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畜牧业分析报告

畜牧业分析报告

时间:2023-06-07 09:11:50

畜牧业分析报告

畜牧业分析报告范文1

同志们:

在市委的统一部署和市委第七指导检查组的精心指导下,市畜牧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圆满完成了学习调研阶段的各项工作,经请示市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同意,可以转入分析检查阶段。今天会议的主要内容是:回顾总结学习调研阶段情况,对分析检查阶段工作进行安排部署,进一步提高认识,明确任务,推动学习实践活动深入开展,确保活动取得扎实成效。市委第七指导检查组对这次会议高度重视,**组长、**副组长及指导检查组各位同志出席会议,随后,**组长还要作重要讲话,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下面,我就市畜牧系统学习实践活动第一阶段开展情况及第二阶段工作安排讲几点意见。

一、 精心组织,学习实践活动开展的扎实有效

市畜牧系统全面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来,各级党组织认真贯彻市委部署,紧密结合实际,牢牢把握“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畜牧工作”这一主题,加强组织领导,突出工作重点,精心安排,学习培训工作开展得扎扎实实,有声有色,已全面完成了学习调研阶段的规定任务,取得了初步成效。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加强组织领导,精心部署安排。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开展以来,各单位高度重视,及时成立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制订实施方案,广泛开展动员,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自觉投入学习实践活动。局党组成员带头学习,带头调研,带头解放思想,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带动了学习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各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精心组织,统筹安排,抓好关键环节;既率先垂范,注重身体力行,又加强引导,充分发动群众,确保了学习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市直水利系统全体党员以饱满的政治热情,高度负责的态度,积极投入到学习实践活动中来。由于各级党组织重视,部署周密,整个活动呈现出起步快、标准高、氛围浓的良好态势。

(二)采取有效措施,狠抓理论学习。学习培训是学习调研阶段的第一个环节,也是提高学习效果、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理解的重要基础。局党组、各总支部都制定了学习培训工作计划,坚持把理论学习作为第一阶段的重要内容来抓。坚持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个人思考与专题辅导相结合,向书本学和向实践学相结合,个人自学与集体研讨相结合。明确把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邓小平论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以及市委三次党代会、三届六次全会精神和市委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学习重点。局党组中心组集中学习3次,局领导和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分别上党课5次,组织全系统党员干部收看了中央党校经济学教授肖勤福作的专题辅导报告录相。全系统广大党员积极参加支部集中学习,保证了集中学习时间在20学时以上。通过学习,大家对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有了进一步认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进一步增强,为开展好学习实践活动奠定了牢固的思想基础。我局在扎实开展学习培训的同时,加强同市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联系,落实各项具体任务,并把每个阶段的工作情况和好的做法及时整理成信息上报。目前,我局已先后向市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相关信息11期。同时,我局充分利用“**畜牧业信息港”这个平台加强对外宣传,我局在网站上设立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专题”栏目,不但及时报道有关学习信息,而且在报道方式上注重创新,办公室将中心组集中学习活动中党员干部的精彩发言进行收集,整理成《畜牧人谈科学发展》系列节目,上传到网站上,为广大党员学习提供参考,有效增强了学习效果。

(三)扎实开展调研,为破难题寻计策

一是立足实际选准调研课题。10月下旬至11下旬是学习实践活动的深入调研环节,市畜牧局及早着手,局党组成员从部门实际出发,紧密结合分管工作,围绕解决阻碍畜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确定6个调研课题。主要涉及如何实现畜牧业又好又快发展、转变养殖方式、科学防控动物疫病、理顺畜牧行政执法工作、畜牧业投入品的安全、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等重大问题。

二是带着问题开展调研活动。局党组成员确定调研题目后,从11月上旬开始,组织相关科室及二级单位的同志到新县、商城、息县、潢川、淮滨等县,深入养殖场、户、加工场、经营户、农户进行了6次调研。在调研中采取实地查看、询问情况、查阅资料、召开座谈会等方式,通过调研进一步了解我市畜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注重把调查研究与推动工作、解决问题、促进发展紧密结合。

三是认真撰写调研报告。在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严格按照调研报告的规范格式要求,在主要领导的亲自参与下,通过多方征求意见,组织专门力量撰写单位的调研报告,找出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破解难题的办法和措施,为实现我市畜牧业科学发展探索新路子。其它党组成员也自己动手,结合自己的分 管工作,认真撰写调研报告。

(四)开展好大讨论,形成科学发展共识。畜牧局以五个支部为单位,采取召开座谈会交流发言、组织党员干部参观“改革开放30周年暨**撤地设市10周年回顾展”等多种形式,结合我单位提出的“五大难题”,即:发展观念相对落后,思想不够解放;发展方式比较粗放,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水平不高,畜产品精深加工、转化增值不够;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自我发展能力不足;为群众提供畜牧业服务水平不高;干部作风建设还需加强,“五禁止”、“十不准”还没有完全彻底得到贯彻执行。深入开展了以“解放思想,推动**畜牧科学发展”为主题的大讨论,努力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统一思想中进一步解放思想。并在**畜牧业信息港上设立“**畜牧业科学发展论坛”,围绕以改革创新精神提高服务科学发展水平,推动畜牧业新发展、新跨越,开创畜牧工作新局面,进一步深化“三新”大讨论活动,发动群众参与学习讨论。通过科学发展观大讨论,大家进一步增强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机遇意识,进一步开阔了眼界,开阔了思路,在事关**畜牧业要不要科学发展、能不能科学发展、怎么样科学发展上达成共识。

(五)抓好四个结合,开展活动促工作

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我局注意抓好四个结合,通过学习实践活动促进工作。一是同“两转两提”相结合。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把“两转两提”工作作为学习实践活动的一项内容认真开展。通过对行政审批事项进行重新清理、认真落实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窗口各项制度、严格落实“五禁止、十不准”规定、组织执法人员学习依法行政有关规定、落实执法责任制、加强公务员教育管理等活动,进一步转变广大干部职工工作作风,增强服务畜牧业意识,提高公务员素质。二是同组织工作创新项目相结合。建立特色农业人才示范基地建设是我局组织工作创新项目的重要内容,我局利用实习实践活动,深入新县浒湾乡凤凰山生态农业综合开展园区、光山县马畈乡满堂香生态农业庄园、罗山县良种猪繁育技术示范基地、固始县三高集团等四个示范基地进行实地调研,科学分析基地发展潜力,认真制定示范基地三年规范,提出基地科学发展的措施,细化农村实用人才培训计划,为“把基地做大做强,探索培育农村实用人才新途径”打下坚实的基础。三是同六城联创相结合。局积极履行五星街综合整治牵头单位的职责,联合其他责任单位广泛宣传发动,积极参与创建,科学分析五星街基本情况与工作重点、难点,通过认真落实责任制,狠抓创卫不放松;接受新任务,勇挑重担不推诿;集中抓整治,推进创卫不畏难;及时抓督导,强化责任不落空等措施,顺利地完成了五星街创卫工作任务。四是同贯彻落实三中全会决定相结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和战略举措,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行动纲领。市畜牧局领导深刻认识到《决定》对促进畜牧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意义。多次组织中心组成员对《决定》进行学习和讨论,对新形势下如何贯彻落实《决定》、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变畜牧养殖方式、如何构建重大动物防控体系、如何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如何拉长畜牧产业链条、如何为广大养殖户和畜产品从业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等方面进行认真分析和总结,为推动畜牧业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思路。

(六)强化领导表率,营造活动氛围。为保证学习实践活动扎实有效,不走过场,局党组明确提出活动要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一把手负总责。形成了一把手亲自抓、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局党组成员和局属各单位主要领导都能起到表率作用,带头参加学习讨论,深入开展主题调研。局学习实践活动办公室加强对局属各单位活动开展的指导,及时安排活动内容,提出具体要求,进行督促检查。采取简报和网络等手段,强化宣传引导,在**畜牧网开辟学习实践活动专栏,及时编写活动简报,总结推广活动中的好做法、好经验,报道学习实践活动取得的成效,在全系统形成了学习实践活动的浓厚氛围。

总体来看,通过第一阶段的学习实践活动,深化了广大党员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进一步增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提升了谋划畜牧改革发展的水平,明确了实现**畜牧科学发展的战略目标;推动了思想解放,更新了思想观念和发展理念;促进了作风转变,激发了党员干部做好畜牧工作的积极性,为推动学习实践活动深入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但用更高的标准来衡量,也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是少数党员对开展学习实践活动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还有待增强。二是工学矛盾突出,特别是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进一步扩大内需的重大战略决策,加快畜牧基础设施建设任务,时间紧,任务重,必须全力推进此项工作,同学习实践活动的具体时间安排有较大冲突。三是学习实践活动的创新不够等。这些问题,务必引起各级党组织和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积极加以改进,确保学习实践活动达到预期目的。

二、注重环节,高质量完成分析检查阶段的各项工作

按照市委的统一安排,市畜牧系统的学习实践活动从今天开始转入分析检查阶段,时间从20xx年12月上旬开始到20xx年1月中旬。

分析检查阶段是承上启下、从思想层面进入实践层面的重要阶段,主要任务是征求意见、查找问题、分析原因、开展评议、理清思路、明确方向。分析检查进行得越彻底,问题就找得越准,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办法、措施就越有针对性,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效就越明显,必须认真细致,扎实推进。分析检查阶段要严格按照市委学习实践活动规定程序和要求进行,要切实抓好以下5个环节。

一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继续在深化学习上下功夫。把学习理论贯穿活动始终,继续深入学习中央、省委、市委有关会议、文件精神及必学篇目,进一步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切实把握精神实质和基本要求,真正做到入脑入心。把学习调研阶段的认识成果运用到分析检查之中,用好理论学习、调查研究和科学发展观大讨论的成果。通过高标准、严要求的学习,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更加自觉地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畜牧工作,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实实在在地找准问题、理清思路,在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增强科学发展信心、凝聚科学发展共识上取得新进步,切实达到党员干部受教育的目的。

二要广泛征求、认真梳理意见建议,找准存在的突出问题。坚持开门搞活动,通过召开座谈会、个别访谈、发放征求意见表、网上调查等形式,广泛听取干部群众和服务对象的意见和建议。对反馈回来的意见和建议要进行分类整理,从中查找梳理出影响和制约**畜牧发展和单位发展的突出问题。最近,局党组已向局属各单位发放了征求意见表。在分析检查阶段,局党组将继续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征求意见,以利于找准问题,分析整改。局属各单位也要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征求各个层面的意见和建议,认真梳理,分别向班子和领导干部反馈,为分析检查做好基础工作。

三要开好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解决好存在的突出问题。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是第二阶段的重要内容,要重点围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动畜牧科学发展确定主题,紧密联系畜牧发展与改革的具体实践,紧密联系领导班子成员的思想实际,深入查找班子和个人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刻分析原因,吸取经验教训,明确努力方向,自觉改进提高。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要坚持正面教育为主的原则,重在分析问题,重在总结经验,重在明确方向。努力形成民主团结、敢讲真话、务实创新的良好氛围。专题民主生活会前,要做好充分准备,在相互谈心、虚心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每一位领导班子成员都要认真撰写发言材料,进行自我检查。会上,要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开诚布公地谈问题,找原因,提建议,开好民主生活会的标准就是能够找准问题,找对原因,找出办法。局党组拟于12月下旬召开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畜牧发展”为主题的专题民主生活会。各支部要结合实际,开好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会前,要向市局活动办报告,市局将派人列席,加强指导。各支部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分析查找自身的差距和不足,明确努力方向。同时,在分析检查阶段把增强党性、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严格廉洁自律作为重要内容,贯穿实践活动的全过程,有针对性地查找和解决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四要认真撰写分析检查报告,理清科学发展思路。精心撰写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力求认识深刻、分析透彻、思路清晰、措施实在。要把重点放在检查分析突出问题、理清科学发展思路上,主要包括六个部分的内容:一是近年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情况及取得的成效;二是存在的突出问题;三是存在问题的主客观原因特别是主观原因分析;四是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新认识;五是今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要方向、总体思路、工作要求和主要举措;六是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的具体措施。分析检查报告的起草工作要早准备,早启动,早完成,早征求意见。要紧扣活动主题和实践载体,突出重点,抓住关键,什么问题突出就重点分析和检查什么问题。要多从自身、多从思想观念、多从工作作风方面查找原因,切忌一味强调客观。要着眼全局,着眼长远,多在建立健全科学发展的体制和运行机制上下工夫。各单位主要负责同志要全程主持分析检查报告的撰写,分析检查报告完成以后,要采取多种方式组织群众评议,征求方方面面的意见,认真组织修改、完善,切实使分析检查报告成为整改落实的依据和指南。各单位班子成员,也要对照科学发展观要求,认真查找个人在思想和工作方面存在的差距和问题,挖掘根源,深刻剖析,写好个人思想剖析材料。

五要贯彻群众路线,扎实做好群众评议。对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进行评议,是倾听民声、了解民意、集中民智的过程,也是党内集中教育活动的有效形式。坚持群众路线,就是要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到学习实践活动中来,广泛深入地听取群众意见,让群众评价,受群众监督,努力做到听取民意找问题,顺应民意抓整改,依据民意看效果,确保党员全员参与,群众全程参加。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分析总结报告中的问题查找得准不准,原因分析得透不透,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思路清不清,制定的工作措施行不行,学习实践活动开展得好不好,广大群众看得最清楚,最有发言权。在群众评议时,要合理确定参加评议的人员,组织业务联系单位、服务对象或工作对象开展评议;组织熟悉情况、有较强参政议政能力的党员代表、职工代表、老同志代表参加评议。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既可以采取会议座谈、个别谈话和书面评议等方式,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意见箱、在线交流等方式听取意见,集中群众智慧。要尊重群众的评议意见,评议中提出的正确意见要体现到修改后的分析检查报告中;要做好分析检查报告和群众评议结果的公布工作,合理确定公开范围和公开形式。局指导检查组要加强对分析检查报告接受群众评议工作的督促检查。要通过组织群众评议,使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更好地反映实际情况,更好地体现群众意愿,更好地凝聚集体智慧,更加广泛地形成领导班子和广大党员、干部在科学发展上的共识。

三、加强领导,切实把分析检查阶段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分析检查阶段只有1个月的时间,需要做的工作和解决的问题很多,任务很重。因此,必须加强领导,强化措施,确保分析检查阶段各项工作实实在在,不走过场。

一要加强领导。这次转段动员会后,各单位要抓紧时间对前一阶段工作总结回顾,就转段工作作出具体安排。各支部主要负责同志,要履行好学习实践活动第一责任人的职责,亲自谋划,亲自部署,精心安排好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的工作,既要保质保量完成“规定动作”,又要努力创新“自选动作”,丰富活动内容,深化活动效果。要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宽阔坦荡的胸怀、更高更严的标准,带头征求意见,带头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带头总结经验教训,带头贯彻群众路线,带头进行整改,切实发挥表率作用,引导和带动其他党员同志积极自觉地搞好分析检查,认真扎实地完成好各环节工作。

二要抓好落实。分析检查阶段工作的程序性非常强,每一个环节都有严格的要求和具体的标准,既要紧密联系思想实际进行自我剖析,又要紧密联系工作实际查找问题;既要以适当方式向群众通报分析总结情况,又要深入听取群众意见;既要依靠党员自身解决问题,又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作用;既要抓紧搞好分析评议工作,又要坚持做好日常工作。我们要按照市委的统一部署和要求,严肃认真地抓好召开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形成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组织群众评议等三个重要环节,按要求做好分析检查阶段的各项工作。

三要强化督导。局活动办要切实履行对局属各单位开展活动的指导、检查和督促职责,把握好各阶段各环节的时间和工作要求,全面掌握各单位活动进展情况,对各单位学习实践活动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督促各单位抓好工作落实。要善于发现学习实践活动中存在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向局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反映情况,提出建议,当好参谋。对工作不扎实、要求不严格、问题比较突出的单位,要及时纠正,确保不走过场。

畜牧业分析报告范文2

各科室、单位:

自去年9月以来,全市无有效降雨近160天,旱情十分严重。据市气象部门预测,今年2-6月份,我市降雨偏少,气温偏高,秋冬春三季连旱已成定局。随着旱情的持续发展和农作物用水量的急剧增加,全市水资源的供求矛盾将愈加突出,畜牧业用水安全形势将变得更加严峻。根据《市畜牧兽医局关于做好当前畜牧业抗旱工作的通知》文件要求,为进一步做好我市当前畜牧业抗旱工作,现将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规模养殖场(区)是我市畜牧业发展和畜禽产品产出的中坚力量,一旦因缺水而停产,势必影响全市畜禽产品的正常供应,严重损害畜牧业的发展。各单位要深刻认识当前畜牧业抗旱工作的严峻形势,全面落实畜牧业抗旱工作领导负责制,结合畜牧兽医科技行活动,实行包片分场联系的办法,深入所联系养殖场户和畜牧业抗旱第一线,认真开展调查研究,指导抗旱救灾工作。对因工作措施落实不力、迟报、漏报、瞒报旱情等原因,造成畜禽饮水中断,给畜牧业发展造成严重损失的,将进行通报批评。

二、深入一线,落实措施

要摸透实情。各党员干部、科技人员要深入畜牧业抗旱工作第一线,逐村、逐场、逐户排查摸底,全面掌握了解辖区内的畜牧业生产用水形势,全面分析面临的旱情形势,认真研究对策措施,指导养殖户做好抗旱物资的筹备和长期抗旱的准备。

三、坚守岗位,信息畅通

抓好畜牧业抗旱信息上报工作。实行畜牧业抗旱信息日报告制度,要安排专人负责信息搜集上报,特殊情况要及时电话联系。要坚守岗位、恪尽职守,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及时报告畜牧业旱情,认真会同各养殖场、户研究制定科学长远的养殖场(区)畜禽用水措施,做好畜牧业抗旱工作,保障畜禽饮水安全,维护畜牧业稳定发展。同时要深入养殖场(区),指导开展节约用水、动物疫病防治等实用技术,积极引导养殖户科学养殖,适时出栏,降低养殖成本,必要时适当提前出栏,提前淘汰已过生产高峰期的家禽,淘汰不符合种用标准的种畜禽,适当缩小养殖规模,为农民群众和养殖企业排忧解难。

畜牧业分析报告范文3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China's livestock industry has made rapid development, and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However, in the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animal husbandry, there are a series of problems existing in production information statistical work, and only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effectively, can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animal husbandry production information statistics, and can provide higher quality data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nimal husbandry. This paper will analyze the existing problems, explore the improvement measures, ensure the accuracy of the production information statistics, and improve the level of animal husbandry production information statistics.

关键词:畜牧业生产;信息统计;改善措施

Key words: animal husbandry production;information statistics;improvement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326.3;F30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8-0057-03

0 引言

在我国的农业体系中,畜牧业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生产的畜产品是人们最主要的副食品,为了进一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我们必须大力发展畜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和谐社会的建立发挥重要作用。在畜牧业的发展过程中,生产信息统计工作能蚣笆庇行У胤从吵鲂竽烈档纳产现状,只有提高生产信息统计工作的准确性,才能使其在畜牧业的发展规划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根据畜牧业生产信息统计工作中的具体问题,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提高畜牧业生产信息统计工作水平,促进畜牧业的发展。

1 畜牧业生产信息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生产信息统计的数据质量不高

一般情况下,畜牧业生产信息统计都是由基层单位完成的,这些单位没有配备专业的统计人员,通常由村委会人员统计,这些人员需要同时负责多方面信息的统计与报表工作,这些工作过于繁杂,导致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畜牧业生产信息的统计工作。与此同时,这些单位中的人事变动相对频繁,有的工作人员刚刚熟练这些信息的统计工作,就可能因人事变动离开这个职位,更换其他统计人员。此外,由于畜牧业统计的过程过于复杂,一些养殖户对畜牧业统计工作的认识存在一定的问题,考虑到自身利益的原因而隐瞒自家养殖情况,严重阻碍了生产信息统计工作的进行。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造成畜牧业生产信息统计中的数据质量不高的情况。

1.2 基层统计与动监部门统计间存在较大差异

基层统计人员是政府开展畜牧业统计工作的直接执行者,这些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与职业素养是影响数据真实性与准确性的关键因素。在进行信息统计时,大多数的基层统计员会通过防疫员来获得春季防疫和秋季防疫等入户调查的资料,但是,防疫调查与生产信息统计无论在调查目的,时间节点以及统计方式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并且畜牧业生产的周期性也会对信息统计的数据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经常会出现基层统计与动监部门统计间存在较大差异的现象。

1.3 畜牧产业周期性强,养殖户多变数,名录统计不能随时跟进

在目前的畜禽监测调查中,一般是根据不同品种的畜禽养殖规模为临界点的,在每年的年底阶段,都要通过摸底调查来确定生产经营单位与畜禽规模户名录,在确定这个名单后,这些单位将成为年度内的固定观测对象,不会发生变化,并且需要对他们的生产情况进行定期的调查。由于畜牧业生产过程中具有较强的周期性,仅凭在年底阶段对存栏量进行调查的结果无法准确地反映出全年的生产信息。对于这个年度都有较大养殖量的养殖户而言,在年底进行调查并不能达到切割点,就不会被列入养殖户的名录。所以,这种确定养殖户名录的方法具有较高的局限性,会造成养殖户名录不全面的现象。

1.4 搜集调查指标的难度较高

首先,在畜禽监测每年的报告中,会出现这一年因患病而死亡的畜禽数量,如果养殖户与生产经营单位已经对这些死亡的畜禽做好无害化处理工作,就能够如实上报死亡数量,但是,如果没有做好死亡畜禽的无害化处理,就会出现瞒报的情况,导致死亡数量难以搜集。其次,监测报告中还会有购买饲料量等数据,在调查过程中,大型的养殖单位由于有自己的会计部门,可以将账面上的实际数据申报给调查人员,这些数据的准确性较高。但是,如果养殖户没有自己的会计人员,就只能以其口头申报的数量为准,这些数据没有书面的记录可供查询,只是凭借记忆申报,数据准确性较低。此外,在调查数据时,还会出现随意填报的现象,导致一些数据根本不符合逻辑,数据真实性较低。

2 畜牧业生产信息统计工作改善措施

2.1 提高统计人员素质,保证数据质量

为了保证畜牧业生产信息统计数据的质量,必须提高统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为畜牧业生产信息统计配备专门的工作人员,建立专业能力过硬,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信息统计队伍。其次,对统计人员进行定期培训,通过专业的培训来提高统计人员的业务能力以及综合素质,提高统计队伍整体工作能力。最后,增加宣传途径,提高宣传力度。基层统计单位可以通过张贴海报、知识讲座、悬挂横幅以及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进行畜牧业生产信息统计的宣传工作,明确调查制度与统计工作相关知识,从而提高调查对象的觉悟与积极性,提高统计数据质量。

2.2 完善信息统计制度

基层的动监所能够掌握其辖区内的畜牧业生产经营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规划,尤其是能够掌握养殖户的防疫入户调查数据,根据这种情况,可以将畜牧业生产信息统计工作交由防疫单位进行统计,并将统计后的信息数据通过上报提交给基层动监所,而核实到户的底册,则可以交给村委会保管,并由动监所与统计单位联合对统计数据进行汇总与评估,审核完成后则需向上级统计部门提交报表。这种做法可以提高畜牧业生产信息的一致性与准确性,做到有据可查。

2.3 完善养殖户名录

畜牧业的生产过程具有周期性的规律,目前通过检测获得的养殖户名录主要是由在每年的年底阶段对养殖户进行调查而确定的,如果在这一时间段,养殖户恰好没有达到切割点,那么这一养殖户就不会出现在名录内,导致名录不完全。为了改善这种状态,在进行调查时综合统计养殖户全年的规模与养殖数量,同时参考年底阶段存栏数量确定名录,使名录的确定方法更加合理。

2.4 规范统计基础台帐,努力夯实统计工作基础

建立起“农村牧区住户基本情况台帐”,重点保存好夏季普查台帐、农业普查台帐。这些基础台帐要同时建立在镇和各村,以便镇村两级能及时、准确掌握农村的基本情况。这些工作将充分显现它的优越性,在一些专题调查和临时性调查中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5 加强统计培训,不断提高基层统计人员业务素质

做好统计工作,队伍是关键。只有提高基层统计员业务素质,保证基层统计工作队伍的相对稳定,才能保证基层统计工作的连续性和严密性,才能保证统计基础源头数据的质量,才能促进统计工作朝着“快、精、准”的目标不断迈进。为此2011年我们将在旗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对乡镇统计员进行系统的业务和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

2.6 促进保险政策实施,提高调查方案的有效性

在畜牧业生产过程中实施保险政策,可以促进畜牧业的发展。保险政策不仅可以规避畜牧业生产中的风险,减低经济损失,而且能够促进对病死畜禽的无害化处理,防止因病死畜禽引起的环境污染。与此同时,还有利于调查对畜禽死亡数量的统计,提高数据有效性。对于调查时饲料数量等信息搜集难度较大的问题,必须全面了解养殖户与经营单位的具w情况,通过网络的形式对规模较大的养殖户的相关数据进行采集,其他养殖户可通过记账形式进行采集,并保证这些养殖户每天的收支信息都要登记入账,定期收取帐页,数据经核实后由工作人员通过计算机进行汇总录入,产生最终形式的报表。这种记账形式的数据采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养殖户的工作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相应的补贴,提高他们配合工作的积极性。此外,基层统计部门还需要运用信息统计相关知识,对调查获取的数据进行详细的分析,向上级提交生产信息的分析报告,为领导作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3 案例分析

我国北方某村镇畜牧站在党委、政府及农牧管理部门的指导下,立足实际,注重调查研究,通过各乡镇统计助理的共同努力,顺利完成了全年的农牧业统计工作,且未出现养殖户漏记、统计信息不全的问题。

3.1 提前部署,灵活应对养殖户的变化,及时跟进生产统计工作

畜牧站在3月28日召开了春季动物防疫专题会议,就今年的春防工作作出了具体安排,要求全镇春防工作从4月初开始,力争在4月20日前全面完成春防普注工作任务,切实做到乡不漏村、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畜禽、畜禽不漏针,牲畜口蹄疫、猪瘟、禽流感及鸡新城疫、 羊痘免疫密度必须达到100%,要健全和规范免疫档案,免疫动物的标识率要达到100%。

3.2 按时完成全年畜牧生产统计数据

畜禽产品价格监测工作、月、季固定统计报表以及上级安排的各种临时报表。培训乡镇畜牧统计信息员2次。畜牧公共信息平台运转正常,按时完成全县专业合作社、规模养殖场及养殖小区等信息的报送工作。作为一名敬职敬业的优秀统计员,谭冬梅在县畜牧兽医局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在州被评为优秀统计员。

3.3 基于准确的统计数据全面落实惠农政策

全年能繁母猪头投保33394头;投保金额400728元;保险赔付143头,赔付金额75950元。投放救灾贴息贷款633笔,投放资金2643万元。

3.4 继续加强畜牧统计监测工作

2013年,该区继续作为农业部生猪、蛋鸡、肉牛生产定点统计监测站,我们本着“为行业领导决策提供参谋,为基层养殖者提供信息指导”的原则,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对基层畜禽监测统计员进行了培训,对各项统计数据进行了核实,并做到及时准确上报,为各级政府和权威部门的科学决策和宏观调控提供了真实的第一手数据。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畜牧业的生产信息统计工作是判断畜牧业生产发展情况的重要依据,只有从根本上提高信息统计工作水平,保证信息统计质量,才能够促进畜牧业生产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长美.关于乡镇畜牧业统计的几点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3(24).

[2]岳潇.畜牧业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3(16).

[3]冯颖.对加强和完善畜牧业统计的探讨[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1(09).

畜牧业分析报告范文4

自去年9月以来,全市无有效降雨近160天,旱情十分严重,个别区域人畜饮水受到影响。据市气象部门预测,今年2-6月份,我市降雨偏少,气温偏高,秋冬春三季连旱已成定局。随着旱情的持续发展和农作物用水量的急剧增加,全市水资源的供求矛盾愈加突出,干旱程度将进一步加重,畜牧业用水安全形势将变得更加严峻。为进一步做好当前畜牧业抗旱工作,现通知如下: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制定完善应急预案

规模养殖场(区)是全市畜牧业发展和畜禽产品产出的中坚力量,一旦因缺水而停产,势必影响全市畜禽产品的正常供应,严重损害畜牧业的发展。各单位要深刻认识当前畜牧业抗旱工作的严峻形势,把保证畜禽饮水作为当前的重要任务,拿出主要精力、集中各方力量抓好畜牧业抗旱工作。要全面落实畜牧业抗旱工作领导负责制,实行领导分片联系的办法,深入畜牧业抗旱第一线,认真开展调查研究,指导抗旱救灾工作。要立足于畜牧业抗大旱、抗长旱目标准备,制订畜牧业抗旱应急预案,强化畜牧业水源调度和应急工程建设。要层层落实抗旱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实行干部分片包干抗旱,对因工作措施落实不力、迟报、漏报、瞒报旱情等原因,造成畜禽饮水中断,给畜牧业发展造成严重损失的,按照有关规定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二、深入一线,落实措施,抓紧抗旱工程建设

一是要摸透实情。各级畜牧兽医部门党员干部要深入畜牧业抗旱工作第一线,逐村、逐场、逐户排查摸底,全面掌握了解辖区内的畜牧业生产用水形势,全面分析面临的旱情形势,认真研究对策措施。

二是积极与水利等部门协调,密切关注旱情发展,协调解决畜牧业用水困难。对畜禽饮水出现困难地区,要直接调度协调、直接联系指导、直接督促落实,全方位做好畜牧业抗旱救灾工作,确保畜禽饮用水。

三是未雨绸缪,提前落实大旱应对措施。要根据旱情发展可能对畜禽饮水造成的困难,结合水源情况、地理条件制定详细的畜牧业用水计划,做好抗旱物资的筹备和长期抗旱的准备。

三、坚守岗位,信息畅通,做好技术服务工作

一是抓好畜牧业抗旱信息上报工作。实行畜牧业抗旱信息日报告制度和情况通报制度,各区市要安排专人负责信息搜集上报。要坚守岗位、恪尽职守,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畜牧业旱情,认真会同有关部门做好畜牧业抗旱调度工作。

二是加强养殖场用水技术指导,科学抗旱。要组织各级畜牧兽医技术人员成立抗旱指导组,在水源分配、设备协调、资金落实、技术指导等方面切实负起责任,保障畜禽饮水安全,维护畜牧业稳定发展。要深入养殖场(区),指导开展节约用水、动物疫病防治等实用技术,为农民群众和养殖企业排忧解难。要结合当前养殖场(区)的标准化创建,立足长远,研究制定科学长远的养殖场(区)畜禽用水措施。

四、开源节流,科学饲养,保障规模场(区)用水

规模养殖场(区)、种畜禽场饲养量多,用水量大,应对干旱威胁任务较重,需重点保障用水。

一是多渠道寻找水源。要通过打备用深井等形式,开发地下水,要配备抽水机、饮水管道等供水设施,建设备用水池、水箱、水袋等保障设备,提高抗旱能力。对旱情较为严重的养殖场(区),调动一切力量,组织开展生产自救。

二是要节约用水。在优先保证畜禽饮用水的前提下,及时清理舍内粪尿,保持舍内卫生,想方设法节约用水,防止不必要的水资源浪费。

三是加强饲养管理。适当降低饲养密度,减少畜禽对水的消耗。

畜牧业分析报告范文5

一、总体目标

增强监测的时效性,提高监测效率,扩大监测范围,逐步完善全市畜牧业生产和市场供应动态监测及分析预警体系。在强化畜牧生产季报、生产及专业年报监测的基础上,对生猪生产实施重点监测;充实和完善畜产品及饲料价格监测点;执行农业部“百场(厂)千村万户”监测计划,对畜禽生产样本村和样本户开展定点动态监测,确保及时掌握全市畜牧业生产发展变化情况。

二、主要监测范围和内容

采取“全面监测+重点监测+固定监测点监测”相结合的方式,从区(市)县、村、农户等不同层次开展监测。在监测周期上兼顾年度、半年度、季度、月度、周度、日度等不同时段,最大限度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一)畜禽生产年度和季度全面监测

切实强化《畜牧业生产和畜牧兽医专业统计报表制度》的执行,系统完整的反映全市畜牧业生产的动态变化。

畜牧业生产季报、生产及专业年报数据实施全面统计,由各地畜牧部门逐级审核、汇总、上报。

季报报送时限:各区(市)县于季末当月15号前将本地汇总数据上报至市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站(以下简称市农经站),并于下个季度第一个月7日前将本地数据填报至农业部统计软件,由市农经站审核汇总后报省畜牧食品局。

年报报送时限:各区(市)县于次年1月5日前上报本年生产及专业报表的汇总数据,由市农经站审核汇总后报省畜牧食品局。

(二)定点调查县畜产品及饲料价格监测日报(周报)

定点调查县畜产品及饲料价格统计人员每个工作日上午到指定集贸市场采集相应畜产品价格信息,于当日12点前通过省畜牧统计软件实行网络报送。如果由于网络原因无法报送,通过传真()、电话()等形式(以下同)报送至省畜牧食品信息中心。

(三)畜禽生产和效益固定监测月报

1、60个固定监测村畜禽生产监测

在全市生猪、鸡蛋、肉鸡生产重点监测区(市)县选取行60个政村作为村级畜禽生产监测点。村级信息测报员每月25日开始采集监测数据并交区(市)县级主管部门审核录入,区(市)县级畜牧主管部门于当月末一日前(如果最末一日为节假日,则顺延一天)上报农业部和省畜牧食品信息中心。

2、60个固定监测户畜禽生产与效益监测

在村级畜禽生产监测点中,选取180户农户作为畜禽生产与效益监测农户。村级信息测报员每月25日开始采集监测数据并交区(市)县级主管部门审核录入,区(市)县级畜牧主管部门于当月末一日前(如果最末一日为节假日,则顺延一天)上报农业部和省畜牧食品信息中心。

(四)55个畜禽饲料规模固定监测半年报

在全市生猪、肉鸡生产重点监测区(市)县中,选取55个行政村作为村级畜禽生产监测点。村级信息测报员每年6月25日和12月25日分别开始采集监测数据并交区(市)县级主管部门审核录入,区(市)县级主管部门分别于每年6月30日和12月31日前(如为节假日,则顺延一天)上报农业部和省畜牧食品信息中心。

三、监测点的选择方案

(一)畜产品和饲料价格监测点

畜禽产品价格监测县选择本地交易量较大或交易集中的1个农贸市场作为畜禽产品价格信息采集点。

(二)生猪生产固定监测点

1、生猪生产固定监测县的选取:农业部根据等距抽样原则选取我市5个生猪生产区(市)县和非主产县作为固定监测区(市)县。

2、生猪生产固定监测村的选取。对我市5个生猪生产监测区(市)县所有行政村2006年末生猪出栏量进行排序,按照对称等距方式每个区(市)县选取10个行政村作为定点监测村。5个区(市)县共选取50个定点监测村。

3、生猪生产固定监测户的选取。根据全市生猪养殖规模情况,确定生猪出栏量500头以上、500-50头、50头以下三个规模档次,每个定点监测村按不同规模档次分别选取1个养殖户(场),共3户作为定点监测户,50个监测点共150户。如在该监测村内无某一档次的规模户,可根据该村情况选取大、中、小规模的监测户。

(三)蛋鸡生产固定监测点

1、蛋鸡生产固定监测区县的选取:农业部根据等距抽样原则选取市作为固定监测县。

2、蛋鸡生产固定监测村。对市所有行政村2006年禽蛋产量进行排序,按照对称等距方式选取5个行政村作为定点监测村。

3、蛋鸡生产固定监测户。根据全市蛋鸡养殖规模情况,确定蛋鸡存栏量5000只以上、5000-3000只、3000只以下三个规模档次,每个固定监测村按不同规模档次分别选取1个养殖户(场),共3户作为定点监测户,市共15户。如在该监测村内无某一档次的规模户,可根据该村情况选取大、中、小规模的监测户。

(四)肉鸡生产固定监测点

1、肉鸡生产固定监测县的选取:农业部根据等距抽样原则选取大邑县作为固定监测县。

2、肉鸡生产固定监测村。对大邑县所有行政村2006年平均禽肉产量进行排序,按照对称等距方式选取5个行政村作为定点监测村。

3、肉鸡生产固定监测户。根据全市肉鸡养殖规模情况,确定肉鸡出栏量6000只以上、6000-3000只、3000只以下三个规模档次,每个固定监测村按不同规模档次分别选取1个养殖户(场),共3户作为定点监测户,市共15户。如在该监测村内无某一档次的规模户,可根据该村情况选取大、中、小规模的监测户。

四、监测点的轮换方案

为了保障监测点的代表性,拟实行监测点轮换制度。畜禽生产监测县和畜禽产品价格监测点每5年轮换一次,轮换比例为10%。从2010年起,生产监测县内按每年20%的比例轮换村级监测点,其中生猪生产监测县每年轮换2个村,蛋鸡、肉鸡监测县每年轮换1个村。轮换过后将新的行政村名单报市农经站和省畜牧食品局计划财务处

五、监测数据核查和形式分析

为保证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及时、准确把握生产形式变化,建立固定监测点数据核查制度。市农业委员会每年将对全市10%的监测点进行实地核查,各区(市)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监测数据的管理,每季度至少要开展1次自查工作

,保证年内对本区(市)县所有的监测点全部开展实地核查。在市级主管部门核查工作基础上,农业部每年在全国范围内对5%-10%的监测点进行实地抽查。数据核查结果将作为监测点淘汰轮换的重要依据,并与第二年的监测经费及有关项目安排挂钩。

各区(市)县要建立生产形式分析制度,根据监测数据,分别对畜牧业生产形势跟踪分析,形成季度和年度生产形势分析报告,与年报一并报市农经站,作为季报和年终考核评比依据。

六、组织实施

畜牧业分析报告范文6

一、基本情况

我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为学习调研阶段,从2009年3月27日到5月7日,主要工作是成立领导机构、制定工作方案、广泛动员部署、积极组织集中学习培训、开展专题调研、进行典型案例分析、开展“五个一”活动(即征求一次群众意见、宣讲一次惠农政策、做一件实事、走访一户困难群众、交一个农民朋友)。

第二阶段为分析检查阶段,从2009年5月8日到7月1日,主要工作是进一步征求群众意见、开展“三问三访知不足”活动(即通过公开征集意见形式开展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和走访基层群众、走访服务对象、走访党外人土,全面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汇总分析突出问题,做到“四对照、四查找”(即对照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认真查找在运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对照县内外先进地区和单位的发展经验,认真查找本单位本部门在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中存在的差距;对照工作实际,认真查找本单位本部门发展思路、发展战略、体制机制和工作举措等方面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照人民群众的发展愿望,认真查找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突出问题是否得到及时有效解决)。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形成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组织群众评议分析检查报告;

第三阶段为整改落实阶段,从2009年7月2日到2009年8月20日,主要工作是制定整改方案、解决突出问题、完善体制机制、进行群众满意度测评、认真总结。

二、做法和特点

我局在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中,严格按照县委学科办的工作安排和要求,做到“高标准完成规定动作,努力创新自选动作,联系实际推进畜牧工作”,主要做法如下:

(一)加强领导,周密安排。为保证实践活动顺利开展。我局党政领导表现出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和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把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作为一件大事来抓。迅速成立领导小组(泸牧字[2009]14号文),由党支部书记尹保庆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局长和两位副局长担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局机关办公室主任,局信息宣传科负责人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第九组联络员为办公室成员,负责做好日常事务工作的具体落实。领导小组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既抓好总体部署,又抓紧每个环节具体措施的落实。结合我局实际,制定下发了《关于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实施方案》(泸牧字[2009]17号文),对活动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基本原则和方法步骤作出明确规定。在此基础上还制定了《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日程表》,对三个阶段每个环节的任务和目标进行了细化,力求把内容策划实、形式安排好、活动组织好。

(二)认真学习,提高认识。我局结合单位和行业发展特色,在学习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坚持把学习贯穿学习实践活动始终。通过采取培训班、专题讲座、学习交流、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深入学习了《邓小平论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等重要论著和省、州、县各级党委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有关文件精神,提高了大家的思想认识。为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精神实质的理解,4月8日,我局邀请县委党校马自文老师作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专题讲座。4月14日,组织开展了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全县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推动××畜牧和谐发展”为主题的专题培训。对孟连县“7·19”事件和阳宗海水体污染事件等典型案例进行了分析学习。4月30日,举办全局干部职工参与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知识竞赛活动”,并在竞赛会上开展学习心得的交流。通过加强学习,广大党员干部职工的思想认识和理论素养有了提高,三个方面有了新的收获。一是进一步加深了对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重大意义的认识,二是进一步加深了对如何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三是进一步加深了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

(三)领导带头,发挥表率。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局领导班子率先垂范,带头统筹、带头组织、带头参与,带动全体党员、干部职工认真学习理论、制定整改方案、解决热点难点问题等,有力地推进了各阶段工作的顺利实施,始终发挥“火车头”的作用。如:带头结合个人工作实际,进行深入的自我检查、深挖根源、提出今后的努力方向,认真撰写个人的调研分析报告;带头开展谈心活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带头查找问题,分析原因,带动撰写、修改分析报告,并结合个人党风、党纪、党性情况谈心得、写体会;带头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督导,到下属单位调研和指导工作,带头探索破解阻碍科学发展的路径、突出问题和体制障碍。局领导班子的带头作用充分体现为: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认识有了新提高,调研有了新突破,分析有了新进展,工作有了新加强。

(四)强化宣传,加强资料收集整理。我局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认真履行职责,按要求做好学习实践活动的宣传报道工作和学习资料的收集、发放、整理工作。购买了《邓小平论科学发展》和《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等学习用书28本,做到党员和中层领导人手一册。在《××县畜牧兽医局政府信息公开网》《××县畜牧兽医信息网》网页和板报宣传栏开设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专栏,将重点学习资料、学习体会、领导讲话等在网上,搭建干部职工学习交流平台,并及时向县委学科办报送我局的工作动态和工作亮点,按要求落实好每周一报制度,确保信息报送及时、准确。截止8月20日,出板报15期,上报信息简报24篇(条),上报周报19期。

(五)精心组织,扎实抓好各阶段的工作。

1、制定实施方案和各阶段的工作意见。我局把学习实践活动作为加快畜牧工作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和目前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并结合部门工作实际,制定了《××县畜牧兽医局关于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实施方案》。同时,根据方案的安排和要求,制定了学习实践活动学习调研、分析检查、整改落实等三个阶段的工作意见。从而使全局党员、干部职工对如何搞好这次学习实践活动及各个阶段的工作有了清晰的认识,使他们更好地以高昂的政治热情、良好的精神状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认真做好学习实践活动的各项工作。

2、召开动员大会。3月27日,我局召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局机关、局属各单位的全体干部职工和全体党员参加,县委指导检查组第十组副组长车建忠、联络员唐会生到会作指导。会议动员和部署了我局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尹保庆书记在会上作了《深入学习,勤于实践,确保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实效》的动员讲话,要求全体党员干部职工积极行动起来,把思想统一起来,迅速投身到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5月8日和7月2日,我局又分别召开转入分析检查阶段和整改落实阶段动员会。在每次的动员会上,我们都认真及时学习,传达县委的会议精神,确保了每个阶段工作的顺利有序开展。另外,我局还分别召开专题会议,组织全体党员、干部职工认真学习了党的十七大精神、同志有关科学发展观的论述等。

3、选好课题,深入调研。紧扣“十一五”期间全县畜牧业科学发展规划确定的奋斗目标,着重围绕阻碍和影响我县畜牧业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通过开展“三照三查找差距”活动(即以科学发展观为镜,查思想认识差距、查能力素质差距、查体制机制差距。)和“三问三访知不足”活动(即通过公开征集意见形式开展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和走访基层群众、走访服务对象、走访党外人士,全面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积极向县级各单位、各部门,各乡镇党委政府,10户养殖加工大户征求我局在解放思想、科学发展、服务群众、办事效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意见后,确立了“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畜牧和谐发展”的调研课题。调研课题确立后,局领导分工负责,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广泛问计于民、问政于民、问需于民,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工作。一是由戴宏副局长带队,组织开展“送科技下乡”、“赶科技大集”活动,让广大农民和养殖户“零距离”接受畜牧业科技服务;二是由蔡智军副局长带队,进一步加大动物卫生综合执法力度,积极开展打假护农专项活动,切实维护好畜牧业发展环境、农民合法权益和社会和谐稳定;三是由党支部书记尹保庆和局长带队,认真组织开展帮扶活动。积极深入向阳乡沙马、法土、沙子坡等村寨开展“五个一”主题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我局坚持既立足当前,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力争在短时间内为所帮扶村办1—2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让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变化;又着眼长远,加强帮扶村的自我发展能力建设,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4、开好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及组织生活会。开好专题民主生活会是分析检查阶段的重中之重。对此,我局集思广益,深刻查摆,高要求组织好民主生活会。会前,我局进行了认真充分的准备。一是广泛征求意见。通过发放征求意见函、走访等形式,向各有关部门、服务对象征求对领导班子及成员的意见和建议,对征求到的建议进行认真梳理;二是认真开展谈心。局领导开诚布公地与单位干部职工就全局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进行了交心谈心交流;三是认真疏理意见,撰写发言提纲。局领导认真准备书面发言提纲,反复思考,反复修改。会上,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局党政领导班子和成员及党员干部职工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汲取经验教训,自觉改进提高,增进班子团结,明确努力方向,高质量地开好了民主生活会。

在党员专题组织生活会上,全体党员干部按照学习实践活动要求,结合自身工作实际,畅所欲言,相继开展了批评和自我批评,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

5、撰写局班子分析检查报告。形成高质量的分析检查报告,是分析检查阶段的中心环节,是前一阶段学习实践活动成果的集中体现,也是整改落实的主要依据。为此,我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多次召开会议,结合征求到的意见和建议,认真查摆突出问题,分析形成问题的主客观原因,明确整改思路和措施,初稿形成后,召开专题会议,对形成的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逐项逐条进行认真细致的讨论研究,提出具体修改意见,力求问题找的准、原因分析的透、整改思路明确、整改措施具体。指导检查组对我单位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进行了审阅,提出了很好的建设性修改意见。报告深刻分析和查摆了问题,理清了科学发展的思路,对我局今后的工作具有指导性意义,成为了我局今后一段时期科学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6、制定整改方案。我局根据达成的整改共识:一是要力求在坚持学习上取得实效;二是要力求在加快发展上取得实效;三是要力求在统筹兼顾上取得实效;四是要力求在队伍建设上取得实效;五是要力求在作风建设上取得实效;六是要力求在自身建设上取得实效。结合在学习调研和分析检查阶段梳理提炼出来的突出问题,按照“三明确一承诺”的要求认真制定整改方案,做到整改内容、目标、措施、时限、责任“五明确”。整改方案制定后,将整改方案在系统内公布,让全体干部职工了解改什么、如何改、什么时候改、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标。

7、完善畜牧工作科学发展的思路和有关制度。我局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紧密联系工作实际,充分发扬民主,充分吸收民智,经局班子集体讨论研究,进一步完善畜牧工作科学发展的工作思路。即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更新观念,开拓思路,全面推进畜牧事业的发展。一是要进一步更新思想观念;二是要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三是要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同时,建立和完善有关制度。我局坚持实事求是和时间服从质量的原则,针对突出问题,从制度上查找原因和漏洞,把解决问题和建章立制结合起来,结合实际,总结好的做法,提炼好的经验,把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去,建立切实可行的制度,形成长效机制。

我局的特点主要是将科学发展观与实际工作融会贯通,在思想上提高全局干部职工的综合素质,在工作上,以服务“三农”为重点,为养殖户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服务,实现畜牧工作跨越式发展,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三、取得的成效

通过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对全局各项工作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活动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

(一)进一步提高了畜牧系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认识。通过认真学习,反复讨论,全体党员干部充分认识到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通过纵横比较,“四对照四查找”,党员干部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理清了思路;通过深刻查摆,全面反思,党员干部找到了差距,明晰了症结,明确了方向。这就是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不断增强全局意识,强化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理念,提高战略思维能力,高起点、高标准地谋划推动各项工作,努力构建和谐的畜牧行业。

畜牧业分析报告范文7

随着畜牧产业的发展,档案管理的作用逐渐凸显出来,科学的档案管理水平不但关系到科学技术的应用效果,还影响畜牧产业的生产效能、管理效能。为了更好地促进畜牧产业的发展,加强畜牧兽医档案管理显得十分必要。本文分析了畜牧兽医档案管理的要点,希望对畜牧兽医档案管理有所帮助,更好地促进畜牧兽医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

畜牧;兽医;档案;管理;要点

进入信息化社会,档案作为信息资源备受关注,在生产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现代畜牧业发展时间还不长,生产建设、科研工作开展都较为滞后,需要大量的信息资源,以供交流、科研。笔者结合自身的经验,提出了畜牧兽医档案管理的要点,具体如下。

1加强思想认识

畜牧兽医档案管理对畜牧行业的生产建设、科学研究意义重大,要管理好畜牧兽医档案,需要加强养殖户、基层兽医工作者、畜牧管理部门的思想认识。具体来说,要做到如下几点:其一,认识畜牧兽医档案的重要性。畜牧兽医档案对畜牧管理、决策有着重要的指导、参考作用。在档案录入之前,要确保档案内信息的可靠性,以现代档案管理方法进行管理,提高查询的便利性。畜牧管理部门要建立畜牧兽医档案信息库,将电子档案的作用充分挖掘出来,赢得牧民、兽医的认可。其二,尊重科研工作者的劳动成果。档案是宝贵的信息资源,是科技劳动者的智慧结晶。科学、谨慎的档案管理不但可以提炼有用信息,还能肯定劳动者的科研成果,提高其共享热情,丰富档案的内容。

2做好科学分类

畜牧兽医管理机构涉及的管理内容、项目很多,由此产生的档案也五花八门,种类颇多。若是不进行系统、全面的保存和管理,只是笼统分类,在后续的档案使用上必然会产生诸多的问题,诸如当要取用档案的时候,档案保存不得法,查找时间延长,势必会影响档案管理和使用效率;当畜牧兽医局需要进行相关技术研发要查找过去研究成果、资料的时候,若是不能及时提供档案资料,必然会影响科学研究的有效性。由此可见,遵循现代档案管理办法,做好档案科学分类,对档案的利用、科研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3分清管理主次

畜牧兽医局档案总量大、种类多,不但包括法律文件、历史资源,还包括科研资料、兽医记录,如果不分主次,将这些文件全部系统整理,不但会降低档案管理效率,还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畜牧兽医局的档案中有很多对畜牧兽医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的文件,其中比较典型的有疫情诊断报告、动物保护监督文件、种畜禽管理文件、疫病预防文件、饲料相关文件等。将主要的精力放到这些文件上,对畜牧业的生产建设、科学研究的现实意义更大。总的来说,在畜牧兽医档案管理过程中,只有分清主次,才能够抓住主要矛盾,确保档案管理的实效性。

4提高服务水平

畜牧兽医档案最主要的功能就是服务,档案资料如果不利用、分享,那么它的价值就无法彰显出来。为此,在畜牧兽医档案管理过程中,要着重提高档案人员、管理机构的服务水平。具体来说,要做到如下几点:其一,为科学决策服务。畜牧部门相关领导的决策需要详实、全面的数据资料,而畜牧兽医档案正是其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整合资料,为领导节省时间、提高决策效率是档案管理部门的重要使命。其二,为养殖户服务。畜牧兽医档案最主要的来源就是养殖户,当这些档案被整理、归集、整合产生成果之后,也需要即时将有价值的信息反馈给养殖户,并对他们进行技术指导,帮助他们增加收入。其三,为兽医服务。畜牧兽医档案得益于兽医的辛勤劳动,当科研工作者取得了一定的科技成果,要及时将成果告知兽医,以更好地提高畜牧兽医工作的技术含量,促进畜牧业的高效发展。

5采取数字管理

数字化是档案管理的重要趋势,畜牧兽医档案管理过程中也应该遵循这一规律,致力于实现办公自动化、无纸化,改变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生产方式等。具体来说,要做到如下几点:其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化的档案管理建立在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大数据技术、云技术的基础上,为了应用这些技术,畜牧兽医档案管理部门应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引进先进的计算机设备,并配备专业的技术人员,提高档案管理的科学化程度。其二,提高信息管理水平。档案信息的管理也是数字化档案管理一项重要的内容,如何高效利用这些信息是摆在档案管理者面前的难题,只有不断深挖档案信息的价值,才能更好地为养殖户、兽医服务,促进畜牧业的发展。

6总结

畜牧业分析报告范文8

一、总体思路和目标

以畜牧科技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核心,加快畜禽品种改良,大力推进规模养殖和养殖小区建设。按照县政府有关发展规模养殖的指示精神,抓好养殖试点、示范工作,对于上规模的养殖大户,县财政给予贴息政策,每年安排100万元财政专款鼓励发展规模养殖。通过扶持畜牧养殖小区建设和规模户的发展,辐射带动全县畜牧业的发展。

二、贴息贷款条件和标准

1、条件。

(1)在本县内从事农牧业生产经营的畜牧规模养殖企业(户)。

(2)在规划的养殖小区内的畜牧规模养殖企业(户)。

(3)采用畜禽标准化生产技术及生产管理方式的规模养殖企业(户)。

2、规模养殖户贴息贷款标准。为了促进畜牧业规模养殖的发展,县政府对存栏能繁母猪100头以上的种猪场或扩繁场提供2万元贴息;对年出栏1000头以上的猪场提供1万元贴息;年出栏500头以上的猪场提供0.5万元贴息;对一次性购进20头以上良种二元母猪的猪场,提供0.5万元贴息;对年出栏肉禽5万只以上的规模养殖场(户),每户提供1万元贴息;饲养蛋禽10000只以上,种禽5000只以上,年孵化苗禽100万只以上的规模养禽户,每户提供0.5万元贴息;对养牛50头以上的,每户提供0.3万元贴息;对养羊500只以上的,每户提供0.2万元的贴息。

三、主要措施

1、搞好畜牧规模养殖规划。为积极配合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现代畜牧业的发展,按照《省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管理规范(暂行)》的规定,积极做好我县畜牧规模养殖小区建设。从场址的选择、规划布局,到品种引进、饲养管理、畜牧业投入品的使用、疫病防治、小区管理和废气物处理与污染防治等方面,严格按《规范》建设,确保我县养殖小区高标准、高起点、高效益。

2、成立组织。为了加强对扶持畜牧业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由县政府牵头成立领导小组,分管农业的副县长任组长,县财政、金融、农委和畜牧中心等相关部门为成员。县农委成立专家组。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小区或规模户建设的监督管理,组织协调等工作。专家组负责小区规划设计,技术指导和验收等工作。

3、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全县目前存栏母猪3.5万头,种公猪500头。其中母猪基本上能够达到二元母猪的生产水平,但种公猪有三分之二不合格。因此,加快淘汰劣质种公猪,推广优良品种已经成为发展我县畜牧业的当务之急。县政府对淘汰劣质种猪,引进纯种长白、大约克、杜洛克和斯格等种公猪的经营户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或提供一定的贴息贷款。争取用一年的时间,把我县境内所有劣质种公猪全部淘汰掉,良种覆盖率达100%。

4、加大技术扶持力度。县农牧部门对养殖小区和规模户进一步加大技术扶持力度,每个小区或规模养殖户确定一名专业技术人员,为养殖小区和规模养殖户提供全程技术服务。每年举办3-5期畜牧养殖专题技术培训班,向养殖户传授畜牧实用技术和新技术,努力提高畜牧科技含量,提高养殖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5、编写项目申请报告。新建和扩建的规模养殖户要编写详细的项目申请报告,包括场址的选择,自然环境条件,建设和养殖规模、建设时间、资金来源、还贷计划、效益分析等,报领导小组审批。经考查合格的,按《方案》有关标准,向养殖户提供贴息计划。

6、加强资金管理。县农委将对扶持对象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审核和监督检查,确保专款专用,实行全程管理。

畜牧业分析报告范文9

关键词:生态畜牧业;西部草原畜牧业

中图分类号:S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21X(2012)01-0118-10

一、生态畜牧业理论和实践

中国现有264个牧区和半牧区县(旗),分布在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四川、宁夏、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等12个省区,土地面积385万平方公里,占中国国土面积的40%,大多处于西部边疆民族地区,生态、生产和社会文化功能极为重要,一直被认为是“草原畜牧业的重要生产基地、草原游牧文化的发祥地,维系我国生态安全的绿色屏障”。近十年来,我国“三牧问题”(牧区、牧业、牧民)也比较突出,表现为:草原生态持续退化,牧业成本不断增加,牧民生活水平明显下降,牧区贫富差距正在加剧。“三牧”已经引起了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2010年10月12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促进牧民增收,从2011年起,中央财政每年安排资金134亿元,在内蒙古、新疆(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和云南8个主要草原牧区省(区),全面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加上一些人为因素[1],中国西部草原土壤沙化和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可供牲畜食用的优良牧草比例减少[2]。草原生态退化直接影响到牧民们赖以生存的畜牧业发展。如何既能保护好草原的生态又能提高西部草原上的牧民们生活条件是很多专家学者一直都在思考的问题。

国内的学者们普遍意识到对中国西部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3]。草原良好的生态环境除了有利于牧民们畜牧业的发展,同时也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大规模沙尘暴的出现。但现实情况是对草原生态的保护并未做到实处。杨德亮指出,一些地方领导,误把资源优势当成产业优势,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招商引资使得牧区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产生了不可低估的负面作用。这些开发不仅没有实质性的改善当地牧民的生活条件,反而加快了草场资源的退化和沙化。根据杨德亮的报告,青海省祁连县在政府大力招商引资和小煤矿整治政策背景下,2004年西部矿业公司正式收购兼并了祁连县多隆煤厂。与此同时,大规模的采金活动在20世纪 80年代初恢复, 80年代后期采金达到顶峰,过度采矿致使祁连县方圆十几公里散落着一堆堆的石头,遍布着一个个大坑,湿地迅速恶化为沙石滩,对整个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型破坏[4]。学者达林太和郑易生指出:“工矿产业采挖和开发是近20年来日益加剧草原破坏因素。草原牧区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煤、铁、稀土、铜、铅、金、银等许多矿产储量都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一些开发商追逐利润,纷纷到草原开矿产办公,当地政府为了尽快脱贫致富,‘肥水快流’,大、中、小型项目一起上, 还大搞招商引资,开发和掠夺资源。这些项目有许多是一哄而上,并没有经过环境影响评价或环境经济评估论证,因而带来许多生态环境灾难。工矿企业开发,首先要占用大量草场土地,其次工矿企业要严重污染环境,特别是污染牧区宝贵的水源,对大气污染也不可忽视,如氟化物污染可使牧草中毒,牲畜得氟牙病死亡,由于废水,废气的污染,土壤的酸碱度发生了变化,也影响了植被的演替,矿山大量剥离物和废渣推积也污染环境。工矿业开发要破坏草原植被,土地塌陷,水土流失等造成严重的植被破坏,有些根本无法恢复。”[5]

除了尽量减少对草原矿产的过度开发,为了避免对草原造成更大的破坏,学者杨德亮倡导实施“生态购买”,通过国家购买生态,把牧民实行地域性转移,进而减少人类干扰 ,减少放牧,从而实现植被、 地表水、 地下水等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与良性循环。他指出生态移民一方面既保护了自然生态草原的自我平衡,又有利于牧民改变生产模式,实现致富。但是,许多学者反对这种观点。杜发春以青海三江源为例指出,国家和地方政府实施了退牧还草及生态移民方案,要求牧民搬迁后对草场进行禁牧,使草场休养生息,自然恢复。但由于没有专门的草场管护人员和足够维护资金,导使禁牧草场超载无人监管,加之禁牧草场不是连片集中,而是呈镶嵌式分布,部分以草定畜的留居户跨区放牧、侵占草场现象也屡有发生, 并没有真正达到维护草原生态系统的目的。另外移出的牧户多以老年牧户、无畜/少畜户为主 , 分别占移民户总数48.5%和 68.3%,牲畜多的、中青年牧户普遍不愿移民,因此通过移民实现草地载畜量明显减少的目标很难实现。

在对一些文献资料进行梳理后,国内的一些学者对牧民实行迁徙,控制牲畜的做法持怀疑态度。生态移民的措施是基于“平衡理论”的假设,即生态系统是平衡的,系统的不平衡是由于牧民的牲畜过多和过度放牧引起的。但国外的一些学者比如Ellis和Swift提出了“非平衡理论”,认为草原生态系统并非是平衡的,简单的控制牲畜和将牧民迁移并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草原的生态平衡。奥巴等总结了平衡与非平衡生态系统最根本的区别。(见表1)。学者王晓毅,张倩和荀丽丽在《非平衡、共有和地方性——草原管理的新思考》一书中指出发展草原生态畜牧业的两个理论“平衡理论”和“非平衡理论”,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平衡理论”依靠一个固定统一的承载力,不适合多变的放牧系统,从而制约了发展草原生态畜牧业,而“非平衡系统理论”强调放牧影响不是特别重要,对发展草原生态畜牧业的指导也有局限性。

国内一些学者根据“平衡理论”提出牧民定居是实现草原畜牧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使牧民定居下来既是牧区实现现代化的基本条件也是维护草原的很好措施[6]。但根据“非平衡理论”,使牧民定居并不能真正达到保护草原的目的,反而起到相反的作用。另外,牧民们传统的生活方式是游牧,逐水草而居,从人类学意义上讲,单方面的要求牧民们放弃自身传统的文化体系,是对人类文化多元性的一种变相压迫。因此如何既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游牧文化,又能实实在在地提高牧民的生活质量和维护草原的生态是一个新的挑战。

“资源环境经济理论”对如何发展中国西部草原畜牧业经济提供了参考性的理论框架。大卫·皮尔和科里·特纳在《Economic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the Environment》一书中探讨了“资源环境经济理论”。根据大卫·皮尔和科里·特纳的定义,该理论强调科学地处理产业的发展与自然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要在人类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都立足于资源与环境的现状,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首位,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颜景辰提出在传统畜牧业粗放、链短、低效的情况下,资源环境理论对我国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有着很好的指导意义,进而论证了在中国西部草原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可行性。生态畜牧业结合了市场目标,环境目标和社会目标,充分体现了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衔接[7]。生态畜牧业是运用生态系统的生态原理、食物链原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和物质共生原理, 采用系统工程方法, 吸收现代科学技术, 以发展畜牧业为主, 农、林、草、牧、副、渔因地制宜, 合理搭配, 以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统一的牧业产业体系, 是技术畜牧业的高级阶段。生态型畜牧业主要包括生态型动物养殖业、生态型畜产品加工业和废弃物的无污染处理业[8]。学者雷华和穆晓峰提出了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四个类型:(1)资源配置型,进行畜牧业季节性生产。(2)多级利用型,在养殖技术中, 通过食物链循环, 实现物质能量多级利用, 以增加物质产品产出量。(3)综合利用型,利用塑料大棚配套生产技术。(4)系统调控型,依反刍家畜 (牛、羊) 瘤胃微生物酶之功效, 充分利用粗纤维饲料和非蛋白氮之生物学特性, 通过秸秆氨化、青贮、微贮等技术, 利用 3/4 的秸秆、糠、麸、饼、渣及牧草等光合产物, 饲喂反刍家畜[9]。

尽管在中国西部草原发展生态畜牧业面临很大挑战,还未形成成熟的系统理论框架和科技支持,但近年来根据中国畜牧业发展趋势, 发展生态畜牧业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中国西部地区的生态畜牧业建设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生态畜牧业建设正面临着新的历史机遇和有利条件,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8〕34号),是一个指导青海省藏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从国家层面提出了一整套针对藏区实际的发展方向、重点领域、主要任务、重大项目和支持政策,对于推进生态畜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2008年起青海省开始在三江源区试点以合作社为载体的集约化经营模式。国家政府给予农牧民一定的补助, 支持和鼓励冬春草场人工饲料基地的建设、 对草原围栏、建立牲畜暖棚圈、 免疫注射等等,实现标准暖棚舍饲养畜、 人工饲草料种植储藏、 围栏草场划区轮牧、水电路条件配套四位一体的基础设施建设, 大体实现了人居有住房、草地有围栏、 牲畜有棚圈、冬春有贮草的目标 [10]。

根据中国科学院2010年9月1号的项目研究报告,从2008年起青海省牧区7个县逐步实施开展生态畜牧业试点工作,以合作社为平台,努力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和发展模式。根据不同的生态条件、自然资源状况和劳动力素质,探索出以门源县苏吉滩乡苏吉湾村、天峻县新源镇梅陇村、河南县优干宁镇吉仁村为代表的以牲畜、草场作价入股,实行股份制经营为特点的模式;以共和县倒淌河镇哈乙亥村为代表的以分流牧业人口、草场合理流转、大户规模经营为特点的模式;以贵南县塔秀乡子哈村、治多县治渠乡同卡村为代表的以联户经营、分工协作、优化畜种畜群结构为特点的模式。

2010年青海省在总结试点村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用3年时间,在牧区30个县的883个牧业行政村全面推进生态畜牧业建设,实现全覆盖。2010年5月青海省生态畜牧业建设试点工作正式启动,各试点地区根据省政府的部署,开始落实农牧厅下发的《关于开展生态畜牧业建设试点工作的意见》[11]。2011年7月青海省政府批复同意了《海南藏族自治州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规划》,海南州的主要做法是率先探索和推广可持续发展集成技术,引领生态畜牧业的发展。

总而言之,生态畜牧业对中国西部草原畜牧业经济的转型具有参考性,但同时发展生态畜牧业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以下是一些学者们对中国西部畜牧业转型以及实施生态畜牧业的发展可行性提出的观点。

二、草原游牧文明与畜牧业经济转型

中国西部牧区和生活在西部的牧民在一些影视媒体中被刻画出一幅贫穷落后和无知的印象。国家对西部的整体建设概念是“发展西部”,其中蕴含在背后的哲学理念中不免带有以人类的不断进步为前提的单向线性历史观,将传统的游牧文化视为是不适应时展趋势的。在如今中国大力市场化和经济化的整体时代背景下,从单纯的经济收入视角看,西部牧民的生活方式是不符合当代中国发展趋势的。然而,从深层次的哲学意义上讲,落后与否不能简单的从经济收入来衡量。在思考如何发展中国西部牧区的解读过程中应警惕“社会达尔文主义”,不能简单的将西部草原游牧文明安置在整个文化体系的底端。相反,应充分反思草原游牧文明对当地生态环境的适应性和重要性。

西方社会科学家在20世纪20年代开始逐步反思西方的社会进化论哲学理念和社会达尔文主义,本土生态知识的价值日益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得以体现,并且得到主流学者的充分认可。学者王晓毅,张倩和荀丽丽综合了西方学者对本土生态知识不同的定义后,总结出:“本土生态知识是一套关于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物种之间的关系及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实践与信仰的累积性的体系。它在人类适应性生存的过程中不断演化,在文化传播中代代相承。它是关于生物和其他环境现象的一种地方性知识,也是一种当地人的本土实践,更是一种凝结于人们关于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和人与自然互动关系的观念中的信仰。本土知识是长期存在于某一地区的知识总体,这种知识关系到传统的规范和社会价值,也关系到引导、组织和规范他们的生活方式并赋予其生活以意义的精神结构。”[12]他们进一步指出本土生态知识是一种知识-实践-信仰的复合体。从实践经验知识的层面上看,牧民们对他们祖祖辈辈所生活的草原环境里一系列关于生物、土地、自然景观等等都有着深刻的认知。这种知识结构的复杂性并不亚于教科书上科学家们所列出的知识结构,是历代牧民实践总结的实地知识,具有宝贵的实际科研价值,并不是一套落后的知识体系。当地的牧民们对长期生活的草原干旱气候,变化不定的雨量有着敏感的认知。并且他们会根据不同季节、养分质量,地形与海拔、方位、生态区域和植物群落、颜色、土壤性质、水质水量、距离营地的远近等要素对草原加以细致入微的分析。与之相应,牧民对草原植物也依照其生长周期,对牲畜的适口性、出芽早晚等因素有着详细的分类。对于长期生活在草原的牧民们,草原不是简单的被植被覆盖的土地,而是蕴藏着各种宝贵的自然知识,并且载畜量是一个持续变化的变量而不是一个恒定的绝对值。具体丰富的经验知识经过总结后,可以更好的帮助当地的牧民进行冬夏季草场的迁徙,对牲畜进行管理和适度调整。草原牧民们的生产习惯事实上非常吻合干旱和半干旱的草原生态的“不确定性”。

草原游牧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并不能用简单的经济效益去衡量。根据中国科学院2010年9月1号的项目研究报告内容,有部分学者认为当地草原牧民偏重于宗教观引导和自然规律性感悟及其传承,而缺乏理性。该项目研究报告同时指出对待宗教文化应需持尊重的态度。游牧生产方式是孕育藏传传统文化的土壤,藏传佛教某种程度上决定着藏族的风俗习惯和行为方式,是牧业社会的一个文化载体。从抽象层面讲,宗教是一种宇宙观,是当地牧民对本土生态知识体系中较为复杂和抽象的。涂尔干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也指出宗教是一种本土知识体系。本土族群的文化内核通常体现在宗教仪式上。藏传佛教的教义认为自然是神圣的,将人与自然视为一个休戚相关的共同体。这种核心理念价值是可以更好地促进当地牧民们积极地参与生态畜牧业的发展和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可以为牧民的畜牧生产和当地的生态系统和谐共存提供一个很好的文化价值体系。

另外,草原牧民群众有经营畜牧业的丰富经验,比如青海省的藏族和蒙古族牧民群众长期生活在环境艰苦的草原牧区 ,世代从事畜牧业生产,积累了一整套经营管理草原畜牧业的丰富经验 ,这些是中国发展畜牧业经济的主要实际操作知识。但一般来说牧民们对土地退化理解为不可避免的土地老化过程,或者认为只是暂时的可逆转的现象。因此牧民们可能缺乏必要的动机来重新认识草原,需要新的知识结构的补充。总体来说,牧民们缺少相应的文化科普知识,这对发展生态畜牧业不利。因此需当地政府应在结合当地草原文化和宗教文化的基础上对牧民们进行一些关于生态畜牧业知识结构和理论背景的科普宣传。政府如何对牧民们进行科普教育需要一个科学、 完整的培训方案,一些专家学者可以对此进行实证性的探讨研究。根据青海省委农村牧区工作领导小组的报告,青海省科技厅已在贵南草业公司建立起相应的培训技术服务体系,开展周边牧民实用技术培训,共培训果洛新村、同德县的2个移民村,贵南县的2个移民村的牧民480人次,牧民群众从事生态畜牧业的信心明显增强。

三、关于人工种草和围封草场的争议

青海、内蒙古、新疆三省区的牧区分别占本省区土地总面积的96%、66%和50%。甘肃、宁夏的牧区面积各占本省土地总面积的30%左右。西北牧区基本都地处陆地边疆,是大量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域。在广阔的草原上居住着蒙古、藏、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裕固、鄂温克族等10多个少数民族。总体来说牧区资源虽然丰富,但自然条件较为复杂,干旱缺水,生态环境尤为脆弱。国家在大力发展牧区经济的过程中制定了一些实际操作的政策,然而一些学者对一些具体的政策的有效性提出了不同的参考性意见。根据已发表的文献资料,人工种草和围封草场的争议性较大。

1.西部牧区人工种草的可行性

学者周海虹和陈玮都提出鼓励农牧民从事高效农业、养殖业、种植业等,进而提出鉴于西部地区的饲料生产能力差的实际情况,人工种草是解决畜草矛盾的根本措施之一,只有通过播种或补种优良牧草的办法来改良草原,并培养人工或半人工草场, 通过灌溉、施肥以及防止兽害和虫害等办法提高草原的生产能力。陈玮认为人工草场可大致提高产草能力8倍,在其他条件同样的情况下 ,草场的载畜能力也按同比例提高,每单位牲畜所需草场面积则按比例降低。王功民也指出通过试点建设初步形成的以贵南县塔秀乡子哈村为代表的依托退耕还草建植人工草地,发展种草养畜的生态畜牧业建设模式。2009年8月中旬青海省启动了“青海省种草养畜及有机畜牧业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的项目,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天然草原过度放牧的问题和传统生产方式落后的问题,进而提高畜牧业生产科技产量。该项目总经费1030万元,科技资助经费540万元。其中一个专题就是在适宜的地区建立主要依靠种植人工草地,加工草产品。项目拟在青海省的农牧交错处(同德、贵南等)和适宜种植人工饲草的地区,种植优质牧草,将牧草就地加工,力求种草。项目初步设计种植15万亩各类饲草料生产基地,加工牧草12.5万吨,可为22万个羊单位提供1年的饲草量,有效减轻项目区及周边地区300万亩天然草地放牧压力。截至2009年12月,共建成5.8万亩人工草地,相当于116万亩天然草地产草量,或7.7万个羊单位1年饲料量。120饲草资源置换模式在三江源地区建植优良人工草地可以为当地的牧民们提供丰富的饲料资源,尤其是在天然牧草极端缺乏的冬春季节为畜群提供饲草。

然而一些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由于中国西部牧区的土壤条件较为脆弱,不宜过度开垦种植草场。学者刘红梅质疑了人工种植草场在西部牧区的可行性[13]。西部草原的土层较薄,土壤沙砾含量重,极易引起沙化,因此人工种草需要非常谨慎。在中国西部高原地区比如三江源地区,人工种草会导致土地沙化,种的草也会很快退化,因此绝不能仿照农业区大力发展舍饲畜牧业,这会导致原有的生态平衡遭到进一步的破坏。朱宗元也指出:“目前牧区草原的自然条件不允许大面积种草,也不允许大面积开荒。从长远来看,舍饲会对常年放牧的羊的羊毛和皮草质量造成影响。人工草场需要灌水,而草原的水资源是有限的。可开采的地下水中,动储量不多,因为草场均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年降水量较少,河流少,流域面积也小。地下水资源为静储量,过度开采会导致水资源枯竭。”

2.围封草场的实效性

在国家实行生态移民的过程中,一些草原出于保护的目的,被人为的围封。但围封草场需要考虑到草原资源的合理利用。围封应根据草场的类型和退化的程度及草场的利用方式而异,封育可采用围栏封育与人工管护封育相结合的办法,而不是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并不是围封的越多就越好,也不是所有牧户把其承包的全部草场都围起来就能达到保护草场的目的。实施退耕还草和生态移民后,大量草场的管护问题也颇为棘手。由于被围封的草场缺乏监管,并未真正意义上达到了畜牧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一些自然科学家论证了事实上轻中度放牧对植被有促进作用。首先,在轻牧条件下,放牧吃掉植物的枯枝烂叶,使得植物在生长季节,尤其是后期仍能保持较旺盛的光合能力,维持自身消耗,促进植物在后期的生长[14]。其次,适中的周期性的放牧可以降低群落中优势种在竞争中的作用,为其他物种的发展创造潜在的生态位,从而增加草地植物群落的多样性。通过连续移走植物活组织和减少死亡物质的积累,牲畜发挥着刺激和保持新物质生产的功能,在轻中度放牧条件下,放牧植被比非放牧植被分配更多的资源给活的生物。相反,围封禁牧的草地由于没有有蹄类动物的生态互动,难以实现天然草地生态系统的进展演替。缺乏动物对草原的干预,草原土壤中的氮元素循环很难维系,也可能会进一步造成地方优良畜种的消失。

四、牧区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西北畜牧业历史悠久,目前西北牧区基本还保留着是游牧半游牧为主的生产方式,单纯经营畜产品原料的单一经济结构,加上草原的严重退化,当地牧民的社会经济状况较为滞后。学者韩俊指出:“牧区贫困与草原退化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互为因果。草原退化是牧区贫困的重要原因,牧区贫困也促使牧民对草原进一步掠夺,更增进了草原退化,最终形成草原退化-牧区贫困-草原进一步退化-牧区进一步贫困的恶性循环。”草原畜牧业是牧民们赖以生存的经济发展基础,畜产品是牧民们收入的主要经济来源,牧区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国家历来高度重视牧区工作,在不同历史时期都对牧区工作作出重要决策和部署,并不断加大支持力度。但由于自然、地理、历史等诸多原因,牧区发展仍然面临不少特殊的困难和问题,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状况仍然没有根本改变,传统的畜牧业经济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浪潮下显得比较薄弱。一些学者分析了在中国西部牧区发展生态畜牧业的一些主要问题。

1.牧区畜群结构不合理

我国西部一些牧民以牲畜数量来显示富裕程度,部分牧民不愿出栏牲畜,把牲畜作为财富直到养死为止,老残畜比例过大,畜群结构不合理。然而发展畜牧业经济, 需要抓好畜牧品种的改良, 这既是发展牧区经济的前提,也是基础。目前国家和地方政府对牧区的畜种结构和品种结构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优化。西部青海的7个试点村共淘汰劣质公羊1000余只、公牛500余头,引进藏系种羊1916只、大通牦牛种公牛57头、半细毛种羊70只,使藏羊选育达到4万只、牦牛复壮达到2000头、半细毛羊改良数量达到2万只,从而使畜群畜种结构不断优化,生产性能进一步提高。根据青海省委农村牧区工作领导小组的报告内容,为了促进牧区经济发展,制定了欧拉羊繁育、选育、饲养管理和生产性能测定。在海北州青海湖农场、刚察县哈尔盖镇察拉村和海晏县三角城西岔村中的76户示范户中开展羔羊育肥工作。共选调陶赛特,优质藏系种公羊36只,与当地1150只藏系羊杂交。在河南县试行了以生产欧拉羊种羊。欧拉型藏羊生产性能得以提高,项目区以欧拉型藏羊为主。然后,一些学者意识到畜群结构的改良存在一些问题,虽然短期内牧民的收入通过畜群结构的调整得以提高,但从长远地角度看,应尽量避免将牲畜往家畜方向改良。学者刘书润提出:“家畜改良的方向有很多问题,家养动物多年后自然退化,投入会越来越高,所以牧民养畜时,隔若干代就要让畜种和野牛、野马、大头羊再配种,是往野了改,不是往人工了改,而现在为了高产引进的是完全不适应当地的外来种。完全舍饲,不让羊掉膘,羊吃得太饱,羊绒会变粗。”

总体上来说,我国西部牧区还需继续强化牧区畜种改良和选育工作,国家和当地政府应积极配套资金,加大牦牛、藏羊、半细毛羊等品种种畜引进力度,切实扩大改良范围,加快畜种结构调整进程。但与此同时,需要注意畜群改良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避免牲畜往家畜方向改良。

2.西部牧区生产方式科技含量低

中国西部大部分牧区的畜牧方式科技含量很低,短期内很难真正实现畜牧业的现代化。用科技提高畜牧业的经济效益的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但增加畜牧业产业化科技含量和提高劳动生产率需要引进大量的科技性畜牧人才,和具备相应的硬件设施条件。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跨学科领域的合作,尤其是和畜牧工程专业的学者进行沟通,单纯的人文社科专业的学者很难提出真正的解决办法。产品的附加值较低,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劳动力成本优势和资源优势,而非品牌和科技优势。

3.畜产品流通体系不健全,市场辐射面太小

由于西部地区较为偏远,牧区地域辽阔,居住分散,交通不便,流通渠道单一,导致牧区的产品未能很好的商品化和市场化。不少畜产品生产和销售脱节,市场体系建设滞后,缺少龙头企业。牧区与畜产品联系在一起的储藏、加工 、分级 、包装等环节很不健全,产品的附加值不高,这些都严重地制约了当地牧民收入的增加。因此一些学者提出了把优势畜牧业资源开发和市场需求结合起来的想法。牧民的商品意识和效益观念不强,惜售思想比较严重,认为发展畜牧业的目的不是面向市场销售,因此开拓西部地区畜产品市场的力度不够,西部牧区的畜产品不能及时的对外销售,导致商品化的经营无法有效地实现。

4.西部畜牧业信息化建设滞后

滞后的信息系统和市场预测系统不能满足西部畜牧业生产的需要,不利于生态畜牧业的社会化和商品化生产。学者郭映义和才让吉指出,目前青海省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统筹协调管理机制,信息共享程度低,在信息分类分级、收集渠道和信息应用环境等方面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体系。发展生态畜牧业需要健全的信息资源网络。总体来说,目前中国西部地区的信息资源缺乏有效整合,政府部门难以及时分析和甄别信息,不利于生态畜牧业的整体发展。学者达林太和郑易生指出,从信息提供量看,西部地区的牧民们缺少有针对性、实用性的,贴近实际、可操作的个性化的信息内容。当地牧民们主要是靠流动的商人获取市场销售信息。牧区所获得的大量信息是单向性的,缺乏牧民与商贩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因此这种单向方式的信息传播很难真正解决牧民出售畜产品的实际问题,进而影响了牧民的经济收入。

尽管当前互联网技术在信息传递过程中有着传统媒体不可取代的优势,但短时间内互联网的使用不可能在牧区普及。大量的牧民经济能力有限,无法购置个人电脑等高端电子类产品,加上大部分牧民对于操作电脑的知识几乎为零,因此互联网信息目前还不能很好的辅助于牧区的经济建设。总体上说中国西部地区的牧民们获得的信息时常是滞后于中国其他发达地区的,这影响了畜产品出卖的价格。达林太和郑易生指出,有关畜产品和生产资料的价格牧民们基本上是通过口头得知的。和机械维修、金融信贷、兽医服务相关的信息基本上来自当地的业务部门,天气预报主要来自于广播,牧民们很少从电视和互联网上获取信息。虽然做牧区信息沟通工作的部门很多,但无论是内容还是渠道做得都不是很全面。

5.基础建设滞后

发展生态畜牧业经济需要一定的基础性设施,但目前西部边疆地区的基础设施还有待改善。国家应加大对西部地区的基础性建施投资,这是保证西部地区畜牧业的快速稳定发展的重要条件。一些地区进行了试点,比如青海7个试点村已建成了相对规模的牲畜暖棚和贮草棚,修建了牲畜免疫注射栏50处,打水井25眼,铺设人畜饮水管道27公里,建成牛羊集中育肥点2处,购置了压缩式青贮机1台、青贮袋 3000条。这些都极大地调动了牧民投入生态畜牧业建设的积极性,使试点村生产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防灾抗灾能力得到了增强,建设养畜水平得到了提高。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青海三江源地区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建成了一批事关地区经济发展全局和广大农牧民福祉的交通、电力、通讯、农牧、水利、生态、市政等基础设施项目。这对促进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一个积极作用,是生态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建设保障。根据中国科学院的项目研究报告,2008年,三江源地区公路通车里程达12544公里,宁果公路、214国道,109国道等主干公路。此外,以‘五配套’(即包括每户80平方米定居房,120平方米牲畜暖棚,5-20亩饲草料基地,20平方米贮草棚以及草场围栏建设)为重点的草原基本建设和以水利为中心的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但三江源地域辽阔,目前仍有123个行政村不通公路,部分行政村虽有简易通村公路,但路面条件非常差,只能实现季节性通车。在通讯设施方面,三江源的广大农村牧区,除主干公路沿线外,大部分尚没有通讯设施。在电力基础设施方面,三江源地区绝大部分地区没有国家电网覆盖,部分县城都只能依靠地方小水电实现季节性供电,广大牧区则主要依靠家用太阳能电池板部分满足照明和家用电器的用电需求。总之,基础设施条件差已成为当前制约三江源地区生态经济发展和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的重要因素。

五、畜牧业经济发展趋势和出路

1.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下的有机产业

总体上讲,中国西部地区的畜牧业生产大部分仍然处于传统畜牧阶段,生产效率低下,市场发育水平不高。在大力发展畜牧业经济的同时,政府不能忽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而应进行可持续生态发展。发展生态畜牧业因按照生产力发展水平、区域特点,发展不同的生产模式,而不能采取“一刀切”的发展模式。根据中国科学院2010年9月1号的项目研究报告,(1)草原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模式应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2)生态畜牧业的发展应以资源循环利用为目标;(3)生态畜牧业发展应秉持现代绿色有机生态养畜经营方式,避免刺激性激素饲料,做到畜牧业生产过程中的低耗,高校转化和循环利用;(4) 生态畜牧业应大力发展无公害饲料基地建设及持续利用技术,充分利用畜牧业资源,气候资源、光能资源、绿色饲草料生产等资源,形成以饲草料基地建设、草产品加工、牲畜的舍饲育肥、粪便废水无公害及归田处理,太阳能利用、畜产品加工及销售的完整循环生产体系和产业链。

一些学者进一步提出了在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前提下建设有机产业区的想法。学者陈月辉指出,西部畜牧业生产的最大优势是没有严重的工业污染, 这有利于生态有机畜牧业的发展,对有机无污染动物食品进行产业化。这样既能达到保护草地生态环境的目的,又能较大幅度增加牧民的收入。有机产业要求草畜平衡生产、不使用人工合成产品、保持牲畜合理饲养、不破坏生态环境。依照当前世界有机食品的价格,与普通食品相比, 提高幅度在30%以上,在西部牧区发展有机畜牧业生产理论上可以使牧民达到小康收入水平。学者芦清水和赵志平提出一些可行的办法,比如收购三江源区牧民每天生产的鲜奶,利用奶制品加工企业,生产加工成高档婴儿奶粉或其他奶制品。同时还可以利用当地的优质牛羊毛和牲畜,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企业。青海省委农村牧区工作领导小组的报告认为,以生产欧拉羊种羊和有机畜产品为核心的河南县初步组建了有机畜产品生产,加工与出售,并且开展了有机肥生产研究,寄生虫和幼畜疾病控制技术研究。2009年出售的牛羊肉平均价格每公斤高于市场价格,使从事有机畜产品生产的牧户增收3.7万元,提高了牧民畜产品的附加值。

然而,在中国西部地区发展生态畜牧业有机产业的想法固然很好,但事实是生态畜牧业有机生产的基础性投资巨大,生产成本很高,国内有机食品的市场规模不大,虽然有机食品的销售价格很高,但考虑到高成本的投资和目前小规模的市场需求,牧民是否能在短期内实现收入增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比如青海省兴海县河卡镇在青海省民委的支持下完成了有机畜牧业生产批发基地的部级认证,但由于认证范围小, 年产出规模小, 没有龙头企业进行肉、奶初级产品加工生产, 并未能实现给牧民带来增收的目标。

另外,在发展有机畜牧食品生产的企业时,应注意到牧民和企业之间并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契约关系。在生产成本上升,利润空间缩小或供过于求时,公司为了自身利益,往往通过随意降低收购价格或者提高收购标准等方式将利益损失直接转嫁给牧民。学者朱海从企业制度层面提出了组织‘牧民协会’的建议。‘牧民协会’是牧民自发组织的经济合作组织, 既代表牧民的利益与有关有机生产单位发生联系, 又可按照有机产业生产流程去组织有机产业生产。同时朱海还提出了在企业集团现有架构基础上建立有机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设立董事会和经理部, 作为对外联系业务、对内安排工作的管理机构,另外公司下属层面包括有机产品加工机构、牧民协会、研发部门、销售部门和财务部门。“牧民协会”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减低牧民的生产风险,避免企业过度压榨牧民,从而改善牧民的整体经济收入状况。

尽管中国西部牧区构建生态畜牧业下的有机产业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但同时这项工程的确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机会。毕于运认为,根据环境洁净程度,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6个县、玉树藏族自治州的6个县、海南藏族自治州的3个县和黄南藏族自治州的2个县, 都具备发展有机产业的良好条件,都可以组织有机产业生产。就目前青海各地区的条件,可选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的河南县和泽库县, 果洛藏族自治州的久治、玛沁、达日、班玛利甘德县, 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兴海、贵南和同德县, 共计10个县内予以发展生态畜牧业基础下的有机产业。李双元以梅陇个案为例, 对青海省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进行了深入分析, 认为青海草地生态畜牧业还处于组织化转型、产业化起步、生态化雏形的发展阶段。总体来说我国生态畜牧业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尚处于起步阶段,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操作上都亟需拓展和深化。

美国和欧洲的生态畜牧业下的有机产品生产系统相对较为成熟。比如美国农业发展局(USDA)早在1990年就制定了详细的畜牧业有机产品生产规则。对于有机牲畜有着严格的要求,根据美国农业发展局(USDA)的报告,有机牲畜必须在放牧季节是可以自由活动的,饲料必须是纯有机的,不含任何激素和抗生素,另外反刍类动物比如牛羊等,在正常畜牧期必须保证30%的干物质摄取(dry matter intake)是来自草原。欧美对于如何计算干物质摄取量有一套严格的科学计算系统,但这些中国目前的有机畜牧食品生产中并未给出具体的操作规定。相对于美国的有机畜牧产品的生产条件,中国西部条件较差。中国的有机食品生产系统可以参考北欧冰岛的研究。北欧学者Dyrmundsson指出冰岛的气候恶劣,天然草场由于气候的影响,并不能保证草原的牲畜有足够的天然有机食物摄取,市场上的有机饲料相对较少,成本太高,对冰岛的有机畜牧产业带来负面的影响。如何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保证牲畜有足够的有机食物摄取是一个值得跨领域专家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瑞典学者Lund提供了一个北欧有机畜牧业生产模式图(见表2),该模式图指出,除了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外,生态畜牧业有机生产过程应是一个和谐的整体。畜牧产品的生产者应和消费者达成和谐的互动,并且在生产过程中,牧民能够感受到自身价值的存在。中国目前西部有机畜牧业的发展进程中,更多的是考虑市场化带来的直接经济价值和如何提高产量,而忽视了在整个生产流程中对牧民自身幸福指数的关注。许多经验表明,能否让牧民主动地而不是被动的参与社会发展进程,能否在这个过程中尊重牧民的自主性,自愿性,多样性,创造性,关系到政策及其项目的实际效果。在发展目标上,生态畜牧业建设下的有机产业链是一个长期发展与不断完善的过程,需根据不同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确定不同的阶段性目标。

2.发展生态旅游业

在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同时,一些学者提出了“增值型”的生态观光旅游型畜牧业,在国家的支持下,地方牧区应大力建设观光型、生态型与市场型相结合的牧业生产基地,探索旅游型和观光型的畜牧业项目,从而提高参与项目的农牧民的收入。与此同时,政府需要警惕过度开发旅游业可能会给脆弱的西部生态造成破坏。

在生态环境允许的范围之内适度开发西部牧区的生态旅游资源。比如青海三江源区具有强大市场吸引力,旅游资源的开发不仅能带动当地建筑、金融、通信、娱乐饮食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还可以给牧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三江源农牧民的生活水平。2009年来玉树、果洛两州的游客人数达到19.93万次,旅游总收入9898.75万元,同比增长40%以上。旅游产业的带动作用开始凸显,不少牧民群众因此走上了致富道路。但鉴于极度脆弱的生态系统和难以再生的生态资源,三江源区核心区以及可可西里腹地仍为限制开放区。尽管三江源区生态旅游业发展势头较好,但仍处于起步阶段,2010年项目研究报告指出生态旅游资源开发面临诸多问题:(1) 基础设施薄弱。三江源区地理环境复杂,交通线路密度低,公路等级低,路况差,通信落后,加之旅游资源分布相对稀疏,旅游路线长,空间跨度大,可进入性差,存在着“一流资源,二流知名度,三流开发,四流交通,五流经营”等问题,严重制约着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2)环境制约性明显。受高原高海拔的自然环境气候影响,不仅旅游日期短,而且对游客的身体状况也有一定限制,影响了旅游业的发展。(3)缺乏与旅游业配套的相关产业的发展,产业链条不完整,难以形成产业优势。(4)市场化推进步伐缓慢,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旅游管理性人才短缺。

3.草原保护条例

草原畜牧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对草原的保护,草原是牧民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2011年11月内蒙古自治区了新修订的《内蒙古自治区基本草原保护条例》。按照《草原法》的规定,维护基本草原是内蒙古草原的核心部分,是内蒙古草原保护的红线。1983年内蒙古就颁布了《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管理条例(试行)》。1984年成为正式条例,2004年进行了修订。针对草原乱开滥垦问题,1998年还颁布了《内蒙古自治区基本草牧场保护条例》。而《内蒙古自治区基本草原保护条例》则是为了更进一步强化基本草原的保护与管理,其保护力度较以往的条例要大得多。新修订的《内蒙古自治区基本草原保护条例》主要明确了基本草原的划定范围并加大了对草原的保护力度,更好地维护了农牧民利益。该条例的颁布实施为其他西部牧区的草原维护和畜牧业经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性意见。

综上所述,尽管在中国西部草原发展生态畜牧业面临很大挑战,还未形成成熟的系统理论框架和科技支持,但近年来根据中国畜牧业发展趋势, 发展生态畜牧业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生态畜牧业对中国西部草原畜牧业经济的转型具有参考性,但同时发展生态畜牧业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参考文献:

[1]芦清水,赵志平.应对草地退化的生态移民政策及牧户响应分析—基于黄河源区玛多县的牧户调查[J].地理研究,2009(1).

[2]陈 玮.青海畜牧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青海民族研究,1993(1).

[3]青山虎,马宾祥.制约西部边疆地区现代畜牧业发展的瓶颈及对策[J].北京农业,2011(15).

[4]杨德亮.牧区经济发展中的文化不适及社会环境问题——青海祁连畜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调研报告[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5]达林太,郑易生.牧区与市场:牧民经济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481-482.

[6]李燕琼,谢 华,范高林.促进西部草原畜牧业发展的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1(9).

[7]颜景辰.中国生态畜牧业发展战略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7.

[8]刘学剑.关于发展生态畜牧业的思考[J].农业环境与发展, 2001(1):15 -16.

[9]雷 华,穆晓峰.传统畜牧业向生态畜牧业转变是中国西部畜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J].世界农业,2006(8).

[10]严宝兴.关于发展青海生态畜牧业的思考[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09(3).

[11]王功民.青海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新路子[J].中国牧业通讯,2011(7).

[12]王晓毅,张 倩,荀丽丽.非平衡性、共有和地方性-草原管理的新思考[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275-276.

[13]刘红梅.三江源地区畜牧业发展方式抉择探究[J].柴达木开发研究,2010(6).

[14]李永宏,陈佐忠,汪诗平,等.草原放牧系统持续管理试验研究[J].草地学报,1999(3):173-182.



Eco-husbandry: Trends of Animal Husbandry Economy in West China Prairies

DU Fa-chun1, CAO Qian2

(1.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nd Anthrop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0081, China;2. University of Helsinki, Finland)

Abstract:

Based on the review of related domestic and foreign literature on prairie animal husbandry economy, the study is to conclude that although great challenges exist in grassland ecological animal husbandry development in West China and no mature systematic theory or technology has been applied to the field,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animal husbandry will become an inevitable trend in the area according to its development trend in recent years. Ecological animal husbandry could serve as a model to prairie animal husbandry economy transition in West China, though its development has a long way to go.

畜牧业分析报告范文10

关键词:畜牧业;基建项目;资金管理

以笔者所在单位新疆巴州尉犁县畜牧兽医局草原站为例,每年均有肉牛肉羊标准化养殖小区中央基建项目,基建项目基本流程为:1.前期工作项目。首先需在发改委立项,由养殖合作社寻找有资质的部门去做项目计划任务书。2.筹建项目阶段。计划任务书上会有预算金额,包含财政补贴,地方配套,自筹资金。3.项目施工阶段。财政资金下发到我单位后,具体由养殖合作社寻找施工方来建设养殖场。4.项目竣工阶段。养殖场工程完工后由我单位负责竣工验收,整个流程的资金是按工程进度拨付。

一、畜牧业基建项目专项资金管理现状

(一)工程研究讨论不够标准,没有做好充足准备

一些工程项目在施行前仅仅在意具体资金的多少,而完全不在意这项工程的具体实施情况,也没有对此工程进行严格的论证。经常出现当项目执行中间时段,突然发现此项目无法继续进行下去的情况。更有胆大者,在得知无法继续执行项目后,选择不按规定程序办事,肆意修改项目内容或建设地点,给工程方造成大量损失。另外,还有可能出现会计工作者不加入项目前部分的调研报告和财务报告的制作,由此导致项目工程师不了解财务预算最终引起项目决策粗糙的情况。项目批准后,会计工作者无法第一时间做出最细化的财务预算,造成政府采购滞后,影响了项目进度。

(二)工程资本管理松散,财务监察力度不够

部分企业对所施行的工程项目没有依照国家相关规定建立专有账户,并未与企业自身财务经费区分开来,未做到专户专用,进而直接对企业的财政拨款造成影响。财务人员未加入工程初期可研和工程意见规划的编制工作,并不了解项目工程的内容与要求,以及相关规章制度。大部分的工程项目中,财务工作者仅仅限于会计职能,没有做到对财务资本的有限监控,很容易滋生腐败现象。

(三)工程有关资料不到位,影响工程验收

工程部分在职人员分工絮乱,造成工程档案归档混乱,容易引起建设工程验收时缺少有关档案,最终影响了工程的正常竣工。

(四)地方资金到位不够及时,从而对工程进度造成一定的影响

项目工程方对工程的资金管理要求不明确,在上报的过程中未能及时与政府核对情况,总是认为获取政府投资和地方配套资金轻松容易,在上交的报告中肆意虚报。

虚报的资金对本来就财政艰难的地方政府而言更是雪上加霜,容易引起政府拨款或者地方配套资金都难以落实,进而影响整个工程项目的建设。

(五)项目结束不及时,影响工程的利润

在工程结束后,项目方没有及时办理各种杂乱无章的手续文件,只要是还在验收前支出的资金仍然算在基建支出列表中。这样引起基建成本增加,影响了项目方的利润。

二、基于畜牧业基建项目专项资金管理使用的一点建议

(一)应提升相关人员对畜牧业基建项目专项资金管理使用的责任意识

就目前的问题与形势来看,我们应始终坚持权责一体化原则,拥有多大的权利,理应肩负多大的责任,加强资金管理使用工作,严格执行上层领导制定的策略和流程,扭转重争取轻管理的现象。

(二)做好畜牧业基建项目前期准备

关于项目初期的准备工作,国家在相关章程中已经有了明确规定。工程必须严格按照规定做足前期工作,制定一系列工程章程(如工程建议书、可行性报告、和初步设计书等内容),保证计划、论证和资金的预备充分。除此之外,会计工作者还必须要积极参与工程其他各项阶段的工作,实现对三个时段的全方位管理和监督。

(三)对基建项目的档案管理工作予以加强

档案对于一个工程项目而言颇为重要,因此工程方应该格外注意档案管理制度的完善。在项目执行过程中要对项目筹划的一切文件进行归档处理,并一直持续到工程竣工。在工程项目结束之后,整理好归档的文件并提交给档案管理部门,确保每个流程都有文件可以明察。

(四)强化项目资金管理

资金的管控主要是应该设立基建项目专账。项目资金需要依照有关规定分设不同的银行账户,将基建项目资金和其他资金区分开来,避免源头上的非法挪用公用资金。同时拨给基建项目上的资金必须严格按照合同上的执行。

(五)切实做好项目配套及自筹资金的筹集和核算

要主动与发改委、财政等政府部门沟通协调,让其了解畜牧业基础的薄弱性、畜牧业项目建设的特殊性,争取有关部门加大对畜牧业基础建设的支持力度。争取按时足额落实地方财政配套资金,保证项目的实施进度和质量。将项目配套资金和自筹资金纳入项目专账统一管理,保证项目的完整性。

(六)完善有关章程制定,建立考核机制

工程方结合先前经验的基础,依据相关法律和法规,制定和完善工程有关管理制度和办法,对于一些特定项目资金还应配套制定相应的具体实施细则、措施,以构建一套较为完善的项目资金管理体系,保证项目资金监管有据可依、责权明确、管理有效。

(七)第一时间完成项目竣工,同时完善维护机制

基础建设工程接受滞后,项目方应该在三个月之内完成竣工财务结算。各个项目单位应积极配合建设单位做好竣工财务工作。在竣工财务结算之后,基建项目的实施小组才能撤销,小组内的工作人员才能离开。工程结束验收后,工程方要完善各个运行维护机制,结合先前经验制定出最适合维护项目的机制。

参考文献:

[1]冯兴.基建项目资金管理探析[J].中国市场,2016(25):187-188.

[2]冯汉新.农业基本建设项目资金管理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港澳经济,2014(11):53-54.

畜牧业分析报告范文11

下面,根据局长办公会讨论的意见,我讲两个问题。

一、关于下半年重点工作

*月*日以来,利用两天多时间,听取了各处室、各直属单位工作情况汇报。根据全年重点工作目标责任制和实际工作进度,经过认真梳理,将下半年工作从务实与务虚结合,分解确定为三个方面。一是重点工作目标。二是重点调研题目。三是常规工作。关于各处室、站所的常规工作,要按照各自的职能要求,认真抓好。这里,我重点就下半年重点工作任务的分解确定及具体工作要求讲点意见。概括起来说,就是十项重点工作目标、十项重点调研课题。

(一)重点工作目标。

一是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是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要决策。是打基础、立天下工程,事关我们全省整个系统的生存、命运和发展,以及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谋划好,落实好,我们的根基就牢靠,我们的生命力就会增强。20年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改革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为加快兽医管理体制改革进程,农业部专门下发《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并多次督促和调度各省进展情况。省委、省政府对此高度重视,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都先后做出批示和指示,提出明确要求。按照国家和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借鉴兄弟省份的做法,结合我省实际,并多次召开了市州局长、县(市)局长代表和有关专家参加的座谈会,征求了各方面的意见,经局党组讨论后,形成了《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明确了这次改革的重点,这就是健全完善“五个体系”、“一个基层服务站”。“五个体系”,即1个行政管理体系、3个兽医执法体系、1个畜牧推广体系,“一个基层服务站”,即乡镇畜牧兽医站。目前,《实施意见》已向省政府分管领导作过汇报,并形成正式文件上报省政府。根据实际工作进展情况,要重点跟踪,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争得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待省政府批准后,认真抓好贯彻落实,确保全省兽医管理体制全面改革到位。此项工作由我和景发负责,人事监察处牵头,兽医药政处和办公室参加,力争12月20日前基本完成。

二是谋划关于加快全省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意见。总的要求是,树立科学发展观,从全省畜牧业发展实际出发,认真调研,科学论证,谋划全省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方向、目标及保障措施。拟定出台《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牧业经济的意见》,同时,谋划《吉林省牧业经济发展战略》,指导全省牧业经济发展。为什么要提出现代牧业经济问题?主要是“粮变肉”已经不能涵盖牧业经济的现状,畜牧业无论是纵向延深,还是横向拓展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现在是,两牛并行(肉牛、奶牛)、两鸡起舞(肉鸡、蛋鸡)、三羊开泰(绒山羊、毛羊、肉羊)、鹅鸭戏水、六特丰登(鹿、狗、貉、貂、蜂、兔)、一猪拱天下的格局,现在吉林省牧业经济已经到了全面发展的新阶段。此项工作由我和鲁俊同志负责,办公室和产业发展处牵头,兽医药政处、草原饲料处、畜牧兽医总站、草原管理总站参加。完成时限为11月30日前。

三是拟定省牧业管理局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总的要求是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从部门实际出发,认清畜牧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牧业经济是我们农村经济发展的主战场,牧业生产是农民增收的主渠道,牧业系统是新农村建设的一支主力军。如此重要的地位,我们服务新农村建设怎样到位?应该有个意见作指导。所以,我们必须拟定出台《省牧业管理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此项工作由鲁俊同志负责,产业发展处牵头,动检所参加。完成时限为8月20日前。

四是认真做好动物防疫工作。动物卫生工作要以防为主,以控为辅。防是积极的进攻,控是无奈的消极防御。防疫工作带有两重性,一是兽医业务工作,二是保障人民健康的政治任务。因此,总体要求是,在认真调度全省动物防疫工作情况的基础上,在洮南市召开全省动物防疫工作现场会,安排部署下半年动物防疫工作,谋划明年动物防疫工作,研究长效防控机制,尽快使动物防疫工作步入科学化、制度化、法制化管理轨道。此项工作由景发同志负责,兽医药政处牵头,畜牧兽医总站、动检所参加。完成时限为11月30日前。

五是做好全省牧业经济发展情况调查工作。总的要求是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牧业产业化发展,用工业化统计方式分析牧业工作。通过调查,按品种搞清全省畜禽的存栏数、出栏数、外销数、屠宰数;搞清畜禽产品、饲料加工和兽药生产企业个数、加工数量、加工品种、企业的销售收入、税金;搞清畜禽发展和出栏的比例,规模饲养和饲养总量的比例,出栏与屠宰的比例,粗加工和精加工的比例;搞清畜禽加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及投资规模在500万元、1000万元、亿元的企业情况;搞清畜禽养殖业的产值;搞清规模以上畜禽和饲料加工、兽药生产企业的总产值、增加值及增长比例。通过调查,搞清底数,找准方向,分产业来谋划牧业发展战略。在发展对策和战略谋划上,有这样几点考虑,供大家研究参考。一是“主副”换位发展战略;二是“差异化”品牌生产战略;三是整合公共科研资源,搭建科技创新研发平台、产品升级战略;四是建立宽域信息网络平台,指导生产,归避市场风险战略;五是建立生产和加工风险基金,减轻养殖和加工双重市场压力战略;六是引进培育精深加工项目,重点培育生产高附加值龙头企业战略;七是拓宽投融资渠道,建立资金支撑保障战略;八是畜禽疫病控制安全生产战略;九是创造优质软环境服务战略;十是人才引进培养战略;十一是牧业资源与生产要素科学配置、最大化利用战略;十二是全面发展,发挥区域优势,重点突破战略。此项工作由鲁俊同志负责,产业发展处牵头,兽医药政处、草原饲料处参加。完成时限为10月30日前。

六是加快草业经济发展。吉林省草业发展和利用的潜力到底有多大,怎样来谋划和构思它的建设和发展,对吉林省今后发展饲草动物影响非常大。所以,要认真搞好调查研究,搞清全省草业分布现状、品种、产量,明确西部和东部草业发展定位及对策,拟定出台《全省草业经济发展意见》。此项工作由德斌同志负责,草原饲料处牵头,草原管理总站参加。完成时限为11月20日前。

七是做好局机关和事业单位机构调整工作。总的要求是按省编委的批复意见,统筹考虑,切实做好局机关及事业单位机构调整工作。此项工作由我和景发同志负责,人事监察处牵头。完成时限为12月20日前。

八是抓好全系统政行风建设。总的要求是按照全省政行风建设的总体部署,拟定全系统政行风建设实施方案,全面部署政行风建设工作。此项工作由我和景发同志负责,机关党委牵头,办公室参加。完成时限为8月20日前。据省监察厅反映,伊通、永吉县基层畜牧兽医站工作人员,违规私自上路,进行罚款收费。此事局里要搞清情况,进行通报批评。

九是认真做好项目申报和跟踪管理工作。总的要求是按照年初计划,抓好省重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和草原防火储备库建设项目的落实工作;做好2007年申报项目的论证和储备等前期工作。此项工作由鲁俊同志负责,计划财务处牵头,办公室、畜牧兽医总站、草原管理总站参加。完成时限为12月20日。今后,计划财务处牵头,动员一切力量,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要积极争取。只要是给吉林省增加实力,谁能争取来钱,我们都支持。

十是积极稳妥做好企业改革工作。总的要求是按照企业改革总体实施方案,加快推进省长岭种马场、畜禽总公司改革,切实做好企业人员安置、资产处置、遗留问题处理等工作。我们作为一级组织,要关心群众,照顾弱势群体,为他们排忧解难。在把握政策上,要实现“两个最大化”,一是最大化地利用好国家的政策。二是最大化地保护和维护国家和群众的利益。此项工作由景发同志负责,企业办牵头,人事监察处、计划财务处参加,力争12月20日前完成。

(二)重点调研课题。

一是关于建立牧业行政管理部门服务龙头加工企业的协调机制的调查。总的要求是通过调查,探索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牧业行政管理部门指导、协调、服务龙头加工企业的运行机制,明确做好加工企业经济统计与市场分析的管理办法、服务的方式和途径等。此项工作由鲁俊同志负责,产业发展处牵头,办公室参加。完成时限为10月20日前。

二是关于全省皮毛经济动物发展现状与对策的调查。总的要求是通过调研,搞清我省皮毛经济动物发展的现状,提出皮毛经济动物总体发展规划和措施。此项工作由景发同志负责,兽医药政处牵头,畜牧兽医总站、兽研所参加。完成时限为10月20日前。

三是关于全省乳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总的要求是重点搞清全省乳业发展现状,找出制约乳业发展的问题,提出我省加快乳业发展的规划和保障措施。此项工作由鲁俊同志负责,产业发展处牵头,畜牧兽医总站参加。完成时限为10月20日前。

四是关于生物制品、医药中间品、保健食品等高端产品发展情况的调查。总的要求是通过调查,搞清全省生物制品和医药中间品、保健食品等高端产品的发展现状,提出加快发展的对策。此项工作由德斌同志负责,兽药饲料监察所牵头,兽研所参加。完成时限为11月10日前。

五是关于吉林省畜禽产品天然质量优势的比较分析的调查。总的要求是通过调研和比较论证,提出我省畜禽产品天然质量优势所在,并形成比较分析报告。此项工作由德斌同志负责,产业发展处牵头,畜牧兽医总站参加。完成时限为12月20日前。

六是关于牧业合作经济组织产业协会的调查。总的要求是通过调查,研究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由大型龙头加工企业牵头,中小企业和养殖户参与的行业自律组织,实现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提高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此项工作由鲁俊同志负责,产业发展处牵头,草原饲料处参加。完成时限为11月20日前。

七是关于全省优势种畜禽良种资源的调查。总的要求是重点搞清全省优势畜禽良种的品种分布、数量等基本情况,提出保护和促进良种发展的对策,为长远发展提供依据。此项工作由德斌同志负责,产业发展处牵头,计划财务处参加。完成时限为11月20日前。

八是关于建立畜牧业发展风险基金的调查。总的要求是重点围绕猪、牛、羊等免疫过敏反应和自然灾害、大的市场波动等方面,搞好调研,提出建立促进畜牧业发展的风险基金制度。此项工作由鲁俊同志负责,产业发展处承办。完成时限为11月20日前。

九是关于布病、结核病等人畜共患病的调查。总的要求是通过调查,搞清布病、结核病等人畜共患病的基本现状,提出解决的对策与措施。此项工作由景发同志负责,兽医药政处牵头,畜牧兽医总站、兽研所参加。完成时限为11月20日前。

十是实施新医政管理的调查。总的要求是通过调查,按照实施官方兽医、执业兽医制度的要求,考虑我省兽医现状和实际工作需要,尽快拿出可操作的实施办法。此项工作由景发同志负责,兽医药政处牵头,动物卫生监督所参加。完成时限为11月10日前。

加快推进现代牧业经济发展,要求我们必须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学会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牧业工作,用工业化思维谋划牧业工作,用市场手段推进牧业工作。推进现代牧业经济发展,要求我们必须转变作风,转变职能,转变工作方式方法,强化服务,把工作重心由管理向服务倾斜,提高服务水平和能力,通过优质服务促进牧业经济快速发展。各处室、各站所要结合工作实际,针对当前牧业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重点在市场信息、资金协调、技术指导、政策落实、产业衔接、企业维权等方面,为基层、为企业、为群众提供好服务。

根据上述工作目标,请各位分管副局长组织各责任单位按照工作分工,将重点工作目标和重点调研课题进一步分解、细化,制定具体的操作方案和责任制,明确任务和完成时限;各相关单位要积极配合。局长办公会议将不定期听取情况汇报,年末进行认真总结。为确保各项工作目标的顺利完成,要整合机关和直属事业单位的力量,统一部署,统一规划,统一时间和要求,抽调得力人员,落实责任,搞好调研,拿出有价值的调查报告和建设性意见。各责任单位要将具体的操作方案和责任制,于7月28日前报局办公室。

二、切实加强局机关和直属事业单位建设

相对于省委、省政府来说,我们是参谋部。相对于基层来说,我们是指挥部。局机关和直属事业单位工作状态如何,能力高低,直接关系到我们整体职能作用的发挥。从全省牧业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必须切实加强建设,努力提高局机关和直属事业单位整体工作水平。这也是建设服务型、责任型、法治型政府的客观要求。树立良好的部门形象,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实现部门的价值,很重要的在于我们大家,关键是解决好干不干、干什么和怎么干的问题。

1、要认真解决好干不干的问题。对于我们在座的各位来说,干不干的问题,其实质是宗旨观念问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也是我们每个党员领导干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是人所共知的道理。符合省情实际的牧业经济发展规划的研究制定和组织实施,是靠我们干出来的。不干,谈牧业经济发展,只能是一句空话,不干,不仅上级组织不会答应我们,人民群众也不会答应我们。只有干,才能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和办法,才能实现牧业经济的更快更好发展。

从目前我们机关和事业单位干部队伍的现状看,应该说,绝大多数是富有实干精神的,是干事业的,主流是好的,应该予以肯定,但确实也存在不干事的现象,一方面,表现为纪律松驰,作风散漫,不负责任。另一方面,表现为思想消极,不思进取,不当运动员,专当评判员。这种现象的危害是极大的,必须彻底解决。解决这一问题,一要增强责任意识,对我们来说,特别是领导干部,职务的本质是责任,是付出。增强责任意识,就是要知道自己的这个岗位、这个工序、这个环节在全省牧业经济发展整个工作链条中所处的位置和作用,认真履行好这一岗位和职务所要求的全部责任。从一定意义上说,领导就是各种矛盾的聚焦点。增强责任意识,就是把权力和责任统一起来,敢于承担责任,坚持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只要我们在各个岗位上敢于承担责任,善于承担责任,我们就能够把工作干好,全省的牧业经济就能够更快更好地发展。二要弘扬敬业精神,从我们局机关干部的构成看,处以上领导干部占42%,再加上处级非领导干部,其比例已超过干部总数的50%。作用发挥好,就能形成很不一般的带动效应。从社会分工的角度看,领导和被领导只是分工不同,但领导干部必须有不同于普通干部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这既是领导干部的职务要求,也是一个领导干部最起码的道德良心。在其位不谋其政,不关心下属的工作、生活和成长,就是失职,就是失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所有干部都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对待工作真正有一种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的使命意识,有一种自我加压、负重前行的负责精神,扎扎实实、尽职尽责的做好本职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有为,才能有位。

2、要认真解决好干什么的问题。加快由粮食大省、农业大省向畜牧业大省迈进,这是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工作目标,也是对我们工作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就我省牧业发展来说,除人均肉类占有量和禽蛋人均占有量在全国居领先地位外,无论是牧业总产值、畜禽饲养总量、加工规模,还是畜禽产品加工能力、加工层次、出口创汇以及畜牧业对区域发展的贡献,在全国只处于中上游水平,距离省委、省政府的要求还有差距,实现牧业大省的目标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加快牧业经济发展,是我们全局的中心任务。那么,如何实现全省牧业经济的更快更好发展?从目前我们服务的相对人看,已不仅仅是农民,完成资本积累的一些社会投资者纷纷投向畜牧业,从事规模养殖,上项目,搞加工。从畜禽发展品种看,畜禽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猪马牛羊,品种已发展到包括蜂、貉、貂、鹿等经济动物在内的共20个物种、574个品种。从牧业产业自身的发展看,畜牧业已经由单纯的第一产业,快速向二、三产业延伸,形成跨经济部门的产业系统。从全国产业的布局看,牧业产业正加快向资源优势区域转移和聚集,全国一些大的畜禽加工企业集团都已在我省进行了战略性布点,谋求新的发展。从市场消费需求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肉、蛋、奶等畜禽产品数量的需求进一步增加,对畜禽产品安全与营养的要求进一步提高。

综上分析,我们得出这样一个基本的判断,可以说,畜牧业发展到目前,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加快建设现代畜牧业,已经成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如何加快建设现代畜牧业,迫切要求我们精心研究,科学谋划,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尽快拿出符合省情实际、符合产业发展规律的全省畜牧业发展战略,并有效组织实施。在谋划和推进全省牧业经济加快发展上,作为省局机关的各个处室和直属单位,就是要出思路、想对策、拿办法,就是要制定规划、搞好布局、组织实施,就是要通过搞调研找出存在的共性问题、通过抓典型推进整体工作。作为直属事业单位,一方面要按照省局的统一部署,抓好组织实施工作;一方面要统筹设计,指导基层开展工作。

发展牧业经济总的指导思想是,要树立科学发展观,用工业思维、市场经济理念、科技创新、企业升级,主动调整畜牧业内部结构,推进现代牧业经济建设。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要一个产业、一个产业进行研究,搞清目前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发展潜力、战略构思、政策保障、推进措施,等等。今年生猪、肉鸡、蛋鸡出现的市场波动问题,我们都要进行认真的思考,要透过现象,看清问题的本质,找出应对的办法。我想,这决不仅仅是简单的市场供求变化问题。从现在的畜禽产品结构看,我们省总体上仍然处于畜禽产品原料供应基地的位置,高附加值、外向型等一些高端产品还很少,这不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这就客观地给我们提出了调整方向的问题。我认为,目前主要发展方向是四个方面,也可以说是“四个工程”。一是深入实施“粮变肉”工程,粮变肉的空间还很大,发展潜力也很大。二是实施乳制品“倍增”工程,快速发展乳业。三是实施毛皮经济动物“振兴”工程。四是实施畜禽产品加工“精深”工程,引导企业按照全链条、全营养、全利用的方向,发展生物制品、医药中间品、保健食品、化装品、轻化工产品等,谋划精深加工,发展高端畜禽产品。这里我只是提出课题,我们一起研究。这“四大工程”,就是我们“干”的所在。当前,我们重点要把牛、羊、猪、鸡、“鹅鸭”、“毛皮动物”、乳制品、草、饲料等项工作按产业抓好谋划。九项产业调研,按上述要求,拿出发展对策和战略意见,讨论通过后,变成我们的大战略。此项工作的具体分工是,牛发展产业由刘亚学同志牵头,羊发展产业由呼立涛同志牵头,猪发展产业由张国华同志牵头,鸡发展产业由孙考取同志牵头,草业由丁日新同志牵头,鹅鸭产业由刘铁男同志牵头,毛皮动物产业由胡业平同志牵头,乳制品产业由李广生同志牵头,饲料产业由金亨吉同志牵头。各位牵头负责同志要利用好本单位本部门的力量,也可以借助市县牧业局等外部力量,组成专门调研组,开展工作。11月底都要拿出有价值的调研。此项工作属于生产领域,从分工的角度,由鲁俊和德斌同志负责。

3、要认真解决好怎么干的问题。干不干的问题已经明确,干什么我们也已经清楚,那么,怎么来干,重点是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加强学习,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学习是解放思想的先导,是做好工作的动力源泉。我们的所处的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异常迅速,我们不熟悉、不懂的东西很多,我们永远有一个“不够适应”的问题,不论是局机关的处室,还是事业单位的站所,不论是搞业务的,还是搞综合的,每个同志都要树立长期学习、终身学习的思想观念。牧业工作战线的老同志,要有创新意识,加快知识更新。牧业工作战线的新同志,特别是部队转业干部,要抓紧学习业务知识,尽快进入工作角色,尽快适应工作要求。总体说,要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政治理论,通过学习树立坚定的政治方向。要认真学习和刻苦业务知识,做熟悉和精通本职工作的行家里手。要在学懂弄通专业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做到知法、懂法,真正依法行政。善于学习,更要善于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理性思考,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驾驭和指导牧业经济发展的能力。

第二,要加强班子建设,提高凝聚力和战斗力。这是决定一个部门是否有为有位的根本,是一个单位能否形成团结、和谐、向上工作氛围的关键。加强班子建设,要从局领导班子做起,从我做起,从处长和站所长做起,同心同德,形成合力,最大限度地减少和消除内耗,影响和带动更多的人,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和事业中去。这就要求作为处室和站所的正职,要考虑怎样当好班长,工作中,要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坚持一切从大局出发,认真贯彻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充分发扬民主,充分信任和依靠副职,积极支持副职的工作,为副职开展工作创造好的条件。作为副职,要思考如何当好助手,工作中,要自觉地维护一把手在班子中的核心地位,本着对班子、对分管工作、对自己负责的精神,敢抓敢管,大胆工作,积极参与领导,不隐瞒自己的观点,敢于发表意见。但是事情一经决定,必须无条件地贯彻执行,个人意见只能保留,绝不允许另搞一套,绝不允许消极抵触。班子成员间要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站在全局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处理事务,开展工作,做到思想上同心、目标上同向、行动上同步,形成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战斗集体。领导干部要减少不必要的应酬,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研究处理重点工作上来。工作中,不仅要亲自研究,亲自部署,而且要亲自督查,一抓到底,务求落实到位。要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按照省委要求建立向局党组述职制度,各单位领导班子成员也要落实向本单位总支、支部述职制度。一把手要负总责,要管好班子,带好队伍,对党风廉政建设中的重大问题要亲自牵头、直接过问。班子副职要落实“一岗双责”,既要尽配合、协助之责,又要按分管工作尽主抓之责。

第三,要真抓实干,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牢固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切实解决好形式主义、和落实不到位的问题。要坚决克服浮躁情绪和急功近利思想,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从小事抓起,一件一件抓落实。要把全部心思和精力用到工作上,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搞好调查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力求以实实在在的付出,求得实实在在的成效。领导干部要充分发挥表率作用,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整个干部队伍尽职尽责,真抓实干。要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大胆实践,从岗位实际出发,切实转变思维观念,转变工作方式方法,更好地适应工作,积极主动地为企业、为基层、为牧业经济发展服务。要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永远保持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力争上游,确立一流目标,开展一流服务,争创一流业绩,力争使我们的各项工作都能走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前面。衡量一个处室和站所工作优劣,标准有三条:一是为全省的牧业经济发展做没做贡献,二是各项工作在省和国家是否有位次,三是局里交给的任务是否完成。今后衡量一个处室和站所的工作就用这三条,检验各级干部业绩也用这三条,提拔干部也要看这三条。就是要在全局上下真正树立起靠工作衡量干部、靠工作使用干部、靠工作提拔干部的风气,真正使干事的人得到重用,使不想干事、不会干事的人永远没有市场。只有这样,我们的牧业经济才能大发展,我们局才能有位置,才能出成绩,才能出干部。

第四,要严肃纪律,努力塑造良好形象。要严肃工作纪律。认真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按照工作程序办事,对一些重大事项,该请示的一定要请示,该汇报的一定要汇报。要建立和坚持外出请假制度,局领导要带头执行。我离长出差或休假,要口头或书面向分管副省长报告,各位副局长离长出差或休假,应由本人口头或书面向我报告,各位处长和直属单位站所长离长出差或休假,应由本人口头或书面向分管副局长和我报告。要建立和坚持局领导公务活动报告制度,办公室要坚持填写局领导公务活动表,每天一上班报给我和各位副局长,以便掌握情况和安排工作。要严肃政治纪律。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讲党性,顾大局,不该说的话不说,不该做的事不做,带头维护局党组的权威。要切实加强政行风建设。政行风和软环境建设问题,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年初召开的全省整治经济发展软环境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云坤书记、王珉省长都到会并作了重要讲话,对政行风和软环境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我局作为25个经济和社会管理类的政府部门之一,被列为全省民主评议对象。20年,我局在全省民主评议软环境和政行风工作中,满意率为53.68%,不满意率为4.72%,在29个参评部门中按满意率排在16位,处于中游水平。说明我们的工作还有差距,还要加强和努力,这也与局机关和站所有直接关系,对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严格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制定完善系统的政行风建设工作方案,认真落实政行风建设责任制,我负总责,分管副局长要按照工作分工,和分管工作一起研究、一起安排、一起检查,切实抓好分管战线的政行风建设工作。要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规定要求,增强廉洁自律意识,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提高自我约束能力,增强自觉性,切实做到慎微、慎独、慎行,真正在思想上筑起拒腐防变的坚固防线。要加大政务公开工作,严格按照省政府的统一部署,规范行政审批行为,规范审批窗口工作程序,真正做到公开、公正、透明、便民,以实际行动,树立起牧业部门的良好形象。

同志们,时间已经过去近七个月,牧业发展大的形势比较严峻,完成全年的工作目标,压力比较大。我们要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强化措施,团结一心,振奋精神,扎实做好各项工作,全面完成全年的目标任务。

召开这次局机关全体人员和直属单位科级以上干部会议,主要目的是安排部署下半年重点工作任务,明确责任,振奋精神,加强机关和直属单位建设,推动工作有序开展,确保全面完成全年各项工作目标。

下面,根据局长办公会讨论的意见,我讲两个问题。

一、关于下半年重点工作

7月11日以来,利用两天多时间,听取了各处室、各直属单位工作情况汇报。根据全年重点工作目标责任制和实际工作进度,经过认真梳理,将下半年工作从务实与务虚结合,分解确定为三个方面。一是重点工作目标。二是重点调研题目。三是常规工作。关于各处室、站所的常规工作,要按照各自的职能要求,认真抓好。这里,我重点就下半年重点工作任务的分解确定及具体工作要求讲点意见。概括起来说,就是十项重点工作目标、十项重点调研课题。

(一)重点工作目标。

一是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是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要决策。是打基础、立天下工程,事关我们全省整个系统的生存、命运和发展,以及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谋划好,落实好,我们的根基就牢靠,我们的生命力就会增强。20年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改革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为加快兽医管理体制改革进程,农业部专门下发《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并多次督促和调度各省进展情况。省委、省政府对此高度重视,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都先后做出批示和指示,提出明确要求。按照国家和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借鉴兄弟省份的做法,结合我省实际,并多次召开了市州局长、县(市)局长代表和有关专家参加的座谈会,征求了各方面的意见,经局党组讨论后,形成了《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明确了这次改革的重点,这就是健全完善“五个体系”、“一个基层服务站”。“五个体系”,即1个行政管理体系、3个兽医执法体系、1个畜牧推广体系,“一个基层服务站”,即乡镇畜牧兽医站。目前,《实施意见》已向省政府分管领导作过汇报,并形成正式文件上报省政府。根据实际工作进展情况,要重点跟踪,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争得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待省政府批准后,认真抓好贯彻落实,确保全省兽医管理体制全面改革到位。此项工作由我和景发负责,人事监察处牵头,兽医药政处和办公室参加,力争12月20日前基本完成。

二是谋划关于加快全省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意见。总的要求是,树立科学发展观,从全省畜牧业发展实际出发,认真调研,科学论证,谋划全省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方向、目标及保障措施。拟定出台《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牧业经济的意见》,同时,谋划《吉林省牧业经济发展战略》,指导全省牧业经济发展。为什么要提出现代牧业经济问题?主要是“粮变肉”已经不能涵盖牧业经济的现状,畜牧业无论是纵向延深,还是横向拓展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现在是,两牛并行(肉牛、奶牛)、两鸡起舞(肉鸡、蛋鸡)、三羊开泰(绒山羊、毛羊、肉羊)、鹅鸭戏水、六特丰登(鹿、狗、貉、貂、蜂、兔)、一猪拱天下的格局,现在吉林省牧业经济已经到了全面发展的新阶段。此项工作由我和鲁俊同志负责,办公室和产业发展处牵头,兽医药政处、草原饲料处、畜牧兽医总站、草原管理总站参加。完成时限为11月30日前。

三是拟定省牧业管理局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总的要求是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从部门实际出发,认清畜牧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牧业经济是我们农村经济发展的主战场,牧业生产是农民增收的主渠道,牧业系统是新农村建设的一支主力军。如此重要的地位,我们服务新农村建设怎样到位?应该有个意见作指导。所以,我们必须拟定出台《省牧业管理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此项工作由鲁俊同志负责,产业发展处牵头,动检所参加。完成时限为8月20日前。

四是认真做好动物防疫工作。动物卫生工作要以防为主,以控为辅。防是积极的进攻,控是无奈的消极防御。防疫工作带有两重性,一是兽医业务工作,二是保障人民健康的政治任务。因此,总体要求是,在认真调度全省动物防疫工作情况的基础上,在洮南市召开全省动物防疫工作现场会,安排部署下半年动物防疫工作,谋划明年动物防疫工作,研究长效防控机制,尽快使动物防疫工作步入科学化、制度化、法制化管理轨道。此项工作由景发同志负责,兽医药政处牵头,畜牧兽医总站、动检所参加。完成时限为11月30日前。

五是做好全省牧业经济发展情况调查工作。总的要求是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牧业产业化发展,用工业化统计方式分析牧业工作。通过调查,按品种搞清全省畜禽的存栏数、出栏数、外销数、屠宰数;搞清畜禽产品、饲料加工和兽药生产企业个数、加工数量、加工品种、企业的销售收入、税金;搞清畜禽发展和出栏的比例,规模饲养和饲养总量的比例,出栏与屠宰的比例,粗加工和精加工的比例;搞清畜禽加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及投资规模在500万元、1000万元、亿元的企业情况;搞清畜禽养殖业的产值;搞清规模以上畜禽和饲料加工、兽药生产企业的总产值、增加值及增长比例。通过调查,搞清底数,找准方向,分产业来谋划牧业发展战略。在发展对策和战略谋划上,有这样几点考虑,供大家研究参考。一是“主副”换位发展战略;二是“差异化”品牌生产战略;三是整合公共科研资源,搭建科技创新研发平台、产品升级战略;四是建立宽域信息网络平台,指导生产,归避市场风险战略;五是建立生产和加工风险基金,减轻养殖和加工双重市场压力战略;六是引进培育精深加工项目,重点培育生产高附加值龙头企业战略;七是拓宽投融资渠道,建立资金支撑保障战略;八是畜禽疫病控制安全生产战略;九是创造优质软环境服务战略;十是人才引进培养战略;十一是牧业资源与生产要素科学配置、最大化利用战略;十二是全面发展,发挥区域优势,重点突破战略。此项工作由鲁俊同志负责,产业发展处牵头,兽医药政处、草原饲料处参加。完成时限为10月30日前。

六是加快草业经济发展。吉林省草业发展和利用的潜力到底有多大,怎样来谋划和构思它的建设和发展,对吉林省今后发展饲草动物影响非常大。所以,要认真搞好调查研究,搞清全省草业分布现状、品种、产量,明确西部和东部草业发展定位及对策,拟定出台《全省草业经济发展意见》。此项工作由德斌同志负责,草原饲料处牵头,草原管理总站参加。完成时限为11月20日前。

七是做好局机关和事业单位机构调整工作。总的要求是按省编委的批复意见,统筹考虑,切实做好局机关及事业单位机构调整工作。此项工作由我和景发同志负责,人事监察处牵头。完成时限为12月20日前。

八是抓好全系统政行风建设。总的要求是按照全省政行风建设的总体部署,拟定全系统政行风建设实施方案,全面部署政行风建设工作。此项工作由我和景发同志负责,机关党委牵头,办公室参加。完成时限为8月20日前。据省监察厅反映,伊通、永吉县基层畜牧兽医站工作人员,违规私自上路,进行罚款收费。此事局里要搞清情况,进行通报批评。

九是认真做好项目申报和跟踪管理工作。总的要求是按照年初计划,抓好省重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和草原防火储备库建设项目的落实工作;做好2007年申报项目的论证和储备等前期工作。此项工作由鲁俊同志负责,计划财务处牵头,办公室、畜牧兽医总站、草原管理总站参加。完成时限为12月20日。今后,计划财务处牵头,动员一切力量,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要积极争取。只要是给吉林省增加实力,谁能争取来钱,我们都支持。

十是积极稳妥做好企业改革工作。总的要求是按照企业改革总体实施方案,加快推进省长岭种马场、畜禽总公司改革,切实做好企业人员安置、资产处置、遗留问题处理等工作。我们作为一级组织,要关心群众,照顾弱势群体,为他们排忧解难。在把握政策上,要实现“两个最大化”,一是最大化地利用好国家的政策。二是最大化地保护和维护国家和群众的利益。此项工作由景发同志负责,企业办牵头,人事监察处、计划财务处参加,力争12月20日前完成。

(二)重点调研课题。

一是关于建立牧业行政管理部门服务龙头加工企业的协调机制的调查。总的要求是通过调查,探索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牧业行政管理部门指导、协调、服务龙头加工企业的运行机制,明确做好加工企业经济统计与市场分析的管理办法、服务的方式和途径等。此项工作由鲁俊同志负责,产业发展处牵头,办公室参加。完成时限为10月20日前。

二是关于全省皮毛经济动物发展现状与对策的调查。总的要求是通过调研,搞清我省皮毛经济动物发展的现状,提出皮毛经济动物总体发展规划和措施。此项工作由景发同志负责,兽医药政处牵头,畜牧兽医总站、兽研所参加。完成时限为10月20日前。

三是关于全省乳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总的要求是重点搞清全省乳业发展现状,找出制约乳业发展的问题,提出我省加快乳业发展的规划和保障措施。此项工作由鲁俊同志负责,产业发展处牵头,畜牧兽医总站参加。完成时限为10月20日前。

四是关于生物制品、医药中间品、保健食品等高端产品发展情况的调查。总的要求是通过调查,搞清全省生物制品和医药中间品、保健食品等高端产品的发展现状,提出加快发展的对策。此项工作由德斌同志负责,兽药饲料监察所牵头,兽研所参加。完成时限为11月10日前。

五是关于吉林省畜禽产品天然质量优势的比较分析的调查。总的要求是通过调研和比较论证,提出我省畜禽产品天然质量优势所在,并形成比较分析报告。此项工作由德斌同志负责,产业发展处牵头,畜牧兽医总站参加。完成时限为12月20日前。

六是关于牧业合作经济组织产业协会的调查。总的要求是通过调查,研究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由大型龙头加工企业牵头,中小企业和养殖户参与的行业自律组织,实现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提高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此项工作由鲁俊同志负责,产业发展处牵头,草原饲料处参加。完成时限为11月20日前。

七是关于全省优势种畜禽良种资源的调查。总的要求是重点搞清全省优势畜禽良种的品种分布、数量等基本情况,提出保护和促进良种发展的对策,为长远发展提供依据。此项工作由德斌同志负责,产业发展处牵头,计划财务处参加。完成时限为11月20日前。

八是关于建立畜牧业发展风险基金的调查。总的要求是重点围绕猪、牛、羊等免疫过敏反应和自然灾害、大的市场波动等方面,搞好调研,提出建立促进畜牧业发展的风险基金制度。此项工作由鲁俊同志负责,产业发展处承办。完成时限为11月20日前。

九是关于布病、结核病等人畜共患病的调查。总的要求是通过调查,搞清布病、结核病等人畜共患病的基本现状,提出解决的对策与措施。此项工作由景发同志负责,兽医药政处牵头,畜牧兽医总站、兽研所参加。完成时限为11月20日前。

十是实施新医政管理的调查。总的要求是通过调查,按照实施官方兽医、执业兽医制度的要求,考虑我省兽医现状和实际工作需要,尽快拿出可操作的实施办法。此项工作由景发同志负责,兽医药政处牵头,动物卫生监督所参加。完成时限为11月10日前。

加快推进现代牧业经济发展,要求我们必须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学会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牧业工作,用工业化思维谋划牧业工作,用市场手段推进牧业工作。推进现代牧业经济发展,要求我们必须转变作风,转变职能,转变工作方式方法,强化服务,把工作重心由管理向服务倾斜,提高服务水平和能力,通过优质服务促进牧业经济快速发展。各处室、各站所要结合工作实际,针对当前牧业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重点在市场信息、资金协调、技术指导、政策落实、产业衔接、企业维权等方面,为基层、为企业、为群众提供好服务。

根据上述工作目标,请各位分管副局长组织各责任单位按照工作分工,将重点工作目标和重点调研课题进一步分解、细化,制定具体的操作方案和责任制,明确任务和完成时限;各相关单位要积极配合。局长办公会议将不定期听取情况汇报,年末进行认真总结。为确保各项工作目标的顺利完成,要整合机关和直属事业单位的力量,统一部署,统一规划,统一时间和要求,抽调得力人员,落实责任,搞好调研,拿出有价值的调查报告和建设性意见。各责任单位要将具体的操作方案和责任制,于7月28日前报局办公室。

二、切实加强局机关和直属事业单位建设

相对于省委、省政府来说,我们是参谋部。相对于基层来说,我们是指挥部。局机关和直属事业单位工作状态如何,能力高低,直接关系到我们整体职能作用的发挥。从全省牧业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必须切实加强建设,努力提高局机关和直属事业单位整体工作水平。这也是建设服务型、责任型、法治型政府的客观要求。树立良好的部门形象,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实现部门的价值,很重要的在于我们大家,关键是解决好干不干、干什么和怎么干的问题。

1、要认真解决好干不干的问题。对于我们在座的各位来说,干不干的问题,其实质是宗旨观念问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也是我们每个党员领导干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是人所共知的道理。符合省情实际的牧业经济发展规划的研究制定和组织实施,是靠我们干出来的。不干,谈牧业经济发展,只能是一句空话,不干,不仅上级组织不会答应我们,人民群众也不会答应我们。只有干,才能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和办法,才能实现牧业经济的更快更好发展。

从目前我们机关和事业单位干部队伍的现状看,应该说,绝大多数是富有实干精神的,是干事业的,主流是好的,应该予以肯定,但确实也存在不干事的现象,一方面,表现为纪律松驰,作风散漫,不负责任。另一方面,表现为思想消极,不思进取,不当运动员,专当评判员。这种现象的危害是极大的,必须彻底解决。解决这一问题,一要增强责任意识,对我们来说,特别是领导干部,职务的本质是责任,是付出。增强责任意识,就是要知道自己的这个岗位、这个工序、这个环节在全省牧业经济发展整个工作链条中所处的位置和作用,认真履行好这一岗位和职务所要求的全部责任。从一定意义上说,领导就是各种矛盾的聚焦点。增强责任意识,就是把权力和责任统一起来,敢于承担责任,坚持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只要我们在各个岗位上敢于承担责任,善于承担责任,我们就能够把工作干好,全省的牧业经济就能够更快更好地发展。二要弘扬敬业精神,从我们局机关干部的构成看,处以上领导干部占42%,再加上处级非领导干部,其比例已超过干部总数的50%。作用发挥好,就能形成很不一般的带动效应。从社会分工的角度看,领导和被领导只是分工不同,但领导干部必须有不同于普通干部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这既是领导干部的职务要求,也是一个领导干部最起码的道德良心。在其位不谋其政,不关心下属的工作、生活和成长,就是失职,就是失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所有干部都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对待工作真正有一种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的使命意识,有一种自我加压、负重前行的负责精神,扎扎实实、尽职尽责的做好本职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有为,才能有位。

2、要认真解决好干什么的问题。加快由粮食大省、农业大省向畜牧业大省迈进,这是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工作目标,也是对我们工作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就我省牧业发展来说,除人均肉类占有量和禽蛋人均占有量在全国居领先地位外,无论是牧业总产值、畜禽饲养总量、加工规模,还是畜禽产品加工能力、加工层次、出口创汇以及畜牧业对区域发展的贡献,在全国只处于中上游水平,距离省委、省政府的要求还有差距,实现牧业大省的目标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加快牧业经济发展,是我们全局的中心任务。那么,如何实现全省牧业经济的更快更好发展?从目前我们服务的相对人看,已不仅仅是农民,完成资本积累的一些社会投资者纷纷投向畜牧业,从事规模养殖,上项目,搞加工。从畜禽发展品种看,畜禽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猪马牛羊,品种已发展到包括蜂、貉、貂、鹿等经济动物在内的共20个物种、574个品种。从牧业产业自身的发展看,畜牧业已经由单纯的第一产业,快速向二、三产业延伸,形成跨经济部门的产业系统。从全国产业的布局看,牧业产业正加快向资源优势区域转移和聚集,全国一些大的畜禽加工企业集团都已在我省进行了战略性布点,谋求新的发展。从市场消费需求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肉、蛋、奶等畜禽产品数量的需求进一步增加,对畜禽产品安全与营养的要求进一步提高。

综上分析,我们得出这样一个基本的判断,可以说,畜牧业发展到目前,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加快建设现代畜牧业,已经成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如何加快建设现代畜牧业,迫切要求我们精心研究,科学谋划,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尽快拿出符合省情实际、符合产业发展规律的全省畜牧业发展战略,并有效组织实施。在谋划和推进全省牧业经济加快发展上,作为省局机关的各个处室和直属单位,就是要出思路、想对策、拿办法,就是要制定规划、搞好布局、组织实施,就是要通过搞调研找出存在的共性问题、通过抓典型推进整体工作。作为直属事业单位,一方面要按照省局的统一部署,抓好组织实施工作;一方面要统筹设计,指导基层开展工作。

发展牧业经济总的指导思想是,要树立科学发展观,用工业思维、市场经济理念、科技创新、企业升级,主动调整畜牧业内部结构,推进现代牧业经济建设。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要一个产业、一个产业进行研究,搞清目前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发展潜力、战略构思、政策保障、推进措施,等等。今年生猪、肉鸡、蛋鸡出现的市场波动问题,我们都要进行认真的思考,要透过现象,看清问题的本质,找出应对的办法。我想,这决不仅仅是简单的市场供求变化问题。从现在的畜禽产品结构看,我们省总体上仍然处于畜禽产品原料供应基地的位置,高附加值、外向型等一些高端产品还很少,这不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这就客观地给我们提出了调整方向的问题。我认为,目前主要发展方向是四个方面,也可以说是“四个工程”。一是深入实施“粮变肉”工程,粮变肉的空间还很大,发展潜力也很大。二是实施乳制品“倍增”工程,快速发展乳业。三是实施毛皮经济动物“振兴”工程。四是实施畜禽产品加工“精深”工程,引导企业按照全链条、全营养、全利用的方向,发展生物制品、医药中间品、保健食品、化装品、轻化工产品等,谋划精深加工,发展高端畜禽产品。这里我只是提出课题,我们一起研究。这“四大工程”,就是我们“干”的所在。当前,我们重点要把牛、羊、猪、鸡、“鹅鸭”、“毛皮动物”、乳制品、草、饲料等项工作按产业抓好谋划。九项产业调研,按上述要求,拿出发展对策和战略意见,讨论通过后,变成我们的大战略。此项工作的具体分工是,牛发展产业由刘亚学同志牵头,羊发展产业由呼立涛同志牵头,猪发展产业由张国华同志牵头,鸡发展产业由孙考取同志牵头,草业由丁日新同志牵头,鹅鸭产业由刘铁男同志牵头,毛皮动物产业由胡业平同志牵头,乳制品产业由李广生同志牵头,饲料产业由金亨吉同志牵头。各位牵头负责同志要利用好本单位本部门的力量,也可以借助市县牧业局等外部力量,组成专门调研组,开展工作。11月底都要拿出有价值的调研。此项工作属于生产领域,从分工的角度,由鲁俊和德斌同志负责。

3、要认真解决好怎么干的问题。干不干的问题已经明确,干什么我们也已经清楚,那么,怎么来干,重点是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加强学习,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学习是解放思想的先导,是做好工作的动力源泉。我们的所处的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异常迅速,我们不熟悉、不懂的东西很多,我们永远有一个“不够适应”的问题,不论是局机关的处室,还是事业单位的站所,不论是搞业务的,还是搞综合的,每个同志都要树立长期学习、终身学习的思想观念。牧业工作战线的老同志,要有创新意识,加快知识更新。牧业工作战线的新同志,特别是部队转业干部,要抓紧学习业务知识,尽快进入工作角色,尽快适应工作要求。总体说,要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政治理论,通过学习树立坚定的政治方向。要认真学习和刻苦业务知识,做熟悉和精通本职工作的行家里手。要在学懂弄通专业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做到知法、懂法,真正依法行政。善于学习,更要善于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理性思考,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驾驭和指导牧业经济发展的能力。

第二,要加强班子建设,提高凝聚力和战斗力。这是决定一个部门是否有为有位的根本,是一个单位能否形成团结、和谐、向上工作氛围的关键。加强班子建设,要从局领导班子做起,从我做起,从处长和站所长做起,同心同德,形成合力,最大限度地减少和消除内耗,影响和带动更多的人,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和事业中去。这就要求作为处室和站所的正职,要考虑怎样当好班长,工作中,要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坚持一切从大局出发,认真贯彻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充分发扬民主,充分信任和依靠副职,积极支持副职的工作,为副职开展工作创造好的条件。作为副职,要思考如何当好助手,工作中,要自觉地维护一把手在班子中的核心地位,本着对班子、对分管工作、对自己负责的精神,敢抓敢管,大胆工作,积极参与领导,不隐瞒自己的观点,敢于发表意见。但是事情一经决定,必须无条件地贯彻执行,个人意见只能保留,绝不允许另搞一套,绝不允许消极抵触。班子成员间要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站在全局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处理事务,开展工作,做到思想上同心、目标上同向、行动上同步,形成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战斗集体。领导干部要减少不必要的应酬,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研究处理重点工作上来。工作中,不仅要亲自研究,亲自部署,而且要亲自督查,一抓到底,务求落实到位。要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按照省委要求建立向局党组述职制度,各单位领导班子成员也要落实向本单位总支、支部述职制度。一把手要负总责,要管好班子,带好队伍,对党风廉政建设中的重大问题要亲自牵头、直接过问。班子副职要落实“一岗双责”,既要尽配合、协助之责,又要按分管工作尽主抓之责。

第三,要真抓实干,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牢固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切实解决好形式主义、和落实不到位的问题。要坚决克服浮躁情绪和急功近利思想,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从小事抓起,一件一件抓落实。要把全部心思和精力用到工作上,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搞好调查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力求以实实在在的付出,求得实实在在的成效。领导干部要充分发挥表率作用,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整个干部队伍尽职尽责,真抓实干。要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大胆实践,从岗位实际出发,切实转变思维观念,转变工作方式方法,更好地适应工作,积极主动地为企业、为基层、为牧业经济发展服务。要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永远保持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力争上游,确立一流目标,开展一流服务,争创一流业绩,力争使我们的各项工作都能走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前面。衡量一个处室和站所工作优劣,标准有三条:一是为全省的牧业经济发展做没做贡献,二是各项工作在省和国家是否有位次,三是局里交给的任务是否完成。今后衡量一个处室和站所的工作就用这三条,检验各级干部业绩也用这三条,提拔干部也要看这三条。就是要在全局上下真正树立起靠工作衡量干部、靠工作使用干部、靠工作提拔干部的风气,真正使干事的人得到重用,使不想干事、不会干事的人永远没有市场。只有这样,我们的牧业经济才能大发展,我们局才能有位置,才能出成绩,才能出干部。

第四,要严肃纪律,努力塑造良好形象。要严肃工作纪律。认真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按照工作程序办事,对一些重大事项,该请示的一定要请示,该汇报的一定要汇报。要建立和坚持外出请假制度,局领导要带头执行。我离长出差或休假,要口头或书面向分管副省长报告,各位副局长离长出差或休假,应由本人口头或书面向我报告,各位处长和直属单位站所长离长出差或休假,应由本人口头或书面向分管副局长和我报告。要建立和坚持局领导公务活动报告制度,办公室要坚持填写局领导公务活动表,每天一上班报给我和各位副局长,以便掌握情况和安排工作。要严肃政治纪律。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讲党性,顾大局,不该说的话不说,不该做的事不做,带头维护局党组的权威。要切实加强政行风建设。政行风和软环境建设问题,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年初召开的全省整治经济发展软环境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云坤书记、王珉省长都到会并作了重要讲话,对政行风和软环境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我局作为25个经济和社会管理类的政府部门之一,被列为全省民主评议对象。20年,我局在全省民主评议软环境和政行风工作中,满意率为53.68%,不满意率为4.72%,在29个参评部门中按满意率排在16位,处于中游水平。说明我们的工作还有差距,还要加强和努力,这也与局机关和站所有直接关系,对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严格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制定完善系统的政行风建设工作方案,认真落实政行风建设责任制,我负总责,分管副局长要按照工作分工,和分管工作一起研究、一起安排、一起检查,切实抓好分管战线的政行风建设工作。要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规定要求,增强廉洁自律意识,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提高自我约束能力,增强自觉性,切实做到慎微、慎独、慎行,真正在思想上筑起拒腐防变的坚固防线。要加大政务公开工作,严格按照省政府的统一部署,规范行政审批行为,规范审批窗口工作程序,真正做到公开、公正、透明、便民,以实际行动,树立起牧业部门的良好形象。

同志们,时间已经过去近七个月,牧业发展大的形势比较严峻,完成全年的工作目标,压力比较大。我们要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强化措施,团结一心,振奋精神,扎实做好各项工作,全面完成全年的目标任务。

召开这次局机关全体人员和直属单位科级以上干部会议,主要目的是安排部署下半年重点工作任务,明确责任,振奋精神,加强机关和直属单位建设,推动工作有序开展,确保全面完成全年各项工作目标。

下面,根据局长办公会讨论的意见,我讲两个问题。

一、关于下半年重点工作

7月11日以来,利用两天多时间,听取了各处室、各直属单位工作情况汇报。根据全年重点工作目标责任制和实际工作进度,经过认真梳理,将下半年工作从务实与务虚结合,分解确定为三个方面。一是重点工作目标。二是重点调研题目。三是常规工作。关于各处室、站所的常规工作,要按照各自的职能要求,认真抓好。这里,我重点就下半年重点工作任务的分解确定及具体工作要求讲点意见。概括起来说,就是十项重点工作目标、十项重点调研课题。

(一)重点工作目标。

一是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是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要决策。是打基础、立天下工程,事关我们全省整个系统的生存、命运和发展,以及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谋划好,落实好,我们的根基就牢靠,我们的生命力就会增强。20年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改革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为加快兽医管理体制改革进程,农业部专门下发《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并多次督促和调度各省进展情况。省委、省政府对此高度重视,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都先后做出批示和指示,提出明确要求。按照国家和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借鉴兄弟省份的做法,结合我省实际,并多次召开了市州局长、县(市)局长代表和有关专家参加的座谈会,征求了各方面的意见,经局党组讨论后,形成了《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明确了这次改革的重点,这就是健全完善“五个体系”、“一个基层服务站”。“五个体系”,即1个行政管理体系、3个兽医执法体系、1个畜牧推广体系,“一个基层服务站”,即乡镇畜牧兽医站。目前,《实施意见》已向省政府分管领导作过汇报,并形成正式文件上报省政府。根据实际工作进展情况,要重点跟踪,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争得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待省政府批准后,认真抓好贯彻落实,确保全省兽医管理体制全面改革到位。此项工作由我和景发负责,人事监察处牵头,兽医药政处和办公室参加,力争12月20日前基本完成。

二是谋划关于加快全省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意见。总的要求是,树立科学发展观,从全省畜牧业发展实际出发,认真调研,科学论证,谋划全省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方向、目标及保障措施。拟定出台《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牧业经济的意见》,同时,谋划《吉林省牧业经济发展战略》,指导全省牧业经济发展。为什么要提出现代牧业经济问题?主要是“粮变肉”已经不能涵盖牧业经济的现状,畜牧业无论是纵向延深,还是横向拓展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现在是,两牛并行(肉牛、奶牛)、两鸡起舞(肉鸡、蛋鸡)、三羊开泰(绒山羊、毛羊、肉羊)、鹅鸭戏水、六特丰登(鹿、狗、貉、貂、蜂、兔)、一猪拱天下的格局,现在吉林省牧业经济已经到了全面发展的新阶段。此项工作由我和鲁俊同志负责,办公室和产业发展处牵头,兽医药政处、草原饲料处、畜牧兽医总站、草原管理总站参加。完成时限为11月30日前。

三是拟定省牧业管理局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总的要求是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从部门实际出发,认清畜牧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牧业经济是我们农村经济发展的主战场,牧业生产是农民增收的主渠道,牧业系统是新农村建设的一支主力军。如此重要的地位,我们服务新农村建设怎样到位?应该有个意见作指导。所以,我们必须拟定出台《省牧业管理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此项工作由鲁俊同志负责,产业发展处牵头,动检所参加。完成时限为8月20日前。

四是认真做好动物防疫工作。动物卫生工作要以防为主,以控为辅。防是积极的进攻,控是无奈的消极防御。防疫工作带有两重性,一是兽医业务工作,二是保障人民健康的政治任务。因此,总体要求是,在认真调度全省动物防疫工作情况的基础上,在洮南市召开全省动物防疫工作现场会,安排部署下半年动物防疫工作,谋划明年动物防疫工作,研究长效防控机制,尽快使动物防疫工作步入科学化、制度化、法制化管理轨道。此项工作由景发同志负责,兽医药政处牵头,畜牧兽医总站、动检所参加。完成时限为11月30日前。

五是做好全省牧业经济发展情况调查工作。总的要求是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牧业产业化发展,用工业化统计方式分析牧业工作。通过调查,按品种搞清全省畜禽的存栏数、出栏数、外销数、屠宰数;搞清畜禽产品、饲料加工和兽药生产企业个数、加工数量、加工品种、企业的销售收入、税金;搞清畜禽发展和出栏的比例,规模饲养和饲养总量的比例,出栏与屠宰的比例,粗加工和精加工的比例;搞清畜禽加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及投资规模在500万元、1000万元、亿元的企业情况;搞清畜禽养殖业的产值;搞清规模以上畜禽和饲料加工、兽药生产企业的总产值、增加值及增长比例。通过调查,搞清底数,找准方向,分产业来谋划牧业发展战略。在发展对策和战略谋划上,有这样几点考虑,供大家研究参考。一是“主副”换位发展战略;二是“差异化”品牌生产战略;三是整合公共科研资源,搭建科技创新研发平台、产品升级战略;四是建立宽域信息网络平台,指导生产,归避市场风险战略;五是建立生产和加工风险基金,减轻养殖和加工双重市场压力战略;六是引进培育精深加工项目,重点培育生产高附加值龙头企业战略;七是拓宽投融资渠道,建立资金支撑保障战略;八是畜禽疫病控制安全生产战略;九是创造优质软环境服务战略;十是人才引进培养战略;十一是牧业资源与生产要素科学配置、最大化利用战略;十二是全面发展,发挥区域优势,重点突破战略。此项工作由鲁俊同志负责,产业发展处牵头,兽医药政处、草原饲料处参加。完成时限为10月30日前。

六是加快草业经济发展。吉林省草业发展和利用的潜力到底有多大,怎样来谋划和构思它的建设和发展,对吉林省今后发展饲草动物影响非常大。所以,要认真搞好调查研究,搞清全省草业分布现状、品种、产量,明确西部和东部草业发展定位及对策,拟定出台《全省草业经济发展意见》。此项工作由德斌同志负责,草原饲料处牵头,草原管理总站参加。完成时限为11月20日前。

七是做好局机关和事业单位机构调整工作。总的要求是按省编委的批复意见,统筹考虑,切实做好局机关及事业单位机构调整工作。此项工作由我和景发同志负责,人事监察处牵头。完成时限为12月20日前。

八是抓好全系统政行风建设。总的要求是按照全省政行风建设的总体部署,拟定全系统政行风建设实施方案,全面部署政行风建设工作。此项工作由我和景发同志负责,机关党委牵头,办公室参加。完成时限为8月20日前。据省监察厅反映,伊通、永吉县基层畜牧兽医站工作人员,违规私自上路,进行罚款收费。此事局里要搞清情况,进行通报批评。

九是认真做好项目申报和跟踪管理工作。总的要求是按照年初计划,抓好省重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和草原防火储备库建设项目的落实工作;做好2007年申报项目的论证和储备等前期工作。此项工作由鲁俊同志负责,计划财务处牵头,办公室、畜牧兽医总站、草原管理总站参加。完成时限为12月20日。今后,计划财务处牵头,动员一切力量,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要积极争取。只要是给吉林省增加实力,谁能争取来钱,我们都支持。

十是积极稳妥做好企业改革工作。总的要求是按照企业改革总体实施方案,加快推进省长岭种马场、畜禽总公司改革,切实做好企业人员安置、资产处置、遗留问题处理等工作。我们作为一级组织,要关心群众,照顾弱势群体,为他们排忧解难。在把握政策上,要实现“两个最大化”,一是最大化地利用好国家的政策。二是最大化地保护和维护国家和群众的利益。此项工作由景发同志负责,企业办牵头,人事监察处、计划财务处参加,力争12月20日前完成。

(二)重点调研课题。

一是关于建立牧业行政管理部门服务龙头加工企业的协调机制的调查。总的要求是通过调查,探索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牧业行政管理部门指导、协调、服务龙头加工企业的运行机制,明确做好加工企业经济统计与市场分析的管理办法、服务的方式和途径等。此项工作由鲁俊同志负责,产业发展处牵头,办公室参加。完成时限为10月20日前。

二是关于全省皮毛经济动物发展现状与对策的调查。总的要求是通过调研,搞清我省皮毛经济动物发展的现状,提出皮毛经济动物总体发展规划和措施。此项工作由景发同志负责,兽医药政处牵头,畜牧兽医总站、兽研所参加。完成时限为10月20日前。

三是关于全省乳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总的要求是重点搞清全省乳业发展现状,找出制约乳业发展的问题,提出我省加快乳业发展的规划和保障措施。此项工作由鲁俊同志负责,产业发展处牵头,畜牧兽医总站参加。完成时限为10月20日前。

四是关于生物制品、医药中间品、保健食品等高端产品发展情况的调查。总的要求是通过调查,搞清全省生物制品和医药中间品、保健食品等高端产品的发展现状,提出加快发展的对策。此项工作由德斌同志负责,兽药饲料监察所牵头,兽研所参加。完成时限为11月10日前。

五是关于吉林省畜禽产品天然质量优势的比较分析的调查。总的要求是通过调研和比较论证,提出我省畜禽产品天然质量优势所在,并形成比较分析报告。此项工作由德斌同志负责,产业发展处牵头,畜牧兽医总站参加。完成时限为12月20日前。

六是关于牧业合作经济组织产业协会的调查。总的要求是通过调查,研究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由大型龙头加工企业牵头,中小企业和养殖户参与的行业自律组织,实现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提高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此项工作由鲁俊同志负责,产业发展处牵头,草原饲料处参加。完成时限为11月20日前。

七是关于全省优势种畜禽良种资源的调查。总的要求是重点搞清全省优势畜禽良种的品种分布、数量等基本情况,提出保护和促进良种发展的对策,为长远发展提供依据。此项工作由德斌同志负责,产业发展处牵头,计划财务处参加。完成时限为11月20日前。

八是关于建立畜牧业发展风险基金的调查。总的要求是重点围绕猪、牛、羊等免疫过敏反应和自然灾害、大的市场波动等方面,搞好调研,提出建立促进畜牧业发展的风险基金制度。此项工作由鲁俊同志负责,产业发展处承办。完成时限为11月20日前。

九是关于布病、结核病等人畜共患病的调查。总的要求是通过调查,搞清布病、结核病等人畜共患病的基本现状,提出解决的对策与措施。此项工作由景发同志负责,兽医药政处牵头,畜牧兽医总站、兽研所参加。完成时限为11月20日前。

十是实施新医政管理的调查。总的要求是通过调查,按照实施官方兽医、执业兽医制度的要求,考虑我省兽医现状和实际工作需要,尽快拿出可操作的实施办法。此项工作由景发同志负责,兽医药政处牵头,动物卫生监督所参加。完成时限为11月10日前。

加快推进现代牧业经济发展,要求我们必须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学会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牧业工作,用工业化思维谋划牧业工作,用市场手段推进牧业工作。推进现代牧业经济发展,要求我们必须转变作风,转变职能,转变工作方式方法,强化服务,把工作重心由管理向服务倾斜,提高服务水平和能力,通过优质服务促进牧业经济快速发展。各处室、各站所要结合工作实际,针对当前牧业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重点在市场信息、资金协调、技术指导、政策落实、产业衔接、企业维权等方面,为基层、为企业、为群众提供好服务。

根据上述工作目标,请各位分管副局长组织各责任单位按照工作分工,将重点工作目标和重点调研课题进一步分解、细化,制定具体的操作方案和责任制,明确任务和完成时限;各相关单位要积极配合。局长办公会议将不定期听取情况汇报,年末进行认真总结。为确保各项工作目标的顺利完成,要整合机关和直属事业单位的力量,统一部署,统一规划,统一时间和要求,抽调得力人员,落实责任,搞好调研,拿出有价值的调查报告和建设性意见。各责任单位要将具体的操作方案和责任制,于7月28日前报局办公室。

二、切实加强局机关和直属事业单位建设

相对于省委、省政府来说,我们是参谋部。相对于基层来说,我们是指挥部。局机关和直属事业单位工作状态如何,能力高低,直接关系到我们整体职能作用的发挥。从全省牧业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必须切实加强建设,努力提高局机关和直属事业单位整体工作水平。这也是建设服务型、责任型、法治型政府的客观要求。树立良好的部门形象,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实现部门的价值,很重要的在于我们大家,关键是解决好干不干、干什么和怎么干的问题。

1、要认真解决好干不干的问题。对于我们在座的各位来说,干不干的问题,其实质是宗旨观念问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也是我们每个党员领导干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是人所共知的道理。符合省情实际的牧业经济发展规划的研究制定和组织实施,是靠我们干出来的。不干,谈牧业经济发展,只能是一句空话,不干,不仅上级组织不会答应我们,人民群众也不会答应我们。只有干,才能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和办法,才能实现牧业经济的更快更好发展。

从目前我们机关和事业单位干部队伍的现状看,应该说,绝大多数是富有实干精神的,是干事业的,主流是好的,应该予以肯定,但确实也存在不干事的现象,一方面,表现为纪律松驰,作风散漫,不负责任。另一方面,表现为思想消极,不思进取,不当运动员,专当评判员。这种现象的危害是极大的,必须彻底解决。解决这一问题,一要增强责任意识,对我们来说,特别是领导干部,职务的本质是责任,是付出。增强责任意识,就是要知道自己的这个岗位、这个工序、这个环节在全省牧业经济发展整个工作链条中所处的位置和作用,认真履行好这一岗位和职务所要求的全部责任。从一定意义上说,领导就是各种矛盾的聚焦点。增强责任意识,就是把权力和责任统一起来,敢于承担责任,坚持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只要我们在各个岗位上敢于承担责任,善于承担责任,我们就能够把工作干好,全省的牧业经济就能够更快更好地发展。二要弘扬敬业精神,从我们局机关干部的构成看,处以上领导干部占42%,再加上处级非领导干部,其比例已超过干部总数的50%。作用发挥好,就能形成很不一般的带动效应。从社会分工的角度看,领导和被领导只是分工不同,但领导干部必须有不同于普通干部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这既是领导干部的职务要求,也是一个领导干部最起码的道德良心。在其位不谋其政,不关心下属的工作、生活和成长,就是失职,就是失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所有干部都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对待工作真正有一种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的使命意识,有一种自我加压、负重前行的负责精神,扎扎实实、尽职尽责的做好本职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有为,才能有位。

2、要认真解决好干什么的问题。加快由粮食大省、农业大省向畜牧业大省迈进,这是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工作目标,也是对我们工作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就我省牧业发展来说,除人均肉类占有量和禽蛋人均占有量在全国居领先地位外,无论是牧业总产值、畜禽饲养总量、加工规模,还是畜禽产品加工能力、加工层次、出口创汇以及畜牧业对区域发展的贡献,在全国只处于中上游水平,距离省委、省政府的要求还有差距,实现牧业大省的目标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加快牧业经济发展,是我们全局的中心任务。那么,如何实现全省牧业经济的更快更好发展?从目前我们服务的相对人看,已不仅仅是农民,完成资本积累的一些社会投资者纷纷投向畜牧业,从事规模养殖,上项目,搞加工。从畜禽发展品种看,畜禽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猪马牛羊,品种已发展到包括蜂、貉、貂、鹿等经济动物在内的共20个物种、574个品种。从牧业产业自身的发展看,畜牧业已经由单纯的第一产业,快速向二、三产业延伸,形成跨经济部门的产业系统。从全国产业的布局看,牧业产业正加快向资源优势区域转移和聚集,全国一些大的畜禽加工企业集团都已在我省进行了战略性布点,谋求新的发展。从市场消费需求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肉、蛋、奶等畜禽产品数量的需求进一步增加,对畜禽产品安全与营养的要求进一步提高。

综上分析,我们得出这样一个基本的判断,可以说,畜牧业发展到目前,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加快建设现代畜牧业,已经成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如何加快建设现代畜牧业,迫切要求我们精心研究,科学谋划,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尽快拿出符合省情实际、符合产业发展规律的全省畜牧业发展战略,并有效组织实施。在谋划和推进全省牧业经济加快发展上,作为省局机关的各个处室和直属单位,就是要出思路、想对策、拿办法,就是要制定规划、搞好布局、组织实施,就是要通过搞调研找出存在的共性问题、通过抓典型推进整体工作。作为直属事业单位,一方面要按照省局的统一部署,抓好组织实施工作;一方面要统筹设计,指导基层开展工作。

发展牧业经济总的指导思想是,要树立科学发展观,用工业思维、市场经济理念、科技创新、企业升级,主动调整畜牧业内部结构,推进现代牧业经济建设。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要一个产业、一个产业进行研究,搞清目前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发展潜力、战略构思、政策保障、推进措施,等等。今年生猪、肉鸡、蛋鸡出现的市场波动问题,我们都要进行认真的思考,要透过现象,看清问题的本质,找出应对的办法。我想,这决不仅仅是简单的市场供求变化问题。从现在的畜禽产品结构看,我们省总体上仍然处于畜禽产品原料供应基地的位置,高附加值、外向型等一些高端产品还很少,这不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这就客观地给我们提出了调整方向的问题。我认为,目前主要发展方向是四个方面,也可以说是“四个工程”。一是深入实施“粮变肉”工程,粮变肉的空间还很大,发展潜力也很大。二是实施乳制品“倍增”工程,快速发展乳业。三是实施毛皮经济动物“振兴”工程。四是实施畜禽产品加工“精深”工程,引导企业按照全链条、全营养、全利用的方向,发展生物制品、医药中间品、保健食品、化装品、轻化工产品等,谋划精深加工,发展高端畜禽产品。这里我只是提出课题,我们一起研究。这“四大工程”,就是我们“干”的所在。当前,我们重点要把牛、羊、猪、鸡、“鹅鸭”、“毛皮动物”、乳制品、草、饲料等项工作按产业抓好谋划。九项产业调研,按上述要求,拿出发展对策和战略意见,讨论通过后,变成我们的大战略。此项工作的具体分工是,牛发展产业由刘亚学同志牵头,羊发展产业由呼立涛同志牵头,猪发展产业由张国华同志牵头,鸡发展产业由孙考取同志牵头,草业由丁日新同志牵头,鹅鸭产业由刘铁男同志牵头,毛皮动物产业由胡业平同志牵头,乳制品产业由李广生同志牵头,饲料产业由金亨吉同志牵头。各位牵头负责同志要利用好本单位本部门的力量,也可以借助市县牧业局等外部力量,组成专门调研组,开展工作。11月底都要拿出有价值的调研。此项工作属于生产领域,从分工的角度,由鲁俊和德斌同志负责。

3、要认真解决好怎么干的问题。干不干的问题已经明确,干什么我们也已经清楚,那么,怎么来干,重点是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加强学习,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学习是解放思想的先导,是做好工作的动力源泉。我们的所处的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异常迅速,我们不熟悉、不懂的东西很多,我们永远有一个“不够适应”的问题,不论是局机关的处室,还是事业单位的站所,不论是搞业务的,还是搞综合的,每个同志都要树立长期学习、终身学习的思想观念。牧业工作战线的老同志,要有创新意识,加快知识更新。牧业工作战线的新同志,特别是部队转业干部,要抓紧学习业务知识,尽快进入工作角色,尽快适应工作要求。总体说,要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政治理论,通过学习树立坚定的政治方向。要认真学习和刻苦业务知识,做熟悉和精通本职工作的行家里手。要在学懂弄通专业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做到知法、懂法,真正依法行政。善于学习,更要善于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理性思考,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驾驭和指导牧业经济发展的能力。

第二,要加强班子建设,提高凝聚力和战斗力。这是决定一个部门是否有为有位的根本,是一个单位能否形成团结、和谐、向上工作氛围的关键。加强班子建设,要从局领导班子做起,从我做起,从处长和站所长做起,同心同德,形成合力,最大限度地减少和消除内耗,影响和带动更多的人,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和事业中去。这就要求作为处室和站所的正职,要考虑怎样当好班长,工作中,要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坚持一切从大局出发,认真贯彻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充分发扬民主,充分信任和依靠副职,积极支持副职的工作,为副职开展工作创造好的条件。作为副职,要思考如何当好助手,工作中,要自觉地维护一把手在班子中的核心地位,本着对班子、对分管工作、对自己负责的精神,敢抓敢管,大胆工作,积极参与领导,不隐瞒自己的观点,敢于发表意见。但是事情一经决定,必须无条件地贯彻执行,个人意见只能保留,绝不允许另搞一套,绝不允许消极抵触。班子成员间要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站在全局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处理事务,开展工作,做到思想上同心、目标上同向、行动上同步,形成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战斗集体。领导干部要减少不必要的应酬,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研究处理重点工作上来。工作中,不仅要亲自研究,亲自部署,而且要亲自督查,一抓到底,务求落实到位。要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按照省委要求建立向局党组述职制度,各单位领导班子成员也要落实向本单位总支、支部述职制度。一把手要负总责,要管好班子,带好队伍,对党风廉政建设中的重大问题要亲自牵头、直接过问。班子副职要落实“一岗双责”,既要尽配合、协助之责,又要按分管工作尽主抓之责。

第三,要真抓实干,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牢固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切实解决好形式主义、和落实不到位的问题。要坚决克服浮躁情绪和急功近利思想,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从小事抓起,一件一件抓落实。要把全部心思和精力用到工作上,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搞好调查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力求以实实在在的付出,求得实实在在的成效。领导干部要充分发挥表率作用,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整个干部队伍尽职尽责,真抓实干。要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大胆实践,从岗位实际出发,切实转变思维观念,转变工作方式方法,更好地适应工作,积极主动地为企业、为基层、为牧业经济发展服务。要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永远保持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力争上游,确立一流目标,开展一流服务,争创一流业绩,力争使我们的各项工作都能走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前面。衡量一个处室和站所工作优劣,标准有三条:一是为全省的牧业经济发展做没做贡献,二是各项工作在省和国家是否有位次,三是局里交给的任务是否完成。今后衡量一个处室和站所的工作就用这三条,检验各级干部业绩也用这三条,提拔干部也要看这三条。就是要在全局上下真正树立起靠工作衡量干部、靠工作使用干部、靠工作提拔干部的风气,真正使干事的人得到重用,使不想干事、不会干事的人永远没有市场。只有这样,我们的牧业经济才能大发展,我们局才能有位置,才能出成绩,才能出干部。

畜牧业分析报告范文12

关健词:蒙古族 游牧业 草原生态

Pastoral circles and pastoral society____the studies based on Manten data

Abstrct

On the data of Japanese South Manchuria Company that finished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from the relationship of man and grassland, the subareaing of encampment, periodicity of drove moving and their correlative social peculiarity of Mongolia nomad are analyzed in this article. One discover is, the traditional pastoral conformation is based on multilayer circle. The aim of pastoral circles is to realize the most grassland using under ecological balance, get most production and avoiding part overgrazing. The pastoral circles needs social conformity of grassland, in the history, there is a changing from assemble nomad to a small nomad. From 17th century, Mongolia society realized social conformity under “Qi__Zhuling” system.

Keywords: Mongolia nomadism grassland ecology

一. 引言

游牧,是草原民族的基本生存手段,关于其基本社会经济形态的研究,到目前为止的国际学术界,无论是人类学还是民族学,都取得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和研究成果,但国际学术界这方面的研究重点显然集中于中东和非洲。另外,西方的史学界也对欧洲地区的过去的游牧业移动规律有较为详细的研究。而我国蒙古族传统游牧业的基本形态的研究,还远远不够深入。主要原因在于史料的缺乏和传统游牧形态消失以前民族志调查工作不足。实际上,学术界忽略了一批极有价值的资料,这就是日占时期以满铁为主的,保括亚兴院和“满洲国”相关机构对蒙古草原的大批实态调查。由于近代的游牧形态也基本上是千年传统的保留,故完全可以从这些资料中分析中传统游牧业的形态。这些实态调查,不仅是一批近代社会经济史史料,也是不可多得的人类学资料。

传统的游牧是一种自然经济,较少与外界联系,与草原形成一种特殊地缘关系。这种关系因游牧民的游牧方式不同而不同,完全游牧式放牧与较为广泛的草原形成关系,而半游牧或定居驻牧所涉及的草原范围较小。完全游牧式放牧是蒙古草原最传统的一种,1949年以后,游牧经济因政治制度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大多地区实现了定居轮牧,80年代以后,草场分给了个人,定居驻牧开始普遍,而历史上最广泛存在的那种游牧形态,即周期性季节游牧已很难找到。正因为如此,满铁调查,特别是呼伦贝尔地区的调查才显得尤为可贵。由于篇幅所限,本文的研究的范围限于游牧民冬、夏营地选择和游牧移动规律,并以此揭示蒙古族生态、经济与社会的复合。

二.营地生态

1. 营地与地理环境

季节营地的划分是传统游牧业最明显的特征,早在蒙哥汉时代,西方传教士鲁不鲁乞在粟特地区观察到游牧界限和季节营地。“每一个首领,根据他管辖人数的多少,知道他的牧场的界线。并知道在冬、夏、春、秋四季到那里去放牧他的牛羊。因为在冬季,他们来到南方较温暖的地区,在夏季,他们到北方较寒冷的地方去。冬季,他们把牛羊赶到没有水的地方去放牧,这时那里有雪,雪就可以供给他们水了”[1] 。这种冬南夏北的营地选择习惯一直保持到近代,在内蒙中部,“冬期结冰之期,乃选山腹向阳之所定居,此因冬季积雪没草,山上雪少,往往牧草出现,且到处雪融,易得饮料”[2] 。青海蒙古称冬、夏营地为冬窝子和夏窝子。“夏窝子在大山之阴,以背阳光,其左右前三面则平旷开朗,水道倚巨川,而尤择树木阴密之处,冬窝子在山之阳,以迎阳光,山不在高,高则积雪,又不宜低,低不障风,左右宜有两狭道,纡迴而入,则深邃而温暖也。水道不必巨川,巨流易冰,沟水不常冰也”[3] 。特定范围草原的南部,一般有较好的牧草条件,至于山坡地带,大兴安岭的阳坡一般有较好的家畜放牧条件,大青山阳坡的放牧条件差异很大。但无伦如何说,由于阳坡较为温暖,利于人畜过冬,无伦是山地还是丘陵,一般作冬营地的首选地带。

夏、冬营地并不是分散交错的,一般是分属于同旗内两个不同的区域。在呼伦贝尔盟为例,新巴虎尔左翼旗的夏牧场在乌尔逊河流域,冬季地在メネンタラ(米乃塔拉)地方;新巴尔虎右翼旗的夏牧场在クドロン(库道伦)河和达赖湖附近,冬季地在达赖湖西北方的高地;陈巴尔虎的夏营地在海拉尔河流域,冬营地在海拉尔河上流兴安岭山麓地方[4] 。冬、夏营地的划分也不都是南北向的,在冬营地牧草质量得以保证的条件下,夏营地的水源条件有时也决定着牧场的划分。在陈新巴尔虎旗,西半部水源条件较差,不适合作夏营地,但草原的产量和质量都不低于东部,又由于冬天牲畜啃雪,并不依赖水源,故西部为冬营地而东部为夏营地[5] 。

在同一营地内,许多地区采取不同牲畜不同区域放牧的方法,在索伦旗的夏营地,马的放牧在海拉尔河流域,牛在霍因古儿河流域,羊在乌尔逊河流域[6] 。这种草原利用的细分化,是游牧业发展的一种标志。

另外,当牧场划分为三季牧场或四季牧场时,春季牧场的要求与冬季牧场相似,秋季牧场则与夏季牧场稍有不同,与紧贴水源的夏牧场相比,秋牧场可选于开旷的平川、滩地或山前阶地,秋后牲畜的饮水次数减少,水源条件要求比夏季为低。

2. 营地与草原生态

营地的划分从草原生态角度上看是完全必要的。牲畜营养状态的周期性与草原生态变化是一致的,“春季雪融,则居低洼之乡。以就天然水草,草尽而去。年复一年,都于一定之境内,渐次转移,其倾全力以采索者,惟水与草。若至冬季,霏雪凝冰。低地早已不能得水,即草根亦被雪淹无遗,故必居山阳,冰足以资人之饮啖,草根之没于草者稍浅,家畜又赖以掘食。马牛羊所以至冬季而肉骨瘦露,免死为幸。且有迫饥寒而倒毙,相籍以视夏期之丰肥,不帝天渊”[7] 。冬天牧草枯萎,只有牧草生长季节未被破坏的草原才能在冬季提供一定的牧草,这就要求保护一定区域内的草原春、夏、秋三季里不受破坏,于是,便出现了牧场的划分。保护冬营地的举措一直受到重视,即使在夏季草原遭灾,牧民也不轻易到冬季牧场放牧。“满洲国”的西新巴尔虎旗由旗公署下文禁止秋天到冬营地游牧,为的就是保护冬营地牧草[6] 。

在外蒙古,选择营地时对草原的要求有二,一是看牧草是否充足,春季要求有有足够的青草,秋、冬季要有足够的枯草,另外,还要考虑是否有供牲畜补充食盐的盐类植物;二是驻牧地的卫生条件,驻牧地是否有疫病发生,是否已经被兽粪所污染[9] 。

冬营地不但要求植物枝叶保存良好,覆盖度大,植株高,还要求不易被雪埋。如芨芨草、羊草、针茅——蒿类、柠条——红砂——猪毛菜等类型的草地;春季草场要求萌发早;夏季草场要求生长快,种类多,草质柔软;秋季的牧草要求多汁、干枯较晚,结实丰富,如葱属、蒿属占优势的草地[10] 。从总体上看,冬营地的草原质量要远高于夏营地。在呼伦贝尔,夏营地一般为干燥荒原、半沙漠荒原、沙漠荒原或碱性荒原;而冬营地是干燥荒原、干燥草原和湿润草原[11] 。

牲畜在冬营地只是吃干草,不对草原的植被演替直接构成压力,而夏营地的放牧则直接对草原种类的植被演替构成影响,并在过牧化的条件下形成次生演替,使草原退化。尽管如此,游牧民还是更重视冬季草场保护,因为夏季牧草产量高,植被稍差也可满足需要。冬季草场是枯草,产量低,是畜群增长的制约因素。

为了适应草原的牲畜负载量,游牧民一般是分散而居,“蒙古人以牧畜为生业,故每户需广大地域,以村落之集居为不利,欲其营生容易,自然隔离而散居。一村落多至二十余家,家必在隔,近者一二里,远者数里、或十数里,为牧畜放牧不至抵触也”[12] 。康熙年间高士奇随皇帝在围场一带游猎时看到附近游牧人的情况是这样的:“大约塞外山川,远者数十里,近者十余里,互相绵亘。两山断处,谓之一沟,每沟所住蒙古,不过三两家,恐礙放牧也”[13] 。但在冬夏营地,由于牲畜负载量的差异,居住形成也会出现季节变化。在内蒙中部地区,许多游牧民只在初夏和初冬各移动1次,夏季的牧草产量高,人们在水源地区成小聚落居住,到冬季,为了适应冬营地枯草环境下较低的载畜量,人们只好山麓地区分散而居[14] 。

三.游牧界限与蒙古社会

1.游牧方式与游牧界限:清代以前的变化

早期的游牧民即要放牧,又要打仗,放牧的形式是聚落游牧,因为个人一旦脱离集体,很快就会遭到掠夺。这时期,蒙古包以环状形式排列,核心区是长老居住的地点,这种形式又称“古列延”。成吉思汗七世祖时,怯绿连河的蒙古人有70个古列延,每个古列延有1000账幕[15] 。很难说古列延的游牧方式千户人家一起行动的,也可能是在扎营,分散成小集团游牧。但无论如何,是一种聚落游牧,局部地区集中了较多的牧畜,易形成草原的局部过牧化,不利于提高产量。当游牧民族实现社会稳定之后,小规模游牧会马上会取而代之。

古列延时代的游牧范围在蒙古语中叫嫩秃黑,突厥语叫禹儿锡。塔塔儿部落有七万帐幕,“他们的游牧区、宿营站和禹儿惕的地点,均按氏族和分支[明确]规定,邻近乞台地地区[即汉地,指中国北方内地]边境”[16] 。彭大雅也指出:“其地自鞑主伪后太子公主亲族而下,各有疆界”[17] 。成吉思汗即汗位以后(1206年),蒙古人在千户规模上进一步细分,千户长下设百户长,十户长,并规定游牧界限。蒙古重要首领的驻牧地由皇帝指定,首领给千户长指定牧场,千户长给百户长定场所,百户长给十户长定场所[18] 。由于千户与过去的古列延相当,古列延时代的游牧范围自然随着游牧范围的细划分而失效了,大规模游牧也随之不存在。但这时期小规模游牧由于游牧范围的过小,反而不利于游牧,因为灾害条件下要长距离游牧才能减少损害,这种情况愈到后期愈加严重[19] 。

小规模游牧单位和形式是阿寅勒,由家族集团构成,但单个家庭也可成为一个游牧阿寅勒[20] 。阿寅勒的个体游牧形态一直保持到现代,不但是蒙古族的放牧形式,也是我国北部和西北部草原游牧区广泛存在的放牧形式。在新疆的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游牧民儿子的毡房靠近父母,转移牧场时一同搬迁,经过几代,就形成一个当地人叫“阿吾勒”的游牧集团[21] 。

2.旗界与游牧界限

明代,蒙古草原又动乱不休,聚落游牧再兴,这时的聚落游牧叫豁利牙。与古列延的不同,这时的聚落游牧已不单是近亲血族的屯营。在西部准噶尔一带,兀鲁思之下是鄂托克,鄂托克可能吸收不同氏族的阿寅勒参加,人数和牲畜数应该很多,形成一个游牧的地缘结合体,提供数百至一千军队。以家族集团形成的称爱马克[22] 。尽管如此,游牧社会仍避免这种方式,在蒙古草原的东部,聚落游牧实际上没有再兴[23] 。

大一统的清代给蒙古草原重新带来和平,小规模游牧重新普遍。但清代的游牧界限开始更加严格,这就是旗界,到近代一直保存着。清太宗时就对犯禁者追究区域首领责任,对旗长、王公和台吉等罚俸一年[24] 。天聪年间,奈曼、扎鲁特部落的几个贝勒“私越软定地界驻牧。诸贝勒自行定议,请各罚马百驼十,上从宽,止各罚马一”[25] 。

民国时期,以旗界为标志的游牧界限在内蒙纯牧区依然存在,但在半农半牧区已不甚严格。札鲁特旗的调查表明,由于旗公署只按牲畜的头数向牧民收税,畜牧权与游牧界限已不被重视,邻近的蒙民可以越界放牧。但在其相邻的阿尔科尔沁旗,游牧权依然存在,外旗人如要在本旗放牧,须经旗长同意才能取得一定期限的放牧权,期限一过,放牧权自动取消[26] 。在内蒙古中部,牧民如果要向外输送牲畜而通过某旗,首先要向旗长申请带有路条性质的证明,汉人在押送牲畜时也须向通过地的旗长申请,得到充许后,方可通行。一般不许多停留,如果多停留的话,汉人与外旗人都要缴税,汉人的科税是外旗蒙人的5倍[27] 。在察哈尔,清时期旗内分弦,弦是次于旗一级的游牧界限。到近代,大部分弦的界限已经不清。只是在正白旗,未经充许,不得到他弦内放牧[28] 。

游牧路径和游牧界限的标志物是鄂博,在平原游牧区,约12-13里有一鄂博。鄂博的构造简单,堆土成丘,丘上固定一柳枝丛。其功能多种多样,为了标志水源,湖边,泉边也立有鄂博。但许多功能带有社会性,游牧路径本身就体现着游牧界限的权威,鄂博甚至用以划分国界,体现着国家权利。俄国与清朝划定边界时以鄂博为标准,“满洲国”与外蒙古的边境,一开始也以鄂博为标准。另外,鄂博还有祭神的功能[29] 。

3.旗内放牧权

尽管牧地名义上属于王公,但对游牧民而言,旗内的牧地实际上即是共公地。相对开放,同旗内各部落往往也相杂混牧。但有关民国时期的调查表明,旗内牧场的游牧范围的权利也有了一定的发展。

民国时期札赉特旗的音德尔屯的调查表明,清末(距调查时间50-60年)时这个村周围有达200里的范围的连续牧地。只要头一年牧户在冬营地建造了畜圈,第二年便有优先使用权[30] 。到近代,农业内侵,游牧地可以出租获利。在这种利益驱动下,牧地也开始向私有化的方向发展。有的冬季牧场按家族指定位置,此种牧场甚至传给子孙。在分配牧场时,如发生纠纷,则由蒙古王公解决[31] 。

在西部的阿拉善旗,牧场由旗管理,王公无权出卖牧场,王府只是向牧民收税。牧民在各旗的范围内自由放牧,除冬营地外,春夏二季,不管在什么地方,一般牧民都可以随处放牧。但各牧户的住处和常牧之地相对固定,尽管外人可以到此放牧,也遵守习惯,为户主保留一块不放牧的区域。一般牧民在占有牧场时要以建成井、修圈、架包、盖房子为标志特别到后期,随着定居化的加强,盖房子成为占有草场的重要标志。但一般牧民是盖不起房子的。所以,上层牧民往往占有了最优越的草场。另外,少数与王府有联系的人物可能占有较好的草场。在一些地区,草场的固定已引起牧场的私有化。在第四苏木巴丹林巴嘎,1949年前共有102个草沟地,为四姓27户占有,已是代代相传,成了私有财产并可出租。总之,近代阿拉善旗的驻牧已很明显,只在旱灾时才外出长距离走“敖特尔”,表现出象呼伦贝尔地区那样的纯游牧特色。但家庭牧场的固定和私有化并没能引起生产的发展,以打井为例,一般牧民甚至反对别人到自已所在的草场范围内打井,尽管这里可能有更方便的打井条件,因为井多了,会招来新牧户,牲畜增多,原牧户的牲畜反而会有牧草不足之嫌[32] 。

从总体上看,除了半农半牧区之外,内蒙西部牧区存在着这种牧场的固定化和私有化的趋势,也就是定牧和驻牧的趋势,可能因为西部地区更干旱,水井和优良牧草资源更稀缺所致。

转贴于 四.游牧圈与生态适应

1.移动与移动频率

游牧移动是指从一个驻牧点到另一个驻牧点的移动,蒙古包也是游牧民适应游牧移动的产物。“包无固定之设备,其构造不等,视贫富而异,然能避风雨,解拆携行,流转最为便利”[33] 。古列延时代,移动的规模大,速度快。由于人数从多,引起对大车和幌车的需求,直到13世纪,幌车仍很盛行[34] 。鲁不鲁乞曾描述过蒙古富人或王公移动时的情况。“一个富有的蒙古人或鞑靼人有一、二百辆这样放置着箱子的车子。……因此,一个富有的蒙古人的斡耳朵看来象一座大的市镇,虽然住在里面的人很少”。“一个妇女可以赶二十或三十辆车子,因为哪里的土地是平坦的。她们把这些车子一辆接一辆地拴在一起,用牛或骆驼拉车。这个妇女坐在前面一辆车子上,赶着牛。而所有其余的车子也就在后面齐步跟着”[35] 。随着聚落游牧的消失,幌车和大规模移牧被小规模移动所代替。

蒙古人一年内的移动次数为移动频率。后滕十三雄认为,移动频率与牧草、水源、家畜种类和规模,以及与周边农业地区的关系有关[36] 。在内蒙地区,似乎草原条件愈好,移动次数愈多。察哈尔地区游牧民的移动次数为5~6回,锡林郭勒盟则达15~16回[37] ,而呼伦贝尔的东新巴尔虎旗平均达60-70回[38] 。这种频率分布起码受3种因素的影响,首先是农业条件,南部地区农业成分大,定居性强,故游牧次数少[39] 。在锡盟和呼伦贝尔,游牧业是牧民生活的唯一来源,必须加强移动,才能广泛地利用草原,提高产量;第2个影响因素是畜群规模,符拉基米尔佐夫指出,畜群规模越大,移牧的次数越多[40] 。中部地区牧地少、牲畜少,故移动也少,呼伦贝尔草场好,畜群大,多移动才能满足需求。民国时期,两个新巴尔虎旗平均每户拥有的羊数达400-600头之多,马和牛的头数各达50-60头[41] ;第3个条件是冬营地的降雪条件,在东西苏尼特和察盟部分地区,夏天移动的次数与其它邻近地区相差不大,但由于冬季降雪的频繁,移动次数也增多,达10多次[42] 。

外蒙的情况与内蒙有所不同,草原生态条件与移动频率呈负相关的趋向。第1地带是杭爱草原,植被条件好,土著蒙古人有春、夏、秋、冬四季固定牧场,移动次数较少,一年只有4-10回。终年游牧圈内的最大距离,即直径为15-20公里,最少游牧距离为4-5公里;第2地带在外蒙中部,是森林草原向沙漠过渡的地带,植被稀疏,牧草量少,游牧频率为8-12回,游牧圈的直径达30公里,旱灾时可达200公里;第3地带是外蒙南部的戈壁沙漠地带,由于牧草更为缺乏,畜群只是小家畜和骆驼,游牧频率进一步增加,普通有10次左右,多者20次,饥馑时达50-60次。游牧圈直径达100公里左右,山岳地带可达到200公里[43] 。

游牧民在各季节的移动次数是不一样的。下面是呼伦贝尔各月移动的大致情况:阴历1~2月,6-7回;3~4月,5-6回,这时期融雪,枯草出现,移动回数减少,并向夏营地实施大移动;5月,3-4回,这阶段青草萌芽,不易频繁移动;6月,2-3回,青草量多,不用多移动;7月,3-4回;8月,5回,这时进入到枯草期,小移动增多;9月,5-7回;10月,6-8回,秋天进行距离较大的移动;11月,7-9回,到达冬营地;12月,7-8回。可以看出,冬季的移动次数明显较多[44] 。

2.移动与水源

夏营地的移动以水源为中心,除了河流湖泊以外,还有泉水和水井,这些水源点一般也是驻牧点。调查表明,牲畜越多,水源数也越多,见表1。

表1 新巴尔虎正黄旗各佐领的游牧规模与水源占有情况

游牧单位|户数|大牲畜数|羊|水源数

第一佐第一集团|27|牛2893 马1324骆驼128|16597 |49

第一佐第二集团|28|牛2380马1512骆驼105|17977|34

第一佐第三集团|39|牛2997马3164骆驼46|25607|44

第二佐第一集团|16|牛1245马556骆驼14|12431|25

第二佐第二集团|18|牛1878马2369骆驼254|30483|35

第三佐|20|牛1121马193骆驼4|9197|17

资料来源:兴安局调查科:兴安北省に於けろ牧野并放牧惯行调查报告 康德六年十二月 P65-79.

20世纪40年代初日本调查团在中部内蒙地区的旅行调查表明,纯牧区大约平均5.5公里的路线上才有一口井。水井是家畜集中和放牧集中的核心,过多的牲畜造成一些井水被牲畜粪便污染,井区周围草场也出现过牧化现象[45] 。但水井可以使远离河流地区的牧草得以利用,对游牧发展影响极大。从景观上讲,如果一个地区牧草稠密,但无一头牲畜,那这一地区必然是缺乏河流或水井[46] 。蒙古草原上的打井就就受到统治者的重视。窝阔台为了开辟新的牧场,曾派人到缺水的草原上打井。忽必烈也曾组织牧奴到漠北一带凿井开泉,扩建新牧场。到了清代,牧区建井增加,游牧条件进一步改善[47] 。只是蒙古人宗教迷信作祟,只在喇嘛庙附近打井,其他地区的掘土打井则往往被禁止,这种行为制约清代蒙古草原发展游牧业的发展[48] 。

3.大游牧圈

游牧民每年移动所形成的轨迹是大游牧圈,尽管其轨迹是闭合的,但不一定是圆形。这种游牧圈的形成是由冬、夏营地的分区利用和燃料供应相关。蒙人以牲畜粪便作燃料,因为放牧地当年的牛粪浊湿不能利用,所烧的牛粪是前一年留下的,经过水洗、风干,自然发酵后,有机养分已随雨渗透到土壤中,不会形成肥分损失。与烧草相比,这样做对草原环境的破坏程度很小。这就要求下年的放牧轨迹与上年的一样。所以,游牧民不轻易变更放牧圈[49] 。

古列延时代,游牧集团已有自已的游牧圈。成吉思汗对他的一个同族说:“在前,你与这脱忽剌兀惕三姓、塔尔忽惕五姓、敞失乞惕、巴牙兀惕二种,与我做着一圈子。昏迷中不曾迷了,离乱中不曾离了,寒湿处曾共受来”[50] 。游牧移动的时间规律也很强。鲁不鲁乞在达伊梯利亚河西岸了解到当时拔都斡耳朵的移牧规律:“拔都在夏季向北方移转时,到了那个地点就停止了,不再向北去。我们到达那个地方时,他已经开始向南方转移,因为从一月至八月,他和所有其他人向寒冷地区移转,在八月份,他们就开始回向南方”[51] 。

古延列的游牧圈半径应该很大。按近代草原地区每平方公里0.5人的游牧人口密度,1个古延列1000户5000人,需要10000平方公里范围的游牧圈,相当于清代一个旗的规模。随着聚落游牧的逐步消失,这种大半径游牧圈也不再有。清代的游牧圈不是以整旗为单位形成,而是在旗下佐领的基础上形成,旗内各佐的游牧圈相错,在陈巴尔虎旗塔尼哈(テニヘ)河沿岸夏营地的调查表明,这个夏营地的29户游牧民,分属不同的佐领或次级旗,其中正蓝旗第二佐7户,第三佐5户,第五佐3户,第六佐1户;镶白旗第三佐3户,第四佐2户,第五佐7户,第六佐1户[52] 。

旗界是游牧界限,游牧圈受旗大小的制约。察哈尔盟的正白旗和上都旗是小旗,一个家族一年内移动地的间距,也就是游牧圈直径至多不过60里;苏尼特旗和乌珠穆沁旗是两个大旗,游牧圈直径达120里[53] 。

4.大移动、小移动与生态适应

除了大游牧圈以外,游牧民在各营地游牧时打着圈子,这种圈可称之为小游牧圈。更换季节营地时的移动为大移动,同一营地内的移动是小移动。大移动的次数少,在呼伦贝尔,一年也只进行四次大移动[54] 。大移动不在1天内完成,往往持续多日。陈巴尔虎旗第1佐,在由冬营地向夏营地转移时,先移动2 日到巴彦库仑,再移动2日到达夏营地。而镶白旗第四佐,从巴彦库仑到东部营地的移动日数达20日,但陈巴尔虎第一佐在差不多相同的移动距离上,只用了2日。可见,各游牧单位的游牧速度是不一样的。夏日的大移动注重水源,边移动边游牧,在适当的地点过夜,做羊栅圈羊。在冬期,移动无水源制约,一般只选择草地好的路径到达目的地[55] 。许多情况表明,草场的迁移还伴随着牲畜的适应问题,20世纪50年代阿拉善地区的调查表明,牲畜从山地、滩地到沙地,或从沙地到滩地,都会出现水草不服的问题,所以,牧民在大换场时往往赶着牧群慢慢移动,使牲畜有个逐渐适应的过程[56] 。移动的多少和游牧路径往往由一个游牧部落或游牧家族长期的经验所定,在呼伦贝尔,游牧路径为祖先所定,这种路径可最节省牲畜消耗,特别是马的消耗[57] 。

营地内的移动是小移动,一般在1天内完成。东新巴尔虎旗的调查表明,这种移动在冬、夏营内有差异。在夏营地,牧民一般早起,用2-4个小时到达放牧地,包的移动距离一般为4-10公里远,最多不超过20公里。在冬营地,蒙古包的移动距离往往比夏营地要短[58] 。在内蒙中部的锡林郭勒盟,夏营地还有小移动,而冬天却很少移动。每年的5月,在牧草逐渐生长的时候,牧民收拾“窝棚和粮食种种,都搬到牧场布置一切”。再将马群编成组,500头的马群需牧丁2~3人,1000头的马群用牧丁4人,1500头时需6人,2000头的大群需8人。马群的放牧周期只有15~30天。“大概三十里牧地,只够马群十五日就食,食尽了又转牧他处,经过三十日或十五天,又复回到前地,经过三十日或十五日,又复回到前地。这时前地的草又茂盛了,很够马群的饱吃,这样蒙地在春夏秋三季是不愁没有草吃的,一直到九月下旬至十月初旬之交,水草枯竭,牧丁才叠好窝棚,离开牧场,引带马群还家,这时不能远放,只能就居住很近的地方放牧着”[59] 。

游牧民每天的放牧也有一个圈子,即放牧圈。距水源或蒙古包的距离亦可称为放牧半径。夏营地的放牧以水源为中心,距水源的距离,即放牧半径,马、牛和羊的半径分别为20~30Km、10~15 Km和5~8 Km;冬季的放牧以蒙古包为中心,距蒙古包的距离是放牧半径,马、牛和羊的半径分别为30 Km、20 Km和10 Km[60] 。而驼驼一般只在居住点附近放牧。总之,行动速度快的牲畜比行动速度慢的牲畜有较大的放牧半径,冬季地无水源点的限制,放牧半径比夏季要大。到现代,由于驻牧性的加强,夏营地的放牧半径比民国时期缩短了。在内蒙古东部地区,马的放牧半径只有3-3.5 Km,牛为2 Km,羊为1.5-2 Km[61] 。

蒙古族各阶层,牲畜占有数量和种类不同,放牧时占有的区域也不同。在陈新巴尔虎旗,富有者在冬营地的马群,有80%是远离居住点放牧的,60%的牛羊群则在近居住点放牧。富有者马多,又雇人放牧,可以实现远距离放牧,而贫者不但畜群小、且多牛羊,没有很长的放牧半径[62] 。

总之,放牧中畜群与人的流动,是一个圈子套圈子的运动,从放牧圈到小游牧圈,再从小游牧圈到大游牧圈,流动中有固定。这种周期性循环运动的重迭,是为了实现最大程度的草原利用。

转贴于 五.游牧圈与地缘社会

1.佐领与游牧圈

清代基层蒙古游牧社会是旗界与游牧圈的统一。与汉民族的基层社会那种层层分割,层层独立,条条块块的社会结构不一样,草原区的旗界是固定的,旗内冬、夏营地是分区也是固定的,但佐领集团却是流动交错的。“初设蒙旗各官时,尚属游牧之旧,故按人丁多寡,编成佐领,设一甲喇章京,及图萨拉克齐等官,往往甲佐领下之人,杂居于乙佐领之下,盖因本逐水草而居,人无定处故也”[63] 。

也有在佐领以下形成游牧集团或游牧圈的。西新巴尔虎旗正黄旗第一佐领就分为3个游牧集团,分别有27户,184人;28户,131人;39户,270人;第二佐有2个游牧集团,分别为16户,94人;18户,112人;第三佐为20户,123人,则以佐领为单位游牧。可见,这一地区游牧集团的规模相对固定在20-40户之间。也有在佐领以上形成游牧圈的,甚至整个次级旗都在一个游牧圈内。西新巴尔虎旗下的厢红旗第二佐和第三佐共有一个游牧路径,这二个佐共有123户;厢监旗共有三个佐,但放牧圈应基本上一致,五个地点的牧户统计表明,三佐的牧户与畜群完全相杂,共有牧户324户。正红旗整旗共有100户,也只有一个游牧圈[64] 。

尽管一个旗的阿寅勒在游牧时可能分散的,且与其它游牧集团相错。但在社会关系上,佐领对基层的阿寅勒游牧单位在生产上有着积极的领导意义。“满洲国”时期,索伦旗内的布尔亚特人,每个基层阿寅勒设阿寅勒长,类似家长。每年冬营准备前,各阿寅勒长要到佐领处开会,商量生产事宜,特别是每户刈草地的划分问题[65] 。

外蒙地区的浩特组织要比内蒙的游牧阿寅勒规模大,通常由3-7个游牧家族形成。浩特内的游牧户不但在同一个游牧圈,而且共同扎营,生产中互助合作。浩特的结合有多种形式。有的是由一个较大的游牧家族,或者亲戚组成;有的以亲近的朋友组成;有的是经验丰富者与无经验者的组合,目的是为年轻人提高游牧技术。当然,还有按贫富组合的。富户牲畜多,需贫户出劳力帮助,王公和富户由于拥有较多的大家畜和大车等物资,在移营时可以为贫户提供帮助。从放牧项目上,小家畜一般个体牧户单独放牧,马的放牧需要较高的技术,往往几家合牧,但在自愿意的基础上进行[66] 。

游牧社会所表现出的凝聚力却比农业村落更强,关健在于牧地的共同使用性质。共公牧地涉及到集团内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也成为是蒙古部落间斗争最主要的导火索。但在一些地区,在长期的适应使各族各部落间达成一定的默契。在额尔古纳河与海拉尔河地区,来自南方的蒙古人和来自东方的索伦人在此游牧,一般来讲,索伦人以海拉尔河的上游为夏牧场,蒙古人以莫勒格尔地区为冬牧场,当蒙古人南迁时,索伦人才在这一地区填空[67] 。可见,长期的习惯起到了很大协调作用。

2.灾害时的跨圈移动

冬营地的灾害主要是“黑白”二灾,无雪导致吃水困难,多雪覆盖则导致牲畜吃草困难。缺水草场1个月无积雪就有轻黑灾,2个月无积雪即达中等程度的黑灾,2个月以上则为重黑灾。现在,锡林郭盟每10年中6~8年有黑灾。至于白灾,大雪时积雪可达1-2尺厚。道光十八年,伊犁、察哈尔等部被雪被瘟,牲畜死亡2万多[68] 。光绪二十八年和民国三年的大雪灾都造成大量牲畜死亡[69] 。在内蒙古中部,1925年的雪灾时的牲畜死亡率为30-50%[70] 。1943年,呼伦贝尔盟的东西新巴虎尔旗遭受风雪之害,按1936年的数字分析,马的损失率为30.7%;牛为56.9%;羊为45.7%[71] 。

农业种植业在遭灾之后,第二年便可恢复过来,但游牧业一但遭灾,畜群很难在1-2年,甚至几年内恢复过来。在这种情况下,游牧民一般要在灾害时期实行移牧躲避。这种大移动超过了一个游牧单位平常活动的大游牧圈范围。大移动多发生于旗内,有时也越旗界。在呼伦贝尔盟东新巴虎尔旗,1923年和1930年冬期就形成2次大移动,移动发生在霍因古儿河流域。1923年牛群和羊群的毙死率达10-25%,有时半数家畜处于大移动状态。1930年,融雪前出现冻灾,马群的毙死率达15%,牛、骆和羊群的毙死率达25-50%,才这种情况下才出现了大移动[72] 。

在中西部蒙古草原,旱灾为害为甚,这种灾害便发生于夏季牧场。50年代阿拉善旗第五苏木巴音诺尔公巴嘎的牧民聂有义这样回忆起1900年的全旗大旱:“富户有500——700只羊的,死的只剩下20——30只了;中等人家有100左右只羊的,剩下5——6只;100只驼的人家,剩下20——30只了”。在旱灾中,各种牲畜的抗旱能力不一样,山羊的能力比绵羊强,而骆驼的抗旱能力又比羊强,有的人家只剩下山羊。为求生存,牧民不得不走“敖特尔”。按当地的说法,牧民在自已的冬、夏营地之间移动不算走“敖特尔”,只有夏营地的草场不足,而冬营地的草又要保护起来过冬,这时的远距离游牧才叫走“敖特尔”。实际上就是跨圈移动。大灾之年走“敖特尔”可以使牲畜少受损失。1904年大旱,巴音诺尔公巴嘎地区牧民郝拉吉歹家里的300头羊只剩下60只羊。迫不得已走“敖特尔”,虽然只走出200多里,却保住了羊群[73] 。另外,跨圈移动速度也很快,牛、羊和马的速度分别为40-60 Km/天,40-50 Km/天,80-100 Km/天,几倍于平常[74] 。在这种情况下,牲畜免不了受损失,但为了尽速离开灾区,快速是必要的。

但在传统的蒙古社会里,旗界限制着灾害时移牧,因为一般灾害远远超过旗界的范围。尽管清政府也规定游牧民可移住他旗,但须向中央政府提出申请,但仍为移牧制造了障碍。康熙十九年规定:“蒙古札萨克王、贝勒、贝子、公台吉等,有因本旗地方无草,欲移住相近旗分及卡伦内者,于七月内来请,由院季官踏勘,勘实准行。若所居地方生草茂盛,甚于所请之处者,将妄请之札萨克议处,至他月来请者,概不准”[75] 。长期的封闭影响了民族性格,能征惯战的蒙古族游牧民开始变得越来越象安土重迁的汉族农民。库仑附近纳来哈河流域的一个牧场,19世纪80年代,连续几年大雪,当地的牧民中一开始曾有人曾想迁往处,但旗里的人因习惯了放牧环境,都坚决反对。1889年,此地又遭灾,他们才向办事大臣请求到库仑的西南的一个地方去放牧,办事大臣尽管同意,仍做了相对的限制。以后,这一部落的游牧民又回到纳来河谷放牧[76] 。由于各旗之间的封闭政策,灾害时的大移牧在清代是很难实现的。

长距离移牧实际上到了1949年后才得到了解决。1964年,锡林郭勒盟的部分受灾地区在盟一级的调控下,实现了千里移牧。新华社引一位老大娘的话说:“如果在解放前,封建王公各霸一方,我们到那里连个站脚的地方也不会给你”[77] 。外蒙古革命前的游牧界限也很严,经过特别许可才可以越旗游牧。革命以后,土地属于共和国,行政的机构变成了盟、区、村,游牧界限基本上取缔[78] 。

关于灾害救济,清政府往往只是令同盟内的牧民相互协济养瞻[79] ,有时也直接施赈。在康熙时代,在临近蒙古的地区设立了一些较大的粮仓。但粮食救济只能解决人的饥饿,不能保住牲畜。所以,还是蒙人间的救助更有效。乾隆五十五年,喀尔喀戈壁数旗无雨,王公贵族将当年的实物税及私人牧畜散给属下穷人,同时令富有的台吉、官兵相互赈济,清政府令被旱各旗均照此办理[80] 。实际上,将大畜群分散是应付灾害的一种方法,因为这种可以将牲畜在更广泛的地区内,减少风险。

当然,游牧民族对灾害的另一反应就是通过战争向外扩张,特别是向农业区扩张。游牧民族活动频繁,内侵加剧的历史时期往往就是在气候寒冷期。这时期雪灾较多,冬营地的牧草被覆盖,游牧民为了转移生态压力,向南扩张。

3.农牧分割与封闭

蒙族的牧民,在传统时期大部分不从事农业和其它产业,终年在草原上打转转。世界其它地区的游牧民多农牧兼营,且农牧杂居,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农牧互补。农耕民与游牧民,生态上存在着极大的互补性。畜群定期地到农业区,不但可以使游牧人不得到相对廉价的粮食,农耕民族得到廉价的肉、奶类食品,实行营养的互补。生产上也有互补性,农区休闲地的杂草和作物桔杆可以作畜群的饲料,而牲畜遗留于地上的粪便可以培肥地力,15-16世纪,欧洲地中海地区的游牧民便赶着牧群到农区,实现农业与游牧业的互补[81] 。

在中国,长期的民族头争形成农区与牧区的对立、分割局面。汉民族与蒙古族反复进行着拉锯战,连互市都很难。汉兵在加强长城防务的同时,还在沿长城一线的草原上烧荒,破坏游牧业的生产基础,以防止蒙古兵南下。游牧民的每次进攻,也为农业区带来灾害,民族对立使农业和游牧业都遭受损失[82] 。清代的大一统使局面相对宽松,但清王朝的蒙汉分离政策仍使农牧分割。清末民国时期,实行放垦,但这时已是农业排斥游牧业,而真正的生态互补是游牧民进入农区,而不是农民到游牧区破坏草原。

六.问题的探讨

蒙族的生态——社会复合,与世界其他游牧民族相比,为什么特别落后呢?中东的游牧民往往与农业甚至灌溉农业相结合;欧洲的游牧民自中世纪以来就进入非常发达的社会经济文化阶段,且与农耕民之间形成生态与经济的互补;俄罗斯的游牧民自清末开始就进入蒙古草原,他们的生产、生活形态远远高于蒙古游牧民。近代蒙古草原的游牧民在汉人北进的形势下迅速瓦解,许多南部的游牧民由于不适应已经发生了的变化而不得不向北退却,这种状况与蒙元时代大相径庭,成吉思汗时代的蒙古人对世界各地区的技术和文化有着相当强的吸收能力,为什么出现如此大的反差呢。究其原因,这是由14世纪以后蒙古的历史发生了重大变化引起的。

清政府对蒙古草原推行了二项重大政策,一项是喇嘛教政策,醉生梦死的文化和由此引起的大量寄生人口造成发展动力的衰退,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另一项政策也起到了弱化蒙古的效果,这就是旗界封闭制度。严格的游牧界限强化了草原民族的生态封闭性,而这一点恰恰与游牧社会的生产力要求不相符合。在成吉思汗的时代,游牧界限在战争中不断地变化,游牧民也处于大区域的流动中,不断地接受到新的信息,生态系统和文化系统相对开放。蒙古帝国建立后,在实现小规模游牧的基础上缩小了游牧范围,尽管有利于草原的利用,但固定化加强了生态系统的封闭。这种趋势在清王朝的蒙古政策下达到了极点,游牧民与北面的俄罗斯社会和南面的汉农业社会缺少接触。总之,正是分封蒙古和推崇喇嘛教弱化了蒙古,封闭了蒙古。但清政府在使蒙古失去了战斗力的同时,也使自已出现了问题。这一点,姚锡光看得很清楚,“我朝之御蒙古,众建以分其力,崇释以治其生。一绝匈奴回纥之祸,其术可谓神矣。顾乃不思同化之方变,居国以严藩翰,逐至疆邻交迫,肩臂孤寒”[83] 。

注释

[1] 《鲁不鲁乞东游记》于[英]道森编《出使蒙古记》 吕浦译 周良霄注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年10月 P111-112.

[2] 民国《绥蒙辑要》 生活民俗

[3] 徐珂《清稗类钞》 农商类 中华书局 1984年10月 第五册 P2215.

[4] 渡边男:新巴尔虎左翼旗畜产调查报告 昭和九年六月 经济资源调查报告书 第82号 P42.

[5] 兴安局调查科:兴安北省に於けろ牧野并放牧惯行调查报告 康德六年十二月 P279.

[6] 渡边男:新巴尔虎左翼旗畜产调查报告《经济资源调查报告书》昭和九年六月第82号 P41.

[7] 临川花楞《内蒙古纪要》 于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二十三辑

[8] 兴安局调查科:兴安北省に於けろ牧野并放牧惯行调查报告 康德六年十二月 P87.

[9] 满铁 北满经济调查所:蒙古人民共和国の牧畜·农业 昭和十三年一月P50.

[10] 北京农业大学主编:草地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82年P98-99.

[11] 新京支社 调查室编:呼伦贝尔地方牧野植生调查报告 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 调查部发行 昭和十八年四月 P142-146.

[12] 民国《绥蒙辑要》生活民俗

[13] 高士奇《松亭行记》

[14] 江上波夫:蒙古高原横断记 日光书院 昭和十六年九月 P279.

[15] 拉施特主编《史集》余大均 周建奇译 第一卷 第二分册 商务出版社 1983年 9月P18.

[16] 拉施特主编《史集》余大均 周建奇译 第一卷 第一分册 商务出版社 1983年 1 月P164.

[17] 〈宋〉彭大雅撰 徐霆疏证《黑鞑事略》

[18] 符拉基米尔佐夫:蒙古社会制度史 刘荣焌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0年3 月 P163,174-175,178-179.

[19] 韩儒林:穹庐集——元史及西北民族史研究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2年11 月“从今天内蒙古自治区畜牧业大丰收回看元代蒙古地区的畜牧经济”P195-209.

[20] 符拉基米尔佐夫:蒙古社会制度史 刘荣焌译 中国衬会科学出版社 1980年3 月 P58-59.

[21] 《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概况》编写组: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概况 新疆人民出版社 1984年 8月 乌鲁木齐 P67.

[22] 《准噶尔史略》编写组:准噶尔史略 人民出版社1985年12月P73.

[23] 符拉基米尔佐夫:蒙古社会制度史 刘荣焌译 中国衬会科学出版社 1980年3 月 P200-201.

[24] 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支那の制度ょり见たる蒙古 昭和四年六月 满铁 东南经济调查局发行 P9.

[25] 《清实录》太宗实录 天聪三年五月丁未

[26] 满铁调查部:兴安西省札鲁特旗、阿尔科尔沁旗畜产调查报告 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 昭和十四年四月P31-32.

[27] 满铁调查部:蒙疆政权管内羊毛资源调查报告 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 昭和十四年六月 P27-28.

[28] 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 调查部:北支那畜产调查资料 昭和十二年十二月P294.

[29] 米内山庸夫:蒙古草原 东京 改造社 昭和十七年一月P134-146.

[30] 兴安局:兴安西省札赉特旗实态调查报告书 兴安局 (康德六年)P47.

[31] 山田茂:清代蒙古社会制度 潘世宪译 商务印书馆 1987年 北京 P182-183.

[32] 内蒙古自治区编辑组:蒙古族社会历史调查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86年3月 P37-42.

[33] 民国《绥蒙辑要》 生活民俗

[34] 符拉基米尔佐夫:蒙古社会制度史 刘荣焌译 中国衬会科学出版社 1980年3 月 P54-73.

[35] 《鲁不鲁乞东游记》于[英]道森编《出使蒙古记》 吕浦译 周良霄注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年10月 P113.

[36] 后滕十三雄:蒙古の游牧社会 生活社刊 昭和十七年十二月 P30-31.

[37] 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 调查部:北支那畜产调查资料 昭和十二年十二月P230-238.

[38] 兴安局调查科:兴安北省に於けろ牧野并放牧惯行调查报告 康德六年十二月 P243-245.

[39] 兴亚院政务部:蒙疆牧业状况调查 昭和十六年十一月P163.

[40] 符拉基米尔佐夫:蒙古社会制度史 刘荣焌译 中国衬会科学出版社 1980年3 月 P58-59.

[41] 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 铁道总局:呼伦贝尔畜产事情 昭和十二年十二月 满铁铁道总局P16.

[42] 兴亚院政务部:蒙疆牧业状况调查 昭和十六年十一月P164.

[43] 满铁 北满经济调查所:蒙古人民共和国の牧畜·农业 昭和十三年一月P44-48.

[44] 兴安局调查科:兴安北省に於けろ牧野并放牧惯行调查报告 康德六年十二月 P243-245.

[45] 兴亚院政务部:蒙疆牧业状况调查 昭和十六年十一月 P69-73.

[46] 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 调查部:北支那农业调查资料 昭和十二年十二月P237-238.

[47] 张波:西北农牧史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9年12月 P327.

[48] 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 调查部:蒙疆牧野调查报告 昭和十五年十二月 P45.

[49] 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 铁道总局:呼伦贝尔畜产事情 昭和十二年十二月 满铁铁道总局 P29-30.

[50] 符拉基米尔佐夫:蒙古社会制度史 刘荣焌译 中国衬会科学出版社 1980年3 月 P92-93.

[51] 《鲁不鲁乞东游记》于[英]道森编《出使蒙古记》 吕浦译 周良霄注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3 年10月 P143.

[52] 井手俊太郎:游牧地に於ける诸惯行——陈巴尔虎旗の实态调查より 《蒙古研究》第二卷第四辑

P34. 转引自后滕十三雄《蒙古の游牧社会》生活社刊 昭和十七年十二月 P34-35.

[53] 东亚研究所:内蒙古の农牧业(中间报告)——内蒙古の一般调查の一部—— 东亚研究所 昭和十六年二月发行 P9-10.

[54] 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 铁道总局:呼伦贝尔畜产事情 昭和十二年十二月 满铁铁道总局 P27.

[55] 兴安局调查科:兴安北省に於けろ牧野并放牧惯行调查报告 康德六年十二月 P65-93,243,289-291.

[56] 内蒙古自治区编辑组:蒙古族社会历史调查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86年3月 P17.

[57] 和田晃:满洲国ノ马产ニ就ィテ 于里正义编《满蒙畜产资源立立に经营调查研究报告》昭和十三年度P58-59.

[58] 兴安局调查科:兴安北省に於けろ牧野并放牧惯行调查报告 康德六年十二月 P65-93,243.

[59] 贺扬灵:察绥蒙民经济的解剖 商务印书馆发行 中华民国二十四年一月 P17-38.

[60] 新京支社调查室编:呼伦贝尔地方牧野植生调查报告 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调查部发行 昭和十八年四月 P139-140, 422-424.

[61] 北京农业大学主编:草地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82年5月 P206.

[62] 兴安局调查科:兴安北省に於けろ牧野并放牧惯行调查报告 康德六年十二月 P297-298.

[63] 《东三省蒙务公牍汇编》卷五 前给事中左绍佐奏西北边备重要,擬请设立行省折

[64] 兴安局调查科:兴安北省に於けろ牧野并放牧惯行调查报告 康德六年十二月 P65-93.

[65] 松山一男:索伦旗内プリャlト民族の社会惯习に就て 《蒙古研究》第二卷 第二辑 P78. 转引自后滕十三雄《蒙古の游牧社会》 生活社刊 昭和十七年十二月 P34.

[66] 满铁 北满经济调查所:蒙古人民共和国の牧畜·农业 昭和十三年一月P48-51.

[67] [俄]史禄国:北方通古斯的社会组织 吴有刚 赵复兴 孟克译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85年1月 P119.

[68] 《清圣宗实录》卷191 康熙三十七年十二月

[69] 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 社长室调查课《满蒙全书》第三卷 满蒙文化协会 大正十二年三月 P176.

[70] 满铁调查部:蒙疆政权管内羊毛资源调查报告 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 昭和十四年六月 P39.

[71] 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 铁道总局:呼伦贝尔畜产事情 昭和十二年十二月 满铁铁道总局P10-11.

[72] 兴安局调查科:兴安北省に於けろ牧野并放牧惯行调查报告 康德六年十二月 P264-265.

[73] 内蒙古自治区编辑组:蒙古族社会历史调查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86年3月 P6-25.

[74] 兴安局调查科:兴安北省に於けろ牧野并放牧惯行调查报告 康德六年十二月 P261.

[75] 《清会典事例》理藩院一七 耕牧

[76] [俄]阿· 马·波兹德涅耶波夫 《蒙古与蒙古人》张梦林等译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83年 P530-531.

[77] 韩儒林:穹庐集——元史及西北民族史研究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2年11 月 “从今天内蒙古自治区畜牧业大丰收回看元代蒙古地区的畜牧经济” P195-209.

[78] 满铁 北满经济调查所:蒙古人民共和国の牧畜·农业 昭和十三年一月P42-43.

[79] 《蒙古律例》卷之二 户口差徭

[80] 袁森坡:康雍乾经营与开发北疆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1年12月 P486-490.

[81] 费尔南·布罗代尔: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 唐家龙等译 商务印书馆 1996年12月P8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