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业旅游行业

农业旅游行业

时间:2023-11-21 10:14:33

农业旅游行业

农业旅游行业范文1

一、三年行动计划的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充分发挥*丰富的农业资源优势,打造人与自然完美结合的都市农业,吸引都市游客观光旅游休闲度假。进一步提升*知名度,体现“绿色*”的独特魅力,让*市民多一份体验、多一份快乐,让*农民多一份收获、多一份喜悦。通过几年努力,形成“绿色*游”的品牌,使*成为*世博会特色休闲度假基地之一,成为*都市美丽的后花园。

(二)行动主题

绿色*美好家园

(三)指导方针

坚持以农业优质资源为依托,以特色农产品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农旅结合、打造精品、培育品牌,不断提高农业旅游产品的竞争力和吸引力。积极争取把*农业旅游发展纳入全市农业旅游规划之中;要形成特色,既突出“农”字,保持乡土风情,又体现现代气息和旅游功能;要广泛引进社会资本、社会人才和先进的管理模式,培育区农业旅游的龙头企业;要通过发展农业旅游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推进*实现“三个集中”的步伐,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强区富民目标做出贡献。

(四)发展目标

——20*年国内旅游者每年达到63万人次,国内旅游年收入4亿元人民币;年递增率分别达到25%;

——20*年农业旅游年收入1.7亿元,每年递增30%;

——20*年新增农业旅游从业人员700人左右,每年新增20%。

(五)重点工作

各镇、各部门要把监管寓于服务之中,为农业旅游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努力培育农业旅游新的经济增长点。

20*年,完成《*区农业旅游三年行动计划》编制任务,并于实施。重点推进枫泾*农民画村、漕泾休闲水庄的建设,完善山阳美阳田园、施普都市桃源设施。同时整合现有农业旅游资源,进行旅游功能性开发、形象包装、宣传推介,通过有效的营销手段,推出“绿色*游”。

20*年,按照市旅委农家乐标准,规范各农家乐示范点标准。重点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和秦望山旅游度假休闲区的开发和建设,同时加大月亮湖等水资源的利用和漕泾休闲水庄二期的开发力度,不断充实和完善*中部生态休闲功能区的旅游产品,形成“绿色*游”的品牌。

20*年,通过两年的农业旅游资源的整合和开发建设,逐步将“绿色*游”的概念,向绿色化工、环保工业延伸,适时推出工业旅游项目,丰富“绿色*”的内涵,拓展“绿色*游”的品牌。

(六)农业旅游线路

以“一点为主、多点联动”为原则,即选定1至2个固定点,再根据不同季节,组合不同线路、各有特色的观光休闲产品。线路为半日游线、一日游线、二日游线。依据目前的旅游资源,暂作如下安排:

半日游线:

A线:*海滨—车镜骏马园—施普都市桃源

B线:*海滨—龙泉港出海闸—美阳田园

C线:枫泾古镇

D线:*海滨—美阳田园—休闲水庄

一日游线:

A线:*海滨—枫泾古镇—*农民画村

B线:*海滨—芳心园或车镜骏马园或鸵鸟园—现代农业园区—施普都市桃源—*农民画院

C线:枫泾古镇—*农民画村—*老酒厂—百年桂花园

二日游线:

A线:

第1天:*海滨—龙泉港出海闸—美阳田园—施普都市桃源(宿桃源)

第2天:*农民画院—枫泾古镇

B线:

第1天:枫泾古镇—现代农业园区—宿*城区

第2天:晨观*湾畔日出—*海滨—万寿寺—美阳田园—休闲水庄

C线:

第1天:*海滨—万寿寺--*休闲水庄(宿休闲水庄)

第2天:车镜骏马园或鸵鸟园—施普都市桃源或百年桂花园—*老酒厂-枫泾古镇

同时各旅游线路可根据不同的收获季节,选择有关瓜果采摘点:*卫镇:文蕾果园;吕巷镇:施泉葡萄园、皇母蟠桃园、施普桃源、芳心果园;工业区:冬枣园等。

(七)农业旅游资源一览表(见附件二)

二、三年行动计划的主要任务

三年(20*年—20*年)内,要全面优化农业旅游资源布局和配置,提升旅游文化环境和服务功能,扩大对外开放度,开发旅游特色产品,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高农业旅游的吸引力和辐射功能,不断丰富*的旅游产品,使生态农业成为“绿色*游”的亮点和支撑点。

(一)精心整合,培育品牌

大力培育一批以产业化、生态化、品牌化为主要特征的农业旅游产品,形成农业旅游特色,做大做强农业旅游品牌,使其成为整合*文化旅游资源的突出亮点。精心设计旅游线路,提升和拓展农业旅游产品,大幅度提高农业附加值。

(二)大力营销,形成市场

逐步建立和完善农业旅游的促销网络,形成和做大市场,切实搞好营销、拓展市场和培育品牌的工作。加大*农业旅游的宣传力度,以节兴市,以活动造势,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满足市民的旅游需求,大力开发市场潜力大、适销对路的*绿色游的“半日游“、“一日游”、“二日游”等大众化旅游产品,积极拓展会展、商务市场。

(三)改善配套,完善服务

加快旅游交通、酒店餐饮、信息金融等服务配套设施的建设,强化规范化服务,不断优化农业旅游的经营环境。以高速公路和区域主干道为依托,结合城际列车的建设,积极创造条件,形成旅游交通集散网络。强化信息、金融的配套服务,推进电子商务等新业态在农业旅游中的应用。

三、三年行动计划的工作措施

(一)建立工作机制,加强综合协调,形成各方参与的工作合力

建立*区农业旅游发展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召集人由区政府分管副区长担任,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区商旅委,负责日常事务。区商旅委、农委、水务、建委、规划、房地、环保、食品药品监管分局、工商等部门及相关镇为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二)加强政策引导,吸引社会资金,加大对旅游业的支持力度

全面落实市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通知的若干意见》、市旅委和市农委《关于推进本市农业旅游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及区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若干扶持措施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若干政策的意见》的精神,加大区、镇财政对农业旅游基础性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争取市旅委、农委等专项资金的投入,用于农业旅游点的交通条件、统一公共信息图形标识、道路交通指引标志、游客接待中心、停车场等旅游基础功能设施等方面的建设。坚持政府推动、市场运作、企业参与的方针,对符合规划的农业旅游投资项目给予适当的扶持。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和协调,改善农业旅游项目的投融资服务。

农业旅游行业范文2

今年以来,农行吉林省延边州分行整合优势资源,加大金融对边贸企业和旅游业支持力度,促进了金融资源与当地边贸业与旅游业的对接,为支持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座落在闻名世界的长白山北麓,地处中俄朝三国交界,边疆近海,区位独特,催生了边贸产业与旅游业的发展,也为该行金融支持边贸及旅游业提供了新的空间。为实施投资拉动、项目带动、创新驱动的“三动”战略,走出一条具有延边特色的边贸和旅游产业之路。今年,延边州分行不断创新边贸资金结算、边境企业融资产品服务模式,支持以进出口业务的林狼木业、弘丰制衣、珲春比比爱水产品等外贸生产型企业。随着中国图们江区域(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获国务院批准,今年,延边州分行将营销重点放在单证业务及贸易融资的大中型企业。目前,已有绿都置业、浦项物流、长德国际城等一批项目落户农行。同时,该行还与东扬实业、珲春水产、中外运集团达成仓单质押业务合作协议,改善了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品种单一、国际结算量收入偏低的现状,为全行的发展寻找到新的盈利增长点。截止7月末,该行累计发生边贸结算业务5342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646万美元,增幅达107%,居全州同业第一。

针对丰富的旅游资源,延边州分行明确重点信贷投向,对旅游业业务发展重点进行筛选,提出了以长白山、珲春防川两大品牌旅游板块为核心,重点对景区开发和经营、运输和管理、有持续稳定现金流的优质旅游企业给予支持,对其他有发展前景的旅游企业以及旅游上下游关联企业进行择优支持。2011年以来,先后投放贷款1.8亿元,支持长白山开发建设(集团)公司及下属16家子公司开发了夏季、冬季旅游项目,引入瓦腾夏季国际越野滑雪、国际森林自行车赛等项目,还与长白山蓝景公司合作,开发旅游温泉项目。

为使旅游支付更加便捷,延边州分行还制定了适应旅游业发展的信贷支持条件、产品、操作程序,与其他类别贷款区别对待,创新业务流程,完善贷款定价机制,积极为旅游企业提供基于网上银行的B2B和B2C、电话银行、短信通等新兴支付支持。协力搭建了长白山旅游行业网上支付平台,方便游客通过公共平台向不同旅游企业进行支付。同时,对长白山景区门票销售、特产销售、饮食住宿等消费场所均放置POS机具,增加银行卡自助设备和小额支付便民点,为景区游客提供取现、转账等基础金融服务,促使长白山等旅游国际化程度大幅提升。

农业旅游行业范文3

一、 项目指导思想及建设背景:

1.据农业农村部消息,农业农村部关于积极稳妥开展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积极稳妥开展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工作,要突出服务乡村振兴。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眼乡村产业发展需求,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因地制宜选择盘活利用模式。要统筹考虑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环境容量、产业基础和历史文化传承,选择适合本地实际的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模式。鼓励利用闲置住宅发展符合乡村特点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餐饮民宿、文化体验、创意办公、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以及农产品冷链、初加工、仓储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支持采取整理、复垦、复绿等方式,开展农村闲置宅基地整治,依法依规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政策,为农民建房、乡村建设和产业发展等提供土地等要素保障。

2.为了积极落实国家“一带一路”、“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扬泰机场二期工程的建设是势在必行。随着机场提档升级,人流、物流、产业流将会迅速聚集,得天独厚的优势,临空经济区建设将成为丁沟的载体和平台,将大批发展要素吸引到这里,机场经济圈正在崛起。

3.光线中国电影世界项目是我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将在空港新城规划区内建设国内规模最大的摄影棚组群。西浦光线电影学院落户,既凝聚着西交利物浦大学多方面的资源优势,又涵盖光线传媒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品牌IP等多领域的实质内涵。两个项目将对地区影视文化旅游全产业链发展,空港新城建设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4.丁沟镇朱桥村朱套组位于启扬高速机场互通高速路和安大路机场连接路交汇之间,紧邻机场。朱套,名如地形,四面环水,村落房屋之间小巷多,风景秀丽,有“小江南”的美誉。小村落民风淳朴,人文历史悠久,明朝的举人进士韩如善和朱三嘚曾居住此地。目前,除去首批拆迁户,该组还有65户人家,309人,耕地445亩。该地段将受益于机场利好辐射

二、项目方案、方式,建设规模、实施进度及投资分析(另详):

1.乡村游(农活体验、果蔬采摘、捕鱼)机场旅客变游客;

河道和村道整理;各种公共设施和配套设施完善;农田、八边地、河流由公司集体承包,统一规划,有机生态种养殖;

2.民宿居民交闲置房屋入股或租赁,一户一方案,改造装潢预算和施工监理(不新增建筑面积,旧房改造)。首批50个床位(经济型、中式精品型、乡村田园风型、集装箱型)。

3.餐饮农家乐,特产便利店,乡村酒吧,烧烤(200人次)

资金来源:政府乡村振兴项目资金+村企合作企业资金+农户个人资金=1000万

三、项目组织、劳动定员、运行操作:

公司运行:扬州市源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农户

项目名称:水韵朱套—小江南

四、项目社会效益分析、风险分析:

项目效益达成村居环境好,人人有事做,户户有钱赚,文旅品牌响。

风险分析:1.坚决守住法律和政策底线,不得违法违规买卖或变相买卖宅基地,严格禁止下乡利用宅基地建设别墅大院和私人会所,严格禁止私搭乱建;2.公司与农户,公司与集体的合同合法合规,要有法律约束效应。村民要树立集体意识、抱团意识、规范意识和大局观念;3.特种行业经营要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措施;4. 经济下行,消费滞后,管理可能落后,收益周期延长; 5. 政策性拆迁;

农业旅游行业范文4

农业旅游是现代农业与旅游活动相结合的新型旅游形式,已成为农业产业升级和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欧洲是世界农业旅游的起源地,经历了19世纪30年代的萌芽期、20世纪中期的发展期,20世纪80年代后步入发展成熟期,农业旅游已具相当规模。美国、法国、德国、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及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发展中国家的农业旅游发展非常迅速,农业旅游收入占国内旅游收入的比重逐步提升。历史发展和实践经验证明,农业旅游对于缩小城乡差距、解决农民就地安置、提高农民收入、促进低碳农业发展、改善生态环境有明显成效。

理论界已对国外农业旅游的经济社会影响、发展经验、类型特点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研究了国外农业旅游发展策略的启示,同时关注了发达国家和地区农业旅游的发展个案。早期农业旅游的研究集中于农业旅游对乡村及农业文化传承的价值,随着农业旅游的迅速发展,其对农村地区经济与产业发展的贡献日益显现。提出农业旅游是农村发展过程中的替代性活动,有助于改善自然资源,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农业旅游在保持农场家庭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同时,能增加产品和服务的附加价值,提高农业经营的长期利润。农业旅游是农村地区农业经济多样化和农业产业升级的重要形式。对于农业旅游类型划分的标准主要依据于农业旅游的展现形式或发展模式,基于农业旅游发展的现实意义,不少学者研究了国外农业旅游的政策选择和制度支撑提出国际乡村旅游发展主要政策——包括政府干预、区域结构调整、社区变革、构建合作机制;研究美国、日本、西班牙农业旅游发展典型案例,从管理体系、资源保护、产品开发三个方面进行经验借鉴;研究国外政府在休闲农业发展中的投资融资情况、财政支持政策,以及国外休闲农业协会或其他非政府组织在休闲农业发展中的作用;从旅游内容、组织保障、财政支持、土地管制、集群经营模式等方面概括国外农业旅游的发展经验,提出我国发展农业旅游的建议。

上述关于国外农业旅游的研究成果提供了较为丰富的感性素材,但研究内容尚局限于概况介绍及经验总结,对国外农业旅游发展典型模式的比较分析及结合我国农业旅游发展现状与问题进行经验借鉴的成果仍不多。本文通过对国外农业旅游发展典型模式的比较研究,总结国外农业旅游发展成功的共性规律,为我国农业旅游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国外农业旅游发展的典型模式

(一)政府扶持型:日本绿色观光农业

政府扶持型模式是指政府建立法律框架和制度安排,通过税收、补贴、公共产品等手段对农业旅游进行宏观调控和规范管理,促进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日本政府扶持绿色观光农业发展最为典型。日本人均土地资源紧缺,土地贵、人力贵、农业生产的先天优势不足,农民弃耕情况突出,因此日本政府希望通过有力的政策措施来保障农业发展。日本农业旅游也在这一进程中得以快速发展。1994年制定实施《农山渔村余暇法》,对绿色观光农业旅游设施建设进行软硬件支持;1995年颁布《农山渔村宿型休闲活动促进法》,制定“促进农村旅宿型休闲活动功能健全化措施”和“实现农林渔业体验民宿行业健康发展措施”。通过政府立法支持,日本绿色观光农业发展迅速,全国绿色观光设施超过5000个,年接待旅游者近800万人次。

政府扶持型模式依托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对农业旅游实施科学规划和统筹管理,以完善的农业旅游法律法规环境为前提,从制度层面为农业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支撑保障,内容涵盖开局、融资筹资、税费优惠、基础设施和人才培训等方面。其实质是政府通过制定并完善相关法律章程,着力于实现农业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区位布局协调、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循环持续利用,进而实现农业旅游发展的整体效益。

(二)非政府组织型:法国农业旅游协会

非政府组织型模式是指通过行业协会、社团组织、商会联盟等非政府机构进行农业旅游的行业自律与规范管理,以法国农业旅游协会为代表。在法国乡村发展之初,政府与行业协会的合作便应运而生。协会在政府的政策指导下制定相应的行业规范和质量标准,推动行业自律以实现农业旅游的持续发展。各类农业旅游社团组织和中介机构(如法国农业与渔业协会、全国农民联合会工会、农业商会、全国农民联合会、法国国际旅游推广协会)陆续成立,有力促进了农业旅游的经验交流、信息传播、人才培训。随着行业协会的发展壮大,行业自律行为逐步产生作用,法国政府也逐渐由管理职能转向监管职能,行业协会在农业旅游的发展中显现主导作用。截至2005年法国已有1.77万农户从事农业旅游,超过5800户农民加入全国性的联合经营组织;2007年有2.92亿人次前往乡村休闲旅游,占全国旅游人数的33.4%;农业旅游收入约244.6亿欧元,相当于全国旅游收入的1/5。

与政府扶持型模式相比,非政府组织型模式是由各类协会、社团和联合会等多元化的农业旅游中介机构主导,组织农户、企业等参与主体,整合农业旅游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构建网络信息平台,提供咨询培训、整合营销等服务。非政府组织型模式主要通过行业自组织推动农业旅游发展,发挥农业和旅游业的产业效益集群效应,适用于行业协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

(三)产业协同型:澳大利亚葡萄酒旅游

产业协同型模式是指以产业化程度极高的优势农业为依托,通过拓展农业观光、休闲、度假和体验等功能,开发农业旅游产品组合,带动农副产品加工、餐饮服务等相关产业发展,促使农业向第二、三产业延伸,实现农业与旅游业的协同发展,以澳大利亚葡萄酒旅游最为典型。澳大利亚葡萄种植始于1788年,自1810年开始了商业化的葡萄酒酿造和销售,2008年澳大利亚葡萄酒产量为125714百万升,出口量为71417百万升,成为世界第六大葡萄酒生产国和第四大葡萄酒出口国。澳大利亚以葡萄庄园的生产设施、田园风光、特色饮食、葡萄酒酿造工艺生产线、葡萄酒历史文化为吸引物,开发体验旅游和文化旅游多元旅游产品组合。通过成立维多利亚葡萄酒业旅游委员会、南澳葡萄酒业旅游委员会促进葡萄酒业与旅游业协同发展,吸纳乡村地区剩余劳动力,创造产业经济乘数效应。2009年,澳大利亚葡萄酒旅游吸引了66万国际游客和410万国内游客,创汇达48.9亿澳元。

产业协同型的农业旅游发展模式最主要的特征是“以农促旅,以旅带农”,是基于本国特色农业产业与旅游业的结合。产业协同型模式适用于农业产业规模效益显著的地区,以特色农业的生产景观、加工工艺和产品体验作为旅游吸引物,开发观光、休闲和体验等农业旅游产品,带动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产业延伸,产生强大的产业经济协同效益。

(四)生活生态型:德国市民农园

生活生态型模式是指以满足城市居民农耕体验需求为中心,强调农业旅游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均衡协调,以德国市民农园为代表。1919年德国颁布《市民农园法》,成为世界上最早制定市民农园法律的国家。市民农园运作模式是地方政府提供小块公有土地或向农民租地,用于出租给没有农地的市民种植花草、蔬菜、果树,体验农业耕作、田园生活及接近大自然的乐趣。德国市民农园与其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密切相关,可以说市民农园既是一种农业旅游发展模式,同时也是一种城市规划管理模式。1983年后德国市民农园更加突出为都市居民提供体验农家生活的功能,经营方向相应地由生产导向转向农业耕作体验与休闲度假。市民农园形成了五大功能,包括体验农耕乐趣、提供健康食物、开展休闲社交、美化绿色环境及提供退休人员或老年人消磨时间场所。至2008年德国共有102000个市民农园,占地面积达46640公顷,超过400万人参与市民农园的种植和管理。

生活生态型模式产生于特殊的社会人文环境,一方面,政府在市政发展规划中实施城市美化绿化工程,通过发展农业旅游为居民提供自然生态空间,改善城市空气、水和噪音等污染问题;另一方面,城市居民沿袭了自给自足的农耕文化习俗,通过农业旅游满足了农家生活体验和休闲娱乐等社交需要。因此,生活生态型模式是发挥农业旅游生态功能、满足现代都市居民回归自然、放松身心的高层次旅游需求的有效途径。

(五)科技依托型:新加坡农业科技园

科技依托型模式是指在农业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发挥科技研发推广优势以促进农业旅游发展,新加坡发展农业科技园是典型。新加坡全国可耕地面积仅5900公顷,占国土面积的9.5%,科技农业成为新加坡农业发展的最重要途径。20世纪80年代起,新加坡政府大力发展农业科技园,园区内建设了生态走廊、蔬菜园、花卉园、热作园、鳄鱼场、海洋养殖场等,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旅游吸引力。现今,新加坡的农业科技园已成为集农产品生产、销售、观赏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公园,园区展示国内外先进农业科技成果,每年吸引近600万旅游者。

科技依托型模式以农业科技研发作为特色旅游资源,在城市中心或近郊因地制宜、选址布局,结合农业生产,以科技园、科普基地、博物馆、展览中心等景点形式,集中展示现代农业技术,发挥了独特的科普教育作用。科技依托型模式的主体一般是具有较强技术和科研能力的农业龙头企业。

(六)民俗节庆型:美国农业节庆旅游

民俗节庆型模式是将农耕文化、民俗风情融入传统节日或主题庆典中,通过农业节庆活动推动旅游、会展、贸易及文化等行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并创造社会文化价值。美国南瓜节、草莓节和樱桃节是民俗节庆型农业旅游的典型。旧金山半月湾南瓜艺术节是世界著名的农业旅游节庆活动之一,每年接待游客数十万,与南瓜、万圣节相关的艺术品摊位250个左右,给当地带来约1000万美元的直接经济收益。北卡罗来纳州草莓节、田纳西州草莓节、加州草莓节、佛罗里达草莓节等节庆旅游历史悠久、形式多样,包括草莓采摘品尝、副产品加工制作、草莓小姐选举及专门为儿童和残疾人设计的娱乐项目。农场、旅游企业、零售企业、娱乐企业紧密合作,形成战略联盟,带动草莓加工销售,拉动农民就业,促进地区间文化交流,提高区域旅游知名度。

民俗节庆型模式挖掘地方农业和农村的历史人文内涵,通过市场运作,以传统节庆为中心开展农业旅游整合营销活动,进行农业旅游主题展示、广告策划、公关和网络营销等传播活动,从而推动地方农业经济增值,发挥农业旅游的产业乘数效应。该模式适用于具有浓郁农业旅游人文资源且商业经济发达的地区,运用现代营销管理技术推动农业旅游的创新与发展。

(七)居民参与型:印尼农业旅游度假村

居民参与型模式是指在农业资源丰富、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通过发展农业旅游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提高农村文化素质并改善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坐落在印度尼西亚东爪哇省的玛尔戈乌托莫阿格罗度假村成立于1976年,经典的旅游项目包括在乡村花园内参观胡椒、豆蔻、咖啡、雪茄等热带作物种植和加工过程,夜间在沙滩边观看海龟产卵等。玛尔戈乌托酒店有服务员工近百人,其中绝大部分是当地村民。村民广泛参与旅游活动不仅获得良好的收入,同时也在与旅游者的交流互动中传播了乡村文化,提高了游客满意度,改善了当地社区福利水平。

居民参与型模式多见于以农业为支柱产业的发展中国家,以乡村生态景观和生活情景为独特的旅游资源,通过农业旅游度假村开发、乡村特色纪念品加工销售、农家餐饮住宿经营,为农村居民创造就业和增收机会,从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城乡文化交融。

国外成功经验

国外农业旅游依托资源禀赋、民俗文化、科技水平等优势,形成多样化的旅游类型,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基于政府、行业协会、农业旅游相关企业和社区居民等参与主体的角度,对国外农业旅游发展的成功经验总结如下:

(一)政府支持,加强农业旅游政策与资金扶持

政府在农业旅游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和管理职能,一是制定农业旅游经营、建筑、环保、安全等相关法律、法规或规划。除日本农业旅游法规体系较为健全外,欧盟1990年实施“乡村经济开发关联行动计划”以推动乡村地区旅游基础设施及农业旅游电子商务建设,美国加州1999颁布“加州农场家庭住宿法案”对农场和牧场提供游客过夜服务做出法律规定。二是对农业旅游区建设给予财政支持。法国农业部、农业信贷银行和旅馆信贷银行对从事农业旅游10年以上的家庭农舍,平均每个农舍的乡村建筑整修翻新补贴约5万欧元。英国政府为农业旅游划拨专项促销经费,由1998年的54万英镑提高到2003年的500万英镑。

(二)协会组织,提供农业旅游服务支撑

农业旅游行业协会作为连接政府与农户的组织,加强农业旅游主管部门与经营者之间的横向交流,为农业旅游发展提供技术推广与项目交流等服务支撑,对农业旅游产业化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美国国家旅游基金协会执行州旅游合作计划,推广国际旅游项目,提高联邦旅游和休闲场所的知名度;墨西哥庄园计划协会改造老庄园成为中小旅馆,对种植果园等农业旅游经营单位进行销售补贴。

(三)企业主导,推进农业旅游产品开发与整合营销

国外农业旅游企业注重调动上下游企业的主动性,农业旅游景点企业、旅行社、酒店、农业旅游科研单位等相关单位结成战略联盟,互利合作,积极开发旅游产品组合,同时综合运用广告、公关推销等传播工具,借助电视、电台、报刊、杂志、互联网和博览会等传播媒体,开展农业旅游的整合营销传播。

(四)居民参与,创造农业旅游和谐社区环境

国外农业旅游是以农业或农村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为吸引物的观光体验活动,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将农业旅游发展为副业形态经营,积极支持农民组建旅游合作社,促进农户及社区居民与旅游者的沟通交流。农村居民对农业旅游的广泛认同和积极支持,有利于促进城乡交流、提高游客满意度、减少摩擦和冲突,营造资源整合、风情浓郁、文明和谐的农业旅游社区环境。

(五)均衡协调,实现农业旅游整体效益

国外农业旅游发展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重视控制农业旅游活动对资源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强调农业旅游在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城乡文化交流等社会文化效益。

对我国的借鉴

结合我国农业旅游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国外农业旅游发展的经验能够为我国提供有益借鉴。

(一)发挥农业、旅游产业协同效应

农业旅游既不是纯粹的农业开发,也不是传统的旅游开发,其发展必须兼顾农业和旅游的发展规律。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旅游发展必须以农业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做到“以农为本,以旅促农”,以一定规模的农业生产为核心,转变传统农业生产格局,加快耕作管理的科学化,发展绿色食品和特色作物生产,既满足人们对无公害食品的需求,又为城市居民提供城市绿化、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等一系列配套服务,从而提高现代农业的市场竞争力,获得农业、旅游的双重效益。

(二)重视农业旅游资源环境保护

我国农业旅游发展出现了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过分依赖非自然技术手段,城市化、人工痕迹明显,破坏自然生态系统平衡等现象,以及舍本逐末、过分放大农业休闲旅游功能而影响了农业生产和生态功能等现象。因此,农业旅游发展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农业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一方面,进行农业旅游资源的科学开发和合理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益,为城市居民提供新的活动空间,释放休假日城市人口压力,降低市区及旅游热点的拥挤程度;另一方面,综合考虑生态农业和林业建设问题,注意保护生态环境,避免对野生动植物的干扰破坏,同时降低农业旅游对农村地区的污染。

(三)兼顾农村社会福利和农民素质提高

我国农业旅游发展必须兼顾农民收入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及农民文化素质整体提高。发展农业旅游的根本目的在于拓展农业产业功能,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城乡统筹,通过发展农业旅游促进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农村地区的社区环境和福利水平。

(四)调动农业旅游相关主体的积极性

农业旅游涉及农业、旅游、国土、规划、建设、科技等部门,必须发挥政府、协会、企业、社区居民等多方主体各自的职能。发挥政府主导职能,明确规划重点及空间布局,制定财政贴息贷款、延期还贷等农业旅游财政优惠政策,建立健全法规制度,加强经营管理、环境卫生等监督工作,加大交通、信息、农村道路、水电、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产品建设力度。发挥行业协会自组织功能,带动企业开发农业旅游,引导农民调整生产经营结构,创新农业旅游电子商务和网络营销模式,加快经验交流和成果转化,提高农业旅游服务标准化水平,加强专业人员教育培训体系建设。调动相关企业积极性,进行市场调研、市场细分和定位,开发多元化农业旅游产品组合,开展服务营销、品牌营销等实践。

农业旅游行业范文5

关键词:农村旅游业;旅游产业集群;现状与问题;发展优势;推进路径

中图分类号:F592.3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4.06.00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镇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中国旅游业在保持传统的文物古迹游和名山大川游继续繁荣的同时,随着现代人对车水马龙、噪杂喧嚣、环境恶化、节奏过快的城市生活不断厌倦,以优美宁静的自然风光、原汁原味的民间工艺、朴素典雅的农家小院和充满生命气息的乡土文化为卖点的农村旅游也蓬勃发展起来。我国的农村旅游业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推动农村旅游产业化,构筑农村旅游的产业集群,可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改善景区的基础设施和卫生状况,塑造农村旅游的行业和地域品牌,深化农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并提升其精神品质,从而更好地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优化农村产业结构,进而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农村旅游、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 我国农村旅游业的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1.1 我国农村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对于乡村旅游的内涵,国内外有不同的说法。美国学者阿迪米尔曼认为,农村旅游是一种地处农村、具有农村特点的、可持续发展的旅游行业。邓爱民[1]认为农村旅游是“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农民所拥有的土地、庭院、经济作物和地方资源为特色,以为游客服务为经营手段的农村家庭经营方式”。农村旅游是旅游业的一个分支,是一种依托农村旅游资源,以城市居民为消费对象的旅游业形态,也是一种精神需求层面的文化娱乐活动。农村旅游业的兴起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尤其是城市和农村共同发展、协调互动的客观需要和必然结果。

杨英法[2]指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人们的体闲度假方式发生了新的转变,体闲农业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条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有更多的收入和时间到农村去接近自然、陶冶情操和休闲娱乐。农村旅游是城市发展的有效补充,可以舒缓城镇居民的生活、工作压力,陶冶其文化精神情操,有利于城市的和谐发展。城市车水马龙的人流交通、噪杂喧嚣的城市氛围、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和竞争激烈的社会现实,使广大城镇居民日益向往农村优美恬静的自然风光。到农村去体验当地的乡情,从事农业劳动,已成为从喧嚣的城市回归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途径。乡村旅游已成为人们放松身心,陶冶情操的主要渠道。

农村旅游是加快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客观需要。以粮食种植为主、兼营副业是中国农村传统的产业形态,长期以来,这种产业形态导致我国农村经济结构比较单调,经济增长乏力,农民经济收入较低,生活水平得不到改善,成为制约我国农村发展的重要瓶颈[3]。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日渐完善,农村与城市的经济互动日益紧密,资金、技术、信息在城乡之间的流通日益频繁,农民投资创业的热情不断高涨,农村地区传统的土地经营模式不断被突破。农村地区本来就有优美的自然风光、淳朴的乡土人情和原生态的民间工艺开展农村旅游的宝贵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成为改善农村经济结构、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民就业、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方式。

1.2 我国农村旅游业的行业困境

中国的乡村旅游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近几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快速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地普遍认识到发展农村旅游对促进农村发展和缓解市民精神压力的重要性,各地农村旅游得到迅速发展。在发展中,我国的农村旅游也有许多问题暴露出来。

1.2.1 农村旅游的产业链不完 整 刘秀丽[4]认为:“目前,很多乡村旅游就是到一个独立的农庄,通常的活动就是在农庄的酒店内吃农家菜,吃完后到庄内面积不大的菜园里采摘一些蔬菜,或者是到面积不大的池塘内钓鱼,然后爱打麻将的就找个房间打牌去了”。农村旅游业作为旅游业的一种存在,分为上游和下游产业,是一个集旅游、参观、娱乐、休闲、餐饮、住宿、学习等行业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形态。当前,我国的农村旅游产业形态单一,综合性、互动性不强,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更无法发挥产业链的集群优势,没有很好把握农村旅游原生态、乡土性的精神内涵。

1.2.2 基础设施投入不足 农村旅游是要求很高的服务业,需要便利的交通、消费、餐饮等基础设施和水、暖、电、厕等基本生活设施与之配套。当前,我国的农村旅游没有形成完整产业链,空间集聚较为分散,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完善交通条件,农村旅游景点常常位于交通非常不方便的山区。农村旅游地也缺少平价超市、医疗卫生站、理发美容店等配套服务。此外,餐饮、住宿存在脏乱差现象,厕所卫生条件亟待改善,大量生活垃圾也需要处理。

1.2.3 产品同质单调 目前,我国的乡村旅游还处于产业起步阶段,产品开发模式单调,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一方面不能满足游客需求的多元化、多样性,另一方面导致了行业恶性竞争。农村旅游的产品大多围绕农村林地、水塘、果园开发餐饮、住宿、垂钓、采摘等初级服务,没有统筹区域旅游资源形成民俗观光区、民俗山庄等立体、深层的旅游产品体系,对农事栽培、民俗观光、文化品位等旅游产品在农村旅游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开发不够。

1.2.4 行业分散,无法通过行业集聚产生品牌效应 当前,中国各地政府和民众大多都能意识到农村旅游业能够提高农民收入,优化农村经济结构。由于城镇化带来了农村旅游市场,因此,全国各地尤其是城郊大都在开发农村旅游。但是,其农村旅游存在产品同质和行业分散的弊端,在经营管理上缺乏品牌培育意识,无法通过行业集聚发挥规模效应去打造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农村旅游品牌。

2 农村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优势

任何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会因自身发展的需要或在外力尤其是政府的主导下产生行业集聚的现象,形成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可以产生规模效应,通过行业内部的相互借鉴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各企业可以各依所长,分工协作,提高区域内行业的整体竞争力,并最终打造出具有一定知名度的集群品牌或行业品牌[5]。中国社科院研究员钱津[6]曾撰文指出:“目前,中国各地的经济建设重点是在产业集群方面,而作为一个产业,旅游业的发展战略也可以走产业集群道路。其中,发展乡村旅游就是产业集群在服务产业实现拓展的一种积极的表现”。农村旅游作为一种经济活动,具有产业发展的一般特点,当其发展到一定阶段,只有顺应行业集聚的客观需要才能在行业发展水平上获得质的提升。推动农村旅游业走产业集群发展之路,是破解我国当前农村旅游发展瓶颈的有效途径,可以形成明显的行业优势。

第一,依托产业集群,农村旅游可以综合开发区内旅游资源。农村的原生态自然风光和乡土性的民间风俗是乡村旅游的核心资源[7],推进农村旅游的集群发展,可以在资源集聚的基础上对区内山川、河流、文物古迹、森林、草场、滩涂等进行综合规划和立体开发,并将民间风俗、乡土工艺等非物质因素全面融进农村旅游,以整体提升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满足游客多样化、多元性和高文化品位的综合需求。

第二,推进农村旅游集群化发展可以完善产业链,促进行业协调互动发展。乡村旅游是个涉及交通、餐饮、住宿、观光、娱乐和休闲等产业的行业系统,各产业部门既独立发展,相互之间又具有极强的关联性[8]。推进乡村旅游的产业集群化,可以充分发挥相关产业的行业优势,在协调中取得互动发展的集群效应,从而整体提升农村旅游的区域竞争力,并避免因产品同质而出现相同行业的恶性竞争。

第三,农村旅游的集群化还可形成旅游服务的综合网络。农村旅游不仅是旅游行业一个产业的发展,它还包括农村旅游地的政府管理、金融服务、消费条件、教育水平等的综合提升。农村旅游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可以充分调动政府的行政资源,全面提升景区的金融服务水平,并为游客创造方便的消费条件和教育环境,从而形成可以为游客提供系统服务的综合网络,全面提升农村旅游的精神内涵、文化档次和服务品质,最终形成具有较大知名度的行业品牌。

3 农村旅游集群化发展的推进路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农村旅游起步虽晚,却取得了迅速发展,但继续发展仍面临诸多难题。推进农村旅游产业的集群化可以充分利用区内旅游资源,发挥行业集聚的规模优势打造具有一定知名度的行业品牌。只有在集群发展思路的指导下,要形成区域品牌、提升景观品质、加强政府扶持和管理、完善产业链条并不断改善基础设施才能推动农村旅游的产业集群化并充分利用产业集群化的发展优势[9]。推进农村旅游的产业集群化成为农村旅游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之路。为此,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3.1 树立品牌意识,打造旅农村游业区域品牌

品牌是消费者对企业产品质量及其服务水平的市场肯定,任何一个行业企业,只有树立强烈的品牌意识,才能充分调动各种行业资源,全面加强企业的经营管理,积极开发和引进各种新技术,不断提高其产品质量、服务档次和管理水平。乡村旅游作为综合性的服务产业,只有树立品牌意识并为品牌塑造努力经营,才能充分发挥区域旅游资源的总体优势,综合规划,系统开发,改善经营,加强管理,在行业的分散发展中实现产业的自发集聚,最终形成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产业集群,打造出农村旅游业的区域品牌。为此,应努力做好以下几点。

3.1.1 增强产业链企业之间的协作性,发挥传统品牌价值的增值效应 农业旅游产业集群产业链企业各自经营产品,但其关系应是合作和共赢,而不应是分立和对抗,借以发挥产业集群的整合效应,实现集群内各个旅游企业、旅游景区间的信息共享和共建,构建利益共同体。同时,整合全部产业价值链,以品牌为核心,将已有的知名品牌、企业作为引导,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知名产品以及产业链内其他企业的推动和牵引作用,不断推动产业链的增值。发挥产业链内旅游专业合作社和旅游经纪人的作用,借助网络平台,努力降低宣传成本,与旅行社积极合作,开展定制化服务,重视各地游客的特殊需求,在为传统旅游品牌保鲜的同时,注重创新,尝试精细化、体验化在特色农村旅游产业集群中的应用,为原有传统品牌增值。

3.1.2 壮大农村旅游业电子商务队伍,增强品牌传播力度 农村旅游产业集群的品牌宣传,应该跳出传统方式,借助电子商务队伍和力量,提高电子商务在游客中的可信度,带动和引导其亲朋运用网络信息,并参与到农村旅游业电子商务中。各级政府应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创建旅游业电子商务校企合作机制,吸引高等院校在旅游企业中建立电子商务实训基地,校企联合培养和孵化产业集群企业从业人员,提升从业人员专业化水平,提高服务意识,为旅游业高等人才提供就业和交流、讨论平台,鼓励大学生深入农村旅游产业集群第一线实践,开拓农村旅游业电子商务和品牌传播的巨大空间。

3.1.3 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赋予农村旅游产业集群区域品牌新的内容 在利用新的电子商务传播方式推广的同时,应重视对已有的旅游信息平台的维护和更新,加强对农村旅游产业目的地形象宣传和品牌打造,促进线下各旅游景区企业密切配合,形成高效率的旅游营销网络。通过旅游业门户网站信息,实现公众足不出户就可以在线对各旅游景区、景点、企业进行比较和选择的期望。

3.2 不断改善区内基础设施

马晓路等[10]认为:“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将会导致接待能力的下降,从而直接影响到乡村旅游的发展”。农村旅游的产业集群化需要完善的基础设施与之配套,需要区域内具备方便的交通、供电、供水、排污、垃圾处理以及通信等综合服务能力。基础设施建设周期长、投资大,靠单个企业很难完成,需要区域内各旅游企业共同出资,集体规划。农村旅游企业依托产业集群化的集聚优势,实现行业的整体规模经营,才有足够的财力和精力不断完善区内基础设施,最终推动农村旅游的产业集群健康发展。

3.3 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完善行业产业链

农村旅游产业集群的打造需要实现相关行业的空间集聚并不断完善上下游的产业链条,在此基础上实现行业企业的专业分工和结网协作,并最终取得规模效益和品牌效应。可见,推进农村旅游的产业集群发展离不开政府的统筹安排、整体规划,需要政府必要的政策、资金扶持,如提供低息融资渠道和税收减免优惠。此外,政府还可以将农村旅游纳入城市旅游、名胜古迹、革命圣地、名山大川等旅游开发系统,将乡村旅游吸纳其中以打造统一的行业品牌,形成一体的旅游线路,构建一体的旅游网络。

3.4 将地域文化融入农村旅游业

地域文化与产业的有效结合,能够有效提升农村旅游的品位,大大增强其吸引力,而且具有不可复制的特性。培育农村旅游产业集群,应积极利用地域文化,突出地域特色,运用文化赋予品牌全新价值概念,用产业来承载文化,借以使产业更具旺盛与持久的生命力。农村的绿色食品、不同的服装、礼仪风俗、婚葬仪式、房屋布局、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等,都给城市居民带来了强大的吸引力,应借此挖掘农村旅游业文化内涵,开展多种经营,提高参与度,延长产业服务链,使农村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具有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 邓爱民.对我国发展乡村旅游的思考[J].财贸经济,2006(5):91-93.

[2] 杨英法.关于河北休闲农业发展的思考[J].农业经济,2010(8):18-20.

[3] 张蕾,史佳林,张明亮.天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13(1):63-67.

[4] 刘秀丽.产业集群:发展乡村旅游的一种战略模式[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15):16-18.

[5] 杨英法.文化产业集群与文化消费市场间良性互动机制的构建[J].云南社会科学,2013(2):34-38.

[6] 钱津.产业集群与乡村旅游发展[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57-62.

[7] 杨强.基于“生态文明”观的农业旅游产业集群创新模式研究[J].开发研究,2011(2):57-58.

[8] 庄军,刘嗣明.论旅游产业集群的系统架构[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8):11-15.

农业旅游行业范文6

我国休闲农业旅游是近几十年来兴起的一种旅游形式,是在传统农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农旅交叉产业。我国内地在2007年旅游业总收入达1540亿美元,其中有400亿美元是乡村休闲农业旅游的收入。2007年的3个黄金周期间,城市居民选择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约占70%,每个黄金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吸纳游客超过6000万人次。

我国休闲农业旅游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诸如各区之间产品雷同,盲目重复建设,很多地方不是在原有农业的基础上进行休闲农业旅游的开展,而是政府或个别企业想当然的圈一片地之后就在此建休闲农业旅游地,没有真正以原有农业为依托,反而成了部分政府重要的形象工程,再加上管理体制的问题,使得很多投资庞大的休闲农业旅游地面临经营的困境,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问题一直困扰着休闲农业旅游地的进一步发展。如北京海淀区的“锦绣大地”农业企业,游客很少,景点几乎没有活力。这说明休闲农业旅游地只有保证其持续增长的生命力,才能持续不断的吸引大量游客。如何保证休闲农业旅游地的生命力?本文在刘滨谊教授的风景旅游地生命力研究的基础上,对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不断完善旅游地生命力理论同时,以最终达到提升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为的目的。

二、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内涵

(一)旅游地生命力理论

有关旅游地生命力,刘滨谊认为“风景旅游地生命力指在单位时间空间内,使风景旅游地建设发展超越常规、非机械性增长,现状条件等客观因素往往退居次要地位,并持续推动风景旅游地发展增长变化的力。”李轶轮、蔡光宇、朱元恩等都从各自理解的角度给出旅游地生命力的概念。综上可知,旅游地生命力是一个变化的、保证景区平衡的力。

(二)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理论

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指的是使休闲农业旅游地的建设发展能保持持续增长发展变化的力。在农业旅游资源、区位、旅游设施、形象、服务、管理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休闲农业旅游地获得社会、经济和环境利益并保持其农业生产及旅游的功能上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能力。

休闲农业旅游地的生命力表现在如下方面:休闲农业旅游地是在原有农业资源基础上开发出有别与其他农业旅游地特色的休闲旅游产品;休闲农业旅游地产品具有较强的参与性和互动性;休闲农业旅游地是良性循环,使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达到可持续发展。

现今,我国很多休闲农业旅游地不是依托原有的农业基础,而是另立门户使得休闲农业旅游地的开发资金过于庞大,回收非常缓慢,大家都在比较前期的投入看谁投入的更多,其实往往陷入一个误区。

三、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的构成因素

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的构成因素分为内在影响因素和外在影响因素两大部分。其中,内在影响因素为休闲农业旅游地原有资源状况、区位条件、设施状况、人力资源、定位特色和形象吸引力、产品的体验性及新颖性、管理规划等。外在影响因素为休闲农业旅游地受经济、社会、环境、宣传营销等方面的影响。

(一)内在影响因素

1、旅游地区位。休闲农业旅游地建立之初最先考虑因素应当是选址。选址必须要从市场的角度考虑。其客源地主要在城镇,吸引对象为城镇居民。根据吴必虎提出的环城游憩带理论,城市居民大多选择环城游憩带内(大中城市周边地区200公里左右以内的范围)的度假设施进行短期近途度假。休闲农业场地比较适合的位置是距离城市中心50-200公里的地方。另外,休闲观光农业的布局也可以依托景区,选址在知名度较高的风景名胜区周边,作为该景区的卫星景点,以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

2、特色资源与创新性产品。要使休闲农业旅游地保持极强的生命力就需要依靠自身资源特色,开发创新性产品。要充分挖掘当地的特色资源和民俗文化内涵,根据当地资源及乡村文化特色设计有主题特色的新颖的休闲农业旅游体验参与活动,通过拟定参与体验活动的主题,塑造正面印象来加深游客的不同印象体验。并保证体验产品在设计和游玩中的卫生、无污染、环保等。在体验产品设计中应多加入感官的刺激(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来使游客增加体验的力度,产品有“货架期”,加入科技含量的产品设计,并适时进行产品更新和换代。这是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的保障因素。

3、旅游设施状况。休闲农业地区大都位于城市郊区农村,这要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才能加大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的筹码。要解决好交通、通讯问题,与交通部合作,开辟旅游专线,为城市市民出游提供方便。要完善水电设施,供水设施要达到卫生标准。要与村庄改造、建设规划相结合,搞好居民点道路规划,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改善生态环境。

4、旅游地形象定位。休闲农业旅游地根据自身资源特色和产品特点,首先要找准自身可能的竞争优势,选出竞争优势,推出与竞争对手不一样的特色差异进行差异化定位,并及时将自己的定位传达给目标消费者。最终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自己休闲农业旅游地形象,设计出形象定位图案和标识等。如台湾飞牛牧场诉求的飞蝴蝶和乳牛的定位,就是非常成功的形象定位。

5、科学规划与管理。休闲农业旅游地要遵循因地制宜原则、生产与旅游兼顾发展原则、开发和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创新性原则等来进行休闲农业旅游地的规划布局,并将其规划与农村规划相结合,针对地域特征进行独特规划。休闲农业旅游地要建立起完善的管理体系,包括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两部分。如建立旅游投诉机构、宣传营销机构、人员培训机构等。旅游地的管理制度如岗位责任制度、设施设备管理制度、员工教育培训制度等。

6、人力资源。目前,休闲农业旅游地经营管理人员,大多是原来从事农业生产、加工、营销的工作人员,对旅游业缺乏管理经验。因此休闲农业旅游地要积极进行员工理念的培训,留住人才。要多聘请相关的大学教授专家指导,同时借助休闲农业旅游协会或学会的力量,储备相关的深入懂得休闲农业旅游的人才银行。

(二)外在影响因素

1、经济因素。休闲农业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休闲农业的发展才具有更大的潜力。地区经济发展的快慢也制约着当地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的强弱。

2、社会因素。休闲农业旅游地应尽量联合企业和当地人民一起来开展,调动农民积极性,农民的事情多让农民来搞,农民的钱自己赚,其中,政府要起到引导作用。我国有些地方上的休闲农业旅游地仍旧是地方政府进行投资,如各地的林业局和农业局等。大量投资建设后,闲置在那里却不知如何来进行盈利及保证休闲农业旅游地客流量,这需要我们的政府要适时转换角色,将休闲农业旅游地以包装销售的方式,以先进的经营理念进行休闲农业旅游地的运营,提高休闲农业旅游地的生命力。

3、环境因素。休闲农业旅游地良好的环境本身就是非常重要的资源,如良好的水质、空气质量、声音环境质量及高的森林覆盖率等都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是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另外,经营者的环境意识,如污水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理率等问题都可以作为外资影响因素,影响到休闲农业旅游地的生命力。

4、旅游地市场宣传。休闲农业旅游地要对游客消费行为进行分析,针对不同社团、年龄层及教育程度的游客采用不同的销售手段。根据资源特色,规划设计体验活动。依据成本及竞争两大因素,同时根据休闲农业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品质,合理订定价位。要善用推广策略,慎选媒体,以最低成本达到最高的促销效果。

四、提升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的对策

导致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不强的原因有很多,根据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理论及其构成因素分析,来进一步提升休闲农业旅游地的生命力。

(一)合理规划开发

休闲农业的目标市场主要是城市。研究城市市场需求、规模及变化,是休闲农业发展的关键。观光农业要顺应城市居民回归自然,崇尚绿色的心理需求来进行旅游开发,必须依托一个或几个大中城市才能生存,必须以特定的资源条件和客源市场为基础,不能盲目开发。休闲农业旅游地的开发,要针对地方现有资源背景,以现有农民接受的技术为背景不能大而全,不能什么都有。开发中要讲究自然,保持最佳生态位,要防止不引导、不规划、不设计。

(二)开发特色突出的产品

当今我国的休闲农业旅游,由于科学技术、形象塑造、农业生产规模、产业链等达不到档次,导致产品缺陷太多。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应力求展示最具特色的农业技术和农业成果,设计出富有创意,多种类型、风格的参与性活动和产品,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如设计出娱乐型、教育型、休闲型的休闲农业旅游产品。并在此过程中加入主动解说设计,使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形成互动,使游客旅游之后对旅游地有丰富的认识、增强体验、敞开思维等功效。这样休闲农业旅游地产品设计则更能赢得好的口碑,吸引更多的客人。

(三)根据优势资源进行旅游地形象定位

现在多数休闲农庄都未很好地进行形象定位,这样就淹没在众多的休闲农庄当中。国内的休闲农业园区大多数没有对自身特色做出相对应的宣传,一些地方在休闲农业开发建设上脱离了朴素、自然、协调的基本原则,贪大求洋,建筑物富丽堂皇,脱离农家特色,还破坏了当地资源和环境。因此,要根据自身优势进行独特的市场定位。

(四)进行整体规划和管理

休闲农业旅游地规划方面出现一种普遍现象,即每一个休闲游乐区或休闲农场所推出的休闲产品与服务皆大同小异,毫无特色可言,无法满足消费大众的休闲游憩需要。因此要做好整体规划,要做到整合资源,确保投资主题明确,规划风格和思路鲜明。管理上,我国休闲农业旅游地的发展要朝知识化、精致化、体验化的方向努力,这就要求管理体制和体系做出相应的调整,同时加强相关产业链的交流合作,这样即使休闲农业旅游的淡季也能保证休闲农业旅游地的盈利来源。

(五)完善基础设施,增加可进入性

完善基础设施,主要是搞好交通、通讯、供水、排水、供电、环境治理、安全保障等,并规范住宿设施、饮食设施、卫生设施、安全设施等建设标准要求,做到设施齐全,标准规范。另外,由于因大多数农业旅游地在城市周边,所以要增加交通工具,保证游客方便进入。

(六)加大宣传,促进销售

为扩大游客市场,休闲农业旅游地要增加营销投入。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如广播、电视、报纸等进行宣传促销。利用农村节庆假日,组织观光旅游,举办展览会和科普培训等活动进行宣传。加强与旅行社的合作,与周边景点、景区相结合,扩大旅游市场,以吸引更多的游客。

(七)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

要重视员工教育、重视员工技能和服务意识的提高,并通过各种激励手段来带动员工的积极性,使员工的服务水平跟的上休闲农业旅游地的发展。

农业旅游行业范文7

关键词:农业旅游;广州;对策

1引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战略部署。旅游业不但是一项经济事业,也是一项社会事业,利用农村资源发展旅游业,既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有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进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力手段。为此,国家旅游局将2006年确定为“乡村旅游年”,要求各地加强乡村旅游产品项目的开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贡献。农业旅游的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在这种情况下,农业旅游的快速、持续发展为各方人士所关注。而在我国,特大城市边缘地区的农业旅游最为发达。本文以华南大都市——广州为例,研究农业发展的特点、动力、原则和对策措施。

2.农业旅游的特点与发展动力

2.1农业旅游的特点

(1)休闲性:农业旅游景点以乡村风情为背景,集观赏、娱乐、科普教育、餐饮、住宿、参与性活动于一体,动静结合、老少皆宜,因而有着很强的休闲性。其消费群体也主要以本地市民为主,市场辐射范围不大,但总体市场规模却很大,非常适合市民的近程、短期出游。

(2)季节性:由于农业生产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因此,农业旅游也有较明显的季节性,淡季、旺季的区分较为显著。

(3)地域性: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农村民俗风情、地域文化常有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农业旅游的吸引物也有着很大的差异。农业旅游产品类型也因此有着强烈的地域差异。

(4)依托性:农业旅游景点主要依托城市和旅游景区。农业旅游景点多分布在城市的近郊、远郊地区以及大型旅游景区附近。这是因为一方面本地城市市民是农业旅游景点的主要市场;另一方面因为在大型旅游景区附近发展农业旅游景点,可以充分利用前者所带来的“溢出”影响。

2.2农业旅游的动力

近年来农业旅游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其根本动力在于:一是随着国内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旅游市场规模急剧扩大,急需要为游客提供更多的旅游产品,而广大农村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农业旅游开发成本较低,“门槛”较低,回报率较高,从而促使农民、农业企业以及旅游投资商纷纷投资开发农业旅游。二是近年来农村环境正在迅速改善,交通日渐便利,从而为农业旅游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三是农业旅游特色鲜明。在全球化冲击之下,城市的文化特色已经越来越淡,而相对来说,农村的文化特色保护得越好,农业旅游对城市人来说就越有吸引力。

3广州农业旅游发展现状

3.1发展概况

随着改革开放以后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市民收入的大幅度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旅游投资规模的扩大,广州旅游业快速成长起来,旅游产品类型日益丰富多样。农业旅游是广州1990年中后期开始出现的一种旅游产品,但其时规模尚小,进入新世纪后,农业旅游景点数量迅速增多,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农业旅游已成为广州份量越来越重的一个旅游产品。最早的广州农业旅游景点可能是1990年中期兴起的化龙农业大观园。此后,番禺的横沥度假农庄、亲亲农庄等相继开业。2000年后,广州的农业旅游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水果世界、宝桑园、金颖园等集农业科研基地与旅游景点于一体的大型农业旅游景点也纷纷出现,一改前一阶段农业旅游小打小闹发展的局面。

3.2市场特点

广州农业旅游景点的市场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一是中小学生春游、秋游、科普教育市场。广州是一个人口超千万的特大城市,中小学生数量上百万,一般来说,每到春、秋季节,各个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到周边的乡村进行观光游览、学习农业知识,进行科学教育。因此,这一旅游市场规模巨大,且非常稳定,是农业旅游景点很重要的客源市场;二是节假日、周末的家庭出游。近年来广州市民热衷于在节假日、周末到城市周边的农业旅游景点游玩,既可以在清新的大自然中放松自我、品尝到新鲜的蔬果,还可以参与农作,体验农村生活,教育子女,联络家庭感情,而且花费不多,出行方便。

广州农业旅游市场存在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是市场规模增长较快。近年来农业旅游市场以较快速度增长,市场规模日益扩大,而且潜力巨大;二是散客所占比例较大。团队客主要是中小学组织学生进行春、秋游,而由旅行社组织的其他团队客较少;三是农业旅游存在较为明显的季节性。广州农业旅游的旺季是每年的4~10月份。因为这一时间段是农作物长势最好的时期,新鲜蔬菜、瓜果较多;四是家庭游客较多。许多家庭到周边的农业旅游景点游览、玩乐时,一般都是全家出动;五是自驾车游客增长较快。近年来由于私人小汽车增多,农业旅游景点接待的自驾车游客越来越多,六是农业旅游景点的游客主要为广州本地市民,来自市外的游客所占比例不大。

33发展意义

广州农业旅游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社会经济意义。第一,满足了人们的休闲旅游、科普教育需求。随着广州经济持续的高速增长和市民机动化能力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走出城市、走向农村,体验农村生活、学习农村知识,因此,农业旅游的发展满足了人们的休闲旅游、科普教育需求。第二,促进了一些大型农业科研基地从单一的生产科研功能向生产科研与综合旅游服务等多功能的转型,使丰富的人力资源、产品资源得到了更为充分、有效的利用,从而提高了经济收益。第三,促进了农业的产业化、市场化。第四,提高了农民的收入。许多农业旅游景点的生产服务人员主要是当地的农民,一些农业旅游景点的成功发展,还有着明显的“示范效应”,带动周边地区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如从化大丘农业庄园的发展带动周边地区兴起了多个以火龙果为主要水果种植品种的农业庄园。第五,广州农业旅游的发展进一步丰富了广州的旅游产品结构。目前,广州的旅游产品以商务、会议、展览、美食等城市旅游为主,而乡村旅游的发展则明显处于相对弱势的状况,因此,农业旅游的迅速崛起,有助于丰富、完善广州的旅游产品结构,使得广州的旅游吸引物更为多样化。第六,广州农业旅游的发展,有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因为农业旅游的发展,一是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收入以及社会对农业的关注和支持,达到繁荣农村、“旅游扶贫”的目的,二是有利于改善农村社区环境、道路设施等,优化农业生产结构,相对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三是保护农村中的古老文物、建筑、风俗、传统工艺文化等,并促进农村文化的提升和新农村文化的建立。

3.4问题与挑战

(1)农业旅游景点大多缺乏特色。广州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良好品牌形象的农业景点不多,这主要是因为大多数农业旅游景点缺乏特色,多数景点是对农业资源的简单利用,如采摘、品尝、餐饮等,而缺乏对农业活动、农产品的深度开发,缺乏品牌塑造意识,缺乏较高的项目组织、设计、创新能力。这样就使得农业旅游景点的项目大同小异,缺乏特色,从而也就缺乏持续的吸引力。

(2)农业旅游景点的旅游专业人才缺乏,管理水平不高。广州农业旅游景点主要有三种:一是农民或农村集体自发开发的农庄、农业果园等旅游景点,如瀛洲生态公园;二是由科研基地、农业基地发展而来的旅游景点,如广州水果世界、金颖园、从玉菜业有限公司等;三是旅游投资商投资开发的农业旅游景点,如百万葵园、祈福农庄等。前一、二类,旅游人才都很缺乏,即便是象金颖园这样的大型农业科研基地,虽然有着非常好的农业旅游资源,在农业生产、科研方面经验丰富、技术力量雄厚,但是旅游专业人才却十分缺乏,因而使得景点的项目设置、市场促销、景点管理都没有充分发掘潜力,旅游接待不够规范,服务水平不高,导游解说人员达不到专业要求。从而导致宝贵的旅游资源被浪费,旅游经济效益也不是很好。

(3)农业旅游景点的空间布局不是很合理。主要是农业旅游景点的分布较为零散,既不方便旅行社组织旅游线路,也不方便游客出游,还不利于形成集聚效益。而在我国农业旅游最发达的成都市,最为知名的几个农业旅游景点都具有较大规模,如“郫县友爱乡农科村”。

(4)对农业旅游管理较为滞后。农业旅游是近年来快速发展起来的,存在着点多、规模小、经营不稳定等情况,而相关的管理没有跟上。但是,农业旅游的管理却不容再忽视下去。因为,它一方面关系到农业旅游产品的长远发展,只有形成规范的管理,这一行业才能够真正吸引有资金、技术、市场实力的商家进入其中,也才能形成良性的市场竞争,促进优胜劣汰,促进产品的升级换代;另一方面,也关系到广大游客的身心安全。农业旅游涉及到品尝、采摘、耕作、住宿、娱乐等活动,都有可能影响游客的身心安全。在过去,由于农业旅游接待的游客规模不大,这些问题尚不突出,现在随着农业旅游接待的规模日渐扩大,一些游客与农业旅游企业、从业者之间的矛盾和问题就会应用而生,一些安全事故也会出现,而用一般的法规政策无法对它们进行规范,因此,急需要有关管理部门制定专门的规章制度进行管理,也急需要有关部门承担起管理职责。

4广州农业旅游发展的主要原则

4.1原则

(1)特色原则。农业旅游的发展应注意突出特色,特色即吸引力,特色即竞争力。因此,农业旅游的发展一定要注意充分利用特色旅游资源,发展特色旅游项目,打造特色旅游企业。依靠当地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发展不同特色的农业旅游景点,是发展农业旅游的关键。而名胜古迹和名优特产已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是无形资产,与之结合,可提高农业旅游的吸引力和社会知名度。

(2)文化原则。旅游与文化不可分,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具有较深厚文化内涵的旅游景点才会有持续吸引力。农业旅游结合地方文化资源才有丰富的内涵,这样才能提升知名度,而且做到经久不衰。农村地区是传统文化保存较好的地区。因此,应充分利用地方的文化资源,民俗艺术,如风俗传统、手工艺品、地方舞蹈、戏剧、音乐和古迹史话、传说,提升农业旅游的品位。

(3)环境原则。发展农业旅游一定要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农业旅游,顾名思义离不开农业。但仅有农业而无美好的自然环境和景观也就无法成为农业旅游。因此环境是首要的条件。在发展农业旅游时,应以不得妨碍农村自然生态、田园景观为前提;同时,旅游景点的项目设计、解说服务、配套设施等都应体现出环境保护意识,从而使游客在休闲旅游的同时,还获得环境保护的教育。

(4)市场原则。农业旅游的发展应该充分运用市场机制。一方面,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应满足市场的需要、以市场为导向;另一方面,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应树立起自己的品牌形象。例如,可以借重要的旅游景点,统一品牌,促进农产品外销。各个农业景点还应注意瞄准特定的细分市场,确定好自己的发展定位,做好产品设计,形成竞争优势。

(5)乡村性原则。农业旅游是一种乡村旅游活动,乡村旅游活动,就要明显区别于城市旅游活动,因此,发展农业旅游一定要注意突出乡村的特点,也就是自然、生态、农业活动应是项目设计的主题,要尽可能原汁原味地保持乡村的特色,在建筑的体量、用材、造型、采用的服务设施、绿化、道路等等方面都应有乡村风格。

(6)体验性、参与性原则。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一定要注意突出游玩过程中的体验性、参与性。现代人的消费,特别人是旅游,有着强烈的体验意识、参与意识。人们不再愿意被动地接受企业提供的旅游服务,而是更期望自己能自始至终参与其中。农业旅游企业在设计旅游产品时就可以创造条件让游客得到各种体验,得到稳定的、明确的、独特的并有价值的体验。而景点的吸引力、品牌形象在游客独特的体验过程中,将深刻地印在消费者的脑海里。农业旅游景点有着很好的条件为游客提供体验服务,如菜场让游客自己采摘蔬菜,在果园可以让游客自己采摘水果,在茶园可以让游客摘茶叶、做茶叶、学习茶艺,在奶牛场可以让游客挤牛奶,等等。农业旅游景点让游客参与到农事活动当中,不但可以提高游客的吸引力,而且还可以创造出更佳的经济效益。

4.2对策措施

(1)建立健全法规制度

对农业旅游景点的管理,首先要制定相应的法规制度,我国台湾地区在这方面有成功的经验,制定了《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办法》、“发展观光农业规划书”等政策规章规范,促进农业旅游的发展,四川省成都市也曾制定了《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及其评定》、《农家乐开业基本条件》等地方标准,效果都非常不错。广州也应该制定农业旅游管理办法,对农业旅游景点提供旅游服务,提出强制性要求和指引性方向。强制性要求,是指景点在某一方面,如卫生设施、安全设施等,一定要达到的标准;指引性方向,是建议农业旅游景点发展的方向。强制性要求和指引性方向的重点是建筑、道路、绿化、餐饮设施、娱乐设施、住宿设施、环境保护、食品卫生、安全保险、争议投诉处理等方面。其次是可以建立起“示范性农业旅游景点”制度。先期确定几个“示范性农业旅游景点”,对它们给予一定的资金、政策、促销扶持,以它们的良好发展、示范影响,带动其它农业旅游景点的规范化和快速发展,也促进农业旅游景点社会知名度的提高和市场吸引力的增强。再次是探索建立起农业旅游协会、农业旅游基金会等民间社团组织,促进农业旅游景点的互利合作。

(2)引导农业旅游景点完善旅游项目结构

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精心设计各种旅游项目,不断注重项目的创新,注重项目的特色和品味,例如可以请旅游专家、农业专家策划设计一些特色项目;二是充分发掘地方文化,将地方民俗、戏曲等作为农业旅游景点的吸引物融入到景区发展当中;三是注意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可以适量开发一些游乐项目,但不能喧宾夺主;四是项目的发展要注意细节、要有一定的深度;五是重点发展一些体验性、参与性强的项目。

(3)优化农业旅游景点的空间布局

一方面,引导农业旅游景点布局于城市边缘交通便利的地方。另一方面,引导农业旅游景点集中分布,或者依托重要的旅游景点分布,形成几个农业旅游景点较多、占地规模较大的农业旅游片区。如促进白云山、帽峰山地区的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这两个大型景区之间相隔不远,周边地区主要是农田、果园、菜园等,目前,这一地区已有不少的农业旅游景点。近期,广州应进一步推动这一地区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引导农业旅游景点在这一地区的适度集中。

(4)搞好农业旅游节庆活动,开展农业旅游市场促销

农业旅游景点大多规模较小、经济实力有限,因而,自身开展较大规模的农业旅游市场促销较为困难,在市场促销方面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有关部门可以通过采取举办农业旅游景点展销会,在有关媒体上农业旅游景点信息等方法促销广州的农业旅游景点、补贴企业或无偿帮助企业在道路上设立旅游景点标志牌等。还可通过电视、电台、报刊、互联网加强对城市农业旅游景区景点的介绍,在广州旅游网上设立农业旅游专题,介绍全市各农业旅游景点的详细情况,并注意及时更新资料、增添新的农业旅游景点资料,以反映农业旅游景点发展变化的最新动态、以及各农业旅游景点的联系方式、交通方式等;精心组织制作编写、绘制广州农业旅游指南、导游词、农业旅游景点分布及交通图等书籍、地图,并在市内各酒店、旅行社、旅游咨询问讯中心和有关的旅游展销会等场所免费向游客和旅游从业者发放。此外,还要进一步促进农业旅游景点与旅行社合作。旅行社在收客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因此,各农业旅游景点应利用好这一渠道,通过双方收益的合理分成,提高旅行社开发农业线路、开拓农业旅游市场的积极性。

(5)鼓励乡(镇)村积极开发农业旅游

农业旅游不是一个高利润的产业,因此,很难吸引到大规模的社会资本,很少有大型工商企业会投资开发农业旅游。因此,农业旅游景点的规模一般较小、实力较弱。农业旅游的发展主要还是需要依靠农业企业的投入和农民的投入。而农业企业和农民的组织、协调能力、影响力、可利用的资源都是很有限的。因此,这就需要乡(镇)村政府(村民自治组织)组织农业企业、农民开发农业旅游。可以在五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是引导、帮助农业企业、农民树立起旅游发展意识、积极开发旅游项目;二是配合有关方面,加强本地区的旅游官传促销:三县编制建设发展规划,改善村容村貌,改善道路环卫等基础设施;四是引导农民调整生产经营结构,形成旅游景点或旅游项目的较大规模的集聚,如“荔枝村”、“杨梅村”、“香蕉村”等,使之对游客有较大的吸引力;五是通过村规民约规范农业旅游市场,促进有序竞争。

农业旅游行业范文8

关键词:国有农场农场旅游旅游产品

农场旅游是指以城市居民为主要旅游对象,利用农场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和环境资源,结合农业经营活动及农场生活发展休闲农业的旅游方式。我国农垦系统拥有国有农场近2000家,遍布祖国各地的农场旅游资源丰富多彩。对国有农场进行旅游开发,不仅能突破我国传统的旅游资源开发观念,丰富旅游产品的内涵,还将有效地促进国有农场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农场竞争力,打造由农业生产延伸至服务业的新产业。

国有农场开发旅游的必要性

我国于建国初期形成的大量国营农场,不仅安置了大批转业官兵、城市知识青年和内地移民,屯垦戍边巩固国防,而且开发了大量土地资源,为新中国农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由于国有农场长期的经济结构单一,历史包袱沉重,农场的发展举步维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有农场较为落后的生产方式、不合理的农业生产结构已不能适应形势。加之近年来企业积极减员增效,农场劳动力过剩现象严重,对我国国有农场资源进行深层次综合开发已势在必行。

众所周知,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特别是农业旅游、生态休闲旅游市场前景广阔。通过优化农场生产结构,拓宽经营思路,将我国单一性生产农场与休闲旅游相结合,既保留原有农业生产性质,又增加旅游业的性质功能,是国有农场开拓发展的新思路。开发农场旅游还可以有力地宣传各大农场农业生态特色,树立农场下属企业的形象及其产品的市场开拓,丰富旅游产品的内涵,发挥其关联带动作用,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获得农业、旅游业的双重受益。如海南兴隆华侨农场发挥其独特的热带风光和温泉资源,开发旅游产业,创建华侨旅游度假城,吸引外资兴建宾馆酒店35家,2003年接待游客200多万人,成为海内外知名的旅游度假胜地。当年该场旅游及其相关产业的产值,占农场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50%以上。

因此,国有农场应审时度势,重新定位,从产业结构调整入手,增强依托自身特色资源开发旅游业的信心,逐步树立起发展旅游业大有可为的新观念,充分发挥旅游业的带动作用,实现农场经济发展与充分就业的双重收益。

国有农场发展旅游业的优劣势分析

国有农场发展旅游业的优势分析

自然旅游资源丰富我国农场观光旅游资源富集,国有农场遍布祖国大江南北,各地农场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多种多样,景观类型多姿多彩,野生生物种类丰富多样,《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所列的资源类型应有尽有,各类部级动植物自然保护区、原始森林分布广泛。一些大中型国有农场还拥有独具特色的大型现代化农业机械作业、高科技农产品栽培等,农业旅游观光项目丰富,具备良好的旅游开发前景。

基础设施建设良好我国国有农场居民一般集中住在场部附近的职工住宅新村,居住密集度高,规划农场旅游观光项目时,若对农场的居民点,高坡地与宜耕宜林荒地加以利用,更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降低成本。由于国有农场集约经营机械化水平较高,农场的基础建设较好,在农场场部为中心的卫星城镇上,农场招待所、度假村小别墅、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场所都作相关性开发,大大降低了农场旅游开发的成本。

员工文化素质较高由于我国农场大部分都属国营性质,农场注重在职教育培训和吸收引进人才,据2000年国家农垦系统统计,农场职工文化水平多数受过中学教育,各类科技人员占农业职工总人数7%,其中具有高、中级技术职称的近四成,员工文化素质较农村总体水平要高,管理层次也较高,这为我国农场的旅游开发提供了良好的软环境。

科技实力较强国有农场拥有辽阔的土地面积和较为完整的水利体系,综合机械化程度较高,拥有现代化的通讯网络、农业科技推广网络和以商品生产为中心的较为完整的服务网络,发挥着高科技农业的示范作用。近年国有农场积极发展经济作物和开发新特产品,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绿色食品基地等体现着国内现代农业的先进水平,先进的电脑遥控灌溉技术、独特的大田膜下滴灌技术、植物生物反应器研究、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技术等都是发展农场旅游的重要资源。

国有农场发展旅游业劣势分析

产业结构层次低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所表现出来的产业结构的状况不同,国有农场具有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和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基本特征,产业、产品结构水平低,种植业比重大,第三产业仅停留在传统的商业流通和满足系统内消费方面,给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空间联系不充分国营农场一般是在荒远地区随着开荒种地而逐步形成的,距离城市的空间距离较远,与外界联系不充分。又因行政管理的不同,很难与周围大中小城市加强合作,由此导致国营农场空间联系的自我封闭性,影响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使农场旅游与周围相邻旅游景点的联合营销存在一定的障碍。

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国营农场是计划经济的产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受计划经济影响的根深蒂固的农场管理观念和体制越来越不适应发展的需要。在管理观念上求稳怕变的思想比较严重,经营观念上重生产轻营销、重产量轻质量,缺乏市场、贸易、现代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在管理体制上,政企不分与官本位的干部激励机制,使农场领导乐于追求近期目标而忽视长远发展,对农场旅游开发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以开发旅游促进农场发展的思想意识有待于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国有农场旅游发展的现状

国内目前对于农业旅游的研究和实践主要集中在对乡村以及高新农业园的旅游发展上,而对我国丰富的国有农场旅游资源,却存在着认知和实践上的不足,在国有农场旅游开发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

目前我国农垦系统拥有国有农场近2000个,土地总面积3922万公顷,农场企业遍布祖国各地,旅游业作为国有农场新兴的第三产业初具特色。目前,农垦全系统拥有旅行社20家,在全国风景名胜地区和各大中城市兴建了300多家宾馆、饭店、商贸旅游大厦,初步形成了包括饭店旅馆业、旅行社、旅游交通业、旅游商品业、旅游娱乐业等为一体的综合旅游产业体系,年营业收入20多亿元。各垦区充分发挥独特的地理、地貌、人文等优势,积极开发旅游资源和旅游景点,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等新兴旅游项目,形成了具有农垦特色的旅游业。全国国有农场资源较为丰富的黑龙江、新疆、海南、广东等省区,近年来在开发农场旅游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黑龙江省洪河农场、八五三农场等,利用其国内最现代化的农业机械、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和完整的原始湿地生态系统,为旅游爱好者提供了一个观光度假、人文考察、休闲购物的旅游天地。新疆农垦利用其独具特色的生产建设兵团农场、牧场,积极发展农场旅游,建立了军垦博物馆、农场体验游等旅游项目。广东光明农场、华侨农场等则依靠旖丽的热带风光、地热矿泉和浓郁的侨乡风情开发农场旅游,收到了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但我国在开发国有农场旅游的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总体来看,存在着部分旅游企业的素质不高,旅游产品单一、配套旅游设施不足、资金供应紧张等问题。很多农场旅游管理人才欠缺,经营者旅游业务知识贫乏,缺乏旅游管理的能力与旅游服务意识;目前的农场旅游项目主要集中在以垦区农业资源特色为主的现代化农场观光,卖点较为单一;资金不足也是我国农场旅游开发中常常遇到的问题之一,很多农场旅游项目的开发都由于后续资金的不足而处于停建状态。

国有农场发展旅游业的构想

国有农场旅游开发的思路

政府主导借鉴世界各地成功的农场旅游发展经验来看,我国国有农场旅游的开发整体上应该以农业部门和地方政府为主导进行规划,将旅游观光农场作为政府优先项目,辅导农场将农业生产与旅游业结合起来,提供专业的服务。当地政府也应重视对国有农场旅游开发的规划与指导,不仅重视硬件的投入和建设,也重视软件的配套。例如深圳光明农场的旅游开发规划已纳入深圳市旅游发展“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广东海宴华侨农场也被列入省旅游扶持重点,为农场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政府同时要设立监督执行机构,对农场旅游观光项目提出各项要求,通过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来规范监督农场在运营、顾客服务、农场内外部环境、设备、安全与卫生等方面的行为,达到以发展旅游带动农场经济发展的目的。

规划先行旅游规划是对旅游发展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规划的编制将为旅游开发把握好总体方向,是科学发展旅游业的根本。在国有农场旅游规划中,首先需要明确农场旅游的发展方向和主题形象,打造核心竞争力。旅游主题形象定位,既要考虑国有农场本身的资源特点和优势,又要考虑市场发展的态势以及与同行业的竞争状况,合理定位,创新求异。国有农场旅游发展应定位于市民亲近自然、放松休闲的大众化旅游休闲度假基地。产品开发要品味高价位低,面向大众。农场旅游发展应充分利用农场现有各类资源,立体化开发配合旅游产品,形成“一场一品”或“一场两品”的经营特色,以该品为核心开发观光农业旅游产品,避免产品雷同。例如可以开展专题旅游设计,利用各种节庆活动、时令节气如桃花节、荔枝节等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加强培训与管理尽管我国国有农场职工的文化素质总体要好于一般的乡村农民,但发展旅游业毕竟不同于以往以种植业为主的农场产业,旅游行业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农场职工对旅游业务知识的缺乏和不足,势必影响游客对农场旅游的整体感受。通过定期举办旅游技能培训和教育,可以提高国有农场整体的旅游接待服务水平,并在掌握服务技能中强化服务意识,也有利于农场旅游从业人员更好地了解当前旅游业发展的形势和趋势,促进农场旅游健康和谐发展。

国有农场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

大量国内外农场旅游发展的事实证明,单一的农场观光旅游产品,已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元化旅游需求。将生态旅游与度假旅游产品相结合,对国有农场旅游资源进行多种形式的产品深度设计开发至关重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笔者提出以下几项国有农场旅游产品的开发:

生态农业休闲度假农场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人们度假需求的增长,旅游由观光为主向度假休闲体验为主发展。国有农场发展旅游业由于其经济、资金、客源的种种限制,更应坚持深度开发,针对消费市场的新特点,增强互动参与性,创造性地开发出更加个性化、更具高附加价值的体验式旅游产品,以满足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消费需求。休闲度假农场提供的旅游活动内容不仅应包括农场田园景色观光,更重要的是可以体验农场生活的度假休闲游。农场旅游产品设计可以呈现多姿多彩的旅游体验主题,例如采草莓、插秧、骑马、挤牛奶、剪羊毛等丰富多彩的游客体验活动。将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于一体的区域,会产生独特的效果。例如葡萄公园,将葡萄园景观的观赏、采摘,品尝与葡萄有关的品评、写作,绘画、摄影与季节庆典活动融为一体,达到休闲娱乐的效果。

租赁休闲农场是近年来农场旅游发展的新形式,是指设计由农场提供农地,将位于都市或近郊的农场集中规划为若干小区,分别出租给城市居民,用以种植花草、蔬菜、果树或经营家庭农艺。其主要目的是让市民体验农业生产的甘苦,享受耕作的乐趣。租用者可以利用节假日到农场度假时亲自种植作业,平时则由农场代管。农场还应有完善的解说系统与指导人员,帮助游客协助农事操作,提高农场的度假休闲效果。

将国有农场的高科技产品与旅游相结合推出的休闲项目,是目前农场旅游发展新的趋势。例如深圳投资建设的国内首家生物链生态昆虫农场,带给了游客一个全新的感受。农场里开辟一块地方展示良性循环高速发展的农业生物链:如饲养一群鸡,鸡粪通过蚯蚓来分解成肥料,肥料再用来种植蔬菜,蔬菜除供人食用外还用来喂鸡,所有农场里的垃圾都将通过饲养昆虫来分解,形成生物链循环再利用,这一新型旅游项目吸引了大批旅游者的到来,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育基地教育基地是兼顾农业生产与教育功能的农场经营形态。农场所栽植的作物、饲养的动物以及配备的设施颇具教育内涵。国有农场应与各旅行社及有关学校合作开展学生春游、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等,了解各项农业科学技术和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例如农场可以开放牛栏、挤奶室、奶制品加工车间等设施,供学生和游人免费参观。游人可以完整地了解奶制品生产制作的全过程,这不仅是一种充满乐趣的参观,也是一次丰富知识、提高素质的受教育过程。参观游览农场博物馆,也是让青少年增长教义的良好途径。2004年国内第一个记录和展现“向大海要田、向荒滩要粮”围垦历史的博物馆—上海农垦博物馆在上海五四农场动工兴建。农垦博物馆集教育、科普、旅游、休闲于一体,通过实物、照片和文字材料,原样展示知青们的工作和生活,真实记录一大批老围垦和几十万知识青年艰苦奋斗的闪光足迹。位于新疆石河子农场的军垦博物馆,通过百余件军垦战士垦荒时用过的农具,穿过的衣物及生活日用品,向人们展示着军垦战士的垦荒史、创业史,游客通过声、像全景目睹当年军垦战士进军新疆、剿匪、垦荒造田的宏大历史场面,对培养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操教育有重大的意义。

知青返乡农场游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大批知青奔赴祖国各地农场下乡锻炼,农场已成为他们心目中的第二故乡。我国有近千万知青,如今的他们属于能够自主消费的群体,也有闲暇时间和一定的消费能力,是开发国有农场旅游客源市场不可忽视的重要社会群体。将他们的旅游潜能激发出来,会对开发国有农场旅游产生相当大的推动作用。知青旅行团队可以采用列车往返、分连队下乡、举办大型联谊活动并自选项目旅游的方式设计整体旅游方案。知青返乡游是我国农场旅游的独特形式,农场应积极顺应潮流,不失时机地设计丰富多彩的旅游活动吸引客源,发挥旅游业的联动效应,为国有农场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崔然.我国国营农场的现状及发展建议[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5

农业旅游行业范文9

关键词:欧美国家 农业旅游 特征

欧美国家农业旅游发展大都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则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就相对进入了成熟发展时期。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其农业旅游仍呈现持续发展的强劲势头。如美国2003年有1800万人去农场度假, 法国年农业旅游收入达100亿法郎,占其全国年旅游收入的四分之一。农业旅游已成为欧美国家后工业时代的主要旅游形式之一。

欧美国家农业旅游从起步到现在已有近50年的发展历史,并且历经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从起步阶段、发展阶段到相对成熟阶段的发展过程。总结其农业旅游发展上所呈现出的一些基本特征,对于我国农业旅游的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旅游景点经营的特征

私营化。欧美国家的农业旅游大多是在私营农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农场主同时成为了旅游业经营者。这种发展历史导致了农业旅游经营方式的主体为家庭私营经营。这与我国当前农业旅游产品的经营者以国家集体为主体的经营方式区别是极大的。产生这种差别的原因是国家所有制结构体制所决定的,欧美国家的农业私有化由来已久,而我国农业至今还未彻底地推行经营的持续私营化,这主要表现在对土地不具有永久的独立可支配性使用权,这导致我国农业很少形成私营形式的农场,更谈不上独立开展农业旅游活动。另外我国农业旅游目前处于起步阶段,此时期农业旅游主要以观光为主,大规模、现代化的农业旅游项目更易成为首选的农业旅游目的地,而这些大规模、现代化的农业旅游项目大多只有国家或集体才能拥有并经营。

小型化。以英国开展农业旅游的农场为例,从面积上看,各农场面积有大有小,差别很大,但其中游客真正活动的空间不大;从雇佣人员上看,平均雇佣全日制职工大多在10名左右,而农场为开展旅游的投资平均也大多只有5万英磅左右,可见其经营规模之小。开展农业旅游的基本经营单位大多为一个农场或一个家庭,这种小型化的经营既体现了农业旅游是在家庭农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一历史,同时也恰好符合了市场需求的特点。现代的欧美农业旅游者大多为城市居民,他们到农村去放松紧张的心理压力,寻觅一种自然、休闲、恬静的感受,而这些只有在小型化的“农家”才能找得到。而一旦追求规模建起大型旅馆、饭店、停车场、吸引来大量的人流,那么其所追求的目标就必然随之破灭,农业旅游休闲、绿色、自然的优点也就消耗殆尽,丧失了应有的个性特征。

兼营化。一方面农业旅游业大都是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开展多种经营;另一方面开展农业旅游也要依托农业生产,农业旅游和农业生产是不可分的,即便农业旅游的收入远远大于农业生产本身的收入,从经济活动上来说已成为主业,农业生产需要一丝不苟、真真实实地进行,切忌将农业生产全部表演化,那样的结果可能严重损害消费者旅游效果进而损害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旅游者来说更想了解体验的是原原本本的农业,因此农业旅游中农业生产的主体地位不能丢。

分散化。庞大的需求市场与小型化的经营规模必然导致分散化、多点式的发展格局。近年欧美国家农业旅游分散布局表现十分明显,法国推出的“农庄旅游”,全国有1.6万户农家建设了家庭旅馆开展旅游业;意大利开展“绿色农业旅游”的农庄已有6500家,日本供大城市休闲的农园有4590个,巴西有5000家农场旅馆;美国纽约有1500家开展农业旅游的农场,而夏威夷州更多达5500个农场。众多的农业旅游景点分散吸引了庞大的农业旅游群体,满足了市场需求,同时又保证了农场的旅游产品质量不会因游人的过度集中而遭到破坏,这种小型化多点分散布局也是市场需求的产物。

旅游者需求的动机

观光旅游。农业观光旅游是伴随着整个农业旅游发展全过程的一种旅游形式,人们到农村、农场去旅游或多或少都有观光游的成分包含其中,但是这种观光在不同的农业旅游景点、不同的农业旅游发展阶段所表现出的地位是不同的。以观赏景观活动为主的农业观光旅游往往是农业旅游起步发展的初期阶段的主要旅游形式,此阶段人们更多的旅游目的动机是观赏农业、农村自然、人文景观,了解认识农业生产发展水平和特色传统性农业生产的一些基本状况,一旦进入了农业旅游的快速发展阶段和相对成熟阶段,观光游就退居次要地位,而休闲、度假、参与体验性旅游便逐步上升到主要地位上来,成为市场追求的主要目标。目前,观光旅游已不是欧美国家农业旅游的主要形式了,取而代之的是农业休闲、参与体验、度假等形式的旅游。

休闲旅游。在欧美国家人们可自由支配的收入不断增长,闲暇时间也不断增多,人们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城市拥挤和喧闹,给人们造成的心理混乱增强,这种背景下人们更倾向于选择农村、农业旅游作为自己度过闲暇时间的主要目的地。享受农村的自然风光、恬静氛围,悠闲的生活和朴实的民风,以排解心理上的压力、放松身心,改变一下自己的生活工作环境,以求获得全新的感受。这种旅游目的需求已成为目前欧美国家农业旅游者的主要动机。

度假旅游。在欧美国家度假旅游已成为主要旅游形式,度假旅游可选取的旅游目的地也是多样的。近年来,随着人们旅游消费心理的转变,使适应这种心理转变需求的农业旅游日益成为重要的度假旅游目的地。农村、农场成为重要的度假旅游目的地和其能满足人们的休闲心理及活动需求密切相关的场所。在农村、农场度假,人们能够更好地享受自然、享受田园风光、享受淳朴的民俗民风、享受农村生活、享受恬静的氛围,使人们的度假需求得到充分的满足。到农村、农场度假的旅游形式在我国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发展,这种旅游形式必将得到推广。

参与旅游。欧美国家的人们到农场旅游已不甘于做农业生产的局外人,他们更愿意参与到各种农事活动当中,去体验农业农村的生产和生活。这种动机需求是近年来欧美农业旅游发展中的一种重要需求方式,特别是在日本已成为主要的动机需求。这种参与性旅游更加要求农场要在发展旅游同时保持农业生产持续下去,也在相当程度上保证了只有实际农场才有条件发展这种旅游,旅游者更愿意选择实际农场而不是为旅游而另辟建的专门农场作为旅游目的地。

旅游产品类型的形式

观光参与产品。到农村进行农业旅游观光有二层含义,一是观赏整体农村的自然人文风光,体验大自然、接触大自然、回归大自然;二是观赏农业生产、生活场景和田园风光,这种产品形式是绝大多数农村、农业旅游产品经营者都自然或不自然给旅游者提供的产品。为更好地观赏农业生产、生活场景,农场主有意地将一些生产活动呈现出来,并与旅游时间结合开展,如夏威夷农民就将咖啡加工全过程有计划地展示给旅游者。参与性农业旅游是近几年在市场需求下产生出来的重要产品形式。如日本的农业旅游就十分注重这种参与性,在秋收季节、果实采摘季节旅行社便组织大量城市居民到农村去参加农业生产活动,而有的城市居民到农村租种耕地,全过程地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农民成为旅游者的田地看护人。针对此种需求,各农场纷纷推出旅游者可以力所能及参与多种多样的农业活动,如动物家禽饲养、果实采摘、秋季收割、捕鱼生产等活动。

娱乐休闲产品。农场为了更好地满足于旅游者的各方面需求,往往开展多种形式的娱乐休闲活动。美国有的农场举办诸如西红柿节、甜洋葱节、土豆装袋节等活动,更多的农场则推出骑马、乘马拉车、雪橇、滑翔、登山、漂流、徙步、钓鱼等活动;还有的农场推出玉米地迷宫,请专家将玉米地种植设计成迷宫形式,然后开展活动。因场制宜地开展旅游休闲娱乐活动是各农场开展旅游时所尽力设计优化推出的产品形式,虽然从活动本身看有的已超出了农业旅游这一主题范围,但是这种扩展对农业旅游或农场开展旅游是十分有益的,且又可以充分利用农场资源。

住宿饮食服务产品。提供住宿和餐饮服务是为旅游者提供的必需基本服务。而且提供住宿和饮食服务也是开展农业旅游的最重要服务项目,也是能否接待旅游者,能接待多少旅游者的基本保证条件。这在各国对农业旅游景点的统计都以旅馆数为标准上都充分表明这一点,如意大利有6500间可住宿用农庄,巴西有5000家农场旅馆,法国有16000户家庭旅馆等。当然这些旅馆同时还可提供餐饮服务。与小型化的经营模式相对应,这些旅馆的床位数也是很少的,有的就是已有农舍的改造,小规模的接待量更能体现出农业旅游的特色。

旅游商品。各农场开发旅游往往推出一些商品以满足旅游者购物需求,并籍此推销农副产品,并从中获取更多的收益。这些旅游商品,首先是农场出产的农产品和农副产品,如蔬菜、瓜果、粮食、咖啡、干酪、奶油等特产,另外有的农场推出一些编织等手工艺品和纪念品。这些旅游商品销售收入往往成为全部农业旅游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夏威夷农业旅游产值有三分之一来自于农副产品的直接销售。相对于同类产品来说,游人更愿意从农场直接购买,如直接从农场亲手采摘的蔬菜水果,农场现场加工的奶油、咖啡、农场酒窖中的葡萄酒等。

旅游市场取向的特点

本地化。农业旅游市场首要特征是旅游者当中属于本地的游客占七成以上,按英国统计2―3小时车程之内、西班牙统计为景区周边100-200公里范围内是主要市场。产生这种格局的原因有二个方面,一是农业旅游景点众多,各地区广泛分布,人们在各地区内都可以有农业旅游景点供选择;二是农业旅游者对农业旅游景点的选择性不是很强,只要有相应环境、相应气氛、相应情境等就可以满足需求,不会对具体内容过分选择,这样就无需跨区旅游。

城市化。城市人口占欧美国家人口比重大都在70%以上,城市人口是国家人口主体,也是国家旅游人口主体,更是农业旅游市场主体所在。农业旅游产品的市场也正是立足城市人口的需要而产生的,如日本的农业旅游景点称为“城市居民休闲农园”就充分表明了这层含义。

家庭化。据英国的一些农场旅游景点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以家庭为组织形式的农业旅游客人占景点旅游者大致达到40%左右,可见家庭游客比重之大。另外欧美国家近距离经常性地利用双休日进行的以家庭为组织形式自驾车旅游也是最普遍的形式,农业旅游也不例外,特别是农业旅游的观光、休闲和参与特征更适合于家庭旅游。

学生化。学生是农业旅游的一个重要群体,这一原因主要是城市学生需要学习知识,认识自然,了解农村、农业、农民,因此学校或旅行社便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开展农业旅游,农场也针对学生需求开发农业旅游产品。如德国、法国等旅游农场中许多都设有农业课堂,而学生也有对农村环境认识上的新奇感觉,且学生由于出生在城市、生长于城市,对农村农业的完全陌生更增强其到农场去旅游需求的迫切性,因此学生市场潜力巨大。

参考文献:

农业旅游行业范文10

关键词:农业休闲旅游 安全体系 构建

休闲是人的一种思想和精神状态,即人们以保持平和宁静的态度来感受生命的快乐和幸福。农业休闲旅游是以农业文明、农村文化、农家环境等资源规划成为特色地域景观而开展的区域性旅游活动,是指旅游者以乡村空间环境为依托。

由于农业休闲旅游活动以农庄和农家小院为中心展开的,农庄和农家小院周围的农田、果园、山坡、道路、树林、湖泊、小河、岩石、山峰、沼泽地给农业休闲旅游活动提供场地的同时,也给旅游者带来了诸多安全隐患。

旅游安全绝不仅仅关系到旅游或者旅游产业本身,它还是牵涉到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的大问题。所以开展农业休闲旅游活动,首先就应该建立农业休闲旅游的安全体系

一、农业休闲旅游安全现状

(一)旅游者方面

1、假期集中

中国的假日制度的改革打开了国内旅游这个大市场,尤其是在黄金周期间,不论远近几乎家家出行。然而农业休闲旅游又主要是以农庄和农家小院为接待地,不仅规模小,而且相关设施简陋,这就更是增加黄金周期间的安全隐患。

2、旅游者准备不足

由于游客素质参差不齐,对旅游活动准备不足,盲目出游,盲目冒险也会造成旅游安全问题的发生。

(二)旅游目的地方面

1、农户、农庄准备不足

由于强烈的致富愿望,许多农户在什么是农业休闲旅游都没有搞清楚的情况下就开办了家庭农业休闲旅游。知识储备、人才储备和资金储备等都不到位,不言而喻会给旅游者带来多大的安全隐患。

2、农业休闲旅游区域开发急功近利

旅游是个综合性的很强的行业,它涉及到很多社会部门和行业,旅游活动中包含了食、住、行、游、购、娱六大方面,因此农业休闲旅游区域开发的开发前期投入巨大,但回收周期却较长。但单家独户的农民根本就没有这个能力,这就造成农业休闲旅游区域投入严重不足,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

(三)地方政府安全监管体系不健全

地方政府对开发农业休闲旅游的区域监管制度不健全,监管力量不足,人员、经费和设备不足,技术手段落后,以至监管工作不能及时和到位,还有的地区监管机构太多而导致集体不作为等。

(四)相应的保险体系未跟上

中国旅游保险业的发展明显滞后于旅游业的发展, 还处于摸索阶段, 存在保险险种少、保险对象细分不够、保险责任确定不合理、保险合同不规范, 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宣传促销滞后等诸多问题。

二、农业休闲旅游安全的表现形式

(一)出行安全问题

由于农业休闲旅游是以农庄和农家小院为中心开展活动,出行的道路多为乡村道路,道路狭窄、弯道多、坡度大,这给旅游带来很大道路安全问题。

(二)不洁餐饮问题

一些农家接待点厨房设备简陋,基本没有基本的消毒设施,没有抽水马桶,污水排泄通道不畅,生食熟食混放,从业人员也缺乏必要的健康保证等,整体卫生状况不容乐观。

(三)虫、蛇等野生动物咬伤

由于农业休闲旅游的环境是远离城市、远离旅游者熟悉的生活环境的农村,那些地方会有许多有毒或无毒的虫、蛇等野生动物出现,这就必然存在被咬伤的安全隐患。

(四)传染性疾病的感染

由于农业休闲旅游的环境在广大农村,乡村排污体系及卫生防疫体系薄弱,这就增大传染性疾病感染几率。

(五)摔伤、溺水、火灾等突发事件带来的安全问题

三、农业休闲旅游安全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农业休闲旅游的政策法律法规

健全的政策法律法规,是确保农业休闲旅游活动在安全的环境下进行的首要条件。首先,当地政府要从产业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等方面营造有利于农业休闲旅游发展的外部条件。其次,应当将农业休闲旅游纳入当地整体旅游规划和管理的范畴并加强指导。把农业休闲旅游的发展纳入到科学化、规范化的框架下,这样才能保证农业休闲旅游活动在安全的环境下进行。

(二)完善和健全城乡基础设施

由于农业休闲旅游涉及到乡村基础设施,故当地政府必须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使交通、卫生等能满足旅游需求。

(三)通过强制培训,加强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

旅游业是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如果从业人员没有掌握足够的基本安全知识,或是在旅游活动过程中不按有关规定行事,就会大大增加旅游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因此,旅游企业和旅游有关部门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定期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安全知识水平和安全防范意识。

四、构建我国农业休闲旅游安全保障体系

(一)建立农业休闲旅游安全的急救系统

由当地政府、公安系统、医院、旅游管理部门联合组成急救系统,随时对所属辖区的旅游地区进行监管。

(二)建立农业休闲旅游安全的保险体系

1、当地农户要认识购买相应保险的意义;

2、由保险公司为农业休闲旅游量身定做保险保障产品。

3、设立企业、农庄、农户旅游保险基金。

(三)逐步建立农业休闲旅游管理智能技术系统

旅游管理智能技术系统,是一种集成多种智能技术、3S(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R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的系统。该系统通过采集大量相关数据,给出预报让旅游者和经营者都做好准备。

农业休闲旅游区作为休闲产业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处于如今的竞争时代中,没有安全意识的农业休闲旅游是无法立足的。提高从业人员人员的素质,建立并完善农业休闲旅游区安全管理体系将成为农业休闲旅游区经营者和当地政府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顾慧敏.旅游危机管理研究[M].南开大学出版社

[2]郑向敏.旅游安全概论[M].中国旅游出版社

[3]王健民.聚焦旅游安全[M].中国旅游出版社

农业旅游行业范文11

一、生态农业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生态农业之“生态”难体现。从目前的情况而言,我国生态农业旅游空有“生态”之名,其实与“生态”理念的内涵相差甚远,以至于形成了“生态”一词名不副实的尴尬局面。一部分农产品种植者或经营者以经济效益作为唯一目标,不惜丧失道德,使用过量的化学制品和农药,造成了当前多数的农产品药物残留超标。因此,食品安全问题屡见不鲜,如毒韭菜、毒豇豆、毒豆芽等,农产品安全问题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十分严重。

2.经营项目单一,缺乏创新理念。现阶段,很多农村地区通过生态农业旅游来发家致富,在经营方面缺乏一定的创新性,对经营方式、理念、项目等纷纷效仿,出现了经营项目单一的问题,进一步造成了区域重复度提高、深层次开发欠缺等多种情况的发生。以农业生态旅游中的采摘和观光等项目为例,多数农户的农作物种植种类高度雷同,无法满足旅游者的多样化需求。

3.经营项目分散,缺乏专业性能。农业项目和旅游项目并没有做到充分地结合发展,如农作物的种植、生产等项目和旅游业当中的种植体验项目、生态农业项目等相互分离,还有很多旅游目的地建立生态旅游度假村,大力提高服务水平,与农业项目联系不大。正如上文所说,经营项目单一,缺乏创新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旅游项目的进行,缺乏足够的专业性能。与此同时,旅游者难以真正享受到生态农业旅游所带来的物质与精神实质,农村经营者也无法获取更高的实际效益。

4.管理制度疏漏,缺乏有效规范。在生态农业旅游发展过程中,涉及多方面的管理问题,如对旅游者和经营者的约束与规范,多数农村地区在这两方面的管理制度存在极大的疏漏,直接造成旅游者与经营者之间的矛盾问题。此外,管理制度上的漏洞,使得生态农业旅游各类监督和管理力度不足,如基础设施管理、安全监督等,很难保证旅游区域内旅游者的安全。

5.配套设施简陋,缺乏高效服务。我国农村普遍经济实力不高,有很多偏远地区的农村仍然面临严峻的基础生活问题,农村村民还处于较为贫困的状态。为了摆脱这一困境,生态农业旅游是不二选择,但是由于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其配套设施建设落后,村民素质不高,缺乏高效服务。如在旅游区域内经常可以看到道路等基础设施破烂不堪,致使旅游交通不便;相关娱乐、休闲、餐饮等配套设施简陋;农村村民未受到系统地专业性的培训,旅游服务质量低下。生态意识薄弱,缺乏保护理念。

二、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并行可持续发展对策

1.突显生态,重点建设。在现在的生态农业旅游发展规划中,必须要注意以下问题,第一,合理经营农业项目与旅游项目,使之尽显生态示范,并且进一步扩大生态示范的建立范围,提高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功能的多样化。可以通过农业生态园的观光业务,打破原有沉闷的项目建设,突出兼具多种功能的“生态农业旅游”特征以及“绿色产出”优势;第二,针对“生态”这一理念,建设相关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并行发展项目,并进行重点建设,努力培植“精品”,增强特色优质产品的开发能力。如建立旅游区生态和农业用具化石展馆,不仅可以充分体现“生态”理念,还可以让经营者与旅游者共同感受到生态环境变迁的影响,从而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和经济社会效益。

2.保持特色,勇于创新。生态农业旅游之所以能够在高速现代化、工业化的社会背景下得以发展,就是因为其具有与其它旅游形式所不同的特点,即拥有自然风情、本土特色以及乡村人情。为了更好地促进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将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充分结合,必须要保持自身特色,并在此基础上勇于创新。首先,在经营方面。生态农业旅游应尽可能努力创新,一改传统农业旅游中观光、体验、采摘等单一的经营项目,进而推出更新更能符合旅游者需求的旅游项目和旅游产品。如在各项旅游项目开发的同时融入文化和艺术气息,提高旅游精神高度,不断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经营模式;在技术方面。加强改革创新,建立生态农业旅游胜地,将效益旅游和生态保护相结合,建立了各类技术栽培,引领健康时尚生活,促进旅游区的特色化发展。

3.科学规划,统一布局。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势必要以自然和经济规律为根本要素,以全局规划为重要目标,以资源充分利用为关键方式,才能科学规划、明确定位、统一布局。首先,科学规划设计生态农业旅游园,充分挖掘现代生态园中的丰富内涵和资源,健全旅游路线设计方案、明确旅游区分工、增加产品结构等;其次,准确进行整体定位与科学思考,加强对生态农业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规划力度,建立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齐头并进、相辅相成的和谐局面,提高旅游吸引力;最后,合理规划旅游区域内的农业生产和布局,将生态农业作为农业旅游的基础,体现出良好的生态文化内涵。

4.完善管理经营制度,提高服务质量。应当从管理制度和服务培训两个方面来进一步改进与完善。首先,在管理制度方面。建立健全规范的行为制度,规范和科学的经营管理模式,将旅游区域内所涉及的各项旅游与农业项目运行管理落到实处,并且对经营工作者和旅游者的不良行为给予一定的约束;其次,在服务培训方面。利用专业性的业务培训,提高工作人员文化与职业素养,进而提高服务质量。

农业旅游行业范文12

关键词:农业;旅游业;产业联动;模式

中图分类号:F5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2026003

1引言

当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行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各行各业普遍意识到产业联动已成为优化产业结构和提升行业竞争力的必要手段。产业联动能够破除企业关系、产业关系和区域关系间关联互动的障碍,从而获得1+1>2的协同效应。农业与旅游业的产业联动,对于实现两者结构的优化和快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产业联动的内涵

在产业经济学中,产业是一些具有相同特征,彼此之间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经济组织和活动所组成的集合或系统,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企业总称[1] 。“产业联动”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但对“产业联动”在学术上进行研究和界定的很少,大多数文献对其理解和运用仅仅停留在字面上。对“产业联动”概念的界定以及联动模式等相关理论的研究仍然匮乏而且没有形成一致。

吕涛、聂锐(2007)对产业联动的内涵、理论依据及表现形式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联动是指若干个相关联的事物,一个运动或变化时,其他的也跟着运动或变化,具有“联系” 和“互动”之意。所以,产业联动可以定义为:以产业关联为基础,位于产业链同一环节或不同环节的企业之间进行的产业协作活动[2] 。因而本文认为“农业与旅游业产业联动”的核心思想就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将农业与旅游业进行深度融合,用系统论的思想将农业与旅游业进行资源整合、形象策划、产业渗透、产品优化、营销扩散的一种产业协作活动。

3旅游业与农业产业联动的关系

3.1农业与旅游业产业联动的基础是产业关联

将农业与旅游业紧密结合在一起,成为相互关联产业的主要因素是市场因素。一方面,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精神需求,派恩和吉尔摩在《体验经济》一书中指出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开始并不完全在意能够得到什么产品,而更在意是否能得到可以使他们留下难忘、美好回忆的体验、经历,并愿意为之付出更高的代价[3]。农业与旅游业的产业联动恰恰能够满足游客放松心情、回归自然的这种精神需求。另一方面,满足人们康体养生的需求,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地区环境污染严重,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加大,亚健康的生活状态受到城市居民尤其是工薪阶层的普遍关注。通过农业与旅游业的产业联动,将传统的农业生产、农民悠闲的生活方式、农村优美的自然风光、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质、新鲜健康的食物传递给了城市居民,恰好满足了城市居民康体养生的需求。农业的相关资源也由此成为了重要的旅游吸引物。这种消费需求倾向将农业与旅游业两大产业牢牢地联系在了一起。

3.2农业与旅游业产业联动是一种互利行为

旅游业与农业的产业联动是建立在双方互利互赢的基础上,并且通过能量流、资金流、物质流和信息流将两产业进行深度融合,从而全面促进旅游区的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农业与旅游业的互利行为表现为:①良好的农业资源成为乡村地区旅游业发展的资源保障,农业生产环境及其塑造的农业景观成为乡村地区重要的旅游资源。②乡村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为农业的发展带来了资金流和信息流,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③农业为旅游业提供活动内容与场所,同时旅游业的发展又促进乡村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进程。④良好的农业生产环境和景观乡村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旅游业的发展能够促进乡村地区村容村貌的改善,有助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4农业与旅游业产业联动模式

农业与旅游业的产业关联和互利行为,使两者之间形成了一系列的产业联动模式。农业与旅游业的产业联动不仅拓宽了现代农业发展的途径,也成为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的一种新思路。本文将农业与旅游业的产业联动模式从农业结构和功能等多个角度和方位进行了研究,形成了多种产业联动模式,并将农业与旅游业的产业联动模式归纳为以下几类。

4.1农业观光模式

农业观光模式是指以农业资源为基础,通过优美的田园风光及独特的农业生产过程吸引游客前来参观、观赏、购物和游玩。

4.1.1传统农业观光型

传统农业观光旅游主要是将当地特色的农业生产过程作为卖点,特别是特色农产品生产过程。传统农业观光旅游产品必须突出自身特色,需要充分利用当地独特的农业资源优势来塑造特色旅游产品,这样才能做到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如以色列北部一个地处沙漠的村庄利用当地独特的沙果发展农业观光旅游,游客可以在品尝沙果的同时做沙疗,每年吸引超过20万人的游客来此地观光旅游。传统观光农业游也是受法国人喜爱的一种观光旅游方式,每年有数百万游客到偏远村庄观光旅游,参观农庄和牧场、观看牧民挤奶、制作奶酪和酿酒的过程,游客还可以品尝这些美味。

2013年2月绿色科技第2期

姜永辉,等:农业与旅游业产业联动模式研究自然与旅游

4.1.2生态农业观光型

生态农业观光游是目前一种比较流行的农业观光旅游类型。开展生态农业观光游的地区一般具有完美的山水田园骨架,原始的自然植被,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和独具特色的地形地貌,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产物。旅游资源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形成唯一性和垄断性。例如桂林的龙胜梯田、云南的元阳梯田,广西的高山梯田,其自然景观依然保持几百年前的风貌,气势宏伟、独具匠心,从而成为国内外生态农业观光游的热点地区。

4.1.3主题农业园型

主题农业园是由主题公园模式延变而来的,主要以观光农业为特色,是现代旅游业发展的一种新生事物。主题农业园作为农业观光旅游类型之一,以展示农业景观为主,与生态农业旅游区相比,一般不需要具有良好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主要是通过对农业主题的整体设计,通过人造景观创造出特色鲜明的体验空间,把农林牧渔、东西南北中的特色农业,以一个个主题园的形式展示出来,进而使游客获得一气呵成的游览经历,如苏州昆山丹桂苑主题农业公园[4]。

4.1.4新农村展示型

新农村展示型是指以新农村示范工程、市级推进村、市级生态村、文明生态村等比较有代表性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展示的重点,充分展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风貌,吸引游客观光旅游[5]。如江苏的华西村和蒋巷村;河南的,浙江的腾头村等。

4.2休闲度假模式

休闲度假模式指以农业生产为基础,通过参与性旅游活动来满足游客休闲度假、康体养生、陶冶身心等较高层次需求的旅游类型。在产品设计上突出强调产品的创新性、参与性和知识性,注重个性化的服务。

4.2.1务农参与型

务农参与型是在国外比较流行的休闲度假旅游类型,这是一种以参与各种农事活动为主的休闲旅游形式,旅游项目主要是以各种农事活动为主。比较有代表性如美国西部的务农旅游,旅游者在享受自己空闲时间的同时还可以利用给农场放牧,拿到牛仔一样的工资,已资助旅游费用;日本春秋农场游,即春播和秋收时节组织旅游者和农民一起起早贪黑,到田间活动,体验农村生活;另外各种农业DIY活动中心在当前也比较流行[6]。

4.2.2传统农家乐型

传统农家乐型是以乡村居民和农民的生产活动为基础,以乡间田园风光和纯朴的农家生活为卖点开展旅游活动的休闲度假旅游类型之一。在传统农家乐旅游中,农民利用自家庭院、果园、鱼塘等自然资源和低廉的价格吸引游客,让游客体验干农家活、住农家屋、吃农家饭、购农家物的乡村田园生活。使游客达到放松心情、享受生活的目的。如四川成都市的“农家乐”受到国内外游客的追捧。

4.2.3农场庄园型

农场庄园型是以农场庄园作为旅游活动载体的一种休闲度假旅游类型。农场庄园可分为市民农园、产业农园和租赁农园等多种农园形式,以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为依托,以个性化服务为特色。具体做法为采用“租赁农业”的形式,农民将土地租借个城市居民,由市民亲自耕种,农民负责提供生产资料、生产工具和技术指导,并可协助市民进行管理,最终产品由市民自由支配。满足游客休闲度假,体验乡村生产生活的需求。如广东的白藤湖农民度假村、台湾的休闲农场等。

4.2.4乡村俱乐部型

乡村俱乐部是为了满足人们的休闲娱乐活动而设置的,利用当地特色的乡村田园风光,开展休闲娱乐活动。以高贵作为其主要特点,采用高端化的会员制经营模式。如在原来知青集中的乡村建立“知青俱乐部”;开展“知青回‘家’游”;利用水库、湖泊、鱼塘、河段建立“垂钓俱乐部”等形式多样的乡村俱乐部[7]。

4.2.5民俗风情型

民俗风情型是指以农村独特的风土人情为载体开展休闲旅游活动的类型之一,尤其适用于少数民族聚居区。神秘性、本土性、互动性是民俗风情游的主要特点。乡村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由于地处偏远,受现代文明冲击较少,使其独特的民俗民风得以较完整的保留下来。如少数民族地区独特的衣着、饮食、节庆、歌舞、礼仪、音乐、绘画等,由于充满神秘性和本土性,浓郁的乡情对游客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因此,在这些地区可以利用当地独特的民俗风情建立民俗文化村,吸引游客前来观光、休闲和度假,满足游客追新猎奇心理。此种类型较具代表性的有贵州云舍土家族民俗文化村等少数民族地区。

4.3科普教育模式

科技教育模式的两大功能是农业生产与科普教育,主要由科普示范、生态农业示范、农业科技示范等三大部分构成。科普教育模式主要是通过借助典型的农业模式来向游客介绍最新的农业成果,传授相关的农业专业知识。该模式在开发时应当关注农业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注重新成果和新技术的引进。让游客尤其是青少年游客在参观游览现代农业模式的同时达到学习现代农业科学知识的目的,从而实现农业旅游与科普教育两者的有效结合。

4.3.1教育农园型

教育农园型是将农业生产和科学教育相结合的一种科普旅游类型。农园中的动植物、生产工具和栽培技术等都是很好的科普教育资源。可在教育农园中设置小型的农业“博物馆”,通过陈列农业生产工具并放映相关的影像资料来反映当地农业发展历史和现状。让游客通过这些方式深入的了解当地农业生产历史。较具代表性的教育农园有法国的教育农场、日本的学童农园及我国台湾省的自然生态教室等。

4.3.2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型

高科技农业示范园主要是以农业生产为主,旅游观光为辅。利用最新的农业技术建立现代化的农业科技示范园,使其既可以进行农产品加工,又可以进行观光游览。具有新奇性、知识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在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外均比较流行发展农业高科技示范园游。如美国的转基因农场、北京的小汤山现代农业科技园、烟台农业科技博览园。

4.4购物旅游模式

购物旅游模式是一种在传统旅游购物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具有高附加值特点的旅游模式。该模式下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具有较强的目的性,购物成为游客旅游的主要目的[8]。

4.4.1农贸会展型

农贸会展型是一种比较适合在城市郊区发展的旅游类型,主要是通过会展的方式,向市民展示具有当地特色的乡村农产品,以此来开发农产品市场,增加农产品的销量。目前,许多地方都定期举行农业特产节庆,如山东肥城“桃花节”、江苏无锡“杨梅节”、南京江心洲“葡萄节”、山东寿光的“蔬菜节”等。

4.4.2农产品购物型

农产品购物型是一种休闲观光与产品购物相结合的旅游方式。其农产品提供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既可以在果园地区公路两侧设直销摊、店,也可以让游客到旅游农区农产品加工厂直接购买,还可以开放成熟的果园、菜园、花圃、鱼塘等,让游客摘果、拔菜、赏花、垂钓以享田园之乐。在开放式的农场超市里,游客可现场采摘自己喜爱的水果、蔬菜、花卉,并按价付款。虽然价格一般略高于市场售价,但由于这种方式既可以增加旅游者的乐趣,享受亲自参与劳动的体验,又能够采摘到最新鲜的果实,因此深受城市居民欢迎。如上海三林现代化农场[9]。

5结语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历史发展悠久。结合本地市场规模和实际需求情况,因地制宜地选用适宜本地区的农业和旅游业产业联动模式,可以实现农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调整,同时也为旅游业发展拓展了新的领域。农业与旅游业产业联动引发的乘数效应,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水.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O0.

[2]吕涛,聂锐.产业联动的内涵理论依据及表现形式[J].工业技术经济,2007,26(5):2.

[3]B.Joseph Pine,James H.Gilmore.体验经济[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4]杨达源,刘庆友,舒肖明,等.乡村旅游开发理论与实践[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5]李梅,苗润连.北京山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现状与对策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0(1):208.

[6]夏林根.乡村旅游概论[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7.

[7]王云才,郭焕成.徐辉林.乡村旅游规划原理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8]张建荣.购物旅游业发展问题研究[J].旅游学刊,2007,22(6):49~50.

[9]张莹.农业与旅游业互动开发模式探析[J].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3(6):53.

收稿日期:2013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