优势。

2 大众标注的含义及特征

2.1 大众标注的含义

大众标注是指在公开分享的环境中,由信息使用者共同为各类信息资源进行标记或分类,也即由使用者个人对于各类信息资源进行索引或分类,进而形成众人共同索引和分类的机制,如图1所示:

大众标注的概念最早出现于社会性书签网站的应用。Smith Gene总结了大众标注的发展简史:2004年初,Joshua Schachter开发了del.icio.us系统(网站),开始采用非层次的关键词分类系统并允许用户在线标引网页;2004年底,Thomas Vander Wal通过一个邮件讨论列表,首次提出“folksonomy”概念;2005年初,支持标签的网站开始大量出现。

大众标注的发展如此迅速,主要由于实践应用和理论研究两方面的推动作用。在实践应用方面,有“flickr”、“Del.icio.us”、“Technorati”等著名网站的带动;理论研究方面,有ASIST、SIG/CR、DC、WWW、ACMCHI、ACM SIGIR、IA Summit等组织和会议的推动。

2.2 大众标注的特征

2.2.1 信息用户的主动参与 在大众标注过程中,大量信息用户分别根据自己的偏好和对网络信息资源的认知能力,选择相应的标签进行标注,并将相应的资源和标签保存到网络收藏夹中,以便供标注者自身或者他人检索相应的信息资源。

大众标注是面向用户的,完全依赖于用户个体的参与和贡献。大众标注的产生,是用户基于个人信息管理的目的,使用自己的词汇对信息进行标注,以便再次查找和使用。所形成的标签集是由关注该信息资源的用户群生成的,这些用户在检索该标签集合时,能够显示一定的兴趣。大众标注是以用户主动参与为特征,体现了用户的个性化认知和价值效用。

2.2.2 信息资源的交互共享 大众标注有两个独特的特点:①参与的广泛性;②标注的随意性(不受限制)。无限多用户的参与使得被标注对象每个角落的内容得到较全面的揭示和反映。从长尾理论的角度看,资源的每一部分都是有价值的,区别仅仅在于价值的大小及受众群体的不同。用户参与标注可以实现对不同部位、不同细节的注意与发掘,有利于长尾价值的揭示和利用。以往的网页内容是分散的孤岛,标签将它们相联系并实现信息共享,因此具备更强的用户吸引力和粘合力。

标注的典型功能是共享。通过标签中介,用户与资源之间以及具有相似标注的用户之问,建立了交互共享的联系。除了准确定位个人信息,相同的标签能够聚合整个信息空间中的所有相似内容,实现资源的共享,基于标签的浏览更能使用户获得意外的发现。

2.2.3 社会化标签的社会化协同

用户在资源的共享过程中能够找到与自身有相同兴趣的人群,得到关于标签使用的反馈,从而影响其未来的行为,因而大众标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明显的社会化性质。在大众标注过程中,大量的信息用户运用大量的社会化标签对大量的信息资源进行标注,不同用户之间能够彼此相互浏览对方的资源及相应的标签,可通过相互学习和借鉴而纠正自身随后的相关标注行为,从而随着标注的增加,用户标注行为存在着协同效应。

通过大量用户对资源的大众化、持续的标注,所形成的标签集既能形成对资源客观属性特征的较全面的揭示,又能较充分地反映用户的认知及效用特征。用户随手对自己的内容增加一些个性化的标签,就对这些内容产生了重新的认识,更容易将过去、现在的所有思维串联起来。标签可以快速地在一个公共信息空间创建一个信息剖面,智能聚合各种相关信息,这种能力可以产生很多应用价值。

3 大众标注中情报学基本原理的体现

基本原理的精髓在于具有一定的概括性,能够统摄具体的原理,并且相互之间应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关系。情报学基本原理应基于情报学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宗旨和目的,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普适性,并应避免现象和操作的一般性总结。鉴于此,本文在大众标注的新型情报信息环境下,基于马费成、梁战平等教授所

提出的基本原理,尝试提出如下情报学的基本原理:最小努力性、适度相关性、混沌有序性。

3.1 基于主动参与的最小努力性原理

大众标注中信息用户能够根据自身的偏好选择资源,并根据自身对该资源的认知能力选择相应的标签对其标注,因而能够较充分地体现信息用户的主动参与和能动选择特征,可较好体现最小努力性原理。

最小努力性原理体现的是用户的能动性选择的特征,即用户在组织、获取和利用信息、知识、情报时,总是趋向于简捷、方便、易用和省力的原则,在付出的成本和获得的效用之间权衡,从而选择最省力且满意的方式米进行。其衡量标准是成本最小、效用最大,因而达到效益最大化。

对数透视现象表现了情报信息在客观的物理领域和主观的认知领域间具有数量上的对数性差异。这种对数性差异不可避免需要考虑到用户的能动性选择因素,因此对数透视现象是最小努力性原理的体现。

3.2 基于交互共享的适度相关性原理

大众标注为资源和用户、作者和用户之间提供了中介,使得用户主动参与资源的组织和获取,且相互之间能够通过标注而进行交互和共享,从而用户之间依托于万维网而形成用户网络,且用户集和资源集之间形成多对多的关联对应关系。

情报的相关性具有需求相关性、社会认知相关性、中介(情景、主题和算法等)相关性等类型。情报学的相关性除了体现情报信息与信息用户的相关性之外,还体现情报信息要素相互之间、以及信息用户相互之间的相关性。

离散分布和小世界现象正是上述两种相关性的体现。离散分布现象主要体现关联要素的分散和集中的规律,也即社会领域中常见的幂率分布特征。小世界现象揭示的是人类信息联系和信息对象之间的相关性,也即无论用户和资源的范围多大,都可以通过相关的信息达到最短的路径联系。

情报信息系统中,在分析信息用户、信息资源以及信息中介相互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制约关系时,应该相对于特定的时间阶段、空间范围、对象社区,运用具有相对性的适度相关的观点来分析。

3.3 基于社会化协同的混沌有序性原理

情报的上游是具有物理结构的数据、具有认知结构的知识,下游是具有价值效用的用户,因此,情报应该具有物理结构的载体、认知结构的内容、效用结构的目的。大众标注为用户和载体之间提供了有效的中介,较好地体现了上述三种结构,并且随着标注用户和资源的增加,用户参与对资源属性的揭示会越来越接近于客观,并且在此过程中,信息用户能够将自身的认知偏好集中体现于标签集合中。

情报结构的有序性,即情报系统要素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体系,既来源于科学体系的有序性,又来源于人的创造过程的有序性。

重组操作是通过连接、分割和结合的方法,使对象获得改进的机会,是知识创新的基础,转化操作是信息链的各要素之间相互转化,主要体现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互之间的转化。无论是重组还是转化,都是情报知识有序化的途径。

有序性原理主要体现情报资源存在结构和发展过程的相对有序化。这种有序化由于涉及社会性因素,因而更显其复杂性。绝对的有序和绝对的无序是不存在的,客观的有序是一种相对的有序――混序,即介于绝对无序和绝对有序之间。

4 大众标注中情报学基本原理的升华

情报信息组织和获取的有效性评价,取决于其用户效用价值的大小,此外,从情报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来看,总是沿着用户主动参与性越来越强、用户个性化需求的体现越来越便捷的方向发展,从而以用户价值为中心的情报学研究和实践的基本原理的总结符合情报学的宗旨和目的。

情报学的基本原理的核心在于以用户的认知和效用为中心,关注用户和资源之间的关联性分布及有序性演化(见图2)。

4.1 最小努力性所体现的能动选择规律

情报信息用户在选择性认知和获取相应的情报信息时,具有能动性的特征,即根据自身的效用需求及认知能力来有目的性的选择合适的情报信息属性进行认知,因而,其获得的情报信息带有一定的主观“修正”痕迹,不是传统的客观量化结果。

最小努力性原理取决于用户所付出的成本和所获得的效用之间的权衡,权衡的标准取决于信息用户在获取情报资源时的能动性选择。在大众标注中,情报信息用户通过大众标注的手段和中介,能够主动参与情报信息资源的组织和获取,因而能够较充分地体现自身的认知水平和效用需求,从而较好地体现了信息用户的能动选择规律。

4.2 适度相关性所体现的关联分布规律

情报信息系统的要素主要有用户、情报信息、中介(如社会化标签等),这些要素在情报信息的组织和获取中,相互之间具有某种关联性对应和作用关系,从而能够形成多样化的分布特征。

适度相关性原理主要体现情报资源与事物的属性特征以及用户的效用目标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主要体现在情报信息载体能否真实反映事物的客观属性特征,以及能否恰当满足用户的效用目标。大众标注条件下,用户不但能主动参与对情报信息资源的标注,使得用户和资源之间联系更紧密,而且用户与用户之间能够相互浏览和借鉴彼此的标注结果,能够交互共享相应的情报信息资源,从而能够构建起更加紧密的关联关系,较好体现了情报信息要素间的关联分布规律。

4.3 混沌有序性所体现的混序演化规律

情报系统要素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要素结构具有相对稳定性,并随着情报环境、用户效用偏好及信息技术条件的改变而不断演化。

混沌有序原理主要体现情报系统要素结构的相对稳定性特征。社会化标注使得信息用户能够自下而上持续地参与信息的组织和获取,所形成的社会性涌现特征不仅能够较真实地反映最终用户的认知需求,而且也体现出了情报结构的混沌有序的演化规律。

5 总结与讨论

情报学是一门交叉性、综合性的学科,既有自然科学的技术性特征,又有社会科学的人文性特征,因而,情报学的基本原理不能仅局限于客观自然规律的描述,还应该包含有主观社会规律的阐释。

大众标注技术弥补了传统信息技术的不足:大众标注所体现的信息用户主动参与,不同于传统信息环境下的信息用户被动浏览,能够较充分体现信息用户的认知和效用特征,是对最小努力性原理的较好体现;大众标注所体现的信息资源的交互共享,不同于传统信息环境下的信息用户之间相互隔离,能够较充分体现不同信息用户之间、不同信息资源之间以及信息用户与信息资源之间的关联性特征,是对适度相关性原理的较好阐释;大众标注所体现出的社会化标签的社会化协同,不同于传统的自上而下的专家分类,能够较充分体现信息用户自下而上参与的,较全面和持续的协作性分类特征,是对混沌有序性原理的较好阐释。

简述人力资源的基本特征范文8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的时间紧、任务重,学生经过一轮复习掌握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和方法,但要将这些知识和方法形成系统,还需要经过二轮的专题复习。专题可以是知识专题,也可以是方法专题。本节课定位为方法专题,在教学过程中会让学生复习很多知识点,力求实现学生地理能力的提升。

二、教学目标

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它表达方式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能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通过比较、判断、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通过对高考试题、模拟试题等的探讨,提炼出解题思路,用以指导后期复习。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描述类和阐释类综合题的应答策略。

难点:描述类和阐释类综合题解题思路的提炼和应用。

四、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高考是一场选拔性考试,是为国家选拔综合性人才的考试。选拔的人才需具备什么样的能力?请看高考对地理学科的要求。

展示:高考文综地理“考核目标要求”:①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②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③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④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

讲述:这4种能力是层层递进的,今天重点探讨第3个能力。高考怎样来考核这个能力?先来看一道高考题。

高考回眸:展示2013年重庆卷第13(1)题。

教师:该题提供文字材料和图形材料,提出两个问题。第一问“指出地表组成物质和地形起伏特点”是对“描述地理事物”能力的考查;第二问“分析其对地下水量的影响”是对“阐释地理原理、规律”能力的考查。

过渡:面对两种能力的考核,该如何应对?这就是大家今天要解决的问题。首先,来看“描述地理事物”能力类综合题的应答。

“描述类综合题”的应答策略

1.剖析能力要求

“描述类综合题”考核要求:能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它表达方式描述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

过渡:怎样才能准确运用语言描述地理事物?请大家在试题中探寻解题思路!

2.试题探寻

例1:(2009年上海南汇区高三上期末试卷第46题)根据图1简要描述巴厘岛的自然地理特征。

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完成解题过程:①问的是什么?(自然地理特征)②自然地理特征从哪些角度作答?(位置、地形、气候、水文、土壤、生物、资源)③巴厘岛的自然地理特征是什么?(结合图中信息进行分析)④按要求写出答案。(纬度低;多山的岛屿,中部高,四周低;热带雨林气候;河流短急;热带雨林;水能、地热资源丰富)

教师:请同学们归纳刚才得出答案的解题过程。

3.解读提升

学生归纳,教师总结:这道题的解题思路有3个环节:①获取图文信息;②调用已学知识并和图文信息建立一一对应关系;③按要求答题,回答出是什么。

过渡:归纳出解题思路,再进行演练巩固。

4.试题演练

问题:(2013年四川卷第14题)根据图2简述甲国的地理位置。

活动:学生讨论作答,说出解题的思路过程。并让学生进行点评,归纳解题思路。

教师小结:刚才两道题给了大家一些启示:①“描述类”综合题的解答思路;②总结类型题的答题框架;③回归教材,查漏补缺,充实知识储备。

过渡:其实,回归教材,不仅可充实知识储备,还可提供解题框架。

展示:教材中关于气候的文字,总结气候特征的描述框架。

教师小结:可通过做题和看书总结答题框架。

练习:出示试题,学生讨论作答,教师归纳点评。

问题:(2014年成都“一诊”试题第14题)据图3概括西安1989―2005年工业用地空间分布的特点。

教师:从刚才几道题可以看出,问题在变,但解题思路没有变。这就是现阶段复习要注意的:思想方法是主导。

承转:明确“描述类”综合题的解题思路,再来探讨“阐释类”综合题的解题思路。

“阐释类”综合题的应答策略

1.剖析能力要求

“阐释类综合题”考核能力要求:能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通过比较、判断、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过渡:怎样才能准确进行阐释?同样通过试题来探寻。

2.试题探寻

例2:(2010年上海卷第35题)读澳大利亚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图4),解释澳大利亚中部热带沙漠气候的成因。

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完成解题过程:①问的是什么?(气候成因)②气候成因从哪些方面作答?(纬度、大气环流、海陆位置、地形、洋流、人类活动)③澳大利亚热带沙漠气候的成因是什么?(结合图中信息进行分析)④按要求写出答案。(南回归线横贯,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干旱少雨;东部大分水岭紧邻太平洋沿岸,削弱东南信风带来的海洋水汽的影响;西澳大利亚寒流起降温减湿作用。)

3.解读提升

教师:“阐释”是在“描述”的基础上阐释原因,即必须先知道“是什么”,再来回答“为什么”。其解答思路依然是3个环节:①获取图文信息;②调用已学知识并和图文信息建立一一对应关系;③按要求答题,回答出为什么。

4.试题演练

问题:(2013年新课标Ⅰ卷第43题)图5所示区域位于我国江南丘陵区,分析图中居民点易遭洪灾的原因。

总结:今天,大家一起对“考试说明”中提出的能力要求“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和规律”的能力进行探讨,找到了此类综合题的应答策略。同时,通过今天的探讨,还对今后的复习有所启示:一是要善于做题,总结规律;二是要勤看书,回归教材。做题时要加强获取图文信息的训练,并将教材中的知识点和题中的考点对应,然后按要求答题,回答出是什么或为什么。总之,做题时要以思想方法为主线,将所学知识串起来,形成框架和系统。通过看书,回归教材,进行知识的查漏补缺,充实知识储备,同时进行归纳,形成方法储备,最后结合解题思想成为能力储备,从容面对高考!

五、板书设计(图6)

简述人力资源的基本特征范文9

关键词:循环经济;效用函数;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06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848―2006(02)―0060―06

一、引 言

近年来,国内循环经济有了迅速发展,有关循环 经济的理论研究也成为学术讨论的热点,但从文献 的研究来看,很多基本的问题尚未澄清,包括循环经 济的准确定义、循环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循环经 济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等等。由于这一原因,循环 经济学的发展受到了限制,至今尚没有形成一个相 关的基础理论平台,研究大多停留在对现状的描述 和对未来空泛的政策分析与预测方面,理论研究 滞后于国内国际的实践。另一方面,在循环经济的 实践中,很多地区的做法还局限在环保、“3R”等,也 局限在政府的发改委、环保部门的推进实施,实际上 循环经济概念已经不断经过扩展,成为一种经济增 长的模式,应该作为政府指导经济的基本出发点。

本文试图从循环经济的基本概念、基本特征出 发,构建循环经济分析的一个理论框架。循环经济 学的发展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假设基础之上:市场机 制无法解决环境保护、社会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以及 保持宏观经济的长期均衡发展,所以需要政府干预 和调控,在这个意义上,循环经济学属于政府干预市 场的经济学,但其外延超过了传统的宏观经济学和 环境经济学的范畴。本文在政府或者公众充分理性 假设的基础上给出了循环经济一个经济学上较为严 格的定义,并由此确定了循环经济效用函数。通过 这一函数及其基本性质的描述,分析了历史上与循 环经济相关的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问题,并分析了 循环经济与市场经济以及政府干预下混合经济的关 系,并对循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进行了探索。

二、循环经济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一)循环经济的历史渊源

循环经济的思想最早可追溯到1962年,美国女 海洋学家雷切尔,卡尔逊(RachelcarlMln)在《寂静 的春天》(Silent SPdnS)一书中揭露了美国农业商 业为追逐利润而滥用杀虫剂而造成生物及人体受害 的情况,提醒人们关注近代污染对生态的影响。 1965年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Kenneth E.Boulding) 在其“EarthasaSpaceship”首次提出循环经济的概 念,这篇文章把污染视为未得到合理利用的“资源 剩余”,即只有放错地方的资源,没有绝对无用的垃 圾,提出要以“循环式经济”替代“单程式经济”,来 解决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问题的设想。从20世纪 80年代开始,随着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人们把循环 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结合起来,1987年联合国世界 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我们共同的未来》研究报告, 强调按照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循环使用资源实现 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循环经济从一种理念开始 走进经济活动中,美国杜邦、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开始 了“3R”实践。1996年德国颁布《循环经济与废物 管理法》,2001年日本颁布《推进建立循环型社会基 本法》等八项法律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国内循环 经济研究目前尚处在初级阶段。

(二)循环经济的特征

从循环经济的起源来看,循环经济作为一种经 济模式其主要特征是资源在社会生产和消费中的循 环利用,即“3R”原则。但是随着循环经济这一概念 的推广以及循环经济实践的增加,循环经济这一概 念的外延也有所扩大。从截至目前的文献研究来 看,循环经济的特征可概括如下:

(1)稀缺资源的循环利用

最能体现循环经济形态的特征是3R原则,即: 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实现“资源―产品一再生 资源”的循环过程,从全社会的苑围提高稀缺资源 的利用效率。

(2)保持和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

人类的生存环境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出现了很大 变化,环境污染对人类的生活质量产生了重大影响, 循环经济改变末端治理难以为继的局面,不仅资源 充分利用,对环境的污染将不断减小。

(3)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

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一般有三种状态:一是自 然生态与社会经济相互促进、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状 态;二是自然生态与社会经济相互矛盾、恶性循环状 态;三是自然生态与社会经济长期对立、生态和经济 平衡都被破坏的状态。循环经济下,经济系统应该 和生态系统协调发展。

(4)可持续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工业化模式,突破传统 以GDP为导向的经济模式。循环经济相对于非循 环经济,更体现了质量效益增长的特点,而不是在简 单的扩大生产规模、耗费资源线性方式增加GDP, 属于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增长模式。

文献中对循环经济的论述较多,但归纳起来其 主要特征表现为上述四点,其概念已经从开始提出 的工业生产中的“3R”拓展至有效利用资源、保护环 境和生态、经济可持续增长的一种经济与社会自然 协调发展的“大循环”。

(三)循环经济的相对性特点

文献中给出了多种循环经济的定义,如“生态 经济”、“工业化模式”、“经济模式”、“经济发展 形式等,这些定义都不够准确,互相矛盾之处甚 多。比如,我们判断一个经济,是否循环经济,依据 什么标准来判断?通常情况下,如果掌握足够的信 息,我们可以比较两国的经济确定哪个更“循环”一 些,但是无法给循环经济本身一个确定说明。

循环经济的这种相对性与古典经济学的效用理 论具有某种相似性,理性的消费者可以判断哪种消 费组合效用更大,但无法给出判定标准。

循环经济的四个特征给出了比较的五个参数; (1)稀缺资源的利用效率z;(2)环境保护、改良程 度h(3)社会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和谐程度s; (4)CDP的增长率g;(5)GDP/GNP增长率与稀缺 资源耗费的比率参数b。

这几个参数中,z与b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又 不完全相同,z着眼于有限的资源以及能给人类带来 的效用,具有绝对意义,则是着眼于对CDP的贡 献,比如在先进的技术条件下产品的附加值很高,尽 管资源有浪费但其值可能仍然很高;s,h两个参数 尽管性质不同,但在某种意义上生态可以认为是人 类生存的更大的环境,为简化起见,这里把两个参数 简化为一个h。

考虑到循环经济的这种相对性特点,本文试图 从这四个参数出发,给出一个循环经济的效用函数。

三、循环经济特征函数与循环经济效用函数

(一)基本假设

假设公民或者政府具有足够的理性,对经济发 展的历史和现状有全面的了解,对未来也有理性的 预期。在0时刻,他可以比较出下面两个函数的大 小。的,在某种意义上是对市场机制缺陷的反思。目前 在理论上探索较多的是环境经济学的有关文献,提 出了市场失灵、政府失灵等概念,也提出了一些解决 的途径。从循环经济的特征来看,市场失灵还包括 宏观经济不均衡等,这里做简单的回顾。

(1)不完全信息导致的宏观非均衡

宏观经济的非均衡一般表现为总量非均衡和结 构性非均衡,其恶化的结果一般表现为经济波动、经 济危机或者金融危机,这在宏观经济学中多有论述, 其结果是CDP的增长减缓甚至负增长、经济衰退。

(2)外部性问题

20世纪20年代,庇古提出了。内部不经济”和 “外部不经济”的概念:在经济活动中,如果某厂商 给其它厂商或整个社会造成不须付出代价的损失, 那就是外部不经济,这时,厂商的边际私人成本小于 边际社会成本。当出现这种情况时,依靠市场是不 能解决这种损害的,即所谓市场失灵,需要引入政府 进行适当干预。

科斯认为外部性的产生并不是市场制度的必然 结果,而是由于产权没有界定清晰,有效的产权可以 降低甚至消除外部性,而且科斯将其进一步发挥成 为所谓的科斯定理,即只要产权是明晰的,私人之间 的契约同样可以解决外部性问题,实现资源的最优 配置。科斯的例子包括“走失的牛损坏邻近土地的 谷物增长”等,其分析更倾向于对于第三方(而不是 整个社会或者公共产品)的损害问题。

如果把庇古的外部性分为两种,一种是给第三 方厂商或者个人造成的损失,一种是给社会或者公 共产品造成的损失,则前者可以通过明晰产权的解 决,后者需要政府的干预。

(3)个人经济与社会不经济

在私有产权制度下,生产和消费的约束是个人 效用最大化以及利润最大化,因此,资源的有效利用 就是产生最大的个人效用或者利润。社会有限资源 表现为私人产权下的资源耗费即尽并不影响他的投 资、消费决策,从全社会的视角,资源严重浪费,表现 为社会不经济。

有关市场机制带来的资源的浪费,在很多文献 中都有提及,但是传统的经济学很少考虑,资源的有 限性(西方经济学考虑的是资源的稀缺性)只是20 世纪末期学者提出的观念。

(三)混合经济具有某些循环经济的特征

自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之后,随着凯恩斯理 论的兴起,在全球范围内混合经济不断发展,20世 纪后期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政府和市场已经已 经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政府通过各种方式对市场 的发展产生影响,包括政府采购、国家投资等直接介 入市场经营,通过经济政策宏观调控熨平经济波动、 扩大就业,通过法规为市场发展设定基础平台。

混合经济在大萧条后有了充分的发展,宏观上 政府干预力量不断加强,微观上自由市场规模越来 越大,形成了全球性市场,在混合经济中已经具有 某些循环经济的特征,如保护环境、促进持续发展 等。但是随着全球竞争的加剧,政府的宏观调控的 主要目标还是在于促进CDP增长扩大就业以及保 障市场经济平稳发展,如防范金融危机等。在保护 生态环境等问题上表现为被动的“先污染、后治 理”,有些国家则完全忽视了环境保护和持续发展 问题,处在一种无意识的、短视的状态。

对于环境经济学中的。国家失灵问题(这里不 单指政府,也包括立法、司法等机构的作用),文献 中有较多的论述Ande真senl认为,和管 理低效并不是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失效的本质原 因,问题的根源在于市场和国家之间的不良的相互 作用。现代社会政府和市场已经浑然一体,公共当 局与产业界都偏向于集中控制、标准化的例行操作、 大规模的生产战略,这些使得干预的费用扩大但满 足政府部门提高政绩以及厂商分得市场份额的需 要。同时,政治家缺乏具体的专门知识,使得个别官 员与厂商获得了国家干预方面的权力,牺牲的只能 是公众的利益。相对而言,发展中国家存在的问题 是政府的能力不足、资金匮乏、调控无力、监控信息 技术落后、管理不健全、人才质量数量不足、计划滞 后、研究支持薄弱等等。

国家干预失效可能有多重因素如政府效率低下 等,反映在循环经济效用函数中,也表现为效用函数 的不确定性即政府在有限信息下的选择可能出现失 误,对于发展中国家也表现为发展生产与忽视环境 的替代性。政治家代表了公众的观点,政治家的信 息匮乏代表了公众对环境问题的盲目和短视,同时 不同阶层的人也具有不同的循环经济效用预期,这 些作用都毫无疑义的影响了国家干预的力度和适当 程度。

②与投资中非稀缺资源占资本的份额正相关。

③与生产要素产出系数a、b正相关。

④与投资大小无明确的相关关系。 由于要素产出系数实际上是与技术水平、市场 效率、交易成本等相关的,欲在不改变资源耗费水平 下提高GNP的增长率实质上通过制度改革、技术进 步、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改变无差异曲线的形状。

(3)资源利用效率与人均GNP的无差异曲线

这里先对资源利用率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从 资源从初级形态转化为人类的消费品并被消费的过 程中,设加人生产、消费流程的资源为Z,以各种形 式流入自然界的资源或者其转换形式所包含的能量 EF,则资源应用效率为:

z是从物理意义上街量稀缺资源被社会的利用 程度(占则是从经济学的角度,从单位GNP的资源 贡献率出发考察资源的利用程度)。这里需要注意 的是,当z值越小的时候可能意味着h的降低,即对 环境的污染有可能加强。

自然在相同的技术条件下,提高资源的绝对利 用率可能导致GNP增长的降低,主要原因在于在市 场配置资源的情况下,投资者考虑的是最大利润的 实现,如果次级资源能产生足够的利润,它已经进入 了循环。这里面假设资源是有限的,比如某种矿产, 20年可能耗尽,但是目前的投资者不会考虑十几年 之后的事情(假设置0年后资源有限可能导致价格大 幅度上升,投资者的预期也会有所变化,但目前一般 投资者不会考虑)。因此,z与人均GNP增长率之 间有类似图1、图2的关系,为了保持一个更稳定的 增长率,比如十年之后资源稀缺造成对经济的影响, 政府可能采用低一点的GNP增长率,但同时较高的 资源利用率。

某种资源利用率在不同的技术水平和市场结构 下是不同,但是由于资源短缺的预期导致该资源价 格升高使得其利用率的提高并不是循环经济的特点 (因为随着价格升高该资源对GNP的贡献已经降 低)。

简述人力资源的基本特征范文10

关键词:原油期货;税收政策;自由贸易试验区

中图分类号:F8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6)01-0029-05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6.01.05

开展原油期货交易是我国期货市场国际化的重要一步,也是我国争夺国际原油市场定价权的重要举措。随着原油市场的发展,全球原油贸易定价体系不断变化,经历了从西方垄断原油公司定价到原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主导再到以原油期货价格作为定价基准的变化。近年来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持续增加,约60%依赖进口,在亚太地区尚缺乏一个权威的原油贸易定价基准,原油贸易的定价主要参考以纽约商业交易所(NYMEX)的轻质低硫原油即“西德克萨斯中质油”期货合约、高硫原油期货合约,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IPE)的布伦特原油期货合约。纵观欧美主要原油期货交易市场的发展,除了良好的合约设计、技术系统以及监管安排外,原油期货的税收政策对于能否活跃原油期货交易,吸引到有实力的投资者参与至关重要。尤其在我国原油现货市场寡头垄断的情况下,应利用上海自由贸易实验区的优惠政策机遇吸引国际重要机构投资者的参与,从而建立开放、竞争、多元、有序的原油期货市场格局。原油期货国际定价权的形成不仅需要投资者的国际化、交割标的的国际化,也需要交易规则、监管规则及税收规则与国际接轨。其中,税收是影响境内外投资者参与原油期货市场的重要经济和法律要素,基于我国原油期货市场建设目标,应当建立有竞争力的配套原油期货税收政策,这是我国原油期货市场健康发展的关键。

一、我国期货市场税收政策现状

相对于证券市场,我国期货市场发展相对较慢,尽管商品期货市场交易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前列。但是,期货市场的活跃客户数还不到100万,且近98%为个人投资者,机构投资者数量较少,且境外投资者中仅有少量QFII被允许参与股指期货交易。目前有关期货交易的税收政策发展较为滞后,期货税收法律体系较为凌乱,位阶不高。根据期货交易环节以及交割环节不同,就当前而言,期货税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营业税

营业税是以在我国境内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销售不动产所取得的营业税额为课税对象而征收的商品劳务税。2009年修定的《营业税暂行条例》删除了原条例中“非金融机构和个人买卖期货,不征收营业税”,重新规定为“期货等金融商品买卖业务,以卖出价减去买入价后的余额为营业额”,随后颁布的《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规定,货物期货不缴纳营业税①。此外,《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金融商品买卖等营业税若干免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09]111号)规定,自2009年1月1日起对个人(包括个体工商户及其他个人)从事外汇、有价证券、非货物期货和其他金融商品买卖业务所取得的收入我国暂免征收营业税。总体看,当前我国只对从事非货物期货的企业征收营业税,就原油期货而言,我国目前无论机构投资者还是个人投资者从事原油期货交易均不需要征收营业税。

(二)企业所得税

根据《企业所得税法》规定,无论居民企业还是非居民企业就其来源于境内的所得包括转让财产所得以及权益性投资等都要征收所得税。其中,居民企业征收25%的企业所得税,非居民企业征收20%。在非贸付汇领域,外国企业取得的其他所得,包括转让在中国境内财产而取得的收益,应当征收预提所得税10%。依据我国现行法律,仅有双边税收协定国家的居民可享受较低的预提所得税率,并需要严格满足协定内所列条件及向主管税务局申请。从实践看,我国现货企业以及金融机构从事期货投资的所得也是并入企业收入总额一并缴税。

(三)个人所得税

我国《个人所得税法》第二条中规定财产转让所得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八条第九款写明财产转让所得,是指个人转让有价证券、股权、建筑物、土地使用权、机器设备、车船以及其他财产取得的所得。按照上述规定,期货交易所得应当按照此款缴纳20%的个税。

(四)印花税

根据《印花税暂行条例》及施行细则规定,印花税课税对象为税目税率表中列举的凭证和经财政部确定征税的其他凭证,主要包括具有合同性质的凭证、产权转移数据、权利、许可证照等,规定中没有明确期货合约是否属于征税对象,实践中对于期货合约也没有征收印花税。只有进入交割期的期货合约通过交割配对,成为特定买卖双方的真实销售合同,在此阶段才需要按印花税的“购销合同”税目计算缴纳印花税,税率为0.03%②。

(五)增值税

1994年颁布的《货物期货征收增值税具体办法》(国税发(1994)244号),明确了货物期货应当征收增值税的具体征收问题,包括纳税环节、计税依据和纳税人。2008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配合上期所出台黄金期货交易,了《关于黄金期货交易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08)005号),规定发生实物交割但未出库的,免征增值税;发生实物交割并已出库的,由税务机关按照实际交割价格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并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的政策,同时免征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

为了配合原油期货推出,财政部和国税总局《关于原油和铁矿石期货保税交割业务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自2015年4月起,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股份有限公司的会员和客户通过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股份有限公司交易的原油期货保税交割业务,暂免征收增值税。但原油期货交易中实际交割的原油和铁矿石,如果发生进口或者出口的,统一按照现行货物进出口税收政策执行。非保税货物发生的期货实物交割仍按《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下发的通知》(国税发〔1994〕244号)的规定执行。

综上所述,对于从事原油期货交易的投资者而言,不需缴纳营业税、印花税,但须缴纳所得税和进出口增值税,所得税政策对于吸引境外投资者进行交易较为不利。

二、原油期货税收政策国际比较

目前,世界上原油期货市场影响较大的分别是纽约商业交易所(NYMEX)的轻质低硫原油,即“西德克萨斯中质油”期货合约、高硫原油期货合约,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IPE)的布伦特原油期货合约,新加坡交易所(SGX)的迪拜酸性原油期货合约。鉴于此,以下主要对美国、英国、新加坡原油期货税收政策进行对比,具体如下:

(一)所得税与资本利得税

资本利得税属于所得税的一种,是对低买高卖资产所获收益的征税,不同于普通所得。在企业所得税征收中,以美国、英国等为代表的国家一般将资本利得税从公司税中分离出来单独计征。

美国、英国对金融衍生品交易所得实行区别课税制度,区分交易目的或动机确定所得性质。一般金融衍生品交易按目的或动机不同可分为套期保值交易和投机交易两种。在美国套期保值交易按照普通所得征税(ordinary income),将投机交易产生的所得界定为资本利得(capital gain)。从理论上前者可视为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之需要,因此,套期保值收益按照实现原则,套期保值损失可在一定范围内抵扣,不足抵扣的还可结转至下一年。对投机交易按照盯市原则法计算交易所得,属于资本利得,对没有平仓的期货合约按课税年度最后营业日的结算价格计算未实现损益,并归为资本损益。根据美国《国内税法》第1256节的规定,对该节下“1256节合约”所得的60%为长期资本利得,40%为短期资本利得(60/40原则)实行不同税率[1]。

英国期货交易所得一般使用实现原则,套期保值交易的损益归入普通所得,投机交易的损益则按资本利得课税[2]。

新加坡期货交易所得按照实现原则计算。在新加坡无住所的非居住者,期货交易所得免税。新加坡国际交易所的会员、OBU、经核准的原油交易者、国际贸易公司在新加坡国际交易所交易,可适用优惠税率10%[3]。

(二)交易税与印花税

金融交易税是针对特定金融交易行为征收的税种。交易税与印花税都具有遏制过度投机作用。197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詹姆斯・托宾在首次提出金融交易税概念,亦称“托宾税”。2012年法国率先对股票、金融衍生品交易开征金融交易税,2015年德国、法国、意大利等10个欧盟成员国发表联合声明,计划从2016年1月起对本国的股票交易征税,并将征税范围逐步扩大到金融衍生品交易领域。但该提议并未得到英国、荷兰等国的响应,其中英国的反对意见最为强烈[4]。美国曾在1990年计划开征交易税,但因遭到美国金融业的强烈反对,一直未开征,新加坡也未开征交易税[5]。总体上看,美国、英国、新加坡对于原油期货均未征收交易税,但对于进入实物交割环节的原油期货则征税,其中英国是按交割价格征税。

上述三国对于所得税进行了区别课税,区分套期保值和投机交易进行差别征收,对于交易税、印花税未予征收,对于境外投资者跨境投资也都不征税,其中新加坡还特别针对原油期货以及金融机构制定了免税措施,强化新加坡期货市场对国际投资者的吸引,提高竞争力。相对而言,我国期货市场税收政策还很不完善,对于境外投资者从事原油期货的所得税政策还有待进一步明确,缺乏有竞争力的、针对性的税收政策安排。

三、开放背景下原油期货税收政策的主要考虑

相对于证券市场,原油期货市场的国际化、法治化要求更高,合理的税制安排至关重要。在对原油期货税收政策研究和制定中,既不能简单按照现行税制进行处理,也不能简单比照证券税收政策、离岸金融税收政策进行处理,要遵循期货交易特性和原油期货特点,还要统筹短期和中长期的安排,从而抓住国际石油市场新秩序形成的契机,推动我国期货市场的国际化,提升原油期货国际定价影响力。

(一)期货交易不同于证券等现货交易

期货税收不能简单照搬证券税制。传统税法中,金融工具分为债务性金融工具和权益性金融工具两种,前者按照利息征收所得税和印花税,后者按照股息征所得税和印花税,对于境外投资者征收预提所得税。但是对于期货而言,不同于股票和债券,本质上属于风险管理工具。2001 年《联合国关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避免双重征税协定范本》和2008年OECD《关于所得和资本的税收协定范本》中的投资所得包括三类:股息、利息和特许权使用费。从中可以看出,期货交易所得不属于“投资所得”。

期货是以证券、货币、产品、指数等为基础的权利义务协议,并不直接指向具体的标的物,期货交易并不以转移货物所有权为目的,期货合约所产生的权利协议本身也并不直接转移或授予基础权益和基础资产,只有当期货合约到期发生实物交割时,才会产生基础权益如货物或权利凭证的过户。因此,就性质而言,期货合约并非真实销售合同,具有虚拟性和衍生性。期货交易的数量和规模不受基础资产的限制,多以对冲平仓了解合约,如果据此缴纳印花税显然不合适。

此外,期货交易作为一种风险管理工具,只要期货合约尚未平仓了结,其最终盈亏情况很难确定,需要结合交易目的,如投机还是套利、套期保值交易进行判断,作为投机、套利交易多采取组合头寸,产品投资跨品种、跨市场、跨境内外,因此,就单一品种合约较难判断,就单个账户也很难判断其盈亏。因此,期货交易的税收设计不能简单参照证券税收政策执行。

(二)原油期货不同于境内其他期货合约

特殊的制度安排需要特别的期货税制考量。原油期货属于商品期货,不同于股指期货、国债期货等权益类衍生品和外汇期货等货币类衍生品。在交割机制上,原油期货采取实物交割,不同于股指期货的现金交割。因此,在税制上不能简单参照A股QFII以及沪港通税收政策执行。

从现行颁布的原油期货法律制度看,原油期货在交易、结算、交割等制度安排方面不同于境内其他商品期货合约,原油期货最重要的特点是其为首个直接面向境外交易者开放的期货合约,境外交易者和境外经纪机构可以采取多种渠道参与原油期货交易。

根据证监会的《境外交易者和境外经纪机构参与境内特定品种期货交易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境外交易者可以直接或者二级亦称转委托模式参与原油期货交易,后者是指被称为“执行经纪商”(境内期货公司)与“原始经纪商”(境外期货公司)的两个经纪公司之间签署协议,从而使原始经纪商能将旗下多个客户的委托单集中在同一账户名下(综合账户)传送至执行经纪商,然后由执行经纪商代表原始经纪商下单,并由执行经纪商代为进行清算的模式。不同于直接模式,综合账户下所有境外客户资金混同在一起,执行经纪商即境内期货公司和交易所对每个客户的盈亏并不知情,因此,很难计算客户盈亏,这将对所得税的计算带来很大困难。

(三)正确处理原油期货市场与自贸区改革开放关系

不能简单用离岸金融市场观点去看待我国原油期货市场乃至期货市场的国际化。原油期货市场不能简单定性为离岸金融市场。原油期货市场的交易主体不仅限于境外交易者还包括境内交易者,是在岸与离岸双向开放的市场,这也是国际成熟期货市场的普遍特点。

就交易币种而言,原油期货交易的计价货币是人民币而非美元,但外币可以作为保证金,本外币实行分账管理,这是推行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尝试,这点明显不同于以外币为主的离岸金融市场。

就设立目的而言,上市原油期货市场主要是为了做强国内期货市场,争夺国际能源定价权,这也不同于欧洲美元等典型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目标。从本质而言,期货市场“一价定律”的特点也决定期货市场的国际化不同于以机构为主体的离岸市场的制度安排。国际成熟市场对境内外期货投资都有系统的安排,不是简单采取避税港为主的离岸市场的发展模式,其统一境内外投资者交易于同一平台,最终目的是活跃市场,提升定价影响力。

我国原油期货市场建设可充分借助上海自贸区和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特殊政策优势,实现离岸与在岸市场的双向贯通,税收政策设计可以利用自贸区的先行先试机会通过暂停、废止部分法律、法规的实施进行特别安排,同时,也要考虑自贸区政策的可复制性以及全国期货市场国际化的整体协调问题。期货市场尤其是商品期货具有天然国际化的属性和需求,为了与国际接轨,提升我国期货市场的国际竞争力,原油期货市场税制设计应当为铁矿石、铜、棉花等其他期货品种的国际化做出前瞻性安排,也有利于复制到其他品种和地区,不能简单以税制洼地看待原油期货市场的特殊政策安排。财政部和国税总局关于原油期货和铁矿石期货保税交割业务一并暂免相关增值税的规定很好地体现了上述精神。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期货合约就其性质而言,很难界定为财产或者是权益,其衍生性、虚拟交易特性导致对其征收所得税和印花税存在较大困难,而就我国原油期货市场建设的目的考虑,其开放性以及跨国协调都需要一并考虑,因此,对原油期货交易课税应当综合上述因素,从而建立有竞争力的税制安排。

四、关于我国原油期货税收政策的具体建议

基于上述原油期货的特殊性考虑,在当前原油现货市场寡头垄断的情况下,足够的境外机构投资者尤其是生产商、贸易商以及主要对冲基金、金融机构的参与对品种价格发现功能的发挥以及定价权的争夺至关重要。因此,原油期货交易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如何通过有竞争力的税收政策安排吸引境外投资者的参与,因此在所得税、营业税、印花税、增值税等方面要兼顾国际竞争的需要。短期看,我国原油期货税收政策应当以建立有竞争性的税收制度安排为出发点,吸引主要国际机构投资者和金融中介机构参与我国原油期货市场建设,为我国争取原油期货定价权打好基础,从长远看,应借鉴境外成熟市场经验,通过征收资本利得税、交易税等方式更好地促进原油期货在内境内期货市场发展。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关于营业税

对于从事原油期货交易的交易者而言,根据现行《营业税暂行条例》规定,对货物期货交易一律免征营业税,因此,境内外交易者参与原油期货一律免征期货交易营业税。另外,根据《境外交易者和境外经纪机构从事境内特定品种期货交易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境外经纪机构作为特殊经纪参与者可以境外交易者参与我国原油期货交易,该类境外经纪机构不在境内注册,的也都是境外交易者,但其提供服务的内容亦即原油期货交易发生在境内,并因此获得佣金收入。然而我国《营业税暂行条例》并未对此予以明确。笔者认为,从短期来看,为了吸引更多的境外经纪机构境外交易者参与我国原油期货市场,在起步阶段,可以暂免征收。

(二)关于所得税

我国不单独征收资本利得税,但根据现行税法,个人从事期货交易的差价部分征20%的税,对于企业从事期货业务所得收益要征收企业所得税25%。建议借鉴英美期货交易所得税区别课税制度,区分套期保值和投机交易对原油期货征收不同的税率,不仅有利于抑制过度投机,也有利于增强对实体企业的吸引力,从而提升对原油现货市场的定价影响力。

对于境外投资者,一方面,由于原油期货交易多采取二级模式,在综合账户制度下对境外投资者者盈亏所得的计算较为困难。另一方面,《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七条和第三十五条规定,可以对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的,或者虽设立机构、场所但取得的所得与其所设机构、场所没有实际联系的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由国务院制定税收优惠的具体办法。《个人所得税》第四条第十款规定,经国务院财政部门批准免税的所得可以免纳个人所得税。据此,免除期货差价收入并不为法律所禁止,可充分利用自贸区政策优势,由有权机关加以明确。因此,建议参照国际惯例以及QFII、RQFII、沪港通等税收优惠政策①,同时也为活跃原油期货市场,提高期货市场透明度和稳定交易预期,建议将境外投资者期货交易中差价部分所得税予以免税。

此外,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第三条规定,“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的,或者虽设立机构、场所但取得的所得与其所设机构、场所没有实际联系的,应当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因此,境外期货经纪机构获取提供境内原油期货交易的佣金收入应列入征税范围,但考虑到缺少足够的手段有效衡量其业务成本,加上各国所得税法的协调等问题,为尽可能吸引境外交易者的考虑,建议暂免征收。

(三)印花税方面

从税收制定程序考虑,《印花税暂行条例》第四条规定了免纳印花税的凭证,其中第三款为经财政部批准免税的其他凭证。由此可见,印花税的免征直接经财政部批准即可。由于目前境内对期货交易并未征收印花税,因此,对于原油期货也应不予征收。

此外,为了避免双重征税以及防止偷税漏税、避税等问题,在制定原油期货税收政策时要做好与监管政策的协调,包括税收执行具体保税交割的制度设计以及联合监管执法模式等,同时为防止逃避税款,在开展跨境监管协作的同时,一并考虑国际税制协调问题,从而建立起有竞争力的原油期货税收制度体系。

参考文献:

[1]张磊.衍生金融工具对国际税法的冲击及应对[D].年中国政法大学,2009.

[2]刘凤元.衍生品的税收问题:国际比较和借鉴[N].证券市场导报,200704-10.

[3]刘凤元.衍生品的税收问题:国际比较和借鉴[N].证券市场导报,2007-04-10.

简述人力资源的基本特征范文11

【关键词】精品课程;数据库系统;LOM;DC;元数据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6―0103―05

一 精品课程建设的国内外现状

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教育部于2003年启动部级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截止2009年底,全国共评选部级精品课程2917门[1]。经过7年的探索与实践,我国精品课程建设已经积累了一定经验,并逐步建立起部级精品课程申报及评审平台,相应的课程网站索引导航系统等。

国内精品课程主要采用“教师自行建设,逐级申报”的模式。目前,课程网站制作与服务缺乏统一标准,在教学信息资源组织、底层规范标准、教学资源共享服务机制等方面存在较多问题,制约了优质课程教学资源的推广应用。

比较而言,国外类似的课程建设主要采用OCW(Open Course Ware)开放课程(课件)的形式。课程资源网站界面风格简洁一致,课程教学资源栏目规划、目录体系统一,结构导航清晰,资源查找与利用方便,开放共享程度高。

国外主要由一些大学及基金会组织发起,课程以倡导知识的开放与共享为宗旨。课程建设与共享研究,主要集中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等具有较先进理念的知名高校,优秀课程有FETP OCW、Utah State University OCW 、Japan OCW Alliance、Johns Hopkins OCW、ParisTech OCW等[2]。其中麻省理工学院的开放课程在全球有大量的镜像站点,并且得到很多IT公司的支持,课程资源及网站建设采用标准的内容管理系统[3]。

因此,在精品课程资源库建设过程中,采用统一的标准对精品课程资源进行有序化的信息组织是推动课程资源的整合共享的前提,具有重要意义。江苏省高校数字图书馆三期工程正在建设的《精品课程教学资源数据库系统》,注重课程资源信息组织及相关过程的标准化工作,探索了将LOM元数据和DC元数据相结合的资源组织元数据应用方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 精品课程元数据方案设计

1 元数据需求分析

元数据(Metadata)是关于数据的数据,是一种从底层规范信息资源组织的有效方法。元数据的应用,能够从源头上控制资源建设的质量,形成清晰的资源脉络,为资源的深度揭示、开放共享提供条件。不同类型的信息资源需要用不同的元数据进行描述。如用于描述网络资源、支持网络检索而建立的通用元数据Dublin Core(简称DC)和ROADS,用于描述书目数字文献的MARC元数据和TEI Header,用于描述教育资源的IEEE LOM元数据(学习对象元数据)和GEM元数据(教育资源网关),用于描述特殊资源的元数据(如政府信息资源元数据GILS和档案编码描述格式EAD)等[4]。

江苏省精品课程教学资源数据库系统的设计,本着“开放、互动、整合、共享”的理念,在综合分析与调研的基础上,建立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库系统的系列标准,特别是对精品课程资源元数据方案的选择和定义。

从教育资源的描述来看,IEEE LOM是国际上发展相对完备的一项教育元数据标准,它定义了学习对象元数据的语法和语义,其目的在于使用最小的属性集完成对学习对象的管理、检索和评估。其他教育资源元数据如IMS、ADL/SCORM等均以LOM为基础建立。因此,许多国家都是以LOM为基础建立本国的教育元数据标准,如加拿大、英国、中国等[5]。从通用性的角度来看,DC元数据是美国OCLC的DCMI(DC元数据发起小组)为标识数字化信息资源、支持网络检索而创建的目录模式的元数据格式,通过国际性合作逐步完善,目前在网络中得到广泛承认和应用。由于DCMI与IEEE LOM的合作一直很密切,双方都认可基于RDF的元数据抽象模型,因此这两套元数据规范在互操作方面比较容易达成一致。

2 元数据方案的提出

精品课程既包括一般性课程描述信息,还包括大量的课程资源。课程及课程资源的复杂性,决定了单纯使用某一种元数据标准描述,存在很大局限性。仅仅采用LOM描述,会导致描述体系过于庞大;全部采用DC描述,又显得力不从心,因为DC的简单字段无法满足课程全面标引的需要。综合对比分析有关元数据,并仔细剖析精品课程资源结构,我们决定采用LOM元数据进行课程整体信息描述,采用DC元数据进行课程资源条目描述,即采用“LOM+DC”的精品课程元数据描述方案。这样将两者进行结合可以扬长避短,是比较理想的描述方案。

如图1所示。一门课程从宏观上是一个学习对象,LOM标准可以涵盖有关课程的主要信息描述,而课程又包括核心资源,资源可以有很多条目,把每条课程资源作为一个小单元,很适合使用DC描述。在基本信息(LOM)与核心资源(DC)间建立包含关系,从而形成完整的精品课程元数据描述方案。也就是说一门精品课程的元数据完整描述应该包含1个LOM加上很多DC形成的元数据包。

三 元数据介绍及实例描述

1 整体描述――学习对象元数据(LOM)

LOM最早是由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下属的负责制定数字化学习标准的组织学习技术委员会(LECS)制定。在中国,由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CELTSC)教育技术分技术委员会,负责相关标准的研制、认证和应用推广工作。到目前为止,已经颁布了CELTS系列标准,其中的3个标准已经为国家标准[6]。信息技术学习、教育和培训学习对象元数据(LOM)于2008年1月14日为国家标准(GB/T 21365-2008),2008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7]。

LOM定义了一个通用的概念数据模型,以促进学习对象的共享和互换。主要由9个类别组成,每个类别下有一系列表征元素。在国标中,为了有利于用户选择使用LOM元素,把LOM元素分成必备数据元素(M,Mandatory data element)、可选数据元素(O,Optional data element)、扩展数据元素(E,Extended data element)三类。

LOM V1.0由9个类别组成:1)通用(general):组合了对学习对象进行整体描述的通用信息;2)生存期(lifecycle):组合了与学习对象的历史和当前状态有关的特征以及在演化期间已经影响该学习对象的那些个人和组织;3)元―元数据(meta-metadata):组合了元数据实例本身(不是元数据实例描述的学习对象)的信息;4)技术(technical):组合了学习对象的技术要求和技术特征;5)教育(educational):组合了学习对象的教育和教学特征;6)权利(rights):组合了学习对象的知识产权和使用条件;7)关系(relation):组合了定义在学习对象与其他相关学习对象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特征;8)评注(annotation):组合了对学习对象在教育使用上的一些评论,以及这些评论的作者和创作时间的信息;9)分类(classification):描述了学习对象与某个或某些特定分类系统的关系信息。

选用原则:一门课程所包含的信息相当复杂,既包括基本信息,诸如课程名、负责人、分类体系、网站等,又包括各种教学资源,总体上把课程作为一个基本描述单元,通过学习对象元数据的绑定可以保证课程间较高程度的语义互操作性。

精品课程整体信息描述中,主要以必备数据元素为主,可选、扩展数据元素为辅。其中6)权利和8)评注两个类别为可选元素,在实例著录中未使用。具体见下一部分的实例描述。

2 资源描述――都柏林元数据(DC)

DC推荐的基本元素,包括15个字段:1)标题(Title):赋予资源的名称;2)创建者(Creator):创建资源内容的主要责任者;3)主题(Subject):资源内容的主题描述;4)描述(Description):资源的内容的解释;5)出版者(Publisher):使资源成为可获得的责任实体;6)贡献人(Contributor):对资源的内容做出贡献的其他实体;7)日期(Date):与资源生命周期中的一个事件相关的时间;8)类型(Type):资源内容的特征或类型;9)格式(Format):资源的物理或数字表现形式;10)标识符(Identifier):在特定的范围内给予资源的一个明确的标识;11)来源(Source):产生该资源的其他资源;12)语言(Language):描述资源知识内容的语种;13)关联(Relation):对相关资源的参照;14)覆盖范围(Coverage):资源内容所涉及的外延或范围;15)权限(Rights):有关资源本身所有的或被赋予的权限信息[8]。

选用原则:精品课程的每个资源条目基本具有相似的表征方式。如均需要表征资源的名称、描述、提交更新时间、资源格式、资源标识等信息。因此,采用适宜互联网信息资源标引的都柏林元数据DC,可以较完整地实现标引。15个核心字段全部选用。

下面给出一门课程的元数据实例描述实现方案。

3 精品课程元数据实例描述

在网络教育技术标准使用的过程中,通常会存在数据的绑定问题。XML作为一种通用的可扩展置标语言,以其良好的体系结构及数据描述能力,已成为数据存储与交换的行业标准。因此它也成为了精品课程元数据编码绑定的首选。下述描述实例均使用基于XML的语法格式描述。

(1)课程基本信息描述(LOM方案)

如表1,列出了一门部级精品课程的基本信息,共12个元素。假定本门课程在资源库中对应网址为:URL1,课程对应核心资源的网址为:URL2。

<img src="img.省略/qkimages/xjyj/xjyj201006/xjyj20100626-2-l.jpg" hspace="15" vspace="5" align="">

其中权利(rights)、评注(annotation)类别未选用,<!--内容-->为注释内容,代码按照层级关系编写。采用LOM V1.0,基于XML的绑定规则,具体标准符合信息技术学习、教育和培训基于规则的XML绑定技术(GB/T 21364-2008)要求[9]。

<?xml version="1.0" encoding="gb2312" ?>

<lom>

<general><!--(1)通用信息-->

<identifier>

<catalog>URI-IN</catalog><!--课程在资源库中对应网址-->

<entry> URL1</entry>

<catalog>URI-OUT</catalog><!--课程远程网站对应网址-->

<entry> jpkc.njau.省略/botany/ </entry>

</identifier>

<title>植物学</title>

<language>zh</language>

<description>《植物学》是使学生了解植物的形式多样性,植物学是一门重要基础课程</description>

<keyword>植物、植物生态、植物生产、生命科学</keyword>

</general>

<lifecycle><!--2)生存期信息-->

<contribute>

<role>负责人</role>

<entry>强胜</entry>

</contribute>

<date>2008-10-22</date>

</lifecycle>

<meta-metadata><!--3)元―元数据信息-->

<identifier>

<catalog>URI</catalog>

<entry>celtsc.省略</entry>

</identifier>

<contribute>

<role>创建者</role>

<entry>江苏省精品课程教学资源数据库</entry>

<date>2008-10-22</date>

</contribute>

<metadataschema>LOM V1.0</metadataschema>

<language>xml</language>

</meta-metadata>

<technical><!--(4)技术信息-->

<format>text/html</format>

</technical>

<educational><!--5)教育信息-->

<learningResourceType>精品课程

</learningResourceType>

</educational>

<relation><!--7)关系信息,表示课程(LOM)与资源(DC)的关系-->

<kind>B是A的一部分</kind><!--A指精品课程,B指对应资源条目或网址-->

<resource><!--描述核心资源B的地址-->

<identifier>

<catalog>ID</catalog>

<entry>URL2</entry><!--描述核心资源B对应的地址-->

</identifier>

</resource>

</relation>

<classification><!--9)分类信息,5个分面分类入口-->

<purpose>学科</purpose>

<taxonpath>

<source>教育部精品课程专科学科分类

</source><!--来源国家精品课程分类-->

<taxon>

<id>09</id>

<entry>农学</entry>

</taxon>

<taxon>

<id>0901</id>

<entry>植物生产类</entry >

</taxon>

</taxonpath>

<purpose>省份</purpose>

<taxonpath>

<source>中国行政规划</source>

<taxon>

<id>320000</id>

<entry>江苏省</entry>

</taxon>

</taxonpath>

<purpose>级别</purpose>

<taxonpath>

<source>课程级别</source>

<taxon>

<id>01</id>

<entry>部级</entry>

</taxon>

</taxonpath>

<purpose>类别</purpose>

<taxonpath>

<source>课程类别</source>

<taxon>

<id>01</id>

<entry>本科</entry>

</taxon>

</taxonpath>

<purpose>年份</purpose>

<taxonpath>

<source>申报年份</source>

<taxon>

<id>01</id>

<entry>2003</entry>

</taxon>

</taxonpath>

</classification>

</lom>

(2)课程核心资源(DC方案)

如表2,列出精品课程核心资源中的两个条目,实例中仅描述第一条。假定本门课程在资源库中对应网址为:URL1,课程对应资源的网址为:URL2,每条资源的详细信息网址URL3。DC核心共15个元素,采用基于XML语法的RDF方案[10]。

<img src="img.省略/qkimages/xjyj/xjyj201006/xjyj20100626-3-l.jpg" hspace="15" vspace="5" align="">

资源条目中的“引用”,表示引用课程(LOM信息)中的相关描述内容,由程序自动实现。如第1条资源著者即课程负责人直接引用,主题对应课程的主题词。

<?xml version="1.0" encoding="GB2312"?><!--条完整的资源条目描述-->

<rdf:RDF

xmlns:rdf="省略/1999/02/22-rdf-syntax-ns#"

xmlns:dc="省略/dc/elements/1.省略/dc/terms/">

<rdf:Description rdf:about="URL3">

<dc:title>第一章植物细胞</dc:title>

<dc:creator>强胜</dc:creator>

<dc:subject>植物 植物生态 植物生产 生命科学</dc:subject>

<dc:description>介绍细胞的形态结构与功能。</dc:description>

<dc:publisher>江苏省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库</dc:publisher>

<dc:contributor>江苏省教育厅</dc:contributor>

<dc:date>更新2009-03-05</dc:date>

<dc:type>课件</dc:type>

<dc:format>PPT</dc:format>

<dc:identifier>01.ppt</dc:identifier>

<dc:source>URL2</dc:source>

<dc:language>ZH</dc:language>

<dc:ralation>植物学</dc:ralation>

<dc:ralation>URL1</dc:ralation>

<dc:coverage>农学 植物生产</dc:coverage>

<dc:rights>江苏省教育厅</dc:rights>

<dcterms:isPartOf rdf:resource="URL1"/><!--基本信息(lom)与资源(dc)建立联系-->

</rdf:Description>

</rdf:RDF>

四 结语

精品课程教学资源数据库系统元数据方案的实现,探索了运用多个元数据标准组织复杂资源的可行性。采用该元数据方案建设的“江苏省精品课程教学资源数据库系统”,能够实现与“江苏省高等教育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的顺利对接。

目前,在数字化教学资源系统建设中,采用元数据方案的成功案例尚不多见,如何有组织地开展复杂对象信息组织方案的研究、不同资源间元数据接口规范及不同类型元数据转换标准的制定等,是我们亟待解决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网[EB/OL].<省略,2010-4-1.>

[2] 开放课程计划[EB/OL]. <省略,2009-6-1.>

[3] 王静.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免费网上课程[J].电化教育研究,2004,(10):78-79.

[4] 张晓林.元数据研究与应用[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47-148.

[5] 薛宁.LOM元数据应用探讨星地一体教育资源素材库的组织[J].图书馆杂志,2005,(5):59-64.

[6] 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教育技术分技术委员会[DB/OL].< celtsc.省略,2009-6-10.>

[7] 信息技术 学习,教育和培训 学习对象元数GB/T 21365-2008[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

[8] Dublin Core[DB/OL].

<dc.library.省略/dcmi-terms.htm,2009-7-15.>

简述人力资源的基本特征范文12

关键词:新经济;人才;类型

一、新经济的内涵及特征

经济学家及其他理论学者对新经济的进行了深入、全面的研究,认为新经济的涵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讲,新经济就等于信息经济、网络经济、数字化经济、新经济、生物经济、风险经济等等。免费提供狭义新经济是指美国于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在技术进步和全球化共同作用下所出现的一种相对于传统经济的新的经济形态,它与传统经济的本质区别就是在实现低通涨和低失业率较长期并存的情况下的经济持续增长。

综合上述对新经济涵义的解释,笔者认为:新经济是相对于“传统经济”或“旧经济”而言的,是指在全球化资源配置和市场开发基础上,以信息和网络技术为支撑,由高新科技产业驱动,以创新为核心,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次大调整。

新经济的特征是:新经济是知识化的经济;新经济是创新化的经济;新经济是全球化的经济;新经济是网络化的经济;新经济是网络化的经济;新经济是科技化的经济;新经济是持续化的经济。

二、新经济时代企业所需人才

新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具有知识的人力资源意即人才资源是新经济的主体。新经济时代所需的人才,不同于工业经济时代,下面就新经济时代企业所需人才的类型及素质作概要简述。

(一)创新性人才

创新是新经济时代的主题,新经济是创新化的经济,创新化经济需要的是具有创新性的人才。首先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广泛应用,电脑将取代一些机械性脑力劳动。例如:信息的记忆、信息的检索、复杂的计算等都可用计算机——完成。也就是说,计算机的应用,不再要求我们有强的记忆能力,而是要求具有综合的研究、判断、逻辑推理能力,高度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其次在新经济时代,产品的知识大量增加,逐步形成知识产品。知识产品的生产,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不是设备和工具,而是人的知识的能力,特别是人的创造能力。另外,商品的价值不再是劳动者体力的简单转化,而是劳动者知识的转化。所以,要求劳动者必须有较强的创造能力。最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创新对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个性化人才

个性化人是创新过程的一种表现形式,任何一个创新计划都体现出个性化的思想。在工业社会,生产是标准化、太规模生产,而在新经济社会,生产是非标准化,甚至可能是单件生产。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中,谁能设计出个性化的适应不同层次消费者需要的产品,谁就能在市场竞争中取胜。所以。有的经济学家把新经济称为个性化经济。个性化经济需要个性化人才。所谓个性化人才,就是让其个性得到充分发展。适合学什么,就让其学什么,适合干什么,就让其干什么。有哪一方面的兴趣与特长,就让其在哪一方面发展,当然,个性发展,并不是发展个人主义,更不是否定集体主义。个人的发展必须与社会的需求相复合,必须与所在组织的需求相吻合,这是个人化发展的基本前提。

(三)复合型人才

所谓复合型人才,是指多种专业能力的复合,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复合,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复合。新经济时代很多创造活动是跨领域的,这种创造不可能依靠某种单一知识和单一技能来实现,它必须借助多种知识、多种技能的综合运用来完成。社会越发展,创造的复杂程度越高,高度复杂的创造需要高度发展的能力系统,也就是对知识面的要求越来越宽。实际上。不用说创造,在新经济社会就是应付许多日常工作也离不开综合能力。日本学者有一个明确的表述,“单一能力时代已经结束了,只有具备综合能力的人,才能在现代竞争中获胜”。所以,复合型人才是新经济时代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同时也是企业的稀缺资源,企业要努力的培养这种资源。

(四)合作型人才

在新经济时代,许多项目只有通过合作的方式才能实现共赢,信息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合作的组织,企业是链状供应,银行是网状服务,信息是网上共享,创新是网点协作,因此,新经济社会是一个人际关系高度社会化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需要更紧密的联系和协作,需要借助集体的力量和他人的力量,才能发挥自己的力量,取得事业的成功。也就是说,在新经济环境中,要从事科研、发明、创造,或从事生产与经营,靠一个人的力量难以完成。美国学者比恩等人认为,竞争是工业社会的价值观,而新经济时代的价值观是合作。因此,合作型人才是新经济时代企业所需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