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畜牧业发展背景

畜牧业发展背景

时间:2024-01-04 15:08:10

畜牧业发展背景

畜牧业发展背景范文1

摘要:畜牧兽医是畜牧服务工作中的重点,以现阶段畜牧兽医工作情况为基础,结合近年来畜牧业发展特点,分析畜牧兽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依据畜牧兽医工作需求,提出优质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畜牧;兽医;工作;解决方案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经济构成出现了一定的改变,畜牧业在农业生产工作中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畜牧业的管理形式也出现了很多大的改变。传统意义上的兽医服务领域在不断地缩减,又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导致畜牧兽医团队的建设出现了阻碍,导致畜牧兽医工作涌现了大量的问题。

1我国畜牧兽医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其主要分为以下几点:第一,畜牧兽医站综合技术过于老套。现阶段大量工作人员都是从散养户转变过来的,这些工作者的基础技能较低,对新技术了解到不多,这样会阻碍畜牧兽医工作的现代化发展。第二,基础设施过于陈旧。实际畜牧兽医工作的资金投资较少,医疗设施、建筑物基础设备难以满足实际工作的需求。第三,管理系统不全面。实际工作中工作人员并不明确自己的工作内容和责任,这是因为管理系统构建不全面,并且在考察过程中无法对工作者实施有效的激励。第四,工作存在约束性。现阶段,我国畜牧业的发展速度较快,导致畜牧业的范围较为大,又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导致畜牧兽医工作存在约束性。第五,思想理念过于落后。因为现阶段我国畜牧兽医团队的很多工作者都是从散养户转型过来的,他们的年龄较大,思想观念过于老套,无法有效处理团队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在工作中没有构建优质的团队观念,从而影响畜牧兽医工作的质量。

2提升畜牧兽医工作水平的方案

其主要分为以下几点:第一,提升畜牧兽医工作者的综合素养。一方面要为畜牧兽医工作者构建优质的工作氛围,从而提升畜牧兽医工作者对自身工作的喜爱。另一方面,需要结合实际清苦,设计相关的培训内容,对在职畜牧兽医工作者实施全方面的培训,从而优化畜牧兽医工作者的技能,从而引导畜牧兽医工作者向着专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第二,提升基础设备的建设。对畜牧兽医工作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动物疾病治疗、防疫以及检疫等工作,这些工作内容都需要结合相关的设备进行。由此,在现代化发展的背景下,需要提升对畜牧兽医工作基础设备的建设,政府需要加大对畜牧兽医工作过程中的扶持,并且支持社会组织加大对畜牧兽医工作的投资【1】。第三,设计全面的管理系统。在现代化发展的背景下,为了保障畜牧兽医工作的有效实施,畜牧兽医需要结合实际发展情况,设计全面的管理系统,并将其落实到实际工作中,从而加大对畜牧兽医工作者的管理。第四,加大畜牧兽医工作的现代化发展。在现代化发展的背景下,要增加对畜牧业新兴技术的建设,结合新技术来获取更好的效益,从而促使畜牧兽医工作向着现代化推广。除此之外,还要以整体为基础,提升防疫团队的建设和管理,这样才有助于保障畜牧兽医工作顺利实施。同时,畜牧兽医站要加大培训强度,全面提升兽医工作者的综合水平,并且支持社会、群众对畜牧兽医工作者进行全方位的监察。第五,改变工作者的服务观念。在现代化的发展环境中,畜牧兽医站需要加大宣传力度,及时改变工作者的服务理念,从而引导我国畜牧向着集中化、规模化发展。畜牧兽医站还要提升工作者的集体观念,并且不断拓展畜牧业的服务规模,从而全面提升畜牧兽医工作的服务质量。总而言之,本文主要是以畜牧兽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以提升畜牧兽医工作现代化为基础,积极构建专业的兽医工作团队,改变我国畜牧兽医工作者的服务观念,提出优质的创新工作方向,从而促使畜牧兽医工作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张怡竹.浅谈如何做好基层畜牧兽医动物防疫的工作[J].农业与技术,2016,16:97.

作者:马志鹏 单位: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甘浚镇畜牧兽医站

畜牧业发展背景范文2

1生态畜牧业的概念及特征

生态畜牧业概念是在草原畜牧业发展环境恶化的大背景下提出的,具有时展的特性与意义,对于生态畜牧业的定义是根据自然界的物质循环规律,食物链原理、生态位原理以及结合了当代技术发展的成就,力图构建以畜牧业为主,农、林、草、牧、副、渔协调发展的新模式,并因地制宜,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搭配,打造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之间的协同发展。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具有着如下的特点:

1.1整个系统仍是主要以畜禽养殖为主,只是通过合理的搭配与调整,实现内部各元素之间的合理发展,共同发展,各部分之间相辅相成,互相共生,实现了各资源之间的可持续发展。

1.2在生态模式当中,各元素都很重要,如果当中某一元素出现问题,都将影响到整个系统内的正常运转,破坏彼此之间的平衡。

1.3生态畜牧业力图实现其内部之间能源与物质的循环流动,实现整个系统内的资源共享,让系统内的废弃物和污染物逐步减少,实现了效益与环境优化的核心统一。

2生态畜牧业发展策略

2.1科学规划,构建和谐发展的畜牧发展模式

在整个系统当中牧草作为第一生产力,在畜牧业发展之中起到着关键的作用,要想发展畜牧业必须要拥有完善的草原植被,加快人工草场的修建,树立“立草为业,以草兴牧,以草富民”的观念,科学合理控制草场载畜量,让其维持稳定可持续的生产力,另外,做好牧草品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构建完善的相关法律法规,有效的防止草场的退化。

2.2做好季节性规划,提高培育技术

牧草有着积极性特点,所以培育养殖要根据季节性变化,做好培育计划,在牧草生产旺盛期养畜,在枯草期出栏,并根据牛羊生长规律,打好“时间差”、“空间差”,以时间争空间,以空间夺时间,进行资源合理配置,改变传统牧业养殖的“长周期”观念,实现草畜之间的同步发展,保持生态平衡,从而提高畜牧的周转率、出栏率和商品率,以此增加经济效益。

2.3构建完善的物流、能流生态体系

畜禽可以先用饲料进行喂食,之后畜禽经过排泄,再将发酵处理后的排泄物在喂食畜禽或者喂鱼,鱼塘的淤泥还可以添加到土壤中增加土壤的营养,从而提高农作物的生产总值。以上就是利用了食物链的关系。利用此类循环,能够使物质和能量的到循环的流动。最常见的生态体系可分为:鸡粪-猪粪-养鱼-鱼塘泥肥田-农作物;农作物的茎和叶-养羊、兔、牛-粪喂猪-猪粪-沼气-沼渣-蚯蚓-鸡等有机循环。这些循环链,把本来已经不能再利用的东西又充分的得到了利用。将物质和能量的潜能发挥到最大,从而提高了农牧业的总产值,又将土壤的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维护了自然界生态的平衡发展。

2.4构建庭院经济,提高生产效益

畜牧业发展背景范文3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早期,采集、渔猎、畜牧是与原始农业相伴而存在的生产部门。虽然在采集、渔猎中萌生了原始农业,而原始农业又分化出畜牧业,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并没有明显的部门区别与区域分异,各生产形式之间相互补充、相互完善,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结构特征。例如在我国内蒙古东西部许多史前时期聚落遗址中都发现有代表畜牧文化的细石器与表现鲜明定居农业的陶器、石器共存的现象,其中内蒙古西部老虎山遗址出土的器物就是一则农牧共存的典型事例[1]。进入国家阶段以后,这样的事例也仍然存在,如夏商周三代时期华戎之间的地域分异仍然十分不清晰,许多中原民族往往在农业中杂以狩猎与畜牧。由于广泛存在这样的生产结构,以至于在中原文人撰写的文献中,也不过用西北多牧畜少农耕,中原多农耕少牧畜描述而已,你我之间还没有明显的界限。

萌生于原始农业的畜牧业,不但在地域上与农业相互交叉,而且由于早期的畜牧业是与原始农业相伴而生,因此并不具备迁移特征,属于放养型畜牧业。随着农业生产内部结构进一步分化,以迁移生活为代表的游牧业逐渐游离出来,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而依附于定居农业的放养型畜牧业继续与农业生产保持着密切联系,并以家庭舍养、近地放牧等不同形式持续发展到近现代。

游牧型畜牧业与放养型畜牧业存在许多差异,其中在以下几方面尤为突出:1)规模:放养型畜牧业中牲畜的食物来源主要限于聚落周围地带,因此畜养规模有限,与农业生产之间的依存性很强。游牧型畜牧业中牲畜获取食物的空间范围很广,完全脱离了农业聚落的束缚,畜养规模很大。2)区域:由于放养型畜牧业与农业生产之间的依存关系,其分布地区多与农业生产结合,出现在农耕区或半农半牧区。与放养型畜牧业分布地区不同,游牧型畜牧业则跳出农耕区的基本范围,成为草原环境的产物,并在迁移中建立了更广阔的生存空间。

在各类非农业生产类型中,游牧型畜牧业(简称游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无论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还是在由人类活动而塑造的人文景观中,都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许多学者就游牧业与骑马民族的产生提出了多方面的见解,其中日本学者江上波夫认为骑马民族的发生和发展,极大程度上决定于地理环境。尤其欧亚大陆中部的茫茫草原,既因干旱缺雨而无法进行农耕,又没有大型食肉动物对草原牲畜造成威胁,是理想的牧场[2]。美国学者欧文·拉铁摩尔(OwenLattimore)则就中国历史背景指出,草原游牧的产生与马的应用关系密切[3]。乘马可以使依草原而生存的牲畜与依牲畜而生存的社会密切联系在一起,从而由部落发展成草原国家。那么除了草原环境与马具之外,是否还有其它原因成为游牧业脱离农业而趋向草原的动力呢?离开中外史学界对于这一问题的解释,我们将问题的视点放在环境上,并指出游牧业的产生与环境存在一定的互动关系。

2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兴起与气候变迁

在广义农业的范畴之内,游牧业出现最晚。就中国的历史背景而论,对亚洲草原民族研究具有权威地位的拉铁摩尔、江上波夫等外国学者认为,公元前4世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是中国北方草原地区游牧业与骑马民族兴起的标志[2~5]。对于这一观点的理解应包含这样的内涵,即胡服骑射是中原民族对抗草原骑兵的应对措施,因此这一时段不但标志着骑马民族的成熟、强大,而且也显示了真正以文化、生产手段与分布地域不同而区别出农耕与畜牧两大区域的历史进程。在此之前游牧生活已经在北方民族中存在很久了,只不过那时这些民族的空间发展还仅限于北方草原地带,农牧民族双方还没有在空间上发生激烈冲突,以中原诸国为代表的农耕民族也用不着采取任何防御性的应对措施。

2.1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匈奴人

见于文献记载最早活动于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是匈奴人。战国以前的文献中也将其称之为“鬼方”、“猃狁”等,战国时期“匈奴”一词开始反复在文献中出现。大约从战国初期这些活动在山陕、内蒙古一带的非农业民族逐渐具备了骑马民族的特征,不但有成群的牲畜,而且有极具战斗力的骑兵部队,屡屡对秦、赵等国构成军事威胁,并以中原诸国北方劲敌的定位而见诸于史籍。伴随游牧活动,整个民族具备典型的“行国”特征。“行国”之称始见于《史记·大宛传》,其中提到所谓的“行国”就是“随畜迁移,与匈奴同俗”。这时匈奴已经成为人们理解中的典型“行国”。正像所有游牧民族一样,匈奴人的马背生涯扩大了他们的活动空间,不但带领他们驰骋于欧亚大陆中部草原地带的东西南北,而且这一骑马民族自从公元前5世纪左右登上历史舞台后,在近10个世纪内影响着中国历史,影响着中亚乃至于世界历史。

2.2气候变迁导致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的考古依据

匈奴人如何骤然兴起、如何发展成影响中国北方乃至于整个欧亚草原的“行国”,是研究中国北方游牧民族与游牧业的重要问题。在对文献记载进行考辨的同时,考古发现为回答这一问题提供了大量的依据。

1974~1984年内蒙古文物考古队在伊金霍洛旗纳林塔乡朱开沟村进行了近10年的发掘工作,其中取得的成就对于探讨中国北方游牧民族起源的问题作出重要贡献。朱开沟遗址的文化遗存共分五阶段,表1归纳了这五阶段文化遗存的年代、环境、文化以及经济特征[6]。从中可以看出朱开沟遗址的文化时期内,这一地区环境与人类经济活动方式的互动关系以及人类活动方式由农耕、狩猎、采集向畜牧业为主方向的渐进过程。

表1朱开沟遗址经济文化与环境特征表

Tab.1Theeconomy,cultureandenvironmentofZhuKaiGousite

阶段年代环境生产工具猪:羊:牛

第一段相当龙山文木本花粉很少,主石刀,石斧、石磨棒、

化早期要为草本花粉,其磨石、骨镞、骨凿、1:0.45:0.36

中蒿、藜花粉占全骨针。

部花粉的50%。

第二段相当龙山文木本花粉中出现了石斧、石凿、石刀、

化晚期少量的胡桃和漆等石镰、石铲、石杵、

阔叶林木,草本蒿石纺轮、砍砸器、石1:1.29:0.33

、藜花粉增多,约矛形器、石镞、角锄、

占全部花粉的70%骨刀、骨镞、骨匕、

以上。骨针管、骨针、陶垫。

第三段相当夏早期草本蒿、藜花粉继生产工具中石器、骨

续增多,约占全部器、陶器与前段相差1:1:0.27

花粉的90%以上。不大,惟出现了铜器,

且石器中细石器的比

重略有增加。

第四段相当夏晚期木本花粉中出现了生产工具数量。种类、

耐寒的云杉、桦、制法与前段无明显区1:1.15:1.15

榆等,以松、桦针别,骨镞、纺轮的数

阔混交林为主。量较前段增加,铜器

仍为小件工具。

第五段相当商二里木本以松、杉针叶石器中除细石器与石

岗文化阶段林为主,草本蒿、斧、石刀,其它种类

藜花粉约占全部花都有所减少。骨镞的1:1:1

粉的93%。数量有明显增加。铜

器中除小件工具外,

出现了铜短剑、铜戈、

铜刀、铜镞、铜鍪、

铜护牌、铜项饰等大

型工具、兵器等。

植被类型是环境特征的标志性指示物,朱开沟遗址不同阶段木本与蒿科、藜科等草本植物花粉比例的变化,显示出遗址所在地区环境的基本面貌与变化特征。蒿科、藜科均属于半干旱、干旱气候条件下的草本植物,这类植物对旱生环境有较明显的指示作用。虽然在整个朱开沟遗址文化的5个阶段中,木本植物中针、阔树种花粉比例的变化,反映了气候存在冷暖、干湿波动的特征,但从整体看变干则是气候变迁的基本趋势。在朱开沟遗址第一段文化层中蒿、藜科植物花粉的比例仅占50%,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类植物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由50%增至70%,至第五段已达到93%,成为占绝对优势的植物。由于蒿科、藜科植物的旱生属性,这类植物比例增加反映了环境逐渐向干旱方向发展的变化特征。对于全新世湿润期以来内蒙古农牧交错地带具有明显的干旱化趋向,地理学家从另一角度也给予了证明[7]。

早期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的依存关系十分密切,因此伴随环境发生变化的同时,人类活动方式与生存手段也出现了相应的转变。在朱开沟遗址第一段发掘的生产工具中既包含农业生产工具,也有用于射猎的工具,这些工具证明了人们在这一阶段不但从事于原始农业种植,同时也将射猎作为辅佐农耕的重要谋生手段。在农耕与射猎两种生存方式之外,遗址中出土的动物骨骼从另一个角度显示了朱开沟时期的人们在从事农耕与射猎的同时,还存在放养业。如果对于朱开沟遗址五个阶段的环境、工具以及猪、羊、牛骨骼数量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就会发现遗址文化层从第一段到第五段随着气候干旱程度逐渐增加,羊、牛与猪之间的比例也有逐渐增加的趋势。猪、羊、牛虽然都属于人类驯化、饲养的动物,但由于动物之间生理特征的差异,一般将猪的饲养视为农业生产的标志,而羊与牛的饲养则成为畜牧业的象征。朱开沟遗址五个文化段中猪、羊,牛比例的变化,说明的正是农业与畜牧业比例的消长。第一段中猪所占比例超过羊、牛比例的总和,这一时期农业生产在各业中占有突出地位,此后各段中随着气候转干,农业逐渐消退,而畜牧、射猎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的《朱开沟——青铜时代早期遗址发掘报告》中指出,当文化发展到第五段时,不但房址、墓葬数量明显减少且分散,而且人们使用的工具中已经出现了大量青铜工具,这些青铜工具与后来在内蒙古其它地区发现的青铜器均带有游牧经济的文化特征。

朱开沟遗址的文化信息清楚地显示了随着气候变干,草原边缘民族一步步放弃农业生产,转向畜牧业生产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没有像拉铁摩尔曾经指出的那样,由于农业民族的强大,逼迫游牧民族从自然条件较好的农耕区退向草原,也不是源起于与农耕区对立的其它环境中,草原边缘民族在由原始农业转向放牧业几乎没有发生空间区域的位移,或许几代前他们的祖先就从事着原始农耕业,到了后来他们却渐渐放弃了农耕技艺,将谋生的方式变换为射猎、畜养,而导致所有这一切转变都与气候变化有关,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互动关系。当然,促使畜牧业从原始农业中分离的环境背景,并不仅仅限于气候变干一个环节。大量的研究明确指出距今3500多年前中国北方经历过一次变干且变冷的过程,随着气候变冷、变干,温性森林减少,草原扩大,那些原本在草原与农耕区的边缘地带生长的农作物,渐渐失去了生存条件,而面对环境变化牛、羊等牲畜却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6]。生活在这里的草原边缘民族失去了农业这一食物来源,自然而然将生存的依托转向畜牧业,并在越来越多依靠畜牧业的同时,不断积累动物驯养经验,从牛、羊的畜养到马的驯化,进而使驯养牲畜变得更加成熟、独立。

2.3游牧业产生

朱开沟遗址第五段发掘的青铜工具虽然带有游牧经济的文化特征,但若对遗址的全部信息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这时朱开沟人从事的仍属于放养型的畜牧业,而不是游牧业。前文已经指出放养业与游牧业之间最大的不同在于放养业是在定居农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动物饲养过程,而游牧业则完全脱离了定居生活,随阳而居,逐水草而迁。在整个朱开沟文化的发展阶段中,尽管定居农业的比重越来越低,但定居生活在遗址中却始终显示出核心作用。定居生活与畜牧业相伴的现象维持很久,直至春秋时期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畜牧业中仍含有定居、半定居的经济成分[10]。

在活动区域上游牧业与放牧业最大的不同在于空间的拓展,对于游牧业来讲,决定其发展的关键因素不在于土地占有权,而更多地取决于迁移权,只有在随阳而迁的迁移过程中,草原民族才能不断获得丰美的水草,发展壮大。因此驯化马匹,发明控制牲畜行动、适应频繁迁徙的用具是草原边缘民族摆脱定居农业,迈向游牧生涯的关键。针对这一问题,中外学者就马具出现与游牧业兴起的因果关系早已形成共识。其中拉铁摩尔在论证这一问题时,就注意到草原与农耕区的边缘地带存在既非完全农耕,也非绝对游牧的草原边缘民族,随着马具的产生使这些民族脱离定居生活,放弃过渡文化最终成为真正的游牧人[11]。与这一观点相应,由朱开沟阶段代表的放养型畜牧业向游牧业转型过程中,同样离不开马具、车具的应用。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内蒙古宁城南山根3号石椁墓及其它墓葬中发现了成套马具,包括马衔、镳、銮、铃、节约、铜泡等,其中马衔有两种形式,一种比较罕见,两端有齿状倒刺;另一种为常见套环式。两端有齿状倒刺的马衔外侧有可以转动的环,只要马头偏离方向,倒刺便刺入嘴中,任何野马也会被驯服。南山根墓葬的年代相当于西周晚期、春秋早期,大约在公元前8世纪左右[12,13]。内蒙古考古队在鄂尔多斯地区墓葬中也多次发现马衔、节约、马镳、轴头等马具、车具,经研究证明,这些马具、车具的所属时代早于公元前6世纪[10]。有了马具,有了骑马术,才有了真正的骑马民族。内蒙西杭锦旗桃红巴拉遗址是一处时代相当于公元前665~590年的典型匈奴墓葬,墓内已没有殉猪、殉鸡以及任何表明从事农耕的遗留物,而是以数量可观的殉马、牛、羊的头、蹄为主,显然马、牛、羊牲畜是当时主要的财富与生活来源[14]。如果说马具的产生是草原民族脱离定居生活,走向游牧化的标志,那么至少早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二百多年前,以匈奴人为主的北方游牧民族已经形成。在以后的二百年中随着匈奴等北方草原游牧民族成长壮大,逐渐与中原诸农业国构成文化、生产方式以及活动区域的分异,至公元前4世纪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正是在空间上明确这一区域分异的标志。

2.4匈奴等北方草原民族的空间扩展

匈奴既是典型的北方草原民族,也是最早见于文献的游牧民族之一。自70年代内蒙古文物工作队在鄂尔多斯地区开展考古工作,相继发现大量极具特点的青铜器,这些被称为“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的珍贵文物经考古学界研究,认为是以匈奴为主体的中国北方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与游牧业伴生的文化。这批青铜器不但反映了匈奴人的游牧生活方式与文化内涵,而且也揭示了这一草原民族的起源历程。鄂尔多斯式青铜器属于起源于鄂尔多斯以及临近地区的土著文化,其早期往往与商式铜器伴出,以后不断向东、向北扩展。

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鄂尔多斯青铜器分布范围很广,并在不同时期形成各自的分布中心。其中:相当于商代晚期的多分布于鄂尔多斯、山西吕梁地区以及陕西北部。相当于西周至春秋时期的相继在鄂尔多斯,北京昌平、延庆,河北平泉,内蒙古赤峰、宁城等地发现,并在外贝加尔出土了相似的器物。相当于春秋末至战国时期的主要发现于内蒙古西部、陕西北部、宁夏固原和河北北部。其中仍以鄂尔多斯地区发现为最多,向北在蒙古以及西伯利亚也有类似发现。相当于两汉时期的除鄂尔多斯外,蒙古境内诺颜乌拉、海尔罕山、色楞布贝勒赫、呼尼河等地以及俄罗斯境内叶尼塞河左岸、科伊巴尔草原都有一定数量器物发现[10]。

上述鄂尔多斯式青铜器分布中心的变化,既证明了朱开沟所在地——鄂尔多斯地区与匈奴等游牧民族的渊源关系,也清楚地显示了匈奴人的空间发展历程与气候变迁的对应变化。在匈奴历史早期,即相当于商代晚期至春秋时期,具有游牧文化特征的民族从主要分布于鄂尔多斯以及山陕等地开始向塞外延伸,这一点可以从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的分布区多与夏家店上层文化区吻合得到证实。这一时期以黄河流域为核心的农耕区尚处于岛状分布状态,农耕区之间还存有大片未开发地带,这里或保持着原始自然风貌,或成为非农耕民族的活动区域,这一切都为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穿插式出现在山陕一带构成了背景条件。大约距今3500多年前中国北方气候开始转冷,气候变迁不但促进畜牧业进一步从农业中分化出来,而且也使塞外辽河流域具有农耕文化特征的夏家店下层文化转向含有畜牧业生产方式的夏家店上层文化,与此同时以鄂尔多斯式青铜器为标志的草原民族也进入了辽河流域以及毗邻地区。当历史进入战国时期,随着以匈奴为主的北方草原民族逐渐强大,农耕民族与草原民族之间的对立日趋明显,农耕民族在作出“胡服骑射”的应对性措施的同时,也在双方的交接地带修筑了防御性工程——长城,在长城的制约下匈奴等游牧民族南下活动受到限制,故这一时期鄂尔多斯式青铜器多呈现沿长城一线分布的特征。秦至两汉是匈奴人壮大的时期,这时匈奴人不但建立了王庭,而且依凭马上优势将自己的势力从漠南伸向漠北,直抵西伯利亚的旷野之中。

2.5中国北方畜牧业与欧亚草原文化的同步性

畜牧业的产生地不仅限于中国北方草原,整个欧亚草原现已发现多种典型畜牧文化类型。这些畜牧文化虽然显示了各自区域性的文化特征,但在发生时间上却表现出极大的同步性。与朱开沟文化晚期、夏家店上层文化时代相近,欧亚草原除长城沿线及以北地区的鄂尔多斯青铜器外,黑海北岸的斯基泰文化、咸海沿岸、谢米列奇耶和天山地区的萨基文化、叶尼塞河中游米奴辛斯克盆地的塔加尔文化、图瓦的乌尤克文化、阿尔泰的巴泽雷克文化、蒙古西部的乌兰固文化、蒙古东部和外贝加尔的石板墓文化等都是典型的畜牧文化。这些典型的畜牧文化几乎出现在同一时期,从欧亚草原的中部一直延伸到中国长城沿线,构成世界上连续性最长的文化景观。能够在如此广大的范围内,驱动欧亚草原上不同地带的人们同时脱离定居农业生活,走向草原与畜群相伴,其促动因素不应仅来自于人类活动本身,全球变化是其最主要的驱动力。目前已有的科学研究成果证明,全新世温暖期结束之后,气候转冷、转干的地区不仅限于中国北方,在气候变迁的共同背景下,欧亚草原不同地区的人们作出了共同的选择,放弃原始农业,融入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15]。

畜牧业发展背景范文4

[关键词] 畜牧业 机械化 探究

[中图分类号] S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2-0231-01

自从我国加入了WTO组织之后,农业结构得到了进一步调整,此背景下,畜牧业就成为了我国当今农业发展的重点内容。可是如果畜牧业不能够实现机械化,那么就好像车子没有内燃机一样,就不能跟上经济的发展脚步。所以,现在我们一定要在畜牧业生产过程中加大机械化的推广力度,以促进畜牧业持续、快速发展。

1 经济发展过程中畜牧业将变成农业重点发展的项目

1.1 农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畜牧业快速向前发展

近一年来,国内种植业发展被市场以及耕地所制约,使得其经济效益一直得不到提高,同时农民的收入也无法增加,因此,当前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找寻出一种新方法来增加农民的收入与促进农业快速发展。在我国加入到世贸组织之后,农业一定要深程度、大范围的对外进行开放,否则农副市场就会受到严重的冲击,然而畜牧产品生产具有较高的密集度,使得其在价格上还占有一定的优势[1]。因此,紧跟国际市场,大力对畜牧业进行生产,积极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是国内农业重要的工作内容。

1.2 畜牧业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现在国内畜牧产品的实际产量虽然非常大,可是人均占有量依旧无法与发达国家进行比较。丹麦肉类平均每人占有370千克,国内平均每人只占有49千克;新西兰奶类平均每人占有2834千克,国内平均每人只占有9千克;荷兰禽蛋平均每人占有42千克,国内平均每人只占有16千克[2]。而工业中将畜牧产品当作原料进行加工的生产商开始逐渐增加了产品的出口量,例如:羽绒、皮革等。

1.3 畜牧业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有了明确的发展方向

2010我国国务院下发了推动畜牧业快速发展的建议,并明确提出了畜牧业的具体发展方向以及方法。在未来畜牧业发展中,需要应用机械化进行畜牧业的生产,进而促使国内畜牧业向着现代化方向迈进,就我国加入WTO之后的情况来看,我国畜牧产品质量要求能够得到满足,进一步使我国竞争实力提升。

2 畜牧业发展中机械化具有较为重要的作用

2.1 畜牧机械化在发达国家所起到的作用

自从二十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欧美国家便重点对畜牧机械化进行了关注,并快速地发展起来。在牧草收割、畜禽饲养、饲料架构以及草原建设等方面都实现了机械化,饲料机械化即应用机械对各类畜禽进行供水、喂食、清粪、清扫畜禽舍、采集畜禽产品等等。应用这些机械,使农民不用再承担过重的劳动强度,并且劳动效率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农民收入直线上升。针对生产饲料而言,草场大部分都为人工草场,在人工草场之上机器更能发挥其作用,进而为畜禽提供充足的草料[3]。针对于饲料加工而言,欧美国家一些饲料加工厂正向自动化这个方向上发展。例如:美国饲料工业在十大工业之中占据第九位。针对饲养机械化而言,饲养场开始向专业化以及规模化方向转变,众多饲养场普遍都实现了机械化,大大提高了劳动实际生产率。

2.2 畜牧机械化在国内畜牧业发展中起到的作用

现在国内畜牧业依旧还是一些中型和小型的养殖场,畜牧机械化能够减轻人们的体力劳动,让人们可以更多精力以及时间进行养殖,这样便可以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使家庭养殖水平快速提升,养殖业更具科技含量,促进农民收入增加等。在养殖规模逐渐扩大的过程中,设备和设施的实际利用率变得更高,单位产品摊销费用减少,进而使生产成本大大减低。

2.3 对加工畜牧业产品的设备进行大力发展

国内肉类产量在世界上占据第一,可是加工肉类产品的总产值却不到650亿元,只占食品工业总产值的8.3%,禽蛋总产值还没有超出11亿元,加工禽蛋的量只约占总产量的1.2%。加工畜牧业产品的企业具有连接市场与生产的作用,所有养殖户都必须依靠加工企业的帮助,才可以更好的走入到市场之中。与此同时,畜产品通过加工处理之后,还能够大幅度的增值,例如:在产区将出栏的畜禽宰杀,不但能够减少饲料的实际消耗量,还能够有效防止运输过程中出现掉膘或死亡情况,进而使经济收入得到保证[4]。如果对生猪进行生加工处理,大约可以增值35%至55%,假如进行精加工处理,那么可以增值1倍多;对鸡肉进行熟加工,那么可以增值4至6倍,甚至更高。所以,应该根据国际化以及现代的标准,重点开发、推广、引进以及研制一些加工畜牧产品的设备,进而促进养殖、加工和销售快速形成一个链条,进而使整体畜牧业经济效益可以得到提高。

结语

总之,畜牧业机械化具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内蒙古满洲里坐落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的腹地,此地区经济非常的发展,畜牧养殖起步较早,同时技术上也一直位居国内前列,该市的“蔬菜篮子”工程、肉驴标准化养殖场等在我国都非常的著名。畜牧业通过多年的不断发展早已经培养出众多技术人才,此种天时、地利以及人和的发展环境促进畜牧机械化发展速度,所以,我们一定要把握好时机,积极地对畜牧机械化进行研究,以促进畜牧机械化能够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孟祥海,张俊飚,等.畜牧业环境污染形势与环境治理政策综述[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4,30(1):1-8.

[2]李舒,赵元凤.国内不同省区畜牧业保险政策的比较及对内蒙古畜牧业保险的启示[J].中国畜牧杂志,2014,50(16):14-19.

畜牧业发展背景范文5

[关键词] 胚胎移植 畜牧生产 原则 技术应用 阿瓦提县畜牧兽医局

[中图分类号] S81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11-0268-01

胚胎移植中含有受体与供体,它指定了特定畜种个体实现对其生产性能的优化,以达到增加良种繁殖后代,提高质量及数量的目的,为地方畜牧产业提升经济效益。目前利用黄牛移植高产奶牛胚胎,就可以产出高产奶牛后代,效果十分显著。

1 胚胎移植技术的实施意义

胚胎移植技术基于家畜等动物胚胎完成,它属于继人工授精后的第二代典型家畜繁殖技术。该技术在具体实施方面具有以下5点现实意义。

首先,它能够充分发挥优秀母畜的繁殖潜力,能迅速加快良种的有效改良及育种过程,也能针对某一畜牧特定品种来提高它的繁殖扩群速度。

第二,它能增加孕畜的双胎率,甚至使某些不孕母畜也能重获生育能力。

第三,它能够替代种畜引进技术,对提高畜牧品种交流具有技术意义。

第四,它能被应用于濒危动物品种,实现对濒危物种的后代繁育拯救目的。

第五,它是胚胎工程与相关科学研究重要技术手段,也将是未来畜牧良种培育的重要技术课题。

2 阿瓦提县畜牧生产产业发展现状及畜牧生产特点

阿瓦提县位于我国新疆西北边陲,它隶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南部与塔克拉玛干沙漠相邻,东部与叶尔羌河、阿克苏河、和田河三河交汇,拥有极为特殊的地理环境,被称为“长绒棉之乡”。该县拥有多家国营牧场,可利用草场达到14.67万hm2,牧业总人口0.30万,畜牧业年均总收入达到19759万元,畜牧业人均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1.9%,可见畜牧产业已经成为当地的经济核心支柱产业。

从阿瓦提县当地的畜牧业发展技术现状来看,它主要重视养殖小区和规划化场户建设发展,其中各类家畜养殖小区已经达到15个,养殖业投入生产规模较大,已经拥有了3个正规的养殖协会,目前正朝着无公害畜牧产品产地认证方向发展,希望为带动当地畜牧养殖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奠定基础。再者,该县基本已经形成了以成熟、合理农区畜牧产业结构为主的畜牧业发展各项工作,且发展势头良好。近年来,为了扩大地区畜牧养殖业规模,增加良种后代繁殖高产效率,阿瓦提县也引入了动物胚胎移植技术,希望将该技术完美融入到当地畜牧生产应用当中,改善地区畜牧产业生产效益。

3 阿瓦提县畜牧产业生产中胚胎移植技术的应用原则及技术应用要求

3.1 技术应用原则

动物胚胎移植技术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生物技术,它主要遵循以下3点技术应用原则:第一,它在胚胎移植方面具有同一性。具体来说,它的同一性主要要分3方面含义来解读:首先它在分类学上强调供体与受体的相互一致,要保持畜种相同。但是并不排除畜种之间存在血缘关系、生理或解剖特点相似可能性。一般在动物的周期、胚胎组织结构以及妊娠期,它的同一性会存在较大差异。

如表1,阿瓦提县根据家畜的胚胎移植后情况进行观察,因为胚胎只能发育较短时间,所以可以将牛的胚胎移植到诸如兔子的输卵管中,让胚胎能够存活更长时间且能够稳定发育,但确保其最终不会发育成为个体。

第二,要确保供体与受体二者在生理状态方面同步化。因为如果家畜动物生理状态处于不同阶段,它们的生殖系统状态就会存在巨大差异,这不利于胚胎移植技术处理过程中供体与受体在同期。如果达不到上述条件,胚胎移植技术就无法实施。换言之,受体与供体要同时受孕且生理状态没有较大差异,胚胎移植技术实施才能顺利展开。

第三,胚胎移植其技术移植部位要保持受体移入位置与供体移出位置相一致。比如从牛供体的输卵管内取出胚胎一定要移植到其它家畜受体的输卵管中,子宫角同理[1]。

3.2 技术应用要求

阿瓦提县在动物胚胎移植技术研究方面主要针对它的移植时限、胚胎质量要求进行了深入探究,以下给出详细分析。

3.2.1对胚胎移植时限的研究

从胚胎移植的技术理论层面讲,一定要在胚胎附植之前进行移植,因为现实中的胚胎移植对时限要求是非常严格的。考虑到受体一般都为未孕动物,所以移植胚胎时间不能超过它的周期黄体寿命,最晚移植时间不能超过受体周期黄体退化前,这是充分考虑到生殖道内环境会因为受体周期黄体的退化而导致方向发生改变,不再适应胚胎着床发育,此时所移植的胚胎也就不能继续存活。所以一般来说都在家畜供体配种后的3~9d期限内实施胚胎收集,其受体也要在相同时间内接受胚胎移植。

3.2.2对胚胎质量的技术要求

一般来说,用于动物胚胎移植的胚胎本体必须要经过严格技术鉴定,确认其胚胎本体完整、发育正常且质量评定等级要达到B、A级甚至以上。在胚胎移植过程中,也不能受到任何物理、化学、微生物等不良因素影响,这些因素会直接危及到胚胎生命。以未发育的受精卵为例,它在受精后的6天内其卵细胞会因为没有分裂而造成卵的发育不良,这样的胚胎是不能被采用的[2]。

总结:本文简要分析了动物胚胎移植的现实意义,并借以新疆阿瓦提县畜牧兽医局为背景探讨了他们所引进的胚胎移植技术,主要围绕其技术原则和技术要求展开分析。可以见得这种“借腹怀胎”技术在家畜着床、发育、生产后代方面拥有极强的技术应用价值,值得该地区进一步深入研究推广,以发挥更高的家畜生产效益。

参考文献

畜牧业发展背景范文6

关键词:畜牧业技术;推广;存在问题

中图分类号: F326.3;F32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02.014

从传统的畜牧业发展来看,还缺少整体上的管理,管理系统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畜牧业现代化的发展。要更加快速的发展现代化畜牧业,需要推进新的发展模式,站在更高的位置上,做出新的发展计划。全面促进畜牧业科技化的实施,提升畜牧业的发展水平。

1我国现代畜牧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1.1缺乏标准化的生产技术

我国畜牧业多数缺少生产技术标准化的硬性条件及基础的生产技术,在饲养管理的过程中,没有结合科学的技术进行管理,容易造成效率低下,管理出现问题等现象。所以,在目前发展过程中,畜牧业的发展较慢,需要进行必要的结构调整。

1.2缺乏污染治理

我国的畜牧业还处在生产方式转化的阶段,在转化的过程中,存在一些现实的问题,对于环境的影响很大,对畜牧业的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现在我国对于畜牧业的管理上,还缺少相应的制度管理,在畜牧业的发展过程中,缺少相应的制度规范,也是影响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原因。在畜牧业造成的影响上,处理这些问题的政策方法还不全面,这些问题关系到环境的发展问题,还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另外,在畜牧业的发展过程中,容易给附近的空气、水源造成污染,需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及时的防护。

1.3缺乏有效管理

虽然我国在畜牧业的发展问题上,做过一些必要的改进措施,重视科技水平的提高,改进畜牧的生产方式和环境。但是由于当时的社会水平的限制和对畜牧业的发展重视力度不够,改革的效果不是很理想。例如,畜牧业发展环境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畜牧的饲养人员缺乏相应的科学经验,在饲养过程中,没有进行科学的管理,使畜牧业的发展还不稳定。所以,对于畜牧业的发展需要积极的探索,并对畜牧业的发展进行正确的引导。

1.4养殖户的观念落后

现在的年轻人大都进城打工,在畜牧业的发展过程中,缺少了年轻劳动力的支持。进行工作的主要是老年人,思想陈旧,坚持自己总结的经验是最好的,不了解科技化发展,怀疑新技术运行的风险,接受新事物的热情差,且身体状况不佳,对畜牧业的工作缺乏积极性。

2现代畜牧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建议

2.1改善畜禽养殖条件

畜牧业的健康发展需要对畜禽的生活条件进行改善。畜禽的圈舍要保持通风,有新鲜的空气流通。保证太阳的充足照射,让畜禽在生活上有基本的舒适环境。对于畜禽的圈舍要进行温度上的调整,在冬天的时候,尽量保证圈舍能达到一定的温度,不要使畜禽受寒,造成伤害;在夏季时,注意圈舍的降温,对畜禽进行一定的保护。改善畜禽的生活条件,促进畜禽的健康成长。

2.2改革机制,扩大专业职能

全面保证畜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需要站在一定的高度,对畜牧的管理进行改善。在畜牧业的发展过程中,不仅仅是技术和养殖的问题,畜牧业的管理同样重要。目前,应在传统的管理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调整,突破传统观念,促进畜牧业的良性发展。

2.3推广标准化的生产技术

在畜牧业的生产管理过程中,要对生产技术进行严格的要求,在技术上要保证做到生产的正规化,保证生产的品质与质量。实现统一化的管理,进行统一的消毒与防疫工作,保证生产的高质量。

2.4重视畜禽的品种选择

为了能使畜牧业进行统一化的管理和发展,需要对畜禽的品种进行统一的选择。通过正规渠道选择优良的品种,在生产管理的过程中,能减少管理的复杂程序,促进一体化的管理。在畜禽的养殖过程中,保证养殖的质量,减少养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促进其高效率的成长。

3结语

通过对畜牧业发展的分析,可以看到我国在畜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要结合国内外的经验,培养高质量的养殖人员,重视养殖的过程,及时地对管理的机制进行调整,以适应工作的发展,进行有效的科学的改革,使畜牧业的发展再上一个新的台阶,促进畜牧业健康长期的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孙菠.畜牧兽医技术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有效改善[J].当代畜牧,2013,(20):25-26.

畜牧业发展背景范文7

关键词:草原;畜牧;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人们一直在对实现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方式进行研究和分析,这项工作却始终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在进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就需要将环境作为代价。但是为了解决这种,就需要我们在进行经济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特别是草原环境对我们经济建设和发展所产生的重要意义和积极影响,通过采用更为有效的策略对问题进行合理解决,最终更好的实现草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给人们更舒适的生活和发展环境[1]。因此,对草原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就是一项十分必要的工作。

1对草原生态环境进行保护的重要性

草原作为一种环境的天然屏障和保护伞,它的存在能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我国经济和畜牧业的发展,同时草原的存在还将有效预防或减少自然灾害出现的可能性,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将起到十分重要的影响和帮助。因此处于这种特殊的意义和作用下,怎样更好的将草原建设工作进行开展,做好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就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探索工作。只有将草原生态环境进行良好保护,才能更好的对我国草原畜牧业发展提供有效帮助,从而对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升起到促进作用。同时,由于草原中的植被根系相对发达,因此其对土壤有着极强的稳固作用。在草原中,茂盛的叶子能将风雨对土壤的侵蚀进行阻挡。而土壤中的动物和微生物由于频繁活动,因此土壤会由于其运动而变得疏松,对于雨水的吸收效果良好,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减少地表中水分的流失,更好的保持水土平衡[2]。但是如果在长期的人类发展过程中,这种有序的生态系统结构遭到破坏,就将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严重的威胁,最终将产生草原退化、土壤沙化、水土流失和环境问题,对人类将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由此可见,对草原生态环境进行保护是一项十分必要的工作。

2对草原生态环境进行保护的对策

2.1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宣传,提升认识

理念是行动的先知环节,同时也对行动有着明显的主导作用。因此,要想将草原生态环境工作进行有效开展,首先需要对宣传工作进行加强,通过这种方式加强人们对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认识,充分了解这项工作开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今后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加强对草原生态保护工作的宣传,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增强这项工作对人们生活的积极作用和影响。以此更好的激发群众投入这项工作,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加强对相关措施的应用,从而加强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系统的健全和提升。

2.2进一步加强对草原建设的资金投入和建设投入

在对草原建设的投入进行加大的过程中,需要充分结合当前地区的实际发展情况,做到因地制宜,采用分类指导的方式,对出现退化的草场进行改良和治理,对人工草场进行大力兴建,通过这种方式对生产条件和环境进行改进和完善。此外,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将传统的生产方式进行更改,通过科学的生产方式,加强对放牧方式的更新和完善[3]。牲畜的饲养必须按照相关的国家规定或是地区规定,适当的运用增草或是减畜的方式,尽可能实现草原和牲畜共同发展的目的。

3结语

综上所述,对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当前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但是这项工作要想得到完善和发展也不是在一夜之间能实现的。因此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更需要对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引起重视,充分做到自身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尽可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通过这种方式更好的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希望通过上文的研究,对当前的生态环境问题能做到更合理的解决,最终实现草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还给人们更舒适的生活和发展环境,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良好帮助。

参考文献

[1]达哇东周.关于草原畜牧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探讨与分析[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5,31(9):59.

[2]贺卫光.甘肃牧区牧民定居与草原生态环境保护[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2(5):45-50.

畜牧业发展背景范文8

关键词: 裕固族;草地资源;游牧活动;草业生产;民间手工业

中图分类号: G 0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5500(2012)01007604

1裕固族游牧草原的地理分布

裕固族是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传统上以畜牧业生产为主,以狩猎和农耕为辅。最早主要生活在阿尔泰山和额尔齐斯河以北的草原上,游牧于中北亚地区及中国西北的许多地方。象沙州(今敦煌)以南,柴达木盆地以北,西到今罗布泊、若羌一带,同当时于阗国东的城市约昌城(今新疆且末县城西南约15 km处)相毗连。今河西走廊之西南、青海省的西北部和新疆塔里木盆地之东南都是他们游牧过的地方。

14世纪中叶到16世纪裕固族的先民生活的是一个瘟疫流行、战火连绵、自然灾害频繁的时代。第一是宗教战争,主要是伊斯兰教的武力传播。第二当时明朝政府认为他是“元裔”而进行征伐。第三是本民族内部各势力混乱和残杀牵扯进外部各势力从而引起更大的混战。第四是草原的退化和气候的恶化。自15世纪起,中亚大陆气候日趋干旱。浩渺达5 350 km2的罗布泊在那时已渐渐缩小干枯,大风、干旱、洪水、雨雪、冰雹、尘暴等灾害越来越频繁。这一切迫使裕固族的先民们向东迁徙逃难。

东迁后的裕固族先民在迁徙逃难中发生了分化,一部分聚居在祁连山北麓的山区草原上。而另一部分聚居在河西走廊的戈壁绿洲及平川牧场上。1956年成立了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该县东西长650 km,南北宽120~200 km,总面积2.39万km2。整个区域横跨河西5地市,同甘、青两省的15个县市接壤,海拔在为1 327~5 564 m。由3个不连片的区域组成。东部的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皇城镇;中部的康乐乡、大河乡和红湾寺镇;西北部的明花乡和酒泉市黄泥堡裕固族乡。地势南高北低,东部和中部处于祁连山北麓的山前地带和深山之中,越往南雨水越多,海拔越高,森林、草原越多,夏季越凉爽。以畜牧业生产为主,主要牧养细毛绵羊、牦牛。兼营旅游业等第三产业。西北部海拔较低干旱少雨,植被稀少,夏季较为炎热,四季多风,以农业为主,兼营畜牧业。农作物以小麦、大麦、棉花、玉米、甜菜等为主,牲畜以山羊和改良牛为主\[1\]。

2裕固族聚居地主要草地资源

裕固族聚居地-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草原面积为177.9万km2,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80.31%,可利用草原142.2万km2,分为9个类,18个亚类,24个组,41个型。其中,温性草甸草原2.7万hm2,占1.53 %。温性草原32.0万hm2,占18.0%。温性荒漠化草原7.1万hm2,占4.0%。温性草原化荒漠9.1万hm2,占5.1%。温性荒漠23.3万hm2,占13.1%。高寒草原4.4万hm2,占2.5%。高寒草甸 40.0万hm2,占22.5%。高寒灌丛草甸 42.5万hm2,占23.9%。低平地草甸16.7万hm2,占9.4%。理论载畜量为121万羊单位。

畜种资源有毛肉兼用的甘肃高山细毛羊、河西绒山羊,适应高寒气候的牦牛、乘挽兼用的皇城马和杨哥马。野生动物主要有白唇鹿、雪豹、盘羊、蓝马鸡、马熊、野牦牛、藏羚、野驴等国家一、二类保护动物,以饲养马鹿为主的县鹿场,生产鹿茸和鹿系列产品。

森林33.13万hm2,树种主要有青海云杉和祁连圆柏等,森林总蓄积量1 017.2万m2,祁连山林区被称为“天然绿色水库”,并被列为部级自然保护区。

3裕固族的畜牧活动

3.1裕固族历史上的草原游牧活动

在过去历史长河中裕固族一直保持边游牧边狩猎生产、生活方式达千年。但是,这种生产、生活方式需要整个部落集体行动,在不断搬迁、不断寻找新的草地资源的过程中容易与别的游牧民族发生冲突。迁徙远征,狩猎放牧,须臾不离马,游牧人大半生在马背上渡过。是他们创建了世界上最早的骑兵集团军。马是高贵和权力的象征,也是游牧民族豪侠气概的象征,游牧人最珍视的财富就是马匹,最爱喝的饮料是马,最爱吃的是马肉。游牧人在广阔草地上自由自在地流浪,动辄跋涉千万里,视野开阔,风险巨大。所以,他们地形知识丰富,利用地形熟练,识别地形敏锐。草原上艰难困苦的环境,锤炼了牧人的坚强性格,牧人就是战士。整个部落既是生产组织又是武装力量。他们重视牧养马和骆驼,就是自然环境和外部条件相适应的结果。从14世纪始遭天灾人祸,导致人口锐减、牧地缩小、牲畜大批死亡,迫使裕固族东迁。

东迁到祁连山北麓的裕固族人不足万口、牲畜只有十几万头只,但仍然保持边游牧边狩猎的生产、生活方式。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牲畜种类改为以羊、牛为主。高寒牧区大河乡以牦牛、藏羊为主,中部以蒙古羊为主。游牧方式也由“逐水草而居”的大搬迁改为季节性循环放牧。他们将有限的草地分为冬、春秋、夏3块放牧场,每年进行四期利用。6月中旬至9月底,在夏季放牧场每5~10 d换放牧地,进行地带性轮牧,给牲畜抓好膘。10月在秋季草地进行羊牛驱虫、整群、牲畜出栏,做入冬准备。11月中旬进入冬窝子,在冬窝子采用“先放远,后放近”,“先放山,后放川”,“早放阴坡,后放阳坡”,“公放远,母放近”,“公放山,母放川”等放牧技术施行草地轮牧。在冬窝子完成接羔、育羔。5月中旬进入春窝子,在这里再进行春季羊牛驱虫,紧接着开始拔牛毛、给牛羊去势,剪羊毛。6月中旬又进夏季放牧场。这样年复一年进行着畜牧业生产活动。

3.2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成立后的草业生产

3.2.1草业生产恢复发展期,改善了牧民生活从1964年起实行“全改全配”的办法开展绵羊改良。进行了棚圈、配种和药浴池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饲养管理条件,各类牲畜饲养量由1954年的19.3万头(只)发展到1998年的69.2万头(只),草原围栏面积累计达11万hm2,畜均占有0.17 hm2。100%的牧户冬春季有固定保暖住房,80%的牲畜实现了棚舍化。

3.2.2草业生产水平提高期,牧民生活达到小康标准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被称为国家细毛羊生产建设基地县,1980年培育出了新品种“甘肃高山细毛羊”。完成澳血导入改良绵羊25万只,改良羊比例达到91.64%,科技在农牧业生产中的贡献率达到了30%以上。已形成29万只的高山细毛羊基地、11万只的绒山羊基地、3万头的牦牛基地、800头的养鹿基地。1997年,全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小康标准,跨入了全省小康县行列。

3.2.3民族传统文化遗产大发扬,生态保护受表杨据作者铁穆尔对民间调查整理,裕固族历史悠久,在中国古代西部各民族的迁徙、融合中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裕固族民歌、语言、服饰3个项目被列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和民族传统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裕固族口头文学和语言、人生礼仪等6个项目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还有其他8个项目和14个项目分别列入市、县保护名录。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获“少数民族体育先进单位”、省级“文明县城”、“卫生县城”、“双拥模范县城”、“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县”。县文化局获”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集体”称号。

林业以保护和抚育祁连山水源涵养林为主,现已列为国家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达13.82%,营林生产和护林防火成效显著,实现了连续49年无森林火灾。县林业局获“全国森林防火先进单位”。

3.2.4充分利用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发展旅游业肃南县境内有独特的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闻名遐迩的马蹄寺和文殊寺内有1 700多年前的石窟艺术;金塔寺有彩塑飞天;境内有丹霞地貌、奇山怪石,有河西唯一的原始森林,,有被称为沙漠明珠的东西海子,有高山奇景观山旱海和暖泉海子,有探险观光的“七一”冰川。大河乡榆木山岩画、明花乡古城址、古墓葬、祁丰藏族乡石窟、西夏时期建造的10 m卧佛及有壁画的2个洞窟,少数民族活动遗址,特别是榆木山岩画对于研究先秦时期古民族草原生活历史具有重大意义。还有红西路军战斗遗址,浴血奋战过的马场滩、石窝山等。形成了一条瑰丽、神奇、迷人的旅游风景线。裕固族、藏族、蒙古族独特浓郁的民族风情,更为旅游业的发展增添了绚丽的光彩。

4裕固族的民间工艺

4.1裕固族的纺织

作为草原游牧民族,捻线、织毯子、是牧人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经过数千年的发展,裕固人的纺织工艺已经日益成熟,不仅质地优良、花色齐全,而且品种繁多。毯子分为牛毛和山羊毛、绵羊毛3种。根据花色又分为黑色、白色和花色3种。黑毯子主要用来缝制帐篷、粗制的口袋和褡裢等日用品;白毯子主要用来缝制比较精制的口袋、褡裢、茶袋子等日用品;花毯子主要用来缝制精致的褡裢、袋子、毯子、毡被等日用品。而且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调染花色。

4.2裕固族的服装、服饰制作

服装制作主要分为男装、女装、单装、棉装、布(绸、缎)袍、皮装等几类。服饰制作主要分为头饰、头面、服饰等几类。作为马背民族,裕固族同样讲究服装的华丽与实用相一致,服饰的华贵与收藏并重。同样经过数千年的发展,融合了其他兄弟民族的文化,形成了裕固族独具特色的服饰文化。缝制服装和制作服饰是裕固族妇女日常女工的最重要的内容。精美的服装服饰不仅是日常的行头,更是一种艺术品。

4.3裕固族的马具编制、鞍具制作

牧闲时节,男人们总是要搓绳做笼头、镲子、缰绳、长绳、马绊等马具,还要动手制作、修理马牛的鞍具。除了日常使用外,更要精心编制特别精致漂亮的马扯手、马鞭、缰绳和捎绳等。平常说,通过看一个人的坐骑,就可以看出这个人甚至这家人的光景和手艺。节庆集会更要看谁的马最漂亮。马是裕固人的双腿和翅膀,离开了马就无法游牧生活。牧人家的男孩从小就要学习各种马具的制作工艺,这是一种终身学不完的功课。

4.4裕固族的皮革制作

由于高原气候和长期游牧,离不开皮帽、皮袍、皮靴和各种皮具,如:皮绳、皮马绊、马笼头、皮鞭、皮袋、皮褡裢、皮被、皮褥子等。因此,裕固人鞣制、裁剪、缝制和编制皮革的工艺也很高。

4.5裕固族的刺绣、雕刻、擀毡、缝制帐篷

刺绣是裕固族妇女日常女红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装饰帽子、服装、饰物的重要方法。

近年来,一些裕固族民间艺人,借鉴兄弟民族工艺,从身边生活入手,发展起来了独具特色的皮雕、沙雕、皮画、根雕艺术,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

毡分为牛绒毡、山羊绒毡和绵羊羔毛毡,主要用来制作炕毡、毡被、鞍毡、鞍垫、毡袍等。每年秋天羔子剪毛后就是擀毡的时节,大伙儿一边唱着“擀毡歌”一边擀毡,非常热闹。

据记述,裕固族很久以前是住蒙古包,后来随生活环境的变化及周边民族的影响,才开始住牛毛黑帐篷。缝制帐篷很讲究,要选吉日,要有选择的请人帮忙,扎帐篷的时候更要专门请人祈福祝贺,有专门的颂词。是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致谢:

本文在编写过程中得到肃南县畜牧局兰永武同志、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甘肃农业大学图书馆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也得到甘肃农业大学胡自治教授的亲切指导,花立民副教授提供了肃南县草地资源调查资料,特此致谢!

畜牧业发展背景范文9

关键词:美丽生态牧场;创建;转型升级;畜牧业;转型升级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1-0092-02

为了巩固“五水共治”的建设成果,浙江省对污染水体的面源污染源之一的畜牧业开始整治,力争用一年时间全面完成对生猪散养户和水禽养殖场的治理。2016年上半年出台了《浙江省美丽生态牧场创建标准(试行)》,计划在全省大力推进美丽生态牧场和整建制美丽生态畜牧业示范县穿件工作,从而实现畜禽养殖业污染的全面可持续治理。此后,全省各地开始了美丽生态牧场的创建行动,并涌现了不少典型案例。位于杭州西郊的临安市於潜镇,是个畜牧业大镇,畜牧业年产值约1.2亿元。本文总结了临安市於潜镇在创建美丽生态牧场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经验做法,为今后本区域及周边畜牧业的转型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1 美丽生态牧场的创建的背景与要求

《浙江省美丽生态牧场创建标准(试行)》指出,美丽生态牧场是指“场区布局合理、设施制度完善、生产全程清洁、产出安全高效、资源循环利用、整体绿化美化”的,存栏规模在200头生猪以上的畜禽养殖场。而且选址应在非禁养区内,或符合畜牧业发展规划布局,已通过污染整治达标验收。

为支持美丽牧场建设,浙江省2016年将安排8 5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畜牧业加快转型升级。在“十三五”期间,浙江省讲培育1 000家美丽牧场,提升1万家生态牧场;建设20个左右整建制美丽生态畜牧业示范县,培育若干个畜牧业特色产业集聚区和特色强镇。试图在保持一定的畜牧养殖量确保市场供应的同时,大幅度削减养殖业造成的面源污染。为贯彻执行《关于深入推进畜禽养殖综合整治加快建设美丽生态畜牧业的意见》(浙农专发[2016]14号)、《关于切实做好美丽生态牧场示范创建工作的通知》(浙牧畜发[2016]17号)等相关文件规定,杭州市也下发了《关于开展标杆美丽生态牧场创建活动的通知》(杭农畜[2016]161号)及《杭州市标杆美丽生态牧场考核验收评分标准》,在完成规模养殖污染治理工作基础上,全面启动美丽生态牧场创建工作。

2 美丽生态牧场创建的工作成效与主要做法

2.1 创建成效 於潜镇是临安市的畜牧业大镇,畜牧业年产值约1.2亿元。不同规模的养殖业经营主体有200多家,其中5头以上规模养猪场190多家,50头以上规模养猪场130多家,1 000头以上规模养猪场8家,养羊场2家。多年以来,畜牧业的发展为本镇发展提供了丰厚的经济收益和一定数量的就业机会,但同时也因养殖废弃物的不达标排放,对周边环境和河流水质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成为本镇“五水共治”工作的重点领域。为了在稳定畜牧业生产的同时,实现区域生态环境的根本好转,於潜镇于2016年年初决定以推进美丽生态牧场创建,促进养殖业转型升级,实现养殖业可持续发展。鼓励和引导符合条件的企业申报省级美丽生态牧觯有条件的企业申报省级标杆美丽生态牧场。按照省市美丽生态牧场创建标准和相关文件要求,经专业单位景观设计,主要开展圈舍整理、场区环境整治,引入视觉识别系统、畜牧业文化元素等,使牧场整洁美观、环境美化,高水准地展现出牧场新形象。同时开展内部管理体系提升,主要包括牧场各项生产管理制度完善、养殖档案建设,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养殖场内部管理等,引导畜牧养殖企业全面转型升级。通过几个月的努力,浙江文华农牧有限公司和浙江赛诺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目前已经高分通过了杭州市考核验收,临安市青湖种猪养殖有限公司和临安市千洪全法生猪养殖场也已通过初验。通过有针对性地建设美丽生态牧场,使养殖场从设备、制度、环境各方面得到提升,有效地提高了竞争力。

2.2 主要做法

2.2.1 以绿色循环智慧管理实现美丽高效 成立于2010年的浙江文华农牧有限公司,总占地面积5.13hm2,有30多幢猪舍,年出栏生猪11 000头。自建场以来,一直秉承“绿色循环畜牧业”的发展理念,致力于打造江南园林风格的部级标准化示范场。为申报省级标杆美丽生态牧场,企业从外部环境、设施设备到生产管理,都进行了全方位的提升规划和投资建设。通过邀请专业设计师对全场进行设计提升,融入畜牧文化元素;新增绿化面积3 000m2左右,实现全场绿化美化;建成资源化利用系统,实现废水达标排放和粪污的综合利用;增加实时监控系统,实现全场全方位可监控;建成环境自动控制系统,提升动物的养殖福利。通过200多万元的经费投入,原本普通的赶猪通道变成了富有江南特色的长廊,原有的空闲地块变成了园林景观和有机果蔬种植区,创建成效非常显著。生产绩效和同期相比,2016年度实现每头母猪新增年出栏商品猪0.5头,实现了沼液深度处理和综合利用。前11个月,新增年销售收入135万元,新增净利润50万元。

2.2.2 以生态提升和全链发展实现美丽高效 浙江赛诺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羊场占地1.67hm2,拥有14幢标准化羊舍,以及饲料仓库1 200m2,青贮池960m3,现有羊约3 000余头。该羊场远离主要交通线、村民集聚点1.5km左右,三面环山,地势较高,通风向阳,水源也比较充足,环境比较优美,对村民的生产生活影响较小,也利于羊的健康生长。为创建美丽生态牧场,在合适的地方种上尽可能多冠生植物,在每一幢羊舍安装刮粪机,购置羊粪烘干机。刮粪机可以快速清理羊粪,使得羊粪得到了更好的处理,减少了细菌的孳生。羊粪烘干机,一天一夜则可以发酵、烘干5~7t羊粪,完全满足需求,既可以除臭,又可以减少病原微生物。该举措美化了羊场环境,提升生态质量,改善羊的生活环境。另外,还在羊场旁建一个美食广场,发展旅游休闲产业,吸引更多的游客,拉长产业链,增加养羊的附加值,抵御市场风险。

2.2.3 以生态科技为支撑实现美丽高效 有着10多年发展历程的全法生猪养殖场,以申报省级美丽牧场的契机,进行了改造提升。除了增加绿化美化量、完善设施设备、提升道路质量和墙绘美化景观意外,重点引进了临安市首个异位生物发酵处理床。发酵床由生物菌、设施设备,加上由砻糠和锯木粉组成的基质构成,可将猪粪猪尿变成水和二氧化碳。新增480m3的发酵床,每天可以处理10gi粪猪尿,产生的水又经过管道到了集污池,处理后达标排放,实现了废水减少、臭味变淡和环境改善的治理效果。养殖场环境的改善提升了猪的健康生长状况,降低了病死率,提升了经济效益。

3 美丽生态牧场创建对畜牧业转型升级的积极意义

实践证明,美丽生态牧场是畜牧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临安市於潜镇美丽生态牧场的创建工作虽然才刚刚起步,但已经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通过有针对性地建设美丽生态牧场,使养殖场从设备、制度、环境各方面得到提升,有效地提高了竞争力,对于全镇、全市甚至全省的畜牧业可持续治理与转型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今后要致力于重点突破当前畜牧业区域布局不优、养殖规模不大、产业链融合不够、监管机制不全和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能力不强等“短板”,增强建设美丽生态牧场的紧迫感,加强组织领导,坚定工作目标,注重规划引导和示范引领,深化具体建设路径,适度推进畜牧业功能拓展和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全面铺开美丽生态牧场的建设工作,通过以点带面,指导帮助养殖业主做好“一场一策”的创建美丽生态牧场方案,推动更多牧场转型升级;要继续探索经验、深化机制,积极引导鼓励规模化、集约化养殖,不断提高产业层次和产品附加值,加快形成布局优化、利用高效、环境友好、质量安全的畜牧业发展新格局。

参考文献

[1]郑逸菲.文华农牧开拓“美丽之路”[N].今日临安,2016-11-09.

[2]沈佳栾,孙梦蕾.两家标杆美丽牧场通过考核验收[N].今日临安,2016-11-17.

[3]郑逸菲.於潜镇描绘美丽牧场新图景[N].今日临安,2016-11-06.

[4]陈淑芳,俞照正.对浙江省象山县美丽生态牧场建设的几点思考[J].科学种养,2016(9):39-40.

畜牧业发展背景范文10

【关键词】发展 畜牧业 经济 农民

我国的畜牧业是我国支柱产业之一,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畜牧业政治开始逐步的代替传统畜牧业,在国家注重“三农”问题的政策下,加大发展现代畜牧业经济已经成为构建现代农业的重要手段。我国是农业大国也是人口大国,由于人口过多,致使某些地区出现较为严重的失业现象,发展畜牧业正好可以充分利用劳动资源、解决失业问题。

一、发展现代畜牧经济的意义

畜牧业是产业关联度相当高一个产业,它和种植业以及工业都有交联,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畜牧业虽然看上去一个独立产业,但是它与其他产业衔接的十分紧密,上接种植业,下系加工业,具有十分强大的产业拉动力,能够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把现代畜牧业作为农业产业结构提升的主力军,能够促进农民收入,加快经济发展速度。

(一)推动新农村建设。畜牧业顾名思义是通过饲养动物取得畜产品的产业,也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目前国家对农业发展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农业改革的脚步也在加快,作为农村经济的支撑点,畜牧业成为了我国发展农业的突破口。由于社会发展迅速,我国有些地方出现了劳动力过剩的现象,畜牧业作为一种劳动力比较密集的产业,正好可以有效的帮助缓解这种现象,提高农业生产力、加速农村经济发展。而且现代畜牧业是可持续的发展行业,整合了农业资源,在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中有着明显的优势,为新农村建设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二)增加农民收入。现代畜牧业相比种植业所存在的风险要小得多,种植业对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不高,导致农民的收入面临着不可预见性的风险,而畜牧业面对自然灾害的防预性显然要比种植业高出许多,这可以减少农民收入不稳的风险。而且目前市场对于畜禽类的要求也是有增无减,这表明了发展畜牧业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收入,农民收入的增加既推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又提高了我国的经济实力,加强了综合国力。

二、畜牧经济存在的问题

社会的进步、国情的改善,让我国的经济建设在不断快速发展,我国的畜牧业经济也有显著的提高,但是我国畜牧业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饲养过程的环境问题。在饲养过程中,很多养殖户不注意环境问题,比如将牲畜的粪便不进行科学处理直接倒入河中,致使河流受到污染等,除了养殖户养殖方面的问题,还有一些是由于经济的发展的原因,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提高,这种好处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反向思考,由于工业化进程的迅速发展,一些工厂没有进行科学的排水处理,导致水的质量受到影响,水物质金属含量超标,一旦牲畜饮用这些污染过的水,肉质就会受到损坏,人们进食这些变质的肉也会对身体健康造成影响。

(二)牲畜质量有问题。在市场经济利益的催化下,有些养殖户为了追求高收入,对牲畜进行激素饲养,让其生长速度加快,这也导致了牲畜的质量出现了问题,使我国在进行产品输出时出现退货处理,影响我国在国际上的信誉,也抑制了我国的经济发展。

三、发展现代畜牧经济的途径

发展现代畜牧业是我国建设新农村的必然过程,势在必行。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经济一定要运用科学发展观,进行创新发展,要以绿色为出发点,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积极推进绿色产业。

(一)重视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当前我国畜牧业运转过程中还存在着科技含量不高、高消耗运作以及商品率低等一些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一定要重视畜牧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这样才能保证现代畜牧业经济的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能够保证资源的充分利用,改善现有畜牧业存在的问题,实现科学生产、绿色生产。建设标准化的现代畜牧业,进一步提高畜产品的的质量,比如,在秋收后,对农作物的秸秆进行加工、作为饲料喂养畜物,这样不但可以减少饲养成本,还可以减少焚烧秸秆时产生的环境污染。这类循环模式,可以实现资源最大化的利用,加强了对于生态的保护,也推进了现代畜牧业的发展。

(二)推进标准化养殖,构建信息化体系。发展现代畜牧业经济一定要推进标准化的养殖,通过技术改造提升生产水平和管理水平,对畜禽产品进行质量认证,保证农户的养殖水平。在信息发达的现代社会背景中,要想现代畜牧业真正的得到发展必须构建信息化体系。畜牧信息化是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畜牧业能否实现的转型的关键。信息化的建立能够及时准确的了解畜牧业在市场上的发展状况以及最新的科学技术应用手段,及时的为养殖户提供准确、科学的情报消息,帮助并推进其实现标准化养殖,加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力度,帮助养殖户提升科学养殖的水平,提高农民的素质文化。构建信息化的养殖体系才能加大发展现代畜牧业的经济发展。

(三)政府加大对畜牧业的扶持。畜牧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政府一定要加强对其的扶持,对畜牧业的扶持,有利于拓宽市场和带动劳动力的作用,能够缓解我国农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对于合适发展畜牧业的贫困地区要给予经济上和技术上的支持,让畜牧业得到发展。对于畜牧业的龙头企业也要加大扶持力度,通过专业培训,推进产业化经营,完善企业机构,让其带动区域的经济发展,帮助农民实现收入增加,加大对现代畜牧业的发展,提升我国的经济实力。

四、结束语

畜牧业作为我国的支柱产业,也是我国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经济,可以帮助农民提高其收入,保证农村经济发展,加快新农村的建设,在满足国内产业需求的同时提高对外的出口量,加快了我国经济发展的脚步,加速了我国现代化的建设,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新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姜文康.抢抓改革机遇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J].四川畜牧兽医,2014,03:10-11.

[2]王军华.浅谈如何加快发展现代畜牧经济[J].当代畜牧,2013,32:15-16.

畜牧业发展背景范文11

王济民说:“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十三五’期间畜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创新

“在创新方面,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三个创新一个都不能少。”王济民说,“过去,讲创新主要是讲技术创新。现在,有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畜牧业必须要全面考虑。”

在技术创新中,良种培育是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目前我国畜禽良种的问题确实很大,种植业良种国家已经很明确了,要建成以企业为主体,走‘育繁推一体化’的路子。但是却把畜牧业遗忘了。过去有人说‘良种化’就是‘洋种化’的过程,由此进入‘进口-退化-再进口-再退化’的恶性循环。所谓的良种场就是扩繁场和杂交场。另外国家对于畜牧业育种的支持力度也不大。例如,一个生猪育种项目和一个水稻或者玉米项目的资金支持几乎是一样的,这也是个问题。种植业虽然育种周期长,但是育种成本很低,一株苗可能只有几分钱,但是一头种猪就要几千元,良种奶牛可能要上万元,所以育种的科研费用是不够的。再一个,畜牧业育种周期可能更长,育成一个品种大概没有20年是完不成的,而种植业相对而言要好一点,周期短的可能2年至5年就可以育成一个品种。”王济民说,“从这个层面讲,国家科技计划里面要对畜牧业的良种设立一个重大专项,组织我国最优秀的企业、最优秀的科研人员联合攻关,摆脱我国对国外动物品种的依赖。只靠企业干不成,只靠科研机构也干不成。一定要形成一个完备的全国良种育种体系。”

今年,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畜牧业要在政策制度方面下功夫。王济民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去库存、降成本和补短板”。对于农业来讲,最大库存就是粮食库存,对于畜牧业来讲,存栏就是库存。存栏规模大不大不好说,但是存栏的结构肯定是不合理的。例如一些质量差的母畜仍然在使用,一些不好的品种仍然在生产,这些就该去则去。还有降成本,劳动成本上升、土地成本上升、畜产品价格顶破天花板,所以说将来我国畜产品是不是还继续进口,就取决于降成本。比如说劳动力成本高怎么办,可能就要靠机械化、智能化、自动化,用这“三化”来解决劳动成本上升的问题。另一方面,降成本里面还要考虑提高效率,提高效率就是靠科技进步,靠优良品种,靠现代畜牧业科技设施和设备,提高效率也是相当于降成本。第三个就是要有一个好的产业模式,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少产业链的波动,另一方面可以缩短产业链,比如产销对接、农超对接等形式也可以降成本。除此之外就是补短板问题,对于畜牧业来讲,畜产品质量不高、环境污染、人员素质差、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都是短板。

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也是创新的主要内容。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针对“互联网+”模式,王济民说:“‘互联网+’,主体是互联网,是互联网加上其他产业。对畜牧业来讲,主体是畜牧业本身,而且数据库、网络监控等已经在畜牧业中应用,关键要看能不能把互联网加上来,使之更加完善,这才是核心问题。”

协调

畜牧业的协调包括区域间协调、贫困地区和非贫困地区的协调。王济民说,“畜牧业因为环保问题,由东部向中部、西部转移。将来,政府配置公共资源也要向中部、西部倾斜。东部地区基本上不发展养殖业,即使发展也是发展规模化养殖。对于贫困地区要进行分类,有些贫困地区生态破坏严重,就不一定养殖牛羊。而生态好的地方就可以养。在不破坏生态、不污染环境的前提下,畜牧业在产业扶贫里可以起到大作用。”

王济民继续说,“除此之外,产业间的协调也是非常重要的。种植业、畜牧业、加工业、流通业、餐饮服务业等不仅仅要协调,而是‘一二三产业’要融合在一起。在融合发展里最核心的问题是要让生产者、普通农户分享产业链增值红利。过去产前、产中、产后在产业上有链接,但是在利益机制上不协调。一般情况下,最强势(利益最大化)的在终端、消费端,例如超市。利益最受损的还是小农户、养殖生产者。”

绿色

畜牧业对环境的影响由来已久,经过测算,目前反刍家畜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要大于猪和鸡,因此,从品种选择的角度看,未来可能会减少该类动物的饲养。同时,还需要在饲料、畜舍、养殖模式等方面共同发力,其关键是要做好农牧结合。

“畜牧业污染实际上是资源放错了地方,粪污处理关键是强化资源化利用。”王济民介绍,在畜牧业环保方面,废弃物处理采取了沼气发电、“猪-沼-果”等措施,总体上产生一定效果,但若进行大面积推广,并使其成为固定的处理模式仍面临众多问题。因此,加强废弃物的循环可持续利用,通过种养结合,将动物粪便变成有机肥替代化肥,既能解决畜牧业的污染问题,又能提高农产品质量,最终实现农业和畜牧业的双赢。王济民表示:“解决畜牧业环境污染问题首先要农牧结合,养和种之间要建立起一种平衡。从政策的角度,建议出台有机肥补贴政策。”

从养殖的角度而言,要发展适度规模化。规模化对企业和养殖场的含意是不一样的。对企业来说,规模越大可以创造更多收益;对养殖场来讲,规模一定要适度,单个养殖场不能无限扩张,否则会造成污染隐患。王济民强调,“规模化养殖首先要实现畜舍的标准化,它是标准化养殖的核心问题;其次要形成养殖场和农田的配比关系。最理想的办法就是把养殖场作为种植业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一个基本配置,真正实现农牧结合。”畜舍的标准化对于牲畜的养殖尤为重要,在当前集约化、工厂化饲养的背景下,畜舍决定了养殖的通风、营养、废弃物处理等多个环节。目前,从国外经验来看,一个标准化生猪育肥场可养猪2400头,且必须建在农田旁边;一栋标准化鸡舍可养鸡2万只。因此,应该学习欧盟、美国、日本的先进理念,将养殖场粪便储存、还田,使养殖场成为高标准农田的有机配件。“下一步的工作是进一步明确规模化养殖的标准,同时,政府应做好养殖场的布局规划。另外,对于大型养殖场要进行严格的环评工作。”王济民介绍。

开放

目前,我国畜牧产品进出口情况是,关税比以前低,国内畜产品价格高,畜产品进口量持续增加。王济民表示:“现在需要考虑的问题是进饲料还是进肉,国家一定要做一个战略选择。”

王济民说,国内企业与国外竞争,主要考虑三个指标,即成本价格因素、质量因素、环保因素。只有在这三个方面拥有了竞争优势,才能取得消费者的青睐。从畜牧业本身来看,国内企业间的竞争很激烈,畜牧企业如何走出去是未来值得考虑的问题。

随着进出口贸易的扩大,走私问题逐渐暴露出来。王济民表示,“走私对国内的价格会有影响,但是疫病的影响更加可怕。走私是不经过检疫的,国外的病毒容易传进来,这个损失不是价格低可以弥补的,一旦疫病传入,损失是不可估量的。将来在海关管理、打击走私方面一定要有大动作。”

共享

畜牧业发展背景范文12

玉树畜牧业为何会走入“低谷”

玉树州畜牧业也曾经辉煌过。上个世纪80年代,玉树州是全省主要畜产品供给地,有畜牧业大州的美誉。那时,全州牲畜存栏数曾一度突破800万头(只、匹),人均达40头(只、匹),畜牧业收入占农牧民收入的90%以上。辉煌过后,时至今日,玉树全州牲畜存栏数仅有240万头(只、匹),人均占有率不足7只,畜牧业收入只占农牧民总收入的40%。

究竟是何原因让玉树州畜牧业“滑坡”,前后反差如此之大?

1984年和1995年两场特大雪灾,玉树州畜牧业元气大伤,从此便一蹶不振。

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实施,大量农牧民放弃传统主导产业离开草场,导致牲畜存栏量下降。

在玉树牧区,7-15岁的孩子是家庭中的重要劳力,也是最好的放羊年龄,随着“两基”攻坚,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上学,玉树牧民不再养羊,玉树草原上的羊逐渐消失,全州240万头(只、匹)牲畜中羊的数量不足20万只。

玉树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几乎各县都有虫草,当地人有这么一句话,“挖虫草辛苦一个月,一年吃穿不愁”,因此许多牧民便卖掉牲畜,闲置草场,在县城过着安逸的生活,每到虫草采挖季节,进山挖虫草。

藏獒也是导致玉树州畜牧业衰败的原因之一,被炒作成天价的藏獒,出售一只也许一辈子都衣食无忧。在这种巨大利益的诱惑下,牧民纷纷放弃主导产业,投身到藏獒养殖,最终藏獒经济破灭,牧民一夜“暴富梦”也随之破灭,最根本的畜牧业也丢了。

玉树畜牧业“回温”靠什么

随着灾后重建全面完工,玉树州委、州政府意识到畜牧业作为全州的主导产业、命脉产业,应该是一个常抓不懈的产业。那么如何才能重振昔日畜牧业的雄风,玉树州提出了三年打基础、五年上台阶、七年大变样战略布局。

今年恰逢打基础的最后一年,玉树州畜牧业这3年来究竟是如何打基础?打好的基础是否牢固?玉树州农牧科技局局长才仁扎西介绍,我们用3年时间给玉树州畜牧业做了一个“手术”,我们要追求的不仅仅是数量,更重要的是质量和效益。

才仁扎西口中的“手术”就是淘汰、串换、推广。为何要进行“手术”,还要从玉树畜牧业包产到户说起。牦牛包产到户后,一户的牦牛基本都是近亲繁殖,几代以后牦牛逐渐退化,出现了毛色不纯、个头矮小、牛角畸形等特征,牦牛整体质量下降,牦牛提纯复壮迫在眉睫。

淘汰就是对有这些特征的种畜进行淘汰,去年淘汰了5.6万头,今年已经淘汰了6000头。连续3年举办牦牛文化艺术节,艺术节上评比种畜,优秀种畜进行串换,如曲麻莱县和玉树市串换,2014年全州串换5600头,今年已经串换6000头,以此保障牦牛的血统纯度。另外,推广野血牦牛,家中饲养的牦牛和野牦牛繁殖,出生的野血牦牛一代、二代进行推广,3年来累计推广8000多头。

通过这场“手术”,玉树畜牧业的“恶疾”得到缓解,牧民增产增收的目的实现了,以曲麻莱县红旗村来说,以前这里的一头牦牛价格在5000元左右,但是推广野血牦牛后,一头良种牦牛价格超过了10000元,有些野血牦牛的重量甚至是普通牦牛的一倍。

玉树州畜牧业“回温”还得靠政府的扶持。3年来,玉树州扶持100个家庭牧场,18个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全州上下形成的一个共识,就是小块农业区为牧业区服务,推动粮转饲,加大饲草料种植,为畜牧业发展提供后备保障,目前全州饲草料种植已经达到了0.93万公顷。

去年底,曲麻莱县建成了芫根饲草料加工基地并投入运营,这个加工基地是青南地区规模最大的饲草料加工基地,而芫根种植基地则是西北最大的芫根种植基地,接下来还要在治多、称多、杂多等县建立饲草料基地,让玉树畜牧业发展没有后顾之忧。

玉树畜牧业发展还要与精准扶贫、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结合起来。贫困农牧户纳入到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精准扶贫资金扶持合作社基础设施建设和牲畜购置,生态畜牧业合作社轮牧轮休,可以有效地保护草场,这样既可以增产增收,又可以保护生态环境,达到了双赢。

畜牧业发展的“玉树模式”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但是在玉树来说也不尽然。从1984年至今,玉树州人口翻了3番,但是牲畜总量锐减到原来的三分之一,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的实施,大部分草场也被划为禁牧区,草场面积也有所减少。

那么在人口增加、牲畜和草场锐减的背景下,玉树这一方水土如何养活一方人,玉树给出的答案是走畜牧业转型发展之路。

打破以家庭为单元自产自销的单、散、弱、粗模式,从分散单一向集中规模转变,从传统粗放向现代高效转变,从一般牧户代牧向能人带动转变,从各自为政向联合发力转变,从自然经营向商品经营转变,从面向大众向瞄准高端转变。

玉树畜牧业联合集约之路,以股份合作为主体、多种经营并存的体制,大力发展股份合作模式、扶持能人代管模式、鼓励联户经营模式、支持大户经营模式,最大限度地把草场、牲畜、劳力等生产要素整合集中起来,形成牧业资源优化重组、牧民按技能重新分工、收益按股权进行分配、生产要素按市场进行配置的适度规模化经营格局。

玉树畜牧业的品牌效益之路,发挥玉树“三江之源”、“中华水塔”、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优势,打造畜牧业生态品牌、有机品牌、高端品牌、玉树品牌,把好生产加工各个环节的生态环保关,做大做强“玉树牦牛”、“扎什加羊”畜品牌产业。

玉树畜牧业产业集群之路,州有示范园区、县有产业园区、乡村有示范基地,建立州级现代生态畜牧业扶贫示范园,并形成产业链条,吸引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冷储、物流、科技等不同领域和功能的相关企业入驻园区,形成稳定的产、供、销和技术开发等协作关系。

玉树畜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集中体现在曲麻莱县叶格乡红旗村托俄俄加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小组,小组探索出了一条联合集约的生态畜牧业实践之路。小组是红旗村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下设的16个股份制合作小组之一,小组2011年成立。成立之初仅有16户牧民参加,整合了牛640头、羊1100只,小组成立后就主动适应市场需求,调整完善思路,提高产出效益,仅去年就分红29万元,户均7000元。如今小组入社户数达到了28户,整合了牛1000头、羊2000只、可利用草场1.2万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