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食品科学与工程的理解

食品科学与工程的理解

时间:2024-01-24 14:49:46

食品科学与工程的理解

食品科学与工程的理解范文1

(一)调整教学计划和本科生培养方案,增加实践、实验环节,注重其实际应用效果

首先,沈阳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参照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规范以及中国农业大学、江南大学、河南工业大学等兄弟院校的教学计划和本科生培养方案,将其主干课程调整为食品化学、食品营养与卫生、食品分析、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加工技术概论、食品工程原理六门课程。根据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的实际需要,结合辽宁省的资源优势和沈阳农业大学的教学和科研优势,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划分为食品加工、粮油加工和食品生物技术三个研究方向及其理论课程和实验、实践培养环节,培养更加专业化食品科技人才。

其次,按照本科生的研究方向和实践类型,沈阳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幅度调整教学计划中的实验环节,例如将食品化学、食品营养与卫生、食品原料学、食品分析和食品微生物等五门必修课的实验课与理论课分开,整合为食品基础综合实验课;将粮油加工方向中的谷物加工学、淀粉化学与工艺学、蛋白质工艺学、油脂工艺学和粮油贮运学等五门限修课的实验课与理论课分开,整合为粮油加工综合实验课。为了加强实践教学和进一步提高实践环节的教学效果,食品学院还成立实验教学管理中心,指定专门教师负责实验课教学。

再次,大量收集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实践能力需要的反馈信息,认真分析和总结食品生产企业提供的本专业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优势和问题产生的原因,将其作为修订专业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参考依据,并邀请与本专业有关的各行业专家共同参与研究制定沈阳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计划,参与专业实践和实验指导方案、考核制度等内容讨论、研究和修改。

(二)通过改革实验实践环节设置和实施方案,促进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首先,改革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考核方式。教学实践环节整合后设立专职授课教师,实践教学由以往的和理论课程结合形式调整为独立设课,改革后的实践教学如果仍采用传统考察为主的考试方式则不适应实践环节学习成绩在总成绩所占比例的改变。因此,在实际考核中,实践教学确定的考核方法为平时操作和实验、实践表现为主,预习情况、实验理论成绩为辅,而且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理论课的考试方式改革为提问、口试、笔试等多种考核类型,真实反映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实践态度。同时鼓励大学生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促进对自身学习成果的反思。例如,在每个实验结束后,教师组织大学生评价自己小组和其他小组的实验过程和结果,实验中遇到问题及解决方法,总结自己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体验、技能训练程度和水平,引导大学生关注教学实践中检验操作变化[8]。

其次,改革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实施方案。沈阳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利用近两年的时间,对本科生实践教学环节中的“科研实践”环节进行了改革。在以往的教学实习过程中,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大部分学生只重视相关资料的查阅和开题报告等文字材料的撰写,很少有人主动到实验室进行相关实验研究,其结果是大学生能够按期提交科研报告,但他们的科研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自2010年起,沈阳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进行实践环节改革之后,提前一、二个月为师生布置科研实践、教学实习任务,要求大学生在停课实习之前,在各自导师的指导下完成与科研内容相关文献的检索、试验方案的设计等准备工作。在教学实习期间,要求学生进入实验室,动手做准备试验,完成一部分毕业论文试验,得出部分试验结果,然后根据预试验的结果调整开题报告中的相关内容,最后撰写开题报告。通过这样的科研实践实习环节,不仅提高了本科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的撰写质量,也使大学生的科研实践态度和实际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与提高。

二、改革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实验设计和实践方式

(一)建立校内中试实验基地,增强大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实践教学作为高等学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突破口,教育部门要求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9]。在原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室的基础上,沈阳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根据专业建设情况积极建立食品安全、生物技术、包装工程等多个专业实验室和中试基地。2010年起建设了食品科学与工程校内教学实习基地,并引进焙烤食品生产线、乳制品生产线、纯净水生产线、果酒生产线等成套生产设备,利用对2007级和2008级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大三本科生实践教学环节中的“食品科学教学实习”环节进行教学改革,将原来在食品企业进行的生产实习一部分安排在校内实习基地进行,由专业教师指导大学生进行工业化生产面包、饼干、果汁、纯净水、发酵葡萄酒等食品,解决了大学生在企业“走马观花”式参观方式所导致的对重要的生产工艺及其参数了解不全面的现实问题,极大地增强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学生对各个单元操作环节的实践能力,大幅度地提高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习效果。

(二)制定各项实习工作的管理细则,全面落实实习计划

根据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习特点和学校的具体要求,科学制定各项实习工作的管理细则,安排大学生到沈阳周边地区的乳制品、肉制品、粮油、粮油食品、酒类、调味品、果汁、冷饮生产等具有代表性的大中型食品企业参观和实习。完善具体实习计划和实习方案:包括培训实习指导教师;专人负责联系生产企业,逐一落实各教学实习点的实习内容、时间、要求、人数、食宿安排等情况;专人负责联系接送师生往返的车辆;提前召开学生实习动员会,安排实习内容、实习要求,实习地点、出发时间;在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有计划地到各实习点监督、考察,检查大学生专业实习情况、状态和调研实习存在的主要问题;实习结束后,带队教师负责批改实习报告、登陆学生的实习成绩;及时召开由企业技术人员、实习指导教师和学生三方参加的实结座谈会,通过企业、大学生和指导教师反馈意见发现实习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总结经验教训等。

(三)根据实验、实践课程的重点环节,有的放矢地培养大学生的实践素质

根据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应用型高技术人才的培养特点,实践教学首先明确各个实验、实践环节的重点和中心任务,并在教学实践中有目的地培养和锻炼大学生的实习能力,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素质。首先,通过食品化学实验、食品卫生检验、食品分析检验等实验课,研究食品组成成分、性质以及在加工贮藏过程中的变化;通过食品工艺学系列实验,研究各种单元操作加工对食品质量品质的影响和加工条件。其次,实践环节采取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式。通过认识实习参观代表性的食品企业,初步了解食品生产中所用的加工技术、加工过程和设备装置,体会现代化食品生产的规模化、连续化和自动化。再次,在掌握基本专业知识后,进行为期三周的生产教学实习,通过教师的详细讲解和大学生亲自的动手操作,使他们真正掌握各个食品生产线的操作方法和典型食品的工艺特点。在市场调研实习中,通过市场调查和调查问卷等方式培养大学生了解消费者对食品营养、健康、美味、安全、方便等各方面的需求,让大学生了解企业进行食品开发研究和销售必不可少的实践教学内容。在科研实践的实习环节中,注重培养大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从查找资料、分析数据、进行预备实验、撰写开题报告各个环节着手全面培养大学生的科研素质。

三、加强高等学校和食品企业的产学研合作

(一)加强高等学校和食品企业的密切联系,促进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

企业积极为大学生提供实践教学条件、实习场所和深入了解食品企业的运营情况和技术水平,真实反馈毕业生状况、企业用人信息;企业参与研究制定高等学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计划。在每年毕业生求职就业期间,学校组织一批相关食品企业与大学毕业生见面,在企业掌握了大学生的第一手材料后,学校组织教师与企业的座谈,听取企业的用人反馈,尤其对大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的评价,并将其作为修订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重要参考;参与指导、考核和实习指导书的编写。食品学科聘请来自企业有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积极参与教学实验、实习过程,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实验内容提供合理的调整建议。

(二)增强师生对食品企业的技术服务,促进理论教学和实践能力相结合

名师方能出高徒,实践能力的提高也离不开理论课和实验、实践课程教师的共同努力。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形势下,教师需要不断更新理论知识,不能与实际应用脱节。培养教师的方式还包括为中青年教师创造深造和到生产企业、基层锻炼的条件,并以多种方式选派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外院校、大中型企业进修和学习。根据实践教学的实际需要,建议从生产一线引进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如焙烤食品技师,负责管理校内实践基地,指导本科生教学和生产实习,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技术特长。

(三)大力提倡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广泛开展校企之间的产学研合作

把产学研合作引入食品专业的本科生教学中,一方面可促进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和食品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课堂教育模式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为主的现场教育模式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使学校与社会,教师与社会,学生与社会建立起广泛的联系,并在与社会进行广泛交流的过程中获得实践知识,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全面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质[10]。

食品科学与工程的理解范文2

【关键词】《食品工艺学》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实验教学

《食品工艺学》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必修课程,是研究食品加工保藏原理、各类食品加工工艺,开发新型食品,探讨食品资源利用的一门课程,涉及化学、微生物学、食品营养学、食品卫生学和食品工程原理等学科知识。该课程覆盖面广,应用广泛,要求学生掌握各类食品加工的原料要求、生产配方和制作原理、生产过程中操作要点和产品质量指标等,涉及众多的生产过程和繁杂的加工工艺,许多知识内容是微观现象课堂教学无法演示的,需要在解决理论问题的同时综合地考虑生产和技术等方面的因素。因此,该课程是被老师认为难教、被学生认为难学的课程。目前,我校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开设的《食品工艺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均需一些改进之处,笔者结合现代教学理念和方法,提出我校《食品工艺学》教学改革的思路,以提高教学质量。

一、更新和优化教学内容

《食品工艺学》与食品生产实践以及新产品开发密切相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近年来,食品新类型、新技术以及新食品资源与原辅料不断涌现,食物保藏技术、加工技术、包装技术、品质评价与质量控制技术、加工设备等方面的研究不断取得新突破。但是《食品工艺学》教材的出版周期较长,内容更新慢,造成教学内容相对滞后。通过教学素材的积累和教学内容的组织,也能提高教师自身的备课水平和讲课能力。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科发展,及时补充食品新类型、加工保藏新技术、新设备与新辅料以及科研新成果,编写补充讲义,以纸质版或电子版形式分发给学生,使之更好地为教学服务。《食品工艺学》知识内容包括食品储藏、食品加工、食品加工新技术等方面,涉及食品化学、食品营养学、食品添加剂、食品卫生学和等学科知识,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在保证传统理论体系不变的情况下,加强与交叉学科的融合贯通,帮助学生牢固掌握本学科知识,并能灵活运用解决实践中的科学问题。另外,《食品工艺学》课程内容多,如果逐一进行讲授,则需要计划学时的多倍时间。因此,讲述的内容要精练,知识结构要合理,不应过多追求内容的全面,内容太多,学生负担过重,不容易抓到重点;同时,也不能一味求新,太深太偏的知识学生难以理解,同样也达不到满意的教学效果。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在理论教学上,应该突出食品工艺原理的讲授,弱化可能随着加工条件而发生变化的具体工艺过程,加强食品工业新技术方法的介绍。

二、改革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形式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食品工艺学》的课堂教学始终贯穿“以学为主,以教为辅”的理念,将教学活动由“以教师为主体,以讲授为中心”的模式改变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教材为中心”的模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由消极被动接受课堂知识转变为主动积极求学。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分别采用流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抛锚式教学法和类比教学法,各种方法相互渗透,配合使用,不拘一格,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

(一)流程教学法

对食品加工保藏原理教学内容的讲授,可以加工保藏方式(包括高温、冷冻、脱水、渗透压、发酵等方式)对食品微生物的影响、对食品变质酶的影响、对食品营养成分的影响为教学主线,采用流程教学法,条理清晰,也有利于学生理清学习思路。但流程教学法容易将各部分知识点孤立,因此要加强横向比较,增加学生对各种食品加工保藏方式方法的系统性认识。如论证腌渍和烟熏处理在食品变质和保藏方面的差异,比较高温处理和低温冷冻处理食品在条件选择、作用性质和质量控制方面的区别,分析普通酒精发酵、醋酸发酵与乳酸发酵食品在微生物和酶系统的影响和食品质量控制方面的不同。这样的比较学习既可以突出新技术的优势,加强章节知识点的横向联系,又可以活跃学生思维,使其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牢固掌握课堂知识。

(二)案例教学法

对冷冻和脱水干燥等重要食品保藏技术的教学,可以选取食品中创新性类型或深受消费者喜爱的食品类型为例,对其原料来源、食品成分、加工方法选择、工艺参数、质量指标进行案例式教学,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开发创新兴趣。而对乳制品的生产工艺内容的教学,以澳大利亚亨氏食品公司被曝其婴儿配方奶粉维生素B2超标以及泛酸未达标准为例,讲解如何通过工艺控制保证奶粉质量,让学生了解原料乳检验、标准化对酸乳质量影响的重要性,引起学生的重视,也让学生体会到理论知识在食品生产中的实际应用价值,激发学习兴趣。在介绍园产果蔬食品包装工艺时,以严监管之下的美国仍有“染菌甜瓜”致人死亡病例为案例,向学生说明食品安全问题正在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难题,即使制度完善、检测严格也不可能完全杜绝,让学生通过讨论学习无真空包装的设计原理和要求,理解无菌工艺对于保证食品质量与安全的重要性。

(三)互动式教学法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单向讲授,学生被动听讲,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选择《食品工艺学》相对较易的章节,让学生课后带着问题进行自学,然后在课堂上学生提出问题共同讨论,或者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推选代表发言,进行辩论。具体做法是: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给每个小组学生布置不同的果蔬汁饮料产品问题,让他们带着问题查阅书籍或利用互联网阅读相关材料,使阅读具有明确的方向性,然后综合小组同学查到的资料并且相互讨论,交流个人学习所得,在讨论中加强对知识的理解,最后总结该小组的结论。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每个小组的代表先对本组布置的内容进行讲述,然后大家讨论发言,由教师总结发言的要点。讨论结束后,教师纠正学生回答问题中的错误,并对各个小组的发言情况进行综合评价。这种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学会利用网络搜集资料,并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对食品学科的相关知识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通过讨论,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抛锚式教学法

为避免模式化教学限制学生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可以采用抛锚式教学法。例如在课堂教学完成后,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食品保藏的基本理论和食品保藏栅栏技术,教师抛出“锚”,让学生10人一组,查阅资料,针对某一种类型的食品原料,设计一种可行的保藏方法,并自己动手在食品工艺实验室对该食物进行保藏,一定时期后,对每组学生保藏的食品进行感官、分析和卫生学的检验。结果:有的组保藏的食物,肉眼观察无长菌,新鲜度保持较好,口感和原料基本一致为优秀,可得90-100分;有的组保藏的食物外形尚可,无染菌现象,但口感改变,为合格,可得到60-89分;有的组保藏的食物明显染菌,已经不能食用,为不合格。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们分析保藏失败的原因,对各种保藏方法的优缺点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明确了微生物对食品变质的重要影响。实验中充满未知的乐趣和同学间友好的竞争,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丰富教学手段

多种教学手段结合使用比传统的板书传授更有优势。《食品工艺学》是应用性极强的工科类专业的主干课程,如果单纯利用板书与口头讲授的方式,即使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也不可避免地遇到课堂氛围不活跃、学生难以理解等问题。食品工艺的生产设备与实验设备差异较大,学生进入工厂实地参观、操作的机会不多,有些食品加工工艺抽象,不易讲解清楚,还有的食品类型单靠文字描述无法留下直观印象。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是现代化教学的突出体现,因此在理论和实验教学中可充分利用多媒体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教师在课堂上利用实物和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模型、幻灯片或视频等展示食品类型、生产加工设备以及生产工艺流程,配上文字说明和教师的讲解,将抽象的对象具体化,将间断的过程连续化,将静止的图画动态化,可明显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该章节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

四、加强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食品工艺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通过实验验证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初步的科研思维。目前,《食品工艺学》的实验教学内容比较陈旧,形式单一,主要为验证性实验,仅在实验室进行产品的小量试制,学生难以认识到实验室制备与工业化生产之间的差异,无法理解如何由小制作过渡到大规模生产。对此,可通过优选教学内容,打开教学思路,拓宽实验教学基地,建立、健全“基本操作”。为了解实际的大规模生产条件和方法,组织学生到食品厂现场参观,请有经验的工程师现场讲解制食品车间的工序、布局、相关QS要求、工艺条件,以及设备的结构、工作原理、操作方法以及工艺参数和质量控制要点。

为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依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生产见习”的实验教学体系,循序渐进,达到切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和要求。开设综合性开放实验,教师指定原料或由学生自选原料,通过查阅文献自行设计食品类型,摸索加工工艺,建立质量控制方法,撰写课程设计报告,在对设计报告进行答辩讨论后,再予以实施。还可以根据专业教师的科研方向,组织有兴趣的学生加入研究生课题研究,组建科研兴趣小组等,从而使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科学研究以及食品厂现场教学有机地连接在一起,学生能够从中获得对于食品加工、设备和生产过程的感性认识,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和培养创新意识。

五、总结

建立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模式已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食品工艺学》课程的特殊性、实践性和复杂性促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研究和探索,从修订教学大纲入手,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验动手能力、设计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努力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积极探索改进教学方法,可为我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梁瑜.从美国甜瓜染菌事件看食品安全风险[N].中国食品安全报,2012-08-25 .

食品科学与工程的理解范文3

补充学科最新研究进展和社会热点问题

随着食品工业日新月异的发展,许多新思维、新工艺、新技术、新手段不断出现,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发展时期,食品工业对人才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加,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3]。补充学科最新研究进展,指明研究热点,会开拓学生视野,扩大知识面。例如在教学中扩展乳制品加工内容,添加最新乳制品如舒化奶等乳制品的加工工艺教学。近年暴露了许多重要的食品生产和食品安全问题,在教学中加入社会热点问题,使学生了解食品生产和食品安全问题与食品科学哪些方面相关,使教学与生活和社会紧密结合。例如,教授蛋白质检测一节时加入“三聚氰胺事件”的讲解,使学生了解“三聚氰胺牛奶”的制造原理及危害性;乳制品教学时加入“皮革奶”制造原理的讲解,使学生了解“皮革奶”的加工原料及原理;食品添加剂教学加入“苏丹红”等非食品添加剂制造的食品安全事件,使教学与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

二、教学方法改革

1.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食品学科的特点决定着食品科学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实际工作能力,适应现代化食品加工的高技术人才。这就要求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基础,因材施教,使学生既能具备相应的学习能力,也能大大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例如,很多学校的实验课是实验员将实验所需的试剂、仪器在实验前准备好,然后学生在实验指导老师指导下一步一步地操作,有些学生甚至做完实验都不知道实验原理。这导致学生被动地去接受整个实验过程,无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实验教学中发现让学生参加实验准备工作,试剂配制、仪器准备调试到实验的结果分析均由学生完成,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化整为零归纳总结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并记住所学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把包括十多个非常复杂步骤的加工工艺流程化整为零讲解,并归纳总结加强学生的理解与记忆。在讲授食品加工工艺时与食品加工单元操作中的杀菌、冷藏、包装等操作和食品保藏原理中的热处理、冷处理等方法相结合讲解。例如,乳制品加工工艺涉及十几个操作步骤,如果学生硬性记忆很难理解。在教学中,采取化整为零的教学方法,即将这个十几步的操作分解成几个单元操作,如预处理过程,杀菌冷却和包装过程。预处理过程由原料乳检测验收、均质、冷却步骤组成,把这些步骤与单元操作结合起来讲解,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各个单元操作在整个工艺中发挥的作用及先后顺序;杀菌冷却结合前面学习的杀菌方法,包括巴氏杀菌法、灭菌、杀菌等方法,结合实际的加工过程讲解不同杀菌方法的实际应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杀菌方法的应用与注意事项。教学中采取归纳总结方法,把食品科学教学内容中单元操作的知识点穿插起来讲解,使其科学合理地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加工工艺,既能对单元加工操作知识有进一步的理解,也对食品加工工艺整体的设计和实际操作有全面的认识。

3.采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技术能将抽象的内容直观化,很难描述清楚的复杂过程通过图表的形式直观易懂,学生可以非常轻松地理解掌握,同时可以减少教师的板书时间[4]。在一些实验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应用多媒体技术来演示,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生动、形象、有趣,可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和学习动力。例如在讲解巴氏杀菌乳生产工艺时,整个工艺流程非常复杂并且涉及到非常多的设备,用板书展示或者挂图展示都达不到形象生动的程度,通过精心制作的图片、动画以及工作视频的展示,生动形象地模拟每一个生产环节,使得学生能够全面深入地了解巴氏杀菌乳的生产工艺流程及所使用的设备的工作原理。

三、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培养能力

1.增加学生参与实验、锻炼动手能力的机会

食品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实用性很强的学科,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教学环节[5]。根据专业的特点,适当增加实验教学的课时以及增加学生参与实验的机会,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在实验课前,让学生根据实验原理和实验流程准备实验药品和实验仪器,让学生在实验前就了解实验原理和将要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做到有所准备,避免了以前学生不懂实验原理就做实验的现象。实验过程中让学生认真记录实验现象及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写出实验报告及实验小结等,实验课程的质和量均有提高,也增强了学习的兴趣。此外,在学院的重点实验室设置生产工艺实验室,学生可以随时进实验室学习和工作。工艺实验室能进行一般的小型生产,模拟工厂中食品生产,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生产过程和生产工艺设备。学生还可以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研究,增加学生动手的机会,培养学生解决科研问题的能力。

2.建设校外实践基地

实践教学是本科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素质人才不可缺少的环节。增加课程教学实习、专业认识实习、专业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的机会,在实习教学中,学生实地学习食品生产工艺流程,生产设备的操作、使用和维护。这些实习是否得以实现,质量能否得以保证,关系到整个教学质量的高低[5]。例如,在食品科学实习中设置牛奶厂实习,果汁厂实习、火腿肠加工工艺实习等。火腿肠加工工艺实习过程中,学生参与整个火腿肠的生产过程,包括原料肉解冻、绞碎、搅拌、腌制、斩拌、灌肠、杀菌、冷却、检验等环节的生产、仪器操作、产品检验等工作,把学校教学内容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既加深了对食品加工理论的理解又掌握生产各个环节的配合及要求,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及生产操作能力。

四、结语

食品科学与工程的理解范文4

关键词:食品科学与工程;研究生教育;体系改革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1-0230-02

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隶属于山西大W生命科学学院,是山西首家取得“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硕士授权”单位。本专业坚持走特色办学之路,注重产学研结合,在学科建设、产业开发、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快速发展。在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调研过程中发现,山西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硕士研究生专业的课程设置与社会的需要存在一定的差距,教学内容整体偏理,对学生就业和考博均有不利的影响。通过此次教学体系及教学内容的创新改革,旨在构建一套与食品专业学科特点相联系的,既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又相对独立的创新教学新模式,重点体现在实践创新上;在教学与实践中培养食品科学专业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技术能力和解决生产中遇到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以下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和经验总结。

一、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

本次教学改革紧密结合山西省食品行业的特点,以服务于地方经济为目的,以创新教育为特色,对本专业教学体系进行调整。

1.把握专业教育实质,确定专业的核心课程。针对食品科学专业研究生的特点,学生在本科掌握了相关的化学生物等的基础知识后即将进行系统的科研实验,所以对研究生的课程教学中,应该将食品科学专业课的学习放到首要位置,使学生把自己学过的知识整合融合到食品科学里。

专业课的教学具有基础性、应用性、创造性等特点,更加有利于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实现教与学的互动,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自身专业的有效平台,在后期实验中起到重要的桥梁作用。本次改革从食品科学专业人才的总体培养计划入手,根据当前食品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形势,来建立结构合理,各模块配置优化的课程体系,经过半年的调研和探讨,确定了现代生物技术及应用、生命科学前沿、食品加工新技术、功能食品研究与评价、数理统计在食品科学中的应用等学科基础课,现代生物化学与方法、食品生物技术、仪器分析与实验技术、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和食品工程技术等专业必修课,以及补充了现代食品储藏技术、生物活性物质分离技术、食品科学研究进展、现代食品安全分析检测等多门专业选修课,旨在突出本专业的特色,构建分类设计、分层施教、选修与必修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课程,并重视实验技能的培训和开展,让学生更多的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在实践中得到体会,为学生后期实验的顺利开展提供良好条件。

2.针对食品专业的特色,调整主干课程的授课内容。这次教学改革主要通过并多使用一些现代的科学技术手段,加强了课程内容的形象化,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或视频清晰的了解食品企业的每个角落,同时注重前沿引领和方法传授,课程的内容多涉及食品科学研究领域的前沿问题和研究热点,让学生更多的接触食品行业的前沿知识和先进加工技术和手段,指导学生关注食品行业的发展热点;个别实践课程增加了实验的环节,让学生更早的接触到课题和独立的实验操作技能。

在本次教学改革中,增加了实验课题方案设计的内容,指导学生如何对课题进行剖析,并进行合理可行的方案设计,同时结合课程教学加强学术规范和文章的分析,为后期论文的撰写做到良好的规范。

针对食品科学研究生的培养特点,在专业必修课以及选修课之间进行课程的合理调整,以促进内容的简练和课程结构的紧凑,达到浓缩课程内容的目的。在实验课程中添加一些新的科学元素,让学生自己动手去设计实验,总结实验结果并有效的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并思考试验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为试验课题设计的实现做好准备。

二、教学方式的改革与探索

1.课堂教学内容改革。此次教改中,针对专业课程,采取新颖多样的教学方法,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以理解与深化理论、加强实践为主要手段。积极设立专家讲座、教授报告以及企业家课堂,使学生能够经常听到来自学科前沿及生产一线的声音,有助于学生了解学科前沿、更明确自己的课题方向及科研热点。同时,还要把现实食品企业中面临的问题拿到课堂中讨论,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为以后的就业打好基础。

2.改革专业教学方法。以前的授课方式多是教师在讲台上讲授,在新的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中,教师根据课程内容采用讨论式,案例分析,参与式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程教学中,引导研究生去思考,并且和教师一起思考、解决问题。通过学生的自发讨论开增强其对问题的思考能力,加深了学生对课堂专业知识的印象,也培养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和创造思维的能力。

在讲授方式上采取系统讲授和专题讲座结合的方式,并加大专题讲座的比例。对于研究利用的基本理论和经典方法采用系统讲授的方式,为研究生建立系统完整的知识理论体系,对于本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前沿问题,则采用专题讲座的方式,重点讲述这些研究热点和前沿问题,包括背景、研究思路及相关的典型研究文献等。前者解决深的问题,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后者解决广的问题,使学生尽可能清楚本研究领域的现状,为后期课题的准确把握奠定基础。

3.增强实践教学。食品科学专业的主要任务使学生掌握各类食品加工技术原理、加工工艺、创新加工的方法以及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基本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实践能力。而当前该研究生专业的培养目标及专业培养内容缺乏相关的实践活动,对实践教学缺乏重视,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为了解决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对当前的教学体系进行一定的改革重在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真正从学生科研能力提高的角度整合完生实验基本技能训练,结合专业特点提高研究生的实验技能以及综合分析、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方面在课堂中辅助于完整的课题实验操作环节以加强学生更快的在自己的论文课题中很好很快的进入实验阶段,并在实验指导中端正学生的科学研究作风;另一方面课堂外结合实际的食品工厂企业参观教学,同时,对于个别企业合作的项目,在具体的食品加工生产中增加学生的实践指导教学,例如可以通过企业的中试环节真正达到强化专业理论课学习,激发创新思维的目的。

三、加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专业,单纯的理论学习和实验室研究并不能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必须要有大量的实践环节加以辅助。所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经常到多种食品企业中参观实习,可见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在食品科学与工程的教学改革中有很大的分量。目前有5家,分别为与山西杏花村汾酒厂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了山西大学-汾酒集团汾酒工程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与山西省食品研究所建立了山西省食品工程研究中心;与太原市双合成食品有限公司建立企业技术研发中心;与太原市吉祥斋食品有限公司建立食品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学院还与山西省农科院共同建立了“山西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合作培养人才,扩展办学范围,这些基地可满足学生实习研究的需要。

四、结论

在制定专业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时,要把握好专业教育的核心,确定出该专业的核心课程,并以服务地区经济发展为目的,结合当地区域内的发展特点来制定,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与社会效益;改革中重视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和强化,为学生及早进入研究生阶段完整课题的实验和研究做好铺垫。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化教育的要求,必须采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食品科学与工程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专业,所以在培养高素质的食品专业的人才时,必须紧密与实践相结合,使研究生在实践中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和热点紧密接触,明白食品行业真正的需求,为日后顺利进入食品行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剑,刘红才,李梦琴,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1,(10).

[2]李妍,刘永.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构建层次化课程教学体系[J].广州化工,2014,(24).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Graduate Student Education Teaching System Reform and Innovation

FAN San-hong,ZHANG Jin-hua,LI Chen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hanxi University,Taiyuan 030006,China)

食品科学与工程的理解范文5

关键词:食品质量与安全 课程 能力本位 CBET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5-187-03

随着近期我国食品质量问题的不断出现,如有毒奶粉、毒罐头、地沟油等,同时许多食品企业已经意识到食品的安全质量、营养将会对食品企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迫切需要大量专门的食品质量与安全检测的人才。造成了食品质量与安全检测的专业人才缺口越来越大。据统计,2012年的食品安全专业毕业生不到5000人,但我国近期的需求量约为6万人,包括高、中、低级的人才。从2005年开始很多高校都纷纷开设了该专业。如广东的华南农业大学、仲凯农业技术学院等十多所高校。高校的目标是培养高级人才,而中、低级人才的培养还是空白。尤其是珠三角食品经济发达地区,对这类人才需求更为迫切。

我学院是珠三角学校第一个开设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学校,目标是培养此类的中、低级人才。以往高职、中职、技校的课程源于本科或专科的课程,学科体系的特征较为明显,学术性较浓,实用性较少。并不适合中职、技校的特点。中等职业教育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的,培养面向生产第一线所急需的技术、管理、服务地方性的人才。所以中专、中职、技校的课程不能照搬大学或大专甚至是高职的、也没有其他相同中专课程作参考。本文试从“职业能力本位”为原则,借鉴北美及澳大利亚的CBET课程开发模式,建立“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

以英国、澳大利亚为代表的“CBET”模式。“能力本位的教育和培训(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 and training )”简称CBET。CBET的特点是依赖职业能力分析的结果,确立权威性国家能力标准。通过与这些标准相比较,可确定学员的等级水平。所谓国家能力标准,指的是按照就业中所必须履行的工作职责和所必须执行的工作任务,就其所涉及的知识技能以及这些知识、技能的应用所作的明确说明。国家能力标准的确定,制定全国通用的职业资格证书,资格证书有高、中、低不同的等次。可满足不同层次的人。体现了很强的灵活性和开放性。这种模式能增进公众和各行业对国家证书整体上的认可和信心。从事食品质量与安全的人员相应考取国家食品检验工的高、中、低级的证书。

“能力本位”即CBET的课程体系有以下主要特点:

(1)将学习目标指向的学生个体,以及他们内部心理和外部行为所将要发生的变化,用能力指标来反映这些变化。因此,能力本位的课程开发需要研究学生的认识和学习规律,并重点去考虑如何安排各种学习任务,使之与学生的学习规律保持一致,让他们学得更好。

(2)面向企业,即市场,企业需要什么就培养什么。由企业代表参与选择课程甚至撰写课程。只有产业界代表才最能把握职业岗位现在与未来对于其从业者的能力要求。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教师也要参与,以便加深对各项能力的理解及企业的需求。

(3)教育程式由传统的“重教”逐步向“重学”转变。

在能力本位的体系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资源,是学习的促进者和组织者。而且课程的内容和学习时间、进度是灵活的,不一定要统一的。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学生可有不同的课程。可建立完善的学分制度。

根据以上的特点和要求,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中专课程设置如下:

1 普通文化课程的设置

职业教育要为学生的个性发展考虑,要强化学生在未来社会竞争中进一步提高自我的能力。要求职业教育也要提供给学生一个较宽的文化基础和学习能力,以适应学习化社会。虽然这一功能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也能在一定的程度上得到实现,但只是片面的。而普通文化课程则是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系统地为培养学生的一般能力和全面文化素质。

要处理好文化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关系,两者比例适当。将普通文化课程的功能定位到培养学生的一般能力或素质上来,就是加强职业教育中普通文化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具有扎实的文化基础,以适应职业教育改革的需要。学生有了扎实的文化基础,其体现出来的一般能力和素质得到加强,也必然会更有利于专业的学习,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为专业服务。根据有关国家食品检验工的中、低级资格证的规定及本专业特点,学生应具备下列基本素养:

(1)政治理论素质: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能够正确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和实践。但不必开设马克思主义和思想,只需开设必修《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理论》课程。因为邓小平理论是建立在前两者的基础上的,是它们的升华和发展。而且通俗易懂。

(2)思想道德法律素养:掌握思想修养必备的知识,能够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指导下加强自身修养,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具备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观念,掌握我国法律的基础性内容;了解就业形势,具备良好的就业心态,掌握相关知识;了解国际、国内时事,理解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开设实用的必修《法律》和《职业道德和就业指导》课程。

(3)身体素质及国防意识:掌握科学的体育锻炼理论和方法,具有健康的身心素质;具备基本的国防知识。开设必修的《体育与保健》课程。

(4)外语素养: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开设食品实用的英语,能以英语作为工具读懂和获取专业相关的知识和信息。即开设必修的《实用食品英语》课程。

(5)计算机应用技能: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熟练掌握WINDOWS OFFICE等通用软件,并可应用互联网获取本专业相关的信息。开设必修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

(6)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素养:掌握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了解当代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及关注的主要方向和领域。了解国内外食品质量及安全领域的发展动态等。开设必修《语文》、《数学》、《社会科学》和选修的《艺术欣赏》。

综上所述,食品质量与安全的中专专业的普通文化课程应开设以下文化课程:

必修的《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理论》、《法律》、《职业道德和就业指导》、《体育与保健》、《实用食品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语文》、《数学》、《社会科学》和选修的《艺术欣赏》。这些课程体现了中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又符合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要求。这些文化课程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约占总课时的30%-35%,其中有许多内容的教学可通过活动课或与专业课结合进行,课程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使其达到理想的效果。

2 专业课程的设置

根据国家食品检验工初级、中级技术专业资格证的要求,培养的学生应达到以下的知识和能力:

(1)专业基础理论素质:掌握食品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即掌握化学、生物学、营养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掌握食品工程原理及仪器分析原理和基本实验技能。

(2)专业理论素质:掌握食品工艺,熟悉食品生产的标准、法规及政策,掌握食品质量分析与检测原理和方法、食品卫生及安全性评价原理和方法,具备在食品领域从事质量控制与安全评价的能力。

(3)实用操作技能:熟练掌握食品生产工艺、食品分析、检测基本技术和技能,掌握食品安全评价原理和方法。

综上所述,食品质量与安全中专(中职、技校)专业的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程)应开设以下课程(注:部分课程会根据企业的要求而开设或修改,或是由企业撰写的):

(1)食品化学(必修):食品化学是是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是从化学角度和分子水平上研究食品的化学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对食品品质和加工性能的影响的一门基础应用科学。食品化学是多学科互相渗透的一门新兴学科。本课程主要内容有食品中的水分、碳水化合物、脂类、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六大营养成分及食品色、香、味成分的结构、性质、这些成分在食品加工和保藏过程中产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变化,以及食品成分的结构、性质和变化对食品品质、安全性和加工性能的影响,酶和食品添加剂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2)食品微生物学(必修):食品微生物学是介绍与食品有关的微生物的形态、生理、分类以及微生物生命活动与环境条件的相关关系。并介绍研究微生物的基本方法,微生物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和引起食品变质的基本原理。

(3)食品分析(必修):本专业的专业课之一。食品分析是研究各类食品组成成分的检测方法及有关理论,进而评定食品品质的一门技术性学科。本课程主要内容有样品的采集、制备和预处理的常用方法;食品中的水分、灰分、矿物元素、脂肪、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与氨基酸、有机酸、维生素等一般营养成分及常见食品添加剂的基本分析方法和分析的基本操作技能,检测结果的表示与数据处理,分析的质量保证等内容。重点介绍国内外常用的标准分析方法及一些新分析技术。了解食品分析在食品的开发、生产、质量控制和评价中的重要意义。本课程是一门理论学习与实验技术训练相结合的专业课。

(4)食品质量检验(选修,根据当地实际,和学生的实际选取内容):课程主要介绍各类食品商品质量检验有关的内容。主要包括:粮谷、粮油制品、糕点糖果、蔬菜果品、肉蛋及制品、乳及乳制品、酒类、软饮料、调味品、茶叶等食品的检验。介绍每类食品商品分类或种类、商品及原料、质量特点、质量要求、质量标准、检验项目、质量检验方法选择等有关基本知识;介绍识别变质食品、伪劣食品商品和绿色食品等有关的基本科学知识及基本技能。介绍食品质量检验现状、必要性及前景。

(5)食品卫生学课程(必修):本课程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的专业课,为考试课程。本课程主要讲授食品从原料到产品全过程(原料获取、贮运、加工、包装和销售)中可能存在的污染源、污染途径、危害及其如何预防,介绍各类食品的卫生标准和检测方法,使学生全面了解食品卫生学的基本知识。

(6)畜产品加工学(选修,则重选肉类加工):本课程为食品质量与安全的专业课,包括理论讲授和实践操作两部分,主要介绍畜产品中包括肉、蛋、乳等原料的组织结构、化学组成和性质,各种肉品、乳品和蛋品的加工原理、配方、加工工艺及生产中产品的质量控制等专业知识,使学生掌握畜产品的加工原理、加工技术及产品质量控制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我校处是中国腊味名镇,腊味的年产值过10亿元。

(7)食品质量管理(选修):本课程不但系统地介绍了食品质量管理的有关知识,而且增补了现代化管理所需的标准化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等相关知识。主要内容包括:标准化与标准的制定(基础知识、分类和体系、标准的制定、结构和编写要求);食品质量管理概论(基本概念、基础知识、意义和作用、发展趋势);食品质量决策(质量与经济、质量与社会、质量成本、新产品开发与设计);食品质量控制(质量数据、质量控制的传统方法、质量控制的新型方法);食品质量保持(重要性、途径);食品卫生质量管理(内容和目的、食品从业人员健康检查、食品生产企业建筑设计卫生要求);食品安全质量管理(食品污染及其控制、食品安全性评价);食品工业全面质量管理(概念和要求、推行);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与认证(认证概述、标准介绍、文件要求与编写)。

(8)食品标准与法规(必修):本课程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学生的专业考试课,主要讲授各类食品的国际与国内质量标准和要求、 食品生产的最新法规和政策,使学生了解我国与国际接轨过程中应遵循的国际规则,更好地监督食品的质量与安全。

(9)食品生产的危害分析和关键点控制(选修):本课程为食品质量与安全的专业课,在教学本课讲授食品生产中可能存在的各种生物、化学和物理的危害,并对这些危害的关键点进行分析、控制,结合实际案例讲授食品生产的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的原理及方法。使学生知道食品生产过程中可能发生或存在的各种食品安全问题,掌握危害分析和防止、控制的原理和方法,并熟悉其执行步骤,具备在食品各个生产领域、流通环节中管理、控制和监督食品质量、安全卫生的能力。

(10)食品毒理及其安全性评价(选修):食品毒理及其安全性评价是从毒理学的角度,研究食品中所含的内源化学物质或可能含有的外源化学物质对食用者的毒作用机理,检验和评价食品的安全性或安全范围,从而确保人类的健康。

专业课程,必修和选修相结合,根据不同的实际,和学生的差异进行选择搭配,体现了CBET的灵活性和开放性。

食品科学与工程的理解范文6

关键词: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 工程实践 途径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工科专业(少部分高校授予农学士学位),随着食品加工业的发展,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的竞争力体现在食品工程创新能力方面,而食品工程创新能力培养更重要的要与工程实际操作相结合。目前,普遍存在培养学生食品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实践教学内容比较少,整体上仍然遵循传统的教学形式,即:以工程理论教授为主,实践操作教学为辅,实践性的教学环节只是单纯地对教材中现有的理论知识进行验证。但是,现有的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常常只是对工程实际操作的一种理论抽象解释,其与工程实际操作之间总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同时伴随着工程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原有的工程理论知识出现老化速度不断加深等趋势,在工程教学方面和工程实际操作之间存在的差距也越来越大,但是,现有的教授模式及其内容也逐渐发展成为高素质工程人才培育成长中遇到的一个重要阻碍因素[1]。

1.存在问题分析

1.1工程实践教学条件不能满足要求

工程实践教学对硬件资源的要求比较高,就针对满足学生实践训练硬件件来说,一些高职院校情况反而好一些,而大学却是更多地将资源投向学科建设方面,对本科实践教育教学条件的倾注反而不足。以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为例,工程实践训练机会少,虽然全校有工程实训中心,但是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来说只是金工实训1周。其它专业基础或基础课程中工程训练机会很少,实验的开展基本是科学技术实验。因为对食品加工工艺实验室的投入较少,教师只能按照现有条件来开设实验。

1.2具有工程实践经验师资队伍薄弱

师资是最关键的。是否拥有一支既了解高等工程教育教学规律又拥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强大师资队伍是工程实践教学能否取得实效的主要因素。开办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校往往是化学和生物学实力雄厚的高校,工程类课程和环节教学非常薄弱,师资出现了“偏科学、轻工程”的现象。一些刚从学校毕业的博士、硕士研究生虽然拥有较为深厚的理论基础,大都缺少工程设计的经历,工程观念和意识淡薄,不善于理论联系实际,故此,通常难以有效地指引工科类专业的学生提升工程实践操作方面的能力。

1.3学生参与课、内外实践机会少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提供了认识的可能。只有实践,才能提供认识所必需的信息。并且,也只有实践,才能使学生获得并不断发展对操作经验的认识与提高。唯有如此,学生才能真正理解,为我所用。

虽然有课程实践,但是实践性的教学环节过程只是简单地验证已有的结论而已,学生的实践性操作体验活动一般只是停留在理解、掌握、吸收和运用已有的工程原理知识。创新型、研究型等的工程实践操作深入研究活动比较少,学生缺乏创新性思维,缺失了创新性思维,就会在未来的实践工作中难以进行创造性的工程实践,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1.4缺少紧密合作的企业与支持

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的一个明显的特征是具有解决实际工程中出现的问题的能力,而掌握并拥有这一能力的途径,最实用的方法就是进行工程实践操作训练[2]。亲身参与体会操作可以有效地提高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但是,因为某些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所依托学校实力相对来说比较弱,社会知名度较低,与许多企业进行的合作不是很密切。另外,企业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能兼顾情况下,更注重经济利益,在产品生产线、场地和时间上不可能满足校外学生的专业实习要求,大多数企业只是提供参观,真正能够向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学生提供的实地训练场地的机会比较少,致使学生真正进行动手实践操作的机会不多。与此同时,学校提供的实地训练的稀少或缺少直接影响了工程人才综合素质的有效提高。

1.5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滑坡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具有一定工程性并且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教学环节,但由于其一般安排在大学的最后阶段,课程学习己结束,工作或读研基本确定,所以学生投入毕业设计的积极性、时间和精力较少,往往达不到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要求。

2.提高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工程性实践教学措施

2.1重组和优化实践教学内容,构建食品工程类实践课程群体系

随着食品工业技术和设备不断发展,对相关课程进行整合,构建工科实践课程群体系,注重系统性和完整性,对实践教学大纲和实践教学内容进进行修订。注重了对食品工程类基础、专业课,使工程技能知识得到了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学生工程设计能力,此外,大一、大二短学期集中强化为期3周的工程技能训练、食品工程原理课程设计,确保师资到位,学生有集中训练的时间。

另外,要实现综合创新,就要以课程设计和专业创新实验课程为主,结合一些大学生工程设计大赛,从而对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技能训练和能力的培养。此外,鼓励学生参与到研究计划项目、开放实验室、教师科研项目等一些高层次实践训练,对培养大学生现代工程研究能力有极大地促进作用。

2.2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制定有效工程实践训练方案

通过学科导论课,不仅让学生了解专业学科的适用性、时间性以及与各科目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大二开始实行导师制,通过导师定期给学生做研究成果、发展状况、就业前景、本科生参与到科研工作中所需修读的课程等,让学生对自己的专业能够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更加清楚四年的本科学习过程是怎样的,并及早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职业规划[3]。另外,当学生已经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深厚的实践能力时,导师可以尝试引导部分学生参加科研项目、企业的攻关课题组等,通过直接面向科学研究前沿方向,接触科研或技术攻关的一些环节,不论这些课题是科学研究还是工程开发类型,学生都能获得一定的工程研发体验,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得以强化,从而提高学生自身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与综合创新能力。

2.3与企业共建实践教学平台,构建开放综合的实践教学环境

产、学、研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在技术创新过程中拥有无可比拟的作用。建立紧密型实习基地,并联合申报成立大学-企业研究中心,即以大学的智力资源为支撑,以企业为主要单位的投资主体,组建一个大学和企业共同享用先进知识和研究成果的平台[2]。一方面企业可以充分利用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人才资源来解决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大学-企业研究中心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进行实践锻炼和良好技术训练的环境,学生能够在老师和专业工程人员的指导下亲自操作,体验知识产生、发展和验证的过程,通过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多元化的互助学习来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在此期间,不仅大学和企业可以共享知识和研究成果,而且紧密结合学生的毕业设计、毕业实践与科技研发,使学生既掌握了专业知识,又具备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实际生产,学生切身实地的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也激发了他们独立思考和主动创新的意识。

2.4注重专业教师工程实践经验的积累与培养

提高专业教师参与工厂实践积极性,通过学校“教授、博士下企业”行动计划,每年选派一定比例的缺少工程经历的高学历专业教师到企业服务一年到二年时间,参与企业的工程设计、技术改造并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以真正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专业教师讲课的生动性和实用性也大大改善。

2.5提高工程设计在毕业论文中比例

毕业论文是教学计划中的一个综合性和实践性教学环节,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既能反映本科学生在校的学习质量和综合能力,又能反映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从而综合反映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4]。浙江省高校对工科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有要求,其中毕业论文中设计性比例不得低于70%,因此加强工程实践训练更有必要,毕业设计题目可以取材于食品生产工艺设计,生产流水线的设计与设备选型,也可以对已有食品生产过程与设备提出改造与革新方案;另外,工程设计论文也可以是食品工厂设计平面图、某一车间平面图、车间剖面图、设备流程图,充分的将工程设计能力培养融入到毕业设计教学环节中。通过毕业设计,强化和巩固食品工程的设计能力。

项目名称: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一类项目,项目编号:yb09044。

参考文献:

[1]蒋佐斌.科技革命背景下我国大学文化建设研究[J],中国冶金教育,2007,6:4-6.

[2]张喜梅,杨戬,崔屹.21世纪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创新人才的培养[J],中国冶金教育,2007,6:10-12.

[3]李元元,李正,徐向民.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创新型工程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6,23:31-32.

[4]周卫东,陈宏伟,宋慧等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探索[J],基础教育研究,2009,5:128-129.

食品科学与工程的理解范文7

关键词: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工艺学》;课程改革;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3-0022-02

随着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范围内新型食品科学技术的不断改进与革新,包括新型食品加工工艺、食品原材料、生物工程技术和新型包装材料等新技术在食品科学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为食品科技产业的提升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然而,科技是一把双刃剑,食品新技术和新材料的诞生所带来的一系列食品安全性能的评估与评价是全球食品科技人员必须面对的新课题和新挑战。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消费者物质生活水平也随之提高,使人们从追求“吃饱”不断向“吃的安全、吃的营养”转变成为现实。为满足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对食品领域专业人才提出的新需要和新要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于2002年率先设立了我国第一个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并开始招生。目前,全国已有100余所高校开设此专业,发展速度之快令人惊叹。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各单位在该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包括课程设置、教材建设、课程内容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实验实习的内容及基地建设方面已经逐步趋于合理和完善。然而,目前在各培养单位之间仍存在课程设置不一致、教学内容不一致和课程教学要求不一致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导致该领域人才的区域特色较明显,缺乏统一的人才质量评价标准,这些不足就需要不同培养单位之间不断加强合作、交流和探讨来不断改进和完善。

一、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食品工艺学》课程设置目标及存在的问题

《食品工艺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核心,也是食品专业学生学习食品加工技术及实践技能的主干课程。该课程主要包括《粮油食品工艺学》、《畜产加工工艺学》、《果蔬加工工艺学》等课程的主要内容,以研究食品加工的原料、食品加工的理论、加工工艺及工艺技术参数、产品的质量控制为内容,承担着对学生拥有先进的现代食品加工技术与原理、食品加工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培训目标,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目的。该课程在两个专业的设置方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做法是将《粮油食品工艺学》、《畜产加工工艺学》和《果蔬加工工艺学》三门课程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分别单独开设;而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则是将《食品工艺学》作为一门课程单独开设,课程内容涉及粮油加工、畜产加工和果蔬加工三个领域,并由三个领域的专业教师各自承担所属内容的教学任务。

根据不同专业方向与培养目标,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讲,《食品工艺学》课程的任务是向学生介绍各类食品加工的基本原理和加工工艺,使学生掌握各类食品加工技术原理和一般工艺,培养学生生产实践能力。而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学生来讲,通过《食品工艺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在理解和掌握各类食品加工基本原理和加工工艺的基础上,准确认识和把握食品加工环节包括食品生产原材料、生产工艺中每个操作单元可能产生的不安全隐患,并提出应对措施,从而达到从根源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最终目的。目前,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食品工艺学》教学工作中,从教学内容上讲,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相比,只有章节上的部分删减;从教学形式上讲,三个方向的教师承担各自方向的内容,仅是三个方向知识的简单合并;在知识的讲述中也是仅限于工艺学相关内容,没有穿插加工工艺环节中可能产生的食品安全问题,及其产生的原理和相应的国内外标准、政策、法律和法规等,导致没有很好地达到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开设《食品工艺学》的初衷。

二、HACCP的基本原理在《食品工艺学》教学中的体现

HACCP(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Hazard Analysis Critical Control Point),国家标准GB/T15091-1994《食品工业基本术语》对其的定义为:生产(加工)安全食品的一种控制手段;对原料、关键生产工序及影响产品安全的人为因素进行分析,确定加工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建立、完善监控程序和监控标准,采取规范的纠正措施[1]。HACCP代表一个以预防为主的食品安全质量控制体系,其核心内容是:高质量的产品是生产出来的,不是靠监管和检测出来的。食品生产经营者首当其冲是第一责任人,如果将“安全”二字纳入整个生产过程就可以降低生产不安全食品的风险,从而有效防止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正是基于“高质量的产品是生产出来的”的安全食品的生产理念,理想的食品安全管理措施更应该体现在生产过程中,而不能依靠对终端产品的抽样检测。因此,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食品工艺学》教学中,可在讲述工艺学相关知识的同时,也将各类食品在每个加工工艺环节可能出现的安全控制点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进行详细讲解,以此培养学生从源头和生产环节解决或减少食品安全问题的思维模式,为日后走向工作岗位更好地开展食品安全控制的相关工作奠定良好的意识形态基础,从而更好地达到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开设《食品工艺学》的目标。安全食品的加工首先应该具有安全的食品加工原料,而食品原材料从田间种植、采收、贮藏、运输以及在其半成品的加工等一系列途径中都有可能出现安全隐患,均需要严格控制。因此,在《食品工艺学》“食品加工原材料”相关内容讲述时,除了需要讲述依据产品的特性选择适合某种特定原材料,还需要考虑原材料的安全性问题。例如,在讲述“焙烤食品”内容时,面粉这一原材料的选择问题,需要考虑面粉是否在安全贮藏期内和添加剂(如过氧化苯甲酰)是否超标等问题[2],然后再根据产品的特性需要选择各种筋力的面粉,如面包的制作需要高筋粉,而制作饼干和蛋糕则需要筋力较弱的面粉。另外,果蔬产品加工时,原材料农药残留、重金属及水源的安全性等指标均可作为安全生产的危害关键控制点,在课程内容讲解时须加以强调。食品配方的确定和食品加工过程对食品安全的控制也是相当重要的。配料的数量及比例控制不到位、添加剂过量与否、加工温度的高低或时间长短等,都会直接影响到食品的质量和安全,这一系列的工艺过程均是食品安全生产的关键控制点。如乳品加工工艺过程中不同的灭菌方法、灭菌温度和灭菌时间对大肠菌群、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和致病菌的灭菌效果会直接影响人类的营养健康,因而必须要设立相应的关键控制点及控制措施[3]。食品冷却包装阶段也需要进行危害关键点控制,如焙烤产品在冷却至60℃以下时,各类微生物将开始生长繁殖,而且冷却时间过长、环境中的湿度过大等都容易引起焙烤产品的再次污染,所以,冷却即可确定为焙烤食品生产的关键控制点[2]。产品的包装、贮藏和运输过程同样存在需要控制的危害关键点,如包装材料本身的安全性、包装材料的选择、包装工艺的确定、贮藏条件和贮藏时间长短的确定以及运输方式的选择等诸多方面均可能引发安全危害,更要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加以控制。由此可见,安全食品的生产贯穿于食品加工的各个工艺环节,作为食品安全质量与专业的学生,必须要掌握不同食品加工工艺流程,明确每个工艺环节的危害关键控制点,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HACCP控制措施。这些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求在理论课堂上对相应的内容进行讲解,同时还要在实验及实习环节加以强化,从而使学生真正领悟到安全的食品并不是靠检测得到的,而是生产出来的,让学生牢固树立“生产安全食品”的理念,为将来开展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也达到为国家输送同时具备食品加工和食品安全知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的目的。

三、HACCP基本原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食品工艺学》教学中的措施

1.优化授课教师知识结构。高校教师所授课程相对固定,课程内容数年基本不变,对所授课程的教材及教参长期依赖,缺乏获取新知识的主动性,导致许多教师观念滞后,知识结构失衡,缺乏交叉性的知识储备。在这样的背景下,就需要加强不同授课老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博采众长,共同提高。同时,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可派遣相关授课老师赴国内外优势学科学校进修深造,从而不断提高授课水平。

2.加强教材体系建设,优化课堂教学内容。目前,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单独开设《食品工艺学》和《食品安全控制技术》两门课程,且课时量基本持平,授课时间间距也相对较长。另外,《食品安全控制技术》和《食品工艺学》授课内容部分重复,在讲授《食品安全控制技术》课程时,授课老师不得不重复食品加工过程中的相关知识,如此便导致资源和时间上的极大浪费,没有达到良好的授课效果,课程目标未能较好实现。食品的安全问题伴随着生产加工的每一个环节,需要对每个可能出现安全问题的环节设置危害控制点,因此,可以考虑将《食品工艺学》和《食品安全控制技术》两门课程进行合并,通过整合,理清课程建设思路,不断优化课程的目标内容和结构,真正形成我国乃至全世界所倡导的HACCP安全生产理念的知识结构体系,让学生在学习掌握食品加工工艺知识的同时更好地理解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并能够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与此同时,实验课程中设置相应的实验内容包括原材料的检测,可以结合工艺学的实验,整合《食品安全检测技术》部分实验内容,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实验。如谷类烘烤食品中丙烯酰胺含量的检测,可以设置不同的油脂原材料、焙烤时间、焙烤温度对丙烯酰胺产生量的响应关系,从而让学生在掌握工艺学课程内容的同时掌握不安全因子产生的条件,并掌握了对应的检测手段,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掌握安全食品生产的全链条环节。这样一来,我们既可以避免教学内容重复,节约教学资源,又可以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更有利于专业知识体系的完整。

3.重视考试环节。考试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评价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方法。作为教师和学生,都要正确认识与处理好考试与学习的关系,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试,但考试可以更好地促进学习。当前对于高校中的应试教育功能,众说纷纭,观点各异。但是我们必须肯定考试在促进学生学习中的积极作用,通过考试这一环节,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高效地完成课程体系总结知识点记忆,理解记忆并掌握相关知识技能,是一种十分有效的促进学生学习的手段。食品工艺学课程考试的改革要从考试内容试题形式等方面充分体现HACCP的知识结构体系,迫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技能,真正达到课程设置和改革的目标与要求。

通过教师队伍知识技能及综合素质优化教材体系建设和课程考试环节三者有机结合,从而使HACCP理念在食品工艺学教学过程中得到真正体现,达到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开设《食品工艺学》的课程设置目标,也为国家输送高质量复合型食品科技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食品工业基本术语[S].1994.GB/T 15091-94.

[2]芦菲,李波,张永生,魏新军.HACCP在焙烤食品生产中的应用[J].食品工业科技,2007,28(11):209-214.

[3]胡长利,金越,陈历俊.HACCP在传统酪干加工中的应用[J].中国乳业,2014,145(1):59-61.

食品科学与工程的理解范文8

关键词:岗位能力;教改方向;食品及相关单位;食品专业大学生

The employing units post ability requirements for the food professional college students and teaching reform direction

Chen Li, Tong Qigen, Dong Yanhui, Liu Haiyan, Jiang Huaixi

Beijing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Beijing, 102206, China

Abstract: For most food professional graduates are not employed by food industries and food related status, to seek solution methods of training direction and social need is disconnect. By the analysis of knowledge structure and ability need which employer positions required for graduates, proposed teaching reform direction and measures.

Key words: the post ability; the direction of education reform; food and related units; food professional college students

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业是我国的第一大产业,其发展速度也超过了各行业的平均发展水平。这样一个发展迅速的行业为我国就业创造了众多的机会。在“中国本科毕业生需求量最大的50个热门行业”中,食品制品业排在19名,工作需要与专业的相关率为71%[1]。

然而,根据食品学院近年来食品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统计分析来看,社会的需求量大并不等于需求双方相互认可的程度高。食品专业的学生就业存在着十分矛盾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食品及相关企业对食品专业的本科生有很大的需求,但是每年都不容易招聘到合适的学生;另一方面,学生及家长都在说就业难的同时,有很大一部分毕业生不愿意到食品企业及相关行业就业。通过近三年学生就业去向统计情况分析,到食品企业、防疫部门、食品监管、餐饮、超市、医药卫生等与食品相关行业就业的学生只占30%左右,就连社会上需求量很大,国家十分重视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毕业生,到食品及相关行业就业的也不超过35%[2-4]。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一方面食品行业是一个低收入的产业,年轻人因为生活问题宁愿放弃自己喜欢的专业,也不到食品企业就业,另一方面食品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与社会需要脱节,使得人才需求双方之间产生不能顺利“接轨”。

要解决以上的问题,需要政府调整食品产业政策,使优秀的食品专业人才回归到食品企业及相关行业中来,为食品产业及食品安全建设贡献力量,在食品学院人才培养层面上,也要顺应食品及相关产业的需求,调整教学思路,努力培养出具有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

1 用人单位对食品专业大学生岗位及能力需求调查

高校食品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单位,除了食品及农产品加工、制造、贸易企业之外,食品检验检疫、餐饮业、科研院所及与安全卫生相关的行政执法与监督机构、食品超市是学生就业比较集中的地方,另外,医院与体育团体中从事营养研究的部门、食品相关的行业协会、从事标准认证的培训机构也吸引了一部分学生就业。

经过对食品企业、餐饮业、科研院所、工商管理、食品检验检疫部门、农村专业合作社、等食品相关行业的调查发现,不同行业对食品专业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存在着相当大的不同(见表1)。

2 用人单位岗位能力需求分析及对策

从表1中反映出各主要用人单位对食品专业本科生就业是积极乐观的,但是因为各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差别很大,因此给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1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要求的共同点分析

根据2008年《麦可斯―中国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结果表明,中国本科大学毕业生的基本能力需求排名(按照工作要求达到的水平由高到低)为:积极学习、学习方法、有效的口头沟通、积极聆听、理解他人、协调安排、理解性阅读、疑难排解、服务他人等。由此可以看出,能力需求排名靠前的是基本技能、社交技能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由于食品及相关行业的重要地位和特殊性质,对食品行业人才的首选要求是道德素质和责任意识。要求从业的毕业生爱岗敬业、重视食品质量安全,有为人民健康负责的责任意识。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能够不怕艰苦、甘于奉献。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较强的专业素质也是食品专业人才必不可少的素质。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熟悉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化学、食品加工工艺、食品检测与质量评价等专业知识,并且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及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文字、语言表达能力,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踏实工作和积极学习的作风是十分必要的。良好品质的培养建议在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和社会实践中完成:(1)将学生参加公益活动、志愿者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也纳入到素质教育的考核中,给一定的学时和学分。(2)加大学生生产实习的时间,让其在正规、大型的食品企业、超市、科研机构等管理严格的单位实习3个月时间,以增加对社会的认识和责任感。(3)开设食品企业公文类写作(包括项目申请报告,企业总结报告、项目实施报告、新产品研发报告等),提高学生写作、归纳总结的能力。

2.2 食品生产、制造行业对毕业生能力需求分析及对策

通过对大中型食品企业的调研分析显示,企业提供给毕业生的岗位可以分为3类:

(1)食品生产岗位群,这是一个通过基层生产实践岗位进入技术员、工程师、车间主任、生产部门经理等技术管理岗位的锻炼过程。这一岗位群对学生的作风要求较高,要有爱岗敬业的精神,因为一线的工作比较艰苦,是企业不易留住人的岗位,但也是升职比较快的岗位。它要求熟悉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能够高效的完成生产任务,掌握生产技术环节的关键点,善于分析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对生产设备的故障、检查、维护等进行技术分析,具有改革创新意识,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能够组织生产并协调与研发、物流、销售、客服等部门的关系。

(2)食品检测岗位群,也就是质量管理团队,通过从事理化及微生物检验、原材料采购、产品生产、销售、贮运过程的安全控制,企业各种质量认证等工作,从化验员、质检员进入到高级质检员、质检部主任、品控部主任等管理岗位。这一岗位群的要求具有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能够熟练操作理化、微生物、生物学等检测设备,熟悉生产的流程与关键点,熟悉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具有较好的文字水平及管理文件的编制能力,并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

(3)产品研发岗位,这一岗位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是接纳毕业生较多的岗位,许多生产岗位、质检岗位的中高层管理人员是经研发岗位锻炼而成,逐步走向技术员、工程师(研究员)、总工程师岗位。这个岗位要求毕业生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具备良好的市场调研能力,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查阅和利用文献资料的能力等。并具有产品评价、包装、营销策划等能力。在研发岗位上要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根据食品企业不同岗位群对毕业生能力的要求,在本科生培养的课程设计上,提出以下的几点建议:(1)在第4学期增加一门“科研理论与实践课程”,让学生完成一个简单“研究”任务,这个研究任务可以利用开放的实验室或业余时间完成。(2)以ISO2200-2008为基础,开设一门企业质量管理实践课,模拟企业采购、生产、贮藏、营销的全过程。(3)加强食品检测的强化训练,将企业的常规检测项目纳入到课程中。

2.3 科研院所对毕业生能力需求分析及对策

在科研单位、高校、营养研究的部门中,对毕业生科研能力和动手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首先,是从事科研的经历,研究单位对项目工作人员的基本要求就是要“上手快”,从实验设备的熟练使用、维护以及实验数据的采集整理都需要学生在校期间就接受过实践锻炼。一个完整的科研项目从阅读课题指南、撰写课题申请书,到严密计划、开展研究工作,直至最后进行实验数据分析结论的提出,全面体现了研究团队成员科技资料的阅读能力、研究能力、学习能力、协调安排能力、疑难排解能力及有效沟通能力等。

如果学生在大学期间就经受过科研实践锻炼,他在科研工作岗位上便可迅速成为科研团队的得力助手。因此建议学院的课程要强化学生科研训练,提高他们的科研基本功,具体措施是:(1)加强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让学生独立完成一项科研任务,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积极性。(2)科研过程应重点锻炼学生使用先进仪器和设备。(3)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计算在学分之内。(4)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科研竞赛,并以学分奖励。

2.4 大型食品超市对毕业生能力需求分析及对策

2007年超市食品安全调查发现,有四成的超市有问题。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中大部分食品是从超市购买的,大型的连锁超市更有自己的食品配送中心。由于食品安全法的实施,国家对超市食品安全监督也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因此,超市对食品专业大学生的需求显著增加。

超市中的食品及农产品采购、贮藏、销售是最重要的环节,需要对食品及农产品产地、食品安全法规、食品标签、食品保鲜、质检等有关专业知识的毕业生进入岗位。另外,许多超市内设有西点、凉菜和熟食加工间,也成为一个小型食品加工厂,因此食品加工管理人员及产品研发人员也是超市所需要的。

针对大型超市所需要食品专业知识结构的特点,建议学院组织愿意到超市就业的学生进行2个月的实习,初步掌握超市食品管理及营销的方法。另外再开设“商品知识”和“超市食品安全管理”2门课程供学生选择。

2.5 农村专业合作社对毕业生能力需求分析及对策

农村专业合作社是近4年来国家支持的一种新农村建设发展模式,国家允许其对农产品进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经营,农产品加工也就成了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手段,由于农村中缺乏掌握食品加工技术的专业人才,因此对食品专业毕生的需要是迫切的。

合作社要求毕业生的知识面要广,第一需要学生的写作能力,帮助书写各种项目申请书、合作社生产经营情况报告及熟练的计算机技术等,也就是等同于大学生“村官”的角色。第二是农产品及食品加工技术和相关知识,包括生产、贮藏、营销知识。

学校为合作社培养的人才除了有良好的写作能力外,动手能力也十分重要,还要具备农产品营销能力。建议增加公文写作选修课和农产品营销课程。

2.6 食品相关协会、认证机构对毕业生能力需求分析及对策

食品相关行业协会、学会对毕业生的公关能力及组织协调能力提出较高要求。希望毕业生有较好的文字基础和语言表达能力,能够敏锐洞察食品行业最新形势和行业热点,及时关注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以及国内外同行的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通过大型会议、专业培训及相关展览的策划、组织,全面体现学生的良好协调沟通能力、管理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从事标准认证的培训机构,要求毕业生工作仔细认真,灵活性强,有团队意识,有较好的文字基础,了解食品工厂建设、食品工作、加工设备及食品和农产品标准化文件对认证的作用,掌握实验室常规仪器的功能和使用,懂得食品企业的GMP、QS、ISO22000、SSOP、HACCP等认证工作程序和方法,熟悉食品行业的法律、法规。

针对以上用人单位的实际情况,建议对于毕业后有意向到学会、协会、认证机构工作的学生,加开“会展策划”、食品企业“GMP,QS,ISO22000认证”等选修课程。

3 课程体系及就业教育改革的建议

因为受到“厚基础、宽口径”国家人才培养教育思想的影响,在校食品专业大学生没有明确职业规划的占80%以上。研究生也有70%以上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报考所选择的专业,教育方向、职业规划、用人单位三者的人才观严重脱节,造成了食品专业毕业生不能良好的对接。因此对学院人才培养总体规划有以下几点建议。

3.1 基础能力的培养以实操来考核

所谓的基础能力是指语言、写作、计算机办公及网络查询、完成工作额度、协调沟通及管理等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这些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大学4年的教学中。如大一到大二进行实用公文写作、大学应用文、调研计划与报告、活动计划与总结基本能力培养,大三到大四进行科研申请报告、项目完成报告、新产品研发与营销方案策划、项目团队管理、工作总结等基础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有所用。

3.2 就业教育融入到学生实习中去

要让大学生尽可能早的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有针对性地选择自己的努力方向,在专业课的学习中有的放矢。具体做法是,在大二学年中邀请与食品相关的用人单位报告未来3年内准备引入人才岗位、能力要求、知识结构,利用小学期、暑假进行2个月的用人单位实习工作,让学生与用人单位对接,充分了解企业所需,规划职业定位,为以后专业课学习的侧重点找准方向。

3.3 模块化的专业培养模式

对于大三和大四学年的专业教学课程,应根据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来制定,针对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企业、大型食品仓储超市、科研院所、餐饮业等用人单位的要求制定专业课模块,让不同职业规划的学生来重点选择。并且在大四3个月的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科研、实践环节,与企业直接结合达到无缝对接。

总之,学校是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的,如果培养的人不能为行业所用或不适应行业的发展,那么就应该改革课程体系。北京市食品行业人才需求是多样化的,随着时间的变化也在变化,因此灵活的课程设置和尽早对学生开展职业化教育,是解决教育方向、职业规划、用人单位三者人才观脱节的重要手段之一。希望学生学有所用,希望社会能聘用到合适的岗位人才。

参考文献

[1] 麦可思―中国2011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报告[EB/OL].edu.省略/a/20110609/000095_10.htm.

[2] 吕凤英.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对策[J].天中学刊,2007,22(2):103-105.

食品科学与工程的理解范文9

Abstract:At present,domestic practical teaching of food quality & safety has many problems,these problems need to carry on the reform through renewing educational idea,establishing and developing the practical bases,enhancing teachders' development.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practical teaching present situation of food quality & safety,taking Nanji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as an example,the construction measures of“enterprise needs type”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based on“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was discussed,and suggestions will be provided for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development of food quality & safety in relative universities.

Key words:Food quality & safety;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Enterprise needs type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随着食品行业的快速发展,对食品质量及食品安全提出更高的要求。保障食品质量与食品安全,是维护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前提,也是推进社会稳定发展和进步的关键之举。进入21世纪以来,食物结构越来越复杂且食物链环节增多,增加了许多新的饮食风险和无法确定因素,从而引发食品安全问题[1]。加入WTO后,中国在食品及农产品贸易方面与国际市场接轨,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国计民生和国家发展的重要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2]。

长期以来,我国食品学科高等教育总体基础比较薄弱[3]。实践教学多数是为了验证理论课内容,导致学生更关注理论知识,而忽视实验实践课程的学习。现代社会食品科技发展速度很快,但实践教学的内容陈旧,已无法跟上科技发展。实践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学习,从而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现代企业发展需要技术创新,食品学科教学需要到企业实践,只有真正地实现校企合作,才能做到校企双赢。为了提高我国食品学科高等教育水平,国家通过制定政策、资金扶持等多方面措施支持高等院校的食品学科建设。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通过加强课程教材、实验室及校外实习基地等基本建设,强化实践教学,创立高校及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4]。因此,需要打破传统实践教学模式,以“校企协作”为基础,开展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培养“企业需求型”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技术人才。建设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保障食品科学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1 食品相关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现状

在食品相关专业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可以领会和验证理论知识,掌握实验操作技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还是培养创新能力人才的重要手段。

1.1 国外高等院校实践教学现状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工科专业课程中,实践教学同理论教学同样重要,实践教学体系比较完善,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都较强,实践教学的效果显著。如德国应用科技大学非常重视实践教学是其办学特色,对教师提出“双师型”要求,教师要同时具备教师素质和工程师素质;并企业参与实践教学,参与企业实习的学生必须与企业签订实习合同。通过学习,大学生掌握了工作所需各方面技能,企业也可以得到合适的人才[5]。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实践教学包括本科生实验、实习、论文等项目,还包括本科生科研、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并有许多实践创新计划。实践教学体系完善,教学效果很好,学生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6]。

1.2 国内食品相关专业高等院校实践教学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多数高校对实践教育软硬件投资力度小、重视程度低,教学实践组织和管理制度混乱。针对存在的问题,在国内具有食品相关专业的院校已经展开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天津科技大学建立新型“3+1”教学模式,改革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开展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加大实习和毕业环节的工作力度,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明显提升[7]。南京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通过建设“开放实验室+综合创新实验室+校企共建实验室”的科研实践平台,为学生的实践训练提供了“一站式”实习模式的最佳条件[8]。然而,多数国内高校仍以较为落后的“讲授式”为主,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一些教学单位配备了简单的实践环节,但主要以简单老套的实验操作和参观实习为主,与企业需求结合度不高,实践培养效果差。长此以往,高校培养的食品科技人才质量将与食品企业“能力型、创新性”人才需求渐行渐远。

1.3 南京财经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目前,开设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高校共有176所,南京财经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现有在读本科生300余人。所培养的毕业生主要从事食品生产、储运、加工、销售等领域的技术与管理工作。根据南京财经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多元化,以食品生产企业、各级食品行政监管机构部门和继续深造为主。南京财经大学充分考虑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特点,在教学计划中增加了实验教学比重,同时建有现代粮食流通与安全江苏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江苏省粮油品质控制及深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质量安全工程研究院、江苏省中小企业食品产业品质与安全控制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学生实践训练提供了充足的条件。此外,近2a来,与行业内重点龙头企业江苏省粮食集团、中央储备粮镇江直属库、太仓市粮食购销有限公司、句容市东方紫酒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建设了4个企业工作站,拓展了实践教学的空间和平台,为学生“由课堂理论走向工厂生产”的跨越式思维和能力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目前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仍没有完全摆脱“讲授性教学”的传统培养模式的束缚。课程与实践结合不紧密,实践内容相对过时,实践周期相对较少,特别与企业需求结合的实践内容目前仍处于空白。

2 构建“校企协作”的“企业需求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措施

南京财经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构建“校企协作”的“企业需求型”实践教学体系过程中,采取了以下4项措施:

2.1 食品专业人才市场与企业需求调研 组织学校教师和学生去南京市人才市场和食品企业调研,采用典型调查、重点调查和调查问卷的形式,掌握目前不同就业方向的食品企业人才需求特点和动态变化趋势,并全面了解传统食品大规模生产过程不同环节操作要点与知识技能需求。

2.2 建立“企业需求型”理论教学框架 针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食品安全与卫生学》、《食品营养学》、《食品安全控制》等主干课程,对课程内容的知识进行结构化、线条化和层次化的梳理。通过与合作企业深度协作,改变课程设计教学思路,在课程设计教学过程注重对企业需求职位的专业和技能培养。如在《食品安全与卫生学》课程中,从理论教学、开设综合性实验、案例教学、考核方式五个方面进行了改革,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食品污染物的来源、种类及预防措施,掌握食品安全卫生的评价程序与方法,掌握基本实验技巧和方法,进入解食品加工企业实习,并应用所学的理论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为将来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在《食品营养学》课堂教学后,创建了实践基地,进入社区为人民服务,开展调查问卷活动,解答生活中出现的饮食疑问,并纠正不良饮食习惯,学生把不会的问题记录下来,通过查阅资料,并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营养知识,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2.3 “产学研”实践创新项目实践训练 改变实验教学由单一课程组和学生班级为单位的组织形式结合,结合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科研创新平台与校外单位实战训练基地,根据“企业需求型”理论课程授课内容、企业项目需求和学生不同兴趣方向个性化的设置不同实践小组专题,引导学生通过实践项目训练发现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单一枯燥的被动接受式学习向主动探究性学习的根本转变,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2.4 实践课程考核制度改革 摒弃传统“讲授式”教学的“期末考试+平时成绩”的考核模式,增加实践训练成绩占总成绩的比重。在理论考试中,结合授课内容、企业生产技术需求和实践训练中出现的问题,增加考试内容的主观性和灵活性,建立新型理论考试模式,改变学生为考试死记硬背的现象。通过构建“新型理论考试+实践训练+实践报告+企业负责人员总评”的新型课程考核制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广阔的平台。将以验证型为主的食品质量与安全理论教学和校内实验课程改革以团队性、开放性、应用性、主动性和探索性为主导的新型“企业需求型”课程体系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校内专业实践平台和校外实训基地上初步形成注重实践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学生毕业后适应工作岗位,并更好的将理论技能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食品安全与卫生学》、《食品营养学》、《食品安全控制》等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食品科学与工程的理解范文10

关键词:食品毒理学;课程建设;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17-0055-03

食品毒理学(food toxicology)是应用毒理学的方法研究食品中可能存在或混入的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的损害作用及其作用机理的一门学科,[1]是检验和评价食品质量与安全的基础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包括急性食源性疾病以及具有长期效应的慢性食源性危害,涉及食品安全检测、食品卫生监督管理、食品质量管理控制及质量认证等方方面面。[2]我国食品毒理学的发展起步较晚,为了适应新时期我国食品生产、流通全过程控制的形势需要,2002年由教育部批准设置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食品科技学院为适应我国食品行业的发展,于2005年开始开设食品毒理学课程。笔者初担任该门课程的授课教师,为更好地开展该课程的教学工作,将该课程的设置及对该课程教学的想法总结如下,希望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食品毒理学课程定位

我院的专业课程体系主要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拓展课三部分组成。公共基础课程是向学生传授与未来工作有关的、自然和社会领域的、带有基本规律的知识和技能的课程,这类课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英语课(其它外语)、数理化、计算机等课程。专业基础课与公共基础课一起为学生构筑学习专业知识而必须掌握的、宽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如食品理化检测技术,化学分析课程等;专业拓展课程是构建在上述两平台基础上,为学生未来从事食品领域职业有密切关系的知识和技能的课程;食品毒理学则是该种课程的一科,[3]该课程主要以农药、兽药、食品添加剂、生物毒素、重金属等为研究对象。这些课程与农业科学、食品科学(食品生物化学、食品营养与卫生、食品加工技术原理、食品添加剂、食品微生物、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贮藏运销等)密切相关,要求学生在学完《分析化学》、《食品生物化学》、《食品营养与卫生》、《食品理化检测技术》、《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等课程后再选修本课程。因此,将食品毒理学设置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专业拓展课程是适宜的。

二、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职业拓展学习,培养学生从毒理学的观点出发,深入理解食品中内、外源化学物质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具有较娴熟的食品毒理实验技能,能进行基本的动物实验,使学生毕业后在食品质量控制岗位、食品检验岗位和食品加工岗位上,能检验和评价食品的安全性或安全范围,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监控提供详细、确凿的理论依据,以便在食品生产加工、贮藏、运输和销售过程中,尽可能减少这些有害物质的生成与污染,从而确保人类的健康,并为在食品质量与安全实际工作中进行安全性评价、制订有关卫生标准和管理方案奠定基础。

三、食品毒理学课程特点

食品毒理学作为现代毒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一门交叉性、边缘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4]其内容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一方面,要对食品生产、加工、贮运和消费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有害化学物有所了解。另一方面,还要对生理学、病理学、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免疫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以及统计学、计算机科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有所掌握。其中,食品学科和预防医学学科相交叉的特点尤为明显。因此,要讲好该课程,授课教师首先必须对这些学科的知识和相关技能有比较扎实的掌握,同时不断追踪本学科科研方面的最新进展,掌握最新科技信息,提高科研技能,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之一。

四、课程内容设置

本课程采用项目化教学法,以高职生源智能特点作为课程内容序化(教学流程)的依据,以“案例、启发式、讨论式教学”作为主要方式和手段,将国家最新的法规、食品安全性问题内化于课程内容中,从人们对毒理的认识规律“毒理学的基本概念、外来化合物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毒性作用与影响因素、毒性学安全评价、食物中毒与预防监测”出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掌握食品毒理学的基本理论、评价方法和基本实验技能。使学生毕业后能进行简单的毒理学安全性评价,为我国国家的食品安全事业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

课程内容分为食品毒理学基础、食品毒物的转化与安全评价、食品中毒预防与检测3个教学情境,8个项目载体,每个项目任务都是从人们对毒理的认识规律出发,进阶式学习,螺旋式上升。课程的设置与学时安排如下表所示。

五、食品毒理学教学方法

1.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本课程要求一名主讲教师以外,还要配备专职实验教师一名,要求教师能及时掌握新方法和新技术,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开设具有典型性、趣味性的实验,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实验中增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2.对涉及基础理论知识较多的章节避免重复

为避免重复,启发学生的思维,采用学生自学和课堂讨论相结合的形式组织教学。另外,由于毒理学中有很多抽象的概念、理论,为避免课程枯燥,要多联系实际生活。实际上,食品毒理学是一门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很紧密、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应将课程教学与学生的平时生活中所见所闻相联系,促进学生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例如,在讲授实验动物的染毒方式时,对于动物的灌胃、静脉注射等,可以与生活中人们生病时采取的治疗方式相结合进行讲解,这样使课程内容既风趣,又增加学生听课兴趣,还容易记忆,使学生没有负担地就可以将这些内容理解并记忆。课堂教学中应注意采用“启发式”和“提问式”教学方法,避免简单的知识灌输,提高课堂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提高教学效果也是非常重要的。

3.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

多媒体技术集多种传播功能的技术优势,是表现功能强大、人机交流非常便捷的一种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5]食品毒理学课程中的实践非常重要,对学生以后从事食品安全评价等相关工作具有必要性。但是,食品学院的学生与兽医或者医学院专业学生相比,缺乏生理学、病理学以及临床医学等相应学习和实践。动物实验动手能力相对薄弱。因此,在上实验课之前,除了进行相关的理论教学外,采用播放录像的教学法具有非常好的效果。当然,对一些基本的方法和操作还要进行必要的提示,在学生练习和实践中教师要多进行指导,以便纠正不良的操作方法。总之,实践教学就要注意端正严谨的实验态度,加强学生对毒理学实验操作的安全意识,提高实验操作的积极性。

总之,食品毒理学作为我院食品质量与安全的专业课程之一,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食品毒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教学效果的提高和教学改革的成功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希望能与同行及时交流,使教学工作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许喜林等.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探讨[J].现代食品科技,2007,23(11).

[2]孙震.食品毒理学课程建设探讨[J].江南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29(2).

[3]刘志宗.关于食品毒理学教学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09,(23).

食品科学与工程的理解范文11

关键词:食品添加剂;教学探索;食品科学;食品安全;教学案例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23-0155-02

Teaching Exploration of "Food Additive" on the Food Nutrition and Detect Specialty

Duan Yanhong et al.

(Xinxiang University,College of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Xinxiang 453003,China)

Abstract:"Food additive" is one of the core courses of food nutrition and testing major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Have strong theoretical,practical and advanced,students are difficult to grasp some knowledge,therefore,man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carrying out food additive curriculum teaching reform.This article from the following several aspects of "food additive",course teaching exploration,gained some experience,which is of reference to colleagues,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Key words:Food additives;Teaching exploration;Food science;Food safety;The teaching case

食品I养与检测专业的《食品添加剂》课程主要研究调色类、调香类、调味类、调质类食品添加剂、食品防腐剂、食品抗氧化剂、食品酶制剂、食品营养强化剂等方面的内容。涉及化工、化学、生物、食品科学、生物工程、生物技术、营养科学、食品安全等学科及发展。《食品添加剂》课程的教学在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为学生今后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并且提高学生的素质。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多年的教学探索和实践,已经初见成效,取得一定的效果。

1 教学探索和实践

1.1 选择恰当的《食品添加剂》教材和相关参考书 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基本素材。有关食品添加剂的教材有很多版本,如食品添加剂(第二版,孙宝国,化学工业出版社)、食品添加剂(李凤林,化学工业出版社)、食品添加剂(高雪莉,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食品添加剂(第三版,彭珊珊,中国轻工业出版社)、食品添加剂(高彦祥,中国轻工业出版社)、食品添加剂(迟玉杰,中国轻工业出版社)、食品添加剂基础(第二版,高彦祥,中国轻工业出版社)、食品添加剂(郝利平,中国农业出版社)、食品添加剂(汤高奇,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等。这些教材知识点各有侧重,各有优点和缺点,因此选择一种合适的教材极其重要。新乡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2013级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选择的是食品添加剂(第二版,孙宝国院士,化学工业出版社)教材,它涵盖了9章内容,其中也包括食品行业的主要技术和食品科技前沿方面的内容。

1.2 优化《食品添加剂》课程教学内容 优化《食品添加剂》课程的教学大纲,在保证课程完整的情况下,尽量压缩课时,增加食品科学的新进展和新前沿方面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师教和学生学有机的结合起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充分理解课堂教学内容,为学生学习其他内容打下良好的基础。既可以节约教学时间,又可以体现食品添加剂课程的完整性和科学性,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有些内容采取研究性学习,如“食品添加剂在食品工业中的地位和作用”部分内容可以让学生找到相关资料进行学习。有些内容采取分组学习,如将2013级46位学生分成8个小组去超市调查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情况并写出调查报告。有些内容采取讨论式学习,如讨论食品添加剂是否使用,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掌握更多的新知识。有些内容采取探索式学习,如调色类食品添加剂部分内容可以让学生探索食品着色剂、食品护色剂、食品漂白剂的知识和使用情况。有些内容采取实践教学的方法,如去新乡学院西餐厅进行食品添加剂课程实习,以加深对课堂内容的深入理解。

1.3 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恰当利用 对于《食品添加剂》课程的理论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多媒体课件和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这样有利学生的理解。有些实验比较容易做,耗时也短,可以安排学生去做;有些实验比较难做,耗时也长,在有限的时间内可能做不完,可以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演示后再做。验证性的实验可以适当减少,设计性、综合性和应用性实验可以多做。教师经常对学生进行综合性激励,有利于提高效果,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1.4 经典教学案例剖析 关于食品添加剂使用部分的教学,对于违规使用食品添加剂的案例可以融合在教学过程之中,如点心中的糖精、方便面中的塑化剂、猪肉中的瘦肉精、染色馒头、红心鸭蛋中的苏丹红、饮料中的柠檬黄、腐竹中的吊白块、各类食品中的防腐剂、激素水果、蔬菜中的农药残留、三聚氰胺牛奶事件、面粉中的增白剂和强筋剂、食品安全和抗生素检测以及木糖醇口香糖等案例,以提高学生兴趣。

1.5 让学生参与科研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搞好和完成自己的教学和科研项目之外,也可以指导学生参与到教师的食品添加剂和食品安全方面的教改和科研项目中来,如食品添加剂与食品安全关系探讨、新乡学院大学生食品安全认知研究、大学生对乳制品安全认知研究、转基因食品安全认知研究、大学生食品添加剂认知研究、苹果醋研究进展、酸奶制作方法探讨等方面的研究内容和研究项目,提高学生科研意识和个人素质以及综合能力。2014年到2016年学生参与老师项目发表相关论文10篇。

2 结语

食品添加剂是“现代食品工业的灵魂”。其课程是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基础课程,其教学改革的好坏会对大学生会产生很大的影。进行食品添加剂课程的教学探索可以为河南省和新乡市培养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高技能创新应用型和综合性人才做出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段艳红,文博.高等院校园林技术专业(本科)教改实践研究[J].生物学杂志,2016,,33(1):119-122,125.

[2]李小英,杨瑞,李延兰,等.普通生物学教学与模式改革[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2,29(3):232-233.

[3]段艳红.高等学校《普通生物学》课程的特点和教学思路[J].教育教学论坛,2015,4(17):158-159.

[4]袁小风,柴惠,张林.普通生物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9,30(6):84-85.

[5]段艳红.高等院校普通生物学课程教学的导入艺术[J].教育教学论坛,2015,6(22):154-155.

[6]孙全,舒坤贤.普通生物学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189(2):91-92.

[7]段艳红.高等院校生物技术专业教改与实践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8):357-359.

[8]宋贺,董召荣,魏凤珍.农业生态学专业学术型和应用型兼顾教学改革浅探[J].生物学杂志,2015,32(2):100-102.

[9]段艳红,董斌.高校食品添加剂课程改革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27):345-346

[10]杨文权,寇建林,慕小倩.高等院校生物学综合实习课程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J].生物学杂志,2015,32(3):96-99.

[11]史刚荣,徐燕英,张铮.高师植物学综合实习课程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J].生物学杂志,2015,32(3):96-99.

[12]李能树,尹若春,张书祥,等.生产实习的探索与实践――以食用菌实践教学为例[J].生物学杂志,2015,32(2):110-112.

[13]夏潇潇,葛春梅,吴茜茜,等.生物工程与工艺模块化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生物学杂志,2016,33(1):116-118.

[14]段艳红.高等院校本科应用型转型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5,43:67-69.

[15]孟建宇,张峰,陶羽,等.微生物学实践课程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生物学杂志,2015,32(1):103-106.

[16]段艳红.园林本科专业《大学化学》课程教改探讨[J].广东化工,2015,42(309):226,222.

食品科学与工程的理解范文12

关键词:跨学科;研究生教育;食品安全;教师沙龙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6-0151-02

研究生教育居于高等教育的顶端,旨在为社会提供各类高层次科研人才,基于现代自然科学的交叉融合,积极开展并努力深化跨学科研究生培养工作,已成为现代高等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相应于21世纪自然科学的交叉融合,不断充实完善国内研究生课程内容,是落实跨学科研究生教育的重要途径。北京化工大学2012年新开“食品安全分析与检测”研究生课程,通过对国内外食品安全课程相关情况的系统了解,并在教学理念、讲授内容、施教方式、效果评估等方面积极采取一系列创新性的调整优化举措,初步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教学成效,较好实现了食品安全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培养目的,“食品安全分析与检测”课程也已成为国内跨学科研究生教育较为成功的课程案例之一。

一、了解国际态势,找准课程定位

随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深入,国内外食品安全事件屡有发生,发达国家技术性贸易壁垒层出不穷,我国的食品安全也正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实施食品安全领域的跨学科研究生教育,已成为国内外食品安全专业研究生培养的重要趋势。如美国康奈尔大学依托其全球有名的兽医学院开展跨学科的研究生教育,成立了数个食品安全相关的跨学科研究小组,并协同承担食品安全重大课题的研究工作与研究生培养任务;在欧洲,荷兰瓦格宁根大学在全球率先设立食品安全研究生学位授予点,并邀请相关系科知名教授为研究生开设食品安全课程,全面培养研究生的专业素质。受发达国家研究生教育实践的影响,近年来我国内地和港澳台地区一些重点大学也陆续开始了跨学科研究生教育实践与探索。如北京大学专门成立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和工学院,在食品安全分析与检测领域与化学院等系所合作开课,系统培养具有多学科视野的高层次研究生;中国农业大学,其从事食品安全分析与检测的研究生广泛分布在食品科学、动物医学、植物保护以及资源和环境等多个学院,可接受多个学院和不同方向导师的跨学科培养;香港理工大学还专门成立食品安全研究中心,开展跨学科的研究生培养工作。通过跨学科研究生教育,上述学校食品安全相关研究生的素质普遍得到了提高,科技论文和专利技术产出数目逐年增长,不仅增进了各自学校食品学科的社会影响力,也大幅促进了学校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及时了解食品安全领域跨学科研究生教育的国际态势,为北京化工大学食品安全分析与检测研究生课程的精准定位提供了重要参考。

二、研究科技发展,更新教学理念

21世纪的科学技术发展是以学科交叉和科技融合为鲜明特点的。现代食品安全广泛涉及生命、化学、材料、机电、信息等诸多学科,具有显著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特点。此外,现代食品安全科技也已逐步进入大数据时代,如何从海量的知识信息中,提取出跨学科研究生教育所良好适用的资料,也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因此,传统的针对单一学科和有限方向开展教学的研究生教学理念,迫切需要及时更新以适应现代食品安全分析与检测研究生课程教育实践的需要。北京化工大学在开设“食品安全分析与检测”研究生课程时,努力坚持以食品安全前沿科技为先导的教学理念,及时引进在食品安全领域具有丰富分析测试经验和突出科研能力的师资,紧密结合国内外食品安全分析检测的最新科技成果编撰特色研究生教学课件,同时,借助具体食品安全案例的细致讲授及课堂上师生间的适时互动,阐释抽象的分析理论,激发研究生的学习兴趣,帮助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并拓展学术研究视野。譬如,在不确定度与误差章节的具体讲授过程中,通过对三聚氰胺奶粉食品安全事件这一典型案例的详细介绍,以及课堂上相关主题问答,使研究生对不确定度与误差理论的基本概念,以及二者的联系和区别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较好克服了研究生教学过程中知识单向传授例常的枯燥和不足。需要强调的是,教师自身的学术素养,对理解并实施成功的教学理念非常重要。因此,食品安全分析与检测研究生课程的任课教师也应积极“充电”并努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及时补充完善教学资料,以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技能。

三、融合科技前沿,充实讲授内容

目前,国内一些高校相关食品安全分析与检测研究生课程,讲授内容大多参考流行的分析化学专著,技术知识主要偏于经典的色谱和分子检测方法,而缺乏对生物传感、快速检测和高通量、多靶标检测等先进技术的整体介绍,一些重要的内容如食品安全采样制样、分析检测的质量控制、食品真伪鉴别和溯源,以及新兴食品安全检测方法和设备的应用等,也未系统纳入,因此,所述课程对交叉学科知识的涉猎显著不足,与现代科技前沿的融合也十分不够,难以良好适应食品安全跨学科研究生教育的教学要求。为此,相应于现代食品安全与检测学科的发展需求,北京化工大学在开设“食品安全分析与检测”研究生课程时,不仅将生物传感分析、现场快速和高通量、多靶标检测、不确定度评估、食品真伪鉴别和溯源、分析检测的质量控制以及新兴检测技术等知识及时引入课程讲授内容,并额外介绍了现代食品安全分析检测相关检测器材及仪器设备信息,良好体现了研究生课程的先进性和创新特质。譬如,课程在讲授传统的免疫检测技术过程中,也进一步介绍了近些年来国际上时兴的核酸适配体技术,通过对抗体和适配体分别用于食品安全分析检测优缺点的详细比较,结合北京化工大学食品安全与风险评估研究室在核酸适配体传感器研究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课程讲授内容得到了很好的充实和完善,也显著提高了研究生教学质量。

四、注重课程效果,改革施教方式

为落实跨学科研究生教育精神,进一步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北京化工大学“食品安全分析与检测”研究生课程也创新性地定期举办“交叉学科教师沙龙”,主要邀请校内生命科学、化学、材料、机电、信息等相关不同学科领域的教师,就食品安全分析与检测课程所涉及的一些多学科问题,共同进行较为全面而深入的学术交流和教学研讨。不同学科领域的教师通过相互切磋,不仅进一步活跃了学术思想,而且经教学思路的交流碰撞,也可以发现在跨学科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彼此的可供借鉴之处。譬如,在生物传感一章的讲授过程中,授课教师通过交叉学科教师沙龙了解了表面等离子体谐振传感这一重要的分子识别手段在食品安全分析与检测中的应用原理,以及这种技术可通过光纤波导和半导体激光器实现现场检测设备的小型化,其后邀机电学院的老师在研究生课堂上作为检测案例介绍,研究生们非常感兴趣,较好克服了传统的一人授课施教方式的局限和不足。

现阶段我国研究生培养制度的改革,关于研究生实践活动的规定,以及相关学位论文的课题研究要求,也是影响跨学科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因素。为协调这些因素与跨学科研究生教育工作间的关系,北京化工大学“食品安全分析与检测”研究生课程在注重内容质量的同时,也努力实现专业课程与研究生的实践活动和课题研究互相结合促进。因为,课堂教学需要走出去接受实践的检验才能得到发展,研究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及实际能力的培养无疑也需产学研一体化机会的支持。近两年来,北京化工大学食品安全研究方向的专业硕士都被统一安排在中食检测研究院有限公司和北京勤邦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国内外食品安全领域内知名企业参与食品中目标危害物的分析检测和试纸条等快检产品的研发等实践活动,而学术型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课题研究方法也均是基于食品安全分析与检测课程所系统介绍的各类前沿技术,相关工作良好体现了专业课程与研究生的实践活动以及课题研究的互相结合,课程质量不仅得到良好保障,专业实践活动和学位论文研究质量也得到了大幅提升。

北京化工大学2012年所开“食品安全分析与检测”研究生课程,三年来业已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成效,对我国跨学科研究生教育及可持续性发展研究具有较为良好的参考价值。通过跨学科研究生教育课程的探索与实践,可进一步完善高校研究生专业课程体系,拓宽相关专业研究生的科技知识视野,提升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挥高等学校优势学科的良好影响力,带动高校新兴交叉学科研究的发展进步,深入生命科学与化学、材料、机电、信息等诸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促进高校由单纯的研究型向综合型的成功转型,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化,进而为高校的学科发展和科技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