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学术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农业与科技论文通用六篇

时间:2023-06-07 09:37:41

农业与科技论文

农业与科技论文范文1

高新技术产业具有群体化、资本密集、知识密集、技术密集、高度创新性、高度渗透性等特点;而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对资金、人才、市场依赖性强且带动效应大。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环境涉及范围比较广,影响因素较多,特别受到政策环境、人才环境、市场环境、技术环境等的影响。评价指标体系设计要考虑主要影响因素,并有相应统计数据。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属于探索阶段,该体系要有可行性、易操作性,便于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因而从统计年鉴中选取定量指标。本文提出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环境由政策、人才、市场环境三大要素构成.而这些要素具有相应的支撑指标。

2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评价体系设计是自主创新环境研究的起点。根据以上设计思路.考虑统计年鉴中与自主创新环境有关指标,选取定量指标如下。

2.1政策环境该指标为一级指标,包含1个二级指标:R&D活动经费内部支出中的政府资金(万元)。

2.2市场环境该指标为一级指标,包含4个二级指标:技术市场成交合同数(项);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万元);技术市场技术流向地域(合同数,项);技术市场技术流向地域(合同金额,万元)。

2.3人才环境该指标为一级指标,包含3个二级指标:高等学校R&D人员(人)、高等学校R&D人员全时当量(人/年)、高等学校R&D经费内部支出(万元)。该指标体系由3个一级指标组成,其下共有8个二级指标,二级指标的原始数据可通过查阅统计年鉴得到。其中,高等学校R&D人员(人)、高等学校R&D人员全时当量、(人年)、高等学校R&D经费内部支出(万元)、技术市场成交合同数(项)、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万元)、技术市场技术流向地域(合同数,项、技术市场技术流向地域(合同金额,万元)等指标数据值来自《中国科技统计年鉴》;R&D活动经费内部支出中的政府资金(万元)指标数据值来自《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

3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环境评价

本文根据已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数据挖掘的K一均值聚类算法对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环境进行分析。

3.1线性排序方法及结果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包括8个指标.即每个地区有8个指标值,看作8维空间中一个点的坐标,n个地区对应n个点(即样本)。本文中两个点在高维空间里的距离采用欧几里德距离定义,A样本向量A(al,a,,a)和B样本向量B(bj,b:,,b)之间的距离定义为D(A,B)=[(a1)+(a2-b)++(a一bn)]。统计年鉴中、青海的部分指标数据缺失,故剔除这两个地区。使用数据完整的29个地区(直辖市、省份)的数据,即n=29。由于各原始指标值的取值范围、计算单位不同.需要进行归一化预处理:针对每个指标,按该指标下样本值的分布,把29个样本(地区)的原始指标值线性映射到[0,1]区间,使得最大值映射为1,最小值映射为0,其余按比例对应映射。按其对应的点离原点的绝对距离大小进行降序排序,分析结果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2012年政策环境、市场环境、人才环境方面,广东名列前茅。广东自主创新环境排名第4名、江苏第3,落后于北京、上海。这些地区之间的差距在线性排名中无法体现,有待进一步聚类分析。

3.2聚类算法思想及多种聚类结果对比分析

本文聚类分析运用数据挖掘方法中的K一均值聚类算法。分类和聚类是不同的,分类需预设类的定义或判别条件,而聚类则不必,聚类是由所有样本依据相似性而自动聚合,增加或减少样本,设置不同的聚类(簇)个数,都会影响聚类结果。聚类过程就是样本自动归属到预设数目的簇中,使得同簇内的样本相似度最高,不同簇的样本相似度最低。簇内样本的相互距离作为聚类评价函数指标值,该值越小意味着聚类结果越好。K一均值聚类算法的基本思想是:人为设置聚类的簇的数目K值(K大于1而小于等于样本个数),随机选择K个样本作为初始质心,然后计算其余样本到各簇质心的距离,将样本指派到最近的簇。这K个簇便是初始的、待优化的聚类结果。在此基础上,重新计算每个簇的质心,当前簇所包含的样本的各维平均值即为该簇新的质心,再将所有样本重新指派到最近的簇。重复这个过程.计算并比较每次聚类结果的聚类评价函数指标值,直到连续两次的聚类结果的评价函数值之差小于某个预设的足够小的数值.意味着各样本的归属基本稳定,这才完成了一次聚类,对应一个评价函数值。SPSS软件提供的聚类算法尽管方法基本相同,但迭代次数不是由聚类结果动态调整、且获得的各个簇未能体现出强弱顺序。本研究自主开发了聚类分析的专用软件,集成了归一化预处理功能,优化了质心的初始确立方法,用户能自行设置聚类的次数,程序自动在这些聚类结果中选择目标函数值最小(即效果最优)的聚类作为最终结果。本文设置3000次.反复多次测试.获得的结果稳定可靠。运行本专用软件,得到K=3(将29个地区的样本聚类为3个簇)的聚类结果,具体见表2由表2可知,2012年政策环境方面,北京处于第1簇,市场环境、人才环境方面,北京始终领先。自主创新环境方面,北京则与排名紧跟其后的辽宁、上海、江苏、广东被聚到同一类中,说明这29个地区中,广东等前5个地区之间的差异小于其他地区.北京的绝对优势不显著。K=3簇的聚类.对于29个样本(地区)的数据分析来说,仍略嫌粗糙。可以再次运行聚类软件,设置K:5簇、K=10簇的聚类,得到更为细化的聚类结果,以便进一步分析。K=5簇的聚类中,20l2年政策环境方面,广东处于第1簇,但在市场环境、人才环境方面,北京始终领先。自主创新环境方面。北京始终领先,广东处于第2簇,235说明广东与上海、江苏较为接近;而上海、江苏与北京不在同一簇内,说明与领先的北京之间的差距仍然不小。辽宁、上海、江苏、广东的各指标之间的差距不大、彼此接近,与排在后面的样本(地区)之间的差距则相异较大。2012年江苏自主创新环境虽然排名在广东之前(表1),但根据K=5的聚类结果,2012年江苏自主创新环境与上海、广东同在第2簇,总体上江苏自主创新环境领先于广东。表32012年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环境聚类结果(K=5)K=10的聚类中,2012年政策环境方面,上海领先,自成一簇,与其他地区拉开一定距离;市场环境、人才环境方面,北京领先;自主创新环境方面,北京始终领先,广东与辽宁、上海被聚类到第3簇,说明广东与北京、江苏仍存在不小差距,而紧跟其后的陕西已逐步接近广东。虽然自主创新新环境的绝对排名表现为上海第2、江苏第3,但江苏自成一簇名列第2,而上海与广东、辽宁被聚在同一簇中,簇排名第3,说明江苏的各项指标值与其他地区差异大,而上海的各项指标值与广东、辽宁较为接近,因此簇的平均值被拉低。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北京排名第1,自主创新环境方面北京排名第1;在市场综合各样本(地区)排名以及K=3、K=5、K=10的聚环境、人才环境、自主创新环境方面,北京领先,与其他地区的差距较大:自主创新环境方面,广东落后于江苏。总之,通过该评价模型,可清晰把握各地区自主创新环境状况.既可为各级政府制定高新技术产业政策提供重要参考,又可为农业、工业、服务业的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提供评价信息,有助于提高其自主创新能力,取得经济效益,实现快速发展。此外,该模型对农业科技创新也有启示作用。

4.2建议

4.2.1法律法规环境《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已得到颁布实施,它明确提出实行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学技术工作指导方针,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为促进科技创新,广东先后制定《广东省促进科学技术进步条例》《广东省专利保护条例》《广东省技术秘密保护条例》《广东省技术市场条例》《广东省自主创新促进条例》等。应根据高新技术产业特点,进一步完善自主创新地方法规,优化自主创新环境;根据农业科技创新的特性.进一步建立、健全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地方法规。

4.2.2政策环境在财政政策方面.完善鼓励企业技术创新、技术升级改造的优惠政策,通过无偿资助等方式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活动。在税收方面,落实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减免企业应缴所得税;对于高新技术企业,完善相应的税收减免政策,降低企业税负。在金融政策方面,完善对相关企业融资、投资方面的优惠政策。通过引导资金的支持,降低企业自主创新的风险,鼓励企业向核心技术领域投入和拓展。应完善实施细则,采取保障措施,落实优惠政策,增强企业自主创新信心,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强化创新意识,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政策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具有较强的公益性和社会效益,各级政府需强化创新意识,制定配套政策措施以利于农业科技创新,从根本上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有力保障。保持政府农业科技投人主渠道,尤其要确保应用基础研究、重大关键技术联合攻关、高新技术研究资金需求。建立协调多方利益的激励机制,制定操作性强的优惠政策.拓宽农业科研经费投入渠道,吸引、鼓励企业、个人等社会力量参与农业科技投入,形成以政府拨款投入为主、科技贷款和社会投入为辅的多渠道、多元化投入体系.有效改善农业科研发展途径,为农业科技创新创造良好资金支持环境。推动创新发展

4.2.3市场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相关政策.加大执法力度,营造公平竞争环境。通过产学研政策,推动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进行合作,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积极探索技术市场功能,发挥技术市场作用,完善技术成果转化方式,健全技术转移制度。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适用技术应用。推广实用科技成果和应用技术,是实现农业科技创新与经济紧密结合、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构建以国家为主体,社会、企业和农民共同参与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确保在农业科研和技术创新的经费投入,推进农业科技成果应用和推广。在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同时,促进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和专业化,实现农业生产的部门专业化、地区专业化和作业专业化。强化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持,重视农业科技成果的示范效应,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加强农村科技服务队伍的建设,积极构建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lll,推动中介组织发展。

农业与科技论文范文2

【关键词】广西武宣县;杉木,共有害虫,

动物群落同质性系数广西武宣县最早在1977年营造杉木种子园,后来汇集中国各省的223个地理种源进行科研,1994年改制后六峰山林场停止种植杉木,2000年遥感调查还有杉木9.3万亩,2009年仅有二塘、东乡等乡镇还种植约6.8万亩左右杉木。2009年大面积种植广林9号等桉树达20万亩,探索目前在外来桉树扩种压力下杉木种子园与实验林害虫与动物群落物种的演化,对于保护本土物种有一定意义。

生物同质化是指特定时间段内两个或多个生物区在生物组成和功能上的趋同化过程。近年来,生物同质化问题已引起生态学界的高度重视,成为保护生物地理学的一个全新议题,王光美等(2009)指出外来物种入侵和本土物种灭绝是生物同质化的主要原因。目前尚未见文献报道杉木害虫与动物群落的同质性[1-6]。

1.研究方法

1.1野外调查方法。选择具有代表性地段设置若干样地(20×20m2);采用实地调查所有其它动物的方法:采集重点是昆虫种类,对其他动物通过肉眼目击观察、听觉探测。在杉木林植物体上采用网捕、挂板、手采、兜捕。每样地选5株,逐一调查主要的危害动物,定时调查(30min)的方法。调查计算林分虫害指数F=∑(各虫害级株数×该级代表值)/(调查总株数:10×最高级代表值:4)×100。

1.2昆虫鉴定方法与物种多样性、相似性系数和同质性系数计算。采用蔡邦华34目分类系统,在实验室双目解剖镜下观察鉴定。采用1963年Shannon-Wiener公式计算多样性指数,即H=-ΣPiLnPi,式中Pi=ni/N,ni是样方中第i种的个体数,N为所有种的个体数。Pi是第i种的个体数ni与个体总数N的比例。均匀度指数(J)计算采用公式:J=H/lnS,式中H为多样性指数,S为群落的种数。生态度优势度计算公式为:C=∑ni(ni-1)/N(N-1)。物种相似性系数计算公式为:T=2g/(a+b)×100;式中a:在A样地的物种数;b:在B样地的物种数;g:在A、B样地共有的物种。首次提出动物群落同质性系数Th=(T+H)/2,即相似性系数与多样性指数的平均值。

2.结果与分析

2.1广西武宣县杉木林动物种类。2009年8月调查发现广西武宣县杉木动物有3纲18目97种,其中昆虫纲14目50科73种,其他动物为蛛形纲、鸟纲,有4目12科24种,其中蛛形目最多有18种。

1977年营造的杉木种子园有50种动物,其中害虫有15种:杉肤小蠹PhloeosinussinensisSchedl、粗鞘双条杉天牛SemanotussinoausterGressitt、杉梢小卷蛾PolychrosiscunninghamiacolaLiuetPai、蝗虫、蜡蝉、螟蛾、蚱蝉、瘿蚊、白翅叶蝉、灰翅叶蝉、黑网蝽、绿条象甲、斑带绿沫蝉、红叶螨、瘤象;天敌动物有18种:红腹蜓、尖腹蛛、黄蛛、黑螯蛛、微蛛、大巢蛛、红蛛长腹绿蛛、小黑蚁、红胸蚁、黑球蛛、猛蚁、黑微蛛、小山雀、伯劳、黄衣、大球蛛、白蛛;中性动物有17种:弄蝶、蛱蝶、小黄粉蝶、多斑凤蝶、小黑蛱蝶、微甲、叶甲、绿木虱、红毛叶甲、双尾虫、黑蟋螽、小绿螽、红叩甲、白啮虫、小灰蝶、小绿蝗、白蜡蝉。

1981年种植的杉木实验林有30种动物,其中害虫有11种:粗鞘双条杉天牛、粉虱、白蚁、杉梢小卷蛾、杉肤小蠹、蓟马、白叶蝉、叶螨、灰叶螨、蟋蟀、斑腿蝗;天敌动物有10种:黑蚁、小黄蛛白蛛、小黄蚁、微蛛、条纹蛸蛸蛛、黄蛛、黄微蛛、小红蛛、绿螽斯;中性动物有9种:白脚竹蝗、蝗虫、蚊、白啮虫、跳虫、蝇、细瘿蚊、黑凤蝶、瘿蜂。

1994年种植的杉木实验林有33种动物,其中害虫有9种:白蚁、粗鞘双条杉天牛、杉梢小卷蛾、灰象、圆斑广蜡蝉、杉缀叶螟、金龟、红斑腿蝗、小黑象甲;天敌动物有13种:螽斯、食蚜蝇、小微蛛、巢蛛、小黄蚁、白蛛、黑蚁、红胸蚁、红头猛蚁、小白蛛、小头蝇、金蝇、黄衣;中性动物有11种:青拟蛱蝶、白脚竹蝗、啮虫、蜚蠊、小黄姬蠊、微叩甲、黑细蚊、跳虫、黑姬小蜂、潜蛾、红蜱。

2.2武宣县杉木与维都林场广林9号桉虫害状况及动物群落多样性比较。

2.3武宣县杉木种子园与实验林动物群落同质性比较。1977年杉木种子园与1981年杉木实验林害虫共有种有杉肤小蠹、粗鞘双条杉天牛、杉梢小卷蛾、白翅叶蝉4种;异质种有11种;1977年与1994年杉木害虫共有种有粗鞘双条杉天牛、杉梢小卷蛾2种,异质种有13种;1981年与1994年害虫共有种有白蚁、粗鞘双条杉天牛、杉梢小卷蛾3种;异质种有8种;

1977年与1981年天敌动物共有种有黄蛛1种,17异质种;1977年与1994年天敌动物共有种有黄衣、红胸蚁2种,16异质种;1981年与1994年天敌动物共有种有小黄蚁、白蛛、黑蚁3种,10异质种;1977年与1981年中性动物共有种有白啮虫1种,16异质种;1977年与1994年中性动物共有种没有,17异质种;1981年与1994年中性动物共有种有白脚竹蝗、白啮虫、跳虫3种,8异质种。

3.结论与讨论武宣县杉木种子园与实验林动物群落种类组成的同质性低,5.54,多样性高为2.9856,尚没有外来物种入侵,本土物种较丰富,说明武宣杉木林特别是种植时间长达32年的杉木种子园还保存有复杂的自然环境,也说明武宣县杉木的存在对环境生态,特别是本土物种,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所以同质性可以作为多样性保护的一个重要指标[6]。

农业与科技论文范文3

关键词:农业科技;推广普及;实践应用

我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中国的农业发展不仅关系着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更关系着我国各方面的发展,因此农业发展的重要性不容小觑。发展农业要依靠政策、科技和投入,其中最根本的是要依靠科学技术。我们除了研究出各种创新型产品外,还要将其充分运用到生活生产的实际中,以促进我国的农业发展。

1新时期下乡镇农业科技推广普及方法

农业科技推广的范围要有针对性,推广的方式方法要具有广泛性,要能够适用到我国农林牧副渔各个方面。针对农民的特点,联系新时期下我国的经济发展特点,我国应采用方便且易推广、易学习的方法来促进农业科技普及。建立优秀示范户、技术人员进村入户的推广法。在一定农业区域中,以行政村为单位,良种良法直接落实到田地,技术措施要领直接落实到个人,科技人员直接进村入户进行指导,设立科技示范户,示范户做好榜样,带领周围农民进行科技学习,争取做到周围辐射户对农业新科技都能够进行实际操作,达到能够了解基础知识并进行运用的目的。印发资料、广告宣传手册推广普及法。将所推广新技术新品种的技术方法、操作要点、技术原理等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印成简便易读的技术资料,发放到农户手中。农户们互相学习,互相探讨,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农户较易掌握,并可对照操作应用,而文化基相对较弱的农户在科技人员和周围其他人的帮助下也能掌握,达到一定的农业科技普及传播作用。实践证明,农业科技推广普及活动是一项必不可少的配套措施,非常受农户欢迎。开展农业科技培训班、科技讲座推广法。开展农业科技培训班、培训讲座,通过培训使技术人员、培训人员明确重点,掌握所推技术的基础原理与关键技术,对科技示范户、新型农民,要使其掌握主推技术的技术要点。通过面对面的传授,有利于将技术及时有效地传达,科技人员或者农户有问题也可以在现场得到有效解决。政府出台政策、实施技术和实物配套捆绑相结合的推广普及法。实行技物结合,利用农资实物、配方新肥料等,推广应用农业新科技和农作物优良品种。实践证明,技物结合连锁服务推广普及法,可以让农户等看科技的效果,在第一时间开展新科技、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减少群众的盲目种植,形成农业产业。

2新时期乡镇农业科技推广方法配套应用

在了解推广方法之后,我们最终是要将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曾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才能够在以后的生产生活中广泛推广、充分运用,以达到发展农业的良好效果。

2.1按照“专家团、技术员、学习户”的思路建设服务体系

政府或企业提供科技专家开展培训班或讲座,讲述理论知识,技术员亲自到田、地中指导农户学习理论知识并实践。公司为农技人员提供工作津贴与补贴,通过企业、农业技术人员双向选择的方法,提高农技人员工作的积极性。设立优秀学习户、先进户,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生活补助,提高农户学习的积极性。

2.2转变培养模式,让学生学以致用

现代农业需要实践能力强,理论基础好的农业科技复合型人才,从这个角度出发,要提高学生动手、动脑的实践能力,组织学生投身到农业、农村锻炼实践中,与农户进行交流,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碰撞,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也有利于农户对理论知识的了解。通过实践与理论的学习,让学生获得更多选择和发展空间,也让农户学到更多新的科学技术,使学生走出象牙塔,进行社会化培养,带来的是大学生素质的提高,农户文化基础的提高。

3结束语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要充分运用各种条件资源,提高科学技术的推广与应用能力。我国人口众多,资源丰富,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科学技术的应用能力,由科技大国转变为科技强国。第一产业农业的科技应用,有利于我国经济提高,经济方式的转变。在未来,我国不仅仅要进行科技发明,更要致力于将他们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将理论与实际联系在一起,以实现科技强国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于忠云.新时期乡镇农业科技推广普及方法的实践与应用[J].江苏农业科学,2012(05).

[2]李思经.基于农户视角的新型农业科技知识服务体系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

农业与科技论文范文4

关键词:西南石漠化区 晴隆模式 Logistic模型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X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6(a)-0198-03

1 研究背景及问题缘起

1.1 研究背景

2011年6月国务院正式《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依据该规划,我国西南石漠化区属于典型的限制、禁止开发区。这里集生态脆弱、极端贫困、民族矛盾交织为一体,农户原有生计难以持续,生计转型迫在眉睫!2012年国务院出台了《滇桂黔石漠化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强调滇桂黔扶贫攻坚和区域发展。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继2012年后再次锁定农业科技,加大科技驱动力度,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科技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如何运用现代农业科技促进石漠化区农户生计顺利转型,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重大的现实课题,研究石漠化区农民参加农技培训的影响因素有助于为新一轮的扶贫攻坚有效提供科技支撑。

1.2 问题缘起

(1)西南石漠化区的发展问题是当今世界性难题。近几年,我国石漠化治理工作取得可观的成就,但高海拔极贫困的少数民族石漠化区治理仍面临诸多挑战。至2011年8月,贵州省石漠化面积达3.7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1.34%,是全国石漠化面积最大、等级最齐、程度最深、危害最重的省份,高海拔极贫困的少数民族石漠化区治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正如回良玉所说:“滇桂黔石漠化区集老、少、边、穷于一体,贫困与石漠化交织是新一轮扶贫攻坚的‘硬骨头’”。

(2)主体功能区战略有序推进,区少数民族农户面临艰难的生计转型。随着主体功能区战略有序推进,西南石漠化区低效的、不适应环境保护的传统农业生计难以持续,农户生计转型迫在眉睫,但转型难度大且风险高,特别是对于生态极端脆弱的连片特困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农户来说,生计转型犹如更进一步靠近“绝境”。

(3)科技采纳状况事关农户生计能否顺利转型。Theodore Schultz(美·舒尔茨·西奥多)在人力资本论中认为,增加人力资本投入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1]我国也越来越重视科技在农业方面的投入,2012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科技创新大会颁布《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连续9个中央一号文件对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作出重要部署。可见,科技的运用与否直接关系农户生计转型的成败,是生计转型的核心支柱。

(4)晴隆模式:石漠化区科技扶贫的“希望之路”。该模式把石漠化治理、生态调节和反贫困扶持有机结合,成为西部地区治理石漠化的一面旗帜,吴邦国、曾庆红、范小建和一些国外研究学者都给予了“晴隆模式”极高的评价。虽然“晴隆模式”走出了石漠化区科技扶贫的希望之路,但连片特困地区的石漠化治理与扶贫攻坚仍然面临着农业科技供给和需求“双向缺位”等严重的现实问题。为了能让现代科技服务于石漠化治理与扶贫攻坚,对转型农户参加现代农业技术培训的意愿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是重要而且紧迫的。

2 研究现状与理论基础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对农户技术采纳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可以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是指农户价值观、性格特点、经营能力、认知水平等;外因主要指技术供给、技术价格、信贷条件、自然资源、商品市场价格、商品运销条件、政策、科研、推广和教育等因素等。[2]Khanna、Atanu Saha 以及Green、林毅夫、孔祥智等人认为,经营面积是影响农户采用农业技术的重要因素。[3~7]这就意味着种植面积、养殖规模越大的农户家庭,越有可能 参加农业技术培训班。另外,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信息传播途径、家庭资源禀赋等也是影响农户采纳农业技术的重要因素。也就是说不同性别、年龄,不同信息渠道等因素将会影响转型农户参加农业技术培训。[8]

以上研究多是在常规农作物区进行的,主要涉及到水稻、棉花、蔬菜等种植区,或者常规的草场养殖区等。但在石漠化区,生态脆弱、资源稀缺、人口众多、极端贫困,普通的科技支撑往往难以凑效,农户科技采纳需要考虑灾害风险、生计风险、环境保护、民族地区发展等多重因素,因此,本文便被赋予了研究意义。

2.2 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根据发展经济学的观点,农户作为相对独立的农业经营主体,其行为可以用行为理论理论进行研究。关于农户科技采纳行为的研究,主要的理论依据有两种:一种是以舒尔茨为代表的“经济小农学说”,认为农户采纳农业技术的时候主要考虑到收益的最大化;[9]另一种是以蔡雅诺夫为代表的“自给小农学说”,认为农户在采用现代农业技术时组要以满足自家生计为目标,不存在或者存在非常不明显的“理性”行为,主要决策标准是“规避风险,安全第一”。[10]

本文基于这两种观点,假设农户是“相对理性”的,具有有限的理性,即很多时候为了实现消费平滑或者收入平滑,常常会选择放弃最优决策,表现为:理性但缺乏效率。另外,本文还假设在政府主导的条件下,科技培训市场是完全自由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信息不完全;在短时间内,农户的行为是相对稳定的。最值得一提的是,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本文也假设石漠化区农户首先考虑的应该是减少农业经营风险的现代农业技术。在这样的理论基础上,本文用实证研究的方式考察西南石漠化区“农转牧”户参加农业技术培训的影响因素。

3 实证分析

3.1 模型构建

转型户参加农业技术培训是一个二元问题(0-1类型),因变量值为“参加培训”或者“不参加培训”。本文运行SPSS19.0软件,使用经典的Logistic回归模型对“农转牧”户参加农业技术培训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通过不断踢出影响不显著的因素,最终得出石漠化治理背景下影响转型户参加农业技术培训的因素。在此将“农户参加农业技术培训”赋值为1,将“不参加农业技术培训”赋值为0,作为二元因变量。将可能影响农户参加农业技术培训的因素尽可能列举定义为Xn,n为1、2、3···。具体的模型式子如下:

其中,P为“农转牧”户参加农业技术培训的可能性(即概率,在0~1之间取值);ei表示随机扰动项;α表示回归截距;β表示影响因素的系数;X则表示影响因素(自变量);n表示自变量的个数,当n较大时,一般令Z=-(α+βnXn),n=1、2、3···,通过比较βn的大小以及符号,便可知道各种因素对石漠化区农户参加农业技术培训的影响方向及程度。

3.2 数据来源及实证过程

根据统计学原理,本文将可能成为转型户参加农业技术培训影响因素的变量设置如表1。

通过比较各变量的Wald值,踢出影响程度不显著的解释变量,循环进行回归,直到所有的解释变量均达到显著水平为止,最后的模型估计结果如表2所示。

4 回归结果分析及所得结论

依据模型估计结果(表2),结合实地调查了解的实际情况对影响农户参加农技培训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户主个体特征中性别与文化程度对农户是否参加农技培训有较明显的影响。分析发现,男性对现代农业技术的需求更为强烈,这跟农村中传统的男女分工和男性心理、生理特征等有关。户主的文化程度与参加农业技术培训的情况呈正相关关系,说明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户对科技需求更为迫切。通过调查发现,文化程度高的一般的村里是有所作为的,他们属于弱势中的强势群体,在科技的采用上处于领先地位,般会考虑靠科技技术的潜在利益,就会考虑到相应的较为高层次的科技。

第二,村里是否有中心示范点(典型户)对农户是否参加农技培训有显著影响。在调查中发现,参加培训的养殖户有一定的比例,但是非养殖户几乎没有参加过培训,这也可能是现代农业模式难以推广的原因之一。农户通常都有害怕承担风险的心理,因此不敢尝试新的科技。中心示范点或典型户就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和带头作用。农户在“看到他们成功了”的情况下,对科技的信赖度和采用度急剧上升。这说明示范点或典型户的示范效应越大,越能够降低农户科技采用的“试错成本”,农户对科技的需求也就越强烈。

第三,农户转型运作模式是影响农户参加农技培训的重要变量。在晴隆县的种草养羊项目中有主要有五种不同的运作模式:基地带动模式、滚动发展模式、集体转产模式、小额信贷发展模式、自我发展模式。不同转型运作模式对农户转型中的科技需求及采纳有不同的影响。调研结果显示,基地带动等四种模式均比自我发展模式更利于农户对科技的采用。作用最为明显的应该是“基地+公司+农户”的运作模式,能够有效带动转型农户对科技的采用,扩大农户的科技需求。

第四,政府资金扶持对农户是否参加农技培训具有重要影响。依据结果分析,是否有小额信贷、是否有补贴及补贴的金额与农户各项科技需求均成正相关。这表明,资金的扶持对农户采用科技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农户在转型中遇到很多困难,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资金不足。可见,资金不足是阻碍农户转型中对科技的需求和采纳的重要因素,农户往往对科技表现出强烈的需求意愿,但购买力却很有限。

第五,农业科技推广机制与传播途径直接影响农户参与培训的情况。实证结果显示,科技的推广机制和传播途径与农户对科技的需求及采纳息息相关。调查发现,通过自己主动了解科技信息的农户往往主动采用科技,与此具有相同现象的是:技术专员的科技推广对农户采用科技也有较大的影响。农户没有采用自己有需求的科技,多数原因是对该技术不够了解、不信任而不敢去尝试。经调查发现,信息来源离自己越近、传播的机构越权威,农户对该科技的需求也就越大。这可能是因为农户更相信专家、媒体或专业机构的权威信息。这一结果反映出了不同的科技推广需要采用不同的适合的宣传方式,科技需要更专业的推广机制。

参考文献

[1] 舒尔茨,吴珠华.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2] 池泽新.农户行为的影响因素、基本特点与制度启示[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3,24(5).

[3] Khanna A.Sequential adoption of site-specific technolo-gies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nitrogen productivity[J].Adou-ble selectivity model.Amer J Agr Econ,2001,83(1).

[4] Atanu Saha,H.Alan Love,Robeit Schwar.Adoption of Emer-ging Technologies under Output Uncertainty[J]. Amer.J.Agr.Econ.76(November)1994.

[5] Green G.Explain irrigation technology choices:A micropa-rameter approach[J].Amer J Agr Econ,1996(78).

[6] 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7] 孔祥智,方松海,庞晓鹏,等.西部地区农户禀赋对农业技术采纳的影响分析[J].经济研究,2004(2).

[8] 韦志扬.我国农户技术采用行为研究概述[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0): 9714-9716.

农业与科技论文范文5

关键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创新链;要素整合;农业R&D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65(2016)01-0040-05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然而目前我国国家和地区层面上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依然很低.据统计,近10年来全国省部级以上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率仅为30%,“十一五”期间农业科研单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41%[1].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通常由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高等院校等单位提供,农户或者农业企业将农业成果付诸应用,而农业科技中介则将两者联系起来.这三类主体的分离性及其目标的差异性,加之多种制约因素的存在,必然导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困难.同时受农业科技成果本身及供求双方特性的影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较其他科技成果转化更加复杂和困难.从现有的文献看,关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础理论[2-3]、系统结构[4]、影响因素[5-7]、过程[8]、速度[9]、模式[10]及路径[11]等方面.近年来学术界越来越重视创新链的研究,一些理论分析了创新链的成因,回答了为何需要创新链和如何培植创新链等问题.事实上,创新链揭示一项农业科技成果从创意的产生到形成生产力过程中,各个环节中知识、技术的流动、转化和增值效应,也反映各创新主体的衔接、合作和价值传递关系,因而对于研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当前关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很少涉及创新链的相关理论,现有的研究成果缺乏系统性,理论深度也不足.因此,本研究拟在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通过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及成因的分析,找出当前存在问题的症结所在,从创新链视角构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系统,并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思维,探索优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系统和促进成果高效转化的系统机制.

1当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及成因分析

1.1农业R&D投入逐年加大,科技产出明显提高

农业R&D投入是农业科技投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农业科技投入的实际水平,其投入主体主要有中央和地方农林牧渔及其他机构农口部门,企业和国外投入在总投入中的占比不到3%.农业R&D经费以科技三项费、事业费、委托费等形式向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高等院校拨款,主要用于农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活动.1976-2012年,全国农业R&D投入逐年加大,涨幅经历了先增加后下降再上升的过程,但总体而言投入仍严重不足.按R&D经费内部支出和外部支出口径统计,2012年全国农林牧渔业研究与开发机构R&D经费内部支出1060115万元,其中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支出分别为97493万元、201059万元和761564万元,R&D经费外部支出23993万元,R&D投入强度为0.12%,R&D课题数和经费达17387项和524769万元.从科技产出来看,2012年全国农林牧渔业科技论文、出版科技著作和申请专利数量分别达到30366篇、813种和3738项.

1.2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及R&D从业人员数量庞大但占比和学历低

农业专业技术人员是从事农业研发、技术推广、技术应用等活动的主体,是农业科技的载体.我国当前农业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庞大,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占比低,发达国家农业科技人才数可占乡村就业人口总数的0.4%,而我国2012年年末占比仅为0.28%,农业研发人员不到总数的1/10,其高学历高职称比例也较低.2012年全国农林牧渔公有经济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共计110.1万人,其中企业和事业单位分别为18.3万人和91.8万人,按服务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研究与开发机构R&D从业人员共计49239人,其中拥有博士、硕士和学士学位人员分别5500人、12361人和20071人,按隶属关系和学科分农业科学研究与开发机构R&D从业人员共计103507人,其中拥有博士、硕士和学士学位人员分别为5791人、12779人和210791人.此外,农业技术人员在专业结构上不够合理,以传统农学农艺专业居多,土壤学、植物病理学、植物检疫、作物遗传育种、作物逆境生理、动物遗传育种等新兴专业人员较少,且年龄结构趋于老化,队伍不稳定.

1.3农业产出增长缓慢,农业科技贡献率和成果转化率有待提高

近年来,我国通过设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成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服务联盟、搭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交易平台、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等一系列配套措施,积极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和推广了一大批以良种繁育为代表的新技术新品种,为农业增产增收提供了重要支撑.2006-2013年全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依次为40810.83亿元、48893.02亿元、58002.15亿元、60361.01亿元、69319.76亿元、81303.92亿元、89453.05亿元、96995.27亿元,总产值指数(上年=100%)分别为103.9%、105.7%、104.6%、104.4%、104.5%、104.9%、104.0%,农业产出增长较GDP同期增长缓慢,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成果转化率约为55%和30%~40%,而发达国家可达到80%和85%[12].显然,我国当前农业人财物投入是巨大的,科研成果也是可观的,而科技成果转化率却有待提高.这既与地域环境差异性大、动植物生长周期长、农业科技成果保密性差等有关,也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因创新链脱节造成的农业科技系统和产业系统科技成果供求结构失衡、有效供给和需求不足,以及农业科技中介系统发展滞后密切相关.因此,我们结合创新链理论和系统论,构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系统(如图1),探索优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系统、促进成果高效转化的系统机制.

2基于创新链视角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系统构建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系统作为将农业知识、技术、经验等成果物化、商品化、产业化并实现其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的有机整体,各要素、部分之间具有密切的相互关系,共同实现其功能.目前我国农业成果转化过程中,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高等院校、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农业科技中介机构、农业企业、农民、政府和金融机构之间各自为政、相互割裂,从而使得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系统不能很好地实现其功能.按照系统论的思想,任何系统都应该是一个有机的具有关联性、整体性、等级结构性的有机整体,系统中各要素、部分要共同作用,才能很好地实现其整合、动力、维持、调整等整体功能.按照创新链理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作为一个由创意产生(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中间试验、商品化和产业化等环节构成的完整的链状结构,各个环节,尤其是商品化环节,需要整合相应的人、财、物、信息、知识等各项关键要素,整条创新链要形成既定的目标导向,针对其制约瓶颈(如成果供求结构失衡、有效供给和需求不足)确定核心主体,并建立起相应的动力机制、激励机制、市场机制、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调控机制,保障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顺利进行.在图1中,我们将由农业企业和农民等构成的农业产业系统作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系统创新链的重要主体,以及创新链中人、财、物、信息、知识等各项关键要素整合的重点,旨在纠正以往重技术研发、轻市场需求的思想,这也符合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文件精神.位于创新链始端的农业科技成果供给系统主体(农业企业和农民),在创意产生时由于政府部门建立的新的项目立项和管理机制的驱动和激励,更多地注重农业产业系统和中介系统的成果需求反馈信息,有利于扭转成果脱离市场需求的局面.当然,如何为农业企业和农民提供必要的政策、资金、信息、知识支撑,优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是优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系统的关键所在.

3优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路径

3.1增加农业科技成果有效供给和需求,理顺供求结构

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不足,供求结构失衡,是制约我国当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原因.从供给方面来看,其产出主要来自科研院所,且多以科技论文、出版著作、专利申请数、形成国家或行业标准数等指标来衡量.譬如2012年全国按国民经济行业分农林牧渔业研究与开发机构科技产出相关指标数分别为30366、813、3738和517,但供给和需求是两个对等的概念,且强调的是与人们农业科技成果消费需求和能力的均衡.事实上,农业企业和农民需要的往往不是科技论文、出版著作、专利申请数、国家或行业标准这类成果,而是那些有利于其目标实现的成果.要从科研立项、项目管理、项目结题、职称评定等方面着手开展改革,强化农业科研与产业部门之间的关联,让转化后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成为衡量科研成果有效性的关键指标.从需求方面来看,农业企业具有较强的成果需求愿望,但许多农业科技成果保密性差、转化周期长、资金投入大、转化难度高,在缺少必要的政策、资金、技术、人才支撑的条件下,企业往往难于支付相应的成本.农民作为农业科技成果的另一重要需求主体和最终使用者,受文化素质、心理特点、融资能力、农业经营规模、农业经营收益等因素影响,他们也是严重有效需求不足的.2012年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平均每百个劳动力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小学程度、初中程度、高中程度、中专程度人口比例分别为5.30、26.07、53.03、10.01、2.66,而大专及以上仅为2.93.文化素质低直接影响农民对农业科技成果的消化吸收能力,大多数农民不愿意轻易尝试新的农业科技,普遍存在求稳从众心理.2012年年末乡村就业人员数39602万人,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307公顷,小规模的农业经营也严重阻碍了农业技术成果的运用.要通过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农民技术能手示范,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广泛开展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教育,推广新型农民培训、农村信息服务、重大动植物疫情防控、一村一品等科技推广示范工程,帮助农民提高科技意识,提升科技知识和能力.

3.2注重中试环节,推进中试基地建设

中试是农业科研机构取得科技成果后,进行的旨在验证相关数据、完善技术规范,和解决商品化、产业化生产关键技术的中间阶段试验,决定着科技成果转化价值链的顺利运行,较科研成果研究初期需要更多的投入.国际上两者资金投入比例达到了1∶10,而我国只有1∶0.7[13],按隶属关系和学科分,2012年农业科学开发机构R&D经费内部支出总额为1097947万元,其中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分别为94610万元、211638万元和791699万元.通过中试,通常能够将科研项目成功率由不到30%提高到80%甚至更高[14],而我国目前中试率仅为3%.农业科研机构注重学术成果,热衷于报项目、拿课题、出文章、评职称,导致了“重科研、轻中试”现象的普遍存在[15],农业企业则由于资金和风险投资机制缺位等原因也不像西方国家企业那样热衷于中试.要在加大中试专项基金投入的同时,建立有效的投融资、产权保护、利益分配和风险承担机制,强化中试人员素质,通过制定一系列配套政策、鼓励农科教产学研协作,共建一批高水平中试基地.

3.3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及动力功能,整合创新资源

构建以农业企业和农民为创新链主体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系统,有利于发挥市场在成果转化当中对资源的优化配置作用.但很多农业科技研究工作都是在开放条件下开展的,即便已经物化的花卉、苗木、种子、畜禽崽雏,其成果保密性也不高、容易扩散,因而具有显著的正向外部性,这是很多中试机构和农业企业不愿意从事农业科技研究的重要原因.一些具有非排他性的农业科技成果,尤其是转基因生物培养、抗逆性植物、农业生物安全、农作物规模化种植、环保肥料、精准农业技术、农业全程信息化技术等事关农业发展全局,具有战略意义的科研成果,开发难度高、资金投入大、转化周期长,且其需求市场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需要政府充当成果供给和需求的协调人和人,通过改革农业科技管理体制、完善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出台成果转化优惠政策、搭建专门的科技研究平台、设立重大重点科研项目及专项基金、建立政企银联合的多层次资金投入体系来有效整合各项创新资源,发挥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系统的调控和动力功能.

3.4强化农业企业和农民创新主体地位,完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市场机制

我国当前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系统很大程度仍然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源于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建设政研一体化农业科学网络的设想.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逐步建立起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及专业研究所、省级农业科学院及专业研究所、地区农业科学院等构成的农业科研系统,同时制定了《农业技术推广站工作条例》,在全国建立了由农业技术推广站、水产技术推广站、畜牧兽医站等组成的庞大的基层农业科技推广系统.这两大系统与由各部属、省属、区属农业院校构成的农业教育系统共同构成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系统的三大组成部分,相关机构由政府出资建立,受同级农业行政管理部门或政府直接领导,政府计划任务并安排财政经费,农业科研单位开展科技研究,成果输送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系统无偿提供给农业科技成果使用者,具有明显的国家计划和行政导向的特点.这种具有无偿性、计划性,且条块分割、社会化协作程度低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不符合新时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按照新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系统,农业企业和农民既是农业科技成果的直接需求者,又是农业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他们受自身短期利润最大化、长期利润最大化、市场占有率、家庭收益最大化等目标驱动,能够就采用何种农业科技成果和如何整合人、财、物、信息、知识等各项关键要素开展研发进行决策.因此,要按照《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农业科技发展规划(2006-2020年)》的改革思路,多管齐下强化农业企业和农民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深化农业科研科技体制改革,提高农业科研机构、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与农业企业、农民进行交流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采取发展全国农业技术推广管理信息系统、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服务平台、农业科技成果交易会、农业科技成果托管中心、农业经济合作社等多种方式,让农业科技成果最大程度地转化,并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4结论及建议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成果由科技系统向产业系统运动的系统工程,系统当中,农业科技成果从创意产生、中试,到商业化、产业化,是一个环环相扣的链状结构.从农业科技R&D投入、产出、人员结构等方面阐述当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提出创新链脱节造成的农业科技系统和产业系统科技成果供求结构失衡、有效供给和需求不足,以及农业科技中介系统发展滞后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的根本原因.从创新链视角构建以农业企业和农民为主体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系统,并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思维,提出通过增加农业科技成果有效供给和需求、注重中试环节、推进中试基地建设、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及动力功能、强化农业企业和农民创新主体地位、完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市场机制,来优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系统.

参考文献:

[1]毛学峰,孔祥智,辛翔飞,等.我国“十一五”时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与对策[J].中国科技论坛,2012(6):126-132.

[2]熊桉.供求均衡视角下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研究——以湖北省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12(4):44-48.

[3]段莉.我国农业科技成果应用的特征转变与问题应对[J].学术论坛,2012,(2):127-131.

[4]王骞.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2012:35.

[5]张冬,刘曲玮,赵凌云.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4(2):10-11.

[6]陈华,易启洪.论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影响因素[J].科技广场,2014(1):214-219.

[7]郭瑞萍,马宏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途径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6(6):532-534.

[8]查金祥,周三中.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自我组织机制[J].农业技术经济,2003(1):41-44.

[9]王敬华,钟春艳.科技成果转化助推畜牧养殖业发展[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2(14):11-12.

[10]刘忠强,王开义,谭华.产业与地域视角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1(4):280-284.

[11]陈学云,史贤华.促进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产业化路径——基于农业科技的供求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14):73-77.

[12]刘志仁.我国与发达国家农业十大差距[EB/OL].[2013-12-20].

[13]郑琦.基于资源整合的中试公共平台战略[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8):1-6.

[14]谢涛.对解决科技成果中试问题的思考[J].科技成果纵横,2004(4):39.

农业与科技论文范文6

1.1研究背景

农业科技园区,是近年来我国沿海发达地区和大城市郊区建设现代集约持续农业过程中出现的新经济现象,已引起各级政府,科技界、农业产业界和广大农民的普遍关注。农业科技区是以一定规模的土地为基础,以提供相应的配套设施和优惠政策为条件,吸引国内外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入驻,用高科技和高资金投入,以农业设施工程为主体,产品具有较高科技含量,以企业运作和产业化发展为手段,具有多种功能和综合效益,进行集约化生产、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和规范化管理的新型农业组织形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科技园区,是我国农业生产方式逐步由传统粗放型向集约型过渡,推动我国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民增产增收的重要举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农业生产方式逐步由传统型向现代集约型过渡,作为现代集约型农业示范窗口的农业科技园应运而生,并呈快速发展的势头。农业科技示范园是在特定的区域内,运用资金的集中投入,进行以农业高新技术的展示示范、精品农产品生产、种苗繁育、技术培训及旅游观光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农业科技园区的建立解决了一批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转化了一大批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孵化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大量先进实用技术得到推广应用,推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促进市场繁荣、农民增收和城乡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天津市津南农业科技园始建于2001年,属于国家科技部、农业部等6部委联合启动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项目,同年津南农业开发区被评为首批启动的中国21个部级农业科技园区之一,并命名为天津津南农业科技园区。津港公路贯穿园区南北,津晋、丹拉高速公路分居园区两侧。2003年开园即被确定为天津市科普教育基地和大中小学学生学农基地。转年即被评为中国农业旅游示范点,AAA级旅游景点。天津市津南农业科技园区以市场为导向,先进适用技术为支撑,发挥区域优势。突出天津特色。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加速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进程,加强农业技术的组装集成和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传统农业的改造与升级;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完善运行机制,促进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进一步完善园区规划,加快建设进度,确保建设标准,坚持科技创新,突出高科技、高标准、高投入、高产出和高效益,努力提高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水平,把滨海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成为全国重要的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基地,成为全市现代设施农业发展的重要引擎。进一步完善园区规划,加快建设进度,确保建设标准,坚持科技创新,突出高科技、高标准、高投入、高产出和高效益,努力提高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水平,把滨海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成为全国重要的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基地,成为全市现代设施农业发展的重要引擎。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农业科技园区是我国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农业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己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尽管发展仍存在着区域差异,但在发展水平较高,地方技术经济和财政较好的地区,已不满足于常规的生产方式,着手考虑生产力要素的重新组合,从而要求在生产组织形式上有所突破。以达到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加速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进程的目标。农业科技园区的出现,正是这种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由于园区有利于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以及农业生产率和生产效益的提高,逐渐成为各地探索新形势下发展现实生产力的有效模式。中共中央十五届五中全会指出,按照“全国农业科技大会”的总体部署和《农业科技发展纲要》的具体要求,建立一批符合21世纪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对不同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示范带动作用的农业科技园区,对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加速农业由主要注重数量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的转变,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升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农科院原副院长许越先研究员把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1994至2001年为初级阶段,2001年至2005年为规范发展阶段,2005年以后为成熟阶段,这种划分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到今天我国农业园区的建设己过经历了初级阶段和规范发展阶段,2005年后我国科技园区步入它的成熟时期。成熟阶段时期我国科技园的建设规模以及其在全国建设的数量都是比较大的,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己经不是怎么去建立一个科技园,而是怎么去管理一个科技园,建立一个怎样的管理体系,使得我国现阶段的科技园能够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效应。目前我国的农业科技园的运营主体包括政府官员、科研人员、企业家、农民等,这样就存在怎么来协调各方的功能,我国农业科技园朝着一个怎样的方向发展的问题。本文就是在天津市农业科技园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天津市农业科技园现在所项目区的概括预期定位进行分析,对项目区的规划布局进行研究,在针对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指出天津市农业科技园发展的有效途径就是制订整体发展规划;正确定位,树立正确的建园目标;加强培训,提升园区人力资本;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机制;加大扶持力度,完善园区多元化投资体系;建立技术创新和成果产业化机制;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等。因此,项目区位定位来发展农业科技园,促进天津市农业科技园的建设和发展,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理论意义

农业科技园企业化经营是对我国农业经营理论的一次补充和发展,是继天津市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理论和农业科技化、产业化理论的一次创新,而本文又从博弈论的角度来研究农业科技园的管理体系,为农业理论增添了一个新的亮点。

2.实用价值

天津市出现农业科技园区以来,已初步显示了其在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先进农业技术推广,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迅速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方面的作用。而对农业科技园定位探索研究则使我国的农业科技园效应更为突出。

二、文献综述

2.1国外农业科技园区的研究

2.1.1国外对农业科技园的发展概况

创建科技园的设想始于1947年,当时担任美国斯坦福大学校长的弗雷德里克佛曼(FrederickFerman)提出了建立斯坦福大学研究园的设想,并于1951年在校内划出约25Ok了的土地兴建起现代化的实验室和厂房,形成了斯坦福研究园。由于政府支持及多方配合,依靠雄厚的智力资源,以及逐步形成的政府、大学和科研单位、科技企业紧密合作这一先进的运行机制,从50年代中期开始,斯坦福大学研究园就逐步成为世界有名的高技术设计和制造中的“硅谷”。此后,英国科技园建于1961年,1964年日本筑波科学城着手建设。科技园成为了世界许多国家发展高科技及其产业的普遍做法,并在这些国家和地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综观国外农业科技园发展的历史,国外农业科技园的基本主体都是先进的农业设施和高新技术向农民、学生及游人展示新的生产模式。农业科技园现已成为国外农业一种方兴未艾的发展趋势,农业科技园的表现类型有以下几种:(l)示范农场(Demonstratefarm):这是以推广先进技术为主体的试验示范基地模式。如以色列,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通过科研单位和生产基地的结合,针对干早和沙漠化的生产条件建立了多个以沙漠农业和节水农业为主体的试验示范农场,并通过创办专门的基金支持试验示范农场的建设与运营。如美国衣阿华的Allee示范农场,主要针对标准化生产、可持续发展、家庭农场问题而设置,使那些个体性的农场在一种互为关联的系统下发展,从而比他们原本的单个研究能更好地整合资源,降低研究、生产的成本。衣阿华州立大学研究顾问委员会负责示范计划,农业领导则来自州政府。(2)假日农场((Holidayfarm):以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农事活动的展示示范和农业休闲为主要内容,它把观光旅游与农业结合为一体,让游人体验农事中享受休闲、观赏的乐趣,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假日农场的种类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有以下几种:①观光农园。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区附近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茶园、花圃等让游客自己摘果、种菜、赏花、采茶,享受田园乐趣。②农业公园。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把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为一体。例如日本有一葡萄公园,将葡萄园景观的观赏、葡萄的采摘、葡萄制品的品尝以及与葡萄有关的品评、绘画、写作、摄影等活动融为一体。③教育农园。教育农园是兼顾农业生产与科普教育功能的农业经营形态,即利用农园中所栽植的作物,饲养的动物以及配备的设施,如特色植物、水耕设施栽培、传统农具展示等,进行农业科技示范、生态农业示范,传播游客农业知识。代表性的有法国的教育农场、日本的学童农园等。(3)试验站(Experimentstatin):在美国,农业部属下有40个农业试验站是农业部属下庞大的农业科技教育、研究和推广协作网中的一部分。它依托州立农学院,紧紧围绕农业开发的迫切需要,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培训、推广工作,其基本运行经费由国家财政拨款支持。如衣阿华州立大学的试验站土地,一般由当地的非赢利的农场协会与商人提供一些靠近试验站的田地供作试验或出租给试验站,试验站的部分研究成本来自出售农产品的收入。

2.1.2国外农业科技园的理论研究

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业科技园区基础理论的完善上,最近关于农业园区区委评价、指标评价的研究也较为成功。最早涉及科技园区评价研究领域的是美国学者埃弗雷特.M.罗杰斯(Everett.M.Rog创治)和朱迪恩.K.拉森(zhuDean.KLarsen),他们运用定性分析方法对美国“硅谷”的起步和成长过程进行了系统考察,揭示了“硅谷”形成“凝聚经济效应”的条件。地理区位理论:1826年德国著名的农业经济学家、经济学区域理论之父约翰.冯.屠能(John.Thunen)从地理的角度,从单一运输出发研究了当时德国社会环境中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农业生产配置问题,提出了农业区位理论。屠能指出:在城市周围应根据距离城市的远近不同来划分不同的农业类型区,才能保证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并使农业经营者处于有利的经营地位。技术创新理论:最早是由著名的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J:AschUmpetes)于1912年在其成名之作《经济发展理论》(1912年)中首次提出的。他认为,创新是建立一种生产函数,在经济活动中引入新思想、新方法,即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现有生产过程,使生产技术体系发生变革。他的定义强调了技术创新的突破性、跃进性和革命性。对于农业科技园区引进新品种、引进新技术、开辟新市场、建立新型的农技推广组织,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实现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发展极理论:1950年法国学者佩鲁(F.Perroux)提出。该理论强调中心城市作为产业中心和市场枢纽的作用。中心城市作为发展极,一方面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集聚生产要素,另一方面又把增长和发展方向通过技术、组织、要素、信息等渠道向其周边地区扩散,从而使区域经济通过多层次的发展极在不同的点上带动经济增长。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农业园区作为区域农业经济的增长极,农业园区核心区通过技术的组装、集聚和孵化,作为发展极向示范区和辐射区扩散农业新技术,带动周边农业及农村经济的发展。

孵化器理论:孵化器的概念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为美国曼库索(Mancuso)于1956年首创,世界上第一个科技企业孵化器于1959年在纽约(Batavia)成立。孵化器是一个帮助企业成长的优化环境,这种环境能为新企业发展提供包括设备服务、技术服务、商业服务和管理支持服务等活动,使企业快速成长。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源于产业化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该理论以李嘉图(D.Ricardo)的“比较成本说”和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禀赋说”为重要发展阶段。李嘉图认为,不论一个国家的经济处于怎样的状态,经济力量是强是弱,技术水平是高是低,都有各自的相对优势,即使总体上处于劣势,也可从诸多劣势中找到相对优势。企业竞争优势理论: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Porter)教授在《竞争优势》中,波特把价值链描述成一个企业用以设计、生产、销售、交货以及维护其产品的内部过程或作业。认为企业内各部门之间若能连结为一链状,将提升产品价值,进而形成本身竞争力。企业竞争优势有三个主要来源:一是价值活动本身,二是内部价值链的联系,三是价值链的纵向联系。价值链理论就是企业战略理论,企业通过选择正确的战略,以增强其竞争优势。纳什(Nash)均衡理论:纳什均衡是指相互作用的经济主体,每一方都在另一方所选择的战略为既定时,选择自己的最优战略。一旦双方达到了这种纳什均衡,都不会再有做出不同决策的冲动或激励。讲解“纳什均衡”的最著名的案例就是“囚徒的困境”。a,b两个囚徒,a坦白b抵赖,b判10年,a判1年.若两人均坦白则各判5年,若两人均抵赖则都判2年。a,b面临抉择。显然最好的策略是双方都抵赖,结果是大家都只被判2年。但是由于两人处于隔离的情况下无法串供,按照亚当•斯密的理论,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理性的经济人”,都会从利己的目的出发进行选择。这两个人都会有这样一个盘算过程:假如他招了,我不招,得坐10年监狱,招了才5年,所以招了划算;假如我招了,他也招,得坐5年,他要是不招,我就只坐1年,而他会坐10年牢,也是招了划算。综合以上几种情况考虑,不管他招不招,对我而言都是招了划算。两个人都会动这样的脑筋,最终,两个人都选择了招,结果都被判5年刑期。

2.2国内农业科技园区研究现状

2.2.1国内农业科技园发展现状研究

第一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以山东禹城科技农业园筹建为标志。禹城科技农业园的指导思想是依据本区域社会经济条件和自然背景,以及它在整个黄淮海地区,甚至全国的农业科技地位而形成。早在1966年初,就有一大批科技工作者来到禹城建立井灌井排、早涝碱综合治理实验区,为黄淮海平原大面积中低产田的改造提供科学依据。1988年5月,山东省禹城县科技副县长程维新(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副研究员)谈起在禹城建立科技农业园的想法。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地理研究所分别提出了建立河南省封丘科技农业园和禹城科技农业园的初步设想。此后,中国科学院农业项目管理办公室邀请多位专家进一步研讨,正式形成《黄淮海平原科技农业园建设与开发》(轮廓设想和项目建议书),从此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逐步铺展开来。第二阶段:从1997年开始,以国家工厂化农业示范区建设为标志。国家科技部为加速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业资源产出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使农业科技和生产有一个带动全局的发展,实现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由分散、粗放向集约、高效转变,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首批推出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先导、产业化为目标的工厂化高效农业示范工程项目,选在北京、上海、沈阳、杭州和广州五个城市实施的国家工厂化农业示范区,建立167公顷技术示范核心区,667公顷应用示范区和6667公顷延伸辐射区,并带动一批相关产业的发展。项目的选择以现代设施农业为主体,集成国内外高新技术组装配套,进行工厂化生产。第三阶段:从2000年起,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为标志。随着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根本性变化,我国农业进入了以农产品买方市场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为基本特征的新的发展阶段。加入WTO既为我国农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为了灵活应对加入WTO的挑战,加快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增收步伐,必须加强科技引导和示范。2000年3月,国家科技部为了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做好2000年农业和农村工作,在广泛征求各有关部门和地方意见的基础上,成立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部际协调指导小组(由科技部、农业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银行等部门组成),并依据《农业科技发展纲要的总体部署)),制定了《农业科技园区指南》和《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法(试行)》。按照《农业科技发展纲要》的精神,在“十五”期间,我国将建立50个部级农业科技园区。按照“先行试点、总结经验、稳步推进”的原则于2001年8月批准山东寿光、天津津南等21个农业科技园区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试点)。2002年4月,科技部又组织专家对第二批申报的农业科技园进行了评审,批准了宁波慈溪等几个农业科技园为第二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试点)”。从此,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进入了规范化、制度化的新阶段。

2.2.2国内农业科技园区的理论研究

在国内,1996年以来,原国家科委“火炬计划办公室”、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共同组成了中国科技园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课题组,对此问题再次进行了研究。吴林海以国内外科技园区发展现状、现有发展理论研究成果为起点,以高技术产业理论、区位论和创新理论为铺垫,提出了科技园区区域创新能力的理论分析框架。他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在国内首次提出集成创新理论观,并首次提出中国科技园区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刘国强、李友华为了真实地反映农业科技园区运营和作用的发挥状况,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方面入手,对农业科技园进行综合评价,通过该指标体系对园区的发展起监督指导作用。复合生态农业理论:认为农业生态系统是由农业生物(植物、动物、微生物)、农业环境与资源(大气、土壤、水域)和农业技术经济(农业商品交换、农业组织管理、农业科技教育)等3个二级子系统9个三级子系统组成,形成严格有序的结构,各子系统之间必须协同有序地运行。这一理论对于农业科技园区这个复合系统的主导产业定位,明确发展的重点,以合理利用资源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合理增加农业科技投入为手段,使园区持续、稳定、高效、协调地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系统工程理论:强调应用系统理论和系统方法,借助运筹学、控制论、信息论和计算机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通过优化系统结构和运行方案,来解决具体系统问题,使系统的性能达到最优。农业科技园区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复合系统,园区设施工程,生产技术,政府、园区、企业、农户、市场以及多学科、多部门各要素之间的协调和运营,内部要素与系统外部环境之间相互协调发展,借助系统工程理论,将有利于指导农业科技园区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使园区取得最佳的生物产量和最好的经济效益。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理论:南京农业大学刘志民博士2004年提出。认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本质是将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为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过程。它以技术成果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实体,进行专业化集约化、系列化的生产经营活动。它是21世纪农业科技发展的一个主要特征。根据农业园区的目标定位和功能定位,农业科技园区应发展成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平台,应是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实体的密集住所或活动基地。园区发展的规模效应理论:高科技园区具有一定生命周期,当其成为拥有独特资源察赋的区位优势时,它能以最快的速度聚集各种创新要素,形成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高地,率先发展起具有创新能力的主导产业,然后带动与之相关的前向、后向和旁侧部门发展,形成很长的产业链,逐步形成区域经济增长极。这些增长极达到一定的发展规模,并与周边地区形成梯度差异时,就会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周边地区辐射和扩散,最终带动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这一理论对于农业科技园区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现代企业制度理论:自1993年中共中央第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国有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以来,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历程已有10多个年头。我国对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由1993年的“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到1999年中央十五届五中全会的“健全决策、执行和监督体系,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再到2003年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和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使我国企业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不断完善。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3.1研究内容

1.分析天津市农业科技园的发展现状,指出天津市农业科技园的发展特色。

2.针对天津市农业科技园的经营管理现状,对天津市农业科技园管理体系进行了博弈分析。

3.对农业科技园区管理体系进行研究。指出农业科技园的管理模式可以分为三种,即政府主导型管理模式、企业主导型管理模式、“政府+企业”混合型管理模式。

4.综合分析天津市农业科技园经营管理现状、不合理性以及不合理性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完善河北省农业科技园管理体系的对策及模式。

3.2研究方法

1.文献法

为全面了解与本论文相关的系统理论与研究成果,本文系统查阅了学术界近十年来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发展方面的研究文献以及政府部门、相关革位的有关文件资料百余篇,并进行分类整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论文的基本研究框架。

2.系统分析法

本研究对调查数据主要运用统计分析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论文的核心部分天津市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现状及管理模式系统分析,从而总结出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所取得的成绩,成功经验与存在的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推荐范文