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

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

时间:2024-01-05 17:06:30

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

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范文1

Abstract Statistical inference plays a central location in the current scientific research. The course of probability theory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is a introductory course of statistical inference, it is especially important to correctly grasp the nature of basic concepts of probability theory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for those students who will engage in research works in the future. Based on the current syllabus of probability theory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this paper explores some of concepts which are easy to overlook their nature by students while they are studying, combined with practical examples to further understand the nature of the concepts.

Keywords Independence; conditional probability;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digital features; 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ion

2002年美国国家基金委组织了有关“当前和显露出来的概率论学科中研究机遇”的系列报告,指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在当前已是一门核心数学学科,其概率推理理论在目前不同学科中解决其研究问题有着显著功效,其理论研究的重要性也呈现爆炸性的增长。[1]然而,鉴于目前相当一部分科研论文中使用的统计方法存在概念性的错误,[2]国际著名的学术期刊《科学》在2014年表示将增加一个特别的统计学专家团队来检验投稿论文中的统计方法是否有误。[3]其他重要的学术刊物,包括《自然》也相继提出了一些检查方案来保证论文中统计方法的使用得当。[4]统计推理应用的广泛性同基本概念错误理解之间的尖锐矛盾提示研究者在学习统计推理理论时不能停留在概念的表象,需要深入理解其本质内涵。2015年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数学(一)科目中统计推理部分的试题就能很好的考察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统计推理基本概念的本质。2015年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数一试卷中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部分内容一共是34分,内容覆盖了随机事件性质,概率分布,数值特征计算,假设检验等内容。从题目的难易程度来讲,在掌握基本概念内涵的前提下,基本上不存特别难的题目。但在笔者小范围的调查表明,越是考察基本概念的题越是失分严重,反而有固化解题步骤的题目得分就较多。针对目前统计推理的重要性和基本概念理解不够透彻的普遍问题,再一次为我们从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教学工作者提出了一个在教学中一直强调的问题,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抓住基本概念的内在实质。结合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教学大纲,以及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反馈和自己的思考,针对大学本科工科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部分教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内涵教学做一个初步探讨。

1 随机事件之间相互独立的本质是随机事件概率的独立性

随机事件之间存在多种关系,其中互斥(互不相容)和相互独立在概率论的学习中使用最多,学生也最容易混淆。当内容延伸到随机变量时,随机变量的相互独立和随机变量间的相关性又会带来混淆。在讲授这些定义时,若强调其本质并加以对比就能使学生比较容易区分随机事件之间的不同关系描述的差异。首先是定义的范围不同,互斥关系定义在样本空间中,反映事件的集合性质;而相互独立和相关性是定义在事件概率的数值关系中,反映事件间的概率属性。其次相互独立表述是事件概率的一般数值关系,而相关性表述的是事件的线性关系。通过强调随机事件相互独立的本质是随机事件概率的独立性,就能辨别随机事件互斥同随机事件独立之间的关系:两事件互斥推导不出它们相互独立,同时两事件相互独立也推导不出它们互斥。通过强调随机事件相互独立反映随机事件概率间的一般数值关系,就能辨别随机事件相互独立同相关性之间的区别:随机变量相互独立可以推?С鏊?们之间不相关,但是反之不行。[5]

2 条件概率同普通概率定义本质的统一性

条件概率定义为:设A,B为两个事件,且P(A)>0,则有事件A发生的条件下事件B发生的概率为P(B|A)=P(AB)|P(A)。该定义明确直观,易于使用,在实际使用时一般都是基于单个事件概率已知前提下求条件概率,但是通过挖掘其本质,并同普通事件的概率建立关联,那么在使用的时候不会再将条件概率同一般事件概率割裂,而会形成一个统一概念。对于任意随机事件C,记其概率为P(C),当同条件概率的定义建立联系时,我们引入样本空间S,则有P(C)=P(C|S)=P(CS)/P(S)=P(CS)。通过这种变化形式可有效的解决特定事件概率不易求解的问题;同样,这也是全概公式的实质所在。

实例1:设2人抓阄,一共5个阄,其中2个阄中写有“是”字,三个空白。问抓阄是否同次序有关。

解析:分析可知所求为依次抓阄时抓到“是”的概率是否相同。

设A1,A2分别为第1,2个人抓到“是”字的事件。则有

P(A1)=2/5

故抓阄同次序无关。该方法可以延伸到更多人数抓阄的问题。

3 二维正态随机变量同一维正态随机变量之间的纽带关系――相关系数

正态随机变量有许多优良的统计性质,也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中重点的分布。学生一般对于一维的正态分布有较深刻的认识,但是一旦扩展到了二维及二维以上的正态分布时就不容易掌握。而二维正态分布同一维正态分布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比如(X,Y) 符合二维正态分布,则其关X于和关于Y的边缘分布就是一维正态分布。二维正态分布的求解在一些特定场合可以转化为一维正态分布的求解,其纽带关系就是相关系数。二维正态分布中,X,Y相互独立的充分必要条件是X,Y相关系数为零。当二维正态随机变量中相关系数为零,则二维正态随机便分解成两个独立的一维正态分布随机变量的乘积。

实例2:设二维随机变量(X,Y)服从正态分N(1,0;1,1,0)布,则P(XYY

解析:因为(X,Y)~N(1,0;1,1,0),其中X,Y,相关系数为0

故有X~N(1,1),Y~N(0,1),且X,Y相互独立

进而有X1~N(0,1),且与Y相互独立

故由标准正态分布的性质可得到结果

P(XYY

4 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是常量

随机变量的分布一旦确定,其数值特征是常量;在实际的使用中,一般不会明确随机变量的分布形式,只是指称随机变量符合某种分布,在这个前提下,随机变量的数值特征一般用一个符号表示。如果不知晓随机变量的数值特征是一个常量,在解题的过程就会发生把数值特征当作变量使用。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多次强调此概念。尤其在讲授方差计算公式的时候,可以通过对其的证明来强调随机变量的数值特征是常量这一概念。[5]

在此强调E(X)是一常量,并且也附加强调D(X)也是一常量,类似于数字特征性质中常数符号a,进而就可以利用已学习过的数学期望的性质得证。

5 最大似然估计方法其本质是使得似然函数取最大值时未知参数的取值就为该未知参数的最大似然估计值

在常规最大似然估计方法的教学中,一般会总结该方法为一个标准的流程,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也会以记忆该流程作为最终的目的,当解题的条件稍微偏离常规的流程,?W生就不知所措,不知道该如何处理;如果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让学生明确最大似然原理的本质意义,就会依据最大似然原理来对常规流程做一变通。2015年考研的最后一个题就很好的体现这种思维。

实例4:设总体X的概率密度为:

其中 为未知参数,X1,X2,……,Xn为,来自该总体的简单随机样本。求 的最大似然估计量(2015年研究入学考试题23.II)。

解析:该题目的求解目的非常清楚,按照解题流程按步推进。

到了这一步发现对似然函数对数求导并不能使之为0,有些同学就卡到了这儿。如果学生知道这步对似然函数对数求导的目的是什么,就可轻易获得 的估计量。第二步的目的通过求解似然函数获得最大值时未知参数 的取值,也就是该未知参数 的估计量。既然不能为零,那么我们就探讨下这个求导后所得函数的特点,发现该导数函数是关于 单调增加;而由题目中的定义知 的取值范围为: ≤x≤1,那么我们就能获取 的估计量为:=min{x1,x2,…,xn}。

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范文2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实践化理念; 学科特色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1)05-0083-02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以下简称“原理课”)是中共中央和教育部统一规定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基石。历经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建设,原理课教学和研究在教学方法、实施方案和操作规程等诸多方面均取得重大突破,成绩喜人。但是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一样,原理课教学中理论与实际相脱节、实效性不强、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等现象依然存在。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就学生方面来说,当代大学生大都是“80后”、“90后”,他们的心理特征与认知方式都有新的特点,突出表现为政治观念趋向现实化,个体意识趋向个性化,价值观念趋向多元化。[1]他们对原理课抱有一种先入为主的排斥心理。另外,由于他们学习的功利心较强,不少人认为短期内不能见实效的课程就不必投入过多的精力来学习;就教师方面来说,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忽视原理课自身特点与内在优势,教学方式仍以课堂灌输式讲授为主,传授的只是原则与结论。在这种教学状况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都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事实上,大学生中蕴藏着极大的追求真理、关心祖国前途命运的激情,根本问题在于教师如何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学。因此,如何应对学生价值取向多样化、社会功利化等倾向对原理课教学的挑战,充分发挥原理课提升学生理论思维水平,确立学生观察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基本立场与观点,培育学生高尚思想境界的内在优势,[2]使原理课成为受学生欢迎、让学生终身受益的课程,这是原理课教师亟需研究的问题。

二、课堂教学的“实践化”理念

从根本上说,原理课课堂教学实践环节薄弱甚至缺失的现状,是造成当前教学困境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加强实践教学,必须首先深化对课堂教学实践的认识,因为课堂是教学效果的直接体现,课堂教学中渗透实践教学的理念和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所谓课堂教学的实践,区别于课堂外的社会实践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实践教学情境、模式,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积极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例如,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系列课堂实践教学法。这些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应用灵活多样、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并且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使学生能够深刻领会和掌握所学知识,并能将这种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同时,这也符合人类学习过程的心理学规律,因而更有利于提高原理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更有利于培养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人才。当然在此基础上还要大力开展课堂外的实践教学活动,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使学生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实力量与真理价值,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达到原理课课堂教学的实践化与课堂外实践活动的相辅相济,内外兼修。全面推广实践化理念,系统性地将课堂教学实践化理念运用到原理课的教学中去,在笔者看来,在于实现从首次课到专题课再到常规课课堂教学的全面的实践化。这指的是依托学生学科特色、结合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突出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展开教学,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路,重点在于在启发――互动――导入式课堂教学实践化模式中使首次课富于感召力,从而使学生学习之初就热爱原理课。使常规课的教授重点与学生的专业背景以及所关注和困惑的社会热点问题结合起来,走入学生的生存场域,让学生将马克思主义原理真正内化为其认识与解决现实问题的标准,而且使学生专题课自主参与教学这一课堂教学实践模式行之有效并与整个教学过程协调一致。

三、课堂教学全面实践化的实施方案

1.首次课的课堂教学实践化:启发――互动――导入式

原理课的首次课非常关键,因为这关系到是否能打破学生对原理课的先入为主的成见,激发起学生对原理课的兴趣和深入学习的意愿。因此,如何使首次课精彩、深刻、有感召力是课堂教学实践化的第一步。首次课上,采用启发――互动――导入式的教学步骤,首先启发引导学生课堂发言,讨论对马克思的思想、马克思主义以及对学习原理课的意义的认识,并且适时给予引导,通过互动式的深入讨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此基础上导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邓小平等思想家的经典论断。从而使学生领略思想家们本身的魅力,使学生从开课之初就热爱原理课。

2.常规课的课堂教学实践化:依托学生学科特色,结合社会热点问题,使原理课走入学生的生存场域

原理课教学只有同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才有强大的生命力。只有把解决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作为原理课教学的切入点,教学才会更具说服力。因此,在常规课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如何使常规课的教授重点与学生的专业背景,学生所关注和困惑的社会热点问题结合起来,使课程内容不是作为结论和原则给予学生,而是与学生的生存场域相契合,满足学生的成长成才发展的需要,让学生能将马克思主义原理真正内化为其认识解决现实问题的标准,同时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这是教学的根本目标。具体来说,首先应根据学生的学科背景选择授课的切入点和实例,使所教内容与学生的生存场域相契合。另外,教师还应特别关注社会的热点难点问题,并把教授内容与社会问题紧密联系起来,为学生答疑解惑、明辨是非,从而使学生将学习知识与现实生活统一起来,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将完善自我与促进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

3.专题课的课堂教学实践化:学生自主参与教学

根据心理学的观点,人的需要可分为外在性需要和内在性需要。前者所指向的目标是当事者本身无法控制而被外界环境所支配的。后者的满足和激励动力则来自当事者所从事的工作和学习本身。使学生直接参与教学,能够加强学生的内在激励,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而且,来自教师的表扬和鼓励,也使外在激励加强。在这种内外在激励都得到加强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效率会得到显著提高。[3]

鉴于此,应阶段性地采取适时改变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让学生走上讲坛,自主参与教学的课堂教学实践模式。教师可以选取部分章节设置某个专题安排学生讲课,即在课前根据班级人数划分若干个小组,每组学生选出代表抽签决定参与教学的内容,然后分小组集体分析教材、提出问题、设计教案,制作ppt,准备十到十五分钟的课堂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组织引导作用,一方面要以听课者身份参与其中,对学生代表的讲课和其他学生进行的评议进行点评,同时要掌控课堂秩序和课堂节奏。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做好准备工作,针对学生讲解和评议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强调重点、剖析难点、把握要点、分析学生的得失,从而在师生的良性互动中顺利完成教学任务。通过这种互换位置的教学方法的尝试,可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深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认识,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公平公正地做出裁决的品质,同时,教师也能从学生身上检验自身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深化教师对课程的理解。

参考文献

[1] 靳辉明.认真总结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经验,切实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10):8.

[2] 吴 倬,王铁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在新时期大学生全面素质培养中的重要作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2):4-5.

[3] 陈 华.参与式教学法的原理、形式与应用[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1(6):159.

收稿日期:2011-05-26

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范文3

关键词:概念转变;认识论;本体论;框架理论;多维课堂概念转变框架

1 引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对学习新知识的重要性获得了普遍的认可。学习者的头脑并非空的容器,他们带着已有的概念走进课堂。这些概念往往与公认的科学概念相悖,并具顽固性,不易通过传统的教学方式消除,因而又被称为“前科学概念”(preconception)、“相异概念”(alternative conception)或“相异构想”(alternativeframework)。上世纪80年代随着建构主义思潮的兴起,心理与教育领域掀起了儿童相异概念研究的热潮。在明了儿童相异概念的状况后,研究者开始关注儿童相异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变,概念转变(conceptual change)研究起源于这一热潮。概念转变研究旨在揭示儿童错误概念及其转变的规律,是科学学习中的核心问题,也是国际研究的热点。20多年来,研究者从不同的背景和视角出发研究概念转变,形成各具特色的理论,出现多个理论争鸣的局面,使研究不断得以深化。本文拟对当前国际上主流的概念转变理论及其发展加以评介,并提出构建更具普适性的概念转变理论框架的设想。

2 主流的概念转变理论

2.1 基于认识论的概念转变模型

Posner等人借鉴了库恩、拉卡托斯等当代科学哲学家的思想,将学习者的概念转变与科学的发展相类比,包含“学习是探究”、“学生是科学家”的隐喻,提出了著名的基于认识论的概念转变模型(conceptual change model)。该模型对概念转变的界定是,核心、组织化的概念由一套概念系统转变为另一套不兼容概念系统的过程。概念转变有两种类型:一是“同化”(assimilation),运用已有概念解释新现象;二是“顺应”(accommodation),为成功地理解新现象进行核心概念的重构,是根本性的转变。实现顺应需要满足四个条件:首先,学习者对原有概念产生不满(dissatisfaction);其次,新概念具有可理解性(intelligibilit),学习者对新概念形成统一和谐的内部表征;再者,新概念具有合理性(plausibility),学习者的其他知识或信念与新概念一致;最后,新概念具有有效性(fruitfulness),学习者可运用新概念解释反例或引申新的探究方向。

同时,Posner等人认为概念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组织的系统,概念转变与概念所处的“环境”有关。他们将影响概念转变的因素形象地描述为“概念生态圈”(conceptual ecology),具体包含五个方面:(1)反例,实验或观察的异常现象、异常结果;(2)类比和隐喻,使新概念变得可理解;(3)认识论信念,学生对知识性质、获得过程的认识,比如成功知识具有“经济、优雅、暂无反例”的标准;(4)形而上学的信念和观点,包括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和学生对概念的元认识,比如相对时空观是学生理解狭义相对论时间概念的元认识;(5)其他知识,比如竞争的概念。

基于认识论的模型创造性地以学习者对两套竞争概念的认识与评判来描述概念转变的过程,为研究者提供了有益的研究思路,成为后续众多研究者概念转变研究的理论框架。但该模型也遭到了一定的批评,如Dreyfus的研究发现,学生态度积极、有较高责任感很重要,漠不关心的学生很难产生认知冲突。1992年,Posner等人针对批评对原模型做了修订,承认学习环境中社会与动机因素的积极作用,拓宽了“概念生态圈”的内容。概念转变模型所需满足的第一个条件“对原有概念产生不满”也引出激发认知冲突(cognitive conflict)的策略,成为研究者和教育者广泛采用的概念转变策略之一。Lim6n对认知冲突作为教学策略的研究进行了批判性评介,提出“有意义认知冲突”(meaningfulcognitive conflict)的概念并探讨了学习动机、态度、策略等因素的影响。Lee等人开发了包含“识别异常”、“兴趣”、“焦虑”及“对认知冲突情境再评估”四个维度的认知冲突评价量表。Anat等人探查了认知冲突与直接教学对不同学术能力学生所产生的影响,该研究发现学生学术能力与教学策略具有显著的交互作用,学术能力高的学生更适应认知冲突方式,而学术能力低的学生则更倾向于从直接教学中获益。这些研究为认知冲突作为概念转变策略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2.2 基于本体论的概念转变理论

Chi等人提出了基于本体论的概念转变理论。该理论认为:在认识论层面,世界上的实体可归属为三个基本的本体论类别“物质”(matter)、“过程”(processes)和“心理状态”(mental states),每一个基本类别下又有若干的子类别,层层散开,构成三颗“本体论树”(ontological categories trees,见图1);在形而上学层面,许多科学概念属于“过程”类别下“基于条件的相互作用”的子类别;在心理层面,学习者倾向于将这些科学概念归为“物质”类别。正是在不同层面上本体论类别的差异,尤其是形而上学层面与心理层面分类的不一致,导致学习者概念的错误。当学习者将概念正确地归入其所应从属的类别时,概念转变即可实现。基于本体论的概念转变也有两类:同一本体论类别下子类别之间的转换,称为“枝节转移”(branch jumping);不同本体论类别之间的转换,比如从“物质”类别转移到“过程”类别,称为“主干变换”(tree switching),前者较易实现,后者较难达成”。

形而上学层面与心理层面分类的不一致将导致错误概念,这是因为当学习者在心理层面将原本属于“过程”类别的概念划分到“物质”类别时,会把“物质”类别的特征附加其上,比如,科学的电流概念指自由电子在电场力作用下定向移动,属于“过程”类别,但学习者在心理层面将它归为“流体”类别,就会把水流的特征附加到电流上――能够被储藏“电池中含有电流”、具有流动性“从电池流向灯泡”、被消耗“点亮灯泡电流被消耗”,形成错误的理解。研究者可以通过学习者的言语表达判断他们对概念本体论类别的划分,比如“物质”类别主要包括“阻碍”、“包含”、“消耗”、“吸收”、

“提供”等言语特征,而“过程”类别主要包括“转移”、“激发”、“作用”、“平衡”等言语特征。为检验基于本体论的概念转变理论,Sollta和Chi还开展了实验研究,该研究发现在经历了包含本体论信息的计算机模块学习后,无论是面对言语解释还是定性的问题解决,实验组对电流概念的理解均比控制组更深入。

基于本体论的概念转变理论对概念转变的促进包含两方面的启示。首先,课程、教材和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本体论信念,比如,教材应明确提出“过程”类别,让学生清晰地意识到许多科学概念属于“过程”类别下“基于条件的相互作用”子类别;其次,教师应注意教学语言,避免使教学语言强化了学生错误的概念分类,比如,教师在电流概念教学中常常用水流比喻电流,虽然这样的类比能使电流形象化,但很可能会促使学生用流体的特征理解电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用水流比喻电流应谨慎。

2.3 基于朴素理论的概念转变理论

Vosniadou基于发展心理学对婴儿朴素理论研究的成果,从框架理论的角度对概念转变加以阐释。该理论认为,概念根植于对它们起约束作用的更大的理论结构中,理论结构包括框架理论(Fameworktheory)和具体理论(specific theory)。框架理论包含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前提,从婴儿期的朴素理论发展而来;具体理论包含信念(beliefs)与心理模型(mental models),受框架理论的约束在特定的问题情境中生成,具有动态性。当学习者在包含错误的本体论和认识论前提的框架理论下吸收新的信息,将会导致错误的概念。因此,概念转变与理论结构的拓展和变化有关,分为两类:一是“丰富”(enrichment),在原有的理论结构下吸收新信息;二是“修正”(revision),理论结构的转变。具体理论较易改变,框架理论则较难改变。

Vosniadou等人深入研究幼儿园到初中三年级的学生如何理解物理学中力的概念,发现:学生对力的理解包含两种本体论和认识论信念,即“力是物体内部固有的属性”和“力是运动物体获得的属性”。学生在框架理论的约束下会生成具体理论用于解决特定的问题,比如,学生在“力是物体固有属性”这一框架理论的影响下,吸收了包括观察和社会学习在内的外来信息“物体有大小轻重”、“某些物体能推拉或阻碍其他物体”,调和成“力是大的或重的物体具有的属性”的心理模型,用于解释访谈中面临的问题情景(理论结构见图2)。Vosniadou等人还对学生如何理解天文学中的地球概念进行了研究,该研究发现:学生通常具有“空间有上下之分”、“没有支撑的物体会下落”的本体论和认识论信念,在这一框架理论的影响下,学生形成了“圆盘地球”、“中空地球”等关于地球形状的心理模型,而且这一现象存在跨文化的相似性。

基于框架理论的概念转变理论认为,学生错误的心理模型可以被放弃,但背后的本体论和认识论信念却很难被抛弃,因为它一般不为学习者所意识和检验。因此,概念转变需要促进学生的元概念意识(metaconceptual awareness),需要促进学习者对理论结构尤其是框架理论的意识和反思。同时,该理论认为仅仅挑战学生的错误概念或错误心理模型并不能达到完满的概念转变,因为错误的根源在于概念背后起约束作用的框架理论,它从婴儿朴素理论发展而来具有一定的牢固性,所以挑战这些认识论和本体论前提才能引发根本的概念转变。

3 概念转变理论的发展

3.1 基于认识论概念转变模型的发展

Hewson等人在Posner基于认识论概念转变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概念状态”的概念,采用外祁、可观测的“概念状态”作为标识描述学习者内部“看不见”的概念转变过程。他们以“可理解性”、“合理性”和“有效性”作为概念状态的标识,认为概念的可理解性是低状态,合理性处于中间状态,有效性是最高状态,概念转变的过程就是新概念状态不断提升、原有概念状态不断下降的过程。Thorley给出了判断概念状态的操作性指标,形成了一套诊断学习者概念状态的工具,为概念转变研究引入了新的方法和思路。研究者可以通过观察、访谈或问卷调查的形式获取有关信息,诊断学生概念所处的状态,以学习者学习生物学的基因概念为例:新概念处于可理解性状态,指能够运用“类比或比喻”、“图画”、“举例”或“言语符号”等多种形式和谐地表征新概念,比如,学习者采用文字或图画的形式表征基因概念;合理性状态,指能够将新概念纳入了自己的认知结构,新概念是“似是而非”、“使人信服”的,与实验观察的数据、过去经验、自身的本体论和认识论以及其他知识具有良好的一致性,比如,学习者将基因概念与过去经验相联系“以前我并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但现在我懂得人能否卷起舌头与遗传基因有关”、将基因划分到“过程”类别同时能理解基因具有蛋白质合成的特征;有效性状态,指能够知晓新概念的适用性、预期新概念未来应用的前景、明确评价两个竞争的概念,是概念所处的最高状态,比如,学习者知道什么是转基因食品、能预期未来基因研究将有助于人类疾病的治疗。当新概念从“可理解性”至“有效性”状态不断上升、原有概念从“有效性”至“可理解性”状态逐步下降时,学习者的概念就发生了转变。

3.2 超越“冷”的概念转变

Pintrich等人认为,过于强调认知因素而忽略学习者动机、情感的‘冷’的概念转变理论只能解释来自实验室的研究结论,不足以阐释真实课堂中发生的概念转变。在科学课堂上,学生的学习与科学家的探究是有差别的,科学家的探究以目标为导向,而学生的学习可能是盲目的,当学生不具有掌握取向的动机时,很难对原有概念产生不满并看到新概念的可理解性和合理性。由此,Pintrich提出要超越“冷”的概念转变,将学习者的动机与课堂情境因素纳入概念转变的研究中,动机因素包含目标、价值、自我效能感和控制信念,在概念转变中是潜在的中介变量,课堂情境因素包含任务结构、课堂权威和评价方式,在动机与概念转变之间起调节作用。2003年,Pintrich等人进而提出“有目标的概念转变”(intentional conceptual change),其特征为:以概念转变为导向、包含学习者的元认知意识与监控、内部动机、意志控制和自我调节等非智力因素的参与。Chambers等人的研究发现,学生最初的兴趣水平、知识经验对电流概念转变中的性别差异具有调节作用。Beeth、Vosniadou等人对课堂情境影响概念转变加以研究,发现:课堂中,认知任务以问题为导向、教师鼓励学生主动控制学习积极做出预测并检验假设、师生交流民主平等、学生敢于表达和争辩、提倡小组合作、评价以促进和发展为宗旨,概念转变就有可能发生。

3.3 多维课堂概念转变框架

Treagust等人提出“多维课堂概念转变框架”(multidimensional framework for conceptual changein classroom),试图对主流的概念转变理论加以整合。多维课堂概念转变框架包含认识论、本体论和社会/情感三个维度,每个维度构成三角形的一条边,三个维度相互交叉(如图3所示)。为了检验该概念转变理论框架,Treagust等人对澳大利亚的高一学生在生物课堂中学习基因概念的过程加以研究,收集了课堂教学实录、教学中学生的工作单、教学前后考查学生概念理解的开放问卷以及教学后部分学生的访谈录音等多项数据,发现:无论是认识论、本体论还是社会/情感因素,单维度的理论均无法完满地解释课堂中发生的概念转变,它们从不同角度部分地解释了课堂中的概念转变:从本体论的角度,教学前学生倾向于将基因归入“物质”类别,教学后学生将基因归入“物质”类别的比例从70%下降到44%、归入“过程”类别的比例从11%增加到47%;从认识论的角度,教学后不同的学生基因概念达到不同的状态,少部分学生能运用基因概念解决问题达到了有效性状态,另一些学生则只能达到合理性状态;从社会情感的角度,由于与自身密切相关,学生对基因概念的学习具有积极的态度,但教师布置的认知任务没能促进学生的基因概念达到有效性状态,这为多维课堂概念转变框架提供了实证依据。

4 现有理论评价

研究者从不同的背景和视角提出的概念转变理论具有各自的优势与局限,对现有理论加以评析有助于今后概念转变理论的深化与发展。基于认识论的概念转变模型优势在于:包含“学习是探究”、“学生是科学家”的隐喻并以“概念生态圈”形象地描述概念转变的环境,这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与现代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科学探究式学习具有重要意义;模型提出顺应需满足的四个条件以及后来Hewson等人发展的概念状态操作性指标,都是研究者可以直接采用的诊断工具。然而,基于认识论的模型其局限也很明显:模型描述的是两套不相容的概念系统相互竞争的过程而非转变的因果机制,虽然Posner等人提出了包括反例、认识论信念、形而上学观念等因素在内的“概念生态圈”以描述概念转变过程可能受到的影响,但“概念生态圈”内容不断扩大,没有指出核心的影响因素,也没有阐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基于本体论的概念转变理论其优势在于:指出了学习者错误概念的成因、对一些基本的如力、热、电、声、基因等科学概念的转变具有一定的解释力,与科学概念的发展具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其局限在于:某些跨类别的概念,比如光具有“波粒二像性”使其既可划分为“物质”类别,又可纳入“过程”类别,运用本体论很难解释;同时,有研究发现,即使学习者对概念进行正确归类也无法达到完满的转变,概念转变更可能是一个缓慢的、多层次的变化过程,并非学习者把概念正确归入其所属的本体论类别即可达成。

基于朴素理论的概念转变理论也指出了学习者形成错误概念的原因以及转变的困难何在,它与发展心理学研究成果紧密结合,体现了生成性学习双向建构的机制,对相同的外部信息输入不同的学习者获得不同的建构结果这一普遍的现象具有解释力。其局限在于:学习者内部的框架理论是研究者通过学习者的心理模型做出的一种推测,不同的研究者可能推测出有差异的结果,而这些结果之间很难进行比较。

多维课堂概念转变框架旨在把不同的概念转变理论加以整合,具有基于真实课堂概念转变过程的实证依据,但目前整合的框架过于简单粗略,三个维度之间的具体关系也有待确定。

5 问题与展望

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范文4

关键词:财务报告概念框架;基本准则

一、财务报告概念框架的概念内容及其对会计准则制定的作用

1980年,FASB将概念框架定义为是由目标和基本概念,这些基本概念是相互联系的,组成的导致前后一致的连贯的理论体系。2010年,IASB认为概念框架应是为未来财务报告准则提供指南,并且可以解决会计准则或报告准则中没有直接表述的问题。从上述的定义和解释,我们可以看出概念框架是一套理论体系,它首先为会计的存在指明了目标,然后规定了财务会计的基础理论,进而指导具体准则的制定和为具体准则没有规定的部分的处理方式提供指导性的意见,或是具体准则之间存在冲突或同一准则理解存在偏差给出指导,同时也是对具体准则制定和应用的约束。这说明概念框架在国际会计准则中的地位是统驭全局的。

但在涉及我国的会计理论时,很多学者都指出概念框架作为会计理论,并不属于会计准则的范畴。陈少华认为,概念框架是财务会计理论的一部分,但其自身不属于会计准则。这就需要从我国基本准则的角度出发,通过探讨基本准则在我国会计理论中的地位,及基本准则的作用,概念框架的内容和基本准则的内容的差异,解决我国是否有必要构建概念框架,是否能用基本准则替代概念框架等问题。

二、基本准则在会计理论中的地位

我国基本准则中也有直接规定,其第三条指出,“会计准则包括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具体准则的制定都应当遵循本准则”。基本准则作为具体准则的指导,统驭着它的制定。此外,对于一些新的交易,其会计核算未在具体准则中给出规定,企业在进行会计处理时,要严格遵守基本准则的规定。

从上述规定及其作用中,不难看出基本准则对于具体准则制定的统驭和指导作用,相当于概念框架对于国际会计准则的指导,虽然有很多的学者以概念框架不属于准则的范畴为由,指出我国应构建自己的概念框架,但概念框架和基本准则都属于会计理论的范畴,在会计理论中具有统驭性的地位。从其实质作用出发,而不从表象出发,基本准则可以替代概念框架的存在

三、概念框架与基本准则的内容比较

IASB的《财务报告概念框架2010》,其内容主要包括: 财务报告的目标、有用的财务信息的质量特征、报告主体、构成财务报表的要素的定义、确认和计量,资本概念和资本保全。

由此看出,概念框架是沿着进行的:目标-(报告主体)-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报表中)会计要素的定义、确认和计量。

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基本准则》中规定了财务会计的目标、会计假设、会计基础、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计量属性和财务会计报告。基本准则的脉络是:目标-会计假设(会计主体)--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会计要素确认及其计量-财务会计报告。

从其脉络来看,两者很相近,但我国基本准则规定了会计假设和财务会计报告。对于会计假设而言,IASC在概念框架中对会计主体假设和会计分期假设的基本概念进行了说明,同时,提出了权责发生制和持续经营两项基础性假定。这与基本准则中的会计假设-会计主体,持续经营,分期计量,权责发生制-是基本一致的。对于我国多规定的“财务报告”而言,是因为我国的会计理论体系是从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延续的,但国际的概念框架是由报告为导向,进而对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进行规定的,所以基本准则最后强调财务会计的报告,而概念框架对于报告的强调贯穿于框架的脉络中,并不用单独指出说明。

就具体内容而言。两者对于同一项目的规定也不近相同。对于目标而言,概念框架指出财务会计的目标是基于决策有用性,更倾向于对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负责,所以整个会计理论和概念框架都是以财务会计报告为导向,这也是会计的目标决定的。而我国基本准则指出,会计的目标是基于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既强调对外部的使用者负责,也强调对股东等内部使用者负责,在目标不同,也导致之后基本准则与概念框架的差别。但随着国际大环境更强调对外部使用者的保护,和我国进行国际趋同的策略,我国基本准则中是否有必要修改财务会计的目标还需进一步探讨。

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中,IASB认为质量特征是基于对使用者决策有用的信息的质量特征,包括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忠实性表达、可比性、可验证性、及时性和可理解性。之前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中还存在可靠性的表述,其中可靠性包括会计信息的稳健性,但之后的公告中不见了可靠性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忠实性表达。IASB做出的解释是,会计稳健性不符合投资者保护的要求,没有做到信息的不偏不倚,妨碍了会计信息的中立性原则。但在我国,会计稳健性仍存在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中。这一点也引起国内很多学者的讨论,从理论和实证角度去证实会计稳健性在我国存在的必要性,并指出会计稳健性是有利于对利益相关者的保护的。

在对比了概念框架和会计基本准则的内容后,不难发现两者的内容很相近,而其存在的不同之处,多是源于我国的财务会计的目标与国际财务会计的目标的不完全一致。但因为各国的环境都有其特殊性,所以是否要修改基本准则的内容,使其与概念框架一致,还需要具体结合我国的情况做深入讨论。

四、结论

我国的基本准则已具备了概念框架的大部分功能和作用,但在一些方面仍存在差异,这需要结合我国的情况,对基本准则进一步完善修改,以作为我国的概念框架出现及更好的指导具体准则的制定和修改完善。

参考文献:

[1]葛家澍,杜兴强.会计理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杜兴强,章永奎.财务会计理论[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

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范文5

关键词:财务报告概念框架;基本准则;构建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6―0102―01

1概念框架的界定及理解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最早由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1976年将其定义为一部章程,认为概念框架是一套目标和基本原理组成的相互之间具有内在关联的逻辑体系。1980年5月FASB又将概念框架的定义调整为“概念框架是由目标和相互关联的基本概念组成的连贯的理论体系。这些目标和基本概念导致前后一致的准则”。

IASB将概念框架解释为为外部使用者编制和列报财务报表的基本概念,为财务报告准则提供指南,指导解决在国际会计准则或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或解释中没有直接表述的会计问题。

对比FASB和IASB对于概念框架的界定,不难看出,两个最为权威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都认为概念框架是为准则的制定提供指导,而FASB对概念框架的界定更侧重于认为其是会计理论,规范财务会计的目标和基本概念。IASB对概念框架的界定则侧重于以报表为目的,规范报表编制和列报,为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因此FASB的表述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IASB的表述为财务报告概念框架。

从概念框架的形式上来看,FASB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由一系列前后存在逻辑继起性的概念公告所组成,各个文件相对独立,增减时无需触及其他未涉及到的内容,而且FASB对概念框架的修改是通过不断新的公告来替代旧的公告,使用者可以清楚的了解到框架的内容发展变化过程。IASB的财务报告概念框架则是一份独立的公告,分章论述所有基本概念,内容简洁,扼要,但是如果需要变更时,则往往需要通盘修订。

笔者认为,概念框架应当是会计理论中最具实用性的部分,用于解释现有的准则和实务并预测未来的准则与实务,为现有的准则寻找具有科学性和权威性的“借口”和“依据”,涉及会计实务中亟须取得一致认可和解决的实际问题。概念框架并不是会计理论的全部,会计理论体系要宽得多,不仅包括各种理论观点、各种学术流派、会计历史,还包括会计研究方法论以及会计方法的理论,从学科上看还应包括成本会计理论、管理会计理论,而这些并不是概念框架所讨论的范畴。

2对我国《基本准则》的认识

《企业会计准则》的官方制定者认为:“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类似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的“编制财务报表的框架”,在会计准则中起统驭作用,是具体准则的制定依据。但我国学术界认为《基本准则》并不是概念框架,理由主要有:一是概念框架不应该是准则的组成内容,概念框架属于理论,而会计准则是集“技术性”、“经济后果性”、“政治性”等特征的实务规范或会计政策。理论可以脱离会计准则而独立存在,基本准则则不然。它比具体准则更有权威,它可以指导具体准则,因而它有强制性。基本准则与具体准则共同构成会计准则体系,所以它不能离开具体准则而独立存在。二是从制定的逻辑顺序看,是先有概念框架,后有具体会计准则,而我国则是“同步制定”。三是我国的基本准则在体系上缺乏逻辑上的严密性和关联性,理论阐述不够充分且缺乏深度。四是概念框架制定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准则的制定,解决准则中尚未规定的问题,明确准则未来的发展,而我国基本准则的目的是规范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因而不能算是概念框架。

3对我国构建财务报告概念框架的设想

鉴于我国目前并没有概念框架,为了实现与国际趋同,我国应当逐步建立起相应的概念框架。但是与FASB和IASB不同的是,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不健全,法律体系也不完善,会计人员素质不高,种种特殊国情决定了我国的概念框架应当由官方机构来颁布,制定的概念框架应当具有权威性和约束力,官方组织在制定概念框架时应当广泛听取会计理论界、实务界、中介机构、职业团体及证券界等各方面的意见,构建更为可理解的概念框架。

在构建我国财务报告概念框架的具体步骤上,由于我国基本准则中部分内容同概念框架所阐述的内容相似,因此笔者认同葛家澍在2006年提出的观点,认为我国的概念框架可以分两步走,第一步先修改、充实现行基本准则;第二步,等到时机成熟,基本准则可以转化为更符合国际惯例的概念框架。2002年,IASB与FASB正式签署“诺沃克协议”,逐渐意识到消除各自概念框架差异的重要性,并将“联合概念框架项目”列入趋同计划,IASB和FASB的联合做法也可以看出未来国际财务报告概念框架将走向更进一步的趋同,因此,待我国市场条件成熟之后,应当适时加入国际认同的概念框架队伍之中。

参考文献

[1]云红,李艳云.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构建[J].财会月刊,2009,(06):0305.

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范文6

要从根本上整顿我国会计信息市场,保护投资者利益,规范资本市场,稳妥地加速会计国际化进程,除了健全法制、规范市场、加强监督等措施外,重构中国特色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也是必不可少的

构建中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势在必行

风行世界,无奈尚需完善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 of financial accounting,cf)一词,最早出现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1976年12月2日公布的《关于企业财务报表目标的暂行结论》、《财务会计和报告概念结构:财务报表的要素及其计量》和《概念框架研究项目的范围与含义》等3个文件中。

20世纪30年代,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为了规范公众公司的会计行为、维护资本市场的正常秩序,出台了一系列会计准则,但事后人们发现各项准则在概念运用、处理程序与方法上缺乏协调性,甚至相互矛盾,为此,人们越来越觉得有必要制定一个概念框架以统一概念、协调矛盾和指引方向。fasb于1976年率先提出了“概念框架研究项目的范围与含义”的研究计划,并将其研究成果陆续以“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等文件形式予以,到2000年已经了《企业编制财务报告的目标》、《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企业财务报表的要素》、《非营利机构编制财务报告的目的》、《企业财务报表项目的确认和计量》、《财务报表的各种要素》、《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等七个文件。随后,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的会计职业团体和iasc也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特别是1989年7月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公布的《编制和呈报财务报表的框架》的报告,对国际会计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所谓概念框架,按照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定义,它是一个章程、一套目标与基本原理相互关联的有内在逻辑关系的体系。这个体系能指导前后一贯的会计准则,并指出财务会计与财务报表的性质、作用和局限性。也就是说,概念结构是一个由相互关联的目标和基本概念组成的协调一致的系统,是用来指导并评价会计准则的基本理论框架。

fasb在发表的第二号概念框架公告“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前言中写道:概念框架是由互相关联的目标和基本概念所组成的逻辑一致的体系,这些目标和基本概念可用来引导首尾一贯的准则,并对财务会计和报告的性质、作用和局限性作出规定。美国fasb的概念结构,所讨论的基本概念主要有会计目标、信息质量、要素的定义与特征、要素的确认与计量。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了一份名为“财务报表概念”的文告,认为财务报表概念框架的目的是描述那些指导建立和使用通用目的会计原则的概念。它所讨论的概念主要有财务报表的目标、效益与成本约束、重大性、信息质量、财务报表要素、确认标准、计量、公认会计原则。英国的“原则报告”指出,确立指导对外财务报表编报的概念,主要目的是为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与审查会计准则提供一个内在一致的参考框架。它还可在特殊情况下为选择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提供依据,所讨论的概念分别是财务报表的目标、信息质量、报表要素、确认、计量、财务信息提供、报告主体。澳大利亚的“会计概念报告”中明确说明:会计概念报告确定了通用目的财务报告的编报所必须遵守的基本概念,即它们直接被财务报告实务所遵守,而不象其他国家,概念公告只是理论,通过评估、指引会计准则来间接影响会计实务。这份概念报告讨论的内容包括财务报告的目标、信息质量、要素的定义与确认、计量、财务信息的列报。葛家澍,刘峰综合其他国家研究的概念框架,认为财务框架概念结构实质上是由一些财务会计最为基本的概念所组成,它们相互关联,形成一个完整的框架体系,目的在于指导框架准则的制定或应用。

一般认为美国fasb的sfacs最能代表概念框架项目。但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英国会计准则理事会(asb)、加拿大注册会计师会(cica)和澳大利亚会计准则委员会(aasb)也都了各自的概念框架,只是名称不完全相同:

1、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的概念框架称为《财务报表的编报框架》(framework for the preparation and presentation of financial statements,iasb framework) .

2、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的概念框架称为《财务报告原则公告》(statement of principles for financial reporting)。

3、加拿大注册会计师会(cica)称为“一般会计”(general accounting),分为:“财务会计概念”(financial statement concepts)61段和“财务报表编制的一般准则”(general standards of financial statement presentation)12段两部分。

4、澳大利亚会计准则委员会(aasb)称为《会计概念公告》(statements of accounting concepts, sacs)共4份,但也简称为“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

虽然各国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名称不尽一致,但其实质是相同的,即都是对财务会计和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涉及的一些基本概念进行研究,借以更好地指导会计准则的制定或会计实务,为其提供一个更一致的概念基础,并作为评估既有会计准则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指导发展新会计准则。具体而言,这些概念框架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共性。

第一,在概念框架的名称上,美国等国家把概念框架称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加拿大称其为“财务报告概念框架”,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称其为“编报财务报表概念框架”,英国则称其为“财务报告概念”。名称虽然不同,但这些概念框架都与企业财务报告信息的确认、计量与披露有关。

第二,各国会计界对财务信息使用者及其所需要的信息问题的认识虽然不完全相同,但大部分国家或会计组织都把投资者、债权人及其投资、信贷决策的信息需要作为财务报告的主要目标。

第三,在“安然事件”之前,似乎愈来愈多的国家或会计组织对财务信息质量特征的要求从“真实性”的“公允性”转向“决策有用性”。这一概念的转变将导致对传统单一的会计模式进行修正。在未来的财务报告中,不同的计量尺度和计量属性可能互相结合。

第四,许多国家和会计组织都把概念框架作为一份(或一系列)单独的会计文件而与会计准则分开。概念框架主要评价现有的准则并指导新准则的制定。在一般情况下,它并不用来直接规范会计实务。因此,绝大部分国家或会计组织都把概念框架置于会计准则体系之外,以便在发挥对会计准则的指导作用时,保持概念框架本身的独立性和灵活性。

然而必须承认,迄今为止,世界上至今还没有一份权威的概念框架能够充分地指导财务会计和财务信息披露准则的制定工作,许多会计与财务信息披露问题只能就事论事地加以解决。人们往往依据自己的概念框架对有关会计问题进行评论,而无法就许多基本问题达成共识。由于财务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和他们所需要的信息还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所有的概念框架虽然都列示了许多现有的和潜在的使用者及其所需要的信息,但对于财务会计报告应满足哪些特定使用者的需要或哪些方面的信息需要,还未达成一致意见。有关会计报表要素的确认、计量和披露问题等也悬而未决。总之,概念框架虽然在指导会计准则制定、促进财务报告理论与会计实务的发展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但它本身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步履蹒跚,不减世人美誉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由若干说明财务会计并为财务会计所应用的基本概念所组成的理论体系,是指导和评价会计准则的理论依据。一般认为,西方各国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始于20世纪的70年代。在此之前,无论是美国还是西方其他发达国家制定会计准则的理论依据,主要来源于会计职业团体及一些著名会计学家的有关专题研究报告。然而,进入70年代以后,传统的会计理论概念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原因是:

(1)传统的会计理论概念明显落后于客观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70年代以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经济生活中出现了许多新事物,给会计实务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如企业兼并、融资租赁、物价变动影响和国际结算等。因此,迫切需要许多新的会计技术方法和新的会计准则。

(2)传统的财务会计理论侧重于描述性,缺乏一套首尾一贯的理论框架。这样,与会计准则有关的一些重要的会计文献往往观点不一,甚至于相互抵触,从而导致会计实务的混乱,以及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准则和财务报告的严厉批评。正是为了解决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给会计实务带来的新问题,纠正会计实务中处理程序和处理方法上的不一致或出现的分歧,为进一步发展会计准则提供一个具有充分说服力的理论依据, fasb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率先展开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并将其研究成果陆续以《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等文件形式予以。随后,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的会计职业团体和iasc也都先后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进行了研究,并了一系列阐述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重要文件和报告。

尽管如此,当时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普遍认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在建立和完善会计准则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一,可以保持会计准则相关文件和内在逻辑的一致性,避免不同准则之间的矛盾或冲突,保证会计准则体系的完整性和缜密性。

第二,能减少准则制定过程中由于个人偏好或不同学派之间的“门户之见”,以及“长官意志”等各种人为因素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而保证会计准则的科学性。

第三,可用来评估已的会计准则,既可据以对原准则做出修订和完善,给新会计准则的制定指明方向,而且还弥补准则中的某些缺陷,对重大会计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第四,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更好地理解财务报告所提供信息的目的、内容、性质和局限性,使其能据以做出恰当的分析判断和正确的经营决策。

第五,通过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既可充分肯定传统会计理论中仍然适用的合理部分,又能及时展示社会经济环境变动情况下会计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从而不断地推动会计理论研究向纵深发展。

在这些高度评价概念框架的文献中,以fasb的观点最具代表性,fasb认为概念框架主要在以下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①它能够为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在制定和评估会计准则时提供指南,以保证会计准则的一贯性和系统性。②在缺乏权威性文件的情况下,它能够为人们分析新的或正在出现的财务会计和报告问题提供参考依据。③在编制财务信息时,为会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提供理论依据。④由于概念框架能够促进会计准则的一贯性与会计实务的合理性,它可以提高财务报表的可比性,促进使用者对财务报表的了解并增强使用者的信心。

总之,概念框架是会计理论与实务有机结合的一个典范。一方面,概念框架的许多内容来源于对实践的归纳、总结,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另一方面,对会计理论来说,概念框架比较具体,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因此成为理论与实践的连结点。

比较各国发展概念框架项目的历史,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在这些国家会计标准体系的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可大体总结如下:

第一,可以保持会计准则相关文件和内在逻辑一贯性,缩小不同准则之间的不一致或冲突,限制实务中相同交易的多种处理方法和程序,提高会计准则的规范化。

第二,可以帮助会计信息使用者更好地理解财务报告所提供信息的目的、内容、性质,据以做出恰当的分析判断和正确的经营决策。

第三,可以给会计准则的制订及重大会计问题的解决提供方向,而且,它还能减少准则制订过程中的个人偏向,抵制不同利益集团的政治压力。

第四,有利于会计理论的发扬光大和观念更新。概念框架既充分肯定了传统框架理论中可以继续适用的合理部分,又努力反映社会经济环境变动情况下会计理论或基本概念的相应转变与发展。

登陆中国,终成大势所趋

我国关于会计准则的广泛介绍和普遍争论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尤其是近十年,《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和一系列具体会计准则的公布和实施,使我国的会计标准在会计要素定义、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财务报告体系等重大方面基本实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的一致或协调。尽管如此,笔者认为就目前我国已经的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特别是《企业会计准则》(1992)和《企业会计制度》(2001)来看,由于本身存在缺乏严谨的理论基础、未形成严密的逻辑体系、缺乏广泛的适用性、概念框架与会计准则的功能混用等问题,还不能承担起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功能责任,而且也不符合国际上一般将概念框架单独制定公布的通行做法。为此,我国有必要将会计的基本概念从准则或制度中分离出来,独立地制定并公布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中国加入wto以后,市场的开放、非歧视和公平贸易原则的实施等带来经济贸易的高度自由化,使会计面临的环境更加自由、开放和复杂。中国将进一步融入到市场经济的国际大家庭中,公平、诚信等将成为市场经济运行的必备法则,中国经济将成为世界经济的一部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以往推动中国会计国际化的因素,将以新的力量和新的方式,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它使中国会计国际协调面临更深刻的挑战。用一个既具有中国特色又符合国际惯例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来指导和规范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已是大势所趋。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最早是由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提出的,指一个由相互联系的目标和基本原则构成的有内在逻辑性的体系。这个体系能导致前后一致的会计准则,并指出财务会计与财务报表的性质、作用和局限性。自1973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成立的由罗伯特。特鲁布罗德负责的 “财务报表研究小组”,发表《财务报表的目标》的研究报告以来,在此基础上,fasb已经陆续了7辑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内容涉及会计目标、会计要素、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确认与计量等。目前,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西方发达国家也都建立了各自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虽然名称不尽一致,但其实质是相同的,即都是对财务会计和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涉及的一些基本概念进行研究,借以更好地指导会计准则的制定或会计实务,为其提供一个更一致的概念基础,并作为评估既有会计准则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指导发展新会计准则。可以说,现代西方会计理论研究是以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为中心的。在国际会计趋同的今天,各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必须奠定在大致相同的概念基础之上,否则概念基础不一致将给会计准则和会计的国际化带来诸多障碍。而我国正处在会计准则建设和会计理论完善的最佳时期,因此,尽快构建和完善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乃当务之急。

1、是我国会计理论和实务发展的内在要求。会计理论作为一个理论体系,应该具备一个包括目标、原则、要素和要求在内的逻辑一致的核心子系统。它反映会计理论的研究成果,并指导会计实践,应该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稳定性。

2、我国的会计准则存在缺陷,还难以担此重任。我国对财务报表的要求散见于准则、制度和相关法规中,缺乏系统性。而且我国的基本会计准则是1992年制定的,还带着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与16项具体会计准则所运用的基本概念和原则也不协调。因此,将基本的概念、原则等纳入cf保证其相对稳定性,并在制定具体准则时与之保持一致是更好的选择。

3、符合国际会计标准趋同的大趋势。会计国际化已是大势所趋,为了增强可比性,作为财务会计基础的基本概念和原则等首当其冲应该实现与国际惯例的协调。各发达国家都已建立了较为完备的cf,我国也应该借鉴其成功经验,尽快构建起财务会计基本问题的系统框架,这是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的重要步骤。

健全中国会计准则体系必须解决两大方面的问题:一是构建中国会计准则体系的理论框架,该理论框架由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和准则-环境理论两部分组成;二是通过比较和实证研究,提出建立和完善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具体对策,供有关部门决策参考。

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范文7

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了由1项基本准则与38项具体准则构成的完整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以下简称基本准则)在整个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属于最高层次,对各项具体会计准则起着统驭作用。目前,我国虽然还未明确颁布概念框架性质的公告,但很多学者认为,2006年2月15日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以下简称新基本准则)是我国现阶段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笔者认为,虽然我国新基本准则和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在准则制定过程中,有着相似的作用,但新基本准则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毕竟不同,通过基本会计准则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比较,笔者试着对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的构建提出观点。

一、会计准则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关系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也称财务会计概念结构(英文为cf),是指一套可用来并评价会计准则的基本理论框架。概念结构是由相互关联的目标和基本概念所组成的逻辑一致的体系,这些目标和基本概念可用来引导首尾一贯的准则,并对财务会计和报告的性质,作用和局限性做出规定。笔者认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实质上就是一些财务会计最为基本的概念,他们相互关联,形成一个完整的框架体系,目的在于指导会计准则的制定或应用。研究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意义在于:

(一)可以为制定会计准则提供理论基础。会计准则是现论体系的核心内容,要使准则与会计理论其他要素前后一致,形成一体,并且保持会计准则的有用性和相对稳定性,必须系统、全面地研究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二)可以抵制准则制定过程中各利益集团的压力。由于会计准则的制定具有一定的经济后果,有人甚至认为具有宏观影响,准则制定过程被认为带有政治色彩或是一个政治化过程。因此,制定出规范化的cf,可以有效地帮助制定机构保持中立,保证准则的技术性、理论性和民间性,保证会计准则体系的完整性,抵制外部利益集团的压力和干涉,提高会计准则的公认性。

(三)可用来评估已经的会计准则。据以对原准则做出修订,又可为新会计准则的制定指明方向,弥补准则中的某些缺陷,而且还可以为重大会计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上的支持,为尚无正式准则规范的业务提供原则性指导。

(四)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更好地理解财务报告所提供信息的目的,内容,性质以及局限性,据以做出恰当的分析判断和正确的经营决策。

(五)有利于对会计理论诸要素进行科学的界定。把握准则内涵和外延,便于人们准确地掌握和运用,促进会计理论各要素规范化,并根据不断变化,丰富与发展会计观念,以适应环境变化的需要。

(六)有利于现代会计理论的深入发展和观念更新。通过cf的研究,既可充分肯定传统会计理论中仍然适用的合理部分,又能及时展示社会经济环境变动情况下会计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从而不断地推动会计理论研究向纵深发展。

(七)可以节约准则的制定费用。cf可以为准则的制定指明方向,减少中间环节,同时可以相对减少准则文告的数量和复杂性。

二、基本会计准则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不同

(一)从我国基本会计准则的适用范围看,虽然说它适用于我国境内的所用企业,但在实际运行中越来越凸显出缺乏调整力度的问题。许多企业的会计人员感到无所适从,cf作为评估、理解和发展具体准则的理论依据,不存在适用范围问题。

(二)基本准则侧重于基本会计概念的简要描述。一般是粗线条、抽象化的,有的条款不可避免让人一时难以理解和接受,而概念框架则可以对这些概念所隐含的一些重要理论问题加以充分论述和详细说明,即使一些深奥的理论问题,也会变得容易理解。

(三)概念框架的构造方法一般可分为“描述法”和“约定法”两种。目前较为流行的是“约定法”。我国会计准则从形式上看似乎是“约定法”,但实质上基本会计准则为遵循严格的演绎推理过程,很难找到上述的演绎轨迹。

(四)基本会计准则的作用范围有两个:直接规范会计实务,指导会计制度的制定,这与一般概念框架所设定的用途大相径庭。cf的主要作用在于,评价现有的会计准则,指导未来的会计准则。但只有当出现任何权威性准则公告都未曾规范的新问题时,概念框架才可以为这些问题的处理提供参考。

(五)概念框架的界定是会计信息系统中最基本的问题,这些问题与系统所处的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以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为例,西方发达国家有着发达的资本市场和以股份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为促进资本市场有效配置,准则的制定针对的是以投资者、债权人为主体的企业外部信息用户。基本准则将财务信息界定为政府,企业外部的有关方面及企业内部管理部门,其所界定的目标具有自己的特色,但与目标相关的一些基本原则又是西方的,整体上缺乏系统性。

(六)以准则的形式表达会计基本理论,也会使基本准则与具体会计准则之间的重复、矛盾难以避免,这在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和已经的具体会计准则中已经屡见不鲜。而以cf取代基本会计准则,既可以摆脱当前企业会计准则不伦不类的尴尬境地,又能解除会计实务界无所适从的困惑。

因此,笔者认为,作为指导会计准则制定的会计理论的概念框架,旨在指导未来会计准则的制定即并非是对现行的会计实务处理的归纳与描述。理论研究应当具有前瞻性,不能因为基本会计准则可以发挥财务概念框架的作用或者因为会计实务的不成熟而推迟概念框架的构建。

三、我国基本会计准则的创新与我国cf构建

新颁布的基本会计准则的特色主要体现在:阐述了会计基本假设和会计目标,将其作为我国新基本准则的逻辑起点,在深入考察我国经济环境的基础上,科学而清晰地界定了会计信息可靠性与相关性的关系,创新性地定义了会计要素,使所有会计要素有机相连,并把会计要素的定义同确认结合起来。笔者认为,从我国新的基本会计准则内容来看,我国cf的构建有着三个特色部分,其中之一是以国际化研究和原则为导向,以会计目标和会计环境为逻辑起点,会计要素以国际标准进行确认。

因此,笔者认为,我国的cf应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主要包括会计目标、会计环境和会计假设;第二层次主要包括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和财务报表的基本要素;第三层次主要包括财务报表各要素的界定、确认、计量和报告。

(一)cf的逻辑起点

笔者认为,在我国新基本会计准则中,应将会计目标作为我国构建cf研究的逻辑起点。关于对会计目标的定位,则既体现了“受托责任观”,又体现了“决策有用观”,是对二者的有机统一。

会计目标是会计环境对会计提出的客观要求;是会计实践与会计理论的连接纽带;是会计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而会计目标是具体的,能推导出其它要素理论;同时会计目标在一定时期是相对稳定的。因此,以它作为逻辑起点构建的cf是比较稳定的。

(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我国新基本会计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由此可以发现,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方面,正由传统的以可靠性为主体,向以可靠性与相关性并重的方向转变,这与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并重的会计目标是一致的。

笔者认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包括会计信息内容质量和会计信息表述质量两部分。财务信息内容质量在会计目标的指引下,由可靠性和相关性两个主要质量、可理解性与可比性两个次要质量构成。

(三)会计要素

会计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在《基本准则》中,明确资产的确认在满足定义的前提下,还要同时满足:

1.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2.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否则不能作为资产列入资产负债表。相应地,将负债的确认标准明确为符合负债定义的义务,同时满足:

1.与该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

2.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在所有者权益和利润要素中分别考虑了利得和损失因素,即考虑了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和损失。重新规范了收入和费用的定义,特别是在收入要素确认标准中体现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即“收入只有在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从而导致企业资产增加或者负债减少且经济利益的流入额能够可靠计量时才能予以确认”。

从上述几个方面来看,新准则对会计要素的规范,充分体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即会计要素确认标准的国际性。

会计要素的确认,主要解决四个问题,会计应否确认某一会计事项。根据和何种具体确认标准判定确认的范围,会计何时确认该会计事项,会计如何确认及会计确认的基础。笔者认为:目前关于会计确认内涵的解释,扩充其外延,并细化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标准,将财务报表之外的一些信息揭示也纳入确认的范围。此外,其他财务资料的量化也应该认为是确认。当然这样做,就必须修改当前关于确认的含义和标准,并区别表内确认与表外确认以及确认与非确认新的界限。

(四)会计计量

会计实务中衍生的计量属性主要有: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和公允价值,用于指导和评估会计标准的世界先行cf没有系统地体现公允价值。这是一大缺陷,公允价值计量既有相关性,又具有合理的可靠性,我国新基本会计准则正是基于这一点的考虑,才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五)会计准则制定模式

国际上已经有的概念框架中没有对此作出明确的规定,而是体现在一系列的具体准则中,但这是一个应该在概念框架中明确的内容,我国cf应规定采用“原则基础导向为主,规则基础导向为辅”的会计准则制定模式。

(六)财务报告

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范文8

关键字 财务会计 概念框架 中国特色

一、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引论

在国际会计趋同的今天,各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必须奠定在大致相同的概念基础之上,否则,概念基础不一致将给会计准则和会计的国际化带来诸多障碍。

目前,我国完整的会计概念框架体系尚未建立,对财务会计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还缺乏深入的认识,造成我国会计准则不是建立在一个规范的基础上,并给会计的国际协调带来障碍。因此,尽快构建和完善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乃当务之急。

二、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涵义及作用

(一)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涵义

财 务 会 计 概 念 框 架最早出现于1976年 12 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公布的《关于企业财务报表目标的暂行结论》、《财务会计和报告概念结构:财务报表的要素及其计量》和《概念框架研究项目的范围与含义》等3个文件中。

对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问题,不同的国家、组织机构或学者有不同的理解。目前较流行的是 FASB 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定义: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由相互关联的目标和基本概念所组成的逻辑一致的体系,这一体系能引导出前后一贯的会计准则,并对财务会计和报告的性质、作用和局限性做出规定。

(二)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作用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主要明确财务会计中一些基本概念,它以会计目标为逻辑起点,通过对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记录等的研究,形成一个内在一致的理论体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它能够为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在制定、评估和修订会计准则时提供指南, 以保证会计准则的一贯性和系统性。

(2)在缺乏权威性文件的情况下,它能够为人们分析新的或正在出现的财务会计和报告问题提供参考依据。

(3)在编制财务信息时,为会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提供理论依据。

(4)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更好地理解财务报告所提供信息的目的、内容、性质和局限性,使其能依据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做出恰当的分析判断和正确的经营决策。

三、中国特色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烙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具体表现为:(1)法律地位的中国特色;(2)制定机构的中国特色。

(一)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法律地位的中国特色

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在会计理论体系中的地位不一样,各国的CF具有不同的法律地位。

在美国,概念框架是由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的,不是美国的GAAP, 不具有约束力,它仅仅是一个理论基础,游离现行法律体系外。

在我国2006年2月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特别强调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定位,明确指出“企业会计准则包括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具体准则的制定应当遵循本准则。”可见,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对各项具体准则制定起统驭作用,属于准则体系中的最高层次。

概念框架法律地位制度最优形式是能够最大限度保证会计准则概念依从性的制度安排。会计准则对概念框架的遵从主要通过概念框架的法律地位来保证,法律地位越高,会计准则与概念框架一致性程度也越高。因此,将概念框架定位于会计准则体系组成部分的制度安排在指导和评估会计准则方面所获得的制度收益要大于将概念框架作为指导性规范的制度安排所获得的制度收益。

(二)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制定机构的中国特色

究竟由政府还是由企业来制定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取决于以下几方面考虑:

(1)财务概念框架的性质。确定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制定机构时,先要明确其性质。理论界普遍认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一个内在一致的理论体系,通过它的制定可以向社会各界表明会计准则制定的科学性、完整性以及理论化。显然这种理论体系,由研究会计理论的专家组成的专门队伍制定要比政府制定更能胜任。

(2)民间职业团体的力量。在美、英等发达国家会计职业有着悠久的历史,经过多年发展拥有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和权威的民间团体,这些民间团体具有承担制定会计准则的重任。然而与美国相比,在我国不具备美国那么强大的会计民间团体,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是财政部会计司,会计职业团体没有单独制定准则的经验,不过是参与准则的制定而已。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制定自然也不可效仿美国的做法,而是要结合我国实际国情。

四、我国现阶段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不足之处

通过与国外成熟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对比,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现阶段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还有一些缺陷。

(一)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未划分层次

美国、英国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都是不但提出了:“为了实现会计目标而需要的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而且对众多的质量特征划分了层次或主次或类别。”而我国新的基本准则在第二章中虽然提出了八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但并未对其分类分层。这很大程度上和我国现阶段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以法规形式表述有关。采用法律条文的形式,这些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只能采用罗列式表述,而不太可能采用国外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层次结构图。其结果是,不便于阅读者理解这些质量要求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二)会计计量缺乏实质内容

新的基本准则作为我国现阶段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对于会计计量属性的运用是这样规定的:“企业在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报于会计报表及其附注(又称财务报表)时,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计量属性进行计量,确定其金额。”“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这说明新的基本准则虽然提出了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五种计量属性,但实际上并没有对具体准则和会计处理中如何恰当运用各种计量属性给出指导意见。

(三)财务信息列报未对披露作详细规定

财务报告作为会计信息系统的最终产物,是财务会计的核心,是一个完整的概念框架所必须包含的内容。我国吸取了美国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构建概念框架时的经验教训,将财务信息的列报纳入新的基本准则中,保证了我国现阶段的概念框架的完整性。

财务报告包括财务报表、报表附注和其他财务报告。其中,财务报表是通过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得到的,报表附注和其他信息属于披露的范围。确认和披露都是财务报告的表述方式,但是作为我国现阶段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新的基本准则对披露的关注还不够,并未对披露的问题做出详细的规定。

五、发展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建议

(一)加大会计基础理论研究力度

我国现阶段构建概念框架选择“两步走”的形式转换策略,而非一步到位,其根本瓶颈在于概念框架理论研究的不足。为此,理论界要加大研究力度,积极寻求符合我国会计环境的概念框架。准则制定部门应积极推动相关理论研究的公开讨论,在逐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相应的备忘录,有序推进概念框架的理论研究,为形成共同的会计理念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将上述研究成果加以集中整合,形成中国的概念框架草案。随后组织专家、学者、政府部门、业内人士就草案展开深入交流与对话,形成概念框架的征求意见稿。最后,就征求意见稿广泛征求各方意见,最终形成符合中国会计环境的概念框架。

(二)加深公众对基本准则的理解

虽然目前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以会计法规的形式存在,但除了这种表现形式外,准则制定部门和会计学术界仍有较大的伸展空间和多种具体表现形式来缓解概念框架形式转换所带来的内在冲突。比如,在新的基本准则后,发行相应的“应用指南”和“基本准则讲解”,为每一个对会计特别是对基本准则感兴趣的人士讲述基本准则背后所隐含的会计理念。此外,中国会计学会、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等学术和职业组织也可以印发有关“基本准则修订的背景、重点及其理论说明”的单行本,让会计职业界人士更好地理解新的基本准则的实质性目标,发挥其充当概念框架的积极作用。

(三)重视修订的动态化

由于概念框架理论研究的不足,我国基本准则的修订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更好地发挥其概念框架的实质性作用,基本准则必须随着概念框架理论研究的发展和会计共识的渐次形成进行积极的修订。当概念框架理论研究取得全面突破时,才能够实现第二步转换――出台概念框架理论性权威文件。

参考文献:

[1]葛家澍.建立中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总体设想[J].会计研究.2004.1.

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范文9

关键词: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会计准则

一、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由来及作用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也称财务会计概念结构,是由若干说明财务会计并为财务会计所应用的基本概念所组成的理论体系,是指导和评价会计准则的理论依据。西方各国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始于20世纪的70年代。在此之前,无论是美国还是西方其他发达国家制定会计准则的理论依据,主要来源于会计职业团体及一些著名会计学家的有关专题研究报告。然而,进入70年代以后,传统的会计理论概念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原因是:(1)传统的会计理论概念明显落后于客观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70年代以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经济生活中出现了许多新事物,给会计实务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如企业兼并、融资租赁、物价变动影响和国际结算等。因此,迫切需要许多新的会计技术方法和新的会计准则。(2)传统的财务会计理论侧重于描述性,缺乏一套首尾一贯的理论框架。这样,与会计准则有关的一些重要的会计文献往往观点不一,甚至于相互抵触,从而导致会计实务的混乱,以及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准则和财务报告的严厉批评。正是为了解决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给会计实务带来的新问题,纠正会计实务中处理程序和处理方法上的不一致或出现的分歧,为进一步发展会计准则提供一个具有充分说服力的理论依据,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于70年代中期率先展开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并将其研究成果陆续以“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等文件形式予以。随后,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的会计职业团体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也都先后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进行了研究,并了一系列阐述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重要文件和报告。实践证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在建立和完善会计准则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可以保持会计准则相关文件和内在逻辑的一致性,避免不同准则之间的矛盾或冲突,保证会计准则体系的完整性和缜密性。?

2?能减少准则制定过程中由于个人偏好或不同学派之间的“门户之见”,以及“长官意志”等各种人为因素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而保证会计准则的科学性。?

3?可用来评估已的会计准则,既可据以对原准则做出修订和完善,给新会计准则的制定指明方向,而且还弥补准则中的某些缺陷,对重大会计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4?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更好地理解财务报告所提供信息的目的、内容、性质和局限性,使其能据以做出恰当的分析判断和正确的经营决策。?

5?通过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既可充分肯定传统会计理论中仍然适用的合理部分,又能及时展示社会经济环境变动情况下会计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从而不断地推动会计理论研究向纵深发展。?

二、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与《企业会计准则》

我国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起步较晚,会计准则的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从目前的会计准则体系来看,它是由1992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和1997年起陆续公布的具体会计准则两部分构成。前者又称基本会计准则,是制定具体会计准则所依据的基本会计规范,就其功能来说,类似于西方国家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后者即为国际会计惯例所指的会计准则。这种将会计准则所依据的理论体系,没有采取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形式,而是采取基本会计准则形式的做法的确值得探讨。笔者认为,我国具体会计准则的理论依据应采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形式。主要理由是:(1) 基本准则一般是粗线条、抽象化的,侧重于对一些基本会计概念的简要描述,有的条款不可避免让人一时难以理解和接受;而概念框架则可以对这些概念所隐含的一些重要理论问题加以充分论述和详细说明,即使一些深奥的理论问题,也会变得易于理解。(2)我国的基本准则是会计准则的组成部分,具有强制性,是以行政命令的方式进行会计理论说明,虽然可以回避概念之争,但由于不可能有充分论证,容易让人误解为以“长官意志”代替学术争鸣;而概念框架只是制定和理解会计准则的理论指南,是独立于会计准则的理论体系,并不具有强制性,实际上,建立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过程,也就是对有关的会计基本理论问题进行充分论证并指明主流观点的过程。(3)以准则的形式表达会计基本理论,也会使基本准则与具体会计准则之间的重复、矛盾难以避免,这在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和已的具体会计准则中已经屡见不鲜;而以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取代基本会计准则,既可以摆脱当前《企业会计准则》不伦不类的尴尬境地,又能解除会计实务界无所适从的困惑。(4)从国际会计惯例上看,美、英等西方发达国家,以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都是把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独立于会计准则予以,这种成功的经验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在探索建立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问题上,有的同志主张将《企业会计准则》修改完善,不搞另起“炉灶”。对此观点,笔者不能苟同。不能否认,《企业会计准则》的出台,对于推动我国会计准则的建设,加快传统会计向国际会计惯例靠拢的步伐,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从时代背景上来分析,当年以基本会计准则的形式表达会计的基本理论问题,要比采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形式效果好。毕竟当时国人中懂西方会计的较少,能理解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涵义的更是寥若晨星,而一场疾风暴雨式的会计改革又势在必行,在这种条件下,也只有用基本准则的形式进行会计理论的说明,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时至今日,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不但会计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经过近10年会计改革风雨洗礼的我国会计理论和实务工作者的素质更是今非昔比,加之由于《企业会计准则》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其内容大部分亟需修改,此时,废止《企业会计准则》,以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取而代之的时机,应该说已十分成熟。?

三、构建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设想

1?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基本内容

借鉴西方已取得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可包括以下基本内容:?(1)会计本质。会计本质是会计理论体系中最基本的概念,应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首先予以明确。西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之所以没有会计本质的论述,可能是因为在西方国家,“信息系统论”已得到会计界的普遍认可。我国的情况则有所不同,关于会计本质的认识,会计界至今尚未达成共识。无论是“信息系统论”,还是“管理活动论”,都未得到普遍认可。(2)会计基本假设。对于会计基本假设,西方往往在公告的背景资料中结合会计环境进行简单的提及,未进一步深入地加以阐述。但实际上,会计假设是基于外部环境不确定性而提出的,是会计核算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它又包括基本假设和技术假设两个层次的内容。其中,基本假设对财务会计具有全局性的重大影响,必须列入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之中。(3)会计对象。西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只对会计要素进行详细论述,对会计对象不涉及。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陷。会计对象一直是我国会计界争论的热点话题,将其列入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原因在于:会计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财务报表设置哪些要素,设置多少个要素,这都必须限制在会计对象的范围内,受到会计对象的制约,如果只提会计要素不谈会计对象,即会计对象不明确,要素的设置就会失去客观的依据,则难以保证其合理性。(4)会计目标。对于会计目标,西方各国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都立足“决策有用观”。事实上,无论是“决策有用观”还是“受托责任观”,都各有其存在的特定经济环境。“决策有用观”适宜于资本市场高度发达并在资源配置中占据主导地位的经济环境;而“受托责任观”则适合于委托方和受托方可以明确辨认,资源的委托与受托关系不是通过资本市场而是直接往来形成的经济环境。由于我国的资本市场尚不十分发达,企业大量资本的取得,主要采用直接投资的方式,国家作为委托方仍然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所以,将我国会计目标定位于“受托责任观”是比较恰当的。(5)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是通向会计目标的桥梁。会计目标定位于“受托责任观”,决定了我国会计信息的首要质量特征应是可靠性而并非是相关性。此外,关于会计要素的定义,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以及财务报告等问题,均应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加以阐明。?

2?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制定机构及名称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与会计准则应由同一机构来制定及,这一点似乎已为我国会计界所普遍认可。从西方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概念框架与会计准则的制定任务大多由民间团体来承担,但按照我国的市场经济环境和现实条件,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与会计准则则应由政府部门即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及。原因是:(1)我国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是公有制为主体且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这就决定了国家是我国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而由政府部门来制定会计准则,则是满足国家宏观经济决策需要最为直接的手段。(2)在我国,只有政府才有能力协调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会计准则不是一种纯粹的技术手段,不同的准则将生成不同的会计信息,从而影响到不同主体的利益。在我国,至少到目前为止,任何一个民间团体都不具备协调会计准则经济后果的能力。?废止《企业会计准则》,而由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取而代之,还要涉及到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名称表达问题。西方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称谓不尽相同,如美国称之为“财务会计概念报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称之为“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考虑到既要为我国广大会计工作者所普遍理解和接受,又能体现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与会计准则的关系,还要反映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本质,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可以“会计准则的理论框架”或“会计理论框架”的名称来表达。??

参考文献:

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范文10

[关键词] 认知语言学 大学英语教学 改革 启示

认知语言学是近几十年来国际语言界新兴的语言研究学科,它是心理学与语言学相结合的一门新兴学科。它的范畴化与原型理论、意象图式、概念隐喻、象似性和家族象似性等理论揭示了语言事实背后的认知规律,为语言习得与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清晰的理论依据。

一、认知语言学的主要理论

认知语言学是认知学与语言学的交叉学科,研究语言与人的认识规律之间的关系。认知语言学的“认知”,是人感知世界和对世界的万物形成概念的方式,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经验。认知语言学就是以此为基础的语言研究。认知语言学的主要理论是范畴化与原型理论、意向图式理论、概念隐喻理论、相似性理论。

1.范畴化与原型理论

范畴是人的思维对客观事物共性特征的一种概括。即事物在人类思维过程中的认知归类,以及人对客观事物进行分类的认识过程。范畴划分是一个概念形成的过程。每个概念都有一个相应的范畴。人类面临纷繁芜杂的世界,人们要从千差万别的事物中找出相似性并据此对事物进行分类,这个过程就是范畴化。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中的各个单位范畴和人所建立的大多数范畴一样,都是非离散性的,其边界是不清楚的,范畴成员之间未必具有充分必要的共同特征,它们只是在某些或一组属性上具有相似性而归入某范畴,范畴成员之间的地位并不平等,即成员资格有等级之分。事物的范畴化一般可分为上级类、基本类和下级类三个层次。一般而言,人的思维是在基本范畴层次上进行的。人类认识外部世界也是从事物的基本范畴开始的。而相应地,语言中的词汇就可以分为上位词、基本范畴词和下位词,基本范畴词具有最突显、最重要的地位。基本范畴词汇在言语交流中经常用来指称事物,在感知上具有总体的形状和单一的心理影象,且具有易辨认的特征。在词典编纂中它一般充当定义词语来用,具有激活程度较高和较易学得等特点。如building、house、hut三个词中,house是使用频率最高和最为中性的词,它涵盖了所有属于“房子”范畴的大部分知识。

语言中的基本词汇是以无限的方式互相联系的,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原型范畴理论为外语词汇教学提供理论依据。因为词汇的习得也有一定的顺序(即由基本词汇向其它层次范畴词汇的过度),基本范畴词汇大多数基本常用词汇、词形简单且音节少、构词能力强,因此可以在其基础上利用各种手段组合其它词汇,如:man 可以和其它词构成许多复合词----woman,chairman,human等,我们不必记住所有词汇的意义,而可以根据不同语境考察其基本意义举一反三。

2.意象图式理论

认知语言学中的意象概念是为了描写语义结构以及与语义相关的句法结构并把它们区分为不同的层次。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类的大脑通过意象联想,建立关于外部世界的投射世界、形成系统概念并在概念之间建立其逻辑联系。这就是人类认知能力。由于这种意象来源于人们的经验,认知语言学也被称为经验主义语言学。图式是结构化的意象,是人们形成概念范畴的基本途径,是组织思维的重要形式,是人们获得意义的主要方式。当一个概念被映射到另一个概念时,意向图式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当人们对范畴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形成稳定的模式。可以用具体的意象来隐喻抽象的意象范畴。这个过程也即图式化过程。它是人类认知系统中联系抽象关系和具体意象的组织结构,其形成过程依赖人类的经验和知识的积累。具体的说,我们对世界的各种复杂关系的认识来源于自身的生活体验。我们通过现实世界的自身体验形成基本的意向图式,然后用这些意向图式组织比较抽象的思维,逐步形成语义结构。意向图式有两个特点:(!)它可以用简图表示,简图有助于记忆和有关的语言表达。(2)意向图式是语域的一种。语域是刻画语义单位或概念特征的认知语境。意向图式还具有正负特征,在表达隐喻意义时呈现出肯定和否定意义。意向图式即有静态,也具有动态本质,因为绝大多数意向图式既表示一种状态又表示一种过程。意向图式的转变是指人们利用意向图式进行概念化的过程中注意焦点的变化。

3.概念隐喻理论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指人们日常生活和日常表达中的一种无意识思维方式和认识世界的途径,人们通常把比较熟悉和具体的概念域映射到不太熟悉和比较抽象的概念上,目的是为了对后者的理解。这种从一个概念域向另一个概念域结构映射就是概念隐喻。概念隐喻是人类对抽象范畴进行概念化的重要认知工具。隐喻的本质是一种认知现象,是认识新概念、表达新思想、创造新意义的主要方法。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整体上是一个隐喻性质的符号系统,从本质而言,语言本身就是隐喻的。概念就是隐喻的结构化,行为是隐喻的结构化,那么,语言就是隐喻的结构化。隐喻不仅仅是语言现象,人类的思维也建立在隐喻之上。隐喻理论不仅可以解释语言现象,而且可以解释概念的形成、思维的过程、行为的依据等人类心智的本质特征。概念隐喻还认为,隐喻是所有哲学的基本特征。有了概念隐喻,我们才能正确地理解抽象的概念域,才能知道抽象的语义主要是以空间概念为基础跨域隐喻而形成的。

例如,如果学生掌握了”Tim is money”时间被视为金钱一样宝贵的东西,就可以理解永于谈论money的词语都可以用于time例如下面的句子:

This gadget will save you hours

I don’t have the time to give you.

How do you spend your time these days?

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范文11

【关键词】素质教育 大学物理课教学 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一、素质教育

对于什么是素质教育,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理解。从广义的方面来说,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和培养国民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国民教育体系及相关模式。从狭义的方面来说,指国家通过对全体学生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方面的全面教育,以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技术素质为宗旨,以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的学校教育体系及相关模式。其中,狭义素质教育的内容是以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主的,包括全部生存素质和发展素质在内的全部素质。

二、大学物理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物理学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门基础课程,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了国内外专家和学者的重视,大学物理课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越发的突现出来。“大学里的物理课绝不仅仅是物理知识的教育,更不是主要为专业课服务的,我们认为,物理学是整个自然科学的基础。对于任何专业,大学基础物理课的目的,都是使学生对物理学的内容和方法,工作语言、概念和物理图象,其历史、现状和前沿等方面,从整体上有个全面的了解。这是一门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基础课。”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可概括为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依据这一人才观,我们从人才的整体培养目标出发,把物理学教育的作用或功能确立为三个层次:一是直接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念,这是一种“即效作用”,是物理教育的必经之路。二是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开发思维,激发创造精神,这是一种“中效作用”,是物理教育的主要任务。三是培养学生的科学品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物理教育永恒的主题。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物理教学对素质教育的作用可以相应的分为三个方面。一是通过直接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念,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二是培养学生科学能力,开发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三是通过学习物理学的先哲们在探索物理学时不屈不挠的精神,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三、大学物理课中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学习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1.物理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才是构成大多数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非物理专业的学生来说,不可能去花费大量时间去学习大量的专业物理的知识,而物理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才是构成他们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掌握物理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才能更好的认识世界中的各种物理现象,提高公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也才有可能更好的改造世界。正如美国科学促进协会《2061课题:一切美国人的科学》一书中所说“除非一般公众变得懂得科学、数学和技术,并且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科学和技术的提高生活水平的潜力是发挥不出来的;如果人们不具备科学素养,一个更美好的世界的前景是没有指望的。”要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对物理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

2.注重大学物理课中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学习,对培养大学生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都有重要意义。在实际生活中物理问题往往都是复杂的,是由多个简单的物理问题组合而成的。只要真正掌握了物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才能把复杂的物理问题分解成简单的物理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这正是在实际的实践过程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和实际的社会生活中解决任何复杂问题的过程完成一样。都是通过分析,把复杂问题还原成一个个最最基本的简单问题后再来解决。这些最最基本的问题弄懂了解决了,复杂问题也就解决了。如果完全套用前人经过分析计算得到的现成公式则起不到这个锻炼的过程。而且如果对物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理解不准确,直接套用公式也极易犯错误。我们只有真正对物理基本概念理解了,才能够通过分析具体问题,发现在这个实际问题与公式中的情况是不同的,不能直接套用公式。而需要运用透射系数的定义重新计算,解决这个实际问题。而这个过程中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一个很好的锻炼。

四、当代大学生不注重物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学习的原因

当代大学生在大学物理课的学习中,不论是非物理专业的,还是物理专业,都普遍存在以为背会一些公式和定理就学会物理学了的现象,遇到问题时就生搬硬套。造成这一现象是有其原因和背景的:一是物理学本身特点引起的。物理学是对世界上各种物理规律的总结,存在许多定理、定律。有些定理推导过程复杂,而结论却比较简单,容易记忆。二是社会原因。近几年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大学本科教育已经飞速发展,研究生教育也大步提高。大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严重,逐渐形成了以做题、解题为目的的学习。背公式定理能够迅速解题,因而背公式、记定理、套数据就成了学生们物理学习的捷径。

五、在大学物理课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学习,发挥其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1.完成两个转变和两个结合

一要完成以教师为重心向以学生为重心的转变,做到教与学的和谐与结合。二要完成以传授知识为目的向以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的转移,努力做到传道授业解惑与全方位的素质培养相结合。完成这两个转变和两个结合是发挥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学习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的关键。完成这两个转变和两个结合就是要教师在交给学生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基础给学生留出充分的发挥空间,自己去推理得出结论,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进一步改革非物理专业大学物理课教材

进一步改革非物理专业大学物理教材,突出物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尤其是最新概念理论,进一步减少公式的推导过程。这样可以增加教材的可读性、易学性,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让学生都能了解最新科学动态。

参考文献

[1]娜日娜.论非物理类理工科专业大学生的物理素质教育.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范文12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宗成庆研究员编著的《统计自然语言处理》一书于2008年5月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属于中国中文信息学会组织编写的“中文信息处理丛书”中的一本。

《统计自然语言处理》是宗成庆研究员在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讲授“自然语言理解”课程时使用的讲义的基础上编写完成的,历时三年多。该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自然语言处理的基本概念、理论方法和最新进展,尤其是近年来国际流行的基于统计机器学习的自然语言处理方法,对近年来国内外一些经典的论文,包括国际计算语言学年会(ACL)的最佳论文,给予了详细介绍。作者在该书中充分利用已取得的实验结果阐释统计方法的基本理念,并给出了自己的理解和评述,提倡多种方法兼收并蓄。对很多专著中已有详细阐述的经典算法,该书没有多述,只是简单地提及或给出参考文献,避免了与其他专著在内容上过多地重复。

全书内容包括15章:第1章为绪论,介绍自然语言处理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面临的困难和研究现状;第2章简要介绍自然语言处理中常用的基础知识,包括概率论、信息论、支持向量机等基本内容;第3章介绍形式语言与自动机理论及其在自然语言处理中的应用;第4章介绍语料库技术、词汇知识库概念和语言知识库建设中的本体论;第5章介绍语言模型的基本概念、性能评价方法、数据平滑方法和模型自适应方法;第6章介绍隐马尔可夫模型的基本概念、构成和相关算法;第7章介绍汉语自动分词中的基本问题、基本方法、命名实体识别与词性标注方法等;第8章介绍句法分析的基本概念、算法及评测方法等;第9章介绍词义消歧的基本概念、策略和评测方法;第10章全面详细地介绍机器翻译的基本概念、统计机器翻译模型和系统实现方法;第11章概述语音翻译的基本概念、技术现状和相关的国际学术组织;第12章至15章分别简要介绍文本自动分类、信息检索与问答系统、自动文摘和信息抽取、口语分析与人机对话系统等相关技术的基本方法和研究现状。

在该书编写过程中,从事自然语言处理研究的31位国内外专家和10多位在读博士生或硕士生校对了全书的内容。全书引用参考文献816篇。

中国中文信息学会理事长倪光南院士作为“中文信息处理丛书”的编委会主任为该丛书撰写了序言,高庆狮院士和冯志伟教授分别为该书撰写了序言。

《统计自然语言处理》16开本,475页,73,2万字,定价66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