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科技进步的表现

科技进步的表现

时间:2024-01-18 14:36:07

科技进步的表现

科技进步的表现范文1

主要依靠资源和要素投入而非效率提升所引致的科技进步只能是一种表面的虚假繁荣,而高校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才是提高高校科技创新水平的本质诉求和保证高校科技创新永葆青春的不竭动力[1]。全要素生产率是指生产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的效率,即总产量与全部要素投入量之比[2]。在跨时期的动态条件下,高校科技创新生产要素的配置和利用效率的变化程度可以用全要素生产率来表示[3]。关于高校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问题,已有学者做了有益探索,国外学者更倾向于以具体高校为研究对象,分析高校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问题[4];国内学者则采用不同的方法,选择不同的研究对象,以不同的研究视角对高校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展开系列探讨。

1研究方法和指标选取

1.1研究方法传统的Malmquist指数是以决策单元当期的观察值构造当期最佳生产技术前沿面,而Sequen-tialMalmquist指数则以决策单元当期及前期的观察值构造当期最佳生产技术前沿面,因此Sequen-tialMalmquist指数能够实现“过去掌握的技术不会遗忘”的假定,从而避免在测算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时出现的虚假“技术退步”,以及由此导致的技术效率“被动提高”等不合理现象。另外,虽然SequentialMalmquist指数能够有效测度高校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但是无法说明这种变化的来源,因此有必要对SequentialMalmquist指数做进一步分解,以期发现高校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驱动机制。对SequentialMalmquist指数的分解可以借鉴Malmquist指数分解的思路。FreR等将用来表征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Malmquist指数分解为技术效率变化和技术进步[5],1994年FreR等又在1992年的基础之上,将技术效率变化进一步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变化和规模效率变化[6],但是RaySC和Desli认为FreR等对Malmquist指数的分解存在逻辑上的错误[7],并对其进行了修正。国内相关研究基本采取了FreR等的方法对Malmquist指数进行分解,从而对纯技术效率变化和规模效率变化做出了错误的解释[8]。基于此,本文按照RaySC和Desli的思路,将SequentialMalmquist指数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变化、纯技术进步和规模报酬变动,如下式所示。其中,SM为SequentialMalmquist指数、SPEC为纯技术效率变化、SPTC为纯技术进步、SSCH为规模报酬变动。SPEC度量了不同时期决策单元相对于生产前沿的距离,SPEC>1表明纯技术效率改善,反之纯技术效率下降;SPTC度量了不同时期生产前沿的移动,SPTC>1说明技术进步,反之技术退步;SSCH则度量了沿着同一生产前沿的规模效率变化,SSCH>1说明规模报酬递增,反之规模报酬递减。

1.2指标选取根据高校科技创新活动的特点,需要从输入和输出角度确定高校科技创新投入产出指标。基于此,在现有文献[9-10]的基础上,并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确定高校科技创新投入产出指标体系(见表1)。高校科技创新投入是指高校在科技创新活动中所投入的各种科技创新资源,高校科技创新产出是科技创新资源通过高校科技创新系统加工生产之后,所形成的能够反映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元素。如表1所示,以上指标数据均来自于相应年份的《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虽然投入产出指标之间的共线性并不影响SequentialMalmquist指数模型的效率测度结果[11],但是如果投入产出指标数量过多,会降低模型测算结果的区分度,因此,本文根据投入产出指标的性质,把相关性较强的二级指标按照一定的权重做合并和归类处理,以降低指标维度。由于熵值法完全根据指标的变异程度确定指标权重,避免了人为干扰,保障了各指标权重的客观性,因此,我们采用熵值法对各个二级指标进行赋权。各二级指标经过标准化和同度量化处理后,按照各自的熵权加权合成相应的一级指标当量值,最终形成两个投入指标,分别为人力资源当量(X1)和科研经费当量(X2),以及四个产出指标,即论文及著作当量(Y1)、科技项目当量(Y2)、科技成果获奖当量(Y3)和科技服务当量(Y4)。

2测算结果及分析

本文利用SequentialMalmquist指数测算了1998—2012年中国29个省份的高校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并按照RaySC和Desli方法对其进行分解(由于篇幅限制未给出具体的计算结果,如果需要可向笔者索要)。

2.1高校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分解的统计特征分析表2描述了高校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分解的统计特征。由表2可知,首先,全国高校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在考察期内的平均增长率为0.21%,表明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现增长特征,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省份多达21个,占样本总数的72.41%,而全要素生产率下降的省份只有8个,占样本总数的27.59%,可见大部分省份的高校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均实现了增长;其次,全国高校科技创新纯技术效率在考察期内的平均增长率为-0.27%,说明纯技术效率出现了下降,纯技术效率下降的省份多达25个,保持不变的只有3个,上升的只有陕西省;再次,全国高校科技创新纯技术进步率为0.61%,表明纯技术进步率总体呈现增长特征,且全部省份的高校科技创新纯技术进步率均保持一定增长,可见SequentialMalmquist指数方法实现了“过去掌握的技术不会遗忘”的假定;最后,全国高校科技创新规模报酬变动指数小于1,说明全国高校科技创总体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规模报酬变动率下降的省份有22个,增长的省份有7个。

2.2高校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分解的空间差异分析图1为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高校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分解的空间分布情况。由图1可知,东部地区高校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大于中、西部地区,中部地区高校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最低;西部地区高校科技创新纯技术效率变化指数最高,东、中部地区高校科技创新纯技术效率变化指数相差不大;东、中、西部地区高校科技创新纯技术进步指数依次递减;中部地区规模报酬变动指数略高于东、西部地区,东部地区规模报酬变动指数最低。出现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在于,高科技产业主要分布在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东部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较强,位于该地区的高等学校可以更为便捷的享受技术进步与创新成果,故而东部地区高校科技创新纯技术进步指数相对较高。另外,由于东部地区政府财政能力较强,往往向该地区高校科技创新活动投入过多的资源,容易形成庞大的科技创新规模,甚至出现冗余的科技创新投入,所投入的资源很难被充分利用,从而导致东部地区高校科技创新纯技术效率变化指数以及规模报酬变动指数偏低。为进一步分析各省份高校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分解的空间分布差异,首先利用四分位数方法,将高校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分解离散化为4种类型,分别用来表示各指数值的高低,然后运用ArcGIS10.0软件对各省份的数据进行可视化处理,从而绘制出各省份高校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分解的空间分布图(由于篇幅限制,该图未呈现)。高校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指数较高的省份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排名靠前的省份主要有河北、陕西、河南、山东、海南、重庆、安徽、天津和浙江等,位于西部地区的陕西省高校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偏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该省集中了大量高等院校,而且高等院校的综合实力较强;高校科技创新纯技术效率变化指数排名靠前的省份主要有陕西、北京、江苏、海南、安徽和宁夏等,排名靠后的省份主要有上海、天津、山东和黑龙江。值得一提的是位于西部地区的云南、四川、内蒙古、新疆和甘肃等省份的高校科技创新纯技术效率获得较快的发展,并且这些省份成连片分布状态;高校科技创新纯技术进步指数排名靠前的省份主要有河北、山东、河南、北京、天津和江苏等,排名靠后的省份主要有宁夏、贵州、海南和内蒙古等;高校科技创新规模报酬变动指数排名靠前的省份主要有海南、天津、江西、甘肃和浙江等,排名靠后的省份主要有北京、河南、江苏和广西等,可见该指数各等级省份呈现交叉分布状态。

3收敛性检验

由上述研究可知,各区域和各省份之间的高校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分解均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差异,对各地区高校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进行σ收敛检验和绝对β收敛检验,以期发现高校科技创新收敛与发散的变化规律。

3.1σ收敛检验高校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σ收敛是指以标准差、基尼系数等σ指标度量的不同地区高校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指数之间的差距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缩小(高校科技创新纯技术效率变化、纯技术进步和规模报酬变动的σ收敛的定义及模型与高校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σ收敛的定义及模型类似,为节约篇幅将不再给出)。本文按照曾先峰、李国平[12]以及韩海彬、赵丽芳[13]的思路。由图2可知,无论是高校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还是其各组成部分(即,纯技术效率变化、纯技术进步和规模报酬变动)的σ指标值均呈现波动下降态势,说明被考察对象在考察期内存在σ收敛趋势。另外,通常认为σ收敛是β收敛的充分条件。因此,初步判断高校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分解存在β收敛,为了验证该结论,本文亦对高校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分解进行绝对β收敛检验。

3.2绝对β收敛检验高校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绝对β收敛是指高校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指数较低的省份对较高省份存在“追赶效应”,即前者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增长速度要快于后者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增长速度,最终所有省份的高校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将收敛于共同的稳态水平。根据现有研究[14],把用于检验高校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绝对β收敛模型定义为。其中,i代表省份,t和t+T分别表示T时段的期初年和期末年,ln表示取自然对数,SM表示高校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指数,α为常数项,ε为误差项,β表示期初年高校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指数(lnSMi,t)的系数,若β<0,则高校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存在绝对β收敛。在式(3)的基础上,利用OLS方法可以对高校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绝对β收敛进行检验,按照相同的思路亦可对高校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组成部分进行绝对β收敛检验,具体结果如表3所示。由表3可知,高校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分解的β系数均为负值,并且都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说明高校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纯技术效率变化、纯技术进步和规模报酬变动均存在绝对β收敛。

4政策启示

科技进步的表现范文2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全国科学大会召开30周年。30年前的12月18日召开了我们党的*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30年前的3月18日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我们迎来了“科学的春天”。30年后的今天,在这春暖花开、雨生百谷的美好时节,我们召开中华农业英才奖表彰大会,隆重表彰做出突出贡献的农业科技人才,既是对“科学的春天”到来和农村改革30周年的纪念,也是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农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

近些年来,我国农业科技战线涌现出一大批勇于创新、甘于吃苦、勤于学习、乐于奉献的农业科技工作者。他们在农业科研和推广中孜孜探索,在服务“三农”中建功立业,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这次受到表彰的10位同志,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10位同志中,既有从事基础理论研究的学者,又有从事应用研究的专家;既有在农业科技研究和创新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的科学家,又有在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促进增产增收方面作出突出成绩的专业人才。刚才,三位获奖代表作了很好的发言。他们的发言,体现了农业科技工作者科技报国的拳拳之心,体现了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体现了唯实求真的科学精神。在此,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获奖人员表示热烈的祝贺和崇高的敬意,向奋战在农业科技战线的全体同志们致以亲切的问候和真挚的感谢!

30年来,我们从农村改革起步,全面推进改革开放,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惊叹的伟大成就,农业农村发展令人瞩目。30年来,我们坚持把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全面加快科技进步,国家总体科技实力有了大幅跃升,农业科技成果值得骄傲。30年来,农业农村发展取得的辉煌业绩,农业科技进步贡献巨大,农业科技人才功不可没。目前在世界经济发展不确定性增多的情况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保持了良好态势,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有较为充足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应。我国粮食和农业发展较好,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农业科技进步加快。我国农业科技进步加快,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有一大批无私奉献的农业科技工作者。我国粮食连续四年稳定增产,农民连续四年较快增收,既是中央一系列惠农强农政策作用的结果,也是科技促进生产发展的结果。在耕地面积逐年减少、自然灾害趋于加重的情况下,粮食总产稳定增加,一个重要原因是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大力提高单产水平。粮食单产连续四年创历史新高,累计提高28公斤,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高达62.6%。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科技在促进我国农业发展中屡建神功、屡创奇迹。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十分重视农业科技发展和农业人才队伍建设。*总书记、*总理等中央领导多次对农业科技和人才工作做出重要指示,近几年连续发出的5个中央1号文件都强调要抓好农业科技和人才工作,去年中央又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强农村人才建设的文件。这些指示和部署,都对农业科技和农业人才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任务更加艰巨,农业面临的资源环境制约日益加深,气候变化影响日益加重,国际市场波动日益加剧,农业稳定发展对科技和人才的依赖日益增加。我们要认真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以全球的视角,站在战略的高度,紧扣现代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瞄准世界农业科技前沿,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把农业科技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力争用五年的时间,使农业人才总量不断增加,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人才素质明显提高;力争经过15年左右的努力,使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农业科技整体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实现上述奋斗目标,必须进一步奋发努力,切实抓好以下六项工作。

第一,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科技创新是农业科技进步的源头和动力。要从农业产业发展的需要出发,加快研发和引进农业产业核心技术,形成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要从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出发,加快突破和集成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建立保障农业健康发展强大技术支撑;要从国际农业科技前沿出发,加快建立和形成一批农业基础理论和战略技术领域原始创新成果,增强农业科技储备和发展后劲。

第二,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快建立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科技成果高效转化的有效机制,形成科研课题从生产实践中来、科研成果到田间地头中去、科研论文写在大地上的良好机制,使更多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大力推进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充分发挥农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积极作用,不断增强和优化为农业服务的科技体系。

第三,加快推进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坚持以人为本,面向产业、面向国际、面向未来,加大改革创新步伐,用事业凝聚人才,用实践造就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护人才。加快造就一批紧跟世界农业科技潮流、锐意进取的科技领军人才、战略科学家和创新团队,加快造就一批紧扣农业生产实际需求、潜心科研的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加快造就一批情系“三农”、扎根基层、致力于科研成果转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尽快形成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农业人才队伍。

第四,强化农业科技投入力度。坚持把农业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财政优先支持的位置,切实增加农业科研投入,建立支持农业科研机构、优秀农业科研人员的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同时,大力鼓励、支持企业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吸引全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推进农业科技进步。

第五,强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构建。深入总结试点经验,科学界定职能,合理布局机构,加强基础建设,妥善安置人员,确保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加快构建和完善以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第六,强化农业科技国际合作与交流。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推进农业科技国际合作与交流。紧密围绕我国建设现代农业的重大科技需求,深刻把握国际农业科技发展的脉络和走势,积极引进、消化和吸收国际先进技术、科学方法与管理经验,加快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步伐。

农业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科技进步是农业发展的关键,科技人才是农业科技进步的保证。希望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以获奖同志为榜样,以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以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探索精神,以团结协作、淡泊名利的团队精神,争当科技创新的尖兵,多出成果、出大成果、出农民欢迎的成果。同时,希望有关部门大力支持农业科技进步,支持农业科技人员的创新和推广工作,继续抓好中华农业英才奖的评选和表彰。

科技进步的表现范文3

【关键词】科技进步;就业;影响

一、科技进步的内涵

科技进步简单理解即为科学与技术的进步。苏联出版的《百科辞典》认为,技术进步与科技进步是同一词义。科技进步应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性发展以及在社会生产中掌握、采用和推广科技成果,完善国民经济的各级管理方法和政策法规,技术进步是指在改造技术手段和方法的基础上,生产得到发展的总趋势。英国海韦尔G・琼斯在其著作《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导引》中指出,在经济学家看来,任何足以使生产函数移动的力量,都是技术进步。即产出中不能用劳动和资本解释的部分都归功于技术进步,技术进步等同于“索洛余值”或全要素生产率。很显然,推动生产函数外移的力量除硬技术进步之外,还包括制度因素、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力量。因此,经济学定义的技术进步包括了软技术进步。属于软技术进步的也有八方面内容:(l)采用新的方针政策;(2)采用新的组织与管理体制和方法;(3)推行新的合乎经济发展规律的经济体制;(4)推行新的合乎社会、经济、科技发展规律的政治体制;(5)采用新的决策方法;(6)采用新的能长期发挥人的积极性的分配体制与政策;(7)采取新的能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的发展模式;(8)用新的理论与方法指导思想政治工作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在我国,伴随着科技进步对社会及百姓生活带来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利益相关者和研究者对这一领域表现浓厚的兴趣。有人认为,技术进步是技术在合目的性方面所取得的进化与革命。技术进步与科学进步的本质区别就在于技术进步的合目的性,科学进步的客观性。狭义的科技进步概念,即硬科技进步,也就是指在硬技术方面表现出来的如生产设备的更新、工艺的改进或新工艺的引进、新能源和新材料的采用及原材料消耗的降低等的进步。我们把能带来劳动生产率巨大提高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新能源均称为科技进步;能带来劳动生产率巨大提高的生产组织、劳动组织、经营战略、管理手段,各种服务技术、辅助技术,也称为科技进步;能带来劳动生产率巨大提高的技术政策和措施也同样称为科技进步。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技术进步不仅应包括丰富的技术内容,而且还应包括丰富的科学内容,不仅需要技术水平提高,也需要包括价值观的进步,即我们常说的解放思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科技进步即是硬科技水平的提升,更取决于软意识的提高。科技进步是科学与技术的结合,是一个综合概念,它不仅体现为生产工艺、技能和中间投入品等硬技术的改进,还表现为组织管理效率的提高、决策沟通机制的完备、获得规模经济、融资渠道通畅和生产要素(如人力资本)质量提高等方面。

当然,在研究科技进步对就业的影响机制这一问题,一个不得不谈概念的就是就业。就业可以说从不同学科背景予以研究的成果和实践关注颇为丰富。从经济学角度来讲,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从事一定的社会劳动并由此获取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其实质是劳动者为谋取生活资料而与生产资料的结合,在这一结合过程中,无论不同社会形态采取的结合方式有何不同,但劳动就业活动的谋生性构成了包括共产主义初级阶段在内的各社会形态的共同特征。只有到了共产主义高级阶段,谋生性质的劳动才能转化为自由劳动。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马克思系统阐述了自由劳动的科学含义,他认为“真正自由的劳动”,“(1)必须具有社会的性质;(2)必须具有科学的性质,但在同时又是一般的劳动,不是把人当作某种驯服的自然之力来驱使,而是当作主体来看待,这种不是单纯地在自然、自发的形态之下,而是作为支配一切自然之力的活动出现在生产过程里面”。据此,马克思把劳动的社会性、科学性和主体性是自由劳动的三大本质规定和基本点。

二、科技进步对就业的影响机制

科技进步是否会带来失业?科技进步与失业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呢?科技发展是否一定会带来失业?人类是否可以利用科技进步来创造就业机会呢?关于这些问题,国际上长期以来一直就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科技进步会对就业产生负面影响,带来失业。早在工业革命时,马克思就曾预言过机器会破坏就业机会;本世纪40年代末,计算机先驱诺伯特・韦纳预言这项技术所破坏的就业,使得30年代大萧条与之相比显得小巫见大巫;美国杰里米・里夫金在其《工作的末日》中预言,下一个世纪内,世界上的富国实际上将不需要工人;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瓦西里・列昂节夫则警告世人,鉴于越来越先进的计算机被采用,“人作为最重要的生产因素的作用必定会缩小,就像在农业生产中由于采用拖拉机、牛马的作用先被缩小,后来又补淘汰一样”。诸如此类的观点,都表达了一种科技进步会造成失业的观点。

具体而言,科技进步对就业的影响包括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方面。其中,直接影响表现为科技的进步使得一些人因为生产效率的提高和技术手段的提高而造成劳动力闲置的现象;间接影响则表现为对长远的战略性的发展前景展望。这种长远效应在短期内无法发挥出来,使科技进步不能适应社会对就业的需求,表现为突出的滞后效应。虽然从长远发展来看,科技进步对就业的间接影响远大于其直接影响,科技进步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意义更为明显。但短期的直接的影响更容易让人感受并触碰到,表现了科技进步对就业的硬性排斥与短期滞后效应。当然,科技进步对传统产业结构的改变,使得一批新兴产业得以形成,但新兴产业发展、成熟则需一段时间,提高劳动者工作技能和水平的教育与培训也需一段时间,如此便也会造成了科技进步与增加就业之间的相对滞后。

第二种观点认为:科技进步会对就业产生积极影响,增加就业量。1994年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其公布的《就业机会研究报告》中对各种不同经济研究成果加以总结后得出结论:技术创造的就业机会比它破坏的要多。具体而言,科技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了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价格的下降必然促使人们消费需求的增加,从而拉动社会总需求,生产规模的扩大,最终增加就业。科技进步既可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使得消费者消费能力提升,整个社会有效需求旺盛,从而消费拉大内需导致就业增加;伴随科技进步也会出现一批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他们善于管理、懂得经营,并直接或间接成立企业在内的各种投资活动,这些活动为带动就业开辟新的渠道。同时我们也必须注意到,科技进步必然要求劳动者延长受教育的时间,更多的人把更多的时间投入教育和受教育活动之中,这将延缓劳动者进入劳动市场的时间,减缓了就业压力。

我国一直以来也非常重视科技进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同时认为,“就业是民生之本”,并且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实现“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这些论述充分体现并印证了科技发展对经济的重要性,经济作为劳动就业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从另一个侧面可以充分反映科技发展与就业之间的关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科技进步的实践和事实来看,全球范围内并没有出现因为科技进步而出现的大面积失业,相反,伴随科技进步,一些新兴行业的发展不仅给劳动者提供了数量充裕的就业岗位,还提供了高质量的就业岗位。

参考文献:

[1][英]海韦尔G.琼斯.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导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208-241.

[2]赵国杰.管理经济・工程经济・技术经济研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

[3]程宇.科技进步对劳动就业的相关效应与对策研究[D].重庆大学,2006.

[4]孙鸣浦.科技进步条件下的经济增长与就业[J].经济研究导刊:2011(25):140.

科技进步的表现范文4

关键词:科技进步贡献率;生产函数;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07.005

1 引言

科技进步贡献率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相对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测算不同时期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小,通过其变化趋势能够反映出国家或地区发展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因此,科学合理地测算科技进步贡献率,有助于从总体上把握科技进步水平和科技进步潜力,对政府决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运用C-D生产函数法对福建省1978-2013年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估算和分析。

2 模型构建

本文采用詹恩.丁伯根改进后的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具体形式为:

Y=AeγtKαLβ (1)

式中,Y表示产出,A表示生产率,γ表示科技进步系数,t表示时间,K表示资本存量,L表示劳动力要素投入量,α和β表示资本和劳动力的产出弹性系数,其中α+β=1(规模报酬不变)。

对(1)式取对数并求导,得:dY/Y=γ+α*dK/K+β*dL/L,式中,dY/Y、dK/K、dL/L表示产出、资本和劳动力要素的增长速度,分别用y、k、1表示。设a为科技进步贡献率,则有:a=γ/y=1-α*k/y-β*l/y,此外,本文测算的科技进步贡献率为广义的科技进步贡献率。

3 数据处理

模型中需要用到的数据包括产出、资本存量和劳动要素投入量,其中产出和劳动要素投入量直接取自于《福建统计年鉴》,资本存量是经过相关计算得到。

3.1 产出量

经济产出量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给定时间内生产出的所有商品和服务。本文使用地区生产总值(GDP)来衡量,为了消除价格影响,以1978年不变价格进行处理,计算公式:

当年实际GDP=1978年GDP*当年GDP指数/1978年GDP指数

3.2 资本存量

资本存量指经济社会在某一时点各种资本的总和。它反映某一年度参与生产的所有资本投入。鉴于我国官方并未公布资本存量这个指标,本文采用永续盘存法按1978年不变价格对资本存量进行了核算,其计算公式为:Kt=Kt-1(1-δ)+It/Pt,式中Kt和Kt-1表示本期和上一期的资本存量,It为固定资本形成总额,Pt为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文中1978-2013年资本存量数据是根据张军等(2004)一文提供的方法测算得到。

3.3 劳动力要素

在西方国家,劳动力要素投入量一般用标准劳动强度的劳动时间来衡量。由于我国缺少这方面的统计数据,所以本文采用“全社会从业人员”指标作为劳动力要素投入量指标。

4 参数测算和科技进步贡献率估计

利用1978-2013年统计数据对生产函数进行回归,为了避免出现多重共线性问题,回归模型可调整变换为:In(Y/L)=lnA+γt+αln(K/L)+μ。其中t取1~36,利用Eviews8.0软件进行回归,经过序列相关性处理后,估计结果如下:

ln(Y/L)=-1.282840+0.039136t+0.430680ln(K/L)+[AR(1)+AR(2)]

(-2.014547)(1.728665)(2.209256)

R2=0.998901 F=6591.505 D.W.=1.525751

可以看出,各变量在10%显著水平下通过了检验,消除了一阶和二阶自相关影响,且拟合度很高,符合经济意义,说明方程结果可以反映福建省C-D生产函数,具体形式如下:

Y=0.277248795e0.039163tK0.43068L0.56932

利用C-D函数生产法,各要素对经济产出的贡献率如表1。

从表1可以看出:(1)福建经省济增长对资本投入的依赖程度很大。其资本投入平均增长率14.29%,总体呈现上升趋势,超过经济产出的平均增长速度12.75%,这说明福建省的经济增长主要靠资本投入推动,是明显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2)劳动投入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14.46%,且劳动要素平均增长速度2.96%明显低于经济平均增长速度,这说明劳动对福建省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相对较低。(3)科技进步对福建省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32.76%,贡献水平相对较低。贡献率由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初期的大幅度波动到现在的较低水平。(4)高技术高增长,20世纪80年代初期和90年代初期出现的高技术贡献率,主要是因为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和确定市场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方向后,吸引了大量的外商来华投资,同时也给福建带来了先进的技术,促进了福建省经济的高速增长。(5)近年来,福建省科技进步贡献率明显呈现下降趋势,为了提高福建经济增长的质量,深化科技创新势在必行。

科技进步的表现范文5

【摘要】长期以来,人们对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内涵和测算方法都存在一些争议。为了使科技进步贡献率真正成为度量科技进步驱动经济增长的指标,本文结合上海经济增长核算的实践,对科技进步贡献率的传统测算方法做了改进。新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剔除了经济开放和非公有经济发展的制度创新影响,更加稳定合理。

关键词 科技进步;全要素生产率;制度创新

【作者简介】廖远甦,常熟理工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经济增长、计量经济应用。

一、引言

因为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有助于跟踪经济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过程,所以它频繁出现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十二五”规划中,几乎成为与GDP增速、万元GDP能耗并驾齐驱的宏观经济绩效考核指标(何锦义,2012)。学界也很重视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涌现出大量相关研究(于洁等,2009;周绍森等,2010;李兰兰等,2011;杨少华等,2011)。虽然人们都认同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的重要性,但对它的内涵和测算方法仍然存在一些争议(狄昂照,1997;周方,1997;杜希双,1998;何锦义,2006;何锦义,2012)。以广泛采用的索洛余值法为例,实践中碰到的共性问题有:①如何估计物质资本存量的基期值,设定合理的折旧率;②很多研究用从业人员数代替从业人员人力资本存量,忽略了人力资本中“质”的变化;③多数研究直接假设规模报酬不变,缺乏实证依据;④将科技进步视作全要素生产率的惟一源泉,进而将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等同于科技进步贡献率,导致科技进步贡献率的高估。为此,学者们探索了其他数学形式更复杂的研究方法,如数据包络分析、随机前沿模型、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等。这些探索丰富了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研究,但仍未能够解决所有上述问题。结合上海经济增长核算的多年实践,本文对科技进步贡献率的传统测算方法做了改进,并针对测算的技术难点,给出了一个完整、系统的解决方案。

二、研究方法

在经典的索洛模型中,科技进步是一个平稳增长的外生变量,但科技进步主要来自技术创新,它应该能够被描述研发活动的变量所解释。与科技进步一样,制度创新也是上海经济效率提升的重要源泉,因此,需要构造反映上海经济制度创新的指标。本文借鉴被称为“市场化指数”的综合评价研究,该研究旨在全面、系统地测度中国经济的制度创新。具体到本文,不仅想知道制度创新对上海经济增长的贡献,还想探究制度创新的某些重要方面如何影响上海的经济效率。所以,构造了反映上海经济制度创新的3个重要维度的指数。

上海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可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运用回归模型估计生产函数,得到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产出弹性。不妨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假定全要素生产率服从指数增长,那么有

其中, Y 表示GDP产出; K 表示物质资本存量; H 表示人力资本存量,有时为回避估计人力资本,常用劳动者数量L 代替人力资本存量; α和β 分别表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产出弹性;γ 表示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在生产函数的规模不变假设下(这个假设需要实证检验),(1)式转化为

第二步,首先将估计出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产出弹性代入(3) 式计算出全要素生产率,

然后再运用以下的回归模型估计研发资本存量和制度创新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弹性,

其中, D 表示研发资本存量; MI 表示市场发育指数; OI 表示经济开放指数; PI 表示非公有经济发展指数。

第三步,根据前两步的模型设定,可以推导出以下的增长核算式

其中,符号g 的下标是变量名,与符号g 合起来表示该变量的增长率。最后一项表示未被模型解释的经济增长。科技进步贡献率等于研发资本存量对产出的贡献:

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制度创新的贡献率与(6) 式类似,不再赘述。

三、数据处理

1.物质资本存量的估算。沿用永续盘存法,本期资本存量等于上一期资本存量扣除折旧加上本期投资,公式如下

361.30亿元;物质资本折旧率为10%。物质资本存量估计结果见表1。

2.研发资本存量的估算。从实物形态看,研发投入中大部分都转化成可用于研发的固定资产,因此,研发资本存量的估算可以直接沿用物质资本存量的估计方法,计算公式为

这里, D 表示研发资本存量; RDE 表示本期研发投入,用R&D经费内部支出指标作为本期研发投入; δ 表示研发资本存量的折旧率。基期值和折旧率需要合理的设定。

如前文所述,上海1978 年物质资本存量为361.30亿元,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为31.69亿元,当期投资占物质资本存量的比例是8.77%。假设1978 年研发投入占研发资本存量的比例与此相同,当年R&D经费内部支出1.32亿元,可推算基期研发资本存量为15.05亿元。

因为知识的更新速度超过物质损耗,所以一般认为研发资本的折旧率高于物质资本存量的折旧率,Hall等(1995)、樊纲等(2011) 都取研发资本折旧率为15%,但李小平等(2006)、邓力群(2011) 则取偏低的折旧率,为5%。简化模型(4),去掉制度创新变量,然后测试从5%到30%一系列不同水平的折旧率。实证结果表明,随着折旧率的上升,研发资本存量的显著性和拟合优度都下降,5%的折旧率是最优的,所以研发资本存量的折旧率设为5%。

3.人力资本存量的估算。上海的人口系统具有高度的开放性,户籍人口与外来流动人口在人力资本方面存在显著的异质性:户籍人口中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较高,外来流动人口则以农民工居多。考虑到人力资本的异质性,参照廖远甦和朱平芳(2012) 的研究,本文分别估计上海本地劳动力与外来劳动力的人力资本,然后根据两种劳动力的比例进行加总,1996年前的人力资本存量见表2。

至于1995 年以后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利用《中国劳动统计年鉴》提供的地区从业人员教育构成数据不难估计。将从业人员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和从业人员数相乘就得到上海从业人员的人力资本存量。

4.制度创新的度量。根据研究目标,本文选取了反映上海经济制度创新的三个重要方面,即市场发育程度、经济开放程度、非公有经济发展程度,相应构造了市场发育指数、经济开放指数和非公有经济发展指数。其中,市场发育指数包括3 个维度:资金市场、劳动力市场和技术市场,分别用固定资产投资中利用外资、自筹投资和其他投资所占的比例、劳动力流动性(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之比)、技术市场活跃度(技术市场成交金额与GDP之比) 等指标衡量。对外开放指数使用最常用的对外依存度衡量。非公有经济指数包含3个指标:非公有经济在就业、投资和产出三方面的比重。采取同级指标等权加总的方法,计算出3个指数,详见表3。

四、实证分析

1.生产函数的估计。首先估计模型(1),结果如下:

除了趋势项,其他系数都显著。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的产出弹性之和为1.19,与1 很接近,所以用Wald 统计量检验规模不变假设。Wald 统计量为1.19,P 值为0.28,不能拒绝规模不变的原假设,所以可认为上海宏观经济生产函数是规模不变的。加上规模不变假设,模型(2) 的估计结果如下:

规模不变假设提高了模型的估计性能,趋势项变得显著。物质资本产出弹性为0.58,那么人力资本产出弹性为0.42。将这两个参数代入到(3) 式计算出全要素生产率, 然后估计模型(4)。

2.全要素生产率的分解。模型(4) 的估计结果见表4。如表4所示,采用OLS估计原模型,所有解释变量都在1%水平下显著,但市场发育指数的符号与经济学常识相悖,初步怀疑是解释变量的多重共线性所致。考察解释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发现都大于10的临界水平,市场发育指数的方差膨胀因子最大,而且它的符号异常。删除该异常变量后,估计结果并没有改善,其他解释变量的显著性下降,经济开放指数仅在10%水平下显著,非公有经济发展指数甚至变得不显著。尝试变量差分形式的回归模型,估计结果稍有改善,非公有经济发展指数在5%水平下显著,经济开放指数在10%水平下显著,但显著水平仍然低于原模型的估计结果。最后,运用岭回归估计参数,当有偏系数为0.73时,所有变量的符号都为正,符合理论预期。而且研发资本存量、经济开放指数和非公有经济发展指数都在1%水平下显著,只有市场发育指数不显著。四种估计一致表明,研发资本存量对全要素生产率有很强的解释能力,说明科技进步是上海经济效率提升的主要动力。

3.上海经济增长核算。根据岭回归的估计结果,利用(5) 式对改革开放以来的上海经济增长进行了核算。迄今为止,上海经济经历了从“六五”到“十一五”共6个五年发展时期。各个发展时期要素投入、科技进步、制度创新的贡献率见表5。

由于“七五”时期极低的经济增长率导致贡献率测算异常,所以,本文重点研究“七五”时期以后的贡献率。整体而言,从1978 年到2010年,物质资本是上海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贡献率约占6成;科技进步是上海经济增长的第二动力, 贡献率为26.5%, 稍低于以往估算值的31.7%;制度创新的贡献率约占1成,其中经济开放的贡献率是3.2%,非公有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为7.1%;人力资本对上海经济增长的贡献相当有限,贡献率仅为2.7%。

值得注意的是,物质资本贡献率一直居高不下,“九五”时期甚至高达76.5%,体现了主要依赖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方式。但从“八五”时期开始,人力资本贡献率开始上升,最近的“十一五”时期已经接近2成。“七五”时期以后,上海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呈现稳步上升的态势,大约每经历一个五年时期,就提高3 到5 个百分点,“十一五”时期,上海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22.9%,这主要得益于上海逐渐增加的研发投入强度。“六五”时期研发投入强度不超过1个百分点。2003年,上海的研发投入强度首次超过2%,接近法国等主要发达国家的水平。2011年研发投入强度高达3.1%,已经超过了美国同期的研发投入水平。

非公有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开放是上海经济效率提升的两个主要引擎。民营经济的发展激发了上海经济的强劲活力,但是非公有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总体呈现下降的趋势,“十一五”时期的贡献率只有0.6 个百分点,值得警醒。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发展民营经济的“制度红利”已经释放殆尽,相反它说明民营企业在融资、垄断行业的进入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隐性制度壁垒亟待突破。惟有如此,才能进一步增强民营经济的活力,提高上海的经济效率。另一方面,经济开放的贡献率整体也是上升的,但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经济衰退,导致上海“十一五”时期的进出口大幅下滑,经济开放的贡献率变成负值。可以相信,只要上海坚持以开放促改革,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经济开放的贡献率会逐渐回升。

比较科技进步贡献率的两个测算结果,可以发现本文的测算方法优于常用的索洛余值法。

五、主要结论

1.固定资产投资和科技进步是上海经济增长的两大动力。自改革开放以来,物质资本是上海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贡献率约占6成;科技进步是上海经济增长的第二动力, 贡献率为26.5%,稍低于以往31.7%的估算值。虽然科技进步的贡献不足固定资产投资的一半,但贡献率呈现上升趋势。可以预见,随着上海经济的转型升级,上海经济增长方式将逐步转变。科技进步有望接替固定资产投资,成为上海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

2.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是提升上海经济效率的两大引擎。上海全要素生产率的回归分析表明:研发资本存量每增加1个百分点,全要素生产率提高0.13 个百分点;经济开放程度每增加1个百分点,全要素生产率提高0.1 个百分点;非公有经济的发展水平每增加1个百分点,全要素生产率提高0.04个百分点。由此可见,上海应该继续加大研发投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同时,以上海自贸区试点为契机,深化改革开放,推动民营经济发展,释放新的制度红利。

3.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新测算方法显著优于传统测算方法。以索洛余值法为代表的传统测算方法,名为测算科技进步贡献率,实际估算的是全要素的贡献率,应用中容易出现望文生义的误解。本文测算的科技贡献率来源于研发资本存量的贡献,更加符合“科技进步”一词的含义。新算法的实证结果表明,上海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能够被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很好地解释,比传统测算方法揭示了更多的信息。传统方法的测算结果还因为残差的波动而不规则,甚至出现难以解释的负值。新方法克服了这个缺点,测算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测算结果更加合理,也更具有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狄昂照.科技进步贡献率的规范化[J]. 中国科技论坛,1997,(3) .[2]杜希双. 对当前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中几个问题的认识[J].统计研究,1998,(4) .

[3]樊纲,王小鲁,张立文,朱恒鹏. 中国各地区市场化进程报告[J].经济研究,2003,(3).

[4] 樊纲,王小鲁,马光荣. 中国市场化进程对经济增长的贡献[J].经济研究,2011,(9) .

[5] 何锦义. 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J]. 统计研究,2006,(2).

[6] 何锦义. 关于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几点认识[J]. 统计研究,2012,(8) .

[7] 李兰兰, 诸克军,郭海湘. 中国各省市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的实证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4) .

[8]李小平,朱钟棣. 国际贸易、R&D 溢出和生产率增长[J]. 经济研究, 2006,(2).

[9]廖远甦. 重估上海物质资本存量:1978~2008 [J].上海经济研究,2009 ,(12).

[10]廖远甦,朱平芳. 上海从业人员人力资本估计(1978~2010) [J].上海经济研究,2012, (12).

[11]单豪杰. 中国资本存量K 的再估算:1952~2006 年[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8,(10).

[12]王金营. 制度变迁对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在经济增长中作用的影响[J]. 中国人口科学, 2004,(4).

[13]于洁,刘润生,曹燕,庞景安. 基于DEA-Malmquist 方法的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研究:1979~2004 年[J]. 软科学,2009,(2).

[14]杨少华,郑伟. 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方法的改进[J]. 统计与决策, 2011,(8).

[15]朱平芳,徐伟民. 政府的科技激励政策对大中型工业企业R&D投入及其专利产出的影响[J]. 经济研究,2003,(6).

科技进步的表现范文6

今天,市委、市政府隆重召开全市科技工作大会,总结过去五年科技发展情况,表彰2004年度为我市科技进步做出突出成绩和贡献的科技工作者,研究部署今后的科技工作。这是对我市近年来科学技术成果和科技工作发展的一次检阅,也是团结和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继续奋斗的一次盛会。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获奖的个人和单位表示热烈的祝贺,并通过你们向全市广大科技工作者表示亲切的慰问和崇高的敬意!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五年来,我市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科技事业不断发展,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提高,科技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刚才,日英同志已对我市科技发展情况进行了总结,对今后的科技工作进行了部署,并传达了全省和湛江市科技工作会议精神。下面,我着重就如何大力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讲几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抓住机遇,增强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的责任惑、使命感和紧迫感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与创新已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决定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对于提高我市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增强我市综合经济实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就我市来说,科技水平还比较低,企业技术装备还比较落后,产品开发创新能力还不强,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任重道远,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大力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已经成为我市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

大力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是实践“三个代表”和贯彻总书记视察讲话精神的内在要求,我们要切实增强责任感。“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首先强调的就是“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同志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要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用先进科技改造和提高国民经济,努力实现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跨越。这是我们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必须履行的重要职责。”胡总书记视察广东,对广东提出了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发挥排头兵作用的殷切期望。他特别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战略,通过科技创新和发展人才效应不断增创新优势。就我们廉江这一类后发地区而言,实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很关键的一条就是要加快科技进步与创新,充分发挥人才效应。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科技进步与创新的重要性,进一步明确科技工作在推进我市加快发展中的作用,切实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大力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我们要切实增强使命感。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日益加快,科技、信息、资本、人才等各种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最佳配置,高新技术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世界范围的产业大分工、大调整、大转移出现了新的突破,技术创新和推广的周期进一步缩短,科技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日益增强,传统的工业经济正向知识经济过渡,信息技术的发展显著地加快经济转型的过程。我国加入wto、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我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特别是党的十六大描绘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把科技进步与创新融合到新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这些,在给我市经济社会带来巨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只有不断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才能赶上时展的步伐,才不会再次错过重大的历史发展机遇。

大力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是我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与全省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我们要切实增强紧迫感。改革开放以来,廉江经济和社会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把廉江放到全省和湛江市的发展大局作比较,我们的差距很大。我们务必抓住机遇,实现跨越发展,才能与全省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今后5到10年,将是我市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我们面临着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加快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我们还要看到,当今世界科技和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标志,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与传统产业的广泛融合,这就为我们提供了发挥后发优势、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的跨越式发展机遇。我们只有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依靠高新技术的“后发优势”,通过“技术跨越”来推动我市一、二、三产业尤其是工业发展的跨越,才有可能与全省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观代化。

二、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大力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

要使科技进步与创新成为推动我市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动力,必须紧密结合建设观代化工业城市的实践,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切实提高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实效。

(一)强化工业主导地位,推进技术创新,引进和培育新兴产业,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工业化进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坚持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增强工业发展活力,使我市工业经济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一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按“一长廊两园区”的模式,进一步推进开发区的建设,努力建设好“十里经济长廊”、廉江市龙头沙港海洋产业园和廉江市民营工业园,为加快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载体。结合我市产业、资源和人才基础,重点抓好海洋高新技术、新材料、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高效节能等领域的技术研究和开发。围绕石化产品深加工、农海新产品深加工、饲料生产等方面的关键技术,开展科技攻关:力争掌握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性技术。加强核心技术的引进和国内外科技合作,争取国家高科技成果尤其是核心专利落户我市,有组织地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和二次开发。高度重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二要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我市传统产业占的比例还很大,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任务较重,必须引导企业高度重视并切实推进技术改造,不断提高我市工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拓展传统产业的发展空间,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三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假如不依靠科技来加速发展,提高其竞争力,被打败便是迟早的事情。因而,企业应该是科技进步的主体,无论是科技资金的投入,还是科技项目的选择、实施,主体都应是企业。对此,我市企业应有充分的认识。有条件的企业要在企业内部建立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和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同时企业要学会“借脑袋发财”,加强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联合,实施一批科研、开发和产业化项目,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切实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四要培育和壮大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我市工业经济规模要扩大,靠的是许许多多企业的支撑。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是发展最快、最有活力的企业群体之一,值得我们花大力气来培育和支持,使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技术企业的生产规模、产品质量、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上新台阶。

(二)加快用先进适用技术武装农业,构建特色农业产业链,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难点在于解决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和农民问题。在新的历史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用先进适用技术来武装农业,积极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提高创新能力,实现技术 跨越,加速实观农业产业化。

为此:要做到五点:一是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要注重发展壮大主导产业,打造和延长水果、水产,蔬菜、茶叶、花卉、蚕桑、畜牧等7大主导产业的产业链,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二是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巩固壮大现有廉江丝绸公司、广海养殖公司等4家湛江市以上的龙头企业,努力培育促进茗皇茶、梅尖茶、佳鸿水产公司等5家或更多公司成为龙头企业,扩大龙头企业的幅射带动作用,积极办好各种农业示范基地。三是发展农海产品加工业。要下大力气抓好水果、蔬菜和水产品等大宗农海产品的保鲜、加工和精深加工,鼓励扶持流通加工大户创市场、创效益。努力扩大农海产品出口,拓宽销售渠道,提高市场占有率。四是认真抓好农业标准化工作。要按照农业标准化的要求,实现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标准与国际市场接轨。打好绿色品牌,发展扩大廉江红橙、广海鸡、梅尖茶、茗皇茶和红杨桃等5个湛江市级以上绿色食品的生产。对廉江红橙做好原产地保护,加快制订和实施水果、蔬菜、水产、鸡鸭等的生产标准;积极争取得到省、国家、国际的认证。五是突出抓好渔业生产化经营。我们要充分利用龙头沙海洋产业园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带动捕捞业、海水养殖业、运输业、渔需品生产、海产品加工业等的发展,促进渔业产业化经营,以推动我市经济的发展。

(三)抓住信息网络化发展带来的机遇,大力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要加强电子商务、电子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建设,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服务产业,实现第三产业功能综合化、服务社会化、组织网络化,为我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创造良好环境。要以湛江港及西南大通道为依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观代经营管理办法改造传统流通业,构建观代物流体系,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和现代流通业。大力发展运输—、仓储、中转加工贸易业,打造进出口贸易大通道,把我市逐步建成环北部湾地区最大、辐射西南华南的国际性、区域性物流中心。努力建设海洋信息化系统,重点开发海洋渔业、海产品加工业、海洋运输业、海洋工业和海洋旅游业等领域的信息网络平台及技术咨询服务系统,发展涉海服务业。

三、加强领导,尊重人才,为科技进步与创新提供有力保障

加快科技进步与创新,关键在于加强领导,尊重人才。我们必须扎扎实实抓好如下几项工作:

(一)切实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科技工作,把科技工作摆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纳入目标管理,列入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年度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要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各级党政一把手都要亲自抓“第一生产力”的要求,做到各级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保证全市科技进步与创新工作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强市”战略。

廉江要抢抓机遇,跨越发展,建设经济强市和文明城市,就必须高度重视和发挥人才的作用。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更加有赖于科技人才。我们必须千方百计培养和延揽优秀科技人才。以更加开明的观念和更加人性化,更加市场化的机制,最大限度地优化配置科技人才资源,努力建设人才高地,努力把优秀人才聚集到我市的各项事业中来。要尊重人才,善待人才,用好人才。 实人才的激励政策和措施,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扩大人才工作的覆盖面,把有成就的人才和具有潜能的人才,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人才和新社会阶层中的专业人才都纳入视野,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要抓好人才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为我市的现代市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和强大的技术支持。

(三)加大科技投入,营造良好的科技创业环境。

各级政府要随着经济社会和科技事业发展的需要,逐步提高科技投入总体水平。与此同时,要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科技开展,建立和完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风险投资机制,逐步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信贷为支撑,社会投资和引进外资为补充的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要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营造有利于鼓励和调动人才干事创业积极性的社会氛围,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与经济相结合,让一切为社会增加物质财富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经济上有实惠、政治上有荣誉、社会上有地位。要制订优惠政策措施,吸引高层次人才带高科技项目来我市创业,为我市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为科技人员创业创造良好的环境。

(四)创新机制,转变职能,务实高效地为科技事业发展服务。

科技进步的表现范文7

我国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进步法》,在1993年7月2日召开的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中审定通过。2007年12月29日,我国召开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此次会议又对该法进行了修订。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进步法》共包括八章七十五条,分别从科技方针、财政投入、科技企业管理、科技中介服务、知识产权等方面对科技研发进行了规范和管理。

背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进步法》也被称作中国版的《拜杜法案》。美国在1980年通过的《拜杜法案》被认为是半个世纪以来最有启发作用的法案,为美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奠定了基础,大量的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了公众,并让美国在全球竞争中占据了巨大的优势。这从全球经济竞争也能发现,上世纪70年代,美国曾在欧洲、日本的技术紧逼下,遭遇了“技术优势的失落”,日本和欧洲的产业技术逐步逼近并在许多领域对美国进行了赶超,当时,“日本制造”“德国制造”的产品逐步替代了“美国制造”的产品,美国产品不再成为美国人心中的首选。而据荷兰中央统计局的报告称:在1980年以来,随着中国等新兴经济国家的崛起,欧盟现有经济成员国占世界的济比重从30%跌至17%,而美国制造业大量转移的前提下,经济比重仅从22%下滑至16%。尤其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下,美国的表现大大好于欧盟,这其中主要的原因是美国企业仍占据着全球科技最前沿。在信息技术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欧洲的传统信息技术企业已经逐渐被中国等新兴国家赶超,而美国企业仍占据领先位置。科技与经济竞争的结果表明,美国在《拜杜法案》前后,美国扭转了在全球经济与科技竞争中下滑的局面,重新使美国成为世界科技领头羊,而相对而言,欧盟却逐渐落后,这也使得欧盟的政治地位降低。实际上这也表明,科技与经济的关系必须得到严格审视,科技需要一定的经济投入,而反过来科技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才能保证科技创新的持续性,并最终使得科技的不断进步。

《科技进步法》突出自主创新

我国所颁布的《科技进步法》认为,我国必须突出自主创新的能力,把自主创新作为我国经济、科技发展战略的基点,建立长效激励机制促进科技成果向产业中的转移。该法把企业作为创新发展中的主体,企业作为基本创新成员,用市场作为检验创新的基石,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方法,使得创新体系成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突破口。该法同时也强化了国家财政对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的财政与政策支持,通过各种方式来激励广大科技人员对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并在培养、保障、政策等多个方面,对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创业行为作了规定。

在《科技进步法》的二十条、二十二条和二十五条分别规定科技人员通过国家财政性的资金设立的科学技术基金和项目所得到的各种发明专利权、软件著作权、集成电路著作权等,除特殊规定的外,这些权益都属于项目承担的单位或个人;同时还规定,在性能、技术满足采购需求的前提下,政府有义务优先采购由境内权益人所开发、发明的科学技术,并要求各级政府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技术引进的先进技术与设备,政府应对这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在三十五和三十九条分别规定:国家应完善资本市场,引导高新企业在资本市场的发展,并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创新创业企业。加强社会资金在科学技术进步和开发中的作用,同时有利于产学研合作的实施。在四十和六十条要求各级政府对科技进步中的企业和个人进行奖励和扶持,提倡新技术,淘汰落后产能,强调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我国产业升级的重要提升动力。在四十一、四十五和四十六条规范了科研机构在科技创新中的责任和权力,确认科研机构能够使用财政性资金进行基础研究、组织科学技术会议、向公众进行科学技术普及,并可接受社会捐助和资助开展科学技术研究和开发。在五十一和五十五条规定了科技人员的管理政策,科学技术开发人员能够根据其技术水平和能力取得相关职务和职称,同时要求科技人员必须具有职业操守,不得在科研中作假,宣传迷信活动等。在四十六条规定,财政性资金所设立的研发机构,应建立有利于科技资源共享的机制,促进科技资源的开放利用。这些条款分别从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的各个方面对科技资源的配置、科研人员的激励和财政资金的使用等方面进行了规范和约束,有利于提升我国科技产学研合作能力的提升。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发现,《科技进步法》中的部分内容与美国的《拜杜法案》许多条款非常相似,相信《科技进步法》能为科技进步提供助力。目前已有的成果也表明了这个趋势:我国2015年专利申请数量已占据全球总量的40%,比美国和日本的总和还多,并且这个趋势还在持续增强。当然,尽管我国的专利数量较多,但成果转化率还有待提高,相信这是《科技进步法》的改进方向之一。

结束语

从本文的论述发现,《科技进步法》对某一国家或区域的科技与经济竞争力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我国在实施《科技进步法》后,为中国企业科技竞争提供了强大支撑。

【该论文是西南石油大学创新创业研究基金项目(SWPUSC16-22)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西南石油大学理学院)

科技进步的表现范文8

关键词:经济增长;技术进步;相关性;北京工业;C-D生产函数

中图分类号:F427 文献标识码:B

技术的发展是以客观的经济需要为前提,以必要的经济实力为基础,技术是经济发展的手段。关于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始自罗伯特·索洛( Robert·Solow),1987年索洛第一次将技术进步因素纳入经济增长模型,认为将人均产出增长扣除资本集约增长后的余值为技术进步的结果。随后大量的经济学家进一步研究经济增长与技术进步的关系,包括明确技术进步的内涵,定量分析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以及测算方法的研究。国内学者针对中国统计数据的特点,探究各类测算方法的适应性并做出适当的调整,测算并分析了包括工业、农业等各产业,以及各区域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其中关于经济增长对于技术进步的作用,经济增长与技术进步相关性的研究更多的是进行定性分析。本文以北京工业为例,从测算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入手,将经济增长与技术进步的相关性进行量化,为研究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制定政策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一、北京工业经济增长现状分析

1.经济总量及增长速度。近几年数据显示北京经济运行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GDP总量不断扩大,增长速度基本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在“十一五”前4年,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7%,已超出“十一五”计划目标3.7个百分点,略低于“十五”时期0.4个百分点。由表1可以看出工业对北京市的经济起一定的作用,工业在GDP的构成约为20%,对经济增长有一定的拉动作用,对经济增长是有一定贡献的。

2.工业经济效益。在“十一五”的前4年,尽管随着全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工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降至1/4,但工业直接或间接创造的增加值仍然巨大,工业的发展速度影响着整体经济的发展速度。工业增加值由2006年的1 740.8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2 282.2亿元,增加值率保持在20%以上的增速。工业经济效益保持较高水平,2009年全市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210.87%,比2005年提高39.85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531.2亿元,比2005年提高117.65亿元,比2005年增长28.5%。表2为北京工业相关经济指标。

3.北京工业经济增长存在的问题分析。针对北京工业增长的现状,学者连玉明和武建忠[1]指出了北京市工业经济增长存在的问题。

二、北京市工业企业技术进步现状分析

据北京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分析报告[2],北京工业企业,特别是大中型工业企业是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也是科学技术转化生产力的主要执行部门。也就是在北京统计年鉴缺失对工业整体科技水平统计的情况下,北京大中型企业可以反映北京工业科技技术进步水平。

1.科技投入总量及增长情况。如表3所示,2006-2008年北京科技活动经费总量相对稳定,保持较高水平;2007年有所下降,但是从2006年的1 147 736万元增长到2008年的1 470 411万元,增幅为28.11%,说明其总的趋势呈现平稳增长。但是,从其相对指标来看,北京市科技活动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较小,其科技投入的强度还应加大。科技人员的人均科技活动经费保持在20万元以上,较为稳定。

R&D活动费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活动,R&D投入有利于北京创造与创新能力的增强,是科技投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表4看,北京R&D经费的支出量呈逐年增长的趋势,由2006年的588 451万元增长到2008年的709 677万元。从数据上看,“十一五”计划的第一年(即2006年)北京加大了R&D经费的投入,之后北京市R&D经费支出一直保持高水平,占地区工业生产总值的比重保持在3%左右。对比2%是“创新驱动”标志的国际惯例,可以说北京R&D投入的强度还是很大,反映了北京科技水平应该算比较高的。R&D人员的人均经费保持在20万元左右,较为稳定。

2.科技投入的来源。虽然科技经费投入包括科技活动经费投入,财政科技投入,R&D经费投入,大中型企业等的投入,但它们的来源大体上主要有政府、企业、金融机构贷款等几种情况,其中科技活动经费投入的来源渠道是比较全面的,以它为主要对象进行分析。从表5可以看出“十一五”前4年,企业的科技投入占主导地位,保持在90%以上,可以说北京技术开发经费筹集来源的主要渠道为企业自筹方式,企业的科技投入主体地位得到巩固。从来自政府的资金来看,政府的资金保持在3%左右,亦趋于稳定,政府的资金所占经费筹集总额的比例高于全国2%的比例。这说明,北京政府较为重视科技发展,重视科技投入的力度,表现了对工业发展的支持[3]。从来自金融机构的投入来看,目前北京市的金融机构投入主要表现为科技贷款,“十一五”前四年中,银行贷款占科技经费筹集总额的比重是很低的,2007年、2008年两年都没有超过1%,2006年也仅为5.72%。要注意的是,金融资金在科技创新中,主要完成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任务,是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关键环节,应该对其有足够重视,加大投入力度[4]。

3.科技创新成果。 从技术创新成果来看,北京大中型工业企业2008年完成科技项目3 333项,新产品开发项目2 332项,R&D发展项目2 462项,专利申请4 622项,见表6。整体水平逐年增长,反映多数大中型工业企业都重视并着力进行技术开发项目的研发,肯定技术创新对企业发展的作用。

4.科技劳动力。截止到2008年,北京大中型工业企业年末从业人数达699 676人,其中科技活动人员达55 976人,在科技活动人员中,科学家和工程师的人数达到39 962人,见表7。从劳动力投入来看,北京大中型工业企业劳动力投入总量在2009年有微幅下降。但是从业人员素质稳步提升,从业人员中科技人员所占比重及科学家、工程师所占比重逐年增加,可以说北京工业的生产经营效率和效益正在改善,企业注重技术效率的劳动投入。

5.北京工业技术进步存在的问题分析。2009年,中国科学院创新发展研究中心的学者们曾对北京工业技术进步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5]。

三、经济增长与技术进步相关性分析

1.测量模型的建立。测量地区或产业的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需要解决两个关键问题,一是选择测量函数,二是基础数据的选择和处理。生产函数法将经济增长(产出)表达为资本投入、劳动投入和技术进步的函数,常用的是Cobb-Douglas生产函数法,中外学者常基于该生产函数法的改进来测量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余宏和钱士茹[6](1997)根据弹性系数的特性分别定义弹性系数α和β为资本投入量K和劳动投入量L的函数,改进了传统的C-D生产函数中关于α+β=1的假设,使建立的模型能够较真实的反映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本文选择了此改进的生产函数。

基础数据源于1997年至2010年的《北京统计年鉴》,其中产出采用增加值指标。劳动投入采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指标。资本投入采用了资本存量指标,资本存量的计算采用了永续盘存法,基年的资本存量采用推算的方法来估算,利用王玲[7](2003年)在《中国工业行业资本存量的测度》一文中,对1998-2002年中国工业行业资本存量的测算结果,并假设北京工业企业的资本存量K占全国工业行业资本存量K的比例,与其GDP占全国GDP的比例相等,推算出1998年北京工业企业资本存量,再推导出1996年北京工业企业的资本存量。当年投资额采用两年间固定资产原值的差即本年新增固定资产的值,折旧经比较采用了宋海岩[1,8]在官方公布的名义折旧率3.6%的基础上加上经济增长率(北京市当年的GDP增长率)作为实际折旧率,并利用价格缩减指数,对所有的数据统一换算成以1996年不变价格为基准。

本文运用SPSS17.0软件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据此建立的测算北京工业经济增长的C-D生产函数模型如下:

Y=11.826K1.155L-3.724e0.122te0.00018K+0.029L(1)

2. 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公式(1)可推导出产出和各要素投入的增长率,及各要素的贡献率的公式。计算结果如下:在增长率方面,1996-2009年期间,北京工业产出年均增长率在30.37%,同期资本投入增长率为8.28%;由于职工平均人数总体的下降趋势,劳动力投入增长率为-2.47%。从工业经济增长的因素来看,北京工业自1996年以来,年技术进步增长率为15.34%,技术进步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50.51%,资本投入的贡献率为27.26%,由于其总体的负增长,劳动力投入的贡献率为-8.13%,测算结果如表8所示。图1反映了1996-2009年北京工业各要素的贡献位次,及“九五”、“十五”、“十一五”前4年北京工业各要素的贡献位次,反映了近14年来北京市工业技术进步情况,对未来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图2展现了北京工业技术进步贡献率的趋势,可以看出趋势图近似于以2002年为对称轴图形。从图2中可以看出2000-2004年间,北京工业技术进步贡献率有很大波动,在2001年达到顶峰,贡献率达到570.32%,在2003年又骤降到谷底,贡献率为负,跌至-630%。2000-2004年北京工业技术进步贡献率不稳定,经历了大起大落,呈近似为正弦曲线波动。剔除波动过大、起伏不稳的2000-2004年,单单看1997-1999年、2005-2009年的发展,不难发现这些年份的技术进步贡献率变化不大,相对较为稳定,一直保持在30%-40%的技术进步贡献率水平,期间有微幅下降,而后又恢复至30%-40%的水平。也就是说,若没有政策导向的指引、缺少刺激经济发展的契机,北京工业技术进步贡献率一般仅在30%-40%之间,与发达国家、发达地区50%-70%的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与“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55%的科技进步贡献率的目标也存在着差距。据此可以得出:若除去2000-2004年技术进步波动起伏不稳的年份,1996-2009年北京工业企业总体的技术进步水平趋于稳定,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波动在30%-40%之间。

3.经济增长与技术进步的相关性分析。实证分析的结果量化了北京工业技术进步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而且能够揭示二者之间的相关性。图3显示了北京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和由公式(1)推导计算出的技术进步增长率自1996-2009年的变化趋势,显然步调一致的变化趋势又一次很好地证明了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具有强相关性。

就北京工业的实际情况而言,经济增长促进了技术进步。北京工业经济近14年的高速发展,制度上的创新是主要动因,其次是非国有经济的迅速成长带动了整个工业经济的增长,另外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引入了大量外资。制度上的创新、民营经济的发展,以及外资的流入不仅带来了北京工业的经济增长,同时也为技术进步带来了提高的契机。伴随外资流入的新技术,管理理念的更新、更加灵活的市场机制,使得北京工业企业的整体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快速增长的经济总量也为技术进步提供了必要的资金保障,这从第2节中北京工业的科技经费和R&D经费投入总量、年增长率,和各自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均处于上升中可得到证实。所以,在工业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技术进步率也大大提高,如在2005年高速经济增长使技术进步率达到20%以上,而技术进步率在此之前始终低于20%以下。

另外,经济增长也制约了技术进步的进一步提高。目前,很多专家学者指出北京工业经济增长存在的一大问题是经济总量增长趋缓。受此影响,高端产业首当其冲。目前高端产业发展尤为缓慢,其主要表现在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逐年下降。就2009年的数据来看,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实现增加值367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6%,现代制造业实现增加值657亿元,增长4.4%,分别慢于规模以上工业平均增速8.3个和1.3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分别占全市比重为21.2%和38%,分别比2008年下降2.6个和0.6个百分点[9]。这些数据反映了北京工业经济增长放缓影响到了工业高端产业和技术进步,反之亦然。

从投入角度来看,经济增长源于资本的投入、劳动的投入和技术进步。对北京工业而言,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但贡献率未达到产业发展目标。北京工业的技术确实在不断提高,全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使得工业在三次产业结构的比重虽已降至1/4,但是工业直接或间接创造的增加值仍然巨大,技术进步在这中间必定发挥了巨大作用。由于中关村科技园区、上地信息产业基地的建设推动了工业技术的发展,高新材料的研制、日益完善的汽车工业等都使人们意识到技术进步的存在,感到技术进步强烈的外显性。

然而,技术进步的外显性并没有带来内生的经济增长,这说明北京工业企业技术进步存在问题,技术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促进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据此推测,导致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显著的因素可能是由于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之间缺少纽带,使得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脱节;或是技术进步脱离市场,不能带动经济增长。如果能找到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对接点,则北京工业以后的技术进步贡献率会有显著的提升。熊彼特提出的技术创新或许能够提供这样的对接点,只有当技术进入生产领域、流通领域并能创造出价值时才能成为技术创新。所以,技术进步只有通过技术创新才能促进经济增长。

四、结论

基于北京工业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现状的分析,表明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二者在发展上具有相关性。北京工业经济的高速增长为技术进步提供了资金、制度和机制保障,但逐渐放缓的增长速度也限制了技术进步的提高速度。反之,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然而技术本身并不能促进经济增长,技术进步只有表现为技术创新才能转化为生产力,才能促进经济增长。

当前,加快建立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技术进步体系是解决问题的可行性措施。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以企业为技术进步及技术创新主体,避免使技术成为实验室的技术,而不能转化为产品,或者研制开发的产品脱离市场,从而使企业获得经济效益,达到促进产业经济增长的目标。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具体表现为企业要成为投资主体、风险主体、决策主体,研发主体,以及收益主体,其中缺一不可。企业要成为创新主体,有三个关键问题要解决:一是企业愿意投入资金进行创新,二是企业能够承担创新的风险,三是企业要选择好创新的主体模式。第一个问题的解决要依靠政府和相关部门制定保护技术创新成果的法规,和技术创新成果分配的制度等,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收益分配的主体;第二个问题的解决则要依靠企业修炼“内功”,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现代化企业制度,提高面向市场的能力,成为自担风险,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第三个问题企业要依据自身的资金实力和创新能力,来选择自主创新模式还是协作开发模式,简单划分,大型且实力雄厚的企业选择自主创新模式,可以充分享有技术创新成果带来的超额收益,实现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另外,中小型且难以自担创新风险的企业选择协作开发则更有利,一方面可以克服单个企业缺乏独立开发的能力和资源的不足,另一方面可以减少投入和分担风险。对产业发展而言,协作开发的技术溢出效应能够惠及整个产业,促进知识与技术在经济体制内扩散,从而推动经济的增长。

参考文献:

[1] 连玉明,武建忠.中国国力报告2008-2009[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9:87-100.

[2]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北京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EB/OL].[2009-07-31]..

[3]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研究组.高技术产业化“十一五”规划[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5):7-15.

[4] 金融科技时代编辑部.促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J].金融科技时代,2011(3):2.

[5] 中国科学院创新发展研究中心.2009中国创新发展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03-180.

[6] 余宏,钱士茹.度量技术进步作用的生产函数模型修正及新估算[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12):77-82.

[7] 王玲.中国工业行业资本存量的测度[J].世界经济统计研究,2004(1):16-25.

科技进步的表现范文9

年终岁末,带着收获的喜悦,井下作业公司第一届学术交流大会开幕了!

出席本次大会的代表有100名,分别来自公司各条战线的科研工作者、从事工程技术管理的基层领导和公司领导、机关相关部室负责人。同时我们还荣幸的邀请到局老专家刘同斌同志和公司老专家陈国章同志,群贤毕至,欢聚一堂,共同进行学术交流。在此,我谨代表公司党委、行政向莅临大会的各位代表、专家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奋战在生产一线的全体科研工作者表示崇高的敬意!

本次大会是井下作业公司重组改制以来在学术交流方面召开的第一次盛会,对贯彻落实好管理局“××××”发展规划,加快实现×××ד××××”核心战略和“××××”发展目标,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新的科技革命给我们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更赋予了科研工作者不容推卸的历史使命。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个企业谁先跟上科技进步的时代潮流,不断提高科学技术水平,谁就会走在时代的潮头。

“十五”以来,公司始终坚持“科技兴企”、“人才强企”战略,加大科研投入的力度,强化对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不断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使公司在××、××*、××××和××××、××××产品等方面走出了自己的特色。特别是广大科研工作者不辞辛苦,努力工作,支撑着公司建设和发展的大梁,为公司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做出了巨大贡献。再次对你们的辛勤工作表示感谢!

立足现实,着眼未来。我们要以本次大会为契机,通过定期举办高层次、高水平、综合性的学术交流活动,进一步加强公司科研工作者技术分析、总结和学术交流能力的培养,努力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促进科研工作者知识、技术的充分交流与共享,并与公司人才选拔与激励政策形成合力,着力提高科研队伍整体素质和能力,增强技术创新力和核心竞争力。同时,鼓励科研工作者在原始性创新方面有所作为,促进不同学科的交叉和融合,使广大科研工作者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始终站在科学的前沿,成为公司快速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一支中坚力量。我们还要通过举办本次交流会,进一步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尚,鼓励和发展跨专业、跨区域、跨单位的学术交流、科技交流、人才交流,加速“科技兴企”、“人才强企”战略的实施,为抓住发展机遇、迎接新形势下的挑战,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希望各位代表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认真分析总结公司当前在科研方面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积极为公司的科研工作出谋划策,用新思路、新体制、新机制和新方式,走出加快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新路子。广大科研工作者要继续保持艰苦奋斗、勤奋不懈的良好工作态度,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井下的建设和发展再做贡献。同时希望广大科研工作者特别是青年科研工作者要发扬老一辈石油科研工作者的精神,把井下作为自己事业成功的摇篮,把扎实工作作为自己事业成功的起点,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工作,不断吸收国内外同行业先进的技术和经验,深入生产实际解决问题,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各位代表、同志们,公司现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广大科研工作者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我们相信,在各级领导、专家的关心支持下,经过广大科研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公司的科研工作一定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再创新的辉煌!

最后,预祝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科技进步的表现范文10

论文摘要: 科技进步对司法制度的完善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一是科技进步对司法思想的启迪和影响,二是科技手段对司法方法的渗透和充实,三是科技成果对司法手段的更新和提高。科学技术既是建立 现代 司法制度的重要基础,又是现代司法制度有效运转的基本动力,也是现代司法制度 发展 完善的可靠保证。

“科学”一般被解释为人类关于 自然 、社会和思维等客观事物和现象的知识体系,它以概念和逻辑形式反映事物现象的本质 规律 。所谓”技术“从生产体系的劳动手段角度来看,是人类利用科学知识改造客观世界的劳动手段和工艺方法,是劳动手段的总和。在古代,科学知识专属于 哲学 领域,而技术归由工匠掌握。技术的产生要先于科学。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换的活跃,科学与技术互相接近,关系日趋密切。直到19世纪,科学逐渐形成体系,技术渐次转向以科学为基础。由于科学与技术相互交叉,以至密不可分,故两者并称为“科学技术”而被广泛使用。科学本身的巨大进步丰富了科技体系结构。过去,我国一般把科技划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部门,而哲学则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概括和 总结 。现代社会的发展,有力地驱动着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工程技术等多种学科的结合、交叉和融汇,在现代科学知识体系中出现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交叉科学的鼎足之势。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广泛利用技术成果,实现 经济 增长和社会结构优化,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强劲动力。科技进步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其一,在生产诸要素中,科技进步发挥关键性作用,从而全面提高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其二,科技进步不仅是科技自身的发展和不断完善,也是整个社会进步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推动整个社会前进的巨大变革力量;其三,科技进步既是物质文明的主要支柱,也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基石。促进社会结构优化,传播科学思想,不断提高人们的精神文明程度。

司法是阶级社会的一种现象,是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出现的用以实现国家意志的重要手段。司法活动是适用 法律 处理诉讼和非诉讼案件的活动,是一种形式特定的执法。司法制度是社会发展到一定 历史 阶段的产物,是建筑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司法制度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不断变革和发展,并趋于消亡。从科技进步的角度来看,人类历经了制造人力工具、发明动力工具、生产智力工具三大过程。与此相适应,司法制度也随之不断变革和演进。由于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推动力越来越显著,人们对这一客观存在的现实的认识也越来越清楚,因此,科技进步对构建现代司法制度的作用和地位将进一步被认识。

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现代高新技术成果的不断涌现,毫无疑问地对司法制度的进步和完善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这一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科技进步对司法思想的启迪和影响

司法制度的指导思想贯穿和渗透在司法制度的各个方面,它是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在司法上的集中体现。任何国家的司法制度,在其被制定和适用的时候无一不是贯穿着和遵循着一定的指导思想。我国的人民司法制度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马克思早在100多年前就明确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社会的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的力量”,而且还进一步提出了“法律要有自然科学的精确性”的命题。同志在1963年强调指出,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好,而且必须打好;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就无法提高。1985年邓小平同志总结了二次大战以来,特别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经验,进一步明确地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同志的这一论断,揭示了科学技术对当代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经济包括 政治 发展的第一位的变革作用。这是当代我国司法制度的理论基础。根据这一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我国的司法思想也得到了丰富和拓展。

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科技成果层出不穷,日新月异,在实际中也启迪和影响着司法思想。一方面,科技进步启迪和影响着对司法起着指导作用的法律意识,例如,随着 计算 机技术、 网络 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借助于电脑、网络,甚至卫星广泛开展 电子 商务、电子信息交流和传播等活动。由于信息化程度的提高,整个社会的信息传输逐步数字化,使司法管理从现实空间向虚拟空间扩展。再如,随着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生命科学应运而生,迫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人类自身:在法律上究竟应继承“心脏死亡”还是接受“脑死亡”;是否要对犯罪的精神病理因素持宽容态度;在法律上又如何对待克隆生物(包括可能出现的克隆人);如何认定基因嫁接、基因修补、安乐死等等。这些社会现实在给我们的司法活动带来困惑和挑战的同时,也在积极地启迪着我们建立新的具有现代科学技术视野的法律意识。另一方面,科技进步的现实也促进了人们司法观念的更新。例如,基于科技进步的新的法律思想、新的法学理论的不断产生,法律信息论、法律系统论、法律控制论等的产生就是明显的例证。再如,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在打破了物理意义上的地理疆界的同时,长期存在的各个法系之间的差别在缩小,法学理论派别之间也在不断地分化、重组和产生。这些变革必然会反映到司法人员的思想中去,引起司法观念的更新,并带动司法工作、司法制度的变革,促进司法制度的完善。

(二)科学技术手段对司法方法的渗透和充实

长期以来,我国的司法工作基本上采用了纯法律的工作方法,对在司法工作中引用或应用科学技术方法基本上处于被动状态。这是亟待改进的。首先,在科学技术日益进步的今天,科技成果层出不穷,其应用遍及社会的方方面面,科学技术和整个社会的关系几乎是密不可分的。司法制度是法律制度的组成部门,是国家制度,也是社会制度,必然与科学技术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最基本的一点,就表现在科学技术促进着司法制度的进步和发展,司法制度的进步和完善要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其次,当今社会,许多法律问题都涉及到科学技术方面的内容,司法工作的对象除了表现为法律上的是非曲直外,越来越多的表现为或涉及到科技上的真伪与先进程度。这就迫使司法工作在适用法律时不得不根据科学技术的基本理论,运用科学技术的方法,否则很难不犯错误。再次,司法和科学技术在方法论上是可以相通的。实践告诉我们,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为法学达到像自然科学那样的精确程度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同时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也为处理错综复杂的法律问题提供了新的有效手段,使得在司法实践中运用科学技术的方法不但是司法制度进步和完善的必要,而且是司法实践的可能。

例如,西方有些法学家在研究法官行为中运用了控制论、系统论等多种科学方法;在解决司法领域内某些问题时运用了概率论的方法;在司法的更多方面广泛采用了计算机及相关技术。我国也有科学家提出了“法治系统工程”的研究课题,其中也包括司法制度的内容;等等。再如,我国司法实践中所进行的改造罪犯的新的措施的试点对比,实际上就是科学技术领域里生物学分组对照控制实验方法在法学实践中的尝试。科学技术的方法已经不断地渗透到司法制度中,司法制度也在愈来愈自觉地运用科学技术方法。因而,法学科和法科学已经成为一对亲密无间的孪生兄弟。

(三) 科学 技术成果对司法手段的更新和提高

科学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刺激了司法手段的更新,促进了司法效率的提高。首先,科学技术的成果一经推广应用,形成新的生产力,势必导致新的社会关系的相继出现,因而引发一系列有关的 法律 问题。为了调整这些法律关系,国家必然要进行相应的立法,因而促进了许多法律、法规的产生,进而促进了整个法律体系的 发展 。这一结果首先就为国家的司法制度及其司法活动提供了更有效的工具和手段,弥补原有司法手段的陈旧和不足。例如,18世纪以后,随着 工业 革命的兴起,发明创造以财产权的形式跃上 历史 舞台,资本主义国家相继颁布了专利法,建立专利制度便是最明显的例证。 现代 高新技术的兴起和发展,许多国家纷纷立法,调整科技领域中的新的社会关系,一些高新技术法律纷纷登台,甚至形成了一些高新技术的法律门类。进入21世纪以后,围绕着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必然会产生一系列新的法律,并形成新的法律体系,为司法制度的有效运行提供必要的工具和手段。

其次,科技知识及其成果在法律领域内的大量运用,使法律内容更趋科学化,科技成果成为许多司法工作的依据。例如,有关亲子关系的司法鉴定,主要是运用dna技术,但鉴定结论则是司法工作的依据。再如,犯罪分子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实施高技术、高智商的犯罪活动,这就要求司法人员将先进的科技手段用于侦查、取证等,这些科技成果也就转化成为现实的“破案力”。再次,科技成果直接装备于司法部门,使其成为现代司法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有效的基本工具和手段。司法机关把各种现代化先进技术广泛地应用于司法实践,大大提高了破案率和办案质量,有力地打击各种犯罪活动,更有效地维护国家、集体、公民的合法权益,为实现依法治国作出应有的贡献。

科学技术在现代司法制度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作用,因而居于非常关键的地位。

(一)科学技术是建立现代司法制度的重要基础

现代司法制度的内核是社会民主与法治的基本要求,是国家法律制度的最终体现,也是国家 政治 制度的集中反映。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其中包括 经济 发展、科技进步,人类的文明在呼唤着整个社会的民主与法治,而国家的民主与法治又离不开国家司法制度的进步和完善。

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处于这样一个社会大环境下的司法制度也只能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来构架和建设,这是人类发展历史的大趋势,是任何力量也不可能阻挡或逆转的。

(二)科学技术是现代司法制度有效运转的基本动力

现代司法制度的运转表现为准确、高效和适应社会发展的司法实践。司法实践的准确基于对客观事实的认定,司法实践的高效基于对法律规范的适应,司法实践要适应社会发展则基于对社会发展的融汇和支持。在当今社会里,科学技术知识和成果为司法制度运转中的准确性、高效性和适应性提供了必要的工具和手段,使之成为现代司法制度运转的基本动力。必须指出的是,科学技术作为司法制度运转的基本动力是积极的、主动的。一方面,现代科技需要具有相应素质的司法人员去使用、去操作、去控制,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同时也抑制其消极作用和破坏作用。另一方面,它又将十分无情地淘汰不具备相应素质的人员,淘汰不合理的设置。因此,科技知识与成果在推动司法制度有效运转的同时,对司法人员的选任和司法制度的设置提出了更高的和更合理的要求。

(三)科学技术是促进现代司法制度发展完善的可靠保证

科学技术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国家的法制在不断完善,这一些都促使司法制度也必须不断地改革,不断地进步,通过不断地发展,以达到完善的目标。在当今科技时代,社会发展的初始动力来源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技术进步的方向和速度在某种程度上规定了社会发展的方向和速度。司法制度的改革和发展也将源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并在相当程度上循着科学技术进步的轨迹向前发展,这就建立了科学技术和司法制度之间的一种有机的密切联系。因此,科学技术进步也就成为促进现代司法制度改革和发展,并臻于完善的可靠保证。

主要 参考 文献 :

科技进步的表现范文11

为巩固我市连续4次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工作先进城市”的显著成绩,争取第5次获此殊荣,市直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此次全国县(市)科技进步考核工作,通力协作,各司其责,确保考核迎检工作顺利开展。各县(区)要加强对科技进步考核工作的领导,以此次考核为契机,努力争创全国科技进步工作先进市(县、区)。为保障考核工作按时保质完成,各相关单位要加强协调与配合,认真完成此次科技进步考核材料的统计、收集和上报工作,确保证明材料真实、统计数据准确,材料装订规范。现将相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考核内容

1、市、县(区)党委和政府对科技进步工作的重视和领导情况;

2、科技管理部门机构建设与履行职能情况;

3、科技投入与产出情况;

4、科技政策与法规的执行情况;

5、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情况等内容。

二、任务分工

各有关单位应加强协调与沟通,通力配合,认真填报我市《城市科技进步状况申报表》中的指标数据,收集证明材料,具体任务分工:

1、市科技局:

(1)牵头组织市科技进步考核整体工作,协调相关部门完成考核指标填报和证明材料的收集汇总;负责审核指标数据并填报《城市科技进步状况申报表》;负责考核系统数据录入与统计上报。

(2)负责指导市辖4县5区做好科技进步考核工作并组织召开全市科技进步考核培训。

(3)负责收集科技管理部门机构建设与履行职能情况证明材料。(4)负责收集-年科技计划项目发文及项目清单。

2、市委办公厅:

收集与年度市委常委会研究解决由科技管理部门负责或参与的科技进步工作重大问题的专题会议和听取科技管理部门科技工作专题汇报的会议纪要,需提交每年至少2次的最重要的会议纪要或其他证明材料。

3、市政府办公厅:

收集与年度市政府常务会研究解决由科技管理部门负责或参与的科技进步工作重大问题的专题会议和听取科技管理部门科技工作专题汇报的会议纪要,需提交每年至少2次的最重要的会议纪要或其他证明材料。

4、市财政局:

(1)负责收集与年度市人大通过的预(决)算报告;加盖财政局和人大常委会公章的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收支决算表(决算01表(决算总表)、决算06表(决算分级表))。

(2)填写《-年科技经费主要投入表(决算数)》、《年科技经费主要投入表(预算数)》、《本级科学技术支出使用情况表》(加盖财政局公章)、《科学技术支出的国库集中支付支出明细表》(加盖财政局公章)。

5、市统计局:

负责统计市级“-年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额”、“年企业享受研发经费加计扣除优惠政策获得的税收减免额”数据。

三、工作进度安排

各县(区)及市直有关单位应按年科技部《全国县(市)科技进步考核工作手册》中的要求,抓紧时间收集数据,整理证明材料,形成上报材料。

2、县(区)考核资料汇审(年6月15日-7月5日)

各县(区)请于年7月5日前,将装订成册的考核材料和数据电子文本(考核系统软件中填报生成)报送到市科技局。市科技局牵头负责组织有关人员,对县(区)上报的考核指标数据及证明材料进行审核,严格把关,对内容不详、数据不实的材料进行质询并指导完善。

科技进步的表现范文12

关键词:科技;伦理

1科技与伦理的关系

科学通过长期的发展,已经建立起比较成熟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机制,伦理并不具有像科学那样的客观性、共同性。从科学的评价标准来看,哥白尼提出日心说是对地心说的革命,是科学的巨大进步;但从中世纪欧洲的伦理观念来看,却违背了《圣经》的教义,不适当的伦理标准阻碍了科学的进步。伦理的这种保守性、稳定性、滞后性与科学的进取性、快速发展性形成鲜明的对照。科学促进伦理的变革,使伦理更好地适应科学和时代的需要;伦理引导科学的进步,使科学更好地为人类造福。科学界也有人担心伦理的规范和引导会不会背离“科学自由”的原则,但实践充分表明,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必要的适当的伦理规范非但没有背离科学自由的原则,反而促进了科学顺利健康的发展。

2关于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关系的理论研究

古今中外的学者对此提出了许多看法,总结为以下四种观点:

(1)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等同论。这种观点认为,知识就是道德,道德也是知识,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本身就是道德行为,反之,愚昧无知或盲目迷信是与道德无缘的。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是第一个把知识与德行统一起来的人。他认为,“知识包括了一切的善”,美德作为一种善,属于知识的范畴。知识使人变得明智、就会有美德,相反愚昧无知是导致恶行的根源。

(2)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相斥论。这种观点认为,科学技术发展不仅不能带来道德进步,反而导致道德退步,因此,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是水火不相容、互相排斥的。我国古代思想家老子认为,“智慧出,有大伪”、“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只有“绝巧弃利”、“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才能保持道德的纯洁性。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启蒙思想家卢梭,在著名的《科学和艺术的发展是败坏了风俗还是净化了风俗》一文中,悲观地预言:“科学与艺术日益进步,可是人类变得越来越坏了”,“随着科学和艺术的光芒在我们的天边上升起,德行也就消逝了。”特别是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道德堕落的现象遍及社会各个角落,一些学者认为“道德崩溃”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他们甚至主张停止科学技术的发展,拯救道德危机,陷入了道德决定论的误区。

(3)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无关论。这种观点认为,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分属两个不同的领域,它们有各自的研究对象和社会作用,从来也不相遇,永远也不会发生冲突”,是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英国思想家休谟把知识和科学分为“事实的知识”、“价值的知识”和“物理科学”、“精神科学”,认为道德价值观念来自趋乐避苦的情感,理性对道德价值无能为力。德国哲学家康德也认为,科学的王国与正义的王国是不交叉的。现代西方新实证主义伦理学派代表人物维特根斯坦、卡尔纳普等人也认为道德不存在对错、真伪的问题,科学也没有善恶之分。

(4)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善恶并进论。这种观点认为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既非等同,亦非排斥,更不是无关的,而是善恶并进的,科学技术发展既能促进伦理道德进步,也能导致道德退步。我国近代思想家章太炎认为,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但是人们的物质生活与道德思想却非完全直线发展,是苦乐并进、善恶兼行的。皮埃尔·居里和玛丽·居里夫妇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他们既认定人类由新发现得到的利益将会比害处多,但又有些忧心忡忡。后来,爱因斯坦、维纳等人也同样表示了这种忧虑。这表现出科学家对科学技术社会后果的关注和他们的高度社会责任感。

当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和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分析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之间的关系,我们看到两者之间既不是等同的,又不是相斥的,更不是不相干的。

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①科学知识是对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而道德作为人们行为规范和准则,是对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的反映。它们分属于不同的认识领域,因而社会作用不同。科学用于指导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而道德用于调节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但两者又是密切联系的,都是对客观实际的正确反映,统一于真善美的追求之中;②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也是辩证统一的,从根本上来说,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对于伦理道德的发展也是同样具有革命意义的推动力量,表现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决定了人类道德前进的基本趋势,促进了新的道德规范的形成,深化了人们的道德认识、更新了人们的道德观念等等。同时进步的社会伦理道德,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发挥了重要的精神动力和和文化支撑作用。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作用,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因为受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其它因素和中间环节的影响和作用,因此相互作用关系不是单向的、直线式的,而是曲折的、复杂的。

3目前科学技术发展与伦理冲突表现

(1)当代科技发展引发的伦理冲突具有深层次的影响。例如克隆技术,克隆技术的诞生将使人类能够操纵基因,打破种属的界限,人类可以改变物种的基因构成和机能,但是从伦理道德角度来看,克隆人将干预人类自然发展,改变人类亲缘关系,打破人类生育概念和传统生育模式。这些冲突比曾经生命技术带来的冲突更加严重和深刻。

(2)当代科技发展引发的伦理道德冲突涉及领域更加广泛。例如,安乐死、人工受精等研究带来的生命伦理问题;网络技术带来的网络伦理问题,利用网络的虚拟、无序、开放等特征导致的网络犯罪,网络侵犯等;核能、核武器的和平利用引发的伦理问题等等。

(3)当代科技发展引发的冲突更加直接,更加尖锐。例如,高科技应用导致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克隆技术引发的人类身份确定问题,核能的开发引发的安全以及世界和平问题,这都是直接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问题。

4协调发展科学技术与道德伦理

为缓解上述的科学技术与伦理冲突主要提出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