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幼师论文格式

幼师论文格式

时间:2023-06-07 09:11:50

幼师论文格式

幼师论文格式范文1

促进高校学前(幼儿)教育专业学生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高,展示高校学前(幼儿)教育专业的教学成果,有效推动高校学前(幼儿)教育学科和专业建设以及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

二、主办单位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师教育分会幼儿教师教育

三、协办单位

全国各高校学前(幼儿)教育学院(系)

四、活动时间

征稿截止时间:2017年6月10日

评选揭晓时间:2017年7月30日前

五、评审委员(排名不分先后)

郭力平(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蔡迎旗(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刘晓东(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秦金亮(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刘云艳(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张博(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鄢超云(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贺永琴(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郑健成(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王彩凤(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六、活动组织

1.评选范围:全国高校学前(幼儿)教育专业2017年应届毕业生独立或合作撰写的毕业论文。

2.论文分组:分设大专生、本科生、研究生(含硕士生、博士生)三个组。

3.论文推荐:大专、本科生参评毕业论文由所在院校(系)集体推荐。推荐数量:大专生严格控制在本院校(系)当年毕业生总数的15%以内,本科生严格控制在20%以内。每篇参评论文均应附上两位具有高级职称指导教师或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的评语。研究生推荐名额不限,由导师推荐并写出评语。所有参评论文均一式一份并附上作者本人学生证复印件,于2017年6月10日前(以当地邮戳为准)寄至杭州市文三路求智巷3号《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编辑室(邮编310012)。参评者同时将参评论文的Word文档以附件形式发送到电子邮箱 。

4.子邮件格式要求:邮件主题请写:学校+姓名+论文题目。附件文档名请写:姓名+论文题目。附件文档全文宋体、小四号、两端对齐、1.5倍行距。在发送电子文档前,请删除论文中的学校名称和导师姓名,以及页眉、页脚及致谢页中有可能涉及学校、导师、作者本人的相关信息。

七、评选和奖励

1.特邀全国各高校学前(幼儿)教育专业学科带头人组成论文评选委员会,以无记名投票方式分组评选,按一定比例评出各组优秀论文。

2.由主办单位颁发获奖证书。

3.获奖结果将在2017年9月《幼儿教育・教育科学》杂志及其官方网站“幼儿教育网http://”上公布,部分优秀论文将选登在《幼儿教育・教育科学》上。

4.获奖作者编入“中国幼教招聘网http://高级人才库”向全国各用人单位重点推荐。

八、重要说明

幼师论文格式范文2

【关键词】幼儿学前教育;教学;常见问题;教学对策

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社会大众生活水平的提升。孩子的教育问题成为更多社会大众关注的重点,让孩子在幼儿时期获得良好的学前教育,是许多家长的诉求。

一、幼儿学前教育教学中常见问题

从幼儿学前教育教学现象来看,其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包括:学前教育教学研究力度不足;学前教师工作者教学风格不明显等等。这些因素的存在,都影响到了学前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需要采取措施予以解决。

(一)学前教育教学研究力度不足

教学研究活动,是提高幼儿教育工作者业务水平的重要实践,也是开发创新教学方法的手段。在科学活动中,幼儿教师积极讨论,可以促进教学问题的解决,获取更多新鲜、高效的教学活动方法。教学研究活动会加强幼儿教师对个人教学行为的反思,发现潜在的问题,及时弥补。然而,在学前教育实践中,大多数幼儿教师认为自己的个人教学水平有限,太好的设想并不能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得以落实。许多幼儿园的教学研究活动都流于形式,为了教学研究而教学研究,没有发挥其教育意义。

(二)学前教师工作者教学风格不明显

在长期的学前教育发展过程中,许多幼儿教师坚守教育前辈传递下来的老方法,幼儿园也鼓励年轻教师向老教师学习。但久而久之,一些幼儿教师的教学思维被限制,他们的创新力无法发挥出来。幼儿园的统一管理,让一些教师的个人风格被压抑。教师之所以会在教学中表现失常,是因为他们在模仿别人,在表演剧本,没有按照自己想法展示自己的教学魅力。 幼儿教师的教学风格没有形成,影响了学前教育的质量。

二、幼儿学前教育优化对策

优化幼儿学前教育的措施包括:加强教学研究活动的切实落实;肯定幼儿教育工作者个人风格;丰富学前教育的方法等等。

(一)加强教学研究活动的切实落实

教学研究活动的切实落实,强调教学研究活动的实效性。没有效果的教学研究,就是浪费时间。幼儿园管理者要定期组织各个层次的幼儿教师一起分享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共同寻求解决的方法。组织小班、中班、大班老师各自进行内部讨论,研究各自学前教育阶段中的问题。在各个层次的教师讨论过后,再组织大家一起讨论,能够让更多地问题暴露出来,也能激发更多的问题解决方法。比如,小班老师提出“一些幼儿会在活动中自顾自地玩起来,不与人交流”。中班老师会说“教师可以成为幼儿的交流者,并将其引向其他可交流的同伴”,大班老师会给出“告诉另一个小朋友,让这个小朋友去和他交流,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不同的观点会给提出问题的教师更多意见,有利于教学思维的开拓。

(二)肯定幼儿教育工作者个人风格

总是忽略幼儿教育工作者的个人教育想法与风格,是导致学前教育模式单一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学前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幼儿园管理者要学会尊重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想法,允许教师开展特色教学,在丰富幼儿园教学形式的同时,让幼儿有更为丰富的学习感受。从性格上来讲,女性幼儿教师情感较为细腻,他们会在教学中更多地帮助幼儿,让幼儿感受到自己的关心与爱护。而男性幼儿教师则重视幼儿独立能力的培养,会更多地让幼儿自己解决问题,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同的教学风格,会培养出具有不同行为习惯的幼儿。也只有这样,幼儿才能成为有个性的儿童,而不是幼儿园的产品。

(三)丰富学前教育的方法

学前教育,是开发幼儿智力,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教育活动。教师用丰富的活动去引导幼儿学习,能够扩展幼儿的思维,促进智力开发成果的优化。

首先,幼儿教师要重视学生观察力的培养。用“每天描述一个人”的活动,让幼儿多多观察身边的小伙伴,能够促进幼儿与他人交际频率的增多,促进幼儿细心关注身边的事物。

其次,教师要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语言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或者区域活动的形式进行。 给幼儿提供不同的情境,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去扮演,去交流,能够丰富幼儿的语言应用体验,提高语言能力。

参考文献:

[1]蒋盈,吴荔红.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应用[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

幼师论文格式范文3

[关键词]幼儿教师;胜任力;学前教育;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10-0045-04

当前国家已经下发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和《幼儿教师专业标准》是我国师资培养、培训幼儿教师的纲领性政策文件,确立了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在政策层面,从总体上规定了职前培养阶段的课程标准,但并没有对每一部分课程模块的学分比例作出详细规定。这既为培养幼儿教师提供了课程标准和专业标准,确保了幼儿教师培养质量,又为各地结合自我的教育实践情况制定详细的标准方案提供了操作的余地。各幼儿教师教育培养机构需要在文件政策的引领和支持下,立足于幼儿园保教工作实际岗位对幼儿教师的胜任力要求,在幼儿教师的职前培养阶段,重新构建职前幼儿教师教育的课程体系,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很好地适应特定职业岗位的要求,成为有胜任力的合格教师。

一、确立基于幼儿教师胜任力的课程设置理念

胜任力是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利兰(McClelland)1973年在“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 ”一文中首次提出来的。他认为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倾向测验及学校的成绩不能预测职业或生活成就,组织人员在选拔和甄选环节中采用的传统智力测验、性向测试等手段不能有效预测复杂工作者的绩效,为有效区分绩优者和绩效平平者之间的差异特征,应该用胜任力取代智力。胜任力是指承担某一特定的职位角色应具备的个体现实和潜在的特征,包括知识、技能、自我概念、社会角色、特质和动机六个层面。[1]

在教育领域,20世纪70年代美国中学校长协会最早开展对教育管理者胜任力的研究,他们把管理者的工作绩效分为优秀、一般和不合格三种类型。20世纪80年代,英国政府也开始重视教师胜任力的研究,提出通过管理教师绩效来提高学校教育质量。但英国关于教师胜任力的研究强调的是工作胜任力的基本标准,主张胜任不以优秀为起点,达到一般工作表现就算胜任。20世纪90年代,澳大利亚国家教学委员会(NPQL)依据教师胜任力标准(1996)实施的全国教育质量项目中,也为教师开发设计了胜任力框架。[2]国内在幼儿教师胜任力研究方面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王强、宋淑青的幼儿教师胜任力模型之构建,高丙成、秦旭芳等幼儿教师胜任力的特点与类型,肖智泓、黄珊等幼儿园主班教师胜任力模型的构建等。2012年2月10日教育部下发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简称《专业标准》),《专业标准》为我们明确幼儿教师的胜任力特征提供了参考的依据和标准。《专业标准》包括基本内容、基本理念和实施建议三部分。其中基本内容部分分别从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基本维度、14个基本领域提出了62条基本要求。专业理念和师德维度主要从职业理解与认识、对幼儿的态度和行为、幼儿保育和教育的态度和行为、教师个人修养与行为等4个领域提出20项基本要求。专业知识维度主要从教师需要具备的幼儿发展知识、幼儿保育和教育知识、通识性知识等3个领域提出了15项基本要求。专业能力维度分别从教师应该具备环境创设与利用能力、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能力、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能力、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能力、激励与评价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及反思与发展能力等7个领域提出37项基本要求。可以说,这14个领域62条的基本要求凸显了我们所强调的教师职业胜任力,尤其是对基准性胜任力有了详细的标准和规定。各院校对幼儿教师的培养主要应该依据胜任力特征进行,因为胜任力特征是衡量和判断教师申请者能否成为优秀教师的标准。课程是落实教育目标的有力抓手,我们需要根据幼儿教师胜任力的岗位需求设计科学合理的课程模块,即每一种胜任力特征都应该建立在科学的课程模块组合的基础之上。

二、明确办学目标是构建幼儿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关键前提

在构建基于胜任力幼儿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之前,我们必须要明确一个基本问题,那就是不同层次幼儿教师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不同的,不同目标引领下的幼儿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应该是有差异的。

《规划纲要》(2012―2020)提出了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我国累计需要幼儿教师220万,年均需求量在24万左右。这就要求各级各类相关院校承担起培养幼儿教师的重任。当前,我国幼儿教师的培养主要有五种模式:初中端口招生的三年制中专、初中端口招生的5年制大专、初中端口招生的三二分段、高中端口招生的大专和高中端口招生的本科。我们要明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幼儿教师培养学校在培养目标上的共同点与差异点,确立基本目标与梯度目标相结合的课程结构体系。[3]

各级各类承担培养幼儿教师重任的院校在制定培养目标时,要将培养合格的、具有胜任力的幼儿园教师作为首要目标,再根据各级各类院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其他方面的梯度目标,梯度目标可以根据生源质量、培养时间、学校类型、培养目标的去向等因素确定。具体来说,中等幼儿师范学校应该以培养幼儿园教师为单一目标,考虑到中等幼儿师范学校都是初中端口招生,在培养的过程中要注重提高其文化素质,在此基础上,强调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工作特质。中专层次的师资培养主要是缓解农村幼儿教育的用人困难,为农村幼教事业培养“留得住、教得好”的幼教人才。中职和高职院校的幼儿教师教育专业以培养幼儿园教师为基本目标,同时兼顾培养保育员、家政服务人员等幼儿教育工作者。[4]高等幼儿师范专科学校的幼儿教师,从其生源质量和课程设置来说,应该注重提升质量,在学生的专业理论学习和专业技能掌握方面提高要求,培养具备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较高情、智商结构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初步管理能力的高层次人才。高等师范学校的本科层次培养所面对的生源质量较好,学习的时间较长,所以应该强调开展幼儿园教育教学、幼儿园课程游戏等方面的研究;同时针对当前高师院校的本科生艺体技能差、教学实践欠缺等实际问题,应该加强与幼儿园教学实践的联系,确定培养科研型、实践型的幼儿园教师。

在明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校培养幼儿教师应该确立的梯度目标的前提下,我们要解决一个核心问题,那就是各级各类承担培养幼儿教师任务的院校都应该将培养合格的、具有胜任力的幼儿园教师作为首要和基本目标,在职前培养阶段围绕这个目标确立幼儿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三、构建以培养幼儿教师职业胜任力为基本目标的幼儿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在普及发展学前教育的时代背景下,鉴于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所面临的幼儿教师需求猛增和有合格资质教师欠缺的双重压力,我们所讨论的胜任力不以优秀为起点,而是达到合格工作表现即为胜任。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我们认为幼儿教师的基本胜任力包括以下三方面:一是专业理论和知识素养,这主要体现在教师应该具备教育教学基本理论、儿童心理发展理论及有关儿童保育与健康方面的基本知识;二是作为幼儿教师的教育教学的实际技能,包括教学能力、对课程的开发和利用能力、幼儿园班级管理能力及结合幼儿特点因材施教的能力;三是对幼儿教师更加综合的个人素质与能力要求,如教师的文化适应与变革力、终身学习意识与能力、团队协作精神、教育服务意识与能力及对幼儿教师个人品质的要求等。

幼儿园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要以未来准教师的胜任力特征为核心依据,在增强教师个人综合素质的基础上,强化职业胜任力的要求,帮助师范生充分认识到幼儿阶段的价值和特殊性,理解“保教结合”的内涵,学会按照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方式进行科学的教育和保育,学会把教育寓于幼儿的生活和游戏中,能够创设适宜的教育环境,让幼儿在愉快的幼儿园生活中健康、快乐成长。

基于以上的考虑和设计,建议构建如表1的课程设置模块:

在“儿童发展与学习”和“幼儿教育基础学习”领域,遵循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客观要求,保证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根基,不用“学术型”要求学生,而是服务于教师胜任力的培养目标,直接指向幼儿教师所应该具备的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理解力、幼儿学习领域的掌握度、对幼儿的观察与研究力等教师胜任力。强调“必需+先进”的专业理论知识,强化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基础内功,储备专业发展的后劲力量。采用“集中培训学习+循环渗透”的培训模式,将理论学习渗透于整个教师教育的过程中。

职业道德与人文素养是教师职业胜任力中比较隐性的特征,但涉及未来幼儿教师的价值定位,涉及对幼儿教师职业的社会认同和规范,能够体现出胜任教师的人格特征。所以该部分课程设置建议通过“读书会+专题讲座+社会服务”的方式来进行,既凸显了幼儿教师职业社会认同的规范性,又考虑到每个教师个体社会价值的独特性,而且通过社会服务的环节还能够让准幼儿教师体验对所属职业社会规范的认知与理解。

专业发展主要涉及幼儿教师职业的基本能力和工作人格特质两方面。在教师培养过程中,一方面要保证基本能力(弹、唱、跳、演、讲、画、做等)够用,满足基本保教活动的正常需求,不硬性要求艺术技能的高水平;另一方面要强化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工作人格特质的良性引导,注重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与调试,让他们拥有积极健康的情绪。之所以凸显教师工作人格特质的良性引导,是因为教师的工作人格特质可以显著地预测教师的教学胜任力,而且,在工作人格特质上得分越高,其教师胜任力越高。专业发展能力与素质主要通过“专题讲座+个别辅导+竞技训练+循环渗透”的方式来完成。

幼儿教育活动指导直接关系到准幼儿教师的活动设计能力和工作情景中的工作能力,该模块课程既需要关注理论的先进够用,又需要强化准教师的情景工作能力。通过“集中培训+案例研究+循环渗透+模拟训练+个别指导”的培训方式,集中培训,保证理论的先进、够用。在模拟训练和案例研究中检测准教师的理论应用水平和工作情景中的工作能力,在个别指导中发展教师的工作人格特质(条理性、计划性、自主性等)。

专业实践能力是幼儿教师职业胜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见习+保教实习+教育实习+工作坊+研讨会”的培训形式,从见习的“看课”到实习的“亲自操作”,再加上“工作坊”形式的现场演练与研讨,可以全面有效地提升教师在“专业实践反思与调控力”“幼儿课程开发与应用力”“丰富安全学习环境营造与监控力胜任”等方面的胜任力。在专业实践的过程中,帮助师范生巩固幼儿教育专业的概念胜任力(理解专业理论基础的能力),将课堂上所学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在现实的教育情境中得到印证。在实践的过程中,帮助师范生形成自己的技术胜任力(履行专业所要求技巧的能力),将自己的专业意向、人格特征及专业基础能力转变为具有鲜明个人特色的技术能力,成为具有胜任力的准教师。

在幼儿园与家庭、社会学习领域,通过对幼儿园班级管理、家园共建,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幼儿政策法规等课程的学习,培育师范生胜任力中的教育服务意识与能力、团队协作与个人创造力、幼儿园文化适应与变革力等能力。

上述幼儿教师教育课程模块不同于原有的“老三门”“三学六法”,而是服务于培养具有胜任力的幼儿教师这一基本目标。幼儿教师的各项胜任力也并非逐一培养,而是循环渗透于整个教师教育的培养阶段,避免了“理论和实践的两张皮”的现象。

参考文献:

[1]Spencer L M[WBX]Spencer SMcompetence at work :models for superior Performance[WBZ][M]New York:John Wiley&Sons,Inc1993

[2]罗小兰 教师胜任力研究的缘起、现状及发展趋势[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12)

幼师论文格式范文4

【关键词】幼儿园教师;教师资格制度;教师资格认证

【中图分类号】G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2)04-0049-06

2011年12月12日教育部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征求意见稿,有关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改革的工作也已于2011年开始在浙江、湖北两省展开,可以说,我国的幼儿园教师资格制度正在不断形成之中,但幼儿园教师的资格认证工作尚未开展起来。美国的教师资格制度已有近200年的历史,经过长期的发展与完善,已成为世界上较成熟的教师资格制度之一。〔1〕美国的幼儿园教师资格及认证制度,对我国幼儿园教师资格及认证工作的开展具有借鉴意义。

一、美国教师专业组织体系:健全完善;幼教从业人员分类:全面多层

1.教师专业组织体系

美国的教师专业组织三足鼎立:全美专业教学标准委员会(National Board for Professional Teaching Standards,简称NBPTS)成立于1987年,该委员会的主要功能是鉴定并颁发高级教师资格证书,即主要负责制定K-12年级31个学科的教师资格标准,并组织相应的教师资格考试和颁发高级教师资格证书;美国州际新教师评估和支持联合会(the Interstate New Teacher Assessment and Support Consortium,简称lNTASC)负责制定新教师的专业标准及核发初任教师资格证书;全美教师教育认定委员会(the National Council for Accreditation of Teacher Education,简称NCATE)是由美国中等以上教育认可委员会授权,得到美国联邦教育部许可后建立起来的学术认可机构,它是一个非政府和非盈利性质的专业机构,宗旨是保证教师教育的质量,凡是得到该委员会认可的教师教育课程所培养出来的教师,被认为是符合全国标准的教师。〔2〕NCATE与教育测试服务中心(ETS)和有关的专业组织如全国社会研究委员会(NCSS)、全国英语教师委员会(NOTE)、全国数学教师委员会(NCIM)、全国科学教师协会(NSTA)等进行合作,共同编制Praxis系列教师资格评估试题。

2.幼教从业人员及其水平分类

全教协会(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ducation of Young Children,简称NAEYC)于1964年由全美保育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Nursery Education,简称NANE)改组而来,是全美教师教育认定委员会的下属机构,它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对美国大学的副学士、学士和研究生三个层次的学前教育专业培养计划进行评估和认证,以保证学前教育教师的培养质量。只有通过NAEYC认证的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出来的幼教从业人员,才能在全国范围内得到认可。〔3〕美国幼教从业人员包括儿童早期教育专业人员、儿童早期教育者、儿童早期教育教师、儿童早期教育助教、儿童早期教育预备教师、助手、指导者、家庭访问者、儿童发展助手、保育者、志愿者、父母等。全教协会1993年制定了幼教职业发展框架,把幼教从业人员的水平分为六种,详见图1。

美国幼教从业人员的水平分类反映了美国学前教育教师专业的发展进程,也是美国学前教育教师培养的目标分类。这六种水平的从业人员中,真正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的只有后三种,前三种水平的从业人员不是正式教师,相当于我国的保育员。

美国的幼儿园教师培养机构较多,并提供不同层次的教育。职业中学主要培养家政人员,招收初中毕业生。学生要学习2~4门学前教育课程,并按要求到幼儿园观察、学习,毕业后即可从事保教工作。初级学院也叫社区学院,一般招收本社区的中学毕业生。学前教育方向的学生在两年之内要修满60个相关课程学分,其中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例是1∶1。学生毕业后获得副学士学位,可担任日托中心、托儿所教师或幼儿园助理教师职位,也可升入四年制大学继续深造。高等院校主要提供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美国本科教育是一种通才教育,要求学生掌握宽广的文理基础知识。学生毕业后获学士学位,可以担任幼儿园教师或小学低年级的教师。美国的四年制大学主张自由教育,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才能。研究生教育(1~4年)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专业人才,要求学生掌握本学科某一方面的专门知识,广泛通晓本学科知识并熟悉相关学科知识,能对本学科的发展做出某些贡献。研究生教育包括硕士和博士两种学位的教育,要求研究生具有在不同托幼机构的实际工作经验。〔4〕

综上所述,美国的教师专业组织三足鼎立,使得教师教育的监督、认证、执行较为有序、合理;美国幼教从业人员及其水平的分类较细,每一级的培养机构、培养目标、评价标准等都很明确。

二、美国幼儿园教师资格认可标准:严谨科学

NAEYC针对幼教从业人员制定了三个层次的职业准备标准,分别为初级许可证标准(2001)、高级计划(2002)、副学士学位计划认证(2003),这些标准规定了不同层次的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必须达到的技能和知识水平,基本情况见图2。

众所周知,美国实行地方分权制,发展幼儿教育的职责主要在州一级政府,而各州又有着众多不同种类的幼儿教育形式和教育机构,因此各州对幼儿园教师任教资格的规定有很大差异。但是,所有州都要求幼儿园教师资格申请者必须经过教育专业训练,通过教育部认可的必修课程,参加教学实习,并且通过教师能力(主要是阅读、数学和写作能力)测验。美国幼儿园教师标准的独到之处是要求每个学生必须经过幼儿园和小学两次实习以便于更好地开展幼小衔接教育。

美国对于合格幼儿园教师的要求较高,而且把关极其严格。首先,各州规定幼儿园教师起点学历必须是大学本科毕业并取得学士学位。一些州还要求教师在开始教学之后,在指定的时期内获得教育硕士学位。美国公立基础教育学校的教师中有40%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其次,美国教师的认定不仅包括认定申请者的学历、学分等有形资本,还包括认定素质能力等无形资本。

三、美国幼儿园教师资格认证:规范多元;幼儿园教师资格证书分类:多级灵活

1.教师资格认证

在美国,要想从事教师职业必须通过教师资格认证并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美国现行的教师资格认证主要通过教师资格认证标准考核和教师资格认证考试两种方式进行。申请教师职业许可的人必须达到认证标准所规定的条件,并参加教师资格考试。教师资格考试由美国最大的考试机构“教育测试服务中心”编制试题。各州最常用的考试形式是书面考试。书面考试的内容多种多样,美国州学校主管委员会(Council of Chief State School Officers)的一份报告显示,“在有教师资格认证考试的州中,36个州测验基本技能,27个州测验教学知识,22个州测验所教科目的专业知识,28个州考核两项以上的内容”,马萨诸塞州要求新任教师申请人参加“马萨诸塞州教育者证书考试”(Massachusetts Educator Certification Tests),这个考试包括三部分:交流技能考试、文化素质考试以及申请相关领域证书的专业知识考试。除了书面考试外,各州还设计了多种新型的考试形式,如课堂实地考察、录像考察等。〔5〕

美国教师资格认证是由多家机构和团体合作进行的。这些机构包括教师资格认证标准制定机构、教师资格认证机构、教师教育机构、教师团体以及其他团体等。教师资格认证机构、教师团体和教师教育机构之间的合作是近年来各州工作的重点之一。各州教育管理机构普遍认为这三种机构应该在教师资格认证问题上采取一致的态度、计划和步骤以真正保障教师质量。

2.教师资格证书

教师资格证书是具有教师资格的法定凭证,是从事教师工作的必备条件。美国于1982年开始实施教师资格证书制度。

美国的教师资格证书主要有初等教育教师资格证书、中学教师资格证书、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初等教育和幼儿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初等教育和中学教师资格证书,某一学科教师资格证书等。教师资格证书有临时和长期之分。目前美国教师资格证书有效期一般为5~7年,想继续从教的教师必须在证书到期之前参加专门培训并通过考核以获得新的教师资格证书,否则便不能继续任教。教师资格证书有两种颁发途径:一是由获得资格认定权的高等学校颁发,这类证书一般可以全国通用;二是由州政府教育行政部门颁发,这种证书只能在本州内通用。1987年,为了有利于教师流动,美国35个州建立了证书互换制度。同年,全美专业教学标准委员会成立,并在后来制定了一种全国统一的教师资格证书——国家高级教师资格证书,它以各州颁发的教师证书为基础,是一种优秀教师的职业认可证书,教师可自愿申请。

在美国,想要从事幼教工作,必须取得下列进阶式学前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幼教执照教师资格证(初级资格证中级资格证国家高级教师资格证)。〔6〕幼教执照是进入幼教行业的基本执照,由各州颁发,有效期2~3年。教师资格证是对幼教工作者技能水平的初步认证,由专业团体颁发且得到各州的认可,但不具备终身性。

四、美国幼儿园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发展的理论支持:前沿适用

1.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在幼儿园教师资格认证发展中的影响越来越大

美国教师专业发展的历程表明:第一,要达到“专业共识”必须有教师资格认定标准;第二,教师要想实现专业的持续发展需要经历逐级评定的各个阶段;第三,要达到教师专业自主化必须重视教师专业团队的发展。

2.将全面质量管理理论融入幼儿园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中

如资格评鉴需建立在集体共识的基础上;资格评鉴的最终目的是提升教育质量;评鉴指针与方式应多元且富有弹性;强调评价的反馈机制。

3.越来越多的教师素能研究理论丰富着幼儿园教师资格评价体系

第一,教学知识论研究。目前,美国幼儿园教师资格认证越来越重视资格标准的制定问题,并提出以“职责为基础的教师资格评鉴”(duties-based teacher evaluation)这一观点,认为评鉴应该包含以下内容:学科知识(包括主修科目和一般科目知识);教学能力(包括沟通、班级经营、课程发展和评鉴能力);评价(包括测验、评分和报告);专业主义(包括伦理、态度、专业发展、服务、职责等知识);其他对学校和学区的服务。尤其是在高级教师的资格认证过程中,美国越来越重视考察教师真实的教学能力和从事教学工作应该具备的知识。

第二,教学反思理论研究。反思理论的发展使得幼儿园教师资格评鉴更加关注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在评鉴方法上也更加倾向于采用课堂观察、教学档案评估等质化评价法。

第三,教学效能理论研究。根据对教学效能的研究,美国的幼儿园教师资格认证开始探索如何体现教师效能的问题,认为教师效能是由教师特质、行为与信念等基本要素组合而成的,这三个要素交互作用影响学生的认知、行为和情意的发展。

第四,教师增权赋能理论研究。〔7〕教师增权赋能在美国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中的体现有以下三方面:参与决定权——教师参与学校较为关键、重要性事项的决策,因为这类事项会直接影响到教师教学工作的进行。教学自——教师享有教学方面的专业自力,能自主决定教学目标、教材、教法、评价、辅导管教、班级管理等。专业成长权——教师有权力通过研究、进修等机会去促进自我及其他教师的专业成长,这也是教师增权赋能的重要内涵。

为此,推行幼儿园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相关部门必须与教师充分协商,建立双向沟通渠道,了解教师想法,并给予教师专业发展的自由空间。

五、启示与借鉴

我国的幼儿园教师资格及认证制度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美国幼儿园教师资格及认证制度可以为我国建立和完善幼儿园教师资格及认证制度提供启示与借鉴。

1.明确幼教从业人员及其水平分类和培养目标

目前,我国幼儿园的幼教从业人员基本分为保育员与教师两类,与之相对应的学前教育培养机构则没有加以明确区分。1990年开始,我国开展了师范院校的结构与布局调整。这以后,全国绝大多数培养学前教育一线教师的中等幼儿师范学校走向衰落,一线合格幼儿园教师随之出现一定程度的匮乏现象,一些不具备学前教育师资培养资质的职业学校乘虚而入,输出了一大批不合格的学前教育师资。若想明确各级各类院校学前教育培养目标,国家应出台相关文件明确各层级学前教育从业人员的水平和标准,并与各级各类学前教育师资培养院校对应。例如,可以把幼教从业人员分为:幼教助手、保育员、幼教专业人员(幼儿园教师、幼教管理人员、幼教研究人员)。培养机构相应地开设延续性课程以满足不同层次幼教从业人员的需求,如职业学校主要招收初中毕业生培养保育员和幼教助手,幼儿师范专科学校、高师专科、高师本科则可以相应地培养中等和高级层次的幼教从业人员。

2.分级分层制定幼儿园教师资格标准,强调幼教的专业性

幼儿园教师资格标准是幼儿园教师资格制度的核心内容,它可以“指导教师专业化进程向着预期的目标发展”。〔8〕幼儿园教师资格标准不仅明确了幼儿园教师的基本入职要求,还体现了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属性,使幼儿园教师与其他类型的教师区别开来。〔9〕 2011年12月12日,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征求意见稿,从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三个维度明确了包括职业理解与认识、对幼儿的态度与行为、幼儿保育和教育的态度与行为、个人修养与行为、幼儿发展知识、幼儿保育和教育知识、通识性知识、环境的创设与利用、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激励与评价、沟通与合作、反思与发展十四个领域62项要求。《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是国家对合格幼儿园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是幼儿园教师开展保教活动的基本规范,是引领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是幼儿园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以此为核心可以逐步构建起一个包括师范毕业生专业标准、幼儿园教师入职资格标准、普通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优秀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在内的多层次的标准体系。标准的内容表述要体现层次性和可操作性,〔10〕也可以按照不同的等级如新手型教师、胜任型教师、成熟型教师、领导型教师,对每个等级教师所应具备的素养提出不同的要求。〔11〕根据不同的标准规定相应的学历层次、学分等有形资本及素质能力等无形资本,促进教师评价标准的立体化发展。

3.建构多元化的幼儿园教师资格评价系统,关注不同等级教师的资格认证

美国教师资格证书种类齐全,每一种证书都有严格的学分、学时、课程规定,以保证所培养的毕业生能够担当该类教师的职责。从宏观层面看,既有全国性教师资格证书,也有州教师资格证书;从中观层面看,不仅教师具有资格证书,而且学校行政管理人员、教辅人员及相关专家也有资格证书;从微观层面看,同一领域或类型的教育工作者的资格证书也有不同的等级差别。从有效期来看,有一年、三年、五年、终身教师资格证书,并且实行发展的资格证书制度,五年一更换。这样教师的选择领域较广,可以适合自己申请的教师资格证书。〔12〕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制定分期进阶的幼儿园教师资格制度,完善幼儿园教师资格种类,促使幼儿园教师资格的更新与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和职称评定相结合。当然,资格的划分并不是越细越好,过分细化可能会影响教师的合理流动。我们可以依据“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划分教师资格证书类别,第一个层次为比较宽松的初级层次,仅审查是否有符合要求的专业、学分等,以确保师资符合基本要求。第二个层次,是中度严格的资格认定,这一层次可以通过教师资格考试来审核各类教师教育机构所培养的毕业生其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否达标。第三个层次为比较严格的层次,旨在遴选出出类拔萃的高级教师,他们在教学实践、教育研究能力及道德情操等方面要达到优秀卓越。获得高级教师资格证书者才可获准从事其他特许的职业活动或服务项目。如果能从这三个层次来开展教师资格认证工作,相信有助于推动教师资格制度逐步向综合化、立体化方向发展。

4.谨慎规划认证过程,完善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制度

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是幼儿园教师获得资格认证的主要方式。目前浙江、湖北两省已根据教育部的统一部署试点推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这是我国实施幼儿园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的重要起步。

教师资格认证涉及教师专业与素质的测试,具有复杂性、多维度性,因此建立一套科学的资格认证方式相当不容易。有学者认为有效的教师资格认证取决于三项关键因素:完整的测试目的、具体的测试内容和合理的测试过程。〔13〕

笔者认为,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应该做到考试目标明确,考试内容科学、合理、平衡。为此在考试大面积推广之前进行小范围试验是必要的。我们要对试点情况进行分析,要促使考试的管理过程制度化。

5.建立和完善与幼儿园教师资格制度相配套的制度

发展我国幼儿园教师资格制度,还需要加强相关法制建设,建立幼儿园教师教育认证机构,建立与幼儿园教师职业相关的保障系统。第一,在运用教师资格认证把好入口关的同时,还要注意认证的连续性,要结合教师的职前和职后教育情况分别加以认证。第二,要十分重视教师资格证书的管理和使用,使教师资格证书的管理和使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第三,可建立全国和地方两级教师资格证书认证机构,以改变我国现行的单一的资格认定机构设置,可成立“由师范院校参与的部级(国家重点师大)、省级(省重点师大)教师资格认证委员会,以及各学科分委员会”。〔14〕以使教师资格认证不仅成为教师的职业“准入”手续,而且和教师的专业成长相联系,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我们还可以建立类似NCATE那样的专门评估机构,对全国的教师教育机构进行认证与评估。这类评估机构应该具有半官方性、学术性,虽在一定程度上受教育行政部门的制约,但要保持相对的学术独立性,以保证认证和评估的公正、客观和权威。

参考文献:

〔1〕〔5〕张允,李稚阳.美国幼儿园教师资格制度述评〔J〕.教育导刊,2006,(7):56.

〔2〕郭志明.美国教师专业规范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40.

〔3〕NAEYC .History of NAEYC〔EB/OL〕.〔2009-02-20〕. 省略.

〔4〕NAEYC.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early childhoo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EB/OL〕.〔2008-12-10〕. 省略.

〔6〕刘翠航.美国教师资格认证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比较教育研究,2001,(5):44.

〔7〕BROWDER L. Exploring the meaning of teacher empowermen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form,1994,3(2).

〔8〕施克灿.国际教师专业标准的三种模式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4,(12):84.

〔9〕冯晓霞.幼儿教育应立足于儿童一生的可持续发展〔J〕.人民教育,2002,(6):26.

〔10〕丁海东.论我国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功能定位与内容框架〔J〕.中国教师,2011, (6).

〔11〕盖笑松.兼顾差异性与提高一致性:对制定国家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建议〔J〕.中国教师,2011,(6).

幼师论文格式范文5

[关键词]学前教育;师资培养;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5 — 0151 — 02

学前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出台,《纲要》中明确指出,到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1〕,将发展学前教育事业提高到国家战略层面。在国家宏观形势之下,学前教育的师资培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无疑给学前教育事业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当前我国学前教育师资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师资培养体系结构不合理

长期以来,我国的幼儿师范学校一直是培养幼儿教师的主要机构,中专学历的幼儿教师一直是我国幼师队伍的主要组成部分。1999年3月教育部颁布《关于师范院校布局调整的几点意见》,要求师范院校层次机构目标由三级向二级师范过渡,逐步取消中等师范教育。在这种背景下,中专层次的幼儿师范学校为谋求自己的发展,纷纷通过并入高校、独立升格、未升格但举办“三·二分段”或“五年一贯制”专科教育等方式提高自身办学层次〔2〕,初步形成了以本科、专科为主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体系。由于我国幼儿师范教育改革目前尚缺乏明确的实施步骤和切实合理的区域规划,这种不顾社会实际需要和自身条件盲目提升办学层次的现象直接导致了幼儿教师培养的严重断层。就各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状况而言,农村、城郊以及经济欠发达的边远地区往往更缺乏幼儿教师。师范教育结构调整后,由于幼儿师范学校合并或升格,许多幼儿师范学校已不复存在,面向城市基层和农村所培养的中低学历层次的幼儿教师数量逐年下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出来的幼教师资主要面向城镇幼儿园,农村地区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很难补充到合格的幼儿教师,这使广大农村地区的幼教师资供给形势更加严峻。

(二)师资培养标准不明确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大众化和幼儿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学前教育师资的培养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层次迅速提升,相应的,在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上也都有着质和量的变化,而国家层面对此并无统一明确的标准和规定。多数学校没能根据实际情况和自身条件,及时转变办学理念,找准学校定位,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全面的调整。一些学校,尤其是幼儿师范学校往往不同专业、不同办学层次并存;一些学校兼办高中或者艺术高中班;一些学校大专、中专混办。导致了办学思想和模式的混乱,严重影响了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找不准目标定位,办学没有方向,没有目标,学校的发展后劲严重不足。

(三)课程体系急需改革

学前教育师资的培养,要求培养出既具良好的理论素养、又具有良好的教育技能和保育技能的实用型人才。随着对学前教育教师学历层次和能力要求的提高,单纯的技能型教师和单纯的理论型教师都不能适应当前学前教育发展的需要,而应是二者兼备的人才。从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高等师范课程设置显露出“重理论轻实践,重文化素质轻教学技能”的弊端;高师专科课程设置缺乏统整性和独特性,重技能轻理论;而中等幼儿师范则偏重艺体〔3〕。有些学校虽然意识到培养模式的差距,进行了调整,但却没有找对策略,一味地通过加减课来达到目的,导致课程内容庞杂、体系混乱,再加上缺乏相应的师资和专业理论的指导,结果造成传统优势丧失、资源浪费,所培养出的学生既在技能方面不如传统中专生,又在理论方面不如传统大专生。

(四)职后培训问题亟待解决

有研究人员曾对全国东中西部15省市的30个区县的进行调查,结果有近90%的幼儿园园长认为“教师的培训机会太少”是她们在工作中遇到的主要困难之一。〔4〕继续教育与在职培训的缺乏已成为制约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原因。面对在职幼儿教师知识陈旧、学历不达标的状况,教育主管部门却没有强有力的培训措施。首先,幼儿教师培训、学习的机会和条件未能得到很好保障。例如,国家启动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并不包括幼儿教师;各地的名师工程、骨干教师工程等也大多与幼儿教师无缘。其次,职后培训的目标发生偏离,成效较低。目前的幼儿教师职后培训机构大都进行的是学历补偿教育,加之培训缺乏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以及培训形式单一、重复低效等不足,使得仅有的一些职后培训流于形式,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幼儿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技能。第三,幼儿教师的职后培训工作,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县市区之间,差别也很大〔5〕。而就教师的职后培训来说,无论在农村还是在城区都应重视,尤其是当今教育观念日新月异,更应重视教师的职后培训工作。

二、应对当前这些主要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生教育的基础环节,建设并优化配置一支素质优良的幼儿教师队伍,是保障和促进学前教育事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关键。

(一)不断完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体系

当前我国幼儿教师数量紧缺,高水平幼儿教师更缺,其根源在于师资培养体系不够健全。因此,应该不断完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体系。综观世界各国,幼儿教师学历层次的提升是教育改革大势所趋,具有内在必然性。但是,我们也应在提升层次、提升速度上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充分考虑我国的国情,不能一刀切,一哄而上;要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社会实际需求,允许存在专业人才的层次性和各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并且在提高学历层次的同时,给予相应的配套措施以保证所培养的幼教师资得到社会承认。具体说来,在办好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同时,集中力量规划建设一批幼儿师范专科学校〔6〕,落后省份可以允许保留部分中等幼儿师范学校,并不断扩大各个层次学前教育专业招生计划。高校应承担大量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任务,减少或取消职业中专或高中幼师班招生.实行学前教育专业提前单独录取,鼓励优秀生源报考学前教育院校和专业。

(二)尽快制定学前教育师资培养标准〔7〕

长期以来,我国没有制定专门的幼儿教师教育标准,有关幼儿教师教育的规格问题,一般在相应的师范教育“教学计划”中附带说明。在当前大量中等幼儿师范学校已经改制、升格、合并的形势下,尽快制定明确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标准,已成为我国当前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工作。标准的设定应该考虑到不同学历层次和类型,在“德行”、“学识”、“能力”、“身心”等方面均做出具体的规定和要求。要把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具备学前教育专业知识,能在托幼机构从事保教和研究工作的教师、学前教育行政人员、家庭教育的指导和科研人员以及其它有关机构的教学、研究人才。具体说来,首先,要具有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儿童、甘于奉献自己的崇高职业理想,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其次,要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多方面的兴趣才能,同时掌握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及适宜的教育方法,具有广泛的人文基础知识和音乐、美术等方面的艺术才能和初级的外语听说能力;第三,要主动了解和接受新型教育思想并转化为教育行为,作用于实践;第四,还要具有良好的表达沟通能力、管理组织能力,要有适合于幼儿的活泼开朗、积极主动的性格。只有尽快出台学前教育师资培养标准,提高幼教师资门槛,提升幼教师资整体质量,提高学前教育教师队伍素质,实现教育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才能确保学前教育师资满足社会对多层次高素质幼教人才的需求。

(三)更新教学内容,调整课程结构设置

幼儿教育对师资有着特殊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要求,针对当前幼儿师范教育课程设置滞后于幼儿教育的发展需要的现状,幼儿师范教育有必要基于各自的培养目标和院校的学历层次以及师资水平调整课程结构,在师范性与学术性之间寻找平衡点,“坚持素养与技能并重的原则”〔8〕,既要夯实基础理论课程,突出专业课程,也要重视工具性课程,加强实践课程,另外还要考虑到学生的不同发展特长,增加各类选修课。教学内容也应作调整,删除陈旧、过时的内容,增加能反映教育理论新进展和幼儿教育改革实践的新内容。课程设置应把握专业的特殊性,从生源的实际和社会对幼儿教师的专业需求出发,优化课程结构。要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改革传统的培养适应分科教学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探索能够培养学生适应各种教学模式课程体系;要改革教学方法,改革重课堂轻实践教学的模式,采取“模拟课堂”和“实践操作”,增设“观察记录幼儿行为”的课时,扩充“儿童发展”的内容,重视“课后阅读笔记”的检查等等,加强学生的理论修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创新课程设计,构建合理的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实践活动课等课程体系;要创新技能培训,赋予传统技能的新内涵,增添时展需要的新技能,提出技能考核的新要求。

(四)大力加强职后培训工作,不断提高教师素质

要按照教育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的要求,将幼儿教师的培训纳入当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划,大力加强幼儿教师的培训工作,做到有计划、有经费、有考核,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能力,使幼儿教师适应现代幼儿教育的要求。要提高教师职后培训的实效,变职后教育的“学历教育”为“能力教育”。加强职后教育与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的密切联系,以教师需要为本、为一线教学服务。地方政府应加强县、乡两级教师培训、进修机构建设, 逐步建立以县级教师培训机构为重点的教师继续教育体系。建立培训网点,定期培训幼儿教师,培训形式可以有多种:一是师范院校举办短期培训班, 侧重讲授教育理论, 训练专业技能;二是教育行政部门与教研机构联合或单独举办幼儿园系统幼儿保教现场观摩会、经验交流会;三是各幼儿园开展园本培训,即开展集体备课、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幼儿教师职后培训要形成制度, 规定教师在一定年限内必须到师范院校接受几次短期培训,更新知识与技能, 提高专业素质。当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定期对幼儿教师进行专业素质考核, 并根据考核结果对其进行奖励与处罚。

〔参 考 文 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0年)〔Z〕.

〔2〕王芳.我国幼儿师范教育改革的基本趋势和问题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2009,(06).

〔3〕杨俐.关于幼儿教师教育发展的研究综述〔J〕.科学大众,2008,(11).

〔4〕易凌云.我国幼儿教师队伍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教师,2009,(13).

〔5〕焦天民,张金,李瑜.当前幼儿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7,(02).

〔6〕倪建发.学前教育师资队伍现状及建设途径研究〔J〕.温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2).

幼师论文格式范文6

[关键词]职业倦怠;大五人格特质;幼儿园教师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8)05-0034-04

一、前言

职业倦怠是近年来教师职业生涯发展中引人注目的热点问题。Maslach和Iackson(1986)认为,职业倦怠是人际工作者(People worker)表现出来的一组情感衰竭(Emotional Exhaustion,简称EE)、人格解体(Depersonalization,简称DP)和低成就感(Personal Accomplishment,简称PA)的综合征状。

大五人格理论(Big Five Model of Personality)是近年来众多研究者比较关注的人格理论。研究者们在分析被试的人格特质时发现,具有不同文化背景和身份的被试都存在五个突出的人格特质,即大五人格特质,约翰(1990)将这五种人格特质重新命名为:开放性(Openness)、责任感(Conscientiousness)、外倾性(Extroversion)、神经质(Neuroticism)和宜人性(Agreeableness)。其中开放性指个体的创造性、好奇心;责任感指个体的勤奋、组织性、可信度、坚定性;外倾性指个体合群、果断、善交际;神经质指个体的不安全感、焦躁和压抑:宜人性指个体具有合作精神、为人热心、性格开朗。

幼儿园教师是职业倦怠的易发群体。在影响职业倦怠的诸因素中,人格被认为是导致职业倦怠的基础性个体变量。

本研究试图对幼儿园教师大五人格特质与职业倦怠关系进行探讨。以揭示出人格特质对幼儿园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江苏省六座城市的563名幼儿园教师作为样本,其中苏南地区苏州、南京两市教师共174名(30.9%),苏中地区南通、淮阴两市共191名(33.9%),苏北地区盐城、徐州两市共198名(35.2%);被调查对象平均年龄31.29岁。平均教龄11.13年。

(二)研究工具

(1)职业倦怠问卷(MBI)。研究者参考《职业倦怠工作量表》李超平修订本,并根据江苏省幼儿园教师的实际情况对该量表作适当调整。问卷共有22个条目,采用5点计分制。1分表示从未出现,2分表示每年出现,3分表示每月出现,4分表示每周出现,5分表示每日出现。三个维度分别为情感衰竭、人格解体和低成就感。其中个人成就感分量表采取反向计分。

(2)大五人格问卷(BFI)。研究者以黄希庭译稿《人格手册:理论与研究》为蓝本,参考大五人格问卷英文原版作适当调整。量表共有44个条目,采用5点计分制测量个体的大五人格特点,1分表示非常不符合,2分表示比较不符合,3分表示无明确意见,4分表示比较符合,5分表示非常符合。

(三)研究方法

2007年5-7月,研究者采用分层随机和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分别从苏南、苏北、苏中三地区各抽取两座城市,每座城市随机抽取两所幼儿园;采用邮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700份。收回有效问卷563份,有效率80.42%。

三、研究结果及分析

(一)职业倦怠基本情况

表1可见。22.0%的幼儿园教师职业倦怠程度属于正常范围,74.1%的幼儿园教师存在一般性职业倦怠,3.9%的幼儿园教师存在严重的职业倦怠问题。

在职业倦怠三维度中,人格解体维度上职业倦怠的严重程度(7.3%)远远高于其他两个维度(分别为2.8%和3.7%),这表明当前幼儿园教师的人际枯竭现象比较严重,即教师在与他人相处时存在一种消极、否定、冷漠的态度,人际关系比较紧张。被调查教师在回答“工作中,能否很冷静地处理情绪问题”时,仅有14.2%的人认为经常能做到,而62%的教师认为很难做到。这证实了幼儿园教师人际关系是影响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这一结论与余欣欣、王福兰等人关于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研究“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得分高的结果一致。

当前幼儿园教师出现人际枯竭现象可能与他们在人际互动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情绪管理策略有关。幼儿园教师面对交往群体时呈现出两个特征:一是异质性,二是价值选择性。幼儿、家长、园长及其他同事等都是教师的交往、互动对象。这些对象各自不同的需求要求教师采取不同的应对方法。幼儿园教师为了满足不同交往对象的需求,必然要投入很多情感、精力和时间。如果他们无法有效调整自己、排解压力,就易将自身内部情绪带到外部人际互动中,引发人际交往问题。

(二)大五人格与职业倦怠的相关分析

表2显示,幼儿园教师职业倦怠与大五人格诸因子存在显著相关。其中宜人性、神经质人格特质与情感衰竭维度存在显著正相关;宜人性、神经质、责任感人格特质与人格解体维度存在显著正相关,外倾生、开放性人格特质与低成就感维度存在显著负相关。

为进一步探索人格特质与职业倦怠的相互关系。本研究以人口学变量与大五人格结构诸因子为自变量,以职业倦怠三维度为因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见表3),各项回归方程式的F值均达到非常显著的水平;神经质人格特质对个体职业倦怠三维度均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职称和神经质人格特质是职业倦怠情感衰竭维度的预测变量;神经质、外倾性、宜人性人格特质是职业倦怠人格解体维度的预测变量;神经质和开放性人格特质是职业倦怠低成就感维度的预测变量。

总的来说,宜人性、神经质与情感衰竭、人格解体存在显著正相关,外倾性、开放性与低成就感存在显著负相关,这与前人的相关研究结论既有不同之处,也有相近之处。

第一,与Zellar等人研究结论不同的是。本研究发现,幼儿园教师宜人性人格特质与其职业倦怠的情感衰竭与人格解体维度都存在显著正相关,幼儿园教师宜人性人格特质得分越高。其职业倦怠程度越高。而Zellar等人研究得出,宜人性得分高的个体更容易通过与他人进行与工作无关的同情性内容谈话而感受到情绪性社会支持,即宜人性得分高的护士(zellar的研究对象)能够通过获取情绪性社会支持而降低职业倦怠的程度。出现两种不同结论可能与我国幼儿园教师的特殊工作特点有关。宜人性人格特质群体较为善良,合作意识强,可信度高,因此,宜人性得分较高的

教师在现实工作情境中更受欢迎,这恰恰会使这类教师透支时间和精力,从而更易引发职业倦怠。相反,宜人性得分较低的教师由于亲和力不强,家长与幼儿主动接触他们的机率相对较少,他们付出的情感、精力、时间也相对较少。

第二,本研究发现,人格的开放性特质与职业倦怠存在显著正相关,这也与Zellar的研究结论不一致。开放性人格特质得分高的个体愿意探索。好奇心强,创造性思维强;得分低的个体则倾向于自我封闭,喜欢固定的生活和工作程式等。目前很多幼儿园都在提倡培养“反思型教师、研究型教师”,为了与幼儿进行有效互动,教师应当具有较强的反省与创新能力,与此同时,他们必须达到越来越多的教学要求,遵守越来越多的管理规范,如经常性地上公开课,接受家长满意度问卷调查,必须定期上交若干教育笔记或备课记录等。因此,教师的工作重心往往容易出现偏差,将大部分精力放在应付各类检查上。那些开放性人格特质明显的教师往往能寻求“创造”与“规范”的平衡点,他们会经常自问:“想要观察孩子,反思教学,幼儿园要求的任务能否完成呢?”“如果先完成上级规定的硬性任务,还有时间去观察孩子吗?”正如Pines指出:那些自我要求比较高的教师更有可能感到耗竭。相反,Zellar的研究对象护士必须严格按照医嘱工作,相对幼儿园教师而言,他们不必面临那么多的“自由”与“限制”的冲突,开放性人格特质反而成为护士职业倦怠的规避因子。这说明幼儿园教师相对护士而言可能需要更多的创造精神。

第三,本研究发现神经质人格特质与职业倦怠存在正相关,同时对职业倦怠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这与李永鑫、Mills等人认为神经质人格特质能显著预测个体的耗竭水平的结论一致。Zellar等人指出,神经质人格特质得分高的个体更容易关注那些带有消极意义的谈话内容。这表明,情感反应过于强烈、情绪易激动的教师容易在工作时投入过多情感,从而更易引感衰竭、人格解体。需要指出的是,李永鑫等人认为神经质仅对人格解体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而本研究则发现神经质对个体职业倦怠三维度均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具体原因尚待进一步研究。

四、建议

当前幼儿园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已不容忽视。大五人格特质对幼儿园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也十分明显,因此要减少或避免出现职业倦怠,必须引导幼儿园教师真正了解自己,调整自己,增强适应周边环境、应对各种问题的能力。

首先,从个体调适角度来说,幼儿园教师自身积极主动调整人际关系对预防职业倦怠非常重要。事实上,无论哪种人格特质的幼儿园教师都可以从工作中获得幸福感,也都有可能产生职业倦怠,关键是幼儿园教师自己要明确发展目标。并对专业发展作出比较准确的定位,积极利用周围各种资源为自身发展搭建平台,扬长避短,增强适应多变环境的能力。

幼师论文格式范文7

关键词:男幼师;发展现状;困境对策

一、男幼师发展现状

1.男幼师人数

通过对教育部教育统计数据进行分析从2010―2014年,幼教总数、女幼师人数及男幼师人数均呈上升趋势,但是2014年全国男幼师总人数仍仅为3.80万人,而女幼师人数占总人数比例则高达97.56%~98.00%。目前国际发达国家男幼师比例相对较高,其中日本比例为7%,荷兰、澳大利亚约为6%,美国比例则高达10%。我国男幼师人数及比例均较低,而在福建省幼儿园中绝大多数没有男教师。这也表明,男幼师在幼师队伍中比例相对较低,且处于缺失较为严重现状。

2.专业培养机构及生源

目前福建省内专门从事幼儿教师培养的高等学府只有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2―2015年2所学校学前教育招生人数占总人数60.79%。其中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50名,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50名,而据福建幼师学校校方公布数据,2002―2014年该校招收男幼师累计不到100名,以福建幼师仓山校区为例2012级4个,2013级4个,2014级1个,而2015年在实行3年减免18000元学费、保留师范生待遇等前提下,仍然仅招收到47名学生,其中有7名学生因家长反对而不来报到。由此可见,男幼师生源之紧缺,招生之困难。现已入学的男幼师是否今后从事本专业,这仍值得怀疑。缺乏后继的人才培养,已成为男幼师发展的重要限制瓶颈。

二、男幼师困境分析

1.社会认可度与学术关注度

教师职业社会认可度、职业生望与所从事教育层次是呈正相P的,其依次顺序:大学教师>高中教师>初中教师>小学教师>幼儿教师,而且男教师的数量和这个排名情况是成正比的。此外,中国传统观念是“男主外,女主内”,同时世俗还把男幼师当作“男阿姨”或“男保姆”。社会认同感低让从事学前教育的男生产生自卑,同时在这种传统与世俗的压力下,学前教育的男生一开始就会担心自己的未来。

2.教育模式

当前,我国尚未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男幼师培养计划,而男幼师的专业教育还未引起足够的关注。目前幼教群体主要是以女性为主,因而在教学内容和方式上更多顾及女性思维和行为模式,而较少考虑男生的特长和行为习惯。目前国内还没有一本专门培养男性幼儿教师的理论著作和一所培养男性幼儿教师的高等院校。男幼师在目前幼师、大专或本科等院校的出现仅是点缀,有的甚至只是某些部门提高自我宣传的工具。这种适宜女性教的培养模式而推广应用在男生上,因而难以发挥良好效果,甚至会产生厌学现象。

3.政府投入与人文关怀

长期以来,学前教育的经费一直包括在中小学预算中,学前教育缺乏独立的核算。根据中国教育年鉴统计,2006年,全国财政教育经费6348.36亿元,其中学前教育166.0亿元,约占2.61%;2012年,全国财政教育经费22236.23亿元,其中学前教育416.0亿元,约占1.87%。从上述数据中看出,虽然学前教育经费绝对数量有大幅上增,但相对比重却下降了0.74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学前教育在全国财政教育经费支出比例中正在进一步弱化。

三、讨论与对策

如何逐步扭转我省当前男幼师不利局面,笔者认为政府层面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应该逐步规范学前教育,争取早日实现对学前教育进行立法。目前美国教育明确规定,每个幼儿班要配备一名男幼师,这对推动男幼师发展确实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这个做法是否符合我们国情、省情,这还值得进一步商榷。(2)对男幼师提供薪资保证,目前幼师在各级教师中位于末端,这使原本起步就偏低的群体在职称、职位等竞争上就更显弱势,因此能否建立一套新的薪酬机制,打破原来唯学历和职称论,这都需要在实践中深入探索和逐步完善。(3)提供男幼师继续教育和交流机会。国发〔2010〕41号文件,主要是针对幼儿园园长和骨干教师进行轮训,但是这种机会是否能推而广之,让每个男幼师都能得到知识更新机会,是否能够进一步制度化,并使之持之以恒,这同时也是对各级政府财力的考验。(4)利用新闻媒体、网络平台等方法,增强男幼师的社会认同感,促使社会更广泛力量参予和推动男幼师这个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幼师论文格式范文8

关键词:学前专业;一体两面四层次;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11-0164-03

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特别是近年来升格为师专的高职院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上都存在“重理论”还是“重实践”的困惑。认为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就会造成对理论的忽略;重视理论学习,学生的实践能力又会减弱。实践证明,脱离了社会需求及其人才培养规格的课程模式是不能有效解决合格人才培养问题的。笔者拟以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为例,分析我校学前教育专业探索实践“一体两面四层次”实践教学模式的思路、实施方法及成效,以期与从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和研究的同仁们交流。

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内涵

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按照教学计划要求,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校内或校外幼儿教育机构进行教育教学实践的一种教育活动,包括校内进行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课内教学实践(如试讲、幼儿园模拟教学)、仿真幼儿园以及校外在幼儿园(包括早教机构)进行的观摩、见习、保育实习、教育实习(顶岗实习)等形式。

实践教学在学前专业师资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011年,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中指出“实践取向”是教师教育的理念之一,要求“强化实践环节,加强师德修养和教育教学能力训练,着力培养师范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教师教育的实践能力培养提出了明确要求。《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也提出了“能力为重”的基本理念,但目前实践教学在师范教育课程实施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课程实施中实践教学课时不能保证

在实际教学管理中,由于多种原因,实践教学活动特别是校外的实践教学,实际上存在着教育实践安排时间不足、实践教学时数不能保证的问题。如实践教学组织难度较大、幼儿园或早教机构工作安排与学校工作安排容易冲突等,使实践教学的课时数被打了折扣,仅存在于课程方案中,有的甚至没有执行。

(二)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割裂,实践教学不成体系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内涵丰富,既包括校内的职业技能训练、职业仿真训练,也包括校外的教育见习实习,形成了一个独具结构的体系。但在个别教学管理中,学生的校内、课内的实践活动与校外的实践活动成了两张皮,不能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教师职业能力上形成合力。

(三)实践教学安排存在随意性

由于实践教学活动在组织上与课堂教学相比具有灵活性和实践性的特征,因此在教学组织与管理中就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实践教学与课程教学分裂,没有把课程教学的内容与实践教学的内容协调起来,还有以自身工作的方便随意安排实践教学的时间等,这些都不利于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和学生的专业发展。

(四)实践教学需要有理论模型进行指导和规范

为解决以上存在的问题,保证实践教学的时数,在教学管理中紧密结合课程教学要求,使实践教学成为课内课外、校内校外有机结合的体系,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理论模型就显得非常必要,可用以指导和规范实践教学工作,把实践育人落到实处。

“一体两面四层次”实践教学模式的内容

我校在三年制大专学前教育专业中进行了学前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活动,结合我校六十余年培养幼儿教师的经验和积淀,依托四川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重点立项项目《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项目编号Z11219)的研究,形成了学前教育专业“一体两面四层次”的实践教学模式。

(一)“一体两面四层次”的内容

“一体”指学生实践主体 专业课程体系通过这一主体起作用,主体在课程体系实施过程中,获得必要的教育教学知识,并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获得教师职业技能与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主体不只是简单地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而是需要“教师的判断”这个中介,即在不确定的情况下,教师必须学会变化、适应、融会贯通、批判、发明,是能动的主体。

“两面”指主体的实践分为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践两方面 其中校内实训包括课内实践,如职业技能的学习、必要的课内实践能力训练,还包括课外实践,如课外的职业技能训练、社团活动、试讲等;校外实践主要指学生参与的在幼儿园或其他幼教机构进行的见习实习、观摩、调查、访问、社会实践等活动,是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的必要手段。

“四层次” 指学生参加的由浅入深、由低到高四个层次的实践内容和环节,使学生幼儿教师职业技能、能力的培养形成完整体系。这四个层次分别是:(1)职业技能实训活动,如教师口语、歌曲弹唱、幼儿舞蹈、美术等职业技能训练,贯穿学生学习全程,每种技能均有相应的合格标准;(2)幼儿园教育见习活动,包括观摩、见习及配合教育理论学科进行的专题见习、课内组织的幼儿心理观察、游戏观察等,从学生进校后即开始进行,周期进行;(3)幼儿园专项教育实习(含保育实习),主要是配合《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学科的学习进行,一般安排在第五学期,让学生熟悉幼儿园一日教育活动的组织与指导,在顶岗实习前积累一定的教育经验;(4)幼儿园顶岗实习,指学生到幼儿园实习担任保教人员工作,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渐半独立或独立进行幼儿园一日保教工作。

(二)一体两面四层次校内实践教学的内容及安排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校内实训主要根据学科学习及各年级的技能要求进行,主要内容有书写(毛笔、钢笔)、普通话(幼儿故事、教学口语)、美术(教学简笔画、儿童画、折纸等)、音乐(视唱、琴法、唱歌、儿歌表演唱、儿童歌曲弹唱)、舞蹈(民族民间舞、幼儿舞蹈)、多媒体课件制作、活动设计、说课等。我校在实践的基础上,编撰了“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职业技能考核基本内容及要求”,使之成为实践教学模式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在各年级学生中,要求配合课程学习进行仿真幼儿园、蒙氏教学法、微格教学等校内实践实训活动,促进了学生教师职业技能及教育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三)一体两面四层次幼儿园实践教学的内容及安排

一年级 结合《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的学习,进行保育见习或保育实习。熟悉幼儿园一日生活环节及其要求,熟悉《幼儿园卫生保健条例》,学习幼儿园保育保健工作技能。

二年级 结合《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的学习,主要进行以下内容:(1)心理学专题见习,如幼儿行为跟踪观察、幼儿语言发展跟踪观察等,通过观察完成幼儿个体心理发展分析报告;(2)教育见习,熟悉幼儿园一日活动各个环节的组织,了解幼儿园教师的保育教育工作;(3)教育专题见习,进一步了解幼儿园保教工作,如游戏活动的观察,教育方法的观察,幼儿户外活动组织的观察,幼儿园环境创设的观察等,完成观察报告。

三年级 上期主要结合《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的学习,进行教育见习及领域教学活动组织的见习、观摩或教育实习(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直接参与幼儿一日活动的组织)。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幼儿园一日活动、半日活动的组织、各领域教学活动的组织与指导,为毕业顶岗教育实习打下基础。三年级下期主要进行幼儿园顶岗教育实习。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实践教学安排见表1。

“一体两面四层次”实践教学模式的实践与创新

学前教育专业“一体两面四层次”实践教学模式来自于实践,同时又运用于实践。在教学组织与实施过程中,这一模式有力地促进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

(一)课程体系真正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

学科教育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方案,是根据构建学生合理知识结构的需要设计课程体系,其课程教学的重点是帮助学生掌握某领域的知识理论体系,虽然规定了实践教学的比例和教学时数,却未将具有实践性的实践教学课程进行规范和落实。“一体两面四层次”实践教学模式是根据从易到难、从低到高、从单一到综合的技能培养规律形成的人才能力培养模式,丰富了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内涵,真正做到了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

(二)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是师范教育体系中重要的一员,学生师范生职业技能及教师职业能力的发展是不能离开这一主体的。“一体两面四层次”实践教学模式把学前专业学生置于职业技能、职业能力发展的有机结构里,使学生在学习与能力提高的过程中明确了学习目标,也使教学管理者明确了培养目标,校内实训和校外教育实践由学生主体联结成一个整体,共同在学生的发展中起着推动作用。

(三)校内实训室建设形成体系

学生校内的实践教学活动离不开实训场所,实践教学模式给实训场地的建设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因此,在这一模式的指导下,为保证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训,建立了学前教育专业实训室、学前教育专业手工实训室、蒙台梭利教学实训室、幼儿园环境创设实训室、微格教室等实训场所,使学前教育专业校内的实训基地形成体系,成为实践教学模式的有机组成部分。

(四)配套进行校外实习基地和校外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离不开幼儿园的支持。在这一模式的指导下,我校提出了实习基地的布点战略,建立了由几十家幼儿园和早教机构组成的教育实习基地,有力地保障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校外实习和就业。同时,聘请幼儿园骨干教师作为我校学生的实习指导教师,建立了校内和校外实践教学指导两只教师队伍,使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落到实处。

(五)实践教学成为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有机结构

“一体两面四层次”实践教学模式规范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学习内容和标准,规范了学前教育专业教育管理行为,锻炼了实践教学指导师资队伍,为培养合格的幼儿园师资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也使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活动更加系统化、科学化,成为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有机结构,使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更加丰富和完善。

参考文献:

[1]丁丽云,田宝宏.略论老师实践性知识提出的理论背景[N].光明日报,2006-09-20.

[2]岳欣云.理论先行还是实践先行[J].教师教育研究,2004(6).

[3]蓝同磊.施瓦布的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及其评价[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3).

[4]史学正,徐来群.施瓦布的课程理论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2005(1).

[5]文颐,唐大章,杨春华,王青艳.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建设的调查与思考:基于四川省幼儿园园长及成都中职学校幼教专业骨干教师的调研分析[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2).

[6]马富成.学前教育课程目标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8).

[7]林一钢.实践取向的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探索[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8]徐萍,王东.关于学前教育课程建设的思考[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3(6).

[9]尹弘飚,李子建.再论课程实施取向[J].高等教育研究,2005(1).

幼师论文格式范文9

一、完善幼儿园管理制度

1.加大教育资源投资力度,提高对教师人文关怀程度

随着办园模式市场化,幼儿园教育成本由政府财政全额拨款转向财政与个人共同承担,大多数幼儿园管理模式中经营成分开始显现,使得部分教师过分强调物质追求,逐渐淡化职业认同感和使命感。首先,幼儿园应坚持“以幼儿为本”的发展方向,摆脱“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束缚,加大教育资源投资力度,不断完善幼儿园基础设施建设。其次,将师德表现纳入教师评价体系,压缩职业道德缺失现象的生存空间。最后,提高对幼儿教师的人文关怀力度,尊重教师劳动成果,真诚创造条件让教师参与幼儿园民主管理。

2.建立完善的幼儿教师在岗培训制度

目前,幼儿园对幼儿教师的培训重点在于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师德教育往往流于形式,鲜有实效。首先,幼儿园可有计划地开展师德学习活动,教师根据学习内容制定学习计划,按时完成学习任务。其次,丰富师德学习形式,开展讲座、观看电影、外出培训、学习优秀幼儿园教师事迹等形式的学习活动。最后,引导教师主动学习,通过组织教师定期做汇报演讲、为教师推荐有助于提高职业道德的书籍、指导教师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等活动,不断激发教师学习的积极性。

3.建立健全幼儿教师师德考核机制

目前,大多数幼儿园教师考核体系存在较为严重的“马太效应”,考核项目主要集中于工作业绩,忽视了工作热情、敬业奉献精神、心理健康等方面的评价。为了做好师德建设考核工作,幼儿园应将师德考核与教学考核并重,建立分层考核办法,尊重教师自我评价,降低考核的行政色彩;倡导人性化考核方式,注重参评教师心理、感情上的接受能力;正确对待考核结果,将考核结果作为教师师德改进的依据,而不是教师师德问题的证明材料;重视师德日常考核,及时向教师个人反馈考核结果,更好地发挥师德考核效益。4.建立幼儿教师师德问题监管部门建立教师师德问题管理部门有助于发挥教师素养过程属性对教师发展的促进作用。师德问题管理部门成员应该由幼儿园领导、资深幼儿老师,普通幼儿教师以及幼儿家长组成,这样既能将师德建设问题与幼儿园发展规划相结合,又能促进幼儿园家园共育工作,既有利于师德建设体系的不断完善,又有助于提升师德建设的民主性和可信度。此外,还应建立师德档案、考核奖惩办法以及教师失德行为的处罚机制,监督师德建设工作的具体落实情况,维护公平合理、优胜劣汰的准入和退出机制。

二、建立健全幼儿教育相关法律法规

1.健全幼儿园教师准入机制

目前,与幼儿园教师准入标准相关的法律和办法,偏重于对求职教师的职业技能等级和专业资格水平的要求,忽视了准幼儿教师师德品质。因此,应建立完善的幼儿园教师准入机制,将职业道德、心理健康等因素加入到教师考核标准当中,制定教师素质综合考核办法,对幼儿教师的技能表现和心理状态做出客观评价,提高幼儿园准入机制的“门槛”作用。

2.完善幼儿园教师资格认定制度

现阶段,教师资格的考察效应被应试现象“格式化”,一种专业人才选拔手段变成选拔目的,教师资格认定单一。目前,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幼儿教师资格认定标准主要包括基本信息、基本能力、基本素质。首先,在教师资格认证时可以综合考察教师的政治思想、职业道德、知识水平、管理能力、心理素质、团队合作能力等情况,对教师进行全面评价。其次,丰富教师资格证书类别,根据地区发展水平、教育资源建设现状等因素,设立不同类别的教师资格认证等级。第三,对于在幼儿教师队伍中师德高尚、能力出色、贡献突出的教师,可在教师资格重新认证时提升其教师资格证等级,打破教师职称制度对教师职业阶梯的唯一决定性。

3.明确幼儿教师法律身份

明确幼儿教师的法律身份,将无形的师德规范转化为有形的法律规定,增加师德建设工作的强制性。从日本、德国等国家对幼儿教师的法律保护措施来看,目前,我国对幼儿教师法律身份的认证体系不完整。国家制定的教师相关法律没有完全得到地方性法规的配合,国家与地方、地方与各幼儿园在明确幼儿教师法律身份方面存在“联系不紧密,层次不分明”现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第一,应加强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与各幼儿园的沟通与联系,通过上级部门调研情况、下级部门反映问题等形式,汇总幼儿教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现有法律基础上,尽快研究并出台相关规章制度。第二,应尽快颁布单行的幼儿教师管理法律,对教师的聘用、编制、待遇、职称评定、职位任免、养老保险等基本权利和义务做出明确规定。

4.完善幼儿园办园标准和监督机制

目前,我国幼儿园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办园标准不统一、办园准入门槛低、对幼儿园的行为约束力弱等。为了规范幼儿园建设体系,首先,应该研究各地区办园条件差异情况,划定合理的自主办园区域,最大化地统一幼儿园办园标准,让幼儿园办园过程有法可依。其次,应该提高入园管理要求,完善幼儿园准入标准,使幼儿园整体建设遵循严要求、保持高水平。第三,完善幼儿园办学监督机制,严格规范幼儿园各项工作,及时发现问题苗头,让制度先行于事故。

三、转变社会成员对幼儿教师的认识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关于加强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政策的颁布和实施,学前教育受到了国家与社会各界前所未有的关注。但人们还是容易戴着“功利主义”“物质主义”的有色眼镜审视幼儿教师这一职业。首先,为了给幼儿教师创造更客观的就业环境,教育管理部门可以通过电视、报纸、网路等媒体以公益广告、文章、网络短剧等形式展示幼儿园教师真实的生存状况,积极宣传幼儿教师队伍中的先进人物和光荣事迹,消除人们对幼儿教师理解的误区。其次,积极鼓励群众举报幼儿教师失德现象,设立专门的举报电话、微信平台或者微博平台,及时通报违规事件,让师德建设工作不留死角。最后,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联合各幼儿园,为幼儿教育建立科学的“说明书”,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儿童培养观念;结合各幼儿园实际情况,制定严格的教师行为守则,让幼儿教师在良好职业道德的指引下履行其神圣的职责。

四、总结

在依法治国全面加速的背景下,师德建设应该勇于向纵深处“下手”,利用法律这把利器铲除历史积弊,点亮制度这盏明灯,照亮前进道路,为社会道德的整体提升注入新的动力。

作者:杨莉 单位:呼和浩特金河镇第一中心校

参考文献:

[1]蔡迎旗.“幼儿教育社会化”政策的解析[J].学前教育研究,2005,(01):42-44.

[2]梁军萍.教师素养的过程属性及其意义[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28):37-40.

幼师论文格式范文10

【关 键 词】中职幼教师资;学前教育;培养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4-0073-02

学前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之基础。学前教育对人一生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学前教育的发展更是离不开教师,雄厚的师资是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我们要办好学前教育,必须要重视学前教育师资的培养。

一、中职幼教师资存在的必要性与现实意义

中职幼师学校是我国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的重要机构。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之下中职幼儿师范得到了迅速发展,在我国学前教育历史舞台扮演着重要角色。有数据显示,从1979年起,作为学前教育主要力量的幼儿师范学校恢复至22所,在校生为9171人;1982年,又增至33所,在校生为21798人;1990年,全国已有独立建制的幼儿师范学校67所,在校生38165人;1996年,在校生达到56278人,约为1979年的6倍。这些幼儿师范学校为我国幼儿教育输送了大批合格的幼儿师资,成为职前学前教育的主要阵地。目前,我国中职学前教育办学机构已达到上千所,中职幼师学校从数量上明显占优势,尤其在落后地区。《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完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办好中等幼儿师范学校,表明中职学前教育机构在我国幼师培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中职幼教师资的基本概况

(一)教学中缺乏职业自信

用人单位招幼儿教师时常常提到,“本科生理论素养好,但不实用,幼儿园需要的是有实际带班能力的教师”;“中专专科生专业技能要比本科生好,但整体的教学能力偏弱”。显然,职前课程设置与幼儿园实际需求脱节,职前课程设置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幼儿园的需求。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上的偏差使得毕业生不能很好地适应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对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的要求,具体体现为:初入职教师在面对幼儿时的“示弱”和“缺少底气”,这是导致新教师职业自信偏低的重要原因,也正是幼儿园教师教学技能职前培养缺失带来的负面效应。

(二)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理论和实践相脱节是中职学校和本科院校毕业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导致在教学中很多教师单纯为教而教或单纯重理论,导致离开书本不会实践。美国教育报告《国家培养21世纪的教师作准备》中指出:“一些师范教育计划对学生进行严格的培训,但很多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抱怨说,她们所学的课程未能使他们为教学作好准备”。可见,在教学中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普遍存在。

三、中职幼教师资的培养初探

(一)设立合理的课程设置体系

合理课程设置应制定合理课程计划。中职幼师学校应根据中职生的学习特点开设符合其发展和适应社会的课程。在有限学习时间内规划相关课程学习,如专业技能、专业教育理论、公共基础知识课、实习实践课应如何合理开设。目前,许多中职师范学校的课程设置大多照搬学前教育专科、本科或同类学校课程设置,仅从学校和教师课时出发,没有考虑学生学习特点,忽略学校特色,重复开设课程,或课程重理论学习,或重技能、不重视公共课程学习等,导致学生产生过于强调技能或理论学习,学习困难、厌学等。因此,认真规划课程计划,给学生专业学习提供指导方向,且结合幼儿园需求和学前教育发展规律合理设置课程,既不能仅重理论、重技能,也不能盲目开设课程。

理论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教育理论课程。华东师大王振宇老师认为:公共基础课程要凸显学生文化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后续发展潜力。教育理论课程必须高度凝练反映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发展观,既要体现学科的精华,又要紧密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的需要,让学生学会观察,懂得她们的言谈举止,了解他们情绪变化中蕴含的需要。所以,在课程学习中应适当加强理论课程比重,如第一年课程应加重公共理论课程学习时限,让学生对各方面知识有初步了解和认识,积累知识经验和培养兴趣。此外,第一年也要渗入教育理论课程学习。教育理论学习应持续三年,比重逐年增加。通过专业课程学习,使学生认识、了解幼儿,了解学前教育教学方法,掌握学前教育规律,树立科学的学前教育观、儿童观、发展观,在学前教育中以科学方法指导实践,更好地把握好教育实践中的各种关系。

(二)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

首先,从源头上把关幼师师资来源,这对教师专业素质起关键作用。只有开源,才能做到节流。如,可借鉴德国、奥地利等国家,提高入学门槛,严格要求学生入学能力。其次,实行严格的幼儿教师准入制度管理,以求获得优秀幼教资源。根据幼儿园不同工作者制定不同层次幼儿教师准入标准,尤其对幼儿教师,应进行严格考核专业技能、专业知识、教育能力等。第三,学校可采取学分制。要求学分达到多少才能合格毕业,不合理者不予毕业,严格把关学前教育师资质量。第四,严格考试评价制度。根据开设的课程制定合理的考试评价机制,各学科设立不同考评方法。此外,函授也要严格把关。很多幼儿园为提升教师学历,经常在假期安排教师去参加函授课程学习。目前,很多幼儿教师把函授学习当作获取学历的一种手段。由于没有严格的考试机制,造成教师轻视函授学习,甚至代学替考为数不少,培训中教师经常被动。应严格把关学历质量,变被动为主动。实行注重实践评价,如观察与评价模式,即通过现场督察、同行指导和教师评价等方式为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支持,评价人员包括园长或校长、同行等;探究培训模式,包括教师研究小组、教师调查、教师合作组等,重视在职幼儿教师就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开展研究。

(三)提供学历提升平台

作为中职学前教育机构,也应该对中专学历的幼师生提供一个提升的平台,除了假期的函授学习外,还可以提供直接升入大专学习的机会。如,可以和层次更高的师范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对想继续学习或提升学历的在职幼师通过参加考试考核,直接进入学校继续学习,为学历提升创造条件。

在职幼儿园教师要成为一名优秀幼儿教师,建议采取返回学校继续进行学历进修,实施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循环模式。在职幼师在幼儿园有一定实践经验,对于幼儿园教育教学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再回学校学习,可以带着问题学习理论,理论学习会更深入,且有利于纠正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不足,改正缺点,更好地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全日制学习的年限由学校根据教师的情况制定,依然采取宽进严出的策略,从入学开始就对每个幼儿教师的情况做详细的了解,并根据其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修业年限和相关课程的学习,做到不重复学习,并在学期考核中严格考试,尤其是对于欠缺学科的考核,使教师学有所获,树立科学学前教育理念,完成教师职业角色转变,从实践型教师向反思型教师转变,真正向全面发展型教师迈进。此外,学校对这部分教师应给予减免学费补助、奖学金政策等。同时幼儿园也给予教师工资报酬、带薪学习等优惠政策,调动教师的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2]王芳.幼教师资职前培养层次提升的背景——路径及问题[J].幼儿教育,2009(4).

[3]魏敏.构建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专门化方向课程新体系[J].教育导刊,2011(9).

[4]吕耀坚.步社民.幼儿园教师教学技能职前培养路径探索[J].幼儿教育,2011(3).

[5]转引自梁忠义.罗正华.世界教育大系(教师教育分卷)[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339.

[6]王振宇.庞建萍.论我国幼师转型与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J].幼儿教育,2009(4).

幼师论文格式范文11

一、基本情况

我县地处边远山区,在园幼儿有10140名,幼儿园教职工总数424人,专任教师258人。近年来,为了提升我县幼儿园保教质量,我们从幼儿园园本教研工作开始着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搞好园本教研工作的前提

1.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充分认识学前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加强管理,严格按《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配备幼儿教师,且严格控制幼儿园招生人数。

2.建立幼儿园教师准入制度,不管公(民)办幼儿园,幼儿教师必须在取得幼儿教师资格证后才能到幼儿园任教。

3.幼儿教师应有高尚的道德修养,教师的一言一行将会对幼儿产生极大的影响。

4.幼儿教师还应具有健康的身心素质,教师能否完成本职工作与教师身心健康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只有身心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幼儿。

5.幼儿教师应有较高的文化思想和职业技能,知识和技能是提高的基础,作为教师应不断提高学习,使自己真正拥有一定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

怎样才能提高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呢?首先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幼教法律法规文件及相关专业知识,从理论上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如,《幼儿管理条例》《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岁幼儿心理学》《教育学》等;也可以通过专题讲座、阅读好书、集体备课、优秀案例分析、专家指导、论坛交流、课题研究、外出参观学习、举办培训班等方式来提升教师业务素质及专业水平;还可以积极开展幼儿教育改革与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我县地处边远山区,农村型幼儿园居多,我认为以园本教研为主开展活动比较符合我县实际,活动过程中可以挖掘一些本土化的、符合本园实际的、简单易行的研究课题开展教研活动,活动过程中要求教师积极参与,努力探索将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思想转化为教师的教育行为。

三、幼儿园园本教研的内涵及实施策略

幼儿园园本教研源于园本培训,都是为满足幼儿园及教师的发展目标和要求,其内涵包括以下几点:(1)以幼儿园发展为中心,强调从幼儿园实际出发,围绕幼儿园保教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来开展;(2)以教师发展为主,让教师成为研究的主人,通过教研提高教师业务素质,为教师自我成长、自我评价服务好;(3)以幼儿发展为前提,教育是培养人、发展人的事业,园本教研要研究的是幼儿,应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尤其要解决幼儿成长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应有针对性,要讲求实效,反对形式主义,其实施策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园长是园本教研活动的组织管理者

多年来,幼儿园教研活动存在着重教育轻保育的错误倾向,参加教研活动仅限于教师,忽略了保育员的参与。其实要搞好幼儿园园本教研工作,首先应考虑保教结合,要尽可能吸引鼓励保育员参与。作为园长,务必高度重视这个问题,才能使园本教研与保教工作保持一致。园长还要给教研组提供宽松的教研氛围,不要过多干预教研工作,要给予其充分的自,但园长也应随时进行宏观调控,加强检查、督促和指导。

2.教研机构的划分及优点

教研机构可以按年划分教研组,其优点是组内保教工作一致,便于共同讨论和研究;可以按保教人员所承担或感兴趣的科目分成若干小组,其优点是对领域科目作深入研讨;也可以针对幼儿园目前存在的问题让保教人员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愿组合分成若干小组,其优点是尊重保教人员的意愿,便于更好地解决问题,这种方式能激发教师的成就感;还可以针对一定区域内几所幼儿园普遍存在的问题,由几所幼儿园联合组成教研组开展相关活动,这种方式的优点是能发挥多园优势,保证课题的研究质量。总之,幼儿园园本教研工作就是从本园实际出发,以追求实效为宗旨。

3.教研组长是搞好园本教研的关键

教研组长是具体的组织实施者,一般由班主任兼任,也可以由幼儿园中层干部承担,但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1)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且对工作认真负责。(2)有较强的研究能力,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在群众中有一定的威信。(3)热心教研工作,愿意为他人服务,有较强的总结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4.幼儿园可根据本园实际情况,制订符合本园的切实可行的园本教研实施方案,引导教师对教育教学规律进一步理解和认识,更好地达到全面育人及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的目的。

园本教研实施方案的内容包括组织机构、研究课题、理论学习资料、活动开展形式、活动开展资金预算等,应做到人员落实到位、责任分工明确、内容丰富且切实可行。方法是:首先,了解幼儿园及保教工作人员的基本情况,摸清幼儿园目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其次,针对要解决的问题制订切实可行的培训实施方案,制定出来的实施方案不能搞“一刀切”,要尽量根据教师的不同要求确定培训内容。一切园本教研培训活动都应以国家幼教法律法规及幼儿身心、年龄特点为准绳,严格遵循幼儿教育规律。最后,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园本研培训活动,如,制订阶梯式培训实施方案,可以将参与教研活动的教师及保育员划分为三类,分层次开展教研培训工作。一类教师要求承担传帮带任务作为骨干教师培训。二类教师要求在原有基础上逐步提高。三类教师帮助他们尽快进入角色,与一类教师结对参与教研培训活动。

四、幼儿园园本教研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1.建立健全的教研工作相关制度,保证教研工作顺利实施。

2.注重教研成果的汇报、交流及运用,可以通过评比、奖励、演示、展示等多种形式开展教研成果分享活动。

3.园本教研课题应从本园实际出发,应是通过努力可以实现或达到的,要防止虎头蛇尾,摆架子作样式或读书读报形式单一。

4.园长应及时了解活动开展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鼓励教师及保育员积极参与教研活动,并自觉撰写教研论文和总结。

幼师论文格式范文12

[关键词]幼儿师范教育 教育改革 教育探索

一、对旧时代的幼儿师范教育改革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实现改造旧教育的目的,教育部于1952年7月首次制订了独立幼师的教学计划。幼师学制三年,所设课程有:语言及语言教学法、数学(代数、几何、三角)及计算教学法、物理、化学、地理、历史、达尔文主义理论基础、政治、幼儿心理、幼儿教育、幼儿卫生及生活管理、认识环境教学法、体育及教学法、音乐及教学法、美工及教学法、参观实习。所有课程均为必修。这一计划最大的特点是各科教学法由各科教员担任,分别结合本学科及幼儿教育实际需要进行教学。1953年7月,教育部又对该计划进行了修订,减少了化学、三角、时事政策的课时,增加了几何、物理、人体解剖生理学、幼儿教育等课程及课时,总课时减少28节。1956年教育部正式颁发《幼儿师范学校教学计划》。针对1953年的教学计划存的问题进行了调整,主要表现在:(1)将部分教法课与文化课分离。(2)增加“植物学”和“动物学”等科,取消“计算教学法”“生活管理”和“世界近代史”三科。(3)“认识环境教学法”改为“认识自然教学法”。其中认识社会部分通过语言教学来完成。(4)减少了数学、物理学科等科的教学时数,增加了幼儿教育学、语言教学法、教育实习等的教学时数。(5)增加钢琴选修科。至此,幼儿师范学校的课程设置有:语文(汉语、文学及儿童文学)、数学(代数、几何)、物理学、化学及矿物学、植物学、动物学、人体解剖生理学、达尔文主义基础、地理(自然地理、中国地理、外国地理)、中国历史、政治(社会科学常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幼儿卫生学、语言教学法、认识自然教学法、体育及体育教学法(体育、幼儿园活动性游戏体操及其教学法)、音乐及音乐教学法、绘画手工及绘画手工教学法、教育实习。教育部规定该教学计划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依据,要求各幼儿师范学校必须努力贯彻执行。

从此,政府关于幼儿师范学校的课程计划的规定,与各幼儿师范学校教育实践结合起来了。这与解放前官方幼师课程计划对幼教师训机构影响不大,到有很大的区别。这有利于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对中等幼儿师范教育的统一管理和指导。

二、幼儿师范的改革实践

1995年,原国家教委又根据新的形势对幼教及幼师改革发展的需要制订了新的三年制幼师教学方案。即《三年制中等幼儿师范学校教学方案(试行)》,该方案对培养规格首次做出了十分详细的规定。培养目标的表述改变为培养幼儿园教师。规格涉及思想品德,知识、技能及基本能力,身心素质三大方面。这些规格体现了新时期对幼儿教师所具备素质的全面要求,有利于指导幼师的教育教学活动。

课程设置也比以前有很大调整。该方案规定课程设置由必修课、选修课、教育实践和课外活动四部分组成有机的整体,各部分课程的比例分别为65%、15%、10%、10%。这一方案最突出的变化是:(1)确定选修课在课程中的地位,丰富了幼师课程的结构。方案规定选修课一般应开设文化知识、教育理论、艺术、体育、劳技、外语等类课程,各校可自行决定。(2)课外活动也成为课程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3)在必修课程中也有十分重要的变化:教育类课程过去的“三学六法”改为“幼儿卫生保育教程”、“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概论”和“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四门课程。其中“六法”综合为一门课,变化最大。这是由于改革开放以来,幼儿园教育由过去的分科教学逐步过渡到综合教育;人们对幼儿园课程的概念认识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及90年代以来我国在幼儿课程理论方面的建设都要求幼师培养的人才能适应幼儿园课程改革的需要。

但是,笔者认为六法课整合为一门课的实践效果很差。“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这门课的设置是必要的,但学生在学习这门课前完全没有幼儿园各领域教育的基本知识,这门课程的内容被架空。这门课程应是原“六法课”基础之上的统整性课程。靠这一门课来完成原来六法课的内容是极其困难的。

三、幼儿教师培养探索

幼师到底设置哪些课程是由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幼儿教师决定的。长期以来,我们缺乏对幼师培养目标的深入研究,导致课程设置的变化总是比较盲目。研究这一问题就是为幼师课程设置的变化提供理论依据。培养目标将极大地影响幼儿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及各类课程的比重。由于我们的目标不明确,培养学生缺乏针对性和重点,导致许多幼师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还需较长时间才能胜任工作。笔者以为专业化的幼儿教师应该是热爱儿童,热爱幼儿教育事业,具有较高的文化和艺术修养,有很强的自我发展意识,善于学习和钻研,具有较高的教育、教学机智的人。其中教师是否具有教育教学机智是教师专业能力的集中体现。吸取历史的经验,幼师的课程设置应能突出培养幼师生教育能力的课程,这可以使幼师生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幼儿教育改革的需要。

长期以来,在幼师有限的教学时间中,平衡文化基础类课程与教育类课程在幼师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例始终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应该说两类课程对幼儿教师的培养来说都是重要的。但教育类课程更加体现教师专业化的要求,因此教育类课程应该成为幼师课程体系的核心。教育类课程的比重应该加大,而不是减少。为了保证幼师生的文化水平,可采取招收初中毕业生,但延长学制的做法;也可招收高中毕业生。这都预示着中等幼儿师范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同时文化基础类课程的开设应考虑如何适应幼教实际需要的问题,应从幼教实际需要出发选择文化课门类及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