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简述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简述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时间:2023-09-07 17:42:13

简述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简述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范文1

【关键词】 辅助生产成本;分配方法;比较;应用

一、辅助生产成本费用分配方法简述

成本会计是会计核算的重要内容,辅助生产成本又是成本核算的主要内容,辅助生产成本的会计处理是由两个步骤来完成的,一是费用的归集,二是费用的分配,由于辅助生产费用是对内提供服务的,所以其费用将由企业内部受益对象来承担,其中,为基本生产车间服务的,直接构成了产品的生产成本;为行政和销售机构服务的,则构成了企业经营管理费用的一部分。因此辅助生产成本归集和分配的正确与否,是正确计算产品成本和期间费用的基础和前提。辅助生产费用向各受益对象分配的方法有多种,其中主要有直接分配法、交互分配法、代数分配法、计划成本分配法和顺序分配法。

直接分配法是将辅助生产车间直接发生的生产费用直接分配给各辅助生产车间以外的受益对象,而对各辅助生产车间相互提供的产品和劳务不进行分配的一种方法。

交互分配法是辅助生产车间先进行一次交互分配,然后再将归集的辅助生产费用在辅助生产车间以外的受益对象之间进行分配的方法。

代数分配法是根据代数中建立多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计算出各辅助生产车间提品或劳务的单位成本,然后再按各车间、部门(包括辅助生产内部和外部单位)耗用量计算应分配的辅助生产费用的一种方法。

计划成本分配法是指在分配辅助生产费用时,根据事先确定的产品、劳务的计划单位成本和各车间、部门实际耗用的数量,计算各车间、部门应分配的辅助生产费用的一种方法。

顺序分配法是根据辅助生产车间受益多少的顺序,将辅助生产车间、部门进行排列。受益少的排在前面,先分配费用;受益多的排在后面,后分配费用的一种方法。

二、辅助生产成本费用分配方法对比分析

现以上述五种分配方法举例分析说明各方法的优缺点。

例:某公司设有供电、修理两个辅助生产车间,供电车间直接发生的待分配费用为98 550元,修理车间直接发生的待分配费用为69 530元,两个车间本月提供劳务量见表1。

通过五种辅助生产成本分配方法的计算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初步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直接分配法由于各辅助生产车间的待分配费用只对其以外的单位分配一次,计算工作简便,但由于各辅助生产车间包括的费用不全,因而分配结果不够准确。因此,直接分配法一般适宜在辅助生产车间内部相互提供劳务不多、不进行费用的交互分配、对辅助生产成本和企业产品影响不大的情况下采用。

第二,交互分配法,由于辅助生产内部相互提供劳务进行了交互分配,因而提高了分配结果的正确性。但由于各种辅助生产费用都要计算两个费用分配率,进行两次分配,特别是在辅助生产车间较多的情况下,加大了分配的工作量。因此,这种方法适用于辅助生产部门之间相互提品和劳务的数量较多的情况。

第三,代数分配法分配辅助生产费用,分配结果最准确。但在分配时要解联立方程,如果辅助生产车间、部门较多,未知数较多,则计算工作就比较复杂,因而这种方法在计算工作已经实现电算化的企业中采用比较适宜。

第四,计划成本分配法,各种辅助生产费用只分配一次,而且劳务的计划单位成本是早已确定的,不必单独计算费用分配率,因而简化了计算工作。适宜于厂内计划价格制定比较准确、基础工作较好的企业采用。

第五,顺序分配法分配辅助生产费用的优点是计算简便,各种辅助生产费用只计算分配一次。但是,由于排列在前的辅助生产车间不负担排列在后的辅助生产车间的费用,分配结果的准确性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辅助生产车间相互提品和劳务有明显顺序,并且排列在前面的辅助生产车间耗用排列在后的辅助生产车间的费用较少的情况。

三、各分配方法的应用

基于上述五种方法的比较分析,我们认为,代数分配法是辅助生产成本分配方法中最准确的一种,在电算化程度较高,辅助生产车间较少的企业采用此种方法能够准确计算辅助生产成本。计划成本分配法能有效控制产品成本,对于定额管理较好,成本核算工作量大的企业非常适用。它对于配比计划与实际的差额,有较好的监督作用。单位计划成本由各车间人员预先提供,直接作为会计核算的现成数据,核算简便,但也需要会计人员和车间管理人员不断修正基础数据,以期更符合产品实际成本,这就要求专业人员深入研究,不断提高专业能力。同时,计划成本核算,作为重要的内部控制手段,也是企业加强管理,提升竞争力的方法。只有不断强化内部控制理念,合理计算成本费用,才能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更多的机会。

尽管企业各种成本费用的核算方法众多,各有利弊,但是企业在选择方法上不能一味追求形式,会计人员要根据企业的实际生产特点和成本核算需要选择适合的方法。其中,会计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水平,企业会计人员素质是决定企业各项成本项目会计核算效果的重要因素。如果企业会计人员自身素质不高,对成本核算方法特别是在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核算上了解不透彻,对企业核算方法的选择判断错误或有偏差,成本核算也无法准确进行。因此,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专业素质也是合理核算辅助生产成本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 万寿义,任月君.成本会计[M].东北财经大学,2010.

[2] 朱重生.辅助生产成本分配方法的比较探析[J].经济师,2011.

[3] 冯海虹.对辅助生产费用实际成本分配方法的分析与比较[J].商业会计,2011.

[4] 杨点晶.辅助生产成本分配方法的比较与优选[J].财会月刊,2012.

简述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范文2

本文作者:侯余兴李媛媛工作单位: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

(一)是实现政府会计目标多元化的需要。从国际经验来看,政府会计有三级目标:第一,基本目标是检查、防范舞弊贪污行为,保持公共资金的安全完整,它关注忠实受托责任和过程受托责任,强调内部受托责任。政府会计需要采用基金会计、加强预算控制并提供符合性报告来实现这一目标。第二,中级目标是促进健全的财务管理,关注业绩受托责任和项目受托责任,也强调内部受托责任。政府会计需要一个管理或成本会计系统,以降低服务成本,提高运营效率和效益。第三,最高目标是反映并解脱受托责任,强调的是外部受托责任。实现该目标的方式包括激励人披露信息和降低使用者信息成本,但要注意使用者的信息容纳能力,核心是编制政府层面财务报告。而且,之所以将政府会计目标划分为基本的、中级的和最高的三个层次,是有秩序的构建政府会计的需要,因为政府会计只有满足这三位一体的政府会计目标,才能有效满足各类政府会计信息需求者,实现更大程度的公众信息告知,提供行政成本信息,加强政府绩效考核,提高政府效能。对照上述会计目标,我国现行政府会计的核算办法只能满足基本目标。既有的核算办法只反映了预算支出方面的信息,已远远不能满足有关方面对于政府会计信息的需求。所以,为了实现政府会计目标的多元化,首先需要对其成本信息进行核算,提供一个完备的成本会计系统,以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政府的运营效率和效益,进而逐步推动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提供政府会计的核算水平和透明化程度,满足相关信息使用者对于政府会计信息特别是成本信息的有用性、完整性和透明性的迫切要求。(二)是增强政府成本意识、提高政府工作质量的需要。如前所述,行政运转成本是全部行政成本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如果将政府所提供的各类公共物品和服务视为“产成品”的话,那么,行政运转成本就是生产和提供这些“产成品”过程中发生的“间接成本”和“期间费用”。不难想见,若是过分压缩行政运转成本的话,各个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很可能因为经费短缺等原因而无法正常开展工作;反过来说,若是任由行政运转成本无限制的膨胀,也势必会挤占原本用于其他公共事项的支出。所以,有必要确切地计量和核算行政运转成本,并将其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采用“(行政支出-行政运转成本)/行政运转成本”作为衡量政府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的“性价比”指标,督促政府增强成本意识和提高工作质量。可见,行政运转成本信息折射了政府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的绩效表现,是百姓最为关注的政府会计信息的焦点之一,也是政府会计信息质量的核心要素之一。

由于行政运转成本是一个新近提出的概念,学界和业界尚未对此达成较为一致的认识。鉴于此,本文将其与企业成本核算、行政经费支出等相关概念相比较,从而来明确界定行政运转成本的核算对象和内容。(一)行政运转成本核算与企业成本核算的异同点。众所周知,现行的企业成本核算实行国际通行的制造成本法,将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所有成本费用全部计算在内,并严格按照配比原则与权责发生制原则来区分和归集不同性质的成本费用。一般地,企业成本核算的基本思路可以概括为:成本应该与其直接产生的收入配比,如果一个直接的因果对应关系不存在的话,成本应该以一种合理和系统的方式与收入配比,最后,如果即使连一个间接的因果关系都没有,那么成本在发生时应被确认为期间费用。这种核算思路与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会计目标有关,因为成本核算是正确核算利润的首要前提,所以企业需要正确地区分和计算出在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消耗,从而计算出产品的价值并为生产经营管理决策提供可靠依据。然而,政府行为模式的特殊性决定了行政运转成本核算截然有别于企业成本核算。概言之,二者之间的区别可以归结如下:其一,政府作为履行公共权力受托责任和公共资源受托责任的行为主体,它应以公共利益最大化,而不是以取得相应的报酬或利润,作为安排收支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其二,上述受托责任具体落实到各个职能部门和行政单位,它们在开展公共事务管理、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的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数额不等的收入,但就单个部门或单位而言,它在履行职能过程中所取得的收入与所发生的支出之间并无一个严格缜密的配比关系。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收入属于国家的财政收入,而不是部门或单位的自有收入。鉴于上述背景,行政运转成本的核算不可能像企业成本核算那样直接建立生产经营收入与成本费用的配比关系,但是非交易性收入与费用虽然难以建立直接的因果关系,但以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为桥梁,也能建立起适当的配比关系。所以,我们需要转变思路,转而从行政运转所需的要素投入及其耗费速度来确认、计量和核算成本。(二)行政运转成本与行政经费支出的异同点。行政经费支出是指行政单位为实现政府管理职能,完成工作目标所发生的资金流出与耗费。根据现行预算管理办法,行政单位的经费支出划分为两类:一是基本支出,即行政单位为保障机构正常运转,完成日常工作任务发生的支出,包括人员经费和日常办公经费。二是项目支出,即在基本支出之外为完成其特定的任务所发生的支出,例如专项业务费、大型修缮、大型购置、大型会议等专项支出。在上述两类支出中,基本支出可以直接归入行政运转成本。相比之下,难点之处在于项目支出的分类和归属。从理论上来说,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项目支出大体上可以区分两种情况:一种是直接面向社会公众的,诸如各类民生工程之类的公共服务项目,属于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或物品的“直接成本”,不应计入行政运转成本;另一种则是面向政府机关的,诸如各类大型会议之类的机关服务项目,应计入行政运转成本。但问题是,二者在实践中并不是泾渭分明、截然有别的,很难严格且清晰地区分开来,可操作性不强。所以,本文认为,不妨转换一下思路,转而借助于政府支出功能分类所列示的部分“项”级科目作为核算依据。具体来说,每一项功能分类之中都有“行政运行”、“一般行政管理服务”和“机关服务”三个“项”级科目,然后再根据这三个“项”科目支出的经济性质和具体用途,将其进一步细分为劳务费用、物化费用和借款费用,进而以此来核算以项目支出形式发生的行政运转成本。(三)行政运转成本核算范围和内容的界定。从要素投入看,公共品的生产和提供与社会其他产品一样,主要是劳动与资本。故行政运转成本的核算对象与范围应该是维持行政单位运转的人力成本、物化成本和公务成本。根据所投入的要素类别并结合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中的“费用”概念,行政运转成本核算的具体内容可以概括为:第一,劳务费用,即行政单位在职职工和临时聘用人员的各类劳动报酬、各项社会保险费及其行政单位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第二,物化费用,即行政单位正常运转所耗费的各项物资,如办公楼、汽车、各类办公设备和办公用品等。其中,办公楼、汽车等固定资产的耗费和专业办公软件的耗费应按期计提折旧和摊销计入行政运转成本。第三,公务费用,即行政单位为维持机构运转所发生的办公费、租赁费、物业费、招待费、会议费等,亦应计入行政运转成本。行文至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两个初步的结论:第一,行政运转成本可以通过设置“费用”科目来核算,并且根据投入要素的不同,将“费用”分为“劳务费用”、“物化费用”、“公务费用”及“其他费用”等明细科目。根据投入要素的耗费形式与速度,上述各类费用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当期运行费用”、“折旧费用”和“递延费用”等。第二,由于行政运转成本与行政经费支出是两个相关但又不能完全等同的概念,所以,在核算行政运转成本时需要严格且清晰地界定哪类经费支出可以纳入核算范围。对此,本文认为,行政运转成本的核算范围应包括:基本支出;项目支出中为政府机关服务的开支,亦即,政府支出功能分类之下的“行政运行”、“一般行政管理服务”和“机关服务”三个“项”级科目所列示的支出。

政府会计成本核算不同于企业财务会计,就在于核算行政成本的同时,还需要详细记录、反映政府预算支出,以严格预算执行,控制预算支出。鉴于此,目前国内外在政府行政运转成本核算方式的理论探讨和实践中,归纳起来不外乎三种方式:一是常规的单一账套模式,亦称“单系统”模式。二是双分录记录的单一账套模式,亦称“单系统双分录”模式。三是双账套模式,亦称“双系统”模式。如果以纯学术的眼光来看,这三种模式各有利弊,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然而,一旦付诸于实践,我们就不得不考虑到现实层面的适应性和可操作性。故此,有必要将三种模式做简要的对比,并据此提出可行的政策建议。(一)“单系统”模式。“单系统”模式,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成本核算方式,它是企业财务会计成本核算模式在政府会计上的应用。该模式的特点在于:当政府预算编制基础与成本核算基础基本一致时,该模式在核算政府行政运转成本的同时,也同步反映了政府预算支出的执行情况;当预算编制基础与成本核算基础两者不一致时,该模式就只能反映政府行政成本信息,而预算支出信息则只能通过辅助账或台账等辅助形式予以反映。这一模式在英国等权责发生制编制预算的国家被广泛采用。(二)“双系统”模式。所谓“双系统”模式,就是分别建立独立的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的政府会计核算系统,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自成一体,独立建账。我国海南省政府会计改革试点采用的就是这一模式。其方法是:首先,简化现行的政府预算会计核算账套。将现行的预算会计体系简化为预算收入、预算支出、预算结余三个会计要素,其下按预算管理要求设置总账账户,并按政府预算收支分类科目设置相应明细科目。使现用的“预算会计”在记录、核算、反映政府预算执行方面名符“预算”之实。其次,建立完整的政府财务会计核算账套。按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费用要素设置财务会计总账科目,根据成本核算需要,分别设置成本项目明细科目。将现行的独立的基本建设会计制度根据相关核算要求分别纳入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中,将基本建设支出与其业务活动紧密联系,合并反映在其职能费用中。利用费用科目提供的成本信息进一步得出财务业绩信息,如行政单位的运营成本、行政单位的持续运行能力。该模式的特点是:反映政府预算信息的预算会计和反映政府财务状况的财务会计核算分离,单独建账。属于预算会计的核算内容,可以根据预算编制基础,采用收付实现制或修正的收付实现制纳入预算会计系统核算;属于财务会计的核算内容,则采用权责发生制或修正的权责发生制纳入财务会计系统核算。(三)“单系统双分录”模式。“单系统双分录”模式,实际是将“双系统”模式中互相分离核算的政府财务会计和政府预算会计通过技术手段进行有机结合,它强调在一个核算系统内支出与费用类要素同时并存。其原理是在“资产=负债+净资产”的会计平衡式约束下,分别设置能够反映政府预算资金运动及政府预算执行情况的预算类会计科目和能够反映政府运行费用或运行成本及财务运营业绩的财务类会计科目,采用双计量基础,运用“双分录”记账形式,对同一笔业务分别从预算和财务两个角度通过同一个系统进行记录、核算、反映。预算角度,主要运用预算控制类账户,按预算管理要求对单位预算收支进行全程记录和控制。财务角度,按权责发生制原则分别核算单位收入、行政运转的人力成本、物化成本和公务成本以及财务运营业绩。在这一账套内核算成本,首先需要对经济事项进行支出与成本的界定,然后才能运用双分录原理,对既是支出又构成成本的同一会计事项同时登记支出类账户和费用类账户,如工资、福利类的劳务成本,围绕公务活动发生的差旅费、会议费、办公费、招待费、交通费等公务成本;对其他只涉及预算支出不构成成本或只涉及费用计提不涉及支出的会计事项,则只登记支出或成本账户。上述三种模式,第一种模式就是传统会计理论的应用,核算简便,人们易于接受,相对后两种模式工作量也较小。从长远来看,应是政府会计改革的首选目标。但第一种模式的应用有一个前提:预算编制基础与核算基础一致,或者预算管理规范,政府现金流量测算准确。两者必居其一。事实上,目前大部分国家为规避政府现金流量不足带来的财政风险,在编制预算时,都特别在意年度现金收支的平衡,因而预算编制基础也大都采用收付实现制。因而“单系统”模式在现阶段各国政府成本核算的实践中并未得到普遍运用。而“双系统”模式实质是在单系统模式基础上单独增加了预算会计核算系统,以消解预算编制基础对成本核算的约束。该模式虽然核算精度高,核算内容完整,但工作量很大,改革成本也比较高。因为构建双系统意味着重新建立一套会计组织机构,需要单独开发两套新的核算系统,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量也很大;且系统运用、推广和磨合势必会大大增加操作成本。最为关键和不易解决的问题是,预算支出和行政运转成本分别在两本账中核算,其原始凭证无法分割。因此现实可操作性不强。相比之下,“单系统双分录”模式的优势在于可操作性强,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技术条件。不足的是工作量大,对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要求高。从我国政府会计环境来看,我国目前处于政府会计改革的初期阶段,预算管理控制仍将是构建政府会计体系的首要目标,预算管理基础在很长时期内仍将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政府会计从业人员力量仍较为薄弱,政府会计信息系统的技术支撑能力总体亦比较薄弱。因此,无论从预算管理基础还是从政府会计队伍看,我国政府行政成本核算的改革路径,都需要走兼顾传统与改革的渐进道路,而不适宜采用激进的权责发生制单系统模式一步到位,至于双系统或单系统双分录模式,显而易见,后者工作量比前者要小,也不存在原始凭证障碍,只要培训工作到位,则更符合我国现阶段国情。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如下几个相互关联的结论:首先,为了更好地满足公众对政府会计信息特别是成本信息有用性、完整性、透明性的外在要求,以及提高政府工作质量的内在要求,有必要调整和修改现有的政府会计核算体系,开展行政运转成本的核算工作。其次,行政运转成本的核算对象和内容,要根据所投入的要素类别———资本与劳动来加以界定,具体可分为人力成本、物化成本和公务成本等。而且,要根据要素活动的目的和范围,将行政运转成本与行政经费支出严格且清晰地区分开来。再次,在核算路径选择上,建议兼顾传统与改革的渐进道路,采用“单系统双分录”的核算模式。这种模式的最大优势在于不受制于预算编制基础的束缚,适应性强,因而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且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技术条件,从而使新旧办法之间能够顺利衔接、转换。

简述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范文3

论文摘要:工业增加值是工业企业在产品生产和向社会提供服务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是工业总产出与工业中间投入之间的差额。本文论述了工业增加值指标计算应遵循的一般原则、工业增加值指标的一般计算公式、按“生产法”计算增加值的关键和难点、简便计算“工业中间投入”的立足点和基本思路、企业统计工作实践中工业增加值指标的近似计算。

工业增加值是工业企业在产品生产和向社会提供服务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是工业总产出与工业中间投入之间的差额。工业增加值是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其主要作用在于全面反映工业生产发展规模、速度、效益和结构。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它的地位正在逐步取代长期以来所习惯使用的工业总产值指标。工业增加值指标的全面核算在我国起步较迟,也就是近几年的事,加之它本身运算过程复杂,原始资料数据获取难度大,以及企业基层统计核算基础相对薄弱等诸多因素,从而影响到上报资料的可靠性。因此,客观上需要找到一种简便易行的工业增加值指标的近似值计算办法。一方面它要能够满足国家统计部门对报表资料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要求;另一方面又要便于企业统计工作中易于收集资料和简便计算,短时间内又能够快速报出,即同时具备可操作性。如果能够满足这两条要求,那么,无论对于企业统计工作者还是各级政府统计部门或企业主管部门都将是件好事。

一、工业增加值指标计算应遵循的一般原则

要解决工业增加值指标的计算方法问题,首先必须弄清这一指标的计算原则。工业增加值的计算,从其基本概念出发,可以引伸出以下三条原则:

1、本期生产的原则。一方面,它必须是企业报告期内的生产成果,非报告期内生产的产品即使在报告期内出售也不能作为企业本期的生产成果;另一方面,只要是报告期内生产的产品,不论是否出售(包括自用),均应计为本期生产成果。

2、最终成果的原则。为了避免产品价值的重复计算,必须在工业总产值的基础上扣除工业中间投入的转移价值;同时,要保持工业总产值与工业中间投入计算价格、指标口径的一致性,避免计算结果上出现偏差。

3、市场价格的原则。

目前,我国规定采用的是按生产者价格计算的工业总产出,扣减按购买者价格计算的工业中间消耗。生产者价格不包括增值税(销项税)和单独开票的运输费用,而购买者价格除买价外还包括运输费用和商业流通费用,但需要扣除增值税(进项税)。

目前,现行统计制度规定的工业增加值只核算工业生产活动本身所创造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不包括非工业生产活动及附属经营单位的生产活动所创造的价值。计算工业增加值必须符合上述原则,这是确定工业增加值指标计算方法的前提,是统计制度的要求。

二、工业增加值指标的一般计算公式

工业增加值指标目前通常是按“生产法”来计算的,“生产法”工业增加值的一般计算公式为: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出-工业中间投入

为便于计算,根据现行统计制度的要求,工业增加值计算公式变形为: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现价、不含税)-工业中间投入+本期应交增值税上式中,工业总产量是指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工业最终产品或提供工业性劳务活动的总价值。它包括本期生产的成品价值、对外加工收入和在制品、半成品期末、期初的差额价值。工业总产值指标根据分析、研究和反映问题的不同需要,可以用某一确定年份的产品社会平均价作为价格计算基础,这就是“不变价”工业总产值;也可以用企业现行不含销项税的价格为计算基础的“现行价”工业总产值。计算工业增加值所需的工业总产值是按“现行价”(不含税)工业总产值确定的。工业中间投入也称工业中间消耗,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用于工业生产活动所消耗和使用的外购原材料、燃料、动力及实物产品和对外支付的服务费用。它是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之间所扣除的那部分差额价值。应交增值税是企业报告期内销售产品所应缴纳的增值税。它是当期销项税额减去当期进项税额后的余额,如有出口退税和进项税转出的企业,则还应加上这两项。

三、按“生产法”计算增加值的关键和难点

工业增加值既然是工业总产值(按现行统计制度的规定)减工业中间投入后的差额价值,而计算工业总产值对于基层企业来说并不成问题,那么正确计算工业增加值的关键自然就在于准确计算工业中间投入了。工业中间投入根据其定义应该包括直接材料、制造费用、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等四个项目中的中间物质与非物质消耗,外加利息支出。在这五项内容中,直接材料一般可以从会计产品制造成本核算资料中的“直接材料”项取得。利息支出也可以根据会计报表中“损益表”所列“财务费用”项的子项目“利息净支出”直接摘取。而难点在于制造费用、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这三项费用中的中间消耗,它需要通过对该三项费用中的有关内容,对照中间投入的概念和计算原则进行统计筛选和归类,将属于中间消耗的内容筛取出来,然后将各部分相加,再加上“直接材料”和“利息支出”才能得出中间投入(即工业中间消耗)的总和,这就是所称的“正算法”。所谓“逆算法”则是将制造费用、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合计减去该三项费用中属于增加值的内容。相比之下“,逆算法”略为简便一些,但对于企业统计工作者来说,仍然感到繁锁复杂,特别是现行企业会计报表项目设计上与统计指标项目在口径上并不一致。会计上的“生产成本”和“期间费用”中的许多项目在统计区分中间消耗与增加值项目时,需要通过查找会计原始资料进行筛选归并。一些会计核算项目,如差旅费、修理费、其他费用、以及工会经费、技术开发费和开办费摊销中既包含了中间消耗的内容,也包含了属于劳动报酬范畴的工业增加值内容。一般企业会计报表要到次月的8日之后才能出来,而要求报送工业增加值等项统计指标的各级统计汇总单位和部门又都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报送时间层层提前,到了基层企业往往被要求在每月的10日之前报出。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将众多的统计指标分别通过收集、整理、归并、试算直至最后填列报出确非易事,这势必造成许多基层企业的统计工作者对于如工业增加值这类指标往往只能凭三分统计七分估计来填列上报,这自然就要影响到上报数据资料的准确性。

即使按《工业统计主要指标解释》规定的方法计算上报,在匆忙之中也难免会出现对中间投入内容的少统、漏统现象,这势必会夸大工业增加值;如果情况相反,多统、误统了不属于中间投入内容的项目,又会造成工业增加值的相应缩小。正因为如此,有必要从工业中间投入的概念和正确计算中间投入的原则出发,并根据《工业统计主要指标解释》所列示的工业中间投入主要构成项目,提出一种工业中间投入乃至工业增加值的简便和近似计算方法。

四、简便计算“工业中间投入”的立足点和基本思路

1、简便计算“工业中间投入”的立足点

(1)计算工业中间投入必须是工业生产活动中企业从外部购入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不包括生产过程中回收废料的价值和自制品的价值;

(2)必须是本期工业生产活动中投入生产,并一次性消耗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不包括固定资产折旧等转移价值;

(3)中间投入的计算口径必须与总产值口径一致,即计入工业中间投入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必须是已经计入工业总产值的部分。上述立足点,也正是“工业中间投入”计算的基本原则。

2、简便计算“工业中间投入”的基本思路

(1)工业中间投入只与生产成本、期间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有关,显然除此之外的其他项目均不属于“中间投入”范畴,而不必加以考虑。

(2)生产成本和期间费用中属于中间投入的项目多,而属于增加值的项目少,自然采用“倒扣法”(逆运算)更为简便。

(3)生产成本和期间费用中的增加值项目大部分属于共性项目,如折旧、工资、福利费只需进行总的扣除即可。同时,这些项目在相应的会计明细账中均可直接摘取。

按照上述思路,工业中间投入的计算公式便可按下式进行简便计算。

工业中间投入=(产品生产成本+期间费用)-(生产经营费用中的固定资产折旧+主营业务工资及应付福利费+管理费用中的税金+劳动、待业保险费)-(坏账损失+汇兑损失)

按这一方法计算工业中间投入可以省却和简化统计资料收集中繁锁的筛选、归并和加总计算过程,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便于企业统计工作人员实际操作运算。

上式中,产品生产成本是指企业报告期生产产品和提供工业性劳务等主营业务所发生的实际制造成本,它包括直接材料、直接工资和制造费用;生产经营费用中的固定资产折旧是指计入制造费用、管理费用中的折旧,如果企业非生产经营费用中的固定资产数额不大,这部分非生产经营费用中的固定资产折旧在实际操作中也可忽略不计,那样就可以直接用“本年累计折旧”替代。生产成本和期间费用中属于工业增加值的项目还有管理费用中的“坏账损失”和财务费用项目中的“汇兑损失”,由于这两项内容属于企业利润的转移项目,它们均不符合工业中间投入的计算原则,因此在计算工业中间投入时应当相应扣除,否则会影响工业中间投入计算的准确性,特别当其数额较大时,会间接地缩小工业增加值。

五、企业统计工作实践中工业增加值指标的近似计算

企业统计工作实践中,为加快报表填报进度,满足统计报表报送及时性的要求,对需要填报的本报告期工业增加值,可按上期工业增加值占上期现价工业总产值的比例来近似计算,待报表报出之后,再按前述工业中间投入的简便计算法修正本报告期的工业中间投入,进而相应计算和修正本期工业增加值。修正本期工业增加值的目地是为下期用比例法准确推算工业增加值打基础,依法遂月滚动。尽管从单个月度上看,按比例推算的工业增加值与按实际计算的可能会有些误差,但从总体上或从较长的一段时间看,这种误差是会相互弥补和抵销的。用“比例法”推算工业增加值(近似值)的公式如下:

简述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范文4

关键词:预算管理 改进预算 超越预算 融合改良

在国际上,预算管理在企业中运用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在我国企业中的全面应用始于上世纪90年代及本世纪初,特别是近年国内企业在精细化管理思路的指引下,大力推动了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全面预算管理在企业规划、控制协调、评价激励中功不可没,是我国企业提升治理水平、建设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工具。但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包括:预算分配机制僵化,错失发展机会;过于关注细节,与战略脱钩;预算项目过多,过程耗时耗力;各部门争抢资源并推卸责任,导致预算松弛和短期行为。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传统预算管理当前受到广泛批评。针对相关问题,业内出现两大方面的预算管理改良,一是以美国企业推行作业成本预算管理(activity-based budgeting,ABB)为代表的改进预算,二是欧洲企业开展的超越预算(beyond budgeting,BB)的研究与实践。

1.两大预算改良思路及不足

改进预算模式在保持传统预算的基础上,通过优化过程管理,完善管理工具,从而弥补传统预算管理的缺陷,其思路包括:

1.1精简预算管理流程

重点关注战略项目、业绩敏感度较高的策略项目,对于其它项目,尽量简化预算编制和审批、后续监控等流程。

1.2加强预算与战略的结合

其代表思路是运用平衡计分卡,按财务目标达成、客户关系拓展、内部流程管理、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实施预算管理,发挥非财务指标对于企业实际业绩与预算之间偏差的解释作用,并将业绩评价从当期报表业绩的短期评价,转为对企业战略发展的长期评价。

1.3实施作业预算管理

将作业成本法和产能管理的思想运用到预算管理,基于企业的作业流程,将客户对产品或服务的需求通过作业消耗率计算作业需求,再将作业需求通过资源消耗率计算资源需求,即以成本动因为起点,以实现财务平衡为目标,从而减少预算松弛;作业预算管理将预算的重点放在关键业务流程上,突出战略重点;采取易于预算执行部门理解和横向沟通方式,实现预算的灵活调整。

1.4利用IT软件开发和集成手段改进工作效率

以信息技术发展为契机,在会计集中的基础上,企业内部开展预算信息化系统建设,并和现有的ERP系统对接,以全面提升预算的预测和信息反馈效率。

超越预算则由国际高级制造业协会(Consortium for Advanced ManufacturingInternational,CAM-I)专门成立的研究论坛――“超越预算圆桌会议”于90年代提出,其目标是建立全新的、替代性的管理模式。其主张包括:第一,通过事后相对业绩评价(relative performance evaluation,RPE),消除传统的固定业绩合同评价所带来的非理;第二,实现根本意义上的授权,促进企业转型为自我激励、自我约束的新型组织。具体内容包括三部分,即滚动预测财务业绩与目标、以包含财务和非财务指标的综合指标为基础建立业绩评价系统、以相对业绩合同替代固定业绩合同进行业绩评价和激励。超越预算与企业组织的柔性管理、扁平化等发展趋势保持一致,欧洲一些大公司正运用超越预算的方法,不同程度放弃了部分传统预算,或将传统预算的运用局限于现金流量管理,弱化其激励控制作用直至取消。

上述两种预算改良方式都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面临如下问题:

第一,难以实现效率提升和监督控制的平衡。传统的全面预算经过多年发展,已经与内部控制体系深度融合,比如对于美国上市公司而言,预算管理对应的控制已经成了萨班斯法案具体实施时的符合性要求。监督控制的严格性和效率性存在冲突,而目前两类预算改良都不能较好解决这个问题。其中改进预算对于预算项目的精简可能导致监控缺失,而超越预算的充分授权思路过于理想化,不能消除委托关系下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第二,作业预算管理来源作业成本管理,其主要限制因素是作业成本信息的获得性和可靠性,而且较高的实施成本让人却步;另外,作业成本管理适用于产品差异性大、间接成本的比重高的企业,不是所有的企业都适用作业成本和作业预算管理。当前在国内外大公司如包括波音公司、中国移动对作业预算的运用还只是停留在一些概念和思路的运用,尚未大规模开展。

第三,平衡计分卡预算的问题在于部分非财务指标难以用货币来衡量,非财务指标与利润目标的因果关系存疑,此外非财务指标之间存在互相影响和互相背离,而且非财务指标的评价权重不易确认,难以运用于业绩评价。在现行会计计量模式无可替代、在净利润和现金流量等指标仍处于最重要运营指标位置的情况下,非财务指标的有效性值得怀疑。

第四,超越预算陷入悖论:如果继续保留目前的预算编制模式,传统的问题并未得到解决;如果完全放弃现有预算编制,又会丧失经营活动的计划性,对企业运营造成难以控制的影响。

第五,作为超越预算模式的最重要部分,RPE不采用传统财务数据而采用标杆业绩(benchmarked performance)进行评价,有利于授权、避免绝对数据的讨价还价,但不利于企业脱离低效率竞争的行业,实现蓝海战略与转型。而且外部的业绩标杆并非普遍存在,尤其是那些涉及企业核心秘密的非财务指标,行业数据通常难以获得。

综合上述分析,传统预算管理弊端虽然可以通过改进预算和超越预算的一些管理策略予以改良,但并未完全得到改善,而且存在按下葫芦浮起瓢等问题,单一预算改良方式需要进一步完善。

2.各种预算改良方法的本质分析

上述预算改良的方法中,流程精简、组织授权属于一般性的优化方法,除预算管理外,其它诸如营销管理、生产管理都会采用,以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克服官僚组织等问题;IT信息化则源自外部技术环境的推动,也并非专为预算管理而推出。只有作业预算管理、平衡计分卡预算、相对业绩评价才是专门针对预算管理的改良方法。现对三种改良方法的实质分析如下。

作业预算管理的实质包括两点,一是预算资源需求必须基于动因,二是作业流程对应相应预算。平衡计分卡预算将预算管理体系按四个维度重构,其管理实质是改变过去依赖单一财务指标进行评价,增加了非财务指标的三个维度。相对业绩评价是超越预算的核心之一(另一个核心是建议取消预算编制,这个存在争议尚不能完全实施),实质是修正传统的预算业绩评价方法,将以前固定、缺乏弹性的预算业绩评价,改为以标杆对比为基础的相对业绩评价。三种预算改良思路各有侧重,作业预算管理强调预算编制和控制过程的改善,平衡计分卡预算关注管理指标体系的完善,相对业绩评价侧重于评价方法的完善,这三者只是角度不同,彼此并不冲突。

3.预算改良的思路融合及变革建议

预算管理向上承接公司运营总体战略,向下反映公司计划完成情况,与公司人财物、产供销等各方面保持同步。对于企业而言,预算管理类似于人体的中枢神经,属于基础平台。部分超越预算的支持者提出取消传统预算管理,这暂时还不现实,毕竟企业不能取消运营计划。预算作为一种管理制度,和其它制度一样,其变迁具有 “路径依赖”性(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对于预算制度改良,应该承认其总体合理的基础上,进行逐步完善。上述各种预算改良的主张,都有其合理的成分和不足。未来预算管理体系的演进,应是基于现实环境,博采众长的融合性提升,同时减少单一预算改良方法缺点的影响,相关构想如下:

3.1面精简预算管理

从国内大型企业的实践来看,预算管理历经多年的“做加法”,加上各类IT系统的运用,大部分企业的预算已经监控到具体项目,甚至关联到个人的行动。而监督的严密性和效率性存在此长彼消的关系,建议今后“做减法”。具体思路包括:第一,粗化预算项目的颗粒度,增加预算项目内涵,减少预算项目数量,对于不重要的预算事项进行合并处理,减少编制工作和决策的繁琐。第二,结合公司运营重点,精简预算程序。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战略发展要求,按预算项目的重要性进行排序。对于重要的预算项目,应由公司高层审核其投放和节奏;而对于常规预算项目,公司高层只需做好总量审核、动因控制即可,允许预算执行部门自行进行资源分配,通过增加对其授权以提高运营效率。

3.2预算管理去财务化

全面预算管理由于是财务部门推动,导致财务痕迹较重,体现为预算信息来源于会计科目的数据、预算信息披露只能与会计周期一致、预算使用的确认按照会计收支计量方式、预算评价缺乏对非财务工作的了解,等等。建议从各预算执行部门的需求出发,重新构造预算管理模式,除主要的业绩指标外,要尽量按照业务口径而不是财务语言进行统计、分析与评价;同时进一步加强预算管理的IT水平,提高快速响应和支撑能力。

3.3改进预算标杆管理

预算标杆管理如要提高有效性,就必须要让被考核者自己拟定考核方法,将公司管理层及财务部门角色转为监督者。预算标杆管理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工作:第一,预算标杆指标体系建设。按公司级和专业级两个层级设置,在公司内部成立跨专业的专家团队负责总体协调工作。首先按照指标可计量、能获取等原则,各预算执行部门先提出自身专业级的预算标杆指标,由专家团队审核确认专业级标杆并拟定出公司级的战略标杆指标,最终由财务部门汇总审核,分析公司不同层级之间的指标、非财务指标与公司财务业绩的逻辑关系,提交给公司高层决策。第二,预算标杆业绩评价。对于同行业可获得的标杆信息,可以开展横向对标;对于不能获得外部信息的,则开展集团内各预算执行部门(如子公司)之间的横向对标;所有标杆指标还可实施纵向对标,通过自身的跨期对比,实现逐步改善,这样扩展了对标管理的内涵,避免了相对业绩评价难以获得外部信息的弊端。

3.4通过内部审计防范授权风险

充分的预算授权不单能提高效率,也会带来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预算管理的精简、改进必将导致部分内部控制出现缺失,需要通过内部审计等检查手段补位。内部审计可以从两方面予以风险防范,一是监督预算业绩标杆管理程序是否有效执行,二是核查部门权限内的资金运用是否遵循合规和公允等要求,通过灵活的事后抽查,补位授权后的监管缺失。

综上所述,在传统预算管理发展到今天,面临战略脱节、体制僵化、耗时耗力等问题,但单一的预算改进、超越预算管理思路也存在自身的缺陷。作为企业管理最重要的基本平台工具之一,全面预算管理难以被轻言放弃。需要从本质上研究、融合各类预算改良工具的思路,持续提升全面预算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周守华、汤谷良、陆正飞、王化成.主编,财务管理理论前沿专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11)

[2]蔡剑辉.预算的职能冲突与协调对策研究.会计研究.2009(12)

[3]胡玉明.平衡计分卡:一种战略绩效评价理念.会计之友.2014(4)

[4]王学兵.非财务指标融入激励契约设计研究文献综述.财会通讯.2013(3)

简述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范文5

论文摘要:综合环境经济核算体系即将成为社会统计的重要工具,有待于取代传统国民经济统计方法。水资源环境经济核算作为其子体系,也将成为社会统计工具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这一工具进行统计,得出的统计结果必须以简明的指标向社会展示或颁布。针对“新兴”统计工具的内部结构,研究探讨了其应该配备的指标体系—由过程性指标和结论性指标两大类组成;并指出绿色gdp(edp)作为最重要的核心指标将有待于进入指标体系。

1问题的提出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是针对经济流量和存量进行核算的一种传统统计方法,在全球内得到应用。然而,随着资源环境面临的考验,其弊端逐渐显现,其核心指标gdp只能反映经济结果,没有计人资源和环境代价,因而不能回答资源、环境能否持续支撑经济 发展 问题。为此,联合国等5家国际组织共同研发了综合环境经济核算体系(seea)框架。

seea的基本思想是运用经济学、统计学、 会计 学等理论,在sna基础上,将资源环境因素纳人核算体系,建立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的联系,全面刻画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作为众多资源之一,水资源环境经济核算体系(seeaw)正在研究之中;与此类似的还有矿产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的核算体系也在同步研究。

seeaw将以怎样的指标描述水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关系,核算结果又以怎样的指标简明地向社会展示或颁布,最终形成怎样的指标体系加人到核算体系之中,是目前鱼待探讨的重要内容。

2水资源核算体系(seeaw)及其核算账户

水资源核算体系(seeaw)是综合环境经济核算体系(seea)的卫星子体系,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专业核算体系。seeaw由5个账户组成,主要包括水的供给使用账户、排放账户、混合经济账户、水资产账户和水质账户。前3个属于“流量”账户,后2个属于“存量”账户。流量账户中的供给使用账户、排放账户,主要描述经济生产过程中,与水有关的实物流量在各个经济体之间的流动情况,如水生产供应业(经济体)向其他经济体—造纸行业(或纺织行业或电力行业)流人了多少水;再如,服务业、建筑业、食品生产业等各个经济体,当年向废污水处理业流入了多少废污水量。水资产账户、水质账户,主要描述特定时间点的实物存量,如核算年的年底地表水存量、地下水存量以及存量的质量等。但是,供给使用账户和排放账户描述的仅仅是实物量,没有经济价值量,而混合经济账户重点反映了价值量。

3 seeaw的指标体系设置

如上所述,通过5个账户构成seeaw核算体系的总体框架。但是,框架不能构成完整的核算体系,必须要在框架之下以5个账户为基础,设置一系列必要的指标,才能形成完整的核算体系,并具备实用性。

通过对海河流域试点进行2005年度的具体核算,认为seeaw作为统计核算工具,应该配备由两类指标组成的指标体系,一类是过程性指标,另一类是结论性指标。

3.1过程性指标

过程性指标大都出现在5个账户之中。

所谓过程性指标,是指按照核算基本框架要求,针对5个账户在核算全程中不同环节上所涉及到的各个指标。

供给使用账户的使用表,主要描述水实物的去向。表中所涉及的过程性指标包括:水资源进人农业、渔业、牲畜饲养业、发电业、食品业、服务业各个经济体的数量指标,进人城镇生活、 农村 生活、城镇环境、农村环境各个部门的水量指标。更细致的指标还包括以上各个经济行业年度使用的河流水量、水库水量、湖泊水量、浅层地下水量、深层地下水量、自来水量、废污水回用量等指标。

供给使用账户的供给表,主要描述水实物的来源。表中所涉及的过程性指标包括:自来水、再生水来源于哪些行业及数量指标。自来水来源于水的生产 企业 (自来水公司),其指标为年供自来水量。再生水也单一,来源于废污水处理业,指标为年供再生水量。复杂的过程指标是进人环境的废污水,其来源于农业、渔业、牲畜饲养业、发电业、食品业、服务业等,其指标来源于这些经济体多少水量。

排放账户涉及的指标除了水的排放以外,还包括各 经济 体的cod排放量、氨氮排放量等,还包括以上各类实物排放于水域(内陆水域、海域)指标以及排人污水厂指标和人河量指标等。

混合账户所涉及的指标与供给使用账户类似,不同之处在于供给使用表的指标反映的是实物量,而混合账户指标反映的是经济价值量。

两个存量账户包括资产账户和水质账户。涉及的过程性指标相对于3个流量账户比较简单,包括山区、平原等不同类型区的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水资源总量,也包括河流水、水库水、湖泊水、地下水的水质指标等。

3.2结论性指标

(1)账户内的结论性指标:供给使用账户中的结论性指标包括地表水资源的实物中间使用量、最终使用量和总产出量指标,地下水资源的实物中间使用量、最终使用量和总产出量指标,以及各类水总的实物中间使用量、最终使用量和总产出指标。如,海河流域2005年核算后该类结论性指标的具体数据见表l。

排放账户中的结论性指标包括农业退水量、 工业 废水排放量、生活污水排放量以及以上3个门类的cod,氨氮排放量等。海河流域2005年这些指标的具体数值见表2。

混合账户中的结论性指标包含总产出、gdp以及水行业所产生的gdp等指标。比如,2005年海河流域经济总产出57 138亿元,gdp25 750亿元。另外,还包括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产出、gdp指标。从海河流域2005年水行业产生gdp看,数值相对很小,证明水利提供的水产品大部分充当了经济生产过程里的中间投入,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水利工程属于基础设施、水利属于公益性事业的特征。

资产账户和水质账户也存在相应的结论性指标。

(2)账户外的结论性指标:账户外的结论性指标是指在账户核算基础上,进一步 计算 而得出的概括性指标,目的在于简明地为水资源管理者和经济 发展 战略决策部门提供技术 参考 。

3.3指标体系

过程性指标与结论性指标组合在一起可以形成seeaw的指标体系,过程性指标主要作用是建立水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以水资源为纽带,建立各个经济体之间的关系,描述不同经济体之间的相互依赖性。结论性指标的作用是为决策部门提供综合结论数据。

4有待于引入的核心指标

正如前面所说,sna的核心指标gdp不能回答经济是否可持续发展,因此引发了seea的诞生和seeaw的出现。seea的宗旨是核算环保型的绿色经济指标,需要从纯经济的gdp中扣除资源减少价值量和环境退化价值量,形成绿色gdp,即edp。

由gdp推求edp,不是简单地单一扣减水资源减少价值量和水环境退化价值量,而是要扣除所有 自然 资源减少价值量和各类环境退化价值量。因而,暂时还不能计算出edp。只有利用seea体系将各类资源和环境统一核算以后,才能得出edp这一核心指标。

简述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范文6

个人基本简历   简历编号:   更新日期:   无照片 姓 名: 房地产银行按揭个人简历范文 国籍: 中国 目前所在地: 广州 民族: 汉族 户口所在地: 广州 身材: 170 cm 68 kg 婚姻状况: 已婚 年龄: 49 培训认证:   诚信徽章:   求职意向及工作经历 人才类型: 普通求职 应聘职位: 财务经理:财务融资、房地产银行按揭、 工作年限: 28 职称: 初级 求职类型: 全职 可到职日期: 随时 月薪要求: 5000--8000 希望工作地区: 广州 个人工作经历: 公司名称: 起止年月:20xx-04 ~ 20xx-10广州市鹿鸣酒家,广东省机械施工工程公司沥青分公司(南沙),广东省新裕祥投资有限公司 公司性质: 所属行业: 担任职务: 分别担任财务核算,财务科长和总经理助理职务 工作描述:   离职原因:     公司名称: 起止年月:20xx-05 ~ 20xx-08广州市越秀区劳动就业服务管理中心 公司性质: 所属行业: 担任职务: 档案转入 工作描述: 主管部门白云山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因债务影响下属企业正常经营。(工作非正常变动) 离职原因:     公司名称: 起止年月:19xx-04 ~ 20xx-05广州百润置业有限公司(房地产开发企业) 公司性质: 国有企业所属行业: 担任职务: 财务部副部长 工作描述: 分管该企业对外融资工作,银行贷款,转贷还贷,合理运用资金使用情况,日常财务管理工作。 离职原因: 工作正常调动   公司名称: 起止年月:19xx-04 ~ 19xx-04广州白云山产品直销有限公司 公司性质: 国有企业所属行业: 担任职务: 财务科科长 工作描述: 主管财务全面工作,财务核度及帐务处理,纳税筹划,银行借贷工作。 离职原因: 工作正常调动   公司名称: 起止年月:19xx-01 ~ 19xx-04广州白云山从化联营公司 公司性质: 国有企业所属行业: 担任职务: 财务经理 工作描述: 广州市政府牵头在从化县扶贫点。经营贸易,主持财务全面工作,主要在项目投资,融资和理财方面做出一定业绩。 离职原因: 工作需要调动   公司名称: 起止年月:19xx-08 ~ 19xx-01广州白云制药供销公司 公司性质: 国有企业所属行业: 担任职务: 财务科付科长 工作描述: 分管财务成本核算工作,为产品销售价格制定切实可行的依据。 离职原因: 工作正常调动   公司名称: 起止年月:19xx-01 ~ 19xx-08广州白云制药总厂片剂第一分厂 公司性质: 国有企业所属行业: 担任职务: 分管财务成本核算工作 工作描述: 按照制造单一药品品种的配方制定名称品种的主要原料和辅助材料,计算出所耗用的成本。 离职原因: 工作正常调动   公司名称: 起止年月:19xx-06 ~ 19xx-01广州铁路局怀化分局职业中学 公司性质: 国有企业所属行业: 担任职务: 财务主任 工作描述: 主管财务全面工作,帐务处理兼会计班课程老师,讲述主要课程为《会计原理》。 离职原因: 工作调动   公司名称: 起止年月:19xx-08 ~ 19xx-06广州铁路局怀化分局靖县电务段 公司性质: 国有企业所属行业: 担任职务: 会计 工作描述: 分管该企业成本核算工作兼出纳员,计算该企业每月耗用铁路通信,信号器材量,为本企业制定下期计划提供依据。从而避免浪费保证铁路通信,信号的畅通无阻提供保障。 离职原因: 工作调动   教育背景 毕业院校: 广州业余大学 最高学历: 大专 毕业日期: 19xx-03-01 所学专业一: 财务 所学专业二: 计算机管理 受教育培训经历: 起始年月 终止年月 学校(机构) 专 业 获得证书 证书编号 19xx-09 19xx-08 广州市第一二二中学 高中 毕业证   19xx-09 19xx-08 广西柳州铁路运输学校 财务 中专毕业 校证学字第2819号 19xx-09 19xx-03 广州业余大学 计算机管理 大专毕业 穗成高教字第14075号   语言能力 外语: 英语 一般     国语水平: 优秀 粤语水平: 优秀   工作能力及其他专长   从事财务工作二十八年。在基层财务部门任职多年,对会计工作有丰富的工作经验。熟悉财务帐务处理,财务结算,资金运用情况分析,税务筹划。   简历编号:   更新日期:   无照片 姓 名: 房地产银行按揭个人简历范文 国籍: 中国 目前所在地: 广州 民族: 汉族 户口所在地: 广州 身材: 170 cm 68 kg 婚姻状况: 已婚 年龄: 49 培训认证:   诚信徽章:   0 简历编号:   更新日期:   无照片 姓 名: 房地产银行按揭个人简历范文 国籍: 中国 目前所在地: 广州 民族: 汉族 户口所在地: 广州 身材: 170 cm 68 kg 婚姻状况: 已婚 年龄: 49 培训认证:   诚信徽章:   1 简历编号:   更新日期:   无照片 姓 名: 房地产银行按揭个人简历范文 国籍: 中国 目前所在地: 广州 民族: 汉族 户口所在地: 广州 身材: 170 cm 68 kg 婚姻状况: 已婚 年龄: 49 培训认证:   诚信徽章:   2 简历编号:   更新日期:   无照片 姓 名: 房地产银行按揭个人简历范文 国籍: 中国 目前所在地: 广州 民族: 汉族 户口所在地: 广州 身材: 170 cm 68 kg 婚姻状况: 已婚 年龄: 49 培训认证:   诚信徽章:   3

简述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范文7

一、企业物流成本的三种核算方法

(一)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方法。为提供详细的物流成本信息,有学者认为,物流成本核算应首先依赖于现有的会计信息系统。但是仅靠传统的会计方法难以取得足够的所需数据来核算物流成本,而折衷之举就是对其作出若干修正。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方法采用货币作为主要的计量尺度,利用设置账户、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和编制会计报表等会计专门方法来记录和反映物流成本。完善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方法的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在财务会计制度的基础上明确物流成本项目。企业在进行物流成本核算时,首先要根据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对象确定本企业物流成本不同核算层级的具体项目。从目前看,企业物流成本的内容可以按照物流范围、支付形态、功能分类、对象等不同标准来确定,但要注意所确定的物流成本核算项目必须能全面反映本企业物流业务所发生的成本费用。

第二,企业应根据物流成本项目和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管理的需要,设置好相应的会计科目、凭证和账薄,这是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关键。企业可以选择采用单轨制(即在现有成本核算基础上增设与物流成本相应的会计科目、凭证和账薄)或双轨制(把物流成本核算与其他成本核算截然分开,单独建立物流成本核算的科目、凭证和账薄)两种方式。企业应综合考虑自身的管理水平、员工素质、会计基础工作的高低来选择相应的会计核算模式。

第三,根据物流成本的核算特点设置物流成本会计报表。编制物流成本会计报表,提供本企业物流成本信息,是企业进行物流成本核算的目的所在。企业应根据物流成本管理需要来设置物流成本会计报表的种类;根据企业物流活动的基本职能构成或物流成本的性质设计会计报表的内容,其具体内容应与物流成本项目保持一致。此外,还可以编制“物流成本明细表”反映物流成本的增减变动情况。

在实施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方法时,笔者认为企业还应关注以下两点:第一,物流成本核算属于管理会计体制范畴,不能纳入一般的财务会计核算体制中,以避免影响企业原有会计体制的正常运行;第二,个别物流成本科目的数据在原有会计科目中是无法获取的,也不能还原到会计科目中,如存货的机会成本这类损失必须在管理会计体制中进行核算。

(二)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方法。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方法是一种简单、易用的核算方法。这种方法利用统计原理,以公司会计核算资料为基础,进行资料搜集、加工和处理,最后汇总出公司的物流成本资料。该方法采用多种计量尺度,包括货币和实物尺度,并采用普查、重点调查等统计方法以获取所需要的核算资料。其具体做法是:首先对公司成本核算资料进行分析,从中分离出物流耗费部分,然后再加上会计成本核算中没有包括但需计入的部分,最后根据物流管理要求对上述材料进行整理、加工、分类得出所需成本信息。我国许多企业在还未建立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之前,一般都实施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体制,且许多企业不愿意改变其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方法。

(三)物流成本的作业成本核算方法。传统的会计方法主要是沿着组织预算的思路对费用进行分类和归集,而物流活动常跨组织发生,两者之间存在矛盾。通常的财务会计在物流成本核算上存在着缺陷,因而不能提供对物流成本的准确量度。为此,理论界提出了作业成本计算法来解决物流成本的核算和管理问题。

作业成本计算是建立在“作业”这一基本概念基础上的,其基本原理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用作业方法计算产品成本时,需要将着眼点从传统的“产品”转移到“作业”上,以作业为中心。其计算程序主要为:首先确定主要作业,确认作业中心;其次以作业中心为成本库汇集资源,并将汇集的投入成本或资源分配到每一个作业中心的成本库中;最后将各个作业中心的成本按各种成本动因分配到最终产品。该方法是以作业为单位,把成本按作业进行分摊,并以此为依据计算出产品成本,部分地解决了传统会计方法核算的缺陷,对物流成本的计算是一种有利的尝试。同时,由于作业成本计算把成本核算深入到作业层次,能提供更为准确真实的产品成本信息,从而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与有效性。二、企业物流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

进行物流成本核算应首先明确影响物流成本核算方法选择的因素。企业物流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主要受三种因素的影响:(1)成本与收益的配比。物流成本核算的目的是提供准确的物流成本资料,找出并消除物流成本的不合理部分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但同时物流成本的核算本身也有成本,需要消耗一定的经济资源。企业在进行成本核算前应对取得物流成本资料的耗费(成本)与取得的成本资料所能带来的经济所得(收益)进行权衡,进而决定应该选择的物流成本核算方法以及核算的详细程度。(2)企业会计基础工作水平和电算化程度。企业会计基础工作水平和电算化程度会对企业物流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产生一定的影响。成本核算系统是会计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需要会计基础工作的支持,而会计基础工作的效率又与电算化程度关系密切。(3)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物流成本的核算是一项以人为主体的会计活动,企业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的高低会对物流成本核算模式的选择产生影响。不同的物流成本核算模式这两者的要求不同,所以在选择核算方法时要考虑到企业这两个因素的现状。

其次再来谈三种物流成本核算方法的特点及选择。企业应根据不同核算方法的特点,综合考虑影响物流成本核算方法选择的各种因素,选择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核算方法。

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方法是一种较简单,实施成本较低的核算方法。该方法的缺陷主要是不能连续、全面、系统地反映物流费用,采用该方法得出的物流成本信息精确度相对较差。但由于目前我国企业还不能很全面、系统地把握物流这一概念,对会计基础工作水平和电算化程度较低的企业而言,这种方法是可行、有效的。笔者认为,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方法具有简单、成本低、对会计基础工作水平要求不高等特点,中小企业可考虑使用该种核算方法,其适用于处于物流成本管理和核算初期阶段的企业。

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方法利用会计原理连续、系统、全面地对整个物流过程进行核算,期末汇总出物资总成本。这种方法具有以下明显优点:(1)核算的物流成本较为精确;(2)有助于企业物流成本核算工作的规范化、系统化和持续进行,通过这种方法,管理人员可以方便地了解日常的物流成本;(3)与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方法相比,会计核算方法可以减少物流成本与会计成本核算之间的重复性工作,有助于物流工作获得财务部门的支持,便于进行成本分析,进而推动企业整体管理效益的提高。但其弊端在于核算过程较为复杂,且现有的会计核算是按照劳动力和产品来分摊企业成本的,这种方法掩盖了企业的基本活动,忽视了各项活动之间的联系,不能适应物流跨边界性这一特征,不能跟踪物流成本的真实发生环节;另外该种方法所实施需要一定的条件,如因为物流会计核算、计算与产品成本计算是一项交叉工作,需要有高水平的会计人员等等。这种方法适用于规模较大、具有良好会计核算基础、人员素质较高的企业。

简述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范文8

关键词:物价变动;应对;会计核算

一、物价在变动条件下对会计产生的影响

对于原始成本会计来说,物价在变动的情况下可能对其造成一定的影响。大家都知道原始成本会计的特征:会计假设、会计方法以及会计程序,其所依仗的前提是不管物价是否会有所变动,它对资产价值的度量是依靠实际产生的原始成本来讲,依靠净收益进行度量,在此基础之上产生系统的可以对会计工作、会计运用提供切实可行的有关会计信息。上述所讲的背景条件就是物价没有发生任何变动,一旦出现变化,结果就会发生更改,主要就会使得之前依靠假设形成的会计模式产生极大的局限性,整体上会对原始会计成本产生不小的影响。

二、影响原始会计成本理论的情形

1.影响会计假设的基本前提

会计假设的四大前提主要是:会计主体、会计分期、持续经营和货币计量,这些因素对于会计工作是不是能够顺利的开展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原始会计工作的开展的前提条件也是上述的四项基本假设。一旦出现物价波动的时候,会计主体假设不会有所影响,但是四大假设其他的几项却会对物价的波动比较敏感。

2.影响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

通常来讲以原始成本会计的基础所进行的会计核算围绕的是一定的会计原则开展。通常上述原则的构建以及运用,可以很好的为会计报表的编制工作给予一定的指导依据,也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会计核算过程当中所应当遵循的基本规范、基本原则。但是上述原则会在物价发生波动的时候产生较大的影响。

3.不易反应出来真实的资产价值

依照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一般是按照发生当时的成本来核算资产和负债的项目,并非随着物价的变化进行波动,当然在资产负债表当中显现出来的资产数值是没有摊销、没有消耗的成本。一旦出现物价上涨情况,进行会计报表编制工作的时候反映出来的表中数据是低于当时的市场价格的,甚至这一差距在固定资产项目上表现的更加明显。根据上述情形,如果依然按照原始成本来进行资产的计量,就会出现现行的资产市价会高于其账面价值,就会导致低估资产实际价值的情形。并且此时此刻也很难依靠原始成本真实的反映出来资产真实价值的变化,这样就不能很好的了解企业当前真实的资产状况。

4.不易反映出来企业真实的经营成果

因为存在着利用原始成本这一模式不能很好的反映出来物价的变动情况,所以,利用这种方法就不能恰当的计量出来资产以及负债的变动状况。如果在物价上涨的时候依然运用原始成本这一计量模式,那么就可能出现资产的实际价值是要比账面价值大的,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资产被低估的情况,那么此时此刻如何依然按照这种方法计算收益,那么此时就是不当的、不合理的,最终运用此种方法的结果就是部分资产会被算进到股利当中去进行派发。并且如果进行税金缴纳的时候缴纳的税金也会高于应当负担的,这就会造成资本的损耗。因此,当物价上涨的时候,依照原始成本计算出来的企业的部分收益其实是企业的资产在通胀的情况下价值被虚增所表现出来的,并非是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造成的。

三、相关理论的概述

1.部分调整的法规

2014年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当中明确指出,企业对于资产的计量应当以公允价值计量,使用公允价值计量之后,没有特殊原因一般不得随意进行变更,如果出现物价变动的情况,那么就应当依照其公允价值来计量,其公允价值与资产或者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之间的差额应当相应的进行调整,对于这一调整原则有下面几点可以简单的概述:

(1)如果要评估对外投资的无形资产以及固定资产,当账面价值与实际的价值之间存在差额的时候,把这一部分差额放到资本公积当中。

(2)企业可以采用先进先出的方法来发出存货。还可以通过双倍余额递减法来进行加速折旧,当前上述情况的前提条件应当是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上述两种措施的运用是为了降低物价波动来带来的影响。

2.跟物价变动相关的调整的会计政策

国家在八五计划期间就开展了系列的资产评估工作,包括但不限于资产评估、资产清算时候的评估,对于上述评估工作开展依据的是资产的账面价值。这以后在十二五规划期间我们国家又对会计核算进行了简单的调整,主要也是对会计相关的资产清查、重估价值进行相应的核资,在清查核资的基础之查清当前国有资产的资本额状况。当然主要在这一过程当中运用到价值重估的方法,企业对资产进行重估以后主要是依据账面价值进行调整。

3.资产的评估以及账项调整工作

我们国家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建构现代企业制度、进行企业的改制以及产权转移工作的专项评估,评估的最终结果也作为可靠地账面价值调整依据被认可,上述评估主要运用的方法是收益现值法、现行市价法以及重置成本法,而运用范围较广的主要还是后面两种,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当前我们国家资产在物价发生波动的情况下主要是依靠现行价值来反映其情况,这些做法跟外国大多数国家的做法是有相同之处的。

四、会计核算可以反映物价变动的现实选择

目前,我国会计核算在对物价变动方面实际的选择主要是对资产评估进行发展以及保留,加之对资产评估进行相应的调整。

1.资产评估以及资产核资时对应的账项调整之间的对比

十二五规划期间,我们国家对资产核资的企业不管从类型上还是从数量上跟之前相比都大大增加了,覆盖范围也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就单纯的从目前核资的目的和方法来说,政策因素是所有因素当中影响最大的,但是此次核资考虑到物价的变动因素是十分的少的,这些就造成了人们怀疑核资结果的准确性,无法很好的体现出来市场价格的波动情形。

既可以展开资产评估工作,又能相应的对账面价值进行调整的,仅仅是可以进行合法的权属移转以及企业改制的的情况下才可以开展。这一过程的运行,即便是可能存在着政府政策层面的干预,但是鉴于是第三方评估机构独立进行评估的。所以说其对市场的状况还是比较了解的,跟现实的情况联系也相对密切,也能够恰当准确的反映出来物价波动对会计核算产生的影响。目前或许存在着影响调整款项以及评估资产等许多问题需要及时的解决。但是多年以来,我们国家的会计从业人员在工作当中积累到的有关的经验以及方法对于问题的处理也是有一定的成效的。依照目前的形势,目前可能成效最大的就是凭借着专门的评估机构对资产进行估值。上述情形就是当前物价波动情形之下实现会计核算的一种现实选择。

2.资产评估以及账项调整在解决会计问题当中的作用

(1)对会计信息之间的实用性以及关联性进行强化,可以有针对性的应对目前历史成本与市场价格之间出现较大价格差距的原因。概述当前我们国家的改革史,当中一直贯穿始终的就是资产实际价值同资产价格之间有所区别的一个不平衡的发展历程,主要判定的依据就是运用历史成对目前企业的资产情况进行评判。此种不平衡的出现就会造成无法真实的反映出来企业的某些财务情况,也不容易判断出来企业成功与否。目前合理有效的解决矛盾的方法就是依靠对资产的评估,并根据对资产评估的结果而有所调整。

(2)可以确保权属双方都地位平等,资产计量基础可以达到统一,保证公平。资产的价值及其产生的时间以及产生之后对物价的波动的大小使得资产账面价值含金量差异的出现同自唱形成的具体时间之间没有相应的关系。因此,在产权交易当中使得双方企业可以达到对等的地位才能够很好的进行公平交易。

3.会计核算当中存在的现实矛盾

(1)账项调整的依据是否依靠资产评估开展的,是企业之间财物数据提升不可比的要素之一。上述状况出现的缘由一般都是资产评估工作无法在较多企业当中加以推广所致。

(2)评估目的各异,就会产生不同的财务处理结果。对于企业的改制,首先应当做到的第一点就是从整体上对企业的资产进行一定的估值评估,然后依照最终估值出来的结果进行账目的调整工作。企业兼并的时候只需要对相对应的目标企业的资产进行相应的价值评估,然后依照这样的评估结果有针对性的进行相应的调整,而在兼并方来看,它们却不会进行任何的自我调整,这就是造成企业重组之后会出现不同的资产计价的缘由。

(3)资产评估质量的高低好坏是跟一个企业规章制度的健全与否、人员技术层次合格与否、以及硬件软件设备是否符合标准、人员操作是否合乎规范都是密切相关的。

五、调整策略以及发展

要想解决上述所讲的问题,首先应当做到的就是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我们的国情,在结合外国的方式方法上面找出适合我们自己的方法,从而在出现问题的时候就可以很好的有针对性的进行实际的选择。

当然,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事实就是在实践当中依旧存在一些亟待我们解决的问题,,那么就可以考虑到在当前已有的基础之上,应该对目前的操作手段进行相应的调整,经过调整这样就可以清晰、明了的反映出来物价变动对会计核算产生的影响力度,这些问题在操作处理的过程当中还是必须的。

1.要在法律允许的情况下,要在强化监督管理的基础之上,把拥有账项自主调整展开的权利赋予给企业。

2.在进行会计处理的同时要使得设置标准有着一致性,这样不论评估资产还是账项调整都可以保持一致。

3.探索体质革新的办法,在操作技能上要对独立的评估机构加大扶持;细化各种管理制度,降低人为恶意操作出现的概率;定期的对相关技术人员要进行技能培训工作,促使理论可以很好的联系到实际。

当前我们国家现有条件还有待成熟,此时依靠对企业提高评估方式、增加评估范围的方法、开展专业化的评估工作的方法,这些方法的展开是目前我们进行物价变动会计核算所最应当进行的工作。

运用何种会计核算模式对物价变动会计进行核算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我们期望达到的目的就是既能减少物价变动对经济造成的影响,又能确保数据的精准性。据此就可以带动会计工作高校的开展,又能很好的服务企业。

参考文献:

[1]刘建平.物价变动对会计核算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J].中国科技纵横,2011,21.

简述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范文9

【摘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以下简称新农合基金)是以保障广大农民群众医疗为目的的爱心工程,参合农民可以借此摆脱因病致贫的命运。文章从会计制度本身的不足、会计人员专业知识的缺乏以及会计监管的缺失三个方面来指出新农合基金的运行现状,指出会计科目设置要结合经办机构的实际核算需要,会计核算基础的改进要建立在使会计信息更加真实的基础上,会计处理方法要讲究便捷实用。同时要注意会计环境的建立,要有专业的会计工作人员,合理的监督方法,便民、惠民的医疗保障制度。创新之处在于提出以修正的权责发生制替代现行的收付实现制,从而解决实际基金收支时间与因权责发生制下的记账时间不匹配而造成的会计信息不真实、不及时的现象。

【关键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会计核算制度;改进策略

一、引言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以下简称新农合基金)是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重要举措,新农合基金会计核算制度能反映基金的收支情况和监督基金的实际运营。目前,新农合基金会计制度的运行机制尚存缺陷,会影响新农合基金的正确核算,更不利于新农合基金的监督和运行。因此,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本文尝试从分析新农合基金会计核算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更为有效的新农合基金会计的核算方法,通过改进新农合基金的会计核算制度来加强对新农合基金的监管。

二、相关研究文献述评

医疗保险基金及其会计核算是世界性难题。Adametal.[1],利用程序管理员、卫生设施和家庭收集的数据,运用差异与匹配的方法来获得影响的估计,认为中国推出了为农村居民大量补贴自愿医疗保险计划的方案增加了乡镇卫生院中昂贵设备花费的比例,但并没有提高农民医疗保障的水平。XuedanYou[2]研究表明,新农合改进了农民的健康水平,但并没有降低平均家庭预算外健康开支和灾难性支出风险,建议提高新农合基金的利用效率。LeslieSOetal.[3]更关注于医保成本的问题,当然每个国家医保制度的不同也造就会计核算的差异、研究方向的不同。国内学者对新农合基金会计核算的相关研究观点:宋丽慧[4]指出新农合会计核算制度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有效保障新农合基金的规范运行。董炳为[5]指出新农合基金的运营管理存在会计制度的不完善所导致的会计核算不规范。罗雪平等[6]指出新农合会计存在以下问题:(1)会计核算标准不一致;(2)会计科目设置过于简单;(3)容易出现长期挂账或私设小金库行为;(4)乡镇会计核算监督缺乏有效管理,建议改进新农合管理制度,实行管理机构与经办机构的分离,完善基金会计核算制度。陈建平[7]认为新农合基金会计核算存在以下问题:(1)会计制度编制依据薄弱;(2)会计处理方法不统一;(3)新农合基金的会计科目设置有待细化;(4)会计凭证、会计报表管理混乱。他指出要修正新农合基金会计核算基础;明确新农合基金会计制度的依据;健全新农合基金的监督管理制度。从已有的研究结果分析,目前新农合基金会计核算制度存在的不足集中表现为:第一,新农合基金会计制度有缺陷,部分会计实际操作不便捷,表现为会计科目设置单一、会计核算基础不统一[8];第二,基金的管理运行存在缺陷,会计核算缺乏有效监督[9];第三,基层的新农合经办机构尚停留在原始凭证保管阶段,没有专职的会计人员进行规范的账务处理[10];第四,基金的收支风险难以进行反映和控制[11]。

作者:王晓刚 单位:河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简述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范文10

【关键词】会计基础工作 精细化 重要性 基本要求

一、会计基础工作精细化基本要求

(一)会计准则的结构和内容完善

我国部分具体会计准则的表述内容和表述方式不够严谨,使其可操性受到限制。在已经的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及实施的有关会计准则中,除了引言、定义、应该披露事项及其附则外,会计准则核心部分就是确认与计量问题。在确认和计量问题上,有些规定过于原则,使会计准则的应用加大了人为调整的空间。 例如:在固定资产会计准则中,符合固定资产改扩建支出的条件是以下四条中的任意一条:(1)使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延长;(2)使固定资产的生产能力增加;(3)使产品质量提高;(4)使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低。这些条件是做出确认判断的标准,但过于原则,可操作性较差。类似的规定和判断标准应该在概念结构中进行阐述,将其融入具体会计准则的正文中描述过于勉强,而且影响了准则的严肃性。

(二)合格的会计人才队伍培养

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充足的、合格的会计后备人才,是中国会计职业发展的长远之计。教育的目的是面向未来的,但教育的过程却是滞后的。因此,一定要以超前的意识,不断深化高校的教学改革,不断拓展教学的深度与广度;要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使学生同时掌握国内和国外的会计理论、方法与准则;要转变教学的思路,改变当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和实干精神;要注意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引入到课堂中,大大缩减简单的、重复性方法所占教学和习题的时间,增加课程的含金量,培养符合信息时代要求的合格的会计审计人才。

二、会计基础工作精细化的重要性及其延展

会计基础工作是会计工作的基础环节,是企业进行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前提条件。因此,会计基础工作精细化在整个会计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会计基础工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能否及时、全面、客观的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情况,也是衡量一个企业会计工作质量好坏的重要依据。

当前,我国社会监督体系尚未健全,不少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企业信息资料失真,不能客观、真实、明晰地反映和披露企业的经营情况及资本运营状况。而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的精细化,对于克服当前我国企业会计形势恶化有着根本性作用。

三、会计基础工作精细化在日常会计业务处理中的具体体现

会计基础工作精细化在在日常会计业务处理中的具体体现有:预算精细化、资金精细化、财务分析决策精细化、投资与融资精细化、固定资产与存贷精细化、现金收支精细化、无形资产精细化、负债与所有者权益精细化、成本费用精细化、收入利润精细化、审计精细化、税务精细化、并购与清算精细化、财务报告精细化等十四项主要内容。本文着重从预算精细化、现金与应收账款精细化、财务报告精细化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预算精细化

预算精细化是会计基础工作精细化的第一步。预算精细化具体体现在财务预算编制、预算调整、预算超支这三个部分。实现预算编制的精细化,单位领导首先就要确定经营预算目标,财务部制定财务预算编制办法和原则;然后,进行审阅预算,修改预算;最后,保存预算编制资料。针对预算调整,工作流程应该是预算调整提出、预算调整实施、预算调整资料保存。如果出现了预算超支,就要进行预算超支分析,形成预算超支对策,最后执行预算超支对策。

(二)现金收支精细化

现金精细化在日常会计工作中具体有现金付款、储备备用金、借款、现金清查等主要内容。首先,相关部门申请付款;再审核付款凭证;审核通过,支付现金;最后编制相关凭证及报表。此外,对于储备备用金、借款和现金清查事项都应该进行精细化操作,以达到现金收支精细化。

(三)财务报告精细化

财务报告精细化主要有财务报告编制精细化、资产负债表编制精细化、现金流量表编制精细化、利润表编制精细化等这些主要内容。下图1是财务报告会计精细化示例:

图1 ×××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报告表

简述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范文11

咨询 请问企业应如何既经济又实用的设置会计岗位? (福建省 王景丽)

解答企业应根据自身规模大小及业务量多少等具体情况设置会计岗位:一般大中型企业应设置财务经理、主管会计(或者财务主管)、出纳、固定资产核算、材料物资核算、工资核算、成本核算、收入和利润核算、资金核算、总账及报表和稽核等会计岗位。

小型企业因业务量较少,应适当合并减少岗位设置。例如:可设置出纳、总账报表和明细分类核算等会计岗位。

企业担保损失能否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咨询 我公司为其他企业提供担保,由于被担保企业经营不善,被债权单位,现我公司巳为被担保公司偿还了担保的债务,请问该项担保损失是否可以在所得税前扣除? (广东省孙锋)

解答 《企业财产损失所得税前扣除管理办法》(国家税务总局令第13号)第四十七条规定:企业对外提供与本身应纳税收入有关的担保,因被担保人不能按期偿还债务而承担连带还款责任,经清查和追索,被担保人无偿还能力,对无法追回的,比照本办法坏账损失进行管理。企业为其他独立纳税人提供的与本身应纳税收入无关的贷款担保等,因被担保方还不清贷款而由该担保人承担的本息等,不得申报扣除。

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股权的涉税优惠

咨询我们是一家外国投资机构,今年按有关规定并购中国境内企业股东的股权,使境内企业变更为外商投资企业。请问收购变更后,该企业是否可以依照外商投资企业所适用的税收法律、法规缴纳各项税费?(上海市林潇)

解答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股权有关税收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5]60号)的规定:

(1)外国投资者按照《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暂行规定》的有关规定并购境内企业股东的股权,或者认购境内企业增资(以下简称股权并购),使境内企业变更设立为外商投资企业。凡变更设立的企业的外国投资者的股权比例超过25%的,可以依照外商投资企业所适用的税收法律、法规缴纳各项税收。

(2)外国投资者通过股权并购变更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如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以下简称税法)及其实施细则等有关规定条件的,可享受税法及其有关规定所制定的各项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在计算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时,有关衔接问题按以下规定执行:

①经营期开始及经营期。国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批准颁发变更营业执照之日,为变更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经营期开始,至工商变更登记确定的经营年限终止日,为变更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的经营期。

②前期亏损处理。变更设立前企业累计发生的尚未弥补的经营亏损,可在税法第十一条规定的亏损弥补年限的剩余年限内,由变更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延续弥补。

③获利年度的确定。变更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变更当年度取得经营利润,扣除以前年度允许弥补的亏损后仍有利润的,为其获利年度。获利年度当年实际生产经营期不足6个月的,可以按照税法实施细则第七十七条的规定,由企业选择确定减免税期的起始年度。

(3)本通知自2005年1月1日起执行。本通知前变更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凡符合上述规定条件的,也按本通知的规定执行。

由此可见,收购变更后的该企业如果符合上述的各条件.可以依照外商投资企业所适用的税收法律、法规缴纳各项税费。

从普通会计提升为财务主管后如何转换角色

咨询我从事会计工作5年了,今年通过竞争上岗,成为了财务主管,但由于没有经验,我很担心自己不能胜任,请问会计主管岗位的职责是什么? (北京市 刘晓蕾)

解答首先恭喜您成功竞选上财务主管的职务!您已经有了5年的会计实务工作经验,所以,相信您的会计核算专业技能应该是没有问题的,我们认为您现在关键是角色转换的问题,即从一名默默工作的普通员工转换为一名管理整个财务机构的管理人员。心态放平和,做事要扎实,相信您可以很快胜任这份工作。

对于财务主管的工作职责,简单地说,就是内部管理和外部协调,具体来说,主管岗位的职责一般包括:

(1)具体领导单位财务会计工作;

(2)组织制定、贯彻执行本单位的财务会计制度;

(3)组织编制本单位的各项财务、成本计划;

(4)组织开展财务成本分析;

(5)审查或参与拟定经济合同、协议及其他经济文件;

(6)参加生产经营管理会议,参与经营决策;

(7)负责向本单位领导、职工代表大会报告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8)审查对外报送的财务会计报告;

(9)负责组织会计人员的政;台理论、业务技术的学习和考核,参与会计人员的任免和调动;

(10)处理好与本单位财务核算工作有关联的税务、银行等单位的关系,为企业创造一个平和、稳定的外部环境。

外资企业是否可以在税前计提“三项经费"

咨询我单位是一家外商独资企业,请问外资企业是否可以在所得税前计提工会经费、应付福利费和职工教育经费这三项费用,如果不允许计提,那么该如何处理?所得税汇算清缴时应就这三项费用做怎样的调整?(四川省冯刚)

解答根据我国现行税法的有关规定,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可以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为其雇员提存医疗保险基金、住房公积金、退休保险基金等基金(以下简称三项基金)。此外,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还可以根据现行财务会计制度规定的标准,计提职工教育经费、工会经费。除此之外,企业不得在税前预提其他职工福利类费用。企业实际发生的不属于上述五项预提基金或经费开支范围内的其他职工福利类支出,可按实际发生数在当年度税前扣除。但当年度税前扣除的此类费用,不得超过企业全年职工税前列支工资总额的14%,其超过部分也不得在以后年度扣除。外商投资企业拆迁补偿收入如何入账计算税收咨询我公司是一外商投资企业,因市政建设拆迁需要,我公司将部分资产拆迁,目前我公司已与相关部门达成拆迁赔付补偿协议,请问我公司收到的该拆迁赔偿款应如何入账计算缴税? (山东省王慧娟)解答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取得搬迁补偿费收入税务处理问题的批复》(国税函[2003]15号)的规定:

(1)企业取得搬迁补偿费收入,凡搬迁后重新购置或建造与搬迁前相同或类似性质和用途的固定资产(以下称重置固定资产)的,应将上述搬迁补偿费收入加各类拆迁固定资产的变卖收入减除各类拆迁固定资产的折余价值和处置费用后的余额,冲减企业重置固定资产的原价。

(2)企业取得搬迁补偿费收入,凡搬迁后不再重置与搬迁前相同或类似性质和用途的固定资产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细则》第四十四条的规定,应将上述搬迁补偿费收入加各类拆迁固定资产的变卖收入减除各类拆迁固定资产的折余价值及处置费用后的余额,计入企业当期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

企业年底预提的费用是否可以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咨询我公司有许多期间费用没能及时取得发票,在年底财务处理时企业为准确核算损益,故先将这些没有取得发票的费用计入“预提费用”科目这样的财务处理对于所得税计算有何影响?其依据是什么?

(江苏省陈然)

解答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中国航空集团公司所属飞机、发动机大修理预提费用余额征收企业所得税问题的复函》(国税函[2003]804号)中的相关规定:依据国家税务总局下发的《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国税发[2000]84号)的相关精神,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费用必须遵循真实发生的原则,除国家另有规定外,提取准备金或其他预提方式发生的费用均不得在税前扣除。因此,对纳税人按照会计制度的规定预提的费用余额,在申报纳税时应作纳税调整,依法缴纳企业所得税。所以,对于贵企业这种不能及时取得发票的费用,在会计上可以预提,但是在计算企业所得税时一般会被主管税务机关要求作纳税调整。

规范的建账原则

咨询 我现在为一家新办企业建账,请问在建账时,规范的建账原则及注意事项有哪些?(陕西省李欣欣)

解答所谓建账就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以及企业具体行业要求和将来可能发生的会计业务情况,确定账簿种类、格式、内容及登记方法的活动。

建账应该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依法原则。各单位必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设置会计账簿,包括总账、明细账、日记账和其他辅账簿,不允许不建账、不允许在法定的会计账簿之外另外建账。

(2)全面系统原则。设置的账簿要能全面、系统地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所需的会计核算资料,同时要符合各单位生产经营规模和经济业务的特点,使设置的账簿能够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全貌。

(5)组织控制原则。设置的账簿要有利于账簿的组织、建账人员的分工,有利于加强岗位责任制和内部控制制度,有利于财产物资的管理,便于账实核对,以保证企业各项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和有效使用。

(4)科学合理原则。建账应根据不同账簿的作用和特点,使账簿结构做到严密、科学,有关账簿之间要有统驭或平行制约的关系,以保证账簿资料的真实、正确和完整;账簿格式的设计及选择应力求简明、实用,以提高会计信息处理和利用的效率。

固定资产明细账的规范操作方法

咨询 我公司的固定资产明细账建立比较混乱,请问固定资产明细账的规范操作方法是什么?

(江苏省胡敏)

解答 “固定资产”科目核算固定资产的原价,并按固定资产项目进行明细分类核算。固定资产明细账一般采用卡片的形式,也叫固定资产卡片。固定资产卡片的格式一般如表1、表2所示:

固定资产卡片一般一式两份,一份由使用部门登记保管,另一份由财会部门保管。

为防止固定资产卡片丢失,固定资产管理部门还应设立“固定资产卡片登记簿”,逐一登记卡片的开设和注销情况。固定资产卡片登记簿的格式如表3所示:

财会部门为了分类反映固定资产的使用、保管和增减变动情况,并控制固定资产卡片,还应设置“固资产登记簿”,即固定资产的二级账。“固定资产二级账”应按固定资产类别开设账页。其格式如表4所示

如何科学的设置明细科目代码

咨询我单位会计科目编码比较混乱,我们想作一次调整及修正,请问我单位怎样设置明细科目代码更为科学? (广东省倪佳)

简述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范文12

【关键词】 制造成本法; 作业成本法; 资源消耗会计; 成本核算

随着我国 经济 的发展和市场的成熟,竞争愈发激烈,企业要想获得和保持持久竞争优势,成本信息的有效性和相关性不可忽视。而成本核算是企业获得成本信息最重要的手段,因此,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非常重要。本文就我国目前采用的制造成本法、西方广泛采用的作业成本法,以及成本会计的新发展——资源消耗会计的理论与应用作一比较和分析。

一、制造成本法

(一)制造成本法的核算特点

制造成本法是制造企业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该核算方法将企业一定期间的费用划分为为产品生产而发生的生产费用和与产品生产过程无关的期间费用两部分。只有生产费用才能最终计入产品的生产成本,而期间费用计入当期损益,与当期产品成本的 计算 无关。

1.核算内容。制造成本法将企业的制造成本划分为三个基本制造成本项目: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当然,在企业有需要的时候,可以增加成本项目,例如,废品产生较多的企业,可以增加“废品损失”成本项目;燃料消耗较多的企业,可以增加“燃料”成本项目等等。制造成本法在核算时,主要是将企业的生产费用划分为料、工、费三个基本的成本项目,然后进行核算,继而计算出产品成本计算对象的成本。

2.核算方法。制造成本法的核算方法包含三种基本的成本计算方法,即品种法、分批法和分步法。这三种基本成本计算方法在成本计算对象、成本计算期以及期末生产费用的分配上各有不同。因此,不同的企业,其生产特点不同,生产工艺和生产组织的差别导致了企业在采用制造成本法进行成本核算时,选择成本计算方法的不同。

3.核算过程。成本核算过程,也称成本核算流程,即从费用的发生到产品成本的得出这一过程的核算。一般说来,制造成本法下,无论是哪一种成本计算方法,其核算过程都应该是类似的。生产费用可以分为为直接计入的生产费用和间接计入的生产费用两种。在成本项目中,如果可以辨清某项费用的发生是专属于某一个成本计算对象,那么这项费用即属于直接计入该成本计算对象的生产费用;反之,则是间接计入的生产费用,需要采用相应的分配方法分配计入产品生产成本中。计入某一成本计算对象的直接计入费用和间接计入费用之和便是该成本计算对象的成本。

(二)制造成本法成本核算的弊端

1.制造费用的核算。采用制造成本法核算成本时,制造费用的分配方法有生产工时比例分配法、机器工时比例分配法、年度计划分配率分配法等。制造费用属于企业的间接费用,按照基本生产车间来归集,并于期末分配至不同的成本计算对象。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里,直接人工所占的比重较大,制造费用占的比重较小,因而用上述分配方法来分配制造费用,即便有不合理之处,但因为比重较小,通常也不会严重扭曲产品成本;又因为该方法的简便易行,被多数制造业企业乐于采用。但是,在先进制造环境下,大量人工被机器取代,制造费用大比例上升。据调查,70年前的间接费用仅为直接人工成本的50%~60%,而现今该比例提高到了400%~500%;在制造成本法正适用时,直接人工成本占产品成本的40%~50%,而现今该比例不到10%。产品成本结构如此重大的变化,使得传统的“数量基础成本计算”(如以工时、机时为基础的成本分摊方法)不能准确分配制造费用,导致不同产品之间的“成本转移”,继而影响产品成本计算的准确性,不能为企业决策和控制提供正确有用的成本会计信息。

2.期间费用的核算。制造成本法下,只有生产费用才能最终计入产品成本,而期间费用是计入当期损益的。但是,有些期间费用虽然不是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但却与产品成本有着密切联系。例如,在高新技术发展较快的前提下,产品投产前的研发费用增加较多,但是这部分费用不属于生产费用,制造成本法没有将其计入产品生产成本,而是计入了期间费用,从产品成本中剔除出去,不利于产品生产成本的准确计算。同时对于配送、顾客服务等与产品定价有关的成本也不包括在成本的范畴内,容易误导定价决策。

3.人工费用的核算。制造成本法下,成本项目中所致的人工费用的核算包含两部分:直接人工费用(生产一线工人的工资和福利费)、计入制造费用的基本生产车间管理人员的工资和福利费。不包括研究开发、设计等人员的工资和福利费,也不包括员工招聘、培训等支出,而这些人工费用也是与产品成本密切相关的,人工费用核算内容的不准确性会导致产品成本计算的不准确。

随着经济的发展,制造业企业在经营、技术等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意味着一度曾与多数制造企业相适应的成本核算方法——制造成本法需要有新的发展,或者需要有新的方法来替代他。而这时,作业成本法应运而生。

二、作业成本法

(一)作业成本法的产生

由上所述,由于种种弊端的存在,使得传统的制造成本法难以为企业提供准确的成本信息。因此,需要构建一个新的成本管理模式与之相适应。基于这种要求,1971年,美国会计学者斯托布斯博士出版了具有重大影响的《作业成本计算和投入产出会计》一书,揭开了全面研究的新的成本会计管理模式的序幕。后来世界各国学者开始关注并研究这一新的成本计算方法。其中美国哈佛大学青年学者罗宾·库伯(robincooper)和罗伯特·卡普兰(robertkaplan)率先把这种成本计算方法于1988年简称为abc(aetivity-basedcosting),从此作业成本法被应用在西方发达国家的许多先进企业,其理论日臻成熟。

(二)作业成本法的核算特点

作业成本法是以作业为核算对象,核算各个作业所耗的生产资源,计算出各个作业的成本,然后按各最终产品所耗用的作业数量将各作业的成本分配计入各最终产品,从而计算出各种最终产品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一种成本核算方法。

1.核算内容。在作业成本计算法下,产品成本不是制造成本,而是完全成本,对于某一个制造中心而言,所有的费用只要是合理的、有效的,都是对最终产出有益的费用,因而都应计入产品成本。作业成本法强调费用支出的因果,而不论其是否与生产过程直接有关。

2.核算方法。作业成本法认为企业的经营活动是由一系列作业活动组成,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作业成本法的成本核算对象是各个作业,核算各个作业所耗的生产资源,计算出各个作业的成本,然后按各最终产品所耗用的作业数量将各作业的成本分配计入各最终产品,从而计算出各种最终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

3.核算流程。作业成本法是以“成本动因”理论为基本依据的一种成本核算方法,关键是要确认产生作业的成本动因,并使产出物和投入之间建立因果关系。在计算产品成本时,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将着眼点从传统的“产品”转移到“作业”上。因此,作业成本法应用于成本计算的流程基本为:以作业为核算对象,首先根据资源动因将资源费用分配到作业,再由作业动因追踪到产品,最终得出产品成本。

作业成本法的应用,拓宽了成本计算的范围,并且在费用分配时,将单一标准的分配基础改为按成本动因的多标准分配,排除了人为设定的分配标准的不合理性对成本计算的影响,提高了成本计算的透明度和准确性。因此,企业管理者更倾向于采用作业成本法提供的成本信息。但是随着作业成本法的深入应用,其弊端也一一显现。

(三)作业成本法成本核算的弊端

1.操作性差。采用作业成本法核算成本的重大缺陷是操作性差。表现为:首先工作量太大。最初推出作业成本法时,它主要用于单部门和区域的成本核算、分析,这种简单环境下,作业成本法的效果特别显著,但是如果要大范围地推行这种方法,工作量就会很大。其次,获取作业成本法核算所需的成本资料有困难。传统 会计 信息系统下按照部门来归集和分配各项费用;而作业成本法应用时则根据作业耗费资源的情况、跨越了传统的部门来确定成本。因此, 企业 要采用此方法,势必要进行会计系统的再造,其成本较高。

2.核算中作业划分的难题。首先,传统作业成本法下,对作业的划分是按成本驱动因素为标准来划分的,而成本驱动因素的确定则以因果关系为主,对于一些存在但没有表现出明确的因果关系的因素会被忽略,这必然导致一些作业的划分不能够准确反映真实情况。其次,在传统作业成本法下,作业的划分无既定标准依据,只能依据经验进行,对于未来的作业,如果遇到新情况可能会考虑不周全。在当前订单式生产成为趋势的形势下,若是仍按传统作业成本法进行作业划分,就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将作业划分准确,不但会增加许多工作量,其效果也无法保证。

3.核算过程中的问题。作业成本法是基于作业来分配费用的,所消耗资源的费用首先是被归集到作业中,然后再分配到产品成本中。但是,作业成本法下成本中心可能只存在一个成本动因,也可能有两个或多个成本动因,因此会产生多个产出计量单位。在将成本中心的费用分配到作业中时,就会存在这样的问题:由于多个产出计量单位的存在,作业所消耗的各种资源具有不同的计量单位,将成本归集到作业时难以准确计量资源消耗的数量,仅限静态的货币指标,所以难于清晰地反映资源消耗情况,不能动态地强化成本管理,会影响最终产品成本 计算 和分配的正确性。

鉴于作业成本法以上所述的在成本核算中的局限性,需要积极地寻求解决方案。资源消耗会计就是对作业成本法的延伸与改进。

三、资源消耗会计

资源消耗会计(resource consumption accounting,缩写rca)是于2002年开始在美国推出的一种新的成本会计方法;是一种总括的、能动而综合的成本会计系统;是将德国弹性边际成本法(gpk)与作业成本法有机结合的产物(clinton、keys,2002)。

(一)资源消耗会计的核算特点

1.核算对象。资源消耗会计的主要核算对象是资源。资源消耗会计认为企业存在服务于其他资源的资源,因此,核算对象不仅包括为作业提供服务的资源,还包括资源自身消耗的资源,即资源交互消耗产生的成本。这样才能完整地反映资源消耗过程,从而准确地计算资源成本。

2.核算方法与核算过程。采用资源消耗会计法在核算成本时,首先根据资源动因划分资源结集点。资源动因由“资源作业”和“资源资源”的因果关系共同确定,其中包括“资源作业”的直接分配资源动因以及“资源资源”的交互分配资源动因。根据资源动因划分后的资源结集点相当于美国成本会计中称为“成本中心”的一个单位,这个单位所有发生的成本(资源消耗)均在此结集,结集后的产出数量称为资源产出量。因为细分以后每个结集点都只有一个“动因”、一个成本对象,因此一个资源结集点只有一个产出的计量单位。然后将结集点的资源消耗分配计入所划分的作业中。最后再计入产品成本中。因此,资源消耗会计的核算过程为:资源结集点—作业—产品。其中,资源结集点的划分依据为资源动因,作业的划分依据为成本动因。在资源结集点的资源向作业分配的过程中,采用的是非货币的量化指标,在由作业向产品分配计算成本时才同时使用了货币指标和量化指标。即产出的量化计量过程与货币计算过程相分离,这一分离充分地体现了资源消耗与成本核算之间的关系:资源消耗是成本核算的前提,成本核算是资源消耗的货币表现。

(二)资源消耗会计核算成本的优势简述

上述对资源消耗会计在成本核算中的特点可以看到,该种方法是将德国弹性边际成本法(gpk)与美国作业成本法(abc)相结合,取长补短,较好地解决了作业成本法中的种种弊端、问题。因而成为成本核算的 发展 趋势。

四、三种方法的应用举例及分析

(一)三种方法的应用举例

假设某制造企业的生产区域#1某月发生的有关费用如表1。 

1.制造成本法应用。假设该生产区域生产a、b、c三种产品,本月生产工时数分别为2 000、1 200、1 600(单位:小时),计算如表2所示。

2.作业成本法应用。假设该生产区域从事两项作业:操作机械和进行生产准备,通过这两项作业产出a、b、c三种产品。根据成本动因,按以往经验将该生产区域的成本划分为以下两项作业(资源—作业),如表3、表4所示。

接着将作业消耗的资源分配计入产品成本中(作业—产品),如表5所示。

3.资源消耗会计应用(假设条件与作业成本法应用时相同)。首先,根据该生产区域的两种产出(机械和人工),即资源动因分为两个资源结集点:人力资源结集点和机械资源结集点,如表6、表7所示(资源动因—资源结集点)。接着,根据成本动因,按以往经验将该生产区域划分为操作机械和进行生产准备两项作业,将两个资源结集点的资源分配给以下两项作业(成本动因—作业,资源—作业),如表8、表9所示。最后,将作业消耗的资源分配计入产品成本中(作业—产品),如表10所示。

(二)三种方法应用的评价分析

通过三种方法在成本核算中的应用,可以发现:制造成本法中,生产区域归集的四个费用项目均属于间接计入费用,在分配时,首先成本计算对象就是产品的品种,其次费用的分配标准是单的—生产工时;作业成本法中,首先根据成本动因划分作业,然后将生产区域的资源消耗分配至各项作业,再根据各不同产品消耗作业的情况,将各项作业分配所得的资源消耗分配给各不同产品,在这儿,资源的消耗仅以货币计量。资源消耗会计下,首先根据资源动因划分资源结集点,将生产区域归集的费用分配至不同的结集点,每个结集点的成本动因只有一个,然后将资源结集点的产出分配给不同的作业,再由作业消耗的资源分配给各不同的产品。

在应用三种不同的核算方法计算产品成本时,制造成本法分配间接费用时受分配标准的影响是很大的,而该方法在选择费用分配标准时是单一的、不 科学 的,会影响到产品成本计算的准确性;作业成本法以作业为核心,每项作业可能会有两个或以上的成本动因,因而会有不同的产出单位,但是作业成本法未加考虑,如上例,在确定作业点分配的费用时,不划分人工工时与机械小时,统一分配,一方面不能得到非货币计量的信息;另外一方面也影响了产品成本计算的准确性。而资源消耗会计根据因果关系以资源为焦点进行成本的归属,即依据资源向成本对象分配成本,为企业提供准确的货币和非货币计量信息,并且企业可以资源结集点为中心,进行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反馈及成本预算,是一个全面的成本管理系统。当然,一种新事物的出现一定会有它的缺陷,在实践中,还有待检验和不断地完善。

【主要 参考 文献 】

[1] 冯巧根.成本会计创新与资源消耗会计[j].会计研究,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